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Page 1

2020.1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20年第1期(总第13期)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曾忆勤、 洪静仪、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我教 组师 织公

(二)尊孔教师认为华校教师虽不能与公务员及英校教师 相提并论,享受年功加俸,但奖励服务优异、历史悠久的教师,是 值得提倡的。于是,由全体教师签名,致函有关董事部,要求凡是连续 五年在校服务的,给予五元年功加俸,以表优待。结果,被董事部驳 回了。在开会时,有一位董事说,如果教师们强硬要求,也可答应,不 过,对于在校连续服务五年的教师就应予辞退!(三)在安顺,有一 位小学教师黄云河,因为子女众多,贫病交迫,无法再活下去,投 水自杀,留下遗书,他的子子孙孙,不得充任教员。 华校是我们民族自力更生,由董事创办的,没有董事就没有华校。怎 样待遇教师,其权力操于董事的手中。当时,华校董事贱视教 师,刻薄寡恩,是普遍现象, 要希望他们改善教师的生活是不可能 的。倘若希望政府来改善,更加绝望,因为殖民地政府是排华的, 他们讨厌华校,正在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又那里肯改善华校教师的生 活呢?在这种情形底下,身为华校的教师,生活困苦,真是四顾茫 茫,全无援手,深悔选择职业走错了途径。于是,使我想起教师自救之

我坐一辆破旧而且是硬胎轮的脚车,走遍市区内十几间华校,请求校长们签署,参加为组织教 师公会发起人,幸而十分顺利,并没有遭受拒绝的。定了日期,假尊孔中学举行座谈会, 到会的五十多人,选出七个筹备委员 ,以房新民为主席,负责筹备工作。因为我事先声明,我 将回国奔丧,所以,这一届筹备委员,我是不被提名的。这一年十月底,我实行归国。翌年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发轫于一九四六年,原属先 进,延至一九四九年始告成立,落在他州许多华校教师会的后尘, 变成后进了。在当时,他州许多华校教师会,都以各该区规模最大

的华校校长为领导人,吉隆坡华校教师会不便例外。所以,第一届理 事复选时,就选尊孔中学代理校长余思庆任主席。 复选时,大家 选我接任主席。我觉得,一个团体要基础稳固,最主要的,是经 济条件必须经济充足,才能展开各种活动。于是,乘雪州篮球赛的机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是由我一手组织起来的,发轫于一 九四六年,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始告成立,其间有两次小 波折,个中真相容待后文叙述。 一九四六年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的第二年,我所以要组织华校教师公 会,是基于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以教师的力量创 造教师的福利。原来,华校教师的待遇是非常菲薄的。 在战前小学教师月薪四十元的,号称优缺,此外有三十元 ISSN 0127-3086

我更进一步召集一次会员特别大会,通过福利部章程,要点有三:(1)会员不幸死亡, 给予五百元善后金,另加每位会友赙仪一元;(2)会员年老退休,给予退休金五百元;(3)会员 罹重病,需要长期疗养的,给予三百元医药辅助金。以上以第一项最重要,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会员,最高峰达一千四百七十多人,不幸逝世的会员,所得的善后金,往往超过一千五百 元,较诸郑兼三“后不为例”的区区一百四十元,不止十倍。我那以教师团结的力量,谋教师自 身福利的理想,果然实现,这是我生平最快慰的一件事。


目 录

CONTENTS:

01 馆长的话 1

06 特约 28

建设在疫情蔓延时 /徐威雄

02 焦点 2

/林连玉 4

37

(一)槟城潮艺馆 /陈伟伟、陈琪惠

(二)我组织教师公会 /林连玉

8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王琛发

07 友馆

(一) 我的垫脚石

文 物

﹁ 热 心 教 育 ﹂ 银 盾

40

(三) 一纸家书诉衷肠 ——林连玉家书选刊(七)

(二) 中流史苑 ——巴生中华独中校史馆 /蔡立豪

/林连玉 10

(四) 打造纪念馆的非一木 /姚丽芳

14

(五) “筹募林连玉纪念馆建设基金”活 动回顾(2007年至2012年)

08 出版

“热心教育”银盾,上刻“林连玉老师惠存,尊中全体同学敬赠”字

43

样。1956年10月21日,吉隆坡尊孔中学全体同学假精武体育馆举行庆祝

(一) 《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简史》 /沈国明

44

(二) 《淙淙巴冬河 ——巴东华人社会发展史》

赠“热心教育”银盾一座。时任副校长的林连玉便是其中之一。 /邱克威

03 史话 16

〈林连玉自撰小史〉一些探索 /李亚遨

09 活动 45

(一)访客留影(2019年12月-2020年3月)

04 专访

48

(二)“文物蒐藏与运用”讲座

19

52

(三)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合订本) 推介礼

访知名历史学家颜清湟教授

林连玉精神的升华: “孔孟信徒”与“孔孟叛徒”的完美结合 /麦翔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管理委员会 序

05 专题 24

教师节联欢大会。会上,学生代表向12位在校服务二十年以上的教师献

文物 “热心教育”银盾

李亚遨(主任)、姚丽芳(副主任)、徐威雄(馆长)、陈亚才、张集强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陈亚才、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康碧真、洪静仪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徐威雄、黄泽淞、梁莉思

曾忆勤、陈黎晋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曾忆勤、 康碧真、洪静仪 洪静仪、康碧真


1

文/徐威雄

建 设 庚 在 疫 情 蔓 延 时

子年伊始,世界就变了天。因为

人名,看似琐碎,实为欲考察林连玉事

新冠病毒的蔓延,人世间仿佛

迹甚至大时代的内情,预留下了重要甚

按下了暂停键,所有的社会活动嘎然而

至是唯一的线索,是一封极具史料价值

止。

的家书。如同本期李亚遨的文章一样,

平日活动频密的林连玉纪念馆,必然也 深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初起之时, 前来参访本馆者已日渐稀少,国家颁 发“行动管制令”后,我们更是紧密地

根据〈林连玉自撰小史〉所提示的人名 与校名,顺藤摸瓜的考证出一段林连玉 失记的人生片断。文章短小精悍,很有 价值。

遵循,从3月18日关闭纪念馆起,原已预

本期尚有姚丽芳的〈打造纪念馆的非一

约了的参观团全部取消,所有的活动计

木〉,记述建设林连玉纪念馆大楼的种

划也一律停止。截至本期《通讯》出版

种曲折艰辛,然而她不采严正史笔,而

为止,我们依然无法重新开馆。

用优美叙述的文学报道,这已成了她书

本馆撤消了三月中旬至下半年诸多的活 动,如较大型的“518国际博物馆日” (5/16-23)、“百年华教史诗传”及 “沈慕羽生平事迹”展板巡回展(4月)、 “书籍装帧工作坊”(7/25-27)、“图 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进阶班)” (5/30-31)、“巧手艺校园活动”等

写华教史的特有文风。“专访”也值得 一读,受访者颜清湟为名满学界的历史 学家,原来他今日的成就,与当年林 连玉的教诲启蒙不无关系。此外,“友 馆”中的槟城潮艺馆与巴生中华校史馆 介绍也值得推荐,显示了本地民间文物 馆的多元题材,以及方兴未艾的热潮。

等;一些较无时限的活动则展期举办,

我们都知道,教育与文化事业非百年不

不受场地限制的例常活动则采线上形

为功。林连玉于家书中提到他小时候曾

式。在工作方面,凡属静态的如文献整

在普济寺栽种松树,而今都已长成了参

理、编辑等,因不受空间因素影响,仍

天树林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

由馆员在家里继续工作。

人”,林连玉说他领导华教事业是藉助

本期《通讯》如期出版,显示了我们对 社会大众的承诺与诚意。虽然篇幅上稍 为省略,内容依然是饱满可读。本期

三块垫脚石来的,原来这些垫脚石所以 出现的因缘,早在他孩童时期就已栽种 下了。

“焦点”,收录了三篇讯息量丰富的林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打击了全球

连玉文字,其中〈我的垫脚石〉与〈我

各行业各领域,博物馆行业尤属“重灾

组织教师公会〉可视为相顾的互文。林

区”之一,本馆自然无法幸免于外。面

先生记述了战后投入华教运动的缘由与

临未来的“新常态”,许多博物馆都在

经历,兼记下当年华校的轶文掌故,十

思考如何开拓新模式,如何让群众愿意

分珍贵。这不仅是认识林连玉的极佳材

及放心地重入馆参观。林连玉纪念馆虽

料,也是华教史很重要的史料。

起步没几年,秉承的却是百年的教育文

在“家书”方面,本期刊录了林连玉于 1973年写的一封家书。信中除一二家事 外,其余的几件私事,及所提及的几个

01

化因缘。一场疫情绝不会让我们停下步 伐,且让我们用林连玉精神来自勉,建 设文化于疫情蔓延时。

馆 长 的 话


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文/林连玉

02

焦 点 ︵ 一 ︶

我 的 垫 脚 石 吉隆坡尊孔中学旧校舍的原貌。

个人要为社会服务必须有其垫脚 石,有了垫脚石,才有他的社会地

位,然后说话有人肯听,产生力量,可以号 召群众。我的垫脚石:第一块是尊孔中学, 第二块是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第三块是 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有了尊孔中学作垫脚 石,我可以号召吉隆坡市五百多名的华校教 师;有了教师会作垫脚石,我可以号召雪兰 莪州二千多名的华校教师;有了教总,我便 可以号召全国三百多万的华人了。 郑心融。

尊孔中学号称“雪兰莪州的最高学府”,历 史最久、规模最大、学级最高,战前就办有高中、初中、简易师范、小学四 部,学生一千多人,隐然是一方教育机关的领袖。那时候,华校如同一盘散 沙,教师们老死不相往来,遇过国家庆典要有校际集体行动时,就由尊孔校长 邀请各著名学校的校长举行临时会议妥议办法,所以做了尊孔的校长,无形中


焦点(一) t 我的垫脚石

尊孔中学全体教职员合影照,摄于1941年4月。前排左十为 伍坚志校长,二排左三为林连玉。(照片来源:黄兆埙)

日战时期,林连玉在巴生而榄隐居避难,以养猪为生。图为 猪寮旧地,后来被丛林淹没。

即成为雪州华文教育界的领袖。我在战前只担任

旧教师,已经在尊孔服务十多年,经过这场大难

尊孔的小学部主任,校际活动的事务不必我去参

徼幸不死,为尊孔复校负起责任,义不容辞。不

加,可以说是寂寂无闻的。友校的教师,我认识

过,我不做校长,提议组织校务委员会进行工

的总计不会超过三十人,谁也不会对我有印象。

作。待复校完成,你们另聘校长,我自身要去要

马来亚沦陷了,我匿迹到距吉隆坡四十多英哩的

留,有我的自由”。尊孔董事部采纳我的意见,

而榄小地方树胶园中去养猪为业,达二十三个月

委我做校务委员会主席,授我全权。这时候已经

之久,及至日军投降,世界和平了,各华校纷纷

是十二月十七日,各学校都已放假一星期了,我

复课。我已厌倦粉笔的生活,想要转入商界,

坚持不让尊孔的校史将来比人减少了一年,必须

无意重返尊孔坐拥青毡,所以仍旧躲在我的猪棚

在年内开学。十八日,和董事长去见教育局华校

里与长嘴公为伍,不闻世事。殊不知,尊孔的复

视学官梁长龄,我定廿一日开学并上课,视学官

课却发生了难产。原来和平初期,以马共为骨干

认为如此仓促是不可能的,但我竟如期实现,学

的抗日军开入市区控制一切,连学校复课也要干

生有九百六十多人,以此我的才能很为董事及教

涉,尊孔原有的正、副校长(伍坚志、郑心融)1

育局所赏识,认为办事敏捷。

都被认为属于反动的死硬派,不容许他们登台, 而他们所介绍的张晓光又被尊孔董事认(于)

当时董事部未有一分钱给我,幸而我卖猪回来,

〔为〕属于赤色人物,不予接受。这样僵持下

手头上有现金近两千元,就自己借给学校作为复

来,所有华校都于九月底复课完成了,尊孔却拖

课费用。尊孔的校舍尚被英军占驻,我就商借附

到十一月还没有头绪。后来,由著名侨领黄重

近柏屏及州立两小学校假期空着的教室作为临时

吉先生提出折衷的建议,就是尊孔的董事放弃旧

上课之用,又借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作为办事处,

校长,他们放弃新介绍,由我这个无党无派的

一面致信英军部请把驻尊孔的军队调开。翌年一

中间人物出掌校务,获得双方同意。于是,为尊

月十日,(姡)〔始〕迁回自己的校内上课。

孔中学复校的责任竟然落到我的身上了。当尊孔 的董事代表跟我接洽,要聘我为校长时,我对他 们说:“我已厌倦再作教师了,不过我是尊孔的

1

此处的圆括号为原文所有。

附注: 一、原稿没有标题,由编者根据内容拟定标题。 二、 原 稿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读者阅读,兹根 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版、断句。 三、 原 文若有更动,加六角括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3


4

02

焦 点 ︵ 二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我 组 织 教 师 公 会

文/林连玉

八十叟林连玉 1980 四月

来亚的华校教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有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老死不相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形完全不同了,全马十一州

都有教师会的组织。这种团结,乃是由于教师本身的自觉,并不是响应谁的 号召。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是由我一手组 织起来的,发轫于一九四六年,却到 一九四九年十月始告成立,其间有两 次小波折,个中真相容待后文叙述。 一九四六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第二年,我所以要组织华校教师公 会,是基于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 是以教师的力量创造教师的福利。原 来,华校教师的待遇是非常菲薄的。 在战前,小学教师月薪四十元的, 号称优缺,此外有三十元的、二十 元的。虽然那时候物资便宜, 注1 个人

《南洋商报》第12版,1939年12月10日。

生活足可维持,但若要养家就觉为难 了。若是子女众多,就会永远困穷,甚至病了没钱买药,死了没钱买棺材, 真可以说是惨绝人寰。有三件事使我受了非常巨大的刺激,要为华校教师放 声一哭。这三件事就是: (一) 尊 孔中学的教师郑兼三,是北京大学的文学士,在尊孔任教五年了, 不幸染患肺痨,死在教员宿舍里。董事部议决优恤原薪两个月,一个 月七十元,共一百四十元,却在议案后加上一条尾巴说:“此系特别 优待,后不为例呀!”号称雪州最高学府的董事,对待教师如此,其 他可想而知了。 (二) 尊 孔教师认为华校教师虽不能与公务员及英校教师相提并论,享受年 功加俸,但奖励服务优异、历史悠久的教师,是值得提倡的。于是, 注1

一九三十年代,米每斤四分,上肉一斤一角八分,花肉一斤一角两分,鸡一只六角,鸭一只 四角,白色斜纹大衣裤一套,连工包料三元;新年已过,唐山柑一斤四分,个人生活费一月 在四元至五元之间,一席粗酒筵七元。


焦点(二) t 我组织教师公会

由全体教师签名,致函有关董事部,要求 凡是连续五年在校服务的,给予五元年功 加俸,以表优待。结果,被董事部驳回 了。在开会时,有一位董事说,如果教师 们强硬要求,也可答应,不过,对于在校 连续服务五年的教师就应予辞退! (三) 在 安顺,有一位小学教师黄云河,因为子 女众多,贫病交迫,无法再活下去,投水

《南洋商报》第7版,1947年3月6日。

自杀,留下遗书,他的子子孙孙,不得充 任教员。

我写了给他,他就在《中国报》登出。我告诉他 说,我得到家书,知道我的父亲已在战争期间死

华校是我们民族自力更生,由董事创办的,没有

去,可恨现在世界大战甫告结束,海路交通未

董事就没有华校。怎样待遇教师,其权力操于董

复,不然我已经回国奔丧去了,现在意乱如麻,

事的手中。当时,华校董事贱视教师,刻薄寡

无心办学,更无心组织教师公会了。他说:“你

恩,是普遍现象, 注2 要希望他们改善教师的生活

有这么好的计划,即使你不在此地,也应该推动

是不可能的。倘若希望政府来改善,更加绝望。

别人,促其实现呀。”我说:“这样罢,我来发

因为殖民地政府是排华的,他们讨厌华校,正在

起,你负责实现,好不好?”他说:“好的。”

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又那里肯改善华校教师的生

于是,我坐一辆破旧而且是硬胎轮的脚车,走遍

活呢?在这种情形底下,身为华校的教师,生活

市区内十几间华校,请求校长们签署,参加为组

困苦,真是四顾茫茫,全无援手,深悔选择职业

织教师公会发起人,幸而十分顺利,并没有遭受

走错了途径。于是,使我想起教师自救之道。我

拒绝的。定了日期,假尊孔中学举行座谈会,到

认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把教师组织起来,有了

会的五十多人,选出七个筹备委员 2,以房新民为

团结的力量,就可为教师自身谋其福利了。

主席,负责筹备工作。因为我事先声明,我将回 国奔丧,所以,这一届筹备委员,我是不被提名

一九四六年某一天,我在融融俱乐部,跟几位教

的。这一年十月底,我实行归国。翌年二月,重

育界同仁们谈起我的理想,在座的广肇义学校长

回吉隆坡继续为尊孔中学服务。在我的意念中,

兼《中国报》记者房新民 1,要我把计划写出来,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必然成立了。谁知到学校一 打听,却全无影子,房新民埋怨我害他白花几十

(A)吉隆坡福建会馆会长洪启读主持属下三校董事会议 说,教员有如烂铁钉,高兴时让他存在,不高兴随时可 以把他拔掉。(B)一九五一年,华校津贴金获得增加一 百巴仙,原是怡保和吉隆坡两个华校教师会根据《方吴 报告书》的建议,向教育部请求,得到批准的,但当教 师会向各校董事会请求改善教师生活时,有甚多校的董 事,相应不理,分文不加给教师。 1 房新民(1901-1980),曾任吉隆坡广肇义学校长及吉 隆坡《星洲日报》办事处兼任通讯员、记者及主任。 编按:根据目前看到的资料,无法证实文中言及房氏 于 1946年 兼 《 中 国 报 》 记 者 , 但 林 连 玉 在 文 中 提 到 的 〈教师福利基金筹款计划草案〉确实刊登在1946年9月 17日出版的《中国报》,后转载至1946年9月19日出版的 《南洋商报》。特此说明,以示慎重。 注2

元。开会时,无人肯到,还谈什么组织公会。问 及有参加的人,却又对房新民啧有烦言,就这样 胎死腹中了。这是组织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第一 次的波折。 一九四七年,全雪州华校运动会假维多利亚书院 的操场举行。我去参观,遇到各校的校长,他们 2

七名筹备委员为房新民、林兆麟、林参天、陈玉华、林 敏如、饶小园、丁品松。

5


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一致催促我,要

我决定就这五人,4把教师公会组织成功。

负起责任把教师

(二) 有 关教师会的章程及入会志愿书,早已起

公会组织成功。

草完成,只要再经一次筹委会,作最后审

我说,去年的筹

查,就可印发,征求会员。

委会,我不在

(三) 征 求到的会员,有一百五十人以上,就定

内,无所根据,

期举行成立典礼;若不足一百五十人,就

要吗,就是重新

要再延搁。

从头做起。于 1948年5月12日,吉隆坡华校教师 发起组织公会通告。

是,再订期假尊

及至实行征求会员,不到两星期,收到入会申请

孔中学举行座谈

书二百四十多份。于是,我便于十月间,假州立

会。到会的,又

学校礼堂宣告成立。

是五十多人,重新选出筹备委员七人 3,不包括房 新民,以我任主席。这一次,我进行非常积极,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发轫于一九四六年,原属先

