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Page 1

2013

059

April.

台大NEXT──校長候選人評比 夜襲溫州街「大院子」的無名惡火 珍惜過往,勇於開創 ──意識報社史2007-2009

台大意識報 議事在台大


校長 遴選

十分鐘看懂校長遴選 創刊號 2008.01.01

五九刊 2013.04.23

創辦人 社 長 孫有蓉 孫文駿 文字記者 梁德莎 劉 均 鄭治明 林必修 許菡芸 曾稚驊 黃軍皓 黃得城 呂昀濃 謝宇婷

總編輯 曾稚驊 潘雅琪 吳 璠 孫文駿 董 昱

意識社史 孫有蓉 校 稿 美 編 排 版 李盈佳 孫于蘋 王奕蘋 謝宇婷 林必修 圖 樣 印 刷 會 計 施東宜 千 業 林旭亮

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批兔 telnet://ptt2.cc/consciousnes 網站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臉書 台大意識報 www.facebook.com/NTUcpaper 發行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國立臺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 206 室 訂戶專線 0911374956(訂戶業務 陳梁政) 訂閱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 孫文駿 訂閱帳號 700 0001236 0588280

1

1

三月時節,校內杜鵑花初綻,乍暖還寒之際,台大校長 遴選已如火如荼地開跑了。台大作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領頭羊, 由誰出任下屆舵手,社會各界皆投以關注眼光。這次六位候選 人:包宗和、楊泮池、羅清華、楊永斌、洪茂蔚、朱敬一,經 歷豐富、各有來頭,在選舉期間各界無不屏息以待,看誰最終 能夠出線,入主行政大樓校長室。 然而,此次校長遴選是台大自1993年民選校長以來,首次 以各界人士共同籌組遴選委員會,取代過往校務會議,一人一 票、過半當選的普選形式。多數人對於遊戲規則大多一知半 解,不免有霧裡看花之感。 為了讓各位更能掌握校長遴選制度的變遷與脈動,我們特 別製作了校長遴選專題,這次專題的內容包括:遴選制度的說 明、二十一位遴選委員簡介、李嗣涔校長施政回顧、六位候選 人的專訪、以及強弱項綜合評比。讓我們一同瞭解台大校長遴 選過程。 遊戲規則—校長遴選制度介紹 日前產生的新任台大校長,為第六屆非官派校長。本次台 大校長遴選,是《大學法》和《國立臺灣大學組織規程》修訂 後首次採用新制,由台大與教育部共同組成遴選委員會,進行 一階段的遴選程序。有別以往校內普選的形式,這次改由校長 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位委員票選。原先兩階段改為一階段,遴 選委員投票結果直接生效,不須經過教育部最終圈選。此外, 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席之一為學生代表,是首次台大學生能夠 直接參與校長遴選。 校長遴選制度的設立,背後的法源基礎為《大學法》。 自1979年解嚴起,因應台灣社會政治型態轉變,高等教育和學 校體制也跟著進行調整,且適逢李遠哲返國,「大學自主」、 「教授治校」等口號時興,教育部因應時局,透過修正《大學 法》逐步釋權。 自1994年《大學法》修訂以來,國內大學在遴選校長的過 程中,逐漸掌有主要決定權,但各校所制定之校長遴選辦法則 略有不同。從遴選委員會的組成來看,大多包括:教授、行政 人員、校友、社會公正人士、教育部代表等,但目前僅台大和 師大設有學生代表,仍屬少數。 觀察國外作法,一向以自由市場導向的美國大學,在面臨 校長出缺時,先由董事會組織「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組成 除了董事與教授,校友、行政人員、社區人士甚至學生代表皆 可參與。校長遴選委員會從候選人中挑選三至五名進入候選名 單,送請董事會投票並任命。遴選過程通常為黑箱作業,或僅 於決選時公佈候選人名單,但是委員會積極把關與自動向外尋 求合適人選,與臺灣由欲參選者自行報名之方式極為不同。


國內各校遴選辦法 學校名稱

委員組成

學生代表

遴選辦法

臺灣大學

設置委員 13 至 21 人不等, 由學校、行政人員、校友、 社會公正人士等共同組成。

V(一席)

1. 須獲 1/3 委員三分之一推薦票數者方可 成為校長候選人。 2. 候選人於校內公開說明治校理念。 3. 針對個別校長候選人進行投票,須獲出 席委員過半之支持才為校長當選人。

經遴委會全體委員之三分之二同意,提出 三位候選人,由校務委員會投票選出新校 長。

清華大學

師範大學

V(一席)

遴委會選出推薦之合格候選人後,再由校 務會議出席代表投票行使同意權,自候選 人中選出兩人並交遴委會投票選出新校 長。

政治大學

1. 遴委會審理校長參選人資格後,推薦 二至五名候選人,向全校公告名單並辦 公聽會。 2. 公聽會後由校務會議相關代表對候選 人分別行使同意權投票,並進行統計, 但每位候選人之得票數統計達出席投票 人數百分之五十同意時,即停止開票。 此階段應選出候選人至少兩名。 3. 遴委會綜合前述結果,遴選一名人選, 再報請教育部核定聘任之。

成功大學

1. 第一階段由遴委會就被推薦人選遴選, 並秘密徵詢被推薦人參選之意願,決定 至多八人參與第二階段之遴選。 2. 第二階段時遴委會應將第一階段選出 候選人之資料上網公佈,並分送專任講 師以上之教師,由教師針對每一位候選 人行使同意權。統計結果僅顯示通過或 不通過,獲得應投票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之不同意為不通過,即不能參與第三階 段之遴選。此階段需至少選出兩位候選 人。 3. 第三階段遴委會邀請第二階段決定之 候選人說明其辦學理念,再由其中遴選 出校長人選,報請教育部聘任。

2

2


校長 遴選

遴選制度短評 ─回首遴選制度 滄海桑田話遴選 新制度上路後的首次校長遴選在眾目睽睽之 下落幕,當選者是現任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其也 將於六月底走馬上任。至此,本屆校長遴選委員 會與其工作也告一段落。在前一篇文章,我們已 經對遴選制度有簡單的介紹,雖然原則上四年後 才有下一次校長遴選,在制度面上仍有幾點值得 仔細思量。 過去的制度採用的是「兩階段」遴選,係由 校務會議經普選後,由教育部針對校務會議中最 高票的兩名校長進行圈選,而上一任李嗣涔校長 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硬是比下票數領先的楊永斌 而獲教育部青睞。「兩階段遴選」乃是在「擺脫 教育部對大學控制」的理想,與「避免大學校長 直接選舉導致惡性競爭」的現實兩者之間妥協下 的產物。但這樣的制度與大學自主自治的精神相 違甚遠,因而為落實大學自主性,在2005年的《 大學法》修正後,才成了今日的「一階段遴選」 面貌。 在遴選中尋找學生 現行的校長遴選制度賦予校內成員一定程度 的自主權,使成員能有限度地選擇校長。然而除 了台大、台師大、中興、中央與政大等有學生代 表,其餘學校的學生並未有參與的機會,而現有 一員代表雖是一大進步,然而仔細與校園內的組 成結構相比較,卻也能夠發現學生的權益仍舊單 薄。現有的制度賦予各院教職員的代表,然而人 口占校內組成不少的學生在二十一名遴選委員中 僅有一席,而更是研究生與大學部學生的總和, 這顯示了學生在三方共治的理想下實為被小覷的 一群。另外,教職員代表是依學院進行分派,但 分籍的學生卻被劃歸於同一群體,也因此,學生 們在意見的統合上也較混雜,個體的影響力也相 形之下小了許多。 就此來看,學生的意見可說難以反映在校長 遴選上,制度上是否能就此進行修正,不論是否 要增加院系學生代表,或者另開討論機制,應是 可以被討論的;而本屆學生會所進行的假投票, 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期待未來若有類似機會, 可以在學生之間激起更多討論,並在選舉上發揮 更大的作用。

