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何處牧羊

Page 1


v 封 面 圖 說 v 面圖是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 Alphonse Osbert

(1857-1939)的作品。他的畫作偏愛多層次的湛藍色

調,捨棄真實世界的題旨,展現如詩如歌的視覺語言,帶 著神祕性的格調與畫風,沐浴在超凡的日月光暈之下。 這幅「幻象」(Vision)1892 年展示於法國國立美術學 院(Société Nationale des Beaux-Arts)沙龍,筆觸介於印象 派和新印象派(點描派)之間。畫中的女士取材自第五世 紀法國天主教的聖女日南斐法(St. Genevieve,422-502) , 其孩提之際就已經獻身給天主,立志過貞節的生活,人生 大半歲月都用在祈禱和沉思上,曾在異象中獲得天啟。她 在匈奴蠻族阿提拉入侵巴黎時,擔任蠻族與戰犯之間的和 平使者,並布施食物照顧俘虜。 這幅畫勾勒出聖女靈魂出竅(ecstatic state)時的超拔恍 惚神情。畫中女士雙手緊扣的嚴肅姿態,身體微微向上提 升,彷彿被天啟深深懾住的凝視。這幅畫作可能是受到當 時火紅的法國神經醫學權威沙可醫師(Jean-Martin Charcot) 對於歇斯底里等病症研究的影響,沙可醫師和同僚請攝影 師拍照宣傳醫療成果以爭取經費,因而這種空洞眼神的照 片在法國甚至是國際四處傳播。原來,狂喜忘形的宗教神 祕境界,與無法自主的精神異常竟只是一線之隔。

封面圖說.indd 2

2015/12/9 下午12:07


遠景墨藍色的,萬年的群山濃濃,彷如遙遠的過去。 中景乳白色的,一夜的霧水薄薄,漫延開渺茫的未來。 女孩光著腳,輕觸於柔軟的草地上。謹守的體態、嵌合 的手指與前臂的肌肉顯出她的靈性與力量。她深陷的眼窩略 顯憔悴,彷彿沉默的且濃厚的凝視過後,直望著天上的回應 出神。頸後以至於整個頭散發出來的鵝黃色光暈,透露著超 脫肉身的不朽。觀者凝望且深思,這氣質是凡是聖;這氛圍 是死是生。她在禱告什麼? 不遠處,慵懶的群羊低頭吃草,與人間紛擾無涉,一無 所求。溫順地跟著女孩的綿羊收起了左前腳,安然地倚向女 孩,彷彿輕聲細語地嘟噥著:我在這裡。群山之後,方已日 出。在月色與日光的交界,密林與微雲之間,女孩看到了什 麼?

封面圖說.indd 3

2015/12/9 下午12:07


目 錄 序 2015 仲夏的邂逅 ......................................... 001

PART 1 2 3

獨處─共融深處/《團契生活》(二) ........... 023 承擔─獨處之極/《團契生活》(三) ........... 039

目錄頁.indd 1

2

女人,太陽 摯愛,偶然 張力,擁抱

PART 7 8

生命,獨處與共融的交織.......... 006

共融─和泥成團/《團契生活》(一) ........... 009

PART 4 5 6

1

3

女人,溫柔與強韌的共處 ........ 058

vs.

vs.

vs.

月光 ........................................ 061 巧合 ........................................ 079 刀劍 ........................................ 097

愛情,冰雪與烈焰的對遇 ........ 114

我雖黑卻秀美 ...................................................... 117 等他自己情願 ...................................................... 145

2015/12/14 上午10:35


9

耶和華的烈焰.................................................... 173

PART

4

對峙,永恆與今生的較勁 ........ 200

5

母親,放手與不捨的拔河 ........ 290

1 0 重返 Olympics ................................................... 203 1 1 房東家的 muffin ................................................. 219 1 2 曠野深處的 calling ............................................. 235 1 3 閃電雷轟下的 peace .......................................... 255 1 4 眾說紛紜中的大 Boss ......................................... 271 PART

1 5 復活是一齣生與死的歌劇 .................................. 293 1 6 生命是一幅哭與笑的雕刻 .................................. 303 1 7 記憶是一件穿與脫的衣裳 .................................. 319 1 8 母親是一生推與抓的歸宿 .................................. 337

