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Page 1

不再是過客││台大國際生與國際化策略

未竟之業 │ —英文專班三年喊﹁卡﹂ 地理資訊系統,計中軟體新客?

校園意語:我叛逆、我關懷、我改變││專訪社企人徐凡甘

第陸十柒刊 貳零壹肆年壹月


↓圖一、102-1 在學學生身分分布

不是台灣大學生的台大生

↓圖二、102-1 國際學位生洲際分布

──國際生專題之始 ◎康晢暐 宣告午餐時間的鈴聲響起,騎著車 乘風於校園,四處覓食。偶然發現草地 上、涼亭邊,三三兩兩的外國人拿著咖 啡、可樂或站或坐,各種語言與腔調伴 著清風傳入耳畔。你是否曾注意到這些 異國面孔?有的白皙,有的黝黑,有的 甚至戴著頭紗,如同你我一樣,屬於這 座校園。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要融入新 的學習環境,還要適應陌生的氣候、語 言還有生活習慣。

↓圖三、國際學位生就讀學位分布

其實,每年有約兩千名來自世界各 地、以不同管道進入台大就讀的同學。 這些「境外學生」共有四種身分:僑生、 港澳生、陸生、國際學生。根據我國《僑 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規定,只要具 有華人血統,且僑居地為大陸、香港及 澳門以外之地區,不論國籍皆可以僑生 身分申請入學。而陸生、港澳生顧名思 義就是來自大陸和港澳地區的學生。國 際學生則又分為四種(表一)。 2008 年 01 月 01 日創刊

102-1 學年,台大約三萬名在學學 生中,有 1493 位國際學生,約占 5%, 而由多至少依序是學位生、交換生、訪 問生、雙聯學位生(見圖一)。而根據 國際事務處提供的資料(見圖二、三、

2014 年 01 月 08 日第 67 期 創辦人 |孫有蓉 社長 |林月先 總編輯 |潘雅琪 執行編輯|李佳穎 林月先 楊鳳琳 國際生小組|李雲可 林宛諭 林羿萱 陳亭瑄 康晢暐 曾子家 謝宇婷 戴劭芸 (按筆劃排列) 單篇記者|黃意堯 張欣嘉 羅盤針 蕭米棋 (按筆劃排列) 校對 |李佳穎 林羿萱 游羽棠 蕭米棋 封面繪圖|劉書妤 美術編輯|陳亭瑄 張欣嘉 圖樣設計|施東宜 訂戶業務|柯尊皓 會計 |戴劭芸 印刷 |千業印刷 聯絡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BBS板| telnet://ptt2.cc/consciousnes 部落格 |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臉書 |台大意識報 發行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國立台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 206 室

↓圖四、國際學位生所在學院分布

四、五),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發現國 際 學 位 生 更 細 緻 的 差 別, 以 及 分 佈 趨 勢。例如他們多來自亞洲國家,其次則 是歐洲,而就讀研究所的人則是比學士 班多一倍。另外,他們申請的系所也很 分散,文學院最多,而理工相關院所中, 工學院的國際學位生最多。 遠渡重洋隻身前來,國際學生面臨 的問題困難重重。本身為華人、居住於 華人區的僑生、港澳生、陸生在與本地 生交流或與學校溝通時,與台灣學生較 無明顯差異,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多發 生在來自非華人文化圈的學生中,他們 在學校裡多以交換生、學位生的身分存 在。而比起與本地生有相同課業壓力、 畢業門檻的學位生,交換生來台大的目 的多為旅遊、認識東亞文化、語言學習, 因此心態與一般台大生更為不同。 本專題將以來自非華人文化圈的國 際學生為主軸,以虛擬故事線搭配調查 報導,呈現國際學生在台大遇到的大小 困境,以及台大對國際化的想像。*

中文所碩三 孫毅 Mac 美國學位生

工管四 李欣樺 Frances 美國僑生

生技四 柯祿多 Luis Cobar 薩爾瓦多學位生

↓表一、台大國際學生分類

入學身分

圖五、102-1 國際學生性別比

訂戶專線|柯尊皓 0932350877 訂閱 |一學期 250 元;一年 500 元 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林月先 帳號 | 700 0001236 0588280

相關法規

就讀時間

學位生

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

與攻讀相同學 畢業後有學 士、 碩 士、 博 士 610 位證明 的本地生同

學位有無

102-1 在學人數

雙聯學位生

修完滿學分 依不同學位有不 本校與國外學校簽訂之「雙 數可有母校 同 規 定,1 至 3 30 學位協議合約」 與台大雙方 年不等 的學位證明

交換學生

本校與國外學校簽訂之「交 換學生合約,需負原母校學 一學期或一學年 費

無學位證明 543

訪問學生

本校與國外學校簽訂之訪問 一學期或一學年 學生合約,需負台大學費

無學位證明 63

機械一 巴安莉 Andrea Parra ch 巴拿馬學位生

社工一 曹璐詩 Lucia Chu 秘魯學位生

1

2


12:20

Milena's day in NTU

上完課,與接待志工約好要一起吃午餐。

比起其他朋友,我的 buddy 還蠻 親切的,像上次中秋節還邀我一 起去烤肉!

我叫做 Milena,是來自斯洛伐克的國際學位生, 現在就讀台大土木系一年級。

「選課系統怎麼操作?」 「居留證要去哪裡辦?」 新來乍到陌生的環境,國際學生有許多問題需要求助,但台大國際學生不多又來自各地,較 難形成關係緊密的同學會,如台灣各地友會一樣照顧新生,因此國際事務處(之後簡稱國際處) 招募的接待志工就成了最主要的諮詢對象。由以下趨勢圖可見,報名接待志工的人數年年暴漲。

台大有三種學位學程供國際學生申請。只有四個英文授課學程:化工、 農經、生物技術研究所與企管碩士專班(Global MBA),而另有 30 餘個英 文授課數可達畢業需求的研究所學程,但多數還是中文授課學程,且這是學 士生唯一的選擇。整體而言,台大課程一學期只有 6% 為英文授課,其中通 識課只有六至十門。

10:10 走進普通大樓,準備上這 學期唯一一堂英語授課 的通識。

為什麼英文授課程 總是這麼少啊,都沒 什麼好選的 ......

