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The basic materials for learning Buddhism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The Sutra of Diamond)
江 禪 楷 編 集 Editor:CHIANG CHAN-KAI
附記: ˊ ㄉㄨ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看好要擺放在 最恭敬處,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 ˋ ㄓㄨㄟ
如經書破損亦應妥為補綴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 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 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 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 金剛經) 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The Sutra of Diamond)
目錄 引言(preface)...........................................................................................................7 釋經題...............................................................................................................................9 示宗要.............................................................................................................................10 敘傳譯.............................................................................................................................10 正釋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分
一、法會因由分 The Reasons for the Dharma Assembly.............................................11 乙二
發起序.................................................................................................................12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說
二、善現啟請分 Subhuti’s Request..............................................................................13 丁二
許說.....................................................................................................................15
丁三
正說
戊一
發心菩提
三、大乘正宗分 The Orthodox Doctrine of the Great Vehicle....................................16 四、妙行無住分 Wonderful Practices is to not Rely on Anything 戊二
伏心菩提.............................................................................................................19
戊三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
五、如理實現分 Genuine Discern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Suchness..........................22 己二
眾生久行乃信
庚一 問
六、正信希有分 Proper Faith is Rare...........................................................................24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25
辛二
久集善根.............................................................................................................25
辛三
諸佛攝持.............................................................................................................26
辛四
三相並寂.............................................................................................................27
己三
賢聖無為同證
庚一 舉如來為證
辛一
正說
七、無得無說分 Nothing Attained, Nothing Spoken.....................................................29
-3-
辛二
校德
八、依法出生分 They Arise from Dharma...................................................................31 庚二
舉聲聞為例
九、一相無相分 The One Appearance Is Beyond Appearances...................................33 庚三
舉菩薩為證
壬一
嚴淨佛土
辛一 正說.............................................................................39 癸一
得無生忍
十、莊嚴淨土分 Adorning Pure Lands.........................................................................40 壬二
成法性身.............................................................................................................42
辛二
校德
十一、無為福德分 The Supremacy of Unconditioned Blessing..................................43 十二、尊重正教分 Revering the Proper Teaching........................................................44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問
十三、如法受持分 Accepting and Upholding the Dharma of "Thusness"...................46 戊二
答
己一 正說
庚一
化法離言.............................................................................................................46
庚二
化處非實.............................................................................................................48
庚三
化主無相.............................................................................................................50
己二
校德.....................................................................................................................51
丁二
歎奉持功德
己一
深法難遇歎
戊一 空生(須菩提)歎法美人
十四、離相寂滅分 Leaving Appearances and Still Cessation......................................52 己二
信者難能歎.........................................................................................................54
戊二
如來勸行歎勝
庚一
正說
辛一 略歎.........................................................................................56
辛二
勸行
壬一 忍辱離相勸.............................................................................57
壬二
佛說無虛勸.........................................................................................................60
庚二
校德.....................................................................................................................61
己一 略歎勸行
十五、持經功德分 The Merit and Virtue Gained from Upholding this Sutra..............62 己二
廣歎顯勝
庚一 正說
辛一
獨被大乘勝.........................................................................................................64 -4-
辛二
世間所尊勝.........................................................................................................67
辛三
轉滅罪業勝
十六、能淨業障分 Karmic Obstructions Can Be Purified...........................................68 庚二
校德.....................................................................................................................69
己三
結歎難思.............................................................................................................71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十七、究竟無我分 Ultimately There Is No The Self(Ego).....................................72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72
己二
分證菩提果.........................................................................................................74
戊四
出到菩提
己二
成熟眾生.............................................................................................................77
己三
莊嚴佛土.............................................................................................................78
戊五
究竟菩提
庚一
正說
己一 成就法身.........................................................................77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辛一 知見圓明
十八、一體同觀分 Contemplating the Oneness of Everything....................................79 辛二
福德眾多
十九、法界通化分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Dharma Realm...................83 辛三
身相具足
二十、離世離相分 Leaving Both Form and Appearances...........................................84 辛四
法音遍滿
二十一、非說所說分 What is Spoken is not Spoken...................................................86 辛五
信眾殊勝.............................................................................................................87
辛六
正覺圓成
二十二、無法可得分 No Dharma Can be Obtained....................................................88 二十三、淨心行善分 A Pure Mind Does Wholesome Deeds......................................88 庚二
校德
二十四、福智無比分 Blessings and Wisdom Beyond Compare..................................90 己二
現化身事業
庚一
化凡夫眾
二十五、化無所化分 Transformung Without There BeingAnyone Transformed........91 -5-
庚二
現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一
正說
二十六、法身非相分 The Dharma Body is not Appearances.......................................92 二十七、無淨無滅分 Not Destroyed Nor Annihilated.................................................94 壬二
校德
二十八、不受不貪分 No Greed and Nothing Acquired...............................................96 辛二
威儀
二十九、威儀寂靜分 The Quiescence of his Awesome Demeanor..............................97 庚三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
三十、一合理相分 The Principle of a Unity of Appearances.......................................98 辛二
世界.....................................................................................................................99
庚四
說無我教
三十一、知見不生分 Knowledge and Views are not Produced..................................101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別明離相
戊一
應如是知見信解...............................................................................................102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
三十二、應化非真分 Responses and Transformations are Unreal.............................103 丁二
結示正觀...........................................................................................................105
甲三
流通分...............................................................................................................106
跋..................................................................................................................................108
-6-
引言( ): 引言(preface) 在中國佛教界,金剛經與心經,流行頗為普遍。尤以唐宋盛極一 時的禪宗,與金剛經結有深厚的因緣。六祖慧能大師就因聽了金剛經 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頓開佛慧、開悟的。在六祖慧能以 前,禪宗世代是以楞伽經唯識思想作為印心的根據,六祖慧能以後, 金剛經中觀思想即取代了楞伽經。在宋朝,出家要當和尚,可要通過 國家資格考試認定的,其中就有金剛經這一科必考,可見本經被重視 及其當時弘通之盛!本經之普遍受到重視,當也有其特殊之因緣。概 言之,中國佛教有兩個特點:(一)、重實踐:注重行持,尤其重於從 定發慧的體悟。(二)、好簡易:中國人的習性好簡,浩繁的經論,是 ˋ ㄓ
極難普遍流通的。本經既重般若的悟證,卷帙 又不多,恰合中國人的 口味,之所以能特別的盛行。 本經的文義次第,似極為難解,讀本經不難會發現一而再地重覆, 很多句法也極類似,會讓人讀起來陷入迷網;但經
上印 下順導師精闢
的提示、分段,註解、勾出重點後,使人讀起來就是會豁然開朗,不 會墮入五里霧中,而理不出頭緒;導師他說道: 「若人如不明全經的文 義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經的宗趣。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為印度學 者所公認!所以,在中國對本經的注釋雖多,大抵流於泛論空談,少 有能發現全經脈絡而握得宗要的!」此即有經過
印順導師釐訂新的
發現,特整理不同的面貌給國人讀本經的依據,實不愧為現代佛學的 泰斗,本人也特別對
印順導師表示衷心的敬意,在本書中幾乎全部
囊括接受導師的理念,只稍微再系統化重新整理,去蕪存菁,摘錄歸 類其要點;先錄經文,再用白話加以翻譯、註解、申論,另外再加入 一些我個人多年來學佛的心得當註腳,相信讀起來較容易懂,這些都 可要歸功於導師卓越的貢獻。本人不敢專美於他。至於中英文對照則 要感念嘉義竹崎香光寺
上悟 下因法師的提醒與鼓勵。
本人約從民國七十二(1983)年代開始,就埋首於佛法之探討, 記得當初在暑假期間,參加佛光山所舉辦為期一週的教師佛學營,經 一位師父介紹讀妙雲集,我就在佛光山的圖書館,借了這本佛書:般 若經講記,拿回家閱讀,印象中很多地方似懂非懂;又在偶然機會下, -7-
在嘉義的妙雲蘭若住持慧理法師引進下,郵購請了整套妙雲集,在嘉 義力覺佛學社及佛青會又經過
上宏 下印法師的提示,讀妙雲集要從後
面中間幾本比較容易懂的看起,上宏
下印法師還叮嚀說,讀妙雲集等
於讀了整部大藏經,他說這部妙雲集是
印順導師,集其一生所研究
佛法的精華選錄,當我們看了這一部小藏經:妙雲集,也就等於讀了 整部的大藏經。本人聽了之後大受鼓勵,既然大藏經讀不起,不如甘 脆就讀小藏經就好,於是鼓起勇氣,經十多年披閱,如遇到看不太懂 的地方,就暫時擱置保留,繼續往下看去,就這樣一本又一本的讀, 讀了又讀,結果發現
印順導師,前前後後文章中,不厭其煩、一而
再地重申,提起緣起無自性的觀念, 『無常、無我』深入文義中,破我 執、法執,而達我空、法空,進而空空。 『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針 對一般學佛者的誤會, 印順導師一再強調『空』就是無自性的緣起。 他又對中國佛教有其獨特不同於人的看法,他力爭回歸佛陀原始時代 的根本佛法。他對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思想極為推崇稱讚,很多他的 著作也與這部論著有關。 本人對
印順導師的其他著作幾乎都有請購閱讀:華雨集、印度
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印順導師年譜等。今生雖還未能全盤完全 領會吸收導師的著作,但也略有知會其一、二,也堪稱足矣。本書完 成之後當恭請
上宏 下印法師過目校閱審定指正,並請十方大德不吝批
評教正,感謝三寶龍天護持。 三寶弟子:江禪楷(江果長)誌於台灣 嘉義 2012/01/16 中英對照版 2015/09/22
-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 金剛經) 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一、釋經題: 釋經題:底下解釋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 、金剛:是為世間自然界希有的寶物,係純碳(原素 C)經高溫 熔化後又極高壓密度濃縮所產生之碳化物,只有經地殼劇烈變化後才 會有;如火山爆發或地球經過劫數成、住、壞、空之大變化等,才能 產生的東西;其它由人工製成之金剛品,目前還趕不上天然品;它可 用在工業上,因它硬度高又耐磨,而天然之金剛石,可雕刻琢磨成金 剛鑽石,它可磨成五顏六色的裝飾品,其身價非凡,勝過金銀之寶物。 它有三個特點:堅固、明淨、快利。又世間之金剛雖不易破壞, 但還是物物相剋,唯一的缺點就是若把它放在龜殼上,用羊角去捶擊, 即可碎矣。惟有菩薩所莊嚴的金剛寶:般若智,才能破壞一切煩惱, 而不會被一切所壞。 (二) 、般若:指「智慧」 ,是從由觀慧為方便而達到如實證知的意思。 重在實相慧離言發悟,策導萬行。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三種。 (三)、波羅蜜:指「度到彼岸」,是說修學佛法,能破無明殼之貪瞋 癡等習性,而解脫;從此煩惱世間到達彼無煩惱之世間。亦即脫離生 死的此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死的對岸。 (四)、經:指「編集的經典」 ,有如線貫穿不令散失,可以編輯。 金剛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不為妄執所壞;它的 堅固、明淨、快利,如金剛一樣。般若為大乘道體,它為其他五度(忍 辱、佈施、持戒、精進、禪定)之眼目;它們為般若所攝持,萬行始 能達到究竟佛果,成為波羅蜜。然而,般若也需要萬行的莊嚴,如沒 有眾行助成,般若也等於小乘的偏真智,不成其為波羅蜜。所以,般 若為菩薩行的宗主,而又離不了萬行。 發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剛的妙慧,徹悟不失不壞的諸法如實相, 依菩薩修行的次第方便,廣行利他事業,則能到達究竟彼岸:無上菩 提,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9-
二、示宗要: 示宗要 ˋ ㄋㄡ
佛為須菩提說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度眾之菩提心) ,直至究 竟菩提,徹始徹終的歸宗於離相無住。般若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取諸相,即生實相,即名為佛。 本經由須菩提兩次發問:發菩提心如何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 陀的回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明顯本經分成兩段。初問初答為般若道, 後問後答為方便道。是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 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 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 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 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此二道即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 發心菩提: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 發心菩提 大心,是發世俗菩提心。(二)、伏心菩提 伏心菩提:發心後,依願修六度,漸 伏心菩提 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三)、明心菩提 明心菩提:伏粗煩惱後,進而修止 明心菩提 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是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 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此三階是為般若道。此明心菩提前是 般若道為證悟;後為方便道是為發心。(四)、出道菩提 出道菩提:修方便道, 出道菩提 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離三界,到達佛果。(五)、究竟菩提 究竟菩提:斷煩 究竟菩提 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明白 此二道、五菩提,即可知須菩提與佛的二問二答,及全經之脈絡。
三、敘傳譯: 敘傳譯: 本經為姚秦(五胡十六國之一)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翻譯,此經 一直都是中觀家的誦本,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翻譯的,信實而能達意, 文筆又優美雅馴,可謂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什公的譯典,千百年來, 受到國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揚。中國也從六祖惠能後,禪宗才重 視金剛經。
- 10 -
正釋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分 <一>法會因由分 Section One: :The Reasons for the Dharma Assembly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一時, 一時,佛在舍衛國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英譯】 :Thus I had heard, “Once upon a time, Buddha dwelt(/ 英譯】 : lived)at Shravasti in the Jeta Grove(/ Woods)Garden of the Benefactor of Orphans and the Forlorn(/ Lonely), together with a gathering of great bodies of Bhikshu, twelve hundred fifty persons in all.” 【註】: dwell:居住 Shravasti:舍衛國 Jeta Grove:祇陀樹叢 Orphans and the Forlorn:給孤獨園 兒
Garden of the Benefactor of
forlorn:孤獨的 benefactor:捐助者
orphan:孤
Bhikshu:比丘 in all:總共
【解】 :這部經是佛陀如此說,我阿難如此聽;現在就照著我所聽來的 : 又如此誦出,真實不虛,一一契合於佛說。那一次說法時,佛陀:釋 ㄐㄧㄠ
迦牟尼佛,祂是大智慧又大慈悲的究竟圓滿者。講經的地點是在憍 薩 羅國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此園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發心修蓋供 養給佛陀講經說法及住宿的地方,樹是波斯匿王之王子祇陀奉獻施捨 的。聽法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都是證得大阿羅漢果位, 此僧團同住於祇園。 【註】: (一) 、一時:泛指某一個時候,即那一次說法的時間點。因各地的時 間不一,曆法不同,不能定說所以泛稱為一時。 (二)、佛:為『覺者』,是無上正等正覺者。佛陀創覺了諸法實相, 即緣起性空的中道。又從自證中,大悲等流,為眾生開示宣說,以覺 悟在迷的眾生。所以,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圓滿者。 (三) 、舍衛國:應稱為憍薩羅國舍衛城,舍衛,是聞物的意思,以此 - 11 -
城的政治、文化、經濟等都很發達,為全印度所聞名故是稱。 ㄐㄧㄠ
(四) 、大比丘眾:是佛的常隨眾。佛在鹿野苑,初度憍 陳如等五比丘 接著又有耶舍等五十人隨佛出家;三個拜火教迦葉兄弟率其徒眾,從 ㄐㄧㄢ
ˊ ㄈㄨ
佛出家一千人;再者王舍城的舍利弗 、目犍 連又帶領二百五十弟子來 出家;於是佛的初期出家弟子,簡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了。一千二百 五十人的僧團,同住祇園,所以叫俱。 (五)、比丘:譯為乞士,就是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 【論】 :佛是化主,祇樹給孤獨園是化處,大比丘等是化眾。具備這些 : 因緣,所以本經是佛所說,確信無疑,故謂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爾時、 爾時、世尊, 世尊,食時, 食時,著衣持缽,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舍衛大城乞食。 大城乞食。於其 城中次第乞已, 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還至本處。飯食訖, 飯食訖,收衣缽。 收衣缽。洗足已,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敷座而坐。 【英譯】 英譯】:At : meal time the World Honored One put on his robe, took up his bowl and entered the great city of Shravasti to collect (/ beg)alms.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sequential(/ continual) and orderly alms-round, he returned to his dwelling(/ house). When he had finished his meal, he put his robe and bowl away. After he washed his feet, he arranged his seat and sat down. 【註】: the World Honored One:世尊 alms:施捨 依序地
sequential:隨之而來的;連續的
orderly:
robe:長袍 bowl:碗;缽
【解】 :將啟金剛法會的那一天,到要吃午飯的時間,世尊:釋迦牟尼 : 佛穿著僧伽黎大禮服,手拿著缽進入舍衛城去乞食。在該城中按照順 序、次第化緣求取飯食,乞食以後,即回到祇園本處吃飯。飯吃好了, 這又把進城所穿的大衣,盛飯食的缽,一一的整理收起。又洗完了雙 腳,隨即敷設座位端身正坐,修習止觀。 【註】: - 12 -
(一) 、食時:此約上午九、十點。佛及比丘們過著乞食的生活,又受 過午不食戒。 (二)、著衣:佛外出乞食或說法所穿的大禮服,即所謂的僧伽黎。 (三) 、缽:石頭所製成的缽,四天王各獻一石缽給佛,佛把它們合成 一缽。所以佛的缽沿有四層疊痕。 (四) 、次第乞:佛訂乞時的制度,是平等行化,不分貧富,不得越次 而乞,除非不信三寶者外。 【論】 :此乞食屬於戒,坐屬於定,正觀法相屬於慧。又、來往於祇園 : 及舍衛城中,是身業;入定攝心正觀,是意業;下面出定說法,即語 業。三業(身、口、意)精進,三學(戒、定、慧)相資,為宣說金 剛般若經的緣起。佛陀教法不離開緣起法,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 所以,穿衣、吃飯、來往、安坐,無不是正觀性空的道場。佛將開示 般若的真空,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出性空 即緣起,緣起即性空的中道。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說 <二>善現啟請分 Section Two: :Subhuti’s Request
時長老須菩提 時長老須菩提, 須菩提,在大眾中,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希有世尊 希有世尊! 世尊!如來善護念諸 如來善護念諸 菩薩, 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世尊!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者, 三藐三菩提心者,應云何住?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降伏其心?』 【英譯】 :At 英譯】 : that time, the Elder Subhuti arose(/ stood up)from his seat in the great assembly, uncovered his right shoulder, placed his right knee on the ground, joined his two palms together respectfully and bowed to Buddha addressing.He said:"How rarely(/ wonderfully)it is, the World Honored One!The Thus Come One protects and cares well for all bodies of Bodhisattva - 13 -
