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大 學 生 報 2 0 1 2
迎新 特刊
血與汗
P.1
P.81 P.82-83 P.84-85 P.86 P.87 P.88-89 P.90-91 P.92 P.93 P.94-95
編者的話
校史 P.3 P.4-6 P.7-9 P.11-13 P.14 P.15-17 P.18-19 P.20-21 P.22 P.23 P.24-25 P.26-27 P.28-30 P.32-33
前言 似有還無的中大理念 老生常談(上) 老生常談(下) 書院之別? 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麽的一回事 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過的四改三 這些年—你們一起闖過的三改四 三年+四年=矛盾 三三四的力量成功改變了校園 中大理念的警號:「國際化」前傳 「國際化」首部曲:中科合併及後續 「國際化」二部曲:教學語言事件 帝系表
求學 P.35 P.36-37 P.38-39 P.42-43 P.44-45 P.47 P.48-49 P.50 P.51
前言 你讀.我讀 疏於美麗 上課氣氛—自說自話的教授 夜闌風靜人歸時—紀念陳特先生 一個轉系生的自白 在地上拾起無限可能 離開是為了____ 放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
權力架構 P.97 P.98-99 P.100 P.101-102 P.104-105 P.106-107
前言 權力框架層層疊 權力使人們面目全非 中大江湖傳聞系列—神出鬼沒的城堡 權力與抗爭無法割裂—校園抗爭簡史 我們在爭取甚麼?
學生組織
目 錄
大學生活文化 P.53 P.54 P.56-57 P.58-59 P.60-61 P.62-63 P.66 P.67 P.68 P.70 P.71
前言 基層關我乜事—從鐵達尼號說起 血汗校園 你所不知道的…… 清潔工的一天 如果愛人如己—訪影行者成員張善怡 其實我地欠左佢地—訪關綜聯組織幹事歐陽達初 中大基層關注組簡介 中大左翼學會簡介 你不可不知的女工二三事
前言 人工速成的友誼 對唔住,我想…… 莊的二三四五六七事 森林上、森林裡 被逼大雜燴 珍惜陌生不穩之感 我的吸煙大學生活 鴛鴦蛇 不只是為了要做鴛鴦 過路、抑或歸人—行路誌 不如去大埔墟買餸丫
P.109 P.110 P.112-113 P.114 P.115 P.116 P.118-119 P.120 P.121 P.122 P.124-125 P.126-127
前言 結構圖 報社:主流以外的黑洞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訪問幹事會 十年不鳴,鳴必驚人—訪問電台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訪問代表會 迎向未知的冒險—訪問獨立時代 心裡心裡有個謎—系會?班會? 宿生會除了這個,那個可以嗎? 穿越反對的人群—中大同志文化小組訪問 小報小報小小報 一切,都從一群關注_的同學開始
空間 P.129 P.130-131 P.132-133 P.134-135 P.136-138
前言 鮮為人知的中大地圖 空間詞典 變形記 前往未知的每一步
實用資訊 P.140-141 P.142 P.143-145 P.146-148
夜晚去邊好 校外交通 全民欠債計劃—大學貸款的陷阱、債務下的自問 書院介紹
所謂大學生 P.73 P.74-75 P.76-78 P.79-80
content.indd 1
前言 我們從狹縫中偷光──象牙塔與服務站的迷思 大學生的自白 不能獨善其身的世界末日
2012/7/21 �� 09:01:26
編
者
的
話
循例也要說一句:恭喜你,你已經成為
不移地朝著主流聲音為你指的方向前
一名大學生了。
進時,或許從不曾想過,陽關道外還有 鮮為人知的獨木橋,那裡人煙寂寥,卻
思緒萬千,下筆時卻是一個字都蹦不出
通向另一片天地;又,你更不敢想像的
來。畢竟,對著未來三四年充滿各種可
是,或許所謂的「大學之路」根本就不
能的你們,我們有太多的話想說。
存在,也不應該存在,它應當是你自己 走出來的。是的,你的大學甚或人生地
來到大學,你們將會聽到人們告訴你們
圖,只有你能描繪。而你和我也的確有
需要做些什麼、應當怎樣做。他們會
這個條件去勾勒屬於自己的未來的路,
說,那樣對你最好,因為指給你們的,
因為身為大學生,我們手中畢竟握有更
是條康莊大道,是大學中成千上萬的人
多的資源、更多的時間,而在大學這一
都在走的陽關道,只要順著走,一路都
空間裡,選擇和改變是被允許的。只要
將暢通無阻;而當你走到大道的另一
你願意。
端,你就贏了。於是乎,你將看到許多 與你同齡的、比你年長的、或是日後那
在你閱讀這段文字之前,你很可能已經
些比你年幼的人,浩浩蕩蕩地踏上同一
在自己的想像或是他人的話語中,為自
征途。
己的未來三/四年起了份草稿;而及至 此時,我想你也許願意停下握住了彩色
姑勿論路的另一端是否真如我們想像
筆的手,認真想想這份稿圖需要什麼修
般,是安定、充裕的中產生活,或是無
改、怎樣的修改,甚至,是否需要重新
拘無束的自在日子。
起草。
當你開始目不斜視地一心向前走時,或
至於構圖、線條、色彩乃至內容如何,
許並未留意寬闊大道兩旁你錯過的人事
自當由你定奪。
物,沒有發現比起你眼前的路,它們更 值得你駐足、關心、守候;當你堅定
p1.indd 1
願你的大學生活絢麗多姿。共勉之。
2012/7/21 �� 08:07:44
P.4.indd 1
2012/7/21 �� 06:46:37
烈日當空,晴空萬里,正是一眾新生入學的好日子。當大家步入這校園時,可有一 份對中大人文精神的想像?可有對這裡以往發生過事情的好奇? 過去的經歷賦予了每一個人的個性和想法,賦予了每一個人深刻而存在的證據。中 大也如是,正正是有著多年來的抗爭和妥協,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大。 當我們成為了中大一員的時候,我們就背負上了不能逃避的歷史責任。今天我們在 中大所享有一花一樹,一路一石都印證了以往中大人奮鬥的汗水。前人為我們開拓 了廣闊的道路,但這條路能否走下去,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堅持。假如我們對這一 切冷眼旁觀,愛理不理的話,我們所珍視的中大價值將會在指間如沙石般流走。 中大的歷史就是一場抗爭與堅持的歷史;參與者隨著歷史之輪的滾動也一一消逝, 對抗者也有如走馬燈般換個不停,一場場的抗爭於校史上流光掠影,唯獨 理想的熱血一直跟中大死纏不放,終造就了我們今天在中大享有的種種。 〈似有還無的中大理想〉將會向我們述說中大成立的理念和由來。而要談中大的成 立,就不得不談書院,老胡的〈老生常談〉將會展現一部各書院發展的的血淚史。 〈馬料水論劍〉則會跟大家討論新生們應如何看待其書院身份。 要是說書院制是中大精神的話,那熱心社會事務的傳統則是中大的靈魂。〈原來當 年的學運是這樣的〉將會把中大人的學運由反資反殖的火紅年代說到今天中大的學 運發展。 在大學三改四的今天,我們實在不應忘記從前的大學也是四年制的。而橫跨整整十 年的四改三風波,可謂香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段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教育 制度的問題從來都政治、經濟、權力有關。〈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過的四改三〉 會向大家展現當年中大人是如何抵抗政府強壓下來的教制改革,〈這些年,你們一 起闖過的三改四〉則會展示現在學制三改四的一些分析。〈三年+四年=矛盾〉和 〈三三四的力量成功改變了校園〉則會向大家表現三改四導致中大的種種新轉變。 大學給人的感覺總是高高在中,充滿理想。但現實卻是大學長期均受到教育商品化 的影響,致使大學理念旁落。這個過程,在我們的世代,就是披著國際化的外衣。 國際化三部曲將會向大家展現師生對抗國際化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至於〈帝系表〉則會以嘻笑怒罵的方式簡單的向各位同學呈現中大歷任校長的執 政,方便同學更易進入和了解各議題。 五十年裡中大幾經風雨,花果飄零,今天雖仍屹立於馬料水不倒,但前人留過的血 汗卻深深刻印在中大上。抗爭不止是過去的事,而是現在和未來的事。歷史不止於 是過去的舊事,而關乎於我們現在創造的未來。中大的靈魂不是制度,也不是歷史; 而是我們,能否不計代價的堅持他人心目中無謂的理想。 中大的青年學子,請珍惜這愚蠢與青春。
3.indd 1
21/7/2012 8:24:21
似有還無的中大理念 文:Jaco 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二字,可以解作「中國文化」,象徵著中 大是一所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而中大的校訓:「博文約禮」乃出 自《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當中的「文」 字其實是泛指一切的學科,點出了中大的使命:把中國的資料吸收 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 [1]。不過,要深入探討中大的 理想和辦學理念,僅從校名及校訓是不夠的,必需從中大成立時的 社會情況說起。 中文專上教育的興起 四十年代,國內正值內戰時期,不少難民為逃避戰火,移民到香港 定居,1947 年至 1950 年的短短三年間,香港人口由 150 萬大幅增 至 230 萬。面臨如此巨大的人口壓力,當時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專 上程度及中小學學位供不應求,故港府於四十年代末開始積極推行 中文小學發展計劃,開辦政府學校及擴大資助中文小學學額。中文 中學仍然由私人辦理,1952 年中文中學的總學生人數直逼二萬人, 故政府首度舉行香港中文中學會考,參加者一共 920 人,給予他們 認可的資格。 而在南遷的難民中,當中有不少決心發揚中國文化和培育知識青年 的知識分子、專業人士、大學教授或著作豐富的學者。他們以設備 簡陋、租用得來的課室開辦一些被稱為「難民學校」或「流亡書院」 的私塾,提供以中文教授的專上程度課程。根據香港政府在 1952 年 的調查,這類學校一共多達三十多所,其程度參差不齊,其中開設 四年制文、商專上學術課程的則有九所 [2]。直至 1957 年,在私立 專上院校就讀的學生共達三千多人,較香港大學學生人數高出三倍, 而且還有迅速增加的趨勢 [3]。 但是專上教育並不是大學學位。於中大成立之前,只有香港大學可 以頒授大學學位,但當時的大學政策和很多中文中學或中文專上教 育學府相違背,不追求知識上的突破,不著重中西文化的融合,只 希望培育出可以投身政制內人才。當時英國對殖民地高等教育的主 要政策可以從 1949 年馬來西亞大學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書中了解:「教 育設施必需用作培養各種公務人材,這是大學的首要任務。」[4] 當然,這種人才的需求是很狹窄的,所以港府只把大學僅僅當作體 制中的一個機關,並把大學教育維持有一定的特權。雖然當時中文 專上教育發展十分蓬勃,但港府並不希望有另一所大學出現。
港大根本不是一個選擇 當時殖民地政府的教育政策明顯地重英輕中,其政策滅絕了港人對原有 文化的懷緬,同時深化了文化上的殖民,以至港人與自己文化的決裂。 從中學的數量來看,當時隸屬教育司署的政府中學,英文中學佔 17 間, 中文中學卻只有 6 間(但就讀的學生中卻超過 99 ﹪是華人學生)[5]。 此外,英文中學會考始於 1937 年,但中文中學會考卻遲至 1952 年才開 始。加上當時港府始終不肯承認中文是香港的法定語文,削減了不懂英 語者的就業機會,精通英語便漸漸成為一種政府認可的社會地位,從而 歧視中文使用者,尤其是中文中學的學生。 另一層面,中文中學所推行的是三三學制,英文中學所推行的則是五二 學制 [6]。如果中文中學的學生有意升讀港大,必需於中學畢業後多花 一年時間去修讀英文特別班,而其中除中文科外,所有科目均以英文教 授,基本上與英文中學的中七無異。一個接受了六年的中文教育的中文 中學學生,讀全英語教學的港大當然是不合適,但是以英文特別班作為 銜接亦是囫圇吞棗。無疑,這個學制存在著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沒有一 個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認可高等教育。 中大的成立:打破港大的壟斷 1951 年,當時港督葛量洪爵士成立了專責小組,調查本港高等教育的 情況 [7]。報告指出,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香港大學提供的教育沒有 吸引力,同時建議港大提供以中文為授課媒介的課程,但遭港大以無法 兼顧為由而堅決反對。社會只好寄望於私營的中文專上學院,當中包括 日後組成中文大學的三所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 有幸得到不同團體和各界人士的贊助及支持下,三所院校漸具規模,均 擁有國際水平的師資,並以發揚中國文化,配合香港社會所需為目標, 向中文中學的畢業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三所書院所頒授的學 位,亦獲眾多歐美大學承認——唯港府仍堅持港大為唯一的大學,不承 認其學位。 1957 年 2 月,三院為打破港大的壟斷局面,成立了「香港中文專上學 校協會」,爭取政府的資助,並以獲資格頒發港府認可學位為目標。同 年 5 月,協會向政府建議成立專門為中文專上學院負責的學術委員會及 資源分配委員會,為一所以中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大學鋪路,港府亦於 翌年 8 月決定建議興建第二所大學,作為中英雙軌制下中文學校體制的
4
4-6.indd 4
21/7/2012 10:40:14
最高學府,認為「就香港情況,這幾所私立專上學院爭取成為中文為媒 介的另一所大學誠無不當,亦非不受歡迎」[8]。1959 年,港府承認協 會所主持的統一文憑考試,翌年通過專上學院撥款法案,把專上學院立 法從教育條例中獨立出來。同年,港府成立專責小組,邀請富爾敦勳爵 [9] 當主席,研究新大學設立的細節,並提交《富爾敦報告書》,為中 大成立作準備。 香港中文大學就是從反獨裁的抗爭中誕生的。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 合書院於 1963 年結合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同時亦把三院的精神揉合成 中大精神,即「專而不偏,精而不窄;繼往而來,融匯中西;律己以 嚴,責人以寬。」[10];而其中所實行的書院聯邦制,學科及人文教育 可分別於大學及書院的層面推行,達致「學科為本」及「學生為本」, 有助學生追求知識的同時,亦不忘做人處世應有的修養,兩者皆回應校 訓「博文約禮」,與港大成了強列的對比,其中理念有四: (一)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 華人雖佔全港人口的絕大部分,但中文卻在殖民地政策中被嚴重的壓 逼;而教育乃社會上不可忽視的一環,中文作為這城巿的共通語言,很 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體制供本地的學生以母語學習,小學、中學以至 大學的教育,以中文為主要的教學語言教學。中文大學作為香港的「唯 一中文最高學府」[11],自然地擔當起這個責任,打破英語在香港高等 教育及官場上的壟斷。1963 年,第一任校長李卓敏博士在港督主持的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暨第一任校長就職典禮當中,以全國語演說,完全不 含半句英文,亦無翻譯,這等情況於英女王的代表——港督所主持的典 禮之中,實屬首次 [12]。李卓敏校長亦曾表示過:「中文是我們的母語, 中國人之視中國語文猶如子女之視母,爭取中文為法定語文,在任何中 國人說來,為天經地義的事。」[13] 故由中大成立起,捍衛中文已經 變成中大不可忘卻的理念:1968 年 1 月 12 日由崇基學院召開的「中文 列為官方語言」的研討會,並發表聯合公報,要求政府把中文列為官方 語言;以至 1978 年 11 月 14 日,由中大學生會舉辦的「中文教學前途」 公開論壇,帶出另一次的中文法定語言運動 [14]。至今,中大仍是唯 一可以用中文授課的大學,而內部通告、紀錄亦採用中文,此乃歴史原 因及此理念所遺留得來的寶藏。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 中文大學為發揚中國文化而成立,承存了新亞、崇基、聯合的辦學宗旨, 其民族精神是不容忽視的。中大學生會會歌開首亦解釋了其民族精神的 傳承:「開了山,闢了地,我們的神聖工作是拓荒,承擔著整個民族的 光輝,我們還要不停地,我們還要不停地光大和發揚。」,確立了中大 對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所以於創校初期成立了中國文化研究所,旨在 保存和推廣當時被港人忽視的中國文化,至今亦為中文大學其中一樣引 以為傲的建設。另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便是 把其文化融合至不同的範疇,這亦是中大的一大使命。以李卓敏校長的 話來論證:「中大的目標將在於運用現代探究及解釋方法,尤其社會科 學方面之方法,以從事中國及東亞發展之研究工作。更確定的說,中大 鼓勵師生培養新覺察及新方法論,俾能對傳統文化成績及具有地區特性 之問題,獲致嶄新識見。進一步言之,此種傳統價值又須與現代世界聯 繫以作研討評估,在文化互動之全景中,達成明顯有力之表現。因此, 中文大學應成為聯繫古今東西之雙層橋樑。」[15] (三)學生為本的教育 《富爾敦報告書》中提及到,構想中的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須具有 雙重任務:一是對學科的專業知識之闡釋與傳授,一是對學生的潛能之 挖掘與啟發。前者乃「學科為本」,必以學生為對象;後者乃「學生為 本」,必與學科的內涵相關。對於一個完整的大學教育來說,二者不可 分割 [16]。故中大所推行的書院聯邦制中,大學本部負責「學科為本」, 而書院則負責「學生為本」。「學科為本」的教育應該不難理解,但是 甚麽是「學生為本」的教育呢?以《富爾敦報告書》的說法,「學生為 本」是透過一種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理解力、獨立思考和判斷力,從 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提高其學習水平。簡單來 說,這種「學生為本」的教育就是導修課 [17]。導修課的精神在於對 學生的「個別的關注」,以小組教學法拉近師生和同學之間的距離,從 而創造出積極而有建設性的交流。此制度乃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所推行 的書院制中,書院部分的精華;而事實上,此與中國傳統至今的教育體 制是十分吻合的。
5
4-6.indd 5
21/7/2012 10:40:17
(四)通才教育 中大初成立時,與港大其中一個最大的相異之處,就是中大實施的 四年制課程。中大的教學理想是「全人教育」,或可稱為「通才教 育」,要求學生在大學教育中,除了本科專業知識達到一定的水平 外,還有廣博的知識,有綜合思考與分析能力、內省外顧、高瞻遠 矚,以適應變動不居的社會及負上社會歴史文化責任。所以中大四 年制學制的精髓在於通識教育、雙語教學法以及學生為本小組教學 法(STOT)[18]。當時香港大學的課程大部分都十分專門,例如牙 醫、工程、醫科等,而且於港大的三年大學中,讀完本科的課程後, 根本無時間接受其他範疇的教育,學科知識相對地較為狹窄。但是 中大實施的卻是均衡教育,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避免由於知識的 專門化所容易引起的狹隘眼界和封閉心態,培養既具有專業知識, 又具有通達遠大眼光的知識分子,更切實地回饋社會。 兩大魔頭 : 校董會與 UGC 可惜,理念終歸理念。 中大是在香港政府授命下成立的,港督是當然校長,所以殖民地的 教育制度,也直接影響到中文大學,其中兩個影響最大的就是校董 會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 先看校董會:校董會主席由第一屆起為關祖堯爵士、簡悅強爵士、 利國偉博士、利漢釗博士,以至今天的鄭海泉博士,五人皆為本港 重要的資本家;再連同校董會內其他校董,眾人所牽涉到的企業和 資本,幾乎等於香港所有重要的工商業,包括各大銀行,而這一類 董事佔了校董會人數中的大多數。作為大學行政上至高無上的機構, 校董會的決定亦即大學的一切政策。由一群以經濟利益為大前提的 人,操縱大學的一切發展和方向的政策,我們還能期望他們實現怎 麽樣的理想呢? 再看 UGC:一所大學的運作和發展,不是單靠學生的學費或捐助所 能夠支持的,而 UGC 正正就是政府撥款給予大學資金的機構。不過, UGC 是根據香港的經濟狀況,去評定大學需要多少資源和發展,從 而撥款予大學。換句話說,UGC 完全可以限制大學的發展和運作, 而事實上亦如是。中大再一次被資本主義下利益為先的體制剝奪了 自主權,那又談甚麽辦學理念呢?先天的體制缺陷,加上日漸惡化 的大學高層官僚化 [19],使中大精神隨時灰飛煙滅。 還有另一個致命傷:三權歸一 1969 年 3 月,UGC 審定中大 1970 至 1974 年之四年計劃的撥款時, 指示中大必須加強中央功能,並向政府建議折減撥款約四分之一 [20]。此項審定逼使當時的校長李卓敏博士委任專責工作小組,研 究大學教育方針、大學與成員書院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未來發展事 宜,其研究重點則在於如何減少因書院聯邦制而形成的行政經費過 高之上。最後再次邀請富爾敦勳爵來港,並於 1976 年 3 月發表的第 二次《富爾敦報告書》,建議中大採取單一性的行政結構,以取代 原來的聯邦制,並把一所大學的所有權能,授予大學本部,包括教 務及發展方針、財務管理、擬訂課程、頒授學位等 [21]。中大書院 聯邦制的精神至此完全破滅,權力收歸中央,象徵著中大教學理念 的淪陷。可惜低處未算低,2005 年由劉遵義所推行的一連串國際化 事件 [22],連保留中文的地位都可以放棄,中大的理念可謂名存實 亡。 結語:一切都是虛無 容許我引用前校長金耀基博士的話作總結:「中文大學的成立,對 香港的高等教育的壟斷局面提出挑戰,她提供一個不同的制度,對 香港的整個高等教育產生一種壓力,對很多基本問題提出疑問:中 文教學的問題,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問題。」[23] 反觀當下,這 些疑問仍然適用於今天的狀況。是中大自己無法實現其理想?還是 社會不允許如此「不設實際」的理念?作為一個中大人,此時此處 亦不禁流下兩行淚水。
6
4-6.indd 6
[1] 李卓敏博士於 1978 年獲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典禮上的講辭 [2]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吳倫霓霞編 1993 年,第 3 至 5 頁 [3] 《中文大學的本質》王兪﹣《中大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術部編 1973 年 [4] 《從中大發展看香港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大學生報》1973 年第 2 期 [5] 《香港的教育》﹣《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1997 年,第 144 頁 [6] 三三制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而五二制為五年中學、兩年預科。 [7] 由時任香港大學校董凱瑟克(John Keswick)為主席的委員會,針對當時香港的 高等教育發展作調查,於 1952 年完成其報告書。 [8]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吳倫霓霞編 1993 年,第 18 頁 [9] 富爾敦勳爵(Sir John Scott Fulton),一位具豐富經驗的大學教育家,曾任 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校長,亦為塞撤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 的創辦人及首任校長。 [10] 《中大精神》馬臨﹣《中大學生報》第 99 期,「中大何去何從」專輯 [11] 《香港中文大學開辦的六年,1963 ﹣ 1969》1969 年,第 6 頁 [12] 《訪問李卓敏校長》﹣《中大學生報》第 4 卷第 1 期 [13] 《中文大學對「法定中文」的立場和態度﹣李卓敏校長的覆函》﹣《中大學生報》 第 2 卷第 7 期 [14] 《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著 1983 年,第 12 頁及第 172 頁 [15] 《香港中文大學開辦的六年,1963 ﹣ 1969》1969 年,第 6 頁 [16] 《富爾敦報告書》1960 年,第 53 段 [17] 《中大書院制之認識》金耀基博士講 1977 年 [18] 《中大完人?﹣理想與實況》﹣《中大學生報》第 98 期,「通才教育」專輯 [19] 詳見《我對中文大學的觀感》李歐梵﹣《中大學生報》第 3 卷第 10 期 [20]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吳倫霓霞編 1993 年,第 60 頁 [21] 第二次《富爾敦報告書》1976 年,第 40 項、第 70 項及第 81 項 [22] 詳見第 28 至 30 頁《「國際化」二部曲:教學語言事件》 [23] 時任新亞書院院長金耀基博士於 1980 年 10 月 20 日在「中大教育理想」講座中 的發言,詳見《中大教育理想講座紀要》﹣《中大學生報》第 98 期
21/7/2012 10:40:17
文:胡蘇
「所以談研究所、談中大,都還得從書院談起」《與中大一同成長》 要是聽過中大的名字,想當然會聽過當初中大是間書院邦聯制的學校。但今時今日,所 屬書院對於新生來說除了宿舍、書院通識、週會以外,會剩下甚麼呢?老胡想就是唸過 幾年的畢業生聽見這問題也免不了一陣的沉默。書院理念時至今天到底是些甚麼?除了 空洞的口號以外,大部分同學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對書院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大可以聽 聽老胡的胡言亂語;就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也不妨聽一聽你們即將在此渡過幾年的陳年 舊事。這些故事,就讓老胡娓娓道來。 話說早在中大成立以前,三間書院早就已在香港落地生根。「中大」,只不過是三間書 院根據中文教學的理念而凑合一起的名字。三間書院早在「中大」出現以前,甚至遷入 馬料水以前早已經營辦學。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新亞校歌〉
老生常談 (上)
當中要數歷史最悠久,老胡實在不得不提新亞書院。新亞書院的前身是亞洲文商專科夜 校,由南遷香港的錢穆、崔書琴與居香港的劉尚義舍力籌辦,及後更邀得唐君毅、張丕 介的加入。新亞創立的原因乃源於錢唐等人希望籍此繼續他們於國內的辦學精神,力求 保存及發展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精神。 回想當年,新亞於 1949 年最初開學的時候,窮得只能負擔租在九龍一家中學在夜間上 課。1950 - 1953 三年間更是新亞最艱難的時候,老胡依稀記得那時的新亞沒有職員, 更沒有校工,一切日常校務,全由老師跟學生共同負責。同學們下課後還需要清潔課室, 整理桌椅。那些年的青春歲月雖然堆滿汗水與淚水,但也好不快活,實為老胡最為享受 的時光。而學校的營運經費則多為募捐得來;老師的收入也非常微薄,只有上課的鐘點 費,生活多靠稿費支持。老胡可以大膽的說老師們除了一腔對傳承中國文化的古道熱腸 以外,就別無支撐他們堅持辦學的理想了。老胡現在想來,新亞校歌中「手空空,無一 物,路遙遙,無止境」也許是錢老當年貧苦辦學,仍奮勇向前最真實的寫照吧。新亞書 院的名字也是於 1950 年訂立起來,意謂寄望創造一個新亞洲光明的未來。 現在說起來,那年間新亞的經費籌募也真可稱得上是個傳奇。老胡猜不知道是不是新亞 士人過於寒酸,財運不佳,來港以後屢次失去財政支持。呵呵,或許支持新亞財政的王 岳峯也是受新亞的霉氣感染,弄得足半年便破產收場。而正當美國耶魯大學的雅禮協會 對新亞伸出援手,發展出現一線曙光時,錢老竟還能與耶魯來的代表討價還價,堅持不 替教會辦學,不讓雅禮過問校政。這段歷史實在讓老胡敬佩汗顏,所謂的獨立不屈,所 謂的士人風骨盡在錢老身上體現至盡。 說了這麼久,到底何謂「新亞精神」呢?此乃一千古不解之迷思,各人有各自的解釋, 許是錢賓四重遊陽間也未必能給個眾人信服的答案。老胡對此亦只能作一膚淺至極的猜 測。新亞書院的旨趣道「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老胡認為新亞精 神便是教育出能批判,能包容,能堅持,能理想的君子,並且能承傳中國文化,廣學西 方知識,溝通中西的通才。新亞講重的「誠明」便尤重對於中國文化修德學習的精神, 誠明二字便出自《中庸》,寄望同學能探求事實,認清真理;為學做人,需要知行合一。 因此在當時的新亞課程中,尤能看見新亞著重培養學生傳承中國文化和廣學西方文化。 要知道錢唐等中國文史哲學者乃自北方大陸逃難以來,他們認為共產主義乃將中國文化 摧毀殆盡的思想,因此他們來港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保存彌足珍貴的中國文化、儒家思 想。在早期的新亞課程設計上,新亞精神可謂表露無遺,當時的新亞同學需修學四年。
7
7-9.indd 7
21/7/2012 9:00:06
第一年不分系別,共同學習,並主要分為三個範疇,一為教授中英文的語 文科,二為教授中國通史、哲學概論及社會科學的人文學科,三為教授自 然科學的科學知識。到了第二年,同學主要仍是以學習中英文的全人教育 為主,包括中國現代史、西洋通史和理則學或倫理學。回想當年的新亞學 生,無論是人文學科還是自然科學未必都為學貫東西的博士,卻都是貫通 東西的通才,新亞精神在課程安排上實表露無遺。哼!難為今天之人以所 謂的通識課程妄想傳承老新亞精神,這簡直是痴人說夢話。
「崇奉基督,勵志篤行」 〈崇基院歌〉 成立第二早的書院則為崇基書院,成立於 1951 年。談起崇基的發展過程, 可比新亞輕鬆得多。崇基的建立乃源於基督教會大學在中國大陸的被迫結 束,不少前任教授及學生逃到香港。因此崇基創立的一大要旨便是繼承西 方基督教會在中國的辦學精神,恰恰與著重發揚中國儒家人文精神的新亞 相映成趣。老胡特地翻了一下書本,當時崇基的建立得力於的香港有教會 背景的人士,例如聖公會的何明華會督、前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歐偉國及 其他的教會領袖,取名為崇基便是取崇奉基督精神的意思。崇基的開辦經 費最初來自香港聖公會,並得聖保羅男女中學、聖約翰教堂及會督府借出 校舍。及後更得到英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及嶺南大學的美國基 金會補助開辦費,崇基的開辦在本港與歐美的教會組織扶持下可謂一帆風 順。 崇基不但備受教會的特別扶助,就是港英政府也抵不住這小貴婦的魅力, 於 1956 年於馬料水撥地十英畝興建校舍,九廣鐵路更為此增建馬料水站, 方便大小姐出入,於是崇基便成為了日後中大的基地—馬料水的第一位 成員。老胡那個年代的的馬料水可真是遍地牛糞,人跡罕至,放眼盡是農 田跟荒野的不毛之地。港英卻願為此斥巨款興建鐵路,這可真不只是一般 的偏愛。要是把新亞說成是個南下流亡,身無分文「千斤擔子兩肩挑」的 窮書生的話,那崇基就是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貴族大小姐。 崇基的基督教精神不獨體現在創校理念上,在其建築、學生活動和課程設 計上也可見一斑。崇基在馬料水建校初時並不像今天般龐大,建築物並不 是很多,但很早就已經有了禮拜堂和神學院。就是最早的兩棟宿舍(應林 堂和華蓮堂)分開男宿跟女宿也體現了當時的基督教會的風氣和價值觀。 那個時候的崇基已經有一種宣揚團結、友愛的基督教價值觀,惡名昭彰 (?)的週會那時已經有了,很多其他的宗教活動如感恩崇拜會、校慶唱 聖歌也是早期崇基的特色之一。課程方面繼承了國內基督教大學的部分特 色,以經濟學及人生哲學為其中必修科。至於音樂系和神學系更是崇基當 年創立之初已經有的學系,到了今時今日,這兩個學系的同學仍然只能進 崇基。神學於基督教的關係自不待言,而音樂在當時來說則是用以輔助傳 教,創作聖經詩歌的重要途徑。老胡直覺得對於當時的崇基來說,把崇基 精神說成是基督教精神也毫不為過。
「我校聯合,氣象萬千」〈聯合院歌〉 第三間,也是最後的一間老書院就是聯合書院了。聯合書院在 1956 年成 立,由華僑、廣僑、文化、光夏及平正五所院校組成,大多都是於 1947 至 1950 年間由廣州南遷來港的私立大學,屬所稱的「流亡書院」,都是 為了逃避共軍南下而來港。因此要是算老的話,那個時候最老的並不是為 人熟悉的新亞和崇基,反是聯合前身的這五間書院,他們都是淵源於三、 四十年代的專上院校,當中例如廣僑書院前身的廣州大學和作為光夏書院 前身的上海大夏大學,便比老胡的祖父輩還要老得多。 聯合成立的背景與新亞類似,來港後都經歷了一段財政非常困難的時期。 縱使這些書院具有歷史基礎,有些甚至在內地一併把師資、學生、圖書等 都移到香港。例如華僑大學搬到香港的華僑書院時,學院立即擴充到文、 法、工、商四個學院大個學系,學生增加到六百多人,與香港大學不相上 下。而且原華僑大學教師陣容鼎盛,許多著名教授諸如趙冰、錢穆、唐君 毅都曾一度任教,發展本應一片光明。可惜的是 1949 年便被英軍不由分 說的強行徵用了沙田校舍,真可謂「屋漏兼逢連夜雨」。
8
7-9.indd 8
21/7/2012 9:00:11
規模最完善的廣僑也落得如斯下場,其他院校就不容分說了。這些院校 大都只能租用設備簡單的校舍及在夜間上課。各書院的經濟來源,就只 靠有限的學費。教職員的薪金都非常微薄,各書院經濟情況常陷困境。 幸好在此情況下有 1950 年台灣捐出的孫氏助學金和 1952 年亞洲協會捐 出孟氏獎助學金,情況才有所改善。想來也奇怪,那些年的台灣還處於 國民黨獨裁專政,資金不能自由進出的年代,忽然有些台灣來的「孫氏 基金」,想來與國民黨應該有不少關係吧。結合聯合書院的院徽的色調, 還有那首具濃濃國民黨風味的院歌(「浩浩青天,昭昭白日」,說到這 實在很難不讓老胡想起青天白日滿地紅吧…….),還有五所院校逃離 共產黨南下的背景,你說聯合跟國民黨毫無關係的話,老胡就打死也不 信的了。好了好了,閒話完畢,聯合怎樣成立的呢?這就源於福特基金 會在 1956 年來港,五間院校才統一資源和人才,組成「聯合書院」, 以後的發展才一步步暢順起來。 正正基於聯合書院本來就是一所由幾間院校組成的書院,是一個包容和 妥協的結果,因此他的理念感覺上並沒有新亞和崇基這麼強烈。但在老 胡眼中,包容多元正正就是聯合書院的最大的理念。聯合書院的學者均 來自於不同背景,分別有著不同代表儒學、西方基督教及地方性務實的 中國大學傳統,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在香港繼續其教育與學術工作。舉 例而言,聯合的第一棟宿舍就是帶著紀念天主教來華傳教士湯若望味道 的湯若望宿舍;而課程設計上聯合向來著重切合社會需求,在聯合成立 早期已經重視其科目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因此會計和商業管理等發展得 特別早;而在聯合的校訓「明德新民」就是來自於儒家經典《大學》中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聯合在各方面多 元的表現均充分反映其自由多元的特點。 這段時間雖然是三間書院經營最困難的時候。嗯……好吧,崇基算不 上經營困難,但亦是三書院最自主,其理念最強烈的時間。在這段日 子裡,雖然中大還沒有成形,書院的認受性和地位亦遠低於現在,但 回想起當年,每個學生只要一踏進校園,就能感受到那股書院氣息和 人文味道,那股瀰漫在空氣中令人激動的氣氛至今還殘存在我的鼻腔 之內,窒息的感覺還能依稀沿記憶找到,這一切都讓老胡回味不已。
博文約禮
中大校訓
接下來的便是三書院如何成為中大的歷史了,轉捩點出於雅禮協會駐新 亞書院代表朗家桓於 1956 年致書高詩雅,討論私立大專學院的地位。 他主要來說提出了三項意見,大約是要政府規定大學的入學標準和校舍 等規格,界定政府在大學財政上應擔當的角色和加強大專院校認受性 等。用老胡的說話來說,朗家桓就是說出了一些政府老早應該考慮而沒 有考慮的事情。接下來,政府也就忽然被一言驚醒,終於開始關注專上 教育的發展,再加上當時香港的政經形勢,例如經濟發展開始向工業製 造和出口的方向轉型,對專業和高教育程度的人才需求增加等,中大 在政府協助下亦火速籌組起來。三院於 1957 年成立了「香港中文專上 學校協會」,1959 年政府宜布資助,三院正式開始籌辦一所新大學, 1963 年中文大學正式成立。 對當時三院的發展以至大學組成後的性質、組織等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富 爾敦提交港督的《香港專上學院發展報告書》,報告書雖沒有直接提出 邦聯制的建議,但指出單元制對由三院組合成新大學是不切實際的。接 著政府雖然接受了《富爾敦報告書》,據此界定了大學的組織、權力和 學制等,但各書院仍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在統一學生程度和教職員編 制上各有特色。當大家都以為三書院將會自主獨立的發展下去時,殊不 知在一股陰霾正逐漸逼近……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9
7-9.indd 9
21/7/2012 9:00:16
Untitled-14 1
2012/7/21
03:55:32
上回提到三書院終於組成香港中文大學,三所書院和大學本部仍然分處港九新界 各地。那個時候,中大可是名副其實的聯邦制大學,三所書院的教學都是分立自 主的,中大本部只負責統籌入學和畢業考試,其他各方面均交由書院各適其宜。 自 1969 年開始,新亞及聯合一一遷入景色宜人的馬料水,在書院發展上愈加穩健 進步。 但是當各書院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教學上也慢慢產生變化。按理說,各書院地理 上之靠近,是有助於同學以至教授之間的互相交流,在圖書館等的資源運用上也 可更具效率。
中央集權的契機 唉,現在回頭想想,要是那時各書院分散各地也可能未嘗不是好事。讓老胡告訴 大家,本部中央集權,書院權力下降的契機就出現在資源運用上。1972 年的時候, 設備優良的新科學館正式在本部啟用,很自然的成為了全校共用的設施,所有理 科的課程也因此成為「院際」的了,各書院的學生聚在一起上課。你問老胡為甚 麼學生不在自己的院校上課?少年,你太年輕了,你可知道那時的香港並不如今 天般繁榮富有,而理科所需要的實驗室和設備,部部皆斥資巨大,試問各書院又 豈會具有如此的人力物力獨自設置呢?
老生常談
(下)
文 : 老胡
接著,1974 年各書院的工商管理和會計學系連同 1966 年成立的「嶺南商科研究 所」都集中起來,成立完整的「工商管理學院」。大學本部和書院之間也出現了 愈來愈大的張力。老實說,老胡也認為資源的統合原本並不是一件壞事,可是卻 被政府加以利用,開啟了中大中央集權的地獄之門。 中央集權的第一炮打響在 1969 至 1970 年,那年中大由於被指行政費用偏高而被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削減撥款,數額只及所提預算的百分之七十七。減了這 麼多預算,大學本部亦無可奈何的減少花費。為此,李卓敏校長提出了「資源匯濟」 政策,要加強整體規劃以及大學各部分行政與教學功能的整合。 面對這李校長,老胡也不知道是同情還是責罵他,他好好的是中大的開山祖師, 也平白無端葬送了中大的聯邦制。這場改革表面上是李校長一手策劃,是一場大 學本部與書院之間的權力之爭,但事實上是一場政府與中大之爭。 的而且確,改革的第一步是李校長踏出的,他於 1974 年正式委任了一個由教師和 學生組成的「教育方針與大學組織工作小組」(老頭子記性不好,之後就叫工作 小組好了),全面檢討大學體制。但這一切都是幌子,真正的幕後黑手其實就是 港英政府。根據李校長在成立「工作小組」會議上說明,當時的港督兼大學監督 麥理浩曾當面告訴他,政府有意成立委員會來檢討大學制度;在這形勢下,他被 迫建議大學自行先作內部檢討,以表明是大學的自發行動,好讓政府以後的行動 順理成章。簡單來說,李校長其實只是中央集權計劃的馬前卒,用來挑起戰火的。 當時的「工作小組」由余英時擔當主席,成員由現任和前任的文、理、社、商學 院院長,現任和前任學生會會長及由三位學院選舉出來的年青教師。(唉,反看 今天的中大決策,無論在師生參與和民主決策來說都只感到不進反退。)工作小 組在成立後每個星期都開會,前後充充忙了一年,才寫出總結報告書。與後來的 「富爾敦第二報告書」相比,報告的內容已經溫和和有限得多,但已經在社會與 校內掀起軒然大波,李校長和余英時首當其衝備受各方指責,以至個人品德也受 污巉。那些年的猛烈批評,就連老胡也要替兩位揑一把汗。
幕後魔頭驚世現身 故事還沒有完,好戲還在後頭,整場陰謀的始作俑者終於出場。港英政府隨即委 任通稱「第二次富爾敦委員會」的「中文大學調查委員會」,並在不到四個月的 時間發表了比「工作小組」激進和徹底得多的建議,即把中大由邦聯制改為單一 制,只保留了書院校董會的法人地位以及其籌款與管理捐款的功能,其他諸如收 生、課程安排、聘用教師等權力全部收歸中央。簡單而言,書院只剩下了籌錢、 分配宿舍和書通的功能,不要說是書院,這簡直就只是分了地區的小校務處。
11
11-25.indd 11
21/7/2012 8:49:50
報告書美其名是由大學本部是「學科為本」,書院是「學生為本」。放屁! 一所連書院連學生課程的設計的權力也沒有的話,怎麼辦到「學生為本」? 說到尾,在港英眼中,就只有「金錢為本」四個字。書院精神本來就是體 現在各書院在課程設計上著重的理念以至選取具備其書院精神的老師等等。 現在這樣的中央集權跟把書院的靈魂全然抽空,只留下一具會籌款的軀殼 根本沒多大分別。 然後,政府更不顧部分書院校董的激烈反對,快刀斬亂麻,於 1976 年制訂 相關法案,將新體制付諸實行。麥老賊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的奸詐脅迫、 獨裁專橫可謂非老胡我輩能比,實在是佩服佩服。好好的一所多元邦聯大 學就這樣葬送在港英手中。要是他朝我再聽到甚麼港英政府學術自由云云, 你看我不賞他兩把掌我不姓胡。 可憐的是余英時跟李卓敏,就這樣無辜吃了隻死貓。於是兩位就在 1976 年 前後兩年離開中大。當時新亞校董會的九位董事更憤而辭職,以示抗議。 可惜,港英政府又豈會被這些「小事」而撤回方案,以往那具有多元自由 的聯邦中大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只剩下幾間殘留空名的建築獨守在中大, 像是在諷刺著這間「書院制」的大學。
沒有聯邦制的新中大 說起往事來,老胡總是特別激昂。剛才說到哪?呀,對了對了。雖然沒有 了邦聯制的精神,但中大還是要辦下去。李卓敏於 1978 年退下去了後,馬 臨即接任校長,並且開始重整中大新的行政架構,貫徹執行「富爾敦第二 報告書」的內容,開始了中央集權的進程,諸如把各書院分散的學系集中 起來,統一成單一的大學學系。當具備強烈理念、獨立自主的書院變得有 名無實,失去實權以後,中大本部自然可以無視書院意見,獨攬大權,為 所欲為。說起令人氣餒,中大就這樣踏上了一條慢慢磨滅其自身精神的不 歸路,步入一個中央集權的新紀元。 港英的魔掌在廢除聯邦制以後並沒有消失到。1974 年開始,由於政府根據 社會需要所作的決策,中大開始籌辦醫學院。醫學院的課程獨特,專業性 強,在當時更必須符合英國的嚴格專業規定和標準才能取得香港執業資格。 種種因素都令到中大不得不屈服於政府的政策之下,在收生渠道、授課語 言、課程結構等幾個有關中大教育傳統的敏感話題上作出讓步,不再似以 往般獨立堅持,設立醫學院遂成為迫令中大轉向英國大學學制的一步重要 棋子。
「四改三」之陰謀破落 1980 年的醫學院收生於是便成為了中大與政府交戰的第一個戰場。醫學院 的收生渠道,即收取中六還是中七畢業生入讀醫學院觸發了大規模抗議。 教師和學生紛紛示威遊行,就是校方與政府屬下的醫學教育小組也出現了 緊張關係。哼!總算那時的中大師生還有點骨氣,沒丟我老胡的面子。至 於何以這個問題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潮?這是因為這暗示著以後大學是採取 四年制還是三年制。而政府自然是贊成大學三年制,以把中大轉成英國大 學學制。 而由於中大成立的醫學院學制小組的態度非常強硬,同時也可能基於中英 談判即將展開,不宜觸及具民族情緒的議題,政府接受了一個妥協方案, 並宣布六年內不再考慮中大學制問題。中大師生們總算是嬴得了一場勝仗, 可以稍為鬆一口氣。
新書院.逸夫書院 發生在中大的大事卻從來沒有就此慢下來,由邵逸夫捐贈的大禮堂於 1981 年落成啟用後,即向馬臨表示有意支持中大另一工作﹣即設立第四所書 院,亦即今天中大的逸夫書院。 逸夫書院可就威風囉。他是三間創校成員書院之後的第一間新書院,也是
12
11-25.indd 12
21/7/2012 8:49:51
第一間基於金錢作為出發點而非教育理念的書院,更是中大第一間以 人名名命的書院,創開了以後「不論理念,只要有錢」的新書院先河, 埋下了日後幾間新書院橫空出世的伏線。三間的創始書院都是先有目 標有理念,在經營籌款上再困苦也堅持下去,因此他們經濟再困難, 也仍然堅持守護下去,直到最後的一分一毫為止。逸夫書院倒不同, 他是有錢了,才想起搞教育;書院建好了,才去找理念。老胡眼見這 情況,除了搖頭苦笑,也無可奈何了。 逸夫書院的同學們請不要見怪,老胡並不是批評你們,只是客觀的講 述逸夫書院成立的歷史背景,但逸夫等新書院的同學千萬不要讓此局 限了你們的思想與精神,重要的是你們能否創立並兼持書院精神。君 不見三書院成立之初的人文精神與理念多麼強烈,而現在卻只剩下一 個個消散殆盡的口號? 還記得之前說的「四改三」嗎?港英又豈會善罷干休,過了六年之期, 他又再次故態復萌。到了一九八八年,港英公佈了「富爾敦第三號報 告書」,正式提出大學需改以中七為收生點及實行本科三年制。中大 師生面對港英這樣「大石砸死蟹」的舉動,縱然馬上組織反抗,可惜 港英再次霸王硬上弓,以經濟壓力迫使中大屈服,最終使「四改三」 於 1990 年快速通過。
今年的新書院 而時至今日,同學所見的新書院是怎樣出現的?這就要由整個新書院 的計劃開始講起,當中的決定和興建都以異於中大一般行政速度進 行。由 2005 年 10 月至 2006 年 2 月間,中大校方就完成了考慮成立 新書院、考察、寫報告和諮詢多個本應需時甚久的程序,時間之快令 人咋舌。接著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 4 月開了無人知曉的校董會會 議,決定興建新書院。就在這中大師生一片質疑和反對聲之中,校方 便沾沾自喜的舉杯慶祝,為中大開拓了新版圖而心感滿足。新亞、聯 合和崇基在當中的角色?他們在逸夫成立時早已沒有發言權,更何況 這規模巨大的新書院工程。 最後報告後公布不足一月,中大校董會便在 5 月通過成立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敬文書院和伍宜孫書院,在 10 月通過成立和聲書院。一 如逸夫書院,這幾間書院基本上都是基於中大發展(三改四後新生的 增加)和金錢考慮而出現的,例如晨興基金和何善衡基金(不用老胡 說,你也知道這兩個基金跟甚麼書院有關吧)。中大校方在這段其間 向師生表現了其極高的行政效率,不但選定了贊助人,更連書院精神 也作好了。根據官方新聞稿,晨興書院希望「培育學生為香港、全國 以至全世界社會服務」;善衡書院則希望「培育學生的誠信及對個人 責任的承擔,立下基礎以貢獻社會,豐盛人生」。老胡看著這堆文字, 實在很難不聯想到「求其」和「堆砌」。這一切都全拜劉遵義校長所 賜,這些新書院的創立無視了與中大整體理念是否相符,無視了校園 的整體規劃。中大用書院之名來換資助的想法欲蓋彌彰,只需要掀下 那塊小得可憐的遮醜布,事實便會赤裸裸的呈現出來。只用兩三個月 時間作出來的書院精神,還能稱得上是精神嗎?別笑大老胡的口了! 所謂的書院除了宿舍、獎學金和海外交流,還剩下了甚麼呢? 大家試想想,就是中大代表會批給屬會小小的幾千元也要「嚴謹審 批」,耗時數多個月。現在說的是耗資上億,興建數年的新書院,中 大竟跟我說三數個月便決定一切?中大你會不會做得過火了點? 今天書院的形勢跟當年中大成立已經今非昔比,書院由當年的獨立自 主到今天的權力盡失;書院精神由堅持執著到今天的半死不活,苟延 殘存。或許,已經連苟延殘存也說不上。罷了,廉頗老矣。中大今後 還能否稱得上為中大,書院精神還能否延續下去,就要看諸位新生 了。
13
11-25.indd 13
21/7/2012 8:49:52
書院之別?
文:胡蘇
相信每位新生早已聽聞中大是一所書院制大學,有數間書院屹立於馬 料水之上,當中尤以新亞、聯合、崇基和逸夫四所書院最為著名,近 幾年又多了數間書院,善衡、晨興、和聲也在上年參駐中大,今天又 多了敬文、伍宜孫。馬料水由四書院變成九書院,可謂好不熱鬧。 四間舊書院的名字早已家傳戶曉,在香港的名聲更是如雷貫耳。相信 不少新生的師兄師姐都出自這些書院。相信各新生早有心儀書院,除 了少數新生早有目標,打算一仰名師風采之外,大部分學生考慮書院 多是因為各書院的宿舍、獎學金和海外交流等硬件著手,但世事又豈 能盡如人意,總有新生得償所願,亦有新生失望而歸。 得償所願的不用高興得太早,被迫拋入了某書院的也不用太灰心。被 迫拋入了某書院的同學可能會感到不太如意,「這個書院本來就不是 我所選擇的。我根本就毫無歸屬感」。尤其是意屬舊書院,卻意外進 了新書院的同學可能會感到沒有書院歷史和文化,相比舊書院而言不 夠威風。但同學們應當明白書院精神本來就不在口號或源頭,而在於 書院的同學是否有理念能貫徹,能堅持,要不只有滿口響噹噹的口號 也只是一個草包。 而如願而償的新生也應該已經發現,所謂的宿舍和獎學金,各書院也 沒有太大不同,就是有分別,也只是數量上一些微小的差別。而同學 們響往充滿新亞精神或基督教精神的書院也並不存在,各書院的同學 還是這樣嘻嘻哈哈,嬉笑怒罵,跟他談書院精神的話,不是一笑置之 就是換來一陣嘲笑。說好的書院精神只是如電影中的哈利波特一樣虛 無,並不存在於現實空間中。 但馬料水九嶽除了種種的實利之外,是否還欠缺了一些東西呢?只有 實利上的分別的話,為甚麼不把這些資源統合使用呢?這就要由中大 建立的歷史開始說起。到今天的書院制有名無實有其一定的歷史因素 和校方的宣傳作用。但除了這個對於區分享用硬體異同的書院身份以 外,我們是否還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嘗試呢? 書院精神於書院並不是自有永有,像今天般有名無實也不是不能改變 的必然。既然這個地方曾經有過書院精神的存在,我們何不嘗試學習 一下,體驗一下?就是不合用,也不會有任何損失。說不定會對我們 的生命有很大改變呢? 就是新書院,我們也不用被所謂官方預設的精神局限著我們的想像, 書院精神的載體不在歷史,也不在名號,而是在人身上,那麼我們大 可依自己的理想而行,創造真正屬於全體書院同學的精神。書院精神 從來不缺口號,缺的是實踐的信心。
14
11-25.indd 14
21/7/2012 8:49:52
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事
文:Jaco
籨 從 前,大學生就是被社會寄予厚望的一群。1963 年中大的成立,象徵 著抗爭的開始。她打破了長久以來對殖民地政府施政上的想像,提供了 另一個出路的方向,同時亦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包括在殖民地政府或中 大架構上的問題,和一些根本的問題。中大學生在 1970 年開始就大學 撥款削減、「中文應該成為法定語言」、及大學學制四改三等而各發起 了最少兩次運動抗議,寫下歴史上光輝的一頁。當時的大學生就是在精英 主義下站在最高的一小撮人,他們抱著不平則鳴的心,扮演著改革社會 的角色,背負著一定的責任。就讓我們回到六十年代,一個被稱為學運 的「火紅年代」,回顧一下香港的學運史。
六十年代:「火紅年代」的開始 早期的學運就是抱著民族感情而生,學生們不滿現實,培養出反殖民地 的主義。以 1971 年 2 月開始,歴時兩年的保釣運動為例,當時美日政府 企圖奪取中國領土的釣魚台島嶼,同學們成立了「香港保衛約魚台行動 委員會」,抵制日貨,並多次向日本領事館示威抗議,當中 7 名大學生 被捕。而 1966 年抗議天星小輪加價、1971 年支援盲工等運動,則反映 出當時學生不平則鳴,以及愛國反殖的心態。 不過「火紅年代」的學生,在某一些立場上並非所有都相同。以當時學 生的主要信念來區分,主要可以分成兩個派別:「國粹派」和「社會派」。 這兩個名號首先於 1973 年首次出現。該年 8 月,同學發起「反貪污, 捉葛柏」運動,舉辦多場公開論壇及遊行,要求政府捉拿貪污後潛逃的 總警司葛柏 [1]。集會期間有同學無理被票控,使學界再次發起「貪污 有罪,集會無罪」的示威,逼使政府正視其問題,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 調查事件,並其後發展為廉政公署,成功捉拿葛柏歸案。事後同學發起 一連串有關「反殖」的討論,當中同學對香港前途及中國問題的分析在 意見上有分歧,開始分為「國粹派」及「社會派」。
七十年代初:「國粹派」當道 當時的學生當中,以「國粹派」為主流。當時中國國內正值文化大革命 時期,不少學生受毛主席的感召,信任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組成了「國 粹派」。他們思想左傾,認為在當時推行的中國社會主義中,有不少施 政都值得參考學習,並以回歸社會主義中國為長遠目標,在港推行愛國 和社會主義意識。由 1971 年開始,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會紛紛舉辦回國 觀光團,走歴中國的多個省份,提供機會讓同學親身感受祖國的狀況,貫 徹認識祖國的方向。他們以國內的政策作為參考,從而反思香港切身處 地的情形,提出可行的改善方法。亦因這些觀光團,各大專院校成立國 事學會,討論中國的形勢和發展。1975 年 3 月,學聯大會上首度提出 「放、認、關、爭」[2] 的學運路向,並重新確立香港為中國一個不可 分裂的領土,而其時中大校內所有學生會和學生報皆由「國粹派」主政, 被稱為「江山一片紅」,是中大認祖運動的巔峯時期;當時的中大學生 會亦曾與港大學生會合辦「中國民主之路」研討營,反思當時中國的政 治局面。 除此之外,基於社會主義思想,「國粹派」的學生杛亦會為弱勢社群爭取 利益,熱心為社會服務。當時各大專院校同學組成大專服務隊,為一些 大陸逃難到港的同胞建屋,以後為偏遠鄉村居民修橋築路,效法內地 「進步青年」的做法。例如 1972 年,同學自發參與因六.一八雨災而 山泥傾瀉的救災工作;1969 年,同學聚集於珠海學院門外靜坐,抗議 珠海校方壓制學生言論言由及開除十二位揭示珠海校政的學生等。
15
11-25.indd 15
21/7/2012 8:49:55
一九七六:「國粹派」的沒落 除了人數佔大多數的「國粹派」外,「社會派」亦在當時的學運中佔一席 位。「社會派」所主張的是「反資反殖」,認為學運應該針對香港急切的社 會問題並作出回應,以推行社會改革為己任,並不相信中國社會主義。當時 「社會派」曾批評「國粹派」於 1974 年反加價運動中的通脹展覽著墨過多 於中國社會主義,並把工人的血汗錢拿來進行展覽,於場外派發傳單,以示 抗議,未能緊扣「反殖」的學運思想。此外,當時還有主張世界革命的「托 派」及其他較少人支持的派別,但「國粹派」的支持者仍然較多,不論「社 會派」及其他派別的學生一直以來如何與「國粹派」鬥爭,亦擺脫不了左傾 的主流。 可惜「時勢做英雄」。1976 年四人幫的倒台,文革的結束,使「國粹派」 失去了精神支柱,同時亦標誌著他們的沒落。由當時起,學生對毛澤東和中 國共產黨的美好形象瞬間幻滅,「國粹派」學生不再組織運動,學運亦開始 偏向「社會派」的理念,討論殖民地切身處地的問題。例如 1978 年 5 月, 學界聲援因校方歛財而靜坐抗議的何文田金禧中學學生,中大和港大的同學 印發聯刊報導事實真相。一年後,金禧中學新任校長報復揭發歛財事件的師 生,結果被教署封校。各大專院校的同學為免金禧中學的學生荒廢學業,在 中大和港大辦起補習班,並同時和金禧師生商討對策,最終成功安排金禧師 生到新學校五育中學任教和就讀。不過「國粹派」的消亡無疑令其後學運的 熱情減卻不少,「火紅時代」那種轟轟烈烈的「放、認、關、爭」已經不復再。
八十年代:踏上爭取民主的路 隨著學運熱潮的退卻,八十年代是學運的過渡期,當時的同學開始由轉為支 持中國施行民主化,1982 年第十三屆中大學生會的政綱提出「我們特別希 望未來中國的發展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便是一個好例子。當時的學生雖然 不再擁護中共,但是他們的愛國精神尚在,認為自己仍有責任討論並思考中 國和香港未來的發展。「社會派」的遺留奠定了學運的發展:他們不再反資, 開始轉為對民主的追求。 1985 年,適逢香港的前途談判期,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並表示其諮詢 委員會可由學聯推薦兩名代表加入,但以中大為首的數間院校寧可放棄該兩 個席位,亦要堅持民主的原則,由一人一票普選產生該兩代表。其後 1988 年的基本法初稿推出後,中大學生會聯同各書院學生會及學生報發起「一人 一信」,建議基本法應修訂為「立法機關 75 ﹪議員直選,其餘由功能組別 產生,而第一屆行政長官則由全港性公開提名並選舉產生」。1990 年 2 月, 基本法最後定稿,學界發起「爭民主反專制基本法」罷課集會,數百名學生 集合於中大抗議,可惜最後亦無法改變大局。
一九八九 : 決定性的一擊 雖然八十年代的學運已經大不如前,但是相對現在,仍然是比較積極的。當 時相對上,亦是最後的一顆較亮的光芒,便是八九民運。八九民運初期,中 大學生會與其他大專院校全力支持北京學生,派代表上京支援,中大同學更 自發成立「中大學生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委會」,肯定北京學生對民主的訴 求。一眾學生重拾「火紅年代」的那種狂熱,不斷的靜坐、集會、遊行,堅 決相信民主定必戰勝歸來。可惜六月四日凌晨,北京當局血腥鎮壓學生,令 學界和中央的關係完全破裂。雖然一眾大學生對中國和香港政制的問題加多 了關注,但是這股熱潮並不能持久下去。
16
11-25.indd 16
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 21/7/2012 8:49:58
九十年代:學運的轉變 九十年代,學運的焦點落於一些更實際的本地社會問題之上。但當時的抗爭多 受到警方以《公安條例》阻撓,導致示威者往往和警方發生衝突,故其特色是 「公民抗命」[3]。 1989 年起,學聯所舉辦的多次遊行均只有「知會」而沒有「申請」,並多次 衝擊警權。1991 年 9 月,約二十位中大的同學連同學聯成員於國慶酒會門外 抗議遭警方阻撓,在場警員更主動向學生「擠壓」,數名同學受傷。1992 年 6 月,警方以非法集會之罪名,選擇地控告三名於六四蠋光晚會後前往新華社 示威的前學聯秘書長蔡耀昌、陶君行及黃靜文和一名巿民,違反《公安條例》 第 18 條 [4],但事實上該三名學聯成員並非當晚行動的組織者。1993 年 6 月, 多個關注《公安條例》的學生組織及民間團體抗議港府沒有及早修訂公安法。 以至 2000 年 6 月,學聯舉行「紀念人大釋法一週年」遊行,於政府總部門外 靜坐,遭警方以揮拳及近距離使用胡椒噴霧驅趕學生。同年 9 月,警方以《公 安條例》拘捕五名學聯成員以及十一名爭取居港權的人士,當中包括當時的中 大學生會會長馮繼遠及前中大學生報執行編輯朱江瑋,並正式落案起訴。
廿一世紀的今天:學運已死 可是,這些都只是八九六四後所泛起的小小閃光,極其量只是臨死前的掙扎而 已。以上的「學運」,通常都只是學聯組織起一群覺得要站出來的學生,然後 就發起相關行動。隨著近年眾多的政黨堀起,於不同的社會議題上均有專門的 團體關注,學生很多時侯都只是參與某某政黨或團體所辦的活動,沒有以學生 的身份去介入其事情,談不上是學運。千禧過後的情況更甚:2003 年的反廿 三條立法,學生只不過是參與其中,雖然偶已亦有以學生面向為主要的爭取, 但是整體而言,與以巿民身份去抗爭無異。2009 年的反高鐵撥款,同學多數 以個人名義參加,並沒有自發組織去發起抗爭。這些事件雖然反映不少同學的 公民意識仍然濃厚,但是無助於對學運的發展,使千禧後的學運處於一個頻死 狀態。 其實八九過後,學界的風氣有著明顯的轉變。香港的大學生由以前全港人口的 2 ﹪大幅增至 18 ﹪,大學生無處不在的情況日益嚴重,導致了大學生精英身 份的沒落,使大學畢業變得不是甚麽一回事。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之下,現時 大學生畢業後月薪竟然不夠一萬元,同學開始變得很現實,入讀大學只為了畢 業賺錢,欠缺了對社會的承擔。加上學生的組織能力大不如前,以及其他種種 原因,以致近十年仍未出現過大規模的學運。
結語 我不能說現時的大學生完全沒有關心社會的心,否則也不會見到眾多的大學生 上街遊行集會和衝擊中聯辦。雖然大學生的精英身份不再,但亦不代表不需要 繼續抗爭;到了某些時侯,蓙如果我們不站出來,黑暗的日子隨時都會來臨。當 年中大學生極力反對四改三,極力維護以中文教學,就是基於不能後退的立 場,以及一顆熱血的心。香港學運的未來能否重振雄風,就留待各位的努力了。 [1] 葛柏為當時香港的總警司,涉及貪污款項高達 410 萬港元,人稱「香港鰲拜」。 [2] 「放、認、關、爭」為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乃當時學運的口號。 [3] 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為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故意違反某些不公義的法律作抗爭,透 過政權對其打壓、拘捕及審判,暴露有關條例和政策之不公義和不合理,喚起公民關注和道德同情, 最終達至社會法例制度的改變。 [4] 《公安條例》第 18 條:凡有 3 人或多於 3 人集結在一起,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或作為帶有威嚇性、 侮辱性或挑撥性的行為,意圖導致或相當可能導致任何人合理地害怕如此集結的人會破壞社會安寧, 或容怕他們會藉以上的行為激使其他人破壞社會安寧,他們即屬非法集結,即使原來的集結是合法 的,亦無關重要。
一回事 11-25.indd 17
17
21/7/2012 8:50:00
面還有「專上院校必須檢視課程……確保能與新學制充分銜接」 對於大部分九十後(包括小記)來說,中學七年大學三年的課程,像 是與生俱來、毋容置疑的。知道中大本來是四年制,後來被強迫轉為 三年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教統局宣佈新高中學制(三三四)後, 社會各界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峰迴路轉教育重現光明,有人說是高官 又一擺弄教育的實例。現在就讓我們細看三改四過程中的種種事件, 並重新審視這次教改。
預告未來的兩次檢討 教育統籌委員會於 98-00 年間,就香港的整體教育制度進行了全面的 檢討,並於 2000 年 9 月向政府提交〈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報告書, 當中提出了三年高中學制的構思,亦指出實施新學制需要多項條件的 配合和周詳的前期準備工作,所以建議成立工作小組,深入研究實施 三年高中學制的可行性、具體措施、過渡安排及推行時間表。12 月, 該工作小組正式成立,並於 2003 年完成〈高中學制檢討報告〉,內容 包括實施三年高中的優點、制度考慮、初步構思、編寫課程等。綜觀 全份報告,對中學課程的闡述詳盡得很,有關大學課程的部分倒著墨 不多。這似乎已在告訴大家,這次教改是以中學為重心,專上教育相 對而言倒成了配角。
正式諮詢 這些構思經過一連串的整合,終在 2004 年 10 月以全新面貌出生了。 教育統籌局(下稱教統局)發表了〈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的諮 詢文件,就改革的課程設計、實施時間和財政安排等問題,諮詢各界 意見,為期三個月。由於這是香港九七回歸以來第二次大型教育改革 (第一次為母語教學),社會十分關注,且透過不同渠道熱烈討論。 當時主流意見認為新高中學制下,中學生選科自由度較大,也有考試 以外的評核模式,可減低學生壓力。通識科有著較多的爭議,主要圍 繞課程範圍、考試評分、推行迫切性等。專上教育方面,大學轉為四 年制,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大學年制相似,較切合現代的教育模式。 與中國的學制接軌尤其明顯,因 CEPA[1] 顯著加強中港兩地經濟與文 化的交流,改制有利兩地融合。另外,四年大學生活令學生容易分配 時間,與三年制相比更有彈性。[2] 總的來說,就如文件開首所言︰「社會人士普遍認同三年高中、四年 大學的制度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更順應二十一世 紀國際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教統局局長李國章亦道︰「學制改革會 為香港帶來重大的長遠利益。」 諮詢過後,教統局在 2005 年 5 月發表了〈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 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報告書,正式落實「三三四」新學制。在 考慮過社會人士的回應,以及學校和教師是否有充足準備等因素後, 決定由 09-10 學年開始實施。 不過,諮詢沒有因而結束。之後兩年,教統局也舉辦了多場學校及地 區座談會,聽取意見。直到 2006 年 8 月,教統局發表最後一份報告書, 整個諮詢終告一段落。
大專院校零話事權 即使社會對「三三四」有不少質疑,普遍均認同有必要改制。很可惜, 改制隱藏着不少容易忽略的後果,而且危及整個香港高等教育體系。 現在讓我們一一拆解。 首先,整個「三三四」是針對以往五年中學,兩年預科的課程,而作 出改變的。這不只是從篇幅上表現,諮詢文件有云「大學一直以來都 表示支持四年制學士學位安排的建議,並渴望盡早推行新制度」。後
11-25.indd 18
[3]。小記只覺得這正正顯露出政府不重視大專教育的思維。首先, 不見得各大學的意願如此一致。除中文大學有其歷史背景外(詳見 前文〈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過的四改三〉),其他院校本身均 為「三年制」大學,或是在政策實施後才正式成立的。「一直以來 都支持」只是騙人的煙幕把戲。 再進一步說,為配合中學的學制,就可任意改動學位課程嗎?即使 說多少遍「四年制」的好處,那也不代表大學的年制可由政府任意 更改,而不需要各大專院校的同意。根本原因在於各院校的撥款 受制於大學資助委員會(UGC)[4]。院校的意見幾乎完全被消音。 連命根兒也在政府手中,又怎會反對這種表面是復興光輝的「四年 制」,暗裏卻繼續干預教育的手段?各大學管理層是否贊成改制, 從來都不是政府需要考慮的因素。他日如果國民教育「有幸」入主 大學,看看會不會有管理層抗議?如果不改變這種體制,大學沒可 能維持其辦學理念及社會責任,倒淪為生產學生的工廠和建制的傀 儡了。
真係咁正? 你 ‧ 呃 ‧ 人! 與大學相比,中學受的影響更大。新高中學制下,考生只須考一次 文憑試,就可升讀大學。這算是解決了以往兩次公開試的雙重壓 力,但一天香港的教育還是考試導向,那芸芸學子的壓力將永無消 除之日。現在經大學聯招(JUPAS)入學的學生,考試成績決定了
那些年 那些科目與你無緣。因為你的成績在 xx 系的報名隊伍上位置太後, 所以進不了 xx 系了。這不是考試導向,難道是興趣為先不成? 所謂的通識教育更有趣。面對填鴨式教育和可以死死操練成就的考 試方法,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學生,到底還是比較平等的,因為他 們需要的只是勤奮和小量的技巧組合。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有那 麼一批為數不少的人,雖出身貧寒卻能經過教育和考試晉身中產階 級。但若是要學通識教育,一個父母均受過高等教育,自幼培養閱 讀愛好,因背景良好而有充分自信心,放假能隨家人旅行甚至遊學 歐洲的少年﹔與一個來自單親領取綜援家庭,閒暇要操持家務甚至 幫助長輩工作,去一趟東莞都要左算右計的同齡同學,二者之間就 可能有極大差別了。因為表達、溝通、理解、分析和思考等種種能 力所涉範圍甚廣,而且不是單在學校有限的條件下發奮苦學就可習 得。光是做功課要交研習報告,一個有大專學歷的父母指導協助的 孩子,和一個父母只有小學學歷而且日夜加班的孩子相比,恐怕就 有截然不同的成果 [5]。在兩個通識教育的重要環節——獨立專題 探究(IES)和其他學習經歷(OLE)——上,這種拉闊「貧富」學 生差距的學習模式,可謂弊端處處。 文憑試另一「賣點」是認受性。到目前為止,全球多國共百餘所大 學承認文憑試的資格,許多新高中同學免去了考 SAT 和 TOEFL 的煩 惱。這可理解作中學教育國際化的現象,在大學也開始國際化, 以及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似乎不可避免(大學國際化牽連極廣,詳 見前文〈國際化三部曲〉)。然而,單憑增加通識科、其他學習經 驗等,就跟與國際教育接軌劃上等號,是不是想得太美好了?國際 化本身包括對他國文化的認知、批判思考、國際視野等多元化的面 向,在中學六年制怎可能如此容易一下子處理得了?別當香港學生 全部都是天才。而且所謂的留學生,有多少個回港後真的「broaden
21/7/2012 8:50:00
their horizons」?小記同年中五到外國唸書的同學,沒一個像樣。 也許片面,也許真實。 想深一層,文憑試得到別的大學認受,是因為它的評核方式得到認 同。即是說,某大學認同文憑試的成績能反映該學生的能力,而判斷 的只是評核成績的部分。可是,教學內容是完全與之割裂的。你教的 可以是天花亂墜的東西,也可以是無聊透頂的知識。文憑試的成績能 顯示學生考試的能力,但不是他在香港教育下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這正正再次打破了上面所講「接軌」必然順利的幻像。
兜兜轉轉 不等於原地踏步 若縱觀大學學制的改變,或會有人這樣想︰白幹了一堆活兒,還不是 四年制嗎?這說法沒錯,但忽略了改制的歷史意義,以及四年制實際 帶來的改變。舉例說,四改三事件反映了港英政府如果以教育之名, 鞏固香港殖民地的意識,同時以學生為主的運動極多,大學生多對社 會甚為關注(詳見〈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事〉)。三改四顯 示社會對四年制的信心,以及對通識教育、國際化的盲目追隨,忽略 基層透過教育向上流的角度。要記住,社會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 有階級之分的。改制或許為教育理想帶來希望,但也可能同時摧毀某 一劏房家庭的脫貧夢。 社會學中有一概念︰轉制(Transition)——由一個社會制度或組織 模式轉向另一種——會涉及當時的資源分配、政治、社會、及文化層 面 的 轉 變。 也 就 是 說, 透過制度改 變, 可 理 解 當時的社會 氛圍和各持 分者的立場。這些訊息對於分析未來教育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 會大眾對教育抱有厚望,位處高等教育頂端的大學,有必要藉歷史事 件認識過往的不足,配合當代時勢,訂下發展方向。大學生身為大學 的一分子,也應明白制度的不足,為不公不義之事抗爭。
我們一起經歷過的四改三 文︰ Jeffiu
最後不得不提,如果沒有改制,中大不會多了這麼多幢嶄新又摩登的 教學樓。跟以前山區大學一般的感覺,真的城市化了不少。同學多了 地方上課、享受冷氣,要犧牲的是自然環境。在改制下,它們變得理 所當然。你覺得呢?