英文授課不足是國際學生感受最深刻的問題,尤其是學位生,與本地生 有相同的課業要求與畢業門檻,語言障礙卻成為他們的學習障礙。「語言老 師都教生活化用詞,什麼積分、微分、質數完全聽不懂,完全完全!實驗課 本也是,每個禮拜都花好多時間翻譯,拼命查單字,真的很辛苦。」來自薩 爾瓦多的柯祿多稱之為來台大最大的惡夢。而教學發展中心雖有提供小老師 學習諮詢服務,但並沒有強調小老師的語言能力,且只有中文的預約介面, 一般國際生並不會使用此項資源。因此若課業上需要協助,最常詢問的對象 是教學助理(TA),但巴拿馬女孩巴安莉發現台大的 TA 也不一定有英語溝 通的能力,所以幫助有限。 為了解決國際生的修課問題,2012 年國際事務處成立了國際教學中心。 短期目標為開發特色課程,例如「探索台灣」系列通識,讓國際生從歷史、 音樂等各角度認識臺灣,以及開發國際生服務課,提供他們融入本地的機 會。中心也特別圈選出全校東亞文化相關課程,方便他們修課。

↑圖六、國際學生與接待志工人數趨勢(資料來源:國際事務處)

然而,英文專業課程還是多由各院系自行開發。國際教學中心陳瑢真副 理表示:「哪位老師可以開課就請他開」,顯然此難以形成各院系特色,缺 乏招生策略與效益。中心無法聘任老師,且各學科專業差異大,因此目前只 能從旁協助並做整理;而為了更積極地整合資源,中心長遠的目標就是設立 「國際學院」,說服老師們合作開課,集結不同科系的英文授課資源,使學 分數足以成為一個學位,並將此種學位掛在國際學院之下。「這樣就可以解 決國際學生散布在各學院,還有各學院英文授課不足的問題了!」郭玟經理 表示希望在 2015 年,意即第二期邁頂計畫結束前完成。(文/林月先)

那擔任志工要負責什麼呢?每位志工都會領取一本志工手冊,裡面有張表單條列志工的任 務,包含協助搬入宿舍、選課、申請居留證、體檢等,主要是協助國際生適應環境,工作完成後, 交由國際學生簽名,繳回國際處,才能申請志工證明。 那國際處如何追蹤後續情況?加退選結束後,國際處會寄問卷給國際生填寫,調查志工協助 的滿意度,但國際生的填寫率不高,約兩成左右。國際處的徐慧玲幹事觀察到,填寫者如果不是 非常滿意,就是有諸多抱怨,像是志工不回信、或是態度不佳等。但只有極少數案例,國際處才 會更換接待志工,評價極高的志工則會被表揚為優良志工,讓志工更有動力服務。不過對沒有填 寫的國際學生,他們就無法掌握其情況。 意識報訪問的一些國際學生表示,他們的接待志工並不積極,可能只有 email 來往過一兩次, 或志工本身也很忙,無暇搭理國際學生。接待志工作為一開始熟悉環境的管道,是否有善盡職責, 或之後與國際生是否有更多交流,都難以掌握。以下意識報將比較台大跟政大、港大的接待志工 制度,試圖提出改善的建議。

↓表二、接待志工比一比

學校

台灣大學

政治大學

香港大學

申請方式

線上申請後參加志工說明會

書面審查 ( 在校成績、外語 檢定 ) 後接受面試

線上申請

配對模式

一個志工對一個國際生

兩個志工接待一個國際生

追蹤方式

志工回報表單(未回報就無 法取得志工證書)、國際生 填問卷(自願)

繳交一頁 A4 的接待心得還 有合照,否則會取消資格

特殊要求

可以拿授權碼選修服務學習 二或三

從表二(左頁)得知,台大的接待志工制度有訓練跟監督機制,只是不夠完善,像政大的是 兩人一組,比較可以互相照應。而且回報要求也比較嚴格,代表學校期望志工跟國際生要有更多 互動。港大則特別要求出國交換回來的人一定要接待,期望有出國經驗的人可以將心比心,懂得 如何照顧國際生,並且飲水思源,回饋學校。

一個志工接待數位國際生

整體而言,台大十分積極的招募接待志工,但是因為人力不足,沒辦法深入地去追蹤每位學 生。若國際生沒有積極反應,可能就沒辦法得到更多協助。如果想要提升國際交流的品質,或許 可以參照不同學校的作法,讓接待志工的制度更臻完善。(文/謝宇婷)

交換過的學生回來一定要當志工

3

4


18:10 晚餐後,準備上華語課。

13:30 午餐後,去國際事務 處詢問健保事宜。

雖然我已經在師大語 言中心上過一年中文,能夠 日常對話了,但我還是聽不 太懂老師上課的內容……

剛剛聽行政人員說 了,原來台大還有學生 會外務部負責處理國際 生的大小事,所以以後 就可以直接找他們了!

每年有 1400 名左右的國際學生在台大校園中,而華語是在台大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媒介,往往也是 國際生最難克服的一環。為了讓國際生快速融入本地生活,台大過去為國際生提供學習華語的機會,補助 學生至台大文學院語言中心(以下簡稱語言中心)學習華語,以小班制為主。 為了迎接更多的國際生並讓他們有效學習華語,國際事務處於 100-1 學年度成立國際教育中心,與語 言中心及華語碩士學位學程合作,共同規劃國際生華語課程。在課程設計上,有兩大突破:一是列入台大 正式課程,為 15~25 人的大班制教學,授予正式學分;二是將於 102-2 學期開設應用華語課程,例如探索 台灣、 商用華語、今日兩岸華語等,每門課提供 2 學分,讓還想進一步透過華語了解台灣文化的同學有更 多元的修課選擇。對國際教育中心而言,從轉介語言中心到列入台大正式課程,大幅降低開課成本,增加 了擴辦華語課的可能。

隨著時代的演進,學生的權益在校園裡越來越受到保障,但是,你可曾想過,當 國際學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時,他們要如何確保自己的權益範圍?而當權益受 到侵犯之時,他們又要如何捍衛自己應享有的權利? 國際學生的「教務處」──國際事務處 國際事務處(以下簡稱國際處)之於國際生來說,就像本地生的教務處,但處理 的業務甚至更多更廣。對本地生來說,國際處不外乎是出國交換的承辦單位,但對國 際來說,只要遇到任何生活上的困難,都會直接到國際處詢問。但也因為處理的業務 如此繁雜,所以自學生會外務部成立以來,國際處即與外務部協調,希望外務部能分 擔與國際生權益相關問題,減輕他們的負擔。 國際學生權益維護的幕後推手──學生會外務部 學生會外務部由上一屆(第 25 屆)學生會始創,目的是希望學生會能和全校各 種身分的同學做連結。起初的發想是因國際生與校內學生自治社團接觸較少,因此不 了解要如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創立之後也的確陸續接到國際生的投訴,例如有學生 投訴微積分甲授課語言對他們的影響,在外務部與數學系溝通後,決定找英文程度較 好的碩博生當 TA,提供英語課後輔導,作為解決辦法。 當然,外務部所提供的服務不僅針對國際生。這學期外務部舉辦的「校園國際工 作坊」,找國際生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為了讓本地生與國際生有更多的互動,也特 別安排會後分組討論時間,與台灣文化做比較、互相激盪。而此工作坊的用意除了讓 本地生認識他國風貌,也能使身為國際生的講者有機會與台大學生做連結。 而外務部長韓俊賢表示,今年想積極推動建立專門給國際生發問的窗口,讓需要 協助的同學表達意見,從辦理居留證、跑學校相關手續等行政問題,到國際生在台的 法律、醫療等專業問題,都可以得到有相關背景同學的服務與最好的解決辦法。另外, 經由外務部長的長期觀察後發現,國際生較長投訴的問題皆與住宿有關,因此也有考 慮推行「友善房東系統」,想與台大周邊社區的房東簽約為「友善房東」,提供國際 生保險的租屋管道與合理的價格,使他們在外租屋不致受騙。

