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Page 1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9年第1期(总第11期)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郑佳音、洪静仪、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陈润芳

2019.1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ISSN 0127-3086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目 录

CONTENTS: 06 特约 28

(一) 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 ——兼谈各家说法 /郑永美

35

(二) 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 探源(上) /王琛发

01 馆长的话 1

点亮一座城市的灵魂 /徐威雄

02 焦点 2

5 7

(一) 孟子研究 ——政治之部

07 友馆 /林采居

41

(一)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 /黄孟礼

/陈良

44

(二) 霹雳育才独中育龙岗历史文物与 艺术中心 /麦翔

(二)林连玉与孟子 (三) 一纸家书诉衷肠 ——林连玉家书选刊(五)

文 物

﹁ 孟 子 研 究 │ │ 政 治 期 之 刊 部 论 ﹂ 文

/林连玉 9

08 出版

(四) 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 /姚丽芳

46

(一)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

47

(二)《怡和世纪》

14

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连玉 /姚丽芳

04 专访 18

忆祖父•话家风 ——专访林连玉长孙林建春先生 /陈玉雯整理

09 活动 48

(一)访客留影(2018年12月-2019年5月)

51

(二) 点亮城市的灵魂 ——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 /陈黎晋、康碧真

54

(三) 从推广到传承 ——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05 专题 24

〈孟子研究——政治之部〉,林采居(即林连玉) 撰。该文刊登于《集美周刊》第136期(民国15年 5月10日),由福建省厦门集美学校编印。

/林清如

03 史话

文物

独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 / 谢增英

〈孟子研究——政治之部〉期刊论文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管理委员会 序

李亚遨(主任)、姚丽芳(副主任)、徐威雄(馆长)、陈亚才、张集强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陈亚才、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徐威雄、黄泽淞、梁莉思、 郑佳音、陈黎晋 萧佳盈、黄翠妮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康碧真、洪静仪 郑佳音、洪静仪、康碧真

康碧真、洪静仪


1

文/徐威雄

点 本 亮 一 座 城 市 的 灵 魂

期《通讯》如常出版,不过读者 拿在手里,一定会感觉它的重 量,为历年来之最。 今年4月6日,林连玉基金组织了“林连 玉先生在中国活动遗迹考察团”,在刘 志文主席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到福建永 春、厦门、集美、泉州等地作实地调研 与交流。这是继2005年时隔14 年后, 基金再度远赴永春走访林连玉家乡。六 天五夜的行程,我们深入挖掘了林连玉 的故事,收获甚大。而行程中的所闻所 得,成了本期的主要内容,增添了《通 讯》的份量。 考察团在集美图书馆里,找出了青年林连 玉撰写的〈孟子研究——政治之部〉, 这是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林连玉文字, 意义非同小可。陈良的〈林连玉与孟 子〉,由小窥大,发所未发,不但剖析 了林连玉与孟子的渊源,也探发出林连 玉人格特质的由来,让我们更能完整拼 凑出林连玉的生命图像。 本期姚丽芳贡献了两篇精彩的文章。 〈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记述了拜访 林连玉的乡族后裔,采集林家三代人的 故事遗迹,从而贴近了林连玉的生命原 乡。〈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 连玉〉尤为精彩,透过普济寺的实地考 察,娓娓道出林氏儒绅家族与佛教的一 段因缘,轻轻拨开了林连玉父子的亲情 纠葛。 考察团也有幸在弘一法师闭关房的周 遭,看到了孩童时的林连玉曾经参与栽 下的数百棵松树,而今都长成了巍巍的 参天大树了。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 神”呀,林连玉南来后的所做所为,不 也就是这个百年树人的事业吗?原来早 在他童年时,心中就已种下了这一颗不 灭的种籽。 陈玉雯的〈忆祖父•话家风——专访林连 玉长孙林建春先生〉,记录了林连玉长 孙林建春先生的专访。林先生畅谈他的

祖父上下五代,谈家族的故事,谈祖父 的家书,谈生活的委屈苦难……,让族 魂从刻板的崇高形象走了出来,成了有 血有肉而可亲可爱的人。此专访可与本 期的家书选刊合读,看林连玉在信中唠 叨生活中的细故,才是一个有喜怒哀乐 的活脱脱人生呀。 本期的另一个重头内容,就是延续了上 一期有关五福书院性质以及华教起源的 争辩。这一次我们刊载了两篇极具份量 的文章。首先是〈正本清源:马华教育 史溯源考——兼谈各家说法〉,作者郑 永美,正是当年最早跳出来反对五福书 院是教育机构的人。这次他重谈旧题, 更加有系统地加以论证,让人见识了老 一代文史爱好者的功力。 另一篇王琛发〈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 史话语主权: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 书院历史探源(上)〉则旁征博引,言 人之所未言,将马来西亚华教的历史一 下推溯到600年前的马六甲王朝,必将 再次引发讨论。总之,学术是开放的, 言论是自由的,一种史料可以有不同的 解读,我们期待能够引来更多的辩证文 章,让华教起源的疑点能够越辩越明。 其他的文章,也值得推荐。谢增英〈独 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谈 论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学华文教科书的编 写,反映了独立前华人本土化以及国家 认同转变的心路过程。 陈黎晋与康碧真合撰的〈点亮城市的灵 魂——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嘉年 华〉,虽是一篇本馆活动的报道,却含 很深的感情与期盼。这是本馆首次与社 区文物馆合办博物馆嘉年华,也是马来 西亚民间首次响应“国际博物馆日”, 别具意义。正如它的标题所示,我们不 止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也想 要点亮这一座城市的灵魂。 愿与马来西亚所有默默耕耘的民间文物 馆共勉之。

01

馆 长 的 话


2

02

焦 点 ︵ 一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孟 子 孟 研 究 │ │ 政 治 之 部

子于政治上有极新刱 获之发 明,曰贤与能之分离,从来 儒墨两家之谈政治,倶 主张贤人, 而于贤与能之分际职务,从未明言 而规定之,如《礼记• 礼运篇》曰: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贤能之所 事,既未予以明白之指点,则读者亦 唯等类而齐观已耳,至于《墨子• 尚 贤中》所云,“古(之)〔者〕圣王 〔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与〈礼运〉亦 同一理,独至孟子始言贤能之分离,而 各指其位置,此事历来读《孟子》者, 实少注意,而其关系,极为重要,何以 言之?盖天地之生人,万有不齐也,或 具于德而不足于智,或富于智而缺憾 于德,二者欲以制临天下,均有不可, 计维将德与智分而用之,使有德者居 位以示楷模,有智者在职以任办事,两 者相济,咸得其平,此认调节天地生材 之缺憾,而为主张人治者,所必遵循之 原则,古来政论家之发明此理者,当推 孟子为第一人焉,孟子于〈公孙丑章〉 曰: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 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 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 又曰:“尊贤使能,则天下之士,皆悦 而愿立于其朝矣。”于贤者曰位曰尊, 于能者曰职曰使,其别分际,明轻重, 昭昭可鉴矣。 孟子贤能分离之法,近人孙中山先生, 曾师其意而刱为权能分离之原则,孙先 生于〈民权主义第五讲〉,反复伸明此 义,有曰: “欧美学者,现在只研究到了人民 对于政府的态度不对,应该要改

文/林采居

变;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他们 还没有想到,我现在把这个方法已 经发明了。这个方法是要权与能分 开。” 孙先生将孟子人治之精神,修改为法治 之精神,以为是自己之发明,余则以为 不免掠先圣之美焉。 孟子在政治上之用人,主张贤与能之分 离,既如上述,而其对于执政者所行之 政策,为主张王政,王政之道奈何?曰 保民是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焉尔矣,…’孟子对曰:‘…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孟子对曰:‘…无 以则王乎,…系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 不可缓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皆言为政以保 民为出发点,所谓王道必本于人情是 也。 民何以当保?王道何以保民为先?欲明 此理,须先知孟子之国家定义,孟子之 国家定义维何?即:“诸侯之宝三:土 地、人民、政事”是也。 近世欧美政治学者,下国家之定义曰, 有一定之民众,居一定范围之领土, 而享受支配其领域内进行设施之自由, 此与孟子之说,不谋而合,可谓先圣后 圣其揆一也,窃尝论之,组成国家之要 素,土地、人民、政事,三者并重,斯 固然已,然政事由人民而生,无人民则


焦点(一) t 孟子研究——政治之部

无政事之可言,是政事原素,应附丽于人民原素 之下也,又有土地而无人民,则一片荒原,委之 榛莽,亦不成其为国家,是土地原素,亦应次于 人民原素之列也,然则数国家原素之最重者,岂 非人民乎,孟子唯深明乎此义,故认定政事唯一 之对象,厥为人民,故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得天下有 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失民即失天下,则民为政之本也可知矣,民既为 政之本,则其贵也更可知矣,由是孟子敢大声疾 呼以告人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据此,则暴君虐主之荼毒吾民者,吾民得起而驱 逐之也,故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 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也。”(〈梁惠王下〉) 又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 〔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矣)〔也〕, 君无尤焉。”(〈梁惠王下〉) 此等承认人民反抗政府之权利,苟能透切发挥而 出之,则与西洋民本主义之思想,何多让焉?惜 乎!孟子处专制时代,仅能言之如此,而其身后 至今,经二千余年间之长期专制,其微言大义, 湮没不彰,后儒无能即其意而引申之,可慨也 夫。 夫民既为贵矣,既当保矣,则保之之道将如何, 据孟子之意,以为第一步当谋其生计之安全,生 计安全之企求,为人类生活唯一之要件,近世唯 物史观学者,谓人事界等等之设施与进行,胥受 经济率之支配,此虽言之过当,而“衣食足而知 礼节”之说,碻为千古不磨之真理,孟子亦以为 人民之生活,不获满足,则一切政教,将无所附 丽,故曰: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茍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又曰: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唯救死(唯)〔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 哉。” 生计既为一切政教先决之问题,则为政者,自应 注意于此,使之优裕。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 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 有菽粟如水火。”(〈尽心上〉) 其优裕之方,约分为五端: (甲) 制 民之产,人民之所恃以生活者,水火而 已,五谷而已,水火至足也,所求无不与 者,故不成其为解决之问题,唯五谷生于 土地,土地若任人民自己兼并侵占,其结 果将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足无立锥,富 者积谷连云,贫者囊无斗储,此于民生 最有妨害,故孟子主张以政府之力,制其 田里,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方法,即: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 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此等制度,后人疑为孟子之乌托邦,要不 可考,但以政府之权力,制分土地于人 民,不准人民之私相授受及掠夺,此则孟 子之意也。 (乙) 薄 其赋敛,当战国之时,列国争衡,日事 干戈,兵端一开,靡财无算,府库既虚, 苛捐以起,有如今世之现象,苛捐杂税, 旁生侧出,主其事者,或藉端抑勒,扰民 滋甚,孟子目击斯情,深致慨叹,故曰: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 将以为暴。” 于是对时君之言政也,斤斤焉以薄赋敛除 苛税为事。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 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

3


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 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 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 为之氓矣。”(〈公孙丑上〉) 此外如“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之言,凡屡见不一见,皆针对 当时现象而下药也。 于此有一事应注意焉,曰:孟子主张薄赋 税而非免赋税也;主张除杂捐,而非去正赋 也;杂捐何以当除?以其取于民不义也;正 赋何以不能去?以其为国家财用之所出也。 又正赋之征收以十之一为最正当。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 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 上〉)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欲轻于尧 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 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 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 如?’孟子曰:‘…如知其非义,斯速已 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丙) 不 害其耕种之时也,人民既有土地可耕, 则假以耕种之时,不加烦扰,而后生产 丰,财用足,是以国家之施政教,当于农 隙行之。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壮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此外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 “不失其时”等,皆于民事动作之时三注 意焉。 (丁) 补 不 足 也 , 人 民 既 耕 既 获 , 而 因 意 外 变 动,仍有不足不给者,国家亦当注意为之 设法、补救,其补救之法,在为民上者, 时时出巡,省察民之疾苦,因而周济之。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梁惠王下〉) “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人民之生活,既获满足,则第二步国君当进而与 人民同其安乐。 “王——齐宣王——曰:‘寡人有疾,寡 人好货,…对曰:‘…王如好货,与百姓同 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 人好色’,对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 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 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 其上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 也。’”(〈梁惠王下〉)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与民同之。” (〈梁惠王下〉)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 下〉)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 惠王上〉) 人民之生活既优,苦乐又与在上者同享,如此治 天下庶几无遗憾矣,然天下尚有“老而无妇曰 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 独”之颠连无告者,孟子以为“…发政施仁,必 先斯四者”,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如 此,则普天之下,既无一夫之不获,而王政之目 的,可谓达其大半矣。然“民之为道也,饱食煖 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于是乃“设为 痒序以教之”、“教以人伦”、“申之以孝悌之 义”。其结果,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附注: 一、 原 稿为繁体直书,为方便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 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版、断句。若有更动,加方括 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 原稿原貌。 二、 本 文内容曾刊登于《集美周刊》第136期(民国15年5月 10日),由福建厦门集美学校主办。


5

林 连 熟 玉 与 孟 子

文/陈良

悉林连玉言论的都知道,他喜爱援引古圣先贤的格言来表明心志,激 励来者。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仰不

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舍身取义”、“浩然之气”等等。其实,细寻这些 名言,就会发现几乎都出自大儒孟子一人。这是纯属巧合,还是情有所钟?是

02

乎可以玩味一番。 林连玉为何独爱于孟子?中国学者陈进国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林连玉早年曾有 过谈孟子的文章,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今年四月中旬,林连玉基金组团走 访林连玉故里,到永春、厦门等地考察交流。行程其中一站,我们特地拜访 了集美图书馆,受到图书馆研究部刘建勋主任热情地接待,并指示馆员为我们 查阅了当年集美师范的刊物,终于找出了署名林采居的〈孟子研究——政治之 部〉,让我们喜出望外,感激莫名,为这趟的考察行程画下美好句点。 林采居就是林连玉,是他的本名。文章刊载于1926年5月10日第136期的《集 美周刊》上。这本周刊创于1921年,是集美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内容除社会思 潮、国是动态外,也刊载研究、文艺、翻译等文章。1926年的林连玉,正25岁 年华,在集美任职教师;他是1924年于集美师范部文史地系毕业时,因成绩特 优而被校方破例留聘,想来是相当写意的日子。集美师范是一所新式教育体系 的大专,而林连玉自小跟其祖父读书,尤熟诵《孟子》里的“梁惠王、天时、 离娄、告子”等篇章,这是他在晚年自述〈我的小史〉时,还特别重记的一 笔,可见对于孟子,他是独有会心了。师范教育的新学与胸中默化的旧学,就 在集美这里奇妙地相融交会了。 〈孟子研究〉约三千来字,内容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研究。不同于一般论述,林 连玉并不从“王道”、“仁政”等入手,而是别具慧眼从“贤者在位,能者在 职”这句话中,拈出“贤能”二字作论点。由“贤能”论及“权能”,而推 至王政之意,后引伸“民、国、君”三层关系,再衍出治民之制,最后归结于 “与民同乐”之义。文虽不长,却洋洋洒洒,独辟蹊径,宛如巨匠能手,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充分展露了策论之才气。其行文夹叙夹议,即感叹“民贵君 轻”之说不行于后世,又评及 孙中山的“权”与“能”分工 说,实乃掠美自孟子贤能说, 显露了初生之犊的方刚自信。 这篇文章有个“政治之部”的 副标题,是否意味了仅是系列 中的一篇?那么其余几篇又

“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动遗迹考察团”到集美图书馆 参观访问。(2019年4月9日)

焦 点 ︵ 二 ︶


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刊载在哪里,抑或是并未完成?因为在文章发表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是孔孟的教诲,坚定了

后约半年多,林连玉就南下马来亚了。这是我们

林连玉一生的信念与人格。1961年8月被官方褫

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林连玉文字,其意义不在话

夺公民权后,林连玉于年底在“告别教总同仁”

下。虽然,这只是谈孟子的学术性短文,却适度

讲话上,不怨天不尤人,坦荡泰然。他说:

弥补了我们认识青年林连玉的部分空白,也为考

我要与教育界同仁们互相勉励,所贵乎读

溯林连玉生命轨迹提示了一些线索;仔细读之,

圣贤书的,便是树立风标砥砺气节,维护真

便可发现他日后那掷地有声的行文风格与理路,

理,发扬正义,责在吾辈。所谓“临大节

其实已能在这里找到痕迹了。

而不可夺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透过这篇文章,让我们确信了林连玉对《孟子》

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正是我们圣哲的教

是极有心得的。论者多以为林连玉深受梁启超、

训吗?我们应当身体力行,作为后辈的楷

鲁迅等人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个影响

模……

主要在他的犀利思维与眼界上。林连玉的一生, 其实是深受孟子的感召与影响;传统教育的目的 是要希圣希贤,而林连玉的灵魂深处,是自小就 集义养成的孟子浩然之气。 林连玉一生的进退应对,充分展露了传统文化

就在被逼退与噤声前的这场告别讲话中,林连玉 所想到的,是以孔孟二人来自励勉人。二十年 后,1980年教总为华教元老举办寿宴,他难得上 台,侃侃而谈。在总结自己“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地”的一生后,林连玉语重心长地说道:

里“士”的精神(此义陈进国已言及)。而

我(要)把我们圣人的格言,贫贱不能移,

这个“士”的精神,乃拔萃自孟子。孟子曰:

威武不能屈,当作礼物,送给我们的子子孙

“士尚志。”然则,士所尚者何志——曰“成仁

孙。

取义”而已。1927年初,林连玉决定买棹南来, 转教于马来半岛各地。他随身所携带的,除了一

无论是在生命的紧要关头,还是生命的最后阶

个铁皮箱和几件衣物外,就是孟子的“仁义”二

段,他所念兹在兹的,依然是这个孟子精神,并

字了。五十年代的马来亚,风起云涌,将林连玉

要将之馈送给大马的子子孙孙。林连玉的生命人

推向上了历史舞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格,凛凛然透彻了这股浩气;只是这份“不移不

他先忧天下之所未忧,毅然当仁不让,奋起领导

屈”的珍贵礼物,这一份忧心的叮咛,当今我辈

华校教师揭竿起义,批龙甲而搏虎头,力保文脉

华胄之士,记得的尚有几人?想来未免令人怅然

于不坠,这可是一番可大可久的仁义事业,是仁

矣。

人志士精神的淋漓畅发。

林连玉公民权被褫夺后,最后一次以教总主席身份主持大会,发表“告别 教总同仁”演说。(1961年12月7日)

