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具:內頁預覽

Page 1

100 公升以上

50~80 公升

35~50 公升

20~35 公升

10~20 公升

一般不太會用到這個容量的背包,但在 需要背負大量工具及食糧的長期遠征上 十分合用。省去不必要的構造,將背包 整體輕量化,讓總重量盡可能地減輕。

若打算睡帳篷,行李就會急增。為了 能背負超過 20kg 的行李,背包本 體會使用堅韌的材質,背帶則實現 了經過反覆研究後而提升的貼合感。

· 可容量大量裝備架設營地 · 超長程的山徑可在無補給下挑戰 · 簡潔的設計

· 3、4 天的帳篷住宿也足夠 · 堅韌不易破損 · 背面及背帶的做工精細

春天或秋天的山屋住宿, 行李因加帶防寒 衣而增 量也不用擔心的尺寸。 能夠舒適地背負 10~15kg 行 李。 若是極 力精 簡 行 李,也適用於帳篷住宿。

天氣暖、行李少,在 山間小屋住 1~2 天 也綽綽有餘。 是 方便 使 用又暢 銷 的尺寸,款式也非常 多。有輕量化設計。

一般日背包的尺寸。 肩背帶較 薄,有的 款式沒附支撐腰 帶。 適 用於單日往 返,行李不多就 沒 大問題。

· 寒冷季節山屋住宿用 · 充分考慮強度 · 也適合帳篷住宿, 適用範圍廣

· 夏天在山屋住宿用 · 種類多、易選購 · 使用方便的細節

· 適合單日往返 · 簡單基本的設計 · 色彩豐富,平常 出門也能用

/// Category ///

容量的大小&用途

10

1

分類

1 2 0

× 10 1 × ℓ 10

從單日往返的健行到背著帳篷的縱走,以及架設帳篷營地等,背包的大小不一而足,視行李的多寡而定。 那麼,該如何依照自己的使用用途來選擇適合的背包呢?

背包的大小看容 量, 具 體 來 說 是 以 公 升︵ ︶ 來 表 示。 公分的立方 體 為 公 升, 以 此 為 基 準 來 計 算。 最 小 的 僅 為 公 升 左 右, 大 的 也 會 超過 公升。雖然 都 統 稱 為 背 包, 容 量 幅 度 卻 很 廣。 另 外, 即 使 是 相 同 容 量, 品 牌 不 同 也 有 相 當 差 異, 最 好 能 在販售店裡確認實際尺 寸。打包時,住宿與否、 住山屋還是搭帳篷等考 量, 會 影 響 到 背 包 的 選 擇。 行 李 的 容 量 也 會 依 季 節 有 所 改 變, 若 是 登 雪 山, 不 僅 防 寒 裝 備 會

增 加 體 積, 還 要 再 加 上 保 溫 瓶、 太 陽 眼 鏡 等 物 品。 另 外, 徹 底 捨 棄 不 必 要 的 道 具, 盡 可 能 攜 帶 精 巧 型 工 具, 就 能 打 包成比想像中小的背 包。 可 以 搭 配 自 己 喜 歡 的登山方式來選擇適當 的 容 量。 最 好 是 能 擁 有 幾款不同容量的背包。

但 是, 購 買 多 個 背 包 又 很 花 錢, 既 然 如 此, 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尺寸 稍 大 的 背 包。 利 用 壓 縮 帶 拉 緊 的 話, 背 包 會 變 得 較 薄 且 細 長, 某 種 程 度 上 可 大 小 兼 顧。 雖 然 用小型背包可以再外掛 睡 墊 或 帳 篷, 卻 不 建 議 這 麼 做。 掛 在 外 部 容 易 卡 到 樹 枝 或 岩 石, 導 致 意 外。 背 帶 的 構 造 也 是 原 因, 小 型 背 包 的 背 帶 較 精 緻, 背 太 重 的 行 李

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5

/// Column 專欄 ///

0 1 5 P a r t . 1 背包

中級山用

攀岩用

越野跑步用

附有「雪崩呼吸器」(avalung), 若遭遇雪崩,能確保呼吸。多處構 造設計有巧思,像是背面可開合, 不用顧慮積雪就可將行李取出。

基於安全考量,採用不易 勾到岩石的簡單造形。材 質同樣採用耐磨的堅韌尼 龍,可拆卸背帶也很常見。

背著跑步的背包。 以服貼設計減少身 體造成的晃動,一 般會有給水配備。

依用途而強化功能的背包 除了容量,背包也會依照不同需求而進化。 代表類型有左邊 3 款。各類型不單針對郊 山健行,也都強化了高山運動需要的要素。 對應各項活動的多用途細部設計令人欽佩。

014


兩端連接肩背帶和 背 包主體, 拉 緊能 使背包與身體更服 貼。 許多小 容量的 背包並沒有此設計。

主袋束帶

頂蓋(雨蓋)

連接背包的前後, 拉緊的話能將行李 固定住。也可用來 夾住脫下的衣物。

主要行李的遮蓋。將調整帶拉 緊後,從上至下壓縮行李,背包 整體會變小。通常設計成大裝 袋,可收納需經常取出之物品。

Front

Back

胸前扣帶 連接左右的肩背帶,帶 子偏細。適當地調整鬆 緊可以防止行進間背包 偏離身體。對斜肩的人 特別有用。

肩帶 從 肩 膀 到 腋 下周 圍, 將 背 包 固 定 在後背。現在的大 型 背 包, 背 起 來 肩膀承受的重量 比 想 像 中 輕, 不 過稍微寬厚的背 帶還是比較舒服。

背板

扣具 連 接 調 整 帶, 能 調 整 長 度。 有幾種不同類 型, 有 的 胸 前 扣帶會附哨子。

基本構造&部件

將頂蓋設計為可收納頂袋, 是現代背包的標準配備。有 的甚至設計成可拆卸式,拆 下後即可變身成腰包,相當 便利。

/// Function ///

機能

肩帶調整帶

背包的主要構造名稱及設計

現代的背包有許多精巧的附屬設計。這些設計各有機能而且能使背包背起來更加舒適。

背包越大,附屬的 部 件 越 多。 背 包 不 僅要將多且重的裝 備有效率地輕量化、 固定住不能掉落的 行李,同時,經常會 使用到的器具要能 輕鬆取出,可說是必 須實現和﹁收納﹂相 反的功能。各式背帶 的設計能讓背包和

身體合為一體,盡可 能地減輕身體負擔。 背包主要部分所 使用的材質大多是 堅韌的尼龍或聚酯 纖維。內裡則做塗層 處理,增加防水性。 看不到的地方也有

下工夫,大容量的背 包內部有金屬等材 質製成的彈性背架, 具有使背包服貼身 型的效果,也是調整 背包形狀的骨架。 頂袋

2

幫助背包貼合 體型,將 行李負 重分散至後背整 體,增加背負時 的 舒適 度。除了 軟墊式外,也有 網架式跟平板式。

臀部固定帶(腰帶) 承受行李大部分的重量,將身體負重 重心分散至腰臀間。背包的負重能力 取決於臀部固定帶的良莠。跟背板一 樣是現代背包最重要的部分。 0 1 7 P a r t . 1 背包

側袋

壓縮帶

冰斧固定帶

可以放帳篷營柱等難以收納 至背包內的物品,或是想隨 時快取的水瓶等等。最近也 有許多拉鍊式開合設計。

背包上附的調整帶。行李 不多時,打包後用力拉緊, 可把背包變小一點。也可用 來放帳篷營柱或睡墊。

利用下方環狀帶子圈住、固定斧頭,斧 柄部分則用上方帶子固定,防止掉落。 (編注:在台灣可用於收納登山杖。)

016


分類

容 = 量的大小&用途

部固定帶支撐。不夠堅 固的臀部不僅會給腰部 帶來負擔也會造成肩 膀、背部疼痛。為了提 高背負的舒適度及貼合 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 細節設計。

肩帶 /// Point ///

肩背帶讓背包 能從肩膀到後 背緊密貼合,跟臀部 固定帶一樣重要。拉 緊調整帶的話,可以 讓腰部承受的行李重 量分散到雙肩及後 背,平均全身負重。 精密的線條設計可減 輕肩膀負擔。

水流順暢,背包主體 則設有讓吸管通過的 小洞。延伸的水袋吸 管也可利用肩帶來固 定在靠近嘴巴處,以 隨時解渴。

各種樣式

代的背包大多 設計成將行李 的負重重心放在髖骨 間,所以臀部固定帶 在中型、大型背包中 非常重要。雖然背包 款式不同會有些許差 異,但基本上行李重 量的六到八成都靠臀

拿東西就好。 大部分的背包通內層 的部分都是以束繩束 緊,上方會搭配有頂蓋 罩著的全開式設計。最 近上捲式的設計也變多 了。上捲式款式雖然較 不適合壓縮行李,但不 怕雨淋,也頗受歡迎。

臀部固定帶也有另外縫上收納袋的款式。

著行進間以吸 管補給水分的 水袋普及化而出現的 背包設計。一般來 說,背包內部靠近後 背處,會有水袋專用 的隔層或鉤子,確保

省略了連接背包的調整 帶。屬輕量化設計,常見 於小容量的背包款式。 雙層構造的設計,可調 整與肩膀的服貼度。做 工特別。 最 一 般 的 形式。拉 緊 肩 背帶上的調整帶,讓背包 靠近身體,增加貼合度。

/// Point ///

李也能方便取出。有些 款式就算內部只有一 層,也會在前方或側邊 做較大的拉鍊口方便取 出內容物。不過,打包 時若不能照順序從上往 下塞會容易形成空隙, 破壞重量的平衡以及外 形。因此,前方或底部 的開口,最好還是用來

附在臀部固定帶的調整帶採上下重疊的 形式。可使背包與身體更加服貼。

包的耐用度及 防水性與表面 的布料材質直接相 關。登山用背包主要 使用堅韌又輕量的化 學纖維。其中像是做 過抗撕裂處理的格紋 布料,即使背包稍有 破裂,也能防止破裂 擴大。

