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為永生的食物勞力

Page 1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Ⅰ. 釋題 1. 民以食為天 食對中國人而言,是極之重要的一環,單看各省地道名菜,其烹調方法的考究,已非其他民族可比擬。 在香港這飲食天堂,食更幾乎成為這個大城市的文化特色,據說,在尖沙嘴東部每天光顧一家菜館,一年也 吃不完。 2. 缺糧的恐慌 然而在第三世界一些未發展的國家,人民正因糧食短缺而活在飢餓中,一個餅、一碗麵對他們來說可能 已是一頓豐富的晚餐。 假如有一個人來到這群飢餓的人中,用少量食物把五千人餵飽,還有剩餘的,相信他們定會把這人奉若 神明,並緊隨他不去,為了滿足肚腹之慾。 3. 尋找生命糧 究竟肚腹之慾是否最重要呢?耶穌曾以「人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來反駁撒但。 當我們追隨耶穌時,會否帶著滿足自我慾望的態度,忽略尋找那真正的生命糧?耶穌教訓那些因吃餅得飽而 緊纏祂的人,要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這是否也提醒我們要反省自己的信仰現況? Ⅱ. 經文 約翰福音六 24-33 24 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25 既在海那邊找著了,就對他說: 「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26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 乃是因吃餅得飽。27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 人子是父 神所印證的。」28 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 神的工呢?」29 耶穌回答說:「信 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 神的工。」30 他們又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 31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32 耶穌說:「我實實在 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33 因為 神的糧 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 Ⅲ. 經文背景與解釋 A. 背景 1. 經文背景 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在五千人面前,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這是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太十四 1321;可六 30-44;路九 10-17;約六 1-13)。 這個神蹟不單是匪夷所思,教人瞠目結舌,更叫人聯想到昔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也曾求神從 天上降下嗎哪來供養百姓。他們相信只有神所揀選的使者,才有從天上運糧到人間的能力,故此他們說: 「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六 14)他們遂群起要奉祂為王,希望祂像摩西一樣,帶領他們戰勝羅馬 帝國,光復以色列的河山,擺脫亡國奴的身分。 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乃獨自退到山上避開他們,並著門徒先行乘船離去。