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再釋「弟兄和睦同居」 經文:詩篇一卅三篇 Ⅰ . 釋題 A. 一篇談論「和睦」的詩篇? 詩篇一百卅三篇,是很多信徒都十分熟悉和喜愛的詩篇,其為人熟悉和喜 愛的程度,可媲美詩篇廿三篇。我們不時聽到有人為這詩篇配上優美的旋律, 在崇拜或團契聚會中詠唱。 這篇詩全詩只有三節,是很容易背誦的。而很多人都認為,這篇詩是談到 基督徒要怎樣和睦相處的。 不錯,當教會面對事端或分裂的時候,我們很需要在講台上作出提醒。但 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能解釋這詩的第 1 節,至於此詩 2、3 節的 意思,我們就不會窮究了。其實,若要討論「和睦」和彼此配搭的主題,新約 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二章的經文,可能更為直接和深入。 B. 從不同譯本看詩一百卅三篇 我們現在通用的《和合本》聖經,的確是把詩一卅三 1 翻譯為: 看哪,第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但倘若我們參考另外一些中文譯本,就看到另外一些譯法: 看哪!弟兄和睦共處, 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
新譯本在「和睦」二字之下,是加了圓點的,表示此字是原文沒有的。 另一個中文譯本──《思高譯本》──雖是天主教譯本,但詩篇部分翻譯 的水準頗高,它的譯法是: 看,兄弟們同居共處, 多麼快樂,多麼幸福! 而猶太人的英譯本 Tanakh 則譯作“brothers dwell together” 以下,讓我們再看看此篇詩一個盡量緊貼原文的中文譯法: Ⅱ . 經文 1
詩一百卅三篇
《和合本》 大衛上行之詩。 1
2
3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這好比那貴重的油 澆在亞倫的頭上, 流到鬍鬚, 又流到他的衣襟; 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 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 就是永遠的生命。
《中文聖經新譯本》 大衛朝聖之歌。 1
看哪!弟兄和睦共處, 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 2 這好比那珍貴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 流到鬍鬚, 又從亞倫的鬍鬚, 流到他的衣領上。 3 又好比黑門的甘露 落在錫安的眾山上, 在那裡有耶和華命定的福, 就是永遠的生命。 《根據原文直譯》 節 上行之詩、大衛的 01 看!多好又多美 兄弟居往、對!一齊。 02 像那上好的膏油在頭頂 落下到鬍鬚, 2
行 0 1a 1b 2a 2b
亞倫的鬍鬚,它落下 到他衣袍的領口; 03 像那黑門的甘露,它落下 到錫安的眾山; 是在那裡上主命定了祝福 無窮盡的生命。
3a 3b 4a 4b 5a 5b
