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天愛人極論 :王徵天主教文獻集

Page 1



總目錄 總序 ……………………………………………

周聯華 … iii

編者序 …………………………………………

毛瑞方 …

導論 ……………………………………………

毛瑞方 … xix

ix

參考文獻 ……………………………………………………… lxi 編輯凡例 ……………………………………………………

lxxii

正異體字對照表 ……………………………………………

lxxv

畏天愛人極論 …………………………………………………… 1 仁會約 ………………………………………………………… 63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 …………………………………… 107 崇一堂日記隨筆 ……………………………………………… 117 兩理略選 ……………………………………………………… 153 序跋選 ………………………………………………………… 169 詩文選 ………………………………………………………… 191


編者序 本集名為《畏天愛人極論──王徵天主教文獻集》,收錄了現存 王徵著作中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包含王徵四大天主教著作《畏天 愛人極論》、《仁會約》、《杜奧丁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和《崇一堂 日記隨筆》;王徵仕途政績和文牘資料彙編《兩理略》中的六篇短 文:〈《兩 理 略》自 序〉、〈建 閣 崇 賢〉、〈諭 驚 逃〉、〈告 神 文〉、〈祈晴文〉、〈謝神文〉;王徵所作序和跋文:〈《西儒耳目 資》敘〉、〈《遠西奇器圖說

最〉》自序、〈《額辣濟亞牖造諸器

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牖造諸器圖說》跋辭〉、〈《代疑篇》 序〉;王徵所作散文詩詞〈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陶靖 節先生歸去來辭〉、〈即事〉和對聯十則。 在各篇文獻的版本選擇上,編者盡力爬梳版本流傳,在現存版本 中選擇善本。各篇具體的版本情況,簡述於後。 《畏天愛人極論》為王徵第一部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 書中體現王徵「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亦表現了其天主 教思想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合儒學的歷程。明清以來,《畏天愛 人極論》未見刻本流傳,也無抄本傳世。一九三七年,學者向達(覺 明)在旅居歐洲時,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古郎(Courant)編目為 6868 號 抄本的基礎之上,校點整理成帙。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畏天愛 人極論》,「序」為大字,共六頁,「答問」四十八頁,「記言」二 頁,共 五 十 六 頁。一 九 四○ 年 代,上 智 編 譯 館 打 算編 輯《王 徵 遺 書》,擬收錄王徵的四部天主教專著,其中包括《畏天愛人極論》, 惜未實行。一九九○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選 輯了王徵的部份著作,其中包括《畏天愛人極論》。此書中所收的《畏 天愛人極論》是依據向達一九三七年抄本整理而成。二○一一年由林


畏天愛人極論

樂昌等編校、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王徵全集》,將現存王徵的所有著 作編校為一冊出版。今以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本《畏天愛人極論》為底 本,以《王徵全集》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 極論》作為參考。 《仁會約》是王徵建立仁會的重要文獻證明。巴黎國家圖書館古 郎編目 7348 號藏有明崇禎刻本《仁會約》,「仁會約引」三頁,正文 三十九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一九三七年,向達在旅歐時將此本 抄回。後來,宋伯胤先生將其與《畏天愛人極論》等其他三種王徵的 天主教專著合編為《王徵遺書》,曾商定由上智編譯館出版《王徵遺 書》,後因故未刊,但原稿尚存。一九九○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 陽王徵先生年譜》,將向達抄本《仁會約》整理出版。二○一一年 《王徵全集》問世,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仁會約》刻本為底本, 將《仁會約》整理出版。今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仁會約》刻本影 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中的整理本作為參考。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是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先生來華的見聞實錄,該文是中國最早介紹非洲國家莫三 比克的文獻材料,也為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文章重在頌揚天主教 士敬天忘我的精神,旨在成為宣揚天學的教本。明清以來,《杜奧定 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在國內未見藏本,一九三○年代,向達在旅歐時 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發現有舊抄本。根據向達、王重民的記載,該 抄本高 23.5 釐米,廣 13.5 釐米,凡九頁,半頁九行,行二十字,書況 甚劣,魚魯滿目。向達於一九三八年二月將此本抄寫帶回,商定將此 本作為王徵的天主教著作收入《王徵遺書》中出版,惜未果。一九九○ 年代,宋伯胤依據向達抄本整理出版,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 中。二○一一年林樂昌等在編《王徵全集》時,將巴黎圖書館所藏抄 本整理出版。該文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 徵全集》作為參考。


