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佛 必 備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佛 遺 教 經 解
編 集 者:江 禪 楷
附記: ˊ ㄉㄨ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看好要擺放在最恭敬處, 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如經書破損亦應妥 ˋ ㄓㄨㄟ
為補綴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 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 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2-
香讚 ˋ ㄓㄚ
爐香乍 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ˋ ㄅㄢ
(行者靜坐雙手合十默念,以心香一瓣 觀想供養)
香讚 香雲彌布,聖德昭彰,菩提心廣莫能量, 觸處放毫光,為瑞為祥供養法中王。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3-
目錄 釋經題......................................................................................................................6 釋譯者......................................................................................................................6
壹、序分................................................................................................................6 貳、正宗分: 正宗分:(一)、明共世間法要。(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一)、明共世間法要:分三 1、對治邪業法要:有四 甲一:明根本清淨戒..........................................................................................7 甲二、明方便遠離清淨戒..................................................................................8 甲三、明戒能生諸功德....................................................................................10 甲四、說勸修戒利益........................................................................................10 2、對治止苦法要:有三 乙一、根欲放逸對治:又分二 丙一、根放逸苦對治.................................................................................11 丙二、欲放逸苦對治.................................................................................12 乙二、多食苦對治.............................................................................................13 乙三、懈怠睡眠苦對治.....................................................................................14 3、對治滅煩惱法要:有三 丁一、瞋恚煩惱障對治.....................................................................................16 丁二、貢高煩惱障對治.....................................................................................17 丁三、諂曲煩惱障對治.....................................................................................18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分八 戊一、無求功德.................................................................................................18 戊二、知足功德.................................................................................................19 戊三、遠離功德.................................................................................................20 戊四、不疲倦功德.............................................................................................21
-4-
戊五、不忘念功德.............................................................................................22 戊六、禪定功德.................................................................................................23 戊七、智慧功德.................................................................................................23 戊八、畢竟功德.................................................................................................25
參、流通分: 流通分 有四 己一、勸流通.....................................................................................................25 己二、證決流通.................................................................................................26 己三、斷疑流通:又分三 庚一、顯示餘疑.........................................................................................27 庚二、為斷彼彼疑.....................................................................................28 庚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29 己四、囑付流通.................................................................................................29
跋............................................................................................................................31
-5-
佛遺教經解 遺教經解 釋經題: 釋經題: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佛遺教」是別名,「經」是通名。佛為能說之人,遺 教為所說之法。人法雙標,能所並舉。 「佛」為覺者,覺悟真理者,覺知三世一 ˊ ㄧ
切諸法,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遺」者貽 留。 「教」者訓誡。所謂「遺囑」 是也。依而行之,則是法子;不依所囑,則是大逆不孝。「經」者訓法、訓常。 釋譯者: 釋譯者:姚秦三藏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鳩摩羅什譯。姚興建國,國號秦,為別於贏秦(秦 始皇) ,故名「姚秦」 。 「三藏」為經、律、論。 「經」詮一心, 「律」規三業(身 口意) , 「論」開慧辯。以茲三學自軌軌他,名為「法師」 。精通此三藏者,被稱 ˊ ㄑㄧ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此云童壽,童年時便有耆 德故,翻梵文成華文,名為 「譯」 。佛陀最後臨行滅度之前,對圍繞在旁之眾弟子所言說,遺留下來最為精 華扼要的經典。
壹、序分 釋迦牟尼佛(又名釋迦文佛),初轉法輪(最先說法三轉四聖諦;輪能摧眾生煩 ㄐ ㄧㄠ
惱、業、苦三障;又輪如方向盤或船舵,可轉動方向出去宏法度眾) ,度阿若憍 阿若憍 陳如(佛
) ;最後說法, 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此翻火器尊者)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佛即將滅度時所度 最後的弟子,此翻善賢,年一百二十, ,聞佛將涅槃,方往佛所,聞八聖道,遂得初果,因 ˋ ㄑㄧ
ˋ ㄙ
即出家,嗣 聞四諦,成阿羅漢。) 。所應度者,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完畢)。於 。於娑羅雙 娑羅雙樹(二 ˊ ㄆㄢ