预计八月间宣告成立,连续于星期日举行筹备委

进,延至一九四九年始告成立,落在他州许多华

员会,第一次分配职务,第二次审查章程初稿,

校教师会的后尘,变成后进了。在当时,他州许

第三次审查入会申请书,准备再一次会议就印发

多华校教师会,都以各该区规模最大的华校校长

文件,征求会员了。谁知,这时候,尊孔和坤成

为领导人,吉隆坡华校教师会不便例外。所以,

因学生演剧问题,发生两校罢课大风潮,这事使

第一届理事复选时,就选尊孔中学代理校长余思

我受打击,把心一横,将工作放下。这是组织吉

庆任主席。谁知,此君完全不负责任,他领导

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第二次的波折。一九四八年无

一九五〇年,全无建树,一片空白,会员非常不

声无息地过去了。

满。年终改选时,会员唾弃他,连初选理事,他 也无名。复选时,大家选我接任主席。我觉得,

一九四九年八月,吉隆坡各华校联合庆祝教师

一个团体要基础稳固,最主要的,是经济条件必

节,假中华游艺场〔乐园酒家〕欢宴嘉宾。吴毓

须经济充足,

腾、刘怀谷两视学官致辞,都鼓励吉隆坡华校教

才能展开各种活

师要像其他地区的华校教师,组织教师会。有几

动。于是,乘雪

个教师纷纷质问我,为何负责筹备首尾三年,竟

州篮球赛的机

无消息可以告慰教育界同仁们?于是,我不得不

会,发动募捐。

立刻登台,当众作下列三点的声明:

在我的本意,只 希望筹得几千

(一) 前 年选出的七位筹备委员,因梁操政已回

元,可以租赁会

国,柳希春转到芙蓉去服务,在吉隆坡的

所,以后开会,

只剩五人了,不过五人仍属合法的多数,

不必东借西借, 就很满足了。不

3

1948年5月16日,吉隆坡华校教师座谈会上推举出的吉隆 坡华校教师公会筹备委员实为九人,即:林连玉、柳希 春、丁品松、盛崇、梁操政、李超、沙渊如、卢道群、 林丙寅。

4

1950年吉隆坡教师公会职员表。主 席为余思庆,副主席为沙渊如,林 连玉担任文书。

1948年选出的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筹备委员共有九人, 梁操政与柳希春离开吉隆坡后,只剩下七人,即:林连 玉、丁品松、盛崇、李超、沙渊如、卢道群、林丙寅。


焦点(二) t 我组织教师公会

终身职。因为会务起色,获得会员普遍信任,年 年改选,阵容不变。我于连任三次以后,就于会 员常年大会时提议修改章程,主席不得连任三次 以上,却遭受会员们否决掉,直到第七年才被通 过。却又说,以往不计。因此,我又被拖三年, 从一九五一年起到一九六〇年止,我担任主席十 年,及至一九六一年,我退居副主席地位。这一 时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林连玉在新会所开幕典礼时致 词。左一为联合邦华文副提学司朋恩。(1952年10月21日)

年八月,我就被教育部驱逐离开教育界了。

近见马大中文系讲师郑良树博士写教总成立历 料,出乎意料以外,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人士, 对于教师都特别尊重,纷纷解囊,慷慨相助,仅 只十天左右,就募得五万七千多元。于是,以五 万元购得同善路在建筑中的三层楼,准备以一层

史,颇有错误,特附此更正。一九五一年八月,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应森美兰华校教师会的请 求,主催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以集体公 意,提呈备忘录,向钦差大臣表示,反对《巴恩 氏巫文教育调查报告书》消灭方言学校的建议。

楼作会所,两层楼出租,可以以会养会,吉隆坡

到会的十六单位,一致通过组织总会,定名为

华校教师公会的基础从此永固了。

〔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后被记者简 称“教总”),并即席推选槟威华校教师会(主席

我更进一步召集一次会员特别大会,通过福利部

陈充恩)、吉隆坡华校教师会(主席林连玉)、

章程,要点有三:(1)会员不幸死亡,给予五百

马六甲华(会)〔校〕教师会(主席沈慕羽),5

元善后金,另加每位会友赙仪一元;(2)会员年 老退休,给予退休金五百元;(3)会员罹重病, 需要长期疗养的,给予三百元医药辅助金。以上 以第一项最重要。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会员, 最高峰达一千四百七十多人,不幸逝世的会员,

三个会为筹备委员,章程是沈慕羽起草的,林连 玉负全部筹备工作的责任。这一年十二月廿五日 (圣诞节) 6 ,假吉隆坡中华大会堂举行成立典 礼,监誓人是当时的华民政务司,首任主席原为 槟城锺灵校长陈充恩,因陈于一九五二年二月遇 狙殒命,乃由黎博文接充。

所得的善后金,往往超过一千五百元,较诸郑兼 三“后不为例”的区区一百四十元,不止十倍。 我那以教师团结的力 量,谋教师自身福利 的理想,果然实现。 这是我生平最快慰的 一件事。 但我于起草章程时, 没有想到对主席的

附注: 一、 此 文有手写原稿及打字油印稿两份。打字油印稿经校对 修正,上有林连玉先生本人的签名。 二、 本 文内容以手写原稿为准,其书写格式原为繁体直书, 为方便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 重新排版、断句。若有更动,加六角括号〔 〕表示增 字,加圆括号(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三、 本 文内容曾刊登于《教总33年》、《吉隆坡华校教师公 会1949-1999〈文献及史料汇编〉金禧会庆纪念特刊》 及《风雨十八年》(下集)。 四、 文 中“注一”、“注二”为林连玉的自注,其余注脚为 编者所加。 五、 最 后一段文字亦为林连玉的亲笔补述。上述三书皆删略 文,本刊根据其手写原稿,首次复原刊出。

任期加以限制,几 尊孔中学老师饶小园的吉隆坡 华校教师公会会员登记表。

乎把主席成为我的

5

此段落除圆括号里的“会”字为删字外,其余圆括号里 的文字皆为原文所有。 6 此处的圆括号为原文所有。

7


8

02

焦 点 ︵ 三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一 纸 家 书 诉 衷 肠

文/林连玉

才儿收知:

│ │ 林 连 玉 家 书 选 刊 ︵ 七 ︶

收到你九月廿二日的信,知道所寄的旧衣服都已递到了。 梁清辉 1,我本来也仅是知他的名而已,但这里如启东叔及许多同乡 都跟他有亲密的交情,他很尊重我,为着生意关系常到马来亚来, 到逸园来探望我有好多次,因此便熟悉了。他也曾请我去居住香 港,愿意负责我的生活费用,是我婉辞谢绝的。以此关系,我拜托 他的事,他必定会尽力的。据启东及其他同乡说,香港确实无法再安 插青年了,梁清辉在香港有分行四间,连他自己的内姪也无法安插, 我乡官坝林孝首 2任他的经理,连亲姪也不敢接到香港去。像这样的 情形,我就不便把建春去麻烦他了,所以我已回信给清辉,告诉他 我已决定不令建春到香港去冒险了。听说国内如果申请出国,就须成 行,若在外落魄再度回乡,则户口已失,不得分配糧食,也不得分配 工作。果真如此,那就更加不可随便申请出国了。建春的年纪尚轻, 我们应当相信他必然有能力养活他自己,不必为他心焦。 现在有些话要告诉你,当一九五七、八年我领导教总斗争正烈时, 有一位朋友去北京回来特地找我谈话,他说他在北京见到周恩来总 理。周总理对他谈论起我的事来,当时我不甚相信,因为他是一个 无名小卒,又怎能有此资格。可是,这个人现在竟成为政海中的 小红员,似乎他不是吹牛的了。一九六五年,我的公民权已被剥夺 1

林连玉著作《回忆片片录》发行 不久后,被内政部列为禁书。

梁清辉(1915-1990),讳廉炎,字忠炳,出生于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年轻 时,曾任教员、店员、菜贩、跑单帮等。1945年,与梁祖辉等人筹组南光公 司,并担任新加坡南光分公司总经理。1950年代,成为香港新中行主要创始 人之一。除了商业活动外,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亦是不遗余力,其中包括捐建 南阳小学礼堂和教室,建设水电站、水力加工厂和南阳幼儿园,亦捐资永春一 中、永春侨中、黎明大学等。1987年,与梁祖辉合捐港币110万元设立梁披云奖 学基金。 2 林孝首(1916-2009),讳伯县,出生于永春县蓬壶镇丽里村。自幼秉性聪敏, 勤奋好学,然家境困窘,少年辍学,15岁就在蓬壶三角街、德化县当店员, 20岁开外往上海经商。抗日战争胜利后,只身前往台湾经营布匹生意;1950年 代奔赴香港,受聘为新中绸布行经理;1960年代,新组新光疋头有限公司及开 设新风服装有限公司等。虽然他长期定居在香港,但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担 任永春三中校董会董事长,兴建鸿标楼教学楼、桂芳教工宿舍楼、永春三中大 礼堂、培绸综合楼、孝首科学楼、运动场司令台等,以及捐资添置各式教学仪 器设备。此外,他还慷慨捐资建设家乡村里的小学、创办幼儿园、设立奖教奖 学基金、捐建公路及桥梁等。资料参阅自尤希圣整理:〈饮水思源忆首翁〉, 收录于《永春文史资料》第22辑(中国永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永 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页73-77。


焦点(三) t 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七)

了,有意五月间回国。有一位朋友去北京回来告 诉我,侨务副委员长方方先生托他代为慰问我, 这事我相信是真实的,因为这个人在社会上声望 极高,断然不会说谎话的。 我的《回忆片片录》在马来亚虽然被禁,在新加 坡是不禁的,当年这本书流落在新加坡的,约 一千本左右,除南洋大学的学生购去六、七百 本外,其余为社会人士所购得。公共机关有收存 的,我只知南洋大学的图书馆而已,新加坡的 国家图书馆曾向我要征求十二本去保存,我没有 办法供给他。在国内呢,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 回国观光,侨务委员会的人托他代为搜集我的著

林连玉在幼年时期种下的松树树苗,现已长成大树。

作,适巧他带两本回去,就转赠给侨务委员会。 如果有保存下来就是仅有这两本而已,否则连一 本也没有了,因为我寄给你和文儿的都被海关没

你如有到普济寺,要看看无脚仑松树生长的情

收,你们收不到了。

形,因为那是我亲身参与栽种的,所以使我怀 念。当时我只有十一、二岁,企云公派下用公款

你说中马如果建交,华人的地位会获得改善,我

买松树幼苗一万株,发动全派老幼男子去栽种。

认为这是极幼稚的看法。须知道,马来亚华人所

我和永叔、云叔、采长同一小组,负责无脚仑靠

面对的乃是民族被压迫,属于内政问题。所谓两

留林那半边,由山脚直种到最高顶,共种下几百

国建交,乃是国际间一种纵横捭阖的手段而已,

株。云叔和采长操锄头掘洞,我和永叔担任插下

马来亚的华人要得改善,必须自己振作,有能力

树苗,现在经过六十左右年,有成功的,当然已

反击才有效力的。马来亚已经应用武力,以一场

很高大。我虽然没法欣赏我的成果,但知道情形

大屠杀而展开大力压迫,华人的灾难正在万兴未

也是一种安慰。

艾,怎可寄望两国建交而改善呢? 我有一封信和一张像给采万叔,许久没有得到他 前信去后几天,我遇到一位桂洋人,向他探询才

的回信,我猜想他是心情不佳,懒得写信罢。你

知道林如珠在故乡已经死去两年了,这么一来,

如有回西昌,要去探望他。如果他没有提起我的

当时跟我补习算数的四个人,现在仅剩下林度庆

像和信,你也不必提起。

一人而已,这个人也来南洋,在距吉隆坡四十多 哩当小学的校长。 两年前,我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中国的小型水 电厂若以县为单位,永春占全国第一位,似乎共 有127个。桂洋有水电,是永春最早的,那是民 军首领林妙庆建设的,仅在小街场供应,马力太 小、灯光不明。

父 连玉 1973 十 八 附注: 一、 林 连玉先生的家书原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 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 版、断句。 二、 原 文若有更动,加六角括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9


10

02

焦 点 ︵ 四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打 造 纪 念 馆 的 非 一 木

文/姚丽芳

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的确,林连玉纪念 馆的耸立,绝非一木之枝所能撑起的。

从2007年开始筹募纪念馆建设基金,至建好2013年迁入,2014年“如风如 日”展示空间开幕,前后约七年,经历数阶段,或有小波折及小阻难,但在 建馆过程都微不足道,都从记忆中悄然退隐;不易磨灭的烙印,则是众人如 何拾柴,让火焰蹿得高高,让建馆热情燃烧着。 林连玉基金成立时,为纪念林连玉及弘扬他的精神,林连玉纪念馆的概念就 已浮现。然而,当时人物纪念馆在本国是前卫的陌生事物,且纪念林连玉还 有许多途径及优先计划迫切展开,建馆想法就暂退守一旁。二十年里,拟定 章程、争取注册、林连玉追悼会全国巡回、修建墓园、扩大及美化墓园、创 办华教节、华教节特辑、林连玉墓园公祭、林连玉国际讲座、林连玉国内时 事论坛、林连玉精神讲座、林连玉精神奖颁发典礼、各州轮办华教节序幕典 礼、教育研讨会、赞助出版《教育天地》教师杂志、教育丛书、出版《马来 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四大巨册、林连玉完整著作、学者评论林连玉著作等 等,无不绕着林连玉与华文教育,因此也把林连玉的思想白纸黑字留下来, 也把林连玉的精神尽量广泛传播。 林连玉基金自创办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一)创办奠基阶段 (1986-1995)、(二)巩固保温阶段(1996-2006)、(三)开拓发展阶段 (2007-迄今)。所以,2007年开始筹建纪念馆是林连玉基金新的里程碑, 前面的两个阶段是它的基石,奠定下它的信心。 兵马未动,粮食先行。纪念馆的粮食就是那五百万元的建设基金。所以,首 三年是卯足火力去筹募这五百万元,否则整个构想会沦为空中楼阁。募款计 划经过拟定主题、目标订立的企划期,以及素材制作、专案审核的筹备期, 才进入至关紧要的推广期,让专案曝光,把社群动员起来。 林连玉在1940年代筹建吉隆坡教师公会四层楼会所,及1950年代教总大 厦,走的是群众路线。华教运动的历史是抗衡文化霸权的历史,以多元对峙 单元,争取公平合理待遇。环境严峻,大商贾一般会避而远之,运动非仰赖 群众力量不可。当年,林连玉就吟唱: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


焦点(四) t 打造纪念馆的非一木

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纪念馆的建 设,走的也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群众路线, 虽缓慢,但动员的人数以千万计,林连玉的事迹 及精神就如此传播。 同样的,兵马未动,粮食先行。募款这儿先行的 粮食是宣教。首先要曝光的是计划书。计划书越 具体,捐款人越有信心。计划书除了缘起、目 的、概念、募款数额、完成时间外,还包括空间 与内容规划,每层楼的使用分配。计划书还附上 纪念馆建筑物概念图,是孝恩文化基金会第二公

傅承得及周金亮组成的团队在“正气长存天地间”华教节晚 宴上,用深情真切的歌声为纪念馆筹募建设基金。(2007年 12月15日)

子朱庆祥为我们绘测的,在在彰显我们的意志与 认真。 唱15首歌曲。这15首歌曲内容选自同年林连玉 为收集社会人士对筹建纪念馆的意见,还特于

基金主办的“华教与林连玉诗歌创作比赛”优胜

2007年8月23日与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联办“纪

作品,由傅、周二人主持及遴选,诗歌由周谱成

念林连玉的最好方式”,邀请三位不同年代的人

曲,训练歌手在舞台呈献。这活动有三个层面的

士(吴建成校长、谢锡福老师和黄业华民权委员

宣传:第一,激发作者、诗人及老师去思考林连

会委员)分享看法。时任基金执行长的笔者与

玉与华教;第二,通过表演形式,把林连玉与

民权委员会主席谢春荣律师联合对外发表文告

华教呈现给千人宴会潜在捐款人;最后,最有长

说:“所谓纪念,目的不在发思幽古之情,纯然

远效应的是傅承得诗作《一颗种籽》,从此飘扬

客观地述说一段过去历史。林连玉之所以成为

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那是当年渡海南来,那是

教育的楷模与社会活动的先驱,就是因其实践直

当年风吹雨打,那是当年力挽狂澜,你在我们心

迫历史现实,挑明时代与制度的弊端,对日后引

田种下一颗种籽,让我们能用朗朗母语,铿锵语

发长远的效应。因此有意义的纪念,就是看到林

调,胸怀坦荡,读你光荣的名字,读自己亲切的

连玉当年的实践与今天的关系是什么,要追问的

名字。”有什么比以艺术表达先辈的精神,更能

是,林连玉对今天时局的启发意义是什么?因着

激动人心呢?

