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詞失效,文化失陷,集體失語。 除了「失語」,找不到另一個更好的言詞,來描述這刻在香港的感受。 這些日子,我們每天看數十萬字的報道和分析,對荒謬回不到話來。 媒體上各人重重複複的話,贅言冗成了語言歪曲的音調。 但同時,一場雨傘運動恢復了文字力量。 廣場上的告示貼旗海,以文字編織了千萬人的堅持和盼望, 這畫面,在全世界面前,有力地說話。 但我們不能失去未來。 這一期, 一書兩面,反省失語,思考沉默。 找來文字人探究治療失語。 重讀昔日經典的文學人、 刻劃今天社會的創作人、 以批判指向未來的評論人, 未了,以閱讀來沉澱, 用沉默準備變革。 ------------------------------------------------ 這期粒粒皆星。 § 區家麟(這一篇會提到,核心價值,是不需扭來扭去,幾歲都應該能明白) § 彭志銘(特別提到中共的鬥爭用語如何影響香港的本土文化) § 梁文道(理性討論,其實需要禮貌距離) § 練乙錚(分析問題,要入場查證啊) § 羅永生(學問,就是要學問能解開核心的問題) § 填詞人梁栢堅(有社會意識的搞鬼歌,不求永恆傳頌,但求快狠準,但求即時廣傳) § 「生有限、活無限 」和「幸福要走多步」廣告達人Simon Fung(阿西的廣告,賣嘢之餘,也希望對抗腐朽,呈現正面意義) § 《抗世詩話》詩人陳滅(寫詩,本身就是對這個世界不妥協吧) § 廖偉棠(講魯迅的《野草》) § 李維怡(講曹雪芹的《紅樓夢》) § 朗天(講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 鄧小樺(書誌創刊以來最長的來稿,5000字鴻文,由董啟章那篇〈必要的沉默〉入手,論說在失語時代需要的沉澱力量) 專欄也很厲害,陳劍青、陳婉容、林朗彥及黃莉莉、明報港聞首席記者蔡傳威(會講調查報道)、包記(講北京的三味書屋)、楊錫鏘牧師(山地訪問,講聖經智慧書作為謎題的解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