型背包的話, 東西就算隨便 塞,應該還是能輕易 找到物品。但如果是 中型或大型背包的話 就不一定了。 大一點的背包通常 內部會分兩層。拉開 上層拉鍊可通下層, 像帳篷或睡袋等大行

何謂「雙層」 水袋

背包主要的收 納空間分成上 下隔間,就是所謂的 雙層背包。除了行李 容易分類,放在下層 的東西也可以馬上找 到。相對地,簡單 沒分層的就是單層背 包。雖然一旦打包完 畢,底層物品較難以 拿取,但優點是表面 沒有拉鍊,就算遇到 大雨也較防水。

臀部固定帶可上下移動的背包款式越來越 多。背包貼合身體,身體也能自由活動。

/// Point ///

小型背包常省略臀部固定帶,但也有附寬 腰帶的款式。行李不重的話也夠用。

/// Point ///

承擔重量 的臀部固定帶

各種樣式

018 0 1 9 P a r t . 1 背包

小型 背 包多 使 用拉 鍊 式。雖然易進水,但開 合操作方便。 將上方圓弧捲起,兩端用 扣帶扣住的上捲式背包, 防水性能佳。 最常見的全開式背包。只需 將上方束繩鬆開,從上放入 行李再束緊即可。

從 前 方 開口可 輕 易 取 出行 李。但打包時最好是從上方 放,比較好整理背包形狀。 中級山用的背包也用背 面開口的款式。行李貼 背,不易沾到雪。

尼龍布料的內 裡使用聚氨酯 塗 層 處 理,是 很常見的一種 防水加工。

抗撕裂加工 的細格紋布 料。使用特別 堅韌的車線。

堅韌的高強度 尼龍布料是現 代背包的主要 材 質。就 算 粗 魯對待也不易 破損。

各式各樣截然不同 的表面材質 棉與聚酯纖 維混紡材質。 遇水布料會 收縮,防水性 提高。

打包行李的方式 各種通內層的開口

2 /// Point ///

多樣化表面材質 /// Point ///


選擇方式

尺寸的選擇&調整方法

可上下移動肩背帶, 隨意調節背長的款 式。不同長度以條狀 來表示。

可拆下肩背帶尾端, 依小孔間距調整的款 式。好處是調整鎖緊 後,不易鬆動。

將肩背帶尾端插入接 縫處來調整的款式。 這種也不易鬆動。

理想的背負狀態是,背後的肩帶落於約離肩膀最頂點下 方 公分處,肩帶以此為起點,繞過肩膀與腋下。

最重要的是選擇符合自己身型的背包尺寸。再來,就是看各部分的細節設計了。

大型背包來 說,有幾種不 同的尺寸標示。一 般 除 了﹁ ﹂、 ﹁ ﹂的 尺 寸 標 示 外 , 還 會 用﹁ ﹂ 來表示女性用背包。 尺 寸 是 以﹁ 背 長 ﹂及 ﹁ 臀 部 固 定 帶 ﹂來 區 分。尺寸不對的話, 怎麼調整都不會貼合 體型。 S

標示尺寸的標籤。無 法調整背部長度的款 式要在一開始就買對 尺寸。

長在家也能測 量。測量基準 請參照左圖。不過 若是想知道自己的 正確背長,可到戶 外活動用品店,請 店家用專門的測量 器測量,同時請店 家幫忙選擇背包尺 寸,就不用擔心買 錯。

目前最 普 遍 的 背 面 構 造。有彈性的軟墊可分 散肩背的負重。

選擇背包時,絕不能 犯的錯誤就是買與自己 身型不符的背包。尤其 是中型以上的背包,依 照﹁背面長度﹂及﹁臀 部固定帶﹂的大小會有 種尺寸可選,若 是不服貼身型,背起來 會不舒適。試著想像穿 著不合身的衣服有多不 舒服就可以體會了。同 樣地,女性用的款式很 少有適合男性的。 大型背包的話,大部 分都有微調背長的設 計。雖說可以調整,其 實只是上下幾公分的程 度。因此確實地購買適 合自己體型的背包,才 是背負重物也能在山中

乍看是平的,其實經過 人體構造的研究。表面 為了配合背部肌肉的形 狀而有些凹凸。

調整帶時,記得讓左右 兩手同時活動,一邊確 認雙肩背負壓力相同, 一邊進行一連串調整。

與背部接觸的部分能通 風的設計。雖然不像軟 墊式或平板式能平均分 散負重,但網眼式在夏天 也能保持乾爽。

左圖所示,調整順序 從臀部固定帶、肩 背帶,再回到臀部固 定帶,最後是胸前扣 帶。需要留心的是身 體左右的平衡。拉緊

軟墊式

3

整背包有正確 的順序可依 循。隨意的調整只 會破壞全身的重心平 衡,再好的背包也無 法發揮價值。如同

測量背長的方式 /// Point ///

身體有直接接 觸的背面部分 也是選擇背包的要點 之一。大致上可分為 左邊三類。軟墊型適 用於任何人,平板型 因為形狀關係並非人 人適用,但適合的人 會覺得背起來比軟墊 式舒服。網眼式則推 薦給重視透氣性的人。

平板式

輕鬆行動的第一步。 臀部固定帶的話,有 的製造廠商可以接受更 換 大 小, 但 費 時 又 費 錢,最好是一開始就選 對尺寸。總之,不要透 過網路或電視購買,親 自到店裡實際負重試背 才是好的做法。 要購買對的背包尺 寸,該做的就是正確試 背。試背時檢查順序如 以下說明。就算一開始 調整過,最好還是要背 上山,視情況做幾種不 同的服貼度調整。即使 是只有幾公厘的鬆緊之 差,也可能大幅提升背 負的舒適度。 拉鍊式或頂蓋式則為 個人喜好。一般來說, 簡單的設計較好使用。

低 頭 時,脖 子 後 方 的骨頭凸出處 就是 第 七 節 脊 椎 骨。沿 著 脊椎 丈量至尾骨 即為背長,也就是選 擇背包尺寸的基準。 網眼式

背板的差異 /// Point ///

/// Select ///

3

020 0 2 1 P a r t . 1 背包

最後就是扣上 胸前扣帶並拉 緊,固定住肩背 帶的位置。胸前 扣帶的位置最 好 是 在 鎖 骨下 方 5 公分左右。 接下來拉緊臀部 固定帶兩側的調 整帶,使背包確 實貼緊,避免往 左右兩側晃動。 注意左右兩側的 鬆緊要平均。

L

W

1

調

10

首先鬆開所有背帶,臀部固定帶的 中央部應該在髖骨上方的位置,然 後拉緊調整帶,讓臀部固定帶環繞 在髖骨上。 接著將肩背帶下方的調整帶拉緊, 讓肩背帶從肩膀到腋下都服貼。拉 太緊的話反而會造成肩膀的負擔, 適度即可。 再來就是拉緊肩背帶上方的調整 帶,原本重心在後方的背包會靠向 身體,與身體服貼。

符合體型的背帶尺寸 /// Point ///

尺寸調節系統範例

正確貼合身體的方式 /// Point ///

3

2


關於背包的兩三事

有人說背包不是 用 來﹁ 背 ﹂, 而 是 拿 來﹁ 穿 ﹂的 。 確 實 , 背包就像衣服,也有分 不同尺寸,而套上背帶 的感覺就像穿衣服時手 腕穿過袖子一樣。 所以背包跟衣服相 同,並非單看尺寸決 定,依體型不同每個人 的合身感也大相徑庭。 甚至就算是同樣身高體 重的人也不一定適合同 一款背包,因為他們的 骨架或是肌肉位置並不 相同。 因 此 , 就 沒 有 所 謂﹁ 買 這 家 牌 子 準 沒 錯 ﹂的 背 包廠商。當然也沒有買 了絕對不會失敗的特定 款 式 。 所 謂 的﹁ 適 合 的 背 包 ﹂, 對 每 個 人 而 言 不盡相同。 市面上的款式出廠前 都經過反覆試驗,但並 不代表所有款式都很優 秀,製作廠商也有好壞

之分。有些背包一開始 背覺得還不錯,但用了 幾次後卻開始脫線,有 的束帶會鬆,或是背了 之後發現腰部、肩膀開 始疼痛等等。背包用久 了,其實可以看出廠商 對於製造的態度,以及 對看不到的部分是否用 心。 我個人到目前為止試 過不少背包,也因此找 到了完全符合自己身型 的背包。在這個過程中 學到的是,對我來說比 起肩背帶或腰帶形狀, 重要的是背墊或背板的 構造。比起因為考慮到 透氣性及分散負重而做 得較複雜立體的背板, 我發現背重物時,平面 的背板讓我比較輕鬆。 我想這應該是跟自己的 背部肌肉與脊椎弧度有 關。 了解到這點後,要買 新背包時就變得容易許 有趣的是,就算是最新 款式,不見得大家都會 覺得變得更好用。 我用了很久的背包, 整體質料已變得皺又 薄,而且刮損嚴重,但 因為今後也想享受它背 起來的舒適感,所以我 特地到國外的拍賣網站 下標了一個二手品,郵 寄到日本。現在它已經 在我的衣櫃裡等待出場 機會,新舊交替指日可 待。

適合別人的 不見得適合自己。 每個人各有 適合自己的背包。

多。只要看背面的部 分,就多少可知道合不 合自己身型。但有時有 些背包的背面即使是立 體狀的,也意外地適 合,所以說背包不實際 背背看是不會知道到底 適不適合自己的。 目前最適合我的背包 是已經沒有販售的舊款 式,雖然有推出改版 款,卻不如舊款那樣適 合我,應該是因為背墊 或背帶做了些翻新吧。

