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Page 1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8年第1期(总第9期)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叶美霞、李如意、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2018.1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ISSN 0127-3086 悬挂在入口处的“林连玉 纪念馆”牌匾,由著名书 法家黄金炳先生题写。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文 目 录

CONTENTS:

〈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 教师注册证被吊消的实际原因〉手稿

05 专题 26

(一)希望之谷故事馆的缘起 /张集强

29

01 管委的话 1

回顾•感恩•展望

(二) 另一重“希望”:双溪毛糯希望之 谷故事馆 /陈彦妮

/姚丽芳

06 特约 33

02 焦点

马来西亚民间历史文献的类别 /廖文辉

3

(一) 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 教师注册证被吊消的实际原因 /朱运兴

07 友馆

5

(二) 黄重吉先生

39

(一) 抚今追昔——寻访吉隆坡广东义山 /吉隆坡广东义山

42

(二)兴我华胄——兴华校史馆

/林连玉 8

(三) 一纸家书诉衷肠 ——林连玉家书选刊(三)

/林坤贤

/林连玉 11

(四) 寒士以道尊

08 出版

——访林连玉纪念馆

/梁白瑜 14

(五) 揭开前教总主席林连玉老师公民权 及教师注册证被褫夺的内幕 /郑谭运

45 47

(一) 《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刷》 /EH HE

09 活动

17

48

(一)访客留影(2017年12月-2018年5月)

51

(二)“巧•手艺”图书文献修复体验课程

/李亚遨

(全文收录于《华文中学改制专辑》,页47-48)

(二)《许云樵全集》 /《许云樵全集》编委会

03 史话 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

朱运兴,〈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教师注册证被吊消的实际原因〉手稿,1980年代。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管理委员会

04 专访

文物

21

〈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教师注册证 被吊消的实际原因〉手稿

邢广生话当年:民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李亚遨(主任)、姚丽芳(副主任)、徐威雄(馆长)、陈亚才、张集强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陈亚才、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徐威雄、黄泽淞、梁莉思、 叶美霞 萧佳盈、黄翠妮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康碧真、李如意 叶美霞、李如意、康碧真

康碧真、李如意


1

回 顾 • 感 恩 • 展 望

文/姚丽芳

立林连玉纪念馆的具体计划始于2007年,紧接着的两三年大规 模筹募纪念馆建设基金,所以至今算是走过十个年头。

01

当年三月,时任主席陆庭谕率团巡回访问华团,正式公布建馆宗 旨:“设立纪念馆的目的包括集中及完善保存林连玉先生的文物;让 后来者可以全面了解马来西亚华教史及林连玉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突 显族魂林连玉先生的形象,以更全面的推展林连玉精神。”“使之成

为马来西亚华教精神的标志与象征,并成为马来西亚的文化旅游景

点。”一呼百应,义款源源而来,小但多,聚腋成裘,集沙成塔。

六层楼的纪念馆就在500万元购楼及200万元装修的支持下,耸立在吉

隆坡传统华人文化地带上,遥望着国家独立体育场,耳际仿佛回响着 默迪卡的呼声,内心反诵着林连玉对新国民心理建设的苦口婆心。 立馆计划始于十年前的“华小生一人一元”、“独中生家家十元”、 “百万献族魂”、义跑义卖义踏义唱义演义宴的铺天盖地运动中;不 忘林连玉,不忘传颂林连玉的故事。 酝酿期或在更早的廿年前,或更早更早的卅年前,在大家零零碎碎 的,但执迷地谈论着纪念馆的意义中。酝酿潜伏良久:出版林连玉遗 著不让历史如烟逝,让林连玉价值在学者评价中结晶升华,每年去 林连玉墓园公祭缅怀引发众人反思自省,让12月份华教节的存在与 2月份国际母语日相映生辉,提升教师素质也不忘编纂华教史,善用公 款勤俭有效建立公信力。扎根如此深,为巩固日后的支干,因此二十 年后,声望与资源俱备,建馆就在无后顾之忧中,勇往直前并水到渠 成。当然,种种过程,不忘林连玉,不忘传诵林连玉的故事。 建馆十年,前五年建硬体,后五年建软体。有了硬体,软体就可安 置。纪念馆的精髓在四楼的“如风如日”展示空间,没有展示空间, 就没有所谓的纪念馆。然而,展示空间与其他楼层息息相关,密不可 分。一入门,左侧是林连玉精神奖历届得奖者荣誉墙,迎面的是〈林 连玉纪念馆落成碑记〉,开宗明义告诉访客建馆的三层意义。导览与 展示活动,需要在三楼的活动空间举办配套团康活动或分享交流,深


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化对参观的诠释、理解与印象。五楼的行政部除了维持林连玉基金日常运作、组织联 络、品牌及传统项目外,推动展示空间活动已是另一项重要工作。种种工作,不忘林 连玉,不忘传诵林连玉的故事。 “如风如日”展示空间于2014年底开放,之前之后都以接近博物馆或文物馆的功能来 经营,即:典藏、展示、研究(出版)及教育推广。依循此四大途径,短短三四年, 开创的几项工作,在本地逐渐蓬勃的文物馆事业中,算是有点领先,可互相借鉴。在 丰富的馆藏上,展开的布展,脉络分明地划为五大展示主题:一、一介布衣留青史; 二、五大事功撼国策;三、三十战友肝胆照;四、百年华教史诗传;五、万众一心筹 基金。特点在于创新与精巧的设计,让人惊喜眼亮,辅以导览员熟练的引导,走完一 圈,会是一趟丰盛的华教历史与设计艺术之旅。为提供群众最好的服务,纪念馆前后 两次举办导览志工培训课程,成立“脚车先锋队”导览志工团。课程完整,涵盖讲 课、文章导读分析、现场演练、参观访问他馆等,为期约八九天;志工挑选严格,主 要是用心学习、态度良好、愿意奉献与掌握林连玉精神内涵。而纪念馆最费心力,而 对他馆比较陌生的,则是推动文物修复和保存工作,抢救历史文献,通过2015年起 举办的一系列“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把修复概念与技术传授给全国学校图 书馆、校史馆以及文物馆管理人员。今年,更主动走进雪隆独中,老师及学生热忱学 习,令人鼓舞。同时,也与华社研究中心合作,培训及成立“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 复志工团,可谓国内首创,他们低头埋首于修补一页一页的破损纸质历史文献,全 神贯注,细心与护心,缺一不可。就如此的,这群义工与馆员,与参观者共谱成几重 曲,不忘林连玉,不忘传诵林连玉的故事。 未来,林连玉纪念馆的挑战更大,她必须突破目前的一些局限:空间与题材。纪念馆 已有计划制作特展走进学校;与附近民间文化团体打造一条文化历史史迹径;通过 “一颗种子”华教营,让林连玉故事跨州跨区;加强力道推动跨族群活动。道路艰 辛,前程光明,只要是不忘林连玉,不忘传诵林连玉的故事。 假以时日,林连玉纪念馆可望成为国内其中一个模范文物馆。但,她必须不时回顾来 时路,不忘初心,感恩前人及众人的造路,紧记“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盖建 造纪念馆之材,非一木之枝也。


3

林 连 玉 先 生 的 公 民 权 被 政 府 褫 夺

与 教 师 注 册 证 被 吊 消 的 实 际 原 因

文/朱运兴

教乃华裔的千秋大业。争取华教以母 语教育的平等,是我国内千千万万华

裔所渴望的。极不幸的是:经过数十年的苦 争,不但未获得丝毫的进展,反而被丢弃于

02

海洋风浪漂浮中,未得政府的同意与协助。 并且每一次政府修改其政策,华教更陷入更 深一层、严重的威胁境地中。 这数十年来,热心教育界的人士与华人社会 的领袖,出钱出力,争取母语教育平等的原

朱运兴

则,不屈不挠,不惜牺牲,不计后果,勇敢 地批评不公平的教育政策的,我相信在这数十年来,只有林连玉先生 一人矣!他对争取母语教育平等的贡献,是非常的伟大。他的勇气, 是无可否定的。自从他接任了教总的主席,即尽力负起其责任来维护 华教的存在与平等的地位。凡是政府有所施行任何不平等和不合理的 政策,他就不客气和勇敢地基于国家宪法范围内许下的权利,积极强 烈的批评。他是在非常合理与公平的范围内负起其责任。但是最后在 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二日,政府通知林连玉先生要褫夺他的公民权,继 而吊消其教师注册证。同时也宣布政府的理由如下: “自一九五七年以来,他的言论行动对国家不忠…… (一)他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 (二) 他 的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可能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 及造成骚乱。” 因此政府依宪法第廿五条的条文下褫夺了他的公民权。以上是政府公 开主要的理由。 但据我所知,这是政府所作为藉口的理由来执行,并达成其褫夺林 先生公民权的目的。其实,林连玉先生失去其公民权与我有很大的关 系,因为联盟政府是大大不满当时一九六一年五月中安顺区国会补选 的惨败。同时,安顺区国会的补选已证实华人大大反对与不接受《达 立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对母语教育不平等和威胁的政策。 一九六一年五月四日,安顺区补选提名时,我朱运兴以独立人士身份 参加该国会的补选,并以《达立教育报告书》作为主要竞选的课题。 在此五月选举进行中,林连玉先生在各华报发表反对《达立教育报告

焦 点 ︵ 一 ︶


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1961年5月30日 安顺区国会议 员补选结果剪 报。独立人士 朱运兴以得票 11,943张获胜。 ( 《 南 洋 商 报》,1961年 5月31日)

时任副首相敦阿都拉 萨在打巴联盟竞选大会 上指出,朱运兴曾签名 支持《拉萨报告书》, 实为华文教育的第一罪 人。(《光华日报》, 1961年5月13日)

在《虎报》、《中国报》、《星洲日报》、《南洋 商报》及《海峡时报》对安顺选举的报导,该说是 全马铁般事实的证据: 人民已不接受达立教育的政策。 联盟政府对这次的教育政策的惨败,是非常之 林连玉针对朱运兴于《拉萨报告书》签名一事进行解释,并反 驳副首相敦阿都拉萨在打巴联盟竞选大会上提及的教育问题。 (《星槟日报星期刊》,1961年5月14日)

愤怒与不满。 安顺区选民的投票,经已表明他们拒绝政府达立教

书》中不合理与不平等对待母语教育的评论;及反

育政策。他们支持独立人士朱运兴的胜利,是使他

驳所有联盟的部长对独立人士(朱运兴)不公平与

有机会再进入国会争取华教的总要求。结果华教胜

歪曲的攻击;解释为何支持《拉萨报告书》与反对

利了。两个月后,即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二日,竟很

《达立报告书》的原因。

不幸的换来一个很大痛苦的代价。那就是林连玉先 生的公民权被褫夺及教师的注册证被吊消。我朱运

故此,安顺区国会的补选,拉萨与达立的教育政策

兴相信,不但是我个[人]感觉非常的痛心,千千万

成为一时街巷茶楼与角落的热门谈论主要的课题,

万爱护华教的人士也是一样的悲痛。

以及各报界每日争取发表的渴文。林连玉先生在各 华文报的评论,使选民更加了解政府的不公平与不

为了维护华教,林连玉先生已牺牲了一切。但是我

合理的教育政策。

相信,林连玉先生是一位意志坚强于华教的大斗 士,对母语教育的争取,是无价可比的。我希望今

最后,在一九六一年五月卅日投票那一天,各华、

后华校的师生及各董(士)[事]们,应以林连玉先

英报界皆有出现主要选举的标题:

生的正义勇敢精神,来继续争取华教,达到我们的

(一) 华 报“今天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接受或 反对”。 (二) 海 峡时报‘EDUCATION POLICY ON TRIAL•VOTE FOR OR AGAINST’ (教育政策被考验,投票支持或反对)。 一九六一年五月卅一日辰早,投票结果,《光华 [日]报》的标题: “独立人士朱运兴击败华景裕 相差三千余票 联盟失一席位”。

目的。同时,切勿将林连玉先生伟大的牺牲与贡 [献]付诸东流。 附注: 一、 朱 运兴先生此文撰写于1980年代中,原来是提供予 《教总33年》特刊,由于内容性质问题没有采用, 其后收录于《华文中学改制专辑》(1986年)。 二、 原 稿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读者阅读, 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版、 断句。若有更动,加方括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5

文/林连玉

黄重吉

黄 黄 重 吉 先 生

重吉,祖籍福建省永春县卿员乡人。少年南来,寓雪兰莪州吉隆坡,刻 苦奋斗,白手兴家,拥赀数百万。这原是海外华侨发迹的常事,不足为

02

奇,所可取的是黄重吉发达以后,对于服务社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来亚进化的史迹,百年以前等于草昧时代,不可究诘。自近百年来,殖民地主 义者侵入到眼前为止,依我个人的见解,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统治者

的力量未能普及,私会党徒横力一时,嫖赌饮吹,斗殴仇杀,无时无力,真正支

点 ︵ 二 ︶

配这个社会的是私会党徒,有如美国西部初期开发的情形,可以叫做“私会党时 代”。第二个时期,乃是统治者的势力业已加强,但实行分治政策,以巫治巫、 以华治华、以印治印。在华人这方面,于政治机构设有华民政务司,以处理华 人的事务,利用华人的领袖作为上意下宣、下意上达的媒介,可以叫做“侨领时 代”。第三个时期,即(可)[于]一九五五年实行议员民选以后,政党[蓬]勃, 一切由政党活动,成为政治把戏,可以叫做“政党时代”。 黄重吉即是“侨领时代”的侨领之一。原来南洋是铜臭熏天的社会,一个人的社 会地位完全以金钱作支柱,只要你有钱,不管你的钱是怎样得来的,你的出身是 怎样的,社会人士都会给予你尊重,社团机关选举董事时必定有你的分儿。而这 些社团则是殖民地政府作为间接的统治工具,于是重要的社团领袖获得统治者绥 靖式的尊重,其领袖地位益加尊严了。黄重吉既然事业成功,拥有巨资,自然被 选为吉隆坡福建会馆的董事,于是乃跻身于侨领之林。说到当时所谓侨领,其智 识水准,实在十分可怜。有的人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来;有的人稍通文墨,也 不会写出一封文理清顺的信;说话呢,总是土头土脑,连事理也分不清的。在这 种现象中,黄重吉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的人物。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文理极明,口 才便给,态度和蔼,与人谈话,使人如坐春风。尤其难得的,便是负责的精神, 大有视公事为己事的气概。 以下三端是他对吉隆坡华人社会的贡献: (一) 福 建会馆的翻建。初期殖民地主人也凭藉神权以统治人民,规定宗教机关 免纳地税及门牌税。华人的社团往往利用这个法律漏洞,装塑神像加以 奉祀作为幌子,避免纳税。如吉隆坡的福建会馆奉祀□□□□(编按: 原稿缺),惠州会馆奉祀□□□□,广肇会馆奉祀关圣大帝,广西会馆