这样的提问,才有‘什么是纪念林连玉的最好方 式’的问题。”虽然,如所预料,座谈会在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后的2017年,适逢林连玉精

方式出现代际的对立局面,但无人反对应该去诠

神奖三十周年纪念,林连玉基金与周金亮再次合

释、传承与应用林连玉的理念与精神。纪念方式

作,联同SAB人声乐团、觉奏感敲击乐团及童声

的不同看法,反而激荡起交流与思考的火花。纪

等人,举行“一颗种籽• 歌唱林连玉演唱会”,

念馆的文化内涵就是多元与包容。

重新包装及演绎十年前创作曲目,包括《如果没 有你》、《写竹》、《飘零作客滞南洲》、《雄

配合建设基金的筹募,也特在2007年12月15日

辩》、《无声》、《错误》、《歌唱林连玉》及

“正气长存天地间”华教节晚宴及林连玉精神奖

《一颗种籽》等(《无声》乃笔者当年拙作)。

颁奖典礼上,由傅承得与周金亮组成的团队,演

该单场演唱会即筹到约80万元,显示十年后重

11


1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悉历史,是华教百科全书;一个熟悉独中,掌握 大、中、小型独中状况。记得当时黄明志在独中 生中形成风潮,大家也就谈黄明志现象:叛逆、 鲁莽、勇敢、鬼马、创意、不羁,给予的评价是 出自于包容、理解及看好他的成长。同学听得津 “筹募林连玉纪念馆暨美化墓园基金”金砖票根。

津有味,潜移默化中,也把华教故事听进去了。 至于黄明志的发展,从过去的跌跌闯闯到现在终 于走出自己一条精彩的道路,与我们当年的预测 没差多少。 面对华团,则特制一套短片,问问大家,“可曾 记得22年前的那个日子,1985年12月18日,一

配合筹款活动,时任林连玉基金主席陆庭谕及董事吴建成在 霹雳育才独中主讲“林连玉与华教”讲座。

位伟大人物的去世,犹如在大马华人社会投下 一粒子弹,引发震惊痛惜,一片哀伤。这是大马 华社自从独立以来,不分阶层、不分党派、不分 职业、不分老少,第一次经历这种哀伤。”第一

现,歌曲毫不褪色,林连玉理念仍掷地有声,林 连玉精神历久弥新。

句话,勾记起那轰动,但悲痛的场面,亲历者犹 历历在目。林连玉说过:“十年以后当思我”。 岂停留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大家没忘记

纪念馆募资既然是面向群众,就是全国性的,各

他,纪念馆发挥着承传的力量。

个阶层的。因此,就有所谓的市场区隔,有小学 生的“一人一元”金砖义卖、独中生的“家家 十元”金砖义卖、众人的自由捐献、每个一万元 的“百万献族魂”专项,以及团体的多种募款管 道,如:义卖、义踏、义唱、义画、义演等等。 通过盂兰胜会、宴会、综合文艺晚会、相声表

每项募款活动,都包裹着缓缓的温情或迸发的激 情。比如,协群单车队义踏,领队的林世桐年近 七十,却老当益壮的带领三四十岁的伙伴,共十 两脚车,天微亮即从吉隆坡教总大厦出发,踩了 150公里的路程,抵达马六甲培风中学,由更加

演、诗歌朗诵、华乐演奏,甚至高尔夫球比赛, 多彩缤纷的形式。 对学生的金砖义卖,是个机会教育。林连玉因华 文中学改制而被撤销教师准证及被褫夺公民权, 他疾呼:“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 不办”。这段历史,还有为数甚多独中生不甚了 了。我们跟随陆庭谕老师及吴建成校长北上南下 后,直驱东马两大州,一年内跑完全部独中。陆 老与吴校长二人是讲故事高手、能言善道、滔滔 不绝、慷慨激昂、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一个熟

协群单车队与沈慕羽等马六甲华团代表在培风中学思源楼前 合影。


焦点(四) t 打造纪念馆的非一木

老当益壮的沈慕羽老领导率领马六甲华团代表迎 接,完成壮举,大家见面无比兴高采烈。计算征 求表格,也有5万多,成绩不菲。 著名辣椒板面——“名厨板面家”热心华教,其 三家分别位于吉隆坡、大城堡与蒲种的店面同 步义卖一天,价格照旧,所售食物及饮品获得 的款项悉数捐献纪念馆。那是非同小可的,因为 他们每间店面每天可进账近万元。原本,他们只 是在教总大厦大树下摆放几张桌椅,有时还会飘

“我主风云之夜”晚宴工委会主席王骏移交模拟支票予林连 玉基金代表。(2008年9月21日)

下树叶与毛虫。教总人是他们的常客,麻辣鲜香 美味,只有光顾过的人才知晓;笔者偶尔会不顾 体面带海外讲师尝尝,讲师竟赞不绝口。后来, 他们被迫迁租店继续经营,却命运大转,门庭若 市,天天客满,远客如周金亮及陈亚才常从几公 里外驾车而至。可能忙碌及年事已高,老板逐渐 不拘言笑,让我们望而生畏;老板娘还是在弥漫 水蒸气中,双手不停歇,脸上挂亲切微笑。义卖

“我主风云之夜”晚宴票券。

当天,老板在忙进忙出中罕见地咧嘴露出灿烂的 笑容。真正的为善最乐! “我主风云”Astro 304家娱频道电视连续剧大 马娱人,也不落人后,于电视剧正式启播前夕, 举办一推介礼仪式及“风云之夜晚宴”,宴开 80桌,为纪念馆筹募。此乃笔者首次与本地娱 乐界人士见面言欢,但对他们的名字非常陌生, 为自己以往对本土电影及艺人过于漠视,甚感愧

吉隆坡关帝威灵庙以物品投标的方式为林连玉纪念馆筹款。 (2008年6月16日)

疚。 山林中一齐游赏宴欢,陶醉于与民同乐中。我们 笔者也是第一次参与庙宇的活动——吉隆坡关帝

见识到民俗与祭神在民间的浓郁色彩,但与闹哄

威灵庙的2008年关圣大帝宝诞千秋为林连玉纪念

哄的这群人有段距离。在回家路上,我们与陆庭

馆筹款活动。该晚就在庙外广场喧哗热哄哄进行

谕老师及沈德和董事长在车内,也意犹未尽的乱

着,台上主持人,高举神座、酒类、祭拜物品等

喊:“Huat Ya,Huat Ya!发呀,发呀!”

等,吆喝着起码价与逐次起飞的竞赛价,标价声 此起彼落,众宾也乐融融瞎起哄,结束时竟然有

记忆纷沓而至,有限篇幅无法承载,无奈在此停

8万之多的得款。正如欧阳修所说:“起坐而喧

笔。总言之,纪念馆建设基金的筹募,让我们重

哗者,众宾欢也”。他被贬到徐州时,常与民在

新联系群众,互动中也教育了自己。

13


14

02

焦 点 ︵ 五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 筹 募 林 连 玉 纪 念 馆 建 设 基 金 ﹂

活 动 回 顾 ︵ 2 0 0 7 年 至 2 0 1 2 年 ︶

如上篇所述,林连玉纪

建立。在这两个筹款的阶段中,

念馆的耸立并非独木一

林连玉基金获得华社各阶层纷纷

根所支撑。

支持与响应,并联合发起义卖、 义跑、义唱、义踏、售卖金砖、

为了建设林连玉纪念馆,林连玉

演唱会等多项筹款活动;而各地

基金自2007年至2012年展开长达

区的联委会也在第二阶段的筹款

六年的“筹建林连玉纪念馆建设

活动中,为中央筹获马币100万

基金”筹款活动。这项筹款计划

元。为了让读者对当年的筹款活

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筹获马

动有所了解,本期《通讯》特整

币500万元;第二阶段则筹获马币

理出二十项活动以作回顾。然

200万元。前者作为纪念馆硬体建

而,鉴于篇幅所限,挂一漏万在

设用途,后者则使用于软体设备

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包涵。

1 清歌妙曲献族魂义唱

4 协群单车队义踏

联办: 马 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合唱 团、吉隆坡南强学校校友 会、沙戥新村学校校友会、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妇女组、雪隆尊孔学校校友 会合唱团、大同学校校友会 日期:2007年9月16日 地点:吉隆坡尊孔独中礼堂

主办:协群单车队 协办: 马六甲培风中学、 马六甲培风中学家长联谊会 日期:2008年6月7日 地点: 林连玉基金办事处(吉隆坡 教总大厦)—马六甲培风中 学

2 “金砖”义卖 日期:2007年4月至12月 (推出1元、5元、10元、50元及100元 金砖。以中学生一人10元,小学生一人 1元,家庭有多名子女求学,则每家庭献 出10元的方式,一人一手金砖,共同参 与筹购金砖行动。)

5 黄 伟庆声乐学院庆祝成立 24周年纪念“爱心慈善晚宴” 主办: 黄伟庆声乐及歌唱学院 日期:2008年6月7日 地点:隆雪华堂礼堂

3 谢世鸿筹募“林连玉纪念馆 建设基金”演唱会 主办:隆雪华堂合唱团 日期:2008年1月20日 地点:隆雪华堂礼堂

6 “华教之夜” 联办: 吉兰丹中华大会堂、吉兰丹 华校董教联合会、吉兰丹中 华工商总会、吉兰丹华校教 师会、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 日期:2008年7月20日 地点:吉兰丹中华独中


焦点(五) t “筹募林连玉纪念馆建设基金”活动回顾 (2007年至2012年)

7 “ 动地吟纪念游川”诗曲朗唱舞蹈演出 (怡保站) 联办:霹雳25华团 日期:2008年8月16日 地点:怡保三德中学礼堂

8 “听听我们的歌”汇报演唱会 主办:隆雪尊友会合唱团 日期:2008年8月23日 地点:吉隆坡循人国民型华文小学视听馆

9 女高音陈启英演唱会 主办:吉隆坡百灵艺术协会 日期:2008年9月20日 地点:隆雪华堂礼堂

10 “ 心连心”筹募林连玉纪念馆 建设基金音乐会 主办: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登嘉楼州分会 协办:南洋商报 日期:2010年9月24日 地点:瓜拉登嘉楼文化剧院

11 “春雷动地”史诗歌舞剧 吉隆坡站 主办:隆雪华堂、林连玉基金 承办:马来西亚文化创业基金会 日期:2010年12月18日 地点:隆雪华堂礼堂 霹雳站 主办:林连玉基金霹雳州联委会 联办:霹雳9独中及14华团 日期:2011年4月10日 地点:怡保培南独中礼堂 槟城站 承办: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 日期:2011年6月9日 地点:槟州华人大会堂 森美兰站 承办: 森美兰华校董事联合会、森美兰中华大会 堂、林连玉基金森美兰州联委会、森美兰 华校教师公会 协办: 芙蓉中华中学、波德申中华中学、芙蓉振 华中学、马口启文中学、庇劳中华中学、 森州乡联青、青团运森州分会、马来西亚 创价学会森州分会、森崇德文教研习会、 基督教卫理公会芙蓉堂、邻恩复兴教会 日期:2011年9月3日 地点:芙蓉中华中学礼堂

12 吴志广摄影回顾展(吉隆坡站) 联办:林连玉基金、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 日期:2011年9月3-4日 地点:隆雪华堂首都剧场

13 名厨板面家辣椒板面义卖 主办:名厨板面家 日期:2011年10月8日 地点:吉隆坡总店、大城堡及蒲种分店

14 《林连玉传》史诗歌舞剧 联办:林连玉基金、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 日期:2011年12月17-18日 地点: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礼堂

15 东方人文艺术馆春联义卖 主办:东方人文艺术馆 协办:林连玉基金 日期:2012年1月14日至2012年2月5日 地点:东方人文艺术馆

16 草药 汗排毒健康中心筹募林连玉纪念馆 建设基金 主办:草药焗汗排毒健康中心 日期:2012年6月17至2012年9月17日 地点:斯里肯邦安草药焗汗排毒健康中心

17 “风雨同舟华教行”义跑 联办: 林连玉基金吉兰丹联委会、吉兰丹摄影艺术 协会、吉兰丹华校董教联合会 日期:2012年8月3日 地点:哥打巴鲁中正学校

18 “华乐美声歌咏大汇演” 主办:林连玉基金东彭联委会 协办: 林连玉基金中彭联委会、关丹和声 音乐协会、巴生皇城华乐团、关丹 发展华小工委会、关丹老友会 日期:2012年8月25日 地点:关丹甜园酒店大礼堂

19 “月圆人团圆,爱心献华教”义卖月饼 主办:林连玉基金巴生滨海联委会 日期:2012年9月18-30日

20 2012年“林连玉行” 主办:林连玉基金 承办:嘉岭跑步公会 协办:海欧连锁店 日期:2012年10月28日 地点:武吉加里尔国家体育馆

15


16

03

史 话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 林 连 玉 自 撰 小 史 ﹀ 一 些 探 索

文/李亚遨

连玉先生在志期一九八〇 年十

在林先生留下的诸多文字中,我们并没

一月〈林连玉自撰小史〉的前

有看到这位族兄林采仁的进一步资料。

言这么说:“教总同仁们要为年登八

不过,翻查那个年代出版的《南洋名人

十以上的四元老祝嘏,我忝为其中的

集传》,可以看到有关林采仁的记载:

一个,他们要我简略地写出我自己的小 史。这事在我也有困难的地方,因为我

林君名静,采仁其字也。闽永春蓬

年已老迈了,记忆力衰退,对于少年时

壶南幢人……年十七,始南至怡

的往事,只有依稀的轮廓,可以追忆,

保,屈为锡矿工……与郭问、颜珠

要确切地指明年、月、日、时期,就不

祐等,合张永裕美号于安顺……启

免会有颠倒错误了。不过,既然推辞不

美山树胶公司于新嘉坡,时在民八

得,只好就我脑海中所想到的写出来。

也。又启永裕美树胶栈于荷之占

这也就是所谓有胜于无、聊以塞责罢

碑,时在民十三也。更栽种二百亩

了。”

胶田于打巴安顺间……历年赢息, 多挥霍于国事社会……大较其所输

林先生说得客气,其实这篇〈自撰小

出,则见夫安顺培华学校,约凡

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几乎是后人

捐五千金。籍乡启蒙美山二校,约

赖以比较全面了解这位“族魂”,特别

六千金。资助寒士留学于北京、上

是他的前半生的唯一可靠依据。在那之

海各省诸中大学者,约二千金。先

前,世人对林先生的出身及身份的了解

后革命及北伐,约千余金。怡保永

还需要回溯到1950年代郑锦瑞在新加坡

春会馆,约千金。此外,如安顺闽

华文小报《夜灯》发表的〈侨教功臣林

公冢及厦桃源、永达埔、巴力中

连玉〉。可是那篇文章毕竟是在林先生

华、怡保育才、美罗培成、金宝培

真正成名之前撰写的,而它对林先生生

元、安顺中华华侨诸学校,暨各处

平事迹报道式的“轻描淡写”,与主人

医院、善堂、水灾等捐题,囊箧

翁的现身说法自是不能同日而语。

一开,非千即百……。历任培华学 校、商业俱乐部……等董事,或总

在这里,谨就个人所了解对这篇〈自撰

理财政。春秋四十一。父亮安……

小史〉的内容作一些探索。

子多心、多斌、多仕……。1

一、安顺族兄林采仁

我们知道,林连玉先生祖籍永春蓬壶西 昌,父亲是亮泽(赓飏,又名奉若),

林连玉〈自撰小史〉说:“我到新加

三个孩子是多欣、多才及多文。所以,

坡,谒见校主陈嘉庚先生,作一席长

他和林采仁的族兄弟关系是非常清楚

谈,为母校请命,终于说服校主,复办

的。

母校。我到安顺去投靠我的族兄林采 仁。由采仁介绍我到爱大华国民学校代 课,才一个月,我父亲的学生托朋友带 我去爪哇。”

1

南洋民史纂修馆编辑部编:《南洋名人集传》 第二集下册(槟城:光华日报,1928年), 页180-181。


史话 t 〈林连玉自撰小史〉一些探索

另,阅读安顺当地名校 三民独立中学的校史可以 看到:“……1929年2月 12日设立。校名三民, 取义于三校即是由华侨、 培华及安顺女校中华合并 而成三民学校,由先贤许 明宝、陈新水、陈正开、 郑其锥、林采仁、叶廷佳 倡议合办。”林采仁也是

林 采 仁 ( 图 片 来 源 : 《霹雳安顺公立三民中 小学校校刊》)

《南洋商报》第6版,1938年10月3日。

三民中小学的第三届董事

《南洋商报晚版》第6版, 1938年10月8日。

长,而三校合并之前的培华学校 2更是他大力资助 的。 再翻阅战前报章可以发现两则与林采仁有关新

带倒是有两所名叫“国民学校”的华文学校。一

闻:一、南侨大会霹雳代表团推郑奕定为主任,

为实兆远福州人于1918年创办的甘文阁国民华小

梁燊南须在霹主持献金,由林采仁代表来星出席

(SJKC Chinese National)6;一为创办于1925年,

南侨大会; 3 二、南赈代会霹区代表林采仁等赞

位于爱大华新村的新甘光国民学校(SJKC

4

同组领导机关成立可加强团结。 要知道这个南

Kok Ming) 7 。目前没有资料说明林先生是在哪

侨大会是陈嘉庚先生根据印尼、菲律宾华侨领袖

所学校代课,推测是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其

庄西言、李清泉的倡议而召集的,目的是要成立

位置处在爱大华的范围内。甘文阁离爱大华比较远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出席者来自新马、

(约15公里),离实兆远很近(约3公里)。实兆远

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越南及香港等地的

比爱大华

168名代表,是南洋地区华侨的一次群英荟萃。由

繁荣且出

此可见,林采仁当时的社会地位,至少在霹雳州

名得多,

是一位可以跟郑奕定、梁燊南比肩而立的人物。

如果林连

二、“爱大华国民学校”

玉所教的 学校在甘 文阁,他

林先生〈自撰小史〉又说:“我到安顺去投靠我

应该不会

的族兄林采仁。由采仁介绍我到爱大华国民学校

说他在爱

代课……”。

大华的国 民学校,

问题是,从文献、互联网及对当地一些老华教

比较可能

5

的查询,都没有发现到过去在爱大华当地有一

是说实兆

所名叫“国民学校”的华文学校。不过,邻近一

远的国民 学校。

2

培华学校前身为安顺福顺宫所办私塾班,1913年改为新 式学堂,1929年三校合并后,不复存在。 3 这则新闻刊登在《南洋商报》第6版,1938年10月3日。 4 这则新闻刊登在《南洋商报晚版》第6版,1938年10月8日。 5 2019年3月6日,陈凯校长向80多岁爱大华退休老师倪玉 先先生(国会议员倪可敏之父)了解,他很确定爱大华 当地并没有一所名叫“国民学校”的华校。

6

霹雳州曼绒县新甘光(Kg. Baharu)的位 置及周边地区。

实兆远国民学校编:《实兆远甘文阁国民小学创校卅 周年/复校三周年纪念特刊》(霹雳:实兆远国民学 校,1948年12月),页106。 7 见〈新甘光国民(国民型)华文小学〉,收入于林有虞 编:《马来西亚全国华团华校发展概况》(1992年8月), 页F11-12。

17


1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三、 同班学友庄信群

〈自撰小史〉推 算,林连玉应该

〈自撰小史〉接下来说:“……我父亲的学生托

是1927年初到印

朋友带我去爪哇。到泗水,巧遇同班学友庄信

尼,然后就跟

群。他新任校长,物色教员,挽我共事。我就

庄信群到东爪哇

跟他到东爪哇任抹埠中华学校服务。既满三年, 思家念切,归国省亲。庄君转就邻埠新办学校的 聘,董事部电催我回校,接任校长。一年半后,

庄信群当年定期寄生活费给在家乡 的母亲,使用的是泗水华侨小学的 批封。

任抹埠中华学校 服务。“既满三 年,思家念切,

因我喜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

归国省亲”,

有行将对我不利的消息。刚好老友郑兼三电邀我

应该是在1929年底或1930年初,印尼华校放年假

来巴生,为共和学校服务,我就借这机会离开任

时。然后就发生“庄君转就邻埠新办学校的聘,

抹。”

董事部电催我回校,接任校长。”取代庄信群在 任抹中华学校当了“一年半”的校长,时间应该

短短的一段话信息量很大。庄信群又名庄天乙,

是1930年4月左右。过后再发生“因我喜在报上

在集美学校历史上可是有名人物,在集美校友总

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有行将对我不

会出版的《集美学校校友名人录》中被标识为

利的消息。刚好老友郑兼三电邀我来巴生,为共

“保护陈嘉庚安全的校友”,并对其介绍如下:

和学校服务,我就借这机会离开任抹。”离开任 抹到巴生,时间估计是1931年8月8。

庄天乙,又名庄信群,福建省同安人。1924年 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5组。其夫人李香銮,

离开了印尼之后,林连玉与他这位同班学友再没

又名李湘莲,福建诏安人, 1924年毕 业 于

有机会碰面。庄信群夫妇一直留在泗水华侨小学

集美女子师范讲习科。庄天乙、李香莲伉

服务,直到1965年印尼发生九三〇 政变。翌年

俪……到印尼,先后执教于泗水等地华侨学

3月,苏哈多巩固权力之后,更激烈展开排华措

校。1931-1965年庄天乙任泗水华侨小学校

施,众多华人遇难,各地华文学校和华人乡团会

长,李湘莲任教师,为泗水华侨培养成千上

馆惨遭粗暴封闭和掠夺。一切场所不准使用华语

万的优秀学生,其中不少人返回祖国继续深

华文。庄信群就在那种情况下含恨离世,临终前

造,参加革命和建设。……为了表彰泗水华

留下一首绝诗〈遗愿〉9:

侨小学的功绩,1939年曾编辑出版了《泗水 华侨小学十周年纪念特刊》。 1937年“ 七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华校被标封