↑圖七、國際學生華語課之規劃。若對現有的免費課程仍不滿足,可自費至文學院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 (CLD)以及國際華 語研習所 (ICLP)修習小班制、客製化的課程。

在姊妹校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台大需要有足夠的拉力吸引交換生前來,才能有同額讓台大學生以交換 的方式出國,因此健全的華語教學是必要的。但如何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將國際生華語課的質與量俱提 升?目前看來,列入正式課程似乎是最佳解,應用華語課程更走在台灣各大學華語教學之先。納入台大課 程體制自有其好處,如使用台大教室相較於在語言中心開課就降低了不少費用。但同時,不可避免地有許 多遷就體制之處,像是礙於國際教育中心並非學院系或學程,沒有開課權限,因此目前需透過華語碩士學 位學程開課;專業師資聘任仍需要透過語言中心等。

外務部與國際學生會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合作,縱使後者今年由 「外籍生聯誼會」 更名為「國際學生會」,卻與學生自治社團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依然偏向舉辦交流性 質的活動,外務部則特別從國際生的權益出發,從輔助國際事務處的角色,躍於專門 處理國際生權益相關問題的專業部門,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外務部能夠從協助國際處 的角色,變成協助國際生的代名詞,而當國際生在台大遇到困難時,也會直接聯想到 外務部這盞指引他們方向的明燈。(文/戴劭芸)

國際教育中心副理陳瑢真說:「我們開發華語課程,就希望做到世界第一。」在副理充滿決心的豪語 背後,我們確實看到國際教育中心在國際生華語課上,面臨的諸多困難與做出的努力。但究竟開設不久的 華語課程成效如何,即將開課的應用華語又是否為國際生所需要,我們拭目以待。(文/曾子家)

5

6


21:30 華文課下課後,看到外籍 生接待服務義工社張貼的 海報。

歐?現在在 Global lounge 有慶祝冬至的 活動!冬至是這裡的聖 誕節嗎?不知道上次 跟我一起去 Halloween Party 的 Alice 有沒有 興趣一起去看看?

住宿分配 住宿事務組竇松林組長表示,校方保障國際生的住宿權,並予之選填住宿形 態。大多國際生選擇 BOT 的單人房型,或與國際生同住,以擁有較多個人空間, 並避免風俗差異產生的摩擦。為使更多本地生能住於校內宿舍,若無另外要求,校 方亦會直接如此安排。若他們期待更多體驗與交流,要求與本地生同房,校方便會 在徵求本地生同意後,讓雙方成為室友。少數經濟較困難,負擔不起 BOT 的國際 學位生,之後亦可申請轉入校內宿舍。

23:30 在 BOT 單人房宿舍裡, 翻著字典挑燈苦讀。

↓表三、國際生於校內之住宿概況

宿舍種類

房型

校內一般宿舍 四人房 (校內)

MLC 除了平常社課的會話練習外,有時也將背景轉換至郊外、夜市,將語言交換藉由更 多元的設計發揮其意義;ISIS 則有系統地籌辦許多中華/台灣文化之夜,如麻將、書法、冬 至之夜,不時規劃至外縣市的深度出遊,還與外校合作舉辦國際學生聯合運動會等。在各主 題式活動中,國際學生得以滿足對亞洲文化的好奇心,或許還能結交到台灣朋友──事實上, 位在二活三樓的 Global Lounge,便是為此目的成立的。

費用 同儕環境

於國際生中 所佔比例

視何處有床位而定,然校方首 最低 重大一學生之權益,因此大一 宿舍通常不開放交換生入住 約 1/4

研三國際青年 一至兩人房 居中 以交換生為主 宿舍(國青) 若無特別要求,則分配單人房 太 子 BOT 宿 舍 一至三人房 最高 或外籍室友,並集中安排於特 約 3/4 (BOT) 定樓層

Global Lounge 的使用,除了作為學習開放空間並由 ISIS 舉辦活動外,ISA 也在這裡舉辦 騷莎舞課、拉丁及夏威夷文化之夜等;不過 ISA 的創意不僅如此。萬聖節派對、聖誕晚宴…… 他們試圖將家鄉的節慶文化帶進台大,讓國際學生們即使身在異鄉,也能與其他遊子一同慶 祝從小熟悉的節日。

對設備之反映 據水源 BOT 吳輔導員表示,大體而言,外籍生對宿舍是滿意的。但他們仍期 待出現「家庭式」的格局,有遍布各樓層的小型交誼空間,以供親友聚會,並具更 充足的廚房設備,能自己煮菜以節省生活開支。這些於籌備中的新宿舍 [1] 將可能 實現,但目前竇組長很擔心將來的用火安全:「上次我到女五,聞到一股火燒味, 嚇得要死,後來就發現學生把土司忘在烤麵包機裡了……」。

為了確保國際學生不會錯過每個活動,從各國際學生社團的臉書、從學校信箱、從語言 中心及上華文課的普通大樓,皆可輕易找到下一個即將登場的活動介紹。值得注意的是,「雖 然我們沒特定針對交換生或學位生宣傳,只要有興趣我們都很歡迎,但每次活動時還是以交 換生為主,因為台大的國際學生裡還是交換生比較多。」ISIS 社長王韻潔表示。而從美國來 攻讀中文碩士的 Mac 玩笑道,「國際學生會辦的那些活動,像舞會、派對,我覺得像專門辦 給交換生玩的,因為我們本來就有分交換生和學位生嘛,他們就比較照顧交換生的感覺,像 標語強調『怎麼把握你在台灣的這個學期』」。

最常被反映的是隔音問題,學生想聽音樂、和家鄉親友講 skype,都必須戰戰 兢兢。約兩年前,前任李嗣涔校長與竇組長曾為此與太子建設交涉,然礙於未有適 當的施工技術,目前仍無法妥善的解決。 與規定的摩擦

國際學生通常無法輕易融入台大多數社團,語言是一部分苦衷,台灣的社團文化對他們 來說也是陌生的,更根本原因是,國際學生傾向將課餘時間花在探訪台灣每一道美麗的風景, 或索性窩在總圖兢兢業業複習這禮拜課堂進度,而不是週末時仍必須為即將到來的成發 披星 戴月。