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奉祀华陀,琼州会馆奉祀天后娘娘。但后

(二) 尊 孔中学的复校。尊孔中学位于吉隆坡市

来市容发展,这些机关都在市区中心,是

中心区,苏丹街背八打灵小山上。第二次

很值钱的,如果改建为新式的楼房,向政

世界大战前,办有高级中学、初级中学、

府纳税,收入可观,经济就会十分充裕。

师范班、小学,拥有学生一千多人,号称

福建会馆的董事有鉴及此,就决定把神像

雪兰莪州的最高学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移开,翻盖为新式三层楼,一座作为会

马来亚沦陷期间,学校停办,校舍被日

馆,三间店铺出租生息。但经费浩大,募

军佔作军部,所有设备荡然无存了。及至

捐所得不足开支,最后负债两万多元。董

一九四五年九月,马来亚的日军向联军投

事部为弥补起见,就决定私开彩票以求利

降,各地华校纷纷复课,但尊孔中学的复

润,用举行游艺会出卖入场券作为掩饰。

课工作却遇到礁石。原来秩序初复,日军

这是干犯法令的。依当时殖民地政府的严

投降,英军未至,青黄不接,以共产党为

(励)[厉]作风,当事者可能被驱逐出

主干的抗日军进驻吉隆坡市坡,其总部宣

境。殊不知福建会馆的彩票一发行,就被

布废弃旧秩序,仅承认他们所组织的五大

殖民地政府知道了,将进行究办,一时风

团体,就是工人联合会、商人联合会、文

声(隺 )[鹤]唳。福建会馆诸重要董事惴

化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农人联合会。

惴危惧,有的人为着自己的身家忧虑,竟

据说这文化人联合会拥有最高权力,几乎

至痛哭流泪。福建会馆藉彩票筹募经费

等于教育行政的最高机构,凡学校要复课

的事几乎半途而废了,独黄重吉先生认为

的必须得到他的承认,智识份子要充作教

彩票既经发行,不可对社会人士失信,吾

员的也须得到他的承认。尊孔中学的旧校

人既然献身为公众服务,只要公众事业成

长广东台山人伍坚志正在登记学生进行复

功,即使本身被牺牲而被驱逐也当接受。

课,那文化人联合会却发出猛烈的抨击,

于是毅然决然独力负起责任,以他在巴生

指伍坚志于战前曾为着保存其校长地位,

的椰油厂作为开奖彩票的地点,使福建

向教育局诬告若干反对他的教师及学生是

会馆的彩票顺利完成。

共产党,以致教师被撤职、学生被拘捕。

这种为公忘我的精神,

像这样反动的人物不被清算已属幸运,怎

是当时在全马来亚华人

可出任新时代的校长?伍坚志栗于当时的

社会中所无法找出第二

环境,不得不畏葸而退。于是,尊孔中学

人的。事后,黄重吉先

的复课工作乃中途停顿。黄重吉先生原是

生也曾被辅政司传去问

尊孔中学的董事,这时候挺身出来,邀请

话。黄重吉先生坦白承

众董事举行会议,设法为尊孔中学复课。

认举行彩票确有其事,

在诸董事的意见,以为伍坚志既然不敢复

不过这是为完成公众事

任校长,而原来的副校长海南人郑心融于

业迫不得[已]的行为,

战时逃匿于苏门答腊,未尝与敌人合作,

并非为私人牟利,况且

身世清白,可以升任为正校长。但文化人

只有这一次并没有第二

联合会却说郑心融是中国国民党的党棍,

回。卒之,辅政司也深

是共产党的死对头,也不堪充任尊孔中学

敬他那种为公牺牲的精

的校长。这么一来,事又搁浅了。黄重吉

神,置而不究。

先生不辞辛苦,作为中间人,于文化人联

黄重吉曾担任吉隆坡福建 会馆正总理。(《南洋商 报》第9版,1934年2月 10日)


焦点(二) t 黄重吉先生

合会及尊孔董事之间往返磋商。在文化人

(三) 中 华中学的复办。福建会馆主办的中华中

联合会的意见,以为尊孔中学校长一职,

学大约创办于一九四〇年左右,创办时黄

必须属于文化人联合会的主席张晓光(原

重吉先生是重要的董事之一。第二次世界

为中国小学的校长);在尊孔中学董事的

大战马来亚沦陷期间,全马来亚所有华文

意见,坚执尊孔中学的校长非郑心融不可

中学都停办了,战后各华文中学纷纷复

(因董事们多数国民党的党员)。 最后,

课,中华中学却无人负责。黄重吉先生眼

双方协议以郑心融为正校长,张晓光为副

见尊孔中学的复课十分顺利,就挺身出来

校长。董事已经发出传单定期举行会议,

召集董事会议,捐出巨款把中华中学复办

成立议决案见诸实施了,不料开会前两

起来。中华中学得以复兴,完全得力于黄

小时,文化人联合会却用电话通知尊孔董

重吉先生一个人。

1

事长张崑灵,说尊孔的正校长非张晓光不 可,郑心融充其量只可容纳为一位普通教

此外,有一点值得特别称道的,便是黄重吉先生

师。于是,董事会议又告流产。黄重吉先

对国家的贡献。原来黄重吉先生有一片约二万亩

生再任疏通,提出以无党派色彩原任尊孔

的木薯园,在彭亨州而连突地方。当马来亚被日

中学小学部主任林连玉任正校长,获得双

军佔领期间,联军曾把人员用降落伞降落在他的

方面同意,复校的工作乃得顺利完成,但

木薯园中。这件事关系实在太重大了,黄重吉先

时期已迟至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廿一日才得

生若为保存自己身家性命起见,应该向日军告

借州立小学及柏屏小学举行开学式。其翌

密,使联军的降落人员全部被消灭。若欲效忠国

年,黄重吉先生更捐出五千元作为尊孔中

家,则消息一经泄露,为日军侦知,则全家人都

学部复课的费用。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

有被杀的危险。结果黄重吉先生决定冒险报国,

战后尊孔中学的复兴,黄重吉先生是第一

不但给予联军人员掩护,而且还四处布置人员,

功臣。

协助刺探情报。这种胆识实在是普通商人所万万 不及的。 黄重吉先生思想精明,善词令,长外交,与他谈 话的人,都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周济朋友,极能 尽其道义,唯对其属下伙友,则颇严刻,不稍宽 假。即使为他服务数十年的人,也未见由他提携 而发达,这是他美中不足的地方。

二战结束后,吉隆坡中华中学获得黄重吉慨捐万 元建立校舍,并于1946年7月15日举办复校开学典 礼。(《南洋商报》第3版,1946年7月18日)

1

编按:此二处括号为原稿原文。

附注: 一、 本 文原稿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读者 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 排版、断句。若有更动,加方括号[ ]表示增字, 加圆括号(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二、 本 文内容曾刊登于《百年尊孔人与事》,由吉隆 坡尊孔独立中学出版。

7


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文/林连玉

第一通(1961年12月15日)

02

焦 点 ︵ 三 ︶

一 纸 家 书 诉 衷 肠

碧英: 得才儿信报告收到麦饼五公斤,但在这一次以前还有两批。第一批是白 米二十公斤、油五公斤,第二批是罐头肉拾罐、白糖十公斤,在这一次 以后,还有一批面粉拾包、油五十公斤、白糖五十公斤,前后一共四 批,如有遗漏应当来信报告。

林 连 玉 家 书 选 刊 ︵ 三 ︶

我与政府涉讼三司会审昨日开庭,再过数日就会判决,预料在整个统治 集团压力下仍是失败,下一步骤就要上诉到伦敦枢密院去。 才儿估计我有十万支持者,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在三百万华人中,除 了极少数热中利禄要出卖献媚求荣者外,其余都是我的同情者,不然我 怎做得起一个民族的领袖。他们也不会用这么大的力量来打击我。比如 我与政府涉讼律师费要数万元,我平时没有积蓄,都是各阶层人士或一 元几角或数十元、数百元,救济我失业而得来的。我不忍自私享用,便

1961年8月12日,林连玉接获内政部将要褫 夺其公民权的通知。

1961年12月14日,林连玉公民权被褫夺案 在联合邦上诉法院提出上诉,三司聆听诉辩 双方律师的陈词后,宣布保留判词。(The Straits Times, 1961.12.15)


焦点(三) t 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三)

以公众人士的血汗遵循法律程序,再为公众的基

部长,像这样怎能

本人权而奋斗。我的同情者不仅限于本国,抑且

使华人心悦诚服?

震动国际,从香港、台湾、日本、澳洲、英国都

还有呢,我于马来

有人来表示同情。我相信我的遭遇越残酷,我的

亚战争时充当救伤

同情者将会更多,华文教育问题将会更尖锐化,

队,在服务期间于

这于我们平等权利的要求更形有利,所以我很乐

新嘉坡为敌人炮弹

观、很有信心及勇气。

碎片所伤而流血,

马来亚是一个乐土,我们的子孙得生长于斯,是 幸福的。我深爱马来亚,所以希望平等地与人 相处下去。我的主张是大公无私的平等,国家 惟有如此,才会长治久安,所以认真说,我才是 马来亚的最最效忠者。可怜种族主义者要进行排 斥我们,反而说我不效忠,我相信历史将证明他 们才是马来亚的大罪人。他们所承认效忠的是那 些肯做奴才的人,譬如梁宇皋在马来亚沦陷时逃 回中国,在云南做县知事,这不是对中国效忠了

战前,林连玉加入雪兰莪医药辅 助队,救死扶伤,后随英军撤退 至新加坡。

还说我不效忠,为 何说得过去?

你大姑一连四封信要我寄肥田粉,说得天花乱 坠,有如何私人利益,但每次办法不同,我不明 白请就你所知告诉我。在这期间,我受无形监 视,他们应该会知道的,像你大姑所为实在不通 人情,所以我不给她,回去你应该通知他,不要 那么噜苏。

吗?在和平后,他回来当殖民地走狗,这不是对

父 敬 1961 十二、十五

殖民地效忠了吗?而现在,则给他做州长及司法

第二通(1964年9月6日) 才儿收知: 今天是九月六日了,昨天本来是我的案审讯的日 期,可是又改为九月十八日,到此已经一连改期 四次了。这一次改期的原因,是我的律师林碧颜 负责办理一案在高等法庭审判,九月四日未能结 束,五日要继续,她没法分身到调查庭,所以向 地方法院申请改期而获批准。前副教育部长朱运 兴及前马华公会会长林苍佑(现均为民主联合党 的党魁)准备为我作证人,双双赶来吉隆坡,却 扑了个空,他们的盛意却是令我感激的。我本来

林碧颜律师义务协助林连玉公民权上诉案件。

认为联盟政府是不讲法律的,我们只要完成法律

破钞请他们吃饭,律师不收费还替主人请客,这

程序就够了,我也不希望胜诉,不必麻烦别人,

也是从来所未有的。

谁知道林律师办案认真,以为案中有需他们两人 作证,用电话约他们,他们果然来了,林律师还

我的罪证现在完全明白了,代表内政部的总检察

9


1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官提给调查庭的分

汗创办起来的,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就上

为两部分:一部分

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

是十三张报纸,一

(四) 我 对怡保高师旅行团说,为着争取华文教

部分是政治部的秘

育的平等地位,我不惜牺牲一切。

密情报。那些报纸

(五) 我 对朋友说,谁出卖华文教育,谁就是汉

有六篇是我的亲手

奸。

写的演讲辞,都曾 剪寄给你;其余是

照你看,以上五点我就犯了被迫到失业,沦于饿

记者的稿,都是我

死的地步,还要褫夺公民权,真是天才晓得一回

的谈话;远在香港

事。若论言论富有种族色彩的论调,巫文发表的

的《星岛日报》所

比我激烈十倍,却又不闻制裁,我真欢迎他们把

登的,都是转载我

我的罪证提控于公开法庭,使我公开申辩,让国

在南洋大学的演讲

际人士知道他们怎样施行民族压迫。可是他们的

辞。

行为实在见不得人,所以只好应用秘密的形式, 可以歪曲行事了。等九月十八日,假如我有机会

1964年9月18日,前副教育部长 朱运兴为林连玉公民权被褫夺案 出庭作证。(《南洋商报》, 1964年9月19日)

至于情报五则大略

发言,我将给予正义的颜色。

如下: 新加坡于九月二日起再度发生华巫冲突,截至今

(一) 1 9 5 8 年 九 月 廿 日 怡 保 的 华 教 大 会 , 其 目

日止,无线电广播已死十一人,伤七十八人,比

的 是 要 团 结 教 育 界 , 图 谋 另 外 组 织 一 个

起七月廿一日规模小得多了,但新加坡于九月四

(另)马来亚联合邦。我和黄润岳、严元

日起全岛戒严,有如死市,每天都死伤的人,何

章、周曼沙、黎博文五个人去参观东姑中

时平静殊难说起,沙文主义者疯狂流血,引起仇

学,对于该校的完全免费及种种设备十分

恨,真是可怕。

羡慕,却批评说标准的国民中学,应当以 巫文为教学媒介,不应当以英文为教学媒

你的胃仙已买四瓶,白花油两枝,针十筒,缝衣

介。回来吉隆坡对人说,政府仅注意发展

针半打。针没有一筒一百枝的,每筒只四角钱,

巫文教育,忽略其他民族的教育,对东姑

伯母要,你可以给她两筒,其余分赠亲友;缝衣

中学一校每年要用五万元,对全国华文中

针是你五婶要的,可以转寄给她;拖鞋两对给建

学每年的津贴金还不到十万元。

春及耀春。这些东西要等多一两天才投邮。

(二) 1 959年一月十七日,我在尊孔于上课前十 分钟对高中二年级B组的学生说,联盟的

父 连玉 1964 九、六

政策是要消灭我们的文化,在多元民族的 国家不平等对待各民族,结果免不了要酿 成流血。 (三) 我 在政府办的高师毕业典礼中演讲,华校 是我们先知先觉、自力更生,用自己的血

附注: 一、 林 连玉先生的家书原为繁体直书,无标点符号。 为方便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简体横排和标点符 号格式重新排版、断句。 二、 原文若有更动,加方括号[ ]表示增字,加圆括号 (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11

