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 新生特刊

Page 1

新生入門課 ——透視新生專題的想像與現實 讓情緒「出櫃」: 憂鬱的獨白 揹起二手書,在異文化間洄游的「布穀魚」


p.2 新生入門課 ——透視新生專題的想像與現實 p.5 扭轉成績至上論: 轉系制度擬取消唯一成績門檻

2008 年 1 月 01 日創刊

p.7 讓情緒「出櫃」

2015 年 8 月 30 日第 81 期 新生特刊 創辦人 |孫有蓉

——憂鬱的獨白

社長 |翁鈺清

p.9 意識地圖

總編輯 |戴紹恩

p.10 紹興的下一站

特刊小組|周思穎 蔡亦凡 董音 翁鈺清 李儀筠

p.13 意識生活:台大校園議題回顧

何采穎 彭琬芸 戴劭芸 傅典洋

p.16 揹起二手書,在異文化間 洄游的「布穀魚」

游羽棠 林洳卉 林慧慈 羅盤針 (按文章順序排列) 校對 |吳睿恩 周思穎 策劃編輯|林慧慈

總編的話

封面繪圖|簡毓嫺

曾幾何時,我們都坐在書桌前,望著眼前一本本厚重的參 考書癡望。總是有大人告訴我們:「你 / 妳上大學後就能夠做

美術編輯|林慧慈 蔡亦凡 圖樣設計|施東宜

自己了!」然而,真是如此嗎?這是個考試至上的年代,或許

訂戶業務|張禎晏

我們不再奢望成為那個「拒絕聯考的小子」,卻怎麼也拒絕不

印刷 |千業印刷

了大學自由生活的招手。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科系,我們可

聯絡信箱|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能都曾經在補習班聚集的街口徘徊,也學著如何找到考題的

BBS 板 | telnet://ptt2.cc/consciousnes

「標準答案」。現在,我們是否如願以償了呢?

部落格 |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九月的台北,每年都有著新一批的大一新生來到公館。迎

臉書 |台大意識報

新、宿營以及新生書院,帶領著你們認識校園。大學「必修學

發行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分」的囈語,也總是打動新生的內心。然而,大學帶給新鮮人

國立台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 206 室

的第一門課,其實是「現在,不再有標準答案」。在偌大的校 園裡,充滿著許多疑問有待你 / 妳去發掘,而光陰在台大身上 留下的痕跡,不再是教科書上死板的文字,而是需要親身去體

訂戶專線|張禎晏 0988709080 訂閱資訊|半年五期/ 250 元

驗的活歷史。 大一,作為大學生涯的「新手」,有許多課題需要去突 破。不再有制式的課表,卻有著上千堂課程的選擇,但我們真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

能做自己的主人嗎?不再有標準答案的考卷,如何應答,不只

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

是期中考期末考的答案,更是大學生活的實例題。這本新生特

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款,可以

刊,是意識報給每位新生的大學見面禮,我們希望這本薄薄的

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刊物,不是你們的參考書,而是你們在台大的第一張地圖。

第一步:將您的地址寄至

細說台大,能夠侃侃而談,卻難以在有限的篇幅中道盡。

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

大學校園中的議題,有制度面的不完善,有性 / 別議題的不對

第二步:匯款

等,也有勞動議題的不合理,而你 / 妳將如何遭遇這些議題,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

正如叉路上的抉擇。期許每一位新生,不要作為一塊記憶海 綿,而是要成為一顆樹苗,在汲取每一種養分後,能夠各自開 展屬於自己的生命枝枒。

謝謝您! 帳戶 |國立臺灣大學意識報社 羅盤針 帳號 | 700 0001236 0588280

意識報總編輯 戴紹恩 1


新生入門課 ——透視新生專題的想像與現實 ◎傅典洋 游羽棠 新生專題小檔案

課程目標

對於初至大學的新生們,選課是件新鮮的事,如何 在眾多的課程中選出自身最感興趣的課程,考驗新生們 對於時間的安排能力以及對自我的掌握。而在眾多的選

( 一 ) 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

修與通識課程中,有一門課是專門針對新生所開設—— 新生專題。

( 二 )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溝通表達、獨立思考及

新生專題(簡稱新專)自 97 學年度起開設,至今

批判反省的能力。

已邁入第八個學年。以 103-2 學期為例,共開設十二個 班,一班約 10-25 人。與一般課程不同的地方在於,新 專的課程目標並不以「專精專業知識學科」為主要方向, 而是透過開設廣泛主題幫助新生適應及自我成長的課程

( 三 ) 引導學生探索自我,思考在大學階段的學習 發展方向。 ▲表二

(見表一),以期落實新專的共同的三大課程目標(見 為了順應新生專題的課程定位,新生專題上課的方式亦與

表二)。

一般課程不同:採取小班制,讓教授易於掌握學生狀況,並可

104-1 新生專題課表

以快速、立即地給予生活分享、學習指導;上課地點不限於教 室,凡任何教師認為有助於引導學生敞開心胸,營造開放的氛 圍,都可作為上課地點;不打成績,只有「過」與「不過」,

大學學習相關

大學生的學習萬花筒(石美倫)、

避免無謂的成績壓力;此外,也透過打散各科系,期待學生之

物超所值的大學教育(丁照棣)、

間可以在此過程相互熟悉、合作。正如共教中心郭鴻基副主任

臺大,我來了!(邱于真)

指出:「雖然專業課程也能達到新生專題設定的三大課程目 標,但是要讓學生在剛進大學時就提早了解那些高中不會遇到 的事,所以堅持形式要是小班、輕鬆。因為新生專題的學習重

探索自我相關

人生意義的追尋(張文亮)

點並不在於『專業知識』,所以我們也不希望老師去講太多專

活出生命的色彩(楊申語)

業的東西。」因此,老師對於教學內容與方式擁有較大的詮釋

生命中的驚嘆號(齊肖琪)

空間,不必侷限於「傳統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而較為軟性

創造自己的「∞」與「!」(鄭秋萍)

且輕鬆的課程形式,使「師與生」在傳統教學場域上的距離被

甚麼是健康快樂的人生?(李建模)

消融外,固定的集會亦在班上同學之間形成較其他課程密集的 人際連帶。

科學及人文歷史 相關

宇宙中的寂寞心靈(孫維新)

新生專題隱含的「新生」想像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學生習於接受被排定的課 程,在生活上處於被動的地位。因此,家長及教師們時常將學 生視作不成熟個體,因此必須要由思慮成熟且富生活經驗的教