七”事变后,庄信群和李湘莲夫妇又积极响

有朝一日复华校 对我遗像鼓三通

应陈嘉庚抗日救国的号召,积极带领泗水华 侨和学校师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教育活动,

四、小结

踊跃为抗战筹募资金。他们带头捐献,甚至 把结婚的纪念礼物也都捐献出来。1941年太

〈自撰小史〉能够进一步探索的地方还很多,我

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先生避难印尼期间,

们不厌其烦这么做,是希望大家对林连玉先生生

庄信群、李湘莲夫妇冒着生命的危险,配合

活的那个年代,他的经历特别是他曾经接触过的

黄丹季和郭应麟、林翠锦夫妇保护陈嘉庚的

人物有比较具体而立体的了解,而不是一个个符

安全,他们经常早出晚归到陈嘉庚住所同校

号而已。

主交谈国事、家事……。 8

林连玉“肄业集美师范第五组”,所以与庄信 群是同班学友,与其太太李湘莲是校友。依据

所有的年份推算根据,请见李亚遨编:《族魂林连玉续 编》(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5年),页30-37。 9 庄 信 群 这 首 〈 遗 愿 〉 直 到 2001年 才 在 泗 水 的 《 千 岛 日 报》发表。详见印尼《国际日报》2018年2月8日。


19

访 知 名 历 史 颜 学 家 颜 清 湟 教 授

日期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

时间

上午11时30分至中午12时30分

地点

吉隆坡尊孔独中图书馆

受访者 :

颜清湟教授

访问者 : 李亚遨(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兼《通讯》召集人)、 陆素芬(尊孔独中资源处主任) 记录者 :

康碧真

清湟教授,澳大利亚籍,著名海外华人研究学者。1937年出生于中国福 建省永春县,1946年移居马来亚,1956年吉隆坡尊孔中学毕业,1960年

获得南洋大学历史地理学系(历史学组)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奖学金赴澳 洲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远东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曾出任澳洲阿德莱德大学 教授、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出版中文著作计有《星马华人与辛 亥革命》(1982)、《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1990)、《新马华人社会史》 (1991)、《海外华人史研究》(1992)、《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 (2007)、《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回忆 录》(2008)、《东南亚华人之研究》(2008)、《海外华人的传统与现代化》 (2010)、《海外华人世界:族群、人物与政治》(2017)等;英文著作则有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ngapore and Malaya(1976)、Coolies and Mandarins: China’s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Ch’ing Period (1851-1911)(1985)、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1911(1986)、Ethnic Chinese Business in Asia: History, Culture, Business Enterprise(2013)、Ethnicities, Personalities and Politics in the Ethnic Chinese Worlds(2016)等。 颜教授早期在吉隆坡尊孔中学念书,与林连玉先生是师生关系。因此,《通讯》 召集人李亚遨及尊孔独中资源处主任陆素芬藉颜教授回母校探访之际,联合为百 忙之中的颜教授进行一个小时的专访。以下是整理出的访谈录,以飨读者。

04

专 访


2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回忆当年学校事

得有一年我从澳洲回来吉隆坡,准备再到香港大 学任历史系教授。当时尊孔高中老同学在酒店办

颜清湟中学时期的照片。

颜教授在1951年入读尊

聚餐,多年不见的同学吴以健就问我港大的历史

孔中学初中一,1956年

系是否用中文教学?我告诉他是用英文教学,但

高中三毕业。在尊孔学

从他的表情来看,他应该不太相信我说的话,因

校求学的六年生涯,

为在他的印象中,我的英文程度很差。当时尊孔

可说是他人生道路的

中学的英文程度比不上槟城锺灵中学,即使后来

一个转折点。他回忆

我在南洋大学(以下简称“南大”)所学习到的

道:“如果没有尊孔

英文也是很有限。”不过,颜教授又补充:“杨

中学的那六年,就没

进发与我是例外的,我们凭藉着后来的自学与兴

有我在学习各方面的基

趣将英文能力提升,是偶然而不是必然所致。”

础。小时候,我生活 在文德甲的一个小地

在尊孔中学求学期间,颜教授深受林连玉及李福

方,学习条件不是很好。后来我成功考进吉隆坡

让两位老师的影响。他表示:“我念初中三的时

尊孔中学,我父母都很高兴。在那六年的中学生

候是1953年,林连玉是我的历史老师,他对历史

涯里,起初的三年,我并不注重学习,大部分的

很熟悉,尤其是中国史,讲课时总是头头是道,

时间都花在看武侠小说、打篮球、玩象棋,所以

使我对历史科产生兴趣。我想,我以后选择研究

我的成绩很差,数学测验曾经差一点不及格。在

历史也是直接受到他的影响。除了林老师外,我

初中一的时候,学校有淘汰升级考试,我的班级

也深受国文(中文)老师李福让的影响。李老师

有30多位学生,最后只剩下12位成功升级,而我

知识渊博,在课堂上不时与我们分享国际时事的

就是第12位。经过考试大淘汰后,原本有10多班

问题,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的初中一,到了初中二只剩下4班。”颜教授感 触道:“今天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的成绩不及

颜教授自小喜爱阅读历史小说,尤其是武侠小

格,可能就无法升上初中二,那么我就必须回文

说。在中学时代,他花了不少时间在看小说,他

德甲板厂工作了,我的学业就终结了,就只差那

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消遣。对于看武侠小说一

么一点,人生历程也将会完全不同。”

事,颜教授是如此描述的:“早期写武侠小说的 作者都是文学大家,如:金庸、梁羽生等。做学

对于当年在中学时代的表现,颜教授不避讳地坦

问是一件很沉闷的事,偶尔看一看武侠小说,能

言:“尊孔学校是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班。到

将人带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就好像看一套戏

了高中二时,只有A班与B班两班。A班的学生成

一样。看戏是疏解压力的一种,如果将看武侠小

绩比较好,我是B班的学生。当时A班有办‘壁报

说当作是一种好的消遣,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栏’,为了证明B班不比A班差,我们也在班上办

直到现在,我还在看呢。”

起了‘壁报栏’。我的国文(中文)很好,当时 也有写一些文章刊登在班上的‘壁报栏’,但我

学习马来文与英文的经历

的英文程度一直都不理想。” 马来亚在1957年独立以后,马来语被规定为国 “戴蒙恩是我在高中二、三年级的英文老师。我

语,成为各民族相互沟通的主要媒介语言。为了

的英文考试成绩只是普通及格而已,分数大约是

有效推广学习国语运动,政府特举办全国性“国

在62-63分。在英文考试时,我只是背‘essay’,

语周/国语月”运动,各州各地亦纷纷设立免费国

希望考试会出相关的题型。A班有几位同学的英

语研究班,鼓励非巫裔积极响应学习国语运动。

文程度都很好,如:刘锡通、吴以健等。我的英

当时,华人拥抱马来语的热潮与独立建国的热忱

文程度差是众所周知的事。”他举列说明:“记

是一致的,因此学习马来语的浪潮澎湃一时。颜


专访 t 访知名历史学家颜清湟教授

教授生长在那个年代,亲身见证和经历过那段时

能记住5个也能很快地累积无数的生字。为了提

期,对自己学习马来文及英文的经历和感受特别

高语文的能力,我常锻炼自己在聆听马来文新闻

深刻。

时,即时将新闻翻译成英文,同样的,在聆听 英文新闻时,也即时将新闻翻译成马来文。这种

在访谈中,颜教授娓娓道来:“我是在中国出生

训练不但能提升语文能力,也可以使人的头脑变

的,母亲在1946年才带着姐姐和我来到马来亚彭

得更灵活敏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颜教

亨州金马扬(Kemayan)与父亲团聚。在之前,

授的马来文程度已经达到可以发表文章的水平。

我没有英文的基础,因为当时在中国要念到中学

1959年,他在《每日周报》(Berita Harian)

才会学‘A、B、C’英文字。1948年,我与姐

以‘Gan Hong’的名字发表了四篇马来文章。关

姐在文德甲中华学校注册念书。由于我们在中国

于用名一事,颜教授进一步说明:“我姓‘颜’,

已经念到五年级,所以插班进高小五年级,但我

英文名字原本是‘Gan Ching Hong’。从中国过

们的英文程度不好,在上英文课时只能插入二年

来的时候,我母亲担心小孩子名字太长,为了方

级。到了六年级时,父亲让我们暂时停学一年,

便记忆,便将我们的英文名字缩短,因此‘Gan

还特别找了一位印度籍老师来帮我们补习英文,

Ching Hong’就变成了‘Gan Hong’,而‘Yen

以便能够继续日后的学业。英文是我比较弱的科

Ching Hwang’则是后来根据华语读音拼写的。

目,我是到南大念书后,才发奋要将英文及马来

其实,我有一些文件还是用着‘Gan Hong’这个

文搞好。”

英文名字。”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颜教授下定决心要学好马来

除了在马来报章发

文?颜教授说:“1957年马来亚获得独立时,

表文章外,颜教授

父亲带我到淡马鲁(Temerloh)申请公民权。当

还在1960年《南

时,我一个马来文字都不懂,马来语口试差一点

洋商报》主办的全

失败。幸亏父亲的朋友陈绵泉替我说情。陈绵泉

国国语作文比赛学

是淡马鲁市议员,他向考试官员说,我是在中

生组拿到第二名。

国出生,没有机会学习马来文,如果让我及格的

颜教授表示:“这

话,我会很努力学习好马来文。那次的经历让我

是我努力学习语文

了解到马来文在新兴的马来亚是很重要的。”

所获得的成果。从

“在南大念书初期,我还不清楚未来的道路在何

《 南 洋 商 报 》 第 9 版 ( 1 9 6 0 年 1月25日)。

我的经验来看,在 学习语文生字的

方,就是尽量掌握中文、英文及马来文三种语文

过程中,不能只是

的技能。但我很清楚知道,语文很重要,没有语

强记着生字,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同时也要将

文怎么沟通呢?我选择攻读历史系也是考虑到会

它的同义词汇弄清楚,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以

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文,不过我在文德甲的亲戚

中文‘美丽’为例,马来文是‘cantik’,它还

却认为我选错科系,应该选择中文系,而不是历

有几个同义词汇,可见马来词汇也相当丰富。其

史系。说真的,南大是一所华文大学,要学好英

实,任何文字、语言最重要的是能恰当、准确地

文并不容易。”

表达思想,避免词不达意,无论是中文、英文或 是马来文都是一样。”

“我曾经考虑过在南大毕业后可能会当老师,或 当记者,又或在法院当翻译员,所以我花了很

此外,颜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大学里逃课的趣事。

多时间在学习马来文及英文。那时候,我要求

他认真地说明:“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时常

自己每天要强记英文及马来文生字各20个。我

逃课到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进行研究。许云樵是我

想,即使我没办法将所有的生字记住,一天就算

在南大的老师,他有注意到我逃课。然而,我的

21


2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逃课是好的,是到另一个地方学习,也因此结识

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颜教授继而表示:“在

了不少新大历史系的老师,他们对我以后申请奖

1970年代,澳洲大学财政资源的大学管理委员

学金给了很大的帮助。今日回想,如果没有当时

会(The University Commission)答应给阿德莱

的‘逃课’,应该就没有后来申请到奖学金至澳

德大学两名教授印尼文的讲师职位,由于当时阿

洲升学的机会。”

德莱德市已有高等院校在教授印尼文,但却没有 学校在教中文。于是,我决定在大学里推动争取

澳洲留学定居

教授中文,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件事让我更确 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有一种自信,如果没有

颜教授是南大第二届历史系第一名的毕业生。毕 业后,他曾任教于柔佛州

株巴辖中学,1963年

出任南大历史系助教职,1964年获得澳洲国立大 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奖学金,并 于1965年赴澳洲攻读历史系博士学位。1968年 完成博士论文后,旋被南澳阿德莱德大学 (University of Adelaide)聘请为讲师,开展了他 在国外的教学及学术生涯。 颜教授坦言,在南澳阿德莱德大学教学初期, 由于英语发音的问题而导致自信心不足。他 说:“1968年,我到阿德莱德大学担任历史系讲 师。阿德莱德大学是澳洲的名校,创校于1874年, 是澳洲第三古老的大学。我是华校毕业生,虽然 获得了在澳洲名校教书的机会,但我是没有信 心的,尤其是我的英文发音。我对中国历史很 熟悉,但要使用英语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况 且,教大学生不像教小学生,讲师只要稍微讲 错,学生都会知道。”颜教授表示,由于自信 心不足,他最初都不敢发声争取任何事情,直 到认识了杨日文(Edmond Young)。“杨日文是 当地出生的澳洲华人,他告诉我,‘在澳洲,如 果你要做什么,你就一定要去争取’。他的这句

自信就会缺乏胆量,没有胆量就不敢争取。” 除了教学与学术研究外,颜教授亦积极参与 当地的社会活动,是南澳中华会馆(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South Australia, CASA)的创办人之 一。颜教授表示,“华人在南澳是少数族群,杨 日文与我等人后来创办了南澳中华会馆,为当地 华人谋求福利。我在南澳中华会馆整四十多年, 担任了十多年的会长,也做了很多年的副会长。”

对“民族融合”的看法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尽管建国至今 逾半个世纪,种族之间的友善关系不但没有被强 化,反之,种族两极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然 而,一度被提出的“民族融合”概念,在马来西 亚是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 关于“民族融合”的问题,颜教授如此回应: “我在2003年11月发表于华社研究中心主办的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 术研讨会的一篇文章〈一百年来马来西亚华社 所走过的道路〉中提到,民族融合是不可以强 制的,当政者只能制造环境,让它在一种自然而 循序渐进的方式中进行。如果采取强制的种族 政策,最终只会导致各民族越来越倾向于种族主 义。”颜教授继而补充道:“《南洋商报》在前 几天刊登一则首相敦马哈迪在波德申海洋城(PD Waterfront)为安华助选的报导。该报道指出, 敦马在演讲时表示,‘种族政策在大马是没有生 存空间’。”颜教授进一步强调:“敦马说的是 ‘没有生存空间’,而不是‘没有前途’。这句 话是否表示着马来西亚逐渐走向更开放的未来? 然而,这是否也意味着整个马来族群能够更开明

《星洲日报》第7版(1965年3月2日)。

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各民族的关系呢?这还需要待 观察。”


专访 t 访知名历史学家颜清湟教授

林连玉争取公民权及华文列为官方语 文的策略

保存华人史料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颜教授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

1950年代,林连玉投身于争取公民权及华文列为

大力倡导历史的重要性。颜教授表示,马来亚大

官方语文的运动中,后来因反对华文中学改制而

学历史系教授邱家金(Khoo Kay Kim)曾经向

被褫夺公民权及吊销教师注册证。有学者曾经指

他提起,华社提呈给政府的资料应该要有历史根

出,华人当时应该将力量聚焦在争取公民权上,

据,而不是纯粹个人的意见。颜教授认同邱教授

从而获取更好的效果。

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资料有了历史根据, 官员可以进行对比互证。个人的意见跟历史是不

针对林连玉的策略,颜教授表示:“林连玉在

一样的,同样的历史资料可以作不同的解释,但

1950年代争取公民权一事,内部一定会有不同的

如果没有根据就会被认为是随便乱讲话。因此,

意见,但我认为争取公民权这个大方向是对的,

华社应该重视史料的发掘和保存。”不过,马来

大多数的人包括社团都是支持的。从政治的角度

西亚华社对资料保存的意识仍需被提升。他以吉

来看,如果没有公民权就没有投票权及发言权,

隆坡广肇会馆为例来说明:“我在写《新马华人

新加坡华人后来也一样展开申请公民权运动。

社会史》的时候,曾到过广肇会馆找资料。当时

但是,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就不同了。我曾

会馆的老座办让我翻查及抄写会馆的档案资料。

在“Lim Lian Geok and His Struggle for Chinese

我的研究范畴只到1911年,所以资料就只翻查到

Education in Malaya, 1949-1961”一文中提到,林

1911年。后来,马来亚大学教授李锦兴要他的学

连玉代表华社在‘马六甲会谈’上答应联盟主席

生到那边找资料做研究,结果竟然找不到资料。

东姑阿都拉曼,华人在大选前不提“华文为官方

据说,1911年到战前的档案资料都不见了。”这

语文”的问题。林连玉对联盟的让步,有人攻击

是颜教授当年留下的印象。

他出卖华社。但他当时的决定是为了大局着想, 甚至考虑到如果华人一直坚持语文问题而不暂时

“1974年,我在吉隆坡位于大使路(Jalan Duta)

让步的话,各民族就无法达成共识,联盟就会失

的国家档案馆找资料。当时档案馆只有政府的档

去与英国殖民政府谈判独立的本钱。从他的立场

案及资料,没有中文报纸及华社出版的刊物。后

来看,国家独立比语文问题更为重要。今天再看

来,我跟福建会馆及永春会馆的关系熟悉后,有

回去,林连玉也有他的困难,但为了让马来亚独

一年我回来找资料,发现他们的历史资料只有一

立,他这一步还是走对的。”

份。当时复印已经很方便,我便建议他们将资料 复印成三份:原件留存馆内;复印本一份给马来

关于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一事,颜教授感叹

亚大学图书馆,一份给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图书

道:“当时的政府褫夺林连玉的公民权与教师证

馆,一份给我。即使以后资料不见了,至少我在

是历史上的错误。如果当时没有林连玉极力捍卫

海外还有保存一份。原始档案如果只有一份,一

华文教育的话,也就没有今天的华文基础,那么

旦遗失或毁坏,有钱也买不回,哭也没有用。”

马来西亚华人在国际上的经济或者各方面就会

从颜教授的分享中,不难发现他对史料的蒐集与

失去竞争的优势。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多种语

保存极为重视。

言的能力,除了掌握国语(马来文)外,还有中 文或是英文作补充,这样才会更具有竞争力。从

在访谈结束前,颜教授还畅谈了学术工作者应该

另一角度来看,马来西亚华人到中国或台湾做生

具有的素养及态度,让在场者受益匪浅。访谈虽

意,因为语言上的优势,就会比印尼或是其他国

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不过颜教授的分享彷佛

家的人来得方便,从而也提高了马来西亚在国际

带领着大家走了一趟中国移民从飘零异域到落地

上的地位。若从大局上来看,对国家终究是有好

生根的生存状态。而他的成长经历亦如一部海外

处的。”

华人的奋斗史,是不少华人在海外适应生活的真 实写照。

23


2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林 连 林 玉 ﹁ 精孔 神孟 信 的徒 升﹂ 与 华﹁ 孔 :孟

文/麦翔

连玉纪念馆出版的《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年第2期(总第 12期),内含一个看似对立意见的探讨——林连玉是孔孟信

徒,还是孔孟“叛徒”?我认为,林连玉既是孔孟信徒,也是孔孟“叛 徒”,在林连玉那里是统一的,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这个问题。探讨的

05

两种见解均不是站在“一分为二”、“飞跃”的观点,即科学的社会发 展观,均忽视了林连玉世界观在1960年代中期,双证(公民权与教师 准证)被吊销后的重大飞跃这一事实。在这个事实缺席的情况下,郑文 泉君与陈良君的论证各执一词,得出的结论极为勉强,而且难以走到一

