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2012年2月號

Page 1


3 - 不止於謾罵,認真談一次 關於「反蝗」,我們想說的是…… —

編者的話 編者的朋友於新年假期回內地探親,事後他跟編者說, 現在在內地不用翻牆也可以去到《中大學生報》的網站 (cusp.hk)了。於是他順道向廣州的親戚們展示了以 往學生報寫過關於六四、反高鐵集會的文章。這實在要 多謝網民稱我們做「中共學生報」,阿爺才會為我們的 網站「門常開」,讓如此「反動」的訊息可以在內地暢 通無阻地流通、傳播。這算是編輯在龍年收到的第一份 禮物。 被標籤為「忽然親共」的也不只是《中大學生報》。內 地博客韓寒 2011 年年底發表了「韓三篇」,隨即惹來 群眾批評他保守、被中共收編,最後《人民日報》還公 開讚賞他。韓寒不是知識分子,他只是個在高二就退學 的賽車手,但他的處境所延伸的問題是:究竟擁有公共 媒體話語權的人,或擔當類似崗位的人,如學者、知識 分子,他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香港,「民主」、「自由」是政治正確的口號,但這 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講這些東西。只是,公共知識分子 再多講這些東西會給人錦上添花的感覺。 對於平日滿口正義的知識分子,真正的考驗是他願不願 意離開那安全的道德高地,願不願意逆民意、說群眾不 喜歡的說話。正如韓寒所說,「一個好的寫作者在殺戮 權貴的時候,也應該殺戮群眾」,不曾想及殺戮群眾的 香港論者/作者,則成了「先知」、「教主」。對於群眾, 韓寒也問,究竟我們「需要真相還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 相」?詳細可以看看《南都周刊》跟韓寒做的訪談〈「公 敵」韓寒〉。 最後,出版期間經常都會遇上新莊的 Pre 諮,有時想起 一年前自己就坐在他們的位置,然後執筆之際耳邊又響 起「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實在感懷萬分。 在此不得不提一年前那長達三個月的傾莊過程,其實是 漫長而有意思的,因為除了是傾議題的內容,也是在學 習傾計,而後者畢生受用。希望眾下莊能繼續努力,順 利上莊。

中大學生報二零一二年二月號 出版資料 出版:第四十一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委員會「根」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 電話:26036404 電郵:cusp@cusp.hk 編輯/作者:林慧嫻、蕭浩恩、林紀善、譚焜、陸明敏、鄧 權偉、郭英東、劉志翔、羅奕媚 客席作者:b、pat、尤里安、區刀、小武、梁穎禮、鄭智浩、 鄭智豐、覃俊基、王典皓、中大左翼學會 鳴謝:葉蔭聰、豆老師、Nick 老師、文思慧博士、阿政、欣、 小玉、胡美蓮、中大反對族群衝突聯席、黃津珏、Karen、 Andrew、Yeeyan、V、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幹事會候選 內閣「覓」、報社候選內閣「鳴」、電台候選內閣「迴」 設計:黃衍仁及其他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9732 8385) 廣告聯絡:Edward 65708620,Vicky 62249413

10

目錄

再次回到城邦論 — 我們究竟反對陳雲的甚麼? 內地產婦來港,同學點睇? 追逐危險之必要 歷史的岔口 — 談各地的排外與恐懼政治 破除國族成見,重拾階級語言 填海因為冇地? 公平貿易 — 可以有幾公平?

外圍的核電的內圍

核電發展︰科學的偽證 誰人惹禍? — 檢視核電體制,從日本到中國

21 17 15 13

社會

18 16 14 12 -

23

生活

33 32 30 29 28 27 26 25 24 22 專欄 食色性也:沒有蘿蔔的蘿蔔糕(一) 港大神奇太空艙 在情人節不願買花給伴侶的最佳(詨)辯詞 無時無刻的監控 工廈空間,誰的空間? 物品的故事 定格 生活自選台 — 唔要爛晒 終身自學 — 沒有年三十的團年活動

沒有內容的動人誘惑

35

情色

34 -

38

投稿

36 -

- 「如何使香港社會更公平?」如何成為一個講題? - 校園散打 幹事會、報社、 - 有問,有答 — 校園電台候選內閣回應幾條常見問題 46 43 41

校園

44 42 40


前言

不止於 謾 罵, 認真談 一次

所謂「香港人」與「內地人」兩族群的衝突迫在眉睫,反內地孕婦遊行、 D&G 事件、內地人在港鐵進食等等,均意味香港人排抗內地人的情緒已經 到達一個高峰。 很多時候,這種排抗內地人的傾向並不僅僅針對中共、針對某些內地人的 不當行為,而是針對「內地人」這個群體本身。這是學生報堅決反對之事, 因為這根本是一種對內地人的歧視。 為了進一步拓展對「香港人」身份、香港的福利制度,乃至香港的種種社 會問題的討論,我們便製作了這一期的專題。 開首的文章〈再次回到城邦論〉沿著上期對城邦論的評價,指出我們強烈 反對的是陳雲助長排拒內地人的傾向,而政策問題則可仔細斟酌。 近年本土意識的冒起都是以抗拒外地人為起點,假若我們不同意這種帶有 排外傾向的本土意識的話,我們又該怎樣做?〈追逐危險之必要〉是學生 報對嶺大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的一個訪問,他在訪問中指出左翼不 應僅僅站在絕對安全的位置上指罵港人的情緒,同時應嘗試介入對「本土」 的詮釋等等。 將焦點拉回校園,〈內地產婦來港,同學點睇?〉集合對四位中大同學的 訪問,內容大體上圍繞著他們對內地產婦的不滿。固然,學生報能夠理解 這些對內地產婦的指控,但我們卻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指控並不公允。 再將焦點再拉出香港,放眼世界。〈歷史的岔口〉告訴我們,這種排拒外 地人的情緒不僅發生在香港,而是發生在全世界。由次按危機至今天歐債 危機,我們的時代要面對太多的波折及災難,其中對「外地人會搶走我們 擁有的一切」的恐懼便是由這些經濟問題所觸發。只要我們留意外國排拒 吉卜賽人、伊斯蘭人的方式,我們會發現它們與排拒大陸人極為相似。 最後是中大反排外反歧視聯席的一份聲明,聯席希望香港人能放下對內地 人的偏見,以及指出階級視野才是這理解這一連串問題的關鍵。我們都清 楚香港福利不足、產房迫爆等等問題是極為迫切的,但我們卻不應僅僅以 狹隘的本土框架去處理這些事情。 雖然這次專題的篇幅頗大,但我們還是衷心希望各位讀者能讀畢所有文 章,然後再作議論。我們並不介意被稱作「中共學生報」,但請提出指責 我們成為中共的理由,否則將會死無對症。 共勉之。

關 於 「反蝗」, 我們想說 的 是 ……


社會

再 次 回 到 城邦論 文:蕭 在展開本文之先,我們有必要作一些澄清。 不少讀者在閱讀過學生報之前評價城邦論的文章,以及二月號的預 告以後,均指責我們毫不理解目前香港資源短缺、產房床位不足等 等問題,只會一味鼓吹宇宙大同,任由雙非孕婦及新移民來港蠶食 屬於本地人的資源。 學生報其實從來沒有說過這些話,請允許我們重覆一次:我們針對 的是對來港內地人的歧視與偏見,而我們強烈反對的亦是這種排拒 內地人的情緒。至於那些政策問題,我們應不應該收緊新移民來港 的限制?我們應不應該禁止雙非孕婦來港?這些問題是迫切的,而 且通通可以仔細斟酌,畢竟一個地區的資源有限,我們固不可能接 收大陸整整十三億人。又或者,此刻我們應該坦白承認,在這些政 策問題上我們只有指導性的原則。(詳見後文) 一邊是排外情緒,另一邊則是政策問題。回到陳雲的城邦論,我們必 須承認在很多陳雲建議的政策上仍存在互相討論的空間(諸如移民 政策、經濟政策、文化政策等等),可是歸根究底,陳雲的整個論說 都是建立在美化香港英殖歷史,妖魔化內地人,然後培養排外的本 土意識之上。這些助長排外情緒的觀點,就是我們堅決反對的地方。 以下將大幅引用陳雲的說法,並加以反駁。本文要與學生報其他文 章協調,故不少遺漏的觀點可能會在後文補充;又及,若觀點與之 前稍有重覆,見諒。

