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好難 - 2014越南教育電子書 (至善基金會)

Page 1


目 錄

作者序 助人的美學 ................................................................. 王美恩 序 用涓涓細水長流的善意改變世界 ................... 王增勇 第一章 萌芽 ............................................................................................ 1 第二章 茁壯 ......................................................................................... 15 第三章 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 33 第四章 小小助學金 .......................................................................... 53 第五章 蝴蝶效應的計畫 ................................................................ 69 第六章 幼兒園方案 .......................................................................... 83 第七章 點活社會資源 .................................................................. 105 第八章 助人美學 ............................................................................ 119


作者序 助人的美學 當善念滋生在人心,就是世界轉向美好的開端。 早在一九九三年,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 書中,就曾預言「非營利組織」將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大師的描繪 中,未來社會將兼具全球性、地方性及個別性,隨之衍生的問題和需求, 不再是傳統政府官僚體系或個人企業所能解決,這時便有賴「非營利組 織」挺身而出成為「第三部門」,以嶄新的組織和工作方式,擔起公民社 會的責任。 邁入二十一世紀後,國際政經蓬勃發展之餘,更需要非營利組織發揮 公民力量,才能彌補前政治經濟所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才能帶動人文 的思維模式,建立非市場取向的價值體系,讓被政治與市場忽略的弱勢族 群和弱勢現象,獲得該有的正義。 台灣本土的非營利組織,從早期以宗教博愛為主的慈善工作,至今發 展出以人道關懷為主的眾多公益團體,反映台灣社會的轉型,代表了當今 助人文化的多元性。助人行善的「專利」並不等同於宗教信仰,「使命」 成為非營利組織的先決條件。正因營利組織並非以獲利為目的,助人的方 式和專業,就更為重要。


從非營利組織本身的管理和經營方式,到體察受助者的需求做調整, 都是非營利組織必須探索學習的命題。包括如何讓受助者的問題不局限於 物質補給或情感關懷,而希望讓受助者能在專業方法協助後能自助,能自 立生活,脫離受助者的角色等,都是非營利組織要隨時反省調整的。 非營利組織的助人工作是將社會上「施」與「受」連結起來,非營利 組織先在「施」的一端募集資源,做為發揮公民力量,受託公平分配資源 的經紀人,非營利組織必須花心思了解「受」端的需要,奠基在「見樹又 見林」的視野上找出真正的需求,再輔以耐心的觀察與陪伴,才能提供有 遠見的服務計畫,讓社會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這便是助人的專業,助人 的美學。回應首段申論除市場機制議論外,政府官僚體系亦應有所評述, 比較完整 在大學社工科系兼課十多年,我常看著台下滿懷熱情的學生,想著他 們很多人畢業後就將直接投入助人的工作,他們不是傳教士,也不是出家 人,他們不像宗教人士有聖經、佛經或可蘭經等心靈經典來指引他們自我 奉獻;然而,沒有了宗教信念,在缺乏社會回饋之下,辛苦付出的助人工 作,該秉持著什麼樣的信念來維持助人的熱情?抑或現代的助人工作其實 與熱情和使命感無關,只是一份專職工作而已?如果只是一份工作,那助 人的本質與效果會不會受到影響? 非營利組織日漸蓬勃,對管理營運的分式,也有一些學派帶出制度化 的概念,帶出標準一致的要求,以及效率和效果的評價,這些新理念也影


響著助人工作態度趨向理性、冷靜。從資源的有效運用,以及助人效果的 角度,專業管理的引進是有必要的,但同時,吸引進入助人職場工作的 人,在專業化的養成中,原本慈善的人與人之間的「愛」的真誠交流漸漸 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專業關係,專業化下的助人關係,會不會慢慢變成不 帶情感的「行政流程」? 我深深覺得,助人需要專業,也需要有溫度的熱情與使命,這不光是 受助者能感受到一個真實的人,也是助人工作者得到工作動力的來源。助 人都起源於一個「浪漫」的念頭,希望社會上的弱勢可以生活得更好,但 往往經過漫長歲月的消磨,工作現實面,考驗助人者的耐力和持續力,除 了協助解決受助者「沒魚吃」的窘境,當他們這頓有魚吃了之後,更要為 他們的未來設想,設法讓他們「會釣魚」,讓受助者有能力自給自足,更 希望激發出他們的公民意識與力量,承續助人理念反饋社區,讓我們的社 會走向至善至美。 「至善基金會」從一九九五年成立以來,已快要邁入20年,草創初期 由於因緣際會,至善一開始就傻傻走上一條困難的路,關懷服務的範圍放 眼國際,以「世界大同」為目標,而不限於台灣本土。如今回顧起來,實 在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看著至善一路走來的努力,讓我欣然開始梳理至善 自身的工作經驗,因為你真的會被那些一個又一個的社工員和志工感動, 相信他們在為世界大同鋪路。 至善的助人過程是一種「成就他人」(empower)的美學過程,讓


受助者不但能「站起來」,還能自己繼續「走得穩」,這是至善以「小而 美」的工作方式摸索出來的過程,這讓我深深感覺到,除了專業,「施與 受」之間真誠情感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施與受」兩端 的生命都會有所轉變與成長,在講究效率和績效的當代社會,這種「助人 的美學」是我認為不可或缺的。 這本小書紀錄了「至善基金會」十幾年來提供越南貧童跨國救援服務 的艱辛歷程,比起許多大型國際救援組織,至善的經費預算無疑是少的, 服務範圍也小,但他們一直很低調地在實踐使命任務,秉持著「小而美」 的精神去推動跨國救援的服務計畫,並且以尊重受助者在地文化脈絡的工 作態度,長期耐心培養在地人成立非營利組織,建立起社區的自助系統, 這場耐力競賽的過程,除了需要非凡的使命與熱誠,也需要專業能力才能 達成任務。結果不但讓受助者成長,也讓至善自身成長,也讓社會大眾成 長,是一個助人美學的實際作法。 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曾表示: 至善規模雖小,但滴水可以穿石。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在越南成立工 作站,至善所擁有的特質,是一份不變的耐心、毅力、尊重和源源不斷的 愛心。 也許至善的越南的國際援助服務,並非完美無瑕的典範,但至善依循 著熱誠的態度和專業的方法,一點一滴累積經驗,從經驗中找到智慧,逐


步將抽象的使命具體化,這樣的人文工作態度與成果,很值得提供未來更 多營利或非營利組織師法。期盼這些文字能拋磚引玉,讓最前線的社工和 志工們在國際援助工作上的耕耘,能被更多人看見,未來走得更穩健! 王美恩


序 用涓涓細水長流的善意改變世界 透過美恩的紀錄與書寫,至善過去將近二十年在越南的工作經驗終於 即將問世。我何其有幸可以參與其中的大起大落,並得以看到苦盡甘來的 美好果實。回首來時路,竟已白頭含淚笑看雲起霧散。 1999年至善正經歷阿福來台募款成功後的組織風暴,理事會內部對 於捐款用途意見紛歧,捐款人收到黑函指控至善勸募項目不實紛紛停止捐 款,越南政府也收到黑函認定至善可能不利於社會安定而列入黑名單之 內,機構員工紛紛離職只剩下一名堅持到底的秘書。當時,至善就只剩下 存款三千萬,還有一位工作人員,其餘都百廢待舉。 面對這樣身陷風暴的組織,多數人都會敬而遠之。九二一地震後的十 月,至善理事會進行改選,我應善山師父的邀請接受新任理事長一職。除 了我射手座不可救藥的樂觀天性之外,從事社會福利的我所接觸的組織多 半是有理想但沒經費,第一次遇到有錢但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單位,我心 想:「好吧!大不了,把錢花完之後,就把協會解散好了。」至今想來, 不禁為自己捏一把冷汗,我爸爸取我叫「增勇」還真不是假的。 就任後第一件任務就是啟程到越南,重建越南政府對我們的信心。一 下飛機,中央政府非營利組織管理委員會就派一名工作人員全程跟隨監 督,我與立德一路從中央到地方拜會、道歉、鄭重聲明我們之後會遵守越


南的法律。依照越南法律要跟地方政府指定的在地組織成為合作夥伴,馬 上進入契約內容的談判協商並簽約,計畫才能順利進行。之前至善沒有跟 地方政府合作,就是怕政府貪污,辜負了台灣認養人的愛心;面對合作單 位提出的各項費用要求(例如,一台IBM電腦要兩千美元),我當機立斷 以總計畫金額5%,由越方自行運用,不需要報帳。一聽說不需要報帳, 越方人員立刻開展笑顏。從中我開始學習一件事,做國際援助必須要尊重 與善用在地智慧,但要建立彼此溝通的制度,才能建立信任與合作關係。 至善的越南計畫就是外來資源提供者(台灣)培力在地人從受助者變 成助人者的歷程。我們的經費不多但長期,這讓我們可以跟越南伙伴在穩 定的關係中一起成長。從一開始只有一位越南工作人員,到後來(2004 年)成立工作站;從台灣外派工作人員擔任工作站主任,協助工作站建立 行政管理制度與專業知能,到後來由越南工作同仁擔任主任一職;從台灣 規劃方案、越南負責執行的工作模式,到後來越南同仁有能力自行提供方 案,說服總會提供資源推動。這些從台灣移轉到越南在地人的轉變足足花 了至善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其中很多衝突與誤解需要彼此的願意才能克 服。 至善的方案在越南金額不算大,規模也有限,但是至善的方案總是小 而美,每個方案都從實驗方案推動,成熟後才推廣,推廣後再修正持續推 動,從一省陸續推動到其他鄰近省分。一步一腳印走來,我們從被高度質 疑的反革命團體到現在各級政府爭相頒獎鼓勵的績優組織,我們不因此自 豪,反而更堅信愛人是需要時間學習,愛心必須如溪水潺潺流入越南這塊


土地,透過滴水可以穿石,造成越南社會的改變。 聖經上說:「願意失去生命的,終將得到生命。」施與受之間的流動 隱含著助人的禪機。每次到越南,總是會去探望阿福。十多年後,阿福也 從一個顏面嚴重畸形的嬰兒,變成一位成年的青少年。阿福做為至善進入 越南幫助的第一個案例,我常想我們真的幫助了阿福嗎?從種種指標來 看,阿福始終沒能看見這個世界,他也從沒能獨立站在地上,他始終依靠 家人照顧才能存活。我們的介入對於阿福做為一個人的尊嚴,貢獻了什 麼?是我們幫助了阿福,還是阿福滿足了我們助人的需求?多年後與智杰 一起走出阿福的家,智杰感慨地說:「原本我們以為是我們在幫助阿福, 卻發現是阿福在教我們如何幫助人。他承受這個大的苦難,讓我們有機會 到越南,學習這麼多,走這段路,他是我們的菩薩!」我由衷認同,也以 此為序。 於道南河畔 王增勇



從發心到起步 一

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 出很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 1994年,二戰結束49年,遠離戰爭戕害的台灣,經濟逐漸起飛,解 嚴後的台灣社會也正穩步走向一個多元開放的新階段,相形之下,越戰雖 然在1975年結束,但戰爭帶給越南人民的傷害太大,傷口仍在癒合中……

從大慟中萌芽的大悲 一位幼年遭逢越戰、離鄉背井逃難至德國的佛門弟子——善山師父, 因緣際會下,於1994年來到台灣的師大語文中心進修中文。因思鄉情切, 在同學的陪同下,返回越南探訪,因著一念之善,開啟一連串跨越國界、 跨文化的善行,一切的起因其實來自赤裸裸的苦難。 當思鄉情切的善山師父回到故鄉後,見到不是童年純樸自足的故鄉, 而是遭受戰爭蹂躪後百廢待舉的貧瘠。傷痛之餘,在滿目瘡痍的景況下, 在廣治一處小村落,善山師父聽見遠處傳來孩童的哭聲,急忙走上前去探 知究竟……只見一位母親手中抱著一個年約四歲的孩童,滿臉哀戚。

2


原來小孩一開始只是單純感冒發燒,但一直沒有錢看醫生或買藥治 療,導致病情日漸加重,眼下已經奄奄一息。 眼見此景,善山師父當下立刻趕往城鎮買藥,希望能趕緊救治病童。 不料,當善山買藥回轉時,孩子早已撐不住,活生生在母親的手臂中斷了 氣……無助的母親看到稚子眼睜睜在懷中死去,不禁哀號痛哭…… 眼見無辜的小生命,只因貧窮就永遠失去長大的機會,善山師父和同 伴們也不禁潸然淚下。 來自靈魂最深處的痛,卻意外 喚起心底最純淨的善。 目睹這樣的人間悲劇,手無寸 鐵的善山師父,絲毫沒有考慮到自 己只是個二十多歲,雲遊在外的學 佛人,當下發願:一定要募集更多 的藥品,送到越南來幫助更多急需 救助的病童,冀望能阻止同樣的悲 劇再發生,挽救更多在生死邊緣掙 扎的孩童……

3


正是這份單純助人的初心,一傳十,十傳百,點燃了更多人的愛心, 善念和善念、熱血和熱血持續接力,串起至善從創立之初,就不曾間斷的 越南貧童援助行動。 看到他人的受苦,就不顧一切的伸出援手。行善的起點,就是這麼單 純。

4


愛心無國界,善念無邊界 「為何選擇越南貧童作為服務對象?」對至善協助越南貧童的行動, 很多台灣人都會發出這個大哉問。 原因無他,因為緣份,因為看見貧童的苦難和迫切需要,因為台灣人 的能力和善念強大,足以跨越國界和文化的藩籬。 原本只是來台求學的善山師父,在因緣際會下,跟同學「看見」了越 南貧童的苦難,觸動大家心底的善念,發心要幫助他們脫離痛苦,自此, 和台灣結下不解之緣的他,開始一步一步投入援助的行動中。 神奇的是,台灣社會竟也能一路持續護持這樣的善念善行。有別於大 多數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s)都是先審慎評估自身的能力與財力,才逐步 計畫,展開海外援助工作。至善的起點,卻只是單憑著來台求學的善山師 父和同學們的一念之善,便傻傻闖入一個龐大複雜的跨國援助領域。 「最初,完全不知道跨國援助工作這麼錯綜複雜……。」回顧近二十 年走過的路,至善執行長智杰直呼至善真的是「憨膽」。其實至善從事跨 國援助並沒有特別的考量,只是看到痛苦,看到需要,只是急著伸出援 手,只是出於一念之善。

5


回首至善草創,讓這份初心開始萌芽的關鍵人物,是越裔德籍的善 山師父。善山師父俗家名字陳梅輝江,原籍越南西貢(即現在的胡志明 市),從小全家茹素向佛,跟著善吉師父修習臨濟宗。 1959年,越戰爆發,四年後,年約12歲的善山師父為了避難,隨寺 院人士遷居德國漢諾威。1991-1992年間,因考慮赴日求學,認為中文是 日文漢字的基礎,決定先修習中文。原本善山師父去到廣州學中文,但發 現中國大陸教授的是簡體字,於是三個月後又輾轉來到台灣,進入師大國 語教學中心學習繁體中文。 來台約兩年後,1994年,人在台北的善山師父動念返鄉探望,在師大 國語教學中心一同學習中文的各國同學,便陪著善山重返越南探訪故鄉。 一行人從越南北部沿著河內、順化等地,一路來到廣治。善山師父回憶, 時隔十幾年回到越南,受到戰爭蹂躪的家鄉幾乎全變了,單純的農業社會 正在轉型,一切百廢待舉。 1975年越戰結束後,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由越南共產黨執政至 今,以全球的政治生態看來,越南也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在劇烈的 政經改革過程中,經歷嚴重的城鄉貧富差距。 北越與南越雖是政經重鎮,物質生活直追已開發國家,然而,中越這 塊貧瘠之地,不但是當年越戰的摧殘集中地,遭受人為戰爭破壞殆盡,再 加上天災水患不斷,堪稱是越南最貧窮的區域。

6


據越南官方統計,1996年間,全越約有30萬名孤兒,100萬名身心障 礙的孩童,全國約有42~50%的嬰幼兒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走在胡志明 市,處處可見三餐不繼、無家可歸的孤兒、棄嬰和街童。 就在如此險惡的大環境下,目睹小孩的無辜喪命,引燃善山師父心底 的助人火苗,沸騰的使命感讓他當下暗自發願:「哪怕只能減少他們一絲 絲的痛苦,我也願意全力以赴。」

7


台灣人逐漸接棒注入能量 返台之後,一開始,善山沒有想太多,只想盡快送一些救急的藥品過 去,於是,在師大中文班來自美、德、法等國的同學群策群力下,善山開 始聯繫德商藥廠,如拜耳(Bayer)等,陸續募集藥品送到越南,解決病童們 的迫切需要。 這份善念從師大一批學習中文的外籍人士,逐漸擴散到他們的台灣友 人當中,接著這些台灣友人一個拉一個,滴水穿石,漸漸匯聚成一股助人 的堅定力量,如干學渝老師、徐昱小姐等人就是在草創初時加入行政支援 的行列。 這段時期,除了藥品的募集,也開始對外募款,這段時間,善山師父 大約每半年會往返台灣和越南之間,親自將募來的藥品和物資送到越南 去。 善山師父也表示,由於自己不曾有過公益慈善或國際援助的經驗,主 要的學習模範大概來自佛教界,以越南的孤兒院為主要援助對。在工作方 法上,好學的善山則經常向一些曾經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的外籍友人請益, 像是有國際服務經驗的羅國偉(Dan Rocovits),在如何跟藥廠交涉、如 何進行跨國援助等曾提供不少建議。 除了來自西方的借鏡,善山也跟國內創辦孤兒院的人士學習,同時因

