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釋題
6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人人都希望活得快樂,聖經也吩
7
咐信徒要喜樂(腓三 1,四 4),保羅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甚至指出,常常喜樂乃神在基督耶穌裏 向信徒所定的旨意(帖前五 16-18); 可是不少基督徒活得不快樂,和所信的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8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 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9
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
「 大喜 的信 息 」 (路 二 10 ) 並不 協調。
有甚麼益處呢?
原因何在呢?或許一是因為他遇到突如
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其來的苦難,很難快樂;二是因為他不
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
知道如何可以活得快樂。
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 人不能參透。
這篇道之目的就是針對這兩個原 因 , 從 傳 道 書 三 章 1-15 節 提 供 一 些 可
喜樂行善;
13
12
10
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 11
神造萬物,各按其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
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
實行的方法,幫助弟兄姊妹知道如何可 以活得快樂,且面對痛苦時仍可苦中有 樂。
14
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
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 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15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
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 的事重新再來〔或譯:並且神再尋回已過 的事〕。
經文 傳道書三章 1-15 節 1
背景與經文脈胳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2
傳道書好像一卷格言集或諺語錄,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3
同屬智慧文學的箴言相似。書中除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了作者的自述和反省外,還有不少格言
4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和訓誨(如忠告、吩咐、禁令),常出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現的「 虛空的虛空 」把這些似乎是零碎
5
哭有時,笑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道材
的材料串連起來。
基督徒如何可以活得快樂?
P. 1
傳道書論及七方面的虛空:第一,
就如創世記一章 1 節「起初神創造天地
努力和享樂的虛空(一 12-二 26);第 二 , 生 命 有 缺 陷 和 限 制 的 虛 空 ( 三 1-
的「天地
15 ) ; 第 三 , 世 上 不 公 平 的 虛 空 ( 三 16-22);第四,追求財富的虛空(五
代表「宇宙」。因此,這十四對對
9-19);第五,惡人不一定立時得懲罰
比暗示人生所有的經歷都受固定的時間
的虛空(八 10-15);第六,人命運類
限制,十分無奈。
同的虛空(九 1-10);第七,生命短暫 的虛空(十一 7-十二 4)。傳道者結束
傳道者用對比描述人生的經歷,也
