在世界許多國家的角落,人們開始 對回歸在地有更明確的藍圖。台灣 也是如此。重回地方,不只是隱於 林的私人清談,對這群入鄉的台灣 年輕人來說,更是積極改變的契機。 帶著動手實作的魄力和誠懇的態度, 從自己、里民、到整座沒落許久的 舊城鎮,美好未來就從踏實腳下的 這一步開始。 找尋母土的文化根源,讓熱血與活 力不僅迸發在大城市,也於鄉鎮翻 耙出從未見過的豐碩成果,這就是 這座島嶼的現在進行式。
Change Agents in Countryside
企劃 / 歐陽辰柔 文 / 歐陽辰柔、林承毅、邱彥瑜、賴萱珮、賴韋廷 陳泳翰、陳玟晴、李寶怡、Funny Li、Stephie Chiu 美術設計 / 黃見郎 攝影 / 張藝霖、婠玥、王士豪、林祐璁 圖片提供 / 各單位 插畫 / 陳佳蕙
用創意,讓地方重振新活力
|成功旅社農用書店 |苑裡掀海風 |有田有米工作室 Plus!!
|三星四季青花瓷 |藺子 |一朵花文創工作室 Plus!!
|金魚。厝邊 |基隆青年陣線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老家 |里山生態有限公司 Plus!!
| TAI 身體劇場 |歌手戴曉君 |奏出福爾摩沙音樂協會
文 / 歐陽辰柔 攝影 / 婠玥、張藝霖、王士豪 插畫 / 陳佳蕙
年輕人離開都市,到發展相對不那麼
字,強調食物的地產地銷,不僅新鮮,
蓬勃的鄉鎮地區工作和生活,已經成
減少碳足跡,還有助於強化地域經濟。
為一股強勁的逆向氣流,和以往躋身
這種態度不只出現在農業。事實上,
大城市的路徑相反,越在地就越國際,
07、08 年的金融風暴導致全球的慢性
反倒是現在經常聽到的說法。
不景氣以來,人們已逐漸明白都市生 活不是唯一,與其苦哈哈地坐困愁城,
回家鄉打拼!全球工作的新趨勢
回到鄉鎮或許更有發展。
此股趨勢在先進國家特別明顯。包括 本就擁有悠久工藝傳統的義大利,年 輕人開始願意回鄉接釀酒家業和作手
2007 年 是 全 球 經 濟 動 盪 的 一 年, 也 1
是 iPhone 誕 生,Twitter 成 立 平 台,
工藝。德國因堅實的中小企業緩衝了
Google 推出 Android 系統,和 Amazon
金融風暴的摧殘,地方企業和居民更
推出 Kindle 電子閱讀器的一年。經過
緊牽雙手持續創造利潤。美國近年最
這十年的科技大爆炸,以往的工作型
讓人想移居的城市並非紐約或洛杉
態大為鬆動,除了自由工作者和共同
磯,而是有一群愛家鄉青年坐鎮,以
工作空間大量出現外,就算是回鄉投
多樣化的在地咖啡館和特色農夫市集
入初級產業,也能倚靠網路和世界連
為 傲 的 波 特 蘭。 就 連 亞 洲, 日 本 在
線並銷售。所以對年輕人而言,搬遷
311 大地震後快速強化環保意識,讓
鄉下並非與世隔絕,反而更有另闢「戰
不少人遷移鄉下,從事友善環境的能
場」的意味。加上為數眾多的新職業
源革命。韓國也出現青年逃離首爾移 居南方濟州島的現象,甚至還有像網
出現,從前被視為次等的勞力產業, 2
因為專業性和附加價值再度獲得青
路 公 司 Daum Communications 帶 頭 搬
睞,如英國火紅的管家工作等,也讓
遷並和濟州島地方企業合作,員工也
坐辦公室吹冷氣的白領生活不再是畢
獲得更好生活品質的例子。
業生的唯一選擇。
這股風潮並非一朝一夕突然成形,而
島內吹起青年回鄉風
是經歷了多元社會因素所造就。2007
台灣近年也非常流行「青年回鄉」這
年, 當 時 牛 津 字 典 的 年 度 風 雲 字 是
個詞。對年輕一代而言,城市推力太
Localvore,這個由「在地」(Local) 和「吃」(Vore,拉丁文)組成的新
大,普通的受薪階級無法負荷快速成 3
長的物價,要在六都安身立業可能比
用創意,讓地方重振新活力
案例
1
好想作手工藝!受年輕世代歡迎的 義大利皮革工藝學院 義大利近年景氣非常低迷,但佛羅倫斯卻似乎不受大環 境影響。在地的皮革工藝學院每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工 匠,讓地方的皮革事業蒸蒸日上。這座學校位在聖十字 教堂中,施行師徒教育,學生必須經過多年學習,才有 辦法出師,但畢業後可直接獲得錄用,替學校附設的工 作坊製作商品,或校方也會積極協助就業。義大利原本 就擁有傲人的手工藝歷史,這種需要慢工細活的勞動, 吸引許多年輕人前來求經,一邊沉澱心思,一邊培養充 滿尊嚴的技藝;近年亞洲的學生也大為增加。此外,該 區地方政府為了留住人才,實施「喬瓦尼青年支援計 畫」,協助青年進企業實習,提供各種創業優惠,也是 吸引青年留在當地的重要關鍵。
以往都來得困難;而鄉鎮的拉力漸長, 對健康慢活的需求,和家人團聚的渴 望,都像一盞夜裡的暖燈把人指引回
案例
故鄉。 不過,正如同許多國際青年是為了另 起爐灶才「打道回府」,在台灣,很 多能力傑出、在城市也能獲得好工作 的人們,卻依舊踏上入鄉之路。這群 人把入鄉視為一件積極的事,比起流 行於年輕人之間的小確幸,他們除了 追求更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還心 繫更廣大的人群。 這一批人的顯著增加,和近年國內、 特別是年輕一代之間,對在地文化益 趨重視的風氣相契合。這一點可以從 快速萌芽的小雜誌看出,各種針對特 定城鎮發行的小刊物,著重該區的人 文特色和歷史脈絡,背後往往是新世 代擔綱編輯手。
2
就是不要星巴克! 波特蘭自主營運的咖啡烘焙者聯盟 到底為什麼波特蘭在這幾年會迅速竄 紅?答案是它秉持「stay local」的態 度,成為優質生活的模範城市。雖然這 裡不免還是會看到如星巴克等大型連鎖 商店,但波特蘭的年輕人很愛家,為了 要作出足以和大企業抗衡的超強店面, 他們自力發起咖啡烘焙者聯盟,透過統 一購買的方式,解決原先小店無法一次 購入大量生豆的難題,然後各自烘焙出 獨具特色的咖啡豆,必要時彼此也會相 互支援,創造出只有中小企業才有的高 彈性和橫向連結的優勢。另外,當地的 向心力也表現在農夫市集上。即便有其 它銷售通路,很多農民還是相當捧場地 定期出席每週六的市集,甚至發展出市 集專用貨幣,原因都是大家有志一同, 想幫助地方經濟的發展。
當然,政府為了平衡城鄉發展的差距, 從中央到地方推出各種召喚青年返鄉 的政策,是一股強大的支援。但走進 鄉鎮,如何避免成為只是一時之間熱 血迸發、實際上卻近似「長期觀光」 的行動,其實得格外嚴謹。辦雜誌往 往是第一步,也就是從調查入手。例 如這次專題中採訪的苑裡掀海風團