文/梁白瑜

寒 士 以 道 尊

寒士以道尊!自古,寒士命舛而不屈者多,而不止 不屈还果敢抗争的则少,果敢抗争且获胜的自然少 之又少。林连玉先生恰是少之又少中的一位。

访 林 连 玉 纪 念 馆

是2017年9月9日深夜,飞抵马来西

亚。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个南洋岛国。

点 ︵ 四 ︶

因外公的缘故,从小,我就对马国心向往之。 然而,此行却只有不足36个小时的停留时间, 期间还担首届“永春论坛”首场讲座的主讲之 职 。 行 前 , 邀 请 方 “ 马 来 西 亚 永 春 联 合 会 ” (简称永联会)主席林云南先生特别问我有哪 些地方想去。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公学和 林连玉纪念馆。 之所以想去中国公学,是因这所学校创办之 初 , 我 外 公 黄 和 光 有 份 参 与 。 寻 找 某 种 踪 迹 (可能早已没有踪迹)成了此次马来行的愿望 之一。至于林连玉纪念馆,则是听过许多关于 这位马来西亚华人名之“族魂”的教书先生的 故事,并且多年前拜读过他的大量家书。寒士 以道尊!自古,寒士命舛而不屈者多,而不止 不屈还果敢抗争的则少,果敢抗争且获胜的自 然少之又少。林连玉先生恰是少之又少中的一 位。因此,访林连玉纪念馆,于我此行而言,

悬挂在入口处的“林连玉 纪念馆”牌匾,由著名书 法家黄金炳先生题写。

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我的愿望,林主席自然是答应的。他问何处先行?思虑一下,我 答:纪念馆。 9月11日早晨,永联会的陈先生带我们先往福建义山——埋着林连玉 先生尸骨的义山啊,周遭有些些荒芜,但刻着“族魂”的林先生墓园 相当干净。墓碑上,连玉先生的遗照是他那招牌式的笑眯眯的脸,两 与林连玉塑像合影。

02

侧立对联“横挥铁腕批龙甲 怒奋空拳搏虎头”。站在墓前,望着那


1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李先生是海南的。”女孩大概是看出了我的心 思,她指着站在一旁的李亚遨先生——“林连玉 精神奖”遴选委会主任、马来西亚资深的文史工 作者,曾经长期担任林连玉基金义务秘书、林连 玉纪念馆原馆长。李先生轻轻点点头,笑容很温 厚。他谦逊地说,由于年纪大身体不太好,现在 能做的事情少了。后来,我才知道,李亚遨先生 默默地做着许多事,几十年来从未少过。 “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个可爱的 林连玉墓园坐落在吉隆坡福建义山。

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 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

个永恒的笑脸,我突然想起很多认识林先生的人

为一家人。”李先生邀请我们看一个短片,片中

谈起他时都会有类似表达:林连玉是最简单的人

林先生简洁而诚恳的话语令人肃然起敬。生而为

了。

人,为地球人,本就该是以地球为家,穿行五湖 四海没有“界限”。因文化、习尚的不同而导致

简单!因简单而勇敢,因勇敢而坚定,因坚定而

的“界限”若能通过交流而消失,于所有人来说

前行。

都是一件美事。林先生以一己寒士之能致力于消

离开林连玉墓园,前往林连玉纪念馆。当街的纪

弭“界限”,这是何等壮阔的伟业!

念馆门口悬着木质的招牌,传统中国风在这异国

1943年,林先生隐居巴生而榄,养猪为生。

显得十分亲切。穿过一道窄窄的楼道,进电梯,

1946年10月,林先生最后一次返乡的“临时回国

来到四楼,这就是纪念馆所在了。

证明书”。

“生于诗书世家,立志向学,献身育人志业,飘 洋南来,转教各地,俯首悠悠,甘作南洋孺子 牛——林连玉。”当值的女孩为我们当导览,站 在这串文字前,我的内心生发出诸多感慨:每字 每句都落在点上,我永春族人自豪于有此乡贤, 同样也痛心其遭遇之苦痛。 “请问您是永春人吗?”我回头问了导览女孩一 句。 “不是。我祖籍安溪。”女孩微微一笑。 “哦,我以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是永春人。” 看着她,我有些感动。原来林连玉并非只是永春 人的骄傲。而在来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没来由地 以为为华族奔走的他,虽然很多人记得,但只有 永春人真的把他放心上。 陈列在展示空间的林连玉先生半身照。


焦点(四) t 寒士以道尊——访林连玉纪念馆

林连玉先生的硬笔 手迹。

林连玉先生遗物。

1945年,雪兰莪州交通科发予林先生的自转车许

如今,那副眼镜,正静静躺在展柜上的眼镜,长

可证。

相极为普通的眼镜,却可能见证了许多历史事

1954年,林先生因反对67号教育白皮书,准备为

件。当它与林先生那张不抢眼的脸相遇之后,一

华教牺牲,将妻女托付友人。

起为数百万华族的平等与自由奔走呼号时,脸定

1956年8月,林先生巧妙地利用马国教育部火炬

是坚毅的,眼镜定是闪亮的。如今,只剩眼镜空

运动,使华人子弟普遍登记入华校就读,奠定了

躺于世!还好,一只略显破旧的镜套在侧相伴。

华文教育不灭亡的基础。 1961年10月4日诗作:飘零作客滞南洲,时序浑 忘春也秋。幸有嶙峋傲骨在,更无暮夜苞苴羞。 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海外孤雏孤 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 1985年,万人送别林连玉出殡。 馆藏资料丰富,图、文、实物的用心摆置,可见 出主事者的诚意与敬意。眼前,林先生的一个个 生命节点如此鲜活地被保留,于我们这些匆匆访

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会聊些什么呢?是林先生 的泪与笑吗,还是林先生的沉思与呐喊?或许只 是林先生的起居日常,只是日起日落,只是渐行 渐远的往昔。 若林连玉先生在天有灵,是不是会感慨度过几乎 失明的寥落的晚年而去世的他,尚有无数华人奔 走相告他的功勋伟业?大概是不会的。他只会轻 轻笑一笑,笑得淡然,笑得深沉。

客而言,是相当幸运的。——而当一个人的生命

不经意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林云南主席提醒

节点与一个国或一个族群的历史节点吻合之时,

我再不走就来不及上飞机了。于是,与温雅的导

这个人定是非凡之人。

览员、温厚的李亚遨先生辞别后,匆匆赶往机

林先生就是如此非凡之人! 但,又有多少人能够体谅他的苦痛与凄凉!逃亡 的艰辛与茫然、当局的疑忌直至剥夺教职甚至褫

场。 “没有时间去公学了。”车上,陈先生抱歉地 说。

夺公民权、亲朋的冷眼与背弃,这是选择为国为

“没事儿。下回去。”我想,若真有个往生世

民“忍辱负重”、选择“只掌挽狂流”的瘦弱的

界,那么,同样曾是一介寒士的外公与林先生遇

林先生的苦痛。而他,默默地独自承受着。多少

见时,定会与他说:寒士以道尊!

个难熬的日日夜夜,或许只有那副朴素的老式眼 镜陪他度过。

(作者为永春桃源乡讯记者)

13


14

02

焦 点 ︵ 五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揭 开 前 教 总 主 席 林 连 玉 老 师 公 民 权

文/郑谭运 1

及 教 师 注 册 证 被 褫 夺 的 内 幕

作者郑谭运与林连玉塑像合影。(2018年6月10日)

邦华社族魂,教总前主席林连玉老师,为捍卫华教权益及民族 教育的种种课题,他都是率先士卒,坚持到底。很不幸的,林

连玉老师在1961年8月间,其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被政府褫夺! 当时,有关政府为何要褫夺林连玉老师的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呢?是 谁提议政府褫夺他的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这个“秘闻”埋藏在本人 心坎里已经超过半世纪,大约有56年吧!真的耿耿于怀。今时今日, 有必要将林连玉老师的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被吊销的历史真相揭开, 坦诚相告!并希望与报界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等分享! 话说林连玉老师的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被吊销后,他便停止在尊孔中 学执教(时任副校长),较后并被雪兰莪福建会馆执行秘书邱腾芳、 邱祥炽昆仲及其他董事安排到吉隆坡安邦路永春会馆开办“桃源夜 学”,以协助维持林连玉老师的生计。当时本人与老同学黄尧源(已 故)——《马来亚通报》采访主任,一起报名林连玉老师创办之“桃 源夜学” 2,就读华文专修班。(编按:查该夜学1954年为永春会馆董 事会创办,聘请林连玉担任夜学部主任。)

1

郑谭运(1938-),老报人,吉隆坡尊孔中学毕业,曾先后在《钟声报》、《马来亚 通报》、《中国报》服务,为雪隆华文报记者公会发起人并当过主席。 2 吉隆坡永春会馆馆史记载:1954年在林连玉的建议下,董事部通过创办桃源夜校, 收容失学及职业青年,培育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桃源夜校于1955年元月10日开 学,学生共有198人。参阅《马来西亚永春社群志》(吉隆坡:马来西亚永春联合 会,2016年5月),页88。


焦点(五) t 揭开前教总主席林连玉老师公民权 及教师注册证被褫夺的内幕

尊孔中学第十六届高中毕业班C组全体师生合影,摄于1959年4月4日。前排坐者左五为林连玉;站者第二排右四为郑谭运。

回忆起在1962年2月某日晚间七时前,林连玉老 师叫本人进去办公室谈谈。林老师云:“谭运, 我真的很痛心!你知道吗,我的公民权和教师注 册证是谁建议吊销的!是雪州马华公会宣传主任 黄谭顺、教育局主任梁长龄以及马华公会署理总 会长梁宇皋司法部长,是他们三人向内政部长敦 依仕迈建议吊销的,说是要试试看华社有什么反 应!”林老师很沉痛地说:“我真的很痛心,华 人出卖华人!我捍卫华教权益,争取各民族教育 1931年落成的吉隆坡永春会馆。(图片来源:《海外桃源: 吉隆坡永春社群史略》,页61)

同等待遇,有什么错!” 当时,林连玉老师在其办公室里就讲了这几句 话。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可是事关重大,一直 埋藏在本人心坎里超过半世纪了!较后,本人担 任《马来亚通报》采访记者时,也曾经采访董总 主席林晃昇、教总主席沈慕羽局绅、陆庭谕,及 各政党、各社团领袖等,都不曾谈及此“秘闻”

《南洋商报》第9版, 1954年12月30日。

的往事。

15


1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换言之,在1960年代,当时马华有许多领袖及部 长,如敦李孝式部长、敦陈修信部长、翁毓麟部 长、林瑞安部长、许启谟部长、谢添瑞副部长、 陈光汉上议员等领袖。为什么林连玉老师只讲述 马华署理总会长及雪州马华二位高层人士呢?由 此可见,林连玉讲述此“秘闻”的当事人是千真 万确的事! 如今,本人已是八十岁高龄人士,唉!经已垂垂 老矣。有关林连玉老师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被政 《南洋商报》第10版,1964年11月27日。

府当局褫夺事件“秘闻”过程的真相,现在回忆 撰写揭开出来,愿与大家分享。

回忆起在60年代时期,林连玉老师为捍卫华文教 育权益及争取母语教育同等对待,反对当时联盟 政府通过的《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等事件,曾 经与当时马华公会总会长敦陈修信部长政治秘书

总之,林连玉老师效忠国家——马来西亚,维护 华教,热爱母语教育,争取华文教育同等待遇 等,何罪之有!

吕鸿元、马华署理总会长梁宇皋司法部长等在各 华文报章掀起笔战,轰动一时。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此第十四届全国大选之 际,本人衷心希望马华公会衮衮诸公,趁机将功

谈 起 林 连 玉 老 师 公 民 权 、 教 师 注 册 证 被 褫 夺 的 “秘闻”的历史,兹因有牵连到当事人,如梁宇 皋司法部长、黄谭顺先生、梁长龄先生及林连玉

赎罪,向政府当局争取或要求给予林连玉老师一 个平反,一个清白,平息华社数十年来的争议课 题,则功德无量矣!

老师的名誉及其他,虽然他们经已全部作古,死 无对证,不可确认或证明此“秘闻”的事实历史

(写于2018年4月25日)

真相。但本人可证实,林连玉老师讲述的三位当 事人,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编按:〈揭开前教总主席林连玉老师公民权及教师注册证被褫夺的内幕〉一文,于6月11日征得 撰写人郑谭运先生同意刊出分享。郑老先生再次强调:“林连玉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灌输对 国家效忠,爱护国家,热爱这块美丽的国土的言论。由此可见,林老师多么热爱马来西亚这个国 家。再说,林连玉老师并非反国家份子,当时他只不过争取各民族教育平等对待罢了!时下的政 府有关当局不应该吊销他的公民权!如今,希盟政府执政,曾经在我国华社闹得沸沸扬扬的‘林 连玉老师公民权被褫夺’议题应该重新被正视和检讨,希望能够给予林连玉老师一个公道!所謂 公道自在人心呀!”


17

文/李亚遨

五 福 书 院 之 华 教 始 源 说

03

史 五福书院外观图。

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史的论述,几乎海内外的说法都相当一致地 认定“有史迹可考据”的第一间华文私塾是于1819年创立于槟城的

五福书院。事实上这是一场误会,源于1980年代董教总人士对于这段华教 历史的误读。关于这一点,郑良树教授在他的于1998年出版的巨著《马来西 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中,曾经以三页篇幅进行了很详尽的讨论。他 说: “此说最近颇为流行,而且几乎成为定案……实际上,这是一种误会。”并 点出问题出在1950年代槟城老教育家、《槟城散记》作者邝国祥下面的话: “本城吾侨社团,约两百余单位,其中最早成立者为谢氏宗祠……。其次为 五福书院,成立于嘉庆二十四年,与莱佛士开辟新加坡同时……。譬如五福 书院(今牛干冬商务校址),其原日地址,就是现在义兴街那所古色古香的 慎之学塾……” 郑博士接着说:说五福书院成立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显然与上引〈重

修五福书院小引〉不合,邝说恐怕有误。邝氏行文之中,屡屡以后来新取 “书院”之名,称呼旧日的“堂”,而且,又说五福堂原址就是今日的慎之 学塾,所以,很容易启人误解,以为五福堂本来就是五福书院,本来就是一 所学塾,并且创办于1819年。 又引述邝文说:“我以为在往日,这‘五福书院’,必为一所如爪哇的明诚 书院、星洲的萃英书院同性质的私塾,不过年深月久,无人继续办理,遂


1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一变而为联络感情的会馆了。故在马华教育史上言,五福书院当为马来亚最早 设立的华校。……不然,我们的先辈为什么把联络感情的会馆,安上‘道貌岸 然’的书院之名呢?既然是书院,为什么会变成会馆呢?这就如刚才所说的, 无人继续办理,或者学子不多,师资难得,遂致停办。……话虽如此说,但我 人总不能确实断言五福书院为学塾,只好存疑。” 郑最后评论说:根据堂内所藏最早的一块碑刻来看,原名叫“五福堂”;“五 福书院”之名,始见于后期的两方碑刻;所以“堂”在先、“书院”在后,这 1