8


著佛教徒的身份,也覺得可以師法宗教界從事慈善的工作模式。總之,善 山師父形容自己在草創時期是滿腔熱血,學習力極強,「什麼都想學,什 麼都想做。」 這段時期,台北的「佛教精研會」也出手協助善山師父,提供信義路 二段的一處禪修中心,以充作行政之用。由於經費和人員不足,一人往往 必須兼負多種任務,身兼數職。那時中心很小,除了由汪櫻美小姐統籌行 政,法國友人王嫻如(其中文姓名)也出力甚多,其他志工們除了跟著善 山師父奔走台越之間發送物資,大都待在中心接聽電話與外界聯繫。

9


不久,善山師父開始在禪修中心講經說法,隨著學生日增,募款範圍 日漸擴大,來自四面八方的義工也慢慢增加。台灣的民間一向充滿能量與 活力,善良的台灣人愛心豐沛,行善一向不落人後。也因此,善山師父雖 然是一個外來客,但以一己微薄的力量堅持救助越南貧童的行動,卻逐漸 得到台灣人熱烈的支持和響應。 這份善念的火苗,就在台灣人的護持下,逐漸燃旺,成為照亮越南貧 童的溫暖火炬。

10


確立目標 優先救助貧童

在草創時期,儘管滿腔熱誠的善山師父是一位外籍佛教人士,但憑著 一股單純的善念登高一呼,便快速得到來自台灣本土的奧援,各界人力和 物資慢慢匯聚起來,也開始有了資源的分配和優先順序等問題產生。 由於善山師父較為熟悉的越南佛教界,以扶助胡志明市的孤兒院為 主,外加當時在台灣從事孤兒救助的陳明郎先生提供不少實務經驗,讓原 本什麼都想做的善山師父,在早期決定先聚焦在協助胡志明市的孤兒院。

11


這段時期,工作同仁逐漸感到慈善也需要有計劃和組織,才能讓有限 的物資發揮最大效用。此外,越南方面發出求援項目也日漸增加,亟需有 效的判斷和分配,才不會浪費資源,有鑑於單打獨鬥不如眾志成城,大伙 建議善山應該要成立一個正式合法的NGO ,才會有公信力募集更多的資 源,號召社會上更多人一同關懷越南的貧窮問題。 在善山師父和同仁的努力推動下,終於有了具體成果。由於善山師父 是外籍人士,無法在台灣登記申請社團,於是邀請同為佛教界的釋今能法 師出面擔任理事長。1995年6月,「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正式登記立 案,開啟了台灣民間社會第一個自發性協助越南貧童的國際援助組織,也 是『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前身。 至善正式立案後,首位秘書長由陳美雲女士擔任,早期的義工多半來 自朋友牽線結伴,如現在至善基金會的董監事之一的干學渝老師、至善會 訊首任發行人郭燕姬女士等也開始加入至善擔任義工。服務工作的開展, 因考量募集到的資源有限,初期的援助對象先以貧童為主,先從胡志明市 的妙覺孤兒院及順化的德山孤兒院開始做起。 1995年6月,至善協會一成立,7月到11月善山便親自到越南收集資 料,了解各處孤兒和流浪兒童的需求,為了拉近捐款人和救助對象之間 的距離,決定沿用眾多國際NGO組織普遍使用的認養制度 ,接著發布消 息,宣導讓社會大眾知道這項慈善活動,進而願意認養孩子,以解決貧窮 孩子的教育與醫療等問題。

12


接著,至善協會在1996年3月展開認養越南兒童的招募活動,6月 起,開始贊助胡志明市的三所流浪兒童收容機構以及德山孤兒院中250位 兒童,同時,也開始援助越南中部水災浩劫過後的民眾、孤兒院的修繕補 助等工作。 至善在不知不覺間,從無到有,完成了NGO創立,為了有效運用物 資,開始自我組織學習,進行各種受助者需求評估、社會資源募集、救援 服務輸出,將感性熱誠的使命信念,化為實際的服務與資源協助,從抽象 到具體的行政「工程」。就像是建設一座無形的管道,至善正逐步架設起 輸送台灣社會資源到越南的橋樑。

13


慢慢地,資源一點一滴募集而來,至善組織中的工作人員也從以「志 工」為主力,到開始聘請全職給薪人員執行行政業務,一個NGO的實體規 模有了雛型,資源輸送管道也逐漸趨於穩定了。

14



慈善也需要專業

倉被燒毀了,但我因此看見月光。日本悱句家 水田正秀 善念如同稚弱的幼苗,需要眾人的呵護灌溉,不然很快就會枯萎。 當善念萌芽後,帶頭的領袖該如何在助人者和受助者架起橋樑,而且不是 危橋,必須是堅固踏實、可長可久的橋樑?他該如何號召、培育更多人 才?好讓組織健全,讓善行持續?

從單打獨鬥到專業組織 草創初期,在熱情使命的氛圍中,至善一心以為執行救援服務才是 「當務之急」,將人力、心力和時間,全都集中投入在資源募集、輸送資 源、資源發放、溝通協調、計劃制度研擬等工作,忽略了組織制度化的重 要性。 正因非營利組織的目標不像一般商業瞄準賺錢獲利,行動目標很容易 流於模糊,所以為組織「定向」就格外重要。

16


幸運的是,深領袖魅力的善山師父,也兼具清晰冷靜的頭腦,瞭解單 打獨鬥的能力有限,必須打組織戰,助人才會更有效率。 因此,1995年,至善終於以『社團法人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的名 義登記立案,終於朝專業助人邁進一大步。 在台灣,一般提到非營利組織,主要分為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大 類。社團法人強調因人聚集而成立的團體,協會是屬於社團法人,最高權 力來源為會員大會,由會員大會選出理監事若干名後組成理事會以及監事 會,再選出理事長及常務監事,作為日常會務的主要管理以及監督等工 作。一般的協會在理監事會下設總幹事或秘書長,作為主要的會務行政人 員,管理協會的實際會務。 基金會則屬於財團法人,強調因財物管理而成立的團體,設董事會, 董事長、董事與監事做管理與監督之職,董事會會在下設一執行長,作為 日常基金會行政事務的工作者。 剛成立的至善立刻面臨考驗,因「協會時期」是以「理事會」為決策 中心,「秘書處」為執行單位,當初一同前往越南,善山師父的同學大多 協助擔任理事,礙於台灣法令規定外國人士不得擔任人民團體理事長,善 山並沒有出任理事長,而是另外邀請今能法師(註一)擔任掛名理事長。當 時熟悉越語的善山,除了統籌援助越南方面的工作,也身兼收集資料、需 求評估、溝通窗口等秘書處的工作,在至善一起工作的伙伴都知道善山和 理事們有實質上的權力。

17


畸形兒童的醫療需求 至善最早期的醫療計畫,服務對象是越南的畸形兒童,尤其是中越地 區,此地之所以有很多的畸形兒童,是歷史的悲劇命運,因越戰期間中越 是南北對峙的戰地,戰火砲轟不斷,造成無數生命財產的殆盡,美軍不擇 手段在中越區域灑下大量化學藥劑荒木劑(註二),污染了中越的土質與水 質,企圖讓土地無法種植農作物,中越人民吃進有毒的化學劑,深深影響 好幾世代,這區域畸形兒童的比例高出很多,官方統計約有十萬多名的畸 形兒童。 現任至善理事長袁立德回憶道,當年他由於醫生的專業背景,就曾多 次跟善山師父前往越南,協助評估越南在醫療方面的需求,並協助提供有 效的醫療資源與服務。 這些越南的畸形兒童,往往甫一出生,有的沒有雙眼、五官移位錯 擺、肢體不全、肢體嚴重變形,或是多手多腳的畸形發展,對窮困的越南 人來說,一旦家中產下畸形兒童,立刻就陷入面臨龐大醫療費用的窘境, 加上越南社會本身醫療資源稀少,很多偏鄉窮困之境,沒有可尋求協助的 管道,許多殘障兒童被貧窮的父母丟棄成為孤兒,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 1998年,阿福的醫療案例,不僅改變了阿福個人一生,也讓至善的國 際援助行動家喻戶曉,進而逕行了一次重要的組織改組與學習,讓至善的 助人專業能力更上一層樓,行善之路走得更穩健。

18


善款湧入 是危機也是轉機 阿福是一位等待醫療協助的畸形兒 童,阿福本名是杜德緣,就在至善研 擬推動醫療計畫初始,至善和阿福相遇 了。多重身心障礙的阿福,顏面嚴重畸 形程度算是至善看到最嚴重的個案,右 腦膨脹腫大且凸出,而口腔顎裂造成口 鼻間一個大張口,也患有水腦症,他必 須靠母親隨側的照顧,完全無法獨立生 活;當下的至善基於人道關懷,希望能 提供實質的醫療協助,當時的理事袁立 德醫師積極聯繫台灣長庚醫院,確定長 庚可以提供醫療協助後,立刻辦理手續 帶阿福到台灣接受手術治療。 阿福的狀況不是一次的外科手術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多次手術後還 要後續的復健,照顧的費用,以及交通往返的費用,都是一筆龐大的經 費,至善想為阿福籌募醫療基金,透過媒體讓社會大眾了解阿福的故事。 對於台灣媒體,阿福來自越南、特殊的傷殘外型、缺乏醫療資源、貧窮的 家庭背景,這些都是有故事性的元素,媒體大肆報導,透過鏡頭影像傳達 阿福的顏面畸形狀態,引起的視覺震撼,觸動了眾多台灣民眾的憐憫善 心,大量捐款就湧進了至善。

19


媒體宣傳產生了將近三千萬元的捐款,遠遠超過了所預期的募款量, 也超出了阿福本身的需要,至善思考應該要協助更多位「阿福」,推動建 立越南醫療體系協助計畫。理事們深入了解越南的醫療需求,當地很多人 提出「蓋醫院」的建議,但至善理事們觀察西方國際NGO蓋的醫院多數變 「蚊子館」,越南並不缺硬體設施,而是無人使用,或是沒有能力使用及 經營,他們缺的是人是軟體。 「難道越南畸形兒童都要帶到台灣接受治療?」這是至善當時的疑 惑,似乎也不是最佳運用資源的方法,很多計劃細節需要時間慎重找出解 決問題的方法,需要時間規畫「阿福」的捐款用途,「需要時間」是當下 的至善理事們的共識。而「名義上」的理事長有將經費挪作其他計畫的意 見出現,像是留在台灣或是中國的救援計畫,但是大部份的理事們認為那 不符合募款的初衷,有失機構的誠信,兩方不同的看法,加上沒有明確有 力的決策角色作仲裁,當時的理事會常在冗長討論後陷於膠著狀態,理事 會每次開會的氛圍都是議而不決,不歡而散。 對善款的運用,以及自草創以來累積的一些誤會和齟齬,造成理事會 的分歧與決裂,產生了黑函事件(註三),為避免至善組織運作停滯,也為 了解決社會大眾對至善的責信質疑,當時的理事會決定先凍結捐款,捐款 由公部門監管,至善重組理事會,重選理事長,新的人事確定後再運用捐 款。

20


注入專業社工思維 組織大改造 在為了讓組織健壯成長,走得更遠。善山師父長考之後,決定將助人 的重任交棒給台灣一路守護至善這株幼苗的工作夥伴。一方面,善山師父 長期修持佛法後,需要更專注在講經傳法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經過草創 時期來自台灣友朋的守護以及熱誠投入,也讓他相信在台灣人的守護下, 至善可以茁壯成長。 至善初期很多的決策與執行工作,都是由善山師父和理事會成員共同 分擔,大家多數以「志工」身分和業餘時間熱心投入工作,努力了三年把 協助貧童上學計畫確立,獎助學金及生活補助的認養制度建置完成;善山 師父回憶起「阿福」這段歷史對至善的影響,他謙虛地表示自己在組織管 理上的能力有所欠缺,如果可以讓專業人員繼續經營,對至善的發展是最 好的。 在善山師父尋覓的繼任人選中,具有社會學背景及社會工作實務經驗 的王增勇老師也是邀請對象之一,他與袁立德醫師是高中同學,也常擔任 至善的義務顧問,協助助人服務的諮詢,善山師父和理事們與他之間具有 信任關係。在理事會投票選舉中,王老師與另一位候選人同票數,理事長 再用抽籤的方式,最後由王老師接下理事長一職。 為了確立慈善機構的專業援助制度,當時的增勇老師當機立斷,堅持 在理事會的人員一同退出,重組新的理事會。藉以平息組織內部的紛爭,

21


並革新某些宗教界固有的行事思維和慣例,讓至善得以重新出發。 由於增勇老師具有社會工作的專業背景,接下理事長後,逐一清理各 界疑慮,導入專業的社工制度,規劃各項短中長期援助計畫,逐步化解理 事會、捐款人以及行政人員之間的誤會。面對至善遇到的瓶頸,增勇老師 首先謹慎處理巨額捐款,維持捐款人的初衷,專款專用,將捐款用在越南 的醫療計畫,並重新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自此,至善又朝專業助人之路 邁進了一大步。

22


導入專業行政管理 效率提昇 智杰秘書長具有「NGO管理」專業背景,新血加入,注入新的組織 文化,新的專業服務;過去至善在越南的作法多是依賴善山師父在越南的 需求評估,以及聯繫行政事宜,新的理事會一致希望重新評估醫療需求, 並推派新的工作人員至越南在地駐守,深入評鑑過去所有服務的效益 (註 四),檢視服務內容是否符合受助者的利益,這是社會工作的專業作法,客

觀地評估受助者需求,而非個人的直覺感受。 智杰的專長建立起組織內部的制度,確定決策模式與預算管理制度, 讓所有的年度計劃扣住組織宗旨作為績效考核指標,計畫預算財務透明且 符合目標管理,讓至善在人力資源與財務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原本理事 會和智杰秘書長擁有的共識,是至少把捐款妥善運用後,如不能繼續發 展,至善也是有可能結束,但種種專業化的轉變,讓至善的服務業務漸趨 穩定,不久後,除了越南,至善也開始服務台灣原住民的工作了。 新任理事長上任後,善山師父意識到自己的階段任務完成,相信王老 師與智杰能將使命精神傳承下去,面對他「一手帶大」的至善,他的灑脫 離開展現出宗教家的風範,放得下,不眷戀。善山師父和新任的理事長、 秘書長像是草根與專業的對照,也看到助人工作的在這時代中轉型,台灣 社會中的NGO發展,不再只有草根團體的熱情、使命與人道關懷, NGO 開始意識到專業的方法可以提升助人的有效性,多了理性的程序,多了制 度的概念,期待在理性和制度下,保障公平正義的資源分配。

23


從點轉向面的服務計劃 阿福個案是個「點」,至善逐漸將中越的醫療需求建構成一個 「面」,因為不止一位阿福,而是阿福們,並且要與阿福們居住的社區有 更多的連結與互動,這是王老師帶進至善的助人觀念。至善開始建立實驗 性的工作模式,任何新計畫操作之前必須要經過實驗評估後才能擴大執行 的制度,計畫正式執行後,保有彈性尊重個別差異,以確保服務品質。 至善在阿福事件之後,深刻體會不可能將所有畸形兒童帶到台灣就 醫,必須要發展在地社區資源,建立起在地服務體系,不必一昧地外求他 國資源。在找尋更多的「阿福」時,至善運用電視媒體、當地報紙以及社 區中心等方式去宣傳至善的免費醫療服務,找出需要被幫助的兒童,全面 了解中越畸形兒童的醫療需求量,同步也架構起當地醫療資源的網絡。 將兒童醫療需求分類,有簡單的手術治療即可以恢復兒童正常生活的 疾病,像是杵狀足(註五)、關節脫臼、手軸後彎、疝氣、隱睪症等,至善 希望運用當地專業資源共同來解決改善這些醫療需求,運用當地資源除了 節省成本,也協助建立起當地社區的自助系統;而有些較為嚴重的兒童, 可以轉移到越南較大城市接受後續的醫療療程。 袁立德醫師多次至越南本地評估當地的醫療技術水準,越南在城市中 的醫院,有法國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醫療制度,有些醫師是在法國進修習 醫,這些社會條件讓至善積極與當地具有規模的醫院建立合作計畫,共同

24


推動畸形兒童醫療服務。從成本的角度,與當地資源合作是節省成本的作 法,也能培育當地專業醫療的能力,讓當地人更多的參與,參與過程中讓 當地人滋生自助能力,至善強調自己是陪伴的角色,而非主導的角色,至 善願意與當地人共同成長。

