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主教堂——大沽路”片区城市历史优化设计
目录 第一章 项目简介 1.1 基地介绍 1.1.1 基地位置 1.1.2 基地范围
1.2 项目要求 1.2.1 设计目的 1.2.2 设计任务 1.2.3 工作流程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 青岛市自然环境 2.1.1 地理 2.1.2 气候
2.2 青岛及中山路街区历史演变 2.2.1 青岛市历史发展过程 2.2.2 中山路街区历史发展过程 2.2.3 各街道历史信息
2.3 青岛及中山路经济发展历程 2.3.1 青岛市经济中心转移进程 2.3.2 中山路各时期业态分布对比 2.3.3 中山路衰落原因分析
2.4 青岛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2.4.1 历次保护规划简述与比较 2.4.2 青岛市历史街区保护法规
2.5 保护理念和宪章法律 2.5.1 保护理念的发展 2.5.2 国际宪章与国内法律(节选)
第三章 基地基础信息 3.1 街道与交通 3.1.1 街道基本尺度
I
II
3.1.2 街道地面铺装 3.1.3 城市开放空间 3.1.4 停车场与停车位分布现状 3.1.5 车行交通现状 3.1.6 步行交通现状 3.1.7 公共交通与未来轨道交通
3.2 基础设施与绿化 3.2.1 基础设施分布现状 3.2.2 行道树与沿街绿化
3.3 建筑立面与灯光 3.3.1 沿街立面现状 3.3.2 建筑立面外挂设施 3.3.3 沿街店面装修现状 3.3.4 沿街灯光分布现状
3.4 建筑与院落 3.4.1 建筑年代 3.4.2 建筑高度 3.4.3 建筑肌理 3.4.4 建筑密度与容积率 3.4.5 历史建筑与文保单位 3.4.6 街区与院落内部公共交通 3.4.7 建筑材料与构件 3.4.8 建筑保护价值评估
3.5 人群与活动 3.5.1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3.5.2 人群活动类型 3.5.3 人群行为需求 3.5.4 人群生活方式 3.5.5 口述采访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大栅栏片区老城再生计划 4.2Temple Bar Aea 改造设计 4.3 匈牙利 Sopron 城堡区复兴规划 4.4 班约莱斯老城区的景观改造设计
4.5 宁波莲桥街片区改造 4.6 杭州中山路与厦门中山路 4.7 水舍 4.8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改造
第五章 设计策略 5.1 街道与交通 5.1.1 总体定位——慢速空间 共享与开放 5.1.2 街道定位 5.1.3 街道现状评估 5.1.4 街道设计 5.1.5 节点设计
5.2 基础设施与绿化 5.2.1 道路的分级 5.2.2 消防系统现状分析与规划 5.2.3 座椅与城市公共休憩空间 5.2.4 基地路障现状的评判和规划 5.2.5 基地垃圾桶的布置分析与规划 5.2.6 城市照明系统 5.2.7 电线杆 5.2.8 绿化现状调研及规划 5.2.9 绿化改造意向 5.2.10 行道树树种选择依据
5.3 建筑立面与灯光 5.3.1 立面色彩 5.3.2 广告牌 5.3.3 立面修复 5.3.4. 有计划的拆除 5.3.5 夜间照明 5.3.6 针对文保单位 5.3.7 针对历史建筑
5.4 建筑与院落 5.4.1 建筑的功能改造 5.4.2 建筑的平面 5.4.3 建筑的空间
III
5.4.4 建筑的交通流线
5.5 人群与活动 IV
第六章 方案设计 6.1 中山路 6.2 肥城路 6.3 德县路 6.4 河南路 6.5 肥城支路 6.6 保定路
第一章 项目简介
0 0 1
1.1 基地介绍 1.1.1 基地位置
图 1-1-1 宏观地理位置 图源:宋金志绘制
1.1.1 基地位置 本次作业的基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西部,即青岛市民口中的 “老市南”,属于青岛老城区,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多集中分布于此。 2015 年启动的青岛湾旧城改造项目,基地所处的中山路街区被划
进改造范围,同时也是旧城改造项目的重点片区。注:青岛湾旧城改造 项目范围,东到安徽路、北到快速路三期、西到泰安路郯城路、南到海边, 改造面积约有 1 平方公里。
0 0 2
图 1-1-2 青岛湾旧城改造范围与基地的关系 图源:宋金志绘制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与通常意义中的中山路街区不同,根据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的范围见图 1-1-3,基地即位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北部,横跨中山路 中段。
0 0 3
图 1-1-3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基地的关系 图源:宋金志绘制
1.1.2 基地范围 我们称基地为“天主教堂——大沽路片区”,是由肥城路、河南路、 保定路、德县路、浙江路喝天主教堂广场围合出来的片区;其中包括德 县路街北建筑立面,肥城路街南建筑立面,保定路、大沽路、河南路交
图 1-1-4 基地范围 图源:宋金志绘制
叉口停车场和天主教堂广场。基地内共由四个街块和一个广场,分别以 A-E 进行编号。其具体范围见图 1-1-5。
图 1-1-5 基地分区 图源:宋金志绘制
1.2 项目要求
1.2.3 工作流程
1.2.1 设计目的
整个任务将被分成基地现状及历史调研,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街 区和市场两部分),细节设计及成果表达设计六个部分的内容。 整个设计分三个阶段:前期为调研阶段,包括基地现状调研和历史 调研,分组进行,一组专门进行历史调研;中期为策略设计,各组选择 调研中确定的问题方向,并提出解决策略;后期为方案设计,各组选择 某一地块、某组建筑群和某条街道做具体设计。
本次作业是建筑遗产保护专业针对青岛中山路街区的第三次作业, 前两次是上届学长学姐对“四方路——黄岛路片区”城市空间保护设计 和历史建筑修复设计。建筑遗产保护注重于建筑再生和街区的活化,并 不仅仅是针对于建筑的修缮,也不是单纯的改造设计,而是要优化城市 空间,改善居住环境,保护城市记忆,由此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由于本次作业与上届两次作业的基地不同,具体要求上也会有所差异。 上届两次作业的基地是一片比较纯粹的青岛“里院”社区,是中山 路街区北段的主要居住区。“里院”是青岛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大多 是两三层商住楼,下商上住。而本次作业的基地更加多元化,不仅涉及 以里院为主的居住区,还包含中山路商业街、天主教堂广场这种城市开 放空间以及山东外贸大厦这样的高层建筑,并且还包括多处文物保护单 位。每种城市空间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本次设计作业主要是围绕中山路展开。从 1997 年开始,中山路历 经多次改造,中山路商业街已初现起色,相比之下里院内部却显得破败。 街区的活力仅仅至维持在中山路沿线,中山路的居住环境正在持续恶化, 居民的生活条件十分低下。整个片区的物理环境也亟需优化,城市的视 觉界面混乱无序,建筑立面、广告、路牌、灯光均不协调。另外,针对 基地内文保建筑的保护,以及对山东外贸大厦巨大体量的处理,也都是 本次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0 0 4
1.2.2 设计任务 本次设计任务主要包含两个部分:街区设计和创意集市设计。
1. 街区设计 街区设计包括整个街区的活化和修复。分为保护(conservation)、 修复(restoration)和复兴(revival)三个层次。 与单纯的城市设计不同,本次设计作业更倾向于先有城市空间的优 化,例如城市交通、建筑立面、绿化、灯光、基础设施等等。目前,基 地内的城市界面和肌理已受到或多或少的破坏,例如例如高层建筑、失 败的改扩建、商业的灯箱广告和光污染等等方面。对于受破坏的部分, 我们将在调研中标识出来,并尝试提出优化方案。
2. 创意市场设计 创意市场设计事针对中山路以东肥城路和教堂广场,用于各种临时 性的集市(如圣诞集市、周末集市)和会场(如音乐会、节日晚会 ) 等。 创意市场的意义在于激发街道的活力。将中山路的人流引导至街区 内部,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街口和处处引人驻足的中山路商业区。 历史街区保护具有富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例如在保护过程中所牵 扯到的各类人群,以及其诉求和矛盾,为了使整个方案在未来落地时更 具可实施性,其具体操作细节以及所可能发生的各类变化都必须加以综 合考虑。数据分析,政策建议,产业策划和方案设计。
图 1-2-1 设计流程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1-2-2 中山路天际线 图源:宋金志绘制
第二章 项目背景
0 0 5
2.1 青岛市自然环境 2.2.1 地理 地质地貌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 119° 30′~ 121° 00′、 北纬 35° 35′~ 37° 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 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 11282 平方千米。其中, 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等六区)为 3293 平方千米, 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 7989 平方千米。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 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 15.5%,丘陵占 2.1%,平原 占 37.7%,洼地占 21.7%。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 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 3 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
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 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 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岩 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 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 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 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0 0 6
图 2-1-1 周边山体 图源:宋金志绘制
山脉 山脉全市大体有 3 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 1132.7 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 736.7 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 拔 486.4 米)、小珠山(海拔 724.9 米)、铁橛山(海拔 595.1 米) 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 384 米)、太平山(海拔 150 米)、青岛山(海拔 128.5 米)、信号山(海拔 99 米)、伏龙山(海 拔 86 米)、贮水山(海拔 80.6 米)等。
河流概况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 224 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 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 33 条,按照水 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 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 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至胶州南码头村入海。 干流全长 179.9 公里,流域面积 6131.3 平方公里 ( 含南胶莱河流域 1500 平方公里 ),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6.61 亿立方米。该河 20 世纪 70 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 常年有水;70 年代后期,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 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 1914.0 平方公里。北胶 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 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 100 公里,流 域面积 3978.6 平方公里。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53 亿立方米,多年
图 2-1-2 基地周边地形 图源:宋金志绘制
平均含沙量为 0.24 公斤 / 立方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 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土壤概况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 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 5 个土类。 棕壤 面积 49.37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59.8%,是全市分布 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 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 3 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 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 面积 17.69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21.42%。主要分 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
青岛年均气象日数(1981~2010) 年均气象日数(天)
全市
市区
降水日数
75.4
77.6
大风日数
12.4
39.5
雷暴日数
21.1
20.2
浮尘日数
3.8
3.2
雾日数
33.1
53.5
无霜期
209.7
245.7
图 2-2-1 青岛市全年气温走势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2-2-3 青岛市全年平均降水量 图源:宋金志绘制
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 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 面积 14.49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17.55%。主要分布在 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 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 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 面积 6333.33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77%。零星分布在 平度、莱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 面积 3666.67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44%,分布在各滨 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2.2.1 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 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 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 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 1 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 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 1898 年以来 100 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 12.7℃,极端高气温 38.9℃(2002 年 7 月 15 日),极端低气温 -16.9℃(1931 年 1 月 10 日)。 全年 8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25.3℃;1 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0.5℃。 日最高气温高于 30℃的日数,年平均为 11.4 天;日最低气温低于 -5℃ 的日数,年平均为 22 天。降水量年平均为 662.1 毫米,春、夏、秋、 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 17%、57%、21%、5%。年降水量最0 0 7 多为 1272.7 毫米(1911 年),最少仅 308.2 毫米(1981 年),降水 的年变率为 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 10 天。年平均气压为 1008.6 毫巴。年平均风速为 5.2 米 / 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 度为 73%,7 月份最高,为 89%;12 月份最低,为 68%。青岛海雾多、 频,年平均浓雾 51.3 天、轻雾 108.2 天。
图 2-2-2 青岛市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图源:宋金志绘制
图 2-2-4 青岛市全年平均蒸发量 图源:宋金志绘制
图 2-2-5 青岛市全年即各月风玫瑰图 图源:以上气候信息均来自青岛气象局官网
2.2 青岛及中山路街区历史演变 2.2.1 青岛市历史发展过程
0 0 8
青岛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 又被誉为“东方瑞士”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 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 国际性港口城市。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1891 年),清政府议决在胶 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
1897 年 11 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 府于 1898 年 3 月 6 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 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1914 年 11 月, 日 本 取 代 德 国 侵 占 胶 澳, 进 行 军 事 殖 民 统 治。 1919 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 于 1922 年 2 月 4 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 12 月 10 日,中国收回胶澳,辟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 北洋政府。其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 1929 年 4 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 7 月设青岛特别市。
图 2-2-1 青岛市历史沿革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1930 年改称青岛市。1938 年 1 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 年 9 月, 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 年 6 月 2 日,青岛解放,改属山东省省辖市。1981 年被列 为全国 15 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 年 4 月,被列为全国 14 个进一 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 年 10 月 15 日,被国务院正式 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 年 2 月, 被列为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949 年底,辖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 浮山区 7 区。1951 年 6 月,将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管辖(管 理郊区)。1951 年 8 月,撤销四沧区、浮山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 1953 年 6 月,崂山郊区办事处更名为崂山郊区人民政府。1958 年底, 将昌潍专区的胶县、胶南县 2 县及莱阳专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 1961 年 5 月,将即墨县划归烟台地区管辖,将胶南县、胶县 2 县划归 昌潍地区管辖。1961 年 10 月,撤销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归青岛市 管辖。1962 年 12 月,撤销台西区,其辖区分别并入市南、市北区。 1978 年 11 月,将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 2 县划归青岛 市管辖;设立黄岛区,其辖区包括由胶南县划出的黄岛、薛家岛、辛安 3 个公社。1983 年 8 月,将烟台地区的莱西县、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 归青岛市管辖。
1987 年 2 月 12 日,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1988 年 11 月 17 日, 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1989 年 7 月 27 日,撤销平度县,设 立平度市;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1990 年 12 月 18 日,撤销胶南县, 设立胶南市;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 1994 年 4 月 23 日,青岛 市辖区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1)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 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 2 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 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 4 个村和中韩镇 7 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 市北区。市北区人民政府移驻原台东区人民政府驻地。(2)撤销沧口区, 设立李沧区。将原沧口区的四流中路、振华路、晓翁村、西流庄、永安 路、营子、板桥坊、楼山后 8 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崂山区李村镇张 村河以北的区域划归李沧区。区人民政府驻李村镇。(3)设立城阳区。 将崂山区的城阳、惜福、夏庄、流亭、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 8 个 镇划归城阳区。区人民政府驻城阳镇。(4)将原沧口区的水清沟、开 平路、盐滩、郑州路、洛阳路 5 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河崖、 后台、小水清沟、河西、华光、大山、小河西、保儿、保儿西山、双山 10 个村划归四方区。(5)经上述调整,崂山区辖中韩、沙子口、北宅、 王哥庄 4 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李村镇迁至中韩镇。调整后的青岛市 市辖区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
0 0 9
图 2-2-2 青岛市历史沿革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德占以前,青岛作为清 政府的海防要塞,兵营、村 庄散布于街区周边,作为临 时停靠港的栈桥已建成。
德占中期城市建设演变分析图
1897 年德占以前青岛地形图
0 1 0
清政府时期青岛规划
1897 年德占以前青岛历史照片
德占时期规划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原 本在小规模下的功能混杂状 态在这一时期体现出一定的 缺陷,加之人口密度增大, 城市整体环境水平下降。因 此,1935 年, 青 岛 市 工 务 局推出《青岛市实行都市计 划方案初稿》,规划中:1) 实施严格功能分区;2)行 政中心北移,至台东西部;3) 太懂镇西部工业用地搬迁; 4)园林空地计划 虽然因战争爆发而搁 浅,但该规划在青岛发展史 上有重要意义,说明青岛在 这一时期,中心偏置、带动 力不足的状态已初见端倪。
日占时期延续了德占时期 的规划,将城市沿着铁路线向 北、沿着南部滨海岸线向东拓 展,中山路在这一时期,由一 个城区发展成为了城市中一个 功能混合的组团。
1906 年青岛历史地图
日占时期青岛城市扩展
德国殖民者规定青岛附 近等地为内界,分九区,包 括青岛、大鲍岛、小泥洼、 孟家沟等。内界亦分为欧人 区和华人区。且欧人区界限 内不准起盖华人居住房屋。
国民政府时期青岛规划
青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90 年,青 岛市政府东迁战略启动,新的台东中心、东 部中心逐渐形成,各种资源向东转移,中山 路作为老城中心开始出现衰落。
1995 年版总体规划 中山路保护范围:东至德县路、 明水路;西至浙江路;南至太平路 海 边; 北 至 德 县 路 北 路。 总 面 积 12.9 公顷。 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针对现中山路片区以庭园式住宅风 貌保护区提出保护要求,要求控制 人口密度、调整功能时需以不改变 原建筑风格特色为原则。 2002 年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
青岛新市政府奠基仪式
1978 年青岛市总体规划
1992 年市政府东迁
中山路保护范围:西至河南路, 北至大沽路、德县路,东至德县路、 明水路、安徽路,南至海边。安徽 路保护区占地 34.30 公顷。 中山路保护范围扩大,保护内 容包括风貌特色、土地利用调整和 0 1 1 地块容量控制、建筑保护与整治、 主要街道保护意见等九项内容。
青岛东部新区
图 2-2-3 青岛市历史发展沿革 以上各图源:青岛城建档案馆
2.2.2 中山路街区历史发展过程 中山路开辟建设初期 ( 建置 -1914 年 ) 青岛之道路雏形可追溯至德国占领前,此时之青岛前海岸分布农渔 村落,自然形成乡间巷径。随着商业与人口的增加,使得巷径逐渐宽阔, 形成最早的道路会前街 ( 今莱阳路 )。1893 年前海栈桥启用,从此至总 兵衙门形成另一条道路——太平路的雏形。适时中山路尚未开辟,其所 在之处为村庄。 1897 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为方便在青岛湾栈桥停泊的船舶运输货 物,后又因建设青岛大港、小港的需要,经过勘察,决定沿栈桥北向从 山腰开出纵向干道路,称“斐迭里大街”,其后欲从大窑沟运砖到观海 山麓,建造胶澳总督府与总督官邸,又修筑了斐迭里街至大窑沟中国人 居住的北段道路,为“山东街”,俗称“大马路”。根据 1900 年 6 月
4 日德署公布的《德署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中的内界划分欧洲人区 与华人区规定:“自西边非大利街 (Friedrich Strasse,即斐迭里大街 ), 北边侯汉娄阿街 (HohenIoheStrasse,今德县路 ) 一线,由此顺溯小北 岭过挂旗山 ( 今信号山 ) 至凤台岭 ( 今青岛山 ),再由此相沿各山岭至会 前东山以至沿海沿止蚍 11 为欧洲人区。欧洲人区以德县路、保定路与 大沽路为南北界线,横穿中山路,中山路南段即“斐迭里大街”,北段 即“山东街”(Schantung Strasse)。 德国殖民当局对欧洲人城内建筑法规有严格规定,据 1898 年 10 月 11 日颁布的《建筑监督警察条例》规定:“屋之高度以十八公尺为限, 楼则限于三层以下”,每层 4 m 以上,“建筑面积应占宅地面积十分之 六以下,邻中间之距离至少三公尺,有窗之面至少距四公尺”,对鲍岛 区亦有规定:“建筑面积须占宅地面积四分之三以下,住室之开阔面积 须在五平方公尺之上……”。房屋与地界之距离亦有一定要求。 德占时期斐迭里大街宽约 15 m,道路两侧栽植树木,建筑密度较 低,且与边界多余有一定间距,建筑类型则主要为公用建筑,沿街建筑 风格上多为折衷式与浪漫风格。山东街宽约 10 m,其功能设定为商业区, 建筑毗邻,其房屋质量逊于斐迭里街,且未进行绿化。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清朝部分遗老溥伟、周馥、 吕海寰、劳乃宣等移居青岛,他们于中山路购置房产、投资商业。此时 期街区建筑遗存主要集中在斐迭里街两侧与周边。
日本第一次占领时期 (1914 年 -1922 年 )
建制初期的中山路开辟前是大鲍岛村,位于今四方路、海泊路一带,1900 年拆除。
1914 年日本侵占青岛后,通过发展日资工商业扩大城市规模,在 今堂邑路、馆陶路、聊城路、铁山路及热河路附近形成店铺林立的面貌。 日本人在聊城路、临清路开辟新商业区的同时,把城市中心的扩张由中 山路辐射到周边的河南路、北京路、天津路、海泊路、四方路,向北延 伸至馆陶路、堂邑路。日本占领者将德文命名街道及新建道路改为日文
名称,将南段斐迭里大街改为“静冈町”,北段山东街改为“山东町”, 又称“新泽町”.又从今北京路向北至大窑沟修建长约 300 m 的“所泽 町”。 1917 年建日本堂邑路邮便局 ( 已拆除 ),1917 年一 1918 年建原 址于市场三路的日本劝业场,1922 年一 1923 年建今中山路 35 ~ 45 号建筑,为日本居留民团所用。另外中山路 9 ~ 17 号建筑可能为此时 期建造.中山路上遗留的日本建筑仅 2 座,风格上偏于现代建筑特征, 较少装饰纹样,立面朴素。 1922 年 2 月叶春樨所著的《青岛概要》记述:“中央之山东街, 在青岛最为繁盛,与上海之黄浦江畔,济南之西门大街同占重要之位置 .山谷环抱,房屋栉比……”
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2 年 -1937 年 )
0 1 2
1922 年 12 月 10 日北洋政府接收青岛,因局势不稳定,仅对德国 与日本占领时期形成的部分街区进行了局部调整。当局将中山路南北统 一,变更名称为“山东路”。1923 年富商刘子山出资在今湖南路 37 号 址兴建东莱银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后,城市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1929 年 5 月 22 日,青岛接收专员公署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山东路更名为“中 山路”。1932 年 8 月,在中山路与胶州路、天津路、堂邑路交叉路口 等处装设交通信号灯,这是青岛第一次使用交通信号灯。20 世纪 30 年 代是青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中山路也进入繁荣时期。中山路 上汇集多家报馆,有《胶州报》、《青岛公民报》、《青岛最新消息报》 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山路及周边所出版报纸种数有 20 多种。 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中山路上商业店铺、字号、俱乐部、影院、 餐厅饭店、银行、报馆,服务类建筑云聚,商业氛围热烈。根据《1933 年青岛中山路店铺调查表》,此时中山路及周边区域有银行 13 家、钱 庄 30 家、保险公司 9 家、影院 3 家、货运公司 5 家、市场 2 处、俱乐 部 3 处、照相馆 6 家等。此时劈柴院成为青岛有名的娱乐场所,由 3 条 约 50 m 长的小街组成,汇集书场与落子馆。解放后书场渐渐式微,成 为以饺子楼,锅贴铺、豆腐脑店等汇集的小吃街,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则渐成以海鲜为特色的小吃街。 20 世纪 30 年代中山路的金融类建筑纷纷出现。青岛早期金融业自 德占时期即有多家外资银行与中、外资保险机构。日本第一次占领时期, 日本银行成为青岛的主要金融势力,出现如日本三井洋行、三菱洋行等, 并建设用于绵粮、土特产与证券交换的日本取引所,适时馆陶路成为青 岛的金融业中心。1929 年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国家银行进驻,使中 山路形成一条新的商业金融街道。1932 年,青岛市政府将坐落在中山 路上的第四公园的土地出售,金融界竞相抢购,几年内在此处建造数座 金融建筑,其设计者多为海外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设计师,此地成为他 们展现设计才华的舞台。这些建筑现今多数存留,基本完好,风格多为 折衷主义。 此时期中山路的影剧院也很兴盛,如水兵俱乐部影院,是青岛最早 以营业为目的放映电影的影院。在中山路的周边还进行栈桥回澜阁 (1933 年 4 月竣工,20 世纪 30 年代栈桥成为青岛十景第一景 ) 与圣弥爱尔大 教堂 ( 今浙江路 15 号,1934 年 10 月建成,在数十年内为青岛地区最 高之建筑 ) 的建设。
德占时期中山路以德县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位于欧人区,称斐迭里街;中山路北段位于华人区,称山 东街,俗称大马路。德国殖民当局认识到“将优秀的中国商人吸引到这里,似乎是繁荣青岛经济的一个很重 要的前提条件”。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中山路南段称静冈町,北段称山东町。基本保持德占时期的规划。
国民政府时期至解放前,由于民族工商业兴起,这一时期街区内老字号云集,曾有新南京美发厅、山东大戏 院、红星电影院、第一百盛有限公司、美口酒厂、青岛饭店等众多老字号名店。
日本第二次占领时期至解放前 (1938 年 -1949 年 ) 1937 年抗战爆发,1938 年 1 月 10 日,日本军队在青岛登陆,第 二次占领青岛。日本占领者取消了中山路的名称,恢复称山东路。1938 年日本人于中山路、胶州路口建银町百货 4 层大楼,是青岛亦是当时华 北最大综合型百货大楼,抗战胜利后改为国货公司,现已拆除。1939 年在今中山路 2 号址建造日本海军司令部;1937 年 -1945 年相邻建造 日本海军俱乐部,2 栋建筑现已拆除。1945 年将原水兵俱乐部仍作为日 本居留民团使用。 1945 年 9 月 3 日国民政府收回青岛,二次统治,将山东路恢复为 中山路.日本人多被遣返回国。国民政府与美国订立《青岛海军基地秘 密协定》,中山路原日本海军司令部用作美军司令部.此时,中山路上 出现许多酒吧、舞厅与妓院。
现在,中山路对本地人来说几乎没有吸引力,经营类型也较为单调,主要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然而在旅 游淡季时,中山路十分萧条。
解放后之变迁 (1949 年后 ) 1949 年青岛解放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山路一直是青岛主要 的商业中心,两侧建筑部分有合并、改动、拆除,但整体面貌基本保存下来。 其间插建部分建筑,数量很少。 据 1982 年《青岛游览指南》:“中山路是市区商业中心。它北起 大窑沟,南至前海栈桥,在横贯南北近一公里长的马路两旁,各种商店 鳞次栉比.全市最大的新华书店、百货公司、食品商店、茶庄、照相馆、 钟表眼镜商店、土产茶品店和饭馆、影剧院等都在这一带.中山路北首 附近,还有市场三路副食品商场,商场楼上的妇幼百货商店和北京路东 首与中山路接近的谦祥益绸缎商店等”。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山路南段相继建成 3 栋高层建筑,遗留的 建筑有多座被拆除,南端 3 幢高层为百盛商业大厦,发达大厦与山东检 验检疫局,北段有胶州路路口的高层建筑,另外有 4 处地块拆除重建, 为 1993 年国货公司的拆除重建;四方路至德县路,中山路东侧地块重建;
2.2.3 各街道历史信息 中山路
中山路于 1899 年修建,分南北两段,南段自栈桥至德县路口,称 斐迭里街,属于德国人和欧美人居住的青岛区,多德式建筑,为欧美人 的商业中心 , 洋行、咖啡馆、西餐厅、旅馆、俱乐部等商业设施一应俱全; 北段自德县路口至大窑沟,属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开辟略晚,亦为从 大窑沟运砖瓦至观海山麓和信号山麓,建造胶澳总督府和总督官邸,称 山东街,是青岛的主要商业街,各类商店鳞次节比,俗称大马路。如今, 在两路段相接德县路三角地南段,马路宽阔、楼房整齐;而北段马路窄小、 房屋低矮,成为殖民地城市明显烙印。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中山路南 段改称静冈町,北段改称山东町,也叫新泽町。 1922 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把中山路南、北二段合为一体,统称山
肥城路至曲阜路,中山路东侧地块重建;湖南路至湖北路,中山路西侧 地块重建,另外有中山路 3 号招商银行与 19 号金座购物的建成。 1992 年市政府东迁,城市重心的东移,中山路街区渐渐衰落,人 流商流减少。1996 年市政府对中山路的道路进行改造,重铺路面,将 人行道铺设彩色板石与无障碍通道。1999 年进行了亮化工程。 今天的中山路,作为旅游景点,仅仅在节假日吸引来一些外地游客, 而无法吸引本地市民到此游览购物。虽然它历经数次改造,可是仍然无 法阻止建筑风貌的逐渐衰败和作为商圈人气的不断下降,似乎已经成为 了整个城市的痛点与遗憾。
东路。1929 年 5 月 22 日国民党接收专员公署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山 东路改称中山路。日本第二次侵占领时期此路又复称山东路。1945 年 日本投降后,恢复了中山路的名称。" 文化大革命 " 期间曾称反修路。 1986 年 9 月在中山路与胶州路交叉口建立中山路人行天桥。 最近一次道路改造,2006 年街道美化,道路翻新,地下管道的集中, 建筑立面改造,更换大理石地砖。 0 1 3 中国电影院,中山路 97 号 1930 年施工,1931 年建成。原名山东大戏院,高 20 米,4 层。 1933 年首演京剧。1938 年被日军霸占,改名国际剧场。1945 年抗战 胜利,改名中国电影院。1949 年解放后,改名中国剧院。1986 年,改 名中国电影院,设一个观众厅,860 座。2002 年市政府对其改造,设 三个观众厅,三个数码投影厅。 义聚合钱庄,中山路 82 号 最早为中国银行,后来成为义聚合钱庄。1938 年日占青岛后,店 址被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占用。1945 年日本投降后恢复营业。1949 年歇 业,后由中信银行使用。现出租为工艺品店“楠柏轩”。 德国商会旧址,中山路 72 号 曾为德国商会,后日本、中国上回分别入住,成为青岛商会,现为 商务宾馆。 交通银行旧址,中山路 93 号
大沽路 大沽路与保定路相汇处有一个停车场,东侧曾是三楼新楼澡堂(已 拆),先为山东外贸大厦。在上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初是青岛市公共 交通的总站,公共汽车、公共马车的总站都在这里。 中山路旧貌
河南路 与中山路一样,在德租时期分属青岛区和鲍岛区两个区,在青岛区 叫汉堡街,后叫深山町,在鲍岛区叫河南路。中国收回青岛合称河南路。 在河南路上曾汇集了一些银行,是青岛早期的金融街。其中有中国 工矿银行、金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以及青岛商业银号、裕昌银号、天 成银号、中庸银号等,所以银行同业公会也在河南路上,其中金城银行 的建筑全部用花岗岩,中部有一个高耸的钟楼,属哥特式建筑,造型美观, 是青岛一景。
保定路 保定路在早期是青岛区与鲍岛区的一处区界。 中国空中民航在青岛开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抗战胜利后,中央航 空公司青岛站设在保定路、中山路口。 当时“于起飞之前一日购买机票。机场在市外沧口,距市内约 30 华里,旅客往来,皆由航空公司派专车接送。至于飞机往来之确定时间, 中山路旧貌
未能预定,北上多在上午,南下多在下午,航空公司于事先一定通知已 登记之旅客。”
肥城路
德县路与中山路交界处三角地 德占时期为小公园,抗战胜利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拆除),建 国后建宣传栏。后修建人防工程。俞正声在任期间,曾为此地申报地铁站。
肥城路初名不莱梅街,日占时叫马关町。 肥城路原是新闻一条街,《平民日报》、《正报》、《青岛日报》、 《青岛广告报》(英文)以及青岛通讯社、新闻通信社都曾设在此。
德县路 馅饼粥,德县路 29 号,清真饭店,1926 年。
0 1 4
保定路旧貌
中山路中国电影院旧貌
肥城路旧貌
2.3 青岛及中山路经济发展历程 2.3.1 青岛市经济中心转移进程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青岛市政府提出从城市整体出发,将市中心 东移的大规划思路,原中山路的居民部分移民至东部新区。重新确立了 城市功能布局,新区将是行政区、产业区、交通枢纽、大学和科研机构
中心,老市区为商业、旅游、宗教中心。城市四大机关东移后,整个市 中心很快东移,加上市内各市区的商业中心的崛起,中山路的中心地位 正在逐渐失去。
图 2-3-1 媒体对青岛城市中心东迁的报道 图源:青岛晚报
2.3.2 中山路各时期业态分布对比 图 2-3-3 为德占时期中山路沿街商铺分布;图 2-3-4 为第一次日 占时期中山路沿街商铺分布;图 2-3-5 为 1948 年即建国前,青岛各 行业同业会记录的店铺名单;图 2-3-6 为 2016 年调研时所记录的中山 沿街的业态分布。
图 2-3-3 德占时期中山路业态分布 图源:宋金志绘制
图 2-3-2 青岛商业中心迁移 图源:宋金志绘制
0 1 5
对比可以看出中山路的业态由多样趋向单一,如今已被海产品行业 占据“半壁江山”,可见服务人群已经发生转变,由一条容纳城市生活 的中心商务区,转变为现在供游客消费的旅游商业街。
图 2-3-4 日占时期中山路业态分布 图源:宋金志绘制
0 1 6
0 1 7
图 2-3-7 2016 年中山路沿街业态分布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制
0 1 8
图 2-3-5 1948 年中山路街区店铺统计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2-3-6 中山路街区业态分布现状统计 图源:史晓阳绘制
2.3.3 中山路衰落原因分析
东部开发
中 山 路 衰 落 原 因
中山路自建成之后一直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商业中心,然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山路历史街区逐渐衰败。导致中山路衰落的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商圈竞争
1. 东部的开发
出行方式转变
1992 年,青岛市行政中心由中山路附近的老城区东迁,青岛开始 了东部开发的进程。随着新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在青岛城 市东部的逐渐形成,人员、资金的东流导致了以中山路为代表的老城区 的整体衰败,老城区的空心化趋势不可避免。
周边居民购买力下降
2. 多个商圈竞争格局的出现
不恰当城市建设影响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中,由于市场的选择,多点商业中心 如台东商圈、李村商圈、东部商圈陆续出现,这就冲击了计划经济时代 中山路一枝独秀的局面。另外,东方国货大商家在胶州路的出现,冲破 了中山路商圈的旧有格局。中山路附近取缔了街摊商贩,而台东商圈鼓 励商贩沿街夜间摆摊叫卖,至今台东仍然是青岛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是 人们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3. 多种出行方式并存局面的形成 随着青岛航空和高速公路交通状况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 遍提高,外出旅行的方式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出门乘火车已不再是居 民的主要选择。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靠近火车站的中山路人0 1 9 流的减少,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中山路的商品购买能力。
4. 中山路周围居民购买力的下降
图 2-3-1 台东步行街
图 2-3-2 台东夜市
大量购买力较强的年轻人为改善自身居住条件而相继在青岛城市东 部新区购买住房,现在居住在中山路社区的里院和劈柴院的居民大多是 购买力较差的中老年人,因此,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相对聚集的状况也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山路社区的衰败。
5. 不恰当城市建设的影响
图 2-3-3 中山路南部的高楼
图 2-3-4 中山路仿欧式建筑
不恰当的城市建设也相对降低了中山路的历史文化价值。面目狰狞 的高层建筑(百盛商业大厦、发达大厦、山东检验检疫局、东方国货大厦) 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建筑格局,同时中山路原 有的优美的城市天际线也消失了。另外近年来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而修建的城市东西快速路穿过中山路历史街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损 于中山路街区的整体价值。 青岛城市建设部门拆除中山路建筑进行重建,这也是造成中山路衰 败的原因之一。例如,肥城路靠近中山路的南侧路段由政府拆除历史建 筑之后,建设了一些仿欧式的建筑,不伦不类,让人看着很不舒服,颇 有东施效颦的感觉。仿欧式建筑的租金又高,原有的单位又已迁走,新 建筑空闲至今,已有好几年了。这种状况的延续明显不利于中山路人气 的聚拢,附近商家、居民对此颇有微词。 更要命的是 20 世纪 90 年代青岛市有关部门在改造中山路时,把路 两侧有几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砍伐殆尽,使中山路夏季浓荫蔽日的景象 永远成为了历史记忆,其实这些珍贵的法桐也是中山路重要的历史文化 遗产。时至今日,夏日的中山路两侧骄阳似火,行人在街头找不到乘凉 的地方,中山路也就失去了人气和绿色的生命力。