被 美 化 的 英 殖 歷 史 既然陳雲認為香港要搞「城邦自治」,故此他必須說出香港在哪裡 像「城邦」了。簡而言之,整整 150 年的香港英殖時期(不計日治) 都被陳雲壓縮成鐵餅一塊,只留下英國人孜孜不倦地帶領香港走出 國際舞台的形象,在此香港的位置便被陳雲姑且稱為「城邦」。 具體地說,英殖統治在陳雲筆下是甚麼一回事呢?論點太多無法盡 錄,故只取較重要者。 「英國與香港殖民地之關係,在於互通有無……香港住民臣服於英國,除了 輸入若干商業利益及政治權利之外,得來的是現代化經驗之傳授與自由之保 證。」( 頁 133)

在陳雲筆下,所謂現代化經驗包括人權、民主、法治、資本主義等 等讓一個地區走向現代的條件。

4

「…英國帶給香港平民的最大好處,是得到學歷和技術提升,接通西方世界…… 各方面的英國標準 (British Standard) 曾是香港進入國際社會、位列世界先進 之林的扶手杖和推進器。」( 頁 171) 「英殖政府除了引入自由及法治之外,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在香港之生存空間及發 展機會。」( 頁 115)

全書對英殖歷史著墨不少,而其描繪亦多沿以上盛讚的風格。由此歸納, 陳雲眼中的英國為香港帶來了國際地位、自由、文明、現代化、法治、 經濟發展、文化保育等等等等。陳雲稱凡此種種英國的管治為「精細治 理」。 這個印象,就是我們心目中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港英政府雖無代議 民主,但辦事效率特高,治下香港具法治、廉潔、經濟發達、市民安居 樂業,就算連基層也相信「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向上爬」的獅子山神話。 總會發生這個情況,每當我們嘗試為香港人建立某些值得自豪的身份 時,我們就不得不回到八九十年代的英殖時代獲取一些文化資源。同一 時間,英殖政府就變成了文明、開放、先進等等的象徵。 問題是,我們是不是應該將英殖歷史打成鐵餅一塊,並僅僅以八、九十 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良好印象蓋過整整一個半世紀的香港歷史?陳雲在 書裡幾乎完全回避了英殖政府對港人的壓迫,以及英殖時期的種種問 題。譬如說,五十至七十年代裡,香港數以百萬計的低層工人每天工作 十多小時,賺著最微薄的工資,面對通脹加價而又幾乎無任何社會福利 保障,連細路仔都知的電視劇「獅子山下」、流行曲「半斤百兩」等等 作品均呈現著草根階層的艱困生活,然而在書裡卻隻字不提。 其實,自六七騷亂以後英殖政府對管治感到壓力,從而被迫要改善社會 福利,自此英殖政府的開明形象萌生,其中最重要的轉折便是七十年代 的麥理浩時期裡增加社會福利及打擊貪污的措施。那麼,我們可以追問, 到底自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香港的經濟迅速發展與英殖的統治方針轉變 到底有甚麼關係? 複雜得很,而且涉及無窮無盡的爭論。我只提出數點想法:一,英國並 非有意圖地採用不干預政策以促使香港經濟發展,事實上香港僅作為一 個轉口港又無天然資源,不干預是最具效率也是唯一的辦法,而英國根 本意料不到戰後香港的工業將會迅速發展;二,香港經濟發展有賴於出 口主導的工業化,而這又源於當時國際開放的自由貿易;三,七十年代 末以後世界金融業極速膨漲,大量國際資本流入香港這個地方,有利日 後成為國際金融城市;四,政局穩定、勞工運動相對沉寂,亦有助經濟 順利發展。總而言之,無論情況如何,也不可能像陳雲般簡單地化約成 英國的「精細治理」。


我 究 反 陳

們 竟 對 雲

的 甚 麼? 另外有關文化方面,再舉一例。陳雲如此描述英殖政府的文化政策: 「英國殖民政府保存中華文化之中,頗有精微之處,有助形成香港的城邦文 化……上世紀五十年代,港府採用粵語為香港官方的中文交流語,在電台、學校 及公共場合使用。一九七四年,中文成為英文之外的香港法定語文,粵語是官方 的交流語,公共場合的中文刻意古雅,以與大陸的白話文區隔。」( 頁 88)

先不談戰前百多年裡英殖政府究竟做過甚麼「保存中華文化」的好事, 陳雲一下子就將功勞交託英殖政府,簡直徹底無視了當年中文運動的抗 爭。回看當年,法定中文運動最先由專上學生發起,1968 至 1974 年間 香港學界搞過中文運動委員會、萬人簽名運動,不斷去信及向英殖政府 表達抗議,終於 1974 年換來中文的法定地位。抗爭本要為中文正名, 抵抗殖民地統治的語言歧視,現今試問陳雲這種歌頌英殖的態度,豈不 讓當年投入抗爭的前人感到蒙羞? 我無意否定香港在八、九十年代的光輝歲月,但我們也不應憑此為整個 殖民時期塗脂抹粉,而陳雲要如此粉飾英殖歷史,一如他自言的意圖, 他要港人認識香港的光輝歷史,建立自豪的港人身份。接下來可以走向 第二步,以善良的香港人與邪惡的內地人作為對揚。

被 妖 魔 化 的 內 地 人 中共固然是一個獨裁、專制的政權,同樣也是我們的敵人之一。可是, 在中共政權以外,陳雲到底怎樣描述內地人的生活經驗呢? 「經歷六十年的暴政,特別是文革的道德大崩壞、公義大摧折,大陸人彷如活在 不見公義的地獄。」( 頁 045)

中共至今六十年,治下已經有幾代大陸人,故此: 「被中共殘害幾代的大陸人,都因為幾代人啞忍暴虐而扭曲本性,成為中共的合 謀人。為甚麼中共可以統治中國,為甚麼中國人可以容忍中共的暴政,甚至那麼 多中國人在面對六四屠殺的時候依然甘於忘記血案,繼續默許中共用思想洗腦來 荼毒他們的子弟?……沒有人民的共謀,這種殘暴統治可能持續六十年嗎?」( 頁 047)

因為大陸人不立時推翻中共政權,他們「啞忍暴虐」,故大陸全民都有 病: 「大陸的問題,並不只是中共領導層病了,而是全民都病了。大陸人是一群在規 則不明的扭曲環境長大的、經歷種種天災人禍的倖存者 (survivors),每個人心 中都有罪疚和怨憤。」( 頁 135)

這種一下子將全部大陸人打成罪犯、瘋子的說法,幾乎與直罵「大 陸人全都是狗」無異。如果我們問陳雲的理據在哪裡?他的回答是: 「普遍性的社會判斷,基於長久的觀察及例證。大陸有極多的假貨、 毒貨,路途見死不救,案例罄竹難書。」( 陳雲在 Facebook 上的自述 ) 假貨毒貨、見死不救這些極端地不道德的事件當然不能原諒,但是, 憑此就說大陸人全都是混蛋,那不就是太過份了嗎?想想,四川大 地震時國內民眾空前團結,我們又應該怎樣面對四川大地震裡捐助 災區,甚至到災區支援的民間團體及群眾?我們固然無必要將鳥坎 村事件當作當代中國的革命,但我們又應該怎樣面對那些展現出高 度紀律,行民主自治的村民?這些事情,難道都是出於「罪疚和怨 憤」? 每個人口眾多的地方都總會有人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這是常識。 隨街大小二便、殺人放火、為求暴利而不顧人命,香港也有,日本 也有,歐美也有,全世界也有,難道全世界的人都病了?假如有一 天某外國人打開報紙,看見香港發生了很多宗交通意外,他就對我 們香港人說:「香港人都喜歡亂開車輾死人,全都是瘋子。」我們 又會有甚麼反應? 另一方面,陳雲的「長久觀察」嚴重忽略了大陸人的其他地方。譬 如談群眾抗爭,中國每年的維權運動、工人運動、示威抗議數以萬 計;面對武警公安「維持秩序」,流血衝突數以千計,單論大陸群 眾抗爭的戰鬥性──他們就如陳雲描述那般懦弱無能了麼?