and favors well all bodies of Bodhisattva.The World Honored One!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resolves(/ decides / makes up his / her mind)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on what should he rely(/ depend)?How should he subdue(/ surrender / conquer / tame / break)in his(/her)mind?" 【註】: Elder Subhuti:長老須菩提 寵
assembly:大會;集會
三菩提
The Thus Come One:如來 resolve:決定
Bodhisattva:菩薩
favor:恩
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羅三藐
subdue:降服;抑制;征服
【解】 :法會的當時,德高望重的須菩提長者,他亦名「空生或善現」 , : 在大眾中從他的座位站起身來,袒露右肩,右膝著地跪著、雙手合掌 向佛陀行最敬禮,請示佛陀說法,先讚嘆世尊說道: 『太希有了!世尊! 如來:您,一向對久學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薩們,您能善巧的攝受他們, 使他們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來護念的究竟利益。又特別叮嚀教誡, 對於初學而為入正定聚的菩薩們,您能善巧教導,使他們不捨大乘行, 能勇猛的進修。須菩提又接著問佛:世尊呀!有許多發大菩提心、要 行菩薩道,將來想成佛,這些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們上求下化, 發無上遍正覺心,這一些在家具有善心的男女眾,他們由於悲心的激 發,立定度生宏願,以佛陀您為軌範,修學大悲、大智、大勇、大力, 以救度一切眾生為職責。這些人他們要怎樣安住這顆難得的心,又怎 樣降伏、調整這顆煩惱障礙的心呢?』 【註】: (一) 、須菩提:譯作空生或善現。傳說他誕生時,家內財物忽然不見, 不久又自然現出,所以被取名為須菩提。 (二) 、佛的稱呼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其中最常用者前面二個。 (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指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阿耨多羅, 譯為『無上』 。三藐三,譯為『遍正』 。菩提,譯為『覺』 ,合為『無上 遍正覺』 。總是發成佛的心。發第一等的心。 【論】 :此一、本經以須菩提為當機者,而他又只是個聲聞行者,非菩 : - 14 -
薩,那他怎能與佛問答大乘菩薩道的道理呢?這因佛慈悲要密化二乘 故。又因須菩提與般若法門相契,他解空第一,證得無諍三昧,於性 空能隨分徹底了解,他又有慈心,哀愍眾生,不願與人諍競,有菩薩 氣慨,所以般若經多半由他為法會的當機者。須菩提問如何『住』 ,住 是住於正, 『降伏』是離於邪; 『住』是不違法性, 『降伏』是不越戒律。 但此住與降伏,要在實行中去用心。如本經即在發菩提心之願、行、 勝義菩提心等中,開示悟入此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無住與離相, 即如是而住,即如是降伏其心。 此二: 「住與降伏」於菩提心行上轉;全經宗要,不過如此「住於 實相」而「離於戲論」而已。
丁二 許說 佛言: 『善哉 「如來善護念 佛言: 『善哉! 善哉!善哉! 善哉!須菩提! 須菩提!如汝所說: 如汝所說: 諸菩薩, 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汝今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當為汝說。善男 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 應如是住,如是降 伏其心! 『唯然 伏其心!』 『唯然, 唯然,世尊! 世尊!願樂欲聞! 願樂欲聞!』 【英譯】 said, "Subhuti!It is very good, very excellent 英譯】:Buddha : for your saying that. That is just like your words. The Thus Come One protects(/ cares)well for all bodies of Bodhisattva and well favors(/ instructs / directs / entrusts)and bids all bodies of Bodhisattva. Now you just listen attentively(/ carefully); I shall tell you about it.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who has resolved (/ made up his /her mind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should thus rely(/ depend)on and thus subdue(/ surrender / conquer / tame / break in)his(/her)mind." "Yes, indeed, the World Honored One. I am delighted(/ pleased / pleasant / enjoyable / gratifying) to hear this, and I show my wish(/ hope)to listen it carefully." 【註】: favor:關切;恩寵 subdue:征服;鎮壓;抑制 bid:吩咐 - 15 -
【解】:佛聽了須菩提的讚嘆與勸請問題,就印可讚嘆他說: 『你說得 : 很好!你說得真不錯!須菩提呀!正如你所說「我:如來,的確是能 善巧護念諸菩薩,又能善巧付囑諸菩薩的」 。現在你就仔細地聽吧!我 當會給你們說的。那些具有善根的男子女人,也就是發大菩提心的男 女菩薩們,他們應當這樣的安住其發大菩提心,應當這樣的降伏其煩 惱障礙心!』。須菩提得到了如來的應允,歡喜的回答說:「是的,世 尊!我們都願意聽聞您的教誨。」 【論】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約全經文義次第說,當然是指如來下 : 文的開示。
丁三 正說 戊一 發心菩提 <三>大乘正宗分 Section Three: :The Orthodox Doctrine of the Great Vehicle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 切眾生之類: 切眾生之類:若卵生, 若卵生,若胎生, 若胎生,若濕生, 若濕生,若化生; 若化生;若有 色,若無色; 無色;若有想, 若有想,若無想, 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 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滅度者。 實無眾生滅度者。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 相、眾生相、 眾生相、壽者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 即非菩薩。』 【 英 譯 】: Buddha told Subhuti, "All bodies of Bodhisattva Mahasattva, should subdue(/make up)their minds as thus that I must cause all those living(/ human beings)-whether they are born from eggs, wombs, moisture, by transformation, or they have forms, they have not forms, or they have thought, or they have not thought, or they are not totally endowed(/ furnished) with thought, or they have not total endowed without thought-to enter Nirvana without residue(/ remaining)and be taken across to Cessation. Those of the immeasurable, numberless, boundless numbers of living(/human)beings, have been taken across to - 16 -
Cessation, yet there are actually not any living(/ human beings) having been taken across to Cessation. What is the reason? Subhuti!If a body of Bodhisattva has an appearance of the self(/ ego), others, living beings, or a life(/ longevity / life span / lifetime), he is not a man to be called a body of Bodhisattva." 【註】: orthodox:正統的 doctrine:教義;教理 endow:賦與;稟賦 residue:殘留 中斷;停止;滅亡 womb:子宮
moisture:濕氣
地
numberless:無數的
immeasurable:無法測量的
transformation:變化
cessation:
totally:完全
boundless:無限制的
take
across:橫渡
【解】:釋迦牟尼佛向須菩提說: 「這些發大菩提心願、上求大覺、下 : 化眾生的菩薩們,應該這樣子降伏他們的煩惱心;他們在行菩薩道的 大悲心行,願滅度欲界、色界、無色界,那些三界內無法限量、無法 計數、無有邊際的眾生;像不論是卵生的、胎生的、溼生的、化生的; 或者是有色體的,沒色體的;或其他有識想的、沒識想的、甚至於那 些非有識想又非無識想的等等眾生,菩薩發願:我都要全部使他們得 度,進入無餘涅槃。這樣子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自我感 覺起來並沒有一個實際的眾生被我所滅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須菩 提呀!我告訴你,假使一個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在他內心還執著有 一個能度的我,所被度的他人及所度的法,那麼他心中就還執著有我 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了。因為他離去了『空 無我慧:般若的悲願』 ,即不能降伏其煩惱心而安住菩提道了,即不成 其為菩薩了,他就不算是菩薩了!他們要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不見 有一個眾生得滅度的。這是與「般若無相」相應,要這樣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悲願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因 菩薩觀緣起相依相成,無自性可得,通達自身與眾生身為同一空寂性, 無二無別,不見實有眾生為所度者。他們必如此,才是菩薩的大菩提 心,才能度一切眾生。」 【註解】 : ˇ ㄉㄨㄛ
(一) 、菩薩:是「菩提薩埵 」的簡稱,薩埵是有情眾生,菩提是『覺』。 - 17 -
菩薩是指『覺悟的有情眾生』;摩訶是『大』 ,摩訶薩是指『大菩薩』。 (二)、眾生:是指由五蘊因緣和合的有情,他們生死流轉於五(六) 道,可分三類: (1) 、約從其產生的方式說,有四種: (a)卵生:如鳥類;唯想生。先由母體外生蛋,經孵化而生。 (b)胎生:如哺乳類;因情而有。由母體內之輸卵管排出卵細胞,經 體內授精,中陰身投胎,在子宮壁吸取母體內的養份,經不同形態之 變化,到足月肢體完成,脫離母體而誕生。 (c)濕生:如魚類;以合感生。由母體排卵於體外,經授精,攝水份 及溫度經變化而生。 (d)化生:如昆蟲類(蝴蝶、蠶),以離應化之類而生。先由卵生, 在經一變再變才達到成蟲再羽化成蛾蝶之類;另類則由業力成熟感應 而忽然產生的;如天人、地獄眾生。 (2) 、約從眾生之有、無色法(物質)說,有二種: (a)有物質重量、色情的:如欲界與色界的眾生。 (b)無物質重量、色情的:如無色界的眾生,僅有心識活動。 (3) 、約從眾生有、無心識(想)說,有三種: (a)有想的眾生:如人類及一般的天趣。 (b)無想的眾生:凡修無想定所得的果報天趣。 (c)非想非非想的眾生:是無色界眾生,凡修非想非非想定有成就者 所生之處。以上都還是有三界尋伺:粗想、細想的,沒辦法出離三界, 當然也不能解脫生死。 (三)、涅槃:指解脫生死苦迫的當體,有二種: (1)有餘(依)涅槃:以證得四果阿羅漢,還有果報身活著的人,他 們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者,他們還得受生 老病死的身苦,但心已不苦。 (2)無餘(依)涅槃: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已無必再學,捨身(圓寂、 往生、寂滅) ,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 (四) 、執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都是眾生的異名。執著我 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精神與物質、身與心等,為我所有, - 18 -
為我能主宰,自己作得主與能支配其他的意欲;因眾生無不執此身為 我、我所而不得解脫。我、人、眾生都是我的擴充;而壽者,是說眾 生的從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續。 (五)、滅度:使眾生於涅槃中得到眾苦的解脫。 【論】 :以般若正觀,即無我、人、眾生、壽命的實性可得。但在五蘊 : 和合的緣起法中,有那無自性、從緣起的相續假我;依此假名眾生, 成立業果相續,生死輪迴。眾生不知「無我」而執為實有我及我所, 所以起惑造業,生死不了;如能達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即能解脫 而入無餘涅槃。菩薩發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發 起;大悲所發的菩提心,要有般若、空、無我慧,才得以成就,即要 以般若為方便。必以大悲與般若相輔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
<四>妙行無住分 Section Four: :Wonderful Practices is not to Rely on Anything
戊二 伏心菩提 『復次,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須菩提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 住色布施, 住色布施,不住聲、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法布施。須菩提!菩 須菩提 菩 薩應如是布施, 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不住於相。何以故?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 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 菩提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 思量不? 『不也, 『須菩提 須菩提!南 思量不?』 不也,世尊!』 世尊 』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北方、 四維、 『不也 『須菩 須菩 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下虛空可思量不 』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 』 提!菩薩無住相佈施 菩薩無住相佈施, 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 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英 譯 】: "Moreover, Subhuti ! As to dharmas, a body of Bodhisattva should not rely(/ depend)on anything when giving something as alms. That is to say, when giving something as alms, he should neither rely on forms, nor sounds, nor smells, nor tastes, nor tangible objects, nor dharmas. Subhuti ! A body of Bodhisattva should give something as alms as thus: he should not - 19 -
rely on appearances. What is the reason?If a body of Bodhisattva does not rely on appearances when giving something as alms, his blessings and virtues are inconceivable( /unimaginable ) and immeasurable.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Is the space in the east conceivable(/ imaginable)or measurable?"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 "Subhuti!Is the space in the south, west, north, or in the intermediate four directions, or above or below conceivable(/ imaginable)or measurable?"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 "Subhuti!The blessings and virtues of a body of Bodhisattva who does not rely on appearances when giving something as alms, are just as inconceivable ( /unimaginable ) and immeasurable. Subhuti ! A body of Bodhisattva should rely only on the teachings and being abided." 【註】: inconceivable: 不 可 想 像 的
conceivable: 可 想 像 的
immeasurable: 不 可 測 量 的
intermediate:中間的
【解】:佛說: 『又其次,須菩提呀!菩薩行於佈施:六度利他時,於 : 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也就是說:不要取執著於色境、聲境、香境、 味境、觸境、法境而行佈施。須菩提呀!菩薩在行於布施時要這樣子: 通達三輪體空,對能施者的我、受施者的他、所施的物、時、處、因、 果等法,都能明白空無自性緣起的道理,才能不著相佈施,而真實利 濟眾生。否則,若還心存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希望 報答來生福業,甚至生起貢高我慢心,這都是住(取著不捨)於法相而 生起的煩惱,那還像個菩薩嗎?菩薩應該如是布施,不執著於相,為 什麼原因呢?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菩薩修行應如此的不住於六塵境 而行佈施;才能降伏煩惱,能安住菩提心,而他所得的福德,廣大不 可思議!若著相佈施,僅得人天有限的福報。應將此福德轉成功德, 融歸於法性,迴向於眾生同趨於大覺,則功德即無限不可限量。為了 說明這道理,佛便問須菩提說: 『依你的看法如何?東方的虛空可不可 『不可的,世尊』!『須菩提呀!南方、西 思量呢?』須菩提回答說: - 20 -
方、北方、四維(東北、東南、西南、西北) 、上方、下方等十方的虛 空之三百六十度空間,可不可思量得了的嗎』?須菩提一概加以否定 的說:『不可的呀,世尊』!佛即說:『須菩提呀!你既知道十方虛空 不可思量,也應知道菩薩不住相佈施,他所得的福德,也如同虛空一 樣廣大不可思量的。須菩提呀!菩薩的布施應該如此接受教示不住相 布施』。 ˋ ㄅㄨ
ˇ ㄈㄡ
【註 註解】 :本經中凡有如此句法: 「……不(否 )」?「不 也,世尊!」 上面的『不』字要念「否」音,是指『是不是、可不可、對不對』 ,下 面的『不』字才是否定的意思。 論到菩薩的修行即以佈施為主而統攝利他的六度行。佈施有三: (一) 、財施 財施:以財物、衣食等外財賙濟於人,或以體力、心力甚至犧 財施 牲己命等內財施救於人。此是施波羅蜜。 (二) 、無畏施 無畏施:即令眾生離去諸怖畏、恐懼,此是持戒與忍辱波羅蜜。 無畏施 持戒是能與大眾中相處而不礙於大眾,不使人受到威脅不安。如人能 受持禁戒(五戒十善) ,潔身自守,即不會侵害他人。又以忍辱寬恕容 忍他人,才能做到無畏施。 (三) 、法施 法施:是以般若智佛法施與眾生,以禪定洞見時機,知眾生根 法施 性,知時機而給予適宜的法藥;又以精進雄健無畏的精神,克服障難, 誨人不倦,利人不厭。 總之,要救眾生,不能不犧牲自己佈施去利他,這必具足物資救 濟,以達到眾生生活等的滿足;必須以戒忍的精神,達到人與人間和 樂安寧;又必須以精進、禪定、智慧的教化,革新眾生的思想意志, 而使之歸於中道。 【論】 :相布施,指與空相應的布施,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布 : 施。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 相宛然有,不失不壞的。佛怕人以無記心布施,或執理廢事,認為都 是空無,什麼都沒有所得。所以特舉不可思量的功德,以顯示布施獲 福德,還是有其因果業報的。不可斷章取義。 此段要義在敘述菩薩發心(願心)菩提後,應進而修行,行菩提 心願,不單是心念而已,還要有腳踏實地的去做救度眾生的實際行為 - 21 -
工作。從而降伏自己的煩惱,深入清淨的實相,達到自利利他的圓成。 菩薩七地以前,名為伏心菩提。 前發心菩提,以願度眾生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我空」。 本段伏心菩提以實行利濟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法空」 。
戊三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 <五>如理實現分 Section Five: :Genuine Discern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Suchness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 不也, 世尊! 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 諸相非相, 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則見如來。』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Is it possible 英譯】 : to se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physical appearances?"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 it is impossible to see Thus Come One in his physical appearances. What is the reason?It is because that the physical appearances mentioned by the Thus Come One is not the physical appearances." Buddha said to Subhuti, "All the appearances are empty and false. If one sees all appearances as no appearances, then he does see the true Thus Come One.” 【註】: genuine:純粹的;道地的;真正的 discernment:識別;認識;洞察力 principle:原 理;原則 suchness:如此 physical:身體的;肉身的
appearance:外貌;外相
【解】:佛舉「見佛」為例,問須菩提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 : 認為是怎麼樣?可或不可取著我的外貌身相,如三十二相、出入來去 相、穿衣吃飯相、坐禪說法相等等,而能正見如來:我呢?」須菩提 是過來人,所以回答說: 「不可的呀,世尊!不可用色身外相見到真如 來的。為什麼原因呢?因這些身相都只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 - 22 -
無盡莊嚴,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說的身相,即非 有身相的實性。如取著假相為佛(如佛現在的老比丘外相) ,即不見如 實空相,自然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為如來了」!所以佛又告訴須菩 提說: 「凡是所有能見到的外貌身相都是虛妄的,若見到諸外相而能覺 得那是非真實的相,即真正在在實實直見到如來了。」 【註解】 :為是否真見佛,有一故事。從前,有一次,佛在忉利天為母 : 說完法後下來人間,人間的佛弟子,都歡喜的去見佛。依次序,比丘 應走在比丘尼之先,但蓮華色比丘尼為了先得見佛,即自化作轉輪王, 走在最前面。她以為這樣就可以最先見佛了,但佛對她說:不是妳先 見,是『須菩提先見我身』 。原來,那一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勝 會。當眾人去見佛時,他想:佛曾說:見法即見佛,我何不正觀法相! 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以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 了如來法身。須菩提曾有此體驗,所以佛一提到,他就肯定的說:不 可以從外表身相得如來。這些身相,都只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它 是會生老病死的;佛的無盡莊嚴,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 以,佛說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實性。如取著假相為佛,即不見如實 空相,自然也就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為如來了! 【論】:須菩提但依身相的虛妄說,如來本此原理又向前推進一層說: : 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妄的,就是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或 外凡、賢聖、眾生相,有礙可壞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等等,皆無 不是依緣生、緣滅幻起,虛妄不實的。虛妄的還他個虛妄,如不執妄 相自相,為可見可得,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 如來法身了!從緣起的虛誑妄取著相看,千差萬別;再從緣起本性如 實空相的角度看,卻是一味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 而無所不在,所以,也不須於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 直見如來。 【又論】 ,以七地菩薩的定慧均等,現 又論】:此段是約在闡述「明心菩提」 : 證法性,得無生法忍而說的。證法即「見法」 , 「見法即見佛」 。佛之所 以為佛,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性的中道,故說: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 即見佛」 ,這才是真切見佛處。 - 23 -
般若道有三階段:前之「發心菩提」重於心願、住菩提心;中之 「伏心菩提」重在力行,修悲濟行;後之「明心菩提」重在實證,悟 如實義。又初以般若扶大悲願,中以般若導六度行,後是般若現證。 雖各有所重,而菩提的願、悲濟行和性空見,都是不相離的。
己二 眾生久行乃信 庚一 問 <六>正信希有分 Section Six: :Proper Faith is Rare
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 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生實信不?』 【英譯】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 英譯】 In the future, will there be many human(/ living)beings who have heard those words and verses and whether they produce thus true belief in them or not?" 【解】:須菩提向佛問說: 「請問您世尊!末法時代有頗多的眾生,得 : 以聽到如此這甚深難通達的法門,也就是那離一切相而不著相的現見 法性,這是非一般常人可思量推測得來的,對於這些章句,他們是不 是能生起真誠信實的心呢?」 【註】:實信,在聲聞法中,即證須陀洹,得四不壞信就是那四證淨; : 對佛、法、僧、戒堅信不移。大乘在見道淨心地。這是般若相應的證 信,非泛泛的仰信可比。由信順而信忍,由信忍而達到信智一如的證 信。論到證信,佛世即難能可貴了!何況末世眾生的福薄根鈍呢?須 菩提舉此一問,不但說明了能有信者,且說明了證信者的資格;而相 似的信解,也知道應該如何了! 【論】 :須菩提為末世普羅大眾著想,特為發大乘心的菩薩們,勸學修 : 此甚深法門,而啟問如來:未來世中,眾生聽到這甚深法門:言說章 句,能有生起真實信心的沒有?這是因為離一切相的現見法性,非凡 夫常人所用的名詞、言語、思度,可以測量的,真所謂「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的。 - 24 -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說 『莫作是說! 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 修福者, 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以此為實。』 【英譯】 told Subhuti, “You do not say so!In the last 英譯】:Buddha : fiv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Thus Come One's Cessation, there will be those great human(/ living)beings, who holding the moral precepts and cultivating blessings.They will believe in such phrases and accept them as truth.” 【註】: Thus Come One's:如來
cessation:滅度
moral:道德
precept:戒律
cultivate:修
持;耕耘 blessing:福祉;福佑
【解】 :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 「你可不要這麼說喔!在我:如來, : 滅度圓寂後,正法之後的五百年時,有很多發大心的菩薩們出世,他 ˋ ㄙㄨㄟ
們學菩薩行,嚴持戒律,又廣習佈施的利他福德,他們智慧深邃 透徹, 對於我所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確信唯此般若法門,為 不二的解脫門,能如實悟入深義。」 【註解】 :般若法門雖極難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眾生, 註解】 : ˋ ㄋㄧ
能信以為實。從歷史上看:佛滅五百年後,迦膩 色王治世的時代,大 乘教法,廣大流行。般若經也說: 「五百年後,般若經於北方作大佛事」 。 所以,深信此難信法門,確乎是有的。不過,要有「戒足」 、「慧目」; 如不持戒、不修福、不習禪慧,即不能於此甚深法門得如實信了!
辛二 久集善根 『當知是人,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五佛而種善根,已 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英譯】 should know that such people not only have 英譯】:“You : planted good roots with just one body of Buddha, two bodies of - 25 -
Buddha, three bodies of Buddha, four, or five bodies of Buddha, but also they have planted many good roots at the places of immeasurable tens of millions bodies of Buddha.’’ 【註】: immeasurable:無法測量的
【解】:釋迦牟尼佛繼續向須菩提開示說: 「你應當知道這些發大心的 : 菩薩們,之所以能信解悟入此甚深法門,那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 不止於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中種下了善根,且也於無量 千萬佛所,累積種下了深厚的善根因緣的;他們在過去生中,由於夙 習三多有多見佛、多聞法、常持戒、常修福,廣種善根,這才感得今 生能一聞大法,就淨信無疑,或一聞即悟得不壞之淨信。那是非常難 得的喔!」 【論】 :在同一法會聽法中,有的人一聽了,即深嘗法味,有的人聽了, : 無動於衷,也有的人聽了,去鑽研教義觸類旁通,也有的人苦下功夫, 卻毫無所得;這些無非由於過去生中有的多聞薰習,或不曾聽聞薰習, 也就是善根的厚薄問題。要知道:佛法是以因果為本,凡能戒正、見 正、具福、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門者,決非偶然,而實由於「夙習 三多」 。所以,佛法不可不學,不學,將終久無份了,今生將遺憾終身 了!
