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基金會】2015 原鄉活泉培我原夢-計畫成果報告

Page 1

「原鄉活泉

2015

培我 原 夢」 計畫成果報告


故事的開始…… 原鄉就業困難與發展不穩 定,讓部落青年不得不離鄉謀 生,而產生部落經濟與社會支 持系統沒落的惡性循環,是造 成原鄉孩童缺乏家庭及社區照 顧 的 主 因。 至 104 年 7 月 統 計,原住民族在都會區的戶籍 比例為 45.65%,已經將近一半 的人口遷移至都會地區,而近 年天然災難頻仍,更讓原鄉青 年人才流失的問題加劇。長期 在原鄉服務的過程中,至善意 識到,當原鄉面臨的經濟與社 會支持的挑戰無法解決,部落的青壯年人口一直流失,原鄉的孩子 就不會有被完善照顧的一天。 秉持「予人魚吃,更要授人以漁」的理念,至善十分重視在地 人才的培養,並希望部落能擁有力量走出自己的道路。所以決定透 過培養更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原鄉部落發展工作,以促進在地經濟活 動與發展穩定的社會支持照顧系統。 因此自 2005 年開始,至善開展了「原鄉活泉-培我原夢」計 畫,支持渴望返鄉和留在部落守望土地文化的原住民青年,能夠留 在原鄉投入部落的發展工作,實踐理想及目標,並依 部落現階段的 需要,協力青年們從事自主多元面向的部落工作,由青年滾動更多 部 落 人 力 加 入 原 鄉 發 展 的 行 列, 期 待 青 年 能 像 山 中 的 湧 泉 源 源 不 絕,一起找回部落失去的活力,啟動「善的循環」讓部落動起來, 透過在地人的參與來穩定部落的就業、經濟、社會支持等環節,讓

1


故事的開始……

部落及孩子能夠在原鄉活得更安全、有自信及有尊嚴。 感 謝 有 您 的 投 入 參 與, 至 善 2014 年「 原 鄉 活 泉 - 培 我 原 夢 」 計畫支持新竹縣尖石鄉 6 個部落 5 位青年;屏東縣山地門鄉、霧台 鄉各 1 個部落共 12 位青年;支持兩個在地組織 ( 台中市和平區社 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宜蘭縣大同鄉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 協會 )。協力部落青年與組織從事以下四個面向的工作:社福照顧、 文化復振、產業發展、組織培力。

2


壹、社福照顧——照顧部落老人小孩 原鄉經濟就業不穩定,青年被迫離鄉 謀職,導致老幼照顧人力缺乏,我們鼓 勵 青 年 主 動 投 入 部 落 照 顧 事 務, 工 作 項目包含: A 台 中 大 安 溪 沿 線 部 落、 宜 蘭 寒 溪

村部落、新竹尖石鄉皆提供部落老 人 家 與 身 心 障 礙 者 定 時 之 探 訪、 關 懷,發放物資或津貼共服務 225 戶需 要照顧者。

3


壹、社福照顧——照顧部落老人小孩

B 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

宜蘭寒溪村也提供固定 的送餐服務,讓長者能 獲得更好的營養。共服 務 17 個 部 落,76 位 長 者。 C 南部災後重建過程,在 屏東大社與大武部落以 部落共同照顧的方式, 成立了定點式照顧空 間,並進行岡山陪讀班 的孩子及原地青少年社 團活動,跟返鄉文化課 程, 共 辦 理 53 場 次, 照顧 656 人次。 D 協助大武部落成立共同 照 顧 空 間 Labuwan、 大 社部落成立共食空間, 這些部落集會所的聚點 讓老人的能力有所揮 發,並回復部落原有的 互助照顧系統,更多族人願意回到山上生活並找到返鄉的機會 與可能。「照顧」成為一個空間據點,讓部落的居民不分年齡在 空間裡能互助照顧。

4


貳、文化復振——找回流失的傳統文化 原鄉青年人才為了就業就學離開部落,部落文化難以傳承,我 們鼓勵青年進行文化保存紀錄與復振工作,讓部落傳統文化價值得 以延續傳承下去,不至讓文化流逝,工作項目包含: A 在新竹縣尖石地區陪伴在地文化工作者針對民族文化教育,負

責整理本民族文化、歷史,並採集耆老生命史、部落地圖、傳 統領域、地名調查等工作,讓文化得以保留與傳承。建構泰雅 爾地圖,並增加區域 ( 台中、南投 ),收集地名為 1000 個。 B 在新竹縣尖石縣及屏東大社與大武部落也協助部落文化工作者 開展文化課程、生態環境知識課程、部落生活文化經驗之紀錄 保存、解說導覽。共提供專業課程 57 小時及文化課程 48 小時。

5


貳、文化復振——找回流失的傳統文化

C 在新竹尖石縣及屏東大社與

大武部落進行傳統作物的復 耕,如小米,透過耕種,體 會農事生產的文化,並在耕 種過程中不斷與耆老交流, 紀錄更多農作種植的技術, 也在大武部落進行母語教學 課程。 D 連結小學進行社團活動、文 化 體 驗 課 程。 共 54 場 740 人次參與。


