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青少年事工的神學實踐/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Page 1


Contents/目錄 推薦序一

把神學還給上帝的所有百姓 ..................... i

推薦序二

重新反思青少年工作的神學土壤.............. iv

中文版作者序 ...................................................... vii 致 謝

........................................................ 001

導 論/丁康黛 .............................................. 006

第一部

學上的起點:青少年事工與 神 神學有何關係? ................. 023

1 2

青少年事工的新語彙/丁康黛 ........... 025

神是一位牧者:青少年事工根本上是神學 性的/路恩哲 .................................. 041

3

青少年事工是整合性的神學工作:邁向代 表性方法/路恩哲 ........................... 057

4

內文.indd 8

宣揚救恩:二十一世紀教會的青少年事工 /丁康黛 ......................................... 079

2017/6/15 下午3:50


5

走進實存的危機中:神學如何被建構 /路恩哲 ....................................... 103

6

察驗基督實踐的青少年事工:一個詮釋模 型/路恩哲 ...................................... 129

7

神的隱沒、缺席與懷疑/路恩哲 ......... 159

第二部

8

神學行動:探討青少年事工的 實踐 ................................... 185

法耶穌?青少年事工中的醫治和十字架 魔 /路恩哲 ........................................ 187

9 10

跟年輕人談罪/路恩哲 ..................... 197

緊守住我們的吻:青少年的賀爾蒙 緊 神學/丁康黛 ............................. 211

11

夏令營的終末意義/丁康黛............ 231

內文.indd 9

2017/6/15 下午3:50


12 13 14 15 後 記

高望遠?戶外活動與十架神學 登 /路恩哲 .................................... 241

宣與全球旅遊:我們覺得沒問題嗎? 短 /路恩哲 .................................... 253

疑與堅信:與青少年一同懷疑的導師 懷 /路恩哲 .................................... 269

升缺失症:作為盼望實驗室的青少年 上 事工/丁康黛 ............................. 281

再思方法─作為實踐神學的青少年事工 /路恩哲、布萊爾•伯爾川 ................ 311

內文.indd 10

註 .......................................................... 337

2017/6/20 下午3:04


推薦序一:把神學還給上帝的所有百姓 很高興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翻譯出版了 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中譯名為《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 , 將此書介紹給華人讀者;以此書的出版來紀念宗教改革五百 週年和慶祝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六十歲生日,意義非凡。 實踐神學是近幾十年才在歐美逐漸發展成熟的一門神學 領域,路恩哲(Andrew Root)則是北美實踐神學界的新銳, 近年把潘霍華神學帶入青少年事工中,激起了許多精彩的火 花。路恩哲和他的博士班導師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 合著的這本《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在北美的青少年事工 中掀起了一波「神學轉向」的風潮。 本書可謂把青少年事工帶到了一個嶄新的神學高度。 青少年事工在神學院中往往被歸類在「教牧神學」或「應用 神學」領域,神學變成只是背景的抽象理論;教會在探討青

省。而本書對於教會長期把青少年事工視為外展和教育技巧 一事提出挑戰,轉而從實踐神學的框架來重新探索青少年事 工的實踐。 那麼,究竟什麼是實踐神學呢?用兩位作者的話來說, 實踐神學就是「對基督徒生命的反思……研究神的行動和我 們的行動交會的那些時刻、脈絡、處境及實踐,同時也使微 不足道的人類努力轉變為神聖且富生命氣息的行動」。實踐 神學一方面挑戰把理論和實踐二分的神學思維(先講道理, 再講實踐) ,另一方面也批判實用主義式的事工觀(只要有

i

推薦序一:把神學還給上帝的所有百姓

少年事工時,常常只偏重操作性技巧,而缺乏深度的神學反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ii

用,就是好的) ,強調做神學是持續查驗(discerning)上帝 的行動並參與在其中的過程。 路恩哲和丁康黛的這本書,也充分展示出實踐神學作為 一門神學領域,對教會的信仰實踐能夠注入活力和更新的動 力。路恩哲指出,神學建構始於實存(reality)本身的危機, 這危機包含人類存在的危機(crisis of being)和意義的危機 (crisis of purpose)。神學反省是在闡述這危機,以及上帝如 何在當中行動的這個事實。這種從人類普遍處境(universal human condition)出發的神學建構,一方面幫助華人教會能 更生動活潑地在我們的處境中做神學,另一方面則指出,僅 僅是把西方神學的理論和爭論原封不動地搬到華人神學界的 這種做法,是既有限也不妥當。 在紀念宗教改革五百年之際,本書更可以說是站在「信 徒皆祭司」的改教精神上,把神學反省的呼召和恩典還給上 帝的全體百姓,包括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和孩童。好比 路恩哲在本書第七章〈神的隱沒、缺席與懷疑〉裡頭提出, 青少年時期本質是一種覺醒的過程,發現生命是一段在可能 性與虛無之間的旅程。丁康黛則在第十章〈緊緊守住我們的 吻:青少年的賀爾蒙神學〉一章從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和渴望 中,提出「欲望」作為青春期最主要的神學視角,認為在渴 望愛情的背後是對「他者」的一種深切欲望。透過這些討 論,路恩哲和丁康黛具體示範了「作為實踐神學的青少年事 工」會是什麼樣子,也展示出每個孩子和青少年服事者,都 是在具體的特殊處境中做神學的神學家。 衷心地向華人教會推薦《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這本實


踐神學和青年事工的經典之作。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好書,能 幫助讀者提升信仰實踐的神學深度,為教會在這世界的實踐 上注入嶄新的活力和更新的動力,同時把做神學的呼召從專 業學者的手中交還給上帝的全體百姓。盼望華人教會能在本 書的啟發下,激發我們對上帝國的想像力,在各種信仰實踐 上朝「神學轉向」前進,持續查驗上帝在此世界的行動,參 與在其中。

董家驊 (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師)

