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28

Page 1

季刊

科技藝術 聲光幻影的 視覺思潮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2018

虛擬實境的虛實交織─黃心健與《沙中房間》

28

混沌與眾聲喧嘩下─邱誌勇淺談臺灣數位藝術脈絡 以藝術返見現代生命風景─當世界與陳帟睿為舞 科技敘事中的文化底蘊─獨立遊戲創作《返校》


廣告


市長的話 在數位時代的今日,藝術與科技緊密相扣著。藝術家們嘗試不同的創作媒材,不 僅帶動視覺藝術、科技藝術與影音技術的融合,也衍伸出跨領域創作更多元的發展。 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呼應這個趨勢,透過「科技藝術」專題,進一步探索人文藝 術和科技的互動,以及其如何突顯當代跨領域的新藝術語言。 本期季刊,我們專訪甫獲 2017 威尼斯影展 VR 競賽單元最佳 VR 體驗大獎的臺灣新 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帶領民眾探索《沙中房間》超現實的虛擬實境視覺震撼;也邀請長 期關注此領域發展的藝評策展人邱誌勇,漫談臺灣數位藝術的發展脈絡;並透過藝術 家吳季璁「水晶城市」系列作品,穿梭跨越了傳統水墨、攝影與多媒體藝術的疆界藩 籬。他們在此領域的實驗創新以及突破展現,盡皆成為當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風景。 科技背後的人文精神,也展現在新北市豐富的文化力上,首屆「新北文化貢獻 獎」得主出爐,得獎人朱銘、王錫坤、陳國寧、曾仲影長期致力文化耕耘,值得感佩 與致敬。雕刻巨擘朱銘傾注畢生積蓄及心力推廣雕塑藝教,讓世界看見臺灣雕塑之 美;製鼓大師王錫坤一往無悔的製鼓職魂,促使傳統工藝轉型及創新傳承;博物館界 教育家陳國寧行腳天涯拓展所學,為臺灣開啟博物館國際視野及典範;創作超過一甲 子的作曲家曾仲影,650 首動人樂曲為臺灣影視及流行音樂文化劃上時代性光芒。4 位 文化人的累積奉獻,厚實我們的文化底蘊,讓新北市文化熠熠生輝,也期許透過本獎 項的設立,讓更多文化工作者的精神續傳輝映。 數位時代中,內容快速流動,科技藝術的領域,隨時都有新的載具和媒體出現, 成為藝術家與創作者的時代新挑戰,新北市政府持續鼓勵藝術家以各式各樣的科技手 法來表現藝術,除藉由板橋 435 藝文特區群聚效應打造藝術家夢想基地,更期許透過科 技文化不斷地擾動,發展創作出多元以及具反思科技與人類社會關係的藝術觀點。

新北市長


CONTENTS

故事 封面

05 虛擬實境的虛實交織  黃心健與《沙中房間》

現場 文化

觀點 文化

10 混沌與眾聲喧嘩下 邱誌勇淺談臺灣數位藝術脈絡

50 科技敘事中的文化底蘊 獨立遊戲創作《返校》

14 從水晶城市到更好的世界

55 愈幸福的路其實愈難走 宋欣穎的《幸福路上》

新媒體影像詩人吳季璁

60 凝視書店的溫柔視角 侯季然的詩意影像

聚焦 專題

64 油水入畫 視覺投影的即興演繹

19 日光燈與噪音的視聽交響樂

謝欣翰的視覺表演藝術

原始的聲光藝術家姚仲涵

68 跨界複合媒材版畫狂想

24 藝術之外有更大的海洋

劉裕芳拓印數位時代的溫暖手感

拾光漂浮 莊志維的獨特島嶼

72 與星光輝映 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

28 臺灣光雕投影藝術的綻放

策展人蘇仲康帶路

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

32 從「白傘計畫」到「稻浪隨風」 當蔡宏賢以科技藝術走入社會

群像 在地

36 以藝術返見現代生命風景

76 宗師齊聚 盡展在地人文輝芒

當世界與陳帟睿為舞

2017 新北文化貢獻獎

41 光影虛實中的不斷探問

78 藝術即修行之道─朱銘

周東彥從生活蔓延而出的影像之夢

46 在抽離與留白中拾景 詩性的視覺藝術創作家蔡宛璇

推廣雕塑藝教 體現當代精神

79 製鼓乃薪傳之志─王錫坤 承先啟後以鼓助人 一心一藝鳴響天下


《新北市文化》 2018 年 3 月 No.28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發行人:朱立倫 總編輯:林寬裕

80 文物是無價之美─陳國寧

企劃編輯:于玟、翁玉琴、陳春美、吳柏勳 執行編輯:徐蕙、黃蓓馨

畢生奉獻博物館學 育英才桃李滿天下

81 音樂為浮生之愛─曾仲影 影視流行幕後推手 歌仔戲新調教父

出版機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 161 號 28 樓 電話:(02)2960-3456 網址:http://www.culture.ntpc.gov.tw/

承製:左右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行旅 人文

82 九份仔 伊的第二故鄉 訪羅濟昆「九份文史工作室」

87 穿越時空 置身立體的歷史中

編輯總監:施聖亭 企劃:蘇香如、楊毓馨 美術設計:孫秋平、林玉蘭

印刷:曦望數位設計印刷庇護工廠

金瓜石「五金行小舖」的老屋故事

92 水金九手繪行旅地圖

出版年月:2018 年 3 月 創刊年月:1984 年 6 月 刊期:No.28 GPN 209300033 ISSN 1812-9099

藝賞堂 文青

94 給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 藝術的孤獨

95 致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的焦慮 川秋沙的白噪音

96 人生爵士 瘋狂邁爾士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新北市文化季刊電子書

新北市文化季刊粉絲專頁


科技藝術

聲光幻影的 視覺思潮

時空快轉,因運而生的科技媒介, 如光速流動的時間旅行,轉眼即逝、進化成形, 瀏覽人類生活日常,開啟時代數位想像, 每次交會,皆成藝術家生命記憶的省思與轉化。 真實與虛擬若即若離,邏輯與感性有機交錯 無疆界的想像空間中,住著藝術家的哲學探問, 奇幻影像背後,不離日常中的平凡,技術與隨機的摸索仍持續運轉, 在聲音與光所交織而成的獨特風貌,留下獨一無二的叛逆聲響, 對於數位藝術,一切,仍是個未完成方案。 1 2 1. 沙中房間 © 黃心健 2. 水晶城市 © 吳季璁

04


虛擬實境的虛實交織 黃心健與《沙中房間》

文字、攝影/蔡嘉瑋 圖片提供/黃心健

2017 年, 臺灣數位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藝術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共同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 在威尼斯影展 VR 競賽單元拿下「最佳 VR 體驗大獎」。 《沙中房間》的獲獎不僅成為國內外藝文話題, 也代表虛擬實境藝術的嶄新里程。

封面故事

05


畢業於臺大機械系的黃心健,出生在藝術氣息濃厚的家 庭。在藝術與文化尚未蓬勃的解嚴前社會,黃心健的父母親 並未以藝術家為目標栽培黃心健,而是想盡辦法栽培兒女成 為非藝術領域的人才。然而,家庭中潛移默化的氛圍,仍召 喚著黃心健追隨藝術家的志業。2000 年,黃心健辭去美國的 工作,回到臺灣以科技藝術家的身分,展開他的創作之旅。 《沙中房間》獲得威尼斯影展 VR 競賽單 元最佳 VR 體驗大獎。

從電玩到科技藝術 「科技藝術對我來說,是一個探討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生 活的方式。」黃心健說到。試想十年前智慧型手機尚未問世 時,對比今天人手一機景象,不難設想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 響。過去曾在電玩產業工作的黃心健,對於科技為人類帶來 的影響有著更深的體悟。根據當時公司的統計,電玩產業的 產值 1999 年已超過電影產值,電子遊戲透過科技物開始成為 影響人類社會的龐大力量。「一個人再怎麼喜歡電影,頂多 就是看幾遍;但年輕人玩電玩的時間,可以是非常大量的。 對我來說,電玩愈來愈占據人們的日常生活,它也一定有形 無形的影響人們。」黃心健說到,在遊戲產業中,電子遊戲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充斥了性與暴力的元素,這些元素 其實也就成為影響社會的因子。 1999 年 4 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爆發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 ──「科倫拜校園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在校園內槍殺 12 名學生和 1 位教師,犯案後隨即自殺身亡。事件爆發後,黃 心健心中的不安似乎在此來到了最高點。「我開始思考我的 工作和社會的關係,世界上爆發了許多暴力槍擊、隨機殺人 黃心健

事件,我發現兇手使用的武器,很多都是電玩中會使用的武

畢業於臺大機械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巴

器。人們開始將電玩世界的習慣帶到真實世界,這也讓我決

沙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主修產品設

定離開電玩產業。」黃心健說到,2000 年前後,他辭去美國

計,而後在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完成碩 士學位。畢業後投入美國電玩產業,卻

的工作回到臺灣,從此投入科技藝術的創作。

因科倫拜校園槍擊案開始反思自己與社 會的關係,最後決定離開本來熟悉的領

從古至今,藝術一直圍繞著人類社會中最主要的力量。

域、投入藝術創作。黃心健善於使用多

在以宗教為核心的遠古社會中,藝術也因此以宗教為主體,

樣的數位媒材,作品形式橫跨裝置、電 子版畫、光雕、演唱會、虛擬實境,是 國內重要的科技藝術創作者。

06

不管是對於神祇的描繪、或者儀式過程的美學,都是考古中 常見的藝術主題。現代化與工業化之後,民族國家成為支配


1

2

黃心健在江蕙的演唱會中,使用浮空投影將二姐身影與影像結合,以超現實意境演繹歌詞中的情感。2.2014 李宗盛演唱會 舞臺燈光裝置「歲月光華」。

社會的主體,政治因此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的重要

工具,本身就是承載訊息和內容的容器。「不同

力量,許多藝術也開始以政治為主體,像是蘇維

的容器會讓相同的液體產生不同的呈現和意義。

埃 的 構 成 主 義(Constructivism)、 或 是 臺 灣 早

很多內容經過數位化之後,會有更多的呈現方

期藝術家所描繪的二二八或白色恐怖。「到了今

式,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黃心健說到,科技

天,我覺得對於人類影響最深的是科技。」黃心

藝術的多元運用特性,似乎也悄悄鬆動、改變了

健說到,透過科技藝術的創作,他希望用科技創

一些商業與藝術之間的邊界。

造出與眾不同的感官經驗,讓觀眾可以從中感受 特別的美學,也能反思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藝術與設計的差異在於,設計是要完成客 戶的要求,藝術則是執行自己的想法。在我的創 作經驗中,這兩者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黃心

科技藝術與商業設計的巧妙平衡

健分享到,透過商業設計的案子或工作,他可以 知道這個社會如何需要科技藝術的專業,同時也

與其他藝術家不一樣的是,黃心健的作品除

能透過不同的案子、客戶接觸到一些創作者不會

了藝術性質較高的創作之外,也包含許多商業上

想到的媒材。像是李宗盛演唱會中,黃心健第一

的應用。許多演藝名人的演唱會,不管是李宗

次接觸到一種非常亮的燈泡,這些技術也被他運

盛、江蕙、周華健……等人的演唱會現場視覺,

用在其他的創作中。

都是出自黃心健的創意。

「除了技術層面之外,做演唱會的過程中

「數位工具的形式和操作方式與傳統藝術的

也會因為歌手的歌詞、音樂,而有不一樣的創

操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讓科技藝術的應用和

意。」黃心健說到。在江蕙的演唱會中,她的

呈現更為多元。」黃心健說到,傳統藝術領域的

〈無邊無礙〉一曲歌詞中出現一個「湠」字,一

油畫或雕塑,作品完成之後就被限制在固定的格

開始黃心健不懂意思,查了資料發現原來帶有渲

式(format)裡。然而,科技藝術中使用的數位

染、溶解意義。江蕙用這個字說明悲傷的情緒在

07


空氣中渲染,此意象也因而被黃心健借用。「對

VR 科技的發展。當時沒有開發的工具,觀眾只

我來說,藝術創作和商業設計是一個循環。這些

有相當少的內容可以體驗。」黃心健說到,一直

經驗豐富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黃心健表示,

經過了 20 年,VR 的開發工具才在 2015 年忽然被

像是演唱會的規模、經費也擴展了創作者的視

打通。一般人終於不用花太多錢就能體驗 VR 的

野,他也試圖將這些經驗應用在其他創作中。

樂趣,VR 也成為一種新的媒體,開始吸引人們

「傳統藝術很容易形成流派,但在數位時代

的目光。

中,內容快速的流動、被應用在不同的媒材上

2017 年 威 尼 斯 影 展 首 次 將 VR 影 像 做 為 競

面,都會有不同的意義。」黃心健說到,商業上

賽 項 目, 吸 引 了 黃 心 健 與 長 年 合 作 夥 伴 Laurie

與藝術上的諸多實踐,迫使他更去思考內容的本

Anderson 的 目 光。「 剛 開 始 合 作 時, 我 們 花 了

質和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思考為何選擇這個

很多時間去瞭解 VR 媒材的可能性。」黃心健分

媒材,以及這個媒材做為一種形式,與內容的關

享, 創 作 的 前 期, 他 們 做 了 很 多 Prototype, 邀

係是什麼。」黃心健認為,科技藝術的領域進步

請一些朋友進行實驗,收集觀眾的經驗和想法。

相當快速,隨時都有新的載具和媒體出現。對於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朋友告訴我們說他看不

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藝術家必

見自己的身體。」黃心健說到,除非安裝特別的

須不斷去學習新知,想辦法快速掌握不同媒介的

感應器,人們在 VR 中其實是「失去自我」的。

特性。科技物的選擇、表現的方式、或者更哲學

這和過去傳統藝術領域中對於理想人體的追求,

的來說──形式與內容的關係,都可以是科技藝

有很大的不同。

術領域中,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

「我自己對於魔幻寫實、超現實的呈現,一 直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一些飛行、漂浮的經驗,

如果我們看不見自己的身體

在 VR 中可以很容易實現。」黃心健分享到,在 《沙中房間》中,觀眾就是以一個飛行的姿態,

08

在眾多的科技物中,黃心健對於 VR 可說是

探索由藝術家打造出的超現實空間。「在這個空

情有獨鍾。「1994 年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關心

間中,我們其實在討論死亡這件事情。」黃心健


1

2

3

1. 在獨特的互動房間裡,《沙中房 間》將抽象符號轉為具象,讓參與 者探索文字與記憶的結合。2. 隨科 技進展,《沙中房間》以 VR 實驗 人類的感官經驗,發掘新的視覺領 域。 3.《沙中房間》以類貨櫃的黝 黑外觀,矗立北美館廣場。

說到,Laurie 四年前失去了深愛的丈夫、而他自己

景、中景、遠景、蒙太奇,觀眾已經可以知道導

則在 2017 年失去了父親。這些經驗深深影響了創

演希望觀眾關注的重點是什麼。

作者的心境,他們於是在房間中埋藏許多深層的 隱喻,等待觀眾前來發掘。「黑白的色調,其實是 一種我們對於死亡的看法。我們看了一些研究, 發現人過世時最先失去的是視覺。沙中房間的色 調,彷彿就像是人們辭世前開始失去的視覺,剩 下的只是一些文字和塗鴉。」黃心健解釋道。

「但是 VR 不是這樣,有時候藝術家用 VR 做了一個很精采的東西,觀眾卻朝著相反的方向 去看。智慧型手機也是這樣,使用者十年前的使 用習慣和今天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黃心健說 到,對於 VR 來說,人類社會至今也還在建構看 待新媒介的方式和文化,這些都還需要時間和創

對於黃心健而言,《沙中房間》不僅是一個

作者的努力。「在 VR 裡,我們希望觀眾能夠用

「美麗」的作品,同時也是一個以 VR 拓展人類

對待真實世界的感官和方式,在 VR 世界感受到

感官經驗的有趣實驗。在這些飛行的姿態和死亡

一些特殊的經驗。」黃心健認為,VR 的重點不

的隱喻之中,觀眾彷彿進入了一個真實的電影之

在於真實與否,而在於創作者透過這種媒材所表

中,自由的探索創作者的意志,找尋專屬自己的

達的創意。

精采片段。

「我沒有預期觀眾一定要看到或感受到什 麼,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樂

建構觀看 VR 的文化

趣。對我來說,觀眾的反應也是一個個的謎團, 總能帶給我許多驚喜和樂趣。觀眾可能也會想

「在過去,水墨、油畫、電影的長久傳統累

問,怎麼對待這個媒體才是正確的,但我覺得其

積了一些觀看的方式;但是今天人們對於新的工

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黃心健最後說

具,其實都還沒有一個共識。」黃心健說到,以

到,VR 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媒介,他也希望自己

電影為例,電影也是在經過了將近百年的發展,

能持續在這個媒介上努力,打造更為別致、特別

才逐漸累積出它專有的術語。觀眾在觀看電影時

的作品,也讓人們可以在電影之後,發現新的視

也會有一定共識,知道要如何欣賞一部電影;近

覺領域。

文化觀點

09


文字/林怡慧 圖片提供/邱誌勇 圖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季刊08期

從參加數位藝術評論競賽開始, 到擔任獎項評審、策展顧問、策展人、教育出版者……, 邱誌勇從不同面向參與臺灣數位藝術領域, 以縝密思維及精闢觀察,為臺灣數位藝術發聲。

混沌與眾聲喧嘩下 邱誌勇淺談臺灣數位藝術脈絡

圖│ 2011 獲新北市創作新人獎優選作品「移動中的共鳴」,創作者王新仁。

10 文化觀點


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科技表演藝術……, 對藝術領域陌生的人,乍聽這幾個名詞可能一頭 霧水,感覺有點像又不太一樣。這些名詞的範疇 有差異性,而全球對這幾個名詞的定義與使用方 式也不盡相同。基本上來說,側重利用現代科 技、新媒體形式與新觀看方式表現的藝術作品, 即可稱為新媒體藝術,根據概念不同,又可分為 數位藝術、電子藝術、科技表演藝術等分支。大 學主修攝影,碩士攻讀媒體傳播,在美國俄亥俄 大學取得跨科際藝術系博士,被視為科技數位藝

2009 到 2012 年間,臺灣數位藝術蓬勃發展,曾於本刊報導 過的「黃翊與庫卡」即獲 2012 臺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表演獎 首獎作品。

術領域專家的邱誌勇,十大藝術類型都接觸過, 什麼知識都學一點,也認為在新媒體藝術領域, 很難劃分什麼表現是屬於什麼領域,各個領域都

策,則深刻影響臺灣數位藝術發展。」國立臺灣美

能夠獨立發展,也能相互影響結合。

術館自 2003 年起承辦文建會指導的「數位藝術創 作計畫」,在 2004 年、2005 年分別舉辦「漫遊者- 國際數位藝術大展」與「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

淺談臺灣數位藝術發展

節 25 年大展」,持續引薦國際性數位藝術經典作

根據邱誌勇觀察,在臺灣,廣義的數位藝術

品,邱誌勇認為這在當時是重大突破,宣示臺灣

發展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當時雕塑大師楊英

開始接納數位藝術的創作做為當代藝術的表現,

風倡導雷射藝術,進而推動了光之雕塑與光藝術

同時也是臺灣數位藝術發展開始往上走的時期。

的發展,可說是數位藝術發展的史前史,而真正 的數位藝術發展,則要從 1990 年代電腦、電子 數位產品開始盛行說起。

而 2009 到 2012 年間,可說是數位藝術蓬勃 發展的時期,此時國立臺灣美術館設置「數位藝 術方舟」做為推動數位藝術在研發、創作、國際

「若說國家體制的資源,是引領美學創造力

交流、推廣知識見聞的國家級藝文空間;北部則

發揮作用的關鍵,那麼國家計畫導向式的文化政

有「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從「研發、實驗、創

邱誌勇 現任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臺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臺北數位藝術基金會監事。 學術專長為新媒體藝術美學與藝術評論、電影電視美學與科技文化研究。擔任多屆臺北數位藝術 節策展顧問、評審團委員,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委員。曾獲第一屆與第二屆數位藝術評論入 選獎(2007、2008)、並連續五年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著有《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 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等書,亦有多篇新媒體藝術評論文章刊登於相關雜誌期刊。

11


1

2

1.2012 年邱誌勇(圖左 1)於香港 K11 策劃「顫動感」展覽。 2.2015-16 年與流行音樂製作人陳鎮川合作策劃臺灣科技藝術節「潮」。

作、育成」全方位的角度提供數位藝術領域人才

政策,例如「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

的需求,加上透過舉辦臺北數位藝術節,國際藝

卻從 2011 年開始,以三年為計畫週期,且轉以

術單位與科技產業,得以實踐數位藝術領域跨界

「數位表演藝術節」為執行形式。雖然舉辦初期

展演的可能性與實驗性。

曾廣邀世界知名的日本「明和電機」、法國里昂

在科技藝術表演方面,2010 這一年也開始有 重大突破。當時文建會舉辦「科技與表演藝術結 合旗艦計畫」,不僅讓表演藝術進入新時代,也 大量培育臺灣本土的跨界創作人才;同時在臺北 數位藝術節的競賽項目裡,也增設數位藝術表演

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英國「模仿狗 劇團」等,與臺灣的在地實驗、玫舞擊、外表坊 時驗團、狠主流等團體相互切磋,但規模仍日漸 縮編,在 2015 年調整為臺灣科技藝術節,卻在 2017 年結束舉辦。

獎,將數位藝術跨界到表演藝術的領域;此外以

邱誌勇語重心長表示,2017 年是數位藝術

擔任科技藝術橋梁為已任的廣藝基金會,也開辦

發展最低潮的時期。除了臺灣科技藝術節停止舉

「科技表演藝術節」,首開科技藝術表演風氣。

辦,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也因預算、更改委外簽約

邱誌勇表示,就是這三股力量,推著臺灣將科技

法令的原因,導致原經營單位無法續約,因而停

藝術跨到表演藝術的領域。

止營運。加上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規模變得很小, 國立臺灣美術館也因經費問題,改以引進國外展 覽方式舉辦,提供本土藝術創作者的資源及展出

此處關上門 他處開了窗

12

場域又更少了。

透過政府的計畫式專案,可以將文化資源、

然而此處關了一扇門,必定有地方會開一扇

補助經費下放,對數位藝術領域創作者而言,有

窗。邱誌勇觀察到,在中央、首都開始限縮經費

立即性的助益。然而本應以長遠眼光規劃的文化

狀況下,地方政府卻開始蓬勃發展,如桃園科技


藝術節首度登場,新北市板橋區 435 藝文特區提

從作品的完整性、美學表現來看,都有獨特的

出藝術家工作室進駐計畫,藉由群聚效應將園區

特色存在。邱誌勇笑說,「我經常形容臺灣的科

打造為藝術家夢想基地,且民間藝廊也開始規劃

技數位藝術家很像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只靠

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的發表。

單一性別,自己就能發展出無性生殖,進而自 我繁殖。」想來,這句話對資源、環境條件都不

限縮的條件 發展出屬於我們的特色

如國外優勢的數位藝術創作者來說,就像是致 上佩服的讚譽。

臺灣的文化政策預算約略可分為兩大塊,一 是表演藝術,一是視覺藝術,而數位藝術則被視

向前挺進 建立臺灣的數位藝術發展史

為視覺藝術裡的一小環節,能分配到的預算不到 十分之一。在資源有限、發展空間有限環境下,

相較於臺灣,1990 年以來,國外投入大量

藝術家們還是找出自己的路,也發展出不一樣的

經費與時間培育新媒體藝術,如德國新媒體藝術

東西。邱誌勇表示,從評估數位藝術表演精采與

中心 ZKM 不只是個藝術中心,以 20 年為規劃期

否的面向看,臺灣作品在實驗性的創新上,特別

程,進而將臨近資源發展成藝術小鎮;日本山口

受到國際青睞。如創立於 1979 年的奧地利林茲

情報藝術中心 YCAM 也與山口市合作,思考如

電子藝術節,連續多年邀請臺灣作品參與開幕表

何運用科技與藝術服務社區居民的需要。文化認

演,年輕的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其作品「閱讀

知上的差異,造成臺灣科技數位藝術發展推動的

計畫」也獲邀參加 2017 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主題

困難。

展。第 74 屆威尼斯影展首度開設 VR 競賽,由臺 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的作品《沙中房間》拿下 最佳 VR 體驗獎。

長期關注臺灣數位藝術發展,邱誌勇自言有 著直言無諱的大砲個性,在協助製定文化部 2017 年科技藝術政策的白皮書中,提出三個讓臺灣科

邱誌勇表示,臺灣的數位藝術創作,對跨

技數位藝術發展緩慢的觀點。第一,文化治理缺

界、跨領域的接受度高,呈現多面向的發展,像

乏整體、長遠的宏觀規劃,文化政策上也無法

是與 Maker 製造、生物藝術、物聯網、巨量資訊

呼應與時俱進的數位藝術形式;第二,政策落實

等,都能做專業上的結合。2014 年同時擔任國際

不具永續經營的持續性,短期的三年計畫週期、

科技藝術大展、臺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表演藝術

政治紛擾輪替等因素,讓挹注下去的資源無法承

節策展人的邱誌勇,也分析當年策展最大特色之

接延續;第三,科技藝術文化政策需要有中央級

一,就是跨領域團隊的合作,並以策展人團、雙

機構指導負責,以目前採用成立基金會的模式進

策展人方式,演繹 2014 年三大科技數位藝術展。

行,在持續性上仍有疑慮。

「不同於國外能在某一面向發展得特別好,

對邱誌勇來說,現階段自己能力所及,能夠

臺灣的創作成果多元,但創作者、藝術家因各

立即在科技數位藝術領域著力的,就是建立臺灣

自需求、喜好而結合在一起的作品,相對來說

的數位藝術發展史。除了梳理出我們的歷史觀,

格局小,但這或許也是臺灣創作者的韌性。」此

每年許多創作案例也必須整理記錄下來,讓始終

外邱誌勇也發現,或許因為政策需求關係,相

在混沌環境與喧嘩掌聲發展的科技數位藝術,更

較國外,臺灣 50 分鐘以上的長篇幅作品很多,

有脈絡的向前挺進。

13


從水晶城市到 更好的世界 新媒體影像詩人吳季璁

文字、攝影/汪正翔 圖片提供/吳季璁工作室、陳又維、均勻製作

「我一直相信人存在的價值,是在你離開時, 發現因為你存在這幾十年,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14 文化觀點


走進吳季璁八里的工作室,偌大空間如同 工廠般,擺放著作品與器材,吳季璁像位企業 家正和人討論著,不禁讓人想起威爾 • 貢培茲 在《現代藝術 150 年》裡所描述的「企業主義」 ──系統性經營自身事業的一群藝術家。而與此 空間相比,更寬廣的,是吳季璁藝術的疆界,他 跨越傳統水墨、攝影與多媒體藝術,使用各種看 似平常的材質,創造細緻的感官經驗。

問:什麼是好藝術的標準?你怎麼選擇好的形式 達到這個目的? 吳:我想追求的是最多可能性,並不存在一個最 好的手段或目的。好的標準是在創作過程中不斷 調整與流動。讓藝術品延續的不是好,而是可能 性。我給予觀眾的,其實是裝置的空間、材料的 特性,而非直接賦予其意義。我覺得裝置很重 要的特性──一種開放性。像我把一個塑膠盒,

回顧與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合作展出《水晶

變成一個很有體感的作品,我希望觀眾在享受

城市》,此次設定兩組問題,一組從大眾出發,

影像的奇幻同時,能注意到這些其實源自日常

一組從藝術專業著眼,以問答方式,希望兩條線

中的平凡。

段在某一刻交會。 問:你想重現你心目中的淡水風貌嗎?