當天晚上,祂再悄悄地在加 利利海中間與門徒會合(這就是耶穌履海的故事,六 16-21;太十四 22-33;可六 45-52),然後同往迦百 農去。翌日,群眾發現耶穌與門徒離開了本村,推斷他們該是去了迦百農,便鍥而不捨地追蹤前往,結果真 的在迦百農尋著耶穌。 2. 地理背景 耶穌在提比哩亞海旁行了神蹟,然後為了躲避群眾,退到山上去,晚上再在海中與門徒相聚,同往迦百 農。迦百農是耶穌傳道工作中常去的地方,幾乎成了祂的第二家鄉。群眾必定知道這點,才猜測祂去了那兒, 故去尋找。從提比哩亞海旁往迦百農,是要渡海攀山的,群眾千里迢迢追尋耶穌,顯示出他們對耶穌崇敬與 狂熱的態度。 3. 心理背景 群眾如此熱切,是因為他們懷有政治的期望,要奉耶穌為王,希冀祂帥領他們擊敗羅馬帝國。他們已盼 望上帝應許差來的政治彌賽亞太久了,故一旦發現耶穌具備他們心目中那位政治彌賽亞的條件 ── 妙手傳 糧、施行神蹟的能力,便一心一意認定祂。我們可以相信,若果耶穌真的如他們所願地披上黃袍,他們亦將 死心塌地追隨祂;他們將不惜一切代價,投身於推翻羅馬帝國的革命戰爭。 但是耶穌沒有被他們的誠意打動,沒有在別人的崇拜讚美聲中迷失自己原來的方向;祂無意按他們的期 望,成為猶太人的政治領袖,復興以色列國,因祂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本非如此。耶穌為他們的愚昧無 知而慨歎:他們既誤解舊約眾先知的預言,又誤解耶穌的身分和使命,追求了某個虛幻的目標,鏡花水月, 緣木求魚。他們不錯來跟隨耶穌,但他們跟隨的卻不是真實的祂,而是他們個人一廂情願期望的「耶穌」; 他們不錯願意為跟隨祂而付代價,但是卻把身家性命押注在錯誤的對象上。 B. 解釋 群眾追蹤耶穌,來到迦百農,還未開口道出心中的要求,就被耶穌直指出他們錯誤的動機,繼而展開經 文中的一番對話。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反省自己跟隨主的態度。 經文可作如下的分段:


第一段:24-27 節 上帝最大的神蹟 第二段:27-33 節 耶穌為生命的糧 1. 上帝最大的神蹟(24-27 節) 24-25 節 尋著耶穌 耶穌責怪群眾來找祂不是因見了神蹟,也許是不太準確的,他們曾經見過耶穌藉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 神蹟,認定耶穌能讓他們飽足;他們被那個將食物變多的神蹟所吸引,深信耶穌超凡入聖,法力無邊,才志 切跟隨祂。要是沒有五餅二魚的神蹟,要是群眾不愛見神蹟,他們根本不會來尋祂呢! 然而,他們要來尋找拉比(老師),是期望祂給他們帶來政治拯救的。他們不是不要神蹟,卻是要他們 指定的神蹟;他們不是不要上帝的作為,卻只要上帝按他們心意而施的作為;他們並非不要彌賽亞,卻只是 要一位政治彌賽亞。他們追求心目中虛擬的救主,並以此作為真偽救主的判準,結果把眼前這位真實的救世 主也忽略了。 他們自己對彌賽亞的期望,竟然成了認識真正的彌賽亞的障礙;對神蹟的追求,竟然妨礙了他們發現真 正的神蹟。 26-27 節 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 耶穌直指他們是「因吃餅得飽」,點出他們到來的動機錯誤。耶穌接著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 要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27 節) 群眾長途跋涉來尋耶穌,為追尋祂而付上代價;他們甚至預備在奉祂為王後,要作出更大犧牲也在所不 計。這種虔信與誠意是教耶穌感動的;但祂卻為他們追尋一個錯誤的對象而惋惜。他們所求的根本不是耶穌 要給他們的,更不是真箇貴重的。耶穌對他們說:祂要給他們的,可要比餅和魚貴重多了。 要擁有稀世奇珍,必要付上重價,這是理所當然的。正如耶穌說過的比喻:人若找到一顆貴重的珍珠, 便得變賣一切家當,好籌措足夠金錢來購買它。