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文化季刊23期

Page 1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文化觀點 ●

聽見臺灣 吳 —燦政用耳朵和土地對話

專題聚焦鏡 ●

民 —謠大師陳明章 人間國寶 吳卿 —

以樂禮讚 重聆音韻的飄揚

金 喜 以詩入樂 吟詠生命之歌 客 —家歌詩唱作人 羅思容

記憶時光機 ●

臺灣味 自由心

新北浮世繪 ●

寓意於物的金雕藝術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23 2016 JUL- SEP

季刊



市的靈魂來自於聲音與記憶,它喚醒人對土地的關照,將生活中最

城真實的面貌以一種訊息傳遞方式呈現,同時表露出時代更迭,透過 音樂,關注與發掘土地的聲音,記錄也創造出不同世代的城市聲景。 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引領市民朋友傾聽在地音樂,探索音樂的 文化故事。原住民女歌手雲力思,致力將母語歌謠傳承給部落的孩子,拾 回失落的泰雅文化;客語歌詩創作者羅思容,以文學性及音樂性的創作語 彙,歌頌自然與人文之美;豎琴獵人李哲音延續父親夢想,帶上豎琴走進 偏鄉,以百場演出傳揚琴聲。民謠大師陳明章,不僅推廣月琴和傳統音 樂,更帶領「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全臺走唱,譜出與土地唱和的音律。 聲音藝術家吳燦政,行腳各地,以「臺灣聲音地圖」,採集這塊土地 獨有的聲音,有海岸的浪濤、山野的鳥鳴、車站的人聲鼎沸、高空的煙火 爆鳴,希望透過「聲景保存」,記錄臺灣最「原味」的聲音地景。 新北市擁有豐富、多元的族群文化,留下無數動人音符及獨特聲景, 日常生活的各式音律聲響,串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留下動人印記。讓我 們一同徜徉其中,將悠揚旋律蔓延新北城鄉,雋永、動人。

新北市長


季刊

2016 JULY-SEP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23

CONTENTS

文化觀點

記憶時光機

05

40 臺灣味 自由心

聽見臺灣 吳燦政用耳朵和土地對話

民謠大師陳明章

09 以歌謠編織泰雅文化

40

44 音樂見證時代臺灣本土音樂發展

雲力思唱自己的歌

創藝新聲巷 專題聚焦鏡

46 匠心獨具 絲竹共鳴

10

陳冠佑的吉他工藝

14 以詩入樂 吟詠生命之歌

50 老派浪漫當道 文青手感風潮

客家歌詩唱作人 羅思容

三文堂 帶動臺灣鋼筆復興

18 從那卡西到臺灣新民謠 鍾成達貼近土地的樂聲

22 音樂與詩歌的壯遊

行旅采風趣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54 東歐小鎮的藝術走跳方式

26 溫煦如風 以音樂鑲嵌內心風景

克拉托維民俗藝術節

靜謐時光的恬淡輕聲

58

30 跨界美聲女伶

慢遊石碇 醇潤回甘的人文歷史況味 山城古道尋幽探祕

黃世欣魅力詮釋感人樂章

34 豎琴獵人讓琴聲流淌山水 李哲音撥動你的心跳

38 新北音樂地景 26


新北市文化局

新北市文化季刊電子書

新北市文化季刊粉絲專頁

新北浮世繪

文青藝賞堂

62 老礦工用生命寫下的百年煉金傳奇

86 音樂監修獨門傳授 帶你聽懂音樂會!

九份金礦博物館

拍手的規則

66 創造閱讀的「燦爛時光」

87 從不滅的記憶中 重現消失的奏鳴曲

南勢角巷弄中的東南亞書店

不想忘記的聲音 雷光夏

70 重建街市集 階梯上的浪漫

88 關於音樂天才 也關乎人生

街貓帶你逛老淡水

音樂人生

74 寓意於物的金雕藝術

89 獨樹一格的漫畫視界

人間國寶 吳卿

2016 新北漫玩藝─漫畫大展

78 火與熱的淬鍊 跨越飾品時尚新藝 黃淑萍的古老金工技術

活動饗樂趣

82 臺灣工藝競賽新銳 物換星移的永恆 陳亭君凝鍊生命想像

90 靜態化為動態的精采呈現 STOP MOTION 國際停格動畫展

92 巷弄裡上演的磅礡好戲 新北市巷弄藝起來傳統藝術巡演

94 藝術與地方環境的交融對話 2016 北海岸藝術祭

74

文物典藏錄 96 懷舊爆米香的滋味

第 023 期 中華民國 73 年 6 月 30 日《北縣文化》創刊 中華民國 100 年 3 月 30 日更名《新北市文化》 中華民國 105 年 11 月 1 日出刊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發行人:朱立倫 總編輯:林寬裕 工本費:60 元

非賣品

GPN 209300033

企劃編輯:于玟、翁玉琴、廖文卿、王錦華 執行編輯:邱書豪、常曉雲、蘇愉婷 出版者: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 161 號 28 樓 電話:(02)2960-3456 網址:http://www.culture.ntpc.gov.tw/

ISSN 1812-9099

承製:左右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總監:施聖亭 企劃:蘇香如、楊毓馨 美術設計:孫秋平、林玉蘭、吳明黛、鍾孟潔、高瓊怡 封面設計:林玉蘭 印刷:彩之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文化 23 文化觀點

金喜

以樂禮讚,重聆音韻的飄揚

秋風揚起,音韻流轉 在金光稻穗、拾米彎腰的季節 我們以音樂入詩 以金曲嗓音讚頌大地 聆賞在地音樂的百花盛放 民謠大師揹上月琴 走唱著淡水與福爾摩沙 街貓在古樸老宅輕巧梭巡 跳躍寧謐的依山階梯與街屋 與聲音藝術家,傾聽大地與城市聲景 交織人文與環境的共鳴 轉進市區巷弄 透過音符飄揚牽引 藝術家的創作靈魂已然喚醒 凝鍊記憶的風華與滄桑 鑄造出金藝的美好形態 引領窺見「一沙一世界」的永恆

4


聽見臺灣

吳燦政用耳朵和土地對話 文字/游姿穎 圖片提供/吳燦政

你是否曾在寧靜夏夜,打開窗戶側耳傾聽苦楝樹上知了的覓食吸吮聲? 又或者在捷運車廂內放空聆聽混雜著人聲的機械式轟鳴? 這些被忽略或被遺忘的聲音,還有人仍默默收集、保存著, 期待人們重新凝視土地的真實。

聽見臺灣─吳燦政用耳朵和土地對話

5


新北市文化 23 文化觀點

「這裡是南投山上的狗吠聲,你聽!這是我聽過最好聽的狗叫聲。 」戴上專業耳機,我在聲音藝術家吳燦政位在 淡水的工作室,聽著他剛從臺灣中部錄製、熱騰騰尚未剪輯的聲音,心裡還在詫異不就是狗吠嗎?有什麼差別?下 一秒彷彿就看見自己站在山區產業道路的緩坡,前方三兩隻土狗因著陌生人的突訪,有意無意般試探性的吠叫,音 頻不緩不急在林野中迴盪又緩緩落下,那一刻竟覺得這聲音好美。原來最平凡、真實的聲音,也可以讓人感動。

南投錄音捕捉珍貴自然之聲。

聲音採集,東海岸─七星潭。

採集臺灣真實之聲

謊稱自己的死訊,也間接促成了「自畫像之死」的 創作。「單單透過聲音,就可騙倒所有人,突然覺

打開吳燦政的「臺灣聲音地圖」網站,地圖上

得這是有趣的,人們是如何看待聲音這件事。」

滿滿的紅圈是他走遍各地採集的臺灣之聲,有東部 的海浪騰湧、車站的人聲鼎沸、廟會的鈸鑼作響, 以及高空的煙火爆鳴……,這些都是臺灣人與土地 的生活軌跡。從視覺跨足聲音,從師範體系出身的 吳燦政,也曾經歷過藝術家不可避免的自我質疑、 推翻和建立過程,「我一直不斷思考藝術是什麼? 藝術家該做什麼?」而這些經歷也讓他選擇走不同 於噪音藝術的另一條路。

說自己脫離「正統」,學藝術的吳燦政思維 卻很科學派,他喜歡去思考、去辯證、去分析,於 是,聲音究竟有多少可能?聲音藝術和土地的關係 又是什麼?這些疑問便不斷湧現。「我想到侯孝 賢、楊德昌,他們的作品沒有艱澀的藝術語彙,單 純只是拍出臺灣人生活的處境。」逐一將脈絡理出 後,吳燦政將「聲音」視為一種方式、一種訊息, 可以讓我們重新回過頭看我們生活的土地。

原來,就讀師大美術系時,經常「不務正業」 的吳燦政,因為對音樂的廣泛愛好,積極參與噪音 運動和主持地下電臺藝術節目,並深深為聲音之於

6

喚醒對土地的觀照

視覺和想像間的連結而著迷,同時也疑惑著究竟藝

「我要做的是建立臺灣聲景,讓人們重新思考

術能做什麼?就在此時,他受邀參展,然而遲遲未

人與環境、社會、生活的關聯。」從2009年的想法

有想法的他,突然靈機一動,在電話中和主辦單位

開始萌芽,隔一年吳燦政到國外尋找、學習各種創


作聲音藝術的模式,到2011年開始執行計畫。他結

曾經花上一天時間,只是呆坐在公園裡,吳燦

合Google Maps,逐一採集、錄製臺灣各地聲音,再

政閉上眼睛用耳聆聽,24小時之中公園內聲音的不

定位至地圖上,而這些地點可能是一次或多次,也

同。「耳朵是要被喚醒的,人們太常用視覺思考,

可能是偶然事件、平凡而重複的現象或是幾乎遺忘

反而局限了想像力和忽略了土地的豐富面貌。」就

的聲音。

像是海浪聲,半月形的七星潭較澎湃,澎湖的浪潮

他不似其他錄音師「去蕪存菁」的方式,只 留住想要的聲音,而是將該場域所有流動的聲響音

因為天氣好壞而有明顯不同,而金門和馬祖的海浪 則較為低沉憂鬱。

景,忠實記錄,將最真實的原貌錄製下來。於是, 我們會聽見火車進站時,人們電話突然響起;或是

聲音也是另種思考方法

熟悉的超商進門音樂,混雜著客人交談聲……,當 我們戴上耳機聽著這些再日常不過的聲響時,一幅 幅的市井生活便歷歷清晰在目。

「人們的耳朵太習慣聽錄音室加工或美化過 的聲音,聽我錄的聲音反而會覺得太過『吵雜』, 但這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環境,她就是這麼『吵

除了城市聲景,吳燦政因為工作關係,也時常 跑返深山海邊,順道捕捉那些珍貴自然之聲。然而 不同於自然學家的單一聲源採集方式,他不會只錄 某種鳥類的鳴叫,而是錄製當下的「生活環境」, 其中也有有趣的發現。「像是我在南投的生態村, 錄同一種青蛙,在不同地方卻聽見不同的聲音。後

雜』。」吳燦政的「臺灣聲音地圖」網站除了臺灣 本身,也可以串聯聽見其他各國的聲音,因此民眾 可以透過網站比較臺灣的街道和其他國家街道聲音 為何不同?去思考這是什麼原因?「就像是臺北捷 運加了進站音樂,你有思考這是為什麼?對你的生 活有帶來什麼改變?」

來我發現原來這和當地種植的樹林、主人的維護等 等都有關係。」原來,聲音的採集與記錄,可以是

透過聲音也可以重新思考城市的設計。他認

對未來考古的另一種想像。

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民族個性,我

不同於自然學家單一聲源採集,吳燦政傾向錄製當下的「生活環 境」,圖為南投聲音採集現場。

聲音採集,北臺灣─淡水。

聽見臺灣─吳燦政用耳朵和土地對話

7


新北市文化 23 文化觀點

吳燦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南藝術大 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個展: 2016 「恥」 ,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臺北 2013 「 臺 灣 聲 音 地 圖 計 劃 」 ,tamtamART TAIPEI. IPIX 藝術空間,臺北 2009 「Y ─缺席的城市」 ,非畫廊,臺北 2008 「X」 ,新濱碼頭藝術空間,高雄 2008 「W」 ,57 藝術工作室,臺南 2008 「遇 / 域」 ,關渡美術館,臺北 聲音採集,北臺灣─淡水。

1995 「自畫像之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南 北畫廊,臺北 表演:

們不能一昧複製、移植,卻忽略思索扎根於臺灣的本質內涵。「就像我 們都覺得臺北很吵,但想一想是不是因為生活空間太局促,加上天氣炎 熱,室外空調機械轟隆作響,加上汽機車多……,因此在設計上是不是 可以改善?」無論是聲音或視覺設計,還是要回歸土地,才能找到解決 問題的答案。

2010 「URS 27:華山快樂樂臺─創意新生地 /聲音之旅」 ,臺北 2010 「失聲祭 2010」 ,南海藝廊,臺北 電視: 2014 「聽見─當二胡遇上小提琴」 ,大愛電 視臺─大愛全記錄,聲音導演

關於聲音的再發現 「我也還在尋找聲音是什麼?SoundMap是一種方式,之後可能會有 不同的詮釋方法,或許別人聽見了就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這樣的想 法也表露在吳燦政2016年的個展「恥」中。 睽違三年的創作,在展覽中他讓人意外的拿掉「聲音」這個關鍵 字,透過作品提出新方向與觀點,「我知道大家都在期待我今年要做怎 樣的聲音作品,但我卻刻意將聲音隱藏,看看觀者是否可以從作品中看 見聲音的存在。」他坦率的表示,其實對於聲音他並沒有提出新的論 述,就算是聲音地圖,也只是一種聲音呈現的方式。因此,「恥」也算 是他的一種實驗,當不用口或書寫等的聲音媒介呈現,會產出什麼樣的 聲音作品? 今年忙碌於各種計畫中,吳燦政接下來也會和志同道同的朋友展開 古典與當代音樂的跨界合作,然而他的聲音地圖仍會依照自己的節奏持 續記錄。對他來說,聲音地圖或許只是資料的累積,但透過聆聽這些聲 音,觸發的種種思考及想像,卻可能會在未來發酵。

8

吳燦政睽違三年的創作展覽──恥個 展,拿掉「聲音」關鍵字,透過作品提 出新方向與觀點。


以歌謠編織泰雅文化 雲力思唱自己的歌 文字/陳婉箐 圖片提供/大大樹音樂圖像

雲力思,泰雅族名Inka Mbing,多年來行走於泰雅部落之間,錄下逐漸失傳的古調, 是目前集有最完整泰雅部落歌謠的族人,曾數度代表臺灣參與世界音樂節, 渾厚具穿透力的嗓音,被譽為臺灣國寶。她不僅致力於歌謠傳唱, 也回到部落引導小朋友學母語,從歌謠編織新一代的泰雅意識起點。

以歌謠編織泰雅文化─雲力思唱自己的歌

9


新北市文化 23 文化觀點

原住民歌手大多從小在部落成長,受到族群文化薰陶,但 雲力思不太一樣,1954年出生新竹縣尖石鄉水田部落,因生 活不易,在小學四年級時,即舉家遷至中壢。從小音感極佳的 她,高職畢業之後,誤打誤撞成為歌手。 雲力思回憶,1970年代的臺灣,女子樂團風行,她參與過 天使、康乃馨樂團,擔任主唱,遊走中泰、美琪等大飯店,並 且無師自通學會了吉他,背下20首西洋歌曲,「跳槽」到民歌 西餐廳自彈自唱,期間邂逅了人生伴侶,當時她的先生仍是大 學生,天天去聽她唱歌,等他畢業後,兩人便結婚。 雲力思以歌謠古調編織新一代的泰雅意識起點。

覺醒 投入原住民運動

該怎麼辦?她內在的小孩回答:「我們只能努力,堅強的走下 去。」雲力思以拉丁曲風詮釋,一如內心的孩子般純真又自

受到丈夫從事社會運動的影響,觸

在,面對現實的種種不公與無奈,仍須勇敢地前進。

發雲力思內心想做自己主人的意識,跟 隨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 活動,「在威權時代,原住民族不能說

尋根 遊走部落採集古調

自己的語言,念漢人的歷史、地理,我

1999年921地震後,一場母語研討會帶給雲力思更大的震

小時候曾跟父親說不想念,因為那不是

撼,當時現場邀請一位長者吟唱泰雅古訓,內容述說著泰雅

泰雅族的故事。」雲力思說,投入原住

領導人坐在大巨石上,指示族人從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祖居地

民運動,主要是認為原住民被不公平對 待的狀況,應該被看見。 參與原權會,雲力思因而認識了 卑南族歌手胡德夫,「聽他唱他母語的 歌,我心裡好羨慕,想著自己是否有一 天也能唱泰雅族的歌。」深受啟發的雲 力思,開始嘗試用母語創作音樂。 〈你要去哪裡?〉便是雲力思等公 車時想到的曲子,「在我內心住了一個 小孩,我時常和她對話。」簡單的歌詞 描寫出原住民孩子的家在山腰上,文化 被破壞了、連母語也都不會說了,到底

10

雲力思曾數度代表臺灣參與世界音樂節,被譽為臺灣國寶,此圖於挪威Riddu 演出。


《Ima lalusu你叫什麼名字》專輯,收錄雲力思與 部落孩子共同創作的童謠。

雲力思近年將重心放在泰雅部落教學與童謠創作。(圖為司馬庫斯)

溯溪北上,遷徙至臺中以北地區。會後

誠,為什麼不能唱?」她眼看部落的聲音就要失傳,為了傳承

那旋律盤旋在她腦海,「它把我拉到很

文化,大膽地突破禁忌。

早的記憶,在我的生命中應該是最重要 的。」雲力思彷彿受到祖靈召喚,踏上 了尋根之旅。

在大大樹音樂圖像創辦人鍾適芳協助下,雲力思於2008 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GAGA》,為她多年採集與創作的成 果,透過唱片形式,更廣泛地傳播部落古老故事與文化。

她拿起車鑰匙,一路開車至發祥

「GAGA」指的是泰雅族的生命規範,過去先人們遵循著大自

村,當地族人得知她的目的地,都極力

然的節奏,與天地萬物共生共存,雲力思盼藉由音樂,找回泰

勸阻,但冥冥之中有股力量,指引她來

雅精神與文化傳統,呈現對大自然的愛護與敬畏。

到巨石前,「我就像很久沒回家的小 孩,向祖先說我回來了!」雲力思在晨 光中登上巨石虔誠祈禱,能量似乎全打

這張專輯為雲力思拿下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更入 選歐洲世界音樂排行榜,多次受邀國際演出,將泰雅古調傳 唱全世界。

開了,吟唱起泰雅古訓:「孩子!不要 用木頭隔離彼此,像雨後春筍般地繁 衍,像高山筍般地堅忍……」

扎根 與孩子創作童謠

接著,雲力思開始到泰雅族各部

近年來,雲力思將重心放在泰雅部落教學與童謠創作上,

落採集,錄下逐漸失傳的傳統歌謠。但

與小朋友一同「唱自己的歌」,歷經五年時光,她走過新竹水

泰雅族傳統上,只有男性才能吟唱古

田、新北烏來、南投發祥部落,以及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新竹

調,雲力思備受質疑與反對,「到了我

高山部落司馬庫斯,透過與孩子的日常對話與教唱,拾回失落

這個年代,自己並沒有這項忌諱,對我

的泰雅文化與精神,收錄在2015年發行的專輯《Ima lalusu你

來說,那是泰雅祖先留下來的,只要心

叫什麼名字》。

以歌謠編織泰雅文化─雲力思唱自己的歌 11


新北市文化 23 文化觀點

「我希望創作的樂趣,能夠幫助孩 子重新認識母語,喚醒他們內在深處的 原住民意識。」雲力思第一次到水田部 落教室時,發現許多小朋友沒有族名, 或是羞於說出自己的泰雅語名字,激發 她創作〈你叫什麼名字〉這首歌,希望 讓小朋友開心地唱出自己真正的名字。 與部落孩子互動過程中,雲力思有 機會觀察到更多部落問題。以水田部落 為例,外地人進入開墾,種植生薑與高 麗菜,在水源地附近噴灑農藥,讓居民 擔心飲用水恐遭污染,天真的小朋友嬉

雲力思參與流浪之歌音樂節演出。

笑著:「這是野溪的水,喝了A夕(臺語「會死」的諧音)的 水。」於是雲力思寫下〈野溪的水〉,從孩子們的觀點,關切 部落環保問題。 泰雅族海拔最高的部落司馬庫斯,因地處偏遠,得以保留 更多泰雅文化,小朋友都能說流利的母語。某天,雲力思和孩 子們圍坐著聊天,一陣清風吹來,她問:「風像什麼?」有小 朋友答說:「風是竹子和竹子在聊天,風是看不見的聲音。」 〈我的司馬庫斯歌〉便誕生了:「風是看不見的聲音,森林和 雲朵在說話,他們正在說,感謝老天,賜給我們這麼美麗的司 馬庫斯」。

傳承 喚醒族人自主意識 烏來部落是泰雅族的最後遷徙地,早已成為知名觀光景 點,與其他部落相比,離都會區較近,文化流失嚴重。雲力思 憂心地說,「烏來因同化較早,當地的語言是削頭去尾的,即 為了傳承文化,雲力思突破禁忌,吟唱泰雅古調。

12

便是老人,語法也很糟糕,小孩就更不會說母語了。」


雲力思 族別:泰雅族 族名:Inka Mbing 專輯: 《Gaga》 、 《Ima lalusu 你叫什 麼名字?》 榮譽:2003 年烏茲別克世界音樂 節 大 賽 特 別 獎、2004 年 文 化薪傳獎、2009 年第 20 屆 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 2015 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原 住民語專輯 官網:www.treesmusic.com/artist/ inkambing

雲力思與小朋友們於傳藝中心演出,希望在潛移默化中,喚醒泰雅族下一代,不要忘記自己是誰。

她曾在烏來國小、福山國小教導泰雅語,當地許多學生的族語程度是從零 開始,但她很有耐心地教發音,竟訓練出學生參加族語演講比賽。其中一位女 學生嗓音純淨,更令人驚豔,小女生提到自己想變成一隻鳥,雲力思便為她寫 下〈我願成為一隻鳥〉這首歌:「我願成為一隻鳥,大樹就是我的家,飛累了 就歇腳」,歌詞反映出烏來在觀光發展下,居民的安靜生活被擾亂,嚮往著能 像飛鳥般自由翱翔。 雲力思看著曾經帶過的幾個學生,從天真可愛的模樣,長大卻酗酒、抽 菸,甚至吸毒,非常痛心。「如果政府有心經營原住民文化,應正視部落人口 外流、酗酒、族語能力普遍不佳等問題,尤其在教育上更要下工夫,而不是只

雲力思多年來行走於泰雅部落 之間,採集泰雅歌謠,也引導 小朋友學母語。

給補助。」她認為,如何激發族人自發心,自主地去找回泰雅文化,才是文化 傳承的關鍵。 「心態的選擇,可以改變生態。」雲力思清澈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正如在 她的專輯中,堅持放上泰雅語和中文兩種歌詞版本,希望能讓聽眾感受泰雅語蘊 含的智慧。接下來,她計畫向下扎根,從學前階段(幼稚園)開始,透過古調傳 唱、母語教學與文化活動等,在潛移默化中,喚醒泰雅族下一代,不要忘記自己 是誰,不要忘了泰雅族的Gaga。

以歌謠編織泰雅文化─雲力思唱自己的歌 13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以詩入樂 吟詠生命之歌 客家歌詩唱作人 羅思容 文字•攝影/陳婉箐 圖片提供/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頭頂的日光姍姍,抓一把砂丟擲,眼睛嘴和耳朵關閉,只有魚還在泅游, 鹹濕的月,喝下乾癟的燈火,流過流過……」羅思容唱歌時, 雙腳習慣微張與肩同寬,站得直挺挺的, 像是串聯起天與地,用全身的力量吟哦出生命之歌,傳遞至聆聽者的靈魂深處。 她是金曲獎得主,也是詩人、畫家,透過不同媒介創作,自由自在地優游生命河流。

14


47歲那年,羅思容發行首張創作專輯《每 日》,一鳴驚人,獲得英國權威民謠雜誌《fRoots》 特別推薦,並入圍第19屆金曲獎「最具潛力新人 獎」,引起各方注目。樂評家馬世芳曾如此描述 她,「聽思容唱歌,彷彿目睹一樹晚開的香花緩緩 綻放。在尋常生活積年累月疊壓而成的重重岩層深 處,她的詩歌是最耀眼的礦脈。」馬世芳還說, 「羅思容的歌常常透著古遠的『巫』的氣質,近乎

羅思容是臺灣難得一見,具獨特氣質的歌者、 創作者、詩人與畫家。

大地母神的形象:那些歌,總浸著夜裡泥土潮潤的 氣味,河流潺潺的低吟,火光微微,那是上古女祭 司歌舞以告眾神的儀式。」

「野生、荒原」滋養童年

羅思容幽默地說,自己大概打破了唱片界紀錄

2003年,羅思容以〈跟著媽媽跳舞〉獲臺北

(指最高齡出版個人第一張創作專輯),她的創作多

市第八屆客家文化節現代流行客語歌曲優勝,受此

數與童年記憶、成長歷程有關。她以一個母親、妻

鼓舞後,開始大量參賽,且一一得獎,作品集結成

子,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女人身分,建構出

2007年的《每日》專輯。其中〈七層塔的滋味〉:

輾轉掙扎、思索於愛情、親情、家庭與自我之間,產

「相思從遙遠的童年開始,回憶在近近的嘴巴裡咀

生對生活、生命、現實、記憶、傳統、世界一種獨特

嚼,啊,七層塔,啊,七層塔,是媽媽煮的菜,是

理解的女性之歌。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在雜誌

思念故鄉的滋味唷。」道盡了對家鄉的想念,聽著

社擔任編輯,直至2002年為父親詩人羅浪整理作品

她的歌,彷彿聞到了七層塔的香氣。

時,受到裡頭的哲思與鄉愁觸動,喚醒她內在的文化 DNA,開始以客家母語吟唱,「父親的詩對我的敲鑿 力道非常強,門一推開,世界也接受我的邀請,開始 大量用母語書寫,瘋狂作歌。」