我不是很懂藝術,可是我想請問藝術家

吳:這套作品是一個很開放的架構,不同系列有 不同的發展,有些可能跟環境議題有關,有些變

問:你創作的動機是什麼?

成互動裝置,在海關碼頭,我想玩的是我對淡水

吳季璁(以下簡稱吳):我的作品都有他自己的生

的印象,如山巒或城市。但我希望觀眾能有不同

命。我就像是創造他的父母親,但我的想法並不

的觀看角度,透過這些作品,產生一些想像,當

能完全決定這個作品。就像每個人看到的物件,

離開展場,再看到現實的街道、景物,剛剛的經

都有他自己的意義。「水晶城市」一開始讓我感興

驗又會改變對日常的觀點。另一個重點是,作品

趣的是網路空間,這個空間看不見,卻好像存在

來自平凡的材料,或許可以啟發我們,宇宙空間

現實世界外,與人們的工作、娛樂息息相關,並

一切都有可能,進而改變我們對於現實的意識。

與世界緊密連結,這是人類文明過去從未發生過

我相信好的藝術品是創造一個讓人進入的空間,

的。「水晶城市」像是將這個獨特現象視覺化,如

在裡面可以啟發想像,創造新的感官經驗,而非

那些塑膠盒,以平凡的材料,使觀者透過特別的

說教式的要你看到什麼。

角度,窺見一個新的空間向度,就像網路空間。

吳季璁 1981 年生於臺北,2004 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致力於攝影、錄像、裝置、繪畫與舞 臺設計,創作媒體媒材多元,發想自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材料與現象,轉換出充滿詩意的想像 空間。關注影像及觀看本質的探討,融合東西方傳統與當代藝術形式。曾獲臺北美術獎首獎 (2003)、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WRO, 2013) 藝評與藝術雜誌編輯獎,並入圍英國世界藝 術獎(Artes Mundi, 2006)、英國保誠當代藝術獎(Prudential Eye Awards, 2015)。

15


1 2

3

4

1.2.3.2010至2015年水晶城市系列作品。 4.2017年於海關碼頭展出的「水晶城市」。

問:我覺得水晶城市很漂亮,但是我想到有些好

代有許多影像,是大家比較能夠理解的。另外的

看的燈飾,這樣想會不會很沒品味?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輕易相信繪畫、雕塑就是藝

吳:不完美才是關鍵。我覺得這套作品做得很粗

術,這已局限我們去思考藝術更多的可能性。

糙,它的好看來自材料的特性,甚至於瑕疵。那 些塑膠盒,被工廠快速生產出來,表面有一些紋

問題聽來拗口,但在藝術上也許很重要

路,並非光滑無瑕。但這些紋路在光的照射下卻 創造了奇幻的影像。另外像是展場光影的顏色,

問:水墨是種隨機的語言,它的藝術性可能來自

其實來自塑膠分子折射光線後的結果,本來的材

藝術熟練某種技術,試圖與這個隨機產生關係,

質是沒有顏色。某種程度上,也像是將某種不可

但相對而言攝影是大量仰賴機械運作的裝置,隨

見的東西表現出來。但這不是唯一的角度。如果

機性比較不容易產生。你如何考慮這兩者?

觀眾在裡面只看見漂亮,那也無妨。這是一個有

吳:很多時候人們會覺得藝術是有一個想法,然

趣好玩的經驗,我檢視作品的關鍵是小朋友喜不

後將之執行出來,可是對我而言這是設計。這是

喜歡。如果他們愛,代表其中可能有些純粹、本

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傳統繪畫中,繪畫性是一個

質的東西。

很弔詭的東西,有時精熟技術並不是要掌握隨 機,而是讓自己無法掌握。它所聯繫的是自由這個

16

問:為什麼不畫畫或是雕塑,而要使用這些比較

概念,我們要如何實現自由。藝術性應當存在於

不像藝術的材料?

無法掌控的東西,存在於突破或是跳躍,在過程

吳:每一種媒材都有它的可能性與限制,畫畫不能

中才會有自由的可能。但這種經驗非常少,大部分

完全處理我想要的問題。這與時代的經驗有關係,

我們只是在等待。但是如果沒有發生,也不能說

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書法已經很陌生,但這個時

是不好的作品,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這就是能


品。但我自己最崇尚的還是逸品。古典的藝術形式

分。以傳統文人來看,一方面他的基調是出世,

相對當代藝術直接,藝術家可以在喝醉的情況下

一方面受到儒家精神的影響又很入世。我受此傳

創作,但仍能展現某種技術與隨機之間的關係。

統影響很大,所以我一方面評論藝術環境,一方

但做新媒體卻需要十分理性與清醒,這是我一直

面不會直接在作品中觸及這一部分。如果要形

思考的核心命題,如何在新的媒材中延續直觀。

容,以前的藝術可能是寫一篇長篇小說,現代的 藝術像是在寫一篇報導,後者並不存在一個更高

問: 近 年 來 臺 灣 藝 術 圈 有 一 股 社 會 參 與 藝 術

的世界,只是膚淺地將現實反應在藝術上。

(social engage art)的風潮,與議題連結似乎成 為創作者需面對的新課題,你的作品乍看之下沒

問:作品中那種來自日常材質獨特的感知經驗,

有明顯的藝術關聯,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對我而言正是批判了現代這樣一個影像充斥的世

吳:臺灣近年來一窩蜂從事社會參與的現象極其

界,我們已經習慣工廠出來的畫面,而無從意識

荒謬,因為這不是我們的傳統。我們落後西方社

到生活之中的可能性。只是你的批判不是直接對

會參與的傳統已經很遠,就連我們談後殖民、談

應當下的社會議題,而是去檢視背後的機制?

移民都是西方語境,更荒謬的是整個藝術圈其實

吳:其實藝術的力量來自一種距離感,這本身就

沒有政治社會的輿論。我們看九零年代的臺灣,

是一種具有叛逆性的事。我自己不覺得我直接在

雖 然 從 事 social engage art 的 藝 術 家 仍 在 少 數,

做社會批判。對影像的思考是我創作很重要的軸

卻能引起廣泛討論,現在每個作品看來都充滿社

線,接觸新媒體的經驗中,我受到很多啟發,促

會政治,卻沒有真正的社會輿論,也欠缺思考各

使我反省觀看這件事。很多時候我們理解外在

種社會現象後複雜的權力機制。對我而言,一個

世界,已經不是透過感官,我們並不是真正的去

人對於社會的關懷或是叛逆,應該在很深層的部

「看」。所以我從日常生活取材,重新調整如何

17


觀看,使我們不會失去自己觀看的能力。培養自

結彼此糾纏的分工結構,藝術家是少數有機會貫

己視角與觀點,不盲目追隨世界的潮流。

穿一切的人,你可以今天跟一位西方藝術策展人 談,同時又必須跟工廠師傅討論。藝術不是真空

問:藝術需要與社會有段距離,但藝術同時又要

的,藝術家活在這個世界,我們只能盡力讓他變

面對商業市場,你如何看待?

得可以忍受。我一直相信人存在的價值,是在你

吳:這是個共生的現實,整個藝術的歷史,其實

離開時,發現因為你存在這幾十年,這個世界變

就是藝術市場的歷史。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商業機

得更好。

制,印象派因為新富階級的支持,現代大型藝術 博覽會也形塑新的體系。不是假左派所說的,我 討厭商業活動,所以就請政府買單,難道政府買 單就不會有權力的滲透嗎?藝術家要面對的問題 是,當你要面對房租、面對成本,你還要思考藝 術自由,這才是藝術家。

/採訪後記 / 採訪結束後,我們到工作室外的門口抽煙, 冷風很快吹熄打火機的火苗,就像撲滅藝術的幻 想一樣,某一瞬間我覺得這裡就是一座水晶城市,

問:藝術需要自治嗎? 吳:對我而言,藝術家是一個 hub,是各種勢力

超現實的存在。但同時我也覺得眼前的街道有些

的匯聚,不可能純粹的存在。從物質上來看,一

陌生,因為我腦海還未抽離那些藝術的觀念,這正

件藝術品的販售支撐了藝術活動,它運送到不同

是藝術對於現實的影響,我開始有一種新的角度

的空間,給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人觀看。從文

看待這個環境,即使十分短暫。如果按照中平卓

化上看,我本身同時有傳統與西方文化的匯聚,

馬的觀點,這才是藝術家真正的目標,藝術從來

所以也具有某種的混雜。而藝術的價值是,在連

都不是為了對應現實,而是發現新的真實。

1

18

這裡所進行的活動,與剛剛所談的話題,宛如一種

2

1.太空漫遊(2014)。2.構成水晶城市的奇幻影像,其實源自日常中的平凡,吳季璁以藝術重新啟發無限可能的想像。


日光燈與噪音的視聽交響樂 原始的聲光藝術家姚仲涵

文字、攝影/蔡嘉瑋 圖片提供/姚仲涵 主圖作品/光電獸#2-天花板

科技藝術家姚仲涵,以日光燈所發出的噪音為「樂器」, 近年來創作一系列在視聽上別具新意的光電藝術, 不僅推出靜態的裝置展覽「光電獸」系列, 也與朋友葉廷皓組成電子音樂團體「HH」, 開創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專題聚焦

19


科技藝術不僅讓藝術家使用的媒材日益多樣,也打破傳統 藝術的分類框架。以日光燈的噪音為媒材,加上雷射光、日光 燈的現場效果,觀眾總能在姚仲涵的作品中感受無可取代的經 驗。姚仲涵的作品當中,聲音、光線、以及空間,都是作品 中的重要部分。不管是透過裝置還是演出,他將人們習以為 常的媒材轉換為特殊的感官經驗,開拓了專屬的美學體驗。

多元的學習經驗與養成 身為科技藝術創作者,姚仲涵的求學經驗其實相當特 別。「我大學就讀的是實踐大學室內設計系」姚仲涵說,自 己一直很喜歡動手製作東西的過程,創造一些物件對他來 說有著無比的魅力。大學期間接受的建築專業訓練,無論繪 圖、製作模型,這些建築相關的知識,無形間也培養他對空 間的觀察。 「念書時,我開始接觸影音剪接,對相關事物因此非常 有興趣。雖然和建築好像沒什麼關係,當時的老師還是鼓勵我 將聲音、影像做為一種設計的素材來思考。」在老師包涵宥的 指導下,他在大學畢業製作中就設計了一個聲光互動裝置。這 個經驗讓姚仲涵開始對藝術創作產生一些想法,也讓他決定進 入臺北藝術大學研究所進修,持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進入研究所後,藝術大學的訓練讓姚仲涵對藝術和設計 產生一些不同的看法與拉扯。從強調設計過程的設計學院、 到強調創作者想法的美術學院,不同的知識體系衝撞著姚仲 涵的內心與想法,也慢慢讓他意識到藝術與設計的不同。畢 業後,姚仲涵帶著對聲光藝術的興趣和專長,一邊在實踐大 學擔任兼任講師,一邊從事創作。 隨著時間過去,姚仲涵獲得許多獎項肯定,並在 2017 姚仲涵

年成為專任助理教授。這些不同的身分,影響著他對事情的

1981 年生於臺北,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

看法,也讓他的身分愈來愈多元。「很多人會給我不同的

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

稱號,有人說我是聲音藝術家、有人說我是聲光藝術家、甚

學系助理教授。作品形式主要以聲光裝置、 聲音演出、音樂製作為主,透過特殊的燈光 與音效設計,具有濃厚的實驗色彩、也具備

20

至也有展覽說我是建築師。對於這些身分,我其實不是很在 意。我不會排斥這些名稱,也不會因為別人對我的定義限制

強烈且獨特的表演性質,2014 年更曾參與

我自己。」姚仲涵說,他的創作型態相當多元,如何突破自

鼓舞新北—新北市國際鼓藝節演出。

我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時光」(2015-2016),以日光燈的光亮顯示時間的流動數字,帶出「來不及顯示…」或是「期待下一個時間的到來…」的不確定性。

噪音做為一種樂器

只有在日光燈完全點亮前會出現,隱含了一種特 殊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讓人的身體進入一

如果要為姚仲涵的作品尋找一個代表性的象

種不一樣的狀態。」姚仲涵說,在平常生活中,如

徵,環狀型的日光燈或許可說是他的代表。「我

果有一些不確定的事情,都會影響人們生活的節

的創作過程,其實是線性的。」姚仲涵說,他的

奏、影響主觀的感受和情緒;一旦事情突然有了

創作過程充滿許多不同經驗的組合。在偶然的日

變化,或者突然出了一些意外,都會讓人無法處

常生活中,姚仲涵發現日光燈在開啟過程,會發

理眼前的事情,讓人分心、緊張、不得不去注意。

出一些頻率不定的「噪音」。這種日光燈的閃爍 和聲音,深深吸引他的目光,讓他開始以日光燈 做為創作的媒材。

「我認為這種身體的狀態非常特別,也因 此讓我對於不確定性有些著迷。」這種由不確定 性所引發的身體狀態,也正是他創作想帶給觀眾

在早期創作中,聲音與光所交織而成的獨特

的經驗。在相當早期的表演中,姚仲涵就設計了

風貌,成為他的獨特代表。若要為姚仲涵手中的

一 個 特 別 的 裝 置「LLSP」(Laser Lamp Sound

日光燈尋找一個最純粹的形式,他在日本展出的

Performance),以雷射光、感應器做為操控日光

「流竄座標」可說是特別的代表作。在「流竄座

燈的工具。在這個裝置中,姚仲涵多安裝了一個

標」中,姚仲涵製造一個黑暗空間,天花板上布

感應器,可讓雷射光被阻斷的位置,轉換成頻率

滿了日光燈,觀眾經過時會觸發感應器,讓日光

的參數,讓日光燈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用樂器

燈發出聲音。在這個作品中,不斷閃爍的日光燈

比喻,這個裝置就像是一架樂器,雷射光則像是

與清脆的聲音形成獨特的感官經驗,讓人彷彿走

鍵盤;姚仲涵的手在雷射光的不同位置上移動,

入特殊、扭曲的時空之中。

彷彿鋼琴家在不同的琴鍵上演奏一般。

除了點亮過程中的清脆聲響,姚仲涵進一步

「我的創作,個人情緒和情感似乎相當隱

思考日光燈的「噪音」如何進行變化。這種聲音

晦。我在乎的是作品跟身體的關係和感受性,而不

21


1 4 2 3 1.2013年姚仲涵與葉廷皓組成電子 音樂團體「HH」。(攝影 Etang Chen陳藝堂)2.「動次動次DzDz」 (2015)。3.「LLAP」(20152016)。4.強調空間性的聲光裝置作 品「光電獸#2-天花板」,入選2017 臺北美術獎。

確定的東西就是比較能引發這種感受的媒介。」姚

所以自己也做了一些調整,開始使用一些真正的

仲涵分享,「LLSP」就像是他專屬的日光燈樂器,

樂器。」有別於一般的電子音樂,以日光燈為樂

為姚仲涵的創作打下指標性的根基。

器,讓每一次的演出都增添了一些不確定性。 「日光燈的聲音畢竟是噪音,他會因為現場的空

聲音與音樂的結合與重組

部分。」姚仲涵分享,日光燈發出聲音的過程,

完成「LLSP」後,他開始進一步思考聲音

有些聲音是無法被電子訊號觸發的。這些聲音讓

與音樂的關係。「我開始去思考如何突破,開始

每次的表演都有所不同,也能在不同的空間中留

回想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舞

下獨一無二的聲響。

曲。」為了尋求突破,他找了藝術家葉廷皓一同 參與,兩人於是組成了音樂團體「HH」,以電 子音樂形式進行演出。本來的「LLSP」,也因為 電子音樂的加入,蛻變成「LLAP」(Laser Lamp Audio Performance)。

22

間、設備而有些不同,對我來說這也是表演的一

與音樂結合的過程,姚仲涵也開始面對「對 錯」的問題。從最初的「LLSP」,姚仲涵主 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去演出、以及什麼樣的演 出才是完整。但在當時的演出中,錯誤其實很難 被觀眾聽覺,真正知道有錯的人大概只有創作者

「在舞曲中,我一開始希望所有的聲音都來

本身。到了「HH」階段,聲音成為音樂,也因

自日光燈,但後來發現有些聲音就是無法取代,

此開始必須服從一定的規則。「噪音表演壞了沒


有人會發現,但音樂出錯大家都會發現。人們對

光燈所造成的干擾效果,姚仲涵希望透過這些元

於音樂的架構和語言有共同的認識,這種認識讓

素,讓觀眾可以有更不同的感受。

我的聲音可以有更多的連結,能夠透過這種架構 和認識帶入更多的情緒和情感。」姚仲涵說,音 樂讓本來的聲音可以連結到更多的情緒,也讓表 演的過程多了許多過去未見的元素。

「在我的創作經驗中,一直不變的,可能是 我總不斷想著,如何在有限的狀況下發展作品。 我的表演可能只使用兩顆日光燈,這是非常受限 的媒材,我必須不斷思考如何在這裡創造可發展

「我的聲音和音樂,某些部分其實和大家熟

的路線和方式。」為了在有限中發揮極限,姚仲

悉的樂器相當類似」姚仲涵說,不管是哪種型態

涵認為自己更像是一個「關係」製造者。「大部

的演出,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排練,熟悉器材和

分的情況,我都在發現某一種美學、材料、或狀

每一段聲音的感覺。有時候可能程式已經寫好,

態出現後,以一個翻譯者、連結者的身分,試圖

但因沒有排練、忘記操作的方式,現場的效果就

去製造一些關係。」姚仲涵認為,日光燈從燈具

會不如預期。「我事前會思考演出的段落和安

轉變為樂器,視覺與聽覺交織,加上空間中的變

排,儘量讓我和機器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姚

化,這些感官與感官的連結與體驗,都是他的作

仲涵表示,唯有維持這種手感,他才能在演出現

品想達到的主題與目標。

場有所變化,貼近每個空間的特質與氣氛。 「我覺得我的作品有一種『使壞』性格,講 除了演出當下的問題,創作的過程也是另一 挑戰。「和電子音樂合成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 的事情,是集中精神進行創作。」有別五線譜的 音樂架構,日光燈的聲音創作需要創作者投入 大量的精神與力氣。「音樂的布局是非常抽象 的,他不像畫畫一樣可以遵循一些步驟;尤其

直接點,或許帶有一些惡搞的成分。」姚仲涵 說,日光燈的聲音演出其實就是噪音的表演,如 果在街上播放,路人一定覺得這是一種破壞或惡 搞。但如果在正式的表演狀態中出現,就能透過 堆疊和鋪陳,達到另一種舒服的感官經驗,讓人 能更「打開」地去體會。

我所使用的聲音具高度不確定性,這讓我需要 高度的集中力才能記得聲音的配置。」姚仲涵分

「這種使壞的狀態,又可說是一種『叛逆』,

享,在網路工具相當普及的情況下,真正的挑

我希望能夠顛覆一些大家的習慣。挑戰習慣、挑

戰在於選擇與獨立的思考,並在自我的美學中

戰習以為常的東西,是我一直在玩的事情。我覺

取得平衡。

得每個人身上都一定有一些叛逆基因,只是每個 人的出口不太一樣;有人透過運動、畫畫、消

在有限中創造最大震撼 「LLAP」的完成沒有讓姚仲涵停下腳步, 2017 年他再度創作出「光電獸系列作品」,將雷

費、購物,藝術家的輸出方式,就是創造一些新 的作品。」姚仲涵說,他的藝術更像是一種對於 習慣的干擾,透過中斷或是一些經驗上的改變, 創造出不同的美學經驗。

射光、日光燈、電子音樂、以及現場演出做進一 步地推進。姚仲涵將新作品建置天花板上,觀眾 必須躺下才能欣賞。演出中他也加入一些煙霧元 素,透過光和煙改變空間的氛圍,如同閃爍的日

23


文字、攝影/汪正翔 圖片提供/均勻製作、莊志維

經過淡水海關碼頭的遊客,很難不被紅磚色的光環與 暗夜中熠熠發亮的雷射所吸引。 這是莊志維的光裝置,他期待看到的人能夠告訴自己: 今天好像有一點小小的不ㄧ樣, 因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個特別的東西。

藝術之外 有更大的海洋

拾光漂浮 莊志維的獨特島嶼

24 專題聚焦


但為何從畫畫、設計這些平面的媒材,一腳

藝術沒有區分

踏入裝置與多媒體?「其實在念書的時候,我有機 當代藝術往往給群眾一個印象,那是一個複

會接觸到互動裝置、錄像,我就發覺我太愛了。」

雜的專業,有著難以跨越的藩籬,莊志維想像的

莊志維高興地說他喜歡動手去摸物件,當他碰到

藝術卻沒有這樣的界線:「我覺得大家都在分建

一個材質,就可以想像他能夠做出一個東西。「有

築、藝術與設計,但對我來說沒有區分。以前在

時候我覺得我的大腦長在我的手指頭上。」就在

實踐讀書時,不同專業的人會互相交流,給我一

他逐漸走向科技藝術,進入北藝大科技所(後改

個很大的啟示─也許每個人各有自己的技術,

名: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莊志維又開始轉向了,

但是核心觀念是一樣的:那就是有一個想要告訴

他在北藝念了一半,忽然去交大念建築。「那是

觀眾的想法。」

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因為北藝跟交大完全是不同

這或許源自莊志維一開始就不是先知道藝 術,然後從事藝術。「我小時候喜歡畫畫,但 也沒有當成可以發展的事情。高中處在升學環境

的氛圍,一套需要直接且理性的處理方式,一套 需要感性且抽象的思維。」在往返兩所學校時, 莊志維就好像超人進入一個電話亭。

中,有一次,一位美術老師看我平常喜歡畫東畫 西,詢問我要不要加入美術社。」莊志維當時拒

每個人就是一座島嶼

絕了,因為那跟他想像中的美術不一樣,他不想 坐在教室裡面畫石膏像。第二天,這位老師鍥而

當時的莊志維不確定自己在藝術世界中的

不捨,又給了莊志維一個美展的簡章,結果莊志

位置,超人可以飛在天上,但是降落之後,卻

維─一個不具美術背景的人居然選上了。高三

要面臨地上的疆界。直到辦了第一個個展。「我

時,老師於是鼓勵他報考藝術科系。「但是我並

先是到日本駐村,看到東京的外海,那種漂浮的

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直到老師告訴我,我才

狀態,我發現那就像我一樣。層層疊疊,沒有一

知道那是設計。」

個確定的狀態,一切都是漂浮的。」莊志維說:

莊志維 1986 年生,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和交通大學建築所,創作曾多次獲台 新藝術獎提名,2013 高雄獎、2015 年臺北美術獎,於同年入選臺北數位藝術獎、2016 文化部 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特區,並受邀參加韓國平昌雙年展及 Mercedes-Benz AVANT/GARDE DIARIES 前衛藝術展。有著藝術與建築背景的莊志維,擅長運用光和空 間創造互動裝置,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至今於創作歷程中仍不斷追尋跨領域間 的揉合,呈現理性與感性並存的藝術美學。2014 年獲選至東京 Tokyo Wonder Site 創作駐 村。目前為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兼任講師。

25


部的世界,在藝術上,這就是作品展出和被人看 見的系統,許多從事藝術的人,不知不覺之中, 談論的都是美術館與藝廊。莊志維想要改變這個 現狀。「我認為藝術應該有更多向外發展的可 能性。」但是要走出既有的方法,就必須有另外 的發展道路。於是莊志維與朋友開始了培養皿計 畫。「因為我看到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很辛苦地 摸索藝術的道路,我自己當初也是這樣,所以我 想要有一個群體,大家把各自的資源丟出來,或 許可以在原來的方法之外,有不一樣的藝術升遷 管道。」就像住在島嶼上的人,有一天發現自己 可以航向未知的海洋。

公車站牌旁邊的光道

綠色雷射光束交織在倉庫建築外,讓天際形成一片光網。

於是觀眾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海關碼頭會 出現那樣的光環。一方面,莊志維不覺得藝術就 是與其他領域涇渭分明。「我做的其實是幫每個 人解決某個問題,或是試圖擾動既有狀態。像是 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也許是想要改變那地方的氛

「我感覺那就是我想做的。」在日本,莊志維也

圍,我就會思考,要用什麼方法去解決。」莊志

碰到一群生物藝術的創作者,他的形容有些好

維引入了都市規劃的思考,最後決定必須放在草

笑。「一開始覺得很害怕,不知道這些人在幹什

地上,形成一個夜晚的光道。「我希望大家在等

麼,像是搞幫派一樣。但是當我走進了他們的空

公車的時候,能夠注意到這裡,感覺好像有什麼

間,我發現這是我想做的東西。裡面充滿了電路

不一樣。說來也許沒有多了不起,但對我而言,

板、植物與細菌培養皿。對莊志維而言,打中他

藝術如果能改變人在生活之中的小小瞬間,我覺

的點並不是生物藝術,而是他們背後的邏輯,以

得就足夠了。」另一個理解「洋流」的角度,是

及由此擴散出來的藝術可能。「他們怎麼會這個

企圖走出室內展出空間。雖然臺灣這幾年來也有

加這個,那個腦袋運作的過程是我所想要瞭解的

環境藝術的創作,但或許受限於市場,創作者還

部分。」後來莊志維跟這些人成為好朋友,甚至

是以可以販售的物件為創作的主要方向。但是莊

成為了「群島 archipiélago」這個藝術團體,裡面

志維說:「作品的形式不應該只局限在物件,然

有不同媒材的人,一起討論藝術的可能。「我覺

後擺在博覽會賣。」

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島嶼。」

26

那為什麼會選用光做為媒材?莊志維對這

如果島嶼是漂浮的意象,大陸給予人的就是

個問題有些無奈,他抗議:「每個人都會問我這

一種固定的狀態,讓身在其中的人覺得這就是全

個問題,卻很少人問畫家為什麼要拿畫筆。光就


是我的畫筆,整個空間就是我的畫布。」另一方

有了回應。「有時觀眾的一句話,反而給了我一

面,「也許我的作品跟療癒有關係,而光可以達

些東西,讓我跨過那些卡在心裡很久的部分。所

到這個效果,因為光很生物本能,能夠直接帶給

以我很喜歡民眾給我回饋,就像跟人聊天時,

人一種力量。」問到會不會擔心民眾被眩惑或是

如果有一個人懂了,回了一句話,那會讓你很高

看不懂光裝置這種新媒材。莊志維說:「我在創

興。」用瑞蒙 • 卡佛(Raymond Carver)的話來

作中以一個三角形思考,在概念中分層,大眾理

說,這就是「一件很小、很美的事。」

解的也許是三角形的底部,然後上面也許有我更 想多談的資訊,每個人讀到的,或許都是不同的 層次,但總環繞著一個主題走。」

我想說話

/採訪後記 / 採訪的那一天,天氣難得放晴,雖然氣溫 還是偏低,不過視覺上感到溫暖。我知道莊志維

創作對於莊志維而言,最終只是說出一個

有些打結的一面,沒有辦法完全在採訪中傳達,

想法。「我想講話,但是文字綁住了很多,我只

譬如他說他常常坐在工作室的門口,望著眼前一

能透過創作、裝置來談。這時候的話語,像是一

片黑漆漆的樹林。但同時我知道這與他作品中的

個複雜的團塊,並不是直接講,而是用圍繞的方

光亮本來就是一體,我們心中都有大大小小的黑

式,重點在這片範圍是什麼,而非直接講哪個點

洞,而創作就像是指陳這些陰暗的所在,我們或

是什麼。」而最讓他開心的,是當這些「話語」

許會受到震驚,但是同時也被療癒。

淡水海關碼頭戶外場 域展出的《森林裡的 洋流》作品,兩個圓 形裝置藝術點綴出紅 磚色光暈。

27


臺灣光雕藝術投影的綻放 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

文字/林怡慧 圖片提供/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

用熱情與拚勁, 將影像投射在任何可能的介面, 對這群年方 30 的年輕人來說, 未來的可能性,才正要綻放。

28 專題聚焦


2016白晝之夜,「北門回到未來」光雕影像,塑造迷離的未來場景。

2016 年「白晝之夜」,北門光雕秀由煙花宇

有了這樣的共識,三人決定共組團隊。原

宙擔綱演出,這或許是他們在數位藝術領域上初

以為聽起來燦爛恢宏的「煙花宇宙」,其實是深

試啼聲,但對熟悉 VJ(Visual Jockey)領域的人

思熟慮而來?他們不好意思地笑說,這名字其實

來說,煙花宇宙這名字並不陌生。一群青春正盛

是玩遊戲而來的。「當時網路流行一種遊戲,隨

的年輕人,用他們的熱情與拚勁,在數位音像領

機把顏色加上食物,就組合成團體名字。」根據

域中反思前進,慢慢磨出光亮。

這個原理,三個人在餐巾紙上各寫出自己喜歡的 兩個名詞,然後一起討論,挑出兩個組合起來,

Endospace 腦內的迷幻宇宙

「煙花宇宙」就這樣出現了。 「 比 起 中 文, 其 實 我 們 更 喜 歡 英 文 名 字

煙花宇宙的由來,來自三位大學時期相識

『Endospace』。」他們收起玩笑神情說,這是取

但不熟識的年輕人。設計學系畢業後的某次餐會

Endorphin(腦內啡)的字首 Endo(內),再結合

上,三人發現系上只有他們在劇場從事場景服務

Space(宇宙)組出來的字,希望腦內的迷幻宇宙

工作,運用投影效果取代傳統手繪舞臺背板。一

可以被呈現、被看見。「Endospace 是當年在討論

種相知相惜的心情,讓他們愈聊愈起勁,想著是

名字的時候,我們三人最快擁有的共識。」於是

不是能做一些事,不只是場景服務而已。

2012 年,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正式成立。

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 由透過視覺影像詮釋聲響及音樂的七年級生所組成,煙花宇宙從地下派對發跡,主要從事 創 作 類 視 訊 演 出(VJing)、 藝 文 展 演 場 所 空 間 投 影(Mapping)、 新 媒 體 影 像 設 計(Video Production),運用先進軟體技術,將影像投射在任何可能的介面。擅長利用光與色彩,營造宛 如「眼睛的音樂」,探索視覺與空間交會之美,並參與 2016、2017 白晝之夜光雕演出。

29


對細節的堅持 磨練出有質感的作品

第一次合夥創業,這群年輕人已懂分工合作 的重要性。團隊中有人專注視訊演出、影像設計

有了組隊的想法,但在工作室正式成立前, 煙花宇宙其實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那時 期他們大量研讀,上網搜尋國內外在音像方面的 範例,瞭解別人的做法,看技術網站學技巧,每 個人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都研究了一遍,進而分析 影像與音樂如何進行結合。在此同時,煙花宇宙 也在地下派對擔任 VJ,配合現場音樂、燈光播 放視訊影像,營造不同視覺空間效果。當時市場 上 VJ 需求起飛,一場派對上,一個晚上若有 5 位

的創作,也有人跳出來擔任專案管理,站在第一 線與客戶溝通需求,篩檢需求,避免快速進入創 作過程所造成的需求誤差。問他們為什麼不從藝 術領域著墨,年輕人直言,「為了錢啊!」工作室 要營運下去,需要經費支持,而能夠經驗與金錢 一次獲得的,只有商業案。「其實我們心裡很清 楚,也只有商業案有這樣的預算,能給我們充足 的硬體機會,很踏實的學習與運用硬體設備。」

DJ 各演出 50 分鐘,一位 VJ 就要單獨演出將近 5

但他們也發現,到一個階段,作品開始有了

小時,並且配合每位 DJ 的曲風進行變化。工作

固定套路。「我們一開始提出的東西,就已經在

量很大,但也快速磨練出能夠因應各種臨場機動

業主的想法裡,而且為了現實考量,我們很難打

需求的能力,運用先進軟硬體技術,將影像投射

破這種想法。」像是制約般自限在現實條件裡,

在任何可能的介面上。

對創作者來說,無疑是種危機。於是他們不再以

由於電腦科技發達,影像動畫剪接技術進步 很快,也因此擔任 VJ 的門檻大大降低,在這個

商業案為接案主力,嘗試有所改變之際,煙花宇 宙也迎來一次文化藝術領域上的表現機會。

位置上,沒有進步就可能退步。「在舞臺現場, 也有 VJ 的做法是設定好影像動畫效果,一個鍵

白晝之夜 點亮煙花宇宙的天空

表現到底,但從劇場出身的我們,對每段樂音

30

間轉場 REMIX 的細節很堅持。」歷經劇場圈磨

在好友轉介下,煙花宇宙有機會跟著知名

練、地下派對發跡的煙花宇宙,相信只有在細微

劇場影像大師王奕盛學習投影技術,更在王奕盛

處下功夫,才能呈現真正有質感的作品。

推薦與指導監製下,擔綱演出 2016 年「白晝之


1

2

3

1.2017白晝之夜,「際」光 雕作品點亮臺大總圖白晝之 夜。2.3.2017白晝之夜,投 放Dan Woodger創作的光雕 投影開幕秀。

夜」北門光雕,透過新媒體技術將光與色彩投影

放煙火的同時,工作室每個人也都換得累到送急

在百年歷史的北門上,讓臺北舊城門展現新魅

診的經驗。身體的疲累讓他們忍不住思考,如何

力,那一夜的煙花宇宙讓人印象深刻。

保留創作的熱情,又可以留住健康,是不是有另

隔年,煙花宇宙再度受到邀請,與英國知名

外一種方式可以讓身心共好。

插畫師 Dan Woodger 合作,以插畫碰撞光雕的形

在思考這件事的同時,煙花宇宙也換了新的

式,創造漫畫與寫實結合的奇特風格,在臺灣大

工作室 LOGO。「我們想換成一個看到時會覺得

學總圖書館點亮白晝之夜。此次舞臺上,除有機

『啊∼那就是煙花宇宙』,而不是我們想成為的樣

會跨國、跨域共同創作,煙花宇宙也與集界科技

子。」以前的 LOGO 很像大家想像中的煙花宇宙,

合作,呈現互動式光雕作品,並且有機會發揮主

扇型的圖樣中噴放出彷彿煙火的色彩線條,現在

導性,在臺大總圖發表自己的光雕之作。一連三

的 LOGO 是有力道的書法字,具流線感又一氣呵

部作品,每部都讓煙花宇宙在光雕投影技術向前

成,當然,還有象徵他們數位藝術強項的紅色小

更進一步。

點。對剛過而立之年的年輕人來說,這時間,或

「這兩年我們收益良多,尤其是第一年白晝

許正是個停下腳步,好好整理下一步的機會。

之夜,合作的前輩 DJ POINT 在創作態度上給我們

在視聽藝術發展領域上,煙花宇宙做為非典

的當頭棒喝,足以受用一輩子。」收起年輕人可

型的創作者,歷經設計系、劇場圈、地下派對、

能的自滿自傲,不管案子是大是小,不管任務是

商業案、藝術節,遊走在設計與藝術之間的過

難是易,都以戰戰兢兢的心態去面對,去完成,

程,經濟上尚能自立;因為還年輕,所以還有停

而這,也會是煙花宇宙繼續堅持下去的態度。

頓消化後再出發的時間與空間,還能規劃著在商 業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點,並發展做為創作風格

緩下腳步 養氣再出發

的夢想,走在新媒體藝術發展的路上,我想,煙 花宇宙是幸運的。

在各個專案上拚命,連續五天不闔眼,對煙 花宇宙來說並不稀奇,用力在每個專案項目上噴

31


從「白傘計畫」到 「稻浪隨風」 當蔡宏賢以科技藝術 走入社會 文字/蔡淞雨 圖片提供/超維度互動

在臺灣這塊科技沃土上, 蔡宏賢和團隊以創作、教育、成立平臺、策展等多元方式, 將科技與藝術連結,拉近藝術家、科技人、民眾三方與 新媒體藝術溝通合作對話,多年下來, 耕耘之土逐漸有了新轉變。

32 專題聚焦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畢業,蔡宏

三天研習透過跨組交流激盪新火花,最後

賢畢業後無論就業、創團、成立平臺和工作坊,

一日分享研習成果,內容極為紮實。在舉辦四屆

一路走來,都與運用、實驗新科技表現藝術的新

後,蔡宏賢深感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通曉所有數位

媒體藝術有關,是很早即投入臺灣新媒體藝術領

技術,需與他人交流或借助團隊合作,結合其他

域的藝術工作者之一。

領域專才才能激盪出新東西,因而便延伸出後來 成立超維度互動 Dimension Plus(以下使用英文

科技藝術 浩瀚迷人

名稱 Dimension Plus)的想法。 面對臺灣一直以發展科技為重點,蔡宏賢於

一般人對科技藝術也許有著既期待,又怕看

2009 年創立 Dimension Plus 時,科技與藝術間的

不懂的心結,它不若古典印象派、普普藝術那麼

合作模式尚未建立,對彼此領域的瞭解仍有許多

容易被大眾解讀。蔡宏賢說,科技藝術發展其實

認知落差,當時科技人才跑去做藝術不僅讓人感

已經多年,照相機也是科技技術產品,多年後讓

到奇怪,藝術家和科技人使用的語彙不同,工作

攝影逐漸成為一門藝術,而錄像技術發明後,電

目標也不同,同時加深溝通的不易。

影成為普羅大眾熟知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隨 著新科技網路、手機、VR、AR 等更多科技的誕 生,如同照相錄像般,逐漸演變成新的創作媒材。 新科技、新穎事物的出現,初期難免引起

有科學頭腦與藝術薰陶的通才,猶如鳳毛 麟角,為解決難題,蔡宏賢和團隊開始擔起藝術 家與科技人調和與媒合的角色,一方面做為跨界 平臺,吸引兩方面人才,一方面則尋找自己的道

人們恐懼、驚喜或排斥,如同剛開始有電影的時 代,在國外即發生觀者被黑白默片裡的火車,嚇 到衝出戲院的新聞。正因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學 藝術史出身的蔡宏賢,從歷史學角度探索藝術, 深感科技藝術浩大迷人的涵蓋面向,從而全心投 入科技新媒體藝術領域。

playaround 跨界交流推廣搖籃 從事多方面科技藝術工作的蔡宏賢,最重要 的工作項目之一,為策劃 playaround 電子藝術與 數位環境工作坊。2008 年蔡宏賢策劃此非營利 性質的新媒體創作推廣組織時,旨在致力國際交 流,以自由開放和分享精神,鼓勵跨界數位藝術 創作教育和推廣,總計舉辦四屆工作坊,每屆研 習為期約一週。總計有上百位創作者參與分組上 課實作,課程中有做小型電路板,有組寫基本軟 體開發、聲音採集播放等,研習內容很混搭。

蔡宏賢 現職藝術團體超維度互動 Dimension Plus 創意總監,playaround 電子藝術與數位環境工作坊策畫人。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講 師、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專案經理、微型樂園創意總監、數位藝 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計畫主持人、TAxT 桃園科技藝術節策 展人、臺北白晝之夜新媒體策展團隊、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 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主持人。教導並協助學生與科技設計者、藝 術工作者撰寫程式與共同創作 , 帶領 Dimension Plus 團隊將新媒 體藝術 推廣至各領域 , 致力於新媒體藝術研究、推廣與創作。

33


1

2 3

1.2017白晝之夜作品 「Cycling Wheel-The Orchestra」。2.即時塗 鴉的投影科技藝術, 吸引許多小朋友跟著 追逐影像。3.以摺紙為 素材的《脊系列》。

34

路,媒合各領域專業者,共同做些發想與創意,

表達自由意志的社運行動。人們可以撐起傘,把

應用新媒體結合空間互動創作。蔡宏賢帶領的團

訴求的影像和文字打在傘面上─想像成千上萬

隊,即擅長混搭新舊媒材創作,如將中國人熟悉

人在深夜撐起發光訴求圖文的白傘,訴求會變得

的摺紙,折成《脊系列》生物雛形,丟進石膏中

更有力量,蔡宏賢打趣地說:「社運時被丟煙霧

變成偽考古主題,令人耳目一新。

彈、丟雞蛋時,還可以當防護傘,蠻多功能的!」

「白傘計畫」 為世界人權安靜發聲

「稻浪隨風」 數據 + 稻草紙的結合

以蔡宏賢和團隊創作的「白傘計畫」為例,

臺灣發展數位藝術多年,早在 20 多年前即

其創作概念認為「藝術不是只會發生在美術館的

有藝術家利用科技為媒材,做為創作發表。人們

『黑盒子』,而是會走到街頭,跟人們產生關

起初將新科技做為載體,如大數據資料,原只是

係」,當社運蓬勃啟動時,藝術能介入到什麼程

客觀的載體,現在則是數據本身就能訴說事情,

度?透過藝術形式,是否更能彰顯社運的價值與

反映「是誰造成的資料,意義是什麼?」蔡宏賢

核心?原先構想讓參與社運者在社運中撐起傘,

2016 年應光華新聞中心邀請,參加香港臺灣月

將訴求內容化為圖形投射傘面,但在進行創作測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展覽,帶領團隊參展創作

試時發現,運用大型投射機因撐起的傘面角度不

的「稻浪隨風」裝置作品,以臺東的風吹向香港

同,影響圖文呈現效果,而後修改測試,讓可攜

的概念呈現,結合科技數據、人文與社會關懷,

帶的迷你投影機設備加在傘上,成為可 DIY 的行

讓香港市民能感受及理解臺灣對於土地的認識以

動科技藝術。

及各種社會與自主運動。

「白傘計畫」工作坊另有製作投影機的課

「稻浪隨風」構想起於「如何把臺灣的好帶

程,在賽璐璐片上即可修改圖文,繪圖或畫動畫

到香港去?」他們從網路抓取中央氣象局臺東、

都可投射在傘面上,「民眾們在街上手持著白傘

成功等地風向與風速數據,將數據透過網路傳輸

安靜地來回走動, 傘面上投射出的影像來自於歷

到香港銅鑼灣與尖沙嘴,並在展場裝置以馬達推

史上曾經受到暴力的受害者影像。」以科技藝術

動、用南投手工稻草紙做成的人工稻浪,根據數


「稻浪隨風」以風 速、風向數據結合 手工稻草紙,以臺 東的風吹向香港概 念,獲2017金點 設計獎。

據顯示,現場會隨之轉變稻草方向,把數據資訊

裝置藝術轉變形式以燈和聲音表現,為現場帶來

轉換成人們可以直觀理解的視覺,來自臺東太平

驚豔的聲光演出,也成為絕美的精神象徵。

洋的風便藉由網路數據,吹拂至香港展場,產生 了與臺灣土地的連結。

活動策展 敞開科技藝術大門

臺灣科技藝術 潛能無限 去 年 蔡 宏 賢 受 邀 擔 任 首 屆 TAxT 桃 園 科 技 藝術節策展人,以「初未來」為主題,將過去的

參與臺北兩屆「白晝之夜」策劃工作的蔡宏

「初」和遙遠的「未來」時間軸概念,壓縮在藝術

賢和 Dimension Plus 團隊,2016 年舉辦第一屆時,

節的小空間裡,呈現濃縮數位藝術的發展歷程。

就為活動定調兩件宗旨。其一,它是從法國起源

面對數位藝術可以表現任何訴求,他們採取較軟

的文化活動,在臺灣要用自己在地方式呈現;其

性的議題,讓大小朋友都能走進互動欣賞,如創

二,藝術活動是在街頭發生,一定要能與民眾互

作即時塗鴉的投影科技藝術,能在各式物件上投

動,讓參與的人感到很開心,民眾跨進來第一步

影文字動畫,影像跟著跑動,在戶外活動中推著

之後才會有第二步。因此 2016 年(首屆)於臺北

投影車,即會看見許多小朋友追逐影像,場面溫

北門周邊舉辦、2017 年移師城南公館區域,交錯

馨可愛,也藉此拉近科技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感。

混融新媒體藝術、傳統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疆界, 剛開始連住在附近的民眾也不清楚是在做什麼, 後來累計數十萬參觀人次,可說成果卓著。

對於臺灣數位藝術的未來?蔡宏賢認為,臺 灣科技業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有許多發展數位 藝術的機會,科技與藝術的溝通鏈結,還是目前

「白晝之夜」亮點裝置之一,為 Dimension

最重要課題。現在的孩子們都是數位原民,思考

Plus 團隊合夥人林欣傑,在 2017 年活動展出以一

與反映出的東西與數位連動一起,可以預期未來

個聲音、一個燈帶、一個光束,共三個輪軸組成

科技藝術將更蓬勃發展。蔡宏賢表示,互動參與

的「Cycling Wheel - The Orchestra」作品。此裝

仍是今後團隊工作與創作重要的核心精神,期望

置為向「當代藝術之父」杜象致敬,將椅子上加

讓更多人走進來與新媒體藝術互動,串聯生活,

裝輪子呼應杜象作品《腳踏車輪》,當晚作品從

啟動無限想像的未來世界。

35


以藝術返見 現代生命風景 當世界與陳帟睿為舞

文字/廖玉琦 攝影/廖玉琦、陳帟睿

陳帟睿將街舞融合 LED、投影、雷射、機器人等科技元素, 在夜店嶄露頭角,受邀至多國表演。 專注藝術創作後雖然遭遇許多挫折, 但他說:「我想走這條路,我的人生會比較真實。」

36 專題聚焦


「黑色流明」發跡於東區夜店,以街舞結合科技要素,演出風格鮮明。

騷動靈魂的電子樂、瘋狂掀頂的尖叫聲、驚炫前衛的光 影科技、黑暗間明滅的幻惑舞影……這是陳帟睿創立的「黑 色流明」藝術團隊,夜店派對與各大舞臺表演的日常光景。 近年投身藝術創作,他依舊在作品中玩轉光影,自由結合樂 曲、戲劇、舞蹈、裝置與互動科技,創造個人魅力十足、絢 麗視聽的數位藝術。

夜店發跡 與光結緣 舉手投足、眼波流轉皆飽含律動感的陳帟睿,彷彿是個 天生的舞者,其實他到高中才偶然對街舞產生興趣,組團苦 練之下,憑藉對音樂、戲劇及舞蹈的天賦,成為街舞比賽常 勝軍。其後在澳洲打工旅行還曾教授街舞,並在 2007 年組 成三人團體 Luxy Boyz,於知名夜店 Luxy 常駐演出。 在夜店觀摩國內外五光十色的精采演出之際,他發想 結合 LED 與舞蹈服裝,開創聞名遐邇的「LED-MAN」。迷 幻酷炫的前衛舞蹈廣受兩岸綜藝節目、典禮、舞臺表演、甚 至日本 TBS 等演出邀約。他回憶:「Luxy Boyz 是一個起始 點,告訴我可以走表演這條路。夜店更是個神奇的地方,啟 發我的創作。」

陳帟睿 1982 年生於臺北,2010 年創立夜店男子表 演團體「Luxy Boyz」,2013 年創立「黑色 流明」聲光藝術表演團隊。打破藝術與商 業框限,結合光、舞蹈與故事創作,以聲 光舞技為表層,自我剖析為內裡,創造一 齣齣令人省思的現代生命風景,帶給每個 人接觸藝術的美與感動。

37


1

2 3

1.「Everyone is a pixel.」靈感來 自一人樂隊,Pixelman與陳帟睿 同行各地表演。2.單人街頭表演 「Pixelman」中,陳帟睿穿著裝 滿LED燈的特製服與民眾互動。 3.2015參與Burning Man,在沙 漠中感受到藝術的開放包容。

為了讓演出更醒目,他化身三米高的白色機 器人 D-VA,踏上特殊耐重的高蹺,身負鎧甲與 20 公斤重的氣瓶。夥伴本來擔心他沒踩過高蹺 會摔下來,還好他有天分,學了 20 分鐘就行動 自如,甚至吊鋼絲或在滿地玻璃瓶等險峻環境中