ˋ ㄋ ㄧㄝ
樹環抱)間,將入涅 將入涅 槃 (圓寂、滅度)。是時中夜(夜半),寂然(靜悄悄地)
無聲, 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約略再說佛法精要)。 【解】 :釋迦牟尼佛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度人無量,最先在鹿野苑,說三轉四 : ㄐ ㄧㄠ
諦:苦、集、滅、道法輪,度五比丘中的阿若憍 陳如;乃至涅槃會上,最後說 法,即將滅度時,度須跋陀羅。所應度的有緣弟子,都已經度化完畢。最後臥 在娑羅二樹環抱間,即將入圓寂。是時夜半,靜悄悄地無聲,佛為眾弟子約略 再說佛法精要。 【註】:是中「初轉法輪」及「最後說法」二句,論名為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 :
-6-
ㄐ ㄧㄠ
「度阿若憍 陳如」及「度須跋陀羅」二句,論名為弟子成就畢竟功德。 「所應度 ˋ ㄐㄧㄢ
者,皆已度訖」 ,明佛智鑒 機,恆無忘失,得益之眾,算數莫窮,論名為大總相 成就畢竟功德。 「娑羅」此翻堅固, 「雙樹」者,此樹四方各二,各各一榮一枯, ˊ ㄧㄠ
上枝相合,下根相連,以表四德,破於八倒,或惟見一雙,即表斷常。繇 (/由) 大小機異,故異見。「中夜」,即表中道。「寂然」者,心行處滅。「無聲」者, 言語道斷。論名此四句,為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謂「雙樹」間,是因自相; 「將入涅槃」 ,是因共果自相; 「是時中夜」是總自相; 「寂然無聲」 ,是果自相。 「諸弟子」者上首眷屬人位差別。 「法要」者,世、出世間法位差別。論名此句 為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夫垂入涅槃,則無復會;已在中夜,則為時不多, ˋ ㄔ
故取要略說,以作最後警策。真不啻 (止、但)一字一血,讀者可弗思乎!?
貳、正宗分 分為二:(一) 、明共世間法要。(二) 、明不共世間法要。 (一) 、明共世間法要:分三 1、對治邪業法要:有四 甲一:明根本清淨戒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出家修行之男眾,代表出家、在家等七眾弟子)!於我滅後(圓寂 ˋ ㄢ
了之後) ,當尊重珍敬(珍惜敬重)波羅提木叉(佛所制之戒律) 。如闇 遇明(黑 暗碰到光明) ,貧人得寶。 貧人得寶。當知此(戒律)則是汝等大師(我不在世等於你們的 師父) ,若 ,若(如)我住世(還活在人間),無異此也(和這個沒什麼差別不同的)。
【解】 :你們不管是出家、在家之七眾學佛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 式擦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等,在我圓寂滅度了之後,我所留下的遺教,大 家都應當珍惜敬重,我在世時,所制定的別別解脫法戒律,依此法身可度二障: 就好像一個人,進入黑暗的房子,得遇到光明照亮一樣,得度煩惱暗障;又好 像貧窮的人獲得寶藏,得度空無善根障;你們應當知道這別別解脫法,是你們 的大師。我在世時,你們以我為師,我滅度不在世後,你們要以「戒」為師,
-7-
這些戒就像我活著在世一樣,沒有什麼差別。不能持戒,就是同我住在一起, 猷如相隔萬里。若能持戒,就是離我百世,也像跟我同時住在一起一樣。 【註】 :佛金口誠言若此,怎可奈何捨此別求。佛苦口婆心在離世前,交待眾弟 : 子,以後要以戒為師。
甲二、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持(遵守奉行)淨戒者(清淨戒律的人),不得販賣貿易(從商買賣作生意)、 安置田宅(置產、購置田產宅第)、畜(蓄)養人民、 養人民、奴婢、 奴婢、畜生(牲)。一切 ㄎㄥ
種植(耕種、栽植)及諸財寶(聚集諸多金銀珠寶) 、皆當遠離, 皆當遠離,如避火阬 如避火阬(坑)。 不得斬伐 不得斬伐(砍伐斬除)草木、 草木、墾(開墾)土掘(挖掘)地。 【解】 :凡是遵守奉行清淨戒律的人, (一) 、不可以從商販賣:此乃是方便求利 : 增過。(二)、不可買賣東西:是現前求利增過。(三)、不可貿易:從事大宗買 賣生意,是交易求利增過。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四)、不可以置產、購 置田產宅第:是所居業處求多安穩增過。(五)、不得蓄養人民:是眷屬增過。 (六) 、不得養奴婢:是難生卑下心增過,以向此等人,易生我慢故。 (七) 、不 得養畜牲:是養生求利增過。 (八) 、不得一切耕種、栽植:是多事增過。 (九)、 不得聚集諸多金銀珠寶:是積聚增過。(十)、以上都當遠離:如避火坑,是不 覺增過。(十一)、不得砍伐斬除草木, ,開墾挖掘土地:是不順威儀及損眾生增 過。以上十一是增過事,修行菩薩宜速遠離,不應親近,或有為眾許開緣者, 如律說須精審。是護戒令不同凡夫增過。 ˊ ㄩ
ㄎㄢ
合和湯藥、 吉凶、仰觀星宿(抬 合和湯藥、占相(占卜、堪 輿 、看地理風水、看相)吉凶、 ˊ ㄧㄥ
頭往上看天上的星辰) 、推步盈 推步盈 虛(推算日、月之圓滿及虧缺,日蝕、月蝕等現象)、歷
(黃曆)數算計(算術計數),皆所不應。 【解】 :再說禁止作五事: (一) 、不可當起醫生替人看病、合和湯藥。 (二) 、不 : 可占卜、堪輿、看地理風水、看相斷定吉凶。(三)、不可抬頭往上看天上的星 辰。(四)、不可推算日、月之圓滿及虧缺,日蝕、月蝕等現象。(五)、不可推 算黃曆計數;以上皆屬邪心求利,不達正因緣法,故禁止之。
-8-
節身時食(節制身心,按時飲食),清淨自活, 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 不得參預世事(參與涉及 事俗之政務) ,通致使命(被派任,奉命當起外交官作外交之工作) ) 。
【解 】 :再其次是關於身處戒有五: (一) 、要節制身心:對治他求放逸障。 (二)、 : 按時飲食:對治內資無厭足障。(三)、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居住,自己過生活: 對治共相追求障。(四)、不得參與涉及事俗之政務: :是自性止多事。(五)、不 得被派任,奉命當起外交官,作外交之工作:是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 ˋ ㄓㄡ
咒 術(念咒語驅使鬼神之技倆)仙藥(煉起長生不老不死之丹藥),結好(勾結 ˋ ㄒ ㄧㄝ
偏好)貴人(有權勢及富豪之人) ,親厚(親近偏於厚重權貴)媟 慢(瞧不起、慢待 沒勢利者 者) ,皆不應作。 皆不應作。
【解】 :又再者說口處戒,有二種邪語不應作: (一) 、依邪法語念咒語,驅使鬼 : 神之技倆,及依邪藥煉起長生不老不死之丹藥,作世辯不正語。(二)、依邪人 語,勾結偏好有權勢及富豪之人,親近偏於厚重權貴,瞧不起、慢待沒勢利者, 多作我慢,皆不應作。 ˊ ㄒ ㄧㄚ
ˊ ㄘㄤ
ㄅㄠ
ㄘ
當自端心(端正身心),正念求度(追求了生死)。不得包 不得包 藏 瑕 疵 (包庇 隱藏缺點) ,顯異(凸出怪異)惑眾(迷惑大眾)。於四供養(飲食、衣服、醫藥、 臥具) ,知量知足, 知量知足,趣得供事(只求得夠用就好),不應蓄 不應蓄積(儲備積蓄)。
【解】 :再者說是意處戒: (一) 、應當自己端正身心:對治多見他過障,不犯自 : 淨心故。(二)、正念追求了生死:對治邪思惟障,能自度了生死故。三、不得 包庇隱藏缺點:不汙淨戒,不受持心垢故。(四)、不得凸出怪異迷惑大眾:是 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令他不正解故。 (五) 、於四供養飲食、衣服、醫藥、臥具, , 知量知足:是對治於受用眾具中無限無厭足障;若入三昧分,則知量,若入道 分,則知足故。(六)、「趣得供事不應蓄積」,指只求得夠用就好,不應儲備積 蓄:是遠離貪覆心貯積眾具故。以上方便遠離凡夫及外道過,則令戒身清淨, 堪紹如來淨法身。 。 【註】:是中有二段文:從初至「墾土掘地」,是護戒令不同凡夫增過;從「占 相」至「不應蓄積」,是護戒令不同外道損智。
-9-
甲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 戒是正順(正朝順著方向)解脫之本, 解脫之本,故名波羅 故名波羅 提木叉。 ,及滅 提木叉。因依此戒, 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 得生諸禪定(四禪八定) ,及滅( 及滅(消除、消滅)苦(八 苦、無量苦痛)智慧。 智慧。
【解】 :在此我稍微簡略地說持戒的相狀;戒是正朝順著解脫根本之道,所以把 : 它稱為波羅提木叉。因依賴這些戒律,才能導致產生四禪八定,以及消滅八苦、 無量苦痛的智慧。 【註】 :戒體惟一,所謂無作;戒相至多,所謂五篇七聚。今舉恆情最易犯者言 ˊ ㄧㄠ
之,故名略說。繇 (/由)此戒故,能度身、口、意之惡業至彼岸,成就三業解 脫。是故行人若想正朝順著方向解脫之根本,必以此戒為本。因戒可生四禪八定, 且可消滅八苦、無量苦痛;因定發慧,定慧無不從戒生。
甲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 當持淨戒(遵行、奉持清淨梵行之戒律),勿令毀缺 ,勿令毀缺( 勿令毀缺(不要使 它有所破損及缺陷) 。若人能持淨戒 。若人能持淨戒,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 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 若無淨戒,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 皆不得生。是以當知,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 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功德住處。 【解】 :因此之故,我勸大家不要喪失戒體,應當要遵行、奉持清淨梵行之戒律, 可不要使它有所破損及缺陷。如果修行人能持清淨的戒律,則常有諸功德;假 使沒有清淨的戒行,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則多有過惡。由此當知,持戒是第一 安穩功德住處。 【註】:是中凡有五勸:一、 「當持淨戒」,是勸不失自體。二、「勿令毀缺」是 : 勸不捨方便。三、 「能有善法」 ,是勸常集功德。四、 「若無淨戒」等,是勸知多 過惡。五、「安隱功德住處」,是勸住安隱處,勿住不安隱處。以上為對治邪業 法要。
- 10 -
