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的老北京

Page 1

胡同里的老北京 ——2016 春节胡同调研访谈记录 2016 年 2 月 连续数天进入西城、东城、老宣武的不同胡同片区,考察胡同建筑风貌和居民的生存现状, 以随机访谈的方式了解胡同的人口状况,居住条件、保护与拆迁的形势,感受老北京人的文 化,以及他们亲历的故事和记忆。

1. 走访老北京 笸箩仓胡同:幽默的退休大爷回忆往昔 06/02/2016 中午 人物:退休高大爷,65 岁。大爷甲,约 60 岁。 场景:大爷甲在胡同里院门口晒太阳,靠着三轮车,刚跟一位路过的大姐聊过装修的事。高 大爷路过,两人开始聊起来。采访者也加入对话。 (咱这片是统一让装修吗?) 高:没人管。 甲:您有钱您愿意折腾就折腾,没钱你就别折腾啦(笑)!反正都违建房!(对高)哎,您 家房子弄得怎么样了? 还没整完啦? 高:头十月份弄的。 甲:反正大件儿都起来了,就差里头啦! 高:没干呢全都……没干呢你住的进去吗! 甲:不是窗户都安上了吗? 甲:哎哟您今年赶上这多冷啊!……赶上正好冷…… 高:切……修半天了!……差远了!那时候我们小时候白天的话零下二十多度! 许:白天零下二十多度?那么冷! 高:六几年的时候!那一瓢水的话泼地上半空中就冻上! 甲:就年三十儿咱冻的那饺子,搁外头冻的蹦儿蹦儿的,现在有吗? (房管局统一对这一片儿?) 甲:看您那房是公产还是私产,就算公家房租的你愿意装修也没人拦着,就是别动结构。 你还别出边儿,出边儿了城管所的来查你。一举报,当然有举报的了,我起二层你不起二层, 是不光线要挡着你啊? 高:您想,您比如我们家,我们家的话现在的话 9 平米,9.9 啊!我那时候不往外弄出来那 块的话,那时候地震棚都那什么……我现在有儿子,以后要有孙子呢?那可不没法住了吗! (那您是原来这个院都是您的后来搬进来其他人还是……?) 高:差不多在这儿的全是老住户。谁要是有点钱的话有条件的话,谁不想自己住的好点儿? 但是你没这条件啊!那怎么办?上下够不着。 (但是反正您这儿没有人轰。可以贷款什么的吗?) 甲:哪儿那么好贷啊? 高:我们两口子全都退休了,谁给你贷款啊?再说了,就说贷了款的话,你每月还不还啊? 你甭说别的,大早上起来,买了五棵葱十来块钱。 (对,现在那葱 5 块钱一斤了!)


甲:5 块钱不行。上价儿就 4 块多!他再卖,还不得卖 6 块、7 块一斤!他租个摊位,什么 房租啦…… (咱这片儿的老住户占多少差不多?外租的?有一半一半儿吗?) 甲:现在,哼!一少半儿,三分之一吧。得三分之二都是外地的。惹不了。 (怎么惹不了?) (相当于本地的比外地的人还少,你就惹不起他们哈?) 甲:这些都是外地人的。(指胡同口的小电动三轮车)人还不怕罚,因为你那一车,三千, 人家一个礼拜,本儿钱就回来了。 (一个礼拜他能把这本儿钱都赚回来?他干嘛的啊?) 甲:啊!说什么啦!拉黑活儿。恭王府,后海,不知道他懂不懂,这老北京的胡同游啊,给 你胡说八道。你再说这一条胡同,有几辆车是北京的?都是外地的。什么卖菜的啦,做生意 的啦。现在这日子没法儿过。你再反过来再说吧,就咱这老百姓啊,也该让人家外地人宰你。 (他们太会动脑子了。) 高:就是清朝那会儿八旗子弟给带坏了。 甲:你说刷厕所也是外地的,就咱北京人,你楞家呆着,吃那什么,他也不去刷去。送牛奶, 也是外地的。老毛在哪会儿,也没有饿死的,也没有下岗这么一说吧。 高:现在北京人什么也不是。 甲:现在外地人齐心。年轻时候咱北京人还有掏大粪的,那时传祥什么的,你看现在有吗? 人家不干! 高:这帮当兵的,到外地去,说一说北京人,人家全不愿意要。 甲:老爷兵! (就是说苦点儿累点儿的,辛苦点儿的都不干。) 高:到头来像我一个月 500 块钱给人家干活,给人装空调,装热水器。从咱北京一直到东二 旗,骑个自行车。 甲:你换个人儿行吗?换个年轻的?你干吗? (嫌钱少哈,这么大老远的这么点儿钱挺累的) 高:切,给我们家自己装修的话我从来没请过人儿,就我一人儿干。你一个月挣多少啊?你 再请个人儿? (那您是退休多少年了?) 高:退休……将近 5 年了吧。 (那医保各方面还行?) 高:医保,还行。 甲:净医保了,实际上自己也不少花。好多自费项目。以前做一个心脏支架才几百块钱,你 现在做一支架多少钱? (好几万吧?) 甲:啊。你像老北京能,能吃得消吗? (像您那儿一个院儿里边住几家呢?) 高:最少的两三家,最多的十多家。 甲:我们那院儿正式是十三家,外地人就得占 9 家,4 家北京人。你听我们这院儿,白天倍 儿安静,一到晚上 10 点以后,冰了帮啷,都回来了。 高:现在是最清静的时候。这会儿他们都上班儿了,挣钱去了。 甲:他那一个院儿,说卖两千万。从六百万涨到两千万。我那间是 17 万四买的,现在卖二 百万。但我再用这二百万再买房我上哪儿买?最起码得五环以外。上外地买去。 高:不是说故土难离不难离,这么大岁数了,北京这气候你到南方适应不了。晒不干。


