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閣 主流媒體的客觀中立虛妄 主流媒體大多自稱其所謂「中立」、「客觀」, 然而這只是一種虛妄。它們並不是以中立和客觀 為編採方針,而是市場導向。所謂的市場導向, 就是以報章銷量為依歸,哪個新聞在市場上能催 谷銷量,哪個新聞就「值得」被報導。 況且,媒體受制於其客觀條件,並無可能做到絕 對中立。比如說,現存的主流媒體大多由私人企 業操控,背後的利益關係影響之餘,在取材、 報導方針、整合、寫稿等過程中,編輯在編採時 難免需要加入對事情的個人理解,令論述變得完 整。
「鳴」,專指鳥獸叫聲,或泛指一切發聲的舉動。 「鳴」取自「不平則鳴」,我們為追求公義而發聲。 學生報希望為一些因為其經濟能力、種族、性取向等 社會差異而被體制壓迫、主流媒體忽略的弱勢群體而 鳴。 而「鳴」亦通「明」(註1),我們會以深入淺出的 手法分析不同的現象,希望能夠使更多讀者「明白」 和以思考、行動等方法關注現象背後反映的社會不公 狀況,以至一起發聲。因為我們相信大學生有更大 的責任和資源(如時間、資訊……)去關注和改變社 會,而且我們亦即將踏入職場,理應對社會有更深切 的理解。 我們亦期望在報社「鳴」過以後,可以和讀者達成意 覺上和行動上的「共鳴」,推動一個不再存在壓迫的 理想社會的來臨。 [1]中國傳統中,少兒入學前要進行學前禮儀「擊鼓鳴(明)智」 ,其中鳴通明。
「中立」與「持平」是不同的概念。後者不反對 編輯有自己的立場。它所要求的,是在論述的過 程中,不要迴避批評對象最強最有力的論據,而 要正視它們,把其論據鋪陳出來,配以理據逐一 反駁。同樣道理,「客觀」並不代表放棄某一個 立場,以「各打五十大板」為文章主調;反之, 客觀是指以觀察到的現實,加以整理,分析,推 論,有理據地帶出編者的立場。 我們不會執著於中立。在這個主流媒體以市場為 主導的處境下,若果執著於「中立」,只會令坊 間關注的事情更加不平衡,也令我們喪失理念和 方向。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以「客觀」與「持 平」的態度,作文章的編採方針;貫徹自己的立 場,以理服人。
為社會的弱勢者而鳴 主流媒體在影響力上比我們大,讀者人數和發行 量亦比我們多。然而這並不代表學生報沒有存在 的理由。因為我們關注的,是社會中的弱勢者。 在現今的體制下,無論在政治上或是經濟上,也 有無數人因為其財富、種族、性取向等等被壓在 社會的底層。他們大多被主流媒體忽略,甚至抹 黑。我們的存在,便是為他們而鳴。我們會挖掘 被遺忘的,並且是我們關注的人和事,把他們帶 回人們的視野之中。
理念 以香港的基層勞動群眾為例。主流論述說這些人 不能成為有錢人,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但是, 主流論述忽略了一些事實:他們大多工作辛勞, 甚至身兼多職。長時間的工作,只換來僅夠糊口 的工資。在香港,沒有集體談判權,他們甚至從 制度上也沒有能與資方談判的籌碼。 大學生與這些基層勞動群眾之間,有密切的關 係。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會投入勞動市場。若 現在我們並不關注他們目前的狀況,以及尋求改 變的方法,將來大學生投入勞動大軍,我們便會 面臨他們被壓迫的處境。其次,大學生擁有的是 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在生活上,的確比勞動群眾 更舒適。我們不應該安享於這種舒適,而是有責 任去關注他們。因為,我們的舒適,我們享有的 資源,正正是由他們所提供的。比如說,我們的 課室,以至我們整個校園的清潔,都是這些勞動 群眾維持的。
我們想達致什麼 我們關注的對象,就是一些對象被主流忽略的群 體。我們希望以不同的論述角度、不同的取材, 更立體地反映社會。這並不代表我們會執意找冷 門的事大做文章,而是希望挖掘值得討論而被忽 略的事,令讀者有更多資訊去理解對弱勢群體的 處境。舉例而言,在中大以外的地方,我們會與 草根團體溝通,挖掘草根階層的情況;在中大 裡,我們將會與工友交談溝通,直接了解狀況; 在國際視野上,我們會尋找國外不同的媒體, 包括主流或獨立的,嘗試吸收國際被壓迫者的狀 況。 在全球經濟危機下,人民生活困苦。在香港,物 價和樓價騰躍,貧富懸殊日益加劇。我們拒絕抽 離地以旁觀者的角色,冷眼看這些事物,而是以 分析社會現象背後的政治、歷史和經濟等結構和 脈絡,以求深入地評論和討論事情。透過這種方 法,我們希望最終能引起讀者對弱勢群體的關 注,並參與捍衛他們權益的行動。
論述方式 身為學生媒體,我們不希望所寫的文章只供編輯 們「自HIGH」,而是通俗化而非庸俗化。「庸俗 化」是對於我們的立場而言的,意思就是為了令 行文淺白,而放棄自己的立場。我們會嘗試令文 章不庸俗化,反之,我們將堅持自己的立場為文 章主要框架,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另外,礙於篇 幅等因素,我們並不能在每一期中,把每個術語 都加以闡述。所以,「通俗化」並不只指術語的 解釋,而是在學生報的各個版面中,以不同的形 式貫徹我們的理念。我們會把文章的推論過程寫 得清楚,把當中的邏輯鋪陳出來,並不會只把結 論寫出,否則只會流於空泛,令讀者難以理解當 中理據。另一方面,在出版過程中,我們會保持 這意覺,檢視稿件,務求令讀者明白。 另外,我們亦想促進文章與文章之間的討論。首 先,若接到讀者的投稿,我們希望盡量刊登,並 給予評論文章作回應。另外,如果讀者希望就編 輯或讀者的文章發表評論,亦歡迎投稿。透過讀 者與編輯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文章交流,我 們想促進對議題的討論和思想的交流。