[1] 全 稱 為 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 的安排〉,於 2003 年 6 月 29 日簽訂 [2] 詳細的理據可參考〈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 何景安,〈《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意見書〉,12/2005,教協 網頁 [3] 〈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4.29,4.31 段 [4] UGC 的終極任務是在有限的資源下,為香港各院校作出撥款機 制。部分更以競投性(competitivebidding)的方法撥款,即要求院 校報告書,陳述開設科目或科研之因由,最後由 UGC 決定由誰執行。 情況類似競標 [5] 〈通識教育的危險〉梁文道
19
11-25.indd 19
21/7/2012 8:50:00
文︰ Jeffiu 這一年,是香港各大學首年接收三年和四年制的學生,可謂震古 鑠今,前無古人。不少人都知道多年前,中文大學是四年制的, 但轉為三年制當中的過程卻鮮為人知。從一次改制,可以觀察到 不少校方、政府、學生的角力和思維,並自我反省。能否從中汲 取教訓或啟示,或得到個人的成長,就看你們——閱讀這文的同 學——的造化了。就讓小記娓娓道來,這次有如史詩般的四改三。
盤
古
初
開
之
時
……
中文大學於 1963 年成立,採用的是四年制。課程除主科外,還有 通識、「學生為本」(Student-orientated Teaching)、自由選 修、副修制度等 [1]。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相較進步的國家, 亦是推行四年大學教育的。當時香港大學——於殖民時期成立, 全港第一間大學——是「英國式」的三年學制。兩所大學的收生 與中學的教學語言有很大關係。即是說,如成績夠高,英文中學 的學生接受五年中學教育和兩年預科課程後,多數會入港大讀三 年;中中學生讀了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後,大部分會入中大讀四年。 後來,殖民政府提倡重英輕中的政策,加強市民對殖民地文化的 認同,矮化母語及其相關文化等,中文中學的數量因而不斷減少。 因此英中學生選擇了入讀中大。可是,這些英中學生只讀完中六 就離校,所謂的兩年預科教育就變得不完整,不符英中教育本意。 統一中學和大學學制似乎在所難免,為日後的事件埋下種子。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大成立具有強烈的反殖民意識。早年的中文 運動、反對英人歧視等,中大由師生到管理層,均積極參與。港 大卻專注培育本土殖民政權接班人,反差甚大。殖民政府豈不視 中大為眼中釘? [2]
暗
渡
陳
倉
很可惜,政府公然違反承諾,在 1978 年透過 UPGC[4] 向中大建議 醫學五年制。醫學院可收兩類學生︰理學院修畢一年學業的學生、 校外高考合格的學生。同時取消醫科生修讀語文、通識、選修課等 規定。這與中大原來堅持的醫科六年制相違,但中大教務會在大多 數師生不知情下接納建議。當時校園的主流意見認為,若醫學院 「失守」,政府便會順理成章要求中七生直接升讀大學二年級,變 相改制。同年 11 月,學生會發動靜坐示威,逾千位同學齊集新亞 圓形廣場,就醫學院改制爭取校方與 UPGC 談判。到了 12 月,一個 校方和學生各五名代表的臨時小組成立了,共商改制事宜,後來達 成共識。本希望翌年 2 月交由教務會通過,及上呈 UPGC 審批。可 惜校方與同學就應否公開方案出現分歧,因內容涉及校方與政府的 談判。結果消息由同學洩漏出去,小組自行解散。最後該年的收生 大部分為理科轉科生,修讀五年。名義上,醫學院成功維持六年制, 但只是苟延殘喘地活著,五年制似乎已不可逆轉。 1981 年 10 月 21 日,醫務院檢討委員會——一個由學生自發成立, 關注醫學院改制的組織——再次要求教務會通過「於 83 年只以一 種方式收生」,同時希望以全民投票來表決。教務會會議當天,校 內主要單位(四學生會及學生報)為表示爭取的決心,決定停止 所有工作,在烽火台集會,靜候教務會結果。當得悉要求不獲通 過,學生代表以黑紗覆蓋校章致哀,象徵中大理想的覆亡。當晚 二百五十多位同學自發前往漢園(校長住處)遞交信件,部分更巡 迴中大一周,再回烽火台討論。集會從下午二時到凌晨二時許結
這些年
戰 鼓 響 起 第 一 次 抗 爭 港府從年制入手,開始向中大開刀。1977 年 11 月發表了〈高中 及專上教育綠皮書〉,提到幾項對教育體制的建議。其中一項是 設立共同中六課程,作為兩間大學共同入學考試之用,也就是要 統一中五後讀的是一年還是兩年,所以建議中大轉為三年制(醫 科除外)。這除可以節省資源外,入讀的學生人數能進一步增加 約四百多個。 這些都只是說得漂亮的話,實際是對大學教育的一大打擊。首先, 大學四年制的課程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改制變相把一年大學 生活放在中學,這是說不通的。大學與中學的學習模式、師生比 例、教學資源等,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怎可說改就改?政府說要 增加大學收生,很好,但這得犧牲中大四千名學生一年的學習機 會,一點也不值。宏觀而言,政府是想提高大學生比例,但為節 省資源,所以把大學課程縮短一年,減少開支。另一邊廂,港大 校長黃麗松曾評論︰「站在教育原則及教育理想的立場上,四年 比三年好」。如果政府說要統一入學試,港大轉為四年也可以啊。 可惜在殖民政府眼中,中大才是需要改變的目標。 這些建議激起中大師生的反感,指中大轉制的話將無法維持創校 「通才教育」[3] 的理念。1978 年師生發起罷課,並自發舉行研 討會。其中「師生團結反對四改三」集會有二千六百人出席,會 上李卓敏校長宣言維護中大理想,隨後校董會決定堅持四年制。 政府也作出妥協,表示十年內不重提「四改三」。
束,長達十二小時。整件醫學院事件就此完結,五年制不能再被撼 動。 醫學院事件反映政府從上而下的壓迫。整個事件中,任憑師生多少 反對聲音,他們都大可當耳邊風。一來政府不必對師生負責,大學 在他們眼中只是推動殖民統治的工具之一。二來,中大的行政架構 不夠民主,師生沒有渠道和機會參與校政決策。中大步向通往三年 制的絞刑台,就從這兒開始。
剎 那 光 輝 並 不 是 永 恆 在 1982 年,有一次短促的閃光,重燃中大對四年制的希望。教務 會通過 83 年起實施暫取新生法,主要錄取中學會考成績優異者(類 似近年的拔尖計劃)。這打破了中大過往循高考收生的單一途徑, 增加英中學生入讀中大的機會。中文中學強烈反對,認為會進一步 打擊中中地位。中大學生會要求校方明確規定某數量的學額予中中 學生,但校方以每年情況不同為由,拒絕考慮。 有人認為這是中大於主流的三年制中委曲求存之道。事實上,馬臨 校長亦曾公開表示對中大四年制前景樂觀。中大師生普遍認為,暫 取生鞏固了六年中學,四年大學的教育模式,對四年制信心大增。 驚喜還陸續有來。1986 年 8 月,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第二號報 告書〉,建議中學學制統一為七年,但同時又建議學生在修畢中六 後可參加一個「中等程度試」,直接入讀四年制的大專院校。一般
20
11-25.indd 20
21/7/2012 8:50:01
認為這給予了中大一個生存空間,因此中大師生並沒有太大反對。但 倒過來想,這是不是「溫水煮蛙」呢?中大容許與三年制相關的政策, 在校園逐少逐少推行,把底線一退再退。到最後的景像會是,面前是 三年制的深淵,但中大已無法回頭,只得一頭栽進去。 兩個月後,維港的另一頭,港大的教務委員會於 10 月,突然原則上 通過港大學制「三改四」。校方更會成立一個三人小組(包括港大學 生會會長)研究細節。當時的意見認為,港大——一所已成立七十餘 年的英式殖民地大學——的改制是由於新任校長王賡武希望大展拳 腳,加上九七回歸將近,港大能藉著改制擺脫殖民地大學的形象,加 強與中國的聯繫。也有評論指中大的暫取生制度對港大收生構成威 脅,港大要向四年制方向發展,才可在收生時間上與中大看齊。 港大改制,無疑是對香港教育界的衝擊,也是對中大學制打了一支強 心針。不只如此,1987 年,籌辦工作推行得如火如荼的第三間大學, 也就是香港科技大學,其候任校長吳家瑋亦公開支持大學四年制。 但,必須潑一潑冷水,這些對四年制的支持,隨著政府的十年承諾到 期,即將土崩瓦解。1988 年,港府終於露出其猙獰的面目了(有否 聯想到香港的五十年不變之約)。
急
轉
直
下
的
戰
鬥
當時港府放出消息表明,已堅決在中學全面實施「五二制」,同學必 須完成中七學業才可升讀大學。同年 6 月,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第 三號報告書〉,證實了港府的取向,同時推翻了〈第二號報告書〉中
最 後 一 戰 還 有 一 些 後 話 …… 中大師生均意識到事態已迫在眉睫,若不趕快行動,危機將成為暴 政。不少學生組織結合校方、教師等,成為支持「六四制」陣營 的新力軍。1988 年 6 月 26 日,中大在邵逸夫堂舉行了大集會,共 三千名中大學生、校友及教職員參與。10 月底立法局辯論〈第三 號報名書〉,各個支持「六四制」的團體到遮打花園集會,中大校 方提供校巴接載師生前往出席,可見其立場之鮮明。集會一共有 一千多人參與,其中四分三以上為中大師生。 報告書諮詢期過後,消息指教育統籌委員會仍堅持其建議,並提交 行政局,經通過後便會成為政策。12 月 2 日,即上學期最後一天 上課日,由中大學生組織發動、校方合作的情況下,成功舉行罷課。 整個百萬大道坐滿參與者,人數約四千人,成為中大集會人數最多 的「歷史創舉」。 然而,這只是一個表態行動,無力抵抗政府施政的洪流。1989 年 1 月,政府宣佈行政局已接納大部分建議。即使中大於 2 月聯合其他 大專院校學生會,動員同學到布政司署集會抗議,也無法改變既定 的政策。集會當日,校方再次出動校巴接送學生過海。最後,大專 界約五千名同學參與,其中四千餘名為中大生。 集會結束後,大型的抗爭基本上已劃上句號,剩下一些零散的抗爭 活動。後來,6 月 4 日一下子得到各大學的注視,把這些最後的微 弱燭光都蓋過了。
你們一起闖過的三改四 「中等程度試」的建議。報告很勉強地為中大「提供」自處的一條 路,就是彈性學分制,要求中七入學生修讀九十九個學分,於三年內 畢業。 明顯港府對三年制有著極不合理的堅持。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利國偉 爵士,在報告書記招強調經費問題 [5]。報告書亦明言「四年制學位 課程愈少愈節省開支」[6]。這都顯示了政府眼中毫無教育理想,竟 以開支為辦教育的重大考慮因素。 再宏觀一點看,報告書的中心思想是「必須唸完中七才可升讀大學」, 其根本目的是使香港中學生升讀英國大學的渠道得以暢通無阻,從而 使香港和英國今後繼續維持教育和文化的密切聯繫。這不是沒有事實 根據的。當年升讀美國、加拿大等四年制大學的學生,與升讀英國三 年制大學的比例,是 2.5 比 1,相當懸殊 [7],加上三地移民政策, 比例可能繼續擴大。為保證香港中學畢業生會大量和順利升讀英國 大學,鞏固殖民地意識,同時賺取巨額學費,港府豈能容許四年制生 存? 利國偉爵士也就報告書內容,指「建議有政治、財政、社會、教育理 由」的說法。以小記理解,根本就是「殖民統治、慳錢、想提高大學 生比例、教學理想」吧。把教育放在四項理由之末,並非偶然 [8]。 雖說教育事業牽涉層面甚廣,需要考慮很多條件,但這麼輕易就放棄 理念,就「真不該了」。
11-25.indd 21
學 校 方 面, 最 終 也 敵不過金錢的力 量。89 年 10 月, UPGC 向大專院校明 言, 若 不 接 受〈 第 三號報告書〉,將得不到有關的學額和撥款。中大迫於無奈,唯有 低頭。 [1] Student-orientated teaching(簡稱 STOT)為中大其中一種上課模 式,源自美國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的 Student-centred teaching 主張。 它強調由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只居於次要地位,因此又稱為非指導式 教學 (indirect instruction)。 當時中大一年級生只有暫編主修,可自由選修任何學院(文理社商)學系 課程,在第二年才正式確定主修科。除主修外,學生可從其他學院選取副 修(一至兩科)。而在四年內,學生必須另外修讀至少一科主修以外其他 學院的課程,稱為通識教育。 [2] 〈廢墟中大︰中大認同的(後)殖民解讀)〉安徒,《中大四十年 》[3] 中大認為四年大學的教育基本上是通才教育,因此「核心課程」 四大領域的課程規劃以「通才教育」為核心理念,意在培養中大學生博雅 的素養,達成全人教育的目標;亦因應全球化的趨勢,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的潛能。這些課程不同於專門性、職業性、技術性的課程,而以博雅教育 為目的。 [4] 當時兩間大學和理工學院的經常及非經常費用,幾乎全部從公帑撥 支。政府認為有責任確保公款運用得當(但尊重大學自治地位),於是成 立這個委員會。其權責為監察立法局批准的教育經費,並提出意見和修訂。 根據官方數字,它控制專上學院逾九成經濟權力 [5] 1988 年 6 月 17 日華僑日報、文滙報、東方日報 [6] 〈第三號報告書〉3.53 段 [7] 86-87 年度,升讀美加的學生有 3900 人,英國有 1600 人 [8] 以上對〈第三號報告書〉的批評大部分來自〈香港學制問題真相︰解 剖教統會第三號報告書〉,由香港中文大學教師協會於 1988 年 10 月出版。 裏面詳列種種對報告書的質疑和批評,最後提出一個更有利香港學制的方 案。有興趣不妨到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書庫,找找這本奇書
21/7/2012 8:50:01
第一屆文憑試考生將會與末代高考生一同入讀大學,各間院校的學生數 目都會大增。兩批同學經歷了不同的中學生活,不同的考試制度,不同 的科目遴選,終於在中文大學這兒相遇。不論是在課堂、校園、宿舍、 Canteen 等,都會日見夜見。 然而,就小記觀察,兩屆同學有着一些矛盾。雖然不會影響同學之間的 日常應對,但會有種不太對頭的感覺,好比有種無形的力量,妨礙着彼 些之間的相處。簡單而言,高考生必定同意文憑試的難度相對較低,畢 竟三十多年前設計高考課程時,就是要篩選最頂尖的同學進入大學 [1]。 文憑試的同學是否有足夠實力進入大學——高等教育學府,成為高考同 學心底的疑問。而且,或許是現時的趨新趕舊文化,傳媒的報導大都落 在文憑試同學身上,反而絕少提及末代高考生。這更令部分高考考生不 滿 [2]。相反,文憑試考生卻有苦自己知。不但要應付 OLE 和通識等以往 從未考核過的課程,連 JUPAS 選科時也沒有前人的成績作參考。最近新 聞也提到文憑試可能只有三成同學能取得大學入學成績,心理壓力自然 更大 [3]。這些都是高考的同學較難理解的。 但想深一層,這些所謂矛盾,很多都是主觀的個人感覺,並非堅實的理 由。高考同學所提出的考試難度,其實不太準確。試想一下,如果高考 的難度降至文憑試水平,高考的同學會這麼大反應嗎?說穿了,考試只 是一種分辨學生能力高低的過程。即使考試的難度再高,只要能力勝過 他人,照樣能進大學。可以說,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不論你是高考或 是文憑試同學,你的實力是無容置疑的。至於考試內容上的分別,高考 同學的確習得的知識較多。不過,既然進來了大學,大家都是在同一起 跑線上,尤其是主修科與高考時全沒關係的,大家都得重新適應大學的 學習模式,不會有甚麼大差別。如果是理科一類,比較「有料」的同學 成績好,是正常不過的事,文憑試同學不必太過介懷。倒過來,文憑試 同學知性上或許不及高考的,但有多一年大學生活,時間運用和吸收知 識的自由度更大。世界還是公平的。 再退一步想,大伙兒都是經過殘酷的考試制度的洗禮,歷盡艱辛而成功 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的年輕人。過去這十多年,大家一直被考試制度和社 會大眾催迫著,要進大學,考好試,找好工作,買車買樓……現在成功 了(一半),但記住,你們是踏著無數學業失敗的年青人而爬上來的。 在這極力懲罰「低生產力」學生的資本主義社會,身為「優秀人才」的 你們,又應該怎樣善用三/四年的大學生活,不至於浪費社會多年來的 栽培呢?應該怎樣得到自己真正想在大學得到的東西呢?應該怎樣回饋, 甚至改變這個不公義的社會呢?這是小記經過一年大學生活後,對各位 新生的一點建議。 [1] 大學入學率在 1987 年前,一直在百分之五以下,即一百個適齡入 讀大學的青年中,只有五人能接受大學教育。最近五年比率大約維持在 百分之十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2] 〈八成末代考生感不獲關注〉,Youtube 〈Hi 成拎日 DSE DSE, 有冇理過我地 AL 既感受〉,香港高登討論區 [3] 〈文憑試生獲「3322」料不足三成〉,香港星島日報
三年+四年=矛盾?!
文︰ Jeffiu
22
11-25.indd 22
21/7/2012 8:50:04
三三四的力量, 三三四一出台,中大校方立即預視到未來學生迫爆校園、校車 班次、選科流程等問題,並展開一連串的工作。新一屆學生即 將入學之時,校方的應對工作也接近尾聲。就讓我們重溫幾個 三三四為中大校園帶來了怎樣的重大轉變。
校園 校方正進行五大建設項目,包括學生活動中心、新教學大樓第 三座、兩座綜合教學大樓、擴建大學圖書館、綜合科研實驗 室大樓第一座,其中前三者都在崇基。校方認為這可避免過多 同學同時乘車上山上課,乾脆在最近火車站的崇基建一堆新大 樓吧。為配合火車站另一邊的鄭裕彤樓,和大量商科同學的出 現,有傳這些教學大樓大部分都會優先分予商科。不公平?就 怨你那科收生少吧。 學生活動中心是因崇基眾志堂把原為學生休憩處的二樓也改為 餐廳(否則會沒地方吃飯),在學生要求之下而建造的,順便 為本來休息地方不多的崇基校園增添一分閒情。 擴建大學圖書館的工程可謂一波三折。校方本來想把百萬大道 的烽火台和雕塑拆掉,以便圖書館在地底擴建。學生當然強烈 反對,認為不應亂碰,連原址重建也不可。結果工程因而耽誤, 又要避開烽火台來擴建,花了不少人力物力,但看情況,應該 在九月前完工,大家可放心。地底擴建部分更是據說會二十四 小時開放,中大又多一個過夜的好去處了。 最後一項就是在馬料水一個叫 Area 39 的地方,聽都沒聽過, 真是偏僻得可以,應該不會是 regular 上課的地方,不必理會。
校巴 中大聲稱擁有大專院校中獨一無二的大型集成校巴系統,各位 新生應該感受過。這一年多了同學入讀,加上多個新書院相繼 落成,對校巴的需求大大增加。可惜的是,校方為節省開支, 且因校巴受運輸署監管而不可隨意增減數量,令改革校巴路線 困難重重。最後公佈的方案實在強差人意,而且有一些盲點, 如部分路線變得甚為稀疏。其中逸夫書院的路線最為差勁,直 接導致逸夫粉筆字事件(詳見〈悶到仆街的抗爭簡史〉)。 經修改後的方案算是令人滿意,暑假期間校方正試行校巴的新 安排。大家如果不滿意,可直接向交通組反映。校巴是中大的 命脈,如果我們不幹,誰幹?
文︰ Jeffiu
選科 (節錄及改篇自四十二屆《中大學生報》四月號〈中大課程大執 三三四新生冇運行〉) 來年部分學院將會引入大類招生,就課程難度而言,三三四新生比舊 制生讀少了一年高中,吃虧在所難免。大學課程原本預設學生有高考 知識作根柢,今後數年舊制和新制學生並存,學校會否修改課程,使 三三四新生能跟上進度?學校為新生安排學院課程,有沒有限定報讀 資格?如否,三三四新生豈不是會被修讀過同樣內容的舊制生大舉「屈 機」? 在第一個修學年,三三四新生要修讀「與自然對話」和「與人文對話」 兩個通識基礎課程。然而新學制一百二十三學分中只有二十一學分為 通識課,還包括書院通識。中大既要倣效外國搞通識 [2],又只開兩門 基礎通識課,同學分心主修科之餘,還得去了解這些被校方稱為「思 考人生」、「了解古人智慧」的課程,很不對頭。 在畢業前,三三四新生要面對「總結學科」。學校網頁中只有寥寥數語, 將總結學科形容為課程的「終結樂章」,指出此學科將會是獨立探索 (研究)或實踐(實習工作、實地考察、設計等),將過往四年所學 融會貫通。雖然看似自主性甚大,但最終學生有無選擇,實難預料。 畢竟資助一名學生研究還是實習,所用資源有天壤之別。前者需要耗 用教員大量心力、時間;後者卻只需將學生拋給老闆便可(而且學生 還樂於接受)。到底總結學科會否成為大型實習計劃?請大家拭目以 待。
宿舍 中大素以多宿位聞名於學界,但這年卻面對嚴峻的挑戰。中大的宿舍 由書院掌管,各書院有其方式處理,如建造新宿舍、容許合法的「三 人住兩人房」、臨時宿位計劃等。由於方案多而複雜,本文難以一併 處理,還請參考中大學生報 2012 年 4 月號 [3]。
總結 以上都只是較大型的轉變而已,其他如火車站新出口、行車改道等已 沒提及了。為甚麼偏偏選這些來說?因為它們反映校方以行政和經濟 效益為首要考慮。在實際推行時,就會出現操之過急的施政、沒有誠 意的假諮詢、漠視反對的決策。再退一步說,在上位者可任意改動教 育體制,卻忽略了我們這些校園使用者,所面對的種種細節上的矛盾 和意願。我們是中大的一分子,為甚麼卻沒有權利決定校園事務與未 來計劃?大學不應是這樣,也可以不是這樣的。要得到我們心目中的 理想校園,就有必要走出來,表達你的訴求。
成功改變了校園!
[1] 〈中大生塗鴉轟減校巴線〉《文匯報》, 〈中大逸夫學生 抗議校巴改組〉《東方日報》 [2] 外國大學通識課程佔全課程比重甚大, 以芝加哥大學為例,首兩年所有學生不分系, 一律只修讀通識課程,故學生有充分時間細讀 經典,不致於被主修科抽乾; [3] 〈宿舍新政你要知〉《中大學生報》, http://cusp.hk/?p=2670
23
11-25.indd 23
21/7/2012 8:50:06
中 大 理 念 的 警 號 : 「 倘若我沒因迎新稿題需要而翻查史料, 大概不會知道原來所謂中大校史,是一 部 關 於 理 想 失 落 與 妥 協 屈 服 的 歷 史。 創校至今,不同時期的原因屢有不同, 但 在 回 歸 後 至 今 的 一 大「 魔 頭 」, 正 是 這 隻 叫「 國 際 化 」 的 無 形 之 手。 「國際化」不是一件單一事件。它是一個 趨勢,是一個建基於「我們要與國際接 軌」的意念下,所帶動出來的一連串的政 策改變。這些政策上至教育決策當局,下 至牽涉我們中大現行的一些教育政策,其 影響至今仍然深遠。當我們提到「中大理 念的消亡」,我們必然會探討把中大理想 「拉倒」的另一股力量是什麼;而探討「國 際化」的前奏,在討論這命題時便顯得份 外重要。 在這裡提出「國際化」,或許會使不少讀 者陷入疑惑:國際化,與世界接軌,有何 不好? 與世界接軌,瞭解異地文化,開闊眼界同 時,促進社經交流,當然好。問題在於當 局對國際化的概念偏頗,以及其執行的 內容別有用心。我們應問的是:我們想 要怎樣的「國際化」?是希望圖書館多 幾部歐美電影?還是校園多幾位金髮美 女?而所謂「國際化」背後所真正想推行 的,到底又是什麼? 在後來接二連三的 政策可見,所謂「國際化」流於表面,實 情有許多可能的代價,我們其實從未想 像過——例如關於本土語言的失喪、本 土意識的減弱,以及教育理想的屈服。 可 惜 就 在 這 些 討 論 產 生 之 前,「 國 際 化」的魔掌已不經不覺地在塑造著香港 高等教育的生態。依史實看來,從 97 回 歸起至 02 年中科合併事件發生期間,官 方所推行的「國際化」,完全是向美國 為首的「文化」傾斜,而在目前美國霸 權的世界格局之下,這種傾向其實隱含 著某種期望與世界(以美國為主)的市 場接軌的渴望的。而所謂「國際化」, 其實只是披著「文化交融」的外衣,實 是以把香港專上教育推向國際市場,使 教 育 成 為 一 門 投 機 炒 熱 的 商 業 生 意。
觀 念 的 形 成 —— 從 港 英 說 起 在 港 英 時 期, 很 少 人 會 說「 國 際 化 」。 一 方 面, 殖 民 政 府 刻 意 在 教 育 政 策 上 耍 花樣,透過課程設計、教學語言及考試制 度 等 愚 民 政 策, 使 學 子 忙 於 應 付 考 試, 為 極 少 數 的 學 位 爭 個 頭 破 血 流; 加 上 大 政 策 方 向 不 由 本 地 人 定 位, 香 港 作 為 英 國 殖 民 地, 英 國 本 身 就 是「 國 際 」 的 象 徵,港英當局自然也沒什麼「國際化」的 構 思, 社 會 上 下 也 沒 有 這 方 面 的 討 論。 雖然沒有相關討論,但不代表後來急速發展 的「國際化」觀與這時期無關。由於殖民 政府對中國文化(尤其以語言政策為手段) 的漠視和邊緣化,本地人自己對西方事物 (亦以英語為明顯例子)也有著強烈的追 求。後殖民理論家 Frantz Fanon 就曾提出 「殖民情結」(colonial complex),指被 殖民者因被殖民而把語言想象成權力,以 為只要能說白人的語言,就可較像殖民者, 因而可掌控自己的命運與世界。結果即使殖 民管治結束,這種英語比華語好、追隨西 方比發展本土好等等的價值,仍植根人心。 97 回歸後,從劇變中欲求定位的港府,開 始高舉「國際都會」、「國際融匯」等旗 幟,並視追求國際榮譽與市場自由為本城 最高指標。要追隨此目標,意味著社會各 範疇(與教育、科研、經商)都需要與「國 際」享有「共同語言」(這裡指的共同語 言包括思維、管理模式、經營邏輯等), 以換取最大的商業利益。而在以美國為首 的西方國家目前以霸權姿態牢控政經社各 領域的大前提下,「國際化」的步伐亦只 能大幅度向他們世界的模式傾斜。而其中, 關於教育的「國際化」政策也在此時醞釀。
回 歸 後 的 教 育 市 場 化 政 策 院校本身也未必全然認同「國際化」的思 路與其背後的商業邏輯,但在院校被捏住 財政命脈的情況下,他們的自主性亦因而 大 被 削 弱。 由 於 政 府 始 終 透 過 教 資 會 牢 控對院校的撥款,而其撥款準則建基於院 校間的競爭原則之上,院校遂為了爭得資 源 而 紛 紛 妥 協, 對 其 辦 學 理 念 與 原 則 不 斷 作 出 讓 步。 在 全 球 的 專 上 教 育 事 業 正 步 向 高 速 市 場 化 的 前 提 下, 這 股 信 念 亦
24
11-25.indd 24
21/7/2012 8:50:07
: 「
國 際 化 」 前 傳 文:matthewwth 變 成 推 波 助 瀾 的 隱 形 動 力, 把 教 育 政 策 漸 傾 向 市 場 化、 產 業 化, 而 院 校 亦 難 逃 被 推 向 國 際 市 場 的 命 運。 一 旦 院 校 已 經 逐 步 符 合 市 場 模 式, 她 們 也 就 更 準 備 好 作 為 一 間 能 與「 國 際 」 競 爭 的 院 校 了。 董班子就任後,迅速開展了後來令教育界 怨聲載道,以教統會主席梁錦松為首的教 改。當時提出的主要目標為大幅增加專上 學額,並使專上教育普及化,但當中增加 的學額中不少為極少政府資助的副學士。 更糟的是,配合學額擴充的,竟是大規模 的教育削資,對副學士、碩士,以至學士 學位和院校的資助紛紛銳減,而副學士結 果 成 為 各 院 校 在 政 府 默 許 下 的 金 礦 區。 但教改中對專上教育最關鍵的,是對大學 資助撥款政策上的大改變。梁錦松的上任, 標誌著商界的管理模式終被套用到專上教 育的層面。他開始強調大學間要競爭,而 資源就像競技獎品一樣,要羸得比賽方可 獲更多資源。但勝出條件是什麼呢?決定 資 助 多 寡 的 主 要 取 決 有 二: 院 校 學 生 的 多 寡, 以 及 研 究 發 表 的 數 量。 前 者 由 教 資 會 牢 控, 不 是 院 校 能 自 行 決 定; 但 後 者,就成了院校間的一個重要競技擂台。 驟 眼 看, 鼓 勵 院 校 多 發 表 研 究, 也 無 不 妥,但問題在於評核研究的準則。那時大 學高層以至政府架構內,都把北美學術期 刊奉若神明,表面上說要求香港的大學與 「世界」一流大學看齊,其實是以北美地 區大學為指標。要研究成果發表,且在北 美為首的學術界取得一席,意味著學者必 須先放棄本土語言,以英文撰寫;而且, 他 們 的 研 究 主 題, 也 須 以 北 美 世 界 的 出 發 點 作 考 量。( 例 如 你 研 究 香 港 粵 曲 文 化, 真 係 關 北 美 隱 事 咩。) 連 串 惡 果 亦 因 此 接 踵 而 來, 學 者 紛 紛 為 求 資 源 而 改 以 英 文 撰 寫 西 方 議 題, 如 中 國 文 化 等 議 題 漸 漸 被 迫 以 西 方 感 興 趣 的 視 角 出 發, 院 校 開 始 淪 為 歐 美 的「 學 術 殖 民 地 」。 若粗疏地把整個教改以及政府對專上教育 的教育觀作整理,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 論。董班子一方面強調要大增專上學額, 一方面卻大幅削資,然後在大專院校引入 競爭法則,無疑就是希望借院校之手來製 造帳面上的成就(如教育普及、國際研究
排名),並赤裸裸地視院校為為政府爭取 聲譽的機器,而完全不顧院校的承受能力, 以及他們的辦學理念等。結果院校開始喪 失本土本位,價值取態變得功利化,對具 社會面向的原則開始作出妥協。而像中大 這樣的院校,亦注定在此趨勢下首當其衝。
我們到底想要怎樣的「國際化」? 誠然,在全球化日益熱烈的時代中,我們 沒 可 能 再 玩 閉 關 自 守, 謝 絕 進 入 國 際 社 會。然而,我們要問的是,我們怎樣看待 「國際」?我們又想以怎樣的姿態進入「國 際」?上述的事件敘述,雖只勾劃了「國 際化」政策出台前醞釀的情況,但已足以 顯示決策當局以「國際化」為副,而以專 上教育市場化、產業化為主。只期望把香 港的大學推往國際教育市場的大漩渦之中。 雖然有違時序,但亦不妨看看一些中大學 者在後來的「國際化事件」(後文會交代) 中,對這種「國際化」模式的一些看法。 05 年 2 月, 中 大 社 會 學 系 教 授 陳 健 民 曾 指出:「每個國家國際化的成本不同,西 方國家是中心,不用改太多本土的東西… 美國在整個學術界又處於主導地位……我 發覺這樣香港會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的殖民 地。」 後來,曾在中大畢業,當時任職浸大社會 學系助理教授的陸德泉亦指出,目前講的 「國際化」是沒有主體的。他質疑,「全 球化是否要把本地的身份認同洗刷乾淨, 去符合一個國際認可的標準……」。可見, 關於「國際化」的執行和構思,其實還有 很多問題需要去思考和處理。 然而,就在這些討論真正產生之前,「國 際化」的巨幕經已徐徐落下,專上教育產 業化的路愈走愈快,院校也急於爭相回應, 結果行政式的指令從院校上層下達,紛紛 包 著「 國 際 化 」 的 外 衣 說 要 大 改 革 …… 而 作 為 千 禧 年 後 最 直 接, 最 轟 動, 並 最 快 出 現 的 第 一 波, 就 要 數 2002 年 的 中 科 合 併 事 件( 中 大 與 科 大 合 併 ) 了 …… 前夕到此為止。
25
11-25.indd 25
21/7/2012 8:50:07
2002 年 3 月 30 日,時值中大校長的李國章出 席香港電台節目「清談一點鐘」。他在節目 中首次透露,中大、科大與教院「三合一」 有利香港發展,並強調若大學合併由政府策 劃推動,定能水到渠成。他指各所大學可按 科目、類型、強弱項選擇合併的對象,做到 集中資源,繼而發展出世界一流的大學。那 邊廂他一番言論大家還未消化,這邊廂 8 月 1 日他卻變成李局長,入主教育統籌局了。 中科合併事件,將作為「國際化」狂潮下, 首 當 其 衝 向 中 大 襲 來 的 一 件 事 件。 它 延 續 了政府一直以來,披著「國際化」的外衣, 實情希望院校追隨國際(其實是美國)準則 下 的 名 利, 但 卻 希 望 自 己 能 兩 袖 清 風( 透 過 削 資 ) 地 坐 享 其 成, 使 專 上 教 育 逐 漸 市 場 化 的 企 圖。 而 近 乎 行 政 霸 道 式 地 把「 建 議」壓下來,更使他們的企圖的原形畢露。 兩 所 大 學 合 併, 所 牽 涉 問 題 定 必 甚 多, 例 如: 兩 校 辦 學 理 念 是 否 相 符? 配 套 上 是 否 可 行? 其 代 價 是 什 麼? 但 整 個「 建 議 」 過 程, 不 單 謝 絕 了 與 校 園 師 生 討 論 的 空 間, 而 且 也 對 大 學 自 主 進 行 了 粗 暴 的 踐 踏。 他 們 講 的 只 是 效 率, 規 模, 還 有 競 爭 力。
雷厲風行,行政粗暴 02 年 10 月, 剛 上 任 的 李 局 長 即 表 示, 十 分 支 持 中 大 與 科 大 合 併, 使 之 超 越 北 京 清 華, 晉 身 成 世 界 一 流 大 學, 並 表 示 願 為 兩 大 作 媒 人。 他 又 指, 對 處 理 合 併 事 宜 會「 先 禮 後 兵 」, 更 表 示 政 府 在 很 多 事 宜 上 有 最 終 決 定 權。 其「 先 禮 後 兵, 權 在 政 府 」 的 言 論 隨 即 令 高 教 界 和 社 會 譁 然。 雖然李國章隨後即澄清「合併非政府政策」、 「政府只是應兩大校長要求」等,但另一邊廂 卻繼續表達強烈「希望」不斷拋出「建議」, 又堅稱自己無做錯。但這樣的辯護沒有使師 生 反 感 情 緒 降 溫,10 月 7 日 中 大 及 科 大 學 生會於同日聯合發起簽名運動,強烈譴責政 府干預大學自主,首天便收到二千個簽名。 10 月 22 日,中大校長金耀基會見同學,他 表 明 支 持 合 併, 並 表 示 將 成 立 合 併 專 責 小 組,但該小組 18 人中只有 1 名研究生和 2 名 本科生代表。那邊廂科大校長朱經武會見同 學時表明,如果大部分師生反對合併,他將 會跟隨師生意願;又表示中科根本未就實際 合併時間表達至任何共識。這邊廂中大校長 金耀基會見同學時卻說「這件事不是看師生 贊不贊成,是看專責小組認為是否可行。」 10 月 23 日, 中 大 學 生 會 幹 事 會 聯 同 學 生 報、校園電台發表遺憾聲明,要求兩大合併 事宜應由全體師生、職員公決,惟金耀基校 長表示合併研究小組已有充份代表性,不須 以公決方式解決。同月,科大學生會舉行全 民 投 票, 逾 二 千 同 學 表 態, 八 成 半 反 對。
26-30.indd 26
其 後 分 別 於 10 月 尾 和 11 月 頭, 科 大 和 中 大 先 後 成 立 了 研 究 合 併 的 專 責 小 組。 科 大 的 小 組於 12 月完成了有關報告,報告提出四個合 併 關 鍵 問 題, 要 求 政 府 澄 清。 包 括 科 大 要 知 合 併 對 其 所 得 資 源 的 影 響、 評 估 兩 大 現 有 人 員、 及 兩 校 如 何 保 留 各 自 文 化 與 定 位 框 架。
合併計劃,有乜唔好先? 是次合併,最廣為抨擊的,是推行的過程幾乎是 徹底的行政暴力,若非師生合力抵抗,合併之事 絕對可能成事。 在 02 年 秋, 學 生 會 曾 舉 辦 過 一 次 論 壇, 包 括 中大校友梁文道先生、陸德泉教授、黃洪教授 和 鄭 漢 文 教 授 均 有 出 席, 討 論 合 併 事 件 的 問 題。 當 時 陸 德 泉 教 授 就 痛 陳 合 併 構 思 完 全 是 「皇上賜婚,提升你的貴族地位」,又指「現 在所謂大學自主性並非所有師生擁有一個決 定 權, 而 是 一 班 官 僚 透 過 校 董 會、 教 務 會 等 組 織 來 把 持 了 決 定 大 學 發 展 方 向 的 權 力 」, 表 明 大 學 未 有 合 理 的 自 主 權 去 決 定 此 事。
「國際化」 首部曲: 中科合併及後續
黃洪教授則進一步指出對資源上的憂慮。他指 出,合併之後大學理應會增加資源,但若不從其 他院校削資,錢的唯一來源,便會是削減對副學 士的資助。他指出「如果中大的擴大是建基於對 副學士課程的剝削,對本來可以有機會受教育的 人剝削,那我覺得那些錢完全是有血腥味的」。
說了那麼久, 這又與「國際化」何干? 其實從前段黃洪教授的說話中,經已隱約揭示出 整件中科合併事情的本質:它延續了政府希望把 專上教育推向市場,以換取「臨界規模」和最 大資源效益的企圖。若然「國際化」是一句旗幟 式的口號,假披「文化多元」和「國際競爭」的 外衣,實情是一個把教育推向國際競爭市場的運 動,那麼把兩大合併將是籌備的第一步——先使 這大學獲得足以與世界競爭的規模。 中文大學的整合專責小組 3 月尾向校董會提交 的報告中,就充份體現了上述企圖。報告內容對 中大在香港高教發展處境中作出定位,認為「擁 有達世界級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對維持香港在 中國及太平洋地區的工商發展的領導地位至關重 要」,並提出合併目的在於提升素質、加強競爭 力,成就更大規模,發揮更大影響力。報告中多 番強調合併將提升「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 即透過把資源集中,從而造就一定的規模程度, 使之達致能與世界競爭的條件,同時又能把支出 減到最少。
21/7/2012 8:50:09
雖 沒 證 據 顯 示 政 府 在 背 後 施 壓, 但 就 在 中 科 合 併 不 遂 後, 中 大 即 接 受 政 府 削 款 10% 的 方 案, 教 學 部 門 須 削 減 4%, 並 進 行「 學 系 重 組 」 節 省 資 源。 雖 校 方 聲 稱 學 系 重 組 已 計 劃 多 時, 但 同 學 及 教 職 員 卻 至 04 年 1 月 才 從 報 章 中 得 悉 事 件。 雖 然 小 組 認 為, 有 一 些 中 大 不 能 輕 易 單 獨 解 決 的 問 題, 例 如 中 大 部 分 的 文 化 理 念 如 何 保 留?教職員的就業保障如何?過渡期的成本代 價 是 否 過 大? 但 大 體 上, 小 組 仍 是 表 面 贊 成 合 併, 並 多 番 提 到 大 學 將 變 得「 卓 越 」, 而 且 能 追 求「 規 模 效 益 」 等。 但 所 謂「 卓 越 」 是 指 什 麼? 合 併 又 如 何 導 致「 卓 越 」? 報 告 中 並 無 提 及。 比 起 是 一 份 關 於 院 校 合 併 的 報 告 書, 它 更 像 一 份 商 業 企 業 合 併 的 研 究 書。 此報告書一出,即惹來連番反彈。中大學生報於 五月出版的常刊中就指出,我們應先討論如何保 留院校獨特性的問題(即大學理念),然後再考 慮所謂「規模效益」,而不是先決定合併,然後 再討論如何保留獨特性。同時,作為大學整合專 責小組成員之一的李學斌同學亦應邀撰文回應, 指出「九一年以後,中大的主要增長部分,恰與 科技大學劃定的範圍大同小異:理科工程化, 工科高速發大,商科規模穩執牛耳……這種演 變是否該單純地解釋為回應社會訴求?……請 別勉強吹嗟為了成為綜合大學,試問有多少空 間成就通材。」此句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校方要 「追求卓越」的偏頗,說明校方此舉別有用心。
續
梁文道曾就此撰寫〈現實淹沒了《大學之理念》〉 一文,提出中科合併欲與世界競爭的思維,是完 全建基於當前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下的。 他指出目前商業與教育間的界線日漸模糊,故 衡量大學的標準漸以它的「產出」為主,而所 謂產出只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於是學科學問 可分成有用和無用;而所謂有用,當然是指有 助學生謀職與造就經濟繁榮的,他以目前美國 的大學正陷入這種「醫藥-企業-學術」的複 合體作例子。但他續指出,香港更畸型之處在 於,政府與商界干預往往是同一件事,而以商 界出身的梁錦松主導教育改革,認為做生意的 人一定懂政治,就是體現此思維的最佳例證。 故可見,所謂追求世界競爭力與排名的背後, 是對於市場與帳面效益的追求,只不過在過程 中 披 著「 國 際 」 與「 卓 越 」 等 的 論 說 而 已。 文:matthewwth
故事完結?你就想! 有 賴 兩 大 師 生 合 力 反 抗, 加 上 李 國 章 又 面 臨 四 面 楚 歌, 教 資 會 最 後 表 示, 因 兩 大 師 生 無 意 合 併, 加 上 兩 校 文 化 分 歧, 五 年 內 不 再 提 中 科 合 併 計 劃, 但 卻 意 味 著 日 後 隨 時 有 機 會 再「 談 婚 論 嫁 」。 雖 然 中 科 合 併 事 件 看 似 告 一 段 落, 但「 迫 婚 」 不 成, 而 又 急 於 繼 續 削 減 教 育 經 費 的 政 府, 眼 見 無 法 將 資 源 集 中 發 展 重 點 大 學, 除 了 鼓 勵 院 校「 深 入 協 作 」 以 外, 就 是 再 進 一 步 令 大 學 所 需 支 出 更 少。
首部曲終章:殺系風波 校方於 2 月底公佈,多個學系將需予以合併,如擬 將歷史系、人類學及日本研究合併、文化研究則與宗 教系合併等,合併縮小內容涉及多個學系。金耀基校 長指合併方案既能增強學系力量,校方又可省錢。 金校長一邊廂指大學經已同意削資,指大學資源不足 要重組學系。但正當大學以資源不足為由要重組學 系,那邊廂報章卻報導中大醫學院以銀彈政策資助中 六尖子學生全部學費(最高達 21 萬 )入讀醫學院等 學系,整個計劃共花六百萬。又另一邊廂,在削資殺 系的同時,教務會於通過於 2005 年成立法學院,四 書院及中大學生會在會議召開前一日才知道議程,時 間倉卒至使學生代表無置喙之地,顯示中大校方對校 園發展與追求「國際成就」的邏輯根本從來沒有改變。 當 2 月 19 日, 金 校 長 終 於 在 烽 火 台 面 對 同 學 質 疑 「出黎見下面就算諮詢」時,金校長卻表示「諮詢 永遠唔夠,永遠有人唔知道,永遠會被誤解……」, 他又指已曾多次與同學開會。但當幹事會會長曾瑋 衡問到台下誰曾與校長開會,台下卻沒有反應;校 長 即 道:「 無 溝 通? 我 連 今 晚 都 唔 黎 啊 唔 係。」
同一思維邏輯下的結果 金校長無法獨力執行李局長渴望的中科合併,中大 「步向國際一流大學」的捷徑被堵了。既然不能透 過合併將中大轉型成他們指望的模式,就唯有透過 殺 系 重 組, 銀 彈 資 助 醫 學 院, 閃 電 式 地 成 立 法 學 院,同時將大量「沒價值」的小學系(尤其人文社 科 院 的 ) 進 行 所 謂「 重 組 」, 其 實 就 是 換 了 個 方 法 來「 重 點 投 資 具 回 報 的 學 系 」。 說 到 底, 大 學 在 他 們 眼 中, 終 究 就 只 是 一 所 企 業, 一 所 可 為 了 追 逐 名 利, 而 漠 視 院 校 本 質、 理 念 的 商 業 機 構。 雖然出於資訊局限,我們難以證明,殺系風波必然是 政府因「中科合併」不遂而推出的後備方案,也很難 猜測這是否中大長久以來處心積慮想推行的決策。但 是,我們不難看出兩件事其實是建基於同一商業運作 邏輯之下所產生的。這股商業邏輯下產生的想法,正 一直擔當著整個「國際化」趨勢的燃料,塑造著院校 高層的思路,以及造就眾多教育決策的出現。在這大 前提下,教育的理念始終受著某種商業力量的控制。 2004 年,金耀基校長離任,中科合併擱置了,換來了 一個殺系風波;但似乎,中大將會平靜一下吧?但事 與願違。 同年,新任校長劉遵義上任,「國際化」首部曲經已 放映完畢,但由他一手策劃,對中大理念破壞最嚴重 的新政策,將會成為國際化二部曲,並將洪水猛獸般 向中大襲來。 下一步,語言政策。
27
26-30.indd 27
21/7/2012 8:50:13
中大校方又再一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 行政粗暴的姿態把政策壓下來,雖然事件早 於 04 年 11 月開始醞釀,但學生會竟待 05 年 1 月 26 日才從非正式渠道,獲得一封由副校 長楊綱凱向學系系主任發出有關教學語言的電 郵,終揭發此事。學生會當晚向各學系系會發 出緊急電郵,同時在新聞組上公佈。
校方向學系提出的「建議」 2004 年 11 月,校方突然要求各學系表明能否 於下學年收取非本地生,並提供足夠的英語授 課課程。在未知資源會否因拒絕而被削的情況 下,又加上大學建制內未有充份討論,中大 44 個學系中,只有 7 個拒絕(包括中文系、 文化研究系、哲學系、宗教研究系、語文教育 課程、體育及運動科學系,及中醫學院),其 餘 8 成學系均順從校方要求。 2005 年 1 月 4 日,校方再要求願意增加英語 授課課程比例的學系遵守四個條件:一、必修 科須以英語授課,如該科設數班,則至少一課 為英語授課;二、學系須提供足夠英語課堂, 令非本地生可修讀足夠學分畢業;三、至少一 節導修課、實驗或練習課堂須以英語授課;四、 所有英語授課課程須有英文試卷。 即使不用待校方的正式書面回覆,幾乎都能立 從上述條件中看出一些很大的問題:校方指必 修科須為英語,雖表面上學系可另增設一班必 修科致使雙語教學得以落實,但面對資源少的 小學系,這等於意味著她們必須放棄以母語教 授必修課。而且,條件指明學系必須提供足夠 的英語課堂,令非本地生可修讀足夠學分畢 業,那意味著畢業生可以完全不懂半隻中文 字,也能順利畢業——這與中大的「弘揚中國 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創校理念,形成非 常鮮明的矛盾。
「哭中大」事件 如此突然地大幅度更改教學語言,當中有許多 問題其實有待釐清,例如從今起本科生能否再 單修粵語課而足以累積夠畢業學分?這個變更 有否考慮不同學系個別的需要?他們與校方是 否有公平的討論空間?這與中大理念有否牴 觸?這,通通都是校方有待回應的問題。 1 月 27 日,學生報出版〈必修課將全用英語〉
28
26-30.indd 28
號外。4 日後,學生會及「捍衛中大理想小組」, 在中大文化廣場掛出〈哭中大〉橫額和大字報, 並廣泛收集師生校友簽名,合共 1000 多名校內 外人士聯署,當中不乏知名學者。其收集速度和 輿論風波的程度可謂空前絕後,中大少見。後來 更引發了長達近半年的激烈論戰,筆戰處處,情 況墟冚。 〈哭中大〉一文以批評校方快刀斬亂麻的粗暴行 政手段開始。文中提到中大的做法,正是在盡力 擺脫自己重視中文的理念。文中又指出,所謂 「國際化」其實只是在政府大幅削資下,大學開 源的一種方式,容許大學在現有學額外,大幅增 收非本地自費生,幫補大學財政,令大學變成名 符其實的學店,搶錢第一,學術第二。而所謂「非 本地生」,其實是有計劃地向內地生招手,而從 下學年開始,國內學生學費將會大幅增加到六萬 元以上(至今內地生學費已增至十萬),文章開 首一段即以「這是一個赤裸裸的搶錢遊戲」來作 小總結。 文章進一步指出提出母語教學的優點,並對「國 際化」的方向指出嚴厲質疑。文章指出,用粵語 上課有助同學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亦是最舒 服有效的語言,盲目推行英語化將使「中西文化 交流」變成純粹的西方文化輸入。文章又指出, 英文背後反映的權力意義,說明此舉將使英語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以凌厲姿態摧毀其他非英 語文化,進一步削弱我們自身的語言文化認同 感。最後,文章再重提中大辦學理念,指出中 大曾在殖民時間勇敢地以「中文」來確認自己身 份,並一直爭取要中文成為法定語文一事,來作 對中大管治層的當頭棒喝,力阻政策的推行。
關於「國際化」的討論 與疑問 2 月 1 日,校方透過〈電子快訊〉電郵致全中大 師生,解釋事件。翌日,學生會及「中大理想 小組」透過新聞組和電郵發佈文章,反駁校方解 釋。同日晚上,學生會舉辦「中大國際化研討 會」,邀請各界人士出席,當晚場上有數百師生, 當晚會場座無虛席,甚至是已畢業的校友在場, 另外亦包括多名知名學者亦有出席,盛況屬近年 罕見。 中大社會學教授陳健民首先發言,指出「西學」
()
那邊廂遏止了李國章的中科合併的行政指令, 這邊廂另一場危及中大理念的危機卻突然爆 發—中大要放棄它辦學時說的要「以中文教 學」的理想了。隨著整個教育決策層都漸信奉 「國際化」信仰,「國際化」的狂潮始終沒有 慢下腳步,它只是換了形式,作為「中科合併」 的下半集,再向中大襲來。
「國際化 」 二 部 曲: 文:matthewwth
語言
教學 事件
21/7/2012 8:50:14
新生,過半選讀中大……目前獲撥款為八大之 冠……」,並以此說明中「與國際交流」的重 要性,文中多番強調中大「高質素」,以及中 大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學校規模會因而得到極 大擴充等等。是一封透過不斷拋出數據弘揚中 大威德,借此換取中大師生對中大的自豪感, 以便繼而換來對中大「繼續強大」(即他口中 的「國際化計劃」)的支持的信件。
化」 :
無法本土化,社科研究欠缺本土關懷,已成為香 港學術界目前的惡性循環,他並提出三個問題: 一、校方的說法是雙語並行,但為何海外生不用 懂中文?二、「國際化」如何使學習環境得到改 善,缺乏論證。三、若中大根本沒中國文化環境, 為何海外生要來港讀書?他更諷刺校方以為校園 多幾個金髮生便會很「國際」了。
wwth
梁文道則連珠砲發地質疑什麼是「國際化」。他 指出大學的「國際化」,該是學術領域的無邊際, 而不以師生的族裔來表現。亞洲能夠長期保持世 界排名榜上有名的是以日語作為教學語言的東京 大學;所以「世界一流」不必然須以英語授課。
校方一再令人失望的態度 怎料這邊學者師生校友在研討會上大噴口水,情 理兼備地說明「國際化」計劃必須暫緩,那邊 2 月 4 日校方卻在未知會同學的情況下舉行記者 招待會,介紹下年度海外生招生計劃及人數等事 宜。學生會同學到場質詢校方國際化的問題,校 方未予正面回應。當晚雖然大學輔導長何培斌教 授召開會議,邀請學生會、系會代表及有興趣同 學出席,討論「國際化」事宜;但出席同學提出 對「國際化」的反對,似乎卻無阻校方繼續霸王 硬上弓,雷厲風行「國際化」政策。 於 2 月 14 日和 16 日,校方先後以電郵公佈教 務處撰寫的〈關於香港中文大學招收非本地生和 教學語言的一些誤解和事實〉和由校長劉遵義撰 寫的〈中大家書〉,極力宣揚校方觀點。在前者 中,校方就各種指控作出回應。關於教學語言, 校方指由於「只」須最少有一組的必修科及足夠 數目的選修科以英語授課,故其實各學系仍能保 持雙語授課的傳統。關於招收非本地生的問題, 校方則指各系是否招收非本地生,全由學系自行 決定,而學系的決定亦不會影響他們的資源。最 後,校方再重申他們經已多番積極進行諮詢和溝 通,並再強調國際化能造就文化多元,弘揚中國 文化等等。 至於劉校長的〈中大家書〉則不止於「澄清」, 而是更進取地力陳「國際化」好處。信中先回顧 了中大「卓越」的表現,指「教資會滿意我們 的角色和表現……本地首千名成績最好的聯招
當然,學生會隨即撰寫〈我們並沒有誤解校方 政策—回應中大校方的澄清〉一文,對校方 「澄清」作出迎頭痛擊。文中指出雖校方聲稱 系方有自由堅持雙語授課,但礙於學系資源所 限,許多學系只能開辦一組的必修科及選修科, 故學系「有自由」的說法可謂有名無實。而且, 由於財政資源全掌握在校方手上,在這種明顯 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很多時下層都被迫「自 願修正」。文中末段再次指出校方並未進行過 任何大型和公開的諮詢,並對「國際化」的方 向和目標提出嚴厲質疑。
徹徹底底的黑箱作業 雖然校方與學生會似乎就有無諮詢一問題各執 一詞,但 2 月 28 日明報卻刊登了一篇名為〈要 國際化,除了英語,還要開誠和尊重〉的文章, 署名為「不想沉默的中大教師」,痛陳校方說 法有異,大學內根本沒有任何體制內的討論, 校方推行政策的態度是家長式的,欠缺對學系 的尊重,文章第一段的小標題便寫明「無論怎 樣也稱不上諮詢」,揭穿校方說法的不妥當。 終 於, 在 2 月 24 日 在「 校 長 會 見 同 學 」 中, 校方才正式公佈有「雙語政策委員會」一事, 且由前校長金耀基教授擔任主席,令人質疑校 方黑箱作業和處心積慮。當遇到同學提問關於 語言政策的改變時,當時的劉遵義校長只不斷 重覆「從來沒有改變語言政策」。而當同學質 疑有關諮詢不足時,就不斷重複「已有足夠諮 詢」。這種公關式的回答令在場師生校友十分 失望,不時發出噓聲。當劉校長離場時,群情 洶湧反對偽國際化的口號此起彼落。 直至此時,其實學校內外的討論始終未止,討 論仍然此起彼落,從 2 月到 5 月間,連綿筆戰 勾劃出該議題執行前應考慮的問題的複雜,以 及議案其實未能說服一眾師生。在後來中大學 生報出版的〈中大國際化特刊〉中,則輯錄了 包括校內外學者、教授、教職員以及學生對該 提案的意見,從文化層次分析語言重要性,到 語言教學對教育的實際成效的質疑,甚至交換 生和不同學生個人的生活經驗分享,都應有盡 有,反映爭論仍然激烈。但校方始終沒有認真 看待這些聲音,「國際化」的步伐絲毫沒有怠 慢。 最終校方還是「力排眾議」,於 07 年 9 月 12 日, 校長劉遵義於中大網頁發佈雙語政策報告書, 教務會並於 10 月 9 日審議並通過該報告書。即 使其後前任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李耀基以個 人名義申請法援,並入稟法院企圖以司法覆核
29
26-30.indd 29
21/7/2012 8:50:15
推翻校方決定,但最終被判敗訴,所有企圖努力 捍衛中大理念的嘗試,最終灰飛煙滅。 語言。 這件「國際化事件」雖以校方成功霸王硬上弓收 場,但反映的問題是深遠的,而且是校史大海中 極重要的一環。這事發生時,校園上下的討論氣 氛始終非常熾熱,其連綿筆戰包涵支持與反對者 (當然反對者為多數),其討論氣氛幾乎是中大 近年少見的,這除了反映師生們事實上始終對這 事有很多意見,也反映出教學語言作為中大維持 辦學理念的一道重要屏障的重要性。
為何我們要捍衛母語教學 ? 其實從上述的敍述和當時的討論中,也可歸納得 出推行此政策,除了行政粗暴以外,還有許多需 要停一停處理的問題。
(
從權力的觀點來看,盲目而不問代價地追捧英語, 是一種殖民霸權的再複製,令香港人對自身文化 與身份認同變得薄弱,而粵語和相關文化,仍會 成為在目前由英語世界主導的文化商業霸權下, 變成次等或邊陲的文化。而以「弘揚中國文化」 為理念建校的中大來說,這樣的決定可謂自打嘴 巴。 其次是,即使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全面推行 英語教學也不見得即時促進了「文化交流」。很 難相信,海外生千里迢迢來港交換,是為了享受 中大的「全英語環境」,正如我們去日本交流, 我們不會預想會有個說英語 / 粵語的校園專為你 而設一樣。招來了海外生後,校方有沒有執行過 任何相應措施,企圖去促進雙方融和?還是自以 為多幾個金髮學生就是「國際化」了?梁文道說 得好,他以一句「我不明白為何香港中文大學要 扮成一間不小心在香港開辦的美國大學,再去與 美國競爭?」來對整件事作出鋒利的批判。 這樣的「國際化」,其背後的代價亦總被忽視。 第一是出於語言隔閡,師生未必能最有效地進行 互動教學,而且對本土議題的觸覺也會因語言隔 閡而有所疏離。(如用英語讀中國歷史,以英語 拼音背誦「李鴻章」的名字)其次,以英語作為 研究發表的主要語言,將使研究議題日漸向西移, 而本土議題漸難問津。再者,此舉亦會造成學生 被標籤化,英語水平稍有不佳則被掛名「差學 生」。中大社工系校友歐陽達初,就曾撰文批評 即使像社工系這些強調本土關懷和社區服務的學 科,都竟以追隨英文能力作學生最高指標的評核, 令他失望透頂。
30
26-30.indd 30
誠然,在全球化幅度日廣,我們沒可能再閉門造 車,謝絕外來事物,筆者亦非反對學習英語,但 我們所反對的,是以英語作教學語言。不論出於 什麼原因,英語作為一種世界語言已是一個事實, 而我們若要開闊眼界,與世界多接軌交流,我們 很應該學懂一種國際語言。而且,學習一種外語, 也有助我們理解別國文化,同時能以該語言的思 維去思考世界;面對一些獨特學科(如哲學), 甚至以外語原文學習更好。但我們反對的,並非 學習外語或英語,而是反對以英語作為一種教學
雖然全面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必然會使英語 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我們不得不 考慮執行此政策的代價。除了上述提過的教育 成效問題,我們更反對的是,這種改變背後 那股強烈的商業思維,使院校屈服於英語文化 霸權和背後的商業邏輯。其實要求全校改用英 語,不過是一個產品包裝手段,使他們的研究、 招生等,都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這種以 商業為首,教學理念為副的「國際化」政策, 是值得被狠狠批評的。
「香港中文大學」 除了牌坊,還剩什麼?
)
一次又一次,校方先斬後奏,行政粗暴,視師 生懇切呼聲如無物。一次又一次,校方推行涉 及師生貼身問題的政策時,校方都只視師生為 政策的試驗品,而不是權利相等的持份者。一 次又一次,中大校方只從利益效量,一波接一 波地推行推倒中大理念的政策,中大始終沒有 回頭看看先賢建立大學時所持的教育理念與使 命感。
回頭再看當年新亞元老辦學,以「艱險我奮進」 的歌詞唱出錢穆等人,貧苦堅持辦學的苦澀, 即使經濟陷入嚴重困難,仍緊抱「以人文主義 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的辦學宗旨。 當面對七六年中大本部對新亞的全盤操控後, 面對新亞精神遭全然踐踏,當年新亞校董錢 穆、唐君毅等九人憤而集體辭職,其聲明有言 「同人等過去慘淡經營新亞書院以及參加創設 與發展中文大學所抱之教育理想無法實現…… 是非功罪,並以訴諸香港之社會良知與將來之 歷史評判。」一字一淚,令人不忍卒讀。 當年中大創校,以屹立於華文世界,抗衡殖民 文化霸權為旨;同時視弘揚中國文化為已任。 即使大學飽受當時學制歧視,名聲始遜於港 大,中大仍對以中文教學為傲,對抗文化霸權 始終寸步不移。那種反差,實在諷刺。今天錢 老等創校元老若見今天的中大,又不知是怎樣 一番滋味。
回歸教改至今,中大「國際化」步伐愈走愈快, 至今許多學科都經已以英語教學為主,粵語為 副;甚至不少學科連必修科都不再設有粵語授 課了。此時又想起中大新設的幾個書院,都高 調地以「國際化」為特色自稱,甚至書院官 方信件都不再使用中文,我們不禁黯然嘆息問 著,所謂「香港中文大學」,到底還剩下什麼?
