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Page 1

學 佛 必 備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校 閱

佛 說 四 十 二 章 經 解

編 集 者:江 禪 楷


附記: ˊ ㄉㄨ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看好要擺放在最恭敬處, 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如經書破損亦應妥 ˋ ㄓㄨㄟ

為補綴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 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 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2-


香讚 ˋ ㄓㄚ

爐香乍 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ˋ ㄅㄢ

(行者靜坐雙手合十默念,以心香一瓣 觀想供養)

香讚 香雲彌布,聖德昭彰,菩提心廣莫能量, 觸處放毫光,為瑞為祥供養法中王。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3-


目錄 引言.............................................................................................................................6 一、序分.....................................................................................................................7 序分 二、正宗分.................................................................................................................7 正宗分 第一章:出家證果 ..........................7

第二章:斷欲絕求..................................9

第三章:割愛去貪 ........................10 第四章:善惡並明.................................10 第五章:轉重令輕..........................12 第六章:忍惡無瞋.................................12 第七章:惡還本身..........................13 第八章:塵唾自汙.................................14 第九章:返本會道..........................14 第十章:喜施獲福.................................15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16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17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19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20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20 第十六章:捨愛得道.............................21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22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22 第十九章:假真並觀......................23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24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24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25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25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26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26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26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27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28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28 第三十章:欲火遠離.............................29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30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31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31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 .......................32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33 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勝.........................34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34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35 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36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36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37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幻.........................37 三、流通分...............................................................................................................39 流通分

-4-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 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 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 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 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 絕也。

-5-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引言: 引言: 此乃佛遺教經之第三部,其中佛說四十二章經,專為出家之比丘或比丘尼 眾所說,但末法時代之七眾弟子,不管出家、在家都應誦之,以自勉勵。此經 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聖典,由天竺(印度)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同譯。 漢明帝對這部經視為國寶,珍藏於皇家圖書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 ,為皇室專 利品,不為外人所知,民間不知有此法寶。逮到唐朝,方有本經在藏經目錄記 載。這部經內容,正針對我們現實人生,富有啟發作用,可說是引導我們修身、 行持、處世、待人、乃至成佛解脫之道。經中之用詞最符合中國人之思維,融 合儒家、道家、理學家、老莊、孔孟之思想形式體系,可謂佛法在中國最先進 驅之翻譯。譯者採用意譯,不用直譯,故文辭簡明、譯筆信達雅通順,經中雖 是斷斷續續有四十二章節,可都是集合佛經中之精華選粹而成。內容包括世間 與出世間法,及小乘、大乘的道理,是綜合三藏十二部經中最主要的教義。至 ˇ ㄔㄨ

於說到本經之兩位譯者: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曾護衛本經與道士首領:褚 善信 和費叔才公開鬥法,看誰的經典才是正法,在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漢明帝以 公開、公正主持見證下,烈火燒燼道經,而本四十二章經完好如初,當場氣死 費叔才,宮中許多大臣、宮女甚至有些道士,也都歸依佛教,由此,佛法之傳 播,在中國奠定起不敗之地位。凡是想要知道佛法是什麼,最直接的方法便是 閱讀本經即可了知泰半。

-6-


一、序分 世尊成道已,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 作是思惟:離欲寂靜, 離欲寂靜,是為最勝, 是為最勝,住大禪定, 住大禪定,降諸 ㄐㄧㄠ

ˋ ㄩㄢ

魔道。 魔道。於鹿野苑 鹿野苑 中,轉四諦法輪, 轉四諦法輪,度憍 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 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ˋ ㄔ

ˋ ㄋㄨㄛ

比丘所說諸疑( ,求佛進止 比丘所說諸疑(諸多疑問、疑惑、不明白之處) ,求佛進止( 求佛進止(向佛請示、該如何精 ˋ

進或止息、該做或不該做的) 。世尊教 ,一一開悟 。世尊教敕 世尊教敕 (教誨告誡) ,一一開悟。 一一開悟。合掌敬諾 合掌敬諾 (允 ˋ

諾) ,而順尊敕 ,而順尊敕( 而順尊敕(遵守奉行)。

【解】 :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他就作如是思惟考慮,修行用 : 功第一個要件,就是離開欲望、情欲、食欲、淫欲等等七情六欲,或說是五欲 之財、色、名、食、睡等;找個清淨幽雅的地方,靜坐修習禪定,有定才能澄 靜下心,生起觀照智慧,只有修習止觀雙運,定慧均等,這種法門才是最為殊 勝,學佛法才算有所得。世尊成佛時,所修得的禪定是最大、最高超的一種定 境,降伏所有的魔道、許多的魔王,障礙都一一克服。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 轉動法輪,向五比丘傳法、宣說四種真理,就是那苦、集、滅、道。度化憍陳 如(火器、初解、勝解) 、阿濕婆(阿說示、馬勝比丘) 、跋提(小賢) 、拘利(摩 訶男、大名) 、十力迦葉(起氣)等五人,三次轉動四諦法輪,他們先後各自證 道,得阿羅漢果。除了五位最初隨佛出家修行的比丘外,還有其他一千二百五 十人。這其中有弟子修行,遇到疑難問題,請教於佛陀,什麼是正道、善法, 什麼該當進取努力去做,什麼是邪惡的事,該當捨棄,佛都為他們一一開示、 解答;世尊所教誨的,所有比丘聽了都開悟。大家都恭敬地雙手合掌允諾,依 著佛陀的教導,遵守奉行而做。 【註】 :這段是本經的序文,敘述佛剛成道,說四聖諦度五比丘,及佛為其他弟 : 子解釋修行,什麼事該遵守力行,什麼事該放棄,佛弟子依教奉行。凡文中用 小體字表示者,是註解該文字之意義。

二、正宗分 第一章: 第一章:出家證果 -7-


佛言: 佛言:辭親( 辭親(向親人辭別)出家, 出家,識心達本( 識心達本(認識本心源頭、明達本來面 目) ,解無為法 ,名曰 。 ,解無為法(無所造作及結業,如如不動之真如法門) ,名曰沙門 名曰沙門(出家修行人)

常行( 行)二百五十戒, 常行(經常遵守奉行 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 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 為四真道行(為了證得四聖 諦正道而修行) ,成阿 , ,成阿羅漢 成阿羅漢。 羅漢。阿羅漢者,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 能飛行變化(飛天遁地作多種變化)

曠劫(無量劫長遠的時間)壽命, 。 壽命,住動天地(在他所居住的地方,可憾動天地神祇) 次為阿那含: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 阿那含者,壽終靈神( 壽終靈神(神識、阿賴耶識)上十九天( 上十九天(即五不還 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證阿羅漢 ,證阿羅漢。 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 次為斯陀含:斯

陀含者, 陀含者,一上一還(一次生天上,一次還生人間再修行),即得阿羅漢 ,即得阿羅漢。 即得阿羅漢。次為 須陀洹: ,便證阿羅漢 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 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七次生天上,七次生人間再修行) ,便證阿羅漢。 便證阿羅漢。 愛欲( 愛欲(情愛與貪欲)斷者, 斷者,如四肢斷, 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不復用之。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一個出家人,立定志向要出家修行,向父母親 : 或親戚族人朋友辭別,對我們的心向本性應該有所認識,還要通達、瞭解自己 本心的源頭,對自己本來面目的真如佛性,要有所認識瞭解,把那無所作為, 如如不動,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永遠不會改變的無為法,也是我們的真 如佛性找出來,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一個真正到地的出家人。男眾的出家人, 常常遵守奉行修持二百五十條戒律,女眾則修三百四十八戒,沙彌守十戒,在 家眾守五戒、八關齋戒。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 合乎威儀、合乎戒律,能夠這樣做到,才可保持身心清淨,為了證得四聖諦: 苦、集、滅、道,是作為出家人所修持的一種行門。假使能觀察苦、集、滅、 道,修持到家,便可證到四果阿羅漢。成了定慧具解脫的阿羅漢,就可證得六 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能隨心所欲到 處飛行無阻、飛天遁地,作多種變化;定力功夫,可生死自由,可以常住世間, 壽命要活多長多短,隨心所欲,可活無量劫長遠的時間。他修持的功德,能夠 在他所住的地方,憾動所有的天地神祇。其次是可證到三果的阿那含;阿那含 叫做「不來、不還」 ,就是修證到三果,不會再到欲界人間來受生死;當他的壽 命終了的時候,他的神識:阿賴耶識,上昇到十九天:即五不還天之無煩天、

-8-


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去繼續修行禪定,不會再來輪迴生死, 在天上證得阿羅漢果位。再其次是證到二果的斯陀含,斯陀含稱為「一來」 ,在 他死後,一次上昇天上,一次生到人間再修行,即證得阿羅漢。再來就是證得 初果的須陀洹,是為「預流」或稱「入流」 ,他已經是超越人天的聖人,不再墮 入三惡道去,須陀洹還要經過七番昇天上修行,七番再生人間修行,才能證得 阿羅漢果位。以上四種果位要斷「見惑」和「思惑」,對事、理兩方面的煩惱, 把它給斷除了,一步一步慢慢地修持,才能證得。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修 持證果,但最主要的關鍵,是要把情愛與貪欲斷除,能把它斷除,才能免除生 死之苦。就好比我們的四肢,兩隻手和兩隻腳被截、斬斷了,不起作用,不必 再用它了。我們出家學道要證果,首先要把情愛和貪欲,許多煩惱都斷,才能 證果;否則由愛欲而造業潤生,招感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那能解脫得了呢? 【註】:本章佛陀在開示從出家到證得不同四果,所必經要修持的歷程。 :

第二章: 第二章:斷欲絕求 佛言: 佛言:出家沙門者,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 斷欲去愛,識自心源( 識自心源(認識自心源頭),達佛深 ,達佛深 理(了知通達佛陀所教深刻的教理) ,悟無為法 ,悟無為法( 悟無為法(領悟而超越有漏生滅之有為法,而達 到不造作、沒生死之無為法) 。內無所得 。內無所得( 內無所得(內心沒所罣礙,不再會有患得患失之心理),

外無所求( 外無所求(對外也沒再有所希求)。心不繫道 。心不繫道( 心不繫道(繫於、繫念於道業),亦不結業 ,亦不結業 (再造身口意三業) 。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 。無念無作(沒有妄念,也沒有造作行為的業果) ,非修非證(已 到不必再修持,也不必去實證) ,不歷諸位 ,不歷諸位( 不歷諸位(不必再經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階 段) ,而自崇最 ,而自崇最( 而自崇最(階位最崇高至上),名之為道 ,名之為道( 名之為道(證而得道)。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本經主要的當機聽眾雖是出家人,其實也包括 : 在家修的居士們,應該怎麼修學佛道呢?就是要斷掉人間世俗的恩愛、情欲, 對五欲:財、色、名、食、睡看破,對我們本來的真心源頭,那大家本具有的 佛性面目,要認識它,對佛陀所講的各種甚深微妙的道理,要能通達了解。覺 悟有漏生滅造作有為法,進一步達到無所造作的無為法。內心無所罣礙,不再 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對外也沒再有所希求;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有繫念著修

-9-


道,但很超然,不被種種修持的法門所束縛、綁手礙腳,很坦然,不為煩惱所 包圍,也不會再造身口意三業。不再有妄念存在,也沒有造作行為的業果,只 有正念現前,已經沒有遷流的妄念,達到靈明無為的境界。不需要為修持而修 持,也不需要為實證而實證,一切坦然。不必再經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之等級階段,一切順順利利修證,這樣就可以到達那階位至高無上、最崇高的 境界,那就叫作道。 【註】:本章主要佛在教誡眾弟子,學佛必須斷欲,把那五欲斷除,去除貪愛, : 將來才有機會證得那至高無上的大道。