理念
學生報、學生組織與中文大學 學生報除了是學生媒體,亦是學生組織,自 然有其對中大的面向。中大學生,在校園生 活,這裡發生的大小事與我們息息相關。況 且,中大並不是與社會脫離,而是社會的一 部份。因此,有些事並不只是中大的事,而 是與社會有緊密的連結。例如中大清潔工調 遷事件,就與社會的經濟制度、勞資雙方權 力關係等等有關。因為清潔工在公司中沒有 權力決定自己的工作崗位,只能聽從上司的 命令,導致他們沒法反對調遷。 中大成員之中,在制度的權力關係底下, 尤以學生、工人和底層教師處於最不利的 位置。誠然,上述三者的生活處境和擁有的 權力亦不對等,例如工人比底層教師的薪金 低,以致生活處境也較差。然而,三者處於 不利的位置,是相對於校園的管理階層,即 校方或外判公司而言的。在這個框架底下, 他們沒有能力影響管理階層的決定。比如 說,研究助理和工友面對工時過長、薪金過 低的問題;學生面對宿舍探訪時間不足的問 題。他們也沒有權力提出異議。我們希望藉 著中大學生報,加強學生對其他學生、工人 和底層教師的理解,明白到我們是一個命運 共同體。在制度的壓迫底下,我們應該團結 一致爭取權益。 現時的中大,並不如我們的理想。日漸商 業化的大學裡,擁有話語權的,往往是取 決於其商業價值:例如學系的資源分配;各 類的副學士、自資課程等等能賺取利潤的政 策;政府的學額回撥制度,令各院校要以利 益主導,爭取學額;商家--資本主義制度 下的得益者,由於他們有意加強現時的商業 化模式,從而影響了學校的資源分配、學術 自主及大學行政。在大學政策下最受影響的 學生、底層教師等,卻只有被「諮詢」的份 兒。他們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說交流 的機會、研究的內容等等。 我們希望透過學生報,能夠傳揚校園民主的 理念。我們認為,在某個處境最受影響、最 有需要的人應有決策能力,例如宿舍探訪時 間,應由宿生、舍監及工友等集體決策。校 園的大小事也應該實踐這種理念,例如民 主女神像擺放,以至應否斬一棵樹等等。因 為,校園民主不單只是大學裡面的事,而
是透過實踐,提升人對於社會的政治意覺。 當然,實踐這種理想必須涉及社會的政經制 度。但透過宣揚這種理念,能深化人對政經 制度的思考以及尋求改變,從而達到理想。 這不只是針對中大,而是對於社會而言。總 而言之,便是讓底層受壓迫的人充權。我們 並不是被動的被統治者,而是有權決策的, 有主體性的一群。
學生報與社會運動 校園發生的事,涉及社會制度和當權者的政 策。現時的社會政經制度,顯然易見地是官 商一體。例如香港的樓價高企,是因為政府 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地產和金融,它透過控制 土地供應,抬高地價,賣予地產商牟取利 潤。地產商則是利潤主導,以建私人樓宇, 賣予社會上較富裕的人炒賣或居住。如此一 來,樓市節節上升,也忽略了基層的住屋問 題。回到校園中看,若要改變校園,就需要 改變社會的政經制度及政策,而社會運動就 是集結尋求根本變革力量的途徑。舉例說, 以上述所舉的清潔工調遷事件為例,涉及到 工人在公司有否集體決策權;大學的教育資 助多少,關乎到政府的教育開支。 故此,我們想利用大學生的身位,以第一 身的參與角度,緊貼報導和評析社運,透 過媒體向讀者發放認為應受關注的事。甚或 我們亦將嘗試自行發起行動。學生擁有更多 時間、知識去關注不同的事。況且,我們畢 業之後,在社會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樓價高 企,人民難以負擔的問題,我們將來亦需要 面對。故此,我們要先理解世界現狀,和對 未來社會有強的連結。藉著參與及報導社會 運動,我們希望能帶來迴響,有更多人投身 尋求社會變革的行列。除了參與或發起行 動,在校內校外,我們亦想與不同團體建立 聯繫。例如在校內的基層關注組,或是校外 的草根團體。互相參與對方的行動,或合作 發起行動,才能團結變革的力量。
版面