豎立敵人,建立本土 妖魔化內地人,並以被美化的歷史建立起香港人身份,如此一來, 敵我二分的陣營便確立了──邪惡的內地人與善良的香港人的族群 對立。在此之上,陳雲亦得以高呼城邦自治的大計。 自治之事、政策改良等等本可仔細討論,但此般基於歧視內地人的 自治大計則不能接受。我們要區分清楚,究竟我們反對的是中共政 權,還是中國人民本身?陳雲的答案很顯然是後者。 如果各位看倌有讀過城邦論,很容易發現陳雲的很多論點其實並無 具說服力的理據支撐。他要讀者接受他的觀點,所依靠的不是理智 上的說服,而是透過修辭的包裝,放大一些固有的印象,並藉此鼓 動人們的情緒。陳雲的說法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他不需要大家深刻 地反思問題本身,只需要將情緒導引至此,而現今就是排拒內地人 的情緒。

5


追逐危險之必要 內 地 產 婦 來 訪問葉蔭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訪問:蕭、奕 整理:奕 上期學生報引起網上群眾極大反響,報社會室內 眾人大為緊張,亦為此不斷討論,以求作更詳盡 的回應。為了拉闊我們的想象以及增加思考資 源,我們決定訪問一些直接或間接在公共層次上 表示過對香港排外現象的關心的學者。不過時逢 農曆新年將至,他們大多表示要待過年之後才有 空受訪,而我們出版日程緊張,最終只有葉蔭聰 在本期出版之前應邀。

兩種本土 葉蔭聰是其中一個早在零七、零八年天星、皇后 事件時就提出「本土論述」的人,雖然到現在, 「保育」有被人曲解為「只是懷舊」之勢,而左 翼又會指他所說的「本土」很易被排外勢力運 用,但他仍認為自己選擇朝這個方向走是正確 的。我們立刻會問,他口中的「本土」與陳雲的 本土有甚麼不同。他第一個回應是,「這個本土 是具有批判性的,就是香港作為金融資本主義社 會這個身份,我們是要去批判的」。他認為本土 的追尋必須要指向經濟矛盾——草根文化與資 本的矛盾。以葉前陣子在做的關於灣仔市區重 建研究作為例子,他在過程中發現其實灣仔拆 樓數量比以前少,但社區面貌的改變卻沒有減 弱。因為區內多了不少「服務型住宅」(service apartment),這些都是為服務跨國企業的金融 商業人員而設,並與草根社區有矛盾,都是他要 批判的對象。「本土論述並不預設一個香港以外 的他者作為批判對象,而是對香港自身歷史及政 經構成的自我批判。[1]」

追逐危險,摒棄安全 對於最近在「雙非人」、內地豪客與新移民等等 的爭論上,似乎出現了一個「左右對峙」的局面, 對此情勢,他持的態度是自省的。他認為現時似 乎冒起了一股左翼思潮,但提倡這些思潮的人總 是尋求安全位置(至少在現時可見的文章裡所 見,即包括本報上月的《城邦論》書札),即在 必然對的道德位置上指罵在生活上受壓迫而感到 焦慮的人,漠視他們所面對的處境與情感,這樣 的爭論只會徒勞。他認為爭奪對本土的詮釋是個 嚴肅的政治問題,且是個能夠牽動情緒的政治問 題,內容不單指向「港人治港」的政治現實,還 是一股能從日常令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動力——畢 竟我們無法擺脫香港人這個複雜的身份。可是,

左翼至今只有思潮,但在政治上低度發展,而左 翼問題無法進入本土的爭奪戰,不能提出具體的 政治綱領,也就無法面對現時的民粹 [2] 浪潮。 那我們該如何回應呢?他直言沒有確切的答案, 但可提出方向性的參考,就是從經驗出發,嘗試 提出左翼觀點,吸引本土關注。例如面對「雙非 人」,我們應當去指出問題的癥結乃本地的醫療 政策失衡,而非內地人過來爭床位,進而討論該 如何改革,提出改善的實際方案。過程中會遇上 危險的抉擇時刻,如在討論內地孕婦來港生子的 限制時,決定界線該如何刻畫。 「無人會在網上被人鬧死的,但你無法觸動其他 人就肯定會輸。」 他認為作為香港的進步聲音,不論是否「左翼」, 都應該追逐危險,摒棄安全。

後記 本來我們訪問學者的原意,除了希望獲得文首提 及的思考資源外,還希望獲得一些反駁《香港城 邦論》的資源,不論是「英殖時期是否如陳雲所 說般光輝」,還是「中港的經濟關係」、「香港 有沒有足夠籌碼去討個自治權回來」等,但這次 訪問最終幾乎沒有談及此書,而葉蔭聰也直言無 意直接介入爭論,皆因他覺得這種辯論只會是惡 性循環。而筆者與其他編輯覆述訪問內容後也大 致同意,互相找碴的口水戰在改善現狀上是沒任 何果效的。 惟知易行難,如何在主流媒體每日都在報導內地 人在港的「惡行」、「蝗蟲」之說鋪天蓋地之時, 我們還可以如何爭奪對本土的詮釋?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 《思潮》,第 19 期,頁 114 [2] 他強調,他所說的「民粹」是中性的,內容不單 是「尋找邪惡的他者」,還包括反冷漠、反精英。

港, 同 學 點 睇?

從「內地人炒貴樓 香港人要捱貴 樓 」、「 新 移 民 蝗 蟲 唔應該拎六千元攞香 港 人 福 利 」, 到 最 近 「內地孕婦霸哂床位 本地媽媽要瞓走廊」、 「雙非學童搶佔教育 資 源 」, 不 論 是 樓 價 過高、政府施政失當, 乃 至 醫 療 混 亂、 學 位 不 足 等 等 問 題, 大 家 似乎肯定了「內地人」 就 是 問 題 根 源, 並 指 責他們妨礙香港繁榮 富裕、自私自利。 房 屋、 醫 療 等 問 題 成 因 錯 綜 複 雜, 亟 待 大 家 仔 細 思 考, 大 家 卻 得 出「 錯 在 內 地 人 」 這 個 結 論 —— 此 一 結 論 實 在 過 於 簡 化, 我 們應該理解此僅為我 們 的 印 象, 而 非 經 過 紮實分析的結論。 今 期 學 生 報 就「 內 地 孕婦來港產子」一事 訪問了四位中大同學, 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錯 在 內 地 人 」 的 印 象。 如 果 你 也 深 感「 錯 在 內 地 人 」, 四 位 受 訪 同學或許說出了你心 底 的 話、 讓 你 感 到 過 癮; 但 是, 希 望 你 繼 續 讀 下 去, 嘗 試 回 應 我們對於這些印象的 挑 戰, 想 想 這 些 印 象 到 底 是 否 正 確、 是 否 合理、是否公平。 我們都不應停留於印 象。


社會

之一

基於上段所述理由,他還是堅決反對的。

之三

「香港對屬於貧窮的內地 人才有吸引力」 受訪同學:Karen(法律系) 訪問者:Susanna 訪問開始,我請 Karen 略為勾勒了一下她所知 道內地產婦來港產子的情況。 就 Karen 所知,近年越來越多內地產婦來港產 子,與本地產婦成了八二之比,而那些內地產 婦主要來自廣東省份。Karen 讀過蘋果日報的報 導指,內地有 agent 專門教人下來香港生仔, 月入百萬、千萬,可見市場極大,現在甚至去 到有人開班教產婦如何拎福利,情況令她覺得 有些恐怖。這些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錢的就 到九龍塘讀書和人爭名校,沒錢的在北區爭學 位,將原本不夠人讀的學位爭到太多人讀。 Karen 認為,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不一定是很有 錢的,很大部分是拼命用家產來港生孩子的。 他們既然沒錢,又拿綜援、又拿資助,又沒有 納稅,可以叫他們做蝗蟲。訪問者追問,他們 來到香港、長大成人之後對香港社會也有貢獻 呀? Karen 質疑這批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未必會 留在香港貢獻本土,即使這批孩子會留在香 港,但貢獻也有分不同貢獻,「茶餐廳侍應、 地盤工人也可以說是有貢獻」,卻未必會對香 港做出我們想他們做的貢獻;香港本身有的優 才計劃,已經能輸入各個領域的人才了。她有 聽過林瑞麟說內地孕婦來港所生孩子可以補充 香港因出生率太低所導致的人口不足,但她認 為這個說法現在沒有什麼說服力了,因為人實 在太多,醫院根本就應付不來,之前甚至搞到 連奶粉都要搶。 Karen 本身也有親戚住在內地,說在廣州讀書學 費要兩萬,學校太多,不知是龍是鳳,隨時讀 完才發覺不對路,前景不明朗。她的表哥在大 陸讀醫,但找工作卻很困難,要「俾錢搵工」。 所以,Karen 認為香港對屬於貧窮的內地人來說 仍有一定吸引力。不過她認為,有錢的那批還 真不希罕來香港。 既然有這麼多問題,那麼怎辦呢? Karen 認為, 由香港方面提請釋法會損害法治,所以最好由 大陸方面做事,例如加強執行一孩政策,在香 港生的孩子照樣要罰錢,藉此打擊內地產婦來 港產子的意欲。

