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佛 必 備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易 解
江 禪 楷
編 註
附記: ˊ ㄉㄨ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看好要擺放在 最恭敬處,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 ˋ ㄓㄨㄟ
如經書破損亦應妥為補綴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 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 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 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2-
目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5-14
-3-
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身業真言
ㄏㄜ ㄏㄜ
ㄏㄜ ˊ ㄆㄛ
ㄙㄨ ㄛ
ˊ ㄏㄨ ˋ ㄌㄚ
ˋ ㄖ
ˊ ㄈㄚ
ㄏㄜ ˊ ㄆㄛ
ㄙㄨ ㄛ
ˊ ㄋ ㄧㄥ
ˊ ㄊㄨ ㄛ
ˊ ㄌ ㄧㄣ
ˋ ㄇㄛ
ˋ ㄌㄚ
ㄅㄛ
ㄨㄥ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ˇ ㄨㄟ ˇ ㄉㄧ
ㄌㄨ ˋ ㄉㄨ
ˊ ㄈㄨ ˊ ㄆㄛ
ㄙㄢ
ˇ ㄋㄤ
ㄧㄝ
ㄧㄝ
ㄨㄥ
開經偈
ˊ ㄆㄛ
ˊ ㄏㄨ ˋ ㄏㄜ
ㄌㄨ
ˋ ㄉㄨ
ㄨㄥ
ˊ ㄋㄢ ˊ ㄊㄨ ㄛ
普供養真言
ˊ ㄆㄛ
ㄙㄨ ㄛ
ˋ ㄌㄧ
ㄒ ㄧㄡ
ㄒ ㄧㄡ
ㄏㄜ
ˊ ㄉㄚ
ˋ ㄌㄚ
ˋ ㄖ
ˊ ㄈㄨ
ㄨㄥ
ˇ ㄇㄨ
ㄉㄨ ㄛ ˇ ㄇㄢ
ㄙㄢ
ˊ ㄨ
滅定業真言
ㄙㄨ ㄛ
ˋ ㄌㄧ ˊ ㄇㄛ
ㄒ ㄧㄡ
ˋ ㄌㄧ ˋ ㄌㄧ
ㄒ ㄧㄡ
ㄏㄜ
ˊ ㄇㄛ
ˋ ㄌㄧ
ㄒ ㄧㄡ
ˋ ㄌㄧ
ㄒ ㄧㄡ
ㄨㄥ
ˊ ㄋㄢ
-4-
ˊ ㄇㄛ
ㄒ ㄧㄡ
ˋ ㄌㄧ
ㄉㄨ ㄛ
ㄒ ㄧㄡ
ˋ ㄌㄧ
ㄉㄨ ㄛ
ㄒ ㄧㄡ
ㄨㄥ
缽剌末鄰陀寧娑婆訶 嗡
伐日剌斛 三婆咈 耶耶曩 嗡
底尾娑婆訶 度嚕度嚕 嗡 母馱喃 南無三滿多
咈日剌怛訶賀斛 嗡
娑婆訶
修修利
摩訶修利 修利修利 嗡
娑婆訶
修摩利
修摩利
修多利 修多利 嗡
淨口業真言
淨意業真言
安土地真言
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 空,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解】:觀自在菩薩,一般人都認為是指「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是位 觀自在菩薩 大菩薩,祂專觀察尋求世間眾生受苦時,只要是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的音聲,菩薩聞得此音,即時尋聲救苦,使令解脫,故名「觀世音」。 凡受任何苦難,一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即感應道交,一定來解救。觀 世音菩薩已於過去無量劫中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由於大悲願力,倒 駕慈航,現作菩薩,故眾生有苦難,只要念祂,普門示現隨傳隨到, 真不可思議。 ,大慈大悲,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祂現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 照見法界,到處尋聲救苦救難;隨三十二應化身,在凡塵世間到處方 便度眾;在中國以化天女身最膾炙人口,尤其以「無畏施」應眾生脫 離恐怖;又眾生如遇貪、瞋、癡三毒之煩惱襲身,只要誠心念「南無 觀世音菩薩」之聖號,便得解脫;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所示皆是, 其感應之事跡,不勝枚舉。 故在中國都以天女身而供奉於堂上,正如所謂的「家家彌陀,戶 ,由此可見中國人民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普遍;甚至如福建 戶觀音」 沿海之湄州,林默娘姑娘修道成功,昇天成為海神,在海上及各地, 到處現千眼、千耳(/千里眼、順風耳)聞聲救苦救難,保護海上漁民 及陸上百姓,被供奉為媽祖:天上聖母。現在台灣各地興建的媽祖廟 後殿,一定供奉著觀世音菩薩; 「媽祖婆」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可以說信仰媽祖就等於信仰觀世音菩薩。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是指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 觀自在菩薩 薩;所以,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誰就可 以稱為「觀自在菩薩」。「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 人生的真諦究竟。菩薩修至第八地以後,才能得色、心、智等三自在; 也就是已經通達真理,他已斷後天分別與先天俱生之「我、法」二執, -5-