郑良树以上引文, 见《马来西亚华 文教育发展史》 第一分册(马来 西亚华校教师会总 会,1998年),页 3-6。 2 郑永美谈话报道原 本 链 接 http://www. sinchew-i.com/ special/relics/ssr14. shtml?ssr1401. html, 现 在 已 经 不 复存在。 3 此说与1820年出版 的教会刊物《印中 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 的记载有所出入。 原记载是说:“约 五年前据说马六甲 有八所供福建籍孩 子念书的华校,收 容 约 150名 学 生 , 以及一所广府学 校,有10或12名学 生。”

是可以肯定的。邝国祥没有见过碑刻,只凭想象,所以颠倒来说,卒造成误 会。……其实,邝也知道他只是臆说而已,可惜后人将他的话当真了。1 紧接着郑博士,过后再有槟城历史学者郑永美在《星洲日报》(2000年7月 30日)发表〈是私塾还是乡会?五福堂非华教起源〉的谈话 2,指出:“在心存 疑窦下致力钻研,如今确定了依据现有可考证的文献和遗物,根本不能佐证五 福书院是大马华教的发源地,而且发现它的创办年份,有迹可循的是1857年, 比1819年迟了38年。……五福书院一来不是私塾,实为一所乡会,二来可追溯 的创立年代是1857年,缺乏确凿证据如地契说明它拥有181年的历史。”谈话中 并引述南洋史权威颜清湟博士的说法,即大马华教的发源地是在马六甲。他在 《新马华人社会史》写道:“我们不必去考证新马区的第一间中文学校是哪一 间,但可以肯定的是,1815年前后,马六甲已经有三间由基督新教士创办的中 文学校。” 3又引述收藏南洋史料最丰富的学者陈育嵩,在《椰阴馆文存》的一 篇〈马华教育近百年史结论〉这么说:新加坡萃英书院(义学)成立,这是第 一所华人共同设立的教育机关……,34年后,1888年,槟城南华义校开办,可 惜不久后便停办了。陈在文中完全未提及五福书院作为私塾的存在。

邝国祥语焉不详造成误解 尽管学者有此努力,由于董教总在华教界的权威地 位再加上先入为主产生的作用,造成已然酿成的 错误难于改变过来,以致事过多年后,今天仍有研 究者要一再地提出这个误读历史的问题。今年1月 6日,就有张少宽先生在《光华日报》发表〈是私塾 还是会馆——五福书院待商榷〉,其专栏开宗明义 说:“多年前,记忆中好像是董教总机构出版过一 部有关全马华校的刊物,里头谈到五福书院,并誉 为全马最早成立的华校。我当时立即致电怡保该机

邝国祥(1904-1970)


史话 t 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

构的人,指出这段话不确实,会误导读者,并提出一些证据,希请纠正。”而 在我们筹备本期《通讯》的时候,又有华研前负责人程道中先生来电表示解铃 还需系铃人,董教总方面应该主动纠正错误,以免继续误导人。 然则,回到邝国祥的问题,“我们的先辈为什么把联络感情的会馆,安上‘道 貌岸然’的书院之名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后来也弄清楚了。王琛发博士 在2000年在中国漳州发表过一篇很精彩的演讲〈清末民初新民教育对马来亚华 人意识的影响〉4,他说: “……很多人谈到华文教育都会谈到马来西亚1819年有个五福书院,认为那是 中文教育的开始……翻一翻英国的档案,我就发现到五福书院最早的时候是以 五福堂的名字去注册,结果被英国政府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本 来是秘密结社。我后来再到那里面看它的神主牌,然后我照着一大堆放在那边 的神主,很笨的逐个对照对照英国人资料上的秘密结社党人名单,一比之下, 哇,这个书院里的学生全是学‘诗词’的。我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学诗词的呢? 因为秘密结社有很多内部传授的诗词和手势,党人互相认可身份,都是依靠诗 词内容和手势符号作为暗号。他们是另类的中文系,专研诗词和符号学。这些 先人神主,上边的名字,几乎都是来自当地天地会支系的海山会党。” “……再后来,我又从中国清代广东官方文献发现到乾隆年间广州府严禁宗姓 结盟,除非真的是互有有血缘关系,否则就无法建立联合的宗祠。清朝的广东 政府取缔非血缘结盟,就是要防止他们结党乘势,包括支持城里乡间的互相械 斗,或为乱党所用;而上纲上线的理由是这些非血缘结社‘破坏伦常’。那些 没有办法结盟的宗姓组织,为了增大自己跟别人斗争的实力,它们就托称为书 院,告诉当时清朝政府,这是给他们世子读书的地方。……这种以‘非血缘’ 模仿宗祠,是拟血缘结义兄弟的共同祠堂。如果现在你去看那些高中课本,说 1819年的五福书院是学校,那是错的;它根本是依广州府人的方言纽带而形成 共同福利的会党,由会党祠堂回应着社会变迁赋予他们更新历史任务,进而演 变为维护广州府人在当地共同福利的会馆。”

林连玉纪念馆对早期历史的处理 带着以上的认识,林连玉纪念馆于2014年筹备“百年华教史诗传”展区内容的 时候,对于马来半岛早期华文教育历史的处理,即以颜清湟博士的马六甲起源 说为根据,如下所呈现。希望本文这样的整理有助于此段历史的澄清。

4

王琛发讲话链接: https://llgcultural. com/%E6%B8% 85%E6%9C%AB %E6%B0%91%E 5%88%9D%E6% 96%B0%E6%B0 %91%E6%95%99 %E8%82%B2%E 5%AF%B9%E9% A9%AC%E6%9D %A5%E4%BA%9 A%E5%8D%8E% E4%BA%BA%E6 %84%8F%E8%AF %86%E7%9A%84 %E5%BD%B1%E5 %93%8D/。

19


2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私塾教育时期(1810s-1903)

根据1820年出版的教会刊物《印中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记载,华文教育当时既以私塾形式 出现在马六甲。

崇文阁设立于1849年,是新加坡第一间华文学塾,附设 于天福宫,属于传统的庙学制。

新加坡萃英书院设立于1854年,象征华文教育从 私塾模式转向制度化且独立的义学。

十九世纪末的马来半岛,义学林立, 如:新加坡培兰书室、毓兰书室、养正 书室、乐英书室、吉隆坡唐文义学、马 六甲丰顺义学、槟城南华义学、大山脚 义学堂等。图为落成于1896年的槟城五 福书院。


21

期日) 26日(星 月 1 1 年 017 日期:2 2时30分 正至下午 时 2 午 食堂 时间:下 中国小学 路 佑 陆 隆坡 地点:吉 邢广生 受访者: 李亚遨 访问者: 康碧真 记录者:

邢 广 生 话 当 年 : 民 众 图 书 馆 的 发 展 历 程

04

专 访

邢广生老师在《高师70周年纪念特刊》推介仪式后,接受李亚遨先生访问。

1

950年代是新马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以下 简称“图书馆协会”)为了广泛传播文化事业,致力于市镇与新村推动普设

图书馆运动。根据当时报章的记载,直至1958年,无论是人口稠密的市镇或是 偏僻落后的乡区,在图书馆协会属下开设的图书馆:中文民众图书馆共有175 间;马来文民众图书馆共有56间,共计231间,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

图书馆协会发起于1953年,正式注册于1955年3月。图书馆协会主任为梁长 龄、秘书兼财政为温典光,两人均为马华公会文化组干部。最初,图书馆协会 只在吉隆坡附近的新村设立若干图书馆作为试办性质,如:沙登、增江南区、 增江北区、双溪威、士毛月等2,之后才拓展至新马各地区。 在图书馆协会成立后的两年期间,其属下的民众图书馆如雨后笋般相继设立 了84间,其中包括:吡叻17间、彭亨18间、森美兰13间、雪兰莪15间、柔佛 11间、丁加奴1间、马六甲3间、吉打6间,当中多数借用民众会堂作为馆址。 〈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昨举行星马代表大会 研讨推进成教运动及图书馆事业 主席梁长龄强 调图书馆协会无政治色彩〉,《南洋商报》第9版,1958年4月20日。 2 〈中央民众图书馆两月后在隆成立〉,《南洋商报》第11版,1954年4月16日。 1


2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迟半个小时上班,因为我在坤成女中高师班有兼 课,下课后才能赶到图书馆。当时的坤成女中就 在大会堂后面,我上完课就走路下来。1960年, 我在吉隆坡日间师训学院当华文讲师,开始在图 书馆义务帮忙。”邢老师回忆起当年在民众图书 馆活动的情景。 “民众图书馆与大会堂没有任何关系,当时我们 没有馆址,大会堂刚好有空间,我们便借用他们 的场所来设立吉隆坡中央民众图书馆。当时马来 亚有多少个新村,就有多少间民众图书馆。初 期,我们都会分配500种图书杂志予各新村图书 各新村民众图书馆在建立初期,都会获得吉隆坡 民众图书馆免费提供图书500本,并供给每年30余 种各类杂志。(《南洋商报》第10版,1955年1月 29日)

馆,随后书籍数量逐渐增加。” 邢老师曾担任吉隆坡中央民众图书馆主任,对于 图书馆的书籍杂志选购、编目等日常管理工作有

规模较小的图书馆大部分设立于新村,规模较大

一定的心得。她忆起过往,滔滔不绝地说:“民

的图书馆称为中央图书馆,则设立于吉隆坡、怡

众图书馆的书籍多数源自上海书局、中华书局、

保、居銮、太平、瓜拉庇朥、万里望及劳勿等市

商务印书馆三间书店,但是他们设在吉隆坡分店

镇。 3当时,新马最大型的图书馆是吉隆坡中央民

的书籍种类及数量并不多,我们在每个新村都有

众图书馆,设立于1954年,借用雪兰莪中华大会

图书馆,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需要由书店

堂作为馆址,其创办初期,藏书四万册,包罗万

总部供应。因此,图书馆都会定期派员到新加坡

象,是吉隆坡附近各新村民众图书馆的“神经中

添购各种书籍,很多时候都是由我负责经办。当

枢”。

时买书都会有回扣,但我们却要求书商提供比回 扣优惠还来得便宜的同行价钱。我在办理添购图

本期《通讯》有幸邀请到曾在吉隆坡中央民众图

书 业 务 的 时 候 , 经 常 遇 到 书 商 要 请 我 吃 中 饭 ,

书馆义务工作长达数十年之久、年届94岁高龄的

但我都拒绝,因为吃了就等于接受对方的‘贿

邢广生老师,为大家谈一谈民众图书馆的产生与

赂’;他们请我喝茶,我就有喝。”邢老师继而

发展。

补充道:“我从不用公款来宴请客人。记得商务 印书馆新加坡分行经理许寄南来吉隆坡时,我曾

回味图书馆情

接待他到金陵酒家吃饭,那顿饭花了十几块钱。 饭后,他对我说:‘邢老师,你到新加坡添购图

“当时大家都很年轻,满怀热情地想做一些事

书时,我请你吃饭是用公费,但你现在却是自掏

情,所以我们在民众图书馆干得很起劲。民众图

腰包请我。’由此可见,他是知道我行事为人的

书馆的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我比别人

原则。”

3

参考自〈马华公会常年报告书(一)〉,《南洋商报》 第10版,1956年5月22日。

“除了图书外,民众图书馆还有订购杂志,但我


专访 t 邢广生话当年:民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有东西坏了,就钉钉敲敲的,亲手修理,为图书 馆省下不少维修费;如果发现书本破损了,就动 手装订修补。除了罗连好与梁锦涛外,我还找了 一些朋友、学生到民众图书馆帮忙,汤利波便是 其中一位。当时民众图书馆要跟政府接洽联系, 我不懂英文与马来文,就找了在学校退休的汤利 波过来帮忙。汤利波是我的学生,精通中文、马 来文、英文。他进来工作前,我有老实跟他说, 图书馆没有钱,无法提供福利待遇,但他不计 较,还很愿意付出。有很多时候,他开车到所得 税局或政府机构办理公务,都是没有申请车马费 的。汤利波在民众图书馆退休时,已是温典光的 1958年,图书馆协会将马来亚联邦政府在 《宪报》公布禁止售卖及流通29家出版社 印行的书籍汇印成《被禁华文书籍刊物目 录》。

儿子接手业务了,我请他给汤利波一笔钱,忘了 是三万还是几万的,表示我们感谢他多年的服务 及贡献。”

却不订姚拓的《学生周报》,因为我觉得它带

“在汤利波之前有一位人员,他会要求图书馆提

有‘亲美’色彩。图书馆应该抱持中立超然的立

供车马费,当时是温典光经手的。我们那个地方

场,什么都不亲,亲美、亲苏、亲共,我们都不

有两个停车位是保留给职员的,他要求一个,但

要。那时候添购书籍时,我们第一件事就是检查

不是给自己停车,而是给在附近工作的儿子。我

书籍是不是共产党的书。”

很反对这样的行为,我认为做事应该认真对待,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毁原则,所以我跟他相

“我不是图书馆专业出身的,但图书馆当时没有

处得不太融洽。”

人会编目,我就用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来编目图书,有些项目不

“当图书馆的工作忙不过来时,我都会叫朋友过

适合用于民众图书馆,我就根据需要改一改。那

来帮忙。励志学校有位书记跟我很要好,我就

时候没有中文打字机,我们都用手写,并以图书

请她过来帮忙,她做不来的时候,就叫三位念大

笔画、作者名字来作目录。”

学的女儿过来帮忙。我们没有给她们待遇,只提 供她们中饭。我没有挪用公款,中饭都是自掏腰

邢老师在杏坛服务多年,堪称桃李满天下,而她

包请家里佣人准备的。我们能省则省,省下来的

的学生也曾与她一起在民众图书馆共事。邢老师

钱,就可以多买一本书。”

讲述昔日的难忘岁月:“我有个学生罗连好,她 与丈夫梁锦涛都在民众图书馆帮忙。当时我们给

“大会堂后面是斜坡地,有很多石头,荒废很

他们的薪水很低,只足够他们搭车和吃中饭。不

久,没有人要。温典光很有眼光,用了很便宜的

过他们知道民众图书馆是非营利机构,不计较薪

价钱买下来建造三层楼的房子。由于图书馆的职

酬。梁锦涛为人很好,很靠得住,他们两夫妇都

员平日都不计较待遇,多是义务性参与工作,因

很爱护图书馆,几乎将它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

此温典光就将部分的单位以一人一间的分配方案

23


2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出售给我们,价钱只比成本价多一些而已,不过

育中央委员会(简称“三大机构”),温典光被

后来我们都卖掉了。民众图书馆本身保留几个单

委任为秘书,其图书馆团队在三大机构会议时,

位出租给他人,租金收入作为图书馆经费。梁锦

经常扮演着会议记录者的角色。邢老师补充道:

涛、罗连好平日的薪水不高,我会要求图书馆在

“当时没有录音机,我们都会去作记录,记录者

过年的时候派发红包给他们,但温典光都是私人

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三个人。陈祯禄不懂中

发派的,没有挪用公款,一人大概是一万元或五

文,演讲是用英文,经常引经据典,孔子说什

千元,一年就只有那么一次。”