2.4 青岛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2.4.1 历次保护规划简述与比较 中山路相关规划 2001 至 2010 年间,相关部门先后开展了 30 度项规划设计研究, 其中: 发展策划类规划 2 个,总体规划类 6 个,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类 2 个,
具体实施类 20 多个,涉及环境设计、建筑整治、街道环境整治、广场 节点设计等方面。 1995 版总体规划: 中山路保护范围:东至德县路、明水路;西至浙江路;南至太平路 海边;北至德县路北端。总面积 12.9 公顷。 意义:最早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限中山路片区以庭园式住 宅风貌保护区提出保护要求,要求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功能时需以不改 变原建筑风格特色为原则。
0 2 0
2002 年中山路保护改造规划: 把包括中山路及周边 56.6 公顷的区域规划成“一线”、“四区”。 “一线”把中山路商业街作为主轴线,建成以经营中高档商品为主的名 店、名牌一条街。“四区”分别为:现代商业购物区,规划建设大型现 代化综合购物广场、高层商住楼和酒店,地下则规划建设步行街区和停 车场;金融商务区,对早期外资银行所建的欧式建筑进行修缮、改造、 更新,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成为市区西部的金融商务中 心;旅游观光区,规划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并结合地形地貌建设地下停 车场和特色酒吧街,周围分布着以啤酒吧为特色的啤酒街区,以咖啡屋、 酒吧为特色的文化街,以欧式建筑小旅馆和旅行社为特色的旅游服务街; 传统商业购物步行街,保持历史形成的商业业态,建设商业布局合理的 购物休闲步行街区,由区内的九个街坊内聚形成休闲娱乐广场。 把中山路改造工程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向国内外客商进行推 介,期望这条老街以新的面貌再度成为青岛商贸旅游业的亮点。 2006 年中山路保护改造规划: “中山路商业(旅游)区复兴计划”提出,按照“南部区创意性修复, 北部区传承性改造”的规划思路,把中山路打造成一个“中高档特色商 业(旅游)街区”。 改造方案将在不改变目前交通格局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中山路直通 栈桥通道、增建停车场、开辟步行街等方式,解决交通“瓶颈”,拓宽 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方案中提到,将新建一条舒适透空的中山路直通 栈桥的地下通道,使兰山路和太平路之间形成地下通透视觉走廊。在通 道西侧建设一个下沉式广场并与地下通道和地下商场相连接,使购物或 观光者可以自由舒适往来于栈桥与中山路商业街之间。使中山路与栈桥 公园融为一体。 根据中山路特有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内涵,还规划设计了德式风情休 闲游和青岛往事怀旧游两种旅游路线,并注重处理好景观节点。另外, 改造中还将进一步搞好道路环境设计、景观整治以及水、电、暖管网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老商业街“旧貌换新颜”。 2009 年中山路及周边保护规划: 劈柴院周边步行商业街及配套停车场项目规划将中山路、济南路、 河南路和保定路四条道路周边老建筑进行修缮升级,打造劈柴院步行商 业街,同时将附近的五起楼与潍县路 19 号地块建成立体停车场。其中 潍县路 19 号将建成地上地下停车场,地上两层,地下三层,其中一层 与中山商城连通。 推出“欧陆风情市南游”、“名人故居寻迹游”、“老青岛怀旧游”、 中山路购物休闲游等文化旅游线路。推进中山路近万平米集特色旅游纪 念品、青岛特产、名优产品于一体的大型旅游购物商场建设,推进中山 路近万平米集特色旅游纪念品、青岛特产、名优产品于一体的大型旅游 购物商场建设推动中山路旅游风情街、青岛出口产品展销街、奥帆中心 地下商业街建设。在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旅游小商品市场。 2012 年中山路保护改造规划: 使中山路历史城区呈现出“一主线三街区”的功能布局特点,继续 坚持 “改善民生、风貌保护、振兴产业”的原则,将中山路历史老城区 打造成为集休闲、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精品商业街区和国家 4A 级景区,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街区、都市的休闲中心和青岛人的情 感家园。 “一主线”就是指中山路主街,市南区将继续深化主街道 1700 米
整体维护,切实维护街道历史文化特色,加大绿化亮化力度,做精做细 中英文门头字号,组建专业队伍强化管理。继续营造中山路商业氛围, 加大招商力度,对主街两侧二楼及以上闲置房屋,按“宜商则商”原则 置换开发,盘活亮点。“三街区”则包括劈柴院“老街里”、黄岛路“老 街坊”、浙江路“欧陆老城”。进一步扩大传统特色餐饮产业规模,对 劈柴院邻近地块进行房屋置换,建成劈柴院姊妹院,将劈柴院民俗美食 街区经营面积增加至 8 万平方米,对河北路、天津路进行步行街改造, 启动北京路商住停车楼项目,将该区域建成老城区的餐饮、旅游、民俗、 文化中心。 浙江路“欧陆老城”将把天主教堂和浙江路周边街区还原成为纯正、 古朴的欧陆风情街区,加载旅游、休闲、体验功能,成为吸引游客从海 滨进入教堂周边老城区的景观通道。 根据城区内道路交通流量及产业业态,对河北路、天津路、保定路、 天主教堂片区、浙江路实行步行街或分时段步行街管理,科学规划调整 主次道路动态交通,实现车辆减流及道路体系优化,使其与栈桥、火车站、 轮渡、海底隧道、地铁匝道口合理对接,提高与周边交通的通达性和便 捷性。 依托商业历史文化基础和滨海自然风光,努力扶植经典老字号和骨 干企业,做大做强劈柴院、黄岛路等本土餐饮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商 业企业,开发夜经济,完善住宿功能,丰富观光体验项目,培育历史商 业街区经典产业,着力开发欧陆风情体验游和历史文化怀旧游两条旅游 路线,创建国家 4A 级景区。 开展中山路商业(旅游)区 LOGO 征集活动,创办老城区网站、杂志、 热线,不断提升老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最青岛”的城市名片进 行宣传推介,将中山路“百年老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与上海
时间
项目名称
编制单位
项目类型
2001 年
《中山路地区复兴计划》
加拿大
概念规划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总体规划
清华大学
城市设计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香港理工大学
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北京中海首佳商业设计公司
详细设计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2002 年 2003 年初 2005 年 2006-2007 年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 《青岛市中山路商贸旅游区 改造规划设计》 《青岛中山路改造前期总体 规划》 《青岛中山路商业街环境设 计方案》
资料来源
青岛俊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市南区中西部老城区产业 青岛市中山路商家商会、香港 总体专项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俊海集团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 振兴规划》 司 《青岛市南区中西部老城区 旅游开发规划》
2008 年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青岛市南区老城区保护性 更新规划之海岸线利用概念 规划》 《市南区老城区历史建筑及 基础设施整治规划》 《青岛市市南区中西部老城 区交通组织规划》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核心 街区——中山路老城区保护 性开发规划 圣言堂、修道院建筑立面整 治施工图
总体专项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总体专项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总体专项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青岛市规划院
总体专项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海大旅游系
总体规划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青岛帝信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详细设计
中山路改造指挥部
…… 中山路编制规划历程表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南京路、北京王府井等齐名的特色商业街区,并积极配合市文物局等部门, 做好青岛市历史文化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2016 年中山路保护改造规划方案已形成 中山路改造规划将根据历史价值和保存现状对老建筑分类梳理、分 级保护、按区控制,并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建成环境和 历史文化要素。目前,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正在进行论证,方案批复前, 将适时向社会公示,并充分征求各界的意见。
图 2-4-1 1995 版总体规划范围与 2002 中山路保护改造规划范围 图源:宋金志绘制
0 2 1
图 2-4-2 《青岛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 图源:宋金志绘制
0 2 2
图 2-4-3 《青岛历史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视线控制规划 图源:宋金志绘制
中山路已完成的修复工作 为复兴中山路历史街区,市南区政府于 2005 年 3 月再次启动改造 工程,具体工作由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负责,以恢复中山 路往日的欧陆风情特色为目标。截止到 2008 年年底,以德县路为界的 中山路南区基本已完成创意性修复工作,2009 年将大规模启动中山路 北区的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做好改造策划工作 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首先聘请北京国金管理有限公司 作出中山路改造前期策划报告,就中山路的文化发掘、旅游策划、路名 更名的策划、中山路宣传策划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2)整治沿街店铺门头 统一设计改造中山路主街区店铺门头 120 家。协调市、区相关职能 部门全面清理拆除中山路两侧楼梯大型广告牌 1100 平方米;拆除影响 风貌的广告灯箱、自动售货机及其他废旧设施 180 座;商家门头统一使 用亚克力材料,看上去简洁明快。 (3)修缮沿街历史建筑 修缮中山路两侧的老建筑是修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多年来商 家的不断更换,不少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已发生很大变化。修缮人员 尽力收集原来老建筑的建筑图纸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并依据其进 行修复,力求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两年时间整修老楼 42 栋,其中还 对 4 栋文物建筑和 5 栋历史优秀建筑做精细化修复。在整修老楼的同时, 施工人员还帮助“春和楼”、“海滨”等八个老字号做了建筑外立面改造。
4)整治天主教堂广场 对天主教堂广场进行综合整治。修缮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 圣心修道院旧址的建筑外立面,对圣弥爱尔教堂的内部楼梯做了加固处 理;拆除教堂广场的废旧电线杆,将电线移入地下,并平整广场路面; 在肥城路上建起几十个颇具欧陆风情的餐饮厅、售货亭。 (5)整治劈柴院 政府全面主导劈柴院的修复工程。政府出面聘请房地产公司对劈柴 院的房价进行估价,然后在自愿的前提下,按此价格出资收购院内居民 的房屋,并提供居民搬迁可选择的多处住房。在新建房屋时由政府监管 房地产商开发活动,一面搬迁户利益受损。政府提供搬迁费用,包括搬 家费、补偿款、租房费,并且对早搬迁的住户实施奖励。待住户搬出劈 柴院之后,政府出资统一组织对老房子的整修,同时对外招商引资,以 期恢复劈柴院往日的繁华景象。在老青岛人眼中,劈柴院可以与北京的 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相媲美,因为青岛市面上的许多东西都可以在这里 买到,并且物美价廉。 参考文献:刘庆 . 青岛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杨立敏 , 2011. 180181
关于中山改造措施的历史报纸
1997 年 4 月 2 日 中山路污水管道改造
1984 年 4 月 28 日 中山路“门前三包”,规定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店铺划片 包干区搞好各自门前的卫生、秩序和绿化。
1994 年 7 月 22 日 中山路作为青岛繁华地段,商业繁荣。
1997 年 4 月 7 日 中山路电车改线,向步行街过渡。
1986 年 11 月 2 日 中山路店铺装修广泛使用铝合金型材
1997 年 3 月 14 日 中山路沿街路灯、广告牌整改亮化。
0 2 3 1984 年 6 月 11 日 中山路店铺应群众需求,延长营业时间到夜晚。
1987 年 5 月 2 日 中山路上开始建设发达大厦作为青岛地标。
1994 年 7 月 22 日 中山路沿街店铺统一用进口涂料粉刷美化。 1997 年 6 月 2 日 一些商贩认为夜晚客流量少不愿开办夜市
1984 年 6 月 26 日 中山路夜市正式开市。
1997 年 6 月 13 日 中山路夜市的评论报导
1991 年 9 月 8 日 中山路作为青岛市民重要的购物步行街成为市民休闲去处。
1997 年 4 月 7 日 中山路将路灯、电力、交通信号等架空线下埋。
1997 年 6 月 20 日 中山路夜市举办引来大批市民前来逛街
1997 年 4 月 7 日 中山路大改造
1986 年 10 月 9 日 中山路南部的人行立交桥建成通行。
1993 年 11 月 21 日 中山商场规划建设
1997 年 4 月 7 日 对店头改造,要求安装落地窗。
1997 年 6 月 29 日 中山路夜市中仍然存在着的问题报导 历史报纸照片 图源:青岛市档案馆
2.5 保护理念和宪章法律 2.5.1 保护理念的发展 1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简·雅各布斯于 1961 年发表的城市规 划领域的经典名作,也是美国城市复兴和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影 响持久而深远。简·雅各布斯提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多样性,城市的活力 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能来满足人们多 样性的需求。她认为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城市规划理论、机械 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 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从真实的城市生活出发,理解城市的复杂性, 谨慎而精心地开展城市改造和建设。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城市是完全按照 理性模式建立起来的,多种利益交织,多种诉求混杂,形成了实际的城 市形态。虽然简·雅各布斯的有些观点过于偏激,但是她带给我们一个 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城市,开拓了城市规划的思路与视野,从这个意 义上使我们获益匪浅。
2 城市触媒理论
0 2 4
城市触媒理论是引导城市设计的方法论。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 图和唐·洛干于 1995 年提出。城市触媒理论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方 法论。所谓城市触媒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由于在城市中加入了 催化剂——某种新元素,从而引发城市中相关元素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变 化。这个被加入的新元素,即城市触媒。城市触媒的具体的物质承担者 可能是一个空间,也可能是一栋建筑或者构筑物,或者是自然景观等。 城市触媒可以定义为对人的活动有较强吸引力的建筑、场所或区域。城 市触媒理论认为,引入某种城市要素,就可以给这个城市空间形态带来 积极的连锁影响,我们要找到这些关键的要素即触媒,让相关要素相互 激发,产生活力,不需要大拆大建,就能以最少的投入引发期待中目标 的实现,这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触媒理论重视城市要素之间的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种相互作用产生连锁反应。触媒理论立足于城市现 有文脉,利用某种新元素的引入,激发现有元素的活力这是一种局部的 设计理论。触媒理论是对要素关联性的应用。由一点带动多点,从而形 成联动,进而带动城市空间系统的活力。
3 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 丹麦建筑师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提出:“对户外空 间中活动的人们应该给予关注,并深切理解那些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 交往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妙的质量”,“在城市中漫步对城市品质、街区 活力以及亲和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的基础和起点”。杨·盖尔把 人们在城市中的漫步行为视为街区活力的一种体现。可见他对人的行为 的重视。街区中人的行为丰富、多样,则意味着街区空间具有活力。只 有人们所处的空间对人的行为具有支持作用时,这个空间质量才是好的。 杨·盖尔从人的行为角度,详细地分析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 驻足等行为,与所在空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设计中换位思考,分析空间 中人的现实需求,当人的需求得以实现,街区的活力才能得以体现。在 那个功能主义盛行的年代,杨·盖尔提出在空间设计对人的行为以及需 求的重视,具有超前的眼光。
4 约翰.波特曼的“城市编织”理论 具有建筑师和房地产商双重身份的约翰·波特曼认为“无论是巴 黎还是意大利的山坡小镇,在那里你都会发现一些明显的基本元素。这 些基本元素在尺度、色彩、材料和建筑形式上都有共同点。各个元素相 互交织形成了城市。建筑单体不要太突出,因为它们只是城市这张大网 中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用最有意义的方式来编织城市这张大 网。”2 这种城市编织理论,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入手的城市设 计理念,关注建筑群体在形态、尺度、肌理、材料等方面的共同点,使 建筑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有机的、多元的城市空间形态。位于亚 特兰大的桃树中心,历经 27 年建成,却在建筑形态、尺度、肌理、材 料等方面保持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使亚特兰大成为众人都渴望去 的会议城市,营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城市更新就是在旧的城
市肌理中像编织一样植入新建筑,从而新旧建筑并存。新建筑既要与旧 建筑协调,又要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下自身时代印记,以保证历史的连续性。 既不大规模拆旧建新,也不在原有街区鹤立鸡群,而是像编织一样精心 织补街区,使每一项新的建设与改造都融入原有肌理,从而使我们的城 市街区保持延续性的生机与活力。
5 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与共生思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川纪章提出新陈代谢理论。新陈代谢学派把建 筑与城市视为如生命体一样,是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所以建 筑与城市也应该像生命体那样具有更新的自觉性与发展的连续性,同时 生命体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建筑和城市不应该是统一的国际式,应该 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特色;新陈代谢学派主张把那些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失 去的历史元素复兴和发展,如历史街区;重视城市与建筑的整体与部分, 更重视各部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实践与思考,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黑川纪章先生将其新陈代谢思想发展成为共生思想。共生思想 强调城市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体需求的满足要在共生的 框架下完成。共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 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黑川纪章先生说:“我们应该逐 渐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我们星球上许多生命形式的共生,建筑和文 化同样如此”。今天,共生思想已经扩展到城市设计范畴,这是黑川纪 章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巨大的贡献。
6 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 (E.Saarinen) 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提出 了“有机疏散”的理论。他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有机体,人们应该 从自然界中寻找与城市发展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 相应地,吴良镛先生在中西方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之上, 结合北京旧城更新、保护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有 机更新”理论的雏形早在 1979—1980 年由吴良镛先生领导的什刹海规 划研究中己经形成。这项规划明确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思路,但“有 机更新”的理论在 1987 年开始的菊儿胡同试验中才真正得到实践。 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思想的主张是“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 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这其实就是把城市当作了一个“活”的有机体来对待的人本主义思想的 体现,如同对待人类自身一样来对待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遵循城市渐变 的发展规律、符合新陈代谢的生命原理的。 历史地段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有机载体,其有机体的生命活力来源 于单个细胞组织的活力,同时也来源于由这些细胞组合成的历史地段整 体的活力。构成历史地段本身组织的细胞元素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 而细胞总是要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用“有机更新”——渐进演变的思想 来解决历史地段内部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有机更新”思想的基本概念是,“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 据改造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之和,即能促 进整体环境得到完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从其概念上说。有机更新思想包括三个基本含义: (1) 整体环境的有机性:即它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整体的 活力和秩序。 (2)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历史地段的细胞 ( 建筑、小品等 ) 和 组织结构 ( 街区、巷道等 ) 如同人体一样在不断的更新,但新的细胞组 织要顺应原有的地域文脉和肌理。 (3)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即遵循细胞和组织内在的秩序和规律,进 行有节制、有秩序的更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突变。
7 城市旅游理论 1964 年,美国人 Stansfreld 在《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 中首次提出“城市旅游研究”是旅游业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领域。之后, 随着综合实力增强、配套设施的完善,城市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 地的统一体,Mullins 在 1991 年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20 世 纪八、九十年代,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自 90
年代以后,其研究对象开始细化,国外学者们不断提出城市拥有的旅 游资源的新概念,例如:1996 年,乔安·维安·雷克(Johan Van Rekom)认为博物馆是城市旅游中的重要旅游资源;1998 年,迈里安·维 贝克(Myrian Verbeke)提出文化旅游能够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复 兴提供新的机会,并使文化名城本身也成为旅游资源;1999 年,希顿 (A.V.Seaton)认为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山大学的朱竑教授(2006)指出,城市旅游化可以理解为“城市 发展与旅游紧密结合,并充分考虑为旅游发展服务,进而从中获益”, “城 市旅游化是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必然要求。它是城市主 动迎合旅游业发展,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向旅游发 展的需求倾斜、充分发挥城市在旅游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完善城 市旅游功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演变过程和变化趋势。” 可以这样说,“旅游城市化”理念的提出,使旅游资源观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我们首先应该努力摆脱传统旅游资源观的束缚,从城市旅游 资源的科学发展观出发,树立都市旅游资源科学观,提高开发都市旅游 资源的自觉水平。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城市旅游中非常重要的旅 游资源,其旅游开发是青岛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体现。历史文化街 区的旅游开发,也将进一步提升青岛城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
8 遗产旅游理论
2.5.2 国际宪章与国内法律(节选)
②、军事类建筑 俾斯麦兵营、伊尔蒂斯兵营、青岛山炮台、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 0 2 5 塔等。 ③、公共设施类建筑 观象台办公楼、胶海关、德国野战医院、青岛火车站等。 ④、经济和文化类建筑
2.5.2.1 青岛地区相关法规与国家相关规定 岛全国文保单位概况 历史背景 1897 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 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 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 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 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 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 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 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 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 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 街道两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 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 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 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 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 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 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 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 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米黄色 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 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 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1913 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 “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 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 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建筑类型 青岛德国建筑按其类型、使用性质可分为行政性建筑、军事类建筑、 公共设施类建筑、经济和文化类建筑、商业娱乐性建筑等。 ①、行政性建筑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胶澳帝国法院旧址、青岛德国监狱旧址等。
大约于 20 世纪 70 年代,“遗产(heritage)”一词产生于欧洲; 自 80 年代中期开始,地方文脉、历史人物等被都认为是一种遗产,并 被越来越多地用作商业用途;80 年代晚期,一些民间艺术和民族建筑风 格等被认为是遗产,遗产进入大众化阶段。 然而,遗产旅游早在十八世纪晚期的欧洲就已产生,但一般认为, 1975 年欧洲的“建筑遗产年”是遗产旅游成为大众消费需求的标志 ( 张 朝枝、保继刚,2004)。 Yale,P(1991)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 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 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从旅游者的动机的角度 来区分遗产旅游与其他旅游类型。很多学者对遗产旅游的起源也进行了 解释与分析,尽管观点各不一致,但他们基本都认为旅游者的文化与遗 产的经历与体验需求是他们的主要动机,也有人认为遗产旅游是文化商 品化的一种表现。 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遗产旅游的定义,但从研究 内容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遗产旅游是“以遗产为吸引物所进行的旅 游活动的一种形式”
青岛市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通告(节选) 七条原则,即不改变文物原状;优先用于公共事业;维持办公、教学、 科研等公共用途及原功能;鼓励支持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依法辟建为博 物馆、纪念馆;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景点的游客承载量;辟为参观游览 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严格落实文物消防安 全管理有关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有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 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如需作其他用途的, 应当根据其级别按程序报国家、省或市批准。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用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区(市)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改变原用途的,应当按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 备案,接受政府帮助修缮的,应当依法退还修缮费用。
青岛出台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节选) 历史建筑分为优秀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应当实施整 体性保护,除保护建筑单体外,还要保护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风 貌第十一条 一般历史建筑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特征和保存现状的不同, 分特殊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种不同情况,结合所在区域具体按 照保护规划要求执行。 (一)特殊保护:对于具有历史时期典型特征和特殊历史纪念意义, 结构保存较为完好,外部装饰与内部空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作 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备选,采用修缮的保护方式,即不得改变建筑外部特 征与内部布局和设施,具体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维修、重点 修复等。 (二)重点保护:对于构成历史风貌整体特色,或者体现地域特色, 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的历史建筑,建筑结构尚可,外部装饰仍有 一定遗存的,采用维修、改善的保护方式,即不改变历史建筑的外部特征, 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和设施。 (三)一般保护:对于构成城市历史风貌整体特色,体现地域特色 的历史建筑,建筑结构损坏严重,外部细节缺失,整体保持状况较差的, 采用以改善为主的保护方式,即保护现存的主要历史信息与物质载体。 历史建筑设置门头招牌、标志等设施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要求, 与环境、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建筑本体。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对本市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利
用,发展与保护历史建筑相适应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 第十四条 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历史建筑进行内部装修。经批准 对历史建筑进行内部装修的,不得对建筑结构、墙体及构件造成损坏, 保持建筑内外风格一致。 第十五条 历史建筑周边的建设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建筑 群和单体建筑的高度、体量、用途、色调、建筑风格应当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与原有空间景观相和谐; (二)原有建筑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或者影响、破坏历 史建筑景观的,应当按照保护规划逐步拆除; (三)不得新建妨碍历史建筑保护的生产企业,现有妨碍历史建筑 保护的生产企业,应当按照保护规划要求逐步迁移。 第十六条 在历史建筑周边进行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前 应当进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
青岛市市南区对老建筑的处理方法
0 2 6
市南区特别是西部老城区分布有大量老建筑,出台了《青岛市历史 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的保护规划。对于建筑结构损坏严重、整体保持状 况较差的一般性历史建筑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简易低标准建筑, 市南区政府已经制定了危旧房征收与改造计划。 青岛曾经仿效上海,将少部分老建筑拍卖,由竞得人对这些建筑进 行修缮和保护。
我国关于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的规定 规定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 业。但特殊情况下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 当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 进行其他建设或爆破、钻探、挖掘的,必须经省级政府批准,批准前征 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 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先经相应级别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再报规 划部门批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 - 2005) 1.0.3 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3 历史文化名城 3.1 一般规定 3.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应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 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 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俗精华、传 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3.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 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 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3.1.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 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 3.1.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 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 3.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 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 求。 3.1.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 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 理的建议。 3.1.8 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线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 建设、房屋建设以及农业活动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3.1.9 历史城区内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群以 外的其他地区,应考虑延续历史风貌的要求 3.2 保护界线划定 3.2.1 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 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2 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3 保护建筑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 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4 当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建设 控制地带出现重叠时,应服从保护区的规划控制要求。当文物保护单位 或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与历史文化街区出现重叠时。应服从文物保护单 位或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的规划控制要求。 3.2.5 历史文化街区内应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历 史环境要素。 3.2.6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应严格控制建筑的性质、高度、 体量、色彩及形式。 3.2.7 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群,应按照历史文化街区内 保护历史建筑的要求予以保护。 3.3 建筑高度控制 3.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 在分别确定历史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保护范 围和保护区内建筑高度的基础上,应制定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3.3.2 对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应确定更为严格的历史 城区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3.3.3 视线通廊内的建筑应以观景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为依据, 规定高度控制要求。视线通廊应包括观景点与景观对象相互之间的通视 空间及景观对象周围的环境。 3.4 道路交通 3.4.1 历史城区道路系统要保持或延续原有道路格局;对富有特色 的街巷,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3.4.2 历史城区道路规划的密度指标可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范围 内选取,道路宽度可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下限范围内选取。 3.4.3 有历史城区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该城市的最高等级道 路和机动车交通流量很大的道路不宜穿越历史城区。 3.4.4 历史城区的交通组织应以疏解交通为主,宜将穿越交通、转 换交通布局在历史城区外围。 3.4.5 历史城区应鼓励采用公共交通,道路系统应能满足自行车和 行人出行,并根据实际需要相应设置自行车和行人专用道及步行区。 3.4.6 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公交客运枢纽、社会停车场、公交场站、 机动车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形式应满足历史城区历史风貌要求;历史城 区内不宜设置高架道路、大型立交桥、高架轨道、货运枢纽;历史城区 内的社会停车场宜设置为地下停车场,也可在条件允许时采取路边停车 方式。 3.4.7 道路及路口的拓宽改造,其断面形式及拓宽尺度应充分考虑 历史街道的原有空间特征。 4 历史文化街区 4.1 一般规定 4.1.1 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2)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 原物; 3)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 1h ㎡; 4)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 内建筑总用地的 60%以上。 4.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确定保护的目标和原则,严格保护 该街区历史风貌.维持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对保护区内的街巷和外 围景观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 4.1.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按详细规划深度要求,划定保护界 线并分别提出建 ( 构 ) 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维修、改善与整治的规定 , 调