38

舞臺整體視覺,加上自學影像設計,種種生命累 積,都讓他的創作面向更寬廣。 2013 年陳帟睿創立「黑色流明」藝術表演 團體,延伸創作至裝置、劇場表演。即使身處娛 樂性質強烈的商業場域,依舊試圖導入更多藝術

自在舞動。在萬人派對中揮舞名家打造的光劍、

性,不時在表演中探討反核、環保等社會議題或

CO2 槍時,觀眾開心驚奇的尖叫,也彷彿一圓童

生命探索。也曾受邀各藝術季表演,並獲選 TED

年對機器人的嚮往。

新世紀領航者,發表結合藝術與商業的願景。

至此,他打開了一扇接觸科技藝術的窗,認

但他卻自覺碰到瓶頸,覺得作品高度只能止

識研究穿戴式裝置、程式等專業夥伴,也學習使

步於此。當時剛好接觸到 Pina Bausch 等現代舞

用光的美感。之前身為一個舞者,只要練舞步、

作品,其中蘊含的生命力令他驚豔不已,遂開始

感染全場就好,可是為了維修道具服裝,他開始

轉變創作方向,渴望走入藝術領域,完成更雋永

涉獵結構、材質、程式控制,也為表演效果注意

的作品。


生命記憶的省思與轉化創造

品做得還不夠好,從概念轉換創作還需要學習累 積。」他坦然地剖析。

「街舞以身體律動展現音樂節奏,現代舞在 舞動中情緒蔓延。」他認為街舞可依個人風格改 變,是它自由之處,國外更不拘形式,常見街舞 融合現代舞。他坦言:「以前我以為我不可能欣 賞現代舞,可是它卻給我極大震撼。我想,好的 舞者走到最後,影響觀眾的不是外面的東西,而 是內在,我的創作也要如此。」

近兩年他割捨一切,離開 Luxy Boyz 當起背 包客,與一臺機車結為夥伴,隨性漂泊印度、印 尼、尼泊爾、歐洲各地。他回憶:「旅行中每個 轉彎都很隨意。遇到不一樣的人,跟你講不同的 故事。」旅途中感受別人與自己的各種情緒,體 驗人生酸甜苦辣。他發現臺灣人太講求安定,會 在創作與溫飽之間猶疑讓步。旅行中看到許多創

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是 2015 年到美國參 加 Burning Man,他在荒蕪一片沙漠中看到城市

作者不顧後果地全然專注,彷彿生命都奉獻給創 作,其中展現的精神力、衝擊性很強。

難得一見的大型藝術,領略藝術家們開放包容充 滿愛的感動。心打開了,才發現自己一直是封 閉、隔絕的。 於是他認真生活,讓創作自然從根基出發。

當 Pixelman 與世界為舞 另一段旅程,他與作品《Pixelman》同行。

之前創作靠想像與直覺,至此之後,他更懂得思

靈感來自一人樂隊,他穿上以 3D 掃描、打造的

考自身,由心中而出。「以前學到的是形式,進

繁 瑣 服 裝, 全 身 掛 滿 2000 多 顆 LED 燈, 由 板

入藝術創作才發現需要探索內在,看懂事物的本 質。」仔細體驗每個當下,讓創作從深處發芽、 長成大樹。

橋車站到全臺各藝文廣場;從倫敦到美國、亞 維 儂、 巴 黎 街 頭 表 演。 如 他 所 說:「Everyone is a pixel.」觀眾可以透過操控互動裝置,喚醒 Pixelman 並參與表演。維妙維肖的機械舞與聲

談 及 近 年 所 作 的《X-Xrooms》,2014 年 在

光燈影,帶給觀眾許多歡笑與驚奇。「這個表

臺南小劇場首演,2016 年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擴大

演不分國際,把大家帶離現實。」他笑說:「與

演出,是他第一次進入劇場,以現代舞編舞的寶

Pixelman 在街上玩,常有觀眾懷疑這是真的機

貴經歷。他與藝文人寧森一起創作,他說:「我

器人嗎?外國人害怕的比較少,有次還有個外

學會不問自己 What ?而問自己 Why ?」

國小朋友太喜歡了牽著我不放,差點沒辦法開

此劇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呈現:「父母師

始表演。」

長的期望與壓力,將人們捏塑成同樣的人,更為

可 是 Pixelman 也 讓 他 感 受 到 科 技 的 局 限,

了認同戴起面具……」就像他在夜店表演時,父

「穿那套衣服就像駕駛一臺航空母艦!」雖然

母即相當反對,直到他有所成就才化解。但他想

裝置改進許多,可以靈活舞動,但無線接收還

用母親的角度探討社會的規範框限,以及孩子與

是有轉換的時間差,無法即時反應音樂。他只

期望不符的痛苦時,卻碰到挫折。「這深刻的體

能繼續關注全球相關科技發展,依目前所能去

悟,可能是我生命篇章未來要探索的目錄。這作

發展內容。

39


1

2 3

1.《夢・孵夢》結合了京劇、燈光、編織、木作等元素,在現實當中創造夢境。 2.3.《夢・孵夢》藝術裝置,以五角形木造建築以螺旋包覆,讓內部光線產生扭曲和行進的視覺錯感。

除了表演之外,2017 年 11 月他也受邀在深 圳 Maker Faire 創 作《 夢・ 孵 夢 》 裝 置 藝 術。 他 與藝術家夥伴在規則的五角形外覆著手編細網, 交融跨越時空的京劇念白、鼓點與現代電音,設 計流動的光點或扭曲或旋轉,讓身在其中的觀者 如真似幻。他解釋:「夢中感官都跟現實相同, 如果我們確認醒著,卻像作夢,那何者為真?何 者為假?就像莊生夢蝶一樣啊。」來觀看的小朋 友說:「我要掉進去啦!」甚至大喊:「陰陽兩 界。」都達到他想讓大家抽離現實,依憑感官進 入內心世界的效果。

的內心,是我欲達成的目標,我想找出何謂感動 的本質。」他認真地說。 回想創作的種種挫折,他之所以堅持至今, 也是想看看真實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商業與藝 術的不同在於要說服自己接受廠商或觀眾的要 求。」他從商業圈子走來,自然比較能抓到平 衡點。「但是我也很想瞭解我的靈魂要的是什 麼……既然還不想放棄的話,就創作吧!」 未來他希望能在不同平臺上,實現不同的創 作想法,「如果讓民眾一揮手就能指揮整片 LED 的明滅,不是很有趣嗎?」想像那場面的驚奇趣

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從商業娛樂圈走來,陳帟睿深諳如何傳達最 能吸睛、感染大眾,他可以善用表演經驗,憑藉 率真與創意,打破商業與藝術的壁壘。「能吸引 大眾目光的東西,不代表它是不美的!感染觀者

40

味,他像孩子般笑了。藝術與商業、科班與街頭 是否真有界線?藝術創作有否門檻?或許在陳帟 睿一次次源於生活、發自內心的作品中,我們可 以找到端倪。


光影虛實中的不斷探問 周東彥從生活蔓延而出的 影像之夢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狠主流

做為新銳數位表演藝術創作者, 周東彥的作品橫跨劇場、展演、影像設計、紀錄片到 MV 等領域, 他認為跨領域藝術仍有待定義探索, 一如他仍持續在生活中傾聽內省,思考創作。

專題聚焦

41


黑幕前星星點點亮起的手機螢火蟲、磅礡如巨石滾落的文 字、雲靄般蒙現愁緒色調的現代人孤寂紀錄、夢境流動的車廂與 其上舞動的身影……周東彥常在黑盒子般的劇場創造目眩神馳的 數位影音設計,也擅長在方形鏡框中以攝影機扣問人生。看似跨 越劇場、表演、視覺、數位藝術等領域,他說其實只是使用各種 工具,試圖把腦中畫面呈現出來而已。

數位時代 人的情感與溝通 周東彥自小即對影像有興趣,北藝大期間因黃建業、袁廣鳴 等老師的電影史及錄像藝術課,接觸 Bill Viola、Gary Hill 等人 作品。當時也看到 Dumb Type,包括現在著名的高谷史郎、池田 亮司等成員,很觸動他。到英國念的研究所也相當跨領域,無形 中有許多影響激盪。他從大學拍實驗影片便開始運用數位工具, 周東彥

後來《空的記憶》更加入環景、mapping 等技術,也開始被賦予

狠主流多媒體公司負責人,國立臺北藝術

數位藝術等標籤。他笑道:「老實說,我最想呈現的是『我的生

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導演,英國中央

活』,或說『現代人的生活』,那些不能言說的部分很有趣。」

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 士。作品曾多次入圍金馬獎、臺北電影獎 及參與國際影展。2013 年以劇場作品《空 的記憶》獲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

說:「導演是觀眾的第一隻眼睛,設想有人有相同的感受而探索

新媒體」大獎,及《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推進。」抽象如詩的《空的記憶》其實是他的生活感觸,《我和

(2014-2015)等作品。最新團隊創作《光 年紀事》為臺北丹麥跨國共製作品,將於 今年 8 月於臺北藝術節首演。

42

做為導演、創作者,第一個要打動、說服的永遠是自己,他

我的午茶時光》則源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深刻感受。即將演出的 《光年紀事》,跟丹麥藝術團隊跨國合作兩年,依舊從兩地生活


1

2

3

1.《臺北•哥本哈根》演員在舞 臺上與光共舞,詮釋全新的小美 人魚童話故事。2.《空的記憶》 於2013年獲世界劇場設計展「最 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3.今年 八月即將演出的《光年紀事》, 運用3D、人體感測、浮空投影 等科技講述故事。

出發。他說:「雖然用許多形式如浮空投影、人

覺得相對於大眾認知的戲劇較為強調高潮起伏,

體感測、3D……回到核心其實還是想呈現『現代

我的表現方式比較沒有這一塊。」沉吟半晌,他

人生活』中的情境與問題。」

說:「我想我有興趣的不在這裡。我比較想跟觀

他到各地巡迴、駐地發展,雖有龐大的創作

眾溝通的是其中的意義,不是情節精采、出乎意 料的劇情,而是呈現感受跟觀眾的情感對話。」

壓力,也從中體會人到異地對生活、速度等不同 感受。最近他跟荷蘭合作《可交換城市計畫》,

大家注意到的周東彥也許來自國際大獎或作

檢視臺灣城市樣貌甚至雜亂都覺得很奇妙,現仍

品,但其中也有許多挫折,「剛畢業參與影像領

在思考如何全知全景描繪出來。

域,被質疑學歷背景來自劇場,現在大家才漸漸 對領域觀念開放些。」像《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他的創作也有許多無心插柳,如公視邀拍紀 錄片,他提出《剩女,真的》拍攝身邊熟女的構

從戲劇角度分析好像沒有角色或劇情,可是從數 位藝術、影像觀點就有許多可以討論。

想,同時發現同志交友軟體,自行拍了四年集結 為《你找什麼》。因手機 APP 的關聯又有《我和

其實臺灣劇場的工作環境相當緊湊,通常

我的午茶時光》的想法,加上林懷民老師找他合

密集創作、排練、就定位,有時候進劇場只有一

作《關於島嶼》,幾個作品湊巧在 2017 年匯聚。

週時間。「大家都用超人的方式工作!」他說,

他只能攤手說:「創作這件事情蠻難預期的,所

「我在某些地方個性很急,但是在創作這件事情

以……就認真生活吧!」

上,我會希望能夠放慢。」 所以《空的記憶》發展了兩年,期間有幾

不斷成長的作品

次階段性呈現。好處是他的作品表演者少、元素 多,可有各種成長機會。做為一個年輕創作者,

做為戲劇系畢業的學生,他以所學檢討自己

他自認許多地方表現還很生嫩,幸好臺灣近年慢

的文本,如沒有臺詞,或僅從一個想法發展。「我

慢瞭解、接受「創作中呈現」。他說:「表演藝

43


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時候。」常因應場地、對象

點與工作方式,互相理解。「這世界的速度、長

而更動形式內容。《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在韓國

度、重力、力道……放諸文學、舞蹈、物理科學

受邀演出,與一男一女兩位舞者合作,就稍微戲

其實是有共通性的。不管科技如何發達,還是那

劇化些。「因為我不太有文本,主軸架構不被文

個老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

本綁住,比較容易改動。」

但他也常為難,「科技一天到晚讓我覺得

不過,今年他的《光年紀事》在故事表現上

有局限啊!」如《光年紀事》用兩臺極高流明投

較多,丹麥被稱為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他想呼應

影機拼接 3D 投影,硬體條件很好,在臺灣卻因

丹麥的快樂與安徒生,便對團隊拋出:「我們來

空間或預算因素,畫面的中間才有最好的 3D 效

做『快樂』吧,一起說故事!」包括演員魏雋展

果,角色走位因此受影響。他笑說還在學習「有

和丹麥的 Kasper,大家不約而同描繪出灰色的少

限制才有自由」。或許學戲劇、創作就是要不斷

年記憶,快樂似乎總連帶著悲傷。「這些年我發

地變,設法不被框限吧!

現快樂倏忽即逝,悲傷的事卻不斷複習。」面對 快樂如此無形,他說:「我可能會繞很大一圈, 因為快樂真的很難描述,但又很簡單。」

那麼,會覺得科技讓他繞路嗎?他說:「我 其實不怕繞遠路,甚至刻意走遠路,看能不能走 到不同的地方。不是要曲高和寡,而是想從中為 它賦予意義。」這世界很多符號早已被冠上固定

光年紀事 科技寫意 身為一個文科生要跟科技打交道,他認為 許多事情其實都有共通性,如數學之美或藝術

44

思維,他便在尋找那些稍微可以不一樣的地方, 探索沒有辦法被定義的狀態。倒不是尋找獨一無 二、創新或世界最新的潮流。

中理性層面。「我自學剪接軟體,就對其中的程

為雲門設計《關於島嶼》舞臺時,林懷民與

式很有興趣。我覺得學戲劇也在學理解世界、理

周東彥捨棄酷炫效果,有時簡直像紙剪出字那樣

解人的方法。」這也讓他與夥伴可以找到溝通的

的簡樸,他回想:「花了兩年領悟老師要的就是

語言,比如他跟編舞家周書毅合作,就會分享觀

──不管時光流逝都不會感覺出新舊時代感的雋


1

2

3

1.《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在每個 城市演出,與觀眾度過不同的 午茶時光。2.《我和我的午茶時 光》最初在臺北書店演出20分鐘 的小品,是周東彥使用智慧型手 機的生活感想。3.周東彥透過訪 談與個人觀察,述說現代人的困 惑、情感與狀態。

永作品。」他口中的林懷民,70 歲活得比 30 幾歲

他第一次感受到的共鳴,是研究所畢業展出

的他還入世,永遠都在問他看了什麼沒,吸收新

的作品,剛好看到有人在網路寫了感言:「居然

知的速度也是他望塵莫及。「我還沒辦法像老師

有人跟我想的一樣!」他微笑說:「當時覺得很

平衡得那麼好,但至少在老師身旁有許多學習。」

有意思。作品到了很多地方,有時候我還是會從

一路走來碰到不同的老師,如大學老師林如 萍都有不同的身教,帶給他學習與成長。「遇到

中感應到這個時刻,讓我很感動,覺得有動力可 以走下去。」

這麼多厲害的前輩,讓我覺得自己可以更好。朱

30 歲前創立「狠主流」藝文團隊至今,他仍

宗慶老師說他『每天都與挫折為伍』,我就深深

在思考「主流是什麼?」主流有很多詮釋、各種可

覺得被鼓舞,愈有能力愈有責任。」

能。「我很幸運遇到一些對的人,他們願意試一些

行遍全球,他覺得文化差異很有趣,也有 許多碰撞與反饋。像《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去北 京時,兩位出身中戲的演員一開始不清楚「不要

沒試過的東西。」四年前他向兩廳院提案記錄藝 文的「NTCH togo」也是想為臺灣的文化藝術留下 什麼。「還蠻瘋狂的,那是個很大的旅程,但這群

演但腦中要有明確的流動」,後來也慢慢進入情

同伴願意試試看。大家像家人朋友一樣,生命各

境。而觀眾可能不太理解,這劇完全像走錯棚,

有的累積都慢慢影響我、滲透到生活、作品裡。」

可也有觀眾回饋:「平常習慣吃西紅柿 ( 蕃茄 ) 炒

周東彥的作品常被讚為影像詩,我想因為

蛋,今天吃的像是新鮮的西紅柿!」

詩是從心而出的語言。回看他十多年來的創作脈

他 認 真 說:「 創 作 是 個 自 我 折 磨 的 過 程

絡,從講述「記憶」、科技影響生活,又回到故

啊……就算所有人都說好,心裡還是有個聲音說

事。他細膩蒐羅生活所感,從個人出發再擴大串

『不夠好!』其實沒有完美的那一天。」所以他

聯人類共通的情感,如詩的語言姿態,自然的活

的快樂也很簡單,突然找到一個巧妙的連結,意

力與新鮮度,在影像中無所不在。期待,他的下

外得到理解與共鳴,即便這不是創作的初衷(初

一盤西紅柿!

衷或許是自己的需要跟渴望),也很難得。

45


在抽離與留白中拾景 詩性的視覺藝術創作家 蔡宛璇

文字/林怡慧 圖片提供/蔡宛璇

一位溫婉的女子, 旅居法國 7 年後, 決定落腳新北市, 用她帶有詩性的眼光, 為我們帶來一場場視覺與聲音完美結合的饗宴。

46 專題聚焦


獨自等候在約定採訪的靜謐咖啡廳,耳邊突

成,藉由在夜間拍攝的數位照片及動態影像,以淡

然傳來一句話音,緩慢沉穩、帶點溫暖感性的味

出、漸入方式構成影像流動,搭配白天生活環境

道,不用抬頭用眼睛確認,我知道今天的受訪者

或是熱鬧場所的對話與聲響,以及流動水聲等具

─蔡宛璇已經抵達。蔡宛璇笑著說,自己是個

材質性的動態聲音,兩組影像與聲音交集出不同

動作很慢的人,當年決定出國攻讀碩士時,在美

於平常看、聽的感官體會,進而勾引出觀看者自我

國與法國之間選擇了法國,「除了經費的考量,

觀聽方式和對環境的直覺審視,而這,也是蔡宛

最重要的是,那裡的生活步調比較適合我。」忍

璇將視覺與聲音藝術結合的第一階段代表作品。

不住心想,走在純藝術路線上的女子,或許都是 這般溫婉恬靜、舉止合宜吧?

更細緻處理影像與聲音的呈現比例 對聲音藝術領域的好奇與好學,讓蔡宛璇在

轉個念頭 讓影像有藝術的表現

異鄉找到人生另一半 Yannick Dauby。聲音藝術 雖然一直在純藝術路上耕耘,蔡宛璇說,其

工作者 Yannick Dauby 既是蔡宛璇的伴侶,也是

實自己大學畢業時最有興趣的是電影。但電影創

事業上的合作夥伴。兩人從 2004 年起合作「拾景

作絕非一個人能夠完成,對於需要團體合作才能

人」系列創作計畫,陸續回臺灣駐村創作兩次,

完成的工作,蔡宛璇遲遲沒有勇氣踏入。「後來轉

在 Yannick 認為臺灣是個值得探索的地方,以及

個念頭想,現在新媒體藝術、影像藝術發展多年,

蔡宛璇不想與故鄉斷了根成為異鄉人的念頭下,

在藝術裡運用影像也是可行,不一定非要走到電

夫妻倆在 2007 年回國,除了陸續發展個人相關創

影路上。」因著這個念頭,專攻造型與視覺藝術創

作,也於隔年在新北市成立回看工作室,進行教

作的蔡宛璇,錄像作品多受實驗電影啟發,呈現開

學推廣、社群藝術、聲音作品出版等項目。

放性的敘事空間或將風景轉為內在活動的折射。

當視覺藝術與聲音藝術結合,會迸出什麼

2007 年,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二屆「科

新思維?「只有一個媒體的時候,你可以把它

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獲獎補助下,蔡宛璇發表

做到最滿;但有兩個媒體時,你要思考如何把它

了「夜間漫遊」。這件作品由影像及聲音共同組

做到只有一個滿。」我們太習慣依賴視覺認識這

蔡宛璇 澎湖成長,旅法數年,現居新北市,創作媒介從裝置、圖像、錄像和詩文著手,著有 個人詩文詩集《潮 汐》、《陌生的持有》、《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 詩》。2004 年起與聲音藝術工作者 Yannick Dauby 合作「拾景人」系列創作計畫,2008 年共同成立回看工作室,主要聚焦聲音藝術推廣、聲音作品出版、社群藝術等項目的策 畫與實踐,並持續個人創作。

47


2016《獻給社群的三個 短片》之一:離島的離島 (英文版)。

個世界,聽覺不僅在創作裡成了附屬配角,連帶

詩性的視覺藝術表現

我們對聲音的敏感度也降低了。蔡宛璇笑著說, 「不少商業電影在劇情的情緒張力已經滿滿的狀

在視覺藝術創作過程,蔡宛璇在多種媒介

態下,硬是配上催人淚下的樂音,逼出你的眼

中,運用包括動態影像、動畫、即時計算的影像、

淚,每次看到這種表現手法,Yannick 都很不以

平面影像、裝置,以及詩,傳達想抒發的想法。

為然。」藝術表現需要有抽離的空間,當心理狀

學生時代就喜歡寫下文字,用詩句的形式記

態過分被媒體操控,藝術中最珍貴的留白思考空

錄當下的各種體會。身為視覺藝術創作者的她,

間,也就消失了。

原本以為影像是影像,詩是詩,但人在海外時,

如何將影像與聲音的結合處理得更細緻、有 節制,由影像去配合聲音的位置,或許是一種做 法。「受眾能感覺到我們有些作品的軸線是從聲 音開始,再思考影像怎麼應對。」2016 年,蔡宛 璇與 Yannick Dauby 應第 20 屆澳洲雪梨雙年展的

48

蔡宛璇說,有些對話自然而然就想把它們放在一 起。她取其著作《潮 汐》詩集裡的〈母親 島〉 一詩,將詩句文字化為影像,做為視覺藝術創作 作品之一。「有別於將文字做為造型去拆解出視 覺效果,我將文字運用在視覺藝術裡。」

創作邀請,發表《獻給社群的三個短片》。這三

將 詩 性 帶 入 創 作 中, 被 視 為 是 蔡 宛 璇 作

個短片不僅反應他們對社區、社群的關注,也帶

品的特色之一,問她是否抱著某種思維進行創

給受眾相當不同的視聽體驗。「短片裡沒有人的

作,她緩緩說,「一個人養成出來的各種結果,

影像搭配他們說話的畫面,觀眾完全要透過聲音

不可能天差地遠都不搭嘎,就算不用文字去做

的質地與表情去感覺這個人。」「沒有看到他的

造型的作品,應該還是有種質地是可以貫穿媒

臉,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體會的是聲音傳

材之間的。」對藝術家來說,就算運用的媒材有

遞出這個人的特質。」蔡宛璇說。

其特性,但創作裡所反映出來的狀態還是有跡


可循的,而這,或許就是蔡宛璇作品中帶有詩

缺乏一些臺語特屬鉛字,日星張老闆傾力協助切

性的原因。

字或鑄字,這本書完成後,日星也多了幾個臺語 特屬文字!」

最初也最真切的話語

養育孩子之後,不可否認創作時間被壓縮 了,但對蔡宛璇來說,在創作上需要自我突破

無疑的,蔡宛璇是藝術家也是一位詩人作

的,或許是練習放棄細節的掌握,更義無反顧堅

家。繼個人詩集《潮 汐》、《陌生的持有》之

持創作方向。「我很容易想太多,細節想多了,

後,第三本詩集《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

容易受限於現實需求,所以經常懷疑自己是否選

母最初的詩》,有著滿滿的保留之意。寫文初衷

擇了最好的創作方向。」無所羈絆的創作,或許

是在孩子牙牙學語時,決定和孩子說臺語,並嘗

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但它不會流於慣性,能夠

試以臺語文字記錄下孩子最初也最真切的話語;

對社會有所提醒或自我反思,而這,也是蔡宛璇

之後與日星鑄字行合作,以鉛字活版印刷方式出

對自己的期許。

版,讓這舊技術特有的質地,表達幼兒未經琢磨 的語言之美。雖然名為子與母最初的詩,但並不

若說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還能為親近藝術

是本親子對話集,而是將孩子眼中的生活觀察,

多做些什麼事,蔡宛璇認為,感覺不到生活,就

以臺語或法語記錄下來,加上華語譯文。蔡宛璇

沒有能力感受美,無法建立自信和自己的觀點,

笑著說,「鉛字印刷的成本高,用詩的形式表現

就不易詮釋藝術。「培養美感教育,讓我們從擁

剛剛好。而且由於臺語文在晚近歷史中的禁用,

有感覺生活的能力開始吧!」

1 3 4 2

1.2.蔡宛璇與日星鑄字行合作,使用鉛字活版印刷詩集。 3.2010年回看工作室與桃山國小合作《聽見桃山》聲音專 輯。4.蔡宛璇個人詩文詩集《陌生的持有》(2013)。

49


科技敘事中的文化底蘊 獨立遊戲創作《返校》

文字/廖玉琦 攝影/赤燭遊戲

「白水仙染上一河鮮血,只能如鐵鏽般凋零……」 一句文學氣息濃郁的結語,令全球玩家同聲發出嘆息。 《返校》在獨立遊戲界創下漂亮成績, 也令大眾重新省思這段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50 文化現場


