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 2016年十月號搶先閱讀

Page 1


126

COVER STORY SEC 4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 文化的探索 台灣設計文化是什麼?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大哉問。流行而高 調的設計名詞很多,但唯有與原初的設計脈絡相連,一切才有 意義、也才可能落地生根,然後萌芽新生。而這也是邁向一座 設計博物館的初心。 La Vie 特別以「民藝物件/產品設計」、「民俗圖像/視覺設 計」、以及帶領台灣經歷 80 年代經濟起飛的「3C 科技產業」, 這三項足以代表台灣設計基底的切點出發,邀請長期專注相關 議題的專家學者進行一場設計文化探索的紙上策展。

《台灣設計的隱藏血緣》| 民藝物件/產品設計 | 韓德昌 《文化設計的內在平面》| 民俗圖像/視覺設計 | 龔卓軍 《類比終結.萬象數位》| 3C 科技產業設計 | 陳禧冠

圖片提供_各單位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27

策展論述 台灣長期以來資源有限,經濟活動及產業分

_之一

台灣設計的 隱藏血緣

佈一向集中;1970 年代之前主推手工藝的外 銷生產,其後轉為規模化的全球代工,後期 以電子產業為主的型態。長期來看,設計在 台灣的形成與發展,多服膺政策驅動的重點 產業需求,定位較屬推動經濟成長的工具; 由於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功能被忽略了,台 灣設計因而缺乏持續發展的血緣。 因此,若以台灣設計的特色作為台灣設計博 物館的定位,我們需要探討的議題,應該是 台灣設計所缺乏的,明確的血緣。 從台灣民藝到代工設計

素瓷(2012) ◎ 吳孝儒設計 丹麥 Lyngby Porcelain 生產 同樣運用薄胎瓷技法,此設計所探討的,是歷史器型 與日常生活需求的連結,採用免洗碗的肋柱結構來增 加薄胎瓷的強度,同時融入中國瓷器的撇口特徵,形 成一系列素淨的雅緻器皿。 此作品展現了文化元素應用及轉化的高度技巧,是台 灣器皿設計的代表作之一。原始概念來自 Yii 計畫, 後由 HAN Gallery 生產,目前轉由 Lyngby Porcelain 在 丹麥生產並於全球銷售。

北歐、義大利或德國設計之所以有辨識度,是 因為其延續性的主軸;主軸來自於設計的血 緣,通常與地方的環境及人文條件息息相關。 如前言,台灣因為發展經濟,放棄代表早期台 灣緊密呼應生活的民藝生產,發展高效率的工 業技術及設計手法,主軸因而大幅度轉向。 做為 1970 至 2000 年代的主要產業,3C 與 代工生產帶動台灣設計專業快速發展,但這 個劇烈的轉變,導致我們的設計方法、觀念、 甚至對設計成果的預期,都改道開上西方設 計的高速公路;對生活品質的忽視,則稀釋 了設計與生活及文化的關聯,且因代工的匿 名性,許多傑出設計難為國人所用,使得成 長階段的台灣設計,成為一種缺乏土地養分 及血緣的設計。 重新接回設計的血緣 相對之下,被台灣引為規範的歐美設計,其實 是根源自傳統工藝,經歷工業革命與生產分 工,透過歷史進程,和生活、文化及技術彼此 滲透與影響,演化出西方設計史的完整血緣。 如果表現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台灣設計該發 展的方向,那麼讓缺乏養分的設計,重新接 回斷續的血緣,便是值得努力的目標。而這個


128

COVER STORY SEC 4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的工藝之家分項數量及英國工藝 )的館藏工藝品項分類比較。 理事會( Crafts Council

血緣中,對設計影響最直接的,是技術方

木作結構的「工藝」。在英語系國家,

工藝,這些工藝都是先民生活智慧的

面的傳統,也就是台灣的傳統工藝。在失

「Craft」一字通常代表精緻、偏手工

結晶,但因現代化的影響,而與市場

落的血緣上重新站起,也許更能從傳統工

藝、通常含有若干個人化、「藝術化」

脫節。故此處將工藝大致分為全球共

藝和設計的觸碰中,重新發展台灣現代化

(而非「藝術」)特質的技術;在英

通性工藝,以及亞洲傳統工藝,二者

過程中所失去的創新可能。

國 Crafts Council 的分類中,陶瓷、金

境況與面臨的挑戰完全不同。之前台

工、 木 工 等 技 法, 是 和 珠 寶、 家 具、

灣的工藝定義缺乏區分,也反應出前

血緣能為設計帶來的,是過去文化、藝

鐘錶等產品類別並列為工藝項目,是

述台灣設計主軸轉向,以歐美設計為

術持續提供的底蘊和養分,當前生活、

相當具有彈性的認定方式。

規範所造成的認知盲點。

傳統背脊上窺見未來的機會。創造未來

回頭看台灣的工藝分類,實有必要與

最後,從單純工業設計角度來看,台灣

的特色,才是歸納過去的目的。

歐美採取不同標準。這是因為亞洲具

的確產生過許多佳作,脫離工藝的脈絡

有許多未工業化/量產化的地方傳統

來思考設計,多方反應本地的生活、文

環境綿密相關的內涵與資源,以及站在

一段簡短而重要的歷史 以下的討論,以台灣設計自傳統工藝出 發的演化為主軸,來看待台灣的設計。

化或社會特質,而延續台灣設計的血 策展人_韓德昌

緣。這類設計在此稱為台灣原創設計。

從 20 世紀初柳宗悅稱為民藝式的、產

共通性工藝設計

生於日常生活器物中的無形設計出發,

共通性工藝是指東西方共有的工藝,

跳躍到工業化發展,開始模仿歐、美、

如木工、織品、玻璃及陶瓷等,但因

日工業設計,演練成高度掌握並整合精

各地不同的環境及人文條件,發展出

密生產的 3C 設計,到 2010 年代後對

不 同 風 貌。 舉 例 而 言, 法 國 Baccarat

文化與工藝的省思,進展到 2015 年後

和台灣的琉園,英國的 WEDGWOOD 和

設計滲透產業各層面並產生影響,這個

法藍瓷、陶作坊的產品,就有相當大

曲折的正、反、合辯證歷程。

專注於設計研究及品牌經營,曾起草包

的設計差異。

括「Yii 工藝時尚」等多項對台灣影響重

共通性工藝、亞洲傳統工藝、

大的設計專案,2011 年與國際大師 Gijs Bakker 共同創辦 HAN Gallery,作品受邀

這些品牌在強調工藝的同時,也以設

與台灣原創設計

巡迴芬蘭赫爾辛基、比利時、英國、法

計回應市場需求,因此能隨時代演進,

「工藝」二字的含義以及脈絡,在世

國及中國等國之博物館及藝廊展出,為

推展成全球品牌。如果不強調工藝,

界各地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大陸製 造業所謂工藝,是泛指各種現代及傳 統生產技術,比方說製作沙發布套或