回想在苗栗成長的過程,羅思容用「野生、荒 原」兩個詞來形容。從家裡到小學路上,沿途會經 過禾埕(曬穀場)、磨坊、製麵廠、溪圳、稻田, 甚至還要穿過平交道,一趟路要走一個小時,每天 都像是探險,充滿野生的豐富樣貌,以及荒原般無 垠無盡的各種可能。她在〈我最想要〉裡寫著: 「我看到一條魚,在水裡啄白雲,白雲白雲會不會 癢?」即是描述兒時河水清澈至可見白雲倒影。 「我外表看來乖巧,其實內心很叛逆。」羅思 容小時候常跟著哥哥去河邊抓魚摸蝦,享受在大自然 裡的無憂無慮。很多事習慣按照自己的節奏來,看在

《每日》專輯封面設計為羅思容的畫作。

她母親眼裡卻是「變鬼變怪」,〈孤毛頭〉一曲就是

以詩入樂 吟詠生命之歌─客家歌詩唱作人 羅思容 15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羅思容婚後生下女兒,產後憂鬱症嚴重,孩子 健康也有些狀況,在1990至1998年居住在新店灣潭 靜養,過著半農半創作的生活。她跟隨著大自然的 節令循環,從照護植物的經驗中,學習如何與萬物 和平共處,也喚醒自己不再以人為中心,領悟到要 尊重對方需要,用細膩的情感去對待。 「我在2002年開始作歌,好像創作就此萌發 出來,其實並不是突然的,而是之前生命就做了很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以《攬花去》專輯,榮獲2012金曲獎「最佳 客語歌手」與「最佳客語專輯」。

長的準備,透過音樂,更直接地讓人聆聽。」羅思 容的很多作品,都與灣潭及童年生活經驗串聯在一 起,就像一條河流,自然地匯集起來。

她的寫照,「山上有幾百幾十隻的猴子,你的內心就 有幾百幾十隻的猴子,變鬼變怪,自由自在……」

羅思容自我剖析,《每日》是向客家音樂母親 老山歌致敬,而《攬花去》則是用比較成熟的態度去 思考人和文化的關係,這與她在2008、2010年到新竹

生命經驗 自然匯流成歌 看似奔放的童年,進入家裡又是另一種情況。 羅思容說,她母親是傳統客家女性,嚴守四頭四

自由自在 孤毛頭不設限

尾:「田頭地尾、鍋頭灶尾、針頭線尾、家頭教

由於半路出家,完全沒有音樂圈的資源,羅思

尾」,從田事、廚藝、縫紉到相父教子,都要妥妥

容在2006年透過朋友認識了吉他手黃宇燦,後來在

當當;「尾」在客語中音同「美」,規範婦女要具

唱片公司牽線下,加入另外兩位團員,組成「羅思容

有這些美德。因此,雖然羅思容有兩個哥哥,但家

與孤毛頭樂團」,期許音樂如歌詞所言,自由自在不

事幾乎全由女生做,她小一就要洗衣服、煮飯,難

設限。到了2011年,正式以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的名

免會不平衡,希望自己是男生,尤其到了國中青春

稱,發行第二張專輯《攬花去》,一舉拿下第23屆金

期,非得穿哥哥的長褲才願出門。母女之間的緊張

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客語歌手」。

關係,直到她離家去念新竹女中才緩和。

16

關西的北山社區擔任駐鄉藝術家,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羅思容帶領一群65至90歲的阿公阿婆,

至於她父親羅浪因家境清貧,國一就輟學去鐵

進行口述歷史紀錄,從中瞭解到過去客家女性的

路局當搬運工,有段時間還以釣魚為生,覺得出不了

待遇,可能比不上現在的移工。最年長的93歲阿

頭,便向鄰居借書自學,有機會進入銀行上班,利用

婆說,「除了賊之外,什麼都做,做牛做馬,只少

工作之餘寫詩。羅思容透露,小時讀詩似懂非懂,但

了一條尾巴。」這種文化上的衝擊,讓她寫出〈飛

啟蒙了她的詩性,「父親與我之間,有某種看不見的

出籠去〉:「要飛要飛飛出籠去,飛向天飛過海,

東西,應該就是禪宗說的『以心印心』吧。」

千千萬萬不要飛向過去……」鼓勵女性突破牢籠,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成立: 2007 年 主唱: 羅思容 成員: 黃宇燦(木吉他) 、David Chen(弦樂器) 、Conor Prunty(民 謠口琴) 、陳主惠(大提琴) 專輯: 《每日》 、 《攬花去》 、 《多一個》 榮譽: 《攬花去》獲 2012 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與「最佳客語專 輯」 、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專輯」 、中國華語音樂傳媒大獎 「最佳民族音樂藝人獎」 、華語金曲獎「評審團大獎」與「最 佳其他方言專輯」 臉書: www.facebook.com/SirongGomoteu/ 樂團取名「孤毛頭」,期許在音樂上能自由自在不設限。

找到安頓身心之所;而〈心肝子快快睡〉,則延伸

補呼叫,諷刺社會時事;在顏艾琳的〈超級販賣

自傳統搖籃歌,撫慰失落親情之愛的人。

機〉,逐漸急促的吉他聲,顯示出對冰冷科技的 不安。而她自己的詩作〈流〉,則訴說著每個人

交換子宮 呈現詩的光譜

都是一條河流,承載著生命的悲歡離合,有朝一 日都有匯流的可能。

「沒有文化是十全十美,但要與時俱進,過去 不得不的傳統,在21世紀必須回到生命獨立個體的 尊重,這是我較為渴望傳達的。」羅思容從女性的角 度去詮釋創作,在第三張專輯《多一個》,有了另一 番面貌,將12位臺灣當代女詩人的詩作譜曲為歌。 近十年來,羅思容一直持續做一件工作,希 望把臺灣現代詩入歌,變成更立體的音色,呈現出

無論是文字、音樂或圖像,都是羅思容傳達意 念的介質,她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喚醒個體回到自由 意志,發揮生命價值,「每個人如果能不枉此生, 應該就是最幸福的事。」雖然以客語書寫,對多 數人仍有隔閡,但羅思容仍心存信念,好歌不會寂 寞,「只要語言不消失,從生命語境抒發的情感, 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詩的光譜,直至2015年終於成真。「這是女人和女 人交換子宮的過程。」羅思容說,專輯命名《多一 個》,一方面是因阿芒的詩作,另一方面也意謂女 性才可能孕生,而她還有一個解讀,「創作人也是 有子宮的生物,或許20小時、20個月、20年什麼也 生不下來。」 《多一個》收錄跨世代的女詩人之作,在隱 匿的〈南無撿破爛菩薩〉中,羅思容借用街頭修

以詩入樂 吟詠生命之歌─客家歌詩唱作人 羅思容 17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從那卡西到臺灣新民謠 鍾成達 貼近土地的樂聲 文字/游姿穎 攝影/吳偉祺

從酒場的人生百態、街頭的抗爭運動到世界音樂現場, 鍾成達的音樂始終扣連著土地脈動, 正如他起落拍擊的鼓聲,聲聲喚起著我們,重新聽見臺灣聲音。

18


一把吉他、一張手風琴及一座爵士鼓,在氤氤溫泉鄉中走唱,往來穿梭酒家飯店,聲聲彈唱人間悲喜劇,舉 目所見的是眾生浮世繪。多年後,那卡西樂師搖身變為美濃菸樓裡的熱血青年,將客家歌謠轉化為流行搖滾,試 圖劃破解嚴桎梏,高聲為農民而唱。20多年音樂生涯,鍾成達以及他的鼓,不時回頭省視音樂和生命的本質,卻 始終未忘卻與土地不可斷裂的血緣。 鍾成達,人稱達哥,他是臺灣傳奇鼓手、編曲家與音樂製作人,因為家學淵源進而接觸音樂,各色樂器信手 捻來,彈指間就能成為他的音符。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花了將近10年時間,改良設計一套融合傳統與現代 的鼓組「達鼓」,讓世界透過他的鼓聲,聽見來自臺灣的聲音。即使已是音樂界大師級人物,慣常低調寡言的鍾 成達,其實是當幕後樂手的不善言辭。談及自己的音樂歷程,他謙稱自己不太會說話,訪談間他索性拿起練團室 裡的一把吉他,襯著旋律邊彈邊說,娓娓道出自己的音樂故事。

那卡西是活的音樂 1984年,正值初中的鍾成達,開始跟著父親的 那卡西樂隊在北投做場打鼓,「那卡西是一個像小 丑般自娛娛人的工作,在酒場間趕場,多數人都認 為並非光彩的職業。」然而為了生計,那卡西不錯 的收入,仍是維持鍾家的經濟來源。鍾成達說,那 卡西的精神就是要討客人開心,即使客人唱得荒腔 走板,樂手還是得即興發揮,跟著客人音調遊走, 「換句話說,那卡西技巧次之,重要的是來自庶民 的濃濃人情,而這才是真正『活的音樂』。」 60到80年代鼎盛的北投那卡西文化,見證臺 灣經濟起飛的同時,也看見了人際關係的日漸淡 薄,隨著卡拉OK和KTV興起,被視為傳統又俗氣 的那卡西逐漸式微。在父親指導下,鍾成達學會爵 士鼓、吉他與電子琴等樂器,但沒有上過一堂音樂 課的他,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一樣通百樣通(臺 語)」,透過自己摸索,抓住了樂器彈奏的精髓, 自此任何樂器到他手上,便能轉化成他自己的演奏 方式,「誰說吉他就一定要照固定和弦彈?打鼓的 左右手就一定要有順序?」鍾成達沒有學院派的約 束,在音樂上也有了和他人與眾不同的路線。

為尋找屬於臺灣的音樂,鍾成達開始他的「達鼓」紀元,獨 創的鼓組讓法國博物館都想將其收藏。

從那卡西到臺灣新民謠─鍾成達 貼近土地的樂聲 19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找回自己的音樂

當堂鼓聲響起

90年代民主運動狂飆,學運、工運、社運走

多年後,鍾成達加入交工樂隊,當樂團正如火

上街頭,流行音樂也漸漸轉向本土區位思考。1992

如荼和農民站在同一陣線,反對美濃水庫興建的同

年鍾成達加入弟弟鍾成虎的觀子音樂坑樂團擔任鼓

時,鍾成達也正試圖做出打擊樂的變革。「在音樂

手,和林生祥、陳冠宇等人一起用「搖滾樂」企圖

中加入傳統樂器很容易,但要將這些在廟會、博物

改變臺灣社會。「那時候在臺灣覺得玩熱音很帥,

館裡的鑼、鈸、堂鼓、梆子帶上舞臺,那又是另一

但真的到了世界舞臺,才發現自己的渺小。」鍾成

回事。」所以他開始實驗,組裝一套新的鼓,將原

達說,當年代表臺灣參加YAMAHA熱門音樂大賽,

本多人演奏的傳統八音鼓,融合西洋爵士鼓,改造

他從世界各地的樂手身上,看見來自他們國家的音

成一人便可以打擊,且經歷八代改革,成為世上絕

樂靈魂,「西藏樂團的馬頭琴聲音一出,我全身雞

無僅有的鼓組,這套鼓就被稱之為「達鼓」,甚至

皮疙瘩就起來,那就是屬於他們的音樂!」

一度讓法國博物館想要將其收藏。

那屬於臺灣的音樂又是什麼呢?這個問題讓

交工樂隊開創了新的音樂形式,也在當年的金

鍾成達不斷思考、反問,「外國人以為臺灣只有原

曲獎上大放異彩。「那時候很多人都說交工樂隊的

住民的《高山青》,卻不認識八音、月琴和掌中戲

專輯太新,不能評,但我們只想大聲的說,這就是

曲。」觀子音樂坑解散後,成員改組為交工樂隊,

客家音樂、這就是臺灣文化。」因此當交工樂隊回

並將焦點轉向客家新民謠,於是在樂隊編制中,以

到世界音樂的舞臺上,嗩吶一聲穿透嘹亮,將躁動

傳統八音為根底,加入了嗩吶、鑼、堂鼓、月琴等

歸於寧靜,古老月琴緩緩悠然而出,節奏明朗的大

樂器,用客家話唱出臺灣本色。「我們重新學習新

小堂鼓紛紛落下,世界開始聽見了臺灣的聲音。

的音樂,將逐漸被人遺忘的傳統注入新生命。」樂 團精神有了新詮釋,使用的樂器當然也要改變,於 是鍾成達開始了他的「達鼓」紀元。

創作是自由而精準 「沒有框架的音樂才是最大。」從練團室轉向 戶外的訪談,鍾成達坐在板凳、拿起手風琴開始演 奏,「我的音樂是從生活汲取,向庶民學習。」他 記得有次在鄉下無聊,隨興拿起水桶、寶特瓶開始 敲擊,經過身旁的一個農夫竟然對他說:「水桶裡 要放水,寶特瓶要壓扁聲音才會好聽。」他這才領 悟到,沒錯!音樂是來自於生活。 因對音樂不同思維,交工解散後,他和陳冠 宇另組好客樂隊,重新回歸音樂本質,不拘泥任何 形式,不定位音樂路線,揉雜了原住民、客家、閩 南民謠曲風,做出更貼近土地和生活的歌。與此同 時,他也不斷跨界和音樂有志者合作,像是加入以 中西樂組合的純音樂樂團靜謐時光,或是參與電

沒有學院派的約束,從那卡西的洗禮,鍾成達在音樂上 展現濃厚的庶民人情。

20

影、表演等的幕後編曲配樂。


鍾成達 現職: 職業樂師、打擊樂編曲家、音樂製作人 經歷: 觀子音樂坑,交工樂隊,好客樂隊、靜謐時光 等樂團鼓手 電影《花漾》打擊樂編曲、舞臺劇《煮海的 人》鼓陣指導、雲門 2《來》配樂、 《GUA E GITA- 培育吉他概念創作專輯》製作人

鍾成達不斷跨界和音樂有志者合作,像是加入以中西樂組合的純音樂樂團靜謐時 光,以鼓聲引領提攜後進,或單純享受其中的音樂默契。

得獎作品: 2009 好客樂隊《愛吃飯》獲金曲獎最佳客語 專輯獎 2002 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獲金曲獎最佳 樂團獎

有臺灣鼓王之稱的黃瑞豐曾對鍾成達說:「你打鼓的觀念很 好,但基本功太差!」但他卻認為,一樣的演奏效果,用自己的方 式為何不行?然而表演技巧可以自由,但面對音樂,鍾成達卻有著 求好心切的堅持。去年雲門2春鬥的新舞作《來》,藝術總監鄭宗 龍便邀請鍾成達製作音樂。「他想要廟會的感覺,還要融入道士起 乩文化,但又要能讓舞者能夠跟著跳,這真的讓我煞費苦心。」面 對舞蹈的抽象和形而上,鍾成達絞盡腦汁,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到各 地採集民俗音樂,還偷偷到廟裡偷錄道士唸咒,在反覆修改、調整 後,結果竟讓林懷民老師大為讚賞。

音樂回歸於興趣

回歸音樂本質,不拘泥任何形式, 對達哥而言,音樂是來自於生活。

20多年的音樂生涯,鍾成達的音樂路始終和土地緊緊貼近, 有時他是陳明章老師的樂手,一起為即將消失的那卡西音樂努力走 唱;有時他是提攜後進的前輩,在本土音樂路上提示樂團創作方 向;在因為多年用耳過度而聽力受損後,更多的時候,他只是單純 喜歡音樂而已。 鍾成達和交工樂隊開創的本土音樂新局,常常是後人致敬的對 象,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讓「這件事」發生而已,使更多人願 意重新去發現自己的文化。「傳統音樂如果沒有人去關心,最後就 只能在博物館裡回憶。」在夕陽下,鍾成達拉長的背影,是臺灣音 樂人共同的身影:默默耕耘著、努力著、堅持著,找尋屬於自身的 存在意義與價值。

從那卡西到臺灣新民謠─鍾成達 貼近土地的樂聲 21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音樂與詩歌的壯遊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文字/羅麗如 圖片提供/王榆鈞

她的創作橫跨民謠、古典、爵士與聲響, 來自劇場的能量,更將其音樂推升得豐盈立體, 詩與歌在她的作品中共享意象與音樂性, 聽眾則宛如歷經一場神奇旅行,從異國洄游故鄉又再次出走。

22


王榆鈞在藝術創作上的開端是大學加入吉他社之後,當時她仍就讀東 吳會計系,但腳步已帶著她「向外發展」。因為地利之便,她常常跑到兩 廳院看表演、西門町看電影,看實驗劇場,甚至躲進國家圖書館看小說, 這些對商學院學生來說「不務正業」的事,卻讓她心中真正喜歡做的事逐 漸清晰。 「如果不是進入了一個自己完全沒興趣的科系,我應該也不會走上藝 術創作這條路,可能是上班族,也喜歡自己的工作、投入其中,但大概不 是現在的我了。」當處在極度不適合自己的事物中,反而能看到內心最真 實的渴望。她發現自己喜歡表演藝術、喜歡音樂,因此下定決心轉入藝術 大學,並選擇了戲劇系。

從大學加入吉他社開始,王榆鈞便開 始嘗試音樂創作。

王榆鈞認為,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和眼界,可說都是從進入臺藝 大開始的,在自由、解放的心境下,她開始聽搖滾樂,還參加了泛音 (Overtone)工作坊,學習發聲及共鳴。雖從開始彈吉他起,便陸續嘗試 過音樂創作,包括幫同學的表演配樂,但直到2006年就讀戲劇系大三時, 在有了一些累積之後,她才逐漸感受到「自己是在創作了」。

來自劇場的音樂能量 《凹》、《沙灘上的腳印》分別是她的第一張與第二張專輯,皆為 劇場配樂延伸出來的作品。讀劇本、進劇場、和導演溝通……這些創作的 過程,將她喜歡的表演藝術和音樂串聯起來,也因為為舞臺劇、舞蹈、偶 戲,甚至影片等不同形式的劇場配樂,讓王榆鈞有機會接觸吉他與民謠以 外的樂器及音樂類別。 透過2008年《凹》的一段介紹文字,我們得以一窺她創作的思考過 程,「以電吉他拉開序幕,曲目I暗示現代生活在人心中的淤積……曲目 II開始展開奔跑,工地鑿井的悶響與孩童唱歌的聲音,扭轉了膠著的現 狀,迸發的變數與希望,以鋼琴呈現,宛若涉水而過的琴聲,與童年的 自己握手。」

吳耿禎偽漂流計畫創作的剪紙作品。

來自劇場的能量,將她的音樂推升得更加豐盈立體,即使抽離掉舞臺 和演員,也自成一空間。進入戲劇系那時,她的願望是以音樂的形式參與 劇場,如今不但已實現這個願望,還接連開啟更多選項。

音樂與詩歌的壯遊─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23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詩與歌的美好共鳴 除與表演工作者合作,王榆鈞本身也是一名創 作歌手和樂團主唱。她的歌有一項鮮明的特色── 大量使用「詩」這項語言,它們或作為歌詞入歌, 或為念白。透過吉他彈唱,王榆鈞將「詩歌」這項 自古存在世界各角落的美好傳統延續,帶給聽眾揉 雜復古與現代的感受。 王榆鈞喜歡讀詩,從詩人之眼去想像另一個 世界、抓住某個倏忽即逝的感覺,而詩作為一種精 鍊的語言,以及通常帶有的音樂性,讓「詩」與

除與表演工作者合作,王榆鈞本身也是一名創作歌手和樂團主唱。

「歌」兩者產生了美妙的共生關係。她讀詩,也寫 詩,在2006年參加臺北詩歌節獲得首獎後,相繼認 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朋友,詩因此演變成她創作中 一個重要且持續的主題。 在《頹圮花園》這張集結了王榆鈞從2005年 至2013年創作的專輯,即收錄了顧城的〈許多時 間,像煙〉、李格弟〈瘋又清醒整個不相信〉、辛 波絲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鴻鴻〈立陶宛的 姑娘〉、吳俞萱〈假面遊行〉等詩作。她自己在其 中也包辦了〈頹圮花園〉、〈朝向蒸發的存在〉、

《頹圮花園》的豐富飽滿,除了內容是王榆鈞 多年的累積,而非時下速成的唱片模式外,「時間 樂隊」樂團也是關鍵,王榆鈞最初和打擊樂手方宜 正的合作,逐漸加入了其他音樂家,如:鄭凱帆、 李宜舫、方宜正、杜則翰、李承宗等。在這張由王 榆鈞自己擔任製作人的專輯中,出現多種樂器,烏 克麗麗、爵士鼓、低音大提琴、小喇叭、班多鈕手 風琴等,為曲子打造立體氛圍。

〈小島〉等多首詞曲。詩句自然較一般流行歌詞有

王榆鈞雖是從吉他彈唱開始,但每每在創作

難度,但她清楚的咬字、劇場訓練出的念白,降低

時,心中對曲子的想像其實包含了更多的樂器及聲

了聽者預期上的阻礙。

響,與時間樂隊合作讓她的音樂能更貼近想像、趨 近完整。《頹圮花園》的音樂性與詩意語言帶給聽

時間樂隊打造音樂花園

眾耳目一新的感受,在那之後,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的合作仍持續,經常受邀演出,也吸引了一票忠實

19首歌曲,橫跨民謠、古典、爵士與聲響等風

樂迷。

格,聽者像歷經一場神奇的旅行,在闖入廣場上跳 舞的人群後,下一刻撞見街角的小貓派對,錯身而 過的女孩略帶神經質的質問……溫暖的、輕盈的,

24

創意接力 音樂盒漂流計畫

即便惆悵也不致悲傷的,帶領聽眾從異國洄游故鄉

在完成《頹圮花園》專輯後,王榆鈞想為它

又再次出走,最終拿下2014年第五屆金音獎最佳民

做個紀念品,幾經思考後,決定將專輯裡因為思念

謠專輯獎。

奶奶而寫下的〈故鄉的小花〉旋律,製作成手搖音


王榆鈞與時間樂隊,吉他、打擊樂器、低音提琴、小提琴、單簧 管等樂器使《頹圮花園》充滿豐富音樂性。

藝術家劉文瑄為漂流計畫重新改造音樂盒與紙捲樂譜,使之成為 「永不結束」的音樂盒。

樂盒。除了一般聽眾可以購買,她並邀請了包括鴻

遊,其中藏著無畏的精神。這股無畏,讓她決心從

鴻、羅思容、吳耿禎在內的十多位創作者,請他們

商學院離開,進入藝術大學;不將自己限制在頗受

在聽過歌曲後,以這音樂盒為主題,從自身創作領

好評的劇場配樂中,而走向面對聽眾;也包括擔任

域再延伸出新作,詩、歌、散文、剪紙、畫作、裝

《頹圮花園》專輯的製作人,承受時間、經費、成

置藝術、現代舞接力誕生,稱為「漂流計畫」。每

員心理等變數與壓力。音樂既開啟她從未想像過的

個創作者的回饋,都帶來意外的啟發與感動,「我

人生,也帶來持續突破的力量。

非常希望能讓這個計畫繼續漂流下去」,王榆鈞聊 起時眼神發亮,比談及自己的創作更加興奮。 如同這個音樂盒,她自己亦嚮往能遊歷世界, 採集各地方的民謠音樂。2011年透過雲門的「流 浪者計畫」前往土耳其學烏德琴(Oud),練琴之

王榆鈞

外,當地的宗教吟唱、傳統歌謠、街頭的聲響, 也進入她的耳朵,充實她的音樂世界。2014年在 完成《頹圮花園》後,像是充電般,她又動身前 往法國,拜訪仰慕已久的阿拉伯裔詩人阿多尼斯 (Adonis),與他聊詩、聊生活與感受,暗自立下 為阿多尼斯的詩作創作音樂的願望。 有人形容王榆鈞是吟遊詩人,她也的確經常 在路上,土耳其、印度、法國、北京、新加坡、曼 谷……從累積創作能量到應邀表演,像一場長年壯

1982 年生,高雄人,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現為音 樂創作者、歌者、時間樂隊主唱。遊走於音樂、劇場、影像、文 學等不同領域,不斷嘗試在音樂與聲音裡,找尋與他者對話的方 式,與自然、土地的連結,捕捉難以名狀的當下感受。 經歷 2014 第五屆金音獎最佳民謠專輯獎 2012 第三屆金音獎最佳民謠單曲獎 2006 臺北詩歌節首獎 作品 2014 《頹圮花園》音樂創作專輯 2011 《沙灘上的腳印》概念專輯 2011 《初生》劇場音樂繪本 2009 《凹》概念 EP

音樂與詩歌的壯遊─王榆鈞與時間樂隊 25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溫煦如風 以音樂鑲嵌內心風景 靜謐時光的恬淡輕聲 文字/張欣宇 攝影/吳偉祺 圖片提供/靜謐時光

有時,吉他是音樂主線, 融合低沈大提琴弦聲、有節奏的打擊碰音, 間或清亮的琵琶輪音和二胡的幽鳴, 輪番上陣的音樂,靜謐舒緩得像呼吸一樣自然流入耳間。

26


「神祕淡水人」走入音樂界 創作有土地溫度的音樂,吟唱傳遞生活情感 的歌,團隊主要作曲者、也是團長的黃培育來自高 雄,大學時代加入淡江吉他社,作品〈隱形人〉曾 獲淡江大學第十五屆金韶獎歌唱暨創作大賽創作 組第一名與「最佳作曲」、「最佳作詞」共三項大 獎。小有名氣的黃培育,常受邀幫人伴奏,在不同 融合西樂與中國古典絲竹的跨界組合,以帶有土地溫度的音樂, 吟唱生活的情感。(攝影/王文彥)

