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釋題
1. 2. 3.
何謂「絕望」?何謂「希望」? 屈原的絕望 貝多芬從絕望到希望
II.
經文 約伯記十七 1、11-16,十九 25-26
III. 經文脈絡與背景 IV.
釋經
V.
現代意義
A. B. 1.
在基督裡滿有希望 從絕望到希望的兩個竅門 擺脫僵化的思維
2.
耐心的等待
VI. 結論 VII. 1. 2. 3.
喻道材料 貝多芬的遺囑 南丁格爾從絕望開始 希望的十字架
使用建議 I. 釋題 1.
何謂「絕望」?何謂「希望」?
絕望就是感覺到面臨一個困局,在這困局當中一點出路也沒有。萬念俱 灰,心中只有死亡的念頭。絕望好像下象棋,對方來個「將軍」,「槽糕!死 棋,我的棋子再怎麼動都逃不出此局面」。絕望就是感覺到人生是死棋,不論怎 樣掙扎、努力,還是擺脫不了被「將軍」的命運。 絕望的反面就是希望,希望是甚麼呢?希望是感覺到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儘管現在碰到很大的難題,可是難題可以有出路,現況可以有轉機。希望就是
人堅信「我是有出路的」,儘管現在看不到出路,但我可以等,再過一陣子,出 路還是會出現的。 2.
屈原的絕望
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放假一天來紀念屈原的死,可見對他的尊敬。他的愛 國情操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著實值得我們欣賞,可是他是以自殺方式來結束生 命;即是說,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我們放假一天來紀念一個人的自殺。我們是 否贊成屈原的自殺呢?除了自殺,屈原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自殺背後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絕望。屈原的自殺,可能基於對某些因素的絕 望。為甚麼絕望呢?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救國理想的幻滅。身為楚國 的貴族,在七國鼎立的時代,屈原希望協助楚國強大,打敗其他國家,一統中 原。可是眼見楚王一天比一天不像話,他的政治抱負亦無望能在有生之年實 現,最後他用極端的方法──以死相諫,希望可以刺激楚王快點醒悟過來,趕 快把國家整頓好,對抗隔鄰虎視耽耽的秦國。因屈原這個夢──在有生之年帶 領楚國強大成為盟主──碎了,他絕望了,最後以死作賭注,希望藉著死能達 到他人生無法達到的目的。 其二,是對整個國家的絕望。那時楚國已十分積弱,秦國揮軍入楚,直入 首都,楚王匆匆而逃,連首都都要淪陷了。可能屈原一看到這局面,心想楚國 肯定要滅亡了;他愛這個國家,寧願為國家死,也不要親眼看見國家被消滅。 所以在國家還沒有完全滅亡之前,他先行一步,以身殉國。 3.
貝多芬從絕望到希望 貝多芬(Beethoven, 1770-1827),著名的德國音樂家,他也曾絕望。他的絕
望跟我們一般人的絕望比較接近,因為他是在個人生活上遭遇苦難,使得他絕 望。屈原為了救國、愛國愛民,然後絕望,對於一般人來說比較遙遠;可是貝 多芬的絕望,卻是我們所能體會的。 大家也許知道貝多芬晚年是個聾子,完全沒有聽覺,而且他曾經因此想過 要自殺。貝多芬在二十六歲那年就開始感覺耳朵有毛病,對一個以音樂為生的 人,聽覺有毛病已經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但對一個以音樂為生並跑到當時 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想在那裡幹一番事業、闖天下的人來說,發現自己聽覺 有毛病,就更是致命的打擊。耳朵剛開始有毛病時,他不敢告訴其他人。但這 樣長期壓抑下來,他心靈上受到很大的煎熬,五年之後,他終於忍不住向兩位 好朋友透露了這個消息,然後他想要自殺。