么、孟子说什么的,温典光负责翻译成中文,我 们就将温典光的翻译记录下来。”

无政治色彩的文化机构 成人教育班 民众图书馆的创办人梁长龄与温典光是马华公会 的重要负责人,但邢老师否认图书馆带有特定

1952年,马华公会以社会福利彩票所得的盈利

的政治色彩,并坚称图书馆是为教育工作而服

设立成人教育班(简称“成教班”),其发展一

务的,但基于梁长龄与温典光的特殊身份,她进

度到达1200多个班级;1953年,政府禁止政团

一步说明:“图书馆协会的主席梁长龄是马华公

发行彩票,以致部分的成教班因经费缺乏而被迫

会社交、慈善及文化小组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

停办。随后,成教班由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及

立法议员;温典光则是文化小组委员会秘书。梁

联合邦成人教育协会继续推动,两者均受政府津

长龄在图书馆协会主要的工作是与政府接洽,有

贴。1961年,政府正式接管成教班,乡村地区的

什么活动就由他代表出席,而内部事务则交由温

成教班交由乡村发展部管理;市区的成教班则由

典光负责。温典光的能力很强,我在他的底下工

教育部的成人教育组管理。4

作,他用的人手不多,只有一位英文打字员,再 加四、五位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不多,但都

关于成教班的成立缘起,邢老师回忆道:“当时

可以处理很多事务,工作效能很好。”1953年,

新村的华人很多都是文盲,没有机会读书,马华

马华公会联合教总和董总组成马华公会华文教

公会因发行彩票而获得盈利,于是便在新村大力 推动成教班,使一般成年失学者获得求智的机 会。成教班设在新村的校舍,授课老师是华文学 校的老师,上课时间多是在晚上,便利于学生及 老师。我们有编拟课程,编者是黄尧。成教班有 一阵子办得很好,在扫除文盲工作方面取得很好 的效果,但后来因经费不足而停办。”当年民众 图书馆的业务与成教班的运作有着紧密关系,邢 老师表示:“我是负责民众图书馆内部的工作, 但也涉及到成教班的事务。那时候,每间学校都 喜欢开办成教班,学校老师在成教班兼职授课也

图书馆协会促各地属会(华文民众图书馆与成教 班)与马来社团联络,倡导华巫文化交流。(《南 洋商报》第12版,1957年6月16日)

4

〈政府下月一日起接管全国成教班 两义务团体主办成教班 将分别移交予有关当局〉,《南洋商报》第9版,1961年 3月12日。


专访 t 邢广生话当年:民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邢广生连同林连玉、沈慕羽、王宓文等华教领导人,积极参与联合邦华校小学教科书改编工作。图为教 科书委员会开会情况。

有额外的收入。我们是有提供薪金给老师,所 以我们会派员视察老师的教书情况,检验教学效 果,一旦发现教学中存有问题,我们就会要求及 时改善,若改善不了,我们就会停办。”

体育与智育活动 图书馆协会除了推动图书馆运动外,还制定会员 活 动 的 发 展 计 划 。 针 对 此 事 , 邢 老 师 补 充 道 : “当时的民众图书馆不只是办图书馆而已,还开 展了各种体育、智育的活动,如:篮球、乒乓、 口琴、歌咏、戏剧和书法比赛等。我们有很多会

《新智识》月刊创办于1956年12月25日,时任教 总主席的林连玉曾在创刊号上写了一篇序文〈几句 话〉。

员,其中有尊孔、中华、循人、坤成的学生,大

中,林老师又是怎样的人呢?邢老师徐徐道

家都很积极参加民众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效果很

来:“林连玉喜欢打麻将,常骑着脚踏车到金马

好。除了办活动外,民众图书馆还出版《新智

路逸园公馆,我也跟他打过麻将。林连玉吃稀饭

识》 5作为成教班学员的补充读物,这份刊物由黄

时,不理稀饭滚烫的,三下两下就吃进肚子。有

尧(牛鼻子)负责。”

一次,他在我家吃稀饭,我就对他说:‘稀饭

眼中的林连玉 邢老师与林连玉老师因1950年代的改编华校

这么滚烫,怎能吃下肚呢?’他说:‘在集美念 书的时候,穷学生一名,大伙一起吃饭,只要吃 得快,就能再多添一碗;吃得慢,饭菜就不够吃 了,就会饿肚子’,所以他吃饭速度很快。”

教科书事件而认识,林老师在〈改编华校教科 书〉中提及邢老师“教育学识极为丰富”,也

2002年,吉隆坡精英大学加入民众图书馆的管

曾称赞过邢老师“秀色可餐”。在邢老师眼

理层,与原有的图书馆理事会共同管理图书馆业 务。在访问结束前,邢老师颇有感触地说明了其

5

《新智识》每期封面、封底及中间两页都刊登牛鼻子 的“教育漫画”,内页则分为读书方法、笑话、掌故、 知识、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发明故事等等。参见〈牛 鼻子主编《新智识》月刊〉,收录于《笑弹人间:马汉 杂文选集》(台北市:釀出版,2012年8月),页286。

中原因:“我们都老了,梁锦涛和罗连好也退休 了,加上人手及经费不足,所以民众图书馆就交 了给精英大学。”

25


2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文/张集强

把希望之谷的价值,在有形“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加入了更深刻重要的无形“人文遗产”。

05

专 题 ︵ 一 ︶

希 望 之 谷 故 事 馆 的 缘 起

2

007年,林永隆博士在偶然的机会下,误闯入在双溪毛糯医院附近完整保 留的麻疯病院社区(又称希望之谷)。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那里由卫生

官员特拉维斯医生(Dr. Travers)在1930年代倡议兴建,作为取代那些已经过 时、封闭且不人性化的麻疯病收容所。在他的构思下,双溪毛糯麻疯病院成 为一个人性化、永续、自给自足的疗养院,再加上设立研究中心,全面针对 麻疯疾病进行有系统性的研究。这项前瞻性的建议,最终成为全世界麻疯疾 病的最重要据点之一。该院全区范围占地约590英亩,在最高峰时期收容了约 2千500名康复者,一度是全世界第二大的麻疯病疗养院。在1980年代,当世 界卫生组织成功发现特效药后,院区内就不再有新入患者。到了2007年,院 区内仅剩下200多名院民,随着人口减少,政府将土地划分为几个部份,包括 成立玛拉工艺大学医学院、学生宿舍,以及其他发展等等。 林博士无意中的发现,后来促成了一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运动。由学者、 媒体人、社运人士、人权运动份子、学生等等组成的抢救希望之谷支援小 组,主办多项活动,同时积极游走,在短时间内让希望之谷的课题提升成为 全国注目的重要文化课题。同时也开始受到国际汉生(麻疯)病关怀组织的 注意,开始展开国际串联。2007年1月,东院的旧房舍被拆除,使得完整的 院区范围萎缩了将近四分之一。当时有媒体形容该保存运动已经失败,但若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若没有及时发起保存运动,拆除的就肯定不只有四分之 一。到了2008年,经过第十二届全国大选后,民联执政雪兰莪,已拆除的地 段开始兴建玛拉医学院及附属设施,其他未拆除重建的发展计划则暂时被搁 置下来。 希望之谷故事馆的建筑设计图。


专题(一) t 希望之谷故事馆的缘起

故事馆采用聚碳酸脂板作为墙面,让建筑内部空间自然采光。

在推动保存运动的过程中,陈彦妮等人以媒

在居民的故事。在偶然的机会下,知道许多

体人的角度参与协助,拍摄了纪录片《永远

院民仍然渴望可以跟家人取得联系,更盼望

的希望之谷》,到全国各地走动积极宣传。

可以找回自己的亲生骨肉。彦妮利用她的专

后来,她从电视台的工作岗位退了下来,开

长,透过报章、网络媒体、文章等,将这些

始全力进驻关怀希望之谷。有别于古迹保持

院民的期盼传播到各处,最终成功为一些院

运动的抗争模式,彦妮用更加人性的角度,

民找到亲人跟孩子。

开始做社区建设工作。几年下来,她用直接 接触的方式,从院民的身上了解了过去麻

彦妮在希望之谷扎扎实实地工作,用积极的

疯病院的历史,整理了希望之谷过去以及现

态度来推动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在这些

通往一楼的户外楼梯空 间,以钢铁为主要材质, 具有现代简约风格。

27


2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故事馆针对轮椅使用者设计了无障碍设施,如升降机、出 入口处之地板无高差等。

工作当中,把希望之谷的价值,在有形“建

的场所,让后代能够了解麻疯疾病的历史。

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入了更深刻、更

同时,在设计上也针对希望之谷的古迹保存

重要的无形“人文遗产”。2015年底,希望

运动做了一个新的批注,即在这块土地过去

之谷参议会通过成立故事馆的计划,并邀请

所发生的事,将与吉隆坡市民未来的生活连

UCSI大学建筑系协助策划。半年后,在故

结起来。因此在设计上,强调它不仅仅是收

事馆所在地——参议会礼堂举办学生设计作

集及展示过去的事物,透过新式的空间所产

品展,并开始筹募资金。在专业设计师郑顺

生的吸引力,以及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定时

升、黄冶达及著名景观建筑师吴钖 山的参与

举办的活动,让这个历史性的社区能够再出

设计,加上土聚社的展示设计规划下,希望

现年轻人、小孩的身影。希望之谷的故事,

之谷故事馆在2018年2月25日隆重开幕。

才能被一直不断地流传下去。

希望之谷故事馆所展示的内容为希望之谷这

(作者为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建筑系助理教

个地方、疾病及人们的故事,作为一个教育

授)


29

另 一 重 ﹁ 希 望 2 ﹂ :

文/陈彦妮

当时我发现,真正令人感动的是有意义的故事和感人的情 节,而院民的生命历程和生存见证就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因 他们的故事可拼凑出整个社区的集体记忆。从那个时候起,

05

成立一座实体的故事馆,以院民的生命故事为中心来宣扬无 形文化遗产的正面价值,成为了我最大的梦想。 006年,我第一次踏入希望之谷,就被里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深深吸引。最 初,我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进去采访,后来得知政府要发展希望之谷部分土地

而强迫院民搬迁,我与前同事黄义忠先生于2007年扛着相机,用了两年的时间 拍摄了一部名为《永远的希望之谷》纪录片,记录了院民和政府因为古迹保存议 题而展开的拉锯战。因为拍摄这部纪录片,让我跟一群麻疯病康复者结下不解之 缘,也让我在希望之谷一待,就待了10年。

双 溪 毛 糯 希 望 之 谷 故 事 馆

2011年,我成立了双溪毛糯口述历史工作队,收集院民的重要文献、文物、老 照片,采集他们的口述史,并于2013年推介了“希望之谷网络文物馆”网站 (www.thewayhome.my)。我还记得,在该网站的推介礼上,几个院民热情地 搬出他们珍贵的文物,给大家说出 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及诉说他们 在院内的生活。他们的故事,真挚 而感人。当时我发现,真正令人感 动的是有意义的故事和感人的情 节,而院民的生命历程和生存见证 就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因他们的故 事可拼凑出整个社区的集体记忆。 从那个时候起,成立一座实体的故 事馆,以院民的生命故事为中心来 宣扬无形文化遗产的正面价值,成 为了我最大的梦想。 我希望未来的人记得,这个被称之 为希望之谷的地方,曾是世界第 二大的麻疯病院,是上千个麻疯

希望之谷故事馆外观。 希望之谷故事馆推介礼上,逾百人参加种花仪 式以向麻疯病康复者致敬。

专 题 ︵ 二 ︶


3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1

2

3

5

6

4

7

1. “生•耕”院民生活摄影展。 2. 底楼展区——社区大事记。 3. “ 院内职业”展出院民员工从 事各种工作所用过的器具。 4. “ 院内职业”一隅,诉说着院 民员工曾经对院区作出的贡 献。 5. 一楼展出院民的生命线。 6. 影 视厅播映着麻疯病康复者寻 亲的感人故事。 7. 数 位资讯展示平台,让参访者 观赏院民的生命故事。


专题(二) t 另一重“希望”:双溪毛糯希望之谷故事馆

病患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数千个麻疯病人

众礼堂之内,是记录、收藏和展览麻疯病院

在隔离期间曾作出了牺牲,他们的家庭与社

社区集体记忆的平台。故事馆分为上下两

会联系被切断,他们的发展机会被剥夺。希

层:楼下共有三个展区,分别是:社区大事

望之谷,为病友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社区感、

记、“生•耕”摄影展,以及院内的职业;楼

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麻疯病还没有特效药的

上是展示院民的生命线和影视厅;增设的阁

年代,他们在最绝望中,仍然凭着坚韧的生

楼,则是故事馆管理员的办公室及音控室。

命力在院内自立更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我 们认为,下一代人有权利知道他们的完整历

楼上和楼下的策展空间,分别展示了希望之

史,因为这段历史展现人性最黑暗,也最光

谷的历史、院内的管理方式、院民在院内生

明的一面。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即使一

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口述历史等,让参访者

无所有,但依然可以发光发热。我们希望每

能“一站式”地了解院民在希望之谷的生活

一个走进来故事馆参观的人,在知道院民的

经验及故事。除了在一楼的影视厅播放口述

故事后得到启发。

历史工作队制作的三语纪录片外,为了让参 访者能够深入且完整认识院民的生命故事,

2016年,我们正式启动众筹计划,举办系列

一楼也设有两个数位资讯展示平台,呈现出

活动包括义卖会、舞台剧演出、古迹导览、

29个生命勇士的故事,以及社区八大专题

网上筹款活动、慈善摄影展等,为故事馆筹

供参访者自行观赏,这些影片都附有中英

募建筑经费。在各方的支持和赞助下,耗资

字幕。我们希望这个故事馆能一改传统文物

70多万令吉的故事馆终于落成,并在2018年

馆“到此一游看热闹”的参访模式,让参访

2月25日推介。

者有足够时间和舒适空间,慢慢地阅读院民 的生活,深化他们的个人感受和领悟,因此

希望之谷故事馆设于双溪毛糯麻疯病院的民

故事馆户外景观——大树教室。

我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 Centred

31


3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1

Design),增加与参访者的互动,让他们亲临历 史现场后,深入感受故事情节,理解整个社区的 历史脉络。另外,我们于礼堂右侧增设了一台升 降机,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残障朋友从户外直 接上一楼展示厅来参观。我们希望能逐步提升现 有的设备,让参访者有个舒适的环境,自然融入 这个院区聆听院民的故事和从事各种文创活动, 为这个社区注入新活力,进而提高这个院区的文