甲:甭说远的,你就拿那河北沧州县里的一个大院,十几间房,汽车能进院儿里转一圈儿, 租一年才六百块钱。人家县城里头环境跟这儿差不多。我这儿也准备走。他那县城里头倍儿 安静!但是县医院终究,还不如咱社区了。 高:那会儿河边儿多少人占着,结果轰走了。 甲:大哥,德内那个塌陷了的那个,现在还圈着呢。那块地不浪费了吗。 (我是想看看胡同) 甲:这主要是在社区。你看马路对面儿刘海儿胡同,你看人家规划的。你看一看这什刹海的, 一进胡同破破烂烂。看你社区书记是不是香饽饽。你看这(垃圾),这街道要出现这种情况 那边儿街道主任早就,这成什么了。 高: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挺知足了。 (旁边这院儿是新盖的?) 甲:人家有钱,当初 1400 万买的,一翻建,六千多万了。 高:这最早是北京社会大学。 甲:单位,后来倒闭了。穷的穷,富的富。 高:你就是这命! 甲:咱就凑合吃饱了就行。你要以对比, 高:比什么呀!我顶多我勤劳一点,我节省一点。 甲:……那会儿打格板儿,把碎布头儿打着酱,一层一层地都给拼好了,粘平了,就成一长 条板儿,一剪,做鞋垫,纳鞋底……现在在农村都没有做这个的了。 高:过去家里边儿就老大费点儿心。老大以下就是,“去,带着弟弟玩儿去吧!” 甲:老大带老二老二带老三。(笑) 高:要是谁说我们孩子被人打了,“谁吧谁打了?打去吧!”谁也不护着。“挨揍啦?活该!” 西河沿,拆城墙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城墙上有野菜。小时候那会儿,我记得特清楚。当时 小女孩,比他大三岁的哥哥,看墙上有棵野菜,他想去弄去,你呢,拽着我俩腿,把那菜给 弄下来。他妹妹就拽着那腿,一下儿没抓住唰就戳死了。大的也就 6 岁。39 号里边儿是一 关帝庙,出后边就是护城河。那会儿那穷的,可是没人去偷去。你要回到那种状态去? 甲:现在还有什么道德啊……这也是让老百姓闹的。 高:我还不是为文化大革命翻案,文化大革命有好的东西。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就是文 化大革命留下的。他那时候有校办工厂,我再学不会的东西,我一到校办工厂,哦就会了。 化学实验室。我那是分到百货,没去插队。你看,17 块零 8 分,19 块零 8 分,31,36,41 块五,47 块五, (您记得这么清楚啊,工资) 甲:我三年零仨月插队回来,28 块零八分。一天给三毛钱早班费,那会儿也他妈美着呢是 吧!抽一盒北京的香山牌儿香烟,才三毛四,恒大三毛一,大前门三毛六,现在好家伙。 高:社会嘛总得往前走。 甲:那会儿馋了,几毛钱喝顿小酒。现在,没那光景啦。一斤羊肉才 7 毛 1,牛肉 7 毛 5。 行啦别回忆啦,越回忆越生气!(笑) 高:咱这么说,你也抽烟,我也抽烟,他也抽烟,怎么没那么多得癌症的呀? 甲:别的不说,过去像我们家里孩子多的,你敢偷嘴吗?就说你卖堆黄瓜你像偷嘴,吃一根 黄瓜你知道吧,恨不得全院儿的人都知道,哟,他们家吃黄瓜啦?就是这清香味儿!现在, 一点儿黄瓜味儿没有。 高:你就闭着眼吃完了! 一个大伯骑着电动车过来,被大爷甲的问候拦住,给他捎了一袋瓜子,又热情地让我们拿他 刚买的炒货和红果:“吃吧!都是街坊,有什么的呀。”他们聊了起来,我们也趁机结束了