場合累積諸多演出經驗,同時參與客語專輯的製 作。然而音樂這條路並不好走,退伍後,黃培育選 擇進入銀行,擔任一個小小的職員。

音樂,沒有標準模式。琴弦震動空氣,盪出音

由於對音樂無法忘情,他利用工作外的時間

波,順著耳脈流進聽者的心。填滿思緒,使凝神於

創作,頻繁進出錄音室,想做出擁有自己味道的樂

音符的是一種;「靜謐時光」卻是另一種,它給得

曲。非科班出身的黃培育,拿出大學時代一天狂練8

很少,不干涉意念流轉。在樂團演織的音符中,聽

小時吉他的功力,音準、節拍面面俱到,但某次學

者繼續面對現實心境與難以抽離的俗務,它則輕輕

長一句「你的音樂沒有情感,半年內不要錄了!」

哼唱,帶著鄉野真情,撫平焦躁,帶動心走向另一

大大打擊了他。錄完音已經凌晨三、四點,「那次

種想像。

心情真的很悲傷,但還是要強打精神去上班。」其

2012年春天,吉他手黃培育創作的《GUA E GITA》專輯,由風潮音樂發行,編曲以西樂結合東 方絲竹,揉和琵琶、胡琴、笛子、吉他、大提琴的

實,經常徹夜未眠的黃培育,往往一到中午就累得 趴倒在座位上,因而總不和同事吃飯,大家都戲稱 他「神祕淡水人」。

美妙樂音,帶出跨界的臺灣風味,並獲選誠品音樂

白天上班、晚上錄音,長期睡眠不足讓黃培

古典跨界類熱銷榜。這是「靜謐時光」樂團的第一

育心生退卻,想放棄一直以來的音樂夢想。他去找

張專輯,但此時尚未成團。這群早在金枝演社同臺

一位師父深談,終於下定決心:「老師,我不做音

演出的樂手們,隨著專輯發行後的全臺巡演,培養

樂,就專心在銀行上班好了。」結果10分鐘後,音

極佳默契,共同嘗試跳脫樂器框架,一個融合西樂

樂製作人學長剛好走進來,看到黃培育就問:「有

與中國古典絲竹的跨界樂團,就在2012年7月,正

人在找音樂製作助理,你要不要去?」像是冥冥中

式成軍。

自有安排,一份音樂的工作,為黃培育作主了人生 的艱難抉擇。一開始即作為全盲音樂家王俊傑與臺 灣國寶陳明章的製作助理,並在此時期開啟了對這 片土地音樂的無限想像,而陳明章老師狂野又溫柔 的在地感琴音,更是培育彈吉他的精神導師。

溫煦如風 以音樂鑲嵌內心風景─靜謐時光的恬淡輕聲 27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3

4 1 5

2

1. 身兼靜謐時光吉他與主唱的團長黃培育。2. 演奏胡琴的蕭詩偉,除為靜謐時光成員,也是民謠大師陳明章樂團成員。 3. 靜謐時光成員,有琵琶精靈之稱的梁家寧。4. 靜謐時光鼓手、也是著名編曲家的鍾成達。 5. 靜謐時光成員,曾獲永豐愛樂古典菁英獎的大提琴手孔仁欣。(攝影/王文彥)

不喜虛華的「土」味團員

專輯數次榮獲金曲獎。各領域優秀音樂人因什麼想 法聚集在此?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黃培育笑著說:

剛入音樂界的黃培育被當作小弟,工作就是

「我們都比較『土』啦!」

買便當、買檳榔、在一旁捲電線,「以前資訊流通 沒那麼快速,凌晨在錄音室錄完音,還要開車送音 樂去公司,才能回家睡覺。」但也在這段期間,黃 培育與不同的音樂人合作、演出,結識許多夥伴。 「就在交工樂隊(編註:1999年成立,2003年改組 為好客樂隊)末期認識蕭詩偉;參與金枝演社《大 國民進行曲》演奏時與達哥(鍾成達)、梁家寧同

對黃培育來說,現代音樂太過華麗,「我想表 達的是一種『淡』,而我們都不是追逐熱鬧音樂的 人,所以很合得來。」或者更是因為相互尊重的創作 模式,靜靜維繫著難得可貴的緣分。如主要負責作曲 的黃培育,從不把旋律寫死,讓團員們在其中有發揮 的空間。「我們沒有誰是主角,什麼都可以討論。」

臺;錄客家專輯遇到孔仁欣。」他們就是後來靜謐 時光的成員。

28

有畫面、不給太多的音樂

演奏胡琴的蕭詩偉,也是傳統民謠大師陳明

靜謐時光每個作品背後,都有豐富的畫面想

章的樂團成員;梁家寧是國內知名的新生代琵琶樂

像。2014年出版的《靜謐時光》同名專輯中,「星期

手,曾獲「彈指之間-2015琵琶好聲音」器樂選

二的練習」設定了一個場景,一開始像是各個樂器分

秀決選首獎;大提琴手孔仁欣曾獲永豐愛樂古典菁

頭進行練習,最後大家不經意地合奏在一起。「我

英獎;鼓手、也是著名編曲家的鍾成達,其製作的

是突然想到……」黃培育說:「我們每一人早在不知


道彼此的情況下,我練吉他、家寧學琵琶、詩偉拉二

地上放很多樂器,一樣一樣嘗試,靈感依舊未現。最

胡……,各自為了不知何時的相遇練習、做準備。人

後,黃培育拿出自製「無琴格」的吉他,彈出內心覺

生每個階段,也是不斷地為了某件事在練習,這首曲

得有味道的古調,鍾成達隨旋律擊鼓,兩人看似各自

子傳達了這樣的感覺,想到這就有點感動!」

演奏,卻在不知不覺間,做出了專輯主調。

雖然創作背後有心情、有畫面,他們卻不

製作團隊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凝聚共識,呈

想以音樂去主導空氣,「少,我們的音樂如果是

現新的臺灣音樂樣貌:不著痕跡地融合南北管、閩

『少』,就給別人進來的空間。」黃培育戲稱,播

客家、原住民、佛道教,不論是過去或現代、東方

放他們的音樂,很快就會忘記你在聽音樂,因為樂

或西方,都會在這張跨界的音樂專輯中呈現。曲名

曲會融進空氣,可能很催眠,「我們之前錄音,錄

〈進香〉、〈燒金〉、〈廟口〉、〈茶聊〉等,都

到大家試聽時睡著,就收工!」也可能讓聽眾更專

是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不變的是,靜謐時光依然

注於他們手邊的事,就有老師告訴他們,在工藝課

不想說太多,「這是一張有臺灣土地味道的專輯,

播放靜謐時光的音樂,小朋友特別容易專心。「音

但內容到底是什麼,留給聽眾去詮釋。」

樂是一種陪伴,不一定要肝腸寸斷。」這是黃培育 作曲時的心聲。

創作是一條辛苦的路,黃培育老實說:「做音 樂滿辛苦的,沒有下班時間,一旦靈感來了停不下 來。」然而,靜謐時光想為臺灣留住在地的音樂。

訴說臺灣土地的跨界音樂 推出第一張專輯時,成功融合東西樂器的靜 謐時光已被視為跨界音樂團體,然而跨界嘗試並未

並非重彈前人的曲子,而是吸納足夠的養分後,結 合眼前的社會實況,為同一個世代的人創造出共有 的音樂記憶。

歇止。2014年,靜謐時光和雲門二合作,為其舞作

不把音樂「做滿」的靜謐時光,期待他們的作

《來》製作專輯,即2016年6月問世的非實體專輯

品導引出更多想像。這個想像也許是創作,也許是

《奉請》。創作一開始,只有一個「入神」的線索可

合作,也許只是陪伴。總之,是專屬臺灣島上你我

以思考,黃培育坦承毫無頭緒,於是他們盤坐著,在

共同覺知的味道。

靜謐時光 成立:2014 年 7 月 成員:黃培育(吉他、主唱) 、鍾成達(打擊) 、梁家寧(琵琶) 、 孔仁欣(大提琴) 、蕭詩偉(胡琴╱鍵盤) 專輯: 2016 年 6 月 《奉請》 2014 年 7 月 《靜謐時光》 2012 年 3 月 《GUA E GITA》 獎項: 2015 年 入圍第 8 屆 Freshmusic Awards 最佳演奏專輯 2014 年 入圍第 15 屆 華語音樂傳媒音樂大獎 最佳器樂專輯 2012 年 專輯入選誠品音樂「古典跨界類」TOP 20 熱銷榜 不把音樂「做滿」的靜謐時光,期待作品導引聽者更多想像。

網站:www.facebook.com/quietquartet

溫煦如風 以音樂鑲嵌內心風景─靜謐時光的恬淡輕聲 29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跨界美聲女伶

黃世欣 魅力詮釋感人樂章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黃世欣

抒情女高音黃世欣的音色絹柔透亮,演繹歌曲範圍極廣; 除以西洋美聲重新詮釋傳統客家歌謠, 更創作情感真摯、抒情優美的客謠詞曲, 為國內聲樂表演及客家文化帶來優雅的音樂饗宴。

30


在蕭頌《愛與海之詩篇》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磅礡如交響詩的鋼琴揮 灑下,她的歌聲如海上明月初昇,優婉清麗幻魅如夢;當她吟唱強烈情感的法雅西 班牙組曲,展現荒漠大地的悽愴,歌聲彷彿輕盈織就的扁舟,高拋低盪,餘韻迤 邐;她手捧咖啡杯唱作俱足地演繹《咖啡清唱劇》時,溫厚沉穩的低頻支撐著圓潤 光澤的高音,如甘醇咖啡上綴以美妙的拉花圖案,令人醉心不已。她演唱傳統客家 歌謠如此親切溫暖;唱爵士歌曲卻讓人不知不覺隨之搖擺,從浪漫到現代、古典到 民謠,黃世欣用心傳達每一首樂曲,詮釋出深刻動人的情懷。

美國音樂環境薰陶 私下的她,有時沉著通透,有時樸實熱情,一以貫之的 僅是對音樂的專注與熱愛。她從小學習鋼琴,國三則正式學習 聲樂,回憶這一切的起源,她說:「媽媽覺得我在人前唱歌不 怕生,也唱得蠻好聽的,就幫我找老師,我也懵懵懂懂地,就這 麼開始學聲樂了。」 這位啟蒙老師蔡冰瑛,也是後來臺中二中音樂班的導師,教學一絲不苟, 短短四年為她開啟了美聲唱法,激發她以追求音樂為目標。其後順利考入中山大 學音樂系,師事著名女高音蔡敏老師,畢業後到美國天主教大學,跟隨聲樂名師 Sharon Christman女士,獲得聲樂碩博士,所習聲樂技巧至今受用無窮。

在美國研修期間,黃世欣 感受學習環境的自由、 開闊,並跟隨聲樂名師 Sharon Christman習得 受用無窮的聲樂技巧。

談起這位恩師,世欣露出懷念的微笑:「她是典型的DIVA!美麗的歌劇名 伶,曾在紐約大都會唱夜后,現在已是天主教大學聲樂系主任了。印象最深的, 是老師每堂課結束都會給我一個深深的擁抱,說我表現太棒了!」熱情的舉動溫 暖了異鄉的她,也激勵她更加努力練習,不辜負老師的期待。回想畢業前的最後 一堂聲樂課:「老師跟我說:『It's time to use』彷彿鳥巢中的媽媽告訴幼鳥,輪 到妳發揮,該展翅飛翔了。」12年來兩人保持email聯絡,老師教導的方法,她現 在都還在練習,也持續傳承給下一輩學生。 研修期間,她也充分感受美國學習環境的自由、開闊、沒有壓力,卻自然而 然想把握資源與時間擷取新知,在藝術氛圍充沛的狀態下求進步。她常沉浸在圖 書館或琴房練唱中,圖書館關門了才回宿舍,假日則聽音樂會,三年住校光陰如 黃金歲月,至今懷念不已。

跨界美聲女伶─黃世欣 魅力詮釋感人樂章 31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金音 × 樂聲

與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學生合影於義大利歌曲成果發表會。

幸以音樂為職

背譜、練習演繹的黃世欣,認為職業歌手背負演出不 能錯的使命,「都唱錯了,還談什麼音樂深度?要把

當時的她通過華盛頓歌劇院甄選,參與多齣歌 劇合唱,對於歌劇的製作與表現受益良多,「如此 不斷學習、碰撞與老師的帶領之下,找出自己最佳 的聲音狀態。」也造就她能流暢地把聲音往上拋, 唱出高音域,同時更加深下半身的支持度。黃世欣

握每次演出,彷彿只有一次機會。」以虔敬的態度、 最大的熱情投身音樂,努力完成每場演出的她,也 曾演出結束向觀眾致意時,一腳踩空,她回憶大笑: 「當時真的是糗到極點!安可曲都掛著靦腆的笑容, 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呢!」

指出,臺灣很多聲樂學生只用到上半身歌唱,其實 以超過50公斤的身體體能,全身貫通的聲音應該是 不同凡響的。

她也曾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暑期在職碩士班, 教了一位論文研究歌仔戲七字調的學生,因為民族 式唱法跟西方聲樂的唱歌位置不同,兩人有很多觀

回國後,她多方受邀與交響樂團合作,每年 亦舉行個人獨唱演出,頗受好評。進入教職已臻11 年,她也得以浸潤在珍愛的音樂中,把所學所知跟

念與唱法的磨合,黃世欣笑道:「她畢業表演最後 唱一齣戲,是中西融合最佳典範,我覺得臺灣傳統 藝術透過西方美聲技巧融會貫通,是很有趣的。」

學生分享。而每日練唱不輟的她也砥礪學生自己探 索、練習,唯有練習才能體會老師所說的境界。她 認真地說:「練習是聲音前進的唯一條件,而機會 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未來我也會持續朝更純熟圓 潤的聲音努力。」

32

蕊蕊花卉傾訴愛鄉情懷 黃世欣身為客家人與擁有八分之一的賽夏人血 統,同樣不忘自己民族的根,積極參與家鄉歌謠的

因舞臺表演經驗豐富,她常與聽眾分享如何克

推廣與創作。因妹妹長年離鄉在外,她寫下客家歌

服上臺緊張,她肯定的說:「唯一的方法就是百分之

曲《蒲公英》,譜出異鄉遊子思鄉情懷,於「新韻

300、500的練習!上臺緊張主要是害怕失敗,充分的

之聲」獲客語混聲合唱首獎;另一首《野薑花》則

練習才不容易出錯。我上臺前也會心臟砰砰跳,克服

描述苗栗頭份外婆家,河堤上整片野薑花的兒時情

緊張就是專注呼吸,隨經驗累積也慢慢淡定、平常

景。多次受邀與長榮交響樂團與新竹交響樂團合作

心。」一場獨唱會需多日準備,平時除教書之外都在

推廣客家音樂藝術化,演出經典客家歌謠也同時演


唱自己的創作歌曲,她以線條柔美、行腔流暢的聲 線唱出悠長情感,廣受喜愛。

留學多年再回頭看臺灣的藝術環境,相較美國 每個鄉鎮都有音樂廳、教會,時常舉行音樂會,人

除了在國家級的音樂殿堂表演之外,她也難得

文教育更讓音樂充實日常生活,她覺得臺灣的音樂

曾有西門町路邊演出的經驗。因為以《野薑花》參

文化仍然城鄉不均,尤其近年臺灣學習音樂人口逐

加「潮客音樂獎」客家音樂比賽,得到第五名與最

年遞減,反映很多現實面。她無奈道:「臺灣沒有

佳編曲,受邀在西門町廣場演出。她笑說:「當時

那麼多舞臺、教職或音樂類職缺給音樂家,大家只

人來人往,寒風刺骨,真的跟音樂廳裡觀眾正坐、

能先想到如何餬口謀生,要展現臺灣的國際演奏能

音響完美的表演完全不同。我後來想,把自己的樂

力,必須有更多相關單位的支持。」她亦認為整體

曲唱好,就算只有極小的片段飄進行路人耳朵,也

文化藝術環境應有詳盡規畫,而音樂家也不能只有

就值得了。」

一把刷子,要觀察社會脈動與需求,跨領域發展。

自此豁然開朗,近期更與幾位樂手組合「金客

從2005年起固定舉辦個人獨唱會的黃世欣,每

樂集」,嘗試將傳統客家小調以自由即興的爵士樂

年皆以清麗音色,細膩詮釋不同主題。今年11月26

表現,呈現年輕、輕鬆活潑風味。談及此,她笑逐

日(星期六下午)也將於國家演奏廳,舉辦中文藝術

顏開:「我們像街頭藝人在露天的場合表演,上星

歌曲音樂會,以她擅長的魅力美聲詮釋中國民謠、

期在苗栗客家園區,鄉親們都來納涼聽音樂,八月

客家歌謠、中文藝術歌曲二重唱等,帶領觀眾領略

還要登上五光十色的舞臺車耶!我學古典聲樂,卻

古今中文歌曲之美。

在舞臺車上面唱爵士,真是難以想像。」

「音樂既是我的興趣也是工作,這是人生最幸

當然有機會親近鄉親,讓更多人看到客家歌謠

福的事。」相信未來在舞臺更替、幕昇幕落間,黃

的另外一面,她相當珍惜並感榮耀。2015年也曾受

世欣仍將持續乘著歌聲的翅膀, 帶來更多感動的

邀到中國音樂學院表演客家歌謠,讓中國觀眾感受

樂章。

臺灣客家音樂之美,意義非凡。「雖然他們對客家 文化很陌生,對我的歌聲與創作歌謠卻非常喜歡, 我也很開心能與他們分享。」

黃世欣 現任: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全人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 美國天主教大學聲樂教育博士、聲樂表演碩士 經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及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全人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學術組副召 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 2015年12月11日於臺北懷恩堂演出彌賽亞神劇。

跨界美聲女伶─黃世欣 魅力詮釋感人樂章 33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豎琴獵人 讓琴聲流淌山水 李哲音 撥動你的心跳 文字•攝影/謝瑩潔 圖片提供/李哲音

琴音淙淙,如仙境流瀑,輕撫心弦,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從都會到山林,李哲音遍灑音樂種子, 滋養豐壤,盼望實現父親一生的音樂夢想。

34


豎琴家李哲音的演出地點,非常特別。除了正 統音樂會之外,若想聽他彈琴,可以在高級餐館、 牙醫診所,抑或是山林深處的偏鄉小學。演奏豎琴 對他來說,不僅是天分與基因使然,更是衷心的發 願和分享。

演奏豎琴對李哲音而言,不僅是天分與 基因使然,更是衷心的發願和分享。

豎琴世家 一門三傑 談到豎琴,一般印象是美麗雅緻的宮廷樂器,

了!」李哲音則是取得輔大統計系與資訊管理系雙

演奏家大抵為長髮飄飄的氣質仙女。放眼臺灣,男性

學位,「我對電腦程式有興趣,退伍之後當了電腦

豎琴演奏家極為少見,這個家庭卻包辦三位:「豎琴

工程師。」

教父」爸爸李武男、哥哥李哲藝以及弟弟李哲音。

李哲藝從大學時代開始餐飲界豎琴演奏生涯,

出身農家的李武男,熱愛音樂,自學苦練小

有一年情人節接下兩場撞期演出,於是央請弟弟代

提琴,曾擔任省交及市交團員,在一趟日本行中為

班。豎琴有兩種,李哲音學的是愛爾蘭式豎琴,演出

豎琴所驚豔,於是設法扛回臺灣,決心改途推廣豎

使用的是踏板式豎琴,只得改練,「兩隻腳共有七個

琴音樂。為了降低學習門檻與成本,他研究多年之

踏板,剛開始不熟,一直往下看,還會踩錯,手忙腳

後製作出臺灣第一臺豎琴,並成立「藝音豎琴」工

亂。6天內練完12首曲子,演出時倒也順利。」

廠,成功量產行銷20多國。

不久之後又應邀代班,隨著班表越排越多,李

小時候在豎琴堆裡長大,兄弟倆從幼稚園便

哲音便把工作辭掉,專心表演。「這行只有第一名有

開始學習豎琴及鋼琴,小哲藝比較認真、小哲音比

機會,除非第一名有事,才輪得到第二名。第一名當

較打混,「我都趁媽媽不注意時,打開電視關成靜

然是哥哥,他為了照顧我,把很多固定演出機會留

音,一邊練琴一邊偷看卡通,累了就躺在椅子上,

給我,自己轉到戲劇、電影、舞臺劇的作曲及配樂領

手指叮叮咚咚繼續彈。」儘管調皮,但因反應好、

域,現在發展得很不錯,也多次拿到金曲獎!」

學得快,李哲音就讀小二時,便和父兄同臺巡迴演 出,一家三傑成為佳話。

豎琴聲的柔美迷人,在於指腹撥弦,而非使 用pick,長繭成為必然,「我的繭已經硬化在指頭 裡面,外觀看不出來。剛開始是長水泡,接下來是

登板救援 參賽奪冠 由於當時沒有音樂班,兄弟倆循著一般聯考 管道升學,李哲藝錄取文化大學物理系,「音樂系

泡中泡,再來就會出現血泡,我把血擠出來,繼續 彈。當每天演出3場、連彈8小時,成繭以後就不痛 了!」李哲音說得輕鬆,苦工卻下得極足。

缺人彈豎琴,系主任一直邀他轉系,他就轉過去

豎琴獵人 讓琴聲流淌山水─李哲音 撥動你的心跳 35


新北市文化 23 專題聚焦鏡

每天演、每天練,5、6年之間,李哲音累積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碰巧大提琴家范宗沛說,

無數實戰經驗,2002年參加臺北豎琴家聯盟舉辦的

有家餐廳正在找現場音樂演出,要不要一起去看

第一屆豎琴大賽,以改編版《望春風》及《屋頂上

看,到現在一彈也6年,中午獨奏、晚上合奏。」守

的提琴手》曲目,獲得大眾組第一名。李哲音信心

得雲開見月明,路就這麼走出來。一位牙醫師常客

滿滿,「其實沒有人彈得過我。」

特別喜歡豎琴音樂,經常邀請李哲音到診所演出,

「科班出身的多半只會照譜演奏,沒有譜就不 會彈,但我可以即興編曲。有國外評審問,臺灣非 科班的都這麼厲害嗎?」李哲音笑著說,「其實也 沒有,就我們家三個而已。」

「他們是真心分享,不是為了宣傳,所以非患者也 可以到現場欣賞,還提供免費咖啡呢!」 豎琴及大提琴二重奏,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 ──彼此都能擔任主旋律,也可以為對方伴奏。長 期配合之下,李哲音及范宗沛培養出很好的默契,

與范宗沛組二重奏 獲金曲獎

「通常只有單行樂譜,現場自由發揮,給一個眼色 就知道他要進來,我自動切換成伴奏。」

2013年,公視春節賀歲片《穿越101》,陳漢 典和張泰山飾演兩位在公園晃蕩的失業人士,其角

「以前喜歡炫技,想要比別人強,但這幾年有

色原型來自李哲音。「金融風暴後,彈了8年的飯

另一層領悟,音樂需要的是感動人心,而不是拉多

店,突然說生意不好、沒有預算,一夕之間失去工

高、彈多快。」李哲音說,「范宗沛拉琴,就像在

作,壓力很大又怕家人擔心,每天出門假裝上班,

講故事,音符很簡單,但是很動人。這幾年跟他合

其實到公園閒坐。」

作,學了很多。」

李哲音與范宗沛經常受邀參與各類藝文及商業演出。

36

與大提琴家范宗沛以二重奏合作,專輯《優雅時光》獲得金曲獎 肯定。


李哲音 學歷 輔仁大學統計系/資訊管理系 經歷 亞堤斯特室內樂團/雅俗共響室內樂團/淺綠色室內樂團豎琴手 長榮交響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特約編曲 亞堤斯特室內樂團專任編曲 獲獎 2015 《優雅時光》獲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專輯 2002 「臺北豎琴家聯盟第一屆豎琴大賽」大眾組冠軍

於臺東縣鹿野鄉永安國小,與小朋友合奏。

兩人合作錄製,由風潮唱片出版的《優雅時

子發光的眼神,以及天真的笑容,李哲音覺得越做

光》專輯,拿下2015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

越有責任,「如果我不去,這些孩子可能一輩子看

輯,「唱片不景氣,但兩年內默默賣了六千張,」

不到、也摸不到豎琴!」

李哲音透露,正在籌備的下張專輯,預計復刻臺灣 經典老歌,相信一樣值得期待。

滑音輕撫,瞬間迷倒師生,「每次一彈《卡 農》,小朋友就很開心!也會準備《愛的禮讚》等 古典小曲、迪士尼與宮崎駿卡通歌曲,或者是《小

為父親實現夢想 帶豎琴訪角落偏鄉 李武男一直有個願望──期盼老來柱著柺杖,

幸運》等流行曲目,都很容易引起共鳴。音樂不在 技巧高深,而在打動人心。」

走在草地上、溪流旁,都能看到大人小孩演奏豎琴

李哲音觀察到城鄉差距,也接觸到廢校議題,

天籟。「爸爸有這個夢,我來幫他實現!」李哲音

「全臺灣一百人以下小學,將近一千所;五十人以

主動將豎琴扛到山邊水澗,免費彈給偏鄉孩子聽,

下小學,有三百多所。有些地方財政不佳,打算裁

規劃辦理一百場,目前已經完成四十八場。

撤小校,但如果還有小朋友正在讀幼兒園,等著上

「都會區資源充沛,要聽交響樂隨時都方便,

小一,那就不該放棄。」在許多人積極奔走呼籲之

所以我把時間資源留給偏鄉學校,」只要在《李哲

下,苗栗原訂裁併的小校,有一所保留、三所降為

音€豎琴獵人》臉書粉絲頁,提案申請並募集五百個

分校,「至少先留下來了。」

讚,李哲音就會聯繫演出。

對於資源稀少的偏鄉,李哲音非常有心,「我

除了婉拒車馬費,李哲音有時也得專程請假前

能做的就是到處散播種子,或許有一天會發芽,我們

往,「最遠的是高雄那瑪夏的民生國小與臺東太麻

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馬友友在哪裡!對豎琴現場演出

里大王國小,開車單程都要6、7個小時。」看到孩

有興趣的新北市偏遠小學,也可以與我聯繫!」

豎琴獵人 讓琴聲流淌山水─李哲音 撥動你的心跳 37


插畫/yfgtkms

李哲音

雲力思

「獵人輕撫著豎琴

這不就是幸福嗎?」

泰雅古調傳唱者,在烏來教導泰雅語 時寫下〈我願成為一隻鳥〉:「我願 成為一隻鳥,大樹就是我的家,飛累 了就歇腳」,歌詞反映烏來在觀光發 展下,居民安靜生活被擾亂,嚮往能 像飛鳥般自由翱翔。

陳明章

黃世欣

臺灣著名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 人、臺語歌手、吉他、樂琴演奏 家,近10年在推廣月琴及臺灣傳 統音樂上著墨甚深,並帶領「福 爾摩沙淡水走唱團」全臺走唱。

女高音聲樂家,以古典學派的聲樂基 礎,重新演繹經典客家歌曲,其位 於新店的聲樂教學工作室「金客樂 集」,取自同名所屬的爵士樂團,結 合客家旋律與爵士音樂風格的創作編 曲,為客家歌謠帶來新風貌。