2

化品级。 最近,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人对希望之谷的历史产 生兴趣,也爱上这个社区的自然景观,愿意组 团进来参与我们的古迹导览团并从事各种休闲和 亲子活动。我们希望这个地方将来能够发展成为 历史文化园区,吸引艺术工作者前来这里创作, 通过舞蹈、绘画、摄影作品等发掘这个地方的 美丽。我们更希望故事馆能成为桥梁,拉近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它既可以成为康复者后代回来寻 根的场所,也能让寻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普罗大 众,有个探索人类丰富多元经验并感到愉悦的地 方。

(作者为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参议员兼希望之谷故 事馆馆长) 3

希望之谷故事馆 网站:https://www.valleyofhope.my/ FB: https://www.facebook.com/ echoesfromthevalley/ 地址: Dewan Orang Ramai PKKN, Valley of Hope, Sungai Buloh, 47000 Selangor. 开放时间:9am-3pm(周日) 古迹导览: 9am-11am(周六、日) (RM28/人;需预约) 1. 故 事馆设有无障碍设施(电梯、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 所)。 2. 最适合举办亲子活动及说故事的地方——讲古圈。 3. 社区古迹导览活动。

联络人: 彦妮(012-467 7011) Albbie(016-645 2610) 明嘉(017-300 0429)


33

马 来 西 亚 民 间 历 史 文 献 的 类 别

文/廖文辉

马来西亚的史学乃至华人研究,除了少数几位民间文史工作 者,如张少宽、李永球等人,一般皆以传统文献切入,学者 下乡采集文献资料的较少。近十年,情况有所改变,仅局限

06

于传统文献的研究,在文献有限的情况下,研究成果难以推 陈出新,故此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民间文献的搜集和 研究,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特 约

民间历史文献对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者而言,仍然是个极为新颖的概念,虽然 已经有少部分学者在蒐集和使用,但蒐集的方向主要以课题为导向,而有意识 其所使用的材料为民间文献者,恐怕更少。马来西亚最早将民间文献汇集整 理出版,并广为人知的当属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和陈铁凡的《马来西 亚华文铭刻萃编》,接着是张少宽的《槟榔屿福建公冢暨家冢碑铭集》。晚近 较为人瞩目的是南方学院的柔佛潮人史料收集计划,项目完成后出版了《潮人 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近期因为义山在华人研究的重要性看涨,故此掀 起的一股义山资料整理和研究的风潮,而有《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和《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的出版。同时, 马六甲青云亭在2014年也开始聘请专人整理亭内数百年留下的档案文件和账 册,其数量极为可观,如果这批文件整理公诸于世后,将可填补许多马来西亚 华人研究的空白。 目前长期并大量进行民间文献采集和研究的主要是民间学人,如张少宽、李永 球和张吉安为其中的佼佼者。除张少宽曾将其采集的文献整理出版,另外的两 位学人只是以采集回来的文献撰写成文,并无有系统地整理汇编,公诸同好。 尤其是张吉安以十余年的时间,全神投注于南洋民间说唱和曲艺娱乐的采集, 其典藏在马新无人能出其右。而李永球利用其在地的优势,首先以其家乡霹雳 太平为起点,经过十余年的耕耘后,逐渐扩大采集对象至全马,乃至南洋各 地,同时也将其报章的专栏文字结集出版,内容主要侧重在民间信仰、人生礼 仪、民间语言和传说等民俗领域。他们凭的是一股对华人文化坚持的兴趣, 靠的是一股单打独斗的傻劲,长期努力不懈。至于学术人员在这方面的贡献, 除了杜忠全在民间韵文的采集,苏庆华的过番歌和民间信仰研究,可谓凤毛麟 角。


3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马来西亚民间历史文献最为重要的恐怕要

或不符信仰法则的淫祀,大多仅为满足当地

数地方上的社团、学校和神庙出版的纪念特

膜拜的需要,都没有出版特刊的必要。这些

刊,这些地方组织出版的特刊数量不在少

寺庙流传的显灵故事,建庙原委和发展等事

数,可谓文献珍宝遍布民间,可惜至今仍无

宜,只有通过与神庙负责人或当地人的口述

专门从事类似收集的文献典藏机构。这三种

采访,以及庙中的碑文方能取得。

不同性质的组织中,其中要以学校出版的特 刊最多,除了周年纪念特刊,每年更出版毕

地方特刊的重要在于其内里蕴含的地方资

业特刊,所有与学校相关的历史文献一般都

料,透过个别的学校、社团和神庙特刊,即

收纳在内。社团定期的周年纪念活动,除了

可了解一庙、一校和社团的历史。有些特刊

筹款,一般也组织编委会出版纪念刊以志纪

还不仅限于个别组织的论述和文献刊载,甚

念,所有与社团相关的历史和文献就通过特

至连地方上其他的组织、人事和历史也一并

刊获得保存,社团出版特刊几乎成为全国性

整理和介绍,是了解地方的一扇重要窗户。

的传统。寺庙特刊的出版最少,除了部分历

《邦咯岛华联学校创校90周年暨百年邦咯

史悠久和规模宏大的庙宇,其他规模较小,

岛史料汇编》,共有六辑,除了校友会和校 史,也收录了数十篇邦咯岛史、文化、人物 和社团的文章,详细记录了邦咯岛的方方面 面,可视为一部具体而微的地方志。《马接 峇 鲁新村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 了新村、学校、社团、神庙等历史,无疑也 是一部村史的资料汇编。《老越中华学校创 校一百周年纪念特刊(1905-2005)》特辟 “走进老越时光隧道”一栏,图文并茂地介

《邦咯岛华联学 校创校90周年暨 百年邦咯岛史料 汇编》封面图。

绍当地的侨领、商店、基本设施、轻工业、 民俗和四间已经关闭的华校,虽然文字稍嫌 不足,但也是了解一方之志的文献。①由于 缺乏学术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统摄,类似的 文献不免存有不少的局限。首先,资料文献 难免流于表面,仅仅是流水帐式的记录;其 次,资料收集不全面,主要以明显可见,资 料相对容易处理的组织和人物为主;其三, 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这是因为负责编辑和 书写的皆是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士,书写上不 免富含对地方的情感,歌颂赞美自不在话

《老越中华学校 创校一百周年纪 念特刊(19052005)》封面 图。

下,难免稀释了史料的价值。 其次是碑铭。遍布全马各地的神庙和社团, 在庙宇或会所落成、重建、翻新后,一般皆


特约 t 马来西亚民间历史文献的类别

安 福 堂 内 的 墙 壁 上 , 即 镶 刻 了 一 方 题 名 为 “鲁国安福堂建宫纪畧 ”的铜板,记载了 建庙时间、缘由和目的,在没有任何文献的 情况下,这是唯一了解这座庙宇的资料。 当然,张少宽的《槟榔屿福建公冢及家冢铭 集》和《槟榔屿华人寺庙碑铭集录》亦是碑 铭文献的最著者。再者,遍布全马各地约六 七百座华人义山中的墓碑,恐怕是个华人移 植史的庞大数据库,目前已有研究人员对新 山绵裕亭约两千个墓碑进行采集,整理其姓 名、祖籍、卒年等资料,借此构建新山华人 社会的变迁。③ 其三是口述资料。口述资料不免其主观或 误记成分,然而却有补助官方文献不足的作 用,许多历史的空白或断层还得借之补白和 串连,不失为一种极其有用的民间文献采集 的手段,是一个取得历史信息的重要管道, 尤其是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民俗和庶民生活 资料,端赖口述来补充。例如加影李氏家 马六甲马接峇鲁清真寺《哪啅建造亭宇碑记》,立于大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族由于聚族而居,用饭就有男女长幼先后之

有文字刻记,或在铜板铜钟,或在木板,或

辈孩童则可和长辈同时用餐,但分桌而食,

在石头,不一而足。这些保存于地方团体

佣人必须在全族用完餐后才可进食。至于理

组织的金石和木刻文献,却是地方史的上佳

发则固定在一个日期,安排理发师到来,长

文字。傅吾康和陈铁凡曾经在1980年代初

辈先剪,依序是男生,再到女生,最后才

期,号召数十人进行田野勘查抄录,最后

轮到小孩。④其他如女人嫁一户好人家比读

编辑出版的《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可

书重要、男女衣服不能一起洗涤、不同籍贯

说是迄今最为丰厚完整的碑铭记录。书中固

不能通婚等华人民间社会的陋习或不成文规

然存录了全马各地的碑铭,然而漏网之鱼也

定,都是通过口述采集得来。⑤2001年柔佛

不在少数,尤其是当时交通不便,对较为偏

南方学院的“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以

远的村落,自然力所不及。最近也还陆续发

两年时间,投入师生三十余人,进行的田野

现没有存录其中的碑铭,如马六甲马接峇 鲁

调查、口述历史访问和文献搜集,不仅补充

(Machap Baru)清真寺的一块方碑,记载

考订许云樵的柔佛港主制度的研究,同时也

了建寺的缘由和缘捐名录,从碑铭中得知这

收集整理并撰述有关当地社会经济变迁、宗

是一座华人建盖的清真寺,是华巫亲善的象

教信仰、家族结构、民风习俗等口述文献约

征,具有代表性。②仁嘉隆新村的鲁国颜氏

一百六十余篇,其成果最后出版为《潮人拓

分,男性和长辈为先,女生和晚辈在后,孙

35


3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近十年,马来西亚 的独立中学纷纷启动百年校史的撰写,除了 传统文献的整理,其中一项重要的文献来源 就是针对老校友和退休教职员的口述历史。 尊孔的口述历史团队还拉队到中国访问多位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回归祖国的老师和校友, 方知在这段时间回归中国的校友多达三百 人,且遍布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对中国的 改革开放贡献了力量,其中罗振辉就是深圳 特区开发的重要领导之一。⑥然而随着时间 的流逝,年岁的增长,了然地方历史掌故的 耆老将逐渐减少,这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 作,也是目前斯项工作的最大难题。 其四是老照片。当代好一些的学术研究成果 不少皆附上照片,照片在当代学术研究上的 重要,愈发凸显。某些场面和物像,常有非 笔墨所能形容之慨,如建筑外貌和游神赛会 壮观的场面,照片却有一图胜千言的功效。 其次,照片还有补厥之功能,许多文献空白 处,若有照片留存,无疑有填补文献不足征 之处。不少照片后面的文字解说,其实也是 上佳的文献,可补史实不足之处。一张摄于 1961年沈慕羽和林连玉的合照,林连玉在相 片后面有如斯说明:“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 会,沈慕羽实为最初发起人,现行章程且为 沈慕羽以彻夜精力草成者。(1961年12月 8日)”此张照片出现后,所有质疑沈慕羽 是否为教总创办人的声音,随着销声匿迹。 有者甚至会将相关文献夹在相框内的保存, 如马六甲马接峇 鲁新村全女班的琼剧团,所 有角色全由少女担当,轰动一时。事后剧团 的演员名录暨章程被塞入相框和相片之间, 这是研究当时戏班的原始文献,如果没有注 意,可能就此错失这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如 果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有足够数量的照片, 即可将之串联,成为图片集,如《图说沈慕

沈慕羽与林连玉合照;背面林连玉手迹,说明沈慕羽对成 立教总的付出与贡献。(照片来源:《图说沈慕羽》, 页89)


特约 t 马来西亚民间历史文献的类别

羽》和《百年尊孔:纪念尊孔创校100周年

版;后者共有52年的日记,字数近千万言,

(1906-2006)》。这些老照片,除了少部分

计划在未来的十年陆续出版约50册。

可以在官方机构,如国家档案馆获得,绝大 部分都收藏在地方上的个别人士或老相馆,

其七是乡音戏曲。这涉及各方言群体的歌

以及社团、神庙等组织。以《移山图鉴:雪

谣、童谣、过番歌,以及各籍贯的戏曲音

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中册)为例,书中收

乐。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些民间的乡音

集的照片以信仰、社会、乡团、民俗等草根

已经随着老一辈华民的离世,能够采集的已

文献为主,除少部分取之国家档案馆,大多

经愈来愈少。目前从事采集最力,收藏最丰

数的照片皆采集自个人、神庙、乡团、特刊

富的是张吉安。他的采集工作开始于2005

和报章。耄耋耆老杜志昌(现年92岁 1),个

年,同时以他采集所得以电台主播的身份,

人珍藏数百张吉隆坡二战前后珍贵老照片,

在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的“乡音考古”节目

每张照片背后皆有其故事,可以相当完整反

中加以介绍和广播,成果斐然。他的采集范

映旧时吉隆坡的生活景观及其繁华的一面。

围涵盖七大籍贯(闽、粤、琼、桂、客家、

而彭亨内陆乡镇直凉的一家名为光艺摄影社

潮州和江浙),类别有口传文学(摇篮曲、

的老相馆,店主凭个人摄影爱好,拍下了不

童谣、歌谣、顺口溜、叫卖声等)、民间艺

少老照片,期间虽有遗失,但保留至今大约

人创作(各籍贯曲艺、民间音乐、庙堂音

有百来张,为旧时代保留了许多可贵的影像

乐、喜丧音乐等)和社区口述(民间故事、

资料。

历史事迹和小人物野史等)。他的“乡音考 古”计划,行脚至马来西亚各大城小镇,发

其五是义山的文献。这方面文献的使用,

掘录音磁带、黑胶唱片、歌册、戏班脚本和

当数曾玲新加坡绿野亭和碧山亭的研究为代

工尺谱等,企图拼凑出本土华人的乡音版

表。⑦事实上,这类资料的使用目前在马

图。⑩此外,杜忠全也进行童谣的采集,出

来西亚可谓绝无仅有,已经完成的成果计

版了《老槟城•老童谣》一书。

有以《永德公冢记录簿》重构麻坡武吉巴 西(Bukit Pasir, Muar)先民的移植和拓殖 史,⑧以及以记录往生者基本资料的记录 簿,如直凉的《华侨义山墓冢登记簿》整理 出地方的籍贯和姓氏分布。⑨ 其六是日记和书信。日记和书信本为相当普 遍的文献,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出版,可 是这两类文献对马来西亚而言却极为少见, 目前已经整理出版的只有《许云樵来往书信 集》和《沈慕羽日记全集(第一卷:1957 年)》两种。前者共收中英文书信四五百 通,是马来西亚华人学界第一本书信集的出 1

