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要點指南試讀:征服與宗教改革

Page 1


第6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至 十六世紀結束(1600)

同標題所示,這個時期有二個重要事件:(1) 美洲的 「發現」及征服;(2) 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

雖然極少在教會歷史中提及,我們卻都熟知「發現」與征 服美洲的事件;但事實上,歐洲在一百年內將其影響力擴展至 世界的各個角落,特別是美洲;其中的結果之一就是基督徒人 數史無前例地成長。因此,征服西半球是教會史的重要部分, 這些事件至今仍對教會影響深遠。

西班牙開始征服美洲並且開始成為歐洲強權,恰好 都在伊莎貝爾(Isabella)及斐迪南(Ferdinand)統治

107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時期。哥倫布第一次航行之後,就已經透過一連串教宗 通諭來逐步組織殖民企業。早在1511年,就已有人抗議 殖民者犯下的弊端;捍衛原住民人權的著名人物包括 德•蒙田西諾(Antonio de Montesinos)及德•拉斯卡撒 (Bartolome de las Casas);辯論很快就延燒到西班牙, 維多利亞(Francisco de Vitoria)討論並且強烈質疑將西 班牙企業引進「印度群島」的各種理由。 殖民的過程從西印度群島開始,當地原住民很快就 被殘殺,並且開始從非洲輸入奴隸。西班牙從西印度群 島到達墨西哥(1521);蘇馬拉加(Juan de Zumárraga) 在墨西哥的教會工作十分著名,且從那時殖民地的宣教 探險陸續展開。從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一帶,有巴拿 馬、中美洲,及新格拉那達(南美洲的北部)的冒險; 在新格拉那達這個區域,我們必須提及聖路易•伯德郎 (Saint Louis Beltrán)在印第安人當中,以及聖伯多祿• 格肋凡(Saint Peter Claver)在非洲奴隸當中的工作。廣 大的印加帝國在 1532 年被征服,但隨之而來的是混亂的 內戰時期,最後祕魯的總督轄區(Viceroyalty)建立。在 「佛羅里達」(當時遠達至卡羅來納)西班牙首先和法 國衝突,而後與英國衝突。拉普拉塔(La Plata) 總督轄 區最終被建立,耶穌會(Jesuit)對巴拉圭著名的宣教在 108


6

征服及宗教改革

其邊界區域蓬勃發展。 教會在這整個企業中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宗在美洲 「發現」之後發出一連串的通諭,這些通諭和葡萄牙在 非洲沿岸及遠東的開發有關;這些教宗通諭也給予西班 牙和葡萄牙的國王對於新殖民地所設立的教會及擁有皇 家守護者(Royal Patronage)的權利與責任,即皇室有權 指派在新殖民地所設立的主教並且視適合的情況組織教 會,允許不同修會進入該殖民地以管理新設立教會的收 支。因為國王自然會提名和其政策一致的主教或高級神 職人員,其結果是教會及政府密切合作,就好像教會是 政府的好幫手一樣。 因為大多數的征服者來這些地方尋求財富(首先是 珍貴金屬,其次是高價的農作物),所以他們需要那些 被稱為「西印度群島」的人力;因此,他們並不像那些 在北美洲及澳洲的殖民者為了尋找土地而殺害原住民, 而是試圖誘騙及強迫他們為殖民者工作。其中所用的一 個方法就是「信託人」制度;這制度是將一群原住民 「交給」一位開墾者,他的責任是教導這些人基督教信 仰。這群原住民為了交換這項服務,需要為其信託人工 作。毋庸置疑,這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奴隸制度;且因 為基督教規定,若沒正當的理由,禁止取得他人的土地 109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及自由,他們就預備「聲明書」(Requerimiento)。這 份文件邀請原住民的酋長接納基督教信仰以及國王和教 宗的權威;如果他們拒絕或未正面回應(他們通常很少 這麼做,因為並未以原住民的語言向他們宣讀該文件) 就為殖民者提供戰爭、剝削和鎮壓奴隸的理由。很明顯 地,教會在這一切事務上協助那些殖民企業達到目的, 為無正當理由的行為提供神學的正當性。 於此同時,教會之中也出現了一些異議和抗議的強 烈呼聲,主張這是全然邪惡的企業,或至少是最不符合 基督教的企業。 同時,歐洲統治西半球,也在非洲有顯著的擴張, 葡萄牙人殖民剛果、安哥拉及莫三比克。他們從那裡持 續向亞洲發展,耶穌會宣教士聖方濟•沙勿略(Saint Francis Xavier)66 在那裡有卓越的事業。葡萄牙人也定居 在南美洲東部的尖端,因此開始建立今日的巴西。 多數這種宣教的擴展當中,宣教及殖民主義的關聯 十分清楚:宣教是殖民勢力的一隻手,或說殖民勢力是 宣教的另一隻手。再者,大部分這類的宣教活動極少珍 視古老文化。那些被征服者以及被運至西半球的非洲奴 隸的祖先宗教傳統時常轉入地下,最後在通俗的天主教 敬虔形式中再次出現。因此,在很多方面,這就是現在 110