3

3

保密條款,保誰的密 另外值得討論的一點,乃是台大與國內諸多 大學遴選過程的保密機制。從國外的借鏡來看, 諸如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是全權交予遴選 委員會,以絕對保密到連候選人也不為人所知的 方式進行遴選,而台灣也試圖模仿。然而現有的 制度卻介於普選與遴選制度間,既公開候選人, 卻將遴選會議過程進行保密,使為得其門而入的 教職員與學生如霧裡看花;對新校長的選擇過程 與依據,只能以說明會之管,窺遴選之天。 誠然,遴選有其保護候選人、提高人才參選 的意願,而公開普選則是給予各系院選擇校長、 監督委員會的權力,然而現有的制度究竟是否能 取兩者之優,棄兩者之缺,或者是畫虎不成反類 犬,形同公開黑箱?則有待更進一步檢驗。


關鍵二十一人報告 遴選委員介紹 王

何弘能

台大化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 博士,台大理學院首位女院長,同 時為國際知名的結晶學研究者,學 術成就斐然,獲國內外多項獎項肯 定,現為台大特聘研究講座。

台大醫學系畢業,而後前往美國匹 茲堡大學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擔任研究員。曾擔任台大醫院副院 長、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等。獲 商業週刊評選為「百大良醫」。現 為台大醫學院醫教分處主任、婦產 科暨免疫研究所教授以及台大醫院 婦產部主治醫師。

李琳山

林韋翰

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 任台大資工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等。曾 於 1973 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現為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機系以 及資工系教授。

現任台大學生會會長。曾任臺大臺 陸學生交流學會會長、第十七屆臺 大藝術季副召暨人力資源長 、心理 系向陽營活動長、第十六屆臺大藝 術季行銷公關部長,以及臺大學生 代表大會理學院學生代表。

林惠玲

林達德

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經 濟學博士。曾擔任台大社會科學院 教務分處主任及副院長。2006 年獲 得行政院服務績效一等獎章。現為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經濟 系教授。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暨生物工程博 士。曾擔任台大學務處生活輔導組 組長、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 起草委員會委員以及中華農機學會 理事等,現為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 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施振榮 交大電子工程系學士、碩士,宏碁 集團創辦人,素有「台灣個人電腦 教父」、「品牌先生」之稱。曾入 選美國《Times》「亞洲英雄榜」, 並於 2007 年代表台灣出任亞太經濟 合作會議(APEC)領袖代表。

4

4


校長 遴選

台大校長遴選相關事項時程簡表

101.08.17 ( 五 )

09.21 ( 五 )

10.01 ( 一 )

102.01.04 ( 五 )

遴選委員會第 1 次會議

遴選委員會第 2 次會議

公開徵求接受推薦

遴選委員會第 4 次會議

訂定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 選委員會作業細則

10.19 ( 五 )

對資格符合者進行個別投 票,獲全體委員三分之一 以上推薦票數者為校長候 選人

1. 委員互選產生召集人暨 會議主席陳維昭 2. 林達德委員擔任發言人

三場遴選委員會公聽會

12.14 ( 五 ) 遴選委員會第 3 次會議 審查被推薦人資格

洪泰雄

夏長樸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南 亞技術學院兼任幼保系兼任講師、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兼任 講師、教育部大學多元入學工作顧 問。現為台大簡任秘書、台大教務 處註冊組主任、大學招生委員會聯 合會秘書。

台大中文系博士,曾任台大文學院 副院長、文學院空間規劃小組召集 人。學術專長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 史和儒家思想,現為台大中文系兼 任教授。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美國奧克 拉荷馬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財團 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行政 院經濟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國 防 部 長。 於 1984-1993 年 間 擔 任 臺 大校長,為首位校友出任之校長。

陳金蓮

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於天下雜 誌擔任記者一職,1988 年與丈夫張 明正共同創辦趨勢科技。現為趨勢 科技文化長及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 長兼執行長。

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康乃爾 大學電機博士,返台後在臺灣科技 大學電子系任教,曾任臺灣科技大 學電資學院院長、教務長及副校長。 2008 年自臺灣科技大學退休後,於 聖約翰科技大學擔任校一職至今。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東北大 學 醫 學 博 士, 曾 任 臺 大 醫 學 院 院 長,並於 1993-2005 年間擔任臺大 校長,現為義守大學講座教授。

5

清大數學系畢業、美國華聖頓大學 生物統計博士,為國際知名遺傳流 行病學專家,獲頒中研院院士、清 大傑出校友,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 副院長,從 2010 年擔任陽明大學校 長迄今。

陳怡蓁

陳維昭

5

梁賡義


03.11 ( 一 ) ~ 03.16 ( 六 )

01.07 ( 日 ) ~ 02.08 ( 日 )

02.17 ( 日 ) ~ 02.24 ( 日 )

02.25 ( 一 ) ~ 03.01 ( 五 )

遴選校長 ( 訪談 )

遴選校長 ( 面談 )

四場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 遴選委員會會議

就候選人的條件或 遴選委員會與候 事蹟訪談相關人士 選人逐一面談

遴選委員會分別邀請候選人於 遴選委員會委員 校內公開作治校理念說明會 投票選出校長當 選人

03.21( 四 ) 校長當選人名單交由人事室報部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 102.01.04

曾志朗

曾宛如

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賓州州 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曾任陽明 大學校長、教育部部長、中研院副 院長,現為文建會主委及中研院院 士。

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現為臺灣 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商事法中心召 集人以及 FIDA 國際婦女法學會理 事長。

葉乃裳

劉兆漢

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物理博士,為臺灣最年輕的 女博士,也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創 校百年來第一位獲得終身聘的亞裔 女教授。現任職於加州理工學院, 並為美國物理學會、美國科學促進 會會士。

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 學電機博士,曾任臺灣大學電機系 講座教授、中央大學校長及中研院 副院長,現為中研院院士。因科學 貢獻卓越,今年二月獲美國國家工 程學院遴選為海外院士。

賴英照

顏家鈺

1946 年出生,中興大學法律系畢、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術專長領域 包括:證券交易法、公司法、銀行 法。政務官經歷豐富,曾任司法院 院長、大法官、行政院副院長等要 職。

台大機械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 克萊分校機械系系統控制博士。曾 擔任交通部台北市政府高鐵捷運之 初、履勘委員以及國科會工程處自 動化學門召集人。現為台大工學院 院長以及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羅竹芳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水產學科博 士。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多 項獎項,並於 2012 年獲得台灣傑出 女科學家獎。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動 物所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系統生物 學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共 同教育中心主任。