編者序

《崇一堂日記隨筆》一卷,是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 的,講述此前十一年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 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歐洲存有兩個版本:一為抄 本,凡二十六頁,今藏牛津大學 Bodleian 圖書館,此本在二○世紀初 期被向達抄寫帶回,本來打算將此書收入《王徵遺書》中出版,後來 《王徵遺書》沒有刊行。一是刻本,共四十一頁,半頁九行,行十八 字,今藏梵蒂岡圖書館。除此之外,徐宗澤在《明清耶穌會士譯著提 要》中提到《崇一堂日記隨筆》有一舊抄本。從徐宗澤所摘錄的「小 引」來看,此抄本當時應是依據與梵蒂岡圖書館所藏的版本相同的版 本抄寫而成。另外,河北獻縣耶穌會也藏有一個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 相同的刻本,後移交北平光啟哲學院。一九八四年,臺灣學生書局將 梵蒂岡圖書館藏本影印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一九九○年代, 宋伯胤將向達抄本標點印行,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二○ 一一年出版的《王徵全集》也收有《崇一堂日記隨筆》,所依據的底 本為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的影印本。相比而言,刻本優於抄本,故現以 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 考。 《兩理略》一書記載了王徵做官期間的重大事件,集中體現了任 職期間的曲折經歷、政治思想及其對人民的態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兩理略》成書後,崇禎十年(1637),楚武昌孟道宏梓行問世,這 是《兩理略》最早的刻本,這個版本是否還存在,現在已無線索。嘉 慶二十一年(1816),王徵的七世孫王介、王企將《兩理略》重新刊 刻。後來,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遊關中時,購得 此版的一個印本,今藏巴黎國家圖書館。西安市文物局也藏有一本與 巴黎圖書館藏本相同的本子。一九四五年,李宣義先生在陝西高陵縣 通遠坊天主教堂內發現王徵遺著書版六種,《兩理略》的殘版有一一 四頁,據稱書版於民國初年由王氏家裔購得。「後人不知珍惜,遂使


畏天愛人極論

書版喪失殆盡」。1 從殘版內容上看,有自序、張縉彥序和焦之雅序, 不見王介、王企的嘉慶丙子序。但該版是從「王氏家裔」購得,故此 本可能是王介刊本。二十世紀初期,柏 編《涇獻文存》時也輯錄《兩 理略》,後又將《兩理略》收入《涇陽文獻叢書》中。一九八○年 代,李之勤在整理王徵遺著時,將西安市文物局藏本整理印行,收入 《王徵遺著》中。宋伯胤所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收錄王徵所 作的《兩理略自序》。二○一一年《王徵全集》將《兩理略》的明刻 清印本迻錄,又用《涇獻文存》中的《兩理略》參校整理印行。現在 所整理的《兩理略》選篇選用《王徵全集》為底本,以《王徵遺著》 參校整理而成。 《西儒耳目資》是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中國第一部中西合 璧的語言學專著,也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載體和見證。本書於明天啟六 年(1626)春天成書,同年在西安出版。學界對於首刻的地點尚有分 歧,主要論點是刊刻地點集中在西安和杭州兩地,因為現存本書上冊 末頁印有原始封面上的「武林李衙藏版翻刻必究」,一批學者以「武 林」當指杭州認為首刻於杭州;但是,杜松壽有文〈羅馬化漢語拼音 的歷史淵源