推薦序一:把神學還給上帝的所有百姓

iii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iv

推薦序二:重新反思青少年工作的神學土壤 乍收到出版社同工寄來本書的文稿時,心裡就暗暗地想 著,果然不出自己的預期,這將會是本「難推」的青少年工 作書籍。 難推,不是因為書不好。難推,是因為書的內容跟程 度,跟現今教會界習慣的立馬上手有很大差距。當「市場只 想要教材」已成了趨勢,放在系統核心的神學/理論,如何 能夠被普遍接受與內化?如果希冀本書不是只停留在神學院 裡(就算是神學生,也不見得都想讀) ,而是要鼓勵青少年 工作者都願意讀,那麼該怎麼去推薦這本書呢? 作者路恩哲和丁康黛一開頭所處理的,正是長期以來 因著教會與青少年工作者常持有的想法與立場,所造成的青 少年事工困境與難題。曾有個在台灣出生,後在美國求學的 1.5 代這麼跟我說,教會不能以為所謂的 1.5 代事工,就是把 第一代的東西變得簡單一點,就是 1.5 代了。我們不屬於移 民的第一代,也不屬於美國出生的第二代,我們有來自 1.5 代身分背後的差異與挑戰。這不是只有在美國發生的事件, 也包括台灣教會的普遍想法,以為把東西弄簡單了、活動變 多了,就能把青少年哄得服服貼貼,然後等他們長大成人就 自然可以變成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基督徒。 如果我們對於本書一開始討論的篇章有點難以下嚥,且 不適應,或許可以先跳過前面,轉去閱讀從第八章〈魔法耶 穌?青少年事工中的醫治和十字架〉開始的內容。不論是探 究關乎耶穌的神性與同行、罪與罪行的差異,以及關乎賀爾


蒙的性議題……,路恩哲和丁康黛在這些內容的論述裡面帶 領我們看見,這一切難題的解決,從來不是答案當如何,而 是我們怎麼引導學生去思想—不存在於青少年自身生存焦 慮裡的問題,是沒法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神學的。 自此,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過往一直被例行性聚會 追著跑,只想用教材來迅速填滿每週聚會內容;我們努力要 用各樣的青少年工作方法和技巧來留住青少年,幫助他們成 長,卻好像抵不過外面世界的幾句撩撥。這些無力感都出自 於:我們只建造了外在宗教化的行為與活動,卻忘記了內在 整體信仰核心的價值觀建造,而這關乎思想、關乎神學。 我們積極透過門徒帶領來「見樹」 ,又渴望透過聚會設 計來「造林」 ,卻忽略了在這片樹林扎根之處的土壤,到底 是什麼樣的神學?我們所給予的,不論是脈絡性、歷史性或 關係性,真的是來自於聖經所教導的?是來自於歷代眾聖徒 的信仰對話嗎?是否與教會整體有著彼此牽動的連結,抑或

現它可能是座「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只是世俗哲學所偽 裝的「假神學」 ? 所以,我們不得不回到本書前半部來咀嚼這些過往忽 略與稍具難度的篇章,好好地重頭來面對我們手中所做的一 切:如果我們渴望從只是活動節目的文化塑造者,變成信仰 過程的靈性指導者,那麼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再去探究如何從 「教導神學性的內容」 ,轉向到「引導神學性的思考」。從思 考開始,有意義的思考,多元化的嘗試,神學/理論與實踐 之間,需要有更多人在其上往來對話,好讓整體工作能夠在

v

推薦序二:重新反思青少年工作的神學土壤

相互切割?又或者更深挖掘,我們盡心努力擺上一切,卻發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vi

一條主軸裡進行,工作才能簡化、內容才會深化,最終才能 朝向我們所期望的目標來倍增。 這本書的確不好消化,一如我們在青少年事工的耕耘 裡,也常面對乾渴貧瘠的土地;然而那流淚出去撒種的,必 然歡呼收割。本書提醒我們,青少年工作者應當重新轉向, 從終末的、神學性的角度來思考這世代的青少年工作,離開 技術性的表面追求,回到思想性的神學建構;當一切工作都 建造連結於神的時候,我們會更有把握將自己與青少年一同 帶向更具未來性的群體實踐開展。

莊舒華 (華神青少年研訓中心主任、 南京東路禮拜堂青少年傳道)


中文版作者序 在美國,拍攝電影前傳帶來很大的商機,我想這大概 是受九○年代那些拍得不怎麼樣的《星際大戰》三部曲的影 響。不過,在那之後的好萊塢電影就好得好多了。 校園書房出版社邀我為本書寫篇中文版序言,起初我幻 想能為各位寫一篇信息完整的前傳。但我很快就發現,我既 沒有篇幅、也沒有戲劇化的故事可以告訴各位。儘管如此, 當這本書有機會來到亞洲的青少年工作圈,我發現自己的確 有值得一談的故事;這會讓你們對於我與丁康黛一開始寫作 本書時的想法,有更清楚的景象。這景象在本書剛以英文出 版時,還沒有如此清晰。 與丁康黛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初次見面時,我剛從洛杉磯 搬到紐澤西。搬家的前幾年,我曾是某個大型長老教會裡的 青少年服事團隊成員。我的工作是服事從鄰近地區來到教會

來過教會。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混黑幫的兄弟姊妹,即便來到 教會,他們當中有些人仍在販毒。那幾年並不容易,但我學 到很多;主要是我學會問神學性的問題。我的第一本書, 《再 思關係性青年事工》 (Revisiting Relational Youth Ministry,暫 譯) ,就是從這些經驗而來,是我對於何謂與青少年建立關 係的思考(過程) 。 但這經歷讓人心力交瘁。上帝雖使用這段期間讓我成 長,過程卻令人難以招架。我需要喘口氣。我離開教會,並 清楚聽到上帝呼召我投入神學研究。我知道這意味著更多的

vii

中文版作者序

的小孩,但他們的父母親並非基督徒;其中許多年輕人從未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viii