2、對治止苦法要:有三 乙一、根欲放逸苦對治:又分二 丙一、根放逸苦對治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已能住( 已能住(住持、守得住、奉行)戒,當制五根( 當制五根(應該克制眼、 耳、鼻、舌、身之根門) ,勿令放逸 ,入於五欲 ,勿令放逸( 勿令放逸(不要放縱它們逃去享樂) ,入於五欲( 入於五欲(色、聲、 香、味、觸,或指財、色、名、食、睡) 。譬如牧 。譬如牧( 譬如牧(放牧、看守吃草)牛之人, 牛之人,執杖
(手拿著棍杖、鞭策)視之, 視之,不令縱逸 不令縱逸( 縱逸(不使它亂跑、不受牽制),犯人苗稼( 犯人苗稼(侵 犯農家之苗禾莊稼) 。
【解】 :你們修行人,已能守得住、奉行前面根本戒及方便戒,以下我來說護五 : 根法要:你們應當克制眼、耳、鼻、舌、身之根門,不要放縱它們逃去享樂, 進入色、聲、香、味、觸, (或指財、色、名、食、睡)。比如牧人(喻比丘)、 看牛(喻五根)吃草,手拿著棍杖(喻戒律)監視著牛, ,不使它亂跑、不受牽制, 侵犯農家之苗禾莊稼(喻諸善功德,即定慧等法) 。
若縱五根, ,不可制 若縱五根,非唯( 非唯(不僅只有)五欲將無涯畔 五欲將無涯畔( 涯畔(邊際、止境) ,不可制( 不可制(不 ˋ ㄆㄟ
受牽制)也。亦如惡( , 亦如惡(難於馴服的)馬,不以轡 不以轡 制(沒裝配上馬韁加以牽制) ˇ ㄎㄢ
ㄎㄥ
ˋ ㄓㄨ ㄟ
將當牽人墜 將當牽人墜 (拖累人掉落)於阬 埳 (危險的坑洞)。 【解】:假使放縱五根,不僅五欲沒有邊際不受牽制(縱五根不惟妨善又必墜 : 惡) ,也好像一匹難於馴服的惡馬, ,沒裝配上馬韁(喻戒念)加以牽制, ,將當拖 累人掉落危險的坑洞(喻三惡道)。
如被劫賊(盜賊劫掠) ,苦止一世 ;五根 ,苦止一世(痛苦至多僅一生就沒了) ;五根賊禍 五根賊禍(傷 ㄧㄤ
害降禍) ,殃 ,為害甚重 ,殃 及(遭殃連累到)累世( 累世(多生多世) ,為害甚重, 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不可不慎!是
故智者制而不隨( 故智者制而不隨(不令其隨心所欲),持之如賊 ,持之如賊( 持之如賊(謹慎看管著它如妨盜匪),不 ,不 令縱逸( 縱逸(放任它逃出去享樂)。假令縱 。假令縱( 假令縱(放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皆亦不久見其磨滅(看 到它磨損、消滅到道心的開展) 。
【解】 :又好像是被盜賊劫掠,痛苦至多僅一生就沒了,五根傷害降禍會遭殃連 : 累到我們多生多世, ,禍害非常的嚴重, ,不可不謹慎!所以聰明有智慧的人制止
- 11 -
它,不令其隨心所欲, ,謹慎看管著它,如防盜匪, ,不放任它逃出去享樂。 。假使 放縱它的話,皆亦不久看到它磨損、消滅到道心的開展。 【註】 :佛所說的法,都先用一般能容易了解的譬喻,後再說法,所收的效果當 : 然事半功倍。
丙二、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心為其主(出主意者),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要好好地管制 心意識的活動) 。心之可畏 ,甚 。心之可畏(怕) ,甚(甚至於超過)於毒蛇、 於毒蛇、惡獸(可怕的猛獸)、
怨賊( 、大火 ,未足喻 怨賊(冤親債主或盜賊) 、大火越逸 大火越逸( 越逸(翻牆飛竄逃逸) ,未足喻( 未足喻(難足以比喻)也。 【解】 :此五根是色法,頑鈍無知,依心而轉,故皆以心為出主意者。所以欲制 : 五根,莫如制心意志,你們要好好地管制心意識的活動。心之貪分煩惱,可怕 甚至於超過於毒蛇,瞋分煩惱吞害善根,可怕過於猛獸,癡分煩惱損滅善根, 過於冤親債主或盜賊。其它煩惱焚燒善根,過於大火翻牆飛竄逃逸,是難足以 比喻。
譬如有人, 譬如有人,手執( 手執(拿著)蜜器( 蜜器(裝有蜂蜜的器皿),動轉 ,動轉( 動轉(舉止行動、轉 ㄎㄥ
ˋ ㄗㄠ
動)輕躁 (心浮氣躁) ,但觀 ,但觀( 但觀(只關心看顧著)於蜜, 於蜜,不見深阬 不見深阬 (洞)。
【解】:又比喻一個輕舉妄動的人,手端著裝有蜂蜜的器皿( 喻五根受五塵樂) , : 舉止行動心浮氣躁(喻轉識隨逐諸根,念念不定)只關心看顧著蜂蜜(喻六識唯緣現 世六塵) ,不見深洞(喻不知未來障礙) 。
譬如狂( ,猿猴得樹 譬如狂(瘋狂、發瘋的)象無鉤 象無鉤(沒有掛著鐵鉤加以牽制) ,猿猴得樹, 猿猴得樹,騰 ˊ ㄓ
ˊ ㄓㄨ ㄛ
躍(四處攀登跳躍)踔 躑 (跳上跳下),難可禁制 ,難可禁制( 難可禁制(禁止制伏)。 【解】 :又比如一頭瘋狂、發瘋的大象,沒有掛著鐵鉤加以牽制( 喻心無三昧法所 : 制) ,一隻猿猴爬上樹,四處攀登跳躍跳上跳下(喻心緣六塵境生染) ,難以禁止制
伏。 ˋ ㄘㄨ ㄛ
當急挫 當急挫 (應當趕快阻止)之,無令放逸。 無令放逸。縱此心者, 縱此心者,喪人( 喪人(會傷害到我 人)善事; ,無事不辦 。 善事;制之一處(把心收斂固定在一個定點上) ,無事不辦(沒有辦不了的事)
【解】 :行人應當趕快阻止它,不要讓它逃出去,令調柔不動三昧。假使放縱此 :
- 12 -
心出去,它會傷害到我人的善事,(明失諸功德障);把心收斂固定在一個定點上 (示無二念三昧相),沒有辦不了的事(示起多功德三昧相) 。
是故比丘! 是故比丘!當勤( 當勤(勤勉、勤奮)精進( 精進(心念專純集中,繼續往前邁進),折 伏(降服、調伏)汝心。 【解】 :所以說諸位佛弟子,你們應當勤奮、心念專純集中,繼續往前邁進,去 : 降服、調伏你們的心(示調柔不動三昧相)。 【註】:文中括弧是所註釋,不再增提。
乙二、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 受諸飲食,當如服( 當如服(吃)藥,於好於惡, 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勿生增減。 趣(求)得支身( ,以除饑渴 得支身(得以支持四肢身體百骸) ,以除饑渴。 以除饑渴。如蜂採華( 如蜂採華(採集花蜜), 但取其味( ,不損色香 但取其味(吸取其精華蜜,充作營養,還幫其傳播花粉,利己利人) ,不損色香。 不損色香。比 丘亦爾( ,受人 ,無得 丘亦爾(也是如此) ,受人供養 受人供養, 供養,趣自除惱( 趣自除惱(自己只求除去饑渴之熱惱) ,無得 多求( 多求(不可要求過多),壞其 ,壞其( 壞其(恐怕會損壞布施者的)善心。 善心。譬如智者, 譬如智者,籌量 (較量、算計)牛力所堪( 牛力所堪(堪能負荷)多少, 多少,不令過分, 不令過分,以竭(用盡)其力。 其力。 【解】 :你們出家修道人,對於飲食,外出托缽,受在家人供養,當以五觀對治, : 為治饑渴當如吃藥對治,對於飯菜好壞要平等觀之,不應對好吃的多吃,不好 吃的就少吃;只要求得以支持四肢身體百骸,解除饑餓口渴就可,我們修行人 如蜜蜂採集花蜜,但吸取其精華蜜,充作營養,還幫其傳播花粉,並沒損害到 花的香味,還要把佛法傳播給他人,以便利己利人;你們出家人也是如此,接 受在家人的供養,自己只求除去饑渴之熱惱,不可要求過多, ,否則恐怕會損壞 布施者的善心。 。好像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利用一頭牛來耕種拉車,要事先較量、 算計這頭牛的能力能負荷多少,不要使它過分負擔,以防止用盡它的力氣。 【註】 :多食能障三昧,故以五觀治之: (一) 、 「當如服藥」 :是受用對治觀。 (二) 、 : 「勿生增減」 :是好惡平等觀。 (三) 、 「支身除饑渴」 :是究竟對治觀。 (四) 、 「如 蜂採華」等,先喻後法:是不損自他觀。 (五) 、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等:是 ˋ ㄉㄢ
知量知時觀。藥以療病,食以療饑,茍可療饑則已,奈何於好便貪心增噉 、於
- 13 -
惡便瞋心減受耶?「趣」者,裁取。 「支」者,支持。 「蜂」喻比丘, 「華」喻供 養,「味」喻借此修道除惱,「色香」喻自他善心。貪食多求,既損自三昧善, 亦損供養人善心。牛能負重,然所負過份,其力則竭此喻比丘雖為人福田,然 貪受多供,則其道自敗。
乙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 。初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 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 無令失時(失去正好的時機光陰) 。初 夜後夜, 。 夜後夜,亦勿有廢( 亦勿有廢(也不要有所荒廢)。中夜誦經, 中夜誦經,以自消息( 以自消息(消遣休息) 無以睡眠因緣( 無以睡眠因緣(的原因、緣故),令一生空過 ,令一生空過,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無所得也。 【解】 :你們出家修道人呀!大好的白天時間要勤奮修習善法,而喪失正好的時 : 機光陰。晚上六點到十點初夜,及到午夜六點,也不要有所荒廢,中夜到二點 要背誦經典,用來消遣休息,可不要因睡眠的緣故,令一生空過,無所收穫也。
當念無常( 當念無常(死亡)之火, 之火,燒諸世間, 燒諸世間,早求自度( 早求自度(了脫生死),勿睡眠 ,勿睡眠 ˋ ㄘ
也。諸煩惱賊常伺 諸煩惱賊常伺(伺機等待)殺人, 殺人,甚於怨家(甚至於超過冤親債主、仇家), ˋ ㄨ
安可(怎可安心)睡眠, 睡眠,不自警寤 自警寤(自己不警覺、不隨時保持清醒,還敢偷懶睡覺)? 【解】:你們應當要想念起死亡不知什麼時候要到來,一旦無常之火燒到世間, : 人命就沒了,想要再修行就來不及了,所以趁現在還有命,趕快自了脫生死, 不要吃太飽身悶重,懶惰想睡覺,這樣有障定慧的開發,諸煩惱賊常伺機等待 殺人,它甚至於超過冤親債主、仇家,怎可安心睡眠,不自己不警覺、不隨時 保持清醒,還敢睡懶覺? ˊ ㄩㄢ
煩惱( 煩惱(貪、瞋、癡、慢、疑等)毒蛇睡( 毒蛇睡(潛伏)在汝心, 在汝心,譬如黑 譬如黑蚖 (劇 ˋ ㄅ ㄧㄥ
毒之蛇)在汝室睡, 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 當以持戒之鉤早摒 除之( 除之(拿取丟棄除掉它)。睡蛇 。睡蛇( 睡蛇(瞌 睡蟲)既出, 既出,乃可安眠。 乃可安眠。不出而眠( 不出而眠(毒蛇、瞌睡蟲不去除而睡覺),是無慚人 ,是無慚人
(慚愧心之人)! 【解】:貪、瞋、癡、慢、疑等煩惱,雖不現行,未嘗不潛伏在你的潛意識中, : 像是毒蛇潛伏在你的心中,就好似一條劇毒的黑蛇,盤踞在你的房子裡睡覺, 不起則已,起必殺人法身慧命,當你發現時應當以持戒之鉤,早拿取丟棄除掉
- 14 -
它。戒能防身口,定能伏心惑,瞌睡蟲既出,永滅八識田中之煩惱種子,從此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乃可安心睡眠。毒蛇、瞌睡蟲不去除而睡覺,如若煩惱種 子未斷而輒安眠,則不知尊重己靈,是不知羞己過惡,無愧之人,不希聖賢無 慚之人!