对话。


大栅栏延寿街:会英语的退休兼职工人 07/02/2016 场景:街中水果店旁,一中年男士主动问候。 人物:大叔,60 岁,在天桥杂技团上晚班,搞后勤的。会说英语。 我在这儿住了将近二十年,我在杂技团,搞后勤的。(看不出来 60 岁了,以为是四十多岁) 这是我一个亲戚的房子,我自己家的房子在通州。挨着天桥艺术中心,万盛剧场。现在好多 了,外地人都走了,都回家过年去了。平时北京人太少了,问个路都不知道。全是外地人, 碰不到北京人。在北京就业的都是外地人,包括厕所,快递。炭儿胡同,前天有个送快递的 问我,“炭-儿胡同”在哪儿。他不知道北京方言,所以北京人在这个地区有个优先。以后 逐渐地这些北京人就迁走了,就都没了。其实老北京的习惯还是跟从北方过来的满族有关, 塞外那边,一代一代传的。所以说八旗子弟传下来的游手好闲,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像随地 吐痰,因为他们过去都是游牧民族,在草场上可不随地吐痰吗,把那个就带来了。以至于去 欧洲的那些使节,在人家宫里边儿他也敢,他那随便啊。陋习。包括北京那“板儿爷”,光 膀子,穿着趿拉板儿,都是陋习,所以北京这方面都在改变。宣武这边过去是北京的南大门, 做买卖的平民。有个电影叫城南旧事,小妞子,小小子,坐门墩。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ask me. 我就住这个院儿,可以进,对外开放。现在没什么东西。 院子成狭长胡同,左右有房间,进门左手是个厨房,大叔住右边房间。屋顶架了个养鸽子的 笼子。 他住一间大约 4 平米的房间,有桌子,床,电视,电暖器。墙上贴了很多大幅挂历。


炭儿胡同:朝臣后代阔谈老北京文化 07/02/2016 场景:南房作为一个微循环改造的案例,上了电视节目,我们进院查看,被北房一位女士邀 进屋。屋里还有他父亲。 人物:B 女士和她的父亲。叙述以女士为主。 前面改造的像日本风格,不是中国的货。 他这后山墙还有玻璃,在北京这气候,经 5 年就不错。 他这个改造叫微循环,就是说这房子是我的,通过房管所检查你这房子确实不行了,国家拨 一部分资金,电视台出钱。国家出了 500 万修了这么个东西,图纸设计不予参加意见,你没 权过问这个工程,包括家用电器都全套的。唯一剩下了三面墙没动,顶子瓦全换了。看上去 不伦不类,看上去不协调。 其实四合院自己是一个体系,发展到民国已经是顶峰了。规范的四合院每个院都有厕所和厨 房,西北角是厕所,东北角是厨房。东南角是一门,西南角是一跨院儿,都是很规则的。现 在全没了,很乱。原来院中间都有树,。。。原来东方西方之间这儿有一道“二道门儿”, 原来的院都有二门,二门里头北房是主人住的,二门儿外头的南房是下人住的。有的二门儿 外头就作为客厅,内眷都在里面。这地震以后吧就打破了—— 解放后四合院就被破坏了,地震以后地震棚一盖这人脑子这洞就开了——你能盖地震棚我就 能盖出一块。北京就形成这种风格。其实这院子都空着不挺好的吗。 其实北京啊,南城,崇文宣武,属于城外了,所以最好的都是商贾的院子。一进院。东城西 城都是官宦人家,那些都是三进四进。像这条胡同大部分是卖药,还有人参。他们有钱,但 社会地位不高。 其实像大栅栏这块有几种建筑类型,不止四合院这一种。商店建筑,前店后厂,还有妓院建 筑。有保存的挺好的。像小凤仙,赛金花儿赛二爷。一点儿没动,保留得相当好。中间也当 过大杂院住过人,但后来一腾退就都出来了。年年儿维修。那时候大票,二层小楼,木楼梯, 跟电视剧里一样。 非常漂亮。 真正好的有一片在天桥那边,是民国那会儿,想搞一个新的北京的住宅区,就盖了一些二层 小楼。现在破烂不堪了,夜半歌声那劲头了。友谊医院北边,万民路。 真正北京人占北京人口三分之一都不到。 我们家在这儿住了第五代了。这院儿不大,中间有一颗小梨树。一般香椿比较多。都伐的差 不多了。过去这旁边有棵梨树,长叶子不开花。我小时候我们家还种葫芦,种过癞瓜。爬墙 虎不能种,毁房。一般都种搭架子的,不让他贴房子长。种点儿葡萄。 这个墙原来是木隔扇,后来改成薄墙。这个是堂屋。 我学历史,有时候做讲座,我本身也是老师,在旁边的小学教书。 我们一般很少出大栅栏儿这片儿。 (让我们挑一个小玩意儿,是她自己画的宣纸书签)我在小学教传统文化,教书法。 他们家没我们家字画古玩多。 老北京讲究——就是玩儿呗。就是一个玩儿,还能怎么着。其实咱们老北京的节奏是很缓慢 的。但是现在太紧张了,尤其是金融街那一溜,我在海淀的朋友,他们都紧张。 我儿子在社区慈善超市,在胡同口,是民政局的。 他们家是私房,改造不用征得我们同意,告诉我们一声就行。都是住了四五代、一百年了, 回来这屋要真榻了,砸着自己怎么办啊?(笑)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大家住四合院就是图 个方便。