簡介明季在西安出版的《西儒耳目資》〉,2 認為王

徵、刻費出資者、寫版人和刻字人等都是西安人,而且該書上冊首頁 方框內有「景風館藏版」,「景」字指天主教當年活動地區

西

安。清初仍有流傳,乾嘉後逐漸絕版。至民國二十二年,北京大學和 北平圖書館重新影印,一九五七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影印出版。二○ 一一年《王徵全集》本《西儒耳目資》據明刻本迻錄,其中《西儒耳

1

2

李宣義,〈王徵著述遺版搜輯序略〉,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 譜》(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年)頁 。 杜松壽,〈羅馬化漢語拼音的歷史淵源 簡介明季在西安出版的西儒耳目 資〉,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 年)頁 。


l

畏天愛人極論

綜上所述,王徵天主教思想史研究呈現兩個較為突出的特點:即 陜內學者與陜外學者共論,王徵天主教文獻整理及其天主教思想研究 並進。總體而言,王徵天主教思想的研究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的趨勢 是明顯的。

三、王徵的天主教思想簡論 天啟元年(1621 年),王徵為楊廷筠的《代疑篇》作序,強調了 首先應信仰「天主」。他強調「蓋事理當前,由信得及,然後有心肯, 由心肯從,然後能身赴」,因此,「師無當於五服,五服不得不信; 信無當於五常,五常不得不舉。學者欲希天希聖,為安身立命之事, 未有不從信入」。74 而在此之後,他撰成的《畏天愛人極論》是他的 天主教思想的集中體現。之後,王徵建「仁會」,立「會約」,興教 堂,往返三原、西安,專心於「天學」活動;同時,「轍出新思,再 憶舊作」,75 撰成《仁會約》、《兩理略》、〈山居自詠〉、《崇一 堂日記隨筆》、〈《額辣濟亞牖造諸器圖說》自記〉等有關慈善、政 績、科技、奇聞、詞曲的晚年作品。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裏,王徵反 復申明的,只是《畏天愛人極論》所要闡釋的「畏天愛人」。其天主 教思想,具體而言可以從四個方面探討: 第一,王徵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天主。

74 75

[明]王徵,〈《代疑篇》序〉,收入李之勤編,《王徵遺著》,頁 。 [明]王徵,〈《額辣濟亞牖造諸器圖說》或問〉,收入李之勤編,《王徵 遺著》,頁 。


首先,他指出,「天主」是宇宙的本體,是根本的存在,是「所 以然之初所以然」,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主,「天主」把 握、主宰了宇宙一切事物。天下主宰,天主最大:

此吾西國自國王以至士庶,無問尊卑大小,即婦人女子人 人所共敬事之陡斯也。陡斯者大主之譯。蓋為生天、生 地、生物之一真正大主宰云。天地間凡物無不有一主宰, 而非其大。喻如一人之身,有一主焉,心神是也。76 而且,天主是全在、全知、全能的神。天主的「天」是形而上的 天,而非形而下的天,因此,天主無所不在,他的存在超乎一切空間 與時間之上:

舉四海萬國之大,視同彈丸,若運旋一掌之內,無所不照 臨,無所不安養,無所不震攝而提扶;而且無遠弗屆,無 微弗入,無隱弗燭;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天上地下,總 皆臨蒞之區,逞古來今。77 全知的天主不僅能夠深諳每個人的內心,甚至清楚掌握個人獨處 時的言行。因此,天主被龐迪我視為人的心神之宰:「渾囿一視之 中,蓋心神之宰一身之易之妙,猶未足仿佛其萬一耳。」78 而且還為 人類制定世間規則「十誡」,供人類遵守,並在人身後世設天堂、地

76

77 78

[明]王徵,《畏天愛人極論》,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 頁 。 同前注,頁 。 同前注,頁 。

li


lii

畏天愛人極論

獄以揚善懲惡,使順之者升天堂受福,逆之者墮地獄加刑。 其次,他論證了「天主」獨尊的唯一存在性。他說:

蓋天既有主,則不得徒視為形色蒼蒼之天。主而冠之以 天,則一尊而更無兩大。詎但一人、一家、一國之主莫之 敢並,即一世之共主,千萬世之共主,莫不在其統領綱維 中,同受其賞罰也者。79 為了進一步論證「天主」的唯一獨尊,及「天主」的全知、全 能、全善,王徵深入批判了佛教的諸天說與尊佛說:

佛氏哆云:天上地下,惟我獨尊。為之徒者,尊而信之, 位於諸天之上。且謬謂此蒼蒼之天,乃四天下之一天云 耳。此外一天下積而數之至於千,乃為小千世界。又從一 小千積而數之至於千,乃為中千世界。又從一中千積而數 之至於千,始為大千世界。佛乃獨超三界之外。……間有 讀吾聖賢書者,亦複淡泊吾聖賢畏天愛人之說以為常,而 反信其虛無之譚;以為佛之尊,不但在諸聖之上,抑且在 諸天之上。遂亦相率尊而信之。謂為聖中之聖,天外之 天,堅不可破云。夫聖中聖,天外天,此兩言者聊以表天 主之德也則可,而乃以之佞佛,謬甚矣!僭甚矣!不倫甚 矣!80

79 80

同前注,頁 。 [明]王徵,〈畏天愛人極論記言〉,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 譜》,頁 。


再次,他著意論述了「天主」與物質的「天」的不同,說明「天 主」是人格化的神靈,是超越一切的主宰。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世 界本原的探討中,理氣關係問題是宋明時期哲學爭論中最突出的問題, 也是當時理論思維領域最深刻的問題。理本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二程 兄弟和朱熹,宋代張載、明代的王廷相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則持氣本 論。王徵批評了中國理學中的「理」或「氣」為世界本體的說法:

惟其不知天上有主,故謬為之說:有指天為積氣者。有指 天地為氣機之自動自然而然者。因不知主,並不知有賞 罰。遂指一切福善禍淫之應,與災祥之示,率諉之天行、 天運、天數之適然。或者妄謂並天不自由,而皆出與天命 之自然,當然,其勢不得不然;而莫測其所以然。一似蒼 蒼之表,冥然空虛,全無一主宰之者。長天下後世無忌憚 之習,皆此說恣之也。識者自可察其謬妄,無足深辨。今 第約略言之:使天果積氣乎?氣即積久,亦未有不散者。 胡為乎萬古恒如斯?且日月星辰之昭垂者,胡其佈置位 列,毫髮不爽,從無一日一時之散亂錯動也邪?!就使為 氣機所動,自然而然。借問起初使之自然而動者為誰?今 人見風鳶淩空而起,乘風而動,以為是氣機所使自然而然 乎!然誰制風鳶?誰提線索?誰促之乘風而動耶?則必有 所以使之者矣。不可謂無主人翁也。81 王 徵 認 為「理」或「氣」不 是 世 界 本 原,因 為 它 們「冥 然 空 虛」,無法解釋「天命」為何,無法解釋世間一切「福善禍淫」之