第三章: 第三章:割愛去貪 佛言: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 受道法(接受佛道法門薰習)者,去世資 財(拋棄世間積蓄之財物、名聞利養) ,乞求取足 。日中一 ,乞求取足( 乞求取足(向人乞食而自足飽滿) 。日中一 食,樹下一宿( ,慎 樹下一宿(睡覺) ,慎(謹慎小心)勿再矣! 勿再矣!使人愚蔽( 使人愚蔽(愚昧蒙蔽)者, 愛與欲也( 愛與欲也(貪愛與欲望)。 「出家人的第一步,必須把頭髮和鬍鬚剃除掉,現僧人 【解】:佛陀對我們說: : 出家相;現出家相後,接著應當受持道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應當把世俗的一切拋棄,把五欲(/ 財色名食睡)打破,肚子餓,外出向人要飯 果腹,一天當中只吃中午一頓飯,修行累了,晚上就找個樹蔭下打坐,稍為打 瞌睡、休息一下過一夜,要謹慎小心,這樣就好,不可以想再有任何其他的貪 求了。既然出家想學道,必須瞭解人生最大的兩個不易克服的敵人,就是自心 的貪愛和欲望,這兩個敵人,把我們的真心給蒙蔽了,好像本來的明鏡,蒙上 灰塵,失去光亮,修行就是要把我們心理上的污垢:貪、瞋、癡等習氣斷掉, 而愛欲正是這些習性的顯發,不管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要好好地看管著。」 【註】:本章佛在要我們對五欲要看淡、節制、拋棄。 :

第四章: 第四章:善惡並明 佛言: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身三、 身三、口四、 口四、 ˊ ㄧㄣ

ˊ

意三。 意三。身三者, 身三者,殺、盜、淫 (淫欲、男女性關係)。口四者 。口四者, 口四者,兩舌( 兩舌(人前人 - 10 -


後說不同的話、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惡口 、惡口( 惡口(用惡毒詛咒的話罵人)、妄語 、妄語( 妄語(說不實 ˊ ㄐㄧ

ˇ ㄑㄧ

ˊ

ˇ

語(專說些使人想入非非的淫語,讓人動心起邪念) 。意三者 。意三者, 意三者,嫉 、

ˋ ㄏㄨㄟ

在的話、欺騙) 、綺 、綺 ˋ

。如是十事 恚 、癡 (嫉妒、瞋恚、愚癡) 。如是十事,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 不順聖道,名十惡行。 名十惡行。是惡若 止,名十善行耳。 名十善行耳。 【解】:佛陀對我們說: 「我們做一個人,有十樣的事情是可以作好的,同時也 : 會變成壞的,那末,到底什麼叫做善的呢?什麼叫做惡的呢?在我們身體上有 三種,在口頭上有四種,在心理上有三種。這十種,先說我們身體上的三種: 就是第一、殺生:殺害有情的生命,不單是指殺人,凡殺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都 算在內。第二、偷竊:凡是別人私有的所有物,沒經他人允許,而竊佔為己有, 不管明取暗拿都算偷盜。第三、邪淫:在家人為了繁衍後代,除夫妻正常的性 關係外,還涉及其他第三者之性關係者,都稱為邪淫,出家人則斷淫。再說我 們嘴巴口頭上容易犯的,有四種壞事;第一、兩舌:人前人後說不同的話、搬 弄是非,挑撥離間。第二、惡口:用惡毒詛咒的話罵人。第三、妄語:說不實 在的話、欺騙他人,誤以為是。第四、綺語:專說些使人想入非非的淫蕩話語, 讓人動心起邪念者。接著說,我們人在意念心理上,最容易犯的三種毛病:第 一、嫉妒:為貪求名利,你爭我奪,心生不耐他榮,見不得人好,起嫉妒心。 第二、瞋恚:心生無明火,看人不順眼,不合己欲,心中生一股怨恨、莫名其 妙忿怒之氣。第三、愚癡:在知見上不明因果、是非曲直,固執歪理、邪理, 認知不正確。如是以上所講的身三、口四、意三,這十樣事情,不隨順、依著 聖人佛陀所教行的正道去做,都叫十種罪惡。如果我們能把這十種惡事斷盡, 停止不做,那反過來說,就稱為是十善了。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 家人為不淫) 、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嫉妒、不瞋恚、不愚癡。 【 註】 :本章佛在定義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好壞分明,給世間人有個依循的標 : 準。

- 11 -


第五章: 第五章:轉重令輕 佛言: 佛言:人有眾過( 人有眾過(眾多的過失、罪過),而不自悔( 而不自悔(懺悔、懊悔、反省改過), 頓息( 頓息(立刻停頓止息)其心, 其心,罪來赴( 罪來赴(隨來附上)身,如水歸海, 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 自解知非(自己明白知道不對),改惡行善 ,改惡行善( 改惡行善(改過向善),罪自消 ,罪自消 滅。如病得汗, 如病得汗,漸有痊損 漸有痊損耳 痊損耳(逐漸痊癒,病情減輕了)。 【解】:佛陀對我們說: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是人,當然會沒有一個免 : 不了有過失的。但一個人如果有了許多的過錯,有的是無心之過,有的是明知 故犯,雖是這樣,已經造成罪惡的因果,將來遲早都要受報的,若不趕快懺悔、 改過自新,立刻停頓止息他的惡心,罪惡很快就會來聚集報應在他身上,那就 慘了。說一個譬喻,好像雨水,本來只一滴滴,但匯聚流到河川,再歸於大海, 水越來越多,海越來越深廣;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罪過要是不悔改,那末,積 聚越來越重,罪過就越來越大,那就嚴重了。假使人一有了過錯、越軌的行為, 自己能徹底明白覺悟不對,那末悔改,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 日生,重新做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既然知道自己過去錯了,就改過向 善,隨時都來得及;還要積極行善補過,善惡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的,它本身 沒有自性,沒有固定永遠是有罪的,所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是可以靠懺悔消滅的。好比有人得了 病,服了藥,身體出了汗,逐漸痊癒,病情減輕了,病就好起來,恢復健康。 我們人的罪過,就好像生病、服藥、出汗、漸漸痊癒;我們的罪業若能如法懺 悔,就會漸漸消滅,身心就可以獲得清淨輕安自在。」 【註】 :本章佛在警告我們:時時要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莫輕小過無罪,如滴 : 水漸盈大器。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第六章: 第六章:忍惡無瞋 佛言: 佛言:惡人聞善,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 故來擾亂( 擾亂(故意來搗亂、破壞)者,汝自禁息( 汝自禁息(克 制自己,不予理睬) ,當無瞋責 ,彼來惡者 ,當無瞋責( 當無瞋責(不要發脾氣去責備過問他) ,彼來惡者( 彼來惡者(那個來者 不善的壞人)而自惡之( 而自惡之(自討沒趣,招來災禍)。

- 12 -


【解】:釋迦牟尼佛向我們說: 「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做好事,懷壞心眼的人,一 : 聽到有人做好事,往往故意來搗亂、破壞,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有 在修行的人,應當要有修養的功夫,你必克制自己,心沉澱下來,不予理睬, 不要衝動、發脾氣,忍耐對待,不要生起瞋怒或責備過問他。那個對方懷著惡 意,要來破壞我們、來者不善的壞人,自討沒趣,會自己招來災禍。 【註】:本章佛在告訴我們行善,卻遭到人來破壞,應如何面對。 「忍」字,心 : 上插一把刀,凡事能忍,天下太平。

第七章: 第七章:惡還本身 佛言: ,行大仁慈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 有人聞吾守道(堅守聖道 ) ,行大仁慈, 行大仁慈,故致( 故致(故意來)罵佛。 罵佛。 佛默不對( 。罵止 佛默不對(默默不加反應) 。罵止, 罵止,問曰: 問曰:子以禮從人( 子以禮從人(你拿禮物送給人家), 其人不納( 其人不納(納受、接受),禮歸子乎 ,禮歸子乎( 禮歸子乎(歸還給你嗎)?對曰 )?對曰: 對曰:歸矣! 歸矣!佛言: 佛言: 今子罵我, 今子罵我,我今不納, 我今不納,子自持禍( 子自持禍(你自己持有災禍),歸子身矣 ,歸子身矣( 歸子身矣(回到你自 己本身上了)!猷響應聲 (身影跟隨著人的行 )!猷響應聲( 猷響應聲(猷如回音呼應著響聲),影之隨形( , 動而移動) ,終無免離 ,終無免離( 終無免離(始終沒辦法脫離避免),慎勿為惡 ,慎勿為惡。 慎勿為惡。

「有外道不信我道理的人,聽說我遵守正道, 【解】 :釋迦牟尼佛對眾弟子們說: : 力行大仁大慈,度了很多的信眾,生起嫉妒心,懷恨在心,故意來誹謗我、辱 罵我,以為我奪走了他們的信徒和供養。我默不作聲,也不去理睬他們,任由 他們去罵。等他們罵夠、停止了,我問他說: 「當你好心,拿著一份禮物去送給 人家,可是對方不領你的情,不肯接受你的禮物,這份禮物是不是你仍然要自 己提回去呢?」對方回答說:「是的,我當然帶回去!」佛又告訴他說:「你剛 才這樣辛苦痛罵我,但我不接受,就好比你送禮給我,而我不肯接受,那禮物 你自己還得帶回一樣。像你自己持有災禍,要把災禍送給別人,可是人家不要, 災禍還是回到你自己本身上了。我再舉個例子說明,我們向空曠的山谷大叫一 聲,立刻聽到回聲隆隆。又如當太陽的陽光照射我們的身體,影子隨時在移動 著,所謂形影不離,想要逃避一時都不可能,始終沒辦法脫離避免。造業也是 一樣,如影隨形。做人不要無緣無故隨便就罵人、誹謗人,人要謹慎,不要造

- 13 -


惡多端,否則惡業一旦貫滿,最後必定自食其果。 【註】 :本章佛在講自己親身修道的經歷,勸我們修行遭到相類似情境,千萬不 : 要灰心,要像佛一樣坦然面對;同時也勸世人不要作惡多端,不然現世馬上受 到報應。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ˋ ㄊㄨㄛ

第八章: 第八章:塵唾自汙

ˋ

佛言: 佛言:惡人害賢( 惡人害賢(傷害賢德)者,猶仰( 猶仰(面朝上)天而唾 天而唾 (吐痰), 唾不至天, 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還從己墮(返回從自己臉上身上掉落)。逆風揚塵 。逆風揚塵( 逆風揚塵(逆著風向而揚起 ˋ ㄅㄣ

ˋ

灰塵) ,塵不至彼( ,還 塵不至彼(到達對方) ,還坌

己身( 。賢不可毀 己身(反而還吹回到自身) 。賢不可毀( 賢不可毀(賢

德的人不可毀謗) ,禍必滅己 ,禍必滅己( 禍必滅己(災禍必反而滅到自己,自食惡果)。

【解】:釋迦牟尼佛向我們說:「如果有個壞人,想要陷害賢良有德的人,是不 可以的,為什麼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就好像面朝仰著天,頭向上,口吐痰, 任憑你怎麼樣用力吐,還是吐不到天的,自己的痰,反而返回,掉落到自己的 臉上身上。再舉個譬喻說,一個人打掃塵土,他逆著風向而揚起灰塵,想把灰 塵掃到對方去,灰塵沒辦法飛到對方身上,反而還被風吹回到自己的身上來, 沾上一身塵埃。一個有賢德的好人,不可隨便加以毀謗,正如這兩個例子一樣, 向天吐痰,還噴回自臉,逆風揮起塵埃,返弄髒自身,想動歪腦筋、百般設計 要陷害一個賢達的好人,到最後害人不成反而害己,災禍還是殃到自己,自食 惡果。 【註】 :佛法是講因果不爽,循環報應。以上第六、七、八章,都是在闡明害人 : 不成,反而害己的道理。佛苦口婆心引用種種簡單生動的譬喻,引人入勝,主 要是讓我們深自反省;要迴光返照,自剋修行。