▲表一

2


授從旁指導,避免學生在獲得自由後,反而無法做出符合

作為新生面臨生活的過渡期時,從旁提供生活諮詢、課業

學生未來取向的課業規劃,甚至生活作息紊亂。然而,大

指引的輔助角色。所以,即便課程目標昭示重點不在精進

學生雖然能開始運用相對自由的排課權利,並得以隨心所

專業領域,但不可否認地,開設課程的根本意涵源自對新

欲地安排閒暇時間,卻也旋即陷入困窘的境地:雖被賦予

生「不成熟」的想像,認定其無法自立適應大學生活,因

相關權利,亟欲作自己的主人,嚮往自由生活。但可惜的

此尋求在被認可的知識領域上積累成就的資深教授開課。

是,絕大多數家長、教授仍舊認為這些剛脫離受到嚴密管

這樣的思考邏輯,是否仍是隱性地複製家父長式專業霸

束的大學新鮮人,小至生活瑣事,大至個人未來生涯規畫,

權,值得我們深思。

都無法獨立安排、負責。所以,脫離在家被父母事事張羅

學校隱含的家父長想像可能隱隱約約地形構了這門

的生活後,在看似自由的大學校園仍必須被師長等等「長

課,使新專處處可見來自師長認定的「新生需求」;特別

輩」在旁耳提面命。

的是,卻也因此成為這門課的一大優勢——人際連帶上的

自新專初設之時即開課的石美倫老師提到:「當時的

支援。除了著眼於未來的合作,尤有甚者,讓初來乍到新

初衷是希望資深的教授可以多分享關於自身的生活、學習

環境的學生們可以傾吐困境,或在輕鬆的閒聊間與同儕相

經驗,而這些教授也認為,在平常的專業課程中因為太緊

互陪伴,亦有教授給予建議,使之能快速度過此高中轉換

湊,沒有機會分享自己的心得非常可惜。因此,發現在老

至大學的過渡期。如石美倫教授舉例,「有一年,新專班

師跟學生兩端都有開課需求,於是新生專題油然而生。基

上的學生剛開學就跟男友分手,跟系上同學也還不熟悉,

於尊重教授的講學自由,共教中心不會干涉老師的授課內

覺得自己很孤單心情很差,所以我們全班就約好要每週一

容,並把上課地點設立在宿舍裡,將新專與一般課程做出

起買飯到課堂上吃,同學也會特別關心她。其實只要願意

區隔。」新生專題雖不如傳統想像中的傳道、授業的課,

分享,大家都很願意聽的。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營造

著重於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是偏向解學生生活上的「惑」,

一個環境讓大家很舒服、很放心,可以互相幫助。」

聽聽學生們怎麼談新生專題

Y

K

A

「老師仍影響了課堂內成員的互動模 式。」

「它提供了在乎成績、又有強烈防衛心不 太吐露心事的我一個低壓環境去傾訴。」

「 新 專 是 一 門 很 輕 鬆, 幾 乎 沒 有 大 負 擔的課。」

103-1「大學生的學習萬花筒」

101-2 「愛、生活與學習」

101-2 「行旅 ‧ 閱讀 ‧ 人生」

(石美倫老師)

(孫效智老師)

(石美倫老師)

他認為老師的教學模式仍很大部分

每週主題正如課程名稱所示,囊括

課堂以老師授課為主,主題緊扣旅

地影響了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基本

生活管理、學習方針乃至於戀愛議題,

行,A表示並沒有負擔相當重的作業,

上就是老師在台上上課,學生在下面聽

上課方式以學生分享並討論每週主題,

多數的課程要求都能在課堂上完成。A

課。」「上課的內容真的很豐富,老師

而 老 師 則 在 一 旁 給 予 建 議 與 反 饋。 K

認為上課氣氛相較必修或選修,是較為

人很好,課也很輕鬆,可是我覺得跟我

認為新專上課的環境,加上成員都是大

輕鬆且愉快的。「其實每週不太像上課,

當初想的新專不太一樣。原本以為新專

一,使得課堂內的成員較願意敞開心胸

而是像是某種分享會。」「在類似討論

會有較多同學間的互動,但這堂課的互

分享所見與所惑。K說:「新專讓存在

室的空間內上課,也因此跟老師沒什麼

動卻沒有很多,好像有些同學後來都在

集體焦慮的新生們,得以在無需武裝自

距離,也能藉此認識一些同學,雖然是

滑手機跟睡覺。」

己的環境下,進行自我揭露。」而集體

小班制卻又沒有很緊迫的壓力。」

新生專題或許在課程內容上能跳脫 傳統課程的框架,但是並非所有的新專 都能夠打破人際之間的藩籬,課程的互 動也確實受到教師的左右。新專固然經 鬆,但要能夠完全符合雙方的預期,師 生間仍須有更多的對話。

焦慮,則在新生專題中形成了一種團體 動力,K提到:「你並不是因為跟『特 定個人』變得要好而願意分享,而是當 你看見周遭的同學都願意卸下面具吐露 自我,因而產生了一個團體動力,讓自 己敞開心扉。」

此 外, A 亦 提 到 新 專 的 內 容 較 偏 「應用」而非「學術」:「當然也有些 通識課也會有一些課堂上及課堂外的互 動,但通識課最後難免都需要較學術性 的報告或考試,來測驗學生是否具備課 程目標;但新專則更重視『應用』,透 過新專的實作與對談,來確認學生是否

3

真的能應用課堂上的知識。」


我們期待什麼樣的新生專題? 負責籌辦新生專題的共教中心郭副主任認為:「不論是特殊的人生經驗、課程中老師的分享、 同儕間的交流,都很重要。如果十年、二十年之後學生會因為曾在新專課堂上習得的知識或老師 分享的經驗而有所啟發或收穫,那就是值得的。」所以,新生專題的主軸並不必要是依照傳統的 制式授課,將上課的場所限定於課堂,或是要求學生必須真正獲得知識上的成長;而是如同前述, 把課堂延伸至廣闊的戶外環境,無處不能學習,透過廣闊的生活經驗累積,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之 餘,亦厚實基礎能力,使師生在此自然而然營造出的輕鬆氣氛下自在相處,並真正獲得由自身體 悟而來的成長。 對於處於成長過渡期的大一新生而言,此一兼具分享與支持的課程確有其存在的重要性。畢 竟一個相處氣氛刻意營造得較輕鬆、形式不拘謹,加上一位可以與之暢所欲言的教授,足以使對 這些剛進入新環境,必須重新適應新型態學習與生活的大一新生,得以熟習新型態的團體生活及 應對之道,也在同齡夥伴的相偕而行下建立自我情緒的調適。新生專題雖不著眼於專業知識的積 累,但仍有其學習的目標,如同石美倫老師所言:「我最希望的是,他們可以在課堂上找到一個 好朋友,學習、旅行的夥伴,還有我教的學習方法,其實是希望他們可以養成一輩子受用的態度 跟觀念。像是蹺課,我雖然不會鼓勵學生蹺課,但會要學生自己思考全勤的意義。當然,如果認 為有更彈性的事想做,或是能承擔後果就可以蹺課。希望學生可以從思考的過程學習到態度,能 讓之後的生活更順利。」 期待新生專題能以其設立宗旨為念,透過開課教授們各異其趣的分享,帶給學生不同以往的 開闊視野,並確立屬於自己的走向,不致迷亂於多彩卻也紛雜的大學生活中。此外,營造一個適 宜年紀相仿、經歷多元的同學們相互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得以在異質性高的大學校園中,提早經 歷、習於跨領域的交流,不論是更加確立自己對主修學系的熱愛,或是在過程中發掘不同科系的 融合可能,都能讓學生逐步形成對自我的想像及未來的願景,終有一日得以逐步自我成長,能自 在悠游於大學生活中。✘

4


A+ 扭轉成績至上論: 轉系制度擬取 消唯一成績門檻 轉系制度的存在,本是要讓學生能選擇真正有興趣、適合的系所,但卻受到「以成績為優先考量」的限 制。台大學生會福利部關注到轉系的障礙,於是向校方提議修改現行轉系制度的可能,希望打破以往採 GPA 成績(等第績分平均成績)作為轉系絕對門檻的規定,調整轉系制度的公平性。而教務處與福利部有一定程 度的共識,並在今年六月召開公聽會,會中針對放寬現行規定有相當程度的討論與簡單的共識。然而,在教 務會議中的「臨時提案」,就法規上文字調整並未下結論,將待未來的教務會議正式提案再為討論。

