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體發光:操練信望愛的美好關係

Page 1

A1567書衣.indd 1

2016/3/30 下午3:29


z目 錄å 非凡的信仰群體 / 王文基 . . . . . . . . . .

001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5

如何使本書發揮最大功效 . . . . . . . . . . . . . . . .

021

推薦序

1 章 非凡的群體

................

023

▍靈命操練:二與四法則

2 章 盼望的群體. . . . . . . . . . . . . . . . . 051 ▍靈命操練:分享信仰(不必覺得為難, 或是強迫別人)

3 章 服事的群體

................

079

▍靈命操練:珍惜我們的珍寶

4 章 以基督為中心的群體 . . . . . . . . . 101 ▍靈命操練:愛那些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

5 章 和好的群體. . . . . . . . . . . . . . . . . 131 ▍靈命操練:經歷和好

目錄頁.indd 9

2016/3/30 下午4:07


6 章 彼此激勵的群體 . . . . . . . . . . . . . 159 ▍靈命操練:找到一個可以彼此問責的朋友

7 章 慷慨的群體. . . . . . . . . . . . . . . . . 185 ▍靈命操練:作資源的管家

8 章 敬拜的群體. . . . . . . . . . . . . . . . . 213 ▍靈命操練:敬拜

目錄頁.indd 10

9 章 寫下靈命操練計畫 . . . . . . . . . . . 237

附錄 小組討論指引 . . . . . . . . . . . . . . . . . . .

255

附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9

致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5

2016/3/30 下午4:07


推薦序

非凡的信仰群體 001

推薦序

非凡的信仰群體 當筆者接獲校園書房出版社寄來本書之中譯本文稿 時,首先出現的意念是:一本論述「信仰群體」觀點的 書,交予一個正在牧養教會的牧師來閱讀並寫作一篇序 言,就實際及實踐上皆是合宜不過了;每一個牧師在「教 會」這個信仰群體生活的現場體驗,不太可能只有關心自 己個人的屬靈生命歷程之層面,亦應該對會眾群體的屬靈 生命向度有所感同身受,而且其中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讀畢全書,筆者十分欣賞本書作者在字裡行間透露出 他以「靈性塑造」 、 「敘事觀點」 、及「靈命操練」三個主要 面向,來引領讀者逐步思考並實踐以基督福音為中心的 「信仰群體」生活。誠如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基督門徒的 「身分」應當塑造「行為」 ,作者所論及的「群體」觀點並 非這俗世一般意義下的群體,而是以每一個有基督內住、 蒙神悅納的人、被神揀選、以恩典寫成生命故事的人所形 成的「群體」作為討論的定位與前提。這個定位與前提之 所以具有重要性,是因為作者期待基督徒所形塑的靈性為 取向的「信仰群體」 ,能夠對應並實踐在一個以功利(功 能)為取向的「俗世群體」之中,這是基督徒生命中那種 勇於向(在)世界中作見證的信仰實踐力,而這種實踐力 量,徹頭徹尾是以「群體」為特色的,而非「個體」式的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

2016/3/30 下午 03:27:33


002 讓

發光

行動。 筆者從本書中特別對三方面有所感動:第一,信仰群 體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今天教會界有一種奇怪或反常 的現象,教會為了貼近自己所身處的文化處境,而形成一 種對潮流文化的飢渴慕「俗」 ,而非飢渴慕「義」 ;教會對 「世俗」的認識竟然比對「上帝」的認識還多而深,就如作 者所批判的「基督徒的行為與非基督徒之間並沒有什麼不 同」之實況。如果教會這個信仰群體已落入與世俗之間毫 無分別或無法區分的狀態下,這到底代表了什麼?一群跟 從耶穌基督的門徒所持守的如果不是「上帝國度」的價值 觀,那麼這個群體用什麼來對世界(世人)作見證呢?作 者提醒我們基督徒是一群「非凡的子民」 ,因為我們是跟從 一位「非凡的上帝」 ,當我們願意貼近這位上帝而經歷祂非 凡的同在,我們才能夠在這世界中採取非凡的行動。其實 這正是當今教會主要的「身分危機」 ,當教會遷就於世俗的 「關聯性」時,卻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失去身分(自我認同) 的危機中,於是我們今天有一種「教會不成教會」的現 象。筆者在牧養教會的現場中,經常在思索如何透過信仰 群體的生活與行動回歸「讓教會成為教會」的本質,我想 本書給我們非常好的建議,正是以福音恩典的思路來為信 仰群體作出靈性的塑造,才能夠促使我們向世界採取一些 非凡的行動。 「不同」不等於「不好」 ,只是我們敢於「不 同」嗎?這對不少基督徒是很有挑戰性吧! 第二,信仰群體是一個服事他者的群體。另一個描述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

2016/3/30 下午 03:27:33


推薦序

非凡的信仰群體 003

今天教會的弔詭性或矛盾性的現象,當屬在「我-他」的 關係上出現強烈的張力,這意味著教會在思考「自我」與 「他者」之間的關係上,出現了斷裂甚至扭曲的情況。作者 在第三章〈服事的群體〉中指出教會受到兩種敘事觀點所 左右,其中一種想法建立在世界的價值觀上,像是競爭、 以數字來衡量成功,以及明哲保身;另外一種則是扎根在 神的國裡,那是一個看重合作的地方,以服事別人、自我 犧牲來定義成功。兩種觀點在現實與理想的考量下,不斷 衝擊著教會群體的思路與行動,到底要謀求教會「自我」 的利益與成長、還是要關注「他者」而付上犧牲自我式的 服事?對於在牧會現場的筆者而言,這也是個很真實的難 題。但是作者提醒我們回到基督所形塑的「國度觀」來反 思此事,耶穌基督向教會展示了為了服事他人而給出自己 生命的榜樣,我們這些跟隨祂、以祂為師的人,也被呼召 要做同樣的事情:將焦點從自己的身上,轉到他人的身 上。作者適切的指出: 「當群體浸泡在神國的故事裡,就會 變得以他人為中心。他們知道自己是神國度的前哨站,一 個盡可能訴說恩典、活出恩典的地方。教會的價值不在於 可以存在多久,而在於所擁有的愛;教會的成功不在於大 小,而在於對人們和群體的服事。」這些話對當今教會風 靡所謂「成功」的氛圍,實在是一記當頭棒喝! 第三,信仰群體是一個公眾敬拜的群體。教會今天亦 同樣面對在後現代主義衝擊下,將宗教信仰之事「私有化」 及「邊緣化」的實況,於是基督信仰在「私人」 (個體)與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3

2016/3/30 下午 03:27:33


004 讓

發光

「公眾」 (群體)兩個層面便產生斷裂式的分離,而失去了 平衡與整全的特性。作者在第八章〈敬拜的群體〉中耐心 地從基督徒的敬拜元素(如:彼此歡迎、悔改與饒恕、信 經、誡命與主禱文、聖經和講道、聖餐、唱詩、靜默、奉 獻、祝禱或差派) ,重新詮釋教會是一個公眾敬拜的信仰群 體,務求幫助我們領略群體敬拜的美好和意義。 無可否認,教會確實已受到個人主義及信仰私有化的 思潮所影響,今天的教會在聚集與分散之間, 「群體」的塑 造實在得來不易,這不是單單靠著教會領袖(牧者)就能 夠完成的任務,若是在基督徒中仍然普遍缺乏這種「群體」 的國度觀點共識,恐怕我們今天的教會在面對上述三種張 力關係( 「身分與關聯」 、「自我與他者」 、「私人與公眾」 ) 時,仍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下去,但願這本書給我們重 新去反思,教會作為一個信仰群體的真正意義為何。