辛三 諸佛攝持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 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英譯】 :“Thus Come One's knows and sees completely all these 英譯】 : people who have heard those phrases and belived in them honestly, even a single thought of pure faith. Subhuti!Such human(/ living)beings will thus obtain(/ get)immeasurable blessings and virtues.” 「這一些大菩薩們,他們聽聞了這些章句, 【解】:釋迦牟尼佛又說: : - 26 -
乃至生起一念之淨信的人,須菩提呀!他們都是在過去久種善根,今 生能戒慧雙修,聽此深法能生清淨信的,即為十方如來完全所知所見。 他們能與如來的大覺相契,所以能常在諸佛悲智的知見攝受之中。知 而又見,即明是現量的真知灼見。眾生能淨信甚深法門,能為諸佛所 護持,這是怎麼大的福德呀!他們所得的福德,簡直是無法衡量的 呀!」
辛四 三相並寂 『何以故?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 人相、眾生相、 眾生相、壽者相, 壽者相, 無法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亦無非法相。何以故? 何以故?是諸眾生,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 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 則為著我、人、眾生、 眾生、壽者。 壽者。若取法相, 若取法相,即著我、 即著我、人、 眾生、 眾生、壽者。 壽者。何以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 即著我、人、眾生、 眾生、 壽者。 壽者。是故不應取法,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 以是義故,如來常 如來常 說:「如等比丘 「如等比丘! 如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 法尚應捨,何況 非法! 』 非法!」 【英譯】 is the reason(/ Why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英譯】:“What : those human(/ living)beings neither cling to the appearances of the ego(/ self), others, living beings, a life(/ longevity), nor cling to the appearances of dharmas or non-dharmas. What is the reason?If those living(/ human)beings' minds cling(/ stick) to appearances, they would be attached to the ego(/ self), others, living beings and a life(/ longevity). If they cling to appearances of dharmas, they would be attached to the ego(/ self), others, living beings and a life(/ longevity). What is the reason?If they cling to the appearances of non-dharmas, that would be attached to the ego(/ self), others, living beings and a life(/ longevity). Therefore, he should not cling to dharmas; he should not cling to non-dharmas. Because of this principle, the Thus Come One always says, “So called bodies of Bhikshu you are!You should - 27 -
all know that the Dharma I have spoken is like a raft. You must let go of(/ give up)them. Much less is the non-dharmas!" 【註】: cling:黏著 appearance:外觀;外貌 ego:自我
dharma:法
attach:繫縛 principle:
原則;原理 raft:筏 let go of:放棄
【解】:佛解釋著說: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這些菩薩們能得如 : 來的護念,得無量福德,也是因為他們已具備戒慧成就,久集善根故; 他們又已能不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而且沒有法相也沒 有非法相。這又怎麼解說呢?是人假使他的心執相,則就會執著四相: 我、人、眾生、壽者。或心執取「法」相,也會執著這四相:我、人、 眾生、壽者。這又怎麼解說呢?是人假使他的心執取「非法相」 ,也一 樣會執著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因此之故,是人不應該執取「法 相」,也不應該執取「非法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如來,常常 這樣說: 「你們出家修行的比丘們!可要知道我所說的法譬如乘竹排渡 河的筏,它載著我們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到了彼岸後,竹 筏當就地捨棄,繼續前進你的路程,還有誰會那麼笨把它揹著身上走 的呢?所以我說即使是正法尚且應該捨棄,更何況是那些不是佛法的 法呢!」 【註解】 : (一) 、四相: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皆指「我」相的 擴充而已:你、我、他,而壽者是指一期的生命,此「我」是由色、 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合和所構成的,它緣生緣滅,無常、無自性 可得。它非我、也非我所,我不能做主宰,也非我個人所能形成。它 可是靠諸因緣,若有缺某一因緣,即不能形成矣;故說無我。
(二)、三空: (1)我空:即無我相,離我相的執著。 (2)法空:離諸法的自性執即是。 (3)空空:是離我、法的空相執。執我是我見,執法或非法是我所, 是法見;再者執有我、有法是有見,執非法相是無見;而般若是離我、 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的妄執。能如是我空、法空、非法空等三空 - 28 -
相並寂,即能於般若無相生一念清淨心。 (三)、三執: (1)我執:是說眾生妄執自性相,有一確實存在的、不變的、不待他 緣的,執有主宰的個體我。 (2)法執:是說眾生於所取的法相轉,執有存在的實性,於一切有為 法上起執取。 (3)非法執:是說眾生於無為空寂不生不滅法上轉,還執有存在的自 性。所以,對以上執取法相而不悟法空,執非法相而不悟空空,終究 ˋ ㄎㄨㄛ
不能廓 清妄執的根源,不知此等於不知彼,所以也不得我空。 (四)、法與非法: (1)法指正法之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2)非法則是指惡法: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 邪念、邪定。如來但教人止惡行善;又即使是善法也不可取著,因它 會讓人產法愛生,而不能悟入無生。善法尚且不可取著,何況那惡邪 的非法呢? (五)、佛的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中以如來、佛、世尊、最 被常用。
己三 賢聖無為同證 庚一 舉如來為證 辛一 正說 <七>無得無說分 Section Seven: :Nothing Attained, Nothing Spoken
『 須菩提! 須菩提 !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如我解佛所說義, 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 說。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 皆不可取、不可說, 不可說,非法非 非法。 非法。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29 -
【英譯】 :"Subhuti!What do you think(/What is your opinion) 英譯】 : about that 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s attain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or not and 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ve spoken any Dharma or not ? " Subhuti answered,"If according to what I have understood that Buddha has said, there is not any predetermined Dharma of which name is call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and there are also not any predetermined Dharmas, which the Thus Come One can speak. What is the reason?All the Dharmas which the Thus Come One has spoken can neither be clung to nor spoken of whether it is Dharma or non-Dharma. Why is the reason to say that?All Worthy Ones and sages(/ saints)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Unconditioned Dharmas." 【註】: predetermine:預定 worthy:偉人;俊傑;名士
Unconditioned Dharma:無為法
【解】:佛問須菩提: 「須菩提呀!今我有兩個問題問你,依你的看法 : 如何?(一) 、我在菩提樹下成遍正覺,實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證 得嗎?(二) 、我成道後,大轉法輪,有法可說嗎?」須菩提回答說: 「如以我所了解佛所說的意義,是沒有定性:自性的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為佛所證,也沒有定性的法為如來所說。這是為什麼緣故呢?因 為如來您,所說的法、非法、非非法都不可取,不可說;為什麼這樣 子呢?為何證無可證,說無可說?是因為佛所說的及所證的法,是沒 有定性可以取著的或可說的。凡是心有所取,口有所說,一切都是自 性空的,所以名為非法;一切法非法的無為空寂,也還是不可取不可 說,所以又說非非法。之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論】 :須菩提的回答真是恰到好處!佛陀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的差 : 別可得,所謂『無智亦無得』 。如覺有什麼為智慧所得,這那裡還是正 覺!論到說法,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佛對自己已修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道之後,到處說法 度眾;佛問須菩提,依你看,我如來有沒有證得佛果、說法呢?解空 - 30 -
第一的須菩提聽了說:如以我所了解佛所說的要義,佛是沒有定法可 得,也沒有定法可說;佛所說的法、非法、非非法等等皆不可取,這 又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佛陀您所證得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的差 別可得,至於所說的教法,更沒有定法可說;無證無說,即明如來的 自證化他,無不性空離相;因為性空離相,這才成佛說法呢!這是因 為大聖佛陀,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有那些在修證的,或已達究 竟極果的等等;都因體悟無為法而成。而無為法乃離一切戲論而都無 所取的平等空性。無為法離一切戲論,在證覺中都無可取可說,而三 乘(聲聞、緣覺、菩薩)聖者的差別卻依無為法而有所施設。
辛二 校德 <八>依法出生分 Section Eight: :They Arise from Dharma 『 須菩提! 須菩提 !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
布施,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甚多 『甚多, 甚多, 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是福德,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 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偈等, 受持乃至四偈等,為他人 說,其福勝彼。 其福勝彼。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須菩提!所謂佛法 者,即非佛法。』 即非佛法。』 【英譯】 do you think(/ What is your opinion 英譯】:"Subhuti!What : about that)if a person would give such those gifts(/ presents) as the seven different kinds of precious gems(/ stones)in quantity just enough to be filled with a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 so spcial a person as he, would he obtain much blessing and virtue or not?"Subhuti said, "Of course, it is very very much.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is the reason of it?It is these blessings and virtues that do not refer to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blessings and virtues. Therefore, 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ey - 31 -
can get lots of blessings and virtues from their cultivating." "But if,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person who is to accept (/ uphold / support / approve / confirm / encourage)this sutra and use even so a few of those four lines of verse(/ version / poetry / prose)from this Sutra to tell other persons, this person's blessing will surpass the blessing of the individual(/ person) mentioned above. What is the reason?Subhuti!It is because all bodies of Buddha and their Dharma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come from this Sutra. Subhuti ! So called that Buddha and Dharma are not Buddha and Dharma." 【註】: gem:珠寶
quantity:數量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三千大千世界
refer:提及;引用 essential:重要的 超越
uphold:支撐;鼓勵;確認
verse:詩
surpass:
individual:個人
【解】:佛再問須菩提說: 「依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人以充滿三千 : 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之 類,拿來布施三寶、供養父母師長、及貧窮困苦的眾生,你說這個人 所獲得的福德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 「那可多極了,世尊! 為什麼原因呢?是因所得的福德,以勝義諦來看,是沒有真實的福德 性可得的。因為那是緣起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的不實在。而且也只不 過是人天福報而已,還沒轉成真正的功德呢!所以佛陀您說福德甚多 哩!」佛又對須菩提說: 「你所說的固然不錯,但不要以為那他的福德 就算大了!我告訴你,如果另外有個人對於本經,不要說『受持』全 部經,就是受持一小部份的四句詩偈等,或僅僅對他人說這麼一個四 句詩偈義,那他所得的福德勝過於前面那個人七寶布施的千萬倍呢! 這是什麼道理呢。須菩提!我來告訴你吧:是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所 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的經典中所出生 的。須菩提呀!我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因為在畢竟空中,確是人 與法都是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為實有佛法那可就錯了!」 ˊ ㄐㄧㄝ
ˋ ㄐㄧ
【註解】:凡本經出現的『偈』字,音念『記 』,不念『結 』。是指詩 : - 32 -
句、偈句,五言、七言等詩偈。用在歌頌佛功德或闡述佛法義理。 (一)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為一中千,一千個中千為一大千, 此是一佛所化的世界,因有三個千出現故名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有 一個大千世界而已。這是形容量的眾多。以這麼多又貴重的七寶作布 施,只是假設校量罷了! (二) 、四句偈:是指從此金剛般若經中節錄取任何一詩句;如四相之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不執著,而破我執、無我、得我 空。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破法執得法空;或無常法之「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無我相、無 法相、無非法相等等法印。 『偈』是印度人對於經典文字的計算法,不 問長行,是偈誦,數滿三十二字,名為一首偈。受持四句偈,意思是 極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極多,即顯示了本經的殊勝。 (三)、受持是自利,為他人演說是利他,能於此甚深法門自利利他, 功德當然不可思議。為他人演說四句偈,即法施,這能啟發人的正知 正見,健全人格與品德,引導他人走向增進以及邁向解脫,進而成佛, 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比及! (四) 、般若:是為諸佛之母;三乘賢聖無不從般若法門出生的;沒有 般若,即沒有佛及菩薩及二乘,即使就是世間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 般若為一切善法之根源。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名為佛;而無上正等 正覺,即是老般若。沒有般若因行,那裡會有無上正等正覺的果,那 裡會有佛?此經讚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於金剛經,凡 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的可尊。 【論】 :諸佛,是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法。佛與佛所得 : 的法,合名稱為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全都是「畢 竟空中」 ,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為實有佛法,那就錯了!
庚二 舉聲聞為例 <九>一相無相分 Section Nine: :The One Appearance Is Beyond Appearances
- 33 -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須陀洹能作是念: 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 我得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 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 須陀洹名為 入流, 入流,而無所入, 而無所入,不入色、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 須陀洹。 須陀洹。』 【英譯】 do you think(/ What is your opinion 英譯】:"Subhuti!What : about that)whether a body of Shrotaapana can have the thought that I have attained the Fruition of a body of Shrotaapana or not? "Subhuti said,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is the reason for(/ Why is it)?A body of Shrotaapana is the meaning that some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low(/ current / rank / kind). And yet, he has not ever entered anything. He has not entered forms, sounds, smells, tastes,touches(/tangible objects)or dharmas. Therefore his name is called a body of Shrotaapana." 【註】: fruition:結果;成果
Shrotaapana:須陀洹
flow:流
tangible:可觸知;實體的
【解】:佛問須菩提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怎麼樣?那些證得初 : 果的須陀洹聖者,他們會起這樣子的想念:我會不會能夠得初果嗎?」 須菩提回答說: 「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這樣想的,為什麼原因呢? 因為證得初果的人,他們契入法流,亦即是悟入平等法性,所以須陀 洹叫做入流。在現覺法流之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法法空寂, 不見有能證、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配得稱為須陀洹呢!他們 斷除三結(粗煩惱之貪、瞋、癡) ,得法眼淨,還要歷經七番天上人間 往返生死修行,必入涅槃。」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斯陀含能作是念: 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 我得斯陀含 果不? 果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斯陀含名 斯陀含名 一往來, 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 【英譯】 do you think(/ What is your opinion 英譯】:"Subhuti!What : about that)whether a body of Sakrdagamin is able to have the - 34 -
thought that I have attained the Fruition of the body of Sakrdagamin or not?" Subhuti said,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is the reason for?A body of Sakrdagamin means that someone who returns once more to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 again to continue practicing his merits and vitures, but actually he does never return. Therefore his name is called a body of Sakrdagamin." 【註】: Sakrdagamin:斯陀含
【解】:佛再開示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怎麼說?那證得二果的 : 斯陀含,他會起這樣子的念頭想:我會不會修得二果呢?」須菩提也 回答說: 「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有此想法的,為什麼原因呢?因為 證得二果的斯陀含,意義是再一次上生天上,一次回到人間繼續修行, 就證得四果位。這些證得二果的聖位,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 三品待修,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而實在說他們是 沒有往來的,所以才名叫斯陀含,他們不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 量可言,沒有動相可說。他們怎會想到此來彼去呢?聖者通達我法畢 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活動,也是 了不可得的。」 【註解】 : 「惑六品;下三品」 :惑有九品,即貪、瞋、慢、無明等四種 修惑,就其粗細而分上、中、下等九品;總三界,欲界、色界、無色 界;欲界有四種惑,色界、無色界各有三惑(除瞋外) ,於九地復有分 上上乃至下下品,九地合為八十一品惑;就聖者於修道位,斷欲界之 前六品者,為證得二果;再者,斷欲界九品為三果;斷盡上二界七十 二品者為四果。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阿那含能作是念: 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 我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 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 阿那含名為 不來而實無不來, 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 【 英譯】 do you think whether a body of 英譯 】:“Subhuti!What : - 35 -
Anagamin can have the thought that I have attained the Fruition of Anagamin or not?” “Subhuti said,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the reason is it(/ Why is it)?A body of Anagamin means that someone does not return, but actually he has not the use of returning to the earth again to practice his merits and virtues. He gains the fruition on the heaven. Therefore his name is called a body of Anagamin." 【註】: Anagamin:阿那含
【解】:佛又接著問: 「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怎麼說?那證得三果的 : 阿那含,他會起這樣子的念頭想:我會不會證得三果阿那含呢?」須 菩提也回答說: 「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有如此想法的,為什麼原因 呢?因為證得三果的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他們斷五下分結,也就是 欲界的修惑斷淨,不必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不來」 。因為沒有真實 的不來者,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他們深入法性,不 但不著來相,也不著不來相。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 空離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為是不來的,所以才名叫阿那含。」 【註解】 :五下分結:欲界之貪、瞋恚、我見、戒禁取見、疑。 :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 阿羅漢能作是念: 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 我得阿羅漢道 阿羅漢道 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 阿羅漢。 阿羅漢。世尊!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 阿羅漢作是念: 作是念:我得阿羅漢 我得阿羅漢道 阿羅漢道,即為 著我、 著我、人、眾生、 眾生、壽者。 壽者。』 【英譯】 do you think whether a body of Arhat 英譯】:"Subhuti!What : have the thought that I have attained the Way of the Arhat or not?” Subhuti answered,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the reason is it(Why is it)?Actually there is not Dharma called a body of Arhat.The World Honored One!If a body of Arhat has the thought that I have attained the Way of the Arhat.Then he would be attached by the ego(/self), others, living beings and to - 36 -
a life(/longevity). 【註】: Arhat:阿羅漢 longevity:壽命
【解】:佛又接著問: 「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認為怎麼樣?證得四果 : 的阿羅漢,他會起這樣子的念頭想:我已證得四果阿羅漢道,是還是 不是呢?」須菩提也回答說: 「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有如此想法的, 為什麼原因呢?因為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是從阿那含而進斷五上分結 的人;即上界的修所斷惑,得究竟解脫。實際說沒有一個法名稱為阿 羅漢。世尊!如果有一個阿羅漢以為我是阿羅漢,心還存有如此的念 頭說:我有得阿羅漢道,有我為能證,無生法忍為所證,心存有我法、 能所的二見沒除,那他就是還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 生死人,那他怎會是個阿羅漢呢?只不過是個增上慢人罷了! 【註解】 :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 :
世尊!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 是第一離欲阿 羅漢。 羅漢。我不作是念: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我是離欲阿羅漢。 阿羅漢。世尊! 世尊!我若作是 念:我得阿羅漢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 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行 我得阿羅漢道 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 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 而名須菩提是樂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 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行。』 須菩提實無所行, 【英譯】 World Honored One!Buddha has said that I am 英譯】:The : one of the persons who get the first No Strife Samadhi .It is the first body of Arhat that is free from desires.I do not have the thought that I am the body of Arhat who is free from desires. The World Honored One!If I had the thought that I would have attained the Way of the Arhat. Then the World Honored One would not say that Subhuti is the one who delights in practicing Aranya. Since I am Subhuti, I actually does not have practiced anything. So I am called that Subhuti who delights in practicing Aranya.” 【註】: strife:爭鬥;諍辯
Samadhi:三昧
Aranya:阿蘭那 - 37 -
【解】:須菩提到自己,依自己體驗說: 『世尊呀!您不是說我在諸大 : 弟子中,得與人無諍執,處處隨順眾生;又得繫心一境的正定三昧,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這樣稱讚,可是我從沒有這樣想:我是個離 欲的大阿羅漢,或想我能得無諍三昧。世尊呀!假使我這樣隨相計著 思念:我得阿羅漢道,那我就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中,世尊 您也就不會說我須菩提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反之,因為 我須菩提沒執著實有無諍三昧可得可修,所以世尊您才稱歎我須菩提 是愛好修行阿蘭那行呢!』 【註解 】 : (一)、須陀洹:是指「入流」或作「預流」解,是修行人得法眼淨, 見寂滅性,即預入聖者的流類。他契入「法流」 ,即悟入平等法性。在 現覺法流: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在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 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一切境界相,不入 此一切境相,是為須陀洹。 (二) 、斯陀含:是指「一往來」 。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三品, 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 量可言,沒有動相可說。他們怎會想到此來彼去呢?聖者通達我法畢 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活動,也是 了不可得的。 (三)、阿那含:是指「不來」。行者修到沒有真實的不來,是我空; 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他們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 不來相。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 會自以為是不來的。 (四) 、阿羅漢:阿羅漢有三義:約其恩德說,應受人天供養為世間作 大福田,名「應供」 。次約其斷德說,他斷盡一切煩惱,名為「殺賊」。 再約其智德說,他已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無生」 。他惑業乾枯,入於 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脫。 (五) 、阿蘭那:即無諍。三昧:即繫心一境的正定。無諍三昧是從表 現於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人諍執,處處隨順眾生。他覺得人世間已夠 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如這樣,只會加深他的苦迫;如從無諍三昧 - 38 -
的證境說,由於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 我,才是大悲;離去空三昧,還有什麼無諍行呢! 【論】 :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般若經是教化菩 : 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要知道: 般若空為不二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無法 相、無非法相。 這一章,佛與須菩提四問四答,多隨順空義說。如隨順世俗,那 末、我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乃至阿蘭那行,都是可 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實我與實法而作此念的。
庚三 舉菩薩為證
辛一 正說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然燈佛所,於法有 所得不? 所得不?』『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 如來在然燈佛所 然燈佛所,於法實無 所得。 所得。』 【英譯】 said to Subhuti, "What do you think whether 英譯】:Buddha : the Thus Come One once obtained any Dharma, when he lived together with the Burning Lamp Buddha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 ! The Thus Come One did not have actually obtained any Dharma, when he lived together with Burning Lamp Buddha." 【註】: the Burning Lamp Buddha:然燈佛
【解】:佛告須菩提說: 「依你的看法怎麼說?我:如來,從前在修菩 : 薩行時,曾在然燈佛的法會中,有沒有實在的法可得呢?」須菩提當 然回答說: 「沒有的呀,世尊!您在然燈佛法會中,於法實在是沒有所 得的。」 【註解】 :釋迦佛往昔修菩薩行時,曾供養然燈佛,以五朵金蓮花至誠 : 而歡喜見佛,供養之;又在迂泥窪地散髮掩蓋,讓佛踏過。佛知他已 證得無生忍,就授記他未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佛。 - 39 -
【論】 :此是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我人須知:得無生法 : 忍者,但隨世俗說;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等也不可得, 所謂「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 。如還以為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 入於魔道,而非空性之聖者了。
壬一 嚴淨佛土 癸一 得無生忍 <十>莊嚴淨土分 Section Ten: :Adorning Pure Lands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 『不也, 不也,世 尊!何以故? 『是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 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 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名莊嚴。』 『是 故須菩提! 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 生心, 生心,不應住聲、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 其心!』 【 英譯】 do you think whether a body of 英譯 】:"Subhuti!What : Bodhisattva has ever adorned Buddhalands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is the reason for it?One who has ever adorned Buddhalands does not adorn anything indeed. Therefore this way is called adornment." "It is for the reason Subhuti!All of the bodies of Bodhisattva Mahasattva should thus produce a pure mind, which does not rely on forms, nor sounds, nor smells, nor tastes, nor tangible objects, nor Dharmas. He should produce a mind which does not rely on anything.” 【註】: Buddhaland:佛土 adornment:莊嚴
Bodhisattva Mahasattva:大菩薩
【解】 :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意思認為怎麼樣? : 菩薩發心莊嚴佛土,到底有沒有佛土可莊嚴,及有佛土的莊嚴相呢?」 須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見,回答佛陀說: 「沒有真實的國土可莊嚴,也 沒有真實的能莊嚴法呀!世尊!為什麼這樣子說呢?那是因為:佛土 與佛土的莊嚴,它如幻如化,在勝義諦中是非莊嚴的,不過隨順世俗 - 40 -
說而說莊嚴罷了。」佛又告須菩提說: 「是因此之故,須菩提呀!如上 所說的莊嚴,凡是修大乘行的諸大菩薩們,他們都應該這樣子生清淨 心,離去取相貪著穢惡根源;不要為淨土的外貌莊嚴相而心起執著: 那些美麗的色相、婉轉的音聲、芬芳的香氣、可口的滋味、適意的樂 觸、滿意的想像,等等之色、聲、香、味、觸、法而被迷惑!要知道 它們都是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所以,應不去執取一切法 而生起心,要不住而住的住於空性,於無可住的法性而生清淨心呀!」 【註解】 : (一) 、本經中有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類型三句 論法,經常出現;今依中觀說法,如莊嚴佛土,是在討論觀察的對象; 這可是緣起、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然而空無自性並不破壞 緣起施設有,舉凡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宛然而有,所以隨順世俗說 名莊嚴。緣起、所以無自性,無自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 然「是名」 , 「是名」的必然「即非」 ,即二諦無礙的中道。所以說: 「諸 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二) 、佛土:即一佛所化的世界國土,世界是緣起假名,所以能廣大 莊嚴,沒有本來就清淨或污穢的世界,它是無自性、沒有不變性的, 它如遇到穢惡的因緣,即變成污濁世界。又如它遇到有菩薩眾造集清 淨的因緣,即自當有清淨的世界。所以,世界清淨與否,全賴眾生的 知見行為的邪正與善惡而轉。發心要莊嚴國土者,必須善悟國土的莊 嚴與否,全靠菩薩與眾生的共同願力匯集。 (三) 、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要做二件佛事:一、莊嚴佛土。二、成熟眾 生。有情的眾生有的僅能得人天福報的,菩薩就以人天的世間法成就 他。遇有能得聲聞乘果者,菩薩即以出世解脫法去成就他。又遇到能 發菩提心要成佛者,則以大乘法自利利他去成就他。這就是莊嚴佛土, 是以菩薩願力為本。菩薩立大願,集合同行同願的道伴,實踐六度(布 施、忍辱等六種) 、四攝(慈、悲、喜、捨)的善行去莊嚴它。菩薩在 因中教化眾生,以佛法攝集同行同願者,大家一起行菩薩道,淨化國 土。結果,佛與所化的眾生,主伴的功德,相攝相資,完成國土的圓 滿莊嚴。同行同願的菩薩們,也同住在莊嚴的國土中。 - 41 -
【論】 :前說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能生一念清淨心,即是這裡 : 的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的離相而得淨心,這才能「心淨 則國土淨」 。若人取著淨土而不能淨心,即縱然進入莊嚴的淨土,他還 是苦痛的、污穢的。可見莊嚴國土首要從清淨心中去開拓!
