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唱哀歌》試讀本

Page 1

專家推薦

「充滿勇氣,吐露真情,有時簡直就是赤露敞開——這 本書提醒我們,哀歌是一種信心的行動,而這種信心是 我們共同的珍寶。畢凌思的見證是愛勝過死亡。這本書 真是讓人難以忘懷!」 哥尼流˙普蘭丁格(Cornelius Plantinga Jr.),加爾 文神學院(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榮休院長 「講述與癌症爭戰的故事,又將神學的和基於聖經的思 考織入其中,畢凌思優雅地為如何從聖經解讀人生和從 人生解讀聖經做出了示範。這裡沒有過分簡化的道德說 教,有的是對神的不懈探求和見證,這位神在足以傾覆

人生的悲痛中也與我們同在。閱讀畢凌思的作品,和他 一同在掙扎中信靠,在懷疑中盼望,在悲哀中讚美。」 湯瑪恩(Marianne Meye Thompson),富勒神學院 新約賴德教席( George Eldon Ladd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版權所有

本書探索了苦難和神的本性等既複雜難解又由來已久的 問題。畢凌思為神的奧秘之美好心生頌讚,也為人類智 慧之有限發出感歎……。他對哀歌在忠實的基督徒生活 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著深刻的洞見,這使得本書既有學 術的機敏,又是有力的見證。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如果你要找的是論述神與人類苦難關係之神學的一篇 抽象論文,在這本書中你將一無所得。在《喜唱哀歌》 一書中,畢凌思分享的是他個人在自身所患的破壞性疾 病中對神臨在的熱切尋求。與詩篇作者相似,他對自己 那不期而至的苦難報以一首哀歌。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 徒,畢凌思努力尋求疾病中的祝福。他像雅各一樣與神 摔跤,最終不僅祝福了自己,也給他的家人、神學院、 學生和讀者們帶來了祝福。《喜唱哀歌》將會觸動並塑 造那些提供教牧關懷的人,將為所有面對巨大苦難的基

督徒提供盼望和意義。」 格林—麥奎特(Kathryn Greene-McCreight),著有 《黑暗是我唯一同伴》(Darkness Is My Only Companion) 「在疾病、苦難和死亡等主題上,我所讀過最為豐富、 最為睿智和神學上最為深刻的作品。」 《首要之事》(First Things) 版權所有

626

91030

441

akowcm@gmail.org

https://cn.akow.org

published by Brazos Press as Rejoicing in Lament:

with Incurable Cancer & Life in Christ

J. Todd Billings

2015 by J. Todd Billings

and 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Baker Publishing Groups

2022 by A Kernel of Wheat Christian Ministries 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91030, U.S.A.

2022

1 951456

8 (traditional scripts)

Reserved.

in Taiwan

喜唱哀歌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作者 譯者 編輯 出版者 字數 版次 畢凌思(J. Todd Billings) 李永卓 劉正千 美國麥種傳道會 地址:1423 Maple St. South Pasadena, CA
U.S.A. 電話:(
)
5543 電郵:
網站:https://akow.org
130 千 二○二二年十月初版 版權所有 版權所有版權所有 版權所有• •• •請勿翻印 請勿翻印請勿翻印 請勿翻印 Copyright First Edition ISBN Originally
Wrestling
By
©
Translated
©
October
978
10
All Rights
Printed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年次刷次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版權所有
喜唱哀歌 C O N T E N T S Rejoicing in Lament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行在迷霧中⋯⋯⋯13 一個限縮的未來或寬闊之地? Walking in the Fog: A Narrowed Future or a Spacious Place? 釐清疑點 35 約伯記、惡的問題、與人類智慧的限制 Sorting through the Questions: The Book of Job,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Wisdom 在信靠中哀哭 61 與詩篇作者一同在情感之海中祈禱 Lamenting in Trust: Praying with the Psalmist amid a Sea of Emotions 向全能的神哀歎⋯⋯⋯87 分辨神護理的奧祕 Lamenting to the Almighty: Discerning the Mystery of Divine Providence 參與抵抗 115 哀歎與對現今和未來君王的溫情證言 Joining the Resistance: Lament and Compassionate Witness to the Present and Future King 1 2 3 4 5 序 7 縮寫一覽表 11 版權所有
死亡:在神的故事中 和在教會中 115 Death in the Story of God and in the Church 求醫治的禱告 和為神的國禱告⋯⋯⋯167 Praying for Healing and Praying for the Kingdom 身處幽谷⋯⋯⋯193 毒素,醫治和給罪人的強效藥 In the Valley : Toxins, Healing, and Strong Medicine for Sinners 完美之愛在黑暗中的光 217 神在基督裏不動情的愛 The Light of Perfect Love in the Darkness: God’s Impassible Love in Christ 「我不屬於我自己」 245 我們的故事融入基督的故事中 “I Am Not My Own”: Our Story Incorporated into Christ’s 6 7 8 9 10 版權所有

我從未料到自己會寫作這樣一本書,直到 2012 年 9 月我 被確診患上了血癌為止。寫作跨越了癌症治療的不同階段; 治療過程並未結束,就在我寫本序言的當下,化療還在繼 續。有些章節寫於醫院;其餘部分完成於居家隔離,當時, 我接受了幹細胞移植,免疫系統受損,只能與外界隔離。但 所有內容都是在身體與情感的動盪中寫下的,動盪源於對癌 症的治療,也源於三十九歲就被診斷為絕症病人的我所面對 的新前景。 在第一章,我介紹了本書的基本結構和形式,也描繪出 我是如何把自己的罹癌故事與對一個更為重大故事的探求結 合在一起的,這故事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裏、也藉著耶穌基督 施行拯救的故事。按照我的意圖,第一章是全書的介紹。但 是在序言裏,我還是希望增加一些與背景、風格以及與目標

序 7
讀者相關的內容。 在確診後,我以禱告之心,使自己沉浸在聖經之中,尤 其是詩篇。一些關乎聖經和神學的新問題開始出現並變得迫 切。我確診罹癌是在休安息年假期間,原本就是為了從事研 究與寫作,這使得我在化療開始後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 注意力轉到與探討這方面問題有關的聖經和神學著作中。為 版權所有

此,我可以暫時擱置一些我早先的安息年計劃。很自然的, 有一些新的思考刊登在我的醫療博客 CarePages.com 上面。 1 至終,就像第一章所說的那樣,我接受了身邊人的建議,將 我的思考擴充為一本書。這本書不是只寫給他人,也是我在 確診後的新人生中來到神面前之歷程的一部分。我決定坦誠 地面對神學上的和與存在有關的難題,而不是逃避。只要我 活著,這些問題就與我相伴。在很多情況下,它們也是其他 基督徒生活中的難題,就是那些同樣經歷了損傷( loss )的 人。有一種緊迫感貫穿這整本書,與許多觀眾在觀看 2013 年 上映的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時所經歷的相似。身處絕 境的里安•史東( Ryan Stone )博士這樣表述這種緊迫感: 「我知道,我們早晚都會死。但問題是我要死在今天。」我 並未因預期自己會很快死去而覺得心頭沉重,但確實有一種 緊迫感催促著我,要存著不同的期盼,快快迎向那些最急迫 的問題 從醫學上看,我的死期很有可能比先前預計的要早 得多,我對未來的盼望也不能像以往想的一樣了。這不僅是 個人的一個損傷,對我的家庭、朋友和我所在的信仰群體來 說,也是如此。這種突如其來又日益加劇的損傷,與我在基

8
督裏享有的豐盛生命有甚麼關係?聖經是否為我們急迫的問 題 為何會發生這事,或神給我們的是否與聖經所說的不 同,甚至更好? 提供了「答案」?詩篇中的哀歌、約伯 記,新約聖經為耶穌基督作的見證,以及在祂裏面的生命, 如何表明三一神的愛的能力?人如果探求得夠深入,最強而 1 http://www.carepages.com/carepages/ToddBillings。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有力的問題至終並非關乎我們的經歷,而是在耶穌基督裏所 顯明關乎神的故事。

作為一個學者,我從閱讀和其後的寫作中來探究這些問 題,只是從寫作的一開始我就清楚,這本書應該不會是一部 學術專論。相對地,以一個新近確診罹癌的病人,我想在生 命中開出一扇窗,也是踏入一條更寬濶的道路,藉信求知, 並以門徒的身分與其他人一同跟隨耶穌基督。我的確在此書 的各章中發展出一套聖經的和神學的論證,是跟用詩篇禱 告、神的護理和在基督裏的生命有關的。只是,我所採用的 方式,是將我的罹癌故事與神在基督裏賜下應許,並藉著聖 靈持續行動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對於學者、學生和牧師來 說,註腳部分會有助於向他們提供一些通向更大學術議題的 提示,這是我在寫作此書時所想到的。 2 但它們只是提示而

2 熟悉我早前作品的讀者將會認出我在一些神學議題上持續的關 注,那是我從早前作品進一步發展出來的,包括聖經的神學解釋 有關的議題( The Word of God for

of God )、與基督聯合

)和加爾文神學與晚近的改革宗傳統( Calvin,

Its Reception )。書

序 9
the People
( Union with Chr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Gift and Calvin’s Theology and
中也關注到一些新的領域,包括詩篇的神學淺釋 ( rendering ) 特別是哀歌、神的護理、神的不動情性 ( impassibility )等。對於那些想大略了解我引用的整體神學框 架 尋求以改革宗的思路廣納大公傳統 的人來說,我會 推薦 “Rediscovering the Catholic-Reformed Tradition for Today: A Biblical, Christ-Centered Vision for Church Renewal,” in Reformed Catholicity: The Promise of Retrieval for Theolog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ed. Michael Allen and Scott R. Swain (Grand Rapids: Baker 版權所有

已。 我的寫作並非只針對學術群體,因此我致力於採用一種 能向更為廣泛的基督徒群體說話的風格,他們是關顧者、輔 導人員和那些親身經歷了癌症或其它損傷的人。風格並不是 「輕鬆易讀」的那種,畢竟,把我們這些凡人(mortals )的 哀傷坦誠地帶到神的面前,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不過,我還 是盡力使這本書適合於更廣泛的基督徒讀者閱讀,他們在為 一些問題掙扎,想知道答案,到底聖經中三一神的故事,如 何能與他們所經歷癌症的不幸,或其它讓我們身陷迷霧、哀 傷不已,並且對神的拯救心生困惑的試煉聯繫在一起。