目錄頁.indd 2

2015/12/14 上午10:35


自序:2015仲夏的邂逅

2015 仲夏的邂逅

自序:

書是拙作《基督徒的搬家哲學》之續集,其中尤以 第四部「對峙,永恆與今生的較勁」為接軌,是近

年來銖積寸累的寄居紀錄,特別用幾個英文單字將之串聯 起來,刻意營造出中西合璧的異國情調,並映照出在遙遠 異鄉的過客情懷。 在醞釀書名時,幾番體驗取捨與鬆手,原本想仿照《基 督徒的搬家哲學》的編織技巧,用安息年的經驗作為人生 分段與換檔的里程碑,曾一度構思以〈曠野深處的 calling〉 為書名,同時也考慮用〈房東家的 muffin〉作標題,兩種 語文穿插具現代感,合乎年輕人口味;但編輯擔心帶著 韓風味道,讓讀者誤以為花俏而不夠深度。就在等候靈感 之際,自忖編撰時機成熟時,書名自然就會前來敲門。果 然,今年仲夏的旅行,在北京的郊區意外邂逅十九世紀末 法國畫家奧斯伯特(Alphonse Osbert)的作品,這幅牧羊女 的畫作靜靜地躺在桌上等著筆者「垂青」 ,像極了現代西班 牙小說《風之影》 (La Sombra Del viento)故事情節所言: 不是讀者挑中書架上的書籍,相反地,是書本等候屬於它

001


002

你在何處牧羊 的讀者造訪。書沒有主人,每本書都曾是某個人的好朋 友,每換一次讀者,它的靈魂就會茁壯一次。於是,拙作 書名呼之欲出。 牧羊女背後如夢似幻的山巒,靈光隱然乍現。旁邊依 偎著的綿羊,可嗅出對牧羊女的信任和倚賴。 「你在何處牧 羊?」的經文(歌一 7),就活靈活現地從雅歌的劇情躍入 筆者正在搭建的舞台(見第七篇) ,向筆者奮力揮手毛遂自 薦。按照字面解釋,雅歌一章 7 節的經文是女主角的喃喃自 語,四處尋找佳偶的蹤跡,但是轉換了時空場景,成為筆 者人生體驗的里程碑,終究還是要以靈意解釋落款。「你」 轉換成上帝或基督─主在何處牧羊,筆者就追隨祂的腳 蹤,尋覓屬於祂的羊群,牧養祂的子民。深願本書能成為 質優營養又美味可口的牧草,滋潤餵養華人信徒。 整理與編輯書稿時,發現除了前三篇團契生活之外,整 體感覺非常具「女人味」 ,所以封面圖案也愈發顯得適切。 老戰友庸蕙校友(最近華神校友與學生都暱稱筆者為「學 姊」)發現筆者的近照竟然與牧羊女的神情姿態有幾分神 似,於是書封前後反摺的設計就刻意互別苗頭,古今中外 兩位仕女彼此過招,看誰的牧羊風格勝出。此外,應看過 此文的讀者的要求,希望親睹〈摯愛,偶然 vs. 巧合〉一文 中的斑彩石項鍊,邀請眼尖的讀者挑燈細細尋找,它藏在 本書的哪個角落? 本書前三部都是組曲,富含細心規畫過的主題與釋經, 記錄著筆者一次又一次的講壇任務,人生倏忽又飛躍十 載。似乎也象徵筆者的人生歷練已由「歷史神學」轉化為