國內設計品牌少數打入歐洲頂級收藏市 場者。2015 年與吳孝儒、林桓民共同創 立台北當代設計群。

共通性工藝實為許多現行生產技術的 1.0 版,說明了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的 血緣關係。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天圓地方(2005) ◎ 陳俊良設計 臺華窯生產 此設計來自文化部前身──文建會的「文化創意產 業旗艦計畫」,由陳俊良設計,將以往碗盤的圓足 形狀調整為方形,意取古代銅錢的吉祥喜慶感, 以「天圓地方」的概念,涵蓋整組 43 件餐具的形 貌。天圓地方系列曾獲選為 2005 年總統府國宴的 餐具,是許多民眾以不同角度認知設計的起點。

01

Exhibit

129

豆福杯(2005) ◎ 李尉郎設計 天晴設計生產 在 2000 年代的台灣,設計幾乎是電子產品的天下。 豆福杯親切而有趣的設計,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畫 面,讓消費者能立即產生連結,也由此打開了台灣 生活用品設計的市場,是台灣設計發展歷程中,早 期強調趣味風格階段的代表作。

共通性工藝設計 共通性工藝是指東西方共有的工藝,如 木工、織品、玻璃及陶瓷等,但因各地 不同的環境及人文條件,發展出不同風 貌。舉例而言,法國 Baccarat 和台灣的 琉園,英國的 WEDGWOOD 和法藍瓷、 蕾絲碗(2010) ◎ 徐景亭設計 存仁堂製作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從 2008 年推動 Yii 計畫,企圖發展傳統工藝跟設計結合的可能 性。蕾絲碗是 Yii 的成果之一。 為使宋代已有的薄胎瓷技術更為精進,本設 計結合薄胎瓷和雕刻的高難度技巧,製作出 薄如蕾絲的透光容器,是件極具挑戰性且富 含文化質地的作品。

陶作坊的產品,就有相當大的設計差異。 這些品牌在強調工藝的同時,也以設計 回應市場需求,因此能隨時代演進,推 展成全球品牌。如果不強調工藝,共通 性工藝實為許多現行生產技術的 1.0 版, 說明了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的血緣關係。

家當系列(2010) ◎ 張永和設計 品家家品生產 品家家品是台灣早年從貿易公司及代工起 家,轉型成為家居家飾品牌的代表。 品家不自限於台灣,委託北京建築師張永 和進行設計,概念來自兒時北方農民,運 用天然曬乾的葫蘆,剖半當作舀水、淘米、 盛飯菜容器的淵源。家當系列的設計,以 產品溝通民族與生活的情感,不僅成為兩 岸三地皆受歡迎的產品,也獲得倫敦 V&A 博物館收藏。

波光(2013) ◎ 曾熙凱&陳函谿設計 奧地利 LOBMEYR 生產 運用傳統玻璃工藝及工業生產的旋轉機心。當光 線從聚焦點射出,透過轉動的口吹玻璃燈罩,產 生水波不停流動的光影,效果極具詩意氣氛。 此 設 計 發 表 於 2013 年 米 蘭 設 計 週, 獲 得 挑 戰 度 極 高 的 衛 星 展 首 獎, 作 品 由 奧 地 利 品 牌 LOBMEYR 生產,並為 Vitra Design Museum 收藏。


130

COVER STORY SEC 4

02 Exhibit

輪傘草系列(2015) ◎ 舒米 X Kamaro'an 設計 Kamaro'an 整合部落生產 「Kamaro'an 住下來吧」是台灣原住民青年,回鄉尋 找部落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計畫,將近年部落湧現的 藝術能量,轉換成在地的文化產業,並且透過公平 貿易的合作模式,為參與生產的部落帶來經濟效益。 輪傘草系列的設計由藝術家提出構想,設計師進行 收斂,透過量產技術降低成本/增加銷量,藉此提 高手工的參與度,並透過嘖嘖募資達標。從這些產 品中,工業生產與手工編織的巧妙平衡、部落傳統 和文化的延續,透露了當代民藝精神的復甦希望。

亞洲傳統工藝設計 顧名思義,此部分的設計載體是指亞洲獨 有、相對之下較未經工業化/量產化的傳

43 竹椅(2008) ◎ Konstantin Grcic 設計 陳高明製作 43 竹椅是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的 Yii 計畫,委 託德國設計師 Konstantin Grcic 設計,整體僅由 43 片竹片構成,因此名為 43。 Grcic 擅長從設計史尋找題材,利用竹的韌性和強度, 挑戰自 1960 年代 Panton 椅以來便缺乏突破的懸臂 椅(cantilever chair)設計,因而創造出世界上第一 張竹懸臂椅。

統工藝,如竹、藤、漆器等。 台灣許多傳統手工藝器物,如陶瓷、編 織、竹藤製品,皆受日本民藝家柳宗悅高 度肯定。這些誕生於日常生活的素樸設 計,與傳統工藝之間的無間融合狀態,是 設計最佳的出生背景,以當年民間常見的 家具「椅轎」為例,在物資缺乏的時代, 可翻轉角度對應成人和小孩的坐姿需求, 一椅當兩椅用,符合台灣人追求 CP 值的

圈凳(2008 / 2012) ◎ 吳孝儒設計 江添昌漆藝製作 HAN Gallery 生產 結合明式圈椅和民生常用板凳的特徵,藉由菁英品味和 大眾坐具的有趣交集,點出台灣時下的生活觀點,而產 生這把高度親民的設計椅。 圈凳原設計產生於 2008 年,2012 年推出漸層的漆藝版 本,但由於台灣木工成本昂貴,目前產品處於暫停狀態。

性格。藝術家顏水龍為椅轎起了一個別名 叫「母子椅」,由於他對台灣生活工藝的 大力推動,這個稱謂比原名更廣為人知。 不過,由於 1970 年代的經濟及生產導向, 台灣設計被帶領上一條血緣稀薄的成長途 徑。事實上,傳統工藝與設計的關係,應像