貝多芬準備在三十二歲時自殺。可是,若你讀音樂史,便知他沒有在三十 二歲那年死啊!他還多活了二十五年。為甚麼他絕望,想自殺,最後卻沒有輕 生呢? 在貝多芬想要自殺的前一年,他的鬥志仍是非常堅強,在寫給一位醫生朋 友的信裡,他說:「我時常咒詛我的生命,希臘哲學家叫我要認命,假如我能夠 的話,我要對這個命運反抗到底;儘管有些時候,我感到自己是所有生命中最 不快樂的一個,要我認命,這是一個多悲慘的逃避,可是這似乎又是我唯一的 出路。」貝多芬在寫給同一位醫生的另一封信裡面,鬥志更顯得高昂,寫下一 句名流青史的話:「我要掐著命運的咽喉,我決定不能夠使它完全馴服我。」前 一封信他說,命運要使他屈服,屈服就好像是唯一的出路,此外別無他法;另 外一封信他說,要捏著命運的喉嚨,他一定不能夠屈服。正因為這樣頑強的鬥 志,貝多芬就從絕望的深淵裡跑了出來。 貝多芬曾經絕望過,可是他找到希望,貝多芬可以像屈原一樣,絕望以後 自殺,甚至可比屈原更加理直氣壯地去自殺。試問對一個以音樂為生的人,有 哪一個打擊比耳朵聾掉更大?他整個人生都泡湯了,想要做的夢碎了,他可以 不絕望嗎?可是他跟屈原不一樣,他拒絕自殺,不輕言放棄,他用了新的角度 來看事物:「我在聽覺上的缺陷是可以克服的,我不能夠隨便放棄。」 ※※※ 聖經中的約伯,同樣承受人生許多的苦難,他曾經絕望、想自殺,後來卻 找到希望,關鍵在哪裡?讓我們一起探討。 II. 經文 約伯記十七 1、11-16,十九 25-26 第十七章 1 我的心靈消耗,我的日子滅盡; 墳墓為我預備好了。 11 我的日子已經過了; 我的謀算、我心所想望的已經斷絕。 12 他們以黑夜為白晝, 說:亮光近乎黑暗。
13 我若盼望陰間為我的房屋, 若下榻在黑暗中, 14 若對朽壞說:你是我的父; 對蟲說:你是我的母親姊妹; 15 這樣,我的指望在哪裡呢? 我所指望的誰能看見呢? 16 等到安息在塵土中, 這指望必下到陰間的門閂那裡了。 第十九章 25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26 我這皮肉滅絕之後, 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 III. 經文脈絡與背景 約伯記第一、二章告訴我們,突然之間飛來的橫禍,使約伯的兒女全都死 了,財產全部都被搶光;然後,皮膚還生了很奇怪的皮膚病,長了毒瘡。聖經 說,約伯坐在爐灰當中。為甚麼他會坐在爐灰當中呢?因為在當時,別人看到 他全身長滿了毒瘡,就像一個患痲瘋的人一樣,當時的社會就要把他隔離;爐 灰就是城外面的垃圾堆,那是他的居所。 約伯感到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煎熬,他的痛苦有多方面:第一,他的兒女 全都突然死於非命;第二,他經營一生的事業全都沒有了;第三,他的健康受 到影響,得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病;第四,他失去了社交生活,被迫與人群隔 離。可是,當約伯面對這漾的痛苦時,怎麼樣呢?「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 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神,死了吧!』」(二 9)他的太太建議他去自殺,她 的意思是說:「你看,你這個遭遇真是莫名奇妙,你信這個神有甚麼用呢?你乾 脆宣佈:『上帝,從今以後我跟你一刀兩斷』,然後就去自殺算了。」然而,約 伯馬上回應說:「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噯!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 受禍嗎?」(二 10) 苦難剛開始時,約伯仍很堅強,可是漸漸地,他的鬥志一天比一天差了。 從第三章就可以發覺約伯的心情變得非常壞,三章 20 至 22 節:「受患難的人為 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 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對約伯來 說,所謂「光」就是黑暗;對於痛苦絕望的人來說,生命有甚麼用呢?看到代
表死亡的墳墓,反叫他高興,因為他心裡早已有死的念頭。至七章 15、16 節, 約伯說:「甚至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我厭棄性命, 不願永活。你任憑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虛空。」他厭惡這個人生,寧願死 去,他所講的就像是要自殺的人所講的話。要是輔導者聽到受輔導的人這樣講 的話,馬上應該判定這個人有自殺傾向。約伯那時候就是這樣。 IV.