靈感隨著海風流瀉而出 夕陽的餘暉伴隨著樂音 讓愛灑滿了整個碼頭

1. 淡水─漁人碼頭 2. 烏來─福山國小 3. 淡水─流浪到淡水 4. 新店─金客樂集 5. 淡水─吳燦政工作室 6. 樹林─her guitar craft 7. 八里─王榆鈞住所 8. 新店─灣潭 9. 淡水─漁人碼頭 10. 淡水─天使熱愛的生活

38


吳燦政

羅思容

靜謐時光

聲音藝術家,走遍各地採集的「臺 灣聲音地圖」,從視覺跨足聲音, 記錄東岸的浪濤、山野的鳥鳴、車 站的人聲鼎沸、高空的煙火爆鳴, 以聲音開啟視覺與想像,收藏土地 的真實記憶。

客家歌詩唱作人、金曲獎得主,也是 詩人、畫家,透過不同媒介創作,以 文學性及音樂性的創作語彙,自由自 在優游生命河流。平時多於自家頂樓 練團或創作,以前在新店灣潭的居住 歲月,是很重要的生活和創作天地。

來自不同領域的樂手,從自己最熟悉的 樂器開始,從原點探索彼此樂器的可能 性,從自己腳下的土地開始,尋找最 原始的根性,讓音樂回歸一種詩意的呈 現,如光似塵,以音樂喚醒傾聽。

陳冠佑

王榆鈞

鍾成達

2008年於新北市創立的「她的吉 他工藝」工作室,同時也是蛙腿宇 宙創辦人的他,主要從事電吉他、 生活道具、家具設計製作。特別的 是,其電吉他結合臺灣發展已久的 竹產業,選用臺灣竹材設計製作。

王榆鈞,現為音樂創作者、歌者、時 間樂隊主唱。遊走於音樂、劇場、影 像、文學等不同領域,不斷嘗試在音 樂與聲音裡,找尋與他者對話的方 式,與自然、土地的連結,捕捉難以 名狀的當下感受。

臺灣傳奇鼓手、編曲家與音樂製作人。從 酒場的人生百態、街頭的抗爭運動到世界 音樂現場,各色樂器信手捻來,以近10 年時間,改良設計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鼓組 「達鼓」,讓世界透過他的鼓聲,聽見來 自臺灣的聲音。 新北音樂地景 39


新北市文化 23 記憶時光機

臺灣味 自由心 民謠大師陳明章 文字/羅麗如 攝影/游家桓 圖片提供/台灣月琴民謠協會、陳明章音樂

說到陳明章,一般人可以輕易哼出〈流浪到淡水〉、〈追追追〉等歌曲, 影迷會想起《戀戀風塵》中的吉他聲, 為環保理念奔走的人記得他堅定支持的身影, 花東部落會掛念一位為他們製作專輯的朋友。 「至情至性,無悔人生」,大約可以作為其豐富生命的一句寫照。

40


走進陳明章工作室,玄關旁是一整面牆的CD和書本,文夏、 洪一峰、侯孝賢、黃妃等人名像謎題提示般藏在其中,正待一一解 碼,又被另一面牆上的月琴吸引過去,長柄圓音箱的月琴有些畫了 美麗八家將臉譜,有的竟長出吉他柄,七、八把琴模樣不盡相同, 與斜對角的陳達海報相望。 近年來提到陳明章,開始有人首先聯想到他抱著月琴的身 影。臺灣月琴是歌仔戲、說唱、民謠的重要伴奏樂器,陳明章深感 它是臺灣戲曲文化的源頭,2008年開始授課教琴、成立台灣月琴 民謠協會致力推廣,2011年舉辦首屆臺灣月琴民謠祭,不厭其煩 在一次次訪問、演講中示範,即是希望月琴能在民間開枝散葉。 「月琴繼承了南管五律和秦琴七律,和西方的和弦理論完全 不一樣……」、「我們是樂句民族,像是〈桃花過渡〉、〈草蜢弄 雞公〉等,都是平埔調結合漢字,音樂跟著句子走,沒辦法數節 拍。」陳明章信手拈來說起漢文化的樂器承襲與臺灣說唱傳統,我 們聽得投入,既是因為有趣,更是因為所面對的,是40年的用功

陳明章工作室牆面上的月琴,畫上八家將臉譜,承 襲漢文化樂器與臺灣說唱傳統。

之深,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

沉浸豐富的音樂養分 但其實陳明章接觸臺灣傳統音樂的時間,又遠超過40年。他 自小跟著愛看戲的阿公走透透,尤其北投家附近廟口一年到頭上 演布袋戲、歌仔戲等,南管、北管的唱腔、音質、調性,早已伴 隨著一齣齣故事在6歲小童腦海中生根。 中學時期,北投那卡西文化盛行,他自忖考不上大學,「學 了吉他畢業後白天當Sales,晚上還可以做那卡西,等於領兩份薪 水。」於是他拿起哥哥的吉他玩了起來,阿嬤早早入睡,他就躲 進廁所彈到凌晨,上學後又往吉他社鑽,平時和當時的鄰居李宗 盛一塊切磋琴藝,甚至因為太入迷而留級。

每年藉由臺灣月琴民謠祭,匯聚全臺各地的月琴演 奏家與喜愛傳統音樂的民眾。(攝影/陳紀橖)

當時一頭栽進吉他世界的陳明章,或許沒有意識到他正處於 臺灣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多年後回想,也忍不住感嘆自己的躬 逢其盛。小學之前受到野臺戲啟蒙,中學時溫泉鄉的那卡西文化 讓他玩吉他玩出興趣,高中時期西洋音樂進入臺灣,Billboard排 行榜、披頭四樂團為他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畢業後又逢校園民歌 運動熱烈展開,於是開始寫歌。

臺灣味 自由心─民謠大師陳明章 41


新北市文化 23 記憶時光機

陳明章音樂代表作品豐富,〈流浪到淡水〉、 〈追追追〉除了旋律動聽,歌詞更為金門王、李炳 輝、黃妃量身打造,人們聽歌,會覺得歌詞描述的 就是歌手本人,真假難分,於是入戲。聽著〈流 浪到淡水〉,無奈又樂觀的走唱人生在眼前上演; 〈追追追〉的前奏響起,彷彿能看到一名女子不顧 一切,策馬奔馳於江湖的霸氣。陳明章為不同導演 寫過多首享譽國際的電影配樂,而在臺語歌中,他 「至情至性,無悔人生」,大約可以作為陳明章豐 富生命的一句寫照。

也是一位深思熟慮的導演。

傳統與現代的承先啟後 譜出盛載故事的音樂 諸多養分中,卻是20歲時偶然聽到的陳達最打 動他的心,影響也最深遠。來自恆春的傳奇吟唱歌 手以月琴伴奏,唱出臺灣的草根故事,遊走創作與 即興間,堪稱臺灣藍調。陳明章後來教學生時不斷 提及的「自由」之道,便是由此而起。 從此陳明章放下西洋音樂,回頭研究鄧雨賢、 楊三郎、洪一峰、李泰祥等人的作曲方式,也開始 專注寫臺語歌,〈唐山過臺灣〉、〈下午的一齣 戲〉便是他早期的作品,彼時臺灣這塊土地的人事 物,已是他主要的靈感來源。

雖然名氣越來越響亮,找他合作的案子也多, 但陳明章這數十年來仍不忘當初最感動他的東西, 他持續挖掘臺灣傳統音樂元素,像武俠小說中的主 人翁遊走臺灣各地,親自向宜蘭莊進才學北管歌仔 戲、恆春朱丁順學月琴、雲林吳天羅學車鼓南管, 以及李天祿學習北管布袋戲,每項一學就是數年。 「那時要拜師,都是要拿三支香的呢!」陳明 章笑得開心,「不過,他們也很高興收到我,像宜 蘭的莊老師,晚上會買一盤滷味和燒酒請我吃,還 有朱丁順知道我要下去就說要燒花生豬腳,我就帶 高粱去看他,邊喝邊學。」

雖然很早就下決心要走音樂這條路,媽媽、 姊姊也給予實質支持,但真正讓他走得篤定的,是 29歲那年侯孝賢的一通電話,邀他為電影《戀戀風 塵》創作配樂,溫柔吉他穿插東方笛聲,鋪陳出淡 淡哀愁,為他拿下了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獎。 幼時的野臺戲、陳達的說唱民謠,以及為電 影配樂的經歷,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他創作的歌曲和 音樂如此富有畫面,「寫出旋律其實很簡單,但 要有歌詞才會有故事,你看『有緣、沒緣,大家 來作伙』、『千江水千江月千里帆千重山千里江 山』……這些都是文學,也才會感動人。」

42

近年陳明章從教育著手,期望臺灣本土音樂能從民間開枝散葉。


歷經30年的摸索,憑藉朱丁順的幫助,陳明章終於破解陳達的彈

陳明章

法,他以月琴技法為依歸,整理出南管、北管與歌仔戲等多套理論,並 發明「南管吉他」、「北管吉他」、「三弦吉他」、「月琴吉他」等調 弦理論,將舊轉新,融會東西方。某次來到了花蓮海邊,又想出了結合 布農族八部合音的十二條弦海洋吉他,陳明章當場刷了幾下,綿密如海 浪般的聲響撲來,十分神奇美妙。 國寶大師逐漸凋零,於是大約在10年前,陳明章給自己的任務從 「承先」,來到了「啟後」,開設的月琴教室8年來培養了5位種子老 師,200多位學生,還吸引了自日本、法國、美國的學生前來學習,「有 個女生原本去沖繩學三弦琴,後來改拿臺灣的三弦月琴,我們自己就有 了嘛!」他認為,臺灣擁有豐富的音樂文化,原住民、河洛、客家,加 上外省,猶如海納百川,而當我們越瞭解自己,也就能越有自信。 除此之外,陳明章還有許多計畫,他和他的淡水走唱團將持續以最 親近民眾的方式各處表演,籌備許久的音樂劇《再會吧北投》、《下午的

臺灣著名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 臺 語 歌 手、 吉 他、 月 琴 演 奏 家, 近 10 年 在 推 廣 月 琴 及 臺 灣 傳 統 音 樂 上 著墨甚深,並帶領「福爾摩沙淡水走 唱團」全臺走唱。代表作品有《戀戀 風塵》電影配樂、 《戲夢人生》電影 配 樂、 〈伊是咱的寶貝〉 、 〈流浪到淡 水〉 、 〈追追追〉等。人稱為「臺灣民 謠大師」 、 「浪子詩人」 。 國際得獎紀錄 1996 電影《幻之光》配樂,獲日本每 日映畫最佳電影配樂獎,此為每 日映畫舉辦 50 年來,首位非日 本人獲獎的紀錄。 1995 《流浪到淡水》專輯製作人 1993 電影《戲夢人生》配樂,獲比利 時法蘭德斯影展最佳電影配樂 1985 電影《戀戀風塵》配樂,獲法國 南特影展最佳電影配樂

一齣戲》已接近完成,蓄勢待發,加以明年正值《戀戀風塵》30周年。身 為聽眾,我們有幸可以看到他繼續站在不同的舞臺上,以同樣憨厚的笑容 與從容姿態,彈著讓人永恆感動的旋律、唱出陳明章風格的臺灣歌曲。

由陳明章領軍的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團名源自臺灣常見的河流名,他們走入民間,以溫暖樂風感動聽眾。

臺灣味 自由心─民謠大師陳明章 43


新北市文化 23 記憶時光機

音樂見證時代

從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那卡西,到客家、閩南與原住民

臺灣本土音樂發展

新民謠崛起,隨著臺灣社會的反動與變遷,什麼是臺灣音

文字整理/游姿穎

采的臺灣之聲。

樂?這個大哉問在各個世代中不斷拋出,也讓有志之士們 思考創作的本質,也挑動本土音樂的百花齊放,譜寫出精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卻也

年代 ○

開啟臺灣藝術現代化風潮。 此時許多音樂家的創作集

1987 年,長達 38 年的戒

年代 ○

關 鍵 時 期。 時 值 政 府 推 動

一九八

一九六

戰後臺灣音樂發展的第一個

嚴後社會風氣大開,隨著

嚴令解除,臺灣音樂發展 進入第二個關鍵年代。解 言論開放及解禁,提供給

會、團體相繼出現,臺灣自

「陳達(1906-1981)」:來

音樂產業和音樂人更大的

此有了自己的作曲家,而他

自恆春的傳奇遊唱詩人。一把

發展空間。同時本土化熱

們的作品記錄了那個時代,

月琴,一段蒼涼曲調,陳達經

潮,也開展出關於「本土

也奠定臺灣音樂創作由中國

年累月遊走在恆春各鄉各鎮,

化」想像的反思,更是促

走向臺灣本土的基礎。

當他遊唱各地時,也聽聞許多

成臺灣「新音樂」崛起的

民間軼事、地方掌故,並將之

動力之一。

融入民謠創作中。日後著名歌 曲《思想起》。

1964

1989

「民歌採集運動」:

「那卡西」:1960到1980年代

「新臺語歌運動」:1989年黑

1964年,許常惠與史惟

是臺灣那卡西文化的高峰。源

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被視

亮共同倡導「民歌採集

自日本,日治時傳至臺灣,卻

為臺灣音樂史上里程碑,引領

運動」,開始對臺灣田

在北投生根並發展出特有的臺

臺灣新音樂和新臺語歌風潮。

野民俗音樂作全面性的

灣音樂支線。那卡西走唱從自

「黑名單工作室」主要成員有

調查、採集、整理和研

彈自唱,到幾位樂師演奏如手

王明輝、陳明瑜、陳明章、陳

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

風琴、吉他、小鼓,後來又有

主惠、許景淳、胡德夫、林暐

臺灣山地與平地原住民

電子吉他、電子琴等的加入,

哲等人。對戒嚴時期的反思,

歌謠,是臺灣民族音樂

隨性、即興、盡興,是最具本

透過草根曲式和第三世界音樂

學研究之開路先鋒。

土庶民色彩的音樂。

注入,試圖將通俗語彙(母 語)自官方政權桎梏中解放。

44


一九九

延續解嚴後桎梏解 是臺灣民主運動狂

「客家新民謠」:1999年

年代 ○

飆 年 代, 學 運、 工

交工樂隊發行《我等就來

放,90 年 前 後 正

唱山歌》,為反對美濃水

運、社運等紛紛走

庫興建而生的專輯,之後

上街頭,也促成本 土音樂重新省思, 發展出不同的形

水晶唱片:是1990年代

的《菊花夜行軍》更被視

對臺灣本土音樂思潮最

為土本音樂的經典。交工

具影響力的唱片公司。

樂隊以傳統音樂為基礎,

式、 訴 求 與 精 神,

製作黑名單工作室、陳

使用鑼鼓、嗩吶、月琴等

因而定義出當代本

明章、伍佰等重要樂手

樂器,結合現代音樂,另

土音樂面貌。

作品,更發行《來自底

闢客家新民謠脈絡,更被

層的聲音》、《臺灣有

視臺灣新音樂創作時代的

聲資料庫全集》系列唱

里程碑。團員有林生祥、

片關注民間音樂採集。

陳冠宇、鍾成達、郭進 財、鍾永豐。

1999

1990

1996

1999

陳明章」(1956-):受

「臺客電吉他」:1999年

「原住民新音樂」:1996年首

到陳達啟發,重新思考臺

濁水溪公社發行《臺客的

次舉辦的「原浪潮」原住民音

灣音樂的內涵,手中一把

復仇》,是臺灣搖滾史上

樂會集結郭英男夫婦、胡德夫

吉他彈唱出雋永的民謠溫

的經典之作,成功的將搖

等歌手,帶動原住民年輕人母

度,更將傳統月琴、南

滾音樂在地化。從學運崛

語創作熱潮。而「野火樂集」

北管、那卡西等融入創作

起的濁水溪公社,透過反

更將現代原住民創作音樂往前

中,聲聲唱出臺灣土地的

體制的顛覆、暴動、破壞

推進即向下扎根。

味道。代表作品《下午的

態度,創造出「臺客搖

一齣戲》。

滾」精神。主要成員有柯 仁堅、蔡海恩、張明章、 徐千秀、應蔚民等。

音樂見證時代 臺灣本土音樂發展 45


新北市文化 23 創藝新聲巷

匠心獨具 絲竹共鳴 陳冠佑的吉他工藝 文字•攝影/廖玉琦 圖片提供/陳冠佑

帥氣的刷弦、觸抵靈魂的歌聲, 「超時空要塞」的主角僅以一把電吉他, 掀起陣陣炫魅聲浪擊退敵人, 而幕後的Fire Bomber搖滾樂團也同樣撼動了16歲的陳冠佑, 與電吉他結下不解之緣。

46


樂迷轟然鼓譟中,吉他手背著個性鮮明的電吉 他登臺,插入導線,扭開音箱,撚刷點滑六弦的振 率經拾音器轉換電波,時而低吟、時而高亢、時而 溫醇、時而狂暴,效果器真空管擴大機催導放大琴 音訊號如洪流,聲浪隨弦上指舞肆無忌憚震懾縈繞 魅惑眾生…… 按下倒帶按鈕、畫面倒轉,讓電吉他回到…… 出廠、測試、調整弦高、封板、電路配線、裝旋 鈕;再往前繞線圈製作拾音器、焊接零件、裝置琴 衍琴橋、鋸指板、雕琴頸、鑲邊、琴身研磨拋光; 中段是步調趨緩地重覆上漆與晾乾,之前挖孔、組 合、刨平、切割、膠合、毛料拼板、由模具初見雛 型……而最起源,則是匠師腦中浮現的靈感一閃、 陳冠佑小名阿和,所以工作室取名her guitar craft, 第一件竹編吉他作品讓許多國內外同好驚豔。

草圖示意;甚至還須靜待製作材料放置於溫、溼度 最佳狀態,方能依照設計圖稿,耗費多時精雕細 琢,成就這麼一把手工電吉他。

以竹製樂 自然之美 「她的吉他工藝-her guitar craft」製琴師陳冠 佑,便在倚近山林的山佳鐵道旁,隱士般專注地嚴 按層層工序,如是製作著吉他,面對超過80年的電 吉他歷史,依舊不斷找尋創新出路。除了大學期間 接單維修或改造吉他、以國外論壇與教材自學,累 積製作經驗之外,他也不斷試驗尋找合適、價格合 理、供應無慮的環保製材。8年前成功以竹材開發製 作電吉他,因具備前瞻性環保素材與流暢的外觀設 計,作品獲登國外多家吉他網站介紹,知名部落客 亦轉貼製作過程,吸引許多樂手驚豔注目。 陳冠佑表示,堅固質輕的材料都可製作電吉 他,傳統以木材為首選,如今全球木資源匱乏、多

迷你版的竹貼面電吉他。

國因環保考量禁伐林木,高級木料取得不易,所以 才想用生長快速的竹材替代木料。他說:「竹子只 要生長3~4年即可用於製作吉他,臺灣竹材優質強 韌、竹產業發展悠久,可大幅減少電吉他木材的使 用量,更可將臺灣竹產品推廣至全球。」他結合臺 灣豐富竹材資源、加工技術,率先製作出竹吉他, 並無私地在網路上分享教學製作步驟,在吉他手作 領域累積了良好口碑。

2016最新作品是少有的半空心竹製電 吉他,音色獨特,音點貼鮑魚貝,並特 別降低重量、增加共鳴感。

匠心獨具 絲竹共鳴─陳冠佑的吉他工藝 47


新北市文化 23 創藝新聲巷

事實上,竹體振動與竹管共鳴良好,如:中

後來他陸續推出多把竹吉他,學生時代的朋

國的笛笙簫、南洋的德朗琴、獨弦琴、安克隆與日

友包括滅火器、灰矮星、絲襪小姐、U.TA屋塔、

本的尺八等皆以竹子製作,自古就是樂器最好的素

皇后皮箱等樂團吉他手都特別參與試彈、給予修改

材。陳冠佑最早完成的兩把竹吉他是臺灣藝術大學

意見,他的吉他也跟著熟識樂團多次演出曝光,甚

的畢業製作,在有限時間內,尋訪工廠拼接好的竹

至有國外樂器行直接下訂單,請他一次提供12把吉

材半成品製作面板,竹子密度高,吉他音色清亮圓

他。他搖頭苦笑:「我其實還沒辦法專職做吉他,

潤,共振效果相當獨特。

得用室內外油漆工程、木藝等收入來養吉他製作, 一個人手工做吉他產量太小,光噴漆就要看天氣,

復古與現代感交會

分很多天完成,沒那麼快啦!」

陳冠佑摸索製作中,側邊的彎板製作尤有難 度,因為傳統用木片可以一次成型,可是竹片寬度 不夠,須彎置兩片竹子到同樣彎度再拼起來,不斷 微調的過程,也更精進工藝。他笑道:「目前好像 有新的加工技術可以把竹子展開,如果有那樣的成 品,就會簡單很多。」 他大膽直接使用臺灣古早的十字編竹篩,做出

自製拾音器。

自製黃銅琴橋。

復古與現代感兼具的竹編Archtop爵士吉他,其上拉 弦板以手工打造焊接,更添典雅細緻。當成品在相 關論壇亮相時,國內外音樂同好反響熱烈,最多的 評價就是「酷!」獨特大氣的造型,還曾被時尚雜 誌商借入照,包括國外瀏覽率很高的guitarz網誌也

2016最新作品是少有的半空 心竹製電吉他,音色獨特,圖 為琴頭局部特寫。

收錄了他的吉他,他開心地說:「這不外乎是一種 肯定,更可讓全世界知道臺灣也有做吉他的人!」 從小喜歡美術、動漫的他,一直很喜歡動手做 東西、拆東西,又長年跟著從事油漆工程的爸爸幫 忙粉刷、裝潢。求學過程雖一路坎坷,從苦悶的升 學高中、軍校、到準備考美術、設計班,最後終於 找到工藝設計這條路,學習木工、金工專業。因為 學生時代愛上搖滾樂,他也常與同學組團練習,因 緣際會想做一把電吉他,於是綜合從小所有積累才 能,踏上了製琴師這條路。「剛開始以為做吉他就 是木藝,可這不僅是結構對就好,吉他還要音色搭 配、音色設計,我現在功力還達不到控制音色,需 要累積更多實作經驗,才有數據為客戶訂製或建議 音色,目前只能照我的想法做。」

48

吉他模板是以電腦繪圖及手繪製作,他也希望能導 入CNC,將切割等重覆工序交給機器處理。


讓世界看到臺灣的吉他 陳冠佑認為電吉他的市場不小,可目前被低價競爭打亂了市場。 「20年前買一把沒有品牌的入門吉他一萬多塊,品質還算不錯;現在 一千多就買得到,可多半是中國大量粗製濫造,我買個零件可能就超過它 整把賣價了。」 臺灣位在主流市場之外,尤其個人工坊製作的手工吉他,並不像購 買歐美大品牌可投資保值的商品,就算他做的吉他工藝細緻、音色乾淨, 專業性無一不缺,未來還是有一段路要走。他無奈地說:「竹子我算是很 早期開始做,西方這幾年也開始多了起來,可是我們畢竟在亞洲,世界知 名度與信賴度總是沒有西方國家高,同樣的工與材質,西方就是比較貴。 美國的吉他品質參差不齊,可是客戶都接受、願意買;亞洲品質穩定、做 工精緻,價格就不一定。」 即便如此,他仍堅持以吉他製作為職志,並努力找到自己的風格與 特色。他堅定地說:「我不想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吉他歷史已經很久 了,一直在做兩塊木頭兜起來,沒什麼變化。臺灣要做就是要走出自己的 路!我若是能把特色做出來,國內外市場應該都有機會。」 他舉例國外其實試過多種媒材製成吉他,金屬、陶瓷、紙板,甚至 出現過水解木料射成技術,能讓出廠的每一把吉他音質規格化,問題是, 音樂人不一定喜歡太創新或太工廠化的產品,他攤手笑道:「這就是設計 吉他有趣的地方,吉他自成文化,要創新又不能太創新,還是要沿用之前

滅火器樂團吉他手以這把 吉他登臺演出。

的概念設計作品。」 希望以後有機會出國學習的他表示,「我的特點可能是想法、創 意、新設計,可畢竟算是自學的土師傅,要進步的地方還很多。」未來在 國外市場推展難度頗大,還需要累積資金出國參展,「要是可以找到有名 的樂手代言就好了!」他半開玩笑說。吉他畢竟還是要實際彈過才知道品 質,未來他也計畫參與音樂祭,讓多一點音樂人試彈,收集修改意見。 目前他剛成立個人工作室,專職木製、家具飾品,此外也燒製陶瓷、 琉璃,縫製皮件等多項工藝。回想之前艱辛的試驗路途,除了在每一項零 件的調整與改裝中學習,也嘗試過燒製陶瓷吉他,不斷從失敗中累積經 驗。「在我的生命中,吉他讓我學了很多,我學到的專業技術都是為了做 吉他!未來也想開發新的金屬空心吉他,強度要耐得住搖滾激烈動作…… 我一直想嘗試做新的,就是想證明我可以做別人做不到的,只要有想法, 都可以找我做!」說著,彷彿可見工匠魂的熱火在他身後熊熊燃燒,這個 從無到有、讓世界看見竹吉他的年輕匠師,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陳冠佑 出生: 1979 年 現任: 「蛙腿宇宙」 、 「她的吉他工藝」工作室 負責人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金工組 經歷: 2014 3 月成立個人工作室,以木器及 各項工藝產品開發為主。 2012 ∼ 2014 年進入北歐家具公司摩 登波麗,專職修 2 復整理家具。 2008 成立「她的吉他工藝」 ,從事電 吉他的修復與製作。