《返校》製作團隊,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依舊守著遊戲人的夢想,製作令人感動的遊戲。

熟悉的校舍、陰暗的迴廊、唱著四月望雨的

找齊夥伴一起返校

懷舊收音機……彷彿回到風聲鶴唳的戒嚴時代。 這部國內外實況主爭相實況、獲獎無數的遊戲 《返校》,由臺灣獨立研發團隊「赤燭遊戲」研 發,縝密的劇本編寫、機關設計、詭惑虛實的手 法與獨特的視覺配樂,在 Steam 平臺獲得近滿分 評價,一度躍上全球第三名佳績。 雖然是恐怖冒險解謎遊戲,故事文本卻極為 動人,道盡時代的哀愁滄桑。尤其內容橫跨「白 色恐怖」歷史事件、臺灣文化特色,更引發廣大 共鳴與省思。

《返校》起初由赤燭製作人「咖啡」獨力製 作最初的原型。他說:「這算是我個人的浪漫, 我喜歡《1984》、《犬狼傳說》等充滿寓意的反 烏托邦文學,在製作《返校》時也間接影響敘事 方向,想藉以講述極權環境下的人物掙扎。恐怖 題材也常以鬼怪等意象影射時事或闡述議題,可 反映社會真實面貌,也是以往集權環境中,一種 考慮政治正確性的產物。」 2015 年初,一次網路聊天開啟組成遊戲團隊 的契機。《返校》先吸引主程式「包子」和負責

赤燭遊戲 由一群遊戲從業者、設計師、創作者與獨立開發者組合而成,在這裡每個人都有發聲、發揮創作的空 間,喜愛玩電動更喜歡動手做遊戲。希望藉由遊戲媒介,持續開發出有趣又具有特色的作品,創造更 多可能性與感染力。

51


遊戲以臺灣歷史做為 背景,摻雜了大量臺 灣特有元素,訴說著 少女在體制和迷惘中 找尋自我的故事。

專案製作的「小光」兄弟,之後一個人感染一個

戲經典與近期獨立遊戲作品,像早期的《惡靈

人,陸續加入主企劃「東東」、主美術敬恆,以

古堡》系列、《沉默之丘》到最近的《The Cat

及擁有金融與音樂音效背景的適維,才出現今日

Lady》、《Neverending Nightmares》、《Lone

赤燭的雛形。

Survivor》,都啟發我們許多。」

這六人平日獨立作業、用通訊軟體溝通, 週末再到咖啡廳開會。隨著專案進展,他們覺

復古視覺營造晦悶詭譎的氛圍

得:「該玩真的了!」 於是著手找辦公室、跑 流程,大家自掏腰包把公司成立起來。適維笑

正因如此獨具巧思,充滿眷戀寶島的真實

說:「想起來其實很有意思,我想這就是網路

感,《返校》多處運用電影般敘事運鏡,雖是古

時代產生的一種團隊組合。雖然我們成員年紀

典的點擊式橫向卷軸,卻有著讓人驚豔的美術呈

最多差一輪,但平常聊天討論、吵架爭執,都

現,單純的遊戲機制解謎敘事,也是對過往年代

和朋友一樣。成員間頻繁的溝通想法、取得共

的復古致敬。咖啡解釋:「這算是《返校》嘗試

識,就是想把遊戲做到更好。」也因此,赤燭

找回的原點。第一次嘗試重敘事型的作品,在拿

從創作到營運,都能把握小而巧的優點,靈活

捏上會希望以玩家的感受演替為主,以遊戲性帶

調整步調。

領敘事,讓玩家在解謎的過程中慢慢進入遊戲情 境裡。」

成員背景迥異,但對於創作理念有相似的

52

認同、能力的互補。他們既是遊戲創作者也是

開發初期原設定咖啡學生時期的 1980-1990

玩家,各種遊戲類型皆有涉略。公關 Tiff 表示:

臺灣,畫面彩度較高,角色風格也較像恐怖小說

「只要能帶給玩家情緒甚或意義的遊戲,都值

插畫。但他們質疑這是否充分表達故事的精神?

得我們看齊。製作《返校》也參考許多恐怖遊

評估後決定將年代往前推至 1960 左右,美術改


《返校》最恐怖的音樂 謎題,需彈出廣播中的 「雨夜花」9個音,過 關的下一幕常被網友警 告「前方高能」,嚇到 無數玩家。

成低彩度、接近黑白風格,讓畫面看來更詭譎沉

以臺灣在地文化打動全球玩家

重。「角色也要重新設計,把那種不食人間煙火 的仙氣抽掉,變得更有尋常人的真實感。決策

赤燭成員的初衷是:「希望用臺灣自己的符

當下其實大家都蠻崩潰的,因為這代表要打掉重

號、語彙,做出屬於臺灣自己的作品。」在傳遞

製。不過現在來看,的確讓作品更接近原先想呈

臺灣文化氛圍上,盡可能將宗教、民俗等臺灣獨

現的樣貌。」敬恆說。

有文化包裹進遊戲,如城隍、黑白無常、魍魎、 腳尾飯、擲筊、神龕、八卦符咒等,包括戒嚴時

其中,團隊衡量作品想表達的核心,討論 到戒嚴時期。東東認為:「戒嚴令是臺灣在地的 特殊元素,為期 38 年影響數個世代,對作品的 深廣度更有幫助,我們希望能在權力、利益對於 人與人關係的影響有所著墨。」這調整意味要考 究更多資料,大量閱讀文獻,參考當時報章雜誌

期的匪諜、告密、黑名單等背景也納入其中。他 們相信愈在地的題材,愈有機會突顯自己的獨特 性,在世界的舞臺被看見。敬恆笑道:「我們長 年接收許多國外創作,此時也想回敬在地的民俗 與特色給他國玩家,因此用臺灣獨特的元素,把 文化感做到滿。」

之際,他們也發現民俗和宗教背後存在許多儀 式、符號與禁忌等借代,便用來做為暗喻或象

《返校》也獲得知名作曲家張衞帆鼎力支

徵。「挑選這樣的題材,其實也要擔起一點責

持,配樂融合電子、Lo-Fi 與搖滾元素,貼合場

任,因為大家會看你怎麼講這故事,關於如何銜

景變化、故事起承,使用嗩吶、西索米等濃厚的

接與傳遞,我們也做了許多調整,以架空的設定

臺灣味,在在牽動玩家情緒。適維再加上給予玩

呈現那個年代氛圍底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盡可

家諸多恐怖想像空間的音效並運用臺灣老歌營造

能不做對錯評論,讓玩家自己詮釋思考對戒嚴時

氛圍,交織成《返校》恐怖又悲傷的樂章。

期的看法。」

53


1

2

1.「講述一部關於臺灣的故事」一直是赤燭團隊對《返校》的期許,本土味道濃厚的美術視覺讓玩家驚豔不已。 2.2017年IndieCade頒獎典禮,《返校》獲得 The Journey Award卓越體驗獎。

因為重於敘事,翻譯格外下功夫,由咖啡

喜。」赤燭做為創作團隊,也想探索《返校》在其

考究文本,題材選擇上也避開太過晦澀的主題,

他媒介上發展的可能性,因此還有小說、影視與

設計遊戲讓玩家不管是情緒的堆疊或感受都能到

電影化的授權,可以看到此作更多延伸與詮釋。

位。在現今自媒體與實況主盛行的大直播時代, 《返校》也成功藉此行銷全球,國外實況主與玩 家們皆給予極為正面的回應,甚至多有實況主 在螢幕前唏噓落淚。適維認為《返校》今天的成 績,要感謝國內外玩家朋友與實況主的支持。回 憶遊戲剛上線那陣子,他們常觀看《返校》的實

54

《返校》為赤燭打下了地基,未來他們也將 多元嘗試,打造不同遊戲類型、玩法的作品。即 便如今擴編到 12 人的編制,團隊仍戰戰兢兢致 力於開發新遊戲。「我們一樣地上班,面對開發 障礙時所有人圍在一起討論、吵架,在這樣的過

況, 其 中 有 位 國 外 玩 家 說:「I am glad that we

程中找出解法。」適維笑說:「我們很幸運能遇

don't live in that time anymore.」即便沒有相似文

到一群志同道合、各司其職的夥伴。」預期接下

化背景與價值觀的國外玩家,也能理解遊戲背後

來推出新作《諾爾》,源於適維照顧爺爺的親身

對於自由思想的詮釋,「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

經驗,將帶給玩家溫馨的體驗,希望能喚起年輕

的反饋了!」

世代玩家對家中長輩的情感連結。

自 2017 年初上市以來,據 Steam Spy 公布的

人稱第九藝術的遊戲,已誕生不少意味深

數字統計,《返校》在 PC 平臺賣出 20 多萬套,但

遠或氣質獨特的作品。《返校》能引起這麼大的

他們說:「《返校》的成功對我們有些不真實,曾

熱潮,固然源於選材臺灣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

想過如果遊戲賣不好可能赤燭從此解散,不管如

帶出共鳴,但赤燭遊戲團隊能堅持本心,不斷斟

何至少嘗試過了……今天有這樣的成績其實大家

酌重塑、好好說一個故事,才能做出如詩般的作

都很意外。陸續接到洽談合作機會更是意外的驚

品,將遊戲化為一趟觸動人心的旅程。


愈幸福的路 其實愈難走

宋欣穎的《幸福路上》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傳影互動、宋欣穎

2018 年 1 月 5 日上映的《幸福路上》, 是臺灣本土創作 2D 手繪動畫電影,由宋欣穎執導, 透過住在新莊幸福路上小琪的成長故事, 回顧 40 年來的臺灣歷史記憶,有你我最熟悉的臺灣風景。

文化現場

55


14:10 電影開演。

並折射出 40 年來臺灣發展的歷史事件所構成的

14:05 我闖入電梯,直上五樓,準備衝進七

時代風景,重現那些活在我們記憶中的畫面。

廳,廳口的年輕阿弟仔撕著票邊慢條斯理地複誦

「這是我的目的,影像必須保留時代的共同

著:「您看的是七廳《幸福路上》,座位是三排

記憶。去過日本去過美國,我覺得一個國家的文

7 號……」,時間正好。走進只有五排座位的放

創要前進,一定要有共同記憶。」她說起日本的

映廳,三排坐了三個女人,四排坐了兩個,穿著

晨間劇,每天短短 15 分鐘,內容其實一直重複,

制服的她們,正撕開午餐紙袋,發出窸窸窣窣的

主題都一樣,卻不停重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人

聲音,黑暗中充滿著肯德基炸雞的氣味。

生故事。「我一直認為臺灣人有失憶症,並不是

見我進來,有人熱情地喊著:「又有一個懂

忘記了,而是太少有影像作品去提醒我們。」

得幸福的女人來了!」我傻傻地回笑著,好像跟

影像勾起回憶,眼睛與心相通。臉書上朋友

朋友一起來看電影。預告開播,第七個觀眾匆匆

的觀後感敘述著:「紅色大門的公寓

進場,走來我身邊坐下,我猛然發現,這個廳中

窗戶

有七個年紀相仿的女人並坐。

珠簾,客廳的大木椅

天正冷,在華山的咖啡館裡,當戴著毛帽的 宋欣穎走近坐下,我忽然想起了那一刻。

那年代家戶一式一樣的裝潢格局

吳鳳捨身取義

走道的

楊麗花五燈獎和小飛俠

賣檳榔老闆娘臉上的一枚黑痣 而上

毛玻璃的

蔣公看小魚逆流

阿扁凍算」還有阿爸的腳

踏車、公寓樓頂的鴿籠、老師課後的補習班…… 那是我們成長記憶中最親切的臺灣啊!

心裡的眼睛 看見共同的記憶

票房未如預期,她認為是「動畫」這個形

講起看《幸福路上》時,廳裡的「七仙女」

式挑戰了觀眾!「臺灣人不喜歡看臺灣的動畫,

觀眾群,宋欣穎說本來預估的觀眾群正是 30-40

但會去看宮崎駿,對臺灣動畫沒有信心。」但這

歲的女性,「但這些人很後期才走進電影院,前

個故事,不用動畫表現又無法到位,而動畫形式

期很多是關心臺灣議題的政治人物或知識分子,

及臺語發音卻也拓展了觀眾群,有女高中生集體

幾乎所有寫影評的人都寫了。」《幸福路上》為

蹺課去劃位;有安親班老師帶全班學生去看;有

臺灣原創動畫,人物、故事、視覺影像都十足臺

媽媽們包場,帶著小孩進戲院;有年輕人包場帶

味,描寫 70 年代出生女性林淑琪的成長心路,

爸媽及阿公阿媽來看,好多老人在一起看「講臺

宋欣穎 出生臺北。臺大政治系畢業,曾於京都大學進修電影理論,最後在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取得 電影碩士,主攻編導。2010 年回臺數年間後,開始電影劇本創作並擔任多部紀錄片剪接指導。2013 年 編導動畫短片《幸福路上》獲國內電影展肯定並入圍多項國際影展,2018 年 1 月推出同名動畫電影, 入選多項國際影展,並獲 2018 東京動畫大獎最佳長片獎肯定,目前正籌備下一部劇情長片《惡女》。

56


1 3

2 4

1.2.《幸福路上》回顧40年來的臺灣歷史記憶,演活每一個臺灣家庭樣貌。3.身為創作者,宋欣穎特別喜歡描寫大環境裡小 人物的悲喜,平凡人生命裡的祕密。4.因長期受中西文化洗禮,宋欣穎著迷於文化衝突所產生的孤寂苦澀與甜蜜喜感,此 也反映在此動畫上。

語」的卡通。她說:「在高雄,有個高中生弟弟

「我的創作方式都是先有人物,人物是觀

和一個阿姨看完後,陌生的兩人拍照留念,我想

察來的,我回國後觀察許多女性的狀態。」她

那是一種心靈相通的感覺。」溫暖真摯的感受,

從自己的同學身上看到「菁英」的「高成就高壓

不必電腦特效,無須 3D 眼鏡,只要用心體會。

力」,她發現「念完北一女臺大之後,如果她們 只是當主婦好像就不行,從美國回來好像就是

林淑琪≠宋欣穎

loser !」是她們,成就了小琪。 「我並不住幸福路,剛好想要有這名字,

「故事人設當然和我相關,寫的是勞動階級

全 臺 有 50 幾 個 幸 福 路。 我 常 收 到 陌 生 粉 絲 的

家庭出身的孩子,我懂得的心路歷程,但並不是

訊息,分享他們在臺灣各地拍到的幸福路!」

我的自傳。」宋欣穎原是臺北社子人,4 歲時隨

或許正是這種「在地」的共鳴感,使《幸福路

父母移居新北新莊,「我不是獨生女,有一個妹

上》充滿魅力,她說:「每一段成長都有什麼事

妹,爸爸也不是南部人,媽媽是花蓮人,我沒有

情會提醒到你,那個就是共鳴。」說出那些事

跟外國人結婚,也沒有離婚沒有小孩。」大概是

情,扣緊親情、友情、愛情以及「我是誰」的

常被誤認,她說起自己和小琪的差異時根本不需

迷惘這些主題,將人物做得很像臺灣人,就是

思考,信口滔滔。

能造成共鳴的祕訣。

57


天秤座的兩種能力

記者工作離職前,已經研究好考取日本交 流協會的獎學金就能出國,擬定作戰計畫密集上

請她用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她說:「我喜歡

日文課,研究如何考上獎學金。順利到了京都大

挑戰,不喜歡刻板印象,是個蠻有想像力的人。」

學,遇上奇怪的指導教授,加上興趣不在電影理

所以挑戰做動畫電影,想突破動畫是給小孩看的

論……,「日本老導演在京都精華造型藝術大學

刻板印象,而想像力不僅運用在電影中,找不到資

有教電影製作,我其實都跑去那邊上課,做出了

金或找不到突破點時,「每件事都需要想像力!」

個紀錄短片。」

家庭背景使然,從小面臨「沒有錢」的現實

後來,正好臺灣有獎學金第一年開缺給電影

問題,國中去接建案派報打工,進了北一女後去

製作碩士,只有兩個人應考,她帶著自己的紀錄

補習班改小朋友作業,才有錢可以跟同學一樣買

片作品去面試,才前往美國正式學習電影。「如

書買 CD 聽音樂會。「我對金錢,說得不好聽是焦

果第一次就考上京大的大學院入學考試,可能就

慮,說得好聽叫清楚。我是有現實感的!決定做幸

乖乖地在日本念電影理論了!」她笑說如今看

福路上時,就先考慮成本,只能拿臺灣資金,回收

來,一切安排都有冥冥天意。

也只能臺灣本土市場,市場可以容忍的成本是多 少?用那個成本去做出我能做的事。」天秤座的她 說自己同時具有兩種能力,有想像力又具現實感。

「我適合當導演,我可以整合,知道怎麼把 腳本 translate 出來,有很新的想法知道怎麼去說一 個故事。導演的工作是溝通,把事情講清楚,把所

「一開始就設定成本五千萬,申請輔導金

有的人引導往同一個方向去創造。」即使因為在

後,缺口如何補上都是想過的,小鎂是先講定

臺灣缺乏產業,《幸福路上》製作過程中發生許多

的,沒有小鎂這卡司,不會有人注意這案子,蔡

溝通上的困難,她說:「我適合當導演還有一個原

依林也都是想過的……現實、夢想如何平衡,每

因──我很篤定,一直是個藍圖很清楚的人。」

一步的計畫應該要怎麼走,所以我有辦法說服桂 綸鎂、蔡依林、魏德聖。」

人生是她的 她要當導演

成為很有用的大人 看《幸福路 上》和宋欣穎的散 文《京 都寂 寞》有一樣的感覺──宋欣穎說的故事有後勁。

聽宋欣穎說她的導演之路,真如她自己所形 容,是個「計畫性很強的人。」 23 歲進報社當影劇記者,第一年結束時就 知道自己想當的是創作者,採訪坎城影展時,看 到這麼多這麼棒的電影,她的豪情壯志是:「下

58

她期待這「後勁」,有人對她說:「妳花了九牛二 虎之力圓了導演夢。」她卻說:「我要做導演的 話,拍劇情片會更快成型!我是想要把一顆石頭 丟進水裡,看會激起什麼!」這灘水,指的是臺 灣的電影產業現況、動畫製作現況、社會現況。

次來坎城,是要帶我的電影來!」回臺後擬定存

能丟出這顆石頭,有許多貴人相助,貴人一

錢計畫,27 歲時存到一百萬就辭職,通知所有認

號應該就是她的丈夫。從當初鼓勵她去美國念電

識的製片自己想寫劇本,接到《薔薇之戀》,但

影學校,鼓勵她拍成長故事,甚至幫忙找投資,她

「寫完之後挫折感很大」,她發現會寫文章不等

說:「我們在美國看了《茉莉人生》,他說:『那

於會寫腳本,想再精進學電影。

你就拍這個啊!』我開始想故事……找錢找不到,


1

2

1.導演魏德聖配音演出《幸福路上》的阿文表哥,知識青年形象常在簡單話語中藏著人生智慧。2.桂綸鎂擔任《幸福路 上》主角配音,以聲音同主角小琪走一段是成長也是選擇的路。

出版《京都寂寞》宣傳集資也是他提議的。五年 來如果沒有他的支持,我沒辦法做這件事。」 「天使投資者」們也幫了大忙,「北一女、 臺大的同學們在各行各業很優秀,發現我做不出 來時,每個人拿一兩百萬來投資,我的錢是這 樣湊起來的!」投資者的年齡散布 38 到 60 歲之 間,「有些長輩肯定《幸福路上》的理念,覺得 這是留給後代一個很重要的作品。」

去年,因為工作過勞生了一場大病還開了 刀,想起當時爸媽妹妹和丈夫在病房外擔心哭 泣,仍舊鼻酸。今年預計要好好休養,然後計畫 拍廣告、完成下一部劇情片作品和紀錄片,一邊 還談起如果《幸福路上》能得到財團支持,能拍 成如《櫻桃小丸子》的晨間劇的話…… 生命中的未完待續,都能勇敢去期望,想起 電影中的臺詞:「妳不是很恰北北很勇嗎?」想

十年後,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成為一

起那日電影散場,「七仙女」聽著蔡依林訴說似

個健康的人,有能力幫助年輕人。走過這一遭,

地唱著:「一路追逐,原來是我怕和自己獨處,

從電影最前端到最後端都經歷過了,把這經驗拿

我又是誰,我卻說不清楚。」沒有人急著起身離

去培育年輕人。這一路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忙,也

場,我們看著螢幕,其實都在凝視著,被《幸福

希望去幫忙別人。」十年後的宋欣穎,應該也會

路上》所呼喚出的,那些記憶中的自己。

成為別人的天使吧!

「新的枝椏,來自舊的傷疤。」成長路上, 各自經歷了許多「不容易」,此刻不必說,都明

幸福是啥咪?

白的,陌生並坐的我們原來有說不出的共同記 憶,我並不是一個人。散場後各自走向冷冷冬

「幸福是一種安定感、自信。第一週票房崩 盤,每天心臟無力,大家都跟我說:『沒關係,

日,眼角的熱化為一份溫暖漫流至心,覺得能繼 續勇敢走下去!

我們做出了經典,妳要放下。』但我放不下,一 度覺得:我會不會做錯事了?浪費了投資者的

「送你一份愛的禮物,我祝你幸福。」做為觀

錢?現在累積許多口碑,回頭去看這件事完全沒

眾的我們確實都收到了禮物。此刻和宋欣穎揮手

有後悔。幸福就是對自己做的事有信心不感到後

道別,臺北的雨淅瀝瀝,空氣冰凍凍地,她正微笑

悔。」當她回答這個問題時,你確實感受到她當

奔赴久候的丈夫身邊,望著她的身影,謝謝宋欣

下此刻,這個「一切很穩定」的狀態。

穎,送給臺灣人這樣一份愛的禮物,祝她幸福!