◎李儀筠 翁鈺清 戴紹恩 轉系制度的存在,本是要讓學生能選擇真正

至於轉入規定,幾乎全部的學系都設有成績

有興趣、適合的系所,但卻受到「以成績為優先

的門檻,甚至要求學生必須在原系所成績必須為

考量」的限制。台大學生會福利部關注到轉系的

前 10%,加上轉入有較嚴格的名額限制,使得希

障礙,於是向校方提議修改現行轉系制度的可能,

望轉系的學生必須在原系所有優異的表現,才更

希望打破以往採 GPA 成績(等第績分平均成績)

可能擠進門檻嚴格的系所。

作為轉系絕對門檻的規定,調整轉系制度的公平

轉系本是學生希望選擇更符合自己志向的學

性。而教務處與福利部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並在

系的決定,然而轉出規定,若強要求學生修畢過

1

今年六月召開公聽會 ,會中針對放寬現行規定有

多的必修課程,或是在原系所成績優異,則無異

相當程度的討論與簡單的共識。然而,在教務會

於扭曲轉系申請的原意;至於轉入規定的門檻,

議中的「臨時提案」,就法規上文字調整並未下

由於熱門學系的報名人數經常超過名額限制,勢

結論,將待未來的教務會議正式提案再為討論。

必需要有所選擇,而若僅依原系的成績,尚可能

轉系的雙重門檻

造成學生選擇「分數較甜」的課程來拉高 GPA,

轉系制度區分為轉出及轉入的規定,各系所 得自由設定轉入與轉出的門檻及條件。以轉出規 2

定來看,大部份的系所並無特別要求 ,但有少

立的宗旨,則確實需要仔細思量如何調整制度, 使學生與系所兩方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學生。

數系所如昆蟲系,則是要經導師及系主任會談後

轉系制度下的「跳板學系」

才能轉出;而部分學系是要求擬轉系的學生必須

在現行升學制度下,由於志願的選填,經常有所

修畢大一必修或特定必修課程才具有轉出原系的

謂「選校不選系」及「選系不選校」兩種說法。

申請資格,如人類學系轉出規定:「未修畢人類

而前者則多在於所謂分數屬中上的學生有所抉擇,

學、考古學概論及世界民族誌三門課,不得申請

是否選擇先進入資源較佳的學校,再透過轉系或

轉系。」;而醫學系的轉出規定則為「需繳交轉

雙主修進入原本屬意的學系。而在各類組錄取分

系家長同意書始得轉出

5

造成變相的競爭。若希望轉系制度能發揮原本設


數較低的學系,則成為了所謂的「跳板學系」,每年在

資源排擠情況仍待討論;教務處則指出為避免學生在修

轉出人數上相對佔全系人數較高。

業年限內無法畢業,暫不開放延畢生申請雙主修、轉系,

福利部希望各系不要再以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而

至於輔系部分,則因所需學分較少,擬開放延畢生修讀,

是透過筆試、面試、備審資料,或修習欲轉入系的課程,

採事後核准制,且由 1 個輔系放寬為 2 個輔系。

來當作轉系的條件。至於「跳板學系」的現象,福利部

延畢生若得申請轉雙輔,應可擴大學生選讀不同系

則認為各系若為了留住學生,而限制轉出的學生的在學

所的可能。固然,校方「避免學生無法畢業」的考量,

成績,無疑是「逼走表現好的學生」;至於「修畢特定

確有其立場,惟學生若執意於延長修業年限時申請轉系、

課程」的規定,福利部也認為有保留的必要,但不應該

雙主修,勢必對於其畢業規劃有所安排,否則不太可能

是全部的必修課程。因為若成績和大量的必修課程成為

對有限的修業年限視而不見。

了轉出的基準,缺乏興趣而導致學習動機低落及學習困

對此,可參考《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學生修讀雙主

難的學生,反而無法離開原系。

修辦法》第十二條:「修讀雙主修學生,經延長修業年

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指出,必須修畢系上的課程

限二年屆滿,已修畢本學系之應修科目與學分,而未修

始得轉出原系的規定,是希望學生可以先接觸原系所的

畢加修學系應修科目與學分者,得再延長修業年限一學

課程,以此檢視是否真的對原系沒有興趣。這項規定原

期或一學年,若仍未能修畢加修學系應修科目與學分者,

本立意良好,但若要求對原系沒有興趣的同學還是要修

則以本學系資格畢業。」可針對擬申請雙主修的延畢生

畢過多的必修,加上普遍又有成績的門檻,這些同學現

進行學分認定,若其已滿足本系畢業資格,則應該容許

行以 GPA 為重的轉系制度之下,無疑會招致轉系失敗的

其申請。至於轉系,則應參酌擬轉入系的學分修習狀況,

結果。洪泰雄認為,台大本來就是有「選校不選系」的

不應逕認其有無法畢業之危險而反對其申請。

招生策略,且台大也確實擁有足夠的教育資源能落實這 樣的策略,作為優良的大學有必要提供一個良好的轉系

邁向多元學習之路 不論是放寬轉系資格、旋轉門條款抑或是開放延畢

制度。

生申請雙主修和轉系,皆是在大學階段拓展學生修習的

旋轉門條款:雙主修成為另一種的轉系方式

彈性與廣度。大學以前的教育,經常是考試掛帥,重視

除了轉系制度以外,學校也提供學生雙主修和輔系

成績甚於知識的累積。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入口,更應

的管道,能夠讓有興趣的同學多方嘗試不同科系。然而,

該開拓各種可行性的管道,在入學方案上,雖尚有爭議,

3

在雙主修的制度內,有一種方案被稱為「旋轉門條款」 ,

但學測、繁星等制度,確實打破了唯一聯考的模式。而

亦即原就讀A系的學生,符合雙主修學系B系之畢業資

各大學體制內的雙主修、轉系和輔系,則更能透過校內

格,而放棄原系從雙主修系所畢業取得學位。對此,福

辦法的修訂,來延伸學生選擇或開展專業知識的可能。

利部認為這項規定對於學生而言,無疑是多開啟了一扇

台大擬不再以成績為轉系的唯一指標,或許將是邁向多

轉系的門戶。而註冊組洪泰雄主任亦認為,這樣的制度

元學習之路的第一步。

何嘗不可,早期不允許放棄原系,但何嘗不讓學生擇其

所愛?洪也指出其實每一位學生本就能得知此項規則。 現行的雙主修制度僅得申請一次,而對於尚在探索 自己興趣的學生,能夠有放棄原系從雙主修系所畢業的 規定,無非是在有限的修業時限內,可以有最適合每個 人的選擇。

1 轉系雙輔公聽會速記 https://www.ptt.cc/bbs/NTU/M.1433172586.A.B3F.html。 2 台大 54 個學系中,有 43 個系轉出無任何要求。台大轉系、輔系、 雙主修專區,其可分別查詢各系所規定,http://reg227.aca.ntu.edu.tw/TMD/

是否開放延畢生申請轉系、雙主修、輔系? 在公聽會中,教務處針對是否開放延畢生申請轉雙 輔進行討論,而許多學生亦認為有開放的可能。目前不 論雙主修、轉系或輔系,均不開放延畢生申請。對此,

stuquery/。 3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學生修讀雙主修辦法》第九條第二項:「修讀雙 主修學生,已符合加修學系應屆畢業資格(包含加修學系應修習之共同必 修、通識、系訂必修、選修等各項規定),但未能修畢本學系科目與學分者, 得向教務處提出放棄修讀雙主修,以加修學系資格畢業。」

福利部認為在大方向上對學生有助益,惟後續是否會有

6


讓情緒「出櫃」 ——憂鬱的獨白

◀森林二 鄭崴

◎彭琬芸

人有各式各樣的情緒與情感。低潮、憂鬱時,你會

天」的感覺。就算天氣很好,鳥叫得很開心,花又開得

怎麼辦? 會壓抑情緒、轉移注意力,告訴自己「想開一

很漂亮,可是心情卻怎麼也好不起來。雨悲晴也悲,看

點」,或是面對憂鬱情緒本身?

