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 Student Press 2010 Dec Issue

Page 1


目錄

社會

尊嚴。家。生計 是一村之事子開大口的 保衛菜園從來不 村安置的最大問題/獅

3-8

文藝

22 23 24

抗爭的軌跡/菜園 農業:從新界田土政策看農業 農夫,還是無恥的政府?/無關 村 生滅/我不住菜園村,我撐菜園

學會如何停止擔憂和支持代孕 10-13 飯後餘音 /大刻薄的工資想

9

這是戰爭、還是搶掠?/QE2

作│熊一豆/兒童樂園

Echo

體育

原來跑都可以咁好玩 黃金寶,你在想甚麼?

情色

以武俠小說為例

校園

28-29 校園散

切身問題:要買到 樓,應該怎做? 眾志夜粥小記 OAL要靜靜雞戳破 你exchange夢噢!

30

不一樣的A&P中大

第二書店

31-32 2012中

大驚爆內幕

交換經驗:月經 情色小說:身體 性愛百寶箱——震到你腳軟

性別 21

文學的雅與俗——

書的

│Pat/左翼風情畫│燒/斟│

25

睇真D

16-17 原地流放│李智良/一豆耕

19 20

實驗囚室》

26-27 教師的和教

專欄

18

頂處未算頂——《

投稿

公平的一角/飯堂阿姐看大家樂 力不平衡 像/從大家樂扣飯鐘錢談勞資權

14-15 QE2

舞台的反思——訪 「藝評新世代」 四院劇賽評論 魚願以償!?—— 聯合:《尋找第八 秒》 月經,作為女子與 家庭女子以外── 逸 夫:《月事》 研讀面書——《社 交網絡》

Concerning Aids!訪關懷愛滋

出版資料 《中大學生報》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號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斟」 地址: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三零七室 電話:2603-6404 電郵:cusp@cusp.hk 網址:http://cusp.hk/ 編輯/作者:鄭智浩、陳昌明、彭梽樃、鄺頌婷、何敬熹、簡浩 德、林啟舜、孫根芳、張浚軒、何奕彤、湯詠婷、劉子僑、羅奕媚 客席作者:林慧嫻、蕭浩恩、陽少、Pat、熊一豆、李智良、洪曉 嫻、Muscle、Lydia 鳴謝:中大員工總會、關懷愛滋、中大導師、阿恆、飯堂阿姐、CC can夜更員工、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陳振良先生 承印:唯美印刷實業有限公司 設計:黃衍仁及其他 發行查詢:Heidi (90209706)、Vicky (62249413)


尊嚴。家。生計

保衛菜園 從來不是一村之事

今年年初,成千上萬的香港人在禮賓府、立法 會門前,高呼「反高鐵,停撥款」、「不遷不 拆菜園村」。但政府在保皇黨和功能組別議員 的護航下,仍粗暴通過了高鐵近七百億撥款。 十個月之後,在剛過去的十一月,當搬村、安 置、賠償等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處理,政府曾兩 次意圖大舉入村收地。但在村民及支援者的 合力抵抗下,地政人員未能強行收回大部分土 地。 你們可能會問,菜園村的問題不是已經解決 嗎?政府不是已經賠償予村民嗎?還有什麼事 情未解決?

〈抗爭的軌跡〉回顧菜園村村民在過去十一個 月的行動,當中與政府斡旋的經過,展現村民 不懈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奸險。〈菜園村安置 的最大問題〉和〈獅子開大口的農夫,還是無 恥的政府?〉,分別說明了現時仍未解決的安 置和農作物賠償問題,後者並進一步指出政府 在農業賠償上有亂計數、欺壓農民的前科。〈 無關農業:從新界田土政策看農業生滅〉則指 出,在青苗賠償問題和搬村困難重重的背後, 其實是政府透過土地政策,把農業逐步扼殺。 最後,〈我不住菜園村,我撐菜園村〉道出保 護菜園村行動中,支持者關注此事,不只因為 同情,更是為了自己的生活。

抗爭的軌跡 1月15、16日 連續兩日超過萬人包圍立法會反高鐵,反對者質疑高鐵造價太貴 回報成疑、選址不當等,當中包括不少專業人士。但在功能組別 的鐵票護航下,立法會財委會仍能通過高鐵撥款。

2月28日 菜園村村民被逼放棄「不遷不拆」的心願,提出向政府集體登記 並領取賠償自行搬村的計劃作為最大的讓步,要求政府配合。而 政府的回應則是,村民可透過現行政策內唯一能在農地上建屋的 「農業復耕計劃」取得屋牌(復耕牌),政府和鄉議局會盡力協 助。

11月4日 新村未建成、租戶未有妥善安置、青苗與廠戶賠償未解決,但政 府宣稱11月4日會來收地。當日,三百名地政人員來到菜園村, 開始了以威脅行先的「黑社會式掃場」。他們斬釘截鐵地唬嚇村 民,說只會「寬限」兩星期,下次「掃場」時必須離開。村民與 支持者組成「巡守隊」,奮力頑抗地政的騷擾。地政人員宣稱會 於兩星期以後再次進村收地。及後地政與港鐵前線職員在未得到 村民同意下,「偷偷摸摸」地將村民的部份農地鏟平。

11月13日

3月至5月

菜園村關注組與支持者發起「停止清拆、先建後搬」大遊行,八 百名村民與支持者由銅鑼灣遊行至政府總部,要求政府兌現承 諾,在收地範圍以內的各項安置與賠償的問題均未解決以前,不 可以強行收地。

村民開始就農業復耕資格的定義與政府磋商,達成基本共識。同 時村民亦展開買地談判,並成立菜園村工作室及生活館,舉行社 區規劃工作坊及作有機耕作實驗。

11月15日

6月中 政府忽然訂出極嚴格的復耕定義,如要求所有人現時全職耕種並 限定規模等。由於村民必須先領復耕牌才能買地,政府此舉不單 沒有「盡力協助」,更是有意阻撓重建家園計劃。

9月 在村民努力不斷爭取,先後到行政會議、立法會請願,政府才肯 逐批逐批發出足夠建村的復耕牌,買地因此被拖延,搬村進度因 此慢了半年。運房局不斷聲稱會「彈性化、人性化處理菜園村問 題」,卻不肯承諾先妥善安置村民才收地,更不肯更改荒謬的十 月最後拆遷日。

10月15日 最後拆遷日,村民到上水地政署領取賠償,但官方要求村民簽署 必須於當日前遷出的協議書。新村建成日估計為買地後約六至七 個月,政府九月才批復耕牌,卻逼令村民在不可能的日子內搬 出,村民對此極為不滿,拒絕簽署。

十多名地政人員逼一名不識字的農婦簽署放棄農地的同意書,並 於翌日強鏟幾千呎的甘蔗田。

11月19日 地政意圖再次大舉進村。近600名支援朋友早上9時已在村內守 候,做好護村準備。村民於地政車隊停泊的工地進行是次護村行 動的記者會,地政人員被村民與支援者的氣勢震懾,最終於下午 宣佈「遺憾」村民的阻擋,收隊離開,當日沒有進行任何收地工 作,但聲稱月底會再來收地。超過200名村民與聲援者轉戰運房 局於中環美利大廈的總部舉行集會,要求局長鄭汝樺面對村民, 承諾停止黑社會式掃場。村民於當晚宣佈開始於美利大廈露宿, 直至三日後鄭局長出席立法會會議為止。

11月22日 村民與聲援朋友由美利大廈遊行至立法會,追擊鄭局長。鄭汝樺 於會上重申已講過過百遍的「人性化」廢話,完會後並無理會立 法會外村民的會面要求,走後門離開。


菜園村安置 獅 子 開 大 口 的最大問題 的農夫, 文:怕你西條毛 立法會通過高鐵撥款後,菜園村提出的「先搬後拆」其實已經是十 分卑微的請求:試想有人要強行拆你屋企,你的希望只是被踢出家 門前能先有適當安置而已。過去多月,村民並非如政府所說一般霸 住地賴死唔走,也不像報紙所說純粹因賠償安排而不滿;實情是村 民已很積極地安排搬遷的各項,可惜當他們遇到阻撓時,政府竟然 袖手旁觀,甚至樂見其成。

搬村

還是無恥 的政府? 文:果粒果

二月初,菜園村關注組已和政府達成「先建後搬」的共識。村民早 在四、五月已經找到心水土地,同時漁護處人員逐家逐戶「面試」 ,要耕了幾十年田的老人家向「專家」證明他們的農民身份,搬村 工作似乎如火如荼。可是到六月,政府突然收緊復耕牌照,要所有 申請人(包括八十歲的老人)都必須全職耕種足夠養活一家的田 地,並且不能做其他全職工作。政府一拖再拖之下,村民竟至九月 才爭取到復耕牌。未幾,鄉議局介紹的土地卻陷於複雜的地方力量 交鋒中,菜園村民更要同時處理交吉、路權、佣金等繁複的農地買 賣問題。 其實,除了劉皇發的人脈以外,政府從來都沒有提供任何幫助。要 是政府通力協助的話,搬村根本不用拖至現在,高鐵工程一早就暢 通無阻。

上公屋 其實村民大多都不想上樓,只願在原區環境清幽、租金便宜的「寮 屋」安置。政府要封屋收地,豈非有責任讓村民能維持原有生活? 可是在政府提供的安置「選擇」裡,村民要麼拿賠償,要麼拿居屋 津貼(即打折後的特惠賠償額),要麼上公屋。沒有土地賠償的租 客大多只能選擇上公屋,但仍要經過資產審查,上公屋條件和其他 市民一樣,政府完全沒有「特事特辦」。 想上公屋的租戶當中有一群是尼泊爾人,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安置的 條件和細節。政府人員不但沒有理會他們看不懂中文通告,亦沒有 向他們解釋清楚,他們要從其他途徑才得知自己的境況。至今,仍 有幾戶尼泊爾人因各種原因,如未能提供十年前的居住證明(你拿 得出你家十年前的水費單嗎?)、登記人不在香港等,被拒上公 屋。 不少人都不理解菜園村的安置問題,甚至相信政府說延遲收地已是 特事特辦、「皇恩浩蕩」。其實,安置面對的最大問題,從來都是 政府。

上月頭,政府向菜園村居民發出有關農作物的賠償清單,賠償 的金額和計算方法極不合理,政府不對外公佈賠償的細節,企 圖透過賠償的總數,掩蓋賠償不合理的問題。政府不停表示已 向菜園村村民賠償2億5千萬,不少村民更獲得上百萬賠償,但 村民不合作,以致高鐵工程受阻。鄭汝樺更表示:「我地認為 漁護署晌處理農作物津貼嘅做法係合情合理嘅,亦都聽取咗村 民嘅意見,作出覆檢。」

合情合理=12000支粟米當4000支計? 農作物的賠償,是按面積計算的,即是政府會假設了每幅一定 面積的農田只能種一定數目的農作物。乍聽這計算方法很合 理,但魔鬼就在細節裡。例如粟米田,政府表示「根據專家文 獻」來計算每一斗地(約7200呎)只能種4000株粟米,但實際 上農夫的粟米田種了12000株粟米,是「專家文獻」的三倍。 當農民要求政府提供文獻出處,查詢究竟4000株這個數是怎樣 計出來的時候,政府只表示這是根據六十年代的估算方法,但 就不公開有關文獻。政府一直向外表示賠償的計算是公正客觀 的,但卻從未公開有關計算方法,一些農作物如蕃茄、蘆薈 等,賠償價格比起政府的蔬菜統營處價格還要低。 果樹的賠償是逐棵計算,但同樣,政府提出的賠償完全不按市 價。菜園村裡一棵有百年歷史的朴樹,政府賠償604元,但港 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以該樹大小、樹種和健康因素,加上 獲國際科學期刊認可的方程式計算,該樹市價達360萬,是政 府估價的五千多倍。一如以往,政府又是以無可奉告,甚至可 能不存在的專家文獻來計算出來的。一些木瓜樹,如果不需拆 村搬遷,每年收成可達千多元,但政府只肯賠償75元。

社 會


剷走證據,你吹佢唔脹! 賠償問題未解決,政府卻於十一月中多次派員到村裡的農 田剷走農作物。鄭汝樺表示「如果村民不滿,日後仍可提 出索償,但村民不應以不滿農作物賠償,作為延遲遷出的 藉口。」但農作物被剷走,政府更可以大條道理黑箱作業 計算賠償額。 鄭汝樺又說:「收地完全不涉及威嚇性掃場。」但地政人 員曾多次偷偷入村,迫目不識丁的村民簽署同意書,同意 地政把農田的作物當廢物處理。當被問到該村民不識字, 為何不解釋所簽文件時,地政竟然說「唔使同佢解釋。」 可以想像,農田被收回、作物被消毀後,村民提出索償的 成功率根本是零,甚至政府可以表示不受理。為什麼?「 唔使同佢解釋!」

亂咁計賠償 政府有前科 或者有人會說,青苗賠償只是政府沒有經驗,用些古代的 文獻來計算,自然有計算上的錯誤啦!首先,政府一直都 沒有公開有關的文獻和計算方法,已有理由懷疑是政府內 部黑箱「亂咁黎」,只求賠得越少越好。另外,農業賠償 的問題其實政府很有經驗,而且每次都如出一轍,不按實 際情況賠償之餘,還不停向外表示,已經提高賠償額,令 外界覺得要求賠償的人是獅子開大口,抹黑不接受不合理 賠償的農民。 早在08年中,街市再發現禽流感個案,政府提出自願交牌 計劃,希望雞農接受一筆過賠償,交還雞牌。雖說是自 願,但政府不停放風表示一定會實施「中央屠宰」,間接 威脅雞農結業。政府處理有關賠償時,已出現很多問題。 政府處理賠償的絕招之一,就是只對外公佈賠償總額,使 外界覺得「用公帑賠咁多錢!」,如果業界不滿,就會被 塑造成貪得無厭的無恥之徒。但實際情況是怎樣,受影響 的農戶有多少?政府要消毀的私產(菜園村村民的菜苗、 雞農的雞隻、雞苗)實際市值多少?政府拆毀別人的家 園、生意,別人重新開始又需要多少錢?政府從來不( 需/會)公開。在雞農賠償問題中,政府只不停表示已提 高賠償,有雞場更可獲1700萬。但實情是,只有一個雞場 獲最高賠償額(1700萬),而該雞場的總投資額是3800萬! 政府還可以表示:「業界應要自行承擔禽流感對業界生意 帶風險,政府不習慣講價,也不習慣討價還價。」

一條公式走天下 不論是青苗賠償,還是雞場賠償,政府都忽略實際情況, 胡亂計算賠償額。遇有反對或不滿聲音,便稍稍提高賠償 額,再不斷向外公佈賠償總額,讓公眾誤以為索償一方真 的是貪得無厭,製造輿論壓力。只要繼續任由政府黑箱作 業,不公開賠償計算方法和細節,日後再遇上賠償問題, 政府只會繼續敷衍了事。

5


無關農業: 從新界田土政策看農業生滅

文:陳蒼蠅 菜園村的新村及復耕計劃,向我們展示了農業生產對菜園村村民 而言的重要性。不過,在官方的論述中,收回村民的農地無異於 收回任何一片官地,無需顧及農地的潛在生產利益如肥瘠、作 物、方位。此外,令此順滑地執行的是經濟掛帥(即意含了農業 非經濟)的暗示:香港只須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農業理應緣生 緣滅,不必執著。但現實是,新界的土地荒廢無日無之,沒有充 分利用之餘,更是出自實際上受到政府的各種干擾和宰制。本文 嘗試從田土政策去分析新界農業的地位如何受到貶抑,土地如何 只剩下了呎價。

香港主管農業的政府部門是漁農自然護理署。單從漁護署的名稱 上看,便可知政府眼中的農業,既不享有獨立的行政地位,又把 它與經濟生產割裂出來,看成與保護大自然同一回事。另外,漁 護署的農業政策極力主張市場優先,其網頁上所載的三項農業政 策無一不提及市場,例如: (一)奉行自由市場的政策原則。除特殊情况發生,社會的資源 概由市場力量決定,政府積極不作干預; (二)政府負責因應發展現代化、生產效率高、安全及環保的農 業生產所需,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援服務,但業界仍需按照市 場力量自行作出調節; (三)漁農自然護理署除研究引進適合本地環境的生產技術(環 控溫室精耕蔬菜)之外更致力協助業界掌握市場新機會 可是,市場力量到底能不能與政府政策作出如此清晰的切割呢? 市場力量是否推動/摧毀農業的主力?農民棄耕,是否完全出自 自願?我們不妨從新界田土政策的歷史,回應這種市場淘汰論。

港 英 強 奪 新 界 土 地 業 權 新界自1898年始被英國「租借」(實為限期割據),英人便因應 新界鄉民的起義抗爭和傳統中國宗族及農耕生活,改為實行與港 九不同的田土政策。當時,在港九的土地都已是永久屬於英皇, 而總督及港府只是有權力代為批租。換言之,所謂拍賣土地,只 是拍賣其帶有年限之使用權。可是,新界居民則不像港九開埠時 般人煙稀疏,多為流民;新界居民的祖先遠自宋代就定居於新 界,以農耕為業,並據《大清律例》擁有土地的永業權。假如英

人強行將他們的田產按港九做法劃歸英皇所有,則一方面違反了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在所展界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 產業入官」的規定,一方面又會激起更大的反彈(當時在大埔林 村等地反抗的鄉民高達千人)。故此,港府只能多次保證不會影 響他們的傳統生活,並仿傚清制知縣,設立理民府總管行政及司 法,別於英國傳統。 不過港府仍堅持對土地的所有權,故於1905年以集體官契的土地 登記形式,把村民手持的永業田契收回,改發俗稱「紙仔」的政 府地稅冊抄本,並不可作為土地權益及交易的憑據。雖然實際上 鄉民也延續了其生活,只是手上的土地,變成了七十五年的可續 期租約。加上,土地用途被限定了在訂立集體官契之前的原樣, 有屋地田地之分,更令鄉民無法在農地上自由建屋。這造成日後 港府發展新界時,由於土地業權已屬於港府,賠償頓成爭拗焦 點。而當發展藍圖公布時,藍圖內的土地皆被凍結,亦造成大量 農地荒廢。明顯地,港府強奪業權,對新界土地加上各種限制, 並非為保護農業,而純粹為方便日後收地發展鋪路。

