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懷念黃石華博士特輯

Page 1

大马华人

周 刊

C HINESE W EEKLY

永 黄 遠 石 懷 华 念

博 士

Published by 大马新闻资讯学院 Akademi Kewartawanan & Informasi Taima Address 4C & 4D, Jalan PJS 1/29, Taman Petaling Utama, Jalan Kelang Lama, 4615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77828871 Fax 603-77842871 Email info@chineseweekly.com.my Website www.chineseweekly.com.my Chinese Weekly 大马华人周刊


緬懷黃石華博士

本刊顧問、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 總執行長、全球客家促進中國和平統一 大會總會長、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 創辦人、國際客家學會創辦人、全球客 屬懇親大會創辦人、香港崇正總會前理 事長兼永久榮譽會長——敬愛的黃石華 博士已痛於2016年2月5日逝世。

讓我們一起緬懷敬愛的黃石華博士。。。。 金耀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 驗區工作,提出 土地金融化,獎 勵移民,利用外 資,發展經濟 等。五十年代, 在星、馬、泰 經商之時,對 馬來西亞國家 建議實行土地改革計劃,為華人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藉以安定華人社會。又如一九五三年,在臺向國民大會 提案建議設立高雄工業加工特區之構想,用以促進臺灣 經貿發展等。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石華先生不 但有經世之心,而且有現代的眼光,有前瞻性的思維。

黃石華教授一身正氣,淡泊名利,追求理想,不求 聞達。他曾與我談到,說有人勸他,以其學養和在海內 外很高的知名度,謀個政府中重要的職位定不成問題, 要黃老去走為官從政之路,但被黃老婉言拒絕。黃老 說:“我所做的一切,均是冀盼祖國富強、民族振興、 百姓幸福,絕無他求。” 黃石華先生早年任教國內大學,戰亂來港後改行從 商,但無論從事教學或經商,黃石華先生始終不脫傳 統“士”的性格,對國事、天下事總是事事關心,獻身 唯恐不力。著書為文,不下七、八百萬言,殆無一不以 國族民命為念。尤可貴者,石華先生之建言,都能掌握 事之根本、事之大者,曲突徙薪,有遠見,亦有具體可 行之規劃,舉其犖犖大者言之,如早年他在甘肅省泊惠 渠督導土地改革實驗之工作,草擬土地改革法規,扶持 自耕農條例;在四川北碚地政實驗區及福建龍巖地政實

——節錄自《國士頌》《中國現代之“士”黃石華先生》 (2009年)

洪錫田——大馬新聞資訊學院主席 春節期間,在接獲黃老在香港逝世的消息時,我感到非常震驚與難過。2015年12月下 旬,是我最後一次與黃老見面,當時他精神奕奕,身體狀況良好,我們一起午餐,他對 我們十分關懷,因為香港開始轉涼,他叮嚀我多注意保暖。 黃老很支持《大馬華人周刊》,出任本刊顧問,他希望我們能夠秉持關懷全球華人 的精神,一直辦下去,越辦越好,為全球華人提供更多的資訊。 我自認很幸運,透過鄭赤琰教授,可以認識到這一位傳奇的前輩,在他身上,我看 到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黃老很熱心社會、致力於推動中華文化、教育及族群 事業,尤其是他對客家文化研究和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執著。每當我看到他與鄭教授兩 人認真地用紙筆交流,為族群與國家費盡心機去推動各種計劃,真的深深地佩服他無私 的奉獻。 在此,非常感謝黃老給予我們的信任與支持,委托我們幫他出版他的傳記和拍攝他 一生的故事。在鄭赤琰教授的領導下,我們組織了一個團隊 幫忙黃老整理收集史料和照片、專訪與拍攝,每一位團員對 黃老都很敬佩,大家很高興能與黃老這位和藹的前輩有這麼 美好的相處時光,對此我們感到無比的榮幸。 很可惜的是,黃老突然走了,他只看到我們拍攝的光碟, 卻來不及親眼看到他個人傳記的出版,我們也覺得很遺憾。 不管怎樣,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完成黃老的心願,把他的傳 記完成,為他的傳奇人生畫上美好的符號。 我謹代表大馬新聞資訊學院及大馬華人周刊全體同人向黃 老致以最高的敬意與哀悼!