相對於交換生,學位生對台大有較高的情感認同,加上須在此長期居住,難以 承擔退宿的處分,因此觸犯規定的狀況以交換生稍多,其中以噪音和吸菸問題為 主。

那麼,身為主流群體的本國生,又是以如何的眼光看待國際學生的?在國際學生群集的 聖誕節派對上,本國生也同樣熱絡出席嗎?面對他們好奇問起端午節由來時,你能以英文講 起屈原的故事嗎?當然,答案各自殊異。唯一肯定的是,下回若有機會,不妨克服自己的害 羞小劇場,大方向隔壁的國際學生介紹除夕夜你和家人一同享用的那桌豐盛年菜吧!原來英 文溜不溜真的沒關係,你會發現,重要的是原本毫不相干的雲與浪,在黑夜的海上偶然交會 時,所互放的光亮。(文/林宛諭)

這些問題關乎不同的價值觀,且其實並非全以國籍區分。對於有些人,在重要 的日子去夜店、晚歸繼續聊天慶祝,是很正常的交誼。而吸菸比例雖以國際生較高, 本地生仍會有此需求。以水源 BOT 而言,目前僅有 C 棟停車場前一處吸菸區。吳 輔導員表示,學生常是出於情緒壓力,想關起來自己一個人,而非到某個唯一且顯 [1] 預定位於地震中心球場旁,2017 年完工。

7

8

肚子餓了,要吃 7-11 的微波便當?還 是煮一包速食濃湯? 唉,如果能自己炒點 家鄉菜,邀鄰居一起 分享就好了。


不再是過客── 台大國際化策略短評 ◎林月先

著的空間。然據竇組長所言,設立吸菸區後,校方對違規者的退宿處置便鮮少留情。 此外最令外籍生困惑的,是外人留宿的禁規。在他們的文化裡,來訪的友人或男女 朋友住一夜,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對此竇組長表示,校方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權益,也 因此暫無法為不同民情「一國兩制」,使校內並存兩套住宿的行為準則。

台大國際化之始

不論國籍為何,每個人作息和生活習慣皆不同,也都有不得不晚歸和大聲的時候。 大家通常能了解這一點,而選擇包容。據吳輔導員所言,會到衝突的地步,除了長期累 積下來的不滿,也常是溝通方式的不當。 曾有本地學生因語言不通,選擇直接用力敲對方的牆壁,表達降低音量的請求。那 位國際生便很受傷,覺得「你為什麼不好好留張紙條給我呢?」而另一位國際生,無法 忍受樓上的腳步聲,便在其門口留了「You just walk like an elephant !」的字條,讓對 方感到很受辱。 如果能多一點熟悉,知道彼此的生活狀況,便容易多一點體諒。規劃交流活動,因 而是輔導員與 BOT 生治會於期初期末的重要工作。生治會能從學生的需求發想活動, 如異國料理工作坊、語言交換計畫、手工藝課等;實際執行時,則還須服務學習課程學 生的人力支援。

「招收國際生」雖然只是台大國際化 政策的一環,卻是學生們感受最直接的一 環。不只會在課堂、宿舍、早餐店遇到來 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本地生出去交換的名 額也與此相關。

身處異鄉的國際生,常會自覺弱勢,尤其學位生因語言障礙,課業壓力極大,其實 很需要本地生的幫忙。若雙方能結為好友,對雙方皆是有助益、且意義非凡的生命經驗。 然而,BOT 的高費用,影響大學部學生居住意願,BOT 的本地生,因此以研究生佔大多 數。「雖然他們也很想多和不同的人交流,但實在是沒有空啊。」輔導員表示,「加上 本地生相對內向,活動中本地與國際生的比例便時常失衡。目前我們只能盡力製造這些 交流的平台,並多鼓勵本地生」。

招生之內──偏離現實的腳本 交換計畫與申請學位一直是國際生進 入台大最主要的兩種方式(圖八 [2]), 不同的入學身分,顯示個人不同的學習安 排,因此台大對兩者也有不一樣的招生策 略。

結語──國際化的意義 曾有學生於 PTT 版提出,獨棟國際生宿舍的設置,將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然 而竇組長認為,當雙方於分別的建築自成生態,實已失去「國際化」的意義。衝撞是交 流的必要過程,為讓衝撞產生正向的能量,除了期待外在的交流環境,我們也能自問, 是否已敞開心胸,學習在忍讓與爭執間的合宜語言,並把握種種的交流機會。(文/陳 亭瑄)

例如台大的「國際生華語課」主要是 針對交換生設計,不論他們是否主修中 文,都能利用這一年學習華語。國際處認 為此課程不只推銷台灣的語言與文化,也 是吸引外國交換生的亮點,成為爭取本地 交換名額的籌碼。而大學部學位生除了 「大一華語輔導班」與必修「大一國文」, 就無其他華語課可供選修 [3]。「華語課不 是他們來這裡學習的重點。」陶孟麟幹事 肯定地說道,國際學位生與本地學位生有 相同的學習目的,此課程只是協助他們順 利拿到學位。徐慧玲幹事則以本地生出國

而台大對研究所的國際學位生則採取 另一套策略。因為研究所多以小班教學, 實行英語授課較容易,為了吸引國際生就 讀,廣設全英語授課或有足夠英語授課滿 足畢業學分的學位學程。然而,「開那麼 多課,學生在哪裡?」陳瑢真副理反問, 她觀察到很多研究所無法招滿學生,浪費 教學資源。因此為了讓招生定位更加明 確,郭玟經理指出未來將以發展「大東亞 文化教研平臺」為新策略,統整英語授課 和華語課的資源,欲成立有特色且符合學 生需求的學位學程,例如東亞學程等。

Intera

邁頂 [1] 經費的挹注是台大推動國際 化的契機。2007 年,第一期邁頂計畫實 施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正式升格為 一級單位「國際事務處」(簡稱國際處), 負責統籌、推動全校國際化事務,並逐漸 從教務處接管招收國際生的任務。更在近 年重新改組,成立「國際合作組」、「國 際學生組」與「國際教育中心」三個部門。 從中可看出台大國際化的兩大面相。一是 校際間的交流,包含簽訂姐妹校、參與國 際組織與學術演講等;二是學生間的流動, 有兩個著力方向:拉──招收國際生,與 推──送本地生出國。

衝突?交流?

留學為例,認為語言學習屬於個人進修, 無法期待學校協助。

如此不同的安排策略,源自校方對申 請全中文學位的國際生預設了特定腳本, 設想他們的動機與語言程度。換言之,校 方認為通過各系中文能力申請門檻的國際 生,包含所有學士生即少部分研究生,應 當具備一定的中文程度,來台大學習專業 知識。

然而,意識報從多位國際學位生的訪 談資料中發現,「學華語、認識東亞/台 灣文化」常常是他們來台留學的原因之 一。來自荷蘭的魏山德表示,母國有些學 校更具資源,因為想學華語才申請台大。 而對華語教學的不適應幾乎是所有受訪學 生的共同困境。即使已在語言中心學習 一年的華語,入學後再修輔導班與大一國 文,生活用語與課程所用華語還是有很大 的差距,再加上各國學習歷程的差異,需 要經歷很長一段「學習陣痛期」。「你們 的微積分真的超級可怕。也許是國家安排 不一樣吧,很多科目像物理、化學,你們 高中都學過了,大學感覺對你們來說比較 像複習。」來自薩爾瓦多的柯祿多無奈地 說,他之前都要一直讀書,大四上才有餘 力參加社團。

[1] 邁頂全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了提升國內研究水準並建設世界級的頂尖大學,教育部以五年為一期, 每期提撥五百億給重點大學。台大正在執行第二期邁頂計畫(2011 ~ 2015 年),每年約有 30 億的補助。 [2] 本篇文章圖表資料來自國際事務處與台大第一期邁頂總考評報告,繪圖者為林月先。 [3] 此 102-2 學期新增的應用華語選修課也是交換生/訪問生優先。

9

10


...