新 界 農 業 的 逐 漸 衰 落 新界的土地雖然有了如此巨大的轉變,但由於村民既有生活方式 不變,也穩住了大局。但是,其後新界的農業發展卻漸漸有了變 化。戰後的新界農地經過由種稻轉為種菜,再由種菜轉為魚塘及 畜牧,農業發展是總體下滑的。劉潤和在《新界簡史》中提到稻 米作業在1963年的產值只剩2.16億元,「與全盛時期相較,差額 竟達8億元」(註1)。這固然與港英當時有意鼓勵蔬菜生產,避 免依賴從大陸入口副食品有關。例如戰後成立的蔬菜統營處,便 是政府以統一收購農民的蔬菜,來免除過往中介人的剝削,促進 生產的舉措;但是,農民轉種生長時期較短的蔬菜以牟取更多的 利潤的同時,因為工業化、人口增加(例如非原居民大量遷入, 建立了不少散村,如石崗菜園村、粉嶺馬屎埔等)以及相應的十 年建屋計劃的壓力,新界土地大量開發,亦導致農地越來越少。 譬如1954年全港的農地有13466公頃,稻田佔9466公頃;然而到 菜田最高峰的時候(1970),也只有4056公頃。


社 會 七十年代菜田減少,多改為獲利較多的魚塘、豬場及雞場。 不過,隨著畜牧業的發展,污染亦逐漸嚴重。於是,1985年 政府準備立法管制農業廢料,增加了處理污染的成本,加上 面對外國傾銷,導致大量豬場結業,「令全港原有7000多的 農場,一下子減少了2000多個」,並且「到1994年整體數目 只剩下約1000家」(註2)。而政府為豬場提供現代化的廢物 處理方法,亦以失敗告終。此後,新界農業更日漸衰敗。

丁屋政策亦增強了新界居民棄耕的動力。因為港府最初橫奪 原居民業權,加上新界原居民反彈激烈,故往往對他們採取 安撫態度。為了補償原居民失去原本在土地上建屋的權利, 政府在七十年代推出丁屋政策,讓新界原居民的男性後代可 獲得一生人一次的建屋權利,無需補回地價。另外,原居民 在收地時可享有非原居民所沒有的優厚賠償。因此,許多原 居民變相成為地產發展的既得利益者。

「 生 發 案 」 及 「 永 發 案 」 : 農 地 用 途 變 更

至少,可以俾人揀耕田掛

隨著葵涌貨櫃碼頭於七十年代建成,對貨倉需求大增,令許 多荒廢的新界農地都改為露天儲物場和停車場。直到1982 年,劉皇發旗下的「生發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向政府申請改 變掃管笏的棄耕農地的土地用途,以擺放建築用的鋼枝。政 府不允,故興起訴訟。政府最後敗訴,法庭判定1905年的新 界集體官批土地,除了從事厭惡性行業外,不必跟隨集體官 契中所載的土地用途。其後,另一宗被稱為「永發案」的訴 訟更直接肯定了將農地變成汽車倉庫等簡單建物的合法性。 至此,新界土地改變用途的情況十分嚴重。新界西北的土地 單是在1990年內,「用作露天貨倉的由86公頃增至100.2公 頃、爛車場由56公頃增至74公頃、貨櫃停車場由40增至86公 頃,並由此引起了水浸、交通及環境嚴重惡化等問題」 (註3)。除出租牟利外,貨櫃場及樓宇阻礙日照,導致農業更 無利可圖。直到2006年的在耕農地,只剩下1909公頃。

地 產 霸 權 瓜 分 新 界 在回歸前後,香港地產市道暢旺,各地產商亦因此垂涎新界 農地,許多新界土地如牛潭尾、古洞北、粉嶺北、坪輋、 打鼓嶺及洪水橋也被政府大規模選定為「具潛力發展」的 地方。其實自七十年代中,新界西北一大片的濕地魚塘被填 平,建成豪宅錦繡花園開始,地產商發現以數毛錢一呎的呎 價去收地,原來可以牟取暴利。於是,不少地產商以各種手 法催逼收地,以「艇仔」威迫利誘甚至矇騙年老村民賣地。 直至今日,粉嶺馬屎埔村等地甚至發展成表面名為「公私合 營」發展新市鎮,實際上是依靠地產商的收地技倆,去逃避 政府的賠償責任。這種貨真價實的官商勾結,正正就是進一 步消滅農業的可能。

自香港開埠以來,農業從來都不是港府重視的產業。從現今 的田土政策來看,政府坐擁業權,再加上單一經濟思維,那 麼對政府來說,與其說農業是一個經濟產業,不如說只是暫 時利用等待收回的土地的過渡作業。特別是六、七十年代之 後,農業的發展固然受工業化和新市鎮發展影響,但不能忽 視政府對農業視若無睹,容讓地產商囤積土地,導致農地荒 廢。這種故意的忽視其來有自,就是來自政府以單一產業主 導香港經濟的思維,以致用各種制度束縛土地的用途。農業 同樣需要穩定的投資環境,但不幸地與政府主導的地產爭地 而夭亡。或許從菜園村的收地中,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農地 的意義是否就是等待城市化?也許香港經濟不必依靠農業, 但農業是否只能完全處於這種等候被取代的位置,沒有它恰 當的位置? 註 1劉潤和:《新界簡史》p.128 2同上,p.144 3同上,p.115

參考資料 1. 2. 3. 4. 5. 6.

劉潤和:《新界簡史》 劉志鵬主編:《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 薜鳳旋:《香港發展地圖集》 香港獨立媒體網:〈牛潭尾的本土鄉愁〉 香港獨立媒體網:〈新界土地演義〉 香港獨立媒體網:〈四叔四叔 無食我黍〉

7


菜園村巡守隊招募 村民由11月4日始至今不斷受到地政與港鐵人 員或大或小的騷擾,菜園村關注組於是成立 了「菜園村巡守隊」,集合村外朋友到村中 進行巡邏工作。詳情可電郵至cusp@cusp.hk查 詢。

關 注 , 延 伸 請留意中大學生報網上版cusp.hk,以及學生報 於Mass Mail發放的消息。也可加入facebook「 石崗菜園村關注組」的群組,以獲得最新資 訊。假如你認同村民的努力與堅持,也請盡 力用任何方法將這事告訴你身邊的人。

我不住菜園村,我撐菜園村 文:林慧嫻 筆者最近參加了幾次保護菜園村的行動,常見一些熟口面的人。和他們聊,始發現 好些人都不是菜園村村民,卻始終表態支持菜園村。因為他們知道,菜園村的事, 也是他們的事。

溫水煮蛙,就快煮熟你 在十一月十三日的「停止清拆,先建後搬」的遊行中,我發現有個長得高大的年輕 人,肩掛大聲公,時不時就領喊口號。他外表很「潮」,問他是八十後還是九十 後,他答九十後;問他出生於九零還是九一,他答九五年。回想自己十五歲時在做 甚麼?終日應付學校的功課考試,除此之外,對其他事鮮有關注,而他卻早有社會 意識。「溫水煮蛙,不甘被煮熟!政府次次都大蝦細,今次不走出來,下次就拆你 間屋,再下次就通過廿三條,可能以後還會派出坦克車……」大家相對苦笑。 「由於政府首長不是由我們選出來,政府從來都大模斯樣不向我們負責。」對啊, 曾蔭權就說過:「視民望如浮雲。」你我有目共睹:政府推行政策,只要社會上無 任何風吹草動,人民意願大可不理。相反,人民集結力量,以行動表達訴求,向政 府施壓,或許會有果效。

曾身受其害,現感同身受 又看到有男子一手抱女兒,一手拖妻子,見他們走足全程未現疲態。問他累嗎,他 答當然,慨嘆道:「但我很支持菜園村村民的抗爭行動啊!我曾身受其害,現在感 同身受。」原來他以前是深水埗的居民,因為市區重建,被逼搬屋失業,生活模式 說變就變,自此痛失睦鄰和生計。「你看看市建局的標誌,是一腳伸人走!」 回家後上網看市建局的「一腳伸人走」的標誌,又一發現:「我們(市建局)的理 想是為香港締造優質的城市生活,令我們的世界級都會充滿朝氣,成為更美好的家 園。」但政府為市區重建和興建高鐵,要求深水埗舊區居民和菜園村村民放棄原本 的居所和生計,卻不好好安置他們,他們的「美好的家園」在哪裡?

資源分配,有無你份? 於十一月廿一日留守美利大廈的集會中,一位操國語的女生發言,原來她自 台灣來。她去年來港,參加過菜園村導賞團。關心土地規劃的她時有留意菜 園村的事態發展。「我一向關心土地規劃和人的居住權利。不論是對台灣本 土的,還是對香港外地的。這是對人的關注,無分彊界。」 「土地規劃是決定空間如何使用,給哪些人使用,而當中涉及資源分配。香 港政府這次以公眾利益為名,凌駕小集體的生存權利,有欠公允。」政府興 建高鐵﹑遷拆菜園村,扼殺了村民原本的生存軌道,扼殺了農夫的生計和農 業發展,扼殺了基層的居住權利和生存空間。政府將原本屬於村民的資源重 新收歸,以公眾利益為名興建高鐵,但普羅市民的得著始終成疑。例如高鐵 總站的設置就影響誰是這次資源再分配中的得益者,但政府對此沒作公開討 論。

菜園村的事,也關我們事 從興建高鐵﹑遷拆菜園村的事件中可見,政府在土地規劃中,以硬件建設為 先,輕視人的生存權利。而那些硬件建設是資源再分配的過程,政府常以公 眾利益為名推行政策,但對於所謂「公眾利益」的討論極少,這可從它的諮 詢工作不足略見一斑。而菜園村事件並非單一地發生,政府對待民生的態度 和思維亦反映在深水埗舊區重建的政策之上。 政府今天用這種態度對待菜園村村民和深水埗舊區居民,他日亦能以同樣的 態度對待你我。菜園村的事,不只是菜園村村民的事,也是你我的事。


社 會

父 母 不 雙 全 , 子 女 必 不 幸 ?

簡單點說:不會。我無意在這裡來一個 BIO1000般的生物學講座,不過簡單來 說的話,單純的亂倫並不必然會導致遺 傳病,只有雙親也剛好有隱性的致病基 因,並且在配對時剛好兩個配在一起的 話,才會讓子代致病。雖然說家屬中會 有同種隱性基因的機會比較大,不過這 並不代表是必然的,也不代表不是家屬 就不會有這個情況。

反對代母(或稱代孕)生子的理由之中, 其中一個最響亮,也站在道德高地的理 由,就是這些孩子在一個沒有母親(或說 生母)的環境中長大,因而會有成長陰影 或是障礙云云。可是,這種理由背後所指 出的,就是子女只有在一個父母雙全的家 庭中長大,在心靈上才會是「健康」或是 「完整」。可是,這是真的嗎?

學會 如何 停止 擔憂

除了父母之外,一個人的成長中還有很多 的參數,像是祖父母叔伯兄弟等家人的照 顧、學校中老師的教導,以至是由社區或 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支援。說是必需 要有一父一母才能讓子女健康成長的人, 莫非就覺得這些外來的支援不重要?要知 道,孩子並不只屬於家庭,而是屬於整個 社會的,所以不應該只將養育的責任推給 父母。

做愛唔一定有愛, 賣仔亦唔一定有親 其次,不少人覺得代母這樣做,實與出賣 骨肉無異,而買者就自然成為了花錢拆散 母子骨肉之親,斷人母子之倫的大奸大惡 了。可是,將代母與賣子之母作類比,又 是否適合呢?

古人賣子,賣的子是確實由他們的精卵生 出來的,在遺傳上是百份百的親生子女, 而且在賣掉時一般也已經經過數年的生 活,拆散當中的親情,固然是一件不應該 的事。可是,代母所孕的子女,精子不是 來自代母自身的,甚至卵子也可能從別處 取來——她只不過是「出租」子宮罷了。 加上生下的嬰兒馬上就得回到買者的懷 中,硬說買者駛臭錢,漠視代母與嬰兒的 親情,那我們都得同時將石頭擲向數以萬 計僱用外籍傭工的中產父母。

支持 代孕

況且,如果我們當代母是一種職業(它必 然是),就不能無視代母生子付出的勞力 與其勞力對買者的價值。而我們也完全無 理由將代母想像成被壓迫的弱者,覺得代 母於工作完滿之後一定無法承受「骨肉 分離」的痛苦,那無異於輕看代母這專 業——代母要面對「骨肉分離」,跟醫生 必須面對病人的死亡不是一樣嗎?

遺傳病滿天飛?不會

文:林啟舜

亦有些反對者以(疑似)生物學的方式反 對:代母甚至精卵提供者的身份因為私隱 而始終保密,萬一他朝代母成風,豈不是 亂盡天下之大倫,所有人的身上也帶滿遺 傳病?

近月李家傑大灑金錢(聽講上億)請代母生 仔,未結婚就已經成為三子之父一事,在香港 社會引起相當迴響。有人覺得用錢買(其實應 該叫租)生仔有乖倫常;有人覺得有錢咁做 無乜問題;亦有人問點解李生犯法政府都唔做 野。一時間一大堆科學同道德名詞滿天飛。

而且,這論點忽略了產前檢查科技的進 步。現在,我們不但可以在胎兒產下之 前就能知道其性別,甚至可以知道他會 不會有甚麼遺傳病。在現今社會,產前 檢查就和產前的育兒準備一樣,都是家 長該先行準備的。由此,產出畸胎的機 會也就大幅減少了。

強 烈 支 持 政 府 依 法 施 政 , 富 人 依 錢 改 法 除了道德爭議外,亦有人提出李家傑基 本上是犯了法,可是即使成為全港的頭 條,政府還是紋風不動。當一個普通人 噴香檳噴到其他人也是襲擊的同時,這 種再明顯不過的犯法者,為甚麼政府又 沒有怎理會呢? 有說法治乃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難道政 府單純因為對方是四叔之子就可以讓他 逍遙法外?政府既然覺得法律是至高無 上的,為甚麼不立即逮捕李家傑歸案, 讓他感受一下法律的「公正廉明」,顯 示法律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呢? 當然,我也相信李生和其他心有同感的 富人不會坐以待斃,而是大灑金錢請大 狀去法庭要求將這條保守的法律改正。 由此,政府可以證明香港法律仍然公 正;富人可以再次用錢改法律;小市民 亦可以從這部份的惡法中解放,豈非三 贏的局面嗎?

結 語 : 代 母 產 子 的 解 放 意 味 古時我們覺得交往就等於結婚等於傳宗 接代,可是現今社會演變,這三者的關 係已經開始解體。隨著代母產子以及精 子/卵子庫等生殖科技的發展,甚至生 兒育女也已經不一定需要一男一女的 交合了。如果未來人類複製技術成熟的 話,甚至單靠自己和一個代母就已經可 以擁有和自己血脈相同的子女。由此, 一直以來限制著我們和誰共度一生的一 夫一妻制,就不再擁有任何可以繼續限 制我們的道德理由了。

9


社 會 看大家樂扣飯鐘錢的爭議,我們很 容易直接落入「食飯算唔算做野」 或「食飯駛唔駛做野」等問題,去 考慮扣錢是否公平,〈公平的一 角〉則嘗試解釋從這種角度去考慮 公平問題的不足。「做幾多拎幾 多」,彷彿是天公地道不說自明的 道理,〈大刻薄的工資想像〉則說 明了這種計算工資的方法背後的機 器邏輯,並提出或許是更公道的計 算工資的基礎。

飯堂阿姐,究竟又點睇呢件事呢? 〈飯堂阿姐看大家樂〉就近水樓台 訪問了兩位飯堂阿姐。從中大家也 許會發現她們的打工經歷,和自己 的分別可能只差一個工作地方。

飯後餘香

道理講了一大堆,咁日日響飯堂做 野,又似乎係呢場爭拗中最關事既

公平的一角 文:劉子僑 大家樂扣飯鐘錢一事,支持的人說員工在食飯時間無做野,所以不應畀 那段時間的人工。不過我想沒有多少人會相信,一旦有需要,譬如店裡 人客忽然多得應付不來,老闆/經理叫你做野的時候,你可以理直氣壯 地同佢地講:「食飯時間,你無理由叫我做野架喎!」而不會被炒。 怎麼說,在炒人極易而生活又甚艱難的一個地方,即使說明了食飯時間 「毋須等候工作」,誰又敢當真呢?有起事來要你做野,誰又敢據理力 爭呢?食飯時間只是食飯,不過是美麗得帶點兒邪惡的誤會罷了。 大家樂管理層辯護時不斷強調「食飯時間唔畀錢」是為了讓員工有「真 正休息時間」。「真正」告訴了我們,在以前的食飯時間,員工並不能 真正休息。食飯時間究竟有無野做,答案昭然若揭,間接推倒了支持他 們扣飯鐘錢的人的理由。 以上雖然嘗試用「食飯時間有沒有做野」,來衡量「食飯時間老闆應否 畀人工」,但其實「食飯時間應否畀人工」這個問題本身,真的那麼重 要嗎?答案又真的是「給」等於「合理」,「不給」等於「不合理」這 麼簡單嗎?我們不妨這麼幻想,同樣是要扣飯鐘錢,不同的是大家樂管 理層忽然召開記者會,公開批評現時最低工資定在$28太低,並且宣佈 將所有員工的時薪一律調高到$35!唔……我想這樣的話,我們大概也 不會認為扣飯鐘錢是甚麼天大的刻薄吧。 將很大的事情收窄到極小的範圍,然後強調這範圍裡的合理,刻意不談 其他地方的更大不公,本來就是很常見的誤導人的方法。將「工作時 間」收窄到「做緊野的時間」,又或將員工整體待遇合理與否的問題局 限在飯鐘錢一項去討論,用的其實都是這一種方法。 說到底,要衡量怎樣做才算公平,本來就不能只著眼於冰山一角。工資 裡某一細項應該如何計算才謂之公平合理,終歸也要和員工的整體待遇 (如基本時薪偏低、工作時間浮動、容易請人炒人、遲到等住扣錢、超 時難得補水等)一起去考慮,得出的判斷──無論是公平或不公平── 才有意義。