社會版 社會是什麼?能吃的嗎? 我們走的路是社會,我們吃的飯是社會,即使是在馬 桶旁的廁紙也是社會。就是區區一張廁紙,由砍樹、 製作、化學處理、運輸、包裝、批發、零售都經過了 十多個程序,經過上萬人的分工生產才能得出這隨手 拈來的廁紙。在現代都市中,我們的一切都與社會有 著千絲萬縷,不能割裂的關係。而社會正發生著種種 影響我們日常生活,而急需關注的事情。 姑勿論我們身為大學生,身為組成社會的一分子,我 們自當有責任去探討和瞭解這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 項,為弱勢發聲,為公義出頭。舉例而言,在香港的 住屋問題上,誰是弱勢群體?簡單而言就是一些所謂 的「低技術」、「低知識」、「低收入」人士。在香 港社會,買不了樓只是個人努力不足這個概念,深深 刻印在大多數港人心中,住屋被描繪成不是由政府負 責。但房屋是市民的基本需求,是必須被保障的基本 福利。而深究「置業難」背後的原因卻是政府一方面 以高地價政策推高樓市,一方面卻沒有一個完善的公 共房屋政策,把這個責任推去私人樓宇市場。地產商 在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面對出售豪宅和高尚住宅區 的超高利潤,自然置升斗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於不 顧。在這極高樓價的畸型經濟環境下,絕大多數基層 在負擔沉重樓價的同時,卻只是屈躬於不足人均五十 多呎的劏房、籠屋之中。他們是香港房屋政策的最底 層,過著的可謂連基本尊嚴都沒有的生活。當然社會 上的弱勢群體及他們面對的問題遠遠不只於此,例如 外傭、勞工、新移民都面對著不同的問題,他們都是 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我們希望關注弱勢社群和整 個資本主義在香港社會呈現的問題,例如造成政商界 利益輸送、勞工剝削問題等。 而這些問題與我們的距離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遙遠,繼 續以上面的房屋政策為例,政府缺乏完善的房屋原因 何在?現今的政治制度與經濟有一個非常複雜緊密的 關係,像立法會當中就有一半的功能組別議席,當中 很多的界別都是赤裸裸地代表著商界利益。更甚者, 當中除了衛生服務界、教育界及社會福利界組別以 外,其他界別都是以團體票模式選舉,只代表僱主的 利益,背後蘊含著經濟基礎決定政治權力的原則。 而這一半的功能組別議席決定香港絕大部分政策能
夠推行與否,大至稅收問題,小至禁煙問題。 在現行 階段,我們要擺脫大財團對於公共政策的操控,使政 府和立法會真正為香港市民服務,奪回市民參政的權 利。我們希望把各種社會問題更立體地呈現出來,並 剖析其成因,讓讀者對這些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學生報的社會版跟外面的報紙有什麼分別? 有關社會的題材包羅萬有,天天新鮮,我們隨街也能 取得免費報紙,獲得最新的社會資訊。為什麼要看這 一個月才發行一份的學生報?因為學生報沒有政治背 景、沒有財團利益、沒有銷量考慮,會更著重梳理新 聞跟大家的關係,以主流媒體忽略的角度重新審視事 件,諸如示威者的想法和訴求,並希望讀者能重新思 考和批判主流一直灌輸的價值觀。舉例而言,在所謂 「陳冠希的淫照事件」之中,我們不會把焦點放在有 什麼新女星出現,相片質素如何,而是反思這事情隱 含的社會現象與價值觀,為什麼這麼一宗新聞能連續 登上頭版二十一日?為什麼相片曝光後,很多人罵得 擲地有聲的是陳冠希這「淫賊」而非將照片上傳的那 誰?
新聞的社會題材還不都是那些,中大學生 報會比蘋果動新聞多元嗎? 在引起一時哄動的新聞冷卻以後,我們不會像主流傳 媒把他們拋諸腦後,我們將繼續作出各種的後續報 導,例如烏坎村的抗爭以後,中國民主運動有什麼新 發展?此外,我們亦會對重要的社會議題作出長期關 注,例如種族歧視、大財團壟斷問題(如李氏集團)等 等,作一個既深且廣的主題探究。 除了對有較大迴響的報導作出分析外,我們同時亦會 探討一些社會上沒有多少人關注的冷門議題,像香 港的精神病人問題等。為何社會刻意標籤精神病人, 把他們打造成隨街砍人的瘋子?他們有「精神病」這 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他們的生活乃至心理狀態會是 怎樣的?社會上往往因為這些議題牽涉人數少,資源 少,以致沒有很多人或媒體會主動了解和關注他們面 對的問題,使這些問題被丟棄在社會的一角。但是我 們不能夠無視這些弱勢的存在,我們和他們都是這社 會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能夠藉著討論去喚起更多人對 這群被壓迫的人的關注。 社會上,我們同時擔當著多個不同的角色,子女、學 生、朋友、僱工、消費者等數之不盡的角色。社會版 的目的就是把我們每人的角色與社會勾連在一起,理 解個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以明白和了解各種社會事務 的本質,批判而非盲從主流價值,甚至進一步以聲音 和行動親身表現我們的訴求,投入改變社會的運動之 中。
版面 大學生身份=? 我們,大多由小開始,就經歷過無數考試,再於大學 學位市場中與人競爭,奪得大學生這個身份。大學生 在這社會結構中,被賦予「知識分子」這名銜,掌握 著不少資源,享受著不少福利,例如師資、圖書館、 體育館、飯堂、宿舍,以至於這偌大山頭的花草樹 木…… 然而,大家有否想過,在大學裡可以過怎樣的生活? 單純是「大學五件事」?追求GPA過三爆四?大學有 如社會的縮影,而大學生可以做的絕非僅限於此。我 們大學生,身為社會的一分子,除了關心自己的事, 亦應了解及貢獻這個社會,如留意社會動向、投入政 策討論、參加社會運動等,將自己的知識及力量注入 社會當中。