6

6


校長 遴選

你可能不知道的六位候選人 校長候選人簡介

朱敬一:解除桎梏,讓台大追求真正的卓越 朱敬一挾著豐富的經歷與社會評價自校園外 異軍突起,進入台大校長遴選,雖然獲得學生模 擬票選最高票的肯定,仍與校長寶座失之交臂。 朱敬一有豐富的行政經歷,也不吝表達對社會百 態的看法。專注於高等教育的不足與失衡、以國 科會主委的身分進行的改革,包含經費申請流 程,是其重要資本。 融會經濟學與自身的行政經歷,朱敬一強力 主張藉由校內制度上的革新,將教學、研究人員 自死板的評鑑記點制度與經費核銷制度解放,他 深信唯有充足的自由空間,才可提升台大的學術 精神與風氣,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與過去校長 的思維不同,朱敬一認為追求排名並無助於追求 卓越,而應當提升校園環境以及與外在的連結。 因此,他主張加強學生與學校層次的跨國交流、 招募國際大師與運用台灣的在地優勢。 面對近年來自籌經費的壓力,朱敬一也提出 要轉換募款的思考模式:與社會建立起正面的連 結、使台大有益於社會,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同與 款項。另外,申辦講座一方面能夠造福學生,亦 可募得經費,實為一舉兩得。 朱敬一豐富的經歷、響亮的名氣與豐富的人 際網絡,是他參選的最大武器。然而其過去身為 國科會主委,承續前任與農民爭地爭水的中科四 期政策;甚至於做出停工承諾三日後,繼續指示 怪手佔地搶水,其背信忘義之舉亦使其行事作風 打上一大問號。 包宗和:均衡發展,三方並重 包宗和出生於1952年。大學畢業於台大政治 學系國關組,曾任臺大政治學系副教授、臺大人 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大政治學系系主任、 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行政副校長等職務。此外 他也曾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是現任 總統馬英九先生的兩岸關係幕僚。 包宗和的治校理念主打均衡發展:自然科 技、生物科技、以及人文社會科學三方並重。提 到過去八年李校長的治校成果,包認為自然、生 物科技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 發展是能夠被加強的。此外,包也認為科技不應 與社會脫節,在研究方面,包宗和希望打造跨領 域合作的研究團隊,充分利用台大既有的學術多 樣性優勢,並且讓學術研究成果可以回饋社會, 帶動社會變遷。

7

7

出生於政治系、深受社會科學的薰陶的他, 在治校理念說明會的過程中,不時流露出對於民 主、對話的期待。在面對台大工會與學生會關於 學生權益的提問時,包宗和認為對話和溝通是解 決問題的途徑。同樣的,針對紹興社區校地爭議, 包宗和提出居民、學生、政府三方對話的願景, 承諾不會以「依法行政」作為忽視歷史難題的藉 口。 包宗和曾為馬英九總統的兩岸關係重要幕 僚,不禁讓人好奇於他對於中國學生來台的態 度。由於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中國之於台灣有 別著特別的影響力,雙方在人才和經濟交流上的 頻繁也遠超過其他國家。對此包宗和強調「平等、 互惠」的交流。中國至今尚未承認台灣的學籍和 學歷,其他諸如「三限六不」等規定也有違反人 權之處;包宗和認為這些並不是大學校長可以解 決的問題,所謂平等還是必須從本國生的權益的 維護做起。包宗和承諾,不管是否增加陸生或其 他國際學生名額,必須以「不排擠校內學生資源」 為原則。


楊永斌:產學合作計畫讓讓台大成為社會火車頭 現年 59 歲的楊永斌出身金門農家,為台大 土木系校友,曾任台大工學院院長、中華工程教 育學會(IEET) 理事長、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 長。現為台大土木系特聘教授。 綜合四年傑出的治校經驗,楊永斌認為台大 應當要採取產學合作的方式,主動關懷台灣的中 小企業,創造大學與產業之間的共榮互利。藉由 雙方在人才和技術上的良好互動,也預計將為台 大的經費募款帶來正面效應。 在國際交流的部分,楊永斌以推動台灣的國 際工程教育認證為例,認為台大具備良好的實 力。若能以資訊科技和英語能力開拓國際視野, 強化與國外大學的互動,將能使台大更有競爭 力。此外,楊永斌也補充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認 為台大要在精進排名之餘,更要堅持自主傳統, 打造人文台大形象,以「愛人」校訓培育下一代 的華人思想家。 綜觀而論,以過去楊永斌在台灣工程教育的 耕耘,已足茲證明其有能力使台大更受國際矚目; 而他在雲科大期間與企業的良好互動,也讓人看 見他的募款實力。但在自然科學相關科系的成功 途徑,人文社會科學是否也一體適用?楊永斌並 無具體說明。此外,具備土木專業的楊永斌,僅 說明會同等注重學生宿舍與教學大樓,較無論及 他對於其他校地規畫的看法。

洪茂蔚:健全財務,解除限制 洪茂蔚出身台大經濟系,曾任台大管理學院 院長、中興大學創院院長及財金系主任(借調), 現為台大國企系講座教授及多家公司獨立董監 事。 管院背景的他以財務專長為台大財務狀況把 脈,提出台大自製五年五百億,亦即以信託方式 募集六百億資金,使用其利息及投資收益,每年 可為台大帶來三十億的收入,可望取代教育部五 年五百億補助。此外,他也強調將比照美國公立 名校方式,透明化台大的財務資訊,並將由經費 下放至各學院,「由各學院當火車頭」鼓勵均衡 發展與重點突破。 洪茂蔚相當重視台大校園內自由自主的風 氣,落實在主修制度方面,洪提出了「自由第二 主修」的構想,解除現行雙主修的門檻限制,讓 學生能充分摸索興趣、發揮專長。同時加強產學 合作,調整教師借調企業實習的制度以降低創業 風險。洪認為知識份子應關懷國家社會,他將以 成立經濟、社會、環境領域的「智庫」團隊方式, 對國家社會公共政策提出建言。同時要在甄試制 度上著力,提昇社經弱勢學生的比例,以達到教 育促進社會流動的目標。 洪以曾任管院院長的人脈基礎及理財能力, 加上豐厚的財務支援為後盾,自許當一個能幹的 校長,提昇管理經營的效率,可望在萬物喊漲、 經費緊縮的時代帶來一線生機。然而其在遴選會 議前的校務會議便遭滑鐵盧,更失去與其他候選 人持平競爭的機會。

8

8


校長 遴選

楊泮池:從白色巨塔到校園高層 楊泮池院長從台中一中畢業後,於 1979 年 畢業於台大醫學系,並於 1990 年從台大醫學院 臨床醫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長期擔任醫學院 的教職與行政工作,使楊院長在說明會上相當強 調醫學院的經驗,不但放了一段醫學院的影片, 更提及了包括醫學專業技能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醫學院開設且由院長為新生教授的第一堂課、楓 城利他獎、青年大使團與亞太醫學生論壇等;甚 至在提及竹北和雲林校區開發時,也不忘強調會 推動與生醫、農業等相關產業結合。 其他施政理念上楊院長表現並不理想,無論 是教學、研究、行政、財務等方面多有缺乏系統 性且虛而不實的現象。在面對提問時,對於近日 醫學體系中發生、且與楊院長相關的過勞與輕生 慘案不斷表示不願回答;在會上更有老師暗指楊 院長早已和鄭富書總務長協商好,將會在當選後 將鄭升遷為行政副校長。最後,紹興社區議題與 醫學院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楊院長對於警察入校 一事支吾其詞,而紹興的部分則沒有正面回答, 只陳述了一些校方曾經做過的事,既沒有提出承 諾與確切方向,更僅表示「未來將由城鄉所引領 計畫」。 台大校長一職在陳維昭與李嗣涔先後執政共 計二十年後,本次楊泮池參選讓許多人認為大有 醫學院重掌大權之勢,但事實上這場選舉更同樣 是白色巨塔的內鬥。原本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 一、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其連署推薦人便是醫學 院前院長陳定信;楊與陳分屬的胸腔內科與消化 內科素有資源排擠的問題,且根據醫院內部得知 的消息,陳定信與楊泮池曾為了決定中研院生物 醫學科學研究所的所長一職而結下樑子。這一次 的台大校長遴選,意外成為醫院資源與個人恩怨 的延伸戰場,在當上校長後,其勢必要面臨這些 問題。

