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text / 梁柏堅
序:蝸居?窩居!
樓市,跟青年人有什麼關係?假如你真的這樣想,
我們的樓,實在很貴。這幾十年間,我們視買樓為保
你就看不見原來暗湧已在流動。
值之法,甚至是致富的不二法門。我們的社會,把樓 宇物業的神話無限放大,把家居和物業的概念混淆,
蝸居,也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宿命。有報道說,年
把人生理想的起點設置在買樓置業之上,似乎如果你
滿18歲就申請公屋的單身申請者逐年上升,原來連
無樓在手,人生就必然黯淡。
我們的年輕義工也想過。 於是,追尋理想的門檻,一下子被過分提高;而樓價 「你們以前不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的嗎?」
飊升,更使我們每個人的背項上都頂着一所愈來愈重 的蝸居,壓得人只能緩緩地爬行。我們不敢想像未
聽着她那突如其來的反問,我們登時語窒。對了,
來,因為我們總覺得如不先解決居住問題,那就什麼
為什麼我們以前不會一滿18歲就申請公屋?是我們
也不能做。
太浪漫了嗎?還是,社會在這十年八載之間,出現
2
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逼使今天的年輕人,一成年就
房屋問題對我們生活影響之大,實在不容忽視。我
要面對香港殘酷的現實?
們住在哪個社區、生活的空間有多大、和家人的關
係,都直接和我們的家居相關。再者,我們要花多
「蝸居天下」是一個很複雜的大題目,包含社會實
少薪金在租樓供樓上,也影響着一家有多少人必須
況、房屋政策、理想家居的想像。感謝來自不同大
全時間工作、何時可以放工回家。
專學府的學者朋友,你們引介的分析角度和案例, 實在很能幫助我們看清問題所在。
如果我們只看見家人相處缺乏耐性,只看見家庭功 能失效,只看見愈來愈層出不窮的情緒困擾,卻看
感謝今期Breakazine!每一位受訪的朋友,你們所展
不見房地產市場、土地供應政策等,如何令社會問
現出來的家居生活,說明了理想家居不都是地產廣
題雪上加霜,我們就很難離開今天那令人鬱悶難當
告所說的那一套,指出理想生活最重要的,不在乎
的困境。
金碧輝煌的電梯大堂、豪華會所。
要打破宿命,也許我們首先要認清,我們要的是一
願我們都能找到那個可以安樂地開展人生的窩。
個讓我們可以生活的「窩居」,而不是把我們壓得 死死的「蝸居」。
010
3
通風寬闊
住在空中花園
寧靜
有多啦A夢
整個地球為家
夠大夠豪
versatile use of spac e
設施充足
交通便利
鄰舍熟絡,互相信任
背山面海
有考試自閉房
簡約主義
大 +
交通方便
能盡用空間
空氣清新
有沙灘和菜田
實用夠大
大
有海景 +
可觀星
簡單、舒服
寧靜
有地球為景
住在四面環海的小島
有 + 露台
環觀天際和大草原
100格蝸居
寧 +靜
有練武裝備
住整個星球
田園景緻
優閒,父母能安享晚年
有很多房間
舒適
家人陪伴
寧 +靜
可望海
似城堡 +
周圍多明星
有燒烤場和
SPA
房 band
背山面海,有
大
背山面海灘
有很多不同房間
環境清幽,有狗有鳥
屋大、靚、正
家具齊全 +
多食肆和商場
背山面海
至 15 分鐘到達地鐵站 10
有燒烤場
交通方便 +
有無限草地睇星
向沙灘
空氣清新
背山面海
有萬能狗窩
100種理想
環境清新、壓力小
會所 sea view +
有
近海濱長廊
多一個廁所
可養貓狗
lake view
rela 的 x 感覺
近大自然
向沙灘
方便、有商場
有會所
Huge!