英文專班三年喊「卡」 ◎ 謝宇婷

英文授課

邁頂計畫實行八年以來,國際生人數穩 定成長(圖二),國際處為了吸引國際生來 台大就讀付出不少努力,「五年前,選課系 統都是中文的呢!」徐幹事在一旁提醒。不 過,節節攀升的數字只能顯示國際間熱絡的 學生交流,而此「交流」比較像兩條反向的 平行箭頭,只有「流動」而沒有「交集」。

選課時

招生之外──國際化在哪裡?

不論是世界大學評比或校內自評,都常 以「國際學生人數」作為衡量國際化的指標 之一。但在台大,國際生、本地生雖有共同 身分──台大學生,卻沒有同等的行動力與 影響力,人數指標往往只反應「過客」多寡。 若要使國際化的效益有效發揮,校方應拋棄 既定腳本,輔助國際生適應學習環境,並結 合學生的力量,使國際生與台大產生更多連 結與合作。在國際化的浪潮中,我們不妨停 下思索:我們究竟要追求什麼?又如何善用 這股浪潮,將自己推向目的?*

未竟 之業

...

如同國際處表示「台大不是語言學校」, 且台大也不需要、不必要全面推行英語授課 以滿足國際生需求。但大學是知識傳播的場 所,當語言成為學習的絆腳石,必然影響知 識的吸收與產出,難以為台灣以及世界培養 人才,畢竟傳播知識的責任是跨越國界的。

台大國際生相關社團、國際處與宿舍舉 辦的活動多是文化介紹或玩樂為主,較難聚 集後續交流的能量。而交換生流動率快,學 位生畢業後也各奔東西,各形各色的人們在 校園裡穿梭,充其量只有「看起來」國際化 的校園景色。既然人會離去,因此更要留住 經驗,學生會甫成立的外務部就有此企圖。 外務部長韓俊賢觀察到國外的學生會對社 運、校政影響很大,台大學生會相對發揮空 間有限,建議把握國際生來台大的機會,學 習他國學生會的組織運作,也可藉此將國際 議題的討論帶入台大。

學測放榜後

將中文門檻提高的確可以解決國際生適 應不良的問題,但陳副理表示台大可能會因 此陷入招不到國際生的窘境。其實,英語之 於本地生與華語之於國際生難以直接類比。 華語近年雖有成為強勢語言的趨勢,但現在 英語仍是廣泛使用的語言,多數國家會將英 語納入基礎教育,兩者自學的資源或基礎都 不盡相同。且在缺乏英語媒介下,期待他們 直接融入華語教學環境是不切實際的,英譯 課本、英語教學助理等都是台大可以補足的 地方。

...

工管系英文專班(以下將以英專簡稱)邁 入第三屆,似乎一切都步上軌道,名氣也逐漸 打響,英專的欄位卻突然消聲匿跡在大考中心 公布的選填志願手冊上。工管系系主任朱文儀

申請出國交換

表示,「原本就只打算實施三年,作為日後系 所成立的評估。」但是為什麼是訂三年的時程? 只實施三年,英專學生都還未畢業,能看出什 麼成效?系主任只表示這是行政流程的安排,

...

詳細規劃她也不清楚,因為當初成立英專時她

↑圖八、近年國際學生入學方式

不是系主任。英專當初為何成立?成立之後的 效果又如何?停辦又是為什麼?意識報將爬梳

↑圖九、近年國際生在學人數

11

12

辛苦度過一切之後, 居然要 ...

其歷程。


話說英專前身 三年多前,蔣丙煌教務長跟管理學院院長 李書行(之後將以管院簡稱),為了提升台大 的國際化程度,不滿足於擁有全英文授課的企 業管理碩士專班(又稱 GMBA),還要以成立 國際學院為目標,推動全英文授課的學士課 程,讓台大跟世界接軌。但是成立一個學院豈 是易事?校方決定先成立一個專班,示範全英 文授課,並評估其營運的經驗,決定日後是否 成立一個「院中院」,如醫學院裡的牙醫專業 學院,或獨立為跟管院層級相同的國際學院。 而放眼全台大,管院在國際化上的努力最被認 可,於是學校便委託管院辦理,後來又交由工 管系成立英文專班。

招生說明不清 從招生開始,英專就標榜專業科目全英文 授課、交換到國外一年等種種新穎的規定,讓 人感受到學校強烈的企圖心,但許多英專學生 回憶當時招生說明會得來的資訊,都表示當初 傳達的許多消息是錯誤的,其中影響最重大 的,就是未告知交換名額沒有保障。系主任朱 文儀則回應,「我們從來不保證會出國,要出 國交換成績當然要達到一定標準。」但英專學 子卻認為,如果學校早一點告知清楚規定,也 不會讓學生錯估大一需要投入的時間跟心力, 「系主任只說,成績不要太差,從來沒有個明 確的標準。」模糊的說法,讓學生直到大二要 申請才發現成績不夠好,面臨沒有學校可以交 換的窘境。

被承認為英文授課學分爭議發生。同年 9 月 5 日,系主任發信說明為行政疏失,才讓英專同 學鬆了一口氣。但這些情況都反映了英文專班 對於選課的設計有所缺漏,以及台大英文授課 的普遍度不夠。「試想如果台大所有好課都是 英文授課,英專學生就不必為了填補英文授課 學分,被迫放棄許多中文好課。」大三英專學 生郭彥志表示。

汲取去年的經驗,今年提供給英專的名額 就明顯增加許多,院級交換從去年的 16 個名 額到今年的 30 個,雙聯學位則從 4 個增額成 15 個,一共 45 個名額提供給 30 位英專學生。 這些交換名額都是管院努力爭取而來的成果, 但這些不斷變動的名額是否也表示英專成立初 期對於名額其實是未確定的,直到第二年才能 夠提供學生足夠的選擇,而之後英專停辦,這 些名額是否又將作廢? 但不可否認,強制規定交換確實推動學生 脫離台大的舒適圈,去外面闖蕩。特別是較被 動或對於大學較無計劃的人,郭彥志說:「如 果不是因為就讀英專,也不會去考托福、準備 審查資料,強迫自己出國。」對於管院其他科 系也不啻是種刺激,英專同學觀察他們的朋 友,發現「想交換的人、修第二外語的人變 多。」大二英專學生王郁仁說道。「交換」, 變成一種必經的旅程。