學習。於是我申請普林斯頓神學院及其他學校。等候結果的 期間,我加入一個華語工作機構,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洛杉 磯郡的亞裔青少年。這個單位正要開始一個新的計畫,輔導 員要進入公立學校,輔導來自各種背景的高關懷青少年。我 得到這份工作,成為該單位第一位白人。 我親身服事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拉丁裔、非 裔、美裔與亞裔,但我的主管與同事都是亞洲人。因為與他 們共事,我得以從過去令人心力交瘁的服事中,得到安息。 但他們給予我的不只是安息與支持;寫作本書的念頭,就是 在與他們共事的過程中萌生。我們會討論與青少年相處的經 驗,一起思考他們所面對的議題、何時需要介入,以及他們 的問題。越多討論,我就更加明白,他們所面對的重大議 題,其實是神學性的,雖然其他同事並不這麼看。充斥在青 少年當中的各樣議題,其實都跟「神是否同在」有關。清楚 地說,雖然青少年似乎不是直接問有關贖罪、神的形象,或 罪的本質之類的問題,但這些神學議題卻存在、且深植在他 們的經驗中。與亞洲青少年中心的人共事,我發現,若要真 正地服事青少年,我必須擁抱這些深植在他們經驗中的神學 問題。我從小處開始著手。這是個非基督教的非營利組織, 傳福音並不是他們的任務。即便如此,上帝、原諒、和好, 以及醫治等神學問題,仍存在其中。 到普林斯頓神學院後,我決定以幫助青少年工作者從神 學的角度來思考青少年事工為己任。這未必是指如何教青少 年神學,好讓他們明白教會的神學傳統。 (雖然就其本身而 言,我認為這很重要。)更關鍵的是幫助青少年牧者、教會


牧者與家長意識到,透過他們的傾聽、關懷與陪伴,青少年 就能體會活著的基督與他們同在。 我在亞洲青少年中心的服事雖已結束,但心中的感動仍 未消失。於是,認識康黛幾年後,我們合寫這本書,目的是 幫助青少年工作者明白,他們在事工中所要做的,乃是傳遞 「上帝的同在」。耶穌基督正在運行,而且透過我們服事的行 動、關懷青少年的行動(就像我在亞洲青少年中心所學到 的) ,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 本書六年前在美國發行之後,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工作 者都主動參與神學轉向的行列。他們提到,相較於安排各種 節目,以查驗神行動的角度來思考事工,不只幫助這些青少 年工作者持續服事,甚至讓他們持守信仰。隨著這本書在亞 洲發行,我們希望更多人加入神學轉向的行列,明白青少年 事工的第一步不是問「什麼做法有效?」 「怎麼做才會讓青 少年來(教會) ?」 ,甚至是問「如何使青少年團契增長?」

的,如何忠於耶穌基督在青少年生命當中的同在之處?」我 們希望這本書能拓展你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能感動你的 心。

路恩哲,二○一七年六月 (楊芳嬋譯)

ix

中文版作者序

而是要去問「耶穌基督在哪裡?」以及「我們在事工中所做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06

導論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 道嗎? 以賽亞書四十三章 19 節

南蘇丹一所新的聖公會神學院中,學生們要修習的頭

四門課是希伯來文、希臘文、農業和公共衛生。1 這則

新聞讓我愣了一下。我不禁想到我的學生第一學期的課程, 還有我們如何用聖經批判、教會歷史和演講來澆熄這些未來 牧師的熱情。這些的確都是牧師需要知道的重要科目;我們 (大部分)的學生因此學到如何領導教會,成為會眾中學識 豐富的「駐堂神學家」。有時某個一年級的學生會不小心選 到教牧關懷或倫理學的課,不過你若細看我們的畢業要求, 會發現我們學校的課程明顯偏向教會聖徒、原典及傳統。學 生們也乖乖地順著這條路徑走下去,以為他們日後自然會知 道如何「實際一點」。他們希望(我們也希望)有一天他們 能夠學會牧會的煉金術,把這一切知識拌入事工中。 顯然,蘇丹的情況是另一回事了。他們無法在思考神 時,把祂與困苦、飢餓和希望這些實地狀況分開,也就是無 法把聖經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跟農業和公共衛生分開。蘇丹神 學院的課程最令我神往的,並不是課堂本身,而是這些課堂 暗示了事工真正的目的。培訓中的蘇丹牧師所需要學習的, 不是如何領導一個教會,而是如何使人們免於死亡。在蘇


丹,教會是生命的力量。會眾的牧者引領他們乾渴的羊群在 聖經中找著活水,同時也用杖,揮去挨餓、愛滋病毒、瘧疾 這些生命的威脅。因此,蘇丹的神學教育不敢閒耗在抽象思 考上;它必須要預備基督徒傳講並實踐福音:經由幫助牧者 學會為人們捕捉住神聖的文本,而這群人是真正在死亡中渴 望復活故事的人。

「會毀了你的青少年事工」 我喜愛青年工作者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大部分都會 馬上認同蘇丹的神學教育。我們能夠了解,為什麼那個地方 的基督徒領袖會讓耶穌基督的故事與耕種及醫療工作進行對 話。身為青少年工作者,這些也是我們的技藝。我們也是將 耶穌的故事翻譯成年輕人能聽懂的語言。我們也是在照顧年 輕靈魂的心土,使神捨己的愛更有可能在其中生根成長。我

力殘害,並試著創造出充滿恩典的生態系,讓年輕人能在其 中發達興旺。無疑地:青年工作者其實是在搞翻譯、耕種和 醫治,因為我們是受召要使年輕人免於死亡。我們的召命是 要幫助年輕人「揀選生命」 (申三十 19) ,以信、望、愛來 裝備他們,好使他們能認明神的赦免,並擁抱神所計畫的生 命。何處有年輕人在掙扎、或缺乏滋養、或不再發旺,我們 (也就是教會)就受召要在那個地方實踐復活。 我們的羊群迫切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免於死亡,因此 青年工作者是出了名地對抽象神學思考感到不耐煩。直覺

007 導論

們也同樣奮力要建造出健康群體,使孩童不會在其中受到暴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08