81

[明]王徵,《畏天愛人極論》,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 頁 。

liii


liv

畏天愛人極論

「所以然」。實際上,使天地氣機而動者,是「天主」這一「主人 翁」。人格化的「天主」(陡斯)才是萬物本原。 第二,在倫理道德方面,王徵認為天主之教旨總在「仁愛」。 王徵認為天主教思想中的「仁愛」是「天主」最喜歡的道德,故 云:「天主所喜德,莫過於仁愛也。」「仁愛」是諸德最重要的基 礎,「是德所在,諸德隨之」,而「是德不在,諸德俱虛」。而「仁 愛」的具體內涵,則是「畏天愛人」。他認為即使施盡錢財、倍受苦 難,「我非為仁愛天主與愛人而興念,總無益於我也」,因此,天主 萬端真道,總歸愛慕天主萬物之上和愛人如己。82 他闡釋了「仁」之 用愛的新含義:「仁之用愛有二:一愛一天主萬物之上,一愛人如 己。」83 這不僅為儒學「仁」的理念增加了愛天主的內容,而且「仁 者愛人」的理念,也突破了「親親而仁民」的宗法倫理道德局限。所 謂「仁者視人為天主之子,與己同姓,故愛之」,表現了一種博愛的 精神。 然而,為何要「愛人如己」?王徵說,天主作為「矜憐之表」, 最喜歡「人行矜憐」,人應該以主所喜而行仁愛,因為「人苟賤視同 類,不賑窮乏,雖祭祀豐潔,主弗享」,84 所以,「仁者之愛人原於 天主之愛」。85 而關於如何愛人如己,王徵認為,「第一愛其靈魂, 使之為善去惡」,「次則愛其形軀」,人人要「喜施捨貧乏」。86 另

82

83

84

85 86

[明]王徵,《仁會約》,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頁 。 [明]王徵,〈《仁會約》引〉,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 頁 。 [明]王徵,《仁會約》,收入宋伯胤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頁 。 同前注,頁 。 同前注,頁 。


畏天愛人極論 涇陽

王徵

葵心父著

武進

鄭鄤

峚陽父評

客有愛余者,顧而言曰:「聞吾子有志學聖賢人也,乃 今 [異]乎 吾 之 聞,請 得 正 言 而  [無 隱],20 可 乎?」 余曰:「[嘻]!余小子不[敏],自束

來,21

[解]讀 聖 賢 書,便 欲 覓 天 之 所 以 命 我 者,以 求 不  [負]乎人之名,而不可即得,於今正皇皇也,22 敢云學聖 賢乎哉?先生儼然詔我以正乎,敢不[敬]承大君子之休 命?」23 客曰:「天命匪[遙],人道伊邇,24 子顧[遠] 且[難],焉求之?嚮聞子曾求之瞿曇氏矣,25 一切徵心

20

正言無,直說不避諱。

21

束 ,代指成童之年;《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 大節焉。」

22

皇皇,徬徨不安貌;《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

23

休命,皇帝或神明的美善旨意;《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 命。」

24

匪,並非;邇,近處。

25

嚮,以前。瞿曇,梵名 Gautama 或 Gotama,巴厘名 Gotama,為印度 帝利種 中之一姓。[南朝]釋僧祐,《釋迦譜》(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本),卷一:


畏天愛人極論

見性之義,26 [旛]動鐘鳴之,27 靡不[證]合,28 一時諸老宿咸謂[善]知識無[兩]也。亡何乃竟棄去 不問,旋且[轉]而問之[黃]老?29 於是老之書, 又靡不[尋]覽,且依古本手訂《周易[參]同契》、30

「昔阿僧祇劫時有菩薩

國王,其父母早喪,讓國與弟,捨行求道。遙見一婆

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 姓。於是菩薩體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飲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還,其國界 國吏民無能識者謂

『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佛所行

經》云: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案淨飯遠 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經稱『甘蔗之苗裔』也。」又[唐]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獅穀蓮社刻本),卷十二: 「喬荅摩,梵語也。義譯云牛糞種或名甘蔗種,或名泥土種。古曰:『瞿曇』, 梵語訛也。」據此,「瞿曇」為佛祖釋迦牟尼,此指佛教。 26

徵心,佛家語;參[元]趙孟頫,《松雪齋集•松雪齋詩文外集》:「昔阿難 為魔女所攝,故世尊現化佛說經七處徵心,究首《楞嚴》之妙義。」;見性, 佛家語;參[唐]李白,〈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明]隆慶刻本):「觀 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明]朱諫注:「佛氏以明心見性為教,以水月而 喻性也。」