林连玉在教总庆祝“成立29周年 暨庆贺元老80大寿”联欢晚宴上 演说。(1980年12月25日)


7

一 纸 家 书 诉 衷 肠

文/林连玉

才儿收知:

│ │ 林 连 玉 家 书 选 刊 ︵ 五 ︶

昨日覆你的信,寄出后才想起有关李明绸父亲□事没有告诉你, 是一大漏洞,所以补写这封信。

02 李明绸的父亲叫李佑启,太平乡人,肄业集美师范第十六组(我 是第五组) 1 ,是我的同学。她的母亲姓黄,也是太平人,也肄 业集美幼稚师范部,也是我的同学,甚至她的母舅黄辉煌,一样 是我的集美师范部的同学。李佑启和我的关系颇深,我来马来亚 巴生埠共和学校当教师,他是我的同事。你五叔来马来亚时,他 任共和学校的校长,你五叔在他底下任教员一年。大战时,日本 南侵,马来亚沦陷,我失业了,他借给我一千元,我才有本钱到 而榄埠树胶园中养猪为业。自我毕业后,只在永春教过一年书, 那是你的祖母死去,我归国奔丧,李佑启适在太平学校当校长, 聘我去的。我们关系如此密切,大概在我的同乡的同学中是少有 的。他为人精明,工于节约、又能生利,现住新加坡积财。听说 有一、二十万元,是一个小富翁了。他要回国,我不知道。他所 以要见你,只是为着见见老朋友的儿子(吧)〔罢〕了。你既未 1

编按:此处为原稿中的圆括号。

1918年3月10日,集美师范开学,以居仁楼为校舍。

集美师范学校外景。(图片:《百年集大 嘉庚建筑》,页8-9)

焦 点 ︵ 三 ︶


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我在集美肄业时,永春和德化的男女同学共七十 多人,我们组织一个团体叫做永德学会。我被选 为会长,与我同班毕业的就是:坑头郑秉德(现 在南京)、太平李廷鑫(任太平校长,遭人暗 杀)、湖洋刘清波(解放时,受清算枪毙)、德 化郭希曾。 2集美学生,属於永春的,以湖洋刘姓 为多,我们美山林姓还有培才、东昇 二人是肄业 集美中学部。我已毕业在集美师范部当国文教员 了,然后晚一辈的人前往求学,那就是启东叔、 日战时期,林连玉在巴生而榄(Jeram)隐居避难,以养猪 为生。

田螺山丙丁、溪仔尾志高、官坝林步云、苏坂潘 天作。我在集美教到永春籍的学生有几个,现在 仅记得湖洋刘进修一个人了。

去见他,而李明绸尚在永春服务,你有机会应当 去跟她见面,深至歉意。李明绸是会记得我的,

有紫的女儿嫁给尤英民,他是我的表弟。英民的父

因为她小时候我到她的家,总爱戏弄她,说是要

亲就是我的二舅,这个二舅是读饱书的人。我小

娶她来做我的小媳妇的。那时候,她一见到我就

时,他非常爱我;我长大后,跟他感情很好。说起

避开了。

来,我们跟有绎一家竟是间接的亲戚了。尤英民一 家人也在马来亚金马士埠,距离吉隆坡百多英哩,

前信告诉你,永美有绎也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你

跟我有来往。六年前,他的女儿出嫁,我曾到金马

如想见他,必须先向采万叔打听清楚,到底他的

士去为他作证婚人,他们生活是很好的。

神经错乱症情形如何。若是严重,就可不必。有 绎从来未曾跟我通信,但四年前他忽然从古达埠

文儿来信说,淑莲将于四月间挈带碧云和西林回

寄一封信给我,还附一帧他个人的两吋半身像。

东北探望她的一家人,他或会同去。我想淑莲离

那封信,写得一塌糊涂,不知说些什么话。我依

家将近二十年,这是应该的。

住址回覆他,却又得不到他的再来信。我正不知 父 连玉 1976 一、廿四

他是死掉或是活着。最近他的儿子士伟到吉隆坡 顺便探望我,谈起来才知道他已回国两年多了。 据士伟说,他父亲的神经有时候正常,有时候失

一九七〇 年,我们教育界同道八人共同庆祝七十

常。失常的时候,一家人受到骚扰,所以送他回

岁,现在已死去三人,仅剩五人了。当时各人健

国。士伟很能干,生意做得很大,发了大财了。

康的情形,我居第三位,现在大家推说我居第一

有绎的哥哥叫做有紫,聪明能干,当时是我们

了。

一群人的领袖,可是后来受了刺激,竟在泉州自 杀。这种不幸的事,你若跟采万叔谈起,他会详 细告诉你的。你要知道,我少年时很穷,你的祖 父从来没有一分钱给我作零用。出门时,袋子永 远是空的;对朋友交际,往往白吃别人的,因此

附注: 一、 林 连玉先生的家书原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 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 版、断句。 二、 原 文若有更动,加六角括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自惭不敢多多跟他们在一起。采万叔因他的父亲 充份寄钱给他,当时被称为阔绰的公子。

2

此句的圆括号为原稿。


9

再 赴 永 春 , 岂 仅 为 家 书

文/姚丽芳

02

焦 考察团成员与永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郑志民副主席(左四)合影。(2019年4月6日)

2

005年,与廖文辉博士、基金主席陆庭谕及总务尤培胜专赴永春,的确是 为林连玉的家书,因为林建春先生(林连玉的长孙,也是当时永春县文化

局局长)不允许任何人浏览家书,除非是林连玉基金派人去看。结果,我们 如愿以偿地影印到两套林连玉写的家书,连信封也不放过。 十三年后的2019年4月6日,应届基金主席刘志文亲自率团再赴永春,此行名 为“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动遗迹考察团”,不仅为家书。当然大家还是满怀 希望能把林连玉家书真本捧回马来西亚的林连玉纪念馆,毕竟林连玉的事迹 及奋斗是在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族魂”,他的灵魂与这块土 地相溶合,难分离了。 林连玉的任何文物、言论笔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他的活动、奉献、牺 牲与理念。然而,林连玉的子孙辈也欲从家书追溯他们家族的历史,知道自 己目前所在,承前启后,不断延续;甚至地方上的社区也有愿望知道杰出儿 女的英伟事迹,以证地灵人杰,毕竟是这山这水孕育了他们。最后,花落 谁家,家属还是有最大的发言权。可庆幸的是,几方面注重历史与文献的人 士与单位开始关注这套家书,并着手研究及展示,这有助于史迹的保存、研 究、传播与宣教。较深入研析的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 究员兼当代宗教研究所主任陈进国博士,他写了一篇论文〈士的精神与家族 教化——以林连玉家书的记忆书写为例〉,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林 连玉家书及地方文献史料为基础,思考中国文化“士的精神”如何在传统家

点 ︵ 四 ︶


1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族教育中得以涵化,从而影响家族个体的生

为“桥仙”,除了壶口桥,他也倡建西昌水

命气质和人格养成;也通过林连玉祖孙三代

尾万春石桥,修造军兜、陈坂、安泰木桥,

之“士”的家族传承记忆,作为透视近现代

但以建造壶口桥工程最艰巨。当时的设计是

中国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更难能

三孔两墩的石拱桥,桥边有石栏杆,桥头有

可贵的是,陈博士在他的故乡外碧村主力策

碑亭,造型美观,但工程巨大。林以仁亲自

划“乡土记忆馆”,也计划展示林连玉的事

担任董事长,严格督造,虽是一介寒贫“儒

迹与部分家书影印本。

士”,却有办法以他高风亮节及正道廉洁的 声望,一呼百应,众志成城,在四年内完成

今年之行的确不仅为家书,是要寻找林连玉

建桥。林以仁在《募建壶口桥征信录小引》

的根——他的家乡、他的故居、他的亲属、

留下这句:“君子乐输,贤豪好行义举;天

他的学校。林连玉在马来西亚极力捍卫华教

虹横涧,过客勿须回轮。”后人还把“桥

权益,不惜牺牲公民权与教师准证的意志

仙”造桥的故事编进《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力来自哪儿?他的“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永春分卷)内,成为永春世代传颂的民间

的为人处世态度承传自哪儿?他独立的风

传奇人物。虽然拱桥1970年代毁于洪水,镇

骨及人格的力量秉承自哪儿?一切不是从天

政府1990年代博采群谋,再次修建,但林以

而降,不了解林连玉的根,就不能全面认识

仁的功业已无法磨灭。

他。所以走一遍林连玉在中国的足迹及结合 到他在马来西亚的事迹,都是林连玉基金同 仁的必修功课。 从这个角度,此行可说收获丰硕。 林连玉深受祖父林以仁身教言教影响,要了 解林以仁,不得不看壶口桥。林连玉战前在 尊孔老同事兼挚友、中国国宝级书法家、澳 门华侨总会前主席梁披云有云:“桥横壶 口,胜接仙源”,壶口桥是蓬壶山水汇聚要

万春桥已有百年历史,系双孔石拱桥。

冲,是一镇名桥及一镇胜迹,有了她,壶 口文明古镇才名扬遐迩、美丽迷人。蓬壶也 吸引许多名人雅士,如此诗所吟的“蓬山雅 韵弘公范,壶水清音朱子诗”的弘一法师及 朱熹。从1999年出版的《集资重建壶口桥 纪念册》,知道该桥是宋绍兴年间陈知柔肇 建,明洪武年间吴孔昭再建,清光绪二十年 至三十年年间由林以仁三建。壶口桥是林连 玉祖父“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以整顿一乡 一邑为己任”的主要历史标志。乡里人称他

万春桥桥亭旁立有〈重修万春桥记〉(2007年)。碑文 中提到,林以仁于清光绪年间主持建造万春桥。


焦点(四) t 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

1

2

3

1 万春桥上佛龛前柱题有上联:“对上帝何须下拜”,一百多年来还未有人对出下联。 2 林连玉在永春蓬壶镇西昌村的祖屋。 3 “一经堂”中堂供奉着祖先牌位及照片。

在镇领导及父老陪同下,访问团漫步在这道

文化遗产。2017年底,永春普济寺前住持贤

镇里人称谓“风水桥”上,俯瞰下方孕育万

启法师及贤彦法师先后带团访问林连玉纪念

物欢畅奔流的桃溪,思绪飘向马来西亚吉隆

馆,提及要将“一经堂”修建为林以仁、林

坡教师公会旧大厦及教总大厦,那是林连玉

奉若及林连玉三代名人纪念馆,希望林连玉

在1940年代及1950年代前后短短几年内筹建

纪念馆提供资料。

的两栋大楼,丰功伟绩堪比这几座桥,甚有 过之,都是造福人群,发自社会责任的心,

从“一经堂”移步到咫尺之遥的“蓬壶镇西

且组织实践能力非凡人所及。此时深刻见识

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四个家族,包

到,林连玉家族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的强大。

括林连玉的家族,捐出古厝而成。改造是古 中带新,融入艺术,在局部呈现新的气象,

我们也漫步到另一道风水桥——万春石桥,

保存着在地性,让村民有亲切感。中心内

亭中有佛龛,供奉道教神明玄天上帝塑像;

有香道馆、书画馆、素食馆、图书兼活动

佛龛内有一副对联:“万山供画凭栏读,春

空间、传统手工体验馆等。这个中心活络起

水闻声人庄流”;佛龛前柱有半副对联,据

全民的生命力:素食馆每天提供免费午餐,

说是桥仙题了上联:“对上帝何须下拜”,

由村民自种自煮;老少勤学书画,练白鹤

至今百余年还没人能工整的对上下联。

拳,唱南音;也迎来许多城市团体到此体验 生活,比如北大耕读社在今年年初特来此办

接着是必访之地,林连玉祖辈故居“一经

第二届的“经典与乡土”冬令营,“寓经典

堂”,与上次的印象无多大变化,整理得较

于乡土,从乡土察自身”(一同学说)。泉

干净,只开放中堂让人参观,左右两侧的居

州晚晴扶老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士祝说:

房锁住。林以仁、林奉若及林连玉三个人受

“我们的特色是自然没有刻意改变原有住

同源传统文化熏陶濡染,有为民服务之共同

民生活,以本地人自己找回优良传统,以惜

志愿,但走出三条各自精彩的道路,互相映

福、习劳、感恩、自尊的文化,以让老人们

照,应该非常吸引人。它会是西昌村丰富的

成为宝,使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

11


1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1

2

3

1 2 3 4

4

书画体验馆。 永春蓬壶镇普济寺外观。 由林氏家族老宅“尊敬堂”、“福裕堂”打造而成的“蓬壶镇西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普济寺”匾额为弘一法师亲笔题写。

觉,形成敬老、扶老、学老的互访参学的交

一文中记述:“弘公爱茅蓬僻静,奉若即以

流,形成自主、互助、自尊的文化,自觉到

茅蓬供师,并任供养之役。”供养包括提供

文化自信的文化魅力”。对林连玉基金,这

饭菜。他们在1940年代先后仙逝。70多年

是一个地方研究及保存文化资产可借鉴及学

后,2017年千里迢迢的普济寺联系上林连玉

习的经验。

纪念馆;两年后,林连玉基金也千里迢迢回 访普济寺,那是当年种下的缘分。

此行对本人最大的收获是能登上一千多年历 史的永春普济寺,只因为弘一法师及林连玉

普济寺住持贤旺法师携众僧及志工列队迎

的父亲林奉若。永春普济寺是弘一法师在闽

接,带领游览正殿前的半月池,瞭 望远处五

南驻锡最久的寺院,共572天,法师就在普

峰排开连成的锦屏,云雾绕漫,美景变换无

济寺后半山腰顶寺——林奉若建造的茅蓬

穷,如此位置名副其实的如朱熹所题的“桃

闭关。林奉若在〈弘一法师与普济寺因缘〉

源甲刹”。在正殿举行简单佛礼仪式,参访


焦点(四) t 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

弘一法师闭关遗址(2004年重建)。

各堂包括“弘一法师纪念室”。最后交流,

要进一步探索林奉若与林连玉之间的矛盾情

观看珍贵的影片,还获赠一套《弘一法师书

怀,弘一法师与林奉若的因缘际会,或非我

信全集》及一尊弘一法师塑像,隆情厚意,

凡夫俗子所能理解,但他们的故事是多么曲

无比感恩。

折动人呀!

令人振奋无比的,贤旺法师在交流前率众攀

下山回程中,贤旺法师用心良苦,安排每一

登后山前往顶寺,山路虽然有点弯曲陡斜,

个团员种一棵茶苗在半山腰的茶园里。以后

但不难走。穿过茶园及不知名的植物丛草,

茶树长大,顶寺、普济寺、松树、茶树,浩

终于来到“弘一法师闭关遗迹”。那是松林

瀚宇宙下,我们都融合一块了!

环绕的一块空坪,进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合院 式的民居,正厅布置成佛堂。林奉若的茅屋

(后记:因篇幅所限,考察行程无法在本文

实际上已湮没在浓密丛林中,幸亏废墟尚有

一一列举,仅能着重于叙述蓬壶镇西昌村的

几段墙基,一方土台及天井,让后人按老照

行程,敬请读者包涵。)

片重建。 松树,松树呀,是我们到普济寺前念念不忘 的。林连玉在1973年的家书中,有请家人 到普济寺时要看看无脚仑松树生长的情况, 那是他十一、二岁时一万株树苗中协助种了 几百株。六十年了,他念念不忘:“现在经 过六十左右年,有成功的当然已很高大,我 虽然没法欣赏我的成果,但知道情况也是一 种安慰。”读来心酸。所以,我们怎么不盼 望看到那松树呢?翘首仰望,百年来坚强耸 立在斜坡上的松林仿佛向我们摇手招呼,炫 目阳光照耀下,我恍惚中看到林连玉带着微 笑在松林间俯瞰着我们。我突然有个冲动,

普济寺特别安排种植茶树活动,让团员体验其中 的乐趣。

13


14

03

史 话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他 们 仨 : 弘 一 法 师 、 林 奉 若 、 林 连 玉

文/姚丽芳

弘一法师

林奉若

林连玉

们不是三角关系,他们是两对的关系:弘一法师与林奉若,林奉若与林 连玉;第三者没见过第一者,那怎么会把他们三个扯在一起呢?那是因

为他们仨:一个为纪念林连玉而在马来西亚成立的文教机构——林连玉基金,与 远在中国福建永春的佛教寺庙——普济寺,因缘际会的碰在一起了。 他们仨的关系是:林连玉的父亲林奉若曾经护持过弘一法师。 那弘一法师与永春普济寺又是怎样的关系? 普济寺,又名普济禅院,取“普渡众生,慈悲济世”之意,隐落于永春县蓬壶 镇美山村五班山中,而蓬壶镇即是林连玉的故乡,也是林连玉祖父林以仁及父亲 林奉若终老至死的故乡。寺庙远离繁华古镇,独得一方幽静,是一个修持的好地 方,历代均有名人读书其间。弘一法师于1939年4月17日来到普济寺闭关静修, 日以治定律典为常课,就住在寺后精舍,名其居“十利律院”,书门联曰“闭门 思过,依教观心”,直至1940年11月8日离开,达572天,是他入闽14年来居住 最久的地方。弘一法师特别喜欢这个地方,尝云:“居深山高峰麓,有如世外 桃源。永春别名桃源。”因此,提到弘一法师,不得不说永春普济寺;提及普济 寺,也不得不言弘一法师。 但,提起弘一法师,就不得不提他当年掩闭居住之所,实际就是林奉若所建的 静室。1940年2月,林奉若在《觉有情》第16期有一文〈弘一法师近况详记:林


史话 t 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连玉

洞山真武殿等三个地方 2。他们来12位法师, 还有10多名义工,为首主持叫贤启法师, 是清华大学博士生,专业是原子能发电, 工作四年后执意出家。他是弘一法师第四代 弟子。他要恢复弘一法师住过的普济顶寺, 还要建更大的弘一法师纪念中心。他与我去 过‘一经堂’,我走后,我的亲属来电话 说,贤启法师他们出资修复‘一经堂’,对 外称林连玉纪念馆,室内有林以仁、林奉若 及林连玉分别三个展室。”3 〈林奉若居士致甬江郁智朗居士书〉一文中,记载着弘 一法师在永春普济茅蓬闭关时期的情况。

翌年,永春普济寺的贤启法师与贤彦法师先 后于11、12月率团千里迢迢来马访问林连玉基 金,收集相关资料。华教元老陆庭谕老师在 第二次欢聚中,无限沧桑地唱起“长亭外,

