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 2020年 四月號搶先閱讀

Page 1


從小事做起 我們非常好奇,當時已經年近半百,大可 以舒服地繼續擔任教職,何必攬事在身? 他倒是很爽快地說:「太值得了啊!很有 歷練。」這話講來有點苦澀,副縣長必須 站在議會被議員質詢,不斷和各單位溝通 再溝通,「坦白講很辛苦啦,當年台東是 全台灣最沒有資源、最偏僻的地方;這也 是老天對台東最大的祝福,因為沒有好的 條件,不像西部有太多開發,相對也沒有 太多破壞。」他超級樂觀地說,「這就像 非洲賣鞋,大家都不穿鞋,你賣一雙就是 一雙,很多機會,因為台東什麼都沒有, 1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做出東西就一定會被看到。」任內積極 促成在台東糖廠舉辦2014台灣設計展及 TEDxTaitung;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後, 上任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針對街道市

2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張基義回想1994年,剛從紐約建築師事務所回台灣時, 心裡最大的夢想是成為偉大的建築師,作品可以被全世界 媒體報導,只是回來後,房地產最景氣的時代已過,這個 夢想很快就破滅,卻出現另一股契機,「很多年輕設計師 投入教職,並參與公共議題的創造。」他也進入交大建築 系任教,並參與小型的公共設計,其中讓大家印象最深刻 就是減法美學,「當時看到太多人造公共工程,破壞環境 也造成環境負擔,我希望能推動一種讓公家機關朗朗上口 的理念。」他跑遍全台各地巡迴演講,也因為這些公共參 與的經驗累積,2011年正值他48歲生日前兩天,意外受 邀回到故鄉台東,擔任台東縣副縣長,「與其對環境有所 不滿,不如進場參與改變。」 1-2 屏東超級南,是升格研究院前暖身的跨領域整合案例。3 升格的 第一步,就是先請聶永真為研究院設計全新視覺標誌。4 2016年尼伯 特風災後,成立台東設計中心為當地注入新的設計力,張基義為中心 執行長。

44


容、公部門名片再設計等細節切入,已成為城市設計的最佳參考。他又舉 了另一個交大的例子─這個以科技為本,整個校園都是穿藍白拖的宅男 充斥,當年他時任總務長,把會議使用的筆全部改成無印透明桿原子筆、 讓紅布條和充氣拱門消失、改指標、改宿舍和餐廳,「從最小最基本的事 先做,才有辦法繼續內化成核心價值和文化。」當年的科技宅大學,現在 已經變成台灣最具美感校園之一。而設計中心剛宣布升格研究院,第一個 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新聞,就是由聶永真操刀的新視覺識別設計,「我永遠 認為,不需要做量體很大的事,但要做偉大的事,就是要有觀點、對社會 有貢獻和影響。」這些都是不需要龐大預算就能做到。 3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是跨界合作的溝通平台 「我的觀點是不要在同溫層裡找機會。」但跨出同溫層,表示需要更多 「溝通」,就以近期的合作案為例,年初配合蘇花改通車,公路局和經

張基義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碩士,1994年取得

濟部工業局兩大部會,聯合5大客運推出全台最美巴士「北花線-回遊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碩士。曾於2011∼

號」,這是台灣第一個用設計導入的跨部會合作,期待用設計把車體塗

2014年任職台東縣副縣長,現任台灣設計研

裝、窗簾和所有識別標示重新設計。第一次召開大會時,在產業工作40

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年的車體打造公會理事長不客氣地用台語說著:「你們都是讀書的啦!」

究院院長、世界設計組織WDO理事、交通 副董事長、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

4 攝影◎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 COVERSTORY |

劉真蓉、方序中、格子、梁浩軒的策展人視角

如何策出一場好展覽?

展覽在當代的意義,就像是顆會提問的石頭,投入大眾的心池, 盪起無限波瀾與反思。 而每一場展覽的背後,究竟藏著何種思維? 這次我們先繞到幕後,聽聽這些策展人如何操作。

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Q1

什麼是策展?