王文基 基督教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4

2016/3/30 下午 03:27:33



前言 005

前言

「門徒造就系列」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希望成 長得更像基督的人。此系列以一個關於生命改變的公式為 基礎,包括我們的心智層面(改變敘事觀點) 、生理層面 (實踐靈命操練) 、群體層面(在群體中實踐上述兩者) ,以 及靈性層面(聖靈的工作) 。我相信真實的生命改變一定是 整全的,並且包含人類生活的許多面向。 經過五年實際運用這套教材,我學到許許多多如何讓 生命改變,甚至阻礙生命改變的事物。我發現,當人們在 聖靈的引導下參與這三項活動,改變不但是可能的,實際 上更是必然會發生的。每一個認真使用這套訓練教材的 人,都經歷到明顯的改變。他們的朋友和配偶都發現這樣 的改變,很快地自己也報名參加了。

前兩本書 三本「門徒造就系列」的書籍,有其邏輯上的順序。 第一本《上帝的美麗:愛上耶穌認識的父神》 (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God Jesus Knows,校園)處理我們「對神的敘事觀點」 ,或說我們對 神的看法。這本書的前提是,我們對神的思想一定要符合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

2016/3/30 下午 03:27:34


006 讓

發光

耶穌的看法,否則就會走上錯誤的方向,而我們與神的關 係也將受到負面的影響,甚至毒害他人。不過,一旦人們 「愛上耶穌所認識的父神」 ,他們就有足夠的預備,看看自 己靈魂的狀況,進而接受檢驗。這就是第二本書《天國好 生活:實踐登山寶訓的人生》 (The Good and Beautiful Life: Putting on the Character of Christ,校園)的寫作目標,內 容主要是在處理品格與美德的問題。遵循耶穌登山寶訓的 教導,這本書提及人性生活中的各種掙扎,像是生氣、色 慾、說謊、憂慮,以及論斷他人。 前兩本書的各個章節都有相似的模式:藉著真實的故 事,邀請讀者一起檢視那些阻礙生命的錯誤觀念和敘事觀 點,再以耶穌和聖經的正確敘事觀點取而代之。每章都有 一項特定的靈命操練,引導讀者改變該章所談的敘事觀 點。你可以單單閱讀書籍內容,不做其他的事情,就能有 所收穫,或者你也可以讀完一章,實際進行靈命操練,得 到更多的收穫。然而,最好的方式是一邊讀一邊思考、全 心參與操練,並且和一群參與這趟旅程的朋友,討論你的 經驗和領悟。實際證明,最後一個方法的效果是最大的。

心、恩典和行動 除了基本的生命改變公式(敘事觀點、操練、群 ,這份三本套書教材也教導了一些基督徒靈命 體—聖靈) 塑造的重要原則與面向。雖然這些對前兩本書來說很重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6

2016/3/30 下午 03:27:34


前言 007

要,但是對於本書更是重要;相較於第一本談的是我們對 神的愛,第二本講的是醫治我們的靈魂,第三本書則是直 接處理我們該如何生活。在《讓群體發光:操練信望愛的 美好關係》 (The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 Following the Spirit, Extending Grace, Demonstrating Love)這本書 中,我們要來探究「最大的誡命」的第二個部分:愛鄰舍 如同自己。 進入這個領域時,我們很容易會失去主要的焦點(我 們的心) ,而將一切焦點放在錯誤的事情上(行為本身) 。 保羅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在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寫 道: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 愛,仍然於我無益。」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 3 節) 倘若我們可以做出最高尚的服事行為,甚至為此殉 道,卻不是以愛的真諦來做這件事,就一點價值也沒有。 處理社會公義、憐憫或服事他人時,我們很容易只著迷於 行為本身。在這個自戀的社會中,人們往往因著恐懼而把 自己關在一個繭裡面,與他人保持距離;這導致服事別人 的舉動是少見的,也會特別引起注目。每當有人願意為了 別人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都會得到我們的注意。這麼 做一點問題也沒有。我們不應當(確實也無法)點了燈, 卻放在斗底下(編按:意謂隱藏自己的才能與好行為) 。然 而,我們也必須警醒,好行為也有可能導致虛榮(我們在 《天國好生活》裡談到了這一點) 。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 了榮耀天上的父,而是為了榮耀地上的自己。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7

2016/3/30 下午 03:27:34


008 讓

發光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個人的敬虔生活裡。我們很 容易將禱告或是讀經,變成向神或他人贏取獎賞的方式。 耶穌批評法利賽人,不是因為他們禱告、禁食、施捨,而 是因為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故意叫人看見」 (馬太福音六 章 5 節) 。我很喜歡引用一句諺語: 「事物的核心,就是與 心有關的事物。」 即使作了這份聲明,我也要澄清,這件事雖然是個問 題,卻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最重大的 失敗是實在太缺乏好行為了。許多人—包括我自己 ,都 曾經在那麼一刻— 被教導要相信自己得救單單是靠信 心,而不是行為,彷彿我們的行為一點都不重要。許多人 很喜歡引用以弗所書二章 8~9 節,來陳述這個觀點。儘管 行為的確無法(也不能)拯救我們,但是仍然不能否定另 外一項真理:我們被造是要活出好行為。我們只要讀第 10 節就能明白。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三節經文: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 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 自誇。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 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 的。 (以弗所書二章 8∼10 節)

只要把這三節擺在一起讀,就能達成正確的平衡:恩 典(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是藉著信心(相信與信靠)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8

2016/3/30 下午 03:27:34


前言 009

而進入的,我們因此進入一段愛的關係。我們知道神愛我 們,也以對神的愛來回應祂(約翰一書四章 10 節) 。 但是,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新生活方式的開 始。那份愛可以,也必須透過我們的雙手和雙腳擴散出 去,在我對他人的愛中表達出來。我們被造是為了一個目 的,並不只是等待死後上天堂,而是「在基督耶穌裡造成 的,為要叫我們行善」 (以弗所書二章 10 節) 。信心與行為 不是彼此對立的;信心應該帶來行為,行為也是信心成長 後自然而然的結果。雅各將這一點說得很清楚: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 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 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 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 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 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 的。 (雅各書二章 14∼17 節)

但是,雅各所說的是哪種信心呢?