最後,飯鐘錢雖然扣不成,但大概 沒有人認為問題就此告一段落吧。 大老闆繼續橫行無忌,說到底我們 連跟人談判的資格都沒有。〈從大 家樂扣飯鐘錢談勞資權力不平衡〉 援引了外國公司的架構,再一次提 醒我們香港在促進勞資平等方面是 何等落後。

飯堂阿姐 看大家樂 文:米莎娜美 回歸校園,又有多少同學知道中大飯堂的員工狀況?飯堂阿姐們又是 如何看飯鐘錢呢樣野?本報特意訪問了兩位於飯堂工作的女工,米莎 (化名)和娜美(化名)。 十一時半,米莎坐在我對面,嘗試在15分鐘內吃完那碟飯。「老闆無 講明嘅,但聽啲同事話我做part time淨係可以食15分鐘,全職先可以 食半個鐘。」佢呢份工返咗個幾月,每日做7個鐘,中間只有15分鐘食 飯時間。「係食飯時間黎咋,無休息時間架。」米莎一再強調食飯唔 等於休息,顯然她不會認同「食飯唔係做緊野所以唔洗比人工」的邏 輯。 「唔計飯鐘錢真係好唔合理。由朝做到黑,唔食飯邊有力做野啫。食 飯唔計錢,唔通返工去小便的時間都唔計錢咩!」米莎笑言。如果 老闆突然不給飯鐘錢,她會選擇轉工。「都無聽過會食飯唔計錢咁樣 嘅,做得唔開心咪唔做囉。」 在另一間canteen做part time的娜美算是比較幸運,有30分鐘有薪用 膳時間。談起大家樂時,娜美「不予置評」:「我都唔係知得好多單 野,唔敢講太多意見,驚講錯嘛……」娜美再三表示「自己唔係好識 講野」,但當問到她自身面對的處境時,娜美就滔滔不絕起來。 「如果老闆真係扣起飯鐘錢,我會無奈接受。」娜美說「而家經濟困 難,老細有老細嘅艱難,員工有員工嘅艱難。」咁點解仲會繼續做 嘅?「40幾歲人仲邊有咁易轉到工呀?不過而家就算係年青人,學 識低嘅都係好慘。」娜美形容這是一個「表面風光,但實際生活好艱 苦」的年代,最大問題唔係無工開,而係物價高漲。如果無左飯鐘 錢,娜美會「依度慳啲果度慳啲」,但就唔會反對或者去爭取,「講 多都係無用架啦,好似而家政府唔理你草根嘅聲音咁啫,聽左就算。 」


大刻薄 的 工資想像 文:米莎娜美 大家樂飯鐘無薪之所以人人恨不得誅之,主要是因為兼職工本身的薪 金已經太低,再扣就真是所餘無幾,因此飯鐘錢對他們來說十分重 要。那麼是否代表當工資加到一個地步,比如50元,當扣飯鐘錢已經 不對員工生活構成重大影響時,我們就可以容許資本家耍小動作?還 是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涉及到我們怎樣思考「工資」這東西? 讓我們先檢視這個非常普遍的論述:「食飯時間唔係做緊野,所以唔 應該支薪。」這種以所謂「實際工作時間」發薪的想像背後,是老闆 的思維向度:把員工設想成一部機器,開動多少時間,就要耗費多少 運作成本。在機器關掉、沒能替老闆生產時,自然不需要浪費燃料, 一毛錢也不應該花。老闆請人打工,工人替他賺的錢一定要大於發還 給工人的錢,利潤才成為可能。在這樣的算計之下,最合乎成本效益 的情況就是在維持員工生存、做你唔死的情況下,把勞動力發揮得最 大。 因此,當大家樂面對必要增加的成本——哪怕是花在員工上的最低工 資時,成本扣減又回到工人身上。這是如何的諷刺!在這種工資想像 之下,永遠都會有一群需要死慳死抵才能過到活的人,在職貧窮的問 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故此,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工資」:工人 生活質素。 從工人的角度出發,打份工,無非是搵兩餐養家。一個三口之家,夫 婦其中一人要照顧小孩料理家務,另一個出外工作的,就必要靠那份

糧負擔全家住屋、飲食、教育、醫療等所有的開支。工人不是把自己 的勞力想像成商品、賣多少個鐘就換取多少錢,而是期望全力投入一 份穩定的全職工作,得到的回報足以讓他自己和家人過一個合理的生 活——不用每天為衣食住行擔憂、計住計住咁洗,有餘暇跟家人共 聚。因此,我們才認為需要有員工福利,老闆有責任照顧員工醫療、 給房屋津貼、退休金、甚至父親有薪產假等。可惜這種一般工人的合 理期望,跟他們剛夠糊口的薪金有好一段距離。 面對這兩種對工資相反的理解,我們除了從人道理由出發支持工人 外,還可以考慮社會成本。儘管福利在雇主腦袋裡也不過是令工人工 作效率提升或者挽留稀有技術員工的手段,福利無疑也分擔了政府或 工人自己於社會保障的開支。而且由雇主提供保障,很多時比由政府 提供更節省社會成本。拿醫療來說,種種並非「直接」工作引致的工 傷,如因OT操勞短幾年命、壓力大成日腰酸背痛、長期維持肌肉繃 緊的腫痛等,其實累積下來對健康影響可以很大,老來病時需要的醫 療成本將會較高。因此,由企業提供醫療保障、定期檢查、減少勞損 (工作量),於社會整體成本來看更為化算。 可惜由於雇主能隨意解雇用殘了的機械,把社會保障推給政府或個人 自己承擔,所以一般都不會作長遠投資,甚至連因懷孕要停工一年的 員工都會被解僱。既然雇主的工資想像只為一己利潤,既不人道又浪 費資源,我們在思考勞工問題、勞工政策的時候,能否多從勞工的工 資想像出發?

11


社 會

從 大 家 樂 扣 飯 鐘 錢 談 勞 資 權 力 不 平 衡 文/Vin 在最近的大家樂加時薪扣飯鐘的事件中,除了變相減薪、扭曲最低工資的立法原意外,資方被猛烈抨擊的,還有他們「 強迫」員工簽下同意兩個新安排的合約。有人可能會說,員工在是次事件中,是有選擇餘地的,他們可以「選擇」不簽 該文件並維持舊有工作條件。然而,這樣做的話,員工可能會失去工作,即失去維持生活的收入。正如我們會說某人「 被迫」將財物交給持槍劫匪,員工面對的其實並非真正的「選擇」。這裡顯示的勞資權力不平等,不只是大家樂或飲食 界的問題,而是普遍存在於各行業的結構性問題。

勞資不平等,勞工待遇不會改善 常說香港奉行自由市場,但這只不過是資方而非勞方的自由。工人,除非擁有特別才能而在勞動市場裡極為罕有,否則 對於公司來說,是可被替換的。相反,員工不被僱用,就只能依靠香港極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接受綜援的話更要遭 受別人冷眼之苦。加上公司和行業是高度組織化,獲得的資訊又往往比員工多,因此,面對公司開出的條件,個別員工 就只能默默地接受。除了減人工減福利外,公司還有「假自僱」、外判、兼職化、短期合約化等手段,以逃避應負的責 任及成本,把風險轉嫁在工人身上。而在大家樂事件中,放飯時間不被計入工作時間之內,公司其實亦可以免除在該段 時間的保險責任。 事實上,要爭取勞工的合理待遇,就要提升工人的實質權力。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等,其實只是對資方的一些規管,以 期提升工人的勞工待遇,但這些措施並沒有增加工人自身的權力。大家樂的例子就顯示出,儘管規管增加,在勞資不平 等的前提下,資方仍能透過不同的途徑剝削工人。提升工人權力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給予勞方「集體談判權」。

香港連最基本的集體談判權也沒有 集體談判權是勞動基本權之一(其餘兩權為工會組織權及罷工權),亦是聯合國《國際勞工公約》所確定的核心勞工權 利。集體談判權是,工會能代表工人,與資方(單一僱主或商會等)談判勞動條件,如工資、工時、加班安排、假期、 其他福利,甚至是工人在公司政策的參與權等。資方必須參與集體談判,而談判結果有法律約束力。集體談判權的精粹 在於,資方的主要談判對象不再是個別的而是一大群的工人,因而不能再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向工人壓價。在歐美地 區,工會會員的薪酬待遇,明顯高於沒有工會保障的工人,顯示出集體談判權和擁有權力的工會的重要。


香港是少數沒有集體談判權的已發展地區。事實上,香港曾經有確立集體談判權的法 例,但為時只有半個月。在回歸前夕,李卓人在立法局提出 《僱員代表權、諮詢權及集體談判權》私人條例草案並獲得通過。然而,在7月中,法 例即被臨時立法會凍結,繼而廢除。當時,條例訂明,若職工會會員人數超過企業內員 工人數的15%及獲得企業內超過50%的僱員授權,僱主必須承認該職工會並與之就以下 事項進行談判:僱傭條款及條件、實際工作環境、工作分配及工序安排、處理僱員紀律 事宜的程序,及職工會及其職員的設施。

工人在公司也可以有決策權 除了集體談判權外,公司的結構亦跟勞資的權力有關。現時香港的有限公司,跟英美等 地區相似,其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單位。董事會的成員包括管理層(執行董事)和 其他非公司人士(非執行董事)。由於他們是由股東(即資方)選出,因此,董事會反 映的完全是資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等,在擁有行政權 力的董事會(Vorstand, management board)之上,還有一個監事會(Aufsichtsrat, advisory board)。監事會的成員,一半為股東的代表,另一半為員工的代表。監事會 的角色是監管董事會和為它提供建議。在這種架構下,勞方能在公司架構內有某種程度 的決策權,而這架構亦值得我們參考。

小結 總括而言,大家樂事件絕非陳裕光貪錢這麼簡單,而是勞資權力不平衡下可預見的結 果。除非現時勞資不平的關係得到改變,如透過集體談判權和在公司管治架構中獲得權 力等而得到提升,否則勞工待遇不會有實質的改善。

藝術共享,重申公共空間權利 多元體驗,實踐公民社會想像

首屆「民化空間藝術節」將於2011年1月舉行。我們希望用音樂、電影、攤位與及藝術展覽 等等,為公共空間帶來更廣濶的可能性。 費用: 完全免費 地點: 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像側草地 活動: 草地音樂會、全校參與「以物易物 」地攤、電影放映會……(還有增加中) 主辦: 中大學生會 自然活化合作社 策劃: 自然活化合作社

「邊個同我交換?!」

我們將於「民化空間藝術 節」期間舉行「以X易Y」 地攤。除了「以物易物」 外,只要你想得出,人地 又肯制,我們歡迎同學於 舉辦當日以知識換知識、 以體力換物質、以技術換 服務。在拉闊公共空間的 想像同時,實驗一種另類 的經濟模式。 邀請全體同學 (甚至同學的同學的親朋戚友) 一齊擺檔!!! (日期待定。學生會將於日內公 怖詳情。)


這是戰爭、還是搶掠? 文:Kill You Too

莊 家 : 美 國

QE2 值得一講,除了因為會對香港經濟帶來甚麼即時影響外,更重要的是背後 揭示的整體情況:在金融全球化下,我們究竟在參與一個甚麼樣的遊戲?

在國際貨幣政策由黃金為本位轉變為以美元為本位後,美元既是美國 的本土貨幣,亦充當著國際貨幣的功能(維持各國貨幣及進出口物品 之間一定的比價關係)。自美國脫離黃金本位之後,發行多少美元已 經不受有多少黃金儲備制約,完全受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政策主導。於 是我們可以幻想到這樣的一個場面,美國可以因自己的需要定期製造 可是現有的金融體系亦見不得是甚麼值得維護的好東 「蘇州屎」,各國則要趕忙地幫他擦屁股,好維持現有的金融體系。 西。最容易理解的多種金融衍生工具(例如期貨、股票 選擇權、小額股票)的雛型其實早在十七世紀已經出 現,直至近年衍生工具的種類和複雜度才暴增,現在衍 生工具已經超過100種,很多已經跟生產、貿易等的實 際經濟活動脫鉤。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全球衍生 金融交易,從2002年的100多萬億美元升到2007年的 以美國的投資銀行為例,槓桿比率隨時可以去到二三十倍。我們知道槓桿比率 516萬億美元,是全球所有國家的產值加在一起的十倍 愈高,風險愈大,可是美國投行如何處理那麼高的風險呢?美國的方法就是將 有多。可見金融市場的幾何級增長,當中只有極少與實 這些風險出口,不斷制造各種混合性金融產品在全世界出售。成功被評為AAA 際經濟活動相關,其餘的不過是在金融體系內部的數字 最高評級的有毒債券就是美國金融精英近代最成功的衍生產品傑作。另外,因 遊戲。 為全球交易頻繁,所以一國爆煲,全球都會受損。於是我們見到部份地方可以 透過「承擔」高風險來賺錢,真的出事卻是全球一起埋單。

戰場:賭場

遊戲玩法:天佑冒險者

觀戰者:北韓

於是我們可以質疑為什麼其他國家要和美國玩這個遊戲。用最簡單的 說法,對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獲得的利益較要承擔的風險高,所以樂 於充當共謀。另一方面,在全面開放金融市場被塑造成金科玉律、國 際貨幣基金會在旁虎視眈眈時,很少國家能夠抵擋國內外的壓力。於 是反諷地我們看到獨裁的中國竟然是全球最不受08年金融海嘯影響 的其中一個國家。話雖如此,這不代表中國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潛規則:Winner Take ALL 香港的角色: 金融索馬尼?

因美國貨幣政策而來的是坊間一連串有關貨幣戰爭的討論。這 是一場戰爭,因為你的國家生產力多少、國民有多勤奮節儉 不再代表甚麼。只要你在貨幣戰爭敗陣,在你面前的就是毀 滅。1985年美國迫日本簽訂的廣島協議,令日元兌美元從1985 年的240比1升到1988年的120比1,至今仍然被很多人視為日 本經濟由「黃金十年」變為「迷失十年」的一大原因。

將香港比喻為索馬尼海盜好像過份了點,畢竟我們的 金融精英舉止、談吐要優雅了不止一點。但有些東 西是兩者十分相似的,大家都係唔參與對其他的地 方的掠奪就成個城市聽乞米;其他人PK,我們就發 財。QE2令全球人心惶惶,高盛卻將其對香港恆生指 數的12個月內預期提高至29000點,瑞銀的分析師 則稱:「對全球經濟敏感的市場,如香港,將是新一 輪量化寬鬆的最大受益者。」也許當我城集體精神自 瀆,以為是我們特別勤力、有創意,造就富有香港特 色的「經濟奇蹟」時。

14

請你擘大你第三隻眼,望清楚你在玩的是一個甚麼樣的遊戲!


Q1:乜係QE2?

QE2 睇真D

A1:除了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外,QE2 (Quantitative Easing 2)指美國聯儲局第二次量化寬鬆政策,雖然 Benanke堅持政策是“ large scale asset purchase”,所 謂asset實質都是美國長期國債(十至三十年),這跟其他 國家的QE定義並無二致。咬文嚼字是經濟學者典型特徵。 而QE1泛指在2008-2009年一系列價值1.25兆美元救市措 施,但QE1主要對象為次按證券而非國債。每個美國人分別 為QE1及QE2承擔31,000港元及15,000港元。

文:Muscle

Q2:QE2 同印銀紙有分別嗎? A2:有,因為其實銀紙是不用印的。QE2具體操作 為,聯儲局將於未來八個月向二十多間銀行購買五千 億國債(註1),交易會「過數」到銀行開設於聯儲 局的儲備戶口。所以實質只是「入多幾個零頭」。重 點不在於印銀紙,而在如何派銀紙。假如是由家庭獲 得QE2的貨幣,消費便會增加使經濟好轉。但目前是 由銀行獲得因QE2增加的貨幣,因此它們會留在資 本市場。銀行借貨予消費者和企業的機會目前很低, 這亦反映了在數據中。這些貨幣可能會推高股票市場 或是流到世界其他地方。以往聯儲局「入錢」會用所 謂"repo”合約,即協議銀行會短期內(通常零至七 日)回購相關國債,所以長遠來說聯儲局並無「入多 左錢」。由於QE2 並無訂明何時會賣出相關國債,所 以實際等同買斷。整個美國會多了美元供應。

Q3:點解QE2號稱為聯儲局絕招? A3:因為「死到臨頭」才用QE。正常情況是,市場對國債供求決定利率及 國債交易量,而國債大概可分為短期及長期。短期國債(隔夜至三月)反映 公司周轉資金的機會成本,而長期國債(十年以上)則用於低風險投資。聯 儲局可透過多買repo合約以調低市場短期利率,從而刺激經濟。邏輯是,降 低利率可減低借貸投資成本,從而擴大公司規模,從而增加職位空缺。現在 短期利率為零,以上邏輯無法成立。QE目標是用大量銀紙買長期國債,試 圖水浸銀行令批核公司周轉貸款增加,增加職位空缺。

Q4:突然間多左咁多錢, 聯儲局唔驚通脹咩? A4:通縮是聯儲局擔憂的問題之一,因為有「通縮陷阱」之 說。一旦經濟卡在通縮中,它或許需要十年時間脫離隨通縮而 來的經濟衰退,就像日本一樣。擔心通縮陷阱的人亦會相信 通脹應絕對維持在正數,例如2%,以提供一些緩衝。但原來 的新凱恩斯主義教條是來自市場不完全,而不是為了避免通縮 陷阱。其實聯儲局預料的最差情況是像日本九十年代的長期通 縮,所以通脹是聯儲局最希望出現。問題在於,為什麼在QE1 之後通脹仍只是1.5% (2%目標是聯儲局的公開秘密,註2)?