該要有前瞻的思考,持續的創造力,但是最可

梁浩軒

劉真蓉

策展是一個完整思緒的序列與呈現,策展人應

怕的是必須想盡辦法協調與執行,對於概念的

身為策展人,說是窮極所能不斷來回考量方方面 面的細節,不如說是去找尋那個能夠「被策展」 與「被觀展」的理由與原因。一件事情既然能夠

延伸形式不拘,可以是一場秀、一個室內展覽、

「被策展」想必一定有根有本,從「被策展」談

或是一場行動,我每一次都當作是一場 event(事件

為何策展,或許更能貼近策展思考。尋找它的脈絡、解剖

的展開)去看待。綜合來說,工作的順序需要有清晰

它的個性、體現它的美學……等,都是策展裡必要的條

的思路、議題的觸發、創意的表現、畫面的呈現,但

件。精準的設計與算計,但又不能落入俗套、不能匠氣,

是最重要的是對這個時代是否展開對話與意義延伸,

一個好展覽是由細節所堆砌而成的──而要能做到如此,

都是策展人須考量的面向。

不僅需要時間、需要經驗,更需要能夠設身處地的謙卑。

策展的其中一個條件,是看見未來的能力,是一種 傾聽社會隱性需求的能力,透過重新編整與轉化,

方序中

格子

56

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觀眾為什麼來?為什麼停留?帶走了什麼?一直以 來都是我策展的功課。在規畫展覽時,能藉此整理

傳遞一種試探或引導的觀點;透過跨域專業與設

出主題的清晰脈絡,找出能夠讓人到現場的理由,

計,編織一種官能或認知的體驗;洞察社會現象再

並讓他們願意花時間停留──也許是閱讀資訊、或

加以匯聚,揭示有能量感的宣言或訊息。這些過程中,必

許是享受虛擬世界無法給予的感動。我總在展場空間的最

須清楚地指向核心,同時關照各種表現形式的渠道,在最

後,問觀眾一句話,讓他們離開時,因為這個提問而沉澱

終傳達上,形塑出一道具有社會感染力的畫面。

與思考,對我而言,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互動關係。


Q2

過程中的挑戰? 格子

方序中

應該是努力讓各種許願成真吧。 在 2019 年的小花計畫裡,召集了音樂圈、藝術與設

每次的策畫過程中,接踵而來的挑戰似乎殊途同歸, 沒有特別的比較級。總在時間內伴隨著解題與拆題的

計圈的夥伴們,將流行音樂與當代藝術結合,帶進台

緊張與興奮感、多一些對材質與現場的探尋、與業主

北當代藝術館裡,呈現出每個人心中不想失去的那一

共同面對的社會回應與現實的關照、決定預算投注區

塊。從一開始這想法就非常瘋狂,但進入到每一組的想法與

塊的取捨與 smart、在創造時刻以及融合不同想法作法和觀

討論時,才發現這才是更燒腦的挑戰,不管是執行與成本的

點的辯證中拉扯、夥伴們對於工作價值的自我實踐、爸媽關

控制,還有團隊的聯繫與交涉,都是非常龐大且辛苦的,還

切那久未返家的電話、無法多爬一些的山、變胖的身體、永

好最後都順利完成,也變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感動的那個展覽。

遠想要多說一些的故事、準備留給觀者的訊息……都是挑戰。

對我來說一直是有點人格分裂的事情。當你

梁浩軒

劉真蓉

綜觀卻要有定見,畫了願景後要想辦法執行,

烏 茲 塔 克 音 樂 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1969 年首次舉辦時,所面對的場地、歌手卡司、氣候因

在進行策畫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研究,會進入

素、交通、居民抗議等問題,拆開來看都不是大挑

一片非常浩瀚的未知,是需要綜觀地去看待

戰,但首次舉辦的綜效與風險就是一個強大的挑戰。

各面向,但這時候還是要保持一個邏輯去梳理,必

如同我們經手的作品策展中,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與挑戰:

須看很多事又要知道你在找的是什麼。其次,策展

跟時間追逐,3 個月內需要募集上千個展品;不同樓層的空

需要大量的溝通跟合作,這會花上很大的精力,我

間內需串起觀眾的情緒與觀展體驗。但我認為最大的挑戰,

常常希望將自己腦內的想法跟概念打包成一個檔案,

其實是產業面的思考,讓年輕人不只喜歡展覽,更願意投入

直接 airdrop 需要合作與溝通的對象。

策展產業,相信展覽不只是志業,而是成為一種事業。

圖片提供◎究方社

圖片提供◎究方社

各單位

2013 年創辦究方社,多次擔任金鐘獎、 金曲獎、金馬獎等大型典禮的視覺總監, 為首位執行過台灣三金典禮主視覺的設計 師。2015 年發起「小花計畫」,展出由攝 影師蘇益良拍攝拆遷在即的屏東東港共和 新村;2016 年展出《小花時差紀錄展》; 2019 年與瑪莎攜手國內外 11 組音樂人與 藝術家共同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查無 此人-小花計畫展》,引起廣大迴響。

圖片提供

衍序規劃設計主理人,將城市視為展場的 延 伸, 專 注 於 城 市 空 間 的 想 像 與 打 造, 2016、2017 兩年的《白晝之夜》打開台北 西區舊城,讓藝術家與作品走上街頭;2018 ∼ 2019 年《大溪大禧》、桃園農業博覽會 《鼓勵好室 Green House》,皆掀起在地文 化的探討。2019 年台灣文博會以《文化動 動動》再度讓地方重新站上舞台,並透過跨 族群與世代的討論,讓各種議題持續延燒。

張芝維

方序中

採訪整理

劉真蓉

57


| COVERSTORY |

日本森美術館

讓當代藝術變好玩! 體驗與故事性的新趨勢

日本的民營美術館仍屬少數,森美術館如何經營當代藝術策展, 讓向來被視為較艱深難解的當代藝術受到大眾青睞? 又是如何將展覽推向國際? 除了一手催生森美術館的森大廈社長森稔, 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兩位前後任館長,南條史生與片岡真實。

66


1

2

1-2 由片岡真實策展的《鹽田千春展:撼 動靈魂》,充滿震撼力的大型裝置藝術, 顛覆過往當代藝術予人難以親近的印象, 創下森美術館史上第二高的入場人次紀 錄,也讓森美術館 Instagram、Facebook 及 Twitter 的追蹤人數大幅成長。

攤開日本近三年的美術館、博物館展

摩天大樓多半會將租金收益最高的上

覽的入場人次紀錄,居前位的多半是

層出租為商辦空間,但森大廈的第二

由公立美術館所主辦如慕夏、維梅爾

代社長、也是森美術館的創始者森稔

及孟克等近代美術的特展,以及與日

曾說:「文化在經濟之上。」也才有

本國寶文物相關的展覽。但在當中,

了今日居高臨下的森美術館。

唯有民間營運的森美術館每年推出的 2 ∼ 3 檔當代藝術展覽,一枝獨秀屢

南條史生 讓當代藝術走進生活

博得超高人氣,《Leandro Erlich 展: 森美術館以「國際性」與「現代性」

傳基因所帶來的事物》甚至分別占據

為 本, 提 出「Art & Life」 的 口 號,

2018 年參觀人次排行榜第一、二名。

希望讓人更容易親近當代藝術。一般

心—森大樓的最頂層第 53 層,屬

後才展開典藏工作。前館長南條史生

於六本木開發計畫的一環。除週二於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以 3 ∼ 5

下午 5 點閉館外,每天開放到晚上

年為單位規畫,透過策展與教育推廣

10 點,讓一般民眾即使在下班後也

活動來形塑森美術館的形象。」他也

有機會親近藝術。一般而言,日本的

曾說:「歐美透過上流階層的買賣行

Mori Art Museum

術館定位,但森美術館直到開館兩年

圖片提供

森美術館座落於六本木新城的核

廖怡鈞

而言,歐美多半透過典藏作品確立美

眼見的真實》與《建築的日本展:遺

67


| COVERSTORY |

建築策展 建築師黃聲遠 X 策展人王俊雄

前進威尼斯雙年展 講一個從生活裡 長出來的建築故事

圖片提供◎田中央工作群

繼兩年前受邀前往 2018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展出,黃聲遠於去 年接獲本屆總策展人 Hashim Sarkis 的邀請,在今年夏天成為第一位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場館展出的台灣建築師。與此同時,近年在歐洲各 大城市備受好評的田中央巡迴展還在陸續進行中。按照往例,黃聲遠同 樣委請王俊雄操刀策畫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內容。籌備期間,我們特別 邀請兩位在工作與生活上都有絕佳默契的好友對談,分享本次的策展概 念,也暢談這些年遠赴國外參展的初衷。

