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Press 2010 October Issue

Page 1




















性別 筆者在數月前才於Facebook得知有這麼一個 計劃,當下驚艷不已。「小童群益會」(B仔 記)等主流社福會辦同志服務於我來說是難以 想象的,於是在網上尋找相關的資料,才知道 計劃已實行多年,服務亦相當完整。今次特意 訪問了性向無限計劃的成員周峻任(震音), 了解一下計劃的內容,以及在大型社福機構名 下辦同志服務的限制。

B仔記大踏步! 訪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 計劃

文:奕 訪問:奕、Javier

計劃的開展 原來計劃早在零二年開始,頭五年只是做很小 規模的學校工作,例如於四、五間學校搞關於 性別歧視的講座。至零七年,一直關注青年同 志社群的中心負責人向愛滋病信託基金申請資 金,才開始做同志青少年的服務,而家長服務 就是由零八年開始。 震音坦言,在社福界開拓這空間不是件容易的 事情,因為性取向無論在社福機構還是社工看 來都是敏感題目。他在讀社工時已希望將來能 做同志服務,但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在社福機構 工作,更想不到會是小童群益會。只是碰巧機 構內有有心人希望嘗試開拓如性取向這重要但 邊緣的服務,而機構又有空間容納,性向無限 計劃才得以開展。

支援同志家長 在香港,同志家長能得到的支援比同志朋友還 少。對孩子主觀期望的落空,加上主流社會對 於同志的態度遠遠不算友善,令他們的鬱結無 法紓解。由於家庭對青少年同志的支持非常重 要,於是計劃於展開一年後就加入了家長服 務。不過,家長初到中心時可能會感到失望, 因為中心不會幫你「拗番直個仔」,而是透過 與社工溝通,以及在家長討論會中互相分享經 歷,分擔壓力之餘,同時能以積極的態度支持 孩子。當中,家長分享會對同志家長來說發揮 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在中心較「老資歷」的家 長在會中展示了對孩子性取向的開放態度,讓 新來的家長「大開眼界」,明白孩子是同性戀 不是甚麼天大的慘事,為其他家長帶來力量。

推動同志的社工服務 問到性取向這題目在香港社工專業當中的情 況,震音提出美國三十年前就有指引,社工不 應當同性戀是病,其支援方向也不應以改變性 取向為中心,而是如何協助他自信、有尊嚴地

生活。香港到現時仍沒有相關的指引,而香港的社 工訓練對於性取向這課題,也沒有重點性指導,很 視乎各學校的不同處理。例如在他還在中大讀書的 時候(五年前),課堂中會有小討論,但討論只能 止於各陳己見,而由於沒有引入素材如一些外國最 新的學術研究,老師也難以把問題拉闊。所以計劃 的一部分,就是引入一些外國的社工學術研究。 另外,計劃也會提供社工訓練,大學教師會邀請他 們到學校做講座或分享。震音通常都會邀請同志朋 友一同前往做分享。由於很多老師都不曾認識任何 同志,於是同志朋友親身分享經歷就極其重要。震 音覺得社會上充斥著兩極化的意見,不是支持就反 對,拗的總是無關痛癢如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的 問題。這些議題式的討論,都會把同志物化:「性 取向唔止係一個議題,更係一個人嘅經歷,當你用 心去認識一個人,你就會知道去如何支持他」。

背負B仔記名號的限制 作為大型社福機構所辦的計劃,其最大的資源是社 會的信任,以及一個相對大的聯繫網絡。有些學校 希望講性別或平等的問題時不想用宗教向度,就會 找上他們,因為學校(尤其中學)多會小心而大多 不會找上一般性別團體。 不過,計劃背負着小童群益會這個名號做「敏感」 的服務,由此而來的壓力也非常巨大。筆者就聽聞


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資料: 對象:全港中學及大專學生、老師、社工 及家長 電話:2326 6555 傳真:2351 9992 電郵:diversity@bgca.org.hk 網頁:www.newtouch.net