1 有田有米工作室斜對面的廟,也是地方活動的 中心,生活一切都圍繞著它。這是深入當地之後 才會逐漸明白的不成文規矩。(攝影◎婠玥) 2-3 頭城老街都是老房,倘若逐戶拜訪,就會發 現家家戶戶都有值得紀錄的故事。(攝影◎婠玥)
隊,籌辦針對苑裡在地事為主的《掀
頓下來,默默從事友善農業的推行。
海風》刊物,主編鄭治明即提到,刊 物像各種計劃的前置作業,讓團員透
深入蹲點,發揮優勢創造改變
過採訪,先發現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如何決定作文化還是作買賣,三星四 季青花瓷創辦人李哲榮說,差異在動
另外兩個受訪團隊:金魚。厝邊和里
機。原初的動力來自讓地方共榮共好,
山生態有限公司,因為研究型計畫而
才不會因追求利益偏離了方向。使地
進入地方,也是類似的意義。長期的
方變好不能一廂情願,得先知道居民
田野調查讓他們熟悉當地情況。金魚。
要什麼。因此很多團隊都和里民有密
厝邊創辦人彭仁鴻不諱言,因為經濟
切互動。像基隆青年陣線透過打掃老
部研發型替代役回宜蘭的經歷,讓他
宅,掃去當地人的疑慮;鹿港囝仔從
了解公部門和地方城鄉規劃運作的方
巡溪水、撿垃圾等環境清潔著手,慢
式,對之後申請補助,舉辦創意論壇、
慢建立在地人對他們的信心。然後舉
甚或引入 Glocal 全球在地創業學院、
辦藝術季、小旅行、講座等各種活動,
還有連結各方人脈,都很有幫助。
活絡原本沉寂的鄉間生活,也讓外界
1
看見這裡的特色。 就算不是透過學術管道進入地方,像 有田有米工作室的吳佳玲,參加賴青
這一批入鄉青年和古早少年人留在故
松「宜蘭小田田」計畫實際操作一輪
鄉工作還有一個重大差異:前者不僅是
春耕秋收,也能因懷抱理念而長久安
網路世代的子民,而且大多受過良好教
1 福壽螺在秧苗生長初期很有害,但水稻長大後, 會反過來啃食雜草。一樣東西有利有弊,有時很 難一言蔽之。就像青年入鄉能否真正助益在地, 必須要嚴謹地反思。(攝影◎婠玥) 2 三星四季青花瓷的門簾圖案是他們的招牌塗 鴉。這種把生活景物帶入作品之中的方式,是作 品牌也是作在地文化。(攝影◎張藝霖)
2
用創意,讓地方重振新活力
5 3
6
4
7
育。這些優勢,讓他們能成為一個中介
代運用創意和自身的專業,把理念化為
生活,知道自己是誰,這就是成功。」
者,把原本空缺的環節補上。像復興苑
實際行動,在鄉鎮創造出改變的可能。
有形的經濟效益不能忽略,但無形的
裡藺編產業的廖怡雅,重點不是在自己
催化同樣重要。在年輕團隊們努力追
跳下去幫忙編織,而是成為消費者和職
不過故事要細水長流,還是必須建立
求永續經營方法的同時,有些看不見
人媽媽們的溝通橋樑,還製作教學手冊
穩定的收益方式。一如文化銀行發起
的事情已經默默發酵。讓人們能重新
把編法傳下去。成功旅社農用書店的成
人邵璦婷主張文化不只要紀錄,還要
省思,更重視與愛護腳下踩的地方,
員,用保價收購的方式吸引農民改行友
「提取」媒合發展成新品牌,才會有
或許比什麼都來得珍貴。
善耕作,同時挑起行銷重責。立基台中
營收。目前很多青年團隊都仰賴政府
的奏出福爾摩沙音樂協會,看見新世代
「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等計畫
樂手空有高超能力卻苦無舞台的窘境,
的補助,每年必須重新爭取,或轉而
不替自己爭取鎂光燈,反而走到後台募
向企業募款。能支付團員薪水已經不
款籌備演奏會,替樂手創造更多曝光機
容易,要賺取更多利潤籌備更大規格
會。此外,包括果物配、直接跟農夫買
的運動,還是有一定難度,而這也是
等線上平台的興起,亦是利用雲端之
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但起碼現在已
便,幫友善耕作的農友走完最後一哩行
經有好的開始。就像歌手戴曉君說的,
銷路,創造雙贏局面的好例子。年輕世
「真正的成功是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
3-4 回家是一條漫長的路。有時候你到了,卻不一 定能立刻找回故鄉的節奏。戴曉君學母語,用吉他 自彈自唱,要把老的東西繼續傳下去。(攝影◎張藝霖) 5 老舊的成功旅社如今被年輕人活化為書店和農 產銷售平台,繼續陪著地方走過歲月。(攝影◎王士豪) 6 這次其中一組受訪的藝文空間「老家」。是另 一個活化老厝成為活動空間的例子。(攝影◎婠玥) 7 基隆古老的許梓桑古厝對望著遠方的大廈,像 一場舊與新的對話。(攝影◎張藝霖)
072
文 / 林承毅 插畫 / 陳佳蕙
時間回到半世紀前,處於高度經濟成
升級的六級化(一二三級同步發展,
市,人,工作創生法」法源,並設制
長期的日本,為追求生產規模化,制
1X2X3=6 級)產業顧問。日高亞矢小
「地方創生本部」的專職單位,抓
定農業基本法,卻種下了日後的苦果。
姐,一位來自東北的視覺設計師,因商
住機會處理這個結構性的問題,協
當大舉開放農產品進口,在地產品的
業合作來到宮崎,進而愛上這裡的自然
助地方企業與民眾自主,讓人口回
單一化與價格競爭力下滑,最終導致
風土,運用其設計長才為當地農民進行
流。唯有地方自主,政府資源下
生產過剩的問題。年輕世代看不見家
產品加值。梶山剛先生,一位宮崎的女
放才能發揮綜效。而這樣的指導
鄉的未來,紛紛出走。鄉村勞動力銳
婿,過去是個 DJ,活潑熱情的個性,
方針下,各地方自治體也設置專
減,加上生育率的降低,產生「人口
讓他在移居宮崎之後,變身農業的推廣
責機構來協助青年,讓返鄉不
過疏」,甚至面對「地方消滅」的危機。
大使。河野久美小姐,一位宮崎出身的
再是夢想。
優秀翻譯家,過去在東京工作,如今帶 八〇年代末期,日本政府逐漸意識到這
著家庭返回故鄉,運用語言的專長,協
如同前面所述,青年返鄉,可
個問題。在竹下內閣執政時期,開始推
助進行內容的轉譯。
以回去自己的原生地,這在日本
動「鄉土創生事業」,透過給予地方
稱為「U-Turn」,多半由於家族
一億日元的補助款活絡經濟。但由上而
從這群近年回到宮崎的移居案例,讓
繼承的責任,或對故鄉的依戀。
下的推動方式,最終因官僚體制的框架
我們看到不同專長的人,如何將自己
這在返鄉後適應上較不會有問
而失敗。直到 2000 年,一批對地方有
過去在都市裡的專業,為地域帶來新
題,但還是得面對與原生家庭
深厚感情的青年人,投入由下而上的草
的能量,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生