25


醫療計劃中的在地觀點 至善的醫療計畫從民國88年延續至今,與當地社區衛生行政單位合 作建立搜尋與篩選機制,並提供訓練讓在地衛生單位工作人員能夠分類病 況,辨識出需求者(註六),計畫的執行效率及效益常被越南政府表揚為楷 模,當我去中越順化醫院了解至善的服務時,當地許多醫生都讚許至善在 推動計畫時的細心,制度流程的設計是他們看過最有效率與效果的計畫。 至善為了能有效地找到需 要被幫助的病童,結合中越順 化醫院的醫療團隊,平均一年 八次進入偏鄉社區協助健康篩 選,透過越南政府單位中的 「兒童保護協會」協助偏鄉家 長前往城市就醫的準備,至善 會提供交通、住宿、營養品的 補助,這也激勵更多家長願意 為了孩子出來就醫。 在建立醫療服務的過程 中,「好康」的免費醫療服務 提供,應該是趨之若鶩,僧多 粥少下要建立篩選標準,排出

26


優先順序,但至善卻發現在中越不是所有的家長可以接受這樣的善意,文 化差異對醫療服務有了不同的詮釋,至善發現在提供醫療服務時,要同時 改變中越許多保守的就醫觀念。 有些人不願意求助是因為感覺求助是一件「沒面子」的事,也有人是 順從逆境,不逆天意的宿命觀,認為天生殘疾就去接受,不需改變;當然 很多家長是因為之前嘗試各種偏方,在期待與挫折感的反覆交替而有很深 的無力感,失去嚐試新機會的動力。因此至善在提供服務前,提供社會教 育讓在地居民認識現代醫學,接受醫學治療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品質,鼓 勵他們嚐試新機會。 明煌〈化名〉生下來五隻手指就黏在一起,沒有靈活的手指握筆寫字 畫畫等動作,連生活上簡單的刷牙或是穿鞋子都無法自己完成,原本日日 憂心的母親,非常有意願讓六歲的明煌接受至善提供的手術治療,但明煌 的父親反對,因為顧及尊嚴不想求助於人,經由至善工作人員多次的拜訪 說明,讓父親感受至善的誠意,最後終於答應明煌接受手術。 透過手術,明煌的手指可以分開活動了,對於明煌有如「重生」一 般,擺脫了之前的無助感與挫折感,也能有信心進入小學正常學習,照顧 他的父母親也開朗了許多,一個小手術獲得了大大的效益。 小雲〈化名〉在中越順化省被至善發現,當時小雲14 歲,患有先天 性脊柱裂,背後長一個很大的瘤,雙腳麻痺無力站起,內臟中腎臟積水而

27


又膀胱無力等等症狀,至善先與當地醫療資源評估,因為病情嚴重,在地 的醫師沒保握可以治癒小雲後,至善評估轉回台灣接受治療。民國92年小 雲到台灣接受手術切掉大瘤,病情穩定後,再回到越南繼續在順化醫學院 附設醫院做其他的手術治療。兩年後,她終於完成自己的心願,進入學校 和其他孩子一樣上學,這是她此生最大的心願,不用再關在家裡,可以和 同學開心的互動。

28


危機亦轉機 阿福事件讓至善深刻體會運用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容易 「吸睛」,也可以「吸金」,容易喚起社會大眾的憐憫心,雖然募款效 果很好(註七),至善處於自省的態度,認為NGO的服務品質必須依計劃進 行,顧及量與質的效果,當募款增加超出計畫所需,往往不見得是件好 事,在短期募集大量捐款,又必須快速「消化」捐款,易失去方案的品 質,這是至善在「阿福」經驗中的體悟。至善希望在募款的同時,也進行 社會教育,認養人可以更深更多的參與,與受助者有連結,而不是單次捐 款,或過多資源挹注在單一個案上,至善至今堅守「適可而止」的募款原 則。 回溯初期的阿福事件,理事長王老師和智杰秘書長都認為阿福像是 「菩薩」,他的出現雖然讓至善原本的組織弱點陷入危機,出現領導認同 危機,但卻給至善一個更開闊的轉機,吸引更多專業人士一起為至善宗旨 努力,讓越南的醫療計畫、教育計畫得以擴大推行,讓更多越南的兒童得 到適切的幫助。 漸漸地,至善開始反省到,唯有組織中的權力結構清楚,才不會造成 決策的困擾。 雖然組織發生危機,可貴的是,至善在過程中都保有「自律」的原 則,堅持不濫用過量的捐款,願意先凍結捐款,等組織建立財務制度化,

29


建立專業服務輸送制度,組織才再開始運作,也創造一個「新的」至善。 阿福事件中嚐到「甜頭」,運用悲情個案可以獲得大量捐款的「好 處」,至善還是堅持「適可而止」的募款原則,「小而美」的工作模式強 調要先累積經驗,為擴大推行計畫作準備。不再是「見一個救一個」,而 是每年訂下確切的計劃目標,執行後再以目標達成率、預算執行率來作為 監督機制,以確保資源運用得當,以及服務成效。 至善越南的服務計畫預算逐年增加(註八),每一個服務計畫不疾不徐 地推動,雖然在台灣社會中,他們的能見度不大,每年默默地募到足夠的 經費推動越南兒童的救助計劃,或許他們默默低調、認真的作風,是吸引 很多默默低調行善的人的支持,越南貧童國際服務就繼續傳承下去,至今 沒有停止,「阿福」對至善而言是從危機變轉機,讓至善往更正向的發展 邁進。

30


註一、今能法師不僅在佛教孚有眾望,在慈善公益事業上亦不遺餘力,至 善創會為首任第一、二屆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曾任世界 佛教華僧大會主席團主席、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常務監事、中華 佛教僧伽會秘書長。 註二、荒木劑中有戴奧辛的毒素,美國許多研究也發現參與越戰的士兵的 子女有高比例的胎兒脊柱裂現象,而在越南汙染區域中的畸形兒童 或是早產兒、流產等現象是比非汙染區域來的高出兩到三倍。〈王 增勇,從善念到善行,2008〉 註三、之中有人開始運用陳情信投訴來表達抗議,台灣與越南政府相關單 位都是陳情的對象,信中「揭發」至善是斂財的組織,利用阿福募 款,款項過多將挪作他用之類的陳情 註四、至善邀請具有國際救援經驗的鄧湘漪研究員,至越南調查助學計畫 執行狀況,評估需求,並建立監督機制,讓越南的工作人員與台北 翁美玲專員合作定期抽樣調查,了解捐款實際運作狀況。 註五、杵狀足(Clubfoot)是屬於先天性的畸形足,係指新生兒一出生足 部就形成內側或後側攣縮現象,又稱為內翻足、馬蹄足或是螃蟹足 ,即先天性腳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以「腳掌」踩地。 〈http://blog.yam.com/chujohn/article/19414276〉

31


註六、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如:視力異常、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疝氣等, 是容易被忽略,若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得到好的療育效果。 註七、至善過去就「阿福」單個個案與整體方案的募款效果比較,「阿福 」有四倍多的募款量。 註八、在至善的會計記錄中,在1996年的越南計畫有台幣130萬的經費運 用,而2011年的越南計畫已達美金544,000元〈以30:1的匯率,將 近台幣1700萬元〉

32



散佈陽光到別人心理,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2010年第六屆東亞國際救援論壇」 (註一) 在台北舉行,台灣、日 本、韓國、香港、英國、挪威等近15個國家的INGO(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參與,台灣有六個INGO上台報告,至善是其 中一個,不同於其他的單位,至善上台報告的代表並不是執行長或是會長 之類的「大頭」頭銜代表,而是一位越南人用流利的中文作報告,他是至 善越南工作站的主任,黃仲始。 在善山師父開創至善的時代,仲始就投入至善在越南的服務〈應該算 是至善目前「元老級」的資深工作人員〉,那時他才剛大學畢業,當時至 善需要越南當地的人協助翻譯,仲始大學讀得是中文系,中文的聽說讀寫

34


能力皆優,在窮苦環境成長的仲始,過去一直受到慈善團體幫助就學,他 深知貧童只要有適當的協助,就可以有「翻身」的一天,仲始本身是非常 認同至善的助人宗旨。 總覺得至善是幸運的,在異國提供助人工作,語言、文化的不同,翻 譯人員是少不了的工作人員,其它服務執行人員也需意培養在地人投入, 對於NGO的服務工作,不同於商業單位組織,除了工作能力的要求,如 果可以找到有熱情的工作態度的人,會使服務輸送上更有品質。至善可以 在初期遇到仲始,懂中文又有熱情,在篳路藍縷的開拓階段,是個「祝 福」,使工作順利許多,特別是善山師父離開至善後,中越文的翻譯,與 在地人的溝通就靠仲始了。 在初期,至善與越南政府的合作關係並不順利,當時仲始’常感到挫 折,也有焦慮,不確定自己是否要繼續「孤軍奮鬥」的狀態,有時會動搖 心志懷疑自己的決定。至善現任董事長,袁立德醫師(註二),他看到仲始 當時的堅持,得到的支持並不多,連正式的辦公室都沒有,借用汝明法師 (註三)的寺廟中一角落,放一張桌子工作,擔任至善在越南的「窗口」,

協調與越南政府的合作。 「其實,他的條件與能力可以去更好的發揮,他可以到台商的公司工 作,薪資待遇各方面會比在至善好,比至善穩定,但他選擇了至善,不 知是不是受汝明法師的影響,總之越南方案能持續到現在,仲始功不可 沒。」袁醫師欣慰且感恩的表情,述說越南方案的成功因素。

35


仲始的堅持

仲始是至善在越南「現場」的唯一一人,他清楚知道把服務作的更 好,以及積極配合行政程序要求,是博得更多的政府信任的不二法門,仲 始作為至善和越南的翻譯人員,把至善的初衷與意念傳達清楚,讓越南政 府更信任至善。新的合作模式中,至善必須與中央政府的PACCOM(註四) 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先與PACCOM擬定計畫內容,經由他們確認認可, 再交由地方政府兒童福利單位負責執行,審核機制是由至善負責督察,確 保資源被善用。

36


仲始的工作像是面對兩個理念不同的「老闆」,一個是至善,一個是 越南政府,有時會有衝突,因為他對自己國家有認同,對至善使命也有認 同,過去至善用「非法」方式偷渡捐款,他不能講出去,內心像是「背 判」國家的糾葛,有很多掙扎矛盾的心理焦慮。「自己沒做錯事情,不要 怕,自己作的事情對同胞是有意義的!」這是當時仲始常常鼓勵自己的 話。 原本是順化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仲始,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擅 長的是中文,很多同學都進入在越南的台商公司工作,薪資待遇都算優 渥,家中的父親與兄長希望他能從事教育或是從商,但他在NGO的工作中 獲得意義感,讓他想走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37


無形的懷疑圍牆 把鏡頭拉回到16年前初期階段,台灣與越南一直都沒有國際邦交,因 為越南與中國友好的關係,越南對於台灣來的團體是沒有信任基礎的,至 善連要合法踏入越南,都是個難題,何況要提供長期駐守提供貧童服務。 越南政府是以社會主義為政治意識形態,行事作風多屬保守謹慎,特別是 歷史的經驗讓他們特別敏感NGO的助人動機。 「過去的確有些西方反動組織利用NGO行善的名義,卻在社區中鼓勵 民眾反對政府,帶著民眾去柬埔塞附近籌畫反政府運動等事跡常發生,因 此至善初期來越南的動機是被質疑的。」仲始說明政府的防衛心態原因。 看起來打著「助人」的名號,也不能保證對方一定歡迎。 越南政府初期對於至善的入境申請,謹慎審核所有至善在越南的行 動,所有行動的計畫內容,必須作細節報告,報備核准通過後,才能開始 運作,並且派遣人員隨行觀察監督各種行動。如此「厚待」,明顯表達出 越南社會主義政府對至善動機的懷疑,深怕助人只是一個「革命」的幌 子。 不只是越南政府對至善不信任,至善對越南政府也一樣不信任。 至善對於越南政府(共產黨政府)的操守廉潔沒有信心,因為質疑,至 善從一開始就想「自己來」執行貧童救助,從找尋受助對象到發送補助金

38


與物資,至善不希望假手越南政府,就像在台灣的NGO一樣,自由、自主 地在社區中進行助人工作,但這不符合越南的制度,越南政府希望至善扮 演「捐款者」即可,資源引進後,由越南政府作「執行者」,由他們來決 定捐款用途。 至善擔心募集的捐款資源掉入「黑箱作業」,被貪污,想試試看秘密 進行的方式帶捐款進入到越南,讓受助單位可以直接受惠,不需經過政府 的作業發款。當時至善以「打游擊戰」的方法,理事們將捐款帶在身上攜 帶過去,隱瞞海關監管機制。 「當我們正沾沾自喜捐款完全沒有落入在越南政府的官員口袋中,至 善毫不自知偷渡攜帶資源的嚴重性,越南政府最忌諱的社會力量就是佛教 民間組織,這些違法行動被越南公安視為具有顛覆政府之嫌,後來事情的 嚴重性是至善理事所帶的捐款被海關查扣沒收才爆發。」當時新接手擔任 理事長的王增勇老師回憶著。 在初期至善創辦者〈善山師父和成為理事的國際同學們〉大多來自西 方先進國家社會,習慣於民主自由的工作方法,想要用「衝撞」體制的方 式達到目的,從至善的角度是「為達成使命的正義行為」,從越南政府的 角度是「企圖不軌且違法的行為」,雙方關係自然更加緊張與不信任。

39


修復關係,建立信任 面對雙方關係的膠著,新任理事長和秘書長重新評估作法,從尊重越 南政府的觀點作起,站在他們的立場,理解他們防衛的心態,在越南的合 法規則下重新去建立合作模式。增勇老師認為尊重他們的體制,不是鄉愿 地認為他們不會貪污,但要有彈性地去完成至善的任務,使得越南貧童一 樣可以得到幫助。王增勇老師當時是提出「捐款的5%」作為政府行政費 用,但服務最末端的監核機制,需由至善來了解受助者實際得到的協助, 這條件得到越南政府的允諾。 至善和越南政府對峙緊張的關係,無助於至善的使命任務,甚至會被 禁止進入越南提供協助,重建關係是至善當務之急,讓越南政府願意打開 大門,歡迎至善進入,至善願意配合法定程序和法令,當彼此關係更加友 好時,至善能夠拿回更多計劃執行的主控權,讓資源善加使用,服務品質 才能被控管。 至善轉向配合越南行事的作法,一方面是不得不的選擇,二方面至善 組織中有「自省」的聲音出現:王增勇老師認為至善在執行正義,應該要 尊重越南的社會規則,「強勢」態度去維護正義,只會挑起對方更多的防 衛機制,無法充分信任,至善必須重新同理對方的立場與制度,讓越南政 府也重新認識「善山後」的至善,是一個與宗教,與政治無關的NGO。省 思的思維,轉變了至善面對越南政府的態度,彼此的信任關係就在新任理 事長和秘書長多次的拜訪,友好關係就逐步地建立起來。

40


越南工作站成立 越南在七0年代戰亂期間,許多西方國際NGO基於人道關懷開始進駐 越南,提供生活基本需求和醫療救援服務,越南政府有了一套管理國際 NGO的制度,管理制度時而開放,時而封閉(註五)。越南以NGO計畫經費 的規模來區分合法等級,規模不大的NGO,先給與「工作證」,並以六個 月為期限,到期再提出審核申請。 至善在1998年違法攜帶捐款進入的記錄,後來多次申請工作證慘遭拒 絕,像是「留校察看」的NGO,要進階到申請合法的「工作站」或是更高 階的「代表處」,就更需要看日後的表現(註六)。所幸,「善山後」的至

41


善,讓政府單位見識到專業能力,體認到至善真誠地帶來台灣社會資源, 對於越南貧童有實際的協助。 2004年至善通過越南政府的審核,在越南中部成立了工作站,獲准 承租固定的工作場地,以及聘用人力的「權力」。進入正式的官方簽約關 係,這是至善在越南救援工作中很重要的里程碑,代表越南政府對於至善 有了信任的友好關係,也是至善終於可以展開社區服務工作,貼近受助者 的需求,也慢慢步向培育受助者自立的目標。 長期國際救援不同於短期/緊急救援,至善知道要作的是改善現有的 「缺乏」問題,物質缺乏、教育缺乏、醫療缺乏等問題的解決,長期來 看,越南社會經濟有起色後,應該是讓越南社會的自助系統建立起來,培 植在地的NGO正常運作起來,最終目標是不依賴從國外NGO的補助,長 期救援的工作才算成功「達成使命」。 既然成立了工作站,有了固定的辦公室,至善總部決定派遣主管人員 到越南,提升越南工作人員的專案管理能力,也就是從評估需求、訂定目 標、計畫設定、有效地執行、財務的管理、效益的評估等等「管理」工作 的能力。智杰祕書長花了許多的心力與觀察在搜尋合適的主管人才,希望 可以找到具備NGO的經營能力,以及專案管理能力,有熱忱且不介意物質 環境相對落後的越南生活。

42


人才培育工程

「韓姐」的本名是韓世寧,從公部門(行政院衛生署)退休後,就在思 索生涯的轉型,50歲上下的她被大家尊稱為韓姐,過去她在衛生署等單位 規畫台灣社區疾病防治制度,參與國際衛生組織的活動,最後的職務是行 政院衛生署國際合作組的科長,推動台灣進入WHO〈世界衛生組織〉的 倡議活動。智杰秘書長是在許多國際救援研討會中認識韓姐,了解韓姐對 於國際NGO管理工作有興趣,並很有心參與許多訓練。秘書長也想重用