Q5:QE2有乜好抝? A5: 理論上各國政府應該強烈歡迎QE2, 因為美國人多了錢應該會多了消費,因此帶 動出口國家的經濟。相對於美國,這地球上 其餘的都是出口國家。但各國口徑一面倒反 QE2,除政治上的原因,經濟理據在於, 這筆錢很少機會可以從銀行流到消費者口袋 裏。原因來自,金融海嘯後消費貸款供求都 很低,消費者不想借錢, 銀行亦不敢借錢。 所以QE2能刺激貿易機會渺茫。那這筆錢會 流到哪裡? 自然是股票,期貨,甚至是長 期債券市場。後者完全抵消QE2的預期效 果。QE2這筆錢亦可能成為熱錢,銀行可能 投資到前景不太差的新興市場。由於QE2並 無訂明聯儲局何時出市(其實QE1都沒有) ,這筆錢隨時回流美國市場。閂閘抗洪成為 收緊資金流入的比喻。 當然美國的單邊政策引起很多人不滿。當年 亞洲及拉美金融風暴,美國歸咎於出事國家 過寬的政府開支及貨幣政策。當時受美國強 烈影響的IMF 援助計畫,要求借貸國家收緊 政府開支及限制國債水平。還看今朝,美國 兩套標準自然很令人反感。

Q6:學界睇法上有乜爭論? A6:學界爭議在於,以上的QE邏輯在主流經濟理論並非完全成立。 自從貨幣學派(Monetarist)在石油危機中辯勝凱恩斯學派(Keynesian)後,經濟理論從此建基於新古典學派(Neo-Classical)的 理性人基礎(Homo economicus)。但新古典學派側重科技對經 濟周期的解釋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對貨幣政策毫無興 趣。這機會令新凱恩斯學派(new-Keynesian)成為新的主流貨幣 理論。在理性人基礎下,新凱恩斯學派假設調市場的不完整性去重 新演繹凱恩斯理論。傳統IS-LM分析被新的IS 曲線,Phillip 曲線 及Taylor rule曲線代取。後者建立起短期利率與通脹關係。問題在 於Taylor rule不能處理QE 的影響,因為QE是貨幣量(由此而來的 Quantitative Easing)上的改變,而Taylor rule能解釋的只是價 格關係(短期利率vs通脹)。反而已往的貨幣學派能在QE上大派用 場,因而催生了強調制度及市場摩擦(market friction)的新貨幣 學派(new-Monetarist)。目前學界的辯論在,新凱恩斯理論建立 貨幣量理論的可能性,以及新貨幣學派的理論挑戰。 註1:他們購入的是已經在二手市場的債券。若果聯儲局不 直接向美國政府買入債券,便不會獲得他們想要的效果。 註2:通脹率應維持在2%左右是新凱恩斯主義的教條之一。其他跟 隨新凱恩斯主義的中央銀行亦跟隨同樣的原則,分別只在於容許經濟 離開2%通脹率的時間。 參考閱讀: 1)紐約時報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9/09/11/business/economy/20090911_FINANCIALCRISIS_TIMELINE.html http://economix.blogs.nytimes.com/2009/06/25/financial-crisis-timeline/ 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subjects/c/credit_crisis/index.html 2)新凱恩斯主義的重要人物有哥倫比亞大學的Michael Woodford http://www.columbia.edu/~mw2230/ 3)新貨幣主義重要人物則有華盛頓大學的Stephen Williamso http://newmonetarism.blogspot.com/


原地流放

一豆耕作

李智良,潮粵移民之後,出生成長於教科書與電視宣傳片中的香港,此後 長期滯留。著有《白瓷》及《房間:作為「精神病患」的政治、欲望或壓 抑》,文字及攝影作品散見各種報。現從事翻譯、寫作;興趣攝影及「反 精神科」實踐。個人網誌「處決1938!」,見 http://oblivion1938.com

熊一豆,社科研究生。失其南山,唯耕於紙筆;督信天靈靈地靈靈, 文字有靈。

移動

「原非原」的土地政治

夜晚無可避免在日光西移、沉落地平線約莫50角分以後來臨,彷彿未來逆 反過來、往回侵擾、蔓延,並決定了現在的種種樣態……天色悄然變黑的 時候,林諭剛巧在家門前的小路上,塞著耳機,學著以一種跡乎歡快、利 落的手勢,在站守在垃圾車後的清潔工人面前把三兩袋垃圾丟進惡臭的壓 縮機大口裡,逕自往回家的相反方向走開去,想起甚麼一樣正想拿菸的一 隻手往褲子的口袋裡探摸到MP3機的Backward 鍵,連續聽著 Monster Movie 的Waiting,一對分手的情侶順著果汁糖般甜膩的旋律和唱著「等待與遲 疑」,沒有追悔冤恨……

那天在銅鑼灣派發「保衛菜園村」單張,既有市民主動上前索取,亦 有遇上惡狠狠的臉、迅速拋下一句︰你哋貪得無厭﹗

轉進大街的道口上,林諭會一下以為是好些年前的澳門,如長滿海蠣的粗 石抵著「新區」一波一波拓展的百姓家巢,穿連那許多昏暗骯髒,因為無 線電視翡翠台的廣播能溫暖萬家而顯得有點零落的街頭巷弄,叫作斜坡或 台、圍的小街,或是更多年前他只記起耳機放著的是John Lurie卻記不起 方向位置的某段忠孝東路上,劃過路面的光束一下一下映在他的身上,只 走直線還是會迷路……可是回憶的熟似沒有讓他更能把握目前,現實── 不論是道旁失修的牆垣上的標語,因修葺市容而設置的LED路燈照亮的野 花,立在車道中間給廢氣噴得垂頭喪氣的小樹或是蹣跚走過的流浪人── 總是像個傷口一樣看著讓他疼痛,他不知道那是否叫作心疼,人們非常疲 倦吃力的活著,以至喪失了痛感,異常輕快。如今,傍晚的人潮車潮再次 突然全無預兆的在下午五點四十二分、全市電子感應開關的街燈先後亮起 了不久以後躍現此城,電騎與小汽車溫燙的車燈把女人的裙擺和各種人造 物料輕薄裹著的細腿照得異常透明亮眼,老弱者不是退到燈火後面的暗 巷、陋室裡,就是消失於某道裂縫之中不能被看見,小孩給冷風凍傷的臉 如幻燈片裡的異國童話,突然長大顯得神傷,人們挽著的大包小包油膩食 物彷若從別個世界裡偷運回來似的,南北快車飛竄著不能回頭之際,幾百 台燃油驅動的機器在那國道接駁城裡的六邊形交口的另外四邊屏息待發, 司機搭客張望匆忙橫過的路人,側著臉輕輕拋出去的眼波接不回來辨不清 誰在看誰、看到甚麼沒有看見,一下晃神便是永恆,夜幕沒有掩蓋陰暗。 剛下班下課趕往乘車,在往某個只有約會兩方才知道的時間和地點的途 上,或是要回家,或是要趕到哪裡,各種未可知的理由驅使給丟在車龍兩 旁的人們一隻腳踩在另一隻腳前面的柏油路上,身體前仆一下快要踏空之 際,落後的那隻腳又提起來,踩踏在更前面的一截路上,每個人都有他們 的「故事」吧,相遇沒有相遇,只有在街上5秒鐘的情節能被看見,緊湊完 美,於是人的生命,在時間的壓縮與擴張中,忘其所處,無人把握的命運 以其應允的方式,顯現而沒有啟示。 林諭要是回頭,他會看見長在溝渠蓋上的小白花不堪空氣的微動,掉落一 塊花瓣,他會看見加油站後面那個樹下的陰影裡有穿軍服的少年在坐在行 李上猛抽菸,在關門的油公司大樓前面有哭著的男女靠著不願意分開,雙 手撫著自己的臉沒法言語……人潮中被各種心事佔據,著急時間要白白溜 掉的人兒,一個沒法換取另一個,孤伶或是親和湊在一起,可是沒有一人 能想像,就在一街之隔,幾棟樓房或築構物後面,小路兩旁的住宅遮住了 雲底折射過來的光,一棟棟小套樓的窗戶啞巴一樣向裡街打開或禁閉,林 諭的影子一時丟在路旁的機車底下,一時隱約吊在他後面,天上的雲底有 一塊給甚麼染成嫣紅,耳機總是響著毫不相干的歌,讓眼前見到的一切以 微妙的方式連結他一個人方可經驗的真實。他想去吃飯,他並不覺得餓, 但他習慣了一天至少要吃兩餐,於是他想去走走路,這麼冷的天,走不消 一會就會覺著餓了。林諭拿不定主意要去哪裡吃飯,右腳正要往前踏實一 步,卻突然覺得好像有人在看著他,抬眼,就在不夠幾步以外,那沒有亮 燈的小套樓門前立著一個印度女人,牽著一個小孩,彷彿已經站在那裡很 久,兩雙黑色的眼珠會笑一樣看著他。

16

為何菜園村村民要求搬村重建既歷萬重困難,卻還要被認為是「貪」 ?為何堅持居田耕種會被社會曲解?但同時,為何若受影響的是原居 民,則無需抗爭已可獲政府全力協助搬村? 的確,在菜園村搬村重建的討論中,原居民與非原 專 居民的身份問題,始終於爭端佔一席位置,不時浮 現、揮之不去。陳景輝〈誰害怕菜園新村?〉一文 (註1),即以今年5月政府協助竹園村村民重置家園 為例,比較菜園困局,突顯政府在徵地過程對原居 民與非原居民的厚此薄彼。

至此,確實很有必要去理解一下「原居民」與「非 原居民」是經歷怎樣的歷史過程而彼此對立、權益 相沖。 「原居民」到底有幾「原」?似乎並沒字面顯示的 那麼「歷來若此」。「原居民」這個身份於1972年 始正式為港英殖民政府採用,此前,港府不過籠統 地把居於新界的人稱為「居民」,而新界人本身則 主要分為「本地」、「客家」兩大族群(另外兩大 族群鶴佬人與蜑家人,則多以捕漁為業)。然而, 若「原居民」包含了最早定居者這層意思的話,那 麼不無反諷地,這個「最早」的年期由殖民政府來 定義,並以1898年英國藉不平等的《展拓香港界址 專條》開始租借新界的年份作為區分「原居民」與 「非原居民」的分界線。 根據這個定義,凡於1898年前其父系祖輩已居於新 界的男丁,即合資格成為原居民,並享有此身份賦 予的法定權利,當中最影響深遠的就是丁屋權。透 過賦予身份與確認權利,港府一方面成功將新界居 民分化(包括排拒女性),以便管治,另一方面, 亦借機把新界土地納入其規管範圍,例如把丁屋權 制度化、替其面積與高度設限,以確保港府的土地 收益不會因而大幅受損。

因此,「原居民」身份實乃政治建構,並緊密地糾 結於港英的管治與利益當中。與此同時,於這個身 份政治遊戲中被剔出來的新界居民,即使落地生根、從「原居民」處 買屋買地經歷數代人,若沒趕上1898那條分界線,就只落得個「非原 居民」身份,在往後的政府徵地過程中,成為率先可被推出來犧牲的 一群。 所以,是次菜園村搬村重建的抗爭,其實是衝擊了這個從港英「順利 過渡」至特區的「土地——政治」利益結構,並於遍存的「土地=地 產」概念注入「公義」與「耕種權」等新價值。 註1︰《明報》世紀版,2010.11.08。 參考︰Selina Ching Chan. (2003) "Politicizing Tradition: The Identity of Indigenous Inhabitants," in Narrating Hong Kong Culture and Identity. Hong Kong: Oxford.


左翼風情畫

ECHO,唔知係天生手腳慢,定係鍾意悠閒所 以慢,成日覺得身邊嘅人同事都太快。本欄 由本報編委輪流執筆。

燒,欽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師曰: 「狗舔熱油鐺。」

Occupation! 當我們在這一邊廂低聲細語教資會的權力無遠弗 屆的時候,那一邊廂的英國,那可愛的前宗主國 的學生都幾乎傾巢而出了。 這一切又一切的爆發,都源於英國聯合政府近期 推行的削減公共開支政策,以對抗所謂嚴重的財 政赤字。其中英國政府公佈的布朗報告(Browne report)指示未來削減教育經費的細節,包括 取消藝術及人文學科的經費,使之由學費收入承 擔;提升學費上限至九千英鎊等等。我們可以見 到,學生們所面對的不單止是簡單的學費增減, 而是整個教育市場化對教育原意的一種踐踏,它 不再視教育為一種無償的必要公共開支,而是可 以隨市場口味而轉變的商品。 學生示威由十一月十日至今連 續不斷,而且有著一股趨向激 烈化的走勢,當兩個星期前學 生們仍然乖乖地走上街頭示 威,只有約二百人砸破保守黨 總部的時候,今天數千學生已 經下著另一步棋子,那就是佔 領大學教室,他們稱之為occupation。 值得留意的是,occupation的 出現意味一種前所未有的姿 態,儘管它並非一種新穎的抗 爭手段。當學生認清乖乖上街 已經再無效力的時候,他們甚 至嘗試癱瘓大學功能以要求大 學校方認同學生們否定削減教 育開支的訴求,而此等舉動已 經蔓延至包括牛津、倫敦大學 學院等十多間著名大學。在這 場抗爭運動之中,只有憤怒的 學生才是主角,英國全國聯合 學生會主席Aaron Porter在後 來甚至作出道歉,以悔過自己 對佔領行為舉旗不定時所展示 的軟弱。

其實我們面對著同樣的資本主 義入侵,當教資會提出撥出 7.5%學額讓大學角逐的時候, 它執持的也是一種以教育市場 化為己任的態度。同時更讓我們沮喪的是,類似 英國的抗爭手段在香港的脈絡底下幾乎不可想 像,我們既無法想像中大學生佔領大學行政樓以 迫使校方妥協,也無法想像中大學生會癱瘓整座 教學樓以換取與教資會談判的籌碼。 就在這片犬儒味道濃烈的氛圍裡面,到底「和平 理性」的手段還有多大意義?更激進的抗爭又代 表什麼?我想,也許英國學生的舉動可以作為另 一次借鑑,好讓我們反思現在光喊口號,然後自 我感覺良好的所謂「抗爭」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兒童樂園 Pat,童年時霎下霎下,少年時英勇作戰,老年 戰死沙場,平安踏實,無詬無譽。

讓蕉葉種遍我 城

自力造屋

我是第一次如此睡在街上的——正確來說, 是馬路上。

空氣中瀰漫著石灰的酸味,間中有貓在腳邊穿 梭。不遠處的唱機大播七十年代的雷鬼音樂,仍 掩不住電鑽、鋸木、拖行重物發出的聲音。手上 戴著的膠手套滿是石灰水,稍為舉起手都會弄得 滿頭灰。四周零散地擺放著建築材料、各式工 具、未組裝的鷹架、墊腳用的啤酒箱、單輪手推 車——噢,還有各自就位的一家大小。

11月13日,我們手持蕉葉由銅鑼灣遊行至政 府總部,支持菜園村先搬後拆。當行到匯豐 對出的馬路,我們一起做了個行動——躺下 來,剩下手中的蕉葉垂直而立,寓意植物取 締高樓大廈、將人文價值帶到中環。我就躺 在來來往往的車輛旁邊,細看天空。

這是小孩O和M平常周末的例牌活動。 來自英國城市的父母,為了實行自給自足的生 活,橫渡英倫海峽,在法國南部的鄉郊定居下 來。家裡法語最流利的,是在當地唸小學的O和 M。剛遷來的時候,以低價買下一間少說也有百 年歷史、空置了十餘年的老房子,於是身為木匠 的父親,就讓大家先擠身於幾架露營車裡,然後 利用工餘時間,帶著家人和其他幫手,把老房子 一點一滴地翻修起來。 星期六周末一早,快滿九歲的O穿好連身的工作 服,抱著名喚摩西的小黑貓,坐在門檻上等待 開工。與哥哥M一樣,他過去一月的周末節目, 就是為老房子的牆壁加厚隔熱層。他的父母決定 盡量使用環保物料,所以一般牆壁上都要敷上厚 厚的石灰和大麻(hemp)的混合物,天花板則採 用以回收玻璃再造的玻璃纖維和石膏板。全日不 停開動的混凝土攪拌機,忙著接收母親源源不絕 地倒入的水、石灰、大麻和木碎,並吐出有如灰 色麥片粥的混合物。O和M各自爬上疊起來的啤酒 箱和鷹架,俐落地把混合物倒進父親事先釘好的 木板夾層,再用木棒奮力地戳,令隔熱層更為堅 實。父親最近開始在另闢的小工場裡製作傢具, 有時也在那裡躲起來抽大麻,O和M戲稱,他都把 大麻從家裡的牆壁拔起來抽掉。 可能受到巧手父母的薰陶,O常展現歐美小孩身 上少見的無比耐性。臨別前的晚上,O纏著我練 習摺紙鶴,用不同大小的紙摺了一遍又一遍。母 親茶餘飯後常不自禁地發起牢騷,說常掙扎想要 搬回老家,讓O和M接受較人性化的教育,但卻不 好找工作。在這裡可以在後園裡種菜和草藥,做 自家的羊奶芝士,起碼不會餓死。` 混合物凝固後,把木板拆掉,牆壁顯得粗糙不 平,盡是一家子手製的痕跡。M的房間剛剛完 工,我們忙著把地上的殘餘物料掃走時,M用手 緩緩地掃過乾透後呈泥黃色的牆壁,盤算著房間 裡的佈置。我問以歐美的標準,這睡房不是略嫌 太小嗎,長大後需要更多空間的話怎麼辦。在不 遠處整修牆角的母親笑說,他們長大後可能就不 住這裡了。還未被分配房間的O在旁不說話,只 低頭逗弄著不斷嘗試掙脫的摩西。 附近盡是成片的農田和葡萄園,但鄰人總是滿頭 華髮。不知由自己一手一腳建好的家園,會否令 O和M願意留下來?

