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反駁加爾文主義》之 支持加爾文主義 作者 譯者 編輯 總校訂 出版者
字數 版次
Copyright
First Edition ISBN
邁克‧何頓(Michael Horton) 韓黃梓恩 宋梅琦 潘秋松 美國麥種傳道會 地址: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電話:(626) 441-5543 電郵:akowcm@gmail.org 網站:www.akow.org 149 千 二○一七年十二月初版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Zondervan as
For Calvinism
by Michael Horton ©2011 by Michael Horton Translated and 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Zondervan ©2017 by A Kernel of Wheat Christian Ministries 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December 2017 978-1-939-25144-2 (traditional scripts) 978-1-939-25165-7 (simplified scripts) All Rights Reserved. Printed in Taiwan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年次刷次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獻給我的母親,她教導我 要期待從聖經找到美妙的真理, 而非只是幾個驚喜
支持加爾文主義 CONTENTS 序言(撰稿人:奧爾森)………8 致謝………11
引言:加爾文主義和亞米念主義 —— 何必為此費心? 13 第一章
加爾文主義的精髓
27
The Essence of Calvinism
第二章
人的境況:代理執政者與叛徒 Of Regents and Rebels: The Human Condition
第三章
永恆的愛(揀選)85 Loved before Time (Election)
51
第四章
大功告成(代贖)133 Mission Accomplished (Atonement)
第五章
蒙召和保守(奏效的呼召和堅忍)169 Called and Kept (Effectual Calling and Perseverance)
第六章
加爾文主義和信徒的生命
215
Calvinism and the Christian Life
第七章
加爾文主義和基督徒宣教 263 Calvinism and Christian Missions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Calvinism Today: A SWOT Analysis 後記………335
299
支持加爾文主義
序言
我是一個堅定的亞米念主義者;當我受邀為邁克‧ 何頓的著作《支持加爾文主義》撰寫這篇序言,我恐怕 自己無法為此書說任何好話。其實我多慮了。我認識邁 克已將近二十年,對於相異的神學觀點,我們已經有過 多次建設性的對話。我希望我影響了他(使他對亞米念 主義有較高的評價)。我肯定他影響了我,使我更尊重 加爾文主義及其支持者。 我知道邁克是一位心胸廣闊、然而專心致志於他所 謂「恩典教義」(改革宗神學)的人。請不要誤會,我 仍然強烈反對他對亞米念主義的某些闡述,並且特別反 對他所提倡的加爾文主義「五要點」。任何有所懷疑的 人,都應該讀一讀我為本書撰寫的姐妹作《反駁加爾文 主義》(中文版與本書合訂為一冊)。然而,我認為邁 克是現存最仁慈、最溫和的真加爾文主義者之一。我所 謂的「真加爾文主義者」,是指一個正確地相信這些教 義,並且堅持這些教義對福音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 邁克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一個有風度的基督徒— 此書證明了這點。書中對加爾文主義的闡釋和辯護絕不
8
序言
妥協,但是對那些持異議的人,並無傲慢或敵意。儘管 他並不同意傳統的亞米念主義,他卻沒有故意歪曲事 實,好像我經常看到的某些加爾文主義者那樣。這是關 乎觀點的事情。邁克對亞米念主義的主要指責,是其中 不一致的地方。我為此感謝他,因為這總好過說亞米念 主義是錯誤的福音,或說這是「不一樣的世界觀」。 我對邁克所闡述和維護之加爾文主義的基本抱怨, 同樣是其中不一致的地方。有些讀者也許不明白,一致 性到底有多麼重要。但我確定邁克和我都同意,沒有所 謂的「愚昧的一致性」(foolish consistency)。正如邁 克很喜歡這樣說(我亦附和):「假如我們要把信息傳 出去,就必須先把信息搞清楚。」把信息搞清楚的部分 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別人能夠明白。 當然,在我看來,本書所闡述的高派加爾文主義 (編按:即堅決主張加爾文主義五要點,詳見下文)聖 約 神 學 ( covenant theology ) , 會 使 神 成 為 罪 和 邪 惡 的 根源。這是無可避免的「順理成章的結果」,因為這套 神 學 思 想 聲 稱 , 所 有 事 情 —包 括 亞 當 墮 落 在 內 —都 是神所命定的。換句話說,我擔心這種神學會削弱神美 善的本性。然而,我從這本書(在較低程度上,亦從其 他護衛高派加爾文主義的書)意識到,加爾文主義者並 沒有意圖削弱神美善的本性。此書所揭露的神,既是無 比的偉大,又是無比的美善。只可惜這學派的某些信念 拿走了神的某些美善。然而,這套神學思想有令人印象
9
支持加爾文主義
深刻的歷史淵源,並且如邁克指出的,亦有很多經文的 支持。 對任何有興趣閱讀加爾文主義最佳論證的人來說, 這本是必讀。此書既有教育性、有吸引力、清楚明瞭、 亦具自我檢討性,對於福音派一直進行的神主權之討論 和辯論有所貢獻。我真不需要擔心無法為此書說好話。 讀完此書後,我可以全心全意地推薦它,只保留說我堅 決不同意其中的核心理念。在今天的神學爭議氛圍中,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前後矛盾。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堅 定而公平、善於批判而保持寬宏大量,是有可能的。 《支持加爾文主義》一書證明了這點,我的全力推薦亦 展示出這一點。
奧爾森(Roger E. Olson)
10
致謝
致謝
我衷心感謝我的兄長賴瑞(Larry),他建議我讀羅 馬 書 , 還 有 讀 史 普 羅 ( R. C. Sproul) 、 博 愛 思 (James Boice)、巴刻(J. I. Packer)、倪科爾(Roger Nicole)、 和其他學者的書,並且聽他們的錄音帶。我也感謝我的 另一位兄長蓋瑞(Gary),他出資贊助我參加以上學者 的大聚會。我亦感激這些偉大的基督教領袖,感謝他們 多年來抽空以各種方式鼓勵我和指導我。 我 也 要 感 謝 畢 奇 馬 ( Derek Buikema ) , 他 協 助 我 為此書中宣教的那一章搜集資料。 一如往常,我要感謝我的太太麗莎,感謝她在傳福 音的事上一直是我的夥伴。我也感謝我們的孩子們,他 們讓我有機會教導他們,也讓我從他們對神話語的見解 中受益匪淺。
11
支持加爾文主義
12
引言
引言 加爾文主義和亞米念主義— 何必為此費心?
加 爾 文 主 義 者 是 一 群 「 冰 凍 的 選 民 」 ( the chosen frozen) 。 成 為 其 中 一 員 , 擔 保 你 不 但 會 失 去 傳 福 音 和 宣教的熱忱,亦會失去跟基督有親密關係的由衷喜樂。 你對聖潔的追求會消退。加爾文主義是一個注重頭腦的 宗教,而非注重內心和行動的宗教。 很多人誤解加爾文的教導,因而對加爾文主義會導 向何方有某些假設。他們往往假設,加爾文主義看重知 識超過感情和行動,看重教義超過生命。他們強調神的 主權、人(包括信徒在內)的罪性、靠歸算的義稱義、 以及完全依靠恩典,這些肯定會削弱個人的責任。假如 你過於強調神的主權和恩典,你不但會停止傳福音,還 會停止禱告、讚美、和追求聖潔,後果不堪設想。 但加爾文主義的實際歷史(包括加爾文派一向以來 的著作、講章、禱告、詩歌、和見證),並不符合這種 成見。當然,你也許碰見過一些冷冰冰和沒有喜樂的加 爾文主義者,但這樣以偏概全的形容,是中肯還是誇大
13
支持加爾文主義
諷刺呢?當你碰到這類加爾文主義者,他是反映出個人 的性情和狀況,還是對整個教義的寫照呢?假如加爾文 主義者事實上一直是傳福音和宣教工作的前鋒,正如我 在下文將要指出的,那麼批評者是否可能誤解加爾文主 義的邏輯和含意呢? 批評者經常把加爾文主義與極端加爾文主義混為一 談。他們有時候接觸到一些極端加爾文主義者,便正好 證實了他們的成見。新信服加爾文信念的人,被神的威 嚴和恩典懾服,往往進入了一個我們所謂的「囚籠階 段」(the cage phase)。一位新近改變信仰的人,剛剛 經歷了一個劇烈的典範轉移,可能會不容易適應。經文 似乎這麼明顯,為什麼沒有人早點告訴我們?其他基督 徒怎麼可以漠視這些教導,甚至壓制任何討論?在這個 情況下,熱情可能變成懊惱,甚至變得傲慢和造成分 裂。我們在這階段對改革宗的教導只有膚淺的認識,從 一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端,誤解和誤傳了這些教義。 這證實了別人對加爾文派的誇大諷刺。毫無疑問,很多 加爾文主義的批評者都碰過這樣的人,令他們不願意再 考慮這個立場。 然而,主流的加爾文主義一直關心個人的更新和教 義的改革。事實上,改革宗的敬虔一直抗拒在頭腦和內 心、教義和生命、教會和個人之間作不必要的選擇。在 十六和十七世紀,路德宗和改革宗傳統都反映出他們關 切教義和生命的整合。福音派運動像改革宗一樣,很重 視基督教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因如此,他們