026 027


分類

山岳用帳篷的分門別類

將帳篷分類之前,首 先要先了解帳篷的基 本構造。帳篷的 個主 要部分包括﹁內帳﹂、 ﹁外帳﹂、﹁營柱﹂、 ﹁營釘﹂,後頭會有更 詳盡的說明。各個部分 如何組合搭建、在地面 呈現何種形狀,決定了 帳篷的分類。 關鍵在於帳篷是﹁自 立 式 ﹂ 或﹁ 非 自 立 式﹂、﹁單層帳﹂或﹁雙 層帳﹂。 ﹁自立式﹂指的是只 靠 內 帳 跟 營 柱 的 組 合, 在地面上搭建成立體 狀 的 帳 篷。﹁ 非 自 立 式﹂帳篷則是光靠內帳

及營柱無法成型,需要 利用營釘將營帳四周 拉緊立體化的類型。 另外,沒有外帳,只 利用內帳的帳篷,區隔 內部與外部的﹁牆﹂只 剩一層,這種稱為﹁單 層帳﹂。與之相對的就 是加上外帳,將﹁牆﹂ 變成兩層,就是﹁雙層 帳﹂。嚴冬時期為了加 強保暖,會使用到﹁外 布﹂或﹁內布﹂,不過 這是特殊情況。 現在市面上的帳篷 種 類 十 分 豐 富, 可 劃 分 為﹁ 雙 層 帳 自立 × 式 ﹂、﹁ 雙 層 帳 × 非 自 立 式 ﹂、﹁ 單 層 帳 自 立 式 ﹂、﹁ 單 層 × 帳 × 非自立式﹂四種。 這 四 種 帳 篷 各 有 特 色, 適用的條件也不同。其 中任何人都能簡單搭 自 ×

數 根 營 柱 交 叉 而 成 的﹁ 圓 頂 式 帳 篷 ﹂。 單 靠 營 柱 的 兩 端 撐 起 內 帳 固 定後就能成形,也就是能自立豎立。在任 何地面都能豎立所以不用考慮場地,即使 是新手也能輕易搭設。內帳使用透氣性 佳的材質,但不防水,以具防水性的外 帳來擋雨。內帳與外帳中的隔間稱為﹁前 庭﹂,可用來放鞋或炊食用具。

現代的帳篷,大致可分為 種類型。 每種類型適用於不同情境,在重量和居住性上也各有優缺點。

/// Category ///

設 的 是﹁ 雙 層 帳 立式﹂帳篷。

雙層 營柱不交叉,和內帳表面呈平行狀的 ﹁隧道式帳篷﹂。利用營釘固定,才能 夠成形。通常隧道式帳篷的營柱總長 度比圓頂式帳篷的短,所以重量比較 輕,另外側壁因為垂直感會讓內部 感覺較寬闊。由於營柱未交叉, 帳篷成拱頂狀,受風面積小, 防風力強。不過如果是在充 滿碎石或岩石的地面,營 釘無法固定,就無法發 揮此帳篷的防風優 勢。

單層

個營帳使用透濕防水性材質,因此不 需要外帳。透濕防水的材質通常稍有 厚度所以有點重,但也還是比內帳+外帳的 組合輕。缺點是沒有擋雨的外帳,下雨時入 口處容易進水。在容易下雨的春天或秋天雖 然使用不便,但在行李變多,想盡量減重的 冬天就很方便。因此,在雪山上多使用此種 款式。

四種類型中能做到最輕量化的類型。雖 然是單層帳,但許多款式利用延伸營 帳,製造出類似前庭的空間。若說抗風 強的是隧道式帳篷,此款帳篷在地面積 雪時,能利用營釘或雪地固定錨扎實固 定 , 所 以 和﹁ 單 層 帳 × 自 立 式 ﹂一 樣 , 都很適合在雪山使用。同樣是單層帳, 該選擇易搭建的自立式帳 篷還是輕量型的非自 立式帳篷就看個人 喜好。

030 0 3 1 P a r t . 2 帳篷

自立 非自立

單層帳×自立式 · 兼具輕量與易搭設的優點 · 雖可防水,但入口處可能會有雨水滲入 · 多使用於積雪的冬季山間

單層帳×非自立式

· 沒有外帳、營柱短所以重量輕 · 雖然是單層帳,也有含前庭的款式 · 須固定營釘,要慎選營地

4

4

雙層帳×自立式 · 在任何場地皆能確保居住空間 · 內帳不易被雨淋濕 · 比單層帳重

雙層帳×非自立式 · 輕量且內部寬廣、居住性佳 · 有效利用營釘的話,防風性強 · 相反地,不固定營釘的話,則無法防風

1


2

式 ﹂, 即 使 下 雨 也 可 從內部搭設,而利用 幫浦打氣的充氣式支 架則不需要用到金屬 的營柱。

取代營柱,利用幫浦注入空氣的充氣支架式。

0 3 3 P a r t . 2 帳篷

幾頁介紹的 種基本帳篷類 型, 稍 微 改 變 內 部 細 節可發展出許多不同 的 帳 篷 外 形 及 款 式。 其中包括了使用機率 不 高 的 基 地 帳 篷, 也 有非常適合熱帶國家 高溫潮溼的夏天的紗 網型帳篷。

樣的長筒套管的穿套 式組合,較不易破 損;利用掛鉤的吊掛 式組合的好處是搭建 輕鬆。另外,營柱架 在 內 帳 內 部 的﹁ 內 架 上)利用套管內的營柱 將帳篷撐起的穿套式。 中、左下)利用掛勾將 帳篷撐起的吊掛式。 右下)將營柱由內帳內 部撐起的內架式。

從基本衍生出的款式 前

山岳用帳篷的基本構造

帳和營柱的組 合有好幾種, 主 要 類 型 有﹁ 穿 套 式﹂及﹁吊掛式﹂。兩 者都是目前的主流。 將營柱穿過像袖子一

/// Point ///

/// Function ///

機能

營柱和內帳的組合

帳篷就等於山中的自宅,構造多少有點複雜。 不過,若能了解細部設計的功用,使用起來會更加便利。

/// Point ///

4

紗網型帳篷 內 帳 側 面用紗 網 材 質,強 調 通 風。炎 夏 時 為主流商品,可 減輕悶熱感。

充氣式帳篷

四季帳篷(冬季用)

不使用營柱,而是將空氣注入附在營帳上的管子,讓 帳篷成型。是最近登場的新款式。

一般帳篷可用於三個季節(春、夏、秋季)。考慮到吹 雪及保暖性,在冬天也能使用的就稱做四季用帳篷。

印地安帳

基地帳

中間靠一根營柱垂直撐起,四周用營釘固定成型的款 式。內部也可和內帳組合使用。

遠征時可當作基地營的巨大帳篷。空間可容納 10 人 以上住宿,還可當作食堂或倉庫。

032


營柱

HUB

分 布 在內 帳 多處, 將各個 掛鉤吊上營 柱 即可將內帳撐起 成 型。穿 套 式 帳 篷 沒有這個部分。

輕量耐用的鋁合金材質是 最常見的。最近有用更輕巧 的碳纖維材質製成的款式。 接合處從兩、三根變一根的 營柱款式逐漸增加中。

營柱交錯結合處。有像是單純 讓營柱 交叉 結合的設 計、連 接營柱內部繩子跟營柱使成 為一 體 的 設 計,或是能 將 帳 篷吊起的設計等等。

內帳

/// Point ///

大多採用較薄的尼龍材 質,不過也有紗網或兩 者混用的款式。有搭配 外帳的要考慮透濕性及 輕量,沒有外帳的則要 注重防水性。

前庭的用途

庭的寬度及高 度比想像中 還要容易受到帳篷 搭設方式的影響。 即使寬度足以拿來 當作業或置物空 間,若沒有一定高 度還是不實用。不 過,如果前庭搭得

前庭是在帳篷外的營地,跟帳篷內部有所 區隔,可將沾到土的鞋子或是濕的爐具、 餐具等放置於此。

太高,從外面看起 來變成接近垂直的 角度,風吹下容易 變得歪斜,遇到強 風有可能倒塌。因 此,前庭只要保障 能炊煮及放靴子的 最小空間即可。

下雨天把爐具放在前庭使用。通風所以安 全,但要小心別燒到外帳。

出入口

/// Point ///

帳篷的底布(地板 ) 容易刮損。鋪上另外 的地布,只要沒破, 就可以維持防水性。

改善空氣的流通

篷內部的濕氣 及熱氣不易排 出,但裝上通氣口的 話,涼風吹進就會增 加舒適度。在山岳用 帳篷中常見的是設計 簡單的通風排氣管, 可將上方的熱氣排 出,下雨時也可將通

內帳和外帳的通 風口做成同樣形狀 可以使空氣流通。

從外帳內側打開 內帳通風口的設 計。防雨性強。

0 3 5 P a r t . 2 帳篷

風口關起來。但常有 在不知不覺中因為變 形而無法發揮作用的 情形發生。如果是利 用像伸縮棒一樣的杆 子與營帳間保持空隙 的通氣口,就不用擔 心會變形。

利用帳篷上方 的空隙換氣。 通 風性佳,但 要小心被風 吹斜的雨水。

很多款式為了加強透 氣 性,就 算 其 他 部 分只 有一層布, 在出入口的地方也 會加上紗網 做成雙層。離地面須有一定的距 離才不易進水或砂石。

底布

又寬又高的前庭。有這樣的空間, 即使天候不佳也能安心煮飯。

圖解

山 = 岳用帳篷的基本構造

掛鉤

2

機能

如同前頁的說 明, 帳 篷 主 要 部 分 包括﹁內帳﹂、﹁外 帳﹂、﹁營柱﹂、﹁營 釘 ﹂, 組 合 後 即 可 搭建成帳篷。 簡 單 來 說, 就 是 用營柱將內帳撐 起, 把 防 雨 的 外 帳 蓋 上, 再 把 像 樁 一 般 的 營 釘 固 定, 就