第九章: 第九章:返本會道 佛言: ,道必難 佛言:博聞愛道( 博聞愛道(廣博多聞,雖愛樂聖道,但聞而不思,思而不修) ,道必難 會(心只向外求法,聖道必難於全盤領會)。守志奉道 。守志奉道( 守志奉道(堅守志向奉行聖道),其道 ,其道 甚大( 甚大(此菩提大道成就才甚為至大)。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一個人廣博多聞:閱讀經典,研究佛學,從文 :

- 14 -


字多方面廣泛瞭解佛法,聽聞經教,喜歡愛慕佛道;但只停留在聽聞、閱讀, 不去進一步思考其中的道理,或只停留在思想其中之道理,卻又不去實地起修、 體驗證悟其中之奧妙聖境;心只向外求法,聖道必難於全盤領會。一個人若能 堅守志願,念念趣向菩提大道,不向外攀緣追求,能回光返照,時時刻刻在道 上下功夫,此菩提大道才能夠達到目的地,成就才算為最大。」 【註】:本章佛陀在訓勉我們大家:光只是瞭解或聽聞佛法,卻不用心去思維; : 或只思維而不實行、體驗、腳踏實地去證悟,那可全白費功夫。

第十章: 第十章:喜施獲福 佛言: ,助之歡喜 ,得福 佛言:睹人施道( 人施道(見人布施奉行聖道) ,助之歡喜( 助之歡喜(隨喜讚歎他人) ,得福 甚大。 甚大。沙門問曰: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此福盡乎?(這福報豈不是被分完了的嗎?) ˋ ㄐㄩ

ˋ

ˊ

熟食物來吃)除冥

ˊ ㄇㄧㄥ

佛言: 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 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 熟食(煮 佛言:譬如一炬 譬如一炬 (火把)之火, (照亮除去黑暗),此炬如故 ,此炬如故,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福亦如之。

【解】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看到有人在做布施,功德迴向眾生共成佛道, : 能夠從內心發出隨喜讚歎,幫助他,雖自己沒能力同行施捨,但所得的福報也 是很大的,一來用精神支援鼓勵他人,使其高興,二來激勵自己以後有能力也 同能布施,不可心存嫉妒。再把布施的功德,迴向分享給大眾,共成佛道,這 個福德是非常大的。」當時有一個心量狹小的弟子,聽了佛這麼說,很不以為 然,就問佛說: 「這樣自己所得的福報,不是被他人瓜分掉了嗎?」釋迦牟尼佛 說:「像你這種想法就差了,現在我舉一個譬喻例子給你聽:「就好像有一個人 手中拿著一把火種,數百千人各拿著不同的燃料,紛紛前來向他引火,回家去 煮飯或晚上照明黑暗,大家雖是來引你的火,但你手中的火種照樣存在,它的 光亮並沒因而絲毫減少、損失、消滅呀!但因有你的心量廣大,不自私,願意 共同分享,才使大眾得見光明、熟食。布施所得的福報道理也是一樣,如有人 能為他歡喜、讚歎他,不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使他自在,那你的福報也可同樣 被沾到,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註】 :此章佛陀在勸導世人,見人行布施做好事,雖不能同發心施捨,心存隨 :

- 15 -


喜讚歎,所得的福德,也如同行布施的那個人一樣多。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 佛言: 佛言:飯(供飯食給)惡人百, 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不如飯一善人(一般俗稱主持正義公道的

ˊ

語、不飲酒)者。飯五戒者萬, 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 不如飯一須陀洹 須陀洹

ˊ ㄏㄨㄢ

好人) 。飯善人千 。飯善人千,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 不如飯一持五戒(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

(證得初果者) 。飯百萬須 。飯百萬須

陀洹, 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不如飯一斯陀含(證得二果者)。飯千萬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 (證得三果者) 。飯一億阿那含 。飯十億阿 。飯一億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不如飯一阿羅漢(證得四果者) 。飯十億阿 羅漢, 。飯百億辟 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 不如飯一辟支佛(緣覺、悟證得十二因緣法者) 。飯百億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 支佛,不如 飯一三世( 飯一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十方諸多)佛。飯千億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 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念而不執有念,住而不執有住,修而不執有修,證而 不執有證等等的無心道人) 。

【解】:釋迦牟尼佛向我們說: 「我們布施,以茶飯飲食等供養十惡的一百個壞 : 人,當然不如供養一個俗稱主持公道、有正義感的好人;供養像這樣的一百個 好人,還不如供養有歸依三寶,奉行五戒的一個佛弟子,供養一萬個持五戒的 佛弟子,還不如供養,一個已預入聖流,了解佛法義理,具足世間正見,確定 修行方向與信心,斷了基本的粗煩惱,證得初果的須陀洹;供養一百萬個證得 初果的須陀洹,還不如供養一位業障消除又減少貪瞋癡,證得二果的斯陀含; 供養千萬個證得二果的斯陀含,還不如供養一個把欲界的貪瞋癡斷,證得三果 的阿那含;供養一億個證得三果的阿那含,還不如供養一個證得四果的阿羅漢, 因他已把一切業障和煩惱全都斷盡,到達無生、無學的地步;供養十億個證得 四果的阿羅漢,還不如供養一個證得十二因緣法的辟支佛,因他連習氣也斷盡 了,智慧也勝過阿羅漢;供養百億個證得的辟支佛,還不如供養一個證得過去、 現在、未來十方諸多的佛,因三世諸佛,能平等大悲心普度眾生;供養一千億 個三世諸佛,但還不如供養一個念而不隨著念頭轉,有計較分別好壞,卻沒執 著它,有修行但卻沒覺得有修持,有證到最高果位,卻沒執著於他的境界已到 頂端,在他感覺一無所得,這種人是大徹大悟的無心道人,已圓證無上正等正

- 16 -


覺大覺的聖人佛陀了。」 【註】 :本章佛陀在提醒我們布施供養,種福田應該如何選擇,層次分明;但話 : 又說回來,學佛不要這樣計較執著,雖有九種不同等級的供養,但對初發心者 的修布施,最好還是不要有分別心,應平等心看待,誰真有修行,一時也難預 分別判斷,不要錯過機會,否則懊悔莫及,供養他,讓他自重、發奮精進圖強, 將來有成就,你的一份布施,鼓勵了他,功不唐捐,功德不會白費的。當然布 施有分悲田、恩田和敬田,這都是要做的,不必太在意區隔才好。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佛言: 。貧窮布施 佛言:人有二十難( 人有二十難(難關、難能辦到的事) 。貧窮布施( 貧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 施)難,豪貴( 豪貴(富豪顯貴之家)學道( 學道(修學佛道)難,棄命( 棄命(不要身命者)必

死難( 死難(要他去死也困難、不易),得睹佛經難 ,得睹佛經難, 得睹佛經難,生值( 生值(出生在世剛巧碰到)佛世 (在世)難,忍色( (本經所指的「色」,皆指男女情欲姿色。 忍色(忍耐控制男女情欲姿色) ,心經作「物質」解,非常不同。)忍欲( 此乃順儒家解;非般若心經五蘊之「色」 忍欲(欲望、 名利)難,見好( 見好(順境欲樂、珍貴物品)不求難, 不求難,被辱( 被辱(污辱)不瞋難, 不瞋難,有

勢(權勢)不臨( 不臨(臨用)難,觸事( 觸事(接觸事務)無心( 無心(不用心思去計較)難。 「人生苦難的事太多了,難於做到的事非常多, 【解】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 現在我把它們歸納起來,難能辦到的有二十種:第一、貧窮的人,家裡不能溫 飽三餐,還要他發心,拿錢出來布施,那是很不容易的。第二、相反,大凡富 豪者,家財萬貫,榮華富貴顯要,有錢有勢的人家,要他們來修學佛道,確是 很不容易、困難重重的。第三、凡是不想活命的人,要他拋棄生命;人大都貪 生怕死的,要他去死,實在也是件不容易做到的。第四、人生活在末法時代, 能親眼看到佛經、讀誦佛典、修學佛法,也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五、一個 人能出生在佛陀降世、弘法利生的時代,更是件不容易的事。第六、一個人生 在欲界,要他忍耐、控制男女情欲姿色,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第七、一個人 看到非常珍貴美好的東西,要他不想擁有、去追求,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第八、 一個人遭到別人無緣無故的欺負侮辱,要他不動肝火,發脾氣、忿怒,還要向

- 17 -


對方低頭認錯,那也很不容易辦到的事。第九、一個人家掌握有大權勢,而不 隨心所欲、到處欺負人,不作威作福、耍威風,而能心懷慈悲、不用仗勢凌人, 寬厚仁心,那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第十、一個人與外境接觸的時候,不用心 思去計較,能夠不動心、不動聲色、心不隨外境之喜怒哀樂所轉,不去攀龍附 鳳、巧言令色、阿諛、諂媚,不隨順境高興,也不因逆境而生瞋恨,還能穩住 陣腳,保持定力,那這個人也是不簡單、容易的。

廣學博究( 廣學博究(廣泛學習、深博研究)難,除滅我慢( 除滅我慢(傲慢、憍慢)難,不輕 (輕視、看不起人)未學( 未學(沒有學識者,初學者)難,心行( 心行(一心實行聖道)平等 (不加區別、同等看待)難,不說是非難, 不說是非難,會(會晤、相會、與會)善知識難, 善知識難, 見性( 見性(見到本自佛性,因緣法)學道難, 學道難,隨化度人( 隨化度人(權巧方便、隨機應變度人來學 佛道)難,睹景不動 睹景不動(看到情景不動心者)難,善解方便( 善解方便(善於瞭解方便法門,來 度眾者)難。

【解】 :第十一、一個人能廣泛學習,還能博覽群書,專精深入加以研究,這實 : 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事。第十二、一個人要滅除他的驕慢習氣、那自鳴得意、自 以為了不起、看不起人家,自高自大、貢高我慢的心理,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第十三、一個有學問的人,要他不要看不起一個初學或沒學問的人,也是件困 難的事。第十四、要始終如一地保持對待一切人平等,沒有差別心,不論是貧 賤、富貴,一律地看待,那實在也是件很不容易辦到的事。第十五、一個人面 對是是非非,要他不說一句評論的話,不張嘴說說話,當個啞巴;要他修口德, 不要隨便犯惡口、兩舌、毀謗,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第十六、一個人能結交認 識一位善知識、相會請益,教我們學佛,講解佛法給我們聽,還教我們如何去 除煩惱、了生脫死,指導我們走向成佛大道,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第十七、一 個學佛的人,能明心見性,見到我們的本性,認識自己的真面目,而實際了悟, 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可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第十八、我們學了佛,能 隨緣隨份,度眾生學佛,觀機逗教,廣度群生,也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第十 九、一個學佛的人,要他眼睛看到外面五顏六色的景象,不起心動念,不為情