之二 「根本就不覺得香港有 什麼好,內地產婦為什 麼要來?」 受訪同學:Andrew(哲學系) 訪問者:樽、Susanna Andrew 於一開始,直言他對內地產婦的印 象是不理解和不滿。他坦言,根本就不覺 得香港有多好,不明白為什麼內地產婦要 來。而他的不滿則主要來自內地產婦來港 產子增加了社會壓力。 再追問下去,Andrew 從三方面解釋了他對 內地產婦的不滿:首先,就資源來說,香 港社會現在有兩大問題,一是地產商壟斷, 一是政府不好;在此等情況之下,來港產 子的內地產婦就成了政府的藉口,可以說 人口太多,佔了民眾僅有的福利。 其次,內地人和香港人的文化價值觀很不 同, 內 地 經 過 文 革, 禮 儀 之 邦 盡 喪, 沒 有 了 文 化, 人 會 比 較 自 私、 不 顧 他 人。 Andrew 闡釋,因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所造成 的不同,是與內地產婦增加社會壓存緊扣 的,因為他們自私、不顧對他人的影響, 來港爭一張身份證,所以才會增加社會壓 力。最後,他對於內地產婦的身份也有質 疑,認為他們有可能是共產黨派來滲透香 港的。對 Andrew 來說,滲透的顧慮最影響 他對內地產婦的看法,其次是文化價值觀 的差異,最後才是對資源的侵佔。 訪問者追問,既然他看得出內地產婦被政 府利用,成為其他福利問題的藉口,為何 Andrew 不 把 矛 頭 指 向 政 府、 地 產 商 呢? Andrew 回答,內地產婦甘心受人利用,畢 竟也有責任。 經過一輪討論,Andrew 澄清,配偶為香港 永久居民的內地產婦和雙非的內地產婦他 是分開考量的,按人道立場,為使家庭更 快團聚,他並不反對配偶為香港永久居民 的內地產婦來港產子,但對於雙非產婦,

「其實大家都知係歧 視,不過冇人敢公開認 咁解」 受訪同學︰ Yeeyan 訪問者︰ Czior 這個訪問以友人身份打開話題,想來比起 正正式式的訪問更隨意,卻能在爭論政策 和立場之外,窺見其他同學對於內地人的 排拒情緒的因由。一開始聊起內地孕婦的 話題,互相交換了各自對內地孕婦來港產 子的看法,受訪者直指「他們」的意圖不 好,有計劃地主動來港產子,為的就是搶 奪香港的資源。 而「搶奪」二字貌似是形容強盜之流,於 是小記提起關於香港資源本質上不足的觀 點,以及來港產子既無觸犯法律,又付足 了金錢的說法。在一連串的討論當中,也 發現大眾習慣形容的「搶奪」,所指責的 是內地人貪圖利益的意圖,以及他們的「劣 根性」。對此,友人說起來滔滔不絕,說 父母也是早年從內地來港定居,看着香港 逐漸大陸化,也觀察到現今的內地人遠遠 不如以前的內地人那樣純良;而在當下的 社會,如果是真正有錢的內地人,其實不 需要會特意來香港產子或是消費;來港的 內地人若非暴發戶就是貧困人家,不是為 了炫燿就是為了私利而來港,他們均欠缺 文化素質、不顧衞生隨處便溺、大聲說話、 口沬橫飛、蹲在街頭…… 他說即使自己明白今時今日對內地人的偏 見和歧視很有可能是被媒體日日夜夜所渲 染,也理解不應將單一事件挪用來指責「全 部」內地人,但事實上累積的負面印象卻 從來沒有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在社交 網站每天可見的「新」事件,幾乎就是針 對內地人而進行的「罪證」大搜集,小至 地鐵吃東西都被鉅細無遺地記錄下來,作 為「罪證」。「其實大家都知係歧視,不 過冇乜人敢公開認咁解」友人如此說道。 在這樣私下的討論中,彼此似乎都默認了 一個現實︰「呢個唔係醫療問題,而係一 直以來累積嘅不滿、偏見同歧視嘅爆發。 咁冇可能認自己歧視人架嘛,大家都係咁 諗架啦,所以咪攞醫療資源黎做表面果個

7


之四 「先確保到本地孕婦的需求, 再分配給內地孕婦」 訪問者︰ Edward 受訪者︰ V(心理學系) 首先 V 談論自己對內地孕婦的看法。V 對內地孕婦的印象主要 來源由網上的討論區、或新聞上常常看到內地人負面的新聞, 另外覺得她們來港產子分薄了本地孕婦的資源,所以自己對她 們沒有好感。但 V 覺得用「蝗蟲」來形容內地人太過份,自己 不會這樣稱呼他們。

內地孕婦有很大分別,因為她純粹是貪香港的福利、教育好, 才來香港產子。並沒有因為是親戚而覺得來港產子沒有問題。 我向 V 解釋其實現在產科資源不夠,我們並不能全怪責內地孕 婦。因為醫管局對香港的生育率估計錯誤,導致現在的床位不 足,所以醫管局亦要負上很大責任,而你又如何看這件事呢? V 回答醫管局資源分配不足的確是抵罵,的確要負很大責任。 但是現在的資源確是不夠,內地孕婦還來佔用僅有的資源,令 情況雪上加霜,所以仍然覺得不能免去內地孕婦的責任。 我又問 V 是否贊同全面禁止內地孕婦來港產子。V 並沒有去到 要完全禁止她們到港產子。只是希望政府能監管內地孕婦來港 產子的人數,先確保到本地孕婦的需求,再分配給內地孕婦。 亦要增加產科的資源,增加床位、人手等。

然後我再問 V 有沒有親戚是內地孕婦,會否覺得她們到港產子 有問題呢? V 回應自己的確有親戚是內地孕婦,曾兩度到港產 子,每次都要躲在另一個親戚的家。可能是自己對她的印象不 好,就算是親戚亦不會覺得與其他

後記 我們不會輕言否定上見種種對內地人 的負面印象有其基礎:急症室的亂象 是真的、種種文化差異導致彼此摩擦 也是真的、內地不少方面烏煙瘴氣也 是真的……,但從這種種負面印象得 出香港問題出在內地人身上這個結論 卻並不公道。

由醫管局短視說起 如 今 都 說 產 房 床 位 短 缺, 卻 想 不 起 九五九八年間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 的危機逼在眉睫,醫管局大幅削減產 科 服 務, 逼 醫 生、 助 產 士 食「 肥 雞 餐」,那打素醫院的產科整個消失。 零一年時莊豐源案宣判,父母非港人 而於香港出生的孩子也可成為香港居 民,當其時所謂「雙非」嬰兒已有近 千個。及至「自由行」實行,開了內 地人到港的大閘,內地孕婦來港產子 有其誘因,政府和醫管局卻依然後知 後覺,繼續減少產科服務,致成今日 困境。 人手不夠就加人手,床位不夠就加床 位;要說資源不夠,醫管局向內地孕 婦每人收取三萬九千元,上萬名孕婦, 收費調整兩年間就為醫管局增加了 六億收入;為什麼只增加了七十四張 產婦床位,十四個醫生,三十一個護 士? 人手不足也是醫管局的典型辯辭,但 根據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的說法,現 在香港有一萬一千人醫生,加八千名 中醫,近二萬個醫生,按全球比例來 看,人手絕不算少。然而,九成人在 使用的公立醫院,

8

卻只有一半醫療人手。公私醫療資源 分配失當,這為什麼不是大家更關注 的問題?

沒有不是移民城市的城市: 正視中港家庭的存在 由 零 五 年 開 始, 中 港 婚 姻 平 均 一 萬 八千宗, 佔香港婚姻三成, 而 2010 年的新生兒中,也有六千為單非嬰兒。 說起內地孕婦,我們卻極少會分辨他 們是否港人內地配偶,心態、政策上 都同樣看待他們,特首曾蔭權於一月 十九日的答問大會甚至建議港人內地 配偶於內地產子——我們是要掩眼不 去正視人口結構改變、移民融和的問 題嗎?