匠心獨具 絲竹共鳴─陳冠佑的吉他工藝 49


新北市文化 23 創藝新聲巷

老派浪漫當道 文青手感風潮 三文堂 帶動臺灣鋼筆復興 文字/謝瑩潔 圖片提供/三文堂、謝瑩潔

從鍵盤觸控,擺盪回手感書寫,鋼筆正引領一波復古時尚。 臺灣自創鋼筆品牌「三文堂」,近年以高品質成功打進國際市場, 將自己書寫成鋼筆界的一則傳奇。

50


墨色在濃淡暈染之間,將文字化為層疊的遠山近景,輕重運筆的 每一撇捺頓點,皆令觀者隨之流轉屏息。美麗的鋼筆字,不僅揉合字 骨力道與婉約形體,也攤展出書寫者的氣質和個性。數百年來,鋼筆 隨著需求不斷進化發展,也奠立了其於書寫工具界的雋永性。 時至今日,書局文具專區擺滿各式廉宜筆款,任君眼花撩亂;甚 至電腦網路興起之後,從鍵盤輸入到電子郵件,更是使人逐漸淡忘某 些文字的實際長相。在忙碌的速食文化裡,「手感」成為了一種閒逸 的奢侈。 近幾年來,隨著社群網站的興起,有許多鋼筆高手時興分享手寫 詩句或短語,優美的筆觸、哲思或趣味的內容,深深吸引新手心生見 賢思齊的興趣。「越多人寫,就會有更多人想寫,這股潮流還會繼續 蔓延。」三文堂筆業總經理王成昌說,「我既然做鋼筆,就要做出好 的產品,讓別人用得順手,同時也買得起!」

手感書寫近年成為流行風潮。

精密機械基底 打造三文堂鋼筆 在國內印刷業重鎮中和工業區中,打造出TWSBI鋼筆品牌的「三 文堂筆業」,低調隱於其中一棟方正廠辦。總經理王成昌表示,三文 堂筆業殷實基礎的背後,是父親成立已有六十年歷史的太幸精密。 很難想像,國內鋼筆領導品牌TWSBI的母廠,過去是經營沖床、 車床及塑膠射出,產品包羅萬象,從電燈啟動器、TYCO積木玩具, 到日廠自動鉛筆代工、德廠套裝筆組代工等,「做這些我都很厲害, 鋼筆反而是我最弱的一項。」王成昌笑說。 「父親對於設備機具,一向很有興趣,因此無論做什麼,都是採 購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因為精密度很高,生產品質很穩定。」在代 工的黃金年代,光景繁盛,王成昌藉著OEM練功,各項生產開發技 術也更形成熟,「最特殊的產品,是跳動式奇異筆與螢光筆,沒有蓋 子,但是墨水完全不會乾掉!」

「活塞上墨」方式是指旋轉筆桿後端, 即會真空吸入墨水。

隨著競爭激烈利潤削薄,王成昌開始思考轉型,七、八年前決定 切入鋼筆市場,推出自己的品牌「三文堂」TWSBI──TWS是三文堂 的英文縮寫倒置,TWSBI意指「臺灣的筆」。「做鋼筆之後,自己也 開始使用,我發現鋼筆真的是很理想的書寫工具,流暢度非常好,不 會像原子筆尖出現一坨積墨,也不會太過滑溜難以控制筆觸。使用鋼 筆的人,通常願意慢一點,心態不一樣,寫字也會比較漂亮!」

老派浪漫當道 文青手感風潮─三文堂 帶動臺灣鋼筆復興 51


新北市文化 23 創藝新聲巷

網路物流 兩大推手 在研發製造的階段,正逢網路論壇火熱,王成昌經常到國內外的 鋼筆論壇取經,研究他牌長處、瞭解市場需求,「我去發文說設計了 一款什麼筆,請大家幫忙看看、給些意見,每天更新進度,網友看著 看著,有參與感,真正做出來,就有人買了。」 王成昌最早出沒的論壇是「筆閣」,在那兒也認識了目前頗負盛 名的鋼筆專門店「小品雅集」老闆李台營,「很多早期的鋼筆玩家與 同好,都參與了開發過程,老李尤其幫我很多忙!」 「我的生產工夫非常扎實,也拿過德國紅點獎。同價位的鋼筆, 我的品質一定比別人好,只要有人買,一定沒有對手!」王成昌說, 東西做好之後,只剩下一件事,「怎麼打開市場?」 王成昌繞過盤商代理通路,自己到國外拍賣網站eBay、Amazon 與國內購物網站PChome商店街上架,口碑逐漸拓寬了銷路。「剛開 始難免有點狀況,故障我就幫忙維修,或者把零件寄給客人更換、還 教他怎麼處理,售後服務很好,品質也越改越好,所以大家都知道, 跟三文堂買東西可以很安心。」 物流運送之便利,使三文堂鋼筆快速銷售到幾十個國家,「國 外店鋪或網路商店直接跟我們下訂單,鋼筆體積小,快遞費用不高, 三、五天就會到。定價一致,規定賣家不能削價競爭,消費者到哪裡 買都一樣。」沒有花過一毛錢廣告費用,靠著精準靈活的行銷策略,

TWSBI入門筆款ECO,是C/P值最高的活塞 上墨鋼筆。

三文堂在鋼筆市場中,劈砍出一條自己的路。

高規格設計 獲國際肯定 高階設計、中低價位,讓三文堂沒有對手,一些高級筆款才有 的設計,在三文堂來說,都只是基本配備,換言之,C/P值相當高。 一般鋼筆多使用卡式墨水管或吸墨器,三文堂的「活塞上墨」設 計,別品牌要在中高階筆款才會出現,「常寫的話,墨水管一下就 沒了,真空活塞直接拉起整管墨水,可以寫非常久。」 三文堂的筆蓋是旋轉式,具有氣密效果,「我的筆每一款都 可以帶上飛機,不會受到氣壓或溫度變化,而產生漏墨,其他品牌 就很少講究氣密。家人曾經好幾次把鋼筆丟進洗衣機,撿起來擦一 擦,照樣拿來寫字。」

52

三文堂鋼筆品質受到國際肯定,被世界鋼 筆論壇列為十一大品牌之一。


雖然鋼筆尖是使用德國進口材料,「但重點在於調校,包括角 度、筆縫,有時還要打磨,我們的筆那麼好寫,是因為每一枝都仔細 調整過!」對於品質,王成昌絲毫不妥協,即使是定價低的筆款,也 僅是將繁複的設計簡化,「絕對不會偷工減料,品質一樣非常好。」 世界最大的鋼筆論壇Fountain Pen Network,為TWSBI設立了專 屬品牌討論區,王成昌說,「全世界總共只有十一個鋼筆品牌有subforum,包括Montblanc、Parker,但日本知名鋼筆品牌像是Pilot、 Sailor都沒有入列,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吧!」 王成昌在筆閣論壇結識小品雅集老闆李台營 (左),鋼筆研製過程中也獲得許多寶貴意見。

實用取向 口碑行銷 王成昌認為,一枝好鋼筆應具備的要件,就是好用、順手、不必

三文堂筆業

擔心弄壞。「鋼筆應該和原子筆、自動鉛筆一樣方便,一拿起來就可 以用。配重也要平衡,不要頭重腳輕,拿得穩、握著舒服,寫字就不

獲獎紀錄:德國紅點設計獎

會累。有些金屬材質鋼筆很美,但是太重,不太適合長期寫字。」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建康路 130 號 3 樓之 1 電話:02-22233008

三文堂鋼筆,究竟有多暢銷?某些筆款賣到缺貨,有消費者還特

網址:www.twsbi.com

地從美國拍賣網站買回MIT鋼筆,王成昌笑說,「真的不是刻意飢餓 行銷,其實是來不及做,網友的傳播又有放大效果,缺十枝傳著變成 缺一百枝,銷售更快,真的來不及啊。」 「好的東西有存在的道理,它為什麼是經典?為什麼這麼多人喜 歡?」王成昌習慣策略思考,也讓自己站上了一個高度,「希望三文 堂每一個筆款,都能成為同價位的經典。接下來會推出更完整的產品 線,我都準備好了!」 三文堂的筆桿多為透明壓克力製,外觀線條具有十足現代感,王 成昌也開始結合不同材質,「最近與南投竹山的大禾竹藝合作,開發 竹製鋼筆,手感更為溫潤。竹製品技術門檻很高,即使日本也沒有這

TWSBI580筆款。

種加工能力,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做得出來!」 王成昌認為,鋼筆熱潮還在蔓延,電腦產品使用過度,已經到 了極限,紙膠帶、色鉛筆的熱賣,不外為了抒壓。雖然著色畫逐漸退 燒,但寫字仍會繼續流行,「我一直覺得這是好事,畢竟文字是人類 歷史發展很重要的一部分。」 「大家喜歡用鋼筆寫字,我就做出讓大家每天都很好用的鋼 筆!」鋼筆美字達人丹硯有句名言,「這年頭還用鋼筆的人,都帶著 無可救藥的浪漫。」對王成昌來說,認真做出好鋼筆,毋寧更像是寶 可夢遊戲裡,遍灑櫻花瓣的「浪漫魔法師」啊!

老派浪漫當道 文青手感風潮─三文堂 帶動臺灣鋼筆復興 53


新北市文化 23 行旅采風趣

東歐小鎮的藝術走跳方式 克拉托維民俗藝術節 文字.圖片提供/古婕筠

受臺灣捷克藝術文化交流協會 (Taiwan-Czech Art&Culture Institute)引薦, 本人以優尼克室內樂團團員身分獲邀至捷克西部的城鎮── 克拉托維(Klatovy)進行民俗藝術季演出。

54


藝術走跳緣起 國際民俗藝術節(International Folklore Festival)由歐洲各國文化部聯合舉辦, 每年固定於六月至九月,在不同的國家、城鎮展開長達三到十四天的演 出。而東歐國家素有聯合他國舉辦民俗藝術節之傳統,當時也受邀 前往的臺灣團隊,參與演出內容涵蓋日治時期音樂家鄧雨賢的傳 統民謠作品《望春風》、《雨夜花》,中華文化醒獅鑼鼓和客 家傳統舞蹈搓湯圓等……。

沈睡中的克拉托維 占地面積約八十平方公里,人口卻不到兩萬五千人的克拉托維,在夏日午後 初訪此地,竟有來到無人小鎮的錯覺。住宅區域除了偶爾能聽見不知從誰家院子

年輕的樂手們在廣 場前,展開一場即 興演出。

裡傳來大狗的幾聲吠叫、不豢養的鳥鳴之外,甚至連交通工具行進在石子路面的 聲響也彷彿從這個城鎮中蒸發。儘管走向市中心廣場沿途,見到可大可小的藝術 季宣傳海報與布旗,依然止不住對觀眾人數能否高於演出團體的質疑。 穿越商店街十字路口後視角越加開闊,來到市中心廣場,放眼望去除那寬廣 無際的天空雲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地標性建築:於十六世紀中期所建造的 鐘塔(Black Tower)及耶穌與聖瑪麗亞教堂(Jesuit church of Santa Maria),這次 的演出場地便是在教堂正前方的廣場─所搭建短期使用的舞臺。我們爬上鐘塔 來到瞭望臺俯瞰,紅磚瓦片一棟棟相連的建築,在建築中突起的樹林,呈現一幅 視覺感齊整且沒有負擔的風景畫。果不其然,小如螞蟻的行人十根手指已嫌多。

克拉托維市中心,藝術季演出地點由平時停車的廣場來搭建舞臺。

東歐小鎮的藝術走跳方式─克拉托維民俗藝術節 55


新北市文化 23 行旅采風趣

使餐車林立,觀眾席的音量與流動率並不使我們分 神,孩子們或蹲或坐在地面上,雙眼中的好奇表露 無遺。演出時的我才感覺到,原來在藝術季的人心 人海皆是流動且醞釀著,等待樂音響起時,整場氛 圍變得完整合一,凝聚力也一點一滴的向舞臺集中 過來。 醒獅鑼鼓更成為大小朋友們最吸睛的演出,當 舞獅下臺謝幕與觀眾互動時,歐洲孩子們獵奇又卻 步的眼神,直到舞獅眨了眨雙眼,他們慢慢卸下防 備步步靠近,並用雙手撫摸獅頭的毛。有位可愛的 錯把舞獅當真的小男孩,拿著奶奶給的餅 乾想餵食舞獅。

小男孩向奶奶要了幾片餅乾,伸手想往舞獅嘴裡送 上,偽裝在獅頭裡的朋友,一手在獅口前等待,趁 他不留神將餅乾叼走,讓男孩又驚又喜。

隔一天就是演出首日,在這個沉睡的城鎮裡, 藝術季能喚醒多少眼睛?這一次克拉托維民俗藝術

走跳舞臺與觀眾席間

季,共有七個國家參與:捷克、德國、克羅埃西 亞、斯洛伐克、土耳其、巴西,而臺灣是亞洲的唯 一代表國。回到住宿區,我們與克羅埃西亞演出團 體合住一棟四層樓的長型建築。宿舍內配備簡單, 乾淨舒適,在夕陽未歸前,一樓空地還可以看見利 用光源的克羅埃西亞人,成雙成隊練習民俗社交 舞,為明日開場暖身。

爾後在克拉托維藝術季的五天中,每天早晨我 們從宿舍區帶著演出服和樂器出發,在經過十來分鐘 的腳程,穿越住宅區到餐廳用膳,等候接駁車載我們 到廣場演出。自第一天和地陪人員的經驗,午後的我 們總會望向天,觀測烏雲何時到來,在烏雲從四面聚 集向我們靠近時,約莫不到二十分鐘,傾盆雷雨贈與 我們一劑夏日炎熱午後一個涼爽,我們總是急忙搬起

因藝術吹來而湧進的人潮

56

臺上的鑼鼓和道具,躲進為演出者所搭建的專屬帳篷 後臺,觀察雨勢也觀察觀眾的狀態。

彷彿像魔法般,隔日的克拉托維從夢中甦醒過

經過三天的觀察,一對老夫妻,總坐在離觀

來,廣場上塞滿了近四百人。無論劃分廣場邊線的街

眾席最遠的邊角,雨來傘擋始終澆不熄他們對表演

道旁、露天的咖啡座、充滿雜物的櫥窗店裡、露營車

藝術的熱情。一次午後演出,由於音樂演奏尚未結

改建的捷克烤餅快餐車、啤酒吧,此次的人潮以核心

束雨勢已迅即逼來,我看著觀眾個個抓著可擋物

家庭旅行居多,可以看見人群中,有坐在爸爸雙肩的

品遮著頭,縮著身子蹲低姿態,彷彿可以少淋點雨

娃兒,或一手牽著媽媽一手握著冰淇淋的孩子。

似的跑向周圍建築物,或站在敞開大門的教堂遠目

很難想像前一天至今,這一切的人潮變化,皆

我們。幾位民眾,以及那對老夫妻原封不動的打起

是被民俗藝術季的風所吹來,我們就這樣不可思議

傘來,繼續觀賞我們的演出,那瞬間無與倫比的感

的成為事件的核心人物。在戶外的演出過程中,即

動,成為了這次旅行深深烙印我心的永恆回憶。


夏日午後間奏曲

那藉著樂舞而打破了語言和民族間,因陌生而 產生的隔閡冷漠頓時融化,感染氣息的我們也回唱

儘管我們與克羅埃西亞表演團同住一棟宿舍, 但是能夠同進同出的機會並不多。而此次藝術季參 與的演出者年齡極廣,小從6歲、大至65歲都有。接 駁巴士大多以載年老的演出者為優先,只有幾次我

了臺灣原住民傳統民謠「我們都是一家人」與之同 樂。倘若這短短不到十分鐘車程,我們並未交談或 僅以羞澀的笑容作為連結……我是否至今也無法真 實的感受到藝術無國界的魔力呢?

們到較偏遠的演出場地,才會有巴士協助往返。一 次因在表演漸入尾聲時,午後雷雨襲擊,我們又躲 入了演出者專屬的庇護帳篷等待:十分鐘、二十分

後記

鐘過去了,不聞雨勢轉戰他方,反而聽見許多零碎

2016年再度受邀參與國際民俗藝術節,此次

的、像小石子落地般的「喀喀」聲……「欸!下冰

在捷克Liptálské slavnosti進行為期一週的藝術節活

雹了耶!你們快來看!」其中一位站在帳篷出口的

動,內容包括地方義演、廣場演出、踩街活動及各

團員,扯著嗓門向我們驚呼。

國間文化的交流,共有來自捷克、義大利、奧地

此刻所有臺灣表演團的大小孩子們,全部爭 先恐後擠向出口,興奮看著眼前奇景支喳不停。墜

利、喬治亞、斯洛伐克、巴拿馬、印度、澳洲等國 家一同參與。

落時間急速的冰雹,大小不一打到廣場的葡式碎石

臺灣代表團以原舞曲文化藝術團及優尼克室

路上,落地後的冰雹在接觸地面的瞬間,其彈跳與

內樂團參加演出,演出內容涵蓋原住民各族傳統樂

滾動聲,頓時形成一首維持十來分鐘的「夏日午後

舞,及臺灣民謠組曲等……。前一次參加國際藝術

冰雹間奏曲」。那是一個特別的一天,主辦單位因

季基於捷克與中國間邦交,而在藝術季海報、宣傳

冰雹而暫停下午的演出,我們與克羅埃西亞表演團

旗都拿下了臺灣國旗,這次捷克Liptal放上臺灣的

隊一同搭上巴士返回宿舍區休憩。我們較克羅埃西

國旗,不僅在藝術季閉幕大力揮舞,也讓臺灣擔任

亞表演團晚搭上車,當我們走上巴士他們卻大大的

藝術季期間開場及最後演出團隊。

歡呼以示歡迎共乘,並開始高歌屬於他們的輕快民 謠,邀請我們拍手加入。

踩街遊行回到了終點市中心廣場,巧遇一群於側臺休息的斯洛伐 克小小音樂家。

踩街遊行回到了終點市中心廣場,與克羅埃西亞演奏家和他們的 民俗樂器合影。

東歐小鎮的藝術走跳方式─克拉托維民俗藝術節 57


新北市文化 23 行旅采風趣

慢遊石碇 醇潤回甘的人文歷史況味 山城古道尋幽探祕 文字.攝影/程品璿

因「臺灣千島湖」美景而人氣攀升的石碇,昔日曾是全臺三大茶市和淡蘭古道重要據點, 豐厚的人文資產,有著茶鄉景色、自然景觀、焦香豆腐、古厝老街, 以及歲月刻劃的傳統吊腳樓建築,記載著時代的變遷, 秋高氣爽,不妨漫步淡蘭百年山徑,重拾山城散發的濃濃古意。

58


攤開地圖,翡翠水庫的主要集水區即位於石碇,一百多年前,小帆船可溯 河至景美溪上游,利用溪中巨石繫繩碇泊靠岸,「石碇」之名由此而來。另有一 說是石碇溪切穿伏獅山脈形成谷地,溪中巨石遍布,居民必須跨越大石頭才能進 出,就像跨過戶碇(福佬話之門檻)一樣。早期除以煤礦為主要經濟來源外, 石碇的文山包種茶也獨占一方,尤以「美人茶」著稱。而連結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現今臺北到蘭陽)的淡蘭古道也是進入石碇的門戶,沿著石碇溪岸重建的步道 讓人領略古道風華。

茶鄉千島湖景仙境 石碇位大臺北集水區翡翠水庫上游,沒有過多的人工開發,加上國道五號 開通後,臺九線北宜公路遊人減少,保留了原始純淨的自然山林。從北宜路段約 27公里處轉入往永安社區,幾個轉彎後,即可看到碧綠的湖泊,道路兩旁則是一 畦畦順著山坡生長的美麗茶園。過去這裡稱為「塗潭」,是在地人的私房景點, 早年因興建水庫,湖水形成集水潭,被劃分成許多小湖的特殊地形,蜿蜒交錯的 山水地貌成今日獨特的風景。從社區聚落的小巷走入賞景山徑,登上最高觀賞位 置,從山頭向下望去,集水區猶如大大小小湖泊串連的千島湖景色,四周茶園梯 田相映,交織成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石碇千島湖的祕境小村還有一段歷史故事,當年興建翡翠水庫時,較低窪的 碧山村被淹沒,居民全數遷居,而永安村、格頭村則成為水庫集水區。當地的遊 覽指示牌上還留有「失落村莊」的字樣,水位變低的時候,依稀能看到露出水面 的屋頂、煙囪;原境內的永安國小也因居民外遷學生數量減少,遂廢校併為格頭 里雲海國小之永安分班。當年水庫興建時所徵收的部分村落,只留下祖墳在水源 區內,每年清明節時,翡翠水庫管理局會派交通專船接駁返鄉祭祖,居民們一年 只能回老家一次,回憶湧滿心頭!

東方美人清新茶香 永安社區的人氣景致,除了燦綠湖光山色外,還有綿延的茶園,這裡出產 的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香醇濃郁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石碇種植茶葉的歷史 悠長,早年亦是茶葉集散地,淡蘭古道中繼站的地理優勢加上水運交通,往來宜

慢遊石碇 醇潤回甘的人文歷史況味─山城古道尋幽探祕 59


新北市文化 23 行旅采風趣

蘭和臺北的商旅眾多,造就石碇茶鄉的繁榮興盛,

平緩好走的石板路就位在國道五號的正下方,

後來北宜公路開通,石碇逐漸退出茶市地位。雖石

從石碇老街旁的入口處出發,一旁的石碇溪谷巨石

碇地區不再是茶葉集散重鎮,不過茶葉品質優良,

嶙峋,淺淺的一抹碧綠,很難想像昔日溪水深且

茶農們遵循古法製作,入口生津的茶湯具有「香、

急、小船溯溪而上的情景。頭上方的水泥橋墩與青

濃、醇、韻、美」五大特色,與文山包種茶同源同

綠山巒形成強烈的對比,雖然古道已經被現代化的

種的石碇美人茶更為茶中極品!

公路取代了要道角色,重建後的古道石碇段成為一

夏季天氣溼熱時,出現名為小綠葉蟬的昆蟲 吃食茶樹嫩芽,一開始茶農不甘損失,仍把這種茶 菁製成烏龍茶,沒想到叮咬後的嫩葉代謝產生特殊 成分,經過烘焙發酵則呈現白、褐及微紅相間的顏 色,並散發獨特的果香,備受英國人喜愛。美人茶

條觀光步道,提供遊客踏青賞景。不一會兒,石階 路變為碎石子路,漫行在樹林間,徐徐山風吹來, 愜意自在。快到達雙溪口時,石碇溪畔新建造完工 的紅色「淡蘭吊橋」明顯耀眼,短暫休憩後再循著 原路回石碇老街區,領略礦業聚落風情。

漸漸成為石碇的招牌特色,接近琥珀紅色的茶湯喝 起來濃醇甘潤,帶有甜膩的蜜糖和熟果香。每年產 季期間,石碇會舉辦茶節活動,包含品茗、茶藝表 演,以及茶園生態體驗和茶鄉一日遊等各種活動。 當地茶園也推出以茶葉入菜的創意餐點,有空來石 碇走走時,不妨品嘗獨有的「美人茶饗宴」,從茶 飲、茶點、茶膳的舌尖滋味感受茶的奧妙。

老街古厝人文特色 石碇早期曾是礦業聚落,境內因煤礦發展吸引 許多外來人口移入,石碇里與中民里日漸繁榮,礦 工們也開始在石碇東街搭起簡陋的房子,帶動了商 業發展,也漸漸形成街道市集形式。而後臺灣煤礦 業日漸式微,石碇的礦業繁景留下舊橋墩、礦坑、 工寮等遺跡。從景觀橋上可欣賞烏塗溪河床巨石、

石碇百年古徑尋根 臺北與宜蘭發展密切,全拜古道發展之賜! 全長八十餘公里的淡蘭古道,其開拓史可遠溯自清 朝乾隆晚期,平埔族人白蘭氏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 廳山路的記載;嘉慶年間,則為了弭平漳泉械鬥問 題,沿著白蘭氏開闢的山路再增闢草嶺至宜蘭的新 路。而後又續建艋舺、萬華到噶瑪蘭,以及修葺基 隆經瑞芳、三貂嶺至頂雙溪的路線,見證了北臺灣 的交通要道發展。目前遺留的古道路線共有三條: 草嶺段、嶐嶺段、三貂嶺段,石碇區公所也重建淡 蘭古道石碇段(又稱外按古道),從雙溪口至石碇 老街,全長約二公里多,一路沿著河道旁的小徑前 行,探尋百年山徑的土地與人文故事。

60

老街巷尾的打鐵店,已傳承百年歷史。


特色校園文物巡禮 想要瞭解石碇人文歷史文化,除了老街和綠 意漫步之旅外,石碇淡蘭藝文館也展出許多相關文 史,華梵大學、雲海國小也值得一遊。華梵大學內 的文物館展示中華史料、佛法寶物及名人書畫等, 清幽的校景充滿藝術氣質。雲海國小四周遍植可做 成染料的大菁,近幾年來學校將植物染體驗排入課 程中,讓學生們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也重現 石碇的傳統工藝。位於公車總站的烏塗窟社區是農 老街裡有幾家特色咖啡館,增添不同門面色彩。

村再生實作地點,居民將傳統竹藝運用在土地公廟 的外觀,別具巧思。2016年舉辦的「慢遊石碇 古 徑尋根」活動也利用竹編裝置藝術「楓林渡船頭」

橋旁溪谷中的一座運煤橋遺跡,運煤橋墩上鋪了一 小段運煤臺車鐵道,及一位礦工推著煤車的雕塑景 觀,橋上的導覽牌,道出臺灣煤礦的興衰歷史保存

帶領民眾穿越淡蘭古道,從礦業到茶鄉,石碇山城 多元文化韻味越陳越香,搭配自然資源和人文優 勢,重新吹起新的序曲。

了石碇採煤的歷史記憶,也成為石碇重要的地標。 植物染和茶業帶來新一波契機,不同的產業 都在此留下豐厚文化資產。特殊的吊腳樓建築是老 街一大特色,石碇土地狹小,居民只好沿著河岸邊 以溪石建造,房屋懸在河床上方,形成特色建築 街景。吊腳樓的門前屋頂相連,這裡絕對曬不到太 陽,又稱「不見天街」,走到底還有一家百年歷史 打鐵店,手工打造的鐵器特別細緻耐用。 比鄰而居的深坑,其豆腐主要來源供應大多是 石碇!取用石碇優質水源和傳統工法,做出來的豆 腐不僅香醇,無添加人工原料,使黃豆香氣自然散 發,如石碇王家豆腐相傳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這 裡的豆腐焦氣較淡,以紅燒和油炸烹煮方式居多, 和深坑的豆腐多吃明顯區隔。老街口的美美飲食 店、福寶飲食店、王家豆腐都是人氣老店,幾樣簡 單的青菜、白斬雞、炸香菇等山產,品嘗最簡單的 生活原味。

石碇曾為繁榮的礦業小鎮,保留許多煤礦遺跡。

慢遊石碇 醇潤回甘的人文歷史況味─山城古道尋幽探祕 61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老礦工用生命寫下的 百年煉金傳奇