過前年二月家暴條例立法前後,有一些教育和宗教組 織動員,要求他們以「家長的身份」投訴多間同志友 善的機構。我們也得知有團體多次在其刊物上,批評 計劃沒有提供「拗直治療」,又在中學提供消除歧視 教育,是鼓吹同性戀。

書札

「小童群益會教壞細路」這罪名很大,對筆者來說, 這是一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希望藉此向政府機構 施壓,「斷你米糧」終止計劃,將這一點點的同志友 善空間都要消滅。但問到震音時,他卻只是很謹慎的 說:「我們只是做服務的,最重要是年青人的成長。 我們知道同性戀在社會上仍是禁忌,我們提供服務時 要小心翼翼,清楚說明我們的信念和定位。」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 編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出版社:心靈工坊 文:Javier 同志的生活充滿著壓力與困難,有沒有人想過同志的父母其實也承受著 極大的困擾?同志界有句說話「當孩子出櫃後,父母便入櫃了」。所謂 的「出櫃」,意即向其他人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傾向,而「入櫃」,就是 於整體社會氛圍底下,父母未能接受子女的性傾向,繼而把這個「秘 密」收藏,不能向他人表露。香港對同志及同志父母的支援不足,懷疑 自己子女性向的家長,或者對於無法面對自己子女性向的家長,很多關 於自己子女的疑問及困擾難以找人傾訴,日久積壓,對於處理家庭關 係,及日常的精神生活都會帶來莫大的困擾。

開拓社福界同志服務空間 在我印象中,香港除了性向無限計劃,幾乎沒有主流 社福團體做同志方面的服務,計劃對象除了青年同 志,還包括家長、學校與社工,這些方面是一般小型 同志團體較少或難有資源做到的。學校講座能將對同 志友善的訊息帶入學校,令學生對性取向有正面的思 考,又令同志青少年得知一些求助的途徑;家長服務 讓同志家長獲得情緒支援外,更能接納與支持孩子; 社工教育又能豐富香港社工界在性取向支援方面嚴重 不足的指引與討論資源。 雖然因為背負主流社福團體的名號而受到保守勢力的 監視,在一些政治場合無法走得太前,但計劃實已創 造了一個珍貴的空間,在較主流的平台上支援同志青 少年,以及宣揚同志友善和進步的訊息。也許,「小 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對其他社福機構而言,是一 個很好的參考例子——香港的社福界應該尚有更大的 空間去為同志朋友服務和爭權吧!

在性/別討論比香港要早開始的台灣,有一群走出對子女性傾向問題困 擾的家長,藉著書分享他們的故事。書中第一部份有八位同志父母分享 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子女性向的點滴,當中有數位家長更是剛知道自己子 女是同志不到兩三個月。第二部份則是九位同志子女自述出櫃過程,以 及他/她們需面對的自我認同問題,甚至是與父母關係的危機。在台灣 的性/別議題是一個會公開並廣泛討論的議題,而針對同志的家人提供 服務的團體及有關同志議題的參考書籍不勝枚舉,但反觀香港,為同志 的家人提供服務、甚至到訪學校為師生進行教育的「專業」(1)機構卻寥 寥可數。 書中有一個例子筆者閱後很深刻。台灣有一位學生突然向老師出櫃,她 全然不能接受,甚至覺得學生只是年紀太小,一時迷失才有此感覺。但 期後她花了多年時間,不斷地發掘更多關於同性戀的討論,認識同性戀 者之間的生活種種,才能全然接受。她提出:連一個老師都要花多年時 間才學會如何全然接受相對了數年的學生,那與子女相處數十載的家長 的處境又如何呢? 這書或許不能完全解答家長們的疑慮,但對香港的同志家庭,或許想了 解多些同志家庭的朋友,這本書告訴他們,世界不同的角落都有著一樣 的父母,讓大家彼此勉勵。 「現在,我們有書了,給同志父母的書;我們相互支持打氣,擁有同志 兒女並不可恥。」 (1) 並非指提供心理醫生測定性向、反對同性戀行為而提供拗直治療等的機構, 而是接受過性/別理論培訓及對性傾向採取中立的態度但具同理心的輔導工作 者。

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