43


她過去在政府單位,27年的公共衛生推動經驗,值得引進到越南的醫療計 畫,在秘書長的大力邀請下,韓姐就在2004年前往越南擔任至善基金會的 越南計畫主持人。 韓姊到越南工作站後,「制度化」是她在心中的跑出來的第一個工作 目標,也就是要建立工作行政程序,小從開會效率,議題討論設定,到大 服務計畫的分析、規畫、執行、評估、檢討、記錄檔案等等的專案管理能 力,都需要建立起一套制度來執行。 「以前兒童醫療篩檢,現場總是亂哄哄,孩子跑來跑去,流程沒有固 定,醫師花好多的時間卻檢驗不到幾位孩子,後來將流程步驟確定,空間 動線確立,隔開獨立醫師檢驗空間,最後又快又有效率,且留下每位孩子 的完整健康追蹤記錄,越南的醫師對改善的狀況讚不絕口。」韓姊舉例說 明制度與管理的重要性。越南工作站目前的年度規畫、執行以及目標達成 率,都是備受至善台北總部的高度肯定。

44


革新與建樹 在NGO的專案管理上,韓姐講求效率與效益的組織文化,全面革新 設計工作流程。「我相信當時仲始他們是有壓力的,也會有抗拒的情緒出 現。」韓姐回憶著。「但是我不斷地說明解釋這些改變的原因,以及會有 哪些好的效益,當時間一久他們自己也看到有效果,就會知道有計畫按部 就班進行的好處。」 不光是專案計畫的管理,小到受助兒童要寫信和畫圖感謝台灣認養人 的動作,韓姐要越南工作站的同事去思考,如何讓孩子的信與圖,可以連 結起認養人的心,把雙方的情感建立起來,這是NGO該有的責信態度。 這些觀念深深影響著仲始他們的工作態度,讓他們看到每件工作背後的意 義,也加深他們對工作的使命感。 韓姊堅持助人工作不是只有使命,熱情地往前衝,還要有「管理」的 概念,才不會浪費捐款資源,雖說韓姊所重視的價值是比較「理性」的制 度與效率,但是在作主管角色時,他多數是溫和而堅定,有耐心的重覆說 明指導,這是越南同事描訴他們心中的韓姊,即使是韓姐已離開多年,大 家對他的懷念,充滿著敬佩的感受和親密情誼,韓姊對他們就像如沐春風 般的「人生導師」(mentor)一般。 韓姐很重視主管角色的「身教」,用「身教」激勵同事有動力與熱情 投入工作,韓姊自己不斷在管理上學習新的方法,她希望自己的主管角色

45


像是引導者(facilitator)以及教練 (coaching) ,讓越南工作站的人員能扎 實學習和成長。接觸韓姊的首次經驗,是在2010年,第一個印象是她真是 一位「好學不倦,終身學習」的人,當時她已離開越南工作(2004-2008 年),參與另一個國際NGO的工作,在中國內陸推動救援服務計畫,白天 工作,晚上常常線上學習「教練」課程(coaching)(註七),讓自己成為 一位適任的主管,以培訓NGO組織人才。 對工作品質要求嚴格謹慎,這是仲始認為韓姊對他最深的影響,建立 了他管理服務計畫的風格,韓姊密集性在一年多的時間把工作站的效率制 度,作事方法建立起來,仲始在過程中學會「管理」的方法。「希望在離 開後能為他們留下好的能力,我常問自己,離開後他們會成為什麼?離開 後他們可以作的更好?」韓姐希望越南工作站能長久地把好的服務提供給 需要幫助的人。 仲始帶著欽佩的語氣描訴他認識的韓姐:「韓姐雖然年紀比我們大, 但是她的活力、對工作的衝勁是我們這些人都跟不上的!」,韓姐的好學 態度,讓自己有新的思路,有衝勁帶著大家對於計畫服務的設計有啟發性 的思考,學習訂計畫目標,學習作決策的能力,學習有執行力的工作態 度,這些寶貴的工作能力,一直到現在他們都受益無窮。 在收集越南救援方案的資料時,每到越南政府的單位,那邊的人總會 問,「韓姐,還會回來嗎?」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對韓姐的懷念,講到韓 姐時,總是翹起大拇指地稱讚她,他們感謝韓姐不吝嗇地傳授許多行政規

46


劃的能力,感謝她帶著大家學習有效率的開會,學習設計工作流程,推動 許多社區服務,學習規劃與評估,這些成長讓他們很有成就感,所以韓姐 在越南的四年,不止是替至善在越南的工作打下了專業基礎,也為地方政 府的福利服務輸送,建立了工作模式。

47


越南工作站「獨立」了 韓姐在越南工作站發展穩定後,2008年離開了越南,離開前獲得越南 順化省政府頒發好人好事徽章,以及終身成為順化的榮譽市民,這是順化 政府給與韓姐最崇高的敬意。至善在越南的工作團隊,目前有7-8位工作 人員,都是越南人。近五年來,至善的服務計畫成果,連續獲得越南中央 政府的肯定,受頒許多的獎項(註八),這在該地的文化氛圍,能受獎是至 高的殊榮。 看著韓姐在越南所作的一切,讓越南的人了解至善基金會,不再只是 物質和捐款的「施與受」關係,還有一層友愛的關係,其中含有教育引導 的關係,技術傳承的關係,不藏私地促進越南政府與社區的發展。至善和 越南政府關係改變都與當年的緊張關係,不可同日而語,至善基金會全體 的努力,讓越南的政府單位對「台灣」產生了感動,產生了信任。 回顧以往,讓官方政府漸漸卸下防衛,願意繼續合作,是至善的真誠 與省思的態度,雙方轉變成友好關係,越南民眾才能受益,如果堅持道德 上的正義尺度,論對錯的態度,恐無法順利將服務輸入到越南社會中,更 別談完成使命。 當合作關係確立後,至善專心開始培育人才,推動社區型的助人服 務,助人不再停留在補給資源的層次,而是往開發當地社區的自立潛力邁 進,仲始現在仍不定期參與台北總會為他安排的訓練與參訪,他已經能勝

48


任制定每年的服務計畫,擔任訓練工作人員的角色,協調社區會議,與政 府單位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幼兒教育改造、醫療保健計畫等。 至善適時地安排經驗豐富且有熱忱,願意長期駐守營造氛圍的外派工 作人員,讓服務趨向專業化和制度化,奠定了至善在越南的口碑與形象, 現在的越南政府總是期待能與至善有更多的合作計畫,當初至善想要擁有 計劃執行的主控權的理想已經達成了。

49


註一、「東亞國際救援論壇」是從2004年開始,由台灣五個NGO:台灣 路竹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知風草文教 服務協會、及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2004年共同成立台灣海外援助 聯盟(Taiwan Overseas Aid, TOAID)展開國際間聯合服務。 註二、從創會沒多久就加入至善的理事會,參與過善山師父時期的工作, 協助至善推動醫療計畫得推動。 註三、汝明法師又稱為「九指神尼」,他為表對信仰的虔誠,「燃指」供 佛。在六O年代,越南有許多法師以自焚或燃指,表達對越南政府 的不滿,反對貪污、戰爭,提倡和平改革。 註四、PACCOM是People's Aid Coordination Committee 的簡稱,人民 救援協調委員會,中央掌管國際NGO的相關事務。 註五、到1999年的統計,全國約有500個左右的國際NGO,2008年約有 650個國際NGO;至於NGO外援投入金額,到2009年,約有服務 金額271,500,000美元投入至越南的社會,服務項目包括衛生醫療 ,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問題,教育,環境保護等項目。〈黃仲始, 2010年東亞國際救援論壇報告〉

50


註六、工作證是只能提供服務,證件核發以六個月期限,到期須重新申請 審核;工作站是可以在服務區域設立工作場所,兩年為期限,可申 請延期審核;而代表處是指在大都會如胡志明市、河內等,期限為 五年,一樣可申請延期審核。〈黃仲始,2010年東亞國際救援論壇 報告〉 註七、主管能力中的技巧,引導者是強調透過對話和討論達成腦力激盪之 效果,並凝聚團體共識。教練式的主管,運用傾聽、發問等技巧反 映出工作者的想法,分析決策是否有效,並給予直接的反饋,使其 洞悉自己、及時調整心態、清晰目標、激發潛能,讓工作者在最佳 狀態下創造出好結果。 註八、2009年年初受到廣平省省長、廣治教育廳和外務廳頒獎,年中受到 廣治省省長頒獎,年終也獲得中央教育部部長發給『對教育事業做 出巨大貢獻』個人和團體獎。這個獎項要經過政府嚴格審核而獲得 的,是由國家主席阮明哲先生親自頒發,對越南工作站的工作人員 是極大的殊榮。

51




續不變的慈心能夠成就許多事,就像陽 光能夠融化冰雪,仁慈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誤 解、不信任和敵意消弭於無形。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工作站成立後,至善逐步「加深」原有服務的內容,看到問題的治根 之道在於人的想法與觀念,貧童的服務不再只是停留在經濟、物資的補 助,至善開始深入社區,影響當地朝向更好的生活發展,讓社區興起重視 兒童教育與醫療健康等觀念,以及具體行動的轉變。 「助學金」補助,顧名思義,是幫助兒童順利上學,但至善發現助學 金不見得幫助到兒童,蠻多領到助學金的孩子,還是會因為家中農務需要 人手而留在家中,還有的家長認為助學金拿來補貼家用,比較實用;要落 實讓孩子得到教育的好處,補助獎助學金不是唯一的方法,還必須建立家 長的新觀念,「助學金」成為與家長建立關係的起步,再逐漸移開文化中 的「阻礙」,讓孩子上學之路更加順遂。

54


資源分配的調整 至善設計的助學金補助透過兩種管道發送,一是與「兒童之家」合 作,協助孤兒的就學計畫,二是由社區中學校老師塞選出需要經濟弱勢的 孩子。除了上學補助,至善也提供營養補助、書桌、文具、制服等用品, 每年暑假的夏令營活動(註一)更是孩子的最愛;近年來在兒童之家提供電 腦教學,增強孩子數位知能,縮短他們與外在世界的距離。

55


在越南許多孤兒、棄嬰等孩子的收容,多是靠著佛教寺廟的力量,寺 廟成立「兒童之家」撫養失依兒童,在整體社會經濟不夠時,這些依靠捐 款的「兒童之家」能提供的多是最基本的衣食溫飽的環境,至於孩子求學 或是就醫,就必須看捐款多寡來決定的。所以善山師父在1996年開始,透 過佛教人脈選擇值得信任的兒童之家,首先在胡志明市〈越南最大城市〉 的天竺和妙覺兒童之家,以及順化省的德山兒童之家提供助學金補助的服 務。

56


當工作的經驗累積一陣子,至善發現眾多兒童之家中也有「明星式」 的兒童之家,也就是容易獲得社會資源的兒童之家,很多小型以及地處偏 遠的兒童之家家,被國際NGO贊助的機會少,捐款來源稀少,很多孩子是 失學的狀態。 胡志明市是過去越南的首都,是越南國家中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 市本身的資源相對是較豐沛的,城市本身也容易吸引到西方國際NGO的投 入,基於資源「分配正義」的思考,至善開始策劃將資源轉向較弱勢的中 越區域。中越是當年越戰期間被嚴重破壞的區域,貧窮與發展落後是處處 可見的事實,過去許多西方國際NGO也都曾在這裏提供協助的記錄,願意 長期在中越區域經營救援工作的單位不多,據仲始描述,應該是在此較難 找到翻譯人員協助深入的溝通,無法投入長期救援,只能短期地提供物資 救濟。 2000年,至善決定從胡志明市轉往中越的兒童之家,即便是在中越區 域,如果合作夥伴有其他國際NGO的協助,像合作過的黎利兒童之家,後 來英國的Hue Help協助資助許多經費,至善就在合約到期後,再換其他 的兒童之家,目前至善協助在中越順化省的德山和麒麟、福祿三所兒童之 家。

57


兒童之家需要經濟補助,也需要教養能力 越南兒童之家的規模有大有小,有從十多人的收容規模到一百多人的 都有,至善與他們的合作方式,「助學金」只是一個起點,建立信任關係 後,至善更希望提升他們經營兒童之家的能力,以及改善教育孩子的方 法。至善願意花時間與法師、保育員等作溝通,開辦課程加強教育方面的 訓練,一起討論解決教養上的問題。 德山是一所隸屬佛教組織的兒童之家,工作者皆是法師(尼姑),收容 兒童人數約百人,孩子的基本需求衣食無缺,在至善多年的捐款補助下, 孩子的生理發展以及就學狀況下皆穩定成長(至善定期了解孩子的學業記 錄);而德山最為外人所稱道的是提供木工雕刻訓練課程,讓有興趣的孩子 養成技職能力,並將孩子木工成品作為義賣品以增加兒童之家的收入。 在德山,至善看到許多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叛逆的行徑,有些人翹 課,有些人翹家〈逃離兒童之家〉,越南工作站負責兒童之家工作的依 娜,積極建議德山的工作人員,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更民主與尊重的教養 態度,之後也安排課程給所有兒童之家的工作人員,依娜也參與有嚴重偏 差行為問題孩子的輔導協助。 對照德山的條件,麒麟可說是「百廢待舉」的狀況,居住在麒麟的兒 童多屬流浪兒童以及孤兒的背景,人數最多只能收容30位左右的機構, 1993年麒麟兒家由順化市聯合青年會直接管理,經過14年,政府並沒有

58


用心經營,建築環境是破舊不堪,牆壁上水泥多有斑駁脫落,搭建在閣樓 中的宿舍,是由木板隔間搭建,孩子在閣樓上不免追逐玩耍,長期使用下 木質建物已有安全性的疑慮,閣樓的地板多處有破洞;在至善初期合作

59


時,麒麟的公共廁所等設施,沒有流動性的自動清潔功能,可以想見衛生 環境不良的狀況。宿舍以及衛浴設備的整修,至善補助款項,短期內就可 以改善,但對於麒麟而言,要學的是經營兒童收容機構的方法。 麒麟兒童之家的管理人員是由政府官方單位派遣,並低資聘用保育人 員「看守」孩子,他們在教育孩童上缺乏能力,也缺乏積極的工作態度, 至善若要改善麒麟的狀況,就比德山耗費更多的心力與人力。 與麒麟制定「助學金」合作契約時,至善提出「合作目標」: 1.院童的品格教育, 2.工作人員的教養能力, 3.硬體設施的改善。 至善花時間與工作人員討論,從建立規律的團體生活作息開始,制定 兒童之家的日程表,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紀錄孩子各項資料,與不同年 齡孩子溝通的方法,教養能力提升等等。至善提供具體的方法,陪同麒麟 的工作人員一起作,遇到難題一起解決,讓他們看到調整作法後的好處, 減少過去教養孩子的挫折感。

60


「陪伴」和「參與」帶動改變

面對麒麟的需求,至善把自己助人的角色界定於是一個「陪伴」的過 程,循循善誘的引導,有激勵有傾聽,他們的學習動力才出來,雙方一起 設定目標,至善提供方法技巧,以及督導成效並給予協助,計畫執行後檢 討回饋,重新檢視目標,再往前。至善承認在工作過程中,對於「半官 方」單位的麒麟感到氣餒,幾乎想放棄他們,因為他們的工作熱情的低 落,以及能力上的限制,改善的空間不大,至善的調整就是給予更細節的 執行方法,他們只要願意照著作就好。所幸,至善把眼光放到孩子身上, 看到他們的進步與變化,自己的耐心又會增加。

61


至善在與麒麟討論工作計畫時,麒麟的院童〈大多是青少年〉也都一 起參與相關的討論,共同制定兒童之家的管理規則,讓他們了解兒童之家 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想要改善的是甚麼?目前有資源可以做哪些事情?至 善希望用「參與」增強大家對兒童之家的歸屬感,願意一起為這團體努 力。 「有時候會不想再管麒麟,因為他們管理人員進步得很慢,有時候 根本也不想配合,到是孩子在參與討論後,許多行為有改變,願意負責 任,願意配合生活公約,大孩子會去照顧小的,這些轉變讓我們比較有收 穫。」這是仲始和依娜,工作多年後的共同感觸。 至善總會在2008年安排仲始參觀台灣育幼院,這趟學習之旅讓仲使看 到許多成功的經驗,以及具體的工作方法,讓仲始思考在越南的兒童之家 可以進步的事項。「觀摩」是種刺激,讓仲始有很多新的想法,這種學習 方法讓仲始返國後,也開始安排兒童之家的工作人員,到越南其它城市參 訪不同的兒童之家,仲始特別挑選由荷蘭以及奧地利的NGO經營的兒童之 家,參訪的同時也有經驗的交流。 這次的行動成效很快就看出效果,法師 或是保育員回去後就開始設計獎勵制度引導孩子行為,願意多用尊重方式 教育孩子。