专 题

起。

林连玉思想飞跃是指他1960年代世界观“痛定思痛”的飞跃,从原来只 有量变、否认“飞跃”的“社会进化论”,晋升为以科学社会发展观为 根基的“民族民主论”(或叫作“新民主主义论”)——战后高涨的民 族解放运动指导理论。 林连玉的思维提升是反思其错误的积极结果。林连玉在1957年错误判 断全国华文中学反抗英政府诱骗,使锺灵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即准国 民中学)而演变为全国学潮,受背后“不明”敌对“黑势力”所干的勾 当。这个错误,不但使参与罢课、一向尊林连玉为导师的尊孔同学大失 所望,更困扰着林连玉本人。经历了付出重大代价和长时期的省思,林 连玉终于与时俱进,上升到“双管齐下”的思维高度——“反对帝国主 义及其徒子徒孙种族主义必须双管齐下”1。

叛 徒 ﹂ 的 完 美 统 合

郑文泉君与陈良君的探讨,其焦点不期然而然地也落在林连玉的世界观 上。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林连玉精神研究权威机构,林连玉 基金每年主办“华教节特辑”,以及颁发“林连玉精神奖”,是研究林 连玉精神很好的形式,取得成绩不少。但最近几年出现了偏颇,其主题 向地方性文物馆、文物的修复等事项偏斜,脱离了原来的宗旨。此诚为 可惜,笔者一直保留意见。当然今天探讨深入至此,仍有积极的意义。 这里谨顺便一提,回到正题上。二是,郑、陈二君应将重点转移到林连 玉世界观上来,以全局的高度进行探讨,情况将完全改观,趋向统一是 早晚的事。 作为开始,以下从林连玉精神体系作一简明阐述。

1

李亚遨编:《林连玉公民权案》(新版)(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12年),页269。


专题t 林连玉精神的升华: “孔孟信徒”与“孔孟叛徒”的完美统合

林连玉精神内涵 林连玉精神内涵:一、“十六字诀”:不受压 迫,反抗压迫;不怕牺牲,避免牺牲;二、有 理、有利、有节,坚决的态度;三、民族大同 观。这是笔者多年研究林连玉精神的归纳。林连 玉的世家传统、所受的教育,使他深刻继承了孔 孟之道,是无庸置疑的,容易理解。另一方面, 其所处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些新思维感染着他, 使其思维新旧兼容、趋向新方向的状态。趋向新 方向,是林连玉的优点。在早期,林连玉对“共 存共荣,平等相待”的看法,仔细体悟,也可以 看到新旧柔和的因子。他在马来(西)亚土地上 领导教总斗争,促使他不断地“与时俱进”,不 断地“守正创新”,不断扩大视野,终于在其人 生最后的20年,形成大飞跃,给华教工作者留下 一个极为突出的、光辉的、宝贵的范例。

林连玉在1957年《星洲日报》新年特刊发表一篇写于1954年 的旧作,重提“马来亚化”应该具备“马来亚精神”的内 涵,亦即包括:英人的民主精神、华人的勤俭美德、巫人的 乐天胸怀和印人的和蔼态度。(《星洲日报》第9版,1957年 1月1日)

但是,至今为止,能够实际和正确理解林连玉针

元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要特别指出的

对马来(西)亚国情而发的“民族大同观”这个

是,林连玉思维的大转折,是跟中国伟大的民主

具体观点的人,恐怕不多,分歧可能就是一个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植根于马华社的民主主义有

证。林连玉在〈谈马来亚的精神〉指出:马来亚

密切相关。孙中山的伟大,不但表现在推翻了几

民族与民族之间“虽然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俨然

千年的中国封建皇朝,开创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前

有你疆我界的划分,而为着生活的关系,接触频

景,也表现在其活动与主张影响和支援世界,特

繁的结果,当然会互相观摩、互相吸收,经历

别是亚洲殖民地的民主革命,包括马来亚在内。

若干时日以后,旧有的鸿沟逐渐泯灭,新生的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华社在胶锡经济雄厚

念,逐渐形成,由小变而积成大变,以至于完全

的基础上,受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

否定了从前。所谓马来亚的精神,也就诞生出来

义)点燃,领先各民族,稳固地形成近代社会,

2

了。” 所谓“马来亚精神”,指的就是“民族

同时也标志了马来亚多元社会的诞生。

大同观”。这是林连玉在60多年前马来亚独立 前夜,发表在媒体上〈谈马来亚的精神〉所做的

从此,深深根植于华社的民主主义,即成为华社

民族大同观的倡议。这标志着林连玉思维更明确

在民族多元社会推动建设与维护华教强有力的、

地踏前一步,趋向新旧柔和,将孔孟“修身、齐

不懈的力量源泉。林连玉精神飞跃是一例,1970年

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马来亚化。这与他“民

代华教复兴运动又是一例。战后,林连玉走在马

族大同观”,并无矛盾。

华公会前头,自己成为公民之外,引领华社申请 公民权运动,在“肯定马来亚化、坚拒马来化”

“民族大同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孔孟之

的明确态度下,自动推行华教课纲、课本的“马

道,也有现代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我国多

来亚化”,彰显了林连玉突破孔孟之道的局限, 扬弃孔孟之道中不合理的部分,撷取切合时宜部

2

林连玉:《杂锦集》(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 会,1986年),页37。

分的第一个飞跃,并为其后在领导华教反种族主

25


2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义激烈斗争中,产生了包括其“民族大同观”在 内的林连玉精神体系,创造了条件。

林连玉精神的体系化 林连玉是教书匠,不是政治家。他提出“民族大 同观”观念,是一大突破,同时认为,“只要政 策正确”,民族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但他却没有 加以具体说明,留下一个空白。 〈在吉隆坡上海楼饯别会上讲话〉手稿。

笔者循着“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与认识论的逻 辑,依照林连玉思维的特点,提出“治理种族主 义社会的综合方案”,对林连玉的“正确政策”

会发展规律的。林连玉先后在1965年〈在吉隆坡

加以补充和阐明。简言之,在以人民为主方针

上海楼饯别会上讲话〉的演讲稿及1985年董总三

的政权主导下,在民族平等、民主的基础上,

十周年纪念晚宴上的演说,进行自我提升。

从民生、民权入手,不懈地推动经济、政治、社 会、思维全方位的动态平衡,消除殖民主义遗

林连玉在双证横遭吊销被迫害后,他首次在公开

毒——含“华人威胁论”的“奴才哲学”对马来

聚会上露面,即1965年4月15日吉隆坡上海楼酒

族同胞的误导,日久必导致民族个性逐渐淡化,

家饯别会,但碍于当时的局势,他没能上台发表

国家共性逐渐强化,在华马两大民族、民主主义

演讲。在那份他事先为饯别会准备的演讲稿中有

共同思维的基础上,达到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大

一段是如此表达的:“真正爱国者有双重责任,

同的社会。这是符合人的思维向上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要抵抗外敌,一方面要抵抗沙文主义者, 两者一样重要,必须双管齐下。” 3 在这段文字

行文至此,可以作出一个阶段性的归纳,即“十

里,不难发现林连玉在那时候的思路。时隔30年

六字诀”、“有理、有利、有节,坚决的态度”,

后,他在1985年董总三十周年纪念晚宴上演讲时

加上“综合方案”和“民族大同观”,是林连玉

表示:“国际帝国主义虽然在形式上退出了(我

精神相辅相成的主要架构,构成一个完成的体

国),可是帝国主义的魔鬼依然在本邦作祟……,

系。这个体系是在当代马来西亚多元国情的时空

他们忘记了从前身受压迫的痛苦,反而认为他们

下形成的,是现代化的、本地化的产物,亦即中

已经代替旧主人的地位,可以转而压迫他人。” 4

华文化与本土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前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后者则针对国情,针对 英帝以及为其服务的“魔鬼”(种族主义者)出

孔孟之道同其他传统中华文化相似,有其合理的

发。1985年的演讲,更趋成熟彻底,林连玉以毫

内核,也有其糟粕、不经筛选而全盘采纳,就是

不含糊、清晰的语言批判了自己先前“独立高于

复古主义,是一大错误。林连玉正确撷取其合理

一切”的原则错误,重审了“双管齐下论”的正

的部分,扬弃其糟粕,是形势使然,继承和发扬

确高度,精神令人钦佩。

了1920年华教运动滥觞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他 过人之处。 “十六字诀”与“民族大同观”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同种族主义斗争,改组民族关系,达到除旧 布新,建立民族大同的新社会。这是符合人类社

第二个转折点(飞跃),之所以“痛定思痛”, 3

〈在吉隆坡上海楼饯别会上的讲话〉,收入于李亚遨 编:《林连玉公民权案》(新版),页269;《林连玉》 (霹雳:霹雳华校董联会,1986年),页15。 4 〈在董总三十周年纪念晚宴的演讲词〉,收入于《林连 玉》,页16。


专题t 林连玉精神的升华: “孔孟信徒”与“孔孟叛徒”的完美统合

因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大提升,林连玉付出极大 的代价和教训,长时间的思索,突破了他在集美 师范养成的、几十年来习惯的思考逻辑和方式, 自我提高其思维和立场,终于获得思想的解放。 在一个新的高阶梯上,看到更广阔、更远的情 景,翻然大悟,顿觉老怀宽慰释然。这是他人生 最大、最重要的转变和成就。 有人以为,林连玉晚年寂寞孤单,滞留马来西

林连玉在董总三十周年纪念晚宴上发表演说。(1985年8月 4日)

亚,无意义可言。这是肤浅的误解。只要正确理 解林连玉两度阐发“双管齐下论”的人,特别是

到“新民主主义论”,从而阐明了林连玉一生中

1985年那一次,就会看到形象高大的林连玉站在

最为重要的思维和立场飞跃。

面前,看到林连玉义正词严斥责了大官僚东姑的 那种高昂气概,就会折服林连玉第二次飞跃的重

林连玉为了华教奋斗到不能奋斗为止,作出最大

大意义,看到林连玉发光发热的亮丽人生。

贡献,而对教师队伍中的左翼保持一个距离的策 略,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林连玉还是跑到与左

在第二次飞跃中,林连玉撷取中华文化的合理内

翼的立场、思维统一起来了。这证明了在马来西

核与现代新民主主义互相结合,刚柔相济,由低

亚多元国情之下,唯有“左翼的立场”、“新民

到高,与最终目标(民族大同观)有机结合,

主主义”思维、“一分为二、飞跃”的世界观,

使“新”的林连玉精神优化和本地化,进而成为

才能救华教,才能不断推动国家前进。林连玉世

多元民族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

界观达到最高境界,是在被迫离开华教时期进行

部分,而且是多元文化中的领衔思维。

的,相信林连玉晚年的生活最愉悦,最为丰富, 在《答东姑》一文表现了彻底、畅快的心情,其

林连玉的“民族大同观”,与国际主流的“人类

声音是铿锵有力的。林连玉风范,是一切有成就

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互相辉映,带上

的华教工作者、华教领导者的标杆。

国际意义,铸造了一个光辉的标杆,至今为止, 没有一个华教领袖或华团领袖能出其右。林连玉

分歧意见的探讨,如果也相应地将立足点转移

是名副其实“杰出的马华社会领衔人物”。

到“一分为二”、“飞跃”方向上来,即是说, 设身处地,克服社会进化论的主要缺陷(否认社

李亚遨深入研究的成果

会进化的“飞跃”),将会自然而然地令探讨深 入,消弭分歧,转入有助于民众觉悟,民族团结

整理与研究林连玉遗著经验丰富的李亚遨君,他

和提升国家进步的实践轨道上。

自述初步的印象倾向于“误判”。作为历史研究 者,他充分利用尊孔百年校史编委会遍访林连玉

本文抛砖引玉,目的在于统一认识,得出具有指

教过的学生的口述历史成果,从广泛的范畴,

导社会实践的真知灼见,以便为华教、为我们多

逐渐聚焦到问题的根子——“双管齐下论”。其

元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欢迎各方提出实事求是

实,李君已触及林连玉思维错误的要害处,已触

的意见和探讨。

及问题的所在。历史总是在不断研究中、在不断 地挖掘资料中,无限地接近真相的。我所做的工 作不过是、也仅仅是根据李亚遨君的推断,进一 步点出林连玉世界观问题——从社会进化论升华

稿于怡保“三有书斋”,2020年2月22日 (作者为历史研究、华教及政运工作者)

27


28

06

特 约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教 育 与 五 福 书 院 历 史 探 源 ︵ 下 ︶

1

文/王琛发

│ │ 待 从 头 , 收 拾 旧 山 河

还华教与五福堂更公允定位

福堂作为马来亚北部清代广州府同乡跨县份的共同组织,表 述着乡亲在马六甲海峡北部形成了区域性质的跨海跨境联合

牵涉着壮大社会实力与维护经济利益的需要;而且,它在特定年代 以“书院”名义出现,就证明传统的文化教育,包括传统价值观在 民间的教化,在本区域长期传播,不屈不挠。另一方面,“书院” 名称也证明着那时广州府与南洋各地隔山过海而一衣带水,其历 史文化现象依旧会影响当地华人社会。所以,研究五福书院历史, 讨论其所牵涉历史事件,以及所呈现之历史现象,包括其组织运 作方式与历史作用,至今相当迫切。尤其不能继续接受英殖眼光为 是,污名化马来亚华人社会十九世纪以前的社团历史,任由一些他 者的诠释扩散成为大众的固化印象,让马来西亚历史埋藏下“去中 华化”的伏线。即使先人历史有功过缺失,也还应重新思考时空背 景,实事求是。客观来说,忽略广州同乡开拓本土的组织历史,把 历史场面缩小到集中在将公众联合体视为方言书塾去想像“书院” 教学,反而可能降低对先民的敬意。 回归到〈重修五福书院碑记〉的内容,其说法基本就是说:过去有 个五福堂,拥有一处里头设立祠堂的场所,因原址地方窄小,后来 又演变为郑景贵私人名下的产权,广州府乡亲想到郑景贵身为地方 领导,又是富甲一方,便建议“旧址既由慎翁承去,新址宜由慎 翁送来”;而碑文也显示,郑景贵买下五福堂旧址后,对五福堂新 地址确实贡献良多,既送土地,又是排名第一捐款人。 2 邝国祥在 《槟城散记》的遗憾,则在于邝先生没有说出文献来源,直接便提 出五福书院创立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而原址是在郑景贵 后来建设“慎之家塾”的地点,又误会郑景贵离世于1893年,认

1

本文为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批准 号:17ZDA194)阶段性成果。 2 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汇编》第二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 出版部,1985年),页808-809。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

为五福书院是1893年以前搬迁到现地址。 3 而且,邝国祥在同一本书为郑景贵写的传略 中,其实还出现另外说法。他没有注意墓碑 上刻的是做生基年月,也不对照自己在前言 提到的“1893年”,而说墓碑证明郑景贵去 世在1898年,否定郑家顾问朱国平和《马来 年鉴》的记载——郑景贵逝世于1901年的说 法。 4这样一说,亦变成文字叙述与碑文有出 入,无从解释为何郑景贵直到1898年还在五 福堂诸碑文保持着总理身份,并且在1901年 犹继续参与捐款。 郑良树当年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 中,针对邝国祥说五福书院成立于1819年, 也曾指出邝说与〈重修五福书院小引〉的碑 文相互矛盾,并指出邝氏行文屡屡以后来新 取“书院”之名称呼旧日的“堂”,还说五 福堂原址就在后来的慎之学(家)塾,是很 容易启人误解,让读者以为五福堂本来就是 五福书院,本就是创办于1819年的一所学 塾。 5更早前,陈铁凡、傅吾康《马来西亚华 文铭刻萃编》简介五福堂碑文,也是对邝国 祥说法抱持否定,其文字一方面说邝国祥主 张的创立年份“没有根据”,一方面提及当 时五福书院范围被商务小学借用作校舍,以 及五福堂地址原来是在义兴街“慎之家塾” 后来所在的地址,1893年方才迁移至现址。 3

5 6 4

《马来西亚华文铭 刻萃编》也指出, 根据〈重修五福书 院碑记〉上的“咸 丰年”,再对照白 云山义冢的咸丰 十年碑文出现“五 福堂”名称,推 断原本的五福堂创 立时间应在185161年。6

《南洋年鉴》编辑傅无闷。

但我们要理解,邝国祥身为教育界前辈,是 文人雅士,他主观上有心为更早的先人留下 历史,不见得后人就得强求他具备深厚的地 方民间经验,也不见得能要求他的文史训练 见地真有专门训练,研究过这些武装自治维 续华人开拓主权的“社团”。正如他说五福 堂是在郑景贵生前取得的现在土地,也就是 1893年以前,也许还可靠;可是要说此地在 郑景贵生前已经出现完整建筑物,那又与碑 记矛盾。同样的,郑良树文中提到“邝也知 道他只是臆说而已”,可能郑先生和邝先生 都有其所本,他们也许都知道1939年新加坡 《南洋商报》总编辑傅无闷出版的《南洋年 鉴》,书后附录着一份〈华侨社团调查录〉 的名单,其“槟榔屿”部分确实是记载着

邝国祥:《槟城散记》(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1958年),页7。 同上,页111-112。 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页3-6。 《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页805。

29


3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五福书院”创立在“1819”。 7而我们也当

据,倒不如也可以怀疑邝先生是否真的看过

相信邝先生从事育人子弟,当初若未曾见文

地契或盟约之类,因此才会认定文件最早志

献,不一定会想象出“嘉庆二十四年”。只

明年代即是五福堂成立年代。可是,地契上

是,傅无闷《南洋年鉴》的记载源自记者采

最早的名字也可能只是土地的最早拥有者,

访收集,未曾说明由来,而上边记载“五福

即五福堂之前的地主;或者,这只能说明早

书院”的性质也把它视为是“联络感情”的组

期的“尝”或者炉主/香主曾经借用过某地

织,并未说它关系教育办学。 8而且,有意思

址安奉香炉,暂作“开香堂”之类的聚会地

的是,根据1953年8月27日《南洋商报》的一

方。但是,这一切毕竟也都无关“办学”,

则报道,在邝国祥的说法盛行以前,五福堂

只涉五邑先民曾经是以五福堂形成联合势力

广州府会馆在1950年代是没理会“1819年”

的前身缘起。

的说法。 事实上,正如上说,邝国祥提出“1819年” 在〈重修五福书院碑记〉“小引”,上边也

之说,影响相当大,此前却并非五福书院

是指出“溯我五福堂者,崇奉重阳帝君,咸

早期采用的记录。1953年,邝国祥后来在

丰年间之所建”,其实是采用“咸丰说”而

《槟城散记》的论述尚未成书,也未被他人

否定“嘉庆说”。若以古人习惯,结盟群

引用,还没有成为华文教育起源的说法;那

体的成立,多是在有能力建筑庙堂以前,本

时候的五福堂广州府会馆宣布会庆活动时,

不足怪。许多宗乡组织,包括1885年已活

亦未考虑傅无闷或

跃而后来加入五福堂的三水公司(现在的

后来邝国祥之说,反

“三水会馆”),都是如此例子,多在初期

而可能是继续沿用

只是奉行炉主制度,或者如大山脚玄天庙与

五福堂先贤传说或

马六甲三多庙是以客家人常说的“尝”会,

传统,认为本身那时

每年选出当年度轮值的炉主、副炉主和众

候的历史不到一百

位“头家”,负责照顾香炉等祭祀用品,并

年。依据当时的新闻

且负责规划翌年的祭祀与聚会活动;他们

报道得知,五福堂在

只会在团体人多势众之际,才有能力集资建

1953年时,还认为

庙,包括因此而向英殖注册团体。所以,反

本堂在翌年即将晋入

过来思考,单凭碑记文字说“咸丰年间之所

百年历史,大力宣传

建”,也确实难以证实五福堂的组织在义兴

“广府十二属之五福

街建馆之前并不存在。只是,要真正理解其

书院”将在阳历8月

组织最初渊源、设立年份,以及时在“咸

29日和30日两天主办

丰年间之所建”之前的组织状况,还得等待

各种活动,盛大庆祝

更多文献作证。由此,与其说邝国祥毫无根

九 九 周 年 纪 念 。 9想

7

《南洋商报》,第9版, 1953年8月27日。

傅无闷编:《南洋年鉴》(新加坡:南洋商报出版部,1939年),(附)页97。 同上。 9 〈梹五福书院庆祝九九周年纪念将举行盛大游艺会〉,《南洋商报》第9版,1953年8月27日。 8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