整用地性质 , 制定建筑高度控制规定,进行重要节点的整治规划设计, 拟定实施管理措施。 4.1.4 历史文化街区增建设施的外观、绿化布局与植物配置应符合 历史风貌的要求。 4.1.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包括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街区 活力的内容。 4.1.6 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群,应依照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要求进行管理。 4.3 保护与整治 4.3.1 对历史文化街区内需要保护的建 ( 构 ) 筑物应根据各自的保护 价值按表 4.3.1 的规定进行分类,并逐项进行调查统计。 表 4.3.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构)筑物一览表 状况
序号
名称或地址
建造时代
结构材料
建筑层数
使用功能
文物保护单位
▲
▲
▲
▲
▲
▲
▲
▲
△
保护建筑
▲
▲
▲
▲
▲
▲
▲
▲
△
历史建筑
▲
▲
△
▲
▲
▲
△
△
△
类别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备注
注:1)▲为必填项目,△为选填项日, 2)备注中可说明该类别的历史概况和现存状况。 0 2 7
4.3.2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环境要素应列表逐项进行调查统计。 4.3.3 历史文化街区内所有的建 ( 构 ) 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应按表 4.3.3 的规定选定相应的保护和整治方式。 表 4.3.1 历史文化街区建(构)筑物保护与整治方式 一般建(构)筑物 分类
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建筑
历史建筑
保护与整治方式
修缮
修缮
维修改善
注:表中“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构筑物”和“与历史风貌有冲突 的建构筑物”是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以外的所有新旧 建筑。 4.3.4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不得拆除。 4.3.5 历史文化街区内构成历史风貌的环境要素的保护方式应为修 缮、维修。 4.3.6 历史文化街区内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环境要素的整治方式应 为整修、改造。 4.3.7 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群的保护方式应为维修、改善。 4.3.8 历史文化街区内拆除建筑的再建设,应符合历史风貌的要求。 4.4 道路交通 4.1.1 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本规范 3.4 节的规定, 并对限制性内容的限制程度适度强化。
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 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 (构)筑物 (构)筑物 保留
整修改造拆除
4.4.2 历史文化街区应在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 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4.4.3 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的断面、宽度、线型参数、消防通道的 设置等均应考虑历史风貌的要求。 4.4.4 从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上应避免大量机动车交通穿越历史文 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交通结构应满足自行车及步行交通为主。根 据保护的需要,可划定机动车禁行区。 4.4.5 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应新设大型停车场和广场,不应设置高架 道路、立交桥、高架轨道、客运货运枢纽、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禁设 加油站。 4.4.6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街道应采用历史上的原有名称。
2.5.2.2 国际宪章 威尼斯宪章
0 2 8
第一项 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 , 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 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 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 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第二项 必须利用有助于研究和保护建筑遗产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来保 护和修复文物建筑。 第三项 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 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 术作品来保护。 第四项 保护文物建筑,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 第五项 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但使用时决 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只有在这个限度内,才可以考虑和同 意由于功能的改变所要求的修正。 第六项 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 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 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 第七项 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从产生的环境 中分离出来,不得整个地或局部地搬迁文物建筑,除非为保护它而非迁 不可,或者因为国家的或国际的十分重大的利益有此要求。 第八项 文物建筑上的绘画,雕刻或装饰只有在非取下便不能保护它 们时才可以取下。 第九项 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 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它不 能有丝毫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 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得出是当代的东西。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 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建筑进行考古的和历史的研究。 第十项 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的结构和 保护技术来加固文物建筑,但这种技术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经实验 证明其有效。 第十一项 各时代加在一座文物建筑上的正当的东西都要尊重,因为 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一座建筑物有各时期叠压的东西时, 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允许把被压的底层显示出来。条件是,去掉的东西 价值甚小,而显示出来的却有很大的历史、考古和审美价值,而且保存 情况良好,还值得显示。负责修复工作的个人不能独自评价所涉及的各 部分的重要性和决定去掉什么东西。 第十二项 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 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 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 第十三项 不允许有所添加,除非它们不致于损伤建筑物的有关部分、 它的传统布局,它的构图的均衡和它跟传统环境的关系。 第十四项 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 它们的整体性,要保证用恰当的方式清理和展示它们。这种地段上的保 护和修复工作要按前面所说各项原则进行。 第十五项 发掘必须坚持科学标准,并且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56 年通过的关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 遗址必须保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永久地保存建筑面貌和所发现 的文物,进一步,必须采取一切方法从速理解文物的意义,揭示它而决 不可歪曲它。 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只允许把还存在的但已散开的部分重新 组合起来,粘合材料必须是可以识别的,而且要尽可能地少用。只要能 保护文物和再现它的形状就足够了。 第十六项 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作有分析 有讨论的报告,要有插图和照片。清理、加固、调整和重新组合成整体 的每个步骤以及工作进行过程中的技术和外形的鉴定,都要写在记录和 报告里。记录和报告应当存在一个公共机构的档案里,使研究者都可以 读到,最好是公开出版。
马丘比丘宪章 城市与区域 雅典宪章认识到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由于 社会不认识城市增长和社会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还迫切需要毫不含 糊地具体地对这条原则予以重新肯定。 今天由于城市化过程正在席卷世界各地,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求我们 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人力和自然资源。城市规划既然要为分析需要、问题 和机会提供必需的系统方法,一切与人类居住点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基本 责任就是要在现有资源限制之内对城市的增长与开发制定指导方针。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 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 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必须应用于各级人类居住点上——邻里、乡镇、 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州和国家——以便指导建设的定点、进程和性质。 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它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 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为达到这 些目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 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已经浪费掉为 数不多的资源并降低了两者的效用。城市用地范围内往往受到了以笼统 的、相对抽象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各种决定所带来的副作用。国家和区 域一级的经济决策很少直接考虑到城市建设的优先地位和城市问题的解 决以及一般经济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功能联系。结果系统的规划 与建筑设计的潜在效益往往不能有利于大多数人民。 城市增长 自从雅典宪章问世以来,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一翻,正在三个重要方 面造成严重的危机,即生态学、能源和粮食供应。由于城市增长率大大 超过了世界人口的自然增加,城市衰退已经变得特别严重;住房缺乏, 公共服务设施和运输以及生活质量的普遍恶化已成了不可否认的后果。 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的探讨并没有反映最近出现的农村人口大量外 流而加速城市增长的现象。 可以看到城市的混乱发展有两种基本型式: 第一种是工业化社会的特色,就是私人汽车的增长,较为富裕的居 民都向郊区迁移。而迁到市中心区的新来户以及留在那里的老户缺乏支 持城市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能力。 第二种型式是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在那里大批农村住户向城市迁移, 大家都挤在城市边缘,既无公共服务设施又无市政工程设施。要处理这 种情况远远超出了现行城市规划程序所可能做到的范畴。目前能做到的 不过是对这些自发的居住点提供一些最起码的公共服务,公共卫生和住 房方面的努力恰恰反而加剧了问题本身,更加鼓励了向城市迁移的势头。 因此不论是那一种形式,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当人口增加,生活质 量就下降。 分区概念 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生 活、工作、休憩和交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发展。这就引出了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了追 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许多新城市中 都可看到。这些新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 城市生活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 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 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住房问题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
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同样重要的目标是要争 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 会发展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住房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以便易于适应社会 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研制 低成本的建筑构件供需要建房的人们使用。 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这一点 应作为为不同社会阶层选择居住区位置和设计的指针,而没有有损人类 尊严的强加于人的差别。 城市运输 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城市必须规划并 维护好公共运输系统,在城市建设要求与能源衰竭之间取得平衡。交通 运输系统的更换必须估算它的社会费用,并在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中适 当地予以考虑。 雅典宪章很显然把交通看成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而这意味着交通 首先是利用汽车作为个人运输工具。44 年来的经验证明,道路分类、增 加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所以将来城区交通的政策显然应当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 发展。 城市规划师与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 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运 输系统是联系市内外空间的一系列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其设计应当允许 随着增长、变化及城市形式作经常的试验。 城市土地使用 雅典宪章坚持建立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 有秩序地并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井设想私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 自从 1933 年以来,尽管多方面的努力,城市土地有限仍然是实现 有计划的城市建设的根本阻碍。所以,对这一问题今天仍迫切要求拟订 有效的公平的立法,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确有很大改进的解决城 市土地的办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 当前最严重问题之一是我们的环境污染迅速加剧到了空前的具有潜 在的灾难性的程度。这是无计划的爆炸性的城市化和地球自然资源滥加 开发的直接后果。 世界上城市化地区内的居民被迫生活在日趋恶化的环境条件下,与 人类卫生和福利的传统概念和标准远远不相适应,这些不可容忍的条件 包括在城市居民所用的空气、水和食品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以及有损身 心健康的噪音。 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按 整理的公共卫生与福利标准恢复环境的固有的完整性。 在经济和城市规划方面,在建筑设计、工程标准和规范以及在规划 与开发政策方面,也必须采取类似的措施。 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 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 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在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 筑物包括在内。 工业技术 雅典宪章在讨论工业活动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时,略微提到了工业 技术的作用。 在过去 44 年内,世界经历了空前的工业技术发展,技术惊人地影 响着我们的城市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实践。
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工业技术的发展是爆炸性的,技术的扩散与有 效应用是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之一。 今天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之间交往改进,应当可以使 人类社会克服地区的局限性和提供充分资源 ( 注:应理解为资料资源 ) 去解决建筑和规划问题。然而对这些资源不加批判地使用,往往为了追 求新颖或者由于文化依靠性的恶果,造成了材料、技术和形式的应用不当。 因此由于技术发展的冲击,结果是出现了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 筑环境。这样做法对于某些特殊问题是可以的,但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 然条件下创造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 应当清楚地了解,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技术的应用应当是在政 府适当支持下,认真研究和试验的实事求是的结果。 在有些地区,要求高度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或施工设备是难以获得和 推广的。这不应当因此而在技术上要求不严或者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就 可以不讲究建筑设计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建筑 与规划也是一种挑战。 施工技术应当努力采用经济合理的方法,做到设备能重复使用,利 用资源丰富的材料生产结构构件。 设计与实施 建筑师、规划师与有关当局要努力宣传使群众与政府都了解,区域 与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 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此外,为了要与自然环境,现有资源和形式特征相适应,每一特定 0 2 9 城市与区域应当制定合适的标准和开发方针。这样做可以防止照搬照抄 来自不同条件和不同文化的解决方案。 城市与建筑设计 雅典宪章本身对建筑设计不感兴趣。宪章制定人并不认为有此必要, 因为他们认为“建筑是在光照下的体量的巧妙组合和壮丽表演”。 勒.柯布西耶的“太阳城”就是由这样的“体量”组成的。他的建 筑语言是与立体派艺术相联系的,也是与把城市按功能分隔成不同的元 素那种思想一致的。 在我们的时代,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 是创造人们能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 立的建筑,不管它有多美、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 在 1933 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在 1977 年,目标应当是把那些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 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建筑与规划的这一再统一不应当理解为古典主义的“先验地统 一”( 注:或者简单地说复古 ),应当明确指出,最近有人想恢复巴黎美 院传统,这是荒唐地违反历史潮流,是不值得一谈的。用建筑语言来说, 这种倾向是衰亡的症象,我们必须警惕走 19 世纪玩世不恭的拆衷主义 道路,相反我们要走向现代运动新的成熟时期。 三十年代,在制定雅典宪章时,有一些发现和成就今天仍然有效, 那就是: a.建筑内容与功能的分析。 b.不协调的原则。 c.反透视的时空观。 d.传统盒子式建筑的解体。 e.结构工程与建筑的再统一。 建筑语言中的常数或“不变数”还需加上: f.空间的连续性。 g.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再统一。 空间连续性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重大贡献,相当于动态立体 派的时空概念,尽管他把它应用于社会准则如同应用于空间方面一样。 建筑——城市——园林绿他的再统一是城乡统一的结果。要坚持现 在是建筑师认识现代运动历史的时候了,要停止搞那些由纪念碑式盒子 组成的过了时的城市建筑设计,不管是垂直的、水平的、不透明的、透 明的或反光的建筑。 新的城市化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即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
0 3 0
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它单元进 行对话,从而是完整其自身的形象。 这种形象待续的原则 ( 就是说,本身形象的完整性有待与其它建筑 联系起来相辅而完成 ) 并不是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派大师发现了这一 原则,由米开朗其罗发扬光大。不过在我们时代,这不仅仅是一条视觉 原则,而且更根本是一条社会原则。近几十年来,音乐和造型艺术领域 内的经验证明艺术家现在不再创造一个完整的作品。他们在创作过程中 往往只进行到创作的四分之三的地方就中止了,这样使观众不再是艺术 品的消极的旁观者,而是多价信息 (Polyvalent message) 中的积极参 与者。 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人们必须参与设 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约一个部分。 强调“不完整”或“待续”并不降低建筑师或规划师的威信。相对 论和测不准原理并未削弱科学家的威信。相反恰好提高了威信,因为一 位不信奉教条的科学家比那些过时的“万能之神”更受人尊敬。如果群 众能被组织到设计过程中来,建筑师的联系面会增长,建筑上的创造发 明才能也将会丰富和加强。一旦建筑师从学院戒律和绝对概念中解放出 来,他们的想象力会受到人民建筑的巨大遗产的影响而激发出来——所 谓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近几十年来人们曾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可是,我们谨慎从事。应当认识到虽然地方色彩的建筑物对建筑设 计想象是有很大贡献的,但不应当模仿。模仿在今天虽然很时髦,却象 复制派提隆神庙 ( 注:Parthenon,古希腊建筑的杰作 ) 一样的无聊。 问题是和模仿截然不同的,很清楚,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 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要做到这样的融合必须摆脱一切老框框,诸如威特鲁威柱式或巴黎美院 传统以及勒柯尔比西埃的五条设计原理。 结束语 古代秘鲁的农业梯田受到全世界的赞赏,是由于它的尺度和宏伟, 也由于它明显地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它那外表的和精神的表现形 式是一座对生活的不可磨灭的纪念碑,在同样的思想鼓舞下,我们纯朴 的提出这份宪章。
华盛顿宪章 序言与定义 一、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 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 二、本宪章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 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 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今天,由于社会到 处实行工业化而导致城镇发展的结果,许多这类地区正面临着威胁,遭 到物理退化、破坏甚至毁灭。 三、面对这种经常导致不可改变的文化、社会甚至经济损失的惹人 注目的状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有必要为历史城镇和城区起草一 国际宪章,作为“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通常称之为“威尼斯宪章”) 的补充。这个新文本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它也寻求促进这一地区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方法,并鼓励对这些 文化财产的保护。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 四、 正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1976 年华沙——内罗毕会 议“关于历史地区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以及其它一些文件所规定的,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意味着这种城镇和城区的保护、保存和修复及 其发展并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步骤。 原则和目标 一、为了更加卓有成效,对历史城镇和其它历史城区的保护应成为 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完整组成部分,并应当列入各级城市和地区规划。 二、所要保存的特性包括历史城镇和城区的诗征以及表明这种特征 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组成部分,特别是:
( 一 ) 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的形制; ( 二 ) 建筑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 ( 三 ) 用规模、大小、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建 筑物的外貌,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 四 ) 该城镇和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 ( 五 ) 长期以来该城镇和城区所获得的各种作用。任何危及上述特 性的威胁,都将损害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真实性。 三、 居民的参与对保护计划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应加以鼓励。 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涉及它们周围的居民。 四、 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需要认真、谨慎以及系统的方法和学科, 必须避免僵化,因为,个别情况会产生特定问题。 方法和手段 一、 在作出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规划之前必须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保护规划必须反映所有相关因素,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艺 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保护规划的主要目标应该明确说明达到上述目 标所需的法律、行政和财政手段。保护规划的目的应旨在确保历史城镇 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保护规划应该决定哪些建筑物必须保 存,哪些在一定条件下应该保存以及哪些在极其例外的情况下可以拆毁。 在进行任何治理之前,应对该地区的现状作出全面的记录。保护规划应 得到该历史地区居民的支持。 二、 在采纳任何保护规划之前,应根据本宪章和威尼斯宪章的原 则和目的开展必要的保护活动。 三、 新的作用和活动应该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使这 些地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认真仔细地安装或改进公共服务设施。 四、 房屋的改进应是保存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 当需要修建新建筑物或对现有建筑物改建时,应该尊重现有 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在规模和地段大小方面。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因 素的引入不应受到打击,因为,这些特征能为这一地区增添光彩。 六、 通过考古调查和适当展出考古发掘物,应使一历史城镇和城 区的历史知识得到拓展。 七、 历史城镇和城区内的交通必须加以控制,必须划定停车场, 以免损坏其历史建筑物及其环境。 八、 城市或区域规划中作出修建主要公路的规定时,这些公路不 得穿过历史城镇或城区,但应改进接近它们的交通。 九、 为了保护这一遗产并为了居民的安全与安居乐业,应保护历 史城镇免受自然灾害、污染和噪音的危害。不管影响历史城镇或城区的 灾害的性质如何,必须针对有关财产的具体特性采取预防和维修措施。 十、 为了鼓励全体居民参予保护,应为他们制定一项普通信息计划, 从学龄儿童开始。与遗产保护相关的行为亦应得到鼓励,并应采取有利 于保护和修复的财政措施。 十一、 对一切与保护有关的专业应提供专门培训。
第三章 基地基础信息
0 3 1
3.1 街道与交通 3.1.1 街道基本尺度 青岛不同的区域的街道尺度各有特色。比如中山路给人宽阔开敞的 感受,而大沽路则给人狭窄幽静的感觉。组成街道的不仅仅是道路,道 路两侧的建筑也是街道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的高度、沿街变化等也影 响着街道尺度的空间感受。不同视觉效果和尺度的街道空间会使人产生 多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甚至影响人在街道中的行为。我们将街道的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等进行测量并汇总起来,绘制各街道尺度图,并对道路现 状进行评估。
图 3-1-4 德县路街道尺度
0 3 2
图 3-1-1 肥城路西段街道尺度
图 3-1-5 浙江路街道尺度
图 3-1-2 河南路街道尺度
图 3-1-3 大沽路街道尺度
图 3-1-6 肥城路街道尺度
3.1.2 街道地面铺装
0 3 3
图 3-1-7 保定路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1-8 大沽路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0 3 4
图 3-1-9 中山路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1-10 河南路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人行道地面铺装
0 3 5
车行道地面铺装
图 3-1-11 德县路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0 3 6
图 3-1-12 肥城路西段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1-13 肥城路东段地面铺装 图源:史晓阳绘制
3.1.3 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可以说是由实体和空间组成,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组合会形 成各种城市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是是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向市 民公众开放,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 包括城市中 的广场空间、绿色空间、步行空间和亲水空间等。它也是城市地区人与 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是改善城市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空间保障。城
市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市民的紧密且不可分割性,正是我们“设计城市” 的一个主要方面。 经分析,在本次城市设计中主要涉及的基地内的开放空间亦即城市 公共空间可分为两类:街道行人空间以及与街道人行空间相连的开放空 间和节点。
3.1.3.1 街道行人空间
0 3 7
3.1.3.2 与街道人行空间相连的开放空间和节点 1 转角空间
2 放大的街口形成的空间
3 大面积公共空间
4 建筑退界造成临街空间
图 3-1-14 街道行人空间分布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图 3-1-15 基地开放空间与节点分布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3.1.4 停车场与停车位分布现状 该区域道路网基本是以棋盘方格与不规则棋盘为主,华人区与欧人 区的路网密度有所不同,华人区路网较密,较为拥挤,而欧人区路网较 稀疏。然而区域内部道路多数均为德占时期规划建造,原本适用于步行 或马车通行,随后不同时期虽经过多次拓宽,但已不能适应机动化背景 之下的现代交通环境,因此今天看来仍然非常狭窄。街区始终处在发展 与保护的两难之中。 基地车辆停放问题突出,尤其是车辆随意停放占道,加剧了道路狭 窄的缺陷。这也是阻碍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停车供需失衡严重,占路停车问题突出,影响行人交通安全
和动态交通运行,降低了区域的吸引力。 其次,缺乏主管部门统筹处理停车问题,辖区内路内非法停车比例 极高:停车价格对停车供需的调控作用不明显,不同种类停车场之间的 价格关系不合理,导致路外停车场空空如也,路内车满为患。 而且,混乱的停车规划,使得老城区历史肌理遭到破坏,还使街区 周边的小零售商业人气锐减,情况不容乐观。 此外,基地内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信息资源相对分散。缺少 大数据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持,缺少信息发布终端,动态交通信息获得困难。 交通信号控制方式比较原始,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急需增强。
3.1.4.1 基地内停车情况
0 3 8
图 3-1-16 基地内停车情况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保定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路外地面停车
中山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德县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路外地面停车 0 3 9
肥城支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路外地面停车
浙江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路外地面停车
肥城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路外地面停车
大沽路 停车供给方式: 路内侧停车 路外地面停车
3.1.4.2 停车设施与停车问题的关系分析
0 4 0
我们将停车设施按街道分别分析,并且列成表格,可以看出基地内 车辆主要停放在室外的街道内外侧,然而这些街道路外地面都是没有划 分出停车位的,这些车辆的随意停放加重了街道的拥堵,极大影响了行 人的行走路线。在基地中,室内停车场的车位数量相对基地中车辆的数 量来说也是非常少的,而且一些室内停车场收费较高。 在我们制作并发放的停车问题调查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里的 人们主要将车辆停放在地下停车场或者街边。而且认为这里的停车标志 很明显,容易找到。但是人们普遍觉得这里的停车收费贵,这也是导致 他们在街边停放车辆的原因之一。 然而无论是对这里的居民还是对旅游季节前往中山路游玩的游客来 说,这里的车位显然是远远的供小于求的。游客们驾车时经常会被拥堵 的街道困扰,找不到车位停车,停车难是这里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而且,车辆对居民的影响还在于这里频繁往来的车辆噪音与汽车尾 气,导致在中山路附近几乎见不到小孩子玩耍,孩子们只能在里院角落 里或者里院入口附近活动。对于减少车辆对于生活影响的呼吁也是非常 强烈的。 在实际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从当地居民口中了解到,这里的车 辆随便停放非常的扰乱居民的日常生活,交警监管力度不够,这里的人 们也经常无视罚单,反而变本加厉的将车辆停放在街道两侧。 对于在街道上驾驶的车辆来说,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还是车流与人流。 交通欠缺完善的管理以及车辆乱停导致的拥堵,与街上人流的来往,都 减慢了来往车辆的速度。但另一方面,居民的出行得不到保障,对于行 人来说,穿越马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非常多的人希望能够建设完善的 步行系统,以减少来往车辆对于行人的影响。
图 3-1-17 基地内停车设施情况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0 4 1
图 3-1-18 基地内停车问题调查表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3.1.5 车行交通现状 3.1.5.1 基地各道路拥堵状况 根据实地调研统计的结果,我们将基地内各道路的拥堵状况与畅通 状况整理成图表如下。通过以下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基 地内肥城支路、德县路、肥城路西等道路是最拥挤的,其次是大沽路、 保定路等。
道路的拥堵原因大多数是由于道路两侧车辆停靠过多、道路过窄、 车辆乱行而导致的。基地内的多数道路拥堵问题严重,已经影响到当地 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通,亟待解决。
0 4 2
图 3-1-19 基地道路拥堵程度 图源:周枭绘制
图 3-1-20 基地道路畅通率 图源:周枭绘制
3.1.5.2 基地各道路车流量分析
0 4 3
图 3-1-21 基地车流量分析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0 4 4
图 3-1-22 基地车流量分析 图源:史晓阳绘制
3.1.6 步行交通现状
0 4 5
图 3-1-23 街道步行空间分布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图 3-1-24 里院步行空间分布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制
3.1.7 公共交通与未来轨道交通
0 4 6
图 3-1-25 公交车站分布 图源:王艺斐、邢洛铭绘制
0 4 7
图 3-1-26 青岛轨道交通规划 图源:史晓阳绘制
3.2 基础设施与绿化 3.2.1 基础设施分布现状 3.2.1.1 道路的分级 根据“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各个街道的宽度而不考虑各个街 道的人、车流量等因素,将街道分为三个级别:车行主干道、人车共行 支路、步行支路。 车行主干道是以车行为主的道路,作为历史街区机动车和公交车的
快速交通道路,当然两侧也有人行道系统。可分为中山路、河南路。 人车共行支路是次一级的以人行为主的街道,在设计老城区步行系 统中占主要地位,在作为步行功能的同时可以沟通主干道,但是要限制 车行速度还有停车数量,能缓解历史街区的停车压力。在上图的划分中 有肥城路西段、大沽路、保定路、德县路。 步行支路是最低一级的街道是完全以步行为主的街道,在城市空间 的设计中可以规划为休闲的步行街,根据上图划分有浙江路、肥城支路 还有较为特殊的肥城路东段。
0 4 8
图 3-2-1 基地道路分级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制
3.2.1.2 消防系统现状分析与规划 3.2.1.2.1 历史街区消防隐患的特殊性
里院的木走廊
里院的木结构
杂乱的电线
青岛“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街区内人口密集、年代久远的 大量里院建筑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 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 具有 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 但同时也隐藏着严重的消防缺陷 : (1) 里院建筑采用很多的木结构 , 如里院的木结构(见图 1)、楼梯 (见图 2)还有走廊;在室内外装修中也大量使用木材等易燃材料;耐 火等级低且火灾荷载较大。 (2) 里院的功能布局上居住与餐饮、商业、娱乐的模式 , 而且人口密 集 , 火源众多 , 火灾安全性差。 (3) 市政设施相对落后。电线、煤气管线老化且杂乱(见图 3), 容 易引发火灾 , 而供水管网又相对不足 , 无法提供足够的消防水量和水压。 (4) 防雷保护措施不健全,维护不善 , 以及疏忽管理等原因 , 不少设 施由于环境湿度大、锈蚀等原因 , 损坏地比较严重 , 不能很好地起到保 护作用 . 在遇到雷雨天气时 , 容易受到雷击引发火灾。 (5) 使用和管理不当。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提高 , 往往为了利用历 史街区的老建筑招引游客充分发展当地经济 , 把里院还有其他老建筑分 租给经营者 , 利用其开设饭店、旅馆、商店 , 或其他用途的门面房 , 甚至 改建建筑内部结构 . 这种随意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做法 , 使建筑的使 用性质发生变化 , 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3.2.1.2.2 基地街区消防栓建设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原有消防栓