度生死苦海。 本經很明顯是指後者之菩薩,並非完全指正法明如來之倒駕慈航 的觀世音菩薩,因祂早已成佛,何來再修此般若波羅密多呢?當然也 可以指觀世音菩薩,祂為了方便度眾,把祂已證道的過程向世人開示, 藉以為學習的對象榜樣。又有人以為「世」字與唐朝皇帝李世民的「世」 字有忌諱,故迴避之,而改稱觀自在。這些都是無稽之談;甚至是穿 鑿附會。但若要方便說也未嘗不可矣。 「菩薩」二字是菩提薩埵四字的簡化,是指「覺悟的有情」 ,他是 覺悟真理,利濟人群,淨化自已,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凡修到照 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者,都可名之為「觀自在菩薩」 。 「行深般若波羅 行深般若波羅蜜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多時 ,是指菩薩所修行的法門。在因地修「照 見五蘊皆空」,果地得「度一切苦厄」而自在。「深般若」是指甚深智 慧。 「波羅蜜多」是指到達彼岸;指越過此岸之苦海,而到達清涼、無 痛苦的涅槃彼岸。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 ,是指觀照見到五蘊,都是無自性。「空」字並 非空無所有、或指空間。此「空」字在大乘經裡指「空無自性」、「緣 起性空」的意思。 「五蘊」是物質與精神的一切,能於此五類法洞見其 空,即見到一切法空。 「蘊」是指「積聚」意,一類一類的總聚。此「五」 類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此「色」不是儒道所謂之「飲 食男女」 、 「食色性也」之色,非指男女貪愛之色,或青黃赤白之顯色; 而此「色」乃是有「質礙、變壞」義的。凡是有體積、佔有空間位置 者皆是質礙。變壞是說物質本身內,其構成組織之成分:分子、原子、 核子、質子、中子、電子、離子、介子等互相撞擊,所產生之內部質 與量的變化,雖形態有變但質量仍不變(物質能量不滅定理)。 另外「受 受、想、行、識」等四蘊,是指我們人的精神作用、心理 活動的現象,此四類為: (一)受 受蘊:是指我們內心接觸外境時,所感之苦受、樂受、不苦不 樂之捨受等之情緒的領納,內心所反應的作用。 (二)想 想蘊:是指我們內心接觸外境所產生之想像、聯想、分析、綜 合等,認識事物之形相、外表及其作用。 -6-
(三)行 行蘊:是指我們內心與外境接觸時,心想如何適應、改造,依 之而啟動身、發語,所造作之意志行為。 (四)識 識蘊:是指我們內心對外境之認識、了別、識別之作用。 以上之五蘊都是無我:「空無自性」的;「自性」是指自己如此、 永遠如此、本來如此、不假他緣、獨立自主;此不變、獨存的實體性, 佛陀用「無自性」來否定它。因為世間之有為法,它是由種種因緣條 件結合而暫時存在的,由此存在所起的作用和形態,都不過是關係的 假現。如果關係條件一旦起了變化,形態也就跟隨之起變化,原本的 功能作用當然也就不存在,而改變成其他功能作用了。 故說照見五蘊皆空。修行者能這樣觀察、體驗了知一切法都是「空 無自性」 ,那麼對人生之苦痛、困難、繫縛,才能解除,故又說「度一 切苦厄」 。本經整體總綱的意義完全在此,以下則是舉例分析說明。
『舍利子! 舍利子!色不異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 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ˊ ㄈㄨ
【解】 :佛陀之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 舍利弗 ) , (請勿誤會火 化後之舍利) ,被佛陀呼喚作為本經中,問答對應的方便事宜。在五蘊 中先舉色蘊為例;經中提到「色」與「空」之關係,以「不異」、「即 是」四字來說明; 「不異」即不離、無差別。是說色離於空,色即不成; 空離於色,空亦不顯。色空、空色兩相不離而且相即。此空色不相礙 而相輔相成。 其他四蘊:受、想、行、識也是一樣,都與「空」相即、不離。 也是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 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 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空」理是一切 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無不如此;即無不是「緣 起無自性」的。
『舍利子!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不 增不減。 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受想行識。』 -7-
