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徐威雄
创 造 今 文 化
年下半年对林连玉纪念馆来说,
得幸近侍前辈师儒,看她娓娓道来,观
是一个高唱丰收的季节。
字参史,为大马华教史与书艺史记下了
首先,八月份我们再度邀请了台湾知名 字画装裱修复师吴哲叡 及其学生裴进
李添椿〈林连玉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
丹青长留”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坊。吴老
见寄步韵一首的背景及其他〉,是1986
师连续三年应邀亲临指导,为大马华社
年的演讲记录。本期特地旧稿新刊,是
引进文献字画的保存经验与修护技术,
因为其意义重大。此诗为林连玉的代表
学员们从中受益良多。这是本馆近年来
作,其中“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
所积极推动的文化工作之一。
博虎头”二句,已成了经典名言,不断
工的专业知识,特办了“大马华人语言 与教育三讲”的培训课程,邀请三位学 者专家前来主讲相关课题。三场讲座也 开放予社会大众,没想到出席踊跃,场 场爆满,反映了华社青年对于这方面知 识的殷切渴望。 另一项大型活动,是十月底一连九天 的“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 展”。这是为纪念华教元老沈慕羽逝 世十周年而策办的展览活动。藉由此次 机缘,也荟聚了华教人物的珍贵字画于 一堂展出,一些作品更与华教运动史有 关,可谓别开生面,各界瞩目。这个罕 见的特展,其意义所在,是为昭显林连
发 扬 文 化
另一种可能形式。
福,开办了为期三天的“驻颜有术 翰墨
紧接工作坊之后,本馆为了提升导览志
享 受 文 化
惊鸿一瞥,也开启了华教运动史书写的
玉所说的:“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发 扬文化。”若非华教先辈们的奋斗与牺
地被人传颂,也不断地激励后人,然而 鲜少人知道其背后的血泪心迹。作者为 林连玉早年学生,亲炙师教,深知时代 之内情,透过他所见世之剖析,使后人 得以一窥诗歌作意,进而看到一个凛凛 儒者的孤诣与胆识。 李亚遨〈不见经传的林连玉语录〉则是 另一篇重要文章。作为最早研究林连玉 的人,李氏回忆当年整理林连玉资料的 往事,显露的是严谨的治史态度,也带 出了缅怀伟人的时代氛围。信乎哉“有 德者必有言”,透过对“对付破坏最好 的答复就是建设”这句话的追索,让我 们益信林连玉的立言,实与他的立功立 德表里相映。这个金句,成了民族自强 与文化建设的最佳药方,永远启示着后 世。
牲,后人岂能如此从容悠游在母语文化
还有王琛发的文章,是继前期之作,继
里?
续探讨华教起源的问题,以回应今年是
这三项有意义的活动,均载于本期《通 讯》,不论是纪实汇报,或文学报道, 皆精彩可读,也显示了本馆在文化传承 上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姚丽芳的 〈氤氲非一香〉,通过“华教珍贵书画 特展”的观赏,串连起一些华教老前辈 的字画故事。姚氏一生参与华教工作,
否为华教两百周年之争辩。此外,本期 开展另一个论战,有郑文泉与陈良两 篇,辩论林连玉的属性问题。辩论是学 术的常态,良性辩论将使事实越辩越 明,这也是一种对付破坏最好的建设方 式。《通讯》能成为学者专家的论辩平 台,不啻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肯定了。
01
馆 长 的 话
2
02
焦 点 ︵ 一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林 连 玉 先 生 写 ︿ 吕 毓 昌 妹 夫 有 诗
文/李添椿
见 寄 步 韵 一 首 ﹀ 主 的 背 景 及 其 他
〈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是林连玉旧体诗中的代表作。这首 诗曾发表于1954年11月12日《南洋 商报》〈商余〉,并收录在1956年 油印出版的《华文教育呼吁录》。 1986年1月19日,林连玉基金委员 会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办“林连 玉导师追悼会”,尊孔中学校友、 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一届毕 业生李添椿在会中解读分析林先生 〈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1954年)之写作背景。在追悼会 后,教总秘书处将演讲内容整理成 文,题为《李添椿先生阐述林连玉 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 一首〉的背景及其他》。
席,各位社团代表以及所有到来追悼林老师的在座各位,我是林 先生的一位学生,1954年高中毕业。由初中二到高中三,林先生
都是我们的导师,其中四年是担任班主任。耳提面授,这个关系不可说 不深,这份恩情不可说不重。所以,当陆庭谕先生要我上来讲述林先生 的诗,我没有第二句话,一口答应,因为这是义不容辞。况且,这首诗 写成之后,林先生曾在我们班上当作课文来讲解,配合那时他奋斗的精 神。这首诗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不过印象犹深。我在此就我所知概 述一些,假如有辞不达意、传神不够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原谅。 这首诗原本有一诗名,不过很长,后来有些报章把它当作无题来处理。
飘零作客滞南洲
时序浑忘春也秋
前面两句是讲他从中国到马来亚来,那年是1925年,林先生二十五岁。 1
1
编按:林连玉南来马来亚的年份实为1927年。林连玉在〈林连玉自撰小史〉提到,集 美学校因发生学潮而停办,他在那个时候南下,到新加披谒见校主陈嘉庚先生,请求 复办集美学校。
焦点(一) t 林连玉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的背景及其他
1934年10月,林连玉进入尊孔学校任教,之后在此服务 二十多年。图为1935年7月22日尊孔高中成立典礼。
来马来亚之后,到过几个地方,爱大华、加 影、巴生,最后(1934年)在吉隆坡尊孔 定居下来,在尊孔执教,所以“飘零作客滞 南洲”。那时他是单身来的,所以是“飘零
由于华校教师待遇低,林连玉与一群志同道合之士于 1948年发起筹组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并于1950年出任 主席直到1961年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任期长达十一年。
作客”,“南洲”是指南洋、马来亚。“时 序浑忘春也秋”,从1925年到大战期间,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可以说是浑浑沌沌的 过去。每天,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剩下的 时间就在逸园公馆打打麻将,不可能再有一 些份外的工作或表现。原因是战前英殖民地 政府对华校的态度是不闻不问,任由你自生 自灭。那么,华校办学是由我们祖先出钱出 力,一点一滴办起来的。所以,那时候教师 除了上课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义务可以做, 所以他说“浑忘”,浑浑沌沌的过去,不像
1951年,林连玉极力推动教总成立,并于1953年12月出 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
以后的日子那么轰轰烈烈。
幸有嶙峋傲骨在
更无暮夜苞苴羞
可是,战后英殖民地(政府)认为让华校自 生自灭,华校非但不灭,反而如春风野草, 处处林绿,越来越可怕,所以,也就进一步 想控制华校的生长。不但是控制,甚至是阻 扰,最终的目的是最好是看不到。跟着而来的
吉隆坡教师公会在林连玉的领导下,发动筹建会所筹款 活动。图为吉隆坡教师公会于1952年10月21日在同善路 三层楼新会所举行开幕典礼。(图片来源:华研)
3
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是一些报告书的拟定,最早的有《芬吴报告
家,巴结人家,买通人家,就是贿赂的意
书》、《达立报告书》、《拉萨报告书》,
思。这种“肥肉”通常都是在夜晚偷偷摸摸
还有一条条的法令跟着出来。那么相应而生
的送去,所以“暮夜苞苴”。这种愧对天地
的,为了抗拒教育法令,为了捍卫母语教育
良心的事情,他没有做。是不是没有机会
的生存,各州教师公会纷纷成立。那个时
做?错了!那时英殖民政府曾通过吉隆坡的
期,林连玉先生是吉隆坡教师公会的主席。
侨领去说服他,要洋房,送洋房;要汽车,
以后就做了教总的主席。在担任教师公会主
可以送汽车兼司机;甚至要做官嘛,不懂英
席的期间,是林连玉先生的生活从平淡转入
文,不懂马来文也可以做官。如果林连玉要
英烈的开始。政府的一条法令,一份报告
做官,他可能是第一位不懂英文,不懂马来
书出来,一有不对,他就即刻指出,即刻批
文,只懂华文的官员。那时曾要给他一个
评,即刻反对。所以当时的英政府把他当作
官位,他不做;任何巴结,任何利诱,他不
眼中钉,想要对付他,除掉他。所以,他当
接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时也时常告诉我们,他说既然卷入了这个漩
移,威迫利诱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精神是非
涡,只有勇往直前,坐监牢,面对子弹,他
常倔强的。
都不顾了。他三番几次的告诉我们,他的家 庭已经安排好了,随时可以为华校,为母语
横挥铁腕批龙甲
怒奋空拳搏虎头
教育,为华人地位而牺牲自己。任何威胁吓 不倒他。所以,便有第二句话:“幸有嶙峋
林连玉先生说他写这两句诗的灵感来自鲁迅
傲骨在”。
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是中国近代的大文豪,他的出名是因
那么,“更无暮夜苞苴羞”。“苞苴”就是
为他挑战旧社会,也是坚强不屈服的。不过
包裹,就是包着东西,在旧社会拿来贿赂人
鲁迅先生的那两句和林先生的两句,在消极 和积极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鲁迅面对旧社会 时,他只是冷对千夫指而已,他只是甘为 孺子牛而已。林先生则是进一步短兵相接, 以手肉搏,就是“搏虎头,批龙甲”。所谓 “虎头”、“龙甲”都是指当时的英政 府。“批龙甲”者,传说龙身上有麟,麟是 顺着而生,假如有人敢这样(指由下而上) 批龙的甲,那人必死无生。在老虎头上去 搏牠 ,这也是危险万分的。在英殖民地时 代,没什么人敢这样做。即使衔头再高,再 有钱,再有势的人也不敢稍为对英政府说声 “不”字;他说“是”,你不敢说“不是”,
1959年7月,林连玉接到一封署名“雪兰莪州维护华文 教育联谊会”的恐吓信,信中内容表示要将他置于死 地。针对恐吓信一事,林连玉泰然处之,并表示“恐吓 信吓不了他,为华文教育而鞠躬尽瘁是光荣的。”图为 《南方晚报》(1959年7月16日)。
甚至是公务员。所以,当时为英政府服务的 人,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Yes Man”,什 么 都 是 “ Ye s ” , 不 是 “ N o M a n ” , 样 样
焦点(一) t 林连玉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的背景及其他
点,这些我不讲了,也记不清楚了,三十 年了,不过精神的片断还记得。他说当时 教育长官提出一个问题问他,那时他们已经 忍无可忍,野蛮到硬硬要把林先生拉下来 就是了。他说:“林先生,你口口声声说我 们要消灭华族,你的文章,你的言谈,都说 政府要消灭华校。现在,请你指出,在政 府的报告书中,在政府的文告中,在政府的 1952年4月开始,教总协助政府改编华校教科书,历时 五年。林连玉兼任中央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委员。图为 教科书委员会前研讨,中间背镜头者是林连玉。(图片 来源:华研)
法令中,任何一章,任何一节,有提到‘消 灭华校’这个字眼。”这是一个很难答复的 问题。因为政府根本没有明文这么写。林 先生说:“这个问题要是我不能答,不能 驳倒他,我即刻就坐监牢。煽动、误导的罪 名立刻成立。那么,华文教育的争取也不 需要再提了。”所以我们说,好个林老师有 急智、博学、多闻。因为这个问题不能正面 答复的,所以林先生反问对方,他说:“你 的政府最终目的就是实行国民学校,到了二 十年,三十年后,是否还有方言学校存在?
1955年1月,林连玉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 爵士私邸,与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会面,洽谈有关民 族教育与权益的课题。
可否容许方言学校存在?不可以。那么既 然没有方言学校存在,我请问阁下,这不是 消灭是什么?方言学校不存在,不是消灭是 什么?”对方在这场会议中就这样被林先
都顺着英政府。可是我们伟大的林先生,他
生驳倒了。这才有以后继续斗争,继续发表
敢“批龙甲”,他敢“搏虎头”。为了民族
文告,还有刚才教总主席所讲的马六甲的
教育的生存,为了华文教育要世世代代的延
会谈。这是一场关键性的会谈。这是林先生
续下去,他做到这点。
在我们课堂上所提到的。讲到这里,林先生 顺便提到一点,这也是要了解林先生的为
在此,我顺带提一点,即有关华校生死存亡
人,要定林先生功过的人,特别要注意的一
的一个约会。我们今天还能够听到弦歌声,
点,林先生不是一次,不是两次,他常常告
不要忘记林先生当年惊险的约会。这场约会
诉我们,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争取母语
的时间我不太记得,不过肯定是在1953年
教育平等,他这一生肯定看不到。你们这一
或1954年。当年我们不是高中二,就是高
生,也就是我们这一生,肯定看不到。他说
中三。他跟英教育局会谈回来,还没进校长
这是一场长远的斗争,“在这一方面,我不
室,还没进办公室之前,就先到我们班上
是一个成功的人,我只是把问题提到历史
来。他说很惊险,“这场约会我没想到对
上的人,我只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后代的子
方会举这样的一个问题。”时间、人物、地
子孙孙有一个明确的方针,有一个斗争的对
5
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象,世世代代继续争取下去,总有一天会实
“欲凭只掌挽狂流”,这一句话我们可以
现。”这一点非常重要。
讲,在讲这句话之前,我们可以提到一点。 实际上我认为林老师一生中在精神上最孤
海外孤雏孤苦甚
欲凭只掌挽狂流
单寂寞的一个时期,就是在他“批龙甲,搏 虎头”的时期,那时他最孤单无助。怎么讲
这两句诗句,林老师迟迟不敢下笔,尤其是
呢?那个时候的社会,人民的思潮大致可
最后一句,林老师一直想修改,但后来还是
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所谓有权势的人,有
没有修改。一来这是事实;二来也没有比这
钱、有地位,在政府部门做高职位的人。这
句话更好的表达。这一句话后来引起许多
一班人可以说多数受英文教育的。他们一路
人的议论,攻击他、诋毁他,这是他意料中
来崇尚英国的文化,崇尚英国的精神,所以
事。(攻击他的人)说他个人主义太强。
这种人要是不反对华文教育在这里生根, 已经是很可爱了。要他们跟林先生去“批龙
五十年代,我们高一、高三的时候,那时
甲”,“搏虎头”,去争取,他们根本想都
的高中生普遍面临一种苦闷,就是中学毕业
想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根本就没这回事,
后,不知何去何从,升学很有问题。在本
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班人绝对不会支持林
地的,新加坡的马大,华校生很少有机会能
先生。
进去。在中国方面,一九四九年解放,不能 去。台湾升学风气还没开。所以,一般学
另外一批人,那时中共解放大陆,一九四九
子,甚至于一般在海外的侨胞,那时叫做侨
年。五〇 、五一、五二年,那些唯物辩证的
胞,都是感到彷徨无主。像是没人照顾的孤
思想吹到马来西亚,书籍一批一批的来。
儿。大陆照顾不到,台湾也照顾不到,我们
那个时候的学生、知识份子,多多少少都受
变成海外孤儿。这个情况是非常苦的。
到感染,甚至有人服膺于毛泽东的“枪杆之 下出政权”。这班比较激进的一批,人数相 当多。社会人士有,学校里面林先生的同事 有,甚至我们班上的同学有不屑林先生的作 为者,认为林先生太软弱。由于受到这种思 潮的影响,当时新加坡有“中学联”,孙罗 文 2的 肖 像 比 李 光 耀 还 要 大 , 他 是 学 生 界 的 领袖。在工业界的,有林清祥。他们主张林 先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希望校园里面也有 罢课,市场上有罢市的现象,以激进的行动 争取华文教育的生存。不过林先生是先知先 觉者,他所看到的问题比一般人还要透澈, 2
(左图)1961年8月12日,林连玉接获内政部通知将要褫夺他的公民 权。一周后,被教育部长取消教师注册。 (右图)《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于1961年12月15日刊登林 连玉公民权案在联合邦上诉法院提出上诉的报导。
孙罗文,新加坡华文中学学生联合会(中学联)主 席,1956-64年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2010年去世, 享 年 76岁 。 1950年 代 曾 经 拜 访 过 林 连 玉 先 生 。 见 〈李业霖:对林连玉老师的一点回忆〉,收录于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2014年6月。
焦点(一) t 林连玉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的背景及其他
所以他始终不主张用这种方式。他一贯的立
被政府褫夺公民权,被政府取消教师准证而
场是遵循法律的途径,斗争到底,不半途而
发的。实际上在五三年、五四年,他已经向
废;遵循教育、法律的途径,争取我们应得
我们发出感慨。他当时讲这些话的心情是非
的权益。这一班人也不会同情林先生。
常沉痛的,同时也非常失望,因为攻击他的 人是来自自己的华裔同胞,是来自华裔的社
剩余的一批人像是舞台下看戏的观众。林先
团。所以他当时感到非常痛心。这就是“欲
生唱得好的,表演得好的,照样给他几个掌
凭只掌挽狂流”。当时他说:“外人看了会
声。讲得不对的,表演不够的地方,照样会
说我妄自尊大、英雄主义”,这是他表示不
跟着另外一班人唱倒采。我们如果翻开五十
满意这一句的一点。自己看来呢,他表示怀
多年的报纸看看,时常都有攻击林先生的文
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挽回时代的潮流,他对