原先南屋一家,这整个院儿都是他们家的,但是解放前他们家就都给卖了(笑),这是另外 一种大杂院出现的情况,就是家败了。不是政府力量介入,政府力量介入——爸,咱们家样 的那是政府力量介入了吧(笑)!没收了。而且永远不会部给我们,我们家原来在旗杆底下, 解放前的棋盘大街,解放前的地图上应该有。六部都在那儿,就是那些办公衙门。中轴线旁 边儿。最后全拆了那块儿,那你没办法。文革前公私合营那会儿,你要是一家超过 14 间半, 多余的就没收了,除非你人口超了。这是充公的,没收的,不会给补偿的。 (老人)没有说恢复的政策。那是强制手段。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我们也经历了。我们是自愿献的(笑)。 (老人)你不献也不行。(笑) 建设社会主义,一起奔社会主义!(笑)不是思想境界,也不是被迫的,是形势就在那儿, 不是一家两家儿的。所以真正的老北京人你能看出来他如果家底儿厚,对于财产是很豁达的。 如果说你为了点儿房这家打的跟人脑子狗脑子似的,这家里解放前他们家也是小市民。 (拿走桌上我面前的一把剪刀,说对不起,不合适) 那会儿我跟我爸就说,过去家里那么多房都给你没收了,你还在乎家里这一点点吗?再往大 点儿说,大清国都给你没收了你还能在乎现在什么?大清国我都可以不玩儿了,不是说推翻, 是不玩儿了,我不要了行吧?你能把我怎么着?这种豁达,这种大气,真正的老北京你能看 得出来。 这片儿拆迁不好说。虽说是紫线儿以里(文化保留区),但他还是一点儿一点儿在蚕食你。 蚕食你北京人的户口,把北京人一点一点都迁出去。这一个院儿如果北京人都迁出去,像我 们这个院儿这三间住四口人,要是改了我估计可以住十几口人,甚至二十几口人,租出去给 外地人,一间房一千块钱租没问题吧。一个月这一间房两三千都可能,我们家这一间房租好 了,能租个六七千?所以有利益的驱动在里面,不好说,只能慢慢来,看情况。有的时候不 见得是政策,出面的是一个公司,但这公司有政府撑腰。他给的价钱是极低的,因为他要挣 钱,他把你弄走了他要挣钱,实际上他是违法的。 我们惟一占的是祖先的便宜。祖先把这房子买下来的,我们算吃着祖先的。就上回我们有个 群,里头有个小伙子,在群里开骂,说刚到北京十天身上钱也没了,说北京人怎么怎么着。 有一个人告诉他说,你刚到北京我们凭什么给你预备这预备那呀?我当初刚到北京的时候我 跟你一样怎么怎么着怎么怎么着,说我来北京十几年了我终于打开了一篇天地。另外一个说 你刚来十几年你吹什么呀,说我五几年就来了,说了半天。唉,我说你们,说句难听点儿的 话真够闹腾的,我在北京住十辈子了,我是第十代,我后边儿我儿子都出生了,我们祖先是 用血进了北京,是趟着祖先的鲜血我们进来的,我们住得瓷实。就这话。你们只是说你们饿 了两顿,你们住了一个桥洞,你们就哭爹喊娘,那没让你流血呢,没让你换命呢,你一家子 都死了就剩你一个人了进北京,你住的那叫一瓷实,你可以住紫禁城里头。 (这些人)就是给惯的,整体都这样。 那天我给他们做讲座,我说你们都说北京人懒,什么不思进取。我说你想过吗,如果你特别 思进取你可能没脑袋了,北京人不是懒,他是一种睿智,是韬光养晦。你聪明你能干,你作 为皇上的弟弟你能干,你要干嘛?尤其是清朝的时候不立太子,俩儿子互相争,锋芒太露的 话,那个差一点儿的当了皇上,你要干嘛?我没那么多东西跟你穷嘚嘚,但是我能跟你嘚嘚 另外一件事,我聪明吧,我能把铁皮做成风筝飞到天上玩儿,那不就是滑翔机吗!就是清朝 乾隆的弟弟弘昼。乾隆的哥哥就是太能个儿了,被雍正弄死了,弘昼从那会儿开始在乾隆还 没登基的时候就开始玩儿,铜风筝铁轮船,那会儿铁轮船扔到水里能漂着,那就真是太聪明 了。而且他玩儿完就不玩儿了,再发明点儿什么脑袋没了!北京人就是这样,知进退,命是 主要的。都说北京人懒,北京人懒妈?真要是外地人都走了,就剩一小饭馆,够使了。就剩


那一个早点铺,够用了。外地人说要没我们外地人你们北京人吃什么,我说你们的客户里边 儿有多少是北京人,百分之几?过节了都说北京空城了,其实北京就是这样,就应该这么空。 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就十几个北京孩子,一个年级一百多人,零头。