- 18 -


境景色所觸動心思,要他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吹不動, 要他用般若緣起性空,觀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呢。第 二十、一個學佛的人要他能了解認識,運用善巧方便、因人個別差異的法門, 去開導人向上進展,學佛、廣度眾生,是件很不簡易的事。 【註】 :本章佛陀在為我們開示:世間與出世間法,為人處世做人的大道理,和 : 學佛以後,所碰到種種困難、不容易做到的難事。遇到難事,可不要畏首畏尾, 萎縮而不克服。反過來若遇困難,要越挫越勇,盡心盡力去做,突破難關。到 時勢如破竹,自然關關難過,關關過。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共勉之。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 沙門( 沙門(出家修道人)問佛: 問佛:以何因緣,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 得知宿命(獲得知道先前的命運、 宿命通) ,會其至道 ,會其至道( 會其至道(體會到至高無上之聖道)?佛言 )?佛言: 佛言:淨心( 淨心(淨化其心靈)守

志(堅守志向) ,可會 ,可會( 可會(會通)至道。 至道。譬如磨鏡,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垢去明存(污垢去除保留明 淨) 。斷欲無求 。斷欲無求,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當得宿命。

「我們應該具備什麼因緣關係條 【解】:有一天,一個佛陀的弟子請教於佛說: : 件,才可知道過去和未來的命運,而獲得宿命通呢?並且我們如何才能體會到 那至高無上的真理聖道呢?」關於宿命通,佛已在前面六神通講過,不再重提。 這裡佛只回答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佛陀答覆說: 「淨化你的心靈,堅守你的信仰 志向,就可體會通達到那至高無上的佛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好像一面千年 的古鏡,被灰塵蒙蔽,非常骯髒,積滿塵垢,我們只要把它拿來擦拭乾淨,它 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我們人的心靈也是一樣,像是積有多年的塵埃,就是那 些五欲:財色名食睡,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私欲,障礙了我們的佛性,所以 我們的本性才沒顯現出來,只要能斷除那些欲望,對外境無所貪求,佛性就能 顯現出來;當然就可以獲得宿命通了。」 【註】 :本章佛不鼓勵弟子修得神通,去惑眾顯異得供養,而是真正腳踏實地去 : 修行,一旦修行到家,證得了果位,水到渠成,神通自然就會有,不必強求, 反而害道。

- 19 -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 何者為善,何者最大? 何者最大?佛言: 佛言:行道守真者( 行道守真者(修行實踐成 佛大道,堅守真如理體者)善,志與道合( 志與道合(志願和至高無上之聖道能配合,行菩薩道 以致成佛)者大。

「在這世間上,到底有什麼事情是最好 【解】:有一個佛陀的弟子請教於佛說: : 的?什麼事情是最大、最重要的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這個弟子說:「前面我 已經說過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不貪、不瞋、不癡)和四大(地水火風) ;現在我要進一步說,還有比這十善、 四大,更善、更大的,那就是能夠修行依著佛所教導的真理,實踐成佛大道, 能堅守真如理體者,這是世間最好的善事;我們能立定偉大的志願,照著佛所 教導的法門去修,與那至高無上之聖道相配合,行菩薩道,廣度眾生,斷除煩 惱,了生脫死,將來以致成佛,這才是人生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 【註】 :本章佛陀在強調:不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立志發願是最重要的,學 : 佛要想將來成佛,不立志、不發願,是沒辦法達成目標的。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 ,何者最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 何者多力(多有力道、力氣,強而堅忍之力) ,何者最明( 何者最明(最為 光明有般若智慧)?佛言 )?佛言: 佛言:忍辱多力,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不懷惡故(因不懷仇恨心的緣故),兼加

(兼備增加)安健( 。忍者無惡 ,必為人 安健(身心健康輕安) 。忍者無惡( 忍者無惡(沒有敵對之人、仇人) ,必為人 尊。心垢滅盡( ,淨無 心垢滅盡(內心滅除了貪、瞋、癡、慢、疑等污垢,沒有煩惱) ,淨無瑕穢 淨無瑕穢( 瑕穢(心 淨如玉一般,沒瑕疵污穢) ,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 ,是為最明( 是為最明(光明、具有般若智慧) 。未有天地( 未有天地(還未有 天地之前) ,逮 ,逮(到、及)於今日, 於今日,十方(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 北、上、下等等)所有, ,無有不知 所有,無有( 無有(沒有)不見( 不見(修得天眼通) ,無有不知( 無有不知(修得他 心通及宿命通) ,無有不聞 ,無有不聞( 無有不聞(修得天耳通),得一切智 ,得一切智, 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可謂明矣(得漏盡通, 沒有任何罣礙煩惱,可謂有般若智慧光明了) 。

【解】:有一個出家的弟子,請教問釋迦牟尼佛說: 「世間什麼是最有力量?又 : 什麼是最光明呢?」佛陀告訴他說: 「一個人能夠忍辱,是為最有力量。因不懷

- 20 -


仇恨心的緣故,所以平安無事,反而抱著一顆慈悲心,去對待惡人,他不但不 受到損害,身心還能夠得到輕安、健康,更加有力。忍辱的人,他沒有敵對的 仇人,品德崇高必為眾人所尊敬仰慕。接著再說,一個人若內心能滅除了貪、 瞋、癡、慢、疑等污垢煩惱,他的內心淨如明玉一般,沒瑕疵污穢,是為最光 明,具有般若智慧。又講到我們的真心,以空間來講,還沒有開天闢地以前, 無始以來,一直到今天存在著,甚至到以後;空間的十方東、西、南、北、四 維之: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等,證得了真如本性,到這種境界 的時候,對於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看不見的,證得天眼通,沒有什麼不知道 的,證得他心通和宿命通,沒什麼聽不到的,證得天耳通,成大覺後,無有不 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樣樣都有神通,內心所有的煩惱都剷除斷盡,恢復 本具的光明,證得一切智成佛,有了漏盡通,是最為光明大圓種智,再沒有任 何罣礙煩惱,可謂有般若智慧光明了。」 【註】 :本章佛陀在解說能忍辱最有力,難忍能忍,能吃得眼前虧,以後就是佔 : 便宜;忍耐原是福之本。古有明訓:小不忍則亂大謀,又瞋是無名火,能燒功 德林,可謂不得不慎。至於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顯見出來的時候,那是 最為光明。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捨愛得道 ˊ ㄔㄥ

ˇ ㄐㄧㄠ

ˇ

的)水,致手攪 致手攪

ˊ

佛言: 佛言:人懷愛欲( 人懷愛欲(人心中懷著情愛與貪欲),不見道者 ,不見道者, 不見道者,譬如澄 譬如澄 (清澈 之(用手去攪動它) ,眾人共臨 ,無有 ,眾人共臨( 眾人共臨(一同面臨) ,無有睹其影 無有睹其影( 睹其影(見

其身影)者。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 ,故不 人以愛欲交錯( 欲交錯(交織錯會) ,心中濁興( 心中濁興(污濁之念頭興起) ,故不

見道( 見道(見到聖道)。汝等沙門 。汝等沙門, 汝等沙門,當捨( 當捨(應當捨棄)愛欲。 愛欲。愛欲詬盡( 愛欲詬盡(污垢沒 了) ,道可見矣 ,道可見矣。 道可見矣。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一個人心中常懷有情愛與貪欲的念頭,以致 : 於不能見到正道、真理,不能修成正果。它好比一缸清澈的水,可見底,像一 面鏡子,可照自身的影像;一個無聊的人,卻用手去攪動它,把它搞得混濁, 大眾共同面臨缸邊,沒有一個人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樣道理,一個學佛的人,

- 21 -


不論在家或出家,要是情愛之心太重,貪心太大,愛欲在我們的內心翻滾交織 錯會,把好像是本來澄清的一缸水被人攪動過變成渾濁,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 目;心中污濁之念頭興起,所以見不到聖道。你們這些出家或在家修道人,為 了要了生死的,一定要捨棄情愛和貪欲,把那愛欲骯髒污穢的念頭,從心中掃 除乾淨,到那個時候,愛欲污垢沒了,自然就可見道,見了道,接著修道,便 可證道得聖果:得小乘四果或大乘成菩薩、佛了。」 【註】:本章佛陀在強調,希望得道覺悟,沒別的辦法,只有捨棄愛欲一途。 : ˊ ㄇㄧㄥ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

ˊ

佛言: 佛言:夫見道者( 夫見道者(說見到聖道),譬如持炬 ,譬如持炬( 譬如持炬(火把),入 ,入冥 室(暗室) 中,其冥即滅, 其冥即滅,而明( 而明(光明、智慧)獨存。 獨存。學道見諦( 學道見諦(真諦、真理、四聖諦), 無明( 無明(暗淡、愚癡、沒智慧、不辨是非、不知三寶、不知因果業報、四聖諦)即滅, 即滅,而 明(光明、般若智慧)常存矣。 「如果你已經是見到聖道,證悟真理的話,就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 好比是手拿著一支火把,進入黑暗的屋子裡去,縱使這房子是千萬年黑漆漆的, 伸手不見五指,一旦火把照明,黑暗馬上消滅得無影無蹤,這個時候唯有光明 的火炬獨存。我們修學佛道,如有這麼一天到來,覺悟而悟到真如理體,這個 時候智慧的光明火炬,把那無明黑暗一掃而空,而般若智慧將永遠照耀不滅。」 【註】 :本章佛陀在解釋:明來暗謝,光明一來,黑暗馬上消失,說明我們的內 : 心「無明」是沒有實在的體性,一當見道,它馬上就不存在了。以上從十三章 到本章,佛先用譬喻,而再用佛法配合說明,講世間諦法,說「有」的道理, 好讓我們理解佛法之真諦。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佛言: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 吾法念無念念(有修四念處而不執著有念之心念),行無行行 ,行無行行( 行無行行(有 修八正道而不執著有修之行) ,言 ,修無修 ,言無言言( 無言言(有說法度眾而不執著有說教之言) ,修無修

修(有修道證道而不執著有修證道行之修) ,會者近爾 ,迷 ,會者近爾( 會者近爾(領會契入佛道就接近了) ,迷 者遠乎( 者遠乎(迷失佛道者就離真理遙遠了)。言語道斷 。言語道斷( 言語道斷(聖道用話難於表達,要說也難於 - 22 -


用適當的話啟口,只靠身體力行) ,非物所拘( 非物所拘(真如本性不是一般的東西所能表達比擬得 了的,一但落入言語易成空談) ,差之 ,差之毫釐 差之毫釐( 毫釐(毫厘、一點點的差距),失之須臾 失之須臾( 須臾(千 里、很大的距離) 。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我的這個修行法門,是念而不執有念,無念 : 而有念;有在修行而不執著有修行,無行而行。有在說教度眾而不執著有說教 之言,不言而言。有修道證道,而不執著有修證道行之修,不修而修。如能領 會三輪體空,契入佛道就接近了,如不能如此的,就迷失佛道離真理遙遠了。 聖道用話難於表達,要說也難於用適當的話啟口,只靠身體力行;真如本性不 是一般的東西所能表達比擬得了的,一旦落入言語易成空談,那兩者之間的差 別,只要是一點點的差距,就如失之千里了。」 【註】:本章所講的「念、行、言、修」四種,本來都是當體即空, 「空」是諸 : 法實相,也是諸法本來的面目,這是就真如本體上,一切本來平等來講的,屬 於真諦法門。從本章起佛講「空」的道理,是出世間真諦法,世間與出世間是 一體的兩面,俗諦與真諦並用。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假真並觀 佛言: ,念無常 佛言:觀天地( 觀天地(自然界之一切現象) ,念無常( 念無常(想到它不恆久,隨因緣起變化, 而成住壞空) 。觀世界 。觀世界, 觀世界,念非常( 念非常(要想到不是一成不變,它也隨時都在起變化,生住 異滅) 。觀靈覺( 觀靈覺(靈明的覺性、佛性、本覺),即菩提 ,即菩提( 即菩提(正覺妙果,發大悲心要成佛 度眾生) 。如是知識 。如是知識( 如是知識(了知認識),得道疾矣 ,得道疾矣( 得道疾矣(修證得佛道就快了)。