62


助學金計畫的擴大 在1998年,至善擴大助學金補助範圍,增加「場域」協助貧童就學, 至善走入社區型的補助,至善可以在社區場域中觸及到更多元的人與組織 單位,社區中是一般兒童跟家人生活的場域,有家人、有學校、有社區裏 的重要人士,有地方政府等等單位,也就是說至善可以影響更多人的觀念 與行為。至善從廣治省兩個沿海貧窮社區開始服務,至今擴大到廣治七個 縣區,而且還擴大到其他兩個省的很多縣區,目前有接近二千二百孩童長 期受助。 以社區為服務場域,至善看到很多家庭對孩子受教育並不重視,孩子 被期待在家協助農事、打工賺錢貼補家用,而很多家庭即使領到助學金, 也挪去家用,孩子並沒有上學,至善希望助學金可以真正讓孩子進學校, 至善想從提升整體社區對教育的認同意識,和改變家長的觀念開始做起, 讓所有相關人士一起支持兒童上學受教育。 至善的工作方法先跟學校老師們那確認需要協助學生的名單,以及希 望與學校共同合作改變家長的觀念,每位受幫助的孩子需要追蹤就學狀 況,一有放棄上學的孩子,要近行家訪了解狀況。至善也補充許多營養品 給這些經濟弱勢的孩子,追蹤孩子的身高體重記錄,至善到學校去發獎助 學金時,一定會測量孩子的身高體重,也會拍下照片孩子的照片,紀錄他 們的成長與變化。

63


家長態度轉變是關鍵 在至善的例行計畫評估中發現許多家庭把助學金拿去修建房屋,買家 用品,付醫療費用等項目(註二)〈在其他NGOs的助學方案中,也時有聽聞 家長滿足私利/慾,將助學金花費在酗酒或是賭博〉。這評估報告讓至善 將「家長」視為主要的工作目標群。 在發放助學金之前,至善會在社區中舉辦家長座談會,至善調整助學 金補助條件,限定補助固定就學且成績良好的清寒孩子(註三),希望影響 家長、學校、社區民眾的價值觀傾向,努力讀書的孩子才能受到肯定。家 長了解至善發放助學金的用意,讓家長簽屬切結書,與學校簽約責任備忘 錄,以保證讓孩子接受教育。走過數年的理念推廣,社區裏輟學生比例下 降,許多孩子還努力考進大學,在2009年將獎助學金延伸到大學教育的補 助,幫助有能力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64


長期耕耘的開花結果 杜氏絨是一位從小受至善的獎學金補助,得知自己考上大學,非常興 奮地將自己的喜悅寫下來(註四)告訴她的認養人: 親愛的叔叔和阿姨們: 首先,我敬祝您們與家人身體健康。 今天我想通知您們一個很好的消息,我考上大學了,我現在高興極 了!真幸福!我拿筆起來向您們寫信,心裡非常興奮,我眼睛一直流下眼 淚,是幸福的眼淚!我已經考上兩所大學以及一所大專。 親愛的叔叔阿姨們!我從小是個孤兒,因為沒有父母,我得跟著伯伯 住在一起。我伯伯辛苦工作養著我。幸虧有至善的物質幫助及精神鼓勵, 讓我能有念書的機會並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就是成為大學學生。 親愛的叔叔阿姨們!各所大學傳來的通知書讓我伯伯每次都流下眼 淚,伯伯高興侄女不辜負他的期待。伯伯跟我說,十幾年工作的所有辛苦 現在已經沒了,現在只有幸福的感覺。聽著伯伯這麼說,我更加高興。伯 伯兩手因勞累耕田已經變樣,現在不能繼續種田了,但是伯伯的幸福眼淚 讓我加倍高興。

65


我很想把自己的幸福與認養爸媽和至善基金會分享。….每天我都不 停地堅持和希望著,當我在考試時我腦袋裡只有一句話:“阿絨,你要加 油,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你過世的父母,以及為了辛苦工作伯伯和各位台 灣好心人士的幫助,加油,加油!” 幸福就來了!我考上大學,叔叔、阿姨!我真的已經考上大學了。… 到今天為止,我不幸生活的愁悶感覺已經減少了很多,我的美好將來的門 口慢慢打開了! 我很高興,但是我心理重重思路,因為我知道四年念大學對我這個孤 兒來說,是很漫長的時間,很艱難的路途。….趁這個機會,我向認養爸 媽和至善的幫助表示衷心感謝,感謝您們的支持。 杜氏絨孩童敬上

這些點點滴滴的成長,是越南工作站最好的回饋,給予適當的資源, 改變了孩子接觸的世界,人生的發展多了很多的選擇。 補助的學童進入大學後,至善看到新的需求,增加更多的計畫,像是 大學生活的適應,求學讀書的方法,以及生活花費的缺乏,這些都是她們 的家庭無法供給的部分。越南工作站的工作人員會傳授分享自己過去在大

66


學的經驗,也會提供電腦與外語的能力補強的課程,還有學習適應大學的 學習方法,找資料寫報告的方法。有些受助成長的大學生會到至善工作站 擔任志工,在自己有能力時,提供協助改變社會,這是一個善的循環。 助學金計畫中各項執行模式確立後,至善退居為規畫者,補助對象的 資格審核就開始交由社區幹事、學校老師共同決定,讓他們有主導權,並 願意更投入關心社區中的家庭,至於助學金發放交由地方政府執行,深入 各種偏鄉地區,讓政府動員起來支持社區工作。 至善推廣助學金的工作模式讓廣治省政府中勞動廳有所突破既有的福 利制度,他們開始為弱勢兒童募款,募集社會資源改善居家環境,提供孩 子就學用品,社會自助系統開始運作起來,不單靠外援,「正義」、「互 助」的文化氛圍就在社會上慢慢展開了。

67


註一、夏令營活動是所有助學金孩子最期待的活動,玩樂之中有學習,像 是傳統文化認識、閱讀習慣培養、創造力啟發等遊戲。至善越南的 夏令營在中越是非常有口碑的,順化青年團〈政府部門〉在2009年 還出錢讓其它九家兒童之家一起參與至善的夏令營活動。 註二、至善基金會於2001年委託鄧湘漪進行越南方案評估,並整理出「越 南評估工作紀實」,其中說明受訪家長說出助學金的使用方式。 註三、2008年教育部課程更新後許多學校發現孩子學習上有困難,但至善 補助的兒童成績都非常很好,成績優良達47%(2006年為43%, 2007為46%)。參加各級比賽如學校、縣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 45位,比去年多10位。特別是升大學人數增加,有81名高中畢業 ,其中有36名考上大學或高等專校的,占43,2%。還有因為貧窮或 學習成績差而停學個案大大減少,2007年是138位,2008年減下到 60位。 註四、摘自至善越南部落格http://civn2007.pixnet.net/blog/20 (2009.09.28記錄)

68



們付出的可能只是滄海 裏的一滴小水珠,但海洋少了這 一小滴就小了些。德雷莎修女 (Mother Teresa) 戰爭肆虐的背景,讓天災不斷的中越,顯得更加的貧瘠,湄公河和湄 南河從北越貫穿至中越,許多的支流架構,讓中越許多地方必須搭竹筏、 小船作為交通工具,也有很多「水上人家」,以船為家的人口,生活經濟 多以捕魚和農業為主。至善推動助學金計畫,衡量資源分配正義,想將更 多的助學計畫跨過各條河川進到丘陵區域中的社區,在那的孩童更需要協 助。 中越偏遠丘陵區域的居民年所得低於美金一百元,至善去了解需求, 建立助學金補助服務系統,從參觀學校開始。而所謂學校也不過就是一兩 間用竹籐竹葉搭蓋的教室,社區中沒有電力設備,教室當然就無燈光照 明;竹籐的結構很難逃過大風大雨的侵襲,學校老師說一有大雨就會停 課。 走在這些「教室」中,孩子多是好奇地跟前跟後,除了孩子單純潔淨 的眼神會吸引人,至善的工作人員被另一個景象驚嚇--牆壁上的黑板,他 們的黑板都是兩三塊木板拼湊成的,板上的黑漆並不是油漆,而是燒竹碳 的灰燼慢慢用手工黏上去的,在時間歲月的摧殘下,每個黑板都破舊到表

70


面斑剝不堪,就像魚身上被刮起的魚鱗片,是凹凸起伏不平的魚鱗狀。 當時給至善工作人員很大的震撼,沒有清晰的黑板,學習效果會打折 扣,仲始說「特別是越文中拼音字母有許多小的符號,若書寫在這凹陷不 平的黑板上,那學習就有偏差,學習效果相當不好」。於是韓姐興起協助 黑板的念頭,先讓學童的有個看得清楚的黑板。 經由與總會的討論,至善決定推動黑板計畫,2004年的夏天,至善先 從廣福社區開始,「黑板汰舊換新計畫」在台灣開始募集資源,只需要台

71


幣4000元就換一面新黑板,很快就號召許多捐款人投入協助,很快地一面 面光亮的黑板,從運送到山區的學校,這對山中的社區是一件大事,好多 人圍觀裝置的過程,特別是師生們很興奮,教室似乎因為一面新黑板而煥 然一新,「亮」了起來。 當黑板裝置完成,至善邀請學童和老師來試寫,感受那平滑的觸感, 孩子們難掩的興奮之情在黑板上畫圖,所有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在這麼平坦 的黑板表面上書寫。有些老師在書寫後激動地流下眼淚,他們說黑板的老 舊困擾多年,孩子往往看不清楚黑板上的授課內容,大家也習慣這「無 奈」,如今看到這麼平滑又清楚的黑板,才知道「幸福」的滋味!

72


在大家興奮與感恩的情緒中,至善安排讓老師與學童寫信感謝捐款 人,讓捐款人得到回饋,有位老師感動地寫著「這是我一輩子最大的夢 想,有個好黑板,讓孩子看得清楚上課內容。」。除了感謝信件,再附上 新舊黑板的照片,使捐款人了解協助的實際狀況,這些真誠的回饋信件, 讓許多捐款人願意再捐贈幫助更多小學。 過去越南政府要推動教育改革時,總以預算不足而沒有計畫,當至 善推動黑板計畫一陣子後,廣田教育局長主動提案與至善合作,並提出 「3:1」的合作模式。廣田所有小學的黑板改善,至善分擔四分之三的預 算,政府提供四分之一,至善感到在地政府單位願意「共同參與」是件好 事,就全面改善的廣田的教室黑板。之後,至善在中越的縣市推廣黑板計 畫,都是以「3:1」的模式去談合作條件,目前中越的順化省所有學校的黑 板皆已更新。 小型NGO因為經費預算不多,先從小計畫作起,小計畫如果有蝴蝶效 應,帶動其它的大變化,就有拋磚引玉的效果。至善的黑板計畫背後有滿 滿的台灣之愛,也激發越南政府撥款跟進,後來一位韓國企業家捐出一萬 面黑板,讓所有中越的小學都有新黑板,「小而美」服務計畫,變成了大 層面的影響。

73


閱讀擴大孩子的世界 閱讀習慣不是孩童的「基本需求」,從「助學金計畫」走到「閱讀計 畫」,像是光譜變化上,從「求飽食」到「美食鑑賞」的發展。至善推 動閱讀計畫是從2008年開始,比助學金計畫晚10年,突顯越南的社會變 遷,有新的需求出現。 越南近年來在教改的風潮下,教育界開始脫離制式化教育,期待課程 多元化,上課方式有啟發性。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有些學校開始邀請至善 來學校設計課外活動,以增加學習環境的有趣性,從師範大學畢業的仲 始,教育的專業領域對他並不陌生,當要設計課外活動時,仲始腦袋裡浮 現他在助學兒童夏令營活動中,台灣志工與孩子共讀故事書的活動,「閱 讀計畫」的雛形就出來了。

74


至善總會從2005年開始,每年暑假安排大學志工到越南舉辦夏令營, 在活動中有安排說故事,仲始對於志工們使用電腦投影器材,將故事繪本 畫面投射到大螢幕上的方式印象深刻,他看到所有的孩子聚精會神坐在台 下,就像是看電影一般,非常投入故事內容;他也看到說故事的志工用很 戲劇化的口語與肢體在台上邊講邊演,增加很多趣味性,也帶動情感投 入,孩子隨著故事劇情起伏而喜怒哀樂的反應,仲始覺得很有趣。

75


更令仲始感到可以學 習的是,志工在說故事會 運用問題問答與孩子互 動,讓孩子融入故事,接 收到想傳達的信念,也鼓 勵孩子上台重講故事,訓 練了表達能力,無形中也 深植故事中正確價值觀在 孩子的認知中。這樣的教育互動,很有啟發性,對於越南的孩子長期處於 較權威且上對下直接教導的模式,是很不一樣的。仲始看到孩子在那過程 學到抽象的品德教育,像是勇氣、誠實、毅力等信念,也勾起孩子的閱讀 喜好。 至善總會在2007年安排參訪台灣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讓他印象深刻 的是很多協會在推動「讀書會」的活動,不管是社區居民參與,或是NGO 本身工作人員內部的參與,仲始看到讀書會的好處。 運用讀書會的討論,讓閱讀者產生新思想,也產生對不同意見的包容 性,這讓原本就喜歡閱讀的仲始產生動力,在越南工作站中推動讀書會, 讓同事感受到閱讀的好處,將來也可以在越南本地社區中推動,直到現在 越南工作站一個月一本書的進度始終維持著。

76


中越區域的學童多數沒有接觸課外讀物的機會,許多學校和社區中沒 有圖書館的設備,仲始秉持著「小而美」的規畫步驟,先從贈書作為起 步,選定10所小學,每所贈500本書,讓學童先接觸有趣的故事書籍,先 從教室中的閱讀角落開始設計,至善贈送書櫃放在教室,有了這些簡單的 設施,製造一個親近書的環境,讓孩子主動去翻閱,願意接觸書籍,接著 要引導孩子喜愛書,能品嘗閱讀的喜悅。 至善參考志工「說故事」的活動,在小學裏設計活動,以歷史故事和 品格教育的繪本故事,每周一天下午到學校,聚集所有的學生和老師共同 聽故事,在大家面前有投影螢幕上有大大的畫面,每位孩子都睜大眼睛專 心聆聽故事,連老師都感到有趣,因為說故事的人〈越南工作站的同仁〉 很生動帶情感的訴說,現場聽眾反應熱烈,問答互動中感受到孩子對故事 的熱愛。

77


鼓勵學校老師一起參與,想影響老師加入推動閱讀的行列,平日在學 校中也可以設計類似的活動,讓孩子在開心快樂的氣氛中學習。才短短幾 個月,越南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就看到孩子的變化。「孩子原本都不敢舉手 回答問題,到現在人人搶著回答,而且也很多孩子志願上台說故事,他們 的表達勇氣與能力都增加很多。」負責執行閱讀計畫的金化很開心這工作 成果。

孩子無法抗拒故事的魅力,是不分民族,不分各種型態的社會,這活 動讓至善的工作人員很有成就感。「說故事」本身是一個開胃菜,重要的 是與孩子有討論故事中的意涵,透過問答帶動思考。說故事的互動模式, 給學校老師們對啟發性教育的體悟,很多老師看到「互動式」的教學,都 有很「驚艷」的感受,特別是看到孩子踴躍應答的表現,這與平常他們在 課堂上的表現,完成不一樣,學習動機很強。

78


當孩子聽完「白雪公主」,金化會先問孩子一些具體的問題,像是故 事中有哪些角色,每個角色代表的個性,角色間如何的互動,也邀請孩子 上台把故事重訴一次,這些都是訓練孩子的記憶、理解與表達能力,之後 才開始比較抽象概念的討論,像是讓孩子體認到「小矮人的好心助人行 為」以及「皇后的忌妒心造成的害人動機」;在訴說越南的歷史故事時, 除了認識正義勇敢的英雄史實,了解這史實對現在越南的影響,也學到英 雄人物的某些好品格等等。 想像在共產集權的社會制度下,師生的權威位階是明顯的,啟發式的 教學互動是大家以前沒有過的經驗,正臨教改思潮的老師們正在摸索教學 新方法,台灣的教改經驗是可以給越南作為參考,這或許也是仲始可以使 力推動的新方案。 閱讀計畫一年後的評估,經由至善的閱讀計畫服務的學校,從學生考 試分數看出語文表達能力有進步,學生使用的詞彙更豐富更準確,校方非 常滿意閱讀計畫的效果。至善接著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計畫,找出空間建立 學校圖書室,讓圖書容量多而豐富,鼓勵孩子借書回家閱讀。仲始開始收 集圖書館的管理制度,培訓老師有關圖書管理的方法,在學校推動閱讀相 關活動,像是讀書心得作文比賽,表揚書籍借閱最多的學生,努力塑造學 校的閱讀文化。 在2010年的年末,至善已經協助四所小學改善圖書室,贈送書籍,