山东外贸大厦 建造年代不详 原有功能不详,现 办公楼
中山路 93 号 省级文保单位 建筑师:庄俊 建造年代:1929 年 原交通银行,现建设银行
中国电影院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山东大戏院 建造年代:1931 年
圣弥厄尔教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师:(德)毕娄哈 建造年代:1932-1934 年 图 3-2-2 基地消防栓分布图 周枭绘制
按照国家消火栓设计要求 , 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 120m, 保护0 4 9 半径不超过 150m, 从右图基地消防栓分布图可以看到,基地现有的消防 系统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只有广场、中山路和大沽路有消防栓,它们 所服务的范围勉强能覆盖整个基地的局部,如广场上的天主教堂及周边 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中山路上基础文保单位级别较高的建筑,如 现在的建设银行、中国电影院,还有附近的里院;还有就是大沽路中段 部分,这里建筑除了商业和居住混合的里院之外还有一栋出租给许多公 司的大楼。而在其他的街道没有看到有关消防的市政设施,而且整个基 地乱停车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交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一旦发生火情消 防人员的救援工作将会十分困难,主要只能靠居民自救。所以完善消火 栓系统 ,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基地消防栓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基地内的消防栓主要的问题服务 范围的覆盖面积小,不成系统,难以保证在发生火情时基地内其他建筑 和人们的安全。所以建议保留目前基地内所有的消防栓,并且按照国家 消火栓设计的间距要求,还有街区的道路级别规划消防栓 消火栓系统是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的主要保障。 本着防患于未然和区内自救为主的原则 , “天主教堂 -- 大沽路” 片区街道宽度大于 4m,符合我国《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和《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通道最小净宽 4m, 净高尺寸 4m 的要求,精 心规划和建设消火栓系统 , 采用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结合的临时高压制 消防供水系统 , 是适应历史街区特点的经济可行的消防策略 , 而且在国 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实例。如泉州的历史街区采取加大生活给水管管径、 提高水压的办法 , 成功地保障了消防安全。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 , 完善 的城市消火栓系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的主要保障。 完善的城市消火栓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保证充足的消防水源和水压。城市给水管网是历史街区的主要 消防水源。在历史街区规划和改造过程中 , 应该认真核算区内消防所需 的水量和水压。以城市管网为水源 , 往往难以满足消防水压要求 , 可在街 区规划中选择适当地点建设加压泵站 , 一旦火灾发生 , 立即启动消防水泵 , 使室外消火栓水压增加。消火栓的建设可以和城市生活供水系统相结合 , 比较经济可行。当消防车难以到达 , 需配备移动迅速、动力简单的轻便 型消防增压设备 , 如手抬泵和推车泵等。 (2) 合理规划室内外消防栓。按照国家消火栓设计要求 , 室外消火栓 的间距不应超过 120m, 保护半径不超过 150m, 这是由我国消防车的供 水范围还有水带工作长度决定的。室内消火栓对初起火灾的扑灭极其重 要 , 应根据建筑物的情况尽量多设 , 至少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设 置室内消火栓。 (3) 配套机动消防泵、水带、喷枪等消防器材。尽管一般的室外消
火栓主要供消防人员使用 , 不配备固定的消防器材。但对“天主教堂 -大沽路”片区而言 , 考虑到可能因为街道停车导致消防车可能无法到达 , 可以参考室内消火栓的做法为每个消火栓配备固定的消防器材箱 , 以便 消防人员或义务消防员使用。如果街区内消防水压不足 , 则需配置数台 手抬式或牵引式的机动消防泵 , 在火灾扑救中可以灵活地运送到火场地 点 , 代替普通泵浦消防车增加消防水压。 (4) 组织和培训区内义务消防员。为了加大街区消防安全系数 , 除了 专业的消防站和消防队员外 , 还应该发动区内居民 , 组织和培训一批义 务消防员 , 掌握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技术 , 协助进行消防管理和 火灾扑救。 (5)在重新规划消防系统布置消防栓位置的时候,参考的因素有: 建筑价值评估体系的得分、道路的级别、里院入口的位置和数量。 (6)消防安全与停车规划的权衡。在街道做停车规划、实际使用 和管理街道时候时,应该考虑到万一里院发生火灾时应该避免道路两边 停车妨碍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
3.2.1.3 基地垃圾桶分布现状 道路垃圾桶对于维护城市环境卫生和塑造城市形象都起着重要的作
用。 生活垃圾桶布置原则是为方便居民使用而布置在街区的各个路口, 将垃圾进行分类,垃圾桶的数量根据居民垃圾日产量而配置,生活垃圾 桶每日服务时间是原来的晚上 6 点到次日凌晨 5 点,每天按时清运生活 垃圾桶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定时对生活垃圾桶进行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其 在使用时间桶壁干净并且不会在街道产生异味。 景观性垃圾桶的布置原则之一是放在各个路口的四角,其二是按照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B50337-2003)》中,设置在道路两侧 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50 ~ 100m;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 :100 ~ 200mm;支路、有人行道的 快速路:200 ~ 400m 的原则放置的,如中山路是主干路、有辅道的快 速路,其垃圾桶间距是在 50m ~ 100m 之间,并且在公交车站设置垃 圾桶;其他街道属于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所以景观性垃圾桶间距 在 200m 左右。 里院居民的生活垃圾不分类,最后运走或填埋或焚烧对环境污染都 很大、垃圾桶身没有按时清运,白天部分垃圾桶仍然留在街道上妨碍人 行道使用,而且及时清洗消毒,街道时有异味、位置布置也不合理;景 观性垃圾桶间距不合理。
0 5 0
图 3-2-3 基地垃圾桶分布图 周枭绘制
3.2.1.4 基地路障现状评判
0 5 1
图 3-2-4 基地路障分布图 张云帆绘制
3.2.1.5 基地路灯与电线杆现状
图 3-2-5 基地路灯电线杆分布图 周枭、张云帆绘制
3.2.2 行道树与街道绿化
0 5 2
图 3-2-6 基地绿化树种分布图 周枭、张云帆绘制
天主教堂绿视率:28.4% 广场中间并没有树,但东侧广场沿建筑立面有两 排枝叶茂密的树,并在树下设有树凳,是一片供 人休息的区域,较高的绿视率也使人感觉舒适。
肥城路西段绿视率:37.3% 由于中间隔着中山路,消除了树木对教堂的遮挡 这个顾虑,肥城路西段的绿化相对较多。这也成 为从天主教堂沿肥城路下来的人们眼中的主要绿 化部分,可看做是对肥城路东段没有绿化的中和。
浙江路绿视率:30.9% 两侧沿建筑都有非常宽的绿化带,植物丛生,大 面积的 绿植也使这里成为了教堂婚纱摄影的必来之地。
中山路绿视率:11.0% 中山路的行道树种植很多,但使用银杏树作为行 道树实在令人费解。生长缓慢的银杏树直到今天 还是一副小树苗的样子,对增加绿化面积和绿视 率起到的作用微乎甚微。
肥城支路绿视率:1.0% 被称为“肥城路停车场”的肥城支路两旁并没有 行道树,肥城路 7 号院内的老树伸出的枝叶是这 条路上唯一能看到的绿色。作为老居民区,这种 现状确应改善。
河南路绿视率:38.3% 河南路的绿化不仅有两侧高大的行道树,还有分 隔人行道与车行道的灌木绿化带,其内种植着大 叶黄杨等常用植物,使人无论在路口还是行走其 中,视野范围内都充斥着绿色。
徳县路绿视率:35.8% 德县路上的绿化其实也并不多,这是站在其与中 山路的交叉口处望去的视角,路口的两棵大树直 接将绿视率提高上去,但再向前走上几十米就会 发现,它的绿化状况一样不容乐观。
大沽路绿视率:21.5% 除了行道树,在这条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居民自 家摆出的小花盆,写字楼下茂密的绿化带,表明 生活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有保护生态的意识,每个 人都在为增加绿化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肥城路东段绿视率:1.0% 这个视角的知名度较高,从中山路向上望去可以 看到道路尽头的天主教堂。或许种树会对教堂进 行遮挡,破坏这种感觉,这条路上一样是一棵树 都没有。
保定路绿视率:4.1% 保定路的绿化集中在它的东半段上,从西头看过 去绿视率很低。估计主要考虑到人流密集的中山 路,才把绿化都放在了靠近中山路的一侧,造成 这种失衡的现象。 图 3-2-7 基地各处绿视率 周枭、张云帆绘制
3.3 建筑立面与灯光 3.3.1 沿街立面现状
保定路南立面
0 5 3
大沽路北立面
大沽路南立面
河南路北立面
0 5 4
肥城路西段南立面
肥城路西段北立面
肥城路西段南立面
德县路南立面
中山路东立面
0 5 5
中山路西立面
肥城路东段北立面
肥城路东段南立面
3.3.2 建筑立面外挂设施
图 3-3-1 保定路空调机位及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0 5 6
图 3-3-2 大沽路北段空调机位及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3-3 大沽路南段空调机位及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3-4 德县路空调机位及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3-5 肥城支路东立面空调机位分布 图源:张云帆绘制
图 3-3-6 肥城支路东立面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0 5 7 图 3-3-7 肥城支路西立面空调机位分布 图源:张云帆绘制
图 3-3-8 肥城支路西立面落水管分布 图源:张云帆绘制
图 3-3-9 中山路西立面空调机位及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图 3-3-10 中山路东立面空调机位及落水管分布 图源:史晓阳绘制
3.4 建筑与院落 3.4.1 建筑肌理
0 5 8
图 3-4-1 基地原建筑肌理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图 3-4-2 基地现状建筑肌理(红色为居民自行加建部分)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3.4.2 街区与院落内部公共交通
0 5 9
图 3-4-3 基地分区编号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为了更好的分析街区与院落之间的公共交通,我们将基地分为 A、B、 C、D 四个分区,并将每个建筑进行编号,如 3-4-21 图所示。 基地内建筑多数为里院建筑,主要特点是向内围合。因此,基地公 共交通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街道与院落相连接的公共交通 空间(见图 3-4-22);第二类,院落内部公共交通空间(见图 3-4-23 到 3-4-26)。
图 3-4-4 基地院落入口交通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0
图 3-4-5 基地 A 区院落公共交通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1
图 3-4-6 基地 B 区院落公共交通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2
图 3-4-7 基地 C 区院落公共交通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3
图 3-4-8 基地 C 区院落公共交通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3.4.3 历史建筑与文保单位 中山路历史悠久,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留存至今的中、西式老建 筑上。南段风格多样的欧陆建筑与北段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历经百年 沧桑,共同构成了中山路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艺术。南北建筑风格各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交相辉映,显现出青岛城市历史发展的足迹。 梁思成曾 对中山路道路设计评价说:“青岛市的道路在纵断面上,有许多和两旁 的建筑作了很好的配合,如在中山路上天津路以南是上坡,中山路在德 县路口就微微地向西转折一下,使得从坡下向上看,就因街道的转折茫
茫的苍天;中山路从天津路往北是一个凹下的纵断面,在街景上更有深 远之感。从中山路的线型来看,可以说明城市干道不一定非取直不可, 正是因为不是太直,而增多了街景的变化。” 随着青岛近年来的发展,许多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进而 逐渐破败闲置,十分可惜。研究、保护、修复,继而改造中山路周边的 历史建筑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0 6 4
图 3-4-9 基地建筑类型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5
图 3-4-10 基地历史优秀建筑及范围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6
图 3-4-11 基地文保单位及范围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3.4.4 单体建筑基本信息
0 6 7
图 3-4-12 基地建筑单体评估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8
图 3-4-13 基地建筑单体评估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6 9
图 3-4-14 基地建筑单体评估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3.4.5 单体建筑细部与构件
0 7 0
图 3-4-15 基地建筑构件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0 7 1
图 3-4-16 基地建筑窗部细节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制
3.4.6 建筑保护价值评估
0 7 2
1987 年 6 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 列出建筑遗产价值的组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历史真实性价值,情感价值, 科学美学及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第三条指出:“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 历史佳话 i,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 的定义并总结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对于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 学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历史价值: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规模,形制,布局,细部处 理以及与城市(或自身)的空间关系而承载的特有的,明确的,真实的 历史信息; 2)艺术价值: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空间和色彩构成,平立面构图, 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结构形式,建构工艺以及细部构造和图案而保留的 美学特质; 3)科学价值:建筑遗产中包含的特定的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 筑材料,建筑思想和理念,建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及其蕴含的对当代科 学技术有所启发和借鉴的潜力。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认为:文物古迹的根本价值是其自身的 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 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 化的。”(阐述部分第 2·3 条) 《阿姆斯特丹宣言》(欧洲建筑遗产大会,1975 年)提出 :“保护 工作不仅要针对建筑的文化遗产,而要针对其使用价值:只有同时考虑 这两种价值才能正确的阐述整体性的保护的社会问题。” 《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维也纳备忘录》(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 际会议,2005 年 5 月 12-14 日,维也纳)在第七条也指出:“根据 1976 年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历 史性城市建筑景观指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群,结构和开放空间的 整体组合,其中包括考古遗址和古生物遗址,在经过一段时期后,这些 景观构成了人类城市居住环境的一部分,从考古,建筑,史前学,历史, 科学,美学,社会文化或生态角度看,景观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及其价值 均得到认可,这些景观是现代社会的雏形,对我们理解当今人类的生活 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建筑遗产的特殊性,因此它不仅拥有文化遗产的三种基本价值, 还有三种附属价值,即环境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物业价值。同时三个 基本遗产的交集又分别是科学史价值,艺术史价值和建筑史价值。
不同类型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文化遗产在价值评估时涉及的价值 类型和评估标准都是不同的。首先弄清楚的,是有哪一些评估方法呢? 一般来说,遗产的价值评估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由于在方法层面较易操作,已经得到了普遍而广泛的运用。 而定量评估可以分为以价值评估指数形式进行的相对优劣性定量、分级 评估和以市场价格为参比尺度的定价评估两种,它们具有客观、精确、 高效的特征。 定量评估是指对被评估对象的要素进行量化赋值,然后根据特定的 算法得到量化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事物在一定状态下的特征值,主要目 的是对评估对象进行分类、排序和整体评价。
定量分析: ---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把较多具有错综复杂关系 的变量进行分解,根据相关性大小重新组合成较少几组变量的多变量统 计分析方法。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组内变量之 间相关性高,组间变量相关性低。 --- 模 糊 综 合 评 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 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根据隶属度理论转化为定量因素,并进行综合 评价的一种方法。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 称 AHP)是根 据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技 术。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 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其特点是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 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 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定价分析:是指以市场价格为参比尺度的价值评估。专门针对文化 遗产的定价评估方法尚未形成,因此往往借鉴资源定价评估,房地产评 估和经济影响测度的相关方法。主要以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为操作工具。 --- 旅行费用法(TCM)是一种替代市场的价值评估方法,它通 过人们的市场行为来揭示他们的偏好,从而进行价值估算。该方法在环 0 7 3 境与资源价值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消费者剩余进行创造性的运 用,从费用——效益角度揭示公共物品的价值。 --- 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与旅行费用法不同,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值评估办法,一般用于非使用 价值的评估,是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中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方法。 --- 投入产出乘数模型:是遗产地经济影响评估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由于遗产地本身无法进入市场流通,缺少市场价值的度量标准,因此往 往采用盈利性价格来评价其经济价值。遗产地经济价值乘数模型的主要 逻辑是:遗产地区域外的人在对遗产地的旅游过程中会产生各个方面的 消费,这些消费构成了遗产地的直接经济价值;由于各个经济部门在技 术和经济上的相互关联,随着外来收入在经济系统中的持续流动,有可 能产生数倍于直接效应的经济影响,即间接经济价值。直接影响和间接 影响的加总构成了遗产地经济价值的总量。 --- 意愿评估法:调查对象面对一个必须做出抉择的假想情形,通 常是两种选择方案:一种给予被试者更多的货币财富、较少的文化遗产 接触机会,另一种正相反。 调查对象把自己的选择告诉研究人员,后者 就可以推断出被试者对文化遗产的评价。
近年来,国内的保护工作已经注意到不仅应保护静态的文物建筑, 与此有关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应该纳入保护的范围。在保护的原则中, 价值取向原则是通向科学保护的合理途径,保护必须以发挥文物的价值 为主要目标。 在王世仁提出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价值评估体系中,他认为应先明 确一些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新保护理念:
0 7 4
一、保护遗产的主要目的在保护其文化价值。该价值既有自身存在 的历史价值,也有可能发挥的社会价值。 二、保护措施取决于价值取向。只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的 社会价值,且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兼容,则无论加固、防护、修复、 迁建、重建等,都是合理选择。 三、价值的取向来源于价值判断的信息。文物的真实性或文物的原 状主要体现于其信息的真实性,并由此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历史街区保护与文物古迹保护的重点不 同。 后者的目的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真实性,尽可能延缓其劣化的过程; 而历史街区因为是生活的场所,保护的目标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 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 基于此认识,价值评估的第一个标准是确定保护对象的历史断代, 后对历史要素作定性定量评估,一种的历史街区的构成要素和其量化权 值的方式被提出。一、保护遗产的主要目的在保护其文化价值。该价值 既有自身存在的历史价值,也有可能发挥的社会价值。 二、保护措施取决于价值取向。只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的 社会价值,且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兼容,则无论加固、防护、修复、 迁建、重建等,都是合理选择。 三、价值的取向来源于价值判断的信息。文物的真实性或文物的原 状主要体现于其信息的真实性,并由此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之一,历史街区保护与文物古迹保护的重点不 同。 后者的目的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真实性,尽可能延缓其劣化的过程; 而历史街区因为是生活的场所,保护的目标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 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 基于此认识,价值评估的第一个标准是确定保护对象的历史断代, 后对历史要素作定性定量评估,一种的历史街区的构成要素和其量化权 值的方式被提出。
表格中构成要素属于正面因素 , 而权值则是相对的 , 设定总权值为 1。 再按各要素的重要程度分解为不同权值。 现状的权值必然低于设定的权值 , 故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 修复历史要素 , 使现状权值达到或接近设定的权值。 另一方面 , 影响历史要素的负面因素包括由于改善市政设施、拓宽 道路、改造危险简陋房屋、保留己建成的永久性非历史风貌房屋、增加 社区服务设施等。上述因素正负相抵 , 总权值能达到 0.6 以上即达到保 护要求。 按照美国“国家史迹登录”的定义:“历史地段是指一个有地区性 界限的范围一城市的或乡村的 , 大的或小的一由历史事件或规划建设中 的美学价值 , 联结具有凝聚性、关联性或延续性意义的场所、建筑物、 构筑物或物件”。 由于我国文保法中对历史街区没有清晰的概念阐述 , 也就无从就此 类型遗产做出其构成要素的评估标准。” 王世仁提出的该套评估体系 , 明确了价值取向在保护规划中作为核 心原则的理念 , 在其中阐明了历史街区作为生活的场所 , 在保护规划中 应将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两者都充分考虑。也厘清了历史街区的价值脉 络 , 就其实践经验提出了评分权值的分配 , 并区分了现状权值与经过修 复保护的权值。
---- 是一种把价值评估与保护措施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但是,从“构成要素”的内容看 , 整体而言仍偏重于历史价值和物 质元素 , 而没有在构成要素中考虑历史街区作为生活场所的功能作用, 即忽略了与居民生活有所联系的社会人文价值的表现。 2015 年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载明历史城镇和街区应 保存其特性以及表明此特性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 特别是: 1. 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形制 2. 建筑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 3. 用规模、大小、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建筑物外貌 , 包括内部与外部 4. 该城镇和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 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长期以来 该城镇和城区所获得的各种作用。 该宪章还注明 , 任何危及上述特性的威胁都将损害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真实性 , 并强调鼓励居民的参与。 由于我国的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目前仍处于由政府和专家主导的局 面在许多历史村镇的保护操作案例中 , 居民甚至是可以被完全置换的因 素 , 例如朱家裕。所以我们在进行青岛里院建筑遗产保护中 , 应该要加 强以人为本的思维。 以层次分析法+王守仁评估体系+在因子里加入以人为本的思想进 行基地内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明确评估目的;分析明确评估对象;建立评估模式产生评估表格; 分析选定评估主体;确定权重。
3.5 人群与活动 3.5.1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0 7 5
0 7 6
我们制作了以上的表格,并在调研时打印并随机发放给基地内的人 群,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后,做出了图表(每项问题的统计结果列在表格 右侧)。 经过整理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地的居民主要是 18-50 岁的人群。 对这些居民来说,居住环境不容乐观,多数人认为居住卫生条件差,水 电暖设施不好,房屋破败。 但是很多人无法搬离此处的原因,对于青中年人群来说主要是没有 经济条件搬走,青岛其他地方地价高,为了工作打拼,只得住在这里。 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在这里生活多年,对于房屋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一 直住在这里,不愿搬走。 当地人对于基地中教堂广场的满意度较高,且乐意接纳基地中新的
创意市场的出现。 这里居民的主要工作地点不在中山路附近,而是在市中心等地段, 需要坐一小时以上的车才能到达工作地点。平日的休闲活动也主要集中 在上网、户外活动等低消费的休闲方式。 购物活动主要集中在超市购物与市场集市等较为实惠的方式。对于 商品的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质量和价格。 居民的平均年收入集中在 6 万 -24 万区间,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 高收入人群少。 当地居民的主要开支是生活必需品开支,其次是供子女学习。对于 休闲娱乐活动的消费及奢侈品的需求与购买力非常少。
3.5.2 人群活动类型
0 7 7
图 3-5-1 基地人群活动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0 7 8
图 3-5-2 基地人群活动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0 7 9
0 8 0
图 3-5-3 基地人群类型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0 8 1
图 3-5-4 2016 年中秋节时基地人群活动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制
3.5.3 人群行为需求
0 8 2
图 3-5-5 基地人群类型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3.5.4 人群生活方式 记录:街道上的点滴 落地的玻璃橱窗,窗板旋转 90 度形成的临街吧台,街边水果店的 几个小木桌椅,餐厅的露天用餐空间等等均削弱了街道的边界,临街开 放性的餐饮商铺密切相关,模糊了建筑内与外的边界,几张桌、几把椅, 故事就可以开始。公共生活也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疾驰而过的车流令行人犹豫张望,转角的壁面涂鸦吸引着自拍客的 身影,社区广场的座椅使人们参与坐憩活动……社区街道的交通流量、
界面与设施共同改变着物质环境作用于活动的引力场,它们催化或排斥 着活动的发生,使之在街道与街道之间、街道内部以不均匀的形式分布 和流动。生活气息浓郁的道路,临街的几家蔬菜、水果、生鲜店,顾客 与店主的讨价还价,为原本幽静的马路上更多添份真实与生机;更加幽 静的,细细寻觅,似乎这里的公共生活更加的“私有化”,咖啡馆,甜 点屋,阳光透过玻璃和窗,更添一份温暖。 临街吧台,几位年轻人的闲散时光;正午的街角,热闹的用餐;梧 桐树下休憩闲聊;斑斑点点的树影下,作坊匠人宁静的午后……
0 8 3
图 3-5-5 基地人群生活方式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图 3-5-6 基地中的人群活动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两种生活的交织:两个相邻街道的店铺业态,一边是馅饼店,一墙 之隔的右边是灯红酒绿的酒吧。清晨,一个大爷摇着扇子在馅饼店吃早餐, 酒吧却还未开业,晚上九点,汤包店老板已经打烊,酒吧的喧嚣才刚刚 开始……
0 8 4
“社区级业态”和“城市级业态”代表着两种生活,对应于不同的 服务人群。“社区级业态”关注于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菜场、超市、 家常酒菜、便民服务等,而“城市级业态”的服务半径早已超越街区尺度。 在这里新店老店大片丛生,穿插在市井的五金、水果、蔬菜店中,似乎 一种新的气息正在慢慢融入这里,让这里的生活不再平静。各街道“社 区级业态”与“城市级业态”总体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街道的生 活与气质。
图 3-5-7 人群行为需求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制
3.5.5 口述采访 史晓阳口述采访记录: 走访了基地好几天,遭遇的都是人们躲闪的目光,饭店里老板的驱 赶、里院里租户怀疑的眼神,我们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备受挫折。 走在保定路上,一个戴着红色帽子、黄色袖章,银发苍苍,但是精 神矍铄的奶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便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决定 和她聊聊天。 老人今年六十七岁了,在居委会工作,负责的片区是保定路 27 号 到 29 号,平时的工作内容是在街道上巡逻,维持街道治安,提醒街道 上的居民注意防火防盗,平时节假日给外地人指路等。遇到问题的时候 要记录下来,交给专门的负责人来管。 她不是青岛本地人,来自湖北。因为老伴是青岛人,于是年轻时就 跟着老伴来到了青岛,在青岛已经住了三十多年。 老 人 尽 管 已 经 满 头 银 丝, 但 仍 然 思 维 敏 捷, 逻 辑 清 楚。 她 说 她 1968 年参加工作,年轻的时候是做安全工作和后勤工作的。“那您是 在政府工作吗?”“给企业工作,”她说,“要是政府就好啦!政府现 在拿多少钱,给企业当个干部有什么用,工资还是很低,跟他们相比少 远了 !”还说“我们现在才两千多块钱,要是市政府机关,现在都六七千呢。” 面对着巨大的工资差异,她说还有些和她同样处境的人,甚至跑到市政 府闹。她对此不以为然,“工资已经这样了还能咋办”,还笑着说就算 工资差别很大她现在也知足了,“钱多钱少,不就是这么回事嘛”“生 气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还不如快快乐乐的。” 每天锻炼身体,早上去锻炼身体,9 点上岗值班,晚上去老舍公园 散步、做健身操。 她有一个孩子,19 岁就来青岛参加工作,原先在四十八中当老师, 后来被依次调到五十一中、二十四中、青岛七中任职。 老人以前住劈柴院,由于 2008 年劈柴院被政府征收改造,她作为 拆迁户,根据政府的安排搬到保定路来住。当问及拆迁补偿问题的时 候,她不禁向我们倒苦水,说政府的补偿实在是少的很,“你走,给你 二十九万;你要是要房子,要等好多年”。她要了一套位于水清沟的房子, “可是像交通啊,各方面还是不如市南”。“我们那时候的拆迁补偿少 得很,现在都给八十多万,我们拆迁才给二十九万,”她反复说道,“就 算要了八十多平方的房子,我们也得交七万”,“那时候可真是把我们 给都弄走了”,“劈柴院那么好的地角,国家有点太赚了”,“现在劈 柴院拆迁都不止这个钱啦”。 现在跟老伴一起住,对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很不满意,觉得非常不 舒服。向我们抱怨说这里朝向不好,质量很差,关键是太小,拥挤。只 是为了给女儿看小孩才住在这个套二不带厅的房子,因为这里有最好的 师资,“老的都围着孩子转”,“只要是有点文化的家长,都希望孩子 能上好的幼儿园,上好的小学”,她家的外孙上的是机关幼儿园,在江 苏路小学毕业,又在育才初中上学,现在刚上青岛二中,总之都上的是 青岛最好的学校。她调侃道:“这说小了是为了自己,说大了是为了国 家培养人才”。她还说她们住的房间已经不错了,“河南路上的都是小 平房,屋子里都是臭烘烘的,就算政府给他们八十多万他们还不愿搬走 呢”,现在青岛的房价每平一两万的比比皆是,“八十万只能买个小破 房子”,“我们年轻的时候买房便宜啊,九几年在台东买个房子,套三 的才十七万”。 老人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我老伴是搞工程设计的,我跟着他到 处跑,跑的太多了”“那时候坐火车,太累了”,她说她觉得中国各个 地方都差不多,平时也不爱出去玩了。“孩子对旅游感兴趣,我们老两 口不感兴趣”,但是如果说老人还有什么念想的话,大概就是去国外看 看吧。 提起中山路上各色各样的海鲜产品,我们不禁好奇老人平时会不会 在这里购物,她摇摇头“我们不在这买,我们都去后海买”,据她说那 里会有渔民出海回来在那里出售自己捕捞的海产品。“便宜吗?”我们 问道。“便宜倒是没怎么便宜,但是很新鲜。”她回答说。中山路的商 店他们都不放心,觉得不新鲜。“尤其是劈柴院,不能去。”这时换班 的值勤大爷过来,接了话茬,说,“劈柴院不现代化,那些好的都是香 格里拉什么的。劈柴院拥挤、下水什么的都不行,特别脏。”“老字号 有老字号的特点,但是老字号毕竟老了,老了就得更新换代,换新的。”
老奶奶听说我们是学建筑的,还让我们好好把中山路这块设计设计。大 爷说:“我给你们提个建议啊,你们就应该搞那些仿古建筑,像回澜阁、 水族馆,青岛缺这个。青岛就喜欢‘吹洋货’,就喜欢德国人、日本人 的房子。”老奶奶说:“劈柴院就应该被推翻,都是什么东西。中山路 上这么多人参观,就应该好好设计设计,连个厕所都没有,停车都停不开。 还没有休闲的位置。东改一点西改一点有什么用?”她还抱怨这里停车 只知道罚款,每天交警就贴个条子就走了,车还是照样停在这里。 “贴条、 照相、罚款,就知道搞这套。”她不屑的说。大爷建议我们好好利用地下, 做个地下停车场。 随着大妈值勤任务的结束,我们也跟她道别了。我越发感觉到,建 筑师个人对基地的理解永远比不上在这里真真切切生活的人对这里的感 受。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中山路再微小的变化, 也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每个人都是建筑师。
孙瑜口述采访记录: 天气阴冷,没有高端的拍摄设备,我们准备了最原始的记录装备, 以及时刻被冻得清醒的大脑,出门寻找素材。九月末的青岛,秋天来的 格外明显,没有叶子落下,不要想的那么悲惨。路两旁那些老房子的门 把手,样子精美也好看。 我们如饥似渴的找寻目标,在这个节奏迅速的时代,这种找寻口述 素材的工作,往往被视为“厚颜无耻”,然而我只能保证我的脸皮以足0 8 5 够的厚度,争取遇见正确的人。 还好我遇到了,长舒一口气,于是洋洋洒洒码了两千字。 在中山路上,外人谁也不会知道一家“绝味鸭脖”的店能通向背后 的里院,这大概就是当下青岛里院的存在方式,可以说它隐身的无踪影, 却也庆幸免于外来人员的参观打扰土著居民,抑或是说,也不想徒增这 些参观者的失望罢了。进入院子后,我们端详着这些剩下的物件,这个 里院是个二进院,第二进院子依旧是原来的形制,木制构件和地板均被 保留,对比第一进院子,保存已经相当完整了。庆幸我们遇见了这个院 子里曾经的一户居民,还是称呼林阿姨吧,采访完毕后,瞬间被林阿姨 折服,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高级知识分子。 从林阿姨那里得知,解放前这些房子的产权都是属于大资本家的, 后来他们有的出国了,有的去世了,这些院子现在的所有权甚至都不是 他们直系亲戚。政府如果想回收这些房子,必须征得资本家全部后代签 字同意,才能完成征收手续。 院子里的居民,现在大部分都搬出去了,院内垃圾出现了堆积,也 都是那些搬家的人扔在这里的,清洁工收垃圾不再定时,大概还是晚上 过来收垃圾。 这里就是里院,前店后厂,办公商场在前面,后面居住抑或是做工, 后来在院子加建的建筑都很破败,不是谁想加建就能加建的,得房管局 同意了,学林阿姨的话“这些加建的都是有关系的,都花上钱了”。 林阿姨说,从她儿子 3 岁的时候,政府就喊着改造中山路,现在她 儿子 50 岁了,也没见改造好了,有些人盼着拆迁费买新房,从二十几 万可以买房子等到了用五十万都买不到房子时的通货膨胀,简直耽误人 家买房子。 大家都不想置换房产,这里是黄金地段,哪有人愿意去白沙河的, 太偏远了,都情愿货币交易,有儿女的跟儿女住,没房子住的就在附近 买个二手房。林阿姨从 5 岁就在这里住了,那时候大街上满是外国人, 她还好奇挤出去瞧瞧,相当繁华,现在太冷清了。 原先前院后院的形制都是一样的,后来集体主义,公用的东西大家 都不爱护,水就倒在木地板上,木地板就烂了,有些人就一脚就踩上, 就陷下去了,后来去房管局申请,改造成现在混凝土的样子,一点也不 好用。楼梯修成这个样子,大衣橱拿不出来了,原来的木楼梯可以歪着 过来,征收的时候就得仍给他们了。 “俩好搞一好”,采访过程中,巧遇阿姨邻居搬家,邻居家的那小 伙跟她打招呼,林阿姨说,小时候放学了,他爸妈还没下班,都不在家, 她就搬个凳子给他舀上稀饭,要不然他说“大姨我忘不了你”。摊上这 样的邻居,互相沾光。
0 8 6
林阿姨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老人,家里层高 4 米多,就打了个隔层, 用脚手架支撑起来,孩子睡觉的时候爬上去,白天就在下面。 林阿姨年轻的时候在研究所做化学分析,家里的这些烧杯和玻璃瓶 子都是她工作的时候留下来的物件,她还曾经参加过国标编写,后来老 了就退休了,不过之后海洋局又请她去做研究,又干了三年,她还开玩笑, “现在,如果再让我去医院,我也干得了。” 满满的都是回忆,有些东西都搬不下去,只能扔在这里,如果居民 不搬走还住在这里就会贴封条,其实大伙也不稀罕那点钱。 林阿姨介绍,之前有个收废品的想收那个小木盒子,她说“不给”, 那是她两个儿子藏东西的物件,之前还有把锁也找不着了,这个竹子做 的小凳子,他们两个还争着坐,“我都得给他们留着”。 林阿姨也感慨,现在他们这老一辈,就成了儿女不带工资的保姆了, 有时候还得给她孙子辅导作业,孙子说“奶奶,你跟老师讲的一样,真 厉害”,然后林阿姨风趣的说“你姥姥也一样厉害,给你洗衣服做饭”。 林阿姨的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的,所以他们家的家具都很讲究,有 些老古董就送给那些搞收藏的朋友了,后来摊上文化大革命,爹娘都被 批斗了,父亲留学日本,被说成“日本特务”,母亲信基督教,成了“反 动道会门”。 当时,林阿姨也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66 届高中生,还差 20 天高考, 志愿都报好了,结果考试就被取消了,但是知识是丢不了的。进单位考 了前三名,听别人说,她“榜上有名”,在那时做工的时候,“榜上有名” 那是被指“迟到,违纪”,就要扣钱、遭批评,把她吓得,然后听别人 跟她说是她大礼堂考试考了第三名,就这么进了单位。 屋子里面也有租客的东西,林阿姨给他们 650 一个月,在中山路这 个地段,又租这个院子最大的房子,这个价钱把他们美的,他们是外地 人,在这里打工谋生也不容易,他们租了三年多,走的时候说,“大姨啊, 谢谢你”,人啊就是“地上干的,天上看的”,做事拍拍自己的良心就行。 政府征收人员也是把屋里所有的角落都拍了照,做好了标记,怕居 民破坏建筑,所有东西都要保留原样,否则要扣回迁费。 林阿姨给我们看他出国的合影,指着照片说,“这是我的徒弟,打 电话非要让我去,从入门就跟着我干,当我学徒,去澳大利亚的时候, 是他接待的我,说怎么也忘不了我这个师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他现在的成就也是他自己有能耐、有本事。” 林阿姨现在跟青年人打成一片,她老伴去世了,这个房子也是个伤 心之地,她老伴生前,就乐于助人,修好了院里其他人家的水表电表, 他后来被家里一些琐事气病了,一病就没再爬起来,“人吧,进不能生 气,就得乐观,生气气坏的是自己。”有时候,看见路上残疾人瘸腿的, 身上有五毛一块,林阿姨就给他们点,好人总归有好报。 在临行的时候,我们谢谢阿姨,跟阿姨道别,阿姨一声声说着不用谢, “人就是不断学习,不懂得地方,不知道的地方就去问,不耻下问,知 识是无限的,知识改变命运,知道的多了,懂得也就多了,会的也就多了。” 我庆幸在接触青岛里院二十几天里遇到土生土长在的人,里院被灌 注的情感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像是一块在市井里侥幸存活的蜂巢,给人 以“派的奇幻漂流记”,我祝福里院能够继续存在,当然这不是我说了 算的,这是由吃蜂蜜的人说了算的,你觉得呢?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最后借用木心曾经的一句诗,结合林阿姨的 语重心长来结尾:不耻下问,以入物心。
周枭、张云帆口述采访记录 十月一号那天,天主教堂附近游客激增,不过影响只局限在广场、 浙江路、肥城路何中山路片区,仍然有部分游客都擅自闯入里院。居民 很是反感,所以走访难度相当大,往往还没开口就被严声质问“你是谁? 干嘛的?进来做什么?”甚至有的居民强行要求看我的记录笔记;除此 以外,里院人们生活影响不大,饶是如此,当地居委会还是排除执勤人员, 守在各个交通干道附近,以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虽说是执勤,居委会大 妈除了手臂带着执勤的臂袖之外和普通生活娱乐场景没任何区别,就在 在人行道上和朋友聊天,在接受我的采访过程中(不让拍照、录音、摄 影,只能用笔记录)不时会和路过的居民热情打招呼,温馨而亲切。大 妈是本地人自小在里院长大,因为对里院和里院居民有及其深厚的感情,