9

9

羅清華:突破危機重重拾一流大學高度 羅清華由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畢業,曾 任台大地質系教授、理學院主任,現任副校長一 職。他認為台大目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國際間 的競爭、社會快速變遷和校務基金不足等種種問 題。 國際徵才激烈,羅清華認為在這環境之下, 台大應以「海納百川」的態度接納中國與國際優 秀學生,協助排除就學與就業的障礙,短期內學 校裡的外籍師生比例可以達 30%,並且運用基金 和與其他大學合聘的制度,延攬五至十位國際大 師為校服務。另外他希望台大師生、員工多參與 國際事務,取得認證與國際接軌。學術方面對外 應國際化,揚棄學術代工,追求學術的衝擊力, 而對內的評鑑與獎勵機制可以再多元化,並提高 獎勵比例。 羅清華認為目前的行政制度過於僵化,應引 進企業精神,加強考核以確保品質和效率,建立 法務部門提供法律諮詢;使教授可以專注在研究 上,鬆綁人事、會計、財務等組織以追求大學自 主,更有力掙脫制度限制與企業合作。對於校務 基金的問題,羅清華期望 2015 年能節約下百分 之十五的校務基金,除了節流,也成立專業團隊 聯系校友來開源,增加產學合作、追求實質上的 法人化。 羅清華從學習、教學到行政皆不脫離台大。 雖然提出了許多願景,但外籍師生比例達 30%、 節省百分之十五的校務基金的宏願,並沒有一些 具體的辦法。而對於校內種種議題,如人文大樓、 學生權益和校地規劃等,其擔任副校長卻表達不 甚知悉的推託態度也讓人難以信任。


台大 NEXT 校長候選人評比 針對本次校長遴選本報列出了六項重要的指標,分別是募款與財務能力、校地規劃、學 生權利、國際交流、課程教學、社會責任,依照候選人過去經歷與施政理念進行評比。 財務與募款 財務是校務運作中重要且基礎的環節。許多候選人在募款方面都有堅強的實力,如管理 學院院長洪茂蔚除了有廣大的人脈之外,更提出了以信託方式自籌六百億的計畫;而工學院 背景的楊永斌,在擔任雲科大校長與企業密切合作;又如現任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擁有優厚 的社會聲望與政商關係、以理想來吸引募款。 而當選的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在財務上強調生物與醫學專業領域的產學合作,在說明會上 他以竹北和雲林校區的生醫和農業產業為例;另外楊院長也是台大目前興建中的癌醫中心籌 備處主任,來自鴻海企業的一百五十億更是全球企業對醫學界單筆最大的捐款。但是於此同 時,我們仍需指出財務能力同樣包含如何分配資源的問題,相信這同樣應獲得未來新任校長 的重視。 校地規劃 台大的校地面積是全國第一,如何規劃未來校園空間的利用也成了莫大的挑戰。其他候 選人如包宗和、洪茂蔚、楊永斌與楊泮池等人皆談及產學合作,包宗和期盼能夠規劃文藝展 演廳與台大博物館,為校園開拓更多的人文空間,對紹興社區則抱持耐心對話的態度,強調 溝通。楊永斌則點出台大研究與住宿空間的不足,將著手改進,對於紹興社區亦強調會將弱 勢放在心中。洪茂蔚同樣提及強化產學合作,主張在水源校區規劃創新知識園區,成為發展 基地,對其他議題未有特別見解。羅清華與朱敬一二人並未主動談及校園的整體規劃,然而 面對爭議已久的人文大樓,兩人皆指出應尋找其他空間。關於紹興議題,兩人皆強調尊重與 同理心,經由溝通達成良好結果,朱敬一也強調要聯合政府相關部門處理;然而朱敬一擔任 國科會主委時推行的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引爆搶水問題並未圓滿解決,而使其所言被打上了 一個問號。 最後,已經當選的楊泮池則從醫學院的角度出發,期望在新竹發展生醫園區、於雲林院 區籌辦社區照護與發展休閒農業,將校園與當地結合。然而,對於校總區楊泮池並未提出任 何具體的規劃,與其切身相關的紹興社區問題則表示應須照顧弱勢,期望以募款、與政府合 作提供社會住宅的方式安置居民。簡而言之,楊泮池當前做的規劃並未涵蓋醫學院之外的觀 點,在現今校內發展不均的桎梏並未能有效突破,而就其實踐而言,亦有待觀察。 學生權利 學生是校園內重要的組成元素,學生的權利更是校園內重要的面向。其他候選人在面對 學生權利的問題時,楊永斌認為應在兼顧弱勢學生權利的前提下微漲學費;包宗和在工會問 題上表示學生待遇需要照顧、但是也應顧及師生倫理;洪茂蔚以依法行政作為一切的前提; 朱敬一則抽象的談論自由主義與自由校風,並認為除非有現行犯等緊急狀況否則警察與政治 力量不應介入校園。 本次當選校長的醫學院院長楊泮池面對這些問題時,在警察入校的問題上表現並不非常 理想、回應虛而不實;而在其他問題,他認為學費基本上不應調漲,並且與學費問題關係緊 密的校方財務也應更加透明化;過往他曾堅持台大醫學系多元入學的名額基於公平只能開放 三成,在全校的層級上他同樣認為入學方式應保障階層流動的可能性,但也必須依照系所的 不同性質而調整比例。工會的問題他表示同情,會盡量保障勞健保,並認為未來可以以契約 來判定勞動內容為勞務或學習;但本報認為這在契約的兩造合意基礎上仍有可議之處。

1010


校長 遴選

國際交流 台大作為台灣的頂尖學府,歷年持續在國際 評比中力求表現,台大更首度於「2013年世界大 學聲望排名」中擠身前60名。國際化人人會喊, 如何具體開放交流,每位候選人在說明會中則各 有見解。 甫當選新任台大校長的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和 候選人楊永斌,不約而同提出要將台大打造為 華人文化重鎮,兼顧在地優勢與全球趨勢。楊泮 池援引醫學院的學生大使計畫及跨國研究中心經 驗,期許師生更主動參與國際交流。楊永斌則以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經驗,強調英語能力及資訊 科技能更增加台大的競爭力。朱敬一同樣認為要 利用地緣優勢,且追求一流與國際交流密不可 分,但不要一昧追求排名。其餘三位候選人:包 宗和、洪茂蔚、及羅清華,皆共同提倡以優渥的 條件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羅清華特別強調要增加 外籍師生比至全校的百分之三十,包宗和則主張 開放的同時,也務必要顧及本校學生的權益。 台大在追求卓越、前進百大的路途上,藉由 五年五百億的加持,已經連年在排名上有所斬 獲。然而,尋求更多的國際曝光度的同時,也必 須嚴格檢視台大是否淪於追求點數、以評鑑引導 校風。楊泮池院長在發表會上主張,大學唯有更 卓越,才能承擔社會責任。然而,卓越是否只能 用排名檢驗?許多國際排名使用的指標其實無法 兼顧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對此楊泮池又如何達 成其所謂「兼顧在地優勢」?雖然老調重彈,但 這都是看似亮麗的國際交流背後,新任台大校長 應當深入反思的核心議題。 課程教學 大學的目的之一即為學習,提供良好的課程 始終是大學重要的課題。楊泮池認為課程應培養 學生的核心能力以符合社會的需求,期望台大能 成為華人文化最重要的教學研究中心。為此他打 算推動「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利用小班 教學讓學生整理資訊與用英文報告的能力,同時 與業界加強合作,國際化的同時也要在地化、以 華人文化為訴求。在制度成面,為避免重研究、 輕教學的傾向,因此教師評核要以多個面向來考 量。不只是楊泮池,其他候選人也都提出對教學 評鑑的改革,在課程上,洪茂蔚提出了自由第二 主修的構想,許多候選人提到應減少必修學分, 加強跨領域通識課程等等。