完 成 了。 而 內 帳 和 外帳之間的空間就 稱為﹁前庭﹂。 若是內帳有防水 功 能, 那 麼 外 帳 則 可 有 可 無。 也 就 是 說, 單 層 帳 不 用 蓋 上 外 帳, 也 就 沒 有 所 謂 的﹁ 內 層 ﹂。 雖然有點令人混 淆, 可 以 把 單 層 帳 裡的空間視為內帳 + 外 帳 的 結 合, 會

較容易理解。

帳篷的主構造名稱及部件(吊掛式)

金屬扣環

營釘

營帳袋

置物袋

插入營柱末端的金屬扣。 在這邊套上短繩或是環 狀 帶 子,再 利 用營 釘 將 帳 篷 整 個 拉 緊固定,帳 篷底部就會完整撐開。

將帳篷固定於地面的 部件。雖 然 有 塑 膠 製 的便宜製品,但山岳用 的還是以輕又堅固的 鋁製品居多。

放 營 帳 的 外 袋,不 同 廠 牌 大小 不 一,剛 剛 好可收納一個營帳或 是 還有多餘空間的款 式都有。

很多帳篷內有附許多 小、中、大型置物袋, 方便 放一些易遺 失的 小物品。

拉鍊

外帳

外帳上的拉鍊會做阻隔雨水的 防水布設計。目前也有採用防 潑水拉鍊的帳篷,外帳的設計 與外觀變得簡潔許多。

可做為帳篷屋頂的防水外 帳。內裡大多有塗層加工處 理,雖然可防水但易結霜, 有不少人會誤以為是漏雨。

營繩

通風口

決 定 結 構的 細 繩。 利用營 繩 調 節片可 調 整 營 繩 長 度,往 外 拉 撐 帳 面,將 帳 篷固定於地面。

帳篷的通風處,可排 出 濕 氣 及 熱 氣。通 風口的 位 置不盡 相 同,有的在外帳上, 有的在營帳本體,也 有的設 計在外 帳 跟 營帳連接處。

前庭 營地上介於內帳與外帳之間的置物空間。寬廣的話可 作為避雨的置物空間或料理食物的場地,但還是容易 受風吹影響。

034


本的夏天屬於 高溫多濕型氣 候,因此帳篷的通風 很重要。出入口一直 開著容易被蚊子叮 咬,所以建議選擇網 狀材質。出入口的 拉鍊也有多種拉開方 式,有的是全部拉開 後帳壁會整個垂在底 部,有的則是垂在側 邊。垂在底部的類型 會沾到泥土容易髒; 垂在側邊的雖然沒 那麼好拉,但不易弄 髒。

選擇方式

量輕的材質通 常比較脆弱, 堅固材質又會變重。 然而,現在的帳篷材 質已經進化到既輕量 又強韌。以往高價的 耐用材質或是容易修 理的材質,如今價格 都已經降低。即使只 是一根營釘,也有彎 曲又堅固折不 斷的類型,或 是直釘但可折 的類型,款式 多樣。抗 效果將成為外 帳的注目焦點。

依使用狀況及用途來選擇

話,一個人橫躺的空 間是 × 公分,連著橫躺的 話,剩下擺行李的地 方會變得非常窄。所 以講究舒適度的話, 兩個人可以使用三人 用帳篷,但若是不想 背太重的行李上路, 兩個人還是買兩人用 帳篷即可。

帳篷的使用方法與喜好因人而異。畢竟是高價物品, 要避免入手後後悔,最好還是在購買時先確認幾個重點。

在﹁ 分 類 ﹂ 的 部 分 說 明 過,﹁ 單 層 帳 或 雙 層 帳 ﹂、﹁ 自 立 式 或 非 自 立 式 ﹂, 決 定 了 帳 篷 的 搭建難易度與適用的營 篷就算有分一 人用或兩人 用,尺寸依款式不同 也會差很多。日本製 的話,依 規 格 , 可 用﹁ 一 個 人 約 占 公 × 分 的 空 間 ﹂來 算 可 容 納人數,但國外製的 話,就無法用此算法 了。不過用 規格當標準來看的

營繩的功用

然又高又寬 的帳篷很好 運用,但就是會比 較重。有的款式還 加上通風口,或是 為了提高抗風力而 加裝營繩配件等, 都會使帳篷變得更 重。舒適的帳篷免 不了重量會增加。 若是把行李放在帳 篷外,將居住空間 維持在最小的程 度,也可能帶上稍 小的帳篷。兩個人 一起行動的話,準

繩最大的作用在於幫 帳篷抵擋強風,必須 確實拉緊,並固定於地面。 另外,附在外帳上的營繩的 功能是撐開外帳與內帳的空 隙,藉此改善通風換氣,也 可防止外帳的水氣移到內帳。 一定要將所有的營繩確實拉 開拉緊,才能把帳篷的機能 發揮到最大。輕忽的話,在 強風暴雨時容易發生危險。

備兩個單人用帳篷 不如帶一個雙人用 帳篷,可以減輕重 量。雖然自己一個 人睡比較自在,但 還是要考慮到舒適 度及重量的問題。

2人用

帳篷材質的必備要素是 輕 量 及 強 韌。因此,多 半使用網狀或尼龍絲、 鋁、硬鋁等材質。

居住性與輕量化 /// Point ///

將帳篷上的營繩 延長,利用營柱撐 開帳篷增加強度。 同樣款式的帳篷,兩人用當然會 比單人用來的重。但不同廠牌也 會有差,無法一概而論。 內部寬廣的帳篷比較重,但可以直接 在帳篷內整理行李,居住性佳。也能舒 服地睡覺。

5 5

只 要 拉 得 夠 緊, 外帳上的雨水或 結 霜就不會滲進 內帳。 1人用

/// Point ///

各配件的材質 J I S

5 5

J I S

1 8 0

行李

/// Point ///

只保 障 最小居 住 空間的 帳 篷 雖 然較 輕,但沒有收納空間,只能利用前庭來 放置行李。

加上網狀開口的雙層結 構,天氣熱時可以只留 網狀布一層,下雨時可 以整個拉起,也可以分 開使用。 睡袋

036 0 3 7 P a r t . 2 帳篷

地。 選 擇 時, 首 先 要 考 慮的就是這兩項。 再來該思考的是,帳篷 的大小可容納多少人、為 了居住的舒適度該留多少 空間才好。若是考慮輕量 化,帳篷本身的重量雖然 很重要,但由幾個人來分 擔負重也要納入考量。使

2

使用人數的考量 /// Point ///

3

用 公斤的單人帳篷的 話, 人平均負重為 公 斤,但若是 公斤的四人 用帳篷, 人的平均負重 不會超過 公斤。不過, 也可將較重的內帳、外帳 4

U V

在狹窄的帳篷裡,利用頭腳交錯的躺法可以節省一些空 間。同樣地,人數少時,可以有更大的空間來放行李。

1 1

1 8 0

出入口的網狀帳壁及拉鍊 /// Point ///

出入口只有一個 的話,通風性不 強,但兩個以上 的出入口再加上 都是網狀布的話, 就有點過度通風 ( 透氣 ) 了。 /// Select ///

1

2


選擇方式

依 = 使用狀況及用途來選擇

季用指的是 ﹁ 春 、 夏 、 秋 ﹂, 而 四 季 用 就 是 ﹁春、夏、秋、冬﹂, 四季用帳篷主要是對 應寒冷的冬山,質地 較厚,細部下了許多 工夫,所以會很重, 可以說是能在雪山 使 用 的﹁ 冬 季 用 ﹂帳 篷。若是在夏天特地 帶四季用帳篷上山, 要有覺悟會消耗很多

體力。再加上四季用 帳篷比起透氣更重視 保暖,帳內的熱度也 不容小覷。相反地, 三季用帳篷可以拿到 雪山上使用,只是比 起四季用帳篷,三季 用的做的較精巧,比 較無法抵抗寒冷或吹 雪,所以雪山上還是 使用四季用帳篷為 佳。

還可能縮短撤帳時 間。裝進背包時,在 其他行李壓縮下,體 積會比想像中更精 巧。也有利用調整帶 來壓縮的壓縮袋。不 喜歡的話,可以準備 其他的小袋,換裝過 去即可。

歐美廠牌的壓縮袋比較寬一些。像左邊那樣即使隨意 地收帳,到最後拉緊壓縮調整帶,最後體積都可以變小。

型帳篷能剛好 裝進小營帳收 納袋的話,不僅心情 愉悅,背包也好整 理。 不過也不一定小的 營帳收納袋就是好。 帳篷稍微折一下就可 以收進大的收納袋,

黑色的部分是附在 外帳布上的雪裙。 帳篷搭設後,在這 上面用雪鎮住就可 以 防止雪 吹 進 帳 篷。

單層帳的好處在於輕量 及簡單的構造。行李輕, 在行進間可以減輕身體 的 負 擔,搭 設 也是 短 時 間即可完成。

篷出入口有分 兩種設法。設 在短邊的窄入口比較 不怕惡劣天氣。遇強 風時將入口迎向順風 處,風就不容易吹進 帳內。正統又簡單的 山岳用帳篷主要採用 這種入口。考慮居住 性的話,入口設在長 邊。雖然不耐強風, 但換氣輕鬆,且方便 出入,前庭的空間也 更寬廣。

四季用帳篷的底部。外帳布貼近 地面的 設 計 使 風 雪不會 吹 進內 側。除了冬天,下大雨時也能發揮 作用。 三季用帳篷的底部。外帳布偏離 地面,可使空氣流通。外帳內側 不易結霜,夏天時,內部熱氣也 容易排出。 日本廠牌的營帳收 納袋較為小巧。把 帳篷塞進後,拉緊 抽繩,還可變得再 小一點。