壬二 成法性身 『須菩提!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須彌山王,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是身為 大不? 『甚大 大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 『甚大, 甚大,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佛說非身,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是名大身。』 【英譯】 a person had a human body like 英譯】:“Subhuti!Supposing : Sumeru,the king of mountains,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 Would that human body be very big?" Subhuti addressed the Buddha, "It is indeed very much biggest.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is the reason for?Buddha says that it is not a human body. But it is still called a big human body." 【解】 :佛又發問說: 「須菩提呀!譬如說,有一個菩薩大人的法性身, : 他身如須彌山王,也就是那妙高山(有說是喜馬拉雅山) ,它在小世界(娑 婆世界)的中央,它出海四萬二千由旬,七寶所成,那樣的高大又莊 嚴,依你的看法如何呢?你認為這個人的身是大、還是不大呢?」須 菩提聽了說: 「這當然是大得很的身呀!世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 佛說過那個身是和合積聚的,它是緣起無自性的,它是無常會變化的, 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假名之為大身。」 【論】 :這一問題,在說明菩薩的法性身。未證諸法如實相的凡夫菩薩, : 他的身體,不過較我們強健、莊嚴,還是同樣的肉身。那體悟空相的 菩薩身,從證得法性所引生,從大悲願力與功德善業所集成,名為法 性生身,非常的殊勝莊嚴。這不是凡夫能見的,凡夫所見的,是大菩 ˋ ㄡ
薩的化身。眾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執一漚 ,拘礙局 限而不能廣大。菩薩大人以清淨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 以能得此清淨的大身。以上的得無生忍,莊嚴佛土,成法性身,都以 - 42 -
明心菩提的通達諸相非相為本,所以引此以證明明心菩提的離相聖境。
辛二 校德 <十一> 十一>無為福德分 Section Eleven: :The Supremacy of Unconditioned Blessing
『須菩提!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恒河中所有沙數, 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如是沙等恒河, 恒河,於意云 何?是諸恒河 『甚多 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恒河沙寧為多不? 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 『甚多, 甚多,世尊! 世尊! 但諸恒河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恒河尚多無數, 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何況其沙?』『須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我今實言 告汝: 告汝:若有善男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 恒河沙數三 千大千世界, 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得福多不?』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甚 『甚 多,世尊!』 世尊!』 【 英譯】 there were so many Ganges 英譯 】:"Subhuti!Supposing : River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equal to them.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Whether the grains of sand in all those Ganges Rivers would be very much more or not?" Subhuti said, "It is indeed very much more.The World Honored One!Only that many Ganges rivers would be uncountable. Then much less the grains of sands contained in them ! " Subhuti ! Now I am speaking truthfully to you, “Supposing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had filled with many grains of sand as all the number of the Ganges rivers with the seven kinds of precious gems as many of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s, he or she gave them as offerings. Would that person obtain many blessings?" Subhuti said, "It is indeed very much more. The World Honored One!" 【註】: Supremacy:至高;至尊;無上
Ganges River:恒河
Thousand World Systems:三千大千世界
grain:顆粒
Threefold Great
offering:奉獻;供品;捐贈
【解】:佛特別再問須菩提: 「須菩提呀!像印度這一條恒河,其河中 : 所有沙粒的數目,每一顆沙粒再換算作一條恒河,又有這麼多條不得 - 43 -
了的恒河之中之沙數,你看算不算多呢?」須菩提回答說: 「世尊!那 是非常的多,多的不得了的!單就一條恒河的沙就已經多得無法計算 了,更何況又是那麼多的,如沙數的恒河中之沙呢?那簡直是無法計 數的,多極了呀!」佛又對他說: 「須菩提呀! !我:如來,今天確實告 訴你: 『假使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她)用七寶充滿如以 上譬喻那麼多的如恒河沙數之三千大千世界,拿來布施,你說說看, 他所獲得的福德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答說:「世尊!簡直多極了 耶!」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若善男子善女人,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 句偈等, 句偈等,為他人說, 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英譯】 told Subhuti, "If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英譯】:Buddha : is to accept and uphold even so a few as four lines of verse from this Sutra, he or she speaks it for others. Those blessings and virtues would surpass the previous blessings and virtues." 【解】:釋迦牟尼佛再向須菩提說: 「假使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 : 人,他(她)能從此般若經中之全部、乃甚至於受持一個簡短的四句 詩偈,為他人宣說講解,那麼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勝過於前面那個 人所提到的用七寶供養的福德,受持宣說本經的功德,是怎樣的殊勝!
<十二> 十二>尊重正教分 Section Twelve: :Revering the Proper Teaching
復次, 復次,須菩提! 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 世間天、 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 受持、 受持、讀誦! 讀誦!須菩提!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 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尊重弟子。』 【英譯】 Subhuti!You just say even four lines of 英譯】:"Moreover, : verse from this Sutra You should know that all the heavenly beings, humans and Asuras of the world should make offerings it - 44 -
as a body of Buddha, a stupa or a temple. Much less there are people who can completely accept, uphold, read and recite this Sutra. Subhuti!You should know that it is the man accomplishes the supreme(/ foremost)and the first rare dharma. If it is the Sutra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body of Buddha and as if it is a reverent disciple." 【註】: asura:阿修羅 上的
stupa:舍利塔
temple:寺廟
accomplish:完成
supreme:至高的;無
reverent:可敬的;應尊敬的
【解】 :又須菩提呀!我再告訴你,自己受持或隨興為他人說起這麼一 : 個簡短的四句詩偈,當知這個說法的地方,就應為一切世間的眾生: 是天界、是人間、或阿修羅等所當尊重恭敬的;要用香花、燈樂等作 供養,像供養佛的塔寺一樣。受持演說一個四句詩偈,尚且有如此福 德,何況有人能完全受持、讀誦的,這當然要格外的尊敬了!佛又接 著說:須菩提呀!當要知道這個能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的人,已成就第 一殊勝希有的佛法功德了!此般若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於佛陀當活 在世一樣,及如佛滅不久有受人尊重的弟子在那裏一樣。」 【論】 :本經校量功德,可謂一層比一層深。如上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 的七寶布施拿來比喻校量,這裡就用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 用來比喻校量。有此般若,即等於具足三寶,佛法住世。如此希罕的 般若大法,學佛者應怎樣的恭敬尊重他呢! 【又論】 :也許有人會懷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為他建 又論】 : 塔供養舍利,表示尊敬與不忘佛恩。般若法門所在的地方,與受持讀 誦的人,為什麼也要像塔廟一樣的當受人供養呢?要知道:佛在世時, 三寶以佛為主:「佛為法本」,「法從佛出」;有佛而後有法,而後有依 法修行的僧伽。佛滅後,聲聞佛教時代,三寶以僧伽為中心:有僧即 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後有各處塔廟的建立。但到大乘佛教 時代,三寶已轉移為正法中心:有法寶存在,即等於過去的有佛有僧。 般若為法本論的,所以要像供養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它。
- 45 -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問 <十三> 十三>如法受持分 Section Thirteen: :Accepting and Upholding the Dharma of "Thusness"
爾時,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 世尊!當何名此經, 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 奉持? 奉持?』 【英譯】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英譯】:Then : One!What name should we give this Sutra, and how should we uphold it?" 【註】: thusness:如是
【解】:就在那個機緣法會,須菩提問佛說道: 「世尊!這部經應當以 : 什麼名字來稱呼它呢?又我們應如何去受持奉行它呢」? 【論】 :菩薩的般若道體,已說畢。此下約般若功德的尊勝,讚歎以勸 : 人受持。本經內容,廣大甚深,而一經的名稱,卻能涵攝全經的大意, 或直示一經的精要。我人如能於經名有相當的了解,對全經的要義也 就容易憶持不忘;從經義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約,依經名而憶持全 經的心要才是!
戊二 答 己一 正說 庚一 化法離言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 『是經名為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汝當奉持!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須菩提!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 佛說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則非 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如 來有所說法不? 『世尊 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世尊!如來無所說 如來無所說。』 【英譯】 told Subhuti, "The name of this Sutra is called 英譯】:Buddha : Vajra -cchedika-Prajna Paramita. You should uphold it by that - 46 -
name.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Buddha said that Prajna Paramita is not Prajna Paramita. Therefore it is called Prajna Paramita. "Subhuti!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s spoken any Dharma or not?"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The Thus Come One has not spoken any Dharma." 【解】:佛對須菩提又說: 「這部經,能破除一切如金剛那麼堅硬的戲 : 論和妄執,而令人安住在法法本淨的金剛妙慧中,所以命名為金剛般 若波羅蜜,大家應以此經的名字含義而攝持經義,你們當要如法好好 地受持遵行呀!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呀!我所說的這部金剛般若 波羅蜜,即非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可得的。須菩提呀!依你所領會的意 思,發表你的看法如何,好嗎?我:如來,所說的金剛般若法門,你 認為我到底有或沒有在說法呢?」須菩提隨順佛的意思說: 「世尊呀! 依我所理解的,如來您,是無法可說的;什麼語言也沒有可說的,更 何況離相的金剛般若呢?」 【註解 】 :常人聽佛說法,聽到什麼就執著什麼,總覺得此言說是直詮 : 法體的,確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不知世俗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 『名、義』二者。 『名』是能詮, 『義』是所詮。但名能詮義,而『名』 並不能親得『義』的自性,不過是世俗共許的符號而已。 『義』是隨『名』 而轉的,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詮表的。 『名』不離 『義』而不即是『義』 ,『義』也不離『名』而非即是『名』;有『名』 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 間,也不離『名義』 ,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佛說金剛般若,如取 相為如何如何,早就不是了!這是隨順世俗,以名句文身為表示而已! 法門名稱如此,全經的文句也如此,應這樣去受持奉行! 【論】:從法門明義和受持的方法,進而論到說法者與說法處。這些, : 唯有從如幻畢竟空中,才能如實悟解,知道應該怎樣的受持。此地佛 說「無法可說」 ,在前有舉如來為證中說過。但那裡講的,是約佛證離 言以明無所說,這裡是約法的離言以說明的不同。
- 47 -
庚二 化處非實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 不?』須菩提言 『甚多 『須菩提 須菩提言: 『甚多, 甚多,世尊! 世尊!』 『須菩提! 須菩提!諸微塵, 諸微塵, 如來說微塵 如來說微塵, 微塵,非微塵, 非微塵,是名微塵。 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是名世界。』 【英譯】 do you think about it?Whether there 英譯】:"Subhuti!What : are many of the particles of dust in a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 or not?" Subhuti said, "There are even very many, the World Honored One!" "Subhuti!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particles of dust are particles of dust but not the real particles of dust.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particles of dust. 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the world systems are the world systems but not the real world systems.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the world systems.” 【註】: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三千大千世界
The Thus Come One:如來
The World Honored One:世尊 the world systems:世界
【解】:佛陀又再問說: 「須菩提呀!依你所領會理解的意思說說看, : 你認為是怎麼樣?一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小顆粒灰 塵,算起來是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說: 「世尊!這是多的不得了 的呀!簡直不能計算的呀!」但佛告訴須菩提說: 「須菩提呀!這麼眾 多的微小顆粒灰塵,我說即不是微塵,是假其名為微塵。這是因為世 間一切法的形成,都是靠諸多因緣聚合而生的,它也會緣散而滅的, 故說它不常;雖它有顯現為色法的各式各樣形態,有粗有細,全都是 無常、無我而性空寂的。微塵眾當然也是緣起的,故「是名為微塵」。 同理我說的世界,也是由諸多微塵所構成的,沒有其自性可得,依之 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可得,所以我說的世界,即非實 有一成不變的世界;但幻化現有的世界宛然,所以又名世界。」 【註解】 :世界、微塵:我們人類所居住的世界:這個地球,它是由無 : - 48 -
數的微塵物質所集合而成的,就是其他銀河系的星球也是如此;不管 它是什麼元素:白土、黑土、黃土、紅土、灰土、矽土、泥土、黏土、 混合土、砂石、礦石、岩石、石灰等等,這其中當然還有金屬類及非 金屬類;由它們組合成一個地球個體,集成此世界的微細物質名為極 微的微塵。一般取相的聲聞學者,以世界為組合的假有,也有說實在 的,而能集成世界的極微,都說是實有的。如現代的科學界,也都以 為此世界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一層層的解析,不論是分子、原子、 核子、質子、中子、電子、量子、離子;物質也可再切割成分米、厘 米、毫米、絲米、乃至奈米等等。總之,都認為有某種實在物,為此 世界組合的原素,世俗的見解尚且有如此自性見的無始迷惑,當然是 這樣說的。但,佛法要從自性非有的本性中,觀察這微塵與世界。說 此世界但為緣起有,無其自性;它們隨緣在起變化。最簡單的例子, 例如玻璃:是由矽土混合其他原料,經高溫焚燒過後,變成透明如水 晶的東西;其他例如:鑽石、化石,也是同理,都經高溫、高壓變成 的;這些都只是物理變化而已;若再經化學變化,則其組成的分子式, 分解成氣體或電子,蒸發或揮發飄散浮到空中,再遇到雷霆萬鈞之勢 的高電壓雷擊,這些原素又混在雨滴中,或成塵埃分散落到大地上或 海裡,與原來的形狀可大不相同,但並沒消失,真所謂的物質能量不 滅定理。由此可見,它們並非有固定的原貌形態。它們隨時都在遇因 緣而起不同的變化,它們本身是無常的、無我的。 【論】 :中觀者說:一切法是因緣和合生的,緣生的諸法中,雖有顯現 : 為色法的形態,而且是有麤(粗)有細的。不論為麤的細的,都是無常、 無我而自性空寂的。如執有究極實體的極微,或不可分析、不可變異、 不待他緣的極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自性雖不可得,而緣起假名的 色法,不但是有的,有麤的細的,而且還有相對的緣起外在性,各有 其功能與性質。 同樣的理由,由於極微的緣起色等,為緣起而和合為世界的形態, 組成世界的微塵,還是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 會實有的自性了!所以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 宛然,所以又名世界。如執極微為實而世界為假,這不但不知極微, - 49 -
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
庚三 化主無相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 『不 也,世尊!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說三 十二相, 十二相,即是非相, 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名三十二相。』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it is 英譯】 : possible to se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It is impossible to se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What the reason is it?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the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are not physical appearances.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the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註】: physical:肉體上的;身體的 appearance:外表;容貌
【解】:佛又問: 「須菩提呀!依你所理解的意思,認為是怎麼
樣?你們大家可以或不可以用我的外貌三十二形相,而見或不見到 我在為大眾說法呢?」須菩提回答說: 「世尊!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 原因呢?因為如來說的那三十二外貌形相,是沒有自相可得的,它們 也只不過是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而已,所以才名叫之為三十二相罷 了。」 【註解】 註解】:佛的三十二相:1、足下平滿相。2、足千輻輪相。3、指纖 : 長相。4、足跟圓滿相。5、手足指縵網相。6、手足柔軟相。7、足趺 ㄉㄨㄢ
。9、垂手過膝相。10、馬陰藏 隆起相。8、伊泥延踾相(偳 如鹿王相) 相。11、身廣長等相。12、毛上旋相。13、毛孔一毛相。14、金色身 相。15、圓光一尋相。16、皮膚細軟相。17、七處隆滿相。18、腋下 平滿相。19、獅子身相。20、大直身相。21、肩圓好相。22、具四十 齒相。23、齒密齊平相。24、齒白如雪相。25、獅子頰相。26、得上 - 50 -
ˋ ㄍㄢ
味相。27、廣長舌相。28、梵音相。29、紺 青眼相。30、眼如牛王相。 ˋ ㄐㄧ
31、頂上肉髻 相。32、眉間毫相。 【論】 :有所說的法,說法的處所,即有能說法者,這即是具諸相好的 : 如來。在前明心菩提文中,曾論過可否以身相見如來。但那是約見法 即見如來而說;現在約為眾說法者說。所說的法,所化的處所,能化 的主人,一切都是無性離相,如幻如化;那末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 即應當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己二 校德 『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為他人說,其 福甚多! 福甚多!』 【英譯】 there were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英譯】:"Subhuti!If : might give away his body as alms so many time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in the Ganges River,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re is a person, who can accept and uphold even as a few as four lines of verse from this Sutra, and then he or she can explain its meaning for other persons, then this person's blessings would be greater than that." 【註】: alms:施捨 Ganges River:恒河 blessing:福報;神惠;天恩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假使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 : 譬如說,他(她)用有如恒河裡的那麼多、無數沙顆粒之數目,捨身 犧牲掉自己的身家性命,用它來布施給眾生;又如果另有一個人,他 能從此般若經中讀誦,乃至自己受持四句詩偈,或為其他的人宣說此 經要義,這個人他所獲得的功德要比那個捨身命的人,多得很呢!」 【註解】 :布施的精義,在犧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 : 最貴重的莫過於自己的生命。捨身外財,如金銀財寶容易,捨身命可 ,願生生世世投胎, 就難了;除非有菩薩發大悲心願(/如地藏經所載) - 51 -
當作有益眾生之獸禽類,甘願為人類服勞役、供肉食,助人補充營養, 好修行,否則對一般人而言可說難也。財物,是生存所必需的;世人 貪戀財物,本出於生存的需求。但這畢竟是身外物,施捨了,不一定 會影響自己的生存。捨財倒可以捨棄自己的貪婪心,所謂的有施才有 得,這也是修行方法之一,可以跟眾生結善緣,以便將來做好度化之 路。可是,身命即生命的當體,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問題,自己活 不了,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如歷史上所記載的「殺身成仁」、 「捨生取義」 ,都是身命的布施。佛法以一切眾生,全體人類為悲濟的 對象,所以本於慈悲的利他行,去作布施,不分人我,救濟一切,擴 大到一切的有情眾生,不惜自己的身命。身命布施,除了出於同情的 悲心而外,也有為了真理的追求,就是求法而不惜捨身的。 【論】 :上面校量功德,第一次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第二 : 次以充滿恒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現在以恒河沙數的身命拿來布 施;一次比一次更殊勝、更難得;用這些比喻來校量,受持本經及為 人說法的功德。捨身布施雖比外財的金銀財寶布施,確實功德要大得 多;但那還是暫時的不究竟救濟。受持與講說般若智慧法,是思想文 化的救濟,能拯救墮落的人格,開發固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 一直到達究竟的解脫彼岸。因此,法施當然要比命施的功德,大得多 到無法計算的呢!
丁二 歎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 己一 深法難遇歎 空生(須菩提) 須菩提)歎法美人 <十四> 十四>離相寂滅分 Section Fourteen: :Leaving Appearances and Still Cessation
爾時,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 須菩提聞說是經, 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希有世尊! 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 英譯】 that time, upon hearing this sutra and deeply 英譯 】:At : understanding its purport, Subhuti wept and felt remorse, and - 52 -
addressed Buddha, "What rare the World Honored One is!This Sutra is so profoundly explained by Buddha. From the time on I attained the eyes of wisdom until the present, I have never heard such a Sutra.” 【註】: purport:要旨;大意
remorse:懊悔;悔恨 profoundly:深刻地;深切地
【解】 :就在那個時間機緣,須菩提聽聞到這部經,他深刻的理解到般 : 若法門的義理及意趣,感到法門的希有!想到過去流轉生死的情景非 常慚愧;想到如來慈悲救拔,得以超脫而聽聞菩薩行,又是無限的感 激,所以就情不自禁的涕淚悲泣起來。他向佛說: 「世尊呀!在這世上, 您真是希有的呀!您所說的如是甚深微妙經典法門,從我過去所修得 的慧眼(/法眼)以來,尚未曾聽聞過這樣甚深的經典法門:這次竟然 聽到了,是多麼的令我感到欣幸呀!」 【註解】:慧眼:即「知實相慧」 ,此慧能徹見諸法的如實相,所以名 : 慧眼。須菩提所說的慧眼,即指聲聞的證智。他說從來沒有聽過這樣 的經,可作二釋:一、從大悲為本,無所得為方便的菩提心行說,聲 聞行者確乎不知的。二、從離相徹悟的實相說,須菩提久已正覺,而 且能與佛共論,於此般若法門,何致驚奇如此!須知,這是代表一般 取相的聲聞行者的。大弟子在法會中,不論是問是答,都有當機的領 導作用。現在代表那些取相的眾生,特別是執有諸法實性的增上慢聲 聞,所以說從未得聞。極力稱歎深法的難聞,使他們注意而受持這離 相妙悟的般若。 【論】 :受持經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經無不極力稱歎。受持,含有讀誦、 : 書寫、思維、實行等。經中常提到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議功德,因 此有人專以拜經,誦經為能事,以為這功德夠大了,倒是不錯,可是 卻有多少誤會吧! 我人學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沒有理解, 怎能實行?沒有讀誦,又從何去理解?不聽不見,又怎樣知道去讀誦? 由見聞而讀誦、而理解、而實行、而證入;故聽聞、讀誦,豈非為行 證的根本嗎?大乘經中都極力稱歎讀誦等功德,以引人深入。但如神 - 53 -
秘的讀誦、禮拜,不求甚解,不起而行,以為功德已大極了,那才怪 呢!甚至於稱讚持誦功德,成為變相的符咒,這恐怕不是功德,反而 是無量的罪惡呢!