泡泡沙發(2011) ◎ 周育潤設計 蘇素任製作 台灣人對「竹」懷有深厚情感,而台灣的竹 編形制與技術皆來自日本,是竹工藝的「細 工 」 技 法, 但 不 論 製 作 方 式 與 設 計 皆 已 與 時代脫節。泡泡沙發採用竹編最簡單的形式 ─竹球,集聚成現代人喜愛的簡約造型, 創造出符合生活需求的竹編沙發。此作品亦 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 Yii 計畫之產出。

魚和水一樣相互依存。2010 年代起,台灣 設計界對此反省逐漸形成規模,開始關注文 化與工藝,重啟傳統工藝失去的機會,嘗試 定義其在新社會中的樣貌,而產生不少獨具 觀點的代表作品,逐漸接回失落的血緣。

結語

能表達台灣作為地區及文化之主體性的

相關,但設計品質較不足的產品,亦暫

雖然探討台灣設計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

設計為主。作為基礎關懷的永續議題,

不列入本文所探討的範圍。

內容與特色皆有呈現,並且兼具廣度及多

也因業界已有諸多討論,且受限篇幅而

樣性,但限於篇幅,本文僅討論台灣設計

暫不論及。

的血脈議題,呈現從早年素樸民藝性的無

作為一種改善產品及生活的技術,設計在 台灣歷經明顯的專業化與普及化,隨之而

名設計,到代工的技術性設計,演化為滲

最後,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的

來的,是設計與其他產業環節,如品牌、

透產銷各層面之關鍵力量的發展歷程。

概念開始普及。由於定義的模糊,文創

產品定位、生產、推廣及多管道行銷方式

的內涵是開放的,在大量業者各自表述

的相互參與。我們可以說,愈能在各方面

雖然台灣設計的平均素質優良,但本文

的狀況下,台灣對文創產品的共識,似

加入設計的企業或團體,愈能影響或掌握

在選擇上並不以單純的得獎設計,而以

乎可以總結為與休閒、娛樂或觀光較為

與目標族群的喜好,並發揮社會影響力。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大同電鍋(1950) ◎ 大同企業 生產 大同電鍋是台灣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用品,功能單純但 用法百變。台灣工業設計早期以「追隨」美、日為主, 大同電鍋的設計其實也是仿效日本設計而來,並非自 創。自 1970 年代起,日本家電產業逐年推出許多功 能造型各異的電鍋,而大同也推出革新版的電鍋產 品,但造型始終忠於原始款式,這個有趣的對比,呈 現出台灣設計從「跟隨」到創造的歷程,耐人尋味。

131

太極球(2005) ◎ 謝榮雅設計 童心園生產 童心園是個專注幼兒教育玩具的台灣品 牌,具有身體潛能開發的研究實力。此設 計以太極拳的原理作為後盾,改善全年齡 使用者的動作發展、視覺追蹤及手眼協調 功能,熟練之後的身體律動彷彿在打太極 拳,是台灣設計中,將文化的理解內化, 進而創造產品差異的佳例。

Flexible Love(2005) ◎ 邱啟審設計 品展國際生產 品展國際是台灣少數投入設計發行,向外尋找現成設計,依其特性建 立營運模式,將之落實為商品的公司。Flexible Love Seat 的設計,利 用蜂巢紙的可塑特性,延展出可如手風琴般伸縮、調整造型及長度的 沙發。在品展國際的推動下,Flexible Love 成為暢銷世界多國的產品, 也是台灣設計藉由 YouTube 等數位管道推動國際行銷的典範。

03 Exhibit 水泥戒(2006) ◎ 22 Design Studio 自行設計、生產 水泥戒的設計,源自安藤忠雄建築的啟發。一開始 由設計師自製於市集販賣,之後發展出戒指、手 錶、文具等產品線,並成立品牌以及自屬的水泥灌 製工廠。為建築使用的水泥,找到設計及生活的全 新功能,並發展出當代水泥工藝,是台灣設計史上 的特殊案例。

台灣原創設計 在工藝的脈絡之外,台灣設計歷經數個世代,累積許多生活的 底蘊及厚度,提出許多源自台灣生活現象或解決特定問題的設 計。這些設計具有原創的品質與文化上的觀點,有些透過工業 設計達到工藝或技術的新運用,其他則進化、滲透到品牌或社 會的不同層塊,施行產品的微整型,或拯救企業的換心手術。 2010 年後的台灣設計,受到產業外移、經濟停滯的拖力,不少 設計師因缺乏創造力的出口而自創品牌,或發起自發性的設計 專案。歷經數年的困頓,這股力量也開始找到產業及市場之間 的出路,而有多元、蓬勃的發展。在景氣低迷的台灣,這股方 興未艾的創造力,可說是產業界當前最值得期待的趨勢。

物外銅筆(2012) ◎ 物外設計自行設計、生產 設計師自創品牌是台灣近年的趨勢,物外設計自 2012 年成立以來,便專注於高品質文具、尤其 銅製書寫工具的設計,建構出從產品研發、量產 到品牌專注一致的運作模式,目前已發展成一個 體質健康的設計品牌。 由於產品形式上的專注,物外設計目前正面臨嚴 重的山寨打擊。如何在資訊時代有效對治仿冒行 為,正是設計產業所面臨的嚴峻考驗之一。

翻轉背包(2016) ◎ Allrover 自行設計、生產 包袋類產品的設計及銷售一向受限於市場規 格及品牌定位的框架,缺乏創新空間。 在 2016 年買氣低迷的台灣,翻轉背包以多功 且高 CP 值、手提及背包切換,和都市移動族 群的定位,在嘖嘖募資平台創下近 7000 萬台 幣的預訂成績。設計團隊包辦議題及產品定 位、行銷手法、影片拍攝到實際的生產管理, 透過募資工具的幫助,在短時間內發揮規模 性品牌的戰力,呈現台灣設計產業近期的發 展趨勢。

Unipapa(2016) ◎ 有理百物 X 好神拖 家電產業和發明能力曾經都是台灣 的代表性實力;從國際水準來看, 兩者所缺乏的環節就是設計。有理 百物團隊走訪台灣北中南,為製造 商提供免費的設計調整,其中不乏 家喻戶曉的家庭用品。在好神拖、 鱷魚電蚊香等案例中,僅改變原本 無意識的配色,以最低的投入,彌 補產業長久以來缺乏的設計思考, 達到最高的效益。