东四三条:机关单位乱改好院子 13/02/2016 场景:傍晚,天气较冷,某院门口 人物:一个过路的男士,一个女士从院门出来。 这都是后盖的,原来的居民早都走了,现在都是单位。这个就盖了一个门脸儿,里面不这样。 这一直通四条呢。里面不像是北房的建筑,像南方徽派的建筑。 路北的房子基本都是老房子。我们这是后门。 我们就一家子。哥哥姐姐,都在一块,没外人。房空着也不给外人。有什么意义?到时候有 什么事儿还不够闹腾的呢。也不在乎这点儿钱。真正你像让它出去,给你弄得烂七八糟。这 房子一百多年了。他们家的房。(您也是满族?)不是,都不是满族。我自己家住西单。他 们这原来是个大院。有钱的一走,房管局一收,别的人都往北京跑。 好院儿不多,都弄得一点儿模样都没有了。没剩下什么好院儿了。 房管局,他挣钱就行。老百姓都有想法。院儿里什么人都有。 这点儿是属于保护区。(那也能乱改呀?)谁管呀?后来才定的保护,七几年就都改了。零 三年给咱们改造电暖器开始,就属于保护,我们是第一批,东四和西单的西四几条胡同。东 四是三条到八条。一条二条都让各大部委都占了。前边儿是文化部,那边儿是外交部。东四 这边到灯市口,金鱼胡同,金鱼胡同有好多都盖成大楼了,原来好多王府,都棒着呢。早拆 了,七几年八几年就拆了。都是属于教育局的,文化部的。好的那大院一解放就都占了,他 都跑了呀(笑)。


小喇叭胡同: 私房腾退是幌子 18/02/2016 场景:一个小院门口,只能过一人的胡同 人物:戴眼镜的退休大叔,疯言疯语的奶奶,骑车路过的大爷。 有公司一户一户地谈,弄完他们定方案,这户多少钱、那户多少钱。给不了多少钱。(大家 应该齐心跟他们谈)齐不了心。声东击西,各个击破。市场经济可不,他们为了赚钱。开发 商为了赚钱,政府卖地也挣钱,画了网格,互相竞争,谁给的钱多卖给谁。他一卖,你不走 也得走,到最后就是强拆。你要是碍不着的地方他不给拆。 (老奶奶说疯话)受刺激了,给她欺负得也够那什么。不受刺激能那什么(疯)吗。你在这 儿住了三十多年了,他发证机关发给别人了,你没地儿说理去。 不能单方撕毁合同啊。他不露面,鼓动第三方跟你掐。暗箱操作,就跟导演似的。 因为这个政策一下来,死了多少人啊。好多人脑子淤血乎地一下就不行了。 共产党你说扛着枪进城的,你这些财产都是谁的?共产党接管了,就归共产党了,历史得往 前走了。你不能说又还给国民党了,历史能倒退吗?打着这旗号,其实没有这么个人。 这些院里都是租房子的。 有个老爷子,材料也有口才也有,告到法院,北京市政府耍赖,说原始资料被雨给淋了,结 果告到最高法院,判下来了,结果拒不执行,说中央管不了地方。就这么黑。 骑车的大爷: 不可能盖楼。因为为天桥演艺中心服务,怎么服务,我们也不知道,像我们俩都服务不了。 我在这儿住了好几十年了。改造,16 年要启动。南口是展宽马路。分三拨。总体都叫天桥, 说书唱戏耍把式卖艺的,是在天桥南边,斜街。这房子是解放前盖的。四合院讲究是进来有 个月亮门,有个金鱼池。天桥办事处有一个图。侯宝林,新凤霞都是从那儿出来的。 大栅栏改造得多,斜街。


出租司机:三天碰不到一个老北京 20/02/16 场景:出租车内 人物:中年男司机,没有在胡同长大,但自幼跟老北京打交道 老炮儿你看了吧?老北京人就那样,特有面儿。就跟“去你大爷的”,对外边惹着了就是骂 人的话,对内哥们儿之间就是亲密的话。不同语境意义不一样。有时候老北京话不好理解。 城里人说话,一听就不一样。“你跟哪儿呢”年轻人是“你在哪儿呢?”我三天拉不着一个 北京人。见着一老北京,这亲呀。那天拉一山东哥们儿,一听我北京的,说不行我得多跟你 聊会儿,你就是一老炮儿呗!你看他老北京土话后边儿都带解释。讲的东西太深了。北京也 就凑合在这儿混,现在北京,没面儿,没个情理。老北京人儿,下车,“回见!”这就特亲。 现在,摔门就走,一天拉 25 个得有 24 个干这个。(笑)所以说现在这人心态……但是反过 来说他未必有我强。