奉若居士致甬江郁智朗居士书〉叙述:“朽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人于己未年(1919年)即弘公出家之次年,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

在寺顶得数百步地基,建静室数间,隐居奉

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佛。迨弘公来寺挂锡,以寺中繁杂,喜静室

以回馈普济寺的情义。出家前的李叔同(弘

修持,朽人遂以静室供养弘公。公之饭菜,

一法师)写的《送别》,是1914年创作,传

亦由朽人供奉 1。公之道德,虽莫测高深,其

唱百年至今,让听者仍是“一音入耳来,万

起居饮食之安适,堪以告慰耳。”

事离心去”,在座无不动容。李叔同是谁, 海外恐怕有些人仍不太清楚,但一曲《送

永春普济寺首要任务应是普渡蓬壶镇邻近乡

别》足以让大师名传千古。

间男女老幼居民吧,且应是有鉴于林连玉祖 父子三代有功于世、遗爱人间,尤其是林奉

一年半之后,即2019年4月6日,林连玉基

若对“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

金正式组织“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动遗迹考

法师的护持有功,因此计划将林氏祖屋——

察团”,除了前往林连玉故居考察外,永春

“一经堂”修复为“林以仁、林奉若、林连

普济寺及林奉若所筑的精舍亦是必访之地。

玉纪念馆”。2016年8月,林连玉幼子林多文

对笔者而言,最大收获及印象深刻的,乃是

寄了一封信函给时任林连玉纪念馆馆长李亚

亲临此二处,并引发极大的心灵悸动。它让

遨,该函中提及:“永春县政协到北京龙泉

我重新探索弘一法师的足迹,如何从风流倜

寺请来法师,管理普济寺、蓬壶敬老院及仙

傥的艺术巨匠,走向弘扬佛法的律学宗师, 2

1

弘 一 法 师 于 1939年 12月 27日 特 致 函 予 林 奉 若 , 交 待每日食物之事。参阅陈飞翔整理:《弘一法师书 信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10月),页 527-528。

蓬壶敬老院及仙洞山真武殿两处,与林氏家族及林 连玉祖父林以仁有密切关系。 3 经林多文先生同意,信函以〈鸿雁传书系亲情—— 林多文与林连玉家书〉为篇名,刊登于《林连玉纪 念馆通讯》(2016.2),页8-13。

15


1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繁华历尽归淡寂”,令世人惊叹的华丽转 变;感念他绝然抛却半世华年,将“所有的 尘世牵挂与爱恨情怀,掩埋于一抔 佛门净土 之间”,为世人留下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 结合的精神遗产;更崇敬他躬行实践、精进 德行、知行合一、简约束戒的苦行僧的表率

林奉若将茅蓬小屋的东厢房作为弘一法师的闭关处,并 发心为法师护关。

事迹,堪使迷惘喧哗中的云云众生,偶尔疲 劳停顿自省及尝试叩问自己的灵魂。 而林奉若虽没有弘一法师日月同辉如此崇高 的地位,但在“天心月圆”照耀下,微弱的 星光也自在地闪烁着。林奉若耿直恭敬地遵 性愿法师之嘱,委派妙慧法师迎请弘一法师 移居永春普济寺,之后供住供食,全心全意 护持,让法师不受外界干扰的掩闭研律,夜 以继日的编纂著述。在闭关期间,弘一法师

茅蓬东厢房前方有块刻有“律教”二字的石头。

编著大量佛学著作,如:《四分律删繁补缺 行事钞》、《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华 严疏分科》、《盗戒释相概略问答》、《受 十戒善法》等。这些著作都有极高价值,成 为研究南山律学的重要典籍。这些著作得以 完成,隐藏着林奉若无可忽视的一份功劳。

民居,正厅布置成佛堂。原来的精舍据说已 在森林中成为废墟,大树粗根盘桓穿越,后 有一小沙弥发现,其父照遗迹模样重建,天 井和墙基是旧的,仍然非常坚固。现址尚有 一大岩石,上刻“律教”二字。如此与世隔 绝及简单粗陋,正合弘一的戒律心意及质朴

应林连玉基金访问团的要求,现任住持贤旺 法师,卷起袈裟裤脚,著着布鞋,在数志工 陪伴下,率领众团员汗流浃背地迳往普济寺 后山上“弘一法师闭关遗址”攀登。一抵

的追求。他在此避开尘世喧扰,专心一意的 治律,过着“三衣过冬,两餐度日”十分俭 朴的苦行僧生活。前方山脚下肃穆的普济寺 守护着,没有更理想的闭关的场所了。

遗址的空坪,松林环绕,翘首仰望,蓝天白 云,松叶特显青葱,摇晃中微风徐拂,顿 感身心一片沁凉,真的是“举头便见‘苍松 绿’,顿令烦暑化清凉。”此刻也觉得林奉 若非同小可,这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呀,距离 精致清雅的普济寺尚有一段崎岖不平的山 路,荒野偏僻,人迹杳然,真的是遗世脱 尘,而林奉若竟然1919年在如此隐秘之地建 房隐居,冥冥中为弘一法师准备了20年。

林奉若在1919年就在这样的地方避世修行, 在当时儒家文化浓厚、稳居正统,佛教与道 教不受落的社会是很特立独行,很难见容于 家族及社会,所以他算是奇人异士,有“虽 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与勇气;而且就把后 半生的25年全心沉潜于佛学,成了名副其实 的“隐士”,结果父亲林以仁及儿子林连玉 都不太谅解。如今看来,仅是基本价值观和 信仰选择上的差异。在儒学的发展史上,佛

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式

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


史话 t 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连玉

义、出家制度是否有违于儒家主张的伦理纲 常等礼教,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 道。因此深怀儒家家族观念的林连玉会不满 父亲没照顾到一些族亲的利益,责怪父亲刚 愎自用。 幸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 员兼当代宗教研究所主任陈进国博士在〈士 的精神与家族教化——以林连玉家书的记忆 书写为例〉一文里,对林以仁、林奉若及林

白崇民为考察团团员叙述普济顶寺重建的经过。 (2019年4月7日)

连玉三代传统文化承传中各自留下的历史印 记,有非常详细地描述,尤其是将林连玉对

隐士,他是来自北京的知名行为艺术家——白

父亲的误解追朔到是信仰选择的差异,还原

崇民,在顶寺另一间小房独居了三年。白崇

林奉若的全貌,让我们对三人有更平衡及接

民热爱艺术与人生,觉得艺术是为了让人类

近真实的看法。

能更好的体验生命的生存状态。他在2011年 有一作品名曰“千里赴约”,花245天徒步

其实,林连玉内心深处对父亲“致格学”的成

行走一万公里,从北京到浙江龙泉——湖南

就是很佩服的。当时,源远流长的传统博物学

长沙——云南昆明——四川成都——陕西西

以宋儒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为契机纳入

安——河南郑州,带了一支羽毛,以偿朋友

儒学构架,在西学东渐之际,西方的科学又以

相见之约。用双脚翻山越岭、穿原涉河,以

儒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延伸而被欢迎,并因

行为艺术的方式反思工业化下,苍白、单向

而导致从儒学中分离出“格致学”。在彼时新

度的人;试图引起人群的关注,觉察后现代

旧之学夹杂的处境下,林奉若对天文学、数

的消费文化如何对人类自身的道德伦理与精

学、化学、物理学等新学的学习,是很先进及

神文化的侵蚀。

具天赋的。林连玉曾在1977年的家书中提及父 亲“无师自通,会理解天文学,是一种非常怪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说:“……我以为人

异的天才。如果有环境给予培养,有机会给予

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

发展,他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与爱迪生、爱

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

因斯坦并驾齐驱。可惜他得不到环境及机会,

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

终于被埋没了”。

是 宗 教 。 ” 4所 以 弘 一 法 师 出 家 是 必 然 的 。 在如此遗世绝尘的地方隐居,林奉若与白崇

所以,林奉若能成为天文学专才,著名的择

民,或许也是要探究人生的究竟,与自己的

日师,以及后来的闽南佛教大护法,实是大

灵魂对话吧!

智若愚,大巧若拙,大直若屈,敢为天下 先,非庸碌之辈。 在参观弘一法师闭关遗迹时,竟然遇到另一

这或许是普济寺顶寺蕴含的精神与启示吧! 4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厦门佛学会讲稿,民 国卅七年十一月廿八日。

17


18

04

专 访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忆 祖 父 · 话 家 风

日期:2019年4月6日(星期六) 时间:晚上8时正至晚上9时50分

│ │ 专 访 林 连 玉 长 孙 林 建 春 先 生

地点:中国福建省永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8楼会客室 受访者:林建春 访问者:李亚遨 旁听者: 刘志文、姚丽芳、黄荣庆、林顺康、徐威雄、 林嘉年、康碧真 记录者:陈玉雯

年4月6日,林连玉基金组“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动遗迹考 察团”,到林连玉的故乡永春、厦门等地进行考察。此行

目的除了拜访林连玉在永春的家属、当地政府及文教单位外,也要 发掘林连玉的事迹、搜集文物资料、做口述历史等。 行程首站,我们有幸在下榻的永春鸿丰侨联大酒店与林多才(林 连玉次子)的长子,也就是林连玉的长孙林建春先生碰面并进行访 谈。访谈以林连玉基金副主席李亚遨先生为主要提问人,并在其他 团员陪同下进行,在此也感谢永春县侨联会借出会客室让访谈顺利 进行。

家庭背景及状况 林建春出生于1955年11月30日,今年64岁,曾任永春县文化及体 育局局长。他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也曾到访马来西亚五 次,与已故尤培胜先生熟悉。尤先生曾任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秘书

访问结束后,林建春与“林连玉先生在中国 活动遗迹考察团”团员合影。


专访 t 忆祖父·话家风

长,2000年出任林连玉基金董事,因熟悉永春乡

华,移居台湾,听说她儿子是台湾旺旺集团的董

里,扮演起林连玉基金与林连玉中国家属之间的

事。

联系桥梁。2005年在他的促成下,林连玉基金首 次组团赴永春拜访林建春,收获丰富,取得林连

林建春说,《永春县

玉的家书复印本。林建春曾于2009年受邀来马,

志》上记载其祖父

出席祖父林连玉的公祭及华教节活动。

林连玉及曾祖父林奉 若;至于林连玉的祖

谈及林连玉长子林多欣,林建春表示只从父亲口

父林以仁,不知什么

中及祖父家书获知一些。林多欣早年被林连玉带

原因而没有被写进县

到吉隆坡,最初在硕莪厂工作,后转行当渔夫,

志 。 2林 以 仁 是 前 清

于1962年出海打鱼遇难逝世。林建春的父亲林

的岁贡生。林建春小

多才(林连玉次子),1930年出生,已故。解放

时候去过祖屋“一经

时,受其族兄,即永春县宣传部长林多速的推荐

堂”,屋前有很高

参加新中国工作,并当了小官,历任公社书记、

的旗杆,古时只有有

邮政局长、税务局长等。林多才育有三子,林建

名望的人家才能竖旗

春是长子,次子林耀春,幼子林辉春。林连玉的

杆,门口还有一个大

幼子林多文定居陕西韩城,育有二子一女,为退

池塘,现已填平,说

休电机科工程师。2015年,82岁高龄的林多文与

明了林连玉家族的地位,也算是乡里名门了。林

妻子迟淑莲首度偕其长子林林和孙子林汉雄,一

连玉的父亲林奉若与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关

家三代来马参与林连玉先生逝世30周年公祭。

系密切,他晚年好佛,在普济寺后山建屋隐居静

“一经堂”门前竖有石旗杆。

修。弘一法师到闽南永春时期,曾在那里闭关, 林连玉生长在传统的乡

由林奉若供养法师,彼此亦有书信往来,可惜大

绅之家,有五个兄弟、

部分书信已经散佚。

二个妹妹 1 。林连玉85岁 去世,其五弟95岁去

林连玉与父亲较为疏远,与祖父更为亲密,林建

世,中间三个兄弟三四

春猜想也许是在个人志向和婚姻问题上父子产生

十岁就早逝了,两个妹

矛盾。林连玉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

妹则活到九十多岁高

婚,而不是自由恋爱。关于林连玉的发妻,家族

龄。林连玉的五弟曾任

所知甚少,只知道叫尤春,同是蓬壶人,约于

国民党永春县的县委书

1939或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永春发生鼠疫而过

记,也曾任永春县的银

世 3,留下了三个儿子。林连玉作有十首悼亡诗纪

行行长、区长,他和孩子后来移居厦门,文化大

念发妻,感情深厚。林建春认为,因其祖父感念

林位中(林连玉五弟)。

革命时遭到打击。林连玉的妹妹,一个叫林子 贞,三十年代在集美女师范毕业,后来在福建教 书,目前她的子女在厦门同安;一好像叫林子 1

林连玉实有三个妹妹,即子贞、子华、子实;二妹子华 自小送乡亲抚养。

2

陈进国博士〈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以林连玉 家书的记忆书写为例〉一文提到,林以仁在民国版 《永春县志》被列为“乡贤”。 3 根 据 《 永 春 美 山 林 氏 族 谱 》 ( 1996年 , 页 129) 载 , 尤春“……卒民国丁丑年五月二十七日寅时,年三十 六……”。民国丁丑年,即1937年。

19


2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属基本没联系。林多欣的次女和丈夫在新加坡, 其他则在印尼的吉里汶(Karimun);长女今年 刚去世;一些子女今年三月才首度从印尼到永春 探亲。2015年,林多文的长子林林在族亲林士提 通过马来西亚族人林纪顺,才联系到林多欣之子 林士丘。

家书及其保存 林连玉的家书主要是由林多才保管,之后传给其 〈悼亡十首〉手稿。

长子林建春。家书得以保存下来,不得不归功于 林多才。林多才是大学生,了解林连玉家书的价 值。可惜有部分家书因为某些客观因素,导致家

到自己在外闯荡,三个小孩都靠发妻一人含辛茹

属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苦养育。 据林多才的说法,林连玉家书从1960年到1985年 对于林连玉的印象,林建春表示并没有见过祖

他逝世为止,“近三百封”,这与中国社会科学

父,主要是通过父亲及家书略知一二。其父亲也

院陈进国所说的“四百封”,明显有出入。林建

与林连玉聚少离多,没什么特别记忆,印象较为

春认为两者皆没有错,因为家书持续二十五年,

深刻的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林连玉曾回过永春

不同时期邮寄方式不同,会计算出不同数目;有

一段时间。这是林连玉的三个儿子自懂事以来,

时候一封家书当中夹杂了好几封信,不同算法得

与他唯一一次的相聚。一方面也因抗战胜利后客

出的总数不尽相同,比如林连玉给林多文的信,

观环境允许回国,于是他决定回乡看看。林建春

一般上是附寄在给林多才的信里,再由林多才转

说,随着曾祖父辈的相继去世,整个家族就逐步

交。因为林多文当时被打为右派,他的工作从东

衰败,有的跟共产党走了,有的走国民党的路,

北到宁夏,又到陕西,这些地区和南方不同,闽

就像小说《家》、《春》、《秋》般,从繁荣富

粤一带有海外关系实属正常,林多文却因有海外

裕走向没落,一人一路,甚少往来。林连玉感触

关系而遭受不公平待遇,林连玉担心会连累他,

良多,因此经常和林多才通信,维系感情。

只能通过林多才传达消息。林多才在文化大革命 时期被批斗和关押,家书和工作日记都被没收。

1946年林连玉回到永春时,长子林多欣18岁,正

现在保留的是政府退还回来的,并不完整。

值叛逆期,估计就是那时候被林连玉一同带到马 来亚。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看守,父子关系不好,

林建春对祖父的印象除了来自父亲,就是一封封

林多欣后来只身离开马来亚去了印尼,在印尼结

家书了。当时普遍认为在国外的亲人过得比中国

婚生子,落地生根,他曾回过马来亚与林连玉见

好,因此林建春小时候给祖父写信时,老是向他

过面,大概三十来岁就早逝了。林多欣留下三女

要东西,比如钢笔、手表、衣服等。林连玉疼爱

一子,生活过得很苦,不谙普通话,只会闽南

孙子,但都会提出要求和条件,希望他好好念

语,加上父亲早逝,因此跟祖父林连玉及中国亲

书。林建春记得唯一一次要求得到满足,是他七


专访 t 忆祖父·话家风

也曾招林多才到福州或厦门谈过。若林连玉选择 返国,可安排到华侨大学执教,当时的校长是廖 承志。林连玉在信上曾说,只要一天没有被马来 亚政府驱逐出境,就会留在马来亚继续为华教抗 争。家属虽然希望他回国,却对他的决定感到敬 佩。林连玉是以一种高度来作出选择,不为了过 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在马来亚为华文教育斗争。 林建春说他亲眼见过官方给祖父写的条子,署 林多才收藏林连玉家书的皮箱。

名者相信是廖承志的属下。内容大意是要父亲 写信转达祖父,要他坚持斗争到底。李亚遨认 为,中国方面给予林连玉的关怀,可能是通过

十年代初十五六岁上中学时,当时T恤衫刚刚在

当时大马华社重要社团领袖李延年传达。李亚

中国面市,他非常喜欢,于是要求祖父买一件给

遨当场念出1976年7月24日林连玉写给林多才

他,林连玉果然从马来亚寄一件过来。

信中的一段话:“以前我曾告诉你,外间人士 的谣传延年是我的大力支持者,其实我受过延

林建春认为,林多文或其他人都应该没有保存到

年的帮助是最少的,这便是他怕受累的表现。

家书了。比如老家那里有一位祖父的好友,祖父

不过他的内心对我十分尊敬,我是瞭 解的。我

什么事情都委托他、给他写信,但这个老人家

想,在资本家群中,除了李光前、陈六使以外,

已经过世,他的儿子也不会保存这些书信。林建

他应该是第四个最尊敬我的人。他曾告诉我,

春的老姑,林连玉的妹妹林子贞,几年前去世,

廖承志告诉他,如果我归国,可获得如尤扬祖 4

他们兄妹有过一些矛盾,两人很少联系,即便有

的安顿。这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这封信写于

书信往来,相信也很难保存下来。目前这些家书

1976年,十一年前相当于被褫夺公民权时期,

是林多才整理后,一叠一叠包裹起来,收藏在一

印证了中国政府对林连玉的关心。姚丽芳认为

个皮箱里。林建春说他父亲对祖父的感情深厚,

这点并不奇怪,因为林连玉的同学、朋友、在

他回忆起一件趣事,他听母亲说生下他这个长子

尊孔的同事、学生等,回到中国后有些在政府

时,林多才去医院只看了儿子一下,也没有准备

单位担任高职,比如梁披云 5 以及曾官至广东省

食物给她,就马上跑回家写信给林连玉报喜说他 当父亲了。

来自中国官方的关注 根据家书记载,1960年代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 后,家属曾建议他回中国居住,林建春娓娓道出 当中的情况。原来1962或1963年的家书中,曾提 到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曾写信给林多才,要他 转达中国方面鼓励林连玉坚持下来的信息,政府