来1950年代的五福堂董事信理宣布会馆历史

的大匾额,中书“五福堂”三字,落款是以

99年,即是说五福堂真正成立于1854年,自

“黎健行”个人题字。其两边挂的灯笼,也

认比起英殖记载的成立年代早了三年,也当有

是对应匾额,以“五福堂”自称。由此,便

先辈记忆为本。或者,这记忆中的1854年,

是在“五福堂”组织于1885年被英殖民政

也仅仅是迁入义兴街旧址的年代,或是开始

府取消注册的半个世纪以后,相对于大门门

有组织而未有会址的年代。所以,若按照邝

楣在上个世纪末落成时刻上“五福书院”,

国祥说道是创立在1819年,则也有必要疑问

重新公开举高会馆那时称“五福书院”而又

现在五福堂为何只留下1857年以后的文字记

追溯的“我五福堂”;这亦是回应着光绪二

录。

十四年(1898年)〈重修五福书院碑记〉的 碑文内容,碑题虽作“五福书院”,而碑文

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傅无闷《南洋年鉴》

却是说:“溯我五福堂者,崇奉重阳帝君,

的社团成员人数对比,五福堂作为十二县的

咸丰年间之所建……”。如此现场布局,至

共同组织,其成员固然会与十二县会馆成员

今犹能确使门外站立或出入者,远远可见入

名单发生重叠,可是此一组织相关区域乡亲

口即是“五福堂”三个大字,亦或是上世纪

共同体之内部协调与联合对外,却不是重叠

的正式注册恢复“五福堂”三字的缘起。在

着各乡团的人数,而似乎是在各乡团原来人

黎健行曾经领导五福堂的时期,他本身留下

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以较少数的成员

的最重要文物,也是会馆对外可见最显著文

参与其组织的公共议事。在傅无闷《南洋年

物,就是一块声明“五福堂”三字的匾额,

鉴》的记载,番禺会馆估计有500人、南海会 馆估计有1730人、顺德会馆估计2500人, 10 还有增龙会馆估计“数百人”; 11 而《南洋 年鉴》列名五福书院领导的三位名单,其中 有廋 桂耀、黎健行,也包括同样在领导番禺 会馆的董事陈楚卿,可是会员就只有100人参 与,比东安会馆的150人少。12 以《南洋年鉴》在1939年出版的内容,对 照五福堂现存的20世纪上半叶文物,是可以 看到五福堂在1936年曾经有过一次重修, 而《南洋年鉴》所记载的“黎健行”其人, 就是在重修过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随着 这次重修,五福堂入门后的内屏门上头,高 挂着一块志明“民国廿五年岁次丙子重修”

10

黎健行亲题的“五福堂”牌匾高挂于五福书院之屏门上 方。

傅无闷编:《南洋年鉴》(新加坡:南洋商报出版部,1939年),(附)页92-93。 同上,(附)页99。 12 同上,(附)页97。 11

31


3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当可他心中对过去原有的“五福堂”是有印

总编,在主编《南洋年鉴》之前,即1925年

象的。

左右曾任《光华日报》副刊主编,是否可 能和黎健行本人,乃至当时已办着“商务学

若对照槟城其他社团的记录,黎健行是三水

校”的五福堂有过交集?

县人,在槟城广州府诸殷商当中,他是少数 在各处留下笔墨题字的,可谓是中文水平较

更重要是,回归清末民初情势而论,黎健行

高而社会活动能力也颇强的其中一位乡团领

确实不像现在一些文人想像中的旧式文人知

导。他在当年代表“三水公司”乡亲参与广东

识分子,而是带有类似郑景贵等人的领袖形

暨汀州会馆的联合事务,自1906年到1933年

象,日常也得维护三水乡亲乃至五福堂乡亲

曾经分别担任过总理、司理、办祭员等职。

联合共同体,应对英殖凌驾在华人开拓者之

而在黎健行于1906/07年出任广汀会馆总理

上的既成事实,抱团生存。《南洋英属海峡

之际,1898年“重修五福书院”的许多参与

殖民地志略》既提到黎健行在《光华日报》

者都还健在人间。除了黎健行,当时广汀会

对联的立场,又说道:“当三十年前,丰平

馆的其他值年总理,尚包括了〈重修五福书

乡无有客槟者,君既捷足,戚里宗族来就君

院碑记〉名单上的梁乐卿、蔡奇逢、陆秋杰

居者,无虑数百人。” 15 这说明,其领导的

等人,还有就是郑景贵的继承人郑大平。这

“三水公司”在1890年代参与五福堂前后,

些名字一再出现在“五福书院”的其他碑记

一直到上世纪初,正如其1898年已经加入

中,是关键人物。

13

五福堂所联合的其他“五邑”等,是拥有社 会关系与经济互赖的组织性质,在五福堂形

宋蕴璞在1930年出版的《南洋英属海峡殖

成更大的乡亲联合共同体。如果对照槟城海

民地志略》提及“槟榔屿名人”,其中“黎

港市区旧貌,1898年〈重修五福书院碑记〉

健行”个人小传,说黎健行原籍“三水丰平

的“小引”有强调,五福堂地理位置“前为

乡”,因“厌清廷以八股时文取士,遂弃儒

马枥之场,门楼较近”,其所在街道入口俗

从商”,其坚持不接受清廷功名,观念似是

称“大门楼”,确实是19世纪中叶以后从港

受着当时英、荷东印度公司对手的清廷影

边码头进入内市区的主道;在汽车出现后,

响,认为“观欧美列强,以商养兵,而以兵

马槽改为会馆,是更方便接引同乡上下码头

卫商,国乃富强,官商固一体也”;以后

和出发向各地开拓区。按上述说法,包括黎

黎健行在槟城经商,事业遍及霹雳北部峇 眼

健行的“三水公司”,广州各县“公司”都

色海与吉打南部华玲两市镇,立场显然是

在忙碌于接应、安顿同乡,以及合作共同

倾向革命党,所以同盟会办的《光华日报》

利益。“小引”最终结语说:“将见燕贺落

以“国家”二字为题举办征联时,黎健行也

成,大雅登堂而畅叙;且喜蜗居旁列,旅人

参加,以“时事不堪谈故国,天才奚论起贫

得所以养和。十二县人叙同乡,不有此地周

家”获得首选,后来又参与辛亥革命捐输军

旋,那得恭桑敬梓?数千里客游新埠,勿问

14

饷。 傅无闷是在1930年代出任《南洋商报》 13

何时至止,自然义笃仁联。” 16 这段写得很

陈仲敏主编:《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170周年纪念特刋》(槟城: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1973年),页14-20。 宋蕴璞主编:《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第1部(中国:蕴兴商行,1930年),页59。 15 同上。 16 同注2。 14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

文雅,但绝对反映着事实,这才是维护五福

说1891年成立,但追溯起来,组织历史更

堂做更大乡亲共同体联合,维护族群继续发

早,多有牵涉如此原因。而《南洋年鉴》的

展,需要相应硬体在港口前线发挥的功能性

根据,可能就是“五福堂”在1885年被英殖

意义。

民政府否定合法以后,以“五福书院”名称 在1891年取得的社团注册或者会址地契,只

可是,如此也就教人难以想象,在黎健行以

因在传递文字出现笔误,或排列字模做版的

及他同时代的五福堂同仁心目中,到底有没

过程发生手民之误;所以《南洋年鉴》出版

有《南洋年鉴》所说的“1819年”这个概

以后,五福堂先辈不以其“1819”为意,还

念?因为,《南洋年鉴》是南洋商报社在五

是认为真正年代不应以社团注册法令为准,

福书院1936年完成重修后,于1939年出版

而坚持在“咸丰年”。只是,笔者现在只能

的。自《南洋年鉴》的记载出现,后来不到

是在无从找到现场根据的情况下推测,也许亦

二十年的时间以内,一般上后人还是延续着

如郑先生说邝先生,也是个人在“臆测”。

前人的记忆,却并非是按照《南洋年鉴》的 说法。以一代传一代的会馆逐年纪念活动为

但我们在讨论历史真相以外,亦应当更关心

例,五福堂显然是直到1953年,还依然宣

邝国祥说法之所以在1950年代以后流传,

称“五福堂”当时的历史只有99年,并准备

是有其社会历史因素的背景氛围,牵涉着

在翌年办百年纪念,这即是符合着建筑内碑

当时本区域华人亟需寻找历史上“最早”的

文上说的“咸丰年”,而不是《南洋年鉴》

“学校”来印证华文教育的实体存在,由

上边说的“1819年”。

此向着族群本身诉说历史悠久的自信,由此 向“他者”诉求华校在本土合法合理存在。

如此说来,如果邝国祥的“1819年”是根

在整体华人社会里,各种人事叙述常会出

据《南洋年鉴》,而《南洋年鉴》远在新加

现“历史说得越久越好”的倾向,除了可以

坡出版印刷之前,其材料是在当时交通与通

从学理上做历史研究的探讨,或应同时保

讯不发达的时代,从槟城向黎健行等同人取

持谅解大众境遇的情怀;追根到底,这牵涉

得,而偏偏黎健行等人流传给后人年年纪念活

到从华人社会向着殖民者对话,又或者向着

动的记忆,却不是基于“1819年”,是否可

其他族群对话,都是在企图回应“他者”对

能真有过一份牵涉五福堂前身的“1819年”

区域历史的解释体系,企图安置自身合理定

社团或地契文件,却不是五福堂同仁按照

位。面对着“他者”,作为对话对象是有

〈重修五福书院碑记〉所本的传统说法、

“极端”到“同情”的不同立场,以“历史

所承认的组织成立年代?可是,此说法毕竟

悠久”与其“既有存在”的意义作为诉求,

更难成理,难以解释《南洋年鉴》在采访

也是一种对话的方向。

时,五福堂对本身的周年纪念另有说法。 又或许,应当注意,按照英国殖民地的眼

当然,历史评价更不单是依靠年代越久越

光,1890年是“1889年社团法令”生效年

好,还要看组织是否出现在恰当时候做恰当

份,华人团体在那之前没有注册或原来不是

事,发挥过有益民众的作用。从傅无闷的记

那个名称,就不是社团法令意义下的“成立

载,一直至邝先生之所以说1819年,为何反

年代”;马来亚确实有不少华团如此,都是

而不同于1950年代五福堂先贤承继前人的记

33


3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忆,似乎还须要后人继续努力发掘证据。

开发各地力量的“前公民组织”走向更前进 一步。当然,英殖民政府全面介入掌控马来

余话

(西)亚主权,其控制力量逐步加强,综合 表现就在军警力量、政策与系列颁布法令,

不能否认,不论海山、义兴或五福堂等组

还有华民护卫司署的设立,都是不可忽视的

织,还有各种宗乡组织,都是南洋华人在

演变。自“1882年危险社团法令”一路过

19世纪以前曾经赖以集体生存的载体。传

渡到“1889年社团法令”出现,其演变已

统宗乡组织或其跨组织结盟,都曾经是保护

经是改变华人组织的面貌。很多组织是由最

其本身的地缘、血缘或拟血缘群体的实体组

初的“社团”几乎等同于“社会”的情况,

织,在大众落地谋生的土地范围维护共同说

逐渐转变为“照顾同人福利”和“联系感

话与吃饭权利,其落实在地方上的形式往往

情”。而殖民时代的主流论述,一方面是委

还得依靠武装自治,以保护集体垦荒,并

任原来华人领袖成为甲必丹到官委议员,而

通过成员间拟血缘的结义盟誓,维续开辟土

对这些人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却掩盖甲必丹

地的社会秩序以及传统价值。如此这般以

们本应从属于所来自的开拓群体;并且,在

农、矿业维持大众的生活形态,曾经催生过

长期历史话语中,这些群体原初在本土建构

市镇初期规模,也奠定马来(西)亚华人在

社会与开发经济的贡献,多是被取代于强

各地参与地方历史演变的开拓主权。因此,

调各种因情势而发生械斗等负面情景;到后

华人群体最初对传统华团组织的族群期待,

来,“公司”以生产和创收为主的集体生活

不单是巩固联谊,而是要它们能够有具体的

真相,也就是华人宗乡组织洒着血泪开天辟

实力,代表各自具体的社会群体,又和其他

地的前期历史,最终是粗暴而片面的化约在

华人群体相互磨合或协调,广泛形成舆论空

污名化的“Kongsi Gelap”(黑社会)。由

间,维持其积极的社会参与,表达最基层的

此可见,即使传统华人社会组织具有前现代

各种立场与意愿,充分的保障和应用个别群

公民团体的性质,它们遭遇着殖民统治机器

体以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权、话语权。

的辗轧,所能够形成和掌握的“公共领域实 力”,是未曾壮大就已经被模糊与被萎缩。

本来,民间公共社会兴起,有赖于政治管

历史留下的遗憾,确有很多应该进一步讨论

治的力量之外,还能拥有多元而强大的各

的片段,尚有待后人反思与复原。

种社会组织力量,将公共职能转向私法人 团体(private corporate bodies)的承担,可

无论如何,自邝国祥那代人之前,一直至今

以监督国家机器,也足以削减国家机器为

天,不少人还可能是深受英殖以来“正统”

“恶”的机会。可是,到19世纪后期,早期

历史观念的潜移默化。正如邝国祥的行文,

华人势力可能因着本身只是具备生产能力,

有其历史立场的局限,也是一再把历史放

便无从平等有力对话殖民者同时也是代表着

在英殖主导“本城开辟”的语境之下叙述。

欧洲原产品购买市场的资本方强势,包括他

可是,若过去有邝囯 祥的“五福书院创立于

们以政经力量诠释殖民地各种日常认知的话

1819年”说词,今人又进一步将五福书院

语强势。后人实有必要更细心讨论,当时组

的历史摆渡向华教、华校历史探源,再视其

织为何无从有效承担历史任务,从原本也是

为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起源,问题就不在于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

我们把五福书院当成学府是对还是错,而在

境,讨论原来本区域多元的生存共同体如何

于我们会否因此忽略其他史料,头脑固化的

能够“复原”精神,启发族群与族群之间的

以为马來 (西)亚华教就只是那二百年左右

文明对话。因此,也就得要回顾,华人自宋

的历史?当下还得缓下来考虑,这会不会

元明清四朝以来,便是以先进的航海技术,

误入“将祖先置身为英殖土地外来者”的立

安身立命于昔日南海诸邦犬牙交错、此起

场,把马来(西)亚华教历史涂抹成外来移

彼落的整体海域中,拥有过许多遍布在各地

民教育?至少,这已经是把华人自己办华文

的聚落,形成地方社会,与邻近来往交通经

教育的历史,说得比伦敦布道会在马六甲办

济,参与过许多王国的建设。且不提诸邦之

英华书院、教四书五经迟了几年,也比天主

间相互通信,正如其中那些留在《琉球历代

教在槟城的大修院教四书五经迟十一年。纵

宝案》的文字,多有使用中文,或者是文史

然,各处留下不同年代的中文碑文,尤其墓

工作者熟悉的明代“巨港”政权在中日文史

碑,是足以证明先民读书写字到刻字立碑的

籍留下的文书;史籍上其实有相当多相关华

文化风采。

人平民百姓南海生活的记载,是值得梳理而 解读的。如印尼爪哇的“Tuban”,宋朝赵汝

应该回顾的是,在上世纪,某些先辈长期面

适《诸蕃志》翻译为“打板”,说此地“居

对英殖统治的话语阴影,在回应当政者强势

民建造屋宇,与中国同” 17,到了明朝郑和,

的兼且还会受着“冷战”思维影响的教育课

其随员马欢撰写《瀛崖胜览》又发现“杜

题对话时,是努力寻找具体学校名称,以

板”附近有广东人新建的乡村,并说:“此

期说明华校历史悠久与运作的存在,坚持着

处约有千余家……其间多有广东、漳州人留

“我们在殖民地本来也是历史悠久,有所贡

居此地”。 18这一切史料的存在,当可想象华

献”,说服对手支持华教的合理存在。但这

人生活地区,遍布南中国海以南,也包括马

样一种论述,固然可能有效说服“他者”考

六甲海峡至缅甸海的沿线,如此大片地区当

虑“我方”在“他者”自认代表着“公共”

然不可能没有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存在。所

的体制中,应有合理与合法的地位;反过

以,若依中华传统幼学的教学方式,承认华

来,是否也会忽略了华文何时出现牵涉华人

人历史上传统的“教育”,即宋元明清时期

如何参与本区域历史的论述,落入以“西方

先民视为“正统”的教育方式,或不见得会

殖民地历史视为主体”的论述框架?或者,

找到具体的“书院”,反而可以从处处有文

拿捏不准确,还可能要担心这类“本城开辟

物与文献、处处留下典章制度,甚至有融合

以来”的背景论述,是进一步把第一间“华

至其他族群文化当中的迹象,看到华文在本

校”的出现,说成是相应于殖民者统治之后

区域普遍传承的历史,由此说明华人自古是

才出现的教育需要?

本区域多民族共同体的主权参与者。

笔者反而更关心如何将思考放在“西方殖

由此看来,英华书院为了传教,在此地出版

民以前”,从更长远而大范围的整体历史情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各种宣教册子,也

17 18

【宋】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页61。 【明】马欢撰、万明校注:《明钞本〈瀛崖胜览〉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页18。

35


3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人世界的大量文献研究与民间观察,构成近 代法文世界与英文世界汉学学术兴起的重 要基础。这对当代的汉学研究或华人研究的 早期积累,不无贡献,也是近现代西方出现 “华文教育”的缘起。 尚应注意,天主教在槟城办的大修院,过去 马六甲英华书院外观素描图。

很多招收中、日、韩、越南等地学生,并且 是受着东亚幼学传统的影响,以早上学诸 子,下午学数理化与外文,从《三字经》、

都是因着整体原来丝路沿线海域有华人的地

《千字文》教起,入于四书五经。为了照顾

区,早就有相当数目的读者群,而且能应付

学生“学贯中西”,大修院还曾编写过系列

阅读其讨论各种事态的文字,刊物才可能在

拉丁语拼音对照地方方言词典,让各国学生

马六甲印刷,也才可能分送到邻近等各处港

掌握拼音学懂汉字,结果是成就一批批兼通

口,以致现在还可在东盟各国的文史研究

汉字与拉丁文的修生,既主修神学,又学习

场所找到当年文献。明明有可能推论那时马

过四书五经、数学和自然科学。19所以,这很

六甲海峡沿岸读者的中文水平,即能肯定有

多历史现象,到底算不算华文教育?甚至可

人教书,也有人识字。我们大可思想放开一

以由此看到现代华校早期雏形的源头?也许

点,何必要先设以为自身民族教育是起源于

还得进一步思考与讨论其主客观的效果。反

他人殖民本土之后?