釋經 約伯記十七章 1 節:「我的心靈消耗,我的日子滅盡;墳墓為我預備好
了。」棺材都準備好了,約伯隨時準備要死。十七章 11 節:「我日子已經過 了;我的謀算、我心所想望的已經斷絕。」約伯已經絕望了。12 節:「他們以 黑夜為白晝,說:亮光近乎黑暗。」一般人都喜歡白天,他卻喜歡黑夜,因為 他根本就活在痛苦的黑暗裡面。「我若盼望陰間為我的房屋」(13 節上),他希 望住在陰間裡面,即是說他希望死去;「下榻在黑暗中」(13 節下) ,就是埋葬 在墳墓裡。「對朽壞說:你是我的父;對蟲說:你是我的母親姊妹。」(14 節) 約伯想象自己死了,被埋葬,身體腐敗、潰爛,他對自己爛了的身體說:「你是 我的父」,對身體腐爛所產生出來的蟲說:「你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姊妹」。約伯 用如此親暱的稱呼,表示死後的狀態對他來說是非常親切的。他說:「這樣,我 的指望在哪裡呢?」(15 節)他的希望從哪裡能找到呢?是要等到死後「安息 在塵土當中」(16 節上),所以「這指望必下到陰間的門閂那裡了」(16 節下), 到陰間打開了門,那裡面就有希望了。 約伯因為受了這樣的苦難,絕望到極點,來來去去想的都是死。他身邊的 人給他很大的痛苦,他們不單不能安慰約伯,反而帶給他很大的壓力。約伯的 三位朋友來跟他討論,他們說:「約伯,你受了那麼大的苦難,一定是因為你犯 了某些罪,上帝才要這樣子懲罰你。」(參十五 5-6,二十二 5)按照 當時正統的猶太人思想,這種說法是無可厚非的,所以約伯有口難言,他心裡 可能在想:「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觀念就是一個上帝所喜愛的義人,祂會把許多 福氣賜給他;惡人,上帝要把許多災禍降給他。現在我面臨那麼多的災禍,別 人都以為我一定是犯了很多大罪,但事實上我沒有。」所以,他感到很冤枉, 上帝好像遺棄了他,若連上帝都棄絕他,他還有甚麼希望呢?在約伯記裡,有 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平,他感到上帝對他不公平,甚至迫害他,而他 卻有口難言,百辭莫辯,他的痛苦與絕望就在這裡。上帝若是他的仇敵,他還 有甚麼希望呢? 可是後來約伯有希望了,為甚麼有希望呢?因為他打破當時眾人都接受的 宗教思想,重新找到希望。十九章 25 節上:「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救贖 主」這個詞,在現代中文譯本譯成「維護者」;約伯說,他知道他的維護者──
要為他辯護的那個人──活著,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我的辯護律師,他活 著。」有一位會為我辯護的,就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神,祂是我的辯護者,祂 還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25 節下),「地上」一詞在另一譯本譯成「我的 墳墓上面」,全句可解作:「末了的時候,祂要站在我的墳墓上面為我辯護」。約 伯的意思就是說:「我要堅持活下去,假如在我餘生中,我的罪名還沒有被洗脫 就死了;我死了之後,在我墳墓上面,我的維護者還是要為我辯護的。」第 26 節:「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約伯說他跟神的關係,並 不只是個冷冰冰的、交易上所製造賞善罰惡的抽象關係,他跟神的關係是一種 很活、很親密的關係;他有一個確信,就是到他死的時候,還可以親眼見到上 帝,親自到祂那邊,不會因為甚麼罪受處罰而遠離祂。 約伯的希望在於他感覺到上帝會為他辯護,儘管全世界的人在誤解他、控 告他,可是沒關係,上帝會為他辯護,洗脫他的罪名,所以他不需要死,只需 要等待;他堅持要等下去,總有一天上帝會為他辯護的。就是因為他能夠打破 當時種種冷冰冰的宗教思想的框框,以他本身跟神的一種親密關係及活潑的經 歷,他知道上帝沒有放棄他。既然上帝沒有放棄他,他就不需要自殺。 V. 現代意義 A.