(太十三 44-46)不過,在做這樣義無反顧的押注時,他得 首先清楚這顆珍珠確實是無價的,值得為之付出如此重價。不然,他傾家蕩產式的豪賭便肯定血本無歸了。 耶穌慨嘆群眾為五餅二魚這樣的小神蹟而著魔,卻對祂先前所講的道無動於衷,看不出祂的道理正反映 了祂的身分和使命,而這才真箇是上帝賜人最大的「神蹟」。 神蹟的真正含義不是無法用理性解釋的現象,而是上帝的作為。在這個世代,上帝為人施展最大的作為, 便是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道成肉身,降世為人。耶穌既是上帝,又是上帝的作為;祂不單施行神蹟,祂本身 就是神蹟,並且祂的所「是」比祂的所「為」,更為玄妙奧秘,更是偉大的神蹟。耶穌說:「約拿怎樣為尼 尼微人成了神蹟,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蹟。」(路十一 30) 2. 耶穌為生命的糧(28-33 節) 28-29 節 作神的工 群眾對耶穌所說的不大理解。他們不明白耶穌說他們把勞力押在錯誤的對象上是什麼意思,反而被耶穌 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所誤導,以他們一貫的想法 —— 永生是要努力作工才得到的,於是去問耶媃:「我 們當行什麼,才算是作神的工呢?」(28 節) 耶穌看出他們的錯誤,斬釘截鐵地回答,「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29 節) 不錯,人只需相信耶穌,便能得著永生,這也是神要求人所作的,可惜以色列人一向誤解律法,以為行 為對生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加上猶太人的多年傳統,他們心裡只著重當作什麼,以為這樣就可賺取永生, 豈料徒勞無功。 信神所差來的,就是相信耶穌是來世拯救人的彌賽亞,是為拯救生命而來的,並非如他們所想,是為救 他們脫離現有政權。群眾忽略了這點。 30-31 節 嗎哪的經歷 耶穌要求群眾不作甚麼,單單相信祂,這便算作成了上帝的工,也就是為正確的目標勞力了。對群眾而 言,這個要求該不算是太困難的事,他們既然要追隨祂,自然是願意相信祂了。不過,耶穌若開口叫他們信 祂,就不妨再向祂查證一下,要求祂多行一個神蹟,好核實祂的神聖身分。他們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 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作甚麼事呢?」(30 節)瞧,他們還是追求像五餅二魚那般刺激性的神蹟。 他們又說:「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31 節) 必須注意的是,他們所引的經文中的「他」,不是指上帝,而是指摩西。群眾把五餅二魚的事蹟比附嗎哪, 故耶穌便是摩西了。他們期盼耶穌是另一位偉大的摩西。 32-33 節 耶穌才是生命的真糧 耶穌知道他們誤會重重,乃逐一向他們分解澄清:第一,摩西根本沒有他們想像中那樣的神力,他不是 嗎哪的賜與者,嗎哪是上帝賜給以色列百姓的;第二,祂不是另一位摩西,祂的身分與能力,比摩西尊貴與 偉大多了,他們不該以摩西的形象來理解祂;第三,祂在前面提到的「永生的食物」,不是摩西那樣班次的 人所能提供的,惟有上帝才是此食物的供應者(32 節);第四,更重要的是,祂自己就是祂所說的「永生的 食物」,「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33 節) 群眾在半明不明之間(他們當然最不明白的是第四點),開口問耶穌要「天上來的真糧」。於是耶穌乃 直接揭示一個偉大的奧秘:「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35 節, 另參 47-51 節,53-58 節)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耶穌是上帝賜人永恆生命的憑藉,人惟有得著祂,才得永恆的生命。這個道理不容易參透,卻是我們必 須認知的。

