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刊
百年技藝 百年記憶─新興糊紙店的傳與承 路上百工風景─生活之中的非典型職人
26
民藝
一段花藝的探索與追尋─植物藝術創作者廖浩哲
2017 SUMMER
重溫 在地的 百工底蘊
以火澄淨的靈魂通透─琉璃藝術家羅得華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廣告
市長的話 民藝,帶著貼近生活的真實美感與堅韌的草根性,透過藝師們窮盡一生的積累, 以純熟自然的手藝與技藝,創造具樸素美學的日常器物,如同生活的藝術,在時光淬鍊 下,留存下過往的生活軌跡,守護流逝中的傳統文化與歷史。
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我們試圖喚醒民藝之美與守護價值。傳承百年的新興糊 紙店,糊紙師傅以細膩巧手下的誠心,刻畫人情習俗的文化深度;玩轉竹編技藝70餘年的 福隆阿財師,以古人智慧薪傳對傳統的珍愛;琉璃藝術家羅得華,無畏1200度熾烈高溫, 堅持以吹製技法,在瞬息萬變的流動中,形塑光燦奪目的藝品;植物藝術創作者廖浩哲, 打破傳統對花藝的框架,從大自然汲取素材創作,探索人與自然的連結。這些藝師雖然使 用的媒材不同,但都是在傳述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思索,印記生命中的技藝與記憶。
揮汗淋漓的夏暑,邀請您跟著全新改版的文化季刊,一起走進庶民日常的百工風 景。瞭解在時代潮流裡,仍有一群工作者胼手胝足,堅持本位,持續進行文化傳承與藝術 創作。靈巧細膩的技藝背後,是生命歷練積累的沉穩,也是清貧困境磨練出的堅毅,期待 更多人透過他們的故事,瞭解文化傳承的迫切,也讓我們重新看見民藝的美好價值。
新北市長
CONTENTS
新興糊紙店的傳與承
記憶 時光機
文化 觀點
05 百年技藝 百年記憶
12 永不凋零的說唱藝術瑰寶
古籍修裱師吳哲叡
創藝 新聲巷
專題 聚焦鏡
琉璃藝術家羅得華
真快樂掌中劇團
40 療癒歷史的吉光片羽
臺語唸歌傳藝師 陳美珠、陳寶貴
16 以火澄淨的靈魂通透
36 往返傳藝與劇場的時代新路
20 一段花藝的探索與追尋
44 國境之北 人文新據點 極北藍點 呼吸北海岸藝術氣息
49 珍惜樹的記憶 做有溫度的人 EVEN 延續回收木的生命故事
植物藝術創作者廖浩哲
24 竹夢踏實 織一把流金歲月 素人竹編藝術家賴進財
王素梅的鎏金歲月
行旅 采風趣
28 素雅青花 彩瓷琺華
54 千年古都尋寶散策 穿梭在古董雜貨中 京都市集
58 嶄新面容 藏著古典的靈魂
32 戲院外牆的精采
遊走日藝的紙上行旅 金澤
電影看板畫師江錦豐
62 建築記憶 窺探華麗古時光 尋找巷弄裡的窗花之美
老城 漫步記
66 路上百工風景 生活之中的非典型職人
70 非典型日常 × 百工風景
新北 浮世繪
72 俯拾間皆是故事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76 以靈光層疊羅織的音樂宮殿 留聲古典 古殿樂藏
《新北市文化》 2017 年 8 月 No.26 夏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發行人:朱立倫 總編輯:林寬裕
80 眾才齊力 轉型起步走 平溪記敘造
84 堅守百年老滋味 新店金成蘭餅店
88 取之大地的環境永續精神 棉品實業
企劃編輯:于玟、翁玉琴、廖文卿、張啟文 執行編輯:常曉雲、黃蓓馨
出版機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 161 號 28 樓 電話:(02)2960-3456 網址:http://www.culture.ntpc.gov.tw/
承製:左右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總監:施聖亭 企劃:蘇香如、楊毓馨
文青 藝賞堂
美術設計:孫秋平、林玉蘭
92 關於匠人、美德與傳承
印刷:曦望數位設計印刷庇護工廠
堅守一門誠實手藝
93 數位音樂與傳統廟會的社會運動 三牲獻藝
94 賦予現實影像詩意
出版年月:2017 年 8 月 創刊年月:1984 年 6 月 刊期:No.26 GPN 209300033 ISSN 1812-9099
乘著光影旅行
95 Thomas At Roof 臺灣新生代攝影家聯展
本 刊 每 年 出 版 4 期, 分 為 春 季 號(4~6 月 )、 夏 季 號 (7~9 月)、秋季號(10~12 月)、冬季號(1~3 月)。
文物 典藏錄
96 走入臺灣粿印世界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新北市文化季刊電子書
新北市文化季刊粉絲專頁
民藝 重溫在地的 百工底蘊
走過庶民生活日常,紮竹、剪紙、彩繪、泥塑,
看一路人生悲喜,交織糊紙師傅巧手下的溫潤人情。
面對失傳民藝,臺灣唸歌的濃厚勸世,一首一首,
以天涯海角為家,逍遙走唱,詮釋歌謠古樸,流傳街頭巷尾。
在變動時代中,
尋一份不合時宜的濃厚溫暖,
存一份流逝中的技藝與記憶,
依一份誠心,刻畫習俗的文化深度,
任時光流動,守住民藝的美好價值。
04
百年技藝 百年記憶 新興糊紙店的 傳與承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新興糊紙店
走過充滿庶民生活感的四維市場,尋見「新興糊紙厝」的招牌時, 彷彿在熱鬧的人世中,發現一種安靜的存在。 紅事和白事, 走一路人生,悲喜交參; 祭壇與靈厝, 只一份誠心,神鬼歡喜。
文化觀點
05
新興糊紙店 祖傳至今 100 多餘年,師承自「茂興齋」紙紮老店,始終堅持手工古法製作。精心考 究的作品,體現出對人靈世界的誠心尊重與傳統工藝之美好意境。目前新興糊紙店 成員為第三代張徐沛(新北市傳統藝術糊紙藝師)、張陳阿 欵(協助製作紙紮數十 年),以及第四代張宛瑩(開發傳統紙紮的各種 DIY 相關知識課程)、張徐展(當代 藝術家與動畫導演)一家四人,他們在維持傳統技藝中不斷走出創新之路,2016 年並 成功將傳統紙紮工藝送至法國巴黎「第 16 屆巴黎工藝設計師週(D'Day)」展出。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hsinhsinjosspaper/
西元1895年,那已是距今120年前,那時的 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成骨架做為胎幹,再以紙為體膚、加上裝飾,糊紙 厝、花燈、水燈、紙人形……等都屬於紙紮作品。
孩子由產婆接生後,強健地活下來了,跟
2013年,新莊「新興糊紙店」負責人張徐
著父母學習如何生活,繼承家業是理所當然的
沛,獲得新北市傳統藝術糊紙藝師的殊榮,距
事,各自士農工商,各自求神拜佛。走過人生一
他的祖父張根乞創立祖號「茂興齋」,已逾120
路,待兩眼一閉雙腳一蹬,生老病死,從來無人
年,足足兩甲子。第一代張根乞手藝靈巧,18歲
可逃得過。親人不捨,心繫亡者死後的生活,想
已是「抓高尺」的(糊紙業裡的總技師),「茂
做「厝」讓亡者住,做金童玉女為亡者引路兼做
興齋」生意興旺,在地方上頗具盛名。張徐沛
「使用人」,希望亡者能舒舒服服,一切都得靠
說:「我祖父90多歲時走到臺北橋北門,忘了怎
糊紙師傅的一雙巧手。
麼回家,一路上都有人跟他打招呼,結果是人家
年近七旬的張徐沛說:「祖父曾跟我說:
騎三輪車把他載回來的。」
『做這行要認真做,這是良心事業!』」巧手之
「以前很尊重有學問或是有技術的人!」他
外,還得有一份誠心。因為人情,才刻畫出習俗
回憶當年,臺北市的地方代表仕紳大約十人,其
的文化深度。
聚會被稱為「千歲會」(參與者都是高齡老翁),
1895年,張根乞創立了「茂興齋」,傳藝於子; 2016年,第三代張徐沛和第四代張宛瑩、張徐展帶 著家傳手藝,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工藝設計師週,他 們努力地想保留,「新興糊紙店」中的技藝與記憶。
張根乞便是其中一人,當時的總統蔣介石還指派 將軍何應欽參加「千歲會」,以表重視。很難想 像一位糊紙師傅受到如此敬重,當時,「糊紙」 與生活息息相關,祭神慶典的紅事,送終安魂的 白事,都需要學有專精的糊紙師傅才能成事。
從「茂興齋」到「新興糊紙店」
樹大分枝,張徐沛決定自立門戶,原「茂興 齋」老店由兄長張秋山繼續主持。但為何選擇在
06
糊紙,也稱紙紮,是日常生活及民俗祭典中
新莊成立「新興糊紙店」呢?他答說:「太太的娘
常見的紙工藝,「紮」是指以木、竹等條形材料紮
家在公西,那邊親戚比較多,有事時能夠互相幫
忙。有個小舅子住在新莊,一直鼓吹我來住這邊,
說來,這是為人們服務「神」與「鬼」的行
有伴可以互相照顧,那個時候兄弟姊妹之間比較
業。建立醮壇就是服務神。張宛瑩說:「就像現
親一點,這個房子剛開始他也幫忙投資……。」在
在的婚禮布置。」一語解惑!「那些布景是一件
成家立業的路上互相扶持,情和義,值千金。
件手工製作,逐年累積起來,不可能短時間做得 出來。」整個醮壇所需的場景,從龍柱到桌子,
至於「新興」的名號,「最重要是那個
是為神的熱鬧祭典搭設出的華麗舞臺。
『興』字,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的行號都有一個 『興』字,比如以前萬華有『來興』、『合
這些「舞臺道具」體積大且品項繁多,需要
興』,老家是『茂興』。」他說:「為了跟老家
有能存放的地方,沒有倉庫,這些醮壇道具遂開
『茂興』區別,以免接案子時造成困擾,加上這
始了流浪之路,從張徐沛的大嫂家,流浪到小舅
裡是『新莊』,就決定叫『新興』了!」
子家,然後流浪到大舅子家,最後卻因不知房子 另有他用而來不及將其遷出,「之前做的全毀掉
神鬼事業 糊紙業的興衰 許多人想到糊紙,便聯想到喪事,事實上,糊紙 藝品能遠溯至兩千年前的漢朝,傳入臺灣已有兩、 三百年歷史,常用在廟會(如龍頭及舞龍舞獅)、普 渡(如王船)、燒化給亡者(如金童玉女、靈厝)。 想要成就一項糊紙藝品,必須要紮竹、剪紙、彩 繪、泥塑等複合式的技藝相乘堆疊才能成就。
了!」張徐沛的語氣仍有深深的惋惜。他憶起還有 一座屏風,寄放臺北松江路保霞宮已三、四十年, 因上一代是世交,口說為憑人言為信,並沒有訂下 契約,當初的管理人今已亡故,這件事情也很難 釐得清楚了。全依古法手工製作,成本高昂,如今 的醮壇,精緻的糊紙作品大多已由布景取代了。 而普渡祭壇和糊靈厝就是服務鬼。張徐沛 說:「從前很重視靈厝,那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
以前從事紙紮工藝地 位很高。照片為第一 代創辦人張根乞(前 排右3)受邀參與千歲 會(地方士紳聚會) 時之合影。
07
2
1.2014「自卑的蝙蝠一張徐展首次個展」 《紙人展─ 靈靈壹》 場景裝置。2.高雄 1
長輩,是倫理孝心的表現。現在人比較忙了,都
駁二特區下地獄展覽。
進步的時代中 我們在失去什麼?
交給禮儀公司做了。」還說若工作多,糊紙師傅 還要「出庄」離店去喪家工作,喪家非常禮遇這
「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金」,依
些來「出差」的師傅,一天常招待五、六餐,只
據民間說法,紙紮品在材質上與神靈最相近,
希望師傅把靈厝做好,而大戶人家的喪禮更是辦
易於讓神靈辨認憑依。張徐沛說:「神像最好是
得盛大講究,以免失了面子。
用『脫胎』的,像北投慈航寺的護法神像就是用 『脫胎』的!」「紙脫胎」是一種紙藝技法,在
七月普渡是遊魂們的年度大宴,紙糊的「沐
實心的神像胎體外,利用紙張遇水(糨糊)後可
浴亭」讓遊魂們洗澡打扮準備赴宴,還分有男堂
形塑的特性,使溼紙隨實心胎體形狀加以模造,
女室;「同歸所」是遊魂們休息停留之處,像交
完成塑形後移除胎體,再加上綢緞為衣,運用彩
誼廳;「翰林所」是秀才以上的官員遊魂的專屬
繪及手工完成神像整體。
包廂,學士和一般民眾是分開的,「唯有讀書 高」的人間價值,死後也依樣遵守。這些設計現 在聽來也許已不合時宜,卻令人感到一種濃濃的 溫暖人情。
大型法會中,除了廟中坐鎮的主要神靈,還 邀請許多其他神靈共同參與盛會,這時便需要這 種「紙脫胎」塑出的各式神像,好邀請諸神下凡 憑依在紙塑神像上,場面愈大,參與神靈愈多,
08
時代在改變,如今住家空間小了,祭拜儀式
所需的神像也就愈多。等到法會結束,請諸神回
簡化了,人與人間的距離也遠了,為了環保,焚
天,這些紙塑神像即可燒化,便於燒化也是其
燒也減少了,當人心漸漸遠離了神鬼,服務神鬼
優點。「因為『燒化』被視為傳遞訊息的溝通方
的行業也難免蕭條了。
式,因此紙也最接近神靈。」張宛瑩說。
2
1
3
1.第三代老師傅張徐沛和年輕的第四代女藝師張宛瑩專注的合力畫龍旗。2.3.糊紙師傅除了需要一雙靈巧手藝進行紮紙外,也要具備細膩的 繪功。圖為彩繪上色後的「獅神獸旗幟」及「三國人物周倉、關公、關平燈籠」。
張徐沛感慨地說:「以前的絲綢很柔軟很 細緻,可以捏出各種形狀,神像的手部動作變
作品的細膩技法,在量產求利的時代,一項一項 地,漸漸失傳了。
化都做得出來,可是現在的綢布做不到,沒有以 前那種材料了。」他回想起童年,自己的父親做
父之傳 民藝
靈厝,伯伯畫布景,叔叔做人偶,各有分工,也 各自發展專業,比如叔叔便會研究如何使人偶的
糊紙行業式微,張徐沛本來打算就此退休,
姿態更生動。但如今不見當年的紙,不見當年的
一雙兒女卻認為家中這門技藝難得,應該要保留
綢,縱使他還想著重現當年的細膩工藝,卻缺乏
傳承下來,兩個從小在靈厝紙人之間長大的孩
適當的材料。
子,成為了接班的第四代,女兒張宛瑩負責傳統 紙藝的推展;兒子張徐展則將紙紮融合在自己的
他拿出自己使用多年的剪刀說:「做剪刀的 材料要硬又韌,現在已經找不到這種材料了。」 原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資源開發的層面看似增 加,有些材料卻默默地消失了,可能是原料用
動畫創作中,在自己的藝術創作裡訴說家族的故 事。紙紮的手藝分工細,做靈厝、人偶、走獸、 彩繪上色……「手路要能全學下很難!」去年決 定「接掌家業」的張宛瑩說。
盡,也可能是因為製造那些材料的技法失傳了。 問張宛瑩何時下定決心?她回答:「我們其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從糊紙工藝
實討論了許多年,但都覺得(賺的)錢不夠,無
去觀察,才發現失傳的民藝技法,可能遠超過我
法餵飽肚子,一直到去年,覺得反正哪時候回來
們的想像。那種「用心做一個東西,研究它,花
學都會遇到錢不夠的問題,那不如早點回來試試
時間累積觀察經驗」的職人態度,用於小量客製
看吧!」
09
伯都在做這個行業,也不會覺得這個行業有多稀 奇,長大後在外面走過一圈,發現其實這個行業 真的很特別,而且即將面臨失傳,陸續聽到叔叔 伯伯們的店也一間一間地收起來了。去年到法國 後,更深刻感受到傳統工藝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更加深想保留、傳承這門工藝文化的念頭。」 「劈竹子」只是基本功,光是把竹片劈成大 1
小適當的竹條,即曾有學生來體驗卻弄傷了手, 張徐沛說:「這看似簡單,但必須觀察材料,順 著竹子的生長方向去劈,保持專注,隨時可能要 改變方向和力道,這一切都要靠經驗。」劈完竹 子後,紙要怎麼剪?剪什麼圖案?用途是什麼? 上面畫什麼?有什麼意義?怎麼設計?很多現在 已經看不到的材料,該用什麼去替代製作?…… 迎接張宛瑩的是一連串的問題。
2 新興糊紙店第三代張徐沛、張陳阿欵,至今仍堅持手工古法承 傳紙紮工藝。
問她是否會擔心學不完?,她笑說:「會! 但最困難的不是『不容易學』,而是找不到相關 的製作材料!但我們不希望讓它消失,這部分要 慢慢找回來,或者用其他方式替代。」另一個困 難點,是需釐清父親口中所說的材料為何,因許 多名稱都是師傅的「行話」,溝通到後來,她常
嬌滴滴的女兒回來接班,父親張徐沛擔心的
常問父親:「彼到底是啥?」
是:「生活是否能過下去?」他說:「先顧腹肚 再顧佛祖,而且要創新當然好,但要先把傳統的
子之承 創藝
學會,再由傳統的基礎去創新。」 明知「錢途」未卜,張宛瑩還是決定回家, 跟著父親從糊紙的基本功夫開始學起,若有接案 便一起製作,由做中學;對外規劃推動紙藝工作 坊,讓紙紮從「生活必需品」解套,表現其藝術 層面,藉由工作坊或相關活動,讓這門老技藝和 現代人撞擊出新火花。 4
「一開始紙紮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連睡覺 也被環繞著,從小的生活圈中,就有很多叔叔伯
10
張徐沛說後來懂了父親說過的一句話── 「父不教子」。當女兒變成學徒,他們曾有這樣 的對話:「妳不可以這樣剖,要這樣……」「可 是我剛剛也是這樣剖啊!」聽來令人莞爾。其 實他對女兒是抱著「順她的意思就好」的態度, 他說起父親的教導方式:「他拿一個紙樣給我 看,跟我講方法,讓我自己去剪,結果我剪了兩 天。」過來人深明其理,功夫,是要靠自己摸索 體會才能累積的。
2016年第16屆巴黎工藝設計師週,新興糊紙
所得融合工作坊中,在主題與教法上推陳出新,
店應邀參展,展出靈厝、龍頭和龍頭骨架。在不
未來也計畫在自家糊紙店開設工作坊,凡有新消
同的文化氛圍中,紙紮作品被視為藝術品,張宛
息、新產品都會在「新興糊紙店」臉書粉絲專頁
瑩說,法國人好奇靈厝中哪裡有竹子?看了龍頭
公告,即時與大眾互動。
骨架才瞭解到竹子是怎麼變身在其中;當知道這 帶著濃濃東方味的模型屋最後要燒化,他們驚訝 地問:「這麼精美的工藝品,為什麼要燒掉?」
弟弟張徐展曾在自己的偶動畫「紙人展-房 間」、「自卑的蝙蝠」系列中,以紙紮技藝為基 底,用動畫技術創造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紙紮工藝
是的,當紙紮品不再是祭神送終的民生必
所表現的作品形式,在動畫中褪去傳統華麗外表
需品,它還可以是藝術品!比如從前當作贈禮的
的素樸紙偶們,說著新興糊紙店的故事。不易久
「尪仔龕」,「將精緻的紙偶裝在玻璃龕中當作
存的紙紮,透過動畫形式留下永久的影像並便於
禮物送人,就像日本的和服娃娃。」她說:「紙
傳播。今年他仍在自己的創作計畫中努力,尋找
藝就像木刻,也可以做得很精緻被收藏,沒有灰
著不同的方式講述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思索,以及
暗的感覺!」
印記在生命中的家族技藝與記憶。
和外界合作規劃紙藝相關的工作坊,如2016
傳承,是在變動的時代中,有些部分堅持
年在臺南蕭壠文化園區舉辦的「糖生螞蟻《臺南
不變;是在時光的流逝中,把美好的部分留住。
×蕭壠×糖廠.剪花立體故事集工作坊》,透過
張徐沛還想著重現記憶中的精緻人偶,張宛瑩、
剪紙、糊紙、蓪草包等技法,將插畫家詹昱筑為
張徐展還想著如何讓大家瞭解他倆眼中的紙紮之
臺南糖廠撰寫的繪本故事人物,製作成紙糊小道
美,這是新興糊紙店的日常,卻是令人感動的,
具。張宛瑩如今一邊學著傳統技法,再將學習
傳承正在發生的時刻。
11
永不凋零的 說唱藝術瑰寶
臺語唸歌傳藝師 陳美珠、陳寶貴
文字/江羚瑜 攝影/陳培峯
還記得藝人許效舜、澎恰恰演出的《鐵獅玉玲瓏》嗎? 鮮少人知,實則他們是改編自臺灣唸歌界國寶―― 陳寶貴及陳美珠演出的《錦裙玉玲瓏》。 時至今日, 臺灣唸歌已成碩果僅存的文化瑰寶, 值得萬般珍視。
12 文化觀點
家喻戶曉的《鐵獅玉玲瓏》,以幽默風趣的
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江湖賣藥……皆可透過
表演風格,讓大家重新認識傳統臺灣唸歌,不過
唸歌方式,詮釋充滿古早味的傳統歌謠,其中
他們的真實本尊原型,乃是「臺灣唸歌團」高齡
尤以《錦裙玉玲瓏》更是紅遍大街小巷。有別
八旬的陳寶貴及陳美珠!從小跟著戲班,從臺灣
於相聲,臺灣唸歌的詞句皆為有押韻的四句
頭唱到臺灣尾,堪稱寶島唸歌界碩果僅存的一對
聯,陳寶貴、陳美珠搭檔演出至今,已近50
國寶,至今隨手拈來,依舊可分飾祖孫三代,堪
年,可謂默契十足!那些年大家拿著板凳,來
稱是寶刀未老。
到廣場中央或榕樹下,不用搭戲棚、也無需樂 隊伴奏,即可登臺演出。在沒有電視的年代, 一首接一首勸世意味濃厚的臺灣唸歌,是早期
無心插柳柳成蔭
深受家戶歡迎的休閒娛樂。
不必華麗戲服、無需大量演員,陳寶貴、陳
「聲音都是練出來的,一開始從女聲(如小
美珠這對臺灣唸歌界的國寶,出生於民國初年,
旦)開始,隨著登臺的角色愈趨多元,進而學習
從未接受過正式教育。陳寶貴指出,原本哥哥建