4

尤扬祖(1892-1982),永春县达埔镇延清人,1914年 到新加坡,1922年移居印尼经商,是著名爱国侨领,曾 任印尼望加锡中华总商会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在印尼 组织同侨募捐支援中国抗日。1953年回中国定居,历任 全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 职,是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5 梁披云(1907-2010),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卒于澳门, 著名诗人、国学大师、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历任泉州黎明高级中学、荷兰棉兰苏东中学、马来西亚 吉隆坡中华中学、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 校校长及吉隆坡《益群报》、印尼《火炬报》总编辑; 曾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全国侨联顾 问、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华 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厦门大学名誉 教授等。1930年代曾经在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与林连 玉同事。

21


2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省 长 的 梁 灵 光 6等 。 林 建 春 说 , 1 9 6 1 年 林 连 玉 被褫夺公民权,中国正好经历“自然灾害” 7 , 饿死了很多人,生活过得很苦,包括林多才那些 堂兄弟们及他们的孩子。林多才因为是共产党干 部,生活稍微好一点,但还是穷苦。林多才所以 被定为走资派,主要是当官的背景,并非因林连 玉的关系而被认为有海外关系、里通外国。

故居“一经堂”及活动遗迹 林建春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住过祖父故居,父亲出

“一经堂”左侧被洪水冲倒,需要重新修建。

来工作后就一直辗转于其他乡镇,后来母亲到 蓬壶镇的医院工作,一家才在蓬壶镇安家,距

文化资产保存的角度,呼吁中国政府关注“一经

离西昌村老家三公里左右,跟老家的联系才频繁

堂”。

起来。老祖屋“一经堂”是林连玉祖父林以仁 所建,可惜曾被洪水冲掉一半,大厅那一半还

和林连玉相关的历史遗迹,除了“一经堂”、普

在。“一经堂”后方有一间更老的房子,是太祖

济寺后方山腰的小屋外,还有林连玉祖父修建的

辈建的,经政府整修后改成西昌村综合文化服

蓬壶镇壶口桥、林连玉曾经任教的永春太平小学

务中心。林家出过不少具有名望的人,政府曾经

及厦门大同小学等。原本在蓬壶街上的陈坂桥已

打算重新整修“一经堂”,包括普济寺后方林奉

经被拆掉了,林连玉祖父林以仁重修的壶口桥和

若所建、弘一法师住过的屋子。目前整修“一经

碑记还在。壶口桥修建过几次,现在的新旧两座

堂”面对的问题,一是房子失修太久,需要资

分别是八十和九十年代重新建的。大同小学目前

金和技术;二是这座房子是先辈建的,家族成员

尚在,太平小学校名还有,旧址校舍已经没了。

拥有产权,若要整修,必须得到所有产权人的同

林连玉家书中曾提到他在太平小学时参加乒乓比

意,林建春说,目前村委领导正在做协商争取的

赛获得亚军,得到一个奖牌,林建春表示没有看

工作。访问时也在场的林连玉基金主席刘志文

过这面奖牌,已经不知所踪。此外,林连玉曾在

认为,林连玉基金可以以民间团体的角色,从

厦门中街姑丈经营的永丰参行当过学徒,林建春

6

梁灵光(1916-2006),福建省永春县人。1935年参加 “ 一 二 九 ” 运 动 , 投 身 抗 日 救 亡 工 作 。 1936年 参 加 中 共秘密组织上海抗日青年团,同年6月,赴马来西亚吉 隆坡尊孔中学任教,组建了“雪兰俄邦反帝大同盟”、 “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三个进步团体 并担任主席。“七七事变”后回国,在苏北参加抗战, 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警卫团团长、游击指挥部政治部 主任、旅长、参谋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 福建省副省长、轻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省长、 暨南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 代表、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 7 中国由于农业集体化和大跃进运动,导致1958年至1962年 期 间 发 生 全 国 大 饥 荒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在 1978年 以前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 期”或“三年大饥荒”。

表示不了解这间中药店现况,他说祖父因为当过 中药店学徒,因此懂很多中药、土方,也会给人 开药方,家书里有很多药方。 提及林连玉家族的祖坟,尤其家书(1963年) 里提过“太祖母”坟墓在仙洞山,林连玉曾为其 写过墓志铭。林建春说他十三四岁时,曾随父亲 与家族一起去扫墓,是他唯一一次去祖坟,只知 道是在仙洞山后,祖坟的具体位置不记得了,大 概在山脚处,不过好像都拆掉了。还有另两座祖


专访 t 忆祖父·话家风

1996年,蓬壶镇政府重建壶口桥,于原址植基,仿古建造,桥名匾由梁披云先生书写。左图为壶口桥原桥;右图为壶口桥新 桥。

坟,一个可能是曾祖父的,跟林建春祖母大致葬

继续为华教斗争,虽然在法律上是输了,实际上

在同一个地方。以前一般人家的祖坟是在家附

却稳住了华教的抗争。林建春说,祖父林连玉倔

近,林奉若是个有学问的人,又是懂得天文学和

强不妥协的精神,也许是家族遗传的性格,包括

易经的乡绅,所以祖坟都很讲究风水,葬得比较

他高祖父林以仁、父亲林多才和他自己也同样倔

远,比如林建春祖母的坟墓,离西昌村老家快三

强。

十里,且是在山上,连墓碑都没有。

结语 趣事与个性 访问尾声,林建春对马来西亚朋友对华文教育的 林连玉原名林采居,闽南语读音如同“菜猪”,

坚持表示敬佩,他也感谢大家对他祖父的关爱和

颇为不雅,因此在三十岁那年改名“连玉”。

宣扬。他表示,林连玉一介书生挑起维护华文教

2015年,林多文来马接受访问时透露,父亲改

育的重担,谁对谁错,历史可以证明。同时,他

名“连玉”,为的是纪念一个留学日本的女牙

希望马来西亚政府能够做到民族和谐,一视同

医,这背后是一段爱情憾事。林建春表示,也曾

仁,承认华文教育、承认林连玉的贡献,这不仅

听父亲说过同样的故事,父亲还偷偷去看过这名

对华社是好事,对整个国家都有利,国家的经济

女牙医。李亚遨说,这说明了林连玉是不拘一格

和整体发展会更进一步,他也祝福马来西亚的华

的性情中人。他举例,林连玉曾和教总同事一起

文教育蓬勃发展。

去瀑布游泳,他们打赌谁敢裸泳,结果林连玉第 一个裸身跳下水,可见他不是一个古板无趣的

林建春先生的访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林连玉的

人。林建春认为这就是人性,林连玉也和平凡人

家族背景和故事,也把之前零零碎碎的片段给整

一样,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

合、连贯起来,很多事情也得到了证实。在此感 谢林建春先生接受访问,提供我们许多宝贵的资

林建春认为,当年祖父被褫夺公民权而毅然留下

料和线索。

23


24

05

专 题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独 立 前 马 来 亚 化 的 小 学 华 文 教 科 书

文/谢增英

战后新的形势下,扎根于当地的华人经济的发展,乃是马来 西亚华人观念从“叶落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关键因 素。因此从这时期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编者想灌输华侨的孩 子要爱护这片土地,要把这里当作是祖国的想法。这种观念 影响了编者在编辑教科书上。

1946年到1957年马来亚独

教科书,我们看到编者想灌输华侨

立之前约十一年中,英殖民

的孩子要爱护这片土地,要把这里

地政府数度相续委任几个教育委员

当作是祖国的想法。这种观念影响

会,研究及建议改革新马的教育制

了编者在编辑教科书上。

度,以便各语文源流学校采用一个 共同的课程纲要,塑造一个团结多

华人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他们也关

元民族的联合邦 1。五十年代对马来

心孩子在学校受的教育,这时期的

亚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代,马来亚迈

政治观念开始有些转变,因此五

入自治,并为国家独立做好各种准

十年代开始,华文小学教科书开始

备。这时候,无论是英殖民地政府

在华人社会中讨论。课本认同本地

或者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都极力实

的言论,完全是自觉的,而且也贯

现华文教育马来亚化,教科书马来

穿整个华教本土化的过程,成为华

亚化成为了马来亚教育界在独立前

教 本 土 化 的 一 股 重 要 思 潮 3。 由 此

重要的工作。当初提出教育马来亚

可见,教科书本土化不仅是来自政

化或者本土化的目地是培养认同并

府,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华社本身。

效忠国家的好公民。

这时期在出版“马来亚化”教科书 最重要的出版社是联营出版有限公

战后新的形势下,扎根于当地的华

司。此外,针对改编教科书,林连

人经济的发展,乃是马来西亚华人

玉的《风雨十八年》上集中也提及

观念从“叶落归根”转变为“落地

他提出了三个原则:

生根”关键因素 2。因此从这时期的

1

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吉隆坡:马来西亚教师会总会,2000年),页44。 罗汝材:〈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诸因素初探〉,收入于《南洋问题研究》, 1989年第2期,页10-16。 3 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页127。 2


专题 t 独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

一、 依 照教育原理改编华校教 科书。 二、 尊 重 华 人 优 良 的 文 化 背 景。 三、课程及授课时间照旧。

会的专家公布课程大纲后, 以为“会有较佳之教科书本 产生,不料近日所出笼之课 本,内容不但未能符合编篡大 纲,且较诸各书局出版之旧教 科书为差,星马华人及华校董

除了林连玉,当时南洋书局的

教人士对于此事,莫不深加注

创办人陈育崧也意识到教科书

意 。 ” 6联 合 邦 教 育 部 即 通 令

马来亚化的重要性,这时期马

凡领取政府津贴的华校须采用

来亚的政治气候已经转变,他

联营的教科书,否则,津贴可

认为马来亚人民的最终目的,

能 被 取 消 。 7但 教 育 部 发 函 给

当然是建立一个马来亚国家,

接受津贴的华校,指示它采用

因此,马来亚的教育政策,必

联营版教科书的做法,已经左

须朝向这个目标推进,通过学

右了教科书市场的销售生态,

校的教育,把许多不同的种

原本参与联营的中华、商务、

族,培养成为对马来亚的效

上海与南洋书局所编印的课

忠。 4

本,便无法被接受薪金津贴制

联营出版有限公司教科书出版的广告 刊登于《世界儿童》第44期,1953年 12月15日的封底。

的学校所采用。当时新马不接 1953年末,联营出版有限公司编

受政府津贴的华校毕竟有限,

辑的教科书正式出版,1954年

不论联营版课本的水平如何,

1月开始在学校使用 5 ,但是教

都不妨碍它一纸风行。杨善才

科书出版后,福建会馆下的学

先生告知,1954至1957年间,

校在华文报章发表了看法,对

联营版课本在新马的占有率高

《国语》课本提出了“五个

达98%8。

优点十五个缺点”的批评。 福建会馆五校表态,在来年

这时期编者肩负着向学生灌输

(1954)将继续使用旧教科

爱马来亚的重责,所以不难发

书,不会采用联营版课本。福

现一些课文都是通过生活环境

建会馆的报告书指出,华文教

来让学生更认识这片土地,并

科书编篡委员会及咨询委员

向孩子灌输爱国家的意识。联

4

联营出版有限公司教科书出版的广告 刊登于《世界少年》第12期,1953年 12月封底。

陈育崧:〈马华教育近百年史绪论〉,《椰阴馆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学会,1983年),页221-236。 1952年下半年联营启动,由毕业于清华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原任韩江中学校长的庄泽宣博士出任总编辑,以一年多的时 间,完成了四个科目的编写工作。1953年12月7日,《南洋商报》报道联营版华小《国语》、《自然》、《卫生》和《公 民》的新课本共16册,将于1954年供各校新学年使用。参阅周维介:〈殖民地政府干预华校教科书始末〉,收入于《怡和 世纪》第32期(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2017年),页41。 6 周维介:〈殖民地政府干预华校教科书始末〉,收入于《怡和世纪》第32期(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2017年),页41-42。 7 联合邦官员谈话,载《南洋商报》第7版,1953年12月23日。 8 同注6,页41。 5

25


2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营《国语》四上,第四课 9

你这可爱的南洋,

〈为马来亚歌唱〉 :

就是我们永远居住的家乡。

可爱的马来亚啊!

以上两首诗歌和1949年的教

我们来为你歌唱:

科书里诗歌的内容有很大的差

你有繁盛的城市,

异,之前的是歌颂祖国的诗

你有幽美的乡村!

歌,一般都把这里当做是第二 故乡,但是到了这时期的教科

联 营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于 1 9 5 3 年 出 版 的 《国语》三上。

可爱的马来亚啊!

书,就有很大的转变,这两

我们来为你歌唱:

首诗歌强调了“永远把你当家

你有广大的胶园,

乡”和“你这可爱的南洋/就是

你有无穷的矿藏!

我们永远居住的家乡”,诗歌

我们七百万儿女,

里这两句表达我们将在这里落

大多在这里生长;

地生根的心态,这也传达了编

还有那子子孙孙,

者要灌输我们的下一代把这里

永远把你当家乡。

当作家乡,愿意在这里生根。 这转变和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很

联营《国语》四下,第八课

大关系,为适应这变化,华侨

〈可爱的南洋〉10:

开始放弃中国认同,选择并争 取成为当地的公民 11 。这种心

可爱的南洋,

态上的转变自然地反映在教科

你远山碧,云海长,

书的编辑上。

我们先人的足迹, 走遍你几百个富庶的岛上。 联 营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于 1 9 5 5 年 出 版 的 《国语》六下。

当一直强调本土化的当儿,我 们可以发现到编者除了加入许

可爱的南洋,

多与本地有关的课文。一些课

你树胶多,锡矿广,

文的内容原本属中国的,但

我们先人的血汗,

是编者将这些课文内容本土

洒遍你几百个富泽的岛上。

化,将一些本地的元素加入了 课文,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

我愿意,为你欢呼,为你歌唱;

〈摇摇摇〉。《国语》一下也

我们要把先人的精神发扬,

收录〈摇摇摇〉这首童谣,只 是将里头的一些内容稍做了修 改,加了一些本地的色彩12。

9

《国语》四下(新加坡: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页6-7。 《国语》四下(新加坡: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54年),页8-10。 11 鲁虎:《新马华人的中国观之研究1949-1965》(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14年),页132。 12 《国语》一下(新加坡: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页14。 10


专题 t 独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

摇摇摇 摇到外婆家

古来北方多强敌,

外婆对我笑哈哈

要有城堡作屏障。

糖一把 果一把

千人万人齐动手,

还有山竹和木瓜

造成长城万里长。

吃不完 拿回家

西起嘉峪关,

拿回家去给妈妈

东到山海关。 三里有台十里堡,

这首〈摇摇摇〉在中国有几个

点起烽火好提防。

版本,但是都和以上的版本 不一样 13 。这首童谣和上海的

长城长,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最

显出民族的力量,

为接近:“摇啊摇、摇到外

长城长,

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

增加民族的荣光。

本地版的〈摇摇摇〉插画里有本地水 果和植物。

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 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

除了四年级的课本介绍万里长

里吱吱叫,吃拉肚里呼呼跳。

城外,联营版《国语》五上,

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

第二十五课〈万里长城〉也介

宝乐得哈哈笑。”通过改写

绍了万里长城,不同的是五

方面又将属于中国化的课文保

成本地化的〈摇摇摇〉,学生

年级是以说明文的方式来介绍

留下来。就如崔贵强在《新马

读了就有亲切感。此外,这

万里长城,这篇课文的最后一

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

篇课文的插画也充满了马来

段说到“万里长城这伟大的工

1959》所说的:要使外来移

亚色彩,插画里是这里学生常

程,正是中华民族光荣的记

民者对居留国产生感情,从而

见的山竹、木瓜和芭蕉。虽然

录,值得我们好好地保存和夸

具备归属感,并非一件容易

大家致力提倡教科书本土化,

耀的。”在这两篇有关长城的

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

但是在这时期的教科书仍可以

课文,不约而同都提起“民

成,而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浸

发现介绍中国的景物,联营版

族的荣光”和“中华民族的光

濡与感化,让他觉得在此生活

《国语》四下,第二十四课

荣”,虽然国家正迈向独立,

前景光明,渐渐地把自己视为

但是对“中华民族”这身份还

整体的一部分。

14

〈长城〉 :

是有眷念的。 翻开地图望一望,

13

中国有道大城墙,

这阶段是华人对国家认同转向

过山跨河穿沙漠,

的过度期,因此在教科书里一

好比长蛇卧北方。

方面尽量的马来亚化课文,一

〈摇摇摇〉是属于江南和岭南地区流行童谣。不同的地方歌词有不同的版本。但一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或者“摇摇 摇,摇到外婆桥”作为开头。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常见于广东等粤语地区。 14 《国语》四下(新加坡: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54年),页48-49。

27


28

06

特 约 ︵ 一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正 本 清 源 : 马 华 1 教 │ 育 │ 史 兼 谈 溯 各 源 家 说 考 法

文/郑永美

1999年,董教总开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0年纪念”系列活动。图为郭全强、沈 慕羽、林晃昇及王超群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0年史料暨华校办学成果展”主持开 幕。(图:《图说沈慕羽》,页124)

999年,董教总在槟城牛干冬五福书院发起庆祝“华教180年系列 庆典活动”,以五福书院创立年份(1819)来纪念大马华教迈入

第180个年头;2000年,《星洲日报》(大北马版)记者蔡振裕、摄 记庄儒频前来造访,请求表态,于是有了“五福书院非大马最早私 塾”的震撼报导。但这绝不是跟董教总唱对台戏!“甚而至于有演 变成为两个华社团体各执一见,意气纷争的一个热点的态势” 1 ,而

是希望纠正一些成说,正如李亚遨在〈五福书院与华教始源〉提到 的“……华研前负责人程道中先生来电表示解铃还需系铃人,董教总 方面应该主动纠正错误,以免继续误导人。”2 针对詹杭伦在〈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为纪念大马华教 二百周年而作〉(以下简称:〈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提 到,“郑良树教授的论断影响很大,后来的学者如郑永美先生在《星 洲日报》(2000年7月30日)发表〈是私塾还是乡会?五福堂非华教 起源〉谈话” 3 ,笔者在此澄清一下。笔者根本不是受郑良树影响而