76


Q1 請聊聊接獲策展人 Hashim Sarkis 邀請的契機與感受! 黃聲遠

策展人先來信問我願不願意參加?有沒有參展的 可能?我們回答有可能之後,對方才陸續告知注 意事項,如對外公布、繳交資料的時程等等。我 曾問策展人的助理:「是誰推薦?你們如何得知

我們的作品?」對方僅回覆:「不用擔心,我們非常清 楚。」不過,從對方提出的要求來看,他們確實對我們 有一定的認識。至於感受,不覺得意外,也無所謂是否 高興。先前的歐洲巡迴展,也不是由我們主動申請。我 不擅長策展,也沒意願。但如果能對「將理念講清楚, 讓這個世界不要太傾斜」有間接的幫助,我願意去做; 所以也很感激有專家、策展人或博物館來推動。

王俊雄

「接受到邀請」,其實沒有像黃老師自己講得那 麼輕鬆。以歐洲人的眼光來說,建築師蓋房子的 同時,也要做環境。然而這麼多年來,歐洲的建 築師也多半沒能實踐這個概念,這是黃聲遠受到

矚目的原因。至今台灣還有很多建築師覺得當建築師就 是蓋房子,環境是政府在管的事,所以他們可能很難理 解黃聲遠為何在歐洲會如此成功。

賴韋廷

1-2 黃聲遠參與 2018 威尼斯建築 雙年展台灣館,由王俊雄操刀策 展;圖分別為展場「田中央劇場」 (左)、「田中央生活」(右)。

採訪整理

1

2

圖片提供 田中央工作群、王俊雄

建築策展人的職責有如編輯,提供一個好脈絡,讓觀者能理解建築的價值與意義, 就像王俊雄幫助人們明瞭「田中央工作群」的作品及其存在。由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 在專業實踐上超越常規,他的思路則更接近哲學而非建築,若非王俊雄在建築研究的專業上有足夠積澱, 並且長年關切建築的社會性,再加上兩人的多年交誼,恐怕難以勝任。

77 圖片提供◎田中央工作群


| COVERSTORY |

專訪 21_21 DESIGN SIGHT 總監佐藤卓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展覽總監中村勇吾

用眼睛聽音樂 做有個性的展覽

繼《單位展》之後, 位在日本東京的 21_21 DESIGN SIGHT 6 月將帶著《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再度來台, 於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展出, 結合聲音與建築,建構出視覺跟聽覺融合的世界。 這間日本第一個以設計為定位觀看世界的美術館, 一如過往再度翻新展覽的感官與思維。

82


攝影◎ Atsushi Nakamichi

用眼睛聽音樂?乍聽之下有點違和,但

時候,中村勇吾直接拜訪了小山田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

圭吾,希望他能替展覽創作同名樂

築展》就是要打破一般人對藝術展演的

曲,兩人曾在兒童教育節目《Design

邏輯,找出音色、音調、音域、節奏

Ah!》共事,小山田一聽到展覽的想

等層次結構,利用聲音跟建築的特點,

法,也爽快接下了創作樂曲的工作。

結合影像、聲音跟空間,要給觀眾一個

最重要的是展覽和觀眾的互動

擔任展覽總監的,是日本世界級互動

這次更邀請了 9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

設計大師中村勇吾。他最簡單的初衷,

藝術家運用不同手法創作,將聲音轉

就是由設計的觀點,欣賞生活當中再平

化成視覺藝術。身為展覽總監,要如

常不過的事物,而「音樂」當然也能用

何統籌、甚至是管理藝術家們呈現的

設計的角度欣賞。但過去鮮少有以聲音

作品風格,進而讓展覽的調性統一?