慚恥( 慚恥(慚愧羞恥)之服( 之服(有如服裝衣飾),於諸莊嚴 ,於諸莊嚴, 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最為第一。慚如 鐵鉤, 鐵鉤,能制人非法, 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 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 無得暫替(不可有得暫時替代方案)。 若離慚恥,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則失諸功德。有愧( 有愧(愧疚心)之人, 之人,則有善法; 則有善法;若無愧者, 若無愧者,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解】 :慚愧與羞恥有如服裝衣飾,在諸多莊嚴中,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 : 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不可有得暫時替代方案。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 愧疚心的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其它禽獸無兩樣。人之異於禽獸,正因 人有慚恥之心。 【註】 :心懶惰故懈怠,身悶重故睡眠。此二相須,共成二苦。障於定慧,令不 : 得生。然此睡眠,從三事起: (一) 、從食起。 (二) 、從時節起。 (三) 、從心起。 經中「勤修善法,無令失時」:是對治從食所起睡眠。「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等:是對治從時所起睡眠。 「當念無常之火」以下,皆對治從心所起睡眠。復有 二意: (一)者從「當念無常」至「不自警寤」 ,是觀察對治;無常有一期生滅、 念念生滅;世間有依報、正報,依正皆歸磨滅,無可停留,故如火燒。且愛見 煩惱,無不傷法身、害慧命,故尤甚於怨家。如此觀察對治。二者從「煩惱毒 蛇」至「無相異也」 ,是淨戒對治。謂煩惱雖不現行時,亦未嘗不潛伏在藏識中。 而此煩惱毒害可畏,猶如黑蚖,不起則已,起必殺人法身慧命。自非持戒之鉤, 何能摒除?言「戒鉤」者,戒能防身口;定共戒能伏心惑;道共戒能斷心惑。 具此三戒,永滅八識田中煩惱種子,名為「睡蛇既出」 。從此所作已辦,不受後 有,名為「乃可安眠」 。是故阿羅漢斷心眠已,不斷食起時節起眠,以彼眠不為 ˊ ㄓㄜ
蓋故。今若煩惱種子未斷而輒 安眠,則不知尊重己靈,名為無慚;不知羞己過 惡,名為無愧。又不希聖賢,名為無慚;不恥卑下,名為無愧。慚愧二善心所,
- 15 -
起必同時。人之異於禽獸者,正在此。可不勉乎?
3、對治滅煩惱法要:有三 丁一、瞋恚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 ,當自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若有人來節節支解(把身上每一關節拆開解散) ,當自攝 當自攝(收 ㄔㄣ
斂)心,無令瞋 。亦當護口 無令瞋 恨(不要使它發瞋恚,懷有怨恨之心) 。亦當護口( 亦當護口(也當要防範保 護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 ,勿出惡口 。若縱 ,勿出惡口( 勿出惡口(不要隨便出口罵人) 。若縱 ˋ ㄏㄨ ㄟ
,則自妨道 ,失功德利 恚 心(若是放縱瞋恨心) ,則自妨道( 則自妨道(妨礙道心之開展) ,失功德利( 失功德利(喪失修功德 的益處) 。忍之為德 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 。忍之為德( 忍之為德(忍辱的功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追及、趕得上)。能 。能
行忍者, 行忍者,乃可名為( 乃可名為(稱之為)有力大人。 有力大人。 【解】 :你們修道人呀!假使有人來把你身上每一關節拆開分解,當自收斂堪忍 : 你的心,不要使它發瞋恚,懷有怨恨的心,也當要防範保護口業清淨:不妄語、 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要隨便出口罵人。假使不能忍耐,放縱瞋恨心, 不能利他,那就會妨礙自己道心之開展,喪失修功德的益處;恚心一起,自他 二利俱喪,甚明其不可縱。忍辱的功德,較持戒苦行者所不能追及、趕得上。 能修行忍辱的人,乃可稱之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不死藥,清涼可解煩惱之水)者, 不名入道( 不名入道(被叫做已進入聖道)智慧人也。 智慧人也。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 瞋恚之害, 之害,則破諸 善法( 善法(破壞諸善法如火燒功德林),壞好名聞 ,壞好名聞( 壞好名聞(名聲、聲望、名譽),今世後世 ,今世後世, 今世後世, 人不喜見。 人不喜見。當知瞋心,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 甚於猛火,常當防護, 常當防護,無令得入。 無令得入。劫(奪取)功 德賊, 德賊,無過( 無過(沒不超過)瞋恚。 瞋恚。 【解】 :假使他不能夠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不死藥、清涼可解煩惱之水,是 : 因他惡罵,成就我忍力,假使不於惡罵作甘露想,不能歡喜忍受,便是愚癡, 未聞道故。何況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破諸善法,何能自利?壞好名聞, 何能利他?所以欲護自利善法,當防瞋火;欲護利他功德,當防瞋賊。懷瞋恚 者沒資格被叫做已進入聖道有智慧的人。
- 16 -
白衣( 白衣(在家之修行人)受欲( 受欲(納受五欲),非行道人 ,非行道人( 非行道人(沒在修聖道的人), 無法自制 無法自制( 自制(自我控制、管制),瞋猶可恕 ,瞋猶可恕( 瞋猶可恕(寬容、原諒)。出家行道 。出家行道, 出家行道,無欲之 人,而懷瞋恚, 。譬如清冷雲中 而懷瞋恚,甚不可也( 甚不可也(非常不妥當) 。譬如清冷雲中( 譬如清冷雲中(晴空萬里,忽然風 ˋ ㄌㄧ
ㄆㄧ
起雲湧) ,霹 ,霹 靂 (天突然興起閃電打雷)起火, 起火,非所應也(非常不尋常、不應該有的 現象) 。
【解】 :一般在家人未入道,納受五欲,沒在修聖道的人,無法自我控制、節制, : 俗人造罪,發瞋心還可寬恕、原諒,不足深責;你們修學佛道的,乃斷欲之人, 碰到情境不能忍受,還心懷瞋恚,非常不妥當。就好比晴空萬里忽然風起雲湧。 天突然興起閃電打雷起火,非比尋常,是不應該有的現象。 【 註】 :文有六節: (一) 、 「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是舉所忍之境以狀況輕。支解 : 尚在所忍,餘諸逆境何足介懷?(二) 、 「當自攝心」等:正示堪忍之相。 「無令 瞋恨」,則身意清淨。「勿出惡言」,則口業清淨。(三)、「若縱恚心」等,明不 忍之失。「自妨道」者,不能自利;「失功德利」者,不能利他。恚心一起,二 利俱喪,甚明其不可縱。(四) 、「忍之為德」等,深歎勝力,以勸修行。(五)、 「若其不能」等,重明不忍之過,以誡行人。欲護自利善法,當防瞋火;欲護 利他功德,當防瞋賊。 (六) 、 「白衣受欲」等,結況不應。出家行道無欲,如清 冷雲,豈容懷瞋恚心,如起霹靂火!
丁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 當自摩頭,已捨飾好( 已捨飾好(已經捨棄裝飾,享受好物),著壞色 ,著壞色 衣(身穿著土黃色不起眼的衣物,如糞掃衣) ,執持應器 ,執持應器( 執持應器(手拿著沿門托缽的應量器), ㄐ ㄧㄠ
以乞( 以乞(向人求乞食物)自活, 自活,自見如是, 自見如是,若起憍 若起憍 慢,當疾( 當疾(趕緊)滅之。 滅之。 增長憍慢(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何況出家入道 增長憍慢(驕傲我慢)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在家人所應當) ,何況出家入道 之人。 之人。為解脫故, 為解脫故,自降其身( 自降其身(自我降低身份)而行乞耶! 而行乞耶! 【解】 :你們修道人呀!應該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自己摩一摩頭頂,已剃髮修 : 行,不同於俗人,已經捨棄裝飾,享受好物,身穿著土黃色不起眼的衣物,如糞 掃衣,手拿著沿門托缽的應量器,向人求乞食物過生活;自己見到如是穿著,
- 17 -
如果還起驕慢心,應當趕緊消滅它。增長驕傲我慢,尚且也不是在家人所應當, 何況你們是出家入道之人。你們為了要解脫的緣故,自我降低、貶低身份,而 家家戶戶向人行乞食呢! ˇ ㄇㄧㄢ
【註】:本文有五句對治: (一)、「當自摩頭」,則無冠冕 以嚴首。(二)、「已捨 : 飾好」,則無劍佩以飾身。(三)、「著壞色衣」,則無五彩以煥服。(四)、「執持 ˇ ㄊㄤ
應器」 ,則無僮僕以供役。 (五) 、 「以乞自活」 ,則無帑 藏以積財。故應用智慧常 自觀察,設起憍慢,便應疾疾滅除之。白衣在家修人,尚不宜憍慢,況求解脫 者!
丁三、諂曲煩惱障對治 ˇ ㄧ
ㄨㄟ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諂曲( 諂曲(諂媚逢迎希合之言,隨逶 迤 之念邪惡歪曲)之心, 之心,與道 相違( ,是故宜應質直 相違(違背) ,是故宜應質直( 是故宜應質直(樸實正直)其心。 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 當知諂曲但為欺誑( 欺誑(欺瞞 詐騙) ,入道之人 。是故汝等 ,入道之人, 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則無是處(是不應該有的壞習氣、毛病) 。是故汝等, 是故汝等,宜當
端(應好好地端正、端莊)心,以質直為本。 以質直為本。 ˇ ㄧ
ㄨㄟ
迤 之念邪惡歪曲之心,只為自 【解】 :你們修道人呀!諂媚逢迎希合之言,隨逶 : 欺誑,也欺誑他人,決非入道者所有,與道相違背,所以你們應該樸實正直其 心,心言直故,永無諸委曲相。當知諂曲但為欺瞞詐騙,入道之人,是不應該 有的壞習氣、毛病。所以你們大家,應好好地端正、端莊你們的心,以質直為 本。 【註】 :諂則不質,曲則勿直;只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決非入道者所有;直心 : 是道場,心言直故,永無諸委曲相。設非正念真如,豈得名「端心」哉?