【解】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觀看天地自然界之一切現象,想到它不恆久, : 它隨因緣起變化,而成、住、壞、空。再觀看世間所有的東西,要想它們不是 一成不變,也隨時都在起變化,生、住、異、滅。再觀看我們的靈明的覺性、 佛性、本覺,經過修持磨練以後,就會慢慢地證悟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那真如 覺性菩提。如果能這樣觀察、了知、瞭解,認識世界、天地萬物,都是虛幻不 實在,只有我們的佛性,才是永遠不變的,同時依佛所教導,確實修持,對聖 道就很快可實現證悟了。」

- 23 -


【 註】 :本章佛陀要我們對世間的一切假相,以及對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體佛 : 性,真假兩方面同時加以觀察。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 當念身中四大(地、水、火、風),各自有名 ,各自有名( 各自有名(每個都有它的名稱 意義) ,都無我 ,都無我(不是我個人能有辦法掌握、控制得了的,它們也是隨眾因緣在起變化的)

者。我既都無,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其如幻耳(它們都好像在變幻不定呢)。 「一個修行人,應該常常憶念我們的身體各部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 分當中,都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所構成的,每個原素都有它的名稱 意義與功能作用,都不是我個人能有辦法掌握、控制得了的,它們都是隨著外 在的環境,眾因緣在起變化。我既然不能自主,它們都在起變幻不定。何不放 下我呢!」 【註】:本章佛陀在講「無我」 ,破我執,要我們放下我。 :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 佛言: 。聲名顯 佛言:人隨( 人隨(追隨著)情欲, 情欲,求(希求)於聲名( 於聲名(名譽聲望) 。聲名顯 著,身已故矣( 身已故矣(老死了)。貪世常名( 貪世常名(世間永久的虛名)而不學道, 而不學道,枉功勞 形(枉費功夫、到頭來一場空,白來世間走一回)。譬如燒香 。譬如燒香,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 雖人聞香,香之 燼矣( 燼矣(燒完成灰燼了,還留有什麼用呢)!危身之火 )!危身之火( 危身之火(危害到身體的烈火),而在 ,而在 其後( 其後(所造的業、果報還在後面等著呢)。 【解】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世俗人沒修學佛道,苦苦追求著情愛與欲望, : 希求好名譽聲望,等得到顯著的名譽聲望,人也老了、死了。貪求世間永久的 虛名,而不知學道,可真枉費功夫,浪得虛名,到頭來一場空,枉費白來人間 走一回,只有業隨身。好比我們燒一炷名香,雖香聞起來美好,但香燒完,成 灰燼了,還有什麼用呢?那危害到身體的烈火所造的業、果報還在後面等著 呢!」。 【註】 :本章佛陀在告誡我們:人所追求得的那「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 「留 : 芳百世」、「名垂千古」、「實至名歸」等,可都是一反諷刺。因它會讓人沉醉在

- 24 -


名利中,忘記我是誰,廣造善惡業,到頭來還是要受黑白報。一個人活在世間 至多百年,臨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可真後患無窮。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 佛言: 。譬如刀 佛言:財色( 財色(財產及男女姿色)於人, 於人,人之不捨( 人之不捨(追逐不放棄) 。譬如刀 ˋ ㄕ

ˋ

,則 刃(刀口)有蜜, ,則 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 小兒舐 之(無知的人兒用舌頭去舔它) 有割舌之患。 有割舌之患。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財產及男女姿色,對於世俗人,總是追逐不 : 捨棄。就好像是刀口上沾有一點蜂蜜,不足夠吃飽一餐的美味。但無知的人兒, ˇ ㄊㄧㄢ

卻用舌頭去舔 它,則有被割斷舌頭的憂患呢!」 【註】 :本章佛陀在說明追求財與色,危害修道人的法身慧命,所謂地獄五條根, : 就是那財、色、名、食、睡,可要避而遠之。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 佛言: ,甚於 佛言:人繫( 人繫(受綁住、纏住、繫縛)於妻子舍宅( 於妻子舍宅(田宅房舍之產業) ,甚於 牢獄( 牢獄(甚至遠超過於被監禁關在牢房地獄中受苦受難)。牢獄有散釋 。牢獄有散釋( 牢獄有散釋(監禁刑期還有 完了及釋放)之期, 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妻子無遠離之念(不論離去多遙遠,沒不隨時都在牽腸掛肚想 ˊ ㄔ

ㄑㄩ

ˋ ㄉㄢ

馳 ?(供她差遣驅使, ˊ

ˋ

念著) 。情愛於色 ,豈 。情愛於色( 情愛於色(姿色、美色) ,豈憚 (那會害怕)驅

甘予為她奔走勞碌呢?)雖有虎口( 雖有虎口(被老虎吃掉)之患( 之患(憂患),心存甘伏 ,心存甘伏( 心存甘伏(心 ˋ ㄋㄠ

存著甘願被控制、奴役) ,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 ,投泥自溺(自己投向泥淖 不能自拔終被溺斃) ,故曰凡夫。 故曰凡夫。

透得此門( 透得此門(參透了、看開了、突破了這關卡門道),出塵羅漢 ,出塵羅漢。 出塵羅漢。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世俗沒修行的人,為了妻子與房屋財產被綁 : 住,甚至遠超過因犯罪,被監禁、關在牢房受苦受難,被關監禁,刑期還有完 了及釋放的期限;可是妻子不論離去多遠,沒不隨時都在牽腸掛肚想念著。俗 人一旦陷入姿色、情愛、欲望,就情不自禁,那會害怕供她差遣驅使,甘予為 她奔走勞碌呢?雖隨時有被老虎吃掉的憂患,可心存著甘願被控制、奴役,像 是自己願意投向泥淖,不能自拔,終被溺斃一樣,所以說是凡夫之輩。若能參 透了、看開突破這關卡、門道,就可說是出離塵埃的阿羅漢了。」

- 25 -


【 註】 :家乃枷鎖,人一有了家,總是被困住牢牢的,本章具體舉出妻子與房舍 : 田產,招來無窮痛苦,是修道人的障礙;能破此關,就好修行。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佛言: ,色 佛言:愛欲( 愛欲(貪愛與欲望)莫甚( 莫甚(沒比此更甚於)於色( 於色(男女之姿色) ,色 之為欲, ,賴有一矣 之為欲,其大無外( 其大無外(它之影響很大,簡直無法形容) ,賴有一矣( 賴有一矣(還好靠有一個)。 若使二同( ) ,普天之人, 若使二同(假使有兩個相同的話) 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無能為道者矣(那就沒有人能發 心修道的了,還好男女之色可藉由修觀身不淨之九想觀而對治之) 。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人生活在七情六欲中,幾乎沒有一個能超過 : 男女之姿色愛欲的,它是當中最厲害的,這色欲的貪愛,它的影響很大,簡直 無法形容,一旦色欲一起衝動,無法得到控制,那後果簡直不堪想像。還好只 有色欲這麼厲害,假使還有其他一個欲望,如色欲那麼厲害,那就不得了啦, 普天之下,恐怕沒人肯發心來修學佛道了,還好男女之色可藉由修觀身不淨之 九想觀而對治之。」 【 註】 :一個人淫欲心不除,是沒辦法修戒與定的,更不必說修慧了。可見修道 : 人第一個要斷淫欲,也難怪佛制出家戒,首先就是不能淫。在家眾則要節欲。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 佛言: 佛言:愛欲之( 愛欲之(對於)人,猶如執炬( 猶如執炬(手拿著火把),逆風而行 ,逆風而行, 逆風而行,必 有燒手之患( 有燒手之患(迎風撲面而行走,內心一定要掛慮著它,會延燒到手上來,它會燒毀行人 的法身慧命) 。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修行人對情愛與欲望,要把它看作是好像手 : 中握著一支火把,迎風撲面而行走,內心一定要掛慮著它,它會延燒到自己的 手來,它會燒毀行人的法身慧命。」 【註】:本章佛陀在說明,如果行人迷戀著情愛與欲望不放,而不順佛教之道, : 將來不久必會燒毀法身慧命。這一點可要特別格外小心才是。 ˊ ㄖ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 天魔嬈 佛 天神獻( 天神獻(欲界天之天主魔王:波旬要奉獻)玉女於佛, 玉女於佛,欲壞佛意( 欲壞佛意(想破壞佛的 - 26 -


ˊ ㄋㄤ

ˊ ㄍㄜ

囊 (外表皮革所包著的內臟)眾穢( ,爾 眾穢(聚集眾多污穢) ,爾 ˊ

ˊ

堅定意志力) 。佛言 。佛言: 佛言:革

來何為(你來幹什麼)?去 。 ?去!吾不用。 吾不用。天神愈敬,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修學佛法大意) 佛為解說, 。 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即得須陀洹果(馬上就證得初果) 【解】 :釋迦牟尼佛回想當初在菩提樹下,將要成等正覺的時候,欲界天之天主 : 魔王:波旬,心中非常恐懼,他擔心一有了佛,他的子民將要減少,因此存心 搗亂,想要阻擋佛陀成道,起初派了許多的魔兵魔將,用武力威脅,佛不為所 動。再用魔女來擾亂佛,他把如花似玉的女兒獻給佛,在佛身旁跳舞唱歌,佛 當然知道她們不懷好意,目的是要破壞佛的堅定意力道心,不讓他修持成佛。 佛看到魔女,呵斥她們說:妳們就好像是皮做的袋子,體內充滿著眾多骯髒污 穢,外表軀殼看起來雖美麗,可是心邪不正,只不過是個臭皮囊罷了!妳們趕 快離開走吧!我可不需要妳們來服侍呢!魔王眼看他所施用硬的、軟的、威脅、 誘惑等,佛陀都無動於衷,沒有效果;因此反而對佛更加欽佩尊敬;也因為如 此,進一步來請問修學佛道的意義,佛慈悲地替他開示解說佛法,魔王聽了很 高興,用心修持,覺悟了佛道,馬上就證得須陀洹初果。 【註】:本章是佛陀現身說法,把自己過去所遭遇經歷的事,告訴眾弟子知道, : 修學佛道,是會遇到眾多內心與外境的考驗,可要經得起考驗的。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 佛言: ,猶木在水(就好像木頭漂流在水上一樣) , 佛言:夫為道者(至於說到佛道嗎) 尋流(沿岸順水漂流)而行。 而行。不觸(接觸碰撞到)兩岸, 兩岸,不為人取(撈起),不 為鬼神所遮(遮攔住),不為洄流 ) ,亦不腐 不為洄流(旋渦)所住(困住不能再漂流) 敗(腐爛敗壞),吾保(我敢保證)此木決定入海。 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 ˊ ㄖㄠ

ˊ

惑(迷惑、困惑),不為眾邪(眾多邪魔鬼怪外道)所嬈 (擾動、困擾),精進無 為(專純一心念又繼續勇往直前,向著清淨的無為法,不再有其它造作),吾保此人必 得道矣(我敢保證這個人必定會順利得道證到果位的)。 「至於說修學佛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就好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講說: : 像一塊木頭漂流在水上一樣,它沿著河堤的兩岸順水漂流而下,不接觸碰撞到