【解】:「諸法」是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空性」即一切法之 本性、自性;一切法以「無自性」為自性,自性即是「無自性」 。經中 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使從空有、相即的相對觀中,超空有相 待,而親證無色、受、想、行、識的空性。 此空性,本經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表示。 「生 滅」是就事物的自體存在與不存在而說的;生是生起,是有,滅是滅 卻,是無。「垢淨」,是就性質上而說的:「垢」即是雜染,「淨」是清 淨。 「增減」 ,是就數量上而說的: 「增」即數量上增加, 「減」即減少。 世間的一切事務,不外是體性的有無,性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少。 任何一法,都不出此體、質、量三者,所以本經特舉此三對。約菩薩 的證入空相說,即通達諸法自性空, 「空」非先有後無,或本無今有的, 所以說不生不滅;空性離煩惱而顯,然在纏不染,離纏也並非新淨; 空不因證而新得,不因不證而失去,所以也就沒有增減。此究竟真理: 畢竟空,只是法爾如是。悟入畢竟空性,離一切相,所以說:是故空 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色聲香味觸法。』 【解】 :以下在說明十二處、十八界等之「緣起性空」道理;先明十二 處「空」 。十二處,也是一切法的分類,與五蘊不同。十二處是把宇宙 間的一切現象,總分為「能取」,與「所取」:能取是指六根,即眼、 耳、鼻、舌、身、意; 「所取」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 這是認識論的分類法。 我們之有種種認識,皆因內有「能取」之六根(/ 根指感官)為所 依,外有所取之六塵(/ 塵指境)為對象。眼等前五根(/ 眼、耳、鼻、 舌、身) ,是指依扶塵根內的淨色根而言;淨色根是指類似視覺等神經, 其傳導知覺訊息,循神經系統而到達腦部中樞,快速超越電流。 (一)、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顯色之青、黃、赤、白、或形色之長、 短、高、下、方、圓等等。 (二) 、耳根所取的是聲境,指有情、無情所發出的音波振動,而造成 的聲音。 -8-
(三)、鼻根是取香境,指嗅覺所聞出之香、臭等氣息。 (四) 、舌根所取的是味境,指舌頭上味蕾品嚐食物所感知的味道,如 酸、甜、苦、辣等。 (五) 、身根所取的是觸境,指身體皮膚表層或深層中,滿部神經系統, 觸覺物之冷、暖、細、滑、粗、澀、軟、硬等等。 (六) 、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是指內心的意志行為活動,所有之心法 及心所法(/ 善法、惡法、有為法、無為法)均屬之。我們的認識活動, 不能離此「能取、所取」,此十二種都名為「處」 ,「處」是指生長義; 即一切精神活動所依止而得生起的。 佛說此十二處,主要在顯示「空無自性」 ,在能取的根與所取的境 和合而後起的;應知眼等六根、六塵空都無我,一切都是緣起無自性; 故說「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解】:此名十八界空;其中包括: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 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 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等等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 「界」是指「種類」義,此十八類,雖是互相關係的,但在各個 的作用分齊上,又是各個差別不相混淆的,即所謂的界限、各有自己 的範圍限制。如眼只能見色、耳只能聞聲、鼻只能嗅香、舌只能嚐味、 身只能覺觸。 上所說的十二處,是從精神活動生起的依止處說;而明「見聞覺 知」的緣生無我。此處之十八界是從完成認識作用不同說;能取的六 根,所取的六塵,及根塵和合所發之六識,總共為十八界;也即因此 而明「無我」 :界分別觀。 有情的活動,是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識等的三 種現象的。以上十八界明無我,而十八界各個是眾緣所成的,求其實 性不可得,故也是畢竟空寂、無自性;故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按】 :根本佛教只講到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 大乘又開展到八識,再加上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甚至第九阿 -9-
陀那識。此極符合現代教育心理學所講的「知、情、意」和潛意識。 請詳見唯識學之八識規矩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解】 :此觀十二緣起性空。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 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 緣生、生緣老死。 此十二支緣起,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也是「此有故彼 有,此生故彼生」之緣起法則,是說諸法是相依相待而有的。有此法 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 世間一切因果的存在,都是這樣子的。我們現見事物的存在,只 不過是因某些條件在保持均衡狀態下罷了,條件若是變遷了,事物即 不能存在,而隨即改變成其他形態性質與功能。 十二因緣,如環的無端,每一個環節扣緊另一個環節,環環相扣, 此是流轉生死的十二過程;若當中任何一環斷裂,即可脫離生死輪迴。 