Holland, Michigan 2015 年 1 月

2015)

10
畢凌思
Academic,
。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縮寫一覽表

John Calvin, Calvin’s Commentaries, trans. Calvin

Society, ed. John King, 22 vols. (1845–56; repr., Grand Rapids: Baker, 1981)

Inst.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59, ed. J. T. McNeill, trans. F. L. Battles, 2 vol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1967)

Martin Luther, Luther’s Works, ed. Jaroslav Pelikan and Helmut T. Lehmann, vols. 1–30 (St. Louis: Concordia, 1955–86); vols. 31–55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55–86)

Our Faith: Ecumenical Creeds, Reformed Confessions, and Other Resources

Rapids: Faith Alive, 2013)

縮寫一覽表 11
CTS
Translation
LW
OF
(Grand
本書某些段落最初是在 CarePages.com 撰寫的,略經編輯,在 本書中標註為 CarePages 帖文。 版權所有
12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一個限縮的未來或寬闊之地? Walking in the Fog : A Narrowed Future or a Spacious Place? 版權所有
14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快點好起來啊!耶穌愛你!神比癌症更大!」 讀著這些文字,我的眼淚開始流淌。這是一個十五歲的 唐氏症女孩寫給我的,她是我們教會的成員。不到一個星期 以前,醫生很有把握地對我宣佈診斷結果:骨髓癌,多發性 骨髓瘤 一種無法治癒的癌症,一種致命的疾病。我從此開 始行在迷霧之中。我的未來曾經看起來十分寬廣,但突然之 間就限縮起來,這讓我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天?我的「世 界」似乎突然坍塌下來,迷霧從四面罩住,使我看不見一絲 亮光。 儘管我在前些日子收到了不少的卡片,但這張卻與眾不 同。「神比癌症更大!」是的。她並沒有說:「神會醫治你的 癌症」,也沒有說:「神將與你一同經歷苦難」。神比癌症更 大,濃霧罩頂,但神卻更大。我的罹癌故事有點像已經揭幕 的一齣戲劇。天正塌下來,我的整個世界都被壓垮在裏面, 任誰也無法動彈,但神的故事 神在世界中展開行動的戲 劇 更大。我教會的那個女孩,沒有否認迷霧或損傷的存 在,卻證實一位偉大得多的神,就是在耶穌基督裏被人所認 識的神,這位耶穌向我們表明「 光照在黑暗中,黑暗不能勝 過光 」(約一 5 《新譯本》)。我在淚眼中,既有悲傷也有喜 樂,因為看到,在基督的身體中,神學真理並沒有成為由職 業神學家所把持和兜售的商品。神在基督裏的故事遠大過我

15
罹癌的故事,就是這樣。 本書探討了神以及祂在基督裏啟示的戲劇是如何大過我的 罹癌故事。前六章相輔相成,從與我的罹癌故事相關的角度 思想神的故事。它們並非按順序逐月記述,而是提供不同的 視角,來看確診以及接受化療的頭六個月的實際情況。在第 版權所有

七和第八章,我開始按照時間順序繼續講述我的罹癌故事, 同時進行神學思考,是我住院接受幹細胞移植近一個月期間 發生的事。在最後兩章,我總結了自己對神的故事所做的神 學思考,是在我接受移植後(因為免疫系統的缺損)開始度 過一段隔離日子的事。至終,我回到自己以前的「老」生 活,但卻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全書開頭這一章,是講述我的 罹癌故事,並提供聖經和神學的一些初步思考,隨著寫作進 入其後的章節,我會對這些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神的故 事與我的罹癌故事有何關係;我們基督徒的朝聖旅伴 詩 篇;在基督裏之生命的意義,以及神至終勝過死亡。

行在迷霧中 分享罹癌故事 進入神的故事 神比癌症更大。雖然如此,早在 2012 年秋天那些日子開 始,我就感到我那不斷發展著的罹癌故事不能被否認和壓 抑,因為神的故事也是如此。罹癌的消息使我如負重擔。假 如遇到任教的神學院(西方神學院〔 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學生和同事的詢問,「近來好嗎?」我給出任何 的回應都像是在撒謊。我和妻子決定把得病的消息公開 不 留任何「祕密」 就在接到確診結果的兩天之內。學院緊急

16
召開了教職員會議,大家都落淚了。消息很快傳到學院的群 體、教會和臉書上的朋友們那裏。不管怎樣,我的罹癌之旅 不再只是我自己和我家人的事了,它已經由我們的群體共同 分擔了。 這種分享也存在著風險,這是癌症患者所知道的。我們 的文化經常提示說,我們有「權」活得長壽,過得充實,假 若事情不是這樣,必須有某人要為此而被告或被追責。當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癌症」這個詞一說出口,未來看起來只是一片迷霧,充滿 不確定性。這個詞讓人想起一種正在死去的過程 好像看到 一副正等著收屍的棺材,你也不能為此而指責政客。在這種 情況下,人們通常都不知道如何回應,許多人只是說「我會 為你禱告」;有些人會分享一句勸勉性的聖經節;有些人會受 對話時「自由聯想」的習慣所支配,要麼說到他們所認識的 一個人最近死於癌症,要麼說到他們所認識的一個人從癌症 中神奇地康復。對病人來說,最後一種說法的幫助是最小 的。消息越公開,你就越常聽到有人得了同一種癌症並且英 年早逝,有某種草藥療法你非試不可,或其他沒甚麼幫助的 建議。不管癌症病人是否有意公開自己的罹癌之旅,通常他 們都會發現,罹癌本身已經把他們的生活置於一個玻璃魚缸 中,供大眾觀賞,不論他們是否喜歡。「最近的檢查結果怎 樣?」「醫生怎麼說?」這些問話原本只是停留在我和我的家 人之間的。但現在,因為得了「絕症」的緣故,它們在所有 關心我和我家人的親友間,變成必要的話題。我的身體 它 的檢查結果、症狀 成了一個公共景觀,也成了公開評論的 焦點。有些事需要保密,但許多先前保密的事,如今不再是 隱私了。

17
然而,分享我的罹癌故事,還是能夠廣開祝福之門。一 個祝福是我得以探求 並見證 神的故事與患癌故事是如 何交匯的;還有我的患癌故事是多麼複雜和神祕,卻遠不及 神的愛在耶穌基督裏顯明的奧祕那樣令人動容。這一機會在 我最初宣佈確診結果時就來到了。在那一刻 也在所有各種 不同的場合 我引用《海德堡要理問答》( Heidelberg Catechism)第一個問答中的下列文字: 版權所有

問 1:在生和死當中,甚麼是你唯一的安慰? 答:在生和死兩者之中,我的身體、靈魂都不屬於我自 己,卻是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1

這條要理問答,與那張來自我們教會的十五歲女孩的字條一 樣,衝破了「絕症」、「不可治癒」和「癌症」的迷霧,把我 們指向那最重要的基石:無論是生是死,我都屬於耶穌基 督,我的生命不再是我自己的。

當我開始在一個叫 CarePages 的網站博客上同時記錄我 的故事與神的故事時,這種蒙福的機會很快就得到了加強。 這個網站是供那些與疾病奮戰的人們向家人和朋友及時更新 資訊的地方。確診後不到一個星期,我開始接受化療,有大 量的醫療訊息需要分享。如果要逐一地與人分享這些訊息, 無疑既勞累又緊張,還會讓自己吃不消。我很快就決定,在 CarePages 上開一個博客,會是明智的作法 向所有關心 我、為我祈禱的人分享醫療訊息。不僅如此,這還會成為一 個平臺,分享這兩個故事如何交匯,而我正軋上一角。在許 多方面,本書就是我最初這種努力的進深,是分享、探求和 見證,怎麼因著癌症將三一神的戲劇與我那痛苦而迷失的故

18
事交匯在一起的。 一個限縮的未來果然寬闊 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我在 Carepages 的一篇博文,發表於 2012 1 《海得堡要理問答》問答 1 。趙中輝等譯,《歷代教會信條精選》 (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93),18 頁。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19 年 10 月 11 日,也就是確診後大約兩個星期。從它可以感受在 基督裏,也藉著基督享有的悲哀和希望交織的滋味,在以後 各章中,我會繼續地鋪敘。 詩篇三十一篇 7~8 節 「我要為你的慈愛高興歡喜,因為你見過我的困苦, 知道我心中的艱難。你未曾把我交在仇敵手裏,你使 我的腳站在寬闊之處。」 被確診罹癌的經驗中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感到好像 步入緊而窄的胡同,不是可以居住的「寬闊之處」。理論 上,我們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在每日的生活中,我們 大多數人並不這樣想。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 一個一 歲,一個三歲 我總認為未來幾十年廣濶的時空中,我 將會看著內緹(Neti)和拿但業(Nathaniel)長大成熟, 從高中畢業等等。當然,如果神願意,這些願景會成就 的 我的確沒有放棄對這些事的盼望。 但是,在罹病確診後,未來幾十年的前景一下子變得 不那麼肯定了,展望的時空正被限縮起來,感覺有點像遠 處房間中的燈正要被關滅,或說閃爍不定。那些房間原本 是你臆測會在未來的年日裏經過的。那兒的空間開始受到 壓縮,變得狹窄。 當然,這種限縮並不完全是壞的。確診後,從大局來 看,有些不重要的事情不再值得多費心思。生活的其它部 分,比如信仰、家庭、友人和事業,更顯得格外重要。由 版權所有

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歌羅西書一章 16~17 節 宣告說:「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 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 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衪在 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