己二 信者難能歎 『世尊!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則生實相,當 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 世尊!是實相者, 是實相者,則是非 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 英譯】 World Honored One!Moreover if someone 英譯 】:“The : listens to this Sutra with a mind of pure faith, he can bring forth the Appearance of Reality. We know that such a person has accomplished foremost and rare merit and virtue. The World Honored One!It is the Appearance of Reality that it is not appearance. Therefore the Thus Come One calls it the Appearance of Reality.” 【註】: bring forth:引起;使萌芽 達成
the Appearance of Reality:實相
accomplish:完成;實現;
merit and virtue:功德
【解】:須菩提稱歎深法難逢後,接著說: 「世尊!如果又有人聽了這 : 部深妙的經典法門,能離一切妄相而生清淨信心,就是生那實相,這 是極為難得的!當知這個人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世尊!其實所謂 的實相即是非相,它是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從不為虛誑妄取 相所惑亂,是名為之實相。所以佛您才說實相。」 【論】:諸法實相,即諸法的實相不可得,因為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 : 所以名為實相。這是般若法門的實相說,顯示般若的特色。
世尊!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不足為難。若當 來世後五百歲, 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 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 信解受持,是人則 為第一希有! 為第一希有!何以故?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 此人無我相、人相、 人相、眾生相、 眾生相、壽 - 54 -
者相。 者相。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 人相、眾生相、 眾生相、壽者 相即是非相。 相即是非相。何以故?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則名諸佛。』 【英譯】 :"The World Honored One!Now I have the opportunity 英譯】 : to listen such Sutra. It is not difficult for me to believe, understand accept and uphold it. But if it is in the future times, in the fiv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re are human(/ living)beings hearing this Sutra, yet they can believe, understand, accept and uphold it. It is those persons that they will be outstanding and the most rarest beings.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such human beings will have neith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ego(/self), nor the appearance of others,nor the appearance of living (/human)beings, and nor the appearance of a life(/longevity).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e appearance of the ego (/self)is actually no appearance,nor the appearance of others,nor the appearance of living /(human)beings and nor the appearance of a life(/ longevity). What the reason is it?Those who have relinquished all those appearances are called bodies of Buddha." 【註】: outstanding:傑出的
relinquish:廢除;放棄
【解】:須菩提又說: 「世尊!我現在能聽佛說的深妙之經典而生信解 : 受持,還不算為難。當來世後五百歲中,如果有人能聽此經而信解受 持的,這個人才算是第一希有的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人已 不再著相了;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又是為何原因 呢?因為我相就是非相、非人相、非眾生相、非壽者相。為什麼呢? 因離一切虛妄之諸相則名見到諸佛」 。 【論】 :須菩提生逢是在佛世,佛說是那樣的善巧,一言一語都從實悟 : 中來,格外顯得親切有味!所以信解領受,不足為難。佛後五百年, 人根轉鈍,時間又經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轉傳來。所以,那時的眾 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難中之難!後五百歲的眾生,信解 受持這部金剛經,為什麼是第一希有呢?因為這人已沒有我等四相的 - 55 -
取著了,可見不問時代的正法、像法、末法;不問地點是有佛法的中 國、邊陲,是否能信解般若,全都在眾生自己,看他是否多聞見佛, 多種善根,又是否能離四相而定。無我等四相,並非實有我等四相, 而要加以取消或摧毀。要知道:我等本不可得,由於眾生的顛倒,無 中執有;所以無我等四相,只是顯明他的本相無所有而已。能離我等 四相,即能離法相、非法相,所以說:離虛妄顛倒的諸相即名為佛。 這與上文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完全同一。
戊二 如來勸行歎勝 己一 略歎勸行 庚一 正說 辛一 略歎 佛告須菩提 『如是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 『如是! 如是!如是! 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 不驚、 不怖、 不怖、不畏, 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如 來說第一波羅蜜 來說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 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英譯】 told Subhuti, "So it is, so it is. Moreover,if 英譯】:Buddha : someone has heard this Sutra, he is not frightened, nor alarmed, or nor terrified.You should know that such a person is the most rarest among people in the world.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It is because the foremost Paramita spoken by the Thus Come One is not the foremost Paramita. Therefore it is called the foremost Paramita. 【註】: frighten:驚嚇
alarm:恐慌 terrify:驚恐
【解】 :佛陀很同意 且稱讚須菩提的看法,佛又說: 「是這樣子沒錯! : 是這樣子沒錯!後五百歲中,如果又有人得聞此經,而他不驚慌、不 恐怖、不畏懼,這的確是難得的!當知這個人是世間非常希有的!是 什麼原因這樣子說呢?須菩提呀!我: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到彼岸。 即是無可取、無可說的,也就是第一不可得,波羅蜜也不可得,所以 我說非第一波羅蜜。是假名為之第一波羅蜜。」 【論】 :須菩提讚歎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為之印證,更進 : - 56 -
一步的廣說。一般凡人,或世間學者,或神教徒,就是有些佛弟子, 聽了諸法畢竟空的甚深法門,能不驚、不怖、不畏,也是極為希有的! 眾生為普遍的成見:自性妄執所誑惑聽見畢竟空,不能不驚慌而恐怖 起來!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立的唯物 論或唯心論,學佛者怕流轉與還滅法無從安立,所以大智度論上說: 『五 百部聲聞聞畢竟空,如刀割心。』中論青目論師釋: 『若都畢竟空,云 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成唯識論說: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 為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這唯有能於畢竟空中,成立無自性 的如幻因果,心無所著,才能不落懷疑,不生邪見,不驚、不怖、不 畏,這真可說是火裏生紅蓮!信解如此不易,可見般若的究竟第一。 所以說:如來說第一波羅蜜。然而,第一波羅蜜,即是無可取、無可 說,也是即第一不可得,波羅蜜不可得。惟其離相不可得,所以為諸 法的究極本性,為萬行的宗導,而被十方諸佛讚歎名之為第一波羅蜜。
辛二 勸行
壬一 忍辱離相勸
『須菩提: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為 忍辱波羅蜜。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 歌利王割截身 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 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 若有我相、人相、 人相、眾生 相、壽者相, 壽者相,應生瞋恨。 應生瞋恨。 【英譯】 Paramita of patience spoken by the 英譯】:"Subhuti!The : Thus Come One is not the Paramita of patience. Therefore it is called the Paramita of patience.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 Let me take an example to explain it, in the past,once upon a time when the King Kaling, who dismembered my body, I had neith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ego(/self), nor of others, nor of living beings, nor of a life(/longevity)at the time.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in the past time when I was cut limb by limb, if I had an appearance of the ego(/self), or an appearance of others, - 57 -
or an appearance of living beings, or an appearance of a life (/longevity), I would have become outraged.” 【註】: the King Kaling:歌利王 dismember:割截
outrage:憤慨
【解】:佛又說: 「須菩提呀!菩薩行忍辱波羅蜜,在與般若相應能深 : 忍時,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與忍的法,都不可得,所以我說非忍辱 波羅蜜。能如此才能名為忍辱波羅蜜。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呀! 如我在過去生中修菩薩行時,殘暴惡生的歌利王支解割截我的身體。 那時,我沒有執著我等四相: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呢?我在過去身體被支解割截時,假使我的心執有我等四相, 我就會生起極大瞋恨心;即使無力抵抗,也必怨恨在心,這即不能忍 辱了。由此,可證明當時我沒有我等四相;無我,所以能大悲,能大 忍!」 ˊ ㄔㄤ
【註解】 :歌利王:譯為惡生,為北印度的烏萇 國王,性殘暴,一日出 : 遊見一仙人,懷疑拐誘他的宮女,發怒用刀砍斷仙人的手腳,仙人表 不對他起怨恨,且對天發誓:若此真,當下四肢復原,果然。此即釋 迦佛之前生。
復次, 復次,須菩提!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 世無我相、 世無我相、無人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 是故須菩提! 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英譯】 Subhuti!I recalled again that in the past 英譯】:"Moreover, : times it had been for five hundred lives ago, I became the Patient Immortal. During all those lives, I had neither any the appearance of the ego(/self), nor others, nor living beings, nor a life (/longevity). For that reason, Subhuti!To be a body of Bodhisattva should relinquish all appearances and bring forth the mind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註】: immortal:不死之人;仙人 relinquish:廢除;放棄;離棄 - 58 -
【解】 :如來又說:須菩提呀!我又想到在過去五百世中,當忍辱仙人, : 在那一世時,我也是一樣的,沒有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等四相的。因此之故,須菩提呀!可見修菩薩行的,是要怎樣的重視 般若相應的忍辱波羅蜜了!他應該離去一切諸相,而發那無上正等正 覺成佛的菩提大心願呀!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法生心,應生 無所住心! 無所住心!若心有住,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 住色布施。須菩提!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 施!如來說一切諸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 眾生。』 眾生。』 【 英 譯 】: He should bring forth thoughts that do not rely (/depend)on forms, nor sounds, smells, tastes, tangible objects, or dharmas. He should bring forth thoughts that do not rely on anywhere. If his mind relys upon somewhere,then it does not rely on. Therefore Buddha says that the Bodhisattva's mind should not rely on forms when he gives something as alms. Subhuti!It is because the Bodhisattva wishes to benefit all living beings, he should give alms in this way. 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all appearances are actually not appearances at all, and that all living (/ human)beings are actually not living(/ human)beings at all.” 【註】: rely on:信賴;依靠 tangible:可觸知的
【解】 :菩薩們修菩薩行時,不應執著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 : 之心而行布施。要利益眾生,應這樣生無所執著而生心的無住相布施, 若人行布施而還執著有法相、人相,即不過是人天施善的福報,不能 成為利益眾生大行。若人行布施心有所執著,則應為非住,所以佛說 菩薩心不應該執著於色等布施。須菩提呀!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應該用這樣的心去行布施呀!如來說一切相,即是非相。說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通達非相、非眾生,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無自性,所以能布 - 59 -
施,所以能忍辱」 。 【註解】 :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事理。忍有三: : (一)、生忍:忍受人事間的苦迫。 (二)、法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及風與寒熱等苦。 (三) 、無生忍:忍認可諸法無生性。此無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 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為例。 【論一】 :佛總結而勸告眾人說:菩薩發心應離一切相而發無上正等正 : 覺心!離相發心,即發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一切相雖無量 無邊,但不出六塵境相。所以離相發心即不應該執色塵相而發心,也 不應執聲、香、味、觸、法等相而發心,應一切無所住而生大菩提心。 【論二】 :法門那樣深,淨信者的功德那麼大!所以佛告須菩提:學佛 : 法者,應依此經所說而發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羅蜜,不偏於理證,而 是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相應,表現般若大用的。本經 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為本,上文偏說布施,而此處又特別讚歎忍辱。
壬二 佛說無虛勸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 實語者、如語者、 如語者、不誑語者 不誑語者、 語者、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 不異語者。 不異語者。須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此法無實無虛。須菩 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 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日光明照,見種 種色。』 種色。』 【英譯】 Thus Come One is a man who always 英譯】:“Subhuti!The : speaks the truth. He speaks factually. He speaks of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He never deceives nor are his words peculiar. Subhuti!The Dharma that the Thus Come One has obtained is neither true nor false. Subhuti!If a body of Bodhisattva who gives something as alms with a mind relying on dharmas is just like a person coming into the dark room. He cannot see anything in the room at all. If a body of Bodhisattva, who gives something - 60 -
as alms with a mind not relying on dharmas, then he is just like a person with eyes, who can see all kinds of things in the room during the bright sunlight.” 【註】: factually:事實地;確實地 deceive:欺騙 peculiar:獨特的;特異的
【解】 :佛說: 「須菩提呀!法門的甚深,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 : 我所說的話是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如是一樣;不誑語是真實語,不 異語是如的,我所說的一切真實可信。須菩提呀!可不要誤會,以為 我如來有什麼所得法,說什麼宇宙的實體了!我如來所證覺的,是無 所謂實、無所謂虛的。須菩提呀!當個菩薩要修菩薩行,應契會此無 ˋ ㄢ
實無虛。如果他的心還執著於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好像人走入無光的闇
室,一切都看不見;反之,如果這個菩薩行人,他的心不執著於色等 法而行布施,那他就如眼明的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 色景相一樣。」 【論】 :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執著一切,即能利益眾生,趨入 : 佛道,莊嚴無上的佛果。修學般若,略有二行:一、入理:於定中正 觀法相,達自性空而離相生清淨心。二、成行:本著般若的妙悟,在 種種利他行,離妄執而隨順實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於成行。在 成行中,本經特重於利他為先的布施。這些,受持金剛般若經者,應 有深刻的認識! 【又論】 :世人說話,常不免與事理不符,所以不能過份的相信。如來 又論】 : 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凡夫為無明所覆,於無所有中執為如 是實有,不契法性,所以稱為虛誑妄取。為遣此虛妄執相,所以又稱 不虛誑相現的空性為實相。眾生執著實有,佛責斥為虛妄的。雖本無 虛妄相可得,勸眾生離此取著,所以說離妄相而見實相。以真去妄, 為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虛妄淨盡,真實也不可得,如冰雹擊草,草 萎冰也消。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庚二 校德
- 61 -
『須菩提! 須菩提!當來之世, 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 持、讀誦, 讀誦,則為如來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英譯】 :"Subhuti!In the future times, if there is a good man or 英譯】 : a good woman, who can accept, uphold, read or recite this Sutra, then the Thus Come One using his Buddha-wisdom will thoroughly know and thoroughly see such a person. That person will obtain immeasurable and boundless merits and virtues." 【註】: thoroughly:完全地;徹底地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將來的世間人,如果有個增善上根的 : 男子或女人,他(她)能受持、讀誦這部般若經典,那即為我:如來 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中,完全明確的知道這個人、 見到這個人,他能常為我如來所護持,他所成就的功德是無法衡量、 無量無邊的。」
<十五> 十五>持經功德分 Section Fifteen:The Merit and Virtue Gained from Upholding this Sutra
『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 恒河沙等身布 施,中日分復以恒河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恒河沙等身布施, 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 恒河沙等 身布施, 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 經典信心不逆, 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其福勝彼,何況書寫、 何況書寫、受持、 受持、讀誦, 讀誦,為 人解說!』 人解說!』 【英譯】 there were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英譯】:“Subhuti!If : who might in the morning give away(/ sacrifice)as many bodie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in the Ganges River, and again at noon give away(/ sacrifice)as many bodie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in the Ganges River, and once again in the evening give away(/ - 62 -
sacrifice)as many bodie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in the Ganges River, had given away(/ sacrificed)his(/ her)bodies like that throughout immeasurabl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illions of kalpas of time. But moreover if someone else were to hear this Sutra and believe it without reservation, his blessings would surpass the blessings of the former person. Much less(/ Let alone / Besides / Furthmore)the blessings it would be if one could write, accept, uphold, read, recite and explain this Sutra for others.” 【註】: kalpas:劫
reservation:保留;隱諱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假使有這麼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 : 人,譬如說,他(/她)能發大心,願意捐獻出他的身命(/身體)布施 給大眾用,他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各個時分中,三度用那如 恒河沙顆粒數那麼多的身命,用來布施給有情眾生;而且不是只有一、 兩天,又是經過如是無量、簡直無法算數的百千萬億劫長遠的時間中, 都用他的身命來布施供給大眾用;那他的功德可算不得了!比上文所 說的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勝了;然而如果另有一人,他聽聞這 部般若經典,能生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違逆,那他的功德即勝過前面 的那個人多多了!單是個「信順」的功德即如此,何況更進一步的能 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演說呢!那功德當然是更大了!」 【註解 】 :時間的分法:古老印度一天分六時,日夜各三時,初日分: : 早上六點到十點,中日分:從十點到下午二點,後日分:下午二點到 六點。初夜到十點,中夜到晚上二點,後夜到早上六點。 ˇ ㄧㄡ
ˋ ㄙ
ˇ ㄇㄠ
中國的時間分法:子、丑、寅、卯 、辰、巳 、午、未、申、酉 、 ˋ ㄕㄨ
戍 、亥。每一時辰各配為二小時。子時從午夜十一點開始算到零晨一 點,餘類推。午時從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 【論】 :此乃第四度校量功德。此是假設的比喻,總之,形容功德不可 : 勝算就是了。在佛陀的本生談中,佛在以前修菩薩行時,曾當過鹿王 或其他獸王、鳥王,發願犧牲自己的身命,以血肉當營養利益眾生。 地藏經有記載菩薩為利益眾生,自己甘願化成各種不同之動物、植物、 - 63 -
藥草、山水等等供人使用。這不免讓人想起:該不該現在所畜養的乳 牛或肉牛及其它之家禽獸類,也是菩薩化身來度化眾生的方便施設 法,若果真如此,將心比心仔細想一想,它們可何曾之偉大,它們生 生世世在為人類犧牲生命奉獻服務,無怨無悔,若論其服勤的精神, 也真等同菩薩們般地發願默默在行善布施身命,難怪牠們盡了願後, 皆升上天界繼續去修行了!可不要心想牠們活該,吾人可要銘謝肺 腑、感恩、沒齒難忘呀!要趕快修行才不會辜負它們的期待呢!雖菩 薩原則上不該吃眾生肉,但若有人自動發願要如此一般,你也要完成 他的大願!只是吃了他的肉,該不要變成怨親債主才好,要把所修的 功德迴向給眾生,大家共成佛道才是。本段論時間之長短,若以人間 之地球一晝夜為一日算,則不可能一天內犧牲生死那麼多次,以自身 性命去布施;但若以天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計算則綽綽有餘, 天界有的一年或一日等於人間百年甚至千年、萬年之久呢。本段是比 喻說,不要太執著於時間的計算法。
己二 廣歎顯勝 庚一 正說 辛一 獨被大乘勝 『須菩提! 須菩提!以要言之, 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 不可稱量、無
邊功德! 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 能受持、 能受持、讀誦、 讀誦、廣為人說, 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 如來悉知是人、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 不可稱、無有邊、 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不可思議功德。 【英譯】 sum it up, the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is 英譯】:"Subhuti!To : Sutra is inconceivable ( / unimaginable ) , incalculable and boundless.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it for those who intent on the Great Vehicle, for those who intent on the Foremost Vehicle. The Thus Come One completely knows and sees if those people who can accept, uphold, read, recite and extensively explain this Sutra for others, that all of those people can get and perfect immeasurable, incalculable, boundless and inconceivable merits - 64 -
and virtues. 【註】: inconceivable:想像不到的 圖;意向
incalculable:數不盡的
Great Vehicle:大乘
extensively:廣泛地
boundless:無邊的 perfect:成就
intent:意
immeasurable:
無法測量的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我要略的說,這部般若經的功德那說 : 得盡呢!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我:如來,是為發 大乘心的菩薩們說的,是為發最上乘心者說的;不是為小乘行者說的。 但為菩薩說的妙法,所以如果有人聽了本經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這就是菩薩呀!我:如來,會完全知道這個人、看見這個人,都會獲 得成就不可衡量、無法稱頌、沒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 【註解】 : (一)、思議:思是內心的計算,議是口頭的說明。 (二) 、稱量:是衡度他的多少。凡是可思可議,可稱可量的數目,無 論它如何的多,總是有限的、有邊的。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以 思議稱量其邊際的。 (三) 、大:是指廣大義。最上:是指究竟無上無容義。形容法門的廣 大無邊,含容大,至高無上,殊勝大。雖說為二名,並無差別,同是 形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四) 、乘:本是指乘坐車輛的等級。在此指佛法可分三等級:即小乘 的聲聞,以四聖諦,證得四果阿羅漢為究竟果位。再者是中乘的緣覺, 以十二因緣,證得辟支佛果位。後者是大乘的菩薩,以實踐六度萬行 波羅蜜,證到十地以上等覺佛果的地位。還有人說最上乘的佛乘位。
如是人等,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 故?須菩提! 小法者, 須菩提!若樂( 若樂 「愛好」的意思)小法者 小法者,著(「執於」的 意思)我見 我見、 我見、人見、 人見、眾生見、 眾生見、壽者見, 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 受、讀誦, 讀誦,為人解說。 為人解說。』 【英譯】 英譯】:It is so those persons that they can sustain,(/ inherit / succeed / undertake / continue / carry on / support / bear / - 65 -
shoulder / take the responsibity of ) the Thus Come One's Anuttarasamyaksambodhi on his shoulders and backs.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It is because if anyone who delights in lesser dharmas and he is attached to a view of the self(/ ego), a view of others, a view of living(/ human)beings, and a view of a life(/ longevity).Then he cannot hear, accept(/ uphold), read or recite this Sutra and explain its meaning to others.” 【註】: sustain:承受;荷擔 inherit:繼承 delight:樂於
【解】 :這樣的人即能把我的家業:從事弘法利生;紹隆佛種,負起承 : 擔在肩膀上。成就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種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因為那些愛好樂於小乘聲聞 法者,他們執著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能於此般若深法, 聽受、讀誦,乃至為人解說。」 【註解】 :擔:是擔在肩上。荷:是負在背上。意思是說能領受信解的 : 人,對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佛法,就能擔當得起。 【論ㄧ】:小乘人為己心重,急於「逮得己利」 。他們但求解脫而已, : 何必修學廣大甚深的教法?又何必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何必廣修布 施、忍辱等來廣度眾生?只顧自己,所以說他們執於我見。他們既不 求大乘,如來當然也不為他們說法了! 【論二 】:如來所以為發大乘者說,即希望他們能信解受持這般若大 : 法,立大志願,起大悲心,以無所得為方便,負起度生的責任來!本 來,無上正等菩提法,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眾生皆有此法寶藏分。 但問題不但是願承當或肯承當,而是能夠承當。所以,發大乘心者, 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從利他無盡中去圓成! 【論三】 :繼承如來家業,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來不願為學小乘者 : 說。小乘聲聞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這裏為什麼說樂小乘 者住於我見呢?本經上文說:不得法空,即著我見,這是約三乘同入 一法性說,是如實說;其實佛乃慈悲為懷,在引導聲聞弟子,不著於 法相,要他們迴小向大。此處說樂小法者住於我見,約他們不能大悲 - 66 -
利他說,是方便說;是折抑小乘,使他們生慚愧心回小向大。前約證 理平等說,此約事行抑揚說。
辛二 世間所尊勝 『須菩提!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羅所應供養; 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 英譯】 all of the heavenly beings, humans, and 英譯 】:"Subhuti, : Asuras of the world should make offerings wherever this Sutra is found.They should know that the place has this Stupa thinking as a temple or a tower. All of them should pay respect, worship, circumambulate and decorate it with many kinds of incense and flowers scattered at the place." 【註】: temple: 佛 寺
tower: 塔
worship: 崇 拜
circumambulate: 圍 繞
decorate: 裝 飾
incense:線香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本經在,世 : 間的眾生,不管是天人、凡間人、阿修羅等,全都應當尊敬供養。因 為當知,此經所在的地方,即等於是佛塔的所在。都要畢恭畢敬至誠 ㄗㄚ
頂禮,如禮敬佛圍繞三匝 ,以香花、燒香、塗香、末香,散在佛身或 佛住的地方。」 【註解】 :三善道: : (一) 、天界:是人曾受三皈五戒,於一生當中奉持十善業;或於六度 中舉凡布施、持戒等,接近圓滿,往生後可生天界;或是該人曾持受 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等圓滿者,此人往生後,得昇上天界享福 報。天界又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其間分別在於修福及禪定之深 或淺而分其高下,但還是不究竟,當五衰:花萎、衣垢、體臭、腋下 出汗、不樂本座等現前時,福業享完,還是要隨其先前之惡業而受報 墮落的,何況在天界只有消福,不能再造福積福,故佛不鼓勵修行人 - 67 -
往生天界。但願往生其他佛淨土者不同,佛則鼓勵之,如往生西方阿 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的琉璃世界、欲界天的未來彌勒佛內 院淨土、或他方淨土等等,他們還都是再繼續修行著。 (二) 、人界:是人修五戒,還不是很圓滿者得生人間。當人其正報與 依報也千差萬別,都是依各人前世所修的福慧及所造的善惡業而有所 差異。人界能聽聞佛法好修行,生人間有三殊勝:梵行勝有慚愧心、 憶念勝有智慧、勇猛勝有堅忍意志;當然也能造福、禍業;佛鼓勵我 們往生人間。也唯有在人間才能修成佛,成佛不在天上。 (三) 、阿修羅界:是人曾修福布施、持戒,但還都不圓滿,特別留有 猜忌、嫉妒、懷疑、瞋恨等心;男者面貌醜陋,但女者面貌莊嚴姝麗, 他們享有天福但沒酒可喝。傳說欲界之天帝:三十三天共主,釋提桓 因娶阿修羅王女為妻,兩個曾為爭天帝位掀起戰端,天帝求教於佛陀, 佛告訴天帝,命眾天兵天將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結果一開戰,阿修 羅王大敗,率眾天兵天將逃入蓮藕孔內(被正修定的佛弟子看到) 。該 道分類投胎入於天界、人間、畜牲、鬼道、地獄等中;故凡積有福報 而脾氣暴燥者皆屬之。 【論】 :供養教法,除了敬禮,焚香、獻花外,還要讀誦、思維、廣為 : 人說,才是真供養。
辛三 轉滅罪業勝 <十六> 十六>能淨業障分 Section Sixteen: :Karmic Obstructions Can Be Purified
『復次、 復次、須菩提! 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 受持、讀誦此經, 讀誦此經,若 為人輕賤, 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英譯】 Subhuti!If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英譯】:"Moreover : who has accepted, upholded, read and recited this Sutra, is ridiculed(/ despised / disdained / looked down upon)by others. It is because that he(/ she)has karmic offenses from past lives, - 68 -
which destine him(/ her)down to the evil paths(/ hells). But now as a result of the ridicule he(/ she)receives from others in his present life, his(/ her)previous karmic offenses are destroyed and he(/ she)will attai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after all.” 【註】: ridicule:譏笑;嘲諷 定
