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專指鳥獸叫聲,或泛指一切發聲的舉動。
「鳴」取自「不平則鳴」,我們為追求公義而發聲。學生報希望為一些因為其經濟能力、種族、性取向等社會差異而被體制壓迫、主流媒體忽略的弱勢群體而鳴。
而「鳴」亦通「明」[1]。我們會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分析不同的現象,希望能夠使更多讀者「明白」和以思考、行動等方法關注現象背後反映的社會不公狀況,以至一起發聲。因為我們相信大學生有更大的責任和資源(如時間、資訊……)去關注和改變社會,而且我們亦即將踏入職場,理應對社會有更深切的理解。
我們亦期望在報社「鳴」過以後,可以和讀者達成意覺上和行動上的「共鳴」,推動一個不再存在壓迫的理想社會的來臨。
[1]中國傳統中,少兒入學前要進行學前禮儀「擊鼓鳴(明)智」,其中鳴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