1111

社會責任 最後一項指標是對於大學社會責任之關懷。 台灣公立大學的資源有大半來自於人民的稅金, 由此可知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應只是為了私人的利 益,不論是研究還是教學,大學所累積的知識 必須回饋於社會,如此以符合資源分配正義的原 則。 遺憾的是,在這個指標上,沒有任何一位候 選人的回答讓人感到滿意。對於一所大學而言, 所謂社會責任:拼經濟之外也應思考進步性價值 的推廣;所謂人文關懷,除了藝術涵養之外,也 應強調對現實的批判。六位候選人的人文關懷 都大多停留在「發展文創展業」或「加強產學合 作」。這些想法窄化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可能, 也不禁讓人質疑候選人對於這些學科的理解程 度。此外,對於其他重要的社會議題,六位候選 人也都以模糊說詞帶過,讓人擔憂台大與現實社 會的脫節程度將日益擴大,與高等教育「回饋社 會」的理念背道而馳。 大學不只是專業技術的「訓練所」,同時也 是深化公民素養的沃土。對於即將上任的楊泮池 校長,我們不希望看到科技掛帥的專業主義,而 是看到對於「民主」、「對話」的誠意。這也是 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日常生活的必修通識。 大學的領導者除了追求排名和數字之外,也應再 深入思考台大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


[ 楊老師說這裡以前是廚房, 放了一個漂亮的大木櫃 ]

[

光]

[ 從外頭往裡看被燒毀的部分,屋頂幾乎被燒得精

夜襲溫州街「大院子」的無名惡火 ◎社會三 呂昀濃

二月五日凌晨,一把無名火從大院子竄出, 惡火吞噬了八十年歷史的傳統日式建物,部分的 建築風貌遭到嚴重的毀損,令人感到惋惜。大院 子承載了從日治時期以來的歷史記憶1,但它除 了是一棟棟文化資產2,亦是與台大教職員工關 係密切的生活空間,而台大身為管理單位,如何 去維護既是員工宿舍又是歷史建築的大院子呢? 居住在大院子已超過三十年的楊惠南教授, 原本是住在溫州街73號的員工宿舍,但因電線走 火而搬移到現今的「公共宿舍」,即為「大雜 院」或「大院子」。回想剛搬進大院子時,楊老 師說,當時有兩位工友,一位負責內務,包括煮 飯與提供教授包飯,而另一位則是整理環境,但 後來因精簡人員,兩位工友被調離大院子,大院 子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加髒亂、雜草叢生。 一直到發生火災前,台大仍對大院子採取較 為被動的管理方式。舉例而言,一是未進行定期 的維護與修繕,部分空屋因為漏水的問題遲遲

[ 居住在大院子三十多年的楊惠南教授 ]

]

未改善,任憑木造建物逐漸腐壞,或是雜草叢生 的狀況;二是若建物本身有問題,比方漏水,須 由住戶主動提出申請,校方再交由承包商進行修 繕,且住戶須負擔一半費用;除此之外,公共空 間的規劃一樣是由住戶提出,比方水泥路的鋪 設,但則由校方支付。 校方雖消極管理,卻也傳出有意更新該區域 宿舍的聲音,另外在2010年自由時報指出建商收 購此處土地,並劃定都市更新單元送入審查3; 而就在去年底大院子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相隔不 到兩個月,竟發生祝融之災,且並不排除是人為 縱火,讓人不禁對於維護歷史建築的相關管理單 位感到失望。身為管理單位的台大,災後將燒毀 的建物圍起以防危險、並在居民的要求下重新鋪 設部分水泥路;並在居民多次陳情之下,校方將 週邊所有水泥路完整重鋪,校長也承諾將會增設 路燈,以改善此處的夜間照明。楊教授強調,既 然大院子已列入歷史建物,台大有責任進一步去 做更完善的維護與修繕。 這一把無名火燒起了文化資產如何維護的難 題,人員吃緊與資金缺乏一直是管理單位所面臨 的最大困境,而管理單位採取消極的管理方式, 引發了歷史建物與在地居民之間如何共存的問 題。當代保存文化資產的議題已逐漸備受重視, 但是文化資產的管理方式,包括相關單位如何有 效的管理與保護歷史建築,比方對蓄意破壞古蹟 的行為者進行制裁,都是亟需深思的重要課題。 1.大院子於1931年建立,原為日治時期海軍招待所;1952 年改做為台大公共宿舍之使用。 2.大院子於2012年12月17日通過台北市文化局的文化資產 鑑定程序,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3.《台大宿舍群凌晨失火 幸未擴大》,新頭殼,2013年2 月5日。

12


[

你也許不知道,每周一下午在博雅四樓教 室,有一群人聚精會神地聽著林文龍導演講解紀 錄片拍攝的要點和技巧;一下課,他們拿起攝影 機,或前往學校附近的咖啡館,或在校園一角訪 問臺大學生對臺大精神的看法。他們是「臺大與 我──影像記事工作坊」的學員,正為將於一月 十二日成果發表會上播映的短片做準備。 關於影像工作坊 「臺大與我─影像記事工作坊」為歷史系 林維紅老師規劃、由臺灣大學教務處和校園文化 資產詮釋課程共同開設的零學分課程,屬於「校 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十周年系列展覽」的前導計 劃。此次學員招收約二十人,來自校內不同系所 和行政單位。工作坊從基礎攝影教起,讓學員有 扎實的訓練後,再分組拍攝與臺大相關的短片。 訪問幾位影像工作坊學員,學員都對課程有 相當正面的評價。來自政治系公行組的同學表 示:「以前看電影只注意內容不會看畫面,但上 過課後會更注意取景。一般通識課跟工作坊相比 較為懶散,工作坊要求在一學期內做出成品讓學 員有更多互動。」森林系三年級黃同學則表示影 像作為呈現的工具用途很廣,當上助教以後打算 帶入實習課。來自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的孔助理則 說:「工作坊是很好的經驗,學員來自不同領 域,在為短片內容做採訪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觀 察到不同的細節。」 專業影音訓練與跨領域能力的重要性 林維紅老師談起辦影像工作坊的初衷,「影 像敘事與影像識讀非常重要,在現今更已是必備 能力。」老師強調,科技雖已進步到能讓任何人 隨手拍片,但用影像說故事仍然需要專業訓練。 「一般課程的老師很樂意藉影音的方式讓同學繳 作業,但臺大卻沒有一個課程給予學生完善的影 像製作訓練。」以歷史系為例,即便早已通過碩 士論文可拍紀錄片的決議,但因影像製作課程的 缺乏,並沒有碩士生以紀錄片呈現論文主題。「 影像跟寫作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將影像與專 業領域結合的能力更是如此。」基於教育的理 念、歷史的專業以及對臺大學生影像敘事能力的 關心,老師在學期初推出以紀錄片拍攝為主的影 像工作坊。 而這並非老師第一次開設影像製作課程。早 在2010年老師便跟圖書館合辦過為期一週的影音

13

]