出入口 _ 長邊 & 短邊 /// Point ///

有的雙層帳款式,收納時 外帳也以掛勾勾附在主 帳,短時間內即可搭建。

要 重 量 輕 就 選 單 層 帳, 想 住 的 舒 適 當 然 就 選 雙 層 帳。 換 個 方 式 說, 雙 層 帳 雖 然 重, 但 任 何場地都適用;而單層帳雖然輕用途卻有限。單層 帳對老手或是在天氣好的時候會很方便,但新手可 能會覺得不太好用。所以第一個帳篷先從不容易失 敗的雙層帳開始,等習慣之後再挑戰單層帳,也是 一種方式。

橘色的話,在霧中或雪中 的辨識度高。即使遭遇雪 崩被覆蓋,也容易被找到。 喜歡鮮豔色系的話,橘色 的帳篷很適合。

自立式帳篷在任何場所 都能 搭 建。就 算是 第一 次 搭 帳 篷,也會形成可 住宿的形狀,可以安心。

用 營 釘 的 話, 非 自 立 性 帳 篷 的 抗 風 力 強, 居 住 性 也 佳。 在 雪 山 或 是 森 林 裡 較 軟 的 土 上 都 可安心使用。但如果不是在森林而是充滿岩石或碎 石之類的高山,營釘會比較難固定在地面上,就算 利 用 岩 石 的 重 量 來 代 替 營 釘, 帳 篷 也 無 法 抵 擋 強 風。自立式帳篷如果不用營釘固定的話也是同樣情 況,但由於本身是一體成形,在強風下會比非自立 式的容易保持內部空間。夏天去阿爾卑斯山等地的 話,較推薦自立式帳篷。

黃色很顯色,不管是在森 林裡或岩石地都很顯眼, 所以安全性高。不過早上 在 帳 篷 內可能 會覺 得太 亮,不適合想睡到自然醒 的人。

3

和營柱分散給三人背,剩 下的一人,行李自然會變 輕,也算是做到輕量化。 入口處的設計或顏色 雖然也重要,但選錯頂多 之 後 覺 得 使 用 有 些 不 便, 不至於會影響到行李負 重或是現場搭設的難度。 實際選擇的時候,最好 能夠了解一下廠商的帳篷 設計是基於何種假設狀 況。假設是不需長途跋涉 即可到達的矮山露營地, 可以選擇雖然重卻耐用、 居住性佳的帳篷。若是需 要靠體力攀爬的高山,那 麼即使居住性差強人意也 要選擇輕的帳篷。不同山 種、季節、人數等適合的 帳篷都不同,要盡可能地 選擇符合自己目的並且能 靈活運用的款式。

在森林中的營地裡,綠色 的帳篷不容易被找到。天 候惡劣的話,也有可能找 不到。不過想在山中閑靜 地過日子的話很適合。

也有像綠色等較不引 人注目的顏色。可以 減少人工製品感,不 妨礙他人視線,有融 入大自然的感覺。各 廠牌的人氣款式皆有 各種顏色可選,有時 還有白色或黑色。國 外狩獵用的還有出迷 彩色。

橘色

038 0 3 9 P a r t . 2 帳篷

色是依個人喜 好。不過,在 人煙稀少的山上搭設 帳篷時,有必要稍微 從別的觀點來選擇帳 篷顏色。天氣不好時 又常會離開帳篷的 話,選紅色或橘色。 即使被白霧覆蓋也能 馬上認出自己的帳 篷,安全度較高。但

黃色

三季帳與四季帳 /// Point ///

營帳收納袋 ( 壓縮袋 )_ 大袋 & 小袋 /// Point ///

單層帳與雙層帳 /// Point ///

自立式與非自立式 /// Point ///

綠色

沒用營釘的話,非自立式 帳 篷 就是 這個 狀 態。需 要找能使用營釘的場地 使用。 設在短邊的入口,雖然出入 不便,但風雨不易打進,在 惡劣天氣下很耐用。 設 在長 邊的入口,方便行李 的取放,居住性佳。但有強風 時需注意進出安全。

帳篷「顯眼度」範例

顏色 _ 鮮豔派&樸素派 /// Point ///


使用方法

帳篷搭設與拆收的基礎及方法

即使擁有頂級帳篷,半調子的使用方式將無法發揮其價值。 透過基本技巧的反覆操作,才能培養帳篷的應用能力。

決 定 設 帳 場 地 後, 盡 可 能地將地上的碎石或樹 枝移除。

將營柱的前端套進內帳 的 金 屬 扣 環 上, 兩 個 人 以 上 一 起 作 業 的 話, 彎 曲 的 營 柱 不 易 翹 起, 比 較輕鬆。

營柱全部套進金屬扣環 後, 將 內 帳 上 的 掛 鉤 分 別扣在營柱上吊起內帳。

全部的掛鉤都扣上營柱, 接 著 把 外 帳 攤 開, 披 在 內帳上。

將外帳尾端的繩圈 固 ( 定環 跟 ) 內帳的四角連 接, 讓 內 帳、 營 柱 及 外 帳連成一體。

用 營 釘 來 固 定 帳 篷。 釘 營 釘 的 順 序 從 帳 篷 的 四 個 角︵ 帳 篷 為 長 方 形 式 的 話 ︶ 開 始, 再 來 是 各部分的營繩或前庭處。

7 之後延伸營柱,將帳篷往上撐起。 直到帳篷下襬跟地面有了適度距 離, 再 把 營 柱 固 定 於 地 面, 就 可 出帳了。

營 釘 都 釘 好 後, 最 後 就 是 調 整 通 風 口。 天 氣 熱 的 話 就 開 大 一 點, 天 氣 不好的話就要關緊。

8

040 0 4 1 P a r t . 2 帳篷

首先是釘營釘。將營帳盡量 拉開後,先把營釘稍微固定 在適當位置。 從尚未成型的帳篷入口進 入內部,將營柱前端部分抵 到營帳的頂點處。 將營柱固定處當作中心點, 將 帳 布 拉 到 極 限,之後 調 整 營 釘 的 位 置,把 帳 篷 拉 緊固定。

將營帳攤開,微調整搭設 位置。地面上若有凹凸不 平處,可在帳篷內把會躺 到的地方鋪上軟墊。

摺的時候要注意收 納袋的大小。摺太 短會較蓬,比較難 塞,太長的話,收 的時候就會超出收 納袋。

/// Know-how ///

晴天時一切可以慢慢來, 但 天 氣 不 好 時, 帳 篷 的 架 設與拆收時間最好能提早。 平常就要習慣如何迅速操 作。 下方的搭設方式是吊掛 式 的 範 例, 穿 套 式 的 話, 營 柱 的 使 用 方 式 會 不 同, 帳篷的細部結構多少有差 異, 要 詳 讀 說 明 書, 掌 握 好 特 徵。 說 明 書 上, 相 較 於 搭 設 方 法, 對 於 拆 收 方 法 的 記 載 較 少, 但 基 本 上 就是將搭設的順序倒過來 做 便 可。 不 過 有 幾 點 需 要 注 意, 請 參 照 左 圖。 國 外 廠牌的大型營帳收納袋是 假設帳篷沒有摺疊或是稍 微摺疊過即可放入的大小。

如果是大型收 納 袋,直 接 大 膽 地 將營帳塞入。之後 利用背 包內其他 行 李 擠 壓,體 積 會比 想像中變小 很多。

穿套式帳篷的話,搭建與拆收都一樣,營柱是 用﹁推﹂的方式穿入或拿出。若是從一邊拉的 話,營柱間連接的地方會鬆掉,無法順利作業。

折營帳時,將底 部當下層往上 疊,泥土就不易 沾到別處。作業 時能不碰到地面 更好。

搭建印地安帳的順序 /// Column 專欄 ///

3 4

5 6 將營柱從內帳抽 出前,也 就是在 帳篷還是立著的 狀態,先將垃圾 排出。細心的動 作能讓之後的保 養更輕鬆。

接下進 入 到內帳的拆 收。先 將所有的掛鉤從營柱上解開, 然後把營柱尾端從金屬扣環 中抽出。 收營柱。為了維持營柱內伸縮 繩的彈性,要從中間對摺而 不是尾端,然後縮短營柱。 內帳用跟外帳一樣的方式慢慢 地摺小。內帳裡的空氣比外帳 難擠,摺的時候要確保空氣有 排出。 最後 將營帳 放 入收 納袋。稍 大的帳篷體積大也較笨重,單 人會比較難作業。建議多人一 起幫忙。

拆收的重點 /// Column 專欄 ///

1 2

5 6 7 8

首先是拔營釘。遇強風時,可 先保留上風處的部分,就不用 擔心 帳 篷會 被吹飛。接 著是 收營繩。 將外帳拆下。有兩人以上的 話可以不 碰到地面,不會弄 髒外帳,在半空中對摺。一人 的話可以放到地面收。 將對摺後的外帳橫向平整一下 再對摺。外帳的下圍四邊呈現 朝地面的狀態。 橫向摺完後,接著將外帳從上 往下摺,如此可將空氣快速擠 出,收帳作業就能輕鬆進行。

1 2 3 4

搭設

4

拆收


帳篷的搭建場地

營釘的種類

/// Point ///

強風、暴雨的防範對策

上吹襲的強烈 風雨是平地難 以想像的,若是在帳 篷內將地布鋪成盆 狀,可以防止行李進 水。行李多少會濕, 還可稍微忍耐。但如 果是帳篷被強風給吹 飛,就不是開玩笑 了。擔心帳篷附的營 繩不夠的話,可以在 外帳內側、營帳本體 的營柱交叉處綁上繩 子,將帳篷整個拉 緊,再用營釘固定, 帳篷會更加牢固。雖