章。那时我就有一个感慨,像这么一个人也
自己的力量也曾表示怀疑,所以他想提出修
都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也都有这么多人攻
改。可是,结果还是没有改,还是这么一
击他,真是好人难做。所以,那个时期可说
直奋斗下去。现在有没有挽回,即使没有全
是林先生在精神上最孤单、最痛苦的时期。
部,我们也不能抹杀。现在宪法上已经有注
我顺带在此讲一句话,林先生曾经讲过:
明的小小的权益,这要不是林先生争取,我
“是非自有公论,功过留待历史去评判。”
们现在可能不会听到一片弦歌声,华校的学
这一句话可能有人会误会,以为是林先生因
生在上课。 这是林先生当时写这一首诗的心情、时代、 背景,以及加上我个人所了解的,因为时间 的关系,我也只能够做这么简单的叙述。 谢谢各位。
《宪报》于1963年8月24日刊登一则有关林连玉著 作《回忆片片录》被内政部列为禁书的通告。
7
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文/林连玉
02
隆 情 小 筑 简 一 志
“隆情小筑”正面(左)与侧面(右)外观图,摄于1966年11月。(图片来源:林晖春)
焦 点 ︵ 二 ︶
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甫告 结束,余受尊孔中学董事部之
命,为尊孔中学复校。由而榄坡迁归 吉隆坡市,即赁居于监光峇 汝马来巴 (杀)〔刹〕路(No.7, Jalan Raja Muda Musa)之亚答屋。迨一九六五年 十月一日,因政府征用土地(改建为
凌迫各族,并吾族之语言文化,亦肆其
马来巴塞 1 )而迫迁。获分配地皮四千
蹂躏,欲谋消灭而后快。而余不自量
二百四十方呎 于距市区八英里之士乃
力,挺身而起,以平等之义,昭示大
影新村。其位置为入村之第一家,列
众。振臂一呼,全族响应。经十余年之
No. 2, Jalan Besar。地势高爽,弥望环
努力,蔚为争取之洪流。当道者悚然而
列诸山,清翠可挹,清光入怀。临南北
惧,转而对余个人施行迫害。既剥夺所
马公路,交通尤便。翌年,诸乡亲及友
就之职业,复取消公民权,又禁止著作
好,集资为余起盖新屋,半砖而半木,
出版。意在置余于饿殍之途,辗转填乎
周以铁网,玲珑洁净,余甚喜之。十月
沟壑耳。岂知彼等以余饿死为乐,而全
十八日,移入居住,私颜之曰:隆情小
体华人,则以余饿死为忧。在余退隐六
筑。所谓“隆情”,盖有二义。自余遭
年以后,仍有建屋为赠者。此中意味,
阨,于兹六年,构讼有费,生活有费,
盖隐示马来亚民族对立,利害攸判。余
建屋有费,凡数万金,悉由爱护者之支
之主张,公平合理,深入人心,终必伸
助,此人情之隆,其义一也。此小建筑
张。反动政权,尚可高枕无忧耶?是为
物,规模虽非宏大,而所费亦近七千
志。
元,支助者悉为吉隆坡之乡亲与朋友,
1966 十二月一日
其人其情,乃专属吉隆坡,其义二也。
附注: 一、 此 文曾收录于霹雳华校董事会联合会出版 的《林连玉》(1986年)。 二、 原 稿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读 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 格式重新排版、断句。 三、 原 文 若 有 更 动 , 加 六 角 括 号 〔 〕 表 示 增 字,加圆括号(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 稿原貌。
吾侪华人移殖至马来亚,历数百年,尽 1
文中的“巴塞” 为“巴刹”,词源自 马来文“pasar”。
“隆情小筑”,著名漫画家牛鼻子黄尧亲题。
瘁开发,其功伟矣。值独立建国之会, 原应享平等生存之权利。不幸而遭逢巫 族沙文主义者,攫尽政权,企图以一族
9
一 纸 家 书 诉 衷 肠
文/林连玉
才儿收知:
│ │ 林 连 玉 家 书 选 刊 ︵ 六 ︶
你的信收到了。有关李延年和
春会馆,他任主席,我任秘书;
我的关系,以前曾告诉你不止一
全马来亚永春联合会,他也任主
次,为什么你会忘记,说我与他
席,我也任秘书,所以关系并不
仅是在海外的同乡而已。你要知
寻常。其尤难得的就是,我非常
道,我虽然是穷教员,却是生性
明白他的内心对我存有真诚的敬
倔强,绝不趋炎附势,越是有钱
意。
焦
人,越不放在我的眼里,纵使是 同乡,我也不会去扳交的。李光
延年的手下确实有十几个商业
前、陈六使所以成为朋友,是他
机构,号称“李延年集团”,家
们自动的具有十分诚意和礼貌,
财估计一千多万。在马来亚,
折节下交,我才被动的跟他们周
家财要像李光前、陈六使以亿计
旋,但李延年却是例外。我再详
算,才是大富翁,千万以上的人
细说给你听,延年就是以前在永
很多,只是中富而已。即使在吉
春送给你一只手表的那位家耀伯
隆坡的永春人中,延年不是第一
的胞弟,他的父亲李宜守是前清
家,大概应该排在第五位或第四
的秀才,和你的祖父同是所谓功
位,不过其他富翁都是吝啬鬼、
名中人,大家相识,虽非深交,
守财奴,而延年则豪爽慷慨,对
也是朋友。我和家耀自少年时就
公益事业肯出钱,敢出钱。他曾
成为朋友了,这样说来,我家和
对我说,他准备捐出五百万元,
他家可以说是世交了。我在集美
截至目前为止,大概已捐出将近
师范部肄业时,延年也在集美小
三百万元了。封赠他的乃是马来
学部肄业,又可认为是同学,延
西亚政府,不是英女皇,马来亚
年发财后,我在吉隆坡和他共同
大学还赠他名誉博士的学位。自
做事有十多年之久。吉隆坡的永
前年起,有甚多华人的重要全国
李延年
李光前
02
陈六使
点 ︵ 三 ︶
1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性机构都选他任主席,可以说是红极一时了,这
我已落难了十多年,若还肯认我是朋友的,必然
一次赴中国参加广东交易会,听说中国政府派一
是真朋友,好像李佑启便是。你又怎可说没有我
辆红旗牌(气)〔汽〕车给他个人专用,可见受
的通知,就不想见他呢。
到相当尊重,凡此等等。总结一句话,就是金钱 造成他的地位。
文儿要的链霉素已于七月十六日从空邮寄给他 了,所以要从空邮多花邮资是求其快到,不致如
自从1961年,我受到迫害以来,已和他疏远了。
文革时代寄给你那些药被搁了五个多月之久。这
十六年来,我只赴他的宴会一次,那是因为我建
批药是托我的学生杜志昌医生代购的,文儿来信
议他宴请同乡三位博士,他照办了,我不得不赴
要100克,只购到90克而已。
会,其他的场合,即使他有请帖给我,我也是不 到的。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想发财,必须勾结政
我手头上的经济并不宽松,十六年来入息毫无,
府,而我则是政府的眼中钉,我不愿意连累他,
全赖朋友的接济。他们几个人于过年时送红包给
他也怕为我受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相往来。以
我两、三千元,我就凭此过活。自去年七月,你
前我曾告诉你,外间人士谣传延年是我的大力支
的继母病了,不断求医,花去千多元,你二嫂
持者,其实我受延年的帮助是最少的,这便是他
来,又给她一千元,眼前我已暂入窘境了。那些
怕受累的表现,不过他的内心对我十分尊敬,我
股票是准备山穷水尽时可以救急的,不肯轻易脱
是瞭解的。我想,在资本家群中,除了李光前、
手,因为我不知我自己还可活多久。如果股票卖
陈六使以外,他应该是第四个最尊敬我的人。他
尽仍是不死,不是要卖屋子吗?你要明白,股票
曾告诉我,廖承志告诉他,如果我归国,可获得
与屋子是我保障生活无忧的定心丸,我须尽可能
如尤(阳)〔扬〕祖的安顿,这是十余年前的事
保存的,不然有一天失了援助,我就无法生存下
了,也就是家耀伯送给你手表那一年。
去了。
你说以后如有我的朋友回永春,必须先告诉你,
三个月前,有我的朋友去台湾,我托他探望你的
才好拜候。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并没有通知
三姑。他回来告诉我,你的三姑已到美国去旅行
我。我从何得知,可以预先告诉你呢?你应当想
了。去年,她原说准备来马来亚,现在既然去了
起在我当红的时期,或者会有人冒称挚友,现在
美国,也就不会再来马来亚了。 建春和跃春最好都能获得升入大学的机会,即使 不可能也应该争取一个,你须留意。 秉德先生是我在集美同班毕业朋友,跟我同年 纪,已死在南京了。 父 连玉 1976 七、廿四
林连玉家书复印件。
附注: 一、 林 连玉先生的家书原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 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 版、断句。 二、 原 文若有更动,加六角括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11
氤 氲 非 一 香
文/姚丽芳
│ │ 从 ﹁ 翰 墨 聚 贤 情 ﹂ 华 教 珍 贵 书 画 特 展 谈 起
02
展览特设“大笔如椽”区来介绍沈慕羽先生的一生。
焦 点 ︵ 四 ︶
华教珍贵书画特展开幕式在GMBB文创园区举办。(2019年10月26日)
配
合沈慕羽逝世十周年纪
(书画的修复与保存)。沐浴在
念,林连玉纪念馆主
氤氲的翰墨飘香中,不知觉的情
办、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联
操也受到了陶冶,何况这香不只
办的“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
来自一家,而是五十余位华教书
书画特展”,终于今年10月26日
画名家、八十余幅真迹珍品的荟
在GMBB文创园区开幕了!经过
集绽放。
简单但庄重又温馨的开幕仪式, 耳际仍回响着马金泉的舞蹈诗
我是书法艺术百分之百的门外
〈土壤里的摇篮〉,我胸腔盛满感
汉,不过不时有在门外窥视一下
恩与喜悦,漫步浏览特展各个区
里面的殿堂。我是从“人如其
块之间:大笔如椽(沈慕羽的生
字”来欣赏字,再从“字如其
命书写)、郁郁乎文哉(华教事
人”来反证我的观察。比如今年
业的如雅与风情)、善藏与守拙
四月间随“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
1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动遗迹考察团”拜访普济寺及参观“弘一法师闭
1
关遗迹”后,我从网络追溯弘一法师的事迹,也 观赏到法师留在人间的多幅墨宝。弘一法师出家 后的作品,予人的印象是:恬静、淡然,尤其是 那幅“如梦不真实,平等行世间”,字的笔锋 都隐藏不露。书真的是心画,思维及感情都从 笔端流露无遗。法师临终前三天的作品“悲欣交 集”,被众书法家誉为颠峰之作。除了艺术的形
2
式外,或许还是那四个字,让大家从佛学范畴, 从生命角度,从法师奇特的一生,尝试解读其 意义。因此书法的价值,与文字内容,尤其书法 家的人格修养与生命践行,密不可分。或许,最 高的境界是把自己的感情和线条、笔墨融合在一 起,天人合一。
3
此次难得“翰墨聚贤情”特展工委会花费两、三 个月时间,马不停蹄,北上南下,四处搜集华教 元老及前辈的墨宝,以及有历史价值、蕴含丰富 动人故事的华教文物,如“槟华厅”、“晨钟夜 学报名处”、“歌颂华侨岗”、管震民贺教总大 厦成立的六条幅等。我们何其有幸,能毫不费力 地站在展览场所,就可观赏到五、六十年代华教
4
前辈的百花齐放、各有异彩的作品;聆听到每幅 1 管 震 民 赠 送 教 总 的
六条幅。 2 “ 晨 钟 夜 学 报 名 处”补习班牌匾由 沈慕羽书写。 3 “ 槟 华 厅 ” 牌 匾 上 三字出自孔翔泰之 手。 4 宋 方 平 “ 歌 颂 华 侨 岗”之作,反映了 加影华侨学校的风 雨路。
作品背后值得学习瞻仰的其人其事;以如此独特 的传统文化途径,史字相映、别出心裁的方式, 让大家走了一趟艺术结合华教历史之旅。 参展作者中有好几个熟悉的名字,钩沉起我的几 段记忆。 在教总及林连玉基金服务期间,因为工作,认识 数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因为策划书艺活动,与几 位遐迩著闻新马书法家也结缘了。比如教总曾一 度每年主办一次大规模的全国书法比赛,邀请担 任评审的书法家除了书艺协会重要人物,如:何 维城、程道中、黄金炳、锺正川、李秀添、曾子 才、黄尧等以外,也礼聘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发起
焦点(四) t 氤氲非一香 ——从“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谈起
“石在火不灭”筹募沈慕羽出版基金新闻发布会。左起为沈 慕羽、李毅强、陆庭谕与锺正川。(2000年4月14日)
“岁寒三友 世纪联展”开幕礼,假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综合 文化中心举行。(2004年2月27日)
人兼多届会长陈声桂,及该会顾问、国宝级人物
在2004年林连玉基
潘受加入评审团,提高评审权威和知名度。
金为筹募活动经费而 办的“岁寒三友 世
若是华教元老,当然是与沈老相处最久、最亲
纪联展”。“岁寒三
近。在他每役必与中,连结我们的不是书法,而
友”指的是任雨农、
是大大小小与华教工作有关的抗议、交涉、文
伯圆长老与沈慕羽。
告、会议、会务、访问、出国、活动、策划、资
时任林连玉基金主席
料、培训、出版……等。但,书法在沈老的个人
陆庭谕老师称誉,
生活及社交来往中,是比重极大的一环节。他常
“这是三位文化泰斗
以书法结缘,行善事,陶冶心灵。教总曾为“沈
的联展,是马来西亚
慕羽出版基金”筹较宽裕的一笔款项,免得每年
艺坛、华教和佛教相
出版一、两本《沈慕羽资料汇编》系列丛书时,
遇而迸发和绽放而又凝聚的瑰宝,光芒四射,眩
得四处扑水救急。于是,编委会与行政部策划一
睛耀目,开创21世纪的异彩,迎长风破万里浪的
项别开生面的“沈慕羽演唱”晚会,除沈老弹琴
领航巨舰,漪欤盛哉!”
《岁寒三友 世纪联展》纪念 画册仅限量发行1,000本。
献唱外,凡欲上台献唱者,还得捐一笔钱,出钱 出歌喉,真的行善不谦让。配合这个晚会,我们
任老乃文教界瑰宝,在文教事业倾注一生心力。
还另在雪华堂楼上走廊空间策划沈慕羽书法义
他的书法曾见于河南省开封碑林、山东省曲阜市
展,获得时任书艺协会主席锺正川鼎力相助,筹
孔子博物馆、河南省名人博物馆。九十年代,先
得马币7万多元。至于演唱晚会,则是在大礼堂
后荣获北京及天津书法荣誉奖,可见其书法造诣
进行,里应外合,总得马币50万多元。而当年
之高。我也获赠任老墨宝,其书法线条较细腻,
购买的沈老墨宝,至今更是稀品,价值飙涨数倍
婉转秀美,与任老彬彬有礼、轻声细语的谈吐,
了!
非常相衬;若与沈老的书法“端正自律、浑厚苍 劲”相比,则是另一种风格。
沈老以书法造福人群的另一特殊事迹,是稍后
13
1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姚丽芳在教总退休时获赠沈慕羽亲自 挥毫墨宝二幅。
沈慕羽于88大寿时赠送给姚丽芳的墨宝。
伯圆长老是林连玉先生的方丈之交。林先生去世
字时,已是2017年了。当
前,最后与伯圆长老、竺摩长老、李家耀、黄笙
时,我不获教总延聘一事
及陈喜启五挚友集会,席上吟诗作对。林先生有
经媒体大事报道后,沈老从马六甲摇电话给我,
诗云:“桃源世外隐三老,若墅堂中参二禅;春
说要赠我四个字“功在华教”。我很高兴,因为
水萍踪偶一聚,方知佛说是因缘。”伯圆长老是
我喜欢沈老的墨宝,而且他退任主席十多年后
二禅之一。长老诗书画艺已臻化境,常以书画与
还是这么关心我。但是,我告诉他,我要另想词
信众结缘,有求必应。我因仰慕这位长老而曾到
句。这并不是矫情,也不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
湖滨精舍拜访,但没索一字一画。长老的字浑圆
倒确是有点排斥匾牌式的公式化文句。刚好,那
润泽,散发浓郁禅意,没收藏一幅乃憾事。他的
时我正陪台湾游乾桂老师在课程后,马六甲两天
梅花水墨画是罕世之宝,尤配以“应与梅花能傲
一夜游。游老师赠我四字真言“真空妙有”,意
雪,坚强风格透空山”,更是相得益彰。长老逝
思是要我往此境界修炼。我将这四字转告沈老,
世十载,字画早已断源,但流落民间应有一定数
没想到沈老还是邮寄了两幅字,即“功在华教”
量,万祈珍惜。
及“真空妙有”给我,为我在教总服务23年画下 美好句号,也记载领导与属下的一段云天高谊。
我在沈老手下服务教总十年,也没特意求字。沈 老88大寿时,送我第一幅对联,当时我请他写
话说回来,“世纪特展”若没有刘庆伦这位艺术
毛泽东的诗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
界天才的运筹帷幄和慷捐伯圆长老字画,以及创
量”。本以为沈老会以他老国民党身份感到为
价学会的鼎力襄助,“三星汇聚”将仅是梦幻。
难,岂知他二话不说即挥毫,应说是慧眼识英雄 吧,无关意识形态。之后,他再主动赠送我两幅
创价学会与林连玉基金建立起高山流水的来往,
焦点(四) t 氤氲非一香 ——从“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谈起
郑良树教授捐献一批书画作义展之用,为《林连玉言论集》 筹募出版经费。图为书画义展开幕仪式。(2003年1月4日)
教育部前副部长朱运兴。
与沈慕羽并称“南沈北孔” 的孔翔泰。
多次对林连玉基金的文化活动慷慨输将。除了
不红、气不喘。他有心愿写回忆录,初稿几篇都
“世纪联展”,另一善举是协办郑良树教授的书
让我过目。他是建国后最有良心的副教育部长,
画展,筹募《林连玉言论集》出版经费。为完成
与林连玉抗衡1960年《达立报告书》“最后目
编篡及顺利出版这本著作,郑教授不惜从香港中
标”的借尸还魂。可惜临终前几年,他坐轮椅及
文大学运来他累积多年的作品作为筹款用途。他
老年痴呆,连我也认不出,让我不禁黯然神伤。
也叫我随选一幅作为纪念,我选了一幅“高山峻 岭云层环绕中、二人对坐在一块平岩举杯高歌”
有“南沈北孔”之称,与沈老齐名的孔翔泰前
的画作,题画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辈,我虽未曾晤面,但最早接触的反而是他大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磅礴的书法。一抵教总大厦,五层高外墙“教
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
总”两个字,就让人觉得这个机构非同小可。踏
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进四楼大厅,“槟华厅”三个青色大字就擒住
事,都付笑谈中。我喜欢那画及这词。
你的目光,让你不自禁要去了解青色大字下的碑 文内容。这三块书写,都是孔前辈的字。十多年
“翰墨聚贤情”特展对我另一个惊喜是,前教育
来,“教总”迎送着我上下班,“槟华厅”每天
部副部长朱运兴老先生一幅55岁写的字“飘风
八、九小时关怀地注视着我,这是潜移默化的精
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
神感召呀!
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八、九十年代吧,朱老 先生从怡保来吉隆坡,就会约我吃早餐,吃不完
太多记忆,如偶有鱼雁往返的黄润岳先生及严元
的,就嘱我打包。他七、八十岁高龄,但步伐矫
章博士等,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叙述,然常埋心
健,一口气爬上教总大厦五层高的阶级,竟然脸
中,与渠等认识,是此生大幸也!