或音樂為主角的展覽,更別說把聲音和

這份工作聽起來相當有挑戰性,但是

建築聯想在一起了,不禁好奇靈感從

中村勇吾笑說,他給了藝術家相當大

何而來?他說,曾經看到美國創作歌

的自由。他只在一開始跟空間設計師

手 Sean Lennon,對澀谷系知名音樂人

片山正通確認展覽空間,並決定聲音

小山田圭吾的音樂有這樣的評價:「他

播放的形式,剩下就都交由大家發揮

畫出了聲音的建築(He paints a kind of

了,「我正式看到大家作品的時候,

audio architecture)」,這讓他發現,

是展覽會開幕的前一天呢。」

前所未有的感受。

1

1-2《AUDIO ARCHITECTURE: 聲 音的建築展》和空間設計師片山正通 合作,不切割有形的空間,採取分割 時間輪流播映,讓觀眾在 25 公尺寬 的巨幅投影打造的沉浸式劇院內,用 眼睛聽音樂。

、 INCEPTION 啟藝 21_21 DESIGN SIGHT

2

說,這其實是空間設計師片山正通

、 Atsushi Nakamichi圖片提供 Yusuke Nishibe

決定要以聲音與建築為主題開展的

、 Masaya Yoshimura

巨幅投影的沉浸式劇院,中村勇吾

攝影

展覽中,最特別的是一座 25 公尺寬

建築」。

翁琬柔

音樂能夠成為「在時間軸上構築的聽覺

83 攝影◎ Atsushi Nakamichi


| COVERSTORY |

專訪羅馬義大利國立 21 世紀美術館 藝術總監侯瀚如

歷史會告訴我, 什麼是好的展覽 編輯會議上要報告當月企畫, 看著侯瀚如落落長的策展經歷, 短時間要介紹也說不清,最後只說了一句: 他是策展界的李安。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比喻,誰像誰、誰能代表誰, 都不過是以偏概全。 但若這個說法能交換大家的關注,在文章的開頭, 且容許先犯下此必要之惡。

98


今年 57 歲的侯瀚如,策畫過的展覽 超過 100 檔,把展覽如書冊般堆疊, 差不多是兩倍身高的高度。

27 歲移居法國,10 年之後,他和知 名瑞士策展人漢斯策畫的《移動中 的 城 市 》(Cities On The Move) 甫落幕,巡迴歐美亞等國、動員上 百位領域迥異的創作者,打破藝術、 建築、社會的界線,將亞洲城市化 發展推向全球化中心。47 歲的他, 已在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任教,威 尼斯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里 昂雙年展等等,一長串國際策展履 歷早已寫不下。

如今來到 57 歲,他是羅馬義大利國 立 21 世紀美術館(MAXXI)藝術總 監,正埋首策畫美術館的 10 周年大 展。他選取歷年展覽裡 1,000 件以 上的作品,重新編排在五大主題之 下,探討資本主義全球化、民主制度 的發展和危機、後殖民主義與移民議 題、環境生態,以及人類面對科技與

文 圖片提供

2

1《The STREET. Where the world is made》 將複雜而混亂的街景象搬進美術館。2《Open Museum Open City》反思美術館的公共性, 侯瀚如認為美術館作為一個公共性的文化機 構,有責任提供條件給每一個公眾,分享到他 們平時看不到的各種創造力與可能性。

張以潔

1

MAXXI

99


| COVERSTORY |

專訪德國威察設計博物館策展總監 Jochen Eisenbrand

設計研究者的反思與前瞻

《週末夜狂熱:夜店設計 潮》以夜店的空間設計為 主題,加入燈光、音樂效 果,呈現不同時代的夜生 活並刺激觀眾感官。

104


從文化研究碩士,到德國威察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策展總監, Jochen Eisenbrand 又再回去攻讀博士, 這次研究的是設計大師 George Nelson 在冷戰時期的作品。 他說策展就像在做研究,設計與建築展覽不乏亮麗展件, 但他更想突顯當代的自省,不只觀眾,設計師也需要反思。

文 李宛儒 Gladys Lee圖片提供 Vitra Design Museum

105


| COVERSTORY |

專訪大地藝術祭藝術總監北川富朗

走出美術館 找回創作的多元與寬容 從 2000 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開辦, 到 10 年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揭開序幕,走出美術館的策展, 如今已是全球藝術迷每三年一次準時報到的盛會。 幕後操刀的北川富朗說,「一開始完全沒想到會受到注目, 但這也是出於美術本身的特質,只有美術才有這麼強的動能。」