14
引言
把聖經譯成老百姓所用的日常語言,並且把聖經、要理 問答書、祈禱書、和讚美詩篇,廣泛地分發給教區和家 庭。 恩 典 不 只 是 一 個 教 義 , 而 是 一 個 位 格 —即 神 自 己,在耶穌基督裡、以福音的形式出現。罪人在一個聖 潔的神面前蒙赦免、得稱義、被更新,並且得到未來必 定復活的確據,心中充滿了感恩和喜樂。這並不只是一 套把基督教翻轉過來的偉大概念,而是徹底經歷的恩 典。恩典改變了人與神及人與其他人的關係。這亦是很 多基督徒的經歷。 在美國,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早就注意到宗教改 革 —特 別 是 加 爾 文 派 —前 設 的 瓦 解 , 這 些 前 設 曾 在 美國殖民時期指引很多基督徒。在第二次大覺醒時期 ( 1790-1845 年 ) , 特 別 是 在 領 導 復 興 的 芬 尼 ( Charles Finney)影 響下,這些 前設被具有 現代(和美 國)特色 的頑強個人主義所取代。當路德會神學家潘霍華 ( Dietrich Bonhoeffer ) 即 將 結 束 他 在 美 國 的 教 學 工 作 並返回德國以前(他後來遭納粹政權處決),他形容美 國 的 基 督 教 是 「 沒 有 宗 教 改 革 的 更 正 教 」 ( Protestantism without the Reformation) 。 近 至 1980 年代,資深的福音派神學家潘嘉樂(Clark Pinnock)有
15
支持加爾文主義
點沾沾自喜地宣稱:為奧古斯丁和加爾文學說辯護的 人,已經減少到幾乎無影無踪了。 1 所以,當 2009 年的《時代雜誌》(Time)指出,在 影 響 現 今 世 界 的 十 大 趨 勢 中 , 「 新 加 爾 文 主 義 」 ( The New Calvinism)位居第三,很多人都感到驚訝。顯然, 聲稱加爾文主義已經死亡是誇大其詞。在此書中,我會 探索與加爾文主義相關之教義信仰的聖經歷史根源,並 且為這些「恩典教義」(其傳統的獨特重點形塑了生命 和思想)重新引起大家的興趣提供一些背景解釋。最 後,我希望鼓勵其他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人,考慮這個信 仰和實踐的豐富資源。 儘管把加爾文主義的信念縮減為五個重點是一個錯 誤,但事實上,對加爾文主義的反對和攻擊,大部分都 是集中 於幾 個教義 特點 —「加爾 文主義 五要 點」。 這 「五要點」是:
1
Clark Pinnock, “From Augustine to Arminius: A Pilgrimage in Theology,” in The Grace of God, The Will of Man: A Case for Arminianism, ed. Clark H. Pinnock (GrandRapids: Zondervan, 1989), 23, 26, 27:「我強烈感覺到,在今天的基督徒中, 奧 古 斯 丁 思 想 已 失 去 其 影 響 力 。 如 今 克 拉 克 ( Gordon Clark)已不再在我們當中,葛斯特納(John Gerstner)已 退休,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加爾文派的神學家,會願意為改 革宗神學(包括加爾文和路德的觀點,與其嚴謹的細節) 辯護。」潘嘉樂承認,這些改變部分是為了迎合世俗的思 想:「我們終於與現代文化和平共處。」
16
引言
全然的敗壞(Total depravity):我們在亞當裡被 罪綑綁,是全面性的,儘管程度不一。換句話 說,我們不一定壞到極點,但原罪徹底地敗壞了 我們生命的所有層面,包括我們的意志在內。 無 條 件 的 揀 選 ( Unconditional election ) : 出 於 祂豐富的恩典,天父從墮落人類中的每個種族揀 選了一些人,讓他們藉著祂兒子蒙救贖,並且通 過聖靈得以與祂兒子聯合。這是神在永恆中所作 的決定,與在信徒身上預見的任何行為無關。 特定的救贖(Particular redemption):基督的死 足以救贖整個世界,卻落實在選民的救贖。 奏效的恩典(Effectual grace):聖靈透過福音使 罪人與基督聯合;信心並不是重生的原因,而是 重生的果效。 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所有 被揀選、蒙救贖、得重生的人都會得到堅守信心 的恩賜,以致沒有一個會失喪。 很 多 人 以 英 文 縮 略 字 TULIP ( 鬱 金 香 ) 代 表 這 五 點。儘管我並非不尊重這種高貴的花,我卻比較喜歡用 「特定的救贖」和「奏效的恩典」,多於「有限的代 贖 」 ( limited atonement ) 和 「 不 可 抗 拒 的 恩 典 」 (irresistible grace)(我稍後會加以申辯)。此書將集 中於解釋、辯護、和闡明加爾文主義這五個獨特的教義 立場。與其採用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TULIP,我會稱這些
17
支持加爾文主義
教 義 重 點 為 「 五 要 點 」 、 「 加 爾 文 派 特 點 」 ( Calvinist distinctives),或(我個人最喜歡的)「恩典教義」。
利害攸關 一個近期的皮尤研究(Pew study)報告說,無神論 者和不可知論者對聖經和基督教教義的認識,超過福音 派。摩門教徒和猶太教徒排行第二。這證實了其他的調 查,它們一致指出,當今教會推行基本教導,的確有緊 迫性。基督徒需要知道他們信什麼和為什麼相信。 當然,我們越深入基督教的信仰和實踐,就會越多 地遇到爭論。這些辯論不僅帶來澄清與合一,亦帶來爭 論和分裂。加爾文派—亞米念派之間的辯論正是這樣一 個歷史悠久的爭論。這個爭論牽涉到很多問題,關乎我 們對神、對自己、和對救恩的理解核心。難怪這個爭論 持續引起興趣和反對。 對於神的主權和人的自由、罪和恩典、揀選和自由 意志、基督救贖工作的性質和範疇、神的信實、人的信 心和順服,所有基督徒都有一些假設。問題在於我們是 否按照經文來查考這些假設,以達到明確的信念,而不 只是有一些模糊的感受。你在讀這本書,很可能正是因 為你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亦即是說,不論你目前所持的 是什麼觀點,你不以「道德化、治療性的自然神論」為 足。社會學家認為那是當今大部分美國人的基本立場。 但是,假如敬虔的信徒亦這麼強烈地不同意彼此的結
18
引言
論,我們怎能說聖經清楚啟示出救贖真理呢?加爾文 派—亞米念派的辯論特別顯出這個問題。 這個辯論直接切入福音的核心。那並不是說,跟我 們意見不一樣的人沒有真正相信福音。我們是藉著基督 裡的信息而稱義,不是憑藉精確的教義。然而,我們所 持的教義假設和信念,是否與我們的信仰表白一致呢? 這個辯論的大部分可以歸結為一個基本的差別:亞米念 派 確 認 「 神 人 協 作 論 」 ( synergism ; 即 「 一 起 合 作 」 [working-together],或神的恩典跟人的意願和活動合 作 ) , 加 爾 文 派 則 確 認 「 神 恩 獨 作 論 」 ( monergism ; 即「只有一方工作」[one-working],或神的恩典是揀 選、救贖、信心、和堅忍的有效根源)。 加爾文主義者並不否認經文中有命令,也不否認這 些命令顯出神的道德旨意。然而,正如加爾文所說: 「我們必須每天都在教會中重複述說這福音。」「因為 雖然信心相信神的每一句話,但信心亦單單依靠恩典或 憐憫的話語,即父神的美善應許」,而這一切只有在耶 穌 基 督 裡 、 藉 著 祂 才 得 以 實 現 。 2 他 又 補 充 說 : 「 信心 2
John Calvin, Institutes 3.2.28=加爾文著,《基督教要義》, 叁 二 28 。 原 著 所 參 考 的 是 The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59),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20–21; ed. John T. McNiell; trans. Ford Lewis Battle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59)(編按:無法找到這段引語出處,聯繫作者 亦未獲回應);中文版則是加爾文著,任傳龍譯,《麥種 基督教要義》(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道會,2017)。
19
支持加爾文主義
在神裡面尋求生命, 這生命無法在命令以及刑罰的斥責 中找到,只能在憐憫的應許中找到。此應許必須是白白 的……。」 3 亞 米 念 派 亦 很 可 能 會 確 認 這 一 點 , 問 題 在 於,這點是否與亞米念主義的其他信念一致。