15
1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文/谢政谕
02
焦 点 ︵ 五 ︶
参 观 林 连 玉 纪 念 馆 有 感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师生与林连玉塑像合影。(2019年4月3日)
马
来西亚华人基于亲、地、
组织与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目
神、业和文缘建立了各类社
前,马来西亚可学习华文教育体系:
团组织。据笔者了解,目前较有影响
六年国民型华文小学及六年华文独立
的有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简称
中学/五年国民型华文中学。至今马来
华总)、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简称
西亚共有1,291所华小,学生约60万
总商会)、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
人。截至2012年,华文独中有61所。
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据《南洋商报》报导,2016年马来西
(简称董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
亚华文独中学生总人数达84,363人。
总会(简称教总)、马来西亚华人文
高等学府则有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
化协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
大学学院、韩江大学学院等。此外,
会等;华文报刊有《南洋商报》、
拉曼学院和拉曼大学亦主要招收华裔
《星洲日报》、《中国报》、《光华
学生。 1以上几个重要的、历史悠久的
日报》、《光明日报》、《东方日
文教组织,对移民华人的贡献大过于
报》、《联合日报》、《诗华日报》
政治团体所起的作用。华团领导人一
等。
直秉持“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 理念服务乡亲。其中塑造一个国家意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自1819年在槟
识为先的“马来西亚族”,实有待这
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
项传统种族意识的淡化,“公民”意
算起,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初的
识迥然有别的情况才能够改善。2
华文教育是附设在庙宇、店铺或住家 中,主要是以方言教学,教学内容重 点在于灌输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价值观 (例如:吉隆坡惠州会馆私塾(循人 学校的前身)),常常是将血缘性的
1
陈琮渊、黄日涵:《搭桥引路:华侨华人 与“一带一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7年,页46-47。 2 祝家华、潘永强主编:《马来西亚国家 与社会的再造》(马来西亚:新纪元学 院、南方学院、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 堂,2007年),页25-36。
焦点(五) t 参观林连玉纪念馆有感
对林连玉的了解、敬佩与对马来西 亚华人文化的归趋
开马来亚估计有5次:1.1927年到荷属东印度 任抹埠任教。1931年离开印度尼西亚,回到 马来亚巴生共和学校任教;2.1929年或30年
近两年在马来西亚三次学术参访中,印象特
初,回乡省亲数月;3.1933年底返乡奔母
别深刻的是由15个华人团体出钱出力成立
丧;4.战前参与雪兰莪医药辅助队追随英军撤
于1985年的华社研究中心、2013年成立的
退到新加坡;5.1946年10月最后一次回乡处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以及2007年开始筹
理家务,其他时间一生尽卒于马来西亚华文
款,除热心的华侨领袖捐款外,令人动容的
教育与华人公民权利的争取。1934到1961年
是全国独中“家家十元”,以及全国华小
接获内政部褫夺公民权通知书之前,都在吉
“一人一元”的捐献运动,至2013年落成的
隆坡尊孔学校任教。
林连玉纪念馆,这三个机构戮力于华人文化 的保存、研究以及跨族群的社会文化活动的
1949年林连玉推动了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
举办,令人印象深刻。
成立,隔年担任公会主席。1951年为了反 对所谓意图将华校消灭的《巴恩报告书》而
在两次带着学生参访林连玉基金与林连玉纪
推动教总成立,同年正式成为马来亚联合邦
念馆的过程中,方才了解1924年林连玉毕业
公民。1954年以教总名义提出将华语列为官
于陈嘉庚所创办的集美师范,后于母校服务
方语言之一,同年和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联
短暂时间。1927年集美学校因学潮事件而
手阻止教育部在华语学校设立英文班,避免
关闭,林连玉南来新加坡谒见校主陈嘉庚,
华校成为英校。隔年,林连玉率领教总、董
请求复办学校,之后就到霹雳州爱大华国民
总代表到马六甲和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联盟
学校任教。后来因为朋友邀约到荷属东印度
代表团会谈,并以在自治选举前暂时不提华
(今称印度尼西亚)爪哇任抹埠中华学校任
文列为官方语文作为谈判筹码,以利联盟竞
教,并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
选,换取联盟答应若执政后将废除《1952年
的疑忌,有传将对他不利的消息,刚好那个
教育法令》及重新厘定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
时候,他的老友郑兼三想把他拉到巴生为共
教育政策。1956年与华人社团发起“马来
和学校服务,他就借机会离开任抹埠。他离
亚联合邦华人注册社团代表争取公民权大
林连玉基金于2007年4月发动“全国独中学生家家十元 运动”筹募林连玉纪念馆建设基金。
教总第一届理事宣誓就职,由联合邦华校总视学官吴毓 腾监视。
17
1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会”,提出四大要求:国民条件为属地主义、
华人这个社会对教育的坚持以及投入,
留居五年者得申请公民权、公民义务与权利
在那段华人被马来西亚巫族当权打压的
皆平等、华文设为官方语文之一。1961年
时代,有林连玉先生这样身怀中华文化
8月12日,林连玉接获内政部通知将要褫夺他
气节的老师,拼了命也要为华教争一口
公民权的通知;8月22日,林连玉被教育部长
气,是真的令人动容!他的身上也完美
吊销教师注执照。1963年8月24日,林连玉著
体现了华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
作《回忆片片录》被内政部列为禁书。1964年
移”的精神!其中最为感动我的是他的
10月23日,正式被褫夺公民权。1985年12月
那段:“我说我的头上是天,我的脚下
18日,林连玉逝于吉隆坡,丧礼出现上万人
是地。我林连玉,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空巷送葬的场面。逝后被大马华人称为“族
地做人,我不变节投降、我没有垂头丧
魂”,印裔文教团体淡米尔基金会称为“母
气、我没有逃避走开!我要告诉大家,
语教育”之父。他有名的诗作可表达他一生
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他的价值跟
的心志曰:
我们的生命互相比重,我们为着保卫我 们的文化,我们可以让人家在我们的尸
飘零作客滞南洲,时序浑忘春也秋。
身上踏过,但是我们不能忍受人家剥夺
幸有嶙峋傲骨在,更无暮夜苞苴羞。
我们神圣的权利、不容许伤害我们民族
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
的自尊心!!!”完全的发挥了林连玉
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
在自述的诗文最后的那两句“横挥铁腕 批龙甲,怒愤空拳搏虎头”。
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提到20世纪中期的中 国,经历如此剧烈的变动转折,数百万人民
吴品妤同学在参访基金与纪念馆之后也说:
流亡迁徙,家国兴费,政治起伏堪称“史 诗”时代。这样的“史诗”,展示了中国
马来西亚的经济靠华人支撑,却排挤华
人文领域的众声喧哗,启发“思接千载”、
人。然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却没有因
“视通万里”的主体,而不为一时一地的政
此而退缩,反而团结,从教育的坚持、
治、信仰所屈所惑。这样的历史我们才能够
土地的捍卫、经济的发展,维持华人的
称之为“诗”。 3在变动剧烈天地玄黄的20世
自尊、守住华人的灵魂。马来西亚的华
纪,无论是第一、第二汉文化地区,都面临
人,知道成功的路很远、很崎岖,所
了空前的巨变,而我们看到林连玉为第三汉
以他们坚持而且团结。林连玉先生说:
文化区的新、马如此力挽狂澜、不惜以身殉
“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是建设。”林
道的护卫中华文化,能不汗颜。
连玉先生终其一生为马来西亚华人教育 奉献。要有多大的尊敬,才能一手打造
2019年4月,笔者带领参访的学生刘崇佑写
出一个纪念馆,要有多大的了解,才能
道:
这样滔滔不绝的、有自信的,将另一个 人的一生,让更多人知道。从林连玉纪 念馆馆长句句打动人心深入的介绍,可
3
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台北:麦田出 版,2017年),页7、611。
以感受到他对林连玉先生的敬爱。
焦点(五) t 参观林连玉纪念馆有感
在此漂泊的大时代,反而激荡余英时进入学 术巴别塔的动力,他这个“文化困扰”转化 成深入探究中西多元文化的意义,诚如查尔 斯• 泰勒(Charles Taylor)所谓的肯认政治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是一涉及公共与 私我两个层面:“在私我领域里,透过有意 义的异己(significant others)的接触和对话 来建构自我属性;在社会或公共领域里,不 同属性的建构必须仰赖公开的对话,在对等 承认(equal recognition)的论述中建立彼此 的平等关系”。 6余先生在私我领域中没有太 多的困境,但在公共领域中他花了一生的大 气力,深入中西文化的传统与当代多元主义 的精义,深究中华文化的肯认与再造问题。 余先生对中西相关议题的分析,尤其是他不 愠不火分析资料的态度。诚如余先生所说, 淡米尔基金于2011年将柯嘉逊博士的英文著作《林连 玉——马来西亚华裔的族魂》译成淡米尔文,取名《林 连玉——母语教育之父》。
反观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始终是相 持不下的两大政治力量。“自由主义固然以 ‘创新’而自负和自傲,保守主义者也同
从以上两位同学深切的感受,可了解林连玉 一生的行止,也激起了在台湾年轻一代的认 同与敬佩。林连玉基金多年来锲而不舍地争 取华文教育的权益与地位,功不可没,但至 今马来西亚族群关系仍然不尽理想,华人仍 然有漂泊的心灵,漂泊者如何找到心灵的故 乡?吾人再次引述余英时的“遗民漂泊心 境”,他在为刘再复《西寻故乡》作〈序〉 说到:“漂流曾经是古今中外无数知识人的 命运,但正因为‘漂流’,人的精神生活才 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也不断得到开拓。” 4 他在回顾漂泊的生活所忧虑的是“中西文化 的异同问题,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困扰着中国 的学术思想界,我也继承了这一的困扰”。 5 4
余英时:〈刘再复《西寻故乡》序〉,收入于彭 国翔编:《会友集(下)——余英时序文集》(台 北:三民书局,2010年),页276。 5 同上书,页10。
样以维护传统的价值而引以为荣。‘创新’ 和‘保守’在西方已提升为政治原则,其实 何止政治,应该说是普遍的文化原则。我希 望心向‘创新’的人能够尊重‘保守’的价 值,心向‘保守’的人也要能懂得‘创新’ 的意义。……爱因斯坦对一群小孩子说过: 要好好接受这份遗产,要懂得去珍惜它,并 增加它”。 7这种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理 性分析与不执着的见解,有如庖丁解牛般, 精微的入乎其内,又能巧妙的出乎其外。马 来西亚华人对传统不离不弃与珍惜,值得吾 人敬佩。 (作者为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Charles Taylor, with commentary by Amy Gutmann editor,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32-37. 7 余英时:〈创新与保守〉,收入于《钱穆与中国文 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页291292、294。 6
19
2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文/李亚遨
不 1 见 经 传 的 林 连 玉 语 录
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先生溘然长 逝的消息传出之后,全国华人社会
为之震动。华文报章竞相前来教总寻找 新闻资料,许多热心华教人士也不约而 同来教总帮忙,充当义工。当年的教总
03
秘书处才成立不久,能够调动的人手极 有限,不足以应付四方八面媒体的要 求,于是想到我这位当时正在帮忙陆庭 谕先生整理《教总33年》且还见过林先 生本尊的特约编辑。
史 话
联络我的是义工林淑佑,她说媒体急着 要教总提供一份林连玉生平事迹简介, 限我在若干时间内完成。于是手忙脚 乱地查找参考资料,最先想到的当然是 《教总33年》原本就想刊载的那篇〈林 连 玉 小 史 〉 1。 可 以 说 有 了 这 篇 〈 小
务完成了。 那是没有手机而传真机和电脑都不流行 的年代,整理出年表后,第一时间便 硬着头皮跟隔邻的文具店借电话知会淑 佑,让她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传给大 家。这就是后来收录在《林连玉先生荣 哀特辑》 2 以及刻在福建义山林连玉墓 碑上的〈林连玉先生生平年表〉。 当然,这样匆匆忙忙赶工难免会犯上 错误,其中比较大的问题是把林连玉 先生的南来年份定为1925年,使到后来 的人都认定如此。也就是这样,再后来 才有必要撰写一篇〈林连玉南来年份考 据〉3,确定林连玉南来年份为1927年, 以正视听。这是后话了。
史〉,年表就有所本,但是要把含糊的
回到1985年那个时候,为媒体读者
叙述改为明确的年表,挑战不小。
提供了林先生的生平简介之后,还
林先生在〈小史〉前言就这么说:“教 总同仁们要为年登八十以上的四元老祝 嘏,我忝为其中的一个,他们要我简略 地写出我自己的小史。这事在我也有困 难的地方,因为我年已老迈了,记忆力 衰退,对于少年时的往事,只有依稀的 轮廓,可以追忆,要确切地指明年月日 时期,就不免会有颠倒错误了。”无论 如何,经过一番推敲和查证后,终于任 1
〈林连玉小史〉,见《教总33年》(吉隆坡: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87年4月), 页653-655。
是觉得工作做得不够的,因为先生 之所以伟大不就是他的精神吗?要 了解他的精神,最好当然是读他的 文章。要教总提供林先生的一些文 章不是问题,当时我们正好在编辑 《教总33年》,可是要一般读者消化林 先生在二、三十年前写的东西,可能会 2
〈林连玉先生生平年表〉,见《林连玉先 生荣哀特辑》(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 会,1986年1月19日),页2。 3 〈林连玉南来年份考据〉,原来以吕风名义 发表于1991年4月出版的教总刊物《教育天 地》,后再载于《族魂林连玉续编》(吉隆 坡:林连玉基金,2005年),页30-31。
林连玉墓园墓碑左侧面刻了〈林连玉先生生平年表〉。
史话 t 不见经传的林连玉语录
有些困难,他们可能也没有那个时间和兴趣。于是 从林先生的众多文章讲稿中挑选出一些足以反映他 的思想精髓,能够发人深思、引起共鸣的词句,提 供给读者。这就是“林连玉语录”。最初选出来的 一批就是《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刊登的20条4, 包括: • 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全 马华校董教及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宣言〉, 1952年11月16日) • 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
巴生雪隆颜氏公会、海鸥集团、巴生墨典文化中心于2015年 6、7月间联办“林连玉语录”书法赛及书法展,并推出书法 家郭温和书写的《林连玉语录书法集》。
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全马华校董教 及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宣言〉,1952年11月
“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
16日) • 我 们 的 子 子 孙 孙 , 将 要 世 世 代 代 在 这 可 爱
如此推广,虽然不至于像文革时期流行于中国大
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
陆的“毛语录”,在马来西亚的华教界也算是家
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
喻户晓了。但问题也来了,其中一条最多人引用
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
的“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作为“林
的责任,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
连玉语录”,其实是找不出出处的。不过由于
爱与合作的基础,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
这条确实是言简意赅,好用、易记、有意思,
(〈全马华团代表大会争取公民权宣言〉 ,
所以大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你用我也用了。
1956年4月27日)
譬如1995年书画家黄乃群书赠林连玉精神奖得
林先生逝世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追悼会也都努 力宣传林连玉语录。华文学校、社团和媒体都很 配合推广。其后,在林连玉精神奖创办后,从 1989年开始的各得奖者也都获赠以“林连玉语 录”为内容的名家墨宝。如1989年,砂拉越诗巫 省独中董联会获赠书法家黄国彬挥毫的“在多元
奖人丹绒马林陈慧儿,2001年锺正山书予八打 灵白小保校委员会的语录都用这条。可是,它 到底是不是如假包换的“林连玉语录”呢?有心 人是有疑问的。因为我曾经为教总及林连玉基金 编辑过几本书,便被一些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是 “林连玉通”,要我帮忙解答这个疑难。
民族的国家中,协和、友爱、和平、合作诚是重
当时,我为教总书刊的
要之原则,但一切的一切必须建筑在平等的基础
编辑工作当然遍览林先
上。”(〈告别教总同仁——在教总大会上的讲
生发表过的文章,但是
话〉,1961年12月7日)。又如同年,大山脚日
仍不敢十分肯定他是不
新独中获赠黄石庵书写的“要维护民族文化吗,
是曾经在某时某地接受
就得面临经济的压迫;要获得经济援助吗,就得
访谈,或给某人的书信
放弃本族的文化。然而传统相承数千年的文化,
中有这么说。于是只好
不但要加以保存,还要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必须
向1950年代开始即跟
不惜任何代价维护下来。这就是说,津贴金可以
随林先生左右的“华教
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在教总工作
活字典”陆庭谕先生求
委员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3月16日)
救。开始虽然获得他的
4
《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 会,1986年1月19日),页52-53。
口头解释了,如何回答
霹雳州瓜拉光三圣庙林连 玉纪念堂张挂的林连玉肖 像及语录,摄于2017年12月 3日。(图片来源:关启匡)
21
2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疑问虽然有些眉目了,但还是不满意,认为应该 要有一个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说法比较好,否则 今天能够现身说法的人有一天不在了,以后的人 岂不是会抱有更多、更大的怀疑吗?经过一次又 一次提醒后,最后陆庭谕先生终于借2006年华教 节的机会,在报章上公开作了正面的回应,内容 如下: “打进国阵,纠正国阵”这句话是我说的! 1980年12月25日,林连玉在教总庆祝成立29周年暨 庆贺元老八十大寿联欢晚宴上说:“……我的头上是 天,我的脚下是地,我林连玉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 做人!我不变节投降,我没有垂头丧气,我没有逃避 走开!” “好,谁都知道,我没有罪的。那么,我们古代的圣 人教训我们,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是炎 黄的子孙,我受过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不变 节,不逃避。现在我不怕自吹自擂,我做到了!我贫 贱不能移!我,威武不能屈!……” 对于林先生的“夫子自识”,整个大会堂掌声雷动, 久久不绝。对林先生表达了肯定与钦羡!(见《教总 33年》,页583)
1995年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陈慧儿从基金主席沈慕羽手上接获 林连玉语录“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墨宝。
最流行的林连玉语录 最后,让我们看看“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 设”这句语录有多流行。随意“谷歌”一下就知 道了,下面是一些例子: • 王 桢 文 校 长 2 0 1 5 年 9 月 2 2 日 发 表 于 《 光 明 日 报》“浑忘春秋”专栏的〈以建设对付破坏〉一
“三结合”变“三打一”
文提到:林连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言论和诗
例如以上的“林连玉语录”都是有源有本,有迹可寻 的,只有以下一句:“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 设”。
作,其中有一句“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 设”,这句话成为一句绝唱,震撼了多少华教人
“林连玉通”之一的李亚遨向我追问,这句话的出处 在哪里?
