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Page 1

佛 法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講 話

江 禪 楷

編 註


附記: ˊ ㄉㄨ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看好要擺放在最恭敬處, 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如經書破損亦應妥 ˋ ㄓㄨㄟ

為補綴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 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 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2-


香讚 ˋ ㄓㄚ

爐香乍 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ˋ ㄅㄢ

(行者靜坐雙手合十默念,以心香一瓣 觀想供養)

香讚 香雲彌布,聖德昭彰,菩提心廣莫能量, 觸處放毫光,為瑞為祥供養法中王。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3-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前言】 前言】 :這部經是彙集佛所說過經典的精華,因為佛經太多又艱澀,一般人無 法閱讀瞭解,印度過去大祖師們為方便大眾故,在一切佛說的大乘經典上,摘 錄出這八條菩薩法的綱要;以便利初學者學習。這八種事相完全是諸佛菩薩大 乘聖人所覺悟的。這部經是後漢沙門安世高所翻譯。

一、總標 『為佛弟子,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 常於晝夜,至心誦念,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八大人覺。』 【解】 :當一個學佛的弟子,他(/ 她)已皈依了三寶(/ 佛、法、僧) ,持五戒、 : 受菩薩戒之在家眾:男之優婆塞(近事男)、女之優婆夷(近事女),以及出家 男眾之比丘、沙彌;女眾之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七眾弟子;這當然還 可以包括一般正想要學佛的居士大德們,或對佛法有興趣、想知道佛理之「準」 弟子,他們對「因果」的道理,有信心,不排斥,不認為迷信,且親自曾體驗 到因果報應;他們包括學者、科學家、其他宗教家、甚至於「鐵齒」曾經不信 佛理的人,他們將來都可能成為佛教的「大護法」弟子;以上這些與佛有緣的 人,他們無論在家、出家都是要跟隨佛陀學佛法,他們無論在白天或夜晚,要 不停地以至誠心口誦經文,心裡觀想著這八種成佛、菩薩必備覺悟條件的義理。 【註】 :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 : 「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淳熟,記憶不忘。

二、別明:分為八

ˇ ㄙㄡ

第一、無常無我覺 『第一覺悟: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國土危脆。四大苦空,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五陰無我。 如是觀察,漸 生滅變異,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虛偽無主。心是惡源, 心是惡源,行為罪藪 行為罪藪 。如是觀察, 離生死。』 離生死。』

-4-


【 解】 :第一、首先要覺悟的是;修「無常、無我」覺觀:也是說要破見、思二 : 惑之我執與法執;指我們要能覺悟到宇宙、人生、是無常,無我的。 「覺悟」是 指以清晰的頭腦、般若智慧,用來觀察宇宙、人生,而覺悟到了的真理。我們 的教主

釋迦牟尼佛;他已親自體證到這個真理;且也悟修證得煩惱的解除、

痛苦的消滅。他慈悲為懷,也要我們能像他一樣、解脫自在。說到世間的「世」, 指時間的三世:現在、過去、未來; 「間」指空間的十方,上、下、四方的東、 西、南、北;四維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等三百六十度空間;它們有形無 形地都在潛移默化、變更、遷徙、不穩定中;它們隨時都會遇緣則變。再者我 ˊ ㄐㄧ

ˊ ㄐㄧ

們所居住的國土空間:地球表殼,岌 岌 可危、非常脆弱、薄弱、不堅實;隨時 都會崩塌,發生地殼板塊擠壓移動、引起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斷層走山,土 石流。以上是要先讓我們看破此所居住的依報世間,國土之無常,在破法執; 接著以下是要讓我們知道正報的身體也是苦、空、無我的,在破我執。說到我 們的身體結構;由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也是一樣苦、空、無常、無 我;我們的身心,由五蘊(陰) :色、受、想、行、識等結合而成,亦是無我、 無常;我們無法掌控、隨心所欲支配它。它們無時不在生、老、病、死(/ 新陳 代謝);如一切法都一樣隨時在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等無常變化, 虛幻不實,我們人對它們隨緣起變化,簡直無可奈何、沒辦法能作得了主;能 觀察到這五陰和合的假我不可得,我執就可破了。說到我們修行中最主要之關 鍵原因,在於我們人內『心』的貪、瞋、癡,它是一切罪業的淵源;它表現於 我們人的身、口、意三業之殺、盜、淫、妄語等行為上,它是一切罪惡的聚會 所。修行人若能如此了知以上狀況,常加以觀照、察覺清楚;避惡就善,就可 以逐漸脫離生死輪迴,進而修成證果。 【註】 :此為入道之初門,破我執、法執之前陳。先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如 :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等,則於依報無可貪著。次以四大觀身;地水火風互相陵 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無實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陰觀心;所謂受想行