男聲,像包公、小生、皇帝、天公……等,都要
議去學理髮,後因戲班臨時缺人而軋上一角,對
挑戰。」陳寶貴指出,為了練嗓子,每天吃完早
歌唱有天分的她,從此和唸歌結下不解之緣。陳
餐就到海邊練習發聲,在空曠的沿岸自我訓練,
美珠則表示,自己喜歡唱歌,隨著父親四處走
因此不管演出時間長短,只要缺任何角色,她都
唱,12歲被發現有天分後,便每日上午五點至廣
能隨時補位,也練就一人分飾多角的頂尖功夫。
州街、萬大路等處拜師練唱,那時共五位學生, 大家一起練一段調子,隔天再換另一段調子,大 約練了兩年多,20多歲起就展開走唱生涯。
逍遙唸歌的走唱人生
兩人唸歌的劇本,包括《包公》、《周成過
正所謂「戲如人生」,她們在各地演出的
臺灣》、《大明節孝》、《石平貴王寶釧》……
日子就像浮萍,十天在淡水、半個月在基隆,
等,皆倒背如流,無論是詩詞歌賦,或中國的
哪裡有邀約就往哪兒登臺,陳寶貴與陳美珠的青
臺灣唸歌團 團長葉文生 創團團長葉文生是兩位唸歌界國寶陳寶貴、陳美珠的學生,於2009年成立臺灣唸歌團,不遺 餘力推動唸歌文化,除與各地藝文團體合作交流,更將唸歌文化推向國際,也積極落實教育 扎根,期盼延續鄉土文化薪火,傳承發揚臺灣唸歌的藝術價值。 FB:https://www.facebook.com/TaiUanLiamKuaBsk2/ 網址:http://www.liam7kua.tw/
13
如今已不再發行的早期歌仔冊(右1),現已為稀少存本,而距 今已有50年的手抄本(左1、2),是老前輩留存的傳承,在時代 流失下顯得彌足珍貴,皆是待好好守護的國寶。
春歲月,便在忙碌的演出中,渡過人生最燦爛的
仔細研究臺灣唸歌的劇本,便不難發現內容
時光。不管今天要演出哪一套劇本,即便高達十
多為講求忠孝節義、誠正信實、待人處事……等
個角色,僅需其中一人皆可轉換自如,至於不同
人生道理,具有百般勸世的教育功能,而陳寶貴
的角色,其表演的手勢和聲調也大相逕庭。陳寶
和陳美珠就像活字典,不管哪一套劇本、哪一個
貴強調,唸歌只要化淡妝即可上臺,若不是現場
角色,只要一開嗓皆「出口成章」!歸功於年少
演出,觀眾幾乎難以相信,一人竟能演繹如此多
時期,跟著老前輩「歌仔冊」邊唱邊記的紮實訓
變的聲音表情!加上月琴等樂器,說、學、逗、
練,如今這番好功夫,在當今年輕一輩幾乎找不
唱……皆難不倒這對才女搭檔。
到了,唸歌文化面臨的人才斷層與存亡危機,已
有別於傳統歌仔戲的大陣仗,臺灣唸歌
迫在眉睫。
屬於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以小而美的精緻團 隊,展現自彈自唱的才華,原汁原味詮釋唸歌
傳承之路大不易
文化之美。在觀眾的眼前,沒有華服與排場,
14
卻集結十八般武藝於一身,帶給觀眾連連驚
臺灣唸歌亟需傳承,才能使珍貴的文化資產
喜。而平時除了在戲院演出,唸歌團為了生活
留給下一代。然而唸歌並非一項產品,不是學會
也得「江湖賣藥」,才能維持生計。例如在寺
技術、行銷、通路便能成功複製的商業模式,加
廟、醫院前面演出,賣藥的臺詞皆為即興發
上表演藝術常被視為難以維生,就連陳寶貴、陳
想,有時遇到黑道來找碴,或員警前來取締,
美珠的子女本身,都毫無興趣學習。這般困境使
她們也往往得上演捉迷藏的趣味情景。不過,
唸歌的傳承,顯得更為不易,如何讓年輕人喜愛
隨著電視發明之後,唸歌團演出機會也隨之減
唸歌、學習唸歌?儼然是她倆必經的關卡。而此
少,漸趨沒落。
處也有個耐人尋味、值得深究的問題,亦即家喻
戶曉的《鐵獅玉玲瓏》,即是根據臺灣唸歌改編
人嘆為觀止,更厲害的是自彈自唱、以天涯海角
而來,原先應可藉由藝人的影響力,將其文化資
為家,擅長從大自然與生活周邊尋找靈感,實非
產發揚光大,有機會成為傳承典範,為何只能做
常人所能及。
為茶餘飯後的娛樂? 對陳寶貴、陳美珠而言,「只要有人願意 臺灣唸歌團團長葉文生表示,臺灣唸歌被
聽,就去哪兒演,過去是為了生活拚經濟,現
綜藝節目過度包裝,為了娛樂觀眾,選擇誇張
在就純屬分享這份熱愛了。」現在葉文生衷心期
而醜化的扮相、譁眾取寵的表演方式,無法傳
盼,透過影像紀錄將陳寶貴、陳美珠的唸歌精華
遞唸歌的草根精神。她們更語重心長地表示,
保留下來,並收集過去在電臺中,廣受聽眾朋友
「模仿我們、把咱的名字顛倒念,妝還化成那
喜愛的各式唸歌節目,將這些鳳毛麟角的演出片
樣……我們有這麼醜嗎?」言談中道盡了少有
段,經由系統化妥善保存,期待為後輩留下可茲
人知的萬般無奈。葉文生強調,陳寶貴、陳美
懷念且可能學習的地方。
珠已高齡八旬,晚年生活清苦,面對人才斷層 的危機,有時甚至相當難過地認為,「只好把 這一身絕技帶進棺材裡了!」言談之中,透露 了百般擔憂與不捨。
猶如永不凋零的說唱藝術瑰寶,陳寶貴、陳 美珠投入畢生最精華的歲月,為臺灣唸歌寫下最 不平凡的歷史。
為了保留這份僅有的臺灣傳統表演藝術,葉 文生四處奔走,長期向文化部、企業尋求支持, 且努力轉向人才培育之路,期盼從小培養有興趣 的新生代。如小學生可塑性高、學習力強,日後 發展無可限量,「然而此舉不但要吸引孩子們興 趣,更需家長的認同及校方支持!種種因素相輔 相成,是幼苗薪傳能否成功的關鍵。」
保留影像聲音 傳承全記錄 面對漫長且辛苦的傳承之路,長年為唸歌 文化默默付出的葉文生,卻一點兒都沒有打退堂 鼓的念頭,「陳寶貴和陳美珠老師,就像咱的家 人,我們衷心期盼,找到真正關心且支持唸歌的 文化人。」早年臺灣還沒出現電視時,唸歌都透 過電臺四處放送,許多聽眾在看不到影像的收音 機裡,聽見陳寶貴、陳美珠從嬰兒演到老人家, 大多瞠目結舌!她們精采的口技就像變魔術,令
手持大廣弦樂器的樂師。(大廣弦,又稱大管弦,是 歌仔說唱最主要的胡琴類伴奏樂器)
15
文字/楊月霞 攝影/陳培峯
從琉璃工坊第一代藝術工作者, 到個人品牌「琉璃藏」, 羅得華無畏 1200 度的熾烈高溫,在不斷流動的狀態中, 任藝縱情,新創琉璃之道,回歸純粹的生命本質。
以火澄淨的 靈魂通透 琉璃藝術家 羅得華
16 專題聚焦鏡
穿好特製防護衣,裸著左臂掌控鐵桿,羅得華專注凝神於 高達1200度的液態琉璃,絲毫不受炙烈高溫影響,反覆將其進 爐熔燒,吹製塑形。少則20分、多則2小時,這裡是他位居三 芝北新莊的工作室,時間彷彿凝結於此,唯一流動的,是璀璨 晶瑩的滾燙初心。 與琉璃藝術相伴至今28個年頭,羅得華從加入淡水「琉 璃工坊」吹製原料部門,到升為襄理、代表團隊赴美進修,最 後乃至悟出獨門琉璃心法,創立個人品牌「琉璃藏」,一路走 來,他都在感知自然和藝術的吐納,追求靈魂上的淨好無瑕。
驚豔琉璃工坊 燒傷中無師自通
「光燦流動」,具中式水墨風格的琉璃藝 品,蘊含羅得華多年悟出的獨門心法。
求學時期在美工科主修版畫,羅得華早慧的藝術天分, 已在無數繪畫獎項中見出端倪。畢業後不願與同儕至印刷廠工 作,他因緣際會進入電視臺,幫忙繪製廣告插畫,隨後發現這 也不是他想要的,「對我而言,AD產業美麗卻不真實,我渴 望用雙手創造出真正實感的作品,因此毅然離開了廣告界。」 正逢生命重大轉捩點,當時26歲的他偶然見到淡水「琉璃工 坊」徵人啟事,決定抱持觀望心情前去面試。 沒想到推門而入時,整排光燦流動、七彩奪目的琉璃藝 品,可謂勾魂攝魄的震撼了他!「全身起雞皮疙瘩,當下就認 定這輩子要做琉璃。」羅得華成為「琉璃工坊」第一代藝術工 作者,在原料部門展開前無古人的自學之路。 精通熱力學、釉藥學、材料學,羅得華鑽研化學到科學的 藝術相關書籍,用無數圖表和大量筆記,書寫對琉璃藝術的無 限熱愛。每日先依比例步驟製作好配方,再嘗試脫蠟鑄造。成
羅得華 1964 年出生於新北市萬里,協和工商美工科畢,「琉璃工坊」第一代藝術工作 者,1994 年代表團隊至西雅圖 Pilchuck Glass School 進修。1996 年成立「琉璃 藏」工作室,曾參展於總統府藝廊、行政院藝廊、臺北美國文化中心等地,並 經營自有品牌。
17
1
4
1.2.離開火爐後,僅有短短十餘秒可供 調整塑形。3.以鐵桿裹起液態琉璃,需 迅速進行旋轉吹製。4.收集熔燒後剩餘 2
3
的液態琉璃,降溫後回收使用。
長於貧苦礦工家庭的他,從小看遍人生無常,不
執起頗受收藏家喜愛的《曜變》系列,羅得
怕實驗失敗,就連初次學習熔製液態琉璃、常遭
華表示,早在漢代就有琉璃一詞,用以指稱高純
火吻也一樣。「年輕時剛摸索,有回不小心將滾
度石英組成的礦物原料。經由高溫熔燒,這些有
燙的原料滴到後脖頸,那瞬間竟完全沒有痛感!
機物質能化育為無結晶的流體,隨著鈣、矽、鈉
因為破千的高溫,皮膚已直接燒焦了……若是那
等不同分子變化,呈現各種藝術形態,即是我們
種燙一半起水泡,可就真會痛到求死不能。」燒
所知的琉璃。除了拉絲、澆注、熱塑、鑲嵌、拋
燙傷口遍布全身,卻從不曾灼壞捲土重來的意
光等,「吹製」是其中一項困難度極高的創作技
志,羅得華總在失敗而爆裂四射的琉璃碎片中,
法,而羅得華卻能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造化出
一次次赴湯蹈火、嘗試改良,不僅尋到再次挑戰
件件爐火純青之作。
的實驗勇氣,最終贏取得之不易的成功。 親身示範吹製法,羅得華迅速抓好原料配 方,開始熔製液態琉璃。只見點點星芒在鐵桿
深諳吹製工法 分秒間形塑永恆
上閃爍,逐漸晶亮呈半透明狀,將其不斷送入熔 爐、吹製塑形、層層沾附新的材料,羅得華行雲
「無論在何種環境,琉璃永遠都是液態的。 像這樣已成形、光線可穿透的琉璃藝品,其實本 質依然在流動,只是我們肉眼見不到。所以我常 比喻琉璃像女人,不可捉摸又深邃迷人!」
18
流水的動作,充滿俐落美感。 「液態琉璃從高溫送出後,只有短短數十秒 可發揮創造,因此必須重複此流程,讓它維持在
高溫可塑環境。我會由它吹製後的變化,決定它
從小住在萬里和基隆,後遷至現今的北新
可成為什麼藝品,但直到成形前這過程都不能停
莊,平時舉目四顧常為雲霧所環抱,「山、海、
下,因此非常考驗體能及肺活量。」形容起初很
雲」遂成了羅得華創作中的基本三元素。山影疊
不習慣左右手同時開工,還需不斷旋轉鐵桿、以
翠、浪花翻濤、雲海流動,大千世界化為各式渾
離心力讓琉璃呈現柔軟狀態,再於幾秒內辨別有
然天成的波紋,在琉璃通透間蒼勁舒展,光線折
無雜質、用剪刀小心剪除……。如今的羅得華總
射下蘊藏神祕瑰麗,令人再三品味。
能在每個瞬息萬變的當刻,當機立斷且縝密完成 每個細節,甚至能在隔熱防護下親手捏塑作品, 令人嘆為觀止。
「琉璃不是一個材質,而是一種狀態。唯 有這樣不斷流動著,才會達到自由和快樂,宇宙 如此,人亦同。」從1996年和藝術家朋友開設聯 展,到受邀至日本、中國等地巡迴展出系列作,
領悟琉璃美學 光影下深藏大義
在臺灣舉辦過「山雲行」、「火竟界」、「如我 隨行」等生活琉璃個展,羅得華同時也兼擅大型
1994年代表「琉璃工坊」團隊至西雅圖
景觀創作,在上海、桃園、蘆洲都有他的足跡。
Pilchuck Glass School進修,當時的羅得華親身體
堅持不使用機具量產,而是一件件精心琢磨吹
驗了歐美當代藝術的視覺衝擊,同時自我反思東
製、保有突變空間的可能。
方文化在創作上的本質體現。為了不再複製與國 外相仿的琉璃美學,同時讓看似高不可攀的藝品 能更走入生活,羅得華自1996年成立「琉璃藏」 工作室。他說「藏」有兩層含義,其一指收藏內 斂,其二則是佛經上的解說,象徵無限寬廣的宇 宙,而「琉璃藏」對他而言,就是盡情探索琉璃 世界的有趣現象。
羅得華笑說,琉璃藝術是他「把自己投入進 行探索」的過程,無論是發究礦物原理,甚至是 認識自我本身,這些價值都無可取代,成果亦獨 一無二。他形容自己隨心所欲創作,對未來不做 太多規劃,或許是這般毫無雜念,讓羅得華方能 任藝縱情,和琉璃一般純粹通透,達到盡藏大千 的境界。
時序來到1997年,羅得華開始研究琉璃耐熱 度和光澤呈現,由色彩繽紛的西式樣貌轉為中式 水墨風格,不斷吹製出自創的各式器皿、茶具和 特色酒器。 他指出,藝術是從敏銳的心與眼出發,感 知生活周遭的四時流轉、光影變幻,從中自然 化育出創作靈感,而琉璃和雙手是具象化的重要 媒介。正因它無定性的絕對性質,能隨意展現時 而光滑柔美、時而粗曠厚重的氛圍,呼應個人當 下內心及情感狀態,更能決定華麗細緻或質樸簡 單,富含創造者對生命的真實領悟,所以這輩子 可謂都獻給了琉璃。
各式釉料和硼砂等,是增添自然色彩的助手。
19
一段花藝的探索與追尋 植物藝術創作者 廖浩哲
文字/林怡慧 圖片提供/廖浩哲 攝影/PJ Wang
「如果一輩子要選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做,那就是花藝了。」 青春正盛的年紀,廖浩哲已確認這輩子要走的路, 從花藝、植物創作,到探索人與自然的連結, 他以創作者的眼光,看向全世界,不回頭,也無退路。
20 專題聚焦鏡
從小在臺中東勢的鄉野田間穿梭玩耍,身在大自然的場域 中,對於何時喜歡上花草植物,廖浩哲已不復記憶。但他永遠記 得,為了提振921大地震後,家中的低迷氛圍,他第一次到鎮上 的花店買花,也因此一頭栽進花藝之路,那年,他小學三年級。
只是去做想做的事情 「每個週末,我都去花店幫忙,如果家人沒空帶我去,我 就自己走上半個小時去花店。」廖浩哲對花藝的熱愛並非一時 興起,在承受龐大升學壓力的國、高中時期,週末只要抓到空 檔還是往花店跑。他跟著經營花店的夫妻,學習如何修剪花草
廖浩哲 1991 年出生臺中東勢,國立成功大學 都 市 計 畫 學 系 畢 業。1999 年 正 式 接 觸
植物,如何布置大大小小的婚喪喜慶現場,此段時期,他像海
花藝的實務經驗,自此醉心投入花草
綿般積極汲取花藝的基礎及技巧,而這,也是他在花藝路上唯
植物間。大學三年級創立網路花藝品
一的專業學習。
邀國際知名雜誌 Kinfolk 在臺舉辦的展
牌「L&F Floral Design」,退伍那年受 覽,開啟花藝創作之路。2016 年在臺北
大學三年級,廖浩哲在網路創立「L&F Floral Design」,是 他花藝創業的起始點,「那時其實沒有多想,也沒有規劃一定要 做到什麼程度,只是去做想做的事而已。」因為這個單純的行動
及臺中舉辦個人展覽,持續以花藝師的 角度做為人與植物間的觀察者。 網站 : haojheliao.com
力,廖浩哲為自己向國際開了一扇窗戶,他對花藝的熱情、對植 物的想像,透過網路與世界各領域連結,也讓他一步步朝著植物 花藝創作的道路前進。
作品「The Arrangement II木耳」,創作媒材為樹皮、藤、菜瓜布、瓶刷、布繩、棉繩、塑膠 繩、羽毛。
作品「The Arrangement no.4:似花非花 FLOWer」。
21
2
921大地震形成水漾森林,也開啟廖浩哲的植藝之路,16年後他踏上山行旅程,透過「交換禮物」方式,回應與此地的緣分。
真心投入後所帶來的幸運
文具店,可能也沒有被國際時尚服裝品牌Initial 發現的機會。一切聽起來像是幸運使然,但從廖
2014退伍那年,廖浩哲受邀參加國際知名生 活雜誌Kinfolk來臺的展覽裝置,隔年陸續參與
浩哲投入花藝創作的堅定與熱情來看,我們更相 信這是意念貫徹的結果。
Initial Fashion香港店、上海店的布置陳設,這些 與國際品牌合作的機會,廖浩哲回想起來,好像 是一連串運氣的開展。
「我身邊有許多奇妙的緣分,像是本來想寫 信詢問對方是否有合作機會的品牌,沒想到幾天 後居然主動與我連繫。」這樣的巧合不僅發生在
「當你真心渴望一樣東西,整個宇宙都會聯 合起來幫助你。」保羅.科爾賀在《牧羊少年奇
客戶上,現在設立於臺中市區的工作室,來自香 港的工作夥伴也因著這樣的緣分在一起工作。
幻之旅》書中的名言,真實發生在廖浩哲的創業
22
路上。像是冥冥中注定,如果沒有在承辦空間裝
問廖浩哲擁有什麼特色,讓他得以被這些
置的第一個案子現場留下名片,如果Kinfolk雜
人看見,進而主動邀請接近,他想了一會,才
誌工作人員的男友,沒有進去這間家具店參觀,
徐徐地說,「他們喜歡的,或許是我對花藝的強
廖浩哲的花藝創作不會被發現;如果沒有參與
烈喜愛,這是一種能量,看到的,是對未知的潛
Kinfolk在臺的展覽裝置,第二個案子可能就不是
力。」在創作這條路上,猶豫是能從作品中感覺
出來的,對現年26歲的廖浩哲來說,他的創業之
「我喜歡探討人類與植物的交互關係,以不
路與其說是幸運,倒不如說是他對花藝植物瘋狂
同角度觀看人類如何使用、想像、對待、依附植
投注、義無反顧的意念,撼入人心。
物的行為與對應模式,並將植物、自然及連結的 物件,做為訊息傳達與對個人、生命、社會、環
堅持關注 人與植物的交互關係 「接觸的人愈多、能創作的空間愈多,想做 的事情也不一樣了。」廖浩哲說,相較過去花藝
境提問的媒介。」廖浩哲的創作靈感脈絡,來自 人與自然的觀察,他以花藝師的角度,將人類與 植物的關係歸納整理,並引導人們去感受、反思 這些訊息,而這,將是他持續進行的任務。
之美是收起所有的不完美,表現花草的最佳狀 態,他現在想做的,反而是打破傳統對花藝的框
表達自己 走向國際
架,試圖去除花藝的方法形式,當這一層輪廓退 開,或許想表達的隱含訊息,才能自然延展開來。
「做藝術的案子,有時候是比較辛苦的,」 廖浩哲笑著說,「為了維持工作室的營運,未
於是你會看到,廖浩哲作品所運用的材料, 除了鮮花綠葉,還可能出現枯樹、青苔、蟲蛹、 礦石等任何與植物、自然形式相關的素材,「並 不是什麼素材都能憑空納入作品裡,我以花藝師 的眼光,去看所有的素材,專注在人、植物、生 活所衍生出來材料之間的關係,重新安置組合, 讓作品衍生出更多想像。」也因如此,一般大眾 覺得俗氣,應該隨著消費升級而被淘汰的物件, 或在傳統花藝中理所當然出現的包裝耗材,都可 能成為廖浩哲的創作素材,並以無違和的方式呈 現,展示在作品中。 2016年夏天,廖浩哲開始透過個展,述說人 與植物的故事。第一場個展「Ecstasy歇斯底里狂 喜」在臺北透明公園舉辦,透過將正常植物扭曲、 造形、增色或裝飾等手法不正常化,藉以探討人 類賦予植物期望過程的假設與轉化,進而發現存 在其中──許多人類與自然的理所當然詭譎。第 二場個展,則是2016年底在老家臺中舉辦的「Lily, Lily, Human doing」,廖浩哲與夥伴採集了上萬朵 的百合花藥(花粉),放置在理應避之為恐不及的 純白服裝店中,以獨特的角度觀看及描繪,在市
來應該會發展出兩條路線,一條是個人創作, 另外一條商業合作。」但就算是以營利為主的 花藝工作,廖浩哲仍然堅持要以植物花藝師的 眼光完成每項作品。「當業主提出他的概念需 求、條件限制,我會將這些元素丟回我的創 作概念裡,進而磨合出適合這個場域進行的方 式。」在如此概念下呈現出的作品,或許並不 是世俗眼光那種漂漂亮亮的結果,廖浩哲說, 能遇到一個接受你的理念、瞭解你的想法的客 戶真的很棒,但如果沒有,客戶的限制有時反 而是種激發,換個角度,可能就找到自己也沒 想過的、不同的、新的東西。 問廖浩哲下一步的計畫要怎麼走,他說, 「我想試試將自己的創作推向國際。」沒有設 限地域、領域,只要有合作機會,廖浩哲就願意 走出去。然而向陌生人介紹自己,需要勇氣也需 要表達力,他笑著說,大學時期攻讀都市計畫學 系所學得的組織歸納、理性表達訓練就派上用場 了。在廖浩哲實踐花藝創作的路上,沒有一個過 程是浪費的,就算吃虧跌倒,經驗也將內化為成 長的養分,支持自己完成創作的想望。
場操控下,人類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對應手段。
23
文字/楊月霞 攝影/陳培峯
千片萬縷的竹纖維,在賴進財飛速穿梭的巧手下, 總能於頃刻間變身成一樣古早器具或動物, 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古樸趣致、渾然天成的竹藝品, 滿載著其對往昔記憶的珍愛……。
竹夢踏實 織一把流金歲月 素人竹編藝術家 賴進財
24 專題聚焦鏡
盈盈坐落於臺灣極東之地,貢寮吸取了山海精華,猶如造 物主珍藏的藍寶石,以陽光與豐美海岸滋養呵護。在工業社會 蓬勃發展前,此地居民多就地取材,使用貢寮山區的竹子製作 生活器物,以古人智慧傳習竹編文化。有「阿財師」稱號的竹 編藝術家賴進財,玩轉此項技藝已70餘年,身在如今科技發達 的數位時代,他幾秒間便能做出毛蟹籠、置物匣、米篩等竹編 品,儼然是碩果僅存的國寶級人物。 賴進財早自12歲時即接觸竹編,學習製作各式家私用具販 售,幫忙分擔家務。當時中南部對竹製魚簍的需求非常大,年紀 尚輕的阿財師除了「加班」,甚至被聘請到花蓮與臺東的漁港常 駐,往來繁榮可說盛況空前。民國60至70年間,塑膠、電器用品 開始普及,竹編產業轉而瓦解沒落,指著滿桌精緻的竹編藝品, 阿財師一一細數,「竹床、竹椅、竹搖籃、竹畚箕、包頭鞋…… 可惜現在沒什麼人用這些竹製品,要做起來也很費時,所以我眼 下都做10:1等比例的袖珍版,你所想到的,我幾乎都能做!」