21/7/2012 8:50:15
Untitled-9 1
2012/7/21
01:25:14
中大帝系表 公元 1963,新亞、聯合、崇基三大書院正式合併後,統一為香港中文大學,是年李卓敏擔任中大校長,中 大的歷史自此正式展開。校長於中大內乃一位極人臣,手握大權的重職,其任內的中大校政自當與校長極有 關係,本文便試為各校長立一簡表,讓同學能大概掌握當中的時序與關係。
太祖:奠定中大 卓敏元年-卓敏十八年(公元 1963 年至 1978 年) 李校長任內最大的政績就是確立了中文為中大的主要教學語言,為本港學生提供中文專上教 育,而與當時以英文主導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並對中大以後的方向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例如指出中大要成為中國與其他文化溝通的橋樑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向。他在《中大十年》 中指出「如果想中大辦得好,我認為一定要國際化」,並於任內支持 76 年立法局通過的「新 富爾敦報告書」,削弱書院的自治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高宗:發展鞏固 馬臨元年-馬臨九年(公元 1978 至 1987 年) 馬校長任內開設了博士課程;醫學院亦告成立,首次招收醫科生,進一步發展中大的規模, 但他亦繼承了中央強勢的風格。在醫學院「六改五」事件中,校方代表本來與學生代表組成 小組達成協議,將醫學院維持六年制。可是,校方與同學就應否公開方案有爭議,因方案涉 及校方與政府之間的談判內容。雖然最後決定暫不予公開,但最終因同學洩露,小組最後不 歡而散,最終,醫學院改為五年制。
文宗:改制改宗 高昆元年-高昆九年(公元 1987 年至 1996 年) 高錕是著名的機電工程學家,「光纖之父」,0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任內的工作毀 譽參半。例如他在《中大三十年》的訪問內表示「雙語並重」的重要,並重申中國文化為重點。 但在他任內亦發生了教統會(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大學本科四改三的事件,引起數千名教 師、學生及校友罷課抗議。在 91 年中大學生會於國慶酒會外抗議中共六四屠城,遭警方鎮 壓後;高錕表示政府剝奪學生表達意見及學生擾亂程序都不對;又解釋校方由於六四事件敏 感而不表態,自己亦擔心其立場會被誤讀為大學立場而不作表態。
武宗:中科合併 國章元年-國章六年(公元 1996 至 2002 年) 李國章曾揚言中大在邁向國際化的同時,需以中國文化為本,成為東南亞最頂尖學府。高錕 退休前夕,校董會討論「新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人選時,否決加入學生代表。同學於是成立 「同學自主力量」抗議黑箱選舉。在就職典禮上,李拒絕與學生對話,同學及記者阻止李座 駕離去,情況混亂。02 年 8 月,李接任教育統籌局局長而離任,但中大師生於傳媒報導後才 知悉。李校長接受《中大學生報》訪問時回應:「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我還有必要再走出來 講一次嗎?」。02 年 10 月,李表示中科應該合併,並明言「若雙方無意結婚,亦會插手成 事」,因態度強硬被指如「沙皇」。由於此計劃引起極大反對聲音,計劃擱置,但教資會仍 指出院校合併乃未來發展方向。
32
32-33.indd 32
21/7/2012 8:33:33
中宗:削資減薪 耀基元年-耀基二年(公元 2002 年至 2004 年) 金耀基提出中大是研究型大學,教師要創造知識而不只是教學,應著重教授研究成就;以 及實施雙語教學和國際化等政策。任內發生了「肥上瘦下」的減薪事件和殺系事件:因應 政府削資 10%,達 3 億 4 千多萬,於是針對「弱系」進行「學系重組」節省資源,但不 久又成立法學院。04 年 2 月,金就殺系一事與學生公開對話,但會上沒有直接回應學生 問題,不肯承諾押後計劃;同學對諮詢不滿,金則回應「諮詢永遠都不夠」及「永遠都會 有人反對」。
惠帝:胡衝亂撞 遵義元年-遵義六年(公元 2004 年至 2010 年) 劉遵義任內除了擔任校長的職位外,同時身兼中共的全國政協委員及本港行政會議成員, 身兼多項公職及私務。他身為校長候選人時表示,將落實普通話及英語雙語教學、增加 外來生至百份之廿五、加快「三改四」步伐及發展中國研究和比較學科等,方向顯然是 (偽?)「國際化」及加速與內地融合。劉以茶餐廳比喻辦學,指出學生是顧客,光顧時 不必參與決策,只須給予意見,只希望學生能夠如滿意的顧客離校,無視師生共治理念, 只差在沒有把「學店」說出口。 在校園發展上他又沒有充分諮詢師生校友,許多方案大幅破壞了原有校園,如清拆邵逸夫 堂;成立五個新書院亦被批評為「大躍進」式發展,而且新書院規模極小、決策倉促,被 人質疑新書院只是用來吸引更多捐款。在情色版事件中,校方迅速處罰當時的《中大學生 報》出版委員會,整件事件未審先判,反映出劉遵義處理手法不成熟,不求真相,但求息 事寧人。
??? 祖堯元年至(2010-????):??? 沈祖堯於 03 年沙士襲港中嶄露頭角,加上任逸夫書院院長時重視與學生互動,為人稱道。 在秘密的校長遴選中,成為校長的唯一候選人。但上任之前爆發的六四「政治中立」事件 中,他作為行政及計劃委員會一員通過了禁止民主女神像擺放的決定,上任後沈仍堅持所 謂「政治中立」的原則。但他亦為中大歷任校長中其中一位最強調人文精神和關懷社會的 校長,在陳倩盈被政治檢控案中亦有出信支持。但他對於校內勞工問題卻不太體現得出其 人文精神,其任內更爆發了 2012 年 6 月「圖書館外判清潔工」和 2011 年 2 月建築工人 為追討欠薪於善衡堵路,無視校內勞工境況。到底其「人文精神」是口號還是理念,還有 待觀察。
老胡子曰: 綜觀中大歷任校長的作 為,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非 常明顯的方向,就是一步 步的中央集權和「國際 化」,而在中文語言政策 上的反覆和強調也表現出 對中文地位的不確定和師 生們對中文地位受威脅的 擔心。除此以外,我們也 可以看見校長雖位高權 重,但是仍受很多社會客 觀環境影響,大學的重大 決策經常受到諸如教資 會、教統會的政策影響, 例如四改三、中科合併、 政府削資等等。由此可見, 校長在中大雖有重大權 力,但亦不是能為所欲為, 要因應上頭的種種決策而
33
32-33.indd 33
21/7/2012 8:33:33
所謂求學,有時候只是,你笑吓我,我笑吓你,然後大家都獲益良多。
不如上黎 范克廉307 中大學生報會室 大家一齊做嘢啦!
p.34.indd 1
7/21/2012 7:15:36 AM
求學 前 言
現代人看待學習侷限於某幾種主流觀點, 而一直以來的教育都在灌輸這些價值觀。 我們認為,如果新生受到主流看法的侷 限,便可能錯過很多學習美好事物的機 會,而迎新特刊的求學這部份,正是想讓 新生反思這些價值觀,並擴闊對學習的想 像。 首先,現代社會只視知識為工具,不重視 知識本身的價值,令人失去探求知識的耐 性,這是〈你讀‧我讀〉一文要處理的問 題。樊善標的〈疏於美麗〉則指出,知識 被分割成碎片,若學生只學一門知識,就 會發現不到其它知識的美麗,無法有完整 的人格發展。 之後是對師生關係的反思。很多人認為好 的師生關係必然是要有互動的,而說起互 動也只想到學術上的交流,樊善標的〈上 課氣氛—自說自話的教授〉和周保松的 〈夜闌風靜人歸時—紀念陳特先生〉正 是要打破這些迷思。 新生進入大學,接觸到各種新事物,由中 學而來對學習的看法會受到衝擊,令人無 所適從,因此我們想幫助新生解決學習上 的掙扎。比如,如果我讀得不快樂,應不 應該轉系?甚至Quit U?〈一個轉系生的 自白〉和〈在地上拾起無限可能〉兩文正 是想解答這兩個問題。 最後,我們認為,學生一直以來的學習模 式都是千篇一律,不外乎上課聽書、做功 課、溫習、寫論文或是考試,但其實新生 不必被這模式限死。我們希望提供一些對 課外學習的想像,如〈離開是為了_ 〉 講述一次出國交流的另類經驗,而在〈放 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中,梁文道從大學 的自由生活中學到的,比課堂上還要多。
P.35 ����.indd 1
20/7/2012 19:31:28
‧ 我 讀 你讀 文:你讀 雖則我而家對讀書冇咩興趣,但其實我唔係一直都咁 樣。 話說我中學嘅時候,曾經有段時間對天文好有興趣, 覺得宇宙好靚好神秘,於是成日去圖書館借天文書, 番到屋企就廢寢忘餐咁睇。嗰時因為睇得太沉迷,冇 點樣溫書,結果成績一落千丈,阿媽激起上黎,唔比 我再借天文書睇,要我專心溫書,話咩最緊要係考好 啲試,攞到好成績,其它影響考試嘅野就唔好理喇。 你知喇,中學冇天文呢科,考試又唔會出,就算我知 道粒星點演變呀,考試唔好咪又係冇人會欣賞!再加 上阿媽唔比,我費事要偷偷摸摸咁睇,慢慢就放棄左 呢個興趣。 讀到中六七嘅時候,大家係備戰狀態,學校又狂操我 地做pastpaper,同學日日去自修室溫書,身邊又成 日聽到入唔到大學嘅失敗例子,話佢地兜左好多冤枉 路。係咁緊張嘅氣氛底下,我根本冇時間睇咁多垃雜 野,嗰時心裡面得一個目標,就係要考好公開試,入 到好嘅大學同學系。 填JUPAS個陣,我都曾經有諗過讀港大天文嘅,不過 最後都係冇放到,而係擺左中大信息工程做第一。冇 計喇,讀天文出路實在太差,同冇讀大學冇分別,而 工程符合我成績,出路又算過得去,咁大學都係為左 攞張沙紙、出黎搵份好工啫。至於興趣呢家野,得閒 時咪讀下囉,反正大學咁多時間,唔洗搵前途搏嘅。 我諗你都想像到,我根本就唔知信息工程係讀咩, 都係諗住入到去先算,到時有興趣就讀多啲,冇 興趣咪求其應付下考試算囉。大學咁多野玩,就 算我唔讀書,都總會有其他野做掛。
頭幾堂我都有試下聽書嘅,咁我唔知個科讀咩呀 嘛,都想試下了解下,睇下有冇興趣,最後就緊 係發現係冇喇!一黎我對啲野真係冇感覺,二黎 去後期啲野越黎越深,我開始聽唔明,就更加冇 動力聽。上堂悶,再加上課外活動越黎越忙,就 開始走堂,由最初每星期走幾堂,發展到完全唔 上早堂,甚至自製week off。 你問我考試點算?咁我又唔會唔溫嘅,都唔可以 令GPA太失禮架,如果唔係第時點搵工?平時咁 多活動就唔會點溫架喇,都係考試前一星期先開 始抱下佛腳。首先textbook我就一定唔會睇哂, 本書咁厚我點可能睇得哂?我只會睇每個chapter最後嘅summary,同埋就係睇上堂嘅powerpoint、睇notes同做pastpaper。到最後多數都 係溫唔切,咁咪只好返去瞓個覺,祈求碌到個考 試囉。 其實我都唔係話對讀書冇哂興趣嘅,我都有試 過take啲天文courses做free elective架,睇下 可唔可以重拾番興趣,仲罕有地揭過下本textbook。可惜嘅係,我其他活動太忙,冇咩時間 讀,就算真係得閒揭開本書,又會好快冇心機睇 落去,然後走左去打機。你知啦,我平時咁多活 動,返到宿已經好攰,仲要睇書好傷腦筋架嘛, 打機就唔同喇,攰嘅時候可以令你即刻放鬆。 你問我GPA點樣?未至於差到連工都冇得見咁 囉。我係大學冇點讀過書,間唔中一兩個有興趣 嘅courses,又會因為冇耐性嘅關係而冇點讀, 所以有呢個GPA都算還得神落。不過唔緊要喇, 我AL讀得咁辛苦就係為左入大學,唔通上到黎都 要咁搏命咩?入到大學緊係玩盡佢啦!GPA呢家 野,勉強夠搵工咪算囉。
36
P.36-37 ����.indd 2
20/7/2012 21:05:26
文:我讀 我在讀大學之前,從沒想到會對哲學產生這麼濃厚的 興趣。 當初選科的時候,並沒有特別喜歡的學科,只是隨便 填幾個與我成績相近的學系。至於為何哲學是第一志 願,純粹是基於一些膚淺想法:那些哲學問題似乎挺 有趣、讀哲學聽起來很「有型」、別人說讀哲學可以 訓練思辯等。當然我也有想過前途問題,但我家庭算 是中產,沒甚麼經濟壓力,加上家人沒有反對,所以 最後還是胡里胡塗進了哲學系。 上了幾堂課後,我發現我把哲學想得太簡單了。那些 我覺得挺有趣的哲學問題,背後都牽涉到十分複雜的 理論,遠比想像中難懂。課堂上會教一些艱澀的概 念,多是蜻蜒點水介紹一下,餘下的就要同學自己看 推薦書目,而那些書又十分難讀。讀了沒多久,我已 經覺得很辛苦,萌生起放棄的念頭。 轉捩點是在倫理學的某一課,有提到墮胎是否合乎德 道的問題。剛巧我在中學時有做過墮胎的專題研習, 曾經認真地思考過墮胎的問題,所以對提到的相關爭 論頗有興趣,會想知多一些。以往我看推薦書都是很 隨便地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很容易放棄,但那堂課 之後,我揭到有關墮胎的部分時會認真地看,有不懂 的地方就嘗試問其它人。後來看多了,就覺得那些書 不是以往想的那麼難讀,不明白的地方也少了。 當我對墮胎問題有更深的了解後,就發現這問題跟哲 學的其它範疇很有關係。比如想問墮胎是否合乎道 德,就要先問何謂生命,是否有意識就是生命?這就 牽涉到心靈哲學的範疇。再問就是,人是怎樣探求道 德標準的?這是知識論的問題。因此想清楚理解墮胎 的問題,除了讀倫理學之外,也要讀好心靈哲學同知 識論,而在接觸其它範疇的過程中,我又發掘到更多 感興趣的部分。 頓時,一個龐大複雜的知識體系呈現在我眼前,內裡 的每個科目互相皆有關聯,比如知識論、倫理學、心 靈哲學就是互相有關,如繩網般互相扣連。我想起牛 頓的一句名言:「我就像在海灘上嬉戲的小孩,偶而 撿到一枚美麗的貝殼,然而眼前還有真理的大海等著 我探索。」 自此,我對哲學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除了上課聽 書,以及看教授推薦的書目外,覺得不夠的話,還
會到大學圖書館借有關書藉。如果有些我感興趣的問 題,課堂上沒教的話,我也會嘗試以課堂以外的途徑 了解。最後,因為哲學是十分重視討論的學問,所以 我有空時也會找老師和同學討論感興趣的題目。 話雖如此,我大學三年的求學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 的,而是經常遇到挫折,甚至會有怠懶鬆懈的時候。 首先,我並不是對哲學每個範疇都感興趣的,畢竟哲 學範圍實在太大了,比如符號邏輯我就比較沒輒。 我在這些科目投放的心力不多,有關的書目也沒有很 認真地讀,還會經常走這些科目的堂。當然,後果就 是趕論文或是臨考試前,發現自己對這些科目毫不認 識,只好臨急抱佛腳,隨便應付過去了。 另外就是關於耐性的問題。要知道哲學的書目很多都 十分艱澀難懂,沒有耐性是很難讀完的。以前我一 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會立即放棄了,現在的我知道這 是必經之路,因此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會較有耐性,盡 量想清楚想明白。不過我還是有沒耐性的時候,比如 有時看書看得很累,又沒甚麼進展,就沒有動力看下 去,結果變成上網、看電影和打電玩。始終要從看書 獲得喜悅需要極大耐性,但身邊卻有太大可以即時獲 得快感的娛樂方式,沒有定力的話就很容易受到誘 惑。 最後,我的GPA還算滿意吧!僅僅足夠我讀上研究 院。我始於覺得,GPA並不完全反映學懂了多少,因 為有些我臨急抱佛腳應對的科目,卻意外地成績不太 差,而有些我極有興趣的科目,成績又不會因此高很 多。當然,GPA反映了有否掌握到基本知識,至少這 點我是贊同的。無論如何,讀大學最重要是學到自己 真正有興趣的知識,拿到好的GPA只是順便吧!
結語:你讀?我讀? 現代社會講求效益,只視知識為獲得利益的工具,不 重視探求知識的樂趣,壓抑了人本身的求知慾;另一 方面,效益主義亦強調快樂是要即時獲得,讀書這種 需要耐性的方式則被唾棄。上文的「你讀」正是受這 些價值觀影響,最終沒有堅持自己的興趣。但是仔細 想想,入讀大學的多是十幾廿歲的年青人,有最多機 會學習各種事物,如果只為沙紙,甚麼也學不到,豈 不是浪費了這黃金三年?還倒不如像「我讀」那樣, 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堅持下去,才算善用大學三年。 37
P.36-37 ����.indd 3
20/7/2012 21:05:27
疏於美麗 (原刊於《迎新特刊2001》) 文:樊善標 (八七年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生, 現為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讓我們試讀這首叫〈荀子〉 的詩: 就在那時 一顆星晃動──遲疑了一下 沿盈溢的天穹滑落 迅逝的光輝 來不及的歎息…… 祀典前夕的村舍 風起。 醒夢邊緣的動靜 溢出鴟鴞的面具 窗牖捭闔 陶甕顫然,欲發…… 磨過屋瓦 露水只垂落半滴…… 當風被收緊──聽! 聲音的尖端 在那眾樹高舉 包藏萬籟的萬竅之笛 他們的年輪正在甦醒。 妖嬈的菌類 搜括而來 怕聽的耳朵…… 荀子說 不要怕 這是罕有的夜 美麗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 不要怕,握緊知識 睜大眼睛 胸懷天明。
P.38-39 ����.indd 2
20/7/2012 20:08:51
這是台灣詩人羅智成的作品。翻開他 的詩集《擲地無聲書》,這首詩的題 目上有我第一次閱讀時的記號。羅智 成寫了好幾首以人物為題的詩,他認 為是自己寫作的轉捩點,〈荀子〉就 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這個暑假裡我負責一個文藝寫作興趣 小組,需要挑選一些閱讀材料,〈荀 子〉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選出來的。很 多同學,哪怕是文學科的主修生,對 新詩不是害怕就是厭惡,所以我們就 由讀新詩開始。組員都是自願參加 的,而且要經過頗為繁複的錄取程 序,──如果沒有人報名,我就省回 不少氣力了──所以對於稀奇古怪的 東西,都有不錯的接受能力,甚至反 常地熱愛。可是看完〈荀子〉,大家 都沒有甚麼反應。我再細讀一次,才 恍然也許不算太意外吧,因為這首詩 所要求讀者的,和其他常見的新詩十 分不同。 我們不錯從中學的文化科裡學會了 「天人合一」、「人禽之辨」等口 號,但很不幸這些和荀子的學說關係 並不密切。這首詩也不是關於性惡 的,──荀子在我們記憶裡本來就只 有這一點。那麼,一首寫荀子的詩怎 能感動我們呢?我們知道作為漢代學 術核心的幾部經書,都是經過荀子才 流傳下來的──最低限度是把傳授託 源於荀子──嗎?孟子說:「盡信《 書》則不如無《書》。」荀子對文獻 抱的是另一種態度。他的文集第一篇 文章叫〈勸學〉,學習當然不限於書 本,但也不排除它,不像莊子認為六
經是聖人的糟粕。荀子比孟子和莊子 都要平實,他對知識的態度也接近現 代人的科學觀念。知道了這些背景, 我們會多明白一點〈荀子〉嗎? 詩中有一個隱秘的地方,就在第一 節。星星墜落表示有人過世,這是我 們熟知的神話,但古人還有其他想 法,例如戰事、饑荒、大水、朝廷變 亂等,反正不會是好事。既然凶象出 現,就要舉行祀典,冀望禳除災咎。 但荀子在〈天論〉篇裡說,星墜是天 地之變,陰陽之化,因為少見而奇怪 是可以的,但無須畏懼,──詩的第 二、三節就是生於畏懼的幻想──需 要憂慮的反而是人禍。我們必須注 意,這可是二千年前的言論。多知道 一些,這首詩會變得有趣嗎? 詩裡的荀子是一個擁有知識、相信知 識的學者。世俗因為無知而幻想出可 怕的氣氛,但荀子看出這些異動其實 是美麗的。他的回應簡短有力:不要 怕,握緊知識,睜大眼睛,胸懷天 明。我們對新詩這種體裁有足夠的熟 悉,讓我們察覺到第二、三節和第四 節語調的對比,明白其中的用意,並 且體味到它的美感嗎? 本來初學者看不懂一篇文學作品毫不 為奇,但這首詩有些特別,它剛好擱 在不同的範疇中間。就我在學校裡所 見的,喜歡現代文學的同學往往不大 看古典文學,更不用說先秦諸子了, 反之亦然。於是〈荀子〉的主題和內 容對願意看新詩的同學來說難免有「 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之感,但知道
一點荀子學說的同學則很可能永遠不 會自願看新詩。 最近讀到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的〈 教育獨立議〉。文章的第一段說: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 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 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 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 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所以教育 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 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 的影響。」 這是八十年前寫的,當時的社會情況 和現在自然不一樣,有些說法或許需 要修訂。但不把接受教育的人「造成 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 應用」,應該仍是顛撲不破的讜論 吧。不過,企圖通過種種手段把人改 造成器具的,又怎限於政黨和教會 呢?在商業主導、功利橫行、專才是 尚的時世裡,知識分割成碎片,通博 只是大而無當的意思。為了保障生 活,甚或出人頭地,我們自覺地迎合 社會「需要」,結果是在專門技能的 小方塊裡做囚徒,對很多放不進方塊 的「美麗」變得生疏,以至於畏懼、 鄙視。於是距離「發展能力,完成人 格」這一目標愈來愈遠,而我們也愈 來愈不可能醒悟這一事實了。──我 當然不只是說讀文學的人。 從一首看不懂的新詩說到這裡,也是 愈來愈遠了,但道理是否如此,就讓 願意讀到這裡的同學自行判斷好了。
39
P.38-39 ����.indd 3
20/7/2012 20:08:52
p40.indd 1
2012/7/20
08:12:02
黎 范 克 廉 307 , 打 報 開 社 報 傾 社 莊 之 等 門 緊 , 你 !
P.41 ���.indd 1
21/7/2012 6:41:21
上課氣氛── 自說自話的教授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文:樊善標 約稿的同學說,有一次我上完一節和幾位老師 合教的通識課,她問我學生的反應怎樣,我答 鴉雀無聲,一片死寂,那時恰好一輛響號的警 車經過,我說了一句話。她問我你記得說了甚 麼嗎?我已經忘記了。「你說:這是來拘捕那 些學生的。」──這,當然是她來約稿的原因 了。 如果不必顧及實際,我看最吸引人的上課氣 氛,就是倚坐在橄欖樹下,陪著蘇格拉底,享 受他用「產婆術」把我們不自覺擁有的知識接 生出來。退而求其次,跟著孔夫子東奔西跑, 師生談談平生抱負,也不失為好玩的遊學旅 行。但這些只是空話,因為蘇、孔兩位老師都 沒有詳細的教學大綱和課程進度,修業年期不 限,也沒有人來查問他們怎樣「裝備」學生以 適應社會需要。這和現在太不相同了。 不過,無妨試試在老故事中找出一些可以古為 今用的教訓。蘇、孔兩位老師的遺風所以為後 世景仰,撇開學問、人格等驟難企及的質素, 我想這兩點大概是最重要的:身教、親切輕 鬆。兩位老師沒有教室,除了睡覺,幾乎是全 時間上課,口說的是教,更有效力的是生活習 慣和態度,這是不一定要說出來的。沒有考試 壓力,老師又和藹可親,當然輕鬆了。這樣一 想,我們嚮往的其實是他們師生的相處,而不 僅是上課的氣氛。要是他們每星期只和學生見 面兩三小時,學期末又有考試,必定完全不是 那回事了。所以把上課氣氛孤立起來討論,恐 怕是沒有結果的;要說就得說師生相處的問 題。 我無意開出若干項教師或學生的「必做或必不 做(do’s and don’ts)」,因為力有不逮,也 因為不相信有這些東西。教師和學生相遇之處 是校園,或者更廣義地說,是教育制度,要談 論兩者相處之道,必須認清楚校園是怎樣的校 園,教育制度是怎樣的教育制度。 從前對大學的定位,有所謂象牙塔與服務站之 爭。簡單地說,象牙塔是指大學和社會保持一
P.42-43 ����.indd 2
段省思的距離,服務站可以顧名思義,就不用 解釋了。在今天,特別是極端計較短期效益的 香港社會,傾心象牙塔者早就全面潰退,值得 一提倒是服務站提供的也不是從前的服務了。 流行的「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口號,在 原理上是正確無誤的,但落到現實層面,究竟 是甚麼意思呢?兩文三語、溝通技巧、EQ、宏 觀視野、創意,是我們聽得最多的「大學生必 殺技」。主修學科的專門知識?當然是不言而 喻。但不言真的是不言而喻,還是認為並非最 重要呢?前面列出的幾項似乎可以杜撰一個術 語──後設知識──來概括。社會大眾愈來愈 認同這種論調:由於知識日新月異,工作所需 不能只靠本科或研究院幾年所學,所以大學 ──中學又何嘗不是──教育的重點應該是「 學會學習」,以便「終身學習」。後設知識就 是一般相信有助於學習專門知識,並轉化為工 作技能的「幕後」質素,今天服務站主力或宣 稱提供的就是這些。我認為這在原理上也未必 不妥,問題是矯枉難免流於過當,賣花讚花香 說現在提倡的是活知識,變相就是說從前教的 都是死知識。「後設知識」並不是一個自足的 範疇,它需要通過不斷闡釋、重組或解拆已成 體系的知識,來證明它存在的價值。今天我們 為了各種所謂迫切的理由,把它相反相成的對 立面驅逐到荒涼之地,看似獨尊一元,其實賸 下來的一面已經虛化得徒具形式了。而這些事 情的底蘊,如果直接地說,我認為就是,衡量 一所大學辦得怎樣的尺子,無論如何不再握在 學術中人手裡了。 既然我們處身的是全面為社會服務的教育制 度,批評大學生沒有求知欲望、學習態度差劣 的人要小心了。請先澄清這「知」是學科的專 門知識,還是後設知識。如果說後設知識的精 神是靈活變通,現在的學生一點都不遜色: 參加系屬會活動換取住宿優先權或其他好處、 選科專挑容易過關分數寬鬆的、對閱讀材料的 份量討價還價、「捉」考試題目,甚至抄襲功 課。要責怪學生上課前毫不準備、上課只求教 師說得清楚他們聽得舒服、提問時垂頭噤口假 裝看不見、兼職第一活動第二曠課成風……不 妨先把陳年的價值觀念放下,平心靜氣問問他 們究竟是怎樣權衡得失的。
20/7/2012 20:12:31
不過上面指摘的罪狀真的很普遍嗎?無論過去 或現在,都不乏無聊胡混之徒,也儘有刻苦向 學之輩。我也上過令人感動的導修課,十五位 同學,幾乎全體都發過言,而且是早有準備, 並非臨場現編的,沒有說話的也點頭示意。打 開CU Forum課程討論區網頁,上星期主持導修 的同學繼續提供資料,補充課堂上沒有時間說 的內容。上學期書院通識課的問卷調查結果寄 到了,原來有65%的學生讀完了八成或以上的 閱讀材料,難怪上課發問時有人回答。我客串 過另一個通識科目,在邵逸夫堂演講了一次, 後來工作人員告訴我,有些人睡覺,但和鄰座 談天的不多,算是反應不錯了,我也同意。 我在中大讀書是八十年代,雖然大學生已不稀 罕,但畢業後找份安穩工作沒有甚麼困難。當 時有人把university音譯作「由你玩四年」, 不過「玩」也有很多種的,吃吃喝喝、嘻嘻哈 哈的也有,埋頭書本、不問世事的也有,前者 固然是玩,現在看來,後者也太奢侈了。後面 這種人,今天也未絕種,但要付出更高代價, 得到的認同卻有限。一般學生只好在現實生活 所資、將來社會所需、個人學術興趣,以及人 類好逸本性等力量的牽扯中,蹣跚找路前進。 畢竟是社會上有希望的一群,在掙扎中尚有餘 力,如果教師表達得有趣些、清晰些,他們還 是會有反應,甚至用功得令人痛惜的。正因為 制度的裂痕給這樣勉力塗飾了這樣,很多人就 認為學風問題的癥結在學生和教師身上,這其 實是蓄意或無意地把學校抽離於它所在的地 方。我不是說社會改善了,課室裡就會長出橄 欖樹,最低限度,到時罵起睡懶覺的學生,可 以理直氣壯地說「朽木不可雕也」。 都說理想的上課氣氛是師生有交流,學生在愉 快的心情下學習。但我忘不了劉殿爵教授教的 「中國語言學史」。他提著一個塑膠袋緩緩 走下中國文化研究所G22室的梯級,放在講台 上,從裡面檢出一本筆記簿,背過身把《爾 雅》和《詩經》重見的詞語抄在白板上,我們 照著抄,他抄完一塊白板,轉過身來講解幾 句,我們還在抄,又要記下他的話。整個學期 差不多就是這樣似明不明的,說沉悶也真是沉 悶極了。直到最後一課,他總結抄寫所得的結 論時,我突然像給鎚子當頭猛敲了一記,前面 許多個星期輯錄編排的資料,全部指向這個從 來沒有人說過的結論,就像偵探小說的收場, 所有線索匯聚到一點,然後兇手現形伏法。沒
P.42-43 ����.indd 3
有前面的鋪敘,我根本不會明白結論的意義, 原來最後的興奮要以累積的沉悶和忍耐為代 價。 還有陳勝長老師的「文字學」。他抓起一篇論 文讀了幾行,又換一篇論文讀幾行,都是挑中 間的部份讀,他的評論夾雜其中。我們怎樣也 追不上。下課後覆看筆記,翻查論文,仍是不 能透徹了解。後來我們幾個同學分工合作,每 人負責一個課題,根據筆記和課上提過沒提過 的參考資料,整理出一篇篇札記,交換看了, 才敢到辦公室向老師請教。必須承認,在仍要 考學位試的年代,我們花這些工夫自有其功利 的考慮,但在準備期間,我們赫然發現整合資 料的能力極限提升了。有人說抄一本書是抄 襲,抄十本書就是參考,有了切身體驗,我們 知道兩者的分別不是這樣微小的。 十多年後,我自己上的課,論到互動和歡樂, 我膽敢說當仁不讓於師。但我得常常警惕自 己,學生的熱心發言在多大程度上是問題愈來 愈淺易的效果?我同場加映的「棟篤笑」能夠 引發學生在課後一訪圖書館的興趣,才算沒有 墮入惡道。蘇文擢老師教古文的「文章選讀及 習作」時,也騰出時間讓我們發問,但他會先 評論說「這是好問題」,或者「你沒有留心, 我已經說過了」。也許我把學生「妖魔化」得 太厲害,後面這種回應我只會在心裡說,以免 傷害他們弱小的心靈。蘇老師一個笑話不說, 一句閒話不提,仍能把整整兩個小時縮為一瞬 間的講課本領,我當然學不來。但他當年說過 的《莊子》寓言,我仍記得:郢人在鼻尖塗一 點泥巴,薄如蒼蠅的翅膀,匠石輪起斧頭,颼 的一聲劈去,泥巴給削掉,郢人絲毫無損,面 不改容,後來郢人過世,匠石就把斧頭丟了。 要續上一條尾巴的話,我會說:由於缺乏練 習,匠石的本領不久就荒疏了。 互動要看在哪一個層次上互動,歡樂也要看為 甚麼而歡樂,我當然希望有足夠的學養和信 心,用或沉悶或直接的方式滿足我的郢人學 生,以他們為我求知過程裡平等相待的伙伴。 懷海德(Whitehead)說過,「大學的存在就 是為結合老成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 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這句話我是很多 年前在金耀基校長──當時是新亞書院院長 ──《大學的理念》一書裡讀到的。儘管時移 世易,在感情上還是脫不掉成長階段接受的一 套教養,可謂慚愧。
43
20/7/2012 20:12:32
夜 闌 風 靜 人紀 歸念 時陳 特 先 生
|
標題改自蘇軾〈虞美人〉「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句 文:周保松 陳特先生在12月29日走了,享年69歲。我 想很多認識他的人,和我一樣,會十分懷 念他。 陳特先生是中大哲學系退休老師,崇基學 院的宿舍舍監。哲學系的人,都會叫他陳 生,崇基的宿生,則喜歡稱他為特叔。陳 生幾年前退休後,還一直為哲學系兼課, 也一直繼續擔任舍監。可以說,他的一 生,完全奉獻給了中大的教育事業。過去 三十多年,在崇基和他朝夕相處,受他言 傳身教的學生,不知凡幾。而上過他的〈 哲學概論〉、〈倫理學〉、〈存在主義〉 等課,獲益良多,從而改變對人生看法的 人,一定也很多。我是其中之一。
︵ 原 刊 於 ︽ 中 大 四 十 年 ︾ ︶
1991年九月的某一天,新亞書院人文館115 室,坐滿了哲學系、宗教系及其他系的學 生。我們等著上〈哲學概論〉的第一課。 然後陳生進來,手上一本書也沒有,也沒 有筆記本,人穿得極為樸素,面容清瘦而 慈祥。然後他拿起粉筆,開始講。第一講 是蘇格拉底,談蘇格拉底如何追尋智慧, 如何被雅典公民審判,如何從容就死。陳 生還告訴我們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反省 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陳生講課清 楚易明,深入淺出,特別適合初入門者。 教到得意處,他自己會情不自禁的笑起 來。陳生那種帶點天真的獨特的笑聲,上 過他課的人,相信會印象深刻。蘇格拉底 之後,是柏拉圖的理型論,是伊璧鳩魯 (Epicurus)的快樂主義…… 那真是一片新天地。我自小被很多人生問 題困擾,但從來不知有一門學科叫哲學, 專門討論這些問題──而我當時是工商管 理學院的一年級新生。陳生的課,將我帶
進一個美麗新世界,知道哲學原來如此好 玩。那種震撼的感覺,不是我一人獨有。 我同班很多同學,都有類似感受。記憶最 深的是和我極為投契的劉旭東,他當時讀 的是化學系三年級。上完陳生的課後,他 便決定轉系。但他擔心化學系不肯放人, 於是故意將成績考得很差,讓化學系覺得 他實在沒法讀下去,不得不放。 我本也決定在二年級轉系,但由於種種原 因,轉不成。我於是再修了陳生的〈倫理 學〉,並下定決心升三年級時一定要轉過 去。那時工商管理是顯學,哲學卻冷得不 能再冷。負責面試的又是陳生。細節不記 得了,只記得他最後問我:會不會後悔? 我答不會。然後他哈哈的大笑起來。 陳生後來不止一次告訴我,他自己的哲學 啟蒙老師,是唐君毅先生。陳生四九年後 從廣州來港,讀的是珠海書院。那時唐先 生在珠海兼課,陳生有一天偶然打課室 走過,聽到唐先生的課,大為震撼:「他 講的,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於是畢業 後,他便去了新亞書院,讀的是第二屆 新亞研究所,指導他的是唐君毅和錢穆先 生。陳生一生受唐先生影響至深,每次憶 起這段經歷,總有不勝感激之情。而我總 是笑,卻沒告訴他,我很能明白他的心 情。 九一年的秋天,陽光和暖而燦爛,我們三 五成群的,要麼徜徉在新亞草地,要麼沉 浸在錢穆圖書館,享受陳生帶給我們的無 窮樂趣。而直到最近,我才知道,當時他 正承受癌症的第一次襲擊,開始持續十多 年對抗癌魔的艱苦旅程。想起當時他那朗 朗的笑聲,真有點不可思議。陳生最近告
44
P.44-45 �������.indd 2
20/7/2012 21:44:41
訴我,他當年初知道患癌的一剎那,真是 天昏地暗,全身無力,完全體會到海德格 所說的「無」(nothingness)的感覺。 經過多年治療,陳生本以為病情會逐步得 到控制。可惜年半前再度復發,且來得更 為兇猛,身體承受前所未有的痛苦。「 身體虛弱,令得人的心靈也虛弱。最虛 弱的時候,真是覺得人一無所是,沒有任 何東西值得驕傲。很多人以為憑自己的聰 明才智,可以把握人生一切,其實那只是 幸運而已。人真的面對大壓力時,便會發 覺自己是多麼的軟弱無助。」陳生相信基 督教,但卻常笑稱和一般教徒不太一樣。 他覺得基督教最精髓之處,是要人承認一 己的渺小無力,勇於放下俗世的一切,將 自己完全交託給神。眾多存在主義哲學家 中,陳生特別欣賞祈克果,尤其是他那有 關「信仰的跳躍」的說法,我想道理也在 此。 而在過去一年中,陳生對死亡有了更深一 層的看法。「重病過後,有天清早一個人 在校園散步。那天天氣很好,晨曦之下, 草木翠綠,鳥鳴山幽,大地充滿生機。我 忽然領悟,世界沒有因我的病而有絲毫改 變,依然如此欣欣向榮。萬物有生有死, 有起有落,是大自然的規律。沒有一朵花 的凋謝,便沒有另一條花的盛開。人是 宇宙的一部份,宇宙成就了我,我亦成就 了宇宙。人的死亡,不是歸於虛無,而是 成就了這一規律。」陳生說,道理一旦想 通,生命驟然開朗,對死亡再沒恐懼。「 存在主義將人生,將死亡看得過於消極灰 暗,其實不一定如此。這一年多來,我一 點也不覺得寂寞無助,因為很多人和我並 肩作戰,尤其我太太和女兒無微不至的關
懷,令我在病中倍感溫暖。」 在剛過去的十月和十一月,我和我的朋 友,陳生的另一個學生陳日東,與陳生進 行了一系列的對談。我們每次討論一個題 目,先後討論了死亡、人生的意義、罪與 惡、師友雜憶,最後一次談的是愛。我們 每次見面時,才告訴他當天想談的問題, 然後陳生一如以往,不用多想,便可以將 哲學結合他的人生經驗,娓娓道來。這樣 的對話,和當年第一次上他課時的感受, 又完全不同。十二年後,我們對人生的體 會多了一些底蘊,也多讀了一點書。每次 對談,不再只是陳生講我們聽,而多了雙 向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說到會心處,大 家更是相視而笑,無所拘束。我們真切感 受到,陳生很享受這樣的聊天。每次兩小 時的對話,他總是妙語如珠,倦意全無。 即使去到生命最後的階段,對於一些嚴肅 的人生哲學問題,陳生依然孜孜不倦,求 之索之。只是我們實在不知道陳生病情的 嚴重程度,因為每次見他,他總是談笑風 生,愁容不露。死亡的陰影,好像和他完 全沾不上邊似的。我們一直以為,這樣的 對話,可以延續下去──我們實在還有很 多話題未談。即使上月他進了醫院,我們 心裡也暗暗盼望,他會很快出來。 陳生一生大抵是無憾的。他常說,人生最 幸福的,是可以敬業樂業,過自己真正想 過的生活。陳生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 中國學生周報》的編輯和社長,那是他最 為懷念的青春歲月。「那時一群年輕人, 為了理想而努力辦報,什麼也不計較。大 家住在一起,互相批評砥礪,共同進步,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而陳生自1969年從美國取得博士回來後, 他便投身中大的教育工作。陳生對崇基學 院(尤其是通識教育及學生輔導方面)及 哲學系的貢獻,我想崇基的師生及老一輩 的師長,一定比我更為清楚。崇基前院長 沈宣仁教授便曾對我提過,他多年來最覺 得意的一件事,是可以請得勞思光、何秀 煌及陳特三位先生來崇基宗哲系任教。陳 生是第二代新亞人,受錢唐諸先生影響, 篤信學問與生命必須融為一體。無論在課 堂上或生活上,他那自然流露的人文關 懷,不知感染了多少學生。從陳生身上, 我體會到,教育真正的理想,不僅僅是知 識技能的傳授,還要有生命的交流。一個 老師,如果他的學問人格修養,能夠改變 學生看人生看世界的方式,增加他們對文 化對人的關切關懷,刺激他們對真理對美 善的追求,其中的大貢獻,又豈是各種學 術指標可以衡量得了?!我讀書的時候, 陳生以外,沈宣仁、盧瑋鑾、黃繼持諸先 生都是這樣的好老師。我漸漸覺得,他們 才是中大精神的真正守護者。當他們一 或退休或已故,中大的人文風景便顯得日 益蒼白,難以為繼一 儘管新的大廈接踵 而起,國際化全球化高唱入雲。 我和陳生十二年的師生緣,如今想來,一 一如昨。中大草木依然,山水依然,只是 陳生的笑聲,陳生的話語,陳生黃昏下一 個人散步的身影,卻於一夕之間,遠於千 里之外,怎不教人懷念。陳生十分喜歡蘇 東坡,喜歡他的豁達灑脫,屢折不倒。身 體最受折磨的時候,一讀再讀的是林語堂 的《蘇東坡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 晴圓缺。人生大抵如此!
45
P.44-45 �������.indd 3
20/7/2012 21:44:41
p.46.indd 1
21/7/2012 7:43:15
一個轉系生的自白 原刊於《迎新特刊2008》 文:李耀基
我大概要先說一句,每個中大人轉系的心態及 動機都不盡相同。我是從訊息工程學學系轉到 政治及行政學系,兩者皆是我在中學選科時的 心水,但後者的收生要求較高,成績不高的我 被編入讀訊息工程學學系。
課堂只是大學生活裡一小部份 坦白說,訊工的課堂對我來說是沉悶的,這不 是興趣的問題,至少起初不是,而是能力的問 題。課程跟我未入讀前有落差,課程很著重數 理的基本功,我的數理根底卻很差。開學不 久,我便跟不上課堂進度,連交功課、測驗也 有點困難。我漸漸失卻了學習的興趣,也沒有 信心再讀好訊工甚至畢業,這已交代了我轉系 的主要誘因。 若轉系不果,我相信我無法畢業,但我不認為 大部份的同學轉系不果後,便失去了大學生 活。我在訊工的生活裡,系內的大部份師生很 真誠,我很享受那段日子。同學們坦誠相對互 抄功課,「被斷正」時也坦然承認。還記得在 訊工的最後一個學期,有位教授聽到我轉系的 想法,他不予反對也沒有面露不悅,反而為此 高興,更鼓勵我認清自己的前途及興趣,還向 我分享他在學時一位轉系朋友的經歷,我至今 還很感激他。(日後,我們在支聯會六四晚會 中再次碰上並打招呼。) 再者,我的大學生活多不在課堂,這是認識我 的朋友都知道的事實。從事學生組織已佔去了 我的大部份大學生活,課堂生活/轉系對我來 說,只是畢業與否的問題。
課程的難度差不多 有興趣不代表讀得好,我在訊工時已明白這回 事(我知道讀者可能在中小學或幼稚園時已經 明白,但我中學年代是不讀書的)。訊工的課 程對一般學生來說不算艱深,但要求很嚴格, 尤其對學術的真誠不欺。轉修政治及行政學 後,課程的要求其實沒有改變,只是接觸的數 字與符號減少了,但大腦還是要持續不斷地運
作。 興趣只是加強自己的學習誘因,始終還是要面 對由淺入深、從迷宮裡尋找出路的艱辛過程, 興趣或許只是給予自己多一點的精神堅持。
轉系沒有堂皇的理由 在眾院校之中,轉系文化在中大最盛,這對本 地的大學教育來說彌足珍貴。轉系之前/面試 時,不必給自己找來甚麼堂皇理由,那些「慕 名而轉系」的恐怕會把面試的教授嚇得面青, 還是那些「選錯科」、「成績差」、「因自己 迷途失事」的理由來得合理(編按:未必每個 學系如此)。我相信大學教育當中重要一環, 就是令自己認清自己,而大學也是一個「勇於 嘗試」、「不怕犯錯」的地所。 試想,即使在框框之內,現今社會也怕年青人 踏錯,所以更不容許年青人嘗試;久而久之, 連年青人自己也怕犯錯、也怕嘗試,彷彿犯錯 就是罪不可恕。近年高考放榜日,新聞一邊播 放五優生的榮譽,一邊播放那些仿如災難過後 淚如泉湧的臉孔,這便是典型的「成王敗寇」 寫照。事實上,入讀大學的道路大部份都不由 學生「完全」自主,「錯」也不是學生一個「 犯」︰資助學額不足、副學士質素泡沫、自資 課程漸漸取代資助課程,無數學生在成績符合 要求下也未能升讀資助大學及自己的心水學 科,問題多多少少都源於政府推卸教育的責任 (資源投放與監管)。 在中大裡,我們感到慶幸,已經算是待遇不俗 的一群。更值得慶幸,你選錯科後還有選擇的 餘地,中大不少教授們也能包容我們的「錯」 ,甚至欣賞我們的「嘗試」。轉系制度/文化 正正建立了大學教育裡嘗試與犯錯的空間。 雖然尚未知能否畢業,但感謝訊工及政政的教 授對我的包容。
47
P.47 ��������.indd 1
21/7/2012 2:27:20
在地上拾起無限可能 —訪問楊穎仁 原刊於《迎新特刊2009》 文:陳秉鳳
楊穎仁比我大九年,我入學生報傾莊時他已是報
但卻知道自己不要甚麼──「要我鋸木連條直線
次quit U。「今次醒啲,收埋得耐啲」,他笑得
社職員,一頭鬈髮,身材高佻而瘦,說話深入淺
都鋸唔到」。本來想揀心理,但父親想他讀社會
有些奸險,沒有太快被母親發現,算是比第一次
出。我上莊後當了總編輯,都叫做係出糧俾佢,
學,許是怕他不能與人交際太過自我,但結果似
成功。後來母親一直都希望見到他重返大學,帶
形成了奇妙的僱傭關係。編務繁忙,我偶然對他
乎是說中了一半。
四方帽,那種「成功」的幻覺楊坦言已沒法繼
有些怨懟,他回應我以一篇一篇他寫的,議論縱
續,當找到更有興趣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去捱一
橫的文章。報社雜亂,他文氣迫人,每次回來他
楊的父親在他大學一年級時過了身。他當時並沒
些苦悶科目的能力。尤其是其實一直以來信那套
總一手拿起一些碗碟,一面咒罵我們這等小鬼,
有想此事對自己的影響,但事實上,家裡少了一
「平步青雲」的幻覺的並不是他自己,在理工讀
一面清理環境開始工作。去年九月,他重回大學
個人鞭策自己,經濟也因為有保險而沒有太大負
那科culture and society現在回想也許不算甚
校園,在浸大讀社會學,先前已經讀了兩次大學
擔,楊才一心的「頹」下去,終日躲在家中。到
麼,卻已是他口中的荒漠甘泉。
仍未畢業的他,是否能助我們瞭解「出路」到底
母親發現時已是學校寄出最後通牒後,頓時一哭
是甚麼?
二鬧三上吊,甚至指責他是謀住幾十萬保險。他
Third path:social movement
說對於一個完全迷失的人,錢不算是甚麼,但卻
要將零二年離開理工和現在接上,還差七年。楊
令他想到,自己不能投入讀書,可能是不夠異化
解釋其實很多人會將讀邊間學校,或求學階段作
二零零零年,楊穎仁當時就讀中大社會學系,恰
──七年的中學生涯,過的是人地俾乜你就讀乜
為一個重要的斷代指標,但對他而言則不太適
巧又是我半個師兄。時值二年級下學期,他一份
的生活,不用想,不用決定,機械式的運作。當
用,網上生涯才是他另一階段的開始。「如果將
論文都沒交。
時他有朋友讀會計,跟他說只要捱幾年就能出頭
那幾年在網上發表的字結集,夠我係中大畢業十
云云,那年還是講big5,不是big4。既然母親以
次」,我和同訪的同學都目瞪口呆。他入大學才
「唔知份野點做」,他說那是個瘋狂逃避狀態。
為他要的是錢,讀社會學又失敗收場,他就決定
初接觸互聯網,最常流連的是newsgroup,而他
一年級時好些,初級的科目較少要寫文,僅有的
轉讀會計,走一條看似安排妥貼的路。
想知道更多的問題,關於基督教。問到他是否
First quit:完全的失範
勉強做完。但當時學不得其法,可以看的書太
教徒?他說從來都不是。當時有個心儀女生是教
多,自己又無一個學習的焦點,用心寫的論文分
零零年底他再入JUPAS,報讀理大會計,等入學
徒,楊希望瞭解更多關於基督教的問題,於是在
數不成正比。升上二年級有了古典理論及當代理
那段時間則補習及打了一份做倉務及入數的工。
網上尋找探討這類問題的「非教徒」。後來女孩
論等較深的科目,「一覺得自己唔識,就唔寫」
零一年九月,他重返校園,這次待了一年。
拒絕了他,但他在討論區裡的身份卻生了根,覺
。其他同學即使不太認識都可以抄抄謄謄得一文 章,但他卻就是不行。
Second quit:道路在落差之中
得自己在其中有了歸屬感,參與度亦高。當時參 與網上討論的人質素都較高,幾千字來來去去,
無法繼續的原因是會計太過形式主義。讀社會學
甚至會辦「準學術」的辯論。這是他大學以來第
另一個他面對的難題是人際網絡。在中學只學到
時無論自己怎樣迷失,上課上tuto都會認真預備
一個能給他支援的群體,亦能討論深入及認真的
怎樣將自己「縮埋一舊」,不引起任何注意;上
討論,但在會計時著重的更多是power
point夠
議題。他以之和學生組織對照,那時傳媒描述的
到大學整個中學的人際網絡崩潰,並沒有特別想
不夠花巧,內容次之。那時他裝出一副外向look
學生組織都不甚了了,他自己又需要照顧長期病
做的事或想認識的人,只努力地維持一個中庸的
和同學交流交際,但那些百幾蚊餐的邊爐巴西燒
患的母親不敢多時在外,故此網上生涯既幫他訓
自己,上了細系,既不特別頹,也不突出。與人
卻令他吃不消。他對理大同學的印象也深,覺得
練文筆,亦操練了思考。
的關係既無法把他留在校園,交不到論文亦令他
他們真的較靈活,隨時可找到兼職,求生力強,
覺得「無面」回去,「那時很傻豬,遲了幾個字
他卻似乎不能成為那種人。未幾懷念起讀社會
後來甚至和群組裡的人發起較行動性的事情,包
就不去上堂」,面皮既薄,也沒有動力回校,連
學時的生活,通識take了科culture and soci-
括一份「良心約章聯署」,倡議道德介定應從人
校方、tutor打給他的電話也沒接。如果他那時
ety,坐第一排,讀葛蘭西。在反差中察覺自己
出發,而非規條或信仰,抗衡某種覺得「非洲咁
拿起電話,大概可以試升三年級,那就會變成另
想讀的是甚麼,楊很感嘆代價實在很貴。
多人死係因為不信神」的論調。後來想和網上的
一個故事了。
朋友出書或刊物都碰釘,討論好的內容結果網友 第二學期的會計課他已經全部沒上,在圖書館看
都沒有交稿,楊開始知道網上動員的侷限,但他
離開了社會學系是無可無不可,因為他本來就對
理大存量不多的社會科學書藉,在通識課時遇到
既然發現了一些基督教界的問題,就覺得不能退
這科的歸屬感不大。楊的父親讀工科出身,建
的講師又找他幫手做當時中學綜合人文科課程教
縮。
議他讀職業治療,楊雖不清楚自己想要甚麼,
材,既有了收入來源,會計又讀不下去,於是再
48 P.48-49 ���������.indd 2
21/7/2012 2:34:03
在這種背景底下,某天他在理工大學校園裡看
作。那時楊開始寫網誌,批評港府對示威者的措
他們認清真正的教育問題;籌組一個更基進的教
到一張基層大學(下稱基大:www.grass-root.
施。後來楊關注的基層議題還有許多,包括紮鐵
師工會。他又提到現在的自己太書生,除了第一
org)的海報,從此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希望
工潮、反領匯、反對醫療私有化、社區經濟、最
次quit U後做過倉務都沒有打過基層工,所以他又
學習如何組織群眾,搞campaign,他若有所思地
低工資……
密謀考個保安牌,看看有沒有人肯請他這種手腳纖 幼的保安。又或者他畢業後仍會選擇去做紮實的工
說:「如果嗰陣一個唔該見到搞青年公民黨,俾 佢吸左入去,咁就真係……」楊認識了基大的搞
Future
人組織工作;或者做主流傳媒,摸索主流論述是怎 樣砌成的,「又或者,我讀上去,行學術呢……」
手與一班很有心搞基層運動的人,當時組織性亦
由quit U開始,楊的每一份工/每一個機會,都
強,在零三年時他們搞了個探訪清潔工的落區行
不是在網上求職版/報紙/勞工處得來,而是靠
動,晚晚落區都有一定人數的隊伍,參與的同學
人際網絡。有些是半職、兼職、research job,
很多。那時的基層大學是基層團體與工會及大專
中途也有儲蓄見底的危機,但馬上又搵到工。
院校之間的中介,他們在院校中找同學作培訓,
你話到底係咪quit U對競爭力影響好大,似乎不
路得一條還是多條,在於你主不主動去理解週遭的
包括搞讀書組、落區、和不同的基層團體接觸,
是,楊的厲害之處是,既能每月給家用三千,又
環境,認清教育和現實的差距。一般人的思路是當
讓同學組織活動,如探訪基層工友或組織舊區居
能養活自己,更儲到些錢回大學讀書。他很節
發現個人問題不能靠個人解決時,就要訴諸社會。
民,搞講故事計劃等等。
儉,平時回中大總是吃十一元的餐蛋飯,有時是
楊是倒過來的,他一開始就問憑甚麼講個人利益,
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五元三個面包,買一瓶廿多元的桂花陳已醉得舒
既然社會條利本來就如此不公,為何要從個人出
中學時經濟科是楊覺得最有趣的科目,難得與現
暢,偶然放縱和女友弄一個咖啡甜酒雪糕吃。生
發。所以他從來都是想怎樣把自己放到對運動最有
實有關,又好像可以系統性地解釋事件。但中學
活模式固然會引起與母親的爭執,但也不算甚麼
用處的地方,那已經不是個人前途的問題。
經濟一味講供求決定市場價格,楊發現當中沒有
解決不到的問題。 中五會考放榜,他一心與心儀的女孩原校升讀中
解決過公平與否的問題。入基大後,接觸到更多 的基層問題,開始明白單靠「論述」、「討論」
上年九月他回大學讀一年級,這次他目標明確,
六,努力讀到廿八分回來。可是他喜歡的女孩子不
、甚或「吹水」似乎缺少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是為了沙紙。其實早一兩年他都有盤算讀書,試
能重返原校。當年選科,喜歡寫作的他理應選文,
基層人士的問題不會在「吹水」間消失──他們
過嶺南文研,又in過IED。但他說其實只要目標
但為了社會上所謂「較美好的前途」而選了不甚有
仍是住在板間房、仍要被老公打、仍等不到公
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而去讀書,既不需要被
興趣的理科,相反女孩是出於興趣選讀的,楊覺得
屋、工資繼續被拖欠……要解決問題,便需要
入讀的學科限死,更毋須進入院校體制。那為甚
自己等於是搶奪了她的位置。於是他開始質疑:「
一套帶有行動性的視覺。而這與楊的關注點亦吻
麼要文憑(一年四萬二千一!)?那是為了將來
我怎可以說自己的家庭比別人的家庭重要,我條命
合,他需要一套解釋及解決社會狀況的論述,使
多一點路途可選,那路途仍然指向運動而不是前
又如何比他人的有價值」。說到這裡他有點激動,
基督徒即使放下宗教視野仍能分析社會。
途,這可能是最讓人訝異的地方吧。
那神情,在很多次聽他說起某些不公義的事情時, 反覆出現。
零二年底,楊開始接觸基督徒學生運動(下稱
對於將來運動的方向,楊有過很多很多想像。例
SCM),始終在基大很少機會討論宗教議題。SCM
如在基層團體任職,則可能要面對團體太小型,
本來已有社會關懷面向,楊穎仁想將基大中介者
處理行政事務之餘已無餘裕搞政策、或者為了申
楊穎仁在訪問裡兩次提到,後悔當年沒有參加學生
的模式引入,使SCM成為教會及基層團體間的媒
請經費,勉強辦一大堆看似沒政治性的活動把時
組織,例如上報社。我笑說「如果你上左報社,而
介,零四年開始更在SCM做了一年職員,雖然最
間都消磨掉,等等問題。後來他提英國史家霍布
家就係我老鬼了」,他答道,那又有甚麼分別呢?
後和同事的人有分歧而結束,但亦是一次理論加
斯邦講述工業革命時歐洲的政治鞋匠──他們真
我和他一樣讀社會學,二年級下學期我take了當代
上實踐的嘗試。
的是鞋匠,工作時間地點較自主、有時間閱讀、
社會學理論,錯過了一些課堂,追不上閱讀進度,
能接觸群眾、可養活自己,那時有一些這樣異議
不願意矇混過關,結果也不合格。但我想我來年會
零五年世貿來港會議,楊在基督教關注全球化聯
者。那時楊認真想過做街市中醫,奈何行頭太窄
畢業。在學生報,在和楊穎仁的相處之中,我想我
席做職員,明正言順參與當時的示威,亦是他第
不易進入,也想過做社工,最後是教書。教書的
繞少了許多路,當然楊在那些額外的路上看過很多
一次做直接行動。當時不覺得害怕,憤怒為何當
好處對他來說是可以慢慢影響學生,正如他也會
我看不到的風景,我面前的路也不見得筆直,但我
局要欄住會場不准人進入,示威區距離百丈遠,
影響他的補習學生,或許能帶動他們行動;打破
們在此處相會,各有所得。
劃開香港人在世貿會議上的位置,是一個政治運
老師、家長、學生、學校之間的矛盾和對立,讓
P.48-49 ���������.indd 3
後記
49 21/7/2012 2:34:07
離開是為了_ (原刊於《迎新特刊2011》) 文:嘉寶
「頹讀咪得囉!啲course唔計hon既,攞 多d時間去玩好過啦!開下眼界嘛!」這 番話是我在交流計劃講座,無意聽到身 旁的同學說的。那位同學最後有沒有去 交流,去了哪裡交流,最後是否得償所 願,我不得而知。不過他/她對開眼界 的想像,應該和我去奧地利的交流經驗 有點出入。
閉關自守的平淡? 在這半年,我在奧地利就讀的學校每星 期都會籌辦的交流派對、晚餐聚會,但 我參與了幾次之後就敬而遠之。猶記得 聚會期間,我一而再再而三回答「你是 誰?你從哪裡來?」的情景,確是煩 厭。他們用名字、出生地、膚色去定義 活生生的你,他們又同時用名字、出生 地、膚色去掩蓋活生生的自己。他/她 重視的是什麼?他/她對自己社會的觀 察是怎樣?我無從得知,同時我也很想 敘述這些事情,看他/她的回應,但一 切一切都注定失敗。在這種喧鬧的氣氛 中,我們難以理解大家生命的軌跡。 捨棄繁華,歸於平淡,宿舍是一個不錯 的地方。宿舍都是單人房,每層十幾人 左右,住的都是本地人居多。一到步當 然也不得不用名字或出生地來描述自 己,但半年逗在宿舍的時光,絕對可以 給我不斷介紹自己,或自己經歷過的 事,與此同時又可觀察他們的生活,去 檢視自身與他人的差異。
廚房內的一段閒談 我跟他們溝通的機會大都在煮晚飯的時 候。一次宿友H問我香港的大學的學費, 聽完他連咖啡也噴了出來。一年約四千 歐元的學費,對他們是不可想像的。細 心追問之下,才知道當地的學士基本上 都是免費的,對他們來說,大學教育應 該是可以普世共享的權利。我那刻沉默 起來。反觀香港,借12萬loan去讀一個 學位彷彿成是天經地義的事,哪怕大家 都知道,三年後拿的畢業證書是不能保 證你可以還清債務。 說到這裡,你可能對歐洲滿抱憧憬,是 烏托邦,但實情是這樣嗎?很抱歉,從 我在校園的見聞都告訴我這只是幻想。
似曾相識的記憶幻覺? 奧地利的課堂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談的, 反而跟學生組織的交流卻對我印象最 深。交流期間,正好碰上兩年一度的學 生會大選,各個政黨的青年支部都大力 宣傳,旗海處處。我跟著印有愛因斯坦 頭像的宣傳牌,終於找到共產黨青年團 的宣傳攤位。我拿著他們的特刊,因為 自己德語能力有限,所以問黨員W有關特 刊的內容,其中一篇是談奧地利政府的 緊縮(austerity)政策:金融海嘯過後, 政府用大量公帑為銀行bail out,致使 庫房虧空,政府唯有在向人民的福利下 手,所有部門的開支都要縮減25%,退
休保障、醫療、住宿和交通津貼無一幸 免。那刻我才醒起,當地醫療保險公司 寄給我的信,通知我保險費用八月開始 將會加價一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 以「量入為出審慎理財」之名,去用公 帑供養金融財閥同時削減人民的福利, 並非香港只此一家,民選的歐洲政府亦 同時有售。W見我呆著,就拍拍我膊頭, 我的魂魄頓時回到歐洲大陸,但這些片 段還是揮之不去。這是你認識的歐洲 嗎?我不能代你回答,我不知道正在看 著這本迎新特刊的你會聯想起什麼。
開眼界?眼睛在哪裡? 寫這篇文的時候,我還身在奧地利。選 擇記載這些對話和經驗去為我的交流計 劃做點整理,無疑是基於我生命的軌 跡,選擇跟當地人打開這些話匣子的原 因也是如出一轍。或者對文首那位同學 來說,我的交流經歷簡直是浪費光陰, 我應該「玩盡佢」,見識一下世面。但 如果連自己的眼睛都不知道應該放在哪 的時候,我們怎能夠看見,徨論丁點兒 的觀察。如果交流是為了逃避香港這個 不堪入目的社會的話,那我可以肯定這 不過是幻覺,因為其他國家的人民也在 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交流期間要「玩盡 佢」是由於知道回到香港後,自己會再 次被扣上枷鎖,那麼我們終歸還是奴 隸。或許,你有一天也跟我一樣可以去 交流,雀躍非常,但不要忘記,人是會 流眼淚的,無分國界。
50 P.50-51 �������.indd 2
21/7/2012 4:26:38
放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 —起碼在我身上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文:梁文道 強調每一個大學若要夠格做大學生,「 必須」得到某些知識,「必須」經過某 種訓練。但早在現代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之前,古希臘晚期和羅馬帝 國的時候就有Liberal Education的觀 念。這種「原型博雅教育」在斯多葛派 的影響下,注意的不是學生「必須」獲 取什麼,而是怎樣「解放」學生。這裏 所謂的「解放」,指的是把學生從凡俗 的定見之中解放出來,從一時一地的習 尚之中解放出來,從束縛著自己的常識 之中解放出來。這種教育不會像考駕駛 執照般核定學生有沒有某種資格,它更 關心學生們的生活是不是「經過檢驗的 生活」。用今天的話來講,原型博雅教 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有批判和反省的 能力。 我無力考究大學生活特殊的時間結構是 否就是為了配合「原型博雅教育」,但 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四年的大學生活 的確讓我經歷了未曾經歷過的自由。我 不想貶低中文大學給我的正式訓練, 但我的確能在它開放給我的自由時空裏 得到更多更充實的教育。有些教科書的 內容我都忘光了,但我還得圖書館裏某 些過期冷門的刊物文章說些什麼。部份 教授的課我只上過開學那一節,但到老 師房裏抽煙聊天是我不會忘記的每週美 點。至於為人處事,和同學們在夜間的 校園裏散步,到大埔宵夜喝酒,絕對比 我參加過的任何社團活動更有教益。大 學那四年,不只是擴闊我知識視野的軸 心年代,也是我電影、戲劇、舞蹈、展
什麼是大學?它就是中學和職場之間的 過渡時間。在它之前和之後,是兩套紀 律嚴明的生活方式。而它則是一種不用 早八午四朝九晚六,可以晨昏不分的生 活。雖有上課的時間表,但沒有鐵一般 的律條規定學生必須緊跟。對於中學生 和大部份在職人士來講,週六週日令人 愉快,對大學生來講卻可有可無,因為 他們大可把週一至週五安排得跟週末沒 有分別。在大學裏頭,課室外的輕鬆閒 談或許要比正式的導修討論來得更有學 術上的刺激作用。去圖書館讀書固然可 以是為了鑽研課業,但若只是去閒逛瞎 翻或者閉目養神,也沒有人管得著你。 別人上街看電影要等下班放假,大學生 說去就去,只要有錢,就能十二點半直 下九點半,把屁股黐在戲院椅子的口香 糖上。 在我看來,真正使得出身不同、性格各 異的一群年青人能被統稱為大學生的, 不是遠離市區的優美校園,也不是深厚 悠遠的傳統精神,而是這種工作/休閒 區隔的徹底模糊,是社會生活裏時間結 構的瓦解與顛覆。這種大學生活的時間 特性是大學對「學術自主」最真實的體 驗,也是一切「學生王子」等浪漫校園 生活傳統的物質基礎。 如今很多人念茲在茲的「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常被認為 是一種傳統人文教育,其內容必定包括 人文學科的經典和自然科學入門。這種 思路著眼的是教育上「必須」的面向,
覽看得最多的四年。大學不只提供了必 修的課程計劃和形形色色的正式活動( 例如宿舍晚宴糖水會),還給出了不遵 從這些計劃甚至反抗它的空間。回想起 來,那時我刻意缺課走堂,藐視集體活 動,是很幼稚很膚淺。但為了証明那種 虛矯的姿態也有它合理的成份,我的確 學到了一點批判的能力,就從批判自己 身處其中的大學制度和似乎理所當然的 大學生身份開始。這就是我受到的博雅 教育;也是我最感激中文大學的地方。 它不像某些大學那樣像中學。但願我不 算太浪費納稅人的金錢。 當然,今天我也明白那些逢課必到,死 命苦讀以求成績更好的同學,並不值得 我當時那麼鄙視。我走過的路也不是每 一個人都該去走都能重複的。因為對大 部分人而言,用功唸書做個好學生是必 然的。大學到底是一個促進階級向上流 動的地方,很多人讀大學的目的就是為 了將來可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自 然、合理,甚至神聖。像我這般風流地 大談自由和批判,無非是種運氣。正如 布爾狄厄(Pierre Bourdieu)所說, 在大學裏不大計較成績,喜好藝術文化 等校外活動,以研究沒有實用價值的學 問為樂的,往往是中產階級小康之家的 成員。在香港這未必全對,但在我身上 它卻是真理。我的出身,我在大學裏的 生活方式,應該讓我更清楚自己欠這個 社會什麼。而這種反省的起點就是我離 開大學校門的那一刻,畢竟博雅教育的 目的是培養有一個自省能力的人。不是 嗎?
51 P.50-51 �������.indd 3
21/7/2012 4:26:39
中 大 學 生 報 真 係 咩 人 都 有 架 !
p.52.indd 1
快 啲 上 黎 范 克 廉 樓 3 0 7 室 探 險 啦 !
7/21/2012 7:21:09 AM
前言 在中學時,想像大學,不過是刪剪的過程:那 還 裡不再有校服,不再有公開試,不再有《綠袖 子》。但論大學生活的模樣,計算機始終保持緘 默。 時日已過,近來步出大學站時,總以為目睹了但丁 描述的景象:懸在意念中厚重的石門上清晰地刻 着:「在我之前,沒有創造的東西,只有永恆的事 物;而我永存:你們走進這裡的,把一切希望捐棄 吧!」
大 學 生 活 文 化
通過此門,前路縱橫交錯。新奇,多義。但當身後 的石門關上,人已確切地踏足全新的世界。徬徨, 焦慮。難道只有像但丁那般,牽上引導人維吉爾的 手,才得以找着前進的道路,以至心靈的安穩? 作為新世界的序幕,迎新營擔任着為新生建立人際 網絡的角色。〈人工速成的友誼〉向它提出質問: 僅以幾天活動構築的友誼有多深刻?〈對唔住,我 想……〉更透過作者的經歷,反思迎新營的本質是 否只作為玩樂的空間。 開學,新世界本篇的起端,燦爛生活的開展。但概 念上的燦爛,又怎樣跟現實接軌?〈莊的二三四五 六七事〉從整個「成莊」過程,分析近年大學生「 上莊」的幾個通病。〈森林上、森林裡〉把宿舍比 喻為森林,描述了宿舍生活的故事〈被逼雜繪〉更 赤裸裸地刻畫了,作者們如何在不同的生活細節上 受着群眾的壓迫。原來幻想中的影像,到頭來只落 得被打成黑白片段。 中學時代的風景褪色了。面對新的世界,新的地 方,新的臉孔,人難免不安,因循歷史才成常態。 陌生感真的只會使人恐懼嗎?〈珍惜陌生不穩之 感〉帶來了對陌生感的另一種想像。 要為大學生活重新着色,首要有對事物的獨立批 判,這來自,比如,反思一些生活禁忌。〈我的吸 煙大學生活〉描述作者由在大學初嘗香煙,到推崇 他人吸煙的心路歷程,從中反思人與香煙的關係。 〈鴛鴦蛇 不只是為了要做鴛鴦〉則論述了「宿舍 的性生活」這個議題值得反思的地方。 有了對生活的反思後,我們再作想像,除了主流的 路徑外,大學生活還可以有甚麼可能性呢?〈過 路、抑或歸人——行路誌〉記述了作者行路的故 事,究竟在放棄了校巴的路上有甚麼明媚的風光? 〈不如去大埔墟買餸丫〉記載了作者一次邀友外出 買餸煮食的經歷,她們從中得到了甚麼感受? 大學生活,從不缺可能性。也許有所欠缺的,只是 我們的想像力——也許,還有勇氣。
53
前言.indd 1
20/7/2012 23:03:53
原 刊 於
熱身
《
0 5 年 中 大 學 生 報 迎 新 特 刊
》
人 工 速 成 的 友 誼
很多人去迎新營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識多d人」,但你們又有否想過一群素未 謀面的人,如何可以在四日三夜內成為「朋友」?各位新生,你們又有否想清楚這 些友誼,其實是建基於什麼之上?未想清楚便進入迎新營,又是否有更好的做法?