编按:杜志昌先生于2017年8月31日逝世,享年93岁。

《老槟城•老童谣》收录了槟城40余首方言童谣。

37


3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口述访问是资料采集的方法之一。

其八是其他特殊的文献资料,如《马接峇 鲁

小,由于有太多从外移入的人口,这个方法

新村的通讯录》,完整登录了全村居民的姓 名和联系电话,同时附有村落的规划图测,

就 行 不 通 了 。 ⑪此 外 , 笔 者 曾 尝 试 以 三 个

清楚展示村落的形状、住户和商店分布等信

雪隆安溪会馆和彭亨州安溪同乡会的会员名

息,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了解村落籍贯和姓

录,来分析地方上的姓氏分布情况,取得不

氏的比例。华小班级点名单或许是另一个分

错的效果。⑫至于社团会馆的账册,迄今未

析地方籍贯和姓氏分布的管道,但要很好使

见整理出版,此不赘述。

地缘会馆,即哥打峇 鲁福建会馆、马来西亚

用这类资料,首先要做好两项工作,由于现 在华小书记主要是马来职员,故此点名单没

(作者为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

有中文名姓,只有马来名字,必须让老师填

教授兼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上中文名姓。其次,也要劳驾老师将学生填 上的“学生调查记录”中籍贯一栏的资料填 进点名单内,如果调查记录没有籍贯资料, 还得让小朋友回家向父母确认后填上。但这 种分析也只能在小市镇有效,在大城市的华

附注:本文节录自〈马来西亚民间历史文献的类 别及其对方志研究的作用〉,刊登于《华侨华人 历史研究》(2016年9月第3期),页80-88。

① 廖家諟等编:《老越中华学校创校一百周年纪念特刊(1905-2005)》(老越:中华学校,2005年),页107118。 ② 《中国报•国内新闻》,2007年7月2日。 ③ 白伟权:《柔佛新山华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1855-1942》(加影:新纪元学院,2015年)。 ④ 2015年1月31日,早上10-12点,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高佩瑶老师给李丽蓉的口述采访。 ⑤ 钟嘉怡等编:《影行人》(加影:新纪元学院,2015年),页10-11。 ⑥ 万家安编:《源与流——尊孔在华校友访谈录》(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2007年),页35-36。 ⑦ 曾玲:《福德祠绿野亭发展史:1824-2004》(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 群整合:以战后三十年广惠肇碧山亭为例》(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⑧ 郑名烈:《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冢与地方拓殖史》(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13年)。 ⑨ 廖文辉编:《直凉华人志暨资料汇编》(加影:新纪元学院,2013年),页5-13。 ⑩ 张吉安:〈从乡音考古到大众宣广:采集马来西亚七大乡音、口传文学、曲艺音乐与社区口述〉,发表于马来 西亚新纪元学院陈六使研究所主办之“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10-11日。 ⑪ 廖文辉:〈义山记录簿和班级点名单〉,《东方日报•龙门阵》,2012年5月8日。 ⑫ 廖文辉:〈大马华人姓氏初探——地缘社团会员名录中的姓氏和籍贯〉,《东方日报•东方文荟》,2013年7月 28日。


39

抚 今 追 昔 │ │ 寻 访 吉 隆 坡 广 东 义 山

文/吉隆坡广东义山

07

友 馆 ︵ 一 ︶

吉隆坡广东义山总坟(1987年)。

隆坡广东义山于1895年创立,

此外,本义山亦致力将义山范围内的

由6间会馆(即广肇、惠州、

历史悠久坟墓、碑文、名人墓园、纪

嘉应、海南、潮州及茶阳)组成,创

念碑、古色古香的凉亭及整百个地缘

办人是甲必丹叶亚来、甲必丹叶致

性、业缘性和血缘性的总坟,打造

英、赵煜、甲必丹叶观盛及陆佑。

成“吉隆坡古迹公园”,供国内外考 古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工作者进行

成立初期,广东义山将埋在吉隆坡默

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

迪卡体育场、半山芭监狱原址及马 来亚银行大厦后面法庭山坡的广东籍 先人遗骸迁来重葬,并立上墓碑或坟

打造历史文物馆, 见证吉隆坡开埠史实

墓,让先人免于客死他乡后被随意埋 葬。

早期华人对马来西亚建国的贡献,是 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特别是百多年

吉隆坡广东义山多年来,为马来西亚

前吉隆坡开埠的史实,乃华人付出血

广东籍同乡提供百年善后的殡葬服

汗代价的成果。先贤遗留下的历史古

务,在促进和提升殡葬文化,扮演着

迹,值得国人鉴赏和肯定,尤其是先

重大的角色。随着吉隆坡人口与日俱

人安息之地,系我国建国历史的见

增,义山葬地日趋匮乏,本义山董事

证,值得后人敬仰及保留。

会遂提倡火葬,前后兴建了5层楼高 的广义塔及13层楼高的新广义塔,以

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有鉴于此,乃

解决葬地不足的问题。

在2004年设立一座历史文物馆,搜


4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养生献上的谢意;转角处横梁上悬挂着历史悠久 的凉亭匾额:“清隹亭”、“远望亭”、“适安 亭”及“挂剑亭”。 一踏上二楼,镶在墙上的陈秀连红色官袍,官袍 上绣着蟒龙形图案,在胸前、左右两肩、衣袖及 左右膝盖,与清朝皇帝龙袍,有同工异曲之处。 二楼展示广东义山及6间会馆的创办过程及历史 简介,辅以相关的照片及文件资料,图文并茂。 历史文物馆开幕典礼大合照。(2006年4月22日)

中间摆放着吉隆坡谐街关帝庙之关圣帝君出巡执

集有关资料及历史

事牌,其中有“协天宫”、“天后元君”、“山

人物生平事迹及遗

西夫子”、“关圣帝君”、“路径”、“诰封二

物,以供保存、记

代”、“赏戴蓝翎”、“候选同知”、“奉政大

载和出版。2006年

夫”,由雪隆广肇会馆供文物馆长期展出。

4月22日,国内事务 部副部长拿督陈财

浏览文物馆后,参观者将对吉隆坡广东义山及叶

和主持历史文物馆

亚来历史有初步的认识。

落成启用暨甲必丹 栩栩如生的甲必丹叶亚来铜像。

叶亚来铜像揭幕典 礼。

一进入馆内,迎面竖立着一座甲必丹叶亚来铜 像,由居住于中国广州的叶亚来侄曾孙叶军先生 亲自雕塑。展示厅入口处悬挂着“历史文物馆” 牌匾,是广东义山董事会盛邀书法家黄金炳先生 为文物馆的题字,其书法可谓笔力苍劲、入纸三 分。 楼下着重展示甲必丹叶亚来生平事迹、创业奋斗 精神及其家庭背景,一桢桢的图片勾勒出叶亚来 建设吉隆坡的艰辛及贡献;横梁上则是陈列着本 义山历来的理事玉照,以感谢他们对义山做出的 贡献。 沿着楼梯往上走时,左侧挂满感谢状及感恩卡, 是历届法会捐款的受惠团体及吉隆坡4家独中领

上图:陈秀连官袍。 下图: 关 圣 帝 君 出 巡 之 执 事牌。


友馆(一) t 抚今追昔——寻访吉隆坡广东义山

1

4

2

5

3

6

1. 岐生行总墓(1918年),坐落在叶观盛路D区。 2. 理发行总坟墓(1939年),位于赵煜路B区。 3. 甲必丹叶亚来坟墓(1885年),1919年迁葬至叶亚来路C区。

4. 叶观盛坟墓(1901年)。 5. 陈秀连坟墓(1927年)。 6. 赵煜坟墓(1892年)。

突破传统——从墓园到古迹公园 本义山希望通过历史文物馆的展示,再延伸到墓

亚 二 战 人 民 蒙 纪 念 总 碑

园进行户外导览活动。考察义山可以发掘出不同

(和平公园),供各种

时代的华人社会在吉隆坡的生活情况,例如:先

族人民缅怀、悼念当时蒙

贤名人墓——甲必丹叶亚来 1、赵煜 2、叶观盛 3、

难之马来亚人民及爱国烈

陈秀连 4等先贤,反映了华人社会领袖与吉隆坡城

士,反映出战争的惨酷,

市发展的关系;业缘性总坟——岐生行总墓(裁

让全民深刻了解和平、自

缝)、理发行总坟,则反映吉隆坡社会的行业变

由的重要。

迁。 吉隆坡广东义山是一座露

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 殉难纪念碑,立于1947年 11月30日。

位于叶亚来路C区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

天历史遗产,应当被纳为

难纪念碑,是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于

吉隆坡旅游景点之一,让

1947年11月30日所建立。此纪念碑铭记二战时

到访吉隆坡的游客,除了

期3000多名热爱祖国南侨机工不惜牺牲性命,为

吃喝玩乐,还可以来一趟墓园之旅。由于历史文

滇缅公路的国际运输线做出贡献。身在战后的我

物馆并没有固定的开放日期及时间,有兴趣拜访

们,应该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及爱好和平。我

文物馆或参观义山范围内古迹的公众人士,欢迎

国有超过140余座与日侵时期有关的纪念碑,却

来电询问。

始终缺乏一座涵盖各种族人民的蒙难纪念总碑。 为此,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独资筹建一座马来 1

3 4 2

创办惠州公司,捐地兴建仙四师爷庙。 雪隆广肇会馆及吉隆坡广东义山的重要创办人。 吉隆坡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也是广东义山创办人之一。 雪兰莪州第一位华人州议员及获封太平局绅。

吉隆坡广东义山 联络电话/传真:+03-21410783/21410838 电邮方式:info@ktc.org.my 地址: Lot 507, Seksyen 69, Jalan Dewan Bahasa, 50460 Kuala Lumpur.

41


4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文/林坤贤

07

友 馆 ︵ 二 ︶

兴 我 华 胄 │ │ 兴 华 校 史 馆

2

012年9月兴华中学成立校史特刊

兴华校史馆为“人文走廊”的一环。

编委会,费时3年完成三大卷四

承接“人文科技,面向未来”办学理

大册的校史系列——风之卷《兴华图

念,以图书馆为起点,串联校史馆、

志》、雅之卷《兴我华胄》、颂之卷

墨艺轩、音乐室、美术中心、和悦

《兴华春秋》,体例与内容堪称翔实

轩、人文广场等多个场所,体现了兴

完备。在校史编写过程中,董事会及

华对人文教育的用心与实践。

黄秀玉校长亦拟定建设校史馆计划。 校史出版约莫一年有余,校史馆便

校史馆正门三大字“校史馆”,由已

告竣工,并于2018年4月21日正式开

故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亲笔所书,

幕,让兴华历史除了详载于三卷文本

别具意义。整个馆名,则以“兴我

外,也有了一个典藏集体记忆的历史

华胄”作为总题,概括了这七十年来

场域。

校史的脉动与精神。校史馆内以专题 立意,共分十大展区,欲藉由各方面 相,并凑出校史的总相:

第一展区:兴华总义

列展校徽、校歌、校 训、创校先贤等,标举 兴华的立校格局与精 神。

第二展区:大事纪要

依时编年,提纲挈领兴 华历史走势,以总揽校 政大体与兴衰之所由。


友馆(二) t 兴我华胄——兴华校史馆

第三展区:校舍演进

从第一代米粉寮到 第三代科技大楼, 为兴华的建设成果 作见证。 第四展区:风雨舵手

陈列历届董事长的 生平与事功,以缅 怀历任领导人之 功。 第五展区:辅翼组织

简介校友会与家教 协会,展现兴华史 上有力的左右臂 膀。

第六展区:传道授业

多面展示教学与教 务之专区,包括历 任校长、教师资 料、课时总表、教 科书等等,以窥探 兴华的教育理念与 实践。

第七展区:据德游艺

通过全校庆典活 动、学生校园生活 等之展示,而推见 兴华人之所以养成 者,以及独中生之 精神面貌。

第八展区:共襄义举

前人种树后人凉,本区记 录创校至今重要的筹募活 动,以昭示兴华乃由全体 华社力量所铸成。

43


4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第九展区:影视特展

播放相关视频影片,或为特定主 题展览而设办的展示区。

第十展区:文物展示

共有多处,散布于各展区的展示柜与 墙面。用昔日的文物,将历史凝固于 当下。

馆内呈现的方式,结合了大量图文、声影媒介、

三代校舍的演变过程,每一代校舍均以当时特有

实物录音、互动问答、特殊艺术效果等,内容异

的门户作标识,让人恍如回到旧时教室。此外,

常丰富,展示精彩可期。在历史文献上,展示了

三大展示橱窗则以实物展览为主,包括了校服变

1947年的创校会议记录、第一份筹款宣言、反对

革及早期为本校筹募资金的主要两个团体:军统

改制议决案等珍贵文献。大量罕见而精彩的历史

乐队与舞狮团。文物的展示摆放多处,奠定兴华

照片,则让人如身置时光隧道。“大事记”也依

现代建制的郑瑞玉校长所用过的办公桌与行事

时旁记了时局与华教重大事件,让人纵览并参照

历,也完整地保留下来,让人一睹她的风采。最

兴华在整个华教史中的位置。

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共襄义举”展示区,由地上 灯光往上打在许多悬空交叠的小木块上,这些小

从正门走进馆内,迎来的是播放机所播出的两代

木块的背影投射在天花板时,会拼出大大的“兴

不同版本的校歌,显示出多媒体的呈现运用是本

华”二字。这是为呼应已故董事长丹斯里林玉静

馆重点之一。其他诸如已故师长们的语音录、校

所说的:“教育是亏本生意,但不要紧,要的是

舍模型内部空间的观赏,安插于各处的有声短片

成就,要的是精神。一百万个人捐出一百万,才

等等。第九展示区的影视空间,则播放70周年校

是真正的力量。”是众志成城的力量,造就了今

庆史诗舞台剧——“风雨远航• 兴耀七十”的录

天的兴华。

影片。 校史馆不仅典藏了历史,也是寻找昔日美好记忆 整个校史馆的设计落足巧思,入口处望去是镇馆

与青春热情的场所,好让兴学育人的志愿一代一

之宝——“雪兰莪吧生兴华中学校钤记”木雕,

代地传颂下去。

这是兴华创校时中国教育部所赠予的珍贵印章的 复制品(真品亦藏于馆内展示),悬鹄于大门口 处,展现了母语教育的办学决心。校舍区展示了

(作者为兴华中学校史馆助理)


45

文/EH HE

《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刷》 那时候的文字上有汗水的温度余留着,一撇一横都带有墨的 香涩;那时候的文字伴随着缺陷,在不断磨损下的字粒和纸

08

张间浮出的字迹,时而浊时而浅,没有一个文字相同,都是 独一无二的存在;那时候的字体是人情味的叠加,是匠人心 血的体现,那时候的字体拥有灵魂,是活着的。

字印刷,用活着的字来印刷,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述说着它的本分和含义。说起被 归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字印刷,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成为当时传递文字讯