士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华教人士的奋发精神。这
我说这是林先生亲口对我说的话,要以“三结合”精 神“打进国阵,纠正国阵”。可惜事与愿违,演变 成“三打一”的后果。
• 沈小珍2019年11月8日发表于《南洋商报》的
事后,某政党发表《波德申宣言》。林先生读后对其 政要博士道,要取代董教总你们办不到,因为你们没 有建设。
股精神,后来我们称之为“林连玉精神”。5 〈对付破坏最好是建设〉:以族魂林连玉精神 为本,林连玉的争取之路是建设性的,正如他 的格言:“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6 • 杨善勇2015年7月2日发表于《东方日报》“龙门
林先生对我讲述这个故事后,郑重对我说:“对付破 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
阵”专栏的〈董总领导当务之急〉:董总主席
“以建设对付破坏”是最积极的做法,因为事实胜于 雄辩。我因此到处传扬林先生说,便成了“不见经传 的林连玉语录”。
目疮痍?“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
陈大锦先生和他的团队,怎么走出罄竹难书的满 林连玉先生的这句话,正是华教运动重新出发 的一盏明灯,用以转圜未来的大方向。7
在这个时刻“揭密”是必要的,既让同时代而关心林先 生语录的人“释怀”,也让年青一代知道其来有自。 要在这里顺便“揭密”的是“打进国阵,纠正国阵”这 句话是我说的,因为要师出有名,也是自我的鞭策。 编按:此文刊登于2006年12月6日《南洋商报》,并 收录于陆庭谕、颀洋合著;李锦宗编:《原汁原味》 (槟城:无为居,2008年),页74-75。
5
全文见网站:https://reurl.cc/Ob6zXg。 全文见网站:https://reurl.cc/oDvpx3。 7 全文见网站:https://reurl.cc/alXRnX。 6
23
专 ﹁ 访 林 林 连 玉 晖 家 书 春 ﹂ :随 谈
日期
:2019年4月8日(星期一)
时间
:晚上8时35分至晚上10时17分
地点
:泉州长城戴斯酒店大厅
受访者 :林晖春、王雅丽
04
访问者 :李亚遨 旁听者 :刘志文、姚丽芳、徐威雄 记录者 :康碧真
专 访
今
年(2019年)4月6日,林连玉基金特组“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 动遗迹考察团”,到林连玉的故乡永春、厦门等地进行考察。
此行目的除了拜访林连玉在永春的家属、当地政府及文教单位外,也 要发掘林连玉的事迹、搜集文物资料、做口述历史等。 在这趟考察活动中,我们有幸访问到林多才(林连玉次子)的长子林 建春与三子林晖春 1,藉由他们的分享追寻林连玉在中国的足迹。有关 林建春的采访内容已经整理成文,并刊登于上期(2019.1)《林连玉 纪念馆通讯》,而本期将继续刊登林晖春的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1
林晖春,原名林辉春,林多才三子。1960年永春县蓬壶镇出生,中学就读于永春 第三中学。毕业后,在福州就读福建农学院。早期在永春县中国农业银行工作, 2003年调动到泉州市丰泽中国农业银行。因工作需要,举家搬迁到泉州居住。
2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封封家书 满载回忆
值与意义后,有回去老家时就会将书信搬出看 一看,开始透过信中的只言片语了解爷爷当年在
林连玉先生最后一次回中国是在1946年,当时是
马来西亚的情况。”林晖春进一步表示,“小时
为了奔父丧,1947年2月返回马来亚后,就没有
候的我,就只知道邮票漂亮而已。那时候,尽管
再回去过中国了。对1960年出生的林晖春而言,
我的年龄很小,但受老爸的影响,爱好集邮,只
虽然从未与祖父林连玉谋过面,但却从父亲林多
要看到漂亮的邮票就会想要收藏。因此,爷爷从
才的讲述及祖父林连玉陆续寄回去的家书、照片
马来西亚寄回来的信,很多信封上面都有破洞,
中,一点一滴累积起对祖父的认识与了解。在林
这些破洞都是我当时撕邮票时留下的。”林晖春
晖春的记忆中,林连玉的家书在他童年回忆中留
不自觉地笑了一笑,说:“小孩子嘛,就是觉得
下了深刻的烙印。
邮票很漂亮”,紧接着又补充道,“如果邮票比 较好看的,我就直接撕下来了,我老爸也没有反
“我了解爷爷主要是从他与父亲的书信往来。我
对,他是永春县邮电局第一任局长,他也爱好集
爷爷在抗日胜利后,1946年回来一次,之后就没
邮,经常支持和鼓励我。”林晖春顿了顿,又接
有再回来了。我母亲(许碧英)今年已88岁,她
着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可惜,信封上的邮
也从未见过我爷爷,而爷爷在1985年逝世时候,
票被撕下来后,就无法查看盖在邮票上的邮戳
因种种客观因素,我们也没有到马来西亚奔丧。
日期,也无法进一步得知信件几时从马来西亚寄
到了我们这一辈都未曾跟爷爷见过面,只知道他
出,几时送到我们这边,资讯就不完整了。”
会按时从马来西亚寄信回来。在我的印象中,爷 爷大概将近半个月左右就会有家书寄回来,当时
林连玉自1947年离开家乡返回马来(西)亚后,
间接近的时候,老爸就会让我去邮局看看有没有
往后的数十年间和家人的联系,就只依靠着一封
爷爷寄回来的信件。”
封飘洋过海的书信,信函内承载着写信人的浓 浓真情。数十年来,林连玉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十
林晖春彷佛走入时光隧道,回到了儿时的旧时
分频密,在一方表达、一方接收的过程中,互相
光。他回忆说,“我有看过爷爷寄回来的家书,
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在访问的过程中,林晖春
但当时年纪还很小,信里的内容完全看不懂,
也分享了林连玉与林多才透过书信往来的有趣互
也不明白。关于爷爷在马来西亚发生的好多事
动,足见两人之间亦父亦友的深厚情谊。他以周
情,基本上都是我老爸跟我们说的。后来在我们
恩来总理过世时,林连玉寄给林多才的〈悼周恩
上学认识字时,爷爷的家书还是由老爸专门收藏
来〉诗为例,“印象中,我老爸当时有跟爷爷探
保管。直到我们长大后,知道了这些家书的价
讨诗句里的用字要怎么修改比较妥当。我是有看
家书信封上面的缺口或撕痕是林晖春当年撕邮票时留下的。
专访 t 专访林晖春:“林连玉家书” 随谈
与马来西亚的缘分 早期的华侨因家乡的艰苦生活环境而不得不离开 原乡,常年在海外漂泊讨生活,后来因种种的 因素,其中包括个人自愿或是侨居地政治演变 而被迫离境等,重新回到原籍地生活。在访问的 过程中,林晖春还透露了二哥林耀春的夫人(李 培英)及夫人王雅丽是侨眷身份。原本在旁默默 陪伴林晖春的王雅丽开口表示:“我们家算是华 林连玉在给林多才的家书中不时提到林建春(中)、林耀春 (右)、林晖春(左)三兄弟。
侨后代,我妈妈的养父母是马来亚华侨,养父姓 郑,不过在父母过世后,我们这些后辈都没有再 联系了。我二嫂,耀春太太的父亲也是马来亚归
过,爷爷的书信里面可能也有体现出来。从爷
侨。”林晖春边笑边补充道:“我们跟马来西亚
爷与老爸两人的互动看来,他们应该是无话不谈
真的很有缘啊!”问起王雅丽对林连玉的认识,
的,什么事情都会通过书信交流。”
她坦言道:“我是永春人,但不是住在蓬壶镇,
对子孙的殷切期待
而是住在桃城镇,在之前从未听闻晖春爷爷的事 迹。直到1989年,我嫁了给晖春后,才通过家人 的口述中对爷爷的事迹有了基本认识。”
在林晖春的记忆中,对爷爷的回忆除了家书外, 还有一件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的事:“我读书的
家书的数量
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当时的物资十分贫乏,好 多人都会说我的爷爷在马来西亚,为何不向他要
林多才曾为1995年《华教节特辑》撰写一文,
东西寄回来。后来,爷爷有托人家寄了三枝英雄
题名〈为华文教育,托妻寄子,留丹心——林连
牌的钢笔给我们。”当时,林晖春收到祖父从马
玉部分家书整理〉,此文后来也收入在李亚遨主
来西亚寄来的钢笔时,确实是开心得不得了,但
编的《族魂林连玉续编》一书中。在这篇文章的
父亲的一番话却让他至今都难忘:“我老爸说,
一开头,林多才便提到:“我父亲生前给我们兄
爷爷在马来西亚是没有钱的,他是一名穷教师,
弟、亲属等家书数百封。诗词、杂文等手稿数十
但他还是希望能够给我们买英雄牌的钢笔。”林
篇,均由我保管。文革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
晖春继而表示,“那个钢笔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东
因,我受到冲击。直至1980年3月30日,我原工
西,我们叫它为进口的东西,爷爷寄给我们,
作的永春县邮电局才将信件、诗词、杂文手稿、
希望我们这些后辈能够尽量多读一些书,多学一
部分剪报还给我,但已残缺不少。目前我保存自
些字。”“那三枝笔,我们一直在用着,从小
1960年10月21日至1985年11月18日,前后廿六年
学、初中到高中,到了高中时就坏掉,三枝都没
(1967年全年均缺)家书近三百封……”2。
有了。”从林晖春的分享中得知,他们很珍惜林 连玉寄给他们的东西,而林连玉虽然人在马来西 亚,与中国子孙素未谋面,但心里却是百般牵挂 与爱护。
2
林多才:〈为华文教育,托妻寄子,留丹心——林连玉部 分家书整理〉,收入于《族魂林连玉续编》(吉隆坡:林 连玉基金,2005年11月),页102。
25
2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林多才逝世后,林连玉家书转由林建春保管,后
因正如刚才提到的,爷爷的家书在文革时期被没
来为了方便整理与数码化工作,现已交由林晖春
收了,后来退回来的家书数量,老爸说有丢了一
保管。提到林连玉家书的管理与保存,李亚遨认
些。”
为林多才功不可没,并表示:“我虽然未曾看过 实体原稿,但透过2005年从中国带回马来西亚的 3
至于林多文现收藏的林连玉家书,林晖春是这样
两套家书复印本 来看,林多才真的整理得很好,
表示:“我三叔收存的家书数量,与爷爷通信到
很有系统,这可能与他平时的工作训练有关。”
哪一年,我是不清楚的,可能要问林林(林多文
关于家书的完整性,林晖春似有感触道:“1960年
儿子),他相对来得清楚。据我所知,三叔出来
中间那段时期,即文革的时候,我老爸有被人家
工作后,与爷爷可能有一段时间是有通信来往
打倒,爷爷的家书在那段时期也被没收过,直到
的,但因工作变动的缘故,需要经常搬家到其他
后来老爸得到平反,他们才将家书归还给他,但
地方,有些东西可能在迁移的过程中弄丢了。印
是已经不齐全了,有很多都没有退回来给他。当
象中,爷爷有一段时间是联络不上他的,要给他
家书退回来的时候,他就将那些有拿到的部分拿
的信就会寄到家宅,再由这里寄出去或是直接转
去作整理。”尽管如此,保存下来的部分家书仍
告他信中的内容。”
能清楚地勾勒出林连玉的精神面貌及那个时代的 历史脉络。
除了林多文外,林晖 春还特别提起了林
林连玉一生所写的家书数量不少,目前看到的家
连玉的妹妹——林子
书数量统计主要是来自林多才与中国社会科学
贞。他表示:“老爸
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进国博士,不过两
有一位已经过世的老
者统计得出的数量有少许落差。前者在〈为华文
姑——林子贞,她住
教育,托妻寄子,留丹心——林连玉部分家书整
在南安市水头镇。在
理〉里提到家书的数量是“近三百封”,后者则
解放以前,她是小学
在“族殇:家族史视野中的华人族魂林连玉”讲
林子贞(林连玉的妹妹)。
的校长。我爷爷曾到
座内容简介里提到,“搜集到‘四百多封’林连
过她那边做客。”
玉家书”。究竟林连玉家书到底有几封?“近三
“子贞在世的时候,她曾经在水头镇帮华侨写书
百封”或是“四百多封”?针对此事,李亚遨特
信,与爷爷及我们也有书信往来”林晖春继续补
地向林晖春求证。林晖春解释说:“陈进国博士
充道:“我曾经两次到那边看她,知道她家里有
应该是连我三叔(林多文)的家书也计算在内。
收藏一些东西,比如我太爷爷以仁公的相片就是
至于爷爷到底寄了多少封家书回来,到目前为止
她复印给我的。不过她逝世至今将近10年了,不
还没有统计出准确的数量。在 60年前,中国与
知道她的后代还有没有帮她保留下来。”
马来西亚还没有开始建交,书信往来多数是托 人转交,不太自由,也非常不方便,爷爷寄回来
家书的整理与保存
的家书难免会被弄丢,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 3
2005年,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秘书长尤培胜、林连玉基 金主席陆庭谕、教总执行秘书长姚丽芳及新纪元学院历 史学者廖文辉四人前往林连玉故乡永春县拜访林建春, 并带了两套林连玉家书复印本回马来西亚。
家书是家人与亲友之间的通信,也是维系彼此关 系的重要纽带。若从档案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属 于私人档案的一种,是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重
专访 t 专访林晖春:“林连玉家书” 随谈
1985年12月2日,林连玉在李家耀的邀请下,与竺摩长老、 伯圆长老、陈喜启及黄笙在若墅堂共进素宴,吟诗作对。
李家耀书写林连玉临终旧体诗赠送给林多才。左图作品少 了“堂”字,后来再补送右图作品。
要见证,也是一种民间书写的历史,具有史料及
老爸到马来西亚时有去拜访李家耀,当时他的年
研究价值,因此有其保存、整理与数码化的必要
纪很大了,应该有90多岁了。他一见到我老爸就
性。
很高兴,于是便当场写了爷爷在临终前作的旧体 诗:“桃园世外隐三老,若墅堂中参二禅;春水
林晖春的夫人王雅丽在档案馆工作,因此夫妇两
萍踪偶一聚,应知佛说是因缘”送给我老爸。结
人对林连玉家书的收藏保存工作有深入认识和了
果,他写完后才发现诗句里的‘若墅堂’漏了一
解。当李亚遨提到林连玉家书应该妥善保存时,
个‘堂’字。后来,他补了上去,又重新写一幅
林晖春第一时间出言附和道:“这些书信早期都
给我老爸。”除了这些有趣的分享外,林晖春还
是直接用夹子夹住,这种管理方式是不正确的,
特地从家里带来两张1966年11月拍摄的士拉央新
后来我们将它送到泉州市丰泽区档案馆,请高级
村“隆情小筑”正面与侧面照片,让我们拍摄存
馆员按照顺序重新整理、扫描,用高科技来保存
档。据了解,这两张珍贵的照片是林连玉当年迁
这些档案。”从林晖春的言语中,透露出他对爷
入“隆情小筑”后拍摄的,之后随着家书寄回中
爷家书的重视,希望历经数十载岁月的家书能够
国给林多才。
继续完好地保存下来。或许,那是他们追念爷爷 的唯一实物吧。
虽然访问团成员初次与林晖春夫妇见面,但却被 两人的亲切与健谈感染,整个访谈在愉快的气氛
在访问结束前,林晖春还透过手机里的照片与我
中结束。《通讯》希望下回还有机会邀请到林连
们分享了他的珍藏,如李家耀用书法写的林连玉
玉在中国的亲人作访谈,让大家对林连玉及其在
诗“咏红毛丹”、林连玉临终旧体诗等。此外,
家乡的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还与我们分享一则与李家耀有关的趣事:“我
27
28
05
专 题 ︵ 一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家 书 的 林 连 玉 VS 杂 文 的 林 连 玉
文/郑文泉
林连玉家书的存在,可能并没有改变他的同道、门 生以来对他的“儒者”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却也 无法解答这样的一个“士的精神”为何要做“圣人的 叛徒”,书写“有讽刺性的杂文”?他如果是一个 “士”,应该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士吧!?
第
一次想认真看一看林连玉的家书,是因为在中国的微信号读到陈 进国的〈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以林连玉家书的记忆书写为例〉一
文,那时是2018年1月4日。先不说内文,单是“士的精神”这个标题和定 位,就让我大吃一惊,下意识觉得这一批家书可能会推翻我们过去从林连 玉杂文集所得出的结论和印象。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陈进国以“士”来定位和解读林连玉这一批家书的精神 内涵,和后者的同道门生将之视为儒家、儒者的这一说法,并不抵触。这点 从林连玉逝世起第二年编印的《民族教育斗士林连玉的一生》(1986), 到郑良树撰写的《林连玉评传》(2005),一直到当前《林连玉纪念馆通 讯》所刊载的相关各文,包括陈进国上文的简本(2016年第2期)和林连玉 25岁时的少作〈孟子研究〉等几篇,既一致也一贯,并不会令人起疑。 可是,一旦我们联同林连玉所有的著作一起来观看时,陈进国的这一“士 的精神”的诠解,就会立刻出现内涵不相容的张力关系。林连玉的著作, 总的来说有诗歌类(一册)、杂文类(三册)和教育类(多册)三种,我 们指的特别是后二种的《吴钩集》、《杂锦集》、《桂姜集》和《华文教 育呼吁录》共四册。简单地说,林连玉的这四册著作内涵,和陈进国根据 家书所总结出来的“士的精神”的说法相容吗? 本文一开始就对“士的精神”的说法,感到惊异,就是因为它是林连玉后 四册著作中得不出的内涵和结论。很幸运的,在《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专题(一) t 家书的林连玉 VS 杂文的林连玉
林连玉言论集:《华文教育呼吁录》。
林连玉杂文集:《杂锦集》、《吴钩集》、《姜桂集》。
已经整理、刊印的第一通家书来看(2017年
究〉各文,都足示他对“士”此一传统并不
第1期),林连玉对自己的各类著作杂文都有
陌生;与此同时,林连玉也是一个在新文化
所阐明,尤其是杂文类:
运动风潮下成长的人,鲁迅在他的母校的演 讲词还是经由他整理、刊印在校刊上,对后
于是为《南洋商报》副刊写稿,都是有
者“有讽刺性的杂文”也就是批孔反儒的杂
讽刺性的杂文,每月得稿费数十元来弥
文创作与效仿,也可借由《吴钩集》、《杂
补家用。三、四年间得稿三百多篇,迨
锦集》、《桂姜集》三书的问出而证实。
一九六六年我移居新村,把它整理……
如果说林连玉的“士”背景深厚,他对鲁迅
分为四部,定名:(一)《吴钩集》、
“有讽刺性的杂文”的效仿也非浅尝则
(二)《杂锦集》、(三)《桂姜集》、
止——打从鲁迅逝世那一年开始,他就对
(四)《纪雪集》(按:此册未流通)。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杂文时代,已 经过去了”之说,深不以为然,以为:
也许可以先这么打个比方:林连玉的这些 “有讽刺性的杂文”,讽刺的就是“士的
若果真正过去,便已成为古董了,你敢
精神”。现在人们根据他的另一批文献,也
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已经成为古董,可
就是现在所谓的“林连玉家书”,得出的
以和四书五经,杂在一块儿么?
却是“士的精神”的体现!?两者之间的反 差,不是很大吗?
从林连玉上述三书的杂文都在五十年代撰写 而成,可见他真的是身体力行,证实鲁迅的
要解释林连玉这些著作的内涵反差,并不困
杂文时代既未过去,其意义也远非四书五经
难。一方面,林连玉有“士”或儒家的家学
等古董所能比拟。也许出于这样的原因,跟
渊源,这点他在〈自撰小史〉已交代自七岁
他共事、相处过的同道、门生都觉得他像一
以来就已接触、熟读儒家的四书、三经(指
个儒者,但他的作品却是一幅《吴钩集》所
易经、诗经、左氏春秋三书),师范时期又
说的“圣经贤传,颠倒使用,致教先圣心
报读文史地系,加上近期《林连玉纪念馆通
传,遭受分脔寸割的惨祸,这在把守贤关圣
讯》整理出他担任教师期间撰写的〈孟子研
域的人们,又认为我是离经叛道,大闹天宫
29
3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的怪物”的孔门第七十三贤“吴钩”的面
现,特别是《华文教育呼吁录》一书,或
貌,不无有言(作品)行(行为)分家、
另有体会。我们单从陈进国对林连玉拒道斥
“言行不一”之虞。
佛“认同儒家的文化精神”的角度来看, 就可能会发现以下情形真有点“文章”:
用林连玉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这些杂文著作
(一)林连玉在《华文教育呼吁录》一书只
表达的是一个“圣人的叛徒”吴钩的面貌,
字不提儒家,提的是“华人文化”、“中华
和陈进国根据家书整理出他是一个“士”
文化”或“民族文化”、(二)林连玉在
的形象,两者是有冲突的。但进一步细读陈
《华文教育呼吁录》一书引经据典或提供理
进国的文章,也可看出他对林连玉的“士的
据的时候,都是泛化为“我们的祖先”、
精神”的归纳,基本上源自家书和他在现实
“我们的先知先觉”等说法,而不会指名道
上被尊为“族魂”的马来西亚“民族教育
姓——例如〈告别教总同仁〉一文:
斗士”的那些作为与操持,并未涉及他的上 述三类著作。换句话说,陈进国的“士的精
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所谓
神”一说如果可以成立,目前也只能针对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书的内涵来说,并不能扩大为林连玉的整体
屈。”不正是我们圣哲的教训吗?
面貌与判断。 最近一期的《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年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林连玉上述著作和家书,
第1期)作者陈良甚至可以指出这些话都出
分别是他自小到马来西亚公民时期(1964年
自《孟子》一书,撰有〈孟子研究〉一文的
前)和被裁撤公民权之后(至1985年逝世
林连玉不可能不知道吧?实际上,林连玉的
止)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文献,我们或许可以
教育类著作,始终没有出现儒家、孔子、孟
从中整合出一个比较贴近真实的观察。从林
子等词汇,和他的同侪沈慕羽之直接指名
连玉〈自撰小史〉自叙家学到他被同道、门
道姓为孔子之言论有很大不同。到底是什么
生视为儒者来看,再加上这些晚年家书,也
原因,让一个自小有儒家渊源、年轻时写过
许他在为人、操持上一直都是个“士”、儒
〈孟子研究〉的文章、老时被认为是“士的
者;问题在于他自十八岁(1919年)集美
精神”反映的家书的林连玉,在私我的杂文
师范学校就读接触鲁迅、胡适等新文化人物
创作中做“圣人的叛徒”、在公共的教育文
与思潮以来,到六十岁以前(1960年前)的
告又对儒家、孔孟等词如此“讳莫如深”
“有讽刺性的杂文”的创作和表现,也确实
呢?