拆帳遇強風的 話,將 營 釘 維 持原狀,先收營 柱,讓 帳 篷 扁 塌,受風的影響 就會減弱。

/// Point ///

然會多花點時間, 但非常時期時不妨 試試。

帳篷底部跟上方布 料接縫處如果長時 間浸 濕,會 容 易滲 水。像圍成矮牆一 般在帳篷內部鋪上 底 布,可以 提高 防 水性。

硬的材質或較細的款 式。也要假設可能會 遇到營釘完全釘不下 去的堅硬地面,腦中 最 好 有﹁ 其 他 ﹂有 效 備案。

將繩子綁在帳篷上 方營柱交叉處,像 營繩一樣拉到地面 用營釘 固定,加 強 抗風性。

分的地面打釘不難, 風力也不強,不需要 擔心,但海拔高過超 過森林線的地方,硬 岩或砂石的地面居 多,營釘就要使用較

/// Point ///

使

有效利用營繩的方式 篷內附的營 繩,有調節片 可以調整營繩的長 短。幾乎所有的調節 片都做在靠近營釘處 而不是靠近帳篷的地 方。調整營繩長度 時,營繩和營釘之間 會引起摩擦。若營釘

釘營釘,基本上是以和營繩成 90 度的角度釘入地面。以抗風力 來說,這是能讓帳篷發揮最大張力的角度。帳篷底部的話,套營 釘的營繩圈為橫向延伸,這時營釘就變成是和地面垂直。

利用調節片調整營繩時,先將營 繩放鬆接近拿著調節片的那一 手,再將放鬆的部分回收拉緊。

0 4 3 P a r t . 2 帳篷

釘太深或是利用岩石 代替營釘時,營繩之 間的摩擦力過強,有 可能無法調整長度。 此時可以將營繩反過 來裝,將調節片的位 置換到靠近帳篷處, 可減少摩擦,輕鬆調 整長度。

正中間的塑膠配件就是營繩調節片。像這樣重 新裝到靠近帳篷處的話,就可以 順利調整營繩 的長度。

帳 = 篷搭設與拆收的基礎及方法

用哪種營釘會 大大影響帳篷 的抗風力。一般品牌 附贈的營釘不是很耐 用,可以的話建議另 外購買。低山處大部

斜或凹凸不平的 地 面, 睡 起 來 很 不舒服,盡可能選擇平 坦的地面是基本中的基 本。只是不舒適的程度 倒也還好,山中的營地 有時會吹起致命程度 的 強 風。 比 方 說 有 的 山域,風向可能具有如 ﹁由西吹向東﹂的特 徵,這時可以詢問住在 山中小屋的人或是觀察 樹木彎曲的方向來判 斷。記住,帳篷的出入 口一定要背風。另外也 要避開雨水匯流處以及 可能會有落石的場地。

就算沒有足夠的 平坦地面來搭設 整 個 帳 篷,至 少 將要躺的地方分 配 在平坦 處。碎 石和樹枝也要細 心地清除乾淨。

營釘的種類&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4 /// Point ///

將營繩捲在營釘上,再用大 石壓在營釘上,也是一種方 法。大石上多放幾個岩石的 話,效果更佳。

將原本雪地用的固定 錨套 入岩石,用來取代營釘。任 何形狀的岩石都能因此變 成重石,而且不易移位,強 度穩定。

若營釘釘得太深難以拔出,可利用別支營釘扣住後,再用兩手 握住往上拔起。徒手無法拔出的東西可用此方法輕鬆拔出。

地面過硬無法釘入營釘時,可利用周圍的落石來固定營繩。不過, 只用一塊石頭的話,風力可能會牽動營繩造成岩石移位,最好能 在岩石的左右再壓上大石固定。

042


關於帳篷的兩三事

這一切讓我重新理解 了帳篷的功用,到頭來 就是取決於禦風的程 度。 對抗寒冷可以多穿一 點衣服或是躲在睡袋 裡。冷的時候,其實帳 篷內外的溫度不會差很 多。而現代的帳篷,只 要搭得牢固,任何款式 都防雨。就算是遇到大 雨,最多就是雨水吹進 帳篷,底部稍微進水的 程度而已。 不過,這是指雨筆直

地落下的情況。若是暴 風雨就另當別論了。當 強風從側邊對帳篷施加 壓力,外帳吹進空氣, 帳篷就會像從地面要被 吹起一樣。大量的雨被 風吹進帳篷,強風還會 把營柱吹斷導致帳篷倒 塌。特別是像日本阿爾 卑斯山脈附近,海拔高 過森林線的地方,如果 不使用抗風性強的帳 篷,沒有好好地固定營 釘,遇到壞天氣時就會 遭殃。有雪的稜線上更 是危險。我曾經遇過下 暴風雪帳篷被壓毀的險 境,只要再有幾個雪地 固定錨鬆掉,帳篷就會 被吹入山谷。營柱被吹 斷、倒塌的帳篷壓在身 上,破掉的外帳啪嗒啪 嗒地持續發出怪聲。真 的很駭人。那種事情你 不會想經歷第二次。 這麼說來,夏天的露 營指定地就沒那麼危險

了吧。即便如此,我也 曾經因為在稜線的露營 場搭建了兩側偏垂直式 的帳篷類型而吃了一番 苦頭。因為帳篷整體承 受風吹的壓力,迎風處 的營釘一根根被拔起。 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 去重新固定營釘,讓我 徹夜不得好眠,隔天整 日都頭昏眼花。 不過,剛剛提到的帳 篷款式,因為內部空間 寬敞,沒有強風的話在 森林中可以舒服地休 憩。但是在日本山間, 大多會在山脊線搭帳 篷,要仔細地計算帳篷 耐風的能力,選擇能安 全度過暴風雨的款式才 能安心。只有在惡劣天 氣下才能判斷帳篷的性 能好壞。強韌的帳篷能 讓你在緊急時刻也不用 慌張。

046 047

遇過危險才知道。 帳篷最重要的 還是抗風性。

使只算登山帳 篷,目前為止我 也用過三十種以上款 式。嘗試了各種荒唐的 ﹁實驗﹂,像是在雪上搭 建通風良好的網狀式帳 篷,或是在大風中搭了 不太能禦風的帳篷等。 做為一個山岳暨戶外活 動作家,我需要在山上 實證帳篷性能,嘗試有 效的運用方法。檢證的 結果就是在寒夜中冷到 睡不著,或是華麗地摧 毀了數個帳篷。


分類

應用廣的鍋型&其他形狀

/// Point ///

到露營用的調 理器具,一般 都會想到金屬製的鍋 具。而事實上它們 也是用途最廣泛的 炊具,不僅能燒開水 來﹁ 煮 ﹂食 材 , 還 有 ﹁ 蒸 ﹂、 ﹁ 炒 ﹂、﹁ 煎 ﹂等 各種調理手法。 素材有鋁製、 鈦金屬、不鏽鋼 等,均是耐熱強 且不易生鏽的金 屬。素材的特性 不同,可依照導 熱性、重量、價 格的平衡來選 擇。而看似沒有 多大差異的鍋蓋 和把手,也有不 著痕跡的設計, 大大地影響了方 便性。

型烤網能增加 山上料理的種 類。用鍋底當 鐵板煎菜容易 燒焦,而用烤 網則能烤得酥 脆,展現截然 不同的美味。 由於構成網狀 的 鐵 絲 容 易 在火烤下變得 脆弱,因此會 使用耐熱性較 強、稍重的不 鏽鋼。

門用來燒開水 用的茶壺型也 相當方便。構造上能 有效利用爐具的熱 度,在壺身或壺蓋上 設有注水口,熱湯不 易漏出。多 數設計成能 收納在鍋型 炊具內的尺 寸,適合組 合使用。

多人用 /// Point ///

鍋型

5

4

一次做出 人份的餐 點,就輪到大型鍋上 場了。大型鍋一直是 大學或高中登山社的 好夥伴,要煮大鍋咖 哩或火鍋的話,大鍋 非常好用。使用場所 不僅限山上,戶外用 途廣泛。

在行李背負重量有所侷限的山中,用途不受限的道具相當便利。調理用品中首先必備的,是萬用的小型鍋。

山上用餐時所使用 的 器 具, 在 日 本 一 直 被 稱 為﹁ kocher ﹂。 登山用語中常見德 文, 其 意 思 是 攜 帶 用 的﹁ 料 理 用 具 ﹂, 但 實際上並非用 kocher 於 料 理, 而 是 指 分 食 用、 類 似 飯 碗 的﹁ 餐 具 ﹂。 最 近 英 文 名 稱 ﹁ cooker ﹂變成主流, 和 kocher 是相同意 思。 給 人﹁ 鍋 kocher 具 ﹂ 的 印 象 較 強。 但 cooker 的 話, 也 讓人容易能聯想到烤 網︵ ︶或茶壺 roaster ︵ kettle ︶等。

近人氣上升 的,是將杯 子、餐盤與鍋子搭 配成一組,能高效 收納的系統式炊 具。只要一組,就 能包辦數人份的調 理及用餐工具,登 山行李輕便。

登山用料理器具首

先得提到的仍是鍋 具。 有 鍋 具 的 話, 從 飯 類、 義 大 利 麵 類 等 大分量主食,到濃湯、 拉 麵 等 湯 類, 或 是 炒 菜 等 都 能 包 辦, 應 用 相 當 廣 泛。 市 面 所 販 售 的 鍋 具, 最 常 見 的 容量是 人左右 使用的 公升 公 升。 多 數 情 況, 會 再 2

帶上 個大小略 有 不 同、 可 堆 疊、 蓋 子部分能當盤子或炒 鍋 使 用 的 鍋 子。 還 有 其 他 衍 生 性 的 產 品, 如多人使用的大型 鍋, 或 是 內 部 可 收 納 專用餐具的系統式鍋 組。 素 材 可 分 為 鋁 製、 鈦 金 屬、 不 鏽 鋼 等, 形狀有圓柱形的深 型、淺型,及四角型。