20 於這種「限縮」,卻也促使我們把最重要的事情排定優先 次序。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感到自己所能施展的空間 愈來愈小。 有鑑於此,對基督徒來說,記住我們擁有進入這詩篇 的獨特入口是很重要的 那就是,因著神的得勝,我們 已經立足在「寬闊之處」了。至終,在基督裏與基督同 住,才是住在所能想像得到的最為「寬闊之處」。在我們 的文化中,把所有的信任和感情都寄望在耶穌基督一個人 之上,對許多人來說,簡直是既狹隘又冒險。但是因著耶 穌基督的所是,居住在祂裏面,正是身處在一個寬廣遼闊 之地。在啟示錄二十一章 6 節,復活的基督宣告說:「我 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
」既然基督是阿拉法和俄梅 戛,萬有都是藉著祂造的,萬有也靠祂而立,還有甚麼比 住在基督裏更為寬廣和開闊的呢?還有甚麼比靠著聖靈有 分於基督的生命更為廣大和寬闊的呢?還有甚麼比這更開 闊?在基督裏,神實在是給了我們一個勝過罪與死亡的 「寬闊之處」作我們的居所,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在主 的慈愛裏「高興歡喜」。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些主題: 真正的悲哀,但也在神的應許中有真正的歡喜。這些應許就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行在迷霧中

像詩篇中所表達的,是讚美、信靠的基礎,同時也是抱怨和 悲哀的根據;這些應許是在基督裏,也是藉著聖靈而在基督 裏的生命中才得以實現的。這種在基督裏的生命,儘管豐 盛,卻不能用壽命的長短來衡量。

聚焦在我的癌症

的會議,之後我繼續在 我的 CarePages 上發表感想。這次會議引發了醫學和神學的諸 多問題:這癌症將會怎樣牽動我對未來的看法?在長壽的事

1
21
縮短的壽命 罹癌心路與神的道路 在我發表上述博文後一個星期,我在底特律參加了一次
多發性骨髓瘤
上,神虧欠了我嗎?說在基督裏的生命不能被壽命的長短限 制,是甚麼意思? 此次會議,我們在底特律度過了一個愉快的週末。 「愉快!」好吧,這個詞也許並不是最好的字眼,但是那 個週末與人共處的時光卻是很享受的,也滿有恩典。會議 的內容也充實有益,對癒後、化療及副作用、幹細胞移 植、病情緩解後復發時的治療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說明。 會議有時令人振奮,有時讓人肅靜,也有些時候是令人既 振奮又肅靜的。 這裏簡述一下兩者是怎樣同時發生的。有一位講員談 到,過去十五年出現了許多針對多發性骨髓瘤的新療法, 然後引證說,在過去十年,確診後的平均壽命延長了一 倍。真不錯啊!聽眾席上爆發出一陣掌聲。但其實,這只 不過是感知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如果是兩個月之前(在 版權所有
22 我的抽血化驗結果有任何不良徵兆之前),我走進這間會 議廳,被告知適用於我病情的〔新〕平均壽命,那我會極 度苦惱。但儘管如此,為著許多癌症研究人員在治療這種 疾病上取得了確實的進展,也為著正在進行臨床實驗的許 多藥物發現了明顯的成效,我還是衷心感謝神。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確診後能活多少年,這的確是他 們普遍希望知道的,但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存活期的估 計,醫生抱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對我來說,我可以只看全 體的「平均」壽命,但這個數字有可能誤導我,因為我得 記住「平均」的確診年齡是在六十五歲到七十歲之間,而 我只有三十九歲。要想對特定疾病的攻擊性多一些瞭解, 是可以進行一些檢驗的(因為檢驗結果會因患者而有不 同)。我們想了解有哪些檢驗,但所有收集到的資訊和推 測,要能確定一個多發性骨髓瘤(或是任何一種癌症)患 者可以活多長時間,答案並不清楚,似乎面對著一盞紅色 指示燈,閃著:「我們不知道!」 目前,這個未知之地有時讓我感到就像是身處濃霧之 中。我或許還能活五年、十年或幾十年。有誰會知道呢? 我真不知道。我們屬於神 阿拉法和俄梅戛,祂掌管時 間 但我們不是神。我們是終必一死的凡人,並且我們 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我們所有人都在霧中,無論我們意 識到與否。我們被造而在世界上生活,並不是作為主人, 而是作為暫時管理神美好恩賜的管家。 現今我是一個管家,照顧著神給我的美妙恩賜 拉 結的丈夫、內緹和拿但業的父親,可愛又堅心相挺的親朋 好友們,擁有一項難能可貴的特權,能夠訓練神學生並為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23 教會和學院從事寫作工作。臨到我們的每一天都來自神的 恩手,都是恩賜,無論是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天,還是未來 很多年中的一天。 但是,要活在每一天都是恩賜的真實中,也意味著我 們已經認清一個紮實的、且又深深地與傳統文化相抗衡的 聖經真理:神並不欠我們甚麼。在舊約聖經中,約伯試圖 在神的面前為自己辯護,但神的回應將這個真理指明出 來:「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裏呢?你若有聰明, 只管說吧。你若曉得就說!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 拉在其上?」(伯三十八 4 ~ 5 )。神才是神,而我們不 是。在回應中,懊悔不已的約伯沒有為自己的哀痛而悔改 (因為神的百姓可以哀痛,也應該哀痛),而是承認神是 神,而且神並沒有欠我們的債。「我是卑賤的!我用甚麼 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摀口。我說了一次,再不回答;說了 兩次,就不再說」(伯四十 4~5)。 當然神並非反覆無常或不可信賴。神在對待祂的造物 和以色列,並在耶穌基督裏,都已經顯明自己是何等恩 慈。三位一體的神使自己受制於聖約應許之中,這些應許 收納、遮蓋並扶持我們在一個密契(communion)之中, 連罪和死亡都不能打破。神信守承諾,在耶穌基督裏實現 了這些應許。但是這並不表示事情看起來會是「公平 的」,也不是說我們會被保護,脫離罪和死亡所導致現今 的所有後果。神不欠我們的,祂並不欠我們若干年一定要 給的壽數;基督應許說祂不會撇下我們為孤兒(約十四 18),但卻沒有應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實現美國夢,舒 舒服服地享受退休時光,並且可以浸淫在所有我們認為 版權所有

癒後的進程中,想要不因數字而全身發軟是困難的。大約十

到三年。現在,這個數字大約是從前的兩倍。但是甚麼數字 適合我呢?畢竟我年紀輕輕就患上此病,而這種情況並不多 見,實在難以預測。一位醫生查看了我的醫療報告並試圖鼓 勵我。他說我有不小的可能性,能活得比其他病人更長一 些 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可以活到十年。這意味著甚麼?我 要麼是活的,要麼是死的。我不可能百分之五十是活的,就 像一個女人不可能百分之五十懷孕一樣。我該如何看待並分 析這樣一個數字?(後來,另外一位醫生認為,這個數字對 我的癒後來說過於悲觀了。)

24 「正常」的人生階段。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每一天都是 恩賜,每一年都是恩賜,每十年也是恩賜,都是從神的手 白白得來的,而不是因為我們有權利過一個「正常」人生 或擁有「正常」壽數。基督帶來的「豐盛生命」(約十 10),不是用年數或壽命來衡量或承載的。 憂喜參半的醫療癒後引發存在的和神學的議題, CarePages 上的這篇博文,只是針對這些議題進行的初探而已。在
五年前,對於確診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來說,平均壽命是二
至於能活多久,我的主治醫生保持較為開放的態度。他 會說:「有些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活了幾十年。」沒有承諾, 只是一個有可能的希望而已。在他看來,我的壽命展望主要 是取決於正著手中的研究與治療的進展。 為了對癌症領域有更多的認識,我在確診之後的幾個月 裏讀了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獲得普利茲獎的作品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我發現他對多發性 骨髓瘤的評估既平衡又有啟發性。一方面,「1980 年代,針對 多發性骨髓瘤採取高劑量的標準化學療法 藥物過時且殺傷 力大,其特點是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以同樣快的速度置 患者於死地。」 2 這些化學藥品並不是專為治療骨髓瘤研製 的,因此,病人的存活期也很短。但是隨著專為這種疾病而 研製的藥物出現,治療進步了,效果也大為改觀。雖然「骨 髓瘤這種疾病仍然致命」,改善卻是顯著的:「1971 年,被診 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大約一半在確診後 24 個月之內就 會死亡;另外一半則最遲在第十年死去。」3 然而,「在 2008 年,所有接受新藥物治療的骨髓瘤患者中,大約一半的人可 以活到五年。如果這樣的存活趨勢繼續的話,其中一半的存 活期將超過十年。」4

但這些數字意味著甚麼呢?即便我能再活幾十年,骨髓 瘤還是砍掉了我原本沒有罹癌時可能享有的幾十年時光啊! 當然,我無從知道我可以或將會活到七十多歲甚至更老,只 是這般假設在西方白人中產階級的文化中非常流行,而我也 都是這麼想的。我發現自己在跟美麗的女兒內緹玩的時候,

25
一直在想著這些數字。她是我從衣索比亞領養來的,只有三 歲大。我會看著她上中學嗎?如果我聽信百分之五十的患者 2 Siddhartha Mukherjee,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New York: Scribner, 2010), 443 (穆克吉著,莊安祺譯, 《萬病之王》〔台北:時報,2018〕)。 3 同上,444。 4 同上。 版權所有

能活到十年這個假定,我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能夠看到她 活到十三歲。噢!那我看著她從高中畢業的「機率」會有多 大呢?可是「機率」與此又有甚麼關係呢?神啊,為甚麼? 為甚麼你要允許這些事情發生在內緹和她的弟弟拿但業身 上?拉結和我想要孩子,也為此祈禱,而內緹和拿但業都是 意想不到的恩賜,是神對祈禱的回應。你為甚麼要在他們尚 未成年時就帶走他們的父親?