-5-


識,並此色身,共名五陰;於中實無我及我所,但是生滅之法,剎那間遷變轉 異。不實故虛,非真故偽,遞相乘代故無主。則於正報無可貪著。又此正報身 心,不惟空愛惜之,於事無益,而且一迷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則心便為眾惡之 ˋ ㄑㄩ

源;一迷四大為自身相,則形便為眾罪之藪。倘不直覷 (窺)破,害安有極。 若能如是觀察。則身心二執漸輕,即漸離生死之第一方便。

第二、常修少欲覺 『第二覺知: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從貪欲起,少欲無為,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身心自在。』 【解】 :其次、第二要覺察到的,是常修「少欲」覺:從這以下是要破思惑,先 : 破意業之貪欲;貪是根本煩惱中的根本,貪得不順就起瞋心,不應貪而貪、不 應瞋而瞋,就是癡,瞋與癡煩惱都由貪而起;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渴望 追求,為了滿足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等五種欲望;由 於它們難於填滿,產生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爭奪,起無邊的苦惱。我們生了又死、 死了又生,不得休息,終日奔波勞累;大都是由於貪婪、無限的欲望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能減少欲望,個個都能安分守己、不要有所過分的追求、造作行為, 身心便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欲望的拘束,修行起來,才能有所斬獲。 【註】:此既以第一覺降伏見惑,次以第二覺降伏思惑。思惑雖多,欲貪為首。 : 能修少欲,則可悟無為而得自在。

第三、知足守道覺 『第三覺知: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 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增長罪惡。菩薩不爾,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 常念知足。安貧守道, 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惟慧是業。』 【 解】 :第三、要覺照、了知的是,修「知足」常樂覺:這一條覺知,還在說破 : 貪欲;原來我們凡人心理,大都貪求無厭、思維著多多益善,沒有滿足的心,

-6-


由此造作了許多惡業,增進了不少罪狀行為。但一個立志想要當救苦救難、拔 苦與樂的菩薩,他就不如此多求;他經常記憶思維著:知道要隨時心滿意足、 少欲知足,安份貧困、不越距、不犯戒律,堅持守住終極成佛的道業;只有追 求無上的智慧,才是一切最切身、迫切的大事業。 【註】 :此修少欲,復修知足,以專心於慧業。多欲不知足的人,最能障慧。今 : 於少欲之中,又復知足,則慧業任運可進。

第四、常行精進覺 『第四覺知: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 懈怠墜落。常行精進,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破煩惱惡。摧伏四魔, 摧伏四魔, 出陰界獄。 出陰界獄。』 【解】 :第四要覺察、知曉的是,常行「精進」覺:我們不可因上面少欲知足後 : 而懈怠,要把身心空閒下來,精進修學佛法,人一旦懈怠就會墮落。一般凡夫 俗子,大多數好逸惡勞、想著要不勞而獲、懶惰懈怠、坐享其成;導致坐吃山 空、窮苦潦倒、墮落不起。一個有志氣的人,他決不會好吃懶做;他會規劃人 生,設定遠程目標,循序漸進,經常不斷地勇往直前、不畏挫折,那怕失敗, 他也會再接再勵(/ 厲) ,奮鬥努力、直到成功,方肯罷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 全力以赴、始終如一,持之有恆、專心致志、勤奮前進;遭遇到任何困惑或麻 煩,他都會設法解決,排除萬難;就是遭到魔難,像是天魔、死魔、五陰魔、 煩惱魔等四魔,先把四魔之因的煩惱魔給破了,其他三魔也跟著降服、摧破, 使它們逃之夭夭、潛伏不起;煩惱魔就是我們的思惑,思惑一破連上面的見惑 也破,我們就可走出陰霾黑暗的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地獄,邁向光 明的前程。 【 註】 :夫所謂少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辦出要耳!倘託言知足,而反坐在懈 : 怠途中,則墜落不淺;故必常行精進,以破見思煩惱。煩惱之魔既破,則陰魔、 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陰十八界獄乃可出。

-7-


第五、多聞智慧覺 『第五覺悟: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增長智慧, 成就辯才, 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悉以大樂。』 【 解】 :第五要查覺、體會、領悟到的是:多聞「智慧」覺:身為眾生泛泛之輩 : 的我們大家,為何輪迴於六道,生死不停,就其原因所在,就是愚昧癡呆,無 明煩惱所至;不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終日渾渾噩噩。然而那發誓要度眾生的菩 薩,可就不一樣了;他經常記得可要廣泛博大精深地,學習各門學問、聽聞經 教,增加長進自己的見聞、知識與智慧,了斷「無明」 ;只要把愚癡煩惱破掉, 生死之果就破,也就不會流轉生死;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以便做為廣度眾 生的工具,完成與人辯論無礙的才華;這樣子才能收攝、度化煩惱的眾生,教 導他們,令其歸順,而使他們心悅誠服。好讓他們離苦、得殊勝、完全、究竟 的大快樂。 ㄑㄧㄢ