自序:2015仲夏的邂逅

「系統神學」的境界,由無心插柳的潑墨創作漸漸過渡到有 責任的深度牧養,少了一分創意性,卻多了幾許千錘百鍊 之後的堅韌成熟。 送走母親是人生巨大的滄桑,悲喜後的恬淡讓筆者更加 領會父神所布局的人生劇情,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喬治. 拉孔布(Lacombe)那組木雕畫(見第十六篇)分別在兩 階段的旅程體現,由哲學家、畫家的辯證眼光,演繹成女 兒、媳婦的柔順心腸,滋味是如此難訴的酸甜苦辣。 本書不再沿用《基督徒的搬家哲學》的「續杯時光」 , 分享第一批專家學者的回應;但仍保留「後記」 ,希冀不斷 地與自己對話,或答覆讀者的困惑,其中不乏聽眾給予的 有趣回饋。第一部「團契生活」的後記尤其洋溢著與這批 相處二十年的豐盛契友共融與承擔之成長喜樂,如書中所 述,若是沒有教會生活的調教,筆者如今所呈現之人格特 質一定是孤僻倨傲。奉勸獨行俠或流浪型的肢體,不要白 白流失教會群體磨合圓融的契機,而放任自己益形偏激狹 隘的性格。 誠如祈克果所言,「真理是一種激情,不是冷漠地站 在我面前,而是對『我』和『我的生命』有更深意義的理 念,使我心裡產生一種恐懼的顫抖,或一種信託的敬虔。」 在靈修、講道中,神親自現身,傳道人只是提詞者,聽眾 才是主角,公開站在神面前,真真實實演出一齣戲。講道 是最艱難的藝術,因為講道者需先被感動。上乘的文章或 信息會先感動創作者,因而即使分享數十次也仍津津樂 道,熱情盎然。整理過往十年的人生戰果,每每驚豔當時

003


004

你在何處牧羊 的神來之筆,更為神在客旅寄居的歲月中的雕塑與剪裁之 刀工而激動不已。 「出書」是一種「搬家」與「割捨」 ,藉此被動地離開這 段人生里程的成果,再度航向大海。書既出版,日後就不 能再用此「陳糧」餵食聽眾,因而每次出書都是強迫自己 快速「升級」 ,另外研發新鮮的佳餚食譜。希望讀者也是如 此,每次的閱讀都展現靈魂再度茁壯。讀者或許由「團契 生活」中的麻煩人物或受傷者,蛻變為替軟弱肢體披上體 面俊美外袍的和睦之子,彷彿筆者由桀驁不馴的浪子,成 長為恩典之子,細細品嚐神的豐美恩惠。 感謝庸蕙大刀闊斧與慢工細活,使得講壇信息粉墨化妝 為犀利創意又勻稱對比的舞步(五部)組曲。她是筆者的 學生、學妹兼「媳婦」 ,也是筆者院長職務中重要的幕僚、 謀士與禱告同伴,是很精采的人生夥伴。感謝校園編輯團 隊再度予以協助,尤其是美編同工的耐心配合,讓筆者珍 獲的藝術寶藏,能以更繽紛的方式呈現給識貨的收藏家。

蔡麗貞 台北華神 2015 夏末秋初


我心所愛的啊,求你告訴我, 你在何處牧羊? 晌午在何處使羊歇臥?(雅歌一7)