上我們都知道事工是先於神學的,(如路恩哲在第二章指 出)我們在聖經書頁中所遇見的神並不是神學家,而是牧者 (minister) 。從神那無比而毫無保留的愛,以及祂對人的服侍 當中,我們知悉了關於神的所是與所為的一切。教會之所以 能夠回應獨特的年輕人(而他們永遠是獨特的;沒有什麼「一 般的」年輕人這回事) ,都因為神在基督耶穌裡同樣給予我 們獨特的回應。耶穌這個名字意指「耶和華會拯救」 。因此, 年輕人的事工最終必須反映出神對我們的拯救事工。 實踐神學的基本假定之一是:任何正派的神學都是始於 實踐且終於實踐的。不幸的是,我們這些身為青年牧者的 人,並不都認為我們的召命中也包含了蒙召成為實踐神學 家。青年工作者作為一個族類,反應是非常敏銳的;我們注 意到需要,然後快速做出回應,但意圖雖好,卻經常欠缺思 慮,不論那是神學上或其他方面的反思(然後我們才詫異著 自己怎麼會踩到這麼多人的腳)。如果我們真的該被責怪, 也許就是相信青少年事工重要到不該讓有神學學位的人來 做。當我告訴我在大專院校中所服事的青少年說,我考慮要 去讀神學院時,他們都嚇傻了。有個女孩想到教會過去一大 堆接觸年輕人卻失敗的牧養經驗,難過地搖頭。她說: 「神學 院會毀了你的青少年事工。」

開啟神學的轉向 當然,我們希望本書不會毀了你的青少年事工。我們要 賭一把,說它也許甚至能給點幫助,不管你服事的主要是青


少年、二十多歲年輕人、家庭、孩童,或是全體教會會眾。 本書所收納的文章代表的是,有兩人努力嘗試以神學家 的身分來思考青少年事工。所有的文章先前都出版過,雖然 我們儘量做了更新,但某些部分毫無疑問地仍有它的時空限 制,正如它們的註解和所論及的流行文化所顯露的。如果特 別去更新某篇文章會讓我們覺得假惺惺又做作時,我們就會 選擇不去更動這些文字,讓它們對寫作當時的情境來說話。 另外,我們刻意選擇不用一個共同主題來連結這些文章,或 發展出某個單一論點。我們單純只是想把這些文章從閣樓裡 拿出來,拍掉上頭的灰塵,重新思考它們對青少年事工的新 時代所要說的是什麼。 我們心裡所想的這個時代,現在已經隱約可見,因為 今日的青少年輔導持續走入路恩哲所稱的「青少年事工的神 學轉向」中。在這一時代中,神學反思漸漸成為青少年事工 中的常態而非例外。我們的意思是,雖然青少年事工的實踐

算) ,它卻不總是與神學思考拉上關係。這不是說神學還未 發生,或青年工作者不關心神學。我們要說的是,青年工作 者的行動和自我概念背後,鮮少有足夠厚實的神學思考作為 支撐。事實上,當我將近二十年前開始寫作青少年事工的題 目時,與年輕人一同、或為年輕人而做的神學思考,是既稀 少也粗糙的。那時的青年工作者在花了數十年要證明青少年 事工在社會、教育或療癒上的效用後,仍在摸索各種方式來 描述我們工作的屬靈意義。 不過,過去幾年情況已開始有些轉變。我和恩哲在我

009 導論

至今已有一段時日(七十到一百二十年不等,端看你如何計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10

們自身的工作領域上,的確是比較不避諱地推動這些神學方 ;在青少年輔 向。 2 但我們的書寫誠然想反映出一種「轉向」 導看見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神學深度及可能性時,他們已然作 出這樣的轉向。多虧教會中新一代的成熟平信徒神學家「實 地」參與青年工作,以神學觀點來思考青少年事工一事,才 逐漸變成常態和必要。青年工作者在部落格、教室、以及進 修教育活動中(更別說在教會中了) ,奮力為事工實踐爭取 神學深度,爭取一種視角來協助他們看見自身所做的,在本 質上其實是探索神人之間的神聖關係。這個在青少年事工中 明顯的「轉向」 ,透露出我們渴望找到更實質且深刻的基礎, 好跟年輕人站在一起;也渴望找到能超越消費者慣性和娛樂 焦點的道路,不再讓它們消耗掉青少年事工的力道。 既然你正在讀這本書,你很可能有著同樣的渴望。假若 你已經開始不把你的工作看為是某種教會職責,而是神聖的 志業……或是當你從事青少年事工時,不把這當成是預備教 會未來會員的地方,而是為了新脈絡和新一代門徒來翻譯基 督信仰的宣教活動……或甚至你只是發現自己對於灌輸青少 年道德知識的興趣,遠遠比不上以基督之名與他們同行…… 那麼,你也已經在開創這個「神學轉向」了。 這個轉變的發生絕未過早。人類學家都曉得,一個社群 的健康可由其子嗣的健康來衡量。若念及美國教會在年輕信 徒方面的持續失血,基督教群體的確該感到憂心。 不過年輕人的「記號潛力」 (sign potential;編按:亦即 有潛力成為具有意義的符號)也是大有展望的。假使青少年 是他們所屬社群之健康的標記,那麼補充年輕人的神學供


水,就可能為一個乾渴的教會帶來水源。在世界每個角落, 青少年事工都好像是教會的「研發部」 ,而在這個非正式實 驗室中的青年與成人,都同樣在找尋新的方式,使我們為著 周遭的文化而成為教會。當年輕人能以他們自身的生命為福 音作見證時,基督的活水便會經由他們,流入乾枯、渴求新 生命的教會和社群。

實踐神學的意涵是什麼? 實踐神學的一個簡略定義,就是它乃是對於基督徒生命 的反思(reflection) 。換句話說,實踐神學是研究神的行動與 我們的行動交會的那些時刻、脈絡、處境及實踐,同時也使 微不足道的人類努力轉變為神聖且富生命氣息的行動。本書 尤其關注的是青少年事工的脈絡,並希望幫助青少年輔導去 注意神與人連結之處,使我們—也使年輕人—成為屬天

因此,我們將文章組織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神學上 的起點:青少年事工與神學有何關係?」提供了一連串的反 思,來說明「青少年事工與神學能互通有無」這一主張。我 們更進一步主張,青年工作者甚至是青少年本身都是實踐神 學家,因此神學是青少年事工的核心。在第二部分「神學行 動:探討青少年事工的實踐」中,我們動用了神學來探討青 少年事工的實踐,細究幾個對青少年特別重要的議題,如察 驗(discernment) 、性慾、懷疑、希望、甚至是神在「哪裡」 , 然後提供幾個實例來說明。我們怎麼回應這些議題,會反映