及連結間的衝突。
根式行動,將過往在城市養成之設計、
態系,地域也因為這些生力軍的加入,
藝術、經營等專業,帶回故鄉融合在地
重拾生氣與活力。
文化特色,協助地方找回生命力。這樣
除了 U-Turn 之外,另一個模 式,為在沒有地緣性的牽絆下
民間自主、官方為輔的模式,也成為往
日本返鄉理由與類型
選擇移居,被稱之為「I-Turn」,
後十餘年的地域發展脈絡。
造就這樣的演進過程,並非自然而然。
而這樣的風氣也日益成為主流。
媒體的驅動力不可小覷:從 2003 年
造就「I-Turn」的主因包括:嚮往
宮崎縣的在地返鄉實踐
起,東京電視台的週日帶狀節目「來
鄉下生活方式,尤其有新鮮農產與幽
宮崎縣,一座位於日本九州島東南部、
去鄉下住一晚」(田舎に泊まろう !),
靜的自然環境,並可滿足育兒需求者。
幅員遼闊的典型農業縣,可說是日本地
扮演點火角色,七年多來透過明星下
再者,事業碰到瓶頸,但一直對農業與
方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過去數十年
鄉生活,讓人重拾故鄉的美好記憶,
地方產業有十足的興趣,期盼找到更適
來,飽受青年外移的困擾,而「青年返
堅定了許多人想要改變的念頭。此外,
合發揮的舞台,並同時享有美好生活。
鄉」絕對是面對這個困境的一帖解藥。
隨著時代區域閉鎖的開啟,鄉村的人 更能接納外來的人,也是促成的關鍵
除了以上因素,天災也是一個很強的
高峰由美小姐,一位宮崎所育養長大的
因素之一。返鄉的目的地,不再只是
驅動點。最明顯的例子是 2011 年的東
優秀子弟,隨著大學上京就讀,畢業後
自己的原生故鄉,而是家族未來能長
日本大地震,讓許多年輕夫妻受到相
順勢留在東京當產業顧問;過去可能無
久安身立命的棲身之所。
當大的衝擊。事發後的半年內,許多
法想像一位顧問能回農業縣做什麼,但
家庭往鄉下遷移,因為他們認為人生
因故鄉的牽絆她毅然回鄉,將自己的產
再來官方的介入,也讓這把火越燒越
業經驗轉化,成為一位輔導農民轉型
旺。2014 年安倍內閣上任後,制定「城
應有其它的選擇。
用創意,讓地方重振新活力
案例
工程師返鄉承 繼製酒家族榮光
1
柳田酒造的柳田正先生,為一位在 宮崎家族酒廠長大的第五代次男, 因就學前往東京並在畢業後成為工 程師。但原來看似平穩的人生,突 遇父親身體不適,在責任感驅使下, 28 歲的他毅然回到家鄉,肩負起家 業,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啟動千本 櫻與宮崎裸麥復活的兩個專案,找 回家族與地方的連結。並在近年開 始嘗試將柳田酒造的產品,推向美 國、義大利及台灣,實踐了國際化 立基於本土化的夢想。
回看台灣「走入地方」 成為一種人生的新選擇 近幾年,台灣也掀起一波青年返鄉熱 潮,雖然在發展路徑上跟日本不盡相 同,但都被賦予更大的社會責任,如 被視為解決少子化、高齡化等不可逆 社會問題的一劑特效藥。近年許多的 政府計畫也貼近民意需求,除了農委 會推出的「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 畫」外,文化部更有「青年村落文化
案例
2
壽司二代的地域總體 復興實踐
一平集團的村岡浩司先生,為從小在宮崎 市鬧區壽司店長大的第二代。如冒險家般, 高中畢業後就隻身前往美國求學創業,畢 業後任職於跨國餐飲集團,卻始終對故鄉 充滿依戀,因此在事業有成後毅然返鄉。 除了承繼家族的事業外,還創立九州鬆餅, 希望透過料理傳遞九州的美好。對地域振 興有深厚責任感的村岡先生,在市區街角 開設潮流 Bar,甚至將廢棄國小買下,改建 成 MUKASA-HUB 共同工作空間。他的投入 曾獲得「九州未来アワード」大賞,成為 在地青年投入地方發展的典範。
行動計畫」,透過實質上的獎勵,希 望投注資源協助青年實際下鄉深度蹲 點,並發揮其所長。 曾幾何時「走入地方」重新成為一種 選項,也許這是對抗現行體制下的一 種救贖,讓年輕人能從中體現自己存 在的價值。而最令人欣喜的是,這不 僅是自利營生,還能創造公共性,為 故鄉的問題找到出口。日本如他山之 石,呈現一段脈絡的演進,讓我們看 到青年走入地方的未來與希望。
案例
3
設計師家族的歸鄉 再造新生活
池田康正先生和真央小姐,為來自東京 的 池 田 夫 婦, 可 說 是「I-Turn」 的 典 型 案 例。 經 歷 311 大 地 震 後, 他 們 對 生 活有更多的反省,因此興起了移居南方 的念頭。曾長期任職於日本數家知名雜 誌 社 的 他 們, 定 居 宮 崎 後, 正 式 成 立 OMIJIKA 公司,協助在地農家創新價值, 不僅幫廠商進行視覺設計、文案撰寫, 也編輯雜誌、舉辦活動等。此外,因宮 崎台灣塾的緣分,未來也將朝著成為日 台文化橋樑中介者之目標邁進。
林承毅 現任林事務所代表&服務設計 師,潮流考現學家,大學業界講 師,企業體驗策略顧問,專欄作 家,文化部青村計劃顧問。具跨 領域背景,倡導雜學,同理心及 洞察力之必要。近年嘗試將設計 思維帶往不同領域異花授粉。相 信以人為本之重,惟掌握互動的 細微脈絡,察覺創新契機,最終 將可實踐服務設計內涵,滿足使 用者需求,創造共益設計之效。
073
提到入鄉,很多人腦海自然浮現一片遼闊的田園。台灣的農 村乍看美麗,卻藏有很多無奈。產業轉型後大量人力流失, 加上環境汙染,水源不足,農民收入不穩且常被中盤商剝 削,更難建立完整的行銷管道。走進農田間的年輕人用創意 十足的腦袋面對這些問題。從保價收購,互助幫農,穀東認 養,到進一步設立銷售平台,努力把農村的好推出去。不僅 爭取更公平的獲利可能,也重建田間辛勞的耕耘者,應該擁 有的驕傲和自信。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書店
用 社農
旅
成功
文 / 邱彥瑜 攝影 / 王士豪
連公車也不願停駐的農鄉,卻來了一批既浪漫又務實的年輕人, 宣誓要陪農民賣出濁水溪畔最友善生態的稻米。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 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 已爭辯了很多 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 而你難得來鄉間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領略春風 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我不和你談論〉這篇詩作出版的