聖經有一致的解釋嗎? 很多基督徒假設,加爾文派和亞米念派之間的問 題,終究而言是無法解決的。加爾文派有「他們的經 文」,亞米念派亦有他們的經文。加爾文派提醒我們人 無法拯救自己,而亞米念派則提醒我們信靠順服的責 任。此外,歷代以來兩個立場都有傑出人士。我們真的 可以決定哪一方是對的嗎?但是,恕我直言,我必須對 那些持此假設的人說,這是一個懶惰的立場。 首先,加爾文派和亞米念派並沒有「他們的經 文」。所有聖經經文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是所有基督 徒共享的財富。正如其他科學理論一樣,神學亦不能接 受一個沒有考慮到整本聖經全面意思的解釋。有很多問 題是我 們無 法回答 的 —甚至是 關乎這 些教 義的問 題 。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在神的權威前放下自己的理 性,把神的奧秘歸還給祂。然而,神所說的話,我們必 須聆聽,並且作出回應。我們必須細心考量所有相關的 經文。
3
20
同上,3.2.29。
引言
作為一個加爾文主義者,我相信恩典的教義代表著 聖經對這些問題之整個教導的最好闡釋。我們必須決心 教導聖經的所有真理,並且按照聖經所給予的比例作出 相應的強調,不論我們是否能夠在所有情況下都做得 到。如果以為有「加爾文派」的經文和「亞米念派」的 經文,就是認為聖經本身有內在不協調和自相矛盾的地 方。假如加爾文派不能公平對待亞米念派提出的經文, 那麼打從一開始,這就是有缺欠的神學。 其次,加爾文派和亞米念派都不會接受我在前文對 其立場的簡述。亞米念派會同意我們不可以救自己,加 爾文派亦會確認我們有信靠和順服的責任。關鍵議題比 這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更深邃。我們不能單靠著添加一點 加爾文主義對恩典的信任,或多一點亞米念派所強調之 人的意志和努力,便解決問題。 第三,這場爭論的兩邊立場確實都有其傑出人士。 但這是題外話。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佛教, 都有優秀的信徒。我有些無神論的朋友,他們也是極好 的人。儘管我們意見不盡相同,我們豈不應該更加珍惜 與亞米念派弟兄姊妹的情誼! 我從未遇見過一個福音派的亞米念主義者會說: 「我信靠基督和我自己的努力以得救。」認為亞米念派 不重視聖經,或沒有把他們的救恩交託給神在基督裡的 恩典,不單毫無益處,而且是錯誤的。所以問題並非在 於這兩個立場是否都有認真的信徒,而是在於亞米念主 義的信仰體系是否能夠一致地確認「救恩出於耶和華」
21
支持加爾文主義
(拿二 9)。這樣把辯論打發掉,表現出對「專家」的 盲目信賴,以為既然兩個立場都有聖經學者和教師的支 持,那麼一定是聖經本身不清楚。 然而,同樣的想法亦可應用於聖經有清楚教導,而 加爾文派和亞米念派都同意的許多教義,例如三位一 體、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祂的救贖工作和復活。在教會 歷史中,這些教義亦備受爭議,但聖靈光照教會,使之 明白和接受聖經清楚的教導,拒絕不符合聖經的異端。 我們不能選擇重視或忽略那一部分的經文,這原則亦適 用於神的本性、人墮落之前和之後的境況、神在耶穌基 督裡之救贖恩典的性質和範疇、從罪中得救的確據等教 義。這些教義並非象牙塔中的冥思,而是我們日常生活 所面對之最實際、最具存在性的一些問題。 當然,加爾文派和亞米念派並非在每一方面都持異 議,但是他們對一些重要論點有不同意見。不論我們是 否意識到,我們所有人都至少有一套應用神學。我們的 神學可能是明顯的或是隱含的,但任何查考聖經的信 徒,都要面對這些處於歷史性爭論之核心的問題。
「加爾文主義」只是一個略稱 我開始時要先聲明,我並不太喜歡「加爾文主義」 這個名稱。事實上,我認識的加爾文派很少人喜歡這個 名稱。我像今天很多人一樣,比較喜歡講論「恩典的教 義」,而不是加爾文主義的五要點。在宗教改革前,很 多受人尊敬的神學家已在為這些教義辯護。他們當時被
22
引言
戲稱為「奧古斯丁派」(Augustinian)。除了奧古斯丁 本人,我們還想到安瑟倫(Anselm)、里米尼的貴格利 ( Gregory of Rimini ) 、 大 主 教 布 雷 德 沃 丁 ( Archbishop Bradwardine ) 、 和 路 德 自 己 的 導 師 史 陶 皮 茨 ( Johann von Staupitz ) , 他 領 導 德 國 的 奧 古 斯 丁 派 , 甚至在路德以前,已經撰寫了一本出色的小冊子,為這 些真理辯護。 路德只想被稱為福音派—「屬於福音的人」 (evangelical — of the gospel)。他聽到羅馬天主教中批 評他的人稱福音派為「路德派」,便大為不悅。同樣, 當批評加爾文的路德派把「加爾文派」的綽號加諸改革 宗的福音派,加爾文亦對此表示不滿。兩個改革者都不 是假裝謙卑而提出反對,而是因為他們確信,他們提出 的教義乃是神話語的啟示,不是什麼新的發現。改革宗 並不認為他們是從零開始,或要重建被漠視多個世紀的 教會。相反,他們只是呼籲天主教會按照神的話作出改 革。 倫 敦 有 名 的 浸 信 會 牧 師 查 爾 斯 ‧ 司 布 真 ( Charles Spurgeon,1834-1892)在他的自傳中說,歷史上每一個 異端的根源,都是把我們自己的東西加諸於基督的工作 之上。他在書中這樣說:「我個人認為,我們不可能傳 揚基督和祂被釘十字架,除非我們傳揚今天所謂的加爾
23
支持加爾文主義
文主義。稱之為加爾文主義只是一個略稱;加爾文主義 沒有別的,就是福音。」 4 乍看之下,司布真的評論聽來有點宗派主義。顯 然,他的意思並不是說只有加爾文主義者才相信和傳揚 福音—事 實上, 貫穿 他的事 工, 他一直 對福 音派亞 米 念主義者(如約翰‧衛斯理)表示敬佩。他的意思是指 恩典的教義,不論好壞如今被略稱為「加爾文主義」, 並非專屬加爾文,而是聖經、奧古斯丁、還有在他們以 後的許多傳道人、宗教改革者、宣教士、和傳揚福音的 人一貫所教導的內容。 此外,司布真並沒有全盤接受加爾文主義。他批評 改革宗對洗禮的理解(特別是嬰兒洗禮)。但他卻深 信,恩典的教義(如今眾所皆知的「加爾文主義五要 點」)乃是對福音最豐富、最忠實的闡釋。他樂於被稱 為一個「加爾文主義者」,只要這是簡稱一位堅守這些 聖經教導的人。雖然加爾文派/亞米念派的分裂,貫穿 多個教會傳統,從聖公會到浸信會,但它亦把各宗派的 信 徒 聯 合 起 來 。 聖 公 會 的 《 三 十 九 條 信 綱 》 ( ThirtyNine Articles) 、 公 理 會 的 《 撒 伏 衣 宣 言 》 ( the Savoy Declaration of Congregationalism)、倫敦/費城的《浸 信會信仰告白》,還有長老會和改革宗,都接受了這些 真理。
4
Charles Spurgeon,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H. Spurgeon (Cincinnati: Curts & Jennings, 1898), 1:172。
24
引言
加爾文主義的「五要點」是多特會議(the Synod of Dort , 1618-1619 ) 所 達 成 的 結 論 , 是 對 抗 辯 派 ( the Remonstrant ,亞米念主義者)所提出之「五要點」的回 應。這會議是早期更正教最接近大公會議的一次聚集, 參加者不但包括了整個歐洲大陸改革宗教會的代表,亦 包括了英國國教會的代表。這會議的結論,成為今天全 球各大洲之教會的認信。甚至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 ( the ecumenical Patriarch ) 盧 卡 里 斯 ( Cyril Lucaris , 1572-1638),亦接受了多特會議設立的教規,將之納入 他 1629 年的信仰告白,儘管他的改革後來遭到拒絕。 令人驚訝的是,一套這麼具爭議性的教義(甚至歷 史上熱衷於這些教義的宗派亦有內部爭議),卻把不同 背景的基督徒聯合起來,這是其他教義系統都做不到 的 。 各 式 各 樣 的 更 正 教 徒 —聖 公 會 、 長 老 會 和 改 革 宗、公 理會 、和浸 信會 —都在他 們的信 仰告 白、教 義 文獻、詩歌、和講章中,公開地接受了這些教義。 當然,亞米念主義亦有其長久廣博的傳統。雖然早 期的教父反映出更多樣的立場(甚至模糊),以致亞米 念主義者需要訴諸較晚期的多個東方神學家,來支持他 們的神人協作論。要從中世紀的西方,或從文藝復興時 期 的 人 文 主 義 者 中 ( 如 伊 拉 斯 謨 [ Erasmus ] ) 找 到 這 個理念的先例,肯定並不困難。不但如此,在更正教徒 當中,亞米念主義亦有同樣廣泛的影響力。事實上,今 天隱持亞米念主義的人,似乎比支持加爾文主義的人更 多,甚至在曾經堅持改革宗認信的教會中亦是如此。
25
支持加爾文主義
貫穿歷史,神恩獨作論和神人協作論之間的差異, 在宗派之內引起的分裂,似乎比在宗派之間引起的更 大。加爾文主義並非一個宗派,亦非一個希望有其獨立 地位的教會群體,而是在耶穌基督的教會歷史中,對 「唯獨恩典」(sola gratia)教義的肯定。這些教義被略 稱為「加爾文主義」,是令人遺憾的事情,但此書要探 討的正是這些內容。這些恩典教義或遭誹謗,或被稱 讚,卻永不令人感到厭煩或瑣碎。貫穿教會的歷史,這 些教義的恢復通常會帶來爭議、改革、更新、和宣教活 動。我祈求聖靈藉著神話語中的這些精彩真理,再次激 勵基督的身體。
26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 優劣危機分析 CHAPTER
8
Calvinism Today: A SWOT Analysis
支持加爾文主義 健康教會九標誌
46