011 導論

恩典流入世界的器皿。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12

出對於「神是誰」以及「神對這個世界和對我們的計畫」的 理解。 這兩個部分之後還有一個簡短的後記, 「再思方法— 作為實踐神學的青少年事工」。如同我所提過的,如果你是 那種急著想掌握具體的事工實踐的讀者,那麼就跳過後記, 趕緊去找尋那些需要福音的青少年。不過,如果你是那種希 望事先對整個對話有個「概念」的讀者,你就可能會想先讀 後記。在這個部分,伯爾川幫助路恩哲「梳理出」在青少年 事工中的不同實踐神學取向背後,某些未被言明的哲學假 定。如此,我們對於研究青少年事工的學者如何討論實踐神 學,以及對於如何理解神的行動與人的行動的交集,便能有 一個鳥瞰式的觀點。

我們要說的不是 什麼 當然,當我們把青少年事工視為實踐神學時,也有一些 不是我們所假定的。也許現在正是提它們的好時機,以確保 我們的出發點是相同的。

1.「作為實踐神學的青少年事工」並非新事 從你有意識地以基督徒身分開始生活的那一刻起,你某 個程度上已經在習作實踐神學了。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你將 注意到實踐神學思考所包含的活動,正是幾世紀以來願意認 真思考的信仰族類(包括青年牧者們!) ,在作任何關於事


工及宣教的決定時所做的事: (1)了解一個正需要以信仰回 應的情境(situation) , (2)用所有相關的察驗工具(包含福 音本身所提供的工具) ,來思索這個情境,以及(3)對此特 殊情境作出一個信仰的回應。對我們這些青年工作者來說, 這包括了更多思考我們的實踐方式,也更意識到我們的工作 如何反映(或未反映)出耶穌基督的福音。實踐神學給予我 們描述這個過程所需的方向和語言。 而這樣的語言是重要的。青少年事工到最近才興起成為 教牧事工中一個可行的選項,而它也仍奮力找尋一個適切的 名稱( 「青少年」只描述了我們部分的服事對象) ,和作為一 個召命的正當性(你曉得有個論調是這樣:這只是進入「真正」 事工的一塊「墊腳石」 ,是用來儲放教牧新手的水缸,直等 到他們有了「自己的教會」等等)。造成這些錯誤觀念的原 因之一,是青年工作者傾向在教會的邊緣進行服事,而所謂 的邊緣是實質意義上的,同時也是象徵性的。許多被吸引投

或信譽。我們對「會內人士」的基督教語言常會過敏(或鄙 視) ,在教會的邊界水域中覺得比較自在;因為福音在這些 地方才與真實生活交纏,而將「屬靈」的語言翻譯成信仰群 體邊緣人能聽懂的方言,是我們每天必須做的事情。 會產生這種自我加諸的邊緣性,原因很簡單:大部分的 青少年也同樣處於教會的邊緣—不是完全反對基督信仰, 但也不是太在乎。 3 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要做所有宣教士 都得學會的事:用我們一切的資源為信仰裝上翅膀。當我們 面對特定年輕人的特殊性時,我們忙著翻譯信仰,試圖與年

013 導論

入青少年事工的人,並不在乎教會領袖的身分所帶來的資歷


部名頁.indd 1

2017/6/15 下午3:51


章名頁.indd 2

2017/6/15 下午3:55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42

天,我與兩位神學院的教授同事坐在一塊(他們都是

傑出的聖經學者) ,討論著我們神學院的現在和未來。

我向他們解釋,我們「兒少與家庭系」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y Department)正計畫要在未來幾年深化我們的博士班 課程。他們兩位的回應都很正向,對我們可能將會有的新嘗 試也都給予鼓勵。不過,就在這段對話開始要轉換主題時, 其中一位轉向我這邊,臉上半帶微笑,彷彿在告訴我,他知 道待會要說出口的話可能會讓我不悅。他說: 「我惟一的疑問 是,誰要來教博士班的分組遊戲課?」 儘管青少年事工有著悠久的歷史,事工的實踐卻經常被 主任牧師們和學術界輕看了。人們會想像:青年工作者在他 們二十來歲時都有些過動,比較喜歡牧養事工中那些不正經 的小孩子活動,而不是去共同承擔苦難或宣揚神的話語。因 此,搞神學、歷史和聖經的,會討論嚴謹的理論,而搞青少 年事工的,就教學生如何策畫旅行、玩遊戲和帶查經—這 些都是很重要的實踐啦,只不過在學術研究的食物鏈上,地 位比較低等而已。 果真是如此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們在青少年事工中到


底想要成就什麼? 事實上,我相信青少年事工之所以會在智識上和事工實 踐上不被看重,是因為我們沒有把自己看作是神學家,不認 為我們所做的事情在根本上是與神學有關的。但這樣說是什 麼意思?把我們自己看作是神學家,會帶來什麼不同嗎?神 學又如何在青少年的事工中產生果效呢?

唱一首新歌:作為神學家的青年牧師 在《美國偶像》 (American Idol)早期的片段中(我承 認這是我很愛看的節目) ,我們常會看見某些唱得奇糟無比 的歌手,在離開試音室時破口大罵。他們淚眼婆娑,氣忿忿 地堅稱他們是偉大的歌手,是評審看錯了他們。當然,我們 觀眾都知道他們其實個個都唱得很糟,這樣亂發脾氣反顯得 很可笑,帶來十足的娛樂效果(至少我是這麼覺得) 。沒錯,

有錯。 與這些唱得不好的《美國偶像》參賽者十分類似的是, 我們當中的某些人,因著過去的想像或實際感覺,而認為青 少年事工是膚淺的,所以看自己的觀點便有些混雜。我們堅 稱,我們不是問題所在;是那些焦躁緊繃的牧師或關在象牙 塔裡的學究們對我們評斷錯誤。我們的事工其實唱得十分美 妙,或者說,只要所謂的事工評審夠瞭解我們,就能欣賞這 歌聲。但是,也許我們之所以會感覺自己技藝單薄,原因其 實在我們自己,以及對自己的身分和所做之工,存在著外顯