校園是大家一起建設出來的──邁向校園民 主 在作校政決策時,校方往往閉門造車。例如四書院早 前宣佈增加9%宿費,沒有公開諮詢學生意見,但此事 與我們息息相關[註1];物業管理處(EMO)在上年 貿然對室內清潔組工友實行強制調動機制,工人在整 個機制中毫無議價能力,只能被校方壓逼[註2]。 事實上,我們不是校園裡的消費者,比方說我們交學 費,來消費課堂、校內設備和工友提供的服務等;我 們與校方、老師、工友並非只有消費者與提供物品/ 服務者之間的契約關係。我們,是校園成員之一,與 大家共同經歷集體校園生活;故此,校方不應集權於 自己手裡,而是放權予校園持份者,以共同創建屬於 大家的中大校園。 除此之外,亦有不少已存在的制度令大學生感煩擾, 甚至失望。小至臨近REG科或週會時段便會出現網絡 擠塞的CUSIS[簡直係家傳戶曉,唔駛落註喇掛?!] ;大至在學校的資源分配上,牽涉到UGC(即大學教 育資助委員會)對大學運作的干預[註3]。 其實,學生應有權力去決定校園政策。我們已脫離中 學家長式管治,而且在法律上已是成年人,故應有自 己的自主性,有權力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若我們 不去主動知道及關心校園的事,校方則會繼續隱瞞政 策之資訊,不將權力下放。若校政對於學生、教師和 工人等人不合理,忽略了大家的訴求,我們又怎能對 此不聞不理、獨善其身? 現時,這些資訊被官方隱瞞,而且沒有足夠供予學生 與校方互相溝通的平台。而當這些政策又往往與大家 關連密切、影響深遠時,學生報會為大家披露有關資 訊,希望校方在決策時能提高透明度,以及學生與有 關議題的其他持份者對議題有充分理解以及理性的思 考及討論,以實踐校園民主。
活出自我! 在朋友口中,我們不難聽到對方埋怨:「好chur,但 我都唔知自己係度chur緊啲乜!」從踏進中大開始, 或許在更早以前,已有人云亦云:「上大學緊係要 做大學五件事啦,唔做既話,唔算得上係大學生 架!」諸如此類的概念不斷轟炸腦袋,但我們又有 否想清楚我們想要的是什麼?這使人容易頭昏昏的 跟著別人所灌輸的觀念走,不能自已。 除校政外,學生報在校園版中亦會分析和批判校園 文化的歷史、效果、演化等。例如,時至今天的 「dem beat文化」會否步向形式化?這文化的原意是 增強我們對於所屬團體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向 外展現其團體的團結,但這漸漸地變成「玩ocamp」 及上莊的慣例,強逼團員重覆地拍手、踏地、喊口 號,這又能否達到這文化原本的目的? 我們應去反思做每件事背後的意義,以免自己「都 唔知係度做緊乜」而使時間在不知不覺間逝去。另 外,學生報亦會致力於擴闊大家對大學生活的想 像,探索校園生活的多元性,讓大家選擇適合自己 的路向。
校園版的使命 作為校內傳媒,以及非官方歷史記錄組織,學生報 設校園版的責任在於,報導及評論學生應該知道的 校內議題(包括校政及校園文化),記錄在校園內 發生的大小事,使大家能得到更多資訊,得以分析 及探討各種議題,從而關心校園內的人事物,並能 提高大家的政治覺醒,共同建設中大這校園。 1:加宿費,差啲加咗你都唔知咩事! http://cusp.hk/?p=2544 2:中大清潔工友抗爭號外 http://cusp.hk/?cat=89 3:UGC摺埋:教資會如何干預學術自由 http://cusp.hk/?p=2182
校園版
情色版的存在,是一種表態 我們就是要寫,我們就是要說,情色,性,慾。 情色(eroticIsm) 一詞是指以性作為方式去表達一 些哲學、政治等方面的觀點,而同時我們對情色有 更多以性為中心的詮釋:情色指由雙方情感的契合 而發展出性行為,另外,當中的情,亦指向在性方 面,例如是性幻想、性行為等環節中的個人情感( 包括慾望的產生、性行為中的愉悅等)及共同參與 者的交流和感受。以大學生的刊物去描繪和評論 性,是為了表達對其的重視,亦希望為性開拓更廣 的討論空間,因為我們認為性有其存在的價值,不 應被視為禁忌。而且,作為有更多資源去思考的大 學生,我們應該站出來,打破固有對性的困鎖和避 忌,使之得到更豐富和寬容的詮釋及理解。
性的價值何在? 對個人而言,性包含慾望和行為,此種慾念產生自 身體和情感對外界的反應,是天然而成的,而性行 為是慾望的宣洩。性的價值在於此過程中產生出的 歡愉感,以及透過思考慾望的形成、感受和處理性 行為中的身體及情感反應,從而加深對自己的了 解。但主流價值觀卻往往否定以上的意義,並視性 為禁忌,使人不敢或不屑把它宣之於口,並把自己 的慾望和反應視為污穢,阻礙了對自我的理解甚至 產生自我的否定。人們便只把性壓抑在心底裡那張 狹小的床上,甚至以道德為旗號,強行要求別人也 這樣做。致使對性的詮釋,成為學術權威的專利, 關於性的表述,亦只能永遠躲在藝術的庇蔭下。 但性本來就是我們的事,把對性的所有詮釋權交予 法律、學術等權威,不正是出賣自己的主權?在薪 金、工時都被剝削的同時,我們又是否甘心連自己 的慾望也被控制?我們不應該受制於主流價值對性 的解釋,而應重奪自主權,思考性對於自己的價 值。
為何要打破性禁忌? 打破禁忌,第一個當然是因為性是有價值,更重要 的是,性成為禁忌的原因及過程是我們不能認同並 服從的。 性其實不只是個人的事,更牽涉到人與人的交往及 關係的建立,而性的吸引力是使性關係可以跨越身 份、階級、年齡及性別,使不同分屬的人能連結在 一起,這種跨越會打破社會既有的秩序,削弱某些