300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我們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可以認識到,自己最大的 優點亦可以成為最大的弱點:堅持不懈可以變成固執己 見;同情心可以變成感情用事;對別人的真心關懷有時 候會轉為諂媚地渴望得到認可。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創 意,視乎其動機和目標,可以用於好的或壞的方面。任 何一種運動亦不例外,因為所有運動都是由像我們這樣 的人集體推行。 進 行 定 期 的 優 劣 危 機 分 析 ( SWOT Analysis : 探 索 優 點 [ Strength ] 、 弱 點 [ Weekness ] 、 機 會 [ Opportunities]和危機[Threats]),已成為商業和機構的流 行做法。既然喜愛鬱金香的加爾文主義者這麼愛用 TULIP 這個首字母縮拼詞,也許這種分析法對加爾文主 義的內部評估亦頗為有用。然而,我不敢代表其他人說 話,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優點和弱點 我選了加爾文主義的幾項優點,但這些優點亦可以 成為(並且曾經是)潛在的危機。
勇於追求理性/冰冷的理性主義 即使批評者亦會指出,改革宗基督徒在理性探讨上 有嚴謹不懈的態度。改革宗教會絕非精英主義,從起初 就堅持教育整個教會的重要性(更延伸至整個社會)。 歷史學家注意到,路德宗和改革宗教會在推動現代讀寫 能力和普及教育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教者期
301
支持加爾文主義
待牧者能精通原文,但他們把聖經譯成一般百姓使用的 通俗語言。 傳說有些鐵匠為了一些神學細節而激動爭論。事實 上,改教者恢復了古時的要理問答教育,把這任務包括 在他們自己身為牧者的繁忙日程中。在改革宗的教會 中,要理問答的主要導師通常是牧師本人,難怪年輕人 感到自己是整個教會的一部分,與今天很多年輕信徒只 認識他們的青年領袖形成對比。 改革宗教育亦包括了高等教育,其中心是出版活動 最繁忙的地方。正如一個歷史學家所說,歷史悠久的大 學如牛津和劍橋,「回復了昔日的光彩」,是由愛德華 六世吸引來到英格蘭的兩個改教領袖馬丁•布塞珥和彼 得•威爾米革立領導的。海德堡大學也有類似的改變, 成為鑽研法律、醫學、文理科學、和神學的中心。改革 宗學府從初期的神學院,發展至歐洲主要的文理學院, 如蘇黎世大 學、日內瓦 大學、萊頓 (Leiden)大學、烏 特勒支(Utrecht)大學、和愛丁堡大學。事實上,耶穌 會的成立,很大部分原因是為了阻擋改革宗學府的迅速 蔓延,以這個教育方案抗衡宗教改革。 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先建立了一個教會,然後是住家 房 子 , 然 後 成 立 一 所 學 院 , 以 約 翰 • 哈 佛 ( John Harvard)牧師命名。約翰把自己的圖書館捐贈給學院。當 哈佛學院開始容忍亞米念主義,後又接受了神體一位論 普救派,忠心的信徒便成立了安多弗學院和耶魯大學。 長老會則在新澤西州成立了木屋學院以訓練牧師,這學
302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院後來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改革宗傳統一向堅持,教牧 人員要有深邃的知識,不但在語言和神學方面,也包括 更廣泛的文理學科知識。改革宗的訓練神職人員中心, 因而亦成為通識教育的發源地。荷蘭的改革宗成立了若 歌(Rutgers)大學;達茂學院的創辦人是一個清教徒的 牧師和宣教士;加爾文派浸信會則成立了布朗大學 (Brown) 。不 同 宗派 和傳 統 的福 音派 , 特別 為了 護 衛 正統的基督教和對抗自由主義不斷的攻擊,都曾經仰仗 改革宗的學術研究資源。 甚至批評者(尤其是針對改革宗神學,亦針對一般 的保守福音派)亦會認同這種健康的求知慾,和嚴謹的 學術研究精神。例如,麥拉倫(Brian McLaren)說: 在我成長期間,反理性主義在福音派極為猖 獗。那時候主要是在改革宗教會中(長老會、 改革宗教會等),才可以找到嚴謹的學術研究 和精神生活。改革宗作家和演說家,如薛華 (Francis Schaeffer)、史普羅、拉維•撒迦利亞 (Ravi Zacharias)、葛尼斯(Os Guinness)、 巴刻和其他人向我的思想發出挑戰及許可,我 永遠感激他們,也善用了那個許可。 1
1
Brian
McLaren,
A
Generous
Orthodox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188=麥拉倫著,《耶穌關心的七件事》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8)。
303
支持加爾文主義
麥拉倫的回憶與我的經歷很相似。起初引起我對這 傳統有興趣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單關心教會內的事 情,亦關心生命的所有方面,以及我們在世界上面對的 問題。我來自一個狹隘的教會背景,甚至認為神學可能 引起知識的高傲和分裂。這種新的景觀令我發出驚 嘆—時至今天仍然如是。 然而,正因為這些優點,改革宗基督徒亦必須謹 慎,避免知識的高傲和把信心縮減為只剩下純正的神 學。首先,我們可能沾沾自喜,以為既然教科書是由我 們撰寫,大家早晚都會採用我們的傳統,便不必伸出友 誼之手,瞭解別人的觀點。這樣的假設除了自高自傲 外,亦不再符合事實(即或曾經如是)。曾幾何時,普 林斯頓是長春藤覆蓋的正統學術堡壘,這樣的記憶已漸 漸褪色。亞米念的福音派亦撰寫了自己的神學著作、聖 經註釋、事工和基督徒生命的實用指南,一直都做得很 好。 第二,儘管我們積極提醒其他基督徒要盡心盡性地 愛神,有時候自己卻忘記了盡心的部分。在我們的一些 圈子中,講道和聖禮似乎更像是演講,交通團契對新來 的人來說好像是一個考試。在這些場合,每個句子都被 小心修正,以免講錯話,或用錯誤的方式道出正確的內 容。結果(但願這是無意的)是我們給人一個印象,好 像只有我們才擁有正確的答案,並且在給每個人打分 數。幸好,比起幾十年前,這情況已不那麼普遍,但我 們應該盡量避免使人有藉口對我們加以誇大諷刺。我們
304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的教會需要成為罪人的醫院,並且是歡迎提出真誠問題 的地方。 加爾文主義的一個特點,就是有認真求問的態度。 非加爾文主義者往往是他們尖刻批評的對象,但任何曾 經在這圈子待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我們也怎樣地自 我批評。這是一個優點。我們不甘安於現狀,力求進一 步的改革;但假如我們力求要傳正確的福音,卻忽略了 積極地把這福音傳出去,這也可以成為一個弱點。 特別當我們論及核心教義時,精確性是非常重要 的。古人曾爭論基督與神到底是本質一致(homoousios) 還是本質相似(homoiousios),基督教真理與異端之間僅 僅差了一個母音。一旦我們著迷於要求精確性,便很難 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屈服於奧秘,或至少說:「我不知 道。」我們可能失去平衡,以為精確地明白定旨的次 序,跟精確地明白稱義和三一神的屬性同樣重要。「正 確明白」可以變成我們的最終目標,而不是作為一個途 徑,使我們達到信靠、讚美、順服神等更高的目標。這 些教義其實是為了引導我們到神面前。 第三,有時候,我們圈子中對教義的專注,令人有 冷冰冰的感覺。這並非使徒傳講聖經偉大真理的方式。 對使徒來說,福音並非只是要我們屈服同意的一個真實 的議題 ,而 是一個 大好 的信息—宣告神 已經 在耶穌 基 督裡為我們成就的事情。 同樣,《海德堡要理問答》的第一個問題:「什麼 是你生前死後的唯一安慰?」多麼美妙的一個問題!問
305
支持加爾文主義
答從一開始就假設,教義並非對一些永恆原則的抽象冥 想,而是每個人都關心的人生之事。在一連串的問答 後,要理問答會偶爾補充問:「這對你有什麼意義?」 而不是問:「你認為這是什麼意思?」(猶如我們的主 觀經歷竟可以決定真理),但它的確是要督促我們承 認,真理與我們個人和整體生命都是有關的。在其最佳 狀態,改革宗神學並不強迫人在神的榮耀與自己的舒適 和快樂之間作一選擇。畢竟,《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 答》的第一個答案就這樣說:「人的主要目的是榮耀 神,並且永遠以祂為樂。」 我們也可以憑藉我們從認信中清楚看見的聖經重 點,擊退理性主義。舉例來說,我們相信(按照《海德 堡要理問答》所說)聖靈「藉著神聖福音的傳講,在我 們心中產生[信心],並以聖禮的執行作為確據」。歷 史上一向極力強調講道是一種恩典媒介,不只是一種教 導方式。《第二瑞士信條》說:「被傳講的道乃是神的 道。」這樣一來,牧者便不只是教導會眾一些神學知 識,並以此勸勉他們,而是向死人傳講復活之道,正如 以西結在他眾所皆知的異象中所做的一樣(結三十七 章)。 同樣地,神亦使用洗禮和主餐的公開儀式來確認祂 的聖約應許,增加我們的信心,並且使我們心中充滿感 恩,燃起愛的順服並服務鄰舍。我們與基督的聖約結合 越緊密,聖徒間的交通團契就越深邃,甚至超越了任何 社會、家庭、和社區的關係。每一個主日都是當地的