Images, nowhere? ─影像工作坊,何去何從 ◎日文一 梁德莎

製作工作坊,2011年在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中 也請到林文龍導演指導「黑冠麻鷺」一片的拍 攝;今年更在歷史系必修課「中國史四」中,請 到包含李惠仁在內的四位紀錄片導演指導學生拍 攝紀錄短片。「比較特別的是,這門課結合影像 和歷史系專業領域。除了一般課程和作業外,周 末還要上電影課學習紀錄片的歷史、概念、如 何發想和拍攝……期末要交出紀錄短片和研究報 告。」老師說明拍攝紀錄片並非如一般想像簡 單,需要不同領域不斷磨合,才能拍出一部優質 紀錄片。 影像工作坊課程化之困難 當問及影像工作坊課程化的可能性,林維紅 老師坦言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師資聘任是個 問題,業界人士不一定有碩、博士學位,要通過 系內、校內的師資聘任不容易;就算通過了,一 學期才三萬塊的薪資,怎麼請人啊?就算用講師 或專家的資格請人,演講一次給兩千塊,對好導 演來說怎麼夠?學生需求這麼大,並非不能開影 像製作的通識課,但這類課程一定要篩選學生、 小班教學才能有一定的品質,且最好有完善的配 套──從初級、中級甚至到最後結合各系院的專 業領域──不曉得學校願不願意開,能不能看到 課程的重要性。」老師直言臺大內必須要有對影 音製作教學需求的認知以及影音作為教育重要成 份的共識,才有可能推動課程。 由學生推動影像課程之可能性? 談及若由學生建立長期性的影像課程或工作 坊,老師表示完全願意協助,「影像工作坊很難 再辦下一期,若希望它成為臺大長期的課程或工 作坊,需要更多人來關心和努力,並非我一個人 能做到的。也許學校能成立像寫作教學中心的影 音教學中心或學生創立影像製作的社團,提供長 期性的課程,讓臺大學生有更多機會能學習影像 製作、跨領域結合和影像識讀的能力。」 在跨領域結合和數位影音能力被強調的這個 世代,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臺大學生是否只能獨 自摸索?影像工作坊已經落幕,然而臺大學生對 影像製作課程的需求仍在,校方是否能將課程納 入制度?又或許能如十年前的校園文化資產詮釋 課程一般,由學生來規劃、推動,成為新的通識 課?臺大校園的改變,端看你我的努力。


意識報社史 珍惜過往,勇於開創──意識報社史2007-2009 ◎哲學B95畢 孫有蓉(整理:社會四 曾稚驊) 意識報五年了。五年能成何事?五年能夢想台灣的高等教育「邁向頂尖」、能 看見五屆學生會與自治組織的施政,很多意識報的社員與老朋友也在這五年內,從 青春激昂的大學生轉而進入更高的學術殿堂、或直接步入社會;在此同時又有更多 新血投入。 一個校園刊物能夠運作五年以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謝每一位支持我們的 讀者,培育了這片意識茁壯的沃土。本學期,我們邀請了五年以來的幾位社員回顧 意識報的歷史、並以專欄形式刊登。一份刊物的籌備、發行、對外連結、遭遇的事 件與困境、刊物的核心價值,這份專欄是找尋沈眠的過往記憶,邀請各位讀者一起 和我們「喚醒意識」!

意識報於2008年一月一日發行第一刊,但 整個報社的籌備工作,早在2007年暑假便默默開 始。由於對台灣學生獨立刊物歷史的陌生,意 識報不同於其他歷史悠久的學生刊物,創辦之 初,旨在提供一交流、對話平台,而未以針砭社 會為旨。 緣由 2006年,我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有幸認識 不少關注學生自治的學生們。跟著這些學生自治 老將開會、討論、天南地北,「大學生好冷漠」 這句話是最常出席的下酒菜。社團活動顯而易見 地蓬勃發展,學生們為了各自的小社群奔走、熬 夜、看日出,何來冷漠可言?然而,冷清的校園 議題公聽會現場,冷漠聒噪得令人無法反駁。 我們必須承認那個風聲鶴唳的時代,連追憶 都鮮能觸及。歷史迅速地被遺忘,就如同社會迅 速地變遷。在前人用血淚換來多元自由的民主社 會之後,又有誰捨得理直氣壯地要全世界關心同 一件事、耕耘同一塊土地、重複同一思維視角? 學生並不冷漠,大家投入了各自關懷所在,在各 個社群中各自燃燒出不同卻璀璨的火花。如果能 有一共同平台,在各種關懷間架接起對話的橋 樑,我們是否會發現,各個團體間能合作、共同 關懷的,遠比彼此的差異來的多?就在這樣的發 想下,我開始籌備意識報。

籌備 由於未曾編輯過任何刊物,2007年的暑假開 始,我開始奔走於我能力所及的社會及學生團體 間,而第一個機緣,即是當時剛剛成立的第三社 會。那年暑假,我在第三社會所舉辦的營隊中, 結識了當時六七位工作人員;另外還認識當時政 大種子社、師大人文學社、輔大黑水溝社、北大 青年社、東吳思潮研究社五社社長。這些最初認 識的夥伴,有些成為了意識報的贊助人,有些成 了忠實讀者與訂戶,有些成了社會運動場合中的 夥伴。關鍵是,他們都曾支持過意識報,就連意 識報的排版軟體InDesign也是當時師大人文學社 籌備社刊讓我參與學習而來。我走過意識報的歲 月,有他們一直相伴、一起成長。 除了找尋其他團體請益,同時找了當時哲學 系同屆各有所長且愛做夢的朋友們;當時並肩的 夥伴劉書甫也幫忙在他的人際網絡中尋找意識報 的支持,多半為其高中同學、從前人文社會科學 營的朋友,或是學生自治營隊中所認識的各系系 學會長。也因此,意識報一開始的創社團隊,以 哲學系與社會系居多。

14


萌芽與誕生 2007年十月二十四日,意識報召開了第一次 成員大會。在這次的成員大會中,除了報紙的框 架與運作分工,還決定了:意識報的出版頻率、 各版面的分工及負責人、第一刊發刊時間,而「 意識報」這個名字也是當時提出定案。意識報起 名「意識」為劉書甫的想法,以「喚醒意識」為 號召;由施東宜設計Logo,由十個左右的設計稿 中挑出了目前所見,一張可以看成兩種面部表情 的「意識」二字,作為意識報的標誌;蔣孟芸所 繪製的顏色鮮艷且風格獨特的封面,很快就成為 意識報的標誌。第一二期封面上所出現拖著一袋 腦的黑色小人偶,也由於是每次封面的主角而成 為意識報的吉祥獸,日後命名為「意識蟲」。 意識報的最初兩刊,幾乎全為邀稿或社內成 員自己找題目寫作而成。當時,小組專題式的運 作模式已有雛型,只是沒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開始運作。在意識報發刊之初,便不避諱文章帶 有政治立場,在此之後幾年的發展,意識報的專 題、文章、關懷也都展現著清晰明確的政治、社 會立場。 公開活動與社團合作 意識報發刊四期後,藉著校園內學生代表補 選,舉辦了一系列「學生參與公共領域」活動。 這一系列活動,起於2008年4月3日與師大人文學 社合辦,一場名為「公共領域,死了嗎?」的公 共論壇,舉辦在溫州街當時開張不久的一家餐 廳:大紅。由於「大紅」的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卻扮演著當時讓意識報得以從緊迫的財政問題舒 緩過來的關鍵,所以請允許我用這段故事向大 紅致敬。 「大紅」是一家由從前人間雜誌攝影師開的 韓式料理餐廳。從外觀看,有別於溫州街花俏歐 式的咖啡廳,「大紅」被人間所捕捉下那些生命 的瞬間所環抱,因此裡頭顯得陰暗,就老闆的說 法:「這家餐廳是開來和老夥伴們聚會的。」我 記得2008年三月大紅才剛開張,不久我聽聞到這 是家老左派們聚會的餐廳,一次偶然,我和意識 報兩年來最重要的財務黃湄評在一個晚上來到這 家餐廳。老闆十分熱情,走來和我們聊聊,隨著 時間漸晚,不知不覺中進來了很多人,店的大門 也關上了。我和湄評,無意地參與了一大群老左

