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OLIO 陳羿君
Email : jean501931@gmail.com
Phone : 0988716891
EDUCATION
2014.9 - 2016.7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2017.9 - 2022.7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EXPERIENCE
2016-2017 集得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設計助理
2018-2019 樸門 大地旅人自然造屋 實習
2020 ArchiBlur Lab / 共感地景創作 實習
SKILLS SOFTWAR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REVIT SKETCHUP RHINO ENSCAPE OTHER MODEL-MAKING HAND DRAWING ●●●●○ ●●●●● ●●●●○ ●●●○○ ●●●●● ●●○○○ ●●●○○ ●●●●● ●●●●●
content 01. 轉乘之間 02. 南榮社區複合運動中心 03. 樹之廳 04. 版面/競圖
01.
轉乘之間
視覺藉移動和時間的累加產生記憶 記憶的片段開始在腦中推疊和推演 推演之後產生對空間的定義 定義是主觀的,在推演到定義的過程中具有其 模糊性,我們 在模糊 中取捨,藉由判斷相對關 係理解自身的所在,也印證著在身體感知中空 間是重疊並存的。
轉運,成形於場所的覆疊,邊界在身體的感知 中浮動,我試圖以經驗與大腦的推演討論場所 的延伸性,將家視為一種工作場所的起點。因 此,轉運站應以第三場所的角色存在於所有空 間,但不劃分與定義所有空間,我們隨時都在 空間中等待與流動;即使不存在站體之中,卻 存在轉乘之間。
感 / 知 視覺經驗在時間的推移中疊加 / 由疊加的資訊理解、定義事情
人如何定義空間?
藉由 移動和時間(TIME)的累加產生記憶 藉由 記憶的片段開始在腦中推疊(多種資訊間的SCALE) 藉由前兩者產生推演與空間定義 (GAP)
轉運站,介於場所之間,卻 被劃分在場所之外,成為生 活中的空白、只為乘載轉乘 瞬間的載體,生硬的邊界表 述著與身體經驗的脫鉤,隨 之而生的等待使場所之間的 關係被迫切割。 台中火車站鐵路高架化,沿 線住商的背面被打開,鐵道 兩側豪無關聯的空間彼此被 迫串聯。 台灣大道: 承載台中大量的東西向運輸 新民倉庫: 自成步調的清晨市場 生態湖: 調節都市步調 台鐵高架鐵路與台中客運: 台灣南北的高速運輸需求 設計基地: 車站與都市背面的空白
在複雜的周圍關係中,我串 接周圍轉乘與生活機能,並 且試圖保有空地原有的廣場 特質,以一種地景浮刻的方 式重塑身體與環境的感知 在自行車道、社區空間與倉庫之間,創造一個 微微下傾的路徑,並在過程中參與室內運動中 的空間,使得轉乘經驗更加豐富。 0 1 4 9 19m
我以都市軸線重新分割,與
周圍場域的座標彼此覆疊, 創造經驗過程的反覆推演、 邊界的重複定義,拉開轉乘 的彈性,縫補斷裂的場所關 係。
a.覆疊座標系統:都市/社區
b.串聯人用交通:步道、自行車
c.串聯人文、生態場所
d.偏移交叉點,創造停留機會
e.保有住宅、辦公室的隱密性
f.新的開口重新縫合前後站空間
a. d.
b. e.
c. f.
從都市進入街廓後,任何方向都會進入錯位的十字步道,緩降的步道與向 上傾斜的草坡屋頂產生了步道嵌入底下健身空間的感知,使得下班或是遊 憩的過程有機會停留和運動,將轉運期間乏味的等待增添更多趣味。 0 5 15 35m 1. 新民舊倉庫 2.10 層住宅 3.台鐵工務所 4.火車站北棟辦公室 5.主入口 6.十字步道 1 2 3 4 5 6
從都市進入的步道在到達中間廣場的過程中,健身房本身的座標方向與路 徑不同,不論是路經的外部使用者或是正在運動中的人,都會持續地在空 間中感受到這種"異樣",就像是無時無刻都存在於整個都市的運輸脈絡 中。 0 5 15 35m 1. 健身房入口 2. 自行車停車場 3.健身房 2 1 3
面向倉庫的入口屋頂延伸 了入口空間,下壓的過程 將人帶入中間的廣場,高 架橋成為屋頂的一部分。 0 5 15 35m
在持續流通的空間中 藉由不同的角度與屋 頂關係保有周圍社區 的隱私與可及性。 0 5 15 35m
0 2 6 14m 0 2 6 14m
草坡屋頂 利用鋼板之間組合的三角形作為屋頂結 構,並且在中間填塞土壤與砂石,同時達 到過濾與集排水功能。
廣場步道與健身房入口通道 玻璃與鋼包覆於通道周圍,從戶外空間逐 漸步入室內,但人身處在半戶外的通道 中,同時參與著健身空間 鋼角材3*3 L型角鐵
南榮社區複合運動中心 空間的使用族群與方法隨時間而更動 在時間的流動下創造複合定義的可能性 因現今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及鄉村人口外移 嚴重的現況,許多校舍面臨老舊與閒置的狀 況,因此校用地開放或是轉型為社區共享空間 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
02.