在基督裡滿有希望
我們身為基督徒,應該常存希望,因為在耶穌基督裡面,我們有盼望。不 管別人怎樣看為一盤死棋,我們都可以說,它是一盤活棋。耶穌來到世界上, 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祂設立了新約時代。保羅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 了」,這是因為耶穌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我們成為新造的人,以往的日子、人 事都是舊的,現在有一個新的開始。在耶穌基督裡面,我們可以有一個很不一 樣的發展,在這個局面當中,我們可以滿有盼望,透過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 知道這個神是一個活的神,我們可以等待、堅忍,耶穌既然能夠在十字架上承 擔我們的罪,難道會在其他方面撇下我們不理如同孤兒嗎?祂一定會為我們開 一條出路、一條生路。 B.
從絕望到希望的兩個竅門
1.
擺脫僵化的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絕望是因為我們很固執,一定要這樣想,一定要這樣做,
一定要得到這個,人生一定要這樣子發展,我堅持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 樣……;當事與願違時,就會絕望。羅秉祥博士在《生死男女》一書裡稱此為
「凹凸思維」,是從心理學中聯想來的。在心理學的測驗中,有個圖案,從某點 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凸出來的樓梯,看到的是樓梯面;可是同樣一個圖案,再調 整一下眼光去看,它卻是凹進去的樓梯底。圖案一模一樣,不要從左邊看或右 邊看,就是站在同一個角度,只要你調整焦點,有時是個凸出來的樓梯面,有 時卻是凹進去的樓梯底。另一個有名的心理測驗是有一幅圖畫,有人看到的是 一個少女,另外的人看到的卻是一個巫婆;同一幅圖畫,同一個角度,可以看 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來,所以羅博士稱之為「凹凸思維」。 我們有些時候需要調整一下焦點,調整一下思考方式;同樣的局面,同一 個環境,可因換一個新的焦點,得到兩個很不一樣的結論,關鍵在於你是不是 很固執地去看。有些人看來看去都只看到樓梯面,沒看到樓梯底;只看到少 女,沒看到巫婆。他就是堅持要這樣看,不曉得只要稍微把眼珠轉動一下,就 看出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圖畫了。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感覺絕望、沒出路,感到 壞的局面不能改變,因為我們很固執,堅持一定要這樣發生、這樣解決。其實 還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的。 2.
耐心的等待
從絕望到希望,除了擺脫僵化的思維,還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耐心地等 待。「希望」很多時候需要有耐心去等待才能尋見,現在看起來沒有出路,可是 我可以等,半年、一年、五年之後,這個世界會變,以後就可能會有出路。我 們需要毅力、堅忍地等待,像中國人所說的「守得雲開見月明」,我們才能發 現,原來仍有出路。 VI.
結論 屈原的自殺,以貝多芬的觀點來看,是不大必要的,人自己本身應該有能
力,可以找到另外一條出路;從基督徒的眼光來看,或從約伯的眼光來看,更 加不必要,因為基督徒跟其他人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基 督教信仰的其中一個要義就是: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這事實宣告了一個充 滿希望的信息。耶穌釘十字架死了,祂的門徒都很絕望,他們每個人都各懷鬼 胎,都想著耶穌要怎樣來復興以色列和整個新的猶太國,擺脫羅馬人的統治; 可是莫名其妙的,「怎麼我們的夫子給人釘十字架死了」,他們徹底失望了,彼 得重操故業打魚去了,把以往三年半的時間當作一場惡夢,徹底的絕望。可是 耶穌復活了!當祂的門徒徹底失望的時候,上帝透過耶穌的復活,要向世人宣 告:當我們在徹底絕望、完全沒有希望的時候,上帝會為我們開出一條路,用 祂的大能大力,提供我們一個新的希望,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盼望。「耶穌復活」 是用來對付絕望和有自殺傾向者最好的答案、最好的福音。