despise:瞧不起
karmic:業的
offense:犯罪
destine:命中注
evil path:惡道 previous:先前的
【解】:佛陀又再接著說: 「須菩提呀!我還要告訴你,有一個具有善 : 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她)受持、讀誦本般若經,還讓人輕視賤踏的 話,我告訴你這個人,他(她)先前累世所造的惡業,本來要墮入地 獄、惡鬼、畜生之三惡道受苦報的,而今生因讀誦了本經的功德,所 有過去應墮惡道的罪業,因受持本經的功德力,而現世輕受了,受人 輕視的微報,即不會再感惡道等報,先前的罪業則會消散無餘,而且 還種下菩提種子,將來定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 。 【論】 :佛法說業力,通三(多)世。信佛的三世因果說,知有業當受 : 報,不管它是善或惡,如人造惡因,想要將來不受惡報,當知轉惡行 善呀!業是行為的餘勢,行為的善與不善,以吾人的心為要因,所以 如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是可以使業變質的,業的可能性不一定會 發作,是可能轉變的。因此,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入宿命論者。 所以信佛者不迷信。靠自己努力洗心革面呀!佛曾舉例說:同一把鹽 灑在一個碗中和灑在江湖中,其鹹味那一個重,這明顯比喻業力輕報 和重報的差別,所以佛激勵眾生平時要多積善福業,免得惡業來報時 受苦,如鹽只在一個碗裏那樣的鹹,若有福業參雜在其中當然就不會 感覺到那麼苦,如鹽在江湖中的清淡無味。
庚二 校德 『須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 然燈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無空過者。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 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 - 69 -
所供養諸佛功德, 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所不能及。』 【英譯】 :“Subhuti!I recall that in the past, it is has been passed 英譯】 : for immeasurable asamkhyeya kalpas of time, prior to Dipankara Buddha, I encountered eighty-four trillion nayutas bodies of Buddha. I made offerings to them and served all of them without exception. But if there are other persons in the Final Period of times, who can accept, uphold, read or recite this Sutra, then his(/ her)merits and virtues which they obtain are a hundred times more, a thousand times more, ten thousand times more, or a million times more than the merits and virtues I gained from making offerings to all those bodies of Buddha. It is so much the greatest that it exceeds all calculations and comparisons.” 【註】: asamkhyeya: 阿 僧 祇
kalpas: 劫
encounter:碰見;邂逅 trillion:兆 calculation:計算
prior: 在 前 的 nayutas:那由他劫
Dipankara Buddha: 然 燈 佛 exception:例外
exceed:超過
comparison:比較;比喻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我想到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前,即為見 : 然燈佛以前,曾遇到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眾多諸佛。在這眾多佛前, 我都是一一的侍奉、供給、侍候、尊佛所示去行,沒有一個佛我空過 的;那所得的功德算起來可也是真是無量無邊了。但若有人在後末世, 他能受持、讀誦此金剛經,隨順性空法門或者得離相生清淨心,那他 所獲得的功德,當然要比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超勝過得不可用算術 來計算了。我的功德不如他的百分之一,甚至於還不如他的千萬億分 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比及的。」 【論】 :釋迦佛在然燈佛前,蒙授記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從發 : 心以來的二大阿僧祇劫。今說無量阿僧祇劫,約小劫說。明心菩提以 前的功德,還沒有徹悟離相,雖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 的。如來以自己經歷的事實,證明受持本經的功德。於本經受持、讀 誦,順向離相,即能超勝有相修行無數阿僧祇劫,這可見功德的殊勝! - 70 -
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為本,這才是解脫、成佛的要門,學者應 以此為標極而求得之!
己三 歎難思 『須菩提!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 於後末世,有受持、 有受持、讀誦 此經所得功德, 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 或有人聞,心則狂亂, 心則狂亂,狐 疑不信。 疑不信。須菩提!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 議!』 【英譯】 if I am to explain the merits and virtues of a 英譯】:"Subhuti, :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in detail, who in the Final Period of times, accepts, upholds, reads or recites this Sutra, then perhaps someone has heard that, he(/ she)might go(/ become)insane (/mad),suspicious or unbelievable. Subhuti!You should know that the principles in this Sutra are inconceivable(/ unimaginable). So are too the rewards it generates(/ produces)." 【註】: insane:發狂
inconceivable:不可思議的
reward:報酬
generate:產生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假使有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 : (她)在以後末法時代,還能受持、讀誦本經的話,那他(她)所獲 得的功德,我如果完全地具體說出來的話,或者有人聽聞的話,那他 (她)恐怕心會受不了,他(她)的心會瘋狂散亂,或許還會不相信 狐疑呢!因為這太超出乎常人所想像的境界範圍之外。須菩提呀!總 之,當知道般若經之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用心思 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為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出於 常情的想像之外,也是不可思議的呀!」 【論】 :上面雖廣讚功德,其實受持般若經所得的功德,是不可言盡的。 : 即使以如來無方辯才,無限神通,把它完全地說出來,一般人聽了大 都不會相信的,或許會發瘋,因為這太出乎常人想像的境界。
- 71 -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十七> 十七>究竟無我分 Section Seventeen: :Ultimately There Is No The Self( (/ Ego) )
爾時,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應住?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降伏其心?』 【英譯】 英譯】:At : that time,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who has resolved(/ decided / made up)his(/her)mind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on what should he rely(/ depend)?And how should he(/ she) subdue(/ surrender / conquer / break in)his(/ her)mind?" ˊ ㄋㄧㄢ
【解】 :就在那個機緣時間點,須菩提又重行拈 出舊問題,再度請示佛 : 陀說: 「世尊呀!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她)發無上正等正 覺菩提心願的人,他(她)想要將來成佛度眾生,應該如何安住他(她) 的菩提心?又如何降伏他(她)的煩惱心呢?」 【論】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 : 佛果的階段。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所不同的, 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 句。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 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前文所問發心, 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 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 。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 心者,當生如是心: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 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 72 -
【 英譯】 told Subhuti, "If a good man or a good 英譯 】:Buddha : woman,who has resolved(/ made up / decided)his(/ her)mind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he(/ she)should have produced thus thought that I will take all living(/ human)beings across to Cessation. Yet when all living(/human)beings have been taken across to Cessation, actually there are not any living(/ human) being has been taken across to Cessation by me. 【解】:佛二度再次向須菩提重申說: 「假使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 : 女人,他(她)發心願,想將來成佛度眾,證得那「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之無上正等正覺,他(她)就應當生這樣子的心想:我應要度 盡一切的眾生,讓他們也成佛;度盡一切的眾生完後,而自心沒想到 有任何一個實有的眾生,曾有被我所度過。
何以故?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人相、眾生相、 眾生相、壽者相, 壽者相,則非 菩薩。 菩薩。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須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者。 菩提心者。』 【英譯】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if a body of 英譯】:What : Bodhisattva has an appearance of the self(/ ego), or others, or living(/ human)beings, or a life(/ longevity), then he(/ she) himself(/ herself)is not a body of Bodhisattva. For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It is true that there is no such dharma as resolving one's mind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解】 :這為的是什麼原故呢?假使菩薩他 (她)還以為有所得,他(她) : 就仍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她)就不便被稱為 是菩薩了。為什麼這樣子說呢?須菩提呀!我告訴你,不但外觀所化 的眾生不可得,更反觀自身,即能發心度眾的菩薩本人自己,也不可 得。故沒有一個實在的法,發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要成無上 正等正覺的佛呢!」 【論一】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 : 者, ,與前發菩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 - 73 -
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實悟的不 同而已。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 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我見』相應的能觀者, 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 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我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論二】 :此處,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 : 度生。所化的眾生相不可得,能發心的菩薩不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 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本經於智證的方 便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
己二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 如來於然燈佛所 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 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然燈佛 佛於然燈佛所 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 佛言: 『如是! 如是!如是! 如是!須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藐三菩提。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 迦牟尼。」 迦牟尼。」 【英譯】 is yur opinion about that?The Thus 英譯】:"Subhuti!What : Come One was living together with the Burning Lamp Buddha, whether he attained the dharma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As I understand what the Buddha has said, when Buddha was living together with the Burning Lamp Buddha, he did not attain the dharma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Buddha said, "So is it, so is it. Subhuti!It is true that The Thus Come One does not actually attain the dharma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Subhuti!But if the Thus Come One has actually attained the dharma of - 74 -
Anuttarasamyaksambodhi, then the Burning Lamp Buddha will not have given me the prediction that I will become a body of Buddha with the name called Shakyamuni in the future times.” 【註】: prediction:預言
【解】:佛陀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見 : 解說說看,怎麼樣?我:如來,從前在然燈佛那裡,有或是沒有什麼 實法能證得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須菩提深解如來所說的法, 所以說: 「沒有呀!世尊!如以我所了解佛所說的意義,佛陀:您,在 然燈佛那裡,沒有法您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說: 「是的, 是的,確實如此!須菩提呀!確實沒有法,我:如來獲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呀!如果有任何一法,我:如來獲得那『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的話,那麼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 「你在將來世 當得會作佛,名叫釋迦牟尼佛」 。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 是故然燈佛與我 然燈佛與我 授記, 授記,作是言: 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 英 譯 】: “Since I did not actually attain the dharma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the Burning Lamp Buddha gave me the prediction saying these words that you will become a body of Buddha with the name called Shakyamuni in the future times.” 【解】:因為確實沒有一法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然燈佛 : 才給我授記,而作是說:「你在將來世當得作佛,名稱叫釋迦牟尼」 。
『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者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 如來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藐三菩提。須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 是中無實無虛, 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英譯】 the reason is it?Thus Come One's means all 英譯】:“What : - 75 -
dharmas are "thus". If someone might say that the Thus Come One had had attain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Subhuti!But actually Buddha had not attained the dharma of Anuttarasamyaksambodhi. Subhuti!There is nothing true nor false in the Anuttarasamyaksambodhi which the Thus Come One has attained. Therefore, 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all the dharmas are Buddhadharma. Subhuti!What are spoken of as all the dharmas, are not all the dharmas at all.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all dharmas.” 【解】 :這為的是什麼原因呢?『如來』這兩個字就是『諸法如義』的 : 意思。如果有人說:我:如來,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呀!確實沒有一法,我:如來,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呀!如來:我所獲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是中沒有實也 沒有虛,因此之故,我說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須菩提呀!我所說的一 切佛法,即非一切法,但世俗乃名為一切法。」 【註解】 :如來:是諸法如義;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一切法的平等空 : 性,名為『如』 ;於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既然是諸法如義,即 無彼此,無能所,這是凡夫極難信解的。因為常人有所思考、體會, 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如來即為如義的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 得。因此如有人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無疑是錯誤的, 不能契會佛意的。 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即現覺諸法如義。這是 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 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 妄。無實無虛的無上正等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 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然而,即 畢竟空而依緣起成事,即善惡、邪正、是非宛然。有人執理廢事,以 為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參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純淨的真了! 【論】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正等正覺。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 : 這裏說無法為證得者。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 - 76 -
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自 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 假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等於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 的正法。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須菩提!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世尊 『世尊! 世尊!如來 說人身長大, 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 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是名大身。』 【英譯】 me take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at if 英譯】:"Subhuti!Let : there is a person, who has a big physical body." Subhuti said, "The World Honored One,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that a big physical body is not a big physical body. Therefore it is called a big physical body." 【解】:佛陀又向須菩提說: 「須菩提呀!譬如說有個人他的法性身又 : 長又大,如前面我說過的如須彌山王。」須菩提聽了後,因他是個解 空第一的聖者,即契會佛意而回答說: 「世尊!如來:您,說的長大人 身,為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悟法 空性,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為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 說是名大身。」 【論】: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 : (一) 、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廻小向大而發勝義 菩提心。 (二) 、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捨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所以, 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決定成就的。
己二 成熟眾生 『須菩提!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 生,則不名菩薩。 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 - 77 -
薩。是故佛說: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無我、 無我、無人、 無人、無眾生、 無眾生、無壽者。』 無壽者。』 【英譯】 :“Subhuti!A body of Bodhisattva is also like this. If he 英譯】 : says that as this I should take across immeasurable living(/ human ) beings to Cessation, then he can not be called a Bodhisattva.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It is because that there is really no dharma called a body of Bodhisattva. Therefore Buddha says that all dharmas have not any the self(/ ego), nor others, nor living(/ human)beings, nor a life(/longevity).”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當一個菩薩也要是如此。但假使菩薩 : 他在度眾時,他的心中還存著有這樣子的想法說:我應當要度盡無量 的眾生;那麼他心裡就還執著有能度的我和所度的人(眾生) 。他的我 相還沒斷,他就不配叫做菩薩了。這為的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呀! 實在沒有一法名叫做菩薩的,菩薩是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 補處,無不是緣成如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 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有可以名為菩薩的。所以佛才說一切 法,不論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等等, 都是無我,更沒有什麼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可說,沒 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因此之故我說:一切法無我、 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呀!」 【論】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 : 熟眾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眾生, 對須菩提說:不特長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眾 生,也還是如此。成熟眾生,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 槃為究竟。
己三 莊嚴佛土 『須菩提!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 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 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 薩。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名莊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 78 -
【英譯】 a body of Bodhisattva had said that I 英譯】:"Subhuti!If : should have adorned Buddhalands, then he(/ she)can not be called a body of Bodhisattva.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of as adorning Buddhalands is not really adorning Buddhalands. Therefore it is called the adornment of Buddhalands. Subhuti!Then if a body of Bodhisattva who comprehends the dharma of no the self(/ ego), the Thus Come One may call him as a body of true Bodhisattva."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假使這個菩薩在莊嚴佛土的時候,他 : 卻這樣子說:我應當要莊嚴佛土,則這個菩薩他內心又存有能莊嚴的 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名為菩薩。為什麼這樣 子的說呢?要知道,如來:我,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 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罷了,不是真的有什麼能莊嚴及所莊嚴, 只不過外相名字稱莊嚴罷了!須菩提呀!假使這個菩薩,他能以般若 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又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兩者都空。那我:如 來,才說他具有菩提薩埵,才是真真正正的菩薩。」 【論】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裏,約菩薩的 : 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 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為菩薩。嚴淨佛土就是化穢 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攝取同行、同類、同 願的眾多菩薩們,以共業莊嚴佛土。可見菩薩以悲願為發起,得般若 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 <十八> 十八>一體同觀分 Section Eighteen: :Contemplating the Oneness of Everything 『 須菩提! 須菩提 !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 如來有肉眼不 如來 有肉眼不? 有肉眼不 ? 』『如是 『 如是! 如是 ! 世 - 79 -
尊!如來有肉眼 如來有肉眼。 有肉眼。』『須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 如來有天眼 不?』 『如是 『須菩提 『如是! 如是!世尊! 世尊!如來有天眼 如來有天眼。 有天眼。』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 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來有慧眼不? 有慧眼不?』『如是 『如是! 如是!世尊! 世尊!如來有慧眼 如來有慧眼。 有慧眼。』 『 須菩提! 須菩提 !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 如來有法眼不 如來 有法眼不? 有法眼不 ? 』『如是 『 如是! 如是 ! 世 尊!如來有法眼 如來有法眼。 有法眼。』『須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 如來有佛眼 不?』 『如是 『如是! 如是!世尊! 世尊!如來有佛眼 如來有佛眼。 有佛眼。』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 英譯】 : Thus Come One has the Flesh Eye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 !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Flesh Eye."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Heavenly Eye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Heavenly Eye."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Wisdom Eye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Wisdom Eye." "Subhut!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Dharma Eye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Dharma Eye."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Buddha Eye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e Buddha Eye."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依你所知的見解,說說看怎麼樣?我: : 如來,有或沒有像凡人一樣,能見事事物物的肉眼呢?」須菩提說: 「有 的!世尊!如來您具有像凡夫人的肉眼」。佛又繼續接著問說:「須菩 提呀!依你所知的見解,說說看怎麼樣?我:如來,有還是沒有像諸 天人,那表、裡、遠、近等都能透視,異於凡人所能見到的殊勝境界 的天眼呢?」須菩提說:「有的!世尊!如來您具有諸天人的天眼」。 佛又說: 「須菩提呀!依你所知的見解,說說看怎麼樣?我:如來,有 沒有像聲聞通達空無我性的慧眼呢?」須菩提說: 「有的!世尊!如來 您具有如聲聞境界,通達空無我性的慧眼」。佛又說:「須菩提呀!依 - 80 -
你所知的見解,說說看怎麼樣?我:如來,有沒有如像那菩薩們那所 具有的,那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 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了知俗諦萬有的法眼呢?」須菩 提說:「有的!世尊!如來您具有如那菩薩們般的法眼」。佛又繼續問 說: 「須菩提呀!依你所知的見解想法,說說看怎麼樣?我:如來,具 有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見佛 所見的不共境之佛眼呢?」須菩提說: 「有的!世尊!如來您具有佛佛 境界的佛眼」 。 【註解】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世間人類的眼根器 : 官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是由清淨的物質四大: 地、水、火、風極微所構成;天眼又極其精緻,所以能見人類肉眼所 不能見的東西。如肉眼見表不見裏,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 不見遠,見明不見暗;而天眼卻能見表裡、粗細、前後、遠近、明暗, 沒有不了見的。人死後還沒去投胎前的中陰身或鬼神類,多少具有此 眼。但人一旦入胎後立即喪失此能力。故知鬼神或多或少是有天眼通、 他心通與神足通的。 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於心法。聲 聞有慧眼,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他不但能通達空性, 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 化度眾生,了知俗諦萬有。而佛眼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見佛所見的不共境。
『 須菩提! 須菩提 !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 如 恒河中所有 恒河 中所有沙 中所有 沙 , 佛說是沙 不?』 『如是 『須菩提 『如是! 如是!世尊! 世尊!如來說是沙 如來說是沙。 說是沙。』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 何?如一恒河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恒河中所有沙, 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有如是沙等恒河, 恒河,是諸恒河 是諸恒河所 恒河所 有沙數佛世界, 有沙數佛世界,寧為多不? 寧為多不?』『甚多 『甚多! 甚多!世尊!』 世尊!』佛告 !』佛告須 佛告須 菩提: 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如來悉知。 悉知。何 以故? 以故?如來說諸心 如來說諸心, 說諸心,皆為非心, 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 - 81 -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 英譯】 : Thus Come One has said that all the grains of sand in the Ganges River are sand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The Thus Come One has said that all the grains of sand are sand."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ere are as many Ganges river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in one Ganges River, and there are as many Buddhalands as there are grains of sand in all those Ganges rivers would be many Buddhalands or not?" "There are very many indeed, the World Honored One!" Buddha told Subhuti that The Thus Come One thoroughly knows that all the various thoughts which occur to every living(/ human)being in each of those Buddhalands. What the reason is it?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all the various thoughts are not thoughts themselves.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thoughts. For what reason is it?Subhut!You cannot recover past thoughts, and you cannot hold on the present thoughts, and you cannot obtain the future thoughts." 【解】:佛說:「須菩提呀!依你所能理解的,說說看怎麼樣?像一條 恒河中所有的沙,我說它們是沙,對不對呢?」須菩提回答說: 「如來 您說的是沙沒錯的。」佛再問: 「須菩提呀!依你所理解的,說說看怎 麼樣?如果一條恒河中所有的千千萬萬無量沙數顆沙,再把每一顆沙 粒化成等同另外諸多條的恒河;有這麼多的恒河中所有的沙數。如來 所化的世界,就有那麼多的恒河沙數那麼多,你寧可說那是多還是不 多呢?」須菩提回答說: 「真的是太多了呀!世尊!」佛再告訴須菩提 說: 「在這麼眾多的國土中所有的一切眾生,他們的每一顆心行如何, 我:如來,以佛眼的知見,都完全了解得清清楚楚。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如來,說這諸多的眾生心,都不是心,都是緣起假名為心,即是 非心,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呀!因為三世中過去、現在、未來, 求心了不可得。如說心在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即滅無,那裏還 有心可得!若心在現在,現在的心念念不住,那裏有實在的心可得! - 82 -