福隆港蒐竹藝 百變再創新 動作熟練明快的扭轉、彎折,阿財師表示,竹編藝術與 傳統編織技法很相似,力求不使用黏著劑,而是用手工繁複的 編排技巧、組合或織就出想要的樣子,也有些像織布或編髮概 念。早年不僅是日常用品,貢寮孩童們手中的玩具,也都是各 種竹編童玩,為了囝仔們喜歡,阿財師持續自學摸索和獨立研 究,又打造出十二生肖、傳統節慶吉祥物、各種可愛動物如企 鵝、長頸鹿等,可謂再複雜都難不倒他。指著組裝多個部件而 成的竹編龍蝦,賴進財說像這類高難度作品,起初做不出時都 會苦思很久,但他會花所有可能辦法去嘗試,最後也總能成功 突破,極有成就感。 賴進財(阿財師)
早期阿財師上山砍原生竹子,削成薄竹片後讓它浸水放
出生於宜蘭,國寶級竹編藝術達人。自
軟,就是最在地的自然生產材料,不做多餘的環境破壞,同時
學古早傳統竹編技藝,曾任職於貢寮國
反過頭維護、回饋家鄉,實踐貢寮人的精神。後來他受邀到貢
中、貢寮國小、吉林國小、澳底社教班
寮中小學、吉林國小、澳底社教班等,教孩子們做竹編,為了 讓大家學習時不易受傷,準備原料的工序也不致麻煩,便開始
等竹編社團,作品亦曾受邀至福容大飯 店、嶺古道芒花祭、蓮花節、各鄉鎮農 業推廣會等現場表演展出。
25
1
3
2
4
1.精緻的竹扇,由好幾塊部件組合而成。2.賴進財(阿財師)以生動意象呈現被魚簍捉住的青蛙。3.早期先民常穿的包頭鞋,竹編呈現非 常精緻。4.環保的尼龍塑膠繩,也是賴進財(阿財師)愛用的材料。
撿綑報紙的尼龍塑膠繩做原料。此舉不但資源回
衷把這些題材做出來,不但是喚起過去美好的回
收再利用,也利用捆繩五彩繽紛的色彩,轉換為
憶,也讓他沉醉民風純樸的古早生活。
更多元吸睛的藝術品,「這種綑繩還有個好處, 就是不像傳統竹條容易脆裂和折斷,我們能發揮 的想像和創作呈現就更多了。」
26
承襲古早智慧 防水又除霉
由於向他學習的孩子們,大多是在校成績
桌面上,兩種型態各異的竹扇子,吸引了我
低落的好動學生,阿財師非常疼惜地說,「我童
們目光。賴進財拾起兩者講解,搧風和搧人的竹
年也不愛讀書,沒想到剛開始學做竹編,一接觸
扇因用途不同,質料與結構的選擇也會不一樣。
就非常喜歡。這輩子我只做好這件事,但感覺很
如前者是要助搧爐火,扇面就會採生硬材質的堅
值得、金歡喜,也是在為以前艱苦打拚的路程,
固竹面,禁得起施力搖動;後者則是要讓人輕鬆
留下很有意義的歷史見證。」拿起生動的竹製
搧涼,因此選用的竹條非常柔軟輕薄,即使拿
白鷺鷥,他說往昔鄉下常見的動物,包括青蛙、
它搧風一小時,手也不見得會痠。只要完成後在
蝦蟹、蟲魚、山鹿等,現今幾乎看不到了,他樂
接縫處塗一些透明漆、亮光漆、簡易黏著劑等,
不靠太多外力加工,這些扇子也能有防水功能,
時較長的竹編品,才會自己保存。只要這項傳
即便頻繁使用也不易發霉。而這些都是古人設計
統技藝能夠不失傳,有人想持續做下去,咱都
上,非常貼心的製作細節,他完整不漏的複製薪
願意指導分享。」
傳下來,全是出於對傳統的愛惜和珍愛。 對賴進財而言,他鍾情的是編織過程,也 談及薪傳,阿財師共生了7個小孩,但沒有
是留戀往昔美好的一種方式,「常聽人對我
一位對竹編有興趣。曾經試著教孩子們,女兒卻
說,這學了又賣不出去,我多少會感到自己生
因編不出來而做到淚流滿面,讓阿財師哭笑不
不逢時,和這個時代已格格不入!但我卻還是
得!對此抱持開明態度的他,轉為收授幾個有興
想繼續編織下去,用一個個步驟記憶珍貴的從
趣的徒弟,這些人遍布在貢寮、新北一帶,至今
前……。」阿財師感嘆道,年輕時期的他能連
仍時常當做興趣創作。偶爾也會至賴師傅家相
續做十幾個小時,常用竹編器具能做快30個,
聚,討論研究一些新的竹編製品,共同用創意回
現在年紀大了,編個6到8小時就要休息,也只
味當年,別有番思古之幽情。
能完成零星的作品。
而個性俏皮的阿財師,此時也會出燈謎給
對於竹編這項傳統技藝,賴進財說,他小
眾人猜,「在船上打傘,猜四個字?」每逢大家
時候書念不多、不太識字,所以始終沒有去考街
搜索枯腸、遍猜不著時,他便會得意宣告答案:
頭藝人證照或傳藝師、薪傳師等,但深愛竹編的
「是無天無地啦!」原來早期長輩在斥責晚輩
心不曾改變。未來他只期許能有個小小的路邊攤
時,都會用隱喻的說法,賴進財連古人說話的藝
位,讓他能開心的在公開場合自由創作,不僅使
術,也一併保存了。
過路來往的人們能看到、注意,甚至好奇竹編傳
隨著他年事已高,阿財師體況也不如以往, 有回課後他竟在返家途中心肌梗塞,嚇到一票老 師和學生,從此他們就請「賴教授」別去了, 包了大紅包請他好好休養。然而賴進財對竹編
統技藝,更有機會使後代子孫欣賞喜愛,進而珍 惜這時代的眼淚,由竹藝開始推展漁村文化、竹 編藝術,阿財師相信貢寮不單是觀光勝地,更能 是薈萃人文精神的大海故鄉。
的熱愛還是未曾歇息,他不但受邀至福容大飯店 展出,也獲觀光局與農會青睞,到草嶺古道芒花 祭、蓮花節、農業推廣會等現場表演竹編,各式 廟會或文化活動也有他的身影。民國93年端午 節,阿財師在三重市「萬家福」量販店,製作高 達110公分的大竹粽,成功奪取世界紀錄,也驚 豔了全臺,令人嘖嘖稱奇。
眷戀往昔美好 待後人薪傳 「誰想來學竹編,我都會很樂意教,遇到 別人喜歡作品,我也幾乎全用贈送的,除非耗
27
素雅青花 彩瓷琺華 王素梅的鎏金歲月
文字/廖玉琦 攝影/廖玉琦、陳培峯
從高雅的青花、炫麗的鎏金到幾乎失傳的琺華彩繪, 王素梅融會創新, 使這項古時曾與「唐三彩」齊名的 傳統陶瓷技藝重放異彩, 為臺灣彩繪陶瓷賦予嶄新的詮釋。
28 專題聚焦鏡
鶯歌早年「家家窯火,戶戶製陶」,製陶產業盛極一時,今 日雖然榮景不再,但若踏尋小徑巷內,很可能遇見深藏不露的陶 藝家、陶瓷畫師。尤其是不斷提升工藝技術及創意開發的個人工 作室,更在鶯歌陶瓷藝術創作領域展現無比的生機活力。 七年前,這位素簡長髮、常帶微笑的新鄰居「王奶奶」王素 梅,將陶瓷彩繪工作室搬遷到鶯歌區尋常小巷裡。雖稱年近六十 已經當奶奶,可仍像親切的鄰家阿姨,熱心分享、活力十足。擁 有綠手指的她不僅帶來一片綠意花草,也揭露了一點鶯歌久違的 「硘仔」味。常見貨車載運各種造型花瓶、器皿來來去去,有素 坯也有入過窯還要繼續上色的作品,開放的工作坊,隨處可見白 淨的土坯正放置蔭乾,等待成為匠師筆下立體的畫布。
因繪畫天賦與陶結緣 因為王奶奶低調的個性使然,我們一直以為她是鶯歌常見 的民間陶師,沒想到她手繪功力驚人,入行41年已是首屈一指 的「琺華彩瓷」陶瓷彩繪師,在收藏界頗受歡迎。如前總統李登 輝、江丙坤、饒穎奇等政商名流皆收藏著她的作品。 過往入選臺灣工藝發展協會展覽、天津歷史博物館送的獎 牌、「中華工藝優秀作品獎」等獎狀皆隨意放置工作室中,王奶奶 微笑說:「得獎的時候,家人都好為我高興!」彷彿家人的肯定更 讓她開心。近年因受臺灣精瓷藝術中心負責人林啟明賞識,大力 扶植她的創作,2014年更協助她在北京臺灣館籌辦個展,也是國
王素梅 1959 生於桃園,1999 成立龍霖彩繪工作 室,往後 10 年相繼推出作品,2009「舞 獅」參展「時尚工藝展」,2010 至 2011 以「百花」參展「工藝饗宴」與「花器 工 藝 展 」,2012「 壬 辰 水 龍 寶 瓶 」、 「 雞 鳴 富 貴 」 參 與「 會 說 話 的 工 藝 展」,隔年並於行政院藝廊展出,2014 受邀遠赴北京、天津舉辦「臺灣陶藝家 王素梅琺華彩瓷藝術展」個展、「彩瓷 少帥藝術情-兩岸文化新傳承」聯展, 並以「連年有餘」獲第七屆海峽兩岸 (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銅獎。
29
行西洋陶瓷娃娃代工。小小年紀的她一開始進入 彩繪瓷偶的陶瓷工廠,便不斷揣摩如何把瓷偶娃 娃畫得栩栩如生,如此做中學的用心,為日後工 筆彩繪打下穩固的基礎。 19歲時,她來到另一家窯廠工作,因必須在 一星期內學會獨立完成陶瓷作品,更令她發憤在 繪圖方面精進學習。她回憶道:「那時發現自己 1
2
的基本功不夠,要做功課,我就常常跑美術館、 圖書館看古時候的陶瓷資料,也查看許多圖案的 涵義。」加上工廠實地操作,累積經驗與理論, 便漸漸熟稔青花瓷的繪製。 這時,國內仿古陶瓷外銷成為新興產業,仿 明清彩瓷的窯場在鶯歌四處興起,更培育多位如
3
4
1.2.王奶奶筆韻生動細膩,將動物的神氣表露無遺。3.睽違30年的 鎏金之作,以琺華技藝,為作品帶出瑰麗細緻質地。4.添釉下彩、 鎏金等元素,施以琺華技藝,使作品更為鮮活靈動、層次紛疊。
王奶奶一般優秀的彩繪師。畫工細膩,釉彩豐富 的陳設瓷器銷往世界各地之際,王奶奶輾轉服務 幾家窯廠,更讓她純熟掌握青花瓷、琺華彩、鎏 金等工藝技法,大大豐富她的創作能力,由工廠 的制式彩繪逐步走向自主創作藝術。 單純的王奶奶其實也是時運所致,才會出來
人第一次在此受邀參展,展出60多件琺華彩,引
獨立創業。她說:「我真的沒有野心耶!我這麼
起廣大迴響。她感恩回想:「很幸運遇到這些貴
一個單親媽媽,想說讓人家請,三萬塊可以養兩
人,禮遇我、喜歡我的作品,我是個幸運的人。」
個小孩就好,可是老闆對我頗有微詞。同事跟我 說,你功夫這麼好,老闆為什麼不要?就是畫太
其實,王奶奶一路走來吃過不少苦。她回 憶道:「小時候家境不好,爸爸是礦工,媽媽 挑菜到市場賣,我也是讀夜校,很小就要出來工
慢了!」想想,若自己有工作室自然可以優雅地 慢慢畫,尤其她想走收藏路線,更要照內心要求 的高品質,花水磨工夫精雕細琢。
作。」還好她喜歡畫畫,能在辛苦工讀之餘結合 興趣。「小學老師稱讚我畫的人物比例非常好, 將來可以走美術。我是14歲到了陶瓷廠工作才跟 陶瓷結緣,真的無法想像,又沒有上過陶藝課, 都不知道以後會走這一行。」她笑得開朗:「後 來我都說花瓶是我的情人!」 也是這段歲月,讓王奶奶見證臺灣陶瓷產業 的興衰。1970年代的鶯歌,正逢外銷黃金期,盛
30
細膩巧思 懷古創新 17年前剛開設工作室時,許多成本要負擔, 客源也不穩,她只能直面人生挑戰,專注做好自 己的專業,憑藉多年累積的繪畫功力與對藝術的 敏銳度,工筆精繪之外,更研究調配釉藥、設計 新穎題材。
攤開一張張畫稿,皆富細膩與巧思,也因
嫻熟筆韻下的堅韌知足
一路走來自學不輟,她的創作沒有師承門派的包 袱,反而自由隨心所欲。善於創新的她,筆下所
她正襟危坐,架手穩畫,以嫻熟的筆韻勾
繪除了傳統神獸、人物、花鳥及景觀等圖騰,
描,又耐心地一筆筆層疊填色上彩,片刻,她發自
也別出心裁創作過臺灣特有的臺灣雉圖案。從
內心微笑說:「我是真的喜歡畫畫啊!」可以做喜
莊嚴秀麗的敦煌觀音到氣勢非凡的麒麟龍吟,
歡的工作,將作品賣予有緣人,她相當知足。兒女
題材多元,既承襲古典之美,也融入現代藝術
也繼承她的藝術天分,現在女兒跟她一起畫,讀
創作,及天生獨到的美感。「人家說設計很困
醫技的兒子除了幫忙調校釉色,還會孝順地幫她
難,其實也還好,就是多用心。」她分享作畫
調養身體。她感嘆道:「我不重視財富,我重視的
訣竅:「有人說我畫的動物特別活靈活現,是
是心。把心顧好,簡簡單單的生活最好。」
因為我喜歡觀察。像是創作『富貴喜獅戲球』
因其生命必須堅韌,她一路艱辛也一路坦
系列作品時,腦海想的是小朋友一起玩球的畫
然。小時乖巧分擔家計,兢兢業業,後來失婚
面,將他們搶球時的生動神情套用在喜獅身
肩挑撫養孩子重責,嘗遍酸甜苦辣,瞭解人生況
上,效果意外的好。」
味,卻能心存感激。「我不羨慕好命的人,從小
這也是為什麼她的作品必須親力親為,同 樣的圖樣很少重複,因只有自己才能掌握最佳美 感。「雖然一年產出作品不多,尤其這兩年免疫 系統下降,創作的時間縮短,但我寧願慢,也要 我的作品有高水準的表現!」她堅定地說。其作 品大膽結合鎏金青瓷、鎏金彩瓷等,做出多元創 作,具青花瓷的秀雅,鎏金的華麗與琺華彩的絢
也不埋怨、不氣餒。人生痛過才知道痛,自己苦 過才知道苦!我很感謝老天爺給我這些苦難,看 到別人苦才能感同身受。身邊雖錢也不多,就是 想捐善款幫助別人,讓大家都好過。」當她知道 作品「百花」在2012年中國信託慈善拍賣會上, 由收藏家捐出賣得52萬善款幫助偏鄉兒童時,她 非常歡喜,平日也盡可能捐款幫助弱勢家庭。
爛,並鑽研釉藥進一步突破釉色表現,讓色彩層
人生的轆轤紛紛擾擾不斷旋轉,王奶奶以41
次鋪延、繽紛別緻,使這項與「唐三彩」齊名,
年專注做好陶瓷彩繪,並以善行照亮他人、用藝
卻自清代中期後逐漸失傳的琺華彩傳統陶瓷技藝
術美好世界,勾繪出溫暖的鎏金歲月。
重放光彩。 「有帶金的藝品放在家裡很好。」於是她 為作品添繪金衣,寓意吉祥。每件作品從無到 有,工序繁複講究,需用鉛筆在坯體上打稿、以 粉漿細條勾勒凸起圖案輪廓,再利用自行調配的 色料慢慢彩繪疊色,待施上一層透明釉藥後,以 1300度高溫燒製,而後描繪鎏金其上,經800度 燒製完成,方使鎏金與瓷器完美結合。鎏金琺華 彩瓷的瑰麗堂皇,或青花和鎏金的創意結合,從 成品呈現中,可窺見王奶奶精湛的技藝與追求完 美的堅持。
圖為莊嚴慈祥的觀音手繪鉛筆線稿,由此可窺見王素梅奶奶嫻 熟細膩的繪功。
31
戲院外牆的精采 電影看板畫師 江錦豐
文字/羅麗如 圖片提供/江錦豐、羅麗如
翻開臺灣電影史,有一篇由筆刷、畫框和帆布組成的章節, 其中的主角不是電影明星,而是手繪電影看板的老師傅, 透過一層層的耐心塗抹,他們吸引民眾走進戲院, 也記錄下臺灣電影的黃金時代。
32 專題聚焦鏡
不需要是福爾摩斯,也能看出這是屬於畫家 的車子,車內的顏料痕跡和工具,早已先語言一 步,透露著某種生活模式。此輛車子的主人為江 錦豐,一位有著40年經驗的電影看板畫家,我們 約在雙溪進行採訪,聊電影看板,也聊那段電影 與戲院共生共榮的蓬勃時代。 1970年代,臺灣社會經濟水準提升,大眾對 1
電影的愛好有增無減,而臺灣電影業經過10年轉 型,拍攝技術與數量也大幅提升,同時,戲院外 則須藉由宣傳看板吸引民眾關注。江錦豐便是在 這個時期步入手繪電影看板這一行業,手中的筆 刷,決定了人們對新片的第一印象,也為臺灣電 影史留下珍貴而有趣的紀錄。
睡戲院的學徒人生
2
江錦豐從小喜歡素描,在鉛筆塗塗畫畫間,
1.2.汐止區文化里彩繪與其他彩繪作品。
奠下了構圖基礎。17歲時經由朋友的介紹離開了 老家雙溪,開始跟著師傅駐紮戲院畫電影看板, 先在板橋的新興戲院,再到永和的樂華戲院與永 和大戲院。當時的戲院是一地的娛樂中心,順勢 帶動了周邊的發展,如永和知名的樂華夜市便是
江錦豐 出生新北市雙溪,現居基隆市。1970 年代開始從事手繪看板行業,畫過《007 系列》、 《桂河大橋》、《埃及豔后》、《刺馬》、《猛龍過江》等經典電影宣傳看板,近年則 參與多個社區美化計畫,作品可見於汐止文化里、保安里、八堵車站月臺、九份昇平戲 院、雙溪高中、板橋 435 藝文特區、基隆海洋大學等地,目前為海風畫社一員。
33
緣起於60年代位於永和路、永平路口的樂華戲
影,戲院外牆最少掛兩幅電影看板,一幅是現
院,如今戲院雖然已改建,夜市卻是更具規模。
正放映,一幅則為下期預告。
當時江錦豐雖然身處繁華地段,每天眼裡看
當時一般人從學徒到「出師」,通常得
的、手中畫的又是最新上映的電影、最當紅的明
花上3年4個月時間,但江錦豐只花了兩年便
星,但年輕學徒的生活卻是認分而簡單。白天工
已能獨當一面。離開師傅後,他進入廣告公司
作,晚上就睡在電影院的畫室裡。工作大致可分
工作,除了繪製電影畫板,還畫外銷油畫、招
為幾個步驟:先量尺寸、釘木框、將麵粉袋材質
牌,想起那時騎著腳踏車,將大塊招牌從永和載
的畫布泡軟後撐開釘在框上,再來是打底色、混
往土城的回憶,當中的辛苦自不待言。不過,
料(將精油、桐油、粉狀顏料混合),顏色不脫
已習得一門手藝的江錦豐,卻也因此能在當兵
離黑、白、橘紅、靛、玫瑰紅、檸檬黃等,幾種
時,進入藝工隊畫布景,江錦豐微笑說:「我自
顏色調配下,即能應付各種膚色。
己跑去應徵的。」
一幅完整的電影看板由六到八塊畫板組 成,開始畫前需在海報及看板上畫九宮格,再
筆下近千部電影 關鍵在眼神
將圖案按比例放大描繪,有時也需要調動人 物、片名、資訊,排出適合的畫面。那時每個
退伍後的江錦豐,先是在永和的中信大歌廳
月大概要畫五部電影以上,每換一部新片,只
畫了兩年布景,後至新莊畫電影看板與前往基隆
要在畫布上覆蓋白色顏料便又可重畫,也因此
畫招牌,並曾替《包青天》、《珍珠傳奇》等電
現今可見且留存的圖畫,遠少於放映過的電影
視劇畫過布景。當時的大銀幕由愛情文藝片與武
數目。早期的戲院,一次通常只放映一部電
俠功夫片接續引領風騷,柯俊雄、甄珍、秦漢、
435藝文特區老牆上的彩繪天燈也是江錦豐的作品。
江錦豐受邀繪製九份昇平戲院電影看 板《彩霞滿天》。
34
狄龍都是筆下的熟面孔。江錦豐記得一次深夜到
此外,江錦豐也參與許多社區美化工作,汐
西門町掛看板,還遇到自導自演該部影片的劉家
止文化里、保安里、石門老梅社區、基隆海洋大
昌親自監工。
學……畫蹤遍及新北市甚至全臺。比起許多熱鬧
從當學徒開始,江錦豐畫過近千部電影, 最快3、4天即要畫出一部。「眼神最關鍵」, 他說:「武俠片要有殺氣,文藝片就要有浪漫的 感覺。」不過,更讓江錦豐鍾情的,似乎還是較 後期才開放的西洋片,他隨意舉出畫過的幾幅電 影:《決鬥太平洋》、《賓漢》、《十誡》、 《埃及豔后》、《狂沙十萬里》……部部經典,
的卡通畫風,他的作品則多保有在地特色,如為 八堵車站的月臺鋼梁柱畫上新衣時,在往臺北方 向的梁柱上,即畫了臺北車站、101大樓,第2月 臺是東部幹線,柱子上就有猴硐貓、黃金瀑布、 平溪天燈、太魯閣長春祠等風景,第3月臺往基 隆,圖案則以海洋意象為主,一百多根梁柱皆沒 有重複。
對於歷代的007也是如數家珍,甚至描畫人物方
在這座質樸的山城雙溪,我們也經常在一個
面,也是西方面孔讓他更有成就感,「外國人輪
轉角,就看到他的作品。2016年11月是雙溪高中
廓深、線條立體,只要幾筆就能畫得很像」。
的七十週年校慶,校方更特別邀請正好是最後一
然而,在黃金60、70年代後,臺灣電影業 在80年代迎來挑戰,彩色電視普及、錄影帶興 起,民眾更喜歡坐在家中看小螢幕,許多在60 年代,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在地戲院,只能黯然收
屆初中校友的江錦豐返校,為司令臺後方牆面進 行彩繪,畫中牡丹溪和坪林溪匯聚的風景,指出 雙溪地名的由來,對這間依著溪水而建的學校來 說,別具意義。
起;另一方面,照相印刷及彩色印刷技術發展漸
江錦豐沒有停留在過去,反而持續面對變
趨成熟,手繪電影看板被電腦輸出取代,如今除
化與挑戰,無論是廟宇神像壁畫,還是3D立體
了少數懷舊的戲院,已難看到手繪看板高掛戲院
圖案,都有種兵來將擋的安然自信,持續過著
外牆的情景,當時的師傅不是另謀出路,就是直
應邀全臺走透透的繪畫人生。在工作之外,他
接退休。
畫畫、和朋友一起舉辦畫展、自己開著車去攝 影,也愛唱歌。
城市、小鎮都是我的畫室
憑藉繪畫,他栽培兒女到大學,如今偶爾會 因藝文活動登上新聞版面,但大多數時候,他更
如今透過新聞報導,這段臺灣電影史中的精
是一位至今仍會親自開車接送孩子上學的老爸,
采章節,才開始被大眾記起或瞭解,也讓人為手
以及不嫌麻煩從基隆回雙溪找朋友泡茶的老友。
繪電影看板的沒落而感嘆。然而,江錦豐並沒有
他的為人與人生,就像筆下那些看板與壁畫一
失去揮灑的舞臺,近年九份昇平戲院播放懷舊電
樣,沉靜、親切,又格外精采。
影,江錦豐受邀繪製電影看板,當《彩霞滿天》 的看板一掛起來,上頭的秦漢與林青霞,便將人 們拉回過往時光,也為老戲院找回人文溫度。
35
往返傳藝與劇場的 時代新路 真快樂掌中劇團
文字/楊月霞、編輯部 攝影/陳又維、陳培峯 圖片提供/真快樂掌中劇團
舞臺上, 孟婆薄紗斗篷一揮,幽冥河如綢流動, 光影與動作交替間,故事場景隨之境遷移轉; 演師、樂師、戲偶,走入現代劇場的抽象情境,上演一段傳統新藝, 也為布袋戲在時代轉變下,鋪展出一里新路。
36 記憶時光機
1
1.《孟婆.湯》柯世華演出剪影。 2.2007年赴美國巡迴演出,與康乃狄克 大學偶戲研究所巴特教授合影。
2
不見傳統掌中戲的精緻戲臺,布袋戲演師一改隱身幕後操偶 展技傳統,隨著掌中戲偶與故事情節在前臺搬移遊走,肢體呼吸、 唸白唇形、入戲神情一併完整納入觀眾眼中;女演師身上的斗篷, 帶著以一生淚化湯的孟婆象徵,時而化為浮載人世苦厄的幽冥河, 時隨劇情開展成為情節轉景,虛實手法間,與操偶者、戲偶間串起 隱喻曖昧的舞臺情境,在中西合璧、現代劇場形式裡,往返戲裡的 遺忘與重生,也揭起一道布袋戲從傳統起身的序幕。
當代劇場演繹 傳統偶戲起身 這是「真快樂掌中劇團」近期推出的新作《孟婆•湯》,來 自臺灣少數三代同堂的家族劇團,興許承襲創始人、也是臺灣第一 代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的開創性格,沒有淵源門派包袱的家族傳 統、著墨探討女性視角的文本特色,在布袋戲文化傳承與發揚的 路上,始終占有其獨特位置。如今第三代加入國際演出的汲取經驗 與西方現代劇場的洗禮,在傳統文化根源上,以自由態度游刃跨界 與跨媒材,推出現代與傳統相映的作品,已受到一定迴響與肯定。
真快樂掌中劇團
「一個成功劇作的重要元素,包含內容、文本、音樂及布 袋戲偶本身。如何跳開傳統思考模式和氛圍,以選材和角色多元
臺灣少數三代同堂的家族劇團,創辦 人江賜美為臺灣第一代布袋戲女演 師, 現 以 85 歲 高 齡, 繼 續 從 事 布 袋