我以前住過村。搬走後的十年間,一直有回 去看看的念頭。年頭終於下定決心,重訪舊 居,欣喜地發現變化不大。村口那兩家賣竹 具的店和賣竹具的婆婆,依然健在。記得那 時我和姐姐每天經過都會叫聲婆婆,她有時 會無端端送我們一些地毯甚麼的。以前竹店 的對面還有間小食店,最記得老闆娘的左手 只有兩根還是三根手指,但剪起腸粉還是那 麼純熟有勁。可惜對面已經變成三層樓高的 住宅,再也聞不到魚旦腸粉的味道。 入村後,我沿著蜿蜒小徑往內走,東張西 望,努力搜索記憶中的符號。那扇綠色的 門、那個三角形的屋頂、那家賣元寶蠟燭兼 零食的小店……不久一座樓高兩層的村屋以 熟悉的姿態映入眼簾。外貌沒甚麼改變,只 是白色的外牆變成灰色。間隔似乎還是一 樣,地下住著兩戶人,樓上一戶。我是住在 地下的,以前隔壁住著一個伯伯和一條大 狗,伯伯不時發脾氣,狗又經常亂吠,我們 總是嫌吵,但都不敢招惹他們。現在竟然有 點懷念他們。最近媽媽巧遇以前住樓上的一 家五口,得悉他們也搬了。三個小女孩都長 大了,那時手抱的寶寶已經跟我差不多高。 對面的零食店仍然熱鬧,有人在看電視、有 人在打牌,不時傳出老闆娘響亮的聲音。 也不是沒有突兀的改變。舊居附近建了一座 座樓高十幾層的大廈,包圍著村屋,擋著光 線,大廈還用一道玻璃牆把自己圍起來,隔 絕村落。但似乎被圍起來的是村落,被玻璃 牆、被大廈重重包圍。我的舊居就在大廈的 陰影之下。站在舊居前,我只能從縫隙間尋 找陽光和天空。 雖然村是有所不同,但當時我還是挺慶幸那 村的人和物尚在,感覺如昔。但當我睡在馬 路的中央,想到菜園村拆村在即,紫田村、 馬屎埔亦然,不禁想到自己以前住過的村, 它會不會難逃拆村的厄運呢?旁邊的樓會不 會愈來愈高、愈來愈大,最後把村吞噬呢? 高樓那麼高、大廈那麼大,我們手持的蕉葉 該如何抵抗?


體育

原來跑都可以咁好玩 文:史達肥

成日夜晚都會行落火車站,順便減下肥。在中大不同的地方都會見到一個個的「同路人」 深宵練跑。一大群的是球隊操體能,人少少的可能是減肥。中大校園這麼大,連大專的越 野跑亦都選在中大舉行,究竟中大是不是特別適合跑步?又有甚麼地方特別好跑呢?學生 報訪問了中大長跑校隊隊員──阿恆,看他如何在中大跑步,又如何看在中大跑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對長跑鞋 阿恆由中學開始參與長跑,現在是中大長跑隊的副隊長。校隊一般練習會 在星期一、四的晚上。而因為阿恆另外在外邊有參加長跑隊,所以基本上 他一個星期7天都在跑步。雖然中大沒有跑步學會,院隊、校隊又不是那 麼容易加入,好似除了Year 1 take 體鍛會接觸外,長跑跟我們距離好 遠。不過阿恆認為跟隊與否關係不大,因為好多人都是自己一個跑。不過 如果有興趣,以往都試過有非校隊成員一起練跑。

請你跑.跑出去 雖然入夜的中大較少車,好像可以在長長的馬路跑跑跑,好似好爽YY。不過出乎意料 地阿恆建議同學最好都是在運動場的跑道和草地練跑。因為中大很多路段都很斜,跑 起來十分吃力,相反跑道和草地難度較低,草地更有吸震的效果。如果想看多些風 景,亦可以在環迴路,經二號橋出吐露港,轉左可以跑向大埔、轉右可以直奔馬場。 向左走也好、向右走也好,都風景宜人,是長跑的熱門地點。

黃金寶, 你在想甚麼? 文:沙田柚 阿寶近日連同其他運動員在立法會表態支持 申辦亞運會,甚至在報章(註1)以「以遠 大視野推動體育」為題撰文支持申亞。看 罷,不禁令我的心冷了一截。

運動員不談運動? 有此反應不單是因為我喜愛的運動員支持一 些我不喜歡的政策,更主要的是文章中反映 出的思維令人十分不安。阿寶在文章開首就 表示「不願意出席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舉 辦的聽證會」,因為「運動員的舞台應是在 運動場」,之後阿寶更說「不希望把運動員 的身分政治化」。可是如果參與運動最多的 運動員也不就體育發展及政策表達意見,誰 又能為我們制定合適的體育政策?

18

請不要將體育 割離公共事務 接下來阿寶指「我萬分不願意看到這議題 成為政黨、議員的政治工具,把奧林匹克 精神與選票拉上關係,把它與其他政治議 題混為一談,把它說成與社福扶貧爭逐資 源。」問題是當我們的政府常常自稱財政 緊絀、要量入為出時,花費達六十億元的 亞運怎能不跟別的社會需要爭逐資源,亞 運怎會不是公共事務?

溫馨小提示 「其實跑步幾好架,唔駛次次約埋一大 班人,自己一個都得。」而且據阿恆所 講,長跑未必如一般人所想那麼耗費時 間,未必次次都要一跑跑個幾鐘,其實 每次只要跑30分鐘就已經做到運動的效 果。秋天和冬天因為溫度、濕度較低, 所以比較適合長跑,在春天和夏天則最 好選擇在晚上跑。幾點開始跑不太重 要,阿恆他們練習通常會選擇在六點多 開始,跑完先食飯,可以供各位同學參 考一下。

唔撐無水喉? 也許正如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所說,如果 不是透過主辦大型運動比賽,體育設施可能再等許多 年都無法建起來。於是我們看到「不想政治化」的阿 寶最後都上了立法會,甚至要在報章撰文。阿寶文章 的一句「即使申辦不成功,這筆預算相信亦未必一定 會放在扶貧等事宜方面。」其實透露著他對政府政策 濃濃的、揮之不去的無力感,認定了政府的政策我們 始終無力左右。最後我們明白原來這些標誌著永不言 敗的運動員在政治參與方面,其實早早認命,演繹著 香港人骨子裡最突出的犬儒香港精神。 註1:星島日報,2010年11月30日

支援運動員 比申亞更重要 早前在一個「休閒之外--香港單車政策 可以怎樣?」的講座中,前港隊成員何兆 麟曾提到香港可以供他們訓練的地方十分 少。這些難道不是更應該花錢的地方嗎? 這些情況,要特地回內地練習的阿寶不會 不知道的。如果真的如阿寶所言要推廣「 體育精神」,輔助精英運動員,政府要做 的是興建更多訓練場地、加強培訓和支援 運動員,而不是舉辦亞運。於是我們可以 質疑,那為什麼別的體育政策/資源阿寶 不高調爭取,如今反而高調支持政府申亞 呢?


情 色

流血流淚

訊號

左右護翼

豪雨果

月事來潮、M到、姨媽到、 來經,幾廿個名都係講緊同 一樣野,神神秘秘咁。明明 就係普通生理嘢,啲女仔成 日攞住黎做擋箭牌,郁啲就 話M到唔舒服唔返學,唔上 PE堂,唔考試,有冇咁誇張 呀!M到都係下面流啲血姐。 嗱,我計過數,Stephy捐血 廣告話女人四個月可以捐一 次,男人三個月就得。所以 計返每一年,男人可以比女 人捐多一次(每次捐450毫 升,輕啲既人捐350毫升), 口 個一次既量就係女人用黎彌 補返十二個月既流量,每個 月流450除12,即係損失38毫 升咋喎!半枝益力多都冇, 我炒車都流多過呢個數啦! 所以話完全唔明啲女仔有幾 唔舒服。雖然我見過個女仔 因為經痛痛到暈低,不過始 終唔知有幾痛。耐唔耐聽到 女仔fd講幾時幾時M到,痛到 叫救命,我都係feel唔係好 到,我諗……同攪肚痛差唔 多level姐下話。

都來了五六年的經,還是 常常忘記每月都有這樣的 時刻。大概我不是廿八 天的週期,時月中時月 尾,加上熬夜身體常處於 疲倦狀態,肌肉酸軟精神 萎靡,無法辨認經前的身 體訊號。睡十多小時都覺 睏,眼睛乾澀,壓腿伸展 都鬆弛不了肌肉的酸,臉 上長暗瘡。體質屬燥底, 以為是吃太多熱氣野,快 要病倒的訊號。週末回家 沖了杯羅漢果水,晚飯後 再吃海帶綠豆沙,兩者都 極清熱。倒頭大睡大半 天,醒來肩膀像被鐵鎚敲 擊完一般,以為真的要 病,再喝一杯涼茶。星期 一回到宿舍,肚子疼痛, 以為飲食不定時胃痛,晚 上讀書時以為是絞肚痛, 但什麼都拉不出。下體一 涼,疑團解開,是不治之 症。弓著身子躺在床上一 夜,瞄到時鐘才九時多, 竟是近來最早睡的夜晚。

月事與薑茶 Miss K 體質虛寒,月事不順,每次都 痛得死去活來。止痛藥對我沒 有用,外婆教我經痛的時候就 煮薑茶喝,拍幾片生薑,加上 紅糖,用慢火煮上二十分鐘, 倒出來就成了溫暖的薑茶。經 痛的時候身體總是寒冷,腹上 都是冷的,骨碌骨碌的把薑茶 喝下,未必可以止痛,但至少 驅去寒氣。 而疼痛與不安又是月事的雙生 兒,經血浸透衛生巾,雙足之 間流動溫熱,卻又怕經血滿溢 染紅,只得連連更換衛生巾。 但總有移位的時候,後來我不 用衛生巾了,每次戴著厚厚的 衛生巾和經血流出的感覺,都 在提醒我月事的疼痛與不安, 後來我就用上棉條,把軟硬恰 好的棉條塞進陰道之中,經血 流出之前就被吸收。以後就慢 慢只感覺月事的疼痛和薑茶的 辛辣,忘記經血流動的質感。

月之奏鳴曲 回音

月經是節奏。 月經的節奏是這樣的︰突如 奇來、且不平均。子宮一下 一下地收縮,時重時輕,時 長時短,流動的血液隨之洶 湧、隨之平靜。然而那個節 奏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就 像水由水龍頭流經水喉而 出,但開關水龍頭的不是 你,調節水流的也不是你。 僅僅途經,然後排出。 月經是溫度。 月經的溫度是這樣的︰既冰 冷亦溫暖。子宮的收縮,猶 如有隻冰凍的手久不久就輕 輕捏你的子宮,引起異樣的 「涼」,體現出來的卻是 痛——不是激烈如碰撞的 痛,不是急速如絞肚的痛, 不是細膩如針刺的痛,而是 隱隱的、一陣一陣的痛。順 勢流出的是溫暖的血液。經 血的溫度,比體溫稍高,你 能明確地感受那種「暖」, 而又不會過熱,但那溫暖是 短暫的,在身體很快地適應 過後,又復歸冰冷。冷、 暖、冷、暖、冷、暖…… 月經是會變調的樂曲。

19


性愛百寶箱

—— 震到

文:K 到我肉身腐朽敗壞之時,就剛好熟透,剛好可取暖。我一直在等待的是那個腐朽 的時刻。

你 腳軟

不諳方向,我的身體卻悄悄為我記住方向,我與父母同眠,名之子母的床上,直 到母親聽說,把床置於房間中央則彷似浮萍,於是床被移動、貼牆,那夜失眠。 母親連連打點我的房間,讓我睡到自己的床上,抱著枕頭與被,親吻,關門。那 天我住進了我自己的房間,直到大學之時。

文:Chris氏慾場

大學之短速,唯有那些夜的溫柔才是真實。我脫下身上布帛,潛入大學的泳池, 夜行如魚。漂白過的池水滑過,推我前行,水底裡我聽見我母的喘息,壓抑低 沉,唔唔嗚嗚如女兒低泣之聲,我沒有機會問及母親在我年少的某夜,父母是否 曾在幾近霉爛的犀色沙發前,是否也曾脫下他們的衣服,讓燈泡映照他們的身 體,告訴他們十歲的女兒,乳尖的位置和陰毛捲曲的程度。我牢牢的記住了男子 的身體,父親日漸鼓脹的肚皮和暗黑的陰莖,我母腹上有蛇,而我從蛇身鑽出, 像被蛇吞下的象兒,在十月之後剖腹取出,每一記針縫都在說著疼痛,而蛇的走 向後來又成了我父手中的記憶,我總是想像我父摸著母身上的蛇的觸覺。那是唯 一一次我看過我父的身體,在此後的好些日子,我隔著浴室的玻璃,靜靜的看著 氤氳間父的剪影。池水沒頂,透明了我的身軀,偶然我會想像他們做愛的樣子, 父的煙息和我母苦澀的香水,然後我點煙,蒸發身上的池水。

唔好以為按摩器只係啱女仔用,其實 同一件按摩器,男仔女仔都用到呢! 通常我地見到嘅按摩器都係設計成專 按摩女仔嘅陰部,例如會震動嘅陽具 等等,但係今次我地介紹嘅係一款男 女都啱用嘅按摩器(見圖)。

及後之夜,我總是期待關燈之後。母親浴後以毛巾裹著裸身,我就會走進父母的 房間,看母親把潤膚膏塗於她的身上,木辣花的味道依附我母之身,我以為女身 上帶著的應是乳香,濃重纏綿。母親的身體光滑依舊,而木辣花成了唯一蔽身之 物,濕潤讓香氣更牢固的依附在我母的肉身之中,然後我回房,關燈。然後他 們,關燈。我就伏於門上聽著房子的搖晃,蛇從我母身上爬出,成為我父,又回 到我母的體內,母親低低呻吟,像隔著消毒毛巾一樣,帶著濕氣。 我在那些呼吸聲之中徐徐入睡,學習認識身體的紋理,學習身體的屬性。而身體 總是寒冷,把手放在腹上仿如撫冰,我就養成裸身入睡的習慣,讓身體與被褥間 的溫熱不斷循環,讓冰冷的身融成可以入睡的溫度。醒來就抓緊那些滿溢的陽光 日子,帶初醒的身體,躺在假雲石的地上,肌膚與地相接,溫暖轉回冰冷,在陽 光中。陽光透入,把我的身體曬成窗簾鏤空的紋飾,呼吸,風吹過髮尖撫臉,父 母的身體與低呻在記憶的遠方,我審視身體的起伏顏色與留過的傷痕,其他女子 男子的裸身與父母的影子重疊,爬滿我的肉體,我的手在身體上喘息呻吟,默 默記著那些力度與頻率,把每一場練習漆上身體,如水透薄,直到圓渾得可以剔 花。如此。在我身體生長。 每一個擁抱都使過我和暖,每一場練習胸前都長過粉紅色的小花,發燙的。而我 真正等待的卻是,腐朽之時,沒入泥土,那些曬過的鮮活的泥土。如果有過起 伏,有過所謂的起伏,也唯有當你赤身匍匐地上,才得以聽見我女體的溫軟。

今期我地介紹下啲坊間容易買到,又 唔算太貴的玩具俾大家。無錯,睇個 Title就知,今期係講按摩器。

同一般按摩器一樣,佢都可以用黎按 摩女性嘅陰核、陰唇或乳頭等,任君 選擇。而對男性黎講,則可以用佢黎 按摩佢地嘅乳頭同埋龜頭。唔好以為 男仔嘅乳頭唔敏感啊!其實男女仔嘅 乳頭都係好敏感嘅部位。 不過有一樣要注意,就係衛生。女仔 玩完唔好直接俾男仔玩,最好清洗一 下並用消毒藥水抹一抹,為預防性病 做多層保障嘛。另外,用完之後除左 用水同番梘洗乾淨佢之外,最好用前 用後都用消毒藥水抹一抹,咁就唔怕 滋生細菌,玩果陣開心又放心嘛! 啊!用完之後記得拎走粒電,如果唔 係電鹼液泄漏果陣整壞左按摩器就要 心痛再俾錢買嫁啦! 購買地點:各大性用品網站及香港的 性用品商店(旺角、深水埗、銅鑼灣 等) 按摩器售價:約港幣100﹣900元

情 色


與同志社群合作 入鄉要隨俗,面對一個不熟悉的群體,應該如何融入 他們當中,以有效宣傳預防性病的工作呢?Aids Concern很多時候都會聘請圈中人專責男同志的性病預防 工作,他們熟悉社群,深諳當中的潮流與文化,有助 構思合適的服務給予該社群。一支竹仔易折彎,他們 會同時邀請社群合作,剛才提到的妖女廚房,並不是 Aids Concern獨自開拍,而是邀請同志社群幫忙,出 人(主持CoCo乃同志界有名的Drag Queen)、出力 (拍攝與剪接都是社群的人幫忙)。社群自己有份參 與工作,對於推動社群內相關的宣傳,起到很大幫 助。

有限資源中的相互協作 訪問:Javier、Kenef 文:Javier 最近中大部門、學生組織等都有舉辦性別活動,當中更 有關於愛滋病預防活動的推廣。在香港,最早成立於 1990年的愛滋病防預機構為「關懷愛滋」(AIDS CONCERN),針對高危青年(如吸毒者等)、男男性接觸者和 性工作者及顧客,提供安全性行為及愛滋病防預意識推 廣的工作。

工作內容 Aids Concern的服務較其他服務機構的服務形式前衛得 多,這可能是使Aids Concern較為坊間認識的原因。其 中一個例子是,活用同志社群資源及針對社群的特色而 制作不同的節目、活動,使Aids Concern於同志社群有 一定的知名度,有助有效地推動預防愛滋的工作。其中 一個防愛滋的網絡節目——妖女廚房(把性病當作餸菜 烹調以帶出預防性病資訊)——更成為網絡同志社群的 一時熱話。

街站推廣

除了Aids Concern外,坊間亦有很多不同的團體有做 愛滋病預防工作,只是大家所針對的對象各有不同。 另外,很多時候,Aids Concern 都會與地區團體一 起於外展服務(尤其深宵服務)中相互合作,例如夜 青的探訪,Aids Concern職員會與其他團體的職員一 起落區,當其他團體處理如學業、情緒、濫藥等問題 時,Aids Concern則會主攻性病預防工作,實行有「 客」(Client,指服務對象)齊齊搵。

驗愛滋,唔使唔好意思! 今年Aids Concern於世界愛滋病日(12月1日)的前 後,開放愛滋病檢驗服務給予公眾,讓公眾了解到檢 驗愛滋病與我們平常檢查身體一樣——必須及定期。 所有有興趣的同學,雖然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過 了檢驗的日子,但衛生處及其他愛滋病防預機構都有 提供此項服務,凡有過性行為的同學,都應該定期檢 驗。而性生活較為頻密、或多過一個性伴侶的,更應 該每三個月定期作檢驗,以保障自己及性伴侶的健 康。

Co n AI c e DS r n in ! g

除了群體針對性的工作外,Aids Concern舉辦過「 現袋性教育」使用安全套的街站推廣。在大街上 設置小型攤檔,對青少年派發安全套及教授一套 有關安全性行為及性病預防的知識。

筆者建議大家,打鐵趁熱,約三五知己,搞個莊聚, 一齊去衛生處驗驗愛滋,你便會發覺,其實驗愛滋病 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麻煩?尷尬?複雜? 哈!試下就知嫁啦!唔使唔好意思!