作,而是知悉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出处(sources),容下慢慢 道来。笔者赞成郑良树的“先名五福堂,后改五福书院”之说,但他

1

詹杭伦:〈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为纪念大马华教二百周年而作〉,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2),2018年12月,页31。 2 李亚遨:〈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2018 年6月,页19。 3 〈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页32。


特约(一) t 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

提到,“大概在清末时期,五福堂跟随当时的风 气,也在神庙内开办起私塾,为十二县子女提供

五福书院成立于1819年, 出自《南洋年鉴》1939年版

教育,所以,乃有‘书院’之称” 4 。其实,当 时已进入现代学堂的雏型,先开办商务夜学,进

一提到《南洋年鉴》,大家都知道1951年由许云樵

而成为商务学堂。1912年,依照新制改为完全小

捉刀〈华侨篇〉的大部头本,殊不知战前1939年

学,正名为“广东公立商务学校”。

也 有一本由傅无闷主编的小部头本。在书尾, 有一附录:新加坡、槟城、吉隆坡等地社团简介

傅吾康教授(Prof. Wolfgang Franke)曾在《马来

表,撰者佚名,料是当地记者之作,表中列出的

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说:“根据邝国祥,

槟城两百多个社团,过半是写错。邝国祥于1957年

5

此书院早在1819年成立,但毫无证据” 其实,邝

在日间师训班聚餐会上发表演说的时候说:

国祥是知道的,但他不说,就要负文责。

“槟城有一所五福书院,创立于1819年,即和

傅无闷主编的《南洋年鉴》之附录“华侨社团调 查录”中,记载了五福书院的创办年为1819年。 《星洲日报》(大北马版)用整个篇幅报导郑永美对 “华教180年”的看法。(2000年7月29日)

4

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页4。 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汇编》第二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部,1985年),页805。

5

29


3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英人莱佛士开辟新加坡的年份相同。该书院院址

之家塾”,以联络乡情、共谋同乡福利为主。

名目至今仍存,但已成为槟城社团之一。院中亦 无往日作学术机构的记录遗留于今日,槟城人早

“根据槟榔屿土地局的记录,这座建筑物兼地皮

已视它为联系感情的会馆。顾名思义,其创立之

本属槟榔屿义兴党三合会所有。到1862年时则由

初,当必为一所研究的书院无疑,吉隆坡则有陈

洪顺义(Hoong Soon Ghee,槟榔屿义兴党早期

氏书院。”殊不知陈氏书院是宗祠,五福书院是

的名称)转手给李国英(Lee Coyin,又名李亚

会馆。

坤,是义兴党的首领)。后来再经过几度转手, (1890年元旦,英政府取缔会党),到1893年

邝国祥亦曾在高师同学会的聚餐上发表《槟榔

时,归甲必丹亚贵所有并亦改称为‘海记栈’,

屿开辟史》,主要是“书蠹”(Bookworm)

意思是海山公司的办事处,而甲必丹亚贵正是这

的著述。“书蠹”是二战前后至1970年代初

私会党的首领。这里附带指出的是:这座建筑物

Penang Library的馆长,在日治前,他曾把珍贵

在1890年一月一日海峡殖民地颁布社团注册法

的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 of British Malaya6

令,所有三合会被扑灭后,才转到亚贵手上。它

二巨册埋在地下避难,战后挖出,坏了一本。

座落在槟榔屿教堂街(Church Street),因其一

《开辟史》有顾因明 7、王旦华合译本,邝氏应该

度被义兴党三合会用作总部,故华人称呼这条街

看过。

为义兴街。”9

1857年称“五福堂”, 1898年谓“五福书院”

郑景贵以牛干冬新址交换义兴街旧址:“佥谓旧

英殖民地时期,前任槟榔屿市政局副主席威尔

此外,他又借出两万大元作为建筑费:“光绪

弗雷德(Wilfred Blythe)依据政府档案及其他文

廿四年(1898),重修该院,曾与增城郑嗣文

献写了一部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翁,揭到洋银弍万员。落成后,各梓里以未得归

in Malaya: A Historical Study(中文译名:《历

还揭款为银。迨王君纬卿、李君荫池、李君葵甫

史考据——华社秘密会社对马来亚的影响》)提

暨诸值理辈,日夜焦思,创建一会,名曰千益,

到:“在槟城,有一所于1857年创立至今仍存在

盖倣庞公遗制。将会本以求息,将息以还揭款者

的组织,名叫做Ng Fuk Tong,它的会员大部分来

也。”11

址既慎翁承去,新基宜慎翁送来。”10

自广州府五个县份”(按:南海、番禺、顺德、 香山、东莞),与五福堂最初的会员来源吻合。

到底还是王琛发谈到“点子”上来,他的演讲 “清末民初新民教育对马来亚华人意识的影响”:

依据文献记载,五福堂创办初期,院址即今“慎

“……很多人谈到华文教育都会谈到马来(西)

Arnold Wright, and H.A. Cartwright,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 of British Malaya: Its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 1908). 7 锺灵中学第一任(1923年)教务长(即校长)。 8 郑景贵,义兴敌对党海山领袖。 9 黄存燊著、张清江译:《华人甲必丹》(新加坡:国家语文局,1965年),页90注63。英文原著名为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 10 见〈重修五福书院碑记〉(1898年),引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汇编》第二卷,页808。 11 见〈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同上书,页816-817。 6


特约(一) t 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

亚1819年有个五福书院,认为那是中文教育的

(Macqueen)与他过往甚密,甚至可说友谊颇

开始……翻一翻英国的档案,我就发现到五福

深。麦奎因所得之于他的协助,全靠他在同胞中

书院最早的时候是以五福堂的名字去注册,结

交游之广,及所能发生之影响力。

果被英国政府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因 为你本来是秘密结社。我后来再到那里面看它的

嗣义兴另一大哥文科(Appoo、Mun Foh)也是

神主牌,然后我照着一大堆放在那边的神主,

香山县人。逝世于同治五年(1866) 13 。道光十

很笨的逐个对照英国人资料上的秘密结社党人名

七年丁酉(1837),他是广汀公冢为首的五总

单,一比之下,哇,这个书院里的学生全是学

理,其他为李玉荣、冯登桂、余云捷、陈帝安,

‘诗词’的。我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学诗词的呢?

于此可见当时他是香山会馆的领导人,因为广

因为秘密结社有很多内部传授的诗词和手势,党

汀职员是由属下会馆委派充任之,该年第一公冢

人互相认可身份,都是依靠诗词内容和手势符号

冢亭建峻,名为‘永锡亭’,他捐首缘二十元。

作为暗号。他们是另类的中文系,专研诗词和符

早在道光四年甲申腊(十二)月吉旦(初一)

号学。这些先人神主,上边的名字,几乎都是来

(1825.1.19,星期三)重建广福宫时,他捐了

自当地天地会支系的海山会党。”

12

三十元,署名文阿科。“粤籍人士莅此荒凉之庇 能岛时,皆为其他民族聚居于洗布桥附近之四

其实,五福堂是亲义兴的,所以设在义兴总部右

坎店,现下之监狱处所便是当日之坟场(中央

侧,而其最初的五福,指南海、番禺、顺德、

医院一大片地原是义兴党人住处及疗养所,会

香山、东莞,都是义兴老党员,尤其是香山籍

党被禁后,由义兴党送给政府建医院)。莱特 14

是义兴老领导层:“甲必丹胡始明(Kapitan

氏(Francis Light)经营庇能岛,直至实行法治

Tikoo,Tiguo,Tergua,皆粤语‘大哥’),应

时期(1807),始劝告居民将骨石移葬,以建

是义兴公司早期领袖。他是广东香山人,政府给

立四坎店之监狱,先贤有功于当地政府,获得东

他的官邸在义兴街 62, Church Street(中山会馆

印度公司献地一大片,迏四十二依葛(Acre),

左对面廿步处)。胡氏曾于嘉庆捌年(1803)

即今丹绒道光律(湾岛,Bagan Jermal)之沿海

岁次癸亥仲冬(十一月)榖 旦(十五)(农历

地段及过马路之一段(即栳㭳 店),予广东公

十二月廿八日,星期三)送‘钦崇福泽’匾给广

司作为坟场,籍以团结粤籍人士,至1855年由

福宫(观音亭),下款署‘槟榔屿甲必丹胡始明

广东人:文科、梅远湛、邓义业、黄亚荣四人以

偕男臻麒、臻麟勋沐叩’,可见他得甲必丹衔只

215卢比(印度贷币)割妥手续,作为广东义冢

是这一、二年的事,因为在嘉庆六年(1801)

之产业。”15

建峻的广东义冢墓道桥梁时,他捐首缘五十元, 当时尚未任甲必丹,他是本屿第二任也是最后

以后义兴的领导权才落入新宁(台山)县人李亚

一任的华人甲必丹,而且在1807年就被解职,

坤、梅耀广、何义寿、陈亚炎、黄进聪等人手

从此槟榔屿甲必丹制就寿终正寝。‘大哥’即华

上。李亚坤,又名国英(Lee Ko Yin、Coyin)或

人甲必丹,乃一聪慧之华人,性格诚实,并拥

亚勤,是拿律事件(Larut Wars,1861-1873)和

有独立资产,与政府有密切的利害关系,麦奎因

槟城暴动(The Penang Riots,1867)期间的大

12

〈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页19。 见〈广汀第一公冢拾金名录〉,墓号20050。 14 应译为“赖德”,而“莱特”一名保留给马共总书记、大叛徒、四国(越、法、日、英)间谍。 15 梁锦耀:〈本会会史〉,收入于《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170周年纪念特刊》(槟城: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1971年),页6。 13

31


3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哥,二哥是福建同安人胡维期(Oh Wee Kee)。

“谢诗坚先生在〈华校起源不在1819年?〉一文

拿 律 于 1 8 7 4 年 《 邦 咯 协 约 》 ( T h e Tr e a t y o f

中指出:英人在1816年集资11万元(西班牙币)

Pangkor)签订后改名太平。16

后,再由政府资助而成立了(槟城)第一间英 校,取名为‘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

由此就使五福人士与新宁人结下怨嫉、交恶,甚

(在2016年时,它庆祝立校200周年)。这间学

至到1898年、1901年、1906年碑文里,当五福

校曾培养出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第二任槟首

增加七福(清远、三水、龙门、从化、增城、新

长林苍佑医生及鼠疫专家伍连德医生等。” 20 其

安(宝安)、花县)至十二福时,新宁(台山)

实,大英义学的成立,与华文教育拉不上关系。

和新会仍被排除在外。1898年〈重修五福书院碑 记〉:“十二县人叙同乡,不有此地周旋,那得

詹杭伦〈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一文中提

恭桑敬梓,数千里客游新埠17,勿问何时至止,自

到:“由于五福书院建院时间存在争议,郑良

然“义笃仁联”;1901年〈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

树教授另辟蹊径,主张从社会人口学角度认定

碑记〉序:“五福书院,我十二县梓里联情之地

大马华教二百周年。他(郑良树)充满激情地指

也”;1906年〈五福书院创建总坟碑记〉:“爰

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世纪末叶的时

集同人特倡义举。合十二邑,而举事,愿攎桑梓

候,马六甲、槟城、新加坡已经点燃了一些‘无

之诚,藉数百金以筑茔,壳遂幽冥之志”。

18

名教育单位’的火炬;这些私塾,由于时代的幽 邈,史籍缺乏记载,既不知设址何处,也不知塾

还有,义兴党人神主都移入附近义福街(Rope

师姓名,更不知操作的详细情况。然而,我们相

Walk)英寿堂(名英祠)供奉,当然五福书院内

信,根据华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习惯,只要哪个

供奉的是海山党人的神主。

社区拥有一、二千名人口,就拥有为数可观的幼 童;只要哪个社区拥有为数可观的幼童,就拥有

“今年(2018)1月6日,就有张少宽先生在《光

私塾学堂。华文教育的幼苗,就在这样的情况之

华日报》发表〈是私塾还是会馆——五福书院待

下,在本区播下最早的秧苗——距离今天大约二

商榷〉,其专栏开宗明义说:‘多年前,记忆中

百三十年。换句话说,我们大马华教这首民歌的

好像是董教总机构出版过一部有关全马华校的刊

第一个音符,是二百三十年前唱起的。’”21

物,里头谈到五福书院,并誉为全马最早成立的 华校。我(张少宽)当时立即致电怡保该机构的

首先,笔者要指出:早期移民绝大部分是单身过

人,指出这段话不确实,会误导读者,并提出一

番,嗣就与友族女成婚,所以产生峇 峇 娘惹社

些证据,希请纠正。’” 19 ,因笔者未见原文,

会。马六甲峇峇娘惹马来化、新加坡峇峇娘惹西

不知他提出的证据,因此无法讨论、交流。

化、槟城福建峇峇仍保存汉化,仍操福建话,而

16

郑永美:〈帮会对槟城华裔先民的冲击〉,收入于《人文杂志》第8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1年3月),页6-7。其 他资料,见郑永美:〈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史略〉,收录于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贰百周年纪念特刊委员会:《槟榔屿 广东暨汀州会馆贰百周年纪念特刊》(槟城: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1998年2月),页162。 17 这里的“新埠”指的是“槟城”。 18 《马来西亚华文铭刻汇编》第二卷,页809、816、820。 19 〈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页18-19。 20 文章载于2018年1月18日的《东方日报.名家》;笔者引自〈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页37。 21 〈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页35;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发展简史》(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5年), 页12)。


特约(一) t 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

其生活习俗,据中国民俗专家认证仍保留明朝制

福书院为马来亚第一间华校的说法。” 25 。很可

度。槟城早期粤籍先民的“番婆”,大多是印籍

惜,笔者无缘拜读各说,所以就插不上嘴。

或泰籍,这是从广汀公冢坟墓发现的。所以他们 入学,大多进英校,华文除非父母识字,就言传

詹杭伦在文章里还提到《槟榔屿开埠史》的一段

身教。至于谈到年代,如果是230年前,就只可

内容:“1786年开辟槟榔屿的英人莱特(Francis

能发生在马六甲,因为槟榔屿尚未开埠,要等到

Light,1740-1794)在1794年1月25日有一封致

1786年赖德才开埠。如果是200年前,即1805年

总督的函件报告:‘华人最堪重视,男女老幼约

有华文私塾的话,槟华第一世家“辜家”(传到

计三千人。凡木匠、泥水匠、铁匠皆属之,或营

现在十代以上),其始祖福建漳浦人辜礼欢(第

商业,或充店伙,或为农夫,常雇小艇运送冒险

一位甲必丹,Chewan、Cheko/Che Koy、Koh Lay

牟利之徒于附近各地。……随所在皆有师傅教诲

Huan)就不会把他的儿子辜安平,“年少时,

儿童,亦有遣送男儿回国求学者。……’” 26 ,

被送往中国求学,准备应试,结果考获进士头衔

詹杭伦进一步表示:“‘随所在皆有师傅教诲儿

(相当于哲学博士学位)。得此名衔之后,安平

童’,这是当时有华人私塾存在的铁证上” 27 。

乃进入官场,在林则徐手下办事。林氏(1785-

在此,笔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师傅”指的

1850年),乃以主张禁烟著称于世。嗣后,安

是“学徒制”,而不是私塾或学堂的老师。

平以官吏的身份被调往台湾服务。其子孙除少数 留在大陆 22 外,余者皆随他同往台湾。他的一位 23

收藏南洋史料最丰富的学者陈育崧,在《椰阴

子孙辜贤荣 ,在台湾从商,事业发达,社会地

馆文存》的一篇〈马华教育近百年史结论〉这么

位亦高。台湾于1895年正式割让予日本,贤荣

说:新加坡萃英书院(义学)于1854年成立,

在日本政权底下,声誉极著,终因服务有功,被

这是第一所华人共同设立的教育机关……34年

日本封为贵族。” 24 他就是当年(1895)带领皇

后,1888年,槟城南华义校开办,可惜不久后便

军进台北的人,他的儿子就是辜振甫,就是当年

停办了。陈育崧在文中,也未提及五福书院的存

(1992)在新加坡举行的“海峡两岸”九二共

在和属于私塾。

识,台方签署人(与中方汪道涵连署)。两父子 的资讯是我1990年代在加拿大卡城(Calgary)

在广汀公冢内的1860年(咸丰十年)倡建〈广

“陪太子读书”时,在华文图书馆看到一位台籍

东省暨汀州众信士新建梹屿福德祠并义冢凉亭碑

学者(暂忘其名)写的东西。

记〉中,有“五福堂捐银壹拾大元正”,这是五 福堂在广汀公冢二百多年历史中的唯一捐款。假

“在邝国祥论述之后,陈国华《先驱者的脚

如五福书院成立于1819年,那么必定有塾师,而

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沈慕羽〈马来西

广汀公冢1828年、1837年、1860年的碑文,就

亚华文教育奋斗史篇〉、林远辉〈马来亚独立前

不必请求中国乡下秀才执笔。而1885年的碑文,

的华侨学校〉等文,都认同了1819年创办的五

就是本地人才伍百年(伍积齐、伍积贺后裔)撰

22

福建惠安。 实为辜显荣。 24 《华人甲必丹》,页19-20。 25 〈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页32。 26 同上,页35-36 27 同上,页36。 23

33


3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笔,而他是回中国留学。

英华书院(Anglo Chinese School),的确是英 校,槟城也有,但不是基督教学校。即使当时是

根据继王赓武后,研究南洋史权威颜清湟的记

基督教英校也是马六甲唯一的英校。根据颜清湟

载,大马华教的发源地是在马六甲。颜清湟在

说法:马六甲有三间华文学堂,其中一间是传教

《新马华人社会史》写道:“我们不必去考证新

士设立的,另外两间中,最少有一间应是闽人创

马地区的第一间中文学校是哪一间。但可以肯定

办的学校。如果根据《印中搜闻》(1820)说

的是,1815年前后,马六甲已有三所中文学校

法:约五年前,据说马六甲有八所供福建籍孩子

28

存在。” 。又在其著〈战前新马闽人教育〉一

念书的“华校”,收容约150名学生,以及一所

文中披露,“传教士米勒提到1815年期间,马

广府学校,有10或12名学生;闽广学校学生的

六甲有三间华文学堂,其中一间是传教士设立

人数,只占该市华童总数的五分一(即五分四失

的,另外两间中,最少有一间应是闽人创办的学

学),怎么可以剥夺这些华校的代表性。

29

校” 。李亚遨说:“此说与1820年出版的教会 刊物《印中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