況雪上加霜,「但作物怎麼可能六天
2000 年,「去農村」還不是一個熱門
不用喝水?」慈慧一句話道破農民們
的選項,10 年後真的有人走進詩中那
的憂慮。年輕人與農民們組成「反中
廣袤的田野—詩人吳晟位於彰化溪
科搶水自救會」,透過肉身擋怪手、
州的家鄉。來的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
組織巡守隊看守水圳,長達一年多不
30 歲的年輕人,組成「我愛溪州」團
斷北上抗爭,終讓政府收回了手。抗
隊,即便大多不是溪州在地人,仍甘
爭、寫論述對慈慧來說不是難事,但
願將青春歲月投注在此,陳慈慧便是
護水運動讓她認識更多在地農民,看
其中之一。2011 年大學畢業後,她從
見農村生存的困境。
台北來到 170 公里以外的彰化溪州, 不曾踏過田埂的都市小孩,如今走進
翻轉農業價值,陪伴農民走一條友善的路
這座三分之二居民都在務農的農鄉,
「過去農村要用很多農藥、化肥,卻
從頭學怎麼賣米。
不見得有好的收入,我們想看看能不 能打破這循環。」從農業生產端著手,
要到溪州去,也不是簡單的事,鐵路
慈慧的初衷單純,想撼動產銷結構的
只經過鄰近的田中、員林,必須再轉
野心卻不小。
搭好幾班公車。跟 60 年前曾為台灣三 大糖廠的繁榮時期相比,這依偎在濁
彰化農民一年兩期稻作收成後,直接
水溪北邊的鄉鎮幾乎被遺忘。
賣斷給農會或糧商,一年進帳 26 萬至 40 萬之間,價格依據產量、稻穀狀況
吸引她前來溪州的任務,是鄉公所主
有很大的波動。2013 年,我愛溪州團
秘、吳晟之女吳音寧提出的「托兒所 在地食材供應計劃」。只不過,食農 教育剛起步,農村便迎來更大的威脅。 2011 年,政府決定每天從溪州發源的 莿仔埤圳引 6.65 萬噸用水供應中科四 期,這讓已經「供四停六」的缺水情
1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成功旅社農用書店 2
3
彰化縣溪州鄉溪州村復興路50號 04-8891-262 water-farmer.com.tw
隊向內政部申請國家濕地復育計畫,
驗所,安農民的心。在第一期 11 位農
透過不施農藥、不撒化肥的友善耕作,
民順利收成後,逐漸有農民主動加入,
想讓農民化身水田濕地守護者,並與
至今已有 20 多位農民參與,共同參與
農民共同出資成立農產公司,要把尚
友善耕作品牌「尚水米」。
水(最美)米賣出去。問題是,誰要 加入這場前途未卜的革命?
「我們習慣用言語,農村居民習慣用 直接做來溝通。」經過了前述的過程,
「( 農 業 ) 價 值 不 應 該 只 來 自 於 產
慈慧這群年輕人不再是過客,而是與
量。」當生計壓力擺在眼前,慈慧看
農民並肩努力的夥伴,作為農民的後
到農民不敢隨意改變生產方式,因為
盾,他們還必須扛起把米賣出去的重
根據經驗,轉作友善耕作會損失一半
責大任。第一年雖不小心弄壞碾米機,
的產量。於是,他們提出一分地 2 萬
但整體來說賣得不錯;第二年契作面
元的「保價收購」,在看天吃飯的宿
積從 6 甲暴增到 11 甲,兩期便是 22
命裡,「2 萬元是好年冬(豐收年)」,
甲地,產量暴增成三倍,產銷失衡,
好年冬象徵著讓農民享有穩定收入的
米堆了整整一年才賣完。
冀望,這也安定不少農民的心。解決 了生計隱憂,溪州農民們還面臨說破
身為農業菜鳥,慈慧自嘲,每年會種
嘴也難以化解的「面子問題」。
出多少稻穀,一開始她完全沒概念,
《種樹的詩人》 身為尚水米「最強推銷員」的 詩人吳晟,將祖傳良田轉型為 樹園,從故鄉出發,誓言為台 灣找回珍貴的原生樹種。
《江湖在哪裡》 台灣報導文學經典之作,身為 詩人的女兒,吳音寧讓人透過 文學閱讀農村,同時她也是尚 水米最大的幕後推手。
做到第四年,他們還在跟別人借倉庫 負責與農民溝通的陳懷寬,家裡也有
堆放。捨棄產量至上的思維,他們重
個做慣行(使用農藥、化肥的一般栽
視米的品質與口感,每年舉辦「品米
種)農法的父親,「對我父親來說,
會」,讓農民良性競爭,也鼓勵認真
農田呈現的樣貌,就是他給人家的感
種稻的農民。現在已有 200 多位會員
覺,他不希望太雜亂或草很多,那是
長期認購尚水米,接下來,他們要主
他的面子。」懷寬深知,轉作友善耕
動出擊,增加企業認購、餐廳、網路
作的那道門檻就在農民心裡。他們找
行銷的銷售量,讓更多人看見「吃濁
來有經驗的農夫、聯繫學者與農業試
水溪奶水長大的米」。
1 成功旅社二樓彩繪,不少遊客會與它合照。 2 改編自復古菜籃手提袋的我愛溪洲包。 3 花布被單與彈簧床皆自旅社早期經營時期 保留至今。
2
1
3
送走輝煌歲月,成功旅社喜迎農村新客人
60 年前溪州曾是台灣糖廠重鎮,據說
「不管是文化、社區營造還是藝術,
酒家、旅社林立,光劇院就有兩間,
溪州都沒有。」團隊裡的另一個元老
「行路會相甲夾」(台語,近似摩肩擦
級人物巫宛萍,七年前以藝術家身份
踵的意思)。成功旅社前身為大正十
來到溪州。從溪州文化季、藝術踩街
年(1921)興建的養真醫院,二戰時
活動到近年的黑泥季,宛萍串連鄉公
被誤認為糖廠基地遭美軍轟炸,修復
所與藝術家,凝聚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後加蓋二樓,1956 年被陳姓屋主買下
三年前,宛萍陪伴圳寮社區居民投入
作 為 成 功 旅 社,1980 年 歇 業。30 年
社區劇場,60、70 歲的阿公阿嬤將中
後,以「農用書店」之姿回春,不只
科搶水的故事搬上舞台,對他們來說,
販售詩集、文學作品,更陳列自家公
那不是新聞報導裡短短幾分鐘的抗爭
司的尚水米、糙米麩與玄米茶,還有
衝突,而是深刻影響日常生活的共同
美濃紅豆、雲林黑糖等,讓頭腦與肚
記憶。
子一次滿足。 尚水.白米
在溪州走闖數年,這群年輕人在 2014 年才有了實體的據點,一棟座落在溪 州街區最熱鬧的中山路上,屋齡將近 百年的成功旅社,沉寂半甲子,直到 6 年前吳音寧路過,才偶然發現這棟 隱身在鬧區多年的沒落旅社,基於對 老空間的疼惜,他們動手打掃、重新
從 小 吃 濁 水 米 長 大 的 台 梗 16 號,米界評鑑指標「食味值」 相當高,口感 Q 黏,適合做壽 司、煮粥。愛吃白飯的你,絕 對不能錯過。
尚水.黑米 品種為黑糯糙米,也就是常見 的紫米。含有豐富花青素,抗 氧化,顧青春。可與白米共煮, 口感與香氣一次擁有!