社會大眾對於性的話題往往難以宣之於口, 即便派發安全套教授安全性行為的知識,亦 很易被家長誤讀成鼓吹性行為。面對這些意 見的時候,Aids Concern 職員都會耐心地向他們 解釋,並向青少年人講授預防愛滋病的重要。

走進桑拿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男男性接觸者患愛滋病的比率較 高,所以Aids Concern亦有一些是專針對容易發生高危 (不安全)男男性行為的服務。對於男同志而言,酒 吧、桑拿等是較易發生高危性行為的地方。透過長期與 地區的酒吧、桑拿等建立關係,走進這些同志社群活躍 地區,派發安全套及宣傳預防愛滋病意識。

21


文 藝

今年中大四院劇賽邀請了資深的劇場工 作者,為各書院的同學提供值得參考的 意見。評判團中,陳國慧小姐(Bernice)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 會)(簡稱IATC)的經理,統籌今年 「藝評新世代——藝評寫作導領計劃 」 計劃。本報特邀Bernice進行訪問以更深 入了解藝術評論在本地的發展。

在 地 第 十 八 個 年 頭 IATC香港分會於1992年成立,為亞洲第 五個分會,致力推動藝評在本港的發 展,舉辦各類型的活動,如劇評訓練、 舞評訓練等,亦有出版刊物,記錄演藝 界近年曾創作、演出過的劇目以及相 關評論。近年IATC亦致力推行藝評教 育,06年進行第一屆的「藝評寫作導領 計劃」,今年第四屆的主題為「藝評新 世代」,以新視野藝術節的演出項目作 藝評寫導訓練。

藝 評 新 世 代 — — 藝 評 寫 作 領 導 計 劃 此計劃共分三部份:演前活動、演出欣 賞及評論發表。演前活動包括藝術評論 和評論書寫基礎講座,透過邀請文化 界、藝評界的資深工作者,藉講座向參 加者介紹藝評寫作的概論、方法等,以 引起他們對於表演藝術及寫作的興趣及 思考。今年邀請了林沛理先生(《瞄》 雜誌主編)及林克歡先生(著名劇評 家)擔任嘉賓,兩者對藝評的理解不盡 相同,討論期間各參加者都踴躍發問。 除此之外,表演前活動亦包括針對性導 賞、參觀綵排、與演出團體交流的環 節。筆者參加了其中一個節目《後代》 (導演:鄧樹榮)的導賞,與演員及導 演討論關於劇目的種種,包括內容、創 作意念,作品背景的分析等,使參加者 能多理解將欣賞的劇目,更易掌握當中 的細節。

22

藝評本身與藝術作品之間有密切的關 係,評論者的論述有助作品更趨完 滿。而不同藝評者之間的評述往往帶 著不同的思維結構,為藝術工作者、 觀眾帶來不同層面的思考。除此之 外,「藝評本身亦是各種藝術形式美 學經驗與藝評者生活的經驗結合,是 一種可以獨立自存的藝術體裁,一篇 好的藝評,往往同時具有高的欣賞價 值」。 但在香港,藝評一向不太受關注,而 本地報刊有空間刊登藝評的媒介不 多,只有信報、大公報、文匯報等報 偶爾出現篇幅較長的藝評。Bernice 試過因為版面問題,預留了的版位都 要讓給廣告刊登。雖然網上平台可以 發表的機會很多,但在坊間媒體刊登 有著重要的作用。

創作與反思的分離 及 歷 史 的 散 佚 藝評作為一種批判思維的表現,本身 是一種經驗的沉澱,作品演出與評論 之間是一種不斷溝通的關係。導演、 演員會透過評論得知社會對作品的反 應,然後不斷調整劇目細節,以回應 社會對此劇的看法。然而,香港的特 殊藝術生態卻限制了藝評的出現。 外國的劇目,多數一連上演三、四十 場,藝評於大眾媒介上的發表對於入 場人數有極大的影響力。但香港的劇 場往往只演四至六場,藝評趕得及刊 登,都差不多是尾場,甚至乎很多時 候演出已經完結,想觀看的話就要等 其再度上演。

反 思

訪問者:Javier、Vincent、Echo 整理:Javier

Bernice表示參與這計劃的人數有持 續上升的趨勢,以往只做大專生的藝 評培訓,但由於需求關係,本年度亦 增設了公開組,一方面吸納參加過的 大專畢業生,另一方面亦吸引對藝術 有與趣的普羅大眾,甚至連記者、藝 術行政工作者亦對此深感興趣。

香港目前雖有藝術資料庫(設於香港中 央公共圖書館),但該中心有關香港戲 劇發展的資料收藏較少,而圖書館亦不 會主動搜集相關資料以擴充館藏,只會 等待他人捐出相關的資料與文獻,普羅 大眾並不太能從中了解香港的劇場狀 況。在大眾媒介刊登藝評,能增加劇場 資訊的曝光度外,能使巿民能相對方便 地透過搜索本地媒介以了解更多本地劇 場的資訊。除此之外,它亦為藝評提供 了一個實體保存的地方,使藝評不至輕 易散佚。

不過說到底,Bernice認為藝評發展最 大問題還是因為香港沒有文化局。藝術 團體要資助,向藝發局就單一專題申 請;要場地演出、則向康樂及文化事務 處申請。康樂與文化是兩碼子的事,放 在一起處理,顯示出在政府眼中文化藝 術只不過是娛樂的一種,加上場地供求 緊張問題,無法讓劇團可以專心發展, 所以本地有能力涉及藝術教育的藝術團 體並不多。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只是不 斷地就單一性的個人(團體)喜好出現 或消失,而無法確切面對香港現今的文 化需要。面對著資料甚為空白的戲劇 界,IATC希望除了培訓新一代年青的藝 評者外,還透過戲劇年鑑的出版,結集 他們及其他藝評家的戲劇評論,慢慢建 立一套較為追得上戲劇界發展的小資料 庫,以彌補這片空白。

後話:劇評寫給誰看?

很多人會問,沒有看過演出的人,劇評 會否對他們沒有意義?Bernice解說道即 便沒有看過演出,劇評本身都可以是一 篇寫得好好,很值得觀賞的文章。而且 一篇藝評,若果可以勾起你對該劇的興 趣,本身已很有意思,香港戲目上演之 多,很難觀賞所有演出。當一部戲目再 度上演的時候,你便可以根據過往觀賞 者的評論,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劇目觀 賞。


文藝

四 院 劇 賽 魚願以償!? 聯合劇社劇作《尋找第八秒》 文:你地呀 聯合劇社《尋找第八秒》以金魚短短的七秒 記憶展開故事,人或動物死後的靈魂投胎前 在通道停留,須放下一切「該放下的」才可 投胎。通道中的老人引導亡魂回溯往事,讓 觀眾體驗劇中角色的痛苦。他們的理想生活 與現實總是事與願違,痛苦源於未能深入思 考自己想要甚麼。畫家一意孤行追尋理想, 卻未能成名。「成名」是要揚名立萬,還是 有人欣賞便足夠?盲人只想著如何使喜愛的 女生注意自己,毫不關心身邊幫助他的人, 以致認不出心愛的女生。他真的愛上女孩, 還是只希望有人關心自己?變性人隱暪曾經 變性,若無其事地生活,卻被發現身份特 殊。變性是為了得到愛情,還是只希望為人 接納? 編導借金魚一角,描述它不斷尋求死前最後 七秒之前的真相,想知道主人是否蓄意殺 死自己,隱喻劇中角色一直得不到的、對愛 和重視的渴望。然而三個主要角色之間不見 有明顯的扣連,三線並行敘事略嫌散亂。個 別情節更未有細致處理,如變性人前段敘事 較長,以致變性的決定顯得過於倉促。現實 是,想變性的人須接受長時間生理和心理評 估,若角色只為求愛而成功變性,當中經歷 的心理變化全然不提,實難說服觀眾。 老人最後一次讓金魚重看死前七秒的時候, 刪減金魚的記憶至最後一秒被刺的一刻,讓 金魚只記住痛楚,多於尋找痛苦的緣由。由 此聯想,真切感受痛苦比找出誰人構成痛苦 更重要。明白了痛苦是甚麼,誰人造成痛苦 便不重要。人最後該記住的是痛苦的感覺, 不是痛苦的原因。也許劇中主角死後在通道 停留,不是解脫,而是另一場痛苦。

月經,作為女子與家 庭女子以外 逸夫劇社劇作《月事》 文:曉嫻 月事對於生理女性而言,大概是一件苦樂參半 的事,得知逸夫書院劇社有意處理這個議題 時,抱著不少的期望。導演在演出前事先張揚 這是一場記錄片式的舞台劇,劇本是集體的創 作,facebook一時間tag來tag去,收集不同女 子對於月經的看法,也訪問了一些女子關於月 經的故事,台上的演員也各自演繹了自己的初 潮經驗。一開場,演員們高呼「月經」及其不 同的稱號,活像《陰道獨白》的表演方法,不 同的是將「陰道」置換成「月事」,再加上一 些簡單的舞步,台上白裙飄飄,演員身上各有 紅色飾物,加上巨型的水母狀的舞台裝置用以 象徵子宮和潸潸經血,這種舞台處理手法在四 院劇賽中算是比較新鮮可喜的。 劇中以月經作為主線,演員們在談到月經經驗 的時候,不其然的緊緊扣連家庭與成長的命 題,初潮時家中女性長輩的反應。不只一個演 員指出,月事初來之後,女孩就不再是單純的 女孩,變成女人。其中一名演員分享時指,孩 童時與父親關係緊密,月事來潮以後,父親再 也不為她洗澡,月事和家庭在劇中是密不可分 的雙生兒,幾乎所有與月經有關的經驗,都與 家庭有關。 劇中固然有嘗試探討月經的禁忌,導演搜集 了月經的不同叫法,比如是「黎m」、「姨媽 到」、「黎左」、「咩呀」,又創作了不同的 可愛別名,然而月經的禁忌,除了其真名以 外,還有什麼呢?月經與「女子」的性別身份 有著更緊密的連繫,其中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例 子是,受訪者中有一名至今仍沒有月經,生為 女性而沒有月經,本是一很值得深究的性別議 題,可惜,劇中對這個個案的判斷是,沒有月 經就是不完美的女子,這種不完美的想像,對 於不希望有月經的「女子」、不認同生理性別 的「女子」和沒有月經的「女子」無疑是另一 重壓迫。若果可對生理性別的二元作多一點的 探討,將性別視野放遠一點,推翻月經與女子 的必然關係,或可為性別鬆綁。 劇末,演員讀出寫給過去初嘗月經的自己,感 謝當日的自己對月經的珍重,也以月經作為成 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承認月經未必一 定是美好的事,過份強調月經的美好,忽視月 經與性別身份的衝突,也可能是另一重壓迫。 當然,有劇社嘗試在校園劇場上處理性別議 題,也是非常值得欣喜之事。

23


研讀面書

頂處未算頂

文:奧奇特

文:小武

實驗囚室 The Experiment 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 導演:大衛芬查 演員:Jesse Eisenberg, Andrew Garfield, Brenda Song, Justin Timberlake, Rooney Mara, Armie Hammer 片長:120分鐘 Mark Zuckerberg (Jesse Eisenberg 飾)有著個人天 份及豐富的IT知識,但為人很自負。他惹惱了女友Erica Albright(Rooney Mara飾),Erica遂提出分手,說了句You are an asshole便轉身離去。Mark心懷怨憤,建立了一個名 為Facemash網站宣洩情緒。這不解風情的伙子後來竟編寫出 Facebook,讓人隨便地結識新朋友找伴侶。 網站上的功能很多都來自Mark,「情感狀態」、「興趣」欄 目的設立是為了讓用戶可以知道跟對方有沒有發展關係的可 能。Mark能想出如此貼心的功能,想必是他是很懂得人際關 係,但事實並非如此。 Mark的朋友很少,他不著重朋友關係,同室好友Eduardo Saverin (Andrew Garfield 飾)連番獲得校內最受歡迎的 「鳳凰俱樂部」邀請入會,Mark未曾為Eduardo受到別人認同 而高興,反而心懷妒忌。Mark只有要Eduardo幫忙才想起他, 然而對方很留意他,會去看Mark的網誌,也給予Mark很多支 持。沒有Eduardo最初一千美元的投資,Facebook不可能誕 生。Mark原先會讓Eduardo去做公司CFO,但因為Eduardo跟他 的想法有分歧,擔心會危害到公司,二話不說把Eduardo踢出 局,剔出合伙之列。Facebook網站本是為了維繫「朋友圈」 ,但是兩位出錢出力的同伴Mark和Eduardo卻鬧翻對簿公堂。 究竟Mark編寫每一個功能的時候,他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 好像能對朋友之間的相處必要的元素瞭如指掌,但他自己卻 不太會去用之於現實中的人上。 Eduardo是Facebook的成員,但諷刺地,他對Facebook的功能 卻不甚了解,冒著Facebook之名聲跟他結識的女友,最後竟 因為他遲遲未把「情感狀態」轉成「熱戀中」,結果分手收 場,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Facebook本來是另闢一個途 徑去讓人互相關切,但對於一些不太懂運用各種功能的人, 卻會造成一些困難,反而阻礙了大家的交流。明顯地,二人 的關係已經建立了,反而因為網站的一個小欄目,一個幾近 沒有實質意思的小位置,導致關係破裂,同樣的非常諷刺。 P.S. 1) 2)

主角說話很快,看的時候要當心跟不上 對IT技術或創業有興趣都萬勿錯過!

導演:保羅舒林 主演:艾哲倫保迪、科華士韋德加、瑪姬嘉絲 片長:110分鍾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 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開始了 一個名為「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的實驗,進行關於人類對囚禁的 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 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研究小組把 參與實驗的普通男性囚禁在一個模擬監 獄內。把人群分成兩批,人數較多的一 方扮演囚犯,另一方則是獄卒。研究小 組為兩組人制訂了規則,並要求參與者 在實驗完結之前必需要遵守。結果,在 實驗完結之前,監獄內發生了暴力事 件,引致兩人死亡,實驗被強制終止。 事件後來被德國小說家Mario Giordano改 編成小說《Black Box》(1999),再被德 國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拍成電影《 死亡實驗》(2001)。而美國導演保羅舒 林於再把劇本重寫,並將之拍成《實驗 囚室》。 電影開頭引用了大量同類野生動物搏鬥 的片段,說明了「互相殘殺」根本就是 動物的本能反應。在這個層面上,自居 為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又會否比動物「 文明」一點呢?沒有,否則當年的實驗 就不需要被終止了,答案幾乎就如老生 常談一樣。若果硬要在兩者之間分個高 底,人類往往可能比動物更差……

規則 囚犯們必需遵守獄卒的命令,獄卒們則 必需按研究員的指示,確保囚犯遵守五 項規則:一天要吃三餐,食物要吃完; 一天有三十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只能 在特定區域活動;只有在被問話時可以 講話;不得在任何情況下與獄卒有身體 接觸。如囚犯們觸犯規則,必需要集體 處罰。電影初段,囚犯與獄卒們的衝 突,皆因觸及了那些規則的邊界(第一 日,有囚犯不小心把藍球投到獄卒的臉 部)而發生口角。但從對話中我們知 道,獄卒們之所以要處罰犯人,都是出 於要獲得凌駕他人的優越感。當中以獄 長Barris(科華士韋德加)於處罰犯人 後,獨自面對著鏡子傻笑,並發現自己 的下體正在勃起那一幕最為令人深刻。 利用規則把他人壓下去,從來都是人類 去判別自身高低的最文明的方法。對於 要透過凌駕別人來獲得存在感的人類來 說,當然不能被「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這類說法滿足。

權力 老實說,比起發哥的《監獄風雲》系列, 《實》的流血場面其實不多,這應該會令 很多「嗜血」的觀眾失望。電影的男主角 Travis(艾哲倫保迪)不幸被編入了囚犯 組,虐待靚仔主角成為了此片的重點。實 驗的第二天,囚犯不肯把核突的食物吃 完,Travis帶頭反抗,把獄卒趕走。他被 獄卒認定是囚犯領袖,要把他抽出來殺一 儆百。遺憾的是研究人員說過不能使用暴 力,否則實驗馬上終止,而參與實驗的酬 勞亦會馬上泡湯。他們最終把Travis帶到 一個沒有監視的房間把他綁起,剃光他的 頭並圍著他泡尿。利用權力把Travis的尊 嚴摧毀,再把光頭的Travis帶回囚室,借 此恐嚇其他囚犯們。 尊嚴受損比皮肉之苦更能使人懼怕。人若 真有級別之分,為上者拿下者取樂,又是 否無可避免?