經文頁.indd 1

2015/12/9 上午10:23


部名頁.indd 8

2015/12/9 上午9:51


PART

4

對峙,永恆與今生的較勁

部名頁.indd 9

2015/12/9 上午9:51


11

房東家的muffin

恩典之子的表現不見得比忿怒之子出色,甚至更加惡劣, 他們只不過領悟到自己是「兒子」的身分,是憑著應許承受產業, 而不是寄居的客人,更非靠做勞工而得價銀的奴僕。

章名頁.indd 11

2015/12/8 下午3:25


220

你在何處牧羊 創世記四章3 ∼ 5 節 3

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

4

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 亞伯和他的供物,

5

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 色。

創世記二十七章41 ∼ 44 節 41

以掃因他父親給雅各祝的福,就怨恨雅各,心裡說: 「為我 父親居喪的日子近了,到那時候,我要殺我的兄弟雅各。」

42

有人把利百加大兒子以掃的話告訴利百加,她就打發人 去,叫了她小兒子雅各來,對他說: 「你哥哥以掃想要殺 你,報仇雪恨。

43

現在,我兒,你要聽我的話:起來,逃往哈蘭、我哥哥拉 班那裡去,

44

同他住些日子,直等你哥哥的怒氣消了。」

路加福音十五章25 ∼ 30 節 25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 舞的聲音,

26

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

27

僕人說: 「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 把肥牛犢宰了。」

28

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29

他對父親說: 「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 30

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 他宰了肥牛犢。」

v

享受優惠待遇 在英國讀書的最後兩年,是在校外租屋。房東是個寡 婦,有個即將到外地讀大學的獨生女,房東之所以願將房 子出租,主要是為了找個人作伴,所以租金低廉,甚至免 費供應早、晚兩餐(一般英國房東最多只供應早餐) ,筆者 可以說撿到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後來見房東還有空餘的房 間,先後又介紹兩個女同學來作房客,第一位是從秘魯來 的女孩,攻讀基因醫學碩士,第二位是從新加坡來的大學 部學生。 房東在自己屋子的隔壁經營一家雜貨店,一早就要過 去開店做生意,所以其實不太有時間為房客烹煮晚餐,因 此她常去英國老字號超市 Marks & Spencer(台灣譯作「瑪 莎」 )買昂貴的半成品食品,也就是已經處理好的食物,只 需稍加烹煮或預熱即可食用。早餐也是買超市中較貴的全 麥吐司麵包。她每隔週會換乾淨床單,我們只需晚飯後洗 碗。很多海外留學生聽聞享受如此待遇,都心生羨慕。 為了回報房東的慷慨,因此自告奮勇,允諾每週日的晚 餐由我們負責購買與烹煮。為此,主日下午常忙得人仰馬

221


222

你在何處牧羊 翻。煮中國菜是多麼地費事且麻煩,需要醃肉、切絲與切 丁,同時還仿效西餐,主餐之後另有甜點或糕餅。等到賓 主盡歡之後,還得善後與洗碗。然而,相較於每週只需忙 碌一餐,其他都由房東來準備,還是很划算。 房東的女兒早餐不吃吐司麵包,只吃 muffin(英式的鬆 餅,即麥當勞早餐的滿福堡) ,也是同一家 Marks & Spencer 超市買的食品,價格其實差不了太多,但房東每週買的 Muffin 是收藏在木頭做的櫥櫃中,只供她女兒享用。這種差 別待遇讓房客們心中頗不是滋味,反而忽略房東原是很慷 慨大方的主人。 房東不喜歡我們使用她的客廳招待客人,其實這兩位自 愛的研究生,不會不懂事到成天呼朋引伴。有回筆者請指 導教授到中國餐廳吃飯,飯後即便請他到寓所喝茶,也很 識相地使用個人的小臥房招待指導教授。當日教授彷彿是 家長般來視察個人生活起居,而且很老練地與房東寒暄聊 天,事後房東靦腆地稱說教授是個好人,很可能那次是她 生平惟一接觸到最有文化修養的人。 又有一次,房東與女兒去歐陸度假,趁此機會邀請一 位美國女同學來吃飯,筆者很大方地用房東的客廳招待 客人,美國同學看見如此寬敞的居住環境,露出羡慕的眼 神。她哪裡知道是貓主人不在,老鼠趁機作亂。 好幾次主日下午,筆者與室友在準備晚餐時,順便使 用房東的烤箱,烘烤當週私下享用的蛋糕,並且趁房東睡 午覺時,偷偷地把蛋糕「走私」運回房間,並將窗戶及後 門打開通風,深怕烤箱的香味傳到房東的鼻子。其實房東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應該不是吝嗇小氣的人,只是房客的行為有點不太光明正 大,更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家,做起事情總是沒那麼自由。 其間最感受到寄人籬下滋味的事件是,有次週間在晚 飯後還得回學校研究室工作,所以懶得將腳踏車牽到後院 的倉庫,因此就暫時擺放在大門的走道。不料房東一看見 腳踏車在屋內,就要求立刻將腳踏車牽至後院,筆者回答 「一吃飽就走人」,但房東仍堅持必須馬上移走腳踏車。這 是寄宿當中惟一大聲講話的場面。雖然當時雙方都很不高 興,甚至私下覺得很委屈。但如今回想起來,以自己的潔 癖程度,如果身為主人,應該也不會允許房客做出如此舉 動。 從英國回到台灣以後,有幾年筆者常去仁愛路一家專 賣外國食品的「福利麵包店」 ,買整袋的滿福堡回來大快朵 頤,以補償自己當年的心理缺憾與身分落差。