6

征服及宗教改革

拉丁美洲的歐洲天主教和非洲及美洲原住民傳統信仰的 結合。有時,官方支持這種融合主義的旁門左道,有時 不加以支持;但各種情況下,他們的影響都長達數代或 數世紀之久。 我們通常以馬丁路德張貼著名的〈九十五條〉的1517年, 作為宗教改革的起源。然而我們在上一節看見,在此之前的改 革運動,已進行了一段時間,路德及其追隨者使得改革運動成 為無法抵擋的局面。

路德 67 歷經一段長久的靈性旅程之後,最後終於得 到確信:救恩是藉著恩典並透過信仰得到。這使他抗議 出售贖罪券並反對所有提供贖罪券基礎的神學。他自己 的神學奠基於他對上帝之道的理解,並且很快就和傳統 神學在許多要點上產生衝突。其中的一個衝突就是教會 的權威及傳統和路德視為擁有較高地位者(即聖經)之 間的衝突;另外一個衝突就是聖禮中基督臨在的方式。 雖然路德同意傳統羅馬天主教的教理:基督真實地臨在 聖餐當中,但他並不接受當時教會所接納變質說的教 理。最後,路德對於修道生活為了上天堂而努力的經 驗,使得他解散修道院及女修道院並且堅持日常生活 (即非修道生活)的神聖性。 宗教改革開始之後有許多年的不確定。路德在沃木 111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斯(Worms)會議(1521)之後有段時間曾被放逐至威 登堡,他在那裡利用機會將新約聖經翻譯為德文。接著 發生一些重要的事件:農民革命、路德和人文主義者伊 拉斯莫斯(Erasmus)決裂,以及查理五世及其他天主教 君王給予新教越來越多的壓力。這導致《奧斯堡信條》 (Confession of Ausburg)的產生,其中新教君王們宣布 並詳述他們的信仰。當戰爭的威脅日益增加,新教君王 籌組「施馬加登同盟」(League of Schmalkald)以求保 護他們免於天主教的攻擊。在多年政治和武力衝突後, 終於達成奧斯堡和平協議(Peace of Augsburg; 1555), 保證新教君王有權自行決定他們的宗教。 但是路德當時已經過世(1546)。他主要的接班人 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68 比起路德這位偉大的 宗教改革家更為溫和。他們兩人之間的差別及其他原 因,導致路德宗信徒產生一連串爭執。一般區分為較嚴 厲的路德會信徒以及較溫和的「斐力派」(Philipists), 這些衝突最後在 1577 年以《協同信條》(Formula of Concord)加以解決。69 但是,並非所有拒斥羅馬天主教會者均成為路德及其神學 的跟隨者。另一股運動在瑞士迅速出現,首先由慈運理,接著 由加爾文所領導。這個運動產生了我們現今稱為「改革宗」及

112


6

征服及宗教改革

「長老會」教會。

蘇黎士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 70 出身於人文主義者的 背景,他雖然循著不同路徑,卻和路德得到相似的結 論。他主要的興趣是要回到基督教原始的根源,因此他 全然拒絕新約聖經中未記載的事。他也是一位勇猛的愛 國主義者,反對瑞士軍人到外國當傭兵,呼籲瑞士新教 徒以武力的方式來捍衛他們的信仰及自由。最後,他死 於戰場。 這個傳統下一代的偉大領袖是加爾文。 71 他雖然是 法國人,卻成為瑞士日內瓦宗教改革的領袖。他的立場 比慈運理更為溫和,可從他的偉大著作《基督教要義》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看出。這本書的第一 版小到可以放進口袋,但是最終增加成為四大冊。在這 本書中,加爾文將改革宗神學系統化,不久在瑞士和全 歐洲均有他的追隨者。 一般而言,改革宗神學接受路德所提出的大部分主 張,但是較堅持成聖的過程是稱義的必然結果。為了該 項目的,改革宗神學家主張律法除了是猶太人的指引, 使所有的人知罪以外,尚有「第三種功用」,就是帶領 基督徒個人及基督教國家的團體生活。改革宗神學比路 德派神學更堅持社會和政治生活的改革,最終也導致在 113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蘇格蘭、英格蘭以及荷蘭等地發生革命。 其餘的人則採取更激烈的立場,以被其敵人蔑稱的「重洗 派」72 著稱。從宗教改革這股支流中,產生了門諾會和許多別 的團體。