VII. 喻道材料 1.
貝多芬的遺囑 貝多芬在三十二歲時,寫了一個遺囑,道出他對人生的絕望:
在過去六年裡,我一直活在絕望當中,那個愚笨的醫生使我的病情更加惡 化,一年一年的騙我,說我的耳朵會有改善,最後,我接受這是不治之症。我 天性熱烈又充滿活力,甚至偶爾也會觸犯一些社會規範,可是現在很早我就被 迫要孤立自己,過著很寂寞的日子。有時我嘗試去忘掉這些事,可是失去聽覺 所帶來雙倍的痛苦,使我感覺受到一種殘酷的排拒,我不能夠跟別人說:「再大 聲一點,用喊的,因為我是個聾子」,你叫我怎樣去承認,我本來比別人有更完 美的聽覺,現在竟是有瑕疵的。過去,我的聽力一向是最精確的,在同行當中 沒有人比得上我,所以,我不敢承認。請原諒我,我的痛苦是雙倍的,我受別 人誤解,不能夠跟別人交往,一起娛樂、消遣,只有在最必須要的時候,才會 與別人交往,我必須活在好像被放逐般的生活裡,假如太接近人群的話,有種 激烈的恐懼襲擊我,因為我很怕他們發現了我的毛病。 就這樣子,過去一年,我按照那位聰明醫生的建議,到鄉下居住,盡量少 用聽力。有時我還是忍不住,很想跟人群交往,但當我旁邊的人聽見遠處的笛 聲,而我甚麼都聽不見時,或是聽到牧人唱歌,而我還是一無所聞時,這對我 來說是多麼大的恥辱。這樣的事,使我瀕於絕望的邊緣,只要再加一點點,我 就要結束我的生命了。再會了!不要因為我死了就忘記我。 2.
南丁格爾從絕望開始
三十歲時,她已灰心喪志在日記裡寫道:「我的上帝啊,我到底有甚麼用? 我的一生了無樂趣,還是讓我死了吧。每天我就寢時,多麼期望就這樣瀟灑地 走了,不用再起來迎接新的日子。不再有意識乃是我所最最想要的。」然而烏 雲過後,光明接著降臨。上帝叫她發現生命的新意義。當她在九十歲撒手人寰 時,她在歷史上寫下了非常輝煌的一頁。有人認為,她和一些人把消毒技術與 哥羅仿(麻醉劑)介紹給醫學界,大大減輕了十九世紀人類的病痛。她的名字 就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白衣天使的創始人。 梁敏夫譯輯:《慈繩愛索》(11 月 18 日) 3.
希望的十字架
蘇聯作家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回憶他從前的一段經歷:蘇聯當 局以政治犯的名義逮捕他,每天迫他工作十二小時,僅供給他極少量的食物, 因此他病得十分嚴重,幾乎喪失求生的意願。 某天下午,他在烈日下鏟沙,累得停下來休息,雖然明知這樣做可能會慘 遭衛兵打死,但也顧不得了,因為確實無力工作。此時,一位基督徒走到他的 身旁,偷偷在地上畫一個十字架記號,然後擦掉。一時之間,索忍尼辛似乎重 新燃起一股新的盼望,後來這股盼望一直支持著他忍耐到底。 梁敏夫譯輯:《慈繩愛索》(8 月 19 日) 使用建議 1. 本篇「道材」具激勵與安慰的作用;若某些弟兄姊妹遭遇苦難,對人生感 到絕望,相信這篇「道材」的信息能給他們合時的幫助。 2.
本篇「釋題」部分篇幅稍長,使用者可酌情撮要或刪減部分內容。
3.
「VII.喻道材料 1」僅供參考,不一定使用。「喻道材料」第 2 及 3 項,宜用
於「V.現代意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