個人敬虔與社會行動 信心有兩種:一種是死的,一種是活的。死的信心, 指的是個人的敬虔或正統的教義。當然,個人的行為和教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9

2016/3/30 下午 03:27:34


010 讓

發光

條本身有信心的存在;然而,這樣的信心卻是死的,不會 有生命流出。它就像死海,沒有任何東西從那裡流出來, 因此裡面也沒有任何生命。活著的信心,則是透過愛來實 踐。保羅認為這是惟一重要的事: 「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 心才有功效。」 (加拉太書五章 6 節)活的信心,是在與他 人的關係和相遇中展現愛的行動,來表露自己對神的信靠。 到目前為止,我試著釐清兩個常見的錯誤: (1)聚焦 於行為本身,以及(2)聚焦於個人的信心。前者常在看重 社會行動的圈子裡出現,後者則出現在那些強調個人信心 與敬虔的人中間。我注意到,這兩個面向常常彼此分開, 互不相連。有的時候,強調社會公義的人不太注重、甚至 不強調個人的敬虔;而強調個人敬虔的人,往往也無法持 續投入社會公義。在這本書,我將把耶穌門徒都該看重的 這兩個面向結合起來。 只有社會行動卻沒有個人敬虔,很容易導致自以為 義、麻木,最終心力耗竭。只有個人敬虔卻沒有社會行 動,同樣也會導致自以為義、麻木,最終心力耗竭。諷刺 的是,兩者背後的問題是一樣的:傾向看重行為(服務或 禱告) ,將之視為賺取神或他人喜悅的方式。兩者都會對人 麻木(社會行動者強迫別人接受他的仁慈行為;敬虔的人 則是看不見別人的需要) ,又會心力耗竭,這是因為他們不 倚靠聖靈,只倚靠肉體。 因此,我的目標是要讓默觀和行動、敬虔與憐憫、個 人靈修和社會服事攜手合作。如同我所說的,儘管這個做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0

2016/3/30 下午 03:27:34


前言 011

法並不常見,卻很明顯在基督教歷史中許多偉大的運動出 現過。聖法蘭西斯(Saint Francis)花了許多時間默觀 又用 許多時間關心窮人、生病的人與無家可歸的人。約翰.衛斯 理(John Wesley)曾經告訴衛理宗信徒(Methodist) 「敬 虔的行動與憐憫的行為」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早期衛理宗 的信徒,除了以個人的聖潔,也以在社會中活出聖潔而聞 名。衛斯理不會容許任何一個面向遭到忽略。

真正的社會行動者 有一次,我和魏樂德(Dallas Willard)談到社會公義 與群體服事。他問我: 「傑恩,誰是真正的社會行動者?」 我想到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她在加爾各答無私地 服事窮人;或是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他以愛的方式對抗不公不義。我心裡沒什麼把握,便 簡單回應: 「我不知道,你覺得是誰?」魏樂德的回答讓我 吃了一驚: 「真正的社會行動者,是那些在日常的人際關係 中,按著耶穌門徒的身分而活的人。」他接著說,社會行 動不該只是行動,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他說,我們都傾 向強調行動—服務、抗爭、拒絕妥協—然而,實際上 應該優先強調的,是我們的心和品格。 魏樂德接著解釋,我們的每個關係、每個行動,都該 受到門徒身分的影響。這不是說我們應該在這裡或那裡做 什麼好事,而是說我們的生命本身都該是好行為。在我們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1

2016/3/30 下午 03:27:34


012 讓

發光

裡面注入的基督的品格,應該成為每次與人相遇的一部 分。事實上,訴說真理的門徒,會影響他的工作場合;不 受恐懼和慾望掌控的門徒,也會在自己的家中和群體中帶 來不同。我喜歡魏樂德把焦點從行為轉移到內心,從外面 移到裡面的概念。人們往往用兼職的方式參與社會行 、參與短宣,就 動—像是參與食物救濟站(soup kitchen) 以為所做的已經超過了自己負責的那一部分服事。 然而,這些好行為若不是出於基督的品格,只會是偶 一為之的善行。耶穌的門徒不該是兼差實踐好行為的人。 他們持續活在神的國度裡,基督也一直住在他們裡面。他 們不只是偶爾說實話、偶爾訴說真理、偶爾為他人犧牲、 偶爾饒恕別人。我們有無數的機會,可以影響所生活的世 界。因此,本書試圖檢視我們與他人連結的許多方式,並 且了解這些方式,對於跟基督同住在神國裡的人來說,代 表什麼意義。

一個有基督內住的人 根據前面兩本書的內容,對於一個門徒來說,最重要 的是與身分和地位有關的敘事觀點。作為基督的跟隨者, 我們是一群有基督內住的人,這是我們最根本的身分。這 個身分不是我們奪取而來的;不論我們的行為如何,這個 身分也不會改變。關於這一點最重要的概念是,身分應當 塑造行為。然而,我們卻活在一個相反的世界裡:在這世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2

2016/3/30 下午 03:27:34


前言 013

界中,行為決定了身分。可是,我們並不屬於這世界,這 裡不是我們的家。我們把心思意念放在另一個世界(歌羅 西書三章 1~2 節) 。最近,有一段美麗的詞句吸引了我, 內容是關於我們最真實的身分。那句話出自畢德生 (Eugene Peterson),他說我們是「恩典所寫成的精彩故 事,而且從不重複。」1 作為一個有基督內住、蒙祂悅納的人、一個恩典寫成 的精彩故事,我是神聖、被神揀選、特別,又是有力量 的,因為那使耶穌從死裡復活的力量(羅馬書六章 3~4 節)也賜給了我;我是神聖、強壯的,並且靠著那加給我 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章 13 節) 。那在我裡面 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翰一書四章 4 節) 。對於在一 個拒絕耶穌與祂的價值觀的世界裡,努力活出祂門徒身分 的人來說,擁有這份覺醒實在非常重要。不過,還有更好 的消息。就算我真的處於一個墮落、破碎的世界裡,還是 可以活在神國度的力量、保護與供應之下。神的國不僅是 永永遠遠的,也是當下就能領受的。 這對於我們活在群體中的方式有什麼意義呢?這如何 影響我們去愛、饒恕與服事他人的能力呢?這件事的意義 可大了。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生活在哪裡,才有可 能真的去愛、饒恕、服事、祝福、給予、鼓勵、合一,並 且保有耐心。我們之所以能做這些事,是因為彌賽亞耶穌 已經先做了。我們不僅受祂的榜樣所激勵,也被祂的生命 和力量所充滿。我們做祂曾經做過的事情,是因為我們想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3

2016/3/30 下午 03:27:34


014 讓

發光

要學習如何與祂同行,好讓自己變得更像祂—這一切都 是靠著祂賜下的力量。下列的經文只是新約許多經文中的 一小部分(你將在本書中看到其他的經文) ,它們描繪了在 我們裡面的那位基督,如何改變世界: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 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四章 32 節)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 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歌羅西書三章 13 節)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 樣,使榮耀歸與神。 (羅馬書十五章 7 節)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 會,為教會捨己。 (以弗所書五章 25 節。上述經 文的強調字皆為筆者所加)

如此看來,耶穌既是憐憫的模範,也代表了憐憫的方 法。我之所以活著,能夠去愛、服事、接納別人,是因為 耶穌也為我做了這些事。我只能把我擁有的給出去,而不 是我沒有的。 在討論靈命塑造和群體服事時,這一點特別重要。這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4

2016/3/30 下午 03:27:34


前言 015

是敬虔與行動能否整合的關鍵。我必須透過像是獨處、誦 讀聖言(lectio divina) 、禱告、「放慢下來」這些個人的操 練,來培育在我裡面的基督。同時,在我裡面的基督也督 促我去愛別人、接納他們,甚至為他們獻上自己。我期盼 你透過閱讀這本書和實際操練,可以更清楚這一點。如果 沒有把這些事弄清楚,我們就會陷在危險中,讓自己的服 事愈來愈以自我為中心,最終變得自以為義。我們愛、服 事、饒恕、關心他人,是因為神先愛我們、服事我們,饒 恕並且關心我們。我們與神同行的生命,也會流到我們遇 到的每個人身上。 作家與名講員坎波羅(Tony Campolo)跟我分享他委 身關懷窮人的原因。他說自己每天都會額外撥出時間, 「把 心思放在」耶穌身上,感受基督怎樣進入他裡面,直到基 督最後住在他裡面(參:加拉太書二章 20 節;歌羅西書一 章 27 節) 。