出去的世界都是灰色的。有種自己好像會被淹沒的感覺,

人的行為與情緒有深刻的關聯,我們透過外顯的行

會不想面對其他人,朋友在聊天就自己默默躲到一邊,

為認識人,卻不易在日常行為中看見內隱的所有情緒。

吃飯也自己一個人吃。

就像有個情緒櫃子,裡面一些情緒容易被鼓勵展現 ——

我覺得自己當時滿憂鬱的,嚴重時會冒冷汗、忽然

如快樂、有活力等正面的態度;而憂鬱、焦慮等情緒則

覺得很緊繃,有種快要崩潰、很恐慌的感覺。當事情做

常被否定、偏差化,甚至需要個人加以管理、壓抑及隱

不下去時想要休息,卻靜不下來,睡也睡不著。那種狀

藏,彷彿被關在「櫃子裡」。

況很奇怪,覺得自己在「彌留」的感覺。靜不下來的時

鄭崴,目前就讀於台大森林系二年級。在高中時期,

候,我也無法做其它事,最後無論試圖做什麼都很挫折,

他和朋友都覺得自己是個開朗樂天的人,鄭崴覺得大學

惡性循環。

前目標很簡單,只要認真讀書重考上大學就好。考上大 學後,不再有單純的目標,他開始感到迷惘,不確定自

問:是否有特定事件導致你的憂鬱和焦慮?

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高雄來到台北的求學過程中,

準備重考的過程中,心情常會沒來由覺得悶悶的,

人際、感情等環境的轉變更衝擊著他的價值觀,曾讓他

但因為目標明確且家人又給予適時的支持,並不會覺得

陷入「找不到自己在哪裡」的低潮中。鄭崴透過閱讀、

失去方向。考上大學後,那種感覺變得不太一樣,就像

寫日記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情緒,他覺得這是一段「發現

一個被關了很久的犯人,突然被放出來到這個世界。從

的旅程」,而旅程中,平常不易見的憂慮、孤單等情緒,

小學開始,國中、高中到重考大學,我念書念了 13 年,

從櫃子門縫探出頭來,與自己赤裸地相望。

忽然這個世界好像在說「你可以去選擇你要的東西囉!」 我卻有種「哦?三小!」的感覺。 考完試之後其實大家

問:你會怎麼描述焦慮或憂鬱時的感覺? 早上起來時很痛苦,會有「怎麼又醒了,又得過一

7

都很開心,而我卻開始失眠、很焦慮,不知道自己接下 來要幹麻。


剛開學時,我的求學慾望很強,覺得學習是一件很

跳到感情裡。後來感情也出了問題,我沒地方跳了,

棒的事情,上課喜歡問問題,寫作業也很認真。然而,

就只好面對它。我會嘗試陪伴「那個孤獨寂寞的自

身邊的朋友面對課業的態度卻跟我大相逕庭,有的同學

己」,正面地去面對焦慮的情緒,這部分其實幫助很

開始覺得我很怪,而我漸漸的也覺得「自己很怪」。我

大。有時候腦袋裡想不通固然很難受,但慢慢的,時

變得比較不想,也不敢表現自己,處處很在乎別人的觀

間夠長,自己還是會想通一些事。

感。有種「自我消失了」的感覺。 問:你會認為那時自己是「生病」了嗎?比方說憂鬱症?

如果現在的我遇到不好的情緒,我可能會去散步 或運動(但真的很低潮時,會連動都不想動)。其實 很慶幸分手時有參加水上服務隊,那時候每天都被操

我當時有憂鬱,不管是生理、心理都有明顯的不適,

得很累,就也沒時間去想那些情緒。寫日記也幫助我

失眠時還會冒冷汗。但我覺得這還不至於是嚴重到失控

很大,我會覺得每天都能累積一點點思考,回答一點

的「病」。我覺得一般人對於「憂鬱、躁鬱症」的認知

自己想不透的問題,好像在解題目一樣。有一天會發

是患者會傷害自己跟別人,是「有危險」且「需要治療

現「喔!想通了!」。

的」,當然媒體報導的方式也可能形塑了這類的認知。 我覺得自己雖然很低潮,可是我不會想傷害自己或別人,

問:現在的你會想和過去的自己或可能正在經歷憂鬱

所以我不會用「憂鬱症」定義當時的自己。 問:跟周遭的人談起過自己的狀況嗎,如果有,會透過 什麼方式?大家又如何回應你? 偶爾會跟好朋友把煩悶講出來,當下心情確實會好 一點,但後來我漸漸不想講那麼多。反而是透過寫日記

的人說些什麼嗎?

「你還努力活著,已經做得很好了!」 「不用急,慢慢來就好。反正也沒人趕你 ,別 人怎麼想是別人的事,你要從你自己出發。」

來抒發,因為不希望別人因我分享自己的情緒,而對我 有特定的態度,或他看到我時心情就得轉換。 很多朋友會給我一些建議,但其實我不是很記得那 些建議,也不一定會照做。會跟別人分享,其實是在 「講」的過程中,我的情緒會好很多。有些人很樂於傾 聽,但也有些人會發現他其實並不想聽這樣的話題。 有時候覺得臉書很「假」。在臉書上看到的都是別 人想要自己看到的那一面,很多貼文看起來大家的生活 都過得很美好,可是事實上並不一定是這樣,反而看不 太到比較深層的心情或是不好的感受。我發現,在臉書 上寫情緒相關的體察,會有很多人來回應你,按讚的人 也會比平常多,我在想或許大家可能也有相同的感受, 卻不敢講。我覺得自己願意分享、敢說出來這點還滿勇 敢的。 問:你如何從低潮中「好起來」? 我定義的「好」是「穩固自己的價值,有所依循, 能夠開心的過日子。」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快好了」,可是沒有完全好, 但很想回到最好的狀態。我覺得一個人在很孤單、很寂 寞到了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反而會覺得「滿足」,好像 擁有了自己。可是大部份的人在還沒達到臨界點時就會 去試圖化解這樣的感受,把重心轉移到其他地方,但低 潮的感受反而會越來越嚴重。我也這樣過,當時就直接

8


林蔭大道

意識 地圖

為配合 2016 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市政府於 2011 年推動 林蔭大道計畫,其以四年內建置三十九條林蔭大道為目標,其 中鄰近台大的新生南路三段即為規畫中的道路之一(069 刊, 〈城市裡的綠色走廊──林蔭大道〉,http://goo.gl/kmBBO8), 負責規劃案的承包公司於 2013 年舉辦多場工作坊與公聽會, 期待廣納民眾、學生、校方等各群體對於林蔭大道的想像與願 景,然而因著溝通的問題,許多計畫案中既有的內容無疾而終, 最後僅以改善人車空間及增加綠色景觀為主要方向(069 刊, 〈對面的里民看過來──林蔭大道後,台大與鄰里的關係〉, http://goo.gl/5bQcwN)。 目前新生南路三段已完成中央分隔島寬兩公尺的綠帶空 ◎蕫音