哀歌與神勝過死亡

我企求認定一個聖經真理,就是神不欠我,祂不欠我長 命百歲,只是當我特別想到年幼的孩子,我悲哀的感覺頓時 變得強烈起來。因我的死不只是我自己和妻子拉結的損失, 對我年幼的孩子來說,那更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聖經並沒有說神欠我們一個活得長久的生命。然而弔詭 的是,這並不意指我就可以用堅忍坦然的宿命論來接受磨難 與死亡。相對地,神的子民唱出哀歌。我們在舊約聖經中看 見,死亡的預期和英年早逝正是唱出哀歌的明顯原因。長久 以來,聖經學者指出,對死後復活的信念在舊約聖經中 在

是逐漸發

26
如但以理書十二章這些較晚期的經文中明顯可見
展出來的。但是,李文森(Jon Levenson)最近論證說,但以 理書十二章的經文有著深遠的根源,是呼應舊約聖經中許多 更早的篇章:因為死亡 尤其是早逝 與「神應許、給予 且偏愛生命並救祂的子民免於淪亡」的事實相衝突。5 因此, 5 見 Jon Levenson, Resurrec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Israel: The Ultimate Victory of the God of Lif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當詩篇作者說出「死人不能讚美耶和華,下到寂靜中的也都 不能」(詩一一五 17)這樣的話時,並未假定死後會有生命。 然而,早逝仍然是抗議和悲哀的理由:「祂〔上主〕使我的力 量中道衰弱,使我的年日短少。我說:『我的神啊,不要使我 中年去世;你的年數世世無窮』」(詩一○二 23~24)。詩人在 懇求中提到神的年數長遠,含蓄地建議神能夠多賜一些年日 給祂的僕人。「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 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舊了。你要 將天地如裏衣更換,天地就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 年數沒有窮盡」(詩一○二 25~27)。這是對神的讚美,也是 一首哀歌,來自一個中年之時就要面對死亡的人。 讀者可以在以賽亞書中找到類似的哀歌與抗議,那時希 西家病得快要死了,因而「痛哭」(賽三十八 3),並向主哀聲 訴說:「正在我中年之日,必進入陰間的門」(賽三十八 10)。 中年之日生命就要被拿去,這件事令人生氣,也是悲哀和抱 怨的起因。

的仇敵 與神對祂子民的願望和生命的應許相反。在舊約聖

27
隨著神的啟示在聖經中逐漸展開,死亡本身被看作是神
經中,從但以理書十二章可明顯看出這一點:神的子民從 「 睡在塵埃中 」的狀態「 復醒 」時,將得「 拯救 」( 1 ~ 2 節)。在新約聖經中,對神勝過死亡的見證,因著耶穌基督所 行的事而更廣為人知和鮮明有力。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 論及復活的偉大篇章中講到,基督的死和復活是如何勝過死 12–13 章,引文來自 180 頁。 版權所有

亡,因為基督的復活是「 初熟的果子 」,「 以後在祂來的時 候,是那些屬基督的」(23 節)。再後,「末期」到了,三一神 對「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24 節)所施行的統治將 會圓滿完結。「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祂 的腳下。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25~26 節)。 因此,在但以理和使徒保羅的見證中,將要被打敗的不 僅是「早逝」,更是死亡本身 它使神與祂子民分享的生命 受到限制。它是最終的敵人。當今之際,在所處的地上,戰 爭、貧窮、癌症和疾病,正在奪走像你我一樣必死之人的生 命,因此,死亡仍是現今的敵人。當死亡來臨時,似乎是沒 甚麼道理的。有時,死亡藉著癌症造訪一個孩子;有時,死 亡衝著那些似乎在不對的時間,進入不對地點的人發威,比 如那些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襲擊( 2013 年 4 月)中死去的 人;有時,死亡臨到一位在配偶去世後與疾病爭戰多年的九 十五歲老人。以最後一種情況,對家人來說,或許死亡本身 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恩惠 活了那麼久,每一次呼吸都成了負 擔和掙扎。但即使是這種情況,死亡也是敵人。如果我們的 人生要經歷神,一如神渴望祂的子民得到的,那麼死亡就要 被勝過。正像約翰看到的天上耶路撒冷的異象所表明的,神

28
一再作出的應許 「 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 民」 需要勝過死亡才能至終實現。因為那時「祂要與人同 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二十一 3)。神自己也說:「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 口渴的人喝」(6 節)。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版權所有

神並沒有應許我們免於肉體的死亡,但是祂已經在基督 裏勝過了它 死亡再也沒有能力使我們與祂的愛隔絕。與此 同時,死亡的權勢和它有限的統治,仍然是我們向生命的神 表達悲哀、抱怨和抗議的理由。我不知道我們在新耶路撒冷 是否還會唱詩篇的哀歌,但是直到那一天之前,詩篇仍然會 是神子民的祈禱書,裏面既有讚美、祈求,也有哀歌。正如 我希望在這本書的不同幾章中所揭櫫的,在我們現今前往天 上之城的旅途中,詩篇本身需要成為我們的旅伴。進一步 說,詩篇中的哀歌遠較其他體裁的詩歌為多,6 我們不能對它 們視而不見。 沿著這個思路,我在讀詩篇時,不會捨離聖經正典的其 他部分,或者閉口不談基督。我與新約聖經作者和早期教會 以來的聖徒們一同看見,神在詩篇中的應許都在耶穌基督裏 實現了。另一方面,我也不會把詩篇單單看作是基督教教義 的論述,或是抽象教導的預示,而等著在新約聖經中才有較 清晰的闡釋。不!詩篇是神對我們所說的話 是神賜給我們 居住、禱告和生活的園地;詩篇更帶給我們醫治,使我們成 長直到有神子民的模樣。至終,和聖經的所有書卷一樣,詩 篇將聖靈的道賜給我們,使我們改變成為基督的樣式,好讓 我們找到自己作為父所收養兒女的定位,作為神的孩子,來

6 見 W. H. Bellinger, Psalms: A Guide to Studying the Psalter,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2), 50。按貝凌格( Bellinger) 的分類,在一百五十篇詩篇中,至少有六十七篇是哀歌。

29 擁抱詩篇作為天路旅伴

服事神和鄰舍。 從教會早期的幾個世紀,人們背誦詩篇、並在基督徒的 敬拜中正式地使用它。 7 四世紀的主教亞他那修( Atha nasius)動人心弦地說到,對所有身在不同處境中的人們,詩 篇如何是神賜的良藥:「無論你有何特殊的需要和困難,你總 能從這同一卷書中挑選與自己情境相合的一組文字,以致你 不會只是聽聽就過去了,而是學到醫治你疾苦的方法。」8 無 論是在聖本篤(St. Benedict )的修院中,還是在約翰•加爾 文(John Calvin)的日內瓦,都有廣大一群基督徒藉著默想、 祈禱和詠唱領略了詩篇的妙用 無論是處順境還是逆境。也 因此,無論是公眾敬拜還是個人靈修,詩篇都是理想的素 材。2012 年 9 月我被確診之後,詩篇擔負起了一個特別重要 的角色。

年 10 月 28 日,我在 CarePages 的一篇博文中寫道:

30
2012
詩篇成為我每日的良伴已經很多年了,但自從確診之 後,它展現特別的能力。讀詩篇的時刻使我確認方位 轉向我們偉大之神的應許,祂是我們的巖石和山寨。在迷 7 見 William Holladay, The Psalms through Three Thousand Years: Prayer Book of a Cloud of Witnesse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3), 161–90。 8 Athanasius, On the Incarnation: The Treatise De Incarnatione Verbi Dei, rev. ed., ed. and trans. Religious of C.S.M.V.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3), 103 。阿塔那修著,石敏敏譯, 《論道成肉身》(上海:三聯,2009)。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31 失的時候,詩篇裏多的是在痛苦、迷惑和沮喪中向神的呼 求,正如在喜樂時一樣。到目前為止,我的癌症病程歷經 高低起伏,詩篇就在這些不同的景況中與我對談 或者 更正確地說,是神藉著詩篇與我對話。 在表達這一點上,約翰•加爾文有一個美妙的說法, 他稱詩篇是「靈魂所有組件的一個解剖」。他在詩篇註釋 的序言中這樣說道:「凡是人所能意識到的情緒,沒有一 種不在詩篇中體現出來,恰如人照鏡子一樣。或者更正確 地說,聖靈在詩篇中將所有的憂傷、悲哀、恐懼、疑惑、 擔心、掛慮、困惑等都賦予生趣。總而言之,所有會讓人 心煩意亂的情緒,將不再困擾人。」9 所有這一切 我 們所有的恐懼、憤怒、喜樂和驚奇 都被帶到神的面 前。這與我首次發表的博文中,關於被神看見的觀點有些 相似,就是用詩篇禱告容許我們全人來到三一神的面前, 以祂所收養的兒女身分被祂看見 在這位全能者的面 前,或讚美、或抱怨,甚至發洩。神知道怎麼應對我們的 悲哀和祈求,我們的哀歌因有神的應許而安然定調。 在前幾週裏,我的哀傷在想到內緹和拿但業並為他們 祈禱時達到頂點。有些哀歎與最近的將來有關 想到如 果化療奏效的話,接著我會去醫院作移植手術,那時他們 會如何反應。有些哀歎與較遠的將來有關,他們還太小, 還不能理解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對他們的未來有何影響。 我的孩子是何等寶貴的恩賜。為了他們,我無法盡說心中 9 加爾文聖經註釋,詩篇序言,於 CTS。 版權所有

告都應該是各處基督門徒的操練。因為神藉著詩篇教導我們 如何禱告,神用詩篇的話語重塑我們的欲望和感情。神在我 們誦讀詩篇和藉著詩篇禱告的時候與我們相遇。在用詩篇禱 告時,我們並不孤單。正像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所 指出的,詩篇是「大衛」和一些以色列人的禱告,如今的 「教會」也用詩篇作禱文,「我自己」也用詩篇來禱告。但這 些事之所以能夠成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禱告,並且也用詩篇 禱告。因為耶穌基督用詩篇禱告,那些屬於祂的(作為神子

;參:潘霍華著,歐力仁譯,

32 對神的感謝和對他們的愛。因此,當我與詩篇作者一同坐 席的時刻,為了孩子的緣故,自然湧現為他們舉哀的心 情。 但我也與詩篇作者一同,因神大能、信實的作為和應 許而歡欣……。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 衪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一○七 1)。 在基督裏用詩篇禱告 無論你是在喜樂之時,還是在悲哀之中,用全部詩篇禱
民的教會整體和個人),只要「在基督裏有分」,就都能如此 禱告。10 用潘霍華的話來說, 10 Dietrich Bonhoeffer, Psalms: The Prayer Book of the Bible (Minneapolis: Augsburg, 1970), 21
《耶穌的祈禱書》(台北:校園,2014),74 頁。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1 行在迷霧中