306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社區劇場」,神在其中向我們更新祂的聖約應許,我 們以喜樂感恩的心作出回應,與神和其他人交通團契。 這是一種聖約的對話:神發出應許和命令,我們作出回 應。 改革宗傳統有豐富的敬拜儀文和禱文傳承,牧者與 會眾互以經文啟應對話。特別在詠唱詩篇方面,改革宗 的敬拜把神話語的事工包括在敬拜儀式的每一方面。這 正是執行了保羅的教導:「……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 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 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三 16)。 然而,近代以來,特別是在說英語的地方,一個走 「慈運理」路線的趨向往往把講道變成只是教導,把傳 講神話語的事工局限於講道,而主餐則變成一個非經常 性的活動,只是為了讓大家有機會紀念基督的死,以此 激勵會眾更忠心。我們丟失了主的百姓經常聚集一起的 主要意義,就是神為我們提供祂的聖約服事:未來世代 的權能徹底闖入,在耶穌基督裡,藉著聖靈,將天上的 寶藏澆灌我們個人和教會整體。 我在不同的地方曾經建議,我們總要謹記四方面的 座標:戲碼、教義、頌讚、和做主門徒。這是一齣創 造、墮落、救贖、和完滿實現的活潑戲碼,把我們捲入 正在發展的劇情中。從這戲碼產生出不變的教義;這些 教義辨認出劇中的角色,並且前後一致地闡釋每個情節 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不再只是同意這 些事實的旁觀者,而是成為信靠基督的信徒。我們不再
307
支持加爾文主義
是「外人和客旅」,而是成為劇情的一部分,成為兒女 和後嗣。因此,純正教義的目標是培植信心和充滿頌讚 的心(感恩和讚美),從而結出積極地在世上愛人和服 事人(即做主門徒)的果子。基督徒傾向於只專注其中 某一方面,沒有同時兼顧到這四方面。 把改革宗豐富的信仰和實踐縮減為「五要點」,很 容易便會使教義脫離戲碼。結果,這些教義變得更像乾 枯乏味的命題,而不是從神之行動的活潑歷史中抽取的 含意。如此,如今不再是熱血沸騰,反而變成脈絡枯 乾,身體僵硬。此外,這傾向亦切斷了從教義流通至頌 讚的血液循環。雖然有些解釋恩典教義的重要經文以讚 美結束,我們有時候只要這些解釋引致同意,便似乎感 到滿足,但好的神學是要叫人唱出來的。 此外,把信心縮減為教義宣言,亦縮小了我們的視 野,把我們蒙召去做主門徒的生命排除在外。一方面, 教義與我們的生命失去了相關性;另一方面,這亦剝奪 了我們做主門徒的方向和動力。我們也許相信了一些偉 大的教義,但我們有沒有敬拜一位偉大的神呢?有沒有 接受了偉大的福音呢?這些真理所宣稱的恩典工作有塑 造我們在世上的生命嗎?我們很容易便變成精神分裂的 人(另一說法是變成假冒為善的人),頭腦同意一些教 義,我們的心和行為卻與此矛盾。沒有知識的熱情是盲 目的;沒有熱情的知識卻是死的。 假如神真的已經為我們的救恩成就了一切,我們應 該有怎樣的感受?我們又因此應該怎樣去生活呢?改革
308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宗傳統有串連這些座標的悠久歷史。清教徒特別關心把 知識、經驗、和行動整合起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智慧 學習。
喜愛真理/宗派主義 主告訴我們,第二條誡命(愛鄰舍)與第一條誡命 (愛神)「相仿」(太二十二 39),我們萬不敢輕忽。 聖經教導說,愛真理的最高點就是愛神和愛鄰舍。然 而,就算我們相信自己是為以神為中心來闡釋經文而辯 護,我們所用的方式亦可能是出於自私以及以人為中 心。我們不要珍愛命題和原則,我們是信靠基督,並以 祂為我們贏得的愛來彼此相愛。 我要審視自己的動機。我為什麼這麼積極地要說服 這個弟兄或姊妹來接受改革宗的立場?我是為了贏得這 個爭論還是這個人?我所關心的是基督為他犧牲的這個 弟兄或姊妹,希望他更完全地經歷神的奇異恩典,還是 我只想說服他們,我的立場是對的,他們是錯的? 有時候,我們得到別人合宜的勸誡,叫我們抑制自 己的熱情,對弟兄姊妹要有耐心和自制。不過我也發 現,這種勸誡本身的動機,亦可以是出於相反形式的驕 傲。假如我們在神沒有說話的地方武斷地表示意見是一 種高傲,那麼拒絕接受神的啟示亦同樣是出於驕傲。 加爾文主義本身並沒有什麼是值得爭議的。當一個 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一個改變了他們生命的題目 上,他們很可能會過份熱情,變成狂熱。新近改變信
309
支持加爾文主義
仰、立場、或政黨的人,他們的言談最可能會引起論 戰,他們亦可能以最極端的語言表達出他們的新觀點。 他們往往最不能容忍仍留在自己以往所持立場的那些 人。剛離開羅馬天主教的人,通常不是向他們羅馬天主 教的朋友和家人宣教的最佳人選。前無神論者往往會過 份著迷於反對無神論。彼得提醒我們,要準備回答眾人 的問題,但他亦補充說:「[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 答各人」(彼前三 15)。這是對任何舊傷未癒之人的一 個挑戰。 反之亦然。從福音派轉為羅馬天主教的人,往往是 最狂熱的天主教徒。很多最頂尖的世俗主義者都是在極 保守(甚至是在基要派)的家庭長大。如今尖銳剌耳的 反基督教聲音控制著收音機和電視廣播,基督徒應該格 外留心聽,然後以尊敬對方的態度作出回應。 然而,當我們很肯定某種經文闡釋是以神為中心, 不是以人為中心,當我們要以「靠恩典得救」取代「靠 行為得救」的宗教,這爭論便有重大的關鍵性。不管我 們如何公平地對比加爾文主義和亞米念主義,很多剛接 受加爾文主義的人,正是這樣表達他們的轉變。他們不 只是接受了一些零星的教義,而是整個定位都改變了。 他們經歷的好處是明顯可見的,卻往往激發他們在「明 白」的人與不明白的人之間劃清界線。把其他觀點誇大 諷刺是很容易的事情,卻忘記了自己也只是新近才得到 這些頓悟。
310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再一次,這情況可見於任何經歷了極端改變的人。 有智慧的做法是不要忽視問題,不要扼殺討論和爭論, 也不要鼓勵引起分裂和不成熟的態度。我們應該一起打 開神的話語,祈求聖靈光照。肯定的亞米念主義者跟肯 定的加爾文主義者有同樣的熱情,隨時準備好好討論、 甚至辯論這些議題。然而,有一大群站在兩個立場中間 自認是「仍未決定」的人,他們通常認為,只要提到這 些議題,就是點燃火藥桶。他們甚至對那些抱著友愛精 神 提 起 這 些 議 題 的 人 都 持 有 敵 意 —甚 至 是 強 烈 的 敵 意。 熱情追求真理的背後,可能隱藏著自以為義和傲 慢。但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以前所學到的大部分都是錯 的,現在要以嶄新的視角看所有事情,這衝擊亦可能帶 來挫折感。特別是對牧師而言,我們稱這階段為「囚籠 階段」。在這期間,資深的加爾文主義者對他們的建議 通常是要聆聽、學習、發問、讚美、和事奉。這是學習 神全備旨意的機會,要讓所有經文來塑造我們的信仰和 實踐,而不要在每節經文都看到揀選的教導。希望幫助 會眾明白恩典教義仍來日方長,只是在這階段我們往往 以為自己已經到達峰頂,其實後面仍有很多令人驚嘆的 山峰。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想起自己曾帶著極端加爾文 主義者的口吻,去闡釋這些教義。我當時是反應過度。 但即使我的觀點已不再那麼極端,有時候在表達這些觀 點時,我仍對不表贊同的人感到懊惱。作為加爾文主義
311
支持加爾文主義
者,我們其實深知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說服非基督徒, 但可笑的是我們卻往往不放過弟兄姊妹,對他們狂敲猛 擊,直至他們信服為止! 我們要分辨以神為中心的觀點,跟自以為神是站在 自己的一邊(意味著神敵對其他弟兄姊妹)是截然不同 的。可悲的是,儘管我們高舉神的主權、榮耀、和恩 典,卻仍然可以把神變成自己隊伍的守護神。我的一位 神學院教授克勞尼(Ed Clowney)過去常說,我們這些 加爾文主義者是唯一的一群人,似乎以知道自己是全然 敗壞為傲! 使我們好鑽研和好發問的動力,亦可以令我們對自 己的知識(或自以為有的知識)感到自滿和自信。儘管 有各式各樣冠冕堂皇的原因,我們的方式仍然可以是錯 誤的,我們可以「為了神的榮耀」做出各種不好的事 情。 當你感到被神和祂的話語所震懾,以致有點不知所 措,儘管你已有多年的教會生活,這種感覺卻從未這樣 清晰,你很容易便會落入一種「救主症候群」。我們有 時候會誤認自信心是對真理的信心。有些基督徒把愚昧 (面對神已為我們提供答案的重要問題,卻懶惰地聳聳 肩)與謙卑混淆不清。但其他基督徒(包括加爾文派在 內)卻誤認對自己之闡釋的信心是對神話語的信心。真 正的謙卑容許人懷疑自己,儘管他們對真理有信心。我 們在這兩方面都可以有所改進。
312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尊重傳統/墨守成規 跟其他基督徒一樣,加爾文派看重聖徒的相通。當 加爾文派的作家介紹我認識古代的教師、改教者、神秘 主義者、宣教士、和其他歷代敬虔的男女,我永遠不會 忘記他們為我打開的新視野。我起先對這些有點反感。 我一向以為教會歷史在慕迪以前一直很黑暗。我是誇大 其詞,但我不懂與歷代聖徒(從使徒們至葛理翰)相通 有什麼意義。 像喜愛學習一樣,喜愛我們所承襲的傳統是一個優 點。不過這優點亦可能變成一個弱點。有時候在改革宗 圈子中,似乎引述路德、加爾文、清教徒、愛德華滋、 或其他歷史名人的一句話,便可以解決問題。我們對信 條亦抱持同樣態度,只不過訴諸我們的認信其實還比較 合理。(有趣的是,改革宗和長老會的信條和要理問 答,都沒有包括加爾文的任何著作,而衛斯理的講章和 他對《三十九條信綱》的修改,卻擁有信條的地位。) 無論如何,我們實在很喜歡引用過去偉大領袖的話,並 且有時候把他們的結論捧為規範。 尊重傳統雖然能夠充實我們,但亦可能使我們變成 英雄崇拜。我們可能忽視了這些英雄的弱點,因而沒有 亦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像學習他們的智慧那樣。把這 些英雄偶像化,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我們強 調所有人(連信徒在內)都是罪人,並且只有神是這故 事中唯一真正的英雄。