誰可以是香港人? 近年隨著中港互動更加頻繁,隨著港 人到內地娶妻、內地人到香港產子, 「外人」與「本地人」的比例似乎將 會發生變化——,目前大家的焦點都 放在阻止「外人」獲得過多醫療資源、 福利,之後可以預見會是學位、工作 崗位……大家要問自己的問題是,到 什麼時候大家才會當這些「外人」是 「本地人」?到得內地孕婦於香港所 生的孩子在香港成長、工作,我們還 要當他們是「外人」嗎?還是,當這 些「外人」有「貢獻」、交大筆稅款 的時候? 用貢獻、交稅與否去分辨誰能成為香

港人,可說是極之粗糙的做法。窮人 沒有交稅,我們是不是要被放逐窮人 出 港? 我 們 如 果 承 認 勞 動 大 眾 的 貢 獻,來港定居的內地人即使貧窮,也 不是我們排拒他們的合理原因。 我們怕雙非嬰兒來港拿福利,明報計 過,「由入讀幼稚園至大學畢業計算, 保守估計政府需為每名學童付出 115 萬元公帑」,龍年於香港出生的第一 位嬰兒就是雙非,第二名出生嬰兒的 港人母親直言擔心之後要和爭足雙非 嬰,但我們又憑什麼假設在香港讀完 書,孩子不會留在香港?

就是討厭他們! 去到最後的最後,或者只餘下赤裸裸 的討厭:討厭他們髒、討厭他們吵、 討厭他們說普通話、討厭他們不識禮 儀不守規矩面目可憎財大氣粗——讓 我們看看安裕在〈說幾句公道話〉一 文中的提醒:香港人也曾在八九十年 代經濟初起飛時不知禮儀不守規矩地 到外國四闖,一等幾十年才終於學會 了點禮儀規矩。 文 化 不 是 一 日 養 成, 文 化 差 異 所 造 成的摩擦也不是兩三年間抹得平—— 如果來者只是過客,一笑就是;如果 你明白來者是會在這片土地人生根的 人,縱是不滿,也應該耐心等待。

延伸閱讀:〈孔令瑜《人口政策與中 港家庭座談會》節錄〉獨立媒體


歷 史 的 岔 口

——

談外地的排外 與 恐 懼 政 治

的方式去搶飯碗與福利的話,那麼我們將會發現,在這一兩年間, 全世界不同國家均有如此這樣的形式。

羅姆與伊斯蘭人均受排擠 昨年九月左右,歐洲不同的地方均有排拒羅姆人(吉卜賽人)的 事件。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常認為羅姆人這四處流離的族群有很 多問題,例如相當骯髒,喜歡盜竊等等——這些說法當然是以偏 概全的。法國政府就更在去年八月左右解散他們的營地,迫使他 們回到「自己」的國家。羅姆人的生活境況本就不好,現在被迫 離開,就更是雪上加霜。 除了羅姆人,伊斯蘭民族亦受到嚴重的排拒。去年七月,法國政 府下令禁止女性在公立學校戴上面紗。這是繼德國以後第二個西 歐國家作出這方面的規範。撇開合理與否,對回教徒來說,面紗 都有著由生活到文化與宗教的重要意義,禁令很明顯會對他們造 成很大的衝撃。在 09 年 11 月,瑞士在全國公投下,修憲禁止在 國內興建回教尖塔。推舉這個法案的瑞士人民黨,認為這些尖塔 象徵以及鼓吹伊斯蘭文化中暴力的一面,與民主理念相違。

由政策到生活

前言 我有些朋友,也有著所謂左翼傾向的,對近日不少人抗拒國內新 移民的這件事,雖然立場上不認可這些類近排外的傾向,卻依然 對於所謂新移民有點微言。她/他們大體認為,排外的立場自然 不對,某些對新移民的極端情緒就更是太過份,但所謂「排外人 士」的某些批評卻依然有些道理的。她/他們覺得,整體來說, 「排外」並沒有所謂一般的左翼說得那麼誇張,如納粹崛起,希 特拉即將來臨等等。這些說法反而會將群眾推向另一邊。我們要 做的,應該是慢慢疏導他們的情緒,而不是將問題過度誇大云 云。 對於以上的說法,筆者幾近完全無法認同。的確,不少所謂的排 外情緒都不是太深——哪怕這些說法已成為某些潮流,易於宣之 於口,甚至以相當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我依然深信對話與說 服的可能。動輒就將人標籤為「法西斯」的說法則無助於這項工 作。但與此同時,現在的情況並不如我的朋友所言般輕鬆。法西 斯的說法有點誇張,但背後的憂慮卻是相當真確。事實上,我們 正處於歷史的分岔口上——這是大家必須正視的一點。 無論如何,對話與說服的工作終究是要做的。一般來說,作為左 翼,我是希望強調低下階級的共同命運,港人也好,大陸人也好, 其實大家都很苦,不要鬼打鬼,白便宜了政府與資本。我打算嘗 試別種說法。如果說,以上是一種向內審視我們如何理解新等移 民的說法,那麼我則是往外走,希望帶領大家看看,在世界別處, 到底在發生甚麼事。

排外的國際性 首先,我希望大家嘗試抽離一下,去看看世界各地發生的事。對 不少人來說,近日的一連串事件,大概是件本地的問題。畢竟, 大概只有香港才會受到大陸「入侵」吧?但如果我們嘗試退後一 步,不將這純粹視為我們抗衡大陸人,而是一個地方以本土/本 國的名義,去排拒外地的人,視他方/他國的文化習慣有問題, 或是認為他們會以經濟手段——無論是資本流入,或是以移民工

這些也只是放在明面上的。政治上的措施,不過是結果。事實上, 羅姆與伊斯蘭均收到相當嚴重的歧視,這些根於就體現在日常生 活之中。比如說,歐洲羅姆權利監察便指出,在捷克、匈牙利等 東歐國家,對羅姆人施與暴力的罪行,很多時都沒有被好好徹查 與檢控。造成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族群主義的盛行。這種排拒外 來文化的情緒,常與強調本國/本土利益與文化的意識結合(尖 塔就是好例子)。在政治上,這種強調本土自主,認為「外來人 士」總是帶來太多問題的想法,就更是所謂的右翼政治。

大家都排外,是偶然嗎? 說到這裡,我想無論立場是支持新移民與否,也不能否認這裡有


太多的類似。我想指出的是,近日發生在香港的事,不獨是我們 的事,而是一個全球的事。如此廣泛的現象,理應有更宏觀的解 釋,而不只是大陸人是否乞人憎的問題。換個角度去說,為甚麼 偏偏在這段時間,全球的國家都特別抗拒一些「外來」的人或文 化?又,嘗試回想自身的經驗,我們對國內人的厭憎,難道不是 在近半年特別激化起來嗎?無論立場如何,我們都應該相信,羅 姆人也好、伊斯蘭人也好、大陸人也好,即使有甚麼問題,也不 可能是突然壞起來的。為甚麼我們現在會特別討厭他們? 左翼給予的解釋,自然是經濟政治上的困乏所帶來的焦慮,特別 容易令我們找一些代罪羔羊。而既有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弱勢—— 亦即是外來族群——將被標籤成問題所在。我明白這看似是奇怪 的答案,但無論是舉目四望還是內省,也可以看看,對大陸人的 批評,又是否總夾雜著經濟福利上的擔憂,或是對中共的恐懼?

荷蘭的右翼新星威爾特 又或者我們嘗試看看一些殊別例子。我想向大家介紹一個政治人 物,是荷蘭自由黨的威爾特(Geert Wilders)。在香港大概沒有甚 麼人認識他——畢竟我們的「國際政治」大概就是英國與美國—— 但他在歐洲與美國均是享負盛名。他是反伊斯蘭的重要旗手,其 言論相當大膽與赤裸。他認為,相對於歐洲的西方文化,伊斯蘭 文化是次等的,所以應該修改憲章,否認基本平等,而將基督教 /猶太教/人道主義的傳統認可為荷蘭的重心,外來人士必須要 「歐化」;他甚或提出一些令人瞠目的政策,如徵收「面紗稅」, 甚至說出「要那些污染我們文化的人付出代價」的言論。基本上, 反伊斯蘭、反移民就是他的標誌。

關於伊斯蘭,我們當然亦有很多固有的想像——其實挺像威爾特所 說的,我們主要的印象大概來自拉登和九一一,甚麼不民主不自由 等等。不過,容我要求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大部份伊斯蘭人都是這 樣的呢?他們是不是都拿著可蘭經高呼聖戰?或者再退一步,我們 這些固有的想像,是來自甚麼地方,有多可靠?我們其實有多少資 格說,我們真的知道伊斯蘭人是怎樣的呢? 而最後我要問的是,我們又有多了解所謂「大陸人」呢?