第一眼看到成功旅社,很難不被土耳 其綠的四根羅馬柱吸引,水泥作工紮 實,在日治時期可是大戶人家的象徵。 踩著木頭階梯上二樓,20 坪不到的空 間分隔成 13 間房,間間都有精美的木 頭窗櫺。最小的一間房,入口僅有 60 公分寬,房內只能塞下一張雙人彈簧
粉刷,溪州富庶的過往也隨著旅社重
床,擁擠程度可比膠囊旅館。根據屋
生一併出土。
主回憶,當時一斗米(7 公斤)只需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希望農村永續,環境、人與生態可以互相依存。」
4
要 17 元,而在民國 65 年的訂價表上,
螺卵的農藥,即使不忍,也必須請農
住一晚要價 40 元。如今房內仍擺著過
民退出尚水米行列。「希望農村永續,
往的塌塌米、電視機、轉盤式電話、
環境、人與生態可以互相依存。」慈
熱水瓶及鏡子,原汁原味保留著五O
慧認為團隊看似浪漫又隨性,但六年
年代的氛圍,也曾被電視劇劇組指定
來卻是友善耕作、生態永續理想最堅
為拍攝場景。
實的捍衛者。
這段繁華,仍流傳於老一輩居民的口
「有年輕人想勸媽媽轉作友善耕作,
中,很多從外地嫁來溪州的媽媽們都
看到電視報導,就帶著媽媽來旅社看
曾下榻成功旅社的房間,代替娘家等
這裡也有一群作有機的人,他們活得
待夫家前來迎娶。宛萍去年也選在成
還不錯。」宛萍笑稱媒體報導為他們
功旅社出嫁,談起這個選擇,活潑的
帶來不少遊客光顧,但更多的,是讓
她也有點害羞。「因為太多媽媽都跟
友善耕作的理念不再孤單。「這是一
妳分享過,有機會就想體驗,畢竟這
條少人走的路,沒有太多前行者可以
空間是跟大家一起做的。我論文也在
參考。」慈慧感嘆,雖然友善耕作在
這 裡 發 表, 只 差 生 小 孩 還 沒 在 這 裡
台灣已經不是新概念,但實踐是條永
生。」講完又爽朗地大笑起來。
遠沒有標準答案的道路,他們會陪溪 州農民、以及對友善耕作有興趣的人
成功旅社不僅成為尚水米面向全台灣
繼續走下去。
的銷售據點,也成為外地遊客認識溪 州的重要媒介,吸引不少有志於友善 農業的人前來朝聖。從尚水米到成功 旅社,大多不是理性計算後的成果, 甚至今年初才召開第一次的年度會 議。團隊經營過程中也面對過掙扎, 他們曾發現農民忍不住偷撒消滅福壽
1 過往作為旅社大廳的一樓,轉型農產市集。 2 當季最 fresh !今天上場的是溪州有機馬鈴薯。 3 成員們不約而同穿上溪州文化慶典黑泥季 T 恤。 4 退休工程師經營的喬咖啡也曾寄居在此。 5 土耳其綠的羅馬柱是旅社迎賓的重要門面。 6 六位詩人為尚水米作詩,增添文學氣息。
陳慈慧 ── 5
6
苑裡
掀海
風
才有越多的可能。」 — 苑裡掀海風 「我們覺得農業是留得住人的。當人多了之後,
文 / 賴萱珮 圖 / 苑裡掀海風 攝影 / 婠玥
每到冬季,強勁的海風有如搧耳光般兇狠地吹著臨海的苑裡小鎮。一群願意 將生活的根種在苑裡土壤上的年輕人不甘心只是被「搧」海風,他們成立「苑 裡掀海風」,化被動為主動,藉由新型農業產業鏈的形成,在苑裡投注自己 的青春與汗水,掀起陣陣風潮。
2
1
3
1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1 風吹拂下生長的孝念米,日曬手感,一 吃過就難忘(攝影◎婠玥) 2-3 施行草生栽培的火龍果,需協助拔除 過高及有害的雜草。(攝影◎婠玥) 4 苑裡綠油油的稻田。(攝影◎婠玥) 5 成員的合照。(攝影◎婠玥)
4
友善無毒紅肉火龍果 掀海風小農蔡坤隴大哥的紅肉火龍 果,用草生栽培與友善農法種植而 成,天然美味又健康!季節限定, 欲購從速。(圖片提供◎苑裡掀海風)
一開始他們希望連結消費者跟小農, 所以協助鄭郁岸大哥的無毒孝念米到 5
台北農夫市集販售,但是認識許多小 農後,發現除了產銷之外,農村缺工 的問題反而更嚴重。
掀海風成立於 2014 年,草創之初,只
銷農產品,推廣苑裡特色藺草編織產
青年幫農與新型態農業的可能
有出身苑裡房裡里的劉育育,以及從
品,後來發現藺草來源不足而開始計
「 如 果 沒 有 掀 海 風, 我 可 能 就 放 棄
「苑裡反瘋車」抗爭初期就開始待在
劃藺草復耕;另外也舉辦多場小旅行,
了。」原本在台中市區上班的蔡坤隴
此地的林秀芃。當時,他們抱著對公
結合在地的特色體驗與農家菜的行
大哥,是新一代返回苑裡的小農。決
平正義的追求,起身反對大型風力發
程,深入介紹苑裡之美。
定回苑裡務農後,假日即到中興大學
電機在苑裡海邊的不當設置,事件逐
上友善農業的課程,開始學習農業及
漸落幕之後,有如打完一場疲憊戰役
掀海風團隊的成員不完全是苑裡人,隨
種植火龍果的知識。但忙碌而又繁複
的他們,一邊在台北進行自己的工作
著時間的演進,核心成員多了原本只是
的農業工作,以及生產後的通路問題,
與學業,一邊與苑裡在地的藺編婦女
來拍紀錄片卻被理念感動而加入的鄭
讓他在第一次收成後就有點想放棄。
陳秀鑾、小農鄭郁岸等人討論,還能
治明與蔡佳昇,以及異鄉遊子蔡瑄蘋等
好險此時掀海風認識了蔡大哥,開始
為苑裡做些什麼?