313
支持加爾文主義
最近慶祝加爾文出生五百週年紀念,其中一個好 處,就是產生了大量高水準的歷史研究。從當時的歷史 背景去認識宗教改革,特別是認識加爾文和加爾文主 義,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一方面可以更正一些誇大諷 刺;另一方面,亦可以更正一些掩蓋缺點的理想化歷史 描述。改教者自己往往也仍離他們有說服力的偉大教導 好一段距離。我喜歡坐在加爾文腳前,讀他的講道和聖 經註釋,但我慶幸自己不是住在十六世紀的日內瓦。在 很多方面,日內瓦和其他宗教改革的偉大中心都出色地 顯示出神恩慈的工作;但在其他方面,這些地方亦顯示 出罪人的缺欠。不過,這不應該使加爾文主義者感到驚 訝,因為他們相信,所有人(包括我們的英雄在內)都 有缺點。 這正是另一個原因我們應當認同信條,勝過尊崇傳 統或某些人。我們的改革宗信條和要理問答,絕無任何 一點會令今天的加爾文主義者感到尷尬。這些信條對我 們來說,總結出豐富不變、「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 (猶 3)。然而,每一個世代的信徒都需要重新發現信 條的源頭,亦要明白自身所處的環境有什麼特別會讓我 們走迷的情況,這些情況有時候與我們前人所面對的情 況是不一樣的。
機會與危機 正如優點和缺點一樣,機會與危機往往也是同一個 硬幣的正反兩面。
314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重燃對恩典教義的興趣/以運動取代教會 我已經提過,有一個「新加爾文主義」運動,他們 意識到加爾文主義的優點。我在此書為恩典教義辯護的 同時,亦警告大家不要把改革宗神學縮減為「五要 點」。作為改革宗,不只是欣賞愛德華滋和驚嘆於神恩 典的主權和榮耀。 我所關心的並不是誰是真的改革宗。假如這標籤只 是為了抬高「我們」,而把「他們」妖魔化,那麼我們 倒不如不要這個標籤。我所關心的是,如此豐富寬廣的 改革宗信仰和實踐,竟然被縮減成幾條教義。在這個過 程中,這些教義失去了大部分的依據。事實上,它們的 意思在關鍵之處都有所變異。舉例來說,我相信,揀選 的教義是與聖約神學、並且與新約聖經中藉著恩典媒介 塑造的聖約生命不可分割的。我曾論證說,甚至「永恆 確據」與聖徒堅忍的教義亦是不一樣的。 今天基督徒當中有一個普遍的假設,即使我遇到的 「新加爾文派」亦不例外,就是認為改革宗神學提供了 很多純正的教義,但談到敬虔生命、末世論、或敬拜原 則,我們則要向別的傳統學習。但這假設往往是基於不 認識改革宗的信條,以為加爾文主義就是那五要點。你 也許不同意改革宗對基督徒生命的基本信念,但你不能 夠說改革宗傳統沒有清楚闡釋它在以下這幾方面的教義 認信:敬虔生命、宣教、末世論、教會治理,和怎樣把 教義應用到生命的所有方面。
315
支持加爾文主義
運動像夏天的風暴,來去匆匆。耶穌創造了祂的教 會,並且應允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祂的教會是比所 有國家、文化、運動、和過去任何趨勢都持久的國度。 教會好比基督栽種在活水旁的一棵樹,與教會相比,改 革宗運動亦只可說是一叢風滾草。人們也許一時被捲入 運動中,但他們受洗、學習要理問答、受栽培,並且得 到基督永恆生命的餵養,乃是在可見的聖徒團體中進行 的。 我們面對一個危機,就是把教會變成運動。運動在 有魅力的領導人帶領之下,不久就變成一個企業,有天 賦的牧者成為企業的總裁。我們甚至說,某些教會現在 處於「創業」階段,又將會進入「管理」階段。這不只 是修辭用語,而是把商業模式套用到教會上。我們應該 為了這些令人欽佩的傳道人和牧者讚美神,他們吸引了 很多人來到教會。然而,歷代以來最多人真正得到福 音,信仰真正被塑造、受激勵、得安慰、和受挑戰的途 徑,是通過畢生參與在忠心的教會中,即使往往是細小 和不起眼的教會。「新加爾文主義」運動若沒有把人帶 到實存的教會,我對於這運動的持久性和深度沒有太大 的信心。
重燃對純正教義的興趣/新的基要主義 基督徒既非保守派,亦非進步派。我們沒有從神的 觀點看現實。我們對任何事情的認知都不如神的認知。 絕對的知識屬於神,不屬於我們。後現代派的這類批
316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評,我們都可以接受。然而,我們的神是一位超越世 界、創造了這世界、一直維繫這世界、並且已經救贖了 這世界的神,祂有一天將會回來完成祂對世界的統治。 這位神已經向我們啟示了祂自己,並且把祂對現實的闡 釋給了我們。當然,這些啟示必須適合我們這些受造物 的能力,這些啟示就局限於神認為對我們的拯救和生命 必要的範疇。 這就是說,我們既不是墨守成規的人,亦不是崇尚 進步革新的人。神賦予我們卓越的啟示,讓我們審視日 光之下的所有事情。因此,我們保留一些東西,改革或 甚至廢除其他的東西,身為基督的肢體,透過我們並且 世世代代基督徒的生命,在個人和集體的信心上有所長 進。 這兩種傾向(保守主義和進步主義)都屬於「這個 要過去的世代」,神的話語卻不斷從天上粉碎這世代的 權勢。這世代(不論是現代還是後現代)不是沒有意識 到,就是不願意相信一個事實:歷史的偉大轉捩點已經 在耶穌從死裡復活的時候發生了。老我總是要努力保存 過去或改善現狀,但基督徒相信:一個新造的人,藉著 與復活的基督聯合,甚至現在也參與其中。 諷刺的是,反宗教改革的神學家以為他們是在護衛 一個保守的立場,但改教家卻是正確的:反宗教改革只 是把中世紀期間所累積、不符合聖經的創新神學和敬拜 方式奉為典範。一個虛假的進步主義使教會偏離了聖經 的教導,而虛假的保守主義則堅持要把那些創新變成正
317
支持加爾文主義
統和不可質疑的信仰和實踐。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 保守派還是進步派,而在於我們是否「已被改革」,並 且不斷地被神的話語所改革。 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一章 8~14 節為我們提供了 適當的座標: 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 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 福音同受苦難。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 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 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賜給我們 的;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才 表明出來了。祂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 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 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 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 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 日。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 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從前所交託 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 牢地守著。 保羅先提醒提摩太正確明白福音信息的重要性。這段經 文一如別的經文(羅一 16;林前一 22~24,二 2;腓三 7~9),他聲稱自己不以福音為恥。雖然他為福音受
318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苦,但這福音拯救了他。他明白福音的大能。這大能無 法在任何宗教、哲學、或倫理制度內找到。這乃是神的 拯救大能。 福音冒犯人的地方,也正是其引人入勝的地方,甚 至對非信徒來說亦一樣。他們對所有跟宗教沾上邊的東 西都感到厭煩,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卻以為可以用這 些東西吸引他們。保羅在此處跟別處一樣,他定義福音 跟人的努力是完全對立的。我們注意到,保羅即使在談 到自己為基督受苦時,也不忘提及福音。我們的整個事 工正是以闡明、護衛、和實踐福音為中心。福音就是好 消息,與我們的行為相反。福音所宣告的拯救,已經由 神永恆的揀選成就了,並且如今在末後的日子,藉著基 督的死和復活顯明出來。 福音不是一個自我改進的方案,而是永生的宣 告—「不 能壞的 生命 」,包 括身 體的復 活。 因此, 牧 者是一個報信者或報導員,不只如此,他可以說是一個 大使,即受到王的特別指派,帶著官方權柄,代表王去 宣告好消息的人。宣告的方式要與這個消息的內容相 稱。這是外來的消息,像宣告軸心國已被打敗的頭條新 聞:「歐洲已得勝!」基督教因此不是好建議、好教 訓、或好意圖,而是好消息。按其定義,消息是客觀 的。這消息所宣告的是外面世界發生的事,不只是某個 人的經歷。這消息所宣告的是已經發生的事(陳述性 的),不是勸人要順服(命令性的)。這消息讓人看到 生命和永生之光。
319
支持加爾文主義