文:Chiu
迎新營開始時,每位新生都會被分到不同的組裡;而每組也有他們別具 一格的組旗、組飾和口號。這些均有助於建立團隊的歸屬感——因為那 些「特徵」,對於一群未曾見過面的人來說,已經是很可被辨認的了。 經過了ice-breaking和其他遊戲後,新生可能更強烈地感到這種團隊的 感覺。畢竟在密集的日程中,新生可以接觸的,大多都是自己組內的成 員。但要使組員們更為「熟絡」,這些活動也過於「片面」——若然視 迎新營為一個結識朋友的遊戲,早上的活動是「熱身」,晚上的促膝夜 談便是「埋身」。
埋身…… 相信很多人也會認為,迎新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晚上的「吹水時 間」。一日活動過後,組員們興致勃勃,聚集在房間內,深宵夜話,無所 不談。而話題大都離不開感情經驗、對其他組員的看法等的「真心話」。 就以筆者個人經驗為例,展開夜話的話題就是組員們的「感情狀況」—— 即現時是否有男/女朋友。之後話題便越談越深入,部份組員訴說了自己 感情經驗、和男/女朋友的親密程度等平時不易跟別人開口的話題。
……咁快埋身 對第一群並沒有半點交情的組員來說,深宵夜話當然是迅速地建立友誼 的不二門法。然而,對於開放自己的往事/感受,每個人所能接受的程 度也不一樣。尤其是在一群陌生人面前,我們也會傾向較為保守;就算 不是性格使然,也不太想談自己的心底話。試想想要跟不熟悉的人談自 己的感情往事,並不是每個人也都願意。在夜話的氣氛裡,這便更為新 生形成了壓力。其實這些時候,新生大可婉拒,對於自己不想談的話題 作一點保留;雖然這可能會使氣氛僵硬,但其他組員也大概不會介懷。
抽身 迎新營後的組聚,會隨著開學後而變得越來越少,每位組員也有不同的原 因推卻出席。這其實是印證了在迎新營中建立的友誼,很多時機也受不起 時間的考驗。那些飲食玩樂的場合,也未免太難去維繫那些本已建於浮沙 上的友誼。筆者在開學初期間或會參加迎新營後的組聚,但隨著大學生活 越漸忙碌,也開始常常缺席。筆者雖為此少許感到可惜,但畢竟大學裡有 很多東西——如學業、人生經驗等——也值得追求;而那些東西,往往是 淺薄的友誼所不能給你的。
隨心 當然,筆者並不是想全面否定在迎新營中的友誼,畢竟在人生的旅途 上,很多友儕間的關係也只是因緣際會。但是比較理想的友誼,是建立 於彼此相類近價值觀上;即是退一步,雙方也應該對人生中值得思考的 地方作討論。若然各位新生在迎新營之後閱讀此文,試問自己在迎新營 中結識的朋友,有否符合筆者以上所說?在迎新營之後才跟組員建立比 較理想的友誼,也大概不是件壞事;而若然真的是話不投機,也不必為 此介懷。
明白了迎新營的格局,是為了如何令友誼——像鎂光燈下的雞蛋一樣——迅速地成 長起來,會讓各位對迎新營中所得到的所謂「友誼」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54
人工速成的友誼.indd 1
20/7/2012 23:51:14
Untitled-11 1
2012/7/21
01:40:55
對唔住,
我想……
他們好像早預計到會有這樣的情況, 立即向我們陳述這樣做的作用。經過 一輪溝通,七、八個人裡,已經有 三、四位組員開始嘗試跟著他們的動 作,而打後的每次示範,總多了一、 兩個人放開了自己,加入了練習。 不久之後,沒有跟著做的便只剩下我 一個了。我嘗試坐在離他們練習處稍 遠的座位上,盡可能不影響大家練習 的氣氛。組爸媽大概怕我寂寞或悶壞 了,每隔幾分鐘,便會過來跟我談幾 句,勸我一起練習。我堅持了五、六 次以後,一來實在覺得不好意思,二 來也有點擔心會被另眼相看,最後還 是跟著大伙兒練習。 三
唔
識
七
猶
知
己
我不是一個很能玩的人,但兩年前, 我還是決定參加兩個迎新營,因為我 相信,在營裡總會有些人和我一樣, 不那麼玩得,而我可以藉這個機會認 識他們,然後,在日後的大學生活裡 多點聯絡,多點相處,跟他們深交指 日可待。 一如所料,在迎新營裡,我認識了好 幾位也不太能玩的朋友,互相頗有好 感。當然,我沒期望在短短四天裡, 由互不相識一躍成為知己。畢竟中學 的經驗告訴我,真正的友情是需要時 間培養的。離營時,儘管我不太喜歡 那種玩淹沒一切的氣氛,我仍是滿心 歡喜,因為我知道,未來三年裡,我 將不愁寂寞了。 五
隻
馬
騮
一
隻
接著,有些遲來的組員,頭幾次看著 我們練習,一臉愕然,沒跟著做。不 過很快地,當他們發現每一個組員都 在努力練習時,他們也加入一起練習 了。 張
良
計
與
過
牆
梯
記得在第一天夜裡,大家玩「話事 啤」,每次由一個人說一項懲罰,攤 牌時,點數最小的人便要接受懲罰。 當時雖然大家都說懲罰不可以太過 份,但我當然很清楚,甚麼謂之「過 份」,本來就很主觀。即使大家不認 為「過份」的,我也可能接受不了, 畢竟我知道自己不是很玩得的那種 人。於是,我也把話說在前面:頭兩 回,如果我真的接受不了那些懲罰, 那我可以選擇不玩。
蕉
抱著同樣的心情,懷著同樣的目標, 我走進了大O的世界。記得一開始, 是在邵逸夫堂教我們跟著大組的歌詞 做動作。當時,組爸媽給我們示範了 一次以後,便叫我們跟著他們做。不 過,不知是由於跟不上,還是覺得那 些動作太奇怪,大家都沒能反應,不 知如何是好,只好站著看他們邊唱邊 舞。結果組爸媽唱了兩句便沒再唱下 去了。
遊戲開始了,記得自己排在第五、第 六,頭兩回的懲罰還可以接受,例如 做N下掌上壓;敲隔離組的房門,然 後「呢」入其中一個衣櫃裡面一分 鐘,期間不准說話。 一心以為還可以,誰知好戲才開 始……講一個黃色笑話(我:>.< );伸隻腳入馬桶,然後沖水(我: / . \);舔一位異性的耳珠三下( 我:……)。
幸好上天眷顧,這些懲罰通通與我無 緣,終於換我了:「呢次你地仲唔 死!」不過還真麻煩,既不能太普 通,自己又不能接受不了,畢竟擔心 自食其果。想來想去,終於給我想到 了一個人人都怕,唯我不怕的懲罰。 話說我很喜歡踢足球,踢了三五七個 小時之後,我的朋友來回換了七、八 次,卻總換不著我。 「輸了的人要由這一層(好像是三 樓)跑樓梯到地下,再跑上來,來回 十次!」說時豪氣干雲;說完風雲 色變。瞥見眾人眼中突然放出異樣的 光芒,我還哪敢造次:「咁五次啦! 」話未說完,又聽到幾聲乾咳,夾雜 半句粗口。我暗道不妙,正欲開口申 辯:「我……」沒料到一人後發先 至,語帶關心,又似恐嚇:「你因住 自己啃返,跑死你呀!」聽罷,我不 禁眉頭一皺,心中暗暗咒罵:「我都 未驚過,試下你跑十次,我跑廿次 丫,你死我都未死呀!」 不過始終眾怒難犯,我只好裝作妥 協:「三次囉。」霎時鴉雀無聲,空 氣停頓了三秒。環顧四周,卻見大家 眉頭深鎖,面有難色,似乎想對我說 些什麼。未幾,一位組媽終於忍不住 為我說起情來:「你宜家咁罰既話, 因間我地再罰勁啲架咋!」原來大家 都不過擔心我接受不了之後的懲罰罷 了。最後,也不知邊個同情邊個:「 唉!咁一次算啦。」未幾,看著一位 組員氣喘噓噓攙扶著牆壁進來,我還 可以,還能說些甚麼呢?
56
對唔住.indd 2
20/7/2012 23:43:49
…
文:子僑 迎
新
營
(原刊於《10年迎新特刊》)
與
輔
導
營
第二天再通宵的時候,許多組員都 捱不住,早早(凌晨兩、三點)睡 去了。最後,只剩下我和幾位組爸組 媽。我終於第一次直接跟他們說,我 不喜歡dem beat,我不喜歡互片,我 不喜歡黃色笑話,我不喜歡只有玩的 迎新營。我所期望的迎新營,不只是 大家熱熱鬧鬧、輕輕鬆鬆、痛痛快快 地狂歡一番,還會認真地討論一下, 未來這三年可以怎麼過更好,更有意 義,甚或人生有甚麼值得追求的理想 和價值。 若問我四日三夜的迎新營裡,究竟要 花多少時間讓大家去認認真真討論這 些問題才算夠的話。坦白說,確確實 實的比例,我不知道。不過,我可以 肯定,絕對不會是八比二、九比一, 甚至十比零。 我知道,每一個有份籌備迎新營的 人,都十分希望新生帶走的,是一段 段愉快難忘的回憶,而不是一個「悶 到抽筋」的迎新營的印象,所以大家 都很害怕悶壞一眾新生。久而久之, 認真或嚴肅的話題則成禁忌,可免則 免。 兩年前的我,大概也是這麼想的。不 過,這兩年間,經歷多了,體驗多 了,想法亦有所不同,尤其是接觸到 一位前輩的說話以後。
「曾有人畢業在即,才慨嘆三年大學 生活如一陣風一樣逝去,留下的只有 一紙文憑;面對著自己即將踏入社會 工作,只感到茫茫然不知去向。」 我不相信這只是個別畢業同學的感 受,其實在兩個迎新營裡,不少組爸 媽都這樣提醒過我們。可惜的是,他 們除了勸我們去思考外,似乎再沒法 引導我們進一步去想清楚一點──我 們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大學生活,更 別說一個怎樣的人生等問題了。 在偶然的機會下,翻看以前的迎新特 刊,竟然發現很久很久以前,迎新營 (或者應該叫輔導營)裡的師兄師姊 原來會跟新生討論家、國、天下;談 大學生的理想、抱負。假如你以為這 樣的迎新營必定悶得不得了,那你便 猜錯了。當年的迎新營裡,也有dem beat、互片等等的環節,不同的只是 搞手們都不會將這些環節當作主菜或 是賣點。 此後,我似乎感到有些事情是必須去 做的。此後,我相信前行者的親身經 驗,哪怕只有一年或兩年,對任何一 個一無所知(有的不過是道聽途說的 模糊印象),兼且受了十幾年填鴨式 教育的新生來說,都可以是很好的指 引。此後,有人說「迎新營只要大家 開開心心就好了,何必認認真真」, 我再也不為所動了。
今天,雖然我不時仍會為這些複雜的問題而苦惱,但我心裡明白,我距離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答案已經越來越接近 了。只是,兩年前的一句話,始終徘徊我的記憶之中,揮之不去,至今難忘。當時的我,不知猶豫了多少個小時, 或多少天,然後好不容易待其他組員都睡著了,才敢悄悄地跟其中兩個比較熟的組爸組媽說。 「對唔住,我想quit camp……」 後
記
坦白說,當時我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甚麼。只不過,當人與周遭的環境不協調時,心裡就會感到不安。然後,為了 消除這種不安的感覺,我們很多時會嘗試與周圍的環境協調。 因此,當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清一色的掛著一付非常享受的模樣時,我也不禁對自己產生懷疑,不安的感覺亦隨 之而生:難道我對迎新營的全部不滿、所有的不喜歡、一切的不能接受,都竟是我一個人的問題而已? 最後,儘管我不認為自己做錯了,然而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不安的感覺,我還是為我的決定道歉,只是更多的人會 選擇完全融入於周遭的環境裡。迎新營裡的那種無形的壓力,遠比你和我想像中大得多。 兩年前,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所以今日,假如你一點也不喜歡你的迎新營,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享受迎新營的人 固然很多,但不能接受的也絕不只你一人!
57
對唔住.indd 3
20/7/2012 23:43:50
莊 的二 三四 五六 七事
莊【zong1】校內的組織、學會等內閣。
上莊 擔任學生組織幹事。亦可指上一屆的學生組織幹事。
莊員 學生組織內共事的幹事。
莊務 學生組織的事務。
傾莊 有興趣做下一屆幹事的同學,聚首商討學會的未來目 標方向的活動。
頹莊 莊務很少、不用花很多心血即可勝任的學生組織。
Chur莊 與頹莊相反,需多很多時間心機精力去完全莊務的學 生組織。
坎莊 同時有兩個或以上的內閣競選的場面。
孖莊 個人同時擔任兩個學生組織的幹事。 …… 文:Jaco 講起大學嘅文化,又點可以唔提莊嘅文化呢?大學五 件事都有教,無上過莊唔叫讀過大學,一齊共事過嘅 莊員先至係大學三/四年出生入死嘅老友,所以大把 freshmen一入到嚟就通街搵自己想上嘅莊,好似怕蝕 底咁。但係,係現時嘅大學入面讀三/四年,又係唔 係一定要搵一兩年出嚟上下莊Chur下自己呢?一切都 要由「如何組成一支莊」這問題說起。 係中大入面,通常上一支莊的過程都係傾莊、成莊、 宣傳、諮詢、選舉,選舉中過半數嘅就會開始佢嘅莊 期,通常都能成功當選。到左9月,又開始幫下莊搞傾 莊,跟住就係不斷咁loop落去,成件事根本就好機械 化。咁或者你又會問,點解會咁多人走去上莊呀?無 可厚非,大學嘅生活相對地比較自由,而好多人係中 學時期都未搞過啲咩大茶飯,咁啱大學又有個機會,
p58-59.indd 2
2012/7/21 �� 08:27:01
咪膽粗粗上莊玩下囉。同埋我入到大學,又唔會見嚟見 去都係果班人,又想係大學生涯中搵返啲寄托,咪上莊 識下朋友囉。仲有喎,人人都上莊,你唔係唔上呀嘛? 當然,小弟係呢度唔係叫大家係咪都狗衝去上莊,只不 過係想道出而家大學生上莊嘅通病姐。
1:不合理地頹
通病
每一個學生組織嘅成立以及營運至今,都有佢嘅宗旨同 埋目的。就算係頹到極點嘅莊,都有一定嘅野做。好 多人上莊就係為左呃宿分、結識異性、砌靚自己份CV, 無諗過真正為呢支莊而付出。可能你會話,上莊負到佢 最基本的責任咪得囉,駛咩咁Chur自己呀!但係你要記 住,你上得呢支莊,唔單單要為左自己而負責,仲要為 所有會員而負責。 無錯,你只要滿足一支莊嘅最低要求,無人可以話你唔 負責任,但係咁樣俾一支莊處於低度運作嘅狀態,過多 幾年,頹風不斷,只會令到果支莊一直咁頹落去,萬劫 不復。咁你又會問,頹又有咩唔好呢?如果一支莊係頹 到一個地步,已經好多年都只係保持最低度的運作,咁 即使有個好想搞返起呢支莊嘅人加入都好,都會因為頹 嘅風氣而搞唔起佢,完全發揮唔到果支莊本身嘅功能。 另外,一支莊係一個內閣,係一個整體,作為果支莊嘅 一份子,亦都好應該對其他莊員負起一定嘅責任。係上 莊嘅時候,莊員同莊員之間應該互相傾清楚每個人所負 擔嘅工作量,如果你嘅莊員肯幫你分擔多啲工作量,頹 都係無問題嘅。都係果句啦,唔好俾支莊嘅士氣同理念 沉沒。
2:盲目跟隨
通病
其實即使係同一支莊,每年搞嘅活動都可以好唔同。 我都唔係好明點解大把莊年年搞嚟搞去都係果三四樣 活動,仲要內容同rundown除左日期同負責人之外幾乎 同上莊一樣,諮詢嘅時候俾人問起點解咁plan份year plan,只會話:我地都係參考上莊果份……
我唔係話上莊份year plan唔好,亦都唔係話唔可以 跟前人嘅政策去做,而係想講清楚,你一定要有一個 能夠獨立分析事情好壞嘅心。如果上莊嘅政策係好 嘅,今年再搞多次絕對唔係問題;但係如果係無理 嘅,你就無理由照跟啦。舉個例,大部分嘅莊會搞三 次傾莊,只需要出席其中嘅兩次(當中必需包括最後 一次),咁就可以好神奇咁上左莊。咁傾莊會做啲乜 呢?破冰遊戲、莊員自我介紹、簡介下有咩活動要 搞......佢地頹搞傾莊,內容又唔討論理念,咁點樣 叫人地抱住團火上莊喎。聰明嘅你,都應該知道搞傾 莊要搞得深入啲,傾多啲支莊嘅理念,等你嘅下莊清 楚明白到佢地嘅目標。
3:老鬼/上莊嘅影響
通病
上莊前有一個必經嘅階段:諮詢。通常夜晚7點開 始,歷時6至10個鐘不等,有啲仲會諮詢到第二朝, 堪稱上莊最辛苦的環節。期間好多老鬼都會返左嚟問 你問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乜都問一餐,而問題 主要分兩類。第一類係理念類,顧名思義,老鬼們會 針對你嘅上莊理念、莊名、活動的詳情去問一啲以「 點解」開頭嘅問題。其實此類問題嘅本質唔差,只不 過老鬼有時會好hard sell佢自己果套思想,而果種 思想又未必係啱囉。第二類係雞蛋裡挑骨頭類,問 題千奇百怪,會問你記唔記得其他莊員嘅電話同生日 呀,知唔知中大邊度有廁所呀,校巴時間表呀,捉你 錯字呀,根本就係無野搞搵野嚟搞,嘥你時間,無聊 至極。係身心都極疲累嘅狀況下,你嘅意志就會好動 搖,咁你判斷力又再低一兩成,好容易順應左老鬼的 意志。 基本上嚟講,我都唔明點解一支莊諮詢嘅時候會俾咁 多野束縳住。諮詢嘅原意就係俾會員一個機會,向莊 員詢問來年有關year plan或其他範疇上嘅問題,而 莊員向會員解答。所以你只要本著一套你深思熟慮過 後,認為啱既價值觀,以及搞呢啲活動嘅宗旨,基本 上無問題會難到你。至於老鬼/上莊對你嘅「干涉」 ,如果你係有能力去獨立思考同埋判斷的話,呢個對 你嚟講絕對唔係一個問題。
一字記之曰:心 講到底,一支莊搞得好唔好,唔係睇頹唔頹、Chur唔 Chur,而係睇班莊員有無心。有心就自然會有目標, 而目標背後亦會有相關嘅理念,再加埋班莊員嘅互相 信任同照顧,諗多D唔同嘅可能,一支好嘅莊就可以 樣形成啦!
59 p58-59.indd 3
2012/7/21 �� 08:27:02
森林上、森林裡 「當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之中,要說 明那個森林的荒野、嚴肅和廣漠,是多麼的困難呀!」 獨自坐在食堂裡陰暗的一角,仿佛灰熊抓食河中的鮭 魚,我低頭扒着眼前的晚餐,啃着敲擊鼓膜的講辭。往 旁邊的落地玻璃窗望去,淡淡月光吹拂過來,及至食堂 中央。 食堂中央燈火通明,人們聚首一堂嘻笑玩鬧的聲音和畫 面像公路遠方的山脈般連綿不絕、高潮迭起。也有人深 鎖眉頭、神色凝重地聽着台上的演講,而坐在食堂各隱 蔽角落的,不是追求情調的戀人,就是諸如我般,所鍾 愛的,都是更為寬闊的空間,以及相隨而至的自由。 這裡就是森林。我由衷地這樣想。宿舍就是自由的森 林。也許是荒野、甚或嚴肅、亦是廣漠,但更多的,是 自由。 把東西都塞入肚子裡後,我起身離席,步向食堂另一角 的升降機。走過食堂中央時,迎頭走來一位正要回座的 女生,她的襯衫上印着一隻醒目的卡通大象。 「喲,幹麼躲在角落啊?不過來一起吃?」她煞有介事 地沖着我問,聲線以女生來說不算太尖,語調卻略嫌輕 浮,予人微妙的跳脫感。 「這……」我想不起來她是誰。「今天室友傾莊去了, 所以……嘛,反正我還有要事……」 「對了對了,你不是要去宿生會傾莊嗎?這,拜了!」 我頓了一下,嘴角浮上不置可否的微笑,輕輕錯身離 開。她定是認錯人了,我想。 步出升降機門,穿過走廊回到盡頭旁的房間。房間裡, 由房門至另一端的窗子順序陳列着杏色的木造衣櫃、睡 床和書桌各兩套。書桌上掛着幾個小格子,我是當成沒 有門的書櫃和雜物櫃在用的。房間的佈置左右對稱,令 人聯想起中國的剪紙手藝。 扣上門鎖。室友不在,這裡成了只有我棲身的山洞。這 是自由的基地,空曠而私密。我坐在書桌前,細想着可 以怎麼使用這自由的空間。到底有甚麼事情是必須在這 個完全自由的空間中才可以發生呢?默默想着,想着。
60
宿舍.indd 2
一片萬籟俱寂。這理應是自由的——令人舒暢的自由 的——內容。但墮入如斯環境中,竟漸覺有種使人不寒 而慄的氣息在流淌,使我汗毛倒豎,或是過於幽靜,或 是過於孤寂。我拔去電腦的耳筒,以揚聲器播放音樂。 沉醉其中,漸能放鬆繃緊的神經,從而感到愜意。
身陷柔和溫暖的搖籃曲中,連對時間的概念也被麻醉 了。待回過神來,又想起後天有個測驗,於是我關了音 樂,決心躲在山洞深處好好溫習之。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多吧。溫習取得了適量進度,似乎自 己終於進入狀態,如此溫下去的話,大概後天的測驗會 安全渡過吧。我暗自喜悅。可這時,從窗外、從門外、 從面前的牆壁中卻滲出刺耳的小提琴聲。天殺的魔音! 我嘗試按捺着性子繼續作業,但越是這樣努力,轟入耳 簾的聲音卻越見清晰,使我越是心煩意亂。掐住鉛筆, 緊咬嘴唇,但仍無法揮去傳入腦海的聲浪。直至頭痛欲 裂、忍無可忍之際,躲藏在山洞深處中的灰熊要出手守 護家園!我奪門而出,轉過角落,狠狠磕打門扉。琴音 消失了。 此時,一名男生從旁邊的房間走出來,他望了我一眼, 又望一望我磕打過的房門,而後直視着我,猶有餘韻地 微笑起來,隨後步向升降機。他明瞭我想做甚麼。說起 來,他不是都被琴聲騷擾着嗎? 「請問……」回過神來,眼前站着一個戴着黑色框、圓 形眼鏡的男生,像極了貓頭鷹。 「請問,是發生甚麼事了?」貓頭鷹斯文大方地問。 「啊……沒甚麼……你正在練小提琴?」我有點不知所 措。 「對啊。明天要考試呢。吵着你嗎?對不起啊,因為樓 下的音樂室剛好有人……我盡量降低聲量好了。」他舉 起粗壯的右手,作了一個轉動旋鈕的動作。 「啊,是嗎?這,明天可要加油啊。」我別過頭去。走 廊盡頭,圓月從窗角探出半身來,像在窺視着這裡的一 切。 「恩,謝謝你啊。」我轉身而去,身後傳來輕輕的關門 聲。 為何會對吵鬧的貓頭鷹如此友善呢?我實在百思不得其 解。不過,姑且不仔細探究原因,看來今天的工作還是 要中止了,不如回房蓋頭大睡好了。可是在此以前,我 需要喝口汽水,好沖走口中那股令人不適的氣味。 長長的走廊上空無一人,雪白的牆壁更盡顯其孤零。雖 然心裡明白,大部分人不是留在房中作業、看電影、聽 歌,就是走到外頭傾莊、組聚、到圖書館溫習,但每當 想到原來幾十人居住在一起時走廊竟都可空無一人,總 不禁嘖嘖稱奇。有時候,我會對他們生出一股自然的好 感,那是一種類近同伴的感情。他們都跟我一樣,過着 自己的生活,無聲而多采的生活。
20/7/2012 22:48:54
文:灰熊@日月 大堂中放着幾張雪白的圓桌和椅子,桌上放着幾碗糖 水,幾個人圍在一起低頭私語,間或仰頭大笑,剛才在 食堂碰過面的女生好像也在列中。標準的糖水會風貌。 我走過圓桌,直到牆角的冰箱,取出汽水。冰箱右邊的 火爐上煮着圓鼓鼓的湯圓。喝過兩口冰涼,拉開冰箱把 它放回原處。窗外,月亮仍堅守夜空。有的月光落在我 身上,有的則從我身旁走過,落在桌邊的人群上。我走 近人群問:「在談甚麼呢?」 眾人仰頭望着我。那聲線不尖卻語調輕浮的女生說:「 喂喂,有沒有見過最近才入宿的阿龍?」 「沒甚麼印象啊……」我像在用筷子夾起彈珠般,緊皺 眉頭集中精神,但始終想不起有聽說過這號人物,於是 轉問,「他怎了?」 「哎呀,沒親眼見過的話,話就難說了……」她輕輕撥 了一下帶少許棕色的長髮。 「他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個……」扁平晶瑩的眼睛來回轉動。「他身材瘦 削,個子跟你差不多高,膚色比大部分男生更白,長着 方方正正的臉,梳着六十年代的平裝髮。眼睛小小的, 好像在棉花條上黏着一顆黑豆般,嘴巴反而很大,據說 還食量驚人呢!」 「聽你這樣一說,倒像是個令人過目不忘的人呢。」 「恩恩,正是這樣啊。喂喂,你說如果他穿上藍色襯衫 和紅色頸巾,是不是像極了IQ博士中的傻瓜超人?哈哈 哈……」眾人又隨她笑個不止,這時我發覺,原來她的 嘴巴都比一般女生的大上一個碼子。 「倒也是呢,哈哈……」見他們笑個不已,我也只好尷 尬地接着笑起來,卻明顯生硬、唐突。似乎果真如她所 言,沒有親眼見過的話大概是無法理解的了。 「啊,我還有要事,先走了。」我只好隨便找個藉口離 開。 「喂喂,」她向我招了下手,「傾莊加油啊!」 我報以微笑,隨即轉身離去。才走了兩步,後頭又再爆 發新一輪激烈的笑聲。 她始終把我誤當成別人,我想。畢竟灰熊和大象本來就 沒甚交集吧。但是,像這樣跟互不認識的人胡鬧一場, 心情又會舒暢過來,還隱約有種釋懷的感覺。
宿舍.indd 3
回到房間時,房門的佈告版上釘着一只白色的簡便信 封,信封上畫着一個長着純白翅膀的小天使。記得剛才 回房時佈告版還是光溜溜的。帶上房門,我坐在書桌 前,把米黃色的信紙從封套裡抽出來。信紙毫不花巧, 只在中間順服地寫道:「嗨,我是你的『秘密天使』。 初次見面,祝你學習愉快,並祝後天測驗成功。下次再 見,拜。」我狐疑良久,才想起宿生會會長在上周宣傳 過這個活動,說每位宿生都有一位負責的「天使」為他 帶來驚喜,希望藉此拉近宿生間的關係。 但,這會不會是惡作劇呢?會不會有人趁我離開房間時 偷偷把鏡頭放在我房裡,現在我就在他的眼皮下苦苦思 索?如非惡作劇,誰又知道我後天的確有測驗?到底今 次又是誰要找上誰了?種種問題在腦海中各佔一角,你 爭我奪。到底甚麼才是真實呢? 我四處張望,仿佛在尋求着甚麼似的,最後把眼光停在 窗外的圓月上。穿透窗子的月光照着書桌上的信件,也 撫慰着旁邊的我。「他看得見我,並且一直看着我。」 望着月亮,我如是想着,還嘗試讀出來,「你一直在看 着我。」 我想,無論是否惡作劇也好,那個天使是室友也好,是 把我誤當成別人的女生也好,是拉着小提琴的鄰房也 好,或是居住在這棟宿舍中的,某位我不知曉而又認識 我的人也好,這其實無關重要。 就正如,即使是獨居在巢穴中的灰熊,但我也跟貓頭 鷹、大象群,以及其它森林中的動物們分享着同一個月 亮,而月亮也公平地看顧着我們。在這片森林中,有我 無法理解的人,有與我毫無交集的人,有跟我只有一牆 之隔的人,又有藏在陰暗處悄悄注視着我的人。但無論 這裡有着甚麼樣的人,我都跟他們住在同一片森林中, 共享着眼前的月亮。 而且,不論是在以往的城市中,在森林中還是在洞穴 中,月亮也在這裡。不管這森林有着甚麼動物,不管這 森林有着怎樣的規則,月亮也在這裡。不管喜歡與否, 月亮也在這裡。 躺在床上。貓頭鷹仍在山洞旁邊注意輕聲地咕咕叫,不 時夾雜着來自遠方大象群竊竊私語的笑聲。月光大概也 在公平地注視着他們吧。如此一想,猶疑不安的感覺便 漸漸退去,睡意乘浪襲來。而我知道,當輕閉雙目後, 大陽總會在東方,迎接着我的醒來。
61
20/7/2012 22:48:55
校園文化
燴 雜 大 逼 被 文:W.A.L.K
「入咗大學
,你就自由喇!」這句 話,你聽了多少遍?
跨過了高考這道門檻進了大學,「我的生活我作主」彷彿 即將成為現實:翹不翹課、上什麼/誰的課、何時睡覺何 時起床、空閒時間怎麼過……一夜間,我們自由了!我們 的生活圓滿了!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每天都在很多個十字路口前決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我們也一直認為我們挑的每一條路都是自己想走的,並對 此深信不疑。所以我們很少意識到,也許有些選擇,並 不是我們心底最真實的想法,我們只不過是在「不得不服 從」這一實質上,為它們蒙上了一層「我願意」的紗。 文中描述的dem beat、上莊以及著suit,是大家在大學常 見的生活型態中的其中3件事。它們有的是編者的親身經 歷,有的是如你我般普通大學生的心聲。說出來,不是為 了扼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像,而是希望在以後的日子 裡,當面對著同樣或是相同的事情時,能停下來,認真聆 聽一下自己心底的聲音,說出真正的一句「我願意」。
行左或轉右,畢竟還須自己決定。 大雜燴」。
們一起品嘗這道「被逼
歡迎光臨!現在,讓我
dem beat
老天啊,又要練dem beat!什麼時候才完呀? 從o’camp的組beat到上莊的莊beat,片人要dem,打氣要 dem,宣傳要dem,暖場又要dem…整個中大除了dem beat好像就沒有其他 方法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了。可我說,人dem你又dem,我怎麼分辨你和其他 人?除非用上上千萬個腦細胞,不然怎麼聽得懂你beat詞說些什麼!在室外 更慘,連聽都聽不清,只看到幾個人在那裡手舞足蹈左搖右擺。這樣宣傳,真 的有用嗎?其實為什麼沒人嘗試其他方法,比如說在校巴上掛個banner,那可是 個流動宣傳工具呀! 當然啦,dem beat並不就真的那麼一文不值。當看到整支莊裡大家的性格如此 不同,卻能同手同腳地做著同一個動作、喊著同一個口號時,那種高度一致性,還真 的就瞬間把我們凝聚在了一起。可話雖如此,有的時候我仍會想,這種僅僅體現在行 動一致上的凝聚力究竟能維持多久。 唉,dem beat什麼時候變成了必需品?上莊後,出莊beat就是件自然而然的 事,完全沒質疑的餘地。問為什麼一定要dem beat,上莊只說了句:「這是傳統, 怎麼可能到了你們這屆就停了?何況人人dem你不dem,會好奇怪。」Fine!傳統! 我怎麼敢不按傳統辦事?而且,雖然莊內也有人私底下認為以dem beat作為宣傳 方式,如同大海撈針般白費心機,可他們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與其費時間 精力勸說大家放棄這傳統,還不如忍一忍,熬過就算了。」 好吧,既然整支莊都dem,我不dem實在說不過去,畢竟因為我一個人 而影響了整支莊,不合情理。但是…… 吼!明明整支莊已經dem得好整齊了,上莊竟然跟我們說還 要練,說什麼不能停,要抓緊時間練dem beat。問原因,他 們自己都說不出來,只是一味讓我們練、練、練!
上莊
新的一輪練習。手掌好痛,人好 睏……
上莊?我梗係諗過啦!O’camp第一日就聽組爸媽話有上 莊既日子先係真正既大學生活,開學之後啲soc呀club呀係咁嗌人傾 莊,身邊啲人又開口埋口都係「上莊」,搞到「我心戚戚焉」,想上莊都 好自然啫。但係去左兩三個soc既傾莊後,我覺得真係要再諗諗。 原因嘛… 嗱,認真講句,我覺得淨係傾三次就要決定上唔上呢支莊,真係有啲兒戲囉!喂 大佬呀,傾得三次,仲要第三次已經要成莊,即係我得兩晚時間去了解呢支莊同埋去傾莊 既人咋!莊務做就要做成年,我乜都唔清楚,連同我一齊上莊既人,份人係點都唔知,咁 你叫我去同人合作一年,都好大挑戰啫。點解唔俾我多啲時間傾喎?我覺得咧,無論有冇 心上呢支莊都好,我都有權去了解清楚支莊究竟搞啲乜、有啲咩野人去搞,如果懵盛盛咁就 上莊,對得住自己都對唔住支莊啦!依家你要我咁快就落決定,連認真諗下既時間都冇,咁 算點先?不過話時話,有冇可能傾莊唔由現任莊員hold呢?幾個真係有心上莊既人自己圍 埋傾,聽落都幾好咁。 仲有一樣野我覺得都有啲問題既,就係次次傾莊幾乎都淨係玩遊戲,冇乜試過 大家真係坐落黎,認真傾下對支莊有乜理解、有乜期望,或者係來年諗住點run咁。 係,我知玩遊戲可以warm up個場等大家都開心啲,但係上莊唔淨係enjoy your life,都係一種責任,乜理念都冇就上莊,都幾唔負責任囉。都有聽過人話唔 少人上上吓莊就摺埋咗,或者係自己埋邊玩,唔知同呢個有冇關係呢?啲 人成日話上莊可以搵到同自己志同道合既friend,咁搞法,睇黎都有難 度。
62
講到尾,我始終認為上莊唔係遊戲人間,真係要 諗清楚先好決定。咁我呢,就真係需要啲時間 諗諗啦!
→_→
→_→
著suit 我看著Marketing的groupmate飛快地咽下一大口涼水, 轉身用衣袖胡亂抹了抹滿臉的汗,打開電腦,開始為5分鐘後的 Marketing Presentation作最後衝刺…… 扭頭看看窗外。中大的夏天格外地陽光明媚。只是可苦了我們。 唉,35℃的大夏天穿西裝真不是鬧著玩兒的,何況香港的夏天還那麼濕。被 汗浸濕的襯衫黏在前胸後背手臂上,渾身又潮又癢。還有那件又笨又重的黑色西裝外 套,thanks,明明已經在課室裡「冷靜」了25分鐘了,依然焗得難受。最要命的是腳上的 那對高跟鞋呵,在中大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走上幾回,相信畢業時不用平衡木我也能在鋼索上 安穩地跳芭蕾了。 我不明白為什麼在professor說了不用穿西裝後,我們組,不,準確地說是幾乎整個班的學 生,仍然堅持要穿得像出席葬禮般。關於這個問題,大家給出了強而有力的原因: 「suit夠professional。」 (如果知識層面上你是個門外漢的話,你就算穿得跟巴菲特一樣我也不會請你。) 「suit表示尊重。」 (而我不知道兩者之間還有這層關係!那我長期穿牛仔褲豈不是已經得罪了很多人?) 「全組suit顯示出我們是個unity。」 (或許下次我們可以考慮全組白色T-shirt牛仔褲,外加一對白飯魚,效果應該也不錯。) 「人人都穿suit你不穿,留下壞印象,professor爛你grade怎麼辦?」 (嗯,這個嘛…) 不知怎地我想到了我那讀生物的同房,想起突然有天她回到宿舍,沒好氣地告訴我為了正 諮她剛不得已地買了套西裝,並在接下來的數分鐘內不斷控訴這套西裝如何讓她原本就營養 不良的錢包徹底變成了非洲饑民,而她正頭疼著急需解決的學費問題;我想起我當時就對她 說,憑她家的糧倉情況,要想錢包的營養重新跟上好歹也要三、四個月;我還想起她曾說 或許這三年就這麼一次是要穿西裝的,她要提前為西裝的未來有些規劃…… 要present了。 我掃了一眼:課室裡坐滿了出席葬禮的人,黑鴉鴉一片。
63
中 大 學 生 報 , 為 你 們 打 開 天 窗
Untitled-3.indd 2
21/7/2012 8:39:35
范 記 3 0 7 , 與 我 們 高 談 闊 論
Untitled-3.indd 3
21/7/2012 8:39:36
珍 惜 陌 生 不 穩 之 感 文: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原載於《中大學生報—九九‧迎新》,1999年8月17日) 答應在《迎新特刊》給新同學寫幾句話,但下筆時卻頗 費躊躇,可以說的話固然不少,但很多已屬老生常談, 多講無益。因此下面我只想就個人親身經歷所得的體會 略說一點意思,希望對新同學思考自己未來三年大學生 活的方向能有些幫助啟發。 回憶十六年前我考上中大的時候,興奮之餘,面對新的 校園環境、新的學科知識與授課方法、新的老師同學, 心底實在有股難言的陌生不穩之感。於是只好凡事戰戰 兢兢、謹而慎之地應付。就算是參加書院的迎新活動以 至到保健處作身體檢查也不例外。還清楚記得那年書院 的迎新營進行了一半之際,籌委員忽然宣佈經費出現問 題,要我們新生幫忙想辦法集思廣益,以求解決困難。 結果我在認真窮思力索、積極參予討論之後才發覺原來 只是一場遊戲。從今天自詡醒目掛帥的年青人看來,那 時的我確實可謂「戇居居」。不過當時我只是苦笑置 之,且事後還再三玩味自己的出謀也許真的可行並因此 感到沾沾自喜。在往後一年的大學生活中,那分陌生不 穩之感仍是揮之不去,而我唯有以如履薄冰的態度去勇 敢面對身邊的人與事。怎料到學年終結作自我檢討時, 卻發現自己無論在課業或生活上都大有收穫,過了十分 充實的一年。由是我體會到有陌生不穩之感不僅不是壞 事,相反,它其實是驅使我勇於向前開拓探索的動力所 在。中國人有句老話︰「人無百歲命,常懷千歲憂。」 這憂即是生命無常的陌生不穩之感,然也因有這憂,人 才可以在有限的百年之內思議那千年之可能。可見這憂 的創造力之大。後來我便嘗試刻意在大學生活中保持甚 或追求這分陌生不穩之感,原則是不要懼怕把自己置於
嶄新的境況。至於具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專門修讀師 兄姊口中那些難啃的學科,或者追求一位人人都說很難 成功追求到的女孩…… 這幾年回到中大任教,我因負責開授一年級的課,所以 常有機會接觸到新同學。有趣的是,我發現他們當中很 多在中學預科時已蒐集了大量有關大學的情報,一些 甚至連大學有多少間飯堂、位置在那裡、味道那間最好 等也早在入學前已瞭如指掌。迎新時又得系內師兄師姊 仙人指路,面授科目行程之機宜。於是在未開課前腦中 已存入一大堆那些科目可修,那些科目不可讀、那位老 師如何如何的想法。而結果上課還不足一個月,人已變 得儼如識途老馬。這種積極主動的調查精神雖不能不教 人佩服,但實則這絕非真的適應環境,而是儘快建立起 一套既定的模式來把生活與生活的環境模式化。人活在 一定的模式中無疑是會覺得較安穩妥當,彷彿一切儘在 計算掌握之中。不過生活也只能是模式中周如復始的重 覆,怎樣萬變也不離其中,更遑論看到模式外還無限風 光。現在走在百萬大道上,常覺迎面而來的學生好像大 多是差不多的一個模樣,其原因恐怕即於此。我們必須 知道有時安穩妥當即等於生活停滯不前、缺乏動力。如 果你憧憬未來三年的生活會是多采多姿且成為一生中最 快樂難忘的片段,便得緊記切勿讓自己模式化。正面的 講,即好好珍惜那分初進大學時的陌生不穩之感。其實 要明白陌生不穩之感即使人勇於探索的道理並不困難, 凡有過戀愛經驗的人只需回憶一下戀情開始發芽時那分 心情即庶幾近之矣。
66
[P66-67]����&��������.indd 2
21/7/2012 3:06:32
我的吸煙大學生活 文:覃俊基 原載於中大學生地二零零八年《迎新特刊》
如非必要,我實不欲寫下有關任何評價大學校園禁煙 的文字。 起始 那是零二年九月的事,開學前的數天。哲學系的師兄師姊似乎都有 喝一杯的愛好,於是在所謂「開學飯」以外又加入了「開學酒」的 環節。對於酒精,我也談不上愛或者不愛,只不過是覺得醉醺醺的 感覺挺有趣而已,於是也就興沖沖的加入。 具體對談內容我已不大記得,但氣氛卻肯定是熾熱的。就在酒酣耳 熱之際,我提出了希望嘗試香煙的要求。 一眾師兄師姊大聲叫好,就連一向看上去穩重的師姊也沒有說上半 句反對的說話,只說認真想過就好。雖則如此,她/他們眼神之中還 是有著猶豫的—我以為我明白的,倒是師兄K二話不說就從煙盒中 拿了一枝給我。見到我拿起煙以後,另一位師兄P也就向我說明煙是 怎麼抽的。結果對煙民來說是可以預期的。不是神之為奪的奇妙感 受,而是嗆得出淚水來。我不斷的咳嗽,但仍堅持著抽完它。那是 一根薄荷煙,其中的清涼本來就是用來沖淡煙草本來的苦澀味,但 我還是無法想像怎麼會有人愛上這種感覺。 回想起來,大學生活的開始實在是我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展。課程困 難得使人焦躁,卻又有趣得過份;課外的活動亦只有過之而無不 及。這些都不是循規蹈矩的中學生活所能給予的。但與繁忙激盪相 比,真正沉重的卻是孤獨與疏離。大學的時間表總是給予你真正的 自由與空閒。就算你努力旁聽,一天也不過是上四至五小時的課, 而且大多數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的,同學之間就不可能如中學般熟 稔。入住宿舍的話夜裡就更顯寂聊。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你想怎 麼也可以,不會有甚麼真正的阻攔你。當選擇的權力切實地落入你 手中,你就會發現其實真正值得選擇的東西少之又少。有太多的人 選擇熱鬧,我亦嘗試投入,但在發現再多的熱鬧也不過是映襯這個 無法逃避的狀態的時候,我便惟有不顧一切地選擇那些更令人焦慮 的生活方式。艱澀的哲學文字也好,龐複的社會政治事務也好,一 切都是那麼義無反顧,而不能回頭卻未必代表可以承受。自由意味 著選擇,選擇亦意味著可以放棄。不安、焦燥、孤獨、茫然,就在 那無論無比遼闊的冬夜裡,我認真地抽了我的第一次煙。在那生澀 至熟練的過程中,我慢慢理解到那苦澀與沉靜的味道,以及生活之 中必定亦必須有它們的位置。 就這樣,吸煙正式成為我大學生活的一個不可割離的部份。初時只 是間中的抽一枝,到了大一學期完結時,一包二十枝的香煙最多只 能抽三天;大二的第二學期,每天就要撥出二十多元購買一包煙 了。越抽越多,有人將之純粹歸咎於耐藥性的生理現象。在我看 來,這未免過失之於科學還原主義。無論怎樣看,抽煙都是一項偏 於精神的活動。會越抽越多,而只是長了見識。原來以為枯燥的, 變得更加枯燥;曾以為困苦的卻變得單薄;以為可以盡情投入的又 變得細碎;在沉靜之中我們變得更加敏感,然後乏力。廣義地說, 生命並沒有變得更加沉重,而只是在靜默之中人越來看清這些事 實。但香煙卻不會使人停下,在認清那教人驚懼現實的同時,苦澀 又使我們越趨淡然,回過頭還是繼續的生活,繼續的抽。所不同的
只是本來細小的水流已經變成縱橫交錯的水道,深深的進入生命的 肌理。這是一點都不誇張的說法。常被人問及甚麼情況下會抽煙, 這問題幾近沒有完整的答案,因為煙是甚麼時候都會抽的,它的角 色本來就是如此的混沌。疲憊、焦慮、煩悶、甚至愉快都會抽— 那是因為某些我們不能亦不願永遠投入,因而需要抽離、調節、重 整節奏。 所以,無論怎麼說,抽煙都是非常私人的一件事。三年的大學生活 裡,可以讓我獨處的地方我都幾近抽過煙:大學圖書館外那些角 落、無數宿舍的天台、小橋樓水的長椅,還有邵逸夫堂的背後。不 過更加重要的,大概是以氣禦劍的將所有空間都變成可獨處的空 間。當然也是有多所謂的社交煙的時間:和朋友長談、聆聽別人的 訴說、喝酒,這些都是在某個意義底下的公共。但無論怎樣公共還 是有著抽離的欲望、抑或需要。哲學系的課堂一放小休,一眾吸煙 的師兄弟姊妹與教授總是要抽煙。有些總會行上個三五十步自己一 個兒抽,但大部份的人還是三五成群的。要延續課堂的,無論抽煙 與否,總會聚在教授旁;提問立論有之、驚嘆嘲笑亦有之。但再多 的溝通情緒,總有需要認真獨處思考的時間,才能繼續討論、聆 聽、還是盡興。 我無意為抽煙述說太多。始終每個人都會對這活動有著個別的詮 釋。呼吸之間那迷離的明晰,然後在力盡處找回力量,那就是我重 覆又重覆的私人經驗。別的吸煙者或許有自己輕鬆愉快的故事,不 過那就不是我能觸及的了。說到底,是否抽煙或是怎樣抽煙,都是 個別經驗與選擇的結合。我也不是抱持存在主義的相對觀點,認為 只要是自己選擇的就好。久不久就會有朋友勸我小心身體,直接點 的就問我不害怕肺癌嗎,我每每都因為他們的善意而忍著嘲諷。身 體自然要小心的,抽煙亦當然損害健康,肺癌的機會亦會提高— 不是白癡都會知道這些事。但是多少?好像從來都沒有人在意過這 最為重要的問題。所謂選擇,從來都是一個取捨得失的問題。所 以,就算推倒從來多少次,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再次選擇抽煙,還 有很多其他相連的東西。 時至今天,我亦變成了可以推薦別人吸煙的老兵了。至此,我才明 白師兄師姊們猶豫的含義—不是因為害怕師弟被帶壞,而是抽煙 與自身的生命如此交相糾纏,可以的話就最好不要介入—扶助就 好。每當有別人問及時,我總是嘗試回憶著,然後遞上香煙,還有 說明那獨特的呼吸方式。面對那些咳嗽的聲音,我還是將笑意埋在 心底。這是一件莊嚴的事,就如昨天。 不難想像,我對於現時的禁煙措施,是感到無比憤恨。義理上固然 說不過去:只要稍有腦子的人都想像到,室外二手煙在對健康的影 響根本無關痛癢;而稍為願意翻查一下疾病的研究的,亦會知道近 二十年九成以上的報告都無法將二手煙與種種疾病連上。種種措施 也不過是健康霸權的意識型態作崇。然而禁煙不只是純粹義理上站 不住腳,它所做成的是對煙民最細致的壓迫,是毫無理由的進入、 踐踏別人最私人的位置。大學範圍禁煙,不單是對所謂自由與獨立 思考的根本嘲弄,更是對我個人歷史與成長徹頭徹尾的強暴。無論 是那極致的荒謬感,還是那滔天恨意,都使我沒有解釋與溝通的意 願。如非必要,我實無意與任何共謀者談及這些事。
67
[P66-67]����&��������.indd 3
21/7/2012 3:08:04
鴛鴦蛇 鴛 鴦 不只是為了要做
文:小弟 原文載於10年《迎新特刊》
1968法國學運曾有學生領袖反對大學宿舍男女隔絕令學生活枯 燥,和朋友聊起時曾打趣道或者可以來個解放學思(註1)運動 卻被一句「講笑咋,你去搞啊。」的冷水潑過來。原來很多人對 宿舍制度這東西,已經轉向冷感。
異性經過,我會穿得物實。同樣,如果鴛鴦蛇合法化,女孩都會 學習不再包著浴巾在走廊走動,非但不會激發更多校園風化案, 反而會因制度上的轉變而加強了保護自己的意識,更有助於減低 風化案的發生。
或者冷感的成因是我們對宿規總是視而不見-理得你有宿規, 總之我有我生活。本來我也是如此的想,直到自己親身險被打成 鴛鴦蛇,我才開始覺得如果,如果鴛鴦蛇根本沒錯,為甚麼不能 光明正大而要被無理宿規威脅?為甚麼四十年前的法國學生領袖 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反抗的必要,四十年後的我們還是那麼縮頭? 我們何時才能在想像中醒來?
怕偷窺?
宿舍規則巡禮 真不得不佩服第一個發明「屈蛇」這詞的人,不能見光不能活 動,正是屈蛇,特別是鴛鴦蛇──這也難怪,一旦被發現屈非 中大蛇和鴛鴦蛇,可以說是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崇基就明文規定 如果打到鴛鴦蛇要罰五百元,quit宿之餘,以後也無法再住。新 亞的罰則類似,不過就沒有明文說明鴛鴦蛇會罰得比較重,只是 說宿生違例接待異性訪客非法留宿,宿舍主任將按情況交由書院 輔導處及學生紀律委員會處理。哦?那意思就是肉隨砧板上,想 點都得啦。而聯合的狀況也是類似。總之就是,哦,一到深夜, 不,或者不是深夜,只是九點,所有訪客一定要離開異性宿舍範 圍,否則就重罰。 本來罰得重不重,實在是一個主觀的判斷,我也不是要說要廢除 所有宿規,只是,為甚麼鴛鴦蛇會罰得比同性蛇重?
重罰鴛鴦蛇,原因無邏輯 為此我就訪問了幾位宿生會幹事和樓層導師,發現說要罰鴛鴦蛇 得原因大致有二:
怕尷尬? 「你知啦,有D女同學沖完涼,包住浴巾就行出黎嫁喇,如果比 男仔見到咪好尷尬?」 聽落好似好有道理,不過又是誰告訴你,所謂被看洩的責任應該 全落男方?我不是說在地鐵穿得性感於是被人非禮是自己攞黎 衰,而是,男的有意用眼睛作性騷擾,當然是男的錯,但如果只 是偶然的見到,而不是特登要去看,要去凝視,女的還要深深覺 得受到侵犯呢?宿舍走廊從來都不是一個私人空間,而在這些空 間,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需要遵守。我知道晚上的走廊少人 流,於是我不會帶胸圍;在租賓館時,我知道走廊人流多,又有
對於逸夫宿舍的寬鬆宿規,或者大家都有聽聞-少/無打蛇; 遠離三書院,逍遙自在,夜夜笙歌。於是說到鴛鴦蛇,總會有人 這樣說:「你看看shaw,咪多風化案囉,幾年前聽講有人安裝閉 路電視偷窺添啊,你比D鴛鴦蛇合法,男仔自出自入女層,陣間搞 個事件重演點先?」禁止異性進入有如砍腳指避沙蟲,如果真的 想要減低風化案,應該在廁所加設密碼及要求訪客登記,如果有 罪案發生,也容易追尋疑兇。而且,如果鴛鴦蛇合法化,異性訪 客和工友都不會再因為怕尷尬怕懲罰而不登記,反而有助記錄做 得更完整,間接防止風化案發生。 以上所說的,相信其實在宿舍定規則的時候都應該想過,但還是 覺得要禁鴛鴦蛇,我開始不能不懷疑,其實另由潛台詞。
解放鴛鴦蛇 我有宿住,但有時候還是會屈鴛鴦蛇,因為真的有實際需要。趕 pro做宣傳品組聚輔聚聊天談情做愛,雖然說趕pro去夜讀囉,做 宣傳品去紫霞大廳(註2)囉,輔聚組聚聊天去女工囉……不 過有甚麼比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做這些更為方便自在呢?好吧好 吧,我奉公守法,那談情做愛點算啊?禁止鴛鴦蛇,換句話來說 就是……你日間搞囉,對唔住,你夜晚係無地方嫁喇,有錢的話 去開房囉,無錢那就不要做愛啦。說來說去,禁鴛鴦蛇的潛台詞 還是叫你不要做愛。 的確,宿舍的設計沒有打算讓你方便的做愛但空間的設計不足可 以後天政策補救。怕你在宿舍做愛床叫太大聲,床震騷擾樓下, 那就管管聲浪吧?雖然說不能明文規定,說多少分貝就罰錢,不 過當聽歌太大聲,在房間跳繩都可以被忍受的時候,為甚麼偏偏 做愛就不能被容忍呢?開放鴛鴦蛇,當然可以預見的情況包括晚 上太吵影響鄰居不能睡覺,但同樣,問題很容易解決,警告信, 呼籲自律,已經可以化解。其實說到底,宿舍不但守著女孩要守 身如玉,男孩要努力工作的觀念,還要控制學生的作息時間及活 動空間,製造一個眼不見為淨的去性空間。性,本來就是生活的 一部分。已發育的青年男女所有的性需要都被物理空間上的管制 禁止,亦忽略屈鴛鴦蛇其實有時候有更多除了性愛的生活需要。 為何要把學生都妖魔化?我不是要求爭取來個連層的np(註三) 派對,只是想拿回本來應該屬於我們的生活基本需要和擴展對性 愛空間上的選擇。
註一:學思樓,是中大少有的女子宿舍,又稱新亞女子監獄。 註二:紫霞樓為新亞男女宿,是少有把大廳24小時開放的宿舍,可以說是這個缺乏公共空間的中大裡的甘泉,此外也以景色優美聞名。 註三:np:n為代數,p是partner(性伴侶)的意思,指多人性交
68 ���.indd 1
21/7/2012 3:42:40
when life loses ''I''
l fe shIt
When life loses I.indd 1
20/7/2012 20:46:57
過客、抑或歸人 ──行路誌 文:飛
不是
個喜歡走動的人,怕熱,怕 累,怕麻煩,著實討厭,長髮 被汗水黏濕得卷亂甚至纏頸,冤鬼索命般。 得知大學有校巴往返時,真安落了好一陣 子。而竟開始會以步易車,是因為沒車。 學期初(直至一月成莊),學生報逢 星期二進行的傾莊,總在凌晨一兩點才完結 ──校巴在十一時半便已停止服務。宿居逸 夫的我唯有乘著會議中討論的餘熱獨自走上 馮景禧,經過網球場,走下兩個半的斜坡, 拜會女人腳,然後回房就寢。準莊員們每次 對議題都有雀躍的討論,要不是明天還要上 課,我們都不願在此休止。行路回宿,邊走 邊回想整理那些對話,讓論點和興致在熱量 消耗中沉殿,興盡而返,蓋得安眠。 傾莊算是陽光底下的事,是為了遷就下 課時間才進行到深宵。有些「不見得光」的 事,不得不在無人之夜才出動。九月中,為 抗議替補機制諮詢即將無聲無色地結束,我 聯同幾位同志,在人煙幾淨的凌晨走遍各間 書院乃至火車站,把反惡法街招貼滿整個校 園。驚覺行完一轉都不過花了兩個多小時, 大學,也不是那麼大。「不如搞個夜遊中大 啊。」啜著朱奶的同志提議。除了預計在十 五年後才能回答的哲學系同志,我們都舉奶 讚成。 儘管如同許多床事過後的承諾,我們的 夜遊並沒實現,不過,我對行路的溫室恐懼 已被多次的實踐所消卻。未曾預想的嘗試和 發現,在腳與路中產生。 70
下課後,遇著不毒的太陽,我會行路。 校巴雖然方便,但考慮長長的等車隊列和車 上擁擠的汗人,還是行路比較舒暢,而且, 路上的風景,在車廂內必然會被錯過。最記 得是聯合書院到網球場的那段路之中,靠近 TCW一排漆白的草坡防護欄,生自草坡的爬 藤植物會攀上欄,把冷冰鐵欄擁入自然的懷 抱。某天發現,盡頭一面欄的網格上,有一 條斷了的藤,那藤幼如青瓜皮刮下的絲,怪 可憐的。為著這近乎神經質的發現(天知道 有什麼正常人會看到細小如斯的東東)和對 精緻小物的喜好,我一直留意著它。也顧念 著,它有一天會捱不住死去吧?猶如斷肢而 不獲救治的傷者。又,也許在斷開時便死去 了,下次經過時怕已煙滅。一星期過去,再 走過時,它竟成了金黃色,不再可憐,更多 的是神奇。往後它更一直盤纏於此,成為我 的路標。 後來行路多了,便知道路不止那麼幾 條。往聯合書院伯宿,其實在新亞站下車, 經情人路行到宿更便捷。住逸夫要外出,其 實不一定要趕上廿分鐘一班的校巴,赤泥 坪的大門一直為你而開。再後來,更不甘於 只行那幾條別人鋪好的路。地盤,暗角,山 徑,那是自己行出來的路。有時會行錯路, 但有時會有意外驚喜。如果沒有行過,恐怕 就不會發現,夜裡在花圃路──抬頭的一 剎,天與地彷彿沒有界限,星的光芒伸手可 觸──漆黑原來是絕佳的觀星環境。 但,路,不只是到達某地的途徑,人 與路的關係其實可以更加親密,我不打算作
什麼奇幻的想像,只需要脫去人與地最表層 的隔膜──或膠或皮或木,的鞋。當考試功 課家人男友的壓力叫我透不過氣來時,赤腳 遊中大,是我感受自己仍是立於天地間的一 具生物的憑證。踏在地上,感受到地的涼, 涼如夏天井水,滲人心脾而不寒。地表,每 個地方都不同,百萬大道和新亞的小百萬最 可惡,地表的石如荊棘般尖刺,不能跑著跳 著逃脫,唯有慢慢行著享受升級版的「石春 路」。馬路最好走,柏油地質坦平和順。站 在雨中的斜坡,雨水在腳底和腳板上漂走, 或在腳指間迴蕩,濕濕的癢癢的,小朋友的 玩意。施工地盤附近的路,鋪著灰塵,走過 可見趣緻的腳印(若好運沒踩到石屎玻璃的 話)。這是探險,或曰玩命。可嘆,人與路 的接觸,往往就止於那片鞋底,安全地,薄 薄的,遠遠的。 一年過去,莊已被我上了,對行路由抗 拒轉而為嘗試甚至狂熱,到現在,在搬至本 部的會室居住及莊務繁重的藉口下,已很少 如以前般鳩行了。可是,這所大學已被我以 腳步記下,以我觀察和觸碰到的模樣和質感 存記於腦海中。
“
路,是自己行出來的。
大學,已在你腳下了,你要將校巴依 賴到把中大校園理解為「宿舍-課室-飯 堂-火車站」的地鐵線路圖,只知道官方照 片中的圖像,還是走一趟,探索屬於自己的 中大?
不 如 去 大 埔 墟 買 餸 丫 。 文︰珍寶珠
「喂,我食埋最後一個炒麵王就清倉啦,不如落百佳入貨 啦。」 「下,上次你應承我唔去百佳去大埔架!」 「……」 如是者,你和我在三十多度高溫下出發往大埔墟,走uc梯 去到本部,至四條柱外過馬路轉右抵達巴士站,你已經汗流 浹背。 「百佳唔好咩?」 「百佳無芒果又無冬瓜,快熟快爛的蔬果百佳都無……我想 煲冬瓜消暑,又想整芒果布甸俾你食呀!」 你面上頓時浮現詭異的笑容,勉勉強強的問搭哪架車。其實 搭哪一架幾乎都可以的,巴士全都經大埔、紅色小巴又經, 綠色小巴28K又經。最後來的是72號,熱狗。拉著你滿心歡 喜的坐上層車頭,彎路及涼風終於令你稍微稱心滿意。 「其實就算宿生會都好多時係百佳入貨架啦,佢地d叮叮點心 呀杯麵之類都係百佳入,薯片零食又係,基本上要買d野係百 佳都有架啦。」 「百佳就係咩都有少少,少少菜少少肉少少生果,一堆冷凍 食物,其實都唔預同學真係煮d咩,話平又唔係最平,又多超 值牌……」 說著就下車,你拉著我隨便進一間糖水鋪望兩間餐牌就叫了 西瓜汁,「解暑呀,快d揀啦」,於是我也乖乖叫了杯芒果奶 昔。 「上次我地系會係shaw燒野食都係落黎大埔買野番去架,要 買丸呀扒呀粟米呀蕃薯呀,唔落黎點得喎。」 「百佳有易賞錢喎。」 「買野平d咪係番度囉。」 往富善街出發,看見酒鋪你忍不住進去,說最近你地班酒鬼 已經向威士忌進攻云云,又對一眾伏特加RUM酒等等評頭品 足,我好像只知道它們是酒精及你們某一次在湯石酒後大鬧 的情形。你忍不住帶走一枝說要賀兄弟生日。 及至一間麵包鋪,有五元四個麵包,蛋撻並有長者優惠- 雖然沒有寫明怎樣辨認對方是長者。隔不遠有蛇鋪,但沒有 開門,門口貼有告示,說冬天再和一眾街坊好友再會。 「丫咁點解唔去新街市?有冷氣喎。」
「行完個人成身凍肉味架!」 終於在街尾入去,看見日用品店及家電鋪,你說彷彿也可以 買個小雪櫃回去,我比較對竹蓆有興趣,以前祖母都睡竹 蓆,說涼。又想買個大一點的不鏽鋼盤子做沙律及蛋糕用, 「仲有芒果布甸呢?」我笑你的提醒。 然後正式買菜,二十蚊一份四隻靚芒果、樣子討好的桃駁 李、十元三包娃娃菜、七蚊兩包金菇、五蚊三條茄子、四蚊 一斤通菜、兩三蚊一片冬瓜,還有肉類,魚蝦,顏色、氣 味、聲音全都是清清脆脆的,你提著的東西愈來愈多,心情 卻好像輕鬆了。雜貨店的老闆娘教我那種麵豉好,我看見店 前一包包的糖冬瓜,說想買,你說又不是新年。「甜嘛,仲 可以煲糖水添架!」 去佳寶買了一大包芝士腸,一大包餃子,始終是要有點方便 煮的東西。然後差不多就走到街口,再在那間類近超市的平 民貨倉買麵,十一二蚊五包的印尼撈麵,還有幾蚊一大束擬 似香的陽春麵,你看著放零食的貨架似乎如獲至寶,一面跟 我說小時候最喜歡吃一排排如藥丸的朱古力豆,一次吃一樽 細細粒的可樂糖,以及爆炸糖吃到整條舌頭變紫色被罵,而 我買了幾支一蚊支的珍寶珠作結。 出來後看到一陣擾攘,兩個在地上擺攤賣菜的婆婆被一班路 過的街坊和幾個食環署職員包圍,婆婆說著不純正的廣東 話,幾個街坊指著食環署的職員罵,「阿婆都蝦!」,食環 署辯說有人投訴她們阻街,但我和你看著人群累積成這樣街 坊還不是一樣的經過,都不知道是誰阻著誰。後來婆婆逐點 把說不出名字的、多半是自己種的菜收進籃中艱難離去,你 過去幫忙,我待在原地等你,街坊一直指罵,食環署的職員 吃力不討好。 你回來,滿身是汗,挽起膠袋說阿婆連他們要查身份證都聽 不懂。我們起程回去,經過士多,問你要不要吃雪糕。 「上次同你去百佳請你食你又唔要?」 「百佳得雀巢雪糕,雀巢拎過最無良企業獎架,你無睇上一 期學生報咩? 再唔係就係哈根戴斯,咁貴。」 你不置可否,我買了兩條紅豆雪條我們就站在店前吃完。 「我地冬天黎,去鐵路博物館,再食蛇啦。」 「點解要冬天去鐵路博物館?我淨係食蛇羹裡面d菊花……」 「係喇係喇。」
原文載於08年《迎新特刊》
���.indd 1
71 21/7/2012 3:51:41
p72.indd 1
2012/7/20
08:23:44
所謂 「大學生」
前言 容我直言,我們現在誰還會在意自身大學生身份的問題?或者應該說,我們已經將大 學生應該如何的問題,全盤交出去。 大學生應該是文質彬彬的,專心讀書,然後找一份好工當個中產。偶爾他們應該有激 情的理想,對社會有所承擔,但不可以太過份。所以,寫詩看小說是好的,學生報有 情色版就有問題;陳淑莊是一個理想大學生典型,梁國雄則不是;大學生看不懂畫展 不要緊,英文不好則不行。 對比起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我們對自身身份的執著可謂大不如前。如果我們嘗試翻 閱當年迎新營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會嚴肅討論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應該如何看待高 等教育。字裡行間洋溢的信心與氣魄,都非現在可比。 這種對自身身份的執著的旁落,自然有其客觀因素。過往,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在高等教育只是留給極小撮人的時候,他們是必然的前程似錦。作為未來的棟樑,他 們有資格驕傲,有資格堅持自我探究——最少在社會可以接受的前提底下堅持。 但這又是否意味著我們現在就應隨波逐流?的確,大學生的身份不如從前,但對自我 身份的執著是否就應該放棄?是否除了精英,諸多低下階層就不應反省自身在社會的 位置,應該如何自處? 我們相信,這種反省,是改變社會的第一步。如是,以下三篇文章,均是嘗試探討大 學生應當如何的問題。第一篇〈我們從狹縫中偷光──象牙塔與服務站的迷思〉,是 想探討,在大學教育日益商品化,求學只是為了工作的風氣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大 學教育的問題。第二篇〈大學生自白〉,則是我們其中一位編輯的自我經驗分享。她 在進入大學之前,也是如常人一般對大學有些刻板的想像。但一年的大學生活卻讓她 開始反省自己,對他人以至對社會的責任。她改變了一路以來的平穩選擇,參加了不 同的社會事務,其中面對諸多的掙扎,愛情,家庭,以至自身。最後一篇〈不能獨善 其身的世界末日〉,則是希望嚴肅探討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哪怕在大學生身份不再 等同精英的今天,我們依然擁有絕佳的位置去參與社會,甚至可以說,在我們變得更 草根以後,我們更責無旁貸。
73
73.indd 1
21/7/2012 0:27:43
我 們 從 狹 縫 中 偷 光
古時西方的大學或書院,大多建於遠離塵囂的地方。就算座落在城鎮,就像牛津和劍橋 大學,也有高門危牆做屏障。現代大學,似乎把這些阻隔徹底打破。香港社會的大部 份人,都認為大學就是一個拿好證書,找好工作的地方。前中大校長金耀基在《大學之理 念》中說:「今日,大學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務站』了。社會要什麼, 大學就給什麼;政府要什麼,大學就給什麼;市場要什麼,大學就給什麼。」 大學就是這麼一個介乎中學與工作的過渡時間,是為了讓大學生做好工作準備的服務站。 在中學,我們學會了紀律;在大學,我們學會了技能。所謂的技能,就是投入勞動大軍, 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技能。每年萬千莘莘學子,懸樑刺股,點燭夜讀,所求的就是手執 一紙印有主修工商管理或環球金融的畢業證書。而大學,就是一個這樣的機構:訓練產業 後備軍的服務站。 濃厚的職業導向,似乎是無法抗拒的洪流。偏偏,當大學日益傾向扮演服務站的角色時, 似乎就有更多的人站出來擁護這一個象牙塔,堅決高舉大學理念的旗幟。儘管這只是少數, 但當我們談及大學之理念,就會不期然地想起這些人的這些話:一個象牙塔式的想像。
羽 化 登 仙 的 天 之 驕 子 ? 在象牙塔中,有一闊袍大袖、衣冠整潔之人,在塔頂吟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而後止於至善。」所謂大學生,就應該「自我尋求生命之意義和人生之目標」。有人甚或 會搬出孔夫子的名言:「君子謀道不謀食」來說大學之理念。簡單來說,就是大學之道, 在於知性和德性的追求,不應如此世俗和功利。
──
但其實,現今大學的模樣,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前加州大學校長克爾 (Clark Kerr) 在其書 《大學之功能》(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中,指美國六十年代的大學,由於知識的 爆炸和社會各業發展對知識的倚賴和需要,已經成為「知識工業的重地」。當代香港的大 學也是如此。一批又一批受過大學教育的學生,投身社會後便要投入勞動市場需求的工作。 大學生在學期間,甚至被公司以實習為名,榨取勞動力為實,令勞動市場出現「頂爛市」 的情況。從實然上看,大學真的並非夢幻。 大學之謂大學,實則就是反映社會的一個地方。大學生從來都不是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的道家人物。他們背負著的就是社會現實。作為產業後備軍,無論是讀三或是四年大學, 早晚要面對工作的問題。身處千禧年代的大學生,比八十年代時的大學生,那個「精英」 的光環已所剩無幾。大學畢業後,大多都是投入成為勞動大軍。縱使可能比一般體力勞動 者的生活質素為佳,但都同為被剝削的人。更甚者,因為家庭等因素,大學生在學時期, 就要工作養活自己。追成績、做實習、找兼職,在大學並不是鮮見的事。就算是中學公開 試狀元,他們看似如佛利民 (Milton Fridmen) 般所說的「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1],但其實,在這個教育商品化的社會現實底下,大學淪為商業邏輯運作的機構,學生只 是其賺錢的工具,以及其後推出勞動市場的產品。
74
74-80.indd 2
7/21/2012 6:50:15 AM
象牙塔和服務站,就像天秤的兩端。明顯地,現代的大學,已經沒所謂平衡這一回事了。 服務站的傾向,取得絕對的勝利。 但是,大學與社會現實的楚河漢界,真的被打破得一乾二淨了嗎?大學的生活,與工作 的生活,似乎還存在著一定距離。我們在這裡,有放縱的可能,有實踐理想的可能。我 們有敞大的圖書館,能自由進出;我們還能翹課、遲交論文、有暑假……相對於勞動正 規軍,大學生擁有的資源,不論是學習知識的途徑、時間、自由等等都更多。 大學之所以被認為有實踐理想的空間、有追求知性和德性的空間,就是因為大學與社會 現實還保留一些距離。因為這些距離,造就了大學生不像勞動群眾,有十分死板的工作 或十分嚴謹的時間表去跟從。起碼他們沒有被辭退而失去收入來源的危險。這一點, 又似乎令大學不至於淪為一個徹徹底底的服務站。在這一個中學至社會現實的過渡時期 裡,大學生似乎還有一點空隙。
我 們 都 是 偷 光 的 一 群 人 那麼,若大學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服務站,那我們想說的是?