043 第二章/神是一位牧者

評審可能嚴苛了點,不過他們對這些參賽者唱功的判斷並沒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44

或隱性的不安全感。 當我們渴望被尊重卻得不到掌聲時,就經常會落入兩 個可議的陷阱中。不安全感使我們陷入的第一個陷阱,就是 一直想為自己辯解。我們向人事委員會和教會理事會提出論 點,說明我們何以是重要和必要的。我們也花了許多的精力 和筆墨,向人解釋:不論是在牧職或是在學術領域中,青少 年事工都是重要的。 不安全感所帶來的第二個陷阱,就是孤立。我們已經定 意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閱讀、寫作、和參與在只跟青年事 工相關的對話中。我們遲遲沒有進入跨領域或跨事工的對話 中,但這些對話本可以幫助其他領域的同工更了解我們的召 命。在教牧或教務會議中,我們鮮少跟主任牧師或資深教授 同樣(或更加)領會「和好」的教義,或是某個卓越神學家 的著作。我們只喜歡跟青年工作者打交道,不太願意與其他 的牧師建立關係。 假若青少年事工在未來要避免這些自我辯解和孤立的 致命陷阱,就必須大膽地往深刻的神學建構移動。我的意思 是,我們必須開始不看自己是青少年事工的主任,而是在服 事青少年族群的這個脈絡下,從事建設性神學的神學家。 老實說,主任牧師在神學上的正統性,通常是根據按立 的資格或過去的學歷或講道的講台,而不是出於在事工實踐 上作建設性的神學思考。但這樣只使得情況更加困難;主任 牧師和其他人因此更有理由,讓青年工作者繼續保持神學上 的無知,這樣我們才不會發現所有的教牧事工都需要轉向神 學。我知道這話說來很刻薄,但情況經常就是如此。而真的


遇到時,就會看見我們青年工作者總是想要刨挖出一些尊重。 但當我們視自己為神學家時,便能超越對所受的尊重的 掛念,讓我們與同工進行更有意義也更重要的對話(假使他 們願意的話)。當我們跨出我們的孤絕,進入對雙方都重要 的對話時,他們將能體認我們並不是要自我辯解,而是希望 建構出深刻的神學表達,闡述神如何在這世界中工作。唯有 更豐富的神學想像 1,才能讓我們在有意義的事工討論桌上 也佔有一席之地。但要跨出此一步伐,我們必須先了解如何 在事工的脈絡(不只是青少年事工)下做神學思考,以及這 樣的思考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作為事工的神學/作為神學的事工 在我兒少與家庭核心課程中的第一堂課「兒少家庭課 程的神學架構」中,我通常會以一個隨堂測驗來使學生就定

好的神學導致好的事工。 好的事工導致好的神學。 壞的神學導致壞的事工。 壞的事工導致壞的神學。 好的神學可能導致壞的事工。 壞的神學可能導致好的事工。

因為每個人理解這些陳述的角度不同,所以正確答案不

045 第二章/神是一位牧者

位,請他們在下列句子中圈出他們認為正確的敘述: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46

只有一個,但我主張「好的事工導致好的神學」是(最)正 確的答案。我的論點是:事工永遠先於神學,事工也是建構 性神學思想的素材;因為我們主張神在這世界中是活潑且主 動的—這意味著神是一位牧者。 若細看神創造、立約、道成肉身(包括被釘十架和復 活)和五旬節的事工,就可明顯看見,神不是一位神學家, 而是(那!)一位大牧者。神已委身要成為受造世界的牧 者,而神學就是要思考和闡明神的事工。假若我們相信神是 主動的,且將受造世界推往完全的方向,那麼,我們的事工 便是加入神自己的事工行動,而神學就是對於神的行動做出 反思。而假若神真是活神,並且以牧者的身分在這個世界中 行動,那麼所有具備建設性的神學工作,便必須與這同一個 世界有所對話和連結(神以祂的三一與這個世界連結)。與 這個世界接觸,便是行出事工,也是在做神學。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的事工,唯有與神持續進行的 事工作出連結,才是真實的事工,也唯有在同樣的脈絡下, 神學才具有建設性(和助益)。因為青少年事工所企圖要連 結的對象,主要不是青少年,而是神自己牧養青少年的事 工,因此我們需要神學的建構。要成為忠心的牧者,我們必 須清楚說明神如何在他們(和我們)的生命中做工。 (順道 一提,這也是我們與在地的課後活動不同之處。)這意味著 每一個青少年對我們都是重要的,不是因為「愛他們」是我 們的工作,而是因為神已經如此地愛他們;所以若要參與神 的事工,我們也必須愛他們。所以,我們是透過神在事工中 所行出的大能去愛,而不是透過我們自己的能力。


這一切使我要如此主張:若要做神學研究,你必須參與 在事工中。我這樣說的意思是,你必須要試圖去發現,神是 如何在這世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的生命中做工,然後一同 加入這個工作。之後,我們在事工中,為著神所愛、所支持 並同行之人所付出的一切行動,就會成為既富原創性又深刻 的神學思想素材。但是我們的牧養行動本身,也同樣在大聲 宣揚著神學的真理。若我們從牧養事工的行動中退後一步, 便能用神學的角度來思考這些行動,同時看見裡頭未被留意 的神學。比方說,一位青年事工的主任站在六位八年級生 前,說: 「嘿,大家都到哪去了?」這句聽起來完全是功利主 義的問句,實際上卻挾帶著某個神學主張: 「你們六個八年級 生並不構成一個信仰團體。你們不是我問句裡的『大家』 , 也不是『什麼人』。數大才是好的,而我們沒有好好發揮我 們的影響力。」當我們未能以神學角度來思考我們的行動, 未能看見神自己的牧養事工時,就會在黑暗中失足,有時還

道路上,牧養事工是一個神學的工作,因為若它是屬於福音 的事工,它必力圖要忠於神自己的牧養工作。2

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但把我們自己看作是神學家,會造成什麼差別嗎?這樣 做,能帶來什麼明顯的果效嗎?我要說,它能在四個方面發 生影響。 首先,把青少年事工視為神學的工作,能推動青少年