情色版 階層的權威性,使掌權者難以管理統治。故他們會 把性渲染為一種禁忌,減弱性的吸引力,使其不能 連結人們。但我們認為平權及重新扣連人與人的關 係,引起相互的理解和溝通,正是達至民主的一個 重要過程。 而在父權的主導的社會中,男人掌握著性禁忌的話 語權,要求女人服從,且必須專一和貞潔,而他們 卻不在此限。男人有多於一個的性伴侶是風流,會 成為羨慕對象,反之,女人便是紅杏出牆不知廉 恥,並應受到懲罰。這不但使女人的性主權受到壓 迫,亦造成對女性的消費心態──以男性為中心, 女性只是被觀賞、狎玩的對象,其存在意義彷彿只 依附男人而生。 我們絕不能同意在霸權底下產生的對性的價值的定 義,所以,我們要擺脫傳統的困肘,重新思考,探 索性及情色對我們的意義。
性應該是如何的? 因為是禁忌,人們很少正式和公開地對性作更多的 思考和討論,這導致性與人脫離了關係,僅被理解 為輔助繁殖的工具,此外沒有更多的想像。 但事實上,性是人與人交往中重要的一環。而在社 會大氛圍下,只有夫妻間的性行為受到認同,這無 疑是進一步限制了性的擴展,因為夫妻只是人際關 係中的一種組合,而且大部份國家只容許男女結 合,其交往亦以傳宗接代為最終目標。但我們認 為,性文化應該是多元的,參與性行為者不應受到 性別和數量的限制,甚至其地點、方式、目的等亦 應得到更寬的想像。重要的是,性對人而言,除了 是繁衍後世代的意義,性愉悅等感官享受、參與者 的情感交流亦值得重視──性慾情色不是銀幕上二 維的風景,不是可以斤兩稱量的貨物──它是你情 感上的波瀾,肉體上的顫動──是靈魂的呼告。
學生報要做的是…… 為了打破禁忌,我們除了以議論方式分析有關性的 熱門事件,嘗試發掘主流評價以外的觀點;同時, 亦會繼續以情色小說描繪各種性生態,使不同的性 生活立體地呈現,令讀者看到一些冰冷的詞語背 後,細緻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景像,從而增加對性 的體會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會開設更多互動的渠 道,如增設信箱一欄,解答讀者關於情色性愛的疑 問,鼓勵讀者參與討論,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並期 望開拓更廣的討論空間;再者,我們會對色情產業 (如色情電影、小說、性玩具等)作出如對文學作 品般的批評,解構及反思色情文化的意義,使其不 因只是消費品而被輕視甚至落得污穢的罵名,而是 得到更認真的對待,避免色情因被不了解而落為禁 忌。
版面
性/別版 什麼是性/別? 「性/別」(註1)這命名指出,性別不是簡單的兩 性,除男/女外還有多種可能。換言之,性別並非固 定不變的,而是複雜、多元、流動的。「性/別」中 的斜線表示性(sexualities)與性別(gender)彼此相 關但不可化約為一,而「別」則強調性與其他社會差 異(例如種族和經濟階級) 一直互相影響。
日常的性/別政治 自出生起,醫生按照性徵差異來決定我們的生理性 別,我們從此捲入了性/別的漩渦。中小學規定男要 穿褲女要穿裙、大學嚴禁宿生屈「鴛鴦蛇」、商場女 廁門前總有一大條長龍、舖天蓋地的纖體廣告告訴我 們男女都需要追求「完美體態」、娛樂雜誌總愛拍攝 女明星的走光照……這一切都說明了,社會文化分派 了不同的行為、角色和意義給「男性」和「女性」, 規範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性/別議題就在 日常之中。
誰是弱勢者? 更重要的是,性/別議題牽涉到社會如何分配資源, 如何決定誰可以有尊嚴地過活,而性小眾就是最受壓 迫的一群。最近聯合國首次發佈了一份有關性傾向歧 視的全球報告,指出全球所有地區針對性傾向或性別 身份的歧視及暴力問題仍普遍存在,目前仍有76個國 家的法律針對同性戀者等性小眾的性別身份定罪。 (註2)此外,全球只有極少數國家承認同性婚姻合 法,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一世界,例如挪威和英國。回 到香港,性工作仍被視為賤業,同性婚姻合法化仍遙 遙無期,關於性小眾人權的公共討論一直極為不足。 而關心邊緣聲音的學生報,自然希望為他們發聲及提 供議論性/別的空間。 但,處於弱勢的又豈止限於LGBT(男/女同性戀者、 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這班性小眾?有時我們之所以 對性/別議題不感興趣,是因為我們自以為自己並非 受壓迫者,有着安全的性別身份(如「百分百」異性 戀者),處於性/別權力關係的優越位置。可是,由 於這社會只以異性戀單配偶作為唯一正當的親密關係 及社會組織制度,其實你我都有機會要面對性/別壓 迫:試想想,你三十歲仍然單身的話會受到什麼壓 力,做一段關係裡的「第三者」會遭到什麼指責…… 「港女」、「港男」、「毒男」、「腐女」,這一堆 標籤又代表著怎樣的性/別歧見?如果我們希望真正 自主地生活,與不同性別身份的人融洽相處,又怎能 夠拒絕了解及抵抗社會上的性/別壓迫?