開揚
開心同靚
椰林樹影
100格蝸居 水清沙幼 +
冬暖夏涼
有室內泳池
輕鬆溫暖
溫馨
寧靜
有海景 +
出露台可直達沙灘
無敵海景
u nlimited space
簡單
有私人花園
像懷舊 guest house
環境優美
free
豪
叫人心曠神怡
room
靚
有打機
近大自然
交通方便 +
舒適悠閒
大
望到藍天
去邊都得
親近大自然
向海
有落地玻璃
舒適
工作與睡牀只有 步 3 距離
風景沒有被私有化
靜中帶旺
很多零食
夠空間招呼朋友
空間多啲
有
7.1 speaker system
藍天碧海
green
100種理想
蝸居100格
text / ben illustration / ada & me
理想的蝸居 我們邀請100位青年人畫下他們理想的居所,並寫上房 子的「賣點」。綜合後,我們發現當中大都要求空間夠 大,小則過千呎,大則是整個小島,甚至整個星球! 總括來說,獨立屋是他們許多人的理想屋宇類型 (37%)。就居住環境特質而分類,他們的“d r e a m house”大致可分做「實用」、「大自然」和「優閒舒 適」3大類別(見右圖)*。 其餘的,有「自由移動型」:「我屋企要係架車,可以 周圍去。」也有3%的受訪青年人屬於「高貴氣派」型: 「一個字—豪!」 雖然不少樓盤廣告強調極盡奢華和金碧輝煌,但有趣的 是,只有少數青年人渴望住「大派頭」居所,大部分還 是主張要「實而不華」的簡單住宅。 只是,在現實裏,這樣的理想是否已經太奢侈呢? *由於在100位受訪者中,大部分都列出多於1項特質條件。 分析和歸類後,基數設定為120個特質。
8
100人的理想居所類型
010
9
蝸居 西九
蝸居自由行
text & research/ 山地+channer+luen+bobo+dydy photo / andy
A 千呎君臨天下@ 1,598 萬
哇哇~2010年9月底,君臨天下一個30樓、1,032呎的 單位,以1,598萬元賣出!這裏2003年入伙,位處九龍 站南面,擁有無敵海景,交通非常便利,鄰近還有漾日 居、凱旋門、天壐,以及一柱擎天的ICC,是豪宅中的豪 宅,我能擁有這樣一個五星級的家嗎?
@
15,484 元 等於我 27 天的人工 * 我要工作 102 年才能買到這個單位 這裏每呎
* 每天收入以每月平均23個工作天計。
80 後現實青年 Channer
家住九龍區某公共屋邨/ 翻譯系3年級生/ 估計未來5年月入13,000元/ 「理想的蝸居,約800呎,樓宇類型不拘,但樓齡不超過25年。樓下要有公 園、超級市場,鄰近街市,附近既有巴士站亦有港鐵。但不要在馬路附近, 空氣要清新,環境要乾淨。村內要有管理員嚴格執行禁煙條例。」
16
A
千呎環海文華樓@ 478 萬
離君臨天下不遠就是「八文樓」,文華樓是其 中最舊的一座,樓齡45,樓高20層,樓宇密 集。90年未填海前,可是三面環海的呢!可能 因此,2010年9月底,其中5樓一個1,050呎的 單位,也賣478萬。真沒想到舊樓也這麼貴!
B
4,552 元 等於我 8 天的人工 我要工作 30 年才能買到這個單位 這裏每呎約
B
誰還可以當富豪?
呎 500 公 100公尺 200公尺
在香港,不論新舊樓宇都非常貴。以文華樓為例,雖有1,000多呎,但樓齡45年也要接近500 萬;而500萬,即使不花分文,也要儲30多年。30年後,文華樓已是75年高齡樓宇。我老,樓 也老,到時我要醫療費,樓也要維修費,維修費可能比醫療費還貴,這樣,還值得買嗎?而且 舊樓宇密度高、擠迫、沒什麼設施,500萬到底買了什麼? 而新式豪宅設施雖多、空間也較大,大廈環境、景色也較好,但價錢卻是天價,每呎高達 15,484元,比我月入還高。普通打工仔一個月的薪金也不夠買一呎的豪宅!看來我們要不就 認命,要不就發奮圖強做富豪。但今時今日的青年人,誰還可以有條件做富豪? 010 17
為什麼樓這麼貴?