「英文授課參差不齊」 意識報訪問許多英專學生對於英文授課的 想法,「參差不齊」是最常出現的結論。管院 許多教授都曾留學國外,英文程度不差,但是 仍有不少教授的腔調偏重、文法錯誤,或語焉 不詳、抓不到重點,讓學生覺得上課品質不如 中文授課。許多人惋惜的表示,很多教授並不 是不會教,只是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用中文 可以說得很清楚的,用英文就會大打折扣。許 多教授想必心裡有數,有些習慣中文授課的教 授也不願意用英文教,因此許多課程只能委 託年輕的新老師。而且,標榜英文授課的英 專幾乎沒有外籍師資,只有一位來訪問的客座 教授。台大對於提供優質的英文師資仍有待努 力,否則不只是授課品質的問題,更可能影響 學生的權益。如今年大二的英專必修因為找不 到合格師資,必須挪到下學期開課,有學生質 疑這樣寅吃卯糧的排課方式,顯示出校方對於 師資的準備不足。或某些課因為授課老師希望 能一起教,或者師資調度上沒有辦法開兩班, 於是只好遷就英專,讓本來中文授課的課程 也要用英文教學,影響到其他組或其他系的同 學。

匆匆停辦學生錯愕 為什麼停辦的消息沒有告知同學呢?學校 從未開說明會解釋停辦的緣由,英專學生都是 自己上網看新聞才發現的,無不錯愕,彷彿自 己只是政策下的實驗品。有些正在交換的大三 英專同學可能都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因為學校 信箱從未通知,連批踢踢版上都沒有消息,英 專就這樣默默停辦,似乎從未有過。意識報詢 問系主任為何沒有傳達消息給同學,「因為一 切以大考中心公告為主,在大考中心 103 學年 度的招生簡章公布之前,各學校都不能公布。」 但是大考中心公布之後,學校亦沒有特別跟學 生說明,只有在給英專大一大二學生的出國交 換說明會時稍加解釋。學生從頭到尾,都不知 道這只是個實驗性質的專班,也從未聽聞國際 學院。

選課限制重重 交換名額 選課方面,因為英專雖隸屬於工管系企業 管理組之下,卻不用修工管系的模組課程,有 的學生擔心這樣學得更不專精。英文授課規定 也讓同學覺得限制重重,100 學年度入學的首 屆英專學生必須要修滿 50 學分的英文授課, 其中至少 20 學分必須在國外取得,代表學生 必須要在台大修至少 30 學分的英文授課,但 大多數人都反映,台大英文授課的選擇太少, 除了管院有比較多英文授課,大多數都是開給 外籍生的通識課程,如「探索台灣:自然環境 與資源」等。於是在 101 學年度 9 月,更改成 國內選修只有 15 學分必須為英文,開放另外 15 學分自由運用,還是有學生表示選課彈性空 間不夠。此外,102 年 9 月 2 日,外文課不能

現在大三的英專學生回憶當初之所以選擇 英專,是為了日後可以出國交換,卻沒想到學 校從未保障每個人都能交換,也沒想到交換的 名額是如此僧多粥少。而且管院的院級交換以 一學期為主,但英專規定要交換至少一年,當 時系上還告訴同學,可以兩學期分別去不同學 校,後來卻因為國際處的甄選簡章規定「修業 年限內限交換一次」,所以只能去一個地方。 直到最後,有些人迫不得已轉組、選擇雙聯學 位或是校籍交換,否則光是院級交換的 16 個 名額,是無法讓 23 位英專同學都順利出國的, 而且對於選擇校籍交換而必須與全校競爭的同 學來說,英文專班的交換保證則形同虛設。

國際學院在哪裡? 當初英專的成立就是為了日後成立國際學 院做的準備,但是如今停辦英專後,學校卻未 表示任何關於國際學院的計畫。隨著教務長跟 管院院長走馬換人,現任高層似乎對此計畫毫 無了解,教務長莊榮輝向本報記者表示「未聽 過有這方面的規劃」,管院院長郭瑞祥則婉拒 意識報的訪問,「英專開辦不是我決定的,英 專停辦也不是我決定的,所以我不適合回答。」 如果連主導學校院系規劃的教務長都未曾聽 聞,連管院院長對於英專的去留都無法掌控,

13

14

那國際學院,是不是紙上的空談而已?英專學 生是不是只是政策下的白老鼠?意識報記者試 圖聯絡許多教授,希望能更明確了解關於國際 學院的規劃,卻只得到「不了解」、「從未聽 聞」等答案,令人懷疑學校對於相關政策是否 人去政息,未做更多打算。

借鏡國外案例 雖然英文專班當初的招生不明、選課規定 一再變動、交換名額也不夠充足,但仍提供了 學生更多全英文的環境跟資源。其設計雖然有 不少瑕疵,但立意美善卻不可抹煞。香港科 技大學也有類似的課程,稱為全球商業專班 (Global Business Program), 隸 屬 於 企 管 系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同樣 規定學生至少要交換一學期,可交換兩次,去 不同地方。雖然沒有保證交換的名額,但因為 港科大交換的比率非常高,平均一半以上的人 都會去交換,商學院去交換的比率更高,因此 只要成績不離譜,要滿足交換的條件並不難。

結語 從借調教授到交換學生名額的簽訂,不只 是工管系,整個管院都為此付出許多心血。但 也因為如此,更需要以學院的規格去協調。台 大一直希望能提升國際化程度,但相比於香港 跟新加坡,英文授課始終不足,而英文專班就 是一個重要的起跑點,讓學校能有動力聘請更 多優秀師資,吸引到國際人才。如今英專草草 喊停,學生沒有得到清楚的交代,學校未來的 政策走向亦不明朗,提升國際競爭力,依然是 未竟之業。*


地理資訊系統,計中軟體新客? ◎ 楊鳳琳

提到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 Gis),首先出現在你腦海的印象 是甚麼?迷路時求救的手機軟體 Google Map,或 家裡車上的 Gps 導航系統,還是只會出現在教授 電腦裡的厲害軟體?抑或在高三地理課本中的一 節簡短介紹,草草翻過後就再也沒有耳聞了?