【註】 :雖云精進,若不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則成暗證之愆 : 。又有聞無慧,如 把火自燒;有慧無聞,如執刀自割。聞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第六、布施平等覺 『第六覺知: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橫結惡緣。菩薩布施,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不憎惡人。』 【 解】 :第六要覺查、知悉的是修布施「平等」覺:人若前生不懂得布施,會感 : 得今生的貧窮、困苦潦倒的報應,終日只會怨天尤人、不知自我檢討反省;到 處跟人結不該有的仇恨、惡緣,再種下來生冤冤相報的因,沒完沒了的果報循 環,何其愚昧可憐。一個發心想要當菩薩的大人,為了廣結善緣,他把自己的 財產、智慧,慷慨地拿出來與人布施,分享大眾;是自己親人不說,就是結過 仇怨的人,也一律平等給予施捨,不會厚此薄彼;當然更不會想到以前所憎恨

-8-


的壞人,心胸廣闊無比,一律平等地對待他們。 【註】 :雖有智慧而無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須具行三檀。知貧苦之多怨, : 而行布施,即財施。知怨親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無畏施。法施已於上文明 之。今以財及無畏圓滿三檀。

第七、出家梵行覺 『第七覺悟: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不染世樂。常念三衣, 常念三衣, 瓦缽法器。 瓦缽法器。志願出家,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 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慈悲一切。』 【解】 :第七要覺知、悟解的是:志願出家修「梵行」 。五欲前面已說過,指色、 : 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這五樣都是在家人的必需品,我們有 了生活基本條件,就要感到滿足,要知福惜福;若過分貪著五欲、要求過度, 就會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以後會招感到無量的災患;修道人要清心寡欲,雖 當一個在家修的我們,不應染著世俗的欲樂;要經常思念、羨慕出家人所穿的 三衣:五衣、七衣、九衣(/ 安陀會之作物衣、鬱多羅僧之入眾衣、僧伽黎之大 衣) ,乞食的瓦缽,及法會所用的法器(/ 鐘、鼓、木魚、罄等) ;家中隨時儲備 著這些衣物,一旦機會成熟,自己也可以當個出家人,留著自己用或用來布施 給出家人;(/ 家留三衣瓦缽法器是古印度習俗,現在在家人只要布施金錢給他 們即可,他們可以拿錢到專賣店購置) 。立志發願將來自己也能出家,守持佛道, 謹守戒律,潔身自愛、身口意三業清淨、願力高尚遠大;並且發慈悲心,要拔 除一切眾生的苦難,給予眾生快樂。 【註】 :雖修智慧福德,若不永離居家五欲,終不可以紹隆僧寶,住持佛法。當 : 知三世諸佛,無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然使身雖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 高遠,慈悲一切,則為竊佛形儀,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第八、大心普濟覺

-9-


『第八覺知: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苦惱無量。發大乘心,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普濟一切。 願代眾生,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受無量苦。令諸眾生,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畢竟大樂。』 【 解】 :第八要覺悟、知曉的是;修大心「普覺」觀。生在三界內六道輪迴的我 : 們眾生,頭出頭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猶如火燄焚燒,波及身體,痛苦難 耐,煩惱無法衡量;所招受的苦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 會、五陰熾盛等等無量痛苦。發心要行菩薩道的大人,為了要拯救水深火熱的 眾生,發大乘菩提心願,誓要普遍濟度一切眾生。甘願犧牲自己,替代眾生受 無量的苦痛。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如諸佛菩薩一樣究竟的大快樂。 【註】 :雖復出家,不發大乘普濟之心,則慈心不周;不發代眾生受苦之心,則 : 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紹佛家業之真子。

三、結歎 『如此八事,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 精進行道,慈 悲修慧, 悲修慧,乘法身船,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至涅槃岸。』 【 解】 :上面這些所談論到的,八件重要淨法的大事業,就是諸佛菩薩大人所已 : 經覺悟的道理。也是發大心的眾生,所應覺悟的道理。大人是指發大心、立大 願、修大行、證大果的人。他們有在家眾持菩薩戒,及出家眾持菩薩戒等二眾; 他們都是修六度萬行的聖人;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等等。他們發大願,生生世世濟世,精勤、努力不懈,修行佛道;而且拔苦 與樂的慈悲願行,與智慧的修行,相輔相成,以般若智慧為先導,達到自他兩 利為目標。他們搭乘著法身的真理船,從生死的此岸,渡過煩惱的大海,到達 涅槃的彼岸。