15

派的家庭聚會。聚會中出現了陳映真的弟弟、問 津堂書店的老闆、在綠島監獄度過十個年頭的王 大哥、盲人原住民詩人莫那能、鬥志不減當年的 工運領袖汪立峽等。餐廳不久後被菸、酒、佳餚 所圍繞。我們隨即被邀請入座,而我永遠記得坐 在我面前的莫那能為我朗誦「我莫那能只是一張 破敗的落葉」。老左派們想聽聽年輕人的夢想, 我談著意識報、談著我所看見的台灣社會、我所 看見的大學生。問津堂老闆起身出門,隨後問 我:「你們做一刊多少錢?」然後掏出了一萬現 金遞給我,在他身旁的另一位大叔也拿出了三千 元台幣現金,要我們好好堅持下去。那天凌晨三 四點,我和湄評微醺地走出大紅,不知道是因為 那些紅酒威士忌,抑或是寄望太過濃烈。由於這 段與大紅的往事,意識報第一次登台見讀者,就 在大紅。 往後意識報開始有規律地舉辦講座與活動, 也和台大其他異議性社團互相合作。2008年後各 社團共同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小組,以及十社聯 合「社影展」,一系列社會紀錄片的播放與討論 會。從這裡開始,意識報與其他社團之間才建立 起較為穩固,且多有交流的社員合作關係。 創刊難題 一份刊物的開始,總會遭遇眾多難題,意識 報也不例外。意識報一直到2008年二或三月才正 式成立為意識報社,在此之前一直以未登記的學 生團體形式存在,因此沒有學校資源幫助、沒有 社團空間(但事實上直到創社兩年後才分配到今 天台大第一活動中心的社團辦公室)。在沒有學 校資源幫助的情況下,發行紙本刊物有著資金問 題、社團組織問題、招生問題、人員聯繫……等 種種問題,而意識報也用了各種方式來面對這些 難題。 在我籌辦意識報的過程中,當其他人聽到我 要發行紙本而非電子報,第一個問題是:錢哪裡 來?資金問題的確是意識報長久以來一直很棘手 的問題。為了減省印刷費用,意識報直到十五期 都是以社內成員手工裝訂;為解決意識報財源問 題,所有社員不分層級都必須排班去各個地方拉 廣告,不斷嘗試各個基金會的資助,以及老師與 長輩們每次幾千元的贊助。僅次於資金問題,意 識報由於成員分散在各個系、沒有共同空間、以


小組運作,小組間成員少有機會接觸,因而組織 鬆散,缺乏凝聚力。因為缺乏共同工作空間,當 時排版編輯都靠同屆同學於校園附近蟾蜍山下所 租賃的小房子作為開會、編輯、熬夜排版的場 所。「小屋」在意識報早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 色,最初排版會聚集在小屋中一起校稿排版,日 後才因為組織較為系統化而各自分工;編輯會 議、新生會談也多半在小屋進行。除此之外,為 了增加報社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團體凝聚力, 意識報舉辦了聖誕餐會、聚餐等活動,使社員團 聚,而就連工廠生產線式的裝訂報紙工作,都成 為讓社團成員排班聚在一起促進感情的方式。 意識報、學生會、社會運動 在意識報的歷史上,每年都會遭遇社員參與 學生會長競選;因此,意識報與學生會之間的關 係,尤其在選舉期間,是意識報每年必經的課 題。身為校園中時常與各團體交流、合作的意識 報,自然而然常有傾向在學生會長競選中表態; 此外意識報日後與學生會日漸密切的關係,也與 台大內部學生自治型態轉變有關,無法與我當屆 選舉同日而論。學生自治的生態正在轉變,意識 報理當不應墨守陳規。 然而,政媒之間,意識報到底希望自己扮 演什麼角色?與學生會合作使得學生自治能夠拓 展,與更多社會議題結合,雙方一同推廣?抑或 站在監督、批判學生會、學代會的角色?每一年 接棒擔起意識報的社長、總編輯,有權在每一年 開始時重新探討意識報未來一年的方向。 就如同意識報與學生自治團體之間的關係, 清楚地反映在意識報開始每年作學生會、學代會 的評述,意識報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也十分清 晰地展現在意識報的行動上。 2009年十一月,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 陳雲林來台,台灣警方處理不當造成多起警民衝 突,原本由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李明璁個人發起 靜坐事件,演變為為期數個月的學生運動。意識 報多數社員參與第一天的靜坐,更有一部分社員 成為各個分工小組的幹部;在運動遷移到自由廣 場的當天晚上,意識報在自由廣場召開社員會 議,討論意識報是否以團體方式參與野草莓學運 並排班留守現場,以整個社團進入野草莓活動撰 寫野草莓特刊。在野草莓學運之後,意識報愈來

愈不忌諱直接以社團身份參與校園或社會反抗運 動,例如日後台大所發生的百大維新運動。 媒體本身到底算不算一種社會參與?對我來 說這個回答一直都是肯定的,深入報導、論述、 拉高議題抽象層次,是我辦報以參與社會運動的 方式,因為這已經是個專業分工的社會,會論述 的人不一定有能力在社會運動中做出正確判斷, 反之亦然。其他如苦勞網等作為一個專業媒體, 運動與媒體兩棲也許可能,但是意識報身為學生 刊物,以學生刊物史來看,終將是寫作與社運耕 耘難以兼顧。然而,由於意識報身邊所合作的社 團,大多實際參與各種社會運動,要求意識報社 員對激情的反抗、衝突現場無動於衷,也太過扼 殺青春的本性。媒體,不管專業還是學生刊物, 選擇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很壓抑的社會位置。媒體 即中介,而中介則意味著不能全然是當事人,也 不能全然是反抗者,更不能全然是被反抗者,否 則這樣的媒體就不再是媒體,而是文宣。 然而就如同我對於意識報與學生會關係的主 張,意識報是一個實現不同可能性的地方,只要 有人願意不斷讓它發行下一刊,意識報就永遠存 在。因此,意識報是否介入社會運動,不是個是 非題,而是每一年必須由社團領導人與社團成員 共同填寫的申論題。 至此,意識報的歷史已然草草道盡,看到 學生刊物隨著意識報的創辦而復甦,意識報名氣 漸漲,而且愈來愈活躍,我很驕傲我曾是一員。 對意識報,我只有無限感念,感念那些一路上曾 經幫助、不斷守護的親朋好友以及陌生人,在這 裡致上最誠敬的感激。每一屆每位社員、每位幹 部、每位編輯、社長、總編輯,我們都曾缺乏睡 眠、疲於奔命,都遭受煉獄般考驗的生活,然而 意識報還是走到了今日。它的每個特質都能夠在 歷史中找到一些線索,沒有所謂理所當然、理應 如何,因此,如果意識報有什麼傳統,我期望那 將是:珍惜過往,勇於開創。

16


[

校園意語

學術與實踐,相「甫」相成

]