Ⅳ. 現代意義 A. 因吃餅得飽 就我所接觸過的基督徒而論,甚少人是純粹基於對耶穌基督的言行與教訓感興趣,志切了解基督教的道 理,然後主動摸上教會門來,成為基督徒的。大多數人都是先對自己的需要感興趣,志切解決自身的困卮, 滿足心中的想望,然後才試探基督教是否救苦救難的出路。 在佈道會中舉手決志的人,與其說他們認同講者的答案, 若說認同講者所提出關乎他們的問題。他們同意自己的生命果真是空虛寂莫的,他們的人生沒有方向和意義, 他們被罪惡與罪疚感纏繞,他們希冀豐盛的人生……,諸如此類;要是他們正面對著生活某些困擾,或失業 或失學或失戀或失意或失敗,那便更容易對人的有限產生共鳴,所謂「人的盡頭是上帝的開始嘛」,他們舉 手決志,表示同意講者對他們境況的診斷。但是對於基督教的處方,由於未有機會嘗試,根本談不上同意不 同意,既然講者信誓旦旦地宣稱「耶穌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那便姑且一試吧。所以,決志者只是接納自身 的問題,並嘗試基督教的答案。 不過,正因為大多數人都只是認同自身的問題,並期望以接受基督教來解決他們的問題,那他們便自然 地以自身的問題來限定基督教,要求耶穌是解決他們問題的答案了。他們生活無著,期望在信主後得到上帝 的庇佑,衣食無缺;他們心靈空虛,期望信主後生活充實滿足;他們缺乏信心勇氣鬥志毅力,期盼接受耶穌 便能來個大翻身……。這正是講員為他們開出的期票:「耶穌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嘛! 這樣開始接觸基督教不算有問題,但是,單單持守這樣信念的人,卻未曾算是真正的基督徒;因為他們 只是追求心中想望的某個彌賽亞,然後要求耶穌以他們期望的姿態出現,就像群眾期望耶穌是政治彌賽亞般。 他們沒有跟隨耶穌,卻只要求耶穌跟隨他們;他們沒有認耶穌為主,僅期盼耶穌是隨傳隨到聽候差遣的阿拉 丁神燈裡的燈奴,而他們自己才是真的主人呢。 有些「基督徒」一直沒有離開這個信主歷程的起點,沒有將信仰的焦點由自身的需要轉移到耶穌身上。 他們以個人的想望來要求上帝的作為,也限定祂的作為。因此,縱然他們「信主」多年,甚至在教會擔任部 長執事等要職,他們仍舊未曾成為基督徒,耶穌基督仍會驅趕他們。「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 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 曾有一位教會的執事,平日非常熱心事奉,積極參與教會的活動,人人皆認為他是信徒的楷模。不幸他 的婚姻發生問題,出現了第三者,他不聽從弟兄姊妹的勸告,堅持要和太太離婚,另娶新歡。我為此也跟他 談過好幾次,不過撒但已蒙蔽了他的心,故終究無效。最後一次跟他談話時,他非常不耐煩,開口便說: 「請你不要干預我的私生活。」我說:「這可不是我要干預你,而是你所做的不合乎上帝的心意,故上帝要 干涉你啊。」他回應說:「上帝又怎麼樣?我之所以信上帝,是期望祂保守我一帆風順,事事如意,而不是 要祂來干涉我的生活;我可不要多一位岳母娘呢!」聽到這裡,我知道一切勸說已告無效;要是一個「基督 徒」連上帝也不敬畏,上帝在他心中的地位還不如他的岳母娘,那我還按聖經真理來跟他說甚麼? B. 唯獨耶穌 我們必須捫心自問;耶穌在我們心中到底佔有怎樣的位置?祂是我們生命的主,抑或祂只是我們構築出 來的偶像?我們將信仰的焦點由自身的需要,轉移到耶穌自己沒有?我們追求的是五餅二魚的神蹟,抑或是 耶穌這個上帝最大的神蹟?「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 耶穌這個指摘,適用在你我的身上嗎? 要查證以上的問題是不難的,只要我們想想,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永遠扮演聖誕老人或黃大仙 (有求必應)的角色?