3

106 1 0 7 P a r t . 6 炊具

金屬 製餐具的 代名詞:sierra cup( 登 山 杯)。來自美國的環境保護組織,裝滿時約 有 300 毫升的容量,可用於少量調理。

只要是「金屬製的容器」,都可以用來調理。差別 只在於大小是適合當鍋子還是當湯碗器皿來使 用。為了行李輕量簡便,許多人也用超小型的登 山杯作為鍋具。因為容量小,一次能做出的分量 有限,因此必須分次調理,但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傳統的「kocher」可做為大 型鍋料理的分食餐具,也 可用於調理。

烤網 /// Point ///

茶壺 /// Point ///

0.5 1

3

小型鍋還是餐具? /// Column 專欄 ///

/// Category ///

2

系統型 /// Point ///

1


機能

細部的加分工夫

這個問題。若使用表 面覆蓋橡膠或塑膠等 絕熱性素材的把手, 或是烹調時可卸除的 夾式把手,會更加安 心。 也希望能選擇可確

蓋的﹁孔﹂能大 幅改變烹調效 率。 鍋蓋若有蒸氣口或 瀝水口,可將過多的 水蒸氣排出,不用太 擔心火被澆熄。但 是,熱效率會降低。 另外,沒有孔的種 類,可在上方放重石 頭加壓,在氣壓低的 地區就能順利烹煮。

炊具為了將食材或水加熱,需接觸超高溫的﹁火﹂。考慮到如何高效而安全地利用熱能,炊具的細部施加了各種設計。

鍋蓋的工夫 /// Point ///

利用左右開的把手的彈力來固定。設計 簡單、容易修理,但需避免用力握。

手的優劣會大 幅改變炊具的 使用便利性,把手若 是導熱性高的素材, 料理中或料理完成後 鍋具會太燙無法觸 摸,長柄把手可解決

實固定的類型,有許 多燙傷意外都是因為 拿取鍋具時把手脫 落。使用過度會讓彈 簧變鬆,或鎖頭部分 損傷,須盡快修理。

橡膠製的夾型把 手,因為有絕熱性, 以手直 接 拿 鍋 緣 也 不會燙。

在鍋具內側加上鋁合金表面 陽極氧化處理的特殊加工, 可提升耐腐蝕及耐磨性。 內側施加不沾性 加工,外側 為硬質陽極氧化加工,有效 提升防焦及耐腐蝕性。 鋁金屬表面施加陶瓷塗層的 產品,最外層再上色,形成 繽紛的鍋具。 附角度不同的兩款 把 手, 可 配 合 調 理 方 式, 切 換 使 用 鍋 身、鍋蓋的把手。

具在經常使 用下,外側 會逐漸被高熱侵蝕 氧化,內側也會被 食物的酸或鹼慢慢 腐蝕。無論品質再 好的金屬都難以避 免。同時,內側依 料理內容不同也可 能容易燒焦。 然而,表面若經 過特殊加工,幾乎 可以防止腐蝕的情 況。尤其內側若有 防焦加工設計,不 但可以放心調理且 不影響味道,後續 清理也輕鬆。

許多鍋具會針對 直接接觸爐火的 底部,加上不著痕跡的 設計。 例如能提升熱效率的 溝槽或凹凸。底部若是 光滑的,火焰會立刻竄 到鍋外,而有溝槽或凹 凸設計的話,不僅增加 鍋底的表面積,也能稍 微控制火向,使熱能停 留在鍋底,節省了料理 時間與燃料。 鍋底的加工相當費工, 使得價格變高。但長遠 來看能節省燃料,其實 是划算的。 把手折下來時會自動上鎖,解鎖需拉紅 色槓桿,安全性高。

炊具是相當單純的 道具。金屬製的鍋身、 蓋子、手持用的把手。 尤 其 是 低 價 品 當 中, 有 僅 是 金 屬 成 型、 連 蓋 子 都 省 略 的 款 式, 而這樣也足以應付最 低限度的料理了。 內側施以異素材塗 層的器皿有諸多好 處。 比 如, 容 易 生 鏽 的 鋁 素 材 炊 具, 有 塗 層 的 話 可 抑 制 氧 化, 減少腐蝕可能性;不 易 導 熱 的 鈦 金 屬, 塗 層可減少燒焦的情 況。 油 分 和 水 分 不 易 附 著, 餐 點 的 汙 漬 容 易 清 除。 在 山 上, 料 理後的清潔作業也以

紙 巾 擦 拭 為 主, 整 理 起來相當輕鬆。 鍋底有溝狀設計的 種 類, 不 僅 能 提 升 導 熱 性, 放 在 爐 具 上 時 也 有 防 滑 作 用, 減 少 炊 具 被 打 翻 的 情 況, 在凹凸不平的地方調 理時尤其感激。 依 款 式 不 同, 把 手 部分的形狀也大不相 同。 希 望 的 是 能 簡 單 固 定 於 炊 具、 不 易 脫 落 的 設 計。 一 體 成 型 的把手在打包時稍嫌 礙 事, 但 不 必 擔 心 會 遺 失, 取 用 炊 具 時 也 較 穩 定。 而 可 拆 卸 的 把 手 會 有 遺 失 可 能,

由此狀態將把手向上摺疊時,鍋蓋會自 動鎖上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在收納時很 有幫助。

/// Function ///

取用炊具時多少需注 意 不 可 鬆 開, 但 可 收 納 在 內 部, 不 會 造 成 凹凸,讓打包更簡單。 兩 種 款 式 各 有 優 劣, 就看個人如何選擇。

鋁合金隔熱鍋把,以 夾子夾住鍋身。

108 1 0 9 P a r t . 6 炊具

內側加工範例

兩邊是同一家廠商的 產品,但有一邊的底 部加上融製鋁所形 成的凹凸,增加了面 積,因此熱效率較高。

各式各樣的把手 /// Point ///

市面上也有販售底部 加上同心圓溝狀設計 的產品,不只增加熱 效率,放置爐上時也 可防滑。

防焦加工 /// Point ///

底部的加工方式 /// Point ///

2


選擇方式

選擇的關鍵在於外形、材質、尺寸

鈦金屬

方型 在三者間最重但便宜的金屬, 價格低廉、容易取得,還有不易 損傷及生鏽等優點。但導熱性 不如鋁。和鈦金屬相同,也容 易燒焦。登山使用上稍嫌不便。

輕 量 和 硬 度 是 優 點。 但 加 工 困 難,屬於貴重金屬,價格不菲。 缺點是導熱性低,只有接觸到火 焰的部分發熱,易導致燒焦。另 外,把手等不易變熱。

最普遍的炊具材質,容易凹 陷但不易燒焦,導熱性佳不 會浪費爐具火力。保養偷懶 的話,會產生白鏽,但相對 便宜,且加工容易。優點多。

因打包方便、適合煮泡麵,受到部分 山友固定支持,其缺點是容易變形。

哪種﹁外形﹂好用?什麼樣的﹁材質﹂方便調理?是幾人的登山活動、烹調需要什麼樣的﹁尺寸﹂? 登山的型態因人而異,也影響到炊具的選擇。 型炊具的種 類,大致可分 為三種:圓柱狀的深 型、淺型、方型。功 能上並無太大差異, 主要是依個人喜好。 不過,若討論優 點,調理方便且穩定 性佳的,是開口較寬 的淺型。底面寬,熱 效率高。依收納性來 看,則是口徑較小的 深型最好,內徑設計 通常配合了瓦斯罐的 大小,容易收進背 包。目前炊具的主流 屬於這兩種。 然而,它們的共通 點是,圓形的鍋蓋在 沸騰時容易溢漏,就 這一點而言,方型的 鍋蓋只要稍微偏斜放 著,就能讓蒸氣釋放 出去,就算長時間煮 米或麵也不易溢出。

2 1.5

3

選 擇 炊 具, 可 由﹁ 尺 寸﹂開始思考。﹁形狀﹂ 和﹁ 材 質 ﹂ 是 使 用 偏 好 的 問 題, 尺 寸 則 關 係 到 山上的調理方式和人 數。 基 本 上, 多 人 數 使 用 大 型 鍋 還 是 最 方 便 的, 但 也 有 帶 中 型 鍋 具、 多 人 分 次 用 餐 的 方 式。 此 外, 想 分 開 料 理 主 食、 配 菜 和 湯 的 時 候, 稍 小 的 炊 具 也 堪 用。 若 想 一 次做好配料豐富的義大 利 麵, 需 要 煮 湯, 就 算 刻 意 煮 少, 湯 一 旦 沸 騰 也 容 易 滾 出 來。 另 外, 一 人 登 山 的 話, 用 小 型 金屬杯也足以應付了。 面積較廣、最方便調理的是淺型。 底面較寬,不會浪費熱能,能提升 調理效率。

人 登 山 的 話 , 只要一個 毫升左右的鍋 子,就能煮拉麵了。 就算習慣吃大碗的人 也只要 公升, 個 人一起去只要 公升 應該就夠了。要依成 員人數來打算是否需 要更大的尺寸。 若是不想帶太大的 炊具,分成 次 料理也可,雖然費 時,但行李較輕便, 行動應該也更輕鬆。

淺型

2

鍋 型 炊 具 以 可 堆 疊、

功能與性質的期 待點不同,材質 的選擇標準也會改變。 在重量上,由輕到 重是鈦 鋁 不鏽 鋼,而堅固程度由弱 至強是鋁 鈦 不鏽 鋼。但鈦金屬太硬, 遭遇過大壓力時會突 然斷裂,就這一點而 言,鋁就是變形也不 會破損,而不鏽鋼最 為安定。 價格上,由低到高 是不鏽鋼 鋁 鈦, 鈦金屬輕量卻昂貴, 不鏽鋼堅固但較重, 鋁則介於兩者之間。 導熱率最高的是 鋁,能高效使用燃 料、縮短調理時間。 就這一點而言,鈦金 屬導熱性較低,熱不 易分布到炊具整體。 考量分別的優缺 點,目前較現實的選 擇應是鋁或鈦金屬。 不鏽鋼也有長處,但 相較下實在太重了, 要裝進背包以人力搬 運,恐怕會增加負擔。