尊重差異 實現平等
學生報設立性/別版,不單為了突顯性/別議題在 云云社會議題中的主體性及重要性,也為了透過日 常生活事例,深入淺出地討論種種與性/別相關的 偏見和衝突,好讓讀者更了解弱勢者的處境,以及 反思自身的價值觀。 例如,最近無線藝員鄧萃雯公開表示,她不能接受 《金枝慾孽2》(一套極受歡迎的電視劇的續集)的 正式劇情以同性戀為主題,因為她認為「世界已很 亂」,作為具有社會責任的演員不應「鼓吹」同性 戀。(註3) 從此事例可見,她認為同性戀這種性傾 向會令社會變得「亂」,破壞了人們的生活秩序, 故對社會有害。為大眾利益着想,電視劇就不應包 含同性戀情節。這就顯示出,非屬一男一女的親密 關係及情慾實踐,在主流性/別文化價值觀裡,是 不正常的,是不值得尊重的,是要被隱藏的。而擁 有龐大資源及影響力的大眾媒體,也正在鞏固社會 的異性戀霸權意識。為了不讓人因任何非主流的 性/別偏好、行為及價值觀而遭受不公對待,我們 實在有必要對此文化霸權作出分析和批判。 始終,性/別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刻板規範,而是 流動的風景、多元的光譜。如欲提高大眾的性/別 意識,讓所有人學會尊重彼此的性/別差異,朝向 真正的平等,我們實在需要更多思考、討論和行 動。 1.「性/別」一詞源自台灣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http://sex.ncu.edu.tw/history/history.htm 2. 愛白網:聯合國首次發佈性傾向相關歧視及侵犯人權問題全 球報告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2951 3. 星州互動:鄧萃雯不接受拍斷背劇 http://www.sinchew-i.com/node/270041?tid=1
生活,人們每天都在談論著。只是面對與我們如此貼近的話 題,人們卻很少去思考、分析,更遑論對其留有任何的想 像。而生活版的存在,就是希望能從我們身邊的事物入手, 和大家一起去探討、反思現有的生活方式並探索其它的可能 性。 如何從一些瑣碎的生活細節去理解和詮釋我們的社會和文 化,乃生活版希望處理的其中一個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裡 所做的每個選擇,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了我們所處環境對我們 的影響。譬如當身邊的人都穿上了款式大同小異的服裝、梳 著毫無驚喜的髮型時,我們可曾思考引領潮流的幕後推手或 許就是那些控制著服飾生產的大財團?我們是否會想像當媒 體開始對何謂“美”沉默不語的時候,人們可會仍穿著得如 同倒模般?種種此般微不足道但富有深意的生活現象,都將 成為生活版討論的話題。此外,生活版亦希望能指出由於現 今這種以消費為主導的生活模式(即充斥著在商家鼓吹下造 成的、欠缺審慎思考的高速消費行為的生活模式),以及由 此引發的、由消費行為帶來的滿足感的高速消失,而致使人 們忽略了一些事實:在當前的社會氛圍底下,人們對於商品 的理解很多時候只是著重於享受消費商品所帶來的滿足感( 儘管,也恰恰是因為其消失很快),而往往疏於思考、想像 每件商品背後的生產過程,及其當中飽含了多少在全球分工 下被壓迫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人的血汗和辛酸。我們不是 企圖扼殺人們對生活情調的想像,而是想要指出,我們的生 活是和許多我們看不見但又確實存在的弱勢群體相扣的,我 們對他們存有一份責任。 而在大家開始對現況進行梳理、反思後,我們更希望的,是 能夠和各位在瞭解現況的基礎上一起去重新發掘/探索生活 中其他不同的組成。 比方說我們需要意識到,當我們提起 的日常活動只會是卡拉OK/去CAFE時,或許我們正因為單純 的娛樂、消費成為生活的主導,而逐漸遺忘許多生活的其他 面向(如與三五知己把酒言歡、傾訴心事;又或是在獨處的 時候進行自我反思等等); 又比方說,當越來越多人口的 所謂的“品味”開始指的只是有名氣的/昂貴的Starbucks 或是Chanel No.5等與金錢價值掛鉤的商品時,我們或須發 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選項,很多時候都是被諸如消費文 化、全球化等社會氛圍/現象篩選或價值重塑後的產物--換 言之,我們很少能跳出現有的社會框架去作出真正自由的選 擇。 而值得注意的是,若我們甘願被這些框架束縛,我們 將會放棄了許多框架以外的價值而不自知。如何走出這些條 條框框、以至培養自己獨特的生活態度而不是一味跟隨所謂 「主流」的、一成不變的生活,也將會是我們在生活版中希 望和大家一起探討的議題。
生活版
版面 「文藝」二字總會給我們看似遙不可及的感覺,似乎只是貴族的尊貴權 利,是高不可攀的美好情操。然而,對「文藝」的如此理解,往往是出 於權威對「文藝」的狹窄定義,於是把「文藝」固定在既有形式,並將 其無限升格至一個階級象徵的印記── 一個屬於「上流」人士的識別 標籤。例如,當有關文化部門鉅額聘請外國交響樂團進駐劇場,在高雅 的大演奏廳中重覆拉著莫札特的交響曲時,卻把形形色色的近代民謠、 地下搖滾等音樂拒諸門外,使大眾或基層的文化看似永遠不宜登大雅之 堂,而文藝亦因而變得更像上流階級的玩意。當然,文藝並非官民二元 對立,但我們對不同作品的喜惡判斷容易建基於主流的論述,而且鑑賞 文藝途徑也頗被局限。 然而,文化藝術其實是一個讓人能跳出固有感官局限,去探索和認知這 個世界的重要媒介,能使人反思和留意生活細節,同時是助人處理內心 情感的重要渠道;尤其在高度理性化的社會運作模式之下,我們生活的 一切只講效益,只講帳面數字,更使一個我們日漸缺乏一套較著重情感 抒發和感官探索的生活維度。並且我們更想強調的是,藝術探索世界和 人生的機會並非達官顯貴的特權,而是屬於每人均能共享的權利。 但是,無論是否傳統形式的藝術,都總受著主流文化價值(如文藝商品 化)霸權的肆意踐踏和邊緣化,主流媒體也甚少刊物致力探討文化藝 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和意義,即使坊間偶有文藝雜誌的出現(如 Muse),卻每每落得灰飛煙滅,被迫停刊的下場,顯見其生存空間受到 扼殺。中大學生報作為一學生組織和媒體,特意開設文藝版本身亦是一 種表態,表明我們反對單向一元的文化價值霸權,並捍衛日被邊緣化的 價值。 更重要的是,我們期望透過設立文藝版,擴闊讀者們對「文藝」的既有 想象。我們除了處理傳統的文藝形式(如音樂﹑話劇﹑詩詞和舞蹈,揉 合生命千樣好~)以外,也會處理一些非傳統形式的藝術,甚至一些被 邊緣化而無人問津的藝術形式(如地下搖滾、行為藝術),以使讀者能 擴闊對文藝的想象的同時,亦能理解藝術的更多面向,和它們在目前社 會的現實情況。 此外,我們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必然存在社會性,社會性可分為狹義 和廣義的社會性;前者指的是從創作動機和作品影響等直接的表面所見 的社會性,後者指作品在該時空歷史文化脈絡之下,所體現或映射的社 會議題;由於人必然在不同時空與社會時代事件扣連,故即狹義社會性 未必存在,廣義社會性亦必然存在。在此條件下,藝術就並非只是有階 級意味的娛樂,而是一個與社會及個人有所扣連的貼身議題。 為此,本版將特重創作﹑評論和參與三部分。創作以莊員的不定期文藝 創作為主,評論則主要以社會角度的解讀作品的意義和影響等,至於參 與部分則著重鼓勵讀者參與創作,以投稿形式發表作品,以及回應評 論。
文藝版
教育版 何謂讀書?作為大學生,這似乎是答案顯然不過的問題。每個經歷過會 考、高考、JUPAS洗禮的人都必定會有切身體會。我們對讀書的理解, 無非是marking scheme、操練、補習、公開試等等的混合物。但如果問 題改為何謂教育?答案似乎有點模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說得出現今教 育體制的一些弊病,或我們所期盼的教育。這些期盼可能實現嗎?教育 還有甚麼可能性?