过来,即是少了教会因素,可是重视语言而 不重视诸子百家与传统文化,又是否反而才

当然,我们根据某些学校的办学者是教会,

是华文教育?这一切,要仔细思考的话,牵

也可以立言否定英华书院比想象中的“五福

涉着许多复杂的定义立场,需要心平气和的

书院”更早以中文教书办学,并因着教会办

反思,也不是本文主题所要处理的范围。但

学在主观上的最终目的是传播宗教,便可能

至少,还当注意,在客观上,许多西方教会

否定这些学校属于华文教育的一环。可是不

打下基础的华文中小学,其从开始的立场到

能忘记,过去许多文字,包括课本,都提到

后来的演变,是证明着这些学校现在还是参

英华书院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对

与着马来西亚坚持华文教育的序列。从层次

华人世界,包括华文报业传播史的影响。而

上考虑,教会在马来(西)亚办华文学校,

且,不论是英国教会在马六甲办英华书院,

当然也是要符合客观环境,因应马来(西)

或者是天主教会在槟城办大修院,他们最大

亚华人先民有需要,才可能办下去,甚至延

的影响不止在亚洲宣教,或者出版传播,而

续到今天。否定他们,又如何能全然认识马

是通过教学过程,促成中国清代期间相关华

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整体历史与定位?

19

王琛发:〈以拉丁表音学习汉学和传播西学的先行者——天主教亚洲总修院17世纪以来对汉语地区的宗教教育与 文化交流〉,载曾亦、唐文明主编:《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页245-265。


37

文/陈伟伟、陈琪惠

馆内一角。

槟 城 潮 艺 馆

城潮艺馆是在2014年由吴慧玲小姐创办,此馆位于槟城的慕韩别墅。

07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机构,潮艺馆致力于弘扬与保存传统戏剧文化,特

别是潮州戏剧及木偶戏。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潮艺馆也运用了创新的 演出方式及宣传手段来吸引新一代观众,让他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及学习传统戏 剧文化。 从2014年至今,吴小姐一直担任该馆馆长,肩负起推广潮州戏曲艺术文化的 重任。她自幼在木偶戏世家的熏陶下,与木偶结下不解之缘。在长辈们的指导 下,掌握了扎实的木偶操控基本功和各行当的表演技巧,能唱能演,同时也精 通司鼓、扬琴等各样潮州乐器。除此之外,吴小姐还曾向中国汕头戏曲学校林 蕴育老师学习身段表演,王少瑜老师学习唱腔,她也是中国国家级潮剧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人姚璇秋的海外入室弟子。 传统文化里有许多宝贵的价值观,比如:忠义、友情、对伴侣忠贞、爱国等, 这些都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观,而传统戏剧就是一个理想的传播及 教育媒介。有鉴于社会风俗日益沦丧,罪案层出不穷,透过传统戏剧的演出, 可以向社会大众弘扬优良的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歌颂和平与爱。

友 馆 ︵ 一 ︶


3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1

2

1 馆长吴慧玲亲自指导潮剧身段、步法、造手、唱腔等。 2 学员学习画戏曲脸谱妆容。

第二届学生汇报展演“潮艺•戏曲梦2019”。

这些年来,潮艺馆在世界各地的艺术节中积极参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艺术里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潮

与演出,如: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泰国等,希

州大锣鼓早期由潮州戏班学习及演奏,除了配合

望透过公开演出来宣传潮州戏剧。除了让普罗大

戏曲演出,也常受邀在各类节庆或喜丧、祭祀演

众有机会观赏演出外,亦希望大众透过娱乐的方

奏,而在这一课程中可了解许多不同的潮州传统

式接受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观熏陶。传统戏剧融

乐器,知晓它们的作用、来源,适用于什麽场

合了戏剧、美学、诗词和音乐的元素,观众在观

合,当然也可以学习演奏不同的潮州乐器。

赏演出的同时,也会一并受到美学教育的完整熏 陶。 在培养戏剧人才方面,潮艺馆以开班授课的方式 来传承传统戏剧文化与技艺,目前所开办的课程 分别有:潮曲唱念、潮剧身段、潮州大锣鼓,以 及潮州铁枝木偶等。这些丰富的课程都是由吴小 姐亲自授课,其中包含集体及个别形式,让人能 够学习不同种类的潮州艺术。

潮州铁枝木偶是一项历史悠久且不能被忽视的传 统艺术,更是吴家的家族事业。学习潮州铁枝木 偶不仅仅是学习操作的方式,更要学习如何制作 铁枝木偶,因此吴小姐也将制作木偶躯体到服装 的工艺纳入课程中,希望能将整套的操偶技艺传 承下去。若能够亲手打造一尊木偶,可是非常难 得的一件事。

在潮曲唱念课程中,学习的是最基本的潮语声韵

吴小姐深知不少戏曲爱好者都有上台做大戏之

发音、咬字,以及戏曲里的念白,乃至各种经典

梦,因此在课程开始后的每一年都会举办一次学

唱段;而潮剧身段课程,则是学习众所周知的戏

生成果展演。除了圆满学员们的梦想外,还让大

曲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

家在成果展演中彼此交流学习,从中宣扬传统戏

步、法等,再通过不断地练习更能真正的了解戏

曲的精髓。

曲的表演形式,开发肢体和塑造形态。


友馆(一) t 槟城潮艺馆

潮艺馆的展示品 1

2

5

1 2 3 4

6

木偶头饰。 木偶头部。 木偶身体结构。 潮州铁枝偶。

3

4

7

8

5 6 7 8

造型各异的木偶。 潮剧戏服。 手抄潮剧剧本。 潮艺馆相关的新闻剪报展示。

随着时代的更迭,娱乐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现

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梨园子弟都有着这

代人愈来愈快的生活步伐,使人变得越来越浮

样的信念,秉持传承的精神,歌颂四维八德,以

躁,大大减少了停下来欣赏一件事物的耐性。戏

华夏为傲,将戏曲一直流传下去。

曲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保留着生生不息的精粹, 而潮艺馆正是留着这些被冲刷后,依旧不灭的痕

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亦存在着不同的文

迹,延续着它在这座城市里的生命。或许,哪天

化,而彼此互相包容、理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

它对人们而言会越发陌生,但只要有这个地方

事。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根发芽,相信马来西亚的

的存在,有着流动,就会慢慢地拉近与时代的距

潮艺也会更加的丰富,更有独特人情味。

离。 潮艺馆,不仅仅是收藏古物的地方。它有的,是 辗转过不同时代的轶事,它在这片土地如何萌芽

槟城潮艺馆

生长,它在马来西亚的文化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 响。这一切都在这栋名为“慕韩别墅”的建筑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10am-6pm)

下,在吴小姐带着初心创办的潮艺馆里。梨园故

联络号码: 04-2620377(潮艺馆);

事只会越来越精彩、丰盈;永垂不朽的传统艺术 亦会更香醇动人。

012-4853377(吴慧玲馆长) 地址: 122, Lebuh Armenian, 10200 GeorgeTown, Pulau Pinang.

正如潮剧开台戏“四出连”唐皇“淨 棚”所 曰:“高塔彩楼巧祥装,梨园子弟有千万,句 句都是翰林造,唱出离合共悲欢,来者万古流

(访客可试穿戏服,体验操作木偶。若要完整的装扮(穿戏 服和化妆),或是有团体要求看表演或教学活动,需要提前 预约。)

39


40

07

友 馆 ︵ 二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中 流 史 苑 │ │ 巴 生 中 华 独 中 校 史 馆

文、图/蔡立豪

董事长拿督蔡崇伟局绅(后排左二)为陈凯希先生(前右)等嘉宾导览校史馆后合影留念。

生中华独中是一所历经百年岁

的《巴生中华中学校卅七周年纪念特

月洗礼、该社区最早成立的华

刊》,内容记载了自创校至战后复办

文学校,更是巴生华社发展演进的历

的简史,资料来源主要是依据当时的

史见证。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学校的

几位董事口述撰写而成。

人事物,还是创校先贤、历任董家教 和校友,及众多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努

诚如大部份于战前创立的华文学校所

力的成果。

面临的窘境,因历经了日据时期的破 坏,文献史料和照片均已摧毁殆尽,

从编撰校史开始

能找到的资料犹如斑驳残缺的拼图。 在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里,笔者埋首

2018年初,在教育界耆老苏顺昌先

于翻阅旧报章和相关刊物,陆续找到

生的引荐下,笔者与巴生中华独中副

一些关键性的资料,抽丝剥茧的比

董事长拿督卢顺荣就编撰百年校史进

对,逐步拼凑还原。与此同时,笔者

行交流,后经由董事长拿督蔡崇伟局

也向多位巴生的教育界前辈讨教,其

绅与董事会讨论议决后,决定开展编

间更获得校友们提供珍贵照片,使得

撰校史计划。学校保存的最早校史资

校史脉络日臻清晰。

料,是由黄至元校长于1948年刊印


友馆(二) t 中流史苑——巴生中华独中校史馆

巴生三中学(中华、华侨及兴华)及光华高师班同学参观校史馆。

“中流史苑”校史馆入口处。

校史馆的建立 在2019年6月中旬的特刊报告会议上,甫于4月

校史馆内收集与展示了学校百年大事记及校史资

初到任的戴庆义校长提出成立校史馆的构想,并

料等,各展区分布与内容为:

预计在是年11月9日校庆时开幕。要在不足5个 月的时间内成立校史馆,确实有点难度,但无论 如何,在胸有成竹的戴校长主导下,笔者在约一 星期后提呈了校史馆的初步蓝图,同时也争取到 董事会的同意与支持。期间,这项计划更获得董 事杨国华先生挺身而出,独力赞助校史馆的装潢 与设备经费(杨董热心于华教,同时也赞助了 Robotic学会的装潢及软硬件设备)。随即,由戴

创立期 简述巴生地区的缘起、发起人与相关社团;历任 学校董事长、校长名录与玉照;创校与附设中华 女校经过。 发展期 校董发动募款购地迁校,至校舍毁坏重建。继而 增办初中部,直至日据时期停办。

校长组成的工作团队,分头进行各自任务。笔者 负责展区分布、动线规划及展板的内容与设计; 杨董所率领的专业团队也如期完成校史馆的所有 硬设备与装潢。

“中流史苑”,蕴含创校沧桑与过程 校史馆由戴校长取名为“中流史苑”(“中流” 亦是巴生中华独中校刊的刊名),并敦请林水檺 教授题写,置于校史馆的入口处。步入馆内后, 看到的“巴生中华”四字,则是由书法家也是本 校前校长陈建诚所题。

战后复办期 光复后,巴生中华、中华女校及共和三校组成 “华侨教育委员会”统筹复办。1947年初,英殖 民教育部反对并指示解散,各校组织新董事会。 随后,巴生中华董事部拟另聘校长,引发学潮, 前校长张联宗在部份师生及家长支持下,另创立 兴华中学。

41


4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吉光片羽”区 展示1950-60年代珍贵照片,其中包括一幅尊师运 动的落地大合照,供来宾暂歇观赏留影。 低潮期 黄至元校长到任后,扩建图书馆、科学馆等设 备 , 增 办 高 中 部 , 学 生 增 至 400余 人 。 1951年 初,黄校长遇害,部份师生离散,高中部停办, 士气大受打击,部份董事更引咎辞职,后经挽留 共度时艰,校务始见改善。 1954年,为谋求初 中毕业生升学出路及舒缓华小师资匮缺的困境, 巴生三中学(中华、华侨及兴华)联办“高师 班”,也催生了巴生光华中学。

迈向中兴茁壮发展期 1998年,拿督蔡崇伟局绅出任董事长,董家教及校 友会精诚合作,历经教育改革与建设。2014年, 新综合大楼落成,学校软硬件设备日臻完善。 丹中复兴与林连玉精神奖 简介巴生中华独中复兴和协助吉兰丹中华独中复 兴的经过,以及1993年荣获第六届“林连玉精神 奖”的得奖理由。

改制危机期 1957年杪,小学部接受为全津华小,与中学部 各自为政。 1961年杪,赞助人大会议决接受改 制,部份师生为保存母语教育及捍卫先贤基业, 改为下午班上课,是为“巴生中华独立中学”。 1973年开学时,无新生报到,全校仅剩两名学 生,遭教育局下令停办。

中华人物志、魅力中华我见风采、留言板区 分成三部分:“中华人物志”简介创校发起人、 校董、校长及校友;“魅力中华我见风采”呈现 戴校长的办校理念与展望;“留言板”则供来宾 提供宝贵意见,藉以改善校史馆。

复兴与建设期 以林玉静为首的“复兴委员会”成立,组团到各 乡 镇招生,成功招收 84名新生。因校舍残破 不 堪,暂借福建会馆旧馆宇上课。校舍修复后, 迁回校园,随后成立“中华校舍兴建委员会”。 1979年,校友会成立,协助母校招生及筹款,参 与学校建设工作。

征求文物,扩充校史馆

2

文化的传承,需要历史的依据,碍于“中流史苑”现有空间所限,而中华 独中于复兴前的文献文物匮缺,现存的少部分文物墨宝暂时分置于校内各 处,戴校长计划增设文物馆,以丰富校史馆内容,也期待汇集更多文物文 献,逐步还原史实,藉以表扬先贤们的功绩,同时也能及时保护好重要的 资料,让后人了解学校与社区的沿革。 1

1 黄尧题写的《巴生中华校歌》(1985年)。 2 沈慕羽题写的1993年度林连玉精神奖之“林

连玉语录”墨宝。


43

文/沈国明

《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简史》 剧运救国 戏剧先锋 技艺救国,声色救灾

来西亚的华文话剧(简称“马华话剧”) 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初期的马华

话剧,是作为一种“移风易俗、针砭社会和提 高人民智识”的工具,同时,也作为筹赈中国

作者:沈国明 助编:孙天洋 年份:2019年 出版:心向太阳剧坊 页数:136页 定价:RM 38 ISBN:978-967-14234-7-9

祖国难民的有效宣传方式。抗战救亡期间,戏 剧运动在全马展开,成为社会上重要的宣传武 器,马华剧运遍地开花,取得不俗的成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来亚侨民觉醒,开 始从“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的意识, 展开反殖、反帝、反剥削的斗争,积极争取马 来亚的独立,话剧成为宣传和感染民众的有利

到参考资料,甚至我国的高等学府也不大重视 戏剧文学的研究。因此,本书的出版,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了马华文史书写上的一大缺憾。同 时,也可能对未来马华文史的研究,打开了新 的探索方向和亮点。

传播平台。尽管话剧成为左翼运动的有效宣传

本书分成导论、马来亚化意识的浮现、马华话剧

武器,但是英属马来亚政府也不甘示弱,组织

与社会、新时期话剧创作方法与思想内容和结语

演剧队到大城小镇演出,宣传政府的政策。

等五个部分,将马华话剧的萌芽、华侨从“抗

随着中国文革结束,马来西亚的左翼运动也逐 步落下帷幕,新的戏剧思潮和表现形式不断地 带进马来西亚,带动了新时期的话剧创作方法 与思想内容。

日卫马”到“落地生根”、话剧身份的认同与 转换、左翼文艺之风和新世纪的挑战,素描了马 华话剧的百年发展历程。同时,在结语中梳理了 研究“马华话剧”的六个特点和话剧百年的意 义。另外,《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简史》也收录

马华话剧百年来的发展,促使华文话剧成为马

了“复兴百年马华话剧运动”的宗旨与目标,

来西亚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了华人的文化

以及2019年在全国展开“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

元素,就是一个缺失的马来西亚。至今的马华

料运动”的新闻报章报道,让读者了解当今迫

话剧,仍朝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前进。

切需要推动马华剧运的任务和使命。

这本书收录了超过70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包

在我国政、经、文、教组织的支持与协助下,

括战前与战后的演出剧照、剪报、演剧特刊封

笔者和心向太阳剧坊的成员,耗了不少时间和

面和人物照片,图文并茂地介绍马华话剧百年

精神到全国各地收集史料。此外,笔者也拜访

来的历史发展。马华话剧在上世纪,于社会上

了各地的剧社、学校、校友会和会馆的领导与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一段马华剧运

戏剧前辈,采集了珍贵的口述历史,才逐步完

史,却几乎被国人所遗忘。马华话剧的历史,

成了《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简史》的书写、编辑

教科书上没有书写,市面上出版的书刊很难找

和出版。

08

出 版 ︵ 一 ︶


4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文/邱克威

《淙淙巴冬河 ——巴东华人社会发展史》 根、繁衍发展的历史。本书由笔者与蔡慧钏

08

合著,并获得巴冬永春会馆的支持与资助, 同时还有来自全巴冬华人各界的赞助;研究 计划2017年8月开始,直至2019年1月成书出 版,费时一年多。

本书以“社会发展史”为切入,配合历史

版 ︵ 二 ︶

文献与口述记录,并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 作者 :邱克威、蔡慧钏

相互印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全书分别

年份 :2019年1月

以六大主题来展现巴冬华人的社会发展历史

出版 :麻属巴冬永春会馆

脉络:历史、经济、社团、教育、庙宇、义

页数 :339页

山;而各大主题之下也都各分为数个次主

售价 :RM 40

题。

ISBN :978-967-16718-0-1

这六大主题是紧扣着南来华人先民在这块南 洋新土地上拓荒、扎根、散叶的一般规律;

冬(Parit Jawa)隶属麻坡管辖,位

因此虽则是“巴冬”区区一地华人社会发展

于麻坡通往峇 株巴辖与永平的交通枢

史,但其中不乏能够折射于整体马来西亚华

纽。实则巴冬开埠于1860年代,不仅早于麻 坡,而且对于1887年柔佛苏丹统一麻坡及其 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巴冬拥有 至今整个麻坡地区最早的华人庙宇与社团, 其中最早的“武吉摩仙师宫”建于1872年, 是南马唯一一座仙师爷庙。

人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点滴。 马来西亚华人村镇研究在史料搜集与应用上 难度极大,而且往往文献史料不足而须补以 口述资料。本书在史料应用方面,除了少量 的档案和报纸,基本以民间历史文献为主, 如社团特刊、碑铭和照片,尤其是口述材料

巴冬地区的开埠与发展结合了早期华人经济

极为关键,这些文献不仅填补官方史料的不

上的几大支柱,包括锡矿业、捕鱼业、种植

足,而且成为建构地方史的主体。作者很

业;在社会族群上也循着早期华人聚落的一

好地将田野采集的资料加以制表、画图,并

般形态,由宗族聚居发展为地缘性方言群聚

附上老照片来论述巴冬的历史,可谓掘地三

落,乃至历经百年而定于现今基本二元的分

尺,详尽一切能掌握的材料。

布格局:内陆种植业的永春人与海口捕鱼业 的潮州人。

正是口述资料在重塑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本书作者称:“这个巴冬华人社会史其实从

《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正

某程度上就是所有巴冬华人记忆的集合故

是系统梳理了这一段华人在巴冬地区落地生

事。”


45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

访客留影

国外访客

09 中国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 验小学(一校区)执行校长李怀源、马来西 亚儿童文学协会主席暨马来西亚师范学院讲 师黄先炳。(2019年12月6日)

中国上海长青文化基金会。(2019年12月2日)

活 动 ︵ 一 ︶

中国厦门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钟志诚、研究部主任林翠茹 及研究员李丽。(2019年12月11日)

中国“全国离退休干部 先进个人”陈竖琴。 (2019年12月13日)

林连玉家属:林建春、吴新茹、林跃春、林晖春、朱治和、林达。 (2019年12月14日)