化,激盪出前所未有的戲劇衝突,就是我們這輩的課題。」第三 代柯世宏補充。
戲演出與創作。第二代柯加財身兼團 長,從事編導及主演 50 餘載,與母親
如同此次《孟婆•湯》,第三代柯世宏、柯世華擔綱演員之
投入布袋戲傳承工作;承續的第三代
餘,邀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擔任導演、姜
柯世宏、柯世華,在傳統偶戲與現代 偶戲交融下,多方嘗試跨界演出,為 臺灣掌中戲文化延續努力。
富琴擔任編劇,透過與眾劇場菁英的合作,延續女主演文化的核 心主軸,切入當代觀點,運用現代劇場元素,重新詮釋經典布袋
37
1
2
1.真快樂掌中劇團第二代柯加財團長。2.早期來臺,由中國師傅雕刻的戲偶造型。
戲。突破與創新的展現,可見於戲偶製作、影戲
號。深諳唱、唸、道白與操偶等十八般武藝,很
呈現、服裝及大小道具等細節設計上,透過布幕
少人能相信,江賜美未曾正式拜師學習,而是透
轉化、融合北管音樂、光影特效,拉出整體空間
過自習與觀察,盡掌各家精華,如劇中角色巾幗
的層次,讓《孟婆•湯》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
不讓鬚眉征戰南北舞臺,在臺灣闖出一條披荊斬
一屆「創意競演」中,橫跨偶戲、歌仔戲、京劇、
棘的新道路。2005 年第三代柯世宏與導演鄭嘉音
相聲曲藝等劇種的 27 個團隊,成為優勝作品。
合作的《戲海女神龍》,即以江賜美歷經半世紀 的掌中戲及其漂流走場的演藝歲月編排入戲,結
戲海女神龍 初代女演師的承與繼 《孟婆 • 湯》藉由民間信仰中,掌管地府 的重生女神──孟婆之眼,旁觀歷史神話中的
合真人、執頭偶、布袋戲的創新演繹方式,側寫 民間藝師的堅毅生命力。長孫柯世宏除教導布袋 戲也加入演出,見證近代布袋戲的興衰史外,更 帶有文化承續的意味。
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等經典女性的困境與故
如今「真快樂」一家三代相承,布袋戲,早
事,探討傳統禮教對古代女性的不公與不自由,
已深入家族血脈中與親情緊密依存,不僅兒子柯
融入現今愛情觀與價值觀,闡揚女權及自我覺醒
加財跟隨精進 50 餘載,長孫柯世宏和次孫柯世
的新概念,帶出有別其他掌中戲劇團的演繹面
華也非常熱愛接續衣缽,從劇團營運、操偶口白
向。第三代柯世華笑談,「這與我們創始人阿
到後場音樂,各司其職,承繼「扮戲的快樂、看
嬤,是臺灣布袋戲界第一代女演師,有很密切的
戲的快樂、大家攏快樂」核心宗旨。
關係。幾乎所有劇目都一改傳統腳本裡的男性優 勢,我們劇團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強女性觀點,重 視女力與平等思維,也成為代表性精神象徵。」
38
掌中情感流轉 映照時代變遷
談起「真快樂掌中劇團」創始人江賜美,早
回顧臺灣布袋戲發展,三、四百年來,從
於一甲子前,她與擔綱後場樂師的父親,因緣際
傳統、金光到電視,場域與演出形式,一直因應
會下,投入布袋戲領域發展,在當時男性為主的
時代進行轉變,對第三代的柯世宏而言,他與弟
布袋戲界,以 17 之齡成為女頭手,從此打響名
弟兩人加入劇團後,除希望三代人可以將臺灣各
個不同時期的布袋戲發展,進行明確的保存與演
藝術背景與西方現代劇場養分,積極與臺灣的傳
出,更嘗試在傳統的基礎概念下,結合現代藝術
統文化及偶戲對話,強調與觀眾的共鳴,除將
的新元素與新態度,讓布袋戲得以展現不同的面
「真快樂掌中劇團」帶到世界舞臺,也將海外表
貌。柯世華表示,「保留使用傳統的戲偶與戲曲
演藝術的精緻度和視效技術帶進臺灣。
文化,強化當代的布袋戲內涵,同時注意觀眾需 然而回看臺灣,注意到現今孩子大多不熟
求、適切融入現代舞和音樂,我們相信必能讓傳
悉,也少有機會接觸傳統戲曲,柯家兄弟希望深
統藝術有新的轉型契機。」
耕校園,藉由簡單明瞭的劇目演出,讓新一代幼 猶如江賜美總以海納百川的心胸,不分門派
苗逐漸學會閩南話,同時喜歡布袋戲這項歷史悠
而集結眾家大成,「任何人都是你的師父,每個
久的表演藝術。「任何的戲劇,不管是傳統或現
人都有他專精的部分」柯家兄弟也取西方現代劇
代,還是需要有觀眾的洗禮與參與,這個戲劇才
場的優點為借鏡,加強舞臺元素和表演媒介,如
會成立,這個劇種才有辦法源遠流長。」
使用紙雕或皮影戲偶、親子戲偶,準備好幾座不 三代同堂的家族劇團,如今創辦人江賜美仍
同功能的大小戲臺,視劇碼內容與觀眾族群的差
以 85 歲高齡,繼續從事布袋戲演出與創作,每
異,再加以轉換搭配,具實驗精神的創新展現,
年除固定於新北市新莊文化中心搬演不同劇目,
不僅未遭遇長輩的微辭或阻撓,阿嬤甚至肯定笑 說,「安捏很好!咱做戲就是要有觀眾看,若不
今年 8 月 5 日他們更在大稻埕戲苑演出《豬八戒
變點新花樣,可能沒半隻小貓要看了!」
的煩惱!》,並於 8 月 19、20 日,在北藝大演出 「看家戲」《乾隆遊西湖─孝子感動天》,重新 詮釋江賜美其 18 歲就登臺的作品。
往返人生戲夢 續走傳藝新路 布袋戲演師,藉由雙手賦予角色生命的「上 「多次參與國際級藝術節演出,我認為無論
戲」與「下戲」,搬演著一齣齣愛恨情仇的故
東西方,表演戲劇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亦即渴望
事,下戲後,記惦傳統承繼的手,仍琢磨摸索布
和觀眾達到情感交流。如同欣賞《孟婆 • 湯》
袋戲在時代轉變下的新路,掌中戲文化要如何繼
時,能看見演師和傳統人偶,同時出現在舞臺
續保存下去,仍需表演者、觀眾、政府的共同努
上,讓觀眾體驗眾生百態如何在掌中被賦予生
力,期待未來持續推出的現代與傳統交融戲碼,
命。」做為臺灣第一代布袋戲女演師的嫡傳,柯
引領觀眾走入並瞭解掌中藝術的可貴。
世宏與柯世華以傳統偶戲的深厚底子,結合媒體
1.於劇團工作室內的傳 統布袋戲臺。2.「真快 樂」多以愛情戲和家 庭戲做為兩大主軸, 由生、旦、丑三類角 1
2
演繹小品溫馨故事。
39
療癒歷史的吉光片羽 古籍修裱師 吳哲叡
文字/楊月霞 攝影/盧逸峰
懷抱著即將失傳的紙質文物修裱絕技, 二十年來成功修復逾千本珍貴史料, 有「書籍醫生」之稱的他, 以花甲之年在紙頁間爬梳百年遺產, 溫柔療癒了紙頁與人心。
40 記憶時光機
執起泛黃破舊的百年古籍,迅速拆解其上縫
等,由吳哲叡進行免費評估與修復。在民眾熱烈
線,吳哲叡行雲流水的精準動作,與滿室悠揚的
參與下,他陸續救治了不少罕見史料,而方進行
國樂曲調相得益彰。只見他在書頁縫線處開始編
的則是一份客家百年族譜。
碼,以鑷子輕巧取出卡在扉頁間的斷片,將模糊 相黏處仔細剝離、剔除,猶如為這份珍貴史籍主 持著外科手術。表面整治完成後,吳哲叡迅速挑 好與原始文本對應的紙材,灑水後刷上自製手工 漿糊,在尼龍纖維紙的保護下,將殘頁固定、鑷 起、上板陰乾。所有動作一氣呵成,不到五分鐘, 卻令觀者屏氣凝神而目不轉睛,為其讚嘆不已。
時人談到古籍修復,立刻就會聯想到吳哲 叡,但他笑說,原先自己從事的是成衣工廠,後 來產業萎縮,便跟隨設計師母親的腳步,轉戰訂 製服。從襯衫訂作學徒開始磨練,吳哲叡為了其 上的電繡英文縮寫,特地前往財團法人中華文化 職業訓練中心,精進了半年電繡技術。一切宛如 上天的巧妙安排,因電繡成品需裱褙,使他得以 接觸這項專業技術,最後吳哲叡不僅會繡花鳥字
跳脫傳產困境 化身修裱全才
畫,憑藉優異表現受到重用,隨即更獲邀在中心 開設裱褙班,兼善女裝襯衫打版製作與藝術裱褙
「古籍修復是極為複雜專精的技術,不僅要
技法。
反應敏銳,當機立斷做出正確評估,更要膽大心 細、慢微處理,非一般人所能及。」擁有近二十
「裱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藝,裱為小
年修復經驗,吳哲叡最快僅需三天,就能修復一
托,亦即在畫心背後加上一張命紙,褙則是在
本破敗古書。如今修繕完成的各式古籍,累積已
畫心四周鑲接綾、緞、絹等,其技術優劣便至關
逾千冊,平均一年可修復高達上百本。指著正等
重要。打從東漢蔡倫造紙時期就有裱褙,宋朝的
待完全陰乾的書頁,吳哲叡表示,這份文件來自
大書法家米芾,更是古中國相當有名的裱褙師,
新板藝廊曾舉辦的「紙張免費健診」活動,新北
吳哲叡表示,「我由字畫修裱起家,接著做檔案
市民們找出家中珍貴的歷史文本、老照片、族譜
修裱、維修古籍線裝書。16年前有幸碰到時任
吳哲叡 1959 年生,自謙「蠹樓僕人」,曾任職於臺大總圖、財團法人中華文化職業訓練中 心,現任北科大文物資產系特聘教授,並於藝教館開設一般民眾教學課程。專精各式 古籍、善本、檔案、線裝書等修復整裱,兼擅拓碑、裱材、古契文、中西方手工書製 作等,文史整復資歷近二十載。
41
1
2
3
4
1.拆線是修復古籍線裝書首要步驟。2.展開並悉心檢視相黏紙頁。3.固定於尼龍纖維紙後,準備上板陰乾。 4.修復完成的古籍線裝書,待縫上書皮即大功告成。
臺大總圖編審的洪淑芬,將我延攬進臺大特藏組
高溼環境,或觸及食物上的油脂或蛋白質,乃至
後,我的修復手藝更為精進,《淡新檔案》便是
各種微塵粒子等,都會讓紙張產生病變,紙質文
代表作之一。」身為珍貴清朝縣級行政紀錄文獻
物修裱技術便應運而生。而紙張常見的幾種受損
的《淡新檔案》,涵蓋了該時期大甲溪以北的地
情形,大致可分人為撕裂、蟲損咬傷、霉斑、異
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檔案,民國初年即交由臺大法
物沾黏等四大類,無論何種狀況的傷殘紙張,對
學院保管與修復。歷經戴炎輝教授整理編目,這
他而言都是可以醫治,除了被火燒盡的紙無法整
份浩繁文件已是舉世聞名的傳統中國檔案修復示
復,其餘都有預防或解決之法。同時他也點出,
範,至今仍享譽國際。
一般修復工事多在紅色桌面上操作,是因古書畫 除了印章,幾乎不會有紅色出現,殘破缺損的書 頁一旦置放其上,即可立即辨識細節。
自學古籍修復 經手真跡無數 示範自學研發的古籍修復流程,吳哲叡指
42
指出紙表面的抄造痕跡,吳哲叡說宣紙是
出修復書本大致可分為拆線、編碼、配紙、小
由植物纖維製成,其上一律有這樣的簾紋,且它
托、上板、陰乾、下板、方裁、齊欄、打紙釘、
們在出生當下就逐漸步向毀滅。因日常的高溫、
裁切、配書皮、打孔、縫製等步驟,其中關鍵在
於鑷子的施力角度對、方向正確,紙就會乖巧聽 話,不會產生更大的毀損與撕裂情形。至於修復 古畫時,則會視作品本身需求,適當使用老墨補 色,若為名家作品則僅復原紙張,保持原始真 跡。「做這行不僅是工作和興趣的結合,最大樂 趣就是可以看到罕見逸品!無論是各式貴重的甲 骨文、金文書籍,或張大千、于右任等人的墨畫 草書,都是種奢侈享受。」即使大型作品的修復 時間得從兩個月起跳,工程艱鉅,但吳哲叡仍堅
「蘗楮齋」中,藏有一副修復完成的于右任真跡。
持「整舊如舊」,最大限度保留歷史遺痕,讓藝 術價值永存。
教學毫無藏私 冀盼承先啟後
只要將其置於冰箱冷藏,兩星期內都能使用。 至於愛書人最怕的蠹蟲咬傷,他也不藏私分享
將自己的裱褙工坊取名「蘗楮齋」,吳哲叡
天然防蟲劑,「使用黃蘗、花椒、乳香、百
解析「蘗( ㄅㄛˋ)」為中藥黃 栢,是天然的防
部、冰片等中藥材,用滷包袋每10克裝成一小
蟲素材,「楮」代表紙張,富有彰顯紙質文物修
包,在蠹蟲常出入的書櫥牆腳、窗沿等放置即
裱的深刻意涵。在這裡關於裝裱技法的書籍就將
可。」適當進行除溼能預防紙張霉斑、霉爛,
近十萬冊,全是他悉心蒐羅、自學摸索後通盤掌
至於紙面有黃斑、褐斑則是酸化現象,易斷裂
握。字畫裝裱是一系列的裱褙流程,包括小托、
或脆化,因此建議利用能透氣的上乘梧桐木
上板、陰乾、下板、方裁、開料、鑲活、覆底、下
盒,加以收藏。
板、磨腊、砑光、剔邊、裝天杆、裝地棍、圈繩、 箍帶、配盒等,也因每位裝裱師風格不同,吳哲 叡曾拜訪了多位知名師傅,向他們學習參考以增 進自身功力。此外他還具備另一項罕見絕技「全 形拓碑」,世界尚存的相關作品不到兩千張,為 了即將失傳的拓碑絕學,吳哲叡投入眾多心力, 在他的工坊都能得見鳳毛麟角的全形拓真跡。
認為任何技法一定有所缺失,吳哲叡結合現 代工具不斷研發與改良,也期許承先啟後,積極 進行推廣教育。不僅收授優秀的中西方書畫系學 生,一對一示範教學,今年3至8月也在新板藝廊 開設了紙質修復裱褙班等,甚至帶領民眾親自做 手工書,讓大家實地瞭解書的源流與誕生過程。 花甲之年的他,至今已戮力推廣了300多場古籍
拌著以小麥澄粉(無筋麵粉)添加中藥
線裝書,未來不僅希望這項即將失傳的文物修裱
防蟲劑調製的手工漿糊,吳老師形容膠帶對紙
技藝,能被普世看見與重視,同時也許下希望在
張是萬惡的傷害,無論是航太、醫美專用的天
新北市成立裱褙博物館的夢想,冀盼後人接棒修
然橡膠,或商業、文化學校、學生隨手可得的
復,療癒歷史的吉光片羽。
膠帶(黏劑為亞克力膠),都會造成遺毒。因 此他提倡此種手工黏著劑,要符合保存需求,
43
國境之北 人文新據點 極北藍點 呼吸北海岸藝術氣息
文字、攝影/程品璿 圖片提供/北海藝創、北觀處
悠悠北海岸,海天一色伴著綿延公路前行, 矗立在臺二線 23.5 公里處旁「極北藍點」, 利用海巡單位撤哨後的閒置營區改建而成。 純白建築與周邊的石門婚紗廣場、富基漁港、 富貴角燈塔及麟山鼻連成一氣,最適夏日兜風。
44 創藝新聲巷
溫暖的南風吹起,全臺最北端的石門區陸續出現戲水踏浪人 潮,長約一公里的半月形白沙灣布滿了遊人,享受被寧靜湛藍的 大海包圍……。 距離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北觀處) 不遠的公路旁,一座耀眼的白色建築引人注目,這個原是海巡署 北部地區巡防局下員坑班哨,閒置多年後,由北觀處活化再運 用,做為藝文活動據點。以石門區的極北地理位置,加上波光瀲 灩的碧海藍天,取名為「極北藍點」,充滿玩味的文創景點十分 吸睛,也為北海岸輕旅行增添新話題。
北海岸軍營活化大變身 2016年「北海岸藝術祭」,以整個北海岸為舞臺,由26位國 內外藝術家聯手打造20件駐區藝術作品,點綴了淡水、八里、三 芝、石門、金山、萬里六大區地景,讓民眾體驗在地豐富的人文 歷史與壯闊山海。活動結合公共藝術和社區營造,透過藝術家的 作品發現日常生活美學,營造出人與自然的對話空間。 去年秋天的另一場盛宴,為白沙灣新觀光景點「極北藍點」 落成,原為海巡撤守的廢棄營舍,經過北觀處改造重生,以人文 新據點之姿登場。昔日北海岸有多處海巡基地與哨點,海巡移防 後,廢棄軍營化身為海岸線亮點!繼2015年增設的富貴角風箏藝
極北藍點 原為海巡廢棄營舍,經過北觀處整理改 造後,活化再利用為人文空間,昔日的 軍防嚴肅氣氛已變身成充滿地中海的藍
術園區,北觀處與北海岸藝術文化創意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北海
白浪漫風格。搭配北海岸景色,藝文空
藝創)合作,將「極北藍點」打造為落實藝術文化創意推廣的平
間不定期展出活動,愜意吹海風也吸收
臺,隨著海岸線的潮汐變化,引領出另一種生活創意思維。
藝術能量,一覽石門的在地人文風光。 地點:新北市石門區頭圍段八甲小段
站在園區內眺望大海,平靜海面宛如大鏡子,倒映著藍天和 石門旖旎海岸線;驚濤拍岸的波瀾壯闊,又是不同的自然風景。
1-101 號(臺二線 23.5K) 開放時間:11:00-17:00(週二、三公休)
45
2
1
3
1.「極北藍點」是昔日的海巡基地及廢棄營舍,經北觀處規劃改造,搖身一變成為北海岸新亮點,總能吸引遊人前來拍照、打卡。2.3北 觀處更結合在地文創協會、社區及產業資源,不定期舉辦展覽及市集活動,將其打造成在地藝術文創推廣的平臺。圖為「北海岸在地美 好-茶與生活展」之杯、盤陶藝展品照。(圖片來源:北觀處/策展單位:北海藝創)
融入希臘風的純白建築
心天鵝意象,象徵純潔無暇的愛情,延續石門婚 紗廣場幸福氣息,情侶和新人們又多了打卡拍照
新北市石門區僅有臺二線連貫淡水、三芝、
新攝點。
金山、萬里,雖然沒有便捷的快速道路,但閒逸 的海洋氣息,讓心暫時遠離城市喧囂,心情隨之 開朗。
綜觀整個北海岸,山海風情時而壯闊、時 而婉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點也不亞於南臺 灣的墾丁!
嶄新的「極北藍點」,2016年10月正式啟用, 形塑兼具文創藝術與閒情愜意的生活場域,北觀 處斥資千萬翻修重建,廢棄的海防遺址,保留了建 築格局和外觀,舊時軍事色彩已規劃成藝術聚落 和海岸生態遊憩區,吸引許多遊人前來拍照打卡。 主建築緊鄰海岸邊,建築色調搭配北海岸 景色,牆面塗上白色浪漫風格,天氣清朗的時 候,襯著碧海藍天,彷彿走進湛藍與純白的度 假海島。
46
藝遊人文創作生活空間 「極北藍點」擁有無敵海景,名稱的由來, 取其石門位在「極北」之境、「藍」象徵蔚藍海 洋、「點」則是建築物本身為人文新據點,讓原 本老舊的廢棄營區華麗變身。 內部空間則規劃為文化藝廊,剛落成啟用 時,即舉辦為期半年的展覽與市集活動,由北海
海岸線解嚴後,因為軍隊的移防而出現了閒
藝創策展邀請在地藝術家展出個人特色作品。包
置營舍,北觀處以減法式活化改造景點,讓「極
括:丁增擢、牧羊女(黃嬰惠)、王春長、姚仁
北藍點」成為旅遊新亮點,融入藝術文創元素,
勇、張仲禹、章格銘、許俊翔、劉武、吳仲宗以及
也再度活絡觀光人潮。戶外草皮特別打造一對愛
農夫、廚師,使用陶土塑製的杯盤、茶具,共同
2
1
1.整體空間活化成文化藝廊,提供給在地 藝術家展出個人特色作品的平臺。2.3圖 為陶藝家章格銘(上圖)、陳正川(下 圖)參與「茶生活×生活×北海岸」展 覽之作品。(策展單位:北海藝創)
創作北海岸餐桌上的人文風景。許俊翔的八甲柴
石門──臺灣本島最北的城鎮,依山傍海的
窯、王春長的金山柴窯、吳仲宗的守靜堂和張仲禹
小村落,自開發以來,一直是遊人最鍾愛的黃金
的工作室平時不對外開放,藉著園區開幕活動,
戲水路線,夏日湛藍的海天景致、滿山盎然綠
讓民眾有機會一探究竟,也貼近多元生活藝術。
意,撫去酷暑的燠熱。此次嶄新的人文據點,更 讓民眾有幸近距離接觸藝術家的作品,在地藝術
今年初春舉辦第二波藝術家聯展活動,以茶 為出發點,分享北海岸的茶文化生活。石門的鐵
工作者或是農民也能透過這個平臺發聲,展現北 海岸的豐沛創作能量。
觀音及阿里磅紅茶,製茶歷史可追溯到百年前自 中國福建引進的四大名種之一「硬枝紅心」鐵觀
近年來,石門區漸漸從傳統農漁業村落,
音茶樹,蔚藍國境之北孕育出遍山茶樹風情,也
轉型成為文化特色社區,將當地傳統人文與自然
滋養了藝術家的靈感來源。
生態資源,結合社區營造理念。行經北海岸,沿 途風光處處驚豔,利用廢棄營區再改造的方式成 功創造話題,令人耳目一新的策展活動,也增進
融合在地資源永續經營 「極北藍點」位在麟山鼻岬角以及富貴角 海岬中間,景觀條件極佳,北觀處運用當地既
北海岸文創藝術的能見度。假日還有文創小農市 集,包括金山地瓜、三芝筊白筍、手作米食等, 感受臺灣最北端的山海好生活。
有的特色元素,處長陳美秀希望創造永續經營 的平臺,特別邀請在地藝術家舉辦藝文展覽, 並透過北海藝創,將大家的力量兜在一起,發 揮加乘效益。
3
47
「極北藍點」位在麟山鼻岬角以及富貴角海岬中間,景觀條件極佳。
充滿海水氣味的輕旅行
邊景點,來一趟人文輕旅行,包括:麟山鼻、白 沙灣、石門婚紗廣場、富貴角燈塔、石門洞、富
走進石門海邊,傳統鄉土風箏技藝、地方農
基漁港等。
漁特產、豐富自然生態、在地藝術文創、先民生活 智慧等,交織出精采的人文風貌。兼具知性與感性 的北海岸一日遊,悠閒地享受陽光、沙灘與潮間帶 生態,聆聽陣陣海風與浪濤聲,心情豁然開朗。
石門區獨特的海岸景觀,源於大屯火山群 爆發後,熔岩順著地勢奔流入海,形成了麟山 鼻和富貴角海岬,其中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就 是在麟山鼻步道取景。而北臺灣頗負盛名的富基
「極北藍點」的原有建築格局簡約大方,夏
漁港,整建改造新漁市,外觀融入異國風,活跳
日涼風自在吹拂、穿透廊道,大片玻璃窗營造出
跳的生猛海鮮,現場論斤秤兩選購,價格便宜划
自然空間感,可盡情俯瞰海面粼粼波光。夕陽西
算。在極北藍點外,也是吸引遊客從早玩到晚,
下時,金黃霞光奔放四射,岸邊儷影雙雙,浪漫
感受藝文饗宴和品味豐美漁鮮,並體驗臺灣本島
指數破表!
最北點的極致旅行。
依山臨海的石門區,雖然僅有臺二線主幹 道,人潮依然絡繹不絕,尤其單車樂活風行, 經常可以看到御風而行的鐵馬騎士。不論是從金 山、萬里或是淡水、三芝方向前來,不妨串聯周
48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吳宜紋
珍惜樹的記憶 做有溫度的人
EVEN 延續回收木的生命故事
2010 年「臺灣工藝競賽創新設計組」 有 478 件作品參賽, 吳宜紋以回收木創作的「記憶的滋味」獲得首獎, 當她說:「謝謝我撿來的這些木頭!」那些木頭長輩們, 其實也在感謝她吧!