更好说的是,同人的马礼逊却在同时(1815)

的记载有所出入。原记载是说:‘约五年前据说

同地(马六甲)创办了近代中文报章的鼻

马六甲有八所供福建籍孩子念书的华校,收容约

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150名学生,以及一所广府学校,有10或12名学

Magazine)。资料原出处是在戈公振的 《中国报

生。’” 30 詹杭伦说:“……当时传教士也在满

学史》。

刺加办学,如果用传教士办的学校来作为大马华 教的起源,恐怕是不尽妥当的。郑良树教授已经

因此,董教总在1999年庆祝华教180年的岁数是

明确指出,嘉庆二十年(1815)由传教士马礼

错的,若从1815年算起,第一间私塾不是在槟榔

逊创办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并不是华文教育的

屿,而是在马六甲,当年董教总当局只是放错了

第一把火炬。因为这间学校‘让华人学习英语,

目标罢了!至于华文教育起源“二百年”之说,

以便协助翻译及刊行宗教书刊;他们让华籍人士

是站不住脚的。

担任教师,使外国人获得学习中文的机会,以 便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有利推展福音的宣扬工 作’。 31 所以,作为大马华文教育起源的私塾学 校应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识字启蒙、传授中华 文化为己任,而不应以传播福音为职责”。32

28

颜清湟著,粟明鲜、梁瑞平、陆宇生、蒋刚译:《新马华人社会史》(北京市: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第1版), 页277。 29 颜清湟:《海外华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1992年),页283-342。 30 李亚遨:〈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页18。 31 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页9。 32 詹杭伦:〈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页36。


35

文/王琛发

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 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上)

1

06

特 历史的认知牵涉文化对话

心,放不下疑惑:一、将一时命名的“五福 书院”定型在教育史课题,思考槟榔屿岛上

笔者一直不认为槟城五福书院是马来西亚

在清代嘉庆年间是否有一家私塾,即使它真

华文教育的起源。“五福书院”出现得太迟

是全马第一家,反过来会不会掩盖原本一路

了,不可能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缘起。

来叫“五福堂”的组织历史?若从中英文献

现在只能肯定此处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产

来对照,“五福堂”是作为区域性质同乡共

物,是华文教育在马六甲海峡源远流长的诸

同体,本来就攸关马来亚华人在马来半岛的

多证据之一。

贡献,笔者更关心华人在马六甲海峡北方开 拓天地的历史主权论述。二、讨论五福书院

但正如郑良树先生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

与华文教育的关系,事关重大,由南中国海

展史》指出,自从邝国祥先生《槟城散记》

南下爪哇海、西进马六甲海峡,是昔日东方

提出五福书院创立在1819年,而邝先生个

海丝路;传统华文教育在这片海域之内,本

人“我以为”五福书院在往日本来是家私

来就是南海诸邦古近代多元文化的组成?抑

塾,此说便流传至今;在郑先生文中则出现

或是随着英国殖民者登陆以后,需要华人商

可惜之辞:“邝也知道他只是臆说而已,可

人、工匠、苦力,才随后登陆?这些问题得

惜后人将他的话当真了”。 2 不能否认,自

思考清楚。

那时起,五福书院的历史,尤其此处是否马 来西亚华文教育始源,就一直引起过不休讨

关键就在五福书院本来可以仅仅是学者专家

论。3

单纯的历史考证,可是当这个槟榔屿会馆的 历史被联系在华文教育的历史中,而且关系

至于笔者关注的重点,还在于两方面的担

1

到讨论五福堂本来面目与其历史存在意义,

本文为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批准号:17ZDA194)阶段性成果。 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页3。 3 李亚遨:〈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刊登于《东方日报》“评论/东方文荟”版,2018年9月15日。 2

约 ︵ 二 ︶


3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还有华文教育如何出现在这片土地,甚至第

中文娴熟,对琉球国王以“满剌加乐系麻

一间华校什么时候出现在这片土地,内容必

拿”自称,不妄自称呼本名或称琉球国王

然牵扯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史定位,乃

名号,且用上“拜奉”与“乞赐”等之礼仪

至华人社会此时此刻的历史话语权。

用语,尊卑有分,最后例用“成化十六年” (1480年)年号而以农历志日。6

若将历史回顾到更早,吾等是否可以关注永 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为着调解满剌加

若翻阅《明史》和《琉球历代宝案》,可发

(马六甲旧称)与暹罗,国书写道;“比者

现明朝的国书常加上一句“共享天下太平之

满剌加国王亦思罕答儿沙嗣立,能继乃父之

福”,而南海各国家在一些互相贸易信件中

志,躬率妻子诣阙朝贡,其事大之诚,与王无

也往往不忘以“四海一家”相互问候。可

异。然闻王无故欲加之兵。夫兵者凶器,两

见,中文在那时是本区域通用语言,诸国早

兵相斗,势必俱伤。故好兵非仁者之心” 4;

意识彼此应是趋向互惠共生的共同体。

要知道,这是明朝写给两个国家的函件, 涉及战争与和平,即使暹罗与满剌加需要翻

再以满剌加华人社会为例,笔者曾在多处文

译,至少当地也得有人懂得通其中的意思

章引用三宝山1622年黄维弘夫妻合葬墓,

吧?等到明英宗时,满剌加使者谟者那等人

原因就在墓碑的中榜刻着“皇明显考维弘

在正统十年(1445年)赴华,他们明显是

黄公、妣寿祖谢氏”,右下角刻着“壬戌

为了升级兄弟之邦的礼数,所以向明朝英宗

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如此

“奏请赐国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护国敕

用词,足证此处海港社会盛行以十二干支计

书,及蟒龙衣服、伞盖”。 5 这就有理由相

时、航海、定向,甚至以干支命名子女。

信,马六甲王朝有人学习中文,也是华人文

当地死者认同着“皇明”体制,在集体共建

化传播地区,否则双方书信到使者往来,不

之“义塚 ”入土为安,即表达着大众重视

可能相互通畅;马六甲国王对华的要求更不 可能会具体触及“蟒龙”王袍等礼制概念。 其进一步的证据或在《琉球历代宝案》收 录的琉球与许多海域各邦来往公函。马来西 亚国家档案局在2006年出版的《满剌加马 来王朝统治:兴起与辉煌》(Pentadbiran Kesultanan Melayu Melaka: Kemunculan dan Kegemilangan)中,引用《琉球历代宝案》 卷2,其中提到满剌加乐系麻拿(Laksamana, 水师提督)以官职自署的毛笔楷书函件,其

4

《琉球历代宝案》收录“满剌加乐系麻拿”以中文书 写给琉球国王的信件,署名日期为成化十六年三月初 二日。

《明实录太宗实录》卷217,“永乐十七年冬十月癸末”条。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127,“正统十年三月壬寅”条。 6 Zulflida, Syed, Pentadbiran Kesultanan Melayu Malaka: Kemunculan dan Kegemilangan, (Kuala Lumpur: Arkib Negara Malaysia, 2006), p.90. 5


特约(二) t 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上)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

文学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马六甲有着较悠

俱全,证明此地拥有完整华人社会。这个社

久的历史或华人人口众多,而是与基督教在

会不但拥有懂得读书写字的文人,也有懂得

东方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7其实,颜老此

打石雕刻的工匠,人们熟谙着伦常礼教与各

说,也可以反证推论:正由于当地华人本就

种传统知识,礼俗无殊中原。尚且,此地华

有读书习字、学文习礼的传统,许多家庭子

人墓碑其中微言大义,是以“显”志明死者

弟历代有上学塾受教育习惯,又是生活在华

能侍奉父母寿终而又能留后,以分别无法尽

人世界接触西方的前线,所以较容易接受西

礼的“先”,或无后“故”,深受儒家“不孝

人牧师开办的中文学校,兼学中华“四书五

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由此而下,此后数

经”再加西方数理科学。这还可能以马礼逊

百年,马六甲青云亭等处,也一再频出佳句,

牧师的亲身经历为据,马礼逊是在1804年接

碑记如1685年〈甲必丹李公博懋勋颂德碑〉,

到任务赴华传教,其中文基础源自在英国向

其文字说“因明季国祚沧桑、航海而南行,悬

广州人容三德(Yong Sam-tak)行礼拜师。 8

车此国”,更是铁笔银钩,处处用典。

马礼逊后来能在华传教,在华遭遇困难又能 在1815年撤退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就在

上述文献为据,马来亚半岛的中文书写历

于他自身熟悉中华传统学塾的教学法。英华

史,还有人们应用中文时候注重运词用典,

学院两位创办人之间,米怜是在1815年5月

大可上溯到约六百年前。现在虽然难以依

到达马六甲,8月5日即在寓所开设闽语男童

靠文献或文物证明过去马六甲是否存在私

学校授课,1816年又开粤语班,教会学生人

塾,但不能否定此地长期的中华文教传承。

数增至80人。 9翌年的马六甲人口统计,华人

以此比较于五福书院作为私塾“创校”于

总数才只1006名, 10 可知西洋人当时在马来

1819年,后一说法足以让马来(西)亚华文教

亚办中文教育和文字传播,志业有成。

育“被迟到”;还很容易让有心人继续联系着 过去的迷思,把英殖民历史当作本土华教历史

姑不论容三德来自南洋何处,缘何去到英

背景,讨论华文学校为何在19世纪出现,把华

国;也不去说此前有传教士发现马六甲华人

人文教论说成外来“移民”历史的组成。

是在传统私塾上学,或者如教会所载,是 参与协助英国和荷兰教士传教的“福建学

此外,亦应注意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

塾”; 11 马六甲1845年〈敬修青云亭序〉既

颜教授有提到说:“我们不必去考证新马地

然回忆此地青云亭是华人信仰与社会中枢,

区的第一间中文学校是哪一间。但可以肯定

自17世纪初建便“香花顶盛,冠于别州”,

的是,1815年前后,马六甲已有三所中文学

至后来,马六甲华人社会自身从事文字教育

校存在。是马六甲而不是槟榔屿首先开设中

与传播,难道会更迟于其他地方或当地教会?

7

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页277。 Elizabeth Morrison,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Vol 1, (London: Longman, Orme, Brown, Green and Longmans, 1839), pp.76-78. 9 Harrison, Brain,Waiting for China :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Mission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22-24. 10 张礼千:《马六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页327。 11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The Missionary Register for M DCCC XXVII, (London: L.B.Seeley and Sons, 1827), pp.57-59. 8

37


3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还要理解,按近代广州先民的生活印象,凡

战争的其中一方。 13 他们与增城人依靠着海

是非血缘的合族祠堂供奉神主,即使以“书

山公司的联盟,由北马至霹雳等地,对抗着

院”二字名之,也未必真有办学机构。我们

倾向义兴公司的古冈州四邑、惠州与潮州先

不能以本身现在的理解去断论清代槟榔屿广

民,一再冲突。五福堂此后1885年遭受英

州府先民的设置。这里暂且不谈五福书院本

国殖民政府视为“危险结社”,取缔其注

来是不是作为传统教学场所的“书院”,应

册与活动。 14 而此地数块光绪末年立碑记皆

当反问,自满剌加出现有文献为据的华文应

以“五福书院”称谓,其中〈重修五福书院

用文字历史,传统华文教育作为文字教育,

碑记〉则说明它在义兴街旧地址的建筑“昔

能不能单凭着有没有“书院”两字说明华文

时古朴无文”,这并非偶然。可是,五福堂

教育的历史存在?

以“五福书院”称,毕竟是一时出现在建筑 门楣上,后来还是还原“五福堂”名称,以

槟榔屿五福书院的历史面貌

文字更长的“五福堂广州府会馆”活跃;由 上世纪至今,其中英文注册名称不离“Ng

以碑铭文献为证,现在五福堂广州府会馆,

Fook Thong”,依然是槟城五福堂广州府会

会馆墙上最老碑记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馆。

〈重修五福书院碑记〉,碑题虽作“五福书 院”,碑文却是说:“溯我五福堂者,崇奉

以现场空间为据,正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重阳帝君,咸丰年间之所建……”,犹是

〈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所言:“五

继续自称“五福堂”。对照槟城白云山咸丰

福书院,我十二县梓里联情之地也”,这

十年(1860年)〈广东省暨汀州众信士新

是同乡会馆进一步的联合,其主要的空间

建梹 屿福德祠并义冢凉亭碑记〉,其上边

分为两进,前进供奉着神明而后进供奉神

诸捐款单位,其中有“五福堂捐银壹拾大元

主,主要是同乡聚会与祭祀活动场所,其

正”的记录,可见这“五福堂”是当时一个

旁则有一列供应来往旅途同乡寄居之“公

组织,即现在粤人依旧惯称的“堂口”,广 东省暨汀州其他联合捐款的组织当时都承认 其参与地位。〈重修五福书院碑记〉碑文既 然自认其历史是“溯我五福堂者”,当知此 处立碑场所并非另设新组织,而是指旧时组 织的新厦所在;这个组织,在英国殖民政府 档案也是有记录的。据英国殖民政府系列记 录,“五福堂”成立于1857年, 12 主要由广 州府南海、番禺、顺德、东莞、香山五邑先 民率先组织,也是参与1860-1874年代拿律

五福书院外面大门的横幅写着“五福堂广州府会馆”。

Blythe,W.L.,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542. 13 Ibid., p.543. 14 Ibid., pp.214-215. 12


特约(二) t 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上)

载“溯我五福堂者,崇奉重阳帝君”,其堂 口供奉“重阳帝君”神位,书写却并非如一 般供奉全真祖师王重阳的牌位。这里的“重 阳帝君”牌位,不使用历代至清代的朝廷加 封尊称,也不用任何道派道封尊号,反而耐人 寻味的采用本应属于多人称谓的“列圣”, 刻牌曰“列圣重阳帝君至德尊神”。是“列 圣”而以“至德”尊称,似是语带双关,又 像另有所涉。 其实,〈重修五福书院碑记〉提及“慎翁” 郑景贵送地捐款之惠,以及“十二县人” 堂前门正中石刻着“五福书院”横匾,堂内 樑上悬挂着“五福堂”的牌匾。

因此得利,〈重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碑 文也是对待这位“郑嗣文翁尊重有加,而 有谓“五福书院,我十二县梓里联情之地 也”,但两碑却不直言清代广州府本应是十

司房”。“五福书院”以更大组织联合十

四县;古人如此行文,背后必定深藏当时情

二县,承担十二县会馆之功用,其实也记

境造成之想法,更可印证“五福书院”的真

载在〈重修五福书院碑记〉。其碑文自称题

貌就是“五福堂”。这个堂口之前不论在英

目作“书院”的场所为“舍馆”,而说:

殖文献或白云山义冢碑记上都曾出现,白云

“将见燕贺落成,大雅之堂而畅叙;且喜蜗

山义冢碑文也证明其五邑联合之外,各邑乡

居旁列,旅人得所以养和。十二县人叙同乡

亲在咸丰年也都本来早有同乡组织;如此,

不有此地周旋,那得恭桑敬梓;数千里客游

五福堂各自同乡组织,再加支持五福堂的郑

新埠,勿问何时至此,自然义笃仁联。”

景贵本人影响着“仁胜馆”——即后来增 城与龙川人联合的“增龙会馆”, 15 已经包

此处五福堂之会馆建筑,除了门楣上刻着 “五福书院”四字,门内前方中门上端也还 是挂着大块“五福堂”的匾额,可是却见不 着附设有私塾的痕迹,也不见任何痕迹可 证明此处供奉过中华传统书塾常见的孔子, 或文昌像,或魁星香火,亦不见“天地君 亲师”牌位。会馆内神主,有些牵涉拿律战 争的海山公司成员,包括海山魁首郑景贵等 人。更有意思的是,〈重修五福书院碑记〉

15

五福书院内供奉“列圣重阳帝君至德尊神”牌位。

________:〈槟城增龙会馆会史〉,载刘果因主编:《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1939-1979》 (槟城:槟榔屿客属公会,1979年),页669。

39


4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括此地广州府七县,这是五福堂扩大向十二

清代南洋广州府先民,与其广州祖辈历史文

县 先民联合的基础。可是,若要说“十四

化一脉相承,而落地生根。五福堂以“五福

县”,则未免要接受原来在“四邑”的新宁

书院”名称以前,其成员自十九世纪跟随洪

(台山)县与新会县先民。这两县先民,一

门海山公司仪式,原本就是歃血为盟,共为

直等到五福堂广州府会馆1953年修改章程,才

洪门堂上宗亲,就如广东异姓联宗的情况,

得以加入。现在会馆里头有黄晚香在1976年

神主陈列于一起,共同成为后来者(的)集

撰写的〈五福堂广州府会馆重修碑志〉,

体祖先。 16 此地虽然没有科举考试,可是碑

上边隐约陈诉:“痛定思合……新会台山二

文已经解释,设立舍馆目标在十二县来往

郡,亦热切加盟。”

旅人“义笃仁联”。单凭门楣上“书院”两 字,就以为一定是学塾,可能会忽略广州府

也必须理解,〈重修五福书院碑记〉和〈重

地方文化对马来亚广州同乡存在过的持续影

修五福书院千益会碑记〉重复着只说“十二

响,客观上掩盖了马来西亚广州府先贤日常

县”,不曾谈论创立宗旨相关办学,不见得

遣词用句的历史文化来由。“五福书院”的

是忽略了。正如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

名称,再加上其碑文的自叙为证,正好就是

《岭南冼氏宗谱》所载,清代自乾隆以降,

个证明。

好些“书院”都不是为了办学而设,广州 府人对“书院”的认识都不等于学塾,是习

先设的说,五福堂的文献,更明显表现郑景

以为常。宝干修撰《岭南冼氏宗谱》卷2,

贵的影响,这是郑景贵领导海山公司之外,

《宗庙谱• 图记》其中〈曲江侯书院图记〉

以海山的势力支持另构五邑为主体的社会组

便有解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织。其受英殖压制以后,转向更大的十二

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

县联合,而以“书院”挂牌,反映着北马华

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

人在殖民者压力的劣势当中,继续努力地

题书院。”乾隆至光绪年间,官府一而再使

回应英殖。问题在,即使五福书院本非教育

力在严惩异姓联宗或同姓联宗,有基于这是

机构,其存在却渊源于海山公司“忠堂教

不合伦理的恶俗,有认为这是聚众生事的

子”,维系着开拓先民安身立命。面对明代

源头,如此便导致许多合族祠堂,包括较著

南海诸国中文文书,华教是否应从英殖以后

名的陈氏、何氏、苏氏等合族组织,为着避

那套算起?