誠如梁文道在〈放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起碼在我身上〉所言,在大學中大談自由和 批判,也需要有其基礎。有一些人,就是受著不同的因素影響,沒有空間實踐理想。但 我想,在大學裡頭,總找到一條狹縫,讓我們偷一點光。
文:結繩
誠如金耀基所說,「服務人生」是教育的高貴目的,但「怎樣服務?」、「如何服務」、 「何時服務」、「為誰服務」這些問題才是重點。我們必須重構「服務站」的意思。大 學雖有其社會面向,但並不該為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服務,做其「產品供應商」。在這裡, 大學生應該要有其追求的東西。但這不是象牙塔式的講法,相反是,既然大學生有其碩 果僅存的空間,就該令這些空間的潛能發揮出來。我們腳下的土地與社會的其他人腳下 的沒有什麼不同。而這片土地,恰巧就令我們追求所謂的知性和德性修養有所制肘。若 要大學徹底地實踐大學之理念,就不應該坐在簾幕之後,漫談理想。相反,我們就好應 該正視我們正面對的社會現實,利用我們有的空間,真正實踐起來。
象 牙 塔 與 服 務 站 的 迷 思
拒 絕 鑽 進 徹 底 的 現 實 主 義
註 [1] 佛利民,貨幣學派的經濟學家。著有《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一書,認為 只有在沒有市場干預的經濟體系底下,人民才能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
75
74-80.indd 3
7/21/2012 6:50:15 AM
當我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小學生,不知道世界是甚麼樣子時,那時爸媽已有意無意的在我耳邊嘮 叨:「你要這樣讀上去,如祖父母般升讀大學,那我們就老懷安慰了。」 大學生儼如一個神秘階級,人人趨之若騖。彷彿只須我過關斬將,入到大學,就能成為社會的 王者。新聞報導中,人家父母苦苦經營,為子女「增值」,只求子女入到名校,為入讀名牌大 學鋪路。大學裡,人人身穿西裝、操流利英語,在商業場合打混,閒時則流連於金光閃閃的宴 會舞會之中。那大學之後呢?晉身中產階級,不愁柴米,從而過個舒適安穩的生活-這都是 我入大學前對大學生的想像。 我所讀的中小學雖非家傳戶曉的傳統名校,但我仍能平平穩穩、安然無恙的入到自己喜歡的中 大經濟學系。打算努力讀書,亦希望在三年後繼續讀書,入讀研究院。一來,我喜歡經濟學理 論與歷史。二來,是為了所謂的「裝備自己」,以便自己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中佔一上風, 繼續我平凡安穩的生活(具體來說,即是供養父母,養活自己,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 怎料,才開學沒多久,隨即發現當初我實在太無知了。大學生不過是個普通人嘛,即便是名校 出身的,讀環管還是醫科的,他們的專科成績也許是比較好,但言行舉止也和別人差不多。或 許是中大的樸素風使然,我們平日不須穿西裝、說英語,不須談吐得體、儀態端莊。在這個小 小的社區裡,學生們只是普通人,不分(明顯的)階級。雖然與想像中有頗大的落差,反倒活 得更輕鬆自在。
文:周松齡
大 學 生 自 白
1) 所謂大學生
不過,在我不再感覺到強烈的競爭意識之後,我又有點回到起始的感覺,迫使我開始進行更多 有關大學生活的思考。
2) 好奇 自小,媽就跟我說大學是個寶藏,圖書館裡有很多很多的書;我在寶貴的三、四年大學生涯裡, 時間、空間都多得很,理應去尋覓無窮的知識,漫游於學海之中。她很愛看書,讀書時也十分 勤力,可惜當年年輕有為的爸媽在國內讀書時遇上文革,書沒得讀,大家都得上山下鄉。他們 不知道大學裡是怎樣的,然而這些空白全被美好的憧憬填得滿滿的,同時亦換來了對我這獨生 女的期許。雖向我施加了一定的壓力,但在我的心裡頭,亦埋下了要尋覓更多知識的念頭。 迎新日那天,我排隊吃飯時從某男生手中,接過了一份《2011 迎新特刊》[1],以及《中大清潔 工友抗爭號外》[2]。他相貌極為平凡,猶與我們無異,手上卻派著不太平凡的清潔工號外。普 通學生不應對這些事情感到興趣啊,不是嗎?然後,當他簡介這件事時,他那七情上面、時而 激動的樣子,令我特別印象深刻。而他那股激情或許感染了我,我用心聆聽他的話,開始慢慢 了解一直被忽略的工友不合情理的遭遇,這使我心裡也有種莫名的暗湧。隨之而來的,是因為 自己對這社會的無知而導致的懊惱與慚愧。我不甘願繼續做井底之蛙,我想知道更多、更多。 後來,因為《迎新特刊》的關係,我知道了報社迎新營可以「傾下偈,咩都傾下」,單純的我 便因此衝上了范克廉 307 報名。怎想到傾傾下,竟傾出個大頭佛。
3) 尋覓 雖然的確係傾偈,但那是我當時有史以來經歷過最 hardcore、動得最多腦筋的三日兩夜。有個 環節要求我們研究及討論房屋議題,探討房屋的價值和歷史等等,連帶到房屋在社會裡扮演的 角色。在他人興高采烈的高談闊論時,靜坐一角的我則陷墮於無窮盡的深淵-我覺得自己真 的很失敗。 很失敗。我從小就生活在香港,住過公屋、居屋及私樓,以前在課堂上學過各類房屋在市場競 爭下的定價情況,也曾學過麥里浩「黃金十年」的房屋政策,但對於那些比較根本的問題,我 卻想不到答案。過去十八年學習的,好像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它只體現在考試成績當中。 我想脫離中學時期的填鴨式教學。我想趁著現在還有時間和資源時,在寶藏森林裡搜覓更多知 識;透過書本或課堂以外的途徑,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接著,我便入了基關組(基層關注組) 與報社。我想,我應該去學習的,不是學院內學習到的數式與模式,而是更應該從日常人民的 生活、各種時事議題中去發掘與探討更多社會矛盾。後來我支援過兩次小工潮,分別是蒂森電 梯工人罷工 [3] 以及利興清潔工人抗議遊行 [4]。
76
74-80.indd 4
7/21/2012 6:50:15 AM
我遂發現,在這繁華的都市,貧富懸殊不只是冷冰冰的堅尼系數,而事實上,悲劇就在人間啊。誰知 道,每一滴血汗背後,隱含著怎樣的無奈和辛酸;而它又暗示著怎麼樣的社會制度、怎樣的政經結構, 以至於整個意識形態問題呢?然而,為何這些重要的思考在學院裡好像不值一提似的? 每當向外走出一步,對世界的認知愈明晰,就愈發現自己內裡的空洞。雖自慚形穢,卻又有點不忿, 我和自己說:在往後的幾年裡,我要洗心革面,重新思考自己是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以及自己可 以做些什麼。
4) 惘然 於是乎我便密集式地出席每星期一次的報社傾莊,傾莊議題很廣泛,包括選舉、醫療、教育、性別、 社運、資本主義及大學生文化等等,這些議題我都不熟悉卻又很感興趣,亦覺得它們理應被了解。但 那時候我總難以進入討論,只好埋首做傾莊紀錄。我想,雖然我與他人起步點不同,今時我未能夠如 其他人般見識廣博、分析獨到,但不要緊,我會努力。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有個朋友給了這樣的一個忠告。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老實說,那時我確實太過下巴輕輕了。人的時間和心力是有限的,它們總有飽和的一刻。花了太多時 間來傾莊和看自己感興趣的書,代價是沒有精力早起上課,而且課堂知識遠遠不是我想要的,我漸漸 質疑自己曾堅持的抉擇。 晚上又缺少了與朋友相聚的時刻,眾多組聚頻頻缺席;沒時間回家,初時每星期回家一次,後來慢慢 變成兩、三個星期才會回家。我不是不愛他們,只是我認為我應該做更有意義的事。 我以為我是明白的,但我也會想家,也會想輕鬆一下,也想和朋友遊山玩水,將江山拋諸腦後。我也 以為他們會明白,而我卻不懂得應付父母偶爾洩露的憂心和埋怨,不懂得去適應與朋友漸行漸遠的距 離感……與男友的若即若離,或小或大的矛盾衝突,又不其然抽走很大部分的心力去苦惱沮喪。看著 面書和電話裡的茫茫人海,我卻不知道能找誰來傾訴。我不是向來討厭有事鍾無豔的人嗎?怎麼到頭 來我反倒做了那些人呢? 成績出了,GPA 比想像中低了好一大截;我不知道我該用怎樣的秤來量度成績,但此刻我總有點介懷: 縱使我不滿意那些課程及考試的設計安排,認為這些科目不值得我去賣靈魂來換取不知所云的 GPA,但 它畢竟影響我畢業的 HON(honor,以此分做不同的學位等級),影響我能否讀上研究院。 日積月累地,我看到自己的渺小,感到自己的不可為。在迷霧裡,我常聽見這樣的一句話:「事不關己, 己不勞心。自己都未管好自己,你仲有乜資格去理其他人?」
5) 我,我…… 都已經「洗濕左個頭」,我不想走回頭路,唯有抱著船頭橋頭自然直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然後,機緣巧合下我參加了草媒(民間團體合辦的草根媒體計劃),須留在某個團體實習,其間我遇 上一個影響我很深的人。 「當時得好少人讀大學,幾乎只要你一升到上大學,就已經係個中產階級。無論你讀咩系,基本上都 唔愁往後嘅財路。好多同年紀嘅人已經非富則貴啦,但係我知道我唔係想要果啲。」 他是該實習團體的負責人,亦是八十年代末上莊的報社老鬼,畢業後沒有走,反而轉折地在不同的民 間團體做組織基層工作,例如組織某條村的居民去抗議政府獨裁的市區重建計劃。他的明眸彷彿表露 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決心。 面對著懵懂的我,他常說:「入大學就睇多啲書學多啲野啦,慢慢嚟啦,你仲後生。」「諗清楚自己 想要啲咩,想做啲咩,想為個社會付出啲咩。」 偶爾我看著他中年發福的背影,在夕陽的映照下,其實就像普通男人一個。但談吐間流露出他淵博的 學識(他常自嘲「我唔係讀書人黎架,我睇得好少書架咋,淨係識用書姐」),轉個頭來有街坊走上來, 他又隨即變成與之無異的街坊鄰里。他們時說時笑,一時傾下屋企仲有幾多隻粽剩,一時又傾下全民 退休保障計劃。我看著看著,心裡好生羨慕。我也想做這樣的人。
77
74-80.indd 5
7/21/2012 6:50:16 AM
6) 我,我,我…… 花了多少個晚上,我在床上輾轉反側,思考以後的去路應何去所從。 坦白說,我現在仍然未能完全解決那些矛盾困惑。在現代社會,有點 矛盾的確難以解決:例如讀哲學的人好像冇咩工可以搵,又例如搞民 間團體或社會運動的人,難免遭到打壓,總會食得屎;冇乜人會了解你, 只會覺得你係度搞搞震。但係,咁代表我地要因此而退縮? 我唔制。 我不甘願自己生存的意義只限於自己的圈子,養活自己及家人當然重 要,但在這之上,還有更多事值得我們去堅持及行動,而我相信我們 總能在隙縫之間,擠多一點空間去履行我們的理想、理念。我不想, 死了就一了百了,不留下一物的離去,然後社會始終沒有改變過,社 會底層繼續被壓迫,不公義的事仍不斷的送上舞台…… 我唔制。 註:唔係事事都逼你去關心,不過既然而家咁得閒,就不妨睇下啦! [1]《中大學生報 2011 迎新特刊》 http://cusp.hk/?cat=90 [2]《中大清潔工友抗爭號外》 http://cusp.hk/?cat=89 [3]〈不能遺忘這三日的人和事──記蒂森電梯工友罷工〉 http://cusp.hk/?p=2343 [4] 外判清潔工遊行不滿調職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loc/0101ao09.html
個人資料 學生報編輯,亦是一個普通的小女生 祟經濟一(大學裡本科生身份的代號)。 (好像已經是二年級了?我實在不太知道該如何去認知 自己有否升讀為二年級呢。) 對本科已有點心灰意冷,而我更好外面的世界。因暫未 想清楚自己的興趣路向,故打算下學期年末才轉系。 雖然心已有所屬,但暫時都仲係單身,興趣者歡迎致電 2603 6404 交流交流、切磋切磋。(羞)
78
74-80.indd 6
7/21/2012 6:50:16 AM
翻開八三年的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看到有一個問題:「學運份子是『左仔』、『滋事 份子』還是『職業學生』?抑或是一群天真、盲目、衝動的青年?」當時候思潮,較 現在相對左傾,我們不難想像會有人問出這個問題。但這一條問題,就像幽靈,在香港徘 徊至今。不論是學運,還是其他的運動,參與者,也將面對這些標籤。比起上述問題的類 別,更有可能的是,他們是一群關心社會的學生。
火 紅 的 歷 史 洪 流
這當然與他們當時的歷史環境很有關係。七十年代,被稱為火紅年代。當時的學生由於中 國內地正值文革時代,本地大學生都對文革的革命語言充滿盼望。再者,70 年代在鄰近地 區的反越戰運動,以及本地的反殖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運動,例如中文運動等等的階級鬥 爭風潮,人們對社會主義國家抱有想像。基於當時的社會氛圍,香港的反殖民主義風潮和 愛國主義情懷油然而生,有很多學生都積極投入社會運動。
當然,精英身份帶動的運動亦有限制。大學生只是一個準備投入勞動市場的過渡身份,將 來也要面對擇業的問題。而他們最終未必每個都能與群眾有長期聯繫,繼續組織運動。 七十年代投身過運動的學生,就有很大部份成為不問政治,只問個人升遷的管理人員。但 無論如何,在這種種因素底下,縱使並不是大部份人,但當時的大學生,也能有足夠人數, 能集結成不同的派系,例如愛國主義的「國粹派」、與其對立的「社會派」。
文:筆聊生
另外,當時的大學生,真可謂社會的精英。七十年代的入大學率大概是 2%。進了大學,拿 到大學學歷,就保證了將來的生活質素。雖然比起八十年代,他們未必這麼吃香,但比現 在而言,似乎仍有優勢。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勞動市場急需大量知識型人材,大學 生就更吃香。只可惜在當時,文革被否定、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打壓左翼運動、其他意識形 態的運動在本地冒起,社會已經沒有了七十年代的學運風潮。總的而言,在相對地不用太 擔心將來的生活問題的情況下,當時的大學生在學期間,就能更投入社會運動裡去。另外, 由於當時大學生是社會的「知識精英」,坊間便有一種思維,認為這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 大學生,是所謂「社會的良心」。
不能獨善其身的世界末日
在 1971 年 7 月 7 日,在維多利亞公園涼亭附近,聚集了一群旁觀者。他們聽說有一個名 叫「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的組織在這裡集會,目的是「保衛釣魚台」。這些專上學生聯會 的示威者最後的下場,是被警察驅趕、拘捕,甚至被警棍打得頭破血流。在他們離開大專 學校之後,亦有繼續投身社會運動。這些代價都不是便宜的。為什麼他們甘願付出這些代 價,去成為一個「滋事份子」?當時是一個大學生,亦是《70 雙週刊》編輯的吳仲賢,就 只是說,要粉碎不公義,要為社會作有意義的事 [1]。
潮 退 經過了八十年代的黃金時期,大學生作為中學與工作之間的過渡時期,其生活保障,便日 漸不穩。現今香港的入大學率為 18%,比從前的 2% 相差甚遠。在此並不是要批評高等教育 普及化的傾向,而是說明,大學生在畢業之後,能獲取的薪酬,與沒有大學證書的勞動者, 差距愈來愈少。所謂「白領」的工作,亦日漸無產化,那就是說,在工時、工資、體力或 精神的消耗上,愈來愈貼近體力勞動者。這個年頭,所謂大學生的精英身份漸漸喪失。加 上文革的失敗、全世界階級鬥爭思想退潮等因素,現今的大學生,似乎已不如從前般參與 社會運動。
79
74-80.indd 7
7/21/2012 6:50:16 AM
我 們 還 憑 什 麼 ? 如是者,在這個時代,我們還有什麼原因去「關心社會」? 讓我們先看看一個例子:屈臣氏蒸餾水車隊工人。他們每一 個人,一天要抬六百多桶水機用的大桶蒸餾水,一桶大概是 五十多磅。他們的工資只夠糊口,但這份工作,對他們的身 體造成嚴重的傷害。比方說拉斷肌肉纖維、因長期勞損要抽 走脊骨軟骨等。資方甚至連防滑手套和安全鞋也要工人自費 購買。就在早前,屈臣氏車隊工人罷工。他們要求資方增聘 人手、停止外判以及改善佣金津貼。結果資方不肯讓步,只 發放六千元暑期津貼。 除了校外,還有校內。早前,校方打算將圖書館清潔工作外 判。外判公司惠康環境服務有限公司,曾有剋扣工人薪酬、 法定假日及休息日,以及無理解僱工會領袖等記錄,校方無 視這些黑歷史,在臨近簽約之期才正式通知員工總會,企圖 避開公眾耳目,把七間圖書館的清潔服務外判,無視員工權 益。最終,因員工總會,以及由同學組成的「中大反外判戰 線」以聯署聲明等形式極力反對,校方擱置此事。 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有人每年拿著不同的大公司業 績、經濟增長率、本地生產總值等資訊來粉飾太平,另一方 面,在維港兩旁的霓虹燈下,不同的人,正被資本家剝削蹂 躪。而這些人,明明是支撐著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是社會 各式各樣商品的來源,供應社會各種需求的人。我們身處的 中文大學,從整潔的課室、到平坦的大道,甚至為新學制而 建的新建築物,以至一草一木,都是由工人辛苦地建造和打 理的。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權力,卻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大學生在將來工作的問題上,雖然會面對日漸無產化的問 題,但在學期間,依舊與工作的辛勞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確 實在這裡擁有一些資源,不論是設備和書本齊全的圖書館, 抑或是課外的時間。在這裡,我們比起工人,多了不少自由。 至少,我們可以翹課、遲交論文,也會有暑假,亦沒有嚴格 的時間表需要跟從,不用擔心被辭退而不能維持生計。
你的目光投放在…… 問題是,我們會利用這些額外的資源,額外的時間 去做些什麼。我們大可安坐家中看看電視,上上網, 玩玩電子遊戲,又或者繼續莊聚,繼續延續那些人 工合成的友誼(詳見 P.54)。也許你會說:「我也 關心社會,只是我沒有走出來。」那麼,究竟什麼 是關心社會?是不是看看報導,在面書轉貼一些新 聞,甚或在七一在政總打個轉,就叫做關心社會? 或者讀者對「關心社會」的想法只停留在上述的情 況,就出現一種無法改變社會的無力感。但重點是, 若果不打算再多走一步,參與或介入身處社會底層 者的運動,社會是無法改變的。正如上述的外判事 件,若非工會與同學的團結抗爭,也沒法迫使校方 擱置外判計劃。 若果你認為工人需要幫助,若果你認為大學生有能 力介入和參與各項運動,若果你認為社會能夠被改 變,那麼,便該走出來,輔助他們去改變社會。再者, 其實大學畢業生,最終也會是勞動者。改變並不容 易,但若張目遠眺,最終能看到彼岸。 註 [1] 吳仲賢,《大志未竟》
80
74-80.indd 8
7/21/2012 6:50:16 AM
血 與 汗
前
言
中文大學,其實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傳統, 那就是對勞工與基層有所執著。 早在零一年,中大便有由同學自發組織的基層 關注小組,他們會落區探訪工友、支持校內勞 工;中大學生會,在有關勞工權益的議題上, 如最低工資,外判等,亦基本上永遠站在勞工 的一方;近年成立的左翼學會,更是打著「理 論與戰鬥」的口號,從思想到實體抗爭均支持 勞動者的抗爭。 這些執著,並不是傳統社工式、慈善式的關 心。中大學生對勞工基層執著的傳統,不單是 因為相信,勞工的苦況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 更是因為認為,如果要真正改變香港社會,是 需要廣大勞動人民的參與,而不只是一眾議 員、律師、學者、社運人士就能做到。
關係,以及我們對其的責任,寄望抗衡以上提 到對於經濟壓迫的漠視。 只要有壓迫,就有抗爭。第二篇文章〈血汗 校園〉,就是記錄了近年在中大關於勞工的 抗爭。說白一點,其實中文大學這充滿人文氣 息之地,還是充滿著壓迫。要說是藏污納垢或 許太過苛刻,但如果說成表面威嚴內裡惡毒, 則太過真實了。
奈何,時至今天,香港大眾仍在自由主義的魔 咒下存活。我們總對政治議題,諸如普選、中 共治港、人權等問題上倍加關注,卻對每天對 勞工基層的壓迫不聞不問。這種忽視,同見於 大學之中。覺種關於大學理想的討論,由其目 的到管治方式,總是不離師生,但負責大學的 基層勞工,幾近永遠缺席。
除卻對政治的祟拜外,忽視基層的重要原因, 仍在於深刻於骨子裡對物理勞動的賤視。這種 想法的其中一個原因,自然是我們仍服膺於市 場價值——「低技術勞動」彷彿理所當然地沒 有價值。但與此同時,最直接的原因還在我們 對於基層動勞動者沒有真正的認識。第三篇文 章〈你所不知道的……〉,將簡述中大校 園勞工的概況。除了實際資料外,其實負責清 潔的女工一天有多辛勞?第四篇文章〈清潔 工的一天〉,就是希望讓新同學知道他們的 一天到底是怎樣,明白到沒有他們的血汗付 出,大學其實無法運作。
第一篇文章 〈基層關我乜事——從鐵達 尼號說起〉,就嘗試探討我們與基層勞工的
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地方,可以怎樣?如 列寧所說,絕望是留給不懂問題根源以及自
覺無力抗爭的人的。在 〈其實我地欠左佢 地——訪關綜聯組織幹事歐陽達初〉 和
〈如果愛人如己——訪影行者成員張善 怡〉之中,我們作了兩個訪問,都是畢業了的 師兄師姊,向我們述說為何在畢業後沒有選擇 所謂的「正常道路」,而投入了基層組織的工 作。 另外的兩篇文章,則分別介紹了兩個在中大的 同學組織,有著相當歷史的基層關注小組,還 有新興的左翼學會。新同學們如果想幹一點甚 麼,大可參看他們的自我介紹。 勞工的苦況,不單單在於其受到老闆經濟上的 壓榨,還在於權力上的極端不平衡。現在所謂 的民主社會,其實掩蓋了在經濟領域之中,我 們必須接受老闆的獨裁這個事實。最後一篇文 章 〈關於女工的二三事〉 ,我們嘗試描繪 出另一種可能性。它介紹了在中大一間很特 別的小賣店——女工同心合作社。它之所以特 別,是因為它的經營模式,並不是我們平常看 到的老闆員工制,而是合作社模式,亦即是沒 有上下層級之分的共同管理。向同學述說其中 的種種,正是希望同學能夠想像除了現今資本 主義模式以外的風景。
81 p81-91.indd 1
2012/7/21 �� 08:04:44
基 層 關 我 乜 事?
印象中,細細個睇得最多次嘅荷李活電影,應
商勾結」的說法。)最冇say的,則是沒有掌握
該係《鐵達尼號》。一望無際的大平洋、甲板
任何生產資料(例如機器和土地),但為生計付
上衣香鬢影、華美的盛宴和水晶燈、男女主角
出龐大勞動力的基層工人。
「You jump, I jump」成為街知巷聞的浪漫對
從 鐵 達 尼 號 說 起
白。不過最後成艘輪船撞左去冰山,轟轟烈烈地
所以,社會認為學習腦力勞動的大學生是
沉沒。
「未來社會棟樑」,畢業後最好做到高官 和商家,退一步就AO、醫生、律師、老師
鐵達尼號的燃料是由工人將煤丟入鍋爐中煮沸
等乜師物師,再退一步,就算只做到個人
水,產生動力。電影有一幕很短,但印象猶深:
工唔高嘅office
船撞向冰山後,海水突然穿破底部的船殼而進,
都會覺得,比起去做車衫、送貨、洗碗、
湧向生活於郵輪最底層、汗流浹背、仍在工作的
清道夫等基層工作,都尚算有「本事」、
燃煤工人,使他們成為第一批受害者。而愈窮、
有「前途」,可以過唔錯嘅生活同埋係社
住得愈近船底的人,就愈難逃生。
會度有啲say。於是乎,大學生比起好多基 層街坊同工友,喺社會就得到更多重視。
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就像這艘郵輪:底層工人工 作得最辛苦,對社會的整體運作有極大貢獻,但 每當社會面對重大危機,要就要他們「共度時
文: Kelvin
boy/lady或sale屎,人地
工 人 低 人 一 等 是 一 種 社 會 偏 見
艱」,例如大幅裁員、減薪。而社會大多人喜歡 看的東西,也如這部電影——以浪漫愛情、用金
工作,泛指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以維持整個社會
錢買回來的歡愉、帶來刺激的災難為主線,鏡頭
運作。製衣、加工、設計、醫療、物流、運輸、
拍下一眾主角的吃喝玩樂、愛恨交纏、勇敢逃
清潔、建築等等,都是社會缺一不可的重要齒
生,但工人的勞動、基層的苦況,則僅僅是一些
輪。然而,社會多數人去衡量哪種工作價值較高
旁枝末節。
時,一般都會將所謂「專業」的腦力勞動(如律 師、會計)的價值,看得比體力勞動高。但事實
在一部叫「資本主義社會」的戲當中,
上,沒有基層,沒有小販和司機、運貨、建築、
我 們 ——擁 有 較 多 資 源 的 大 學 生 ——
清潔等等工友的話,現在「繁榮」的社會就會崩
就算不是主角(賺大錢、享受盛宴的
潰——沒有人載我們上學上班、沒有人運送貨物
資本家),也至少是有一定對白的配
到社會各個角落、沒有人興建及維修供我們居
角;但用血汗支撐整個社會運作的工
住的樓房、沒有人清潔街道維持社區的基本衛
人,卻總是匆匆一現的「騎呢啡」。
生……他們付出勞動力支撐整個社會各方面的運 作,絕對跟做文職的白領同樣有價值。
職 業 真 係 無 分 貴 賤 ?
況且,較多體力勞動的工作不代表就是很簡 單的——你有信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而又不弄
當下的社會分工,大概分為「體力勞動」和「腦
傷腰骨,在炎夏穿過大街小巷甚至走百幾級
力勞動」兩種。前者負責生產、運輸、維持衛生
樓梯,每天將六百多桶蒸餾水盡早送到不同
等「粗重」工作,後者則負責行政管理、知識傳
地區的商戶嗎?而且不少基層工作,都會面
承、文書處理等較「食腦」的工作。然而前者無
對惡劣的工作環境,例如在後巷洗碗,或冒
論待遇、政治經濟權力抑或社會地位,一般都比
生命危險完成工作,例如中大09年就曾發生
後者低。地位最高的,是李嘉誠那種掌握最多生
油漆工人墜樓工殤事件。(詳見後文〈血汗校
產資料的資本家,以及配合他們的政府高官,結
園〉 )
合為統治階級。(這樣才有「李家治港」、「官
p81-91.indd 2
2012/7/21 �� 08:04:44
基層和工友如此辛勞地付出,生活卻得不到足夠
大學生 你在想甚麼?
的保障。雖已有最低工資,但每小時廿八元(一
結 語 : 我 地 同 基 層 其 實 坐 埋 同 一 條 船
個月大約六七千元),在這個愈來愈多貴樓、大
當談及「大學生關心社會」,我們也許只想到
商場、連鎖店的社會,究竟可以如何生存和養
爭取普選、求平反六四、反對國民教育等等大
說到底,我們關注基層議題的理由可以有很
家?工時過長而且假期少,使他們沒有足夠時間
是大非,但一直存在、每天不斷發生的、基層
多——他們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卻得不到應有的
維持社交生活,也沒有時間和家人相處;現在長
勞工被壓榨的種種問題,則彷彿無人問津。
回報、我們對他們也許有所虧欠、我們比他們
工愈來愈少,短工、外判合約工愈來愈多,很多
擁有較多資源去改變體制……
基層工友根本朝不保夕,也不能想像將來可以過
但我們有否想過,我們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
安穩的退休生活。
大學生跟基層的關係又是怎樣?
基層生活艱難,甚至被社會看低。這一切,根本
我們因為讀書考試成績較好,成功入了大學,
說不過去。
得到大學生身份的種種優勢,畢業後可憑思辯
但在這個有錢佬愈來愈有權有勢、窮人愈來愈 難捱的年代,「我們」與「他們」,還是否相
中 大 「 理 想 」 裡 沒 有 工 友 的 身 影
隔千里?
能力、打字速度等社會看重的能力,相對地容
近十多年來,隨著大專教育普及化,大學生
易搵份好工。但我們心知肚明,考試固然牽涉
的精英光環已明顯漸漸淡退。我們畢業後也
個人努力,但也有幸運和(考試制度上)不公
不保證成為準中產,第一份工的薪金跟一個
的部分。例如很多出身於基層家庭的人,從小
保安或許只差一二千元,同時可能揹住十幾
中大,既然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部分,自
學到中學,都沒有那麼多資源去補習、購買作
萬grant loan……僱傭勞動制底下,超長工
然「臭罌出臭草」:一方面,我們的中大,一
業和pastpaper。我們最後考試成績好,就有
時、OT冇補水、合約工唔聽話就隨時被炒等
直以所謂「人文精神」為傲——師生憂國憂民,
機會升上大學;被考試制度淘汰,但有其他長
等基層會面對的問題,除非我們好sure搵到
熱心追求知識,滿腔浪漫和理想, 尤其沈校長
處的人(例如體能較好),就被迫投入勞動市
薪高糧準的工,否則我們也難逃一劫。還要
更常提醒我們要「高尚地過活」、「維護公
場。總之,因為呢個社會體制咁唔公平,我
面對住屋問題——樓愈來愈貴,筆者身邊不
義,事事均以道德為依歸」。[1]另一方面,學
地,其實係踩住好多人上黎。
少朋友畢業後,也只租住舊樓的細小劏房或
校大多數人卻只重視負責知識吸收及傳播的師
套房。就算我地申請公屋,輪極都輪唔到我
生,而忽視付出較多體力勞動的校園勞工,對他
我們勝出殘酷的考試遊戲之後,做一個大學
地呢班未婚青年喇……不過呢堆問題,都可
們的處境不聞不問。近年校園內就多次發生外
生,比起社會其他社群又擁有很多優勢:政府
能只係冰山一角。
判工人被壓榨、剝削的事件,例如去年2月有建
資助我們學習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和技能,仲
築工人為追討欠薪而罷工堵路。這些壓迫發生
資助埋住宿;timetable滿極有限,可以走
換言之,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我們
在「人文」中大,校方卻一直沒有展示過改善
堂和放長假,相對於一般打工仔有更多自由
很有機會跟基層一樣,成為被有錢佬壓迫的一
情況的誠意,更莫說大家會有學生、教師、勞
時間;重要的是,就算我們成績麻麻,碌過
群。所以,很多基層議題,其實跟我們非常貼
工共治校園的想像。(詳見後文〈血汗校園〉)
大學三四年後都會有個degree,找工作的選
身。
擇和議價力,也比沒讀過大學的人為多…… 沒有校園勞工,就沒有人支撐中大的運作,我們
我們要好好深思,可以如何善用大學生的優
的理想就無法實現。既然我們生活在一起,就必
人人都想過有尊嚴的生活,但正正因為一級踩
勢,好好檢視整個社會制度。更重要的問題
須互相支持。
一級的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令基層勞動者比我
是:我地係咪真係想要一個一級踩一級的社
們少了許多資源和社會關注。正因如此,我們
會?為了大家都活得好、為了改變如此不公平
其實有特別的位置,去關注基層人民的處境,
的社會結構,我們理應跟基層連成同一陣線,
以及想像、參與長遠的社會變革,使人人都可
作出最奮力的抗爭!
以平等地生活。 註1. 出自沈祖堯校長的一篇畢業贈言。
83 p81-91.indd 3
2012/7/21 �� 08:04:45
血汗 校園 文: Kelvin
在
這所「人文校園」裡,我 們乘校巴穿梭於花草林蔭之 中、在課室內為學問為理想討 論不休、課後於不同的活動室 吃喝玩樂……但我們這些安 逸、快樂、知性上的交流,若 沒有載我們上上落落的校巴司 機、天天為每個課室、飯堂、 活動室打掃的清潔工、馬不停 蹄興建新大樓的建築工等工 友,還怎有可能在這校園發 生? 他們那麼重要,事實卻是,這 麼多年來,這所大學裡他們一 直是最被忽視、最無權無勢的 一群!我們對大學的想像裡, 彷彿只有負責教與學的師生, 工友則僅僅是一些過客;我們 一邊討論如何令世界變得更 好,另一邊卻任由校園內的一 些基層勞工被壓榨。 我們遭到不公對待,尚且可以 發聲抗爭而沒甚麼後顧之憂, 但多少工友,受盡剝削和壓 迫,卻為保飯而有怨無路訴? 以下為部分中大過去4年發生 過的,關於基層工友的大事:
2
0
1
2
年
6
月
外 判 所 有 圖 書 館 清 潔 工 師 生 及 工 會 皆 蒙 在 鼓 裡 中大員工總會(下簡稱員總)在5月7日去信校方查問 圖書館清潔服務會否外判,校方卻刻意拖延了一個 月,於6月12日才答覆,確認中大全數七所圖書館以 「提升管理效益」為借口,於7月1日起外判所有圖書 館清潔工。這違反了03年校方永不外判物業管理工作 的承諾。[1] 而承辦的外判公司為惠康環境服務有限 公司,在勞工條件問題上一直惡名昭彰,例如在去年 最低工資實施前夕更改屬下員工的合約,剋扣飯鐘錢 及休息日薪,及於04年觸犯僱傭條例,歧視參加工會 活動的工友。 由於從員總收到消息後,由學生會幹事會、學生報、 左翼學會和基層關注組的同學組成「中大反外判戰 線」。員總和反外判戰線皆有發表反對外判的聲明。 同學在校園派發號外及於港鐵站附近設街站收集聯 署。這連串行動,最終迫使校方與員工總會及職員 協會在6月25日會面商討,經過仔細檢討後,決定取 消大學圖書館與外判商擬定的清潔服務合約,而館內 清潔服務將交由大學員工負責。但校方至今仍未向全 體學生和員工公開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亦仍未承諾 不再外判恆常服務。員總和反外判戰線將繼續跟進。 (詳見《反對外判清潔工號外》)
2
0
1
1
年
5
至
7
月
室 內 清 潔 工 被 迫 調 遷 工 友 憤 然 聯 署 抗 議 物業管理處(EMO)屬下的室內清潔組組員的調遷一向 遵從自願原則:工友若在自己的崗位工作得不愉快,或 與組員合作不順,就可以申請調到其他組。正所謂「做 生不如做熟」,一般情況下工友都不會申請調組。 然而,5月底,室內清潔組助理經理通知各組長即將推 行新制,透過抽籤強行將工友調組,每組中籤的兩名工 友將被即時調走。這決定使工友壓力大增,更有工友因 而出現幻聽。室內清潔組54名工友裡有43名因對調動方 案有極大疑慮而聯署反對。反對的工友當中,最少有7 成都是合約工,他們冒着被「秋後算賑」(被拒續約) 的風險也要發聲。但室內清潔組的主管對工友的訴求完 全不予考慮,反而變本加厲,強制大部分工友調遷,一 次過決定以後十年的調動。7月抗爭期間,工友受盡上 層的壓力,例如EMO強迫工友提早安排年假,以及強令 組長負責風險評估,甚至騷擾個別員工。[2] 經過6月至7月漫長的抗爭,收集了許多同學反對調遷的 聯署後,工友聯同學生會向沈祖堯校長遞信,校長交由 馮通副校長跟進,校方才暫時停止進行調遷。學生之後 成立EMO關注組繼續跟進事件。 (詳見《中大清潔工抗爭號外》及學生報11年9、10月號)
2
0
1
1
年
4
月 新 亞 飯 堂 剋 扣 員 工 飯 鐘 錢 校 方 近 乎 零 介 入 月初負責經營新亞飯堂的生利集團,要求員工簽署同 意書,計劃實施最低工資後,取消飯鐘錢(不再有有 薪用膳時間),剝削工友應有的薪酬福利。這件事在 傳媒曝光後才引起校方和同學的關注。由學生組成的 「中大飯堂關注組」要求生利撤回安排,否則中大校 方應拒絕與生利續約並補貼工人損失。經過關注組的 抗議和新亞學生會的爭取,飯堂才承諾飯鐘有薪。
2
0
1
1
年
2
月 校 方 監 管 外 判 商 不 力 建 築 工 友 堵 路 討 欠 薪 7名負責善衡書院陳震夏館改建工程的建築工人,過年前 夕被外判商佳運工程的判頭拖糧兩個多月,生活拮据, 迫於無奈在年廿九早上於大學道善衡書院對開,發起罷 工堵路行動。他們要求即日取回應有的薪金,工友和到 場聲援的同學跟校方和佳運周旋了半天,最後晚上6時多 佳運的支票才送到。[3] 但如此匆匆「解決」問題後, 校方並無追究佳運的責任。而且同學事後揭發,原來以 前工友曾向校方求助,但未獲受理。 直到3月,有人在新書院建築工程進度簡報會,問及校 方經過封路事件後,會否設立機制監察外判工程「判上 判」、工殤等事宜,校方竟回應:「我們沒有責任及沒 有資源做太多事情。」可見校方根本不重視對外判工友 權益的保障。 (詳見學生報11年2、3、4月號)
p81-91.indd 4
2012/7/21 �� 08:04:46
2 油 校
0
0
9
年
1
月
漆 工 工 方 不 聞 不
殤 問
這些不公和壓迫,只是我們所知道 的,冰山一角。每天應該還有很多 事,在校園各個我們看不見的角落 發生。但以上大事,究竟反映出甚 麼?
一名外判油漆工在中大工作時,因3米高工作 台翻側而不幸身亡,判頭卻對恩恤安排一再拖 延,最後只願付部分殮葬費,而不願付家屬生 活費。再者,外判商竟欺騙死者家屬中大不准 路祭,而跟校方和死者家屬會面時,更多次把 工殤責任推在死者身上。
一 、 高 層 大 晒 基 層 工 友 任 人 宰 割
至於校方,由事發到出殯當日,也一直對事件 視若無睹。校方先後以「無預約」及「高層正 在開會」為由拒絕接見家屬和同學。直到2月11 日家屬及工會聯同聲援同學到烽火台抗議,校 方才正面回應事件,並承諾墊支殮葬費和生活 費。而負責監督外判商的EMO,在整件事當中處 處偏幫外判商,負責跟進事件的EMO職員亦沒有 盡力協助家屬處理死者的身後事。[4]
很多時候,底層工友在學校管理層眼 中,的確連泥都不如——09年校園內發 生嚴重工殤,工友死者家屬尋求協助, 校方竟可冷眼旁觀,EMO甚至偏幫外判 商:11年清潔工聯署反對調遷,管理層 竟可完全無視工友訴求,還變本加厲 地壓迫工友!事情每每要到學生介入、 工友忍無可忍,校方才願意稍稍認真面 對。
(詳見學生報09年2、3、4月號)
朋友曾經訪問一名清潔工,該名工友如 此形容校園的底層工人: 「我們這些最底層的人比泥還賤。」
再者,因為學校不難聘請基層職位,基 層工友幾乎沒有任何議價力,也就是沒 有「牙力」向僱主爭取合理待遇;為了 飯碗,就算被扣糧、扣假,也得逆來 順受。而且很多關於工友工作上的決 策也交由管理層決定,工友嚴重欠缺自 主權。11年清潔工被迫調遷一事,就顯 示出高層為了方便「管理」工友而霸王 硬上弓,置工友的意願於不理。沒有討 論,沒有平等決策,沒有完善投訴機 制,如何讓工友在一個合乎情理的制度 裡工作?我們談自由民主,要人民當家 作主,但總忽略了,資本主義裡老闆大 晒的僱傭勞動制,對眾多打工仔來說, 就是最大的壓迫。
二 、 慳 錢 大 過 天 校 方 懶 理 外 判 工 權 益 註:
1.2003年在一片減薪外判潮中,中大學生會幹事會、 學生報、基層關注組及職工盟協助成立了中文大學員 工總會(時稱香港中文大學職工會(籌委會)),組織 中大物業管理處(EMO)前線員工反減薪及反外判, 終成功迫使當時由金耀基校長帶領的校方高層承諾永 不外判物業管理工作。員總多年來定期要求大學重申 這個承諾,校方亦多次向工會保證凡恆常工作皆不會 外判。 2.大部份的EMO工友,都會在所屬的樓宇有一個小小 的房間作儲物及休息,但范克廉樓沒有這樣的地方。 負責清潔這大樓的一名工友在後樓梯有一張椅子和一 個小櫃,學生事務處也批準了的,EMO高層亦一直沒 有過問,多年來一直相安無事。但7月(工友還在抗 爭)有一天,忽然有好幾個牛高馬大的消防員來了, 說是接獲投訴,後樓梯有大量易燃物品,還有大量雜 物阻塞走火通道——那當然就是指她歇腳的那個小地 方。易燃物品當然是子虛烏有,至於大量雜物阻塞通 道──即使那個消房員口中還是喃喃的道:「根本都 唔阻乜滯」。無論如何,她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就這 樣被清空了。(詳見〈工友抗爭的壓力〉--《中大清 潔工友抗爭號外》) 3.這筆錢只包括工友在中大工作的薪金,並不包括他 們過去兩月替佳運在其他工場打工的薪金。 4.例如,即使家屬到了中大索賠,EMO仍然包庇外判 商,即使在大學中央插手後,仍說外判商沒有現金周 轉(一家在中大做了二十多年的公司,竟然說自己連 四萬現金都沒有!),要多等一個星期,事實上卻是 等家屬在港的證件到期,家屬回到內地,外判公司就 算反悔,也無從追究。 5.詳見《反對外判清潔工號外》的〈巧言令色鮮矣 仁——堂堂中大副校長為食言詭辯〉
p81-91.indd 5
過去數年發生多次有關外判工被剝削的 事件,可見外判工比學校直接僱用的工 友,權益更不受保障飽且更易被人忽 視。校方無意監管外判商,任由外判 商榨壓工友──校園內最冇say的一群 ──來替學校慳錢,跟借刀殺人有何分 別? 外判工友在大學幾乎無處不在,例如部 分夜更保安、外判建築工、轉堂校巴司 機等。外判與不外判的分別,在於合約 內容:經學校直接僱用的員工(如EMO 的清潔工)可享有一切中大員工福利, 包括準時出糧、有薪假期等,但外判的 則與這些福利無緣。更重要的是,校方 往往以「價低者得」為唯一外判商招標 原則,而外判商為了以低價營運,勢必 設法剋扣工人的工資、權益,從而節省 成本,以符合「效益」。例如今年校方 打算外判圖書館清潔工,就選了惡名 昭彰的惠康環境服務有限公司。有些工 作(如建築)甚至會出現多層外判的情 況,令不公的事被揭發的時候,外判商 可以互相推卸責任。
即使有些工作的確有外判的必要,例如建 築工,但把工作外判,絕對不等於校方可 以完全不對外判商作監管,置工友的工 時、工資、福利和工業安全於不理。根據 過往事例,校方根本沒有確保外判商遵守 勞工法例(如11年建築工人欠薪一事)。 而且03年,在學生和員工總會的壓力下, 校方承諾了永不外判恆常物業管理服務( 如清潔和保安),但在剛過去的6月發生 的外判圖書館清潔工事件,讓我們看到, 其實校方仍有意偷偷摸摸逐漸引入外判。 我們認為,校方一定要遵守03年的承諾, 並改變現今「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外 判邏輯,必須嚴格監管外判商,才能讓外 判工友有尊嚴地工作。
三 、 官 僚 黑 箱 作 業 當 工 友 和 學 生 透 明 “I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another tough battle” [5] 這句取自許敬文副校長誤發給學生組織、 原本是寄給校長與一眾校方高層的的電 郵,內容關於外判圖書館清潔工一事,他 認為校方要跟反外判的同學打一場硬仗。 這句話正正突顯出,壟斷了資訊和權力的 校方官僚根本不理工友生死,亦認為自己 沒有需要跟同學討論。 校方很多有關校園勞工的決策,也是暗地 裡進行,不把工友和學生放在眼內。EMO 清潔工調遷一事,管理層明顯一意孤行, 從沒有諮詢過工友;今年校方打算7月1日 正式外判圖書館清潔工,卻於6月12日才 正式通知員工總會。校方如真的希望與各 持分者討論,就應早早發佈資訊,而非快 刀斬亂麻!所以,我們與其期望事後跟校 方「討論」,倒不如主動向校方大力施 壓,要求校方增加施政的透明度,以及把 權力下放予工友和學生。
四 、 學 生 介 入 抗 爭 真 係 好 _ 重 要 ! 無疑,受壓迫的工友應為抗爭的主體,畢 竟他們最明白自身的處境,而且當他們發 揮足夠的力量,如11年建築工友主動罷工 堵路,就很有機會迫使校方或外判商妥 協。 但我們同時知道,他們對抗管理層其實面 對極大壓力,例如在這合約制當道的時 代,要面對被管理層秋後算賑、不續約的 風險;就算不被炒魷魚,也有可能長期被 針對,承受很多心理壓力。因此,現在只 有工友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作為這所 大學的一分子,比工友擁有更多時間和資 源,亦不用怕因參與抗爭而冇左飯碗。當 不公義的事發生在校園,有許多分析、訪 問、搵料、資訊傳播的工作,也需要我們 出一分力,做好一個支援工友抗爭的角 色。 請 密 切 關 注 校 園 勞 工 的 處 境 。 沒 有 他 們 , 大 學 就 運 作 不 了 !
85 2012/7/21 �� 08:04:47
1.
人 數 根據2011年中大《概覽和統計資料》, 中大的教職員共有7385人。[1]
34%。
教學人員 (2088 人) 研究人員 (1254 人) 行政 (507人)
15% 28%
而我們所理解的,比較底層的員工(主要是文書和職工),佔中大教職員總人數約
專業 (344人)
19%
技術 (634人) 9%
2.
17% 5%
文書 (1431人)
7%
職工 (1127人)
前線工種包括: 樓宇清潔 廁所清潔 課室清潔 街道清潔 戶外維修 園藝 電器 冷氣 機械 救生員 保安員 校巴司機 等等
3.
六月尾時員工總會向學校取得資料是: 長工:39% 合約:61% 至於校內有多少恆常工作(如清潔和保安)已 被外判,校方還沒有公佈實質數字。由學生 報、幹事會、基層關注組、左翼學會等學生組 成的「中大反外判戰線」將繼續跟進,要求校 方公開資料。
5. 4.
基層職工的聘請形式
基層職工普遍待遇 工資:大部分初級職工 每月約$8000 - $11000 工時:由一星期39至48小時不等 假期: 第1年,一年有14日假 第2-10年18日,之後22日
工 會 中大員工總會
(員總)
2003年中大發生「肥上瘦下」事件:政府宣佈要將大學削 資,中大校方遂計劃大減基層員工工資。當時中大基層關 注組、中大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及職工盟協助成立了香港 中文大學員工總會(時稱香港中文大學職工會(籌委會)) ,組織中大物業管理處(EMO)前線員工反減薪及反外 判。4月20日,員工總會正式成立,服務受僱於中大的職 工(包括長工和合約工)的工會組織。現正值續會時期,暫 時已續會的會員約有620人,包括物業管理處(EMO)清潔 工友、校巴司機、文職、Technician、保安、Instructor 甚至教授等等。會員較集中於基層員工。 宗旨: 保障香港中文大學職工的合理、合法權益,讓同事可在符 合公平、公正、公義的工作條件下,為香港中文大學師生 服務,讓工會更有力量維護職工的權益。 主要工作: 捍衛同事的合理權益、爭取定期和校方會面的機制、聯絡 其他獨立工會參與社會事務。例如,今年6月發生中大圖 書館外判清潔工事件(詳見前文《血汗校園》),員總也 有發表反對聲明,以及與校方開會,聯同學生向校方施 壓。
你 所 不 知 道 的 …… 文: Kelvin (部分資料由中大員工總會提供)
中大職員協會
(職協)
(在網上能夠找到的資料較少) 於1981年成立,比較重視高層員工的利益。 宗旨: - 爭取及保障會員公平的受僱條件 - 維護會員利益 - 在互相尊重及諒解的原則下,加強與校方的聯繫 - 推展會員之物質、文化、社交、教育和康樂福利
註1. 包括教學人員(教授職級人員、專業顧問、特任導師、高級導師、導師、教學助理)、研究人員(副研究員及以上、研究支援人員)、行政、專業、技術、文書、職工。
p81-91.indd 6
86 2012/7/21 �� 08:04:47
清 潔 工 的 一 天
文:熹 (大標題被編者略作修改,粗體為編者所 加,原刊於《中大清潔工友抗爭號外》)
訪 問是這樣開始的。為了進一步 了解清潔工友的工作情況,我問 遍了身邊朋友到底知不知工友們 通常工作的位置,答案都是清一 色的:「完全無印象」,我最後 花了近半小時在范克廉樓轉了不 知多少個圈,才在泳池邊的男廁 找到一位負責范克廉樓的工友。 在我小心翼翼地跨過「清潔中, 請勿內進」的指示牌,簡單表明 來意後,工友S就停下手來,十 分爽快地跟我訴說他們工作的情 況。 工友們需要在八點開工,他們七 點多就要回到各自所屬的崗位, 換制服、準備工具開工。有些工 友早上工作的地點跟他擺放制服 的地方會有段距離,所以他們要 早一些回來換衫。最誇張的例子 是有工友需要由馮景禧趕到老遠 的大學保健處,與其他三個工友 合力,才可以趕及在九點前清理 完畢整個保健處的醫生房。 一般來說,工友每天都在相同的 地方做著差不多的工作,他們可 以安排有甚麼工作上午(8:00am12:00am)做,有甚麼工作下午 (1.00pm-5.45pm)才處理。一般 我們以為清潔工友只負責拖地、 掃地,但原來他們負責的東西 一點也不少。一大清早通常要洗 廁所,洗廁所又有分是否大洗。 「大洗即係要搵水沖,通常累D 耐D囉。不過男廁通常污糟D, 都要用水架啦。」接著就要逐層 逐層打掃,包括清潔玻璃門、天 花、燈、窗戶、牆身……不一而 足。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清垃圾, 辦公室助理要求的時候又要打掃 教授的辦公室。做完呢D?「咪 上天台清理渠道、打掃樓梯囉 。」
有這麼多工作要處理,那有甚 麼是特別麻煩的呢?工友S想 了好一陣子都答不出來。我向她 提起,之前有工友曾跟我們抱怨 拖地時要換水好麻煩。工友S解 釋:「大部份樓層層都有洗手 間,都唔係特別煩呀!不過有D 大樓嘅職員廁所我地唔入得,要 另外攞鎖匙,咁就比較煩。」她 又向我訴苦,指她負責的科學館 的升降機最近不運作,他們就要 自己搬這些大型工具(例如洗地 機),十分辛苦。工作咁多咁辛 苦,又會唔會做唔完工作需要遲 走呢?工友S很理所當然地答: 「咁自己做快D囉!」寧願趕頭趕 命都唔願意遲走,因為工友S亦 是為數眾多的女工之一,相信是 要趕回家買餸煮飯給家人食吧! 暑假期間,人流少了,但原來工 友的工作量並不會因此減少。「 呢段時間最忙!我地要幫所有膠 地板打蠟,四個人一日先做起兩 層樓,同埋又無加人,即係唔駛 打蠟嘅人又要做埋打蠟果份!」 我不禁想起有位組長曾說過他那 組「十一人要負責十六座樓(橫 跨新亞、聯合、逸夫),有人請 年假/病假的話永遠無人替補」 ,試問如果他那組還要抽調人手 打蠟,情況還真是令人慘不忍 睹。 除了工作量繁重外,高危和厭惡 性工作,工友都要負責。例如搭 鋁架和使用升降台清潔天花或外 牆;爬上校巴頂用高壓水槍清潔 (數年前就有工友因此而意外 失足身亡);水浸時,水會大量 地從各樓層不斷湧進升降機槽, 工友便需叫人將升降機升到最頂 層,然後爬落升降機槽用汲水機 汲水等。厭惡性工作則除了指清 理大小二便、嘔吐物外,其實還 有工友最受不了的清理血跡。「 之前MMW發生果兩單(自殺),D 血跡都係要我地清潔乾淨。」
後記 訪問過後,心好像有鉛塊一樣沉甸甸的,除了因為自覺阻礙了工友寶貴 的工作時間,更因為一個無視外面的指示牌、跟我一樣闖進男廁的人。 他一進來就看到了一隻大蟑螂,於是就用帶點命令的語氣叫工友S:「 有曱甴呀!搞搞佢啦!」也許他是無心的,不過我想,全中大有一百五 十多個清潔工在為我們服務,我們不但視而不見,在僅有的接觸中,還 有意無意地對他們惡言相向,這到底是他媽的甚麼一回事? p81-91.indd 7
2012/7/21 �� 08:04:48
如 果 愛 人 如 己 訪 影 行 者 成 員 張 善 怡
文: Kelvin
我 認識的張善怡(Selina),很斯 文,身子弱,雙眼又圓又大,街坊說 她吃麵包的時候像倉鼠。她比我大六 年,是第36屆中大學生報的編輯,語 言學系畢業後當過街坊工友服務處( 下簡稱街工)的勞工幹事,現在是基 層錄像團體影行者的成員。 問 她 為 何 投 身 基 層 運 動 , 她 毫 不 猶 豫 地 回 答 :
「我覺得這社會已經太過亂 黎,用英文嘅講法,就係 fucked up。當我被拋擲在這 個世界,我會想,我該要做甚 麼?」
思考個人與社會 始於宗教信仰 她出身於一個天主教家庭,在家庭壓 力下成為了一名天主教教徒。宗教信 仰使她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究竟所謂『愛人如己』是甚 麼,如果人人都愛人如己,社 會會否變得更好?」中學時期她 做過天主教同學會的會長,剛進大學 時甚至決定當教堂的主日學導師,參 與宗教教育的工作。 然而,05年入大學後,她愈來愈懷疑 自己的宗教信仰。大學一年級的時 候,機緣巧合下她參加了學生報的迎 新營,然後上莊,接觸到政治、經 濟、性別等不同範疇的議題。除了工 作量上,主日學和學生報有所衝突之 外,隨著認識社會問題愈深,她開始 認為她所理解的天主教,一方面看似 導人向善,同時卻是一些社會壓迫的 源頭,例如對同性戀者和性工作者的 歧視。她因重視社會公義,經過反覆
思量後,在教堂鼓起勇氣向其他教徒 分享了她的掙扎,就辭退了主日學導 師的工作,也不再稱自己為天主教教 徒。但「愛人如己」的想法,仍對她 影響深遠。
人生轉捩點
討欠薪、扣假等,但整個追討程序 根本不鼓勵工友去爭取合理權益,
「係我做果一年半內,從未 經歷過一單個案係係勞資審 裁處的範圍以內,工友係可 以捱到去等個法官判。」審訊 是長期的作戰,工友常要請假到勞
大學三年間,除了信仰上的掙 扎,Selina開始接觸基層議題。她的 父母是基層:父親是酒樓廚師,每一 兩年就失一次業;母親當年則是陪診 (陪老人家看醫生)合作社的成員。 她在報社工作時,就寫過有關工人合 作社——脫離僱傭勞動制的剝削,沒 有老闆,工人能夠平等參與工作上的 所有決策——的專題,加上報社所在 的范克廉樓就有一個女工同心合作 社,讓她了解到經濟民主的重要性。 而大學三年級時, 07年香港發生
過紥鐵工工潮,令她知道工人 在社會根本沒甚麼議價力, 「經濟差就減人工,但經濟好 左就唔會加人工」,除非團結 起來罷工阻止生產運作,否則 社會根本不會關注他們的處 境。 見識了底層工人如何被社會體制壓迫 後,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可以為社 會的弱勢者做甚麼。畢業前夕,08 年三四月的時候,身邊所有同學都 為前途奔波,「那時我想,如果
我將人生大部分時間幫大財團 工作,我會覺得不太好。」 所 以她想過教書,或到一些民間組織工 作。雖然還未想得很清楚,但由於經 濟壓力,她怎也需要一份工。一次翻 閱報紙求職版,她碰巧見到街工的招 聘廣告,就把心一橫試試,寄了求職 信。於是,她語言學系畢業後加入了 街工做全職勞工幹事。這工作月入約 一萬,足以維持她的基本生活,同時 能讓她踏上基層運動的路。
在街工見證基層的血淚 在街工工作期間,透過親身接觸工 人,她深深體會到底層工人的狀況有
p81-91.indd 8
多水深火熱。除了以電話接受工友 對勞工法例的查詢時,聽到很多工 友受資方剝削的經歷,她基本上每 天都要陪一些工友到勞資審裁處追
審處,令他們很擔心飯碗不保;長 時間的身心煎熬,加上法庭會不斷 勸工友跟資方做庭外和解,大大削 弱工友抵抗不公的意志,最終就使 很多工友放棄追討。 聽著一個接一個經歷,我也彷彿感 受到工友所承受的不公,有多沉 重。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土地、工 廠、機器等)的底層工友,為了生 存,只能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有錢 佬售出自己的勞動力,然後受盡壓 榨。再者,富人有錢有時間慢慢打 官司,窮人卻不能,所謂「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根本是個謊言。在這 個資本主義社會體制裡面,基層就 是處於這種狀態:被分配最少社會 資源,難以過自主、有尊嚴的生 活;在工作上飽受剝削,想爭取較 合理的待遇的時候,卻深感以卵擊 石之難。 見證了這麼多工友的辛酸,當我問 Selina有何感受,她沉思了一會,
「其實只有無奈。基本上你 可以做到嘅野,就只係俾最 充足嘅資訊佢,或者就算幫 佢攞唔返全部,都攞得返 啲。」
加入影行者 傳播基層聲畫 在街工工作了一年半,Selina雖然 很努力工作,放棄了不少個人休息 時間,但她覺得跟進零散個案比較 多,難以令基層工友和街坊重拾尊 嚴和自主:自己仍是救援者,他們 仍是被動的、等待救援的人。這為 她帶來一些困惑和無力感,她漸漸 覺得,連結不同的弱勢者,使他們 互相支援,有足夠的力量自發組織 起來,成為真正抗爭的主體,才是
2012/7/21 �� 08:04:48
她所認為的、比較理想的基層運動 方向。加上她那時常病得提不起勁 工作,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於是 在09年底辭了工,希望休息一會。 她在街工工作時,由於運動內部的 資訊流通,她已對另一民間團體影 行者有基本認識。關注基層議題( 如住屋、勞工、小販議題等),集 中拍攝基層參與式紀錄片(影行者 成員與街坊共同參與拍攝與抗爭) 、做資訊傳播、影像藝術普及化的 影行者,會做較多長期組織基層街 坊的工作。她休息了三個月後,就 加入了影行者當全職職員,嘗試用 其他方式參與基層運動。 影行者會在不同社區做影片放映。 例如,每年影行者都會跟自治八樓 合辦社會運動電影節。去年社會有 強烈排外氣氛(反「蝗」、反外傭 居港權等),對很多社會的弱勢者 (如新移民)造成壓迫。影行者因 而帶著以「本土異鄉人」為主題的 短片合集,走進基層社區做放映, 並跟街坊進行映後討論,分享與移 民相關的生命經驗,以及思考改變 社會的可能。另外,影行者也會向 為基層街坊提供拍攝工作坊,讓街 坊紀錄自己的生活,以及被社會體 制輾過的傷痕。
以影像抵抗遺忘及失語 為何影像對推動基層運動那麼重 要?「若你問最忙碌的工友,影像 跟他有何關係,他或許只會答,下 班後看一兩個小時看電視劇,就是 一天裡最大的娛樂。」但她不太認 同這種被動的接收和消費。我們的 日常生活中,無權無勢者的聲音彷 彿無影無蹤;愈有財有勢,在社會 裡就愈多發言空間。為了對抗這現 象,影行者希望基層市民嘗試進行 錄像創作,或拍攝數張相片說自 己的故事, 「人人都需要一個
渠道去抒發感受,每人的聲 音也應被社會聆聽和理解。 但他們(基層)生存於這社 會,總是沒有人願意聽他們 說話,或者只會有人責罵和 欺負他們,所以,掌握自主 發聲的渠道就很重要。」
對基層街坊和工友個人而言,拍 攝影像紀錄,能令使他們有機會 細緻梳理及表達生活經驗,繼而 重拾改變自身處境的動力,乃每 個有尊嚴的人應有的權利;這些 能夠彰顯社會深層問題的影像故 事,在不同基層社區傳播,讓其 他街坊和工友看到後,就有組織 弱勢人民團結反對壓迫的可能, 因而令底層人民重新成為基層運 動的抗爭主體。
到最後,不是所有街坊都能如願 以償,「這至少令基層街坊
透過一起思索和討論,開 始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
紀錄‧行動‧連結
中一個參與者。記得影行者的一
除了自主,還有人和人之間的連 結。其實街坊之間也有不同想 法,透過尋求共識,就可學習了 解對方的處境,繼而思考如何令 大家都生活得好。這使同一社群 內的人、以及不同社群之間的互 相支援,可以在這個充滿疏離的 社會裡萌芽。Selina說一些順寧 道街坊爭取安置權的階段結束 後,就開始去其他支援其他地方 受重建的基層街坊,繼續參與住 屋正義的運動。不同地區的重建
篇文章說過:「面對不公義
關注組會互相分享經驗之外,
時,先不談什麼藝術工作者 什麼拍片的人,我們首先得 是一個人,不是嗎?」
「之前菜園村村民有遊 行,順寧道的街坊也有參 加。」 如是者,街坊與影行者
影行者另一重要工作是參與式紀 錄片製作。訪問期間Selina提及 最多的經驗,是她加入深水埗順 寧道重建關注組時,跟受舊區重 建影響的基層租戶,群策群力爭 取合理安置權,並一起拍攝整個 抗爭過程(詳見其作品《順寧 道‧走下去》)。在抗爭當中, 影行者,就是要拒絕當旁觀者, 而選擇跟街坊走在一起,成為其
順寧道很多住套房和板間房的租 戶,都是最無權無勢的基層。當 收到市建局通知,政府要重建該 區,很多業主就逼租戶離開,而 租戶的安置,市建局則不會負 責。從舊區重建得益的,從來不 是基層租戶,而是政府、大地產 商和一些有較多資本的業主。「 住屋也是一個勞工問題,畢竟它 佔了很多基層工友生活開支的一 大部分。」有個姓楊的租客,除 了參與抗爭期間的居民會議,還 學會了錄像拍攝,訴說自身處境 和表達對市建局欺壓窮人的看
1. 詳見影行者拍攝的、已上載於youtube的紀錄片《最終加了一仙幾毛-屈臣氏工友罷工記事》
p81-91.indd 9
法。影行者留了一部攝影機給 她,讓她在平日生活中做紀錄, 她還主動拍攝業主如何欺負鄰 居,拍下震撼的影像。即使抗爭
的創作、傳播、抗爭,就植下了 受壓迫者互相連結的根,使基層 運動繼續壯大。 我想,這種真正愛人如己的思考 和行動,才能使看似遙不可及的 社會公義,有實現的可能。
後
記
平時跟Selina交談,會感受到她 有多重視他人,她常說工友怎 樣、街坊怎樣,而較少表達自己 的感受。從街工到影行者,一直 參與步履艱難基層運動,她坦 言,快樂不易, 「因為你永
遠知道,就算有一個重建 街坊爭取成功,有一個工 友追返份糧,咁都係仲有 好多人仆街緊。」 筆者整理這篇訪問期間,遇上了 屈臣氏送水工人的罷工,向資方 爭取加薪及減少外判人手等合理 待遇。 [1] 工友儘管用了三天罷 工,幾乎完全停止了送水的運 作,資方仍只肯給予小恩小惠。 罷工終結後大部分工友復工。 而這場罷工在社會裡,彷彿隱 形。
89 2012/7/21 �� 08:04:49
其 實 我 地 欠 左 佢 地 —— 訪關綜聯組織幹事歐陽達初 訪問:Kelvin,Jeffiu 整理:Kelvin
根 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所做的統計,目前 香港貧窮人口已達到120萬人,情況極為嚴 重。 [1] 我們這個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 裡,衣食住行愈來愈昂貴、工作工時極長、 退休沒有保障、愈來愈多公營業務被私有化 (如領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而所謂 「基層」,就是最缺乏社會資源、最身受其 害的一群。
歐陽達初 所屬的關注綜援檢討聯盟(下簡 稱關綜聯)的辦公室,跟我所認識的一些基 層民間團體一樣,只租了舊大廈的單位,工 作空間比較狹小,貼在牆上的schedule排得 滿滿的。關綜聯一直抱著「助人自助帶來希 望 據理力爭帶來公義」的信念,致力組織 不同地區的基層街坊,共同關心社會不公的 狀況,爭取一個更合理的基本生活保障制 度。[2] 達初加入關綜聯至今,已有7年。他中大 社工系畢業後,大可選擇當社署的社工 或到大型社福機構工作,卻偏偏選擇留 在關綜聯,在狹小的單位裡每天聽基層 街坊心聲,跟他們一起踏上爭取社會公 義的漫漫長路。究竟是甚麼讓他堅定不 移地,投身推動社會平等的基層運動?