他的政治仕途也非一帆風順,在 04 年的時候,自由黨中央還是希 望保持在中間靠右的立場,支持歐盟以及聯盟政治,而他則希望 黨的方向繼續轉右,以讓右傾政治氣氛激進化。為了達到這個目 的,他向外公開了自己於黨內的極右發言,結果黨因為他洩露內 部文件而了他逐出黨。不過在 05 年他還是再度成為了自由黨成 員,而且是國會議員之一。其後,他的影響力更是走出荷蘭。在 08 年的時候,他到美國演講,認為美國是抵禦伊斯蘭入侵的最後 堡壘。而現在,自由黨是荷蘭的第三大黨了。

批評大陸人和伊斯蘭人的公式 有關威爾特的事跡,自然還有很多——這種議員自然是不乏材料。 但在這裡就不說太多,我想問的是,is it all too familiar? 將問 題指向與某個文化或族群,高舉所謂自己的文化,指「對方」(伊 斯蘭)為反西方、不文明、會危害自由民主;在政策上打正旗號 的歧視,完全不打算收歛。這種反伊斯蘭的套模,與我們現在反 大陸人不是如出一徹嗎?

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容我再次重申,我們面對的,不只是一件本地的事。雖然媒體總是 本地孕婦前本地孕婦後的;這也不純粹是一件文化層面的事,哪怕 網上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均是那些便溺或狗這等挑撥情緒的說法。這 也不只是我們如何看待其他族群的問題。由美國的次按危機,再到 其金融動盪到現在還沒盡頭的歐債危機,世界正在聳動。這就是我 們的時代,而危機之中總有著太多的焦慮,還有權力鬥爭。就經濟 上而言,以大削福利為主軸的緊縮政策席捲歐美,低下階層與勞 動者的抗爭遍地開花。如果說這是左翼的回歸,那暗流卻是依然明 顯——經濟危機引發的焦慮亦令強調本國,敵視外來者的風氣蔓延, 右翼政治勢力亦由此冒起。德國、法國、英國、芬蘭、匈牙利、瑞士、 瑞典……這些國家中的右翼政黨均在抬頭,有些甚至獲得大量支持。 這些政黨當中,有些是傳統的法西斯,如法國的國族陣線或英國民 族黨,有些則是強調街頭行動的,如英國的國族防衛連,但也有一 些明左實右的新激進右翼——以上提到威爾特的荷蘭自由黨就是一 例。儘管在策略與形象上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政黨均 以敵視外來者、國民需要自保的情緒為其最大的政治籌碼。 要說現在香港有法西斯,那是誇張,但也絕不是過慮。就如歐洲一 樣,民眾的情緒亦日益高漲——試問半年前我們又能否想像有超過 千人自發走到街上反對 D&G ?但我們同時必須緊記的是,當下右翼 勢力的興起是建基於既有政治的無能與僵局,還有主流政治不認真 看待右翼勢力,總將他們視之為極端、邊緣、或小丑一類——威爾 特就是這樣被忽視然後冒起的——,殊不知他們正正是撃中群眾的 軟肋。對未來的恐懼,對不同族群的偏見,在非常時期,這些都是 非常好的養份。 但話說回來,在這個非常的時代裡,我們也要為自身作出選擇。很 多的情緒都是真實的,但也有太多是被形勢與媒體催生出來的。到 底問題是甚麼?恐懼的源頭又是甚麼?解決的方法是甚麼?我們真 正的敵人,又到底是誰?在這個令人戒懼的時代,無論我們願意或 不願意,自覺或不自覺,最後也會作出選擇。當下就是歷史,世界 在轉動了,大家望清了沒有?又,大家預備好了沒有?

10


左翼學會 二月精彩活動預告

中大反對族群衝突聯席主辨 中大左翼學會協辦 「港人身份」系列講座:第一站 題目:評陳雲《香港城邦論》 日期:2月9日(星期四) 時間:12:30pm - 2:00pm 地點:文化廣場 主持:蕭浩恩先生(左翼學會成員) 嘉賓:待定 我們是一群自稱左翼的窮光蛋。 我們認為世上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 如果你覺得世上的苦難多得無法忍受、如果你想開拓對世界的視野、如 果你熱切地希望改變這個世界……加入左翼學會,讓我們一起交流、討 論、爭論、玩樂、飲酒、抽煙、戰鬥。 電郵:leftbookscan@gmail.com Facebook:中大左翼ffffffdfff 聯絡人:61213708(寶)ffffffff 本會同時是中大最窮的學會,歡迎捐助,入會更好。

左圖為蕭浩恩先生深入阿馬遜竹林考察之實況,正準備為當地居民探熱。


破除族群成見,正視問題根源 ──中大反對族群衝突聯席立場書 香港近年爆發出的排拒外地人想法,幾乎左右大局,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反對外傭居港一事。「愛護香港 力量」、民建聯、工聯會對外傭極力排斥,指外傭來 港會搶走香港人的飯碗並增加社會負擔;民主黨、民 協等亦表明不贊成外傭居港。縱使公民黨、社民連等 負隅頑抗,各自打出「法治」、「平等」的皇牌,也 抵擋不住排外巨流,直接或間接地讓兩黨輸了區選。 當下,排拒的對象已轉至大陸人。眼見排拒外地人的 跡象越趨嚴重,我們為此憂心,寫下此立場書。本立 場書旨在消除對大陸人的偏見,打破狹隘的國族/本 土思考框架,提出階級視野才是恰當理解這一連串問 題的關鍵,並以此為基礎,重新斟酌處理若干問題的 政策原則及提倡可行的方案。

香港排拒大陸人的歷史軌跡 香港人對大陸人的排拒想法由來已久,從一直以來對 中共的恐懼,到反映在新移民身上的歧視,都可見一 斑。排拒想法的遠因,可追溯至沙士疫症後中國放寬 大陸人士來港旅遊投資,港人與大陸人累積了更多磨 擦。另外,大陸客大手買入香港物業,以致香港樓市 升溫,租金上漲,港人居住問題更見艱難,更被形容 為「紅色資本」入侵香港。近因則多不勝數,從去年 六千元計劃掀起的爭論,到「雙非」孕婦衝閘生子對 婦產科服務的影響,以至部分大陸人在港隨處便溺, 不守秩序。到最近D&G事件引來千人圍堵,港人排 拒大陸人的情緒似乎已達高峰。網絡上的用者將大陸 人比喻成「蝗蟲」,的確勾勒到港人的焦慮。

關於我們 我們是一群關心現今族 群衝突的中大學生。有 見於香港對其他族群的 衝突日漸嚴重,同時我 們認為此趨勢發展下去 將會有一定危險性,故 特此設立此聯席,望加 強對此問題的討論及疏 解族群衝突。 在未來,我們會舉行一 連串有關港人身份、香 港社會福利制度、中港 關係等等的活動。 聯絡人: 61213708(寶)

12

上述矛盾迫在眉睫,港人的焦慮絕對可以理解。這些 焦慮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文化身份和經濟處境的。在 文化上,「蝗蟲」違抗現代城市規範,被認定是劣質 民族,同時,他們又被指為鄙夷自由、民主等觀念, 只效忠於獨裁政權;經濟上的焦慮則是建基於實質利 益矛盾,如福利的爭奪(包括醫院床位、學額和綜 援)、樓市高企令得市民生活越見艱難。有誰想對這 些現象說「不」,實屬平常。不過,問題是向誰說「 不」呢?我們認為,排外情緒會誤導我們理解問題的 根本。

文化差異與包容 的確,不少香港人對大陸人的反感是基於他們的日常 習慣。譬如說,不少人覺得他們沒有禮貌,說話大 聲、隨地吐痰、在地鐵吃東西、隨處便溺等等。可 是,我們有否自省過我們對大陸人的固定想像,很大 程度上是被大眾傳媒無限放大。如果大陸人的習慣一 直如是的話,為何我們對大陸人的排外情勢會突然升 溫?簡單來說,是否所有大陸人都會有這種習慣?不 妨細想,在我們親身與大陸人接觸的經驗,包括我們 的內地親友和同儕,他們的舉指有多少是與媒體的描 述符合的?反過來說,這些市井的生活習慣,也見於 不少香港人當中。舉個例,香港的低下階層很多時都 會說話比較大聲,是因為他們在職場已習慣了這種溝 通方式,我們會對之容忍,而不是敵視他們。

佢又係蝗蟲?