我們是否認定基督教必要為人帶來好處:在世得享長壽,來世得享永生,故上帝不能 容讓苦難於基督徒身上發生?在過去的日子,我們對信仰的經歷,是否只是祝福、安慰、鼓勵,而從不會覺 得信仰為我們的生活增添麻煩,從未試過被上帝干擾、冒犯,從未發現上帝的旨意與個人心意的矛盾對立? 當然,可能有些靈程高超的基督徒,與上帝的心意完全相通,心心相印,故才不會發生神意與人意對立 的問題;但我相信,更多人之所以沒有覺得被上帝冒犯,乃是因為他們從未當上帝是上帝,從未求問祂的旨 意,亦從不肯將生命的主權轉移到上帝手裡。耶穌慨嘆說:「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 信。」(36 節) 我盼望的是:我們在認識耶穌之初,將自己的需要設定為祂作為的軌跡;但在信主一段時間以後,我們 發現祂是真正的主,從而接納祂可以自由地、不按人的心意地施展其作為。我們曾以上帝是否按人的心意施 行作為,來判別祂是否慈愛(甚至判別祂是否存在);如今則儘管在當下的處境中經驗(感受)不到祂的慈 愛,我們仍認定祂是慈愛的上帝。我們起初只炫目於五餅二魚的神蹟,現在卻發現耶穌才真正是上帝的神蹟; 過去我們歡喜接受耶穌容讓人吃餅得飽,今天卻只專注於祂自己作為生命的糧。 宣信博士所寫的一首詩歌這樣說:「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前所要 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永遠高舉耶穌,讚美主不歇;一切在耶穌裡,惟祂是我 一切。」


我們可別像這段聖經所記載的群眾那般,本末倒置,輕重不分,寧可追求只供一時裹腹的餅食,而無視 那位能讓他們飽足至永恆的主 —— 生命之糧。 C. 以宗教取代信仰 現在我們回到 29 節「信上帝所差來的,這就是作上帝的工」這句話來。耶穌所說的是甚麼意思呢? 前面我們提過,有些人的信仰態度純粹是功利主義式的,他接受基督教,目的僅為滿足個人的需要,而 非預備好迎接一個外來的主權到生命裡。他求的是吃餅得飽,而不是耶穌這個生命之糧。 與這種態度(表面上)截然相反的是,有些基督徒秉持著殉道士式的信仰態度。他在經歷到上帝的恩惠 憐憫後,自覺負恩甚重,難以償報;於是立志跟隨基督,為祂而活。他的殉道士情意高漲,極願為基督捨命, 並且刻意尋找為基督捨命的途徑,以表達對祂的全然效忠。他要做一些事情來取悅上帝,而宗教上的禁慾與 自苦,便是其中最常見的方法。 自三世紀始,修道主義便已在教會出現,歷久不衰;有人甚至為基督自戕身體,打苦鞭,做出各樣匪夷 所思的行徑來。更正教徒的宗教行為,一般不會如天主教或東正教那麼激烈極端;因為我們確認耶穌在十字 架上已為人成全了救恩,人毋須再作甚麼來討上帝喜悅,事實上我們也不能做甚麼來討上帝喜悅。人唯一能 做的,是相信耶穌基督,一方面相信祂所做的已足供我們需要,另方面則確認惟有祂所做的,在上帝眼中才 是真正有效果的。 但是不少人仍致力搭建通天祭壇,重複獻祭,營造各樣宗教手段以敬拜上帝。他們將上帝與一切事物對 立,認定有自己或世界便沒有上帝,故若在生活中有任何依戀或執著,便都會褫奪對上帝的專注和效忠;而 極端嫉妒的上帝,亦必然會龍顏不悅,因為祂要求我們生無可戀,寡情絕慾,單獨愛祂。所以他們縱然手抱 著孩子,也要自勉別對他過分鍾愛,以免陷溺難返,反倒要擺出一副若即若離的樣子,隨時作好心理準備: 上帝來把孩子的命討去,像亞伯拉罕獻以撒一樣。他們否定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壓制人性,貶抑人生, 好維護上帝的獨佔性地位。 表面上看,這樣的殉道士心態好像是很屬靈的,它代表著人對信仰對象的絕對崇敬與犧牲;不過,挖深 一點,便可看出它與相信功德分別不大,因為它仍是主張以某些宗教行為來取悅上帝,要求人在世俗生活之 外營建一個屬靈的世界(就是一個廟宇吧!),好將上帝置放其中(如此上帝便是一尊菩薩)。