因為醒悟到自己與耶穌的連結,發現祂正在我裡 面,並且透過我而活著,這讓我開始去關心那些 有需要的人。我在他們身上看見耶穌。假如缺乏 這個基礎,我對其他人的關心就一點價值也沒 有。我的任何舉動只會像是施捨,沒有人想要被 施捨。我在他們裡面看見基督,我愛他們。這就 是我會這麼做的緣故。2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5

2016/3/30 下午 03:27:34


016 讓

發光

坎波羅精彩的描述,向我展現了個人敬虔與社會行動 之間的關聯。他讓我們曉得憐憫的緣由何在,以及如何避 開各種錯誤的動機。

活在人們中間 那是平凡的一天,我起床後和妻子、兒子打招呼,幫 女兒準備上學的東西,到麥當勞的得來速買早餐(好吧! 我不是下廚做早餐的完美父親,妻子又在天亮前就上班去 了,所以請放我一馬吧。)我在路上遇到其他人:向來送 小孩上學的父母親揮手,跟來上班的同事打招呼,在教室 上課,和朋友共進午餐,與學校裡其他的員工和主管開 會,檢視行政助理送來的文件,到體育館和其他五十個人 一起健身,回家和家人或是朋友吃晚餐,協助小孩做功 課,寫作,親吻妻子,和家人互道晚安,再上床睡覺。然 後隔天起床再把所有的事情做一遍,沒有什麼變化。 每一天,我個人的國度都會和上百個人的國度相遇, 有些人的互動程度較深,有些較淺。妻子和孩子跟我之間 有著最深的關係,也就是家人。在麥當勞向我收錢的那位 小姐可能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她的。儘管如 此,我們還是有互動,而我的國度和她的國度(我們彼此 所說的話)仍然有著簡短的互動。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 我與下列人士的互動之中—同事、學生、那些辛苦工作 的人,以及車道上其他的駕駛。我也許不了解他們,但是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6

2016/3/30 下午 03:27:34


前言 017

我住在他們中間。 對耶穌的門徒來說,問題在於:我這個有基督內住在 我裡面,並且活在神國裡的人,應該如何與其他人相處? 家,正是我們第一個學習活像耶穌門徒的地方 —通常也 是最困難的地方。這是因為家人關係的深度,會帶來等量 的負擔。雖然家是我們操練國度生活最主要的領域,但是 對許多人來說,工作場所可能排行第二。平均而言,一個 人每天會花 7.6 小時在工作,除此之外,我們很少會在一 個地方用上那麼多的時間。很自然地,在工作場合裡,我 們有許多機會活出門徒的身分。 緊接著的是各式各樣的機構和俱樂部,我們在那裡花 了許多時間與人相處(像是親師座談會、教會、有氧運動 課程) 。我們也不能忽視在一般公眾場合中與許多人互動的 重要性,好比購物中心、生鮮超市、電影院、郵局,以及 監理站(一個非常挑戰我們善良和耐心的地方!) 。這些地 方將我們與其他人緊密地放在一起,彼此的行為也因此變 得格外重要。

衝突或連結 儘管這些人都不一樣,卻有個共通點:他們都帶著自 己的國度,來與我的國度相遇。有時候這樣的相遇是衝突 的(開車擦撞) ,有時候這樣的相遇是有善的連結( 「我是 羅迪,將為您服務。先生,請問您想要喝什麼飲料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7

2016/3/30 下午 03:27:34


018 讓

發光

呢?」 ) 。有些時候,相遇帶來撕裂( 「我再也不想當你的朋 友了。」 ) ;有些時候,相遇帶來建造( 「我愛你。」 ) 。這種 國度與國度之間的相遇,正是人類生命的重要層面。它們 可能帶來傷痛,也可能帶來幫助;可能是咒詛,也可能是 祝福。 關係上的成功,與我們的內在景況息息相關。這也是 為什麼本書會是這系列的第三本,而不是第一本。若是我 們能和耶穌所是、所展現的神發展親密的關係,我們的生 命將會開始朝好的方向轉變( 《上帝的美麗》 ) ;若是我們能 在說謊、憤怒或憂慮的掙扎上大步前進,我們與他人建立 關係的能力也將有所長進( 《天國好生活》 ) 。不過,情況若 是顛倒過來,也有相同的道理: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仍然 被憤怒所操控,那麼學習如何去愛、饒恕和服事別人,就 會變成更大的挑戰。我不是說,除非你已經能好好理解前 兩本書,才該來看這第三本。有時候,我們是藉著愛人來 學習什麼是愛,饒恕人來學饒恕,服事人來學服事。我只 是把耶穌所教導的真理陳述出來:好樹結好果子,裡面的 東西決定外面的東西(馬太福音七章 16~20 節) 。 每一天,我們和其他人相處的領域,就是我們與神關 係道成肉身的地方。在這件事上,大多數的人都需要一些 幫助。我知道我需要。因此,我寫了這本書—我需要引 導。你所讀的文字,並不是出自一位人際關係專家,而是 一個初學者作的記錄,分享他在許多關係上,學習活像耶 穌門徒的掙扎和領悟。幸運的是,我的身邊有許多偉大的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18

2016/3/30 下午 03:27:34



024 讓

發光

我成長的日子裡,我們全家都在一間嚴肅、冰冷、

講究規矩的衛理宗教會聚會。牧師帶領那間教會足

足二十五年,隨著時間過去,教會風格也反映出他的性 格。身為學者的他,講話很有技巧,不太幽默,也特別偏 好典雅和秩序。多年來,我都很好奇教會裡為什麼會有電 話—顏色是橄欖綠,放在禮拜時牧師坐的木製椅旁邊。 有一天,當大家安靜默想禱告,一個小孩因為不耐煩而哭 了起來,我睜開眼睛,就看見牧師拿起了電話。不出幾 秒,接待人員就走到了小孩吵鬧的長椅旁, 「押著」小孩和 他的母親離開會堂。 我從這件事得到的訊息是:小孩應該被看管,卻不該 被聽見。這一點對於身為孩童的我造成很深的印象。 「教會 是個莊嚴的地方」 ,上述故事深植在我的小腦袋瓜裡。禮拜 的時候,沒有人向彼此說話。我還記得自己有許多次被 「噓」的經驗。只有禮拜結束喝咖啡的時間,人們才會彼此 互動。我的父母參加禮拜時開口唱詩,享受詩班齊頌的聖 歌,然後聆聽很棒的講道。然而,這一切對於身為孩童的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4

2016/3/30 下午 03:27:35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025

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我不喜歡詩歌,也不明白聖經在 說什麼;講道就更不用說了。教會的長椅坐起來很不舒 服,每個人都要安靜,不可以亂動,這對小孩來說一點也 不自然(儘管可能做得到,但一點兒都不自在) 。我惟一喜 歡的部分,大概就是領聖餐了(每年四次) ,因為我可以吃 —儘管只是一小塊麵包和一小杯葡萄汁。 到一些「零食」 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家也愈來愈少去教會(老實說, 我還挺欣慰的) ,最後我甚至不再跟大家一起上教會了,頂 多會到教會過聖誕節和復活節(因為媽媽的堅持) 。當時的 我並不明白,自己正在發展一套神學,一種對神、對群體 生活的理解,但我當時確實在做這件事。這些早年的經驗 形塑了我如何思想神。我想著神徘徊在祂整潔、有序、嚴 肅、憂愁的跟隨者身旁,而我總是迫不及待要回家,拆掉 脖子上的夾式領帶,到空地和朋友打棒球。諷刺的是,我 會在下週日禱告,期望什麼事情 發生,讓我們可以不用去教會。

早期上教會,或是與基

在我年輕的心智中,與神招聚的

督徒相處的經驗,如何

一群人在一起,真是件可怕的

影響你對群體的看法?