在 基 關 組 找 到 新 道 路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奪去數百條人 命、75萬人上街反對23條……當年深受社會 氣氛衝擊、就讀社工系的達初,基本上完成 了本科的課程,雖讀書時已有接觸基層議 題,卻有感知識和實踐的不足。解決了家庭 的經濟問題後,就決定在大學多留一年。 他既讀了一些社會學系和文化研究等非本科 的課程,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加入了中 大基層關注組(基關組):「真正開始關注 基層並感到很有使命要投身基層運動,是大 學第四年的時候。那年誤打誤撞加入了基關 組,得以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和回應基層問 題。」他明白到,只靠一般主流社會服務常 說的、針對個體的「扶貧」,而不改變整個
p81-91.indd 10
社會體制,是無法解決基層問題的。他不認同 一種傳統社工個案式、施與受的「你好慘我黎 救你」的工作思維,認為基層運動應有理論支 持,而且要將矛頭指向牽涉到社會整體的、導 致貧富不均的資本主義體制。
知
難
而
進
他的大學第四年,當時社會在爭取最低工資, 他曾跟隨基關組到屋邨做清潔工組織工作—— 探訪清潔工、做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處境,連 結不同工友支持最低工資,因而接觸到一班外 判清潔工:「基本上他們是邊緣勞工之中的邊 緣。即使他們受壓迫,很多工友都未必認同, 我們這些大學生跟他們說:『喂你都比老闆剝 削緊啦,不如一齊起來抗爭吧!』」工友的反 應不太理想,使他開始明白基層組織工作的路 有多難走。他記得,對他影響深遠、曾是「 基層大學」 [3] 職員的蘇耀昌當時跟他說過:
「我們(大學生)之所以要投身基層 運動,唔係因為佢有得搞,其實基層 運動好難搞。」 他指出,基層運動一直都不是處於歷史舞台的 最前面,尤其是這十年間,可能有其他運動 (例如爭取普選)更吸引、更波瀾壯闊。「基 層運動也許走一步退兩步,始終我們處於很弱 勢的位置,在社會沒甚麼發言權,短期內也許 做不到革命性的工作,例如組織工友佔據馬路 去推翻一些東西。」他知道,若要推翻不公 的、讓富人橫行無忌的體制,就很需要跟社會 最無權無勢者走在一起,透過長期的互相了 解、支持,做細水長流的組織工作,慢慢壯大 成足以徹底改變社會的力量。 但他為何不選擇工作相對上容易、生活較安定 的社福機構工作,而要投身基層組織工作?他 固然也有實際考慮,「坦白講,如果這些基層 團結如果唔能夠令我維持到生活,咁都的而且 確係好難揀嘅。」大學最後一年,熟悉貧窮議 題的社工系教授黃洪就介紹他到關綜聯幫忙, 他接觸過關綜聯後,就知道這種團體其實也能 讓他維持基本生活,「生活是你選擇的。
人人要買樓,你可以不買。」能夠維持 生計,加上對社工這個身份的執著,以及基於 知識和經驗的、對基層組織工作的理想,使他 開始有長期投身基層運動的決心。
2012/7/21 �� 08:04:50
「我唔係要批評唔喺呢啲團體工 作就唔係社工,只係對我黎講, 我地係呢啲地方,先搵得到自己 嘅存在價值。」 基
層
與
大
學
生
另一個使達初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是 有覺得自己對基層、對社會有所虧欠,「簡 單啲黎講,我地其實欠左佢地。我們作為 中大學生,可能讀書好『叻』,但 其實之前踩住好多基層青年上去; 我們每年得到的社會資源,比基層 街坊、工友、領取綜援的人多很 多。」 很多基層家庭也因缺乏社會資源, 子女少了一些補習、上興趣班等在現今教育 制度下得到優勢的機會,有些甚至要在放學 後做兼職幫補家計,或要花時間照顧其他兄 弟姊妹。加上考試制度本身也有不公和考運 氣的成分,我們這些中大學生之所以能夠有 現在的位置,其實牽涉到社會整體資源分配 及教育制度上的種種問題。但既然我們已得 到做大學生的優勢,不用被迫投入勞動市 場,其實就有身位促進社會公義。 他稍稍停頓,然後笑說:「但我們其實沒有 對社會實質生產作出甚麼大貢獻,又沒有做 甚麼實質勞動幫助社會……既然有一個機會 讓我們投身這些組織,我希望用我的歲月參 與基層運動。」 他亦清楚自己不算是狹義上的基層,「不 過我可以有基層意識。我選擇(畢業
重 複 但 刻 骨 銘 心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達初畢業後便全身投入 關綜聯,與基層市民一起打拼。在關綜聯工 作的7年間,達初認為最深刻的,是一種重 複。有別於很多政黨、商業機構和社福機 構,他們接觸的人和事不會很新鮮。例如, 他們習慣每當政府發表財政預算或施政報 告,他們就要做一些行動去回應,平時則要 持續落區為基層市民搞組織、搞小組、搞 學習班。年復年,日復日。 「雖然工作
重複,但其實不會令人很厭倦。因 為,我開始覺得重複或有點悶的時 候,當一些工友或街坊有血有肉的 生命歷程放在我面前,使我看到資 本主義對人、家庭關係和社區所造 成的異化和剝削有多大,這些故事 就會刺激我重新走下去。」 即使如此,他也直言自己沒有從這種工作得 到特別大的滿足感,既因基層團體想爭取的 東西,可能做很長的時間都未見成果,也因 他們的工作不是如反高鐵般「決一死戰」, 容易動員很多人參與。唯一推動他們繼續投 入下去的,是工人和街坊受壓迫的傷痕和反 抗壓迫的力量。「街坊都知道,這種工作的 目標未必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而且他們付 出的東西比我們多很多。我們是受薪的,可 以有假期,但有些街坊和工友沒甚麼機會放 假,如一個基層母親要照顧小朋友,根本不 會有停下來的時候。而且一起開會傾政策, 其實是頗精英的工作,跟他們的生活經驗 有一段距離,但他們都願意來參與組織工 作。若我們不繼續做下去、不回應他
後)不要做社會的精英。不做專業 人士、不去不斷向上爬,係唔洗死 的吧。」因為對一級踩一級的社會現況感
們,或不在他們面前表現謙卑,是 說不通的。」說到這裡,他特別咬牙切齒。
到不滿,他反對大學生認為自己高人一等: 「有些大學生覺得,自己畢業後的待遇理所 當然地要比基層好。記得去年實施最低工資 後,一個訪問裡面有大學生說,覺得自己跟 基層的薪金差距太少,因為一個大學畢業生 可能只找到薪金一萬元的工作,但做保安都 可以有八九千元,很不公平。但我們其實太 習慣,這社會容忍甚至歡迎這種貧富差距。 其他很多這種差距較小的地方,社會可以更 平等更團結。」可見他不認同個人主義,希 望人人都可以追求社會整體的改革。
不 可 分 割 的 理 論 和 實 踐 這7年間他在關綜聯的工作,與一般社福機 構很不一樣。除了做長期組織基層的工作, 他還致力實踐與理論結合。 「理論和意
識形態可以幫你定位,思考運動的 方向。在基層團體裡固然很需要理 論支持,但就算是只作為一個人或 一個大學生,有能力和機會接觸理 論,就很應該思考我們想要一個怎 樣的理想社會,以及要以甚麼方法
達到這個理想。 」活在右翼(主張個人利 益最大化)思想當道、充滿荒謬及不公的社 會,就更需要理論去支持社會改革,把矛頭指 向資本主義體制。「我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很 多左翼理論讓我們看到,很多事看似不可能, 但其實是可能的。這刻我們並非理論的發明 者,但我們是理論的使用者,需要理論去指導 我們的工作。」筆者於訪問之前,就讀了他最 近發表的一篇政經評論文章,名為〈新階級 新形勢 新抗爭〉。他從自身基層工作經驗( 如他參與過的最低工資運動)出發,以左翼理 論分析香港的階級政治,勾勒香港「工人階 級」所面對的處境,最後提出將福利運動與勞 工運動聯合起來的的基進社會運動方向。[4] 談及將來,他也不太肯定,只說自己有機會再 去讀書,然後回來繼續做基層團體的工作。 「但我想,作為左翼知識份子,要清楚知道, 就算去學院搞論述搞理論, 目標都是為了
改變世界,而非解釋世界,要確保自 己理論是建基於群眾,或能夠真正協 助群眾運動。 」由始至終,他心裡都把群 眾放在第一位,把個人放在後一點的位置。
結 語 : 社 會 其 實 寡 情 薄 倖 相比起每天辛勞工作但仍朝不保夕的基層,我 們有很多資源,很多選擇。我們可以只關心 玩樂、成績和個人發展,但也可選擇付出一 些時間,令社會——你和其他人的生活——變 得更好。現在大學生的精英光環漸漸消失, 畢業後未必找到保證生活安枕無憂的工作。 但這正如達初所言,正正是我們與基層同行的 理由:「當現在你都不能夠確保自己畢 業之後,能否過比較好的生活,這就 代表,這世界並不如你想像般優待大 學生——你其實同其他人一樣,今日 社會話事嘅係資本家,佢地覺得你有 地位你就有地位,但聽日佢就可以話 唔要你。社會就是那麼寡情薄倖。 很 多人都覺得你是準中產,但當你知道你都不都 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運,你會選擇脫離基 層,還是做多些事,趁最有條件的時候參與公 共事務?」
註: 1. 〈社聯回應2012/13年度財政預算案〉(2012/2/1) 2. 有關關綜聯的詳細理念和工作,可瀏覽http://www.cssa-alliance.org/ 。 3. 成立於2001年,成員主要是大專同學、基層團體成員,以「蓋搭基層與學界橋樑,鼓勵同學關心基層、參與基層工作; 開闢討論園地,交流基層文化、基層自主、基層運動的看法」為目標的組織,當年與中大基層關注組交往甚密。 4. 詳見左翼民間團體左翼21出版的季刊《左岸》7月號。
91
p81-91.indd 11
2012/7/21 �� 08:04:50
中 大 基 層 相 關 注 組 簡 介
信大家已睇過之前的文章,大概了解到有關大 學生與基層的關係、校內勞工狀況等。你也許
但這也僅僅是保障而已,僱主僱員之間的關係仍是不平等
已經感受到現有制度對於基層造成的壓迫。可
的,因此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推動另類經濟模式。現時經濟
是,有沒有辦法知道更多呢?除了「認識」以外,還有沒有
模式是,一間公司+少量老闆+大量員工。老闆終日對員工
其他辦法去關注基層和制度問題呢?或許中大基層關注組可
呼呼喝喝,提出的要求就算有多不合理員工都不能哼聲半
以為你解答一二。
句,老闆唔炒人已算好,更不要說尊不尊重員工了。對打工 仔來說,「老闆話事」彷彿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說有一種
中大基層關注組,顧名思義,就是一群關注基層的中大同
店,當中所有人都是員工,沒有老闆,所有事務──大至決
學;而這種關注並不只限於關心/同情,而是希望身體力
定人工、分工、工作時間等,小至處理店內瑣碎雜務,都由
行,改變現時不公平的制度。
員工集體商議決定,體現工人自主,你相信嗎?這種店是存 在的,它叫合作社,而中大泳池旁的「女工同心合作社」便
我們強烈反對將貧窮、基層的弱勢歸咎於個人不夠努力的說
是最好的例子(詳見文章〈關於女工的二三事〉。我們認同
法;同樣地,資本家刻薄員工也不能只歸咎於老闆沒有良
合作社原則,所以會身體力行支持女工合作社。除了參與女
心。我們認為制度才是造成現時種種問題的元兇。比方說,
工會議和做問卷調查外,我們亦會為女工合作社招募特更同
資方透過將服務外判,大安旨意將勞工保險、強積金等成本
學,實踐社區互助精神。
轉嫁予外判商,從而減低總生產成本。而在價低者得的情況 下,外判商往往壓低工友應得工資、待遇,減低成本以得到
如果你理想中的大學生活,除了「入U五件事」外,還希望
合約。由此可見,外判制度鼓勵刻薄,然後導致在職貧窮。
多了解社會黑暗不公、多做些改善社會不公、長期支援基層
過去我們支援的對象包括清潔、建造和飲食業的工友等。他
工友的工作,而且不希望將來俾老闆壓迫、剝削,直至退 休,阿門。請加入我們吧!和我們一起奮鬥吧!
們提供維持社會運作最根本的服務,卻承受著最多的不公, 每天辛勞工作十多小時都只是僅夠糊口。我們尤其著重親身 到訪工友工作的環境,與他們面談,了解他們身處的社區, 並向勞工團體認識該行業的背景,嘗試從中找出可以推動改 變的地方。例如去年針對善衡書院建築工被欠薪兩個月,以 及最低工資實施後爭取學校飯堂工友享有有薪飯鐘和休息 日,我們約見校方要求檢討招標條件,以確保在校內工作的 外判員工受到保障。我們也親身支援工友,例如落區探訪倒
文:蚊(中大基層 關注組成員)
樓清潔工、上街支持建築工加薪,又或者以文宣聲援罷工工 友等。我們希望所有打工仔都得到應得的保障,特別是基層 打工仔。
92
�����������.indd 2
facebook:搜尋「基關組」 電郵:grassrootconcern@gmail.com 聯絡人:kenneth(6422 5151) Blog:grassrootconcern.wordpress.com/
20/7/2012 22:23:00
梯工人罷工中,左翼學會則不僅到場聲援,且為工友製 兩年了。
作文宣;當我們目睹工人的苦況以至罷工的失敗,有成 員不禁淚流滿面。(關於我們支持罷工的理由,請到中
2010年暑假的某日,數名年輕、熱血、肥胖、瘦弱、英
大學生報網站搜查「為甚麼要支持罷工?」)
俊、瀟灑的少年終於決定,在中大搞一個叫左翼學會的 東西。
當然,沒有人要求你一加入左翼學會,就要立誓效忠、 至死方休。倒不如說,左翼學會是一個學習及摸索的地
那時我們覺得,憑中大的抗爭傳統及校園氣氛,至少是
方,你隨時被它所引導,用另一種視野來理解這個世
個改變這個社會氛圍的起步點。影響老家比直接走出社
界。我們固然無法強迫你認同我們的思想,但無論各位
會來得容易,那麼我們就從這裡開始,將左翼的苗頭散
同意與否,我們亦期望你們能與我們討論、交流。
播開去吧。 今天,放諸中大、放諸社會,左翼也只是一股極微弱的 我敢說,從兩年至今,這個苗頭的內容未曾改變。我們
勢力。在中大裡頭,我們論人數比任何一個系會、屬會
稱呼自己作為左翼的一份子,原因很簡單──我們覺得
都來得少;論財力比中大裡的任一組織都來得窮。但是
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根本不足以解決社會上的種種
不要緊,左翼學會的大門仍隨時為你打開,左翼的力量
問題,而要解決問題就要從改變資本主義這個問題根源
亦隨時因你而壯大。
開始。 假若你覺得社會不對勁但又不知道要怎麼辦、假若你急 各位只管看看今天的希臘、西班牙、意大利,哪個國家
於改造這個社會、假若你認為自己無法融入中大裡一片
沒有民主自由法治?通通都有,可是龐大的債務危機迫
玩樂的氣氛,那麼歡迎加入左翼學會,讓我們一起讀
使議會通過緊縮政策,結果使得基層人民叫苦連天,抗
書、學習、討論、抽煙、飲酒、聊天、戰鬥。
爭遍地開花。回到香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樓價高 企、福利凋零、貧富懸殊,而這些問題的根源是資本主
左翼學會的成員來自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理學院及醫
義的經濟結構。我們可以要求民主自由,但亦不應妄想
學院,可謂五湖四海,同時亦吸納了中大一眾奇人異
民主自由是解決一切的妙藥。事實上,只有集結普羅大
士。無論出身於任何地方,又或者性格上、身體上有何
眾的力量,對抗貪婪的資本家以至整個資本主義制度,
缺憾,不要害怕,左翼學會本著眾生平等的原則,絕不
那麼問題才有可能得以解決。
歧視。
這就是我們最基本的信念。兩年之間,左翼學會有人加
聯絡資料:寶 61213708 leftbookscan@gmail.com
入、有人退出;有人突然消失、有人突然出現;有人熱 戀、有人失戀;有人變肥、有人變瘦……但,我們所貫 徹的信念始終如一。沒有強大的信念,不可能支撐左翼
未來活動:
學會的運作,而一覽整個中大,亦只有左翼學會的信念 最為紮實、最為堅定。
左翼清水會:7月30日(AL);8月20日(DSE) 時間:下午一時
信念不是空談,它導向更堅定的實踐。數一次最激烈的
地點:范克廉樓306室
行動,便是上年8月攔截愛港力量舉辦的反外傭遊行。當
簡介:冇野食、冇野飲,但求有個地方俾大家打躉。清
時我們聯同fm101的二十多人,面對的是上千名的示威者
水無限供應。
及上百名警察,最終六名出席成員中甚至有四人被捕。 (關於我們反排外的理念,請到中大學生報網站搜查「
左翼O-Day
中大反對族群衝突聯席立場書」)
日期:9月(待定) 時間:待定
更重要的是,左翼學會最重視在社會上受盡剝削的工人
簡介:討論左翼、討論社會、討論世界,以及加入左翼
階級,故我們向來投入勞工運動。譬如說上年9月蒂森電
大家庭。
�����������.indd 3
中 大 左 翼 學 會 簡 介 文:蕭
20/7/2012 22:23:00
合作
「唉,肚餓添,去女工食隻鹵水雞脾先! 」 一般同學口中的「女工」,就是女工同心 合作社的簡稱。「女工」位於中大本部 游泳池旁、范克廉樓地庫,附近環境優 美,是不少同學食下立雜野、hea下嘅好 去處。而且,營業時間由早上七點半開到 凌晨一點半(有特更時段,詳見下文「特 更」),足以照顧開會開到夜一夜嘅同學 仔。
誕
生 女工合作社嘅誕生唔係自有永有的,背 後有段故。話說2001年范克廉樓裝修, 大學師生中心管理委員會有意引入便利 店。但委員會中的學生會代表認為唔一 定要揀些粉之類嘅便利店,可以嘗試成 立合作社。原因係,一來,當時校園氣 氛偏重於討論六四等政治上的大議題, 缺乏關注弱勢社群的討論,因此希望可 以同弱勢社群合作,引起討論;二來, 亦希望嘗試放棄資本主義或由上而下嘅 管理模式。 學生會代表隨即聯絡香港婦女勞工協 會,組織一群失業婦女草擬招標計劃 書。經過學生會、委員會主席陳健民教 授同校方斡旋一番後,委員會終於喺 標書中加入履行大學社會責任及扶助 弱勢群體成為招標條件。此舖位本來由 「工業傷亡權益會」中標,但因他們怕 蝕本,最終放棄承辦。並由香港婦女勞 工協會補上,女工同心合作社才得以誕 生。
94
�������.indd 2
社 咁資本主義式嘅由上而下嘅管理模式有咩唔 好?如果你咁都要問,或者你真係覺得依家 嘅僱傭關係太過理所當然,又或者對於依家 大多數人返工嘅狀態太過麻木:老闆對你呼 呼喝喝,叫你做乜就做乜,就算幾唔合理幾 唔人道都好,為左搵食,你都只好將啲苦尷 硬吞落肚,敢怒不敢言。呢個狀況唔係一時 三刻,而係做到退休六十幾歲都仲要過住呢 啲受氣冇乜尊嚴嘅生活。尊嚴?老闆唔炒人 都算好喇,仲講咩要老闆尊重啲員工、大家 一齊有商有量共同決定公司事務?仲有呀, 成日聽到人地講民主民主,你番到屋企都攰 到死,邊度仲有心機理政治野?講咩民主? 但如果我話俾你知員工先係公司真正最重要 嘅人,冇左員工成間公司都要執笠,而其實 冇左老闆又冇乜所謂,反而仲好添,你又會 點睇?你又有冇諗過點解女工合作社要叫合 作社,而唔係叫小賣店?其原因就是,呢間 小店係冇老闆的,每位合作社社員之間嘅關 係平等,冇老闆同員工之分,有同等嘅權利 同義務。社員會共同參與決策:大至決定人 工、分工、工作時間等,小至處理店內瑣碎 雜務,樣樣野都有商有量,例如有女工姐姐 (音:遮遮)一開始就已經表明因為屋企問 題,所以唔番夜更,而大家都會尊重佢意 願;雖然唔番夜更,但佢應承朝早七點準時 番工。而呢種有商有量、共同決策、每個人 嘅意見都得到尊重,正正就係實踐民主的一 步。而且,由於點樣分配所得利潤都係大家 共同商議出黎,自己可以掌控番自己嘅經濟 命脈,而唔係由老闆話晒事,將一大部份工 友應得嘅利潤自己袋落袋,呢種民主亦都同 我地平時聽到嘅「民主」(指政治上民主, 包括全民公投等)有啲分別,叫經濟民主。 要每個人都可以過上自主、更好嘅生活,經 濟民主同政治民主都同樣重要。 合作社賣的食物、飲品,有時候會貴過隔離 百x一啲,一來合作社勢孤力弱唔似得大財 團咁有牙力向供應商壓低個價;二來因為食 物漲價。百x的做法就係炒人、減人工,維 持食物價格保持客源。但基於對工人勞動的 尊重,社員唔想將成本轉嫁到工人身上、剝 削員工,所以加少少價。之不過咁,雖然加 價,但賺左嘅錢都係落番工人手上,唔似得 李+X咁侵吞工人大部份嘅血汗錢。
女
工 除左合作社之外,小店最大嘅特色係一班可 愛嘅女工。冇錯,全部都係婦女,就係佢地 撐起成間舖嘅運作。唔好以為佢地係啲咩讀 過BBA嘅婦女,其實佢地同你同我呀媽都係 一般嘅師奶。話雖如此,佢地又有非一般嘅 一面。例如店內大小事務都由呢啲「師奶」 共同決策話事。除左打理自己間舖,佢地都 會好熱衷於社會議題、對社會上不公平嘅事 都會好憤慨。例如佢地會上街遊行示威爭取 勞工權益、會同大學生一齊看報紙傾時事、 會與其他團體合作舉辦公平貿易週推廣公平 貿易概念、會參與國際合作社日。佢地更曾 經試過為因工死亡的中大工友義賣,將一日 所得利潤扣除租金全數捐出,幫助遺孀。而 喺上年,佢地更飛到韓國,與當地合作社交 流。 對於女工姐姐黎講,女工同心合作社並非單 純是一種商業模式,更是一種抗衡現時不合 理的僱傭關係的運動,目的是為了改善基層 弱勢處境,因此必須集結各方力量。例如, 姐姐們已商討每月抽起部份利潤作為基金, 支持其他合作社。又例如,店內會免費擺放 各種弱勢團體的產品(例如環保再造肥皂) 寄賣,支持基層運動。店內更可訂購有機蔬 菜,支持本地有機農夫。佢地比起你同我, 或者更加有政治意識! 如此種種,女工姐姐打破了我們對「師奶」 只會留在家中、對世事不聞不問的刻板印 象。佢地原本是一班工廠女工,可惜隨著九 十年代工廠北移減低生產成本而失業。經濟 好時加入就業大軍,成就高就業率;經濟唔 好時就返屋企當家庭主婦,又從失業大軍名 單中除名。呢班婦女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經濟發展實在有賴呢班撐起家庭撐起社會經 濟嘅婦女。基層婦女是弱勢中的弱勢,社會 地位似乎不如男性──因為財政唔獨立,要 依靠男人。而合作社正正就俾呢班失業婦女 一個就業充權嘅機會:邊個話婦女唔可以一 手一腳搞起間舖出黎?邊個話婦女唔識管理 間舖?邊個話婦女唔關心社會事務? 如想更加清楚女工姐姐,請參閱過往訪 問:grassrootconcern.wordpress.com/
20/7/2012 19:59:01
你不可不知的
女工合作社 二三事
文:蚊
續約
特 更
招標
合作社喺數年前續約時,被校方要求延長營 業到一點半。或者我地都太習慣出面啲便利 店開到夜一夜,好似都幾合理咁──咪住! 但諗真啲其實根本唔合理,你諗下你呀媽晚 晚一點半先放工、兩點幾先搭車(而且已經 冇晒火車,中大冇火車都幾難搵到車番屋 企)番到屋企,老公仔女都訓晒,沖埋個涼 就成三點幾先有得訓;枉大學仲自認係「社 會良心」。
女工姐姐最最最擔心嘅野莫過於能唔能夠 繼續喺中大繼續經營女工合作社。呢個就 關乎續約同招標制度,而依家個制度流程 大概係:公開招標→簽約兩年→續約→簽 約一年→公開招標→……即是女工姐姐三 年入面總要擔心兩次。呢個續約、中標過 程唔係咁理所當然的,而係要靠咁多位同 學支持先可以成為可能的任務。 事關早喺2004、2005年,喺劉遵儀嘅候任 校長諮詢會上早已露出校方對女工合作社 態度的端倪。劉被問及對女工合作社態度 時指出,大學要講求效益、追求純市場競 爭云云。其後校方高層一律反對女工合作 社留任,差啲就要干擾大學師生中心管理 委員會招標過程。幸好當時獲多位同學及 陳健民教授力撐,學生會又為女工合作社 想出一套計分方法為女工合作社計分,令 其以一分之微中標。而之後,校方俾出嘅 續約條件愈黎愈多,例如減少資助,水電 煤雜費要合作社自己負擔、要交「地租」 、要為特更同學購買保險,更被要求「創 新目標」,尋求發展,令續約之路愈黎愈 困難。 而喺今年,女工合作社獲校方續約,黎緊 一年又可以喺中大服務咁多位師生工友。 而之所以能夠順利續約,多得中大基層關 注組同學為女工做左約三百份問卷,俾校 方睇到師生點睇女工合作社嘅食物價錢、 營業時間、味道、服務態度等。所謂真金 不怕洪爐火,而同學對合作社嘅認識同行 動嘅努力(例如做特更、加入基關組幫手 推廣女工合作社)就係比校方睇到女工合 作社呢舊金。
�������.indd 3
飲食 食
飲
女工合作社歷年來大受同學歡迎都不無原 因:好食又健康。有乜好食? 1. 鹵水雞脾/雞翼:以陳年鹵水汁煲成, 好入味架! 2. 糖水:以新鮮生果製成,腐竹薏米糖 水、南瓜西米露都是精選! 3. 雞蛋仔/格仔餅:堅持唔用現成蛋粉, 用新鮮雞蛋,好味又有益 4. 茶葉蛋:特別加入藥材煲,健康又入味 5. 燒賣、牛肉球、「混醬」炒麵、中式包 點、鴨腎、腸粉、粢飯、燸米雞、最近新增 了蛋黃咸肉粽,餘不一一 6. 其餘日常用品、零食軟糖、公平貿易產 品都有 7. 想食有機蔬菜?呢度都有得幫你訂,唔 少同學同教授都會訂架! 8. 搞活動想訂好多食物、飲品?呢度都有 得訂!仲可以安排送貨上門添! 9. 除左飲飲食食,呢度仲有影印速印服 務,想印好多野又唔想自己郁手就來吧!
不過幸好,我地仲有一班好有心嘅同學仔。 基層關注組同學認為女工姐姐要搭尾班車返 屋企照顧家庭,故此為合作社開設特更時 段,即星期一至五晚上十一點至一點半時 段,招募同學義務幫女工姐姐營運女工合作 社,實踐社區內互助合作精神,減輕女工姐 姐負擔。咁當然,你想做幾多日都係大家有 商有量傾出黎。女工姐姐會認得特更同學, 幫襯時候會同同學傾下近況,有時仲會多送 兩粒燒賣添!呢份人情味,會喺些粉見到 嗎?
歡迎想實踐社區互助合作精神的 同學電郵至基層關注組 grassrootconcern@gmail.com或 聯絡kenneth(6422 5151)
20/7/2012 19:59:03
大 中 會 學 翼 左 聯絡資料:
一個在全中大裡,
電話:阿寶(61213708) 電郵:leftbookscan@gmail.com FACEBOOK:中大左翼
抗爭行動最激進、 學術探討最認真、 成員性格最複雜 的學會……
我們是誰? 你看到這段文字之時,世界正在發生甚麼? 歐債危機餘波未了,希臘幾近破產,隨時觸發歐盟解體,全 世界一獲熟… 香港地產霸權依舊,各大地產商協助推高樓價,窮苦大眾買 唔到樓,繼續承受殘酷剝削… 全球暖化日趨嚴重,海平面繼續上升,將來更可能淹沒更多 陸地…
◆ 中大左翼學會正在舉行一窮二白麵包營,成員正露宿馬料水碼頭,檢討未來方針。
危機、苦難數之不盡,到底它們的
根源是甚麼?我們又怎
改變這個混帳的世界?
樣
兩年前暑假的某天,我們成立了中大左翼學會。 我們認為以上問題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 如果你渴望得到以上問題的解答,歡迎參與我們的活動,讓 我們一起讀書、討論、行動、抽煙、玩樂、戰鬥。
◆ 中大左翼學會到場聲援去年9月蒂森電梯工人罷工,以及今年7月屈臣氏罷工。
活動預告 左翼清水會 日期:7月30日(AL);8月20日(DSE) 時間:中午1點 地點:范克廉樓306室 簡介:冇野食、冇野飲,但求有個地方俾大家打等。清水無限供應。 評價:★ ★ ★ ★ ★ ★ ★ ★ ★ ★ ★ ★ ★
左翼O-Day 日期:9月(待定) 時間:待定 簡介:討論左翼、討論社會、討論世界,以及加入左翼大家庭。 評價:★ ★ ★ ★ ★ ★ ★ ★ ★ ★ ★ ★ ★
Untitled-2.indd 1
批判 戰鬥 推翻資本主義 本會同時是中大最窮的學會,歡迎一切捐獻。 2012-7-20 16:38:56
權
力架構 前言 我們這部份將會介紹中大的權力架構。中大現任校長為沈祖堯, 其下有六個副校長,負責不同的職能。另外,中大有校董會、 教務會…… 喂喂喂,等等,不要那麼快揭過這個部份!甚麼?!學校的權力架 構與你這個新生無關?這些東西又臭又悶?知道了又不會讓你拿到 first hon ?就算 interview 時你答你識鄭海泉、沈祖堯、許敬文等校 方高層之流,亦不會拿多幾條船(註 1)、可以去到 exchange。知哪 麼多幹甚麼呢?有分加嗎? 對呀,中大的架構就算多縱橫複雜、七國咁亂你也沒有甚麼著數, 你一樣可以拿到十多條船、去到 exchange、GPA 過三爆四、first hon 畢業、出來搵到三、四十 K 人工。但是請你留意以下片段,再細心 想一想是否真的與你無關。事不宜遲,去片。 某天你吃飯時發現平時十幾元已經吃得很飽的飯堂搖身一變,變成 又貴又不飽,但裝修得很華麗的大家樂;某天你打開電子郵件,目 瞪口呆地對著下個 sem 加 9%宿費的消息;某天你搭校巴時發現平 時免費的校巴居然要收錢…… 當你享受著「自由」的大學生活,你會發現這個校園每天悄悄地改 變。你或許沒有察覺到這些改變,但是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你 驚怒這些改變為何會發生,便會找到這些大粒佬、「沒有著數」的 事其實與你息息相關。 好,容我重新介紹這一部份。這部份主要分成三 part,第一 part 介 紹校園裏有甚麼大粒佬、他們之間的角力和現時學生無權參與校政, 許多重要的校政決策只能給管理層黑箱作業操作。 學生無權參加校政,難道我們只能等死嗎?當然不是,校方不讓學 生參與校政,我們只好透過建制外的途徑表達我們的聲音。第二 part 是介紹以往中大發生的學生抗爭事件。我們選了不同的議題,擴闊 大家對校政的想像。亦讓大家知道建制以外參與校政的方法。 最後一 part 是介紹一套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管治模式——師生共治。 大學並不僅僅是行政大樓管理層的大學,還是大家的大學,無論是 老師或學生也有權參加校政決策。 註 1 ︰船者,scholarship
權力架構.indd 1
97
20/7/2012 18:04:26
權力架構
圖︰蚊 文︰ Czior
朋友在為這幅十分簡化的畫 起稿時說了一句︰「其實大 家都唔會明架啦~不如喺校方網站 果度 copy 個架構圖落黎咪得囉,反 正冇人諗住要明白,而校方班人都 唔係想要人明白哂佢地係度做緊啲 乜架啦……」 想來也是,大部份同學都說「沒興 趣」,甚至大大小小各個中層教員 職工都其實「沒所謂」的時候,權 力架構又與你何干呢? 的確,可以與你無關。
層層 疊 —
大學以外,UGC 建議各大院校殺系、 減研究資助、削學額、提高學費、 把更多資源放在「優質」的學科上; 大學以內,即使清潔工、保安以至 其他職工受到不恰當的待遇沒關、 新書院要求你只可以說英文不准 說中文也沒關、新生的時間表被學 校要求的某某某某課程塞滿也沒關 係……通通你都可以說是無關痛癢, 更不必虛耗光陰做「無謂」的討論 和反抗。 然而,令人氣憤的現實是,那些高 高在上的 UGC 和學校高層,竟然能 夠閉門討論成千上萬的大學生「該 向甚麼方向發展」,告訴我們哪些 產業才是香港社會所重視的,所以 我們就更應優先考慮這些大家都推 崇備至的科系……
校友評議會 募捐款回饋中大校 原意是組織校友意見以及籌 校政 方針 的功 用。 園, 具「 評」、「 議」 中大 不管是大是大非的 但如今在會議上的議案 — 中大 校董 之職、甚 平反 六四、反 對陳 克勸 出任 總會極速地被一些 或是改選委員主席等等 — 」、「場 地租 借時 間 話語 阻斷 ︰「5 分鐘 討論 好哂 時間 啦!」而 有限 」、「表 決投 票啦!唔 票制 度, 少數 人反 而 當中 最黑 暗莫 過於 PROXY 公正性。 擁有大量票源,使議決失去
我想,這一切一切,或許只是我們 在這層層疊的底層——作為棋子般 存在——的少許證據。
OSA 98
權力架構.indd 2
處理 即學生事務處,功能一般是 件, 學生 事務,一 旦發 生爭 議事 ,扮 便化身為校方第一道擋箭牌 為校 演校方與學生的中間人 — 方平息事件。
20/7/2012 18:04:31
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自稱非法定又無行政權力的 顧問機構,但政府的教育撥 款安排卻完全依賴教資會提 出的意見。簡而言之,教資
其他院校
UGC
會把握了各院校的資金來 源,亦大大影響了高等院校 的教育方針。
校董會 校方最高的決策機構, 一小撮人負責中 大的管理、行政、方針 擬定、財政等方 面的決定。
教務會 大 校董會之下最 中大裏僅次於 , 一如字面所言 的 行 政 機 關。 事 」相關的大小 所 有 與「 教 學 是 ,簡單來說就 務都與它有關 的 育及研究相關 負 責 授 課、 教 也 教務會的決定 計 劃。 當 然, 董會的審核。 是需要經過校
校董會除了由校長、副 校長、各書院和 學院院長組成外,還包 括立法會互選產 生的 3 名校董、及委任得 出的終身校董。
99
權力架構.indd 3
20/7/2012 18:04:34
文:Czior
權力使人們面目全非
有
人說︰「讀書都係讀幾年啫,理咁多甚麼甚麼 校政有乜用」。
這也貌似符合某程度上的真相,一如前校長劉遵義所
教學素質沒所謂 儘管教資會多番聲稱重視教育質素,但過往不少聲音
言:「學生不過是顧客,而大學只是茶餐廳。」我想
反映其撥款方針和高等教育方針直接導致教學質素被
對於校方或是校外相關的權力架構來說,學校的確可
忽視,簡單來說,教資會和校方都偏重提升研究數量
以用茶餐廳模式去理解︰學生就像顧客一樣,在老闆
和質量,並鼓勵教師多投入研究工作,為的就是提高
眼中不過是一張張會移動的鈔票,即使檸茶多加半杯
國際排名和競爭力。
冰、碟頭飯偷工減料、剝削員工、以至計劃推出更「高 質素」的貴價套餐,無非是利字當頭而已。
之前有一群高等院校的教職員組成關注組,就教資會 忽視教學的邏輯提出反對意見︰「教資會公然鼓吹大
然而,你無視權力的存在,或沉默不語,這可以說是
學將取得研究經費的教職員工作,交由短期合約制聘
你個人「自由」的決定,只不過這更是把自己的權利
用的替假教師負責。此舉無形中向教師宣示研究比教
和權力拱手相讓到他人手中,使得把持權力的小撮人
學重要,而短期合約制聘用的教師可取代資深教授。
更加肆無忌憚。
另一方面著作成績成為升遷的主要指標,將更進一步 扭曲研究與教學相輔相成的重要意義。這些不合理的
下文稍稍舉出數個例子,說明真相是他們的眼中從來
手段,除影響教育素質,更間接向學生宣揚錯誤的向
看不見你與我的面孔和感受,亦不在乎。
名利看的價值觀。」[2] 姑且一眾教職員都知道叫他人替課未必有利同學們的 學習,箇中令人更不解的是教資會與管理層「重研 究」的邏輯,要知道若果沒有相應平衡教學質素的政
嫡系院長 2006 年底,中大教務會通過以校董會委任制取代原
策,教師的工作負擔必然不勝負荷,兩害取其輕,那 麼付出的代價必然就是教育質素被忽視。
有教師一人一票選院長。當時引起校內外的不少輿 論,質疑為何教務會會倉卒宣佈改制建議,將原本運
[2] ︰內容參考〈UGC 關注組聲明〉
作良好又能體現大學「學人自治」精神的票選,改為 直接委任制。而改制內容更進而「涉及所有中大教師 的基本權利,動搖大學的管治原則」[1]。 當時數個團體發起聯署聲明,訴說「我們不反對改 革……但校政改善必須合乎民主參與、理性和透明度 的原則」,並表明在未經廣泛深入的諮詢和公佈改革 的實質意義前,不應以「管治效率」作為說服公眾的 話語,更需尊重大學「學人自治」的精神。 如今各書院和學院院長均由校董會直接委任,即使我 們質疑某位某位從國外聘請的院長能否作出適合其 學院的決策、或校董會到底會不會用人惟親、甚至追 問委任制背後校方中央集權的意圖……我們最多可以 「馬後炮」檢討各位院長的「管理成績」,至於到底 接下來誰人上任,已經完全輪不到師生們關心了。 [1] ︰內容參考〈聯署行動:關注中文大學委任院長 制〉
學額「大」洗牌 數年前教資會正在商討新一輪三年期的撥款計劃的時 候,提出要求各院校抽出部份學額(約 7.5%,總共 涉及 1 千多個學額),再由各院校競投上繳的資源以 開辦新課程,由教資會全權負責審批,決定相關資源 該花落誰家。最後中大和港大成了今次「競爭」的大 贏家,不但全數取回上繳學額,還獲額外分配約百個 學額。[3] 試問學校決定從哪幾個學科抽取學額的時候,會選擇 那些有「大好前途」的學科嗎?又試問要向教資會提 交具競爭力的新課程規劃,難道又願意壓賭注在社會 大眾都認為「無出路」的學科上嗎? 如此制度不但將「教育」當成「商品」的心態表露無 遺,若得以繼續推行,更是直接危害了社會較少需 求的學科的生存空間,而院校學術風氣無疑會慢慢向
100
「商科」傾斜。 [3] ︰內容參考〈U G C 摺埋:教資會如何干預學術 自由〉
權力架構.indd 4
20/7/2012 18:04:36
文 權 :哥
神出鬼沒的城堡 —
中大江湖傳聞系列
「每轉一個彎,K 就指望大路又會靠返城堡,也 就因為這個緣故,他才繼續向前走著。儘管他已 經筋疲力盡,他卻不意離開這條街道。再說村子 居然這麼長,也使他感納罕,它彷彿沒有盡頭似 的。」 —卡夫卡《城堡》 「你知道中大有一座城堡嗎?」還記得迎新營的 晩上,師兄 K 嚴肅地對我說。 總有人喜歡嚇新生,橫豎左右無事,我便和 K 吐 糟。「是嗎?在哪裏?」「曾經有人路經百萬大 道見到一座沒有門口的城堡,凡遇到它的人最後 都會發瘋。」當時我以為這不過是唬嚇新生的鬼 故,但想不到,這座城堡就在我眼前。 春天中大特別多霧,我回到中大已是深夜。我路 經百萬大道,打算經 TCW1 回湯宿。當時夜深人 靜,只聽到蟲鳴。接近碧秋時好像有點不對勁, 為何有一幢黑色的建築物矗立在前呢?我再看一 看,這不是 K 說的城堡嗎? 城堡不大,但給我很強的壓迫感。我繞了城堡一 圈,果然沒有門口。遠處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 聲,我立刻躲到樹後。一群人影正在接近,矇矓 中見到他們穿被大袍,如電影中的巫師。他們繞 過城堡向着圖書館前進。他們在烽火台前停下, 然後逐個穿過《仲門》。神奇的事發生,他們消 失了!我等了一會兒,走近烽火台,與平時沒有 分別。我伸手穿過《仲門》,忽然一股拉力從另 一邊拉着我,嚇得我緊閉眼睛。 張開眼睛,頭感到沉沉的,好像被硬物重重打了 一下。前面是一條走廊,牆上掛着火把,陰森得 使我想起中世紀的監獄。回頭一看,是一面牆 壁,甚麼烽火台已經不在。難道這是城堡內部? 既然沒了出口,我只好向前行。走廊盡頭傳來對 話聲,越接近對話聲越清晰。盡頭有一間房間, 鐵門沒有緊閉着,有少許光從門蓬透出。我透過 門蓬偷看房內。 房間並不是大,有十多個大木箱。箱上寫著編 號,從 01 至 10;並寫有斗大的紅字——SOUND ONLY。人聲從箱裏發出,有人說話編號就會發 光,使人知道誰在說話。 「新書院常被批沒有理念,純粹為籌錢而起。有 學生更大造文章,令人覺得我們好像只會見錢開 眼。我們要盡快處理這個問題。」05 發出光。 「新書院無理念?不打緊,作就有嘛。但緊記要
包裝得美輪美奐,講講吓自然就有嘛。」06 說。 「不是吧?能這麼兒戲嗎?」「理念、精神並非 不重要,但為了收更多學生、籌更多錢和增加知 名度,它們自然要讓路。這麼簡單的道理學生卻 不明白,他們果然還嫩得很。」 「各位有何高見?不如大家 brain storm 一下。 『溫馨的家』好像不錯,應能吸引不少人。03, 是不?」「不,我覺得法家精神好點。」「不 是,墨家好點。」「不對,道家好點。」燈光此 起彼落,良久還未有共識。終於,一直沉默不語 的 01 亮起。「肅靜!」其他燈光立刻暗下。「不 要再浪費時間,抽籤吧。」「01 真是高見,吾 等不能及也!」其他燈光同時亮起。 紙條從各個木箱飄出,飄進一個黑箱。一張紙條 從黑箱中飛出。「抽中了『法家精神』。03,你 負責跟進吧。其他人不用灰心,將來還會有更多 書院,到時再用你們的意見。 好,下個議題。」 「經過 Snack Bar 事件 2 和圖書館外判事件 3 後, 學生要求在各個校政委員加入更多學生代表,甚 至妄想加入校董會。」08 說。「他們打算明天 在行政樓出面靜坐抗議學生議席太少。」 「不是已經有學生代表嗎?他們還不知足嗎?甚 至染指神聖的校董會?」「再多學生代表,學生 就能影響校政決策。學生好好讀書就夠啦,理甚 麼校政呢?增加?我說削減就差不多。」 「但是事件已經引起許多師生關注,我們不能再 回避了。如果我們不答應他們,他們可能會將行 動升級,若惹來傳媒亂報,影衰我們就得不償 失。」 「This is a TOUGH BATTLE。4 But(語調提高), 為顯示我們開明的形象,搞點諮詢、做點問卷 吧,再叫學生事務處氹氹他們再算吧。」01 接道。 「不是吧,又問卷?上次關於新 building 的問 卷仍是原封不動,它們塞滿倉庫,再做就沒有地 方放。」「不打緊,燒掉吧。橫豎新 building 快起好,它們已經無用了。」「哈,又是喎!但 回收環保點,現在講綠色校園嘛。」「06,那麼 你負責了。找最便宜的回收公司運走它們。還 有,記得公關做好點,以免損害我們的聲譽。」 「好,還有甚麼?沒有的話就到此為止。」01 說完後,一陣強光閃過,只剩下一間空房,所有 木箱、黑箱也沒有了。的確,中大有一座城堡, 這並非是嚇新生的玩意。
101
權力架構.indd 6
21/7/2012 9:23:27
後記 城堡這概念是取自卡夫卡的《城堡》。城堡象徵龐大的官僚機構,決定校政的高層形 象模糊。我們常以為大學是自由地,但不論是學科、校巴、飯堂、宿舍等各方面都受 到官僚機構操控,毫不自由。在這制度下,一切以工具理性化為先,只要能收更多學 生、籌更多錢和增加國際排名,所有理念、精神等東西都要讓開。 在七月七日校友評議會中有新任校董選舉。5 在選舉的諮詢環節中,黃顯榮有人被問 大學管治與大公司管治有何分別,但他答非所問,完全沒有回應問題。可能他並非不 想回應,只是答案不能出街。(諮詢時他的表現奇差,奇怪的是最後獲選)大學正在 朝著商業化管治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官僚化。 相信看過《EVA》的人,見到 SOUND ONLY 的木箱自然會聯想到神秘組織 SEELE。他們 的身份極度神秘,手握無上權力,操縱著人類的命運。或許校方並沒有 SEELE 這麼變 態,但兩者的神秘感卻不相伯仲。我們不知以甚麼準則來選他們進教務會、校董會; 不知決策過程,只知道決策結果。更甚者,如當年校方打算拆除烽火台,學生看坊間 報紙才知有這樣一回事。 校方將學生反對的意見理解為因為無聊而搞搞震、故意阻撓,一旦參與會議便會特 登拖慢議事進度。因此校方便用不同的行政手法,如設置「保留事項」6、操控規程 7 和議席 8 等關卡,消去反對聲音。當學生質詢校方,校方往往用技術問題、時間不 足等理由反對學生意見,強行終止討論。 難道學生只能如破壞王劉遵義 9 所說只是茶餐廳顧客,不滿意就過主?學生在這結構 下最大的權力就是被諮詢,但意見往往沒有影響。更甚者連諮詢也沒有,如拆除烽火 台事件中,學生要千請萬請才能請到校方出席諮詢會。 或許是過往的校長太過變態,現任校長沈祖堯給人親民、開明的形象好像一道新曙 光,讓人覺得學生的位置上升。可是換了校長,上文所說的重重關卡仍然存在,學生 仍然無權,參與決策仍然困難重重,到頭來換校長只是換湯不換藥。 你知道中大有一座城堡嗎?它就壓在每個人的頭上,將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來。許多人 往往不察覺,但只要細心留意,其實它無處不在。 註 1 ︰原名為西部綜合教學大樓,現名為李兆基樓,即 LSK。但筆者極度討厭這個名字,故堅 持稱之 TCW。 註 2 ︰ Snack Bar 是在泳池旁的飯堂,在中大經營廿載,口碑良好。今年五月底,中大膳堂管 理委員會(膳委會)宣佈將於六月三十日終止 Snack Bar 的合約,轉由新亞飯堂現承辦商接手。 後來學生發現膳委會決策程序草率,不但忽略承辦商的往績,亦不重視中大員生的意見。經過 學生爭取後,膳委會再次審議兩間承辦商。 註 3 ︰校方打算在七月一日中大圖書館的清潔工作全面外判,而學生在落實前十一日才收到消 息。外判是嚴重剝削工人的制度,校方為節省開支而外判清潔工表現校方忽視校園勞工權益。 而且此事並未經諮詢,校方完全沒有交代決策過程和招標及投票等資料。惹起學生反彈。詳情 請參閱《反對外判圖書館清潔工號外》,可到范克廉樓 307 室取閱。 註 4 ︰ This is a tough battle. 是許敬文副校長的金句。許副校向其他高層表示對學生反 對外判圖書館清潔工一事的取態。但由於誤發,電郵也寄給了學生組織,所以我們才能知道許 副校強硬的態度。詳情請參閱《反對外判圖書館清潔工號外》,可到范克廉樓 307 室取閱。 註 5 ︰校友評議會有權選出三人進入校董會。 註 6 ︰學生代表曾經在八十年代醫學院改制一事將機密文件內容公開,破壞校方與學生的互信 關係,因此衍生出「保密事項」的規矩。保護機密包括大學財政、學生取錄、評核等。每當會 議傾到保密事項時,學生代表亦要退席。但是單靠一次事件就足以判定同學不值得被信任嗎? 另外,這些資料能使學生監察大學發展的方向和判斷校方決策的理據是否合理。若校方不公開 資料,同學又如何作出諮詢呢?
102
權力架構.indd 7
21/7/2012 9:23:30
Untitled-12 1
2012/7/21
02:02:16
權力與抗爭無法割裂 —校園抗爭簡史 文:雞
逸 夫 書 院 粉 筆 塗 鴉 事 件 二零一一年,為應付來往新書院的交通,校方在網上公佈了新校巴 規劃方案,其中新逸夫幹線、循環線校巴和崇基至逸夫的轉堂校巴 均會於新學年取消,對逸夫書院宿生影響尤為嚴重。簡單來說,同 學要乘校巴到逸夫書院的話,以後只能在火車站上車。
引言 校方在校政上操控生殺大權,學生在建制內對苛政苦無對 策,不想乖乖就範,往往惟有依賴建制外、不依正常途 徑的抗爭以奪回應得的話語權,或捍衛某些珍而重之的價 值。故此,希望藉幾個對校政的分類讓同學能夠擴闊對校 政和抗爭的想像,讓同學明白到自己有能力或多或少地影 響校政。另外,毋忘現在我們享有的某些權利是前人辛苦 抗爭得來的果實。這裡不打算處理抗爭的合理性,只嘗試 簡單勾勒一下近年的抗爭事件和經過。
規劃 拆
毀
烽
後來,來往逸夫書院全部行車線得以保留。
火
台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劉遵義校長會見同學。同日的 蘋果日報報導了中大擬拆烽火台及仲門(圖書館對出的雕 塑),以擴建圖書館。在當天報導前,中大師生都不知道 烽火台被拆一事。其後證實該計劃早於一年前提出,但從 未公開知會中大師生和社會大眾。數天後,副校長程伯中 發公開信保證烽火台在工程後會原址重置, 希望為事件 降溫。 十一月二十五日,學生會和其他員生校友成立保衛烽火台 的聯席「烽煙四起」,舉辦論壇。學生會於論壇展開了「黃 絲帶行動」,呼籲希望保衛烽火台的同學在「仲門」上掛 上黃絲帶。另外,聯席採用了論壇中一位同學的構想,展 開了「膠樽義務回收計劃」,並將收集了的膠樽製作了一 個膠樽怪獸,置放於烽火台,以此表達劉遵義對烽火台的 破壞。除大型集會外,電影會及行為藝術等也在烽火台進 行,期望刺激同學參與和反思校園公開資訊、公平討論、 校園空間等議題。 一連串行動後,在二零零九年二月五日,校方提出在圖書 館側興建一座新翼的兩全方案,保證大學廣場將維持原 貌。
「 巴 不 得 」 事 件 二零零七年八月,中大交通組公佈新校巴收費措施,舊措 施下,平日所有大學的師生和職員均毋須收費,而校外人 士則收費一元;假日大學師生和職員收費一元,校外人士 收費五元。在九月一日起實施新收費後,凡未能出示有效 的中大學生證或教職員證者,在登車時均須繳付車費港幣 三元。非由中大聘請的職員如:在大學十多個飯堂、百佳 超級市場、大學書店、理髮店工作、各學生會之職員以及 女工同心合作社社員,在新措施下亦須繳付額外車費,令 他們的經濟重擔百上加斤。
104
八月中,中大同學發信中大交通組投訴,惜無回音,逐發 起「巴不得」行動。具體的行為包括收集聯署反對收費措 施和派發「反對車票」讓人投進校巴的收費箱作抗議等。 一連串行動後,校方終在九月尾暫時撤回收費方案,同學 乘搭轉堂巴時也毋須出示證件。 後來中大更被同學揭發校巴牌照根本不容許收費,才停止 所有收費措施。
權力架構.indd 8
二零一二年二月,一班逸夫學生自發地在書院範圍內的宿舍、馬路 和校巴站等地方以粉筆塗鴉,表達對新校巴安排的不滿,更成立逸 夫校巴關注組。其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展開會議,校方口頭承諾了 所有學生的要求(保留新逸夫幹線、循環線校巴和崇基至逸夫的轉 堂校巴),並於兩個星期後公佈新方案供同學諮詢。關注組與逸夫 書院院方開會,院方認同學生行動的目標,承諾設一個中間人促進 學生和院方之間的溝通,也會檢討以後的諮詢方式,而且不會追究 畫粉筆字同學的責任,並公開該次會議紀錄。即日,關注組已自行 抹走粉筆字。
教學 中 大 教 學 語 言 事 件 (「 哭 中 大 」 事 件 )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劉遵義上任後,校方要求各學系表明是否參與 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的計劃,而表示願意的學系須遵守在二零 零五年一月四日提出的幾個條件,包括必修科必須以英語授課等。 全校有四十四個學系同意加入計劃,七個學系不同意。當時校方完 全沒諮詢過同學。 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學生會從非正式渠道得知事件,並在新 聞組上公佈,揭發此事。一月三十一日,反對中大語文政策的中大 學生、校友,連同中大學生會聯署發表了一篇名為〈哭中大〉的公 開信,呼籲校友、同學聯署捍衛中大的理想,合共一千多名校內外 人士聯署。不少教授摘文批評。學生會及「捍衛中大理想小組」也 在文化廣場掛出〈哭中大〉橫額及大字報。 二零零七年,教務會通過該計劃後,前任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李 耀基以個人名義申請法援,欲以司法覆核推翻校方決定,因香港法 例《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高 院在二零零九年二月九日裁定李耀基敗訴。計劃繼續執行。現時, 大部分學科以英文作主要教學語言。
殺
系
風
波
二零零四年一月中,學生及教職員從報章得悉校方接受政府削款 10% 的方案。教學部門須削減 4%,並進行「學系重組」節省資源。 事件曝光後,校方於二月正式公佈各系的安排,有的要合併、有的 要停辦、有的則從原來學科獨立作一新學科。諷刺的是,當校方以 資源不足為由重組學系,另一邊邊廂中大醫學院資助中六尖子學生 全部學費入讀醫學院等學系,整個計劃共花六百萬,引起同學不 滿。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課程(MSE)的同學覺得校方停辦該系的安排無 理,組織「一個都不能少」行動──回應校方指他們成績不理想而 發起的不缺課行動。現代語言及文化研究系(MLC)的現代語言部 分將與日本研究學系 之日本語部分合併,新設語言學系;文化研 究部分則與宗教系合併。MLC 與宗教系的同學亦批評系方完全沒諮 詢同學意見,黑箱作業。需停辦的體育運動科學系(SPE)的學生
21/7/2012 10:52:40
成立關注小組對校方決定作出抗議。 二月底,校方作出讓步,學系如 SPE、文化研究和日本研究仍 可繼續開辦獨立的主修課程。可是,學生的反對聲音是否校方 作讓步決定的主因仍是值得商榷的。
政治 畢
業
禮
頒
獎
E M O 清 事
件
二零零七年,中大以「為香港平穩過渡九七作出重大貢 獻,竭力盡心地服務香港,領導卓越」為由,頒發法學 博士學位予董建華,大學師生和社會大眾反對聲不絕。 理由是董建華治港無方,任內醜聞不絕,破壞香港繁榮 穩定,如人大釋法扼殺普選、硬銷廿三條等,「領導卓 越」之說無從談起。反對者害怕學術榮銜會淪為政治工 具,以博士榮銜粉飾劣績、被中大領導層利用作政治獻 媚。中大學生會發起聯署譴責。頒獎當天,一群中大學 生和校友集體衝擊畢業禮會場。 二零零九年的畢業禮亦發生類似事件,只是主角轉作唐 英年,當時他當選下屆特首的呼聲很高。畢業禮當天, 場內外有不同人示威,包括應屆畢業生、菜園村關注組、 中大學生、校友及其他社會人士。有數個示威者更走到 唐英年身旁舉起示威牌。
擺
放
民
主
女
神
像
二零一零年,六四事件二十一週年前夕,中大學生會提交申請, 將由雕塑家陳維明創作、象徵八九民運的新民主女神像永久擺 放在大學站對開的空地。六月二日下午,大學輔導長吳基培曾 向學生會表示,民女可放於文化廣場。豈料校方在深夜發表聲 明,以「政治中立」為理由,拒絕學生會的要求。校方決定惹 起中大師生和校友強烈不滿。有校友指包容不同政治觀才是中 大可貴的地方:中大校內既有擺放反共分子的雕像,亦有歌頒 勞動的牌碑。 六四集會後,民女在過千名中大師生和市民護送下豎立在大學 站外的空地。過程中,校方曾要求學生會簽署有列明「校方保 留處理民主女神像的權利」的文件,學生會拒絕,事情最後不 了了之。惟現時民女還未被允許永久擺放在中大。
唐英年主禮工程學院院慶 二零一一年九月,中大工程學院舉行二十週年院慶活動。舉行 前數天,中大學生會得知工程學院邀請了唐英年主禮,表示強 烈反對。反對的主要理據是唐英年在工程學方面並無任何成 就,而且,他過往的言論不尊重言論自由,任內貧富懸殊情況 也未見改善。此舉被認為只是為了奉承權貴,以讓院校能夠「沾 光」。中大學生會和左翼學會都發起聯署行為聲討唐英年作主 禮一事。學生示威行動在短時間爆出後,唐英年以「在典禮當 天因署任特首職務,現時未克出席工程學院院慶典禮」為由, 通知院方取消出席。
勞工 導
師
正
說明導師的觀點與訴求。二零一零年初,學校成立導師事宜專責 小組,收集導師意見。七月,導師事宜專責小組向導師口頭公布 初步建議,但導師們不滿意小組的建議,因為建議保守,對改善 導師的現況幫助不大。二零一一年一月,校方向導師公佈專責小 組的書面報告,雖然建議內容有些進步,但與導師的要求相去仍 遠。沈祖堯也對外宣布中大已經為「導師」正名為講師。十月, 有關升遷和起薪點等訴求亦得到回應。
名
二零零九年底,中大校董會擬向立法會提出修訂《香港中文大 學條例》,其中一項為更改「教師」的定義。在新的定義下, 導師不包括在「教師」之列,這意味著較差的待遇和朝不保夕 的職位。十月,中大員工總會要求校方重新修訂「教師」的定 義。大學校董會在員工的反對聲音下,一意孤行通過大學條例 修訂,並將提交立法會立法。但立法會否決了校董會提交的修 訂,指出「教師」定義不包括導師是「明顯漏洞」,並要求校 方重新諮詢。
潔
工
事
件
二零一一年五月底,在沒有諮詢和了解工友意願的情況下, 物業管理處(EMO)的清潔部門強逼工友在組與組之間調 遷,逐逼使工友聯同同學進行一連串抗爭。在這件事可以 看出,其實除了學生要勇於為不公義發聲的同時,各部門 如老師、工友等在面對無理的安排時,擁有團結起來反抗 的意覺也非常重要。在這次的抗爭當中,工友參與的程度 很高,而缺少了他們,未必能得到同樣的結果,校方或許 早早關上談判的門。有關這次抗爭的細節,可參閱<血與 汗>一文。
外
判
近年來,中大外判工作的數量愈來愈多,因外判而引起的 勞工問題也相應增加。外判後,由於中大無權管理外判商 的事宜,所以出了甚麼事時,即使外判商不負責任,中大 也無可奈何,互相推卸責任變成常態。另外,外判商在招 標時以低價突圍,中標後常在員工的薪金和福利開刀,令 員工受剝削的情況更嚴重。有關外判的詳情,也可參閱< 血與汗>一文。
禁忌 中 大 學 生 報 情 色 版 風 波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起,中大學生報加插情色版,內容包括性信箱、 性幻想、故事、介紹性電影及性書本。二零零七年五月,報章廣 泛報導學生報內容,有的更稱學生報為淫賤報。學生報回應指情 色版設立目的旨在反思一元性論述,引發獨立思考。中大校方教 務會逐成立調查委員會,宣布嚴厲處分當時的十二個編輯。淫褻 物品審栽處把學生報二零零七年四月號評為一級,並無不雅;二 月號及三月號則評為第二類不雅刊物。其間學生報仍堅持開設情 色版的決定。之後,中大校董會決定暫綬處分學生程序。翌年, 中大教學重組學生紀律委員會重審該屆學生報主編曾偉昭,並公 佈曾沒有做錯。
性
別
友
善
宿
舍
二零一一年五月,有學生發起兩次「直視大學生性慾,奪回宿舍 性空間之訓湯石」行動,於聯合湯石紮營過夜,目的在於反對宿 舍「異性」探訪時間、禁止「鴛鴦蛇」等不合理、過時的宿規, 以及引起同學關注及討論。活動內容有看相關主題的電影、討論 會和訓街。活動其間有層導師和聯合書院高層到訪,參與討論。 引述發起同學的話,他們旨在打開「性」的話匣子,活動亦並無 實質成果。
結語 看遍一堆事件,千萬別產生校方對學生總是有求必應的錯 覺,有許多抗爭都在缺乏支持下石沉大海,也可能有更多 的事情在校方保密下秘密進行,情況並不樂觀。當無法從 建制內解決問題時,我們固然要在建制外抵抗。在爭取我 們珍重的價值的漫漫長路中,建制外絕不能停下腳步。同 時,也毋忘要不斷重提和強調體制是否完善的抗爭。或許 無法簡單道出現在內外有多不平衡,但在此時此刻,兩者 相輔相成才能帶來更美好的中大,卻是無容置疑的。
105
十二月,中大員工總會發起「導師正名運動」和聯署,向各界
權力架構.indd 9
21/7/2012 10:52:44
們 我 文︰ Edward
在爭
較佳的大學;評分較差的大學變相被沒收學位。UGC 手握 院校的命脈,能否取得更多資源,取決於它們能否在 UGC
「大學的確不是一個民主機構。大學需要有民主的精神,
的遊戲規則下成為贏家。在這場零和遊戲下,大家也被捲
卻不能以民主來運作一所大學。師生難以共治,就以考試
入競爭的漩渦中。
題目為例,而學生的責任就是進試場考試,如果試題荒唐, 學生便能夠投訴,當然,現代教育都鼓勵師生的平等溝通。
讓人憂心的不僅只是 UGC,還有中大的管理層願意為商業
大學也不是獨裁,校長也受到校董會的制衡……」(註 1)
邏輯中門大開。管理層大多有商界背景,如校董會主席鄭 海泉、副主席郭炳聯與終生校董利國偉都是商界鉅子。(註
以上說話是在浸大學生論壇,出自浸大校長口中。這段說
3)他們能在商場成功,大都因為相信商業邏輯,故在管
話的潛台詞是︰「我們就是不平等,你們應被我們統治!
治大學時很容易將商業的管理模式套用在大學管治,讓校
你們能發表意見,但參與決策是絕不可能。」這說法正好
政的決策權落入一小撮「精英」手中。
點出管治層的心態——「校園民主」只是華麗的裝飾,管 看不管用。這種口中說民主,實際上獨裁的管治方式,使 大學步向錯誤的路。
走向商業化的高等教育 大學管治商業化要從「高等教育五號報告書」(宋達能報
「精英」管治的侷限 精英管治假設是有一班能理解眾人需要的精英,他們能找 到最佳的管治模式領導大家。可是現在的管理層是理想的 精英嗎?他們能理解校園持份者(註 4)的需要,並做出 適當的決策嗎?答案很明顯是不能,因為他們亦有侷限。
告書)說起。報告書提出:「大學在商界保持緊密聯繫時, 亦需靈活應變、反應迅速,這樣才可較接近商界的一般營
管理層在做決策時會按照自己議程為優先考慮,如增加成
運模式,不致拘泥於學術界在決策上的傳統作風。」(註
本效益、追求國際排名等。例如早前的圖書館清潔工外判
2)在這條指引下,高等教育急速地邁向商業的營運模式,
事件中,校方認為外判能更省錢和方便管治,即使外判制
強調中央集權、汰弱留強。
度會令勞工受到嚴重剝削,亦打算將清潔工作全面外判。 當然我們並非要否定增加成本效益,但若果在追求時忽略
內憂、外患?! 教資會(UGC)負責各間大學的資源分配,而 UGC 的資源 分配原則強調競爭與淘汰。例如學位回撥機制,各間學校
其他重要的價值,如校園勞工的權益,那麼這種追求就要 受到質疑。可是在管治層的議程下,校園勞工的權益、甚 至學生的權益的優先次序被放在末位。
需要回撥一定數量的學位給 UGC,然後將學位分配給評分
106
權力架構.indd 10
20/7/2012 18:05:40
麼 甚 取 爭 在 這是理想大學的 管治模式嗎?
若要讓校園發展順著自己的議程進行,管理層必須透過高度集權 才能達到。就如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卡利尼柯 斯(Alex Callinicos)指出:「競爭邏輯意味著集權式管理。 要裁掉那些沒有競爭力的院系和員工,並要求剩下的人承擔更 多的工作量,如果是通過民主辯論和民主決策的方式是很難達到 的。」 在競爭模式下,「低競爭力」的人文學科的資源會慢慢被陰乾、 削掉;多了的資源則被分配到「高競爭力」的商科醫科。這種情 況造成各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校方卻將這種陰乾視為一個機 會去令學科更符合社會的需要。許多學科如藝術、音樂、歷史等 科目在香港這個高度重商的城市中當然不是「搶手貨」,但是難 道我們不需要畫家?音樂家?歷史學家嗎?以市場需求來理解學 科價值實在遠遠不足。
將生活與政治割裂
?
師生共治的一些方向 要建立互信的平台,首先必須要有清晰的指引,大家才能按照規 則辦事。所以各個持份者必須一起訂立一套議事規則,白紙黑字 地訂立清晰的決策程序。討論要有充份時間給人交換意見,而非 辦兩次諮詢會就完事。在討論期發生前,校方需要公開相關的資 料,令大家有足夠的資源參與討論。 為改善現在校方管理層的權力過大,師生都有權加入校董會、教 務會和各個不同的校政委員會。但是並非只是加一兩個代表,而 是需要平衡師生代表與高層的議席,避免某方因票源不足而完全 無法反對對方的議案。而代表必須要有廣泛性,能夠反映到不同 群體的意見。 當然,在某些議題上持份者的能力會影響他們能否作出合適的判 斷,使某一部份持份者的意見更加重要。例如在課程設計上,教 授比學生對學科有更完整的理解,這時更重視教授的意見是合理 的。但是並非所有事務都要用到學術上的知識,只需用到價值判 斷和常理判斷,並在有足夠的資料下能作合理的判斷。
校方在商議時並非完全封閉,不會每次都將「民主」從決策中排 除。例如民主只能見於關係不大的議題如安裝飲水機,可是一旦 涉及重大的資源分配,如興建圖書館、教學大樓,即使對學生有 重大影響,校方便因行政考慮而排除學生於決策外,甚至連基本 的知情權也沒有,一切只能等待高層暗地裏決定。 從小學到中學都將學生排除於校政參與之外,學生只需跟從老師 訂下的規則。到了大學仍然如是,校方繼續強化學生對「政治與 生活是割裂」的想像。我們從現在的宿生會、系莊將自己定位為 提供福利和聯誼活動的角色,這個現象就表露無遺。「校政這麼
並非天上跌下的餡餅 通往師生共治的道路的確是崎嶇不平,我們還有許多問題要處 理,例如如何使管理層將權力下放、師生共治的具體應如何實 行、如何使更多人關心校政等等。筆者能力有限,未能提出解決 問題的良方。雖然前路茫茫,可是我們應該努力克服這些困難。 因為師生共治的精神是尊重每個人參與校政的權利,而非單純為 效率而犧牲別人的權益。大學應該是一個民主機構,亦需要以民 主來運作一所大學。
沉悶和麻煩,讓學生代表和校方關心就行,我們只需要歡樂的宿 舍生活、努力搞莊務和讀書就可以了。」可是這種有人代理,自 己不用理會校政的心態會令校方有口實獨攬大權,剝奪學生參與 校政的機會。
另一種管治模式 ——師生共治
註 1 ︰二零一零年《浸報》 註 2 ︰這份報告書在 2001 年 5 月公布,由教育統籌局委任給教 資會進行。報告書由教資會的委員宋達能主導,故有《宋達能報 告書》之稱。 註 3 ︰鄭海泉,香港銀行家,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亞太區主席。 亦是滙豐控股有限公司首位華人執行董事。郭炳聯,新鴻基地產
不想中大繼續給管理層黑箱作業地操控,我們必須尋找另一套管
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局聯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利國偉,曾任恆生
治模式。師生共治是指在決策過程中,大學不同的持份者如系
銀行名譽董事長和香港聯合交易所理事會主席。
院、教職員、行政人員、畢業生和學生,均有權參與校政決策。
註 4 ︰持份者,或稱作「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指於
師生在決策中的地位是平等互信,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受到充份的
某公司或機構中擁有利益的人的一個廣泛形容。有關的利益可以
考慮,最後達至共識。或許效率會因詳細的討論而降低,但是效
十分廣泛地理解,當中可包括:現金、股份、職位、名譽、時間、
率在這套模式中並非唯一的指標,我們同時亦要考慮是否所有人
權利等等。
都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決策。師生共治應盡可能在每個決策都能 做到,讓各人能一起策劃學校的目標、發展方向、財政預算、校 園規劃、課程設計、遴選行政人員等不同各方面的議題。
107
權力架構.indd 11
20/7/2012 18:05:40
范克廉307 中大學生報 傾莊生態面面觀
p.108.indd 1
7/21/2012 7:22:46 AM
學生組織
學生組織。冷冰冰的字眼,令人聯想起童子軍; 令人聯想起集體、團結、學生在搖旗吶喊簇擁著 手持大聲公不知所云的四眼仔。先掏空自己,學 生組織不止這些,不止學生會,不止系會,不止 屬會 ...... 學生組織是空間,它包容我們的理想空想幻想妄 想;它不會因為傳統而固執。當我進入一個組織, 我期望我可以與人分享我最妙想天開的念頭。如 果這個空間未曾存在,我將創造這個空間,讓與 我做著同一個夢的頑童都能有容身之所。 學生組織是關係,它將零碎在校園的孤兒找到對 方;不是老總副總秘書財政,將我們分割成崗位 的關係,而是我們共同分享這個空間,它承載 的一切將我們連在一起。當我們互相認同對方, 將我們的想法載入這空間,就像簽了一張虛擬契 約。 你不必同意我的想像;畢竟,學生組織是寛容的 概念。等你看過中大組織的森羅萬象以後,再構 築屬於自己的想像。
一切從學生會說起,歷史的沈澱令它們都背上包 袱。〈結構圖〉刻劃了中大學生會各部分,並述 說著它們的權力關係。〈報社:主流以外的黑洞 〉就像一聲告白,細說著報社走過的路,以及 戰場。〈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則細數幹事會理 念和現實之間的空白。〈十年不鳴,鳴必驚人〉 告訴我們電台如何在顛簸的道路上摸索、尋覓。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是一個反 省與重新上路的故事,書寫著代表會民主化的期 許。 學生會也許太遙遠;但圍繞著我們的系會、宿生 會,仿佛也為因果輪迴的古老循環所困。〈心裡 心裡有個謎——系會?班會?〉和〈宿生會除了 這個,那個可以嗎?〉二文,同樣批判陳陳相因 的傳統,以及我們對兩者作為空間的想像,開拓 它們的可能性。〈迎向未知的冒險〉一文,透過 對新組織「獨立時代」的訪問,講述一群追夢者 如何建構和耕耘一個組織,將想像化為現實。 夢有萬千種樣態,承載我們的夢的空間也就千變 萬化。其它人又做甚麼夢呢?〈穿越反對的人群 〉一文,講述一群爭取同志權利的人如何抵住千 夫所指。〈小報小報小小報〉則介紹遊走於中大 建制以外的辦報人如何嬉笑怒罵,以他們的方式 書寫歷史。〈一切,都從一群關注 __ 的同 學開始〉就如同「組織進化論」,講述在因緣際 會下,志同道合的人連結在一起的故事。
未命名-1.indd 1
21/7/2012 6:32:24
文化廣場
學生組織結構圖
位於本部,范克廉樓對出。中午時有學生活動,例如日本文化祭,好 不熱鬧。果度仲有塊民主牆,歡迎大家隨便貼野。仲有,校方建議民 主女神像搬去文廣,學生會幹事會話黎緊會搞個公投等全民決定喎。
更正啟示︰
哪怕如何名存實亡,在中文大學的書院制之 下,我們擁有五個學生會。名義上中大學生會 在聯邦制下由四個書院學生會組成,但兩者的 行政基本上完全獨立。
好高權力,因為/所以好多人, 但唔使點理,九成九唔夠人開。 書院動員較好些,但都是流會。
中大學生會 全民大會
中大學生會會章修訂案在今年三月經全民投票 為迎新特刊中第110頁所 通過左,但未經校董會認可,畀AAPC截住, 話 會 章示,有關學生組織架構 有部分內容有問題,如書院代表性方 面。聽講,04年個份章先啱用。06、09 圖作出修訂版本。 、10年的修訂都未能生效。今年代表會民選 代表好似話唔合法。-→又要有排搞。
聯席會議
不便之處,萬望見諒!