間,今年則會開始進行人行道的拓寬工程,並在其中增設自行 車道、獨立植栽區域,期待能夠藉此打造以人為本的無障礙環

臺大校門

境。但如此也將造成機車停車格以及車道的減少,進而對於機 車族與校園周邊交通環境造成影響,台大與市府如何在當中應

走進校門口,轉過一個彎,首先映入眼簾的 便是筆直的椰林大道,從日治時期以來,校園的景

對、配合,將是面對這些問題中重要的一環。

色、建築不斷更迭,校門口的空間意象也隨之轉變。 從過去象徵著農田與現代化大學的分野,經歷了民 主廣場,以及戒嚴時期圍牆四起的年代,如今則成 為人潮流動的公共空間,不僅乘載著過去的歷史意 涵,也引領了未來校園空間的定位與發展。台大的 門戶,不再只是校園的入口,當你步入校園時,是 否曾仔細思量過其背後的空間意象與歷史意義呢? (077 刊,〈被斜視的校門──臺大校園入口之空間 流轉〉,http://goo.gl/NU5QEq)

嘉禾新村 民國 40 年代末期,大批移民隨著國民黨遷台而來, 政府在各地規劃了眷村做為安置軍眷的地區,位於台大水

人文大樓

源校區旁的嘉禾新村便屬於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軍眷 的居住地都能受到政府的安排,鄰近眷村、位於河岸邊的

為了因應文學院空間不足的現況,人文大樓的興建計畫於

永春街,便成為這些軍人的臨時居所,而隨著都市的發展,

2006 年因著校友施崇棠的捐款而展開。過程中歷經了洞洞館拆

來自台灣東南部的移民也聚集於此地,形成了後來的社區

除的爭議,以及校門口意象、人文精神等問題之討論(063 刊,

樣貌。(070 刊,〈如果河流會說話──臺北水源地歷史

〈如果你還不知道人文大樓〉,http://goo.gl/WspsBT)。以興建

的三枚拼圖〉,

人文大樓為訴求的學生組織「人文復興青年陣線」,以及以張小

http://goo.gl/zpH3Z3)

虹老師為首,反對在既有基地興建人文大樓的「搶救臺大校門

2004 年北市府將其劃為防災公園的預定地,嘉禾新村

口」聯盟,對於現有的計畫案仍具有不同的觀點和訴求(快訊:

也因此面臨了拆遷的命運,當地的文史保留團體好勁稻工

人文大樓都審將近 文青陣 19 號模擬校門天際線,http://goo.gl/

作室積極爭取文化資產之保存,卻也與當地私人產權的問

EvwblG、企求人文大樓興建 文院師生接力開講,http://goo.gl/

題產生衝突,如今嘉禾新村已有七處列為暫定古蹟,但關

URpJmO)。今年 7 月 30 日經過臺北市政府第二次都市設計審

於未來的去留和規劃,至今仍尚無定論。

議後,裁定校方須進行修訂再審,預計兩個月後再次提案,未來 人文大樓興建案的走向,仍有討論和發展的空間。

9


新社科院 (&OEC) 社科院新大樓於 2010 年開始興建,歷經三年的時間完工,並於 2013 年 5 月正式落成。過 程中 2013 年 1 月發生了一起工安意外,造成一名工人不幸身亡,雖然工安責任依法由事業單位 承擔,但根據勞工安全衛生法,校方在工程中也應扮演監督的角色,因此引發了校方在校園工 安意外事件中責任歸屬的討論。(062 刊,〈重返工安現場──新社科院與其他工安事件〉, http://goo.gl/Noe9mF) 2014 年 8 月社科院正式自徐州路校區遷回總區,地下室的 OEC 美食廣場也於年底開幕, 期待能夠紓緩辛亥路後門校區(東北校區)的用餐壓力,但以目前的狀況而言,卻似乎不如預 期(080 刊,〈東北地下的一顆星──社科院地下餐廳與東北校區用餐需求〉,http://goo.gl/ zFKcCz)。此外,OEC 餐廳也因油汙處理之狀況,引發散發惡臭的情形,如今雖已解決,但改善 設施的責任究竟應由誰擔負,總務處、社科院及合作社各方仍然各持己見。(080 刊,〈廚餘油 大鬧新大樓 責任歸屬各自表述〉,http://goo.gl/zhp5Kk)

陳文成廣場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文成先生,畢業於台灣大學,在當時積極 關心台灣政治及黨外運動的發展,並給予《美麗島雜誌》支持。 1981 年 7 月 2 日陳文成返台後,遭到警備總部約談,之後便失去 聯繫,直到隔天早上發現陳屍於當時台大研究生圖書館(現今圖 資系館)旁草地。此事件後來成了懸案,國民黨政府聲稱其為畏 罪自殺,但一般認為是因接觸黨外運動,而引發的他殺案件。 為了追求校園內轉型正義之實踐,學生推動以立碑方式紀念 陳文成事件,經過 2012、14 年兩次提案(074 刊,〈誰是陳文成 ──陳文成紀念廣場提案始末〉http://goo.gl/qX506M)後,「陳文 成事件紀念廣場命名案」、「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立牌」兩案才 終於在今年 3 月正式通過(校務會議快訊:紀念廣場命名與立牌 雙雙通過 http://goo.gl/mVISzo)。

吸菸區 台大推行無菸校園已行之有年,雖然 2009 年曾於校務會議通過母法,允許 「各教學研究單位可申請設立吸菸區」,但由於實際施行上的限制,吸菸區的設 置一直難以實踐。首先,因著校園內的反菸態度,以及將設立吸菸區與鼓勵吸菸 畫上等號的思維,吸菸者的權益一直遭到忽略;再者,根據《國立台灣大學戶外 吸菸區管理要點》之規定,吸菸區之設置須先與所屬學院進行討論,而吸菸區的 管理、清潔責任也由各學院負責,因此降低了各學院設置吸菸區的意願及可能性, 使得台大校園內至今仍無合法的吸菸區。 (069,〈非吸菸者與吸菸者的必修課〉,http://goo.gl/azYhLW、069 刊,〈往圍 牆奔跑的吸菸者:台大吸菸區設置之路〉,http://goo.gl/FbFWUL)

10


紹興 的下一站 ◎周思穎

▲鳥瞰紹興社區的房子(照片提供 / 紹興學程)

不到的漫長協商,此間痛苦猶如一慢性病,「家還可以

簡介紹興 中正紀念堂北側,有一片綠影扶疏、各式有機空 間、充滿故事的房舍,這裡是紹興。2010 年 8 月忽如 期來的律師函,要求居民們在 60 天內歸還占用的臺大 校地,然而近五、六十年的時間,居民們來往、買賣, 住在這塊土地上,未曾被告知這裡屬於台大。這個由 過去政府默許形成的歷史違建並不僅僅是學校與居民 1

的事,而是一個社會的事。台大意識報曾在 2011 、 2

2012 年專題報導紹興社區,無論是紹興社區的脈絡、 當地居民的生命故事、台大校方學生與紹興關係、政府 應該負起的責任…等,都有相當深刻的論述,文章〈一 3

席之地——紹興社區的居住正義紀實〉 亦詳述了學生 在 2012 年台大校慶抗爭的過程。

住多久」的疑問與安置遙遙無期在心理上造成相當大的 壓力,而兩年多來有許多老人家離去。這種「看不見的 敵人」,對於作為社區工作者的紹興學程來說,是很難 處理的部分,也是這段日子裡社區最明顯的問題。 5