這 七 方 面 的 虛 空 時 ( 二 24 , 三 13-
反映出另一個重要的真理,就是生命好
15、22,五 18-19,八 15,九 7),都
像一枚錢幣有兩面,不會永遠是正面,
教導讀者如何超越虛空去活得快樂和有
也有負面;不會永遠是積極,也有消極。
意 義 , 除 了 第 七 段 放 在 開 首 ( 十 一 7-
生命不是我們所要求並盼望那般完美,
9)。本篇講章採用了第二段論到虛空
是有缺陷的。
的 經 文 ( 三 1-12 ) , 以 及 它 的 結 束 語 (三 13-15)。
生命不會永遠是「生 ,也會有「死
釋經與現代意義 傳道者在本段經文向讀者提出了幾
;不會永遠是「栽種」,也會 「拔出所栽種的 ……不會永遠是「哭
點可以實踐的方法,跟著去做,可超越 虛空而活得快樂。
接受生命有缺陷 ( 1-10 節) 傳道者鼓勵讀者的第一件事,就是
,也會「笑 ;不會永遠是「哀慟 ,也會「跳舞
接受生命有缺陷。他在頭八節用了十四 對「對比」、二十八個「 時 」這個字,
…… 不會永遠是「靜默
去指出人生遭遇都按時發生。「十四」 和「二十八」都是「七」(代表「完
,也會有「言語
全」的數字)的倍數,「對比」也是希 伯來文學用來表達「所有」的文學技巧,
2
;不會永遠是「爭戰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也會「和好
(9-10 節)。
。第一個對比(「生/死」,2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生命不圓滿、有
節)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大事,最後
缺陷這現實,就不會一遇到痛苦,便沮
的對比(「爭戰/和好」,8 節)卻和社
喪、抑鬱、失去快樂。我們許多時候不
團及國家相關。
快樂,乃因對生命有不切實際的要求, 希望一生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或因不
重要的是,這十四對對比表明,生
接受生命有缺陷;我們不知不覺地以為
命有缺陷,並不是完美的;我們有時會
基督徒有不受苦、免缺陷的特權,這是
歡笑,但有時也會流淚。 可惜,不少人
不合聖經的錯覺。
誤會了基督教的信仰,以為一信了耶穌 , 生命就會一帆風順,天色常藍,只有歡 笑,不再有眼淚。
承認自己不是全知 ( 11 節) 傳道者指出生命不但有缺陷,不會
某醫院一位基督徒外科醫生請同事
只有歡笑而沒有眼淚;他更指出生命在
回家吃飯,他的母親熱心傳福音,吃飯
知識方面受限制:「神造萬物,各按其
時不斷向客人講述信耶穌的好處,甚至
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
說:「我的兒子,自從他重拾起初的愛
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心,回到教會參加崇拜,『開刀』都比 以前順利。」這樣的信仰基礎並不穩固,
(11 節)。
因為一遇到流淚的事,就會產生懷疑、 埋怨,甚至放棄;事實上,不少人放棄
無疑,如創世記第一章所顯示,神
信仰乃因遇到一些自以為不會發生在基
所造的一切實在美好,祂看著一切所造
督徒身上的不幸事。聖經從未應許人信
的 都 甚 好 ( 創 一 31 ) ; 但 祂 也 將 「 永
主後就會凡事順利,只有歡笑,沒有眼
生安置在世人心裏
淚;聖經的偉人 ── 甚至道成肉身的主 ── 有歡笑,也有眼淚。只有在新天新 地,人才不會再「悲哀、哭號 (啟二十一 4),那時的生命才是
,結果是「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 不能參透 。「永生
完美而無缺陷的。我們活在世上有限的 時空中,面對變幻無常的世事,只能 「勞碌
可解作「隱藏」,也可解作「永恆 的意念」;兩個解釋都吻合上下文。若 解作「隱藏」,是指人心中因為被神所
和「受經練
道材
放的「奧祕」遮蓋,不能明白「神從始
基督徒如何可以活得快樂?
P. 3
至終的作為
立志終身喜樂行善 ( 12-13 節)
。若接納「永生
如果傳道者講完上述兩個事實便停 止,我們或許覺得,生命豈不是太灰暗、
意為「永恆的意念」,即是說,人
無奈,不值得活?傳道者並沒有只鼓勵
雖有永恆觀念,仍會為時間所限,類似
讀者接受這兩個事實,他繼續說:「我
坐井觀天,不能明白「神從始至終的作
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
為
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 是神的恩賜。 ,就如保羅所說:「我如今所知道