是他生命中的一环,其意义该如何诠解?用 林连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在“门人学
换句话说,林连玉家书的存在,可能并没有
孔圣,孔步亦步,孔趋亦趋”的同时,为什
改变他的同道、门生以来对他的“儒者”形
么还要书写“有讽刺性的杂文”,做“圣人
象的概括与认识,但却也无法解答这样的一
的叛徒”?
个“士的精神”为何要做“圣人的叛徒”, 书写“有讽刺性的杂文”?他如果是一个
如果说杂文属私我创作,缺乏公共性,那 么我们看一看林连玉在第三教育类著作的表
“士”,应该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士吧!? (作者为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兼副院长)
31
读 圣 贤 书 所 学 何 事
文/陈良
│ │ 从 林 连 玉 要 做 ﹁ 圣 人 的 叛 徒 ﹂ 谈 开 去
对
历史人物做品评,有时不免会引来争议。我曾撰〈林连玉与 孟子〉,说林连玉极有深得于《孟子》者。近有郑氏〈家书
05
的林连玉VS杂文的林连玉〉(以下简称〈VS〉),评论陈进国、陈良 将林连玉定位在“士的精神”或“儒者”,着实让他“大吃一惊”、 “感到惊异”,因为这和他所理解的林连玉存在很大“反差”。 郑说主要根据,是林连玉在《吴钩集》、《姜桂集》与《杂锦集》这 三部“有讽刺性的杂文”中,表明了要做“圣人的叛徒”,贬斥四书 五经为“古董”,所要“讽刺的就是‘士的精神’”;即连《华文教 育呼吁录》这部著作里,也只字不提“儒家、孔子、孟子”。这和陈 进国只根据林连玉家书而得到的结果,明显“两者是有冲突的”。 郑氏论据,看似有理,实多可商榷,这里就简单回应。首先,细读 那些“讽孔”言论,便知讽刺对象实不在孔子。林连玉说要做“圣人 的叛徒”,主要是为了嘲讽那些亦步亦趋、无法与时俱进的“卫道先 生们” 1 、“老学究” 2 。林连玉既熟读儒典,却又受新时代洗礼,对 孔子某些名论自有看法,进而提出一些裁修或检讨,故而语带轻佻地 说“我非圣人之徒也” 3 ,“把守贤关圣域的人们,又认为我是离经 畔道,大闹天宫的怪物” 4 。其意在此不在彼,实无法据此推出他和 “士”或“儒”的身分到底合不合。 林连玉的杂文,据其自言有几个特色。第一是针砭世弊,文辞辛辣, 那是因为他“在社会上闻到甚多腥膻的味道,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 知不觉中,有些姜与桂的味儿” 5,可见他所嘲讽的,是针对当时的社 会乱象。第二是自招他的杂文如同“放臭屁”,是为了发泄肚子里的 火气,不必过于认真;对于孔孟经典,则是“任意割裂,颠倒使用”,
1
林连玉:〈众好之不察焉〉,《吴钩集》(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6年 12月18日),页56。 2 林连玉:〈知之谓不知〉,同上,页78。 3 林连玉:〈骂人者人恒骂之〉,同上,页57。 4 林连玉:〈后生并不可畏〉,同上,页48。 5 林连玉:〈小引〉,《姜桂集》(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2年5月),页2。
专 题 ︵ 二 ︶
3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不要拘泥于迹。如果读者真要做“逐臭之 夫”,那倒是“天下间一桩奇事”6了。 据此可知,林氏杂文亦庄亦谐,或喜怒笑 骂,或正言若反,都须从语境、作旨,甚至 文体去思考,而不是寻章摘句就遽下定论。 对此,林连玉还不忘提示说:“读书贵能得 间 , 不 能 死 守 古 人 的 句 下 。 ” 7读 谑 戏 文 字 也当如此,以免落入了“把活句当作死句去 理会”(徐复观语)之讥。关启匡的〈杂文 世界中的林连玉〉,全面梳理他的杂文,却 没有得出林连玉“非儒”的结论,而是认为 他“偶而批判孔学,但并非要彻底抛弃儒家 的立场”,此可谓善读书者也。
林连玉诗集:《连玉诗存》。
退一步说,纵使林连玉杂文中偶有讽孔非儒
比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又有什么好大
的言论,那又如何?就能表明他不符士人精
惊小怪的呢。
神或儒者形象吗?唐代禅宗不也盛行“呵佛 骂祖”么,那些呵骂佛祖的高僧大德,可
话说回来,林连玉对儒家就无正面之言吗?
不会被人质疑不是释家和尚。此例推之,则
郑氏所遗漏的《诗存》,恰恰是关键材料。
“以儒者而拒儒者”(章学诚语),历史
所谓“诗言志”,向来观察传统文人的内
上亦不少见。西汉司马迁推崇孔子,却藉
心世界,诗歌无疑是重要的凭据,林连玉
〈论六家要旨〉批评儒家之失,我们能因此
不 也 自 云 作 诗 以 “ 抒 素 志 ” 8么 ? 我 们 先 看
而说司马迁不属儒家人物吗?东汉的王充系
〈感怀〉诗:“秉国全无养士恩,人间正气
出儒门,却作有〈问孔〉、〈刺孟〉篇,林
几分存。”可见他极看重“养士”,乃出自
连玉的“圣人叛徒”与之相比,也太小儿
于传统的“学校所以养士也”(黄宗羲语)
科了,而王充之问孔刺孟,依然被赞许乃得
观念,此既为孔孟教育第一要义,也是他的
“儒者之宗旨也”。明代泰州学派的李贽,
终生之志。孟子说:“士尚志。”林连玉亦
离经叛道,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时人视
有诗曰:“颠连困顿无人状,祇 为时穷志不
作“异端”,后人评为“狂禅”,却依稀
迷。” 9 时穷而志不迷,不就是“士的精神”
动摇不了他自许为“实儒”的初衷。在对待
吗?即连嘲讽辛辣的《姜桂集》里,也特收
儒门经典上,明儒陈献章曾发“六经一糟粕
了〈寒士与公卿〉一文,乃专为士人发声立
耳”之叹,王阳明也曾有五经“亦荃与糟粕
言,为寒士“扬眉吐气”。此篇郑氏应好好
耳”之喻,却也丝毫无损他们作为一代儒宗
读读,看看是否有在“讽刺士的精神”?总
之地位。相比之下,儒者林连玉的“古董” 8 6
林连玉:〈屁喻〉,《吴钩集》,页5。 7 林连玉:〈爱之欲其死〉,同上,页62。
林连玉:〈学诗自白四首〉,《连玉诗存》(吉隆 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6年12月18日),页12。 9 林连玉:〈寄李甘棠先生〉,同上,页5。
专题(二) t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从林连玉要做“圣人的叛徒”谈开去
之,林连玉的诗歌与杂文,可以两相映证,
简单说,〈VS〉主要立论于五十年代中期
其志士形象,跃然于纸上。
前所作的杂文,以为这更具代表性;至于那 些家书,是“不能扩大为林连玉的整体面貌
对于儒家经书,诗中更是正面承受。先看
与判断”的。言外之意,家书中的儒士形象
1961年林连玉被剥夺公民权后,向各界发
只限于生命中的一个小段落罢了。这种推
表〈答各方慰问函〉,以自问而问人:“吾
论实在很有问题。单就文献性质来看,诗歌
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何其铿锵有力,
与家书实比杂文更属“私我创作”(借郑氏
显然他素以圣贤书养志,此可印证于其〈学
用语),也更能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且
诗自白四首〉曰:“试检圣经贤者传,分
诗歌的创作时间从中年到晚年,更具人生代
明显豁是真诠。”表明了他以四书五经等来
表性。至于家书除了“私我性”外,还多了
检视平生的学问操守了,这难道还不合一个
一层隐秘性,思想感情更容易坦然流露;且
儒者的形象么?而“读圣贤书”原出自文天
正因多为晚年之言,又比杂文更能涵盖人生
祥诗,林连玉是非常敬仰文天祥的,特作诗
的整体面貌。作为感时讽喻的杂文,当然也
10
以“重下拜” ,其慕仁人志士之心,昭然可
具史料价值,呈现了生命的一个面相。但林
见。更有甚者,林连玉还流露出对孔圣的向
连玉谓其为生活所逼而写,有时读来不免有
往:
“作文”之嫌,其“诚实性”比不上诗歌与 家书。 圣人不作孔丘死,谁挽狂澜正厥心。
11
至于说,《华文教育呼吁录》对儒家、孔 叹孔圣没后大义散绝,而忧道之不后传。
子、孟子始终“讳莫如深”,一字不提,显
这个道就在下句的“厥心”上,此即儒家十
然是在暗示林连玉内心是“非儒”的。但本书
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收录了他反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文告,不正引
惟一,允执厥中。”观其诗意,似乎隐然以
用了孟子的“舍身取义”吗?且指名道姓“孟
孔门传道人自喻。据此,林连玉有可能要去
子说” 13,为何视而不见?1967年林连玉重编
做“圣人的叛徒”吗?若不信,请再看:
《华文教育呼吁录》时,特地增补了〈告别 教总同仁〉,作为全书的垫底,算是对领导
左孟庄骚穷蕴义,危微精一更推陈。12
华教运动的阶段性总结。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 段:
最后“危微精一”句,便是上引十六字心 法,与前诗相应合。一个真正的反儒人物,
我要与教育界同仁们互相勉励,所贵乎
大概不会去相信什么“道统心法”,甚至还
读圣贤书的,便是树立风标,砥砺气
会严厉批判之。但林连玉却援以入诗,显示
节,维护真理,发扬正义,责在吾辈。所
了他的认同,而且看来其志还似乎不小呀。
谓“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所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正是我们圣哲的教训吗?
10
林连玉:〈咏史——文天祥〉,《连玉诗存》,页5。 林连玉:〈和黄杜残四十初度元韵〉,同上,页22。 12 同上,再次前韵。 11
13
林连玉:〈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可不 办〉,《华文教育呼吁录》(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委员会,1986年12月18日),页95。
33
3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其部分文字袭用了上引〈答各方慰问函〉,
们看到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他可以毫无掩饰
再次强调了“读圣贤书”,后面再归结于
的表露出来,这才是他可爱复可敬的地方。
“圣哲的教训”,反复阐述读经希圣,致力 张扬志士精神,文意如此清楚坦然。〈VS〉
林连玉之所以被视为儒与士,乃来自于他那
也引用了此段文字,却拗说成是林连玉对孔
力挽狂澜的大勇担当,以及所树立的气节人
孟之名“讳莫如深”,如此妙解,也算是一
格;这是在于他对儒志的实践上,而非在于
种“读书得间”呵!
他对儒学有什么发明。儒者气节是平时集 义养气来的修行,而不是在领导华教运动后
说到底,〈VS〉最大的问题,就是二元化的
才被逼出来的结果,更不是由他的同道门
思维。单看其题目,就思过半矣了。如此将
人及“斗士”、“族魂”等称号所层累造成
家书与杂文对立起来,以为非此即彼,水火
的形象。林连玉生前好友黄润岳,与他契心
不容,难怪乎要发出“一个‘士的精神’为
相知,说林连玉“有一贯的言行,有坚定的
何要做‘圣人的叛徒’,书写‘有讽刺性的
意志” 14 ;两人又同为华教战友,并肩力挽
杂文’?”的困惑了。殊不知人生有时就是
狂澜,深知大时代内情及其间的曲折艰辛,
一团矛盾,一些言论看似抵牾分歧,在真实
若非“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的生命里却可消融无碍,或是一种自我辩证
(司马迁语)。难怪乎黄氏不得不颂赞林连
的心迹。林连玉的“戏孔非儒”,让我们看
玉为“一代完儒” 15。后人可以不信服这个品
到新文化运动对他那整代人的影响,更让我
评,却无法完全视而不见。 总结来说,林连玉的儒者气象,毋宁说更偏 近于明代王学的狂狷之士。他有不服权威的 性格,以六经为我注脚,砥砺民族气节,而 深忧天下兴亡。其操心也危,虑患也深,欲 以“挽狂澜正厥心”。看他一生危微精一, 只掌力挽狂流,以保华教命脉,就因为华教 正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传道事业了。《华文 教育呼吁录》以“所贵乎读圣贤书”为终, 亦可谓意义深长矣。
14
林连玉、黄润岳、陆庭谕三人合影照。
黄润岳:〈我所认识的林连玉先生〉,《族魂林连 玉》(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91年7月), 页64。 15 黄润岳:〈我与林连玉〉,同上,页133。
35
马 来 西 亚 华 文 教 育 与 五 福 书 院 历 史 探 源 ︵ 中 ︶
1
文/王琛发
│ │ 会 馆 重 现 传 统 教 育 的 春 秋 大 义
英殖势力下重建的乡亲共同体 06
郑景贵,字嗣文,号慎之。 直到现在,对南洋洪门三房 底下的海山公司而言,他是 那时主持马六甲海峡北方海 山公司事务的领袖人物。现
特
在网上有许多文字是根据槟
约
城白云山郑景贵墓碑,说他 逝世于1898年,实际上是 忽略了闽粤民俗的结论。根 据两粤风俗习惯,老人晚年 为着健康延寿,或设想要 为儿孙准备风水庇护,因此 多在生前完成造墓工程,并 以相应仪式预设“生基”。
海山公司首领——郑景贵。
“生基”的墓碑年月或其他 文字,有时是为了对应将来风水的需要,让后人可将立碑的方位与 年月配合真正生死年月作推算,以回溯原来的布局及先人的意愿。 郑景贵真正生死年月在阳历1901年12月,不止多处长生牌位的夹层 内有记录,黄存燊撰写的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亦有记载。2 从槟城白云山郑景贵墓地立碑的年份及〈重修五福书院碑记〉来推 敲,可知两件事是发生在同一年。那年起,一个年近80的老人,一 边忙碌替自己造生基,一边以正总理身份带领广州府十二县乡亲成 立彼此的福利共同体。至今,尚未有任何史料显示之前曾出现过同 类组织。郑景贵除了在1861至1874年之间领导海山公司走进拿律内 战外,他的阵线,以“增龙”(增城、龙门)人为主的海山公司,
1
本文为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批准 号:17ZDA194)阶段性成果。 2 Wong Choon San, 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4), p.80.