醒覺 翌日,Barris在囚犯面前演說,說自己只 是依法辦事,是一個講道理的人,惹來囚 犯反感。Travis首先把囚衣脫掉,其他囚 犯跟著照做。Barris怒火中燒,不慎把一 個本身已經病入膏肓的囚犯打倒,雙方立 時爆發衝突。由於囚犯人數是獄卒的幾 倍,獄卒都慌忙逃到建築物的大閘處。囚 犯趕到時又亂作一團,Barris借機把暗中 藏起的刀刺向Travis不果後,警報響起, 全部人像催眠被解開般一面茫然。大閘突 然打開,眾人便坐到屋外草地上,一言不 發。 或許,他們想著這數天內在監獄內發生的 事,想著這數天內在自己體內發生的事到 底是多麼的蠢。可幸的是他們有一道可供 逃走的大閘,有一個可供自己為這數天的 事解釋的說法。遺憾的是,那道大閘通向 的,或說是他們要回歸到的地方是-到 處都是佔有慾無法被滿足的「食物鏈的頂 端」。要不就站到頂端的頂端,不然就只 有服從,或者以暴易暴,什麼也沒有被改 變。 那個頂端的頂端(即那個操縱著紅燈與大 閘開關的人)在那裡?電影中絕少著墨, 或者就如現實一樣,藏在我們難以觸及的 位置。 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官方網站 http://www.prisonexp.org/


投 稿 請投! (印刷版/壁報板或網上版) 1.稿件版權由投稿者及本報共同擁有。 2.基於版面有限,故部份投稿作品將只載於《學生 報》網上版或文廣壁報板,供讀者瀏覽。 3.刊於印刷版且願意提供聯絡方法之作者,本報當 奉上女工合作社現金券(港幣四十元正),以感謝 投稿者善用本報一抒己見,與其他讀者交流駢進。 4.稿件將有機會於《中大學生報》一一年一月號或 接下來的數期刊登。 5.本報承諾,有關投稿者的資料,僅用於相關處理 工作;除非得當事人允許,否則本報拒絕向第三者 披露有關投稿者的任何個人資料。

文學的雅與俗——以武 俠小說為例

相關查詢或投稿,請電郵至:cusp@cusp.hk, 註明「《中大學生報》投稿」; 或致電聯絡本報編輯 鄭智浩(61433025)、陳昌明(61823929)

文:Kin 對小說的分門別類,大體除了以類型分述,包括言情小說、偵 探小說、武俠小說等。也有更為宏大的分述,即以「雅」、「 俗」將小說劃清界線。武俠小說的流行,固然使此類型的小說 使讀者、學者注目,也衝擊雅俗觀念。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 說,因加入了佛學、哲理等元素,涉身雅俗之間,使武俠小說 是雅是俗的問題,更為混淆。 在此先粗述武俠小說源流,俠客古已有之,甚而錄其事於《史 記》、《漢書》,自是再未載諸史書,然唐宋明清則多武俠小 說,至20世紀興盛風靡華人世界。以往小說為末流小技,於今 已成一不可或缺的文學體裁。然武俠小說,仍懸於雅俗論爭, 或抨擊之,或稱許之,莫衷一是。 討論武俠小說雅俗的主要論點有二。文學很難界定雅俗,有否 雅俗之分亦成問題,況武俠小說有言人情言家國言個人成長, 部份作品描寫深刻,非止於消遣娛樂。此稱許之言;堅持武俠 小說是通俗小說的,認為其無甚文學價值,只圖情節之曲折離 奇。此抨擊之論。然而,不管是肯定或否定武俠小說,在評論 其價值時,都不得要領。 認為武俠小說是通俗的,並非無理。武俠小說總有其擺脫不開 的程式化寫作,諸如拜師、練功、快意恩仇、俠客逍遙豪邁的 形象,主角必須是游俠,歷游大江南北,例牌的場景不少是懸 崖、山林、大漠、寺廟等。劍作為俠客的重要武器,也是必不 可缺的。以上種種,作為對武俠小說程式的印象,非圖貶抑,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何以要出現這些情節、主題、背景等。這 就牽涉到文化史的價值。當汲汲於力證武俠小說非通俗小說, 有藝術價值時,持論者,既是隱有以通俗為卑下之意,同時, 也捉錯弄神。用文學藝術的標準套於其身,是委屈了武俠小 說,亦將難以對武俠小說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武俠小說足以 扛起這句話的含義。原因是武俠小說體現了大眾的文化口味, 及所接受的文化精神。容以俠客為例。俠客為司馬遷推許的赴 人之厄、濟人不贍這些品格,歷代不衰。俠客雖為班固所斥, 後亦不立於正史。卻走入詩歌小說中。因俠客已成為一種精神 的象徵,詩人墨客以此抒情懷,一般大眾卻冀望小說中的俠客 能拯人於難。渴望現實出現俠客。「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 骨恐無多。」的確,現實俠客難求,故更寄憤激於武俠小說 中。雖然古之俠客補法網之疏,但即或現代人,對現實不滿之 事不見得就減少,既羨俠客之快意恩仇,偶爾亦欲逍遙江湖一 下。 武俠小說承繼並更新了俠客的形象,建立游俠浪漫精神,並以 「豪氣一洗儒生酸。」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嚮往及追求的境 界:自由(江湖)、救人與自救(俠客)。這是武俠小說表現 的其中一個文化側面。 一直以來,文學雅俗這問題,糾纏不清於藝術成分的高低。從 瞭解武俠小說足以承繼、創新中國重要的文化側面,可見文學 的涵意,不見得就純以藝術創新,評作品的價值高低。而被納 入文學的一部分,如武俠小說,或其他類型文學,就不見得要 著意於提高藝術成分。以雅俗區分文學高低,貶低了通俗文學 的價值;要將通俗文學提拔到更高的藝術地位,更是無視其蘊 藏的文化內涵這一面向。 按:更詳盡的武俠小說研究,可參閱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 夢——武俠小說研究》。

25


文:劉子僑 寫這篇文的時候,我還是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在year1的時

候,教過我的老師之中,有一半都不是教師,儘管 當時我毫不覺得他們的課有甚麼特別,也不察覺他們有甚麼不同。 2009年底,校董會擬向立法會提出修訂《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簡 稱《大學條例》),其中一項為更改「教師」的定義。根據校方建 議的「教師」定義,佔整體教學人員超過三成的導師,將不會被承 認為「教師」。10月6日,中大員工總會在其工會通訊中要求校方 重新修訂建議,並指出大學一直以來輕視教學,以致專注教學的導 師亦不被重視的問題。一場導師正名運動由是展開。

重要的是,這兩個職系的職級(Staff Grade),既不互相對應(教 授的職級不等同高級導師的職級),也沒有銜接的關係(即高級導 師是導師系中最高的職級,不能再升變成助理教授)。

誰是教師

中大還有一類教學人員叫「講師」,查考《香港中文大學概況》 ,原來教授系的職稱是95年以後才引入。現在的各級教授,95年 以前大多叫「講師」,剩下的少數雖然也叫「教授」,但英文是 叫“Reader”而非現在的“Professor”。在95年以前,只有「講 座教授」才會叫“Professor”。

「教師」在現時的《大學條例》中有嚴格的定義: 「“教師”(teacher)指職級屬副講師及以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全 職教學人員」

講師不是導師

講師系

導師系

講座教授(Professor)

2009年底,校方向立法會提出修訂《大學條例》,更改「教師」的 定義,建議將原文修改為:

教授(Reader)/高級講師 (Senior Lecturer)

「“教師”(teacher)指職級屬副講師及以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全 職教學人員,而該人員為出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等教師職系 的職位的人士,或為接受由大學校董會不時決定委任或聘任為教師 的職位的人士」

副講師*(Assistant Lecturer)

講師(Lecturer)

要了解校方如何藉此巧妙而粗暴地將導師排拒在「教師」之外,我 們首先得對中大教學人員的職系架構有些基本的了解。

高級導師(Senior Instuctor) 導師(Instuctor) 其他(Others) * 06年以後,中大已沒有職級屬副講師的教學人員

現時教學人員的分類方法

95年以後,大學為講師系的各個職級配以相應的教授系職稱(註 二)。此後,各級講師在名義上雖然採用了現時教授系的職稱,但 實際上的職級仍是沿用以前的講師系架構。

在每年的《香港中文大學年報》中,中大職員被分為7個類別:行 政、專業、技術、文書、職工、教學、研究。

由此可見,講師其實是教授的前身,儘管職稱和導師十分接近,但 實際上仍是兩個類別的教學人員。

教學人員當然屬教學一類,當中再細分五個職稱(Academic Title) (註一): 1) 講座教授 2) 教授 3) 副教授 4) 助理教授 5) 高級導師、導師及其他

導師是不是教師

雖然這五個職稱都被歸入教學一類,但實際上教授和導師是兩個獨 立的職系。如果從待遇比較,我們甚至可以說導師系在教授系之 下。 教授系

導師系

講座教授(Professor of a Subject)

在校董會所建議的修訂案中,「教師」是根據講師系的職級架構和 教授系的職位架構來定義的。不過如上所述,導師是獨立於教授和 講師的一個職系,所以不管講師系和教授系的職稱和職級怎樣「天 翻地覆的改變」,導師也不會受影響,依然不是「教師」。(按: 心水清的你,甚至可能已經發現,即使在原本的定義中,導師其實 也不是「教師」。) 校董會向立法會提交修訂之前,仍需先自行討論通過。雖然「教 師」定義不包括導師的問題早已被提出,但在2009年10月20日,校 董會在反對的聲音下,還是一意孤行通過了大學條例的修訂,並正 式提交立法會審議。

教授 (Professor)

教書的不是教師的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講師*(Lecturer) 高級導師(Senior Instuctor) 導師(Instuctor) 其他(Others) * 06年以後,中大已沒有職稱為講師的教學人員

早在70年代,中大已設有導師的職位。在當時的統計上,導師和 demonstrator與tutor一同被歸入“Others”一類,故無法知道當 時確實的導師人數。不過,這一類別佔整體教學人員也不超過18% 。到了80年代初,這個百分比更因兼職員工的增加而跌至不足10% 。從人數和百分比之低,可見當時導師並非負責教學的主要人員, 與最近十年的情況大大不同。


校園 年份*

Others

佔整體教學人 員百分比

教學人員總 人數

1978

56

14.1%

396

1980

74

17.2%

431

1982

34

7.7%

444

1984

45

8.5%

528

1986

38

6.7%

569

* 以該年的12月31日計算 在最近十年裡,中大為了將自己打造成一所國際級的大學,需要國 際級的排名。於是導師被大量聘用,以分擔教授的教學工作,讓教 授得以更專注於學術研究。由是,導師佔整體教學人員的比例一直 上升,人數更是十年前的三倍。 年份*

高級導師、導師 及其他

佔整體教學人 員百分比

教學人員總人數

1999

135

13.98%

966

2004

251

24%

1047

2009

472

32.7%

1442

* 以該年的6月30日計算 現時,導師主要負責的課程包括各個學院要求的語文課程(如中 文、ELT)、大學通識、書院通識等。除此以後,不少導師也要負 責系內的必修科,甚至部分導師更需要負責碩士課程。 以工商管理學院為例,導師在今個學年便負擔了整個學院一半的班 數,而負責全校語文課程的文學院,導師更負擔了整個學院超過六 成的班數。即使在通識課程不多的社會科學院,導師也負擔了整個 學院超過三分之一的班數。從他們實際負責的工作上看,把他們排 拒於「教師」之外,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教師」不過是一個虛名 或者有人會覺得,「教師」不過是一個條例上的稱謂,只要導師努 力教學,《大學條例》承不承認他們是「教師」又有甚麼緊要? 「正名」固然是還導師一個應有的名分,然而時至今日,導師在教 學工作的負擔之多,更令「正名」多了一層意義。它代表的更是大 學對教學的重視,對前線教學人員的意見的重視。《大學條例》規 定每個學系都必須設立系務會,由校長、學系所屬學院的院長、系 主任,以及編配予學系的教師組成。 「教師」這兩個字,並不只是一個虛名,它還實實在在代表著教學 人員參與學務的資格。我們很難想像,在大學裡負責最多課程、接 觸最多學生的三成教學人員均無法循正常途徑參與教學上的決策和 表達他們對教學的意見的情況下,這間大學還可以稱自己為重視教 學。

事情到了今天 2009年11月9日,立法會最終否決了校董會提交的修訂,指出「教 師」定義不包括導師是「明顯漏洞」,並要求校方重新諮詢。其 後,校方雖然成立了工作小組就此事再次進行校內諮詢,並承諾7 月中前完成檢討。不過時至今日,12月也快要到了,工作小組的報 告還未面世。 然而,在這一年和校方的會面中,工作小組只肯同意去考慮將導師 納入「教師」的定義中,更表明這建議應在「下一輪」《大學條 例》的修改中討論,亦即暫時不會處理。相信報告面世之後,定會 又一次引起爭議。

註一:在最新的《概覽及統計資料2010》中,職稱的分類由五個減至四個。 「講座教授」和「教授」在統計上被併入「教授及同等級」一類;「副教 授」和「助理教授」分別變成「副教授及同等級」和「助理教授及同等級」 ;「高級導師、導師及其他」則維持不變。 註 二: 講師系的職級和教授系的職稱並不是直接對應的。 New Academic Titles With effect from 1st August 1995, the University has adopted the following new academic titles for the teachers: Existing Grade

New Academic Title

Assistant Lecturer

Lecturer

Lecturer

Assistant Professor or Associate Professor*

Senior Lecturer

Associate Professor or Professor (in a department)*

Reader

Professor (in a department)

Professor

Professor (of a subject or speciality)

* For teachers who meet the criteria for this title Only the staff grades but not the new academic titl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Staff List that follows.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概況1995》(“Calendar 1995”)

誰是導師 在選科的時候,任教老師的名字前總跟著一個稱呼,這些稱呼有六 種:“PROF”、“DR”、“MISS”、“MRS”、“MS”和“MR”。 叫“PROF”的當然就是教授系中的各級教授,而用其餘稱呼的,其 實就是導師了。此外,還有部分導師分屬教學輔助單位,如自學中 心(位於胡忠圖書館二樓)、專業進修學院等。

27


切身問題: 要買到樓,應該怎做?

文:法吾德

這次交流會是逸夫社會學系系會主辦的「社會節──扭樓 樂」內的節目之一。討論會主要就香港近期的房屋政策作探討, 主辦單位邀來幾位嘉賓,分別為前自由黨中常委田北辰和民協的 馮檢基,以及嘉賓主持中大社會學系博士張彧暋。在場有三十多 位同學出席該會,問答環節氣氛良好。 討論之初為兩位嘉賓的個人觀點的分享。田北辰首先發言, 他提及本港樓價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低利率、內地人在港炒賣推 高需求(註1)、政府限制供應等。他主張供應增加就可以把問 題解決,同時又批評現時的勾地制度推高樓價,政府對壓抑炒樓 未盡全力,推出「置安心計劃」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認為應提供 二至三萬「流轉公屋」單位(註2)。及後,他指出讓市民有瓦 遮頭是政府的責任,但卻質疑政府要為市民買樓置業負責的必要 性。 馮檢基則從經濟結構的根本去分析問題,指 出現時的「市場」存在嚴重的問題,政府推出土地 時,設計的大小和賣地次序均令中小發展商無法加入 競爭,使樓價的控制權落入數個大發展商手中。他認 為要解決房屋問題,要從經濟結構去改變,提出 結合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兩個體系去運作, 在社會不同功能上作分工,以市民生活質 素為依歸。他按這概念題出了幾項措施去 處理香港的樓價過高的問題,如限制興建

↑馮檢基

28

單位的實用面積,限定單位只讓特定入息的市民購入等。 在主持張彧暋的引導下,交流氣氛變得熾熱,提 及當年「八萬五」政策時,田馮二人互有對碰,卻 不時有各有各講的情況出現。二人又對「自由市 場」的理解存在差異,田認為香港人維護自由 市場,不希望什麼都由政府去處理,能靠自 己去買樓;馮則認為現時樓市自由市場是假 的,僅由數個發展商操縱。 會上同學多向田北辰問及「流轉公屋」 ,例如質疑該措施只是把計時炸彈推後引 爆,田北辰回應時直言同學的擔心合理,要 多項措施配合。同學又欲知道兩位嘉賓對政 府房屋政策的看法,田馮二人均對現屆政府沒有抱任何期望,已 把目光放到下屆管治班子,因為房屋政策是長遠且持續的。 現時政府管治班子困在「樓價不能跌」的陰霾,令很多 市民無法上車。其實政府應該加強建屋的限制,亦要勵行打擊 炒樓,以滿足市民真正的需要。交流會歷時兩個多小時,雖 然沒有堅實的結論,但卻帶給同學們不少新想法,在中大 校園內能發生這類交流,讓同學多接觸社會,確是好現 象。

註1: 2010上半年內地個人買家在香港購入的物業,佔 一手樓成交總金額的22.1%,宗數佔15.7%。二 手樓的成交金額比例佔8.5%,宗數佔5.8%(中原 地產的統計,http://www.mpfinance.com/htm/ Finance/20100722/News/ea_eaa1.htm)

眾志夜粥小記

內地買家對香港按揭市場愈見舉足輕重,9月份 透過經絡承造按揭的內地買家比例再創新高, 並突破9%水平,其中購買逾千萬元物業之內地買家比例更增至接近4 成(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29/HM1010290012.htm)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6/11/ME1006110003.htm)

文:魚片豬紅粥

註2: 單位出租予計劃上車的市民,租金七八千。租約五年,到期後必須遷出, 騰空單位給另一批市民,租金則全數交回租戶,作為買樓首期之用,此計 劃聲稱比「置安心」回饋的多,亦有流轉性。

時 務,服務 頭投入服 月 一 十 除 點。 了 服務於 至凌晨兩 眾志夜宵 時 九 上 等飯麵 日至四晚 出前一丁 、 間逢星期 飯 蒸 ,亦有小 夜粥之外 小食。 賣、粉果等 外,亦有燒 受歡迎, 志夜粥頗 眾 段 階 同儕共 見,初辦 回宿舍與 粥 就筆者所 買 山 學及教 生專程下 段頗受同 時 有聯合學 宵 夜 , 們 經理表示 粥。教授 嘗。眾志 超過150碗 賣 舍 更 宿 晚 有幾 而鄰近 授歡迎, 的同事, 會 夜 開 , 選擇 更 宵慰勞 食宵夜的 會購買夜 個 一 了 物很新 示歡迎多 品這種食 粥 學生亦表 得 覺 , 夜夜光顧 有國際生 鮮。 覺奇怪, 的粥底感 粥 夜 , 腎虧,早 同學表示 直會咸到 不過亦有 簡 「 粥 人而 表示這些 好口味因 喜 物 有同學更 食 。 職 工好過」 工會另聘 知幫襯女 出夜更女 指 曾 0% 3 理 至 眾志經 高25% 異,據知 比日工提 會 水 薪 月上班22 動提出 朝七,每 員,亦主 九 晚 , 元左右) 山試試。 (約八千 空的話可下 有 上 晚 學 日,同

夜晚肚餓都有得食

約埋三五知己都OK


OAL要靜靜雞 戳破你exchange夢

噢!