兒子或雇工? 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的故事中,那位大兒子正是有心理 調適上的落差與不平。他對父親說: 「我服事你這多年,從 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 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 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牛犢。」 (路十五 29∼30)這位哥哥 用工作表現之成績,來衡量父親對他的愛,並計算應得的 工價,因此即便是在自己的家中卻自詡為雇工,成為寄居 的房客。可見哥哥比弟弟還要迷失,絲毫沒有享受到身為 兒子該有的特權與安全感。

223


224

你在何處牧羊 循規蹈矩、忠厚老實的兄長,在沒有被刺激或比較之 前,也許是安分守己,甚至是惜福的,就像當時房東免費 招待晚餐之初,原是心存感恩的,然而一旦與承受產業的 房東女兒相比起來,明顯位分與待遇立刻矮一截。房東女 兒不但可在客廳招待男友,甚至跨越到租賃的地盤,有回 還坐在筆者房間窗前的板凳上談情說愛,造成筆者心中開 始忿忿不平。浪子哥哥受到厚臉皮回來享受兒子名分的弟 弟刺激,以及老爸不計前嫌的寬容態度,內心中的血氣與 嫉妒立刻被激發出來。 這個劇情很像進葡萄園工作的比喻,早上進去工作一 整天的人,嫉妒傍晚進去只工作一小時的人,因為二者所 領的工資都是相同的。園主對生氣的工人說: 「朋友,我不 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 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 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 (太 二十 13 ∼ 15) 信徒都相信神是公平的,祂不會偏待人,儘管深感自己 如此不配,但絕對不會懷疑神所給予的愛,更不會排拒神 的慷慨大方,有時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當神對別 人慷慨時,會導致跳腳抗議,甚而嫉妒埋怨。

教會是群吵嘴的兄弟共處之地 盧雲神父(Henri J. M. Nouwen,1932-1996)給「群體」 下的定義是: 「最不想與他共處的人,必然會在那兒。」家 庭是一種「群體」,教會亦然。外子的兩位姊姊從小喜歡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鬥嘴,結婚後兩人繼續為孩子的寵物翻臉。筆者的兩個妹 妹從小吵到大,若不是因讀大學的緣故,筆者從此遠離家 門,恐怕也會跟兩個妹妹爭執不休。每次回娘家都被當作 貴客款待,但是有機會與妹妹去旅行,張力就開始增溫。 教會也是如此,不管喜歡與否,信徒就像被丟進一群陌生 又彼此完全不像的人群當中,藉此學習彼此相愛、互相接 納(參楊腓力, 《何必上教會?》 ,頁 103) 。 浪子在山窮水盡、捉襟見肘之窘困時,總算在豬圈中醒 悟過來。正如楊腓力引述弗斯特(Robert Frost)所言,家 「是個當你需要到那兒去時,就必須開門迎接你的地方;失 敗也不能取消我們作為家人一分子的資格。」(《何必上教 會?》,頁 102)作兒子的特權,就是做錯事仍能厚顏乞求 家人的原諒,可以賴皮撒嬌、合法地佔父母便宜。 約翰 • 衛斯理的母親曾養育過十八個子女,有人問她 是否偏愛過哪個兒女?或說哪個孩子得到她最多的注意? 她的回答很有智慧: 「究竟哪個孩子是我最心愛的呢?我愛 那生病的孩子,直到他痊癒。也掛念惦記那出門在外的, 直到他回家。」 儘管身為父母的努力一視同仁,但每個兒女總喜歡想像 自己才是父母心頭上最珍愛的那塊寶。有位朋友小時候曾 寄養在親戚家中幾年,而後才被接回家,後來全家移民美 國之際,他因為當時正在服兵役,又被迫留在台灣,直到 服役完畢才出國。問他是否有被遺棄的情結?他卻自信地 以為是獲得父親最多關愛的寶貝,因為他是收到最多家書 的孩子。他以家書來說服自己沒有被父母遺忘。

225


226

你在何處牧羊 浪子的哥哥以未被父親同等對待,來抗議父親的偏心, 進而埋怨父親遺忘他的存在與貢獻。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 希望透過具體的報酬或補償,來肯定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價 值與地位,在未曾更深體會父母或神的愛之前,我們常是 缺乏安全感的。