日本NPO法人田汉文化交流会理事长田伟、日本兵库县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松本武城、心向太阳剧坊创办人兼主 席沈国明。(2019年12月24日)

中国广西外国语学院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学生。(2019年12月17日)

中国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康明及其学生李婧、 单世伟。(2019年12月31日)


4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馆长陈杰。 (2020年1月3日)

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秦晖。(2020年2月6日)

“啰―箘•新村:滞留村中”驻村计划展之台湾参展艺术家 方伟文、廖修慧、陈佳欣。(2020年1月31日)

台湾台北市两岸南管音乐推广协会理事长 林素梅。(2020年2月7日)

本地团体和个人:

元生基金会。(2019年12月7日)

和平纪念馆工委会代表:孝恩集团董事朱庆祥、营销宣传部 高级经理郭文洁、行销宣传企划部副经理黄俊卫及高级行政 人员陈莉艳等。(2019年12月11日)

沙巴丹南崇正中学董事长张天仕(第32届林连玉精神奖得 主)、永久名誉顾问拿督杨爱强及夫人拿汀钟枚岑、副董事 长卢志贤。(2019年12月16日)

“小朱素食旅游创办人”朱捍荣一家。(2020年3月17日)


活动(一) t 访客留影

本地大专: 中学:

双威大学华文学会。(2020年2月9日)

“2020年尊孔独中 新进教职员华教故事课”学员。 (2020年2月15日)

吉隆坡中华独中代表:董事会总务王志强、副校长周玉成、文 史馆顾问林家豪及负责老师李秀萍;A3 Projects Sdn Bhd建筑师 何春仙、张柯立及助理建筑师黄琬婷。 (2020年2月25日)

加影SMK Sultan Abdul Aziz Shah (Integ) 中六生。 (2020年2月29日)

“2019年华教之旅”参与者。(2019年12月14、15日)

47


4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 文 物 09

活 动 ︵ 二 ︶

年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民间博物馆事业出现“百花齐放”的蓬勃发 展局面,在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播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博物

馆不仅是具有展示、教育、研究、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场域与资源,同时也是 一座蒐藏和保管文物的典藏机构。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产业的基础,种类繁多,其质量与数量决定了博物馆的规

藏 与 运 用 ﹂ 讲 座

模与水平,几乎所有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展示、研究等都离不开它,可谓是 博物馆的核心灵魂。因此,博物馆应该加强文物藏品管理保护工作的方针, 乃至于妥善推广及延续文物藏品本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 文物藏品在进入博物馆系统前必须经过蒐集和蒐藏行为的阶段,即有目的、 有系统的进行物件蒐集,后再以完整的蒐藏制度与管理方法应用于文物藏品 的保存、展示、加值与推广等用途。 从全球视野上来看,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文物馆在文物保存与管理方面的经验 似乎尚在形成的初步,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专业单位或人士的经验,再 结合各馆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文物保存管理机制。 有鉴于此,林连玉纪念馆于2020年2月4日(星期二)晚上7时30分至9时 正,于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举行一场题为“文物蒐藏与运用”专题讲座,邀 请台湾博物馆从业人员马诗美老师莅临演讲,与在场听众分享博物馆的文物 藏品之蒐藏管理与规划。这场讲座的主持人是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馆长 竺静珍女士。当晚出席者包括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吴建成、副主席李亚遨及 姚丽芳;乌鲁冷岳社区文物馆馆长李成金、马来西亚书艺协会评审主任黄幼 鲸及水墨画画家陈龙秋等。这场时长1小时30分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博物馆 及文物馆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前来聆听。尽管恰逢新春期间,但反应仍热 烈,出席人数逾70人。 在讲座开始前,首先由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吴建成作简要的暖场开场白。他 在会上表示,林连玉基金近年来极力于推展文化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文化资 产保存工作方面,因此林连玉基金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援及具有相关专业知 能的本地年轻人加入行列。他期望这场讲座能够透过“旧东西”(文物)带 出新信息,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本地年轻人关注和推动文物保存 的工作。 这场讲座的主讲人马诗美老师是吉兰丹中华独中的毕业生。她在中学毕业后 便远赴台湾留学,并获得台湾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硕士学位,


活动(二) t “文物蒐藏与运用”讲座

其成立的宗旨是为了纪念林连玉先生的贡献及表 彰他的人格典范,因此纪念馆的物件蒐藏重点与 方向,应以林连玉先生及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发展 方面的文物史料为主。 博物馆蒐藏品的来源是来自多方面的,取得方式 大体上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前者是指透过 购买、采集、蒐访、挖掘等方式取得蒐藏品;后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吴建成赠送纪念品给主讲人马诗美。

者则是透过征集、捐赠、移转(公家部门财产转 拨)、交换等方式取得蒐藏品。马老师针对蒐藏 品取得作业稍作提醒,藏品取得并非一件容易的 事,在取得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蒐藏作

目前定居于台湾。马老师曾担任台湾国立历史博

业,避免因程序瑕疵而影响博物馆对藏品后续的

物馆研究助理、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研究助

运用。

理,并曾在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研究典藏组、 展览组任职,对文物的蒐藏保存具有丰富的实际

无论是博物馆、文物馆、纪念馆或是陈列馆都应

经验。

该有蒐 藏原则,对藏品的蒐 藏应有选择性,而 非来者不拒,否则将沦为一座大仓库。马老师

由于蒐藏品是博物馆经营的核心与基础,因此讲

表示,蒐藏应以精选为原则,在取得文物前应考

座 重点 围绕在两个范畴,即:文物蒐 藏与藏 品

虑 : 一 、 是 否 符 合 馆 方 的蒐 藏 政 策 ; 二、 文 物

运用。为了让出席者更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

必须来源明确,产权清楚;三、文物来源之合法

马老师首先针对“收集、蒐 集、收藏、蒐 藏及

性;四、馆方拥有完整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五、

典藏”五个名词作解释,区分“收”、“蒐”、

取得过程符合现行法律规定;六、是否拥有保存

“典”行为在博物馆经营管理上的不同层次。她

和维护的能力;七、文物具有价值,符合展示、

表示,“收集”是一般的收存现象或行为,不一

教育与推广之需要;八、建立典藏制度,如:蒐

定有既定的目标;“蒐藏”是在既定目标下的积

藏品取得作业要点、藏品登录作业要点、入出库

极收集行为;“收藏”是将收集所得作整理和保

房作业要点、文物管理作业要点等。

存;“蒐藏”是将蒐集所得作有系统的整理和保 存 ;“ 典藏”则是收藏或蒐 藏价值特别珍 贵 、

蒐藏品一旦正式进入博物馆后,即须以性质分类

可成为代表典范的文物,并加以分类、维护、保

做基本的检视登录与维护措施。检视登录工作包

存。

括:尺寸及重量测量、摄影或扫描、文物资料表 建置与登录等;基本的维护措施则包括:状况分

藏政策与管理

级、文物清洁、维护包装等。马老师表示,蒐藏 品在入库前必须先进行清理工作,如去除表面脏

每一所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因此博物

污或虫害,避免依附在文物上的污尘或虫害在库

馆应针对标准与方向确立自身的蒐藏政策。马老

房中扩散,影响到其他的藏品。蒐藏品登录后会

师表示,博物馆的蒐藏政策与立馆宗旨或目的功

获得正式的馆藏编码,这组馆藏编码独一无二,

能是相呼应的,而蒐藏政策的取向则直接影响到

如同文物的身份证号,详细记录着文物来源及状

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林连玉纪念馆为例,

况,不能随意注销。

49


5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蒐 藏品在完成检视登录后会依据其检视结果分

除了库房环境设备外,库房也应该因不同的文物

为:一、二、三、四级,其分类标准依据文物本

而选用不同的储存设备,如:一、典藏柜(密

身的结构状况及劣化程度。第一级,文物的状况

集柜、抽屉柜、移动柜等);二、运送文物的

完整良好;第二级,文物有损伤但状况稳定,可

工具;三、盛装与包装材料(无酸收纳盒和文件

持拿;第三级,文物有损伤需处理,但无急迫

夹、无酸卡纸、无酸相片套角等);四、防潮用

性;第四级,文物损伤程度较为严重,出现结构

品等。马老师表示,库房应该使用无酸性的文物

性碎裂且无法持拿,需立即处理。马老师表示,

保存材料,若馆方的采购经费不足,可根据藏品

藏品检视登录可让典藏人员掌握藏品的状况,优

的实际情况自行斟酌处理。

先将劣化情况较为严重的藏品排入待修复的清

藏品的运用

单。 文物在完成登录作业后会送到典藏库房存放。一

除了文物蒐藏外,马老师还分享了如何将馆藏文

般而言,标准库房内的设施及设备涉及到温度、

物转化成民众可亲近、运用的产品,以扩大典藏

相对湿度、光辐射、潮湿、虫霉等安全保存问

应用价值。她认为,博物馆除了常设展览外,还

题,因此库房内的基本配置应结合实际需求,具

应该定期举办主题性特展与巡回展,充分利用馆

备恒温恒湿、防光(紫外线)、防潮、防火等特

藏资源,将馆藏文物的历史与特色透过展览脉络

定实物形态及功能,包括:调控、柜架、运输、

呈现出来,让观众可藉由视觉、听觉、触觉或嗅

办公等相关设施。关于标准库房的基本设施配

觉等四感来感受展品故事内容的张力。这种方式

置,马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几项:一、库房规划

不仅可以吸引新观众走进博物馆,还能让固有的

需依据藏品材质作区分;二、配备24小时空调设

观众不断回流。马老师以台湾孙运璿 科技• 人文

施,维持库房恒温恒湿的环境。若是条件不足,

纪念馆、齐柏林空间及大稻埕新芳春茶行的特点

可使用除湿机或水玻璃除湿器对库房环境进行有

为例,让听众进一步了解蒐藏品透过博物馆展示

效的湿度调节;三、配置极早期火灾预警系统

规划延伸至更为广阔的教育效果。

或火灾感应侦测设施及灭火设施;四、配置低紫 外线照明光源,减少紫外线对藏品的损害;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不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

具备流畅的工作动线及可移动式的文物整理台;

达空间,各种蒐藏品的价值透过展示与研究的方

六、具备藏品登录及流通作业空间;七、具备藏

式呈现出来之余,博物馆也应该创造观众参观的

品虫菌观察空间。此外,马老师还强调,为了防

动机,推行多样性的教育推广活动,主动接近或

止虫害出现,库房内及库房周遭一律禁止饮食,

吸引不同的群众,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

并应该定期作巡检及清理。

能。马老师提出了数项有关博物馆教育推广活

档案和文件存放移动柜。

水玻璃除湿器。

无酸保存盒。


活动(二) t “文物蒐藏与运用”讲座

文物也可运用在创意加值方面,让肃穆的历史焕 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马老师表示,文物创意加 值对观众而言,是延续参观的记忆及对展览回 顾的一种,具有满足观众对文化需求。而观众在 消费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生活品味。对博物馆 而言,文物加值再利用是宣传馆内重要藏品的方 式之一,馆藏文物的特色与精神经过加值或无偿 为各民族提供多语导览服务。

授权后,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创商品,无形中让 博物馆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上拓展财源。马老师进 一步补充,文创产品必须要注入文化的意涵及内 涵,让民众在购买时也能够感受到本有的一连串

动的建议,包括:一、举办讲座、座谈会与研讨

故事,而并非仅是延伸记忆而已。

会;二、结合学校课程,主动深入校园;三、结 合社区活动,走向社区居民;四、结合传统文化

马老师的精彩分享引发了听众高度的兴趣,在进

节日,邀请不同民族参与;五、提供多语导览或

入交流环节时,大家纷纷提问,现场气氛十分

简介,例如:培训小小导览员、志工;六、在特

热烈。最后,竺静珍馆长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讲座

定日子开放免费参观,如:518国际博物馆日;

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讲座结束前,竺馆长提

七、透过资源串联方式,结合邻近或属性相似的

醒:一旦开始蒐藏文物,就有责任延续文物的生

博物馆,在门票或活动上给予优惠;八、为身心

命,包括为文物打造一个合适的保存空间。若是

障碍人士办理相关活动。此外,马老师还以台湾

环境条件与资源不足,倒不如不进行文物蒐藏。

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行动博物馆车”概念及展场

竺馆长希望大家能够以重视且谨慎态度对待蒐藏

动手单元为例子,说明博物馆的推广活动不再局

品的保存标准化工作。

限于特定的场所或模式,有效的行销策略可提高 民众参与感,并建立民众与博物馆之共同关系。

串联邻近的博物馆举办各类活动,如:518国际博物馆日。

51


52

09

活 动 ︵ 三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 林 连 玉 纪 念 馆 通 讯 ︾ ︵ 合 订 本 ︶ 推 介 礼

林连玉基金董事出席《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合订本)推介礼。左起:林金树、李亚遨、沈德 和、刘志文、姚丽芳、吴建成、谢蔡梧。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合订本:第1-10期)日前面世,于林连玉纪念馆三楼 活动空间举行内部推介礼。在推介礼上,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兼《通讯》编

委会召集人李亚遨简要介绍了《通讯》的出版意义及价值,并藉此机会感谢永联 印务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兼林连玉基金顾问沈德和对《通讯》长期提供优惠印刷费 的支持。在致词结束后,由沈德和及基金主席刘志文一同主持简单且意义深重的 揭幕仪式,而出席者亦纷纷响应,即席认购。 《通讯》半年刊创刊于2014年6月,每年6月及12月出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 究和散播知识的初衷和理念,希望能够为本地文物馆领域和人文历史课题提供一 个知识资源共享的平台。2018年12月,《通讯》迈入第10期,编委会委员决定 将10期汇集,推出合订本套装(附索引),外加精美书包型盒装,以飨读者。 《通讯》自2014年试刊号到2018年第2期止,共刊登了逾150篇文章。作为林连 玉纪念馆的宣传刊物,内容除了刊登林连玉先生的文章、家书及与林先生相关的 研究文章外,还报导了与纪念馆相关的重要活动信息。此外,《通讯》每期还有 固定版位介绍马来西亚各个地区的华人民间文物馆、校 史馆等资讯,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合订本。 现公开发售100套限量版,每套100令吉 (邮费另计),售完即止。欢迎有兴趣 的人士认购。欲询问详情,请致电林连 玉纪念馆(03-2142 2496/97),或电邮 llgmemorial@gmail.com。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合订本:第1-10期)


目 录

CONTENTS:

01 馆长的话 1

06 特约 28

建设在疫情蔓延时 /徐威雄

02 焦点 2

/林连玉 4

37

(一)槟城潮艺馆 /陈伟伟、陈琪惠

(二)我组织教师公会 /林连玉

8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王琛发

07 友馆

(一) 我的垫脚石

文 物

﹁ 热 心 教 育 ﹂ 银 盾

40

(三) 一纸家书诉衷肠 ——林连玉家书选刊(七)

(二) 中流史苑 ——巴生中华独中校史馆 /蔡立豪

/林连玉 10

(四) 打造纪念馆的非一木 /姚丽芳

14

(五) “筹募林连玉纪念馆建设基金”活 动回顾(2007年至2012年)

08 出版

“热心教育”银盾,上刻“林连玉老师惠存,尊中全体同学敬赠”字

43

样。1956年10月21日,吉隆坡尊孔中学全体同学假精武体育馆举行庆祝

(一) 《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简史》 /沈国明

44

(二) 《淙淙巴冬河 ——巴东华人社会发展史》

赠“热心教育”银盾一座。时任副校长的林连玉便是其中之一。 /邱克威

03 史话 16

〈林连玉自撰小史〉一些探索 /李亚遨

09 活动 45

(一)访客留影(2019年12月-2020年3月)

04 专访

48

(二)“文物蒐藏与运用”讲座

19

52

(三)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合订本) 推介礼

访知名历史学家颜清湟教授

林连玉精神的升华: “孔孟信徒”与“孔孟叛徒”的完美结合 /麦翔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管理委员会 序

05 专题 24

教师节联欢大会。会上,学生代表向12位在校服务二十年以上的教师献

文物 “热心教育”银盾

李亚遨(主任)、姚丽芳(副主任)、徐威雄(馆长)、陈亚才、张集强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陈亚才、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康碧真、洪静仪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徐威雄、黄泽淞、梁莉思

曾忆勤、陈黎晋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曾忆勤、 康碧真、洪静仪 洪静仪、康碧真


2020.1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20年第1期(总第13期)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曾忆勤、 洪静仪、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我教 组师 织公

(二)尊孔教师认为华校教师虽不能与公务员及英校教师 相提并论,享受年功加俸,但奖励服务优异、历史悠久的教师,是 值得提倡的。于是,由全体教师签名,致函有关董事部,要求凡是连续 五年在校服务的,给予五元年功加俸,以表优待。结果,被董事部驳 回了。在开会时,有一位董事说,如果教师们强硬要求,也可答应,不 过,对于在校连续服务五年的教师就应予辞退!(三)在安顺,有一 位小学教师黄云河,因为子女众多,贫病交迫,无法再活下去,投 水自杀,留下遗书,他的子子孙孙,不得充任教员。 华校是我们民族自力更生,由董事创办的,没有董事就没有华校。怎 样待遇教师,其权力操于董事的手中。当时,华校董事贱视教 师,刻薄寡恩,是普遍现象, 要希望他们改善教师的生活是不可能 的。倘若希望政府来改善,更加绝望,因为殖民地政府是排华的, 他们讨厌华校,正在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又那里肯改善华校教师的生 活呢?在这种情形底下,身为华校的教师,生活困苦,真是四顾茫 茫,全无援手,深悔选择职业走错了途径。于是,使我想起教师自救之

我坐一辆破旧而且是硬胎轮的脚车,走遍市区内十几间华校,请求校长们签署,参加为组织教 师公会发起人,幸而十分顺利,并没有遭受拒绝的。定了日期,假尊孔中学举行座谈会, 到会的五十多人,选出七个筹备委员 ,以房新民为主席,负责筹备工作。因为我事先声明,我 将回国奔丧,所以,这一届筹备委员,我是不被提名的。这一年十月底,我实行归国。翌年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发轫于一九四六年,原属先 进,延至一九四九年始告成立,落在他州许多华校教师会的后尘, 变成后进了。在当时,他州许多华校教师会,都以各该区规模最大

的华校校长为领导人,吉隆坡华校教师会不便例外。所以,第一届理 事复选时,就选尊孔中学代理校长余思庆任主席。 复选时,大家 选我接任主席。我觉得,一个团体要基础稳固,最主要的,是经 济条件必须经济充足,才能展开各种活动。于是,乘雪州篮球赛的机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是由我一手组织起来的,发轫于一 九四六年,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始告成立,其间有两次小 波折,个中真相容待后文叙述。 一九四六年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的第二年,我所以要组织华校教师公 会,是基于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以教师的力量创 造教师的福利。原来,华校教师的待遇是非常菲薄的。 在战前小学教师月薪四十元的,号称优缺,此外有三十元 ISSN 0127-3086

我更进一步召集一次会员特别大会,通过福利部章程,要点有三:(1)会员不幸死亡, 给予五百元善后金,另加每位会友赙仪一元;(2)会员年老退休,给予退休金五百元;(3)会员 罹重病,需要长期疗养的,给予三百元医药辅助金。以上以第一项最重要,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会员,最高峰达一千四百七十多人,不幸逝世的会员,所得的善后金,往往超过一千五百 元,较诸郑兼三“后不为例”的区区一百四十元,不止十倍。我那以教师团结的力量,谋教师自 身福利的理想,果然实现,这是我生平最快慰的一件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