不愿随儿女搬走,仍然和老伴生活在里院 ; 因为前车之鉴不敢直接提问, 只是闲话家常,不过也了解到很多发生里院的感人故事,比如说在德县 路上开餐馆的老王,在他们对谈中我知道,老王一家是山东临沂农村人, 大概十几年前来到青岛,几年前开了这件小餐馆,“省吃俭用把两个孩 子拉扯大,孩子们给我们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大的(儿子)已经在南 通大学上研究生,老二(女儿)在济南上大学”大妈也特别唏嘘,可能 我正是这个年纪的,也告诉他们自己来自农村,距离感很快就没有了, 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大妈给我说起了老王俩孩子是多么懂事,回来了也 少有好吃的,,一次大妈串门看到他们吃的都是些咸菜之类的,寒暄之 后也不客气就蹭了一顿饭(这在里院极为正常),晚上特意去菜市场买 了两只鸡炖好了,一只送到老王家,--- 自己和老伴留点,其他的都送 给院里的老人们。她丝毫不觉得见外,反倒是老王这时走开了,因为今 天孩子回家,他得给孩子准备点好吃的。 院里有不少老人,本地外来都有,大家也不分远近,都像是一家人; 老人因不愿离开里院,孩子们还在周末、过节都会回到里院陪老人过节; 里院百岁老人大概有十一位,住在保定路的里院,德县路这边老人年纪 多在 60 到 85 之间;过节的时候院里气氛十分融洽,尤其过新年时,大 家把各自老家习俗竟然也带过来了,相互之间要拜年,给老人送生活用品, 一起喝酒祝福。 这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街上人来人往,因为居民之间的寒暄和 招呼,常常打断我和大妈的交谈,不过这时我也敢直接提问了,从大妈 那里了解到,在九十年代德县路保定路这一片的里院就开始产权私有了, 大多数房东因为生活环境都搬走了,不少人还有自己住的房间也时常回 来,现在方兴未艾的小区楼盘之类,生活条件是不错,不过老人受不了 那里的气氛,大妈也是如此,把他们吐槽得遍体鳞伤 , 因为财富差别导 致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哪,彼此攀比,相互之间不信任等等,我只敢微笑 着记录。说到产权,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几年前政府就开始征收这里, 以大妈为代表的本地居民不满而无奈,租户则无所谓。而且征收是强行的, 老百姓必须自己到相关机构办理手续,政策是按面积拨款,肥城支路部 分房主几年前理手续,不过现在十分后悔,因为房子是几年前征收的, 拆迁费在现在的潍坊根本买不起一套房子,而其他居民正在观望。我问 到居民完全迁出去以后,这些里院会怎么处理,担心会像其他地方收的 里院的下场,大妈的判断是不会的,因为德县路原来的防空洞被改造成 地下商场,这里建楼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会青旅、咖啡店之类。 最后我问了一些街道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里院虽说是院子,大家更 喜欢在人行道上休息聊天之类的,印证了老慕上次所说的中国的街道文 化,和西方的广场文化的差别;或者是去自己家里,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 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范围并不大,都是在自己院子的入口附近,也有去 其他院子串门的。 还有就是居民的职业了,里院居民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多样以 贩卖海产品或从事相关行业为主流,多为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绝大多 数为步行,出行时间在早上 5 点到 7 点不等,而且很快就能到达工作岗位, 早去的原因可能是一些商铺要开早市。 德县路、肥城支路还有保定路极其附近的车都是非里院居民的,(据 清道夫大爷说,都是住在附近的人,交警上班时,大部分车会开走)都 是附近上班族还有暂时停放的车,收费是 8 元每小时。
第四章 案例分析
0 8 7
4.1 大栅栏片区老城再生计划 4.1.1 位置概况 作为北京老城区内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和北京其他 旧城区一样,大栅栏的保护、整治与复兴面临着种种难题:人口密度高, 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复杂严格的 历史风貌保护控制,无法成规模的进行产业引入,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 路径引导在地居民参与改造,没有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与发 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 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 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4.1.2 大规模土地开发模式
0 8 8
在此背景下,亟需采取一种新的模式对大栅栏进行保护与更新。新 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改变“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 方式,转变为“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加灵活、 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 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按照系统规划、社区共 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节点簇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不同节点 的改造形成节点簇、逐步再连成片。这样不仅可以尊重现有胡同机理和 风貌、灵活的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将“单一主体实施全部区域改造” 的被动状态,化为“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 动改造前景,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 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图 4-1-1 试点示范 图源 : 大栅栏官网
4.1.3 节点开发模式 大栅栏更新计划制定了“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整体 策略,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 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通过节点簇式改造,产 生网络化触发效应,尊重现有胡同机理和风貌,灵活的利用空间,实现“在 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将大栅栏建设 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 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实施主体和规划者像商业、政府和社区一样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及诉 求。从某种程度而言,如政策所规定的,每一个参与方都直接参与其中 且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而并非只是投机性参与。一旦投机性和不可持 续的力量被移除,这个目标可以以两种形式非常简明地陈述:一、建筑 和房屋的质量有待提高;二,作为区域的一种传统文化特质,无论是有 形的和无形的,都需要被视之为城市文化资产。每一方都心知肚明其在 这一过程中所能发挥的最佳效果,尽管效果和认识可能是非常有限的。 达成这些效果所承担的责任可能会引发这样的问题,如果效果与认识不 能有机结合,不出意外,平庸主义会是最终结果。 这些文化资产并没有丰厚到去运用它缺乏的知识库和技能来与它一 贯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易。拥有这些能力的替代合作伙伴并不少见,但确 实需要仔细核实。我们很难按照常规的做法找到这些替代的合作伙伴, 也不具备企业结构和文化与这些替代合作伙伴合作。
图 4-1-2 大规模土地开发模式 图源:大栅栏官网
图 4-1-3 节点式开发模式 图源:大栅栏官网
4.1.4 共享平台
图 4-1-4 共享平台 图源:大栅栏官网
大栅栏片区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前门外大街西侧,在历史上是 有名的繁华街区。片区内分布有规整的传统街巷胡同、大量的文物古迹, 同时,与前门关系密切,具有较为重要的交通和景观地位。 大部分胡同街巷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尺度,虽然部分街区经过 一些改建,但仍具有较好的传统风貌。城市街区的生活内容具有较鲜明 的传统社区生活模式,只是生活的基本设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完善。 在 2011 年提出“节点计划”方法是与振兴中国城市的普通方法的 一种背离,因此在实践上我们通常需要采取许多变化。这不是一件可以 快速实施的事情,需要所有参与方的妥协。平台的作用是以“节点计划” 能实行的方向去边缘化一切行为,使之有效地执行计划本身。同时协调 也可以被划分为两种主要的方式。首先是入驻商业之间的协调,其次是 项目中社会的沟通性和包容性。 这片区域显然缺少一些重点基础设施来吸引商业入驻。因此可以以 两种形式从我们获得支持,其一是进行翻新工程所获得的补贴,其二被 并评为“最佳实践范例”的租金折扣或“节点计划”所提到的“A 型”。 虽然这些商业可能不能够支付与市场水平相应的租金,但我们相信,最 终的效果将是以增加租住量并通过支持去补偿较低的租金收入。此外, 理论上投资的比例通常可以从收购物业中获得,可目前的补偿成本如此 之高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收入回报。 0 8 9
4.1.5 有机更新 图 4-1-5 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平台 图源:大栅栏官网
图 4-1-6 有机更新 图源:大栅栏官网
地方和国家政府拥有大量资金储备用于文化或社会活动,特别是像 大栅栏这样的地区。可惜的是,获得这笔资金要经历一个异常繁琐的过程, 并且需要非常具体的商业登记。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大型企业或政府组 织来作为这笔资金的领取者。 依靠“节点计划”的文件作为支持,使得小企业和活动得以从政府 获得相应财政支持。以这种形式翻新历史建筑将会更有帮助,且相较于 以往依靠开发商或其他大型国有组织也会更受到赞同。 社会各界对大栅栏的广泛好评证明大栅栏的区域影响力其实一直都 很强,只是此前一直缺乏媒体关注的兴奋点和事件,出现在媒体上的往 往是旧城保护的难题、拆迁冲突等社会问题,而导致新的商业进入、地 区租金等等缺乏信心,外界尽管不乏对大栅栏的投资或关注热情,但是 缺乏契机和合适的管道对接,导致影响力受阻。 大栅栏的传统商业在过去几十年呈现单一化、低端化、边缘化的下 滑趋势,尽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平均消费水平不高。新型、差异化、 高端消费型业态的引入是大栅栏文保区发展的关键。设计周采用“临时店” 的概念,借助设计周背后可调动的庞大创意资源,利用大栅栏现有空置 的房产进行短期的改造,成功的吸引了大批热爱老北京文化和建筑的人 群参与,带来了各种新型的商家临时进驻,为实施主体成功打开了市场 招商的新局面。
4.1.6 客观评价 综合前面对标签的评分、对不同业态所拥有的标签综合评分,在这 张图谱上反映的是节点簇中不同业态之间的关系。片区同时拥有“在地 专家”“独立文化圈”“文化游客”“另类文艺”4 个标签,位于节点 簇的核心位置,表明这是一个节点簇的关键节点,围绕它的其他几个业 态相互共享部分标签相互有关联,同时它们有都和关键节点有关联。 城市策划是对我们已经获得的资产通过在大栅栏城市肌理中嵌入选 定的方案和活动的方式去进行利用。在这种方式中,我们可以激活这些 节点使得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产生一个辐射效果。在城市策划中,我们 要确定选择项目的标准;同时要考虑如何使新入驻的商业更好地融合, 并且帮助当地的社区接纳新的业态。 新的业态项目通过场所营造启发法和定量分析的关键标准来选定。 潜在的入驻项目通过一个涵盖客户、产品 / 项目、文化和地点的主题象 限来被检测,并与类似或竞争的方案进行比较。此评估方法,创建了可 以用于比较不同的方案的度量方式,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哪些 产业或活动对区域是最有利的,并且避免遭到任人唯亲的指控。
图 4-1-7 传统城市的策划方案 图源:大栅栏官网
4.1.7 总结 物理因素:
0 9 0
业态:新兴商业体作为后来者仍需要面对与周边传统业态、在地居民“共 生”的严峻考验。 立面:沿街立面多做统一粉饰,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细节修复,空调 机位与落水管道统一规划管理。
非物理因素: 通过节点簇式改造,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尊重现有胡同机理和风 貌尺度,灵活的利用空间,实现“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 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 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图 4-1-8 节点软性发展城市策划方式 图源:大栅栏官网
0 9 1
城市记忆 场所、场景记忆 尺度还原 历史元素、地域特点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城市风格”、“城市特色”, 实际就是场所的精神,而场所精神正是在历史的连续 中体现,割裂了人与场所的联系只能使这种场所精神 成为回忆。
4.2Temple Bar Aea 改造设计
图 4-2-1 都柏林城市景观组图 图源:道客巴巴
——场所营造与城市记忆
4.2.1 位置概况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实验。 永续城市重视生活方式与价值,重视遗存、文化与传统工艺,活化 潜在的本地经济产业模式,实践简雅的生活。永续都市计划的项目,都 是凭借着共创都市的理念,创造了巨大的都市更新和社区共享的价值, 也是人见人爱的场所。在世界上许多历史名城里,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无 疑是拥有凝重文化气息的一座。而坦普尔吧街区(Temple Bar Area) 的改建与重生对于城市独特气质的保留功不可没。在城市发展史上,这 块街区的成功拯救影响深远。 17-18 世纪,Temple Bar Area 曾因航泊业盛行而兴起,甚至一 度成为都柏林地区的社会活动中心。然而,随著工业化的发展,Temple
Bar Area 面临衰败,甚至一度沦为空城。 70-80 年代,政府在此兴建大型交通枢纽。在此过程中,业主把街 区中大部分房子低价出租。于是,在老街区老房子里,唱片店,艺术作坊, 二手货商店,排练室,咖啡店,餐馆开始出现,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 艺术家,音乐人,商人,重新赋予这片街区一股波西米亚情调。当地艺 文界人士集结了民间和政府的力量共同组织了 temple bar company, 对街区、建筑视觉进行风格统一和修缮保护,并重新定义了街区的全方 位功能性。 如今的 Temple Bar Area 已经成为都柏林的文化中心。这 里云集着许多文化机构,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浓郁的文化气 息弥漫整个街区。
4.2.2 城市文化背景 都柏林(英文: Dublin )是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 靠近爱尔兰岛东岸的中心点,位处都柏林郡的丽妃河河口、都柏林地区 中心。 都柏林的特普吧区占地约 12.15hm2,是“城市碎片的集合”,它 由北部的里菲 (Liffel Quays) 码头,南部的丹姆大街 (Dame Street) 界 定,处于城市的金融中心。 狭窄的路网由三位一体学院 (Trinity College) 和建于 18 世纪的 英 国 议 会 综 合 (Parliament Complex) 起, 向 东 延 伸 至 市 政 厅 (City Hall),向西延伸至基督教大教堂。西部 1 / 3 的地区混合着中世纪的城 市,余下的区域是泛滥冲积的产物,直至 17 世纪才发展起来成为城市。 最早关于都柏林的文献是托勒密的手稿,大约写于 140 年,他称之 为埃布拉纳(Eblana)。 横跨利费伊河的都柏林是一座文化之都,这里的大学、科学院、美 术馆为数众多,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随处可见,各种美丽的门窗种满 花草,城市里洋溢着一种浓浓的田园气息。这里出生并成就了许多著名 的文学家,如叶芝、王尔德、萧伯纳等。都柏林有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 在露天广场和大街上常有画家和流浪艺人的表演。市西南的健力士啤酒 厂以酿造黑啤闻名,在该厂展览厅顶层可眺望整个都柏林市景。如果想 在旅行中寻找历史和文化,都柏林会给你许多惊喜。 0 9 2
图 4-2-2 都柏林区位分析图 图源:孙瑜绘
4.2.3 城市广场的共赏性 Meeting House Square 广场的名字来自于占据了广场两边的建筑—原长老会派议事厅,议 事厅刚被改成爱尔兰电影中心。作为处于特普吧区文化区域心脏部位的 室外空间,该广场将成为一个露天的表演空间,组织当代各种形式的文 化活动,包括午饭时间在长老会派议事厅的音乐表演和在夏日夜晚的电 影节上放映露天电影。
Temple Bar Square 位于特普吧区最繁华的人行交汇点。设计把原来的被动的死空间即 一个地面停车场,改建为一个体现该街区丰富多彩的街道文化的公共集 会场所。广场建立在对现存建筑物最少分离和最少破坏的基础,加强了 两栋 19 世纪红砖和石头材质的建筑的联系,它们将立于新广场的两边 上建筑底层将设置咖啡廊和商店,上部为住宅。
图 4-2-3 都柏林广场与道路节点分布图 图源 : 孙瑜绘
4.2.4 总结 物理因素: 建筑立面:对破旧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 基础设施: 规划建设了商业、办公、娱乐设施以增强这里全天候的 活力; 交通: 完善周边的道路和公交系统,增强区域的可达性;在区域内 部建立步行系统,车行道路沿外圈放置; 建筑物:对区域内的街道、建筑、小品进行统一的设计、改造和建造; 人:建设大量住宅吸引长期居住的住户,并鼓励居民参与。
非物理因素: templebar 是把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及商业活动与室外公共活动空 间结合,增加其活动的多样性。像中世纪的广场一样,只有当它成为公 共活动的必需后,才能成为区域的中心点,同时在道路的节点位置新建 标志物,诠释都柏林的城市意象,以达到场所营造的目的,还原其城市 场所,保留其城市记忆。
图 4-2-4 都柏林交通体系分布图 来源孙瑜绘
4.3 匈牙利 Sopron 城堡区复兴规划 —— 空间尺度的再现与涅槃
4.3.1 位置概况
图 4-3-1 肖普朗区位图 图源:谷德设计
肖普朗(Sopron)城堡区是一条宽达 40-60 米的大道 (boulevard), 坐落在护城河外侧的坡地上,环绕古老的城镇历史中心而建。从城堡区 的这道城墙开始,一座座建于 18-19 世纪的路易十六风格的房屋,高 低错落地排列成行,成了这块有限地块上极具特色的典型建筑区。唯独 有一处明显的例外,是在这片房屋的一侧,有一面建筑外立面在战争中 被毁坏。 外围的房屋是更早期建成的,一部分是中世纪建筑风格,建筑 外部有充足的土地,作为露台,一直连接到城堡区。 很久以前——在周 边建筑外立面设计改造之后——集市功能的出现对这里有着历史性的意 义:它为 20 世纪中叶的牲畜市场和干草市场提供了场地。20 世纪的城 堡区,即使有电轨车行驶,依然更像是一个向外倾斜的场地,而不是如 今宽阔的大道。 而这次街区更新前的区域规划则是 20 世纪后期设计的遗存。在 Pál Boronkai 规划理论基础上设计的交通系统以挡土墙清晰的划分出 道路的等级,曾经的连续空间支离破碎,成为了互不连同的条带。而步 行空间更是成为了整个系统的底层,按交通信号行驶的十字路口、辅路、 错车道以及随处可见的停车场占据了路面,仅仅留下沿着城墙一条狭窄 条带供人行走。曾经让这个城市引以为傲的开阔公共空间中充斥着挡土 墙、道路以及遮挡视线的树篱,甚至连 Sopron 区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连接着圣母玛利亚雕塑与皇家喷泉的广场也不例外。露天咖啡茶座或餐0 9 3 厅的消失让传统的贸易与交流功能变成了孤立的存在,与此同时,时间 的流逝让古老的建筑日益残破,而城堡地区的特色也逐渐的消失。
图 4-3-2 肖普朗区位图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3-3 肖普朗区位图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3-4 肖普朗区位图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3-5 区段街道平面图 图源:孙瑜绘
4.3.2 细部节奏
0 9 4
建筑师试图同时在纵向的空间延伸与横向的街道界面上做出改变, 而不断变化的街道界面与空间关系延绵数百米,带来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与节奏变换,也为毗邻的城堡林荫道增添了活力与开放的空间感。城堡 区的美源自于它连续不断的横断面的变化和不断变化的空间关系;这些 特点都归功于城堡大道的活力。这种被称之为纵向活力性和横向多样性 的二元关系,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城堡区复兴规划中延续并加强的特点。 规划的主要概念是,让人们无论站在城堡区的任何一处,都能感受到这 是整个区域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达成这样的目的必须使用相对温 和的设计手法,因为沿着城区内外曲线的历史发展的立面需要取决于城 市设计的元素。 在城堡区复兴运动开始之前,场地现状就早在上世纪中期形成。那 个时候,交通系统的规划发展是基于 Pál Boronkai 已有的规划——道 路总是沿着挡土墙而建,形成组织缜密,被分离的交通路线。机动车交 通为主导的规划限制了人行交通,同时将纵向分隔了连续的空间。有交 通灯的十字路口,辅助道路,在路上穿行着寻找停车位的机动车,这些 都将行人可行走的空间限制到一条极其狭窄的沿着挡土墙的小路。广阔 的公共场所和广场在尺寸上都是过渡的:整个区域充满了挡土墙,道路 和遮挡视线的绿篱。传统的功能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公共空间的建筑元 素处于一种低审美,低科技的状态。整个区域缺失一个自成一体的空间, 这也导致了城堡区一直没有明确的城市特征。整个区域被挡土墙和台阶 切割成碎片化的空间。 公共设备重建完成之后,新的路灯和新建的人行道主导的路面都依 照更新后的交通体系建成。由于历史环境和先前的状态,我们的主要目 标是创造有统一外观的铺地,并让其均匀地在斜坡上铺开,延展到弧线 之外,并通过铺地的材质产生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为了形成整体统一 的空间结构,因此选择了深色的缸砖和花岗岩条纹。花岗岩条纹的形状 就像乐谱里的五线谱,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建筑中不同的特点相协调,避 免毁坏了完整性。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密度,景观和植物需要更多 的悉心照顾。有着高穿透性叶片的高大乔木被种植在区域的中心位置, 小冠服树种都被种植在建筑旁边——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历史建筑的立面 呈现出更佳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也满足了以人行为主导的区域, 对不同功能性场地的需求。
图 4-3-6 肖普朗街区鸟瞰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3-7 肖普朗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3-10 总体规划平面图 图源:谷徳设计
4.3.3 总结
图 4-3-8 肖普朗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物理因素: 街道:在纵向的空间延伸与横向的街道界面上做出做出了统一的规 整,对破旧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在道路节点处增加了标志物; 业态:规划建设了各种业态,以增强这里全天候的活力; 交通:在区域内部建立步行系统,车行道路沿外圈放置,完善周边 的道路和公交系统,增强区域的可达性; 绿化:增加了街道的绿化层次,有着高穿透性叶片的高大乔木被种 植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小冠服树种都被种植在建筑旁边——部分原因是 为了让历史建筑的立面呈现出更佳的视觉效果。
非物理因素: 对于这片更新的公共空间的,来此游玩的游客对恢复活力的城区喜 闻乐见,当地居民的这种感情尤甚。城堡区不再只扮演流通区的角色, 在这儿有真正的城市生活。一度消失不见的亲切氛围再次回到这里,这 个用现代材料重建但保留小城的舒适的城堡区,回归到最初的城市记忆 与空间尺度。
图 4-3-9 肖普朗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4-6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4-1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0 9 5
图 4-4-2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4-7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4-3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4-8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4.4 班约莱斯老城区的景观改造设计 ——以现代元素诠释景观原貌
项目概况与总结
图 4-4-4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4-5 班约莱斯街区细部 图源:谷德设计
班约莱斯老城区具有行人和车辆并行在古老街道上的老化城市系 统。干净的灌溉水渠被埋入地下,车辆随意停放在广场旁的人行道到上。 新的干预将整个区域做成信任专用区,废除原有人行道取而代之钙质石 材铺装。这种石材被广泛用于城区的古老建筑中。此外,局部性的让原 本在地下流动的灌溉水渠重见天日。一些类似水洼的处理给孩子们带来 了很多乐趣。 灌溉水渠为城市提供供水,使得房屋后面的私家花园郁郁葱葱,当 后来水渠被取消,花园的繁茂便一去不返。现在灌溉水渠又重新发挥作 用,建立起人与水的实质性关联。所有新建的设施并非空穴来风,与老 城里的人有直接的相关性。 新的行人专用区覆盖了城市中大部分重要公共广场。地面的钙质石 材铺装纹理故意做成不对缝处理,削弱线性感,增强如水波般的节奏感。 石材铺装的整体色调与整个城区的建筑物相得益彰,表现了老城里的人 对城市的记忆。 在这个成功的改建中,建筑师通过运用现代元素去表达古老的构筑 物,同时转变“修复即装饰”的片面看法,把还原的构筑物,功能化现 代化,通过这些现代语言去营造不一样的城市场所,相信人们可以安然 享受这个古老的中心,并始终与水相伴。
图 4-5-1 莲桥街改造前总平面图 图源:黄龙辰绘
0 9 6
图 4-5-3 莲桥街改造后总平面图 图源:黄龙辰绘
4.5 宁波莲桥街片区改造 ——大拆大建的“伪装改造
项目概况与总结
图 4-5-2 莲桥街改造后现状 图源:谷德设计
莲桥街地处宁波中心城区天封塔南及旧时日湖的西南侧,是宁波申 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历史遗存文化风貌协调区。 在宁波市所有现存历史地段中,其规模和质量仅次于“天一阁”保护区, 位列第二。 保留了 4 处文保单位、约 20 处历史建筑等,其中有新中国第一代 邮票大师孙传哲的故居、始建于明朝的毛家大院、窖藏珍稀古籍的甬上 望族四明袁氏故居、诞生三代宁波帮巨子的莲桥李宅等。 整个基地被划为两大功能区块:一、集中历史保护区 ( 修假古董 ); 二、 城市更新开发区(大拆大建)。 对于历史建筑提出了三个基本保护办法: 1. 修复,对位于保护区内的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名人故居进行原地 修复; 2. 迁建,对位于开发区内的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名人故居进行建筑 测绘,在保护区内另选地点按照测绘图重建; 3. 回收古建筑材料,对于普通民居拆迁留下的门、窗、砖、瓦及木材, 进行再利用,保留古韵。
图 4-5-4 莲桥街改造过程图 图源:黄龙辰绘
基本概述 名称:宁波莲桥街重生 设计:BIDG 地点:宁波市 海曙区 总建筑师 : 朱隽夫 总占地面积:66000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91000 平方米 保留文保单位:4 处 保留历史建筑:22 处 竣工年份 : 2014 摄影 : 刘念 , 王娅
图 4-6-1 杭州中山路区位图 图源:孙瑜绘
4.6 杭州中山路与厦门中山路
图 4-6-2 厦门中山路区位图 图源:孙瑜绘
0 9 7
城市如同生命具有鲜明的性格 ,这种性格源自何处 ?源自历史的 积淀。杭州中山路即为南宋御街,南宋御街现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特色 历史街区 , 依托地理优势与历史文脉 , 试图再现杭州特色人居风情街巷 文化。清河坊历史街区地处杭州老城区 , 主要路段位于河坊街与中山中 路交汇处。东接中河 , 西迎西湖 , 北临闹市 , 南靠吴山 , 正处于杭州市黄 金地段。历代以来这里都是杭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而在南宋时期 , 御街横跨临安城 , 是全城中轴线 , 作为核心 , 与其他河流街道一起形成“路 河网格”的街区肌理。南宋御街历史上一直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 拥有浓厚的市井商业文化气息 , 在原址上复兴这条古街 , 有据可循 , 是顺 应文脉的老城区改造项目 , 而不像现在流行的不论何处都喜欢兴建的“仿 古商业街”。
厦门中山路(AmoiYatSenRoad)位于厦门岛西南部,是厦门市 思明区中华街道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中山路的建筑风格为南洋骑楼 建筑。是厦门目前保留较完整的展现近代历史风貌的旧城街区,拥有小 走马路、陈化成故居、中华第一圣堂等众多人文古迹。厦门中山路以其 特有的连绵的骑楼购物街、充满南国情调的建筑形式 、与思明南北路一 齐共同构架独具厦门特色的城市风貌。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 二 三十年代,时值厦门开埠后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城市建设时期, 它的建设亦记载了厦门第一次中兴的盛举,其建设有两大特点 :首先华 侨踊跃投资房地产业的主观愿望是建设的原动力 ,其次厦门中山路的形 成是城市近代化规划及建设的直接成果早在年的厦门城市规划中就明确 提出了,四横一纵的城市干道格局 ,四横之一即为中山路。中山路是一 条近代化城市建设和地产投机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条完整的近代历史 风貌地段,对于一个历史相对并不悠远的城市来说,更显弥足珍贵。
图 4-6-3 杭州中山路区位图 图源:谷德设计
图 4-6-4 厦门中山路区位图 图源:谷德设计
——城市文化与城市意向
4.6.1 位置概况
4.6.2 空间结构 杭州中山路 御街呈南北走向,分主、辅两道,东、南、北三面压在中山路下。 根据史料记载推测,御街宽度至少可容纳 14 匹马并行,而十四匹马并 行宽约 12 米,估计御街宽度在 15 米以上。 路河并行。突出强调中心御街不可逾越的威严性:但在视觉和听觉 上具有通透性,彰显出与民同乐的亲和性。 杈子的设立。象征性的警示标志,以防车马越界或人员接近。 行道树的种植。上层“桃李杏梨”和下层杂花以及水中的“莲荷芦”, 变化丰富。 图 4-6-5 杭州中山路区位图 图源:来自网络
0 9 8
图 4-6-6 杭州中山路结构布局图 图源:网络
厦门中山路 中山路全长 1100 米 ,路幅宽 15-16 米。 因建设时结合地型,在文化宫地段高低起伏。平面线形弯曲转折, 从而赋予街道空间特有的生动景象。 沿街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h :w)为 1:1.2 左右,尺度宜人。 当然,中山路最富特色的还在于其连绵的骑楼购物街。骑楼作为一 种建筑横跨于人行道上而形成的特殊建筑形式,最初形成于英殖民地 -新加坡,既适应南方多雨、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又形成一种亲切独特 的购物氛围。厦门方言亲切地称其 -- 五脚骑。 立面主要采用简化的折衷主义手法,具有明显的外来建筑文化影响, 这些均构成了中山路特有的街道空间物质。
图 4-6-7 厦门中山路细节组图 图源:来自网络
图 4-6-8 厦门中山路结构布局图 图源:来自网络
4.6.3 细部节奏
厦门中山路
杭州中山路 建筑改造 拆除:严重破损,无法修复重利用的发挥其功能的; 保留:保存完好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作为历史博物馆或者重新发 挥其功能; 整改:基本完善的,去除影响整体的部分,重新修整, 使其获得二 次生命,重新发挥作用; 新建:加入新建筑,完善整体,注入新活力。 道路改造 路面:仿南宋御街形制,尺度适宜步行街; 水系:引中河水到鼓楼进水口,流经 13 个水景池,最后通过暗管, 从西湖大道出水口排入中河,形成一个循环; 坊墙:中山中路上的坊墙,展现着杭州的坊巷制结构,每座坊墙上 都写着不同的文字; 灯光:南段老建筑灯光以暖白色是主打色,红色、橙色、绿色、琥 珀色的灯光只能用作点缀,而随着中山路的向北延伸,都市感逐渐增强, 彩色灯光出现以装饰夜景。
街道整改 1. 广告采用统一板材和底框; 2. 以欧式的铁艺雕花来突出骑楼的优美; 3. 实施 LED 夜景工程,使艺术照明与建筑景观融于一体; 4. 立面统一粉饰。局部历史建筑进行细部修复与还原。
政策策略 一是计划在中山路中华片区建设一个大型的商业广场,烘托商圈氛 围,聚拢人气,增加区域吸引力; 二是保持原有商业街的建筑风貌、历史印迹,突出了厦门的本土文 化、南洋文化和闽台文化,将中山路建成全天候步行街。 三是以予政策扶持。如中山路 60% 的店铺由思明区房管所负责管 理出租,在租金上有一定的调控能力。 思明工商分局也提出要结合中山路实际合理规划的建议,即在规则、 布局中相应地统筹配套设施,如:建造小广场、夜景工程等,给人们以休闲、 观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来中山路游览。
0 9 9
图 4-6-9 杭州中山路细部节奏 图源:来自网络
图 4-6-10 厦门中山路细部节奏 图源:网络
4.6.4 机遇与挑战 厦门中山路
杭州中山路
1 0 0
挑战 1. 视觉系统:街灯没体现出特色、介绍牌太少,不足以让游客完整 全面的了解御街历史 2. 声音系统:缺少声音进行氛围的营造,更显几份冷清,包括引水 入街后应有的水声等都没有得到体现 3. 慢行系统:无障碍通道成为制约很多老人进店体验的障碍,另外 停车场建的有点小: 4. 公共卫生系统:街上设置的公厕很偏僻,内部卫生也较差,垃圾 桶的造型很没有特色; 5. 休憩设施:石板长凳,在寒冬季节特别冰冷很难让游客停下休息 机遇 业态: 1. 整体业态类型调整策略——加入休闲娱乐型业态,再现南宋“瓦 肆”文化 2 对于商贸类型的业态调整策略——中外近代名牌聚集,不符合的 业态北迁 3 业态的文化映像调整策略——突出“御文化”和“商贾文化”主 题内涵 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好纵向和横向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发展中高端休闲娱 乐业态,赋予南宋“瓦肆”文化以新时代的生命力。 横向上,重点利用好水道边、店门前的辅道,以及后期即将改造的 弄堂和巷坊等公共空间,逐步转变为半公共的休闲消费空间,以露天、 半露天的形式,引入水吧、咖啡、茶座等休闲业态,为游客延展了游憩 和休闲的空间和时间,扩大休闲消费; 纵向上,要转现在二、三楼的私密空间为半公共空间开展休闲、商 务类经营,并以体现中外文化特色和“御街文化”特色的方式,引入中 外戏剧、杂耍、说书等娱乐表演形式,开展动态、有声、体验式的消费 活动,让御街闹起来,活起来。
挑战 1. 功能不全,不适应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的需要。中山路 282 家企 业中没有一个可以让人休闲娱乐的场所,除了购物还是逛商店,人们对 旅游的概念已从过去的观光加购物转变为休闲、文化和精神的享受,导 致中山路缺乏厦门的特色和企业的文化品味。 2. 铺面租金居高不下,经营成本攀高。目前中山路最繁华地段的店 租,每平方米达到 2000 -- 5000 元,商铺租金的费用占全部经营费 用的 60% - 70%,经营者普遍感到负担沉重。 3. 建筑外立面毁坏严重,建筑内部也破旧不堪,广告牌林立,参差 不齐,夜晚街道灯光杂乱。 机遇 1. 自我翻新:老建筑不论在功能 、设施或结构本身都已无法满足时 代的要求,若通过改造便能满足要求,显然比拆除新建合算,因而这是 较多采纳的模式 。 2. 租赁翻新:这是一种再利用的途径,因可能改变原有的功能,因 此对原有立面形式会有所触动,租赁翻新的关键是要掌握相容性原则的 度 将其对原建筑及街道空间的损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否则造成的损失也 不容低估。 3. 拆除新建:在维持原有街道尺度,尊重原有建筑形式的前提下, 适当在一些节点,环节上的更新对整个街区是有益的,是一种积极主动 的有机更新模式,她不同于整条街的大拆大建,而是把自身有机地融入 街道的大环境之中,相反大拆大建则完全摧毁了岁月的痕迹,其结果是 抹杀了新与旧之间原本自然而然的差异,不少这样的新仿古街的确把人 们搞糊涂了。 4. 尺度复原:适度的拆除新建就整条街的有机更新而言,部分是为 了还原城市肌理与空间尺度。因为城市如同生命体,也有新陈代谢,这 种代谢正是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的标志之一,对于一条历史风貌保护 街区 ,不论在数量还是尺度及所处地段上,都应严格控制新建, 否则, 整条街都被更新了,尺度都变了,还有什么历史风貌可言。
图 4-6-11 杭州中山路细部节奏 图源:来自网络
图 4-6-12 厦门中山路细部节奏 图源:来自网络
4.7 水舍 ——街角空间的线性延伸
4.7.1 项目概况与总结 Water House 坐落在上海南外滩老码头新规划区内,南侧紧邻上 海老码头创意园。建筑本身由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三层楼高的日本武 装总部改建而成。 建筑原始的结构几乎未加改动,原有的混凝土结构被保留还原。大 量新加入的耐候钢只为建筑结构的补强,部分楼梯稍作修补,新开了窗 洞,并且对原建筑进行了第 4 层的加建,使 Water House 成为拥有 19 间客房的四层精品酒店和创意活动承办方。
1 0 1
由于这栋楼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并且改造之前已经废弃已久, 如恩主创郭锡恩(Lyndon Neri)在方案最初发现这种破旧之下蕴含着 只属于上海的东西,他要建起一座“竖着的弄堂”。 设计师基本没有使用常见的手法重新粉饰或者加以美化建筑, 而是直接裸露其斑驳残旧的沧桑面貌。 曾在世博会卢森堡馆大放异彩的耐候钢,在这里被用于加建建 筑的第四层和部分外立面的装饰,耐候钢特有的颜色与质感既契合了老 码头的工业质感,同时又与整个建筑性格相一致;暗红色的钢板又呼应 了南侧红砖饰面的老码头创意园区的配色,使得整个街区看起来更加融 为一体,不至突兀。 内部天井在新刷的白色墙漆上新添了大小不一的窗口,让幽闭 的内部空间变得开放、现代且设计感十足,也为设计师想要的上海里弄 感觉埋下伏笔。 而对室内和室外空间、公共与私密空间运用了模糊倒置手法, 制造了一种空间迷失感, 使酒店客人置于一种上海的特有城市状态,那 是一种由视觉走廊和相邻弄堂群所带来的关于上海的空间风味。
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The Waterhouse at South Bund 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 项目地点 : 上海黄浦区毛家园路1号(中山南 路 479 弄老码头内) 总建筑面积 : 2800 平方米 设计公司 : 如恩设计 NHDRO (Neri & 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主设计师 : 郭锡恩(Lyndon Neri)胡如珊 (Rossana Hu) 设计时间 : 2008.05 竣工时间 : 2010.05
图 4-7-1 水舍细部节奏组图 图源:网络
1 0 2
图 4-7-2 水舍细部节奏组图 图源:来自网络
4.7.2 细部节奏 一座水舍立了起来,高度、形制、色泽都与基地周边环境融成一体, 设计师大胆的新旧碰撞赋予了老建筑新的风采,却又通过原有的钢筋混 凝土柱、拆除楼板所余下的旧木材、暴露的原始灰砖及混凝土墙壁透露 着建筑原始的风貌,内部中庭、房间及街道某些角度的视线互通暗喻了 上海里弄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引入建筑。 如果人视点的建筑还维持着沧桑的历史质感,那么加建的四层则是 完全现代的意象体现,纯净的白色女儿墙,棱角分明的耐候钢所勾勒出 来的天际线恰好迎合了远处陆家嘴错落的高层建筑,从历史回归到现代, 再度加强了新旧的对比。 但是其所呼应和协调的环境却在逐渐随着城市的更新而消逝,从 08 年到 16 年,其北侧的七栋历史建筑及四栋现代建筑先后拆除。如今从 室内向外望去,只剩层层叠叠的水泥深林。
图 4-7-3 水舍街区总平的衰败 图源:黄龙辰绘
4.8.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改造 ——地下空间与建筑的对话 名称:Hanna-Arendt underground school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 设计: Cleaa Claudio Lucchin & architetti associati 建设地点:意大利 博尔扎诺 波岑 占地面积:2030 平方米 体积:11000 立方米 造价:6420000 欧元 落成时间:2013 年 摄影: Alessandra Chemollo
图 4-8-2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组图 图源:来自网络1
图 4-8-1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平面图 图源:来自网络
图 4-8-3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剖面图 1 图源:来自网络
项目概况与总结 北侧的修道院是意大利国家文保单位,并且明显已经无法容纳更多 的学生和功能。而新扩建的学校必须包括 9 间教室,6 间工作室,公共 活动区域,温室花园以及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 最终设计师选择向下挖掘 17 米,即四层楼的高度。为了解决采光 问题,所有教室和工作室都围绕中央采光井布置,并辅以漫射人工照明, 让这座地下建筑尽量避免压抑感。
图 4-8-4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剖面图 2 图源:来自网络
图 8-5 汉娜 - 阿伦特地下学校总平的完善 来源黄龙辰绘
0 3
参考文献 [1] 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33. [2] 任路.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D].2009 [3] 熊向宁.从城市社会学角度重构旧城改造的和谐对策 [J] .规划师,2008,24(12 ) :114—117 . [4] 何依李锦生.后现代视角下的旧城空间更新 [J].城市规划学刊,2008(2):99—103 . [5] 吴春苑 . 利用文化重建复兴旧城街区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J ] . 规划师,2007 ,23 (1 ) :28—31. [6] 张文辉 . 邵士国 . 旧城改造的几个问题—— 基于政府视角的认识 [J] .规划师 ,2008 ,24 (2 ) :45— 48. [7] 孟延春 . 旧城改造过程中的中产阶层化现 象 [J] . 城市规划汇刊 ,2000 (1 ) :48—51. [8] 路璐传承·再生——传统商业街区的景观更新研究 [D].2007. [9] 张品.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J ] . 前沿,2010 (7 ):96—99. [10] 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青岛市人民政府 .2000. [11] 凯文·林奇,方益萍.城市意向 [M].华夏出版社 .2001. [12]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M].译林出版社 .2005. [13] 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M].1996. [14]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M].1994. [15] 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M].2006. [16] 汤晓敏 . 王云.景观艺术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M].2009. [17] 于红霞 . 张伟刚.青岛中山路历史商业街区的护与改造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8,7. [18] 张忠国 . 段义猛.传统商业街的改造与传统保护——以青岛市中山路为例 [J].城市问题 2003,6. [19] 刘宾 . 潘丽珍,孙丽萍.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 [J].规划师,52 卷 . [20] 田艳平.旧城改造 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 :以武汉市为例 [M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37— 39 . [21] 陈丙秋.城市步行商业街路面铺装景观设计 [J].城市交通,2006.
1 0 4
[22] 耿宏兵.90 年代中国大城市旧城更新若 干特征浅析 [J ].城市规划,1999,23(7 ) :13 一 17. [23] 成帅 . 王勇强.中山路街区建筑历史沿革与变迁 [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29 卷第 1 期 . [24] 王卉,郑天 . 对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考——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 [D].《华中建筑》, 2007. [25] 赵朋 . 北京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 . 《城市规划通讯》 .2004 . [26] 李全宇,赵胍 . 大栅栏地区保护、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 2003 . [27] 倪吉昌 . 整治与保护——关于大栅栏地区规划的思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 . [28] 荣博,马东玲,苏云龙 . 北京旧城文保区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及实施——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 .《北京 规划建设》.2010. [29] 唐燕 . 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 以北京大栅栏煤市街以东地区为例 . 中国城市 规划年会 .2009. [30] 曾赞荣 . 广开言路博采众长 -- 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回顾 .《北京规划建设》. 2004. [31] 赵长山 . 在建设中延续历史在保护中塑造未来 -- 北京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实施战略《北 京规划建设》.2004 .
案例名称
区位概括
历史元素