一個人是怎麼得以和耶穌基督一同用詩篇來禱告的 呢?那是因為神的兒子成了肉身,祂的肉體帶著人性 中一切的軟弱,在神的面前將所有人的心聲傾吐出 來,並代替我們、為我們祈禱。祂比我們更深地知道 折磨與痛苦、罪疚與死亡。因此,這是出於我們人性 的祈禱,由衪來擔當並在此將之帶到神的面前來。那 確實是我們的禱告,但是因為祂比我們自己更認識我 們,也為了我們的緣故,祂自己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因此那的確也是祂的禱告。又只因為那是祂的禱告, 自然也能變成我們的禱告。11 聖靈已經使基督徒與基督聯合在一起,我們在耶穌基督 裏,因著衪、也藉著祂,得以讚美、哀歎、祈求,並發現, 我們遭受損傷的故事,並不是圈住我們生命的唯一或最重要 的故事。我們發現了這個寬闊之地,就是活在基督裏,這空 間既廣又深,足以供我們祈求、喜樂,並把我們的哀歌與耶 穌基督的哀歌結合在一起,祂是為我們代求(見:羅八 34)。 耶穌對哀歌並不陌生,事實上,耶穌教導說:「哀慟的人有福 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

33
4 );耶穌為拉撒路的死悲哀 (約二十 11);祂為耶路撒冷的不信哭泣(路十九 41~44); 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並哀聲 向父呼求(可十四 34;亦見:太二十六 36~46;路二十二 39 ~ 46 );在十字架上,耶穌也和詩篇作者一起大聲喊著說: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詩二十二 1;亦見: 11 同上,20-21;參:潘霍華著,73-74 頁。 版權所有

太二十七 46;可十五 34)。在後面的篇章中,我們會進一步 探究,作為一個在主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中與祂聯合的人, 跟詩篇作者一同哀歎和讚美,到底是甚麼意思?我們的生命 不是屬於自己的,我們的故事已被融入了神的偉大戲劇中, 就是祂藉著聖靈、在耶穌基督裏將其恩慈善工展現給世人的 這部戲劇。當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在這部戲劇中的角色 時,就會發現這是一趟悲哀與喜樂、抗議與讚美交織的旅 程,沿途的勇氣來自於對三一真神的信賴,因祂是這部戲劇 的主角。即使迷霧重重,我們也能踏步上路,因為神大過癌 症,神勝過死亡。耶穌基督的神是生命的神,祂許多愛的應 許必會在旅程的終了顯明為真。直到那時為止,我們與詩篇 作者一同等候主,也對祂的話語懷抱希望。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 我也仰望祂的話。 我的心等候主, 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一三○5~6)。

34
釐清疑點 約伯記、惡的問題、與人類智慧的限制 Sorting through the Questions: The Book of Job,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Wisdom 2 版權所有
36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我的腫瘤科醫生走進病房,看到拉結和我正坐在房間的 另一頭,玩著三連棋遊戲。我們笑著說遊戲並不怎麼好玩, 只是我們非常緊張,因此需要找一種方法來打發時間。醫生 笑著說,要一個成年人在這時候玩三連棋這樣競爭性的遊戲 是挺不容易的。接著他的臉色沉了下來。 早先,在我接受初檢之後,拉結和我與腫瘤科醫生見過 面,那時我們被告知,我的診斷結果可能是三種情況之一: (1) 癌症前期狀況,有患上多發性骨髓瘤的傾向; (2) 「鬱積 性」骨髓瘤,這不是一種活躍的癌症,但五年之內會在一半 的病人身上變得活躍;(3) 一種活躍的多發性骨髓瘤。我們覺 得第一種或第二種最有可能。我比骨髓瘤患者的平均診斷年 齡要年輕約 30 歲,並且我似乎沒有太多症狀,指向第三種情 況。只是在等待骨髓切片檢查結果的期間,有許多夜晚,我 的睡眠都時續時斷。許多次悲情湧現,心頭喊出「神呀!為 甚麼?」因為實際上,三種可能情況都是壞消息。我甚至想 到,如果是第三種情況,我最好制定一份「遺願清單」 和 拉結一起到我們曾共度蜜月的西雅圖故地重遊,還要來一趟 波士頓之旅,那裏有不少我們在哈佛研究所結識的老友。

這一幕已在我的腦海中反覆播放過太多次了,而現在與 腫瘤科醫生在診病室對話的這一刻,彷彿是一場夢。在我的 想像裏,這僅僅是過往醫生對我宣布診斷結果的許多次中的

37
一次而已。但這次的經驗卻是千真萬確的。從醫生嘴裏說出 的話是「活躍性骨髓瘤」(第三種情況),這時拉結揑緊了我 的手。接著,他告訴我們疾病已經帶給我的傷害:頭部、手 臂和臀部的骨頭都有損壞,我骨頭中的血漿水平( plasma levels )是正常的五倍多。他又談到各樣的腫瘤分期法 按 版權所有

照其中一種分法,我是處於三期中的第一期;按照另一種分 法,情況還要更糟。(大約一個月之後,我發現按照那種分 法,我已經是處於三期中的第三期了。)接下來就是,「從下 週起,你需要開始接受化療。」於是他詳細地解釋,為獲得 保險公司批准這些有毒療法所需面對的難題,但這些細節我 根本毫不在意。這次會談好像不是真的,因有太多的東西讓 我一時消受不了。 我一直等著壞消息的到來。拉結和我已經花了好幾個星 期,針對這三種可能情況一起談論、悲歎和思考怎麼面對。 但是我並不預期會有這麼糟糕的結果,活躍性骨髓瘤?下星 期就開始化療?上一次我與醫生見面,瞭解到三種可能的檢 測結果後,當晚就參加了一個禱告小組的聚會,這可是來得 正是時候。在我分享這些可能性時,現場一片靜默,令人不 安。他們的回應使我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我一時手足無 措,不知如何應對,但是他們也把我的情況交付禱告。現 在,我想是需要把這最新消息告訴他們了 並不是他們禱告 想要的結果。我也需要告訴其他人 到此地步,已經沒有退 路了。「診斷已經確定無誤了,」醫生這麼說。我用甚麼話來 祈禱呢?此刻我不知怎麼啟口為我的生命向神陳辭。

38
在憂傷中哀哭 在抗議中悲歎 「哀歎」(lament)這個詞在英語中的字義並不明確,特 別是指聖經中所說的哀歌。它可以指憂傷和哀悼,就像在喪 禮中為失去親人而哭泣的那些人一樣;它也可以指抗議,一 種請願的方式 尋求把神帶到法庭來,好為自己申辯。在聖 經中,「哀歎」一詞表達的這兩種感覺都很重要,儘管它們有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區別,但兩者之間也有連通性。

詩篇中哀歌和怨詞的作者時常為自己質問神,多方引用 神的應許,以此抱怨說神似乎忘記了祂的應許。他們用神的 應許回問祂。

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

「你為何忘記我呢?

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

時常哀痛呢?」

我的敵人辱罵我,

好像打碎我的骨頭,

不住地對我說:

「你的神在哪裏呢?」(詩四十二 9~10)

神是祂子民的磐石和避難所,是永遠記念以色列的那 位。以此應許為基礎,詩人在抗議中將此應許推回給神:「你 為何忘記我呢?」神為何允許詩人的仇敵譏笑神的應許,嘲 諷地說:「你的神在哪裏呢?」 當我對朋友和家人分享我的癌症診斷時,他們的反應形

39
形色色。有時候它是哀歎,感覺得到哀悼和憂傷,很多時候 是淚眼相對。有時候那些反應快的人會轉而提醒我,神的應 許和他們為我和我的家人禱告的承諾。也有比較少見的,回 應是以抗議式的哀歌出現的,有如一位朋友的便箋中所寫的 那樣(蒙允使用)。 非常感謝你今晚花時間談到的……。 版權所有

法,以及我的家人正面對的立即改變。我好像不覺得我有力 氣去動怒,在抗議中抱怨神。但我對這張便箋卻歷久不忘。 在接到它的時候,我立刻就萌生感恩之心,因為它就像是從 基督身體的另一個肢體而來的禮物 他們能夠替我感到憤 怒。這種怒氣並非「少有信心」,而是真有信心代表我將訴訟 呈在神的面前,甚至在我太過勞累和心事重重而無法親自去 做的時候。幾個月之後,偶而當我的憂傷轉向「神啊!為甚 麼?」的哀求時,她先前憤怒和悲傷的禱告便成了一種慰

40 我想向你道歉,因為我沒能說得出我想要表達的話。 你教會的那個小姑娘能夠用好得多的方式將它說出來,這 是多麼美妙啊!神比癌症更大,這是真的。還有,或許聽 起來不夠有信心……,我最恨的就是這事會發生在你身 上。我恨這事發生在你的家庭。我真希望你能狠狠地幹掉 它。 饒恕我們所有說了和沒說的那些蠢話。我今晚會為你 和拉結禱告。 我記得當我收到這張便箋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到她有的 憤怒。我必須調動所有的能量,來應對化療帶來的新養生
藉。 當悲劇襲來 受苦者的發問 那些身處危機的人,他們的世界已被深深撼動,甚麼是 他們心裏最緊迫的疑問呢?對他們來說,世界已經被極大地 震動了。教牧輔導人員常常猜測那些在危機中的人心裏是怎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麼想的:有些會認為他們最有可能提出那些關於惡的存在之 深奧問題 「神啊!怎能有這樣的事發生?」其他一些牧師 會假定,如果受苦者表達出讚美或信靠,必定是出於對一個 表象過於狂喜的基督徒群體的虛偽迎合。也有一些時候,牧 師們假定,那些處於危機中的人不會問任何 真正的 神學問 題,而只是進入了既定的悲傷模式與表達悲傷的過程。還有 一些人認為,所需要的安慰可以藉由一節適當挑選的聖經經 文來提供(並且立刻奏效)。