病態教育 香港病態的教育文化已在我們這一代表露無遺。在資本主義主導下,教 育機構淪為提供人力資源的工廠。它們的課程編排猶如為市場度身訂 做─中學以公開試培養長時間集中力和競爭心態;大學和各種專上課程 將學生分流,塑造成合適的工具。在此機制下,學生被當成一批批的零 件、令社會這巨大機器運作暢順的齒輪。這種不把人當人的教育將學生 能力標準化,使他們成為沒有獨特性、隨時能被取替的組件。 而教育機構由上而下的決策方式更令上述機制持久運作。學校灌輸給學 生的,是一些社會上流行的法則,如階級意識、競爭心態;至於自決和 自省的精神則欠奉。在中、小學裡,學生被剝奪了自主權─他們沒權決 定衣著、用餐地點...學生沒有養成參與決策的習慣,便容易失去參與、 關心公共事務的自覺。這不僅扼殺了學生對教育體制的反思,更使他們 難以在學生生涯中培養自決能力。
大學生的責任 作為大學生,現行制度下最成功的參與者,我們有責任保持警覺性。因 為我們表面上在這淘汰賽中得益,很容易會以為它行之有效;即使察覺 有問題,亦可能自覺對改革有心無力。結果,我們很容易成為體制的擁 護者。 大學生擁有的有利條件,令我們背負更多責任。大學生經歷了十餘年的 中小學教育,令我們對體制的弊病有切身感受;而作為學生,教育每進 一步都令我們受益。所以,大學生有責任批判 、推進改革。 批判由身邊開始,我們身處的大學環境,以至我們曾經歷的中小學教 育,都是我們批判和自省的首選。從批判考試評分機制的不公,我們能 反思教育是否等於淘汰;從批判大學對通識教育的忽視,我們能捫心自 問究竟我們是被教育還是被訓練……
教育版的目的和論述方式 教育版之所以存在,在於相信教育的可能性絕不止於我們現今所處的制 度,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或只存在於夢想中的烏托邦式教育,都在 討論範圍之內。現今西方盛行的博雅教育、中國古代宋明書院,以至新 亞精神,都拓寬了我們對教育的想像。 我們在教育版提出問題,引發討論、想像。在香港的客觀環境限制下, 如經費限制,教育機構要實現它們的教育理念極不容易。然而甚麼制度 是香港可能的最優選擇,需要作為參與者的學生集思廣益。教育版的責 任,在於提出一些被遺忘的選擇:原來小學、中學之後,不必是大學; 原來學業除了考試以外,還有課後的閒聊;原來大學除了象牙塔和學店 以外,還可能有第三條路……
版面
迎新特刊
不少新生甫進中大,面對大學生這新身份,都曾有此疑 問:「我現在是大學生了,這三年間我應該要做甚麼?」 社會大眾期望大學生雙語流利、學識淵博、人情通達、關 心社會等等,總之大學生就應訓練自己成為全能超人。師 兄師姐則可能會建議新生做大學五件事:讀書、上莊、住 hall、拍拖、兼職。
那你認為呢? 我們出版《迎新特刊》,正是希望幫助新生反思大學生的 身份,但不是以引導者的姿態指點新生應走的路,而是盡 可能展現各種選擇。比如,除了大學五件事外,原來大學 生還可以選擇參加社會運動,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等。 希望新生在看過眾多選擇後,能夠自己解答「我在大學應 做甚麼」的問題,為自己的大學生活賦予意義。 另外,下年中大將同時迎來新舊兩制的新生,中大校政( 如課程、設施、資源分配等)亦會隨改制而有轉變;這些 轉變對兩制新生乃至二、三年生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 有需要透過《迎新特刊》反思改制的意義。一方面是論述 教改的歷史脈絡及社會意義,比如七十年代四改三對當時 大學學制有何影響?二是探討改制對兩制學生的影響,例 如,兩制學生經歷的中學教育不同,在中大卻很有可能要 上同一課堂,究竟課程設計能否同時切合兩者需要?相信 這些討論有助新舊兩制學生暸解自己和對方的處境,明白 其實雙方同處於教改大漩渦之中,從而避免分化。 我們亦會提供有關中大的實用資訊,如膳食交通、課程選 科、文化現象等,以讓新生更快適應中大生活。同時我們 會對其作出反思和批判(如校巴班次是否足夠、dem beat 的意義等),並強調很多便利學生的措施不是無中生有, 而是經學生爭取而來,以讓新生了解到其實他們有能力從 各項細節改變中大校園,從而宣揚校園民主。 最後,我們希望透過《迎新特刊》向新生帶出本報理念, 比如其實中大校園內亦有不少弱勢社群,在玻璃屋遇到的 清潔員工就可能是其中之一,而他們正是本報所關心及為 其發聲的對象。