宫门口四条:扯不清的房产关系 20/02/2016 场景:采访者跟着胡同内碰到的老乡去他租住的院子,碰上他的房东,在院门口聊起来。 人物:房东,男,65 年生人,推着自行车。来老房子取东西。 (指着胡同尽端的门) 这个院以前特别大,影壁雕梁画栋。后来他们子女,一大家子,带着房客,就是那会儿工农 商学兵占房,腾退那是后来的事儿了,那会儿子女等不了了,就把这房子卖了。这买主还是 一个经济诈骗,因为他这房子卖得很便宜。正经买房子这人现在还在监狱里头呆着呢,据说。 现在这里住的人,我也不交房钱,你也不给我修房子,就这么赖着呗。我估计可能现在他这 房子还没过户呢,户口还在他这子女这儿。产权扯不清楚,但是跟公家没关系。文革这事儿, 后遗症太多了。有的呢当时有一政策,就是给你点儿钱,落实腾退政策,还给原来的房主, 有一部分,有两家可能走了, 那是二十年前。后来的是事儿不提了。他们后院成分不好, 下乡改造去了,后来落实政策,也是国家给的钱少。现在还是个人之间的关系。现在这些住 户,公家又不管了,文革到现在多少年了,不明不白就这么住着呗。我们这院是俩房东,我 们家一间房他们家一间房,现在有什么政策呢,两户都得同意,才能腾退,是在昌平那边盖 好的房。他那边儿有房产官司,姑姑和侄子争房产,现在法院就冻结这个房子了,他不动, 我也走不了。我现在有房本的就这两间北房,其他这些盖的都没用。我这儿跟楼房比好处是 没有使用期限,我只要我不想走,谁也动不了我。你那个七十年就完了,最早一批盖的还没 有七十年,所以具体怎么执行谁也不知道。 (院里)这棵树比我小两岁。66 年 68 年种的。这房子也一百多年了,当时住这儿的老人都 知道鲁迅。老砖都是过去的青砖。 (收房子)政府委托公司,他们在中间扒道皮,他能从中得到好处,因为他能从政府那儿拿 到地。比如他先在昌平那儿盖好了房子,这边儿一平米可以换那边儿 7 平米。等你到门脸儿 那儿中介公司,他给你钱更少了。还有一个政策就说二环以里地价最高不能超过 25 万。有 点想在这儿买房,因为西城区学校还是不错的,现在我搬海淀去了,海淀的一个学校应届生 要比西城区多四五倍呢。拿高考来说吧,西城区可能就八千人,海淀得四五万。跟前儿就有 三中,159,四十,都挺近的。 你要想看真正的四合院,白塔寺那儿。从这儿奔东走,往南,有一个让人买下来了,重新修 的,不知道让不让进。现在的四合院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面貌了,都是大杂院。像这些老住户 说句不好听的,也就在这儿凑合。

天津租户: 北边四间房,南边四间房,各有一个房东。全是租的,本地人很少。


2. 其他相关采访 留学路社区腾退办公室:慢慢腾退,改造很难 22/02/2016 人物:办公室负责人,男,姓郭。 腾退……从平房改善到楼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了。同时由于人口出去了,咱们本辖区内的 居民人数可能要降低,公共设施的占用率降低了,也就是环境相对来说进行了一部分改善。 这就是跟拆迁不一样的地方。原则是不拆,比如这个院子走了,我们把门封住,因为这是政 府工程,不是开发商行为。 就是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拿出一部分房源,对他所辖区内的居民进行这么一部分改善。 门口贴的是安置房的效果图,是我们给腾退出的居民居住的地方的效果图,跟这儿没关系。 这儿因为离天安门太近,上不许盖二层,下不许挖地下室,所以这儿就是维持现状。 前年德胜门大街有一个人大代表同志,挖了一个 17 米的地下室,把邻居都给弄榻了,从那 以后就不许挖地下室了。挖一层也不行,这儿离地铁太近。 从你这个设计改造的角度讲,这边儿难度很大。但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他们只要一部分老 百姓,哪怕其中一小部分,环境得到了改善,这就算成功。就是民生工程。这边不允许商业 开发。我今年四十,从我十几岁的时候这边儿就嚷嚷要拆迁,但是始终就没法动,就是因为 离天安门太近了,但又不能把这帮老百姓当后娘养,他也是你辖区的居民啊,总要管,但是 说整体全解决了,这是不可能的,政府没这么多钱。因为如果他不产生利益的话,不产生效 益,说白了就是一赔钱工程。政府不会一下陪这么多,可能每年拿出这么一部分钱来,逐渐 逐渐地在改善。换言之就像你说的,最终干嘛呀,可能十年八年看不出效果来。 (但是大家解读就是把老北京都轰走) 实实在在地说,因为我们做具体工作,真正还在这儿的本生本长的北京人,连百分之二十都 到不了,全是外地人。就说咱们宣武这块儿基础设施差,人穷,没有什么大企业,大部分也 都不在本址住,也都是出租。所以您说把北京人都轰到外头了,其实他早都上外头了,不用 你轰! 要盖一旅馆,至少要 40 个院,我这边儿院子小。比如要盖一电影院,加上放坡、隔离,可 能要 30 个院,那他就必须得走了。规划好了这儿要盖电影院,你甭废话全得给我搬了,那 倒好办了。现在不是那回事儿。自愿原则。 说难听点,自愿,你说我抽烟,您是卖烟的,这就相当于拆迁,有需求啊,您说您说卖烟的, 我不抽烟,我就是看这烟盒儿漂亮,有没有两可的东西,那这东西就谈不上价儿了。或者说 我非常急迫地要这个东西你就可以哄抬物价,如果说我要不要两可,他一定会非常便宜,我 才会要这个东西。 拆迁这么多年了,因为拆迁弄得家庭不和,父子反目,我们见得多了,也挺伤感的。这东西 本来不应该出现的,都是因为市场经济,这人不考虑别的了,只考虑钱。包括咱们第三调节 室呀,谁在说呀,每天都在播,都是负能量,都是因为拆迁这点儿事儿在这儿天天打。头两 天居仁里 12 号又上电视了,真人真事。清官难断家务事。没人承认自己不对。 做拆迁也好,做腾退也好,基础数据都是房本。后盖的防震棚分性质,比如说市政征收,就 是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这种情况,有可能会给补偿。(它是着急)对,我要这块儿地儿, 只要你不狮子大开口,在政府也好开发商也好能够接受的前提下,他是会给你的。但是作为 腾退项目的话,政策都是死政策。就是这么多,你觉得合适你琢磨琢磨,你觉得不合适,兹 当没事,回家就行了。换言之我们这个政策非常透明。也非常公正,所谓的公正就是你们家 房本面积大,你就多拿,你们家面积小你就少拿,这没什么可比的。不存在钉子户,换言之,