佛菩薩等解脫生死苦已,就是在了知十二緣起的法則: 「此有故彼 有,此生故彼生」 。他們把握其流轉的原因,於是控制它、轉變它,此 中只有受與愛二支,修行者可以掌握得了,也是修行者之下手處;故 要好好地謹慎去感「受、愛」。 此流轉中之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故經中說: 「無無明…… 無老死」 。無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於是佛又說緣起的還滅門, 「無 明盡……老死盡」,「盡」是滅的意思;此還滅的十二緣起,即無明滅 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 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 滅,生滅則老死等滅,人就解脫了,沒有苦厄災難。 事物的生起由於因緣,事物的消滅也是由於因緣,生起與消滅都 是依因果關係;所以流轉門的雜染法與還滅門的清淨法,都是緣起的。 佛說此還滅緣起,為「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滅、無」都 是緣生的否定,不離緣起的;緣起性空,此無明滅到老死滅,當然也 是「空無自性」了,對流轉的雜染法與還滅的清淨法,修行者能正確 - 10 -
的悟解它、掌握它、進而改善它,就是修行的著手處。 菩薩修般若時,見十二緣起畢竟空,沒有生起相,也沒有十二緣 起的滅盡相,都是緣起無自性。所以經中說「無無明……亦無老死盡」 。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 【解】:此觀「四聖諦」之空無自性,也是指一切從眾緣起,「緣起無 自性」; 「諦」是指真理、真實不虛。 「苦聖諦」是說: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 得、五蘊熾盛等八苦。雖有時少有所樂,但終還是不究竟,還是苦。 因人總是喜新厭舊,樂一久,神經一疲勞、麻痺,又繼續苦苦去追求 另外一個新的目標,且導致樂極生悲,當然也會否極泰來;故人生是 苦,真實不虛,故名苦諦。 「集聖諦」是說:造成苦的原因,是為無明(癡)、愛(貪)、見 (瞋)等煩惱所構成,由此為「因」而引起之苦果,故名為「集聖諦」。 「滅聖諦」是說:從因生果,苦非滅不可,苦一滅即得解脫,是 故稱「滅聖諦」。 「道聖諦」是指,欲得苦滅,則須依滅苦之道;道即是指道路、 方法,由此可以脫苦。如修行者修八正道、六波羅密多,是道聖諦。 苦、集二諦,在說明有漏世間的因果;滅與道諦,在說明清淨出 世間之因果。世間、出世間都有其因、有其果的,所以分為四諦。染、 淨因果法,一切從眾緣起,緣起無自性,故菩薩修般若時,觀此四聖 諦,都是緣生緣滅,畢竟空無自性;故說「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 【解】 :此觀能證之「智」與所證之「理」皆空無自性。此「智」為「現 觀」義,即是直覺的現前觀察,洞見真理。有能證的現觀,即有所證 的真理, 「能與所互相對待」 。 「智」是能觀, 「得」為所觀; 「智」為能 得, 「得」是所得。所證所得,約空有說,即是空性;約生死涅槃說, 即涅槃;約有為、無為說,即無為。 總之,對智為理,對行為果,此智與得,本經皆說為「無」者, - 11 -
此是菩薩般若的最高體驗。 「能所」不可得,所以能證智與所證理,也 畢竟空寂。 前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類說,屬於事; 十二緣起、四諦,是從事相以顯理說,屬於理。又十二緣起、四諦是 觀理,智得是證果。此事相與理性,觀行與智證,在菩薩般若的真實 體證時,一切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切是畢竟空寂; 緣起無自性的;故說「無智亦無得」 。
『以無所得故。』 以無所得故。』 【解】 :這是對 「照見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切法所以無不皆空。 : 真空,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說: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 四諦、智、得等等上,求其「自性」本不可得,因法法的自性不可得, 所以是空。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過眾生未能徹悟而已;不可得的, 還它個不可得,直顯一切法的本來,所以說: 「以無所得故」。 菩薩般若以無所得,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空,由此離「我、法」二 執而得解脫。從理論上說,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說明蘊等所以是空; 從修證上說,即以無所得慧,所以能達到一切法空性。這一句,是總 結以上五蘊等等,皆空無自性的理由;故說「以無所得故」 。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無罣 礙故, 礙故,無有恐怖,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 【解】 :此是在說、菩薩修成而得涅槃果。