124

攝影◎ Nakamura Osamu


2 1

1 馬岩松與 MAD Architects 在大地藝術祭的 作品〈光洞〉。2018 年的新作,藉由在隧 道中設置水池與鋁片,讓遊客得以走進日本 三大峽谷之一清津峽的美麗風景。2 鞍掛純 一+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彫刻組學生在大地藝 術祭的作品〈脫皮之家〉。藝術家與學生志 工們用彫刻刀在老房子的牆壁、地板、柱子 等地方雕刻,將 150 年歷史的老屋蛻變成為 煥然一新的藝術作品。

圖片提供◎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會

1950、60 年代起,受到美國公部門

時,將 81 名藝術家的 154 件作品裝

制定政策的影響,藝術開始跳脫實體

進大型卡車之中,兩年內巡迴了日本

建築空間,走向活生生的社會場域,

全國共 194 個地點。當中不只美術館,

公共藝術(public art)一詞有了明

更包含了公民館以及學校的體育館。

確定義;同一時期,藝術家紛紛將創

在 1994 年的《FARET 立川藝術計畫》

作帶到了戶外,運用自然媒材創作的

中則將藝術作品融入街道的排氣孔、

地景藝術(land art)也開始受到注

消防栓、換氣塔或建築立面之中,讓

目,風潮愈漸興盛。人們開始思考,

藝術與都市產生更緊密的連結,打破

除了在美術館、藝廊展間等「白盒

一般人對於公共藝術的印象。

彼時人們對於「策展」的想像,多半

師 Andy Warhol 涉足搖滾樂團的監

仍侷限於美術館、博物館等固定場域

製與電影製作,對藝術的優越性提出

內,且少見與土地的連結。直到 1996

質疑,透過橫跨各種媒介和題材,模

年冬天,北川富朗受到新潟縣政府邀

糊了通俗文化與藝術的邊界。德國藝

請,第一次造訪十日町市,才有了日

術家 Joseph Beuys 則信奉人人都是

後大地藝術祭的萌芽。

藝術家的觀點,主張整個世界就是一 件作品,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在「雕

大地為舞台的國際藝術祭

刻」社會。 為了促進地方分權與行政效率,當時 該如何讓藝術重新回到社會、與人產

日本政府透過降低稅賦、提供財政支

生連結?觀察到藝術作品、藝術行動

援等方式,有計畫性地推動地方鄉鎮

開始走進社會的趨勢,北川富朗抱著

的行政區合併。為了緩衝合併前後的

這個問題意識,1988 ∼ 1990 年在策

陣痛期,新潟縣推出「New 新潟里

畫訴求反對種族隔離的草根性藝術行

里創計畫」,鼓勵各個地方都市在實

動《向種族隔離說不!國際美術展》

際合併之前,透過市民參與重新找出

圖片提供 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會、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執行委員會

術還有哪些觀看方式?普普藝術大

文 廖怡鈞 攝影 各單位

子 」(white cube) 鑑 賞 作 品, 藝

125


| PEOPLE |

DESIGN

攝影◎黃少柔

POWER

42


文 詹筱苹 攝影 黃少柔、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

台灣設計力的大進擊

圖片提供

今年 3 月台灣設計創意中心,正式升格為國家級的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也宣示設計將成為國家重要施政價值,

台灣設計研究院

首屆院長將由張基義赴任,他如何看待台灣設計力,未來又如何用設計帶台灣走入國際? 這次將帶著大家,重新認識這位台灣近年設計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攝影◎黃少柔

43


| BIZ INSIGHT |

48


Podcast Business 文 詹筱苹 攝影 張藝霖

1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 鬼島之音、呱吉、百靈果

百靈果 NEWS 主持人、SoundOn 創辦人顧立楷

Podcast是一門好生意

真正的資訊狂從起床開始,就會打開 Podcast 一路聽到睡前才善罷甘休, 美國 Podcast 已經紅到節目包羅萬象,收聽人次和下載量逐年攀升,

、 Bose Apple

台灣 Podcast 也正在快速成長,怎麼能不認識這股繼 Youtube 後的新媒體勢力?

NEWS產品提供

嚴重資訊焦慮的現代人,如果只會滑手機看 Youtube 真的不夠,

49 攝影◎張藝霖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