『復還生死,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度脫眾生。以此八事, 以此八事,開導一切。 開導一切。令諸眾生, 令諸眾生, 覺生死苦, 覺生死苦,捨離五欲, 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修心聖道。』

- 10 -


【 解】 :發大心、行大願的菩薩們 ,自己成就聖果後,再從事教化眾生,做利他 : 的大事業。也就是說:大乘行者,自己已修到功德圓滿,到達涅槃的彼岸之後, 又回到生死輪迴的三界六道中來,度化眾生,也使他們一起脫離生死輪迴的痛 苦。菩薩用前面所說的八種法門,向一切眾生開示指導;讓他們覺悟生死的痛 苦,放棄並遠離五欲的追求,一心一意地去修行成聖的大道。菩薩教化眾生, 以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量心:慈、 悲、喜、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等之法門,教化 眾生,使他們能超脫生死,證得聖果。

『若佛弟子,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 誦此八事,於念念中, 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滅無量罪。進趣菩提, 進趣菩提, 速登正覺, 速登正覺,永斷生死, 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常住快樂。』 【 解】 :如果一個學佛的弟子,能經常誦念本經中之八大法門,在念念中,就能 : 滅除無量無邊的罪業。進而趣向覺悟的光明大道,快速登上正覺的道路,永遠 斷除無量的生死,就可常久居住在寂靜快樂的境界。 【註】 :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結成名義。 「精進行道」下十六字,結成自覺功 德。 「法身船」 ,指所悟性德。 「涅槃岸」 ,指修德所顯。 「復還生死」下三十二字, 結成覺他功德。惟自覺,方能覺他。 「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結成誦念功德。 能誦其文,必能精思其義;能思其義,必能以此自覺覺他。故能滅罪,而斷生 死苦,趣覺而證常住樂。

- 11 -


跋: 這本經流傳於佛教界最廣,由於文字淺顯,意義容易了解,字數又少;是 佛弟子每天必誦的課程。又在嘉義佛青會常聽

上宏 下印法師提起,此經之重要

性,遂使我興起注釋的念頭,於是開始著手動腦筋整理,其中有參考道源長老 之「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論註則參照明朝蕅益大師之註解;使內容更豐富完 備;另增加一些個人之見解,聊備一格,書完成之後當恭請

上宏 下印法師審閱,

也希望諸方各位先進大德,不吝教正。並感謝三寶護持龍天護法。

三寶弟子:江禪楷(江永長)謹識於台灣 嘉義 2010/05/26 再版於 2013/10/28

功德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12 -


本人佛學註解書籍 <壹>、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中文註解對照版: 中文註解對照版: (一)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 (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 佛遺教經。(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七)、佛說阿彌陀 經。(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九)、地藏菩薩本願經。(十)、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貳>、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三) 、佛遺教經解。 (四)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五)、百法明門論簡義。(六)、唯識三字經講話。(七)、八識規 矩頌易解。(八)、唯識三十頌易解。(九)、唯識二十頌講話。(十)、三皈五戒十善、 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十一) 、六祖壇經易解。 (十 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十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十四) 、佛 法精選概要。(十五)、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十六)、維摩詰所說經要解。(十七)、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十八)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十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二 十) 、學佛隨筆錦集(上、下) 。(二十一) 、佛門早晚課誦要解。

本叢書將上網流通歡迎下載錄印,徵求善心人士發心助印廣以流通。 請電郵信箱:mayawaz@gmail.com ◎本書之內頁插圖浮水印,諸佛菩薩法像照,為凡云企業版權之所有,承蒙大 德法喜允許使用。本人特此致謝!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疾疫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 13 -


助印佛書有十大利益(節錄印光大師文鈔): 一、 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 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三、 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 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 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 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七、 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八、 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九、 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 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 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助印經書,既有如此殊勝功德,故凡遇:祝壽、賀喜、免災、祈求、懺悔、薦 拔之時,皆宜歡喜施捨,努力行之。

願以此閱讀( 願以此閱讀(助印) 助印)經典之功德 迴向往生者 迴向往生者○○○ 往生者○○○ 罪障消除

離三途 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 再迴向現世者 迴向現世者○○○ 現世者○○○ 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證菩提。 共證菩提。

(可酌情再加,如:家庭大小和樂平安,子女開智慧、學業進步,事業有成, 夫妻白頭偕老,父母健康長壽,學佛有成,在菩提道上,共相增長,互相提攜 勉勵,冤親債主悉皆蒙利,同霑法水等等。眾讀者每當讀誦一階段或幾天或一 部分或整部經皆應如是迴向。)

- 14 -


學 佛 必 備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易 解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要 解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遺教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遺教三經)合訂本

江 禪 楷 編 註 - 15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