的 有 限 」 ( 林 前 十 三 12 ) 。 只 有 神 從
(12-13 節)
始至終,由頭至尾,一目了然。 傳道者承認生命有缺陷和知識的
傳道者在此強調:人不是神,所知
限制,這卻不等於說,我們因此就永遠
道的有限,不像神那樣有全知的屬性 ;
憂愁,全無快樂可言。相反, 傳道者指
人只是被造之物,不是創造主(參
出:我們不但接受這兩件事實,更可以
11、15 節),所以不是甚麼都知道和曉
且應該超越它們而快樂,應「終身喜樂
得。這是我們要接受的另一個現實。
行善
筆者有一位好友在某主日早上洗澡
。「 行善
時忽然中風,半身癱瘓,他當時只有三 十八歲。筆者趕去醫院探望好友,他的 妻子看見我就說:「他剛才清醒時,知
在此並不是指像修橋補路的倫理 善行,「善
道你會來,想問你:『為甚麼神容許這 事發生?』」筆者坦誠回答:「我不知
和第 13 節的「福
道。」筆者年紀愈大,所見的痛苦愈多, 更明白到生命有太多的事乃人不能完全
在 原文是同一個字,「行善
明白的。作為人,我們並沒有全知的權 利。 如果我們能在遇到不明白的事時,
指製造開心快樂,享受生命,即
接受自己知識的限制,可以把焦點由問
是主動追求美好和快樂的生命。《呂振
「為甚麼?」轉到問「在這情況下我應
中譯本》把「終身喜樂行善
作甚麼?」,這會有助我們活得更快樂 。 譯作「時常歡喜,一生享樂」, 這翻譯可取。傳道者認為這是人生很重 要和美好的,所以他說:「我知道世人,
4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
只是每日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就 是享受勞碌。
;「莫強如
活於此時此刻 的原文直譯是「沒有比這更好」。 傳道者認為人最好莫過於終身快樂。怎
傳道者於第三章一開首提到十四
樣可以做這「好事」,即是「時常歡喜,
對對比,本意是表明:「凡事都有定期,
一生享樂」?傳道者提出三方面給讀者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1 節),這是人
參考:
面對的限制。但是,我們也可以借用這 些對比,指出活得快樂的一個方法,就
勞碌及享受勞碌
是活於此時此刻,意思是:栽種時專心 栽種,拔出所栽種時就專心拔出所栽種
傳道者說:「人人吃喝,在他一切 勞碌中享福。
的;拆毀時專心拆毀,建造時就專心建 造;哀慟時全人投入哀慟,跳舞時整個 人投入去跳。 活於此時此刻,就是享受
(第 13 節上)這 當然 不是要我們 糊塗「享樂」(這和喜樂、快樂不同),
「現在」這時刻,不要擔心「將來」或 為「過去」而後悔。
荒唐頹廢,吃吃喝喝,甚麼都不做,因 為此處提到「勞碌
有個農夫路經荒山野嶺,遇上 兇猛的老虎,只好拔足狂奔,那頭
。傳道者的意思是,我們要努力工
老虎窮追不捨,農夫跑到懸崖邊,
作,並享受辛勞工作的過程和果效(如
走投無路,只好跳下去,抓著樹枝
用勞力賺來的錢所購買的食物)。傳道
不放;懸在半空中的他,不斷在喘
者在二章 24 節也說:「 人莫強如吃喝,
氣。他驚魂未定,向山下一望,那
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
處竟然有另一頭老虎,張牙舞爪,
手」,意思是,神喜悅人在所從事的工
向他咆吼;抬頭向山上望,那頭追
作上得著滿足和福樂。
他的老虎仍在崖邊虎視眈眈。正在 進 退 兩 難 之 際 , 耳 朵 傳 來 吱吱 的 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於
音,隨著聲音那邊看,原來兩隻老
1998 年 底 在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演 講 , 指 出
鼠正在咬他抓著的樹枝,嚇得他死
他和其他的科學家常常廢寢忘餐、通宵
去活來,不斷在戰抖。就在此時此
達旦工作,因為他們被無止境的好奇心
刻,他看見身旁的樹枝,長著初熟
驅使,樂在謎堆的世界裏;他們辛勞不
的草莓,於是伸手摘下草莓,放在
息,因享受勞碌的過程,這也令我們想
口裏品 嚐 , 嚷 著:「好美味 啊 !」
起愛迪生的話:「我一生從未工作過,
道材
基督徒如何可以活得快樂?
P. 5
這就是活於此時此刻。若能這樣做, 必會快樂得多。
香港曾發生一宗駭人的命案,兩個 青年在北角寶馬山被搶劫及謀殺,十七 歲的男死者身上有百多處傷口。後來警
多思想神的恩賜
方捉到疑犯,他於 1987 年 1 月 21 日在 法庭被裁定罪名成立。當死者的家人離
傳道者指出,人能夠享受生命是 「神的恩賜
開法庭時,記者問男死者的父親:「為 甚麼你在整個審訊過程中這樣鎮定和平 靜?」他回答:「我是基督徒,相信神