(二) 、明不共世間法要:分八 戊一、無求功德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 當知多欲(多求慾望、貪多無厭)之人, 之人,多求利故( 多求利故(因有所 多求的緣故) ,苦惱亦多 ,苦惱亦多。 苦惱亦多。少欲之人, 少欲之人,無求無欲, 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則無此患(過患、災難)。
直爾( 直爾(一向如此、向來這樣子)少欲, 少欲,尚宜( 尚宜(尚且應該)修習( 修習(自我修鍊薰習), - 18 -
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 解】 :你們修道人呀!應當知道多求慾望、貪多無厭的人,因有所多求的緣故, : 所以煩惱障、業障,報障也多。少欲知足的人,因他知覺這些障礙,不求多欲, 所以就沒有這些過患、災難。一向如此少欲知足,尚且應該自我修煉薰習,何 況少欲能生許多的功德,成就無量聖善法! ˇ ㄔㄢ
少欲之人, ,亦復 少欲之人,則無諂 則無諂 曲以求人意( 曲以求人意(看人臉色,有所求) ,亦復( 亦復(又也)不 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 ,無 為諸根所牽(牽扯、牽連) 。行少欲者,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 心則坦然(平坦安然、無牽無掛) ,無 所憂畏( ,觸事有餘 ,常無 所憂畏(沒什麼好憂慮恐懼害怕的) ,觸事有餘( 觸事有餘(接觸處理事情,心有餘力) ,常無 ˊ ㄆㄢ
ˋ ㄋ ㄧㄝ
(永遠不會)不足。 不足。有少欲者, 有少欲者,則有涅 則有涅 槃 (沒煩惱、到彼岸、自由自在解脫)。 是名少欲。 是名少欲。 【解】 :少欲的人,則無諂曲,是無惑障、無業障,不必要看人家的臉色而有所 : 求;也不為五根所牽連,令人不自在,是為無苦障。行少欲的人,心則平坦安 然無牽無掛,是法身成就;沒什麼好憂慮恐懼害怕的,是所般若成就;接觸處 理事情心有餘力,永遠不會不足,是所解脫成就。有少欲的人,則沒有煩惱、 到彼岸、自由自在,是所涅槃為果成就;能達到這樣子,才算名叫少欲。 【註】 :是該文中有五種所知覺相: (一) 、知覺障相。謂「多欲」是煩惱障, 「多 求」是業障, 「苦惱亦多」是報障。 (二) 、知覺治相。謂「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三) 、知覺因果集起相。謂少欲無患,已應修習,況能生諸功德,成就無量聖 善法。 (四) 、知覺無諸障畢竟相。謂無諂曲,是無惑障;無求人意,是無業障; 不為諸根所牽,是無苦障。 (五) 、知覺果成就相。謂「心則坦然」 ,故法身成就; 「無所憂畏」是般若成就;「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是解脫成就。三德具足, 名大涅槃。是知少欲為因,涅槃為果。
戊二、知足功德 ˇ ㄧㄣ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當觀知足。知足之法,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 即是富樂安隱
(/穩)之處。 之處。知足之人,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 雖臥地上,猶為安樂。 猶為安樂。不知足者,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 雖處天堂, 亦不稱意( 亦不稱意(稱心滿意)。 - 19 -
【解】:你們修道人呀!假使想要脫離諸多苦惱,對治苦因果,應當觀想知足。 : 知足的法門可是通往富樂安穩的地方,是所清淨的因果。知足的人,雖躺臥在 地上睡覺,他也心安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就是處在天堂,他也不稱心滿意。
不知足者,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雖富而貧。知足之人,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雖貧而富。不知足者, 不知足者,常為五 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之所憐愍( 欲所牽,為知足者 之所憐愍(同情憐憫)。是名知足 。是名知足。 是名知足。 【 解】 :不知足的人,雖擁有很多的財富,因他貪多無厭,而還想要更多,心一 : 直不滿意,所以說他還是貧窮。知足的人,人雖是貧窮沒有多少財富,可是他 心滿意足,不想再多求,所以說他是富有的。不知足的人,常為五欲所牽連, 是為知足的人所同情憐憫。能達到知足這樣子,才算是名為知足者。 【註】:知足功德,是於自事中遠離。 「欲脫苦惱」是對治因果;「富樂安穩」, : 是復說清淨因果。地上與天堂對辨,是約二處示現差別;富與貧對辨,是約二 事示現差別;欲牽與憐愍對辨,是約二法:無自利、有自他利示現差別。一則 常為五欲所牽,是無自利;一則五欲不牽,是有自利,又能憐愍不知足者,是 有利他。
戊三、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欲(想要)求寂靜無為安樂( 求寂靜無為安樂(找個清靜安閒舒適不造業的地方 ˋ ㄎㄨ ㄟ
修行) ,當離 ,當離憒 當離憒 鬧(離開人多吵雜地),獨處閒居 ,獨處閒居( 獨處閒居(獨自一人居在安閒清靜處)。
靜處之人, 靜處之人,帝釋( 帝釋(欲界三十三天之共主釋提桓因,俗稱天公)諸天所共敬重。 諸天所共敬重。 【解】 :你們修道人呀!想要找個清靜安閒舒適、不造業的地方修行,應當遠離 : 人多吵雜的地方,獨自一人居在安閒清靜的地方。在安閒清淨又寂靜的地方修 行的人,就是欲界的三十三天之共主釋提桓因,為諸天人所共同尊敬重視。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 ( 捨棄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眾、或志趣相投的其他人 眾) ,空閒獨處( ,思滅苦本 空閒獨處(在一安閒獨自居住的空間地方) ,思滅苦本( 思滅苦本(一心觀想思維著滅除 苦惱的根源) 。若樂眾者(喜好眾人熱鬧者) ,則受眾惱 ,則受眾惱。 則受眾惱。譬如大樹, 譬如大樹,眾鳥集( 眾鳥集(棲 息會集)之,則有枯折 ,沒 則有枯折( 枯折(枯死折斷)之患。 之患。世間縛著 世間縛著( 縛著(煩惱執著) ,沒(淹沒、 沈沒)於眾苦, 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 譬如老象溺泥( 溺泥(陷入濫泥而沉溺),不能自出 ,不能自出。 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是名遠離。
- 20 -
【 解】 :因此之故,你們修行,應當捨棄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眾、或志趣相 : 投的其他人眾,而另外找尋安閒獨自居住的空間地方,一心觀想思維著那滅除 苦惱的根源。假使喜好眾人熱鬧者,就會受到眾多的苦惱。好比是一棵大樹(喻 第六意識),棲息會集許鳥在上面(喻諸心所法及同學弟子),那麼這棵樹(喻 修行人)將承受不了,就會有被折斷枯死的禍患(從此諸見集生) 。世間的眾多 煩惱與執著,淹沒在眾多的苦惱中,就好比是一頭老象(喻觀智衰微是所惑障, 象身重大喻縛著情厚,是所業障)陷入濫泥而沉溺(喻沒於眾苦是所報障) ,不 能自己出來(因見成業,因業招苦) 。若不遠離三障恆縛,奈何不深思出要呼? 所以要遠離。 【註】:文有三門攝義: (一)、自性遠離門,體出故。示現四種對治。「寂靜無 : 為安樂」 ,對治我相執著障。寂靜,即法無我空;無為,即無相空;安樂,即無 取捨願空。 「當離憒鬧」 ,對治我所障。五陰亂起,無有次第,名憒鬧。 「獨處閒 居」 ,對治彼二無相障。謂我及我所,本自無相,今修三三昧,顯無相理,彼障 隨滅。「帝釋諸天所共敬重」,對治無為首功德障。靜處是可重法,於諸善法最 為首故。 (二) 、修習遠離門,方便出故。 「己眾」 ,謂五陰心、心所法。 「他眾」, 謂師徒同學。 「空閒獨處」 ,如法而住,是方便慧成就。 「思滅苦本」 ,遠離起因, 是善擇智成就。(三) 、受用諸見門,常縛故。謂「樂眾者,則受眾惱」 。大樹, 喻第六識。眾鳥,喻諸心所法,此約己眾言之。大樹喻比丘;眾鳥,喻同學弟 子,此約他眾言之。從此諸見集生,喻招枯折之患。又因見成業,因業招苦, 故喻如老象溺泥,不自出。老,譬觀智衰微,即是惑障。象身重大,譬縛著情 厚,即是業障。溺泥,譬沒於眾苦,即是報障。一不遠離,三障恆縛,奈何不 深思出要乎?