與此同時,我們亦應設身處地,理解大陸人的生活習 慣是源於其成長環境,例如農村鄉郊。情況就好比香 港人到日本旅行,我們不習慣當地的文化一樣──當 我們隨街吃東西或在車廂稍為高談闊論時,不少日本 人對我們亦會怒目相向。因此,高舉香港有文化而內 地就是劣質民族,不過是引證出香港人連絲毫的包容 能力也沒有。當然我們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責任去適 應,如農村和城市的衛生要求各有不同,城市中隨處 便溺固然不能接受,但我們應該做的是說服他們適 應,而不是歧視和仇恨。

大陸人必然盲從中共? 不少香港人亦責難「蝗蟲」就必然某程度上給中共洗 腦,完全認同獨裁政權。然而,我們絕不相信大陸人 就一定愚忠於中共政權,是不可被說服的。縱然他們 長居於大陸,受政權訊息封鎖得很厲害,但這絕不意 味著他們一定不可能接受有別於中共獨裁的政治制 度,喪失接受民主自由的能力。就正如當年領匯上市 一樣,不少香港人都齊聲討伐反對上市的聲音,認為 反對之聲是阻礙他們發財。但當我們眼見領匯推高租 金,令百物騰貴時,香港人也開始對公共財產私有化 的態度有所轉向。假如香港人對公共事務的取態可以 有這麼重大的變改,為何大陸人不能?即使有不少大 陸人是認同中共,但當他們在香港體會到自由的可貴 之處,我們也不難想像大陸人會反思中共獨裁政權的 正當性。 而且,在近年的內地抗爭事件上,比如遍地開花的工 廠罷工、維權運動,以至烏坎村事件,大陸人的反抗 意識和行動力都有太多值得我們參照之處。更重要的 是,他們參與這些運動的代價比我們大得多,故此大 陸人必然盲從中共一說根本難以說服我們。

搶資源的恐慌源於福利低落 .醫療資源的分配 除上述的文化因素,經濟利益也成為了港人排拒大陸 人的焦點,其一就是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不少香港人 指,她們佔用公營醫療資源,令床位短缺。然而,真 正導致床位如此缺乏的原因,並非雙非孕婦來港產 子,而是香港福利低落的結構。以零八年財政預算案 為例,香港公共開支總額只佔生產總額兩成,而醫療 開支只佔GDP 5%,遠較其他已發展國家為低(即使美 國這醫療福利差劣極至的國家,醫療支出也佔GDP 15 到16%)。同時,公立醫院對經預約的內地孕婦收費 39000元,衝閘則收四萬八,一年上萬名內地孕婦在 公院產子,粗糙計算公院也有四億元收入。接收內地 孕婦本為賺錢之事,但此四億卻不見在增加床位之上 出現;反而,醫管局更一再肥上瘦下,據2010-11年 度醫管局年報的財務報表顯示,頭五位最高薪酬的行 政人員的酬金(基本薪金、津貼、退休計劃供款及其 他福利)合共$19,639,000。凡此種種才是導致床位 短缺的原因,故將床位短缺的焦點只集中在大陸人, 無疑是無視制度的缺失。


你地就係寄生蟲! .學位競爭 不少香港人指責雙非孕婦的子女會跟香港兒童爭奪學額,這 也是沒有事實根據。因為2003-2006這四年中,預期入讀比 實際入讀的人數多32200人,同時伴隨著香港出生率下降, 很多學校都面對殺校危機,學額求不應供的現象至今一直有 增無減。所以,雙非孕婦的子女留港讀書,不單可以減少殺 校,更可創造更多教學職位,百利而無一害。或許,香港人 會質疑,雙非孕婦的子女會搶了教學質素較高的學額,令港 童難以享有優質的教育。但這絕不應將罪責歸咎於大陸人, 因為教育質素低落的主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不願投放 更多公帑於教育資源上:香港去年度(2010-11)在教育方 面的總公共開支只佔GDP3.5%,比印尼還要低。 .新移民與綜緩 最後,新移民來港搶福利一說也顯然是誤導的。因為自04年 開始,香港政府勒令新移民要在港定居七年,才可申請綜 緩。即是說,他們從來就在社福保障網以外。其實,大陸人 移鄉別井來到香港,很多都從事最低下的工作,如清潔、搬 運、地盤等,有時甚至拿著比最低工資還要低的薪水。試想 像一下,若果香港的新移民罷工一星期,不去住宅大廈倒垃 圾,香港社會還真的能正常運作嗎?答案當然是否定。新移 民是實實在在支撐著整個香港,是絕對應享有香港的福利, 而且他們應得的絕對應比現在更多。

「納稅主義」和「蝗蟲論」的盡頭 就上述的回應,「蝗蟲論」者仍會指責,一旦大陸人成為香 港永久居民,就享有眾多社會福利,增加香港政府潛在福利 開支。當下,不少沿用以上思路的政黨(包括自由黨、民主 黨和新民主同盟)都開始要求政府修改基本法,以堵截雙 非孕婦。我們堅決反對面這舉動,並且要追問:如果大陸人 是留在香港長期工作的話,他們拿福利又有什麼問題呢?或 許,他們會指「蝗蟲」沒有納稅,對香港沒有貢獻,所以「 蝗蟲」和「蟲卵」也不應享受香港的福利。然而,假若「納 稅=貢獻」的邏輯成立,我們也必定是寄生蟲。因為主力支 撐香港稅制架構的,從來就不是打工仔的薪俸稅,而是資本 家的利得稅、印花稅。即是說,我們畢生支付的稅款都不夠 償還使用的公共服務成本,更重要的是,過半數勞動人口根 本低薪到毋須繳交薪俸稅。所以,高舉這種「納稅主義」只 會令得商賈有理由完全沒收我們的福利,叫我們走上絕路。 而「蝗蟲論」的根本弊病在於忽略了一點:勞動者無分國 界。不論是香港的還是外來的勞動者,同樣都被資本家掠奪 了大部份的勞動成果,而福利只是取回勞動者應得的一小部 份。當下,香港政府與資本家的福利低落情況有目共睹:所 有財團要上繳利得稅只有15%,遠較東南亞發展國家為低( 如日本是30%,台灣是25%)。此外,就算庫房水浸,政府也 不願意投放更多的資源於基層身上。所以,引發排拒的主 因,是官商一體的政經結構。

越過國族藩籬,重提階級視野 無可否定,香港政商一體的牢固結構要花很大力量去改變, 才可以從資本家手上奪回一點點的勞動成果,但這絕不是將 問題的矛頭轉到弱者身上的理由,形成一種弱者跟弱者互相 「爭餅碎」的邏輯,促成「鬼打鬼」的排外情緒。問題的根 本,從來就不是一班外來人動搖了所謂的「香港整體利益」 ,而是政府與資本的合謀關係。何況,我們有否深思過「香

港整體利益」究竟是誰的利益? 在我們而言,「香港整體利益」根本沒有明確指向,是虛 幻的措辭。利益從來就是由階級劃分的,階級內部是有其 共同性。以「紅色資本」入侵香港樓市為例,它們跟跨國 或本地的地產資本(如領匯)根本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皆 是以賺取最大的利潤為大前提,令樓價暴升,租金上漲, 基層生活日見艱苦。相反,大陸人在面對住屋、醫療等問 題上,也跟香港人的處境極為相似。因此,「香港整體利 益」的說法,只會再度令我們落入「鬼打鬼」的狀況,遮 蔽階級之間的根本矛盾。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麼(香港 的)資本家就絕不是跟我們同路,壓榨我們的老闆也絕不 是我們的朋友。