文:渣斐 當大家仲諗 住 plan 個 完 美時間表, Year3上 學 期 用 Year1-2 加 衝 晒 D必 修 埋 時候學 科同埋拉盡 響報exchang 生都係會ex GPA希 望 可 e programm tend,咁鼓 以 e果陣可以揀 別呢? 唔鼓勵year3 嘅時候,本 到 報有咩分 心儀嘅學校 報小記向O A L ( 實,無錯, 學術交流處 你嘅夢要到 )職員證 此完結啦! Year3唔好以 為高分仲有 少少著數, 人鬥快爭嫁 大家係OAL 你係要同其 ! 想搶先揀到 網頁見到FA 他 心儀國家? 都要響何東 Q啲 問題 與 為 Year3( fi 睇怕你出年 夫 答 人樓(OAL 案果陣,以 nal-year) 實 office)門口 等佢一開口 可 以 報 到 ex 就中伏啦! 搭個帳篷, change, 咁 果陣即刻衝 OAL出年會 你 入 去 改 ex 爭個頭破血 制,所有Yea change機會 你GPA幾高 流先得個 ,不過,睇 r3學生就算 ,第一roun 怕你都只可 d嘅shortlist 台灣嚕! 只能夠係第 以去下大陸 會全部被den 二round,有 、 y, 位剩嘅時候 下籮底橙, ,先到大家 原因係「因 揀 唔滿意 為大學唔鼓 去 ex ch an g e」 啊?咁你地 勵 學 生 ex te ,咁但係Y 要積極向校 n d 近中大 ea 方表達意見 r1 考 得 唔 好 到,Year3夠 經 常搞師生座 啦!最 Yea r2 報 唔 分你又整色 談會啊、校 整水想攔住 啲趁呢啲時 話鼓勵學生 長夜話等等 間向校方反 啲學生,話 去exchange, ,快 映問題啊! 就 多體驗唔同 驗,實際上 ! 國 家 大學高層係 嘅生活經 咪真係咁鐘 套呢?而且 意講一套做 , 即 使 Year1 一 -2 報 exch an ge都 好 , 好 多

29


不一樣的A&P中大第二書店 文:笑希嬉

中大山頭咁大,唔知你有無去過位處李惠珍樓的「A&P 中大第二書店」(下文簡稱書店)。知唔知它跟座落 本部的大學書店有甚麼分別?其實書店設立的一大目 的是推廣閱讀風氣,所以賣的主要是課外書,而不是 較賺錢的教科書。中大學生報替A&P(學術專業圖書中 心)總經理陳振良先生做了一個專訪,了解為何A&P會 入中大經營書店推廣閱讀風氣、他如何理解閱讀、書 店在未來又會有甚麼計劃等。

由一開始就預了會虧蝕

陳振良先生書店內的書種類繁多

訪問一開始,陳生就跟我們強調入中大辦書店不為賺 錢,他們前兩手書店都已經慘澹收場。第一間是由一 群有心人自己打本成立的第二書店,他們雖然辦了很 多次十分成功的讀書會,可是最後也因連年虧蝕,做 了兩年後就被迫結業。後來由擅於經營內地書籍的新 思維書店接手,情況比較好,做了四年多後亦因財政 上不能維持而結業。A&P接手後原本想叫中大第二書 店,可是原來第二書店這名稱已經被最初的有心人註 冊,所以現在全名叫「A&P香港中文大學第二書店」 。陳生表示「我們不會比他們辦得好太多,所以對我 們來說,只要不虧蝕太多就很好,我們都會一直做下 去。」

受惠於當時的閱讀風氣 要了解為什麼他有這個「偏向虎山行」的決心,也許 要由他的背景談起。陳振良80年代在中大讀哲學。那 是在中大駕車不用跟足香港交通法例、大學健身室的 位置還是臨時宿舍的年代。他形容那時的閱讀風氣很 好,就算一開始不是對閱讀特別有興趣的,慢慢都會 愛上看書。「可能因為當時大家的話題離不開書本, 現今你不談書,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談了。」而且當時 還是四年制,同學還有空間可以Hea,可以睇書。

資訊多,更要讀好一本書 書店在11月30日在本部文化廣場 舉辦了第一次書展

現在時間少、誘惑多,又是否讀書氣氛一定大不如前 呢?陳振良認為現在的資訊發達了,我們更容易接觸 到我們有興趣的資訊,理論上讀書風氣應該可以比以 前更好。

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資訊雖然多,但往往十分零 碎,所以他強調學生不應貪快睇摘要、睇精華,至少 試一次由頭到尾睇完一本書。

用書展接觸更多的同學 對閱讀有多多想法,又會如何影響書店未來的發展 呢?陳振良形容書店的目標就是中間的一群,只要有 合適氣氛就會看書的人。於是書店推廣閱讀風氣的方 法有別於第二書店的讀書會,他們希望可以在中大不 同的位置多做展覽,拉近同學和書本的距離。最初校 方不容許他們辦展覽,不過書店和校方最近有共識, 可以開始在不同位置舉辦書展。陳先生甚至提議對書 展有想法的系屬會做書展可以和他們合作,書店可以 向他們推介/提供一些較冷門的書籍。他相信同學從 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一科一書、一中大一書 陳先生對書店未來的發展方向充滿想法。他形容自己 在中大讀書時,因為能接觸很多不同的科目,所以獲 益良多。他其中一個想法就是邀請每一個學系推薦一 本教科書給其他系的同學讀,這樣同學即使不讀1001 的課程,也可以由一些較系統、較有質素的教科書去 認識不同的學科。另外,他亦提到外國城市會有整個 城市的人都讀同一本書的活動。他反問,中大又得唔 得呢?如果做到,其實書就可以成為大家的話題,對 提升閱讀風氣很有幫助。

未來的困難 正如這個訪問一開始,陳生就話在香港做書店不易 為。高昂的地價令很多有心人辦的書店都做唔住,他 舉例沙士過後、地租平的時候,有的書店做得還可 以。但租約一完,地主坐地起價,較大型的連鎖書店 如商務的分店亦支持不住。他一面認真地說香港人羨 慕台灣有誠品,其實如果香港地價可以合理一點,好 多本地的書店都可以辦得很好。在香港辦書店不易 為,A&P在中大放棄賣熟悉的教科書,反而主力賣課 外書更不易為。也許同學可以多多支持?

十年.第二書店.讀書會 在中大開辦第二書店的建議最初是在1998、99年左右由學生提出的,希望可 以提供更多教科書以外的書籍選擇。當時曾經有由中大同學創立的小書店 ──「護書堡」有興趣籌辦,可是校方的「研究」卻進展緩慢。最後在李慧 珍落成後,陳健民教授和當時其他大學師生中心服務單位管理委員會的委員 再一次提出開辦第二書店,終於獲授權進行招標工作。 因位置偏僻、成本不少,招標反應冷淡,開辦第二書店計劃面臨告吹。幸好 最後陳教授找到當時正熱心籌辦讀書會的「書癡商人」──謝安投標。謝安 跟其他的朋友合資數十萬,甚至放棄自己一直經營的電器業務,全心投入第 二書店的工作,成為了書店的第一任店長。第二書店在2001年5月正式開業, 開始跟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舉辦讀書會。 雖然因生意不足,第二書店在2003年5月就結業了。可是,第二書店連同香 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及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的讀書會卻歷久不衰,至今 十年,除暑假外,每月約舉辦兩次讀書會。主要為「城中讀書會」,於中環 美國銀行中心舉行。間中亦會在中大科學館一號演講廳舉行「通識沙龍」講 座。兩者平均有200人報名出席。 雖云參加讀書會沒有特別限制,但因座位有 限,所以於活動前一個月開始就可以報名留座。

30

報名及讀書會詳情可以上香港中文大學讀書會的網頁(http://www. cuhk.edu.hk/bookclub/),讀書會講座的錄影片段亦會於舉行後一星 期上載。另,通識沙龍的錄影片段則上載至有關網頁 (http://www. cuhk.edu.hk/oge/gesalon)。


有人問你中大「校園發展」近況的話,唔知你會點答 呢?除左PK梯開返、烽火台解封之外,你仲會答啲咩 野呢?其實校方在11月9日舉辦咗一個公開嘅「校園發 展分享會」,裡面交代中大「十大基建」工程進度之 餘,亦透露咗校方對中大發展走向嘅睇法。今次「分享 會」有別於以往只有副校長報告的作風,由物業管理處 (EMO)和校園發展處(CDO)的工程師現身講解,內 容尚算豐富。遺憾當日數埋數埋都只係得四、五十人, 仲要有廿個係校方高層,校友、老師加埋又十幾個,得 返零丁幾個係學生。既然咁少人聽過,我無理由唔爆下 佢講乜架,係咪? 崇

中大2012 驚爆內幕

文:怕你西條毛

劉去沈來的皇朝更替、三三四的來臨,是否預示著一個 時代的告終?中大的校園發展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正在 興建中的建築,有一半是位於崇基的,包括:應林旁邊 兩座綜合教學大樓(Two Integrated Teaching Buildings, TITB),位於眾志堂和牟lib中間的學生活動中心,以 及五低旁邊兩座快將竣工的新書院——善衡和晨興。上 校網的話,你更會發現火車軌旁第三座教學大樓的規 劃——不過當日未有提及。 新建築的落成將令人流增加,比如TITB就有7個講 堂、50多個班房、10多個實驗室,可同時客納3000人 上課;人流增加時,就不得不考慮相應的配套設施如飯 堂等。未來眾志堂的業務會擴展至二樓,新建的學生活 動中心亦會有一所餐廳——校方講明是不賣碟頭飯、近 似李慧珍風格的餐廳,價格水平相信大家都猜到一二 吧。儘管用膳設施已增加,但仍遠遠追不上崇基暴增的 人口,未知校方會否考慮在TITB加建飯堂? 在山腳大興土木固然是因為崇基有地有空間發展,不過 當中亦不無校方的戰略部署。會上校方表示三三四後大 部份一年級同學早上都會在TITB上通識或者學院要求的 Faculty Package;校方更表示就「大學站月台北面加建 出口」跟港鐵已有「初步協議」,此後出閘三分鐘直達 TITB。「人人說崇基在腳下」唔緊要,最緊要交通方便 課室夠多,咁中大就可以搞更多校外課程增加收入啦。 飲

根據校方的規劃,未來各學系的基地和上課地點將大兜 亂,大量辦公室和教室將易手。舊的建築即使不用清 拆,其內部裝修會有如何翻天覆地的變化都無人知曉。 例如大學賓館原址,將會成為伍宜孫書院的一部分。在 裝修改建的過程中,校方有否考慮保留原有房間間隔、 門框、窗戶乃至樓梯設計等建築特色?當中的判斷準則 又為何?在校方不公佈「拆卸名單」或者「改建名單」 的情況下,有心關注的校友、同學根本很難提出意見, 更遑論參與討論如何改建。 校方一再強調「知道校友對啲地方都好有感情,但都要 平衡用家的需要,睇下啱唔啱使。」但他們有否真的去 了解用家的意願?比如澤祥街教學大樓,跟中大近年興 建的建築如西部教學大樓如出一轍,規劃時連很基本 的學生需要都沒有考慮:這麼龐大的建築裡頭竟然沒有 半部飲水機,同學自備的水飲光後,就被迫購買昂貴的 炭酸飲品。唯有希望校方規劃新大樓時,有更多「人性 化」的設計啦。

全世界最短嘅單車徑,同學不妨去睇下。

小趣聞: 1. 2. 3. 4. 5.

環迴路近火車軌一段之前維修斜坡,校方順手整左條唔夠100米的小徑,沈校長仲話係「全世界最短嘅單車徑」喎。 原來中大有50%的面積係斜坡,仲未計斜坡上建築的佔地面積添。 黎緊方潤華堂後面會起一座小型污水處理廠,把未圓湖水過濾當水喉水用,預計可以減少引入30%嘅食水。 校方提到PK梯時,係refer to as「行政樓隔籬果條樓梯」或者「果條樓梯」,不過我諗你同佢地講「PK梯」佢地都會明嘅。 中大最北面有塊叫「三十九區」的未開發土地。唔似得「第九區」,裡面無異型,但係將來會有研究生宿舍和研究實驗室。


梁 球 琚 樓 化 身 商 場 ? 中 環 價 值 橫 行 中 大

另一個熱烈討論的項目是文學院樞紐(Humanities Hub)。三三四後文學 院各系將盡量被安排在一處,但音樂系、人類學系、藝術系不用搬遷;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日本研究系、翻譯系則會移至「馮景禧—梁球琚」 文學院樞紐,成為中文系、哲學系等的鄰居。整個文學院樞紐最有趣的 地方就是交流廳的設計,兩座建築進行裝修時,將在走廊旁加建三個「 交流廳」,馮景禧樓一個,梁球琚樓兩個。據聞這是文學院主動提出 的,旨在促進不同學系教師、員工交流。三個交流廳各有「主題」,分 別為「中國人文文化廳」、「西方文明廳」及「跨學科交流廳」,這些 主題將體現於其設計風格。

同學知否校方早前聘請了一間外國公司,為校園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設 計?今次分享會校方亦報告了這個校園發展計劃(Campus Master Plan) 的最新進展:原來計劃的最後報告已於網上公佈,由校方高層和專家壟 斷的「校園發展計劃督導委員會」亦告解散,被新成立的「可持續發展 委員會」取代,跟進校園發展計劃的落實。可持續委員會由校方高層、 教師、退休高官校友、工程部門主管及兩名「學生代表」組成。

會上有校友問及兩名學生代表的產生辦法、有否透過學生會協助安排 等,校方的回答是「覺得應該由學生事務處(OSA)物色一啲真係對校園 發展有興趣的同學,所以無叫學生會幫手」。可是校方在校園發展網頁 上卻指,該會學生代表是由地資系及建築學院提名。儘管口供不一致, 當中揀選的準則和過程無疑都是黑箱處理。 再退後一步,為甚麼校方(準確地說是行政及規劃委員會)只委任跟建 築、工程等科目有關的員生?既然委員會中已有EMO和CDO的主管提供專 業意見,員生代表人選能否再闊一點?其實現時校方有不少校政委員會 也有學生代表,我有位唸精算的朋友是保健服務委員會的委員,小弟是 醫學院同學卻參加了大學設施收費諮詢委員會,看來好像跟我們的專業 剛好對調了,但這不是正好能反映更多不同的聲音嗎? 小

大家看過這幅「跨學科交流廳」的預想圖後,會否和我有同感——點解 咁似商場嘅?唔知交流廳嘅空間使用會否如商場一樣受嚴格限制?唔同 嘅員工又能否共同管理這片空間?馮梁二樓沒太多教室,「交流廳」頂 多是教員休息室,對同學影響不大,但這些微細設計亦滲透某些價值取 向。當我們回到更大的圖像,很難不質疑整個校園的佈局:為何文學院 要被調上山,商學院則要遷到交通最發達的位置?澤祥街教學大樓和新 學生活動中心的餐廳,為何要走高檔路線?當中校方的價值取態,可謂 昭然若揭。

今次分享會校方算係做足功課,講足兩個鐘都未講得晒預備左嘅資料。 反過來說可能係資料太多,變咗「分享」會只係校方義務式嘅報告,而 無咩雙向嘅交流。真正嘅交流係咪只係與會者提出一啲關注點,校方聲 稱會跟進云云就算數?假若校方真係有心促進員生討論,其實應該每場 安排少啲內容,寧願搞多幾場,多啲人參與到之餘又可以有多啲討論。 會上馮通副校長透露來年一月將再公開舉辦一場「校園交通交流會」, 有興趣嘅同學記住留意mass mail啦。

好course推介 你最喜愛的課堂.全民大募集 又到了十二月的時候,一個學年的時間又過了一半。 在溫習、趕Paper、傾Project的期間,不禁回想起上過的課堂, 有上一堂走三堂的大悶課;有朝朝八點三準時出席,唯恐錯過的課 堂。不管大學生活有多自由也好,我們好像免不了要在課堂中渡過 一小時又一小時的光陰。既然逃避不了,不如善用。 在學期的尾聲,新學年即將開始的時間,讓我們一起書寫課堂。 如果有課堂曾經帶給你重要的知識、曾啟迪你的思想,還是曾為你 帶來歡樂的上堂時光,都請你投稿至中大學生報,讓更多的同學可 以知道,然後有機會報讀。 如果有老師充滿著教學的熱誠、甚至比你更緊張你學習的成效;如 果有老師對學科充滿著熱愛,甚至成功將這份情感傳染給你;如果 有老師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地教曉你很多,也請你投稿至中大學生 報,既表達了你對該老師的感謝,亦肯定了他/她的努力。套用《 中大四十年》中的一句:他們「選擇教學生涯的人,錢權會比較看 淡,師生關係或者同事關係則不期然地會多注意」吧。

投稿「好course 推介」需知: 1. 投稿字數上限為800字。 2. 稿件請包括該科目的名稱,編號及教師的姓名,推介該學科的原 因和你的聯絡方法。 3. 「好course 推介」的投稿,截稿日期為12月25日。 4. 相關稿件將會在12月26,27號經mass mail 發給全校同學,亦會 同時上載中大學生報的網站和facebook。部份稿件亦會在《中大 學生報一月號》刊登。 5. 特設薄酬:女工現金卷20元正,予刊登在《中大學生報一月號》 的投稿的作者。 6. 投稿請電郵至:cusp@cusp.hk,註明「好course 推介」。 7. 稿件版權由投稿者及本報共同持有。 8.本報承諾,有關投稿者的資料,僅用於相關處理工作;除非得當 事人允許,否則本報拒絕向第三者披露有關投稿者的任何個人資 料。 9.相關查詢請電郵至cusp@cusp.hk或致電聯絡本報編輯何敬熹 (6044 9234)、陳昌明(6182 392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