047 第二章/神是一位牧者

跌到離開神的事工的道路上。這些都說明了,在一條真正的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048

事工超越功利主義,並催迫我們真正去思考事工的實踐與我 們所牧養的年輕人。若將你自己看作是一位神學家,你就可 以自由發揮出比教會課程部主任還大的作用。更確切地說, 你受召要去分辨神的工作和人的行動中的多個層次和細微差 異,然後尋找有創意的方式,來幫助教會了解並參與在神在 這世界的行動中。 舉例來說,你也許會在一個週末退修會中,發現與你 同寢的七位青少年裡頭,有五位來自父母離異、分居或從未 結婚的家庭。你必須停下來思索一下這個經歷,用神學(神 對家庭和孩童的心意為何?父母間的疏離和分隔如何形塑孩 童對其世界的體驗和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神又如何主動來 轉變他們的破碎?)和心理學(如此的家庭形式如何在孩童 心理上造成影響?它如何影響孩童成長時可得的各種關係資 源? 3 我或是教會可以提供什麼資源?)的角度來評估。如 果你只是個課程計畫者,你也許很有理由忽略一個青少年孩 子的受苦;因為你的工作是要提供有意義的活動,而「受苦」 這種事,只會阻撓已上了油的課程機器的運作。但是假如牧 養事工無關乎課程計畫的實用性,而在於企求參與神在這個 世界的牧養工作,那麼,你就不能調轉眼目不看這個受苦的 少年,因為被釘十架的基督是站在他身旁的。 第二,我相信把我自己看為神學家,能幫助我們跨越教 會內事工中許多的片斷性。宗教改革的基礎至少有某部分根 植在「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中,也就是信徒的祭司職分。在 宗教改革的脈絡下,這個信念在禱告、讀經和認罪悔改這幾 方面,都帶來極為美好的結果;改教者主張所有的信徒都是


祭司,因此所有的信徒都能禱告、讀經與懺悔,不需要另一 位祭司立於他們與上帝之間。今日,幾乎所有的教會與信仰 傳統都是堅決支持這個信念的。但有趣的是,對於「信徒皆 祭司」的理解,還未延續至它應有的邏輯結論上,亦即所有 的信徒都是神牧養事工的參與者,因此所有人都參與在一個 神學的工作中。換言之,任何以某個方式參與在神的事工中 的人,都也一併要被涵括入神學的任務裡。 相反地,我們經常會認為在教會牧職中,扮演神學家 角色就是主任牧師;其他人只要儘量讓事情順利運作就好。 但從一個建構性神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參與在教會事工中的 人,也都參與在神學的思考中,而任何人若是認真地根據具 體人物的需要來思考神在當中的行動,就也參與在神學的建 構中。我相信這樣的觀點,會將青少年事工從附屬的(就是 與教會事工有關係卻又無法融入的)地位中釋放出來,反過 來生根於教會生活中。每個教牧團隊的成員、每個會眾都是

何以如此、又為何是如此。 第三,將青少年事工嵌入神學當中,使我們能從處境化 (contextual)的觀點來看待青少年,看見他們其實受到多重 力量的影響。只關心如何計畫週三晚上或週日早晨的課程, 這是不夠的;作為青年工作者,我們受召要在青少年的家庭 和文化中與他們建立關係。此外,藉著直接關注青少年是如 何在多重系統中生存,我們會漸漸看見,年輕人的家庭亦受 到多元世界中許多力量的影響。神在多重的處境中工作,不 只在教會的青少年事工中,也在家庭中以及外在的大世界

049 第二章/神是一位牧者

神學家,而你的工作(作為支薪的牧者)就是幫助他們看見


部名頁.indd 2

2017/6/15 下午3:51


章名頁.indd 8

2017/6/15 下午3:55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188

我們大夥兒在課程的第一天一起走過課程大綱時,我

就清楚看出哪個題目對娜塔莉是最重要的。我才剛跟

他們說明,在這個一週的密集課程進行到週五時,我們會來 探究一個祈求醫治卻從未得著的案例。 「太棒了!我等不及 要討論這個主題了」 ,娜塔莉說。她說這話時所用的力氣和 表現的參與感,顯示她的興趣不只是智識上的;她是帶著個 人與這個主題的某種關聯來上這堂課的。 那個週五下午我們開始深入探究這個案例。它講述的故 事是一位高中女孩因參加體操訓練營而癱瘓。當她坐在醫院 中,無法做出任何動作時,她的父親持續地為她禱告,深信 透過深刻的禱告,女兒必能得到醫治。在數週失敗的禱告後 (按照他的詮釋) ,他開始責怪女兒,以她不夠相信神會醫治 她為託詞。這個案例研究最後是說,這個女孩—父親目前 已拒絕再見到她,要等她有足夠的信心— 打電話給學生 們,希望能夠談談。她渴望能對她的父親做出一個神學的回 應。他是對的嗎?她真的缺乏信心嗎?為什麼神醫治了某些 人,卻沒有醫治其他人? 那個週五當我們的討論進行到一半時,娜塔莉再也忍不


住了。 「為什麼?為什麼神不應允某些禱告?我就是不懂! 我的朋友亞曼達正在生命中痛苦掙扎。她有嚴重的憂鬱症, 什麼都幫不了她。她真心愛主,而我和朋友也不斷為她禱 告,但什麼都沒有用。我不懂!她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我們 也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幫不了她。」 我明白娜塔莉和亞曼達所受的深刻痛苦,但也同時邀請 全班同學再看一次格呂內華德(Mattias Grunewald)的「基 督被釘十字架」 (Crucifixion) ,我們一整週都以這幅畫來作 為窗口,探看神藉著教會對世界所行的牧養事工。我跟他們 說,我們常忘了我們是向誰求醫治。有太多的時候,我們 以為所祈求的對象,是兒童主日學課本所畫的耶穌,光潔俐 落、滿有能力,有如職業足球員那樣的自信,和大權在握的 政治家那樣的權力,漫步行過加利利。但我們祈求醫治的對 象,並不是那個有權、掌握一切的耶穌,因為那不是福音書 中的耶穌。相反地,我們祈求的耶穌是被擊打的耶穌;被釘

的拯救卻未聽見任何回應的,正是我們到祂跟前尋求醫治的 神。我們所懇求的耶穌,自己也懇切祈求將臨到的苦杯能被 移去,得到的卻只是一片靜默。父親眼見摯愛之子落入死亡 的暗夜、被棄於十字架上的耶穌,正是我們祈求的耶穌。亞 曼達和她的朋友所祈求的耶穌,自己也切切尋求神的介入, 卻被棄留在神不同在的真空中,而後死去。

189 第八章/魔法耶穌?