左起:黃老孫女黃元慧、洪錫田、黃石華 博士、鄭赤琰教授、黃老長孫黃一中。

黃老,一路走好!

——2016年2月29日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Chinese Weekly

大马华人

彤——大馬華人周刊攝影隊成員 黃爺爺已離開我們,斯人 已逝,往憶可追。腦海中時 時都浮起曾和他相處幾次的情 景。在我的生命中,令我有深 刻體會,深刻感觸的經歷,終 身不忘的,就是和黃爺爺那幾 次短暫而雋永的相處。

黃爺爺的格言“不要怕吃 苦”,教導了我做人,只要肯 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凡事 親手做過、犯錯,才會有經驗,學得到的東西也才會更多。黃爺爺事 事親力親為的精神是讓人敬佩的,還記得那時拜訪他,就算行動不大 方便,但他還是堅持要送我們出門,就這一個簡單的動作,表達了他 那一顆真誠待人的心。 黃爺爺身上永遠都別著一個有他曾孫照片的徽章,記得那時聽他 說他曾孫的事情時,他那臉上的笑容,說明了他是多麽地珍惜他的家 庭。這讓我深切感受到他們上一代的長輩是多麽的愛護及關心我們。 我們對待老人家也必須表現耐心、真心及誠心,真正地去關心及了解 他們。讓他們感受我們的愛心和孝順。 黃爺爺的精神與愛心將永遠激勵我向上,並愛己愛人。 您的精神與愛心,將永雋我心頭。

——2016年2月29日

本刊采訪攝影團隊 與黃石華博士相聚 的美好時光。

鄭赤琰教授頒發《大馬華人周刊》顧問委任狀給予 黃石華博士。

馮錦雯——香港打字員 黃爺爺:您好! 去到一個新環境,習慣嗎 ? 記得初認識您的時候,感覺很驚訝和好奇,心 想這位老人家的背後一定是一本令人看得津津有 味的書籍。您是位學識廣博和得人敬重的長者, 遺憾的是我們相識得太遲,未能在您身上學到更 多知識和道理。其實,很多時候我並未能聽得懂 您那帶著濃濃鄉音的說話,只是從您慈祥的表情 和動作中,加上自己一些聯想去感受您想表達的 是甚麼。 今日,我一直害怕、一直不想出現的一刻,終 於來臨了! 您…… 終於要走喇!您像是我生命中 的一位過客,留不住您、留不住您!留下的只有 對您的思念,認識的時間雖短,感覺卻很長,期 待我們再見面的時候,我們不會再有語言障礙, 可以和您暢所欲言,細聽您的故事。 永遠懷念您!

——2016年2月29日

寧友瑞——黃老的看護 黃爺爺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他每 天早上一醒來就喝半杯水,八點多吃 早餐,一點多吃午飯,下午三點到 四點去公園走走,我也會蒸蘋果給他 吃。空閑的時候他就會看看書和報紙 或者寫東西做記錄。如果不出門的話 基本上都是這個規律。 爺爺是一個很容易相處的人,吃 飯還有其他方面他很隨和,什麽都不挑。平時如果他沒有和人約吃飯我 就會自己煮。因為我覺得外面的食物對老人家來說不健康,而且爺爺也 吃得少,回家後我還需要弄點食物給他吃。但是如果我自己做飯的話他 會吃得比較多一點,會比較有胃口。 爺爺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每次出外吃飯他都會把剩菜打包起來 帶回家裏,隔天再弄熱吃,一點都不會浪費這些飯菜。以前我沒有這個 習慣,後來跟爺爺生活久了漸漸地我也不會浪費飯菜了。 最難忘的是爺爺每次和我交談的時候他都會教我怎麽做人,他也常 常對我說,做人最重要是要腳踏實地。 照顧爺爺的這幾年來也談不上開心或者是不開心。因為對我來說, 黃爺爺就好像是自己的親爺爺,我感覺自己已經盡了身為親人的責任, 有好好照顧到他。 ——2016年2月29日(口述)

周 刊


緬懷黃石華博士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經歷新中國誕生風起雲湧考驗 的黃石華博士,是一個公認成功 的大實業家,一直心懷祖國發展大 業、臺海兩岸走向和平統一,還有 團結全球客家族群之大志,因此, 他不斷把他在企業界所取得的成就 和成果,在經濟資源上不遺餘力地 鼎力支持有利於祖國發展、加強兩 岸互信溝通、推廣客家學研究以及 促進全球客家人往來的各項努力上。

Chinese Weekly

大马华人

常思家國興亡責 莫負艱難百戰身 黃博士的座右銘

為了實現理想宏志,黃石華博士更是親力親為奔走於兩岸 三地、東南亞、和全球有客家人的地區,訪問各國各地政治 界、商業界和民間客家領袖,扮演推動者、帶動者、促進者 和聯繫者角色。黃老一身正氣剛直、愛憎分明、樂於助人、 鍥而不捨的高尚品格有如太陽,熠熠生輝!