祸而改称“书院”或“试馆”。反过来,他 们是以“书院”解释自身组织本无恶意,只

(作者闽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闽江学者;嘉应

是要集合各自原本有限的力量来报效朝廷,

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座教授;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

提供临时借宿驿站给各地年年参与科举的子

教授。)

弟,让大家不论旅居广州或上京半途,都可 在此借宿。

16

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本土信仰》(吉隆坡: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2007年),页92-94。


41

文、图/黄孟礼

砂 拉 越 古 田 历 史 走 廊 及 古 田 文 物 馆

“你要回想古时的日子,思念历代以来的年月;问你的父 亲,他必告诉你;问你的长者,他们必对你说。”这是犹太 人的一个古训,也是砂拉越古田公会藉文献、文物、纪念 园、书刊出版等,怀念及缅怀先贤的榜样,也向后人述说前

07

人所做所为及所走过的路。

拉越古田公会于2018年12月8日创设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是 砂拉越诗巫民间团体设立的第五间文物馆。该馆配合该会创会90周

年、第六届世界古田同乡垦亲大会暨会所扩建工程落成典礼时设置的。当天 是砂拉越古田人的“三喜临门”。 该文物馆坐落在诗巫凤鸣路(Jalan Fong Ming)的砂拉越古田公会会所内。 扩建后的会所,比原来的大了一倍,因此在二楼一边创设了古田人南来的第

友 馆 ︵ 一 ︶

一个海外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其中有间隔分为两部分,即:古田历 史走廊与古田文物馆,并设通道门可以彼此往来走动。 古田历史走廊放置有14个4’x8’的墙壁看板,其中8张是祖乡中国古田县的地 图、分都的乡镇及最新发展图片等,另外的6张是有关古田人下南洋至诗巫的 移民路线图、垦荒乡坡的散落图及古田纪念公园等相片。 古田文物馆目前收藏二百多件古早时代的生活工作器具,如肚兜、木桶、铁 行李箱、胶刀、秤称、地契、电话、唱机、缝纫机、熨斗、农耕工具、拍摄 器材等。除了本地乡亲的捐献之外,部分是来自古田县城西街道曹洋村姚祖 泉的捐献。 此外,会所二楼还设立了小型资料档案室。 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

开放时间:预约 联络电话:084-33-925 电邮方式:sarawakkutien1@gmail.com 地址:5, Jalan Fong Ming, 96000 Sibu, Sarawak.


4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1

2

3

4 1 砂拉越古田公会会所扩建后,在顶楼设立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 2 文物馆内展示着由本地乡亲捐献的日常生活器物。 3 古田县城西街道曹洋村姚祖泉捐献的蓑衣。 4 馆内展示着早期的婴儿布鞋及妇女的三寸金莲鞋。

古田人下南洋 古田人,是居住在中国福州十邑之一的古田县

系。1985年,为扩大组织,诗巫古田公会易名

人,口操古田话,属福州语系。1970年代以后,

为砂罗越古田公会1。

古田县(741年建县,迄今已有1278年)被划入

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成立之初,

宁德市管辖。不过,海外的福州十邑同乡会仍以

也成立了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策划与管理的

百年前的福州县邑范围为依据。当年,因为清末

工作外,还藉此保存、研究、维护古田人的渊

政权腐败、生产条件低下、自然灾害频仍、兵匪

源,并促进同乡更加珍惜与了解该会的历史与

相扰、经济发展缓慢、民生困乏,不少贫苦农民

文化使命。同时,该馆也希望成为砂拉越各地

被逼离乡背井或漂流海外谋生,寻求出路。古田

华社的社教园地,使之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保

人响应黄乃裳港主的号召,于1901年来到婆罗洲

存、学术研究和观光休憩的功能。目前管理委

的诗巫,及1903年在柳依美和林称美牧师带领

员会为公会理事会的监察组管辖,主任为邱昌

下,来到马来半岛的实兆远参与垦荒计划。

成,文书为江丽訇,财政为陈贤盛,委员有郑

据记载,当时古田人来到诗巫的人数近三百人。

文森、杨祖侩、潘隆发、吴仁煌、李悦兴、周

1928年,为了祖乡的办学经费,因此成立诗巫古 田公会,把诗巫同乡所捐资购置之胶园等产业, 把所得入息充作祖乡办学基金。 1931年,该会正式向政府申请注册,并于4月13日 获准成立。后来,因为政局的变迁,古田公会 与祖乡之间仅能维持一种血缘性与地缘性的关

永尧、钱本富、邱维宋、郑新德、黄祖忠、李 善琼、吴甄莉。该馆另设有四个执行小组,由 黄孟礼担任馆长,这些小组包括:展示厅设计组 1

Sarawak,过去译为“砂劳越”、“砂罗越”等,2000年 我国统一中文译音为“砂拉越”,不过由于该会在社 团注冊时用的是“砂罗越”,因此公会官方名字仍用 “砂罗越”,不过本文通用“砂拉越”的名称。英文名 称一直沿用Sarawak Kutian Association。


友馆(一) t 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

(李文忠)、出版资料组(江丽訇、高莉莉)、 档案收集组(刘会香、郑宗鹏)、文物收集组 (钟素玉、郑宗鹏)。

43

先贤塑像 在会所的“古田人 南迁垦荒111周年纪

砂拉越古田公会除了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

念楼”(2013年)

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饮水思源及纪念先人作

前坚立的两尊塑像

法,那就是更早时候已经兴建了诗巫古田纪念

为纪念两位重要先

公园(2004年)、在会所的“古田人南迁垦荒

贤,即:陈观斗与

111周年纪念楼”(2013年)前坚立陈观斗与陈立

陈立训。

训两尊塑像,以及出版《古田人南迁史》一书。

陈观斗(18821964年,牧师),

古田纪念公园 2003年砂拉越古田公会为配合诗巫市议会所推

“古田人南迁垦荒111周年纪 念楼”前竖立陈观斗与陈立训 的塑像,以纪念两位先贤的贡 献。

是古田移民的领航人。

动官民领养公园美化计划,毅然创建南兰律的武

陈立训(1914-1992年,天猛公、拿督)曾任古田

吉立麻(Bukit Lima)古田纪念公园。这个公园

公会主席长达34年(1946-1980 年),他于1951年

耗资130万令吉,占地20亩,主要景点包括古色

创立了福华银行,在扶助华人工商业发展,繁荣

古香的纪念门楼、思源亭、古田无名氏纪念碑、

诗巫经济,贡献斐然。同时为古田公会参股投

古田标志性建筑“吉祥塔”,还有一个被美化命

资金融领域,获利甚丰,并奠定公会在福利、

名为“翠屏湖”的天然湖,以及古田县食用菌、

教育、乐龄基金、创设古田纪念公园及仁爱之家

水菓等土产的模型。整个公园结合了古田县的历

等,铺设经济基础。

史、文化、建筑和风景特色。这个有水有草有小

这两位先锋的胆识、勇气、毅力与远瞻的精神,

山的公园,不只是提供了市民一个绿色休闲活动

不仅为古田人模范,也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空间,也把该会发展历史及文物雕刻其上,传 于后人,让人一目了然。其中所设立的一座与古

出版《古田人南迁史》

田祖乡相似的“吉祥塔”,高17.5公尺,创全国

为配合砂拉越古田公会

最高实心塔记录,并获得“马来西亚纪录大全”

85周年及古田垦荒111周年,

(Malaysian Book of Records)证书。该公园于

于2010年出版了《古田人

2004年7月26日在古田公会75周年庆举办“古田

南迁史》一书。饮水思

纪念公园落成暨世界古田同乡恳亲会庆典”时启

源、寻根问祖,该会特别

用。

委托笔者于2008-2009年 1

2

期间前往古田县寻访百年

《古田人南迁史》封 面图。

前古田先贤下南洋的历程,要让海外的古田人, 明白自己的根源及身份。同时,该书也收录了笔 者多回实地考察先贤初抵诗巫的古田人最早聚落 处的访问及绘图,是一本了解及研究古田人的田 野参考书。 1 古田纪念公园牌楼。 2 古田纪念公园内的吉祥塔。

(作者为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馆长)


4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文/麦翔

07

友 馆 ︵ 二 ︶

霹 雳 育 才 独 中 育 龙 岗 历 史 文 物 与 艺 术 中 心

左厢的文化艺术厅。

右厢的历史文物厅。

合霹雳育才独中百年校庆,学校董事部耗资了30万令吉,将图书馆底层 原阅览室装修成育龙岗历史文物与艺术中心,并于2018年8月30日“百

年校庆大典”举行开幕。该中心划分为左、右两区:左厢的文化艺术厅,为推 展艺术而设;右厢的历史文物厅,则展出育才独中及与学校相关的历史。两厅 皆是传递历史知识、中华文化、美学与道德教育的展示空间。

历史文物厅——认识校史的核心场域 在校史的展示方面,历史文物厅主要是利用照片、文献、文物、图表、刊物 等形式,搭配简要的文字,图文并茂来阐述育才独中百年各时期发展之沿革历 史:从旧校址的草创期到改制后的独中,历经复兴运动的锤炼,再到迁校、提 升现代化设备时期。各重要历史事件依序排列,形成“育才百年时光隧道”, 让参观者在浏览后,清楚明瞭本校的发展点滴。 展示墙展示的育才独中各时期发展概况,如下: 育才学校创校 1;育才经过“新旧斗争模式”,“革命党人”(同盟会主要 1910年代 成员郑螺生)压倒“朝廷命官”保皇派(董事长胡子春),建立了“新学 堂”。 本校梁燊 南、郑大平两位董事积极参与反对《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 活动;在“人民要开口”的号召下,将孙中山孕育本土新学堂诞生的 1920年代 “(新)三民主义”思维,深深植根于华校/华社骨髓里,成为华社/华校历 史发展的动力与基因。 1930-1940年代是两个历史高潮时期,即:抗日群众运动与抗日战争。本校 出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之一为潘祖岳夫妇,他们是突出的爱国先 1930锋代表,领导育才中学抗日示威而被董事长开除,后转战吉隆坡华教,为 1980年代 抗日作出卓越贡献。学生组队上街买花、演出、派发传单、募捐,宣传抗 日;组织锄奸队,将奸商售卖的日制商品搬至怡保公园展示,惩治奸商。

1

经考证,育才学校创校日期为1907年3月24日,并非1908年。若以开学日期为准,育才学校的 创办稍早于尊孔学校。


友馆(二) t 霹雳育才独中育龙岗历史文物与艺术中心

1930-

45

育才学校改制后期,学生人数从原2,500

1980年代 名剧降至157名,面临行将关闭的悲惨境 地。 1974年代,“复兴”号角吹响,万千民众 齐动员,荡涤污泥浊水,育才独中从死亡 边缘更醒,复原传统华校的生机。1974年 中,育才独中董事谢荣珍(及其他董事协

育才中学毕业刊。

助下)领衔霹雳董联会草拟华校课纲、课 本,是后来(1974年末)董总接手建立独 中课本、举办统考的先声。 1978年,一群正义的校友会理事在短期 内举办万人宴,为育才独中打下迁校的基 础。

校友刘沛坚捐献的育才学校高 小部毕业证书(1933年)。

外,本厅展示的文物还包括《战后董事会会议记 录簿》、育才中学毕业刊等珍贵文物。

文化艺术厅——美育的培养

1988年育才独中正式迁校至九洞上课。迁 校是育才独中“复兴运动”完成的标志,

文化艺术厅现收藏着享有华教维新运动“普罗米

从而界定了“复兴运动”的起讫为1974年

修士”美称的沈亭墨宝多幅,以及州内外书法美

至1988年。

术作品。近年来,艺术厅亦获得新加坡校友捐赠 的一大批铜质、陶瓷艺术品及书法,同时还建议

校史文物展示

资助创立“美创馆”,希望这些艺术品可以让参

校史文物是学校发展进程的历史见证,一幅幅老 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献及文物阐述着学校的办学 历程与成果。其中霹雳积莪营新村老校友刘沛坚 先生在百年校庆之际捐献的育才中小学高小毕业 证书(1933年)与成绩单,与杨金殿1930年代的 中山装校服毕业照珍本并列为早期珍贵的文献。 除了平面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外,本厅亦展示了蔡 任平校长的遗物,如:木制旅行箱、公事包、管 理学校的日常用具(包括望远镜)、亲笔书写的 《日记》十余本、护照、华校教师会联合会敬赠 的纪念册、信函等。这些珍贵的文物皆由蔡任平 长子蔡元评先生在百年校庆大典时所捐献。此 1

2

观者触碰,零距离感受艺术品的特殊魅力。当 “美创馆”的计划落实后,琳琅满目的艺术展 品,将大大丰富艺术中心的馆藏。

未来的发展 本中心设立至今,文物及艺术品呈饱和状态,董 事部计划将历史文物馆迁至本校图书馆四楼,重 新规划及整顿提升。同时,亦将于图书馆前的 “育龙岗”小草场,树立“华教复兴运动”纪念 塔,构成校园的核心文化区。 (作者为历史文物馆研究主任)

3

4

1 蔡 任平校长的遗物:木制旅行箱、日记、望眼镜、 公事包。 2 宝石画创艺品。 3 珍贵的书法作品。 4 各式各样的算盘。


4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

08

出 版 ︵ 一 ︶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代表了邱克

作者希望透过其实践展示马来西亚华语研

威博士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整个论

究的各种可能性,乃至全球华语研究的可能

文集收入了他22篇文章(15篇研究论文、

性。这本《研究论集》是着眼于学科建设发

7篇评论)。就内容来看,涉及“马来西亚

展的必要——“抛砖引玉”,作者故力求每

华语规范化问题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

一篇论文都是有创新,探索新问题、寻求新

汇研究”、“马来西亚华语及其方言的某些

方向,多少体现出“我之马来西亚华语研究

语音问题的讨论”、“马来西亚社会语言学

的设想与实践”的整体思路历程。

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汇、语法语病分 析”、“对《全球华语词典》等辞书与某些论 著的评介”等六个方面,另外还有一篇代序 〈我之马来西亚华语研究的设想与实践〉。 这本《研究论集》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从中看 出作者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方言学 和现代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方面都有较 好的功底,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从中了解到 马来西亚华语的现状及其不同变体,以及其 历史发展。 这本《研究论集》揭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马 来西亚华语现象,对一些华语历史文献资料 做了搜集整理,而且还进行了海外华语研究 路径的探讨。邱克威强调,华语研究的历 史观,在调查语言现象时,自觉考察其历史 源流,进行历时与共时两个视角的分析,从

作者:邱克威

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从中国的普通话和

年份:2018年9月

新马华语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论 述,让读者深深感到,他的文章既有丰富的 实证,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作者也 注意结合华人移民和华人社会特征来看待问 题,使研究具有人类学视野。

出版:华社研究中心 页数:294页 售价:RM 50 ISBN:978-983-3908-43-1


47

《怡和世纪》

文/林清如

作为一间百年老店的旗舰刊物,刊物特别致力于挖掘与梳理 新马本土文化、教育、企业与社会变迁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

08

文风景,希望为本土历史补白,为民族文化增彩。

怡和世纪》是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所出

的杂志,是近几十年难得一见的高水准华文

版的一本综合性杂志。怡和轩是新加坡

读物。

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华人社团,二战期间曾 经是陈嘉庚领导海外华侨声援中国抗日救国 的大本营,战后在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及建 设现代化新加坡扮演了重要角色。

电子版不计,刊物纸版每期发行量为5千 本,除了新加披外,读者还遍及马来西亚及 海外多个地方。自2018年起,刊物改为付费 杂志。每本定价新币10元,长期定阅每年新

《怡和世纪》的前身是怡和轩的会讯。2010年

币32元,两年为新币60元(国内包括邮费,

转型为综合性的季刊,分别在每年一、四、

国外邮费另计)。

七及十月出版,至今已出版至第39期,平均 每期篇幅约有140页左右。刊物的定位,是 致力发展为一本门户开放、内容丰富的本土 人文杂志。内容分专题讨论、时评、思维、 热点评论、史话、艺文、掌故等。每一期 的专题论坛,就当前特别引人关注的文化、 教育或社会议论采访学有专长者或请他们写 稿,以求集思广益。刊物也关心新加坡周围 地区的时事演变与社会动态,由特约评论员 为读者提供客观的报道和分析。

出 版 ︵ 二 ︶

特价优惠西马来西亚读者,每本定价20令吉, 长期定阅每年70令吉,两年则是120令吉。 详情请询: 学林书局 INTELLIGENTSIA BOOK STATION 网站:www.xuelin.com.my 电话:03-2031319 电邮:xuelinbook@gmail.com 地址: 45A, Jalan Tun Tan Siew Sin, 50050 Kuala Lumpur.