text / dydy + ben illustration / 門仔
香港土地真的太少嗎? 一隻豬有很多肉,只是人們喜歡吃的部分不多;香港也有很多地,只是可以拿來建屋的不多。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環境擠迫。」這是小學生也會背的常識。 長大了,經過一些研究計算,我們發現這句說話,並沒有把全部事實說出來。 確實,根據規劃署在2009年的統計資料,我們有67%的土地是山林草地、樹林沼澤,剩餘的土 地,不少已歸為工業或商業用地、基建、社區設施。目前,只有6.9%的土地用作住宅。 目前全港大概還有37平方公里的肥美土地,還未動工,而它們大都歸我們的政府擁有。 看着僅餘的肥豬肉,政府也不敢一次過推出市場。惟恐推得太快,肉價太低,賺得太少。對豬肉 虎視眈眈的地產商,也不急於要拿到土地。反正,地價高,他們就能建些更高、更豪,呎價更驚人 的摩天住宅─最終,苦害了一眾只想在蝸居裏吃安樂茶飯的小市民。
農地、魚塘(6.1%) 香港有6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農地和魚塘,保留僅有的農村 生活。隨着新界城市化發展,地產商近年不斷收購農地。 最近的例子是粉嶺北的馬屎埔村,地產商在該村大量收購 囤積土地,令租地的農民無地可耕。地產商會靜待農民放 棄農地,然後向政府申請改變土地用途,再來建屋。
空置發展、正在建築與其他都市土地(3.3%) 全港共有37平方公里未完全發展的土地,當中有私人擁有 土地,亦有政府土地。今年,在地政總署的賣地申請表中, 共有28.5平方公里土地可供地產商申請購買。 土地拍賣 一直以 來,政 府主 要 透 過 定 期拍賣、公開招標、私人協約 (主要是公共建設)方式,將 地批出。由於土地供應相對穩 定,而且批出土地有大有小,讓 各類地產商也能參與發展,地 價不至於過高。(在2003沙士 後,經 濟 委 靡,政 府為了穩 定 樓價,取消定期拍賣。)
26
「高地價政策」 1 9 8 4 年 簽 訂的《中英 聯 合聲明》規定政府每年只 可以拍賣50公頃土地,有 說 中方是 為了怕 港 英 政 府 在 撤 出 前 拋 售土 地,損害未 來 政 府的利 益。此條 款 令市 場土地供 應 有限,令 地 價 維 持在高位。
「勾地」制度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令樓價大 跌市,政府為防地價縮水,引入 「勾地制度」。政府會先公開一 份《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俗 稱「勾地表」),有意買地的單位,需 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報上底價。 如果底價合乎政府估值的八成,土地 才會被勾出拍賣。「勾地制度」確保 了土地以理想的價錢出售。
林地、灌木叢、草地、濕地(66.8%) 外國人來港,常驚歎香港的城市與郊野之間, 相距只是1小時車程的距離。我們現時有430平 方公里土地已劃入郊野公園範圍,佔全港土地 約40%,是地產商不能觸碰的土地。
荒地(0.7%) 劣 地、礦 場和石岸 等難以使用的土地, 共有8平方公里。
基建、道路、政府設施 等等(13.5%) 單是機場已佔地13平方公 里,還 有 鐵 路、道 路、水 塘、明渠、社區設施、公園、 墳場等等公共設施,共佔地 150平方公里。
住宅(6.9%) 全港700萬人,就住在不足 7%,共76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佔地最多的是鄉郊居 所,其次是私人住宅,最後 才是公營房屋。
工業及商業用地(2.7%) 全港有29平方公里的工商業用地。由於工業北 移,不少工廠已丟空。今年9月,城規會原則上 同意把29.5公頃(0.295平方公里)工業及商 貿用地改為住宅;但當中只有一兩幅為政府用 地,要回購工廠業權重新發展,極為需時。 資料來源:規劃署
資料來源:規劃署
010 27
示範單位 1
text / dydy photo / andy
Thickest的迷你獨立單位 月租:3,200元
西環魯班先師廟隔鄰、一座舊樓地下的130平方呎迷你單 位,有廁所、廚房,另附送鋼琴一台。「我不懂彈琴,是 業主留下來的,不能搬走。」他說。
38
Ivan的睡覺套房 月租:3,000元加水電預繳200元
面對西環石塘咀街市,一個63平方呎的密室,容得下一個企廁, 加一張牀褥,卻容不下一個愛跳舞的男生。「我連拉筋的空間也沒 有。」他說。
逼不得已的套房生活 常說: 「室雅何須大」 ,究竟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居住空間?