事。雖然年輕的我可能沒注意 到,但是我似乎已經認定,和這些人聚在一起,不會有什 麼特別的事發生。固定上教會的人一定都是墨守成規的 人,每週用一個小時來履行宗教的義務。 然而,在我十八歲那年,事情開始有了改變。我在內 心不安、尋找意義的過程中,決定給耶穌一次機會。祂回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5

2016/3/30 下午 03:27:35


026 讓

發光

應了我,也開始改變我的生命。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每 天閱讀聖經,用大量的時間禱告,也時常和另外兩位基督 徒朋友往來。進了大學後,我便知道想要延續信仰,只靠 自己一個人是不行的。我為此禱告,向神尋求幫助,而在 入學一週後,我就得著了幫助。以前在高中運動比賽的對 手注意到我戴著「魚型」項鍊,就問我我是不是基督徒, 邀請我參加一個聖經團契聚會。 那是一個永難忘懷的週三晚上。我走進宿舍的一個房 間,遇見了好幾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首先,整個房間滿滿 都是學生;在我的教會,青年團契的規模是非常小的。其 次,大家看來都非常興奮;我曾未見過有任何人對教會感 到興奮(這樣我們還能稱之教會嗎?)第三,聚會成員組 成十分多元,有運動型的也有學者型的,有男生也有女 生,有黑人也有白人。當中不乏長相亮麗的女生與英俊的 男生,當然,也有一些人的外貌不是那麼亮麗或英俊。在 我成長的教會,會友組成清一色是白人、中產階級,年齡 介於四十到六十歲之間。最後,聚會成員中最讓人眼睛為 之一亮的,是一群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人士,他們大多坐 在輪椅上,有些人則是心理上有些難處。 這是怎麼回事?我問我自己。 幾分鐘之後,團契主席站起來歡迎每個人,整個房間 裡充滿了溫暖與歡迎之意,我想自己似乎只能用「美好」 來形容這股氣氛。稍後,一對年輕的男女簡單地使用吉他 和他們的歌聲,帶領大家唱詩和敬拜。這是另一件我從未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6

2016/3/30 下午 03:27:35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027

見過的事情:五十個人擠進一個房間,大聲而喜樂地歌 唱,有些人舉起了手,彷彿進入出神的狀態;有些人跳上 跳下、有些人鼓著掌,每個人都非常投入(除了我以外) , 享受其中。經過二十分鐘的詩歌敬拜,主席(一位大學四 年級的學生)開始教導聖經。他除了開誠布公地談到自己 的生命與掙扎,也是個很有恩賜的老師。他的教導幫助我 明白,原來聖經對於我的生命、我所看重的事情,以及掙 扎著要了解的東西都有關聯。 聚會結束後,我謝謝那個邀請我來的年輕人。他問我 是否會再來參加,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當下不明白為 什麼,後來才明白,原來我剛才見證了一件事情,是我的 靈魂被造本來就要去體會的,那就是一個美好的群體(a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 。這個群體並不完美(詩歌 唱得並不專業,但是已經很好了) ,我也不是立刻想要和房 裡每個人成為好朋友(坐在我旁邊的那位仁兄,真的需要 好好洗個澡) 。令我著迷的,不是完美、優雅、天分,而是 多元中的團契、和睦與合一。這些人非常與眾不同,我很 喜歡他們。

錯誤的敘事觀點:基督徒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我們已經討論過的錯誤敘事觀點中,這一個顯然特 別真實。根據我看過的大多數調查,基督徒的行為和非基 督徒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起碼在美國是如此。舉例來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7

2016/3/30 下午 03:27:35


028 讓

發光

說,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離婚率幾乎相同。青少年婚前發 生性行為的比率,或許是我所見過的調查中,惟一能夠看 出有信仰者與沒有信仰者的不同,即便兩者的差距只不過 是百分之五。所以,是的,在某些方面上,我們這些宣稱 要跟隨基督的人,和那些沒有要跟隨耶穌的人並沒有什麼 不同。假如將一些知名基督徒領袖被揭發的過錯加進來, 就會發現基督徒不但沒有比較好,甚至還可能更糟糕。 但是,我想稍微釐清一下。假如有一位執行長或是會 計師被抓到通姦,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為新聞。但是,每 當牧師被抓到與人外遇,或是挪用公款,這一定會是件大 事。為什麼宗教人物犯了道德上的錯誤,會有新聞的價 值?因為他們不該這樣做。換言之,我們期待他們有所不 同。為什麼?因為他們宣告要有所不同,而大多數時候, 他們也試圖這麼做。 的確,通常基督徒是不一樣的。在我居住的城市裡有 三間醫院,每一間都是由基督徒群體成立和經營的。不論 你的信仰背景如何,假如你需要移植腎臟,可以在聖方 濟、聖約瑟或是衛斯理醫院裡完成手術。城裡也有許多食 物救濟站、臨時收容所、受虐婦女避難所和救難處。這些 機構幾乎都是由基督徒運作的。好幾個世代以來,關於照 顧和支持有需要的人,基督徒都在扮演領袖的角色。 正確的敘事觀點是:基督徒雖然並非總是與眾不同, 但是他們應當與眾不同,而且他們也時常展現出這個樣 式。你將在本章遇見一些基督徒(無論是個人或是群體) ,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8

2016/3/30 下午 03:27:35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029

他們確實與眾不同。到了第二章,我們會探討這些不同從 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變得和那些 獨特的人一樣,在世界各地行出美好。你甚至會開始發 現,原來我們是何等「非凡」 。

正確的敘事觀點:基督徒是非凡的 我從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Bible)裡的一段 話,第一次注意到神所招聚的子民是「非凡」的: 「惟有你 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 非凡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 的美德」 (彼得前書二章 9 節,強調字為筆者所加) 。 我很喜歡「非凡」 (peculiar)這個詞,這個詞在字典 的定義是「獨特的」 、「奇怪的」 、「陌生的」以及「不可思 議的」 。簡單來說,「非凡」就是與眾不同。和正常的人、 一般大眾和所有人不同。基督徒 之所以是非凡的,就在於他們和 其他人並不相同。

看到「非凡」這個詞, 你想到什麼?