息的唯一媒介,承载了知识的重量,在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文明的演化和进步的同时,却也 逐步走向没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下,“速食化”成为当代文明的风向标,“量”为首 而“质”为其次,效率远不及电子印刷的活字印刷终究迎来了落幕。那时候的文字上有汗 水的温度余留着,一撇一横都带有墨的香涩;那时候的文字伴随着缺陷,在不断磨损下的 字粒和纸张间浮出的字迹,时而浊时而浅,没有一个文字相同,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那 时候的字体是人情味的叠加,是匠人心血的体现,那时候的字体拥有灵魂,是活着的。 活字的“实用价值”在电子印刷的出现后被全盘否定,短短几年内就像是不曾存在一样, 消失于大大小小印刷行中。在大环境驱使下的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所谓磨合阶段的,电子 印刷和字粒拼版属于全然不同的领域,没有相结合或取长补短的需求性,属于彻头彻尾的 改朝换代。柔佛州新山黄亚福街上,最后一间坚持使用活字来印刷的“苏炳衡印务局”坐 落于此。这间于二战前就存在,营运了长达78年的印务局于2006年12月31日宣告结业,自

此活字印刷从当地社会中消失,连带 事的文物及印刷品也走入了历史。 “苏炳衡印务局”分为两层:底层 放满各种印刷品,这些印刷品之 间架构了整个当时社会风貌的缩 影。作为南马最重要的印刷局, 大至国家政府运作文案,小至对 巷当铺的租借凭据,所有随着时

形形色色牵系着新山社群大小

出 版 ︵ 一 ︶


4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间推移而产生的事迹和变化都毫无保留地被记录在案;顶层则库藏了数十万颗字粒,这些 字粒安静地躺在字架上,厚重的尘埃下是铿锵有力的手雕字迹。这些字粒有些已经“两鬓 斑白”,有些却永远等不到上岗的机会。还有一些,是活字系统与本地文化完美结合的证 据,爪夷文和淡米尔文字粒与中英字粒共存,绝对称得上奇景。 而当一个工具成为衔接两个时代的某些事物的桥梁时,该工具本身存在的价值就应该被考 虑升华。如当“苏炳衡印务局”成为了窥探过去之门的钥匙;如当活字印刷成为了传承人 类文化与智慧的方舟,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就远超过它所能给予社 会的“实用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刷》会选择着重在印刷制品与 其故事,和活字印刷操作的介绍上进行撰写。相较活字印刷的背景或技术原理等硬知识, 《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刷》选择利用大量的摄影和浅白的叙述,从更感性的角度去诠释活 字印刷的美,发掘先辈的生活相貌,一同探索活字印刷在未来的续存价值及可能性,并尝 试开拓学术性书籍的另一面,将历史和文化以一种新鲜的面貌推荐给年轻一辈。姑且不论 活字印刷全面复兴的可能性,至少能肯定的是在少数欧洲国家,活字印刷已经晋升成为文 创产业的推手,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为卖点将永续存在于世上接受众人的肯定;至 少我们想要尝试将活字在本地社会文创化,甚至拓展更多既能保存活字免其灭迹,又能使 之死灰复燃的方向,因此集众人之手一同保护活字印刷。 我们已花了2年的时间接下这份艰难的挑战,出版了第一本书——《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 刷》。目前书本已开放出售(售价为RM100一本),其收入将纳入“苏炳衡印务局•整理计 划”的资金。相对的还需要耗费更大量的时间、精神、耐力与集中力,单靠我们的能力还 不足以保护和完成这项使命,希望此时此刻的你们愿意助我们一臂之力。如果想购买书本 支持或了解更多的,欢迎关注我们的专页:“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刷•SO PENG HANG PRESS•Moveable Type Printing” (https://www.facebook.com/SooPengHangPress.heritage/)。 我们坚信活字并没有死亡,它只是活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等着被大家发现。

编者:刘世健、张颐恩 年份:2017年 出版:EH HE 页数:170页 售价:马币100元


47

《许云樵全集》 “学人

文/《许云樵全集》编委会

一生,所求不外建立学说,贡献知识。许云樵乃

南洋史权威,其著作若任其凌散或淹没,不仅是学术文化界 的损失,也是我们社会、国家之损失。” 《许云樵全集》总主编郑良树教授

云樵(1905-1981)被誉为“一代学 人,东南亚研究泰斗”。1940年与 姚楠、张礼千、郁达夫、刘士木、李长傅、 韩槐准、关楚璞等人共同创设南洋学会。曾 任南洋大学史地系副教授、《南洋学报》、 《南洋杂志》、《东南亚研究》、《马来亚少 年》主编,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马来西亚分会副 会长及中国分会副会长。许氏好学能文,勤于 笔耕,计专书译著三十余种,撰写的论文约四 百篇。可惜的是,他的三十余种专书早已绝 版,毕生心血的研究心得和文献,在他逝世后 散佚各地,存亡不知,寻觅不易。 2014年,郑良树教授发起出版《许云樵全 集》(以下简称《全集》),邀集崔贵强教 授、林水檺 教授、何国忠博士、廖文辉博 士、王晓梅博士及廖冰凌博士组成编辑委员 会,并由马来西亚创价学会作为出版单位。 郑教授在综览许氏一生的著作后,提出四大 特色:一、著作甚丰,就其专业而言,南洋 区域内新、马、泰、印尼、菲律宾及印支各 国等,举凡过去及现代之历史、地理,无论 通衢大都或乡野小镇,几乎无不知晓,无 不研究,而皆有撰述,项目之多,涵盖地域 之广,时下东南亚学者所少有;二、著作甚 广,除文史之外,举凡自然科学之地质、橡 胶、物产、天文、历法、航海、经纬度、风 向、医学、药物等,几乎无所不涉猎,而皆 有著作;至于人文科学方面,经济、政治、 考古、民族、史地、音韵、语言、文字、文 学等,几乎无所不探研,而皆有著作,数量 惊人。即以文学创作一项,虽非先生所专 攻,然旧诗词、新诗、小说、游记、散文、

序跋、马来绝句及报告文学等,各体皆备, 数量甚多。其广博众多,时下东南亚学者所 少见;三、著作甚多,未汇成专书者,皆以 单篇之形式发表;此类单篇文学,或发表于 各类报章,或见于各种期刊、杂志、纪念特 刊,或刊登于海内外学报,种类繁多;至于 发表地,新、马、泰、中、港、台等皆有; 所用文字,中、英、马、泰等各国文字皆 备。发表处、发表时、发表地、发表文字之 复杂,时下东南亚学者所少有;四、著作甚 富,以数量而言,包括长篇、短记及图片, 已近千篇;以字数计,今已超过千万;数量 之富,数十百倍于专书,为时下东南亚学者 所少有。 《全集》8卷23册,如今已出版3卷10册;剩 余的5卷13册,将于今年(2018)下旬陆续完 成。这项出版计划,从启动至今已逾十载, 其不仅具有史料保存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为 往后学术史的撰写做好准备,可谓马来西亚 学术界近年来其中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建设 工程。 主编:郑良树 副主编:崔贵强、廖文辉 年份:2015-2019年 出版:马来西亚创价学会 页数:共23册,每册约500页 售价: RM3200(一套) 订购方式:请电邮 sgmsales@ sgm.org.my 或请垂电 03-21412003(蔡秀玲女士)

08

出 版 ︵ 二 ︶


4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

访客留影 新加坡最高专员公署秘书徐浩伦。(2018 年2月8日)

09

国外访客:

活 动 ︵ 一 ︶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王澧华教授。 (2018年2月27日) 中国永春普济寺访问团。(2017年12月16日)

中国山东中医药大学、马来西亚中医学院等单位负责 人。(2017年12月20日)

日本横浜国立大学新沼雅代副教授、新加坡宗乡总会学 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2018年3月15日)

中国广州华南师范大学调研团。(2018年1月23日)

中国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兼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钟 兆云。(2018年4月14日)

台湾铭传大学吴鲲鲁副教授、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博士生 梁胜义。(2018年2月6日)

加拿大建道中心前主任梁应安博士、陈爰珍。 (2018 年5月25日)


49

本地大专:

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学生。(2017年12月9日)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闻系大二生。 (2017年12月26日)

博特拉大学微生物系硕士生。(2018年1月20日)

思特雅大学(UCSI University)建筑系学生。 (2018年4月7日)

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文化组。(2018年4月14日)

理科大学华文学会文化坊“华夏之旅之炎﹒续”。 (2018 年4月15日)

中学:

“华教之旅”参与者——亚罗士打吉华独中、亚罗士打新民独中、槟州五所独中、笨珍培群独中、吉兰丹中华国民型 中学、吉兰丹中正国民型中学。(2017年12月16 、18日)

“2018年尊孔独中新进教职员华教故事课”学员。(2018年2月3日)


5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登嘉楼甘马挽苏丹依斯迈中学华文学会。 (2018年2月28日)

东甲敦马末国中华文学会。(2018年3月24日) 坤成中学高二纯商D班、文商A班师生。 (2018年3月8 、9日)

小学:

古晋中华第三、第四中学学长团。(2018年4月11日)

本地团体和个人:

土团党策略局副主任万赛夫(Wan Saiful Wan Jan)及其 团队。(2018年3月29日)

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秘书长谭志江、黄福昆夫妇。 (2018年4月6日)

雪兰莪力行华小晨读讲故事组爱心家长。 (2018年1月7日)

全球宽柔校友会总干事罗祖谚。(2018年4月3日)

董总资料与档案局主任锺伟前、林玉娟、赖依玲、 谢春美、宋任瑄。(2018年4月26日)


51

巧 • 手 艺

09

图 书 文 献 修 复 体 验 课 程

活动结束后,出席者在课室合影留念。

隆八所独立中学多为百年老校,校内所收藏的图书文献数量不在少 数。而图书文献常因环境或保存不当而面临发黄、剥落、脆裂、霉

腐、虫蛀等问题,这种情况对保存学校和社区历史工作相当不利。 2015年至2017年间,林连玉纪念馆与华社研究中心携手举办了六场图书文献 保护及修复工作坊,为校史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文献保存及修复的基 本知识与技术。今年,林连玉纪念馆在过去三年推动图书文献保护的工作基 础上,计划联同雪隆地区独中举办第一届“巧•手艺——图书文献修复体验 课程”(校园巡回),期望培养中学生珍惜及保存图书文献的情怀,并从中 鼓励学生了解文化资产保护的知识、观念和价值。 4月14日(星期六),第一场“巧•手艺——图书文献修复体验课程”在巴生 兴华中学图书馆主任黄英莲老师的安排下,正式在校园展开。参加活动的对 象是图书馆服务团成员,共计26人。这项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图书保存知识传授,第二部分是实作体验课程,总课程时数为4小时30分。

1

2

1. 教学素材:手工纸(楮皮纸、宣纸)与机械纸的纤维。 2. 教学素材:破损、霉菌、锈钉、酸化等状况的书籍。 3. 各种图书修复工具。

3

活 动 ︵ 二 ︶


5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1)

在馆员演示线装书的制作工序后,学生便 在“巧手慧心”纸质修复志工的引导下,纷 纷动起手来。从书页对折、对齐、压实、 穿纸钉、裁切、穿孔、缝线,到最后一道程 序——黏贴题签,每一个步骤无不考验学生 的耐心和细心,特别是裁切书页的部分。裁 切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若持刀方法不正确,或力度角度掌握不好, 都有可能会造成纸张割不开或破裂的状况, 学生认真学习制作中式线装书,现场出奇地安静。

这一道工序可难倒了不少学生。 经过三小时的手工制作,学生终于完成一

第一部分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向学生传达纸

本属于自己的中式线装书,并可在书页内盖

张的基础知识、西式图书的装订方式、图书

上“林连玉”肖像章,以作纪念。这次的

损坏的原因及简易的清洁方式等。为了能让

活动对林连玉纪念馆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

学生掌握图书保存的基本概念,纪念馆馆员

的经验,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走入校园的机

准备了不少教学素材,其中有手工纸(楮皮

会,通过不同系列的活动,让中学生了解图

纸、宣纸)及机械纸的纤维;各种“疑难杂

书预防性的保存观念。更重要的是,在活动

症”的书籍,如:虫蛀、霉斑、锈钉、酸化

的过程中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化资产保存

等状况;图书修复工具,如:镊子、针锥、

的意识,这对未来抢救历史、推动文化资产

手术刀、软质橡皮擦等,利用实物教学激发

保存及维护工作,更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学生对图书保存及修复的兴趣,希望达到有 效学习的效果。此外,馆员还在活动中播放

1

传统手工造纸及机械造纸的影片,让学生透 过造纸工序对纸张有初步地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的课程安排,是中式线装书制作。 中式线装书是中国古籍装帧的一种形式,其 缀订方式可分为数种,如:宋本式缀订法、 唐本式缀订法、坚角四目式、麻叶式、龟 甲式、线装本合订式等。不过,这次实作的 课程以较为简单且常见的宋本式缀订法(又 称“四目缀订法”)为主,目的是让初学者 在简易操作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国传统古籍 的了解,从而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1. 中式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针眼法”(右); “六针眼法”(左)则是在天角和地角内,各打一眼装订。 2. “林连玉”肖像章。

2


文 目 录

CONTENTS:

〈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 教师注册证被吊消的实际原因〉手稿

05 专题 26

(一)希望之谷故事馆的缘起 /张集强

29

01 管委的话 1

回顾•感恩•展望

(二) 另一重“希望”:双溪毛糯希望之 谷故事馆 /陈彦妮

/姚丽芳

06 特约 33

02 焦点

马来西亚民间历史文献的类别 /廖文辉

3

(一) 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 教师注册证被吊消的实际原因 /朱运兴

07 友馆

5

(二) 黄重吉先生

39

(一) 抚今追昔——寻访吉隆坡广东义山 /吉隆坡广东义山

42

(二)兴我华胄——兴华校史馆

/林连玉 8

(三) 一纸家书诉衷肠 ——林连玉家书选刊(三)

/林坤贤

/林连玉 11

(四) 寒士以道尊

08 出版

——访林连玉纪念馆

/梁白瑜 14

(五) 揭开前教总主席林连玉老师公民权 及教师注册证被褫夺的内幕 /郑谭运

45 47

(一) 《苏炳衡印务局•活字印刷》 /EH HE

09 活动

17

48

(一)访客留影(2017年12月-2018年5月)

51

(二)“巧•手艺”图书文献修复体验课程

/李亚遨

(全文收录于《华文中学改制专辑》,页47-48)

(二)《许云樵全集》 /《许云樵全集》编委会

03 史话 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

朱运兴,〈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教师注册证被吊消的实际原因〉手稿,1980年代。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管理委员会

04 专访

文物

21

〈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政府褫夺与教师注册证 被吊消的实际原因〉手稿

邢广生话当年:民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李亚遨(主任)、姚丽芳(副主任)、徐威雄(馆长)、陈亚才、张集强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陈亚才、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徐威雄、黄泽淞、梁莉思、 叶美霞 萧佳盈、黄翠妮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康碧真、李如意 叶美霞、李如意、康碧真

康碧真、李如意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8年第1期(总第9期)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叶美霞、李如意、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2018.1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ISSN 0127-3086 悬挂在入口处的“林连玉 纪念馆”牌匾,由著名书 法家黄金炳先生题写。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