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敕使街道の條通往事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中山北路 - 滿樂門 - 林田桶店
謝思盈 張耕瑄 葉又甄 共同編輯
行程規劃 | 2016. 11.25 ( 五 ) - 集合時間:下午 2:00 - 集合地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外 - 交通資訊 捷運淡水線:中山站 4 號出口步行 10 分鐘 公車:國賓飯店站 218、220、227、247、260 14:00 - 14:45 14:45 - 15:00 15:00 - 15:45 15:45 - 16:00 16:00
滿樂門 + 林田桶店 中山北路步行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問答時間 賦歸
參訪地點 |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原「日式文官宿舍木造建築」,轉變為「台灣舞蹈搖籃地」。
- 林田桶店 位於中山北路與長安東路 ( 四條通 ) 交界,民國 17 年成立,是台灣僅 存的手工木桶店。
- 滿樂門 建於日據大正時代,1930 年代當時是台北城有名的高級零食店。2003 年,企業家曾朝滿買下進行修復,保留圓形磚、塗糯米與烏糖汁的三 合土牆。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1994 年,政府為進行捷運工程,對舞蹈社做出了拆屋還地的法院判決。蔡老師 的舞蹈社同時也是她的家,忽然的,就面臨了拆毀的命運。為了讓政府收回這個決 定,舞蹈社整理出大批蔡瑞月女士的舞蹈照片、手稿、服裝等,目的是希望向蔡瑞 月致敬活動能呼籲政府重視保存舞蹈先驅一生創作的文化地標 。於是重整及挽救 舞蹈社內大量台灣早期舞蹈史料的資源 ( 照片、影帶、手稿、舞譜、服飾、景片及 舞蹈資料 ),並號召當代舞蹈、音樂、繪畫、劇場工作者於此充滿意義的空間,跨 界演出共同為保留蔡瑞月舞蹈社並為台北藝術特區請命。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 1994 年發起了台北藝術運動名為「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 昏」,希望爭取將舞蹈社保留為一個「藝術文化特區」,讓這個充滿歷史與記憶的 地方能夠被留下,並爭取一個在都市中的藝文空間。 10 月 8 日下午五點,在舞蹈 社開始了連續 24 小時不間斷的各式演出,三位舞者被吊車吊上 15 層樓高的空中, 在空中 24 小時不飲不食的靜坐,而其他約三十個藝術團體自發性的登記時段,並 接力演出,包括了裝置、雕塑、舞蹈、樂團、塗鴉等等,在這 24 小時中,將這個 地方作為藝文工作者自由表演的空間。
很幸運的,再經過包括了台北藝術運動及後來許許多多的行動與抗爭後,舞蹈 社這個難得的空間,被保存了下來。雖然在 1999 年又經歷了大火摧殘,但仍在 重生後不斷努力的讓這個空間重新站起來,並繼續它當初能夠成為一個藝文基地 的理想。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大事紀 1983 1984 1985 1994 1995
蕭靜文舞蹈劇場成立 赴韓參加「亞洲舞蹈節」發表作品《漫不經心》、《釵頭鳳》 參加日本「第三屆國際現代舞蹈節」,作品《The Comforter》; 於馬階醫院病房為病患演出《植物狂亂症》、《練習曲》、《四季》 4 月 13 日蕭渥廷推出舞台劇「一婦四犬.一個新娘五個尪」;九月「搶 救台灣藝術活文 化」- 蔡瑞月女士與台灣舞蹈史公聽會;十月台北藝術 運動—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 春天「咖啡劇場-行動演出」巡迴公演作品《時代啟示錄》,六月於中 山北路復興橋上演 出《搶救雛菊》;十月與勵馨基金會合作演出《城市 少女歷險記》,於北美館首演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大事紀 1996
二月於台北市政府前演出《來不及哭泣的土地》;三月於中山 北路長春路口演出《與選舉共舞》;六月於立法院前演出《廣 島之後》, 六月中於二二八紀念公園演出《三個死刑犯》聲援 劉秉郎、莊林勳、蘇建和; 七月主辦「1996 台北藝術運動-點 燃文化聖火」演出於中山北路上演出《中山北路行七擺》《油 桶與 12 個動作》
1997