只有藉著福音在人們心中產生的信心,他們才可以 忠心地順從神律法中的命令。讓人看到生命和永生之光 的,並不是神律法中的命令,而是單單通過福音的陳 述。 對保羅來說,在確保信息正確,和易於把信息宣揚 出去之間,不需要作虛假的選擇。換句話說,信息和使 命、教義和生命、信條和行為之間,不是非此即彼。保 羅在腓立比書三章說他在歸信以前是以保守著稱。同 時,他也不是一個激進派。畢竟,福音就是神給亞伯拉 罕之應許的實現。對保羅來說,他事工的激進性不是由 他的想法或性情決定,他也沒有為了迎合第一世紀的體 驗而對信仰「重訂異象」,而是由基督復活這個嶄新、 決定性、和無法重複的事實來決定。他在前往逼迫耶穌 門徒的途中遇見基督。這事件決定了他對所有事情的看 法,包括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情。 正因為福音宣告的是神從天而來的拯救,把這個信 息帶給每個人乃是一個緊急的重要命令。虛假的進步主 義往往以其使命感自誇,虛假的保守主義則自我安慰, 以為自己是在保存真教義,其實他們沒有把教義的豐富 內容分發出去。保羅既不是保守派,亦不是進步派;他 被三一神在歷史中所作的奇事震懾,因此成為神的大 使。大使並不制訂政策,他們的責任是宣告政策。 神設立了一個特別的職分,要代表神把福音忠誠地 傳講出去。我們不是在執行自己的使命,因此不能自己 決定什麼是現今世代最大的需要。神已經決定了每天最
320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大的需要是什麼。我們蒙召執行的乃是神的事工:「我 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保羅願意 受苦,並不是因為這是一個偉大的事工或他騎虎難下, 而是因為他是受了神的委派。 不但如此,保羅因福音而充滿信心:「我不以為 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祂所交託 我的,直到那日」(提後一 12,《和合本》小字;強調 字體為筆者標示)。他當然必須忠於自己的呼召。然 而,這個神聖的使命(神的恩典會拯救和保守福音的事 工),乃是基於保羅對神的信靠(神的恩典會拯救和保 守罪人)。保羅的信心並不是基於自己有能力緊緊抓住 基督和福音,而是在於神自己和祂見證的功效,祂至終 必履行聖約。 這 與 保 羅 在 羅 馬 書 十 章 14 節 最 後 的 論 證 是 平 行 的:「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 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換句話說,如果這 信息全是好消息,有人已經為罪人完全成就了一些事 情,報信的人在哪裡呢?神甚至親自把話語也給了我 們!「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 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可見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十 15、 17)。 神的話語讓我們站在超越的位置,超越了保守主義 和進步主義,讓我們看到,這兩個立場只不過是這個要 過去的世代中的兩種性情傾向,它們並非採用神對審判
321
支持加爾文主義
和救恩所立的座標。神的話語暴露出保守主義只不過是 另一種自以為義的表現方式。保守派拒絕翻鬆荒蕪的土 地,讓永生的種子發芽生長。 我們很容易被保守主義或進步主義分散我們對福音 的專注。魯益師在《地獄來鴻》(The Screwtape Letters) 一書中指出,教會有採用「基督教與……」的傾向。魔 鬼告訴他的學徒: 假如人真的要成為基督徒,我們的目標是要他 們停留在一個我所謂的「基督教與……」的狀 態。你知道—基督教與危機、基督教與新心理 學、基督教與新秩序、基督教與信心醫治、基 督教與心靈研究、基督教與素食主義、基督教 與拼音改革,……以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取代 信仰本身。要叫他們喜新厭舊。喜新厭舊是我 們可以製造的最有利用價值的心態之一,可引 致沒完沒了的宗教異端、荒謬的輔導、婚姻的 不忠、友誼的變化,……叫殘暴的世代防範感 情用事,要不負責任和懶散的人防範名望,讓 淫蕩的人防範清教徒主義;當所有人都急於成 為奴隸或暴君,我們也就把自由主義變成了主 要的妖魔。 2
2
C. S. Lewis, The Screwtape Letters (New York: Macmillan, 1961), 115–19 =魯益師著,魯繼曾譯,《地獄來鴻》(香
322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今天有各式各樣以基督的名義、或以神話語之權柄 推廣的主張,其實並非出於聖經,亦非「從聖經推斷出 順理成章的結論」。我們假設(左右兩邊都一樣)福音 缺乏足夠的相關性,認為基督教必須在別的方面得到認 證—憑藉其對西方文化的貢獻,或憑藉其進取精神。 凱波爾(Abraham Kuyper)在他推動的運動(離開 荷蘭的國立改革宗教會)中,曾談及停滯不前的保守主 義危機。1870 年他在烏特勒支的一篇講道中曾抱怨說, 有一種普遍的保守主義取代了教會中真正的改革脈動。 他說; 人們漸漸從蒸發一切的屬靈昏睡中醒過來,人 們更堅決地要求一個有肯定形式的基督教,通 過三方面的掙扎—教會選舉、教會財產、和教 會洗禮,人們更迫切地要求教會組織把基督的 教會還給他們,或解散組織,從此銷聲匿跡。 3
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58),95-98 頁/曾珍珍、顧華 德譯,《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台北:道聲出版 社,2002),144-49 頁/路易斯著,况志瓊、李安琴譯, 《魔鬼家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97100 頁。 3
Abraham Kuyper, “Conservatism and Orthodoxy: False and True Preservation,” in Abraham Kuyper: A Centennial Reader, ed. John Brat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67。
323
支持加爾文主義
凱波爾所指的是宗教改革。基督徒在這運動中不顧 掙扎和苦難,要回到聖經的源頭。我們有責任持守我們 已擁有的。「要持守,但不要打著『平安無事』的口 號,不要堅持那扼殺人的保守精神,使生命枯萎。這種 謬誤的保存主義與其真正的精神沒有一點共同之處。保 守主義和正統宗教這兩個術語,往往被混淆不清,今天 有必要把二者做最清晰的區分。」 4 凱波爾像保羅一樣,看到教會生命的源頭是在福音 中。「基督信仰的臨到是為了拯救。基督信仰旗號所展 現之帶來希望的詞語,就是救恩。正因為救恩的大能, 基督信仰才能抵擋破壞。」5 它乃是更新,而不是消 滅。 正因為其目的是要拯救,基督信 仰 厭惡虛假的 保守主義。這種保守主義打著基督信仰的名 號,卻缺乏基督信 仰 的大能。誰會藉著要病人 維持現狀來救他?病人會死在你眼前,被你虛 假的保守主義害死。這樣的保守主義,這樣的 維持現狀,就是妨礙基督信 仰 達到其目的。在 一個罪惡的世界,已存的不能保持不變。 6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71。
324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不錯,虛假的進步主義無視過去,但虛假的保守主 義卻犯了相反的錯誤:「我們磨損生命,只從過去找到 平安。」7 這種保守主義只想緊抓「前人留下來、但正 在消失中的影響力」。 8 這是實行「復原主義」(repristination) : 只 是 重 複 過 去 的 說 法 , 以 為 這 便 可 以 神 奇 地保存真理給下一代。鼓吹這方式的人擺盪於得勝主義 及絕望之間: 他們強迫自己脫離自己的時代,付上的代價是 對他們周圍的人沒有任何影響力。他們最後甚 至反對自己的弟兄,進一步削弱了自己殘存的 一點力量。最糟的是他們自己的屬靈生命亦受 損害。由於他們不斷地遭受失望的打擊,他們 最珍貴之願望的結局,必然成為他們信心的結 局。不,你們這些敬重先祖的人,要先尋求得 到先祖的生命,然後持守你已經擁有的,並以 你自己的語言清楚地闡述那生命,好像先祖一 樣。也像他們那樣奮力把生命注入教會和社會 的命脈。如此,你們不是沒有生命的形式,而 是一個有生命的團契。這生命使你們與前人聯
7
同上,72。
8
同上。
325
支持加爾文主義
合。信心將會成為你們生命中的力量,你們的 建造工程將全然成功。 9 凱波爾想到,在他自己圈子中的很多人,都落入虛 假的保守主義中。首先,他們挑出幾句口號。「這些人 的口號成為:要保存,不要想得到更多;要站得穩,不 要好高騖遠。他們不敢有任何創新,舊的又無法復原。 他們還能怎麼辦?只好把所有的熱愛集中於已被保存下 來的東西,立定心志要反擊任何企圖奪去這珍寶的 人。」 10 新的要求出現,但這些教會沒有準備好去滿足這些 要 求 , 因 為 他 們 甚 至 不 明 白 —亦 沒 有 嘗 試 去 明 白 — 這些要求。 然後每個人都開始打起自己的口號,徘徊於自 己的路途上。殘酷的是那群無顧慮的弟兄,因 為選擇成為一群朋友,而不是教會,因而付出 代價。人們現在發現,公開生活的靈性感受是 不足夠的,他們需要一個認信的連結。……他 們的戰鬥口號仍然是「持守你已經擁有的」, 但大家心中不確定、頭腦亦不決定,他們在基 督裡到底擁有什麼。……從那時候開始,一種 神經質的顧慮阻礙著他們踏出的每一步;互不 9
同上,74。
10
同上。