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觀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無罣礙」 。菩薩離煩惱執障,能心中 清淨。「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為愚癡心所生起,心有罣礙,執 有我、有法,而患得患失,即無往而不恐怖。 菩薩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為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遠 離顛倒夢想」 。顛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為,根本是執「我」、 執「法」 ,因此而起的:無常計常,非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 夢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顛倒想。 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 - 12 -
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於生死, 能得「究竟涅槃」 。我們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處事待人, 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故心無罣礙,無 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菩提。』 【解】:「三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四方、四維、上 下等之十方諸佛,從最初發心,中間修菩薩行,直到最後成佛,無不 是依般若為先導的。所以說: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指:無上正等正覺; 「正覺」是指對 於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以證得,但不 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 無上;唯佛所證,如十五、十六的月之圓滿無缺,故名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大明咒,是無 上咒, 上咒,是無等等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切苦,真實不虛。』 真實不虛。』 【解】:此是引為譬喻、讚說般若的功德。「咒」是指印度人藉咒裡的 鬼神名字和秘密號令,解決人力所無可奈何的事。凡欲求福、息災、 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損害人,都可從咒力中獲得。「大神」,是比 喻讚嘆般若有極大的力量;「大明」,是比喻讚嘆般若能破一切黑暗愚 癡。 「無上」 ,是比喻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沒有更過其上的。 「涅槃」 為無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為「無等等」 。今此般 若依之可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所以說: 「能 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揭諦揭諦,波 羅揭諦, 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菩提薩婆訶。』 【解】:此專為遲鈍根基人所巧說的般若。此密咒本不加以任何解說, 只要一心持誦,精神集中而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為引發智慧的方 - 13 -
便。密咒解說起來,實與教義一致。 「揭諦」是「去」的意思; 「波羅」 是「到彼岸」的意思;「僧」是「眾」的意思;「菩提」是「覺」的意 思; 「薩婆訶」是「速疾成就」的意思。綜合起來,即是:去呀!去呀! 到彼岸去呀!大家都去呀!但願正覺速疾成就!大家同脫苦厄、同得 菩提。
功德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以此功德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及於一切
願生西方淨土中
普願災障悉消除
我等與眾生
九品蓮華為父母
世世常行菩薩道。
皆共成佛道。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14 -
跋: 本經之註解,大都採用 印順導師所編著之「般若波羅密 多心經講記」的精華,再參酌個人多年學佛的心得及在其他地 方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而成,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共鳴, 並請各位大德不吝教正,以便再版補上更正。本書完成之後, 還恭請 上宏 下印法師指導教正審閱。凡學佛的弟子無不熟稔 此經,大家朗朗上口,經中要義如何,希望讀之本文,有所助 益是盼。阿彌陀佛! 三寶弟子:江禪楷(江永長)謹識於台灣 嘉義 2010/05/27 中文版總校正於 2016/02/05