創藝新聲巷
49
「even studio」位在安坑山中的小小工作室,所有作品在這純手工製作而成。
喜愛北歐風格的木作,純淨自然,沒有誇張繁複的線條,木 頭原色搭配繽紛的織品,簡簡單單就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覺。「可是 他們住的地方明明很冷!」穿著白色T恤牛仔褲的她,綻開笑顏, 彎彎的眼睛閃著晶瑩的笑意,這一刻你感到,她所形容的「北歐風 格」,其實也正形容著她自己──純淨、自然、簡單、溫暖。
記憶的滋味:不簡單的餅乾椅 看著吳宜紋位於新店車子路的工作室,不禁莞爾,紅牆綠門小 吳宜紋
窗戶斜屋頂,好像小時候隨手塗鴉的房子,門內有隻「柴」犬騷動
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研究所畢
著,名字叫「Woody」,巧妙呼應工作室的主題。
業,2010 年以「記憶的滋味—餅乾凳」 獲「臺灣工藝競賽創新設計組」首獎, 於此開始細木作創作之路,並成立品牌 even,堅持以回收舊木料製作,常於作
50
畢業自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她,大四那年前往 國小實習,為了幫小朋友講故事開始接觸繪本,喜歡繪本中圓潤的
品可見其童趣中帶著黑色幽默的手法,
線條:「做木工感覺比較方方正正,想將那種樸拙圓潤的線條帶進
作品同時充滿對環境的友善關懷。
作品!」但圓潤如何造就?就是「磨」!
她得獎的代表作「記憶的滋味」,暱稱餅乾 椅,椅面正像一塊圓餅乾,邊緣有46個小圓弧, 「每切出一個凸角就有8條稜線,要用銼刀把8 條稜線銼圓,再用粗砂紙把銼刀痕跡磨掉,砂紙 由粗中細依序磨……餅乾中間的小洞用砂紙捲成 細條穿進去,用拉的方式把小洞一個一個磨出 來。」當我還在心中暗暗計算46乘以8,到底該 有幾條稜線時,她說:「其實完成餅乾椅,最困 難的是耐心。」
2010年「臺灣工藝競賽創新設計組」首獎作品「記憶的滋味」。
之所以命名為「記憶的滋味」,即想表達材 料本身的美。舊料行買回的檜木,磨去又髒又黑 的外層後,是那麼美!撫觸著它,她才發現年輪 的紋路多到算不完,若一條紋路代表一年,對當
和自然的關係中,人其實自私又殘忍,直接說出
時20幾歲的她來說,它彷彿是一位活了幾百年的
來很醜陋,作品換個方式表現,能夠吸引大家
長輩身體。「一棵檜木生長了幾百年,被人類砍
看。」比如「實驗兔衣帽架」,其實是因看到兔
下利用了一、二十年即被當成垃圾丟掉,真不公
子被做為實驗品,人們鉗住兔子的腳,將試驗品
平!」這一語,道破人類的自私。
滴進牠們眼睛觀察其過敏反應,她說:「好恐怖
舊木料難免有蟲蛀有釘孔,這反而激發了她 的靈感,做成被咬了一口的餅乾吧!「我想好好
喔!,但單看兔子時又覺得好可愛喔!仔細看衣 帽架上只露出頭的兔子,其實是很可怕的!」
做它,用傳統的卡榫工法來做,希望讓它能被使
「EVEN」想表達的,是萬物生而平等,但
用很久,延續它的生命。」匯合了作者的心意和
人類卻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主人,這份自以為
材料的記憶,帶著一份尊重和疼惜,仔仔細細磨
凌駕萬物的優越感,帶來許多殘忍的事。也因如
出來,這真是張不簡單的餅乾椅。
此,有人說她的作品在「童趣中隱藏著黑色幽 默」,可愛的作品其實控訴著現實的殘酷,在可
EVEN = 平等、均衡、延續
愛中看到不可愛,那是觀看她作品最好的角度。 做完一個作品就種一棵樹,是她奉行的主張
吳宜紋的回收木創作品牌名為「EVEN」, 除了與她的名字有諧音之妙,更因這字代表 著:平等、均衡,如其網站所闡釋:「我們不 比一花一草優越,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一樣 的存在著。」
──「縱使小樹要變成一棵聳立高大的樹,需要 幾十年或上百年,至少我這麼做了;雖然只是一 個小小的心念、只有小小的一棵苗,但是,至少 我讓它發芽了。」可以懷有對一棵樹的期待,期 待它有濃蔭,供萬物採食棲息,在這棵樹下,許
「很多人說我的作品很療癒,但我一開始想
多生命將交集而且延續。「如果我的木工創作可
要表達的理念其實很恐怖。」看著這些充滿童趣
以讓樹木增加,讓生命延續下去,將會是一個更
的作品,讓人不解她口中所謂的「恐怖」。「人
均衡的做法。」她如是說。
51
1
創作與生活 可愛與不可愛
2
3
作品「太空系列─火箭」上的拉門,令人 回憶起古老的電視拉門,原來童年家中就有這樣
「跑去建國花市買樹苗。那些樹苗根部都
的電視,後來被父親改造成鞋櫃。每當父親動手
帶土,用塑膠袋裝著,好像包著尿布。」依此
改造或修理家中的東西時,她就成了父親的小幫
印象,吳宜紋做了「衣樹」,底部著地處圓圓
手,幫忙固定物件或打掃,那是父親最溫和專注
的,枝幹也圓圓的,「那是為了東西比較好
的時刻,也是她難得無憂的親子時光。
掛!」生活經驗絕對是創作重要的靈感來源, 對吳宜紋來說,童年生活的經驗與回憶,影響 尤其重大。
遺傳來的:「美勞作業規定要用肥皂或牙膏紙盒 做作品,爸爸搶著做,還做出一臺帶線能操縱的
「小時候很愛吃,同學帶家裡的零食、巧
怪手!想要迪士尼的玩偶,爸爸就畫出一模一樣
克力來我會去要,是個討食物的小孩!」這個
的米老鼠或唐老鴨。」但父親時常情緒不穩定,
喜歡零食的女孩做出了幾可亂真,讓人直想咬
管教小孩也手段激烈。現在不挑食的她,是因總
一口的餅乾椅「記憶的滋味」;「小時候看到
記著小時候如果挑食,就得被罰去廁所跪著吃。
同學家裡有木地板,好羨慕!」後來她買到幾
那些在廁所配著眼淚吃飯、焦慮會買錯菸、那些
片臺灣香杉的舊地板,勾引出記憶中對木地板
父親在家而氣氛沉重的回憶,都讓童年不那麼甜
的嚮往,於是她做出「熊皮地毯」;「哆啦A夢
52
她笑說關於藝術的天分,大概是從父親那兒
美夢幻。
中有一話是哆啦A夢拿出了噴霧噴在雲上,雲
「但是媽媽很厲害,她都很樂觀,能夠轉
就變成了固體,可以摸還可以在上面玩,好想
換負面情緒,我很喜歡這樣子。」遺傳了父親的
要!」於是她把雲用木頭做出來,沿著「雲端
藝術天分,心念卻更像母親,在不可愛中看到可
衣帽架」的梯子往上,就真的能碰到雲!烏雲
愛,那是生活的智慧。生活若像片斑駁多傷的舊
雖總被聯想成惡運,「閃電DD」則展現她面對
木料,只要懷抱著幽默感,仍可以創造出令人會
困境時的幽默態度。
心一笑的作品。
1.「雲端衣帽架」,爬上梯子 就碰到雲了!2.作品「衣樹」 靈感來自被袋子包裝著的小樹 苗。3.「太空系列─火箭」的拉 門靈感來自小時候家中的電視 拉門。4.「有用的人」系列作 品「SLAVE 做牛做馬」,童趣 中又可見其諷刺性。5.「閃電 DD」是吳宜紋面對困境時也不 忘展現的幽默態度。 4
成為自己心中 那個「有用的人」
5
有著落,「一直以來自己是沒有薪水的。」她 說,當身心俱疲時,「好想回去上班啊!」的
大一時的木工通識課,別人完成材料包裡
念頭就會浮現。
的小摺凳,吳宜紋刻出一張5元硬幣椅面的小圓 凳;大二的木工課,只須交一樣作品,她卻交出 了四樣,在系上有個人特展。「做這件事讓我獲 得成就感!」但其實不只木工,對金工、錄像裝 置藝術她都有興趣,直到研究所時期,她才確定 想做工藝作品,她想做爸媽也看得懂的東西,創 作及品牌計畫也在此時開始成形。
去年曾經試著量產餅乾椅,因無法達到自 己的要求而作罷,而投入的資金已無法回收。 當她和朋友說:「我現在好慘!」朋友回:「我 以為妳以前就很慘了!」她笑說:「沒想到我自 己還能更慘!都覺得走不下去了,奇怪怎麼還是 走得動?」你打從心底感受到她的努力與樂觀。 「再回到一個人獨立作業接訂單也行,總還想繼
2010年的畢業展,不同於其他同學保守的作
續創作,食物系列、人的系列都可以再發展下
風,她印了200張海報廣發至全臺各設計相關科
去……」她說著這些時,忽然安心下來,知道她
系,邀請別人來看展,超越那張畢業證書,她要
不會放棄。
完成她想做到的事,並期許自己:「每兩年要開
談論到作品「有用的人」時,她說:「也許
一次個展!」如今正籌備年底第四次個展的她,
一般所謂有用的人,是成功或賺錢的人,但有沒
在創作這條路上努力地走著,但問及工作室的營
有『用』,應該由自己定義!」所有的大人都曾
運,她苦笑著。
經是小孩,可不可以有一種任性是,面對心中的
國外參展的經驗,讓她發現自己很不會當 商人。如要創作或參展,費時費力,得停下手 邊的訂單;但若停止接單,又沒有了收入,工 作室租金、材料費、機具損耗、助理薪水都沒
美好,我們一步也不退,像個孩子般賴著不走, 不哭也不鬧,絕不幼稚,這叫堅持。 她啊,正在成為那個自己心目中的「有用的 人」!
53
文字、攝影/程品璿
千年古都 尋寶散策
穿梭在古董雜貨中 京都市集
千年京都,有太多看不盡的風華底蘊,
仿造中國隋唐時代的棋盤式格局街景,
每個轉角都是驚喜。
除了春櫻、夏綠、秋楓、冬雪四季風景,
還有熱鬧的祭典、市集,
遊人紛至沓來,
邂逅手感雜貨與懷舊古物。
54 行旅采風趣
作職人、創意素人和料理、烘焙好手使出渾身解 數,吸引遊人駐足。 其他饒富特色的,包含每月第一個週六的梅 小路公園手作市集、第一個週日的東寺破銅爛鐵 市集、每月29日的醍醐寺市集,以及每年固定在8 月7日至10日舉辦的五条陶器祭等。另外還有其他 大小不等的市集,基本上,京都幾乎每週都有活 上賀茂神社手作市集的腹地非常寬廣,可逛上一整天。
動,五花八門的攤位林立,充滿濃濃生活感。京 都市集多位在公園、神社等綠蔭扶疏的地方,交
歷史悠久的京都,散發一股濃厚的文化氣
通非常方便,逛遊兼踏青,順便一覽寺廟名院。
息,魅惑無數旅人,尤其是盛夏的傳統祭典活 動,看當地人齊心協力總動員,傳承古老的儀式
東寺弘法市 京都最古老市集
和祝福,內心也跟著歡騰了起來。 近幾年來,町家建築備受歡迎,不論是住宿 空間,或改裝成氣氛十足的餐廳、咖啡館或小書
距離京都車站不遠的東寺,正式名稱為「教 王護國寺」,自平安京遷都時期建立迄今,是京
屋,讓人細細品味老房子的古典氣質。屋內放置 形形色色的古物、文創雜貨,增添另一種居家日 常暖意。主人淡淡笑著說:市集裡尋寶來的!原 來,京都不僅是雜貨天堂,還有各式各樣的主題 市集,包含每季、每月舉辦的活動,以及不定時 的特色市集等,讓人眼花撩亂。依遊程時間和交 通路線,安排一趟手作、雜貨與古物尋寶之旅, 當地人提醒某些特定市集如一大早前往,有機會 挖到心儀的珍藏品。 上賀茂神社手作市集聚集了數百攤特色商品。
好玩好逛 京都市集攻略 東寺弘法市
京都的市集主要分為手作、古董和二手雜 貨,舉辦時間又有固定日期、固定星期和不定 期,事前蒐集好行程資料非常重要。看遍了京都 的廟宇古剎,不妨安排貼近在地人生活的市集, 穿梭在各小攤中尋寶。每月15日的百萬遍知恩院 手作市集、21日的東寺弘法市集、25日的北野 天滿宮古物市集,以及每月第四個週日的上賀茂 手作市集,是京都最著名的古董雜貨集散地,手
地點:東寺(京都市南區九条町 1) 時間:每月 21 日,05:00 ∼ 17:00 上賀茂手作 地點:上賀茂神社(京都市北區上賀茂本山 339) 地點:每月第四個週日,09:00 ∼ 16:00 百萬遍市集 地點:知恩寺(京都市左京區田中門前町 103) 日期:每月 15 日,08:00 ∼ 16:00 天滿宮市集 地址:北野天滿宮(京都市上京区馬喰町) 時間:每月 25 日,06:00 ∼ 16:00
55
1
2
3
1.逛累了可以到一旁的小溪泡腳歇息,上賀茂手作市集非常適合親子同遊。2.店家使出渾身解數製作招牌看板吸睛。3.充滿特色的手作編織包。
都最古老的寺院。每月21日於寺院前舉辦的「弘
畫面非常有趣。時間愈近中午,小販和人潮聲鼎
法市」,為紀念被日本人尊為「弘法大師」的空
沸,除了年輕人逛市集,許多上了年紀的中老年
海,最初只是因為信眾在空海忌日前來上香時,
人,紛紛來此找尋童年回憶,在會場裡寒暄話家
周邊漸漸聚集了小攤販供茶、飲食,後來店家聚
常,充滿庶民生活感。沿著廟宇慢步逛遊,寺廟
集增多,演變成特色古董市集。跟著人群下車,
從裡到外擺滿上千攤小販;高達57公尺的東寺五
東寺周邊已聚集不少人潮,擺滿上千攤懷舊商品
重塔,排名全日本第一高,在此享受尋寶樂趣,
的陣仗,尤以書畫、舊書、佛器、美術收藏品和
別有一番滋味。
二手3C居多,是適合撈寶的古董跳蚤市場。
56
每年1月21日的「初弘法市」,以及12月21
弘法市集規模大、歷史悠久,各式商品應有
日的「終弘法市」,湧入東寺的人潮更多,老京
盡有,早上5點開賣,不僅日本人愛逛,金髮碧
都人會特地前來辦年貨,包含家常漬物和各種日
眼的外國人也拿著二手和服、舊衣物挑選比較,
常雜貨等,可媲美農曆年節的迪化街!
上賀茂手作 森林裡的遊樂園
百萬遍市集遇雨照常舉辦,澆不熄民眾和 職人們的熱情,市集從早上8點開始,自製原創
東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位於鴨川上游的 上賀茂神社則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已被指定為 世界文化遺產!5月初夏舉行的葵祭,遊行者穿 著優雅隆重的服裝,沿著鴨川經下鴨神社走到上 賀茂神社,讓人彷彿重回千年平安京時代。上賀 茂神社腹地廣大,周圍的森林被視為神靈居所, 不得隨意砍伐,也因此綠蔭參道盎然,「在森林
商品讓人看見京都人認真的生活態度。京都的布 包以一澤信三郎帆布最有名,但是百萬遍市集裡 可以挖掘許多明日之秀的作品,從縫線與拼布花 色,注入了手作者的用心,重點是價格平實!京 都大學的社團擺攤非常有趣,尤其是學生自己種 植的農作,限定特產芬芳鮮甜。
裡的手作市集」成了最大特色。展出內容包羅萬 象,包含:雜貨、木工、飾品、餐具、手工藝、
天滿宮古市集 每月限定結緣日
農產品,以及烘焙糕點等,許多攤販老闆都是年 輕人,商品展現濃濃個人特色。 店家絞盡腦汁布置攤位,利用布簾、立牌、 手寫看板等吸引遊人目光;每一樣蛋糕和手沖咖 啡看起來都相當美味,許多人買了就到旁邊的草 地野餐休憩。上賀茂手作市集規模不小,淙淙的
供奉學問之神的北野天滿宮,平日參拜的 考生絡繹不絕,每月25日的古物市集更是人潮喧 囂,寺廟兩旁都是攤販,有些還延伸到附近巷弄 內,鄰近商家趁著這天也把庫存貨物搬到店門口 清倉大拍賣!所謂的「天神市」古董跳蚤市場,
小河流過,逛累了就到溪口泡腳聊天,暫時忘卻夏
主要為菅原道真誕生於6月25日、2月25日仙逝,
暑的燥熱。市集從早上9點開始,下午4點左右陸
每年以1月25日的「初天神」及12月25日的「終
續收攤結束,每個攤位的商品數量都不多,手作
天神」最熱鬧。市集內容以二手衣物、古董為
限定小物常過了中午就售罄,建議提早來挖寶。
主,老式和服、提包、木屐等配件最受歡迎,惜
在世界文化遺產裡,逛市集是一件非常有趣
物的婆婆媽媽們保存完好。
的事,大概只有京都能完成旅人這般夢想!上賀茂
擺在地上的老家具用品,帶點時光流逝的
神社散發莊重典雅的氣質,春櫻繁盛、夏日更籠罩
滄桑,新舊雜陳的商品,彷彿京都最精采的生活
在一片綠意中,溫暖手作讓人體驗當地人的日常
選輯,真切呈現在眼前。來來往往的居民、遊人
生活,出於手作職人的大膽創意,讓人愛不釋手。
採購著老京都庶民日常;古老的市集感受濃濃人 情氛圍,愛逛舊貨市集的人一定能有不少收穫!
百萬遍市集 晴空下的手作市場
市集一早從6點開始,識貨的行家大清早即前來 等候,尤其是日常五金類的老工具,幾乎限量一
京都每個月定期舉辦的大大小小市集,就屬 15日在知恩寺舉辦的百萬遍手作市集規模最大,
套、賣完就沒了。近幾年來臺灣人熱愛的工藝鐵 器、鑄鐵鍋等,在天神市也能尋得芳蹤。
又稱為「京都市集之王」,全都是手作商品、獨 立品牌。市集最早於1987年4月15日開市,發起人
另外,市集裡有許多販售古董玩具、陶瓷器
臼井郁司與榎本潔先生原本只是希望能有個費用
等店家,精美的碗盤手感溫潤,偶爾還能發現不
平價的策展場地,於是募集招商洽談知恩寺,以
同時期的民藝製品。撇開貨品真假和年代價值,
月月營運的模式發展到現今,當天幾乎有萬人前
以個人喜好貼近京都生活,單純享受旅遊中買東
來採買。鄰近的京都大學學生們也來擺攤販賣畫
西的重要樂趣。
作、染製品、陶器、木工藝等生活雜貨,包括河原 町知名的御多福珈琲也來設攤,排滿長長人龍。
57
嶄新面容 藏著古典的靈魂 遊走日藝的紙上行旅 金澤
文字·圖片提供/盧逸峰
2015 年春,北陸新幹線開通,拉近了東京與金澤, 更將象徵日本未來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兩大城市並蒂連結。 如今搭乘 E7 系列車,如光箭般由東京出發, 僅需兩個多小時即能抵達金澤。
58 行旅采風趣
石川縣的金澤JR站,入口梁柱為金澤傳統藝能的小鼓造型,稱為「鼓門」。
走出金澤車站,名聞遐邇的「鼓門」旋即
速成長,相對使日本海側的金澤發展停滯,但也
映入眼簾,約13公尺的木造大門極為吸睛。其
因金澤遠離幕府末期的倒幕運動及二次大戰的軍
設計方式乃由許多木製條狀物交疊而成,整體
事據點,讓它在烽火連天的19世紀能倖免於難。
架構概念取自日本傳統「能劇」其中一個流派 「加賀寶生」的鼓。以其做為金澤市、乃至石 川縣的玄關,不但讓旅客看見金澤傳統工藝的 底蘊,也彷彿聽見這座保留許多傳統古蹟與老 屋的「北陸小京都」,正對旅人發送熱情的邀 請函。就讓我們穿越此門,走進有數百年歷史 的加賀藩城下町。 金澤在日本戰國時代屬於名將前田利家的封
除保留許多戰前與江戶時代的珍貴建築,也 守護了日本傳統經典的庭園與町家建物,如日本 三大名園兼六園、茶屋街等,使金澤市在2009年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亞洲地區首座「手工 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自此擁有「北陸小京都」美 名。每年金澤市吸引無數國內外旅人前來參訪, 不僅想親身體會這座城市的古典雅韻,對此地新 舊交融的嶄新面容,亦會感到相當難忘深刻。
地,因受封加賀藩第一代藩主,其家族統治加賀 地區有280年之久。江戶時代前田家已創造出120
加賀友禪與九谷燒 百年流傳的誠實手藝
萬石家業,因而又有「加賀百萬石」之稱。加賀藩 主前田家,造就了今日的金澤,其繁盛程度曾僅次
金澤的美術工藝蓬勃發展,其中包括了描繪
於京都、大阪與江戶,當時名列日本第四大城市。
四季景致與優美圖案的加賀友禪染。「加賀」是石
然而工業化發展後,太平洋側港口城市的規模快
川的古地名,而「友禪」指稱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染
59
1
2
1.結合和漢建築特色,有著西洋彩繪玻璃的尾山神社神門,同頂層日本最古老的避雷針,自明治初期守存著金澤的歷史文化。 2.金澤城公園內,菱櫓、五十間長屋、橋爪門 櫓等歷史建築,承襲日本傳統木匠工藝,未使用一根釘子或螺絲,以柱子及橫梁為結構的 土璧十分耐震,是明治時期後最大的木造建築。
色方法,此名號源自京友禪的創始者「宮崎友禪
最高極致金澤箔 頂級手工遠近馳名
齋」。身為一位專業的扇面繪師,他的作品普遍受 到民眾喜愛,晚年友禪齋先生移居金澤,利用其
「金澤」之名,源於此地曾是淘洗金砂的溼
繪畫風格搭配在地「加賀染」技法,將作品移植到
地,統計指出金澤出產的金箔占全日本總產量的
和服上,「加賀友禪染」遂告誕生。時至三百多年
99%,堪稱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品之一。
後的今日,加賀友禪仍是頂級和服代名詞,由此打
金澤箔厚度僅有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毫米,是所
造的各式華服,是日本公認最華貴、能襯托出地
有金箔中最纖薄的種類,自古以來即特別用於裝
位的衣裝,各類大會、慶典、儀式等正式場合都能
飾建築及工藝品,乃提升藝術質感的適切素材。
看見。每年夏秋交替之時,產地就會收到來自全
在工匠嫻熟技術下,稀有的黃金被拉伸,並反覆
國各地的和服訂單,是金澤美學的代名詞。
敲槌打得更薄、更平,每一道工序都細膩謹慎處 理,為金箔品質把關。
「九谷燒」是金澤另一項知名技藝,釉色濃
60
重鮮亮,揭示著日本彩繪瓷器的最高境界,其大
如今金澤箔透過各種形式嶄露頭角,在日
膽使用藍、綠、黃搭配的用色特徵,也成為獨門
本四處可見的神社、佛寺等宗教名勝,其建築、
特色。歷史可遠溯至江戶時代初年,當時大聖寺
佛龕、佛具都會用其裝飾,日本許多國寶亦不
藩主前田利治,在現今石川縣山中町九谷一帶發
例外。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產品,都能用上
現瓷礦,便命手下前往九州肥前學習製陶工藝、
金箔展現多元可能性,無論鑲金或貼金襯飾都深
將其傳入九谷地區,隨著燒窯興建而開始崛起。
受世人喜愛。近年許多商家、業者利用金箔高貴
自昭和後期至今,九谷燒任歲月更迭,在經驗豐
典雅的特質,朝美妝保養品、美食開發等領域發
富、技藝高超的師傅手中,穿越了前世今生,以
展,用途更是大放異彩。其中包括金澤的超人氣
傳統花紋或各式現代圖案忠實傳承。當代眾多藝
甜點「金箔冰淇淋」,店家在冰淇淋撒上金箔點
術工匠也創造了「現代」九谷燒,孕育出多面向
綴、讓它散發點點金光,或豪氣的利用可食金
的設計風格,普遍被視為超越「工藝品」而邁向
箔,整片包覆冰淇淋外層,不斷在遊人的唇齒間
「美術品」的境界,以獨特美學廣獲好評。
散發幸福的光芒。
新舊兼容 三大人氣景點
貴地位的老茶館「志摩」,這座老建築落成於 1820年,目前則做為藝妓使用樂器與道具的國
兼六園、21世紀美術館、茶屋街,是來
寶級「茶屋文化館」。
訪金澤不容錯過的三大景點。金澤市內觀光只 要靠著「城下まち金沢周遊バス」巡迴巴士, 就可抵達這些人氣景點,可謂非常貼心。兼六 園位於金澤市中心,是一座緊鄰著金澤城跡的 日本式庭園,設計之初融入六大景觀元素(宏 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遠景),故得 名「兼六園」。遼闊視野與隨處可見的日式假 山、涼亭,散發有別於都市的優閒氣息,每年 約11月入冬季時,信步其中能發現園方幫松樹 搭起雪吊,防止積雪壓傷大樹,當降雪時便是
金澤在前田家統治期間,由於俸祿高達百 萬石,得以將其轉到文化藝術上發展,自京都 請來頂尖工匠與藝術家切磋交流。加賀友禪、 九谷燒、金澤箔等,不僅從中吸取大量工藝精 髓,更搭配加賀在地的素材和絕技,形成了兼 具武家文化之豪華、與公家文化之纖細的獨特 「加賀式」設計風格。至今金澤地區仍以極致 傳藝,被日本人視為國寶,近年更在創新元素 上畫龍點睛,讓這些流傳數百年的古典技藝, 再一次驚豔世人。
夢幻般的「兼六園」代表性景色,無論何種角 度都能鑑賞不同幽雅景致,使此處有日本三大 名園的美稱。 而在2004年10月揭幕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 具有空前獨特風格,在這座古典城市中儼然是極 特殊的存在。所有壁面都使用玻璃做為素材,前 衛的圓碟外型猶如UFO從天而降,為這座北陸小 京都注入創新的活力。美術館最具盛名之作,是 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的作品 「泳池」,利用美術館的天窗加上一層水,搭配 假的泳池扶手,從上看就恍若是貨真價實的游泳
1
池,館外及館內的遊客們能隔著水面,彼此面面 相覷、打招呼,形成絕妙趣味,也讓許多海內外 遊客慕名而來。 最後不可錯過便是金澤市3大茶屋街,這裡 是日本傳統的庶民娛樂之地,也是江戶時代觀 賞藝妓演奏的場所。古典的江戶「町家」建築 群是茶屋街裡最浪漫的風景,素雅且優美的古 2
老建築物,經過重新裝潢,被賦予了飲食店、 土產店等現代化功能,其中以東茶屋街規模最 大。最值得一看便是有「國家重要文化財」尊
1.金澤21世紀美術館最具人氣之作,非「泳池」莫屬。2.兼六 園最代表性的景致,即這片霞池配上琴柱燈籠。
61
文字、攝影/程品璿 照片提供/余晏如
建築記憶 窺探華麗古時光 尋找巷弄裡的窗花之美
新穎城市天際線下,
還依存了許多公寓民宅,舊時老房子以
鐵窗花、木格柵、馬賽克花磚等元素
構築空間印象,綻放城市不同風景,
隨著復古風潮崛起,
融合工匠巧思的﹁新鐵窗﹂再現生活美學。
62 行旅采風趣
漫步在城市的街道巷弄,你可曾抬頭仰望 建築老宅風景?昔日的鐵窗花已成為臺灣古早 生活記憶,透過工匠師傅的巧手發展出特有的 風格窗景。早年興築的低樓層公寓、平房,為 了防盜而加裝鐵窗,加蓋凸出與粗糙的線條破 壞了都巿景觀,後來施工技術與裝設鐵窗的方 式進步。許多屋主希望融入家的味道,即使裝 設鐵窗也不減美觀市容,甚至打造個人品味, 於是將各種吉祥寓意或圖騰加進其中,鐵窗花 美學映照出老時光風華。
鐵窗花復興工藝美學 近年來,吹起一陣老屋改造風潮,特色老 宅和復古裝潢為城市妝點懷舊氛圍,一幢幢歷史 建築引領遊人回憶日常生活脈絡。1920年代,臺 灣屬於日治時期中期,除了風俗革新運動外,民
寧靜的城市轉角,有許多老房子,隱藏著風格各異、極具特色 的窗花設計,等著我們去窺探。
間建築風格也加入了鐵窗花元素,這項黑鐵工藝 自西方引進,細緻繁複的工法創作出優雅花紋。 細看陽臺加裝的鐵窗花,彷彿注入活力般展現各 種姿態,豐富了視覺感官,留心觀察就可以品味 其中奧妙。鮮明的圖案或是意象文字引人一探究 竟,無論是花卉、植物、蟲鳥、幾何圖形等,都 是靠師傅的經驗徒手製作、費力扳折線條,獨特 臺式美學變成居家裝飾的一部分。
九份茶坊 地址:新北市瑞芳區基山街 142 號 電話:02-2496-9056
隨著不銹鋼鐵窗逐漸蓬勃,90年代中期之
散散步
後,鐵窗花技藝慢慢消逝,所幸老屋欣力這一波
地址: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祈堂路 172 號
風潮,復古元素再度成為新顯學,尤其是時下的
電話:0981-885-933
年輕人特別喜愛造訪老房子變身的民宿、咖啡
灣島,呷早頓
屋、文創雜貨鋪。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更將 臺灣特有的鐵窗花設計成家具「鐵窗印象」和燈 飾「南島之光」,入圍2015年紅點設計大獎,以 鐵窗花樣為主軸的四件組家具更榮獲「BEST OF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昌街 22 號 電話:02-2960-1322 在一起 One & Together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昌街 24 巷 9 號 電話:0976-076-016
BEST」肯定!