人。這些年輕人們來自不同的城市,但
投入人力協助火龍果園的工作。林秀
共通點是都對苑裡有熱情。為了思考走
芃笑說:「我們心裡想說除草啊,應
曾經在冬天來過苑裡的人們就會知
入地方的可能,2016 年夏天辦理了「返
該很簡單吧?結果每次除了草又再冒
道,苑裡的海風有如搧耳光般兇狠地
鄉說故事工作坊」,邀請各界專家分享
出來,我們才發現原來真的這麼累。」
吹 著。 但 這 群 年 輕 人 不 甘 心 只 是 被
經驗,不僅吸引了許多已返鄉、正準備
「搧」海風,他們決定成立苑裡掀海
返鄉的青年們參與,也促使核心成員劉
而友善農作的水果,常有一些外觀較
風,要化被動為主動,在苑裡投注自
育育決定辭去七年的工作,正式回到苑
為不佳,但其實無損風味的果實。這
己的青春與汗水,掀起陣陣風潮。
裡投入掀海風的工作。
時,佳昇另外尋找製作果醬的辦法,
從「反」瘋車到「返」鄉
苑裡掀海風深知,若要讓更多的年輕
果果醬,會少了一些風味,蔡大哥知
苑裡掀海風一開始先協助友善小農行
人留下來,必須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道後就決定另外種一些友善農法的百
但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若單用火龍
香果,協助加工品的改良。「我們希望
因此,掀海風希望建立起一種模式,
這樣跟農友合作的機制,可以成為一個
從幫農的勞動參與到農產品的加工,
典範,不是只做平台也不是只當農夫。」
再到農產品的銷售;不僅銷售到外地,
秀芃說道。這樣的模式,讓小農參與到
更希望做到在地購買,若撐起了一個
行銷端,青年們也參與到生產端,形成
消費的空間,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小農
一種新型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
加入,讓產業鏈成形。秀芃說:「我 們做農業當然一部分是因為苑裡有農
曖曖內含光的房裡古城 因為房裡港與渡口而繁榮的古 城,現在是靜謐的街區,適逢 假日更可一探美麗的四合院古 建築蔡泉盛號!
掀海風與農友合作的過程,其實也是
業的特性,但更是因為,我們覺得農
在發掘更多青年返鄉工作的可能性。
業是留得住人的。當人多了之後,才
「別人是半農半X,我們可能是半X
有越多的可能。」
半Y,因為還有辦刊物與各種活動。」 育育笑著說,「青年回鄉後,可能有
辦雜誌,也是一種社會運動
各種正職兼職,可是他對土地有關懷,
除了與在地小農建立合作機制外,他
那能怎麼參與?所以後續就透過小旅
們也同步進行地方刊物《掀海風》的
行,把人拉到蔡大哥那邊,蔡大哥發
編輯與採訪工作。「待在苑裡的過程,
現小旅行的行銷可以跟農業做結合,
累積了很多田野的素材,若能繼續發
也會開始學著怎麼介紹自己。」
展成文章,就可以讓更多人認識苑裡。 所以我們才想用刊物的形式,延續對
「其實農業本來就不是只有單向的買賣
這些產業人物故事的關心。」主編鄭
關係,他涉及了很多人,包含生產者、
治明說道:「刊物有點像各種計劃的
消費者,還有像我們這樣的角色。如
前置作業,在採訪時發現我們其實有
山腳國小日式宿舍建築群
果你能多帶一些人下田,意義不是只有
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舊宿舍, 因為有著充滿日式風情的檐廊, 成為苑裡絕美的外拍景點。
幫農友而已,也在幫助消費者認識他吃 的東西的生長過程,所以它是整體的問
在 試 閱 的 創 刊 號 中, 有 一 篇 文 章 即
題,社會其實可以一起參與看怎麼樣農
是採訪苑裡的特殊奧運選手謝葦蓁,
業能夠更好。」秀芃補充說道。
她於 2016 年特別奧運會獲得金牌,
原來海那麼近的苑裡海邊 台灣西部海岸碩果僅存的大片 乾淨海灘,想要享受清涼的海 水與充滿鹹味的海風嗎?快來 這裡清涼一夏!