- 27 -


兩岸,不被人所打撈起,不被鬼神所遮攔住,不為旋渦所困住;木頭本質也很 堅硬,不腐爛敗壞,我敢保證這根木頭決定會流入大海的。修學佛道的人也如 這根木頭一樣,不被情欲所困惑迷住,不被那些外道邪見邪知之妖魔鬼怪所擾 亂,心專純一念,又繼續勇往直前,向著那清淨無為法:涅槃之道邁進,我敢 保證這個人必定會順利得道證到果位的。」 【註】 :本章佛陀在說明修學佛法,要不執著,能精進學道,將來必可得道證果 : 的。再說本章中的一些譬喻在顯示:(一)「尋流」指順流,順著佛道去修行, 把一切煩惱情愛掃除,內心清淨,如水的本性順流而下。(二)「兩岸」指兩種 障礙:貪愛與邪知邪見,那常見與斷見。 (三) 「鬼神」指外道,執迷不悟。 (四) 「洄流」指六道輪迴不息。 (五) 「腐敗」指不信佛法,誹謗佛的人。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 佛言: 佛言:慎勿信汝意(格外小心不要相信你的意識,它會到處攀緣),汝意不可 ,汝意不可 信。慎勿與色會(男女情欲交會) ,色會即禍生(災禍、災難就馬上降生) 。得阿

羅漢已 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解】:釋迦牟尼佛同我們講說: 「修行人要格外小心謹慎,不要隨便信任你的 : 意識,它會到處攀緣,總和無明、愛欲、邪見、驕慢相應,很容易被外物給迷 住,千萬不要相信你的意識。也千萬小心不要在異性男女色欲上追逐交會,這 會產生很大的麻煩與禍害。要等到你已證得四果阿羅漢後,業障已除,心意識 已清淨,已超越色欲的障礙,這時你才可信任你的意識了。」 ㄕㄨㄢ

【註】 :本章佛陀在教誡我們:意識這匹野馬,不可隨便放縱,必須把它拴 好。 : 要等到證得阿羅漢果後,才可信你的意識。三果以前還不能控制色欲的糾纏。

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 佛言: ,亦莫共言語 佛言:慎勿視女色( 慎勿視女色(要格外小心不要隨便看女人的美態姿色) ,亦莫共言語 (也不要和她們在一起談話)。若與語者 。若與語者,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正心思念:我為沙門,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當如蓮華 ,當如蓮華, 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不為泥汙(污泥 所染) 。想其老者如母 。想其老者如母,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 長者如姊,少者如妹, 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稚者如子,生度脫心( 生度脫心(內

- 28 -


心要想起度化他們來學佛) ,息滅惡念 ,息滅惡念( 息滅惡念(熄滅愛欲染污的邪念頭)。

【解】:釋迦牟尼佛同我們講說: 「修行人要格外小心,不要隨便看女人的美態 : 與姿色,也不要隨便和她們一起交談;倘若不得已,真的有事,非要跟女人打 交道不可,心裡要想著,我是個修道人,還是生死凡夫一個,處在這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當中,當想像我是一朵蓮花,生長在污 泥中,不被它所污染;凡來見或被見的人,如果年齡比我大的、老的,就把她 觀想是自己的母親;如果年紀比我們大些的,把她看作是我們的姊姊,年紀輕 的,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妹妹,再來年幼的,就把她當作是女兒,內心生起慈愍 心,要想度化她們來學佛,一起脫離生死痛苦輪迴,這樣子,愛欲染污的邪念 頭就會滅掉。」 【註】 :本章在說明面對異性,不管男女,所要表現的心理態度,以及應備的正 : 確待人處世。章中若改成女修行者,面對男性也同樣看待。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欲火遠離 佛言: ,如被 佛言:夫為道者( 夫為道者(說到修佛道的人) ,如被( 如被(身上披背著)乾草, 乾草,火來須 避。道人見欲,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必當遠之(一定要和它保持相當遠的距離,免得被波及,會引火焚 身) 。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說到修學佛道的人,面對情欲的時候,該怎麼 : 辦呢?我們來說個譬喻吧!就好像是身上披背著一件乾枯的草所做成的衣服, 碰不得火的,如果有火來,必須避開離得遠遠的,以免被火燒身。修學佛道的 七眾弟子也一樣,當情欲色境現前的時候,就要把它看作是猛火一樣,逃得遠 遠的,不要去接觸到它,一定要和它保持相當遠的距離,免得被波及,會引火 焚身,及免得無量的困擾與麻煩。」 【 註】 :這個譬喻,是在說我們的六根觸到六塵,就會起六識,產生種種不同的 : 七情六欲、渴望與追求,而被塵境所蒙蔽,心一直執著不放。尤其男女姿色一 碰,更如乾柴烈火,難以自拔。另一種就是權力與名利、高官厚祿,也是修行 道人所不該碰及的。本章佛陀在訓誡我們:情欲像一團火球,熱烘烘的,一不

- 29 -


小心,就會被欲火燒死,凡是還沒證道得阿羅漢果的都要避開。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佛言: 佛言:有人患淫( 有人患淫(心憂慮著淫欲)不止, 不止,欲自斷陰( 欲自斷陰(想要自我截斷命根子、 閹割去除生殖器) 。佛謂之曰 。心 。佛謂之曰: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 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不如斷心(斷除源頭之淫欲心) 。心

如功曹( ,功曹若止 ,從者 如功曹(發號司令之總指揮官) ,功曹若止( 功曹若止(如沒有總指揮官坐陣發號司令) ,從者 都息( 。邪心 都息(那一些隨從聽命的部下兵卒:貪瞋癡慢疑等皆停止下來) 。邪心( 邪心(若邪淫之心念) 不止, , 不止,斷陰何益。 斷陰何益。佛為說偈: 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 欲生於汝意(情愛欲念生在你內心的意識中) 意以思想生 意以思想生, 思想生,二心( 二心(欲念與思想)各寂靜, 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非色亦非行(就不會近女色,一切 行為也不會越軌了) ,佛言 ,佛言: 佛言:此偈( 此偈(詩頌)是迦葉佛說 迦葉佛說。

「曾經有個修行人,他的淫欲心非常強盛,對此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 苦惱不已,埋怨自己業障深重,想要自我截斷命根子、閹割去掉生殖器。釋迦 牟尼佛知道了以後,對他說: 「你假使要把自己的生殖器割掉,就認為可除去淫 欲心,那還不是辦法的,倒不如把你那本衝動的淫欲心源頭給斷了,才是真正 解決之道。我們人的心,是發號施令的總指揮官,如沒有總指揮官坐陣發號司 令的話,那一些隨從聽命的將士兵卒(指我們的貪、瞋、癡、慢、疑等等)都 停止下來,不會有所作為了。假使那邪淫的心念不停止的話,縱然把生殖器割 掉,也是沒有用的。釋迦牟尼佛接著說了一首詩偈: 『我們的欲念是從何而來的 呢?原來它是從我們的意念產生而起來的,而我們的意念是由我們的思想引起 的,而思想是由見女色生愛慕,想入非非,情不自禁,衝動暴發而出的,只要 把這罪魁禍首擒住了,思想就會停止下來;這兩個禍首:意識和思想都能寂靜, 所有的胡思亂想,邪念都歸於平靜不出來活動,那麼心理上對色欲男女關係, 就能得到自主權,控制得了,那末在行動上也就不會越矩了。』釋迦牟尼佛對 我們說,這首詩偈是迦葉佛所說的。」 【 註】 :本章主題在講斷絕色欲的根本之道,不在於形式上、外表上、甚至生理 : 上下手,而是要從心理上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人一有了愛欲,就沒完沒了,生 死輪迴不斷,根本談不上什麼修行,故佛要我們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斷除愛欲。

- 30 -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 佛言: ,從憂生怖 。若離於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 人從愛欲生憂(情愛欲望生起憂慮) ,從憂生怖( 從憂生怖(恐怖) 。若離於 愛,何憂何怖( 何憂何怖(就沒什麼好害怕擔心的事了)!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我們人因為終日生活在愛欲當中,由於愛欲心 : 重,自私自利,自我觀念防衛心強,絲毫容不了別人,對一切又貪戀不捨,因 而產生憂愁;有了憂愁,就自然產生種種的恐怖驚慌。要是我們能離捨愛欲、 惡念,把愛的罪魁禍首斬斷,那怎麼還會有什麼憂愁恐怖的事情呢?」 【 註】 :本章在說明,人生充滿著煩惱與痛苦,單舉出憂愁與恐怖兩種煩惱,是 : 從愛欲而生,人若沒有此兩種煩惱,遠離顛倒夢想,也就心無掛礙了。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言: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 佛言:夫為道者( 夫為道者(說到修學佛道)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 挂鎧(出征打 仗,身披盔甲)出門, ,或半路而退 出門,意或怯弱( 意或怯弱(意志或若是退卻膽小懦弱) ,或半路而退, 或半路而退,或

格鬥( 格鬥(格殺打鬥)而死, 而死,或得勝而還( 或得勝而還(獲勝凱旋而榮歸)。沙門學道 。沙門學道, 沙門學道,應當 堅持其心, ,不 ,破滅 堅持其心,精進勇銳( 精進勇銳(猛勇銳不可擋) ,不畏前境( 畏前境(不畏懼前方的境界) ,破滅 眾魔( 眾魔(四魔: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而得道果 ,而得道果。 而得道果。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說到一個修學佛道的人,不論是出家的比丘、 : 比丘尼等五眾,或是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二眾,好比是像上戰場打仗,單獨一 個人對著一萬個敵人,在進行撕殺戰鬥,必須佩戴盔甲出門,防護身體以免被 敵人所刺傷;有的意志比較脆弱膽小,還沒開戰,就先心生恐懼,或者是走到 半途或在激戰中,臨陣脫逃;或有的不怕死,拼命往前衝,存著破釜沈舟的決 心,不惜犧牲生命,格殺打鬥而死;也有的拼命衝鋒陷陣,戰勝敵人,凱旋而 榮歸。一個修道人,也是一樣,應當堅固我們的道心,不要稍微受到一點不如 意的挫折打擊,就心灰意冷;我們必須要發起勇猛精進、銳不可擋的心,不退 卻,任憑遭遇到環境怎樣的險惡、困難,絕不輕言放棄,絕不向它屈服投降。 即使碰到人生最大的魔障: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等等邪魔外道考驗,

- 31 -


要運用戒定慧三學的力量,把這些魔障克服、消滅,最終證得聖果。 【註】 :本章在用譬喻說明,一個學道人,必須具足戒定慧,精進修持,才能破 : 除一切魔障,證得聖果。其中「一人」指修道人。 「萬人」指無始以來之種種煩 惱習氣。「戰」指用戒定慧三學,去消滅一切之煩惱魔軍。「掛鎧出門」指出家 受具足淨戒。 「怯弱」指道心不堅強,戒力不足,受不起環境考驗。 「半途而退」 指發心修行好久,沒得到消息,對佛法產生懷疑,漸失信心,想退轉,不想再 修了。 「格鬥而死」指雖奮勉修行,面對險境的考驗,沒智慧處理,而終得不到 證成聖果。 「得勝而還」指修行人,以無比的信心,和堅固的戒定慧力,化除種 種障礙、魔難,終達成聖果。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 ,思悔欲退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 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 其聲悲緊(悲哀淒涼又急促緊迫) ,思悔欲退 (考慮想後悔退怯還俗,不再修道) 。佛問之曰 。佛問之曰: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 汝昔在家,曾為何業( 曾為何業(曾經做 過什麼行業的)?對曰 )?對曰: 對曰:愛(喜歡)彈琴。佛言: 佛言:弦緩( 弦緩(琴弦鬆緩)如何? 如何?