(第 13 節下),這是我們認同的,
的工作。另外,我學會了不只是想到兒
因為人若沒有神所賜下的健康,山珍海
子的死,也回想他過去十七年的生命;
錯擺在面前或許也只能觀看而不能享用。
我並不集中在失去的兒子,也珍惜我仍
「神的恩賜」這句話也提醒我們要多思
有的孩子。」
想神的恩典,而不是單單注意生命的缺 陷和知識的限制 。當我們在痛苦中,滿
大 陸 的 作 家 曾 於 1986 年 12 月 30
有眼淚和感到猶疑,更要思想神的「恩
日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行大型文學晚
賜
會,有一萬名文學愛好者參加。最後發 言的是張承志先生,他回顧文化大革命 ,就如使徒雅各吩咐信徒,在
「百般試煉中
所造成的傷害,說:「無論我們曾有過 怎樣觸目驚心的創傷,怎樣被打亂了生 活的步伐,怎樣時至今日還不得不感嘆
,不要只看見所受的苦,而要看
青春;我仍然認為,我們是得天獨厚的
見苦難帶來的好處,以受苦為「大喜樂
一代,我們是幸福的人。在逆境中、在 勞動中、在窮鄉僻壤和社會低層,在痛
(雅一 2)。在痛苦中思想神的恩
苦思索、比較和揚棄的過程中,我們也
賜,就如人用手抹走遮住眼睛的淚水,
找到過至今依然感動,甚至溫暖著自己
自然看見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做
的東西。
很重要,因為我們在痛苦中,常會著眼 於所受的苦,把它看得很大,只見痛苦,
〔參魯牛:「妙語連珠」,《文匯
看不見恩典,我們自會感到沮喪抑鬱。
報 》( 1987 年 1 月 10 日 ), 頁 5 〕 張
當我們把焦點由痛苦轉到神的「恩賜
先生所見的不只是痛苦,他能從痛苦中 找到值得感恩的東西。
,由沒有轉到所有的,就會看見 神仍然坐在寶座上,我們就有力量在痛
台灣有兩位名作家:杏林子和三
苦中向前邁進,甚至在苦中仍能快樂。
毛,她們是好朋友。杏林子十二歲就 患了類風濕關節炎,全身百分之九十
6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的關節都損壞了,腿不能行、肩不能
「 變為喜樂」(約十六 20)。
動、手不能彎,纏綿病床幾十年,進 出醫院次數之多,連她也記不清。杏 林子曾分享三毛有一次探望她的經過:
當然,我們不應在痛苦中才思想神 的恩賜,平時更要這樣做,因為這樣會 令我們感到快樂。怎樣可以思想神的恩
三毛見我病得難過,熱心過度,竟
賜?就是多想到自己所有的,又多為所
然為我要求神,早早把我接去享福
有的和所蒙的恩感謝,例如為神給我們
嚇得我連忙阻止她。天堂雖好,但
的恩典感謝、為了別人在我們身上所做
是,別人欠我的債尚未償清之前,
的感謝、為我們所做的感謝。 數算神的
我不甘心走;我欠人的尚未還完,
恩典是感受快樂的途徑。
也無法安心走。我就是這麼一個死 心眼的人。我跟神祈求九十歲(打 不打折扣在祂),這樣,至少我還
倚靠看顧我們的神 ( 14-15 節)
有五十年時間可以做很多事 ……等
我們可以快樂,尤其是可超越生
到有一天,神在我的結算單上蓋一
命的缺陷和知識的限制而快樂,除了有
個「銀貨兩訖」的章子,我就含笑
神的恩典,還因為我們有一位值得 倚靠
無愧而去。
的神,如傳道者所說:「我知道神一切 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滅少。
──杏林子:《我們》(台北:星 光出版社,1985),頁 153-154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 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
三毛所見的只是杏林子的痛苦,眼 睛被淚水遮蔽,看不見神在杏林子身上
(14-15 節)。驟眼看來,這兩節
的恩賜。杏林子抹走了眼淚,看見神的
經文指出世事的循環交替是要教導人敬
恩典,讓她有力量做了很多的事,也還
畏神,這是傳道書所強調的道理。不過,
有不少的事等她做,她在苦中仍樂,不
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願離世。三毛後來自殺,或許因為她只 見生命的眼淚,忘記了神給人的歡笑。
第一,第 14 節指出神和祂工作三 方面的特性:祂是永恆的,「永存
兩個人被囚在監獄,一個看見了窗 戶的 鐵枝 ( bar ), 另一個 看見 窗外的
不會被取替;祂是完全的,「 無
星星(star)。我們在苦難中也應超越
所增添,無所滅少 」; 祂配受人「敬畏
鐵枝而看見星星,即是超越痛苦而看見 神的恩典,就可以把「憂愁
。第二,此處提到的「 敬畏」是 傳道書常出現的動詞〔五 7,七 18,八
道材
基督徒如何可以活得快樂?
