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搖籃 社區共創文學計畫 The Cradle of the Ocean: Community Engaged Writing
海的顏色 | 海就在那邊,和兒時的記憶相連,長期生活在面對山海的瑞芳, 對於海洋了了解卻知之甚少。於是,藝術家謝思盈和藝術教師 游婷鈞決定帶著瑞濱的孩子,一起記錄下屬於地方的故事。海 的顏色是什麼?海洋對生活中的重要性?身在台灣的我們,面 對全球環境變遷,可以做哪些行動?
從 2018 年開始,藝術家慢慢蒐集環境主題繪本,透過導讀、跟讀、 圖畫賞析,建立對於海洋文學的理解。藝術家邀請學校老師、家長參 與田野調查,與孩子一同到深澳漁港觀察海蝕地形,象鼻岩、酋長岩 在孩子的創意下,成為了繪本裡生動的角色。在瑞濱國小、家扶中心 的支持下,大家共同從故事編寫融入海洋生態,到畫出場景劇情,而 後出版成書,帶領大家走進 [ 深澳展覽會 ] 展場一窺究竟。
計畫構成 | | 地方故事書寫 文學的源頭就是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藝術家與瑞濱國小合作培育孩童, 以文學作為觸媒,進行與孩童、社區居民進行友善對話。參與者們學習如何透過文 史調查、關懷海洋環境、記錄社區等主題,進行文學共創,加深對自身文化之認同 感,並以繪本讓社會大眾認識獨特的地方文化。
| 田野踏查 本計劃嘗試以田野調查、文學走讀的方式,帶領參與者從實際探索社區校園、深澳 漁港,訪談居民及分組主題討論,發現家鄉與人文之美。透過文學創作跨領域結合 藝術活動,觀察生態和環境作為文學創作之素材,最後將地方知識融入故事書寫。
| 海洋文學賞析 從研究原住民文學,蒐集部落與社區故事開始,讓孩童從文字與口語表達,描述海 洋生態與環境的變遷,同時結合新北市瑞濱國民小學推行之海洋教育課。藝術家與 校內教師合作,和孩子共同賞析海洋繪本,討論世界環境議題,一步步引導孩童思 考與創作,為家鄉和社區發聲。
行動| |繪本共創 參與者們共同從三幕劇故事發想、分鏡及角色設計,分組進行 創作。完成了「大海吸塵器」、「海底美食會」、「深澳海底 探險」三個原創故事和圖畫,並有線上、紙本出版發行,供社 會大眾及學校持續進行海洋教育。 面對生活周遭的海洋污染問題,孩子們將校園內的大象溜滑梯 化作守護海洋的「象鼻爹」,使出「大海吸塵器」絕招將海底 的垃圾清除。「海底美食會」的觀光亂象,在孩子眼裡像是一 群美食大盜的反撲,唯有關懷與付出,才能夠帶來更美好的世 界。鎖管威、河豚小恩、雙髻鯊小潘帶大家看見海底的美妙生 態,並一同經歷「深澳海底探險」,保護珍貴的海洋寶藏。
|展覽實踐 藝術家帶領孩子一同策劃「深澳展覽會」,集體創作主視覺,佈展展 示規劃,舉辦繪本說故事活動,與社區居民分享地方故事。
|社區、學校、漁港的場域連結 藝術家與師生實地走訪深澳漁港,觀察東北角的岩石地形、燭台石和 海蝕拱門,觀察記錄地理條件與了解生態環境。「深澳小記者連線」 課程,孩童分組至校園周遭訪問全中,透過互動傳遞環境保護知識, 並採集輿情,連結社區人文和土地之記憶。
回饋| | 藝術結合海洋教育 近年全球暖化現象受到國際關注,而處在濱海地區的瑞濱國小,學生們 對於捕魚生活更為熟悉,進行藝術活動時,藝術家嘗試將視覺圖像和地 方歷史脈絡結合,以創新的教學,課堂外的實際行動,破除教科書上的 刻板印象,共同寫下新的社區故事。
|社群長期合作 偏鄉教育有賴於各單位的支持協力,以協助較為脆弱的家庭教育,使學 校及 NGO 皆能成為孩童成長的支持系統。本計劃進行藝文、閱讀課程, 並透過主題式課堂,深入以繪畫傳遞海洋文化。透過社群間的協作,與 居民進行真實的生活和知識的交換,建立小學堂制度,協助社區與阿美 族部落培養文化人才。
|文化認同和地方特色 瑞濱國小 7 成的孩子來自於新住民及阿美族家庭,隨著全球化的劇烈 變遷,對於漁港生活的體會與文化認同遂趨淡薄,地方歷史逐漸消逝。 由於外來藝術家的長期陪伴和引導,逐漸協助沒落漁港的人文與地方 發展,免於過多政治議題的干擾,透過藝術而被看見地方獨特性。
贊助| 文化部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基隆分事務所 Fridays For the Future @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