- 15 -
本人佛學註解書籍 <壹>、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中文註解對照版: 中文註解對照版: (一)、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二)、佛說八大人覺經。(三)、佛說四十二 章經。 (四) 、佛遺教經。 (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 (七) 、佛說阿彌陀經。 (八)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九) 、地藏 菩薩本願經。 (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貳>、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二)、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三)、佛遺 教經解。 (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五) 、百法明門論簡義。 (六) 、唯識三 字經講話。 (七) 、八識規矩頌易解。 (八) 、唯識三十頌易解。 (九) 、唯識二 十頌講話。 (十)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在家菩薩 六重二十八輕戒。 (十一) 、六祖壇經易解。 (十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十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十四) 、佛法精選概要。 (十五) 、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十六)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十七) 、佛說彌勒三經 要解。 (十八)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十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二十)、 學佛隨筆錦集(上、下)。(二十一) 、佛門早晚課誦要解。
本叢書將上網流通歡迎下載錄印,徵求善心人士發心助印廣以流通。 請電郵信箱:mayawaz@gmail.com ◎本書之內頁插圖浮水印,諸佛菩薩法像照,為凡云企業版權之所有, 承蒙大德法喜允許使用。本人特此致謝!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疾疫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 16 -
助印佛書有十大利益(節錄印光大師文鈔): 一、 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 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 悉皆不受。 三、 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 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 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 作吉利。 六、 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七、 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 禮拜。 八、 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 轉男身。 九、 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 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 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 速得成佛。 助印經書,既有如此殊勝功德,故凡遇:祝壽、賀喜、免災、祈求、 懺悔、薦拔之時,皆宜歡喜施捨,努力行之。
願以此閱讀(助印) 助印)經典之功德 迴向往生者○○○ 向往生者○○○ 罪障消 除 永離三途 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 再迴向現世者○○○ 向現世者○○○ 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 證菩提。 證菩提。 (可酌情再加,如:家庭大小和樂平安,子女開智慧、學業進步,事 業有成,夫妻白頭偕老,父母健康長壽,學佛有成,在菩提道上,共 相增長,互相提攜勉勵,冤親債主悉皆蒙利,同霑法水等等。眾讀者 每當讀誦一階段或幾天或一部分或整部經皆應如是迴向。)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