參、產業發展——開發多元生計產業 培力部落青年投入生計事業,穩定部落經濟收入,工作項目包含: A 在新竹尖石鄉梅花、宇老、石磊

部落推廣無毒農業,開展跨部落 的 農 民 學 苑: 包 含 無 毒 農 業 推 廣、農民生命史調查、建立部落 與轉運中心的合作機制、協助認 證、舉辦農業座談、落實農業中 階課程、穩定工作者的工作技能 與服務、輔導以慣行農法的水蜜 桃農戶轉作自然農法,提高水蜜 桃的保存期。共開設有機農業訓練課程 36 小時、有機農業觀摩 訓練 48 小時、跨部落農業課程 10 梯次、舉辦農夫市集 5 次、 EDM 設計課程 28 小時、製作微電影課程 48 小時、平面設計課 程 12 小時、輔導部落小農取得有機認證 5 戶、轉型認證 3 戶。 在屏東大武與大社部落則協助收穫小米、花生、樹豆、芋頭; 協助皇帝筍送檢,通過無農藥殘留檢驗,銷售達 400 包;協助 耕作面積達 18 分地。 B 農產加工品、手工藝品的研發與行銷,運用文化觀光及農業資 源規劃部落深度之旅,並結合在地美食風味餐:如新竹尖石鄉 無毒美食餐的製作;屏東大社與大武部落收成的芋頭、刺蔥等 部落食材,研發芋頭麵、刺蔥茶、刺蔥香腸等加工品。共接單 12 次,收入 108,000 元。 C 產業行銷,包含行銷店面的結合及活動辦理:在新竹尖石鄉辦 理有機小農市集,透過市集擺攤,與消費者面對面;在屏東山 地門及霧台鄉除了市集擺攤參與 1,010 人次外,也建構小米U 店面,將在地農產品及相關加工品做銷售展示窗口,並協助行 銷,增加農民收入,總銷售金額 199,470 元。 7


泰山的無毒水蜜桃奇蹟 新竹工作站的工作者 泰雅族 瓦旦

泰崗部落的泰山,自六年前與母親在自然農 場的指導和協助下,改變水蜜桃的種植方式,從熟悉的化學農 業操作,慢慢走向比較自然的栽種方式。 這幾年,泰山在石磊部落駐點美娟的協助下,已順利轉作自 然農業,也度過了轉作自然農的過渡時期。當初他因為轉型無毒 農業,曾面臨到水蜜桃無法收成的問題,而過程之中也經常遇到 許多疾病和蟲害破壞水果的生長,導致他遲遲沒有穩定的經濟收 入,因此遭到當地部落族人的數落,人稱他為傻瓜農夫。 不過,泰山卻沒有因為別人嘲諷而放棄無毒農作,他始終 堅持使用自然農法,在今年邁入第五年,水蜜桃也逐漸明顯的 有成果,種植的水果也漸漸開始適應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病蟲 害明顯逐漸減少穩定生產。去年,我有幸品嘗到泰山的水蜜 桃,濃烈的香甜味,令我難忘久久,想要吃到他的水果還得排 隊;同時我也發現到,由於泰山使用天然的 營養源,反倒是種植的水蜜桃變得更耐放, 打破了水蜜桃無法存放的問題,加上許多 農夫都認為水蜜桃產業是無法轉作天然農 法,不過泰山的經驗,卻證明了這個可行 性,讓水蜜桃產業有不一樣的走向和發展。 而被人稱為傻瓜的他,透過他在土地 奮鬥與堅持的故事,看到了不可能變成可 能的真實案例。最後,轉型天然農業不是 不可能,唯有堅持的人會帶來奇蹟。

8


肆、組織培力——提高部落自主能量 在原鄉工作不能只靠單打獨鬥,必須要透過捲動在地人擴大影 響面,一旦自主運作之組織形成,部落永續發展的理想就更接近落 實了,工作項目包含: A 台中大安溪的深耕德瑪汶協會與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

會,協助自主運作組織之人力培訓課程,也協力會務及財務等 組織運作的訓練。支持兩個組織的行政人力(台中 1 人、宜蘭 10 人)並協力組織培力課程共 11 場,去年度兩個組織自行申請 其他提案獲得補助至少 2,900,000 元,間接支持至少 10 位青年 投入部落工作,深耕德瑪汶協會更增加友善認養人 10 位。

9


肆、組織培力——提高部落自主能量

善用自己的力量和資源回饋部落 台中深耕的工作者 泰雅族 林素鳳

15 年前回部落工作,讓自己所學有更深的養成,至善給予 的行政及財務根基,用多年的經驗回饋在協會及部落各組織, 了解部落組織軟硬體上不足,造成運作上的缺失,業務及團隊 間的信任…不同程度的影響,給自己更多提醒及調整;省思著 制度下的人是最重要,難有一套標準模式牽引著大家,在日漸 提升技術的情況下,也能兼顧與人之間的互助共事,幾十年累 加了我對判斷事情的處理能力及人的同理心。能力加增願意去 挑戰不同領域,從教導沿線組織如何記錄帳及管理,到都會繼 續分享此經驗,又勇於接下一般營利組織的財務教導及管理, 不同屬性的對照,非營利及營利之間,對事對人有自己的理解 及平衡觀,知道機會是願意嘗試及肯學習,善用周邊的人力、 物力,但要懂得給予,得到最多最豐盛的是自己。

B 依部落需求提供適應的計畫與需要的課程,深耕德瑪汶協會培

訓自然農法及農務課程 2 場,崗給協會則辦理居家照顧與課後 照顧工作坊共 4 場,深耕德瑪汶協會更協助 5 位媽媽考取吧檯 證照,讓更多部落人才為部落產業發展盡心力。

10


謝謝您,支持我們留在原鄉工作,培我原夢。 因為有您,讓我們能專心照顧部落的老人小孩; 因為有您,讓我們能找回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 因為有您,讓我們能得以發展多元的部落產業; 因為有您,讓我們能持續提高部落的自主能量。

台北秘書處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 126 號 5 樓 電話:(02)2388-9118 傳真:(02)2388-9119 Email:zhishan@zhi-shan.org 官網:http://www.zhi-shan.org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it200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