这个政策大部分人是走不了的。 (院子的面积怎么算?)院地全是国家的,解放前的私房有地契,那是祖辈儿真金白银大米 白面换来的,解放后只有房屋产权,你没有土地产权。 (还有的解放前是私房,解放后就分给单位了)对,充公了,有一部分是退回去了,有一部 分是没退回去。 (这里头就有矛盾)您指的矛盾是私房腾退或者租私户,现在还有没解决完的,大部分,97% 左右都解决了。当时政府有规定,是企业出一部分钱,政府拿一部分钱,把这房子腾空,有 的企业条件好一点儿的还能给房。尤其近两年物权法一出台,人家的就是人家的,无权征占。 说白了就是房子值钱了。 头些年,我们有个“双安”政策,就是既给房主补偿,又给现场居住人补偿,但私房房主拿 的只是现场居住人的二分之一都不到。因为主要目的是解决现场居住人,倾斜目的是现场居 住人。因为他没房子,如果从那儿出去了就得睡马路,这是不允许的。所以你那个作为私房 房主相对来说就吃点儿亏。这两年大部分私房腾退都腾退完了。 (但是还是感觉政府操作的层面空间挺大的) 这个得看是什么项目。从留学路到铺陈市这一片我们有三个项目。我们是走腾退项目,在荣 光胡同里面有两栋简易楼,他是危楼,那么一个项目。昨天来的是路面,永安路扩路,他走 的市政征收,他又是一个项目。往友谊医院这路口过来,天天堵,他是要往北扩 30 米。走 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如果不走可以申请法定裁决,那就是俗称“强拆”,其实占的比例不到 2%。以前强制拆迁是走行政手段,现在是走法律手段。 以前我们做过一个,9 平米的房子要两个亿,那纯属胡来。不是说是个人都能当钉子户,当 钉子户一不怕死二不要脸。就这么回事。他没有一个坚强的心脏他当不了钉子户。其实我们 挺佩服钉子户的。钉子户分两种,有些他是有实实在在的依据的,尽管我们政策解决不了但 人家说得在理。还有一种就是胡搅蛮缠。比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人家原先院子四进,大四 合院,从这趟街到那趟街全是他的。文革期间没收,啪啪啪啪,最后就给人剩了四间房子。 落实私房政策,人家又打,打过来半拉院子。可是剩下那半拉还是人家的呀,你们在赔偿现 场居民的同时是不是也考虑考虑原来老私房主的心情?故土难离呀,人家说的非常有道理, 但你从法律依据上我们没法进行补偿,当然钉在那儿了,最后也走的强拆,没办法。我们叫 强制执行,光他们家强制执行走法律手续我们走了两年半将近三年。 (他的拆迁是在建什么项目?)就在前门,甘井胡同,黄金储备局的用地。 (腾退完的空院子可以招商吗?) 原则上是空置。或者我们现在基本上跟区里达成了一个大体意向,居民腾走了,如果这个位 置合理的话,比如说交通相对来说方便,最起码能走个自行车的那种胡同,又不是像大台阶 的房子,基本上平的,可能就会改造成什么老年活动站,活动中心,什么老年棋牌室,这种 项目。如果说他在胡同特别里边儿的,行人不方便的话,可能就是封闭。即使政府要改造, 也要把成本降到最低。比如说,三几个小院子,又临街,都走了,可以盖成一个标准的四合 院了,盖完了能不能卖,好几个院子合并成一个院子,规划能不能批,再有你盖完院子谁回 来买的问题。你花好几千万,就这地方连俩车都进不来,你会买吗?能买个上千万院子人天 天骑着自行车,不可能的事儿。这跟草厂那边儿不一样。草厂那边儿相对好点儿,他原先的 基础设施大,胡同宽,最起码一辆车能过得去。改成四合院,或改成老式门面房。 咱再说你这儿走几个院子,想盖间房,他建设周边有个多宽多宽的要求,你不能影响到邻里 吧,你这儿一施工你就又施工车辆进来吧,你施工车辆进不来。但是若干年后,谁也不能保 证能变成什么。 (离前门那么近也影响形象)所谓的形象也没什么关系,这边绿化带、院墙,您走珠市口大 街,绿化带、院墙,后面这条路扩完了也是,马路完了绿地,里边爱怎么烂怎么烂吧,谁还