對曰: 對曰:不鳴矣。 不鳴矣。弦急( 弦急(琴弦緊繃)如何? 如何?對曰: 對曰:聲絕( 聲絕(琴弦斷絕,音無)矣。 急緩得中( 。佛言 急緩得中(不緩不急適中)如何? 如何?對曰: 對曰:諸音普矣( 諸音普矣(普及、全備了) 。佛言: 佛言: ˋ ㄅㄠ

ˋ

沙門學道亦然。 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 心若調適(調和適中的話),道可得矣 ,道可得矣。 道可得矣。於道若暴 於道若暴 (過份 精進、用功太猛,急想成道;或太懶散,一曝十寒、斷斷續續) ,暴即身疲 ,暴即身疲( 暴即身疲(身心疲憊 不堪) 。其身若疲 。意若生惱 。其身若疲,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 意即生惱(苦惱) 。意若生惱, 意若生惱,行即退矣( 行即退矣(修行就退卻、 退步了) 。其行既退 。其行既退,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罪必加矣(不再修行甚而犯戒後,罪過一定加速了)。但清 。但清

淨安樂, 淨安樂,道不失矣。 道不失矣。 【解】 :有個出家人,除了白天用功外,晚上還要誦迦葉佛遺教經,因為太過衝 : 猛精進,由於他所念的這部經是迦葉佛要離開世間,殷切教導弟子的遺教經, ˋ ㄊㄨㄥ

當他在誦的時候,感觸良深,念的聲調非常的悲慟 、淒涼,聲中帶著幾分急促、 緊張的氣氛。念到最後感慨萬千,想想自己,這麼精進用功修行,到頭來還是 一事無成,吃盡苦頭,沒證得果位,很懊惱後悔出家修道,於是想退道還俗。 釋迦牟尼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理,很慈悲地把他找了過來,就問他說: 「你

- 32 -


在未出家以前是從事那一行業的?」這位出家人很老實地告訴佛陀說: 「沒什麼 了不起的行業,我只是喜好玩弄樂器,彈彈琴罷了!」佛就以彈琴的方法,來 啟發他要如何修行;佛陀就對他說: 「琴弦要是太鬆弛,彈起來會怎麼樣呢?」 這位出家人回答說: 「弦若是太鬆散,根本就彈不出什麼好聲音。」佛陀緊接著 問他說: 「既然琴弦鬆緩,彈不出好聲音,那麼若是把弦調得緊繃,彈起來效果 又如何呢?」他回答說: 「琴弦若是調得太緊繃,會斷掉,或是彈起來聲音尖銳 「既然太鬆不好,太緊也不好,那麼如果 刺耳,效果差,很難聽。」佛陀又說: 把它調得鬆緊適中,那彈起來又如何呢?」這位出家人說: 「琴弦調得適中恰到 好處,那彈起來音調和諧悅耳,各個音都能具備。」佛就以此道理,告訴這位 出家人說: 「出家人修學佛道,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好像琴弦一樣,不要 太鬆也不要太緊,剛好適中,恰到好處,把我們的心調平衡,就容易得道了。 假使我們的心很浮躁,不能安定下來,急急想求得道、證道,過度精勤,把身 心弄得疲憊不堪,吃不消,就會產生煩惱不安,認為學佛太辛苦了;心一起煩 惱,就不平衡,到最後就會退墮,不想再繼續修行了,一退墮接著反而招來更 多的痛苦。不再修行,甚而犯戒,無所不為後,罪過一定加速。因此我勸告你, 要修道,先讓心境平靜安樂,不要太急躁,也不要太懈怠,平平穩穩地一步一 步修下去,能夠保持修學的初心,就不會退失道心了。」 【註】 :本章是佛陀用彈琴的方法,教導弟子如何學佛。也是在告誡我們修學佛 : 道,應該善於調理身心,合乎中道才好,不要走極端,太過衝猛,或太過懶散, 都不是辦法,應採取中道之行。否則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 ˇ ㄗ

ˇ

佛言: 佛言:如人鍛鐵 如人鍛鐵( 鍛鐵(鍛鍊、鎚煉鐵塊),去 ,去滓 (雜質)成器( 成器(成為有用的工 具) ,器即精好 ,器即精好( 器即精好(沒雜質良好可用)。學道之人 。學道之人,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 去心垢染(去除內心之污垢雜 穢煩惱貪瞋癡等等) ,行即清淨矣 ,行即清淨矣。 行即清淨矣。

「好像一個鐵匠在鍛鍊鋼鐵,在火爐裡久煉把雜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 質淘汰掉,然後才可以打成各式各樣有用的工具,這樣器具才算精良美好耐用。

- 33 -


我們學道的人和煉鋼一樣,要修持,把內心的垢染、骯髒、汙染、雜質煩惱習 氣:貪、瞋、癡、慢、疑,清除掉,那末所表現在外面的行動、舉止,自然就 清淨了。」 【註】 :本章佛陀在告誡我們:要求得清淨,必先除煩惱,去除內心的汙垢習氣。 :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勝 佛言: 佛言:人離惡道( 人離惡道(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得為人難 ,得為人難( 得為人難(得以生當為人 不易、困難的) 。既得為人 。既得為人,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 去女即男難(脫離生女而成生男不容易)。既得為 。既得為

男,六根完具難。 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 六根既具(具備完整無缺),生中國 ,生中國( 生中國(中印度或指有佛法之 國家)難。既生中國, 既生中國,值佛世( 值佛世(剛巧碰到有佛陀在世宏法)難。既值佛世, 既值佛世,

遇道( 遇道(遇到有佛及弟子、善知識在弘法傳道)者難。 者難。既得遇道, 既得遇道,興信心( 興信心(興起難 遭遇想,有信心學佛)難。既興信心, 既興信心,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覺道之心、上求下化之心,想成 佛度眾生之心)難。既發菩提心, 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 無修無證(不執有修有證得果位)難。

「我們人能脫離三惡道,投胎當人,實在是很不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 容易的,前世有持戒能感得人身,又出生不當女人身,為男兒身更是不容易, 現在已經成為男子身,正報之六根具足、五官完整、四肢健全、儀表堂堂,腦 筋也不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能生在有佛法弘揚的國土內,又剛巧碰到佛陀 在世也很困難。既然已經生在有佛度化的國境內,遇到佛及弟子、善知識在弘 法傳道度眾,也不容易的。有人既然已經遇到有善知識在弘法,要他興起難遭 遇想,生起信仰之心是不容易的。既然有人生起信心,要他發起上求佛道下化 眾生,也很困難。有人既然發起了大乘菩薩之菩提心,要他不執著有修有證得 果位,也非常的困難。 【註】 :本章列舉九難,是從果上來講,目的在勸導我們不可錯失良機,要把握 : 時機,及時修行才是。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佛言: 佛言:佛子( 佛子(學佛之出家、在家等七眾弟子)離吾數千里, 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 憶念吾戒(記 憶在心,無時無刻都想著念念不忘、奉行著我所制訂的戒律) ,必得道果 ,必得道果( 必得道果(證果得道)。

- 34 -


在吾左右( ) ,雖常見吾, 在吾左右(整天常隨在我身旁左右不離開一步) 雖常見吾,不順( 不順(不遵守奉行) 吾戒, 吾戒,終不得道( 終不得道(就是到最後還是證不到道果的)。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有些我的弟子,他雖然離開我有好幾千里路 : 外之遙遠,很難跟隨著我,但是他能夠時時刻刻回憶、記得念念不忘我所制定 的戒律,並且切實地遵守、身體力行,他將來一定能證果得道的。反過來說, 假使他每天從早到晚同我生活在一起,在我左右,他雖然經常見到我,卻對我 所制定的戒律,不能遵守而照著去做,他一輩子都沒辦法證得道果的。」 【註】 :本章是佛陀要我們必須念念不忘戒律,堅守持戒,如能這樣就可以接近 : 於佛道;佛陀有交待我不在世時要以戒為師。親近佛不是外表的形跡,作為見 佛的標準,也不是說能親近佛身,就有多少福報,能否遵守佛制定的戒律才是 正途。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 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人命在幾間(幾許之間、有多久的時間可活呢)?對曰 )?對曰: 對曰:數日 間。 佛言: 。復問一沙門 佛言:子未知道( 子未知道(你不了知個中之道理) 。復問一沙門: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人命在幾間? 對曰: 對曰:飯食間。 飯食間。佛言: 佛言:子未知道。 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人命在幾間?對曰: 對曰: 呼吸間( 呼吸間(一呼一吸進出短促之時間)。佛言 。佛言: 佛言:善哉! 善哉!子知道矣。 子知道矣。 【解】: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忽然心血來潮,特地問他的一個弟子說: 「我們人活 : 在這世間上,生命到底有多久的時間呢?」其中有個弟子回答說: 「依我的看法, 人命只活在幾天當中罷了。」釋迦牟尼佛說: 「你呀!你還不了知個中之道理!」 佛接著又問另外其中之弟子說: 「人的生命,有多久的時間可活呢?」這個被問 的弟子想了一下,謹慎地回答說:「人的生命,只有像吃一頓飯的時間可活。」 釋迦牟尼佛說:「你也一樣,不了知個中之道理!」佛再次問另外一個弟子說: 「人命到底能活多久呢?」這個聰敏的弟子回答說: 「人命只活在一呼一吸進出 短促的時間裡。」釋迦牟尼佛聽了這位弟子的回答,非常歡喜、讚歎他說「很 好!你說得對,你很不簡單,你了知個中之道理。人命是很脆弱短暫無常的,

- 35 -


確實只活在短促的一呼一吸之間呢!」 【註】 :這章佛陀在告誡我們人命確實無常,什麼時候會死要走,你我都很難料 : 到,一口氣不來就走了,要看破這世間,不要你爭我奪,沒完沒了,互相忍讓, 要珍惜當下寶貴的生命,互結善緣體諒對方才是。否則一旦走了,什麼都沒有, 不是白來人間走一回了嗎?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 佛言: 佛言:學佛道者, 學佛道者,佛所言說, 佛所言說,皆應信順( 皆應信順(都要全部相信順受)。譬如食 。譬如食 蜜,中邊( 中邊(中間及兩邊)皆甜。 皆甜。吾經亦爾( 吾經亦爾(我的經教也是一樣)。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修學佛道的人,對我所說的話都應該信仰順從 : 不可違背。我所說的話,就好比吃蜂蜜一樣,吃中間的和吃旁邊的,都一樣的 甜。我所說的經教也是同樣,不論那一部經,橫說豎說道理都是一樣,沒有那 一部經比較好,而那部經就不好,只是在適應個別差異,方便教化而已。」 【 註】 :佛依各人之根機而說種種不同之法門,所謂 「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 法門有八萬四千,皆按各人之興趣、喜好,佛就講什麼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 根本無所謂高低優劣,只要能對症下藥,不必分別什麼有宗、空宗,漸教、頓 教,小乘、大乘,顯教、密教,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一切 佛法都是一味的,不論修什麼法門,讀什麼經,功德都是一樣的。佛預知末法 時代來臨,弟子會為此而起紛爭;但也不該無抉擇能力,而致佛與魔不分才是。

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 佛言:沙門行道( 沙門行道(修行辦道),無如 ,無如磨牛 無如磨牛( 磨牛(不要像在磨坊的牛一樣愚笨,只 會被牽著鼻子去做固定的工作,而不用心思去觀照) ,身雖行道 ,身雖行道( 身雖行道(外表身體雖看起來像 是在辦道) ,心道不行 ,心道不行( 心道不行(內心卻不在行道)。心道若行 。心道若行( 心道若行(內心若有在辦道),何用