重洗派信徒認為教會必須調整自己,以符合新約聖 經教訓的原則,並遵行這種立場。這種立場使他們拒絕 了從君士坦丁大帝時期,教會對自己與社會關係態度上 的了解。他們服從新約聖經的教導,拒絕參與軍事活 動。有些人最後決定:既然世界總是悖逆上帝,真正的 教會必定常被逼迫,不論後果為何基督徒都必須按照登 山寶訓的指示生活。 重洗派的某些信徒斷定世界的終末即將來臨,這種 見解促使他們採取更加激進的立場。有些人最終放棄他 們的和平主義並且藉著武力建立上帝的國度;最有名的 是極端重洗派佔領孟斯特市(Münster),趕走當地的主 教並設立當時他們稱為「新耶路撒冷」的神權政治。這 運動變得越來越激進,直到支持主教的軍隊占領該市並 逮捕「新耶路撒冷之王」為止。 一旦這些激進的因素被人破壞之後,從未消失的和 平主義又重新浮現,自此和平主義就成為重洗派的傳統 特色。 114


6

征服及宗教改革

在英格蘭亦有不同類型的宗教改革,像是雖然追隨新教的 神學(尤其是加爾文的神學),卻又保持它在崇拜及教會治理 上的古代傳統,這就是英國國教(英格蘭教會)。從其中產生 今日所稱的「安立甘宗」及「聖公會」教會。

雖然從威克里夫的時代英國就有改革的運動,當亨 利八世需要位王位繼承人的時候,新教宗教改革獲得了 一個立足點;因為教宗不願意撤銷亨利八世和阿拉貢的 凱瑟琳之間的婚姻,因此亨利八世宣稱在他的王國中, 自己就是教會之首,並且撤銷他自己的婚姻而再婚。在 他的統治期間,因為他允許改革的範圍有限,因而改革 的程度相當有限。 亨利的兒子和繼承人愛德華六世統治時,因為太年 輕而無法自己統治,攝政議會便迅速轉向新教的方向; 但是愛德華幾年後過世,他同父異母的姊姊瑪麗繼承王 位。 因為瑪麗是位天主教徒,所以用盡一切的努力阻止 新教徒在前面幾位國王統治期間所做的努力;許多新教 徒被處決,其中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湯瑪士•克藍麥 (Thomas Cranmer),其他許多新教徒被流放;這些使 得她得到「血腥瑪麗」的惡名。 瑪麗死後,她同父異母的姊妹伊利沙白繼位。她是 115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位新教徒,在她長期統治之下使得英國教會發展出深厚 的根基。許多流放返回英國的人,對加爾文思想有堅強 的確信,因此加爾文思想在全國有許多的支持者;其結 果是產生了一個在教理上是加爾文主義,並且在不違背 教理之下保存每一項傳統儀式的教會;在崇拜和教會制 度方面,這點尤其真實。在崇拜方面,翻譯了《公禱 書》(Book of Common Worhip),73 並且將大多數更早 期傳統的儀式和習慣稍加修改。在教會制度方面,英國 教會保持主教制度,而最顯著的改變就是主教和修士可 以結婚。 羅馬天主教一部分是為了要回應新教的宗教改革,另一部 分是出於其內部的動力,也產生通常所謂的「反改教運動」74 的更新運動,但此運動大致上是針對新教之宗教改革的回應。

在這個時期大部分的天主教神學皆反抗新教,我們 可以提及從事這種任務的神學家,如厄克(John Eck)、 貝拉明(Robert Bellarmine),以及巴若尼(Caesar Baronius)。厄克是位有豐富學識的人,他帶領第一波對 路德和其教導的攻擊,而且強迫路德宣稱自己的立場為 異端。貝拉明是位辯論的教授,從那時開始,他所發展 的論證決定了大多數羅馬天主教駁斥新教的論證。巴若 尼是位教會史學者,有人認為他是現代第一位教會史學 116