全民投票
眾學生會中央組織之聯會會議。 其中一個常用作用是處理全民大會 流會事宜。
屬會
by the way, 由於編輯過程有誤,現
代表會
由每個書院代表各十人,去屆學生會會長及去 現屆代表會由新亞、崇基、聯合和逸 屆代表會主席組成。屬下有各個委員會處理行 政事務,包括財務委員會、選舉委員會、監察 夫代表各十人及晨興代表二人,加上 委員會、章則委員會、屬下團體委員會等。每 去屆學生會會長及去屆代表會主席 一名代表至少需要加入一個屬下委員。
組成。屬下有各個委員會處理行政事 中大學生會作為代表民意和監察機構,幹事會 務,包括財務委員會、選舉委員會、 出缺時,代表會主席為學生會會長。
除了我們一般認知的學會如「 動漫畫研究社」、「國是學 會」、「魔術學會」、「天文 學會」等等之外,亦有宗教團 體、聯誼會等等,更多的是以 「呃宿分」為目標的「頹莊」。
監察委員會、章則委員會、屬下團體
委員會等。每一名代表至少需要加入 各書院代表會主席同會長都有席位,另外每個 書院各有八個民選代表,但近年都只有一兩人 一個屬下委員。中大學生會作為代表 出選,大部份委員都是透過書院代表會委任, 民意和監察機構,幹事會出缺時,代 甚至據稱有人在書院遞表參選成為代表,會有 表會主席為學生會會長。各書院代表 工作人員話你知,不如委任入去,仲快。 會主席同會長都有席位,大部份委員
有人覺得代表會是三權分立中立法和司法的機 都是透過書院代表會委任。有人覺得 構,這不盡然,代表會尚有屬會登記及中央組 織選舉兩項執行工作,但據稱代表們有意將這 代表會是三權分立中立法和司法的機 些工作分給其他機構。 構,這不盡然,代表會尚有屬會登記
院系會 所有中大本科生都會自動成為系會 成員(並需要繳交會費),一般而 言以聯誼系內學生為目標,少部份 時間需和系方商討系內事務。部份 系會舉辦書展、賣物會,偶有系會 舉辦知性活動讓同學參加。
及中央組織選舉兩項執行工作。隨著 近年部份代表們工作熱誠下降,成功召開會議 機率低於百分之四十。 新書院陸續落成,代表會正考慮修章 更改組成辦法;初步構想會根據書院
另外,在同學懶得講,代表們又懶得問(都可 人數決定代表比例。 能係唔知點問)的情況之下,代表會成功扮「 演」了代表民意的角色。
商學院和理學院更有「院會」。
中大學生報
中大校園電台
以前暱稱「報社」,因而在上一次修章被 以前暱稱「報社」,因而在上一次修 改名為「中大報社」,駐范克廉樓三零七 章被改名為「中大報社」,駐范克廉 室。
全名為 全名為「中大校園電台編輯委員會」。
由開始時的每週出版,以至近年以月號形 以至近年以月號形式出版。亦會出版 式出版。另外亦會出版特刊和號疒,今年 特刊和號外,今年就出版了八九民運 就出版了八九民運特刊、七一警權特刊和 特刊和迎新特刊。 迎新特刊。
期望作為讓同學自由發聲的平台, 頻道,今屆新增了遊戲頻道。
樓三零七室。由開始時的每週出版,
「中大校園電台編輯委員會」。
於一九九九年正式成立。每星期進行一 次錄制,有時事、校園、休閒三條常設 網上電台,直播室設於李慧珍樓。 卻有一份長達二十頁的節目守則。
網上電台,直播室設於李慧珍樓113 據稱會章上例明,校園電台要爭取室
另外,報社有一段時間經常被指摘出版脫 另外,報社有一段時間經常被指摘出 期,到零六年革新版出現,方回復每月出 版脫期,到零六年革新版出現,方回 版。
大氣電波廣播,每年都連同客觀中 及 116 室。據稱會章上例明,校園電台 立問題,被各方老鬼問到打爛沙 要爭取大氣電波廣播,每年都連同客觀 盤。這項看似姿態上要做的事,實 中立問題,被各方老鬼問到打爛沙盤。 際上的作用和理念卻鮮有人討論。
復每月出版。其他有關學生報的資
這項看似姿態上要做的事,實際上的作
料,請詳閱本刊物。
用和理念卻鮮有人討論。 莊。
其他有關學生報的資料,請詳閱本刊物。
110
�����.indd ���.indd 1 1 1 ���(DONE).indd
臨政 (臨時行政委員會)
不過今屆因違反了選舉條例而缺
幹事會 我們平常所指的「學生會」,成功上任時,幹事 會會長同時是學生會會長。主要工作包括參與校 務(校政),舉辦學生活動和提供福利。會室於 范克廉樓地庫,同時因代表會成員不時同樣在這 會室辦公,很多同學分不清楚甚麼是幹事會的工 作甚麼是代表會的工作。 中大學生會聘有兩位職員,另有女工合作社成員 於學生會福利品部全職工作,會室管理、行政和 學生福利的大部份工作均由他們替幹事處理。 不同於大家的想像,幹事會的工作未必比一般學 會多,有人以為上學生會(幹事會)會令成績插 水不能畢業,但根據本報一直觀察尋訪,近兩年 成績插水的莊員,都只因為沒心機溫書做功課, 或者一開始就入錯科。
幹事會(中大/書院):出缺時負責維持學生會基本運作。亦即,工作範圍基本與幹事相同。 學生報:四十年來從未出缺,根據會章需維持會室運作。 校園電台:同樣,根據會章需維持會室運作。但過去亦有在臨政期製作和播放節目的先例。 另外偶有院系屬會未能選出幹事會而以臨政維持基本行政運作,理論上不能搞活動,但如果會員 默許,絕少有人干涉他們。
49
24/7/2012 9:31:08 21/7/2012 23:36:43 3:38:00 24/7/2011
Untitled-13 1
2012/7/21
02:06:03
報社:主 流 以 外 的 黑 洞 文 : 報社居民
接手了介紹報社這個稿題,其實壓力很大。原因是,中大學生報,實在有太多方面可以寫了。 我們所堅持的偏鋒之路 先說一些基本的資料:中大學生報,簡稱報社,是學生會中央三莊之一(其他為幹事會及校園電 台),於 1969 年創刊,會室座落於山明水秀風光明媚的范克廉樓 307 室。(近乎)每月出版一 份《中大學生報》。 要說到報社什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早幾年,中大學生報曾經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比方說 是情色版風波。當時校方未審先判,社會輿論以敗壞道德等罪名對報社處處攻伐。但當時的情色版, 就不過是出版了一份問卷,問及一些性禁忌,例如人獸交、亂倫等問題,探討社會的禁忌問題。
為什麼會突然說起這事,就是因為想說一下外間對報社的印象:偏鋒。對於主流意識而言,我們 的確是走偏鋒。因為我們覺得每個議題,都應該得到確切的思考和討論。正如上述的情色版事件, 我們會認為,性不應該是禁忌。正正因為它被視為一種禁忌,令到社會上的一些人受傷害。例如 性工作者被嫖客搶劫、被警察享用性服務後拒絕付款……這些事極少得到社會的關注,原因就是 因為性禁忌的思想,令性工作者不受尊重,其受到的壓迫亦受忽視。所以我們認為,性應該被公 開討論,這樣才能防止有人以道德為名,壓迫別人。 正如另一個印象:我們是一群「左翼」青年。「左翼」的一些基本想法,例如關注勞工、基層草 根,反對這個剝削壓榨人的體制,我們是堅持的。因為我們認為這是社會的不公義。我們未必全 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左翼」,但我們這個出發點是一致的。
可能你會說:「甚麼嘛,不就是一份學生刊物嗎?」是的,其中一個面向。在出版上,現在出版 量 8000 份而言,主要的派發對象,當然是中大學生。這除了是因為學生會基本會員會給會費之外, 還是因為報社一直認為的,大學生需要有「社會面向」。所以,對象雖是中大學生,內容上卻不 只是校園的事。社會、文藝、生活、情色、性別、教育……大學並不是一個超然於社會的地方, 反之是與社會緊緊結合。例如社會議題上,由於上述關注基層、抗議不公的出發點,探討基層生 活的問題、分析民主對基層的忽略,甚或衝出香港,分析世界上各種欺壓人民的政治手段……出 版中大學生報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用一根線,把社會的各項議題,從看似很遙遠的地方,牽回像 是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的視覺裡。
主流以外的黑洞.indd 2
21/7/2012 7:51:26
所以我高度推介呢本書俾各位大學生細閱…… 正因為這個目的,我們關注不同的社會議題,也嘗試與不同的民間團體連結。社會面向, 不只在書中,也在腳下。對於社會運動,不論在出版或行動上,報社亦有不同程度的參與。 所謂爛船(?)都有三根釘,報社勝在歷史長,已經畢業、可能在不同民間團體工作的 前編輯,也會關心報社的發展狀況,從而能保持這種傳統和社會參與度。 看畢這些,我都知你心郁郁,不過,先把這篇文章看完吧!
出版以外:「報社黑洞」的秘密 坊間對我們的印象是:「上學生報?好 chur 架喎!」我們毫不忌諱地宣稱,不是這樣的,報社不是「好 chur」。 而是「好撚 chur」。 但我們希望我們所堅持的東西,能夠廣泛地跟你們分享,一起思考我們身處的社會發生的問題。我們也希望,你能把 你所思考的,與我們分享。所以我們 chur。而從 chur 之中,我們發掘到有別於人工速成的友誼(詳見 p.55),因為, 我們在這裡不僅是工作,而且是生活。 正因如此,有關報社會室這地方,各位中大新鮮人,早晚會聽到不少傳聞。也許這些傳聞的內容是:報社會室,可謂 危機處處機關重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七國咁亂烽煙四起……或者正確。重點是,這裡重視生活。報社會室不只是一個 辦公室,也是一個生活的地方。甫進會室,均能看見生活的痕跡。工作吃飯喝酒聊天睡覺打機睇波,凡是在家裡能做的, 這裡都可以。 因此,報社,也是一個黑洞。在我看來,這個形容有兩重意思。第一,就是這個地方經常有物件離奇失蹤。我會說, 這個地方,什麼東西都有,又什麼東西也沒有:你在這裡能看到些你從來沒有想過會在這裡能看到的東西,也可以找 到些你需要的東西。例如我在清潔會室的時候,由於塵埃飛揚,需要一個口罩,心念一起,在附近立即出現一個口罩; 但你又很容易會遺失一些物件,但又不知為何會再度出現在你眼前。曾經就有一個老鬼在數年前在這裡不見了相機, 在數年後突然尋回…… 第二重意思,是由於這裡是一個生活的地方,又有一群與你志趣相投的朋友,能跟你說天南、論地北。這會令你不自 覺地投身於報社,儘管是已經畢業,但依舊記掛這個地方。就像陷進流沙,一腳踏進而不可收拾。當然,這一處流沙下, 是個很好的地方。
主流以外的黑洞.indd 3
21/7/2012 7:51:26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訪問幹事會 文:潘朵拉 中大學生會分成四部分;其中的中大學生會幹事會(以下 簡稱為幹事會),平日我們就直接將它稱做「學生會」。 一般新生剛進大學時,或許會被中大學生會複雜龐大的架 構搞混了,對於學生會各部門的權責不清不楚。對於最接 近我們平素定義「學生會」的幹事會,它平日是「幹」甚 麼「事」的呢?與中學的學生會有分別嗎?
中學時,我們對學生會的理解不外是搞搞福利。大時大節 再弄個聯歡會便算是很盡責了。中大幹事會的工作遠不止 於此:除了例牌的福利品部以外,還會關心校園和社會議 題。針對這些議題,幹事會會組織活動,例如發聲明、收 集簽名、示威等等。此外,幹事會還負責部分校內的常務 工作,例如當你想註冊一個新學會時,你便需要找幹事會。
雖然幹事會好像「幹」許多「事」,但同學對幹事會的工 作大多一知半解,仿佛是你搞你的抗爭,我過我的生活。 同學與幹事會的接觸,大多只集中在投票期,往後就只能 在電視上或 facebook 流傳的消息上得知。幹事會關心的, 往往是嚴肅的議題,與同學切身的關注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那麼,幹事會代表誰做事呢?筆者於是找來現屆幹事會會 長楊政賢,讓他解答這些質疑。
資源不足 關係疏離 面對同學關於「關係疏離」的質疑,楊會長認為這主要是 幹事會資源不足所致。他覺得,「關係疏離」並非只是幹 事會的問題,只要稍為「正經」的組織都會面對,包括學 生報。他又認為,幹事會除了提供福利品外,跟同學幾乎 沒有機會接觸。「如果我地好似 OSA(1)咁掌握咁多資源, 咪可以提供多啲服務、製造多啲接觸機會囉。」楊會長半 打趣半認真地說,同學用不著幹事會,自然沒有接觸。筆 者以為,幹事會與同學的疏離遠遠不止資源問題。幹事會 有 OSA 的資源,就能改善同學「無事不登三寶殿」的狀況 嗎?想像一位普通同學,他會不會無事無幹到鎖著房門, 一副辦公室氣派的會室,跟整天滿口抗爭,自成一國的幹 事們談談天?幹事會要深思的,似乎是如何幫助同學進入 「氛圍」。
至於做校內議題時,幹事會應該扮演甚麼角色呢?楊會長 將幹事會比喻成「資訊發放站」。他認為,平日幹事會參 與校政,派人到委員會「收風」,其實就在做一個資訊中 轉的位置。同學一旦對某一個議題關心,幹事會就可「食 住上」。「同學初初同校方 deal,因為缺少經驗,可能 需要幹事會幫助。例如點樣吸引其它同學注意啊?點樣出 massmail 啊果啲。」
這種「同學被動求助幹事會」的方式會否削弱同學自發抗 爭的能力呢?筆者故追問楊會長「同學主動幹事會被動」 的組織方式是否理想。楊會長認為這種方式是理想的。他 又認為幹事會並非要領導同學,而是要扮演支援角色。不 得不承認的是,同學對不同議題的熱心程度有落差,因此 絕少自發組織抗爭;幹事會的「資訊發放站」角色,卻又 相當被動。寄望同學收到 massmail 後突然感召,顯然是 過於理想化了。
由近及遠 捕捉時機
同學對不同議題的熱心程度有落差;對於冷門的議題,幹 事會如何處理呢?楊會長認為「運動由維權開始」,要先 確立同學的抗爭意識,故由較切身的議題做起。至於較抽 離的議題,則要看「時機」。他舉出早前浸大飯堂加價的 例子,認為這個議題可深化至關於「地產霸權」的討論。 筆者認為幹事會捕捉時機須更加勤力,例如早前「逸夫校 巴關注組」的粉筆字事件,最後亦沒有深化討論,引導同 學思考路線規劃問題,許多同學近來看到新校巴路線圖才 知「中伏」。
對於如何在校政及社會議題上取得平衡,楊會長認為,這 種劃分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地做勞工議題,最後咪又係 為左中大學生。大學生出黎都係勞工啫。」他又認為,學 生身份有其優勢。當以學生組織的身份發聲時,別人不會 懷疑他們另有政治目的。他並強調,幹事會參與校政投放 的時間約佔八成,仍比社會事務多。但筆者認為,幹事會 要投放人手到各委員會,又要參與諸如紀律聆訊等事務, 真正放在校政議題的時間又有幾多呢?
後記: 從以上的訪問可知,楊會長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說法,但筆者 以為有些說法未免太理想化了;畢竟,大部分同學連第一步也還 沒有走出,又何來「資訊發放站」呢?要做到這些想像,恐怕還 有很遠的路。
註: (1)OSA,學生事務處。
114
訪問幹事會電台(2).indd 2
21/7/2012 9:34:56
十年不鳴 鳴必驚人 -訪問校園電台 文:潘朵拉
大學選科時,你或者聽說過一個叫「最緊要識揀」的節目。 這個介紹中大各學系的節目曾指點不少同學迷津。但你未 必知道它的由來;它是中大學生會三莊之一校園電台的常 駐節目。那校園電台幹甚麼的?筆者將會為你介紹電台, 並請來電台現屆成員 Jaco 談談同學對電台的一些想法。 電台成立於一九九七年,是中大學生會三莊中最年青的一 支。從成立之初,電台已經以爭取大氣電波為目標,但到 現在仍只能網上廣播。這個缺憾阻礙了電台的發展,以致 電台的知名度和收聽率偏低,未能發揮其作為學生會成員 的資源、話語權優勢。 電台剛成立時,節目類型亦偏向側重社會議題,較少清談 大學生生活。自二零零三年左右,電台的製作方針便漸漸 轉變,與其傳統學生組織的性格越走越遠。對於媒體的想 像,電台強調價值中立,不偏不倚。電台雖承認有些時候 價值判斷不可避免,但卻將主持人與電台劃清界線,堅持 媒體中立的原則。 同學對電台的這些想法,電台中人如何想呢?筆者找來電 台成員 Jaco,讓他談談對他的想法。
價值中立的迷思
顛簸的路 總得要走 電台在「價值」的路上摸索平衡,在爭取大氣電波的路上 亦寸步難行。Jaco 向筆者直言,現時向政府申請大氣電波 機會渺茫,因為政府在這方面的規管甚嚴。電台現在正發 掘另類發展空間。例如在零三年前後,電台曾向校方申請 在水塔設置發射站,校方以「須向政府申請改變建築用途, 難以獲批」為由,否決此議。電台現正與幹事會商量,計 劃來年在文廣及福利品部廣播。筆者認為,電台身為三莊 之一,每年獲取大量資源,理應盡量拓展發言空間,才能 稱得上善用資源。更何況,相比起學生報固定發行,電台 的彈性傳播方式正好填補這些真空。 電台有利的傳播方式令它有能力擔當重要位置。但電台向 來不重視嚴肅的校政、社會議題;今屆電台政網亦強調電 台「提供空間給大學生紓緩壓力」,明顯與傳統學生組織 路線有距離。Jaco 表示,電台並無忽視校政議題。例如電 台就曾經製作關於反外判風波、逸夫巴士事件的節目,亦 有對新書店事件作報導。對於社會議題,電台亦有涉獵。 譬如早前曾訪問因北上路祭李旺陽而被捕的 Benson,談 談事件與港人的關係。筆者直言,電台節目雖然有涉及校 政議題,但所佔篇幅與其它話題實在不成比例;究竟同學 需要甚麼,電台應該下個判斷,而非只是讓同學多一個消 磨時間的方法。 後記: 相比起學生報,電台作為學生組織向來比較保守。除了擁 有更多資源外,電台的影響力、行動模式與一個普通屬會 無甚分別。但如前文所述,電台的特色其實可以為這個校 園開拓更多空間。錯過了這十年時間,電台何時能重新上 路,找回它的特色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Jaco 一開始先介紹電台。現屆電台有三條常設頻道--「校 園」、「時事」及「休閒」頻道,每個星期播放一次。還 新設了一個「遊戲」頻道;有涉及校政問題的討論,亦有 影評、旅行等話題。說完了,筆者就問他關於學生組織的 問題。 Jaco 認為,電台亦應有身為學生組織的責任,例如改變大 學生不關注社會的現況。筆者一聽就覺得奇怪,這不就是 與「價值中立」的宗旨相違背嗎? Jaco 解釋,價值中立 不代表毫無判斷。「價值中立」的原則是為了避免為政治 團體騎劫;但當面對大是大非--例如六四--「價值判 斷」當仁不讓。筆者以為,大學生不是做記者,不必仿傚 坊間媒體,而放棄是非判斷的機會。
115
訪問幹事會電台(2).indd 3
21/7/2012 9:34:56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訪問代表會 文:潘朵拉
代表會雖然握有最高權力,但代表們的參與率卻低 得可憐。正常而言,如無突發事故,代表會只須兩 個月開一次例會,每次大約五至六小時。但就筆 者觀察所至,代表們經常缺席,甚或會議中途退 席,以致會議中斷,拖慢議事日程。對於這個問 題,Vincent表示原因很多。譬如說代表們對監察 的東西無甚興趣,因為監察是枯燥乏味的工作。而 代表會負責令三莊順利運作,工作成績不明顯,代 表們沒有成功感,亦是問題的主因。筆者認為代表 們既然承擔這份責任,以上原因雖然是人之常情, 但絕非推搪的理由。筆者懷疑代表們欠缺熱誠與產 生方法有關,於是就追問Nick對產生辦法的看法。 一般說起學生會,同學大多只會想起三莊(幹事 會、學生報、電台);然而,學生會還有一個「代 表同學」的常設組織,握有學生組織中的最高權 力,那就是代表會。究竟它在學生會中扮演甚麼角 色呢?
代表會簡介 中大代表會的成員包括上屆幹事會會長和代表會主 席,以及來自各書院的代表。理論上,書院代表分 為當然代表和民選代表;當然代表為各書院的學生 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民選代表則由各書院自行選 出,若參選人數不足則由書院學生會委任。但近年 來,參加書院代表會代表的選舉往往無人參選,以 致書院代表多是委任,幾乎只要有意出選就能成功 出任。
但代表會的權力之大,就令人覺得它的組成方法未 免太隨便。代表會的職責主要有三:一,監察學生 會三莊,審核三莊工作計劃,財政預算等;二,委 任校內委員會的學生代表。中大的管理架構中,有 不少的常設委員會設有學生代表,代表會負責物色 並委任有意成為委員的同學;三,處理院系屬會事 宜。每年院系屬會都要向代表會註冊,新成立的屬 會也要向代表會登記。總之,三莊和屬會能否順暢 運作,就得看代表會。例如早前電台急需資金更換 器材,但當時代表會正在處理三莊的財政問題,無 暇撥款,結果電台就無法運作。
既然代表會在中大中舉足輕重,我們自然要認清圍 繞住它的爭論,自己下個判斷。所以筆者就找來現 屆代表會主席Nick和上屆主席Vincent,分析一下 關於代表會的種種說法。
Untitled-1.indd 1
反思代表產生辦法 Nick也認為現行的產生辦法不盡理想,但他承認改 動有難度,因為觸動原有的書院委任權。代表會 的設計原意是由書院代表監察中央,若代表會要全 部代表均由民選產生,則要修章,傷害書院自主產 生代表的權利;Nick表示現在正與各書院商討代表 產生辦法,但難以一步到位。筆者認為現時書院沒 有認真對待代表會;如果民選能改善代表們的積極 性,則書院權利是站在中大學生利益的對立面;那 麼,維護傳統便不是充份理由了。
既然代表會是書院監察中央的產物,那麼理想的代 表會與書院關係應該是怎樣呢?Vincent認為,中 央和書院學生院應該是唇齒相依的關係。他認為, 如果兩者分工理想的話,應該不會出現如現在般書 院學生會獨立運作,完全不用與中央學生會打交道 的情況。若書院對中央上心,委派的代表亦會較為 盡責。Nick亦認為,書院和中央的分割影響代表會 的行政效率,間接削弱了同學對代表會的認知。筆 者亦認同這種說法;但要分工「理想」,其實就是 要書院學生會在更多方面依賴中央,在監督的層面 後記: 今年的代表會正值改革之年:新書院落成令代表會 組成方式改變;不久後將會討論修改章則。這正是 代表會革除舊習的時機。如果現屆代主能借著修章 之機,或者就能改革代表的產生辦法。經歷過選舉 的代表,選前應該做過準備,積極性應該比現時高 吧。藉著新書院落成,或許是時候思考一下,以往 四書院和代表會的傳統,究竟還要保留多少。
21/7/2012 7:11:02
呢個人,好有嫌疑!
唉,都係學生 報先肯收留呢 啲人架炸!
特強包容性 范克廉307 中大學生報 你最好的選擇 p.41.indd 1
7/21/2012 7:18:04 AM
迎向未知的冒險 -訪問《獨立時代》 文:潘朵拉
上到大學以後多左空閒時間,正正係實現以前中學課堂 上無聊白日夢(或理想)嘅時候。但若果同中大既 soc 八字不合,或者同未來莊員唔啱傾,咁點算呢?好簡單 姐,自己搞返個咪得囉。聚埋三五知己,組合大家既古 怪念頭,再交張 reg soc form 去幹事會(當然要「修辭」 啦,嘿嘿,你明既),搞掂。不過,實情梗係冇咁簡單, 仲有好多濕碎野要諗。究竟 reg 個 soc 有咩要諗?小弟 答你唔倒,等專業嘅黎。《獨立時代》係一個搞左一年 既電子雜誌,相當年青,但係喺內地生中已經薄有名氣。 究竟佢地係點樣搞得起佢呢?要有啲咩條件呢?由《獨 立時代》主編楊牧天為你解答。 (P= 潘朵拉
T= 楊牧天)
P: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獨立時代》嗎? T:嗯,《獨立時代》雜誌社主要是製作面向大學生的學生雜誌, 形式是電子版,主要理念是想讓大學生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同時展現大學生,特別是中大學生生活的一面,現時雜誌社內 部及針對群體以內地生為主,但是同時也歡迎所有中大學生加 P:你們為甚麼要成立一個雜誌?你們想在雜誌裏宣揚 甚麼理念嗎?
入。經營方式的話,主要是向會員收取會費,每一期雜誌可以 在網上直接 download for free,網址是 one-era.com。
T:成立這個雜誌主要是想多向這個時代發出大學生 的聲音。在雜誌裏有很多關於大學生周圍生活的 文字圖像,引導大家關注周圍世界;同時對爭議事 件提供不同的觀點,激發大家獨立思考的能力;還 有對文學的欣賞。 同時這也是本地生和內地生的一個交流平臺,因
P:你們既然是免費,為甚麼還有會員會交會費?
為 內 地 生 投 稿 居 多, 在《 中 大 學 生 報 》 上 主 要 以本地同學稿件為主,我們雜誌對本地生瞭解內地
T:會員會費主要是應用在會員福利和會員活動上,雜誌
同學的生活、習慣亦有幫助。而實際上,現在我們
本身不收取費用。我們活動有文化沙龍和兩季的夜話,
雖然只能盡到一些綿薄之力,但也聊勝於無,所以
已入會會員可以免費參加,會提供茶點和活動。另外
想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參與。
成為會員會有每月兩次的會員文學與藝術資訊,以及 書籤、folder 等福利品。
118-119.indd 2
21/7/2012 10:17:42
P:不如略略說一下雜誌成立的過程吧。是甚麼原因激起你們做這個雜誌的?你們一開始 有多少人? T:我是第一莊的文字編輯,現在是第二莊的主編。最早的時候是我們第一莊的主編,她 覺得內地生應該有一個能夠表達自己聲音、提供思考的平臺,並且需要減輕社交網絡 上的聒噪,本地同學使用 facebook 為多,內地同學則使用人人。在人人上內地同學也 形成一種小圈子,局限了思考,之後她就尋找她交際圈中的志同道合的人,想一起辦 一個雜誌,一開始的時候,大概只有 6-7 人。 後來逐漸擴大到 15-16 人,分為文編、美編、行政、技術。因為顧及到大家的學習、 生活方面的時間安排,雜誌兩月一刊,有大約一個月的製作週期,不同部門的同學有 不同職責。
P:你們是怎樣在內地同學之間做宣傳的?
P:嗯。你們成立初期遇到過甚麼困難? T:主要是宣傳問題吧,作為剛成立的社團知名度肯定不夠…… 第二是財政,本來作為雜誌來說肯定是想出版的,但確實
T: 一是人人網(社交網絡不得不說作宣傳還是很好用 的)。二是 MUA,內地本科生聯合會有內地同學的個 人郵箱,它可以代發雜誌最新信息。三就是口頭交流 上了。
財政緊張 。 P:因為財政問題你們才申請成為屬會嗎?還是有其它考量? T:想多面向本地同學。實際上不進行出版的話,財政並不是 太大的困難。成為屬會可以申請 massmail 進行宣傳,這個對 我們來說很重要。
P:你們現在辦得好成功呀。總結你的經驗,你認為哪些 因素對成立一個社團是重要的? T:做莊的人一定要有熱心!!!沒有技術什麽的不要 緊,但一定要熱心。然後是大致規劃一下目標,慢 慢地一個一個的完成。 P:好。訪問差不多了。再次感謝你接受訪問,我認為你 們的經驗會鼓舞新生們自組團體的。 T:嗯感謝了 ~~~ 多謝支持 ~
後記: 由上面 都唔係 個 訪 問 可 以 佢地都 真係咁難。 睇 得 出, 其 你 喂。都 唔係有咩戰 見《獨立時 實 reg 個 so 略 係 熱誠, 果句,最 部署,都 代》既朋友 c 係 , 緊 係, 你 阻喺你前面 要有熱誠 一班人圍 威 。 既 嫌 reg,最 reg soc 煩 都係啲濕 有諗法、 有 碎野姐 既 多冇 m 。再唔 ass ma , 其 實 連 so il,又 有何不 c 都 可 以 唔 可?
118-119.indd 3
21/7/2012 10:17:42
心裡心裡有個謎 文:質彬彬
系會?班會? — 120.indd 1
通常中大同學第一次接觸系會,就是參加細 O 的時候—我們大約會知道系會就是籌劃整個 細 O 的核心團體。而細 O 之後,系會就開始 用舖天蓋地的宣傳手法招攬新生加入系會,系 會往往被宣傳成「好 close、好 warm、唔上唔 得」。但其實搞系會就是這般簡單嗎?
當然,不少系會亦有顧及這個考慮,每年舉辦 書展,(先不討論大多學系舉辦的書展都找同 一書商,展出一樣書籍,根本難辨哪個書展屬 於哪個學系這個老問題)但單單舉辦一個活動 就足夠協助同學間的學術交流嗎?更別談一些 系會,根本缺乏對學術交流的想像。
系會就是如此這般?
其實除了書展以外,系會亦其實可以舉辦其他 與學術相關的活動,好像講座、讀書會,甚至 田野考察活動等等。例如,今年的政治及行政 系系會,因應著排外反蝗的風氣,便特地邀請 了陳雲作《香港城邦論》座談會的嘉賓,以讓 同學可以更深探討以「本土」作標誌的思潮。
要談論它,必須先了解它。以下是多數系會的 工作計劃: 傾莊三次 → 諮詢會 → 投票 → 上莊 → 活動 (如歌唱比賽 ) → 送舊(送別畢業生) → 迎 新營 → 協助搞傾莊 →落莊……
組織行動!
(某些系會會舉辦具有該系特色的活動,如英 文系系會每年舉辦英語話劇比賽、文化及宗教 研究系有文宗節)
但學術交流可以由同學自發做,聯誼就更不在 話下,但系會其實有一些常被忽略卻不可取代 的功能——利用資訊,組織抗爭。
系會舉辦的活動確實是多姿多釆(?),但如 此看來,這樣的系會充其量就只說得上是進化 版的中學班會吧 ?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系會 嗎?
不要忘記的是,系會乃是由系內學生組成,經 由全系同學選出,具代表性。更甚者,系會是 學生會之下的註冊團體,即是校方眼中的合法 組織。故此,系會即成為校方、學系所承認的 學生代表,而當系內發生什麼重要事件時,通 常系會亦會被告知,例如學系改動開辦的學科 內容亦會發出通傳票予系會。可見,其實系會 掌握了一般同學沒有的資訊,它實在應該定期 發佈這些重要訊息,令同學對系內資訊了解更 多,更有資源對系內發生的改動作出回應。
康樂以外…… 從上文提及的工作計劃都可以看出,系會大多 舉辦的都是康樂活動,但系會應有的功能又何 止這樣? 筆者查找各系系會的會章,找到系會的會章中 列明的宗旨大多如下: 本會本著民主自治精神, 一、聯絡系內師生感情; 二、加強本系與校內外之聯繫; 三、為會員謀求福利; 四、提高學術水平,推行學術、文娛活動。 (摘自電子工程學系系會會章) 聯 絡 系 內 感 情 的 工 作, 如 糖 水 會、 食 宵、 BBQ,現時的系會大多都能完滿地完成。但 對於其他的宗旨,就未必是每個系會都能做到 了。
學術追求……? 其實,系會以同系作為組成的基礎,即意味著 系會會員有著共同的學術追求(起碼他們就讀 同一學科),故此,除了康樂活動以外,系會 亦應該舉辦一些讓會員能夠作學術交流的活 動。
更重要的是,大部份同學的生活圈子,都難以 脫離學系層面,例如只要上堂總會碰到系會同 學。所以,如果有甚麼重要議題,比如說討論 應否在中大擺設民主女神像,系會就是一個非 常好的平台去引發討論與收集意見。 另外,系會擁有代表性,大量會員的支持,它 的談判資本比一般同學來得要多,而當在向系 方表達訴求時,它的能力之大實在不容忽視。 加上,系內的重要會議(board meeting)亦會 邀請系會的成員出席,共同商討如明年開辦的 科目等等的決議,所以其實它亦應該就這些系 內的改動來諮詢同學的意見,並善用系會本身 可以參與系內會議的身份和權利,向系方表達 訴求,甚至組織如反對取消某些課程,甚至如 04 年人類學、體育運動科學等學系系會反對殺 系的抗爭,又或者向學系爭取如延長系內電腦 室開放時間、增設免費影印服務等的福利。 當然,現時系會著重的聯誼活動具有相當的價 值。但這決不應該成為系會的唯一功能,在回 應同學的需求之餘,系會亦應盡用自己的優 勢,努力將同學的意願實踐。
21/7/2012 9:41:09
宿生會除了這個, 那個可以嗎?? ? 大學五件事中的住hall,中大與其他院校相比,機會 實在大得多。而且宿舍的數量頗多,不論有沒有住過 宿,對「宿生會」都會有所聽聞或接觸。那,宿生會 究竟是甚麼呢?又有甚麼用呢?
?????
文︰Jeffiu
能吃的嗎? 通常新生一入住宿舍,就會在門口某些當眼位置,見 到一些宿生會的宣傳海報。上面會有一個名,而九成 以上會包含那宿舍名字裏的一個字。據說每一屆宿生 會命名時,「傳統上」都會連繋上宿舍本身的名字。 舉個例子,聯合書院湯若望宿舍,2012年的名就是「 湯不甩」。 名字附近就是一幅大合照,上面有十多個人看著你, 一起笑,或一起板起臉孔。這些就是上年的宿生會內 閣成員了。他們已服務這宿舍一段時間了,新生入宿 正是他們尋找接班人的好時機。於是,從入宿那天到 有十多人「認投」,就會有一場鋪天蓋地的洗樓式宣 傳。上屆成員會一間一間房拍門,跟你說「上」[1] 宿生會,因為ABCDEFG,原因多得數不完,但一定有 「好玩」、「開心」等誘人的話語。聽完,新生多數 會反問︰「咁宿生會有咩做架?」
要做甚麼? 對一間宿舍來說,宿生會可說是舍監以外,掌管宿舍 事務的頭兒。大部分宿生會多以活動或食物作渠道, 誠意邀請各宿生出席,達至「聯繫宿生感情,增強舍 堂歸屬感」。例子有Secret Angel、考試前打氣會、食 宵夜。崇基學院網頁有言︰「宿生會協助管理宿舍, 經常舉辦的活動包括糖水會、夜話、層聚、團年飯等 聯誼性活動,以及聯絡不同宿舍的傅元國盃及舍音盃 等[2]」。這基本上已涵蓋所有宿生會的職責了。部 分更有舍堂傳統文化的(如小記所住的崇基應林堂) ,活動和形式雖有不同,但都以團結宿生為首要目 的。至於「協助管理宿舍」,除了打蛇、收罰款,已 沒其他很特別重要的責任了。
「 可以 + 應 該 」 做 甚 麼 ? 事實上,宿舍是受到書院管理的。基本上書院若有意 改變宿舍規矩、加宿費、調整宿分計法,宿生會要在 行政架構上作抗衡,是十分困難的。一般而言,書院 有一委員會或組織,專門決定一切與宿舍有關的事宜 (下稱宿委會),包括各宿舍舍監、院方代表、宿生 會代表及書院學生會代表等。大部分宿舍政策,很少 會在宿委會會議中詳細討論,更有可能被院方以行政 困難為理由,拒絕宿生會反對其政策[3]。
宿生會本來是由一眾宿生選出來,代表該舍堂的。若 然在這些地方不努力爭取,只會加劇院方的家長式管 理,進一步侵蝕宿舍生活的自由。崇基的宿生會尤其 明顯,因其原名為「宿生自治委員會」。如果宿生會 不把「自治」當成宿舍的重要元素,那它只是一個「 宿舍舍堂幹事會」而已。如果再進一步,宿生會對院 方政策不滿,可以動員宿生杯葛書院活動,甚至要求 與舍監院方直接公開對話。
早前校方突然在毫無諮詢的情況下,加宿費8%。如果 一眾宿生會有意反對,早應走出來表達該舍堂宿生的 意見,甚至發出聲明反對。可惜的是,就小記所觀 察,沒多少宿生會這樣做,反而是等待學生會這「官 方」組織去反映。這絕不是一個健康的「管理舍堂」 方式。
很多時候,不是沒法爭取合理的政策,而是宿生會沒 意識到,自己擁有多大的力量。宿生會有能力以吸引 的活動團結宿生,為甚麼不能以堅實的理據說服宿 生,一同抗爭?這正是一個代表宿舍的組織,背負宿 生權益的組織,應該履行的天職。
[1] 指上莊,即成為下屆宿生會幹事 [2] 傅元國盃、舍音盃為崇基十所舍堂(包括走讀生舍堂)的聯合活動 [3] 以上觀點來自〈宿委遺恨〉,《中大學生報》一二年三月號
121
原載於︽中大學生報
年迎新特刊︾ 2006
中大同志文化小組訪問 穿越反對的人群 -
編按:如今中大學生會並沒有專門關注同志社群的屬會。此 篇專訪於六年前寫成,訪問中大學生會第一個關注同志屬 會的首屆會長。九十年代末,一群同志頂住各方壓力,創立 組織;今天,社會對同性戀的攻擊容或稍緩,但要等到同性 戀人可以昂然走過百萬大道,卻大概仍須穿越眾多反對的人 群。
今天越來越多人說「我不反對」,但中大校園女女拖手少 見,男男拖手未見。 八年前,當多數人理直氣壯說「我反對」的時候,卻有一 個名為中大同志文化小組的組織,未註冊成屬會已經大派 小報《月事》,傳播有關同性戀的資訊與創作。中大同志 文化小組與其他學會的分別在於,這不單是一種興趣,還 是弱勢社群受壓於政治氣氛下團結起來的抗衡力量。 隨著九五年中大女研社的成立,探討性/別議題的社群漸 漸活躍。在九六、九七年,一群活躍的同志開始聚在一起, 舉辦了電影會、討論會等活動,並出版小報。中大同志文 化小組在九七年底成立,並在翌年註冊為中大學生會的屬 會。 其中種種,且聽同志文化小組的首屆會長 Franco 娓娓道 來。 問:在成立中大同志文化小組期間遇過甚麼困難? F:要註冊成為屬會必須經代表會許可,當時上一個會是 系會,不用一分鐘就通過了,到中大同志文化小組時,主 席問有沒有人反對,過半數同學舉手反對,其中一人拿著 《月事》說未註冊就已經寫這些不道德的東西,那麼註冊 後還得了?然後我就解釋肛交知識等是想傳達性知識,至 於男男性交場面,大家都已經成年,平日在電視電影上也 不乏性愛的場面。結果辯論了將近一小時,才勉強獲得半 數代表會的同學認可。我心裡想,其他學會一分鐘就過, 我們卻要一小時,而且代表會的職責是審核工作計劃和預 算等,但卻用個人道德標準去決定一個學會能否成立。幸 好傳媒朋友都關心這件事,曾邀請我上一個叫「男男女 女」的節目,總算表達了當時的不公。 問:為甚麼一定要註冊成屬會呢?私下自組社群不也可以 嗎?
問:那麼小組裡有甚麼成員呢?往後的莊員又怎樣呢? F:願意在宣傳品上公開姓名的只有我和另外兩個男生, 其他主要是義工,一起開會和幫忙籌辦活動。下一屆的會 長由叫 Carmen 的異性戀女生接手,她讀政政系,因為關 注弱勢社群的權益而加入,當時我們都相當高興,因為帶 出的訊息是不一定同性戀者才關心同志權益,打破了一般 人認為同志團體不過是 gays or lesbians 的小圈子活動。 再下一屆由小曹接捧,大概至零一年就結束了,因為大家 很熱心籌辦活動,但沒怎麼花時間培養接班人,而且依然 有很多學生抗拒被標籤或者不敢出櫃,於是那些熱心的人 退下了就退下了,沒有人接捧,傳聞後來中大也沒再出現 專門關注同志社群的屬會了。 問:你們當年出版的小報《月事》被大量扔掉,是怎麼一 回事呢? F:當年我們定期在范克廉擺放《月事》,有次我們放了 一大疊《月事》,翌日一早全都不見了,反而有一大疊 「捍衛道德大聯盟」的宣傳單張,內容大致是他們已經扔 掉所有《月事》,並留下電郵希望其他學生支持!事後我 們透過該電郵聯絡他們,但沒有回應,也出過大字報貼聲 明,不久後我們所舉辦的公開論壇也順道邀請捍衛道德大 聯盟作嘉賓之一,卻不見他們現身,就此消聲匿跡了。 問:校內其他團體,例如學生會或者學生報有沒有回應這 件事呢? F:沒有。 問:其他學生又如何看待同志文化小組? F:派傳單的時候曾經有人接手後馬上遞給朋友,並露出 一個賤的笑容,但亦有同學說「我支持你們的!」在藝墟 擺檔時,對面科學院不知甚麼學系有兩個男學生褻笑著手 拖手搭膊頭,走來我們的攤檔前拍照,然後再回到他們的 攤檔拍照。之後我們因為要參與有關同志的講座而暫往崇 基書院,回來時旁邊的學會已把他們的東西放到我們的攤 檔去,還遮蔽了我們的橫額。又有一次,敝系有同學拿著 我們的宣傳單張竊竊私語,我一走過去他們就走開了,留 下那張宣傳單張,上面圈出了我的名字。
F:一年級的時候已有和其他大學的同志合辦定期活動, 但不想範圍局限在同志圈內,乾脆在中大也自組學會,成 為屬會後籌辦活動比較方便,能夠享用學校資源。
問:在你創辦同志文化小組期間,如何面對以上問題?
問:其實參與其他屬會都可以替同志發聲,為甚麼決定自 組同志文化小組?
F:初時派傳單的時候都會不好意思,但漸漸不再介意他 人的目光,因為只是其他人有問題,而不是自己有問題。 參與這類組織最重要是持之以恆,亦要預早培養接班人, 避免青黃不接。
F:有傾過其他莊,但很難投入,例如聯合書院學生會, 傾莊的時候大家提到燒烤諸如此類,我覺得未有共同抱 負。反而待在同志文化小組裡,就算大家本來都不熟,但 很明顯有共同抱負,例如平權和讓更多學生知道甚麼是同 志。
受訪者: 文/訪問
問:同志文化小組籌辦過甚麼活動?
Franco 阿 : 嘉花
F:在烽火台舉辦過三次公開論壇,分別有關基督徒同 志、女同志以及同志戲劇,邀請過不同學系,如宗教系和 社會學系的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也有書展、讀書會和電影 會等,還有出版刊物《月事》。同學的反應一般,參加者 不多,除了公開論壇吸引到較多圍觀學生。
問:從你九八年創會至今,同志的處境有何改變? F:近幾年問題明顯改善了不少,譬如傳謀的報導開始正 面,越來越多同志公開走在街上,雖然有些人只是口頭上 接受,內裡卻反對,但至少不像從前那麼理所當然地說 「我反對」,反對者開始思考自己為何反對和會給予一些 理由。
後記 如今同志依然弱勢,中大學生組織中的同志聲音卻消 失了。我們的訪問不只為尋覓已沒落的傳奇,也鼓勵 同學自組關注弱勢社群的組織,畢竟,社會運動不是 某某某團體為社會背負的職責,我們各人的自發性參 與才是最重要的。
122
122.indd 1
7/21/2012 7:49:14 AM
Untitled-14 1
2012/7/21
02:08:28
報 小 小 報 小 小 報 文:飛
,同學 新特刊 想像 迎 嘅 係 本咁厚 大學唔 啲 睇 到 呢 覺? 原 來 定 係 覺 得 感 ? 咩 咖 , 有 由 過 你 仔 玩咁自 有無諗 可 中 咁 好 難 明? 但 實 自 己 都 又 其 長 , 字 文又 得個睇 唔 只 係 刊物。 份 以出一
小報熱 九十年代初,小報係曾經中大興盛過一輪。 當時肥佬黎創立壹傳媒、有線電視開台,加上本地媒體對八九民運奮身報導,傳媒對大學生們影響霎時倍增。九二年開始,就有廿幾 種同學自製嘅小報先後湧出。九五年打後,高潮漸退,不過依然有同學斷斷續續咁製作小報講出心聲。例如今年,就跑出左份模仿《黑 紙》嘅《中紙》,入面嘅原創高登式改圖笑到你 gapgap 聲。
而我不知道,小報是……? 有名你叫,小報小報,即係唔係大報啦。唔會有太多嘅限制,例如格式、版面等等,最緊要果樣,係唔需要晌呢度嗰度申請,想出就出, 唔洗好似建制內嘅傳媒(如《中大學生報》)咁,決定出咩稿題、用點樣嘅措辭時都要記住向廣大同學負責、或者擔心被外界傳媒寵幸。 由於以前電腦未普及,或者係有意為之,當時嘅小報多數係手繪圖畫文字嘅白紙影印本,對比起依家報刊成熟嘅排版同豐富色彩,果 時嘅小報或見荒涼簡陋,不過,睇過你就明──真係好盞鬼!
小報講啲乜? 話明你想點出就點出,個個都有唔同嘅嘢嘢想講/插,好難歸納一 個主題出黎,不過,批判校園文化明顯係其中一個主要論調。 有人插 O camp:《小門報》(九三年九月一日)「法西斯主義者, 他們也知道要效忠的對象,要為什麼而感到光榮,你們呢?只是無 意識的叫喊,且還要盡加撕破喉嚨不可!不知所謂的集體主義盲從 行動。」 有人插書院精神:《孬》(第四期九五年十月十六日)「Tips for NA beginners:係 CC 急屎都要返 NA 痾──正所謂肥水不留別人田。」 政治嘢,又有啫,好似《大晒時代》(創刊號九二年十二月)就以「本 週金句:中英周時鬥大鼻 同學鋤書好少理」形容中英爭論與同學 關係。
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歡樂小天地》-試刊號+創刊號+收工號
仲有啲主題都幾得意咖,例如講千人宴嘅有《「老」千人宴遊記 (上)》(九五年十月廿九日):「UC 千人宴……有兩個啤酒女郎…… 好可惜,佢地好似比 D 大粒佬 mark 晒出鐘咁,淨係 serve D 院長呀、 社監呀、保安組呀、校巴司機呀……我舉晒手,踢晒腳,佢地眼尾 都唔望我一下,真係搞到小弟興合合,不知點算好」。當其時可以 話係莊諧雜出,百家爭鳴。
124
124-125.indd 2
21/7/2012 9:43:14
不只是發聲 或者有同學仔會話,車,up 得就 up,咁同九龍皇帝有咩分別?有咩意義? 容許我嚴肅少少咁去答呢個問題。 曾經有人形容小報為「學運中一度突變的空間開發」,小報參與者盧思騁表示,小報係「反對學生組織自上而下的組織同學,要求 學生組織變得公社式、參與式。當學運不止關心帝皇將相大的問題,身邊的、直接的議題就可以成為同學介入的起點。」好多同學 有一個美麗嘅誤會:啲嘢都係學生會搞咖啦,關我地咩事啊。就將發聲嘅權利交俾學生組織,但係,真正嘅校園民主係需要所有人 嘅參與,你就生活係學校入面,呢度嘅事你有權參與決策,表達自己意見,每個人訴求都唔同,點解要交俾人哋把口去講?所謂民 主亦唔係好遙遠嘅事,往往就喺你身邊發生,你唔講,可能就唔會有人發覺問題,受影響嘅都係自己。 有人覺得九龍皇帝係亂黎,有人覺得佢係一個時代嘅標記。同學仔,唔好睇小自己,你係中大歷史組成嘅一部份,你嘅聲音正正就 係反映緊呢個時代嘅面貌,如果人人保持沉默,歷史將會一片空白──又或,只有官方紀錄嘅歌舞昇平。
《中紙》,「揸緊宗旨唔係你想像咁易」 頭先提過今年出現嘅《中紙》,似乎係小報嘅延續。我都叫做曾經玩過下,就 等我話說當年啦。 大家應該都有見過一份叫《黑紙》嘅刊物啦,《中紙》就係參考佢嘅概念,每 期以一個關鍵字為主題。一張 A4 打橫對折,封面大幅圖封底賣廣告,內頁係左 文字右改圖,搞掂。 組織方面,初頭係一班相熟嘅人自行出版,同時係 FB 發行網上版同宣傳,有人 見到覺得有趣就去 join(我都係咁樣鐘過去),不過因為無咩共同理念,而且 係自願參加,最後都係得返本身熟果班人同兩三個有心嘅人留低搞。 運作呢,頭果期係自己夾錢,之後兩期係 R 廣告 [ 註一 ],印就係書院學生會度 印,黑白雙面埋單三毫子,加埋兩毫子一張紙,一份嘢成本係五毫。如果用普 通 A4 紙仲可以再平啲。我哋係書院週會派,仲會拍段演繹果期主題嘅片短係週 會度播。嘩,又黑紙又改圖又拍片,都咪話唔吸引。 理念嘛,《中紙》創刊號嘅關鍵字係「反」,係希望藉住呢份野俾大學生跳出 框框反思人生意義。不過之後大家多數一埋牙就傾今期主題係乜,點樣表達, 一份嘢開兩次會就出咖啦。都無點傾過總體理念。我覺得係一個組織入面,了 解大家嘅期望好重要,因為咁樣先搵到個組織存在嘅意義。而且有一個共同嘅 目標,比如係關心邊啲議題或者群體,大家做起事上黎都更有衝勁。
頁
《中紙》第二期內
大學生,衝啊~~!!
《中紙》出左三期之後就無咩聲氣嚕。原因有好多,資金不足啦組織性低啦無 共同理念啦吧啦吧啦吧啦,不過~!自己出一份嘢真係好爽!未上學生報之前, 睇住啲乜嘢大 X 線寫嘢咁篤眼篤鼻,學生報又講唔到我想講嘅嘢,真係成肚氣 谷住谷住。玩左《中紙》先知,原來幾條友傾兩傾就出到一份刊物,而且聽到 身邊唔少人都話幾好睇,都幾開心咖。
「我們不單要在百萬大道爆音樂、播電影,我們更要把一顆大石投下校園,希望能為 死寂翻起千堆雪。校園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小門報》九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如果你係有一腔熱血,要為不平而鳴,但唔想入學生會/討厭被制度鉗爪,不妨為你 憤慨嘅事出一份小報,話俾身邊嘅人知件事有幾差──潦隻龜寫幾隻字,印千幾份派 街坊都係舊零水,有幾難?!當然,唔好睇少自己,如果做得過癮,不妨將志同道合 者組織起黎,話唔定仲可以細水長流成為有規模嘅報刊。 又或者你覺得大學咁大,咁多事你理得邊樣啊。但你喺度總會遇到勞氣嘅事掛?點解 住就我住,宿規就人哋定?點解唔可以帶男/女朋友返去訓?點解校巴條龍成日都咁 長?點解某某 can 又貴又難食都可以做咁多年?──點解你仲要忍?(反正,你唔講, 就咁放低一疊俾人拎,有邊個知係你喎~) [ 註一 ] 要 R 廣告同時又唔影響理念,其實都幾難咖,好似你睇緊呢份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咁, 《中紙》第三及第四期主題 喺 R 廣告果時都十萬個痛苦咖,個個莊員都認為信用卡係極邪惡嘅資本主義產物/支撐 者,但果筆錢對我哋營運又有必要喎(下省數萬字討論)。最後都無奈接受,雖然安 慰啲嘅講法係,我哋用呢筆錢去做有意義嘅事。如果同學仔真係好需要資金長期運作, 都可以申請註冊成為學生會屬下團體委員會嘅,不過你要預左面對一啲麻煩,比如係 要向會員負責、同代表會交待等等繁瑣嘢。
125
124-125.indd 3
21/7/2012 9:43:14
, 始 切 開 一 學 同 群 的 一 從 _ 都 _ _ 關注
橙
文:
入讀中大,我們對「一群關注 __ __ __ 的同學」(__ __ __ 請自 行填入如 Canteen 出品質素、宿規等關鍵詞)的蹤影絕對不會陌生, 但這些「同學」是怎樣煉成的?而在不同的聯署、運動過後,他們 又何去何從呢?