27

,通「幡」,翻動。動,參[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四六:「六 祖慧能初寓廣州法性寺,風揚幡動。有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六祖 曰:『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寺主聞之悚然,邀入室中,執弟子禮,白于 曰:『此肉身菩薩也。』又《古禪師語錄》:「老宿見日影透 ,因問百丈惟 政禪師曰:『為 就日耶?日就 耶?』師曰:『長老房 有客歸去好。』」: 鐘鳴,參[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卷三十四:「鐘鳴山應,吾儒不為

28 29

,佛家藉以立教。」用此二詞意在說明王徵對佛教思想十分瞭解。 靡、不,皆為「非」義,二字合用表示「都、全」之意。 老,黃帝與老聃並稱,泛指道家學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道家使 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 少而功多。」見[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30

《周易同契》,[漢]魏伯陽撰。[清]姚振宗,《後漢藝文志》:「魏伯 陽《周易參同契》二卷。後蜀彭曉序曰:『魏伯陽,會稽上虞人,修真潛默, 養志 無,博贍文詞,通諸緯候。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復作《補 塞遺脫》一篇。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隱顯異文,桓帝時傳授同郡淳于叔通,遂行 于世。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周易》理通而義合也。』」該 書為道教最早系統論述煉丹的書籍。歷代對《周易參同契》作注者不乏其人,


畏天愛人極論

注《百 字 [牌]》等 書 已,31 且 自

《[辨]道 

[篇]》及《元[真]人傳》與《下學》、《了心丹》諸 作。[縉]紳先生見之者,32 謂似[類]古之得道者然。 乃子沉涵於是[業]廿餘年所矣,顧今又棄去不問,獨篤 信西所

[說]天主之教。子何輕棄其所已學而信未學,

棄 [舊]學 而 信 新 學,棄 近 學 而 信  學 之 若 是 哉? [恐]聖賢無此教,學聖賢者無此學矣!而且[盡 置]向之崇信者,而獨欽崇一天主在[萬]物之上,朝 夕起居,若時時汝而虔事之不少怠,[每每]揄 [揚]其

,33 無問人之[喜]與不,而

[強]聒

之。[甚]且一家非之弗顧,一國非之弗顧,天下非之弗 顧。人咸惜子之狂、惑不,而子乃執[拗]自是,34 反 若見之獨定、知之獨、信之獨堅,而好之更愈,抑何 [偏]耶?即就子所譯刻《西耳目資》一書,尚謂多創 見,及今所譯繪《西 前聞者,35 然亦祗可

器圖

》,其中洵亦有此中所未之

[備]文人學士與工匠技藝[流]

著名的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 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 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31

《百字牌》,亦稱《呂祖百字碑》或《百字碑》,[唐]呂洞賓撰。全碑碑文 為五言共二十句詩,內容簡明深刻,講述了內丹修煉的完整過程、內景和效驗 等。歷代對於此碑的注解有陸西星《純陽呂公百字碑測疏》、劉一明《百字碑 注》以及王徵《百字解》。

32

紳,原指為官的裝束,後泛指官宦人士;[漢]班固,《漢書․郊祀志上》: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

33

揄揚,宣揚、宣講;[宋]司馬光,〈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不足以 揄揚盛美取信於人。」

34 35

執,固執己見、任性自為。 洵,確實、誠然;《詩經․陳風․宛丘》:「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畏天愛人極論

之採擇云耳,詎遂可

希世之[寶]?36 而子輒詫

不世出

焉。37 見亦[邊]矣!猶曰此各人之見好之過也。至 聆子所[譚]天主之教,38 猶然多述天堂地獄之賞罰,此 與佛氏之[謬]何?固嚮也吾所不道者,而吾子反執 以為美談,是豈學聖賢者之所宜有哉?繹其[旨]要,39 則又總不出乎畏天愛人之常 聖賢