132

COVER STORY SEC 4

_之二

文化設計 的內在平面

01

計,在封面設計、雜誌版型、圖像處理與

Exhibit

《漢聲》雜誌 英文版《ECHO》: 文化圖像的藝術踏查

圖說呈現,特別是在攝影、古圖與手繪的 表現性方面,《漢聲》雜誌英文版《ECHO》 雜誌都做了很細緻的圖像思考。 在四件展出的圖版中,可以看到黃永松 設計的四格式封面圖像,同時,如攝影

1

圖片提供◎漢聲雜誌

或動畫影格般,這四格式的封面變化, 為讀者拉出了想像的距離,色塊的填充 與負像顯影,在印刷上,也是一個創舉。

在 1970 年 代,《 漢 聲 》 雜 誌 英 文 版

至於門神與神像的圖像處理,十二格的

《ECHO》雜誌率先採取四色印刷、民俗

並置,每一格右上角皆做了名稱標示,

學調查的文化雜誌路線,吳美雲抱持著深

方便讀者進行與圖說的比對,不僅有門

度介紹中國文化給英語世界的態度,邀請

神與神像圖鑑的意味,在讀者理解這些

了黃永松、姚孟嘉、奚淞等藝術家與攝影

出現在文脈中的圖像時,也可以同時在

家,強調以田野調查的著地方法,從「台

圖像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上進行比對。

南古蹟」、「大甲媽祖」、「做醮」、「瘋 狂藝術家洪通」、「乩童出神」、「關帝

這種專業的民俗學圖像設計,實奠基於

爺」、「門神」、「中國結」這些專題出

編輯紮實的田野調查工作與不吝求助專

發,我們不僅看到了自 1940 年代《民俗

家的態度上。據說,單單是「大甲媽祖」

台灣》以來,從日語的土俗學語彙,轉換

這個專題,編輯部同仁就先跟著走了完

為英語的民俗學與人類學調查的表現方

整三年的繞境,務求精實了解整個過程,

法,更重要的是,以黃永松為主的美術設

然後才下手進行內文與圖像的構成。

2

圖片提供◎漢聲雜誌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33

策展論述

因此,《文化設計的內在平面》紙上策

文化設計的界限何在?文化設計的系譜

展,在日治時期的《民俗台灣》、1970

又當如何釐清?雖然當代藝術的世界與

年代的《漢聲》雜誌英文版《ECHO》的

民間的藝術世界似乎漸行漸遠,但如果

民藝調查,到席德進的《臺灣民間藝

從民間圖像要素的汲取來看,為了進行

術》,1990 年代之後大量的文史田野,

「文化的自我設計」,在文化視覺設計

以及攝影術發明以來,民俗攝影中反覆

這個介面上,「藝術」與「民間」對話

出現的寺廟建築、廟會慶典、神祇肖

卻從不曾停歇。杉浦康平在《亞洲的圖

像、野台高唱的眾多圖像中,選擇了四

像世界:萬物照應劇場》一書中,遍

位設計者以及他們的文化平面設計,從

呈了亞洲民眾日常生活的圖像世界,其

1970、1980 年代以至於現下,包含了

中,神話與祭典節慶做為文化圖像生產

文化雜誌、文化活動平面海報、電影海

的重要機制,不言自明。文化自我設計

報、表演海報、展覽海報等等,來呈現

如何在「藝術」與「民間」兩個不同的

四種不一樣的內在平面世界,如何悠遊

端點,產生可能的對話與連接作用?若

於書法、版畫、金石、金紙的媒材間,

我們回到設計者初心的內在平面,或許

如何浸潤又抽離出家將、乩童、神祇的

可以求得若干解決的線索。

現代語境,形成台灣特有的設計語彙。

3

圖片提供◎漢聲雜誌

4

圖片提供◎漢聲雜誌

1

吳美雲抱持著深度介紹中國文化給英語世界的態度,邀請了黃永松、姚孟嘉、奚淞等藝術 家與攝影家,強調以田野調查的著地方法,從「大甲媽祖」、「做醮」、「乩童出神」等 主題出發。

以黃永松為主的美術設計,在封面設計、雜誌版型、圖像處理與圖說呈現,《漢聲》雜誌 》都做了很細緻的圖像思考。 英文版《 ECHO

2~4


134

COVER STORY SEC 4

02

Exhibit

劉開: 藝術創作的文化色譜 身為台灣知名的文化設計名家,在 1990 年代,劉開已 經為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侯孝賢與楊德昌的電影, 設計了非常突出的平面圖像與宣傳海報,其中,侯孝 賢的【悲情城市】、楊德昌的【獨立時代】海報,飛 揚如焚燒金紙的筆墨、數位化圖像的手指,都讓人印 象深刻,成為解嚴後的時代印記。 這次我們選擇的是 1991 年表演工作坊的重要作品《台灣 怪譚》,劉開用簡潔的跌打損傷狗皮膏藥標誌,突顯了 諷喻的民間語彙;1992 年的【少年吔!安啦!】電影海 報,則是以一個大大的書法「安」字,貼合在暗影中的 兩個人物,代表次文化與黑社會的暴力性;1993 年《沈 聖德的電影音樂》,讓我們聯想到面相攤上的臉譜,再 次展現了劉開筆墨的樸拙力量;最後是 1994 年《國家文 化藝術季》的粉紅螢光絹印小孩,配上右側小小的「人 親土親文化親」,飽滿線條的精神力量,全無學院的陳

1

腐氣。

策展人_龔卓軍

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研究領域橫跨法國當代哲學、現象學美學,著作有《身體 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翻譯有《空間詩學》、《眼 與心》等書。 近年也進行策展、撰寫藝評及城市、社區記憶的考現活動, 包括 2013 年策劃《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 》展覽、2014 年 《鬼魂的迴返》展覽、2016 年「交陪 X 攝影論壇:台北 雙年展計畫」、「交陪 X 當代設計:台南藝陣館」等。 2


《沈聖德的電影音樂》海報, 1993 年 《台灣怪譚》海報, 1991 年 《國家文化藝術季》海報, 1994 年 【少年吔!安啦!】電影海報, 1992 年 4 3 2 1