我追想確診時和進入化療後,可以說我的反應並不單 一。有時我會在悲傷中呼求神;與此同時,我會為了我年幼 的孩子,在抗議中向神表達哀怨。有時我會為著神已經賜給 我的所有恩賜,以感謝和敬畏來回應,即使我的生命不會延 續很長時間。神信守祂的應許,每一天祂愛的恩賜都是如此 豐富和驚人 我不時能夠深深地感受到。我發現自己就在神 面前祈禱和生活的這些不同、卻又互補的模式中找到安慰: 在悲傷中哀哭、讚美,在抗議中哀歎、信靠。有許多未能解 決的問題 多過於我一時所能涵蓋或表達出來的。因此,我 在詩篇中 也在我身邊的基督徒群體中 發現的多樣化祈 禱模式如同海上的浮標一樣。當人們問我:「你好嗎?」我想 我所給出的任何回應都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在任何時候,我

41
都不是一個很能勝任地剖析自己的專家。但是要想觸及冰山 其餘的部分,我不用進深尋索,只要察看詩篇中的禱告模 式、質問和認信就可以了然全貌。 那麼,我們怎麼看受苦者(據稱)對於惡的問題發出的 普遍質問呢?一位全能又全善的神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在 我的身上?我可曾發現自己在這問題上要求一個合理的答案 版權所有

嗎?在確診後,一位親戚給我一本書,名叫《神與癌症》 (God and Cancer),作者在書中對於惡的問題討論了幾個非基 督教的宗教觀點,然後宣稱「合於聖經的基督教信仰」提供 了「對惡的問題的唯一解答」。 1 對此,我不敢苟同。儘管我 很關切有關惡的問題,但在我看來,對於這個思辨性的惡的 問題,聖經的「答案」是(請擊鼓歡迎):我們沒有答案。這 並不是說聖經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以致我們人類只能聳聳肩 表示「我不知道」。聖經的確論到這個問題,而神的回答 正如在約伯記中所言 是人類對於惡的問題沒有答案,並且 我們不應該宣稱我們有答案。它應該保留在未能解答的問題 之一,好讓我們繼續在禱告中尋求,也在我們的生命中回應 這個世界的苦難。我相信,在基督裏,神正在更新被疏離、 苦難和惡所敗壞的受造界,使它恢復完全。但是這個思辨性 的神義論(theodicy)問題 「為甚麼」我們這位充滿愛和 大能的神允許悲劇發生? 終究「無法在今生得到解答」, 因為「只有神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但祂至今卻還未回答」。 2 約伯記無疑為人類錯誤地解答惡與苦難的問題提供了例子。 但比此更勝一籌,它堅稱,要解答惡的理論性問題,實際上

42
1 Tim Chaffey, God and Cancer: Finding Hope in the Midst of Life’s Trials (Maitland, FL: Xulon, 2009), 183。 2 關於神義論問題之懸而未決的更多內容,見 Daniel Castelo, Theological Theodicy (Eugene, OR: Cascade, 2012), 88–89。卡斯特羅 (Castelo)睿智地主張,我們應該在神義論的問題上保持「神聖 的、懇切的、不休止的沉默」,拒絕用限制神的能力,或瞎說「吾 人猜想神無法做到醫治和矯正這個世界」來解答它。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釐清疑點

版權所有

6,《新猶太聖經》〔NJPS 〕)。 4

約伯記是一部大有能力的書卷,它催促我們重擬我們急 切的問題 確認那些問題是無解的,而那些問題是我們要繼 續追問的。約伯記作為聖經正典的一部分,把它與詩篇一同 來讀時,毫無疑問,我們應當會把讚美和抗議、信靠和悲 傷,都帶到我們的神面前。約伯把所有這一切都帶到神面 前 包括他與苦難對抗時,毫不修飾的悲傷和抗議。他在悲 傷中哀歎,並向神提出抗議。後來在書中,神作證說:在 「議論我」時,說得正確的是約伯,而不是他那制止悲哀的 朋友們(伯四十二 7)。末了,在向神陳訴他的案件,指責全 能者的不公之後,約伯聽到了神的回應,並帶出一個結果, 就是他撤銷了自己的申訴。但是,約伯並未承認悲哀本身是 向神犯罪,因為它不是罪。他乃是在大而可畏的、擁有至高 主權的神面前承認人類智慧的界限:「我撤回,我懊悔,我不 過是塵土和爐灰

3 見 Carol M. Bechtel, “Knowing Our Limits: Job’s Wisdom on Worship,” in Touching the Altar: The Old Testament for Christian Worship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180–211:約伯記中多處指出「人 類智慧的界限」(181 頁,強調字體為原作者標示)。

4 如此翻譯約伯記四十二章 6 節,見以下的辯護:Roland Murphy, The Tree of Life: An Exploration of Biblical Wisdom Literature, 3rd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2), 43–44; Ellen Davis, Getting Involved with God: Rediscovering the Old Testament (Cambridge, MA: Cowley,

2
43 超出了人類智慧的界限。3 跟著約伯記釐清疑點
」(伯四十二

在他的懊悔中,約伯「承認他自己的智慧是有限的;他向一 位智慧無限的神下拜」。5 一方面,約伯記的敘事認可了,在神面前的祈禱生活 中,不僅有讚美,也會有哀怨。而另一方面,更直接切入理 論性的嘗試,想要「回答惡的問題」,或給出一個「神義 論」,聲稱可以明白神容許惡的理由。約伯「完全正直,敬畏 神,遠離惡 事」(伯一 1 )。然而,極大的災禍降臨到他身 上 他辛苦賺來的財富失去了,他的孩子們突然被殺,他的 全身長瘡,疼痛難忍(伯一~二章)。對某些讀者來說,這感 覺就像是為一個現代神義論布局一樣:為甚麼壞事會臨到像 約伯這樣的好人身上?或許約伯記給了我們答案。

但當人繼續讀約伯記的敘事時,會發現這一個問題並沒 有得到解答;事實上,神義論問題的提出只是岔開的話題(a red herring),這個問題「把約伯那些倒霉的輔導者搞得無所 適從」,至終,這個問題就在敘事本身中給交代了。 6 敘事的 結構增加了我們將要發現人類苦難的神聖祕密之期待:敘事 是從天庭開始的,在那裏,撒但聲稱,約伯正直地敬畏神只 不過是他養尊處優的對價。「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你豈不 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麼?他手 所作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毀他

44
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伯一 9~11)。一開始,神同 意允許撒但有權柄任意對待約伯的家人和財產。當約伯遭難 2001), 140–41。 5 Bechtel, “Knowing Our Limits,” 193。 6 Davis, Getting Involved with God, 122。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仍然不咒詛神的時候,神又允許撒但有更多的權柄:約伯自 己「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二 6)。(注意,在約伯 記中,「撒但」〔Satan;直譯為「 那撒但」〕的意思是「控告 者」,是天庭的一員。最好不要把約伯記中的「控告者」與此 後猶太和基督教神學中的「魔鬼」混為一談。) 7 儘管很清 楚,若不是出於全權之主的允許,沒有苦難會臨到約伯,可 是我們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就是為甚麼神會允許約伯 經受這一磨難。

約伯記和報應神學 約伯記開頭的篇章沒有回答神為何允許約伯受苦的問 題,這卷書的三到二十七章卻充滿了問題 約伯和約伯朋友 們的問題。約伯的朋友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鼓吹一種「報 應」神學:神獎賞義人,懲罰惡人。因此,用一種反向和機 械式的推理方式,約伯的「朋友們」認為,既然災禍臨到了

45
7 見 Tremper Longman III, Job, Baker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Wisdom and Psalms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2), 52, 82–83 。朗文( Longman )解釋說:「儘管許多譯文給 人留下印象,似乎『控告者』就是撒但,在新約聖經中稱為『魔 鬼』,但最好還是把這個受造物理解為神在天上集會的一員。」 因為「在這裏,天堂是按著古代帝王宮庭的比喻來描繪的。王與 他的手下會面,並從他們那裏得到報告。控告者被描述為一個在 地上遊走和巡行的人(一 7,二 2),換句話說 是為神服務的 偵探」(52 頁)。因此,至終約伯記中的控告者是神的「天使差 役之一,可以說,他扮演起魔鬼的擁 䕶 者,但不是魔鬼撒但本 身」(82 頁)。 版權所有

約伯,他必定犯了某些他沒有披露的罪。在全書的大部分, 約伯同樣肯定這種報應神學 但核心的不同在於,約伯在回 應中始終堅持他是無辜的。儘管約伯的朋友們不知道,但讀 者知道,對於約伯的無辜,神自己是贊同約伯的,因為衪作 證說,約伯是「完全正直」(一 1、8,二 3)。相比之下,約 伯的朋友們不知道他們所知道的是多麼少。 朋友們的報應神學並非完全錯誤 詩篇、箴言和聖經的 許多其他部分都見證,他們所說的乃是眾所週知的真理。「當 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 此。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 5~6)。約伯記不完全只是針對「報應」神學的論辯 爭 論說惡人沒有受到懲罰,義人沒有得到獎賞。在生活中,也 在聖經的見證中,情況經常是惡人的道路帶來毀滅,而義人 得到賞賜。正如簡森(Gerald Janzen)所寫的,「如果約伯的 朋友們完全錯了 就是假如世界上正義的施行沒有任何意 義 那我們唯一清醒的反應就是瘋掉。」8

但是對約伯記來說,正如基督自己的事工一樣,報應神 學不應被用來當作對付受苦者的武器:我們不應該告訴受苦

46
者要回頭檢討自己的人生,尋找導致他們遭此不幸的隱祕之 罪。用更專業的方式來講,報應神學不應被用來溯及既往, 猜測神允許苦難發生的理由。耶穌親自處理過這樣的問題: 「『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 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 8 Gerald Janzen, At the Scent of Water: The Ground of Hope in the Book of Job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55。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 2~3)。耶穌 拒絕容許一個基於報應律的機械式推理、回溯性地猜測這個 人為何生來是瞎眼的。他的瞎眼是他的罪造成的嗎?不是。 如果我們指望耶穌給我們一個神義論 解釋所有罪惡發生的 理由,那我們只會全然失望。祂認定,就連瞎眼也能被神使 用,並進一步對這位受苦者作出回應:祂醫治了他(九 6 ~ 7)。