↓表一、96 至 101 年 Esri ArcGIS 台大校園授權使用統計表

學院 工學院

土木、城鄉、水工、環工

理學院

地理、全變、地質、海洋、大氣

生物

森林、農經、生工、園藝、生傳、 動科、農藝、植微

生命科學院

生態

公共衛生學院

職工、流病、環衛、健管

地理資訊系統?能吃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鮮少意識到,每日生活 中的微小細節,都能和地理資訊系統扯上關係。 科技日益發達,結合手機隨時更新、查詢的功能, 地理資訊系統很實用的展現在各種與空間相關的 資訊中,一如搜尋附近哪裡有好吃的餐廳,車流 量回報及時路況,在電子地圖上做旅遊規劃等, 一概被納進來。除此之外,學術領域與專業運用 中,GIS 進一步具備分析功能,使用層面如推測 疾病擴散的模型以對症下藥,或是估算不同降雨 量所造成的災害範圍,甚至是輔佐質性資料,找 出都市內的危險好發區域。

GIS 在台大近三十年 因為運用層面廣泛的特性,過去 GIS 被認為 是地理學科獨佔技術的現象逐漸被打破。先不論 如前述舉例的軟體應用層面中,你我早已經受惠 ,以目前台大使用的 ArcGIS 軟體來說,屬於 Esri 公司所開發 [1],於民國七十五年由地理系孫志 鴻老師率先引進國內 [2]。截至 101 學年度的資 料顯示,近年客群大幅擴展,橫跨全校至少十一 個學院的學生,以及四十多位教師申請使用(見 表一)。這些使用者主要來自於修習各系相關課 程的學生,諸如土木系、森林系、園藝系、地理 系都至少有一門 GIS 必修課程,而課程網中的相 關課程分散在不同系所,總計有十門以上。

↑使用計中帳號登入學校管理全校授權的網頁,在 ArcGIS10.1 軟體的說明 中,明確寫出版權限制的對象。(資料來源/台大全校授權軟體下載:網址: https://oper.cc.ntu.edu.tw/download/index.php#)

系所

文學院

人類、歷史

社會科學院

社會、國發、政治、社工、經濟

電機學院

資工、生醫

獸醫學院

獸醫

管理學院

會計

法律學院

法律

↓表二、ArcGIS 全校授權軟體系所列表 系所

地理系 城鄉所 土木系 森林系 生態所 地質系 全球變遷中心 職工所 公衛學院 水工所 生工系 農經系 海洋所 環工所 水工所老師 職工所老師 大氣系老師 大氣系老師 環工所老師 獸醫系老師 合計

過去台大全校的 ArcGIS 軟體授權,都隸屬地 理資訊研究中心管轄,但因為擴張迅速、管理不 易,去年地理系主任與計算機及資訊網絡中心洽 談,於 102 學年度開始,將管理單位轉移到計中。 這樣的轉變,理應能方便固有客群,並惠及全校 師生,但實則不然,甚至衍生了許多問題。

管理造成使用不便

學年度

將合法購買者推向盜版

首先,是授權的管理方式對於使用者極為不 便,造成管理單位轉移後,反倒將許多合法購買 的系所學生,推向使用盜版軟體。軟體取得上, 過去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管道,只能憑口頭勸說 的方式呼籲使用者繳費,但仍難以避免部份借用 合法安裝光碟,卻未繳費的搭便車乘客。軟體使 用上,過去授權 IP 鎖定台大,使用者借用合法光 碟安裝後,每次使用前必須先連上台大 VPN,軟 體開啟後自動連網檢查網域,在授權網域內才能 順利使用。然而單位轉移後,計中為落實使用者 付費的原則,將 IP 鎖定繳費系所的有線網路 [3],

96

97

98

99

100

101

5

8

8

※ 註:加註「老師」者為該系單一研究室授權

13

13

14

無線網路、VPN 連線都被阻擋,僅有 連接有線網路才能正常使用。 這樣的管理相當弔詭,台大早在 多年前大規模的建設無線網路,自此 之後許多教室有線網路修繕棄置,早 已經無法使用,如今設定限制有線網 路,變相地迫使各系所挪出有線網路 修繕費解決問題。雖然在台大新推出 的 NTU AppShare 平 台 上, 有 完 全 開 放的 ArcGIS 軟體,但透過網路處理大 量資料,不少人反映處理速度慢,實 際用起來窒礙難行。隨著年度轉換, 種種問題浮現,不少學生投向盜版軟 體:「 至 少 要 讓 我 在 家 裡 能 寫 作 業 吧。」

回到根本還是「錢」 複雜管理問題背後隱藏的,其實 是實際的授權金問題。ArcGIS 一年的 全校授權金額為八十四萬,目前由學 校補助半額 [4],其餘費用由其他系 所、或獨立研究室分攤,依使用者付 費的原則,未繳費的單位自然無法方 便使用。若要擴及全校使用,授權金 額相同,只是出資單位改變。根據 96 學 年 度 至 101 年 度 的 出 資 單 位 資 料 (見表二),僅六年就由五個系所擴 張為十四個系所,若再考慮中間一、 兩 年 的 短 期 使 用 者 轉 換, 則 總 計 有 十八個單位。 從課程與使用資料來看,GIS 軟 體在未來勢必會越加普及,在客群廣 的情況下,是否能在未來轉變為全校 授權軟體,讓管理單位能簡便管理手 續,並嘉惠每一位學生的使用權益? NTU AppShare 平台推出,可以看到學 校的願景與努力,但更迫切的是,該 如何建立使用端友善的平台,及時拉 回扭曲的使用結構,才是當前學生、 老師們期許之所在。*

[1] Esri 軟體在地理資訊系統市占率全球第一。 [2] 台大地理系於民國七十年購置 Tektronix 圖形工作站,民國七十五年引進國內第一套 GIS 軟體 Arc/Info,同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 心。(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網站) [3] 此為管理位轉移時的說法,但有學生表示,在無線網路連接 VPN 仍可以正常使用。詳情參考 GIS@NTU 網站:http://hello-gis.blog. ntu.edu.tw/arcgis/arcgis-ntu/ [4] 學校補助來源說明:96、97 年為全校統籌性經費(校長批示),98 至 101 年為地理系改善教學設備經費(教務長批示)

15

16


我關懷 我叛逆 我改變 意語檔案 徐凡甘,二十二歲,就讀台大農經系,NTU Net Impact 不同凡響社幹部,曾任台大證券研究社社長、活動「城 市浪人」創辦人,此外也是禮物公民、Biz Pro、傑克魔

專訪社企人徐凡甘

豆青年社會創業工作團隊一員,是個兼具企業思維與社 會關懷的「社企人」。

◎ 黃意堯、張欣嘉、羅盤針 社會關心的萌芽 國中開始,徐凡甘面臨大大小小的困難,從 需要洗腎,到得知母親罹患癌症,好幾次他覺得 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上,而且是怎麼追趕都無法趕 上其他人,為此他曾經感到痛苦沮喪。因為這些 原因,徐凡甘的高中,多少有點自卑的陰影,但 他選擇樂觀開朗的對這個世界展開微笑;加上每 當生命遇到瓶頸時,總是遇到貴人,協助他度過 難關,他也發現有許多洗腎的小朋友,了解到很 多人比他需要受到幫助。因此想要嘗試看看:能 不能透過自己堅強不放棄的故事,去鼓勵其他在 生命中遇到困境的人,使他們對於人生和社會, 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高中時,徐凡甘參加校刊社──《建中青 年》,在《建青》的一場慰安婦講座,看到許多 二次大戰時被日本政府強迫送上戰線、受軍隊欺 負的婦女,描述當時的種種不願與痛苦。當時在 台下聆聽的徐凡甘,心想,「難道我不能為社會 做些甚麼嗎?」。而這次的經驗,激發了他想從 關心社會去幫助他人的想法。