黃石華博士

語錄

——【“黃十點”口號: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兩個政府,以 聯邦制和平統一。】

——【“不怕吃虧”——做人首先要懂得學習吃虧,客家人自古 以來就有不怕吃虧,不怕吃苦的堅韌精神。】

——【​“ 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依中國的的國情,必須以 農為本,著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培養人才。】

——【“客家學”對客家民系研究,應該運用科學方法 和觀點,系統地研究客家族群的歷史源流、組織、現狀 和發展,推及社會、經濟、語言、文字、民俗、文化, 以及族群心理、感情、意識的發生、演變,指出該族群 發展規律,并以科學方法預測其未來趨勢。從歷史學、 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民俗學等科學的角 度,作全面的、多方位的研究,探討客家族群與整個民 族及中華大傳統的關係,分析客家人族群性於人類文化 的意義,進而以科學論證客家族群對中華民族和世界人 類所作的貢獻。】 (自1930年鍾一凡首先提出“客家學” 名詞以來,对“客家学”的内涵多次做科学概括的,黃石華 博士是第一人)

鍾 雯——全球客家文化大使 今以和石華阿叔,一位我最最尊敬、摯愛的心靈導師、德 高望重的黄石華博士的點滴軼事一二,來紀念黃老的生前感 人無私的事跡,從我一個客家小妹子和一位百歲老人點滴小 事來緬懷和追思黃石華博士的大愛無疆,對後生後輩提携之 後功德,告慰您在天之靈! 每一次給石華叔打電話,第一句話他總是謝謝,【謝謝 你】貫穿談話的始終,後來我才想到,年歲已高的石華叔沒 辦法表達更多的話語,就用謝謝你來涵蓋他所有的表達和感 情。 有次,與石華叔相約,他一見到我們,伸出手來紳士地和 我們握手,“啊,鍾小姐”…臉上呈現出小孩子般的表情。 我們把帶來的客家文化掛曆送給他,他當場打開來看,每翻 開一頁他就像個小孩子一樣,臉上呈現出雀躍高興的表情, 也許他從這些掛曆裏面看到了他似曾熟悉又遠去的某些記憶 吧…他看得很仔細,很認真,很高興…他看的時候我們還要 靠近他耳朵邊解釋給他聽,他才瞭解,表達是“啊…”,點 頭表示聽清楚了。雖然我們和他的溝通有些障礙,但是他大 概的意思我們還是能聽懂的… 主持“第25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頒授會,讓我這個小 輩再次和客家阿叔聯繫在一起。開幕式後,大會要給我頒發 證書,黃老不顧自己身體勞累,堅持趕來記者發佈會現場爲 我頒獎。

石 華 叔,您來 爲我頒獎 是希望客 家文化事 業可以薪 火相傳, 生 生 不 息,把您 畢生未竟的事業能夠有年輕人來接棒,後知後覺的我覺得責 任重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再再後來,我 才領悟到,這是對自己族群的一種文化自信自覺,對文化認 同感的一種使命使然,您能堅持到生命最後一息,令我們這 些晚輩望您項背而難以企及,但是,吾輩將盡自己力量做一 些力所能及之事,不想條條框框局限自我,在已有的平臺之 上盡事宜、樹丹心,欣欣向榮,眾鄉親齊心協力,客家文化 事業才能落地生根,薪火不斷… 如今,您已駕鶴西去,我們失去了一代國際客家事業的 導師,是全球客家事業不可彌補的損失。最最尊敬的石華阿 叔,您老雖已仙逝,但是,石華精神不死!永垂不朽!您永 遠活在我們心中,爲我們保駕護航,指引我們年輕一代向前 邁進!

——2016年3月5日

周 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