63
1
老房子映照復古情調
64
2
走進黃金山城老時光:九份茶坊
復古設計美感崛起,臺灣鐵窗花再度受到
九份金礦山城是臺灣早期商業活動十分繁
關注,奪得2016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的《老屋
榮的地區,擁有許多在地豐富人文,錯落有致的
顏》,作者楊朝景和辛永盛走訪全臺各地尋訪拍
住宅民房,沿著山城地形地勢而建,黑壓壓的屋
攝老房子的容顏,記錄鐵窗花以及磨石子地板、
頂用油毛氈刷柏油,防止雨水和溼氣滲入。丰字
馬賽克磚牆等建築工法。新舊生活融合的美好,
型的街道上,商家櫛比鱗次,橫向的基山街熱鬧
與周遭的華廈大樓交織出古今風華,老房子變身
繁華,坐落許多優雅老建築。古色古香的九份茶
的創意空間讓慢活輕旅行多了新玩法,鑽進巷弄
坊,前身為「翁山英故居」,屋舍仍維持原有的
間感受藝文韻味,轉角即是風景。老屋要如何賞
空間格局,石造混合木結構,茶坊主人洪志勝以
玩?最重要的就是放慢行腳速度,用心觀察就能
藝術家的熱情和品味,賦予古厝新生命。大門兩
發現驚喜;帶著朝聖的心情在夏日綠光下散步,
側的木窗使用復古壓花玻璃,讓光線透進屋內特
以景觀視覺豐富心靈五感。
別柔和,典雅的花紋裝飾效果十足。
鐵窗花是臺灣特有的工藝紋飾風格,隨
壓花玻璃俗稱「毛玻璃」,利用壓延法將
著都市建物更新,許多窗臺風景正一點一滴消
花紋滾壓在透明玻璃上,無論是海棠花、十字花
逝,不過也因為一波波老屋再造,城市文青小
等植物或幾何圖案,都是早期家家戶戶常見門窗
旅行受到許多遊人喜愛。細看鐵窗文化,圖騰
元素。走進茶坊內,前為一樓,後為二樓,花
的變化大多從中國傳統窗櫺演變而來,例如錢
叢攀附在直聳石柱上,百年老屋遍植大量綠意
幣、壽字和福字、花鳥等紋飾,似乎也隱含了
植栽,融合各種古物家具,豐富了老屋的生命
居家風水的作用。除了窗臺的視覺風景,老屋
力。大廳一排炭爐溫暖屋子每個角落,主人除了
子室內也搭配馬賽克花磚、磨石子地板,午後
推廣「茶、陶、畫」的理念,另販售手作日常生
陽光灑落在屋內一角,有種歲月靜好的安穩
活用品,穿梭在這些生活器物中,彷彿逛藝廊般
感,透亮採光舒服極了。
愜意。
1.九份茶坊的木格柵營造 空間美學。2.瑞芳火車 站前方的商店街老房。 3.「灣島,呷早頓」木製 窗框與在地日常融於一 景。4.漫步老街感受金瓜 石流金歲月。5.曾是金瓜 石最大的金德發商行雜 貨店,變身韻味十足的 3
金瓜石恬淡流金歲月:散散步
4
5
民宿、咖啡廳。
藝遊板橋老城區風華:灣島、在一起
來到山城另一邊的金瓜石,相較於九份遊人
新北市首善之區板橋,開發歷史悠久,以成
如織,這裡少了人來人往的喧囂、多了一份恬淡
立商號「林本源」的林氏家族帶動繁榮經濟,當
閒逸的氣氛。因應多雨潮溼氣候,鐵窗花漸被不
年因防禦漳泉械鬥而動工的城牆,構築了歷史古
銹鋼鐵窗取代,不過寧靜的礦村聚落保留早期的
城樣貌。鄰近北門舊址的林家花園保存完整,高
街道樣貌,許多住家仍是實木門片,展現獨有風
樓華廈林立的天際線下,蘊含了板橋區的興盛故
情。勸濟堂下方的祈堂路,曾是礦工生活的商業
事。捷運府中站菜市場旁的文昌街,短短的街巷
買賣中心,昔日往來礦工絡繹不絕,挖金熱潮退
隱身了幾家文創小店,適合來一趟文青輕旅,轉
去後,熱鬧榮景不再。幽靜村落內,其實隱藏著
角處的「灣島,呷早頓」完美結合在地生活,門
一些風格獨民宿,超過一甲子歲月的古厝未經太
口的裝飾牆擺設了各種木製窗框,磨石子地板從
多修飾,可盡情品味老建物的細節趣味。
屋內延伸到室外,裝載幾個世代的回憶。坐在店
祈堂路一隅的散散步,從前是金瓜石最大 的金德發商行雜貨店,挑高的空間、八片木門
裡享用豐富的早午餐,觀看提著菜籃的婆婆媽媽 走進傳統早市,窗外彷彿流動的古早味風景。
格局、菱形花格圍欄,不難看出礦業發達時期的
旁邊隔幾步路有另一家「在一起 One &
富賈風範。雜貨老鋪變身成每日只接待一組客人
Together」複合式咖啡店,除了飲品、輕食和小農
的民宿,假日一樓大廳開放為咖啡廳,老街景配
好味外,不定期舉辦文創、手作、展演活動等。
上一杯單品手沖,讓人放慢腳步發掘舊日生活芳
店內的輕工業風時尚加上老房子復古元素,帶著
華。回到來時轉乘公車上山的瑞芳車站,昔日淡
綠意的空間氣氛讓人放鬆,搭配磨石子地板和木
蘭古道必經之地的地理條件,後站的逢甲路有許
門窗櫺,十分有趣的混搭!距離捷運站不遠的黃
多特色老宅和昔日商行,前站的美食街大多為舊
石市場,是板橋的美食大本營,附近街巷房舍有
式平房,一邊欣賞在地生活風景,一邊大啖龍鳳
些還保留傳統鐵窗花,不妨抬頭尋找老臺灣的生
腿、胡椒餅、蕃薯粿,用美食回憶生活溫度。
活軌跡,在新舊元素之間感受多元庶民美學。
65
路上百工風景 生活之中的非典型職人
文字、攝影/汪正翔
過去,百工生產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具, 現在,他們成為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只因原本的任務為大量生產的工廠所取代。 但在某些地方, 這些師傅仍然堅持著他們的工藝,並且與生活直接發生關係, 他們是非典型的百工,卻也是活生生的生活日常。
66 老城漫步記
因為攝影工作的關係,接觸到許多奇人異
主人李國雄退休之後,運用過去的農業專
士,有些是畫家、有些是工藝師。很多時候翻開
長,在此進行生技的改良與童玩的製作。如將
自己的相簿,總覺得臺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獨特
一般用油改為肥皂,或是製造不含香精的芬芳產
文化與匠藝傳統。
品,又或利用罐頭製作充滿童趣的玩具。這些事
但事實上,這些人在社會中的比例其實很 少,在現代社會,所謂「百工」其實已然快要消 失。如將「百工」粗略定義為以手工方式,製作 生活必需品的人,通常他們即必須面對工廠大量
情看來似乎毫不相干,但實際上他有一個核心的 價值,就是將看似為時代淘汰的農村傳統精緻 化,如果說手工藝者是保存與改良某一種傳統技 藝,那李國雄就是整體農村文化的工藝家。
生產的威脅,這不僅是關於成本與價格的問題,
在園區內有一間咖啡廳,是主人李國雄的
如是如此,百工還可建立一種有別於大量生產
小女兒李聿盈所開設。面山處有一排窗戶,可以
的價值,吸引想感受溫度的消費者。更大的問題
遠眺關渡的風景,屋子裡有一些文藝咖啡相關的
是,即使工藝有著自身的風格與價值,現行的商
書籍,譬如印刻的雜誌,這也是我一般在農村文
業體制也可以快速吸收,變成他們大量傾銷的商
化園區所沒見過的。這裡的咖啡是自烘的豆子做
品特色,如華山林立的手作文創商店、標榜清新
成單品咖啡,味道清爽而有層次,搭配自家的手
的日系成衣,他們都有著百工的情調,但實際卻
工餅乾,更顯滋味。一樓的餐廳有家常的合菜,
並非如此。因為這關係,我開始有一個念頭,想
雖然土雞、蔥蛋對於一般民眾都不陌生,但因是
關注那些我記憶所及,勇敢捍衛工藝價值,但同
懷念的味道,又在一個懷舊的氛圍,吃來顯得有
時又不會變成一種文青情懷的工匠們。
一番情趣,當然也很飽足。這裡也會不定時舉辦 DIY活動,小朋友可利用簡單的材料,找到單純
石牆仔內 農村文化的靈光
的樂處。 生技、童玩與咖啡,這些東西看似離我們遙
石牆仔是一個農村文化園區,也是一個具體
遠又或是已經褪入舊日時光,但在李國雄父女的
體現百工精神的地方。如果我們將都市工廠視為
努力下,重新進入生活之中。實際上,這也正是
一個大量生產的基地,將自然視為其對立面。石
「百工」在現代世界真正的價值,不將這些工藝
牆仔就像是在這當中的一個節點,生產工藝,讓
保存在櫥窗之中,又或是轉化成可以買賣的文創
人與自然交會。
商品,而是讓他們帶給人們趣味,人就會自然地
石牆仔內,原為李家第三代祖先李山石建
使用、珍惜,然後延續下去。
於1871年,當年為防禦土匪所以修築了石牆, 被當地人稱為「石牆仔內」。上百年的歷史,使
九十米金工製作所 金工藝術家黃淑萍
新屋成了古厝,也讓文化有了底蘊,臺灣第一個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詩人李魁賢,祖居地就在
黃淑萍的工作室位於新店山上,但平常可在
此處,如今在石牆仔內的牆面上皆可看到他的詩
南海路的工藝設計館,看到她的身影,靜靜在房
作看板。
間之中,專注著金工的雕刻。
67
2
1
1. 石牆仔內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忠寮里大埤頭 3 號 電話:02-2621-0252 2. 九十米金工製作所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1 號三樓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臺北設計分館) 電話:02-2388-7066 分機 303 官方網站 http://insense-tsui.com.tw/index.asp 3. LeHome 蕾烘咖啡 3
事實上黃淑萍本是公務員,後來才一頭栽進 金工的世界。去臺藝大念書,進入工藝系之後, 她開始對金工產生興趣,特別是因為金工是一個 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領域,各種技術風格的變 化,讓黃淑萍十分著迷。在這當中,她特別享受 實驗的驚喜,即使面臨許多失敗。 在創作理念,黃淑萍致力將禪宗美學應用 在金工上,對於黃淑萍而言,禪宗是一種無聲之 聲,但造型本身就會傳達出一個聲音,要怎麼讓
68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 74 號 電話:02-2918-2698
石頭,去詮釋禪的美感。「微風景」系列即以皺 金法、石頭,詮釋禪的美感。 除了皺金法儼然成為黃淑萍金工技藝的一種 代表,她也應用其它技法,讓自己的創作更加寬 廣,如「敲花」此技法,透過鍛造,在金屬表面 做出一些肌理,盡量貼近自然的質感,不會純粹 為光面的表現。敲花可以做出比較大的器形。另 外還有「粒化法」,把金銀燒成小粒燒焊在金屬 上,也是一種肌理的處理方式。
這樣有聲之體,卻有一種空無的安靜感,是一個
黃淑萍的藝術,某部分正表現在「INSENSE」
很大的挑戰,她嘗試在肌理上處理,而不在造型
這個名稱之上。它暗示一種內在的體驗,這其實
上表現。另外一個取徑是,既然禪宗講述天人合
是黃淑萍做為「百工」帶給我們的啟示。她不僅
一,黃淑萍即將重點投入自然造型上,如葉子、
僅是被動地承接顧客的需求,同時也透過工藝創
造一種新的經驗,在這當中,顧客、商品與設計
在風味上,這裡的咖啡也體現了這種本格
師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互相感應、互相挑選,
派的精神。相較近年來清烘培的風潮,這裡的咖
在一個對的時刻彼此相遇。
啡更為圓潤甜熟,酸度則較低,但有著豐富的層 次。如果我們說品嘗輕烘培的咖啡在於品嘗那種
蕾烘咖啡 淺嘗一份單純滿足 位於新店大坪林的蕾烘咖啡,從外觀上看來 與一般咖啡店並沒什麼不同,甚至比起許多文青 味十足的店舖(像是有許多木桌、手作書與閃閃 發亮的沖煮器具),這間咖啡廳異常簡單,送上 的咖啡也只是裝盛在一般的器具之中,沒有置於
引領你神遊物外的風景,那蕾烘的咖啡就是讓人 重新回到咖啡之中。特別推薦這裡的肯亞AA, 另外起司蛋糕也非常紮實。 曾幾何時,咖啡已經脫離日常的範疇,我們 覺得喝下這個黑色液體,就好像有一種特別的氛 圍,但來到LeHome讓人回到咖啡的基本,它是 一種生活的必需品,既不簡單也不深奧。
一個風雅的托盤之上。 我一開始也不覺得這與一般的咖啡相比有些 不一樣,我甚至看不到那種刻意的凌亂與老舊,
結語
直到品嘗過這裡的咖啡,就會覺得這一切都不需
近年來伴隨對於在地文化的重視,工藝也成
要。我所感受到的,是咖啡單純的滿足,至於所
為了一個時髦的名詞。我們習慣看到各種商品文
謂咖啡的器具、裝潢乃至莊園其實都已成次要。
案加上「老師傅」、「職人」或是「手工」這樣
如同老闆娘的理念,她相信咖啡重點在於
的詞彙,更不用說在臺灣各地,也看到大大小小
選擇品質優良且新鮮的咖啡豆,以嚴謹的手法沖
的民藝博物館、文物館。這些現象對於民俗文化
煮,最後自然就會得到一杯好的咖啡。因此,老
並非毫無幫助,但同時也難免使得它成為一種刻
闆娘每次都會苦口婆心勸阻客人,與其花大錢品
板的印象。
嘗麝香貓咖啡,不如好好將家中的磨豆機升級, 學習辨別豆子好壞。因為對她而言,咖啡好喝與 否,其實只是把每一個環節做好,然後讓新鮮的 咖啡自己說話。
做為攝影師,我所經常觀察到的,就是民 俗必須呈現一個商品的模樣。這包括古舊的外 表、文青的情調與一種超乎常人的師傅形象, 而我的工作就是要透過照片強化這樣的印象。
如果認識老闆久一點,她會說起咖啡的基
可我時常會想,那些不符合這些形象的事物,
礎概念,而非各種酷炫的手法。一個人一旦掌
也就是被我排除在鏡頭之外的民俗,是不是真
握了概念,他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甚
的就不夠道地,還是說真實的民俗本來就不只
至複製成功的經驗。可是如果只是貪圖一些道
有一個模樣?要驗證這事就只有親自接觸這些
聽途說的技法,可能最後還是容易為人所矇
生活中的人,試著屏除一切附加的想像,或許
騙。如果一定要問咖啡達人的祕訣,又或是傳
就會發現,所謂的百工與職人,未必有異乎尋
奇的經歷,她只會說做人就是要實在,沒有什
常的執著或是如白雪般的鬍子,但是他們很認
麼特別的東西。
真的工作,很認真的生活。
69
非 典 型日常 百 工風景
石牆仔內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忠寮里大埤頭 3 號 電話:02-2621-0252 營業時間:11:30-19:00
70
九十米金工製作所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1 號三樓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臺北設計分館) 電話:02-2388-7066 分機 303 營業時間:09:30 -17:30
蕾烘咖啡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 74 號 電話:02-2918-2698 營業時間:11:00-22:00
71
俯拾間皆是故事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文字、攝影/蔡佩吟 圖片提供/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成立於 1996 年的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坐落三芝一處靜謐的社區當中, 在兩棟互相打通的房子、三層樓共 150 坪的空間當中, 收藏了數以百計的布袋戲相關文物, 凝結了時光,也記錄下 國寶級藝師李天祿對布袋戲奉獻一輩子的精采人生。
72 新北浮世繪
身為全臺第一座專業布袋戲文物館,除深具
為木製,簡單空間裡,除映入眼簾,具歷史重量
歷史與教育意義,更有個相當巧合而動人的創立
的展示品,耳裡隨即傳來影音講解的聲響,館內
緣由。原是臺北人的李天祿,晚年因次子李傳燦
同時設置樂器體驗與偶頭DIY彩繪區,從視覺、
在三芝買了一處閒暇時可前往的去處、住所(即
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皆可深刻感受布袋戲博
位於現今文物館的對面)。當年李天祿經常在門
大精深的學問以及迷人的歷史印記。
口乘涼,與街坊鄰居話家常,因緣際會下,認識 了文物館的前地主,在得知國寶級大師有意將伴 隨自己超過一甲子的文物,與對布袋戲的珍貴回 憶保留下來後,便建議將自己的土地賣出做為興 建文物館的場所,令人感動的是,前地主因對布 袋戲也有著深厚情感,更承諾可以先行規劃、建 設博物館,土地費用日後再慢慢付清即可。就在 這樣的巧合,以及日後政府、社會的多方協助、 故館長李傳燦的統籌規劃下,文物館於1996年正 式成立,完成了藝師李天祿的心願,也保留下臺 灣布袋戲的文史資料,讓後代子孫能藉此瞭解傳 統技藝的歷史與其珍貴文化。
進入館內,左方空間供奉著祖師爺以及先賢 祿位,根據執行長李俊寬解釋,在40、50年代, 布袋戲盛行時,祖師爺不會固定被供奉在某處, 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即會進行「筊爐主」,決定祖 師爺會被請到哪個劇團,隨著時代變遷,布袋戲 不若從前興盛,亦宛然劇團也在60週年時將祖師 爺請回劇團,連同先賢祿位旗幟,一同被供奉在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中,可說是鎮館之寶。 同樣位在一樓的演藝廳,則是劇團排練及教學的 地方,最多可容納70餘人,多有團體特地報名 參與,「布袋戲是活的文化,除了靜態的文物展 覽,也希望透過動態演出,讓民眾體會布袋戲實 際演出的過程。」執行長李俊寬如此說道。
深刻的歷史痕跡 沿著樓梯往上走,二樓是主要的文物展覽 甫進入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古樸簡約的場
區,南管、北管樂器,述說布袋戲從中國來臺發
域,處處帶著歷史痕跡。沒有多餘裝飾的水泥牆
展後,樂曲上的變化,以及兩種演奏型態所呈
與地面,以紅磚造型的牆面點綴,櫥櫃與桌椅多
現的不同氛圍,樂器斑剝的表面,影音導覽的聲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地址:新北市三芝區芝柏路 26 號 電話:02-26369174;02-86353917 營業時間:週末例假日 10:00-17:00(其它時間請先致電預約) 官網:www.litienlu.org.tw 信箱:ltl.puppet@msa.hinet.net
73
位在一樓的演藝廳,是劇團排練及教學的地方,透過動態演出, 讓民眾體會布袋戲實際演出的過程。
早期團員皆具備製作戲偶之能力,是李天祿藝師對演出品質的堅持。
響,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那在街頭巷尾看戲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和其他展覽館最不同之
的日子。另一格櫥窗,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偶頭,
處,即館內的每件文物都曾隨著劇團南征北討、
依照產地、材質分類,細緻雕工刻出每個角色
每尊戲偶皆充滿著生命力,包含戲偶本身演繹的
的不同神韻,從偶頭上的顏色,也能看出角色的
故事,以及由一尊尊戲偶堆疊出──藝師李天祿
性格;偶頭上的帽子也大有學問,依材質區分為
的不凡人生,還有宛然劇團一路走來的歲月痕跡。
軟巾與硬盔,或以刺繡、硬紙摺出造型再加以裝 飾;服裝部分,則以顏色區分戲偶的身分地位, 早期服裝皆以手工縫製,一針一線精密的縫製手
對布袋戲追本溯源的堅持
法,在館內都能近距離觀賞得到。其他像是戲偶
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中的文物,還有一
使用的武器、裝備,大大小小的動物,桌椅道具,
樣不同於其他布袋戲劇團的特徵,即是劇團使
都能在此一探究竟,而道具中值得一提的是,演
用的偶頭、帽子、服飾、道具等,多出自藝師李
出過程中,會使用「象徵」手法表示特定狀態或
天祿與故館長李傳燦之手,一般布袋戲劇團所使
物件,如以揮動紅色旗子表示失火,兩張椅子攤
用的戲偶,幾乎都是外聘專業師傅製作,表演者
平代表船隻,即是布袋戲中特別的慣用手法。
純粹演出,不會參與製作,但由於藝師李天祿的 堅持,認為若能自己製作,不但能更準確瞭解自 己在表演上的需求,一旦道具破損,也能馬上處 理,不必再花時間請人修補,因此早期劇團成員 多具備製作戲偶之能力。 提及館內琳瑯滿目的文物,執行長李俊寬 表示放在館裡展示的眾多文物,其實只是冰山一 角,劇團之所以能有為數眾多的偶頭、道具,也 是老藝師對品質的堅持,「除了手上的技藝,手
74
中的偶也很重要。」因這理念,碰到有劇團要收
文物的保留與傳承
團時,即會收購其中品質較好的偶頭、道具,也 因是表演所需,所以品項也較為齊全,各式各樣
從明朝宛如街頭藝人的肩擔戲起,布袋戲即
的角色、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戲偶,都能在此
有著久遠歷史,藝師李天祿自1931年成立「亦宛
觀賞得到。
然」劇團,歷經日治、國民政府時期,再到60年 代後,因電視機的普及,布袋戲逐漸沒落,見證
除了布袋戲,館內也可見各種傀儡戲偶放 置館內收藏,因布袋戲最早由傀儡戲演變而成, 藝師李天祿認為想要演好布袋戲,必須先學會傀 儡戲,故館長李傳燦年輕時即曾學習傀儡戲,而 後因緣際會,認識泉州一位相當知名的傀儡師傅 ──黃奕缺,便千里迢迢至中國拜師學藝,館內 大部分的傀儡戲偶也是出自黃師傅之手。不論是 對戲偶的要求,或者對布袋戲的追本溯源,都不 難看出李天祿對布袋戲的品質堅持。
了布袋戲在臺灣的興盛與殞落,然而其對布袋戲 的付出,並沒有隨著時代更迭而停止,除在國外 耕耘,李天祿更在封箱退休後,致力傳承布袋戲 技藝與理念,在板橋莒光國小成立「徽宛然」劇 團,帶著原本劇團使用的戲偶、樂器、戲臺等, 讓年輕輩學子認識布袋戲、進而愛上布袋戲;除 此之外,李天祿更在1986年開始參與電影演出, 透過電影,將布袋戲傳統技藝傳遞到更多地方。 這座文物館不僅做為藝師李天祿一生所學、
揚名海外的布袋戲
所經歷,及所收藏的戲偶容身之處,更是臺灣布 袋戲的留存與傳承,雖然藝師李天祿於文物館成
1970年代,有位法國籍學生來臺向李天
立後兩年逝世,也或許因如今層出不窮的新興娛
祿學習布袋戲,五年學成後,回國成立「小宛
樂,布袋戲難返過去既有的興盛,但慶幸李天祿
然」劇團,讓臺灣布袋戲在法國聲名大噪,李