而且,現在不離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又從那裡安立現在! 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即未生,未生即還沒有,這怎麼有未來的心可 得。於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惟是如幻的假名,所以我說諸心非心。 也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 【論】 :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還有其他眾生,如飛 : 禽走獸、海中游的、地下鑽的,還有那些無法計算的微生物?更何況 還有那麼多其他世界的眾生?而且每一眾生的心念,剎那生滅,念念 不住,每一眾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然而,佛能徹底明見,佛何以 具有此慧力?因為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為心而 無實體可得的。無自性的眾生心,於平等空中無二無別;佛能究竟徹 證緣起的無性心,所以『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無所見而無所不見, 剎那剎那無不遍知。世人有種種的妄執:有以為我人的心,前一念不 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 名為三世實有論,即落於常見。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 如推就起來也不免落於斷見。有以為我們的心是常恒不滅的,我們認 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 一致。佛說:這種人最愚癡!念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還取相妄執 為常!心不很容易明白,惟有通達三世心的極無自性,才能認識緣起 心的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可見畢竟空而無常 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這惟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它。
辛二 福德眾多 <十九> 十九>法界通化分 Section Ninetee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Dharma Realm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 用布施,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 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得福多不?』『如是 『如是! 如是!世尊!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得福甚多。』『須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如來說得福德多。 說得福德多。』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 83 -
【英譯】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If there is a 英譯】:"Subhuti!What : person, because of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filling a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 with the seven kinds of precious gems(/ stones)and giving them as offerings, would he obtains many blessings or not?" "So is it, the World Honored One!That person, on account of his giving as alms, would obtain very many blessings." "Subhuti!If these blessings and virtues are real, the Thus Come One would not speak about obtaining many blessings. But it is because these blessings and virtues do not exist,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of obtaining many blessings." 【解】:佛陀又接著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見解說說看怎麼樣?如果 : 有個人,他用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那麼這個人因此 因緣之故,他所獲得的福報,你說是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答說: 「如 您所說的,世尊!這個人因布施原故,所得的福報是多極了」 。佛又隨 即說: 「須菩提呀!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話,布施也不過只有三千大 千世界有限的七寶的福德罷了,所以我:如來,不會說他得的福德多; 因為福德無性故,它稱法界為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 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 所以我才說是得的福德多呢!」 【論】 :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裡說福德眾多。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 : 圓滿為體。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
辛三 身相具足 <二十> 二十>離世離相分 Section Twenty: :Leaving Both Form and Appearances
『 須菩提! 須菩提 !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 ?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 』『不 『不 也,世尊! 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說具 如來說具 足色身, 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 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 84 -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 如來說諸相具足, 說諸相具足,即 非具足, 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one 英譯】 : may look for a body of Buddha in his perfect physical body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One should not look for Thus Come One in his perfect physical body himself. What the reason is it?The Thus Come One has said that the perfect physical body is not the perfect physical body itself. Therefore it is called the perfect physical body."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one should look for Thus Come One in all his perfect appearances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One should not look for Thus Come One in all his perfect appearances itself.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the Thus Come One has said perfect appearances are not perfect appearances themselves.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perfect appearances."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見解,說看看如何?佛可以從身 : 色、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你認為是,還是不是呢?」須菩提領會 佛意說: 「不可以的,世尊!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色身相而正見的,那 是為什麼原因呢?因為如來說具足色身相,是無為所顯的,是緣起假 名而畢竟無自性的,那裏有圓成實體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色身相可 見,而但是假名施設具足色身是可見的。」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依 你的見解說說看如何?那麼如來是可以,或不可以另用具足三十二相 見呢?」須菩提回答說: 「也是不可以的,世尊!如來不應該用具足三 十二身相正見的,為的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如來說具足三十二身相, 是無為所顯的,也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那裡有圓成實體可得。 所以,即非具足諸相身,而但是假名施設的,假名為具足諸三十二相 罷了」。 【論】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三十二相,是指釋迦牟尼佛 : 的化身而說。至於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相好。色身, - 85 -
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 態,前(庚三:化主無相中)也曾有提到三十二相。如來說的三十二 相,沒有自相可得,不過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是有的,假名為三十二 相罷了,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的。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 音聲遍滿十方。因為那也是所修得來的,因緣有的,那是無自性的。
辛四 法音遍滿 <二十一> 二十一>非說所說分 Section Twenty-one: :What is Spoken is not Spoken
『須菩提!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如來作是念: 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 念!何以故?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如來有所說法, 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即為謗佛,不能解 我所說故。 我所說故。須菩提! 須菩提!說法者, 說法者,無法可說,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是名說法。』 【英譯】 :“Subhuti!You should not maintain that the Thus Come 英譯】 : One has so this thought that I should have spoken Dharma. You should not have the thought with that way. What the reason is it? It is because that if someone says that the Thus Come One has spoken Dharma, he is slandering Buddha, due to his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 have taught. Subhuti!As to speaking Dharma, there is not any Dharma spoken by me. Therefore it is called speaking Dharma.”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你可不要以為我:如來,會有這樣子的 : 想法: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佛是不會如此的,你可不要有如此的想 法呀!為的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如果有人言說如來有所說法的話,那 他不特不能知佛讚佛,反而是誹謗佛陀呢!他以為我也像凡夫那樣的 有能說所說了,他是不了解我所說法的原故。須菩提呀!要知道:法 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可以用言語宣說的,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 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為說法 罷了」。 【論】 :有人認為法身不說法,這是誤解的。法身是知見圓明、福德莊 : - 86 -
嚴,身色具足,那為什麼不法音遍滿呢!未證法性身的菩薩,他們說 法還不離尋伺思考分別的;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他就不假尋伺而說 法。他可隨時隨處,有可化眾生的機感,就隨類現身而為說法。至於 那究竟圓滿的法身,更是「無思普應」 。所以,如以為如來作是念: 「我 當說法」 ,即是謗佛。
辛五 信眾殊勝 爾時、 爾時、慧命須菩提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 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 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生信心不?』佛言: 佛言:『須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彼非眾生, 彼非眾生, 非不眾生。 非不眾生。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眾生眾生者,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 如來說非眾 生,是名眾生。 是名眾生。』 【英譯】 :At 英譯】 : that time, Subhuti, the wise elder,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 will there be many living(/ human) beings in the future times, who believe in this Sutrain in their minds when they have heard it?" Buddha said, “Subhuti!Those living(/ human)beings to whom you refer are neither living(/ human)beings nor not living(/ human)beings.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It is because that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living(/ human)beings themselves whom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of are not real living(/ human)beings.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living(/ human)beings." 【解】 :就在那個時機,年高德長智慧戒深的、以慧為命的須菩提,因 : 聽了佛所開示的法身說法之真義以後,尊者須菩提就啟問如來說: 「世 尊呀!在未來世頗有眾生,聽了如來所說的法身:知見、福德、身相、 說法圓滿,而他們是會、還是不會,生起清淨的信心呢?」這是佛果 究竟深法,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於是請教於佛解說。佛陀 說: 「須菩提呀!這些聽聞如此說法而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 信眾,他們已不是一般的眾生了;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說 他仍還是眾生。為的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呀!原來佛為他們說法, - 87 -
他們都還是尚未出離生死的眾生。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大 菩薩們也是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這一些聽法身說法而生淨信者,即 是大菩薩,所以我說他們已不是一般泛泛之輩的眾生,但又非不是眾 生,是乃姑且名為眾生罷了」。 【論】 :此法身說法,利根凡夫,雖不能親聞法音,而生清淨信,但也 : 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比量的信受。
辛六 正覺圓成 <二十二> 二十二>無法可得分 Section Twenty-Two: :No Dharma Can be Obtained
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 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無所得耶? 無所得耶?』佛言: 佛言:『如是 『如是! 如是!如是! 如是!須菩提! 須菩提!我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藐三菩提。 【英譯】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 英譯】 Is it true that Buddha has attain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And he does not have attained anything?" Buddha said, "So it is, so it is, Subhuti!As to Anuttarasamyaksambodhi, there is not the slightest dharma which I could attain. Therefore it is call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解】: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 「世尊您,可有獲得那所謂的『阿耨 : 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無上正等正覺,可是無所得的吧」?!佛讚許他 說: 「如你所說!確實如你所說的!須菩提呀!我於無上正等正覺,乃 至連一些些少許的實性法,都不可得;一切都無所得,這才證得名為 無上正等正覺。
<二十三> 二十三>淨心行善分 Section Twenty-three: :A Pure Mind Does Wholesome Deeds
- 88 -
復次, 復次,須菩提! 須菩提!是法平等,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藐三菩提。以無我、 以無我、無人、 無人、無眾生、 無眾生、無壽者, 無壽者,修一切善 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如來說即非善法, 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是名善法。』 【英譯】 Subhuti!It is the Dharma that it is equal; 英譯】:"Moreover, : there is nothing higher or lower than it. Therefore it is call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A person who is free from the self(/ ego), others, living(/human)beings and a life(/longevity), is cultivating(/ practising)all wholesome dharmas.It is the name that it is call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Subhuti!What are so called wholesome dharmas, The Thus Come One says that they are not wholesome dharmas. Therefore they are so called wholesome dharmas." 【註】: wholesome dharmas:善法
【解】 :其次又說,須菩提呀!然所以都無所得,這因為無上正等正覺, : 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得的如如,這豈 有毫釐許可得的!所以,在此如如正覺中,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 一切法雖同歸於無得空平等,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一切的緣起法相, 有迷悟,有染淨,因為性空,所以有此種種差別。所以佛又對須菩提 說:無上正等正覺,雖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 的緣起,因果宛然。所以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般若空慧, 通達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至於修習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一切之善法,積集無邊福德。 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他,以般若無我慧,能通達三輪體空,無 所取著。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 正覺。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呀!所說的善法,我:如 來,說即非善法,假其名是善法罷了。」
【註解】 :高下:指佛果之「高」與凡夫之「下」而說的。平等法界, 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就名為「無上正等正覺」 。這在「因中」, - 89 -
或稱之為:眾生界、眾生藏、如來藏;在「果位」 ,或稱之為法身、涅 槃、無上正等正覺。約境名「真如,實相」等。約行名「般若」等; 約果名「一切種智」等,無不是依此平等如虛空的空性而約義施設。 【論】: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為本,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微妙法音; : 現身、說法,即有大菩薩為信眾。這些,都因總修萬善而同歸無得, 證無上正等正覺而得完成。法性如空,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 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廣集資糧,不發菩提心, 不修利他行,還是不會成佛的!
庚二 校德 <二十四> 二十四>福智無比分 Twenty-four: :Blessings and Wisdom Beyond Compare
『須菩提!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須彌山王,如是等 七寶聚, 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 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 句偈等, 句偈等,受持、 受持、讀誦, 讀誦,為他人說, 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英譯】 :"Subhuti!Supposing someone were to take mounds of 英譯】 : the seven precious gems(/ stones)piled as high as all the Sumerus, kings of mountains, in a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 and gives them as offerings. And further supposing someone else are to accept, uphold, read or recite and speak for others as a few as four lines of verse from this Prajna Paramita Sutra. The former person's blessings and virtues would not equal to one percent of the other person's blessings and virtues, neither one tenth of a percent, nor one hundredth of a percent, nor one thousandth of a percent, nor any fraction that could be calculated or expressed by any analogy." 【註】: mound:小丘;土墩;塚 fraction:小部分;微量 - 90 -
analogy:比喻;譬喻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諸多須 : 彌山王,有人以七寶聚集像諸多須彌山那麼高,拿來用以布施行善。 又如果有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說一個四句詩偈等,自己依教奉行 的受持,讀誦或為其他的人宣讀、解說,那麼這個人所獲得的功德, 與前面那個人布施的功德相拿來比較,那個人的功德是不及此人的百 分之一,就是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都比不上這個人呢」! 【論】 :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量功德。在般若道中說充滿三千大千世 : 界七寶持用布施,這裡說七寶堆積像諸多須彌山那麼高,拿來布施, 這數量要比前面大得多。但雖以這麼多的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 還是不及讀誦或為他人說本經四句偈的功德。
己二 現化身事業 庚一 化凡夫眾 <二十五> 二十五>化無所化分 Section Twenty-five: :Transformung Without There Being Anyone Transformed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如來作是念: 作是念:我當度眾 生。須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 如來度 須菩提!莫作是念。 者。若有眾生如來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度者, 度者,如來則有我 如來則有我、 則有我、人、眾生、 眾生、壽者。 壽者。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that?All of you 英譯】 : should not maintain the opinion that the Thus Come One has this thought that I should cross over all those living(/ human)beings. Subhuti!You should not have the thought in that way.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it is true that the Thus Come One does not cross over any living(/ human)beings after all. If the Thus Come One has crossed over any living(/ human)beings, then the Thus Come One will have had a sense of the self(/ ego), or others, or living beings,or and a life(/ longevity). 【註】: maintain:保存;保持 - 91 -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認為怎麼樣?你們可不要以 : 為我:如來,會作這樣子的想法:我當現生人間,有度脫過苦迫的眾 生。須菩提呀!切勿作如是的想法,為什麼原因呢?因為如來現覺諸 法性空,那裡會見有實在的眾生,可以為如來所度。假使如來有這樣 的想法,有眾生為我所度的話,那如來不就是執有我、人、眾生、壽 者,四相了嗎?
『須菩提!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 如來說有我者, 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 有我。 有我。須菩提! 須菩提!凡夫者,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如來說即非凡夫。 說即非凡夫。』 【英譯】 the Thus Come One once speaks 英譯】:"Subhuti!Although :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elf (/ ego), there is really no the self (/ego) that exists. However, the common people think that they have the self(/ ego). Subhuti!The common people that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about are not the common people.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the common people." 【解】 :須菩提呀!如來雖不作此念,但隨世俗說法,也還說我前生如 : 何,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等。可是雖說人、說我,如來:我,能 達人我無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不過,那些生死凡夫,他們不能 了解隨世俗我的意趣,即以為真實有我而妄執了;不特說我非我,就 是我雖也說有凡夫,也是實非凡夫的假說。須菩提呀!凡夫,他們是 不見實相的異生;煩惱未斷,生死未得解脫,依此而施設的假名,如 能解脫即成聖者,可見並無凡夫的實性可得,所以我說他們是凡夫 呀!」。 【論】:此中化身佛,不約隨類示現者說,是指從入胎、住胎到成道、 : 轉法輪、入涅槃,示生人間的化身佛。如釋迦人間成佛,即有化眾、 化主、化處、化法四事等,此次第論說。
庚二 現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一 正說 <二十六> 二十六>法身非相分 - 92 -
Section Twenty-six: :The Dharma Body is not Appearances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如來不?』須菩 提言: 『如是 『須 『如是! 如是!如是! 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如來。』佛言: 佛言: 『須 菩提! 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 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則是如來。 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 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 二相觀如 二相觀如來。』 【英譯】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Is it possible 英譯】 : to contemplat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Subhuti said, "So it is, so it is. It is possible to contemplat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The Buddha said, "Subhuti ! If anyone can contemplat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then a Wheel Turning Sage King could be the Thus Come One."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 as I understand what Buddha has said, anyone should not contemplate the Thus Come One in his Thirty-two Physical Appearances." 【註】: contemplate:熟視;凝視;沉思;默想;觀想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依你的見解,說說看怎麼樣呢?是不是 : 可以用三十二身色相的外貌來看如來我呢?」須菩提說: 「是的,是的, 是可以用三十二身色相外貌看如來您的。」佛陀說: 「須菩提呀!假使 可以用三十二身色相外貌看如來我的話,那末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 相,不也就是如來了麼!」須菩提當下就領會說道: 「世尊呀!如現在 以我所理解佛說的意義,是不應該從三十二外貌身相來見如來的。 【論】: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就是化身佛也不以三十二相見 : 的。這是因為法身是緣起無自性的,法身所現有的相好,也是無性緣 起的。從法身現起的化身,當也具有三十二相,也還是緣起無自性的。 所以都不可以三十二相來見如來的。」 - 93 -
『爾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 如來。』 【英譯】 :“At that time, the World Honored One spoke a verse by 英譯】 : saying if anyone who looks for me in forms, or seeks me in sounds. Then that person is practicing a deviant(/ evil / wicked, mean / vicious)path, and he will never see the Thus Come One.” 【註】: deviant:逸出正軌的
【解】:「就在那個時候機緣,世尊:佛,又引前面為聲聞行者說過的 偈子再說給大家聽:「如果有人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來見我, 或從六十種美妙的梵音中來求我,那麼這個人是走入邪魔外道,不能 正見到我如來的。」
<二十七> 二十七>無淨無滅分 Section Twenty-seven: :Not purified Nor Annihilated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 三藐三菩提; 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 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英譯】 you might have the thought that the Thus 英譯】:“Subhuti!If : Come One would have attain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not by his perfect Physical Appearances, Subhuti!You should not have the thought that the Thus Come One would have attained Anuttarasamyaksambodhi not by his perfect Physical Appearances.” 【註】: purify:淨化
annihilate:毀滅
【解】: 「須菩提呀!你假使這樣想:如來是不因具足諸相而證得無上 正等正覺的,那可錯誤大了!須菩提呀!不要有這種想法說:如來不 - 94 -
必用具足身相故,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莫作是念!何以故?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者, 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於法不說斷滅相。』 【英譯】 you have the thought in that way, then 英譯】:“Subhuti!If : those who have resolved(/ decided / made up)their minds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would affirm the destruction of all dharmas. You should not have the thought like that.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those who have resolved their minds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do not affirm the destruction of the appearances of all dharmas." 【註】: affirm:確定;斷言;肯定
【解】: 「須菩提呀!你如果作這種想法:以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的人,說諸法斷滅。切不可作如此顛倒想,為什麼原因呢?因為修 一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這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為 離卻相好的,那是等於以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說諸法斷 滅了!那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斷滅就是破壞世、出世間的因果。證得 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是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稱 的。所以佛法不說斷滅相」 。 【論】 :上文已知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怎麼這裏反而說可以三十二 : 相見呢?這是因為上次佛約法身而問,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須菩 提是知道的。這次佛約化身為問,化身佛一般都以為有三十二相的, 所以須菩提也就說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但這是錯誤的,佛立刻加以 責難: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那他 不也就是佛了嗎?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 惡取偏空,破壞世諦因果而落於斷滅見了。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 菩薩,是絕不會破壞因果的,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忍辱、持戒 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 - 95 -
求成佛。所以,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
壬二 校德 <二十八> 二十八>不受不貪分 Twenty-eight: :No Greed and Nothing Acquired