Ⅲ . 經文背景 A. 上行之詩 詩篇由一百二十至一百卅四篇(共十五篇)均有此標題。「上行」一詞到 底是甚麼意思? 有一個說法認為是指「台階」。此解釋見於希臘文之《七十士譯本》及拉 丁文的《武加大》譯本;而猶太人的《他勒目》則將此十五首詩比擬作聖殿內、 外院中間的十五級台階。然而,我們找不到確實的證據、證明此詩是在「登 階」時唱頌的。 有另一些學者認為,「上行」一詞是指被擄歸回。因為以斯拉記七章 9 節 中,「起程」一詞,就是「上行」。因此這些詩,亦可譯作回歸之詩。 B. 大衛的 我們在很多詩篇中,都會發現「大衛的」這一標題。在希伯來文正典中, 有這標題的詩有七十三篇,但在七十士譯本則有八十七篇,而猶太拉比更視一 百五十篇詩皆為「大衛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些標題是後來加上去,而 非原詩的部分。 在希伯來文中,「大衛的」是一個獨立的字眼,不一定與「詩」字連用。 如果我們參考《新譯本》中詩篇廿五至廿八篇的標題,就會發現那些標題的 「詩」字都是中文譯本加上去的。 在希伯來文的文法中,「大衛的」一詞,可有數個不同的意思,它可以解 作: (1) 大衛「所作的」(但由於標題是後加的,因此並非署名。) (2) 「有關」大衛或「給」大衛的,可參考詩二十、廿一篇。 (3) 大衛的「詩集」,是與錫安的傳統有關的描述。 因此,「大衛的詩」一語,並不證明該詩必定是大衛的手筆,甚至也不保 證必定是他那時代的作品。 3
C. 本詩按原文的結構分段 節 1 2
3
行 標題 0 主旨:弟兄一齊居住 1 比喻 (1) 膏油 2 比喻 (2) 鬍鬚 3 比喻 (3) 甘露 4 實體:上主的祝福 5
Ⅳ . 經文解釋 A. 三個比喻的主旨──恩福降下 從原文及不同譯本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確知,詩一卅三篇第 1 節,是沒有 「和睦」一詞。經文所要強調的,是「一齊」、「一起」的意思。 而從原文的翻譯和結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第 2 至第 4 節中,其實是 有三個比喻的: 第一個比喻,它的圖像是一些上好的膏油傾倒在一個人頭上,這些膏油一 直流下到他的鬍鬚那裡。(在原文中,這句的對象不一定是亞倫。可參考《新 譯本》,該處的翻譯指出「亞倫的」一詞是加上去的。) 第二個比喻,它的圖像是亞倫的鬍鬚,它們(長得很長),垂落到他衣袍 的領口。 第三個比喻,其圖像是黑門山的甘露,它們落到錫安山上。 這三個比喻、三幅圖像,共通的地方是「落下」。它們要比喻的,就是上 主從上而下的祝福,這祝福,是祂命定了要賜給那些一同居住的、屬於祂的子 民百姓。 因此我們可以說,此詩的主旨,其實是要鼓勵神的子民百姓,一同在錫安 定居,並向他們保證,他們這樣做時,神的恩福必然臨到,就像貴重的膏油流 下,像亞倫的鬍鬚落到衣領,像甘露下降到黑門山一樣,神的恩福也要降臨祂 的子民百姓。 B. 此詩產生的時代──回歸錫安 在舊約聖經中,神的子民百姓,可曾真的經歷過這樣一個時代,需要人鼓 勵他們一同留下來在錫安定居? 答案確是有這麼一個時代! 4
以色列人被擄之後,在古列王元年(公元前 539 年)得到批准返回耶路撒 冷重建聖殿。這段時期,以色列人主要是在所羅巴伯及耶書亞的帶領下回到耶 京(以斯拉記一至三章)。但回到耶路撒冷以後,重建的工作並不順利,建殿 的工程受到阻延。(拉四 1-5)直至大利烏一世(公元前 516 年),聖殿才能 重建完成(以斯拉記五、六章)。 到亞達薛西一世的時候,以斯拉和尼希米分別回歸。(公元前 458 年及 445 年;參以斯拉記七至十章及尼希米記一至二章)。以斯拉曾被邀處理猶太 人與異族通婚的問題,勸導他們休棄外邦的妻子(拉十 19)。並向會眾公開宣 讀律法,使神的子民重建與神所立的約(尼希米記八章)。 尼希米和以斯拉處身的時代,是一個神的子民百姓需要重建和復興的時代。 但這段時期並非事事都一帆風順。聖殿的重建受到阻延,四周的敵人不斷離間、 攻擊。即使聖殿重建完成,耶路撒冷仍然十分荒涼。 尼希米記七章 4 節就描述出當時的情景:
城是廣大 ,其中的民卻稀少 ,房屋還沒有建造 。 由於城中人民和房屋都稀少,因此,當時的以色列人採取了一個辦法: 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韱,每十人使一人來住在耶路撒 冷,那九人住在別的城邑。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 以色列人作出這安排,是因為這樣他們百分之九十的人就可以住在城外的 村鎮,保持農業的生產;而耶路撒冷也不致荒蕪。 被抽籤選中要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他們會作何想法呢?表面上看來,他 們好像是被選中要去「開荒」,但從第 2 節,我們看到他們當中,確是有一批 人「甘心樂意」回到耶路撒冷的。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在抽韱時被選中是出 於神的旨意,而能夠住在耶路撒冷,時常接近神的殿、經歷祂的同在,是他們 的光榮。 從詩篇一百卅三篇所使用的經句:強調神的子民百姓要在錫安「住」在一 起(不單是進去敬拜);耶和華所命定的祝福,要臨到錫安;這等描述都是與選 民被擄歸回、重新入住耶路撒冷的背景景吻合的。 5
C. 名詞∕經節淺釋 (1) 上好的膏油──很可能是指專用於膏抹祭司的聖膏油。這種聖膏油材料包 括棷欖油、沒藥、桂皮等。專門用以膏抹聖殿中的器具及祭司。(出卅 2223) (2) 亞倫──祭司家族的始祖、以色列人的祭司。 (3) 黑門的甘露──黑門山位於今日敘利亞與以色列的交界,是巴勒斯坦周圍 一帶最高的山嶺(2814 公尺)。山頂終年積雪,因此有充沛的露水。而山 頂溶化的冰雪,是約但河水主要的來源。由於地理位置離開耶路撒冷甚遠, 因此「像那黑門的甘露,落下到錫安眾山」,應是一象徵的說法。「黑門 的甘露」是代表充沛的雨露、可能亦是當時一句流行的說話。 (4) 上主命定了祝福、無窮盡的生命──如比較出二十 12;申五 16;弗六 2-3 等經文,會知道那些地方記述 遵守神的誠命(孝敬父母),會得到「在世長壽」的祝福,其原意是「在神所 賜的地上長久」。 其實詩一百卅三篇 3 節這處的經文,也有此意思──上主所命定給一同居 住在錫安的子民的祝福,就是在神所賜他們這地上活得長久。 Ⅴ . 應用 如上所述,本詩的中心信息,其實是強調神的子民百姓,當來到一個 新的環境(無論是回歸或移民),面對種種看似不利的因素:敵人的攻 擊、經濟的不景,城市破落、百廢待興;人們感到灰心乏力之際,藉著 互相勉勵,認定上主的降福,因而激發信心,繼續同闖新里程。
在這過程中,他們可能經歷艱辛,或要作出特別的犧牲、委身。像昔日的 以色列人,他們回歸之後,要抽韱決定那些家庭居住在耶路撒冷,參與開荒、 重建。 居於城郊,其實有很多好處和方便。因為城郊不是行政中心,沒有那麼多 不穩定的因素──繼尼希米之後,會否繼續有好的省長呢?波斯人的寬容政策 會否持久呢?這些都是未知的因素。因此,搬回耶路撒冷要冒一定的風險。 但當時神的子民百姓,卻不只此為衡量和抉擇的因素。他們被選中的人, 就看這為上主的揀選,以能夠親近神的殿為榮。 6
今日我們作為神的子民百姓,我們能夠在人生這些重大的抉擇上,以神的 揀選為榮、以神的同在為念嗎? 經文亦帶出另一信息:一齊。 上文雖交代過,「同心」不是本詩的主旨,但「一同」、「整體」卻是本 詩所強調的。 上主的子民不是個別地、零散地各自安居;乃是在一起合力地、整體地參 與建設,這樣才能得著沛然的恩福。 因此,這詩在應用上,可指向幾方面的情況: 一、 鼓勵神的子民百姓,在環境不利、時局轉變時仍專心信靠、以神的家、神 的國度為念。 2、 鼓勵信仰群體在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時,繼續仰望神的恩福。而這恩 福是豐富的,時常伴隨祂的百姓。