布袋戲文物館的成立,讓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
天祿也受邀至法國開班授課,傳統而專業的技
文物史料得以妥善保存,記錄下前人的心血結
藝備受推崇,也促進臺法兩國在偶戲界上的交
晶,留待後世瞭解、懷念,並且延續。
流,並獲得法國最高獎章「騎士榮譽勳章」, 「小宛然」同時也在法國文化部的支持下,開 始巡迴世界演出。 二樓空間裡,擺放許多李天祿與李傳燦將 布袋戲揚名海外的足跡,好幾本護照,記載著李 天祿及李傳燦兩位藝師出國高達90次、遍及24個 國家的驚人紀錄、以國外故事改編的劇本、出國 表演和國外表演劇團交換的戲偶,其中還有一樣 相當特別的文物,是外國學生擔心回國後會忘記 所學而錄製的唱片,唱片封面上七零八落的中文 字,顯現學生對中文的生疏,也意外襯托他對布 袋戲的熱情,已跨越國界以及語言隔閡。
李天祿與李傳燦將布袋戲揚名國內與海外,傳統而專業的技藝 備受推崇。
75
文字、攝影/廖玉琦 圖片提供/古殿樂藏
王信凱在刻盤轉動間收集人類過往的靈光, 在失落的歲月裡探尋珍貴的聲音紀錄。 以真實刻錄的無修飾樂音,帶領樂友細細聆聽, 連結生命軌跡的點滴,喚醒美好年代的記憶。
以靈光 層疊羅織的音樂宮殿 留聲古典 古殿樂藏
76 新北浮世繪
黑膠留聲 有品味的時尚 在33.3轉的純色音頻中,王信凱秤量、磨 豆、手沖步驟如行板,一室咖啡香。同樣儀式感 十足的,是清潔唱片、手搖唱機,放置唱臂於樂 段,緩慢播放充滿回憶的味道。打開唱片封套, 如同揭開一件藝術品、穿越一個塵封的年代,他 化身時空旅人的領航者,現場調音功力深厚,精 采歷史介紹、版本比較信手捻來。王信凱說: 「每張唱片都是一個世界、一本書,聲音記載即 一杯現磨現沖的香醇咖啡,搭配美好音樂,時間就此慢了下來。
是另一種閱讀。」 聆聽古典音樂20多年的王信凱,因為熱愛 歷史錄音,本來收集黑膠轉錄CD的數位典藏, 後來聽到原版黑膠,著迷於「真實聽到19世紀至 今人們生活被完整保存的聲音」,就這麼一頭栽
「不再流浪了,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唱針落下,80年代的王海玲娓娓訴說鄭愁予的 「偈」,脫俗的歌聲舒展繚繞,器樂和弦正是獨 屬民歌年代的情懷。50年代的莫扎特鋼琴錄音,
了進來。在他的認知中,黑膠是文化、歷史的遺 產。因為時代演變不復存在的生產設備、製作過 程、土地氛圍定格其中,回望才發現無法復刻的 味道,都完整保留在唱片溝槽裡。
觸鍵乾淨清澈,高音柔和溫潤,細節如此清晰, 彷彿透明的音符在空間裡密密鋪展。30年代周 璇輕靈纖細的歌聲響起:「浮雲散,明月照人 來。」裊裊純聲綿延著老上海氛圍,歌者樂隊如 在眼前。 一盞鵝黃暖燈下,唱針跳躍於旋轉的溝槽
「古殿樂藏」唱片藝術研究中心、古殿音樂喫茶
間,排排黑膠唱片陳列架上,隨興錯落的座椅
兼具聆聽、研究與書寫的空間,致力推廣古典音樂的美好。這
正對著一臺經典的VICTOR Credenza(留聲機之
唱碟的收藏誌、一座鎔鑄「古老」靈光的音樂宮殿。在實體音樂
王),真實還原的聲響極其溫暖動人,黑膠細微 摩擦勾起濃濃懷舊之情。這個讓人忘卻時間的空 間是「古殿音樂喫茶」,同時也是「古殿樂藏」 唱片藝術研究中心,由「殿主」──歷史學者暨 資深樂友王信凱所開設的唱片交流中心,兼具 「聆聽、研究與書寫」的文藝空間。
是一個文化發動機、一間黑膠與留聲機專門「殿」、一本古典老 唱片產業逐步凋零中的時代,開展出一個新的唱片藝術空間! 古殿樂藏主人 王信凱 1978 年生,文化大學史學系、佛光大學歷史所碩士、政治大學 歷史所博士。曾任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師,現為刻盤轉錄師、古 殿樂藏與古殿音樂喫茶主人。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西安街一段 169 號 2 樓 電話:0975-057467 FB: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AL.PALACE.SOCIETY/
77
黑膠雖一度被錄音帶、CD取代,但獨特的味道仍令人著迷,一直是許多音樂發燒友的收藏摯愛,具有極高的保真度和動人的音色。
自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人類將看不
人們尋找一個聆聽音樂/聲音的方式,不是追求
到的音頻刻錄下來,而後又從聲音記錄演變為
音響設備,而是聽聲音、回到一種狀態的文化空
百年音樂產業。最早的留聲機須從頭錄到尾不能
間。這是我賦予它們存在的價值。」
中斷,黑膠則可剪接,但是無法修改聲音。他感 嘆:「早期唱片因為無法加工處理,反而是最能 傳達真實聲音的載具。現代轉為數位錄音,大量 後製、包裝等技術,便失去音樂的本質了。」
不依附任何研究單位的他,最想做的,是以 一己之力探究人類聲音的保存文化歷史,研究唱 片並經營分享唱片的人文空間,是很好的途徑。 他說:「黑膠是實體的,有封套、封面、刻痕,
哲學家華特•班雅明提及藝術作品皆有獨
而在聆聽、觀賞唱片的過程,人跟人的關係也是
一無二的靈光(aura),經過大量生產複製為商
實體的。」開唱片行既可維持基本經濟來源,更
品,靈光便開始消褪。王信凱認為,留聲機還保
讓大家聽到過去的聲音,有助推廣研究。
有靈光、黑膠漸少,演變到CD,靈光與氛圍就 愈來愈弱了。所以在黑膠翰海中,他依戀年代的 聲音,從中發掘靈光,也期待發揚其價值。
當時正逢淡水竹圍住家樓下出租,於是 2013年8月開始有了實體的「古殿樂藏」。他不 像一般唱片行大量切貨,而是如以往收藏途徑, 出國或網路一張張選購1990年前製作的古碟,
民歌的起點 古殿從淡水發跡
成本雖高,卻能保證品質與口碑。他認真地說: 「我開店不光是為了商業考量,更多是為了交流
78
文化即是生活,品味亦根植於生活。王信凱
分享。有人想買就賣,自己收藏也很好。這些唱
認為聽黑膠需要勇氣,因為要充分展現它的聲音
片都是有價值的文化資本,是我珍惜、樂於分享
特質需要環境,甚至要改變生活方式。「我在幫
的收藏。」
一開始設殿於此,除了緣分,也有某種歷史
為了推廣難得的賞樂經驗,王信凱自2014年
文化情感。他微笑說:「我因緣入住淡水,對淡
開始受邀演講並固定每週舉辦黑膠音樂會、導讀
水的情感產生很多文化層次。這裡是以前淡北線
解析、甚至是邀音樂家現場表演的文化沙龍,如
鐵路的終點站,以聲音文化的角度來說也是民歌
「李泰祥音樂中的1980年代風景」、「科爾托的
的主要發源地,很多人物都跟淡水頗有淵源。」
演奏藝術(1877-1962)」、「留聲機背後的歷
例如民歌的關鍵人物李雙澤,便在就讀淡江時
史、生活與文化」等精采論講,帶領樂友深度體
發起民歌運動。王信凱研究過這段歷史,緣分聚
驗黑膠音樂。
合下,也認識不少同好並收藏相關唱片與珍貴資 料。目前「古殿」搬遷到明德站旁,他便每日循 著懷舊的淡北線路途,往返淡水與明德之間。
近期「古殿」還舉辦多場珍稀音源播放會, 如1954福特萬格勒琉森音樂節的貝多芬第九實 況、卡薩爾斯30年代錄製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
開殿以來,他每天聆聽大量黑膠唱片,並
等,以盤帶播放珍貴的現場音樂會實況錄音,大
一一轉錄成數位音檔,上傳試聽檔到網站,註寫
師如臨現場,傾聽者如錯墜時空,感動莫名。過
片況或音樂解析,確實地累積龐大的資料庫。每
程中,他累積了珍貴的「收藏」與「經驗」,也
張唱片也在無形或有形的「古殿」中架梁設柱,
成為古殿獨特的文化資產。尤其黑膠復興返潮,
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多年累積的樂友都是資深黑
剛好吸引年輕人聽黑膠,認識曾經存在過的聲音
膠迷,成為至交好友更從中學習良多。他堅定地
紀錄,踏上開拓視野的時代橋梁。
說:「歷史的本質是生命狀態,會告訴我們往哪 走。我設定未來30年研究清楚我的命題,然後它 自然會告訴我下一步。」他期待每一分一秒的累 積、黑膠文化的擾動,可以創造無限可能,甚至 改變世界、為這世代留下什麼。
王信凱認為:「有必要讓孩子趁早體驗, 有美的認知。」去年也舉辦「留聲機下鄉」的活 動,帶著唱盤到幼稚園、小學放給小朋友聽,或 到大學、社區圖書館等,帶領體驗歷史的聲音, 感受時代的美感。他心中正醞釀「古殿聲音學 堂」計畫,以年輕人為對象,慢慢改變世界。
以小確幸醞釀大確幸 日本近百年的音樂喫茶店文化,影響多位音 「很多東西都是緣分使然,人只要正心
樂家、文學家、導演等藝術家,是典型的「文化
努力,緣分非常巧妙,我對此很有感覺與體
發動機」。喜愛到日本淘寶、旅遊取經的王信凱
驗。」同樣機緣聚合而來的,便是殿內鎮店之寶
也立志朝這個方向努力。他笑說:「御茶水有一
──1925年製造的VICTOR Credenza,落地型不
間老咖啡館『米羅』,還保有三島由紀夫的座位
插電留聲機。王信凱小心取出珍藏的78轉蟲膠唱
呢!」環顧「古殿」內氤氳光線、微醺美聲與現
片,旋轉搖杆、讀取音軌,經振膜放大聲波,喚
沖咖啡香氣,在其中沉思創作再幸福不過。何不
醒了1937年小提琴大師Mischa Elman的錄音。他
前往聆聽一張塵封記憶中的唱片,品啜一杯無法
樸實無華地演奏Schubert Serenade,不加修飾的
言說的年代,說不定許多作品發想與創作靈光,
琴音充盈空氣中,美好得使人落淚,果然「留聲
就發生在這裡。
機是靈光最佳的載體」。
79
眾才齊力 轉型起步走 平溪記敘造
文字/楊月霞 攝影/陳培峯
推開「六扇門顏家茶館」, 芬芳茶香撲鼻而來,笑靨在大家的臉上被熏暖, 只見「平溪記敘造」的成員彼此簇擁, 歡快討論著,彷彿熱鬧的大家庭……。
80 新北浮世繪
「平溪記敘造」團隊成員親手為社區繪製的指示牌。
曾被知名泡麵廣告、電影、偶像劇等取景,也深獲日韓等外國 觀光客歡迎的平溪,正面臨亟欲轉型的當口。
如同來往旅人總被平溪的人情味吸引,甚至一駐足、 就是一輩子,身為道地臺北人的溫大維,即是其中之一。 連他自己都沒預想過,原先只是接下父親在此經營近20年 的「礦工食堂」,卻能因緣際會下,聚集了眾多各有所長 的老街夥伴、共同集思廣益。「平溪記敘造」創辦人溫大 維,以系列生活講座喚起居民的覺醒意識,讓平溪老街成 功轉型,免於夜市化危機,連年規劃的在地活動也備受注 目,逐步凝聚平溪向心力,期待打造夢想中的新故鄉。
喚起意識 平溪轉型起步走 身為引言人的溫大維表示,「平溪記敘造」是一個工 作小組,由一群平溪街的居民與店家自發組織,大家自發 性持續維護老街,並分享、紀實老街的點點滴滴。起初他 並未著墨太多,只思考能為翠麗的平溪山城多做些什麼, 讓它能恆久淳美?
平溪記敘造 創辦人溫大維 2015 年成立,由「礦工食堂」負責人 溫大維創辦的團隊,主力於平溪地區推 動 社 區 營 造。2016 年 以「 在 地 生 活 &
努力至今兩年多,辦過極具代表性的「在地生活&經
經營管理」系列講座備受注目,總成員
營管理」講座,也成功推行特色活動與改良計畫,不僅逐
數已逾百人。逢重大節日即舉行特色聯 歡活動,同時關注在地議題,是協助平
漸獲得響應,甚至結交許多也深愛這片土地的戰友,大夥 一起並肩作戰。
溪老街擺脫「夜市化」,轉型成功的幕 後推手。
81
1.平溪菁桐,賞螢 祕境實景。2.2016 聖誕節,以竹製 巨型聖誕樹成為 1
2
吸睛焦點。
故事從2015年底說起,「記敘造」總召許
事導遊時建立的人脈擔任講師,開辦各式生活講
小艾笑說,此區光是老街就有「平溪、菁桐、十
座,為地方帶來不同的外界觀點,並進一步反思
分」三條,不但曾被知名泡麵廣告、電影、偶像
平溪的獨特價值。「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讓這
劇等取景,也深獲日韓等外國觀光客歡迎,擁有
裡變得更好、更快樂?答案其實就是從根本觀念
豐富觀光資源,但原應蓬勃發展的平溪,在地商
的改善做起!唯有喚醒居民們的自覺意識,才能
家生意卻連年慘淡,有些倒店關門,有些一息尚
找到破口,於水深火熱中自救。」於是冷清寂寥
存,卻也不復昔日榮景,業績掉了四成。當時她 和溫大維討論思考,並多次實地走訪後,發現恐 怕是「夜市文化」導致如此窘境,因為漸趨千篇 一律的臺灣傳統老街風貌,商品也乏善可陳,甚
的老街夜晚,悄悄變得不平凡,在溫大維挨家挨 戶發傳單、熱情奔走宣傳下,講座裡的聽眾由小 貓兩三隻,開始轉為十幾人,長期參與出席的就 有近二十位!
至被抨擊毫無特色……。 「什麼議題都能在此學習、相互討論,是這
激盪火花 生活講座受好評
個社造系列講座最特別之處。各種產業鏈皆有涉 獵,從民宿經營、手創空間、地方事務、個人專
82
就在亟欲轉型的渴望下,溫大維首先發起了
長、時事議題……等,期望由多元內容分享,從
「在地生活&經營管理」講座,每週邀請自己從
客觀角度紮實建構大家的軟實力,最重要的是聯
繫彼此情感,讓更多鄉親願意關注平溪,走出來
的!」從曾轟動一時,由平溪山林就地取材的巨
齊力攜手打拚。」
型竹製聖誕樹,到今年春節的彩繪提燈DIY、搓 湯圓,目前正陸續規劃蚊子電影院、特色烤肉等
整個2016年度都是「記敘造」大放異彩的 時光,老年比例人口極高的平溪,幾乎整個城 鎮鄉親都來參加了!不少商家們也紛紛拋出問 題,請教深諳管理之道的講師們,如同社區大 學的熱絡場景,讓所有成員非常感動。
季節聯歡活動,「由於大家踴躍參與和鼓勵,我 們已逐步構思未來的新計畫,力求讓所有平溪居 民都有歸屬感,也呈現充滿在地真情的滿滿心 意。」顏老闆表示,他認為老天爺給平溪很多機 會,在面臨許多現實議題的當口,如:菁桐月臺 遷移、現代化建設等,都有「記敘造」會跳出來
創意社造 挖掘家鄉新魅力
關心居民,是否真的有所必要?鼓勵眾人去判斷 與檢視自身。
擁有近30年社造經驗,身為「記敘造」 元老級顧問的楊老師指出,社區營造觀念,在
指著生活講座的活動照,蘇老闆娘回憶
1991年崛起時並不普及,自己陪伴平溪老街
道,當時她聽完花蓮慕谷慕魚的民宿老闆演
走過繁華與落寞,很早就想為在地做些付出和
講,印象非常深刻,甚至還立刻啟程到當地參
貢獻,在最谷底時也始終堅定信念。加入「記
觀,希望能進一步汲取他人經驗。為了讓參加講
敘造」小組後,他非常珍惜這個自發性團隊,
座的居民和成員們維繫互動,他們後續也成立
「在這年代,彼此選擇共同目標、沒有利害關
「平溪記敘造」等FB社團,除了希望持續「記
係,甚至能一起讓故鄉轉型重生,身在其中的人
錄、敘述、再造」平溪,臺語也有繼續走的意
真的會不可自拔!」
思,深富意義。
同樣是「記敘造」資深顧問的郭老師說,
而社團第一步做的工程,除了重新打造亮麗
保留古早原貌,不主打商業現代化,才是平溪的
的手繪指示牌,也為街上的流浪貓狗進行結紮,
特色與方向,他常鼓勵大家思索:「平溪如果沒
避免讓環境產生更多負擔。問起是否會很累、壓
了天燈,那我們還有什麼?」其實螢火蟲、八重
力大?「記敘造」的夥伴們露出真誠笑容,異口
櫻……等也是私房亮點,但直到「記敘造」主動
同聲地說,大家是抱著玩的心情做各種嘗試,陪
推廣多場戶外遊賞活動,許多在地人才知道,平
伴家鄉一起渡過所有風雨,心情非常感恩,不累
溪竟有這麼多迷人之處。
且很快樂!未來他們會展現何種精采成果?如今 令人拭目以待。
一面與六扇門茶館的顏老闆、蘇老闆娘相 互斟茶閒聊,溫大維笑著說,「平溪記敘造」從 來不拿補助,無論是元宵節、中秋節、聖誕節 等大型節慶,所有活動布置都是成員親手製作
83
堅守百年老滋味 新店金成蘭餅店
文字/羅漪文 攝影/孫耀天
水色秀麗碧潭邊 一間古老餅店 經歷百年時光淘洗 依然 守住純樸的美好風味 為臺灣庶民味蕾 留下時代縮影
84 新北浮世繪
晚春下午來到碧潭,出了捷運站,沉甸甸的烏雲從四面 八方緩緩聚攏,蔓延整座天空。爾後驚雷四起,轟隆轟隆, 大雨嘩啦嘩啦降落,激盪起一片煙水迷離。 撐著雨傘,捲起褲管,小心翼翼往老街方向走去,不寬 不窄的馬路中央有修補路面的施工,兩旁人行道上的攤販將 要打烊,攤商在雨中陸續收拾貨品,柏油熱氣夾雜著蔬菜、 瓜果、雞鴨、魚肉的淡淡酸腥,讓老街散發著某種樸素且安 穩的日常感,金蘭成餅店則靜靜立身在老街一側的排樓中, 據說從日治末期到今天,已經超過一世紀。 金蘭成餅店靜立老街排樓中,從日治末 期至今,已超過一世紀。
富含生機的老街古店 走進店內,不像臺北都會區的現代西式點心店總是寬敞 光潔、裝潢新穎,金蘭成的店面與製作廚房相連,白日光燈 從天花板灑下悠悠的歷史流光,幾個木架子和玻璃櫃擺賣著 多樣傳統漢式糕點,如:日頭餅、綠豆椪、綠豆糕……等。 第三代老闆陳志信正處於忙碌的製作狀態,原來隔天正是新 店國小120週年校慶,百齡學校向百年老店訂製一款超大尺 寸的圓形漢餅,做為另類慶生蛋糕。老闆向記者展示了特別 刻製的木頭餅模子後,便轉身在廚房中張羅同一張訂單的 一千多個壽桃。從烤爐裡拿出一批白白胖胖的包子,將之排 滿在大竹篩中,陳老闆揮動著長柄大湯勺,在每個包子壓出 一截彎彎的凹痕,再噴上食用的紅色的液體,完成一顆顆可 愛的粉色仙桃。 陳老闆負責店內超過一半的製餅工作,額頭上覆著薄薄 的汗珠,他雙手不停,一邊做一邊接受採訪,讓人清晰感受 到,在臺北盆地東南邊緣、山水秀麗之地,仍有一間老店富 含生機。
金成蘭餅店 位於新店路老街,默默耕耘超過百年, 至今已傳承至第三代,不僅與在地的居 民、社區、節令、信仰緊密結合,老闆 同時收集多款歷史悠久的模具,並留住 各種傳統糕餅製程,期待老店變成一家
陳老闆表示,餅店的作息跟隨農民曆運轉,從尾牙開始 做刈包,到農曆新年做年糕、發糕,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正月 十五元宵、二月初日土地公生日、二月十九觀音生日、三月三 日拜玄天上帝、三月十五保生大帝生日、三月廿三媽祖生日、
糕餅博物館。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新店路 155 號 電話:02-2911-1286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 JinChengLanBingDian
85
陳老闆從爸爸手中接下餅店,而爸爸則是傳 承爺爺的事業,陳氏家族在碧潭老街生活了三、 四代。根據臺北縣志記載,大約在嘉慶、道光年 間,閩南墾首陳合發、李詳記等人合資招募泉洲 五線佃戶渡海來臺,在碧潭東岸興建店鋪成街, 有別於大坪林的「店仔街」而另取名「新店」。 碧潭老街以前是一個交易中心,像臺北的大稻埕 一樣,不僅能行船沿著新店溪直下大稻埕再轉出 海,也有鐵路到萬華,運輸相當便捷。 清明節、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七月中元普渡、
餅店創始者陳爺爺起先在叔叔的雜貨店當學
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日重陽節、九月十九拜
徒,學習糕粿技藝,後來獨立出來開店。老街鄰
觀音……等,傳統節慶及神明祭拜都需要糕粿,
近分布許多礦坑,如:和美煤礦、振山煤礦等,
方圓四周的宮廟皆向金蘭成訂製,中間穿插婚喪
煤礦依賴渡口運載出去。陳爺爺勤奮謀生,每天
喜慶的單子,一年到頭都相當忙碌,只有農曆五
早上擔著扁擔一路沿著各個渡口送餅寄賣,最遠
月和十一月是生意較淡的時候,才能稍微休息。
走至烏來的忠志再折返,沿途撿拾煤炭回家使 用。長年刻苦經營,以美味廣結善緣,餅店傳到
漢餅的變遷小史
第二代最為興旺,在父親將要交棒的時機,曾接 過新店區高達80幾間宮廟的訂單。
什麼是傳統糕餅?在臺灣,甜食點心大致分 成三個脈絡,一脈是從中原到福建再到臺灣的漢
靜守餅店 陳志信的文化使命
式糕點,一脈是日本和果子,另一脈則是西方點 心,金蘭成無疑是屬於第一脈絡的。陳老闆拿起
陳志信20幾歲開始經營餅店,轉眼已經30
一個剛出爐的「米龜」,把略呈圓方形的豔紅色包
年。過年常是店裡最忙碌的時候,某次除夕早
子對半撕開,說起臺語韻文:「紅關公,白劉備, 黑張飛在裡內。」意思是指「米龜」只是將外皮染 紅,撕開後仍看到白色裡皮,而中間包著深色的豆 沙餡料,宛如桃園三結義。「米龜」之「龜」象徵 長壽和吉祥,伴隨三牲一起放在供桌上,獻給神 明享用;喪家則會使用未經染色的白米龜。不過, 古稱「米龜」是因為是用熟米粉做的,到了陳老 闆的父親那一代,店裡改用小麥麵粉製作,亦稱 為「麵龜」。陳老闆回憶,「那是臺灣接受美援時 期,麵粉比較多。米龜放置一段時間外皮會硬化, 不適合再次蒸熱食用,麵龜不會有這種問題。」
86
1
晨,一個小時進來兩百多名客人,看似熱鬧非
眾熱衷的祭儀規模愈來愈少也愈小,老店目前以
凡,但仔細一看,這些熟悉的顧客大都是70歲以
接受熟客訂單為主,收支還算平衡過得去。陳老
上的老人。鎮守在店裡的陳老闆忍不住去想,20
闆唯一關心的,就是文化傳承,他說,那是他的
年後,這些人還會再來買糕餅嗎?「不要問他會
使命,讓老店變成一家糕餅博物館,留住各種傳
不會來買?有沒有人載他來買也是個問題!」
統糕餅製程。
陳老闆表示,假設顧客年齡從40歲起,那
陳老闆的額外興趣是收集糕餅模子,他拿
至少還有2、30年可以期待,但如果顧客層全都
起頗有歷史年分的木製模子,告訴記者,餅模是
在70歲以上,又該如何?現代社會對傳統糕餅難
一家店的生財工具,如果流到市面上來,就表示
免存有偏見,比起法國馬卡龍精緻可愛、日本和
有一家店關門了,他的同行已經愈來愈少。但目
果子多彩造型,發糕、日頭餅、綠豆椪等都非常
前事實就是如此,傳統糕餅將來何去何從,他不
樸素,米龜甚至常與祭典緊密相連,有誰會在平
會太過強求或執著,更不會勉強孩子接班。但或
日裡想到吃米龜呢?陳老闆突然語帶無奈地說,
許有一天,會能找到突破的角度,像曾經平凡的
「不會有人去質疑和果子能保存多久,但如果是
蛋塔突然大受歡迎一樣,而在轉機來臨之前,陳
傳統糕點,如果保存期限設定在一個月,就會有
老闆會用心守住父祖輩留下的遺產,「該做的還
人質疑東西放太久是不是會壞?不壞的話是不是
是要做,努力維持原有的風味,把糕餅做得美味
放太多的防腐劑等。」面對消費者的多疑,傳統
好吃。」如果有人來詢問參觀,他會不吝傳述他
糕點似乎註定寂寞了些。
所知道的糕餅身世,其他就靜待日後社會變遷的 選擇吧!