79


並美化環境讓圖書室充滿童趣色彩,讓越南小學的圖書室,充滿明亮、色 彩豐富的空間,舒適的閱讀環境,讓更多孩子願意到圖書室來親近各種書 籍。 至善的閱讀計畫,對象是學生外,也搭配教師訓練,訓練帶動閱讀的 能力,從幼稚園到小學的老師都可以參加,增加分享故事的方法,協助他 們在學校舉辦閱讀心得寫作比賽,說故事比賽,以及戲劇表演等活動,閱 讀的相關活動更加多樣化。 反觀台灣社會推動閱讀運動,也不到10年的時間(註一),從閱讀計畫 的內涵來看中越兒童的需求,全球化與電腦科技,讓很多第三世界的社會 發展加快腳步,越南的都會區一樣開始面臨網路世代中的孩子的閱讀危 機。台灣NGO也在偏鄉小學推動閱讀降低文化刺激的落差,而都會區的孩 子進入「螢幕時代」,看電視、電動、電腦螢幕的時間占去很多,對閱讀 的喜好下降中。 仲始思考將來中越的經濟好轉後,孩子有同樣的趨勢,產生排斥閱讀 的問題,在科技發展衝擊之前,先開啟他們喜愛閱讀的味口,未來面對電 腦發達的世界,他們比較有判斷與選擇能力,這是閱讀計畫的遠程目標, 與工作信念。閱讀計畫是仲始第一個自行發展出來的新計畫,韓姊離開越 南工作站後,仲始學習評估需求,推動新計畫,韓姊變成資料收集提供 者,以及諮詢者的角色,讓越南工作站慢慢成長。

80


註一、台灣推動閱讀計畫最資深且時間長遠的是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努力在 偏鄉小學推動閱讀,僅年來也提供許多師資培訓課程,讓更多學校在老 師的引導下,更多人喜愛閱讀。

81




有開放的對話,才能 讓我們和他人一起想出更新更 好的構想,藉此追求和了解生 命的意義。--柏拉圖

中越沒有南、北越來得幸運,在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方面不得天也不獨 厚,上天給予中越不少的挑戰,過去越戰的主戰場在中越,可以想見砲火 轟炸、化學武器攻擊的破壞,讓居民的生活條件和文明社會系統回歸到 零,一切重頭來;而大自然的天災也沒忘記過中越,颱風水災旱災似乎年 年襲擊,中越處於物質貴乏的景況就成為常態了。 在2010年的中越廣田縣,搭著竹筏,沿著三江河(PHA TAM GIANG) 可以看到許多被水淹過的破舊農舍,漫漫黃沙塵土隨著風在河岸旁飛揚起 舞,也在鄉間小徑上飛揚著,空氣中有緩慢感也有點無奈感,對許多中越 的居民而言,「貧瘠」是他們的代名詞,而「求生存」是他們最主要的生 活動詞了。 面對中越百廢待舉的需求,以至善的人力、經費資源都無法大規模地 改善中越的貧窮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涉及到天災防範、農業經濟、 社會發展、公共衛生、社區經營等等系統,這些都不是至善的能力可以應 付的問題。

84


至善在民國87年開始了台灣新竹尖石鄉、台中大安溪原住民社區的服 務,累積了「社區發展」的成功經驗,所謂社區發展,是促進社區中所有 的居民有一體感,願意一起提升社區生活品質,有動力願意為社區的進步 努力。台灣的成功經驗,再加上在越南推動服務的成功經驗,讓至善有自 信可以在越南推動「社區經營」的工作模式,從至善最熟悉的「教育」領 域切入。 對於處於「求生存」的中越社區,特別是最貧瘠縣市之ㄧ的廣田縣, 大部分的家庭生活模式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成人都埋首於農事中,許多 大孩子在課餘時間多是被要求幫忙農事,或是沒讓孩子去上學直接留在家 中補充農業需要的人力〈透過至善的助學金計畫,已經提高許多孩童正常 就學的比例〉,而幼兒呢?家庭中如何照顧學齡前的孩子呢?至善開始注 意社區中的幼兒們。 來自台灣的至善看到的是「幼兒教育」的需求,當時中越許多社區中 幼兒照顧的方式,是把幼兒集中在一個照顧中心,由在地政府聘請幼教老 師看顧孩子,雖說是幼兒園,但這些照顧中心的場所多是利用老舊的社區 會議中心,空間大小多是5-10坪的房舍,老舊程度是隨時會倒塌的磚瓦矮 房,這些矮房式的社區中心多是歷經天災颱風洪水「洗禮」的遺跡,也沒 有廁所衛生間設備,也沒有廚房設施,各處破損也沒有進行修復,孩子集 中於此被照顧,明顯有安全性的問題,只是讓孩子有人看著,談不上「幼 兒教育」。

85


無法證實當地政府是否因為經費短缺,還是「幼兒教育」在他們心中 是件不重要的事,即使有經費也先挪去使用在其他項目上?至善從幼兒教 育的角度分析需求,認為從政府到社區民眾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並不 了解,孩子需要足夠的文化、認知刺激(註一),以建構腦部認知結構之基 礎,使他們將來的學習、思考能力可以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基礎,這是至善 想推動的新觀念。

86


蓋建綠建築的幼兒園 從改建幼兒園開始吧! 蓋幼兒園是一個明確且具體有形的目標,至善想以此為起點去進行較 全面的社區發展工作,帶進許多新的普世價值觀念。

87


首先,至善想推廣綠建築概念,在建築結構上以節能為考量,像是通 風採光的格局設計為的是少開燈與電扇,運用太陽能作為電源,水資源的 集結與再使用循環設施等元素。 綠建築的新計畫,被接納的程度比起幼兒教育本身難度更高,特別建 築外型與結構涉及傳統習慣,在保守的社區要接受新的、不同於以往的 事物,的確比較難突破開放度,即便至善邀請專業建築師的講解溝通 (註 二),建築師在規畫上特別融合當地傳統建築的元素,最後還是無法讓政府

單位和社區民眾欣然接受。 執行第一批建築後,發現部分建築體的不適用,像是為了採光而設計 的大窗戶,卻造成炎熱陽光照曬產生高溫,令室內的人都想拉起窗簾,而 無法運用彩光的優點;部分遮雨集水的棚子,雨聲打在棚子上,聲音大到 無法上課。這次的經驗讓至善學習到要由當地的建築師依當地氣候、地理 特質來設計,至善可以作得是把當地的特色,逐漸融合理想目標(註三)。

88


長期的「軟體」工程 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幼兒教育的規劃卻回歸市場機制,讓各地方政 府吸取社會民間資源來辦理,政府經費預算在中央教育部明文的統計數據 中,2008年的教育經費小學是27.32%,中學為23.5%和大學為15.7%, 而學前幼兒的照顧只有4.5%的經費分配。大都市如北越河內和南越胡志 明市,才有豐沛的社會經濟資源,可以發展出如先進國家的學前幼兒的教

89


育,像中越多屬貧窮社區,到也吸引著來自不同國家的NGO投注資源協助 發展,而幼兒教育的需求也往往是國際NGO會想到協助的計畫之一。 這些有善意的國際資源,卻在中越產生出不少的「蚊子館」幼兒照顧 中心,沒有人使用的幼兒園校區;如果問當地人不使用的原因,當地政府 或是社區領導人員多歸因於「空間不實用或不會用」、「小孩人口不多, 顯得校園空蕩」「沒有提供午餐,中午兒童返家用餐,再回學校,忙於 農事的家長無法接送」……,這讓至善更清楚了解到不是資源帶進來社區 中,問題就會立刻改善,要更細緻地看到如何讓受助者有新的觀念,願意 接觸新的資源。蓋好幼兒園的建築只是完成「硬體」建設而已,「軟體」 工程要配合,才能發揮硬體的真正效益。 「軟體」的工程需要時間,不像是童話般的點石成金,像變魔術 般地立刻達成。對於幼兒教育的「軟體」工程,至善明白從政府到 民間缺的是對於幼兒教育重要性的了解,會變成「蚊子館」的原因多 是國際NGO捐款資源直接給予當地政府,政府在完成硬體建築後, 並無推出鼓勵家長讓孩子就學的計畫,政府單位很容易流於形式上的 執行,所以「配套措施」不足,是無法達成國際NGO預設的美意。

90


一切都從溝通討論開始做起

興建幼兒園計畫的推行過程,是至善所有越南救援計畫中跟社區互動 最「密切」的計畫,至善的「鋪陳」工作,先跟政府以及社區幹事溝通理 念,邀請重要人員成為『計畫小組』,也作為決策機制的重要成員,包括 社區中的鄉鎮領導,地方政府的教育單位官員,幼兒園園長老師,以及家

91


長代表等,「一起」來想辦法募集資源,「一起」投入來改善托育的問 題,共同為社區中的幼兒托育「一起」努力,「一起」的過程中,社區一 體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剛開始的觀念革新是辛苦的,要讓大家認同幼兒教育的重要,勾勒未 來幼兒園的藍圖,除了教育還要推動幼兒營養、家庭公共衛生等新服務, 激勵園長、老師看重他們的工作,讓她們憧憬大幅改善的工作環境,加強 大家對教學專業提升的認同。 其實,換種方式進行幼兒園興建計畫,對於至善是較省事的作法,至 善是握有資源的一方,有經費資源和專業理念,擁有資源像是居於無形的 權力地位,權力地位可以讓至善不需要太多的協調,而是「請」大家配合 至善的指導來完成任務,不需細節討論,不需了解不同的想法,然後執行 一個至善心目中完美的計畫即可,是省事的作法。 但至善選擇了另一條費事的路,在合作過程中讓大家平起平坐參與討 論,有討論就有不同想法,要整合大家的想法,這樣的過程雖慢,卻提升 參與決策成就感,也就滋生大家的參與動力,奠定他們將來規劃社區發展 的能力之重要基礎。

92


帶動政府的參與 在推動幼兒園計畫時,至善已經在越南工作約七到八年,過去至善補 助貧童教育和醫療服務的品質是相當受到越南政府官方的肯定,彼此之間 是有信任感。至善開始嘗試合作方式上的改變,希望可以改變在地政府、 社區人士的能力,提出「有條件性」合作計畫的想法。 第一步,至善希望政府允諾提供校園場地,願意籌資投入20--30%的 校舍營造費用〈其餘由至善負擔〉,要分擔操場上的遊樂設施,教室中桌 椅、教材與玩具等,不足的經費再由至善來籌募,老師薪資與培訓由至善 贊助兩年的經費。這是很不同於其他NGO的「全額」補助經費的作法,至 善希望改變政府的做事態度,對於幼兒教育,越南政府應該提升更多責任 感,編列更多預算投入,扮演策劃的角色。 從建築草案規畫開始,建築廠商的招標塞選,至善就帶著大家〈包括 地方政府代表、社區幹事、幼兒園園長、老師和家長代表〉了解所有程 序,也讓大家參與討論與作決策,至善主持討論會議,居中協調各單位的 意見。〈事後政府單位表示,學習到公開招標的工作方式,讓行政程序的 疏失降低很多〉 類似民主的平等討論方式,對越南人是很陌生的,在社會主義的政治 文化之下的越南,很多地方社區上的決策是聽由上級指示,由上而下的聽 命行事,讓很多人習慣沒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討論會議上鼓勵成員表達

93


意見,就會看到大家以「沒意見」為自己的意見。 至善引進Logic Framework Approach〈邏輯架構模式,簡稱LFA〉 帶動擬聚計畫共識,以突破「沒意見」的瓶頸,讓開會的人一起設定計畫 目標,有架構可以依循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整理自己的思緒,並以公眾利 益為目標來規劃執行細節,並能在計畫執行監督與評估。 久而久之,會議中還不時會有不同意見的場面,再也不是「沒意見」 的會議文化,至善居中整理彼此的異同之處,達成最後的共識。每次執行 完階段性目標做檢討時,至善引進ORID(註四)的開會方法,進行檢討,產 生新的行動,確保計畫執行品質。這些近似「民主」的計畫過程,與做事 方法,雖緩慢卻會讓參與的受助者有被尊重的感受,而內在的尊嚴與自信 也就建立起來,許多參與社區事物皆是地方上的「賢士」,當他們的尊嚴 與自信建立起來時,會很自然地想為自己的社區作更多的事,讓社區中的 各種問題獲得改善。 在2004年初期作幼兒園計畫,至善花在遊說、獲得認同的時間最多, 但是蓋了第二所之後,至善的好口碑已經讓更多的社區主動要求協助,各 地社區紛紛提出想合作的意願,也有社區積極籌募營造款項,願意提高營 造費用的比例(註五),為的是爭取至善蒞臨協助興建幼兒園。

94


幼教師資能力培育 當幼兒園所完工後,亮麗的外觀加上歡樂開幕的儀式,對於社區所有 居民,對於所有籌畫的參與者都是「大功告成」的傑作,但至善很清楚知 道這只是硬體建設的結束,接著是軟體工程的開始。當硬體的出現,許多 無形的「軟體」也就完成了,環境美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有一定的程度, 至善觀察很多老師在新的教室中教學,比起以前有較積極敬業的教學態 度,對待孩子較有熱誠,老師心態改變了,不再只是「看顧」孩子而已, 願意花心思佈置幼兒園,童味佈置顯現在亮麗的色彩,卡通動物的裝飾, 愉悅的氣氛,孩子很喜歡來學校,許多家長也很積極想把孩子送來上學! 若端在至善越南工作站已工作長達六年,當初韓姐、仲始帶著她推動 幼兒園建置計畫,她參與每所幼兒園的重建過程,從最破舊的狀況到嶄新 的幼兒園,很有成就感!對她而言,工作上最大的回饋感,就是家長對幼 兒教育態度的轉變,以及每位孩子上學時愉快燦爛的笑容! 若端敘述有位不喜歡上學的三歲孩子,只喜歡待在家跟爺爺玩,家人 也沒意願帶孩子就學,當新的幼兒園完成後,第一天去學校後,立刻就告 訴媽媽他要上學,「要去漂亮的教室裏玩玩具!」孩子的反應是最真實 的,至善很樂意看到更多的孩子願意來學校,增強學習能力,將來順利銜 接小學教育,減少學習上的挫折感,希望學業成就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的環 境。

95


幼兒園計畫中,園長們通常是改變最多的一群人,大部分園長多是資 深的幼教老師,過去沒有教室設備,沒有教材,沒有玩具的條件之下,擔 任幼教老師是非常挫折的,現在充滿童趣色彩與多元教學設備的環境,燃 起他們想為孩子付出更多的熱誠。 至善發現有些園長開始為無法支付營養午餐的費用的兒童募款,為學 童中的家庭問題想辦法解決,園長的各種經營校園的能力在成長。至善繼 續協助園長規畫師資專業提升的訓練,促成幼兒園與地方政府的教育局一 起合辦師資的培訓,讓老師們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習設計教案,讓孩子在 各方面發展有較優質的改變。 「幼教老師參加培訓後,去參加政府舉辦的課程創意設計比賽,我們 的老師每次都有得名,老師們好開心!至善真的協助我們很多,當幼教老 師的薪資過低造成流動率,至善也募款補助老師們的薪資,讓老師可以繼 續留下。」已經有24年幼教經驗的文氏心園長很欣慰地訴說。 文氏心園長回顧過去的景況,非常珍惜目前的進步,光是就學率就將 近90%〈原本平均托育率大約是在40% --60% 左右〉,而且家長的行為 有些轉變,不同以往,他們會將孩子打扮整齊乾淨上學,像是要搭配著美 麗整潔的校園,而學校教的生活習慣,像是餐前洗手、每天刷牙等習慣, 孩子也會要家人一起實行,這就像是「破窗理論」(註六)一般,有了美麗 的建築體,接著整個社區各方面也就跟著進步。

96


在2008年初,仲始在至善的安排下到台灣相關機構參訪,看到台灣的 績優托兒所的營運狀況,對於幼兒園的經營策略有些新想法,如教師讀書 會、建立行動玩具圖書館等活動(註七),這些方法都帶回去讓中越的園長 學習,繼續改善越南幼兒園的教育品質。 2008年至善開始在幼兒園試辦閱讀講故事活動,鼓勵老師每天為幼兒 講故事,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以及對故事中重要價值觀的認識。老師們 都反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變好,也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而且不少家長 來借書回家讀給孩子聽,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造就出社區的人文文化。

97


營養午餐改善幼童健康 「過去看到破舊校舍,家長會擔心孩子上學的安全,學校也沒有提供 午餐,家長必須要在中午接孩子回家,吃完午餐睡完午覺再送孩子去上下 午的課,一天四次接送孩子,通常家長忙於農事或工作,真的無法應付 的。」若端回憶之前的景況,為提高更多孩子的就學率,營養午餐的補助 計畫是一個很大的誘因,於是至善提供幼兒園廚師的營養學概念訓練,設 計的餐點讓每位孩子吃的營養。 「中部地區每年都受天災(颱風、水災和旱災)的影響,居民主要靠 耕田,收入低且不穩定,家庭生活貧困,在全國兒童營養不良比率相當