戊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 若勤精進(勤奮努力、專一不雜、勇往直前),則事無難 ,則事無難( 則事無難(困 難、不能辦道)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 譬如小(細)水長流, 水長流,則能穿石
(貫穿岩石)。 - 21 -
【 解】 :你們修道人呀!假使勤奮努力、專一不雜地禪修、勇往直前,那麼,不 : 論做什麼事,都不會有困難、沒有不能成辦佛道的,所以說你們大家應當勤於 精進。好比是一條細小的水,可是它長久流動著(喻恆不休息) ,那麼它能貫穿 岩石。
若行者之心數數(屢次、每每)懈廢(懈怠荒廢) ,譬如 , ,譬如鑽火 譬如鑽火(鑽木取火) 未熱而息( 未熱而息(就停下來休息),雖欲得火 ,雖欲得火, 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是名精進。 【解】 :假使一個修行人,他的心屢次懈怠荒廢,就好比是要鑽木取火,兩根木 : 頭還沒被摩擦生熱足夠起火,就停下來休息(喻懈怠失念之過) ,雖然是想要獲 得火種,火苗是很難能辦到的。修行若不是這樣子,才算是名精進。 ˋ ㄎㄜ
【註】 :勤則不惰,精則不雜,進則不退。所以三乘聖果,剋 獲無難,不同外道 : 無益苦行。小流穿石,喻恆不休息之功。鑽火數息,喻懈怠失念之過。
戊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 ) ,求善護助(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 求善知識(精通於佛法又勤於修行者) 求善護助(求助於他, 請他來保護協助於你) ,無如不忘念 。若有不忘念 ,無如不忘念( 無如不忘念(沒有比不忘失正念來得更重要) 。若有不忘念
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是故汝等 諸煩惱賊則不能入(入侵) 。是故汝等,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 常當攝念(收攝正念)在心。 在心。 【解】 :你們修道人呀!修行要去找精通於佛法,又勤於修行的人聞法,向他求 : 助,請他來保護、協助、指導你如法修行而內善思維。修行沒有比不忘失正念 來得更重要。假使沒有忘失正念的人,那他的煩惱賊就不能入侵。所以說你們, 應要常常收攝正念。
若失念者, 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 則失諸功德。若念力( 若念力(正念的力道)堅強, 堅強,雖入五欲賊 ˇ ㄎㄞ
中,不為所害。 不為所害。譬如著鎧 譬如著鎧 (身穿鎧甲)入陣( 入陣(進入陣地,於戰爭打仗中),則 ,則 無所畏。 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是名不忘念(才被叫做不忘失正念)。 【解】:假使喪失正念的人,那他就會失去諸多的功德。假使正念的力道堅強, : 雖然就是進入五欲賊中,也不為所害。就好比身穿鎧甲進入陣地,於戰爭打仗 中,也沒有所畏懼害怕,不被敵入侵、被賊所害。能這樣子修行,才被叫做不 忘失正念。
- 22 -
【 註】 :此不忘念,是一切行上首。言一切行者,略說三種: (一) 、聞法行,即 求善知識。(二)、內善思維行,即求善護。(三)、如法修行,即求善助。此三 ˊ ㄧㄠ
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為義,行以進趣為義。照了進趣,悉繇 (由) 不忘念。 無聞行,如覆器不能受水。無思行,如漏器雖受而失。無修行,如穢器雖不漏 失,穢不可用。今有不忘念,則有三行。有三行者,能破無始煩惱怨賊,是故 常當攝念在心;即著堅鎧入陣,則不被賊害,而能殺賊。
戊六、禪定功德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若攝心( 攝心(收攝心念)者,心則在定( 心則在定(禪定、靜慮)。心在定 。心在定 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是故汝等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緣生緣滅,生起消滅的一切現象) 。是故汝等, 是故汝等,常當精 勤修習( 勤修習(修煉薰習)諸定( 諸定(四禪八定)。 【解】 :你們修道人呀! 假使能收攝心念的話,那麼心就能在禪定、靜慮中。心 : 集中在定的緣故,就能知道世間緣生緣滅,那些生起消滅的一切現象。所以說 你們大家,常應當精勤修煉薰習四禪八定。
若得定者,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 心則不散(散亂)。譬如惜 。譬如惜( 譬如惜(愛惜、珍惜)水之家, 水之家,善治 (善於治理)隄塘( ;行者亦爾 ,為智慧水故 隄塘(堤堰池塘) ;行者亦爾( 行者亦爾(也是如此) ,為智慧水故( 為智慧水故(為了能 得智慧之水源遠流長的緣故) ,善修禪定 。是名 ,善修禪定, 善修禪定,令不漏失( 令不漏失(不使它有所缺漏遺失) 。是名
為定。 為定。 【解】:假使能得到心定的人,那他的心就不會散亂。就好比是愛惜水的人家, : 他善於治理堤堰池塘;有修行的人也是如此,為了能得智慧之水,源遠流長的 緣故,要善於修習禪定,不使它有所缺漏遺失。能這樣子修,才算是有定力功 夫的人。 ㄏㄜ
【註】 :攝心乃善巧方便,訶 棄下地心行,便能次第證入諸禪,乃至出生種種三 : ㄍㄠ
昧。心既在定,則如皋 日當空,明照萬象,故即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精勤修習 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能盡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
戊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 。常自省察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 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則無貪著(貪愛又執我、執法) 。常自省察( 常自省察(反 - 23 -
省察覺) ,不令有失 ,不令有失, 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 是則於我法( 我法(我的教法)中,能得解脫。 能得解脫。若不爾者
(如此的話),既非 ,既非道人 既非道人( 道人(就不是出家修行聖道之人),又非白衣 ,又非白衣( 又非白衣(也不是在家修 的人) ,無所名也 ,無所名也( 無所名也(沒甚麼好稱呼他的了)。
【解】 :你們修道人呀!假使修有智慧,那就不會貪愛又固執著有我、有法;在 : 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不貪著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以為我法,是所遠離真實 義處障。前六識之眼、耳、鼻、舌、身、意,不於六塵之色、聲、香、味、觸、 法,境界生貪著,而遠離世間事處障。常常要自我反省察覺,增益聞思修慧, ㄒㄩㄣ
不要令它有所散失(總勛 增益聞思修慧) ,那麼對我的教法中如理思維,法隨法 行,就能得解脫,得證實智慧。增益三慧以證實慧,乃可名之為有修道的人。 假使不如此的話,就不算是出家修行聖道的人,也不是在家修的人,今既出家, 又無四慧,進退咸失,所以說,他沒甚麼好稱呼的了。
實智慧( 老病死海堅牢船也, 實智慧(真正達到圓滿智慧)者,則是度 則是度(橫度過)老病死海堅牢船也, 亦是無明( 亦是無明(愚癡沒智慧:不知因果業報、三寶、四聖諦,不明是非)黑暗大明燈也, 黑暗大明燈也,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 伐煩惱樹之利斧( 利斧(尖銳鋒快的斧頭)也。 【解】 :真正達到圓滿智慧的人,那麼他就可橫度過老病死海,坐在堅固的船上 : (喻見苦諦智) ,不會被五欲所淹沒,也是所謂無明、愚癡沒智慧:就是那些不知 因果業報、三寶、四聖諦,不明是非。智慧是黑暗的大明燈(喻斷集諦智) ,可比 是一切病患人的良藥(喻證滅諦智) ;又如砍伐煩惱樹,所用的那把尖銳鋒快的斧 頭(喻修道諦智)。
是故汝等,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 當以聞思修(三學之)慧而自增益( 慧而自增益(增長利益)。若人有 。若人有 智慧之照, 智慧之照,雖無天眼( 雖無天眼(是所修之眼力,能見遠方也能看穿阻隔物),而是明見人 (聰明有般若智慧正見的人)也。是名智慧。 是名智慧。 【解】 :所以說你們呀!實智難證,應當以三學之聞思修增長智慧,而利益自己。 : 假使人有智慧之光照明,慧解脫人,雖然沒有修得那天眼通,也就那所修之眼 力,能見遠方也能看穿阻隔物,而他可是個四諦分明,不墮邪見,聰明有般若 智慧正見的人。能這樣子修的人,才算是有智慧的人。
- 24 -
【註】:以上七種功德,都是長養方便功德。 :
戊八、畢竟功德 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 種種戲論(執著永遠之:生、滅、有、無、常、斷、一、異、來、 去等之戲論者) ,其心則亂 ,其心則亂( 其心則亂(他的心被攪動而散亂),雖復出家 ,雖復出家, 雖復出家,猶未得脫( 猶未得脫(解 脫出離) 。是故比丘 。是故比丘, 是故比丘,當急( 當急(快速)捨離亂心戲論, 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 若汝欲得寂滅(清靜 無為、無煩惱)樂者, 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 唯當善滅戲論之患(過患),是名不戲論 ,是名不戲論。 是名不戲論。
【解】:你們修道人呀!種種戲論,如執著永遠之:生、滅、有、無、常、斷、 : 一、異、來、去等等者,他的心就容易被攪動而散亂,人雖已經出家學道,還 算沒解脫出離生死苦海輪迴。所以說呀,你們修道人,應當趕快捨離那些亂心 戲論,假使你們想要獲得那清靜無為、無煩惱樂的,只有立刻去修善巧方便法, 來滅除那些戲論的過患,能這樣子修行,才配說他是個不被戲論所攪亂的人呢! 【註】 :此示自性遠離,非對治法,故名畢竟功德。真如涅槃,本性清淨,言語 : ˊ ㄧㄠ