P. 7
12-13(三次),十二 13〕,它的意思
手上搶去,為甚麼你不叫不喊,一點也
不是
不害怕?」「四叔,你說得對,我看不 見誰把我從父親手上搶走,但你忘記了 害怕神,而是因著信靠神,整個
我父親是看得見的,他知道誰把我搶去,
人完全投向祂。第三,「神使已過的事
既然他不叫,也不追,我當然不用害
重新再來
怕。」
是很難翻譯的一句經文,可作
這也應是我們的態度,雖然不知道
「神再尋回已過的事」(《和合本》小
所受的苦難原因何在,但仍不要害
字)、「被追逐的往事神也設法討回」
怕,因為我們的天父是知道的。我
(《呂振中譯本》)、「神尋找被逼迫
們看不見,祂卻看得一清二楚,只
的」(七十士譯本)。雖然這句不易翻
需倚靠祂,且因此而安心快樂。
譯,它和前兩句(「現今的事早先就有 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 )合起來,意思卻明顯:一切的
事── 無論是現在、將來、過去 ──
結論
都在神看管之下,祂都清楚,沒有一事 能逃過祂的眼目。因此,我們可以信靠
最新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快樂與
這位永恆、完全、配受人敬畏的神。 就
很多的因素沒有直接關係,包括:
算在痛苦中仍可以信靠祂,因我們雖然
所擁有的財富、年紀、遺傳、教育
有知識的限制,不知道為何會遇見所受
水平、國籍、社會地位、職業,以
的苦難,祂卻知道並看顧我們。
及所經歷的痛苦。我們每個人都可 以履行聖經的吩咐去活得快樂,盼
有個出生就瞎眼的小女孩,晚飯後 被父親抱著在屋外享受涼風,她父親的
望我們能嘗試實踐傳道者的建議, 藉此活得更快樂。
四弟(她的四叔)向著她和她父親坐的 地方走來。四叔向她父親打手勢,示意 他不要作聲,然後很快就把五歲的姪女 從她父親手上搶過來,奔向街上。四叔 以為姪女被搶,一定會驚慌,大哭大叫,
喻道材料
又必掙扎,哪知她很平靜地一言不發, 面上露出笑容,似乎很享受從她父親手 上被人搶走。四叔終於忍不住,問: 「姪女,你眼瞎,看不見誰把你從父親
8
本 篇 道 的 喻 道 材 料 已 加 插 於 「 IV. 釋經與現代意義」,例如:
www.ymkfund.org copyright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以為信耶穌就一帆風順的婦人 參 IV.A 第 5 段。
2.
的楊以德(E. J. Young)
博士〕都不贊成本書是所羅門的作 品。宣講這篇信息時,該考慮用
1. 中年弟兄突然中風 參 IV.B 第 4 段。
「傳道者說」,而不用「所羅門 說」 ,除非講者自己肯定本書是所 羅門的作品。
2. 化學家李遠哲享受勞 碌 參 IV.C1 第 2 段。
3.
十四對對比裏有兩對該
稍 作解 釋 , 就是 「 拋 擲石 頭 / 堆 聚 石 頭 」 ,和 「 撕 裂 / 縫 補 」 。前 者
3. 4. 擔憂命危而享受此刻 的農夫
指男女歡合的事(參《現代中文譯 本》的翻譯:「同房有時,分房有 時」),與下文的「懷抱
參 IV.C2 第 2 段。 4.
5. 悲觀的三毛 6. 感恩的杏林子 參 IV.C3 第 4-5 段。
和「不懷抱」相應。
「 撕裂 / 縫補 」指 哀傷 時把 衣服 撕 裂(創三十七 29-34),哀傷完畢 再把撕破的衣服縫補,這和下文的 靜默及言語相關;猶太人悲痛時靜
7. 信靠父親的盲女孩 參 IV.D 第 3 段。
默不語(伯二 13;哀三 26-29), 開心時便談笑(詩一二六 2)。
使用建議 1.
我們或會根據傳道書一
章 1 節去推論,以為本書卷的作者 是所羅門王;這不一定正確。今天 的學者仍相信本書是所羅門所寫的 只有幾位,如曾在美國三一神學院 任教的阿察(G. L Archer)和凱撒 珥( Walter Kaiser )。絕大部分的 學者〔包括以保守出
道材
基督徒如何可以活得快樂?
P.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