基地位於基隆市邊緣的南榮國小,而南 榮社區則是橫跨了整個紅淡山的山腳, 在地形不便利的環境下,社區中老年人 的生活起居與購物選擇以較平緩且較長 距離的徒步方式到基隆市區採購,但沿 線的道路規劃缺乏友善步行空間,人車 爭道的情況使南榮社區的老人們生活相 對不便。 而社區近10年人口持去下滑與老化, 南榮國小原有校舍出現部分閒置或用於 存放物品、器材等用途。 我以此為出發,期望能在設計中打開校 園與社區的連結,同時照顧到在地的老 年人口與生活機能。
社區位於山坡地上,缺乏空曠之公共集會空間,且現有校地與山脈地將社 區一分為二,導致交流機會降低,藉由校地閒置的機會,希望將平緩的校 地增改建為複合社區活動空間與學生運動空間的場域。
並在共同使用的空間置入管制口,嘗試共享在理想與實務上的整合。
B’ B A’ A
以無障礙空間與通道在不同高度平面將社區空間置入校地之中,安排兩組各自的動線與使用空間,
南榮國小 AA’SECTION BB’SECTION 南側社區 北側社區
1f2f 1 2 4 5 3
3f4f0 0.8 1.6 3.2(m) 1.停車場 2.羽球場/多功能活動空間 3.學校/社區餐廳 4.管理室與社區入口 5.課後照顧 6.圖書室 7.共學教室 8.社區走廊 9.屋頂菜圃/花園 6 7 8 9
為滿足大跨距的公共空間光線的需求,除了室內的燈光照明,藉由屋頂原本的空間 桁架增加截光的構造,使得光線在空間中零星散落,以保有日照光源也同時阻擋過 多熱能進入室內。
屋頂
0 1 2 4 6(m)
03.
樹之廳
人與自然的分界在行為與使用過程中 產生具有範圍性的定義浮動 介入自然與回歸自然是一種動態的相互關係, 被建築絕對性的劃分;而人可以是一種自然的 延伸,自然微氣候則是一種建築的延伸。
LOUNGE BAR借用自然創造的休憩空間活 動,活動時不同的使用邊界或交疊或分離,自 然亦在邊界之間竄流,樹之廳同是人之庭。
1.男宿12-15棟與會議室 2.既有中庭平台 3.設計:LOUNGE BAR與中庭延伸空間 東海大學男生宿舍12-15棟之間圍塑了兩座庭院,而其中13棟 (1-2) 在兩座庭院間二 樓處設立了學生的公共活動空間,包含廚房、客廳與閱讀空間。 此次設計目標為將既有的封閉 式 活動空間重新打開,並解決兩側庭院之間的阻隔性、 學生與自然環境的疏離,將東海的地景引入起居,也使空間更有效的 被使用。 新LOUNGE BAR (3) 與中庭平台 (2) 相 對,試圖打破建築原本對兩側公共庭院 的分隔,並且重新將人與活動引入自然 中。1-1 2 3 1-2 1-4 1-5 1-3
輕薄的格柵空間圍塑了人與自然的空間,藉由不連續的清水壁面與玻璃創 造仿擬自然的不規則錯落,使用者因自身需求與聚會活動自由使用空間, 風隨時會從孔隙中流進來,光線經過過濾溫柔的撒落在LOUNGE BAR中 庭,重新給予住宿生一個住居以外的遊走停憩空間。 1.既有LOUNGE BAR 2. 設計:LOUNGE BAR 與中庭延伸空間 3.鋼格柵與戶外庭院 4.舊有磚造曬衣場 5.戶外庭院 0 2.5 7.5 17.5m
從一個玻璃盒出發,將庭院遊走的狀態逐漸收 進"盒子"中,讓開口成為窗、成為門、成為 自由定義的分界。 以耐候鋼網拼接而成的巨大盒子包被自然與空 間,回應既有的鏤空磚造曬衣場,人與自然在 這個盒子創造的微氣候場域中遊走。 0 1 3 7m
0 1 3 7m 0 1 3 7m
外部立面與內部牆面相互 組織、定義空間的隱私性 與使用方式 中間的玻璃若有似無,使 物理性的分界感降到最 低,模糊人造與自然的分 界。
世外逃源 日常逃離計畫之水中旅館 B B A A Plan 1 Plan 2 Plan 3 回收浮桶 回收木料 黑鐵方管 帆布 彈簧 建造花費 回收木料 回收浮桶 帆布 黑鐵方管 彈簧 雞眼扣 螺絲 繩子 端子 噴漆 膠布 免費 120元 225元 1216元 200元 186元 176元 143元 142元 190元 200元 共2798元 01530 60 cm Plan 1 Plan 2 Plan 3 Section A (島) Section A (房) Section B (島) Section B (房)S = 1 : 150 cm 15 30 60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