攝影/蔡佩吟 •

九份金礦博物館

文字

年上映的電影︽悲情城市︾, 1989 拍出九份的淒美與惆悵,吸引國內外民眾前來一窺究竟, 九份的觀光榮景由此展開,也間接促進了金礦博物館的成立, 走進博物館,將記憶拉回百年前九份產金的光輝歲月。

62


沿著九份汽車路尋找,不見「金礦博物館」,詢問之下,才 發現原來這棟恐怕只有當地耆老才知曉的私人博物館隱身在巷弄 之外,沿著警察局旁的豎崎路走至輕便路右轉,先是抵達昇平戲 院,繼續走便看見金礦博物館矗立在階梯底下的樹叢之間。

蘊含百年經驗的金礦博物館 走進簡樸的水泥建築,映入眼簾的是模擬礦坑,軌道、礦 車、工具一應俱全,博物館負責人是老礦工曾水池的兒子曾建 文,「等等再來聊,我先跟你們解說……」曾建文拿起名為煌 火的燈具,放入一塊石頭,接著加水,由此便能燃起足以照明 幽暗地道的火光,「這叫做『救命燈』沒有這個進不了礦坑, 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說起採礦用的大小器具,曾建文言 談之間滿是驕傲,聽著他清晰而詳細的解說,並實際使用這些

曾建文先生現場示範「傾金仔」。

器具,腦海中逐漸建構出些許九份早期的雛型,也稍稍勾勒出 礦工生活的樣貌。 走入一樓陳列區,玻璃櫥窗內滿是礦石,看似不起眼的 石頭,其實裡面都蘊含黃金,這些金礦原石旁都標示著開採年 分、產地與成分,曾建文表示,這些資訊都是當時父親用臺語 口述,他再手寫記錄下來的,這些礦石對曾水池老先生來說, 不僅是具有價值的寶貝,也是每次採礦的珍貴記憶。和一般博 物館很不一樣的是,這裡的博物館幾乎每一樣東西都能讓你實 際觸摸,「這顆石頭看起來不是很大,但是你拿拿看……」一 拿之下,竟是意料之外的重,原來這表示裡面存有黃金,拿起 手電筒一照,果然顯現出閃閃發亮的光芒。

模礦坑內的大小器具,都是曾水池老先生的收藏。

先民智慧 最值得珍藏的寶物 沿著樓梯走上二樓,能看見許多上頭滿是泥沙的木製器 具,曾建文表示,這些都是當時用來淘金的器具。而館內所有 物品,都只是父親當初想留下傳承給下一輩,沒想到1972年臺 灣停止採礦,這些器具便無用武之地,所幸後來開了博物館, 便將這些器具拿出來供民眾參觀,至1994年曾建文回來接手博 物館後,認為木製器具長時間不使用,久了也會風化,乾脆拿 出來實際操作給訪客看,甚至讓民眾實際參與。

老礦工用生命寫下的百年煉金傳奇─九份金礦博物館 63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家中三代皆為礦工的曾水池,14歲便開始到礦 坑裡幫忙做事,對石頭非常感興趣的他,經常蒐集 一些特別的礦石,一來作為收藏,二來也作為留給 後輩的資產,直到後來停礦,加上電影帶動九份觀 光,在一些老礦工的建議之下,曾老先生才決定將 退休金與老本都拿出來開設金礦博物館。「我家開 博物館,我還是看電視才知道的呢!」曾建文沒好 蘊藏黃金的石頭,重量與 大小不成正比。

氣地說,1992年金礦博物館開設在豎崎路,後來因 為租約到期,1998年便將博物館遷回如今位在石碑 巷的老家,讓後代子孫得以固守曾水池對保有採礦 文化的堅持、守著這棟蘊含百年歷史印記的房子。

只要有訪客前來參觀,曾建文便會從洗金、 搗金、水銀咬金等過程一步步操作,過程中詳加解 說,「其實臺灣淘金方式和國外完全不同,我們是 將礦石磨細,再倒入手工檜木手槽裡,以金子比重 較重的原理將細沙搖掉,最後留下來的就是金子, 因此臺語稱作『傾金仔』,搖出的金子很細,還得 用水銀提煉出來……」曾建文表示,有關煉金的技 術、原理,其實都是書本上找不到的前人智慧,而 老礦工終會過世,必須有人接手傳承。除了臺灣特 有的煉金方式外,有些器具更是世上獨一無二,像 是傾金仔的手槽便是由一位老礦工製作,當初曾老 先生怕這項技藝自此消失,還特別請他製作三個, 就是想將這樣的技法傳承下去。

真正說起曾家採礦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 曾建文的曾祖父從山東來到臺灣採礦,當時需要從 七堵閘門坐船進入九份,離開時需將黃金秤重,留 下三成作為稅收,後來攢了一些錢便定居在此;祖 父採礦時正逢日治時期,政府嚴格控管,能拿到手 的黃金相對少了許多;等到曾水池老先生這一輩, 已經是民國時期、臺陽公司管理承租,因著自己興 趣,留下了諸多文物以及百年來對於礦業的記憶, 據曾建文描述,深怕這些珍貴資訊就此消逝的曾老 先生,在過世前仍惦記著金礦博物館,直說「不要 住院了,要回來守著博物館」,也許是被父親這份 執念感動,曾建文最後決定完成父親遺願,繼續將 這些文化資產傳承給後代子孫。

聽著曾建文的口述歷史、實際使用從前居民用 以煉金的器具,金礦博物館沒有響亮名聲、沒有華 麗裝潢,有的卻是一顆顆具有曾老先生無限回憶的 礦石,還有在這些木製的器具上,留下屬於九份先 民的歲月痕跡。

悲情城市 重現九份古樸之美 「金礦博物館的成立,或許要從悲情城市說 起……」1989年由導演侯孝賢拍攝的電影《悲情城 市》,主場景以金瓜石與九份為主,自此前來朝聖 的民眾絡繹不絕。在這樣的機緣下,老礦工曾水池 開始思考.該怎麼保留老九份的記憶,也讓九份過 去產金的點點滴滴與時代的輝煌能為人所見。

64

煉金的器具記載著前人智慧。


子孫接手 延續珍貴文化資產 說起開設博物館的困境,首先是搬離熱鬧的豎崎路後, 來訪的遊客銳減許多,如今只能靠著來訪民眾口耳相傳達到宣 傳效果;除此之外,「名稱」也讓曾先生甚為困擾,原來是遊 客經常將九份的「金礦博物館」誤認為位在金瓜石的「黃金博 物館」,「不要說外地人了,你問當地人,十個有九個都會跟 你說金礦博物館在金瓜石。」原來近來九份面臨老一輩過世、 年輕一輩到外地打拚,如今多為後期九份興起才搬遷而至的居 民,對於九份的歷史多半是一問三不知,但也許正因如此,才 讓曾建文更堅定固守九份早期採金記憶的決心。

金礦博物館 地址: 新北市瑞芳區石碑巷 66 號 營業時間: 10:00-1800(全年無休,參觀前可先電話聯繫) 電話: 02-2496-6379 電子郵件: goldore999@gmail.com 網站: http://jioufen-goldore-museum.strikingly.com/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ioufengoldoremuseum/home

除此之外,經費也是曾建文最為苦惱的,目前想將博物 館再做擴建,不管是曾家三代流傳下來的採礦故事、九份特有 的傾金技術,或是上千顆金礦原石的陳列,都希望能再做更妥 善的規劃,吸引更多人潮前來觀看,「如果政府願意接手,這 些文物都捐出去也沒有問題!」能讓這些美好傳統讓更多人看 見,是曾建文如今最希冀的事。 雖然維持博物館運作難免遇到挫折,卻也曾遇見難以言喻 的感動,曾建文回憶起曾水池老先生過世的隔一年,有位日本 人帶著小女兒前來博物館敲門,日本人遞上一張名片,是20多 年前曾水池老先生的名片,原來當時這位日本人曾到過豎崎路 的金礦博物館,和會說日文的曾老先生相談甚歡,也見識到臺 灣特有的產金文化,相約以後再到臺灣,一定前來拜訪。20多 年後,這位日本人特地帶著小女兒前來九份,卻因為博物館遷 移,找了三個多小時才找到如今位在石碑路的博物館,「當時 博物館休館,但我還是讓他們進來看,而且不收門票!」談起 這段往事,是曾建文接手博物館以來,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動 的回饋。

館內珍藏上千顆金礦原石。

如今說起九份,想到的無非是老街上的吃喝玩樂,然而大 家卻都忘了,九份之所以能憑藉觀光蓬勃發展,是由於九份特 有的歷史痕跡,而從前撐起九份的,正是金礦產業,因此曾先 生認為,唯有讓世人重新瞭解九份過去產金的歷史,才能突顯 九份與其他觀光勝地不同之處。而在未來,金礦博物館也將交 接給曾建文的下一代掌管,希望靠著代代相傳的毅力以及年輕 人的創新,將曾水池老先生想傳遞給世人的歷史軌跡,得以更 順利地拓展到世界各個角落。

老礦工用生命寫下的百年煉金傳奇─九份金礦博物館 65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創造閱讀的「燦爛時光」 南勢角巷弄中的東南亞書店 文字•攝影/蔡嘉瑋

走出南勢角捷運站,轉進中和地區蜿蜒的小巷子中, 不難發現興南路一帶是緬甸華人聚會的地方。 除了異國的飲食與日用品之外, 這裡還有一間屬於東南亞文化的書店:「燦爛時光」。

66


根據行政院統計,臺灣目前的外 籍配偶與外籍移工數量,已經超過80 萬人。「我希望為這些人,找到一個讓 心靈休息的方式。」燦爛時光書店的創 辦人張正說,對於這群來自東南亞各地 的人們來說,工作是他們生活的主要重 心。在長時間的勞動過程中,閱讀是短 暫的轉換和舒緩。燦爛時光採用只借不 賣的經營方式,希望讓所有熱愛閱讀的 人,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

結合書店與文化空間,「燦爛時光」不只是一間書局,也是臺灣面向東南亞的 一扇窗戶。

透過閱讀 找尋自由的燦爛時光 「燦爛時光」這個名稱,來自已故學者成露茜(Lucie) 出版的傳記《燦爛時光:Lucie的人生探索》一書。成露茜是 美國亞美研究的先鋒,長時間關注女性、少數族裔相關議題, 使她的學術表現格外突出。學術上的成就並沒有讓她從此自 滿,1990年代,在父親的召喚之下,她回到臺灣創辦世新大學 燦爛時光的書「只借不賣」,希望讓所有熱愛閱讀 的人,可以享受屬於自己和書本的燦爛時光。

「社會發展研究所」,接續父親創辦的立報,並在此同時另開 創破報、四方報等刊物,鼓勵青年投入社會改革,希望可以讓 臺灣的弱勢說話,為移民、移工發聲。 成露茜可說是啟蒙張正投入東南亞文化事業的教育者。在 創辦「燦爛時光」書店以前,張正就是成露茜的學生,後來也 在四方報擔任總編輯。四方報主要的內容,就是將臺灣重要的 新聞,翻譯為東南亞各國的語言。透過這些傳媒,讓東南亞的 移工可以更瞭解臺灣社會、以及寶島上正在發生的議題;張正 相信,這些議題其實與移工的距離相當接近,尤其是對於來自 異地的人們而言,能夠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利用自己熟 悉的語言認識在地,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排解對故鄉的懷念,也 能讓他們融入在地。

創造閱讀的「燦爛時光」─南勢角巷弄中的東南亞書店 67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燦爛時光」的書架上已經募集了各式各樣的書籍,泰文版的哈 利波特、柬埔寨文的書籍、越南文的雜誌和漫畫。

受已故學者成露茜啟蒙,張正2015年創辦「燦爛時光」,以無限 期租借方式,提供東南亞各國文字編纂的書籍與漫畫。

然而,報紙的功能沒有讓張正感到滿足。張

供書籍以外,張正也透過舉辦講座、電影座談等活

正相信,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渴望獲得知識

動,捲動更多臺灣人認識東南亞的文化。對張正而

之外,更重要的是伸展被工作捆綁的心靈。因此,

言,東南亞籍移工之所以在臺灣處境艱難,除了其從

張正在2015年創辦了「燦爛時光」書局,以無限期

事工作的性質之外,也和文化之間的隔閡有關。也因

租借的方式,提供東南亞各國文字編纂的書籍與漫

此,書店的工作不僅要讓來自東南亞的工人們有喘息

畫。所謂「燦爛時光」,是張正對於成露茜意志上

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希望增加臺灣人對於東南亞的

的回饋,也是張正對於閱讀的期待;透過閱讀,希

認識,藉此消弭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誤解。

望東南亞的移工,可以找到心靈的自由天地,享受 屬於自己和書本的燦爛時光。

募書活動可說是「燦爛時光」核心理念的縮影 之一。有別於傳統書店的營運模式,燦爛時光不只 向通路商訂書;書店內大部分的書,其實是張正向

「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臺灣」

68

朋友募集而來的。張正和夥伴們在網路上發起「帶

走進「燦爛時光」書局,人們很容易被繽紛的

一本看不懂的書回臺灣」,鼓勵大家到東南亞旅遊

色彩吸引視線。一樓的牆上是書局自己油漆漆上的

時,順便去逛逛書店,然後順手買一本自己看不懂

東南亞各國國旗,天花板上也懸掛著各國的國旗。

的書回臺灣。帶著這些書的人回到臺灣之後,只要

各式各樣與東南亞相關的書籍,與來自各國的傳統

將書本捐贈到收書的地點,就能讓來自東南亞的朋

飾品彼此交錯,給人濃郁的異文化感。走上二樓,

友可以到書店或是贈書點免費借閱。

木製的地板與坐墊,提供舉辦講座的良好地點。熱

此活動意外引起網路上的熱議,參與者不僅可

心人士也捐贈了專業的展覽燈光,讓這裡顯得格外

以在旅途上,安排難得的書店之旅;也能在這趟旅

寧靜,得以讓身心拾獲些微舒緩。

行的過程中,因著深入地方市井小民的生活,而有

結合了書店與文化空間,「燦爛時光」不只是

意想不到的收穫。這些書回到臺灣之後,在移工、

一間書局,也是臺灣面向東南亞的一扇窗戶。除了提

書店、以及更多移工之間流轉,發揮了遠超過一本


燦爛時光: 東南亞主題書店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 135 巷 1 號 營業時間:14:00 - 21:00 電話:02- 2943-5012 電子郵件:readingmakesmefree@gmail.com 網站:http://www.sea.taipe i/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outheastliberary/ 許多人除了捐贈書本,也會捐贈自己和東南亞移工相處的小故事。

書的價值。許多人除了捐贈書本,也會捐贈自己和

專題講座」,則是放映比較冷門、深沈的紀錄片,

東南亞移工相處的小故事。張正即分享有位空姐認

吸引對於影像與議題有深切思考的觀者。當然,最

識了一位在臺工作六年的移工小姐,這位小姐在臺

熱門的或許就是「東南亞美食工作坊」,請到土生

灣長時間照顧長輩,後來也和長輩們發展出親密

土長的東南亞廚師親自現做異國料理,讓人食指大

的友誼;在離開臺灣回家前,她將自己捨不得長輩

動。此外,書店也舉辦名著讀書會,邀請講師帶領

的心情與空姐分享,感動了這位空姐,讓她希望也

讀者進入相關知識領域。

能為這些移工,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參與募書的活 動。到了今天,「燦爛時光」的書架上已經募集了 各式各樣的書籍,泰文版的哈利波特、柬埔寨文的 書籍、越南文的雜誌和漫畫,隨時歡迎臺灣與東南 亞的朋友到這邊找尋自己的燦爛時光。

張正也在2014年起,積極主辦移民工文學獎, 邀請移民工以自己的母語,寫下各種形式的故事 投稿參賽。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的其中一位得主 Erin說到:「Reading makes me free.(閱讀使我自 由)。」兩年沒有休假過Erin,用如此簡單的一句 話,說出張正心裡真正的文化使命。「能夠用一本

開拓臺灣文化的邊界 除了募書活動以外,相關講座和東南亞語言課 程,也是「燦爛時光」的重頭戲。語言課的部分, 燦爛時光提供東南亞各國的語言課程,提供有興趣 的人可以來此上課;書店中的書籍也成為最好的教

書讓人感到自由,這實在太划算了!」張正笑著 說,從四方報、移民工文學獎、到燦爛時光書局, 無論是透過閱讀解放心靈,或是透過促進文化之間 的交流而達到理解,一系列的舉動看似渺小,卻也 讓臺灣的文化更為寬廣、更為豐富。

材,讓學習者可以現學現賣。講座的部分,點開燦 爛時光的活動紀錄網頁,可以看到詳細的演講資訊 與分類。「真人圖書館」,由各式各樣的文化人或 藝術工作者,分享他們的異文化經驗。「燦爛電影

創造閱讀的「燦爛時光」─南勢角巷弄中的東南亞書店 69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重建街市集 階梯上的浪漫 街貓帶你逛老淡水 文字•攝影/陳婉箐 圖片提供/施俊宏

拐進淡水中正路上有230年歷史的福佑宮旁,順著窄巷石階而上,幸運碰上好奇的街貓, 跟蹤牠輕盈的腳步,來到「戀愛巷」口,此處因在地醫師作家王昶雄的愛情故事得名, 自然哼唱起他的名作:「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走進「淡水第一街」重建街, 不只懷舊,浪漫情懷也隨之湧上心頭。

攝影/施俊宏

70


矗立崎仔頂山崙上的重建街,是淡水歷史最悠久 的商店街,富紳、名人輩出。然而,隨著時代演變, 淡水重心轉移至交通便利的捷運車站一帶,這條美麗 的階梯式老街逐漸沒落,又因道路拓寬計畫,隨著山 勢地形而建的櫛比街屋,一度面臨拆除,在熱心人士 奔走下,始得保存,並發展出獨特的階梯市集。

「九崁28」負責人九哥親手修復老屋, 作為藝文與餐飲複合空間。

站滿重建街 留住淡水第一街 2010年「站滿重建街」活動,堪稱是轉捩點,發起人程許忠(阿忠哥)說,那時剛好學會使用臉 書,希望能為出生地重建街做些事,因本身是攝影師,便試著在臉書號召民眾於5月30日到重建街,一 起和老街拍下大合照,沒想到當天來了上千人,在他指揮下,大家一起直視鏡頭,表達對老街的不捨, 因為公民力量的凝聚,成功爭取到暫緩拆除。 但一次性的活動畢竟不長久,阿忠哥思考需要什麼力量活化老街,「如果在地力量不夠,就要引 進外來力量。」由年輕人主導的創意市集應運而生,每月第二個週六、日,階梯上擺滿各式特色攤位, 把中正街上的人群引到這裡來,熱鬧極了。 阿忠哥的老家是重建街10號的「許順記」街屋,日治時期賣布、光復後改賣香燭。阿忠哥回憶小 時重建街極其繁榮,從出生到死亡所需用品都可買到,有雜貨店、中藥行、布莊、米店、肉鋪,以及淡 水唯二的棺材行,山上的農夫挑著扁擔,一路走到街上叫賣,「辦創意市集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氣找回 來,這裡是階梯,各種車輛都無法進入,自然形成以人為本的市集。」阿忠哥說,辦市集後,這裡被外 地人稱讚古色古香,社區居民也與有榮焉。

創意市集 把人氣找回來 重建街創意市集約有50攤,以手作、設計商品為主,包括金工飾品、創意木雕、手作皮革、蝶古巴 特、嬰幼兒拼布服飾,以及特色雜貨,如:復古轉盤式電話、溫泉飯店卡拉OK歌本等,種類琳琅滿目。 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參與市集籌畫的施俊宏(小非)說,由於重建街在廟旁的入口不太顯眼,2011 年6月開始辦市集時,就請學生志工到中正路上舉牌,招攬遊客,效果不錯,「重建街市集團隊並不以 營利為目的,每攤一天僅酌收100元清潔費,租兩天還打折。」因為攤費便宜,沒什麼業績壓力,吸引 不少年輕學生或個人工作室前來試水溫,氣氛相當熱絡。例如固定來此擺攤的師徒檔昀林與鹿珈,對於

重建街市集 階梯上的浪漫─街貓帶你逛老淡水 71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刻印章生意好壞不太在意,只要他們能力所及,都 盡量幫忙其他攤友,主要是來交朋友的。 「臺灣年輕人有很多想法,但沒資金,重建街 市集讓他們用最低門檻,跨出第一步,透過與人真 實互動,從中獲得經驗與成就感。」阿忠哥每月必 到市集走動,他記得今年6月有位大二男生,綽號 「彼岸的鹿」,個子嬌小、有點靦腆,把自己寫的 詩做成明信片,以重建街為第一站,帶著小小皮箱 來擺攤,試著和人面對面溝通,說著暑假時要環島 擺攤。看到如此有心的年輕人,阿忠哥就覺得留住

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沿石階擺攤,別出新裁 的作法,成功聚攏人氣。(攝影/施俊宏)

重建街相當值得。

老屋新生 外地創作人進駐

建街古名的「九崁28」,就是令人不會錯過的一家 店,老闆黃建忠(九哥)是大稻埕人,在淡水捷運

由於市集團隊全是志工及在地長輩,平日各有 工作,一個月辦一次,人力已非常吃緊,儘管有人呼 籲多辦幾次,但受限現實無法成真,加上淡水冬季多

站旁開設計公司10年,偶然機會走到重建街就愛上 這裡,租下28號作為工作室,以及藝術創作者與民 眾交流的空間。

雨,下雨就須臨時取消,因此乾脆在冬季停辦市集。 「很高興遇見這間房子,它應該也很開心碰到 除了創意市集之外,重建街上不乏特色商家, 幾位外地人受到「站滿重建街」的感召,脫離原有 舒適圈,來此租屋開店,重建自己的人生。取自重

我。」原本呈廢墟狀態的老屋,遇到對的人,九哥 花了四個多月時間細心整理,除了內部樓梯腐朽不 堪用,須使用新料重做,其餘皆以老屋的既有木料 去修補。在這間昔日豪宅裡看得到多種窗戶形式, 有左右開、上下開、氣窗等,九哥還在辦公室補上 一個早期鄉下常見的外推式木窗,同樣取舊料做 成,看起來就像是原有窗戶,毫無違和感;而天花 板的紅色大吊燈,仔細一看,是蒸籠設計而成,12 盞燈象徵12個月,出自九哥的巧思,希望一年到頭 都圓圓滿滿。 九崁28一樓展示藝術家作品,可自由參觀,二 樓則開放給消費飲料的客人。雖然淡水盛夏極熱, 但九哥堅持不裝冷氣,以最友善的方式對待老宅,

「九崁28」天花板的紅色大吊燈,由蒸籠設 計而成,12盞燈象徵12個月,希望一年到頭 都圓圓滿滿。

72

「這種軟樓仔自有一套通風散熱原理。」九哥說, 裝冷氣會讓空氣乾燥,瞬間吸掉木頭裡的水分,夜 間關閉後又釋放出水氣,加速破壞結構,基於愛護


老屋之心,所以沒有空調,但多數客人反映坐久並

為太愛這條街,畢業後留在這裡開店,結合傳統藍染

不熱,還有自然涼風很舒服。

與街頭塗鴉設計商品,市集每回使用的遮陽布,便 是他的傑作。14號「香草街屋」的主人,是曾在媒體 工作十多年的蔡以倫,他在2009年回淡水老家種植香

齊心 街區改造進行式

草,在這間市定古蹟裡推廣香草產品,同時也到社區 詩人許赫則是基於淡水第一條街這個浪漫理

大學教授香草植物栽培應用。而71號的「4F小飯館」

由,把「心波力幸福書店」從學府路搬至重建街60

老闆娘則是音樂人,起先在老街開法式餐廳時被唱

號,「我們設定的對象主要是社區媽媽,既是書

衰,結果生意超好,還開了分店。

店,也可以作為教室,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也許 某天會出一個臺灣版JK羅琳(哈利波特作者)。」 許赫希望書店是個圓夢空間,大方擺上桌椅,歡迎

為了保存重建街老建築,當地長輩們在2009 年成立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許赫今年接下阿忠哥 的棒子出任理事長,「這條街正在進行很有趣的改

大家來坐。

變!」許赫說,在長輩建立的基礎下,促進會從 心波力有別於一般書店的內部陳設,闢有貓咪 專區,呼應這條街上有20多隻街貓的特色;還有獨

去年開始參加公部門舉辦的輔導型計畫、培訓課程 等,期待更有計畫性地推動街區改造。

立書店專區,都是許赫親自至全臺十家獨立書店扛 書回來,包括臺東的晃晃、宜蘭的stay旅人、永和 小小書房等。許赫說,未來可能開辦借書功能,以 更親近社區的模式,吸引媽媽們進來。

阿忠哥則認為,市集除了提供年輕人展現作品 的平臺,也希望能訓練出青年領袖,將市集經營經 驗傳承下去。「重建街非常有潛力,這裡的巷弄充 滿了故事。」阿忠哥期許,市政府可以在文化議題

27號的「道具屋藍儂」,也很有故事性。負責

上多所著墨,讓老街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

人賴正晃是彰化人,念淡江大學時曾在重建街開攝影 展,成為市集志工之一,戀愛巷路牌就是他做的。因

重建街特色店家 香草街屋 網址:www.facebook.com/herbsmaison 電話:0922-295-355 道具屋藍儂 臉書:www.facebook.com/LennonTamsui 電話:0912-660-731 九崁 28 臉書:www.facebook.com/nine928 電話:02-2626-1083 心波力幸福書房 臉書:www.facebook.com/simplyfeeling 電話:02-2625-7956 詩人許赫基於浪漫理由,在重 建街上開設書店。

賴正晃因為太愛重建街,淡大 畢業後留在這裡開店。

4F 小飯館 臉書:www.facebook.com/4Fcookshop 電話:02-2621-8893

重建街市集 階梯上的浪漫─街貓帶你逛老淡水 73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寓意於物的金雕藝術 人間國寶 吳卿 文字.攝影/蔡佩吟 圖片提供/吳卿工作室

臺灣當代金雕藝術大師吳卿,1984年以「螞蟻」系列精緻木雕嶄露頭角, 而後以熟練的木雕技術,開展出使他揚名於國際的金雕設計; 如此不平凡的成就,來自吳卿從小無拘束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後不斷探索萬物的深刻省思, 從寫實到寫意,用作品雕刻出其不同階段的生命歷程。