3

1

4

135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36

COVER STORY SEC 4

03

Exhibit

何佳興: 當代藝術的自我設計

1

是當代書法的創作者,不論是獨創的分叉書體或是對廟宇木刻扁型字體的表現,都是當代台 灣首屈一指的獨創者。他與陳明章、鄭宗龍的長期合作,頗能呼應從《ECHO》雜誌從民間土 地中成長、而劉開的設計也能顯現與藝術家長期友好的精神氣質,顯示文化設計者不單單是 嶄新時代技術語彙的開發者,更是與藝術家共同返身於悠遠民間文化的自我陶養者。 何佳興為台南蕭壟文化園區藝陣館所設計的四位家將形象,建立在加拿大攝影者 Rich 的田野 圖像基礎上,再以大片特別螢光色塊,轉換家將顯眼的塗妝色彩,成為如影像負像般的豔麗 發光色譜,何佳興文化設計的創造性,正是影像與電光時代的設計者,不可能不面對的問題。

2

3

4

4 3 2 1

臺南藝陣館海報, 2014 年 《北投月琴民謠祭》海報, 2012 年 《在路上》海報, 2011 年 《繞了三次湖》寫字, 2003 年

民間語彙的文化設計,在 2000 年之後,我們選了何佳興與羅文岑的各四件作品。何佳興本身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04

137

Exhibit

羅文岑: 深入民間的語彙採擷 羅文岑本是劉開的入室弟子,從她為林生祥《2014 台 灣國際錄像雙年展》、《交陪設計展》與《交陪藝術誌》 所做的設計來看,木刻、神像拓印、當代藝術的繪畫、 1

書法字的表現皆是她所重視的設計語彙來源。 《我庄》的唱片設計涉及了當代音樂與鄉土環境運動內 容,卻選用了林書楷當代的風景繪畫為要素,給予一種 想像的、未來的又具有「庄頭」意象的硬筆細密畫圖景; 《2014 台灣國際錄像雙年展:鬼魂的迴返》其實是一 個具有實驗性的當代錄像展覽,但羅文岑卻邀請了木刻 藝術家王亮,共創出樸拙稚趣的木刻鬼魂們拍片的組合 場景,給觀者一種強烈的幽默感、一種朝向古老靈魂的 未來感。《交陪藝術誌》更以拓印台南沙淘宮的觀音山 石石刻版畫為素材,圖像由潘麗水畫稿、雕刻匠師施弘 毅所構成,頗具有歷史價值與設計史上呼應民間設計的 歷史意識。 至於《近未來的交陪:藝陣╳ 當代設計展》的展覽文宣 設計,王亮在工作坊之後,將攝影家陳伯義的乩童影像, 轉換為頭冒金花的乩童圖像,中間再貼以金紙上的金箔 印記,這樣的金紙語彙,呼應著劉開、甚至是《ECHO》 雜誌對民間視覺文化語彙的重視,同時,也綻放出如台

2

南法華寺供桌邊框上茄冬入石榴木刻的繁花景象,所謂 的文化設計,至此展現高度的想像力、深入民間的語彙 採擷、更具有集體對話行動脈絡的形構過程。

3

4

1 《交陪藝術誌》第一期封面封底,設計─羅文岑,封面圖─《張聖 者》,潘麗水石刻畫拓印 2 《我庄》封面,專輯設計─羅文岑,圖像─林書楷 3 《近未來的交陪:藝陣 × 當代設計展》展覽折頁,設計─羅文岑, 木刻版畫─王亮 4 《鬼魂的迴返》展覽折頁海報,設計─羅文岑,木刻版畫─王亮


138

COVER STORY SEC 4

_之三

類比終結.萬象數位! 台灣科技創新設計 的硬底子、軟實力

策展論述

態在記錄與追蹤;無論是消費購物、信

千萬,但是生活型態的光譜卻非常地寬

這應該是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在面對科技

用狀態、交友情誼、生活回憶等等,均

廣而多采:從高樓聳立的高科技都會型

的快速轉型,最雀躍、也最惶恐的世代了 !

儲存於不知所在的倉儲裡──即所謂的

態,到怡靜的田野鄉村生活,整個島嶼

「雲端」。曾幾何時,我們竟也開始習

幾乎是全球市場版圖的縮影,而這樣的

環顧過去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如果說人

慣以臉書按讚來判讀與某人的交情程度。

樣版市場,著實是國際品牌所夢想的全

類在科技的開發與進步的程度,遠遠超

虛擬的價值正主宰著我們的主流判斷,

球市場調查的試金石、前哨站!同時也

越史記以來數千年成就之總和,我想亦

而人類對實體物件的佔有慾,也逐漸轉

由於台灣在創意設計人才教育的佈局規

不為過! 我們所熟知的數位時代於 80

換為對虛空價值的渴望。這陣子風靡全

劃較早,高科技與生物科技的佈局也較

年代初期萌芽,這時的數位產品已擺脫

球的寶可夢狂潮,正說明不分年紀、種

深謀遠慮,致使這些實力因子交織成一

自機械世代以來的外觀物理特性之束

族、性別,均對蒐藏虛擬寶物劇情的理

股龐大軟實力,便是台灣在全球科技經

縛,機殼內小小的電路板與晶圓片,竟

解與慾望。而當韓國棋王李世乭在五戰

濟市場扎根的硬實力。

可以取代過往體積龐大的機械元件;而

四敗於 Google 所研發的 AlphaGo 超級電

由零與一所組成的訊息量,不佔體積地

腦後,Elon Musk 所預言的「五年內人類

為了一窺台灣的軟實力,在以下的展

記載著人類過往之文明與歷史!這種在

將面對人工智慧的高度威脅」,恐怕已

覽裡,我們將見證與解析四個正在發

一個世紀前可能會被視為外星產物的科

成為人類無法不正視的嚴正課題。

生的全球數位世代的大趨勢及市場現

技,如今我們早已蔚為尋常。時至今日,

象。藉由對個別物件的審視,沙中見

在經歷數十年科技洪流的洗禮後,消費

事實上,台灣在耕耘科技的這條道路

世界地剖析其背後的寓意或商機,希

者雖不見得理解精深的數位科技原理運

上,是從來沒有缺席的。除了因為與西

冀能激起對未來科技生活的憧憬與期

作,倒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數位將人類

方研發與製造科技的接軌起步早,讓

待,也期許台灣創新產業能前仆後繼

所有資產由硬實轉換為虛軟的結果。

企業培養堅固的實力外,市場也因為整

地在這股科技洪流裡,撐起中流砥柱

體環境浸淫在科技研製的環境中而日漸

的有利地位。

21 世紀,人類的活動幾乎是以全數位型

茁壯。我們的島嶼雖小、人口數也只有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39

iRide_ 智崴科技 雖說 nothing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人們當然希望 能體驗真實的經歷,但有時基於種種因素考量(如 環保、經濟、長途奔波之苦等),the next best thing 也許是個更好的方案!智崴科技是台灣專研大型實 景的娛樂設備廠商,客戶均為世界級的主題遊樂園。

01

Exhibit

Baby Boomer 舊時代的新商機!