行道(何必用外表行道來讓人看呢)。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當一個出家修行佛道的人,不要像被綁在磨坊 : 的牛一樣,機械式地單純不用心思,只能做固定的工作,光在形式表面上下工 夫,雖看起來像是在行道、辦道,卻不用心思觀照修行;假使內心非常地虔誠

- 36 -


懇切,能瞭解佛所說的道理,而確實能腳踏實地修行的話,那何必用外表行道 讓人看,那豈不是太驕情炫耀嗎? 【註】:本章在勸我們修行辦道,最重要的,在我們存心要正,不具外表張揚, : 給人看。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佛言: ,如牛負重 ,行深泥中 佛言:夫為道者( 夫為道者(至於說修行辦道) ,如牛負重( 如牛負重(擔負重擔) ,行深泥中 走(行走在深厚的泥淖中) ,疲極 , ,疲極(即使非常疲累)不敢左右顧視(左右四處環視) ㄩ

出離淤 ,乃可蘇息 。沙門當觀情欲 出離淤 泥(爛泥巴) ,乃可蘇息( 乃可蘇息(放鬆一口氣,休息一下子) 。沙門當觀情欲, 沙門當觀情欲, 甚於淤泥, ,可免苦矣 甚於淤泥,直心念道( 直心念道(正直其心,一心念道) ,可免苦矣。 可免苦矣。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至於說一個修行辦道的人呀,就好像一頭牛, : 牠在搬運負載著很沉重的東西,要是在平坦的路面行走,還沒什麼問題,若是 一旦行走在深厚的爛泥淖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陷下去;因此,牠雖是在爛 泥當中,也不敢掉以輕心疏忽,雖使出渾身解數、辛苦、疲憊,牠還是拼命地 往前走,不敢絲毫分心左右亂看,要等到牠出離爛泥後,才敢喘一口氣,停下 來休息一下子。出家修道的人也是一樣,應當時常觀照,那引誘人的情欲,可 比那爛泥還更厲害呢,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被陷下去,難以自拔。如果我們能 以正直的心,時時刻刻警惕,把心安放在修道上,就能戰勝情欲,不會被它所 陷害,這樣子就可以免除無量的苦惱了。 【註】:本章的中心思想,要我們以正直心修持辦道,出離五欲脫離苦海。 :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幻 ˋ ㄒㄧ

ˋ

佛言: 。視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 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 如過隙 塵(過往門縫之塵埃,短促不定無常) 。視 ˊ ㄅㄛ

ˊ ㄨㄢ

ˋ ㄌㄧ

ˊ

ˋ

金玉之寶, 。視 金玉之寶,如瓦礫 如瓦礫 (屋瓦石塊一樣平賤) 。視紈 素(高貴綢緞)之服, 之服,如敝帛 ㄏㄜ

(價錢低廉之粗棉布衣)。視大千界 。視大千界( 視大千界(三千大千世界、宇宙),如一 ,如一訶 如一訶 子(芥子之 ˋ ㄋㄡ

ˋ

渺小,小可容大) 。視阿 。視阿耨 視阿耨

池水( 池水(位於大雪山頂上有龍王所住之清涼池,是人間難得珍

貴之聖水) ,如塗足油 。視方便門 ,如塗足油( 如塗足油(漆塗在腳上的油一樣,微不足道) 。視方便門( 視方便門(看待權巧度 眾之法門) ,如化寶聚 。視無上乘 ,如化寶聚( 如化寶聚(魔術師變化出諸寶一樣的虛假) 。視無上乘( 視無上乘(至高無上的第一

- 37 -


ˊ ㄅㄛ

ˊ

佛乘) ,如夢金 ,如夢金帛 如夢金帛

(作夢得到黃金綢緞的空歡喜一場)。視佛道 。視佛道, 視佛道,如眼前華( 如眼前華(像

眼前盛開幻化的空花,曇花一現) 。視禪定 。視禪定, 視禪定,如須彌柱( 如須彌柱(有如須彌山鞏固之樁柱,也 ˋ ㄨ

ˋ

無實法可得) 。視涅槃 。視涅槃, 視涅槃,如晝夕寤 晝夕寤

(白天或夜裡都保持著清醒)。視倒正 。視倒正( 視倒正(看顛

倒見及正見) ,如六龍舞 ,如六龍舞( 如六龍舞(六條龍同時在翻滾一樣的不稀奇)。視平等 。視平等( 視平等(心、佛、眾 生三無差別,一律相等看待) ,如一真地 ,如一真地( 如一真地(真如之理地)。視興化 。視興化( 視興化(看興起教化隨緣 度眾) ,如四時木 ,如四時木( 如四時木(像四季之樹木一樣隨時序變遷成長,等等全都不起執著)。

【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說: 「我把當國王、諸侯,世間崇高名位、榮華富貴 : 等事,看透透,它們有如過往門縫之塵埃,一剎那短間就過去了;我把那世人 之黃金、白玉寶貴東西,看成是破屋瓦、碎石塊一樣,沒什麼好珍惜的,因為 它們都是因緣所聚合而成,無常的東西。我把那俗人所穿用的,那非常輕薄、 華貴、美觀、值錢的絲織品,看作是破棉絮粗布料一樣,因為它穿久了,還是 會無常變壞的。我把宇宙之三千大千世界,看作像一小顆的訶子一樣,因為它 也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會成住壞空的。我把那位於大雪山頂,龍王所住 的清涼池水,它可是人間難得珍貴之聖水,當作是塗在腳上的油一樣,沒什麼 差別。我把教化眾生的權巧度眾方便法門,看作是如魔術師變化出諸寶一樣的 虛假,不真實。我把成佛之無上道,看作像是在夢中獲得金銀財寶一樣,沒有 實實在在的事物;因為眾生大家都有本自之佛性,只要修行圓滿了覺道,大家 都是一樣。我把成佛之道,看作是眼前之空幻花一樣,因為心、佛、眾生一律 平等。我把參禪入定,那穩穩如如不動,如須彌山的柱子一樣,在我看來,也 都是沒有實法可得,還是要歸於空無。我把那究竟涅槃,到達成佛之境界,看 作是有如無論白天或是黑夜晚上,都一樣的清醒著,因為智慧之光明時時遍照 著。我把那顛倒見和正見,看作好像是六條龍在空中飛舞著,它們首尾相調換 迅速急快,因為倒正也只不過是一體的兩面,只要理念竅門一開,倒見馬上就 成正見,所以說它幾乎沒什麼差別。我把平等法門看作是真如理地;因為眾生 本具之佛性一旦顯現,經過修持,大家都是一律平等。我在教化眾生,都是隨 緣說法,因緣成熟就應時度眾,化緣盡了,就入涅槃;有如一年之春夏秋冬,

- 38 -


四季花草樹木一樣;它春天花開,夏天茂盛,秋天凋零,冬天枯萎,由興勝而 腐化,不停地在循環變遷,沒什麼好執著的。 【註】 :以上所講的世間法:如王位、金玉、汍素、大千世界、阿耨池水等五種, : 以佛眼觀之,都是虛幻無常的。再接著佛所舉的出世間法,主要還是在說明一 切都是虛假如幻,無我、無自性、緣起性空,目的要破除我們的自體愛,貪瞋 癡慢疑等習性,放下一切,好好地老實修行,用心體會佛苦口婆心的教誨。

三、流通分 諸大比丘, 諸大比丘,聞佛所說,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歡喜奉行。 【解】 :凡參加在座的各位出家人:比丘、比丘尼、居士大德,以及諸菩薩、天 : 人眾等等,聽完了佛所說的這一部經,大家內心都感覺到無限的法喜充滿,都 願意依照佛所開示的教誡,遵守奉行,並輾轉流通於世間。 【註】:這是流通分,是每部經最後的結構,可說是本經的結束。

功德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39 -


跋: 本四十二章經當初出版,只錄經文旁加註釋,經

上宏 下印法師詳加校正,

印製一百多份送給嘉義佛青會聽課的會員,及寄發給我師大時代同學的好朋友 們分享,反應還好;現再版除保留原來大部份註解外,略作修改、訂正、增飾, 每章節再加「解」文,使整章經文義理明顯,更增加「註」 ,總結該章之大意; 相信閱讀起來較易把握經文要義。本譯文有參閱、斟酌、引述

上自 下立法師,

,從他的著作使我獲得許多 在菲律賓隱秀寺太虛講堂講述部分內容(摘自網路) 靈感,也因此發揮源源不絕的思路,才配合我多年學佛的心德,寫完這本書, 真要表示謝意。全經共有二千三百三十九字,四十二章節,每章大都很簡短, 最長的有一百多字,最短的只有十八個字;它的體裁,有如儒家的「論語」子 曰:「….」,只要用心觀察,不難發現當初譯者用心良苦,為符合中國人好簡義 潔,字字翻譯經過揣摩,都恰到好處,可謂信達雅具備。一般有佛學底子的人 一看經文,就可瞭解整章經文的大意,若再閱讀本人所加旁邊註解,及整段的 譯文解釋和論述,則更能把握佛法要意,本人對佛法也只不過研究多年,還有 進步的空間,經裡的義理不敢說譯註解釋得很完善,其實還有很多的地方解釋 得不夠滿意。尚請十方善知識指教是盼!本經能如期順利完成,感謝三寶的加 持,龍天護法保佑。阿彌陀佛!

三寶弟子:江禪楷(江永長)謹識於臺灣 嘉義 2013/10/13 再總校正 2016/02/06

- 40 -


本人佛學註解書籍 <壹>、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中文註解對照版: 中文註解對照版: (一)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 (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 佛遺教經。(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七)、佛說阿彌陀 經。(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九)、地藏菩薩本願經。(十)、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貳>、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三) 、佛遺教經解。 (四)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五)、百法明門論簡義。(六)、唯識三字經講話。(七)、八識規 矩頌易解。(八)、唯識三十頌易解。(九)、唯識二十頌講話。(十)、三皈五戒十善、 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十一) 、六祖壇經易解。 (十 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十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十四) 、佛 法精選概要。(十五)、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十六)、維摩詰所說經要解。(十七)、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十八)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十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二 十) 、學佛隨筆錦集(上、下) 。(二十一) 、佛門早晚課誦要解。

本叢書將上網流通歡迎下載錄印,徵求善心人士發心助印廣以流通。 請電郵信箱:mayawaz@gmail.com ◎本書之內頁插圖浮水印,諸佛菩薩法像照,為凡云企業版權之所有,承蒙大 德法喜允許使用。本人特此致謝!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疾疫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 41 -


助印佛書有十大利益(節錄印光大師文鈔): 一、 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 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三、 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 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 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 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七、 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八、 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九、 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 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 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助印經書,既有如此殊勝功德,故凡遇:祝壽、賀喜、免災、祈求、懺悔、薦 拔之時,皆宜歡喜施捨,努力行之。

願以此閱讀( 願以此閱讀(助印) 助印)經典之功德 迴向往生者 迴向往生者○○○ 往生者○○○ 罪障消除

離三途 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 再迴向現世者 迴向現世者○○○ 現世者○○○ 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證菩提。 共證菩提。

(可酌情再加,如:家庭大小和樂平安,子女開智慧、學業進步,事業有成, 夫妻白頭偕老,父母健康長壽,學佛有成,在菩提道上,共相增長,互相提攜 勉勵,冤親債主悉皆蒙利,同霑法水等等。眾讀者每當讀誦一階段或幾天或一 部分或整部經皆應如是迴向。)

- 42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