在十字架上的是醫治的主。那位掛在十架上,自己也祈求神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190

魔法耶穌 有些時候我會覺得我們把被釘十字架當成一種儀式(也 許正是出自《哈利波特》的霍格華茲) ,以為耶穌因此獲得 了一種魔法,能使我們脫離這受苦的世界,因為原本我們被 痛苦、破碎、衰敗和死亡圍繞,無法逃脫。或是我們可能相 信耶穌提供了一種避難的空隙,當我們需要逃離受苦和悲劇 尋求安全時,可以進去躲避。我的妻子小時候,有一陣子媒 體報導了好幾個年幼孩童被綁架的案例。不知怎地她竟然 以為如果她被綁架了,只要對著綁匪說: 「奉耶穌的名放開 我!」就會像是一句神奇的咒語,讓綁匪將她安全釋放。畢 竟,教會教導她「耶穌之名大有能力」啊。但我們所說的能 力是什麼能力呢?是十字架的大能還是魔法的力量? 幾年前喜劇演員莎拉 • 席佛曼(Sarah Silverman)在劇 院表演過一齣脫口秀,並且發行了 DVD,名叫《耶穌有魔 法》 (Jesus is Magic)。她口無遮攔但是又搞笑,在節目一開 始的某個橋段,說明了她會怎麼向她未來的孩子解釋她的猶 太教背景與她基督徒男友的背景差異。她面無表情說: 「我 們會說實話: 『媽咪是神的選民之一,而爸比相信耶穌有魔 法。』 」我覺得席佛曼的評論是正確的:大多數的基督徒的確 相信耶穌有魔法。然而假如耶穌有魔法,那麼娜塔莉和亞曼 達被神拋棄和忽視的感覺就沒有錯。假如耶穌有解藥可以讓 腫瘤縮小、修復骨髓或抹去憂鬱症,卻拒絕用在我們和所愛 的那些人身上,那麼就只能下幾個結論:要不就是我們持守 信心的技巧失敗了,要不神是一個怪獸(或者至少是矛盾、


武斷又冷漠的神) 。 但耶穌沒有魔法,耶穌是人。耶穌是神成了肉身;祂是 神與我們同在— 祂帶給我們的不是魔法,而是陪伴,不 是「醫治」 (快速解決問題的解方)而是救恩(與神和與人 的親密)。任何不只是暫時解方的醫治—換句話說,也就 —都需要深刻的陪伴, 是轉變(因此感覺就像或就是救恩) 需要另一方進入我的世界中並承擔我的苦痛,不是要神奇地 將這苦痛移去,而是必要時與我一同死去。在最黑暗的時刻 中,我心渴望的不只是一個解方,而是陪伴,是某個能夠將 他的心與我的心連結,並讓我相信不管事情會變得如何醜陋 或可怕,我都不是孤單一人。十字架讓我們看見的是這個耶 穌:不是有魔法的神奇耶穌,而是受苦的耶穌,不是將痛苦 挪去的神,而是與我們一同受苦的神。

如何解釋福音書中的神蹟呢? 原因。使水變為酒、五餅二魚餵飽眾人、使死去的孩童和朋 友復活以及趕鬼,這些看起來都是神奇的作為。於是故事的 倒數第二幕,當這位神奇的耶穌可悲地掛在十字架上時,就 顯得如此不對稱。 但大多數的聖經學者都告訴我們,神蹟故事並不是關 於魔法的神奇故事,而是讓人預先看見神的未來。耶穌以 話語和行動來宣揚在神的未來中受造世界的未來。換句話 說,耶穌先是宣告,而後又以祂的行動來呈現這樣的未來

第八章/魔法耶穌?

福音書中的故事可能是大多數人相信耶穌有神奇魔法的

191


每個孩子都是 神

學家

192

是什麼樣貌,世界到了最後會是如何(這個終局被稱為終末 〔eschatos〕 ,而這方面的研究就是終末論〔eschatology〕 ,我 在第一部分討論過該主題)。因此,耶穌的每一個神蹟行動 都是一個宣告,間或且暫時性地拉起布幕,揭露出受造世界 的未來。耶穌以這樣的行動來說明:到了最後,在神的未來 裡,死亡將沒有立足之處,萬事都要回復正常,飢餓將不為 人所知,而所有人類將在一位慈愛的父親面前,無止盡地享 宴、歡慶。 當然,這些行動只是一幅圖像,是終末的呈現,而不 是實現。例如,拉撒路的復活顯明了將來有一天,所有人都 會從死裡被喚醒復活,被耶穌擁抱,而當然拉撒路之後又死 了。同樣地,被擘開且倍增的餅為眾人飢餓的肚腹提供了氣 力和滿足,說明了將來有一天我們將不會再飢餓,但就在 幾個鐘頭後,在山邊被餵飽的貧窮孩子回到家後,肚子又餓 了,需要再吃餅。而雖然最好的酒最後上桌,指涉一個將有 無止盡的宴樂、歡笑和敬拜的將來,但喜宴結束了,裝著水 變成的佳釀的酒甕也空了。耶穌所行的神蹟並不是重點;看 似神奇的行動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醫治的神蹟所 指出並顯明的:讓我們看見耶穌的身分;揭示出祂就是實現, 祂就是終局,人類在神未來中的未來都包含在祂的位格中。 神蹟不是重點;耶穌才是重點。 因此這領我們回到十字架上的耶穌,被擊打的那位, 被神遺棄的那位。當我們祈求醫治,並不是要求魔法,而是 祈求能一瞥末世,一個關於終末的提示,並且有限的體驗終 末世界的樣貌。我們清楚這只是淺嚐,知道即使被醫治的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