「我想像不了,長住下去會怎樣。」Ivan 說, 「我打算 捱到畢業,就立刻搬回家。一來慳錢,二來這裏容不下
「如果單是用來睡覺,63 平方呎也是夠的。」在港大讀
我的生活。」
風險管理 3 年級的 Ivan 說,他住在西環套房已有年半。 那麼,究竟要多少空間,才能容得下一個人的生活? 套房,英文 Suite,原指酒店的奢華房間。延伸出來, 套房生活(Suite Life)就是一種悠閒的高消費生活。只 是,香港人早已把「套房」轉化成 60 至 200 平方呎,
愜意生活的 130 呎
僅容得下牀舖、獨立企廁加衞生浴的迷你居住空間,住
投訴合唱團網絡統籌 Thickest 的老家在上水,因為到
客多是月入 6,000 至 7,000 元的中年人或新移民。
港大上班,就在西環找一人套房。他跟着經紀,由般咸 道走到堅尼地城,見過不少如 Ivan 的「睡覺房」 。 「我
密不見天的 63 呎
也曾說服自己, 『都係瞓覺啫』 ;但想到自己要在這個空 間生活,多幾十呎,有窗無窗,頓時變得很重要。」
惟獨是西環區的套房,住客多是港大學生。Ivan 家住荃 灣,因為想留校溫習,就在石塘咀租套房。 「學生宿舍
最 終, 他 搬 進 了 西 營 盤 一 個 130 呎 的「 迷 你 獨 立 單
活動太多,引誘很大。我想專心讀書。」
位」 ,隔鄰是 126 年歷史的魯班先師廟,月租同樣是 3,200 元。為什麼租金跟 Ivan 的套房一樣,空間卻多一
年半以來,我們是第一批進入他家門的訪客。他不是不
倍?「分別是,我每天要氣呼呼的爬 20 分鐘樓梯才到
歡迎朋友,而是房間只有 7 呎乘 9 呎,有三分一是企
港大—就當是做運動吧。」
廁,二分一是牀,算算看,還剩下多少空間給客人和雜 物?房內有一個窗子,長年關上,且拉上窗簾。 「窗外
搬來 3 個多月,他慢慢地搭建自己的窩居。 「這兒樓底
是骯髒的天井,而且和對面窗的距離只有 6、7 呎。」
高,有窗,沒有那麼壓迫,才有心機佈置。」他買來淡 黃的座地燈,順手把門框重新髹油漆,還在全屋鋪上
這個密室月租要 3,200 元(包括水電預繳) ,每呎租金
膠地墊。「現在只差搬個小電視回來,再把廚房清理一
50 元,貴過同區私人樓。 「它最大的賣點是只需步行 5
下,冬天來了,就可以請一兩個朋友來打邊爐,也總算
分鐘就能到達港大校園。」所以除了上課,Ivan 平常都
擠得下。」房裏有一座舊鋼琴,是業主留下的,不能搬
待在 24 小時開放的溫習室,累了才回房裏休息。
走。 「也許,之後找個老師學彈琴也不錯吧。」
「 我 不 會 稱 這 個 套 房 為『 屋 企 』 ,它只是我睡覺的地
室大,不一定雅;但如果空間狹小得只能容下生理活
方—細小得連我拉筋的空間也沒有。」喜歡跳舞的他
動,也就談不上什麼雅興了。 「睡覺和上廁所,只是生
說。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資料,全港約有 100,000
存,不算生活吧?」Thickest 問。63 呎與 130 呎的分
人住在套房、板間房或籠屋等「不適切居所」 。極少數
別,不在於後者有廚房,或有多一倍的空間放家具,
是像 Ivan 一樣為上學而暫居,大部分也要長年生活於
而是它能容下興趣、朋友,和對生活的想像力。 「我不
超級蝸居之內,等待某年某月上公屋—至少,公屋的
需要很大的居住空間,但至少要感覺自由,能在屋內休
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也有 76 平方呎。
息,這才稱得上是『家』吧。」Thickest 補充說。 010 39
城市 . Explorer
text / 阿彼 photo / andy video / 吳諾雯
留住昔日的美好
不知從何時起,香港人心目中的理想居所,再沒有了「鄰里關係」。
日期: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約1時⋯⋯⋯ 地點:灣仔石水渠街藍屋建築羣及舊城區 ⋯⋯⋯⋯⋯⋯⋯ 48
即上 www.breakazine.com 看相關短片! 特別鳴謝: 導遊:秀萍@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 聖雅各福群會及灣仔民間生活館協助拍攝