326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信任則限制了每一次的能力彰顯。大家注定變 得不活躍,只敢碰表面,恐怕踏足更深便會被 淹沒。他們內部分裂,一會兒傾向這邊,一會 兒傾向那邊。無法站立得穩,更無力表現出折 服敵人的氣質。……他們沒有能力。……親愛 的啊,不是的,帶來生命和拯救的,不是凝結 成冰的水,而是滾滾的川流! 11 因此,虛假的保守主義並沒有真正的立場,只會恐 嚇:「到此為止,不能再進一步;」然而,一旦超越了 這界線,他們便退後一步,重複同樣的恐嚇。 首先是企圖持守信條。當失去了那條陣線,便 準備堅守聖經。這也失敗了,便以六個基本真 理作為我們的口令。當這點也證實是無法達到 的目標,大家準備最低限度要支持神蹟。到最 後,他們亦放棄了這些前線的戰壕,以基督的 復活為基督教的護牆,但這也失敗了。今天, 敵人已經觸及洗禮—但大家已習慣了這一切, 仍然沒有找到「抗拒的方式」。如此,防線便 一次又一次地縮小。 12
11
同上,75。
12
同上,76。
327
支持加爾文主義
在保守主義運動中,凱波爾察覺到,整個基督教的 信 仰 和 實 踐 都 「 沒 有 逆 流 而 上 」 。 13 「 不 錯 , [ 他 們 ] 表面看來仍然有一點合一的樣子,但這只有在敵人願意 以其反對讓我們聯合的情況下,才可以持續。」 14 但福音並非一連串「美妙的主意」。相反,福音 「藉著一連串大有能力的作為,植根於現實中。福音畢 竟是一個歷史現象」。教會能夠存活,是靠著神在耶穌 基督裡之歷史性作為的大能。凱波爾認為,這意思就是 說,教會若不回溯至其過去的建立,亦無法在目前存 活,將來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這個緣故,我們確實必須 保存過去,但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或重新創造過去。相 反,「過去繼續存活於現今。」「過去的世紀並非像一 排密不通風的隔間;以往如何,如今也一樣。基督信仰 之創始的歷史奇蹟,亦以其大能充滿了隨後的世代。」15 每一個世代都可以為其時空,經歷福音叫人得自由 的大能,不是靠著緬懷想像中的黃金時代(甚至不是要 回到宗教改革),而是要靠著回到基督拯救工作的創始 事件。虛假的保守主義「一成不變」地緊抓現實。「真 正的保守主義力圖按照在基督裡的潛能(即從死裡復活 的大能)來保存。」我們反對靠人努力以得救的所有形 式,
13
同上。
14
同上,78。
15
同上,79。
328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為聖經而戰,假如沒有無條件地服從神的話 語,也不張眼認識那空前而全新的生命,必定 是自取滅亡。因為神的話語為我們展示這生命 的開始、實質、和最終目標,也描繪出其特徵 和取向,並提供辨識出這生命的唯一真正標 準。 16 現代主義激進、創新,卻完全漠視神那帶來真正生 命的話語。虛假的保守主義卻是懶惰和膚淺,只滿足於 持守一些殘餘的破碎傳統。真正的基督信仰「必須關心 整棵樹,而不只關心樹上開的幾朵花」。凱波爾補充 說: 這棵樹必須被保存,不要以為我們要用自己的 雙手造出成熟的果子,然後把果子綁在枝子 上,而是要堅決相信,這棵樹本身已包含著豐 盛的果子。它必須持定基督,不只是為了要保 持一個獨特的生命,不只是以基督作為那生命 的絕對原則,而是因為祂是那位蘊藏豐盛生命 的永在之神,你們也有這豐盛的生命。正統信 仰若像我們的先祖那樣,不敢說我們在基督裡
16
同上,80-81。
329
支持加爾文主義
已經擁有一切,不敢說不需要先去獲取什麼, 便是不忠於那永恆的原則。 17 誠然,真的正統信仰跟我們在基督裡之先祖的信仰 是一脈相承的。「在我們的時空裡(不是在他們的時 空)持守我們在基督裡所擁有的,仍然是我們的呼 召。……會眾啊,這是艱巨的工作,尤其是在它一直被 忽略的地方。」 18 這種正統信仰拒絕毫無生氣地重複枯 燥的例行公事,卻檢視所信的是什麼,為什麼相信。這 樣的信 仰回 歸其生 命的 源頭—不 只是為 了教 會,更 是 為了世界的好處。 凱波爾這樣結束他對烏特勒支會眾的最後一篇講 道:「不要把我們輝煌的正統信仰埋沒在假保守主義的 奸詐深坑中。……會眾啊,如今在我宣告阿們前,請接 受我最後的『道別』。願主永遠不要拿走祂如此奇妙地 賜給你們的燭台,願祂的光輝從這燭台越照越明。」 19
新的改教運動 我們教會中的信經、信仰告白、要理問答、和教 義,是為聖道和聖禮的事工服務,而不是反過來。因為 神已經賜下好消息,並且指派了宣告好消息的大使,這
17
同上,81。
18
同上,82。
19
同上,85。
330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宣告的具體內容必須被保護、悍衛、和闡明,以致這信 息能遍傳各地。換句話說,傳福音乃是神學的第二重要 的目的,其最終目的乃是榮耀神。假如今天大部分的福 音派都打著事工相關性的名義,在信息的重要內容上打 折扣;反面的危機便是以這信息的完整性誇耀,來補償 對大使命的忽略。 福音有一個特別的模式,讓神的子民在自己生命中 忠心地重複闡述。今天的教會可以從上述保羅對提摩太 的勸告中聽到神對他們的命令:「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 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 (提後一 13,強調字體為筆者標示)。教會已經把神話 語中的真理,以簡單卻不簡化的句子表述出來,為忠心 的講道、教導、和生命提供了規範。純正的話語是必須 的,卻是不足夠的;我們需要有一個規範,一種適當的 闡述方式,以避免錯誤,並且建立基督身體的合一。 「常常守著」這個命令是叫我們維持,不是叫我們創 新。保羅總結說:「從前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 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一 14)。我們必須牢 牢地守著真理,好把真理傳給更廣更遠的人。這真理的 本質就是神賜生命的道。 我們到底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呢?雖然麥拉倫對我 們的很多批評都是誇大諷刺,他卻正確地督促我們去回 答這個問題:
331
支持加爾文主義
當抗議宗對抗議感到厭煩時,會有什麼事情發 生呢?當他們要對自己的抗議發出抗議,又會 怎樣呢?就算他們組成另一個要抗議抗議宗所 抗議的精英團,他們仍然逃不出這個圈套,注 定要成為抗議宗的下一個穿插表演。他們只不 過是一群超級抗議宗而己,沒有別的。還有別 的可能性嗎? 20 在 一 個 訪 問 中 , 教 會 歷 史 學 家 帕 利 坎 ( Jarolav Pelikan)說了一番著名的話: 傳統是死人的活潑信心;傳統主義是活人的死 信心。傳統不斷與過去對話,同時不忘記我們 身處的時空,並且作抉擇的是我們。傳統主義 假設我們不應該有任何創新,因此認為,解決 任何問題的唯一必要,就是來到這個統一傳統 的所謂一致見證。 21 我們所受的呼召,不是光去重複口號,而是要把真理闡 明,有時候,甚至要基於聖經,修改我們的認知和實 踐,為了在教導和忠心遵從神的話語上,達到更精準的 效果。
20
McLaren, A Generous Orthodoxy, 127。
21
帕利坎接受的專訪,在 U. S. News & World Report (July 26, 1989), 25。
332
第八章
今天的加爾文主義:優劣危機分析
過去不一定只因為已成過去而變得有分量。亞流 派、伯拉糾主義、和其他的異端亦是古代的傳統。我們 跟我們的祖宗一樣,現今在神話語的活水川流中,讓話 語洗淨我們從自己的時空中所積聚的迷信和謊言。虛假 的保守主義甚至不能維持其無關痛癢的存在。缺乏認信 的意識和悔改的心,瓦解一個明顯的共同敵人,卻為宗 派之間的競爭開路。 教會今天需要一個新的改革。我們不必在這裡重複 統計數字。美國福音派的問題是對聖經無知,不明白人 類困境的性質和福音所提供的解決。他們的敬拜、教會 生活、和傳福音活動,都是由市場的突發奇想決定,正 如中世紀時代的種種宗教創新把神的話語埋葬了。 與此同時,很多改革宗和長老教會卻似乎滿足於靠 著過去的信仰資產存活,以為自己不需要回到那滋養過 去使徒信仰和實踐之偉大更新運動的活水。光喊宗教改 革口號,或勉強同意原始的「加爾文主義五要點」,都 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我們的時空中重建合乎聖經的豐 富信仰和實踐。根據我們這時代所面對的具體挑戰和機 會,我們要像孩童一樣,甚至探討最基本的問題。 我們既不是墓園的管理員,也不是傳統遺產的監護 人;相反,我們是天上永活和始終活躍之君王的大使。 我們奉派把基督賜生命的信息帶給我們的家人、鄰舍、 和萬族。我們不能輕看這份產業。我們不但要護衛這個 珍寶,更要在每個星期都展現出來,與聖徒共享,並且 傳揚給在罪惡和死亡轄制下的世界。
333
支持加爾文主義
正如保羅對提摩太的勸勉,凱波爾從心底發出的呼 籲亦提醒我們,改革宗信徒面對的挑戰(事實上,所有 基督徒面對的挑戰),就是要從使徒的福音泉源支取現 今的力量。路德不能救我們。加爾文的教導幫助我們明 白神的教訓,但我們必須回到加爾文在他的時代取水的 泉源,也像他對他的時代直接說話一樣,我們直接地對 我們的世代說話。我們有整理出信條要理,但我們必須 在自己的時空中認信,不甘於誇耀我們擁有純淨的道 理,心中卻不珍惜這些道理。對保羅來說,「純正話語 的規模」絕不是要引起宗派主義,而是要提摩太提供叫 信徒合一的磁體,並且定出忠心保存神真理的規範,讓 我們可以更廣泛、更喜樂、更熱情地向每一個人宣告這 個真理,直至神的榮耀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 樣。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