就在那個除夕開始,陳老闆積極安排各種 推廣活動,跟學校合作課外教學,也接受媒體採
訪談結束後,大雨終於停止,已近黃昏的老
訪,講述漢餅的故事。事實上,這些安排對於
街又亮起了天光,沿著階梯走向碧潭吊橋,從橋
提升業績並不有幫助,但業績也不是他所關心
上往下看,潭水一片碧綠深邃,彷彿恆久。
的,自從獲得80幾張宮廟訂單的高峰之後,民
1.傳統漢式糕點綠豆 糕,是金成蘭歷代傳承 下的純樸美味。2.傳統 芝麻大餅。3.陳老闆的 額外興趣是收集糕餅模 子,頗有歷史年分的木 製模子,述說家族世代 2
3
的傳承。
87
文字/蔡佩吟 攝影/陳培峯、蔡佩吟
取之大地的 環境永續精神 棉品實業
隱身在新莊工業區巷弄內的棉品實業公司, 創立至今已 40 多年, 安處在不起眼的小巷內佇立著, 吸引國外廠商前來一探究竟, 深入其境,更能發現其中令人感佩的企業精神。
88 新北浮世繪
新莊工業區工廠林立,平日總能聽到廠內機器運作 的聲響,隨意走入一條巷弄內,撲鼻而來是濃濃的機油 與鐵鏽味,遇到雨天,則能看見地上的彩色油汙……。 這些中小企業,在70年代,是撐起臺灣經濟命脈 的重要支柱,時過境遷,如今許多企業已臨下坡處境, 產業聚落崩解,紡織業正是其中一例,然而坐落新莊工 業區的棉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因董事長洪清峰洞燭先 機的判斷力與執行力,在過去同業出走中國時選擇根留 臺灣,致力品質的提升與產品研發。 10年前,其帶領公司走向環保、友善環境一途,
1
如今開展出兼具特色的布料、產品,事業版圖擴及巴 黎、倫敦、紐約、慕尼黑,產品外銷遠至歐洲,以獨特 性與好品質站穩腳步,從原料取得、生產過程、廢棄物 處理,依據對環境友善的原則,棉品實業獲得GOTS5.0 認證,實現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也落實對環境永續使 用的理想。 2 1.棉品實業是國內第一家以針織品通過GOTS5.0的
裁縫起家 做別人不做的事
廠商。2.以棉花籽上的超細纖維抽絲而成的棉紗。
洪清峰生長於羅東,家裡經營布料行,由於尚有六 位弟妹,初中畢業便無法繼續升學,在外學習五個月的 裁剪,便留在家中幫忙訂做衣服;後來一直嚮往臺北生 活的他,來到臺北延平北路一帶當學徒,從掃地開始做 起,學習更多市場零售與行銷手法,9年後,26歲時和 兩位朋友一同創立了公司,開始買胚布請人染色、再行 販售,後來更開始以純棉針織布料從內衣發展至製作外 衣……。在當時經濟起飛的年代,不到一年即回本,也 成為如今棉品實業的前身。 1974年即創業的他,在40多年的歲月中,雖不能 說是屹立不搖,但也撐過10多年前,多數產業出走中 國的窘境,時間倒回1997年,香港回歸,當時美國慫
棉品實業
恿臺灣各企業將工廠移至中國,面對中國大量而廉價的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化成路 83 巷 41 號
勞工、便宜的土地,讓原本撐起臺灣經濟的中小企業逐 漸崩解,然而當時,洪清峰並未隨波逐流,而是堅持扎
電話:02-29981811 Email:bebe@mayctn.com.tw 官網:http://www.bebeknit.com.tw
89
1.以天然植物萃取而 成的環保染劑,能降 低對環境的汙染及對 人體的傷害。2.布料 1
2
上鮮豔多變的色彩全 來自天然植物。 3
根臺灣,更停止不斷織布、輸出的工作,走向產
「市面上的涼感衣穿了其實只會更悶熱,
品研發的營運方式,回頭望當年的堅持與創新思
要清涼透氣,當然要穿這種棉布。」洪清峰驕傲
維,讓棉品實業在10年後不但未被大環境淘汰,
表示;而布料上鮮豔多變的色彩,其實也都來自
反而逐漸打入國際市場,洪清峰用有別於一般商
天然植物,其概念來自著名的三峽藍染,然而不
人的腦袋,在艱難環境下,以紡織業老將之姿,
同的是,這裡所使用的染料,不是直接透過浸
在紡織界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泡植物與布料將其染色,而是先將植物中的顏 色萃取出製成粉末,再用以布料染色,常用植
地球反撲 省思企業責任 40多年來,棉品實業不斷改革創新,如今最 為人知的產業特徵,是其對環境友善與生態保護 的貢獻,洪清峰提及近年如: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 震、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2004年南亞大海嘯、 2011年日本大海嘯……等,人類濫用資源,對環境 的傷害,已經讓地球開始反撲,該如何改變當前對 生態造成的傷害,是每個人都該認真省思的事。 因此,約莫在10年前,棉品實業開始研究天 然纖維與天然染劑,在天然纖維方面,棉品實業 成為國內第一家以針織品通過GOTS5.0的廠商, 公司牆面上懸掛的斗大字樣,成為公司的榮耀, 也像提醒此品質,是公司長久以來堅持的唯一標 準。天然纖維有別於近年來流行的化學纖維,不 僅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及對人體的傷害,穿起來
90
物如:荔枝葉、茜草、墨水樹、檳榔子、胭脂 蟲……等。以吸取仙人掌果實的胭脂蟲來說,磨 碎後即是鮮豔的紅色,也常做為腮紅原料。不像 三峽藍染偏向手工藝,一次只能少量生產,洪清 峰不斷耗費精神與資金進行研究,使其歸納出統 一且標準的作業流程並順利量產,大費周章研發 天然染料,即使成本高出化學染料許多也義無 反顧,唯一的目的,都只是希望降低製造過程 中,對環境的嚴重傷害。 除使用天然纖維與天然染劑外,約在6年 前,洪清峰不惜花費大筆資金,開設了屬於自家 公司的染整廠,原因在於他希望除了原物料外, 包括製作過程,都能將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降 到最低,「傳統染布需要用到90℃,環保染只需 要60℃,減少CO2排放量,否則每增溫1度,海平 面就會上升好幾公尺……。」
也特別輕盈涼爽,實際觸摸一般棉布與「Baby
講起棉品實業與傳統染整廠的不同,洪清峰
Cotton」(以棉花籽上的超細纖維製作而成的布
董事長仔細講解著每一項數據,接著洪董事長拿
料),便能感受其中差別。
出四瓶寶特瓶,裡頭裝著不同顏色及濃度的水,
再拿出三個寶特瓶,裡面裝滿清水,代表染布時
雖然自家產品目前足以在國外市場立足,但
所需的水量,「環保染只需四次即可完成染色,
當提到如今臺灣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處境時,洪董
傳統則需要七次」,足見得環保染料比起一般化
事長又顯得憂心忡忡,「以紡織業來說,近年來
學染料更能省下大量水資源。
快速時尚的品牌形象,其實是在濫用環境資源,
除了原料來源、生產方式以及過程,都 壓低濫用資源的可能與對生態所造成的傷害之
以製造出低成本而便宜的商品,讓年輕人趨之若 鶩並快速購買、淘汰,消耗更多資源,也造成更 大的生態危機。」
外,剪裁過程中剩下的布料,洪清峰也拿來回收 再利用,特地將雜亂的棉布進行整理,再將這些
洪清峰認為企業該負起社會責任,而不是像
零星布料拿來編織,或成為一顆顆紮實而具有
20多年前,為壓低成本獲取更高利潤而妥協移廠
彈性的棉球,或成為杯墊、坐墊、衣帽、手提
中國,不僅活絡了中國經濟、使臺灣就此一蹶不
包……。在其他工廠只能丟至焚化爐處理的廢棄
振,也造成生態不可逆的危害,眼看許多當初前
物,在洪清峰的巧思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成為
往中國的同業,如今不是閉廠就是被迫再度轉移
具有價值的作品。
戰地,提起中小企業普遍的困境與不肯面對實際 面的鴕鳥心態,洪清峰很是憂心,拿出一本本滿 是紀錄的企劃書,洪董事長無奈表示,不是沒有
環境與企業的永續發展 自創業以來,棉品實業除了打進亞洲時尚之
努力提倡,無奈太少人願意正視這難以改變卻相 當重要的環境議題。
都香港,更成功進軍歐洲,當年洪清峰為開拓海外
一間企業,除了獲利以外,應還有更多值得
市場,在1992-1994年間遠至英國學習語言,不久
關注的事,如今洪清峰最為注重的,是如何達到
後便在倫敦、里昂成立分公司,近年來棉品實業所
對生態環境友善的理念,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
製造的產品頗受外國人喜愛,除了具有良好品質
意識到,不論是企業本身,或者生態環境,唯有
之外,原因在於其兼具對環境友善的珍貴特色,而
好好愛惜、維護,甚至修復,才能創造出永續發
這在歐洲時尚圈,是相當被重視的企業特徵。
展的無限可能。
2
1
1.棉品實業天然纖維的輕盈涼爽質地,與友善 環境的理念,逐漸在國際品牌間打開知名度。 2.剪裁過程中剩下的布料,成為紮實而具有彈 性的棉球藝品。
91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寫樂文化
堅守一門誠實手藝
關於匠人、美德與傳承
作者美帆(Sauser Miho)為日本資 深媒體人,曾任《Esquire》日本版 副總編。其與中國《生活》雜誌合 作,耗時 5 年,訪遍日本北海道至沖 繩各地 34 家民藝與工藝世家,逾 40 名日本人間國寶與絕頂匠師,記錄 包括愛奴刺繡、金澤箔、九谷燒、
「必須要感謝那些在繼承和保留傳統文化第一線的手藝人們, 是他們將那些帶有泥土氣息的茶碗、 蘊含木紋肌理的盤子、能讓人感受到涓涓流水的紙張, 以及彷佛聽得見敲打金屬之音的器皿帶入了我們的生活。」 ——美帆
本書從歷史溯源、人物素描到故事記趣,讓讀者窺見一個尊 重傳統的國家與堅持百年不懈怠的「匠人之心」,帶領讀者走進日 本民藝現場。如李宗盛推薦所言:「真正要緊的,倒不是手上做著 的,而是心中懷想著的。完成物件的過程,是一次喚醒與對美德的 肯定。」
漆器、松煙墨等日常器物的製作與 傳承,講述其中蘊含的智慧、心血 與堅持,集結為《誠實的手藝》一 書,直指流淌在手藝人血液中根深 蒂固的美學。
每一件傳統手藝,背後都有一群安靜從事手藝的人,對手藝有 種不可言棄的執著,帶著恆久安詳的氣質,幾十年堅持做好同一件 事。封面專注孤寂的背影,以及內頁處處可見勞作中的手部特寫、 手藝人彷若修行的專注神情,搭配作者淡然而韻味十足的文字,講 述匠人如何面對內心的堅持與誠實,經過多年沉澱淬鍊,沉默踏實 地追求民藝之美。歷史和文化記憶在新一代繼承人手裡,更激發新 的活力,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傳統。 作者在臺灣版序中也提及對臺灣的特殊感情,喜歡幼時父親出 差帶回臺灣熱帶水果,後因工作造訪,感受臺灣悉心維護傳統、文 化及其精神的誠實,認為「這與書中呈現出職人們的人生態度並無 二致」。
92
文字/林丞閎
三牲獻藝
圖片提供/三牲獻藝
社會運動 數位音樂與傳統廟會的
「三牲獻藝」由知名音樂製作人- 柯 智 豪 所 發 起, 加 上 另 位 兩 位 電 子 音 樂 製 作 人 ─ 鄭 各 均(Sonic Deadhorse)、 黃 凱 宇(fish.the) 所 組成,搭配 VJ 邱智群, 是一個落實 風土採集,並將電子音樂與臺灣廟
「很多樂種或文化,其實來自於生命力的需求。 當這個事情消失,這個文化就會出現所謂的斷層。 所以保留傳統其實有很多種做法, 而有某種路徑是回到生活中,它才能繼續運作。」 ——柯智豪
「三牲獻藝」是新形態的電子音樂演出團體,也是其首張同名 推出的音樂作品,與近期發行《中壇元帥》接力,展開一場連接數 位音樂與傳統廟會文化的社會運動。 原本即想碰觸臺灣傳統領域的音樂人柯智豪,找來鄭各均與黃
宇音樂元素混種、融合的電子音樂
凱宇兩位知名電音創作者,組了成三牲獻藝,並與策展人賴士超與
跨界長程計畫,也是一個全新形態
落差草原等工作團隊,以臺灣近三百年廟會歷史中的「藝閣」精神
的電子音樂演出團體。
出發,呈現民間傳說或小說戲曲故事情節,跨界組合風格迥異的新 音樂形態,讓比較年輕的族群能有機會聆聽,從中接收這塊土地蘊 藏的傳統與能量,進而重新認識屬於自己的文化,也讓傳統藝術有 一條重新回到當代生活的路。 《三牲獻藝》延續2013年策劃《混種現場-大演歌》的混種 實驗精神,三位知名電音創作者,各以陸/海/空三方神獸姿態, 創作出互通天上/人間、傳統/現代的音樂新路徑,以城隍廟為主 軸,透過廟會慶典的現場採集,將素材進行解剖重組及追溯爬梳。 2017最新專輯《中壇元帥》以深入臺灣社會的神明「三太子李哪 吒」為題,追尋故事中佛道教融合的民間信仰與生活,融入自己本 熟悉的數位音樂中,成為獨具性格及未來感的專輯。
93
文字/編輯部
人事已非,生命還有希望,一點點光。」 ——李屏賓
圖片提供/有得電影
乘著光影旅行
賦予現實影像詩意
「我拍的時候,只是想表現一個,景物依舊,時光流逝,
臺 灣 電 影 攝 影 師,1954 年 生 於 臺
被譽為「光影詩人」(A Poet of Light and Shadow)的攝影巨匠
灣。多次與導演侯孝賢合作,其中
李屏賓,入行三十餘年,其鏡頭畫面洗鍊、乾淨,以攝影實踐「詩中
與王家衛合作的《花樣年華》獲得 多個國際獎項,曾七度獲得金馬獎
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獨樹一格的影像風格,帶領觀者遊走電影
最佳攝影,並為第 12 屆臺灣國家文
世界的真實與虛幻,也引人感受一位電影工作者,或可說一名職人不
藝獎得主。2016 年以《長江圖》獲
平凡且細膩的靈魂視野。
得第 66 屆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銀 熊獎(攝影)。
《乘著光影旅行》,這部2010年由姜秀瓊及關本良兩位導演完 成拍攝的紀錄片,透過豐富的訪談內容,記錄李屏賓的攝影生涯,深 入描繪其鏡頭內外,因低調隱身而少為人知的過往,在粗獷落腮鬍下 的認真神情中,望進其細膩技藝與生命歷程。此位深受導演侯孝賢 信任的攝影師,掌鏡多部知名影片,如《戀戀風塵》、《海上花》、 《千禧曼波》等,2015年完成的《刺客聶隱娘》,巧妙運鏡呈現蕭 瑟的枯木倒影、山嵐飄渺的山巔、劇中人在飄逸布幔中的若隱若現, 讓電影充滿難以言喻的詩意。2016年由中國導演楊超執導的《長江 圖》,李屏賓讓長江在觀眾面前緩緩展開,燈火搖曳,水天迷離,宛 如古典山水畫卷,卻非僅是簡單的古典再現,他的鏡頭靈動、結構細 膩、沉靜而具力量,並獲第66屆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如果 說,電影是一種光影藝術,李屏賓可謂賦予影像靈光的藝匠,透過揀 拾瞬息流失光色,賦予故事隱然浮現的詩意。
94
文字/汪正翔 展場攝影/陳以軒
臺灣新生代攝影家聯展
Thomas At Roof 參展藝術家
陳藝堂 Etang Chen (TW) 李浩 Hao Li (TW) 王湘靈 Hsiang Lin Wang (TW)
我們已太過習慣照片做為現實世界的轉換器,即使知道照片不等於 真實,我們仍相信照片將現實的某部分固定成為影像。現在我們試 圖重新打破,讓雨水、風,甚至陽光,滲入照片,然後或許發現, 攝影並不是只有照片這個模樣……。
今年初夏有一檔很不一樣的展,它是屋頂上的展覽,天光就是 燈光,天臺就是展場。鄭弘敬以黃色長條膠帶,將照片貼於天臺地 板,當站於照片上,彷彿置身照片組成的平臺。李浩透過不停翻印
陳以軒 I-Hsuen Chen (TW)
照片,讓原本的影像畫素逐漸遞減,同時出現影印機的顆粒。類似
李承翰 Lee Cheng-Han (TW)
創作手法還有陳藝堂,將大量翻印的照片放於盒內供人自由取用。
汪正翔 Sean Wang (TW)
楊雅淳把服裝照片貼在浪板上,衣服的皺褶,因起伏表面變得生
鄭弘敬 teikoukei (TW) 楊雅淳 Yo Yang (TW) マルコケンバー Marco Kamber (CH) 藤井智也 Tomoya Fujii (JP)
動,甚至出現三維錯覺。李承翰與汪正翔的合作計畫,將照片打成 紙漿,一部分種綠豆,另一部分直接做成紙,再輸出照片打碎。陳 以軒將影像列印在多張影印紙上並連接起來,架設兩根木竿,表現 照片物質姿態之美。王湘靈從根本瓦解照片做為一個物體,讓觀看 者掃描現場的QR code,觀視上傳作品的頁面。Marco Kamber將照 片輸出在影印紙上,並貼於地上,隨時間經過,被雨水浸泡的照片 看來與地板融為一體。Tomoya Fujii將看來規整的照片貼在一片白色 版上,放上一根鐵尺,將觀看者從圖像世界,拉回有量度的現實。 表面上這像藝術史中激進的藝術團體,試圖用不同形式對抗主 流價值,事實上這些參展人,並未要提出一個共同的主題。對我而 言,此次參展藝術家,大多將照片某種物質特性表現出來,更進一 步看,是讓照片與自然產生作用,試圖回到照片早期的狀態。
95
圖案蘊含了人們對生活的期望。為了讓印出來的
「粿」,客家人則稱為「粄」,日常生活、年節
粿圖案清晰,圖紋要深刻、角度要精確,印好的
喜慶、掃墓祭祀都會使用這些米製品。為因應不
粿才外觀完整、容易取下。
同的節日與場合,粿的種類外型變化多端,有包 餡與不包餡,也有做法雷同卻形狀不一者,大家 耳熟能詳的年糕、紅龜粿、草仔粿、湯圓等,都 是粿的一種。
廣義的粿印還包含糕印、餅印、糖印。糕印 用於做糕,樣式有天官賜福印、元寶銀錠石榴印 等;餅印常用於喜餅及月餅,喜餅通常有喜慶相 關用字及花葉等裝飾圖案,包鳳梨餡的餅還會印
粿的外型有多種變化,是拜「粿印」(用來
上鳳梨代表興旺,有的小餅印則雕上餡料口味文
印製粿食的模具)所賜。製作各式各樣的粿絕不
字,十分有趣。糖印用於糖塔製作,以2∼6片的
能少了它,漢人移民臺灣時,便跟著落地生根,
組合為主,雕有鹿、鶴、龍、鳳等吉祥圖案,形
發展至今長達數百年。今日所見粿印多為塑膠
式精巧多樣。
製,早期常見則為木製,也有以紅磚、陶瓷或金 屬製作之。有句俗話說「一樟、二芎、三蒲薑、 四苦苓,那拔柴無人用」,上等粿印以樟木製 作,不怕蟲蛀且耐用,往往能用上數十年,長期 使用吸收油質後,還會呈現黑亮的動人光澤。
96
走入臺灣粿印世界
文字/張泓斌
在臺灣,閩南人稱米磨成粉製作的食品為
早期家家戶戶會自己做粿,粿印是廚房必 備工具。今日社會高度分工,粿食多交由專業師 傅製作販賣,加上科技發達,塑膠製的粿印充斥 市面,傳統木製粿印正逐年減少。然而仍有匠師 與收藏家不斷生產與蒐藏這些民間藝術品,讓粿
木製粿印外型方厚並有柄,四面雕有圖案,
印之美能繼續被大家看見。看似不起眼的粿印,
大多一面是龜、一面是桃,側邊為連錢和魚紋。
反映了臺灣民俗信仰、節慶生活及飲食文化,呈
龜紋與桃紋中間有一「壽」字,代表長壽之意;
現常民生活軌跡,也蘊含技藝於其中,十分值得
連錢紋代表財富連綿,魚紋代表豐餘富裕,這些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