⋯⋯⋯⋯⋯⋯(從合和中心向銅鑼灣方向行10分鐘到達)⋯⋯⋯ 活動內容:觀察灣仔舊居民的鄰里生活痕跡 ⋯⋯⋯⋯⋯⋯⋯⋯⋯ 010 49
瞓身.Traveler
text & photo / 曾劍華
在太平洋「上樓」
#70541,Manchi Lai Richardson小屋前的雞蛋花,2010年9月
小時候聽大人說: 「 『上』樓等於上流」 ,所以人人也要 細屋換大屋,有米又有粥。由木屋上公屋,由公屋上居
關島的私家烏托邦
屋,再由居屋上私人樓。每一個「上」字,代表人們從
Manchi 是我在設計學校的同學,5 年前她丈夫到關島工
辛酸的低下層逐步爬出頭,脫離貧窮生活。
作,她就嫁雞隨雞到那邊生活。她寄給我居所的照片, 前面是花園,種了水果、香草,再遠一點就是大海,美
我也喜歡細屋換大屋,享受「向上流動」的生活方式;不
得令人驚訝。
過我打死都不願做「上」樓奴。我,寧願四海為家,透 過每次旅程來體驗不同大小的居所,實現心中烏托邦。
我以為看過相片,到埗以後就不會大驚小怪,誰知空間
這就是我的「上樓」生活。
之廣還是讓人很震撼。同樣是 400 萬,在香港只能買到 700 多呎,2 房 2 廳 1 浴室;但那邊則可買 21,780 呎地
62
今年 9 月,我受好友 Manchi 邀請,到她在關島的家小
皮、興建 2,000 呎的平房。她的房子沒有水晶大吊燈,
住幾天,見證烏托邦生活。
沒有什麼「皇庭」或「帝峯」的豪門氣派;一切簡約自
#70935,Sella Bay Overlook, Umatac,2010年9月
然,米白色的牆,綠色的牀單,沒有多餘的顏色,讓人
回到香港,我沒有特別不習慣,仍然喜歡自己的蝸居,
專注於窗外叫人驚艷的自然色彩。
和自己嗅慣的被窩。我只是在想,今天人人期待政府出 手干預樓市,不如趁這個混亂時刻,想想我們安居的基
9 月是雨季,在逗留的 10 多天內只有幾天陽光,但窗
本需要是什麼,再締造屬於自己的聰明蝸居吧。
外的天空依然美麗。剛下完雨的天空雖是白色的,卻層 次豐富,是我 30 幾歲人也未見過。當我除下眼鏡觀看 四周景色,眼前略為模糊的色調完全是莫奈(Claude Monet)的印象畫。到了夜晚,在屋前抬頭一看,還可 以看到無數的星星。回想起來,我廿幾年都沒看過香港 夜空上的星星了。那邊空間之大、天空之大,讓人的步 調緩慢下來,細細體會生活:幫手煮飯、做包點、曬衣 服、到私家「後海灣」浮潛。 每天雖悠閒,但時間過得很快。 #70334-36,Manchi家二樓書房,可望到天海相連的太平洋,2010年9月
到熱帶雨林樓換樓
關島
對我來說,這真是個「私家烏托邦」 。但一問之下,才
絕,如今島上的「原居民」大多是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從菲律賓帶來
知 Manchi 夫婦又打算搬家了。他們沒有被迫遷,也不 是因為樓價升值而放盤。換屋原因很簡單:這區不斷被
美國屬土。15世紀,被西班牙殖民333年,差不多把原居民完全滅 工作的奴隸;18世紀美國為打敗日軍,將關島變為西太平洋軍事重 地,大大提高了關島人的生活文化。不過,也不是所有關島人也能 擁有「私家烏托邦」,例如從鄰近島嶼移民來的Chuuk人,他們是
發展,大海與家之間被愈來愈多建築阻隔。他們想親近
島上的弱勢社羣,長期被排斥,只能做低下階層的工作;因為貧困,
大自然,就要換屋,但不用理會什麼升值不升值,不用
很多Chuuk 人會整個家庭,20人左右,擠在100呎的破爛房間,過
被政府和地產商的政策操控,只以尋找適合自己安居之
着截然不同的蝸居生活。
地為大原則。我也跟着他們去關島南面睇樓,那兒就像 一個未開發的熱帶雨林一樣,有沼澤有河水,更原始, 也更自然。
曾劍華( kimpeacock.com ),旅遊作家,文章散見於信報、新報。曾讀過設計、 念過藝術教育、修過文化研究等學科,好叫自己在沒有界線下,廣闊自己身體任何 一處神經細胞。旅遊部落格:kimpeacock.blogspot.com。 010 63
集體.Memories text & illustration / 勇先
臨屋—蝸居的元祖
74
早陣子,一齣內地電視劇《蝸居》一度震撼中港兩地, 劇集講述主人翁如何為了擁有一個狹小的樓房單位,
今日從蝸居裏磨練鬥志
勤勞半生,甚至出賣人性。其實,若說在狹小環境下
無可否認,以現今的角度來看,臨屋的生活環境實在
生活的經驗,我們香港人才是專家,而且最具權威!