但是,耶穌的門徒真的這麼 不同嗎?我相信如此,或是至少 應該如此。舉例來說,如果我(在聖靈大能的幫助下)開 始在生活中說實話,我在他人眼中就會變得很奇怪。如果 我能學習放慢速度,不再讓憤怒操縱生命,甚至為企圖傷 害我的人禱告,我也會因此被視為很古怪,因為這個世界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29

2016/3/30 下午 03:27:35


030 讓

發光

並不是這樣運作的。只有浸潤在神國裡面的人,才有可能 活出如此的樣式。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 的確,有些人儘管不是耶穌的門徒,也能說實話、不 被憤怒所操控,並且善待那些對他們懷抱惡意的人。身為 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並不會在美德這件事上享有特權。然 而,所謂的不同,是在於我們如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生 活。我們這樣做,是因為跟隨耶穌的榜樣,祂是我們的老 師;而我們也會得著聖靈的引導,祂是我們力量的來源和 保惠師。打從一開始,我們就是住在神國的力量和支持中。

基督徒如何與眾不同 有一份名為《致丟格那妥書》 (Epistle to Diognetus) 的早期基督徒文獻,內容是要回應流傳在羅馬帝國裡的一 些觀念。人們散布關於基督徒的錯誤流言,認為他們是一 個危險又神祕的社群,裡面有許多奇怪的行為。另外,更 有許多人誹謗基督徒,像是認為他們會吃人肉(因為領聖 餐時,他們宣稱自己吃的是「耶穌的身體和所流的血」 ) 。 據說《致丟格那妥書》是由一位名叫亞提那哥拉斯 (Athenagoras)的人所寫的,他在其中一個重要的段落 中,描述基督徒如何與其他人既相像又有所不同。

基督徒之所以與眾不同,並不在於他們的國家、 語言,甚或習俗。基督徒並不是獨自活在自己的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30

2016/3/30 下午 03:27:35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031

城市當中,說著某種特別的語言,更不是有著什 麼奇怪的生活方式……他們和其他人一樣生活在 各個城鎮裡(無論在希臘或在異國),不論是吃 的、穿的或是其他習慣,都和當地人一模一樣。 然而,基督徒的群體和組織確實存在著某些相當 突出的特質,甚至令人感到驚奇。舉例來說,他 們將自己的國家當成家來居住,行為卻如同過客 一般……他們活在肉體中,卻不受肉體所控制; 他們的生活隨著地上的一切過去,卻認為自己是 天國的子民。他們遵守法律和規定,私下的生活 卻超越了一切法律準則。他們向所有的人展現 愛,卻遭到眾人的迫害;他們被誤解、譴責;在 遭遇死亡之時,卻更有生命力。他們貧窮,卻帶 來富足;缺乏一切,卻讓很多東西變得更豐 盛……他們以祝福來回應〔咒詛〕,以禮貌來回 應辱罵。他們因著所做的美事,而被貼上「作惡 之人」的標籤。1

上述這段引文相當吸引我。一方面,亞提那哥拉斯描 寫基督徒在許多地方和所有人一樣;另一方面,他又告訴 我們,基督徒在許多地方都很與眾不同。從表面看來,基 督徒和生活在羅馬帝國的人之間沒有什麼差異。他們住在 一樣的房子裡,穿著相似的服裝,並且和一般羅馬公民吃 著同樣的食物。他們遵守法律,沒有人可以因為偷竊、不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31

2016/3/30 下午 03:27:35


032 讓

發光

繳納稅金,或是傷害別人的行為而譴責他們。亞提那哥拉 斯說的是: 「我們和你們一樣」 。 然而,基督徒又很不一樣。

今日的教會與亞提那哥 拉斯描繪的相似嗎?為 什麼?

他們遵守地上的法律,卻按照更 高的標準生活(「你們聽見有吩 咐 古 人 的 話 , 說 :『 不 可 殺 人 』… … 只 是 我 告 訴 你 們 … … 」

〔馬太福音五章 21~22 節〕 ) 。他們是羅馬帝國的國民,這 個世界卻不是他們的家園;他們是天國的子民(歌羅西書 三章 1~2 節;腓立比書三章 20 節) 。基督徒承受苦難,甚 至還為咒罵他們的人祝福,正如他們的老師所教導的— 正如祂所做的。在亞提那哥拉斯的描述中,我最喜歡的部 分是: 「因著所做的美事」 。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所做的 美事。每一件美事都不是小事,尤其在這個擁有各式各樣 錯誤的世界中。我想你甚至會說,就是因為他們所做的那 些美事,才讓自己陷入了麻煩。過去如此,現在依舊如 此;基督徒就是因為不計理由地做美事,才顯得那麼「非 凡」 ,而人們也為此心生懷疑。 儘管遭到指控與迫害,基督教不僅存活下來,甚至開 花結果。根據世俗歷史學家史塔克(Rodney Stark)的研 究,基督教自從起初以來,就呈正指數成長,其速度是每 十年成長百分之四十。圖 1.1 讓我們清楚地看見基督教信 徒人數的成長速度: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32

2016/3/30 下午 03:27:35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033

圖 1.1

基督徒數量占世界總人口百分比 2 年分

基督徒數量

占世界總人口百分比

公元 40 年

1,000

0.0017

公元 100 年

7,530

0.0126

公元 200 年

217,195

0.36

公元 250 年

1,171,356

1.9

公元 300 年

6,299,832

10.5

公元 350 年

33,882,008

56.5

什麼原因帶來這樣的成長?特別在當時,要成為基督 的跟隨者,可是非常危險的事。我曾聽過各式各樣的解 釋,但我發現最讓人信服的一個解釋,就是基督徒所活出 來的生命是如此動人,讓其他人看到,就是想要擁有那樣 的生命。 今天的情況同樣如此。幾年前,我曾招募一位年輕女 孩加入眾友大學(Friends University)的網球隊。她的父親 在電話裡對我說: 「你們的學校是不是也是一個強迫別人接 受聖經的地方?我把女兒養大,並不希望她變成宗教人 士,我們很在意這件事。」我告訴他,我們從來沒有強迫 人接受任何事情— 不論是成為貴格會會友或是其他事 情。但是,我也告訴他,她的女兒會和一些優秀的基督徒 在一起。那位父親覺得能接受這件事。他只是希望女兒可 以自由地作決定,而我也向他保證。 經過幾個月的學校生活,那位年輕女孩注意到學校裡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4_宮.indd 33

2016/4/7 下午 02:13:19


044 讓

發光

靈命操練 二與四法則

本章提到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基督徒是非凡 的。第二個重點是,他們之所以非凡,是因為跟隨一位非 凡的神。換句話說,當我們花時間和這位非凡的神在一 起,我們也會變得愈來愈與眾不同。但是,這件事並不會 自然發生。所以,我希望你在這一週可以做到下列兩件 事: (1)花時間與神在一起,以及(2)做出一些非凡的行 動。記得,與眾不同並不是要做不好的事,而是一些有別 於在我們文化中習以為常的事。 在這一週,我希望你能把行動和默觀、個人敬虔與社 會公義結合起來。我們需要在「花時間與神在一起」和 「關懷他人」之間找到平衡。雖然失去任何一方是很常見的 事,卻是致命的錯誤。為了保持平衡,我希望你做兩件 事: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聚焦在神身上,然後有意識地做出 四件非凡的事情。我將這兩件事稱為「二與四法則」 :兩小 時與神在一起,加上四個友善的行動。我會提供你與神在 一起兩個小時的一些建議,也會提供一些事情,讓你可以 用來幫助其他的人。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44