此外,雖然 2009 年台灣制定《兩公約 施行法》, 居住人權已白紙黑字地被保障,現實情況卻是,居住權 6

與所有權依舊未分開 。2013 年台灣進行兩公約國際 審查,各個人權團體順勢合作,一齊提出了非政府組織 的人權報告書,紹興學程也在其中。他們與許多反迫遷 相關團體結盟為「反迫遷連線」進行議題整合,討論台 灣的居住權狀況,並對政府提出意見、推動修法。 103-2 學期,城鄉所黃麗玲教授也與紹興學程合開 課程,讓修課學生進入社區觀察,而後與居民、中華民 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建築師討論未來中 繼住宅的設計與細節。

紹興居民何去何從? 今年五月初,台大與台北市政府簽署了「臺大紹興 南街基地再生計畫合作意向書 (MOU)」的公辦都更,拖 延長達四年多的協商,終令居民得以看見曙光。臺大將 藉由「中繼」與「就地安置」兩者來處理紹興居民的居 住問題。目前,都更期間內可以暫居的中繼方案,進度 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表。能夠確定的是台大會向國防部 7

「撥用 」原為單身退役軍人公寓,去年已空出的忠勤 二莊來作為中繼方案的施行地點。 ▲紹興社區位置圖(圖片擷取於 Google Map)

11

至於安置方案,北市府有較明確的動靜,北市副市

紹興社區與紹興學程 4 近來情況

長林欽榮表示,紹興擬在今年十月份進入都更計畫程

經過高強度的緊張抗爭後,居民迎來的是原先料想

畫結合,亦即在都市更新的藍圖裡,規劃了紹興居民的

序、明年二月招商。事實上,學校將公辦都更與安置計


安置。北市府與台大將在此地興建「智慧醫療生活

新常有的問題——公共參與的欠缺。一個城市的設計

園區」,裡面會有旅館、公共住宅、醫學教學研究

若只掌握在少數規劃者身上,其實是會發生問題,比

中心 ... 等建物。紹興居民則會安置在生活實驗區,

如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甚或供給與需求背離。因著法

此區還會特別提供戶數給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作

律程序上的規定,都更前需舉辦聽證會及公聽會,但

為社區醫療的場域。

8

繪製一個城市的想像 公辦都更是眾多都市更新方式的一種,但有別 於其他種私人興辦都更,公辦都更的負責人為公法 人(如縣市政府),這樣的案子更被期待能夠達到 公共性。首先,政府機關應照護人民,對原本居住 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負責。除此之外,因著資金的來

往往最相關的住民卻少有機會參與討論,然而,城市 更新的初衷難道不是想讓住在此地的居民、使用者有 更完善的生活嗎? 此次公辦都更是首次地方政府與學校合作,兩造 被期許在民主參與、都市更新的問題上能夠樹立典 範,身為台大一份子的我們都應關注這個議題;政府 則必須在效率與品質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

源是市民們的納稅,公辦都更合作案的重點也在於 讓更新的區塊與周圍地區發生連結、互動,提供全 體市民服務。 紹興學程的施以德,他點出了一個台灣都市更

▲ 2014 年 8 月,紹興學程與華光、蟾蜍山合辦工作

▲紹興社區的居民大會(照片提供 / 紹興學程)

營。紹興子計畫的成果是以模型紀錄社區樣貌(照 片提供 / 紹興學程)

1 42 刊 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1/06/042-06062011_06.html 2 52 刊 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2/06/05206232012.html 3 董昱、林沁、廖翊筌,〈一席之地——紹興社區的居住正義紀實〉, http://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36&JC_ID=644。 4 紹興學程,由台大學生所組成關注紹興社區的組織,與居民、校方共同處理此議題,透過舉辦居住週等校內活動, 希望喚醒校內學生對紹興的重視,https://www.facebook.com/ShaoxingCommunity?fref=ts。 5 兩公約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簡稱。 6 溫麗圜:居住權為何是基本人權?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642。 7 國家機關之間的土地轉移,有時可能以金錢交易地上權、不動產等,但也有無償撥用,或是租用的方式。 8 《首件「地上權」公辦都更案》紹興社區將成醫療生活園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3414

12


[ 快訊 ] 社輔會大鬥法──校方權力失控擴張,學生重掌社團自治 http://goo.gl/azZ5cu 077 學權專題 http://goo.gl/Nvc6SJ

2014 年 11 月台大社團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社輔會)進行 新社團成立審核,在成立前便引起諸多討論的皮繩愉虐社 (BDSM

台大校園議題回顧

意識生活 :

社輔會「輔導」社團?!

社 ) 因贊成票未過半數而被駁回申請。審查過程與結果被與會的學 生委員流出,其中「社輔會是否有權實質審查」及「多數決制度 的瑕疵」令人質疑此次審查的正確性。BDSM 社創辦人 Lisa 指出, 社輔會並無權力進行實質審查,委員最在意的「社課的安全 SOP 是否完善」不應在審查範圍內,社輔會明顯擴權,且社課的安全 疑慮並不能在形式審查的會議中表現,社團既已符合校方規定, 社輔會不應阻撓。 另外,社輔會多數決的表決制度看似符合民主原則,事實上 主席只統計了贊成的票數,且學務長、課外組組長、活動中心管 理組組長依慣例不參與表決,反對方僅需六票即可過半,這樣的 表決實存瑕疵。 2015 年 4 月,學生自治團體及社輔會召開了長達八小時的會 議,社輔會對上學期 BDSM 社事件做了一番「檢討」,如:該次 會議談話在網路上被公開,引發輿論對特定委員的批評,故往後 採行秘密會議、秘密投票,以保護委員之發言。針對實質審查爭 議,陳學務長宣布未來案件審議將會是實質審查,以有無違反現 行法令和善良風俗為判斷標準。此次通過了 BDSM 社、EmpowHER 等共 9 件申請案,並否決其餘 8 件。

「住」意到了嗎?

076 宿舍專題 http://goo.gl/kmaEv7 079 租屋專題 http://goo.gl/0bERCB

宿舍生活是許多大學生的共同經驗。有別於校園其他角落,宿舍是 個私密性與公共性交織的場所,從外界進宿舍房間內的層層篩選機制區 隔出住戶與非住戶,而各寢室、宿舍又共享部份空間;在此一複雜的環 境中,宿舍的公共空間與個人的隱私有時會起衝突,衍生問題。 羅盤針 林慧慈 ◎

意識報 076 刊探究宿舍的角色,其中涉及當時女宿區竊盜案所引發 的監視器裝置與門禁之討論;也將女宿區與男宿對比,顯現男宿公私性 質的模糊。並透過訪問城鄉所教授開展「過渡領域」的思考。另外,目 前臺大宿舍仍採以生理性別劃分的「單性別宿舍」為主,然而不僅師生 前後投入推動性別友善宿舍歷時數年,性別界線的跨越也已悄悄地在宿 舍發生。宿舍能否擺脫性別框架,甚至進一步找尋特色與定位,需要校 方與住宿生共同關注、參與。除了宿舍輔導員,住宿生與校方間的橋樑 還有生治會(全名:宿舍生活自治委員會),該組織面臨的挑戰及做出 的行動,對宿舍發展有重要影響。 079 刊則處理另一種關於居住的議題:租屋。其中除了請賃居生現 身說法,也整理臺大生的租金生態,討論租金造成的困境。最後提到崔 媽媽基金會等現有的協助資源,並介紹東吳大學的租屋政策供參考。

13


我們都是臺大新生!