是非一般地惡劣。不過,在這個一向歌頌 60、70 年
無論過去或現在,我們都是蝸居的最佳「代言人」 。
代「吃鹹苦」日子的香港,我們成功的一代,不但沒 有忘記昔日的蝸居生活,還認為我們要不斷從艱苦和
昔日在臨屋區的日子
狹小的環境中,磨練出努力向上的意志。
在香港,居住平房向來是有錢和身分的象徵。其實在
今 天, 只 要 你 偶 爾 翻 開 報 紙 的 地 產 版, 必 定 能 發 現
上世紀,社會上最草根的階層,也是居住在兩層式平
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 —一個面積如臨屋般大小的
房的 —當然,那裏沒有瑰麗的廣告宣傳、沒有頂級
單 位, 竟 動 輒 索 價 百 多 二 百 萬! 面 對 這 個 誇 張 的
私人會所和酒店式禮賓服務;有的,只是「精靈健康」
景況,有人高聲疾呼「冇錢買樓」;但不論是地產界
的坑渠老鼠,還有濃情滿溢的街坊情懷……這,就是
朋友,抑或尋常父母輩,卻大多冷冷地奉上一句: 「哪
上世紀 60 至 80 年代初興建的臨時房屋。
個 年 代 不 用 吃 苦?」 他 們 認 為, 願 意 肩 負 起 買 樓 的 重擔,才是成熟的表現。
臨時房屋的原意,是為一些沒居所的市民,提供一個 臨 時「 有 瓦 遮 頭 」 的 地 方。 它 們 都 是 由 木 板、 鐵 皮
香 港 人 對「 吃 苦 」 ,實在比其他城市的居民更甘之
等材料建成。這種講求快捷興建的房屋,就連現代人
如飴。這大概因為我們都認為今日的成功,全賴歷代
認為最基本的居住設備(如獨立洗手間)也沒有。整
香港人「死捱爛捱」而得來的。誰也不願見到我們失
條村的居民,須共用幾座公廁解決三急,還有鼠患、
去「肯捱」的動力。所以,我們的居住單位就需「有
室內「冬冷夏熱」的情況……或許,這些對我們來說
咁貴得咁貴、有咁細得咁細」 ,箇中道理簡單顯淺—
實 在 是 匪 夷 所 思, 不 過 這 種 生 活 空 間, 確 實 曾 出 現
一旦你買下一個數以百萬元的蝸居,就要準時地在未
過。最高峯時期,全港有多達 80 個臨屋區,人口超過
來 10 多 20 年供款,即使工作裏遇上再艱苦的歲月,也
13 萬。隨着社會環境日漸改善,臨屋居民亦於 90 年
要有排除萬難的決心死幹下去;即使父母為你留下蝸居
代起逐漸搬上公屋。最後一個臨屋區,位於西貢的沙
一 間, 各 人 也 被 迫 學 像 昔 日 居 於 臨 屋 的 朋 友 那 樣,
角尾臨屋區已在 2001 年被清拆。
希望「上樓」 , 「上進」地逃離那狹小的環境,尋找更 合理的生活空間……臨屋之為臨屋,就在於它永遠是
早年興建的臨屋是一層式建築,後來演變成兩層的複
臨時的,因此,請勿抱有「安居」的幻想。
式 單 位。 狹 小 的 生 活 環 境 和 欠 佳 的 衞 生 情 況, 一 直 是臨屋最大的「特色」。因為空間不足,居民會將他
這就是香港,姑勿論閣下吹之脹乎不脹。
們的生活延伸至屋外—不單晾衫是在屋外,在屋外 架起的摺枱,既成為小孩最廣闊的自修室,同時是最 熱鬧的飯堂。不少人認為,這樣的生活環境,能夠孕育 出濃厚的鄰舍之情,當然,也是常引發磨擦的地方。 勇先,精於將學術低俗化,化神奇為腐朽,新近著作為《不喜勿插 ‧ 四代 香港人解毒》 ,個人博客:hk.myblog.yahoo.com/yungxin2005,歡迎白撞。
010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