身分勝於貢獻 聖經中另外一對兄弟鬩牆的故事,是創世記的該隱與亞 伯。這次的兄弟相煎,情況比浪子的故事更為嚴重,作哥 哥的該隱不只是嫉妒生氣而已,更是大大地發怒,且「變 了臉色」 (原文的描繪更傳神:拉下臉來、扭曲變形) ,甚至 在田間與弟弟亞伯產生近距離的衝突,至終該隱將弟弟殺 死了,這是人類歷史中的第一宗謀殺案。 該隱發怒的原因也是與差別待遇或互相比較有關: 「耶 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 (創四 4∼5)。所謂「看中」,就是指喜歡或悅納。神為何 喜歡亞伯和他的供物,卻不悅納該隱的供物?歷來學者有 許多不同的解釋,由於弟兄兩人所獻的物品不同,所以有 學者從供物的區別來解釋神的偏心。譬如,該隱獻的是田 地的出產,由於種田的人需固定在某地點,且需要在該地 生根建造、繁衍後代,因此不符合神希望人遍滿地面的心 意;何況大地已經受了咒詛,人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 得吃的。至於亞伯所獻的是動物,符合摩西律法所說,「罪 若不經由流血就不得赦」的啟示。就創世記四章所蘊含的 遠古時代背景與上下文的線索而言,這些解釋都略嫌牽強。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獻祭的意義 其實,該隱是種田的,亞伯是牧羊人,因此該隱獻土 產、亞伯獻羊羔,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創世記四章並未 明文解釋神對兩兄弟正反兩種評價的原因,而整本聖經只 有希伯來書十一章 4 節清楚點出癥結:「亞伯因著信,獻祭 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換言之,重點並不是在祭物, 而是人的動機和心意。亞伯所獻的是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 脂油,獻「頭生」的代表亞伯承認他所有的產業與收入是 來自神的恩典,「脂油」代表整隻祭牲中最好的部分,都是 精心挑選的禮物,反映出亞伯對神的用心。也許有人會質 疑,難道神需要吃人的祭物嗎? 人類經過幾千年獻祭給神的經驗中,逐漸領悟到神不需 人的祭物過活。詩人體會到: 我並不因你的祭物責備你;你的燔祭常在我面前。 我不從你家中取公牛,也不從你圈內取山羊; 因為,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 的。 山中的飛鳥,我都知道;野地的走獸也都屬我。 我若是飢餓,我不用告訴你,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 滿的都是我的。 我豈吃公牛的肉呢?我豈喝山羊的血呢? 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 願,並要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

227


228

你在何處牧羊 榮耀我。 (詩五十 8∼15) 這篇詩篇指出,獻祭的意義是獻上感恩的祭(第 14 節) ,以及在患難之日求告神(第 15 節) 。奧古斯丁說: 「神 不要獻祭,卻要獻祭的意義。」獻祭的焦點不是神需要人的 供品或甜言蜜語的禱告,而是藉此舉動代表—人需要神。 身為靈修導師的盧雲神父曾透露,他的禱告品質其實 不是那麼理想的,他說:「來到神面前的時候,總是覺得 分神、內心焦躁、想睡覺、困惑、無聊……然而,與神相 處一小時,傾吐我的感受、想法……不必隱瞞什麼,光這 麼做就一定讓神很高興了。即便我不能像感受人的擁抱一 樣,感受祂的愛……但我知道祂在某一處、以某種方式愛 著我。在我察覺不到之處,祂依然對我說話、凝望我、擁 抱我。」 (楊腓力, 《為何上帝不理我?》 ,頁 242) 梅頓神父(Thomas Merton,1915-1968)的禱告文也 很誠實:「我的主我的神啊,我根本不知道要往哪裡走。 我看不見前面的路,無從確知終點在何處,也不太認識自 己……然而我相信,有想要討你喜悅的心,即已討祢喜悅 了。」(《為何上帝不理我?》,頁 242)兩位靈修大師不約 而同地指出獻祭的意義:神向信徒索取的只是一顆感恩的 心,與專注倚靠祂的心。 浪子與亞伯的生命意義,正在於明白自己需要且倚靠 神。該隱事件反映出人類徹底墮落的結果。該隱是亞當與 夏娃的第一個孩子,這對夫妻信不過神,因而對神在伊甸 園的預備、供應、安排與命令沒有安全感,想以自己的判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斷作為是非善惡的標準。他們甚至曾誤以為該隱就是那位 要傷蛇的頭之救主(創四 1,「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 或譯作: 「我得了一個男人,〔他〕就是主」[I have received a man, namely, the Lord]) ,因此當該隱犯下了謀殺罪,使得 亞當、夏娃的夢想破滅。在創世記四章兄弟鬩牆的整齣戲 中,該隱的形像都是不服神,他發怒、變了臉色、殺人與 頂嘴,及至被神懲罰,又埋怨抗議。相反地,亞伯是個安 靜的角色,在聖經中竟然沒有講過一句話,所以神親自替 他平反。 「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 (來十一 4)