一群關注 新 書 店 的同學是這樣煉成的…… 今年年初,學生會發出 mass mail 表示中大原有的兩家書店將結業, 並會以一家處於新教學大樓內的大書店取代。這個消息引起了一群 以哲學系為主的同學的關注,他們認為大學的書店應該有所不同, 希望新書店可以體現更多同學理想中的價值,不應該如一般的書店 一樣只著重如何謀利,更重要的是要嘗試以書店作為載體,使同學 藉書本、讀書會等作生命的交流,建立一出個閱讀社群。基於這些 想法,他們慢慢地組織起來,希望把理想變為現實。 開始時,由幾個特別關注書店發展的同學帶領,先在系內、朋友圈 子裡找三兩個同學地開始組織起來。但慢慢發展下去,問題開始出 現:人手固然是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大學書店是關乎所有中大人的 事,應該有更多元的意見和想法加入,才可以使理想中的書店注入 屬於中大的靈魂。 有見及此,同學們開始籌劃「書店構想會」,主要以 facebook 宣傳, 想吸引更多中大同學關注新書店一事之餘,更希望同學去參加構想 會,提出自己對理想書店的想法,並一起討論,舉辦過的幾次構想 會總計召集了幾十人出席。而對事情很感興趣,或是特別有承擔的 同學,就組成了關注小組,負責將構想會中的意見整合並和校方「商 討」決策。
幾霸氣!讓我們帶動一個學生會! 「萬事起頭難」,對關注新書店發展的這群同學來說,這句話就更 為合適。沒有校方獨佔的資訊、沒有學生會擁有的號召力、甚至連 屬會的宣傳能力和資金都沒有,僅僅抱著一些對大學書店的想象, 與校方「商討」決策看來就似是天方夜談。 先不談校方根本沒心發放資訊 [1](這是中大校方一貫的做事方法, 本文暫不處理,新生們進來以後再慢慢感受吧……),學生會亦無 奈因為要處理其他議題,心力有限,加上起初同學的關注不足 [2], 故難以於此事上著力太多。 既然情勢如此,關注新書店的同學能夠指望的就只有自己。他們首 先向校方查探事情進展,竟知悉原來書店經已開始招標,覆水難收。
同學隨即希望與校方展開正式會議,並作大型宣傳、 聯署,希望能使校方延遲截標日期和展開諮詢。但這 些行動對不曾與校方交過手的同學而言實在困難,所 以學生會的幹事會和學生報隨即展開行動,促成同學、 學生會、學生報間互相就此幫忙、商量的契機,終於 成功展開行動,令校方即時封標及展開補救式的諮詢 工作。 雖然得到學生會的支持,可以擁有更多資源與校方討 論,但並不代表事情就一帆風順。他們終於遇上最大 的難關,那就是校園民主中一直存在的問題:校方根 本就缺乏對同學參與校政,甚至是缺乏對師生共治、 校園民主的想像。校方聲稱覺得同學的意見重要,但 在校方的思維中,卻停留在聽同學意見的階段,缺乏 同學主動的參與的想象。校方認為若加入同學的參與, 會令事情的效率減慢,加上同學缺乏專業知識,意見 也沒有採納的價值。但這樣的想法正正是忽視了學生 亦是校園中重要的持份者這個事實,這樣只顧「效益」 的做法根本就漠視了同學的意願,更不談校方所謂的 「效益」缺乏學生的意見是否真的有益這個問題了。
126
126-127.indd 2
21/7/2012 9:44:23
雖然如此,經歷同學廣發電郵、宣傳和諮詢,更引起媒體報導後, 今次事件終於爭取到校方的關注,與中標者(商務印書館)於諮 詢大會中作出討論,希望除了核心同學以外,在新書店一事中試 著加入了更多其他同學意願,那次大會有近六十名同學出席,這 些同學中不少是被網上宣傳吸引過來的,他們提出不少想法,如 在書店裡設立多用途空間,讓同學可以借用作讀書會等用途,這 次同學總算叫做與書店和校方有所溝通。 雖說達到了與校方、書店作公開溝通的目標,但其實書店在籌備 過程中亦遇上重重困難 [3],而開始營運後的工作亦需要繼續跟進, 指望的不只是這群同學,而是整個中大群體。
不如讓我做下去…… 新書店的事大致上都塵埃落定了,但難道聚了起來的一群人就這 樣散去? 其實書店裝修期間,甚至營運之後,都需要同學們提供意見和作 監察。加上除了書店一事外,會關注書店一事的同學,大多都對 知識交流、創作有些想法,或者對校園裡的空間運用有所堅持。 就依據著一些共同的基礎,同學們再加以發展,「一群關注新書 店的同學」又添加了另一個身份,成為「一群關注中大創作社群 的同學」。同學們正在籌備活動,希望打造一個平台以聚集中大 喜愛創作的同學,在中大建立一種創作的風氣,鼓勵中大人在無 論是音樂詩詞舞蹈或是其他創作方面多加發揮。 他們亦計劃在開學以後再次舉辦如 Book picnic 等的活動,希望鼓 勵同學交流閱讀心得,推動中大的閱讀氛圍。好像每個範疇都搞 些活動,好像目標不甚明確,但他們願意一步一步來,因為在中 大這個屬於同學的地方,只要願意組織、行動,總做得出些什麼 來的。 而在新書店一事中,不同於以往只跟著校方的建議作改 動,而是同學主動地建立一些想法,向學校和書店方面 提出。但由於校方缺乏鼓勵同學主動介入的思維,同學 在向校方提出意見時,有時會不獲理會,甚至會被刁難, 例如同學對一些細節提出想法時,校方即要求同學提供 一些專業知識:同學提出的效果要用哪種物料達到?有 沒有專業的規劃圖?同學根本難以提供這些資料,校方 這樣使同學根本難以進入討論,即使有想法提出,就常 常會被校方瞬間擊倒。 加上,其實同學自己亦遇上極大難題,經過構想會,同 學們都召開了很多不同的會議和集合了很多不同的想 法,亦產生了更多對理想書店的想象。但由於缺乏經驗, 這些理想實在難以轉化成為一些切實可行,富建設性的 意見。例如希望書店有一個放鬆的氛圍,但卻不知如何 將想法成為更踏實的建議。這樣就使未參與過的同學更 加難以進入討論,達不到原來說「要擴闊大家的想像, 落實一間有大家想法在內的新書店」的目的。
起來吧!其實我們都可以! 其實,參與新書店的這群同學,一開始不又是跟你我一樣,都是 普通同學一個? 只是有些執著他們願意堅持,遇上跟自己想法有所衝突的事時, 願意站出來,經過思考和討論,想把有相同意見的人都聚集在一 起,為著自己的想法而努力。 可能一開始,我們有的只是有著少少想法,但既然 O camp /平常 也沒有什麼特別事情做,與其與朋友報 status /無聊吹水,倒不 如與朋友談談自己的小小想法啊,說不定可以聚集到些志同道合 的朋友,跟你一起展開較認真的討論,甚至嘗試慢慢組織起來呢! [1] 其實無論是舊書店結業,還是新書店招標的事宜,校方都沒有主動廣泛地 公佈,在極少宣傳、毫無諮詢的情況下就已經展開了新書店的招標程序,新 書店取代舊書店的消息都是同學在偶然的情況下得知。 [2] 其實學校進行新書店計劃一事起初由學生會發現,幹事會隨即發 mass mail 希望先收集同學意見再交給校方,惟當時收到的意見只有十數份。 [3] 在籌備開業的過程中,同學發現書店中的多用途空間,並非由商務印書館 管理,桌椅以至投影機等器具都是校方出錢及打理的,使同學不禁懷疑商務 的誠意。
127
126-127.indd 3
21/7/2012 9:44:24
望吓望吓咁…… 開門走入黎啦 裡頭有你嘅空間 范克廉307 中大學生報 黎啦黎啦黎啦
p.128.indd 1
7/21/2012 7:26:50 AM
前言 浸大視藝浸會大學的彩虹啟德校園的視覺藝術 院,因校方無力支付加幅六倍的新租金,而被 逼撤出。後來學生們成立浸大視藝校園發展關 注組,出版刊物、舉行聯署行動,與校方溝通, 並與藝術發展局及產業署談判,為的就是要 「保留啟德校園」。他們在長期在那裡生活, 長期使用這個空間,自然與地方產生了關係。 學生們不只是校園的使用者,並且是擁有者之 一,是重要的持份者。
空
在不同的時候,我們都生活在不同的空間。比 方說,住宅、學校、商場等等都是可見可觸的 實體空間,我們在裡面生活,使用和創造這些 空間。與空間互動時,自然形成了對它的歸屬 感:這些空間是我們的,我們有權力及責任去 創造及維護它們。 可奇怪的是,我們這些現代人卻在使用空間 時,往往有種過客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別 人(擁有權力的上位者)創造及規劃了不同的 實體空間,定立不同的規矩,以及塑造對於使 用空間的既定想像,就例如我們不會覺得須要 理會要換哪家中大餐廳承辦商。這確立了某種 分工的概念-我們只是使用空間的過客,在 這裡消費來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達到我們使 用空間的目的,而有關規管方面的事情,就交 由那些人(上位者)去管吧。
空間十版.indd 1
然後,我們就潛移默化地對身邊的事物感到漠 然,進而形成政治冷感。政治不只是指有關政 府高官、立法會議員的新聞報導,而政治其實 無處不在。每當我們的空間被創造、被規劃、 被管制等等,這些就是政治,無處不是權力的 鬥爭。可是,我們還懵然無知,跟隨上位者的 規則去玩這個遊戲。 凡是我們所使用的空間,它們就是我們的空 間。它不只限於我們居住的住宅,還有整個校 園(如中大),以至於整個社會。 在此,這裡將透過幾篇文章的結合,由淺入深 的去帶領大家走進空間的領域,去想像自己與 空間的關係。 〈鮮為人知的中大地圖〉和〈空間詞典〉分別 將中大的地方或建築以至於一些日常生活概念 視為空間載體,內裡包含的是千絲萬縷的想像 和歷史。
間
〈變形記〉是以散文形式,寫一個原本政治冷 感的人,入來中大,經過不同的事件及經歷體 會後,慢慢的改變了她對空間(中大,以至於 整個社會)的看法,以及她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前往未知的每一步〉是報社前編輯的一篇 文,簡言之,寫的是從她逐步參與菜園村的抗 爭,反復思量著自己在社會的角色,並嘗試走 出滿佈規則的侷促的世界,去畫一幅屬於自己 的地圖。
21/7/2012 7:04:32
鮮為人知的中大地圖
水塔 (節錄
自趙潔
「是可 個年頭 黑板面
芬,〈
遠觀而
裡, 它
寫上與
我與聯
不可褻
幾乎每
擦掉的
合水塔
〉,《 中大
三十年
玩的聯
一天都
過場場
合水塔
在我眼
景。」
。在馬
簾掠過
》)
料水的
,成為
整整三 課室間
編:松齡妹
「水塔 是中大 最封閉 於那樣 最冷傲 近才覺 的建築 得它遙 物來了 的那一 不可觸 。正因 種。 平 摸, 就 為它處 日同學 是在開 更越雷 不敢在 放 日 也不開 池半步 光天化 放 親近它 日 下, ,方圓 要到它 不 會 在 十 的腳也 半 米 夜 八 三 米簡直 要走一 神聖不 段石階 可侵犯 。」 , 「奇怪 只有極 少數極 去, 除 少數的 了是因 人打算 為有危 嘗試或 念是:它 險性之 曾經嘗 外, 大 試爬上 很美,但 部分同 我 不 久而久 會上去 學 對 水塔的 之,這 。至於為 概 想法約 甚麼,便 定俗成 別人的 說 不 為校規 論調已 上 來 ! 。他日 經變成 有人舊 其中一 :它很 事重提 荒謬之 美, 但 , 處便是 我們上 聲的時 自作孽 不得呢 候沈默 的罪過 !生命 ,其效 。在有 而已。 果很簡 需 要 為 」 單-- 權利開 詛咒將 來, 綑 縛自己 「在一 個月黑 風清的 出 現, 微寒的 撩起我 晚 上, 們一直 碰巧有 爬上去 希望上 一個黃 ,以後 水塔頂 金機會 再上的 的意欲 只是小 難度便 。今次 心翼翼 高許多 如果不 地沿著 了。 沒 內。 這 可依賴 有猶疑 裡沒有 的東西 半 點, 光 源, 往上走 境 的『 是徹底 ,終於 深不可 的黑漆 溜進塔 測』未 ,而且 的。 反 曾對我 是深黑 而破除 構成驚 色! 環 成 規、 慄, 黎 深黑中 逾 越『 文:虫仔 明前總 見到的 神聖』 是黑暗 竟是清 的 興奮掩 晰的光 蓋一切 明。」 啦! 係 大 學 本 ,在 好? 梗 係 去 行 政 樓 「一個 意見提出唔知去邊 有 全新的 視野原 本部站就係佢啦! 而想像 來早就 部,搭下行線校巴既 不 到: 藏於我 可以這 們的生 從高處 樣 看『 活 裡, 看是個 胡忠』 常見到 係 空 地 上 靜 坐、 『日』 和『 張 校 室、 其 他 地 方, 副 、 室 長 校 水塔相 字, 大 去 祝 入 闖 珊 』、 呼應… 學圖書 用 啊? 我 地 湯宿 …」 館不再 嗱 嗱 嗱, 點 解 唔 俾 大 了, 同 各 位 溝 通 溝 通。 咪 嗌 與新亞 都要伸長 傾 下 偈 咋 嘛, 次 次 「高度 想入黎同校方高層 係 只 都 與深度 。 喂, 都 是兩個 覆, 甚 或 拒 諸 門 外 過這樣 相 對、 你地電郵官腔地回 等 頸 條 一個高 互補的 點看同 觀 念。 體 會。 一空間 如果從 好冇癮啫。 如果不 ,便不 未跑上 曾因不 會對世 得冷峻 滿足於 界有深 的現實 現況而 一重的 尚有可 企圖作 親的一 變 改, 便 面。」 不曉
行政樓
130
空間十版.indd 2
21/7/2012 7:04:32
人前人後
誌 角 三
文:撩齋
織 郎 牛 -當 人腳 女 上 撞 女 文:松
,但請慢 攀塔傳奇
起前人的 ,每每想 事…… 談到水塔 可泣的故 歌 可 的 關 個與之相
著, 別 忘
了一
淑女塔, 為君子與 名 命 人 , 被後 巴吃黃蓮 遙相對, 真的是啞 在山上遙 還 塔 這 水 但 合 銀漢迢 感情。 新亞聯 與 地 北, 尚高潔的 南 祟 天 間 分 之 卻 其 以作紀念 在眼前, 生 情 愫, 明明已近 們早已互 , 他 人 。 伊 知 謂 有苦自己 他/她的 低語。所 來慰藉對 影雙雙訴 機 儷 飛 能 打 只 猛 迢暗度, ,只能靠 做愛不能 , 得 不 。 嘛 卻求之 咁會攰架 都知道, 你 但 , 渴求 上。 表 面 在大地之 現 出 地 調 , 」。 然 而 女人腳高 駐 中 大, 交疊而成 進 體 夫 曲 逸 空 一橫 赤裸。 後 來, 出天外。 角三角及 拋 直 被 一 已 由 「 義早 上, 她 是 並毫不猶 的象徵意 畫 頭 上, ,這尤物 壁 裡 在 眼 坐 的 的 在他/她 ,成為她 絲, 婀 娜 來的過客 若現的黑 前 隱 誘 若 直 以 , 她, 襯 她的左腿 的 伸 出、 放 奔 膽 豫、 大 臣。 的胯下之 闖破了劃 勃 起, 便 的 掩 難 是 。 側; 接 著 與之同床 ,輾轉反 偶, 望 能 服 求 思 叫 寐 鳴 , 君子寤 關關雎鳩 子 界 線, 君 的 限 地自 。 可是。 --的手 --淑女 她 著 牽 雲 。她早已 醉於巫山 卻拒絕了 舌 吻, 盡 腳 逗 人 挑 女 相 互 可 是, 下, 她 們 星的照亮 女 織 郎 在牛 。 ,和浪漫 水 雨的激情 走經新亞 ,說有時 函 來 者 有讀 傳 言, 久, 但 曾 裡也有個 已 夫 傳 逸 失 。 事 響 雖然這故 的窿窿作 自己一人 異常猛烈 分, 若 要 裡 時 內 晨 見 凌 … 塔時會聽 上亂跑… 在環迴路 塔 水 過 請小心。 有人見 勿回頭, , 頭 山 大的 走在這偌
還記得當初 JUPAS 選科,二話不 做我的首三志願。實在太愛中大 年前的一個下午,那時我特意來 整個小時。百無聊賴的我步履不 哲徑 [1],然 後坐 未圓 湖旁 的石 下雙鞋,赤腳向湖裡伸,擾擾攘
說就選了中大的學系 了,第一次碰面是三
聽個講座,卻早到了 穩、搖搖擺擺的走過
凳。 風和 日麗,我 脫
攘。和煦的陽光灑在 腳上,好不寫意。與樹木同居, 這等清新在現在的香 港可在哪找到呢! 可是 不久 之後,我 開始 覺得 有點 不妥。怎 麼那 個李 兆基 樓 [2] 可以 如此 的「 商場 」( 在此 作形 容詞 使 用)?!落地玻璃,冷冰冰的米 白色牆壁,涼徹心屝 的冷氣,讓我想起某幾間大學的 建築特色-(高級) 大型商場。彷彿我們在這裡買完 東西,消費完畢後, 就可以瀟灑的離去。那個甚麼鄭 裕彤樓 [3] 又有異曲 同工之妙。Anyway,算了吧, 幸而中大大多的建築還 未這樣的商場化,例如新亞的錢 穆圖書館和崇基的眾 志堂等等。怎樣說我也不能只見 樹木不見樹林吧。 不過,原來這些樹木並不是那麼
的孤單。隨著三改四, 有幾個新書院和新辦學大樓須要 建成,例如眾志堂旁 邊的 TITB(Third Integrate d Teaching Building。 笑了。)……哎,我在此也懶得 說太多,大家快去經 歷經歷、感受感受吧。若有甚麼 特別的感受或意見, 歡迎隨時聯絡報社周編輯(詳情 請看封底內頁)。 [1]: 中大 文化 徑, 又稱 哲徑
,位 落崇 基學 院的 嶺南 運動 場 側。據說此命名的由來是因為這 條徑的地面(極度)凹凸不 平,人們行走時能夠感受到人生 的挫折坎坷,但仍須堅持不 懈的走下去,體現哲理。哲徑除 了圍繞著未圓湖之外,其起 點還有個傳聞有條刻上了與崇基 辦學精神結合無間的對聯的 楹柱,各位同學大可以前往一探 虛實! [2]: 李兆 基樓,原 名為 TCW(
西部 教學 大樓 )。 因為 05 年 啊四叔捐了五千萬給中大,故以 他的名字來命名,充分體驗 香港建築物的命名特色。位於大 學本部,有部連接本部及聯 合書院的三層「穿梭升降機」。 [3]: 鄭裕 彤樓,大 學火 車站
旁邊。俗 稱「BA 塔」,商 學院 專用的教學大樓,鄭裕彤樓的命 名原因與上面的相去不遠。
131
空間十版.indd 3
21/7/2012 7:04:32
空間詞典 文︰ Czior、蚊
132
空間十版.indd 4
21/7/2012 7:04:36
食物 如果要說中大生活的這幾年中,呆在圖書館中除了安靜的讀 書、睡覺以外,最經常發出的聲音莫過於是咀嚼和吞嚥了…… 這也沒法子啊……肚餓就想吃東西啊,尤其活在圖書館持久作 戰的讀書氣氛中,體力的支撐也是必需的,緃使四周都有顯眼 的警告說禁止飲食,但借用一位前輩的話︰「不準是一回事, 肚餓是另一回事。」 記起圖書館員工總會一臉正經走過來,你一言我一語糾纏在 「不準」和「為甚麼不準」這兩句上,卻再也沒有提起過「肚餓」 這回事……你跟我說香港有《圖書館規例》列明「除非獲得圖 書館長准許,否則任何人不得將任何食物或飲品帶進圖書館」, 我問為何那邊卻安裝了水機,你回答說這是寬容,我說這便是 違規,你無語…… 或許,驅使我在圖書館裏吃東西的,不只因為肚餓本身,也不 盡是反抗牆上一個個的「禁止」標語……說到底,是不甘那些 雞腿三文治餅乾汽水朱古力糖果蘋果橙甚至是杯麵的香氣,通 通在這書本山頭上被所謂的「規定」拒之門外,而它反過來以 「寬容」之名批準你我喝水啃書本。 印像深刻的那位員工最後說的一句話︰「你想食咪出去食囉, 喺出邊你鍾意食又得、做乜都得」不知不覺,自己竟已步入此 等困局之中。 或許空間已被一條條邊界割開了,兩邊相隔千里之遙。
( 未 ) 建成 話說圖書館的邊界也正在拓展,一如友人所言︰「好難接受隔 離果幢格格不入嘅玻璃建築係圖書館新翼」 可是,平心而論,它友善多了。如果說圖書館日復一日地吞吐 著人流,那麼新翼地盤所收留的,除了早上的建築工人外,或 許就是我這個深宵出沒、不請自來的「怪客」了。 這其實也沒甚麼特別,新翼那邊中門大開、又沒有任何警報系 統或是立入禁止的標語,情況就像晚上無聊的自己走進了一幢 貌似「殘舊」的建築物當中打發黑夜那樣,實在沒有甚麼奇特 之說。裏面有工人的頭盔、衣服、角落不顯眼的煙頭、變得灰 黑的香口膠和食物包裝、還有尤如藝術品一般埋壘或散落滿地 的建築材料……當然少不了是那些胡亂擺放的書架。 如果要說說自己在裏面要做甚麼,基本就是在昏暗的環境中, 在書架上找上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然後帶走,隔幾天看完就放 回原位,再去翻開另一本書的內頁。有時從一樓拿了書,更喜 歡先跑到碧秋那邊買些飲品零食,然後回到頗為光亮的大堂 中,找個角落坐著靜靜地看起書來。 直至一星期前,有人把門裝上了鎖,自己就這樣呆呆的站在玻 璃門前,不知所措。裏面僅餘的白光穿透玻璃打在身上,就像 在有人指著我的頭,嘲諷著我的天真—以為「建築物」不會 拒人於千里之外。 而我就這樣被反鎖了在門外,沒有一點商榷的餘地。
我的男廁 「怎麼搞的呀!排了十幾分鐘都還未排到,急死人喇!」 「忍下啦,百忍成金呀!」 這段對話發生在女廁門外的那條長龍中。我想那女生大概忍 尿忍到膀胱炎都不會進去那門外永遠都空蕩蕩的男廁。男女 廁之間似乎有絕對的鴻溝,幾近沒有任何交叉重疊的可能性 ──男廁永遠不會是女廁,女廁也永遠不可能是男廁;就如 男女生的性別界限那樣(宣稱的)清楚分明。 記得中學畢業那天,女生們戰戰兢兢的在男生的帶領下首次 進入男廁。而直至最近,我才「正式」侵佔這個領域。原因 大概可笑──只是因為 soc 房附近的女廁有恐怖的生物,而 又人有三急。對,就是這麼簡單,有時候越過某些界線就只 爭在你有冇想過以及是否願意踏出那一步;當然,後來結果 也不太壞嘛!有時出來的時候碰到想要入去的男生,他也會 吃驚,然後看一看廁所的牌子,確認了是男廁,然後又不以 為然地進去。有時候正好碰到男生在站著小便(有木板遮擋 啦!),我會說聲抱歉然後待會再去。當然,更多時候是如 果在廁格內聽到有男生進來,那就等他痾完才出來,免得嚇 親人地。的確,在尊重和理解對方的前提下,男女共廁其實 沒有甚麼大問題。 如果說尊重和理解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地發生,如果說女生 會「蝕底」/被偷窺是理所當然的事,那麼我們要問的是, 我們的社會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一直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男女廁分隔,實質劃分了絕對的 性別界限。例如,你不是男的就是女的,而且這些男女都是 「正常的」異性戀者(同性之間不會想入非非!)這種劃分 突顯了統治者的管治思維對於個體的想像十分狹隘,甚至拒 絕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女身男心、男身女心等無法被分類的 就成了「不正常」,需要放棄自己的身份,成為一個「正常 的人」,才能進入男/女廁。而此種種的分類不過是統治者 方便統治的手段──透過改造空間,被馴服的意識和身體乖 乖不會反抗──至少,你急得要死都不會走進異性的廁所。
133
自此,圖書館的版圖成功劃下了新的邊界。
空間十版.indd 5
21/7/2012 7:04:36
變形
記
文:松齡味
134
空間十版.indd 6
21/7/2012 7:04:36
一. 回想起過去的十多年,我總覺得自己在飄浮,飄浮於空中。自從有 記憶開始,每天已經不斷營營役役地上課,沒有一點呼吸的時間。 假期的確比別人多,但放假又能怎麼樣?我們被嚴苛的考試制度壓 得死死的,假日裡總得做功課和溫書,剩下的只有疲憊的身軀,強 樂還無味。 生活的重心就在於滿足別人對我的期望,我究竟想做些什麼?我生 活是為了甚麼?這些問題,雖纏繞我多年,但我一直都找不到答 案。 什麼地方發生騷亂、什麼地方要選舉、哪裡被遷拆、哪個地方的工 人被拖糧--我雖能看見這些事情,卻總不會放在心上。在現實 中,我像個局外人,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我,而我獨自在魯賓遜的一 人世界裡亦能活得好好的。有人說這叫做政治冷感,我是同意的, 而且這政治的範圍能夠伸延至我讀書的學校、我生活的社區。對 此,我好像的確感到內疚和羞愧,但又無動於衷。這種自己抽離於 社會,甚至抽離於自己的感覺實在不好受。
二. 不知度過了多少個春秋與晝夜,我陪著這空洞 的身軀,走進了中大,埋下我人生的轉捩點。
三. 這是因為中大很大吧。大,不止在於地理面積,還在於我們選擇的 空間,把我們從侷促中釋放出來。浮現在腦海的,不只是讀書和成 績,還有更多更多--迎新日的那天就已經發現。首當其衝的是迎 新營和書院的選擇,眼花撩亂,誘惑的語句在耳邊縈迴。我們惆悵, 因為選擇的並非表面的去與不去細中大O,不只是書院 A 還是書院 B,還有,背後所代表的人際關係、書院生活等等,一切都暗示著 你對你自己大學生活的想像。 後來,選擇會不知不覺地蔓延到每個角落,例如,每天起身的時間、 上堂與走堂、回家與返宿訓、云云活動的取捨、待人接物的態度、 時間的分配、生活重心的抉擇。每個抉擇都是一塊一塊的拼圖,拼 湊而成的是整整一個「你」。然而,你是誰?為了甚麼而活?你在 這個空間(如中大、以至於這個社會)的身份是什麼?為自己及這 個空間,你又要做些什麼?
四. 當然,有人說這些問題無關緊要,隨遇而安不就行了?我曾經也是 這樣,刻意迴避這些問題,或者對它視而不見,然後陷墮於盲目地 chur 的圈套。迎新營已有四個:細O、大O、報社O和 Hall O; 又有無數的O Day 與傾莊,及多得令人窒息的組聚……短短一個 月,已經認識了前十八年所相識的一半。 但偶爾停下來,不禁問自己:這些是否自己想要的?轉了個圈,發 現自己淪為了茫茫大海中的一條小魚,不由自主的隨波逐流;愈走, 就愈迷惘。
五. 此時此刻,我想試試其他的生活想像。中秋節那天,我和友人們鳩 搞的「左翼青春學會」(自行組織,賣點是青春)在 MMW(蒙民偉樓) 天台搞了個迎月晚會,我還事先煲了一大鍋綠色的沒有酒釀的酒釀 桂花丸子(裝酒釀的瓶子在路上砸碎了),邀請了十幾個朋友來湊 湊熱鬧;後來發現太多人聚集在天台賞月了,大伙兒便先坐在樓下 的大馬路上彈彈結他飲飲酒,然後再移師到鬼故盛地四樓的後樓梯, 我們讀詩又讀詞,鬼神也不敢來打搞,不亦樂乎。 報社位於范克廉樓,樓上有個神秘的天台,唯一通道的盡頭有個標 示「請勿開啟此防煙門」的警告,本來還胡亂猜想開啟那道門的後 果。但其實那不過是普通的防煙門、普通的天台,然而那裡的風景 真是一流。後來在三月月尾,報社上莊要落莊時,便在那裡搞了個 酒聚,雖然凍了點,還真的是爽爆。 好神奇。我們不一定要使用被創造、被規劃的空間,不一定要跟從 那些既定的規則和潛規則。在裡面,我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去使 用這個空間;用我們的想像力,去創造屬於我們獨有的空間。這種 一眾發掘已有空間新的一面(而這有賴大家的想像及行動)的過程, 本人在此則是極度推薦。
六. 那我們又能否創造自己的角色? 你或許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別這麼 天真了。」但「身不由己」總會有個程度,我 們真的完全無 say 嗎?
七. 我曾有個小小的慾望,那就是了解他人,和了解社會。當我升上大 學後,特別有須關心社會的使命感。但這想法隨時間無聲的流逝而 被沖淡。但其實我們不妨混進學生會、學生報、基關組、國事學會 和左翼學會等學生組織,這裡有可以全天候開放的 soc 房,和志同 道合的同道中人。 在濃厚的政治氣氛和討論風氣下,我們思考、討論,享受思想與思 想的衝擊。基本上,中大的思考及人際相處的空間真的會滿足你(有 限的)慾望!關鍵在於你如何發現及使用及再創造這些可貴的空間。
八. 反對大學圖書館清潔工外判一事中,一群學生和工人用希微的力量 來堅持一些原則,來抗衡規管這些空間的上位者的霸權。這不是螳 臂擋車,而是集腋成裘,嘗試去表態--我們不是在空間之外,而 是空間的一份子,我們有權力共同再創造屬於大家的空間。
我開始感覺到自己的重量。
漸漸地,
我想,我原本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我還沒有把自己在 閉塞的房間裡走出來。彷彿,只要我願意向外踏出第一步,進入這 個社會空間,我與空間的關係便會愈漸緊密,緊密得我不願置之不 理逍遙法外……
空間十版.indd 7
21/7/2012 7:04:36
前往 未知的每一步
作 者 陳 秉 鳳, 中 大 學 生 報 第 三十八屆總編輯,畢業一年,陪 菜園村村民走過漫漫長路。偶然 被拉,不時唱歌,常常大笑,喜 歡搣人塊面,認真起來非常認真。
前言: 編輯約稿,最後我再問一次,到底應該怎樣寫,她說,你把自 己的人生寫出來就好。在這個浩瀚的題目中,我想以說故事的 形式,和大家講一些我覺得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思考的問題。 二零零九年,大二,學生報總編輯任期還剩一個月,我接觸到 一個叫菜園村的地方,後來就投身社會運動至今。
一,會呼吸的房子 我於粉嶺長大,中一前住三四百呎的公屋單位,與父母及兩個 姐姐同住。房子有兩個沒有門的房間,都是放下床就只容得下 一個櫃子的大小。一家人緊緊地擠在一起,唯一感覺不同的就 是騎樓,沒有人在家中的時候,我會花時間爬在騎樓的欄柵上 看樓下的木棉樹。中一時父母儲到首期,用綠表申請買下同樣 在粉嶺的一個居屋單位,供十年。能用的空間幾乎有從前的兩 倍,三房兩廳,空間大了,騎樓沒了。 住在家裡的十幾年間,我總是一找到機會就往外跑,我和家人 的關係很好,但總是沒法待在每天凝固的空間內。小學時和同 學在屋邨球場公園流連,在青少年中心做義工,中學就待在學 校直至天黑,或花時間走遍上水粉嶺之間不同的步行路線。我 喜歡走路,或者說,我從小就喜歡看清楚包圍自己的地方有著 怎樣的事物和人。 進大學後上了中大學生報,有好一段時間住在報社會室。推門 進內左邊一排全是看到山的窗戶,第一楷是討論的空間,放幾 張沙發,然後用櫃子隔開的第二個空間放電腦用來工作,然後 是放書桌的部份,放床的部份,還有滿是舊刊物的資料房。偶 然我們就會傾會室空間的使用問題,把櫃子移動到不同的位置、 購置沙發或新書櫃,報社是活的,我們想更好地置放出版工作、 綿長的討論和大家的生活。
136
空間十版.indd 8
在這樣的空間裡,我沒有再往外跑。報社的工作讓我看到更大 的世界,以及很多步行都到不了的地方。我認識到從前中學沒 有機會認識的社會議題:民主規劃、工人運動、企業霸權、公 共空間、八九六四等等;認識中大架構、批判不同的校政、反 對拆烽火台等等。先蒐集資料和採訪認識議題,再思考如何切 入共同改變不滿的現狀。
21/7/2012 7:04:38
零九年,報社的人脈和經歷帶我抵達菜園村。菜園村是一條非原 居民散村,位於元朗八鄉 ; 因著高鐵興建,在數百居民沒有被諮 詢的情況下,要被拆毀。我以學生報記者的身份進去,在認識了 村民、理解拆村及建高鐵的前因後果後,連同關注事件的朋友一 同成立菜園村支援組,與居民自救組織菜園村關注組並肩作戰, 不經不覺走過了兩年多的時間。 我沒有回過鄉,雖住在新界但亦是住在高樓大廈之中。菜園村居 民建立家園的故事完全在我認知的範疇之外。每次踏進一個村民 的家,就是進入一段故事的開端。對他們來說「家園」除了自己 建成的房子,還有屋前的園子,園子內種下成蔭的果樹,附近總 有一片田種菜種瓜種果。例如德姐的家,一進圍牆就是德姐先夫 種下的龍眼樹,樹下有養龜的池子,旁邊有狗住的房屋。德姐的 房子從買地、開始建築到建成清拆前的模樣,一共花了二十年。 無他,農民收入不多,儲到錢就買幅地,再儲錢建成房子的外框, 再儲錢裝修、或者改建,房子會隨著家庭的成長而跟著一起成長。 在那之前他們住過被颱風颳倒的木屋,住過親戚的石屋。大部份 村民都從五六十年前開始居於村中,開枝散葉,並和鄰舍共同建 立屬於他們的社區。 我注定要被這個充滿故事和歷史的地方吸引,以及其中每一所會 呼吸的房子,每一個因著保衛家園而流露堅定眼神的村民。大學 前的十幾年,我的人生是平靜安逸的。村民對自己家園的驕傲, 他們多年與土地接觸辛勤建家的迂迴歷史,以及其後站在無情政 府官員面前時,勇敢不斷述說共同的理據希望不遷不拆,凡此種 種,都讓我思考在整件事之中,我希望自己站在哪裡,而我選擇 在他們身邊,一同嘗試抵抗,看似非常牢固的權力架構。我們其 後不斷對政府提出質問,包括選址的考慮、建高鐵的必要性、通 過高鐵議案的議會是否民主,從村內的小路一直往外走出去。
二,重畫一張地圖 一零年初,反高鐵運動最高漲的時刻,我和其他八十後反高鐵青 年一起發起了五區苦行。苦行是我們於立法會第一次討高鐵撥款 前一起創造的一個發聲方法,苦行隊伍由鼓聲引領,以比平常慢 許多的步伐前行,每二十六步一跪,象徵高鐵劃過我們土地的 二十六公里,手上捧著白米種子,象徵因興建高鐵而必須被犧牲 的社區、公帑和人民的勞動成果。為了抵制高速鐵路所代表的漠 視一切的盲目發展,我們邁出堅定的腳步說不。 最難是邁出第一步,你永遠無法知道,每一個社區包圍在你身邊 的,是怎樣的人。到底他們會同意我們所做、會大聲指罵、還是 連最少的注視也不願意花時間付出?苦行在我最熟悉的地方── 上水開步。中學時經過無數次的商場和街巿之間的空地,不同的 嘉賓和到來的村民發言完畢後,我們列隊開步,週遭全是本來在 下棋聊天的叔叔,看到我們一身素衣神色凝重,有些指罵我們像 送葬的隊伍大吉利是,有的叫我們離開。然後一下鼓落,同伴踏 出第一步,我們連成一條十多人的隊伍,無聲緩慢前進,「反高 鐵」,一下一下在心中,他們靜下來,我們走過去,有些叔叔接 過其他同伴派的單張。 後來我們就此穿越不同的社區,大埔火車站至公園仔、元朗朗屏
空間十版.indd 9
村到光華商場、荃灣大會堂繞地鐵站到千色店、象山村、 葵興某中學到葵芳地鐵站、觀塘裕民坊公園至政府合署、 深水埗長沙灣道至桂林街、大角咀、海景、西洋菜南街、 灣仔利東街至立法會。有些是我從沒到過的地方,有些是 相當熟悉的地方;有中產住宅、有基層巿集、有商廈中心、 有老舊屋村、有行人專用區;有柏油路、有磚路、有雲石 磁磚;有支持的人、有帶著敵意的人、有願意傾談的人, 我們專心致志的經過,直至肩膀疼痛,膝蓋瘀黑,我們有 時哽咽,有時感到大家意志高昂,有時感到大家都疲憊不 堪。 而走過的每一處,都該是屬於我們的地方。 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感覺,走過的每一處與自身的關係如 何,城巿和自己的關係如何,苦行的幾天感覺是前所未有 的活著,張開全身的感官去意覺自己如何移動每一個關 節、週遭或雨或晴的空氣、不同質感的道路、不同氣氛的 社區、人移動的速度、人的情感。而我們帶著強烈的信念 走下去,村民對家園的堅持、我們認為是錯的城巿發展模 式、在之前無數次的出版述說行動示威,累積而來每一個 苦行者的意志,聚集,盼望城巿能「轉念」。 多次,在我參與運動的過程之中,我都會猶豫,身邊的人 到底能否理解自己在做的。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小 事讓我還是可以走下去,好久不見的中學老師傳電郵來說 支持,也反高鐵的大學教授多次容忍我的出席率,不同時 期的同學朋友現身反高鐵集會,老爸和我一起看講高鐵的 新聞節目時,也質疑高鐵的成效。 苦行的重點不在於「苦」,而是如何行下去。如何行下去 讓或近或遠的人都可以開始看,我們用腳步重新去畫的地 圖。
三,法律之外的界線 菜園村有許多我很尊敬的村民,其中一位我們叫她大曾 太。大曾太數十年前嫁到菜園村,丈夫不幸早逝,她種田、 養豬,帶大四個兒女。宣佈拆遷之前,她的生活安穩,每 天照顧孫兒、為家人做飯、偶爾和鄰居搓麻將為樂,再尋 常不過的退休婦人生活。 得悉拆遷之後,每一次的示威遊行她都會參與,在村內辦 大小活動時會聯同其他婦女準備小吃,一同開每一次的村 民大會。當時她七歲的孫兒,也會跟著她一起上街,一起 叫「不遷不拆」。一零年十一月,政府宣佈的拆遷日期來 臨,村民仍未建好新村,很多賠償的問題亦得不到公平處 理,村民無處可去,與支援的朋友一起成立巡守隊,每天 在村內阻止港鐵的工人開工,拒絕地政人員滋擾村民。 大曾太對巡守本來有猶豫,那對她來說是另一個範疇的 事。我也理解,面對保安和警察,其實我也會害怕。她會 嘗試和工人溝通,勸說他們遵守政府承諾,不要使村內的
21/7/2012 7:04:38
環境變得日益惡劣,村內漫天沙塵,她的孫兒哮喘病發作變得頻密,她想保護自己的 家。一開始我們與工程人員爭吵,有衝突,她可能都是在旁觀看,但後來漸漸,只要 大家在一起,她也會走得很前,她會坦白說她害怕,但她還是會出來。 一一年一月,我們阻礙港鐵在村內的辦公室附近圍板,辦公室附近的工程未完成,也 能拖慢其他在村內的工程。連續好幾天,我們組織村民和巡守員進入地盤坐在角鐵上 阻止工程開展。最後一天,我們坐在角鐵上喊口號,仍是希望待村民的搬遷和賠償問 題都解決後,政府才拆村開始工程。沒有人願意直面這些問題,政府直接派出上百警 員來抬走示威者與村民。我剛好在大曾太旁邊,我們的手牽得好緊,我先被抬離現場, 她一直不肯放手,即使我對她說沒事,沒問題的,她還是兩眼通紅的對我說:「我唔 可以放手。」。示威者被全部抬離後,工人繼續圍板,及後繼續摧毀仍有居民居住的 菜園村。 二月,大曾太幾十年來出入的小路被港鐵封上,工人要住在村較南的幾戶居民繞路而 行,大曾太非常憤怒。前一天,她與港鐵工人、警員有過口頭協議,讓他們可以繼續 使用原有的小路。大曾太警告他們,若日後他們鎖上鐵閘不讓村民使用小路,她就會 剪毀鐵絲網。 那天,她回家拿出大鐵剪,用力的剪開圍著小路的鐵絲網,我趕至時,她已剪開一個 小洞,我當時無法反應,也無法勸她停下,當刻的判斷是要和她在一起,就和她一起 扳開了一個入口,半個人鑽進了工地,被保安重重包圍。未幾,警察趕至,藉口要安 撫大曾太將她帶離人群,然後把她拘捕,控告她刑事毀壞及傷人。我們在警署門口守 候多時,到她出來的時候,已是一臉倦容。我小心翼翼地問她覺得如何,這麼多年沒 有試過被捕、被告的大曾太再述說一次她與工人與警方的約定,並再三說並不覺得自 己有錯,只是怕麻煩到我們。 從前我從沒有想過會做所謂違法的事。一般人不會看到那條法律的界線,但它確實是 無形地包圍在我們生活的四週。我也沒想過要站在警察的對立面,但是在護村的過程 之中,我慢慢明白,還有一些界線不得不踰越。後來,三月一天,港鐵工程在一個村 民家旁邊用大型機器打樁,致使村民家震動,屋內燈泡破裂。我們為了阻止工程,一 班巡守隊員一起拉開了圍著機器的鐵絲網,並爬上了打樁的機器。在機器上留守的過 程中,我們不斷叫口號要港鐵停工,大曾太在她家的屋頂上看著我們,我們也高呼: 「大曾太,我們支持你!」過程裡,有兩名巡守員被拘捕,那並不是我,但對我來說, 我已準備好,為了想守護的人和事,為了堅持認為是對的價值,哪怕是面對被捕,我 也有了足夠的勇氣和意志。
路直路彎 原菜園村,現在只剩下高鐵的工地。村民各自搬到新的地方,其中四十七戶決定集體 搬村的,現在暫居於大家集體買下的土地上,政府興建的臨時房屋中。一直仍為了興 建永久房屋的招標等事情煩擾不休,建村路仍漫長。 書寫的過程中有許多考慮,正在閱讀的新生會否覺得例子難以進入?會否覺得不是人 人都會接觸到如菜園村一樣的地方?但其實同樣的事情在不同地方都在發生:各種各 樣受盡壓迫的人,包括你和我。中學以前我從來沒有政治意識,埋首讀書應付公開試, 在學校裡做社長做圖書館管理員,偶爾做義工「服務」他人感覺良好,母親常問我: 為何這些東西不可以由別人做,你專心讀書賺錢不行嗎? 在無數次的選擇之後,我已經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我已把門推開,看到完全不同 的世界,那個世界有不平等的政治關係、有人受盡壓迫,有一小撮人掌握施加壓迫的 權力、也有全新的未來的可能性、也有美好。我只是想一直提醒身邊的人,門把就在 手邊,推門出去以後,我們就會開始選擇,離開原來那個牢籠一樣的世界。
空間十版.indd 10
21/7/2012 7:04:39
P10.indd 1
2012/7/20
10:34:04
中大之夜-夜晚中大有咩做 文:林啟舜
一提起中大,相信各位都會覺得中大係一個坐落喺南太平洋 吐露港嘅世外桃源,遠離繁囂嘅竹林深處人家。同廿四小 時都光殘殘嘅銅鑼灣或者旺角唔同,中大好似喺九點大部份設 施都打烊之後就人影都無隻,完全係一個黑孖孖嘅山頭。當然, 可能各位會話九點之後唔係番咗宿就係番咗屋企,所以中大陸 沉都唔關你事。不過升到大學之後,好多時好多活動,如傾莊 傾 project 屬會活動等等,通常都會喺夜晚進行,而呢啲活動 早則九點,晚則直達子時先完。即係話你好多時候都會有夜留 中大嘅可能。 如果你有宿住嘅話,都重可以番宿同班宿友同房玩通宵,如果 唔係嘅話中大山頭就好似完全無地方去咁。不過其實喺九點之 後,中大都唔係得宿舍可以去,以下呢啲地方都係可以喺日出 之前去歇歇腳抖吓,或者去頹 hea 都得。
女工同心合作社:有得食有得觀星 喺范克廉樓地下低層(泳池旁)嘅一間小賣店,除咗汽水零食 啤酒之外亦都有賣魚蛋燒賣等熟食。日間由一班婦女勞工營運, 而十一點之後則由中大同學接手負責做特更,開到凌晨一點半。 不過,中大同學唔係石頭爆出黎,亦都唔係自有永有,所以各 位同學如果想繼續凌晨十二點幾都重有好味嘅女工食物食,最 好就一齊去做特更喇。 女工全名係女工同心合作社,所謂嘅合作社就係大家一齊合作 一齊勞動一齊決定要點 run 間鋪。因此,一般經濟體系常見嘅 剝削等亦唔會喺女工出現,女工甚至一早已經開始實施最低工 資每個鐘 35 蚊添。所以女工除咗賣野食之外,重嘗試實踐另外 嘅自主經濟模式。 泳池旁係女工對開一塊泳池旁嘅空地,而且有檯有凳重有石級 看台。除咗可以即時補給食物同野飲之外,重可以坐北向南對 住個黑孖孖嘅泳池同埋夜空對酒當歌,涼爽得黎又可以欣賞星 空。如果覺得太熱嘅話,甚至可以落去游水添。不過泳池夜晚 雖然無保安睇住,連燈掣都無鎖,但係各位同學都係最好唔好 爬落去游夜水喇。 方便:★★★★☆ 補給:★★★★★ 景色:★★★☆☆
報社會室:冒險歷奇 喺本部范克廉樓三樓 307 室,聽講話會室全年無休廿 四小時開放。名為會室,實際上係一個超多用途嘅空 間。無論係嘅商議國家大事或是辯論時事議題,或者 玩 Settler of Catan 等桌上遊戲,又或者上黎借書 借碟,甚至上黎借公仔麵或者宿一宵都可以,簡直出 奇過出奇蛋。有興趣嘅同學甚至重可以黎上莊添。 警告:報社由於長期處於無序度極高嘅狀態,所以未 經訓練就入黎可能會病幾日,所以各位入黎就要小心 啲喇。 方便:★★★☆☆ 補給:★★★★☆ 景色: ……
碧秋樓:光速上網 / 趕 paper 位於本部百萬大道旁嘅碧秋樓一樓,個電腦中心應該 係中大少數官方認定係廿四小時開放嘅地方。呢度燈 火通明又有冷氣,而且有廿部座枱電腦同埋 wi-fi, 通宵趕 paper 必到地方之一。另外,據說中大上網出 海係全港最快,重勁過 bb1000(中大坐住香港第一 條出海光纖,火燒碧秋嘅話香港網絡就會大塞車), 所以係碧秋上網睇片等都係一個好選擇。雖然以前真 係廿四小時全面開放,不過最近夜晚十點過後要有學 生證先入得,所以各位想去就要注意喇。 方便:★★★★☆ 補給:★★★☆☆ 景色:★☆☆☆☆
140
140-148.indd 2
7/21/2012 5:12:13 AM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 2011
李慧珍樓:多用途建築
蒙民偉樓 (MMW) 天台:夜觀中大 喺新亞同本部之間蒙民偉樓嘅……天台。可以話係中大數一 數二高又風景好嘅地方。夜晚坐係度望吓本部同崇基,或者 隔住個海嘅馬鞍山新市鎮都幾好 feel。不過自從上年相繼有 人喺天台跳樓之後,校方就喺呢度裝咗唔少鐵欄,應該係用 黎防止有人再跳,不過睇落就相當礙眼。雖然係咁講,不過 唔知點解其他可以企跳嘅地方又無裝喎。 順帶一提,當年 MMW 重未起好時(幾時起?去 MMW 七樓睇吓 就知㗎喇)果時,新亞出口旁邊嘅一個觀景台又叫做天涯海 角,係當時中大風景同氣氛都一絕嘅地方,聞說係當年情侶 卿卿我我嘅聖地。不過自從 MMW 起好之後,呢個地方就不再 清幽,並且成為咗集體回憶。 方便:★★★☆☆ 補給:★★☆☆☆ 景色:★★★★☆
UC/NA 波:遙感觀星 喺山頂兩座水塔中間好似足球果舊野,正名好似係咩衛星遙 感接收站,重掛住霍英東個名。雖然話唔開放,不過其實又 唔係大峽谷咁爬唔到上去。由於係接近中大最高點,所以風 景一流,夜孖孖上去吹水煲煙感覺相當良好。不過校方話唔 對外開放,所以各位同學最好就唔好夜孖孖行新亞條小道攀 石上去喇。就算真係爬咗上去,各位同學都千祈千祈唔好爬 梯上去個波個平台度呀,雖然風景真係一絕。 方便:★☆☆☆☆ 補給:☆☆☆☆☆ 景色:★★★★★
原為崇基教學樓之一,宜家俾信和樓等三座野(三兄弟)遮 住嘅隱蔽建築。除咗部份屬會(包括據說中大最大屬會之一 嘅動漫 soc)會室之外,果度亦都有好多平時乏人問津嘅設 施,例如一間幾大嘅休息室同埋鏡房,開 P 又得,兩三個人 hea 吓又得,得咗。另外重有間琴房,部琴相對比范克廉果 部完整,得閒去練吓琴都幾寫意。順帶一提,校園電台嘅廣 播室亦都喺李慧珍樓一樓一個牆上面有血手印嘅角落,夜晚 敲吓門話唔定可以同各位 DJ 吹吓水。 方便:★★☆☆☆ 補給:★★☆☆☆ 景色:★★☆☆☆
吾系電腦室:私人工作 / 玩樂間 中大某啲學系有屬於自己嘅電腦室或者同樣功用嘅設施。譬 如話 CSer 嘅 924,或者 MBT 人嘅 G50。呢啲地點通常都要口 令密碼 / 學生證 / 某啲其他卡先入得,不過亦因為呢個原因, 所以通常都會少人,係夜晚黎上網或者開 party 都得嘅半私 人空間。 方便:? 補給:? 景色:?
全中大 其實好廢話咁講,只要無人趕嘅話,其實成個中大幾乎所有 戶外地方都可以佔為己用。例如話百萬大道呢條睇落連飛機 升降都無問題嘅大空地,其實平時坐埋一堆玩又得開 talk 又得,甚至可以搞個千人淥麵宴。所以話,其實好多地方都 可以俾各位同學盡用,唔一定只可以去宿舍或者碧秋嘅。 另外中大話晒都係香港最大(地理上)嘅校園,而且又倚山 而建,景色又靚,其實行山係好好嘅選擇。不過各位應該都 感覺到平日由火車站行上本部就已經熱到想死咁,比較難會 有興致同山城天人合一。夜晚中大起碼涼十度,而且又唔會 好似西貢咁行行吓失蹤,帶水同埋手提電話就可以同朋友行 勻成個山頭。路線選擇多之餘又多地方可以避雨同休息,真 係身心康泰過康泰。雖然聽講話成個中大都鬧鬼,不過筆者 就未試過撞鬼,只試過撞保安員同埋野狗,所以只要注意吓 應該就唔會有咩意外。
141
140-148.indd 3
7/21/2012 5:12:13 AM
喺中大入邊我哋就可以搭校巴啫,咁如果我要離開/返中大又 點算呢?
1)火車 其實唔洗我講大家都知道可以坐火車(港鐵),大家由細坐到大,唔識就你抵死啦。不 過坐火車/地鐵好易就會俾佢操控住,行黎行去都係嗰幾個商場,見黎見去都係嗰啲舖 頭。如果我又唔係小明,火車又未必係最快最舒服同最好的選擇,仲有咩其他好揀呢?
2)巴士/小巴 中大搭巴士/小巴嘅地方來來去去都係得兩個,一係火車站隔離,一係大埔公路。 火車站隔離去馬鞍山嘅,巴士有 87K 同 289K,同埋 807A 小巴;亦有去西貢嘅小巴 807B 同 807K;仲有架去科學園嘅巴士 272K。 大埔公路嘅車去邊度都有,巴士有 72(太和-長沙灣)、72A(大埔工業邨-大圍)、 73A(上水彩園-沙田愉翠苑)同埋 74A(太和-九龍灣啟業),雖然班次會比較疏, 但係都幾準時,較啱鐘數上去就實無死啦;小巴就有 28K(大埔-沙田)。
3)紅 van 我諗喺中大,最出名往返中大的方法應該就係「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1],除左俾 Pizza 哥搞到好 hit 之外,仲係因為夜媽媽凌晨三四點都可以搭到佢。旺角返中大大概 十五至二十分鐘,仲快過搭飛機呀。但要留意喎,由旺角去大埔係 2:30p.m. 至 5:00a.m., 大埔去旺角就 3:20p.m. 先有。
校外 交通 文:jaco
其實仲有唔少通宵紅 van 經中大,除左「旺角-大埔」之外,仲有「灣仔-上水」、 「深水埗-上水」同埋「觀塘-落馬洲」,想去邊就去邊。除咗觀塘去落馬洲係廿 四小時之外,大部分路線下晝就開始有車,到凌晨五六點左右;價錢方面就由十蚊到廿 幾蚊不等,只收現金,大家仲可以試下同司機講吓價添!
4)單車 中大正正就係面對住吐露港,每逢假日都會有好多人踩單車,喺中大生活嘅你,不妨試 下喺中大出車,踩一轉去船灣淡水湖主壩睇吓書,又或者踩入上水食吓豆腐花,都咪話 唔寫意。雖然踩中大啲路,甘就甘咗啲,不過都可以當係練下體能,一個唔小心 reg 唔 到自己想 reg 嘅 PE course,迫住要上體能鍛鍊科嘅話都唔會爛 grade 呀!(溫馨提示: 請遵守交通規則)
5)行 其實生活喺中大好一段日子之後,你就會開始慣左行路架啦(尤其係山路)。筆者有次 試過凌晨兩點幾喺沙田醫院果邊行左返中大,沿住條單車徑行一個鐘唔洗,都唔係好遠 啫;又或者同三五知己喺火炭食完宵,其實都可以行返中大,都係行一個鐘左右,吹下 水就好快行到架啦,每日步行八千步呀嘛!
6)的士 當然,有一種廿四小時邊度都去到嘅方法,就係打的啦。不過的士呢樣野就未必個個負 擔得起,話晒中大都唔係咩巿中心地區,加上有好多司機都唔識行中大啲路,一陣跳多 左十幾下錶都唔知發生咩事。不過都有個好消息,就係中大學生會成功爭取到科學園入 口開放至凌晨一點半,係馬鞍山果邊返黎嘅同學就唔洗兜大圈啦。 其實仲有無限多方法進出中大嘅,例如可以截下順風車啦、去馬料水公眾碼頭坐下船啦、 租架小型飛機喺百萬大道升降啦咁,都要等大家親身探索吓嘅先知咩方法最適合你嘅。 不過計我話,中大咁四通八達,你應該都知道唔洗下下都搭港鐵,次次食宵都係火炭, 可以去多啲其他地方玩啦! [1]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香港高登討論區的一篇長篇科幻小說,作者為 Mr. Pizza
142
140-148.indd 4
7/21/2012 6:13:06 AM
挺在城大唸創意媒體,今年是三年級。還記得幾個月前見面的 時候正值二年級學期末,他為了一份來不及交給教授評分的功 課呼天愴地,生人勿近。 少交一份論文兩份報告有甚麼所謂?不合格大不了重修——或 許一些大學生會這樣想,但對於家裡欠債二百萬的挺來說,萬 一明年他不合格的那一科不開班,要多讀一年大學的話,那絕 對不是他所能承擔的。 欠債二百萬,再怎麼說也合資格申請 grant loan 救燃眉之急 吧?可是現實的荒謬已超乎常理想像。「阿爸阿媽欠的是街數, 不是銀行數,不能算進去。」挺從土瓜灣前往九龍塘也不乘車, 在烈日下邊走邊說:「做生意的,總得留些固定資產,結果就 超過 grant loan 的資產額上限了。」
月 9 號)
廿一世紀放數網絡:訪借貸大學生
年 2007
在貸款之網下,讀大學還是不是基層青年晉身中產的階梯?以 下是兩個有血有肉的負債例子,且讓我們看看在神童升學的光 輝傳說之外,大學還有如何陰暗的一面。
文:尤里安.楊
對貸款的需求日漸高漲,學生資助辦事處卻不見得因此手鬆了。 眾所周知,學生資助辦事處提供的專上學生貸款分為兩種:一 是「經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俗稱 grant loan),利率為 2.5 厘(編按:2012 年 7 月 1 日起,下調至 1%);二是「免入息審 查貸款」(俗稱 non-mean),利率與銀行同業拆息等同,近年 為 6 至 7 厘左右(編按:2012 年 7 月 1 日起,風險調整利率下 調至 0%,新貸款利率為 1.674%)。問題是,grant loan 的審查 日趨苛刻,要求申請同學呈交大量繁瑣文件,再加上其不合理 的申請條件,大有逼使同學申請高息 non-mean 之勢,甚至將他 們趕進由各大金融集團操控的私營貸款市場。
(原載於《中大學生報》
各大銀行向同學招手的信用卡廣告也洶湧來襲。大學學費不菲, 就算無驚無險在三年內準時畢業,所需金額也接近十三萬元, 2012 年落實三三四教改之後,四年制大學課程的學費更超越 十七萬元之譜。若再將飲食費、交通費、住宿費等等雜項計算 在內,大學生涯無疑屬於奢侈品,不是人人負擔得起。換言之, 如果要專上教育這種奢侈品得以普及,讓大學學額以至的副學 士、高級文憑課程大幅擴充,作為及時雨的貸款乃必不可少。
全民欠債計劃 — 大學貸款的陷阱
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在高等學府的生涯亦得靠金錢支撐。 新學年伊始,準備申請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的同學多不勝數,
挺的母親每天從長沙灣的批發處買些衣服,再運往北河街街 市擺攤。所謂的「固定資產」究竟有甚麼東西,不難猜想。 從前家裡做的生意可不是這種芝麻綠豆規模,無奈生意失 敗, 只 剩 一 身 債。 申 請 grant loan 不 成, 硬 著 頭 皮 申 請 non-mean,又添一筆債。 暑假重遇,只見挺一身廉價波衫短褲裝扮,貌似一般青年, 身上卻多了好幾處泥灰,褲頭的扣子還穿上了膠索帶,用來 掛螺絲批。原來他現在於地盤打工,舖設上網的 LAN 線,日 薪三百。 「Non-mean 不同 grant loan,雖然它也是畢業後才要你還 錢,但 grant loan 的利息在你畢業之後才計算,non-mean 卻從借錢那一天起就開始起釘。」挺不顧口乾,越說越投入: 「假如我畢業之後不能馬上找到工作還錢,肯定仆街。大學 畢業生現在到處都是,甚麼技能都沒有,能做甚麼?」 如是者,挺正考慮一面讀書,一面從學徒做到取得師傅資格, 視做建築工人為後備出路。二十年前,大學畢業生或許會思 量如何取得美國的綠卡;二十年後,眼前這個大學生卻打算 考取建造業訓練局的綠卡。 或許挺還算是幸運的,至少他不用付錢養家,只須應付自己 的生活開支。這些生活開支,挺都靠自己賺錢撐下去,申請 信用卡借貸的話只會債上添債。然而,即使他自己不用信用 卡,他仍然有一卡在身,而且欠下五千多元卡數。 「家裡曾有一段時間要著草逃避債主,要錢應急,就用我的 名義申請一張信用卡借錢。」儘管要自行還款,挺還是泰然 自若,畢竟較諸二百萬欠債和十多萬學費,五千元的確算不 上一回事。
143
140-148.indd 5
7/21/2012 6:13:07 AM
欠下巨款,下一步也許就是破產。刀仔就讀樹仁歷史系,隨著樹仁 升格為大學,他也升上了二年級。九十年代,香港樓市風起雲湧, 刀仔父母捨身炒樓,結果焦頭爛額,破產告終。 於是乎,刀仔的升學生涯一波三折。父母要他幫忙養家。中五畢業, 他做過社區中心,做過書局倉務,晃了幾年再讀預料。預料畢業, 到九廣東鐵做了幾年站務員,月入近九千,卻覺得沒有大學學位很 難升職,除非靠人事關係。一次被喝醉的乘客毆打後反遭上司斥罵, 刀仔憤然報警驗傷,瀟灑辭職,跑到樹仁重投學生生涯。 幾經轉折,回首已是百年身。長得一副娃娃臉,個子又不高,刀 仔顯得很年輕,實際上卻快到 25 歲了。25 歲是一個分水嶺,皆因 grant loan 申請人必須是「25 歲或以下的本地學生」。 設立這個年齡限制的理由何在,教人費煞思量。說廿五歲以上人士 自有經濟能力交學費嗎?環顧全港,恐怕不是每個廿五歲的青年能 夠隨手拿出十多萬元,尤其是那些沒有大學學歷的。 好不容易才進了大學,馬上又被封了支付學費的門路,惟有自投 non-mean 羅網。「一年學費要四萬三千,樹仁又是四年制大學,堆 單一共十七萬。」刀仔呷著凍奶茶計數。雖說他讀書是因為相信有 了大學學位前途比較好,但問及畢業後預期找到一份有多少月薪的 工作時,他亦坦言大概只有八千元左右。 八千,亦即他目前在服飾公司打工的收入。刀仔現在半工讀,幸好 與老闆談得來,才能把工作時間編配得稍為彈性一點,遷就上課時 間。畢業後能否找到如此好相與的老闆?天曉得。 家人十分反對他讀書,害怕因此失去其中一條經濟支柱。對於破產 家庭而言,別人再怎樣推銷「升學就是投資/自我增值」都是枉然。 手停口停,哪有閒錢「投資」? 談到信用卡,刀仔就有好幾張,但全部都不是他自願申請的。話說 他父母自從破產後無法向銀行借錢,就叫收入穩定的兒子申請信用 卡,再用兒子的名義借錢。「天下父母心」只不過是神話,刀仔的 遭遇就比挺坎坷,一卡蓋一卡的,家人要他借的錢接近六萬元。 這是甚麼意思?意思就是,學生資助辦事處審批 grant loan 時將你 家人的資產當成你自己的資產,方便把你踢出門外;銀行簽發信用 卡時不計算你家人的債務紀錄,方便將你招進門來。在這個雙重標 準下,政府花公帑在行政手段上刁難學生,無異為金融財團招攬生 意。
一人一句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見學生資助辦事處現時審批貸款 的規則起碼存在三大漏洞: 一) 「經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計劃只計算資產 而不計算債務,漠視負債家庭,使之進一步陷入債務 深淵; 二) 「經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計劃將 25 歲以 上人士拒諸門外,剝削不同年齡人士進修的機會; 三) 「免入息審查貸款」由貸款日起計算利息,忽 略就業市場環境,與大學畢業生還款能力未必相符。 當你走進學生事務處拿取 grant loan 申請表,踏出范 克廉樓門外又發現游說你申請信用卡的攤位,請不要 覺得奇怪。Grant loan 和信用卡,政府和商家,本來 就是共生關係。
編按: 有關「經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及「免入息審查貸 款」的最新資料,請留意政府學生資助辦事處網頁。
「 之 前 我 每 季 都 要 六 千 幾 蚊 grant loan。」 (馮同學,2002 年畢業,畢業後在非政 府組織工作,月入 5000 元)
「連幾十蚊銀行轉帳都要我交單證明,邊度 搵得返? Grant loan 申請手續搞到一半, 我都煩到寧願唔搞。」 (黃同學,政政系二年級)
「我梗係 mean 同 non-mean 都借啦,唔駛生活 費呀?銀行知你借左 non-mean,你一畢業佢就 打電話問你借唔借乜乜創業貸款,成六十萬借 畀你,用佢咪還清 non-mean 筆數囉。」
144
140-148.indd 6
(R 同學,四年級)
7/21/2012 6:13:07 AM
債務下的自問
文:尤里安 (原載於《中大學生報》2007 年 9 月號)
如果讀大學往往招來鉅額債務,難以清償,那麼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 倘若不是存心自討苦吃,我為甚麼要讀大學?
大 專 債 網 請 君 入 甕
可惜,香港尚未脫離神話時代的蒙昧,這個「為甚麼」,恐怕不太多人懂得追問。 證據可見諸我們政府的施政── 2000 年,前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裡倡議在十 大 小 神 話 年內將專上學額加倍,「讓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六十」,配合「知 識型經濟」,而這個目標在 2005 年已經超額完成;到了 2005 年的施政報告, 對於這個「為甚麼」,歷來有兩個神話提供答案,一個是小我的神話, 六至廿四歲青少年的升學機會又被視為解決「跨代貧窮」的關鍵。 一個是大我的神話。 專上學額爆炸性膨脹,是否代表攀上中產地位的青年亦成正比例增長?事實 小我的神話告訴你,讀書升學是一種個人投資,以今天的小財博取明 勝於雄辯,八十年代初的專上學額僅佔適齡人口不足百分之三,但從 1981 年 天的大財,花十多萬買一個學位回來,畢業後立即高薪厚祿將學費連 到 2006 年,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卻從 0.45 升至 0.53(編按:最新數字為 本帶利賺回來。 0.537)。得到專上教育的人多了,貧富差距卻越拉越大,大學生晉身中產的機 會日漸渺茫。 真是一種投資嗎?我們選科的時候,心理對某大學某學位某課程的回 報率,真的有個譜嗎?縱是那些似乎有「公價」可言的所謂專業學科, 誠然,高地價、冷戰結束與中國開放市場動搖了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間人的優 亦充滿不確定性:在一筆過撥款下,準社工隨時同工不同酬;在縮班 勢,是基層市民難圓中產夢的重要原因,可是,專上學生貸款的重擔說不定 殺校之下,準教師隨時要準備轉行。以動機論之,入學前未曾把回報 亦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左手擴大專上學額,右手收緊升學貸款,等於是 放在心上,云何「投資」?以結果論之,英國近年一項調查指大學畢 以高等教育的幌子將更多青年人推入債網。九八年金融風暴的餘波,零三年的 業生平均要到 33 歲,薪酬才追及中學畢業即投身社會的同輩,這種 SARS,將不少中下層家庭打進負債累累的谷底,現行的專上學生貸款政策卻對 回報遙不可期的舉動或可呼曰「投資失敗」。 他們的子女落井下石,〈廿一世紀放數網絡〉一文的兩位被訪者堪作見證人。 家裡欠款過百萬卻不獲一文資助,年青人惟有背負上一代的業力向下沉淪,政 大我的神話告訴你,讀書是為了貢獻社會,皆因社會不斷進步,越進 府就算是處理了跨代貧窮問題麼? 步就越需要先進技術,於是個人必須接受更多學校教育,否則香港就 會失去競爭力,經濟掉進谷底云云。 這不是無心之失。學生貸款本應用以幫助貧苦學生應急,可是政府有計劃地逐 步推卸自身的「資助者」角色:先是在九十年代初大幅抬高大學學費,再在 這也是假的,學校教育既不代表技術提升,也不代表經濟增長。美國 九十年代中設立利率隨市場浮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non-mean),進而提高經 社會學家 Randall Collins 搜羅醫學、法律、商業等各行各業的資料, 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grant loan)的申請難度並延長審核時間,驅使學生 發現技術大多從工作之中而非學校教育得來,與此同時,若把世界各 借高息的 non-mean。如此一來,政府推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財政責任,便輕鬆 國接照國民平均收入分成四組,即可發現每一組裡面的教育就學指數 轉移到平民百姓身上。 與國民生產總值並非必然相關。 既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別人,虧老本唸大學,究竟是為了甚麼? 故事到這裡尚未完結。2005 年底,政府打算將出售及外判 non-mean,交由金融 機構負責,涉及金額達三十四億元。倘若此計得售,政府甚至連提供貸款的責 任也推卸到市場,公共服務亦變質為私人生意。此舉被各界懷疑是進一步用市 場機制調高學生貸款利率的前奏,私營金融機構會否以暴力手段追數亦成為一 時話題,政府在強大輿論壓力下惟有暫時擱置外判。 貸款可以是商機,可以成為一盤生意。私營金融機構沒有資助高等教育的義務, 政府製造了龐大的學生借貸需求,各大銀行又豈會錯過這一大塊肥肉。甫開學 即有銀行長驅直入走進校園推銷信用卡,如斯光景正是上述脈絡的產物。與大 學關係密切的銀行甚至會在宣傳上獲得特別優待,中大在 1999 年就在學生證上 印有恆生銀行的標誌,後因同學強烈反彈才中止。 長久以來,大學生欠卡數多被歸咎於年青人浪費成癖,沉溺消費文化。不過這 種經營夾雜道德指控的解釋,卻忽略了香港專上教育的發展與學生貸款制度的 變遷,不一定對應現實。〈廿〉文裡兩合位被訪者都欠下卡數,但他們信用卡 透支的原因都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消費,而是為了還債──別人的債。無論原因 為何,用信用卡透支現金,實際年息率達三成,甚至超過四成,處理不善可能 後患無窮。
墮 落 之 後 的 光 明 基層家庭的經濟狀況尚未復甦(像扎鐵工人,十年來有減薪無加薪,加的只有 屋租),債網卻迎面而來,大學生──特別是基層出身的大學生──無可避免 從天之驕子墮落成黎民。只是,為甚麼大學生一定非得是天之驕子不可?憑甚 麼? Ivan Illich 在 Deschooling Society 一書直指學校教育不是技術技能的基礎, 以學歷評定每個人的工作收入是不合理的,而且限制學歷低者進入某些實際上 作獲取技能,這種篩選是一種歧視,應予廢止。香港既有的四、五十歲中產人 士經歷教育普及與經濟起飛同步並行的時代,深信「讀書 = 上位」這條公式。 Illich 的觀點與他們的信念可謂背道而馳。可是,當上述公式不再成立,這也 許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重新反思在金錢之外,讀大學究竟是為了甚麼;用學 歷決定所得分配的社會,又是否合理。 說穿了,要問的問題是你想做一個怎樣的人,你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大學, 只是人生眾多階段之一,只是社會諸多運作的一環。
145
140-148.indd 7
7/21/2012 6:13:07 AM
書院介紹 崇基學院 崇基是一間較活潑生動的書院。崇基的一大特色是其書院活動密集,同學間又 互相強烈要求其他人熱切投入其中,例如傅盃就是崇基獨有的宿生活動。崇基 共有 10 間宿舍,大部分的規模都不大 ( 只有五旬節會樓高座和低座屬於可容納 200 餘人的標準規模 ),因此宿生間的關係更顯親密,而且院生們有很多機會可 在書院活動中認識同書院的朋友。不過,部分舍堂的宿生活動相對激烈,同學 未必能接受 ( 例如男生宿舍應林堂 )。另外,崇基有中國基督教的背景,書院理 念為融合基督教精神和中國人文精神,但它作為基督教書院的形象相對深刻, 人文精神的部分可能被新亞精神蓋過風頭。此外,崇基要求院生每學期參加 7 次週會,比其它書院多,但週會內容的質素都偏高。地理方面,崇基書院位處 山腳,是最接近火車站的書院,交通方便,但有少部分宿舍遠離校巴站,例如 男生宿舍文華堂在地圖上更是離開了中大校園範圍。因此,崇基生在選報宿舍 時切忌馬虎。最後,如果對基督教有宗教分歧的新生被編入崇基書院,可以在 一定時間內申請更換書院,詳情請向崇基查詢。
新亞書院 新亞最著名的是它的人文氣息。首先,相比其它書院,新亞的書通和週會議題 都較多與人文精神有所扣連,就書通都有很多課程都以文化、文學、藝術等為 題材。另外,所有藝術系和人類學系的學生們都必然地成為新亞學生,由此亦 可看出新亞書院精神的重點。再者,位於新亞的誠明館是藝術系的大本營,同 時又有藝術展覽,可見新亞的藝術氣息濃厚。但隨時間流逝,新亞精神的傳承 已逐漸褪色,越來越少人認真討論新亞的人文精神,書院精神淪為口號。另外, 新亞是四間舊書院中最難申請宿位 ( 以及獎學金 ) 的一間,可以住上一年宿舍 已算幸運。交通方面,宿生不想逼校巴的話,大可選擇步行 5 分鐘到蒙民偉樓 乘升降機直達醫學大樓外面,只消 10 分鐘即可到達大學本部。最後,新亞位 於山頂,除了環境清幽外,四周風景也優美,特別是從天人合一亭向吐露港望 去,可見水天一色、池海一體的景象。可以說,新亞書院是一間較古樸文靜的 書院。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以全人教育為目標,旨在擴闊學生的視野和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 但院生均稱完全感受不到這種書院精神。宿舍方面,聯合的宿位能供應約一半 院生的數量。書院通識方面,相比其餘書院的通識,聯合的書通較缺主題性, 但就有比如品嚐紅酒等特別課堂。而作為特色,聯合有全中大唯一一間酒吧, 思源館。但思源館每晚 10 時半即會關門,實在不無「奇特」之處。胡忠多媒體 圖書館更收藏有一整層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乃是中大之冠。另一方面,聯合書 院的交通方便,即使趕不上校巴,也可以步行 5 分鐘左右到李兆基樓乘升降機 直降到大學圖書館後面,全程約 10 分鐘即可到達大學本部。
146
140-148.indd 8
7/21/2012 5:20:59 AM
逸夫書院 在「四大書院」中,歷史最短的書院就是逸夫。逸夫的精神是「臻善存德, 居高懷仁」,但學生普遍都感覺不到這點,反而覺得逸夫缺乏清晰明顯的 書院精神,以及沒有建立傳統。地理方面,逸夫書院是四大舊書院中離本 部最遠的,由本部徒步前往逸夫基本都要 15 分鐘路程。書院內只有很少教 室,其它書院的學生鮮有需要進入逸夫範圍,因此住在宿舍中的逸夫生很 容易會生出與其它書院隔離的感覺。但是,逸夫只有兩棟相隔很近的宿舍, 因此宿生的關係很容易緊密起來。總括上,逸夫的地理因素容易使宿生覺 得它是世外桃園般,隔離而溫馨。另一方面,在四間舊書院中,逸夫新生 最容易在第一年入住宿舍,但以往的修學年則較難有宿位。書通方面,逸 夫的書通十分多元化,題材包括有科學、電影、戲劇、經濟等多個範疇。 而交通方面,逸夫最接近赤泥坪,同學想要離開中大校園是十分輕易的, 但請留意,由於校方硬性規定赤泥坪入口於每天凌晨 12 時準時關門,各位 不幸遲歸的宿生則需繞道四條柱再走入逸夫了。
善衡書院 * 善衡書院以「給你一個家的感覺」為目標,旨在「以家為基,以育人為 本」。書院每人容納 600 人,在全宿書院中是最多的。可是,書院卻因 院生間的溝通太少,以及書院的大部分政策都不允許宿生參與,而被宿 生指為霸權式管治。善衡書院也強調其國際化面向,但相較晨興書院, 善衡書院收錄較大比例的本地生和內地生,交流生相對比例較低。書通 方面,善衡的書通算是有趣和靈活,啟導課程中包括了野外活動,總結 課程甚至可用報告自己參加由書院安排的暑期工作體驗來取代。交通方 面,善衡書院旁邊就是校巴站,而且所有路線的校巴都會經過此站,因 此善衡書院在交通上是十分便利的。
晨興書院 * 晨興書院最大的特色在於本地生、內地生及交流生的比例接近 1:1:1,宿 生可體驗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宿生相處。我一句廣東話、他一句國語、 她一句英語的場面多不勝數,即使要集齊八國語言的使用者亦非難事。 晨興每年只可容納 300 名學生,規模算是很小,但這樣反而有助提升宿 生間的緊密交流,為達到書院「通過國際交流使學生逐漸懂得如何對世 界産生正面影響」的目標,提供了根基。書通方面,晨興的書通內容廣 泛,包括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等,以師生間的小組討論為主要方式, 着重培訓學生如何從多角度對事物作批判,嘗試達成書院「博學、進德、 濟民」的目標,但書通內容沉悶則使學生難以進入其中。最後,晨興位 於善衡後面,出門走三分鐘便是善衡書院站;不想乘車的同學亦可用五 低的升降機往返宿舍和本部,單程只花不到十分鐘時間,可謂十分便利。
147
140-148.indd 9
7/21/2012 5:21:00 AM
和聲書院 坦白說,對這間「婆娑樹影、人傑地靈」的書院抱有好感的學生並不多。書院自稱 重視包容和互愛,鼓勵學生感恩,回饋社會。但兩年前和聲首次收生時,曾承諾 新生一年內會建成宿舍,結果宿舍至今仍未有建成的跡象,今學年內建完宿舍也 顯得勉強。書院未能兌現承諾,於是和聲的同學都普遍沒有生出對書院的歸屬感。 另外,即使宿舍建成了,但都只能提供約宿生人數一半的宿位。不過,宿舍建成後 會有一間小劇場,也算是一種特色。地理方面,書院位於伍宜孫和聯合之間,宿生 可以用陳震夏宿舍裡的升降機,快速到達聯合書院。書通方面,和聲的書通在理念 上沒太大特色。最後,和聲書院每月都會舉行一次生日會,為該月生日的同學們慶 祝。但有知情人士則指,其實此活動幾乎沒有人出席。在此建議來年院生們可先試 着找出生日會的舉行地點。
伍宜孫書院 同為最新書院的伍宜孫書院,其宿舍亦未落成。書院強調其全面教育,相 比其它書院,似乎伍宜孫書院更旨在學生在創意、藝術及社會責任三方面 的提升。書院要求學生每年都參加書院論壇及書院聚會,書通也以政治、 社會和創意為主軸。宿舍內更設有演藝廳和創意實驗室,又把宿舍大堂規 劃為書院藝廊,這些都是在伍宜孫書院獨有的活動和設施。交通方面,伍 宜孫位於逸夫書院旁邊,跟本部有相當距離。至於其書院文化特色,則有 待各位新生聯手建立了。
敬文書院 * 作為最新一代的書院,每年只取錄 75 人的敬文書院,其宿舍其實尚未落成 ( 宿舍 落成前宿生會入住 i-house)。即使宿舍落成後,敬文書院的位址與大學本部的距 離乃是眾書院中最遠的,交通方面着實不便。而敬文書院最不可不提的特色是, 楊綱凱院長曾書面承諾,其宿舍的宿規會交由宿生自行決定,至於承諾會否兌現, 則有請各位新生拭目以待。
後記 其實,書院的宿位供應和獎學金多寡固然重要,但諸如書院的交通和書院通 識科目都會影響各位新生們的大學生活。更甚者,從書院生活的角度來看, 書院精神和書院文化更是非常重要。因此,編者強烈建議新生們嘗試了解各 書院的更多資訊,才選擇自己需要的、鍾愛的書院。
148
140-148.indd 10
註:有「*」號的書院皆為提供「三年全宿,全宿共膳」的書院。
7/21/2012 5:21:00 AM
梗係搵唔到啦! 呢個世界邊會有Ocamp比中大學生報嘅O camp更有意義架! 唔使諗喇,快啲報名參加啦! 名堂:盤古初開以來最有意義嘅迎新營
食物:呢個世界都係平有平食,貴有貴食架啦
日期:8月20日至8月22日
住宿:世上床鋪何其多,怕咩啵,實有位比你瞓嘅
地點:黎到先算啦
報名限期:即日起至8月19日,不過我哋好好人 既,你遲少少我哋都隻眼開隻眼閉嘅啫
對象:睇緊呢本嘢嘅你地囉 活動內容:睇上面都知,啲活動意義深遠啊! 三言兩語好難講清楚啵
報名及聯絡方法:26036404(報社會室) 66843120(阿飛) cusp@cusp.hk(報社電郵)
費用:放心啦,邊會好似啲細o大o咁屈你錢啵
最好梗係衝上黎本部范克廉307搵我地啦!!!
中大學生報 二零一二年迎新特刊 出版資料 出版:第四十二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委員會「鳴」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室 電話:2603 6404 電郵:cusp@cusp.hk 設計:黃衍仁及其他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9732 8385) 廣告聯絡:飛 66843120,邦 67049101 編輯/作者:梁傑城、謝欣然、蘇子權、陳嘉莉、王典皓、張立邦、陳雋熙、 周松齡、張雋熙、陳進多、王翎琪、陳晞朗、覃俊基 客席作者: Jaco、雞、譚焜、陸明敏、Edward 鳴謝:樊善標、梁文道、王海平、楊政賢、楊牧天、小星星、Joyce、 劉子僑、鍾宇杰、何敬熹、張善怡、歐陽達初、尤里安‧楊、陳秉鳳、 細佬、Miss K、嘉寶、李耀基、趙潔芬、林啟舜、阿嘉花、中大員工總 會、Crystal、CHIU、Janet、寶、Vicky、Susanna、德成
封底.indd 1
21/7/2012 9: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