作为一间百年老店的旗舰刊物,刊物特别致 力于挖掘与梳理新马本土文化、教育、企业 与社会变迁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文风景,希 望为本土历史补白,为民族文化增彩。刊物 撰稿人多为新马华文知识界的优秀写作人, 他们有深度、有见识、有想法、有视野。通 过这个平台进行思想碰闯、观点交流,进而 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补白历史,为社会的 人文建设添砖加瓦。 自面世以来,《怡和世纪》深为各界赞赏, 被公认为一本既有广泛课题,也有深度内容

总编辑:林清如 出版: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 售价: 20令吉;70令吉(定阅一年,4期); 120令吉(定阅两年,8期) ISSN:24249661


4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

访客留影

国外访客

09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2018年12月1日)

“2018年林连玉讲座”主讲 人:赵鼎新教授、孙砚菲副教 授。(2018年12月17日)

中国导演谢鸣晓。 (2018年12月28日)

活 动 ︵ 一 ︶ 台湾国立屏东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在职专班研究 生。(2019年1月20日)

“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创办人黄声远、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代院长李静慧。(2019年3月1日)

台湾语言学家洪惟仁教授。 (2019年4月21日)

台湾新北市立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发 展中心核心种子教师张玉明博士、博 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高级讲师秦美 珊。(2019年5月16日)

中华儒士社。(2019年1月22日)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师生。(2019年4月3日)

台湾财团法人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 会。(2019年4月22日)

新加坡维多利亚美术馆馆长赵宏、亚洲文明 博物馆导览员郭绍恺。(2019年5月13日)

中国厦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小慧、 采访部主任陈娟。(2019年5月24日)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林 启屏、东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邱琳 婷。(2019年5月25日)


活动(一) t 访客留影

49

本地大专

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系师生。 (2018年12月8日)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华文学会。 (2018年12月16日)

第33届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执委。 (2019年1月19日)

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学生。(2019年3月23日、2019年4月11、12日)

中学

理科大学华文学会文化坊。 (2019年4月20日) “2018年华教之旅”参与者。(2018年12月15、16日)

“2019年尊孔独中新进教职员华教故 事课”学员。(2019年2月23日)

登嘉楼甘马挽苏丹依斯迈中学华文学 会。(2019年2月27日)

彭亨关丹中华中学。 (2019年3月9日)

巴生光华国民型中学华文学会。 (2019年3月27日)

芙蓉中华中学史地学会、 UNESCO学会。(2019年4月3日)


5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瓜拉雪兰莪斯里丹绒国中师生。 (2019年5月1日)

巴生滨华中学师生。 (2019年5月16日)

吉隆坡尊孔独中师生。 (2019年5月16日)

小学

吉隆坡南强华小师生。(2018年12月30日)

吉隆坡大城堡乐圣华小师生。 (2019年4月18日)

本地团体 和个人

华人新村研究学者林廷辉博士。 (2019年1月30日) 甲洞前国会议员陈胜尧博士、绿网中文电 脑推广中心院长朱广耀、刘小梅。 (2018年12月23日)

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戴美娟博士、马来 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登嘉楼分会)副主席 董传平。(2019年1月13日)

吉隆坡峇峇娘惹协会义务秘书黄 文仪。(2019年5月9日)

实兆远垦场博物馆财政王美珍及夫婿。 (2019年3月11日)

已故郑良树教授夫人李玉、马来亚大学中 文系前系主任陈徽治教授及夫人林素珍。 (2019年4月5日)

EHHE艺术团队。 (2019年5月10日)


51

点 亮 城 市 的 灵 魂

文/陈黎晋、康碧真

│ │ 2 0 1 9 年 ﹁ 国 际 博 物 馆 日 ﹂ 嘉 年 华

09 合作单位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合影。

人说过,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如果你要了解一座城市 的历史底蕴,那就去看那座城市的人们如何经营自己的博物

馆,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早在1977年 就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藉此呼吁民众关注博物馆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作用。 与国外博物馆相较,马来西亚对“国际博物馆日”的反应似乎有点冷 淡。以台湾为例,台湾的博物馆群除了在5月18日当天会免费对外开 放外,还会联同各馆举办系列的响应活动;在中国,因《国家宝藏》 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综艺节目的热播,“逛博物馆热”在年轻 人群中逐渐成为了潮流。可是,本地的博物馆风气显薄弱,较少看 到官方博物馆乃至民间文物馆趁着“国际博物馆日”的契机来宣传自 己,甚或充分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民众 亲近博物馆。难道,本地的民众真的欠缺了“博物馆意识”,还是因 为未有足够的人文素养来推动博物馆风气? 放眼全马各地,本地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其实是不断地在提升中。 近十年来,已经有近百间大大小小的华人民间文物馆纷纷成立,这种 现象正体现了华社开始重视自身的族群历史,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 表现。相较与官方博物馆,民间文物馆更加紧贴于周遭的社区和民 众,彼此的互动关系显得更为弹性与灵活。 因此,民间文物馆应该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或其前后的日子举办 各种宣传或推出趣味性、互动性的专题活动,打破一般博物馆给人严 肃刻板及沉闷的形象,甚至让博物馆走出“博物馆”,与周围其他友 馆或文化空间合作,开展外向化服务,不但可达至“集体宣传,集体 受益”的效果,又能重新提升民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期待。

活 动 ︵ 二 ︶


5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1

2

1 “ 国际博物 馆日”打卡 板让访客拍 照添乐趣。 2 “ 百年华教 史诗传”特 展吸引了不 少人潮。

活动期间,安排手作体验活动让访客感受手艺的温度。

当然透过打造“三公里文化圈”,我们也希望让 老街区能够充分发挥集群效应,让参与者可以在 短距离内体验不同领域的美、体验一场传统与创

“三公里文化圈”的集群效应 作为吉隆坡开埠历史起点的老社区,茨厂街的各

新交织的文化历史盛宴。

走出户外,用故事线编织老街的记忆

种资源和条件都展现出它的历史底蕴。从这里往 外三公里画一个圈,就会发现周围坐立着大大小

茨厂街是林连玉先生在尊孔学校服务期间最为活

小的纪念馆、故事馆、艺术场所、华人会馆等;

跃的地方,因此林连玉纪念馆除了馆内的常设

它们中间散落着百年历史的学校、老行业、各种

展、“百年华教史诗传”特展与手作体验活动

宗教场所等;老街左右两旁还保留着一排排精致

外,我们也在“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穿

的殖民时期建筑物……,这里俨然是“城中的博

插了“林连玉史迹考察之旅”户外导览,带领

物馆群”。

大家走访茨厂街社区,考察另一座“户外博物 馆”——早期华人在吉隆坡的聚集地。

于是,林连玉纪念馆今年踏出了第一步,响应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

5月11日上午,由27名参访者组成的两支户外导

馆:传统的未来”,与毗邻茨厂街的友馆联手打

览团队在志工的带领下,从林连玉纪念馆出发迈

造第一次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我们找

向茨厂街社区寻觅林连玉先生的踪影。循着老街

来了陈嘉庚纪念馆、陈氏书院、Lostgens’当代艺

的纹理,我们不仅在隆雪华堂、精武体育馆、尊

术空间和尊孔独中校史馆作为合作单位,共同举

孔学校、广肇会馆(关帝庙)等地重温了林先生

办为期一周的系列活动来推广博物馆的文化,同

生前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同时也让参与者对茨厂

时亦希望能够透过这项活动为博物馆与民众搭建

街社区、老庙宇的雕刻和泥塑,以及老行业等有

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所涉略。

活动开展期间,除了各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外,合作单位还联办了两场座谈会、户外导览和 集章活动等。虽然五个合作单位的性质各异,有 宗祠、教育、人物和艺术等,但正如星星不会夺 去彼此的亮点,他们只会让这片夜晚变成星辰大 海,将不同领域的人汇集在一起反而会激发起彼 此的想象和创意,为“博物馆日”更增添精彩。

带访客走进茨厂街社区,考察林连玉先生生前活动的遗迹。


活动(二) t 点亮城市的灵魂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

茨厂街社区是最佳的户外教学场域:蕴含着华人

不应为了要“亮”而采取“点”的动作,应该要

先辈南来的历史脉络老街旧巷;象征各民族交融

以“点” 而“亮”作为立馆的原则。

的各类宗教庙宇;英殖民遗风的建筑;见证马 来(西)亚独立的默迪卡体育馆等,这些都是不

第二场以“马来西亚博物馆/文物馆的发展前景与

可多得的公共教育空间。透过这次的户外导览活

方向”为主题的座谈会于5月18日(星期六)举

动,可以改变参与者对“茨厂街是外劳街”的刻

办,作为林连玉纪念馆在“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板印象,重新深思及欣赏它的美。

中的最后一项。本次座谈会由纪念馆馆长徐威雄 主持,并邀请大马博物馆局藏品管理部研究员丘

寻找博物馆“亮点”与“方向”

晏鸣、槟城古迹信托会主席林玉裳、乌鲁冷岳社 区文物馆馆长李成金、Lostgens’当代艺术空间总

在响应“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我们也与合作单

监杨两兴等四位资深文史工作者前来作分享。

位在林连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联办了两场与博 物馆议题有关的座谈会。第一场主题为“如何

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日趋激烈的博物馆市场竞

打造文物馆的亮点?”于5月11日(星期六)举

争,中小型民间文物馆未来的“路”在何方?四

办,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兼

位分享人分别从新科技的引用、以“人”为本的

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主持,主讲人

理念、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乃至博物馆藏品管

方面有“希望之谷”故事馆馆长陈彦妮、里仁文

理等多方面提出建议,让人耳目一新。

史工作室负责人张茹娇、EHHE创意总监叶良, 以及“土聚社”设计团队美术总监蓝氏君。

无论是5月11日或5月18日的座谈会,出席者反应 相当热烈,而这两个座谈会只是一个起点,藉由

年轻人是时代精神的推动者,亦是博物馆事业承

这个“点”搭建起博物馆人的交流平台。

先启后的中坚力量。因此第一场座谈会的分享 者以年轻文化保存工作者为主,希望透过他们

马来西亚有许多民间文物馆都是一代人带着传承

的自身实践经验与观察,与大家分享民间文物馆

文化的使命,勤勤恳恳地耕耘,这份积极投入与

要如何在博物馆时代下突出亮点,进而达至永续

努力付出值得被赞扬。但与此同时,民间文物

经营的发展目标。在这场座谈会中,四位分享人

馆也应该拓展自己的潜能,与新时代接轨,走进

纷纷针对主题提供了不同观点与看法,同时也提

大众的视野,避免沦为孤芳自赏的“个人收藏

醒在场的博物馆从业人员要提炼馆内自身的精神

室”。或许,借着“博物馆日”这一天的节日效

内核,不要一味或过渡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

应来点亮自己,真正实践“作为文化中枢”的根

人流量;每一间博物馆都有自身的亮点与特色,

本要义。

除了特展、手作体验、户外导览活动外,合作单位还举办了两场座谈会。

53


5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从 推 广 到 图 传 承

2019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初、进阶班)

初阶班

进阶班

日期:2019年3月23、24日(星期六、日) 时间:9:00am-5:30pm;9:00am-5:00pm 人数:20人

09

活 动 ︵ 三 ︶

│ │ 图 书 文 献 保 护 及 修 复 工 作 坊

日期:2019年6月1、2日(星期六、日) 时间:9:00am-5:30pm;9:00am-5:00pm 人数:12人

书文献可说是历史重现的一种

至两天,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

重要记录媒介,对社会、民

结合,除了让学员认识纸张的种类、

族乃至个人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纸质文献劣化状况和保存环境外,还

这些珍贵且富有纪念价值的文物是图

搭配西式平装书修复和装帧、四折翼

书馆、校史馆、社团最为常见、数量

保存盒制作及照片简易装帧等多项实

也是最多的收藏品之一,但往往因时

作。在教学中,讲师利用各种“疑难

间、环境条件的差异或是人为因素而

杂症”的书籍、档案修复材料及书籍

面临日渐劣化,甚或消失等问题。

保存盒等作为教学素材,让零基础的学 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同

为了提高社会大众对保存文献文物的

时,讲师亦向学员再三强调修复必须

认识与关注,林连玉纪念馆与华社研

遵循的三大原则,即:“可逆性”、

究中心自2015年起,陆续联办了十场

“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她进

工作坊,分别有初阶班五个梯次,进

一步说明,不同年代、不同出版者出

阶班四个梯次,高阶班一个梯次。报

版的书籍,其用纸与装订形式都有所

名参加的单位累积65个,学员人数总

不同,因此在选择修复配纸或是装订

计218人(次),分别来自全马各地

形式都要尽量与所修复的图书保持一

文物馆、文教机构团体、学校图书馆

致。

和校史馆等。 今年的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比 照往年,共办理初阶与进阶各一梯 次,日期分别于3月23、24日及6月 1、2日。这两场工作坊再次邀请华

1

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及

3

2

助理张淑琼前来授课,两位老师在西 式书籍保护及修复方面具有丰富的经 验,因此吸引了不同年龄、背景、地 区的学员前来学习,当中还有数位来 自东马沙巴和砂拉越。

1 教 学助理为初阶工作坊学员示范去除胶 带。

为了让课程设置更趋全面,今年的初

2 学员正装订着已拆除锈钉的西式平装书。

阶工作坊从过去原本一天的课程增加

3 2019年初阶工作坊合影。


活动(三) t 从推广到传承 ——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1

3

55

4

2

1 学员将托裱工具——棕刷的两侧修剪成小弧形。

3 讲师为学员示范裱件下墙。

2 制作四折翼盒子的步骤之一:用双面胶将横条及直条黏贴。

4 2019年进阶工作坊合影。

进阶工作坊的课程则以实作为主,从最基本且重

坊,在各位的厚爱及支持下,今年已经迈入第

要的调制修复专用浆糊开始,局部修补撕裂及洞

五年。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继续透过这一系列的工

口,再到平整纸张和文献托裱等。今年进阶工作

作坊,让更多的民众逐渐掌握正确的文献保存和

坊的教学内容亦应学员的实际需求而对原有的内

修复观念,进而加入守护先贤留下的文化资产队

容作了调整,增加了文献双面托裱、照片维护和

伍。马来西亚民办的图书文献修复和保存事业仍

保存,以及贝壳式保存盒制作等,让学员能够更

处在亟待发展的阶段,有待大家共同努力,一起

紧密、连贯地掌握更多的修复知识与技能。

在文献文物保护的问题上,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 予的使命。

为了推广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的理念,林连玉纪 念馆与华社研究中心每年定期联办两场的工作

大专生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日期: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时间:9:30am-5:30pm 人数:18人 对象: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文化组及社服组成员 学员积极参与文献修复技艺的学习。

去年,纪念馆在过去推动图书文献保护的工作

这项工作坊是中学生“巧• 手艺”的进阶版,课

基础上,开始走进雪隆地区独中举办“巧·手

程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上午时段进

艺——图书文献修复体验课程”,希望培养更多

行,以“文献修复与保护”为主题;第二部分则

的中学生珍惜及保存图书情怀,让校园成为文化

在下午时段进行,以“体验传统手工艺”为主,

资产保存与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之一。今

侧重于实务操作。整个课程内容围绕于图书文

年,纪念馆在这项工作的推广上又稍稍地向前迈

献主要的载体——“纸”,从最基本的认识、感

进一小步,在应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文化组及社

受、分辨,制作,再到保护及修复,希望这项体

服组成员的要求下,特于3月9日开办大专生基础

验式的学习能够带领大专生走进文化资产保存与

体验工作坊。

维护的世界,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与探索途径。


5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工作坊初始,馆方透过互动的教

色、样式的纸张,从而加深了他们

学形式,为学员带来一堂“认识

对传统造纸技术的认识及兴趣。

纸张”的基础性课程,分别讲解 了纸张的制作与分类、纸质文献

第二项制作中式线装书体验,希望学

损坏的原因及纸质文献的清洁方

员们透过手作深入了解中式书籍装帧

法 等 ,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文献

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与意义。在讲

保存及修复的重要性进行描述。

师介绍和示范后,学员们开始进行

此外,馆方还准备简易的“文献去

折页、齐栏、定捻、裁切、上皮、穿

除脏污”实作,使学员可以更直观

线到贴签等诸多工序,一步一步小心

地了解和体会纸类文献修复的奥

学员体验着手抄纸的乐趣。

翼翼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线装书。在

义。经由讲师解说与示范后,学员

整个制作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

纷纷动起手来,他们一手持着刮

要绝对地耐心与细心,而在所有的工

刀,一手持着毛刷,认真地去除实

序当中,最考验学员的应该是裁切,

作文献上的脏异物。在实作的间

只要裁刀角度拿捏不准或刀片不够锋

中,安静的空间里不时传来学员的

利,重新裁割的机率就越高,线装书

喃喃细语:“哇,纸张破了”、

尺寸就会越小。对于第一次接触线装

“很难耶”、“我要完成,不然

书手作的学员可说是挑战满满,但他

不吃午餐”……。学员们嘴里不

们依然不退缩,都以高度地热情参

自觉喊出的心声,说明了他们正尝

与其中。

试着、接受着前所未接触过的新事

线装书穿线装订。

在活动结束后,学员们带着自己亲

物,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想一窥究竟 的求知欲。直到午休时间,个个还不愿意放下手

手完成的手抄纸及中式线装书,纷纷表示收益匪

上的工具,宁愿缩短午餐的时间,坚持完成被交待

浅,希望日后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图书文献保护相

的“任务”。

关的知识及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工作坊主办方的 我们,希望每位学员在活动结束后,能将所学、

若从图书文献修复的角度来说,认识纸张的特性

所得分享给周围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对纸张、

与掌握书籍装帧技巧是纸质文献修复师的基本

纸质文献维护及传统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门槛。为了让学员进一步了解纸张的基本结构 及书籍的装帧形式,馆方在下午时段特地安排了 两项有趣的实作体验,即手抄纸及手作中式线 装书。第一项手抄纸体验,以最简单且环保的方 式进行,即使用废纸作为原料,在不失造纸的基 本原理下简化了传统繁琐的造纸工序,让学员们 在20分钟内亲身体验一环扣一环的手抄纸制作 过程——如何将纸纤维错综交织成坚韧耐用的纸 张。为了让这项体验活动更添创意与趣味,馆方 还准备了花草、茶叶、咖啡等材料,让学员们在 体验纸浆造纸之余,亦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纸 张。经过打浆、捞浆、压水、晾干等一道道工序 后,学员们触碰到了不同温度、厚度、味道、颜

活动现场合影。


目 录

CONTENTS: 06 特约 28

(一) 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 ——兼谈各家说法 /郑永美

35

(二) 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 探源(上) /王琛发

01 馆长的话 1

点亮一座城市的灵魂 /徐威雄

02 焦点 2

5 7

(一) 孟子研究 ——政治之部

07 友馆 /林采居

41

(一)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 /黄孟礼

/陈良

44

(二) 霹雳育才独中育龙岗历史文物与 艺术中心 /麦翔

(二)林连玉与孟子 (三) 一纸家书诉衷肠 ——林连玉家书选刊(五)

文 物

﹁ 孟 子 研 究 │ │ 政 治 期 之 刊 部 论 ﹂ 文

/林连玉 9

08 出版

(四) 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 /姚丽芳

46

(一)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

47

(二)《怡和世纪》

14

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连玉 /姚丽芳

04 专访 18

忆祖父•话家风 ——专访林连玉长孙林建春先生 /陈玉雯整理

09 活动 48

(一)访客留影(2018年12月-2019年5月)

51

(二) 点亮城市的灵魂 ——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 /陈黎晋、康碧真

54

(三) 从推广到传承 ——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05 专题 24

〈孟子研究——政治之部〉,林采居(即林连玉) 撰。该文刊登于《集美周刊》第136期(民国15年 5月10日),由福建省厦门集美学校编印。

/林清如

03 史话

文物

独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 / 谢增英

〈孟子研究——政治之部〉期刊论文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管理委员会 序

李亚遨(主任)、姚丽芳(副主任)、徐威雄(馆长)、陈亚才、张集强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陈亚才、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徐威雄、黄泽淞、梁莉思、 郑佳音、陈黎晋 萧佳盈、黄翠妮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康碧真、洪静仪 郑佳音、洪静仪、康碧真

康碧真、洪静仪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9年第1期(总第11期)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郑佳音、洪静仪、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陈润芳

2019.1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ISSN 0127-3086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