神揀選的主權是基督徒最大的定心丸 聖經另一個兄弟鬩牆的故事是雅各與以掃。以掃善於打 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裡。父親賞識 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母親心思細膩,較疼愛雅各。 父母對親生子女心存偏愛,是很多家庭的普遍現象。表面 上,雅各安靜,以掃外向;實際上雅各工於心計,他的內 心世界比以掃更加活躍而詭詐。他連續欺騙哥哥兩次:先 騙得長子的名分;而後又奪取父親臨終的祝福,無怪乎惹 得以掃火冒三丈,懷恨在心。 雅各的名字,意思是「抓」 (創二十五 26) ,他從生產的 那一刻就在抓出生的先後次序;長大後又抓長子的名分; 父親臨終時再抓祝福;在舅舅家,抓繁殖羊群的優勢;在 雅博渡口,抓天使的祝福。神在雅博渡口為他改名為「以 色列」 ,意思是「神為他爭戰」 (神替他抓) 。雅各年老(130 歲)之際,以為約瑟早已死了,最疼愛的便雅憫又要被帶

229


230

你在何處牧羊 到埃及去換糧食,他檢視自己抓了一輩子的這福氣,到老 年卻兩手空空。突然聽聞約瑟仍然活著,而且還在埃及官 拜宰相,這個失而復得的兒子要來接他去埃及安享晚年。 因此,雅各扶著杖頭敬拜神,他終於知天順命,深刻體會 到他的一生其實是神為他爭戰! 過往雅各不斷抓祝福、爭取利益的習性,充分顯示他內 心對人生沒有安全感,也多少反映出罪人的本相,不相信 神在一切事情上早有預備。基督教與猶太教習慣美化雅各 的人生,認為雅各比以掃更珍惜長子的名分,或一切源於 神的恩典等等,其實雅各對神的信心不見得比哥哥強,行 為也未必比以掃好。 羅馬書一針見血地指出,兄弟兩者命運的分野。雙胞胎 兄弟出生前,神早已說: 「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雅各是 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羅九 12∼13)。雅各惟一的 優勢是因神「揀選」了他。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 誰就恩待誰。這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表 現,而是出於神莫測的愛。 馬丁路德年輕時痛恨預定論,他對神揀選的主權沒有安 全感,認為人在還沒有行為表現前命運已經決定,這觀點 讓他坐立不安,因為永遠不確定自己努力討神喜悅的種種 表現,是否至終能讓他進入天堂,為此他痛苦掙扎多年。 直到路德徹悟救恩真理之後,他最愛傳講的竟然也是神預 定的揀選。 「預定論」曾是路德信仰的絆腳石,後來卻成為 他信仰上的房角石。路德認為:如果人得救與否,並不是 因為自己的表現如何,而是出於神無條件的恩典,同樣,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神也不會因人的表現不好或失敗跌倒而棄絕人。 神單方的守約施慈愛,主動的揀選是基督徒最大的定心 丸,是救恩穩固的根基,連君王都不能動搖的信念。救恩 論若不推到預定論,就沒有辦法將神的恩典講得透徹。預 定論常是解決個人靈命瓶頸的鑰匙,也是筆者安身立命的 人生哲學。當自己表現不如別人時,不需要唉聲嘆氣,因 知每人都擁有獨特的角色;若才幹恩賜比別人出色時,也 不須驕傲,因為皆來自神的賞賜。敬天知命,可以使人生 過得更豁達而快樂。

