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就是科學

Page 1

瞧,這就是科學 所選書目: [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 、[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 [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鳥魚獸親密對話] 遠從至今仍撲朔迷離的遠古文明,直至今日, 「科學」 ,幾乎貫穿了整部人類 歷史,當我們的祖先首次對周遭的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時,科學發展的輪軸,便 有了轉動的動力。誠然,「科學」一詞的使用,始於距今不過五百餘年前的啟蒙 時期,然而,正如英國科學委員會於 2009 年時為科學下的定義: 「科學,是以日 常現象為基礎,用系統的方法對知識的追求、對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理解。」 這份對陌生事物尋求解答的求知慾,不僅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動力,更是所 謂的科學精神啊! 然而,儘管科學構築了今日的科技社會,儘管我們與科學新知接觸的機會越 來越頻繁,一般大眾對於科學,仍有著太多偏見、誤解、錯誤的想像與盲目的崇 拜。某種程度而言,數百年前神學與科學的衝突,和今日科學發展與利益、道德、 人際關係,甚至環境保護的矛盾,皆源自於對科學的不了解。有鑑於此,諸多科 學巨擘在研究之餘,紛紛利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將這個包羅萬象、日新月異的世 界介紹給我們,一本本科普書籍的背後,便充滿了這些可敬的科學家為科學貢獻 己力的心意。 在閱讀完這次我們選讀的三本科普書籍後,迴盪在我們心中的,除了對於書 中科學領域的讚嘆外,還有對「科學」的重新思考。科學,在此時的我們眼中, 或許是每日考試的內容,或許是未來生涯的目標,又或許是一篇篇艱澀的論文、 一行行天書般的的方程式,但是,在這些書中,對於科學的詮釋,讓我們有了一 些與平日不同的想法。 首先,是科學態度。 做研究,靠的不只是超乎眾人的聰明才智,一個出色的科學家,在對知識驚 人的洞察力之外,更具備了以下種種特質: 一、好奇心 對經三稜鏡色散的七彩光芒的好奇,引發了牛頓研究光的動機;對我們 在宇宙中的定位感到好奇,讓哥白尼、第谷、克卜勒爭相投入了天體的觀測 研究;而在科學家的身分之後,費曼同時也是個鼓手及業餘畫家,他似乎有 無窮的精力,去處理他對世界無盡的好奇。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