59


文字/蘇達樂 圖片提供/夢田文創、侯季然

《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拍攝的紀錄片, 以兩季 80 支短片,記錄分布全臺的 80 家特色書店, 帶領觀眾看見書店的不同形式, 蘊藏書店老闆們的日常軌跡與人生態度, 以及仍然流動於臺灣社會各角落的,那份閱讀溫度。

凝視書店的 溫柔視角 侯季然的詩意影像

60 文化現場


1

2014 年,為配合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播映, 製作方夢田文創企劃一系列記錄臺灣獨立書店的短片,於 每集片尾播出。該劇結束後,這 40 支原可說是「隨劇贈

2

1.第二季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倚賴書店老闆 帶領找出他們最獨特的故事。2.落腳高雄的三 餘書店,老宅空間內選書記錄著在地風土,並 可見許多詩集及獨立出版刊物。

品」的紀錄片,因呈現臺灣獨特人文風景,持續在網路上 發酵。除導演侯季然因此獲得《中國微電影導演 30 人》首 獎,該片也拿下 2015 年關島影展「最佳紀錄短片評審團大 獎」,更有國外旅客按片索驥,只為看一眼片中的個性書 店與老闆。 2015 年,《 書 店 裡 的 影 像 詩 》 第 二 季 開 拍, 同 樣 是 40 間書店,選取範圍進一步從臺灣本島跨至澎湖、金 門、馬祖。臺灣的獨立書店原是遍地開花,其中有悠久 歷史的二手書店、也有新興的複合型態書店,這部《書 店裡的影像詩》像一條項鍊,串起各家精采,呈現在閱 聽大眾之前。 要在三至五分鐘的片長內,讓觀眾感受到各家書店的

侯季然

個性氣質,導演除了事前的書面資料、田調、訪談,還須

電影導演、作家。世新印刷攝影科,政大廣電

思考不同的切入角度與敘事手法,像是直接將觀眾拉至廢

研究所畢業。電影作品有《有一天》、《小 夜曲》、《南方小羊牧場》等。《太少的備

紙回收廠,看見「古今書廊」老闆與回收場賽跑的工作現

忘錄》為其第一本書。2014 年拍攝《書店裡

場;或是拍攝逐頁翻動的留言本襯以現場人聲,照映「女

的影像詩》,2015 年獲得關島國際影展紀錄

書店」的社群角色;有些格外具有實驗性,有些則讓書店 老闆暢所欲言,讓觀眾直接有了身為熟客的錯覺。這也讓 作品不流於形式,成就 80 首富有變化的輕盈小詩。

片評審團大獎。2016 年拍攝《書店裡的影像 詩》第二季,並完成以臺灣民歌運動為主題的 紀錄片《四十年》,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亞 洲未來」競賽單元。

61


溯及記憶 記錄時代 讓一向安靜、靜止的書店,散發令人想登 門拜訪的溫度與魅力,這是導演的功力。受邀 拍攝這系列紀錄片的侯季然,以詩意的影像風格 為人所知,首部劇情長片《有一天》曾入圍金馬 獎「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新導演」;另一部 《南方小羊牧場》則獲得加拿大蒙特婁奇幻國際 影展「最佳導演獎」等多項榮譽。他也擅長拍紀 錄片,如重新定義臺灣 70 年代末期「社會寫實 電影」的紀錄片《臺灣黑電影》、以民歌運動為 主題的《四十年》等,作品主題多與「時代記 憶」扣合。 作品中的懷舊情感,幾乎成為侯季然的代表 風格,他直言有意識地受此類主題吸引。十歲時 父親的過世,讓他很早瞭解「失去」的感受,更 因害怕「忘記」的感覺,他從小便習慣將事件輸 入腦中,並不時清點,像是小時候家中經營皮件 店的攤位號碼和位置、熱愛閱讀的兒童刊物、學 生時期看過的電影……成長歷程中的身邊事物與 親身經驗,在在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 它們有時直接化身為主角,如《我的 747》 中那輛似乎隨時可能支解的摩托車;有些寄託於 電影場景間,像是《有一天》中的阿兵哥搭乘的 輪船和 K 書中心。19 歲時在南陽街準備考試的印 象,於是發展成後來的《南方小羊牧場》。

挖掘人與書的美好關係 談及小時候記憶中的書店,「那時的書店常 常有別的功能,可能既是藥局也賣書,或是公車 亭兼賣報章雜誌,我小時候最早看書的地方都是

62

1

1.《書店裡的影像詩》以兩季80支短片,記錄分布

2

全臺的80家特色書店。2.位於馬祖的「刺鳥咖啡書

3

屋」。3.位於臺北公館巷弄內的Mangasick漫畫私倉。

從這些店開始。」《書店裡的影像詩》中,許多 書店也不只有一種定位,不論是書店結合餐館,


還是一輛小發財車,每每延伸觀眾的想像。再往

過卡通公司,即便後來賣起皮包皮箱,也會自己

下看,會發現身兼廚師的老闆也將書店做為協助

設計商品。在家庭背景和大量經典電影薰陶下,

遭遇家暴、性侵、失婚女性的據點;而書車開往

他的影像自有一種為人所喜的精緻。

的是偏鄉小學,計畫一年內將書布滿圖書室。

曾被算命師預言一輩子離不開臺北盆地的侯

侯季然不為書店定義社會功能,不欲著墨

季然,因為《書店裡的影像詩》踏訪了全臺各角

開店的經營收支,而是單純記錄下每家書店的

落,接觸白天開著計程車的武俠小說店主人、窩

存在。除了書店本身,更多時候採取跟拍方式,

居在書店裡 19 年的老闆、迷戀書本味道的二手

藉由書店老闆們的一日生活軌跡,向觀眾展示各

書店第二代……這些具有戲劇感卻真實存在的人

形各色的書店人生。譬如拍攝「樂伯二手書店」

物,透過侯季然的開放目光,觀眾看到書店經營

時,侯季然得知老闆當天需要去收一批書,鏡頭

者的各種生活方式,也見證了伴隨書店存在的多

於是跟著這位腳穿工作雨靴、推著小型推車的中

元價值。

年男子,從交書人的公寓、熙來人往的捷運,再 到搖晃的區間車上,最後回到深夜的九份石板 路。透過這段沒有旁白的路程,突顯店主與書本 之間深厚的連結。

導演之路 讀、寫、感受 導 演 之 外,侯 季 然 也 是 一 位 作 家。除 了自 身的劇本創作,他在就讀政大廣電系時便開始投 稿,2003 年因《星塵 15749001》拿到臺北電影節 百萬首獎,獲得拍片機會以前,甚至考慮過改當 一名記者。他的第一本書《太少的備忘錄》則是 一本紮實的散文集,集結自由副刊「藏書票」及臺 灣電影筆記網站「我口袋裡的電影」專欄作品,並 收錄《我的 747》、《有一天》、《南方小羊牧場》 電影故事,其間交錯屬於侯季然的臺北城市記 憶,MTV 包廂、南陽街、繁華東區……包裹著一 位嗜電影的文藝青年成為電影導演的演化軌跡。 許多初次看過他作品的人,都對電影的畫 面印象深刻。若寫劇本的能力來自持續的閱讀寫 作,電影技術奠基於科班訓練,那他的美感是從 何時開始培養?「大概是遺傳吧!」他談到父母 都擁有美術背景,父親開過畫展、賣過畫,還開

1

1.《書店裡的影像詩》以攝影機定格默默承傳在地

2

文化許多的獨立書店風景。2.桃園市場邊巷弄裡的 書店「荒野夢二」。

63


油水入畫 視覺投影的即興演繹 謝欣翰的視覺表演藝術

文字/羅漪文 攝影/吳偉祺

一汪白油,少量清水, 些許顏料,攪動, 變幻莫測的斑斕世界, 於光暈中形成了。

64 文化現場


奏豐富的生活。雖然父母並未勉強走往任何一條 主流道路,可偶爾被問及時,難以回答一個「叫得 出名字的職業」仍讓他感到徬徨。好在不久,他在 學生美展獲獎,才讓家裡愈來愈認同他的選擇。 後來升大學,謝欣翰選擇景文大學視覺傳達設計 系,學校提供的多種視覺創作相關訓練,畢業後 他終於感受到這些知識的價值,只是當時年輕氣 地衣荒物以販售樸感與質感兼具的臺灣工藝家作品為主,如地衣 般為創作者開創發展環境,以「根」意象的Logo象徵尋根、扎根。

盛,以為藝術需要經歷豐富的生活,他不僅忙於 接案賺錢,還參加校外舞團,日子非常忙碌。 畢業、當兵、退伍,謝欣翰依然從事許多

在深冬的連綿細雨中,萬物瑟縮,行人備感

工作,他開始覺得自己樣樣會,卻樣樣不精,

寒冷之際,迪化街卻是蓄勢待發,店家一間間燈火

視覺設計和舞蹈他都喜歡,卻不知道該朝哪方向

通明,備妥香菇、乾筍、干貝、蝦米、果乾、大紅

發展。直到三年前,有機會替某非營利組織拍攝

棗等各式各樣東西舶來南北貨,以超過百年的豐

主題和夢想有關的微電影,訴求對象是國、高中

饒姿態,宣告下一個太平年即將到來。富庶的歷史

生,謝欣翰深刻感受到自己和許多人一樣,渾然

光華烙印在細膩沉穩的磚牆上、木色深深的窗框

不知道自己的夢想。為了完成拍片任務,為了可

邊,也不忘灑落騎樓的地磚縫隙裡,一名從事藝術 創作表演的年輕人,謝欣翰,闖入了這個歷久彌新 的空間,成立一家既是選物店也是跨界視覺表演 基地的「地衣荒物」,試圖連結在地和自己。

「地衣荒物」召喚簡樸生活 謝欣翰的店──地衣荒物,棲身迪貨街區的一 間老房子,店裡擺滿彰顯店主品味的物件,手工打 磨的黃銅餐具、稚拙的木碗陶盤、草編杯墊,尤其 有一特殊角落,專門放置一些彷彿被遺棄的生鏽 鐵釘、破舊的鍋具、湯勺與餐盒,顫顫悠悠訴說著

謝欣翰

似遠未遠的生活。在物質開發已臻發飽和的今日,

1987 年生,從小喜歡有機的偶然藝術,擅長水彩畫與視覺設

人們更想追求一種更有情調、更經謹慎選擇的生

演,發展出一系列油水投影的藝術創作,期許以視覺藝術為基

活美學,將樸實原始卻有質感的日常用品呈現給

礎,結合音樂、視覺、表演等的劇場風格,探索不同有機藝術

往來逛街的人們,那是自覺受太陽花運動影響的

有機的視覺表演藝術,在藝術領域中做最自由的人。

謝欣翰,參與老商業街區的一種方式與姿態。 謝欣翰自幼喜歡在聯絡簿上塗鴉,高中才開 始真正學習畫畫,同時參加熱舞社的他,過著節

計,同時涉獵舞蹈與表演藝術領域,2016 年開始將繪畫結合表

的可能,將有限形式化為無限表演,做出現場與即時,類比與

地衣荒物 以推廣常民生活工藝美學的選品店,透過臺灣職人訂製及店主 特色選物,將生活工藝品重新呈現,同時也是藝術展覽與文化 交流空間。

65


以跟國、高中生對談夢想,他一面煩惱、一面尋

若問謝欣翰創作靈感從何而來,他說自己向

找答案。而歌舞片類型的微電影,正好讓他得以

來對不可捉摸的偶然事物很著迷,尤其喜歡水,

發揮雜學才華,謝欣翰身兼導演、詞曲創作,既

水無定形,隨器賦形,非常自在。小時候,玩過

要寫歌、寫詞,又要編舞、寫劇本,準備道具

油水分離作畫的遊戲,水和油互相排斥,卻可以

等,凡事親力親為,逐漸明白自己想追求的,是

共同組構出異質的畫面,加上色彩點綴,一切變

一種跨領域整合:視覺設計與表演的結合。

得十分美麗。只是,水盤的內容是變動的,水盤 的邊界卻是有限的,除非靠得夠近,否則難以看

投影光中的白油與水彩之舞 活潑爽朗的謝欣翰想要發展跨界藝術,受到

見,因而需要借助投影表現。謝欣翰曾在日本的 非主流劇場中,看到投影技法,便尋思應用在自 己的油水創作上。

日本某位藝術家的啟發想出一種表演──油水投

再者,傳統欣賞一幅畫或一張照片時,其

影,興沖沖準備向國藝會申請補助,卻因無法分類

實即是欣賞「成品」,對創作者而言,「作品

而找不到能投件的項目,左想右想,乾脆自己打造

成品」意味著創作過程終了,創作期間的起伏

舞臺,在店裡舉辦售票演出。醞釀大約兩年的「油

情緒,一般觀眾無法知曉,謝欣翰認為,何不也

水投影」概念,經過反覆實驗與練習,在 2016 選

讓創作過程被看見?「油水投影」正好讓作品與

物店開幕當天首次公開演出。那是什麼樣的表演 ?

創作過程皆可觀賞。因為油水投影創作表演自由

謝欣翰創作的器材相當簡易,水盤,油、

且富彈性,在「地衣荒物」開幕後,謝欣翰邀約

水,各種顏料,一臺現已退出人類生活的實物

不同創作元素加入,如即興舞蹈、音樂彈奏等,

投影機。水盤中放入油和水,再緩緩滴入藍色、

形成特殊的劇場式表演,逐漸受到注意,相繼在

紅色、黃色等,各種質性的液態,透明的、厚重

2016 年染樂亭,2017 年藝穗節呈現不同深度、

的、碰撞、散開、再匯聚……水盤裡的內容透過

不同複雜度的演出。

投影機打上一面老牆,幻化成斑斕迷離的光影。 謝欣翰專注又隨興地進行各種顏色的攪拌與干

「野青」要藝術變得更自由

擾,老牆上的圖案瞬息萬變,中庭有風吹進,吹 動了牆邊的植物,搖曳的枝葉也成為構圖元素, 全場在悠悠音樂的襯托下,很寧靜。

66

打理一間選物店,從事跨界藝術表演,年滿 30 的謝欣翰,無疑令人想更進一步追問像他一樣


1

2

3

4

1.地衣荒物,帶著與老屋質地相 和樸實原始,追尋更經謹慎的生 活選品。2.水盤裡各種質性的液 態,透過投影機打上老牆,幻化 成斑斕迷離的光影。3.謝欣翰專 注又隨興地進行各種顏色的攪拌 與干擾。4.謝欣翰的創作器材: 水盤,油、水,各種顏料。

的青年世代,如何在當下社會脈絡定位自己並形

理念如此,藝術的野青又怎麼去實踐?最值 得稱說的,是 2016 與 2017 之交的「百野遶境」

塑認同感 ? 謝欣翰對此有一套相當完整的論述,他侃 侃表示,大約 20 年前,臺灣社會有「知青」群 體,講求以知識參與社會;後來人們覺得知識太

活動。因緣際會下,謝欣翰認識莊奕凡與周能安 等朋友,大家聚在一起閒聊世代與生活,發現彼 此相當契合,於是發想出遶境活動,付諸實行。

硬,需追加軟性情調,便出現所謂「文青」,如

「百野遶境」概念源自臺灣民間信仰中常

透過藝術文化宣說理想的歌手。2014 年,太陽

見的神明遶境儀式和「陣頭」活動,諸神出巡管

花運動興起,出現了「憤

奮青」,憤青不僅僅

轄區,除祟燒瘟,驅逐並淨化境內的不潔之物。

只是憤怒,憤青化憤怒為奮鬥力量,希望自己勇

「百野遶境」由百位多元藝術工作者組成,大伙

敢、豐富正義感且有行動力。奮鬥青年積極參與

製作一尊大型紙雕「似廟」(紙雕藝術家成若涵

社會活動,但不擾民,他們是知青與文青的綜合

作品),宛若扛神轎般扛著,在歲末夜幕低垂

體,也就是太陽花世代。

時刻,從國父紀念館的現代鬧區開始一路遊街遶

2014 年的 太陽 花 運 動,吸引許 多 年 輕 人 投 入,包括謝欣翰在內,時過境遷,活動看似平息其 實影響不絕。表面上,有些人失去社運的動員力, 轉而頹喪、放棄,形成所謂「廢青」或「厭世」、 「傻眼」等次文化。但也有人努力掙脫標籤,成為 「在野青年」。如何定義在野概念?謝欣翰指出:

境,並進行各類表演,最後抵達臺北老城大稻埕 碼頭邊,燒掉「似廟」。「百野遶境」仿效傳統 之餘,更賦予新的象徵,所燒掉的紙雕其實匯集 遊行群眾的「症頭」,把當代社會的各種或輕微 或嚴重的病症如:低頭族、冷漠、疏離等,交付 火焰,一齊並燒,期待更好的人性變革。

「我們跟西方或以前的嬉皮不太一樣,有些嬉皮

對謝欣翰和朋友來說,「百野遶境」是他們

可能沒工作,但我們有人有工作,有人有著旺盛

世代撕掉標籤的嘗試與努力,更希望將此活動成

的生產力,並盡力不浪費社會資源,如發掘回收

為臺灣年輕人的另一種跨年選擇,於是 2018 年元

材料製作裝置藝術等。雖不一定常駐社運現場,

旦也有「百野遶境 2」。謝欣翰和朋友們認真探索

但我們結合自身關注的本土或社會議題,透過舉

自己,尋求與世界溝通和連結的新方式。經歷了徬

辦藝術聚落與帶城市遊牧精神的活動,將每個野

徨,於今充實生活,希望更轉向內心探尋,除了打

青朋友的理念傳達出去,我們想成為在野的行動

理選物店,累積臺灣本土設計能量,謝欣翰期待

家,永遠保有彈性與個性,同時追求愛和自由。」

在跨界表演領域中,發展出品質更佳的作品。

67


跨界複合媒材版畫狂想 劉裕芳拓印數位時代的 溫暖手感

文字、攝影/廖靜清 圖片提供/劉裕芳

以印刷、拓印方式產生的視覺藝術,充滿無限可能的版畫創作。 藝術家劉裕芳 2013 年開始加入複合媒材, 運用樹葉、蕾絲、鈕扣等生活素材, 另以植物染布為基礎,結合版畫技巧製成布書衣, 在數位時代展現溫暖手感溫度。

68 文化現場


依傍河港商埠而繁榮的淡水老街,假日人潮熙熙攘攘, 沿著河岸長堤漫步,對岸的八里、觀音山盡收眼底。許多文 學家以淡水河為背景,書寫雋永小說、散文;藝術家也留下 波光水影畫作,讚詠淡水時光。日出日落,金色陽光渲染河 面,建築、自然、人文、歷史等元素成了滋養藝術家心靈的 創作養分。擅長各式版畫技巧的劉裕芳,搬到淡水逾 9 年,同 樣愛上這裡的環境和創作氛圍。她喜愛使用不同材質、色彩 和厚度的紙張製版,圖像肌理層次豐富,另發展出以版畫為 基礎的複合媒材作品,讓版畫有了多元表現的可能性。

以版畫為基礎的複合媒材創作 來到淡水老街尾端,街邊佇立幾間很有味道的小餐館、 咖啡廳,轉進淡水藝術工坊旁的巷子裡,一棟日式建築映入眼 簾,木造平房訴說小鎮悠悠往事。步入室內,牆上掛著許多幅

劉裕芳在植物染布上,結合版畫技巧製成 布書衣。

繽紛畫作,藝術家劉裕芳即在此展覽、開設 DIY 課程,推廣版 畫藝術樂趣。從版畫走向複合媒材,劉裕芳笑說藝術創作跟著 心境轉變,傳統版畫大致分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以前以 純版畫為主,隨著印藝科技發展,版畫不再局限於這四大類。 從傳統走向現代,版畫藝術歷經數位科技的洗禮,劉裕 芳的作品也見證了時代變遷,反映內心創作想法。細細瀏覽 創作軌跡,每個時期都記錄著心境轉變:「接觸、創作版畫 迄今已 20 年,每張畫都表達了版畫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探索 心路,我的靈感來源大多是生活想法,日常中的小小感觸轉 化為題材,長出各種點線面形態。」

從上班族轉成現代版畫藝術家 回 首 創 作 歷 程, 劉 裕 芳 自 認 像 是 命 中 注 定 般, 在 人 生 的中途轉業!出生於彰化平凡家庭,媽媽是裁縫高手,從小

劉裕芳

耳濡目染,喜歡跟在一旁用碎布縫製包包、娃娃。布、線、

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畢業,專攻版畫

鈕扣隨手玩樂的元素,踩踏縫紉機的聲音,嘎搭嘎搭烙印在

創作超過 20 年,喜愛實驗版與畫之間的媒 材及印法,發掘各種可能性。靈感大多來自

腦海裡。雖非藝術專科出身,因求學時期幾乎都擔任學藝股

生活,每一張畫反映了傳統融合創新,記錄

長,負責大大小小的布置工作,手作、藝術的 DNA 深植在她

創作軌跡。不受拘束的技法,透過複合媒材

血液裡,成為扎實的基本功。畢業後就職經紀公司,舉辦國 內外鋼琴演奏、演唱會等活動,經常深夜才下班回家。

呈現,繽紛作品充滿無限生命力。刻鑿手感 加上植物染印、新穎版畫技術,以嶄新方式 與生活產生連結,雕琢人生美學。

69


1 2 3

繁忙的工作,偶爾會冒出再回學校念書的想 法,某次半夜回家發現竟走錯門,驚覺生活已疲 累脫軌,決定離職重拾書本,報考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我覺得自己天生對某些事很敏 感,像是看電視時,總喜歡觀察主角衣服穿搭、 顏色視覺平衡等,加上對繪畫藝術有興趣,於是 從頭開始學。」先學習繪製水墨,再接觸版畫, 從筆觸延伸到透過印刷方式產生的視覺藝術。劉 裕芳解釋,版畫利用「版」為媒介物,再將圖像 印製紙上,又稱為「間接藝術」,有別於直接以 筆描繪或雕刻製作的方式。

1.秋(凸版線木板,2013)。 2.冬(凸版線木板,2013)。 3.「雲朵」系列作品:漫漫 (複合媒材,2017)。

轉折。看似平凡的材料,劉裕芳讓複合媒材自身 說話,賦予生命能量。 「我的創作想法多來自生活,一個轉身、一 個念頭,隨手的塗鴉讓構圖多了不同線條。版畫 的間接性讓我在創作過程得到許多樂趣,雖然完 成品不確定性很高,但有一種開箱的驚喜!」劉 裕芳從版畫走向複合媒材,藉著實驗創新與原有 表現方法相融合,為版畫藝術帶來新氣象。剛自 臺灣藝術大學畢業時,她因緣際會進入「AP 版 畫創作空間」,也在這期間受到教授廖修平版畫 的影響。廖修平將出國進修學習的版畫技法引進 國內,提攜青年藝術家投入版畫,教導在法國學

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與創作能量

得的一版多色凹凸法技術。

歷經工作、回校園讀書,劉裕芳投入嚴謹學 習態度,雖然較晚才步上藝術創作之路,但她已

拓染樹葉與花朵的版畫運用

認定這是一輩子的志業。「我喜歡版畫,創作方

70

式雖不像繪畫一樣直接用畫筆沾上顏料揮毫,需

跟著劉裕芳的腳步,游移欣賞木造平房內

要經過構圖、製版和上印三個階段,但間接表現

的各幅畫作,「雲朵」系列非常吸睛,概念反映

心象的藝術有更多無限可能性!」仔細端看她的

嚮往自由自在,也象徵四季更迭以及人生演變。

作品,畫面是複合媒材與版畫互融一體,氣韻簡

「我從 2013 年轉向複合媒材創作,讓版畫有更

單內斂卻不失生動,有些則毫不保留表現心境的

多可能性,後來也加入了植物染元素,將動植物


1 2 3

1.2.Landscape系列(木平版, 2017)。3.經過構圖、製版、 上印三階段,間接表現心象的 版畫,展現更多無限可能性。

化為美麗印花。」她把天然植物染呈現在書衣

村裡,昔日的臺灣高爾夫俱樂部會館培訓中心變

上,溫柔保護紙本扉頁的閱讀時光,染畫的材料

成創作基地,進駐者互相激盪火花。」劉裕芳參

從熬煮到印染,每個過程都不馬虎。劉裕芳分享

加藝術家駐村計畫,擺放大型版畫壓印機恣意創

當初搬來淡水時,參加天然染色課程,是創作上

作,不用再局限於自家客廳或陽臺。平時跟各領

的新契機,從繁複工序轉化成版畫的態度。

域的創作者交流,彼此不定期開設課程或藝術

住在淡水的生活,每天眺望海天暮色,映 著水面的耀眼金光或河面薄霧,激發靈感火花。 劉裕芳將創作想像成實驗版與畫間的各種媒材及 印法,運用技法、材料,擺脫版畫的框架。植物

展,傳承傳統技藝、交流新的工藝技法。2015 年 9 月開始在藝術村駐村 2 年,吸收各種新意,「原 來版畫也可以跟文創結合,例如轉印到玻璃、木 板、手工紙上,讓人驚豔不已。」

染也運用到作品中,隨手拾起的樹葉、花朵,印

近幾年,有機會研習版畫藝術家佐竹邦子的

染在溫潤的布面上,讓人愛不釋手。近幾年,數

課程,劉裕芳認真汲取日本版畫的精華,愛上瑰

位版畫也成為作品呈現方式,劉裕芳認為電腦數

麗的色彩和線條變化,嘗試版畫加入拼貼技法,

位版可以當成創作的其中一層,再堆疊其他的元

創作不斷突破。2018 年初剛結束在世貿舉行的

素進去,豐富層次感。從平面版畫延伸到複合媒

「瘋國際原創藝術博覽會」,繼續為年底的日本

材,透過凸、凹、平、孔版等不同版種組合,轉

交流展以及 2019 年美國參展而準備,每天幾乎

換為立體複合版畫。

都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中。「版畫做完再分解、重 組,每個步驟之間,讓想像力無限延伸。」劉裕

進駐文創與藝術的美好基地

芳暢談版畫藝術,手感設計、複數性的分享特 質,箇中趣味令人著迷。

「目前在淡水老街尾的木造建築,是特定 展示平臺,我的主要工作室在新北市國際藝術

71


文字/楊月霞 攝影/陳培峯

2017 歲末,保留繁華商港記憶的淡水海關碼頭, 在燈海節照映下,過往的點點漁火,轉換為 50 米粉紅隧道, 新興的浪漫景點,點亮了百年的落寞古蹟, 吸引逾 20 萬人前來拍照朝聖, 此次透過策展人視角,一窺活動背後的巧思。

與星光輝映 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 策展人蘇仲康帶路

72 文化現場


河水伴著悠揚音樂流轉,萬盞如繁星的浪漫燈光,猶如冬 夜遞發的夢幻邀請函。上萬顆 LED 燈形成長達 50 米的粉紅燈 海隧道,妝點起淡水海關碼頭的林木花圃,走上一段夾雜星光 的隧道,不絕於耳的相機快門聲,以及眾多旅人們的笑顏與驚 嘆,即能實際感受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現場延燒的人氣。 早前主持過「北海十全宴」、「極北藍點」等計畫的北海藝 創理事長蘇仲康,擔起 2017 年「淡水海關碼頭燈海節」(以下 掛於倉庫外牆的「幸福小燈籠」,讓民眾 創意融入燈節一隅。

稱燈海節)籌劃任務,以地景藝術燈海,將屹立淡水河口逾 150 年的市定古蹟,結合小農文創市集、公共藝術展、暖聲音樂會等 元素,展現淡水新舊兼容的面貌,以今懷想昔時滬尾城的風景。

3 日觀察淡水天光流轉 50 米燈海對映黃昏夜色 坐擁可遠眺觀音山遼闊視野的海關碼頭,清代洋樓與兩座 歷史悠久的港務倉庫,古蹟建築靜臥河岸,見證了淡水港埠時 代,也暗藏策展人蘇仲康的心思,他將此次燈海節亮點「50 米 粉紅隧道」設置於此,民眾不僅可以看到淡水最美麗的夕陽景 色,更串聯碼頭後方綠地,成為推廣公共藝術及空間美學的重 要平臺。 「海關碼頭是欣賞淡水夕照最佳的私房景點,這裡眾多奧 秘,唯有當地人知道!構思燈海節時,我整整三日坐在這,觀 察天氣和自然光線的移轉流動,冀許不破壞原生之美。」帶領 我們漫步磚道,登上猶如星河般的聯接渡橋,蘇仲康言談間盡 是對土地與人文的熱愛。 前方來到大批民眾爭相拍攝的 50 米燈海隧道,有鑒於傳 蘇仲康