2.27 街頭行動劇 - 白色的圓環, 十月於中山北路 48 巷與捷運局 廣場舉辦「週末辣辣音樂會」,十月至十一月主辦「登革熱戲 劇節」、「伊麗莎白.陶曼舞蹈研習營」及「暈眩爵 士月」,十一月至十二月《二二八勿語》於台北、嘉義、桃園 等地巡迴演出,十二月發起「1212 蔡瑞月接機行動」
1998
一月策劃日本國寶級舞蹈家石井綠、折田克子來台,於蔡瑞月舞 蹈館展演「雪祭」 二月於圓環演出「二二八事件 -- 春之祭」 四月與勵馨基金會合作為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演出,完成蔡瑞月 舞蹈史料出版 八月主辦「日本現代舞大師折田克子舞蹈研習營」 八、九月協辦留法許艷玲、徐秋宜、留德舞蹈家張恆莉「蔓延」 演出
1999
二月於太原路圓環演出《白色圓環恐怖序幕》 三月參與「台北燈節─仁愛路國際嘉年華」街頭藝術展演活動 三月底受邀於總統府前廣場演出反核作品《核爆夢靨》 * 七 ~ 十月協助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指定為市定古蹟 七月藝文界聯合聲援,展演「葬屋 ‧ 葬舞」舞蹈 * 七月林懷民、張炎憲、李敏勇、蕭靜文質疑文化政策的連續性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籌備會陳請指定古蹟,強調蔡瑞月根基於此的 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 八月發起 1999 文化危機搶救行動「劇場界第一波勁爆視覺行動」 八月發起文化危機搶救行動系列「舞蹈界暨文化界第二波勁爆視 覺行動」
2000
五月於凱達格蘭大道演出反核作品《核四惡夢連連》 六月主辦「千禧舞蹈社區行」,於板橋、桃園、台北市立美術館 等地演出 十至十二月策辦「桃園縣千禧年藝術推廣列車—藝術入校 ‧ 快 樂學習」 十二月參與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主辦「台中縣鄉村藝術推廣列 車活動系列」,將舞蹈藝術帶入偏遠學校,落實文化深耕 2001 三月於台北市政府前廣場演出《四四南村日日春》, 將舞蹈化為喚起文化歷史自覺的行動 五月舉辦「2001 肢體開發與藝術課程研習營」,邀請知名作家馮 青探討社會意識流 2002 三月進行「2002 藝術跨界 -- 神秘喬治湖澳洲國際交流計劃」 在澳洲國立大學藝術中心表演廳展演交流成果《Crossing Tracks》 2003 下鄉至彰化六所國中小學推廣兒童自我保護宣傳列車活動巡演 「失色的紅草莓」 2004 八月製作《2004 國際藝術交流─文化之匯》 2005 八月至九月間舉辦《2005 國際藝術交流─文化之匯》 2007 鬥陣挺樂生千人大遊行 - 挺樂生行動 2013 反核大遊行 2013 反核大遊行 2014 三月「恐怖核爆、地獄浩劫」反核遊行 2014 三月「恐怖核爆、地 獄浩劫」反核遊行 2015 六月邱和順國際記者會聲援 資料來源:http://rose.dance.org.tw/cai-rui-yue-guo-ji-wu-dao-jie
1
3 2
5
4
- 場地運用現況
1. 玫瑰展演廳 2. 露天展演區 A
200 坪的寬闊戶外草地、 3. 跳舞咖啡廳 室內日式舞蹈場、舒適的 4. 圓十五劇場 咖啡廳、多功能放映室。 5. 停車場
- 與蔡瑞月舞蹈國際舞蹈節與文化論壇 始於 2005 年「保護自然環境」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2009 年面對八八水 災,開始希望藉由舞蹈能夠為大家的環境、土地權力發聲。2010 年、2011 年、 2012,製作「回到大自然的家」主題系列,透過舞蹈藝術、建屋行動演出, 結合行動實踐、進行環境文化交流,思索台灣環境應有的公平正義、土地共 生共存。2013 與 2014 年將關心的議題擴大,擴及至社會中各項「人權事件」 的關注,藉由舞蹈對社會事件與近況作出回應。
資料來源:http://rose.dance.org.tw/cai-rui-yue-wen-hua-lun-tan
俯看今昔 |
滿 樂 門 -