道斷,心行處滅,本非戲論所行境界,繇 (由)戲論故違寂滅樂。初果得實智 慧,見四聖諦,分別煩惱雖已永斷,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皆是無始名言 戲論薰習所成,令心擾亂,不契真常,是故當急捨離戲論,乃得涅槃寂滅之樂。
參、流通分: 流通分:有四 己一、勸流通 汝等比丘! ,捨諸放逸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 於諸功德,常當一心(心專注固定於一正念) ,捨諸放逸(逸 樂戲論) ,如離怨賊 ,如離怨賊( 如離怨賊(離開有怨的仇人或劫功德的盜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
皆已究竟( 皆已究竟(最完滿、至高無上),汝等但當勤而行之 ,汝等但當勤而行之。 汝等但當勤而行之。 【解】 :你們修道人呀!對於諸多的功德( 指正宗分中,共世間法要三種對治功德,及 : 不共世間法要,八種大人功德) ,常應當一心專注固定於一正念,依第一義心而修,
捨棄諸多的逸樂戲論,就好像是離開有怨的仇人或劫功德的盜賊,遠離一心相 違行。我行大慈大悲所說的利益,都已是最完滿、至高無上,你們大家但當勤 而行之。
- 25 -
若於山間, 若於山間,若空澤( 空澤(空曠水邊澤地)中,若在樹下, 若在樹下,閒處靜室( 閒處靜室(安閒 清靜的地方) ,念所受法 ,勿令忘失 ,念所受法( 念所受法(一心專念所教授的法門) ,勿令忘失( 勿令忘失(不要使它有所遺忘或 閃失) ,常當自勉 ,常當自勉, 常當自勉,精進修之, 精進修之,無為空死( 無為空死(不要因為沒有修行作為,而空白枉然 死去) ,後致有悔 ,後致有悔( 後致有悔(導致以後有所反悔、後悔、懊惱)。
【解】:你們假使在山間,在空曠水邊澤地中、假使在樹下,安閒清靜的房子, 一心專念修所教授的法門,不要使它有所遺忘或閃失,常當自我勉勵,精進修 行,不要因為沒有修行,未入真實,而空白枉然死去,若得少知足,導致以後 有所後悔、懊惱,那就來不及了。
我如良醫,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 知病說藥(能了知診斷出眾生身心之各種疾病,而予以開藥方), ˋ ㄐ ㄧㄡ
服與不服 ,非 服與不服(服用、吃食) ,非醫咎 (醫生之過失)也。又如善導 又如善導( 善導(良好的導遊), 導(引導,嚮導)人善道( 善道(好的、正確的修行道路),聞之 ,聞之不行 聞之不行, 不行,非導過也。 非導過也。 【解】 :我好像是替你們看病的良好醫生,能給眾生善與樂,能了知診斷出,眾 : 生身心之各種疾病,而給予開藥方(滅惡拔苦),你們服用或不服用,不是醫生 的過失。又我好像是一個良好的導遊(生善與樂),引導你們走向好的、正確的 修行道路,你們聽了,卻不照著去做,那可不是當導遊的過錯。 【註】:佛不會辜負眾生,只有眾生不聽佛教,而辜負佛的一片苦口婆心。 :
己二、證決流通 汝等( 汝等(你們大家)若於苦等四諦( 若於苦等四諦(苦、集、滅、道)有所疑者( 有所疑者(還不清楚明 白,有疑問的人) ,可 問之,毋得( 毋得(不要有所)懷疑( 懷疑(心懷著疑問), ,可疾(快速)問之,
不求決( 不求決(不想要求解決)也。爾(那)時世尊如是三唱( 時世尊如是三唱(三次說道),人無 ,人無 問者。 問者。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眾無疑故。 【解】 :你們大家假使對於苦、集、滅、道四諦,還有不清楚明白,有疑問的人, : 可要趕快提出來問我,不要心有所懷著疑問,不想要求解決。那時世尊如此三 次說道,沒有人提出來請問佛陀。那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大家都已明白、沒有 疑問了。
時阿耨樓馱( ,觀察 阿耨樓馱(佛滅度時陪在旁之大弟子,又名阿那律,他修得天眼第一) ,觀察 - 26 -
眾心, 眾心,而白( 而白(告訴、秉告)佛言: 佛言:世尊! 世尊!月可令熱, 月可令熱,日可令冷, 日可令冷,佛說四 諦不可令異( 。佛說苦諦實苦 ,不可令樂 諦不可令異(有所變異) 。佛說苦諦實苦( 佛說苦諦實苦(實在、真的是苦) ,不可令樂。 不可令樂。集 (痛苦的起因源頭)真是因, 。苦若滅者 真是因,更無異因( 更無異因(更沒有別的其他原因) 。苦若滅者, 苦若滅者,即 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 ,滅苦之道 是因滅(起因源頭消滅) 。因滅故果滅( 因滅故果滅(果報也跟著滅除) ,滅苦之道( 滅苦之道(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 ,實是真道 ,實是真道( 實是真道(實在才是真正出離苦因之道),更無餘道 ,更無餘道( 更無餘道(更沒有其他的 旁門左道了) 。世尊 。世尊! 世尊!是諸比丘,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 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決定無疑。
【 解】 :當時在場修得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觀察大眾的心,告訴佛陀說: 「世 : 尊!即使月亮可使它變熱,太陽可使它變冷,佛陀您所說的四聖諦,不可使它 有所變異。佛所說的苦諦,實在真的是苦,不可使它變樂。痛苦的起因源頭真 的是因,更沒有別的其他原因。苦若滅了,即是起因源頭消滅。因滅故果報也 跟著滅除,滅苦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實在才是真正出離苦因之道,更沒有 其他的旁門左道了。世尊!是大眾比丘,對於四諦中,決定沒有其他疑問了。」 【註】 :如來一代教法,義理雖多,四諦攝盡。以苦集二諦,攝世間因果;滅道 : 二諦,攝盡出世因果。故於四諦懷疑,則一切法咸皆有疑,茍於四諦無疑,則 一切法皆得無疑。所以垂滅殷勤三唱,深顯除四諦外更無餘法。佛如實說,弟 子亦如實解,所以決定無疑。
己三、斷疑流通:又分三 庚一、顯示餘疑 於此眾中, ,見佛滅度 ,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還沒證得果位得道者) ,見佛滅度(圓寂、涅槃) 當有悲感( 。若有初入法者 當有悲感(悲傷之感慨) 。若有初入法者, 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 聞佛所說,即皆得度( 即皆得度(得法眼淨、 證得初果位以上) ;譬如夜見電光 ;譬如夜見電光( 譬如夜見電光(電火光明),即得見道 ,即得見道( 即得見道(得以看到該走要修的 道路) 。
【解】 :當場在大眾中,那些還沒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弟子們,他們思惑未 : 盡斷,看到佛圓寂、涅槃,當有悲傷之感慨,如阿難愁憂等是。假使有初入法 者,那些內外凡位,他們觀行力深,故今一聞佛所說之法,速疾見道即皆得度, 得法眼淨、證得初果位以上;譬如夜間看到電火光明,即得以看到該走要修的
- 27 -
道路。假使已證得四果位的阿羅漢,他見思惑皆斷盡,永超三界苦海,身心自 在,沒有情愛悲感,但只作是心念:世尊滅度,為甚麼來得這樣快又迅速呢! 但他們未知佛實不滅。
庚二、為斷彼彼疑 阿耨樓馱雖說此話 阿耨樓馱雖說此話, 雖說此話,眾中皆悉了達( 眾中皆悉了達(完全明白瞭解)四聖諦義, 四聖諦義,世尊 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 ,以大悲心 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堅牢鞏固) ,以大悲心, 以大悲心,復為眾說: 復為眾說:汝等比丘! 汝等比丘! 勿懷悲惱(不要心懷悲傷苦惱) 。若我 , 。若我住世一劫 若我住世一劫(能活在世間一劫那麼長遠的時間) 會(相會、會合、際會)亦當滅 。會而不離 ,終不可得 亦當滅(消失) 。會而不離( 會而不離(分離、分散) ,終不可得。 終不可得。 【解】 :阿那律尊者說了這些話,雖然大眾中都已完全明白瞭解四聖諦意義,世 : 尊想要讓大家都堅牢鞏固,行大悲心,又為大眾重複說(如來悲心淳至,普為未來 永斷餘疑,所以復為眾說) :你們修行人!不要因我即要滅度,你們的心就懷著悲
傷苦惱。假使我住世,能活在世間一劫那麼長遠的時間,就是因緣際會也應當 消失。相會而不分離,那終究是不可能的。
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法皆具足。若我久住, 若我久住,更無所益。 更無所益。應可度者, 應可度者,若天上 人間, 人間,皆悉( 皆悉(都完全)已度。 已度。其未度者,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 自今以後, 我諸弟子展轉( 我諸弟子展轉(輾轉)行之, 行之,則是如來法身( 則是如來法身(佛所說遺留下之言教、證法、慧 命等法門)常在而不滅也。 常在而不滅也。
【解】:我所說的自利、利他,法門都已具足( 便可依之修道) 。假使我久住在世 : 間,更沒有什麼好處(斷所作未辦見滅悲感之疑)。應該可以度化的,若是在天上 或人間,我都完全已經度化他們了。其他我還沒來得及度化的,都也已經安排 好,將來作得度的因緣(因緣若到,勿愁不見道)。自從今天以後,我諸眾弟子依 我是所遺教,輾轉施行教化,那麼是如來法身,佛所說遺留下之言教、證法、 慧命等法門,就會常駐永在人間而不會消滅了(斷滅度何疾之疑)。 【註】 :既弟子展轉行之,則因分住持不壞;既法身常住不滅,則果分住持不壞。 : 因果俱常,何云疾滅?然此乃對權機,故且說五分法身為常住耳。若入實者, ˇ ㄧㄢ
應化亦常。靈山一會,儼 然未散,非欺我也。
- 28 -
庚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 世皆無常,會必有離, 會必有離,勿懷憂惱, 勿懷憂惱,世相( 世相(世間之現象) 如是。 如是。當勤精進, 當勤精進,早求解脫, 早求解脫,以智慧明, 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滅諸癡暗。 【解】 :所以你們大家應當知道,世間都是隨因緣起無常變化,因緣條件聚則生, : 因緣條件散則滅,就是世人也是一樣,因緣際會時,則大家就能相聚,因緣滅 時,大家相會就有離散,那是很自然的事,大家要看得開,不必要心懷憂愁苦 惱;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如此,沒有例外。你們大家應該勤奮,心專一念前進, 修得禪定智慧,早日求得解脫,了生脫死,證果,運用般若智慧的光明妙用, 破滅一切癡暗煩惱。