恩典之子或忿怒之子? 聖經中這三對兄弟檔中,都各有一位是忿怒之子,一位 是恩典之子,恩典之子的表現不見得比忿怒之子出色,甚 至更加惡劣,他們只不過領悟到自己是「兒子」的身分, 是憑著應許承受產業,而不是寄居的客人,更非靠做勞工 而得價銀的奴僕。該隱、以掃及浪子的哥哥都是按著血 氣,想得父親的肯定,所以,即使住在父家中,擁有承受 家業的權利,心中仍然無法篤定,不單對父親沒有信心, 同時也對自己的地位沒有把握。 英國房東的女兒是遺腹子,因著父親的早逝,所以母親 對女兒更加寵愛。房東女兒的最大優勢是,她知道自己是 屋主的女兒,是合法的產業繼承人,她對母親的疼愛相當 有把握。她不但可以天天早餐都吃 Muffin,還可以在客廳隨 意招待客人,並且與男朋友公然親熱(她第一次與男友正 式約會時,房東終日緊張兮兮地為她裝扮打點,熨燙一切

231


232

你在何處牧羊 衣物服飾) ,房東女兒可以享有免洗碗盤的特權,也不須靠 勞力賺得母親的笑臉,反倒她可時常向房東撒嬌與耍賴, 不像筆者只有一次耍賴,將腳踏車放置屋內也被禁止。最 重要的是,這個女兒隨時都需要媽媽。不像租賃的房客, 只在求學那幾年需要房東;學業完成,房客就當收拾家當 準備離開了。 當年寄人籬下時,偶爾會因著差別待遇而忿恨不平,如 今筆者與室友都已結婚成家。那位秘魯室友畢業後,立刻 飛往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與正在讀博士的男友結 婚。一年後,筆者去法國訪問一位路德學者,曾寄宿在他 們家,她的女兒已經出生,看著她將女兒視為珍寶般地侍 候,當時就曾揣想,也許有一天她為了增加收入,而將房 屋出租時,會怎樣接待房客?房客是每週貢獻租金者,而 女兒是絕對消費者,養女兒肯定一生都要花錢費神,包括 奶粉、尿布、教育,甚至將來嫁妝等等。但如果問她究竟 房客重要?還是女兒寶貝?答案不言自明。 聖經中這三對兄弟的故事,讀者正在扮演哪一個?在父 神的家中是享受兒子的名分?還是扮演奴僕或房客的角色 呢? 筆者發現在不同場合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做錯事想賴 皮時,就倚靠神的恩典。然而在人際關係上遇到挫折時, 察覺不被重視,未受到公平待遇而忿忿不平時,甚至認為 自己在團體中貢獻較多,別人卻是佔盡便宜的浪子,或是 晚進葡萄園工作的人,卻獲得同樣酬勞而不禁眼紅時,瞬 間就轉換成另一個角色。即使在信仰上已經是豁達成熟的


第十一篇/房東家的muffin

老鳥,仍須時常反省自己,究竟是恩典之子?還是忿怒之 子?究竟是倚賴恩典過活?或是端賴表現以討神喜歡?

v 後記 本篇是筆者珍愛的講章,有一段時期固定作為初到某些教 會的首篇信息,主因是人生不同階段的寶貴經驗,讓筆者深刻 體會聖經的核心真理,原來基督信仰是如此真實地鑲嵌在生活 的每個角落。對房東女兒的特權之嫉妒情結,更深層地玩味個 人在神眼中寶貝的身分地位,神那永不更改的旨意是聖徒的避 難所,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基督徒既曾感受被愛、 被接納的滋味,理當活出灑脫、自由的大度品格。 三段經文的兄弟心結之巧妙連結,加上從舊約到新約, 再到現代的時空穿梭與劇情布局的交叉比對,又是蒙太奇式的 「拼貼剪輯手法」,似乎是筆者熟稔的編織手法,不但使讀者與 聖經人物頻繁互動,達到「聖徒相通」的信仰層次,更是讓每 位聖徒親自躍入人生舞台,演出屬於自身的戲碼。 離開英國八年後,筆者同外子回英國度假。抵達房東家的 門口之際,先前那間房東開設的雜貨店已經變成房地產公司, 筆者正當舉起手想按電鈴,往日的記憶如潮浪般開始一幕一幕 地湧上心間。賣個關子,請讀者猜猜,筆者是否見到房東呢?

23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