1 採訪當天和成員們一起進入火龍果園。 (攝影◎婠玥)
2 苑裡掀海風基地北房 1356 裡掛著的旗幟, 也反映著他們的理念。(攝影◎婠玥) 3 勞動過後一起愉快地共食。(攝影◎婠玥) 4-5 有時附近的親戚鄰居會送來在地的食材, 簡單料理即是一頓美味的午餐。(攝影◎婠玥)
1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但 苗 栗 縣 政 府 卻 因 為 財 政 困 窘, 在
苑景:讓人留在苑裡
奪金牌前夕取消了特奧選手的補助,
現代社會裡,人群流動快速,要怎麼
這對賣力為國爭光的選手來說是很
讓人願意留在一個地方?「真誠」是
大 的 打 擊。 掀 海 風 透 過 採 訪 知 道 了
苑裡掀海風與人互動的基本態度與信
這 件 事 後, 不 僅 報 導 出 來, 更 進 一
念。因為真誠,所以認真對待每一個
步 希 望 可 以 協 助 改 變 他 們 的 困 境。
人,透過不同的活動,讓苑裡的年輕
「 其 實 我 們 有 點 帶 著 社 運 的 精 神,
人們,因熱情而相聚,共同思考還能
像後來因緣際會之下受邀參加一個
夠做些什麼。
苑裡掀海風 0987-832-883 (小旅行、幫農預約) Facebook:苑裡掀海風
場 合, 苗 栗 縣 長 會 出 席, 我 們 就 把 刊 物 藏 在 牛 仔 褲 裡, 卡 位 卡 到 縣 長
但組織的過程也還是面臨金錢與人力
後 面, 趁 機 把 刊 物 塞 給 他, 希 望 他
的問題。「現在是一個創業維艱的階
可 以 看 一 下 那 篇 報 導。」 劉 育 育 笑
段,因為要開啟一個新的模式,一定
著說道。
要先投入自己的資金跟時間。掀海風
4
現階段已經比較穩健,成員也越來越 在地沒有媒體曝光度的運動選手、排
多了。」治明說道。「目前希望可以
球選手受訓過程遇到的問題、面臨生
run 出一些模式,想辦法找資源,有薪
態危機的產業、失傳的藺草技術等,
水,人就可以留下來。」育育補充。
這些地方上的專題,不僅是掀海風成
「因為最後還是要能夠養人,掀海風
員自身的興趣與關注,也是從微觀到
在談的就是,希望所謂的『發展』不
鉅觀的連結。「人是我們關注的對象,
只限於都市,鄉村也是有發展的。」
可是從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反映整
秀芃作下總結。
5
個 產 業 的 狀 況, 或 制 度 出 了 什 麼 問 題。」林秀芃說:「希望這是一本有
苑 裡 掀 海 風 的 願 景, 就 是 希 望 能 夠
行動力的刊物,有議題性跟公共性。」
建 立 起 一 套 模 式, 讓 人 實 踐 自 己 的
所以對苑裡掀海風來說,辦雜誌,也
理 想 的 同 時, 也 可 以 留 在 苑 裡 好 好
是一種社會運動。
地生活著。
《掀海風》第一期任性上市 第一期《掀海風》小雜誌,除 了排球男神黃培閎人物專訪, 還有更多在地的精彩專題報導 搶先看。(圖片提供◎苑裡掀海風)
2
3
這種穩定的狀態對我來說很重要。」 — 吳佳玲 「不管妳如何哭鬧,水稻還是一暝大一吋,
1
室
作 米工
有
有田
文 / 歐陽辰柔 攝影 / 婠玥
「勞動過程中每一步都要精準。」她
因感受到這股質疑,她二話不說,耕
說,「其實插秧算看得到盡頭的工作,
田挑重物一肩扛起,頭兩年差點把身
因為只要做,終有結束的時候。除草
體搞壞,然後才理解種田也得細水長
反而比較累。」看我們一臉擔心,她
流。成為大力士不是重點,「我知道
又打趣地說,「你別以為農村的人都
農村怎麼判斷一個人,端看你是否勤
很純樸。其實種田時大家都嘛在講一
勞。」掌握到訣竅,她每天透早起床,
些腥羶色的東西,這樣精神才會好!」
扛著鋤頭經過廟口,和村裡的老人說
從農村,到都市,又回到農村,吳佳玲
嗨,然後踏踏實實,把除草和顧秧做
的成長之路拐了一個大彎,最後還是在
把青春種在田間,與土地相依存
好做滿。「這兩件事是關鍵,因為土
水田邊安頓下來了。這是她的心願,一
當都會的女孩還在討論逛街、衣服和化
地是農人的孩子,『好看』很重要。
個人也能成為支點,撐起農村美好未來
妝品時,佳玲的心思卻全在這一片片稻
收成還是其次,那是個人的事。」勤
的命運轉盤。
田上。小時候也曾厭惡家裡從事農作,
快是美名遠播的通行證,第二年就有
跑到台北唸書,卻因為參加賴青松發起
地主跑來問要不要幫忙顧田,到現在
的「宜蘭小田田」計劃,體驗青年下
手中六塊田內有五塊,都是別人主動
田耕作,甚至最後當起了田間管理員,
送上門請她租耕的。
讓她覺得好像自己也可以務農。研究所 畢業後,索性揮別繁華卻苦悶的都會生
改變外界對農業的看法
那天宜蘭的雨一直綿綿地下,遠方景
活,2014 年回到宜蘭,成立有田有米
種稻是一門最後累到連腰都彎不下去
色都灰濛了。吳佳玲一個人全身泥巴,
工作室,就這樣待了下來。
的苦工,就算現在可以請人代耕,但 決定什麼時節進行什麼工作,除野草,
站在田裡,用鏟子把育苗區的秧苗剷 起放入鐵盆,然後帶著這些心肝寶貝
說實在話,一個這麼年輕的女孩子,
撒米糠,甚至收成烘穀之後的分裝,
走到旁邊,示範起 S 型插秧法。
一腳踏進田埂,誰都覺得撐不久。正
打包,行銷,通通都得自己來。另外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蓋農舍的法條開放後,水泥建築阻絕
「前一兩年是最困頓的時候,但現在已
水源流通,住宅用水與農用水相混的
經慢慢沉澱下來,從操作過程中得到成
問題也接踵而至。但真正的難關,還
就感。不管妳如何哭鬧,水稻還是一暝
是在渡過前面的新鮮期、逐漸穩定下
大一吋,這種穩定的狀態對我來說很重
來後,內心浮現的疑問:真的要這樣
要。」她淡淡地說,語氣卻異常堅定,
下去嗎?