跑里头来看来。您说这儿盖成胡同游,谁不去后海胡同游谁上这儿来呀,这儿有什么可游的 呀。 (而且这儿原来还是暗娼)对,原先学名叫暗门子。就是拉大车的,低层低层的男性同志解 决一下生理需求的地方,也没拍照。现在我们一去院子从那格局就能看出来原先是干什么的。 一般咱们正常的居住家,使用面积应该在 8 平米,如果你一去他们家一看一间房子只有 4 平米左右,原先就是暗门子。其实就是一个洗漱一张床,就能做活儿的地方,生活跟工作就 两不误啦。我们做的多,基本上一看,包括这院子里的格局,全是小豆腐块儿,十有八九都 是这个。前门那二三层楼的木制结构,开的旅馆,原先都是标准妓院。木楼梯木楼板,里边 儿非常好,那都是有牌照的胡同,是官妓,是官办的,相当于红灯区,八大胡同就属于这种。 这个是私的,相当于现在的小发廊敲玻璃的,就是俗称叫暗门子。没有招牌,就是驾轻就熟 的这种,朋友介绍朋友什么的。 这边首先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院子。鹞儿胡同有几个院子还能看,路也宽。你再往里逛逛这 些胡同,想当年能过三轮车,现在连快递都费劲。北京市最窄的胡同就是小喇叭胡同,其实 就那么一处是最窄的,就是从 12 号拐过来那儿。 (他家有个老太太是疯的)12 号,经常是我们一下户跟街坊说点儿事儿,这老太太就过来, “哎老头子他们又来了”(笑)。他老头早没了,她就自言自语! 现在这片儿三千多户,平均一户 3 个人到 4 个人。小万十来人呢,密度非常大。 (我看有的在房子上面盖钢架的二层,那能允许吗?)当时盖的时候要是有人反映让城管大 队扒了就扒了,要是已经盖好了,既成事实了,您再扒,他不跟你玩儿命吗?民不举官不究。 咱北京但凡能给逼到盖二层的,他们家一定是住不下了。那不得花钱呀,这地儿有都是穷人。 改二层的基本都是本家儿住。像咱们这个年龄,50 年前后出生的,这一拨儿姊妹多,您要 说姑娘多还好点儿,啪啪啪全嫁出去了。家里啪一下弄 6 个儿子,就分了两件公房你说你怎 么办,小屋 6 个儿子睡,这边儿爸妈带老头儿老太太凑合住了。大点儿的时候呢,尤其地震 那会儿,不全改完了吗。 (那腾退完的空院子,住不下的不久可以挪过来吗?) 那等于没做活儿呀,好不容易把人家请出去了。政府花钱肯定是有等值的东西在这儿搁着。 我把钱花出去了,这东西又灭失了,又给老百姓了,说好听点儿是国有资产流失,说难听点 儿这里面就容易出现问题呀。比如说这个院子倒腾倒腾就变成某个领导他们家了,成他亲属 的了,或者跟他有关系的人的了,谁也把持不住,所以干脆就把这条路给她堵了。习大大一 上台就是,“消灭一切可以滋生细菌的土壤!”你把所有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环境都给她遏制 了,相对来说就好了。政府有政府的想法,咱们也就是胡揣测。 腾退就是战线拉得长。老百姓的惯性思维就是拆迁。但是腾退就是两个概念,政策你愿意了 解就了解,不愿意了解就拉倒。我们不能太大力宣传这个工作,政府没那么多钱,也没那么 多房。要是大家都知道了排着大队,你没那么多房,那不行。 我给你个建议,我们之前做的白塔寺项目,后来我就到这边儿来了。收的院子比较多。那边 的成效比较大。我们办公室是宫门口西岔 5 号,我们对面西岔 4 号就是一收回来的院子。然 后宫门口 121,西岔 16,翻过头来是 69,67,65,63,61,55,57,这都是我们收过来的。 69 到 53 做着围挡呢。我上回回去的时候 129,131 是开着门儿的。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