『須菩提!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 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 德。何以故? 何以故?須菩提!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 『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 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須菩提!菩薩 所作福德, 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是故說不受福德。』 【英譯】 :"Subhuti!If a body of Bodhisattva might be filled with 英譯】 : world systems equal in number to the grains of sand in the Ganges River with the seven kinds of precious gems(/ stones)and give them as alms. Moreover, if another person was to realize that all dharmas are devoid of the self(/ego)and attain patience, then that body of Bodhisattva's merits and virtues would surpass the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revious body of Bodhisattva. What the reason is it?Subhuti!It is because the bodies of Bodhisattva do not acquire blessings and virtues." Subhuti addressed Buddha,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is the reason that the body of Bodhisattva would not acquire those blessings and virtues?" "Subhuti!A body of Bodhisattva should neither be greedy for, nor be attached to the blessings and virtues which he has fostered. Therefore I say they do not acquire blessings and virtues." 【註】: devoid:缺乏的;無的 foster:養育;培養;心懷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假使有個發大心的菩薩,他能用充滿 : 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作布施,所獲得的功德極其廣大;但又如果另外 一個菩薩,他能悟知一切法無我性,修得無我忍,那麼這個菩薩所獲 - 96 -
得的功德,即勝過前面那個菩薩所布施獲得的功德。那是為什麼原因 呢?須菩提呀!那是因為這個菩薩不會執著接受有福德的原故」 。須菩 提向佛請教說:「世尊!為何說這個菩薩不會接受福德?」佛說:「須 菩提呀!是因為這個菩薩於所作的福德及智慧,能知道是無自性的緣 起,不會執受、執取福德為實的。因不受福德,所以福德即無限量。 這並不是說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為實有,不執為己有。福德無性,菩 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 德。」 【註解】 :忍:是智慧的認透確定,也是智慧的別名。忍有三: : (一)、信忍:是發心信解佛所說的法義。 (二)、順忍:是隨順法空性而修行。 (三)、無生忍:是通達諸法無生滅性。 【論】:此處以菩薩布施及菩薩智慧相較量功德,即更勝上文的校德。 :
辛二 威儀 <二十九> 二十九>威儀寂靜分 Section Twenty-nine: :The Quiescence of his Awesome Demeanor
『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人言: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 如來若來、 若來、若去、 若去、若坐、 若坐、若臥, 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者 如來者,無所從來, 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 所去,故名如來 故名如來。 如來。』 【英譯】 someone ever says that it seems as if the 英譯】:"Subhuti!If : Thus Come One has come, gone, sat, or lain down, then such a person does not really understand what the meaning of my teaching is.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The Thus Come One does not come from anywhere nor does he go anywhere indeed. Therefore he is called the Thus Come One." 【註】: quiescence:寂靜 awesome:有威儀的
demeanor:風度;舉止 - 97 -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如果有人說我:如來,有來去、出入、 : 行住、坐臥的動作,在來去坐臥的四威儀中,要見能來、能去、能坐、 能臥的我,這一些人,他們是不了解我所說的法義的。為什麼這樣子 說呢?因為如來的意思是「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 空如幻,那裡有來者、去者可得?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 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之如義,這才名為如來。」 【論】 :梵語『多陀阿伽度』漢譯「如來」 ,也可譯「如去」 。來去是世 : 俗動靜云為相。因此,外道等即以如來為流轉還滅:來去者;如來現 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一樣的行住坐臥,佛法中也有誤會而尋求 來去出入的是誰,而以此為人人本來天真佛;有的要在來去坐臥的四 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臥的如來。如來明見末法眾生的佛魔同化, 所以特預記而呵斥說: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的。
庚三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 <三十> 三十>一合理相分 Section Thirty: :The Principle of a Unity of Appearances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塵,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 ?』須菩提言 須菩提言:『甚 『甚 多,世尊! 世尊!何以故?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 塵眾。 塵眾。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 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 眾。』 【英譯】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were to 英譯】:"Subhuti!If : pulverize a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 into fine particles of dust,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ose fine particles of dust would be many or not?" Subhuti said, "There are very much more indeed. The World Honored One!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if those fine particles of dust would exist, Buddha would not have called them fine particles of dust. Therefore,why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what - 98 -
Buddha has spoken of as fine particles of dust are not fine particles of dust itself.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fine particles of dust.” 【註】: pulverize:磨成粉;搗碎;粉碎
【解】:佛陀說: 「須菩提呀!如果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他(她) : 把三千大千世界壓成粉碎,分散為微小的灰塵,有這麼眾多的微塵, 依你的看法,認為是怎麼樣?這些微塵眾寧可說,是多還是不多呢?」 須菩提說: 「這些微塵眾的確是多極了,非常非常的多,世尊!為什麼 這樣子說呢?因為如果這些微塵眾是實有的話,如來即不會說它們是 微塵了。其中道理是為什麼呢?佛說微塵眾即不是微塵眾,而假名為 微塵眾。我說的微塵,可不是凡夫所想像的那些不可分割的色自性; 它們緣起如幻,相依相緣的極微眾,世俗中是有的,是可以說的。」 【論一】 :色法之物質是緣起的,是相依相緣的存在,而現有似一似異 : 相的。在緣起色中,有幻現似異的差別相,分離相,所以不妨以散空 法門而分分的分析它。科學家的物理分析,所以也有可能。然如以為 分析色法到究竟,即為不可再分析的實體,那即成為其小無內的自性, 即為純粹妄想的產物,成為非緣起的邪見。這種實有性的微塵,佛法 中多有破斥。其實物質再怎麼無窮盡的分析至所謂現在的奈米單位, 仍然還是一堆物質,說它沒有那是騙人,故若以分析法仍不能解決此 諍論。唯有用緣起法來說才能究竟;否則仍難免落入實有的不究竟。 【論二】 :論及化處也分為微塵與世界。先說微塵:佛告須菩提說:如 : 有善男子善女人,依佛所說的『散空』,觀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去分析, 散為微塵是這微塵眾,是多還是不多呢?在阿含經中,佛曾以散空法 門教弟子,後代的聲聞學者,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實有自性的 極微。須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塵眾的確多極了;然而他不像 取相聲聞學者的執為實有。
辛二 世界
- 99 -
『世尊!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 即非世界,是名世 界。何以故?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 如來說一合 相,則非一合相, 『須菩提 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須菩提!一合相者, 一合相者, 則是不可說, 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英譯】 :"The World Honored One!What The Thus Come One 英譯】 : has spoken of as a threefold great thousand world system is not a world system. Therefore it is called a world system.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if the world systems actually existed, then that world would constitute a unity of appearances. What the Thus Come One speaks of as a unity of appearances is not a unity of appearances. Therefore it is called a unity of appearances." "Subhuti!A unity of appearances cannot really be expressed, but the common people become greedily attached to such things." 【註】: constitute:構成;組成
【解】:須菩提接著說: 「世尊呀!如來您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 : 的悟解,也是沒有自性的,即非世界,僅是假名的世界。為什麼這麼 說呢?因為,如果世界是實有自性的話,那就是渾然一體而不可分析 的一合相了!依佛法說:凡是依他而有,因緣合散的,即不是實有, 是假有的,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緣起性空與非實有的。如來您雖 也說世界的一合相:全體,那只是約緣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稱為一合 相,而不是真有一合相的實體:離部分或先於部份的全體可得。所以 說:它是假名為「一合相」 。如來聽了,同意須菩提的解說,所以說: 「須菩提呀!一合相,本是緣起性空,不可說有自性的。但凡夫為自 性的妄見所蔽,妄生貪著,以為有和合相的實體!」 【論】 :一佛所化的區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與微塵,是不一不異的。 : 緣起為一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為微塵;而緣起別異的微塵,能相互 和集為一世界。能成的極微分,是無性緣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 即全部,也是無自性的。 - 100 -
庚四 說無我教 <三十一> 三十一>知見不生分 Section Thirty-one: :Knowledge and Views are not Produced
『須菩提!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 人見、眾生見、 眾生見、壽者見, 壽者見, 須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 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 『不也, 不也,世 尊!是人不解如來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如來所說義。 所說義。何以故?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 世尊說我見、 說我見、人 見、眾生見、 眾生見、壽者見, 壽者見,即非我見、 即非我見、人見、 人見、眾生見、 眾生見、壽者 見,是名我見、 是名我見、人見、 人見、眾生見、 眾生見、壽者見。 壽者見。』 【英譯】 :"Subhuti!If someone is to say that Buddha has spoken 英譯】 : of the view of the self(/ ego), the view of others, the view of living(/human)beings and the view of a life(/longevity). Subhuti!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ether that person understands what the meaning of my teachings or not?" "No, the World Honored One!That person does not understand what the meaning of the Thus Come One's teachings. What the reason is it?It is because that What the World Honored One has spoken of as the view of the self(/ ego), the view of others, the view of living(/ human)beings and the view of a life(/ longevity)is really not the view of self(/ ego), the view of others, the view of living (/ human)beings and the view of a life(/ longevity).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the view of self(/ ego), the view of others, the view of living(/ human)beings and the view of a life(/ longevity)." 【解】 :佛陀問說: 「須菩提呀!假使有人以為佛:我,說我見、人見、 : 眾生見、壽者見等,使人離此等見而得解脫。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 如何?此人能或不能理解我所說的教法,是真義的嗎」?須菩提回答 說: 「不會的,世尊!此人是不能夠理解佛您所說的法義的。為什麼這 麼說呢?因為世尊您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並不是真 - 101 -
正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它是假名安立的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罷了,它都是空、無我的」。 【註解】 :眾生:是由過去的業因而合和現起的幻相,本沒有實性真我, : 而眾生妄執,於無我中執著有我,所以佛說眾生有我見等為生死根本。 然而,什麼是『我』?我是主宰性、獨一性、永恆性,但求其三性不 可得,「我」何能主宰一切呢?又何能獨自生存呢?及永續呢?「我」 是由五蘊:物質與精神(色、受、想、行、識) ,藉眾因緣所組合而成 有生命之體,緣成則生,緣盡則滅,那裡會有一個「我」呢?眾生不 知一切法並不如此實性而有,以為如此而有的,不見法性空,所以名 為無明。也由於無明,而執我、我所,但徹底研求起來,我等自性是 本不可得的。假使有我,能見此我的名為我見;我等自性既了不可得, 那從何而有我見呢?佛說我見,不過隨眾生的倒想而假說,使人知我 本無我,我見即本非我見而契悟無分別性,並非實有自我可見,實有 見此自我的我見,又要加以破除。從所見的自我不可得,即悟能見的 我見無性,即依此而名之為無我。再者,如執有我見可除的無我,這 無我反倒成為我見了!所以,以為如來說有我見等,即是取相執著, 根本沒有理解如來「無我」教的深義。 【論】:如來的教法特色即宣說「空無我」 。此處即約此義,概括如來 : 一代化法。本經主要的重點,也在申訴此「無我」的教義,學人也可 進一步了解法印: 「無常、苦、空、無我」的緣起無自性學說。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別明離相 戊一 應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 於一切法,應 如是知, 如是知,如是見, 如是見,如是信解, 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須菩提! 須菩提!所言 法相者, 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 如來說即非法相, 非法相,是名法相。 是名法相。』 【英譯】 :"Subhuti!Those who have resolved(/ made up)their 英譯】 : minds o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should, in regards to all dharmas, thus know, thus perceive, and thus believe and thus - 102 -
understand and not set up appearances of dharmas. Subhuti! What the Thus Come One has spoken of as appearances of dharmas is not appearances of dharmas.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appearances of dharmas." 【註】: perceive:感覺到;察覺 set up:建立;設立
【解】:佛陀又說: 「須菩提呀!那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想要 : 成無上正等正覺者,將來也要成佛度眾的偉大菩薩們,對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見信解:近即上所說的無我的教法,遠即方便道中所說的一 切菩薩行果,都不應取執,不生法相而知見、而信解。不但不生法相, 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見、正解、正信者。須菩 提呀!因為,如來所說的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我 說它即是非法相的,不過是隨順世俗施設假名為法相罷了」 。 【註解 】 : 「知」與「見」是偏於智的; 「信解」是因理解而成信順與信 求,即從思想而成為信仰。在這知見或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有 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 【論】 :此下,為方便道的結勸受行。般若道已有廣說,這裏僅略為結 : 勸而已。一切佛法,都是為學佛者而說,所以雖或高談佛果,或論菩 薩不思議的大行,總是以初學為所化的根機。上面雖廣說方便,尤其 分別究竟菩提的法身與化身,而這裏又歸結到發菩提心者,應如何知 見,應如何受行。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 <三十二> 三十二>應化非真分 Section Thirty-two: :Responses and Transformations are Unreal
『 須菩提! 須菩提 !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 句偈等, 句偈等,受持、 受持、讀誦, 讀誦,為人演說, 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其福勝彼。云何為人 - 103 -
演說, 演說,不取於相,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 【 英 譯 】: "Subhuti ! If someone were to fill measureless asamkhyeyas of world systems with the seven precious jewels(/ stones)and give them as offerings. Further, if a good man or a good woman who has resolved(/ made up)his(/ her)mind on Bodhi is to receive, uphold, read or recite and extensively explain it for others even as a few as four lines of verse from this Sutra, the latter person's blessings would surpass those of the former person’s. How should this Sutra be explained for others?It is by the means not grasping at appearances and being in unmoving thusness.” 【註】: thusness:如如
【解】:佛又告說: 「須菩提呀!假使有人以充滿無量無數,如阿僧祇 : 那麼多無數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在常人看來,他所獲得的功德 已不可思議。但是,又如果另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她) 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對於本經的全部乃至少到一個四句詩偈,他(她) 能依這十法行而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 演、諷誦、思惟、修行等而去做,為其他人演說,那麼他(她)所獲 得的福德,比前面七寶布施者勝過多得很。但應該怎樣為他人演說呢? 這需要不取執於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於一切法性空,那如如的正 見中,能不為法相分別所傾動。如如不動而說法,即巧分別諸法相於 第一義而不動。能內心不違實相,外順機宜,依世俗諦假名宣說,而 實無所說,才是能說般若者。否則,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 聽者多因而墮於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為謗佛了!」 【論】 :如來再校德顯勝,結勸自受化他,並略示說法的軌範。在受行 : 般若中,或理觀、或事行,都要一一見於實際。大乘為利他的法門, 所以,尤需要將此般若大法,為他人演說,展轉教化,才能弘廣正法, 不違如來出世啟教的本願。續佛慧命,這是最極要緊的。
- 104 -
丁二 結示正觀 『何以故?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 【 英 譯 】: “What the reason is it ? It is because that all conditioned dharmas are just like a dream, an illusion, a bubble or a shadow, also like dew or like a lightning flash. We should contemplate them as thus." 【解】:佛陀說: 「這為的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一切有為造作法,都是 : 如幽夢、幻象、水泡、影境,它們又如朝露也如閃電般等,假名為有, 但是即空的。學佛者應常作如此的觀察深思才是!因為有為法,即有 所作為的,皆從因緣而有的,有生滅或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遍通相, 即息息流變的無常諸行。」 【註解】 : (一)、夢:是指睡眠時,由於過去的薰習,或夢時身心所有的感受, 浮現於昧略的意識中,而織成的似是而非的夢境,如日有所思夜有所 夢。 (二) 、幻:是指魔術師、幻師等,用障眼法把一些東西隱藏起來,使 用技巧而幻化成若真有其事、可見可聞的物品,但卻不是真實的。 (三) 、泡:是指下大雨時,積水所引起充氣的泡沫,剎那間即滅的浮 ˋ ㄡ
漚。 (四) 、影:是指有陽光照射下,為事物所障引起的黑影,或以手指交 結,藉光線而反映於牆壁的種種弄影:影象如皮影戲。 (五) 、露:是指夜間地面的水蒸汽,與易散熱的草木等物相接觸,因 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珠;這到天一亮,溫度稍高,就立刻消失不見了。 (六) 、電:是指自然界中,大氣空中所積起大片的烏雲,所負荷有的 正負、陰陽兩極的電,當不同烏雲負荷異性電相吸磨觸時,引起的霹 靂火光、閃光,剎那間產生高電流,也是即時瞬間過去而不暫住的; 此也類似人為的發電廠之電流。此六者,比喻一切法的虛妄不實義。 每一比喻都可以作無常無實。所以,是無常無實的,即因為一切法是 - 105 -
緣起的,緣起性空的。其實一切法都是無非是無常、無實、無自性的。 此經中以「易解空」的六喻,譬喻「難解空」的色心等一切法。吾人 若能常觀一切法如此六者,即能漸入於無常、無我的空寂。 【論】 :上面,如來開示諸學佛者,應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應不取 : 於法,如如不動而受持講說。不取相,即性空離相,本經雖處處說到, 但聽者或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假名是為初學者假說的,布施、忍辱、 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一切善法,於他們自以為解空的 是無關的。這些人,倒取空相,是斷滅見者,是謗佛、謗法者!而另 有些人,他們不滿於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緣起的自相有。眾生心不 容易安住於中道,落於有見、無見,都是不對的。所以,本經在末後, 特說六喻法門,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使學者知道如來說空、說假 名、說離相、說不住、說不取等的正意,是使初學者有個入手處,能 由此而深入究竟。 在此提到有為法,它是對無為法而說的。但無為並不是與有為對 立的什麼法,此非一般凡夫所能理解。如來假名說的無為,意指有為 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學佛者的我們 大家,以此為標極,但必須以有為法為觀察的所依境,於此有為而觀 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總之,不論觀身或觀心,觀我或 觀法,甚至觀無為、無漏,在凡夫心境,離此有為是不能成為觀察的。 吾人依此六法的比喻,以求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徹悟此法法 無性的不可得,即名為空性。雖沒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緣起的 因果施設,稱為假名。在從因果施設邊說,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說無; 從自性不可得邊說,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說有。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 空性,離一切相,即為般若的正觀。知見信解所以能不生法相,受持、 為他人演說,所以能不取於相,都應從如幻、如夢的假名自性空中去 觀察,三乘解脫以及菩薩的悲心廣大行,也應從此觀察中去完成!
甲三 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 及諸比丘、比丘尼、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塞、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 長老須菩提, 須菩提,及諸比丘、 - 106 -
優婆夷, 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阿修羅等,聞佛所說,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 【英譯】 Buddha had spoken this Sutra, the Elder Subhuti, 英譯】:After : all bodies of Bhikshu, Bhikshuni, Upasaka and Upasika, and all the other heavenly beings, humans, and Asuras, and others from all the worlds, had heard what Buddha said. They were all extremely happy, faithfully accepted it,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解】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部金剛經,法會圓滿了。解空第一、德高 : 望眾的須菩提:空生,以及出家的弟子男女二眾:比丘、比丘尼,在 家眾的近事男、近事女:優婆塞、優婆夷二眾;這些都是從佛受皈依, 及應持的戒律者。此外,還有從一切世間來的天、人、阿修羅,即三 善道的眾生,他們都是有善根見佛聞法的,也在此會中。大家聽了這 部金剛經,明白菩薩發心修行的宗要與次第;感到佛法的希有,大家 都各個法喜充滿,信受奉行。 【論】 :吾人看了這部經,能深刻信解,當亦學菩薩發大菩提心,學習 : 菩薩行,都能奉行佛說,實踐自利利他,營造儲備福德資糧,期許將 來共成佛道,並把此經流通到永遠的將來。今我們還能知道這部經, 聽佛講述這部經,也即是當時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大家既聞此法, 也應歡喜心信受奉行,這才不辜負如來護念付囑的大悲,名之為報佛 恩者!
- 107 -
跋: 本人也曾看過很多的金剛經註解,印象中最深刻的除了
印順導
師的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外,還有江味農先生註釋的金剛經講 義,這本著作內容堪稱豐富,當初最吸引我,也曾助印介紹多人閱讀, 但相形比較之下,本人還是獨鍾於
印順導師的,自退休以來,是年
已過不惑,還心有餘力,整理思維,參酌導師的著作,另再增加一些 我個人學佛的心得當註腳,希望較有可讀性,還請各位讀者大德不吝 指教是盼。阿彌陀佛!順便在此節錄
印順導師一段對法施的註解:
法施能啟發人的正知正見,健全人格與品德,引導他人走向增進以及 邁向解脫,進而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比及! 江禪楷(江永長)謹識於臺灣 嘉義 中文版於 2012 年定稿 中英對照版完成於 2015/09/25 總校正於 2016/01/26
- 108 -
三 皈 依 Three Refuges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Since I take refuge in the Buddha,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I have understood the Great Way profoundly, and brought forth the superior Bodhi mind.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Since I take refuge in the Dharma,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I have deeply entered the sutra treasury, and got wisdom as vast as the ocean.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Since I take refuge in the Sangha,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I have formed together a great assembly, one and all in harmony.
四 弘 誓 願 Four Great Vows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Countless are sentient beings, do I vow to liberate; endless are afflictions, do I vow to eradicate;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Measureless are the Dharmas, do I vow to master; supreme is the Buddha Way, do I vow to attain.
懺 悔 偈 Repentance
- 109 -
往 昔 所 造 諸 惡 業 皆 由 無 始 貪 瞋 痴 All the past harms that I have ever done, all from time immemorial were caused by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從 身 語 意 之 所 生 一 切 罪 障 皆 懺 悔 And all of those sins produced through my body, speech, and will, now these sins I confess and amend all.
迴 向 偈 Reaction and repayment of Merits 願 以 此 功 德 普 及 於 一 切 May the merits of our deeds have reached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我 等 與 眾 生 皆 共 成 佛 道 I and other sentient beings large and small all have attained enlightenment. 摩 訶 般 若 般 羅 蜜 Maha-Prajna-Paramita
功德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110 -
再附人生座右銘: 再附人生座右銘: 有緣惜緣,更須再結善緣。有福惜福,更須再營造善福。送花給人, 手留有餘香。推恩給人,家有餘慶。 走自己該走的路,不做他人的美夢。面對苦惱時,不須傷心流淚,要 化悲憤為力量。面對委屈時, 不必嘆息失望,要以忍讓為擔當。面對誘惑時,不要虛妄迷茫,要以 禪定為舟航。面對榮耀時, 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克制為良方。
不生氣口訣: 不生氣口訣: 人生就像一場戲
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
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
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
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
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
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
神仙羨慕好伴侶。
人生十四最(摘自蒲田廣化寺觀音閣
謝秀霞提供):
一、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二、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三、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
四、人生最可悲的是嫉妒。
五、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
六、人生最大的罪過是殺生。
七、人生最可憐的是自卑。
八、人生最可佩的是精進。
九、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
十、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
十一、人生最大的債務是人情。
十二、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
十三、人生最大的欠缺是悲智
十四、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 111 -
本人佛學註解書籍 <壹>、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中文註解對照版: 中文註解對照版: (一)、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二)、佛說八大人覺經。(三)、佛說四十二 章經。 (四) 、佛遺教經。 (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 (七) 、佛說阿彌陀經。 (八)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九) 、地藏 菩薩本願經。 (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貳>、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二)、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三)、佛遺 教經解。 (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五) 、百法明門論簡義。 (六) 、唯識三 字經講話。 (七) 、八識規矩頌易解。 (八) 、唯識三十頌易解。 (九) 、唯識二 十頌講話。 (十)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在家菩薩 六重二十八輕戒。 (十一) 、六祖壇經易解。 (十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十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十四) 、佛法精選概要。 (十五) 、 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 (十六) 、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十七) 、佛說彌勒三經 要解。 (十八)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十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二十)、 學佛隨筆錦集(上、下)。(二十一) 、佛門早晚課誦要解。
本叢書將上網流通歡迎下載錄印,徵求善心人士發心助印廣以流通。 請電郵信箱:mayawaz@gmail.com ◎本書之內頁插圖浮水印,引用自網路圖片,若有侵權之虞煩請告知, 會儘速予以移除之使用。本人特此致謝!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疾疫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 112 -
助印佛書有十大利益(節錄印光大師文鈔): 一、 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 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 悉皆不受。 三、 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 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 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 作吉利。 六、 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七、 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 禮拜。 八、 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 轉男身。 九、 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 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 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 速得成佛。 助印經書,既有如此殊勝功德,故凡遇:祝壽、賀喜、免災、祈求、 懺悔、薦拔之時,皆宜歡喜施捨,努力行之。
願以此閱讀(助印) 助印)經典之功德 迴向往生者 迴向往生者○○○ 往生者○○○ 罪障消 除 永離三途 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 再迴向現世者 迴向現世者○○○ 現世者○○○ 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 證菩提。 證菩提。 (可酌情再加,如:家庭大小和樂平安,子女開智慧、學業進步,事 業有成,夫妻白頭偕老,父母健康長壽,學佛有成,在菩提道上,共 相增長,互相提攜勉勵,冤親債主悉皆蒙利,同霑法水等等。眾讀者 每當讀誦一階段或幾天或一部分或整部經皆應如是迴向。) -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