。夫畏天

[愛]人之

,吾

[久]已言之,此中人誰不知之,而又勞吾子之

[闡]譯

?」

余曰:「!余過矣!余過!余惟求天之所以命我者 而不得,故屢[屢]學之而屢更端,總期得其至當不易之實 理云耳!乃釋典[儘]費究,而迄不見其要[歸]。40 人雖云悟,而反之此中,殊未了了,41 敢自欺乎?故不得 已[養]生家言,42 以

此或修之正路也。維時鑽研日

,43 頗的傳。44 亦復識其作料孔冗,45 [殫]力 [行]持,46 似亦稍有[微驗]47。顧形身非不快適,

36

詎,豈、何之意。

37

輒,即、就;世出,經常出現。

38

,同「談」,討論。 繹,陳述;《禮記․射義》:「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 要,要旨;[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其要歸,引之節

39 40

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41

了了,明白事理;[晉]張華,《博物誌》,卷二:「

42 43

生家言,泛指道家學說。 維時,當時、彼時。

之了了,皆有次序。」

44

的傳,原指學習正宗的流派體系,此指受益頗豐。[宋]周密,《癸辛雜識前 集․趙子固梅譜》:「所傳正統諒未

45

,捨此的傳皆偽耳。」 作料,材料、資料。孔,甚、極;冗,繁複、雜亂。

46

持,佛家語,指實踐、施展,見[五代]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三: 「是以佛法貴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辯。」

47

,些許的果效。


畏天愛人極論

而心神輒復走放,亦[茫]、巴[鼻],48 此中猶 弗慊也。49 偶讀孟子三樂書,而忽有省於『仰不[愧]天, 俯不怍人』之。50 作而歎曰:哉!51 此吾聖賢千古壯 神法也。夫不於天,不怍於人,此其心神何如[暢 滿];孔[顏]樂處,52

[寧]詎外是?顧安所得不

不怍,而坦然於俯仰天人之[際],令此心毫不走放也 耶!適友人[惠]我《七克》一部,53 讀之,見其種種 [會]心,且語語刺骨。[私喜躍]曰:『是所由不

48

巴,亦作「巴臂」,頭緒、依據、來由;[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蘇 長公戲之曰:『有甚意頭求富貴,

49

些巴鼻使姦邪。』有甚意頭、沒些巴鼻, 皆俗語也。」 慊,音同「竊」,滿足、滿意;《孟子․公孫丑上》:「行有不慊于心,則餒 矣。」

50

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樂也。』」可知「三樂書」當指《孟子》或《孟子•盡心上》。

51 52

,精深幽微貌。 孔,孔子與 回。孔樂處,形容儒家知識份子安貧樂道、積極自信的生活 態度和精神境界,為宋明理學的討論命題之一;見[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論語․雍也篇二》:「濂溪教程子尋孔顏樂處,蓋自有其樂,然求之亦甚 難。」

53

,賜贈。《七克》,西班牙來華傳教士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 1571– 1618) 著。「龐迪我,西班牙人,1571 年生,1589 年入會,1599 年入華,1603 年或 1604 年發願,1618 年 1 月歿於澳門。入華後隨利瑪竇一起赴北京。曾奉明朝朝 廷之命修改曆法,繪製地圖。著有《七克大全》、《人類原始》、《天神魔鬼 說》、《受難始末》等。」見[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列傳 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頁 73。另徐宗澤又言:「《七克》七 卷,西海耶穌會士龐迪我撰述,收入李之藻所編《天學初函》中,有楊廷筠序, 有曹于汴序,有上饒鄭以偉序,南州熊明遇引,陳亮采序,龐迪我自序。刻於 萬曆甲辰(1604),天學初函本有武林鄭圃居士楊廷筠序,卷七之末,萬曆甲 寅(1614)有新都汪如淳跋,嗣後刊印本每卷之前有江東崔淳序。《四庫全書》 收入子部雜家類存目二。七克者,七罪宗之謂;克者,克制此七罪宗也。每宗 解說之後,列舉聖師之言論,及先聖先賢修德之故事,頗不枯窒。」見徐宗澤, 《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49 年),頁 5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