74


早期作品「螞蟻」以細膩雕刻工法刻劃自然 奧義,這是最初吳卿在泥土牆上見到螞蟻搬運壁虎 蛋而生的創作發想;而晚期作品如「無礙」、「夢 蝶」、「是人?是蝶?」、「空相」、「緣生緣 滅」、「悲喜交集」、「法喜」等,則是將自我生 命歷程,以及自佛經上參悟的道理藉由作品表現出 來,不同的創作手法,傳遞出吳卿一生中不斷追求 的原創精神,透過反覆思考與融合,理出每一件作 品的創作靈感。

以自己做為模特兒的作品「法喜」,頭頂上的蝴蝶 象徵真、善、美、慧。

無拘束的童年生活 出生自臺灣嘉義的吳卿,在家中排行老么,

此同時,他也跑遍臺灣各地,探訪各地不同雕刻技

小時候的他馳騁於田野之間,或是到溪邊抓小魚小

巧、不同雕刻工具,用最辛苦,卻也是最深刻的方

蝦,或是在田裡養牛;學生時期不愛念書的他,是

式,精進自己在雕刻上的技術。

師長眼中的頭痛人物,然而吳卿的父母在生活上, 卻仍然給他相當彈性的空間發揮,也正是因為這樣

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

的無拘無束,讓吳卿自小就浸潤在大自然裡,進 而發展出在未來勇於追求自我、探索生命的人格特 質。而藝術也由此開始深植於吳卿心中,愛四處遊 玩的他,最熟悉的是嘉義新港六興宮中的媽祖像, 廟宇內的神佛雕刻,早就潛移默化進入心中,多少 結下了他與木雕的不解之緣,「大自然是我的教 室,媽祖廟是我的美術館」,這是他為童年生活下 的註解。

要細探吳卿的金雕,必須先從木雕說起,1982 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螞蟻」系列精緻木 雕,不僅在當時造成轟動,也讓當時年僅26歲的吳 卿嶄露頭角,空前絕後的題材構思與創作技巧,更 是日後在金雕藝術創作上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夫。 而這樣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一件得以流傳於世的 作品,除了精細的技巧之外,創作題材的發想更是 決定一樣作品價值的關鍵,而「螞蟻」題材的展

國中畢業後的吳卿由於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因此自嘉義北上,也在臺北遇見從事木雕工作的老 朋友,「當時刀子一拿就知道該怎麼拿」,對於木 雕,吳卿彷彿天賦異稟、天生註定吃這行飯,從 十七歲這年開始拿起雕刻刀,一拿就是四十多年。 當時正值臺灣木雕家具熱銷日本的盛況,剛入行的

現,要追溯至吳卿第一次參訪故宮時,見到翠玉白 菜、象牙球、河舟記的震撼,在震撼之餘,他也決 定要找一樣最精細的物件進行研究,之後更產生: 「若是故宮能珍藏我的一件作品,此生就夠了!」 的想法,在這樣的機緣之下,才有後來「螞蟻」作 品的誕生。

吳卿憑著熟稔的技巧,迅速當上了第二手師傅,在

寓意於物的金雕藝術─人間國寶 吳卿 75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某天,吳卿無意中瞥見在與地面垂直的泥土牆 上,有一道移動的黑色痕跡,走近定睛一看,才發 現是一群螞蟻正搬著壁虎蛋、成群結隊向上爬行, 看著細小的螞蟻,遂決定以其當作創作題材觀察, 「臺灣的螞蟻有三百多種,你有沒有見過那種又黑 又大的螞蟻,我都稱這種螞蟻為黑武士……」,說 到螞蟻便能侃侃而談的吳卿,其實是歷經五年徹底 研究螞蟻的結果,他從戶外帶回整個蟻巢,放入透 明壓克力板中,每天餵以葡萄汁作為養分,靠著這 樣的實際研究,再藉由不斷閱讀相關書籍、不斷雕 刻嘗試,寧可沒有其他收入也要傾盡全力將細小的 螞蟻觀察透徹,但也因這樣的堅持,讓吳卿得以雕 刻出多達25件栩栩如生的「螞蟻」作品。

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螞蟻,是吳卿觀察螞蟻多年 來的成果。

從小不受規範限制的吳卿,在藝術上也不願局 限自己,在開始從事木雕創作時,他便以「歷史上 有做過的題材,我不做;歷史上做不到的事,要去 做」(即為原創、創新)為目標,為此吳卿飽讀中 西方藝術史,再憑藉自我生命歷程歸納出屬於自己

石膏、金子等多道手續製作而成,最後再作細部修 飾,製作過程相當繁複,若以螞蟻為例,一個技巧熟 練的助理,全神貫注地從修蠟到黃金修整,每天只能 完成一隻黃金螞蟻,所耗費時間與精神相當可觀。

的創作思維,在這樣的自我要求下,「為藝術而創 作,為真理而再作」便成為吳卿在創作時最為重要 的中心思想。

在克服技術上的障礙後,金雕藝術的實現,也 讓吳卿完成十九歲時發下的宏願─作品得以典藏 於臺北故宮博物院。1993年的作品「瓜瓞綿綿」典

以木雕翻鑄金雕藝術

在世藝術家之作品;而除了故宮博物院之外,國立

「藝術不為名利心而做」,拋開市場機制、拋

傳統藝術中心也特地委託吳卿執行特約典藏專案,

開世俗對作品的期待,吳卿的每一件作品,可以說

完成「鄉情」金雕作品,成品更成為傳藝中心鎮店

都代表著某個時期的自己,因此,即便市場行情再

之寶;除此之外,更有中國上海航海博物館邀請吳

高,他都捨不得販售,而在這樣的情感之下,木雕

卿完成「東吳大翼戰船」,船上的人物服裝、裝

易毀壞的特性,也讓他開始思索由木雕創作轉換到

備、戰船內部結構,都做了相當精準的考究,半點

金屬材質創作。而後吳卿能成為空前絕後的金雕創

馬虎不得。

作先驅,也是由於深厚的木雕底子,因此「雕刻」 對他而言意義非凡。 其實很多人都不曉得的是,吳卿的每件金雕作 品,大部分由木雕作為原型,經由注入矽利康、蠟、

76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故宮首度、也是唯一典藏

吳卿以木雕初試啼聲,讓大家看見其精湛手 藝,而後為得以保存作品,並且永久傳達藝術生 命,克服種種困難將木雕翻鑄為金雕,藉著金雕藝 術在世界大放異彩,進而被尊稱為「人間國寶」。


吳卿 臺灣當代金雕藝術大師,以三項重要藝術成就被尊稱為「人間 國寶」: 1993 金雕「瓜瓞綿綿」 ,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購藏,這是該院 首度,也是唯一典藏在世藝術家之作品。 2007 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邀,執行「特約典藏」專案,完成金 雕「鄉情」 ,成為該中心鎮館之寶。 2010 接受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之邀,完成金雕「東吳大翼戰 船」 ,是史上首見以黃金打造、再現歷史文物之作。

2010年吳卿接受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之邀,完成金雕「東吳大 翼戰船」。

從寫實到寫意

作為金雕藝術先驅的吳卿,締造許多空前絕 後的紀錄,在作品技巧上已是登峰造極,而在思想

1980年,因緣際會接觸到佛法,從波羅密多心 經中,探索出更臻成熟的生命境界,也因此其作品由 早期的精緻、寫實跳脫為寫意、寓意;於1986年完成 的「禪」因而生成,以質地堅韌、紋理細密的黃楊木 作為材料,球體內部雕刻至中空,球體上的半隻蟬, 讓人思索「那另一半呢?」更深一層剖析,也意味著 「出世?入世?」而如此深層的寓意,依舊建立在細 膩的刀工之上,薄到足以透光的蟬翼,兩面紋路必須

上也已達「法喜」,由於累積了相當大量的作品, 在不久的將來,吳卿計畫能將所有作品集結展出, 「將這些作品擺在家中,實在很對不起它們!」對 吳卿而言,這不只是一個擺出作品供人參觀的展 覽,而是以畢生之作記錄自我生命的每一個過程, 除此之外,也能讓更多人得以見識到其高超工法, 甚至藉由不同的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激盪出 更多未可知的創新思想與藝術火花。

相對應,渾圓中空的球體,也顯現出不凡的雕刻功 力。至此開始,吳卿的作品開始走入寓意深遠的境 界,以莊周夢蝶為發想,以蝴蝶飛進、飛出探討真實 與虛幻的「夢蝶」;以形體的存在與否來看待存亡的 「緣生緣滅」;作為吳卿生命核心的「悲喜交集」; 以頭頂上的蝴蝶象徵真、善、美、慧,最終悟入寧靜 的「法喜」等,這個時期的作品,不論是對吳卿或者 觀賞者而言,都具有形象與思維,以及與其對話的想 像空間,而藉由實體作品,也讓我們得以思索無形的 思維與個人生命歷程。 作品「禪」展現細膩雕工,也隱含「出世?入世?」之寓意。

寓意於物的金雕藝術─人間國寶 吳卿 77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火與熱的淬鍊 跨越飾品時尚新藝 黃淑萍的古老金工技術 文字、攝影/程品璿

金工藝術家黃淑萍,成立自創品牌「INSENSE」,以古老的金工技法呈現素材本質, 每件作品宛如微型雕塑般,讓人窺見「一沙一世界」的永恆。 在一筆一刀的鋸切、銼修、焊接、鍛敲與拋光之間,除了注入熱情外,也融合東方禪宗美學思維, 打造出跨越飾品的時尚新藝,令人細細珍藏品味。

78


對於金工藝術的想像,你是否還停留在金光閃 耀的珠寶首飾呢?走進藝術家黃淑萍的工作室,散 發柔軟銀白溫度的作品跳脫了金屬工藝框架,充滿 巧思的禪意設計傳達最單純的美好體驗,彷彿流轉 著純淨溫暖的光澤。仔細瞧,飾品的造形肌理富層 次感,作品靈感經常擷取於大自然及東方元素,輕 盈細膩的表現方法完美演繹手作魅力。身為新銳設 計師,黃淑萍雖是半路出家,但她獨特的天賦和熱 忱,屢獲得獎殊榮。

將心中執念轉為實作力量

虛。在職班課程結束後,她更篤定這樣的工作型態 是自己想要的,於是報考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

一路順遂的求學就業生涯,黃淑萍原本有一份 令人稱羨的公職,平淡安穩的日子過了好幾年,她始

金工組,繼續深化藝術基礎與探索創作,全心全意 鑽研金工技藝。

終無法滿足生活現況,心裡總有個聲音催促著去做 喜歡的事。她笑說投入金工領域,是「必然」而不是 「貿然」的決定!從小就熱愛藝術、喜歡美的元素, 但在那個奉讀書為圭臬的年代,黃淑萍乖乖聽父母 的話,念書、工作,坐辦公室的日子平凡順遂。而就 讀復興美工的哥哥,畢業後到卡通公司從事動畫, 接著到遠流出版社負責書籍插畫,甚至有機會跟隨 古蹟專家李乾朗教授走訪建築、描繪史蹟。 她很羨慕哥哥的工作能和興趣合而為一,而 自己只能重複處理繁瑣的公文,「難道我人生最精 華的二十五年都要這樣子度過嗎?」為了一圓小時 候的夢想,黃淑萍報名臺灣藝術大學工藝系在職專 班,開啟第二人生。白天上班、晚上進修上課,然 後再回到新店住所休息,這樣的生活雖然忙碌卻很 充實,藝術的養分一點一滴填補了心靈某部分的空

黃淑萍傳授助理金工技藝,傳承時尚美學。

火與熱的淬鍊 跨越飾品時尚新藝─黃淑萍的古老金工技術 79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深深刻印在心裡的純粹感動 辭去工作之後,黃淑萍心無罣礙地沉浸在金工 世界裡,這項起源於古埃及的技術,歷經數千年的 發展後,逐漸淬鍊成極致精湛工藝,「亙古不變」 的永恆讓她醉心,甘願一輩子鑽研這門工法。東 方禪宗美學的元素,經過設計的詮釋,加上工藝技 法的製作呈現,造就了深刻而精采的時尚精品。黃 作品以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為主題。

淑萍的作品樸實無華、情感豐富,極注重自然的關 注,尤其是以「皺金法」展現獨特的立體肌理,讓 人從撫觸中感受深刻的設計力度。

融入禪宗生活美學的創作思維

所謂「皺金法」,是一種古老的特殊金工技

因為研究所的論文題目,黃淑萍開始接觸禪

法,將金屬多次退火酸洗,以及經過火與熱的熔燒

宗哲學,「安定、靜心」的生活思維非常符合她的

淬鍊,形成多變而自然的肌理。製作程序較為麻

意念,雖然一開始覺得深奧不甚理解,但想辦法釐

煩,獨一無二的紋路讓作品更添玩味!細心觀察黃

清後,更敬服其質樸的意境。雖然自認不是完美的

淑萍的創作,以不同角度轉化蘊含深厚哲理的工

偏執狂,黃淑萍會把當下無法解決的事放在心上,

藝,從系列作品「時間的溫度」、「愛在流動之

這跟做金工的道理是一致的,遇到技術的瓶頸時,

中」、「生命的素描本」、「希望的種子」等可窺

先轉念放下,閱讀或走出戶外等,重拾靈感後再創

見微縮的風景,以及生命本質和愛的意義。而她的

作。禪宗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追求自然的表現,黃淑

手繪草稿也大多是以植物為意象的圖案,書畫出草

萍淋漓發揮所學,作品以花草、樹石等自然萬物為

木樹石的縱橫肌理,貼近禪宗思想中人與自然融合

主題,讓人透過細膩的特色風格領悟禪機意境。

為一的概念。

新生代藝術家黃淑萍雖非科班出身,憑著毅力 和熱情學習基本技術,穩扎穩打、慢慢累積實力, 在百花齊放的金屬工藝領域中,以古老的「皺金 法」闖出一片天!除了內心潛藏對藝術的渴望外, 她很感謝啟蒙恩師李豫芬教授以及研究所指導老師 陳國珍,在習藝路上給予建議和磨練的機會。尤其 是當年陳國珍鼓勵她參賽,增加多方面的訓練,黃 淑萍以畢業製作獲獎時,害羞的她第一時間還不敢 告訴老師,低調個性反映在雅緻溫潤的作品中,散 發特有的人文溫度。

80

在黃淑萍的悉心指導下,也能變身 金工創作者。


黃淑萍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金工組畢業,作品曾獲得「臺灣工藝競 賽」創新組二等獎、 「黃金博物館全國金屬工藝大賽」飾品組金質 獎等,亦舉辦多次展覽。多年來專注於研究「皺金法」 ,造形渾然 天成的肌理,作品充滿東方禪風美學。 九十米金工製作所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1 號三樓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臺北設計分館)

工作室提供DIY體驗課程,領略手作的樂趣。

做中學、學中做的實力哲學

內在思想 轉為有形創作意境

國內相關「皺金法」的參考資料不多,黃淑

經過了金工技藝磨練,即使現在開了工作

萍從國外文獻學習技藝工法,熔燒好幾年才抓到訣

室、成立品牌創作,黃淑萍仍覺得金工技法無窮無

竅。「不小心做錯做壞,就有機會做對,所有的過

盡、充滿挑戰。除了「皺金法」外,她也應用「敲

程都是實力累積的養分!」抱持著務實樂觀的想

花」、「粒化」等技法讓創作有更多元表現,細膩

法,她在一敲一刻之間用雙手雕塑出美麗的物件。

又自然的肌理紋理讓人愛不釋手。因為喜愛美的事

原本位於新店山上的工作室,利用政府提供工作坊

物,黃淑萍極力呈現美感和意韻,藉由手作力量和

基地的機會,進駐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頗具意

媒材特性,傳達禪宗思想的生命活力。「把心裡所

涵的工作室名稱「九十米」,其實是取自於粹的古

想的表現出來」是九十米工作室的創作宗旨,也是

字「粋」,象徵精緻而純粹,也是黃淑萍力求工匠

黃淑萍內在某些體驗的連結,透過金工「說故事」

精神的原粹態度。

傳遞想法。

有別於公務員的安穩及預知退休,黃淑萍嚮往

金工創作帶給黃淑萍莫大的樂趣跟意義,她

能從事一輩子的志業,勇敢的轉職決定,讓她很滿

將這份喜悅轉為DIY課程,讓人參與、接觸媒材,

足現階段簡單卻踏實的生活。因為傾心於日本的職

玩金工不再是高門檻的體驗。偶爾與不同領域的學

人精神,一生只要專注在一件事物,用盡全力做到

生或民眾交流,從中得到不同的刺激與回應,也是

最好,那份全心投入的精神也會感染所有人,如同

意外的趣味。「金工設計是生活美學的延伸」,黃

劇場大師李國修所說的:「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

淑萍掌握視覺美感與媒材特性,以古老技法精細鍛

就功德圓滿了!」在金工製作的過程中,黃淑萍非

造,傳達最單純美好的生活哲學。

常快樂,不僅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也踏上了職人 之路,即使偶爾遇到創作瓶頸,住家附近的山區或 是新工作室旁的植物園都是擷取靈感的好地方。

火與熱的淬鍊 跨越飾品時尚新藝─黃淑萍的古老金工技術 81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臺灣工藝競賽新銳

物換星移的永恆 陳亭君凝鍊生命想像 文字/程品璿 圖片提供/陳亭君

甫自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的陳亭君, 利用當代金工與創作思潮形塑無限想像,漸漸嶄露頭角, 不僅蟬聯兩屆金質獎得主,也展現多元豐富的創作能量。 以其扎實多元的手勁技巧及媒材元素, 新生代藝術家的主題、作品均有非凡表現,令人驚喜期待。

82


連續榮獲第四、第五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首飾類金質獎的陳亭君,未仔細看簡介之前,以為是身經百 戰的金工大師。見到本人那刻,稚嫩臉龐散發一股秀雅的氣質,正如她的得獎作品,清新且充滿無限想像,讓 人看見生活累積的點滴滋味。聊及金工創作之路,陳亭君笑說是誤打誤撞的選擇,大學考試分發落點分析時, 她和家人討論後決定填選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一方面因自小學畫,有點藝術基礎,二來也想跳脫教育制度的 框架,嘗試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系。這趟離鄉背景的求學生涯一去就是八年,當年拿畫筆的小女孩如今已成為 金工藝術新銳,家人和老師、同學都覺得與有榮焉!

有溫度的手工金屬工藝 離開新竹,前往彰化大葉大學逐夢,陳亭君在 大二選媒材課時遇到了恩師柯啟慧,因材施教的教 學方式引領她進入金工世界,千錘百鍊的華麗作品

陳亭君金工創作「視覺修復Ⅱ」。

震撼力十足。「一般人覺得金屬很冰冷,可是透過 手的觸摸、鑄造過程,會開始逐漸變色、加溫,讓 設計產生更多不同的變化,非常有挑戰性。」手作

變數。一回前往臺中參觀南藝大金工與首飾創作組

的成就感讓陳亭君體會學習樂趣,也讓她確定這就

的學生聯展,各種素材與金屬工藝結合,激盪出藝

是自己想要的創作之路,靦腆不多話的個性習慣觀

術火花,一幕幕的精采停留在她腦海「原來金工世

察周遭環境,慢慢地累積鋸、焊、切、銼、磨等繁

界有那麼多迷人魅力!」想要再精進習藝的念頭縈

複的技巧。

繞,於是決定報考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對陳亭君來說,從媒材的形塑到作品完成, 有許多未知的想像,金屬工藝之美就在於過程的

這段時間也積極準備作品參加考試,精湛的「自己 的小房子」系列奪下「全國金屬工藝大賽」首飾類 金質獎,也如願考取南藝大研究所。

私密空間詮釋飾品生命 以黃銅、純銀、不銹鋼線等材質製作的精品, 是陳亭君表達自我的縝密心思,藉由作品傳達內心 對於世界、夢想、生活觀察等私域空間的渴望, 「自己的小房子」即有觀察日常之意涵。五根手指 頭以不同的姿態微彎、挺直或捲曲,各自呈現金屬 工藝的延展性,充滿想像空間。「當初製作這系列 作品時,是因為每天起床後就準備上課直到傍晚, 陳亭君金工創作「視覺修復Ⅲ」。

回宿舍後又開始和室友相處,規律的在校生活讓我

臺灣工藝競賽新銳─物換星移的永恆 陳亭君凝鍊生命想像 83


新北市文化 23 新北浮世繪

渴望有一點私人空間,沐浴盥洗是最讓我放鬆的時 刻,也是在那當下讓我想到創作靈感。」 細看「自己的小房子」,用手指頭詮釋人與 人相處的距離,其手勢也有包覆身體的基本保護空 間。創作過程中,陳亭君每天修修改改、調整設計 機關,黃銅、純銀和不銹鋼線罩住手指頭,順著姿 勢呈現剛強、優雅、柔美等線條,內斂豐富底蘊搭

陳亭君金工創作「視覺修復Ⅳ」。

配光彩炫目的金屬質感,充滿創作者的滿載情感。 經由生活點滴所累積的思維,以細膩的方式呈現, 陳亭君歷經大學四年的洗禮,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 姿態獲得金質獎榮耀,繼續展現創作光芒。

學校頻繁的國際交流活動也讓她拓展眼界,經 常邀請歐美、日本大師級藝術家駐校開設工作坊, 陳亭君也從這些名師身上學到創作除了嚴謹的金工 技巧,還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金屬的軟硬特性 讓人著迷,其溫度隨著手作或環境變化,外觀顏色 亦然。形塑創作之前,不曉得最後成品會是什麼模 樣;當敲形、鋸切、修磨、壓紋、拋光時,每使出 一分力,陳亭君總覺得無形中有一道力量在抗衡, 反作用力的運動定律讓她幻想是金屬生命的延展, 充滿不可預期的挑戰性!

技藝創新突破再度奪金 陳亭君累積系列創作「呼吸Ⅰ」

從大學到研究所,陳亭君像一塊海綿般吸取金 工領域的學識技巧,研究所二年級時,再次報名參

順心而為的創作新視野

加「全國金屬工藝大賽」,累積參賽經驗。這一回 用紅銅和琺瑯媒材設計了「視覺修復」飾品,她運

「大學生涯是我奠定金工技巧的基礎,研究 所則是開拓眼界的新領域!」陳亭君猶記得剛上課 時,教授徐玫瑩非常重視個人人文特質,第一堂課 就先讓大家創作,從作品認識學生的專長和特性。 有別於大學的授課方式,徐教授經常提點:「不要 想太多,做就對了」,直覺式的創作模式更貼近陳 亭君的日常生活,不需要太多鋪陳、順心而為,純 粹憑著手感創造出美麗的金屬飾品。

84

陳亭君金工創作「視覺修復Ⅵ」。


妙,或是一起切磋精進技巧。」對於得獎,她以平 常心看待,每個過程都是能量的累積,就像金屬成 型技術,透過敲擊與反覆退火,最後將逐漸扭轉成 美麗的造型! 對於未來,陳亭君已經擘劃好方向,勇敢地投 入金工藝術的創業領域,希望趁年輕時增廣更多視 野。仔細回想創作之路,陳亭君笑說除了學畫畫的 陳亭君金工創作「滲入Ⅱ」。

底子之外,父親的工作似乎也在她的潛意識裡烙下 記憶。「爸爸從事不鏽鋼鋁門窗金屬加工,雖然媒

用金屬的延展特性,以金屬折形技(fold-forming)

材不同,但都是敲敲打打的步驟。」就如她的「視

和敲、鋸、重硫酸鈉腐蝕琺瑯等多重技法,呈現心

覺修復」作品系列,融入許多生活和情緒意念,帶

中的生物意境,再度獲得首飾類金質獎肯定。承襲

著家人的創作DNA,拚搏出自己的道路,也讓人期

古老的金工技法,陳亭君從生活中汲取靈感來源,

待這位藝術新銳的新作。

透過個人創作引領進入異想世界。 「這次的作品,我想表達生命本質,遠古至 今,生物自在呼吸吐納,經過千萬年的演繹,即使 離開了,還是留下曾經生活過的痕跡。」如同生命 印記般,交雜著氣味、光影、顏色、溫度等,細節 與美感創意在敲打間昇華。這五小件飾品,像貝殼 般躺在沙灘上,浪花一波波打來,琺瑯燒製過程中 所產生的灰黑色,巧妙呈現生命淬鍊的軌跡。凝鍊 生命的想像,彷彿濃烈渾沌的色彩變化,即使物換 星移也會留下永恆的瞬間!陳亭君的作品不僅是一 場豐美的視覺饗宴,也是貼近生活美學的本質,展 現自然萬物無窮變幻。

陳亭君金工創作「慣養─蟲蟲」。

回鄉歸零重新啟動能量 連續奪得兩年一度的重要金工賽事金質獎,陳 亭君非常開心當年離鄉南下念書的決定,雖然剛開 始父母親不太贊成收入不穩定的藝術科系,但得獎 的肯定加上女兒創作時的自信眼神,態度轉為支持 鼓勵。畢業後回到竹塹風城,陳亭君正籌備個人工 作室計畫,「我希望能讓更多人體驗金工世界的奧

陳亭君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金工組、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 與首飾創作組畢業。作品曾獲得第四、第五屆「全國金屬工藝大 賽」首飾類金質獎,並參加多次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擅長 金屬工藝和琺瑯等媒材,師承金屬折形技 (fold-forming),作品充 滿生活意象哲理。

臺灣工藝競賽新銳─物換星移的永恆 陳亭君凝鍊生命想像 85


新北市文化 23 文青藝賞堂

音樂監修獨門傳授 帶你聽懂音樂會! 拍手的規則

由日劇︽交響情人夢︾古典音樂監修

茂木大輔親撰無論新手老手都會詼諧

一笑、驚呼連連的古典音樂鑑賞指南

各種古典音樂疑難雜症都在此幽默講

解、專業解答!