大栅栏更新计划制定了 栅栏片区位于北京旧城 “区域系统考虑、微循 中轴线上的前门外大街 大栅栏片区老城 环有机更新”的整体策 西侧,。片区内分布有 再生计划 略,进行更加灵活、更 规整的传统街巷胡同、 ——以点带面的开 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 大量的文物古迹,与前 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 门关系密切,大部分胡 发模式 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同街巷保持了原有的城 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 市肌理和尺度。
Temple Bar Aea 改造设计 ——场所营造与城 市记忆
17-18 世纪,Temple Bar Area 曾因航泊业 盛行而兴起,甚至一度 成为都柏林地区的社会 活动中心。然而随著工 业化的发展,Temple Bar Area 面临衰败, 甚至一度沦为空城。
功能置换
场所营造
大栅栏更新计划制定了“区 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 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 按照系统规划、社区共建 更新”的整体策略,进行 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节点簇 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 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 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 发效应,不同节点的改造 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形成节点簇、逐步再连成 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 片。 络。
尺度还原
细部节奏
通过节点簇式改造,产生网络 化触发效应,尊重现有胡同机 理和风貌尺度,灵活的利用空 间,实现“在地居民商家合作 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 主动改造,将大栅栏建设成为 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 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 的社区。
节点式软性开发模式,新兴商业 体作为后来者仍需要面对与周边 传统业态、在地居民“共生”的 严峻考验。 沿街立面多做统一粉饰,部分优 秀历史建筑进行细节修复,空调 机位与落水管道统一规划管理。
政府在此兴建大型交通 永续都市计划的项目,都 永续城市重视生活方式与 当地艺文界人士集结了民间和 枢纽,业主把街区中大 是凭借着共创都市的理念,价值,重视遗存、文化与 政府的力量共同组织了 temple 部分房子低价出租。于 创造了巨大的都市更新和 传统工艺,活化潜在的本 bar company,对街区、建 在老街区老房子里,唱 社区共享的价值,也是人 地经济产业模式,实践简 筑视觉进行风格统一和修缮保 片店,艺术作坊,二手 见人爱的场所。在世界上 雅的生活。而坦普尔吧街 护,并重新定义了街区的全方 货商店,排练室,咖啡店,许多历史名城里,爱尔兰 区的改建与重生对于城市 位功能性。 如今的 Temple 餐馆开始出现,并且吸 首都都柏林无疑是拥有凝 独特气质的保留功不可没。Bar Area 已经成为都柏林的 在城市发展史上,这块街 文化中心。这里云集着许多文 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重文化气息的一座。 区的成功拯救影响深远。 化机构,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 音乐人,商人,重新赋 最佳场所,浓郁的文化气息弥 予这片街区一股波西米 漫整个街区。 亚情调。
肖普朗(Sopron)城 从城堡区的这道城墙开 堡区是一条宽达 40-60 始,一座座建于 18-19 匈牙利 Sopron 米的大道 (boulevard),世纪的路易十六风格的 房屋,高低错落地排列 城堡区复兴规划 坐落在护城河外侧的坡 地上,环绕古老的城镇 成行,成了这块有限地 ——空间尺度的再 块上极具特色的典型建 历史中心而建。 现与涅槃 筑区。
传统的功能仍然处于主导 地位。公共空间的建筑元 素处于一种低审美,低科 技的状态。整个区域缺失 一个自成一体的空间,这 也导致了城堡区一直没有 明确的城市特征。整个区 域被挡土墙和台阶切割成 碎片化的空间。
对于这片更新的公共空间 以挡土墙清晰的划分出道路的 的,来此游玩的游客对恢 等级,曾经的连续空间支离破 复活力的城区喜闻乐见, 碎,成为了互不连同的条带。 当地居民的这种感情尤甚。步行空间更是成为了整个系统 一度消失不见的亲切氛围 的底层,按交通信号行驶的十 再次回到这里,这个用现 字路口、辅路、错车道以及随 代材料重建但保留小城的 处可见的停车场占据了路面, 舒适的城堡区,回归到最 仅仅留下沿着城墙一条狭窄条 初的城市记忆与空间尺度。带供人行走。
街道:在纵向的空间延伸与横向 1 0 5 的街道界面上做出做出了统一的 规整,对破旧的历史建筑进行修 缮和维护,在道路节点处增加了 标志物; 绿化:增加了街道的绿化层次, 有着高穿透性叶片的高大乔木被 种植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小冠服 树种都被种植在建筑旁边,使历 史建筑的立面呈现出更佳的视觉 效果。
新的行人专用区覆盖了城 灌溉水渠为城市提供供水, 市中大部分重要公共广场。使得房屋后面的私家花园 建筑师通过运用现代元素去表 地面的钙质石材铺装纹理 郁郁葱葱,当后来水渠被 达古老的构筑物,同时转变“修 故意做成不对缝处理,削 取消,花园的繁茂便一去 复即装饰”的片面看法,把还 弱线性感,增强如水波般 不返。现在灌溉水渠又重 原的构筑物,功能化现代化, 的节奏感。石材铺装的整 新发挥作用,建立起人与 通过这些现代语言去营造不一 体色调与整个城区的建筑 水的实质性关联。新建的 样的城市场所,相信人们可以 物相得益彰,表现了老城 设施并非空穴来风,与老 安然享受这个古老的中心,并 城里的人有直接的相关性。始终与水相伴。 里的人对城市的记忆。
班约莱斯老城区新的干 预将整个区域做成信任 班约莱斯老城区 专用区,废除原有人行 的景观改造设计 道取而代之钙质石材铺 ——以现代元素诠 装。这种石材被广泛用 于城区的古老建筑中。 释景观原貌
班约莱斯老城区具有行 人和车辆并行在古老街 道上的老化城市系统。 干净的灌溉水渠被埋入 地下,车辆随意停放在 广场旁的人行道到上。
杭州中山路即为南宋御 街,依托地理优势与文 杭州中山路与厦 脉 , 试图再现杭州特色 门中山路的改造 人居风情街巷文化。 厦门中山路以其特有的 设计 ——城市文化与城 骑楼、充满南国情调的 建筑形式 一齐共同构架 市意向 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厦门中山路与杭州中山 对老建筑进行自我翻新, 路都有各自的历史因素,老建筑不论在功能 、设施 两条中山路多是还原历史 适度的拆除新建就整条街的有 1. 视觉系统; 有各自的城市文化与城 或结构本身都已无法满足 街道风貌,营造历史街区 机更新而言,部分是为了还原 2. 声音系统; 城市肌理与空间尺度。 3. 慢行系统; 市意向,杭州中山路以 时代的要求,若通过改造 氛围。 4. 公共卫生系统; 南宋御街文化为基础, 便能满足要求,显然比拆 5. 休憩设施。 厦门中山路以南国建筑 除新建合算,因而这是较 为基调,各自有各自的 多采纳的模式 。 城市特点。
莲桥街地处宁波中心城 区天封塔南及旧时日湖 宁波莲桥街片区 的西南侧,是宁波申报 ‘海上丝绸之路’世界 改造 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历 ——大拆大建的“伪 史遗存文化风貌协调 装改造” 区。
保留了 4 处文保单位、 约 20 处历史建筑等, 其中有孙传哲的故居、 诞生三代宁波帮巨子的 莲桥李宅等。
1. 修复,对一些建筑原地修复; 整个基地被划为两大功能 街道两侧修建了大量的假 貌似在修缮古建筑,实际上是 2. 迁建,在保护区内另选地点按 区块:一、集中历史保护 古董,失去了街道的原真 大拆大建的伪装改造,失去了 照测绘图重建; 3. 回收古建筑材料,对于普通民 原有的建筑尺度。 区 ( 修假古董 ); 二、城市 性。 居拆迁留下的门、窗、砖、瓦及 更新开发区(大拆大建)。 木材,进行再利用。
表 4-8-1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1 0 6
第五章 设计策略
1 0 7
5.1 街道与交通 5.1.1 总体定位——慢速空间 共享与开放 中山路—大沽路片区属于青岛的老城区,一个依托着人的情感而存 在的老城区的街道改造应当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为当地居民打造一个适 宜步行的共享以及开放性街区。因此,汽车绝不能成为实体设计的焦点, 这里的街道应当是一片行人步行的空间,允许汽车进入,但它只能安全 缓慢的行驶。路面上基本不设交通标志,不刷交通条带,取而代之的是 空间变化,是沿街排开的外在的建筑要素。人们可以通过大街小巷方便 到达到街区的活力空间节点(比如天主教堂前广场 ),行人能很舒服的 过街,大多数公共空间则应成为行人自由驰骋的空间。
和“途”[8] 。《说文解字》 将“路”解释为“道” [4] 。现今,《辞海》 将“路”解释为“道路”、“途径”、“路线”、“路程”等含义 [9]
英美 英 美 国 家 将 “ 街 ” 称 为 Street 或 Avenue,将“路”称为 Road, Route, Way,Path 等。英美国家早期普遍将 Street 一词定义为 建筑环境中的公共道路,是指与城市建筑毗邻的道路,人可以在其中自 由地聚集、休憩和走动。随着城市机动化的发展,Street 一词逐步包含 了城市中的步行街、巷道及大量机动交通通行的城市中心街道 [10] 。 Avenue 一词主要指大街或林荫大道,也有一些城市将东西走向的城市 道路称为 Street,将南北走向的城市道路称为 Avenue,如美国纽约市。 Road 一词在早期的英语中的含义指在户外骑马或骑马旅行,后引申为 路径或公路。Route 一词主要解释为路线、航线、通道。Way 一词当 作道路解释时,其含义是指连接两地的独有道路或途径。Path 一词主要 是指小路、轨迹 [11]
日本 “街”的日文解释为大道、通衢和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路”的 日文解释是“道、路、途、径”,即道路和通路的含义。城市中的一般 道路,特别是与居住、办公、商业紧密联系的道路通常称为“某某街”, 而主要服务于机动交通的道路通常称为“某某线”。 2.1.5 总结 国外对城市道路的分类明显区分为“街”和“路”。所谓“街”是 指需要为沿途用地和建筑提供交通服务和街道活动的道路,“路”一般 是指供机动车专用的道路,强调交通的快速性和通过性,一般不允许行 人和非机动车使用。 相比之下,中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强调城 市道路上机动车的通行属性,忽视了“街”的公共活动空间属性,使专 业人员在进行街道设计时,不能区分“街”和“路”之间的差别,常常 将“街”设计成“路”,致使城市街道的设计和建设偏向于解决机动交 通问题,缺乏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人性化考虑。由于历史的延续性、约定 俗成,以及便于民众称呼等原因,中国许多街道均以“某某路”命名。 从三个国家的资料对于街道和路的定义来看。街道注重的是人的行为 可 以大致定义为道路和道路两侧建筑 + 围合的公共活动空间 + 人的活动需 求 + 人的感知体验 人们可以从事各种活动,其周边建筑既可提供各类服 务和必要的空间,又可提供愉悦的空间感受。街道的公共活动空间属性 使其区别于一般道路纯交通通行的属性。一般道路主要满足人们的空间 穿越要求,而街道的设计则需要吸引人们来此地活动。 街道首先是供人使用的,因此,必须考虑人在街道上的基本需求, 即以人为本,这是街道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1 0 8
图 5-1-1 图源:总体定位 李丽松绘
5.1.1.1 街与路的概念辨析 在中国,“街”和“路”往往不加区分被看作是相同的概念。1996 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将城市道路定义为“城市供车 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没 有将城市道路定义为“街” [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2012) 将城市规划区内的道路统称为城市道路,也没有提“街”的概念 [2] 。由于中国将市道路定义为“路”,致使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更加 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 空间的设计问题。事实上,“街”和“路”在概念上并非完全相同。
1.2 不同 D:H 值的视觉效应
中国
“街”字出自《管子·五行志》,是通的意思 [3] 。到东汉年间,《说 文解字》将“街”解释为“四通道”,即十字路口 [4] 。宋朝年间,“街” 又与“市”结合,形成“街市”、“街道”等概念。其中,街市通常是 指商贩在街道两侧经商、艺人在街头卖艺,以及城市居民在街上交易、 围观及休闲散步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到现代,“街”的字面含义是两 侧有房屋、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路段 [5] 。 “路”字最早见于《诗经·郑风·遵大路》,其含义与今天的“道路” 相同 [6] 。《楚辞·国殇》中“平原忽兮路超远”,“路”字当动词解, 意思是途经、路过 [7] 。中国最早的词典 《尔雅》 将“路”解释为“大”
1.2 小尺度的大理念 图 5-1-2 图源:街道 D:H 值视觉效应分析
5.1.1.2 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 上述总结了街与路的区分,但实际上对于中国的大部分街道来说, 人们寻求的是一种步行者和机动车能够平等共存,各类交通能够和谐相 处,减少步行者、骑车者和机动车驾驶者之间的冲突、并增加沿街商业 的经济效益。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也被称为“人车共享” 然而这种状态是很难把握的。比如青岛中山路。而在美国、欧洲 和一些亚洲国家,城市的街道设计中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和步行 / 自行 车友好的元素。在国家层面,荷兰,丹麦,德国,爱兰分别于 1999、 2000、2002 和 2009 年发布全国自行车发展规划。【11】强调“街道 不仅是交通廊道,还必须是人们愿意生活和停留的场所,明确设计中要 优先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交使用人群的需要。 基于 " 人“这一角度,街道的尺度观感也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卢 原义信认为人对街区的心理反应会因为 D 和 H 的比值不同而变化 [12] D 代表道路宽度,H 代表建筑外墙的高度。在空间规模上卢原义信认 为1≤D:H≤2是空间的最佳比例。据调查统计,大部分传统街道的 DH 比值均在 0.8-2 之间,其 D 值比较适宜比较适宜人的尺度,显得亲 切和富有生活气息。 在宜人的街道空间的 D:H 值中,还需要提到的街道宽度 D 值的尺 度。空间的宽度 D 不宜过大。会导致 D:H 比例在营造人性场所时失真。 根据卢原义信的”十分之一”理论,D 值不宜大于 20m, 即 21.6—27m 的外部空间。 卢原义信理论适用于所有的街道空间。但也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 误差。对于历史街区来说,它代表着历史的缩影以及人的记忆。人的感 知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对 历 史 性 街 道 空 间 心 理 的 认 知 进 行 统计 、 量 化 与 分 析 , 寻 求一 种 科 学 的 对 历 史 性 街 道 保 护与更新的方法。使历史街区重新拥有活力。 摄像机模拟人的行走路径,代替人眼在街道内进行体验拍摄,利用 格式塔心理学“图”与“底”的相关理论计算历史性街道的空间认知度, 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感知图式,分析出基于动态认知下街道空间的感知 度强度特征。 图与底理论认为,在一幅画中,面积大的区域容易被感知为背景, 面积小的区域容易被感知为图形。因此,街道中实体和空间是图形与背 景的关系,他们之间面积的对比能够使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相互转化,街 道空间感知度的计算公式:空间感知度 = 透视图上的空间面积 / 视画面 图的总面积。 因此,根据卢原义信的 D:H 值以及基于人对街道空间心理感受的量 化:空间感知度的数值,可以了解历史街区的街道的属性以及确定改造 依据。当 D:H 值处在一个适宜值时,对于实体认知度较强的街道,可以 通过对沿街建筑立面的修缮改造、使用功能的提升以改善其空间体验。 对于空间认知度较强的街道,方法包括:加强街道绿化;改善交通情况, 保证行人过程中安全:适当留出一定空间,让日常生活在其提供的场所 中展开,以营造生活化的街道空间场所,加强对空间节点及标志物的建 设与改造。尽量通过小步骤的更新,在局部、微观层面完成街道空间结 构的重新调整及适应过程。 因此,根据卢原义信的 D:H 值以及基于人对街道空间心理感受的量 化:空间感知度的数值,可以了解历史街区的街道的属性以及确定改造 依据。当 D:H 值处在一个适宜值时,对于实体认知度较强的街道,可以 通过对沿街建筑立面的修缮改造、使用功能的提升以改善其空间体验。 对于空间认知度较强的街道,方法包括:加强街道绿化;改善交通情况, 保证行人过程中安全:适当留出一定空间,让日常生活在其提供的场所 中展开,以营造生活化的街道空间场所,加强对空间节点及标志物的建 设与改造。尽量通过小步骤的更新,在局部、微观层面完成街道空间结 构的重新调整及适应过程。 2.3 人车共享理念 以上两种方式是基于人的角度出发。下面这种方式是对于人车共享 下如何权衡 车与人的关系出发 道路,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
可以体现城市的形象特色和都市文化。对“街道共享”理论的研究 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该理论的出现,使步行与机动车交通之争发生了 质的变化,人和车辆平等共存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之前“人车分离”的概念。 人们开始试图寻求一种合理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措施,以改善道路环境, 使街道中的步行者和机动车能够平等共存,各类交通能够和谐共处,减 少步行者、骑车者和机动车驾驶者之间的冲突,并增强沿街商业的经济 效益。这方面的研究综合了道路交通设计、沿街活动的规划管理及道路 空间环境设计等多方面,具体涉及了街道的物理特征、沿街活动、步行 活动、交通功能、机动车速度、交通安全、停车管理、街道景观、街道 质量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 因此在设计中可依据下列方法对街道的类型进行评估: 1 对机动车交通环境的评估 评价指标:机动车道宽度、铺装、街道家具、绿植、道路照明与标识。 2 对步行环境品质的评估 包括知觉指标 指标描述 通过对人的尺度 围合感 视觉丰富性 ( 复 杂性 ) 界面积极性 ( 透明度 ) 的调研得出。
1 0 9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 国务院令第 198 号 )[EB/OL]. 1996[2013-05-20]. http://www.gov.cn/ banshi/2005-08/23/content_25642.htm. [2] 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S]. [3] 谢浩范,朱迎平 . 管子全译 [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4] 许慎 . 说文解字 [M]. 柴剑虹,李肇翔 .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 .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现代汉语词典 ( 第 5 版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周振甫 . 诗经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7] 王力 . 王力古汉语字典 [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8] 胡奇光,方环海 . 尔雅译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 夏征农,陈至立 . 辞海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0] Answers Corporation. Word and PhraseOrigins[EB/OL]. 2013[2013-05-20]. http://www. answers.com/T/Word_and_Phrase_Origins. [11] 王禾,王晶,王兆宏,等 . 日汉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2] Welsh Assembly Government, Communities
5.1.2 街道定位
活力街道: 关注街道公共空间(图 3.1.1.2)
5.1.2.1 街道设计理念展示 完整街道:
街道瘦身:
应为全部使用者提供安全的通道,包括各个年龄段的行人、骑车人、 机动车驾驶人、公交乘客和残疾人,积极鼓励步行,倡导以人为本的设 计理念 ( 图 3.1.1.1)
环境协调性设计:
整合街道空间(图 3.1.1.3) 强调街道社区价值(图 3.1.1.4)
1 1 0
图 5-1-3
图 5-1-4
图 5-1-5
图 5-1-6
本页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中山路
保定路
作为闻名全国的繁华街道,青岛人的记忆载体,中山路失去了原有 的吸引力,旧街道规划搭配现代的交通方式难以维持它昔日的人气,在 新的街道规划中,应以恢复其往日活力为目的,着力建设完整街道、活 力街道。
车流量小,步行感受好,两侧商铺有吸引力,对街道公共空间需求 量大,应完善人车混行的街道,利用宽阔的步行空间,进行街道公共空 间设计。
图 5-1-11 保定路 图 5-1-7 中山路
肥城支路 居住人口密度大,人群室外活动量需求大,现深受停车问题困扰, 基于其南侧不可通车的特性,宜改造为步行街,营造街道社区,为居民 提供完整的步行空间,进行环境协调设计。
大沽路 车流量小,两侧建筑的吸引力较小,属于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完 善好人车混行的通行方式,不打破街道相对幽静独立的基调。
1 1 1
图 5-1-12 大沽路 图 5-1-8 肥城支路
肥城路西段 道路宽敞,车流量大,在南侧加建拆除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宽南侧人 行道,南侧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增加街道活力与社区价值。
图 5-1-9 肥城路西段
德县路 位置靠近中山路与两所学校,但商铺多,种类少,街道活力不足, 应增加停留性,建设主要面向当地居民的活力街道
图 5-1-12 德县路 本页图 刘文静 绘
肥城路东段 是天主教堂最好的“观景街”,但环境冗杂缺少规划,应保留步行 街特性,重新整合街道空间
图 5-1-10 肥城路东段
本页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5.1.3 街道现状评估 5.1.3.1 对机动车交通环境的评估 道路名称
机动车道宽度
铺装
街道家具
绿植
道路照明与标识
大沽路
道路宽度为 9.2 米,道路 两侧划有停车位,挺满车 车行道为柏油路 后道路中间刚好够两辆车 人 行 道 为 粗 糙 面 大 理 石 相向而行。道路除停车位 有盲道 划线外无分车道划线
河南路
行 道 树 规 律 布 置, 车 行 道与人行道之间有绿植 道路宽度为 7 米,柏油马 车行道为柏油路 无。街道东高西低下,西 分 隔, 树 的 高 度 基 本 超 路分车道,两条非机动车 人行道为粗糙面大理石 过 两 层 楼, 步 行 时 无 任 侧门店有 3-4 级台阶 道,两条机动车道,令单 有盲道 何阻碍且与车行道有绿 设人行道 化相隔。
保定路
青旅门口有部分家具,但 道路宽度为 7 米,北侧路 人行道为人字形铺装,南 无人使用已荒废。保定路 行 道 树 零 散 种 植, 数 量 面停车严重,影响人行道 3 盏单侧路灯照明,满足需求 侧为粗糙面大理石 有盲 南北两侧的步行街宽度都 不足 通行。道路除停车位划线 很大,有做街道家具的良 道 外无分车道划线 好条件
德县路
德县路的为双向车道,机 动车车道宽度为 11 米。 机动车与自行车混行,有 路边停车设施。
中山路
车行道为柏油路 中山路为双向四车道,行 人行道为大理石花纹 车道宽 15.2 米 有盲道
无
几乎没有什么绿荫
道 路 宽 度 为 16.2 米, 道 路两侧划有停车位,挺满 车行道为柏油路 肥城路西段 车后道路中间刚好够两辆 人行道为人字形铺装 车相向而行。道路除停车 位划线外无分车道划线
无
行 道 树 零 散 种 植, 数 量 3 盏单侧路灯照明,满足需求 不足
1 1 2
车行道为柏油路 菠萝油子马路 人行道为人字形铺装 有盲道
无
外贸大厦北立面有装饰 性 绿 化, 行 道 树 零 散 种 单侧路灯照明 植,数量不足
街道照明:2 盏单侧路灯(满 足照明需求) 广告牌灯箱品质较高,可提供 部分步行街照明。
德县路两边的餐饮店周边 行 道 树 比 较 稀 疏, 几 乎 机动车提供交通标识和照明, 围合座椅,可进入绿地少 没什么绿荫 采用沿街方式;建筑 照明较 好,缺少行人照明
机动车提供交通标识和照明, 采用沿街方式;建筑 照明较 好
表 5-1-1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5.1.3.2 步行环境的评估 道路名称
德县路
中山路
肥城路东段
道路和道路两侧建筑 建筑道路两侧的建筑基本 是德占时期保存下来的 青岛里院风格。建筑破坏 严重,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 义。
围合感
人的活动需求
界面积极性(透明度)
人的尺度
D/H值=2,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 设有许多杂乱无章的广告牌,可供休闲娱 街道停留的空间较少,沿 街道停留的空间较少,沿 例较大 围合 乐的家 具较少, 街店面主要为海产品批发 街店面主要为海产品批发 感弱,缺乏街墙,没有能够加强围 建筑材质多为石材涂料 人的活动需求低 人的活动需求低 合感的乔木;
中山路两边建筑风格具有一 定的特色,建筑围护较好, D/H值=2.7 ,围合感非常弱。 两边为商业店铺。
广告牌较为杂乱,可供休闲娱乐的家 街道的空间需求较高,主要 街道停留的空间较少,界面 具较少,建筑材质主要为抹灰,颜色以黄 为步行游客的消费、旅游参 色为主 连续性好,透明度低。 观。
两边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特 色,建筑维护完整,商铺建 D/H值=1.3 ,围合感较强 筑界面较有特色。
街道的空间需求较高,主要 街道停留的空间大,但被停 广告牌较多且混乱,但装修较为完善,有 为步行游客的消费、旅游参 车占据。界面连续性好,透 店铺延伸出来的消费座椅,但公共休憩空 间较少。建筑材质与中山路基本一致。 明度低。 观。 1 1 3
肥城路西段
肥城支路
大沽路
南建筑入口少,建筑层数较 D/H值较难估算,两旁建筑高度相 高,北侧的步行道多作快速 差较大(一层到五层不等) 围合感 活动需求较低 通行 较弱 北侧多为高度为一层的加建
南侧广告牌很少,北侧店面装修质量差, 北侧界面可进入的院子非常 广告牌影响立面观感无可供休闲的家具。 多,透明度较高。南侧围合 材质:南侧砖石贴面,北侧材质混乱,无 感强,大多不可进。 统一材质
两边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特 色 , 但 立 面 遭 受 一 定 的 破 D/H值=1 ,围合感较强,街道空间 主要的居民活动空间,但被 界面连续好,透明度低。 大量停车占据。 坏,维护不够完善。主要为 感受较好 住宅区。
广告牌较少,店面装修质量差,无可供休 闲的家具。建筑材质只要为抹灰加涂料, 遭受一定的
北侧多为不可进入建筑(含 外贸大厦入口) D/H=1.5, 围合感强 南侧多为饭馆
北侧广告牌很少,南侧广告牌质量低,数 量多,夜间灯箱不美观。存在规律:越是 向东靠近中山路广告牌占墙面积越大,但 有树的遮挡,并不会对立面造成太大破坏 无休闲家具 材质:南侧为粗糙的水泥抹面+石材,充 满年代感,无贴面装饰 北侧为新涂料
除少数参观有人行道摆桌现 界面连续性好,透明度低 象,无其它活动
D/H=1.3,围合感好,树的高度基 除穿行而过无其它活动 本超过两层楼,加强围合感。
广告牌形式低调,不影响街容 界面连续性强,建筑高度多 无休闲家具 为两层,无支路,透明度适 北侧与大沽路南侧建筑材质相同 中,街道更多作为快速通行 南侧为新涂料
河南路
街道两侧均为店铺
保定路
广告牌质量较高,南侧广告牌较大,夜晚 沿街建筑两栋20层高楼,其他建筑 有旅馆,需要室外的交流场 界面连续性较弱,有支路, 灯箱亮,但有树的遮挡,并不会对立面造 两侧均为商铺,商业氛围良 为两层,以及一栋五层高的建筑 , 成太大破坏 所 透明度适中 好 围合感总体较强 材质:均为老房子,刷一层新涂料
保定路
两侧均为商铺,商业氛围良 D/H=() 围合感强 好
广告牌质量较高,南侧广告牌较大,夜晚 有旅馆,需要室外的交流场 界面连续性较弱,有支路, 灯箱亮,但有树的遮挡,并不会对立面造 成太大破坏 所 透明度适中 材质:均为老房子,刷一层新涂料 表 5-1-2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5.1.4 街道设计 5.1.4.1 特性设计 中山路——完整街道设计
保定路——活力空间建设
增设非机动车道与绿化带,人行道设置尺度适宜的休憩座椅。
增强步行空间建设 , 减小道路宽度 , 增设街道家具,丰富步行空间。
图 5-1-17 保定路
图 5-1-13 中山路
大沽路——闹中取静
肥城支路——环境协调设计 强调街道的社区价值,对基地内现有停车进行规划转移。街区改建 为口袋公园,旨在服务于周边居民,也满足非机动车穿行的功能。 道路宽度满足消防通道宽度。
规划转移街道路面停车,加宽人行道宽度,强化步行体系,增设绿 化与街道家具,使街道有最基本的通车功能,但更多的是一处静谧的街 区公园。
1 1 4
图 5-1-18 大沽路 图 5-1-14 肥城支路
肥城路西段——增加街道活力与社区价值
德县路——活力空间建设 规划路边停车形式,绿化与街道家具结合布置休憩点。
与北侧建筑退让出的大片空地相结合,建设面积较大的公共活动空 间,而不是单纯的人行道。
图 5-1-19 德县路 本页图源: 刘文静绘 图 5-1-15 肥城路西段
肥城路东段——重新整合街道空间 对街道家具、步行范围进行重新划分。
图 5-1-16 肥城路东段
5.1.4.2 共性设计 城市开放公共空间营造 街道人行空间
建筑退界形成的临街空间
图 5-1-20
图 5-1-21
1 1 5
放大的街口形成的空间
大面积公共空间
图 5-1-22
里院内部公共步行通道
转角空间
本页图源: 刘文静绘
图 5-1-23
图 5-1-24
图 5-1-25
5.1.4.3 改善交通性 三种交通方式在基地内的路线分布图
1 1 6
图 5-1-26
自行车停放点规划
图 5-1-27
大沽路—河南路自行车停靠点
图 5-1-28
中山路改造前改造后街道剖面对比图
此处停靠点与改造后的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结合,形成街角停留空间。
图 5-1-29
因为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扩宽的因素嵌入,形成的街道空间因此变化, 倡导慢速空间更具有活力与停留感。
改造前
改造后
图 5-1-30
本页图源: 刘文静绘
5.1.4.4 公交车站点规划 设计策略 在保留原本的公交车站的位置(黄色部分),增添德县路段的公交 站点(绿色部分),服务于德县路的青岛七中以及肥城支路片区段的居民。 并且激活德县路的街道活力。 中山路的原有公交车站可进行建筑小品的改造,与自行车停靠点进 行融合设计,形成特色。并且增加休憩的空间区域。
1 1 7
图 5-1-31
公交车站停靠点示意图
公交车站与街道关系示意图
图 5-1-32
图 5-1-33 本页图源:李丽松绘
5.1.4.5 停车问题解决方案——路内侧停车 规划后可提供路内侧停车方式的区位图
路内侧停车方式规划
林荫道
为快速行车提供阻碍 公共交流区
减速带 缩小街口减缓行车速度
图 5-1-34 图源: 刘文静绘
图 5-1-35 图源:刘文静绘
5.1.4.6 停车问题解决方案——停车场规划 1 1 8
停车场选址及入口位置
图 5-1-36 图源:李丽松绘
停车场选址及入口位置
停车场辐射范围
此处停车场选址主要对大沽路片区的高层商业大楼(图中红色块) 进行改造。商业大楼门口大沽路与河南路的街角(图中绿色块)原是停 车区,停车现状混乱,通过规划与改造将此区域空间置换为城市绿地公 共开放空间,而停车场规划在商业大楼的地下。
停车场的服务范围主要是大沽路、肥城路、保定路以及河南路,包 括周边的几个商业建筑与居住区。辐射范围较广。 注:本次停车场规划只对大沽路片区进行规划,中山路片区前期已 进行大量的停车现状的分析,但由于仅在中山路片区内增设停车点的可 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对于中山路的停车场规划提出的建议是保留原有的 停车场并进行扩建,与片区外周边的区域结合选择合适的停车点,将此 纳入未来规划的范畴。
1 1 9
图 5-1-37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5.1.5 节点设计 5.1.5.1 节点空间现状
1 2 0
图 5-1-38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5.1.5.2 需要改造的道路节点区位图 选取需要进行空间优化的城市街道空间,通过对建筑的立面、街道 尺度、街道尺度、活动空间及停车规划进行改造设计,主要体现人与建 筑的关系、街道家具营造,人群的活动状态,营造良好的开放性街道公 共活动空间。
1 2 1
图 5-1-39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5.2 基础设施与绿化 5.2.1、道路的分级 根据“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各个街道的宽度而不考虑各个街 道的人、车流量等因素,将街道分为三个级别:车行主干道、人车共行 支路、步行支路。 车行主干道是以车行为主的道路,作为历史街区机动车和公交车的 快速交通道路,当然两侧也有人行道系统。根据上图可分为中山路、河
南路。 人车共行支路是次一级的以人行为主的街道,在设计老城区步行系 统中占主要地位,在作为步行功能的同时可以沟通主干道,但是要限制 车行速度还有停车数量,能缓解历史街区的停车压力。在上图的划分中 有肥城路西段、大沽路、保定路、德县路。 步行支路是最低一级的街道是完全以步行为主的街道,在城市空间 的设计中可以规划为休闲的步行街,根据上图划分有浙江路、肥城支路 还有较为特殊的肥城路东段。
1 2 2
保定路
德县路
浙江路
大沽路
步行支路 人车共行支路 车行主干道
中山路
肥城支路
肥城路
河南路
图 5-2-1 道路分级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5.2.2、消防系统现状分析与规划 5.2.2.1 历史街区消防隐患的特殊性 青岛“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街区内人口密集、年代久远 的大量里院建筑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 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 和社会价值 , 但同时也隐藏着严重的消防缺陷 : (1) 里院建筑采用很多的木结构 , 如里院的木结构(见图 13)、楼梯(见 图 14)还有走廊;在室内外装修中也大量使用木材等易燃材料;耐火等 级低且火灾荷载较大。 (2) 里院的功能布局上居住与餐饮、商业、娱乐的模式 , 而且人口密 集 , 火源众多 , 火灾安全性差。
(3) 市政设施相对落后。电线、煤气管线老化且杂乱(见图 15), 容易引发火灾 , 而供水管网又相对不足 , 无法提供足够的消防水量和水 压。 (4) 防雷保护措施不健全,维护不善 , 以及疏忽管理等原因 , 不少设 施由于环境湿度大、锈蚀等原因 , 损坏地比较严重 , 不能很好地起到保 护作用 . 在遇到雷雨天气时 , 容易受到雷击引发火灾。 (5) 使用和管理不当。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提高 , 往往为了利用历 史街区的老建筑招引游客充分发展当地经济 , 把里院还有其他老建筑分 租给经营者 , 利用其开设饭店、旅馆、商店 , 或其他用途的门面房 , 甚至 改建建筑内部结构 . 这种随意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做法 , 使建筑的使 用性质发生变化 , 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图 5-2-3
图 5-2-2 里院的木结构 图源:周枭、张云帆摄
5.2.2.2 基地街区消防栓建设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按照国家消火栓设计要求 , 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 120m, 保护 半径不超过 150m, 从右图基地消防栓分布图可以看到,基地现有的消防 系统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只有广场、中山路和大沽路有消防栓,它们 所服务的范围勉强能覆盖局部,如广场上的天主教堂及周边保存较为完 整的历史建筑,中山路上基础文保单位级别较高的建筑,如现在的建设 银行、中国电影院,还有附近的里院;还有就是大沽路中段部分,这里 建筑除了商业和居住混合的里院之外还有一栋出租给许多公司的大楼。 而在其他的街道没有看到有关消防的市政设施,而且整个基地乱停车的 问题十分严重,对交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一旦发生火情消防人员的救 援工作将会十分困难,主要只能靠居民自救。所以完善消火栓系统 , 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基地消防栓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基地内的消防栓主要的问题服务 范围的覆盖面积小,不成系统,难以保证在发生火情时基地内其他建筑 和人们的安全。所以建议保留目前基地内所有的消防栓,并且按照国家 消火栓设计的间距要求,还有街区的道路级别规划消防栓。 消火栓系统是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的主要保障 本着防患于未然和区内自救为主的原则 , “天主教堂 -- 大沽路” 片区街道宽度大于 4m,符合我国《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和《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通道最小净宽 4m, 净高尺寸 4m 的要求,精 心规划和建设消火栓系统 , 采用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结合的临时高压制
里院的木走廊 图源:周枭、张云帆摄1
图 5-2-4 杂乱的电线 图源:周枭、张云帆摄
消防供水系统 , 是适应历史街区特点的经济可行的消防策略 , 而且在国 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实例。如泉州的历史街区采取加大生活给水管管径、 提高水压的办法 , 成功地保障了消防安全。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 , 完善 的城市消火栓系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的主要保障。[1] 完善的城市消火栓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保证充足的消防水源和水压。 城市给水管网是历史街区的主要消防水源。在历史街区规划和改造 过程中 , 应该认真核算区内消防所需的水量和水压。以城市管网为水源 , 往往难以满足消防水压要求 , 可在街区规划中选择适当地点建设加压泵 站 , 一旦火灾发生 , 立即启动消防水泵 , 使室外消火栓水压增加。消火栓 的建设可以和城市生活供水系统相结合 , 比较经济可行。当消防车难以 到达 , 需配备移动迅速、动力简单的轻便型消防增压设备 , 如手抬泵和 推车泵等。 (2) 合理规划室内外消防栓。 按照国家消火栓设计要求 , 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 120m, 保护 半径不超过 150m, 这是由我国消防车的供水范围还有水带工作长度决定 的。室内消火栓对初起火灾的扑灭极其重要 , 应根据建筑物的情况尽量 多设 , 至少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设置室内消火栓。 (3) 配套机动消防泵、水带、喷枪等消防器材。 尽管一般的室外消火栓主要供消防人员使用 , 不配备固定的消防器 材。但对“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而言 , 考虑到可能因为街道停车
2 3
导致消防车可能无法到达 , 可以参考室内消火栓的做法为每个消火栓配 备固定的消防器材箱 , 以便消防人员或义务消防员使用。如果街区内消 防水压不足 , 则需配置数台手抬式或牵引式的机动消防泵 , 在火灾扑救 中可以灵活地运送到火场地点 , 代替普通泵浦消防车增加消防水压。 (4) 配套机动消防泵、水带、喷枪等消防器材。 尽管一般的室外消火栓主要供消防人员使用 , 不配备固定的消防器 材。但对“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而言 , 考虑到可能因为街道停车
导致消防车可能无法到达 , 可以参考室内消火栓的做法为每个消火栓配 备固定的消防器材箱 , 以便消防人员或义务消防员使用。如果街区内消 防水压不足 , 则需配置数台手抬式或牵引式的机动消防泵 , 在火灾扑救 中可以灵活地运送到火场地点 , 代替普通泵浦消防车增加消防水压。
1 2 4
原有消防栓
保定路 18 号 非文保单位 普通办公楼
中山路 93 号 省级文保单位 建筑师:庄俊 建造年代:1929 年 原交通银行,现建设银行
中国电影院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山东大戏院 建造年代:1931
圣弥厄尔教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师:(德)毕娄哈 建造年代:1932-1934
图 5-2-5 基地消防栓分布图 图源:周枭绘
1 2 5
图 5-2-6 基地消防栓规划图 图源:周枭绘
5.2.3、座椅与城市公共休憩空间 城市休憩空间是指人们在业余生活中自主、自发所进行的,为了缓 解疲劳、随机交往等多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场所。目前,休憩的各种功 能和形式反映在空间环境中各自独立,没有形式统一的系统。应该创造 一种满足休憩多功能要求的物质空间环境,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它满足的休憩行为既要体现个人的独处与旁观,又要体现社会行为中的 公众参与,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良好的休憩空间能使人心神愉快, 又能提供与人交往,获取信息、强化自身的场所,对促进社会整合有着 积极作用。 休憩空间的组成可分为硬质因素(包括建筑物、铺地、小品、服务 设施等)和软质因素(包括动植物、水、人)两大部分 , 在此暂时只考 虑小品、服务设施、人和绿化。因此,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不同于广场、 公园,它是以休憩为主要目的、为大众服务的场所,且应是开放的、非 赢利的。 图 5-2-7 城市公共空间
图 5-2-8 城市公共空间
5.2.3.1“坐”的设施
1 2 6
适宜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应该为人们安坐小憩提供许多不同条件, 让所有使用者都有机会选择和逗留,尤其是在“天主教堂 -- 大沽路” 片区这样别具异国风情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街道。 基本的座位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座椅提供不同人们的不 同活动需求,比如老人们因为身体不便并不愿意去较远的老舍公园而是 在自己居住的街道上活动,打牌、下棋、聊天、带孩子;年轻人可以和 朋友小聚、看书、休憩(见图 19-1);店主们则希望为游客提供能吸 引他们逗留和消费的桌椅(见图 20)。只要有足够的休憩座位 , 人们总 是会挑选位置最佳、最舒适的座位 , 这就要求有充裕的基本座位 , 并将 它们安放到精心选定、这些地方能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 章法无误的地方 , 这些地方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
图 5-2-9 坐具与城市公共空间
图 5-2-10 坐具与城市公共空间
图 5-2-11
商铺的桌椅
5.2.3.2 座椅的基本形式 1)长椅 长椅是街道常用的座椅,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单向无椅背、单向有椅背、双向无椅背。在“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 区的广场上分布着的主要是单向有椅背长椅 , 能为行人提供休息、交流 的场所,也能为广场积聚人气;图 21 表示的是使用长椅时人们的面向 的几种可能,可以看到这种造型的座椅适合个人休息或者一两个熟人使 用而不适合多人或团体使用,领域性很强,当多人共同使用时可能妨碍 来往行人的通行 , 而不相识的两个人共同使用时则容易使其产生不安的 感觉。 但是也需要根据实际的环境和主要使用人群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座 椅。如右图,多向座椅,这种座椅景观性、实用性都很强,适合放置在 广场上,可供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观看不同的建筑和人的活动; 景观座椅适合放置在城市空间的节点上,成为人们视线和自身聚集的焦 点;后面三种座椅十分常见,但适用的空间有所差别,背靠座椅 1 适合 在步行街这样两边都有人流活动和景色的空间;折叠座椅则适合相对狭 窄的人行道空间或者局促的坡地,在这样的空间氛围里人与人之间的亲 切感会加分;背靠座椅 2 则适用坡地之外的各个空间。
图 5-2-12 长椅
图 5-2-11
多向座椅
图 5-2-12
景观座椅
图 5-2-13
背靠座椅 1
图 5-2-14 折叠座椅
图 5-2-15
背靠座椅 2
本页图源:https://www.pinterest.com
2)圆形座椅 圆形座椅可以和可庇荫的树木结合,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给人的 亲切感会更强,在基地的广场有所分布,使用非常方便;从图 24-3 可 以看到,在这种造型的座椅适合个人、多人使用 , 对团体而言 , 容易限 制他们的交谈活动。
图 5-2-16 圆形椅 图源:缪宏娇 .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研究 . 中国知网
而圆形座椅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功能差别,如左图所示,人行道这样 的空间有很强的指向性,所以圆形座椅也可以跟随其空间性质改为“回” 字形;而树灯圆形座椅自身就是一个创意景观节点,而且有很强的吸引力; 后面三种座椅的差别是在使用时人们的空间感受会有不同,圆形座椅是 完全外向的,而半圆形座椅则是双向的。
1 2 7
图 5-2-17 “回”字形座椅
图 5-2-18 树灯圆形座椅
图 5-2-19
圆形座椅
图 5-2-10
半圆形座椅
图源:https://www.pinterest.com
3)台阶 “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是坡地地形,为了缓冲坡地带来的高 差在很多街道都有台阶。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里活动时,台阶也是人们 使用的焦点之一,但是因为台阶的尺度不合适还有缺少如左图台阶那样 的行为暗示,所以台阶对人们的吸引并没有那么大。
图 5-2-21