統燈飾多採用紅、綠、黃光等複雜組合,燈海節選用桃紅與白

現任北海藝創理事長,猿人森活設計藝術

相間之 LED 燈,突顯簡約質感,遠觀呈現柔和淡粉色,整體

總監。擅長經營管理、品牌規劃、網路行 銷、社群行銷、空間設計、展店企劃等,

視覺效果上也更為舒適,「隧道使用流線型設計,即便手機或

近 年 投 入 策 展 及 地 方 藝 文 推 動。 曾 任 富

傻瓜相機拍都好看,除了夜間絢麗,不同天氣還可製造創意效

基漁港森活藝術嘉年華、北海十全宴、北 海 岸 基 因 藝 術 家 聯 展(2015、2016)、 極北藍點展覽暨文創市集等計畫主持人 (2016、2017),近期更策動百藝合器美

果,雨夜就是燈飾倒影與仰角攝影的最佳時機。」 隨著這座燈海隧道人氣破表,口碑日益發燒,燈海節自

食展、高雄頂尖生活展、淡水海關碼頭燈

2017 年 12 月 16 日開幕以來,吸引逾 20 萬人次,在網路社群引

海節暨文創市集等。

起朝聖效應,活動因此延展至 1 月 14 日落幕。除了燈景吸睛, 如何讓大家放慢腳步、停留駐足的時間拉長,也是他反覆深思

73


的課題,「小農文創市集」於是應運而生,他將

畫和輸出作品,同時不吝舉辦滿額抽獎的同樂活

海關碼頭園區內的洋樓倉庫加以整理,透過北海

動。看著大家排隊等待畫似顏繪,與環繞四周的

藝創兩年來經營起的藝術人脈,邀集傑出藝術家

興奮目光,蘇仲康打趣道,「我就是希望把來此

與在地小農組成約 20 個特色攤位,期間每逢假日

玩賞的人們困住,捨不得太快離開!」

午後兩點開張,迎接熙來攘往的眾多遊客。

此時一片盎然綠意映入眼簾,用以點綴空 間的多肉植物、療癒植物等,多為北海岸自種的

北海藝創號召 在地集結人氣

室內盆栽,吸引了不少愛好者。淡水本地自產自 銷的生菜蔬果,經有機認證的石門自產阿里磅紅

「市集所有攤位皆為嚴格篩選,包括 90 公

茶,買氣也極旺,「成功的活動不僅需有制度的

分高的展示攤位,也是我親自下去設計打造。

規劃與管理,讓在地人參與其中、有所收穫,一

此外空間準備多組工作桌椅,讓大家體驗各式文

齊共好是最大的精神宗旨。」

創 DIY,比一般市集更有趣深入!」人聲鼎沸的 場域中,可見民眾或專注彩繪塗料,用環保包材 製作「幸福小燈籠」,或穿梭於各攤區討論,包 括工藝類的陶瓷、木作、手染、拼布,亦有手工 皂、手作飾品、手繪周邊創作等,甚至糖霜餅乾 和馬林糖也深受歡迎。 極為要求整體素質的蘇仲康,在市集進門 處特別規劃了聯展區,展示在座與會藝術家的原

這種堅持也顯現於關照藝術創作者身上, 在另一棟洋樓與燈海節同期展開的「拾光─山海 間的吉光片羽」公共藝術展,除有藝術家吳季璁 以透明方盒與流動燈影打造的《水晶城市—淡水 海關碼頭計劃》,園區後方亦有藝術家莊志維採 雷射光網創作的《裝置微光計劃—海關碼頭》與 《森林裡的洋流》等作品,透過戶外場域運用, 與整體燈節產生呼應。

1

2

1.主燈區的聖誕樹,以不破壞場所氣質為目標, 成為極佳示範。2.通往燈區的聯接渡橋,如星河 般引人前行。

74


燈海璀璨後 淡水起藝仍需進行式

曾主導帶領北海岸基因藝術家聯展、百藝 合器美食展,嚮往返璞歸真的蘇仲康,早年他以

細數燈節各式亮點,蘇仲康帶我們穿越洶

「藝術換宿」方式,吸引海內外超過 50 位創作

湧人潮,來到海關碼頭最後的主燈區,他指出,

者共築藝術烏托邦,除讓人貼近自然、從中獲得

觀光熱點頗豐的淡水,周圍有小白宮、紅毛城、

靈感,「也期許自己心態歸零,我正享受著這段

馬偕禮拜堂,後有漁人碼頭等熱門地標,充滿

自我追尋的過程。」如今擔任北海藝創理事長,

人文與懷舊風情的海關碼頭,原先可謂相對落

他仍致力北海岸藝文推廣與地方發展,期許每位

寞。如何在不破壞現場本身環境,呈現主燈又

有藝術天分的夢想家,能擁有一個發展空間。

不突兀,著實耗費不少時間推敲評估,最後決 定使用不影響場地氣質的白色系為主軸,披掛 式布置冰條燈及網燈,同時做出引導路線讓民 眾排隊拍照。

蘇仲康笑說,團結齊心面對各式問題的歷 程,使彼此宛如大家庭般緊密扶持,也更積極 永續成功經驗。這些藝文計畫如何擴大影響再利 用,藉由政府及公眾力量延燒後續效應,值得思

「燈海節期間,來客以倍數般飛快成長,

考也樂觀其成。他以「極北藍點」為例,海巡廢

最困難當屬燈飾維護。每日都有大量燈泡遭扯線

棄營舍經改造後,化為藝文空間同時推動在地發

破壞,我總在夜闌人靜時加班趕工,將陣亡的

展,甚至促成了一種活絡現象,未來冀許淡水海

LED 燈一一汰換出來,以保證活動素質。」看

關碼頭燈海節亦能在淡水持續「起藝」開花。

著他仔細審視燈飾細節,鉅細靡遺的堅持,也顯 見於蘇仲康主持的所有計畫,與他經營的「猿人 森活」品牌。

1

2

1.市集空間準備多組工作桌椅,民眾可體驗各式 文創DIY。2.淡水海關燈海節風靡無數民眾,大 家爭相合影留戀。

75


宗師齊聚 盡展在地人文輝芒 2017 新北文化貢獻獎

文字/楊月霞

攝影/陳培峯

圖片提供/柯錫杰、朱銘美術館、王錫坤、陳國寧、曾仲影、《喀報》陳珮容

文化曖曖輝芒,川流於血脈,涵養於生活,無所不在。 可能藏於林木礦物,途經百鍛千鍊的鑿刻,化為朱銘體現當代的雕塑鉅作。 或隱匿於生皮麻繩,赴湯蹈火的烹裁昇華,成就王錫坤一往無悔的製鼓精神。 亦或熬過歲月更迭、戰火摧殘,行遍千山萬水, 在曾仲影上百首動人樂曲裡起舞,於陳國寧行腳天涯博物館的足跡中綻放。 親近大師群像,在血、汗、淚中,看見璀璨折射出的文化曙光。

76 在地群像


1

2

1.頒獎典禮現場,得獎人 及代表與市長朱立倫合 影。2.獎盃設計結合新北 在地文化,以金色星頌揚 得獎者貢獻,上方指北針 代表新北市,另以朱泥壺 釉色象徵鶯歌陶藝、坪林 茶文化,多角造型更喻意 多元族群的融合。

「2017 新北文化貢獻獎」由當代雕塑巨擘

塑藝術及兒童藝教。推薦作曲家曾仲影的新北市

朱銘、國寶級作曲家曾仲影、博物館學先驅陳國

二二八總會理事長洪顯詔表示,曾老師至今仍創

寧、製鼓職人師傅王錫坤等,四位總歲數破 300

作不輟,精神令人景仰,體力也因心境而顯得年

歲的文化界宗師脫穎而出,1 月 9 日於新北市政

輕。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的陳國寧笑說,「普

府舉行頒獎典禮,當天現場展出朱銘「太極系

遍設立的文化獎項,多是藝術、繪畫、音樂、工藝

列」及「人間系列-彩繪木雕」的限量複製品,

等領域,記憶中這是第一次給博物館圈肯定,可

曾仲影 1985 年創作《歌仔戲交響曲》的作曲手

謂歷史性的一刻。」有「鼓王」美譽的王錫坤則謙

稿,陳國寧再版無數的《博物館學》等專著,以

稱,非常感謝朱宗慶的推薦和先進們謙讓,响仁

及王錫坤近期新製的巨型八卦鼓。

和仍會在藝術創新和技術薪傳上努力前行……。

回應文化貢獻獎設立,為表彰及獎勵對新

典禮落幕後,今年也陸續以展覽或音樂會等

北市文化之保存、傳承、形塑、推廣等領域,有

方式,呈現 4 位得獎者長期投注新北、深耕在地

特殊或重大貢獻者,期望進一步帶動新北藝術創

的成果。

作、文史研究及文化發展並發揚光大。市長朱立 倫頒贈獎座獎狀及獎金時表示,新北市豐富的文 化力,是無數前輩奉獻累積而成,「新北文化貢 獻獎」並非一個意義象徵,而是對所有文化工作 者的重視與肯定,「感謝他們畢生對新北市的貢 獻,也希望透過公開表揚,鼓勵更多新血一起投 入,厚植新北市的文化能量。」 代表朱銘領獎的朱銘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素 美指出,朱銘美術館在 2017 年與法國羅浮宮並 列,同獲 ICOM 國際博物館協會表揚,為亞洲唯 一獲獎的私立美術館,未來也將持續致力推廣雕

頒獎典禮現場展出四位得獎者創作複製品、手稿以及著作。

77


朱銘 藝術即修行之道 推廣雕塑藝教 體現當代精神 「我一生所奉獻的語言,不是雕刻或繪畫語言, 而是以修行為中心思想,一以貫之的藝術語言。」

邁入杖朝之年,朱銘以《太極》與《人間》

為之,木屑與機具在朱銘簡樸的歲月中起舞伴奏,

兩大系列名揚海內外,時至今日仍頂著皚皚髮

朱銘更傾注畢生積蓄及12 年籌劃,1999 年在新北

絲,潛心致志創作。15 歲起隨李金川學習傳統

市金山成立朱銘美術館,除是他規模最鉅的一件

廟宇雕刻與繪畫,30 歲拜師臺灣雕塑界巨擘楊

作品,亦是他對社會及藝教領域的付出與回饋。

英風門下,學習其藝術觀念、現代雕塑概念和精 神:「跟著楊老師精進後,我由練太極拳衍生到 刻《太極》作品,但此系列獲肯定後,卻受限拳 法和其精神影響,無法自由發揮。因此我開始思 考《人間》此一主題,不僅題材隨處可得,也跳 脫青銅,自由運用各式媒材。」以眾生百態為主 角,《人間》系列生動體現當代精神。

「我常說要種活藝術種子,創建美術館便 是,《兒童工藝計畫》多年來,包含肢體表達、 展場實習、生態認識、導覽訓練等,已培育超過 200 位孩子,第一屆兒童藝工都已大學畢業了, 還回來拍畢業照呢!」無論是 2004 年起和北海岸 在地小學合作至今的《兒童工藝計畫》,或 2017 年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展出《人間系列-紳

「對我而言,藝術已然融合生活中,並非在創

士》作品,「讓新一代幼苗接觸藝術,不為任何

作時才是藝術家。藝術乃一種修行,需耗費時間,

目的,而是令他們培養觀察與想像力。當他們打

更要投注所有精神和生命,我就是持這樣的態度一

開五感、親近觀賞作品,這是極理想的,也與我

以貫之,直到現在。」從未停止創作,卻也不刻意

推廣雕塑藝術、兒童藝教的宗旨不謀而合。」

1 2

1.木屑與機具在朱銘簡樸的 歲月中起舞伴奏,低調演繹 溫暖的情感光輝。(攝影 柯錫杰)。2.朱銘於香港藝 術館內調整「刻畫人間─朱 銘雕塑大展」作品角度。

78


王錫坤 製鼓乃薪傳之志 承先 啟 後以鼓助人 一心一藝鳴響天下 「做中學、學中做,態度就是一切。」

有「鼓王」美譽的王錫坤,曾獲「臺北縣

棄的精神,王錫坤如今掌握各式低、中、高音鼓

傳統藝術藝師獎」與文化部登錄「文化資產保存

製作工法,兼擅定音、調音、演奏等,結合藝術

技術及保存者」肯定,為創始1929年「响仁和製

美學跨界合作,推動傳統工藝轉型及創新傳承,

鼓廠」第二代傳人。28歲扛下家業至今已40年,

其首創東方音階鼓,用染織、撕畫等技法製成的

親製作品不但為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漢

青花瓷小鼓,採印染而成的鳳旋鼓,用三國演義

唐樂府等指定,全臺九成以上廟宇多向响仁和訂

人物和國劇臉譜設計的五音鼓等,除充滿意趣發

鼓,甚至銷往世界。對此王錫坤謙虛表示,「我

想,連用50年音質依然穩定好聽。

尚在追求更極致完美的鼓,堅持父親阿塗師初 衷,認真延續製鼓工藝中那份真實純粹的態度。 從事這個行業,就是希望對得起自己!」

「從事這項工作,讓我和儒釋道各種宗教 都成為朋友,甚至因鼓至海外交流。」2001年他 在工廠旁設立「响仁和鼓文化館」,收藏阿塗師

當年阿塗師驟逝,未將製鼓經驗與技術交給

逾70年歷史的作品,也展示來自非洲、印度、雲

王錫坤,响仁和不僅沒有客源,也須從零開始。

南、貴州、西藏、日韓等地風格迥異的特色鼓,

「父親堅持純手工和天然製法,但我連最基本的

期許將鼓藝加以延伸,並視「健身」與「音療」

燙牛皮,都費時揣摩甚久,更別說自行摸索整個

為持續拓展之兩大領域,推廣「擊鼓健身」,持

流程長達好幾年。為把製鼓學到最好,我可以坐

續響亮响仁和老字號招牌。

好幾個小時不動,一心只想突破挫折。」永不放

1 2

3

1.王錫坤設立「响仁和鼓文化 館」,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風格迥異 的鼓。(圖片提供

陳珮容、喀

報(http://castnet.nctu.edu.tw/)。 2.朱宗慶打擊樂團《樂之樂》呈現 臺灣樂器工藝世家故事,王錫坤親 自擊奏响仁和大鼓。3.用染織、撕 畫等技法製成的青花瓷小鼓。

79


陳國寧 文物是無價之美 畢生奉獻博物館學 育英才桃李滿天下 「博物館是我的家;讓每個家都能營造成為博物館。」

曾獲教育奉獻獎資深優良教師,現為全國

園,也攔下一批差點被毀的彩繪門扇和文物,回

首例「私立博物館設立登記」成功的世界宗教博

博物館一登錄就高達上百件。」她將博物館學系

物館館長,陳國寧1970年即投入博物館學研究,

統化,確立管理規範,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並出

墾拓當時仍杳無人跡之地,為臺灣博物館系統發

版專書,適逢1980年代後博物館高普考流行,逐

展打下根基,不少優秀專家學者皆出自她門下,

漸掀起此領域研究潮。

「用心教一百位學生,就有一百個博物館能有新 種子,當他們開枝散葉,就是我感到幸運與欣慰 的事。」步伐穩健飛快,看不出已逾花甲,陳國寧 笑道,這是奔波世界各地、考察文物鍛鍊而來。

奉獻至今長達48年,陳國寧深入全臺各地, 訂出「工作指標」評量與機制,陸續推動地方特 色文化館成立,協助成立埔里生態博物館、臺灣 寺廟藝術館、新竹玻璃工藝館、嘉義交趾陶博物

身為第一位將國外博物館思潮帶入臺灣的學

館等,同時安排「專業培訓工坊」指導典藏、陳

者,陳國寧學生時期靠著推薦信跑遍故宮、歷史

列與特展概念。近年推行文化生活圈計畫,帶起

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等鑽研自學,再到海外

地方藝術家回流、社造興起等回饋效應。「我始

取經,而後至華岡博物館典藏組並出任館長。面

終認為,博物館不是職業、頭銜或官位,而是一

對早期社會尚未瞭解文化資產的價值,農村路邊

輩子的事業!它肩負傳遞知識與真善美的使命,

常是被隨意丟棄的明清遺物,「我沿路跋涉將救

更是個人修養、生命經驗和社會精神的體現,應

起古董家具、文人書畫等,翻修整治前的林家花

成為推動群體和諧的文化企業集合體。」

1 2

3

1.對陳國寧而言,博物物館 肩負傳遞知識與真善美的 使命,是一輩子的事業! 2.陳國寧(圖右2)與心道 法師、了意師父於梵諦岡 拜會教宗方濟各。3.陳國寧 親自手寫的古琴琴譜及小 品水墨創作。

80


曾仲影 音樂為浮生之愛 影視流行幕後推手 歌仔戲新調教父 「風霜幾度似雲煙,藝海茫茫岸無邊, 笑傲怡然行我獨,流星歲月奈何天。」

與臺灣著名作曲家曾仲影促膝長談,極難置

節目,捧紅包括湯蘭花、冉肖玲、白嘉莉、歐陽

信現已96歲高齡。口齒清晰且國、臺、英、日語

菲菲等歌星,「冉肖玲那首<藍色的夢>當年紅

皆通,靈光乍現時,執起筆在樂譜上飛快書寫音

遍大街小巷,是我尚稱滿意的國語創作。」1969

符,無論電影配樂、現代話劇、歌仔戲組曲等,

年他為連續劇「青春鼓王」寫的主題曲<一粒流

信手拈來皆是動聽之作。至今已獨創逾650首曲

星>爆紅,堪稱家喻戶曉的曾氏代表作,40年來

子,在各式音樂創作類型中選用不同筆名,如國

無數天王都曾爭相翻唱。

魂、曾影、東方白等。1946年由福州坐船遠渡來 臺後,僅憑美國函授的音樂教材無師自通,採各 地戲曲與傳統民謠素材加以創新,除了是將交響 樂與合唱概念引進臺灣歌仔戲的第一人,更是捧 紅無數影視歌星的流行幕後推手。

此時期他被楊麗花的導演相中,踏入歌仔戲 編曲領域,首度將交響樂融入其中,譜寫大量新 調,成為定型曲牌,至今新調歌仔戲曲高達三分 之二出自他手。被譽為楊麗花幕後功臣之一,提 昇歌仔戲的藝術地位,曾仲影仍十分低調謙虛,

「創作超過一甲子,我從未感覺老!」憶起

哼唱描述失戀心情的《梧桐雨》,表示自己很鍾

往昔,曾仲影眼神清亮。早年當過劇團樂師、播

愛這首歌,現在對中西方樂器也仍記憶猶新,靈

音員、小號演奏家,導過優良國片《風雨中的燕

感來時仍能一天創作很多首,不禁令人期待其精

子》、編寫大量配樂和主題曲……優秀天分與絕

采的下一章。

對音感讓他獲臺視邀約,製作《彩虹之歌》歌唱

1 2

3

1.現年96歲的曾仲影,至今仍 創作不輟。2.曾仲影<民族英 雄鄭成功>創作手稿。3.1980 年曾仲影(左)曾導演國片 《風雨中的燕子》,該片獲新 聞局選為優良國片。(圖片提 供 曾仲影)

81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九份文史工作室

「以前這是小香港/大街小巷全是人/ 有人來這挖金孔/有人來這人看人……」 如今的九份雖不再挖金,卻依然人潮洶湧, 它的魅力何在?在繁華與寂寞中, 羅濟昆以他近乎固執的深情,訴說著九份的故事。

九份仔 伊的第二故鄉 訪羅濟昆「九份文史工作室」

82 人文行旅


「用飯碗挖一碗沙,可洗出半碗金子來,

臺灣光復後,榮景不再,因為國際金價下

連 坡 上 的 芒 草 拔 起, 芒 草 根 洗 洗, 就 會 有 金

跌、主礦脈開採已盡、工資高漲,整體的經濟效

沙……」臺下的我們都張大了嘴發出:「哇」的

益低落,臺陽礦業(顏家)在 1971 年停工,九

聲音,「不過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沒有

份人去樓空,金城褪色。1989 年侯孝賢執導的

了!」今日的導覽老師羅濟昆笑著說。大量開採

《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奪下金獅獎,媒體爭

後,原本像南瓜的小金瓜露頭變了樣,「昔日的

相報導,九份有如灰姑娘變身,一夜之間人山人

小金瓜露頭,今日變成河馬頭,在『無言的山丘

海。如今九份成為國際級觀光景點,2015 年「外

上』,過著『看海的日子』。」他念著自作的打

國網友熱搜臺灣景點前 10 名」中,九份老街超

油詩,大家哈哈笑著。

越 臺 北 101 榮 登 排 行 榜 第 一 名, 如 今 走 在 老 街 上,除了臺語國語,耳邊更有日文、廣東話、英 文及捲舌音明確的標準國語交雜。九份仔,又變

大起大落的九份傳奇

身成那個繁華的小香港了。 九份最初傳說僅有九戶人家散居,發現有 金,是清朝劉銘傳開鐵路時,工人們無意發現 的,隨著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制訂,臺灣易主,金

對九份一往情深

九地區大規模採金始於日本人之手,依基隆山的 南北向稜線順勢劃分,以西為「九份礦區」,以 東為「金瓜石礦區」。金瓜石礦區由日人「田中 組」開採;九份礦區後來由通曉日語的臺灣人顏 雲年在日人「藤田組」手中得到承租權,以三級 包租制,全由臺灣人進行開採。「三更窮四更富 五更蓋大厝」,顏家因此成為「炭王金霸」,水 金九成為「東亞第一金都」,九份也躍身最有錢

羅濟昆是苗栗客家人,4 歲前過的是在田裡 捉泥鰍青蛙、在溪裡釣魚、去樹上摘芭樂的農村 生活,後來隨父母到臺北,在都市成長。退伍之 後,他開始思考兩個問題:生活是什麼?臺灣文 化是什麼?一般人忙著找工作追求前途的年紀, 他已開始在尋找自己的「桃花源」,他說:「那 是我自己內心的聲音。」 尋找桃花源的第一站,正好遇上金盡人去的

最熱鬧的城市,酒家林立,「上品送九份,次品

九份。「第一次看到九份時很驚訝,怎麼會有這

輸臺北」的口號於斯響徹。

羅濟昆 1962 出生於苖栗客家農業社會

喜歡農村的純樸。

1965 舉家搬遷臺北工商業都會

厭倦都市的文明。

1987 初臨九份即結下不解之緣,決定以九份為第二故鄉,開始用鏡頭記錄九份過往雲煙。 1989 放棄臺北攝影師工作,成為專業文化工作者。 1992 至今 成立九份文史工作室 / 導覽解說、幻燈欣賞、攝影展示、文化出版、旅遊食宿安排。 九份文史工作室 一直亮著燈,如同九份社區圖書館的工作室,擁有許多羅濟昆自1987 年起,以攝影及收集研究 而來的在地文物史料。

83


樣的地方,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空房子,卻看不

對他來說,導覽是生活經驗的分享,是有感

見人潮。」於是決定用鏡頭尋找九份的過往雲煙。

情的,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事──「因為這就是教

為了拍平日白天的九份原貌,辭掉攝影師的工作

育!」他如是說。透過導覽,愈瞭解九份才會愈

去上超商大夜班,下班後從臺北騎著機車,雙眼

關心九份,才會正確地從事旅遊和商業行為。以

幾乎都要合上了,還是堅持要到九份拍照。開始

九份龐大的來客數,縱使杯水車薪,他仍勉力為

攝影,起於專一時把玩家中閒置的單眼相機,他

之。「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盡自己最大能

喜歡記錄,發現可以透過鏡頭觀察風景與人生,

力去做。」雖為了孩子移居宜蘭,但九份的導覽

「透過攝影眼可以觀察一個地方的來龍去脈、它

工作至今仍持續不輟。他引用客家諺語說:「日

的變遷,瞭解地方人文、建築、風花雪月的美,

久他鄉是故鄉。」只要認同、關心為九份做事的

萬物靜觀皆自得,生活就可以過得很快樂。」因

人,都是九份人!