2016/3/30 下午 03:27:36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045

u 兩小時與神在一起 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會被這兩個小時給嚇到了,要花 這麼長的時間與神在一起,真是不敢想像。反之,另有一 些人可能會覺得,就這樣嗎?只有兩個小時?經過與許多 人的互動和仔細反思,我認為兩個小時是可以辦到的,既 不會太長也不會太短。當然,兩個小時是個建議,並不是 律法;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而不是因為做到就覺得自 己很了不起,或是因為做不到而內疚的事情。我會先解釋 一下,為什麼兩個小時是可行的,並且提供一些指引,告 訴你如何在這段時間與神在一起。

u 我該如何運用這兩個小時? 首先,這兩個小時不是一次就要完成。我建議每三十 分鐘作為一個段落,分成四個部分來運用(有些人則是每 十五分鐘作為一個段落,分成八個部分;還有些人想要只 分成兩個時段,各用一個小時與神在一起) 。 其次,與他人一起敬拜(上教會)可以算成是其中的 一個小時。不過,你必須曉得上教會是為了遇見神,將焦 點擺在祂身上。太多時候,我們把上教會做禮拜的時間, 拿來思考與神無關的事情。以下的一些祕訣,可以幫助我 們更良好地運用上教會的時間。

• 早點抵達教會。 • 在禮拜開始以前,先花些時間聚焦於神。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45

2016/3/30 下午 03:27:36


046 讓

發光

• 持續提醒自己,神才是焦點。 • 一旦發現自己分心,要馬上回過頭來思想神。

如果可以做到這些,你就可以在上教會做禮拜之外, 另外用一個或多個時段,將注意力放在神身上。

u 與神在一起的一些建議 在「門徒造就系列」的第二本書《天國好生活》中, 我介紹的最後一個靈命操練是:虔誠度一日,內容參照蓋 恩夫人(Madame Guyon)的建議。除了她的想法之外,我 在此提供一些其他的方法。當然,這些步驟只是建議,而 不是硬性的規定:

1. 找一個安靜、可以放鬆的地方獨處。那應該是個讓你覺 得舒適,並且不會受到打擾的地方。 2. 深呼吸。想要「活在當下」是需要一點時間的。其中一 個幫助我的方法,就是深呼吸,並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 上。深呼吸可以讓我平靜、聚焦。有時候,我會數一數 呼吸次數,發現每次大約數到四十下左右,我就進入了 一個放鬆,並且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狀態。 3. 禱告。我喜歡用主禱文或是三一頌來禱告。最主要的事 情,就是記得你在神的同在當中。 4. 讚美。我喜歡聖經說的概念,神以祂子民的讚美為居所 (詩篇二十二篇 3 節) 。花一些時間,將你所蒙受的祝福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46

2016/3/30 下午 03:27:36



052 讓

發光

的妻子是個善於社交的人。她喜歡和好幾群人在一 起共進晚餐、彼此歡慶,或是約朋友出來小聚。她

是小學老師,意思是她花很多時間認識新的人、與他們碰 面、交談,那是她工作的一部分。當有人知道她先生是宗 教方面的教授,同時也是牧師,通常都會問她一些關於神 和信仰的問題。討論的內容有時會進入比較嚴肅的話題, 像是:一位良善的神,為什麼會允許邪惡的存在?為什麼 有那麼多的宗教,你怎麼知道自己相信的是對的?偶爾會 有一些人很真誠地想要找到答案,甚至真的渴慕尋求神。 每一回她從這樣的討論回到家,總會說出同一句話: 「我真 希望你當時在場。」 她這樣說,是因為她認為我有辦法回答那些問題。每 次我都這樣回答: 「就算我在那裡,情況也不會有所改變。 他們問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通常只是遮蔽 某些事情的煙霧。他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那是真的 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在於某個智性上的觀念,而 是在於生命的改變。那是妳能給他們的,妳的生命就是妳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2

2016/3/30 下午 03:27:36


第二章 盼望的群體 053

的見證。妳擁有某個真實的東西,妳在內心深處知道那是 真的,那件事也塑造妳的生命。妳不必做任何事情為那樣 的生命作見證,妳用盡辦法也無法將它隱藏起來。他們想 要知道的是妳盼望的緣由。」不過,她還是希望在被問到 問題時,可以更好地闡述自己的信仰。她心想: 「也許傳福 音並不是我的恩賜。」事實上,這正是她的恩賜。 儘管有些人在作見證、傳福音、與人分享信仰上,的 確很自然地擁有更多恩賜;不過, 「與人分享信仰」確實是 耶穌的門徒可以做到、也都在做的事,不管他們是否意識 到這件事。分享信仰的方法有兩種:用生命和用嘴巴。我 們的生命是最顯眼的一種見證,讓人看見我們與神之間的 連結。一般來說,我們都在用行動向他人作見證。然而, 也有些時候,人們允許我們向他 們解釋所相信的是什麼,以及為

當你與人分享盼望的緣

何要相信。在這一章,我會先談

由,你如何運用自己的

談兩種方法中的第一種,如何更

屬靈恩賜?

好地用生命來分享信仰,再來討 論如何學習「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 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彼得前書三章 1 節) 。

錯誤的敘事觀點:只有某些人才能分享信仰 的確,有些人就是特別有恩賜,能向未信者作見證。 這樣的人通常有著堅定的信心、無畏的勇氣,向那些可能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3

2016/3/30 下午 03:27:36


054 讓

發光

會拒絕他們的人訴說真理。這些人也往往擁有話語的恩 賜。然而,認為只有某些人擁有傳福音的恩賜,這樣的敘 事觀點,可能會成為那些沒有恩賜的人逃避傳福音的藉 口。老實說,分享自己的信仰是會令人感到不安的。我將 過去幾年聽過的基督徒說法列舉如下:

• 我不擅長這個。我試過了,總是結結巴巴的。 • 我看過別人怎樣作見證,我覺得那樣做會很尷尬。 • 我擔心分享信仰會冒犯別人。 • 與人分享信仰,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偽君子—畢竟我不 是一個完美的基督徒。 • 當我分享信仰,我會害怕別人拒絕我。 • 我接受的教育不多,所以無法與人分享信仰。

這些擔憂都是真實的。分享

試著想出一位向你作見 證的人。對方的生命有 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你的 部分?

信仰可能會帶來尷尬,偶爾甚至 面對反抗;我們沒有人是完美 的,都要面對偽君子的指控。除 此之外,一定會有人拒絕我們。 然而,這些阻礙並非全是真

的。即使不擅長傳福音,我們依然可以改善。即使會尷 尬,也有辦法解決。即使可能會冒犯誰,只要做得夠好都 能避免。我們都不完美,但是我們的完美不是重點,我們 不是要把人帶到自己面前,而是要將他們帶到完美的那一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4

2016/3/30 下午 03:27:36


第二章 盼望的群體 055

位面前。儘管我們可能會遭到拒絕,但是想到對方神聖的 價值,以及生命可能會產生的改變,就值得冒這個險。雖 然傳福音這件事看似讓人很有壓力,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 分享信仰,也都有能力改善分享的方式。關鍵不在於學習 新的技巧,或是以特定的溝通藝術說服對方,也不是自己 能否變得完美到令人讚嘆,所以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我該 如何像你一樣?」最終的答案在於我們的故事。故事形塑 我們的行動,一旦我們更了解故事,也就更能夠以言語將 它表達出來。