3、 此詩強調信心群體的共同經歷,互相扶持、鼓舞。應用在個人身上,則提 醒我們在艱辛的環境中,主的扶持,是我們能繼續下去的力量泉源。 Ⅵ .喻道材料 1. 與上帝子民同在的抉擇: 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東帝汶主教貝洛,1968 年離開了東帝汶前往里斯 本攻讀神學。後來東帝汶發生政治變動,貝洛仍在海外進修。1981 年,他不避 艱辛,回國擔任一所修院的院長,並於 1988 年被任命為主教。 他回國初年,其他同僚都猜想他可能只是個傀儡,但貝洛主教對同胞顯出 的熱愛、對弱者、受壓逼者顯出的承擔,使他漸漸得到帝汶人的信任。 因著他及教會在東帝汶人當中的服待、承擔,1990 年東帝汶的天主教信徒 人數,由原本佔全國 30% 躍升至 85%!(《讀者文摘》 1996 年 5 月) 2. 再站起來的力量 「我從前臥推能舉起一百九十五公斤,蹬舉亦能舉起數百公斤,」丹尼斯 ‧柏德 (Dennis Byrd) 說,「但是現在我只能把手臂推動幾厘米。」 7
柏德是一名職業美式足球員,憑著多年的努力,對神堅定的信心,開始在 事業上有所成就,且有一位很好的太太。 但在一次比賽中,瞬息之間發生了一椿意外,害得他脊柱有節骨頭折斷了, 全身癱瘓。但柏德並沒因此灰心喪志,憑著家人給他的愛及信仰的力量,他展 開另一段「信心新里程」! 柏德經過七小時的手術,取出碎骨。但按「正常情況」,他能再走路的機 會很微。只是他努力不懈,憑過去當運動員鍛練的毅力與根基,不久竟能再站 起來。 「回到家裡,我盡可能憑自己的力量走動。我已經能夠站立,能夠扶著枴 杖走路,然而很吃力。到二樓去只有十四級樓梯,我卻覺得高如紐約的世界貿 易中心。然而,我回到家的第一天就決心爬上那樓梯。我花了十分鐘才終於到 達樓梯頂,而我以前跑四十米也只用五秒多一點。可是,我到底走上去了。」 「我們一定能闖過這一關的,」他太太安琪拉說,「丹尼斯總有一天能再 走路。我們會戮力齊心,等那一天來到,一起歡賀苦難結束。我知道,要是沒 有上帝的力量,我們不會有這麼好的進展。」 「我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一天比一天強。精神充沛的時候,走路一點都 跛,騎健身腳踏車能連續騎六分鐘。」 對於這段經歷,柏德不但沒有埋怨,反而更深體驗上帝的扶持、幫助。
「有人想知道我可曾問過:『為甚麼偏偏是我?』回顧以往經歷過的一切, 想到幾個月前的我,多年前的我,以及我從小到現在所得到的賜福,將來無限 的生機,發覺上帝待我著實不薄,我又怎麼會問:『為甚麼偏偏是我?』」 「如果說我從我的經歷學到了甚麼,那就是,要是我們猶豫畏縮,主會扶 助我們;如果我們失敗,主會扶助我們;如果我們瓦解了,主會幫我們恢復完 整。 我也明白了整個生命就是上主的賜福。」(《讀者文摘》 1994 年 11 月) 使用建議 8
1. 這是一篇側重指引性的道材,集中從原文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來解釋詩一 百卅三篇。因此較多交代經文本身及背景的探討。 2. 本篇Ⅴ應用的部分是一個寫作講章的指引而非講章的內容。 3. 這詩可適合幾類不同的處境,作為講道信息: a. 在社會轉型期中的教會,可藉此詩,鼓勵會眾仰望神的看顧、祝福,同 心步向新里程。 b. 教會堂慶、週年記念等聚會中,藉此詩鼓勵信徒迎向新挑戰。 c. 對海外的、華人屬少數社群之地區的信徒,此詩可鼓勵信徒雖然身處異 地,但有上帝的同在,賜福,仍可同心攜手、邁步向前。 d. 個人面對信心考驗時,此詩鼓勵我們要認定上主的祝福,不論在任何境 遇,生命仍可繼續。 4. 喻道材料方面提供了兩個人物的事蹟和見證。使用者亦可考慮應用一些宣 教或聖經人物的事例作見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