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指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 所出生的世代,大約為 40 年中期至 60 年中期所出 生的族群。由於此世代已屆或將屆退休年齡,全球經 濟體系正盤算著如何激發這個史上最富有世代的強勁 消費力,也正因為此世代的消費者見證了自機械世代 至雲端世代的變革,所以情感上確實對類比物件較情 有獨鍾,但在理解力上則願意對數位雲端革命共襄盛 舉,也就是能接受頗為寬廣的科技光譜。

Digi+Mobilephone_COMPAL 別想把你棄守多時的傳統手機丟給父母使用! 絕大多數的 baby boomer 雖然不見得是數位精, 卻對數位導入生活有著跟年輕人一樣的憧憬。 這支手錶的設計介於類比按鍵與數位螢幕多功 能的跨界產物。既能快速撥號,也能悠遊於數 位內容的愜意。

BESV PS1_DARFON 踏上退休之路後,基於自身安全考量,也許應 該減少汽機車的使用頻率。同時也為了響應全 球最夯的環保風,出門利用自行車已然成為流 行時尚之風雅行為。曾獲國際紅點設計大獎的 電動自行車 BESV PS1,為都會高品味雅仕之 座騎,注入一股科技運動風。

Analogue+ watch_COMPAL 近年智能手錶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 但能引起這世代消費者注意的,仍 然是披著類比外衣的機型。他們接 受利用數位優勢所帶來的生活便捷 之功能,唯對物件之符碼表徵,仍 習慣且鍾情於較有溫度的類比設計。


140

COVER STORY SEC 4

03 Exhibit

Zen watch 2_ASUS 對新世代而言,穿戴裝置是另一個 數位資產的入口渠道。於是眾多科 技品牌無不卯足全力,尋找一個嶄 新體驗的穿戴裝置,讓數位時代的 新新人類能無時無刻輕易地悠遊於 數位世界裡。

行動生產力的大未來 1982 年美國《時代》雜誌,有別於一貫以當年 AV NB_COMPAL 這款二合一變形筆電專是為了滿足 兩個極端使用情境行為所開發的跨 界產物。平時是一台高效能的工作 筆電,而休閒時,將筆電直立架於 底座上,立馬變成一台音質絕佳的 個人數位音響。無論從哪個角度來 欣賞,都是足以挑動年輕族群的魅 力產品。

話題人物為封面,當年的封面竟是一部電腦, 震撼地宣告著新數位運算時代的來臨!文中論 述著因為科技使然,人類從此不再需要執行運 算繁瑣的雜事,空閒時間可以拿來休假或陪伴 家人。這篇文章的結論,或許能榮登史上最失 準的預測文,但也許不能怪作者,對於科技突 飛猛進的莫爾定律當然是見地正確,唯人類對

02 Exhibit 「數位原住民」的新渴望

數位資產的日漸渴望與依賴的嚴重程度,卻是 始料未及的。強大的科技動力,把運算機器從 大機房縮小成桌機,再縮小成掌上手機,在可 見的未來更是能將微晶片植入體內,完全不需 要實體載體。人類一直對於能夠截取數位資產 的各式渠道(電腦、手機、平板、智慧錶、穿 戴式裝置等)有著某種程度的上癮強迫症。不 過往好處想,也因為隨手可取的數位內容物, 人們因而可以不定時、不定點地從事生產力的

相對於 baby boomer 之風雅退休族群,光譜的另一端,是市場行銷學

工作,不受實體檔案資料的束縛,知識力量的

裏所謂的 Generation Z,也就是 90 後的新生代。這是一群在 iPad 跟智

爆發力隨處可得!

慧型手機環伺下長大的純種數位小孩,也就是被暱稱為「數位原住民」 的一群。這個族群不知何為 Walkman、沒聽過類比錄音帶;對於物件 必須冠以類比語意才能激起佔有慾完全不知所以然。對他們而言,收 集虛幻的寶可夢,跟祖父蒐藏黑膠唱片一樣天經地義。因為科技的日 新月異,能夠享受各種娛樂內容物的科技載體也推陳出新,使得這個 世代的消費者口味漸重,只提供單一層次體驗之科技產品,早已不敷

Bike Bone Power Plus│Bone collection 談 到 行 動 運 算 產 品, 沒 有 電 池, 一 切 免 談 。Bone collection 的這類產品,在支援行動商務的議題上,都有 著令人會心一笑的見解。而老闆本身也是設計師,因此在 物件的體驗設計上,常常會有創意趣味的妙點子。

應付這群數位原住民對多感體驗生活之需求。

Fifi wifi tablet_COMPAL 這個世代的青少年除了在實體世界裡跟長輩一樣要經營人脈, 在數位世界裡更是要大力拓展個人關係!圖中這類的 wifibased tablet 已然成為現代數位原住民的必備品,每天在線上刷 存在感絕對是基本動作。 Vive_HTC AR ╱ VR 的世代已到來。是否為曇花一現,還是真有龐大的潛 在商機,得視各方科技廠商對此科技技術的想像空間有多高多 遠。HTC 在 VR 的佈局是深謀遠慮、也下過硬功夫的。其所設 立的高標竿,狠狠地比下了一票只強調價格低下的劣質品。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41

Padphone_ASUS ASUS 的 Padphone 為「一機在身、隨欲擴充」下了個不 錯的註解。平時是隨身攜帶的小巧手機,但當需要閱讀或 多人分享時,只需簡單的插銷動作即可將畫面擴充到大螢 幕。不需為不同尺寸的螢幕需求而購買一堆產品,而所有 科技廠商都應懷著這樣的環保設計精神來設計產品。

Modular PC_COMPAL 為了因應不同的工作型態,人們對運算機器的需求 是較為多元的。這台像是蒙德里安畫作的模組式電 腦,不只提供因應不同工作形態可隨時增減功能的 特性,也同時訴說著新一代使用者早已不能忍受千 篇一律又沒想法的黑機殼設計了。 智慧衣 _COMPAL 智慧衣早已被眾多世界科技大廠甚 至流行時尚產業視為兵家必爭之 戰 略 產 品。adidas、CLOTHING+、 NIKE、UNDER ARMOUR 等 大 廠 均 發展自家的獨門核心技術,以期使 用者能真正達成智慧隨處可取的境 界。當然除了工作或運動的顯性需 求外,現在的研究機構亦針對樂齡 族的健康管理努力。