065 轉學生專題 http://goo.gl/GuHXv8 077〈我們也是新鮮人──被漠視的復學生處境〉http://goo.gl/CrNqCW

每年九月,一群新生經由當屆入學管道成為臺大人,臺大在暑假末 尾舉辦的「新生書院」也以這些人為參加對象,幫助學生在學期開始前 熟悉大學生活、結識未來一起相處的同學。然而,尚有一些對臺大亦感 到陌生的「新生」,他們往往未被列在新生名單上,不僅缺乏給新生的 制度支援,也可能被學長姐或學系迎新遺忘,求助無門、自力更生,顯 得徬徨孤立——轉學生和復學生便是其中兩種。 意識報 065 刊轉學生專題,從考試與考生近年的趨勢談起,並實際 專訪轉學生,理解考前準備的心路歷程與進入臺大後面對的問題。受訪 者提到,行政系統無法明確定位轉學生身分,造成相關作業不便。例如 學分抵免出現問題,教師和學生常無所適從,導致修課受限;至於人際 互動,轉學生普遍難和系上同學熟識,或面臨課業銜接與環境適應等問 題。希冀校方健全處理機制之外,臺大轉聯會(全名:國立臺灣大學轉 學生聯會 NTUTrans)也會服務轉學生、提供情感支持。 077 刊的校園意語則關注因曾經休學而頂著「大二生」學號開啟大 學生活的復學生,標示「舊生」的學號讓他們可能不得參與種種新生活 動,也無法入住新生宿舍,還面臨住宿年限的問題。學生會福利部得知 狀況後,於上學期製作「休學生權益變更一覽表」,成功爭取校方提供 休學生參考。期待未來,復學生處境能受正視。

台大暗瞑摸? 080 校園意語:「看不見」的美麗與哀愁 http://goo.gl/NIvHaU

意識報在 080 刊曾訪問社工系的王培根同學,討論台大的學習環境 對自己及其他的視障生是否友善?而校園中的無障礙空間對身障生是否 真的方便? 他指出台大最大的問題是校園太大,交通比較麻煩,以修課來說, 會因為空間所以被限制。雖然可以跟資源教室申請人力,但有時會覺得 程序很繁瑣,另一方面覺得申請來的人力會被綁著,時間上又需要雙方 配合。 另外,且很多舊校舍是古蹟,古蹟有維護法規,無障礙空間也有法 規,要興建或整修無障礙設施會遇到很多障礙,相較之下像社科院這類 的新建築,缺點就比較容易揪出來改善。有些教室需要經過很窄的通道, 像博雅 103 教室外面的那個斜坡,斜坡下來會到 103 的另一個後門,開 的時候會擋到斜坡道,需要費力轉進去,後面又是一排桌椅,斜坡道的 寬度也不夠,可能發生輪椅會卡住等問題,動線並非完善。 王培根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用去區分「學生」與「身障者」,如果 做的夠好的話,說不定這個身障的學生,可以跟一般人一樣,不會感受 到什麼障礙,他想要滿足什麼樣的教育需求,他可以滿足到。不會因為 自己身體的限制,或是校園空間的不友善,而造成障礙。換個角度想, 左撇子在某個空間裡面,你也會覺得你是有障礙的,你在沒有左扶手桌 子的時候也會覺得是有障礙的。最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多元跟異質性, 然後如果在公平的條件下,給予彼此應有的發展空間。

14


神秘的系學會費? 079 會費專題 http://goo.gl/PF9M0X

系學會常是大學新生第一個接觸的社團,然而收費的時間點在暑假或是 開學初期,新生很難判斷會費是否划算,可能一個學期之後才發現系學會的 活動並不吸引自己。對此,多數受訪的系學會承認在收費上確實可能會有資 訊不夠對等且公開的狀況。 各系每年至少六、七萬的會費收入,經費分配的方式卻常常是「慣例」說 了算。之夜、營隊這類活動,龐大的花費卻沒有詳細的收支報表和結餘款項 公開。 意識報 079 刊受訪的系學會長認為,目前系學會可說是行政獨攬大權, 若能建立類似學代會的監督角色,在運用經費時便能更謹慎。且有行政權外 的監督機制,可以建立使用經費的民意正當性;而預算的審查可以督促系學 會反思活動的盈虧以及其成效,可能是讓系學會更符合學生期待的契機。 系學會應該要為同學做些什麼?收取的會費又該怎麼花?系學會受到「社 團化」、「康樂化」的質疑聲時有耳聞,究竟系學會與社團的區別又在哪裏? 社工系系學會前任會長尹又令認為,系學會存在的最重要目的在於代表 學生,匯集學生的意見,透過權益爭取、公共事務討論來提升學習環境,甚 至是自主推動學習活動。 系學會作為學生自治的起點,如果把它比擬為一台車子,會費就是燃料。 沒有燃料,性能再好的車子也寸步難行。然而面對「會費資訊不對等」、「缺 乏監督機制」、「搭便車」等等的課題,需要系學會的主動改革和全體學生 一起去修正。也許,我們可以期待從會費的改革,讓系學會駛向更完善的學 生自治之路。

當你,二一

076 二一三一專題 http://goo.gl/VotQc7

「大學生就是要玩啊!不過小心別被二一(學期學分二分之一 以上不及格)。」可能是許多人開啟大學生活前會聽到的警語。 「二一」究竟會帶來什麼可怕的後果?二一生的遭遇又是如何?大 部分人都希望二一離自己遠遠的,卻不自覺地也與二一生隔開距離。 意識報 076 刊二一三一專題,從二一生著眼,報導台大 103-1 學期 的成績因素退學制去留爭議。 2001 年有研究報告聲稱二一退學制是大學新潮流,十年後,教 育部評價為「頂尖大學」之一的臺灣師範大學經教務處提案廢除雙 二一制。雖然常常受輿論質疑「師大未來素質」將受影響,但吳副 校長認為沒有此情形;同時臺師大也有配套措施因應。 至於當時宣布不會跟進的台大,2014 年由教務處提案二一三一 制,學生會則提案全面廢除。學生會認為不應單純從表面的成績判 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需要探究二一背後的原因。面臨二一的同學最 需要的往往是即時的協助與輔導,而不是被退學的威脅,以及學校 制度給予他們的標籤。在倡議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校園內對受教權 存在著一股菁英思維。而專題對二一生、退學生的訪問則顯示菁英 思維帶來的自卑與壓力也對他們有不良的影響;出刊後有讀者來信 強調,其實退學生並不悲慘,不在大學的生活也可以很具創造性。

15


◎林洳卉

揹起二手書, 在異文化間洄游的「布穀魚」 布穀魚 (Book-Go Fish),2011 年由來自澎湖的三位台大學生,吳孟融、許祐群、曾宥輯成立。有感於澎湖 教育資源相對台灣本島不足,希望能喚起大家對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視,他們送書到印度、柬埔寨等需要書籍 的圖書館,同時分享台灣文化。現在布穀魚來到第四個年頭並即將準備第五次的出隊,團隊則由同樣來自澎 湖的佩芸、嘉仁、達生、湘琪經營,就讓我們透過專訪,來了解四歲布穀魚的點點滴滴。