98


高。孩子缺乏營養的相關後果,你會看到這裏的孩子比同年齡瘦矮,體重 不足,學習能力降低,智力表現欠佳,免疫能力較弱等等。」若端訴說這 是至善在起初想要改善孩子營養問題的動機。 至善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改善孩子營養缺乏的問題,發送營養保健 食品給家庭,再透過開學前孩童健康檢查等計畫來改善幼兒的健康問題, 透過教育建立幼兒生活衛生習慣,像是刷牙洗手,整潔乾淨的外表,也希 望幼兒學校也能挑起教育社區家長衛生習慣的角色,讓孩子生活在較衛生 的環境以減少生病的機會。 除了推動營養午餐,發放奶粉、維他命等物資給幼兒園的孩子,至善 繼續推動更多營養改進計劃,結合當地醫療資源有系統追蹤孩子的健康, 並提供衛生教育和正確的醫療觀念給家長,作預防性的醫療健康服務計 劃。每年提供例行檢查,每人一本病歷記錄本,為每位學童作系列的健康 追蹤,如果發現任何需要長期治療的病童,也會轉介使用至善的醫療計 劃,改善殘疾與重症的需求。 以確切數據來觀察,2008年在中越順化的廣成幼兒園,在推動預 防醫療際化前,營養不良的孩子比率占25%,推動營養保健計畫後只占 14.5%;而廣富幼兒園之前營養不良比率占20%,後來只占10%。營養午 餐提供計畫(兒童一天飲食花費才0.3美金/人)推動之後,營養不良情況 更明顯減少,生活衛生習慣培養好,患病機率也少了,身高體重都在標準 之內了。

99


回饋與肯定 至善對於興建幼兒園之後的扶持計劃,像是師資訓練方案,幼兒園的 經營之道,以及營養健康保健計劃,會持續約兩年左右,等到一切的運作 上軌道後,至善會漸進式地退出幼兒園的協助以及經費補助,由社區自己 的資源繼續營運。至善運用此模式推動幼教計劃,從2004年到2010年6月 為止,已經成功地在九個鄉鎮興建12所幼兒園了。 廣田教育局局長Phan Van Hung曾經說,「至善興建的幼兒園建設 很符合目前學前教育的要求和新教育方法,這是一個完整的服務,未曾見 過這麼完整的計劃。」合作最久的承天順化省勞動廳副廳長范伯王先生也 說,「至善的計劃給我們很大的學習,就是了解要如何有效做公益,服務 的正確方向,非常高興台灣願意提供這些專業資源給越南。」 看到至善投入的精神與實際的成就,總有種「台灣之光」的榮耀感, 從最不起眼的幼兒照顧為起點,至善推動「社區發展」,讓社區居民有動 力為自己的下一代努力,幼兒受教的品質提升,長遠的影響絕不是當下眼 見的幼兒園學校建築物而已。 長遠性的軟體計劃,往往是較費時費心力去達成的,至善沒有逃避,

100


努力引進各種專業進入受助社區,也帶著熱誠與耐心「陪伴」受助社區成 長,真誠的陪伴帶出心中感動,專業的激勵方式引導受助社區的投入,居 民有改善社區的動力,至善以「退場」為目標,讓受助社區自己站立起 來,為未來美好的發展運作下去。

101


註一、從幼兒開始改善教育品質,保握住幼兒學習能力的黃金關鍵期,兒 童在幼兒接受足夠文化刺激,認知結構的成長穩健,有助於他們未 來的學習能力,進而減少在學習上的挫折感,能夠適當地發揮內在 潛能,肯定自我也有助於脫離貧窮宿命,這觀點是許多先進國家改 善貧窮的主要策略之一。 註二、至善當時的幼兒照顧中心規畫者為鄧湘漪小姐,她與台灣建築師吳 懷瑜先生皆駐守於越南中部,深入了解越南在居住建築的文化風俗 ,也積極與越南中部當地政府相關官員遊說綠建築的觀念。 註三、第一所幼兒園的興建是與從事房舍安全推動的國際NGO, DW合作 ,智杰執行長表示後來DW基金會本身人力變動,也就只有合作第 一所幼兒園,之後的幼兒園都是與當地的建築師和營造商合作。 註四、ORID的焦點討論法是由約瑟夫‧馬修〈Joseph Mathews〉研究出 來,所謂ORID是將人類思路結構化,當我們看到或是經驗到一個 客觀事實〈O- Objective〉,通常第一個反應是情緒、情感、感受 層面〈R- Reflective〉,接著才會有自己詮釋的角度,理解的方式 出現〈I- Interpretive〉,最後會依據前面的過程而產生了一個「決 定」,可能是價值判斷,可能是行動〈D- Decisional〉。

102


註五、廣福社區看到至善興建幼兒園的品質,以及附加的社區效益,主動 將合作款項提高到54%。 註六、破窗理論是社會心理學家說明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如果有人打 破社區街道房屋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 些暗示性的縱容,暗示這是無秩序的狀態,引發更多的負向行為; 也可以說明髒亂社區的犯罪率會比有整潔美化的社區來的高的原因 ,因此改善社區可以從一個小地方的整頓和改進,會無形帶動居民 行為秩序的進步。 註七、行動玩具圖書館乃是台灣玩具玩具圖書館推動的偏鄉學童服務計畫 ,募集二手玩具用箱型車運載到各個偏鄉鄉鎮據點提供玩耍,讓買 不起昂貴玩具的弱勢兒童也能有歡樂童年。

103




們不能只為自己而活, 我們的生命連接在千條看不見的 絲線上,沿著這些可憐的纖維, 我們的行為跑出了「因」,回到 我們身上的便是「果」。赫門‧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美國 作家)

身為國際救援組織,至善常面對的詢問是,「為何要去幫助越南的貧 童?國內不是也有很多兒童需要幫助?」。這似乎是合乎「常理」的一個 問題,至善選擇了越南的兒童作為服務對象,是有創辦人的歷史背景因素 外,這是一種「機緣」的延伸,很難去論斷應該協助誰的優先次序。 智杰執行長在經營至善的工作信念時,運用了「友愛」去詮釋她們的 救援行動,這也是他們多年來從實際服務經驗中,對於跨國之愛有了深刻 的感受,生命的價值不是用國家種族來分先後,當他們看到需求,因為接 觸而對受助者產生情誼,友愛就發生了,想去協助的心自然不會去區分是 台灣人還是越南人。 友愛的信念,是多年來至善在台灣社會上推廣的信念,對於越南的貧 童,至善扮演「橋樑」的角色,從台灣的社會資源中,將人力、專業、技

106


術、捐款、物資等帶到越南,這座「橋樑」也把台灣和越南的社會連結像 是「同村」的人,共同來養大村子裏的孩子 。(註一)

認養人的親身接觸 早期至善多是運用照片,讓台灣社會民眾了解越南社會資源缺乏的景 況,看到照片產生感受,與至善的使命相呼應有共鳴;漸漸地,至善越南 的服務計畫穩定發展,工作站的運作順利,至善開始辦理捐款人越南訪問 團,拜訪受助的兒童,拜訪認養的兒童,「親自體驗」至善所描述的越南 需求,對於大多數的捐款人,都是深刻難忘的感受,體會到自己助人的意 義,過程中雙方〈助人者和受助者〉都有強烈的向善和向上的動力產生。

107


「我拜訪的認養兒童一家十多人居住的地方,只有大約3-5坪大小的 高腳屋,連接高腳屋的小天橋,處處都有縫隙,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踩個 空。然而這樣狹小的空間,還有半個房間要放置爐灶生火煮飯,至善基金 會贈送的課桌椅成為家裡最高級的家具。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裡,他們的臉 上還是堆滿了笑容。雖然我們是以援助人的身份拜訪,但就某方面,也可 以說是他們教育了我們。教我們如何勇敢,如何珍惜擁有,沒有華美的大 樓,沒有充裕的物資,他們一樣認真的生存,快樂的遊戲,讓我們思考該 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如何教育下一代。」 【認養人 余佳瑩,2011年參 訪心得分享】 「無論是在中越順化德山兒童之家亦或是廣治小學及幼兒托育中心, 放眼所及滿是台灣二十幾年前的樣貌,在德山兒家看到孩子即使生活在狹 小空間中,仍然開心地蹦蹦跳跳的,一位小妹妹過來緊握我的手,拉著我 走向他們用餐的地方,外來的我們似乎略顯打擾樣,一直到我們要離去 時,我豁然開朗的跟這些小小朋友擊掌,或許這是跟他們的約定吧!約好 要一起努力生活下去,一起健康平安的長大。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去 改變別人的一生,但當我踏上越南這個國家時,重新得到的是一份感恩的 力量,謝謝至善基金會給我這個機緣,也希望更多台灣人能加入這樣的活 動,因為我們有能力,能夠幫助別人真的是非常棒而且快樂的一件事!」 【認養人 蔡靜如,2011年參訪心得分享】 從民國89年起,至善每一年舉辦一次捐款人參訪越南的旅遊活動,認

108


養兒童親自看到認養人時,多會非常感動,平時過節寄卡片的對象出現在 自己眼前,也增加自己被重視的感覺,增加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感。在越 南工作站的工作人員都感覺到有認養人來探訪的孩子,都很受激勵,也都 立志將來要好好讀書! 不只是孩子受到激勵,很多捐款人去越南返國後,通常都會變成積極 的至善「推銷員」,讓更多親朋好友參加至善的認養貧童計畫,她們看到 自己每個月微薄的付出,讓在遠方的孩子有了讀書的機會,欣慰的同時, 自己也有更高層次的存在感。 認養兒童和認養人雙方的交流,至善就像大部分NGO的認養制度,運 用信件往返來催化認養關係進入比較個人,比較親近的感受。對於大多數 的認養人,不一定都像文學小說中的《長腿叔叔》(註二)一般,每個月與 孩子有一次的通信,或是很個人式的情感交流,至善大部分的認養人是採 取「默默」行善的態度去維繫認養關係,但也有極少部分的人將認養關係 化成很密切且個人式的互動關係,通常出發點是來自於在助人關係中那些 無法訴說的快樂與滿足感。

109


深刻的認養關係 不同於大多數的認養人,馮先生把認養兒童「當一回事」的認真對 待,也就是除了捐款,他細心地關心自己所認養的孩子,小秋。住在德山 兒童之家的小秋,回想七年前收到馮先生的第一封信,從照顧他的法師(註 三)那得知,馮先生寫信的內容跟其他認養人很不一樣。

看過眾多認養人信件的法師告訴小秋說,「你是一位幸運的女孩,你 的認養人非常細心地問候你,想要好好認識妳,想要把你當作女兒一樣的 對待。」對於幼年喪父的小秋,一個如父親般的認養人遠從台灣來的關 懷,讓他內在得到滋潤,似乎上天派遣一位「菩薩」來安慰他,讓他內心 長出許多力量去面對自己人生的苦楚(註四)。 自從成為小秋的認養父親,馮先生總是充滿著助人的愉悅,逢人就遊 說鼓吹參與認養越南貧童的活動,積極參與至善舉辦的認養人參訪團,與 認養兒童見面,也到越南去旅行,在多次的接觸後,加深了馮先生對越南 文化風俗的喜好,也拉近與小秋的關係,這些年來他們很頻繁的魚雁往 返,信件多到讓工作人員開玩笑說可以收集成書了。 有時候,人生如戲劇,馮先生自己擁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在一切如 常的生活中,突發晴天霹靂的打擊,兒子在服兵役的前夕,某個酒醉駕車 的錯誤行為奪走了兒子寶貴的生命,排山倒海的悲痛與哀傷淹沒全家人, 特別是深愛兒子的馮先生。

110


21歲的青春生命本應該是燦爛綻放的階段,卻提早向這世界辭別,留 給家人與好友很多的惆悵,而最愛他的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椎心之痛 是煎熬難受的,從否認到憤怒到沉澱後的接納,每個創傷症候群的階段, 馮先生都坦然經歷度過了,不是靠著理性上的轉折,而是昇華了對兒子的 愛。 小秋能夠深刻同理認養父親 心中的悲痛,因為她自己的生命 經驗中也是充滿著坎坷經歷,她 不斷寫信鼓勵支持馮先生,並以 自己篤信的佛教信仰價值去安慰 馮先生,也在越南為未謀面的 「哥哥」誦經祝禱燒香,這些舉 動讓馮先生深感安慰,從中也獲 得走出悲傷的力量,馮先生很清 楚知道要不是有家人和越南小秋 的陪伴以及鼓勵,情緒或許就悲 痛下沉一蹶不振了,但現在的他 反而更積極正向看待人生,他認 為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助人,要及 時作些有意義的事。

111


馮先生與小秋的關係,經過這麼大的創傷事件後,彼此的角色已互 換,助人者與受助者的角色界線已經模糊,彼此關係提升至真正的家人一 般。 馮先生為紀念自己過世孩子的良善向上的人格特質,他將孩子留下來 的積蓄(註五)建立一所圖書館在小秋居住的德山兒童之家,圖書館以孩子 的名字來命名。現在越南中部順化省德山兒童之家旁邊的小山坡上,就有 一座兩層樓高的越式佛寺味道的圖書館,門口前面有碑文,上面清楚用中 文和越文說明圖書館的紀念意義,馮先生希望兒子肯吃苦、認真、孝順、 勤勉等人格特質能作為越南 的貧童、孤兒的榜樣,不輕 易放棄自己,努力讓自己有 能力脫離貧窮的困境。

112


國際志工---何書瑋 「國際志工」這早已在許多西方先進國家推廣多年的方案,鼓勵大學 生或社會青年走出自己的國家到異國提供弱勢者服務,特別是針對未開發 或是開發中國家,這五年多來在台灣境內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推出國際志工 活動,至善從2005年開始結合大專國際志工資源舉辦越南貧童的夏令營活 動(註六)。 夏令營是至善規畫給兒童之家以及助學金補助的學童的暑期活動,在 營隊中的活動設計多是由台灣過去的大學志工設計團康遊戲、繪圖、唱 遊、電腦課程等活動,這些新鮮有趣的活動對多數孩子而言,是他們一年 內最期待的一件事。大學志工的表現讓孩子喜歡,口碑相傳,許多學校也 與至善反應希望可以得到志工的協助,到學校帶活動,至善開放更多志工 團體到幼稚園和小學去服務。 書瑋是以國際志工的身分加入越南服務的工作,在2008年第一次踏上 越南土地提供兒童之家的服務,結束後因為兒童們單純的一句問話「你還 會再來嗎?」,讓書瑋從此至今每年自費持續去越南探望孩子們,獨自行 動已經三次了。書瑋不喜歡稱自己是志工,不過是什麼角色,他自己也還 在摸索。他就是喜歡陪伴他們的感受,也希望自己是以「大哥哥」的身分 跟他們建立關係,而不是只來一次的「志工」。

113


2008年那年書瑋還在政大念書,跟著團隊的夥伴在暑假規畫團隊活 動,帶著孩子玩遊戲、學才藝、作童玩等;在那過程中,他看到孩子純淨 的眼神,璀璨的笑容,使他自己也受到某種生命力的衝擊,得到許多激勵 的力量,他告訴自己還要再回到越南;回到台灣後立刻就報名學習越語, 也到至善認養了一位兒童,從志工身分變成認養人,也為了在越南相處陪 伴兒童時有更多的樂趣,努力學摺氣球、傳統編織、跳舞等遊戲,好在下 一次碰面時,他又可以有個「媒介」去與孩子互動。

114


書瑋過去有著豐富的志工經驗,他曾到過不同的NGO當過志工,也曾 經到過台灣南部恆春偏鄉當孩子的課輔志工,在眾多經驗中他就是感受到 越南的孩子似乎跟內在的他有呼應,每當孩子問他還會來嗎?他都毅然決 然就說「會!」,不是應付也不是客氣安慰的回應,因為這些孩子讓他去 思索著生命的價值,從付出中得到的感動似乎變成他的人生信仰。 每次待在越南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在陪伴過程中,書瑋就是跟他們一 起「過生活」,他喜歡與孩子聊天,問問孩子將來的志願與夢想,如果有

115


孩子說想當老師的,書瑋就讓他教自己越語,滿足孩子當老師的感覺;遇 到希望學會電腦的,書瑋就設計課程教他們更多的電腦知識。 當他與兒家的孩子一起生活時,看到上廁所沒有抽水馬桶,吃飯只有 一兩道菜,而且還是很簡單的青菜、鹹魚、花生米之類的菜,這些條件與 他在台灣看到自己或是大部分年輕人所過的生活,他更加敬佩兒家孩子的 生命毅力,看到他們的樂觀,努力生活著,反而更激勵他自己,讓他親身 感受到助人是使生命快樂的方法。 這些年來台灣社會常有檢討國際志工的聲音,到底志工們是滿足自己 的好奇心,還是真的能提供貼切符合受助者的需求?到異國前沒有考察需 求,沒有深入了解文化,一昧地提供自己想要給的服務,到底留下什麼給 受助者?「軟性強勢」的「推銷」自己認為的「好東西」,而造成受助者 對優勢文化的羨慕?而更悲情於自己的處境?物質的需求是很容易滿足, 然而內在尊嚴的維護,卻總是在不經意的互動中被侵犯,會有無形的傷 害? 為避免以上的缺點發生,書瑋更是堅持持續選擇同一對象----越南, 作為他服務的對象,才能在經驗的累積中了解他們的文化,以及他們真正 的需求,才不會不經意傷害了受助者。 2010年,書瑋一服完兵役後就去越南,跟往常一樣停留一個月的時