04 Exhibit

JUD500 UltraStation_KaiJet Technology 時常奔波在外的行動工作族群,絕對期望科技 設備能輕便多功。KaiJet Technology 為這類困 擾提供了解套的方案。平常的行動工作機還是 可以選擇輕便的機種,以利攜帶;如果偶爾任 務需要,再接功能擴充棒,以完成較複雜的任 務需求。魚與熊掌還是可以兼得的。

牛奶咖啡的創意新經濟啟示 關於人類的工作模式與型態,在上個世紀末,因為行動科技尚未完全到位,工作模式絕 大部分還是定時定點的朝九晚六—大夥聚在一個共同的辦公空間裡集體執行任務。由 於 21 世紀初行動科技的蓬勃發展,造就許多創意新型態的工作模式,也間接締造嶄新的 新興經濟體。而其中最讓人振奮的,要屬興起於倫敦東區的 Flat White Economy。這是一 群想做自己的主人、不想受雇於大企業的牛仔褲新世代,平常喜於窩在咖啡館裡獨自或 小群聚地從事創意工作(Flat White Economy 之名也由此而生)。而這類的新興工作型態 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但成為英國當今第二大經濟體系,同時也佔了英國 GDP 的近 9% ! 為了因應日趨成長的創意群聚工作型態,科技設備的精簡而多功、專屬但也能群體使用 成為新興族群工作與娛樂設備的屬性需求。

策展人_陳禧冠 現任仁寶電腦創意中心副總經理、國際工業 設計社團協會(icsid)理事、台北市「2016 世界設計之都」國際顧問、故宮博物院文 創行銷與品牌授權評選委員、以及實踐大 學工業設計系兼任副教授。多次受邀擔任 iF awards、金點設計獎等國內外重要工業 設計競賽評審。曾任飛利浦設計中心總監、 奇異菲奇(GE / FITCH)大中華區執行與 設計總監、國際招商大會營運總部代表。

Turbo lite 300 _ SPORTSMAN 多年前,英國新創公司 Inflate Works 首 創「office in a bag」概念,也就是任何 空地皆可成為小行動辦公室的想法,只 要利用小型壓縮機將充氣帳篷撐起便可 供三至五人執行臨時任務,結束後帳篷 則可回收在小行李包中,便於攜帶。而 英 雄 所 見 略 同,SPORTSMAN 的 Turbo lite 300,除了可供露營,也能作為臨 時行動辦公室呢!


142

COVER STORY SEC 4

一座博物館的可能性, 開放作答! 文字、訪談整理_方敘潔

古老的傳說中,曾經有一片汪洋,在水手們的航海圖上,沒有任何的島嶼,水手們隔夜醒來,一座島浮現在眼前。 後來,科學家才知道,這座島嶼是由無數的珊瑚經年累月的生長和締結,在某一天浮出海面。這個傳說,其實 是一個廣告人對於創意如何產生所提出的「魔島理論」,而一座設計博物館的誕生,當然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或許現今,我們仍然未見到設計博物館將在台灣成立的跡象,但若沒有集思廣益、早先地結合各種設計思想的 潮流,沒有討論的醞釀,設計博物館,也不可能有浮現的一天。就讓我們激起討論,積累和構想出台灣設計博 物館形貌的各種可能吧!

有哪些設計議題,可以藉著設計博 物館的研究單位更深入探索呢?

鄒駿昇_繪本插畫家、視覺藝術家 如何將過去的在地文化與當代語彙融 合,創作出新的設計作品、建立新的思維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記得去年 在巴黎大皇宮看到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創立的品牌「Yii」參展,一系列 竹編作品吸引了眾人目光,展現出傳統工藝搭配當代設計很好的演繹方式。 持續發展「台灣」相關議題固然是好事,但千萬不要一味地擁抱「在地」而忘了 全世界。不需要刻意去強調台灣或對主題設限,那只會讓路越走越窄,台灣設計 博物館的發展可以很寬廣! 周育如_都市酵母策展人、水越設計創辦人 在今年6月,「都市酵母」 在臉書上成立「議題平台」社團,過去 14 年以來,我們提出各式各樣的 議題約計 200 件,其中很多都很適合透過設計博物館的研究深入探討。舉例來說: 都市色彩議題;採購法已經施行 18 年,是否符合現代建設需求?台北是否有讓 創意進入建設的管道?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43

你期待透過設計博物館的成立, 為台灣帶來哪些不同的發展?

邱乾珉_台灣設計師週執行總監 首 先是博物館的格局,在台灣設計博 物館,我期待大家(包含設計從業人員),

張基義_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都能夠用新的高度視野看待不同的專業,策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 開

展是一門專業、公關是一門專業,場地規劃

放、多元、跨界的設計整合,台灣設計需要

是一門專業,燈光也是一門專業,我們必須

更多的基本扎根與文化創新,認同比血緣更

要體認到唯有不同專業領域共同合作推進,

重要。

才能持續積累出具有主張觀點、品質與創意 的內容,我們太常因為資源人力的箝制,而

邱乾珉_台灣設計師週執行總監 文

必須身兼數職,但是如果在設計博物館,應

化是生活軌跡的積累,設計亦然,

該有各式專業領域的人一同涉入,同時也擴

由於複雜的殖民歷史,我們常常必須思考自

大設計博物館本身的社會影響力。

己的存在與差異性,造就了我們的民族性, 也產生了許多模糊地帶。對我而言,台灣設

徐景亭_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負責

計是一種源自於街角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那

人 我們有一座國際級的故宮博物

些最貼近你我生活中的小事。從街頭學習,

院,但是我們沒有從台灣常民生活角度去探

挖掘最原生的想法,透過設計師的轉化,才

究物質文化的展館。我們有客家文物館、原

能夠端上國際。

住民館、工藝館、科博館、美術館⋯⋯可是 我們沒有一個能整合這些的館。其實,「設

廖軍豪_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 台

計」才是能串連所有領域的關鍵字。

灣的設計專業密度不僅高,面向也 廣,囊括建築、空間室內、公共環境建設、

此外,博物館需要大量的人力與人才,像是

交通建設、日常產品物件、工業產品設計、

一間需要妥善管理的大型公司,因此,館長

視覺傳達設計、字型設計、介面設計、材料

的產生方式非常重要,館長的領導風格與理

設計、服裝等等。另外我覺得與日常相關的

念都是關鍵,跳脫思想僵化的官僚作風,才

物品發展越需要深入的研究。「食物設計」

能造就具開創性的設計博物館。

是我覺得台灣最有本錢也最豐富的資產,很 值得研究。就好比日本有泡麵博物館、拉麵 博物館,和台灣的觀光工廠不同,他們是把 其中的設計開發巧思、時代發展的脈絡都深 入研究。越是日常的物件越值得深入研究, 更能讓民眾可以從基礎扎根,也從「原來如 此」的感受開始體驗設計的細節。

你心目中的「台灣設計」是什麼?


