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生活的可能》
這幾個月以來,你比過去更常待在家裡嗎?自己或朋友有過居家上班的經驗嗎?走出家門,來到公共場所和人們相處時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窩居在家、離開辦公室、或重新回到公眾場域,隨著疫情來襲,身處的建築與空間,所代表的意義,不再是單純的硬體或空間設施。當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日常,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所處空間的關係。帶著這樣的心情,這次封面故事將一路穿越家屋來到廣場,我們想談的不僅有宅在家的生存美學,也想探問人們該如何患難與共地共同生活。
即使身在公共場所必須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但空間距離並非真實距離,當我們更加理解創造讓眾人相遇的場所並非易事,或許更能珍惜公共場域裡,讓人不只相遇,更願意駐足、發聲、甚至彼此傾聽的無形氛圍。當場所精神不滅,我們即使獨立,也仍然同在一起。
058 窩在家也別有洞天 黃偉倫頂樓上的浩瀚奇想
062 居家工作的氣氛包圍法 鄒駿昇客廳裡的創作基地
066 RESET生活節奏 林姓主婦的居家自煮管理
072 歡迎光臨我的動森家 設計師方序中、李君慈
078 我們都是描寫家屋的詩人 哲學家巴修拉的空間詩學
082 當家成為一座孤島?王浩威、鄧惠文談居家上班
088 共同生活的無限關係可能
096 從無到有 公眾場所誕生中 蛇形藝廊夏日主題館20周年
102 不再擦肩而過 車站生活大平台 台灣舊車站改頭換面新挑戰
108 成為居民的Playground MVRDV如何設計迎向公眾的河樂廣場?
112 發聲與聆聽 當我們在文化裡的客廳彈琴 衛武營超人氣鋼琴的場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