稍微接近立方型的圓柱形深型也 容易收納在背包內,內側還能放 瓦斯罐。

/// Select ///

有大 中 小尺寸的套 鍋 式 產 品 居 多。 與 不 同 成 員 去 登 山 的 人, 可 先 決 定 一 個 廠 牌, 然 後 收 集 不 同 尺 寸 的 炊 具 組, 就能對應各種人數及菜 單。 ﹁ 外 形 ﹂ 和﹁ 材 質 ﹂ 的特徵如以下介紹。﹁外 形﹂的主流為能均勻傳 熱 的 淺 型、 深 型 兩 種, 而四角容易成為低溫部 分的方型較少。﹁材質﹂ 方 面, 在 須 自 行 搬 運 行 李的登山中較少選擇沉 重 的 不 鏽 鋼, 此 材 質 多 限於不想投入過多費用 的人或是營區中使用。 無 論 是 何 種 炊 具, 都 能做出﹁能吃的東西﹂, 但是否美味或調理簡 單, 又 是 另 一 回 事 了。 希望讀者能審慎地考慮 ﹁尺寸﹂、﹁外形﹂和﹁材 質﹂這三大要素。 不鏽鋼

110

1 1 1 P a r t . 6 炊具

深型

7 0 0

1

尺寸的選擇 /// Point ///

好用的「外型」 /// Point ///

各有長短的「材質」 /// Point ///

3


使用方法

有效發揮功能的點子 貫徹輕量化的人,只 要帶一個最低限度的 尺寸就可以了。以倒 入熱水就能吃的冷凍 乾燥食品為主的人, 也可只帶茶壺和杯 子。

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炊具後,接下來就是如何實際運用。畢竟一旦購入就希望能長久使用, 要找出屬於自己的舒適便利的使用方式。 多數的炊具設 計都以釐米單 位嚴密計算,讓鍋 具、茶壺,以至於平 底鍋都能系統化地堆 疊。若是圓型炊具, 也能與其他廠牌堆 疊,甚至可能比同一 廠牌的更加貼合,因 此追加購買時 需確認口徑尺 寸。 準備 種尺寸的炊具 在 山 上 比 較 便利,單是分 成吃飯用和喝 茶用,就可以 減少擦拭的麻 煩。但若是想

將酒 精 爐 收 進 炊 具裡,為了防止金 屬 互 相 碰 撞, 可 在兩 者 間 隔 一塊 布。

3

多數的炊具都 附有收納袋, 主要為尼龍材質,內 裡多施有防水塗層或 附有強韌的網袋。 但最好不要拘泥於 附屬條件,要找到自 己合用的袋子。棉質 的風乾速度較慢,容 易吸附汙漬。用具有 速乾功能的舊衣做成 袋子的話,潮濕狀態 的炊具能在搬運中變 得乾燥。

質的炊具無法 壓縮,容易形 成內部空間的浪費, 希望能將炊具作為收 納空間積極活用。 在裡面放進同為料 理用器具的瓦斯罐、 爐頭相當方便。放入 會用到的刀叉,也能 節省作業時翻找的時 間。 炊具內部也能用於 保管易碎物品,將蛋 或番茄用布或紙包起 來收納,就不容易破 碎,能增加料理的種 類。

在山上 想 吃 泡 麵 的人,可用專門搭 配 泡 麵 尺 寸、 直 徑 和 高 度 都一 致 的炊具。

金屬製炊具相當堅 硬,在山上幾乎不用擔 心破損,該注意的是打 包時不去壓迫到其他易 碎物品。 炊具內側是金屬圍成 的 空 間, 如 何 有 效 利 用、 裝 入 瑣 碎 物 品, 正是打包的本領所在。 可放進瑞士刀、餐具等 任何自己方便使用的物 品。 畢竟是用來做菜的道 具,每次使用完變髒是 無法避免的,但若是對 髒汙放置不管,就容易 附著沙土,日後會很困 擾。其中一個方法是常 用紙巾擦拭,或用完後

將蓋子關上,也能防止 髒汙。 金屬製的炊具可依自 己的喜好,稍微加以客 製。鍋緣的一角做出角 度,可方便倒水,或用 鑽頭在鍋蓋上開瀝水孔 也可行。有人為了加熱 時讓鍋具不易從爐頭上 滑落,會刻意把鍋底打 凹。針對容易變熱的把 手,也有人會捲上不可 燃的線材。 炊具,尤其是最主要 的鍋型炊具,只要保養 得當可以用一輩子。但 做為登山裝備,金屬厚 度 被 減 到 最 薄、 輕 量 化,但若受到食物中的 酸性腐蝕,或過度燒焦 的話,金屬的厚度更會 逐漸變薄,最終破損。 就算在山上只用紙巾擦 拭汙漬,回家後還是要

能 放 瓦 斯 罐 的尺 寸, 也 可 改 放 海 綿、筷子、湯匙和 刀子等與「吃」相 關的小東西。

/// Know-how ///

洗 乾 淨, 乾 燥 後 再 保 存。

某些廠商也販賣調 味罐或湯 勺等成組的料理用配件,尺寸 設計上方便收納於炊具內部, 比起專程去蒐購來得方便。

2

以 尼龍材質為主的附屬收 納 袋, 若 常收 納 潮 濕 的 炊 具,網袋也相當有用。

112 1 1 3 P a r t . 6 炊具

將三個 深 型 鍋 具 加 以 堆 疊, 內 部 可放 110g 容量的 瓦 斯 罐, 爐 頭 也 可放置上方。

炊具、碗和餐具均能堆疊的系統型。根據登山的 情況,用不到的碗也可留在家中,追求輕量化。

配件的使用 /// Column 專欄 ///

內部的收納 /// Point ///

尺寸的組合與堆疊 /// Point ///

收納袋的材質 /// Point ///

4

內部空間的活用實例

某廠商的堆疊實例,最大的鍋具直徑 23cm(5.8 公升)到最小的登山杯直徑 11cm (0.31 毫升),八種尺寸可層層堆疊收納。決定一個自己的基本尺寸,人多時用較大的、 人少時用較小的,組合使用,收納攜帶非常方便。


乾淨使用的技巧 在

1 0 0 ℃

氣吃完,料理就會越來 越難吃。在山上要悠閒 用餐的話,就必須接受 口味不佳的結果。 最近我自己常用的方 法是,調理完後不關 火,用極小火繼續加熱 炊具直接吃。使用燃料

炊具常處在汙漬未完全清 除、潮濕的狀態,這 時可 在炊具間夾一條薄毛巾。 毛巾可以用來擦取微汙, 回家後再洗,移動中也不 會有撞擊聲,很方便。

若有倒水的地方,可用極 少量的水溶解汙漬再沖 掉。 使 用 泡 完 茶 後 的 熱 水,可讓 油汙輕 鬆脫落, 最後也可再用紙巾吸一下。

/// Column 專欄 /// 作為備用的餐具

會稍微增加,菜色也僅

限於拉麵或火鍋類,但

能吃到溫熱的餐點。雖

然安全面上有些問題,

但晚秋到春天的這個季

節,能吃到暖和身體的

餐點,讓人無法罷手。

一個人登山時,做好的料理可以直接用小型炊具吃, 但若是多人一起登山的話,就需要分別準備碗盤,從 炊具中分取來吃。

山上的難吃料理。 該如何變可口?

工匠精心製作的櫸木碗組,三個碗能堆疊, 還有能作為盤子使用的碗蓋。保溫性能高, 任何料理都能感受到美味。

碗壁設計為蛇腹狀,可壓縮為圓盤狀攜帶 的碗盤杯組,材質柔軟度高,拿在手上感 覺舒適。

115

一直以來最普遍的,是以 衛生紙擦拭的方式,希望 能練出以少量紙張擦拭乾 淨的技巧。黏性較高的料 理時,紙張會破掉黏在內 側,需小心作業。

時,清晨撤收前擦一 次就足夠了,但夏季 會有食物中毒的危 險,必須勤勞擦拭。 餐後的殘渣以水或茶 溶解然後喝完,也是 山上的﹁規矩﹂。

上自己煮的飯很 難吃,這麼說也 許太過分,但起碼算不 上好吃。 如果說感到好吃的 話,恐怕也是因為山上 的氣氛,或是持續激烈 活動後感到飢餓的緣故 吧。雖然無法否定這些 因素,但客觀上單就味 道來說,還是比不上在 城市裡吃到的餐點。在 山上,包括食材、調理 器具、水、燃料等一切 都有限制,海拔高的地 方受氣壓影響,熱水也 無法達到 , 因此只能在這樣的範圍 內追尋可能的美味。 在山上若煮了一人份 料理,調理完不必刻意 分裝到其他餐具,炊具 可直接變成餐具。然而 金屬製炊具散熱快,料 理會快速地變冷,就算 分裝到小容器,如果容 器也是金屬製,結果還 是一樣。因此,不一口

有 = 效發揮功能的點子

山上,很難找 到能洗滌餐具 的充沛水源、對環境 不造成負擔的場所, 餐具上的汙漬多以紙 巾擦拭後帶回家。 若不排斥味道混 雜,不必每次用完餐 都擦。春季或秋季

關於炊具的兩三事

4

使用方法

/// Point ///

這樣的情況,以往的主流是鋁製餐具,但熱度容易流 失,低溫時期用餐中途料理就冷了。想要慢慢地享用 溫熱的餐點,最好選擇塑膠製或木製餐具,金屬製的 也可選擇絕熱性高的產品。

略大的三角形容器中,附有小型杯、砧板、 湯匙與叉子合一的「叉匙」,作為山上使用略 占空間,但輕量好用。

利用雙層鈦金屬壁提升保溫性的無柄馬克杯, 口徑寬,尺寸作為餐具使用也綽綽有餘。由於 構造上使用雙層壁,雖是金屬但無法用火加熱。

11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