◎外文一 謝宇婷

徐亦甫目前就讀台大政治系政治理論組四年 離開了,不滿意的人也跳槽或隱忍,那這個系不 級,現任學代會議長,是2009年指考全國第一類 會變得更好。 組榜首,活躍於部落服務、政治系課程改革以及 改革的困境有兩部分,教授跟學生。教授的 紹興學程、華光社區學生訪調小組。 話,課程委員會的運作模式基本上較為保守,教 授基於同事情誼、互相尊重,通常不會否決其他 為什麼會進入部落服務?你在其中觀察到 教授的課程。而且奠定目前課程架構的前系主任 那些現象? 們也是現任的課程委員,因此委員們通常不太會 去挑戰既定的課程架構。所以當課程改革小組推 當初是因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簡稱原聲) 動一些改革方向時,一方面得要在會前遊說課程 的創辦人是建中的生物老師,我當時就讀建中人 委員會的教授們支持學生的提案,一方面也要盡 社班也被招募。原聲有舉辦假日學校,主要教導 量提高我們意見的正當性基礎。 原住民學童國文、英文、數學、閱讀、音樂、部 另一部分的困境則是來自學生。課程改革小 落文化等,也有跨部落的交流。原聲的理念其實 組的成員是相對自我要求較高,甚至未來有志於 有點菁英導向,目的是要培養原住民人才,期許 學術工作的學生。但政治系中,其實也不乏把政 他們回到部落服務,帶動部落發展。 治學當作一項訓練、過程而非人生志業的學生, 當然我們也擔心進入部落所帶來的漢人文化 並不希望課業負擔在大學生活中占太大的比例。 衝擊,讓他們只知道漢人典範的存在。我們計畫 因此我們面對學生時,除了要面對參與率低落的 在原住民學生上高中後,介紹原住民運動,或是 問題,還要思考我們提出的改革方案是否能滿足 透過紀錄片、原住民文學,讓他們開始用不同的 所有人的需求。我們提出來的解方是強化現在政 角度反思環境、自我定位等。 治系既有的「一般/進階課程」雙軌制,盡量讓 投入服務後,我覺得原住民部落最缺乏的不 我們的改革方案能夠含納所有的學生,讓有志於 是捐款,而是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像有的學校 學術工作的學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訓練,也讓未 代課老師開缺開了八次都還是徵不到人。這不是 來想多元發展的學生仍能因為課程平均素質的改 單單政策可以解決的,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扭 善,而真的能從這個系學到一些東西。我不太敢 曲,從殖民到資本主義的影響。雖然現在有提倡 說目前系上學生對這個課程改革是否肯定,但至 原住民自治,但那只是一種前提,政策不是唯一 少我們推動至今並沒有聽到太大的反對聲音,也 的解答,而是需要更多社區工作者在部落裡工 不時會有同學告訴我們哪位老師的上課方式有在 作。如果真的要以政策改善的話,那就先改善部 改善、哪些新開的課程大家很喜歡。 落的就業環境吧! 為什麼會參選學代、擔任議長?你對於學 為何會投入政治系課程改革小組?在推動 生自治有什麼看法、反省? 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有哪些困境跟收穫呢? 當初會參選學代,一方面是為了豐富大學經 因為政治系的課程要求相對較低、缺乏整 歷,一方面是覺得2012年台大有許多重大事件, 體規劃,也有些老師不擅上課,所以當時有和同 值得參與,像是紹興、校長遴選、研究生勞動權 學組成課程改革小組,成功排除了一些不適任師 等。而如果要能真正了解許多議題,就應該當到 資。即使進入政治系之後對課程不是很滿意,但 議長,才有辦法真正參與重要會議。我會想連任 仍然希望可以讓這個系更進步。如果滿意的人都 議長,是因為學代會缺乏傳承,一個學期才十八

Q[

Q[

17

]

]

Q[

]


周,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來交接,扣掉期中期 末考,也不能做什麼事。之前提的有些政見也還 沒實現、有些工作需要收尾,所以才決定繼續擔 任。 我發現學生不盡然都不關心議題,是在於投 入議題的人不知道如何跟他們對話。學生自治 組織與異議性社團應該要把議題帶給不了解的大 眾,讓他們意識到這些議題的重要性。不只在事 件發生時採取行動,平常就要多耕耘,建立溝 通、討論的空間。像從上學期開始,學代會就有 在NTU版上跟大家交流,定期報告工作進度,或 是透過課外組發信給大家,調查大家對於活大餐 廳的看法。而對於英文選修、選課這類問題,學 代會都應該要照顧到大家的需求。這樣遇到需要 動員、有活動時,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我認為學生自治不該被限縮在學生管學生的 事,而是學校中的公民社會,相對於學校扮演執 政者的角色,不只是學生會、學代會,也包含院 系學會、社團等。台大學生自治的組織型態是仿 造民主政府機構,有總統直選、立委補選,好像 院學生會長就是縣長、系學會長就是鄉長,但是 這樣的架構常常只吸引到一些只想當官的人,或 是參與議題是因為跟個人的政治理念相符,沒有 以校園為主體思考。學生自治應要能夠讓大家透 過討論、思考,更清楚每個人的職責跟定位,這 才是學生自治要達到的目標。

焦慮,但是能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合作是件快樂 的事。像我們的會議形式稱之為「大桌會議」 ,因為城鄉所裡有一個大桌,大家常聚集在那開 會,後來就形成一個傳統,代表列席的開會者人 人平等。不過我覺得很遺憾,如果我們早兩年接 觸到華光社區,也許華光不會在三月底就要被拆 了。

Q

[

在學術的涉獵與社會場域中的實踐,你對 於學術與實踐彼此之間有什麼的反省或思 考嗎?你對於有志從事這兩者的人有什麼 建議?

]

我的資歷好像還不足以給人建議,大概只能 給一些我的想法。我們常常會以為在理論跟實際 之間,就是「理想/現實」、「應然/實然」的 對立。但這種對立其實不存在於社會科學,因為 我們在實作中觀察這個社會,也在學術中思索改 變如何可能、我們的行動應如何被定位。在這個 前提下,其實我自己是沒有感受到落差感而無 力,而會更聚焦在我的研究興趣與實作議題的關 連。譬如用社會組織、社會運動的理論來反省自 己參與甚至主導的運動組織,或是以我政治學、 政治社會學來構思運動策略。同時也用所見所聞 來反省既有的思考框架。 我的建議是,不要讓自己被教條限定了行動 的邏輯,但也不要蔑視分析或比較的價值。光是 一味的抗爭,沒有思考組織運作的成效如何、對 是因為什麼機緣而進入紹興、華光社區的 團隊中?實際參與抗爭與團隊的感受如何? 議題本身是否有幫助等,問題永遠無法真正解 決,但只把問題搞懂、分析清楚,也不會讓這個 校內本來就有紹興議題的專案處理委員會, 世界變得比較好。這世界正是因為知識與行動的 我當時身為議長也有跟紹興學程合作。後來聽到 結合,使得個人與組織有機會改變社會。 華光12/31要拆遷,就緊急找了一些人組成團隊。 我在團隊中多半在幕後溝通、協調,除了我個性 本來就比較「溫良恭儉讓」,作為有社會組織、 社會學理論背景的人,我可以用研究者的眼光來 看社會運動,並不只是看到抗爭本身,而能進一 步去觀察、分析。雖然時常因為事情陷入膠著而

Q[

]


【蜜桃百老匯】 舞台劇放映 + 導演映後講座 5/8

( 三 ) 19:00

5/15 ( 三 ) 18:30

耀演劇團 《DayLight 》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螢火蟲劇團《天光》

台灣大學博雅深夜食堂

【蜜桃沙龍】 5/2 ( 四 ) 19:00 尤美女 × 沈秀華 5/6 ( 一 ) 19:00 徐嘉澤

談通姦除罪化

台灣大學 新生 103

《類戀人》的酸甜苦辣 慕哲咖啡

5/16 ( 四 ) 19:00 林寒玉 × 邵祺邁

台灣的同志出版

慕哲咖啡

( 5/6 , 5/16 兩場講座現場購買基本書坊書籍皆享有特別優惠 )

【桃色影展】 5/13 ( 一 ) 18:30 《彩虹保衛隊》

臺灣師範大學 誠 201

5/20 ( 一 ) 18:30 《我們的幸福時光》

輔仁大學

5/22 ( 三 ) 18:30 《再演一齣戲 +encore 》×《男身女生》

世新大學

【蜜桃萬花鏡】 5/10 ( 五 ) 瞳畫攝影坊「幻」

政治大學

5/13 ( 一 )

5/17 ( 五 ) 林伊諾攝影展

文化大學大恩館

5/20 ( 一 )

5/24 ( 五 ) ㄚ莫蝸牛攝影展

文化大學大恩館

5/6

(一)

1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