八九民運特刊 八九六四,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期。二十三年前, 天安門廣場發生了一場震撼全球的事件。今天,廣場 前的是喧鬧的遊客和愛國的軍人。當年的青年學生流 下來的血已不留一點痕跡。在香港,每年都有舉辦燭 光晚會,悼念六四亡魂,參加的市民多得連維園也容 納不下。 但想深一層,我們對八九民運的認識又有多少? 如果在街頭隨便找一個人問,九成人會說支持平反六 四。但再問及四二六社論、罷課潮、王丹、胡耀邦 等,似乎沒多少人知道。現時支聯會和香港的傳媒大 都集中宣揚六四晚會的「盛況」,參與人數多寡,警 方如何干擾集會等。我們認為這是不健康的。這好比 把一場暴動的重點放在血腥的圖片和文字的描繪上, 而不是暴動的因由和其反映的社會問題。我們希望從 歷史、社會、人物等多個角度出發,探討八九民運的 因由和影響,引起更多反思和討論。 當年學生致力爭取的「反貪腐」、「要求改革」、「 民主」等訴求,似乎已被現今的中央政府拋諸腦後。 翻開報紙雜誌,我們看見中國官員的腐敗,看見大連 PX化工廠事件中官員出爾反爾,看見多名維權人士被 關押軟禁。事實證明,經過二十餘年的時光,青年的 要求還未得以重視。為八九民運的犧牲者平反,就是 一種表態,就是在控訴中國政府。 中國與香港有着千絲萬縷的的關係,這是不可否認 的。八九民運時期,有不少香港團體一直關注中國的 情況。既然當年的訴求並未兌現,我們有責任去繼續 發聲,爭取合理的改革。另外,民運不但對中國國情 有重大影響,其餘波亦改變了香港不少,有部分甚至 造成現今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舉個例子,民運導致世 界政治經濟體系急速向右轉,中國政府也步上這路, 開始吸引外來投資,其中有不少是港商。這間接促成 香港工廠北移,令中國內地的勞工繼續受到剝削。同 時全港的經濟體系出現極大變動,從工業生產轉為商 業服務行業,導致金融霸權興起,兜了一個圈,最後 造成資本家對香港低下階層的剝削。中國和香港的基 層可說是共同受害的。然而,很少人對這方面有認 識。我們希望從六四出發,從另類角度作出分析,深 入探討中港關係與香港的改變。 總的來說,我們不單希望爭取平反六四,還盼望從一 個更宏觀、更立體、更多元的角度剖析八九民運事 件,並深化對八九民運的理解,而非停留在口號式的 「平反」上。現時香港弱勢社群的吶喊,與當年天安 門前青年的高呼何其相似?大學生較有時間、有精力 去盡一個公民的責任,為社會不公義的事發聲。我們 有必要延續青年的意志,敢於批判社會各類問題,從 而真正推動香港,乃至中國社會向前邁進。
投稿 學生報不只是編輯表述自己意見和 立場的地方,更應該有你的參與, 自由地以任何形式(字、相、圖、 畫,總之乜都得) 表達任何意見 (可 以係支持清帝復辟、又可以係反對 蘇格蘭獨立,總之都係果句——只 要肯同我地交流切磋的話就:投乜 都得!而我地亦會就出版刊登事宜 與投稿者聯絡)。歡迎大家投稿黎 喇!
候選內閣成員 候選總編輯 聯宗研一 梁傑城 候選副總編輯 逸中文一 謝欣然 候選副總編輯 聯歷史一 蘇子權 候選執行編輯 逸社會一 王典皓 候選執行編輯 崇政政一 陳嘉莉 候選財政 新風管一 張立邦 候選秘書 崇社工一 陳雋熙 候選資料主任 崇經濟一 周松齡 候選資料主任 新藝術一 張雋熙 候選資料主任 新工管一 王翎琪 候選資料主任 聯數學一 陳進多 候選資料主任 晨數學一 陳晞朗
諮詢日程
出版計劃
1/2 2/2 7/2 10/2
二零一二年 四月 常刊 六月 八九民運特刊 七月 迎新特刊 九月 常刊 十月 常刊 十一月 常刊 十二月 常刊
11:30-14:30 16:30-18:30 16:30-18:30 19:30-22:30
文化廣場 火車站廣場 火車站廣場 文化廣場
投票日程 中午時段 2-13(一)至 2-17(五) 12:15-14:15 文化廣場 2-13(一)至 2-15(三) 12:15-14:15 錢穆圖書館對出 2-20(一)至 2-23(四) 12:15-14:15 文化廣場 2-21(二) 12:15-14:15 聯合餐廳 夜晚時段 2-13(一) 2-14(二) 2-16(四) 2-20(一) 2-21(二) 2-22(三) 2-23(四)
20:00-22:30 20:00-22:30 20:00-22:30 20:00-22:30 20:00-22:30 20:00-22:30 20:00-22:30
恆生 五低 何宿 五高 應林 二宿 伯宿
國宿 利樹培 湯宿 神學樓 陳宿 明華 文林 華蓮 文質
(投票日程或會有變動,請留意傳單及facebook新動向) www.facebook.com/CUSP1213
如有查詢,歡迎聯絡: cusp1213@hotmail.com 梁傑城 (Keith) 周松齡 (阿松)
98170323 65399310
二零一三年 一月 常刊 二月 常刊 三月 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