6

征服及宗教改革

者,他運用教會的傳統來拒斥新教的教導。 天主教的改革也促使新修會的誕生。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和聖約翰十架(St. John of the Cross) 領導加爾默羅會(Carmelites)的改革,產生了赤足加 爾默羅修會(Discalced Carmelites)。 75 這個時期創立 的另外一個偉大的修會是由伊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所建立的耶穌會。 76 建立在嚴謹紀律下的耶穌 會,很快就變成教廷和新教對抗、奮戰的主力。他們有 十分優異的宣教事工,在西半球進行範圍廣泛的宣教活 動並且差派許多的宣教士至遠東。第一代最著名的耶穌 會宣教士聖方濟•沙勿略原本就是伊納爵•羅耀拉的同 伴之一,他傳揚福音遠達日本。後來,耶穌會首先進入 當時嚴格禁止外來影響力的中國。 改革的精神也逐漸支配天主教的高層,直到在教宗 保祿四世(Pope Paul IV; 1555-1559)時達到顛峰。這種 改革大多是道德、行政上的改革。因為此改革雖然非常 想要去除弊端和腐敗,但傾向於使教宗的權力集中,以 及捍衛傳統的教理。其他措施方面,這個改革運動謀求 加強異端裁判所77 的權力,並且頒布禁書清單。 同時,和新教的駁斥全然不同,羅馬天主教內部 也有一種神學上的覺醒,其中的神學領袖大多是屬於 117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道明會或耶穌會。道明會中有柯基坦(Thomas de Vio Cajetan)、維多利亞(Francisco de Vitoria)及巴尼耶 (Dominic Báñez)。耶穌會除了羅耀拉本人之外,最重 要的神學家是蘇亞雷(Francis Suárez)。78 天 主 教 改 革 的 顛 峰 是 天 特 會 議 ( C o u n c i l o f Trent), 79 因為一連串複雜的政治環境,幾乎持續了 十八年(1545-1563)。它譴責各種新教的立場,重新肯 定天主教教理並且採取了一些使教會道德、行政上改革 的步驟。因為新教的挑戰性質,質疑了許多教會所接納 的教理,因而天特會議也是第一個實際處理基督教神學 中每一項主題的會議。 另一方面,即使在天特會議之後,恩典與自由意志 關係的問題(出現在反新教的論爭中),在天主教中仍 舊無法解決。我們歷史的下一個時期,對於這個問題將 會有激烈的辯論。 當這個時期即將結束時,新教在德國、英國、蘇格蘭及斯 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歐半島)已經生根,但這並非意謂沒有 任何掙扎或戰爭。至於法國在歷經主要導因於宗教的長久戰爭 後,暫時獲得一種妥協,亦即君王為天主教徒,但容忍新教 徒。在西班牙、義大利、波蘭及其他國家的新教勢力則被武力 所驅逐。

118


6

征服及宗教改革

我們己經概述了新教在德國和英國的起源。蘇格蘭 的新教因為貴族的支持得以進展,貴族將它視為反擊君 王勢力的夥伴,主要的神學領袖是約翰•諾克斯(John Knox)。80 衝突演變成公開的背叛,瑪麗皇后被迫逃離 英國,使得新教得到最後的勝利。因為這些新教徒理所 當然地把主教視為君王的盟友,所以反對主教制度。他 們就以中會(Presbyteries)的基礎組織教會,因此他們 被稱為「長老會會友」(Presbyterians)。 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路德宗受惠於一些君王, 如丹麥王克里斯欽三世(Christian III)和瑞典的華沙 (Gustavus Vasa),因著他們的協助使得新教占了優勢。 因為在那裡的宗教改革是由君王所領導,所以保留了主 教制度,那些從前天主教的主教常常轉變為路德宗的主 教。 荷蘭的加爾文教派的新教象徵一種反對西班牙統治 的國家認同;當最後荷蘭獨立時,他們都是堅定的加爾 文教派擁護者。 在法國(尤其在貴族當中)也有許多人改信加爾文 主義,宗教事務和古代許多貴族家族持續掙扎、互相糾 纏。「巴多羅買日大屠殺」 81 —以這位聖人為名的日 子—發生在 1572 年;當天,數千名「胡格諾派信徒」 119


教會歷史 要點指南

Church History: An Essential Guide

(Huguenots)被殺害(法國的新教徒,被冠上這個帶有 輕蔑意味的名稱「胡格諾派」,這個稱呼的來源並不清 楚)。接著是長久的內戰(有時稱為「三亨利之戰」) 亨利四世成為勝利者及君王。本身原是新教徒的他,雖 然在登基前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但實際保證過去的軍 事盟友「胡格諾派」享有許多權利及自由,這些自由使 得胡格諾派能夠擁有一些軍事要塞。最後,法國為了保 障王權得以控制整個國家,又將這些要塞從胡格諾派的 手中奪走,而流了許多人的鮮血。 最後需要記得的是:雖然異端裁判所能夠殺害人, 然而新教在那些最後仍是天主教的其他國家之中(尤其 是西班牙、義大利及波蘭),仍然使許多人改信新教。 許多新教徒從這些國家被流放至瑞士、德國、英國和荷 蘭。其他人仍然祕密在地下活動數個世代之久。

12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