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我

Page 1

數學與我 所選書目: 《醉漢走路》 《博士熱愛的算式》 《爺爺的證明題》 在眾多科目中,數學是我們較喜歡的科目,而數學這門科目又包含了許多主 題,如:數論、幾何、機率等等。這次我們挑的三本書涵蓋這些主題,每本都跟 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機率是否真的能左右我們的命運?每個數字的存在是 否蘊含著特殊的意義?一門選修數學課是否能校準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數學」 究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甚麼角色? 「機率」 ,和數學其他的項目不同,與我們的生活有著極大的關係, 《醉 漢走路》這本書更是印證了我的想法。生命的輪廓就像燭火,隨著各式各樣的隨 機事件不停的向新的方向伸展,再加上我們做出的反應,就決定了每個人的命 運。就像在這本書中的每個例子,不管是以前或是現在,數學的發展正是因為我 們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抱持著疑惑,為了想要了解,而研究出來的方法罷了。 在第二章中,卡尼曼和特弗斯基針對人們對機率的直覺〈敏感度〉做了一項 研究,研究顯示:人們在面對眾多的可能性時普遍認為,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機率 比其中單一事件發生的機率來的高。但這是違反邏輯和機率的法則的。為了驗證 這是否只是單純的巧合,我自己也做了一次實驗,不過我將實驗分為三種方式: 一、和書本內的方法完全相同 二、將可能發生的事件的排列順序改變〈將有相關的排在一起〉 三、事先告知「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機率不會大於單一事件發生的機率」此項法則 雖然我實驗的人數不多〈每組 20 人〉 ,但最後得到的結果卻相差不遠。或許 是人們潛意識中都有著「在其中一種可能性發生的情況下,再次發生另一種可能 性的機率就會提高」的這種想法吧,尤其是第二組的實驗,我認為應該是因為相 關的可能性擺在一起,因此不知不覺中加深了他們的這種念頭。但是反過來說, 就像第三組的實驗,縱使事先告知了此項法則,仍有幾位實驗者忽略了。就像書 裡所說的,我們有時太過依賴我們的直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就下了判斷,算是 人們共有的通病吧! 另一項讓我較注意的是第六章的「貝氏判斷」 ,如何在同時在有其他條件發 生的前提下,評估某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在高中的課程中,這被稱為「條件機 率」 ,當 A 事件發生時,B 事件發生的機率和當 B 事件發生時,A 事件發生的機 率兩者是不同的,想起這點當初曾經讓剛開始接觸機率的我傷透腦筋,想了好久 也想不清兩者之間的差異,更不知道這項法則究竟有什麼意義?直到現在讀到了 本書後我才發覺,原來我們平常生活中早已做出了許多次的「貝氏判斷」 ,就像 許多陰謀論一樣,其實都是訴諸這種邏輯上的誤解──也就是把「假如有陰謀, 所以才會發生這些事件」的機率和「假如發生了許多事件,因此有某種陰謀」的 機率給混為一談了。話雖如此我覺得「機率」真的是很有趣,單單只是事件發生 的前後順序不同,就會改變整體的機率,讓人不仔細思考都不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