上帝於此僅 是被動(不動)的偶像,等待人對祂供奉膜拜,而不是歷史的主、現實的主、人生的主。他們以否定自我的 形式來保存自我,特別是保留自我在宗教上的功能。 D. 唯獨信心 事實上,上帝若是活著的上帝,就根本不容人將祂關在廟宇之內,讓人規限祂活動的地界與軌跡。祂若 是萬有主宰,就不僅是關在教會四堵門牆內作主,不單是所謂「屬靈」事物的主,卻亦同時掌管歷史的發展, 引導人生的路向。而最要緊的是,作為主動的主,祂根本不以人的供奉崇拜(祂被動,人主動)為樂,而是 要求人跟隨祂(祂主動,人被動)。聽命勝於獻祭,愛上帝的便當遵守祂的誡命。 人對上帝最有意義的作為,便是相信上帝、信任上帝,跟隨祂,過順命的生活。「信上帝所差來的,這 就是作上帝的工。」他毋須籌算甚麼宗教行為,鋪張甚麼法事勝會,他只須順服於上帝的帶領,讓上帝的而 非他自己的計畫兌現在生命裡。 如此,他根本不需要為上帝預留任何的位置,不需在塵世中佈置某個屬靈的廟堂,不用劃定某個時間空 間、撥出某些事件來讓上帝作主;他甚至不用否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彷彿這些東西原來與上帝無關, 而非為祂所賦 。要是上帝願意,祂用得著我們的一切;我們的才智、家庭、學業、事業、人際關係等,統統可以蒙祂悅納, 分別為聖,成為榮耀祂的工具。 對於那群苦苦追蹤耶穌、立志要奉祂為王的群眾,耶穌的勸諭是:放棄自己原來對彌賽亞的種種設想, 認識祂才是真正的神蹟、真正值得追求的對象;並且放棄一切妄自逕作的計畫安排,相信祂,忠實地追隨祂。 唯獨耶穌,唯獨信心,這是宗教改革最關鍵性的精神,亦是相信主權屬上帝的人所必須具備的信仰態度。 Ⅵ. 喻道材料 1. 荒唐的標價 某天晚上,一群少年闖入一家五金行,他們並不是去偷東西,也不是去破壞甚麼。他們只是為著惡作劇! 在短時間之內,他們把所有的商品標價全給換了,令所有標價顯得十分荒唐。比方說,鐵釘的標籤是:每支 兩百元;鐵錘是每打六毛錢;潤滑油的價錢是每斤五毛錢……你想想看,第二天早晨店主人來到店裡,雖慶 幸沒有任何損失,但要逐項把正確的價格重新標示出來,也真夠他頭痛了。 從這一齣惡作劇,使我聯想到,在我們四周,有不少人對人生的價值觀念也是「亂成一片」的,他們追 逐價值低廉的東西,卻對具有永恆價值的事不屑一顧。 每個人都應好好思索價值觀念的問題,即使是信徒也不例外,因為部分信徒認為世上的享樂比服事主來 得更重要,將來他們會對以往自己錯誤的見解懊悔不已。更嚴重的是,不少人盡其一生為「會朽壞的食物」 勞累,郤不肯接受能餵養我們靈魂到永恆的「真正靈糧」。 2. 永不朽壞的財寶 伊理奧(Jim Elliot,一位在南美洲向奎查斯族印第安人傳道的傳教士)說:「將無法保留的財寶付出 去,以換取永不朽壞的財寶。這樣的人,才是智者。」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3. 不用賺取的愛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在近作《林家次女》中,描述她自小好像得不到母愛,不及大姐是父母結婚四年後 的寶貝,也不如三妹般懂撒母親嬌。自出世以來,母親就因自己不是男孩而失望,故對她的行為諸多挑剔, 要求嚴苛。她無論作什麼、怎樣乖巧,總不能博取母親的歡心。 直到有一次,她的頸項上長了一個大腫瘤,要細心照料避免抽膿後的傷口發炎。在治療的個多月中,太 乙與母親接近多了,才發現在母親細緻的關懷中,對自己其實是有無盡的愛,只是過往自己 察覺罷了。 使用建議 1. 這是一篇資料詳盡的道材。釋題、背景和現代意義部分都有豐富的內容。 2. 釋題部分可作為講章引言部分的參考。 3. 經文的背景和解釋部分,可按聚會時間的多少而斟酌交代。 4. 現代意義部分,詳盡地發揮經文對今日信徒的信息,可直接引用於講章中。 5. 不同地區的使用者,可按會眾本身的需要,加入自己獨特的喻道材料。 5

道材★當為永生的食物勞力★97-4-13 P.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