3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还联合了“五邑”(南海、番禺、顺德、东
功能,在各县“公司”以外,叠加上各县
莞、香山)为主的五福堂,形成类似“十二
共同组织,以联系各县人员和进一步照顾乡
县”之前的雏形。
亲利益。在过去,各路乡团组织,因着历史 渊源与文化认知,曾经以惠州公司、增城公
如是,五福堂广州府会馆现存各碑皆以字号
司、五邑公司等乡群势力为名,武装自治开
相称郑景贵,且在后边以“翁”为尊称,可
拓农矿区。这些分布各地的开发群体,结合在
见郑景贵年近八十犹然受到昔日同仁与他们
义兴公司或海山公司等较大的联盟,形成跨
的后裔尊重,继续在当地“广州府十二县”
海跨境社会经济共同体。可是,到了1880年
后人之间享有权威地位。但是,英国人在
代,这些组织遭受英殖民政府逐步压制与消
这个时候正实行统治策略,一方面以委任
磨,自认民众集体公共事业的“公司”,大
甲必丹和议员等职务笼络郑景贵等人,一方
多失去各自的武装根据地,又一再被法令正
面则全面压制他们过去的社会关系与组织力
式污名化为“黑会社”/“黑公司”,只能
量。1889年2月1日,马来亚通过新“社团法
演 变 成 转 入 地 下 。 5当 乡 亲 同 胞 还 需 要 乡 团
令”,并在翌年1月1日实行,到了1896年槟
福利共同体,并依靠共同体互相支撑养生送
城华民护卫司伊凡斯在报告“社团法令”的
死的时候,就得向英殖民政府申请新社团
进展时表示:“经过几乎八年的经验,我能
注册,方得合法拥有土地来实现各种设施。
够深信地认定,已经没有现存社团危及殖民
〈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里头的与会
3
地的和平了。 而在义兴街,自义兴公司产
者捐款,除了个人和商号,还有以“番禺公
业在1893年辗转落入郑景贵名下后,他经营
司”和“南海公司”集体名义参与,可见他
的生意由海山公司时代转型至英殖推动的西
们过去都是这个概念的拥护者。
化企业制度,却依旧命名“海记栈”, 4甚至 其大门前一幅以行草书写“封侯王至帝,宝
〈广东省暨汀州众信士新建梹 屿福德祠并义
号惟馨;伐吴魏兴刘,丹心未泯”对联,也
冢凉亭碑记〉记载了咸丰十年(1860年)收
寓示着门内厅堂不改变洪门各系崇拜关帝的
集捐款的情况,上边刻着当地的海山馆“捐
传统。如斯内容,似乎暗示“海记栈”诸人
银壹佰大元正”,而“五福堂捐银壹拾大元
“丹心未泯”,表面上是脱钩转向地下的海
正”,捐款不比跨地域的海山公司多。此碑
山公司,内心里却有许多说不出的话。
立于农历十二月,即1861年阳历1月至2月, 碑文显示五福堂与海山公司是两个组织。此
这时候,自“五福堂”在1885年注册被取
外,至今也不见有其他碑文提起五福堂,
消,另一地方出现新的组织,其会馆以“五
或提及其与海山公司的关系。而英殖民政府
福书院”为名,而又追溯“我五福堂”,好
的文献则显示,最早两次的“拿律战争”,
处是可以替代过去海山公司或五福堂有过的
霹雳州战场都是发生在增城人与惠州人的矿
3
巴素撰、刘前度译:《马来亚华侨史》(槟城:光华日报有限公司,1950年),页119。 Wong Choon San, op.cit. 5 参考王琛发:〈17-19世纪南海华人社会与南洋的开拓——华人南洋开拓史另类视角的解读〉,《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第4期(福建省:福州大学,2016年7月),页67-72、78;郭平兴、王琛发:〈马来西 亚惠州人、惠州会馆与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王琛发教授访谈录〉,《地方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江西 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12月),页95-103。 4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中)
区,一直到1872年,新宁人和他们“四邑”
在1873年5月3日致函向英殖民政府表示,
同乡遭遇了增城人的作对,后者把“五邑”
新宁等“四邑”才是最早在拿律开矿,原本
或自称“五大县”(Ng Tai Yuen或Ang Tye
生活平安宁静,可是拿律马来土侯做事不公
Yon)的势力也引进了战场。 6 在英国人的记
道,先是暗中放任增城人“强盗”在同治四
录中,五福堂自1857年便以“五邑”同乡为
年攻击与抢夺惠州人矿区,并抢劫四邑人。
主,其次是增城人,也有接受一些广州府邻
到了同治十一年,土侯与“五大县公司”相
近县份的成员,但是排除了语言相异的古冈
互协议以后,还佯装要四邑公司各地矿区头
州 四 邑 。 7从 上 述 咸 丰 十 年 的 碑 记 发 现 , 广
人到他家谈事,让这些人踏入其家门即遭
州府五邑当中的南海、顺德、番禺、香山,
遇“五大县”埋伏。陈亚炎等人又说,“五
还有东安(东莞与宝安联合)都是各自以本
大县”还得以趁着各地四邑矿区没有头人,
馆名义列捐,可见其时“五福堂”或有时又
发动突然袭击,当场杀死2,000余名四邑乡
称“五邑公司”,很早即是在五县同仁组织
亲,另外还有6,000余名四邑乡亲在撤退往槟
以外,形成另有功能的联合组织,进一步照
城的沿路上,受到马来武装和“五大县”的
顾各县同仁的利益,亦可能是倾向海山公司
人员追击,其中3,000余人被杀死或饿死,抓
的广府语系另组分支,包括讲广府话而非客
到的女子则被卖为奴,只有不到3,000人能撤
家话的那部分增城人。这亦是英殖民政府在
退至槟城。 10这意即,郑景贵等人投诉的新宁
十九世纪观察华人社团的结论之一:危险组
人,是后来重新结集的反攻势力。
织和非危险组织的成员可能重叠,或者是同 样的人员互相倒装进去新旧组织之间。8
不论义兴公司、海山公司或五福堂和英殖 民者如何各执一词,他们原本都是带有乡团
另外,黄存燊 撰写的A Gallery of Chinese
武装自治联合体的性质,其农矿区内部有
Kapitans收录了“拿律战争”双方当事人申
体制,有人员聚居的公司屋,经营的河港也
诉的材料,包括以郑景贵等人名义提呈给英
都是自设关卡和碉堡。 11 这样才是那个时代
国海峡殖民地政府的申诉书,也是现在一般
的“公司”印象。当然,等到英国人借助华
读者较容易见到的材料。这些文献当中,郑
人乡群分裂互斗,进一步干涉马来亚,压制
景贵等44人在1872年9月26日联名请求英殖
各方签订合约的时候,把自己变成宗主国,
民政府介入拿律事件,其函件道:增城矿区
把华人形容为“外来商人”,又令各华人开
有12,000余人,正受到2,000余名新宁流民攻
发区缴械与拆除设施,“拿律战争”所有交
击,造成大量财物损失。 9而义兴公司领袖,
战各方其实都是输掉未来的主动前景。再等
包括新宁人陈亚炎和惠州人朱云秀等人,则
到郑景贵与陈亚炎双双被委任在英殖议会,
Blythe, W. L.,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542-543. 7 Ibid., p.542. 8 Blythe, W. L., op.cit., p.214. 6 Wong Choon San, op.cit., pp.101-102. 10 Ibid., pp.104-105. 11 Burns, P.L., & Cowan, C.D. (ed), Sir Frank Swettenham's Malayan journals, 1874-1876. (Kuala Lumpu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p.1-52.(请注意其系列手绘地图)。 6
37
3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常要互相配合替华人发声的时候,昔日“公 司”实力与结构早已不复强大。纵使后来双 方许多大小头木痛定思痛而互结姻亲,郑景 贵家族继承人郑大平以陈亚炎干儿子身份组 织叫“万和”的联盟,提倡洪门本有“共同 和合,结万为记”的概念,但义兴公司和海 山公司合流的各系统,包括马来(西)亚华 人社会常有人提起的“二房三”,毕竟无从 公开结集,力量在压力下分散,只在民间保 持着互助结社性质。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回 头,只留下教训。
〈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和〈五福书院创建总坟碑 记〉。
海山公司和义兴公司等洪门系统自从“1889年
必丹郑景贵作出很大贡献。光绪二十四年
社团法令”实行以后,纷纷遭受英殖民政府
(1898年)〈重修五福书院碑记〉上边,
的压制消解。咸丰年间成立的“五福堂”,
载:“兹将重修书院总理协理芳名刻列”,
因1885年禁止注册而改造名称“五福书院”,
排名第一人就是“正总理郑嗣文翁”,碑文
实乃扩张至“广州府十二县”的大联合,比
提及五福堂在义兴街的旧址与现址的关系,
较于海山公司早期以增城人为主体,当然更
说老地方“古朴无文,规模略隘,今日居
加适合因应时代变化而注册成为维护乡群联
诸久历,风会催残”,后来是“为此邀集同
合的福利组织。认真回想,〈重修五福书
人,询谋大众,僉 谓旧址既慎翁承去,新基
院碑记〉载,“十二县人叙同乡,不有此地
宜慎翁送来”。碑文最后的部分“谨将各梓
周旋,那得恭桑敬梓;数千里客游新埠,
里捐题工金芳名刊列于后”,第一条是“郑
勿问何时至此,自然义笃仁联”,这何尝不
慎之翁捐出书院地壹大段”,第二条是“郑
是海山公司与五福堂两个组织把旧时功能合
慎之翁捐工金五千七百六拾大员”。而光绪
流?只是,进入二十世纪,少了公开武装的
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
情景,扩大了联合县份的范围,重点也不再
碑记〉,其“序”其实是事后记述前缘。碑
是“义兴”对抗“海山”的武斗,而是为着
记序言首先提到“五福书院,我十二县梓里
华人共同福祉,以联合互助为基础向着其他
联情之地也。光绪廿四年重修该院,曾与增
群体协商,可谓痛定思痛。正如各乡群领袖
城郑嗣文翁揭到洋银弍万员。落成后,各梓里
在1886年〈创建平章公馆碑记〉上说的:
以未得归还揭款为恨”,其后便提到值理人
“所愿一堂坐论,睚眦胥蠲,百代祥和,界
员建议集资“千益银会”,以期从获利中还
疆勿限”。
款。再看此银会“各会友义助银两芳名”, 名单是以“郑慎之翁助银八百壹拾六员”领
五福堂广州府会馆现存碑文,不论是〈重
先,其次是他儿子“郑大平翁助银五百八拾
修五福书院碑记〉或〈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
七员五角弍分”。
碑记〉,屡屡提及昔日霹雳甲必丹郑景贵 名号,可以证明此地重修建馆,昔日霹雳甲
综合所有文字,就郑景贵个人而言,“五福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中)
书院”就是他本人在人生最后三年领导本身 所属乡群共同体的最后大动作。整个过程, 开始是郑景贵买去遭受禁止注册的五福堂原 地址,然后旧组织因卖地给他而有了资金, 后又获得郑景贵赠送市区中心土地成立五福 书院。郑本身参与其中,并以正总理身份参 加捐款,另外再垫借出了两万元,确保完成 十二县联合组织的会馆。最后,郑景贵也参 与大众筹款集资还钱给自己。郑景贵不吝其 财要完成“五福堂广州府会馆”的建设,可 见这是他的大心愿,参与其中的同仁也应是 有过确定彼此信任的共同经历。他们是在旧 组织无从公开发挥功能以后,以新组织重新 召唤还有效的那部分旧时功能。
延续“忠堂教子”社会教育传承
五福书院内供奉“列圣重阳帝君至德尊神”牌位。
回归到五福堂广州府会馆的现场文物,可知
这两大内容,体现在五福堂从开始至今的现
此地自初期大兴土木,并没有任何私塾办学
有建筑布局,即是将会馆作为生死相依、相
痕迹,会馆重点也不在办学。但又不能否
聚之所,以建筑布局来体现先人与后辈的前
认,“五福书院”之所以创立,客观上即是
赴后继精神。其前进是祀奉“列圣重阳帝君
为了延续和彰显华夏传统的社会教化。此地
至德尊神”以佑护与监督乡亲大众日常聚会
不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起源,却是
及商策,后进则是祀奉各县先人牌位的聚灵
马来(西)亚华教传统的产物与见证,缘于
之地,也是生者与死者每逢春秋二祭的对话
人们自小饱受祖辈文化教育传统熏染,不离
之所。如此安排,在客观上足以安定大小县
乡梓情怀。广州府各县乡团不论大小强弱,
份及地缘差距,以广州府到当地历代先人带
共立五福会馆,也是为了把乡亲抱团互助的
给后人的贡献,形成相互的集体祖先认同,
情怀推己及人,更广泛联系各县同人互相扶
凝聚力量。而且,以地缘联合再加拟血缘认
持,在自身亲近的范围继续维护华民利益。
同,建设馆舍,随时安置来往各埠谋生乡亲
所以,“五福书院”最初的活动有二:一是
暂住五福会馆,尤其是有利于一些实力较小
定位过去以来参与开拓本土的先人,安置彼
而缺乏硬体的乡会,有助广府人之间互相提
等神主,期望年年魂兮归来,照顾后人、壮
携,继续发展。
大子孙;二是联系广州府各县组织,共同商 策内外事务,排纷解难。其中最直接做法正
根据〈重修五福书院碑记〉与〈重修五福书
如重修碑文所说的,要在馆址建设馆舍。这
院千益会碑记〉的内容可知,郑景贵是个人
二大活动,其意义在于以实质功能潜移默化
垫钱给大众,也是由于他身为领导及与集体
人心,教化世道。
成员想法一致,都是急着会馆能尽速建成,
39
4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启用这两项建设。再据碑记文字,五福堂会
君少年英发,信义素孚于人,所有该会银两出
馆建成后,组织为了还钱给郑景贵,也为着
入,彼皆总其成,真所谓得人而理者矣”,
筹募组织发展基金,五福堂最早经济来源
后边却提到“不料该会未完,而林君遽然溘
是“千益银会”,即华南至南洋民间习惯称
逝”。虽然如此,三十六个月后,参会者还
为“标会”的活动。〈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
是有本事“将各会友所供出之本银,每百员
碑记〉碑序,载:“其会例议,每月每份供
扣出八员作为义捐,并将该会所收之息,合
银叁毫,供以三十六个月为满。会满后,陆
同而算,得银弍 万员,随即将此款如数清还
续开投,使彼此均沾其益。”看来这也是重
郑嗣文翁”。由此,对照碑上175人的名单,
修五福堂以后最早的会员活动,其运作强调
包括个人、商号或组织,他们按照每百元扣
着自利利人的经济利益。这些都不干系教读
出八元的比例捐款。正如以上所述,郑景贵
课本,却牵涉着文化认同、人伦道德,若要
和郑大平两父子参与份数最多,名字在这份
说这里是潜移默化大众家国情怀的社会教育
名单上自然名列前茅。
场所,也是可行的。有此想法,才会由此建 设,成此结果。以后五福书院的整个硬体让 商务学校借用,书院本身也在民初以后办起 成人学习班,也是水到渠成。12 “标会”作为民间层次的金融交换工具,是 以民间自成的货币网络,成为民众自为的强 制性储蓄工具,也是俗民累积集体资金的 管道。 13 按照“标会”原来有开会到满期的 俗例,“千益银会”当是以每份三十六月共 “三百十八毫”计算,而不计较个人投资多 少份。在三十六个月期间,每月都会接受参 与者以投标方式借钱,投得者要允诺会友每 月偿还利息,整个银会等到三十六个月期 满,到了“开投”时间,届时再连本带利分 配给每份的持有人。在〈重修五福书院千益 会碑记〉中,银会总理林玉衡是按着规则列 名首位,碑文介绍林玉衡时如此称颂:“林
12
林玉衡牌位供奉在五福书院的祠堂。
笔者在1980年代听闻晚清义兴公司领导伍镶学后人,即已故伍煜钧先生回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公司” 子女如他,有好些人都是幼年时在郑景贵以五福堂义兴街旧址改造的“慎之家塾”唸书,小学才改上英校“大英 义学”。五福书院内部在1912年正式办理“广东公立商务学校”之后,再办成人班形式的私塾,已是民国多年后 的事。伍先生生前也长期担任义兴公司祠堂“名英祠”信托人,而其说法后来也有已故何乃健先生的一篇文字, 足以互证。何先生在为杜忠全《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撰写一篇题为〈穿越老槟城〉的序文中提及,其先 母在一战后出生,并曾在五福书院读过一年私塾。相关内容可参考杜忠全:《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改 版)(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页10。 13 陈介玄:〈货币网络与生活结构——地方金融、中小企业与台湾世俗社会之转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 司,1995年),页177-178。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中)
〈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序文上还提
命教育——生前如何为人,才能得享死后光
到,要奖励积极参加银会的那部分人,方法
荣。
是“将各友占会弍 拾份者,酬以长生禄位一 尊”,以此对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儒家关怀人类教化首要大事,正如《三
〈五福书院创建总坟碑记〉,里边有载:
字经》教导小儿先要背诵“人之初,性本
“重修院宇,增长堂基,再造神牌,焚烧木
善”,这一切打从《千字文》所说的“天地
主”,可见以上两块碑文述及了现在五福堂
玄黄,宇宙洪荒”便是如此,是为了由此设
祠堂那些古老牌位的最早来源。五福堂最早
知人心本善,所以能通贯天道,从而说通社
的功用,其实就是重视祠堂,设立神主牌
会建设、开展仁义道德,也就不止是功能需
位,确定集体祖先认同。
要或利害关系,而是由个人诚心的自省,认 识天理公道的体现。其实践因而是表达在善
从信仰的角度来看,五福堂在会馆设祠堂供
意情怀,即《中庸》所谓“事死如事生,事
奉牌位,以异姓连枝,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
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不因时空、人事变
族集体先贤祠的风俗,亦是地方群体寻求
化而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五福堂等乡群
终极关怀的归宿。特别是在18世纪到19世
共同体设立的祠堂,即是主张死者精神能回
纪,大部分到南洋开拓的男丁在当地无妻无
归原来所属的社会群体,活在子孙後代之间,
儿,谁也不想死后成为孤魂野鬼。“长生禄
在大众当中成为家族/宗族的祖先,乃至成
位”意味着生前预定位子,接受香火祈福,
为地方/国家集体祭祀的对象,在每个当下延
对死者来说,其精神生命因着有后人祀奉
续生者与死者对话的生命意义。在会馆的祠
而得以延续。正如《诗经·大雅·文王》有
堂,异姓乡亲同受祭祀的根据,就如朱熹所
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
说:“虽不是我祖宗……我主得他,便是他
求多福”,当本会馆先人神主牌与其他会馆
气又总统在我身上,如此便有箇相关处” 15。
先人神主牌是不共有的祖先,从原乡带来的
由此而言,同乡们承先继后开拓社会和建构
神明又或甚至本土先烈,被先人集体认定为
历史,并非每个人一生能做完,却能让个人
集体祖神,会馆对集体历史的集体认同也就
短暂生命历程充满继往开来的生命意义。于
得以突显。而且,乡会祠堂模拟血缘宗祠设
是,领受“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回报先
立祠堂,尚可替代宗祠权威。各会馆章程以
人以慎终追远,而开路给后人开枝散叶,便
死后不得入主,惩罚严重违规者,显然脱胎
是对得起祖先与子孙。所以,五福堂祠堂也
于宗族社会规范,尤其能吓阻无依无靠的单
如一切宗乡社团祠堂,原来的功能都是潜移
身成员,以免因为非作歹成为孤魂野鬼。同
默化人心,以教化忠孝仁义,先有传统中华
样的,会馆以入主奖励,在家族设立神主之
文教,才会出现如此开花结果,是毫无疑问
外,还另立牌位,负担起年年公祭的千秋责
的。
任,也是对先人的尊重,又是给予所有成员 安心担保。 14 这基本上也就是给予后人的生
14 15
事实上,五福堂早期的神主牌位传递着先人
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本土信仰》(吉隆坡: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2007年),页87-88。 〔宋〕黎靖德編:《朱子语类》第1册(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页47。
41
4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的精神传承,也表现在其早期牌位的书写颇 有“微言大义”。万家安先生在〈也谈五福 书院问题〉中有一条引文提到,五福书院于 1954年10月5日“为庆祝年例重阳节,该院全 体职员暨乡亲,于昨日中午12时,在该院集 齐后,即联袂前往公蒙(冢)祭拜祖坟;同 日下午在该院祭供先贤及洪圣公神位”,16这 段文字,可谓重要材料,与五福堂的历史渊 源和思想意识背景有相关。现在祠堂神龛最 高处正中间那块先辈俗称“洪圣公”或“列 圣公”的牌位,很少人会爬高去看清楚,其
(左图)五福书院祠堂神龛上供奉“五福会馆义同诸乡 亲禄位”。 (右图)洪门腰凭:中间有“共同和合,结万为记”字 眼,四边角的文字为“忠心义气”。
正式文字其实是直排的“五福会馆义同诸乡 亲禄位”,全句重点就落在引用洪门家后堂
马来西亚华人同乡会馆拟血缘的集体先人崇
腰凭上专有所指的“忠心义气”与“共同和
拜”时,在论文中提出过,“此处除郑景贵
合”,在其中各取一字合拼起“义同”,表
和某些领袖的神主接受清廷授受官衔,另有
达了凝聚力之所以然的基础,也是维持集体
部分神主表明自身是清朝‘不仕之士’,
发展的共同价值观。2010年,笔者在中国漳
以‘处士’自况,颇有洪门弟子‘不食周
州市图书馆演讲“清末民初新民教育对马来
粟’之气概。” 18五福堂神主出现此种书写,
亚华人意识的影响”时提到,这种“书院”
实反映1870年以后中华民族面对列强的具体
的学生全是在学“诗词”,也是因着这块牌
事实。当时洪门内部宣誓固然保持了后来还
位。当时的环境较严苛,加上一些法令尚未
继续的“反清复明”精神,但当时“扶清抗
废除,笔者的解释只是“知止不殆”,只能
洋”更为紧要。此时,一方面是郑景贵等人
说:“秘密结社有很多内部传授的诗词和手
以公开身份支持中国各地办学与御灾,也捐
势,党人互相认可身份,都是依靠诗词内容
款支持洪门同志刘永福带领黑旗军在越南打
和手势符号作为暗号。他们是另类的中文
着清廷旗号进行抗法战争,郑景贵并因此取
系,专研诗词和符号学。这些先人神主,上
得清廷的二品衔。 19 另一方面,也有些不愿
边的名字,几乎都是来自当地天地会支系的
接受清廷封赠的,灵牌上抬头有用“皇清”,
海山会党。”17
也有不用“皇清”而称“处士”。槟城五福 堂广州府会馆两种牌位同奉集体神主龛,一
实际上,笔者于2005年出席在北京清华大
起接受着后人香火,说明这些先人在根本上
学主办的“中华文化的诠释与发展学术研讨
还是一体,同属“五福会馆义同诸乡亲”。
会”,发表主题演讲“异姓连枝:十九世纪
由此,或能更理解为何“海记栈”门前下
16
万家安:〈也谈五福书院问题〉,刊登于《东方日报·东方文荟》,2018年2月18日。此文资料来源,多为马来 西亚国家档案局所藏《光华日报》、《中国报》和《联邦日报》。 17 王琛发:〈清末民初新民教育对马来亚华人意识的影响〉,中国漳州市图书馆,2010年6月20日。演讲录音整理 稿,网站链接:https://reurl.cc/pDoqOb。 18 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本土信仰》,页93。 19 ______:〈甲必丹郑景贵先生事略〉,收录于刘果因主编:《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1939-1979》 (槟城:槟榔屿客属公会,1979年),页734。
特约 t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中)
联:“伐吴魏兴刘,丹心未泯”,是立足在同
而恰恰,万家安先生文中使用的引文,所
时应付清廷和英殖时代而说出的心迹。
谓“五福堂九月初九重阳节祭祀先贤与洪圣 公”,也是耐人寻味。重阳帝君圣诞是农
因此,论述五福堂神主的整体意义,还得从
历腊月十二日,重阳节则意味象征“至高至
认识华人伦理观念入手,才可能解说先人集
德”之数的“九月初九”,所以常会有人将
体大义。先辈来自中国不同原乡、身处不同
王重阳名号误会成节日名称,实际上两者是
时间和地区,其死后的精神是化身在集中会
不同的。在洪门,重阳节祭祀却本着天地会
馆的神主,会馆也会承载彼等生前死后,不
簿《西鲁叙事》的传说:“八月廿日出军与
论真假的历史与传奇,象征聚集于同一归宿
清兵交战,战至九月初九日万大哥失利败敌
的灵魂是共同体,属于同一命运与历史传
阵亡” 22,这正是以“重阳”喻示“复明”、
承;后人年年祭祀,即是年年在相同氛围接
“重新出世”等概念,说明万云龙大哥带领
受着历史教育,耳濡目染,成为继承者。20
起义,在本日战死,反而成了队伍分散传播 各地的起始,也是后来各地聚义红花亭创立
另外,还应重视“列圣重阳帝君至德尊神”
组织的缘由。
意义何在?从增城客家人角度,海山公司主 力的增城人与龙门人,原乡接连着罗浮山西
洪门入会仪式,到第二部分“忠堂教子”,
部全真龙门派盛行地区,而且山上黄龙古
本就注重通过各种模拟历史事件与民族存
观供奉王重阳,遥望着东莞。这一带人民自
亡抉择的场面,以说唱方式传授各种观念意
古盛行重阳帝君信仰,他们的后裔到了马来
象。华人先民需要借助这些方式凝聚集体
亚,会把帝君香火迎接至当地,形成共同祭
力量,由自己文化背景去开发与诠释脚下土
祀,当是可理解的。 21 可是,五福堂供奉重
地,转化出自己安身立命的意义,各种礼俗
阳帝君似乎另有双关隐喻,其以复数的“列
其实是集合着相应的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着
圣”称呼神明,并以“至德”形容其神圣,
人们形成的共同价值与群体认同,也觉得自
显是有别于历代朝廷或者道教各系统的重阳
己在南洋开发的土地是自身生命主权所在。
祖师封号。若是追溯“列圣”用词本源,其
这里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身教与言教。严格
用典早见于《文选·魏都赋》的“列圣之
来说,我们即使不承认这些因强调“忠堂教
遗尘”,本是形容历代帝皇或圣贤。而《易
子”而衍生的场所是最初的华文学校,却不
经·系辞》说的“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
能否认这是祖辈以来华“文”教育的延续。
善配至德”,是以“易简”谓“乾坤”,即
人们在生活中受着如何的文化熏陶,地方上
指称“天地”,其配天地而称“至德”,当
影响着如何的集体思想,都会左右着当地民
然并非指一般臣民。如此一来,五福堂的重
族教育的形式与命运。
阳帝君牌位,似乎同时另有所指,是在追思 着本应处在至德位置而又关系“重阳”的诸 位先帝。 20
(作者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闽江学者讲座教 授;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座教授;广东省海外名师特 聘教授。)
______:〈甲必丹郑景贵先生事略〉,《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1939-1979》,页734。 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吉隆坡: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2006年),页12。 22 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列号Oriental 2339抄本《西鲁叙事》,转引自萧一山编:《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2(北平:国 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5年),页3。 21
43
44
07
友 馆 ︵ 一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沙 登 民 间 故 事 馆
沙
文/沙登民间故事馆
“故事馆”,顾名思义,一个说故事、听故事,充满故事的 地方。在“故事馆”里展示的每一件生活用品、每一张老照 片,背后都蕴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沙登新村从英殖民的戒严时期到马来西亚成立后的今日,经 历数十年的历史演变,我们让当地老居民来讲述那一年代的 经历与回忆,“故事”更显得珍贵与真挚,更能够发挥出积 极的教育作用,进而诱发访客的共鸣。 故人、故物、故事,已故矣……,但我们不曾忘记!