有樂出版 MUZIK & Arts

文字/楊毓馨

圖圖片提供/

本書以「拍手」這項聽眾與演奏者唯一的溝通

作者以少見的「雙簧管演奏家」與「樂團指

手段為中心,從聽懂音樂會入手,以「何時拍手」

揮家」身分活躍於樂壇,輕鬆為大家解析關於古典

開始解析音樂的意義,介紹並分析拍手的性質、禮

音樂的各種疑惑。本書雖然不是所謂的「入門書」

節、常識。作者以身為演奏者的經驗為基礎,深

或「指引書」,但無論是音樂會的新手或老手,

入淺出的聆樂賞析,透過幽默詼諧口吻講解各種

看完本書以後,都會一面發出「咦!」、「原來

古典音樂的疑難雜症,解決讀者「多年來模糊的疑

啊……」、「果然!」或「你看吧!」之類的驚

問」,被喻為秘傳之古典音樂鑑賞術。

嘆,一面開心地閱讀。

讀者在進入本書主題「拍手的規則」之前,作

誠如作者於書中所述,「如果各位閱讀了本書

者先回答針對古典音樂本身的概念、以及針對音樂

之後,害怕拍錯手」不再是阻撓接近古典音樂、或

會的疑問。介紹完拍手的法則、拍手的常識、關於

親近古典音樂的障礙了,而能夠更快樂地欣賞音樂

拍手的各種內容之後,並以在日本也非常少見的,

會、自在拍手!

兼任樂團團員及指揮的音樂家立場,說明關於指揮 的工作。在第五章當中,針對古典音樂對人們來說 感到困難的很大原因─繁瑣的「曲名」的讀法及 意義,做出簡單說明。並於附錄加入於茶道雜誌 《NAGOMI》中,連載了一年的交響曲月曆。

86 音樂監修獨門傳授 帶你聽懂音樂會!─拍手的規則


從不滅的記憶中 重現消失的奏鳴曲 不想忘記的聲音 雷光夏

﹁時間流動了,但有一些聲音連結著

年時空的回溯等

回憶,一直在心裡,不會因為時間綿

延漫長而改變。﹂

候,雷光夏帶著傷悲昇華後的恍然歸

來,慣有的獨特理性多了點深沉,為

我們帶來第七號音樂作品︽不想忘記

的聲音︾,投射她對生命的凝視,也

安靜滋潤著於城市乾涸的迷惘靈魂。

Sonic Music

文字/楊毓馨

圖片提供/

9

馬世芳曾形容雷光夏的音樂作品「每一張都像

2015年推出的《不想忘記的聲音》,從一個

一齣聲音電影、聲音劇場,必須從第一首聽到最後

「遷移」想法開始記錄起,是一段帶點憂傷的生命

一首,中間鋪陳與呼吸是有道理的,你聽到這個音

旅途歸來的凝視,由一段旅行、一段家族的回憶、

樂,你就知道你要進入另一個時空。」也許是多年

一段聲音的回溯、一個影像的感官、生命某個階

從事電臺主持的敏銳,擅長以聽覺傳達視覺想像,

段的改變……等匯集而成,仔細聽這張專輯,演奏

從最初音樂的開始,她就試圖將「音樂」與「畫

曲、田野錄音和詞曲創作三者穿插播送,像完整故

面」結合,透過輕柔的話語,於文字、作曲、演

事的不同章節卻互相交織回應,帶著時空交替的反

唱、配樂裡展現獨一無二的詩意與畫面感。

差,產生出「當下」與「回溯」的印記,而有不同

自17歲寫出高中創作〈逝〉, 1995年推出第一

的心神領略。

張專輯《我是雷光夏》,上一張個人音樂專輯已是

正如馬世芳寫道:「這些歌,乍聽清新柔軟,

2006年的《黑暗之光》,出道20多年,連同參與過

內核卻沉重無比。或許不如前作甜口,甚至不易下

的電影配樂《迴光奏鳴曲》與《第36個故事》電影

嚥,但卻極耐咀嚼。」細聽〈公路電影〉一段歌

原聲帶《她的改變》,作品不多時間相隔漫長,卻

詞:生命如花,霧中綻放;曾經放手,如今明白原

令人耐性子等待回味,她的音樂有著鳥瞰人生的疏

因。期盼這已然體會的答案,讓飄過的雨撫去身上

離調性、對生命本質的脆弱與懷疑,在每段生命陷

幽微的傷,遠方演奏的鼓聲請別停歇。

落時刻,你會慶幸有她的音樂陪伴走過。

從不滅的記憶中 重現消失的奏鳴曲─不想忘記的聲音 雷光夏 87


新北市文化 23 文青藝賞堂

關於音樂天才 也關乎人生 音樂人生

導演張經緯以6年時間記錄香港音樂天才黃家正的片段人生, 其紀錄片《音樂人生》不僅於放映時深受香港觀眾與電影界的肯定,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 獲2009年香港金像獎「最佳新導演」、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大獎」外, 也一舉拿下第4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等獎項。

文字/楊毓馨 圖片提供/CNEX基金會

《音樂人生》影片跨越六年時光,描述17歲音

賽的音樂毫無意義。」所以他不參加考級,室內樂

樂天才黃家正的成長傳記,隨著導演的拍攝視角,

比賽,堅持選用超凡脫俗卻會因超時而被扣分的曲

片中呈現恩師羅乃新對他的啟迪,刻劃同學及兄妹

目。「譜只是紙,我是個人,比譜有趣多了。」

間的矛盾,還有父子從關愛到咬牙切齒之情。

黃家正Facebook的信仰一欄,寫著「追尋真

這個特異的天才7歲開始學鋼琴,11歲拿到香港

理」。能否找到並不重要,探索本身就是體驗和成

校際賽冠軍,並遠赴英國、捷克與專業樂團合作,

長。因此他研究《易經》、八字、宗教,有時成敗

巡演並錄製CD,面對黃家正超凡的天才魅力,周

在天的宿命感讓他稍覺安定。相比收入可觀的演奏

遭的人對他又愛又怕,卻又心儀而信服,老師羅乃

家,他更想做一個意涵豐富的「human being」。

新問過他,知不知道要做一個成功的音樂家,或者

直到紀錄片拍攝時值17歲的他,還是持續在追尋答

成功的人,除了才華最要緊的是什麼?謙虛。家正

案,堅持讀音樂的原因是想用音樂指引人生。

絕不謙虛,甚至最愛批評人,只要對方的表現不夠 優秀,即使對哥哥也不留情面。然而在他自負底下 的笑容中卻總帶有一絲憂鬱。他痛恨比賽、厭惡功 利,憎恨那些「天才」的頭銜,只想要做一個真正 的「人」! 從7歲起,他便開始質疑音樂之於自己人生的意 義,「若對音樂有高層次的體驗,就會知道為了比

88 關於音樂天才 也關乎人生─音樂人生

張經緯 1968 年出生於香港,導演、編劇,執導的《音樂人生》曾獲臺 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最佳剪輯獎,以及香港電 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編劇作品有《上帝的蘋果》、《天水圍的 夜與霧》。


獨樹一格的漫畫視界 2016新北漫玩藝 漫畫大展 漫畫家以豐富的想像力與日夜勤奮的筆桿, 在紙頁與數位繪板間推展故事情節, 引領讀者走進窗格內的奇幻世界, 並在每個筆觸轉變中, 留下時間線索,循線一探其創作軌跡。

文字•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6新北漫玩藝」結合臺灣漫畫界的經典之

創作者的酸甜苦辣。LONLON老師,《巧藝奇緣》

作、新創潮流以及未來趨勢,將漫畫結合VR、MR、

透過活潑有趣的筆觸將在地文化融入漫畫中,描繪

AR,呈現漫畫遇上科技後產生的炫目成果,讓虛擬

出一段因修復傳統廟宇而產生的輕鬆浪漫故事。兩

實境猶如身歷其境;並透過展覽展出六、七年級漫畫

元老師,與醫師漫畫家雷亞老師共同合作《醫院也

迷的共同回憶──漫畫大師賴有賢,及邀請曾獲新北

瘋狂》,藉由爆笑的故事,凸顯臺灣現有醫療制度

市漫畫徵件競賽獎項、並活躍於創作舞臺上的許瑞

下,醫師與護理人員從養成到工作實境的故事。透

峰、LONLON、兩元漫畫家的知名作品!

過三位新世代創作者作品,展現畫筆下豐沛的活力

此次展覽展出臺灣大師級漫畫家賴有賢老師作

與熱情。

品,《大唐遊記》、《真命天子》以中國古典文學

「2016新北漫玩藝」期望能傳承世代的漫畫創

為背景,融入輕鬆幽默搞笑的風格,成功進軍漫畫

作能量,將漫畫結合科技潮流,以煥然一新的視聽

界並吸引讀者喜愛。而接下來的作品《小和尚》不

模式,帶領民眾一窺漫畫創作的世界,體驗臺灣原

僅在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同步連載,單行本

創漫畫的新奇趣味!

更授權至法國、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並得到 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共發行28集單行本,展現 驚人的創作能量。 曾獲新北市漫畫徵件競賽獎項的新世代漫畫 家,許瑞峰老師,《用漫畫攻略三國的正確方法》 將三國故事與漫畫家創作世界創意揉合,展現漫畫

2016新北漫玩藝 展期│ 10/11(二)∼ 11/25(五) , 週一至週日 0900~18:00(11/7 休館) 地點│府中 15 新北市動畫故事館 3、4、5 樓展覽室     (新北市板橋區府中路 15 號)

獨樹一格的漫畫視界─2016新北漫玩藝 漫畫大展 89


新北市文化 23 活動饗樂趣

靜態化為動態的精采呈現 STOP MOTION 國際停格動畫展

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即日起至10月2日止,舉辦「STOP MOTION 國際停格動畫展」,以單一動畫類型深 入探討的型式,從歷史發展、媒材技術、製作過程,到停格技術的應用等,完整呈現停格動畫相關的豐富歷程。

文字•攝影/杜若 圖片提供/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

動畫是現代人日常生活裡經常 接觸的媒體類型,卻少人知道「動 畫」分為幾種類型:從最原始的手繪 平面動畫、2D電腦動畫,到近年數 位科技發達炙手可熱的3D電腦繪圖 動畫,皆透過不同技術製作而成。特 別是『停格動畫』的製作方式,透過 動畫師調整實體物件或角色偶的細微 動作,使用相機逐格拍攝,最後再將 拍攝好的圖片串成連續動作畫面,以 每秒24至30格的影像速度播放。

停格動畫的繽紛樣貌 臺灣的「停格動畫」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曾一度造成極大的熱潮,其中包含林雅堂製作的停格動 畫影集《阿公講古》、李漢文與陶大偉共同製作的紙雕動畫《小葫蘆歷險記》,影響後續動畫相關系所的成 立,直至2000年後,由學生獨立製作的停格動畫陸續出現。 動畫故事館的3樓展區,不只呈現國內外的創作發展歷史,也展出停格動畫所使用的媒材與技術,包含: 黏土、織品、紙類、木頭、鐵絲、金屬等各種不同材質,甚至是動畫師眼中的任何材質,都能成為創作素 材。他們靈活運用取得的素材,製作出不同樣貌的角色偶,再依故事情節發展,組合、拼貼它們的表情、動 作,呈現栩栩如生的樣貌。

90


此區除了上述的展出,更與國際知名停格動畫 影展「StopTrik」首度連線,精選 18 部參展影片, 並有東京藝術大學特映、臺灣學生作品精選,超過 50 部停格動畫作品,讓觀眾有機會一睹國內外動畫 師的特色創作。在展場入口旁,並特別規劃一個小 小的互動空間,讓民眾體驗自己拍攝停格動畫的樂 趣,一同走進停格動畫獨有的奇妙世界。

臺灣原創停格動畫幕後特輯 此次展覽特別邀請今年最新停格動畫作品《巴 特》,從美術設計、分鏡原稿,到角色人偶、場景 製作……等,完整呈現4樓展區;連動畫師拍攝動畫

3樓展區陳列角色偶與場景布置相關製作素材。

的片場都搬進展場,幕後製作過程搶先曝光。 《巴特》榮獲文化部「文創之星創意加值競

驗性格。像是藝術家林祐宏,以代針筆繪製長卷的

賽」 第一名,故事發想源自家扶中心的合作歷程,

《星際大戰》,重現電影中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

以主角巴特與她幻想的人物為中心,闡述在遙遠的

藝術家陳尚柏則以創新的電腦3D建模技術,重現並

地方有一座美好鎮,鎮長波波大人因想要塑造美好

複製《辛巴達七航妖島》的獨眼巨人。

的假象,而將窮人都趕出鎮外,但在大家落荒而逃 之中,卻獨留了拖車中的小女孩巴特……。

此外,華文慶導演的模型製作團隊,歷時半年 在展場中搭建一座微型新北市場景,引領參觀民眾

承襲彰化傳統捏麵工藝師父親的創作 DNA,

走進動漫風格的場景中,化身特效電影穿梭大街的

《巴特》導演黃勻弦作品強調手作質感的角色人偶,

巨人,體驗停格技術的延伸應用,拍攝屬於自己的

以臺灣國語配音呈現,增添創作中質樸的臺灣精

奇幻電影。

神,以及本土的逗趣感。展場透過角色偶及場景的 布置,帶領觀眾一步步瞭解停格動畫的製作流程,

一同體驗停格動畫

感受《巴特》所傳遞的手感影像溫度。 「STOP MOTION 國際停格動畫展」特別邀請

藝術家眼中的停格動畫 在 3D 動畫尚未普及之前,停格技術被廣泛運 用在商業廣告以及特效電影上,像是耳熟能詳的 《金剛》、《星際大戰三部曲》、《哥吉拉》等,都是運 用停格技術,打造奇異的科幻場景。

國內停格動畫創作團隊,針對展覽企劃分享創作實務 的「停格動畫專家講座」,《巴特》動畫師唐治中, 也將在4樓展覽現場進行「停格動畫創作演示」,歡 迎對停格動畫有興趣的民眾,免費報名參加! 另外,還有非常適合幼稚園大班至國小體驗的 「停格動畫工作坊」,從停格動畫的前期角色、場

5樓展區,邀請九位藝術家運用擅長的媒材進行

景製作,中期的拍攝,到後期製作修圖等,藉由講

創作,重新詮釋經典特效電影,透過創作者天馬行

師的步驟和引導,透過簡單的材料,小朋友們也能

空的藝想世界,展現停格動畫豐富的多元型態和實

自己完成有趣的停格動畫!

靜態化為動態的精采呈現 STOP MOTION─國際停格動畫展 91


新北市文化 23 活動饗樂趣

巷弄裡上演的磅

好戲

新北市巷弄藝起來傳統藝術巡演

「新北市巷弄藝起來傳統藝術巡演活動」,自6月底以來共11場的演出,以傳統表演藝術如「歌仔戲」、「雜 技藝術」為主軸,匯集新北市優秀表演藝術團隊,走進大小巷弄,帶給民眾豐沛的藝術能量。

文字/蔡佩吟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精采戲劇 引人入勝 今年新北市巷弄藝起來傳統藝術巡演活動,由南天王陳昭香帶領的「明華園天字團」打頭陣,特別挑 選戲劇《碎魔劍》為開幕大戲,以高潮迭起的內容以及節奏快速的戲碼,為此次活動最具爆發力的開場。表 演團隊「明華園天字團」,由「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臺灣戲劇薪傳獎」得主陳昭香及團長陳進興領 軍,不遺餘力推展臺灣傳統戲曲,所到之處每每造成轟動;7月23日在新莊區光華國小運動場演出的《萬世神 醫》,以保生大帝穿越時空之戲碼隱含教化功能,由創團自1989年的「一心戲劇團」擔綱演出,老演員豐沛 的表演經驗與年輕世代的創新突破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也為臺灣傳統戲劇注入嶄新能量;8月21日在新店區中 正國小中庭,由「尚和歌仔戲劇團」演出昭娘含冤死於林投樹林中的《林投願》,其首創歌仔戲戶外情境劇

92


場的創新演出形式,受到民眾熱烈迴響,亦曾遠赴

高超雜技 扣人心弦

美國、法國演出,將臺灣傳統戲劇推向國際。 除歌仔戲外,6月26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於永和

磅礡歌劇 撼動人心

區仁愛公園音樂臺演出的奼紫嫣紅,發想自著名崑 曲《牡丹亭》中遊園驚夢,以奼紫嫣紅開遍為主題,

7月3日於汐止區公所前廣場演出為多數人熟悉

表面上像是在形容百花齊放的榮景,實際上隱含文

的戲碼《武則天──母儀天下》,由普遍年輕的團

化藝術如種子般深耕臺灣各地,服裝以古典人物及

員「藝人歌劇團」演出,創團已屆70年的藝人歌劇

擬獸為造型,包括神仙、精靈、動物,環繞於花朵之

團相當重視世代傳承,因此積極培育下一代歌仔戲

間,生動的舞蹈展現出自然氛圍,也帶出擁抱大地的

優秀人才,致力發展多元劇碼,也讓團員演技更趨

形象。臺灣戲曲學院是國內唯一隸屬官方的民俗技

精湛;南部重量級天團「秀琴歌劇團」於7月10日在

藝表演團體,40多位團員,皆是受過8年以上專業訓

樹林區文林國小演出《范蠡獻西施》,在緊湊刺激

練的青年,以矯捷身手表現出老少咸宜的表演;8月

的劇情鋪陳下,也輔以東施的搞笑作為調劑,演員

27日,臺灣豫劇團在中和區四號公園八二三紀念碑廣

極具特色與變化的唱腔也讓民眾大為讚賞;7月16日

場上演《穆桂英》,文唱武打、熱鬧非凡,飾演穆桂

「民權歌劇團」於瑞芳火車站站前廣場演出《蘆花

英之演員亦展現出其文武雙全氣概。臺灣豫劇團不

河》,包括武生、武旦開打的熱鬧場面、歌仔戲最

僅融合傳統與現代戲曲,更表現出中西方交流後所

擅長的情愛戲以及精采唱念,「呈現精采演出,得

激盪出的火花,以創新與變革為劇團主要宗旨,期待

到觀眾肯定」;8月13日在土城綜合運動場假日藝術

未來能往更多元的戲劇面向發展。

廣場演出的表演戲曲,由「勝秋歌劇團」帶來《孝 子心慈母淚》,講述鍾馗因醜陋樣貌而不得志的一 生,也帶到後來鍾馗雖深處幽冥之地,卻仍心繫妹 妹出嫁一事,勝秋歌劇團為傳承傳統戲曲,大量啟 用新秀演員,更結合現代劇場元素,開展出歌仔戲 的全新風貌;8月14日由「宏聲歌劇團」在三芝區公 所前廣場演出《孔雀緣》,精采生動的劇情牽引著 觀賞民眾的情緒,也突顯出演員精湛的演技,宏聲 歌劇團這執著於戲劇文化藝術為本業的劇團,也因 堅守傳統戲劇而深受戲迷喜愛。

105年新北市巷弄藝起來 為期兩個月共 11 場的精采演出,融合歌、舞、音樂、美藝、戲 劇,帶出傳統戲曲最引人入勝的精髓,成為最為雅俗共賞的文化瑰 寶,演出之影音同時收錄於官方網站內,希望能繼續藉民眾的觀賞 與口耳相傳,將精采好戲推廣出去,同時也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官方網址:http://105corner-art.ctv.com.tw/

秀琴歌劇團劇照。

巷弄裡上演的磅礡好戲─新北市巷弄藝起來傳統藝術巡演 93


新北市文化 23 活動饗樂趣

藝術與地方環境的交融對話 2016北海岸藝術祭

沿著臺灣北海岸走,沿途經過淡水、八里、三芝、 石門、金山、萬里六大區域,獨特的山海地景,成 為藝術家前來進駐,創作出與在地人文景致相互融 合的作品靈感。多位藝術家以芒草、竹子、稻桿等 天然素材,或者魚網、寶特瓶等人工材質,使作品 呈現的樣貌與理念符合當地獨特文化,主題多元, 並從不同角度探討地方特色美感。

文字/蔡佩吟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以創作材質連結在地記憶

歷史。石頭與泥土本是同種物質,亦是自然界給予 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以其建造的土角厝,也隨著時

2016北海岸藝術祭一共邀請20位藝術家進駐各 區,作品中為呈現當地特色,多以特殊材質創作, 連結在地記憶,如:陳幸春位在八里的作品「方盒 子」,以泥磚砌疊出方盒子,其構想源自八里採石

間推移再度回歸自然;石門的風箏公園,藝術家黃 文淵的作品「木岩」,以受到風災、水災沖刷的漂 流木為素材,漂流木自高山漂向出海口,再從出海 口被帶回陸地的特性,也與風箏公園的沙灘形成方 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位在三芝橫山梯田的「秋天 的傳說」,是藝術家游文富以八萬根金黃、黃、白 之竹籤插於梯田上的作品,竹籤因長竹斑之特性, 轉為與環境得以相融合的墨綠色,重現在地秋天 記憶;藝術家朱威龍以40個風車組合「北海岸風 車」,位在石門老梅國小大草場,透過製作風箏的 環保材質,提醒民眾應當珍惜資源,也強調「風」 對於石門之重要性;在八里的「洄游˙回游」則以漁 筌為意象,藝術家徐暋盛以漁類洄游遷徙的特性, 將魚筌詮釋為可信賴的物品,勾起民眾更加在乎生 態永續的議題。除上述五項作品外,尚有許多精采

由藝術家戴素貞、陳怡伶以寶特瓶共同創作的「瓶中信」裝置 藝術。

94

作品呈現於北海岸各區域,靜待民眾走訪參觀。


歷史與文化見證新形藝術

社會核心價值──團結,亦代表族群融合,希望能 從作品中,傳遞文化融合與團結的概念,期盼民眾

除了以材質突顯地方特色外,也有許多作品以 當地文化歷史為背景,像是在淡水海關碼頭,便邀

在觀賞過程中,也勾勒出屬於當地的過往歷史與從 古至今堆疊而成的文化軌跡。

請連續三屆受邀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 藝術祭參展的臺灣藝術家林舜龍,其作品「漂航紀 事」以漂流木打造一艘翻覆的古船,漂流木象徵漂

來場藝文小旅行吧!

航意象,意指人類在漂行當中建構出如今的文化,

為期兩個月的展覽期間,同時規劃六場北海岸

也代表北海岸過去豐富的歷史樣貌,透過作品,觸

藝文小旅行,提供對藝文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報名:10

發民眾對久遠歷史的印象;位在三芝的「部落遺

月1日及10月2日於三芝橫山梯田及三芝國小舉辦環境

址」,是藝術家林敏毅的作品,以古老神話傳說為

音樂會,不同地區的活動,更邀請當地優秀表演團體

背景,陳列於梯田上的裝置藝術,敘述著不知名生

參與演出,如金山高中原住民藝能班及李天祿布袋

物與人類共同相處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也隱含自

戲等,更多資訊可至2016北海岸藝術祭FB及官網查

然界中各種生命族群平等存在的意念;在萬里,除

詢。其他如互動藝術工作坊、藝文表演活動、藝術市

了野柳、漁村,最為人熟知的即為萬里蟹,由藝術

集等系列活動,也可至2016北海岸藝術祭Facebook查

家蔡坤霖創作之「橫行萬里」,即以漁民共同彩繪

詢,在今年的秋天,跟著藝術一同探訪北海岸山與海

之螃蟹連結當地特色與人文風情,所產生的熱鬧藝

的浩瀚,以及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吧!

術氛圍,也能帶給遊客與眾不同的感受;同樣位 在八里區的十三行文化,有著藝術家劉臻的創作 「Con-text流光」,以土磚製作而成的作品,希望能 以藝術重新連接空間、人與文化,透過對八里歷史 與環境的瞭解,重現八里的文化與自然環境;而由 藝術家陳勇昌、廖柏森創作之作品「三石灶」,則

2016北海岸藝術祭

位在八里左岸廣場,在阿美族語裡,三石灶表示其

FB:https://www.facebook.com/2016ncfa/

藝術家黃文淵的作品「木岩」。

〈Masaparor 三石灶〉以竹、藤編織創作回應阿美族「團結」核 心價值,帶出臺灣族群「融合」的意象。

藝術與地方環境的交融對話─2016北海岸藝術祭 95


新北市文化 23 文物典藏錄

懷舊爆米香的滋味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余嘉榮

「磅米芳~」路邊發財車的喇叭不斷放送,白

此時緊張氣氛大增,全數孩童如臨大敵,聞聲

米、糙米、紫米、豌豆、花生等米香袋袋排列,喚

摀耳,摒息等待那聲爆響。很快溫度到達頂點,蓋一

起童年難忘回憶。爆米香製作過程雖與過去幾乎無

開,爐內壓力突然釋放,米粒猶如煙花燦放,爆開膨

異,但設備已然改良,鐵筒鍋變成壓力鍋;麻布袋

鬆成米花,嘩啦全數衝入袋中,白煙中米食香氣瀰漫

變成筒狀鐵網;模子與滾筒也從木製改為金屬,不

全場。阿伯又另起鐵鍋於火爐上,加入水、砂糖、油

變的只有熟悉的吆喝:「欲磅囉!」與隨之而來的

和一撮麥芽糖,木杓攪拌下糖水咕嚕煮開,再將滾燙

巨響。煙霧瀰漫中,彷彿30年前影像重現,爆米香

糖漿沖入米香盆中,或灑芝麻或加花生,併用兩隻木

的伯伯踩三輪車前來,熟練地在廣場起炭爐、熬糖

杓快速拌勻,最後倒入邊緣有齒的木模,使棍碾平,

漿,加熱操作滾筒黑爐……

在恰當力道下,米香結團緊實又不失鬆香,再拿出木

小時候只要聽到爆破聲,我們就會拿鐵罐裝 了白米衝出家門,按捺著興奮與緊張,乖乖排隊等 待爆米香。阿伯的動作似有魔力,牢牢吸引眾人視

尺縱橫切成塊,此時表演完美結束一輪,便可遞上餅 乾盒子或盆子,在其他小孩羡慕的神情中,迫不急待 「卡滋作響」啃起米香來。

線,他慢條斯理地將白米倒入爐內、轉緊爐蓋、

在白米盛產的年代,爆米香的白米或砂糖皆可

鼓動風箱生火加熱,一手轉動爐子,使白米均勻受

自備,商人只收燃料及代工費。宋人范成大曾提:

熱,一手搧風旺火。他親切與群眾閒聊,一邊注意

「炒糯榖以卜,古名勃婁。」勃婁是打雷方言,可

時間,到點了,便快手將舊布袋套住爐門,大喝一

見爆米香的聲響,與其香脆、甜蜜的滋味,是自古

聲:「欲磅嘍!」

孩童共通的童年快樂記憶!

96 懷舊爆米香的滋味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