144

COVER STORY SEC 4

要建立理想中的台灣設計博物館, 我們最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吳漢中_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 給設計師時代定位的評論人才,是台灣設計博物館最需 要的,在設計上我們是豐沛的,但評論上卻是匱乏的;在藝文的評論上是有能量,但設計評論卻 是無力的。台灣設計在論述上,並沒有完全善用台灣人文底蘊及出版言論思潮的優勢,一座理想的台灣 設計博物館,應該以這為基礎,透過知識的傳播力量,不斷挑戰並超越。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評論家, 也可能同時是設計師、策展人與創意總監,在一個擘畫設計博物館的時代扮演一個不只是書寫的角色。 莊國琳_獨立時尚藝術經紀人 展覽企劃和專業策展是不同的概念,在國外策展人需要有學術理論 去支撐一個展覽的內容,以及要提出的論述,也就是要有策展論述,但台灣的展覽很少看到這一 塊的專業論述。很多策展人不是真正有專業性的學術背景,所以規劃出來的展,看似很熱鬧卻少了一些 展覽主題性,而這些展在外國專業單位的眼中,只能說是一個展覽活動策劃,好比說當代藝術的人會去 提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但是設計界很少有學術理論來支持當代設計。另外台灣展覽很重視觀 眾人數以及展覽效益的 KPI 分析,這也就常會發生外國專業媒體朋友來台灣看展覽時,有時候會覺得台 灣的展覽深度不太夠,對他們來說這些展充其量只是一個成功的 EVENT,不是一個 EXHIBITION。 黃金樺_ TAGather 社群 APP 暨 TAGather Goods 生活品牌創辦人、東海大學景觀建築所兼任助理 教授 我們需要的是能持續推動這特殊博物館品牌營運,結合操作品牌獨特性及經營人才。台灣目 前的設計展都很美,但是美麗之後,又留下了什麼。透過一座開放的城市設計/創意街區設計,從人才 培育到展呈,從創意實踐到市場行銷。更進而以它「行銷城市」才是重點。台灣不缺設計師與設計創意, 缺的是懂得欣賞他們的民眾與消費者。在在都需要能協助讓設計力匯流、讓常民有感、並創造市場的專 業人才。

博物館也需要與時俱進,你覺得理想中的 台灣設計博物館要如何做到這點?

吳漢中_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 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設計一座設計博物館的想像 ? 一座與時俱進的設計博物館,許多新的科技與應用可以是重要的方向,但最重要的應該是要 保有熱情的創業家精神,這才是設計。設計博物館的過程,有沒有可能是從無到有的群眾募資過程 ? 甚至是,有沒有可能不只是一座博物館,而是一個設計群,讓設計存在於現有的美術館、當代館、 甚至是故宮博物院的可能,那台灣就不只有一座設計博物館。 黃金樺_ TAGather 社群 APP 暨 TAGather Goods 生活品牌創辦人、東海大學景觀建築所兼 任助理教授 我想,當設計博物館的建造與策展願景是希望能透過讓設計存在於公共空間, 深入常民生活,能透過體驗、互動設計讓設計不僅是視覺上的呈現,要讓公民也成為設計創作的過 程之一, 民眾會更有共感。畢竟,我對設計博物館的期待是希望能提升全體公民的美學素養。 如 此,設計師的創意才能被欣賞,他們才能存活、才有機會。


紙上策展 一場台灣設計文化的探索

145

廖軍豪_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 2016 非常推薦《印 - 本 - 書:印 刷美學設計展 Books X Print》。此展是 我在台灣看過最仔細的展覽了,由微觀

國際博物館人最想看的 台灣設計展?

到巨觀,從印刷歷史、文字、書籍、印 刷原理、印刷材料、印刷術與設計的關 係、書籍設計與印刷關係、獨立出版等 等。述說印刷、書籍到出版的發展,展 覽傳遞的訊息讓人不斷思考,卻又不離

Anne-Louise Sommer

題。另外,展物設置、空間配置、美學

丹麥設計博物館總監

也都能兼顧,很值得一看。

台灣設計的獨特性。台灣工藝具有哪些特 質,可讓自己從其他文化中脫穎而出?台

鄒駿昇_繪本插畫家、視覺藝術

灣的文化遺產為何?而此種精神又如何深

家 前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有個建

植於設計與日常物件,甚至是台灣工藝技

築 師 路 易. 康(Louis Kahn) 回 顧 展,

術之中?

由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 賓 州 大 學 建 築 檔 案 中 心 (Architectural Archives of the University

陳伯康

of Pennsylvania)與鹿特丹荷蘭建築館共

M+ 博物館設計及建築首席策展人

同策劃。值得推薦是因為建築師的份量

雖然是出生並成長於美國,但我的父母都

夠,頗具時代性,展覽的模型製作也相

是來自台灣,因此在個人的層面,我很期

當精美到位,透過不同的訪問影片可以

待去看一座台灣設計博物館能帶來什麼不

從側面瞭解建築師的生平,內容相當完

一樣的東西。一座博物館該反映它的所在

整。是這幾年台灣難得稱得上是國際水

位置,更重要的是這個地方的抱負。所以

平的展覽,雖然不是台灣人原創的策展

或許問題該是,台灣的抱負是什麼?

計劃,但是美術館能夠將這麼優質的展 覽引進台灣也是值得鼓勵的。 川上典李子 21_21 DESIGN SIGHT 副總監 即便台日同屬亞洲國家,但台灣一定有著 請回想 1 至 2 檔在台灣辦過的設計展

有別於日本的獨特文化背景。希望可以看

(美術館或文創園區都可以)或設計

到的展覽主題,是連結各位自身文化的獨

教育類展覽?最讓你印象深刻、或覺

特性所介紹的台灣當代設計現況。台灣的

得值得推薦的原因是什麼呢?

手工產業和設計的關係,或是飲食文化等 在經過徹底的剖析及規劃下推出的展覽, 也是我個人會感到興趣的主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