「我希望農的價值不要被貶低。用一輩 子種田,讓大家看到自己也可以過得很
不管科技進步到哪裡,農業到底是看
好,這也是一種革命吧。因為我知道革
天吃飯的工作。收成不穩定是農民們
命不是一兩天上凱道就可以解決的。」
最大的惡夢。為了因應這個困境,她
飽滿的穀穗總是低垂,佳玲安靜地守在
延續過去從賴青松那裡學習到的穀東
鄉村角落,像稻米一樣,細小卻總含著
制,邀請四方同好以一穀 2,000 元、
堅實而溫和的光芒。
6
保證收成 16 公斤稻米的方式「認穀」, 插秧和收成時也籌辦同樂會,帶穀東 1 目前從米出發開發的農產品。包裝上的貓是佳 玲養的貓咪五花肉和嗚呼。 2 工作桌上,擺放自然農法巨擘福岡正信的書。 3-4 工作室一景。 5 受訪時的佳玲。 6 種稻時要用最省力的方式,甚至鏟育苗時幾乎 都跪著,因為腰到最後會彎不下去。
體驗農村生活,用一個聰明的方式拉 更多人進來關心農業現況。此外,近 期也開始拓展網路零售的管道,希望 可以把品牌打響,增加收入。
2
3
4
5
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 近年對農作有興趣的青年, 之所以紛紛駐紮在宜蘭,重 要推手不可不談到賴青松。 他在2004年移居宜蘭深溝, 引進從日本學來的「穀東俱 樂部」模式,讓朋友以「認 穀」的方式參與,再由他接 力耕作。後來雖然因為身體 因素,把委託代耕的制度 改為「預約訂購,計畫生 產」,但這個理念已廣為傳 播,吸引來一大批有理想的 年輕人沿用此法落地生根。 而他自己也在推行友善農作 之餘,透過講座等活動,召 喚更多人關心小農處境。 楊文全與倆佰甲公司 具台大博班學歷的楊文全, 放棄高薪回宜蘭定居,一開 始只想租地當農夫,最後卻 誤打誤撞地和幾位同伴發 起新農育成平台,讓想從事 友善耕作的新手農夫有地可 耕。先是透過賴青松的幫忙 轉介農地,媒合初來乍到的 年輕農夫,讓原本因土地零 碎、請人代耕又太昂貴的問 題得以解決,成員們也能互 相照顧。成員數逐漸擴大 後,還將在地一間碾米廠改 為聚會地點,同時經營能 以書換菜的書店「小間書 菜」。2016年更將書店的 蔬菜區轉型成共同販售空間 「慢島直賣所」,讓在地友 善耕作的農人有一個可以自 行上架、訂價、補貨、銷售 的新管道。
文 李 / 寶怡 圖 慕 / 紅豆、七喜廚房、花東菜市集、果物配、直接跟農夫買、 快樂鱻、 Pick Food Up 合生態廚房、 BetterMan Pizza x Coffee HAPPY FRESH
1
2
3
4
store
store
store
store
七喜廚房
慕ㄇㄨ ˋ 紅豆
BetterMan Pizza x Coffee
如同牆壁上貼著大大的「用肚皮
成 立 於 2011 年 的 慕 ㄇ ㄨ ˋ 紅
Pick Food Up 扌合生態廚房
目前並無店面,主要透過農夫市
不同於台灣街頭常見的 Pizza 店,
拯救世界」的理念,從 PTT 暴
豆,創辦人唐大可剛開始只是單
集擺攤推廣「剩食運動」的「Pick
「BetterMan Pizza x Coffee」
紅到網路的七喜廚房,已經從一
純想延續父親跟醫院志工分享一
家店邁向第二家店—育德旗艦
碗好吃紅豆湯的溫暖心情,並研
店。裡面所有菜色,都是志工當
1
2
3
Food Up 扌合生態廚房」負責人
4
老闆王炯傑特別親訪雲林以南的
黃尹宣強調,所謂剩食並非剩餘
有機小農,使用啤酒酵母長時間
發出如紅豆粽、宛似羊羹的「思
食材,而是商店即期商品,以及
低溫發酵的方式製作麵糰,再鋪
天從附近市場收集菜販不要、或
慕於露」等食品。但他在創業過
格外品(食物分級後難以賣出的
上新鮮蔬果,把台灣當季在地食
醜陋賣不掉的食材所製作的,並
程中,也發現自己對紅豆的種植
產品);而這些都是她製作甜點
材 的 風 味, 用 窯 烤 的 方 式 呈 現
開 放 共 食 與 自 由 付 費, 每 天 吸
其實不了解,於是與高雄大寮的
的常見食材,她期望透過巧思,
出 來。 店 裡 還 不 定 時 販 售 手 作
引對剩食有相同理念的人上門用
紅 豆 友 善 農 場 合 作, 連 續 3 年
讓這些食物可以重現美味而不被
麵包,並利用週三及週五晚上舉
餐。未來將成立於台中的剩食轉
企劃「揪人採紅豆」的活動推廣
丟棄。這個理念也落實在她的攤
辦有機小農和食安議題的講座、
運站,更預計集中資源,分發給
食材教育。平時更走訪中小學演
位上,隨處可見用回收布做的招
以及獨立手作等課程,創造人與
需要的單位,落實食物不浪費的
講, 推 動 食 材 及 環 境 保 育 的 概
牌掛布、回收紙做的名片等等,
人、人與土地間的正向循環,作
理念。
念,落實對土地的尊重。
無處不為地球生態盡一份心力。
出美味的同時也兼顧土地正義。
台中市華美街40號1F 台中市北區育德路26號
台南市民族路三段148巷35號
Facebook: Pick Food Up 扌合生態廚房
高雄市新興區民生一路265號
在失落田地上走出一條新食尚大道
1
2
3
4
store
store
store
store
果物配
直接跟農夫買
HAPPY FRESH 快樂鱻
花東菜市集
果物配 CEO 張智翔因從小生長
從非營業性社團轉作社會企業,
成立於 2013 年的快樂鱻負責人
出身記者的彭昱融,在返回花蓮
在務農家庭,十分了解農民的辛
「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
王鼎元,與無毒水產養殖的小杜
老家後,發現花蓮農產品在市場
苦,與被盤商剝削的血淚,因此
表示,協助小農行銷管道及資訊
哥――杜豐丞合作,推動友善環
上無法取得較好的價格而深感可
打 造 出 這 個 平 台, 實 際 走 訪 產
問題是主要工作,態度也從原本
境養殖魚蝦的平台,提供消費者
惜。他在 2013 年創立花東菜市
地,接觸從事友善耕作的農民,
的志工性質變成要對農夫及消費
吃到新鮮、健康美味的白蝦和手
集平台,尋找花東地區友善農法
把他們的產品做成水果組合箱,
者負責,責任更重大。因此除了
釣鮮魚,以 24 小時限時的方式
的農產品,提供加工研發等合作
提供都市人一週水果宅配到府的
維 持 全 台 跑 透 透 尋 找 有 機、 無
送達到消費者手裡。此外,不定
方式,解決產銷問題,創造出例
服 務。 還 可 以 依 據 你 是 學 生、
毒、友善、安全耕作的農友,並
期分享漁產料理和海洋環保的相
如花東晚崙西亞香丁果茶醬、自
懷孕媽媽、上班族、小家庭等不
販售其當季農產品外,平台上還
關影片,還舉辦淨灘活動,讓這
然農法香水檸檬茶果乾、奇美部
同身份,進行客製化的調配,深
多了小農的私房手作、環保生活
裡不再只是一個銷售健康魚產的
落友善栽種非基改玉米棒等熱暢
獲消費者喜愛。此外,他也把有
品及農夫帶路活動,讓最貼近土
平台,更成為宣導愛護海洋重要
產品,包裝上也做出充滿地域特
機 知 識 編 成「 果 物 開 講 」 放 到
地的人直接介紹自己腳下的土地
性的推手。
色的質感,落實農產價值提升,
facebook,讓人吃水果的同時,
及生活,也讓更多人愛上台灣農
獲得更多有益的啟發。
村的各個面貌。
1
fruitpay.com.tw
2
www.buydirectlyfromfarmers.tw
3
4
帶動地方經濟及就業。
www.happyfresh.com.tw
www.30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