台阶 图源:https://www.pinterest.com
4)转折椅 单独转折椅这种造型的座椅 , 如果转折角度合适 , 有利于使用者交 谈而不感到拥挤;适合放在广场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
图 5-2-22 折向椅
5.2.3.3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人群的行为 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人性化休憩空间的塑造 , 使空间具有近人的 尺度、比例 , 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 同时要求空间的设计发展为 设计一种公共及社会交往的方式。其中一切设计手法及空间操作介质都 是手段 , 是为这种活动方式服务的。 1)人看人的心理需求 人看人其乐无穷 , 这是人的天性。人是一道特殊的景观 , 在对广场、 街道的调查中发现 , 大多数人在休憩时对视选择面向人们活动的地方。 当座位不朝向人时 , 要么无人问津 , 要么被人以一种反常的方式使用。 人们在公共活动中的心理更倾向于看人 , 而不是被人看。许多人 ,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 , 总是把椅子搬到门外或背靠自己房屋的正面墙 , 兴高采烈地注视着街道的各种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公共休憩场所中布 置座椅时 , 特别要考虑满足人看人的需要。 2)交往的心理需求 人是需要社交的,完全封闭自我的人身心是不会健康的。在当今的 信息时代 , 人与人的交往更显得尤其重要。人际交往的需求对城市公共 休憩空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 要使人们便于交往 , 则空间必须是开放的、 相互连通的 , 人们可以走来走去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空间范围 , 是一种既 分又合的状态。
1 2 8
图 5-2-23
街道的活动 图源:刑洛铭、王艺斐绘
对座椅的规划 保留基地主要分布在广场东侧的原有的座椅;按照各个街道的里院 的入口、绿化的分布、居住在此街道的人口来规划座椅,在细化设计时 还应该考虑到街道界面、城市空间的照明、建筑景观节点还有消防等细 节因素。将座椅分为两类,长椅和树椅,前者成本低、适合各个类型的 街道空间,后者能利用树木庇荫,而树木本身也有很强的对人的亲切感, 能吸引人们来此聚集活动。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应该考虑街道的分级,来确定每条街道座椅分布 的疏密程度。车行主干道:中山路、河南路;是以车行为主人行为次的 道路,也是相对繁华的街道,人流量相对较大,座椅服务人群以行人为主,
所以在设置座椅的时候间距相对较大;但中山路有两处公交车站,应该 设置座椅。人车共行支路肥城路西段、大沽路、保定路、德县路是以人 行为主的街道,而且服务人群是本街道的居民,其次是行人,所以在设 置座椅应该在里院入口附近和能庇荫的树木下面。步行支路:肥城路东 段、肥城支路、浙江路是完全人行的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入的街道,而且 这片区域有保存相对完整也较为精美的历史建筑,如圣弥尔教堂、原修 女学校等,是旅游热点,在考虑居民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动方便的同时还 应该对游客的影响,设置座椅时考虑的焦点可以是各处精美的建筑立面、 景观节点还有人们的活动点。肥城支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街道,在设计 整个人性化城市空间的时候,会被设计成社区化的街道,在后面的细节 设计会着重设计。
树椅
长椅
1 2 9
图 5-2-24 座椅规划图 图源:周枭 绘
5.2.4 基地路障现状的评判和规划 5.2.4.1 对基地街区路障现状的评判 对于各个街道各个路障带来的问题和优势,在对街道现状各个基础 设施的分析就有过结论了,此处只针对基地街区的路障对设计步行交通 系统的影响作出评判,建议保留与否。
因为保定路、大沽路与河南路交界的小广场被改造成了停车场, 对于保定路与大沽路人行道两侧路障,周边的宾馆和公司为了停 车方便而在人行道两侧设置路障,目的是占用人行道做停车场使 用,而行人则不得不冒险走到车行道上去,而且在发生火灾时会 妨碍消防车的停靠和抢救工作的进行。建议不保留。
1 3 0
周边商店为了门口不被停车占用而设置的各种路障,能保证人 行道畅行但是影响街道的美观,而且同样在发生火灾时会妨碍 消防车的停靠和抢救工作的进行。建议不保留。
为了保证广场不被停车占据而在进入广场的各个入口设置路障, 有固定路障也有限时开启的路障,但是因为管理不当,广场和 肥城路东段仍然有很多车辆,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 便,同时对于每天来这里拍婚纱照的新人们还有拍照留念的游 客来说是十分煞风景的;也因为路障的设置不合理和管理不当, 肥城支路成为杂乱的停车场,能看到天主教堂侧面风景的浙江 路也少有人气。建议保留但要进行再设计。
设置在各个路口四周的固定路障,商店为了门口不被停车占用而 设置的的路障,能保证人行道畅行但是影响街道的美观,而且打 断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可以看到只有保定路与中山路交界口 的路口因为派出所的存在而没有路障。建议加大交警对街道停车 的管理,路障不保留。 图 5-2-25 基地内路障现状分布图 图源:周枭 张云帆绘
5.2.4.2 基地街道路障的规划设计 原有基地各个街道上的各种路障是商家和居民为了应对乱停车的问 题而设置的,在对“天主教堂 -- 大沽路”片区修复设计时,提倡以步 行和公共交通为主,限制机动车交通,建造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停车场, 这样街道的停车压力会比原先小很多,而且加大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和 组织街道商铺参与对街道停车的监督和干预,移除大沽路、中山路等街 道上原有的各种路障,在河南路、保定路、德县路的人行道做局部的绿 化带设计,原因之一是绿化设计的需要,同时这些街道做绿化带部分的
人行道少有人气,也需要这样的路障避免人行道再次成为停车场。为了 保证广场及其周边街道,浙江路、肥城路和肥城支路的创意集市的设计 和运行,还有减少乱停车对以教堂为中心的历史建筑风貌的破坏,应该 对各个进入广场入口的路障基本保留原貌。在肥城支路取消,支路与肥 城路交界口的花池路障,加强肥城支路的街道空间和其他的城市空间的 整体性,同时铲平了支路两侧的人行道,将其还原为步行街道,在街道 中间进行绿化设计,目的之一是限制车辆进入肥城支路,解决这里乱停 车的问题。
在保定路北侧人行道设置绿化带作为路障,设计意愿之一是 出于对绿化设计的考量,也是因为现在相邻被改建为停车场 的广场会被还原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节点成为周边居民街 头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保定路北侧没有想其他街道那么多 样的商业对街道进行幼小的监督和干预,避免这里的人行道 再次被停车占据。
1 3 1
肥城支路最严重的是停车问题,原本街道失去城市公共空间 该有的交通、居民街头活动场所的等功能。肥城支路在步行 交通系统中划为完全步行的街道,在设计景观节点的时候策 略是将肥城支路的人行道铲掉拓宽街道宽度、强化街道空间 的整体性,在街道的中间位置设计一定的绿化节点,为居民 提供休闲娱乐公共空间,同时限制车辆进入街道解决这里的 乱停车问题。
保留原有的进入广场各个入口的路障,但应该设置为可开 启路障,以保证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进入等突发情况。
可开启路障 绿化带路障
步行支路 人车共行支路 车行主干道 图 5-2-26 基地内路障规划图 图源:周枭 绘
5.2.5 基地垃圾桶的布置分析与规划 5.2.5.1 规范
1 3 2
道路垃圾桶对于维护城市环境卫生和塑造城市形象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长期以来城市道路垃圾桶布局主要依据现有的城市规划标准和环 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存在标准单一、操作上较为笼统的问题,对于不 同城市功能区未制订出差异化的标准.根据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的法规和 标准,道路垃圾桶的布设既未被纳入公共设施规划范围中,也未明确纳 入市政设施规划范畴;又因处于环境卫生工程的末端而被简单处理,明 确提出“废物箱”的只有《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 2 0 0 5)》 和《 城 市 环 境 卫 生 设 施 规 划 规 范( G B 5 0 3 3 7 - 2003)》,前者指出“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 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后者指出“废 物箱的设置应满足行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行人生活垃圾分类方 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关于道路垃圾桶的间隔, 即商业、金融业街道间隔50~100m,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间隔100~200m, 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总体来看,规范所设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实际操作起来 却存在标准模糊、针对特定城市功能区适应性不强等问题;目前关于垃 圾桶设置的研究并不多,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到垃圾 桶层面的内容.有关垃圾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垃圾桶的外观和结构设计、 垃圾分类收集等内容;少数的研究涉及到居住区配套垃圾桶的数量配置; 对于城市功能分区对垃圾桶的收集需求差异研究未见相关报道。
序号 1
类别 一类垃圾
垃圾类别 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
2
二类垃圾
定义 表示最适合于会后和资源利用的垃 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金属 和织物等 表示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 全处理的垃圾。包括电池、灯管等 日用化学品
大件垃圾
表示体积庞大的废弃用品,包括家 具家电等
可堆肥垃圾
表示可以适于发酵做肥料的垃圾, 包括厨余垃圾和落叶等
其他垃圾
除上述类别以外的垃圾 电池 含各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 电池纸类 各种有毒纸制品
表 5-2-1 垃圾分类 图源:梁勇 , 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完善研究 [D]. 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10
5.2.5.2 青岛市垃圾的分类方法 简单的分类和过于复杂的区分都是不恰当的 , 都有可能给垃圾的最 终处置、资源化利用带来严重的困难。简单的分类有可能因生活垃圾中“杂 质”过高 , 使可再生利用的部分再利用成本增加 , 而过于复杂的区分 , 一 方面是可能加大生活垃圾回收的成本另一方面则可能受限于目前青岛市 居民的文明素质 , 致使垃圾不能得到相应的分类处置或资源化利用而违 背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初衷 , 进而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笔 者收集了最近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文献 , 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根据国家出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城市生活垃圾被 重新划分为三类 , 它们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 物表示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 , 包括纸类、塑料、玻璃、织物和瓶 罐等有害垃圾表示含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 , 包括电池、 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其它垃圾表示分类以外的垃圾。 二是依据我国发布的《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标准》, 城 市垃圾按产生源可以分为八类居民生活垃圾、清扫垃圾、商业垃圾、工 业单位垃圾、交通运输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和其他垃圾。 三是青岛市在《青岛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年一年中 , 将城市生活 垃圾分为上表几类 . 四是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高的现状以及现有处置 方式的局限的实际情况 , 将城市生活垃圾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食品垃圾 , 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 这 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普通垃圾 , 包括废弃纸制品、 废塑料、破布及各种纺织品、废橡胶、破皮革制品、废木材及木制品、 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和尘土等。普通垃圾和食品垃圾是城市垃圾中可回 收利用的主要对象建筑垃圾 , 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材、 废管道及电器废料等。这类垃圾一般由建设单位自行处理 , 但也有相当 多数量的建筑垃圾进入城市垃圾中危险垃圾 , 包括干电池、日光灯管、 温度计等各种化学和生物危险品 , 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质 的废物。这类垃圾一般不应混入普通垃圾中。 比较以上四种分类方法 , 根据青岛市城市居民文明素质和相关分类 知识缺乏的情况 , 可以将垃圾的分类回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居民 的初级回收阶段 , 第二阶段是相关单位的二次回收阶段。其中在第一个 阶段运用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可取的。这是因为第一 , 青岛市居民的生活 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不强 , 政府也没有尽到应有的宣传作用。过于复杂 的分类 , 在目前阶段很难得到贯彻 , 反而是浪费生活垃圾处理领域有限 的资源。第二 , 鉴于目前青岛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复杂 , 含水成分比较大 ,
但是无机物含量较小 , 也不利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第三 , 其实 , 青岛 市城市居民放到垃圾桶里的生活垃圾均是自己已经分拣完后剩下的基本 无价值的厨余垃圾等 , 因此 , 也没有必要进行那么详细的分类。在第二 个阶段则可以采取第三种分类方法 , 在居民初级分类的基础之上 , 相关 单位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 再对生活垃圾进行详细的分类回收。如此一来 , 经过两个阶段的分类回收 , 基本上可以保证有用物质达到回收利用的目 的。[2] 5.3 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点如下 1)有用成分含量小 , 资源化程度低。青岛市与山东省内其他城市的 居民相比 , 居民素质较高 , 再加上政府推行的垃圾回收政策 , 其能够较好 地做到垃圾分类回收 , 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极少见到。在生活垃圾的种 类中 , 食物残余和含水率高的垃圾占据多大部分 , 危险废物所占比例较小 , 垃圾资源化的成分较小、地域分布与治理力度不均。由于青岛是全国著 名的旅游城市 , 每年来青岛的游客达到几百万人之多 , 但是青岛的著名 旅游景点和商贸中心都集中在市南和市北两个区 , 其中尤以市南区为重。 因此 , 市南与市北的生活垃圾的垃圾种类与其他几个区的种类有很大的 不同。随之带来的是政府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市南市北两个区 , 其 环境堪称是北方城市的典范 , 但是其他几个区却与北方的其他城市没有 什么区别 , 治理力度明显落后于市南市北。 2)垃圾的含水量与城市降水量直接相关 , 基本保持稳定。根据最近 几年的统计数据 , 城市降水量高的年份 , 垃圾含水量也较高相反 , 城市降 水量低的年份 , 垃圾的含水量也较少。此外 , 从生活垃圾的基本构成看 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 , 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 , 不可堆腐物多于可 堆腐物。[3] 4、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存在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政企不分,仅仅依靠 政府财政投入,运行机制过于死板,不够灵活;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城 市垃圾收运机械陈旧,过于依赖人力,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工人作业环 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工作效率低。 (2)处理技术方面。分类收集的效果较差,还无法将占垃圾总量 50% 以上的厨余垃圾分开,到目前为止,青岛市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仍是混 合收集;由于生活垃圾缺乏有效的分类收集,用于堆肥的垃圾原料含有 玻璃、塑料、甚至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从而导致堆肥产品质量不高、 肥效低、销路不畅,严重制约着垃圾堆肥处理的发展;焚烧厂的建设一 次性投资较大,其建成后的运行成本也很高,这都将制约生活垃圾焚烧
技术的发展。[4] 5.5 垃圾桶的主要问题 里院居民的生活垃圾不分类,最后运走或填埋或焚烧对环境污染都 很大、垃圾桶身没有按时清运,白天部分垃圾桶仍然留在街道上妨碍人 行道使用,而且及时清洗消毒,街道时有异味、位置布置也不合理;景 观性垃圾桶间距不合理。 初步方案: 生活垃圾桶布置原则是为方便居民使用而布置在街区的各个路口, 按照表 1 的垃圾分类要求将垃圾进行分类,垃圾桶的数量根据居民垃圾 日产量而配置,生活垃圾桶每日服务时间是原来的晚上 6 点到次日凌晨 5 点,每天按时清运生活垃圾桶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定时对生活垃圾桶进 行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其在使用时间桶壁干净并且不会在街道产生异味。 景观性垃圾桶的布置原则之一是放在各个路口的四角,其二是 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中,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 商业、 金融业街道:50 ~ 100m;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 100 ~ 200m; 支 路、 有 人 行 道 的 快 速 路:200 ~ 400m 的 原 则放置的,如中山路是主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其垃圾桶间距是在 50m ~ 100m 之间,并且在公交车站设置垃圾桶;其他街道属于支路、 有人行道的快速路,所以景观性垃圾桶间距在 200m 左右。
图 5-2-27 规划后的垃圾桶分布图 图源:周枭绘
图 5-2-28
基地现有的垃圾桶分布图 图源: 周枭绘
1 3 3
5.2.6 城市照明系统 5.2.6.1 城市的灯光景观体系 城市的灯光景观体系是由空间体系、色彩体系、亮度体系和供电系 统构成。 空间体系是由观赏空间和视觉空间组成,观赏空间是从人的观赏角 度出发分析,从高处俯瞰城市的观赏方式,步行漫步观赏方式和定点观赏, 都属于观赏空间。视觉空间则包含面视觉,视觉轴线,点视觉。 色彩系统,应从城市的整体和单体建筑的色彩等进行把控,以一个 灯光景观序列作为完备的系统进行规划。在灯光序列中,把握色彩分区、 色彩匹配、兼容性等,使整体色彩平衡,与对应的景观元素色彩材质相 融合。 灯光景观的亮度系统不但指灯光的亮度,还包括不同形状的光源, 如点状光源、面型光源及组合型光源。亮度用以调节色彩的强度,可以 在总体上进行色彩、色彩强度空间、及饱和度的综合调节,体现灯光的 层次性。 供电与控制系统是为了通过智能控制等方法,设置经济、灵活、高 效的控制方式。
5.2.6.2 道路照明 道路 1 3 4
道路包括人行道路和车行道路,两者对灯光的要求不大相同,车行 道路应为路面提供一定亮度,便于车内司机观察前方 60-160m 的路面, 来分辩道路和周围环境的状况,正确的判断交通状况,减少夜晚的交通 事故,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1) 车道 道路照明的亮度针对不同种类有不同的要求,城市道路照明中,水 泥混凝土路面要求照度 10lx,沥青混凝土路面要求照度 15lx;公路隧道 照明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要求照度 10-13lx 等在灯具的选择上,沥青混 凝土路面要求照度 15-22lx,为了防止眩光的形成,灯具的最大光强方 向和垂直夹角不宜超过 65°,灯具的仰角不宜超过 15°。并且要求灯 光够亮,光源尽量做到隐藏。
图 5-2-28
2) 人行道路 对于人行道路,需要考虑夜间游园的缓慢节奏下,在照明上体现序 列照明逐渐形成空间序列,展示道路的形状,人们可以安全沿着道路行进, 结合各路段相应景观的照明效果,走在每段路径上都有新的感受。对照 明的一般要求是在 1.5m 高、4m 远的距离内能识别面孔。同时在规划 人行道路灯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与绿化、座椅等结合形成口袋公园性质的 公共小空间。
城市快速路夜景图
图 5-2-29
人行道路灯
广场 根据广场的开场程度将广场分为: (1)开敞型公共空间。 是人流量大、流动性比较强的场地。一般地形平坦、面积较大,铺 地面积较大。多位于广场中心位置,空间的界定多采用草坪、水体、铺 装等景观设施。另一种开敞公共空间主要是交通空间,人流量较大,且 不作停留,为了不影响视线,采用草坪、低矮灌木分割空间。 (2)半开敞型公共空间。 通常以绿化或小品为依托,相对于前者,组成元素具有视觉丰富性、 趣味性,面积较小,人流相对减少,动态静态兼而有之。 (3)半封闭型公共空间。 对私密性要求较高。这类空间常以建筑、绿化为依托,结合座椅等 形成排他性,形成心理上的安全区域,由人们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心理需 求产生。 图 5-2-30
广场路灯
图 5-2-31
埋地灯
本页图源:周枭、张云帆摄
5.2.7 电线杆 基地现状的电线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建议是基本保留现有的 电线杆,在此基础上对于杆身老化、使用强度过大的电线杆在后期方案 设计中应考虑在原有电线杆相对合理的位置建设新的电线杆来减轻老电 线杆的使用压力,但是新的电线杆的高度、直径、材料等方面应该和原 来电线杆是一样的。
杆身老化,且与树枝 掺杂在一起,对电线 杆的维修带来障碍, 也容易引发火灾,建 议保留,但需要对树 木进行修剪或移走。
电线杆也放置了变压 器,这是街道十分常 见的电线杆使用方式 之一,对街道的使用 不存在太大的影响, 反而这种形式也是老 城记忆的一种,建议 保留。
1 3 5
这种电线杆是新换 的,与老城一般老旧 电线杆不同,其使用 强度不大,而且电线 杆和路灯一体本身也 是青岛街道原来的形 式之一,建议保留, 而且可以是后期方案 设计的参考形式之 一。
杆身老化,线路杂乱 且使用强度较大,又 是设置在路口很容易 遭到车辆撞击带来更 大的安全问题。但其 自身已是老城的一个 意象存在人们的记忆 中,建议保留。 使用强度不大,杆身老化不稳固需要铁桩来 固定,其自身也是老城记忆之一,建议保留。
图 5-2-32
电线杆改造图 图源:周枭绘
5.2.8 绿化现状调研及规划 5.2.8.1 现状调研
1 3 6
图 5-2-33 基地内绿化分布图 图源:张云帆绘
道路绿化分隔带虽小,但在城市中分布广泛,位置重要显眼,对城 市面貌影起着重要的作用。道路绿化的景观构成对城市形象具有很大的 影响力,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覆盖率 中占较大比例。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 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发挥好城市道路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 景观的作用已成当务之急。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 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植树、栽花、种草能人 为强化自然体系,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 来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起到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 防风固沙等等生态效益。 当然,树木对人们的贡献绝不仅是提供新鲜空气, 制造一片荫凉这么简单。绿色是健康的颜色,生活在绿色中使人心情舒畅, 安适放松,绿化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基地内树种繁多,分布也相对规律。如中山路 全都是以银杏作为行道树;而悬铃木(法国梧桐)主要分布于保定路、 大沽路、河南路和肥城路西段。明显可以看出中山路西侧基地的树木比 东侧基地要多,基地东侧的德县路、肥城支路及肥城路东段基本无绿化, 这一点从后面的绿视率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中山路虽然沿道种植了很多 树木,但银杏生长缓慢,树冠较小,并不能对街道起到重大的影响,听 周围居民说之前中山路高大的行道树,路两侧的树木树冠都已连成一片, 树荫覆盖了整条中山路,后来全部被砍伐掉了。“1996 年前,我们青 岛人还都记得:中山路行道上的法国梧桐,树冠如盖,浓荫如云 , 那时 逛街里的人们惬意地走在树荫下,沿着从栈桥那边刮过来的海风,咀嚼 着百年老街上的欧式建筑发出的气息,与树荫耳鬓厮磨。树下可见喝着
可乐闲逛的情侣,可见悠闲乘凉地老人,可见围着大树嬉戏的孩子们, 游人在各色各样的商场里选购心仪物品,自由地徜徉。夏天里,中山路 上的大树给予了到岛城游逛的人们多少快乐、畅想。这里的百年老建筑 和百年老梧桐相映成趣,是地地道道的特色街啊。那是哪一天 , 谁的一 声吆喝,大树在吼声里没了,从这南头到北头全没了,市民的呼吁跟大 树一起被连根挖出送到不知道的地方了,当年康有为赞誉的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在这里只剩下了六个字。树没了,门脸都露出来了,那片 绿云被风刮到了不知的地方,游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中山路商业街 从此更拉倒了。09 年 , 有人忽然觉得中山路上不能没有树 , 他们毅然决 策又在中山路的两旁种上了树,胳臂粗,是银杏树也叫公孙树,也就是 爷爷种,孙子纳凉,他们想重新打造这条街,想象着回复昔日的繁荣, 想象着这些大树明天就长成参天大树,千年不倒福荫子孙……”想象当 时的壮观场面,再看如今的中山路,不免有些遗憾。 相对于中山路,肥城路西段和河南路的绿化做得要好很多,上图也 可以看出整个基地的绿化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树木高大,绿树成荫, 在这里的体验与中山路截然不同。 整个基地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绿化都是道路绿化,里院内部极少 出现大面积的绿化种植。对于如今的大网格城市,想要提高绿化覆盖率, 仅行道树是远远不够的,要靠每个网格内的植物种植才能有效改善城市 绿化问题,对于本基地来说也就是里院内的绿植,现在看来这是十分缺 乏的。但在肥城路 7 号院内有两棵泡桐,据院内居民说已有五六十年的 历史,是建议保留的树木。
1 3 7
表 5-2-2
名称 无花果
迎春
雪松
在气候温和凉润、土层深 播种、扦插 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 生长旺盛。常绿乔木,树 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 枝略下垂。
大叶黄杨
喜光,稍耐阴,有一定耐 扦插、嫁接、 压条 寒 力。 高 0.6-2.2 米, 胸径 5 厘米
金边大叶 黄杨
大叶黄杨的变种之一。喜 扦插、嫁接、 压条 光,稍耐阴,有一定的耐 寒力。枝叶密生,树冠球 形。 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 播种、扦插 耐寒冷,亦颇耐暑热。对 土壤的适应性强,在黏土、 砂土及轻盐碱土中均能正 常生长。 喜温暖湿润 , 喜光,亦较 播种、扦插 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 萌芽力强,耐修剪。
图 2 青岛市南区行道树种类及所占比例 刘文静绘
1 3 8
根据市南区分布的 12322 棵行道树树木分析得出,青岛市市南区 共有 43 个树种,分别属 25 科 32 属。上表所示的十个树种占到了总数 的 84.4%,结合本地情况,可以看出这十种树在养 护管理方面较为简单, 抗性强,因此使用量大。按照一种树种的种群数不宜超过全部树木总数 的 10% 的城市森林可持续发展模式来看,市南区在行道树结构方面相 对合理,有利于生态结 构稳定性的维持 ; 从景观角度来看,行道树树种 的多样性会带来景观丰富度的提高。 基地内树木信息情况与整个市南区类似,以悬铃木和银杏居多,但 统计下来也不乏其他树木。之前的绿化分布图已经向我们透露了基地内 的 12 种主要植物名称,还有一些植物因为分布较少或与其他主要植物 在位置上的冲突并没有表现出来。下面是根据调研情况得出的基地内植 物的名称、种类及其基本信息,后期的景观设计可以依据这些植物的特 征特性进行选择。 名称 泡桐
特征 种植方式 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 插根、播种 候,耐寒性不强。
刺槐
温带树种,抗风性差,在 播种、扦插 冲风口栽植的刺槐易出现 风折、风倒、偏冠的现象, 对水分敏感。 深根性,耐旱力较强,粘 穴状栽植 土、壤土、沙壤上或低湿 轻度盐碱土均能生长。
毛白杨
银杏树
悬铃木
臭椿
五叶地锦
为喜光树种,深根性,对 播种、嫁接、 扦插 气候、土壤的适应性较宽。 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具 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 值。 喜光。喜湿润温暖气候, 插条、播种 较耐寒。适生于微酸性或 中性、排水良好的土壤。 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 和行道树。 喜光,不耐阴。适应性强, 播种、育苗 深根性。生长快,根系深, 萌芽力强。
喜光,能稍耐阴,耐寒, 播种、扦插、 压条 适应性强,在肥沃的沙质 壤土上生长更好。
照片
特征 种植方式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 扦插、分株 抗旱,不耐寒,不耐涝。 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 肥沃为宜。 喜光,稍耐阴,略耐寒, 扦插、压条、 分株 怕涝,喜欢温暖湿润的气 候。
海桐
山瑞香
石榴
樱花
金桂
照片
喜温暖向阳的环境,耐旱、插枝、压条 耐寒、耐瘠薄,不耐涝和 荫蔽。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以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栽 培为宜。 性喜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 播种、扦插、 嫁接 候条件。对土壤的要求不 严,宜在疏松肥沃、排水 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但 不耐盐碱土。 适应性强,比较耐阴。每 插种、扦插 年秋季开花 , 有浓香,不 结实,花金黄色,香味浓, 开花量多。 扦插
扶芳藤
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喜 阳光,亦耐阴。对土壤适 应性强,可在砂石地、石 灰岩山地栽培。
四季竹
喜温暖湿润,是常绿浅根 分株、埋枝、 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 移鞭、播种 法 高。要求土质深厚肥沃, 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的 偏酸性土壤。 表 5-2-3 基地内各植物基本信息一览 图源:张云帆绘
5.2.8.2 绿视率分析 绿视率 Green Looking Ratio: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 物所占的比例,它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它
是从人对环境的感知方面考虑的,并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 化,是一个动态的衡量因素,更能反映公共绿化环境的质量,更贴近人 们的生活。 绿视率:28.4% 广场中间并没有树,但东侧广场沿建筑立面有两排枝叶茂密的树, 并在树下设有树凳,是一片供人休息的区域,较高的绿视率也使人感觉 舒适。
广场
绿视率:30.9% 两侧沿建筑都有非常宽的绿化带,植物丛生,大面积的绿植也使这 里成为了教堂婚纱摄影的必来之地。
浙江路
绿视率:1.0% 被称为“肥城路停车场”的肥城支路两旁并没有行道树,肥城路 7 号院 内的老树伸出的枝叶是这条路上唯一能看到的绿色。作为老居民区,这 种现状确应改善。
肥城支路
绿视率:35.8% 德县路上的绿化其实也并不多,这是站在其与中山路的交叉口处望去的 视角,路口的两棵大树直接将绿视率提高上去,但再向前走上几十米就1 3 9 会发现,它的绿化状况一样不容乐观。
德县路
绿视率:1.0% 这个视角的知名度较高,从中山路向上望去可以看到道路尽头的天 主教堂。或许种树会对教堂进行遮挡,破坏这种感觉,这条路上一样是 一棵树都没有。
肥城路东段
绿视率:37.3% 由于中间隔着中山路,消除了树木对教堂的遮挡这个顾虑,肥城路 西段的绿化相对较多。这也成为从天主教堂沿肥城路下来的人们眼中的 主要绿化部分,可以看做是对肥城路东段没有绿化的中和。
肥城路西段
中山路
绿视率:11.0% 中山路的行道树种植很多,但使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实在令人费解。 生长缓慢的银杏树直到今天还是一副小树苗的样子,对增加绿化面积和 绿视率起到的作用微乎甚微。
河南路
绿视率:38.3% 河南路的绿化是基地内道路中做的最好的,不仅有两侧高大的行道 树,还有分隔人行道与车行道的灌木绿化带,其内种植着大叶黄杨等常 用植物,使人无论在路口还是行走其中,视野范围内都充斥着绿色。
大沽路
绿视率:21.5% 除了行道树,在这条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居民自家摆出的小花盆, 写字楼下茂密的绿化带,表明生活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有保护生态的意识, 每个人都在为增加绿化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保定路
绿视率:4.1% 保定路的绿化集中在它的东半段上,从西头看过去绿视率很低。估 计主要考虑到人流密集的中山路,才把绿化都放在了靠近中山路的一侧, 造成这种失衡的现象。
表 5-2-4 基地内各道路绿视率分析 图源:张云帆绘
5.2.8.3 行道树的生态效益 1. 行道树的截留雨水效益 行道树截留雨水的功效主要有两个方面 , 其一是在降雨时延缓雨水 排泄时间消减地表径流峰值,缓解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从而节省相关 市政设施的资金投入 ; 二是净化雨水 , 过滤污染物 , 减少对自然界各类水 体的污染。在有植被覆盖的城市地区,仅有 5%~15% 的 降水形成地表 径流,其余的则是经过植被拦截后通过植物的蒸腾和下渗而消散掉 ; 在 无植被的城市区域,降落的雨水大约有 60% 成为地表径流流入城市排 水系统,不仅造成短时的洪峰,给城市管网带来压力,而且影响地下水质。
图 5-2-34 树木的二氧化碳吸收效益 刘文静绘
2. 行道树对二氧化碳吸收和固碳效益 根据 streets 模块对市南区行道树的计算,市南区行道树年吸收二 氧化碳的净总量为 1163.535×103kg,相当于 108.1×104 元人民币, 单株树木年吸收二氧化碳加权平均效益为 87.8 元。 树木的固碳效应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以假设树木中封存的二氧化 碳完全释放到空气中,以消除这些二氧化碳而花费的资金为依据去计 算 的。 市 南 区 行 道 树 固 碳 共 计 4140.442×10 kg, 折 合 经 济 效 益 为 384.8×10 元,单株加权平均效益为 312.3 元,比重较大的四个树种所 占比例如右图所示,这说明数量占多数的大型乔木固碳效益高。
1 4 0
表 5-2-5
图 5-2-35 树木的固碳效益 刘文静绘
图 5-2-36 树木的改善空气质量效益 刘文静绘
图 5-2-37 树木的节能效益 刘文静绘
3. 行道树改善空气质量 通过运用 Streets 模块根据树木种类和数量对城市空气中的 NO2、 SO2、 O3、PM10 等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和量化,从而测算出行道树 改善空气质量的 效益。 4、行道树的节能效益 城市森林体系在缓解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行道树节能效益是以城市中降低相同温度而消耗的能源为依据来计算的。 市南区行道树的年度节能总效益为 41.7×104 元,单株加权平效益占总 效益的 5%。这 3 均效益为 34.1 元,单个树种单株效益高于总体平均 效益的如左图所示。节能效益最低的是女贞和广玉兰。 5、各树种年生态效益比较 由行道树生态效益的计算表知,截留雨水的效益最为明显,为总效 益的 92.3%,其次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益,占总效益的 4.7%,节能效 益占总效益的 1.8%, 而改善空气质量效益排最后,为 1.2%。另外,不 同行道树树种在生态效益方面其作用明显不同。 此外,通过主要树种的单株年生态效益中可以看出,雪松、国槐、 悬铃木、元宝枫、 龙柏、杜仲这 6 种树的单株生态效益都高于整个市南 区行道树体系的单株年生态效益平均值 1869 元每株。
图 5-2-37 市南区行道树树种数量与生态效益比较
讨论 : 1、行道树个体生态效益的高低取决于树种、胸径、树木健康状况等, 如雪松、元宝枫等行道树种, 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其单株生态效 益突出,值得推广。 2、行道树总体生态效益的多少取决于树木的数量。 3、在行道树的截留雨水、固碳、净化空气、节能这四方面的经济 效益中,截留雨水和固碳效 益占到了总效益的 97%, 可见行道树在城市 防洪、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中有重要价值,可以考虑 在城市低洼地段的道 路上、建筑密集的地区,合理增加行道树的数量。
表 5-2-7 表 5-2-6 本页图源:张云帆绘
5.2.8.4 植物空间层类分析 植物空间层类分析法是从植物的形态空间特性着手,在植物生活型 分类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分类细化。然后,再以层类为基础发现并总结 层类间的种植搭配规律,建立个从概括抽象的植物空间入手、逐步深化 到具体植物品种的种植设计过程。植物空间层类及特性在植物生活型分
A 类——大中乔木高度 6 米以上,分枝点高度在 2 米以上,主干明 显。A 类植物只能作为其他层类植物的上木。其栽种方式可孤植、丛群 种植或片植成为树林。A 类植物可以作为绿化主景或背景。由于分枝点高, 可搭配后文所提到的其他各层类植物,也经常作为林下休闲活动空间的 绿荫上盖。
C 类——片篱、球篱灌木高度 0.6 米至 1.5 米左右,多为主干不明 显的典型灌木形态,经常片植形成绿篱或片篱。养护时,可以根据需要 进行不同程度的整体修剪,如:八角金盘、大叶黄杨、海桐、红叶石楠、 瓜子黄杨等。C 类植物高度低,片植时,向水平方向延展的形态与所搭 配的上木向上伸展的形态相得益彰,经常作为 A、B 类植物的下木。C 类植物的分枝高度低,株丛密集,其下方很难再种植其他植物,所以一 般不作为上木使用。 另外,不同高度的片篱灌木在视线阻隔、交通隔离方面效果明显, 其高度变化对种植空间的影响很大。1.5 米左右的高篱与 1 米的中篱和 0.6 米左右的矮篱所围合的空间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在小块面和边角 处理方面,C 类植物的用途也很广泛。所以 C 类植物是植物空间围合、 界定最重要的的植物类型。多种 C 层类植物并植组合也可以形成高低层 次。
类“乔、灌、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五大植物空间层类。由于空间层 类所指的乔木、灌木、地被等概念与植物生活型分类的概念有所不同, 为避免混淆,同时也为了表述和分析的方便,采用英文大写字母作为层 类代号。
B 类——小乔木及上层灌木高度 1.5~3 米左右不等,主干明显或不 明显,如:樱花、垂丝海棠、桂花、石榴、红叶李、紫薇、木槿等。B 类植物多为花灌木,姿态优美,高度适宜观赏。B 类植物体量不大,孤 植显得单薄;一般无法形成林下空间,大面积的片植林难以进入活动, 于观赏、养护均不利,故栽种方式以丛群种植为主。B 类植物分枝点高 度一般在 0.3 一 1 米不等,可以作为后文将提到的 C、D、E 类植物1 4 1 的上木。
D 类——低矮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高度 0.3 米左右,如:鸢尾、 萱草、麦冬草、大吴风草、扶芳藤、葱兰、茶梅、微型月季等。这个层 类的植物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可能分属不同种类,但在植物空间特征上 基本上是致的。其特点就是低矮,但又具有一定的立面观赏效果。D 类 植物的栽种方式与 C 类植物相仿,多以片植为主,作为 A、B 层类植物 的下木,或多层类并植组合的前景。此层类植物中盛花植物多,色彩丰富, 在开花季节形成繁华似锦的效果,也是构成花坛的主要植物层类。 E 类——草坪草坪比 D 类植物更加低矮,以至于可以看作只有平面、 没有立面的植物空间类型,但又是各种种植组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草 坪可以作为 A、B 层类植物的下木,与 D 类植物共同构筑起植物空间的“基 面”。大面积的草坪开阔舒展。因其耐践踏的特性,草坪又可成为人们 休闲活动的绿色“场地”。
图 5-2-38 植物空间层类 A-E 图源:张云帆绘
5.2.8.5 行道树的规范 • 以落叶、深根型、开展型树冠、耐修剪、寿命长的树种为主。 • 主干道行道树规格应达到胸径 12cm 以上、分枝点 2.7m 以上;次干 道苗木应达到胸径 8cm 以上、分枝点 2.2m 以上。 • 行道树之间的株距,以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宜为 4m。 • 高大乔木为主的行道树,种植在宽度 1.5m 以上的条形绿化带中。 • 行道树种植在间距相等的树池中,树池与树池之间以铺装形式过渡。 一般树池的尺寸为 1.25×1.25M 的正方形。树池中央栽植的行道树树 干与一侧道牙的间距必须在 0.75M 以上。 • 在一般可能条件下,绿化隔离带在道路中所占比例最好在 20% 以上。 1-20KV(3m) 35• 树冠至电线杆的距离:1KV 以下(1m) 110KV(4m) 150-220KV(5m) ——《青岛市城市道路技术导则》2012.8.1
• 宅间绿地树种选择落叶乔木为好,因为常绿树种植过多会给居民造成 心理压抑,并且不利于冬季采光。灌木配置不宜太复杂,以免造成管护 负担,同时造成首户光照不足,通风不畅。在东西山墙两侧应种植高大 乔木,或进行垂直绿化,以遮挡阳光直晒和防风。 • 规划式种植当中,乔木距建筑物墙面要 5m 以外,小乔木和灌木酌情 减少,但不宜少于 2m 的距离,保证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青岛市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导则》2012.8.1
基于植物空间层类分析法,我对不同层类的植物进行了组合搭配, 来达到不一样的空间效果。下面是几种常用或可能会在基地中用得到的 植物层类组合形态,可以用作绿化设计的参考和模板。
1 4 2
A-B/C/D-E(大中乔木 - 小乔木及上层灌木 / 片篱、球篱灌木 / 地 矮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 - 草坪)这类组合可将这几种植物空间层类全 部用上,可以做出复杂的空间层次,是最有层次感的植物空间层类组合。 但因空间层次丰富,从草坪地面到上木的树冠都没有空间可以让人们甚 至人们的视线进入,所以这种组合更适合作为一种背景。一般用于快速 路及城市郊区公路两边作为沿途景观较多。也可用于较大活动场地的边 缘用于划清界限,绝对的空间分隔。因其空间层次丰富,这样的“隔墙” 也使空间界面变得更加美观。
A-E(大中乔木 - 草坪)即常见的林荫草坪,视线通透,简洁开朗。 草坪给人们提供大面积的活动场所,树木的树冠又给人们提供了遮阴的 休息空间。可用于做开放性的活动空间,人们林下的休闲活动,树冠遮 起树荫,柔软的草坪如绿色地毯,深受人们喜爱。缺点是空间层次过于 简单,不够丰富,可在边缘种植其他植物搭配增加层次感,也可用这种 空间突出周围想要表达的空间或建筑,避免喧宾夺主。
A-C/D(大中乔木 - 片篱、球篱灌木 / 地矮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 在城市道路中,受道路宽度、沿街立面等因素的影响,上述那种搭配并 不容易实现,于是就演变为此类组合,也即城市道路的行道树系统。行 道树在使用上更强调了其功能性,如遮阴,分隔人行车行空间等,而削 弱了其景观性。这使此类组合更加经济实用,也使其成为城市道路组成 的重要元素之一。基地内部分道路缺少行道树,在整体效果上或者其道 路自身绿视率来讲都是不合适的,是绿化改造的一个切入点。
B/C-E(小乔木及上层灌木 / 片篱、球篱灌木 - 草坪)该模式与 A-E 模式的不同在于 , 大中型的乔木分枝点高,树冠下有足够的空间供人们 活动休憩,但小乔木的分枝点低,上木的高度限制了人们的林下活动, 人们的行为活动只能再其旁边发生。但小乔木枝叶曲折姿态优美,更适 合观赏。片篱、球篱灌木立面尺度小巧紧凑,视线封闭,适于近景观赏, 是园林植物空间中的“屏风”,在居住区、建筑庭院等中小尺度园林中 尤为常用。草坪形成了简洁的绿色基面,充分突出了上木 , 是一个供游 客拍照、游玩的好场所。B、C 两个层类植物高度比较接近,搭配时需 要考虑好两类植物在高度、形态、色彩以及花叶形态方面的相容性与互 补性。
图 5-2-39 植物空间层类的组合 图源:张云帆绘