認識社企及實踐 因為過往的經驗中時常受到周遭的幫助,他 一直有個理想:盡自己的一份力發揮影響,並能 透過某些實際的行動帶來改變。就好像一般的青 年一樣,他雖然懷抱理想卻不清楚能夠透過什麼 的方式。從升上大三那一年的暑假過後,參加了 台大的不同凡響社,慢慢認識社會企業這樣的概 念:從反思自身的價值開始,也認識周遭的世界, 了解這個環境需要什麼改變,結合商業模式,進 而創造改變、實踐理想。「好像散發著刺眼的光 芒一樣」,他如是形容當時自己認識社會企業時 候的感覺,幾乎認定了這樣的事情會是自己一輩 子的志業。一次在資源教室裡結識了社團裡面參 與社企的同學胡庭碩,後來因緣際會下,又認識

了 AIESEC 台大分會的活躍份子高瑋呈。高瑋呈 希望用青年影響力呼應世界的變動,以「傑克魔 豆」這個團隊發起柬埔寨之旅,胡庭碩和徐凡甘 因為相信這樣的理念所以分別在暑假和寒假前往 柬埔寨。 他們在當地和許多婦女合作,運用廢棄的水 泥袋製作各式商品,結合幾個柬埔寨設計師的巧 思,回台之後成立「禮物公民」。「在宣傳上, 我們本來以『柬埔寨單親媽媽』稱呼當地工作團 隊裡的婦女們,但在後來刻意改稱為設計師,因 為我們認為本質上這個名字才是符合他們工作的 身分。」不同於其他社會企業常用的手法,希望 不只能夠給當地的居民「魚竿」,更是教導他們 如何經營一個「魚罐頭工廠」。透過實踐的過程, 他更加確信這是他想要走的路,「雖然陳腔濫調, 不過這大概就是『施比受更有福』的感覺吧」。

城市浪人:改變的開始 城市浪人計畫,是期許人們找回城市失去的 那種,人與人之間本來應該存有的感情,想透過 競賽模式讓學生發想創意並行動,來實踐這樣的 價值。「其實這本來是領導學程教授所出的功課, 剛好和我們本想做的事情可以結合,所以就開始 了。」徐凡甘和幾個同學用極短的時間腦力激盪, 在幾個月之內就招集了將近兩百個台大學生參 賽,「最不一樣的地方大概是宣傳的方式吧,我 們用空白的板子請周遭的同學寫上他們心裡認為 的流浪是什麼,之後在社群網路一傳十、十傳百, 加上本質上夠有趣,活動就辦起來了。」今年所 辦的第二屆城市浪人範圍擴張到桃竹苗和宜蘭地 區,人數更成長到將近三倍。 「城市浪人其實只是一個開頭。」徐凡甘表 示這是一種改變的開始,他希望能夠把影響的時 間拉長,不只是競賽的期間,更是生活中的一部 分。

總統教育獎:肯定與改變

徐凡甘看「社企」

因為身體狀況,他長期受惠於台大資源教室 的服務,輔導老師從前年起就鼓勵他申請總統教 育獎;然而,最初徐凡甘本人並不是特別願意報 名。長久以來,由於自卑和好強,他總是用樂觀 開朗的表面隱瞞病情,不願自己的故事為人所知, 但在經過大學生活一連串新的刺激、遇見特別的 人、參加意義重大的活動及企劃之後,他漸漸有 了不同的想法。比起前兩次較為被動地參與,這 次他自己也有想獲獎的積極念頭,期望藉這個肯 定給予自己力量,進而感染更多的人。今年四月, 徐凡甘獲獎。這件事為他打了一劑強心針,證明 他無須以自己的疾病和人生自卑。 不過獲獎帶來的改變遠遠超乎想像。名單公 布後一小時內,媒體迅速聯絡上他,爭相詢問著 他的身世背景,往事翻箱倒櫃地被抖出來,除了 病情,家人的狀況也被攤在放大鏡和鎂光燈下檢 視,面對這些並不是容易的事;平日朝夕相處的 人們十分震驚,一時不知如何看待他,而徐凡甘 自己也還在適應這般赤裸裸的新生活。此外,獲 獎後不少機構邀請他發表演講,使他一次又一次 重新整理、分享自己的人生,他因而在過程中找 到屬於那段酸苦日子的價值:成為別人樂觀與付 出關懷的動力。 他自覺在某種程度上已是公眾人物,也知道 社會上有人狀況和他過去近似、甚至更糟,因而 對自己有了更高的期許,希望能成為典範,讓人 們能堅持、不放棄,把生命活得更好,並且為環 境和群眾付出。他認為,這是那些苦難最大的意 義,「不然,我真的找不到理由,為什麼老天要 讓我生這個病。」

擔任不同凡響社幹部的他,對「社企」抱有 許多想法與堅持。在我們談到他如何看待社企時, 他思索了一下,說他可能無法用文字來準確的形 容現在他對社會企業的想法,因為在親身參與社 會企業後,他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精神:不需拘 泥於「企業」,是一種可以實踐於生活中的態度, 只要願意親自嘗試,即能獲得滿足、改善社會環 境的生活運動。 徐凡甘還談到,大部分人在參與社會企業時, 或許多多少少都會抱持了點榮譽的心情,但在某 次參加了山口繪理子 [1] 的演講中,聽到了些勉 勵他自己的話,「從事社會企業的人不該自稱是 社會企業,而是要等到作出一點點收穫時,有幸 被別人稱讚「社會企業」時,才算是真正的『社 會企業』。」訪問的最後他以這句話形容社會企 業的精神,他說:「或許就是叛逆吧。叛逆,才 會不同;不同,才會改變世界。」徐凡甘認為, 不必為「社企」做太多敘述,因為在實踐的同時, 已經做了最好的詮釋。

社企不是唯一的路 別人眼中現正為設計企劃及經營社企忙碌的 徐凡甘,對於關心社會的方式,想法很簡單—— 從自己出發,先去思考追求的價值為何,找到環 境中哪個部分是自己感到不平而渴望改變的,因 為每個人敏感的層面、領域皆不同,自然會發展 出多樣的作法,例如社運、志工、媒體……,而 這些都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社會企業最重要的不 是執行模式,而是願意去關懷,以及富創意又實 際地行動。*

[1] 山口繪理子,MotherHouse 創辦人。大學畢業後,選擇進入孟加拉的研究所就讀。而後創立 MotherHouse 這間公司,以黃麻為主要 材料製作包包,理念是透過消費者自發性地購買行為,在孟加拉建立平等、永續的經濟活動。

17

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