116


間,把自己在軍隊中存的錢都花在兒童之家的需求上,買了兒童之家缺乏 的冰箱,也幫大家加菜豐富飲食,買牛奶讓給大家增加營養,對他而言這 些舉動無關同情,而像是家人一般的關懷,只是希望大家的生活可以更好 一點。 有時候了解他人需求與文化,如果單從文字資料,網路資訊去了解, 無法有深刻的情感,因為那些是有距離的,是理性的資料,而人是獨立個 體有其特殊性,唯有近距離的用心觀察與體驗,才能讓助人內容更有情感 的味道,而不失為一個制式化的助人,書瑋身體力行花心力與時間與越南 孩子在一起,雙方互惠,共同成長。 至善這座橋樑,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故事」,因為認養關係,認養 人以及兒童都在他們的生命中起了漣漪,有的漣漪是小而輕微的,有些則 是大而深刻的,但都有了正向力量的影響。從巨視層面看,認養人的社會 參與多了持續性,多了長期關懷弱勢議題,而受助的越南居民對台灣的印 象也不一樣,有了溫暖人性面的接觸,國界感也化為同村感,把兩國人民 情誼拉在一起。

117


註一、《同村協力》,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1995年著,闡述兒童照顧是 社區的責任,大家共同提供一個適合孩子生長的環境。(遠流出版 社) 註二、《長腿叔叔》是美國著名文學小說,故事敘述在孤兒院長大的女主 角,長期受資助者協助,得以上大學念書,他稱呼資助人為長腿叔 叔,資助人只要求每一個月一封信告知近況,故事到最後是女主角 長大後才發現自己的戀人就是長腿叔叔。 註三、德山兒童之家是由佛教寺廟所創辦的,院內兒童的照顧者,皆為尼 姑,稱之為法師。 註四、小秋雖還有母親,但因為父親驟逝,母親悲痛成疾患有精神疾病, 無法照顧自己四個孩子,兄弟姐妹皆已住到兒童之家。 註五、兒子國中畢業時,去機車行學習修車技能,學習態度認真,「出師 」速度比別人都快,兒子簡單且勤勉的生活存下許多錢,他告訴父 親當完兵後想用存款創業開一家機車行,馮先生非常支持他的理想 。然而,卻因為一次意外,永遠都用不到這筆錢了,於是馮印龍夫 妻就把這筆錢捐給德山兒家,並以他兒子的名義蓋了一間圖書館。 註六、至善曾經與中原、大同、朝陽、育達、元智、雲林科技大學等學校 合作越南貧童暑假夏令營活動。

118



於多元文化與愛心無國界之理念,匯 集民間力量,協助弱勢地區之發展,以達到世 界大同之至善境界。

至善基金會 使命宗旨

至善基金會在越南從事的服務,稱為「國際長期救援」,在台灣所有 助人組織中,走國際路線的NGO佔少數,走長期救援的NGO就更少了。 至善剛成立時,沒有預設自己是「國際長期救援」的NGO,這像是學術性 的分類,對於創辦人,善山師父只是存著「揮之不去」的助人念頭,是熱 情也是懵懂,接著許多人憑著毅力將意念變成了具體的NGO組織,再繼續 承接的人就是持續實踐使命任務。 跨國的服務,比起在本國提供服務的NGO,過程中有許多的行政困 難要突破,至善初期的熱情與懵懂,倒也成為他們突破困境的最佳利器, 「初生之犢」往往有不畏懼的勇氣,遇到挫折願意再試其它的可能性,在 沒有任何可參考的經驗,沒有任何政府單位協助之下,至善逐步成就了當 年令人質疑的使命任務。

120


至善是台灣第一個把國際協助的理念,明文放在組織宗旨上的NGO, 願景式的抽象宗旨,裡面蘊含著許多草創人士的熱情,以及期許世界更好 的祝福,目前的至善越南救援工作,每年協助近三千名的貧童就學,二百 名兒童就醫,興建超過十五間幼兒照顧中心,也協助近五十所小學推動閱 讀計畫,這些工作都是越南工作站中的仲始主任和所有工作人員努力執行 出來的成果。 工作站中的工作人員全是越南人,都是中文熟稔的越南人,至善在工 作經驗中摸索出,長期救援最終的目標應該是要協助當地人自立自助,有 能力經營社區,現階段的至善總部除了繼續提供資源給需要幫助的受助 者,另一方面也在培育越南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至善不要成為永遠的資 助者。 國際長期救援的信念跟政治殖民不一樣,殖民者希望「你要跟我一 樣」,「你要順服於我」,讓被殖民者認同外來者的文化與價值,讓被殖 民者崇拜外來者,帶來的是被殖民者的自我認同危機,失去欣賞自己的能 力。從至善的工作方法中,已經從物質層面的救濟,跨到社區建設的計 畫,就是求「人」的發展,培養改善社會的能力,物質補給只是過程與手 段了。

121


社區發展:進場是為了退場 專業助人的工作者,已經跟傳統慈善宗教組織的呼召(calling)的奉獻 者不同,那不是淬煉生命的救贖管道,也不是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無 條件式的犧牲奉獻,為的是要實踐宗教理念;現今的助人者多是基於人道 關懷,運用NGO的組織系統募集社會資源,協助弱勢問題,不是個人信仰 的承諾,不像是宗教式的一生奉獻,但仍需要有種類似的態度—助人工作 是為了人的成長。 至善在越南的協助計畫,不論醫療、教育大大小小的計畫,過程中至 善是用「蹲點」與「陪伴」的方法,停留在社區中理解受助者的需求,帶 著受助者一起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樣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 有「進場是為了退場」的工作理念。「進場」是確切了解需求,「退場」 是意識到受助者成長,需求問題可以自己解決,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就像 做父母的看到孩子能自立後的放手一般。 從進場到退場的過程中,至善努力在作的就是培育「人」,激勵人 內在的潛力,讓人有超越自己的動機。如果助人者看待受助者是停留在 同情,那就會傾向「給魚吃」的助人層次;如果期待受助者要有自立的 能力,不成為救濟的依賴者,就要培育「會釣魚」的能力;若我們期待 「人」的成長不光是自己「吃飽喝足」,還進階發展公民意識,顧及別人 利益,建造互助社區生活,這層次的助人目標才能建立起自助系統。

122


抱著「進場是為了退場」的工作心態,在醫療計畫中,至善建構社區 篩選畸形兒童醫療協助制度,讓當地政府、醫療系統熟稔運作模式,連結

123


當地醫療資源共同合作,讓在地醫療系統關心潛在的兒童就醫問題,等工 作模式穩定後,漸漸地至善的工作重心再移至手術後復健與家庭功能重整 的部分。 對於助學金補助,工作不再只是發獎學金讓貧童上學,而是教育家長 與社區重視兒童受教的需求,願意認同兒童持續接受教育,而不會拿獎學 金另作他用;對於生活在兒童之家的孩童,除了注意他們就學與營養的需 求,至善也積極培養工作人員的經營院所的能力,在管理院童生活、教養 院童等能力都能提升。 幼兒園的興建,讓社區中的菁英份子以及地方政府一起參與整體 計畫,加強大家對幼兒教育的共識,並且共同完成一個有形建築物的 成就感,過程中當地政府學會籌畫興建幼兒園所有的工作流程,幼兒 園的經營管理,教育品質的維護方法,至善傳承專業能力,讓他們學 習獨立經營,募集資源繼續為孩童教育努力。這些作法是至善認為能 給予兒童一個好的成長環境,這樣至善才能安心放心地「退場」。 至善的「退場」為的是下一個「進場」,將社會資源再引到下一個需 要協助的地方,創造更多獨立自主的社區或是機構、家庭。這樣的助人關 係,一旦受助者經歷過至善「蹲點」與「陪伴」的誠意,以及民主、尊重 的作風,受助者的主動特質就被培養出來,現今從幼兒園的園長、地方政 府官員,當我去了解他們接觸至善,學習到推動計畫的know-how之後,

124


他們的臉上散發出的光采,是一種自信跟喜悅,並且有熱情想推動更多的 教育計畫。 至善越南工作站開始自行策劃服務計畫,至善仍不間斷提供培訓,借 鏡台灣發展的社會經驗,學習新方案,以繼續規畫越南中部各種教育、醫 療需求的計畫。越南工作站整體的成長,代表至善的陪伴與支持的成果, 當地的力量茁壯起來。遠程來說,至善期待越南工作站可以獨立自主運 作,也就是依靠越南社會資源的支持而去推動服務計畫,至善的角色就可 以「退場」了。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是一個「孤兒」,因為中國的打壓,我們的外交總 是顯得無助,政府為獲得國際友誼的支持,有提供農業技術和醫療服務的 救援工作,而外交援助的背後有許多政治互惠的企圖。比起政府的意圖, 至善是用「友愛」、「世界大同」的工作信念,願意長期投入在一個區 域,作社區發展,作教育訓練,作當地人的培育計劃,直等到當地工作站 能夠獨立作業,獨立募款匯集社會資源,這是更超然的跨國救援工作,更 能贏得「民心」與在地官方的認同。

125


浪漫情懷到專業,務實,反省 百米田徑賽跑,「衝刺」是決勝負的關鍵,國際長期救援的工作倒比 較像是馬拉松跑步,跑步中除了注意目標也要意識到自己的呼吸,調節自 己的呼吸、步伐與環境成為一體,才能在和諧中達到目的地。至善沒有浪 費挫折經驗,重新花心思注意自己的工作態度,要真誠傾聽當地的價值觀 念、文化脈絡、思維邏輯,配合法令規定等差異,入境隨俗的態度是建立 關係的第一步。 至善一開始作跨國服務,國內並無NGO在越南服務,無人傳授相關經 驗,所幸,在最困難的階段,至善改變跨國合作策略,轉為與越南整體環 境中原本的「規律」合拍,接著找出和諧與平衡的狀態,這是當時身為理 事長的王增勇老師所堅持的「反省」態度,至善修正與越南政府的合作態 度,至善真正開始接納越南的現況,也才開啟服務輸送的暢通性。 助人的善良理念,對於國際長期救援的工作,都不是一把「尚方寶 劍」,也不是一個暢通無阻的「通行證」,不是以助人正義為名,就能讓 服務輸送管道快速建立,自由進出國際環境;特別是面對無邦交的國家, 沒有國與國的信任基礎,沒有政府之間的協商,他國的防衛以及「刁難」 實屬正常,為的也是保護他們自己的國家,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值得其他 國際救援的NGO作為參考。

126


「阿福」 至善成立快三年時,遇見了「阿福事件」,至善也在這契機上學習專 業管理經營NGO,學習從單一個案去看到「阿福們」的需求,調查需求以 及有效分配資源,計畫性的解決問題,而不是早期憑著熱情施憐憫,是希 望在給予協助時,能更有效果地解決「根本」的問題。 當時創辦人善山師父意識到自己的熱情衝刺是「不夠用了」,需要新 血注入,灑脫地交棒,讓至善的組織體質更多元,相信他現在再回到越 南,看到工作站的發展,看到自己的同胞能夠執行服務,一定是更欣慰。 當我到越南工作站訪問仲始和其它工作人員,我看到他們工作方法是 有很多當年韓姐遺留下來的制度,強調效率與效果,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大多數人的工作態度是有「執行力」的,是積極的態度,他們看到受助兒 童得到幫助,看到一家一家的幼兒園興建起來,都有感動,都想為自己的 國人作更多的事。 至善越南工作站,小小的組織,有「學習型組織」的味道,工作人員 喜歡在工作中有成長,喜歡仲始主持的讀書會討論,喜歡工作中的挑戰。 (仲始說,讀書會是他去台灣參觀機構學到的,也跟他自己喜歡閱讀也是 謀合的,他希望要在越南推動閱讀方案,工作人員要先喜歡閱讀。) 當我 問仲始主任,現階段甚麼是他們的專業需求,仲始說「社會福利發展的理 論」,他希望有了社會福利或是社區發展的理論,可以看到社區的全面需

127


求,和潛在的問題,作好更多的預防工作。 至善在「阿福事件」後新血接棒,有非營利組織管理,有社會工作, 有社區營造等等的專業人才加入,逐漸地建全台灣社會資源的募集系統, 讓越南工作站無需擔憂的「後盾」,當然這後盾比起其他大型機構的預 算,至善仍屬於小型的國際NGO,投入的經費預算不多〈在初期約美金四 萬多元,到2011年預算是美金54萬4千多元(註一)〉,卻默默在越南中部 進行長期的改造,進行人的培育,興起了兒童醫療與教育的小革命。 袁立德醫師(至善董事長)和王增勇老師(至善副董事長),對於阿福,他 們都有共同的感觸,「阿福」像是至善的菩薩,也像是中越孩子的菩薩, 因為他,至善有了 轉變,因為他,至 善的服務才能深耕 於中越,才能使在 地服務系統建立起 來。

128


跨文化的心態,對話再對話 越南工作站的組織文化,對照中越社會的文化,是不同的。她融合著 越南和至善所帶進來的信念和專業的工作方法,和外部社會在資源匱乏的 狀態,略顯凌亂的社區環境,封閉的政治意識形態,越南工作站成為資源 輸入的管道,成為新觀念的引進門徑,這是至善期許自己是交流兩邊文化 的「橋樑」功能。 每個人、每個社區、每個文化都是獨特的,面對越南社區,至善採用 「對話」的溝通模式去了解受助者、社區跟文化的差異。至善在智杰執行 長推行LFA和ORID的討論方法〈見第六章的註解〉,促進工作人員與社 區對話的能力,以及工作策劃的能力,開發同事的思考潛能,以及整理自 己的思緒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直到目前,智杰執行長認為至善所有的部 門,唯有越南工作站徹底執行LFA和ORID的對話模式,讓至善在推廣兒童 之家的經營能力、幼兒園的興建、社區發展等等的計畫,進展地有明顯的 效率與成效。 許多NGO在組織發展上,將服務據點視為自己的「版圖」範圍,派駐 工作人員在當地,雖然努力降低所看見的問題,但並無讓當地人員有參與 感,在凱博文的《道德的重量》(註二)中說出部分國際人道救援NGO: 『外籍援助工作者和所屬的機構,因為自己所建立和管理的方案,獲 得外界贊助和認可;…..不是應該讓在地工作者,而非外籍人士,來主導

129


這些方案,同時為方案的成敗負責嗎?…如果讓在地工作者自己運作方案 而獲得成效,那麼這些方案或許更能持續下去。』(P.108-109) 『由於這些援助工作者主要是來自於富裕國家的白人,身上帶有某種 新殖民主義的氣息,以及為自己謀利的野心,….非但以專業人士的姿態 出現,甚至把自己當為聖人,…於是任何成功的方案都被期待是由白人領 導,尤其是像史懷哲這樣具有某種英雄形象的人。』(P.109) 至善的工作模式,強調「參與」,強調一起作,強調能力的成長。 LFA和ORID的討論方法是民主的對話過程,會讓所有參與討論的人員, 在民主尊重的氛圍,安心地表露自己對事件的感覺以及看法,因為有了感 受,對於計劃的本身,也就不是那麼有距離,而更願意投入,是激發熱 情與使命的方 法。

130


公民社會 「二次大戰後,台灣物質極度缺乏,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都缺乏營 養,如果沒有外援,連長大都是問題。因此,許多外援透過宗教系統發 送…。」(P.21) 「1950年代間,台灣處於戰後重建狀態,貧窮家庭小孩數又特別 多,…教會機構在海外尋找願意每月定期捐助的外國人,贊助貧童的認養 費。」(P.22) 「六O年代是台灣經濟開始起飛的年代,….1972年退出聯合國,…聯 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補助經費中斷,…國際救援在七O年代紛紛隨著台灣國 際地位的孤立而中止…。」(P.25) 〈社會福利的軌跡,民93,台灣社工專協出版〉 看著台灣過去的歷史軌跡,再對照至善目前所作的越南工作,不就是 當年西方國家在台灣的援助角色?台灣已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的角色,表 示我們社會力和經濟力的成長,至善是靠台灣本土社會資源的累積,完全 本土的經驗,沒有國際組織的「母機構」傳授技術與理念,自己完成服務 輸送的所有工作,是自己摸索、開墾一條「河道」,成就出目前的越南國 際救援工作。

131


「浪漫」的使命感跨越16個年頭,過程中是行政、規畫、執行、協調 等等「不浪漫」的工作才有現在的成果,智杰執行長說「至善規模雖小, 但滴水可以穿石。我們花了八年的時間在越南成立工作站,至善所擁有的 特質,是一份不變的耐心、毅力、尊重和源源不斷的愛心。」

132


近年來,台灣人口結構中年年增加的「新台灣之子」(註三),他們的 母親多來自於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對於我們的新同胞,需要更多的「友 愛」的交流,而不是歧視,不是同情,不是「貼標籤」矮化他們。至善在 1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建立台灣和越南的交流,他們是了解越南文化的, 他們是見證越南的成長,現在他們是有機會讓台灣社會學習認識新同胞的 文化,在台灣社會建立對越南民族的「友愛」,讓我們的社會更友善地接 納新台灣之子與他們的母親。 願「友愛」的信念,不只在越南逐漸擴大,也在台灣興起另一波的人 文思潮革命。

133


註一、世界展望會每年援外經費約有1000萬美元。(基金會在國際發展與 援助的角色,官有垣&邱瑜瑾,2003) 註二、《道德的重量》,心靈工坊出版,第三章。 註三、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民國98年外籍母親所產的新生兒16,612, 佔總新生兒人口9.13%。民國99年國中小學生中,母親為外籍人士 的學生人數,總共有176,373人。

1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