滿樂門落址在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大道—中山北路一段 與古稱四條通的長安西路三角窗,昔日的她曾是日據時代通 往陽明山的自來水道,俗稱「草山水道」。 這條當時未開化的泥巴田徑,成為通往日本帝國統治期尊貴 的「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必經之路。1901 年(明治 34 年) 台灣神社落成時,為供人民前往參拜,於是將舊名大正街、 紹安厝街、牛埔仔街的草山水道拓寬,正式稱為敕使街道。 台灣光復 [ 二次大戰終戰 ] 後,國民黨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 生締造民國,遂於 1947 年正式更名為中山路,後又分北路和 南路。當今中山北路已成為大台北市人文薈萃的文化觀光大 道,台灣神社雖早經日本戰敗成為廢墟而拆除,「滿樂門」 古樓厝卻仍屹立古今,訴盡了古道人生。
百年風華再現 | 滿樂門創辦人曾先生 2001 年某日途經該址,驚嘆於繁華之都, 竟有如此紅磚古樸之樓,於百忙之餘不惜用心整建愛樓。首先 於 2005 年底規劃整體修復大略,特遠自台南古城,禮聘六十年 古蹟修復經驗的木工陳師傅團隊親自施工,以其精湛紮實的傳 統建築修復真工夫,卸除朽壞不堪的腐木、蛀樑和銹釘,換裝 精心挑選的特級檜木、上選柚木、紫檀木,以及質地堅實的日 本杉等。 歷經八個月,2006 年 8 月終將紅磚樓由裡到外恢復了原始風 采,並敬邀榮獲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題名為「滿樂門」,取 意於滿滿的音樂情懷,英文名 Monument,意指有紀念意義的 建築物,正可謂與百年古樓相得益彰。
台灣巴洛克建築| 1. 華麗的山牆與圓斗 巴洛克風格山牆與圓斗的設計上,其圖騰 採鮑魚圖及蕃仔花(西洋花草)花瓣與葉形 的居多。圖案的變化百分之八十靠師傅的巧 思創意,並無特殊考據,所以現代建築理論 大師便戲稱此類建築為台灣味的巴洛克,是 日據時代開商樓的台灣富商的最愛。
2. 堅實的拱廊 拱圈是由磚所砌成,邊柱會相對地粗壯, 拱圈的組織尋求力與美的結合,拱磚的佈置 有如黑白琴鍵組織化的排列,以及所譜出的 音樂節奏富於變化一般,各種大小不同的拱 圈也會表現出立面外型的美感。
3. 條紋相間的天花板 古早用的長形薄木生板用來裝飾一樓及騎 樓的天花板,用的是柳安木,而佐以支撐力 強的粗方長形木樁,則是選用日本進口的杉 木。
4. 渾圓的磚柱 二樓兩根圓柱型的磚造棟柱,是今日不會 採用的弧形磚。砌磚的技術在當時相當普遍, 如今灌漿的方式早已取代古法,弧形磚也走 入歷史了。 全樓的磚塊均完整保留。當時使用的磚塊, 可能是日本大正時期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煉 瓦廠所供貨的。其窯廠分設在北部的內湖大 直及中和市郊,利用當地土產的泥漿燒製磚 塊。其泥土不定都是紅的,但因帶有鐵礦含 量,經過氧化燒的技術 , 成磚便透出紅色。 滿樂門的紅磚應該是來自大直地區的大量 製造的機器磚,磚塊大小為 20x5x10 公分, 磚塊一面會印有 TR 的 LOGO 字樣,代表台 灣磚窯場出品。
5. 巧妙密實的法式窗 舊時的木窗窗格密而小,因玻璃無法做 大,其硬度不比今日。較好的樓窗會採上推 式的雙層窗。 滿樂門在更換破損的門窗時,都使用最好 的台灣檜,窗戶也保留法式外推型的凹凸弧 型崁接面,並加裝雙層玻璃。整體造型古樸 秀麗卻暗藏玄機。
6. 坏牆的三和土 舊時的牆壁,除用磚塊砌造外,也使用木 生板抹三合土黏合,也就是石灰、糯米、烏 糖汁。這是現在台灣古蹟修整的工程必備用 材。
7. 昭和報紙與樑的對話 滿樂門修復工作途中,木工師傅在卸除一、 二樓間的層板時,意外窺知當年初蓋樓昭和 初期的報紙,夾裹在樑木與三合土之間,見 證年代的久遠。
8. 樑柱之美 抬頭仰望,以原木平行排列的屋頂橫樑裸露 清楚可見,其與挑起大樑的圓柱互相輝映, 編織成美的「樑柱協奏曲」,增添無限想像。
資 料 來 源:http://kjump.com/monument/ storys/storys_01.html * 滿樂門具歷史建築價值者但未被指定
林田桶店 | 林田桶店開業至今已逾 80 年的歷史,它是在昭和三年由林相林的父親林 新居所創設。為了避免就近學習的怠惰,小學畢業那年,林相林被送到 基隆日新町,拜日本師傳鳥井千代松為師,三年四個月後終於 " 出師 ", 17 歲時臺灣光復,他也正式繼承衣缽,發揚製桶技藝。 林相林完全以手工製桶,從慎選木材,鋸刨木片,做出木片弧度,用竹 釘接合木片,做成桶身,再將整片桶底嵌入桶身,外圍則紮上鐵箍。每 一個環節都是數十年心血的結晶。 50 年代塑膠業興起,因成本較低,不久便取代了木製品,臺灣的木桶店 也一家一家的關門了。" 林田桶店 " 是臺北至今碩果,僅存的老字號。
* 林田桶店具歷史建築價值者但未被指定 資料來源:http://zsdo.gov.taipei/ct.asp?xItem=38451&ctNode=4283&mp=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