為「瞭解」,才會有愛。 「我用自己的方式去瞭解臺灣文化,選一個

九份之城、路、人、神

喜歡的地方做為第二故鄉,住在這邊,用鏡頭幫 它寫日記。」拍照後他去找資料,瞭解鏡頭背後 發生的故事,當九份的年輕人流向城市去奮鬥, 曬衣架上只看得見老人和小孩的衣服,他卻逆 向而行,離開繁華的臺北來到寧靜的九份山城定 居,那是 1987 年。愈瞭解九份這片土地的內涵,

84

九份人相信「黃金」是土地公的錢,想進坑 挖金礦,得先拜求土地公指點迷津;另外還拜講 義氣的關公,因為許多礦工是羅漢腳,萬一有了 意外,得靠礦班兄弟們義氣照應。人心思金,人 心思安,於是神明香火興旺。

愈喜歡它,於是成立「九份文史工作室」,研究、

九份的房屋依山而建,階梯式的建築使得九

保存並分享九份的文物史料。從《悲情城市》

份的地景曾有如一張立體畫。石牆黑屋頂,就地

起,九份搖身一變成了觀光區,但旅客不知道來

取材,敲打石塊來造屋,為了適應東北角多雨的

九份能看什麼,於是他開始導覽解說的服務。

天候,屋頂鋪以黑色油毛氈以防水。羅濟昆說:


「以前九份人有默契,大都只蓋一層樓平房,夠

媽祖』大拜拜,住外地的九份人都會回來,我也

住就好了,不遮擋後面人家的景觀,那是一種山

去幫忙舉旗遶境,當抬神轎的對我說:『羅仔,

城的人情味。」

幫我攝一下相!』」他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與認

竪崎路是九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串聯了 基山 街、輕 便 路 以 及 汽 車 路,是 九 份「丰」字 型道路的中心,他說:「竪崎路,向上走愈走愈 HAPPY,向下走愈走愈傷心。」因為往上是走

同,接著找他幫忙攝相留念的,有盛裝打扮,手 上戴滿金手鐲的阿婆,有脫下「報馬仔」衣物, 換上筆挺西裝的阿公,在他的鏡頭前,都曾慎重 其事地請「羅仔」留下自己的風光身影。

向酒家群集,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尋歡正好;往

「拿著鏡頭就像拿著一支槍,不可以看到人

下走是往彭外科、派出所、臺陽事務所,不是病

就拍!」他說:「在九份待久了,大家都相熟,

了,就是犯了罪,要不就是礦坑出了事。一段竪

更尊重彼此,反而不會隨便去拍他們,但如果他

崎路,上行而喜,下行而愁,那是過去九份人的

們主動來找我,我會很樂意,因為每一張照片都

悲喜之路。

是一個故事。」

如今遊客們搶著在竪崎路上攝影留念,背景 得有一整排階梯加上大紅燈籠,討論著要上哪一 家茶藝館要吃哪一家芋圓,暗街仔「基山街」如 今更是人聲沸騰,名產與美食排滿街道,但羅濟 昆最懷念的是九份的人。

一直亮著燈的九份文史工作室 基山街上,經過亮著燈的「九份文史工作 室」,羅濟昆說:「這是九份的小小社區圖書 館,分享給大家!裡面有關九份的資料大概比央

最初來到九份,羅濟昆在當地人眼中是一

圖還多!」登上二樓,有種熟悉的氣味和感覺,

個「形跡可疑的陌生年輕人」,背著背包和相機

親切又令人放鬆,「像鄉下阿媽家!」我終於想

四處取景的他,被在地人的雙眼緊緊盯著!盯久

到了形容詞。難得這一方清靜,臨著人聲雜沓的

了,盯成了自己人。他回憶著:「一年一度『迎

基山街。

1 2 3 4 5 1.羅濟昆早期拍攝的九份霧景。2.一年一度迎媽 祖,是九份在地盛事,圖為羅濟昆早期拍攝影像。 3.過往九份有著礦班兄弟義氣照應的情意,如今九 份未來更須彼此的共識。4.九份文史工作室古色古 香的外觀。5.九份文史工作室一隅。

85


羅濟昆曾拍攝九份文史工作室窗口望出的深澳 港,他說這張照片是「窗口像一幅畫」,曾經九份的 每戶人家都有窗口這幅畫,可如今工作室二樓窗口已 被擋了一大半,望見的是對街鄰居的水塔,九份變 了,和他初來乍到時已大不相同。「未來九份會變得 怎樣,包括居民、政府、商人、遊客、藝術家,所有 喜愛九份的人都要一起去關心,大家要有共識。」他 不評論現在的九份是好是壞,認為這就是九份的歷史 演變過程,而「理想」中的九份發展必須是──「來 九份的人都要有共識!」 共識如何得來?透過導覽解說是一種方式,讓大 家瞭解並凝聚共識。「做為一個臺灣人,一定要瞭解 臺灣文化,這樣才能在臺灣這片土地上過得快樂知足 有自尊。」九份亦然,不瞭解其內涵,便不知如何愛 護它,所以他說:「文化工作愈多人做愈好!」 九份耆老凋零速度很快,他曾為臺陽公司老員工 江兩旺先生撰寫口述歷史,江老先生曾對他說:「我 這人生,已經有價值啦!電視也來甲我採訪過啊!報 紙雜誌也來甲我採訪過啊!電影也來甲我拍過啊!你 這嘛擱甲我留一本冊,我心願已了啊!」沒想到書方 付梓,江老先生已然仙逝,與時間和死神競逐下,他 完成了老人家心願,也為九份留下了口述史料,一切 幸好來得及。那九份招魂碑上寫著:「黃金固貴矣, 而人命尤重!惟人乃肉體,焉能與金石爭壽乎?」 「人回顧這一生,如果能充滿美好的回憶,這一 生就值得啦!」說著這句話的他,已與九份結了 30 年的緣分。未來他期待有年輕人加入,「可以用打工 換宿方式住在這裡,可以跟著我一起去導覽,我把經 驗與技巧教給他。」 1 2

86

「礦金開採有時盡,人脈綿綿無絕期。」我看著 九份文史工作室中的這副對聯,聽著窗外雨聲滴答,

1.九份房屋依山而建,家戶窗口望出都是一幅畫,羅濟

期待著那個把九份當做故鄉熱愛的年輕人翩然到來,

昆以鏡頭留下早期九份人家不遮擋他家景觀的山城人情 味。2.九份年輕人流向城市奮鬥,羅濟昆拍攝的早期照

就像 30 年前從臺北來的羅濟昆,變成了九份攝影的

片,只見孤寂的曬衣架上懸掛老人和小孩的衣服。

「羅仔」。


穿越時空 置身立體的歷史中

金瓜石「五金行小舖」的老屋故事

文字/林麗秋 圖片提供/陳黎明、陳盈潔、陳昱安(山中合作社──常民建築故事展《對話記》) 參考資料/文化部 104 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伍伍群聚空間計畫; 《金瓜石村落記憶庫合輯》小五金行、守著金九要道的堅毅勇士(p.16)

金瓜石舊酒保口附近,如今的五號路上, 一間翻修自小五金行的老屋靜佇於此, 保留了金瓜石地區特殊的駁坎邊坡及原本的房屋樣貌, 還有第二任屋主陳盈潔夫妻,那愛護老屋的心。

人文行旅

87


如 果 說 今 日 的 九 份 忙 著 為 自 己 梳 頭 擦 粉, 好 能 面 見來自全世界的旅人,那麼金瓜石就是那執拗地站在簾 後,未肯輕易媚世的素樸姑娘。 金瓜石曾經是東亞金都,地下有 600 公里綿延曲折的 礦道,地上是日本人為金礦開採而發展出的聚落,有十 分完整的生活圈規劃,「消防系統、電力系統、運輸系 統、坑道系統、學校、郵局、警察局、宿舍、醫院、電 影院(俱樂部)、運動場」一應俱全,其中對民生最重要 的,就是「供應社」。 「供應社便是物資供應的中心──因為金瓜石除了 黃金外什麼也不產,供應社維持了一家大小一整天的生 五金行小舖整修前的早期影像。

活。一樓販賣如磺火燈、衣物、毛巾、盥洗用品、調味 料、油、肉品、蔬菜水果、米及麵粉等,二樓則販賣文 具、瓷器、布匹等,儼然當時的大賣場。」臺人稱呼供應 社為「酒保」,酒保外的階梯就稱為「酒保口」。 日人離去,臺金公司接手礦區,「酒保口」仍然是 金瓜石最熱鬧的路口,攤販熱熱鬧鬧地叫賣,各式商號 做著生意,服務著臺金公司一萬多名員工,酒保口商圈 是金都最充滿「人氣」與「生活感」的路口。這裡有家 小五金行,颱風天前夕,沒有招牌的小五金行裡就會人 來人往,買鐵釘買紙板買紗窗買鎖……,趕緊回家做好 防颱準備。 一 朝 金 盡, 人 群 散 去, 當 酒 保 口 的 洗 衣 房 與 鐵 工 廠都已夷為平地,只剩以前那家無招牌無名號的小五金

五金行小舖 第二任屋主陳盈潔

行,樓房仍在,成了立體的歷史遺物。

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黃 金博物園區創園營運推廣組組長,從事文 化保存相關工作至今已有 15 年,目前為非 營利組織「台灣永續旅行協會」創會理事

小五金行的故事

長,擁有國際 Travelife 與 Green Destination 認 證 單 位 合 格 稽 核 師 資,2018 年 正 式 成 為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認可臺灣第一位 GSTC 訓練師。認為「特色旅遊」是臺灣 的 潛 力, 希 望 透 過 推 動「 永 續 旅 行 」 概 念,激發文化保存、環境保育與社區回饋 意識,促進臺灣鄉村的特色保存以及增加 在地社區的正向能量。

88

小五金行是金瓜石人童家三代真實生活的空間場 景。1941 生 於 日 治 末 期 的 童 光 明, 因 為 光 復 後 金 瓜 石 的礦業移交臺金公司,家中祖父在此時獲得「監工」一 職,分配到如今的小五金行這棟樓房做為宿舍,這樓房 成了全家安身立命之處。


祖父、父親、包括童光明自己都是臺金公司

盈潔,對小五金行的第一印象是──「只有三面

的員工,祖父後來調至水湳洞,1977 年,父親

牆,有一面靠著駁坎,說好聽是成了一堵天然的

退休搬至新店,童光明買下這棟小樓房,開起了

牆壁,講白了就是只有三面牆,山壁那側要時常和

小五金行,也兼賣些水果,夏天還擺出冰攤,一

岩縫中溢出的溼氣、穢氣共存,非常難以處理。加

樓是店面,二樓是房間……。兩層樓加起來才十

上累積了十幾年的垃圾,看上去就像一座廢墟。」

坪大小的空間,很難想像光是二樓就可以睡七個 人!原來以前廁所、衛浴都是在屋外,那真是克 難生活的年代啊!

當時年輕的她跟先生覺得這房子有故事;位 置就在路邊,交通稱得上方便;因為先生是建築 設計專業人士,覺得「這樣靠著駁坎的房子,就建

小樓房有個「特色」,它只有三面牆,第四

築角度來說很特別」,又是她喜歡的獨立邊間,畢

面牆其實是「人字砌」駁坎,是山壁的擋土牆,

業自臺大城鄉所,本身進行文化保存工作的她想

這面山壁駁坎往往帶來溼氣和穢氣,他們就用草

著:「如果能把這往日金瓜石酒保口的五金行老屋

竹、棉被去覆蓋,生活也就這樣地過下去。1981

保留下來,是人生中一件很棒的事!」一個浪漫的

年,臺金公司經營困難,人潮外流,1985 年小五

想法,一份保存老屋的熱情,小五金行因此易主,

金行結束營業,1987 年臺金公司正式結束。

來自臺北的陳盈潔夫妻,成了五金行的新主人。

小五金行隨著採金浪潮的止息,也靜止在酒 保口,在風吹雨打中頹圮。日月悠長,十幾年光

金瓜石老屋保存的困境

陰過去,一直到了 2003 年,遇上因工作來到金瓜 石的陳盈潔,它的命運再度改寫。當年在管理顧

劉克襄在〈裡台灣 • 走路到九份〉一文中,

問公司上班,來金九地區進行「商圈輔導」的陳

講述他從瓜山國小出發,從金瓜石走「山尖古

1

2

1.靜佇於五號路上的五金 行小舖。2.五金行小舖初 期整修前的施工圖。

89


道」往九份去一路上的見聞,他提到五號路上,

能任憑它空著,這樣的做法如何鼓勵大家願意保

許多空置的老屋再利用──「比如,國小不遠的

存自己家的老屋?

獨棟房舍五金行小舖,靜中取雅。」 老屋修繕也是一大難題,她說:「老屋維 雅則雅矣,可是要維持這靜中之雅,替路

管,每年都要花臺幣十萬元!像五金行小舖裡

過旅人及後人留下眼中的老屋風景卻不容易。浪

有駁坎,特別溼,除溼就特別重要,之前也出

漫和熱情終究要遇上現實的考驗,讓金瓜石的老

現過白蟻,只好換掉白蟻喜歡的建材。」修繕的

屋群不斷毀壞及流失的那隻「怪手」是?「20

成本常常是看不見的,光是「維持現狀」,就是

年來一直不能解決的就是土地和建管問題!」

一大負擔。

談起金瓜石聚落的亂象,陳盈潔感嘆地說:「金 瓜石目前最迫切需要的不是社區營造,而是能夠

如果能夠有整體的規劃,讓老屋留下,並根

建立跨局處的單位及窗口,徹底處理複雜的土

據各自特性設計成不同的空間,不管供人遊覽、

地、建管、老屋活化問題,讓有心想要保存老屋

休憩或居住,有合理的收益回流到老屋本身,不

的人可以透過公單位的鼓勵政策與協助,合法地

僅能成為修繕老屋的成本,也能鼓勵在地聚落的

去活化老屋。」

居民願意一起去維護老屋。老屋,如果可以欣 賞,還能夠生財,並繼續記憶金瓜石的一切,留

與九份比鄰又有類似的歷史背景,九份的

給後人更多的故事,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民宿能夠合法經營,金瓜石地區卻是截然不同的

90

命運,因過去地目設定等課題,即使費盡心力辦

老屋無法保存,加蓋增高的狀況又一直在聚

理土地承租,甚至買下土地產權及地上物,也用

落中發生,她說:「如果沒有跨局室進行地區老

心維持著老屋的原貌,卻不能「合法地」經營民

屋保存配套政策整合,任何的『文化遺產』專案

宿。這樣困難重重與繁瑣政策,老屋留下,卻只

計畫在金瓜石恐怕都難以看到成效。」曾經身為


公職人員的她,想為聚落老屋保存做點什麼,卻 也感到無力!

過去只是店面的兩層樓老屋,如今被規劃成 有廁所有廚房適合一個人長住的空間,保留了五 金行原本的樣貌,現在是一棟能供給台灣永續旅

記憶與再生 老屋永續 以前的鄰長過世了,對面的鄰居阿伯記憶力 減退,開柑仔店的阿婆,會交棒給誰?如今聚落 益顯冷清,年節時分,晚輩們回來老家燒香,而 老房子的產權會愈加細碎,成為愈來愈難釐清與 處理的問題。

行協會會員與朋友住宿的客棧。陳盈潔說:「歡迎 來長住,請來好好體會金瓜石的美!」 另看臺北市「2017 老屋新生大獎」的核心 精神是「新生」、「再生」、「共生」。「『新 生』,以老屋資源再造,延長建築新生命週期。 『再生』,以最低環境負荷,優化生活無限可 能。『共生』,人性出發融入自然,與環境共存

十多年前,陳盈潔買下小五金行,為了保留

共榮。」回看五金行小舖,它已然新生,並且再

地貌,保留老屋的空間,也曾設籍金瓜石,也曾

生,如今,承載老金瓜石人童家三代的故事和陳

帶孩子回到金瓜石來上課,認真想在金瓜石住下

盈潔夫妻對老屋保存與活化的熱情,這棟樓房用

來,她曾經如此浪漫地想著,因為覺得金瓜石很

全新的靈魂,將和諧地與金瓜石共生。

美,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好幸運的五金行小舖,它是棟幸運的老屋。

有了家庭,有了牽絆,要為生命中的更多人

當我們走過金瓜石的老屋群,彷彿穿越時空,回

與事負責,不得不離開金瓜石,卻一直放不開五金

到了歷史現場,感嘆那一磚一瓦上的痕跡,更感

行小舖,總覺得留著「老房子」,應該還可以做一

謝守護那一磚一瓦的人,讓我們得以置身立體的

點事吧?又擔心著萬一真轉手他人,努力了這麼久

歷史之中,成為有記憶的人。

維護著的老房子樣貌,會不會被弄得亂七八糟?

1

2

3

1.五金行小舖整修前的樣 貌。2.維護有駁砍的老屋極 度花工,修繕成本常常是看 不見的。3.20年來一直不能 解決的土地和建管問題,成 為金瓜石老屋群不斷毀壞及 流失的「怪手」。

91


水金九 手繪行旅地圖

1 九份文史工作室 曾為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攝影師,自1987年 以攝影記錄九份文化,同時以素人之姿進行文 史工作,記錄在地耆老一生懸命的故事,為遊 客導覽帶路九份的風華起落。 地址:瑞芳區基山街207號

繪者/鍾孟潔

2 山城創作坊 依山傍海,位於基山街岩壁的「金山岩廟」 旁,一樓和二樓多為主人手作陶藝,三樓茶室 擁有可遠眺基隆嶼與基隆山的山海景致,提供 可靜謐品茗的茶香空間。 地址:瑞芳區基山街193號

3 九份茶坊

九濱公路

九份第一家藝文茶樓,前身為「翁山英故 居」,見證九份百年滄桑,屋舍仍維持原有空 間格局,石造混合木結構,以「茶、陶、畫」 融合各古物家具,賦予古厝新生命。 地址:瑞芳區基山街142號

4 昇平戲院

瑞雙公路

原木造建築在國40年改建為空心牆,四周房屋 建於日治時代,藝術工作者常取景地,許多電

瑞雙公路

影如「多桑」、「悲情城市」或「藍山咖啡」

4

都曾以此為景,拍出經典鏡頭。 地址:瑞芳區輕便路137號

1 5 山中合作社 伍伍群聚空間

2

3

幾位年輕人成立開設「山中合作社」與「伍伍 捉祈堂老街歷史幽光。時過境遷,團隊因計畫 結束搬離,卻為即將佚失的山城記憶留下珍貴 的文化紀錄。 地址:瑞芳區金光路31號

92

九 份

群聚空間」,以影像、文字、策展、工作坊捕


6 五金行小舖

水 湳 洞

「為了想把老房子留下來,所以買下三面牆跟 一堆垃圾。」依傍山勢設計,入住旅人以出租 方式,可體驗山壁原始風貌及山城歷史記憶, 並探索更多金瓜石老房子的足跡。 地址:瑞芳區5號路

9

7 散散步—小洋樓 位在祈堂老街上的角形華麗建築,曾是金瓜石 第一棟洋式雙層建築與最大商行—金德發商 號,見證往昔榮華與沒落寂寥,如今成為帶有 文氣的咖啡館與老宅民宿。 地址:祈堂路172號

金水公路

金 瓜 石

(金瓜石醫院舊址廣場下方20公尺)

8

8 勸濟堂 守護在地已有百年的信仰中心,又稱「祈堂 廟」,巨大的關公銅像是當地地標,其常民信 仰籤詩、鸞筆、鸞桌、鸞書、青草丸以及迎媽

5

祖、關公節等年度重要祭典,蘊藏礦業興衰與 地方變遷的歷史脈絡。 地址:瑞芳區銅山里祈堂路53號

7 9 山城美館 一群藝術家朋友,接續礦工之子深耕地方的責

6

任,以及在地藝術創作的人文氣息,進駐孕生 「山城美館」、「山城食堂」、「山城背包客 棧」,提供在地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瑞金公路

地址:瑞芳區濂洞里洞頂路155-8號

93


文字/林丞閎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

藝術的孤獨

給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 藝術的孤獨

(The Lonely City: Adventures in the Art of Being Alone) 英國作家奧莉維亞.萊恩的第三本

「寂寞是一個熙來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詞。 即便是像曼哈頓這種活力充沛又以邏輯打造的城市, 剛開始住進城市的人都會迷失自我。 隨著時間過去,你會在內心發展出一張地圖,收藏你最愛的地點 和偏好的路線:像是一個無人能精確複製或拷貝的迷宮。」 ——奧莉維亞.萊恩

「寂寞」對有些人來說彷彿無所不在,幾乎浸透了全身;對有 些人來說又好像是種疾患,可以是定期發作的痼疾,也可以是如流 感般地突襲而來。在你我生命的之中,或許至少有過那麼一次感受

著 作。 她 35 歲 時 移 居 紐 約, 發 現

到「寂寞」吧?但「寂寞」是什麼呢?而我們又是如何感受它、理

自己在這座熱鬧城市中燃起強烈寂

解它和面對它呢?

寞感,但她羞愧於這樣的情緒卻又 無比好奇,於是她透過對藝術作品 的探索瞭解、抵抗,並用真實且細 膩的筆觸記錄下這一切,如果你寂 寞,這本書便是獻給你的。

《藝術的孤獨》由作者自身的經驗感知出發,透過穿梭於藝 術家與其作品之間尋找寂寞的蹤影與定義,其中愛德華.霍普、安 迪.沃荷、亨利.達格以及大衛.瓦納羅維奇是四位作者最感興趣 的「寂寞」導師。儘管這些藝術家生活背景迥異,但卻不約而同地 在其作品中,以寂寞的題材表現出不同形式的寂寞創作。 作者在這些藝術家身上發現一些共同點,原來寂寞其實是一 個熙來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詞。「寂寞很個人,也很政 治。寂寞是集體經驗,寂寞是一座城市。」寂寞有著特殊的意義, 它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體驗,反而是正中我們珍惜與需求核心的經 驗。面對寂寞,我們不必覺得失敗或羞恥,因為寂寞「只不過是一 個人活著的證據」。

94 文青藝賞堂


文字/林丞閎 圖片來源/川秋沙

川秋沙的白噪音

社會運動或某些弱勢團體的聲音,就如同白噪音一般, 是生活中的雜訊,你知道他們的存在, 卻不足以巨大到讓你駐足停留。」 ——川秋沙

Goosander

致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的焦慮

「對臺灣多數人來說,

川秋沙

「白噪音」是臺語瞪鞋樂團「川秋沙」久違的第二張概念專

別名秋沙鴨,是一種分布於北歐、

輯。說久違,其實也不過三年的時間,但期間歷經團員的離去更

西伯利亞等高緯度地區的候鳥。有

迭,讓川秋沙有機會得以內省過去幾年所堆疊出的面貌與光環,並

時在隨季節遷徙的路途中迷航了, 我們便會在臺灣瞧見牠的身影。 川 秋沙,是一組由吉他、 貝斯、合成

思考著重新出發的模樣。透過這張新作品,對歌迷們來說,川秋沙 不僅久違了,還更多了深沈凝練的新姿態。

器、鼓組成的臺灣樂團。以臺語為

「白噪音」這張專輯的整體概念取自唐.德里羅的經典同名小

媒介,承載了瞪鞋、緩飆、後龐克

說,談生活的恐懼也談成年後的焦慮。不同於上一張「人造沙洲」

等音樂元素,以自身經歷出發,述

的清澈飄蕩感,從第一首歌 < 籤詩 > 開始,川秋沙便展現出一股深

說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小瑣事。

沈的憂慮和躁動,特別是甫擔綱主唱的吉他手,頂替了離團的女主 唱,將憂鬱少年般的聲線安置在一片器樂聲海之中,載浮載沉。 整張專輯十二首歌,時而輕快、時而緩飄,但無一不是在那片 深長綿延的在地記憶裡頭,反饋著你我日常生活經驗裡的各種掙扎 與恐懼,因為,在各種複雜跌宕的情緒之中,總是有著最深沈的憂 慮底蘊。同名曲 < 白噪音 > 所傳達的雜訊包圍感點出了整張的原始 概念,它是如此那樣地迷離了我們的世界。所以,嘿,跟著川秋沙 停駐一下,聽聽這些白噪音吧!他們說:「我自私地也想將你也拉 入那喘不過來的深淵幽谷,直到我們將專輯結束播放為止。」

文青藝賞堂

95


文字/林丞閎

它只會把人局限在一個箱子裡面。 不要把我的音樂稱作是爵士,它不是,它是社會性的音樂。」

圖片來源/

瘋狂邁爾士

人生爵士

「我不喜歡爵士(Jazz)這個詞,這完全是人們胡謅出來的框架,

——Miles Davis

blackfilm.com 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 一部由演技派黑人男星唐奇鐸

如果說登峰造極是一項人生的難題,那麼登峰造極後的下坡與 再登頂,應該堪稱是極度艱難的生命挑戰了吧?

(Don Cheadle) 自 編 自 導 自 演 的 名人傳記電影。影片講述擁有「黑

Miles Davis 是美國爵士樂壇的傳奇小號手,甚至可說是一位創

暗王子」之稱的美國知名爵士樂大

造與超越傳奇的天才型大師。在橫跨將近五十年的音樂生涯之中,

師 Miles Davis 消聲匿跡五年到重新 站上舞臺的一段精采人生經歷。本 片深獲各界好評,唐奇鐸精采的演 繹,將一代傳奇 Miles Davis 私底下 鮮為人知的「人性」與「瘋狂」表 達得淋漓盡致。

他以精湛的即興創作與演奏技巧,將千絲萬縷的直覺感受幻化成大 量獨具性格的原創錄音作品。 1970 年代正是 Miles Davis 在大紅大紫、名利雙收之際,但某 天,他卻突然消失在鎂光燈前,時間長達五年之久,對樂迷和媒體 來說,這是一段令人充滿好奇的謎樣時光。事隔多年,演員唐奇鐸 (Don Cheadle)做為一位 Miles Davis 的死忠樂迷,他選擇了這段 消失的時光來編導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於是「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這部電影就這樣誕生了。 影片中唐奇鐸所飾演的 Miles Davis 既冷靜又瘋狂,精湛演技令人 屏息,那些為音樂不顧一切的自我情感衝突、對抗與癲狂的情緒,從 影片中毫無保留地流瀉出來,讓人感受到這位大師身而為「人」的一 面,而那些鏡頭之後的祕密,就留待大家觀賞後再來細細品味了。

96



廣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