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歲月和好:盧雲談變老這件事

Page 1

A1516.indd 1

2015/4/24 下午6:03


p3-11.indd 7

2015/4/24 下午6:24


p3-11.indd 8

2015/4/24 下午6:24


部名頁1.indd 20

第一部

導言

個古老的峇里島傳說,有益於我們多思

考自己所在的社會,並且幫助我們更多

思想那些被我們貼上「老年」或「長者」標 籤的人。

據說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山村中,百 姓有個風俗,就是將老人獻祭並把他們 吃掉。終於有一天,村中沒有剩下一個老 人,各種傳統也都消失了。後來,他們需 要為眾人集會蓋一座很大的房子,但當他 們看到為了蓋房子砍好的木料,卻不知道 怎麼分辨頭與尾。如果他們把建材放錯位 置,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災難。一個年輕人

A

與 歲 月 和 好 ▎020

ging

2015/4/24 下午4:12


部名頁1.indd 21

對大家說,如果他們答應不再吃老人,他 就會幫忙想出解決方法。村民應允了,這 年輕人就將他藏匿起來的祖父帶出來,那 老人於是教導了大家如何分辨木材的頭與 尾。2

我們今天是不是也在社會生活中把老人當 祭品,排斥他們、驅逐他們呢?我們是否已 經喪失有助於認識自己生命的傳統,如今不 再能分辨頭與尾的差別?對許多逐漸年老的 人來說,這毫無疑問是一條通往崩解黑暗的 道路。但另外對許多人而言─ 他們或者是 被年輕的朋友隱藏起來,或是因為我們自己

2015/4/24 下午4:12


部名頁1.indd 23

的懼怕而故意忽視的陌生人─ 年邁是進入 光明之路。他們活著,為的是在我們這些破 碎的生命中,告訴我們頭與尾差別的人生智 慧。

因此,首先我們要看那些通往黑暗之路的 老人。然後我們希望發現如何讓年老成為走 向光明之路。

2015/4/24 下午4:12


章名頁.indd 1

2015/4/24 下午5:40


名的法國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出版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

且研究資料完整的老年研究。經過鉅細靡遺 分析年老在生物、民族、歷史、現象學的層 面,西蒙.波娃做了結論: 「……絕大部分的 人以憂心和反抗來看待年老這件事。他們覺 得年老比死亡更令人厭惡。」 3 西蒙.波娃的 老年觀點中,彌漫著悲觀和沮喪。其實這也 是很久以前詩篇三十一篇在當時反應的訴怨:

上主啊,求你以慈愛待我, 因為我遭遇患難; 我的眼睛因哭泣紅腫, 身心也都衰殘。

A

與 歲 月 和 好 ▎026

ging


愁苦耗盡了我的生命; 憂傷縮短了我的歲月。 患難使我衰弱; 我的骨頭都枯槁了。 所有的仇敵都戲弄我, 左鄰右舍都譏笑我; 連那些知己的朋友也都怕我; 他們在街上遇見我就一一躲開。 大家把我忘了,把我當作死人; 我像被丟棄了的廢物。 (詩三十一9∼12,現代中文修訂版)

「被丟棄」— 許多老年人在今日確實是 如此景況。在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有 兩千萬。其中近七百萬是在貧窮線之下, 或太貧困以致無法支付必要醫療費用的人。 兩萬四千間安養院住了一百萬老人,其中許 多地方過於擁擠、人手不足,以致根本無法

第 1 章 年老—通往黑暗之路 ▎027


提供好的治療或照顧。在所有中等收入的人 口中,年老男性佔不到一半。至於還有任何 收入的年長女性,有一半無法在一年內掙得 一千美元。有時,想進入安養院的人,必須 將所有財產簽署給負責單位。莎倫.克爾丁 (Sharon Curtin)說得好: 「作老人和窮人是全 職工作。」 4 美國人每年至少花費五十億美元 在各種新玩意兒、化妝品及科技,防止自己 變老。但在 1970 年,只有三億三千萬美元用 在真正年長者的身上。5 也難怪許多老人會用詩篇的話說: 「他們 在街上遇見我就一一躲開。大家把我忘了, 把我當作死人;我像被丟棄了的廢物。」我 們的社會沒有老人的一席之地。他們被放 逐,被迫離開團體,像痲瘋病人般被隔離, 不再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正常成員。或許這 種情況較之從前不是那麼公然發生,但結局 都一樣。西蒙.波娃說得很正確,對許多人

A

與 歲 月 和 好 ▎028

ging


來說,變老比死亡更令人害怕。我們無法想 像那些在這世界存在之外的狀況,但我們可 以預期老年時被逐出社會的痛苦。等待已知 的折磨,比起等待離世的未知,更令人感到 無限害怕。這就是八十二歲的芙蘿麗妲.史 考特—麥斯威爾(Florida Scott-Maxwell)這 段話的意思:

我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必須活多老,必須 忍受何種程度的衰殘。我們一直對自己 悄悄說: 「這年紀還沒到時候嗎?我還必 須活多久呢?」因為年老比死更令人害 怕。…… 等候死亡讓我們消沉,並且討厭 自己即將變成的樣子。6