世實( 世實(世間真的是)危脆, 危脆,無堅牢者, 無堅牢者,我今得滅( 我今得滅(圓寂、得度、寂滅、解 脫) ,如除惡病 ,如除惡病。 如除惡病。此是應捨( 此是應捨(拋棄捨離)之身, 之身,罪惡( 罪惡(會集眾多罪過、惡臭、 污穢不淨)之物( 之物(的身體),假名為身 ,假名為身( 假名為身(假借名稱叫做身體),沒 ,沒(淹沒)在老
病生死大海。 ,如殺怨賊 病生死大海。何有( 何有(那會有)智者, 智者,得除滅之( 得除滅之(得而以滅除它) ,如殺怨賊 而不歡喜( 而不歡喜(的呢)? 【解】:世間的每一件事,真的都是很危險脆弱,沒有一件事是堅固牢靠的( 以 : 勸勤修) ,我現在化緣的時間盡了,就將要進入圓寂涅槃了(引己作證),就好像
是一個人身患重大的疾病,身體軀殼終有一天要用壞的時候,人死就好像是除 滅惡病。這衰老的身體是應該拋棄捨離的,它可是會集眾多罪過、惡臭、污穢 不淨等等的東西,假借它名叫做身體,它淹沒在老病生死大海。那會有智慧的 人,得以滅除它,就好像是殺怨賊而有不歡喜的呢? 【註】 :佛妙色身,等真法性,無量功德莊嚴顯現,而云罪惡物,喻以惡病怨賊 : 者,示同凡夫,令警省。斷疑流通到此結束。佛出生應化身示現在人間,一切 作息都以人間常態而行,生老病死也不例外,只有佛的法身才能永在。
己四、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 ,一切世間動不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 常當一心,勤求出道 勤求出道( 出道(出離世間證得道果) ,一切世間動不 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 動法(有為法、無為法) ,皆是敗壞不安( 皆是敗壞不安(不安穩)之相。 之相。汝等且止( 汝等且止(暫且安 - 29 -
靜下來) ,勿 ,勿得復語( 得復語(不要再交頭接耳談話了),時將欲過 ,時將欲過( 時將欲過(時候將快過了),我 ,我
欲滅度( 。是我最後之所 欲滅度(我將要安然謝世、圓寂,離開你們了) 。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教誨(留下給你們 的教導、教諭、誨示,可要好好地如法奉行) 。
【解】:你們修行道人呀!常常應當一心( 囑令住於實慧) ,勤求出離世間證得道 : 果(囑令方便修習,勸令精進以修之) ,一切世間欲界有為動法,色界、無色界無為 不動法,雖有動靜之差別不同,總是屬無常、無我,這些現象都是敗壞不安穩 的,不可不思出離。你們大家暫且安靜下來,不要再交頭接耳談話了(勸止三業, 成就寂滅無我法器) ,時候將快過了,我將要安然謝世、圓寂,離開你們了(示當 歸滅,不離中道以為究竟) 。這是我最後所留下給你們的教導、教諭、誨示,可要
好好地如法奉行(正顯遺訓,住持法中最勝、最要)。 【註】:是佛所遺教。末後殷勤,悲心至極,為弟子者,宜何如刻骨銘心。 :
功德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30 -
跋: 本書是修訂再版,除保留原有之註解外,另增加註解,是中有部分取材於 明朝 受
蕅益大師的佛遺教三經解之註釋。回想當初本人在嘉義佛青會聽課時,
上宏 下印法師指示,說佛遺教三經乃是佛弟子平時要好好閱讀的經書,它是 ˋ ㄆㄧ
佛法最初傳入中國,所翻譯的聖典,可媲 美基督教的聖經舊約全書、新約全書、 回教之可蘭經、儒家之四書五經、老莊道家之道德經。此三經乃佛教內容最為 純樸實真,且也最符合中國人的思想體系。例如中國人所指的「色、情、欲」, 都離不開男女關係,而佛經後期所翻譯的「色」,都指「物質、色澤」,有可表 色與無表色,其內容含義廣泛,非讀過大乘經典的人,對「色」都會有所誤解。 而佛遺教三經所用的字,幾乎不會令人有所誤會,這是本經的可貴高明。蓋佛 家與中國儒道家的思想,大異其趣,佛教要求在家的修行人節欲,出家的要斷 欲。在家人為了傳宗接代,可有正式配偶夫妻關係外,不能犯邪淫:養小三或 紅杏出牆。出家人則為了修禪定開智慧、解脫生死,最忌諱的是男女情欲,所 以佛制訂戒律,要求出家人第一絕對要堅守不淫,完全隔絕男女感情糾纏關係, 從這點就可知道,它是多麼與中國的儒道思想不一樣。中國人所說的「不孝有 三,無後為大」 、 「食色性也」 ,都是天經地義的事;結婚生子是大事,佛教允許 在家人結婚生子,適度經營家務事,但以少欲知足為樂。道家還有煉服長生不 死藥的仙丹;這些道理在佛教都被看作邪魔外道,不能了生死。佛教當初傳入 中國,曾被攻擊出家人最為不孝,因不婚沒子嗣故。但佛家反駁正剛好相反, 出家乃為至孝,因一人出家學佛得道,九族可昇天,何況出家乃現大丈夫相, 非將相所能為;又難道人人都有因緣機會出得了家的嗎?我們現在閱讀研究佛 理,要有因應時代不同,而思想做適當調整,不要食古不化,全盤接受;否則 難免還會落人口舌。這樣佛法才能代代薪火相傳、源遠流長。最後感謝護法龍 天三寶加持,本書得以完成,祈望高明不吝教正,是為所盼。阿彌陀佛!
三寶弟子:江禪楷(江永長)謹識於臺灣 嘉義 2013/10/25
- 31 -
本人佛學註解書籍 <壹>、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 原經文英文翻譯、中文註解對照版: 中文註解對照版: (一)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 (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 佛遺教經。(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七)、佛說阿彌陀 經。(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九)、地藏菩薩本願經。(十)、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貳>、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原經文中文註解版: (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話。 (三) 、佛遺教經解。 (四)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五)、百法明門論簡義。(六)、唯識三字經講話。(七)、八識規 矩頌易解。(八)、唯識三十頌易解。(九)、唯識二十頌講話。(十)、三皈五戒十善、 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十一) 、六祖壇經易解。 (十 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十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十四) 、佛 法精選概要。(十五)、地藏菩薩本願經易解。(十六)、維摩詰所說經要解。(十七)、 佛說彌勒三經要解。 (十八)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解。 (十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解。 (二 十) 、學佛隨筆錦集(上、下) 。(二十一) 、佛門早晚課誦要解。
本叢書將上網流通歡迎下載錄印,徵求善心人士發心助印廣以流通。 請電郵信箱:mayawaz@gmail.com ◎本書之內頁插圖浮水印,諸佛菩薩法像照,為凡云企業版權之所有,承蒙大 德法喜允許使用。本人特此致謝!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普為出資助印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迴向如是: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疾疫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 32 -
助印佛書有十大利益(節錄印光大師文鈔): 一、 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 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三、 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 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 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 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七、 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八、 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九、 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 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 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助印經書,既有如此殊勝功德,故凡遇:祝壽、賀喜、免災、祈求、懺悔、薦 拔之時,皆宜歡喜施捨,努力行之。
願以此閱讀( 願以此閱讀(助印) 助印)經典之功德 迴向往生者 迴向往生者○○○ 往生者○○○ 罪障消除
永
離三途 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 再迴向現世者 迴向現世者○○○ 現世者○○○ 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證菩提。 共證菩提。
(可酌情再加,如:家庭大小和樂平安,子女開智慧、學業進步,事業有成, 夫妻白頭偕老,父母健康長壽,學佛有成,在菩提道上,共相增長,互相提攜 勉勵,冤親債主悉皆蒙利,同霑法水等等。眾讀者每當讀誦一階段或幾天或一 部分或整部經皆應如是迴向。)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