登民间故事馆设立在沙登新村华文小 学一校,其成立的宗旨乃是希望为沙
登的人文艺术环境打下稳健的基础,形塑沙 登的文化底蕴。 这间故事馆的成立过程本身就是一则动人的 故事,它是第一间由新村居民合力打造的永 久性故事馆,是社区营造的扩大与深化之文 化结晶。故事馆的开始是在2012年11月,由 沙登华小一校三机构主办的一场由戏剧教育 工作者孙春美总策划的“发现沙登——社区 艺术嘉年华”,期望透过活动结合学校与社 区的力量,为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新村拉近人 与人之间的距离,重新展现沙登新村的人情 味。 当时“故事馆”只是配合艺术嘉年华活动的 项目之一,作为展示沙登新村历史的一个角 落而已。由于当时收集到的展品不多,只有
以生动的文字、图片及实物来展示沙登的历史。
华人新村的故事。为了增强当地居民对故事 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筹委会亦呼吁当地居 民积极捐献文献文物,使馆内的展览更贴近 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 嘉年华活动结束后,沙登民间故事馆并不因 此而划上休止符,反而开展了以当地文化为 根据的系列活动,成为守护地方文史的空 间、延续社区营造的据点。
一些老照片、陈旧的生活用品及老家具等,
沙登民间故事馆是沙登新村村民构建集体记
因此筹委会弃用“文物馆”一名而采用“故
忆的处所,馆内的藏品是村民历史记忆的载
事馆”为名,用文物背后的故事来讲述沙登
体。
友馆(一) t 沙登民间故事馆
1
2
4
5
3
1 2 3 4 5
走进简约质朴的故事馆,仿佛坐上时光机回到那
古朴造型的古董烫斗。 童年记忆中的藤木马。 古董级收音机。 黑胶唱片机。 故事馆展示着橡胶行业专用的采胶工 具。
1
些近乎在漫长岁月长河中遗失的记忆。展示厅内 陈列着的展品相当丰富,全都是当地新村居民自 发性捐献的家里旧物,如黑胶唱片、打字机、煤 油灯、50年代旧时钟、厨房用具、小贩执照、黑 白照片、脚踏车等珍贵历史文物,可以说是巨细 靡遗地以实际物品与文字来介绍沙登华人新村的 发展历程和情况。在这里展示的每一件物品都是 承载着一份独一无二的地方集体记忆,不因岁月
2
3
的淘洗而褪色,依旧熠熠闪光地照耀着整间故事 馆。 沙登新村居民早期主要是以橡胶业及锡矿业作为 经济产品,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当年盛极 一时的两大行业已经被新兴的行业所取代。为了 更全面呈现沙登新村居民早期的生活面貌,故事
1 在故事馆内打造一间典型的新村木屋,让后人了解华人
新村的生活面貌。
2 喝茶、泡茶器具。 3 厨房器具。
馆还特地打造专区展示锡矿业及橡胶业所使用的 工具,如割胶使用的割胶刀、胶杯和装橡胶汁的
模拟着新村居所的空间摆设,由厨房样貌、烹煮
胶桶等;淘洗锡米使用的琉琅盆、工人水壶,以
器具到睡房里的怀旧陈设,将今日已经逐渐消失
及一些用玻璃瓶罐装的锡米。
的新村独特生活面貌保留在这个空间,为追寻昔
故事馆里的新村木屋
日时光的人们构建一个与过去社会连接的桥梁。
为了让访客更了解新村木屋的特色,故事馆在厅
推广在地的客家文化
内打造一间小型的新村板屋。板屋的外型很有古
沙登新村的居民以客家籍贯为主,故事馆结合了
早味,是以老房子的旧木板构建而成,屋内则是
在地文化的元素,长期扮演着推广客家文化活动
45
4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到访。 (2019年9月4日)
接待台湾台中市潭阳国小管乐团的到访。 (2016年5月12日)
第三电视台(TV3)和八度空间(8TV),新加坡 新传媒(Media Corp),以及英国BBC电视台等。 我们欢迎大家莅临参观,感受一下这里朴实的新 村文化氛围,更欢迎大家前来分享您们的“新村 故事”。 由沙登民间故事馆策划的“亲亲·沙登”沙登新村书画家 联展,汇集了本地书画家的作品作展出,尽显文艺精粹。 图 为 著 名 书 画 家 锺 正 山 、 余 斯 福 联 袂 主 持 开 幕 后 留 影 。 (2014年2月15日)
访客留言 1. 刚踏入故事馆,里头传来一阵儿童的歌声,原 来是一位老师在教唱客家童谣“月光光”。我
的着手。自故事馆开始运营至今,已经走过了七个 年头,为了保存及推广客家文化,期间曾经不定期 举办过一系列的客家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客家文化 节、客家山歌分享会、客家美食分享会、经典老 歌欣赏会等,吸引了广大的村民前来参加。此外, 故事馆还联同沙登美术馆于2015年推出附有插图的 《客家山歌集》,期望藉此质朴无华但却感人至深 的山歌,唤醒逐渐远去的原乡记忆。 此外,沙登民间故事馆亦与沙登美术馆多次联办
的眼泪盈眶……脑海马上呈现许久许久以前, 妈妈一边轻唱这首童谣,一边安抚襁褓中的小 弟弟……好感动!! 2. 任教“客家研究所”多年,带研究生出访,考 察无数回,到访“沙登民间故事馆”,才真正 大开眼界!!这批自称“戆人”办的故事馆, 太精彩了。 3. 我来自中国广东省,我敢写保单:大陆应该没 有人会去办一家如此这般的“故事馆”。马来 西亚的华人:你们赞!!
书画作品与摄影展览,透过艺术文化活动为沙登 新村一校筹款,同时亦强化在地文化艺术的整体 发展,其中包括“沙登之美”摄影展(2017年)、 “职场猎影”摄影展(2018年)、“大马之美” 摄影展(2019年)、“Beautiful Malaysia美哉大 马”书画联展(2019年)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沙登民间故事馆声名开始远 播,日益获得国内外众多媒体肯定与关注,前来 采访的媒体包括本地国营第二电视台(TV2)、
沙登民间故事馆 开放时间:全年无休(预约制) 联络号码: 012-6380581(吴声元馆长); 016-2761129(蔡新友副馆长) 面子书(FB): m.me/Serdangfolkmuseum(私讯预约) 地址 :沙登新村华文小学一校 SJK (C) Serdang Baru 1, Jalan Sekolah,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47
文/黎雁燕
07 进入历史文物中心前,先走一趟历史走廊。
加 影 育 华 学 校
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策划小组成员:育华学校董事李清 福、内容策划黎雁燕、室内设计与装潢曾华平、平面设计 李汉隆。
友
畅游百年校史,传承中华文化 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历史文献与文物的保护和维护的意识日
历 史 文 物 中 心
渐提高。许多地方上的民间团体和学校陆续成立文物馆与校史馆,并 将收集到的文献和文物进行有规划地收藏与展示。 加影育华学校五大机构认同保存历史文献与文物的重要,于2008年文 化楼落成时,首次倡议成立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但由于当时条件 不足,只好搁置有关建议。 2017年,育华学校五大机构开始筹备育华学校百年校庆。五大机构再 次提出成立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以提升学校师生及公众人士对育 华学校作为一所百年社区学校、中华文化传承摇篮的认识,同时凝聚 师生和社区对育华学校的向心力,共同维护育华学校的华校特征。 这一次因缘具足,应百年校庆的契机,结集了许多校友的力量,开始 一系列百年校庆庆典活动的策划。其中两项建议活动,包括编写《育 华百年纪事1918-2018》一书,以及成立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
1
2
1 推开大门,参观者可以看见历史文物中心的标志、缘起、系列历史照片。 2 中心的展览内容以大量的图片、简单的文字、双语的方式来呈现,再搭配柔和的灯
光,以及宽阔的走道,为参观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浏览空间。
3 以颜色区分和凸显各展览主题的内容,让参观者容易明了展区的规划。
3
馆 ︵ 二 ︶
4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展示主题(三):记载育华学校创校至今经历的 三件撼动性大事件:华文中学改制、反对3M新课 程纲要罢课、反对取消预备班事件,展现董事会 维护和发扬华文教育的决心和重要角色。 展示主题(四):育华五大支柱,记录中小学董 事会、家教协会、校友会,在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贡献。 视听室为教育空间,备用影片播放设施。历史文 物中心策划小组也制作了《育华百年剪影》历史 以简单的材料、简易文字、鲜艳色彩和图片,呈现历史资 料。
《育华百年纪事1918-2018》这本百年校史叙述 育华学校上世纪的创办过程,战前和战后的发
记录片,让参观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育华学 校百年历史。 此外,展览厅也设有文物展览,收集了由校友们 捐赠的奖杯、奖状、成绩单、学会团体徽章等。
展,风雨飘摇历经育华中学改制、育华小学3M事
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将扮演历史人文教育平
件、预备班事件等挑战,以及迈入二十一世纪的
台,定期举办人文、文化活动,提升社区中华文
育华成就。在编写这本百年校史的过程中,编辑
化与人文素养,推动社区对历史、文化和社会人
队伍收集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育华学校历史文
文的认识,成为一个社区文教空间。
物中心策划小组以这些资料为基础,设计历史文 物中心的展出内容。 加影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设在文化楼3楼,面
1
积约5千方尺。中心设有 4大主题展览内容、文 物收藏、活动暨视听室。展览内容以多元方式呈 现,有系统地展现了育华学校一个世纪的风雨历 程和先贤创校的功绩。 展示主题(一):叙述育华学校的诞生与成长, 以珍贵的百年照片,搭配简洁的文字说明,娓娓 道来育华学校百年变迁的故事。除了展示学校建 筑和硬体设施的发展,也载有学生的体育、校园 内外的活动,让我们能够深一层了解早期学生们 在校园的生活。
2
展示主题(二):阐述育华学生在1930年代,求 学不忘报国,积极参与抗日救赈活动。育华师生 发起教师每月捐薪、学生捐献零用钱、卖花售书 等筹款活动。此外,学生也投入抗日队伍,创办 剧团、举办筹款救赈演出,使加影赢得文化城美 誉。
1 奖牌与奖杯。 2 校友捐赠的毕业证书。 3 学会社团徽章。
3
49
文/周星衢基金
《马来散记(新编注本)》 “我要把故乡长成的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要亲切地写我们的先人曾经怎样流了 无尽的血汗在努力开拓它、耕耘它,创造了一个幸福、繁荣的新天地。”——鲁 白野《马来散记•序》(1954) “透过鲁白野的笔墨,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仿似有了全新的定义——无论是东
08
南亚的艳阳还是豪雨,都无法冲刷掉岁月的痕迹,这就是他笔下文字的生命 力。”——曹蓉女士(周星衢基金执行董事) “被放逐的、边缘的、华人的、马来的、印尼的,在1940至1950年代重大文化与 社会政治冲击,加上在马来亚文化废墟的历史感,引爆了鲁白野的文学才华…… 他是一位天才早逝诗人。”——王润华教授(著名新马文学研究学者)
新
马诗人、作家、编辑、翻译家、马来语专 家——鲁白野(1923-1961)的经典文集
《马来散记》和《马来散记•续集》于1954年10月 由新加坡世界书局初版。两书收录了鲁白野书写的 56篇文章与序言,是生长于马来亚霹雳州怡保、因 二战而流亡印度尼西亚、尔后定居新加坡的作者, 以“散记”的形式,诗意的笔调,呈现马来亚的文 史资料,内容涉及各族群文化、典章制度、文物古 迹、名人事迹、历史事件、风土民情等。作者运用 文艺的笔法,引经据典,讲述有关马来亚的方方面 面,让读者对马来亚社会及其发展有比较全面和细 致的了解,同时兼具知性与趣味。 2019年,本书编注者(周星衢基金),将二书内容 重新编排与合并成“《马来散记(新编注本)》” 一书出版,将原书繁体版切换成简体版,按文章主 题分为六卷:“史话”、“方志”、“人物”、 “风物”、“掌故”、“文艺”,添加多达近15万 字的注释,提供背景知识,让65年后的当代各地华 作者 编注 出版 页数 定价 ISBN
:鲁白野 :周星衢基金 :周星衢基金 :374页 :RM 48 :978-981-14-0901-1
文读者,跨越时空语词的阻隔,无碍阅读;另外, 也添加新编注者序、新马文学研究学者王润华教授 的总序、各卷导读、鲁白野纪事年表、地图与地名 对照表等,并为每篇文章重新配图,内容丰实,是 对马来西亚文史与东南亚人文发展有兴趣的读者, 不容错过的经典作品。
出 版 ︵ 一 ︶
5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文/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图书馆
《我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田野》 这是一本简单的小书
08
由笨珍培群独中人文史地学会的学生编辑 闪烁着孩子们质朴的心意与单纯的心愿 走过历史的田野 走过十二年
出
全书收录长年累月孜孜于阅读与行走的考察纪事
版 ︵ 二 ︶
那是培群独中一组师生的历史教学实验与实践 脚踏实地 默默耕耘 为西南海角这片乡土 保存零星印迹
作者 : 笨珍培群独中 人文史地学会师生 出版 :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页数 :166页 定价 :RM 25 ISBN :978-967-13557-2-5
走
进历史的田野,进行田野调查与口述历
穿梭义山荒郊拓碑,驻足庙宇采集资料,问于
史,这是笨珍培群独中的特色历史教
父老乡亲,亲近这片土地,不仅开拓了学生的
学。历时十二年的教学实践,该校人文史地学
视野,也加强历史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我
会师生编纂与出版《我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
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田野》谱写了华裔先民
田野》,以期保存笨珍地方史料,使之传诸永
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进而发挥
远,为乡镇的历史记载略尽绵力。
爱国精神,诚符合中学人文教育的教学需求。
《我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田野》是一本朴
由于本书以中学历史教学为基点,编辑团队以
实的资料集,收录该校人文史地学会师生所
中学生为核心,故不能以学术的高度来衡量,
写的文章、新闻稿与考察报告。全书按龟咯
书中亦不免有疏失之处。然而,藉出版的机
(Kukup)、北干那那(Pekan Nanas)、笨珍
会,面向读者来检验所记所写,补充史料的残
(Pontian)与文律(Benut)四个区域分成四
缺,校正可能的舛误,接受各方的点拨,于学
编,加上全书导言,合共32篇文字,内容多记
生而言又是一种学习。从教育意义而言,《我
地方人物、掌故、会馆、庙宇与碑铭等材料,
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田野》的出版是一个好
时间轴则约略界定在19世纪末迄20世纪中叶,
的开始,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部尝试集。
即柔佛港主时代至二战之间。
《我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田野》每册售价马
这本方志的诞生,建立在中学历史教育的基
币25令吉,售书所得悉数将作为培群独中人文
础。长期以来,培群独中人文史地学会致力于
史地学会的调研活动经费。有意支持这部学生
口述历史与田野调查的教学实验,带领学生走
作品,欢迎前往培群独中图书馆购买,或发送
入历史的现场,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让学生自
电邮至library@peichunhs.edu.my,洽询详情。
主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当师生走出课堂,
51
(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
访客留影
国外访客
09 中国陈嘉庚纪念馆副馆长刘晓斌、研究中心负责 人林东霞、综合科助理馆员陈辉煌及集美校友总 会秘书长颜如璇。(2019年7月12日)
新加坡马共书写作家海凡。 (2019年6月8日)
中国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 新和。(2019年7月19日)
活
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王 东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 所所长谭元亨教授。 (2019年7月22日)
中国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副院长李晓红教授。 (2019年7月27日)
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公使尹新垣、侨务 组组长黄克忠。(2019年7月23日)
中国广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 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教授及其学生。 (2019年7月27日)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侨爱心工程部主任 暨陈嘉庚教育公益基金管委会副主任矫 江莉及秘书长吕佩橙。 (2019年8月14日)
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 副教授张碧君。 (2019年7月26日)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 访问团。(2019年8月10日)
中国清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麻坡 第三批暨南侨总会第九批返回中 中国厦门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教授。 国 南 侨 机 工 张 智 源 之 子 张 云 鹏 。 (2019年8月16日) (2019年8月17日)
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学生。(2019年8月17日)
中国安徽师范大学学生。(2019年8月22日)
动 ︵ 一 ︶
5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台湾中研院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教 授。(2019年10月3日)
2019年“思源计划”学员——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 (2019年8月30日、9月6日)
中国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马来西亚归 侨联谊会会长王宇红及理事会成员。 (2019年10月24日)
台湾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师 生。(2019年10月29日)
中国山东工商学院、武汉华中科技大 学、武汉市宇翼教育培训学校访问团。 (2019年11月19日)
本地大专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 理事长暨主体教育实验开创者姚文俊、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 体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星。 (2019年11月20日)
台湾福智文教基金会考察团。 (2019年11月30日)
UCSI大学室内设计系学生。 (2019年10月4日)
大山脚端姑百能师范学院师生。 (2019年10月5日)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生。 (2019年9月27日)
第14届全中华三大组培训营营员。 (2019年10月19日)
中学:
拉曼大学学院学生。 (2019年11月22日) 适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华文学会会员。 (2019年6月11日)
巴生光华独立中学师生。(2019年11月7日)
沙巴吧巴中学巡回团。(2019年11月4日)
华夏私立中学师生。(2019年11月21日)
活动(一) t 访客留影
小学:
吉隆坡增江南区华小师生。 (2019年6月11日)
吉隆坡冼都中文华小师生。 (2019年9月25日)
吉隆坡坤成华小(一)校师生。 (2019年10月1日、10月3日、10月4日)
本地团体和个人:
怡保昆仑喇叭华小师生。 (2019年10月19日)
雪兰莪新沟培青华小师生。 (2019年11月2日) 彭亨林明民众图书馆考察团。 (2019年6月16日)
马来西亚阙氏公会访问团。 (2019年7月11日)
巴生客家公会文化组访问团。 (2019年7月14日)
林连玉基金峇株吧辖联委会成员。 (2019年7月27日)
马来西亚全国文博联合委员会委员。 (2019年8月2日)
988电台“认识大马之多彩多姿 共存共 荣”之行参与者。(2019年8月25日)
隆雪华堂吉隆坡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 (2019年10月2日)
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青年团团员。 (2019年10月19日)
霹雳番禺会馆理事。(2019年11月21日)
文良港福音堂教会会友。 (2019年10月5日)
53
54
09
活 动 ︵ 二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守 护 传 统 技 艺 的 价 值
专题讲座:字画的收藏和保存 日期:2019年8月9日(星期五) 主讲人: 吴哲叡(台湾睿雅轩工作室负责人、 古书籍字画修复师) 主持人:徐威雄 人数:50余人
“驻颜有术 翰墨丹青长留”
│ │ 书 画 装 裱 修 复 工 作 坊
——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坊 日期:2019年8月10日至12日(星期六至星期一) 讲师:吴哲叡 助理讲师:裴进福 (台湾佛光山大学文化资产与创意学所研究生) 人数:27人
书
画是个人学识、思想、气质、情感的艺术创作,也承载着 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精神,应该妥善保存。然而,限于
主客观条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于书画保存和修复的知识及技 术,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有鉴于此,林连玉纪念馆特于2019年8月10日至8月12日(星期六 至星期一)举办的“驻颜有术,翰墨丹青长留——书画装裱修复工 作坊”。这项为期三天的工作坊特邀请来自台湾的古书籍字画修复 师吴哲叡及其助理裴进福前来授课。吴老师及裴老师继2017年“图 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高阶班)”、2018年“在文字记忆间行 走——2018年拓碑工作坊”后,今年三度受邀莅临马来西亚主持书 画装裱修复工作坊。 这项为期三天的工作坊参加学员共计27人,分别来自独中、大专院 校、文化艺术单位、社团组织等20个单位。工作坊获得驻马来西亚 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赞助部分经费,紫藤文化企业集团免费供应工 作坊期间的午餐。
活动(二) t 守护传统技艺的价值——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坊
裴进福、竺静珍、吴哲叡、姚丽芳、李亚遨及徐威雄博士在讲座前合影留念。
由于这项工作坊的报名反应热烈,一推出后很快
礼的嘉宾包括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侨
便满额,因此主办方要求吴哲叡老师在工作坊前
务组组长黄克忠及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馆长
夕,即8月9日(星期五)晚上7时30分,于林连
竺静珍。徐威雄博士在主持开课礼时表示,书画
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主讲一场“字画的收藏和
的保存及修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对发扬文
保存”专题讲座,让来不及报名参加工作坊的人
化、陶冶情怀而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黄克
士可透过这场讲座了解更多与书画保存有关的知
忠组长则表示,老祖宗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给我
识与概念。当天出席讲座的人数约50人,当中不
们,尤其是在书画方面,但书画的载体是纸张,
乏来自槟城、森美兰、马六甲等各地的书艺界、
其特性相对的脆弱,经不起岁月的长期考验,一
装裱界老师。在吴老师幽默风趣且不乏专业的讲
旦损坏,不仅是国家损失,也是全人类的损失,
解下,出席者热情投入、踊跃提问,更是将现场
因此修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的气氛推向高潮。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意犹未 尽的出席者继续留下来向吴老师请教。由此可
这项为期三天的工作坊以实作为主,理论知识为
见,吴老师的精彩演说不仅深深吸引了出席者,
辅,课程内容涵盖调制浆糊、纸张介绍、染纸、
更是激发了他们对书画保存的兴趣与求知欲。
夹纸、画心小托、镶料配色、镜片装裱、立轴装 裱及去霉斑等。整个课程的安排,除了专业知识
8月10日(星期六)上午9时正,一连三天的书
的传授外,同时也让学员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实
画装裱修复工作坊,在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正式
践,领悟书画装裱修复之妙。
举行开课礼,由馆长徐威雄博士主持。出席开课
书画装裱的基本功 第一天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在书画装裱的基础知 识,由吴哲叡老师及裴进福老师联合指导调制防 虫浆糊、染色、夹纸和画心小托等技法。在课 程开始前,吴老师针对书画装裱必备的重要材 料——纸张,作简要说明。他表示,纸张是书画 的载体材料,其特性将会决定纸张的性质,若装 裱师能够充分地认识纸张,将有助于提升书画装 徐威雄博士和黄克忠组长联合赠送纪念品给吴哲叡老师及裴 进福老师。
裱的质量。除了纸张以外,浆糊也是书画装裱工 序中最重要的黏合材料,而调制浆糊也是一门易
55
5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1
2
3
1 吴哲叡老师让学员感受手工浆糊的粘度。 2 裴进福老师示范刷浆糊技巧。 3 吴哲叡老师为学员讲解装裱工艺中镶料颜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难精的手艺。所谓“良工首重浆糊”,浆糊的
到染色技巧,无不反映出吴老师的博学及深厚
质量会影响到裱件的质量及寿命。因此,调制浆
的教学功底。经过吴老师的讲解与裴老师的示范
糊成了整个课程中的第一堂课。在课程开始时,
后,学员们便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将所学的运
裴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制作浆糊所应注意的事
用在实作练习上。
项,如调制浆糊主要的两项材料:一、淀粉,以 小麦淀粉为最佳;二、水,选用蒸馏水或不含杂
技艺与审美相结合
质、细菌的纯水。若条件不足,只有自来水可使 用,那就要在自来水中添加硫代硫酸钠(Sodium
第二天的课程延续第一天的内容,即画心方裁、
Hyposulfite),去除水中的氯。
距条裁切和镶活等基本训练。“裁”,是“用 刀”的基本功,画心的方裁是最直接影响到书画
吴老师进一步补充,书画保存可分为预防与治疗
装裱的效果,而在进行各种款式的镶活前,装裱
两个方面,而在当今的保存维护工作中,讲究的
师应先掌握镶料配色的原则。吴老师表示,书画
是“预防胜于治疗”,因此书画装裱在原始材料
装裱配色没有特定的标准,但镶料犹如书画的衣
的选用上更应小心谨慎,至于在浆糊加入防虫中
服,一幅精美的作品,其镶料与画心的搭配应该
药,实为预防性保存措施之一。除了调制浆糊以
相辅相成,因此一位优秀的装裱师必须具备良好
外,吴老师及裴老师还透过夹纸工序(将两张宣
的艺术审美能力。吴老师进一步说明,装裱技术
纸托在一起)示范,指导学员如何持拿羊毛刷及
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而掌握,但审美能力则需依
棕刷、刷浆糊的正确方式、裱件上墙等技巧,帮
赖学员的自我培养,他鼓励学员应该多欣赏大自
助零基础的学员快速入门,为当天下午的画心小
然中的美好景色,因为大自然具有丰富泉源,是
托实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培养审美的最佳老师。在第二天的课程结束前, 吴老师还针对书画立轴装裱形式作了详细介绍,
下午的课程有染纸及画心小托两项实作教学,主
并提醒学员,在面对不同的书画形式时,应依据
要是让学员学习调配颜料及掌握书画装裱的基础
情况采取不同的装裱方式,使书画作品更能够出
工序。这两项实作看似简易却也蕴含着大学问。
神入化地衬托出来。
在进入实作环节前,吴老师与学员们分享染纸的 经验与知识,从颜料、器具、工具、纸张选用再
经过一连两天的工作坊后,吴老师在第三天的工
活动(二) t 守护传统技艺的价值——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坊
作坊中,视学员的接收程度增加了“挖镶裱”技
变状况的书画需要修复,装裱师一定要将书画的
法。吴老师表示,挖镶是装裱当中比较高阶的一
覆背纸完整揭离,只留下一层命纸保护画心。在
种技法,按照画心应裱成的规格取一块整料,再
揭裱时,装裱师要心细手软,格外谨慎处理,避
根据画心尺寸大小挖去,四周没有接缝,使裱
免一时的不慎而对书画造成二度伤害。
件看起来更加精致美观,但这种装裱方式比较浪 费材料。除了吴老师的装裱技法教学外,裴老师
在这三天的工作坊中,吴老师及裴老师的耐心指
在下午的课程中还教授学员如何去除书画中的霉
导及真心传授,让学员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各
斑。书画最主要的载体是纸张,纸张会因环境的
种装裱及修复技法。从认识书画装裱形式,到裁
潮湿而生长霉斑,影响画面的整体美观。裴老师
纸、上糊、镶料等操作工序,再到镶料配色等装
表示,若长在书画上的是轻微霉斑,可使用1:1
裱美学相关知识,每一环节不仅仅是技术工艺,
比例的酒精与双氧水混合溶液轻轻擦拭,直至除
当中还包含了审美意识及厚重的文化积淀。
净为止;若是书画出现严重的狐斑,则需使用高 锰酸钾溶液(纯水100cc,高锰酸钾3克)及草酸
在活动结束前,馆长徐威雄博士语重心长地勉励
(纯水1000cc,草酸3克)清洗。吴老师强调,
学员们,希望大家在工作坊结束后仍能继续将三
去除霉斑应该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而使用
天所学的技艺勤于练习,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
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的溶剂,不然非但达不到预
去,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
期的效果,反而对书画造成无形的破坏。若有病
1 吴哲叡老师为学员示范“挖镶”装裱技法。 2 学员们认真地完成讲师交待的作业。 3 主办方、赞助单位代表、讲师、全体学员与志工合影留念。
1
3
2
57
58
09
活 动 ︵ 三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 脚 车 先 锋 队 ﹂ 导 览 志 工 再 培 训 课 程
文/陈黎晋
林
连玉纪念馆的导览员,是纪 念馆、展品与访客之间的重
要桥梁,除了正确无误地将展示内容 讯息传递给各式各样的访客外,还肩 负着发扬林连玉精神的重责大任。导 览解说工作是一项富有教育性且专业 性的工作,是近距离与访客直接互动 对话的活动,因此导览员在为访客做 导览解说前,必须具备丰富的相关基 础知识与表达能力,对展品要有全面 认识和深入了解。 为了增充“脚车先锋队”导览志工的 专业知识及解说内容,林连玉纪念馆 特于2019年8月13日、8月20日及8月 21日举办以“大马华人语言与教育三
“大马华人语言与教育三讲”宣传海报。
讲”为主题的三场讲座。这三场讲座 是导览志工再培训课程之一,原本仅
执行长锺伟前先生主讲。三场讲座出
是导览志工的内部培训活动,后来为
席者非常踊跃,座无虚席,参与总人
了迎合活动目标和宣传推广的需求,
数计有200人。
因此特开放给社会大众参与其中。
兹将三场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以飨
这项再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是以“三
《通讯》读者。
讲”模式进行,即举行三场有针对性 的专题讲座,让导览志工更能掌握马 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讲,题为“大马华语的历史渊 源”,由博特拉外文系中文组高级讲 师兼林连玉纪念馆馆长徐威雄博士主 讲;第二讲,题为“马来西亚华语与 方言”,由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 文系助理教授邱克威老师主讲;第三 讲,题为“为何华教?”,由董总副
第一讲—— 从“官话”、 “国语”,再 到“华语” 徐威雄博士在“大马华语的历史渊 源”课程中表示,大马华语的变迁 分成三个阶段,即是从19世纪末的 “官话”演变至1919年的“国语”, 到1950年代后期,则以“华语”作
三场讲座反应热烈,现场座无虚席,出席者全神贯注凝听。
活动(三) t “脚车先锋队”导览志工再培训课程
“三讲”讲座的第一场由纪念馆馆长徐威雄主讲。
第二场讲座主讲人邱克威博士解答出席者的问题。
为称谓。在19世纪以前,华人在马来亚开设的学堂
华语是汉语长期在南方方言包围下产生自身的语
皆以籍贯划分,教学的媒介语以各自的方言为准。
言特点,是全球华语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成员。
在1892年的《叻报》记载,当时的华人有意筹办不 分籍贯的义学让华人子弟就读,但碍于各省方言不 同,且互不相通,加上南来的师资多数无法通两种 方言,因此筹办义学的工作难度重重。
马来西亚华人早期的一些词汇翻译自英语或是马 来语,须以方言发音才能听出原音。邱博士以发 表在1925年《叻报》里的〈南洋商场习惯语〉 为例,该文中就出现了一些用中文书写的外来词
随着华人大量南来,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因
汇,如:打丁株(Tatentu)、忙沙(bangsa)、
客观因素越来越频密,从而催生了共同交流语的
牙兰彽 (gurante)、煎抵(Chantik)和裹丧
需求。一些历史契机,比如大量的知识分子南来
(kosong)等。
间接填补了南洋师资的不足。1903年《奏定学堂 章程》的出现,奠定了南洋华校的治学指标,即 以“官话”作为教学媒介语。
“马来西亚的方言分类属于‘闽南语’、‘粤 语’、‘客语’等,因此本地的华语深受方言影 响。”“在语音上,本地华人比较少用平卷舌或
在1919至1950年间,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紧密,
是轻声、儿化来发音;在语法上,本地华人会说
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独立,华人依然有着浓
类似“你去先”,“我吃埋”的语句,这些都是
烈的“侨民意识”。其间,在中国发起的几项运
深受方言影响。”
动,如1917年“国语运动”,1919年“新文化 运动”等,自然成为了新马华人的精神依据。直 到1955年,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会 议上确立了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又或是因土生 华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观念萌芽,南洋 华人才逐渐确立了华族认同,并指定用“华语” 一词作为母语,以便区别于在地的“国语”(即 “马来语”)。
第二讲——华语与方言的关系 在第二讲“马来西亚华语与方言”的讲座中,邱 克威博士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梳理出 马来西亚华语与方言的关系。他表示,马来西亚
邱博士表示,“普通话”和“马来西亚华语”同 为全球华语的成员,各有自身特点,大同小异; 本无对错、正误之分。如果要有所谓的“规范 化”,那也应该考量本土语言的健康发展,而不 是生硬地全盘接收中国的规范。他还引用周清海 教授的“教学从严、评鉴从宽”,希望学校不要 为了强推规范,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扰,间接导 致学生失去学习中文的兴致。
第三讲—— 坚持多源流教育的 未竟之路 在第三讲“为何华教”的讲座中,董总副执行长 锺伟前则从董总的角度阐述整个大马华教运动
59
6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巴生兴华中学创立于二战后,虽没有经历战火的 摧残,但却经历濒临关闭的危机,幸得热心校友 支撑行政团队,尔后兢兢业业迎来稳健发展,兴 华中学的兴衰正是马来西亚许多华校发展状况的 缩影。 兴华中学校史馆内完整地保留了从创校至今大量 文物、照片、文献等,校史馆里馆藏十分丰富。 校史馆内各个小角落设置一些与展示内容有关 纪念馆管委会主任李亚遨(右)及纪念馆馆长徐威雄(左) 联合赠送纪念品予第三场讲座主讲人锺伟前(中)。
的进程。他表示,董总一直以来都是积极参与马 来西亚的社会改革。从1983年《国家文化备忘 录》、1985年《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到1999年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董总都是以学
的“问答”箱子,让访客可以与展品进行互动, 大大提升了展示厅的趣味性。负责导览的林坤贤 老师表示,配合课程的学习,学校老师会安排学 生在特定时段前来参观,同时也会培训一群学生 作为导览员,让他们在校园开放日为校友和家长 导览。
术及事实的理论为依据,积极表达了华社要求在
透过实际的参观和校友亲身说法,志工们对马来
政经文教各领域应享有各族基本的平等权利。
西亚独立中学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清晰地瞭解,在
他表示,大马必须肯定自己作为多元社会的本 质,并本着尊重基本人权和民主协商精神来维护 各民族的母语教育权利。他引用著名社会学家费
日后的导览论述当中有了更多实在的依据。
走向精深与专业化的培训课程
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纪念馆对导览员的专业素养有一套的要求,以新
大同”来表示大马的教育应该百花齐放,而不是
进导览志工的招募培训为例,参与培训的学员必
走向单一化。
须接受十次的课程培训,其中包括课程讲授、导
探访巴生兴华中学校史馆 纪念馆导览志工除了收集及阅读大量与纪念馆展 示空间内容相关的资料外,同时也会走出纪念馆 到其他友馆参观学习,观摩各馆的导览方式、导
览经验分享、导览演练、户外参访等,再经过两 次的观摩演练,才能正式成为导览志工。除了纪 念馆提供的培训课程外,导览志工们还举办以纪 念馆展示内容为基础的读书会、不定期的聚会、 户外参访等,彼此之间互相交流资讯。
览顺序、导览动线等。因此,除了上述三场讲座
纪念馆希望在未来的志工再培训课程设置中,结
外,纪念馆还特于8月17日安排志工前往巴生参
合更多的专业人士,为导览志工团提供更多不同
观兴华中学校史馆,让志工了解华文学校从草创
性质的优质培训课程和知识平台,建立一个长期
以来经历过的盛衰与变革外,同时也实践志工团
学习的成长团队。
对民办文物馆互相支持及友好往来的理念。 近几年,许多华文学校因开始重视自身的校史而 在校园内设置校史馆。校史馆如同时光胶囊, 是一扇诉往说今的故事窗口,除了作为一所保存 学校历史资产的场域外,也是学校历史的精神象 征。 志 工 在 参 观 后 与导览解说员 林坤贤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