約伯的苦難是由他的罪引起的嗎?聖經提供的答案很清 楚:不。因此,儘管有時苦難確實是犯罪的結果,但我們不 能根據某些人正在受苦的事實就論斷他們。那很有可能是 「冤枉的」受苦,不論從我們人的眼光來看是多麼「不公 正」。9 我記得在確診後不久,是怎樣竭盡全力要為自己的多發 性骨髓瘤尋找一個「原因」。它直覺地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我做了甚麼「招惹」這病?這種癌症的病因是甚麼?有一些 癌症(比如肺癌)可能是從病人行為而來,有清楚可辨的原 因。但是當我的腫瘤科醫生在回答我對疾病成因的急切提問 時,說的卻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真的搞不清楚,沒有已知 的理由。從我們人的立場來看,它就是發生了。在這一個特 點上,約伯的受苦似乎與我自己的有了類似之處:他的受苦

結果。但約伯所受的並不是。並且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苦難 與約伯的或我因罹癌所受的苦並無不同。我們的神義論問

47
不是他做了甚麼事的結果。有時,受苦或災難是我們行動的
9 見 Longman, Job, 67, 462。 版權所有

題 要求知道因果上的「為甚麼」 並沒有解答。 即使有時一種拘泥形式的報應神學促使我們追想,到底 我們做了甚麼以致遭此悲劇(回顧過去),但其他時候,這更 直接關連到基督徒是如何看待未來的。許多基督徒似乎並不 預期受苦的臨到 以為只要我們是「順從神旨意」的「好基 督徒」,雖然生活可能會遇到阻礙,但卻不會有看起來說不通 的大悲劇發生。但即使在此觀點上,約伯記也突破了我們錯 誤的想法,因為它「打破了那個說是我們自己的義能夠保護 我們免受不公正的苦難之迷思」。10 神並沒有同意我們一項交 易:只要我們尋求遵行祂的旨意,祂就會免除我們遭受不公 正的苦難。相反地,在耶穌基督裏,我們受呼召天天背起自 己的十字架,並跟隨這一位被不公正地釘死在十字架上之主 的腳蹤行。

既知道他的受苦不是自己行為的結果,於是約伯想要在 神面前提出控訴:「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裏可以尋見神,能到祂 的台前!我就在祂面前將我的案件陳明,滿口辯白。……在 祂那裏,正直人可以與祂辯論,這樣,我必永遠脫離那審判 我的

48
約伯對神的控訴 與人類智慧的極限
」(伯二十三 3~4、7)。事實上,約伯控訴神的案件,部 分是基於報應神學:神待他不公,因為作為一個無可指摘的 人,約伯本應能夠期待神的賜福,而不是折磨。在要求神義 論問題得到解答的背後,也讓人同樣感到,故事裏的因果報 10 James Reitman, Unlocking Wisdom: Forming Agents of God in the House of Mourning (Springfield, MO: 21st Century, 2008), 63。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應並未體現。

然而,神的回應是甚麼呢?那又是一種問題重構式 (question-reframing)的回答:

那時,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說:

「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 你要如勇士束腰,

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裏呢? 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

你若曉得就說,是誰定地的尺度? 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 (伯三十八 1~5) 神改變了話題。神用四章的講論(三十八~四十一章) 來強調神在創造世界之工上的絕對自由,還有神的觀點與人 的理解之間的巨大距離。神並沒有解釋為甚麼苦難會臨到約 伯或普遍的人類。即使到約伯記全書的結尾,我們這些讀者 也沒有得到答案。

就連神在旋風中向約伯 說話,也是一種憐憫的恩慈行動。貝奇帖(Carol Bechtel)將 它比作「有一點像愛因斯坦抽出時間來,向他的小獵犬解釋

49
然而,神的自由並不是任性的
廣義相對論的原理。……愛因斯坦知道,他並不奢求小獵犬 能夠懂得真正的解釋。所以,愛因斯坦給予這隻忠實小獵犬 的,是牠需要並且能夠理解的,事實上就是:核實現狀。他 以令人敬佩的耐心說道:『你是一隻小獵犬,我是一個出色的 版權所有

科學家,我足夠愛你,所以拿出時間進行這番小對話,但你 必須知道你與此是不般配的。』」11 如果神真的是神,而我們

的,這是表明衪的愛和恩典的一個行動;面對存在我們中間 的惡和苦難,我們可以、也應該哀歎。但只有神有神的眼

)在全能的神面前意味著甚麼。這 個意思不是要我們避免哀歎。但這的確意味著當我們認識到 人類智慧的有限時,我們問的問題變得謙卑,也重新構思用 詞了。這樣說並不是要止住我們的理性或滿足於一個「早已 準備好的回答」。這是承認我們對於惡的問題並無法從人得到 解釋,因為神是神,而我們不是。這些話再簡單不過,但在 我自己的生命中,走了好長的路才理解這個聖經真理是甚麼 意思。

伊利諾州的惠頓學

50
不是,那麼,神告訴我們,作為受造者,我們的智慧是有限
界,才能回答為何允許這些事的發生。 神是神 而我們不是 人類對惡的問題徒然尋求「解 答」 不再糾結於他的神義論問題得到回答,約伯反而認清了 「塵土和爐灰」(四十二 6
我記得,當自己在一所基督教大學
院(Wheaton College) 作學生時,曾突發熱勁地探索惡的 問題。在高中時期,我經常與非基督徒朋友和認識的人談論 信仰。有時候,他們會提出「惡的問題」來反駁。我回應 說,如果我們要能真正愛神的話,神有必要給予人類自由。 但我對這一回答並不完全滿意,直到我經歷了信心的自由, 11 Bechtel, “Knowing Our Limits,” 190。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能夠在一個基督教的論述中提出難解的問題,我這才又得以 精神飽滿地面對這個問題。

當我作為一個學生對此問題進行探索時,我能看到我先 前關於人類自由的回應只是部分的解釋,它並沒有完全解釋 一位全善和全能的神如何、以及為何會允許世界中有可怕的 惡。或許,如果我們強調人類完全的、自由意志主義 (libertarian)的自由,惡的問題會得到解決?或者,如果我 極度渴望知道答案,也許某種形式的「普救論」會解決問 題?

我讀到俄國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 sky)的作品,顛覆了那些看似有理,對惡的問題所有可能的 「解答」。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 有段令人難忘的對話,伊凡•卡拉馬助夫(Ivan Karamazov) 講述了一個八歲男孩駭人之死的故事。「將軍下令脫去孩子的 衣服;孩子被剝得一絲不掛,他顫抖著,因恐懼而虛弱,連 看一眼都不敢。……『撕了他!』將軍尖叫著,把一群獵狼 犬向著那孩子放了出去。牠們在孩子媽媽的眼前把孩子當作 獵物撲倒,獵狼犬將孩子撕成了碎片。」 12 在講到這個例子 時,伊凡在想著壓迫者因他們的惡而在地獄受到「報應」的 可能性,或者那孩子的受苦,好歹是「值得的」,因為那可能

51
12 Fyodor Dostoevsky, The Brothers Karamazov, trans. Richard Pevear and Larissa Volokhonsky (New York: North Point, 1990), 243 ; 參:杜斯妥也夫斯基著,耿濟之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台 南:東海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六年), 278 頁/王幼慈譯,《卡 拉馬助夫兄弟們》(台北:小知堂文化,2002),365 頁。 版權所有

帶來世界更廣泛的和諧。伊凡作為一個懷疑論者,拒絕了這 些可能性。「但他們是否遭到了報應與我有甚麼關係呢?施暴 者是否下了地獄與我又有甚麼關係呢?如果這些人已經受盡 折磨,地獄在此刻又能匡正甚麼呢?我想要饒恕,我想要擁 抱,我不想要更多的苦難。如果孩子們的苦難是要補足受苦 的總數,用以買下真理,那麼我得事先聲明,所有真理都不 值這個價。」13 伊凡提出一個問題,不只是對著強烈主張神至 高主權的基督徒而言,即使自由意志主義者對人類自由的解 釋,都不能解決伊凡的問題。同樣,相信地獄是空的,也不 能解決伊凡的問題。問題依舊存在:為甚麼神允許人類自由 會是如此的代價 如許可一個孩子遭受這樣可怕的苦難?一 位良善而全能的神怎麼可能允許毫無意義的苦難和死亡發 生,就像在二戰的死亡集中營中所發生的那樣?雖然我與伊 凡的懷疑論回應看法不同,我還是感受了它的力量:如果自 由的代價如此之大,那麼這種「和諧索價未免太高了;我們 付不起如此昂貴的入場費。因此,我趕緊把我的票給退 了。」14 使事情變得更糟的是,當我讀經時,許多篇章看起來似

52
乎毫不關心使神與惡「脫鈎」。此刻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 確信罪起源於人,而不是來自神。但是詩篇中的哀歌每每要 神多多少少對惡「負責」。他們在危機中與神交鋒,甚至指責 13 同上,245;參:杜斯妥也夫斯基著,耿濟之譯,《卡拉馬助夫兄 弟們》,280 頁/王幼慈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368 頁。 14 同上;參:杜斯妥也夫斯基著,耿濟之譯,《卡拉馬助夫兄弟 們》,281 頁/王幼慈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369 頁。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神 這一點會在以後的篇章中仔細地檢視。在約伯記中,就 連控告者 撒但 若沒有全權的神許可,他也不能行事。 的確,在以賽亞書中重複宣告「 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 有別神」的一個後果是,這些話有可能讓我們感到不安:

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

我造光,又造暗, 我施平安,又降災禍; 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賽四十五 6~7) 雖然從其上下文,我不認為這些話會使神成為罪與惡的 直接造作者, 15 但讓人驚訝的是,如此的經文 還有約伯 記 怎麼都不像我們當代的關切那樣要使神完全不用為罪負 責。神是全能的,沒有任何事物是在祂能力的領域之外;這 世界是在神的手中。正如我們要在未來篇章中探索的那樣, 這並不表示神直接和立刻地導引一切事情的發生 有些行事 者以他們的意志行事,來反對神。但我們絕不應該含混地把 我們對人性自由與罪惡的恰當認定,看作是世界上為何存在 惡這一問題的完整「解釋」。這些惡是如此可怕,甚至殃及兒 童。

53
15 見 James Kugel, In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n the Foundations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ir Connection to a Certain, Fleeting State of Mind) (New York: Free Press, 2011), 148–52。 版權所有

扮演神故事裏的角色 而不是

孩子們遭受可怕的苦難?」還是「如果神是良善和全能的, 怎麼會有地獄存在?」所留給我們的都不是無懈可擊、合乎 理性的解釋,而是聖經對一位全權、仁愛和聖潔之神的敘 事。我們應做的事不是試圖「扮演神」,去重新思考可以怎樣 來管理宇宙。相對地,我們是必要死去的受造者,應該認識 到人類智慧的有限,並且進入藉著耶穌基督與三一神和好的 罪人所站的這既卑微又高升的地位。我們進入這地位是擔任 故事中的角色,而不是故事的作者,後者才知道神允許墮落 或此邪惡事件發生的所有原因。我們可能有部分的解釋 那 些部分的解釋在某些情境下是有用處的。(例如,在惡的問題 上,它能合宜地為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合理性提供一個「辯 護」,只要一個人不聲稱知道神允許惡存在的理由。但是辯護 時,需要與一個聲稱知道神的理由之現代「神義論」清楚地 區別開來。)16 至終,我們需要承認,我們不知道神允許惡存 在的理由。它超出人類知識的範圍,而那就是我們這些受造 者的部分光景。

54 作為受造者對惡的回應
歷史的作者 不管我們的關切是「為甚麼我得癌症?」或是「為甚麼
鑒於這種對惡的回應,我怎樣才能應付伊凡•卡拉馬助 夫的異議呢?一方面,我會同意,我不知道一個兒童經歷可 怕的、不公正的死亡是屬正當有何可能的理由。我們不應裝 作我們是歷史的作者,從而能夠決定甚麼理由有可能可以將 16 見 Alvin Plantinga, God, Freedom, and Evil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7), 27。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這一場悲劇正當化。我們不知道。但是另一方面,基督徒毫 不懷疑地知道一件事情:苦難與惡需要我們慈悲的回應。當 今這個苦難的世界不是原本應該有的樣子。那樣不公正的受 苦是一個醜聞,我們應該從內心向神發出呼喊,並採取憐憫 的行動。

這樣回答伊凡的疑問,並不是主張擁有神的眼光,能看 出為何會有惡的存在。但是它的確支撐了受造者一個合宜的 回應 伊凡自己在離棄對神的信仰後未能持守的一個回應。 正如伊凡自己後來在小說中所說:「沒有神和未來的生命?這 不就表示一切事都是被許可的,人可以為所欲為?『你難道 不知道嗎?』」17 卡繆(Albert Camus)注意到:「同樣一個人 〔伊凡〕,既強烈地偏袒無辜者,又在一個孩子受苦時顫抖, 打從拒絕神性統合的那一刻起,他試圖發掘自己所立的生命 法則,最後只得承認謀殺的合法性。如果一切事都被許可, 他就可以殺死自己的父親,或者至少允許他被殺。」18 失去了 對一位公義之神的信仰(他可以向這位神抱怨和抗議),伊凡 實際上喪失了他與世界上的不義進行抗爭的立場;當這樣做 的時候,伊凡自己便成了深奧不義的共犯。

2 釐清疑點 55

17 Dostoevsky, Brothers Karamazov, 589 ;參:杜斯妥也夫斯基著,耿 濟之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681 頁/王幼慈譯,《卡拉馬助夫 兄弟們》,893 頁。 18 Albert Camus, The Rebel: An Essay on Man in Revolt, trans. Anthony Bower (New York: Vintage, 1997), 58 ;參:卡繆著,嚴慧瑩譯, 《反抗者》(台北:大塊文化,2014)。 版權所有

與彼得同問 「主啊 我們還歸從誰呢 」 但我們會不會更喜歡一位不同的神?我們為甚麼不能有 這樣一位神,祂不重新建構我們的問題,也不使它們更加難 解,而是回答我們的問題?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最好避開約 伯記和詩篇的神,也避開耶穌基督的神。我們服事的是一位 愛我們的神,而且是毫不保留地愛我們 也是一位在耶穌基 督裏呼召我們付重價、作門徒的神。在 CarePages 的一篇帖文 中,我根據自己罹癌的經歷,發表了一點感想。 我最近借助自己罹癌的經歷,對約翰福音六章和彼得 的問題進行了許多思考。

祂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

56
誰能聽呢?』」(約六 60)。你得敬佩門徒們的誠實。他們 指出耶穌的教導經常是「難」的,這個看法是對的。他們 並未乖乖聽話或是把它合理化,而是正確地表述它。這一 次,耶穌的教導是在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即作神的工, 所要求的是甚麼?「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六 29)。夠簡單,是吧?不。耶穌說這話有那麼個意思,等 同於在你以外的某人身上找到你的寶貝 持定並居住在 基督裏,讓祂餵養你,當飲食、得營養 這樣,他們就 「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 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六 27)。噢!這變得越來 越難了。我們將要在基督裏發現生命,並在祂裏面得到滋 養,而不是在我們本身和我們自己的資源裏。這是一個甚 難的教導。在聽到這一甚難的教導之後,「祂門徒中多有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57 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約六 66)。 然而,在過去的幾週裏,我不斷對它後面的一節經文 有新的發現,這節經文可說是這個段落的高潮:「西門彼 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 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六 68~69)。彼得 的信仰告白是正確而美麗的。但不要忘記,這個事件的背 景,是根據耶穌那甚難的教導,要人們在耶穌基督裏,而 不是在他們自己的資源裏面找到滋養;並且,聽了祂的教 導後,「祂門徒中多有退去的。」借助這一點,我不斷問 自己的正是彼得的問題。另一個理解彼得問題的方式應該 是這麼說的:「主啊,你給我們的教導很難,但是哪裏還 有我們可去追隨的呢?我們無處可去,也無人可求了。不 看我們自己,而只在你裏面找到生命,聽起來可能不那麼 招人喜歡,但是我們沒有其他地方可去 因為你是說出 永生之道的那一位,你是以色列的聖者。」正如一位註釋 書作者就彼得的話所說的:「沒有其他人可以跟從!那些 (確實)看到並(確實)聽到耶穌的人知道,除祂以外, 別無他人可以跟從。」19 當我們處於患難之時,像在與癌症搏鬥的歷程中,我 們確實知道彼得的問題如何深刻地觸動心弦。我們服事的 神並未應許我們免去麻煩或困難,也未應許以我們自己的 喜好作為中心關注。我們實在是服事一位在基督裏向我們 如此說話的神,「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 19 George R. Beasley-Murray, John,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87), 97。 版權所有
58 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 23)。在許多方面,美國文 化中的那位醫治之神明(therapeutic god)更令人愉快, 他總是寬容,從不要求我們很多,只是肯定我們所做的, 並且為我們自己的幸福提供一條門路。或許這是一位永遠 會醫治癌症的神明,只要以熱烈的禱告作為交換,這位神 明會以金錢或物質的回報來表明他對我們的寵愛,或者把 每一位癌症倖存者樹立為英雄。然而,儘管在美國文化 中,這類醫治之神祇很普遍,但呼召我們捨己,背起我們 的十字架,為祂的緣故失喪我們生命,並要我們在基督的 撫育中、而不是在我們自己裏面找到生命的這位真神,卻 揭露那樣的一位神明不過是偶像。彼得的問題是誠實的, 直擊我們的虛偽。事奉一位沒有難解教導的主人或許不 錯,但說實話,我們還有別處可去嗎?當我們處於患難之 時,我們不會只試著要通過一個「正確神學」的考試,我 們要的是結果。這些偶像有他們的吸引力。但說實話,我 們還有別處可去嗎?耶穌是這位「我是」,祂是道路,祂 是獨一真神。我們從內心深處知道,我們在患難中跟從主 基督,並非因為祂是周遭最棒的「萬應公」,而是因為祂 是賜給我們生命之道的神的聖者。和彼得一樣,我們意識 到生命中許多最重要的事情是完全而絕對地不在我們掌控 之下。因此,我們祈禱,尋求遵行,並尋求順服和「等候 主」,正像詩篇作者常常說的那樣。我們無處可去,實在 是如此。除非我們承認:我們無處可去,否則我們只是在 愚弄自己。 在基督裏與絕症交鋒 版權所有

2 釐清疑點

我們還有何處可去呢?或許我們可以為回答神義論的問 題而發展出一些自我安慰的情節,但卻不在悲哀中把這個未 解的問題提到神的面前,就像約伯所做的那樣。或許我們可 以事奉一位更為馴服和溫順的神明,這更加符合我們的文化 對於「愛」的定義,但卻不是那一位審判罪的聖潔之神。或 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位神明,他不會像耶穌一樣說甚難的話。 但正如嘎利(Mark Galli)所說的:「這些情節的問題在於,我 們知道是我們編造了它們來安慰我們自己。……當我們獨自 在黑暗中,面對我們自己必死的命運,這些主意根本不能成 為安慰,因為我們知道它們來自那裏。」20 因為要想在死亡面 前找到真正的盼望,除了神的道之外,我們無處可去,而這 道在耶穌基督 彼得作見證說祂是「 神的聖者 」(約六 69 ) 的裏面得到成就。在讚美和悲哀中,在生命與死亡 中,只有在這位神的聖者裏,我們有盼望,因為我們實在沒 有其他地方可去。

版權所有

59
20 Mark Galli, God Wins: Heaven, Hell, and Why the Good News Is Better Than Love Wins (Carol Stream, IL: Tyndale, 2011), 14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