蔡嘉仁 財金三

呂佩芸 國企三

張達生 化學二

莊湘琪 社工二

大一迎新時認識了布穀

透過嘉仁和學長的介紹,

把布穀魚當作進大學的第

大學以前聽過學長們回高

魚,因為認同學長們的理

且正好布穀魚需要攝影的

一個社團,加入原因是因

中母校的分享,希望能在

念,加上同是澎湖人,可

人才,於是投入布穀魚的

為和社團裡的學長姐比較

大學嘗試不一樣的事情,

以互相照應,就一路待到

行列。出隊後的成長則是

熟悉,較有安全感,希望

也就加入了布穀魚。

了現在。

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能夠幫上團隊一些忙。

澎湖出走,帶回異地的文化衝擊

的地方。澎湖的教育資源缺乏則在於所能接觸到的活動,

「基本上我們把布穀魚定位為專屬澎湖人的社團,因

例如大型的展演活動很少,所以澎湖的小孩能看到的可能

為澎湖的學生沒有很多機會和世界接觸,或是一些藝文交

只有自己身旁的一些事。澎湖學生向外攫取知識的機會遠

流活動,其實本島的人相較澎湖是比較占優勢的。」嘉仁

較本島不足,這也是布穀魚選擇國際志工服務的原因之

說。布榖魚這兩年分別去了印尼和尼泊爾。他們透過當地

一,希望透過布穀魚的出走,把他們所經歷的異國文化,

的台灣人及 NGO 組織,將書籍帶到有需求的社區及學校。

帶回家鄉。因此布穀魚今年七月在澎湖舉辦了「尼要漂泊

在尼泊爾,他們為書籍上架、編碼,教當地兒童中文,甚

去哪爾」攝影展,將當地的所見所聞帶進澎湖。

至煮起了珍珠奶茶,分享台灣的文化。

堅韌的生活能力

但布穀魚並不只單向地送出二手書,同時也希望延續

談起印象深刻的畫面,成員們侃侃道出自己的所見所

在國外得到的文化衝擊與成長,和學弟妹們分享。至於為

聞。在印尼,因為沒有義務教育,有些學齡兒童不去上學,

何要到國外服務而非台灣偏鄉?成員們的答案很篤定:「澎

就在街上兜售報紙,或在大水溝邊嬉戲玩耍,他們被稱為

1

湖其實是全台每人平均擁有書籍量最高的地方 」,因為

“street kids”。佩芸提到:「如果沒有到當地的話,完全

澎湖人少,分到的書其實很多,所以要把資源留給更需要

沒辦法想像他們的生活。」而有個小男孩也讓佩芸相當難

16


▲ Rajgare 小學,尼泊爾廓爾喀

忘,他拿了把破掉的烏克麗麗就自己在路邊彈了起來,

為主。如果書籍太難,則透過換書的活動,換取較簡單

沒有人教他,卻彈得有模有樣;彈一彈弦斷了,沒想到

的繪本貼近當地的需求。「有些書可能放在家裡很久都

幾天後又再碰到那個小男孩,那把烏克麗麗居然修好了。

不會動它,那它就一直是在書桌上,書的價值會被浪費

「他們生活的能力,其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掉。透過把書帶出去,能夠資源再利用,是我們一直堅

令達生記憶猶新則是一幕在尼泊爾的畫面。一個

持下去的原因。」

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在市集賣菜,手中不忘捧著一本書認

布穀魚兒游向何處?

真的讀。「像我們來送書,很擔心這些書是不是真的被 需要。看到那個女孩唸書的景象,更覺得我們的努力是 能夠幫到人的。」在服務中能得到回饋,想必是志工服 務的最大犒賞。對於布穀魚幫助的對象來說,或許生長 的經濟條件不佳,但他們仍努力著,摸索出一套自己的 生存方式。 至於出隊中的趣事,湘琪在尼泊爾完成了很多一輩 子從沒想過的事。凌晨 4 點起床,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去廟宇的慶典,一般人可能嘗試一次就敬而遠之了,但 當地人每每遇到大型節日就必須這樣走,生活的辛苦不

由於成員不多,布穀魚沒有明確界定每個人的職位, 而是希望每位成員都能夠分別接觸到團隊的大小事。至 於擴大團隊的組成,也是布穀魚考量的發展方向,為的 是能夠增加服務的頻率,並且能夠追蹤服務過的地方。 布 穀 魚 的 主 要 經 費 來 源 是 台 灣 網 路 資 訊 中 心 (TWNIC)公益青年競賽的獎金,負責這塊的達生說:「每 一年參加公益比賽,等結果時其實很心驚膽顫。如果布 穀魚能找到固定的合作對象,執行上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將會有空間做新的嘗試。」

言而喻。尼泊爾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從加德滿都到布穀

暑假開始確定服務地點和聯絡對象,開學之後完成

魚服務的地點必須經過懸崖,「坐車的時候都不敢闔上

企劃,到明年的寒假出隊,布穀魚正在為書本們規畫下

眼睛,因為往後一看就是懸崖,都看不到路。」一路上

一次的旅程。不斷賦予二手書新生命,同時不忘多元文

的各種不簡單都是布穀魚成員的共同記憶。

化的交織與碰撞,布穀魚將會持續在世界上許多的小角

志工服務的自我定位:文化分享與書籍的再利用

落讓更多書籍發光發熱。

「對我們來說,再小的改變、努力都是值得被尊重 的,沒有必要去比較哪種大型志工團體比較有意義、或 是誰做的事情真正發揮了價值。」達生說。 談到布穀魚對於作為服務提供者的想法,嘉仁說道: 「我們一直警惕自己,這是一個分享的概念,不能認為 我們的文化比較好。他們也有權利了解世界上各個角 落。」布穀魚蒐集來自台灣各地的二手書籍,以英文書

17

1 澎湖個人擁書量全台最高,一人平均擁 4.37 本書。http:// 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0664.html


布穀魚與當地的關係是如何?是否會因為送書,而產生上對下的「幫助」關係?

佩芸: 我覺得布穀魚在做的是「給他們機會也給我們 機會」,大家互相學習。跟當地人相處時,小朋友 並不會覺得我們是要去幫助他們,反而覺得我們像 是外來的生物,大家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樣。

嘉仁: 我的想法是上對下的關係不 存在,布穀魚一直在做的事情, 其實很單純的只是希望教育資源 可以更公平地被分配,我認為沒 有「我們是去幫助他們的感覺」。

達生: 我認為我是抱持著交朋友的心態,而 不是一定要完成什麼事情而去。過程中跟 他們互動也好、玩耍也好 ,跟他們聊天, 我覺得這些都是服務中的體會吧!好像開 心比較重要,盡量讓雙方 都能在彼此都開心的狀況 下,得到一些收穫。

嘉仁: 就 有 點 像 是 互 利 共 生 的 概 念,我們去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 東西,他們也可以得到他們要的 東西,其實並沒有所謂誰伸手或 是誰接收的感覺啦。

湘琪: 在尼泊爾的時候,我們住在 Rajgare 小學校長的家裡,剛好校長有三個 小孩,於是他們就有點像我們的地陪,他們到哪裡我們就也跟去哪。放假 時,和他們一起在田間散步,看他們抓魚,用葉子編成書包送給我們;有一 回校長甚至邀請我們去參加婚禮,我們也被邀請一起跳舞。我會覺得這是很 單純的人與人間的相處,雖然是我們過去尼泊爾送書,但在當地的相處反而 有點像是他們領著我去認識他們的生活,認識當地的環境。

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