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文嗅到費馬最後定理 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千古之謎、費馬最後定理 世界上共有幾種氣味呢? 嗅一嗅花瓶裡幾支,正艷麗綻放的玫瑰花香,是一種氣味。假日午後的咖啡 廳裡,研磨機嘎嘎聲伴隨著濃郁咖啡香,是一種氣味。在一堂汗水淋漓的體育課 後,教室裡充斥著的汗臭,是一種氣味。初一十五總是香火鼎盛的寺廟裡,線香 燃燒所飄散的煙味,是一種氣味。熱氣冉冉上升的溫泉池畔,總能聞到的那股刺 鼻硫磺味,是一種氣味。那麼,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種氣味呢? 有人說,人能辨識的氣味大約有一萬種。但這個數字,科學家們是如何得出 來的?經過一番追根究柢,我們訝異地發現這個數字,不過只是某位化學工程師 估計的一個數值而已。就視覺而言,可見光區裡人眼可以辨識的顏色多達數百萬 種,但在敘述「彩虹」有幾種色彩時,我們僅輕描淡寫地說出紅、橙、黃、綠、 藍、靛、紫七色。原因是,當感官把數以千計的訊號輸入大腦時,大腦會將之簡 化,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類別知覺(categorical perception) 。所以,或許我們應把 問題修正為:如何「分類」氣味?而不是執著在「數量」上面。 諾柏爾(Ann Nobel)於一九八四年發表的「酒香轉盤」 (Wine Aroma Wheel), 是氣味分類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個轉盤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而每個同心 圓又切割成數個扇形區塊,在每個區塊上分別標示著不同的香味類別。如此一來, 品酒文章不再是愛酒人士,矯揉造作的散文詩句,只要透過簡單的廚房化學,每 個人都可以親自體驗轉盤上所謂的酒香。 眾所皆知,林奈的二名法乃是生物分類學的鼻祖,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曾 經替藥用植物的氣味作分類呢!而十九世紀末期的荷蘭生理學家瓦得梅克 (Hendrik Zwaardemaker)則針對林奈的氣味分類法進行改良,並稱之為「氣味稜 柱」(odor prism)。但兩人的分類方式完全是根據個人的主觀評鑑,而非客觀的 實驗數據,實在有欠說服性。為了解決此一問題,便有了以數字標示氣味的分類 系統。然而,究竟要多少種類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氣味都囊括在內?四、五種很 明顯地無法應付,但是數十,甚至數百種,人腦又真的能辨識出其中的差異? 澳洲心理學家賴英(David Laing)透過簡單的測試發現,無論是專業的調香 師,抑或是一般大眾,只要氣味中混合超過三種成分,大腦便無法將其一一辨識 出來。 嗅覺的世界還是這麼奇妙,處處充滿了謎樣的未知,等待我們去發掘。生活 之中。到處都有不同的氣味,是不是有回想起,小時會因為好奇心起,而跑到路 旁草叢中,聞聞那朵小花的味道,那時候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呢? 從小,學校就有生活課,老師帶著我們四處觀察,看草、看花、看太陽,讓 我們認識周遭的小事物。一開始是單純的看現象,之後漸漸地會觀察過程。而隨 著所學知識逐漸累積,開始引入一些概念,去分析它、量化它,最終達到預測它 的目標。 這本"千古之謎",像一位時光旅行的領航員。打開書本,就會帶領我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