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事實和感受。我們甚 至必須進入這些事實及感受,並且問自己: 「究竟是什麼事情造成老人感到被排斥?」從

第 1 章 年老—通往黑暗之路 ▎029


這個問題,至少可以檢驗三個因素:隔離、 孤寂,和自我迷失。我們可以把這些因素想 成三種拒絕的形式:社會的拒絕、朋友的拒 絕,以及自我內裡的拒絕。

隔離 克萊爾.湯森德(Claire Townsend)描述 老年是最終的族群隔離(譯註:指美國當年 隔離黑人與白人) 。在一個只重視「做什麼」 或「擁有什麼」,勝於重視「存有」的文化 中,她的說法似乎很貼切。我們想望有一份 工作,過好的生活,有一棟房子、一輛車, 有足夠的錢,還有股票和基金,有好的人際 關係,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水準。這些成為 我們生活動力的中心。那些不再能用上述的 「想望」方式與現實世界打交道的人,就註定 成為局外人。 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與志工相關的問題。

A

與 歲 月 和 好 ▎030

ging


雖然有許多老人已經透過辛苦工作,獲得足 夠養老的錢,然而一旦他們不能工作賺錢, 仍然容易感到自己沒有價值。他們常感受到 義務工作是次等行為。就像想打工賺錢的學 生會拒絕當義工,喜歡做「真正有錢拿的工 作」 ,許多老人覺得,當他們自己付出勞力而 獲得報酬,才是被社會接納的一員。在個人 擁有愈來愈多自由時間的社會文化中,「志 工精神」卻不是什麼與有榮焉的事情,確實 是個奇怪矛盾的現象。但也有例外。我們認 識一位先生,他四十多歲前存夠錢就退休, 如今在一間很大的市立醫院作義工,幫助那 些不被人注意的求醫者。他的期望不是獲得 更多,而是持續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對他而 言,工作的價值不再是依照所得來評斷,而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類似令人欽佩的志工表現。 但有件可悲的事實仍然存在:許多人開 始感受到自己老了,因為職場人事制度上的

第 1 章 年老—通往黑暗之路 ▎031


安排,如強迫退休,把他們排除到那個以做 什麼、有什麼、得什麼來自我認定的那群人 的圈圈之外。不再能加入這場「刺激的」競 爭與比賽的人(在這種競爭中,人的價值淪 為分數表上的數字) ,註定要經歷自己好像不 再是一般人。他們已經算不了什麼,成為這 個社會悲慘的多餘之物,就像可憐的長途跑 者,現在氣衰力竭。莎倫.克爾丁這位做老 人工作的女青年,特別說到:

我從工作經驗得知,視物質財富等同成 功,把瘋狂的制約性消費者當作模範公民 的文化,不會給老人什麼空間。他們過了 有競爭力的年紀,已經出場。我們生活的 文化擁抱所謂的「過氣人」的觀念。年輕 之後就過氣了,被送到垃圾堆、護理之 家、退休中心,直到「最終休息站」 。7

A

與 歲 月 和 好 ▎032

ging


在西方世界,怕變老多半是怕不能活出周 遭對你的期望。他們希望你有生產力、有成 就、有財富,並且守得住。如此,有些人因 退休法令而被迫放棄擁有更多財富及權力的 渴望,脫離了創造財富的陣營,就被人看扁 了。他們雖被容忍,但不再被重視。一個基 本上強調圖利價值的社會,一般是不會尊重 老年人的。因為真正看重長者,會破壞這種 社會運作的優先順序。 當人的「存有」隸屬於他的「所有」 ,隔 離的狀況就會發生。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 少數權力在握的人,就只能緊緊抓住他們的 財富、權力、影響力而不放手,好避免被隔 離的命運。他們選擇了壓迫者,而非受迫者 的角色。我們看到,教會和社會裡那些有權 勢的老人,如何焦慮地抓住過時的觀點和老 舊習慣,因此阻礙了真正的成長和發展。我 們不禁懷疑,他們抓住的,只不過是這個成

第 1 章 年老—通往黑暗之路 ▎033


功導向的世界所留給他們的,唯一可接受的 自我認同模式。如此,他們跟那些相較之下 不是那麼幸運的同年齡人一樣,都是年老的 受害者。 重要的是,我們要強調說,隔離常常以 不易察覺的形式發生。孩子寫一封問候的信 給祖父,但他們只是寫他們認為祖父想聽 的話。年輕人拜訪老年人,但很少讓他們參 與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不想讓老人受到傷 害、驚嚇或難過。爭議避免了,但真相隱藏 了,並且許多人性實情都被排除。這些事情 的發生,都始自一些善意的做法,想要提 供年老的父母、伯伯阿姨,或者朋友一段安 詳的晚年。但事實上,他們的生活不再像一 般人,更空虛、更不真實。不論是有意或無 意,他們被迫進入選擇性的溝通牢籠中,使 他們不能如實看見、如實明白、如實解讀他 們所在的世界。

A

與 歲 月 和 好 ▎034

gin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