5.2.9 绿化改造意向 通过与其他组同学的交流,在需要绿化改造的道路中,保定路、德 县路是以交通为主的道路,所以这两条道路以行道树为主要绿化改造方 式;肥城路东段将作为步行道路,但因其直通天主教堂,有天主教堂这 样的对景,还是作为线性空间来处理,也通过行道树对人的视线作引导。 肥城路东段、肥城支路两条主要通向教堂的步行道路,需要一些景观性 的绿化节点对人流形成引导,同样教堂前广场也要通过景观性的绿化节 点来留住人群;保定路、大沽路、河南路三条道路交叉口,现作为停车 场使用,重新规划停车之后,这一块三角形空间可能会作为开放公共空 间使用,可以在上面做一些景观绿化。 综合考虑历史因素、绿化合理性及现状,决定不作变动的道路是如 上图所示的绿色道路。河南路和肥城路西段前两张图都是绿色,合理保 留;大沽路和浙江路的历史情况并不清楚,考虑其现状均相对合理,且 大沽路并不作为设计主要表现道路,同样予以保留;中山路的绿化虽然 受到较大破坏,但现在的行道树——银杏也已生长了七年,考虑到成本 问题,也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决定不再作变动。这样一来重点进行绿化 改造的道路就是保定路、德县路、肥城支路、肥城路东段及天主教堂前 广场。 从现状绿化分布及绿视率来看,绿化现状相对合理的道路有河南路、 肥城路西段、大沽路、浙江路及广场东部。保定路绿化分布不均匀,从 其与河南路交叉口望去绿视率偏低;德县路、肥城支路及肥城路东段均 无绿化;中山路虽然种了很多银杏树,至今也生长了七年的时间,但银 杏树生长缓慢,目前对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起不到多大的正面影响。 对每条路历史情况的调查,发现河南路行道树的树种仍沿用之前的 悬铃木,肥城路西段保留有当时的三棵刺槐,符合之前对支路行道树的 定位;德县路与保定路属于欧人区与华人区的分界线,从老照片看来, 之前均无行道树,德县路现在仍然没有,保定路东半部分现绿化已相对 完善,西半部分无绿化;广场东部为浙江路一部分,之前是一条明显的 城市道路,改造为广场后,仍保留当时部分行道树,以此来表现当时的 城市肌理;从老照片看来广场西部曾有一片草坪,现全为硬质铺地;肥 城路东段曾也有行道树,现也都被砍伐掉了;中山路更不必说,上世纪 九十年代将之前的悬铃木砍掉,2009 年重新种上了现在的银杏,道路 样貌完全改变。
1 4 3
对中山路树种是否变化的考虑 成本因素: 1. 银杏寿命长,相对悬铃木更新次数少。 2. 若移栽悬铃木大树,其成活率及银杏移走后成活率不能保证。 3. 悬铃木大树需带土球移栽,运输成本高,对整条中山路进行树种 替换,单运输就是不小的开支。 街道整体因素: 中山路不只有基地内这一段,南北向有很长的延伸。局部修改树种 会破坏街道的连续性。也处于此原因,建议不在中山路上增设绿化带, 以免对整条中山路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综上,决定不对中山路的绿化现状进行改变,再对中山路的行道树 大动干戈,无异于饮鸩止渴,适得其反。
图 5-2-40 图源:张云帆绘
5.2.10 行道树树种选择依据 支路——刺槐 vw • 历史选用树种:干路——悬铃木 其他道路——悬铃木(主要) • 现状选用树种:中山路——银杏 中山路采用银杏作为行道树的具体原因并不清楚,因其生长缓慢很 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但这已成现状,从代价和成本的角度考虑
不再变动,但在对其他道路绿化进行改造时不再选用银杏作为行道树。 综合考虑,改造行道树所用树种选择悬铃木和刺槐,根据道路情况 进行具体选择。
图 5-2-41
图 5-2-42
1 4 4
图 5-2-43 基地绿化改造意向总图
本页图源:张云帆绘
1 4 5
图 5-2-44 肥城路及教堂前广场绿化改造意向图 图源:张云帆绘
图 5-2-45 保定路绿化改造意向图 图源:张云帆绘
1 4 6
图 5-2-46 德县路绿化改造意向图 图源:张云帆绘
图 5-2-47 肥城支路绿化改造意向图 图源:张云帆绘
5.3 建筑立面与灯光 5.3.1 立面色彩 沿街建筑的立面,原则上保留现状,若与周边建筑差异过大则根据 城市整体风貌进行适当调整,并参考历史文献等资料。尤其文保单位需 要参照明确可考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状态以及现状进行修缮。 (老式落水管 孙瑜摄)
(1). 颜色:在色相、明度、纯度、色调四个元素中,保证色相和色 调的和谐与统一,在明度与纯度方面可以略有主次对比,允许跳跃色出现。 跳跃色可出现在,某现存建筑物、窗框(绿色)、落水管(红色或者绿色)。 (2). 材质:铺地;踏步;勒脚;大面积抹面;窗台;拱券(拱心石); 落水管;窗框(塑钢、耐候钢);挑阳台;空调机箱。
1 4 7 (窗框、窗台、山花样式 孙瑜摄)
视域范围内建筑界面色彩简化图 · 以“肥城路东段 " 区段为例
1
2
色彩数据统计表
3
4
色彩明度折线表
5
6
7
8
色彩彩度折线表 图 5-3-1 图片来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5.3.2 广告牌 在立面广告牌的改造中,限制闪烁灯光的使用 , 限制广告牌最大尺 寸,统一安装位置,减少对立面的遮挡以及对建筑第一轮廓线的破坏。
(1). 禁止闪烁灯光出现,净化立面的视觉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视觉 污染; (2). 限定广告牌的种类和形式,主要包括普通式(木格栅、线脚框)、 墙面直挂式子以及立式广告牌; (3). 广告牌的位置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a. 建筑立面上有一楼和二楼线脚的建筑,广告牌安置在一楼拱券之 上,线脚之下 ; b. 建筑立面上没有一楼和二楼线脚的建筑,广告牌安置在一楼拱券 之上,二楼窗台之下,距离二楼窗台最小距离为 500mm; c. 普通式广告牌向外凸出不得超过 300mm; d. 立式广告牌安置在二楼,向外凸出不得超过 1000mm。 图 5-3-4 线脚框式广告牌 图源:孙瑜绘
1 4 8
图 5-3-2 一二层有线脚的广告牌位置示意图 图源:孙瑜绘
图 5-3-5 格栅式广告牌 图源:孙瑜绘
图 5-3-2 一二层无线脚的广告牌位置示意图 图源:孙瑜绘
图 5-3-5 外挂式广告牌 图源:孙瑜绘
5.3.3 立面修复 若建筑立面现状(包括建筑构件)或者按要求拆除违规部分之 后发现:建筑原有结构形式已被修改、破坏,则修复或恢复部分有文献 资料可考的部分。
5.3.3.1 沿街建筑立面现状问题 1. 沿街建筑外立面广告杂乱无章; 2. 沿街建筑立面本身设计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3. 墙面 , 缺乏色彩规划、文化特色设计; 4. 沿街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旧建筑得不到及时的整治更新,导致沿 街建筑总体质量不高。
5.3.3.2 街道立面改造原则 1. 历史特色延续原则 要在不断的历史演化中保持街道风貌的可持续特色。 2. 合理可视性原则 通过一些必要的整治改造,使沿街建筑立面的背景在视觉上协调、 美观。 3. 整体控制原则 这种控制性设计是在对街道的整体风格特色定位把握考虑下进行 的。 4. 美观可视性原则 5. 可持续性原则 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 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
图 5-3-6 立面凹口,街道与建筑的过渡空间
1 4 9
5.3.3.3 建筑立面改造的主要方式 建筑立面改造中体现地方特色的必要性: 1. 建筑色彩 色彩本身便 积淀着城市的历史 , 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整体 风貌。 2. 建筑材料 地方建筑材料来源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 , 其特性也决定或影响着 城市的景观形象。 3. 建筑构件 构件包括梁柱、坡屋顶、木构架、山墙、斗 、檐口等修复与还原。
需要修复的构件与构筑物
图 5-3-7 立面凸口,街道与建筑的过渡空间
(1). 橱窗:恢复拱券,如若发现恢复拱券是对建筑物的二次破坏, 那么保留现状 ; (2). 雨蓬:在绿化未达到遮荫效果前,雨蓬是非常必要的。必须 为可折叠式,最大遮阴范围为两米。安装位置位于拱券之上,分布位置 根据建筑具体功能定夺 ; (3). 加建:拆除违建加建,恢复其原有功能,如若必要可以进行 二次建设。(以中山路商会大楼与戈薇理发店为例); (4). 空间:立面可以根据建筑功能做局部凹口子,做道路与建筑 的过渡空间,处理好街道里面的虚实关系。
图 5-3-8 根据施工过程酌情考虑是否恢复其拱券 本页图源:孙瑜摄
5.3.4. 有计划的拆除 拆除经论证后,对城市及街道整体风貌体现有负面影响,或对明确 需要恢复建筑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状态有阻碍的建筑或构筑物。
5.3.5 夜间照明 改善城市视觉质量的工作则笼统宽泛得多。这主要处理的是个别元 素的设计与细节,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组合的协调一致。视觉质量牵涉到 总体视觉表达,美学,设计学以及建筑学。 在规划城市空间的时候,除了对空间和细节的关注之外,如果强化 表现其中的某些特质,通常也能够显著地提升空间质量。比如把城市空 间与水面和码头边岸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在周边设置公园,鲜花和其他 景观设施,比如突出体现局部气候中的有利特点等等。 地形和高度差也能为空间增色。与路面层面形成任何高差的空间都 能够提升行人的体验。由于有了高度差,全新的景观和空间体验跃然而出。 此外还有树木扮演的重要角色。城市规划者认可照明对城市质量的巨大 影响,同时也认为照明本身还有成为专门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潜力。 城市 规划者认可照明对城市质量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认为照明本身还有成为 专门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潜力。 1 5 0
片区的一些夜景照明工程过粗、过滥,缺乏统一规划和精心的设计 安装,造成了能源浪费和光污染,使得夜景照明走入另一极端。设计者 只知道采用高亮度来突显建筑物及橱窗,而不考虑城市自身的功能、个 性及经济能力,缺乏统一规划。殊不知大量无序的夜景照明不但浪费能源, 还会产生严重的光污染,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夜间照明
图 5-3-9 照明意向图 图源:来自网络
以活跃街道氛围为出发点,根据建筑的不同特色采用对应的照明形式。
三种灯光恢复的样式 : (1). 对历史建筑进行照明,其他建筑根据其需要作出选择; (2). 夜晚照明光照色调以暖色调为主 ; (3). 路灯现满足照明需求。可维持现状。
图 5-3-11 照射局部立面 图源:孙瑜绘
图 5-3-10 照明意向图 图源:来自网络
图 5-3-12 照射立面 图源:孙瑜绘
图 5-3-13 照射屋面 图源:孙瑜绘
1 5 1
1 5 2
5.3.6 针对文保单位 尽量减少立面颜色材质的更替。 原装门窗若仍可正常使用则不做更换,仅进行适当修理;若门窗需 要更换: 1. 为建筑原装门窗,则按原形制或某指定历史时期的形制进行翻修 或者重制; 2. 非原装门窗,建议按某指定历史时期的形制进行制作。 规范广告牌的使用,进一步限制最大尺寸,安装范围;不得遮挡和 干扰主要立面。 若立面被严重修改或破坏,有修复的可能和必要,则按照某指定可 考的历史时期的风貌进行修复;修复局部细节,按照相似部分且现状保 存完好的进行修复,或者按照某指定可考的历史时期的风貌进行修复。
图 5-3-14 中山路建筑建造年代分布图 图源:孙瑜、黄龙辰绘
可根据需要增加夜间灯光照明,提高街道安全性以及更好的展现建 筑风貌。 尽量不改变原有业态,保证建筑的完整程度与原有功能所呈现出来 的样态。
1 5 3
所有修改都不得改变建筑层高,空间尺度以及细部装饰的形制,如 果新加建的构筑物破坏了建筑的整体协调感,可拆除。
图 5-3-15 中山路建筑价值评估分布图 图源:孙瑜、黄龙辰绘
图 5-3-16 中山路文 保单位分布图 图源:孙瑜、黄龙辰绘
5.3.7 针对历史建筑 尽量减少立面颜色材质的更替。 原装门窗若仍可正常使用则不做更换,仅进行适当修理;若门窗需 要更换: 1. 为建筑原装门窗,则按原形制或某指定历史时期的形制进行翻修 或者重制; 2. 非原装门窗,建议按某指定历史时期的形制进行制作。 规范广告牌的使用,最大尺寸,安装范围,不得遮挡和干扰主要立面。 修复明确被破坏及修改,而且可考的立面部分;注意与城市整体风 貌的协调统一。 可根据需要增加夜间灯光照明,提高街道安全性以及更好的展现建 筑风貌。 根据需求布置业态。
1 5 4
图 5-3-17 中山路建筑类型分布图 图源:孙瑜、黄龙辰绘
尽量修改不得改变建筑层高,空间尺度以及细部装饰的形制,如果 新加建的构筑物破坏了建筑的整体协调感,可拆除重建,除非有必需的 要求及充分的理由,可进行一定程度改扩建。
5.3.8 针对现代建筑 • 颜色与材质尽量接近城市整体风貌的搭配。 • 若门窗需要更换,建议按某指定历史时期的形制进 行制作。
图 5-3-18 中山路建筑立面规整程度分布图 图源:孙瑜、黄龙辰绘
• 规范广告牌的使用,最大尺寸,安装范围,不得遮 挡和干扰主要立面。 • 立面形制及样式,尤其底层样式,需要与城市整体 风貌及其周边相邻历史建筑或文保单位相协调。 • 可根据需要增加夜间灯光照明,提高街道安全性以 及更好的展现建筑风貌。 • 根据需求布置业态。 • 尽量不改变建筑层高,尺度以及形制,除非有必需 的要求及充分的理由。 图 5-3-19 中山路建筑层高及出入口度分布图 图源:孙瑜、黄龙辰绘
5.4 建筑于院落 当从外面走进内部的层层院落,各式各样的功能混合在一起但却又 井然有序,整个片区显得热闹而又祥和。邻里之间的问候、本地人与外 地人之间的关照,熙熙攘攘的人群,纵横交错的巷子。 而建筑,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了整个历史街区的格 调韵味,本街区的建筑,是无论从空间形式还是外观材质来看,都独具
特色的里院。 而支撑这些外部表现的背后是大鲍岛辗转的殖民历史, 因此,在对街区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要以不破坏其原有特点,保护 里院的空间格局,保留里院独有的客观的尺度感受,对破坏建筑肌理的 后建建筑进行有理由的拆除,恢复原有院落形态。对他们进行恰当剪裁 与使用将丰富建筑本身。
1 5 5
5.4.1 建筑的功能改造 在这个人口密集的老街区,各式各样的功能混合杂糅但却又井然有 序,整个片区显得热闹又祥和。合理的建筑功能更新与改造应该是既为 本地人生活便利舒适,其乐融融。又能在外地人来此参观时,展现亲和 力和接纳度,让他们真真切切融入这片老街区的生活,充分体验青岛市 南的老城生活。
5.4.1.1 改造前建筑功能 现状阐述:居住和商住混合为主,临街多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占极 少数。 对于居住建筑,居民的置换和保留各有优势,作为居住为主要功能 的街区,居住在其中的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创造出的独特生活氛围,里 院的生活格局正是街区特色的体现,但因建筑年久,居住条件差,居住 人群混乱造成的问题是街区建筑环境改造的障碍。 商业建筑中,建筑中容纳的功能以服饰销售和海产品等旅游产品销 售居多,餐厅、旅馆占少数,但文化创意类功能缺乏。
1 5 6
5.4.1.2 改造后功能分区 街块改造意向 我们对 ABCD 四个片区的大体业态进行划分,对区域的整体氛围 进行重新定义。
1 5 7
图 5-4-1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1.3 改造后功能 在以商业为主的片区里,增加商业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层次性,不 仅让人们有更加良好的购物体验,同时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经历去与 内部的里院发生各式各样的故事与关系,使得传统的里院空间拥有崭新 的活力。 在以居住生活为主的片区里,可延续采用商住混合的经营模式,临 街一二层设置商铺,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当地居民,这样既保持居住区对 安静的需要,又能让片区不减活力。 在住户去留的处理上,对愿意留下的老住户和长期租户,对其住房 进行修缮,完善配套设施。 在功能的置换设置与选择上,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人的不同需求,比 如在居住类的住宅,区分租住和原住户自住。
1 5 8
图 5-4-2 一层改造后功能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在二层的在功能设置上会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种类来使各种类型 的人来达到和谐相处。 比如在居住类的住宅,可设置各种不同使用者需求的类型:供普通 低产家庭使用的户型、供租住人群使用的房间、供短期感受居住的游人 使用的旅馆、以及供中产阶级使用的独栋里院等等。 所以在后期实现的时候也将注意这些点。
1 5 9
图 5-4-3 二层改造后功能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在三层的在功能设置上,与二层相比更增加了私密性与较弱的可达 性。但又因为楼层不高便于人的竖向到达,所以将大部分考虑居住功能。
1 6 0
图 5-4-4 三层改造后功能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可以看出,原有的四层功能中受到传统历史街区肌理与空间尺度的 影响,基地中四层建筑并不多。在四层的在功能设置上,考虑到竖向便 利度的问题,除去考虑居住功能,还将考虑办公功能。且办公形式多样。
1 6 1
图 5-4-5 四层改造后功能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五层功能布置的思路和四层基本一致。
1 6 2
图 5-4-6 五层改造后功能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1.4 改造后详细业态规划 将改造后功能进一步划分: 服务类:①住宿(青旅、酒店等) ②餐饮(中餐、西餐、咖啡) ③服饰鞋帽④海产品售卖 ⑤生活服务类(生活用品、零售食品)⑥文化 创意类 ( 含电影院 ) ⑦旅游纪念⑧金融; 办公类: ①创意性(小型工作室)②中规中矩型(国企、事业单位); 居住类:①相对舒适等级较高的住宅(自己居住为主)②环境相对 简单的住宅(出租为主);
其中①⑦主要服务于旅客 ②③⑤主要为居民生活便利考虑 ④是基 于基地原有的业态规模而考虑将其保留 ⑥可理解为新注入的为激励带来 活力的点。
图 5-4-7 一层服务类
1 6 3
图 5-4-8 一层办公类
图 5-4-9 一层居住类
本页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图 5-4-10 二层服务类
图 5-4-11 二层办公类
图 5-4-12 二层居住类
图 5-4-13 三层服务类
图 5-4-14 三层办公类
图 5-4-15 三层居住类
1 6 4
本页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图 5-4-16 四层服务类
图 5-4-17 四层办公类
1 6 5
图 5-4-18 四层居住类
图 5-4-19 五层服务类
图 5-4-20 五层办公类
图 5-4-21 五层居住类
本页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1.5 展览流线
1 6 6
图 5-4-22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除去功能布置之外,我们在整个基地地块中加入展览流线。用点串 起线,从而带动面的活力,以达到增加街区粘度的作用。同时,避免了 一整个展馆在一个地点而造成的发散不开的情况。
5.4.2 建筑的平面 5.4.2.1 建筑平面现状 建筑的公共空间被不合理地侵占和使用,是原本应该是可以停留的 休闲空间变为通过式的道路,不再具有供人们停驻、交流和活动的特性 和可能性。且其内缺乏必要的活动空间以及休憩设施,使街区内居民交 流活动空间较少。
1 6 7
图 5-4-23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2.2 确定保留的建筑 作为有百年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基地内有三处文物保护保护单位 和四处历史优秀建筑,对于这一类建筑我们应该根据相关规范对其本身 及保护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保护,不随意加建拆除。对文保单位,我们规 划保留其现有业态,而历史优秀建筑也只对部分居住房间略作改动,但 在平面上不改变建筑形态。
1 6 8
图 5-4-24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2.3 建筑去留 标注院落中住户后期私自搭建的建筑,发现正是这些搭建破坏了原 有院落的空间格局和尺度,因此设想将它们拆除,将院落重新作为公共 空间来使用。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重拾空间活力,居民开始自 发聚集交流起来。
1 6 9
图 5-4-25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2.4 改造后最终平面 还原院落,重新处理院子与院子之间的空间联系,对哪些建筑共用 一个院子详细划分,考虑没有临街商铺之后开放出的面向街道的院落与 街道的关系,同时对进入院子的入口进行部分调整。保证街区的完整性 和连续性,恢复其原有形态以美化城市天际线。
1 7 0
图 5-4-26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3 建筑的空间 当从外面走进内部的层层院落,会发现内院似乎比外院更加温馨与 热闹。邻里之间的寒暄问候、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关照闲聊,熙熙攘 攘的人群,温馨舒适的街道,里院的真正魅力在他所创造的生活空间中 通过人们的交往充分展现。
5.4.3.1 空间的现状阐述 从肌理图可以看出基地内建筑原应有多个院落,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但随着多年来居民的总人数不断增加,原住户不堪忍受老院设施的落后 而迁走,原本的一间房被分成几家挤进更多租户,于是院落被占据用以 存放杂物,搭建板房等,院子的宜居性愈加糟糕。因此在后期设计中我 们考虑拆除了大部分搭建建筑 , 将原有空间释放出来,同时,恢复了原 有肌理。
1 7 1
5.4.3.2 建筑的公共节点 ·基地内现有的公共空间主要分布于院落内侧和沿街的开敞空间。计划 将院落进行改造,通过置换居住功能适当引入商业,打造出服务于当地 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而原本就以商业为主的院落空间,可适当引入对 商业类型进行整理以充分利用室外空间,展现里院空间的特色,创造更 多服务性的、休闲性空间同时提升街区文化氛围。
院落改造分析 在未改造前,许多院落空间被生活 杂物以及违章建筑所占据,人不愿 意走进去,自然街区就无法活力起 来。
1 7 2
图 5-4-27
改造前后,通过一系列拆除打通的 措施,院落空间被释放出来,空间 品质得以提升,自然人就愿意走进 去,街区粘度增加,也就更加活力 起来。
图 5-4-28
本页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建筑打通 通过打通院落,加强里院内部交通联系 : 考虑以不同的组织形式串联院 落,引导人群在其中的动向流线,同时开辟潜在静态流线。将穿越里院 纳入街区的步行系统,形成有氛围的商业内街,作为外街向里的延伸, 同时也作为内院向外的渗透。展现里院丰富空间变化的同时,也增加了 建筑临街店面的有效长度。
1 7 3
拆除加建店面打通街道
拆除加建店面打通小路
拆除加建店面打通小路
拆除加建店面打通街道
A区
图 5-4-29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1 7 4
拆除加建走廊释放院落
拆除房屋加建打通院落空间
拆除加建围墙释放角落空间
拆除加建围墙打通院落连接
B区
拆除乱建菜棚打通院落空间 图 5-4-30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拆除违章建筑打通院落
拆除加建门廊打通街道
1 7 5
拆除加建围墙打通院落连接
拆除加建建筑打通空间
C区
图 5-4-31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拆除加建建筑打通院落
拆除加建门廊打通街道
1 7 6
拆除加建建筑打通空间
拆除加建建筑打通空间
D区
图 5-4-32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开放的公共空间 通过打通墙体拆除院墙联通院落、增加外廊上平台产生交通联系、 拆除增建建筑还原交通空间、修改楼梯形制让出院落空间、连通院落、 增设里院出入口等创造更多公共空间,达到增提升街区开敞度强整个“街 区粘度”的目的。
1 7 7
图 5-4-33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公共空间分类
与街道相接的公共空间
院内封闭的公共空间
院内开敞的公共空间
地面下沉的公共空间
流线有趣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意向
图 5-4-34 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4.4 建筑的交通流线 对进入建筑的居民或游客或商贩的路线进行考虑,确定方案的可实 施性和合理性。
可以看出,打通前街区整体流线较为单调,因为空间 被阻塞所以人很难走进去。
1 7 8
图 5-4-35 打通前街区整体流线
打通后,人们可以十分便利地到达街区的各个地方, 流线被延长且深入进里院各处,在基地深深角落处, 也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图 5-4-36 打通后街区整体流线
本页图源:陈蔚、郭晓彤绘
5.5 人群与活动 扬·盖尔联合其他团队以激活城市活动为主题,对街道设计重新做 了一次研究,旨在提高街道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 同时,团队提出新型街道设计的四个美好期望:
加强邻里交流
鼓励建设有安全感的街道
激活街道的新用途
关注人与生态健康
图 5-5-1
1、停车空间的利用
2、街道空间的利用
剩余街角空间的利用
1 7 9
图 5-5-2
关闭一部分街道功能,形成一个口袋公园。 实际上,在支路层面上讲,有时候不需要特别强的交通性。反而, 以人为本的活动性对居民来讲更为重要!
图 5-5-3
本页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你能想象的到,三辆小汽车的停车空间,可以释放如此大的能量?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需要客厅,街道也如此。在现实中, 我们如果药拿出几个停车位进行改造,实际上确实增加街道的活动氛围。 拿出的停车位不需要太多,阶段性的断开几个就够了。 在常规的街道停车中,我们可以释放部分停车位,可以给居民提供 游憩场所,这种类型被称作 Curb BULB。 同时,在设计步行道时,预留宽阔的步行空间,结合人的活动进行 妥协,以起到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的缓冲的作用。
1 8 0
图 5-5-4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建筑色彩 本风貌区内新建、改建建筑的色彩应与周边历史建筑色彩想和谐。 不应大面积的使用明亮耀眼的颜色,选用柔和的中性色调,如白色、 米色、古铜色、灰色等。 多彩用石料,砖、木等自然色彩或透明的玻璃。可用一定程度对比 来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
KEY IDEAS
STRATEGY
“拼贴”城市
城市空间设计层次
“连续”街区
城市步行系统 & 交通组织
“公共”空间
旅游规划设计 灯光照明、旅游标识和公共设施 旅游标识系统设计
“人性”场所
建筑色彩 视平层面设计 空间边界策略:柔性边界,首层,固定及灵活设施, 阴角空间……
第六章 方案设计
1 8 1
6.1 中山路西侧
1 8 2
图 6-1-1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1 8 3
图 6-1-2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1 8 4
图 6-1-3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1 8 5
图 6-1-4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1 8 6
图 6-1-5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1 8 7
图 6-1-6 图源:黄龙辰、孙瑜绘
6.2 肥城路
1 8 8
图 6-2-1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基地的肥城路广场片区:是基地内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却存在人 性化的缺失和现代社会发展和里院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立,在进行了长 时间的调研之后,我们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结合里院和没有 利用起来的空间来植入公共空间,并对公共空间的私密与开放进行合理 的规划;合理的重新进行片区功能的界定和对整个城市界面的考虑,满 足各种人群的需要;对广场进行活化再生,重新为其注入活力,使其成 为片区的亮点;对基础设施进行补充规划建设和更新,活化公共空间;
对整个片区的流线考虑车行,步行,非机动车以及公共交通和马车,使 其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流线系统;对于肥城路这条人流密集和有景观视 廊的道路进行特色街道的营造,为居民和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考虑老 建筑和里院的运营模式,满足现代生活的日常需求和使用。通过以上的 措施。使肥城路广场片区重新点亮,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生活 便利的前提下保留下片区的建筑风貌和老青岛的印记。
6.2.1 公共空间等级
空间规划策略: 1)摸底小差街区搭建建筑,对实施改造的区域先期开展拆违行动。 2)腾挪院落空间,增值绿化,创造小尺度一人绿化公共空间。 3)重要历史场所和公共活动节点区域,创造参与性较强公共空间, 形成活动节点。 4)改善街道步行环境,打通地块内步行通路,形成步行网络。
图 6-2-2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道路与住宅之间空间的中西对比 前院(美国): 属于公共的外部秩序空间 种植草坪及花卉 街道美化的一部分 形成无围墙住宅区的美妙气氛
里院: 属于私用的内部秩序空间 存在围墙及边界 对街道构成武功县 保障了私密性和安全,但街道单调乏味
直面街道无前院(意大利、希腊): 内部秩序渗透到街道——公共的外部秩序 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 生活的气氛洋溢到街道上 宽阔处如广场,创造出极有人情味的景观
1 8 9
带内庭院(西班牙、伊斯兰国家): 内部自有秩序并渗透到外部秩序 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 内庭院中花钵街道依稀可见 内庭院进行私人室外活动,不必再街道上生活 措施:令围墙后退并加以绿化,把围墙处理成绿篱、生动的栅栏。 观念的革命性:住宅前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 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
变街为区,打造开放式步行街区,形成街道 - 街坊 - 院落的公共空 间网络。 1)整治现状特色庭院,重点恢复别墅和里院类庭院历史风貌,凸 显街区庭院空间的多样性。 2)整合街坊私属庭院空间,形成街坊公共活动空间,变消极空间 为特色积极空间,串联形成街坊内部和街坊见漫游步道系统。 3)结合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改造,改造现有街道步行空间。 沿街步行空间的再设计与整合。 规划 2 处公共活动广场: 天主教堂前广场 - 教堂文化广场 肥城路 - 街道广场
图 6-2-3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0
图 6-2-4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1
图 6-2-5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2 公共空间营造
1 9 2
图 6-2-6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3
图 6-2-7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4
图 6-2-8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5
图 6-2-9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6
图 6-2-10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7
图 6-2-11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8
图 6-2-12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9 9
图 6-2-13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3 功能分区和城市界面
2 0 0
街道界面的分析 图 6-2-14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图 6-2-15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0 1
图 6-2-16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4 广场的再生 1. 城市环 / 小笔画,大变化 三个小的建筑干预成为象征性的和积极的空间元素,宣布变革的开 始。这三种干预措施的性质不同,规模和计划不同,允许在其内部和周
围进行广泛的活动。作为一个可见的目的地点,它是一个建筑规模的城 市基础设施,建立和启动的网站的公共领域。
2 0 2
图 6-2-17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1. 城市导向 / 临时和永久 该项目推测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实施拟议的范围。不同的阶段 1、2 和 3 可以在整个站点同时存在,增加程序和空间解释的多样性,同时允
许实现的范围和时间表的灵活性。
图 6-2-18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3. 城市房间 / 多样化领域 该项目提出沿海长廊不同规模的城市房间,可以由公众改造。它可 以作为家庭的半私人客厅,或称为聚会地方集团或称为舞池的探戈舞者。
解释的可能性使公园作为一个有趣的空间,可以刺激作为一个社区的城 市的互动和演变。 2 0 3
图 6-2-19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0 4
图 6-2-20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0 5
图 6-2-21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5 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更新
2 0 6
图 6-2-22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图 6-2-23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0 7
图 6-2-24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6 流线系统
2 0 8
图 6-2-25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7 特色街道营造
2 0 9
图 6-2-26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1 0
交通优化策略 图 6-2-27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1 1
图 6-2-28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1 2
图 6-2-29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1 3
绿色生态交通方式 图 6-2-30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考虑到为北边店铺预留的空间和街道空间,行道树放置在悦喜客来 一侧
2 1 4
图 6-2-31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对于肥城路下陷的定义
图 6-2-32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1 5
图 6-2-33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2.8 运营模式
2 1 6
图 6-2-34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2 1 7
图 6-2-35 图源:邢洛铭、王艺斐绘
6.3 德县路
2 1 8
图 6-3-1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图 6-3-2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2 1 9
图 6-3-3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图 6-3-4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2 2 0
图 6-3-5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图 6-3-6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2 2 1
图 6-3-7 图源:李丽松、刘文静绘
6.4 河南路
2 2 2
空隙:院中空地
空隙:私建旧宅
空隙:山墙之间
空隙:连廊之上
空隙:邻里合院
空隙:院内简摊
日常图景:草木为遮
日常图景:叠物游憩
日常图景:小楼巧用
日常图景:过院妙处
日常图景:院中汇聚
日常图景:桥上街市
手法:覆盖,以物林蔽之
手法:依附,依园而建
手法:镶嵌,嵌入墙内
手法:垒高,登高望远
手法:悬挂,依壁而游
手法:连接,接瓦串通
避雨亭
墟宅园
游乐坊
散心台
茶水榭
路旁市
活动:乘凉 休憩 玩耍
活动:锻炼 聚餐 游玩
活动:休闲 娱乐 歌舞
活动:交通 聊天 晒太阳
活动:种花 浇水 散心
活动:交易 集会 游览
图 6-4-1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2 2 3
图 6-4-2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图 6-4-3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2 2 4
图 6-4-4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图 6-4-5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2 2 5
图 6-4-6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图 6-4-7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2 2 6
图 6-4-8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图 6-4-9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2 2 7
图 6-4-10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图 6-4-11 图源:郭晓彤、陈蔚绘
6.5 肥城支路 6.5.1. 肥城路 5 号院改造
展览 给里院居民、游客提供展览场地
2 2 8
图 6-5-1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2 2 9
图 6-5-2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景观庭院 将庭院其他杂物清除,用绿化作为视觉中心,让庭院更加开阔舒适
2 3 0
图 6-5-3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民俗或音乐演出 在青岛旅游旺季,或是节假日可邀请乐队或传统的民俗节目演出,
2 3 1
图 6-5-4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6.5.2. 肥城路 7 号院改造 案例参考
2 3 2
佩雷公园(Paley Park ),由美国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 恩设计,位于美国纽约 53 号大街,佩雷公园是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 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 公园占地 390 平方米,为喧哗的都市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城市绿洲。 园中谨慎地使用跌水、树阵广场空间、轻巧的园林小品和简单的空间组织。 公园的亮点是 6 米高的水幕墙瀑布,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瀑布制造出 来的流水的声音,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公园三面环墙,前面是开放式的 入口,面对大街。 佩雷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得十分周全,人性化。在公园入口 位置,是一条四级的阶梯,两边是无障碍斜坡通道。整个公园地面高出 人行道,将园内空间与繁忙的人行道分开。 公园将各种元素混合在一起, 将不同的材质,多种色调以及声音元素融合在一起,以营造轻松的氛围。 比如铁丝网做成的椅子搭配大理石材质的小桌台轻巧却不影响周围的环 境。广场地面不是用水磨面,混凝土,而是用粗糙的蘑菇面方形小石块 铺装,富有自然情趣。 公园主体区域是树阵广场,每棵皂荚树间距 3.7 米,能提供足够宽 敞的空间给游人活动。公园左右两面墙覆盖着藤本植物,还有五颜六色 的花朵,赏心悦目。后面的水幕景瀑布作为景墙正对公园入口,具有很 好的观赏效果,到了晚上,瀑布还能射出霓虹灯光,引人注目。 园林设 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空间,口袋公园提供了一个适用性比较强的园林空 间,因地制宜,被美国人称为最好的城市空间。
佩雷公园平面图和剖面图
分析图
常绿植物
树木
平缓的铺装
水泵电池
粗糙的铺装
水幕
图 6-5-4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佩雷公园轴测图
图 6-5-5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图 6-5-6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街道口袋公园 利用不同的绿化和原有空间形态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口袋公园,能让人们在休憩时间有一个安静舒心 的社交空间
2 3 3
图 6-5-7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街道娱乐空间 在 7 号院原有大树的遮蔽下,沙坑、秋千等成为孩子们的游戏空间
2 3 4
图 6-5-8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6.5.3. 肥城路街道改造
街道休憩空间 现状肥城支路没有较为舒适的休憩空间,居民只能靠自己制造一些 简易的座椅,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不适,且不能吸引居民来到城市公共 空间形成丰富的街头娱乐,对人们的室外休闲生活单调
2 3 5
街道娱乐空间 虽然肥城支路长时间被停车占据,且在炎炎烈日的天气,仍然阻挡 不了人们对室外娱乐和社交的追求,而宽敞的树荫则是首选场地。 在设计以社区文化为核心的肥城支路的时候,为老人、孩子设计娱 乐场地是十分必要的。
街道街道商铺 和老城区其他街道一样,因为城市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界限模糊, 商铺为了盈利,会占用街道,加深城市公共空间不能为市民带来相应的 服务的问题。
图 6-5-9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街道休憩空间 以街道绿化树木为中心,为居民和行人提供有领域感的休憩空间
2 3 6
图 6-5-10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街道商铺门口 扩大原有商铺的营业空间,划定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避免街道被占用的恶性循环问题,同时也丰富 街道的元素,美化街道
2 3 7
图 6-5-11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2 3 8
图 6-5-12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图 6-5-13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2 3 9
图 6-5-14 图源:周枭、张云帆绘
6.6 保定路
2 4 0
图 6-6-1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
针对保定路 2 号建筑作加建设计,将原来一层的建筑加建为二层建 筑,加建部分为轻型钢结构,作为开放的茶室,与保定路 2 号院接通, 主要服务于外来游客以及附近居民。 针对保定路 4 号院和 6 号建筑的改造设计,为院内的南京理发店重 新设计了入口并且保定路 6 号的二层与南京理发店体层直接通过室外平 台相连,强化院内居民与商店的邻里关系。
2 4 1
图 6-6-2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
保定路沿街的历史建筑立面以修复为主,对于已经做出不可逆破坏 的建筑立面,保留器现状的洞口,但需要更换门窗,区分新旧材料。
2 4 2
图 6-6-3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
原保定路与大沽路交叉处的停车场,改为一处城市广场,够市民休 闲,早间和晚间可用举办夜市。 与广场相邻的山东外贸大厦的一角开放为商场,其立面通过对广告 牌的组织进行装饰,与历史建筑的立面装饰形成对比。
2 4 3
图 6-6-4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
山东外贸大厦以立面改造为主,目的是打破原有平整巨大的立面, 以其中功能划分为依据作立面划分,每部分的尺度与同一条街上的其他 建筑立面宽度相当,借此消除山东外贸大厦巨大体量给人的压迫感。
2 4 4
图 6-6-5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
山东外贸大厦与街区的缝隙作为商业步行街,其店铺分布在山东外 贸大厦内部以及周边的历史建筑,并通过架空的廊道连接各层,提供多 条环状流线,争取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保证步行街又充足的疏散空间。
2 4 5
图 6-6-6 图源:史晓阳、宋金志绘
步行街的另一个角度,在街块内有一处不临街的建筑,通过架空廊 道与其他建筑相连,使此建筑能够被充分利用。由于该建筑现状支保存 下外墙,楼板和内部结构全部破坏,所以其中采用钢结构加固,并在原 有建筑顶部加建一层 U 型玻璃幕墙建筑,在夜间点亮灯光,将称为商业 街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