正確的敘事觀點:每個基督徒都在分享信仰 我在剛信主成為基督徒時,曾經聽過這樣的說法: 「你就是某些人惟一將會讀到的聖經。」這句話很有力,不 過我也必須承認,聽起來還挺有壓力的。我常常覺得自己 應付不來。 「傑恩,你是誰和誰的惟一希望。他們不可能讀 聖經;他們甚至不會有聖經,所以我們只能靠你了。」這 些話隱含的意思就是,我的生命是他們惟一可以看到關於 耶穌的見證,而我知道自己並不及格。儘管如此,這句話 仍是真的。每一天我們都會看到許許多多的人,他們並沒 有跟隨耶穌;最近也不曾翻開過聖經—假如他們有聖經 的話。若是這樣,他們與信仰的惟一連結就是我們了。即 便這是一項挑戰,卻也不是非得要我們繃緊神經面對。我 們總會有辦法解決。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5

2016/3/30 下午 03:27:36


056 讓

發光

我們曉得生命的每個層面都有改變的方法,能讓某些 事情變得更好。從學習一種語言、一種樂器,到做好一份 工作,都是如此。過去幾年,我的妻子梅根做了許多事情 來改善她的教學能力。透過課堂、書籍、研討會以及嘗試 新的科技,她變成了更好的老師。我的兒子雅各會打棒 球。透過各樣的訓練,他強化自己的身體;在每年許多優 秀的指導之下,他逐漸變成更好的投手。曾經有一位教練 指導他新的握球方式,讓他的表現突飛猛進。我的女兒盼 盼以她的年齡來說,是一個很有天分的藝術家,但是直到 我們為她報名課後藝術班,才比較清楚她的能力何在。在 老師優秀的指導下,盼盼的技巧進步神速。課程結束後, 她明顯畫得更好了。 這些故事描述了我們生命的一個基本事實:總是有方 法能改善我們所做的事情。然而,到了信仰的領域,我們 似乎認為一切都像「不可知的奧祕」 。我聽過有人說: 「不 像某人,我不太會禱告」 ,彷彿禱告是一種神聖的恩賜,只 有某些人能擁有。事實上,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禱告,而 與人分享信仰,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其實都在分享信 仰,儘管並非總是做得很好,因此總能尋求改善的方法。 不過,在具體討論兩種分享信仰的方法(話語和行動)以 前,我想先來看看這兩種方法背後的基礎:故事(the story) 。你愈是理解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也就愈能變成你自 己的故事;一旦這個故事愈能變成你自己的故事,你也就 愈能透過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自然地將它展現出來。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6

2016/3/30 下午 03:27:36


第二章 盼望的群體 057

啟發盼望的故事 有時候我們讀聖經就是會忽略某些字詞,特別是那些 我們常常聽到的,像是信心、愛心和盼望。這樣的事情, 也發生在我背誦歌羅西書一章 4~5 節的時候: 「你們在基 督耶穌裡的信心,以及你們對眾聖徒所有的愛心,都因那 給你們保留在天上的盼望而生的」 (呂振中譯本) 。為了更 完整地理解這段經文,我需要把上下文也放進來討論。保 羅如此寫道:

我們時常為你們禱告,感謝神、我們主耶穌基督 的父。因聽我們聽見了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信 心,以及你們對眾聖徒所有的愛心,都因那給你 們保留在天上的盼望而生的。這盼望、你們先前 在福音真道上曾聽見過。(歌羅西書一章 3∼6 節,呂振中譯本。強調字為筆者所加。)

重點在這裡:信心與愛心都因天上的盼望而生。很少 有人認為盼望是信心與愛心的源頭。然而,保羅的想法正 是這樣。聖經學者賴特(N. T. Wright)寫道: 「基督徒對 於未來盼望所懷抱堅定的事實,是他們維持信心和珍貴愛 心的動力。」 1 請注意賴特的用詞:堅定的事實(solid facts) 。這就是關鍵。 按照定義,盼望是「對於美好未來的信任」 。信心無法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7

2016/3/30 下午 03:27:36


058 讓

發光

活在真空中,必須依附在某件事上。我們必須對於某件事 有信心。這是為什麼保羅寫道: 「我們聽見了你們在基督耶 穌裡的信心……都因……盼望而生。」我們的盼望是扎根 在天上(第 5 節) ,而基督也在那裡,祂坐在神的右邊。 每次保羅在歌羅西書裡寫到「你們」或「你們的」 ,他 用的都是第二人稱複數: 「給你們保留在天上的盼望」 ,指 的是我們作為一個群體所共享的盼望。盼望不只是我的, 耶穌的門徒共享同樣的盼望。盼望將我們連結在一起,更 加彼此相愛。這不是個人的盼望,而是群體的。 齊齊烏拉斯(John D. Zizioulas)曾經寫道,基督徒的 群體「扎根在未來,發枝於現在」 。 2 耶穌的 ecclesia(教 會、群體) ,是在未來找到她的起源。這個未來因著耶穌和 祂所完成的工作,是明亮的、篤定的、不可動搖的。盼望 是從未來到現在的橋樑,而盼望的分支就是信心與愛心。 賴特認為: 「一個被使命所形塑的教會,一定是藉由盼 望來形塑她的使命。基督徒真實的盼望是扎根在耶穌的復 活中,期盼祂更新萬有,戰勝一切墮落、衰敗以及死亡, 又將祂的愛與恩典、力量與榮耀

你所盼望的是什麼?

充滿整個宇宙。」3 我們將盼望扎 根於未來、扎根於復活、扎根於 耶穌永恆的勝利,並且堅固地生

長在永恆的生命中,為「樹幹」和「樹枝」提供營養,最 終結出「果實」 ,吸引他人進入這個故事。賴特如此總結: 「要讓這樣的使命達到真實的果效,我們就必須誠心地、雀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8

2016/3/30 下午 03:27:36


第二章 盼望的群體 059

躍地扎根在神更新的行動當中。」4 我們有真正的理由感到 雀躍。我們愈認識這個故事,就愈能享受其中。

盼望故事四部曲 保羅告訴歌羅西教會,他們盼望的內容就是: 「你們先 前在福音真道上曾聽見過。」 (歌羅西書一章 5~6 節,呂 振中譯本)那麼,他們所聽見的福音到底是什麼呢?如果 我們仔細地來看歌羅西書的其他部分,就會發現福音最好 是用故事的形式來述說。福音是個宏大敘事 (metanarrative) ,意思是說,它是一個帶有轉化大能的主要 故事。基督徒的宏大敘事包括四個部分:死亡、復活、升 天和再來。這是耶穌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我們被嫁接到耶穌的故事裡,並與這個故事合而為 一。我將針對這個故事的四個部分進行闡述,看看各個部 分如何帶領我們進入更大的故事中。請注意下列歌羅西書 的四段經文,如何述說耶穌和祂所做的事,又如何將我們 包含在祂的故事中。 1. 死亡。 「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 同藏在神裡面。」 (歌羅西書三章 3 節)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然而,事 實上我們很少被教導,要藉著信心參與耶穌的死亡—儘 管保羅的許多書信都提到了這一點。保羅提醒歌羅西教會 的人,他們已經死了,他們的生命與基督一起藏在神裡

00-校園-25K-A1567-讓群體發光-(p1-10,001-130)-5校pr3_宮.indd 59

2016/3/30 下午 03:27:3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