結語 我們必須言明,我們理解香港人當下的焦慮,可是我們決 不接受將當下的社會問題轉移到歧視大陸人之上。在我 們和新移民背負共同被剝削的命運和極端貧富懸殊的背景 下,內地的基層與我們一定是朋友,而不是敵人。真正的 敵人應是受資本影響的政府和背後的既得利益集團,是中 共的獨裁政權和內地的資本。在新移民的背景和當今排拒 的社會環境下,不單會令他們在資本家面前的議價能力變 得更低,更會妨礙團結的可能。唯有透過了解這種被情緒 遮蔽了的利害關係,越過中港對立的藩籬,我們跟大陸底 層人民才能夠團結起來,聚集足夠力量從當權者與大財團 上奪回應得的利益。 最後,對於當下有關中港矛盾的問題,我們有以下兩點主 張: .政府應大幅度壓制地產資本的發展,批出更多的政府土 地來建醫院,以舒緩床位不足的情況。更重要的是,我們 要求政府對稅制進行大幅改革,從商賈的手中抽取回大量 的稅款,繼而提高公營醫療、教育和社福的公帑撥款,改 善床位數量不足、教學質素差劣的情況。 .移民政策方面,我們不反對規管外來移民,因為一個地 方可以容納的人口有限,而香港亦無可能無止境地接受內 地移民。可是,界定要接納多少移民的判準就只應出於一 個地方的承受能力。就目前福利不足的情況來說,首要是 增加醫療開支,減少產房壓力,其次則等待相關研究的產 生,再限定合適的人口政策。同時,政府將會不惜誇大數 字以避免增加開支──99年謠稱內地移民潮會高達167萬便 是最赤裸的例子,因此在目前未有增大福利之時,我們必 須審慎看待內地孕婦使得香港人口過多的說法。

發起團體 中大學生會幹事會 中大學生報 中大左翼學會

13


填海因為冇地? 文:假期劉劉翔

今年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了6項開拓土地供應措施,以開發更多土地資源、增加土地儲備,當 中包括改變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荒廢農地的土地規劃用途、探討在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 洞建立公共設置以及重建和收地等。早前政府推出了「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公眾參與活動, 首階段的公眾諮詢主要集中於公眾對在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以增加土地供應的意見。 一月初,亦即這次公眾諮詢的中期,政府更提出了25個可考慮的填海選址,可分為四大類別:人工島方案、連 島方案、在已改動海岸線填海以及在天然但非受保護海岸線填海(註一)。25個選址涉及可造地總面積約4770 公頃,若果全部選址落實填海,面積相當於半個香港島,單單長洲南的人工島方案面積已達1500多公頃,亦相 當於70個太古城屋苑(註二)。今年年中政府將會選出十個選址再作研究,最快首幅填海地可於2019年落成。

香 港 「 地 少 人 多 」 這 個 永 恆 的 問 題 政府指出,香港2039年的人口數目將增加百多萬達到890萬人,而以 香港1%土地可容納100萬人計算,推算香港未來需要增加4,500公頃 土地。在扣除其餘5項開拓土地供應政策所提供的土地後,在2039年 前仍要額外增加1,500公頃土地(註三),這個人口增長的推算就是 政府用以支持在維港以外填海的理據。然而,暫且不處理官方指出 需要增加4,500公頃土地的計算方式,「地少人多」這說法非但用於 合理化是次填海的政策,也是一直以來香港地價高企的辯詞,但香 港是否真的土地嚴重不足?填海又是否現時迫在眉睫的唯一出路?

政府聲稱需要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儲備,以應付未來幾十年的人口發 展之需。事實上,香港仍未發展的土地數目卻大得驚人,甚至乎「 未來需要4,500公頃土地」之數也能夠滿足,之不過這大部份的土 地是在各大地產商的手上。根據統計,2010年五大地產商(恒基、 新鴻基、新世界、信和和長實)合共持有的土地,包括計劃中、發 展中及待發展的總面積達到1,279公頃,遠超政府持有的土地儲備 320公頃的3倍有多(註四)。各大地產商,尤其以恒基為首的土地 儲備,當中為數不少是新界農地及漁塘,是它們多年來透過收購囤 積得來的「圈地」。雖然要由此發展成可以動工建築的土地需要極 多的改動,要補地價及安置原有的居民等等,過程漫長,但這正顯 示出香港的土地儲備並非不足,而是囤積在各大地產商等待時機發 展。即使是透過勾地表方式向政府買地,賣地條款雖然規定地產商 於4年內落成物業,但就算物業落成後地產商也能長期空置善價而 沽,以控制整體市場供應。但香港卻未有打算向土地閒置及物業空 置徵收稅項,雖然歐美等國以至新加坡及中國都有相關的稅項。

丁屋政策原意是用來安撫英國租借新界後的原居民,政策允許每名 男性原居民興建一幢不高於3層的房屋,以維繫傳統村落族群。但 現時丁屋已被濫用為牟取私利的工具,不少人申請興建丁屋後就租

14

香港人口分佈密度

(空想)香港未來


售予他人牟利,已失去原有意義。事實上,目前供居住用地的 76平方公里當中,就有近30多平方公里(3000多公頃)為三層 高的鄉村式發展用地(註五),而當中丁屋更佔大多數,這種 不完整規劃的建屋方式也是進一步蠶食香港僅有的土地資源。

另外,新界有大量平坦和可開發土地被列為耕地及魚塘,但 實際已不適合耕作或養魚,卻因用途不能轉變而只能成為荒 地,例如佔地達655公頃,現時獲城規會臨時許可作為露天 貨櫃場、危險品存放場或拖架停放場的半開發、半廢棄的「 棕土」地帶(brownfield sites),以及125公頃的違規貨 櫃場和非法堆填區,都是未有善用的荒廢土地。(註六)根 據2008年的統計資料,新界(包括離島在內)的人口密度 (3810人/平方公里)卻只分別約為香港島(16390人/平方 公里)的五分之一、九龍(43290人/平方公里)的十分之一 (註七),大多數港人其實就是聚集在非鄉村式發展用地的 40多平方公里市區裡生活。如果能夠重新開發及規劃這些集 中在新界的鄉村土地,釋放香港北區的土地資源,其實可以 從根本上緩和市區人口密度及交通問題,也可減低維港兩 岸土地供應緊張的問題,舒緩市區一直高企的樓價壓力。

相對於重新發展新界地區,發展離島除了要花費巨額填海之 外,更需要各類包括醫療衛生、教育文娛以至交通運輸的社區 基建。如果落實建造人工島更需要起橋搭路,而不可能單靠渡 輪應付將來人口大增的離島。綜合近年填海工程造價,例如中 環灣仔繞道填海、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工程等,填海成本每公頃 達2至3億元,若再計算通脹及公共運輸設施,成本會更高,若 果填足1,500公頃,有人估計成本會達三四千億元(註八)。 再看政府提出的25個選址,當中不少是具有高生態價值的地 點,例如蒲台、螺洲水底除了有多樣性珊瑚區外,一帶水域也 是過境遷徙鳥類路綫;喜靈洲陸上不但有香港特有物種鮑氏雙 足蜥,而長洲南及龍鼓灘以西海域亦分別貼近江豚及中華白 海豚的出沒範圍。(註九)另外,政府於2006年制訂的〈香港 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中,南丫島已經被定位為低密度及具高 生態價值的地點,城規會不久前亦否決南丫島南的東澳大型 發展計劃,原因是南丫島發展規劃過大,與其環境生態不符 等(註十)。但現今政又提出於南丫島北填海逾400公頃,可 見政府對選址處理草率,漠視離島原有的生態環境。所謂在 維港以外填海,不過是捨難取易的做法,讓路予地產商及原 居民以盡量減少爭議及利益衝突。採用較少爭議的方式開拓 土地,卻犧牲了香港的環境及地貌,亦是放棄將資源投放於 很多更迫切的項目,也進一步「養肥」香港的各大地產商。

筆者並非堅決反對填海,亦明白在極長遠的時間裡,人口持續 上升之下土地供應最終亦會顯得不足,但填海應被視為最後一 著。更重要的是「香港地少人多」這命題一直以來被賦予恆真 的光環,政府不斷以此證立香港地價高企及填海發展等的合理 性,但事實是它怯於影響新界原居民和地產商的利益,又欠 缺整體而長遠的新界規劃(而非現時多由地產商牽頭的發展 計劃)。全港整體規劃而言,經濟發展更是集中維港兩岸, 導致市區土地供不應求、租金高企等各問題。即使將來落實填 海,最大獲益者都不過是地產商而非廣大市民。再者,面對未 來人口大幅的增加,醫療、教育、就業等問題反而是政府更急 需要處理與投放資源的項目,但香港究竟還有多少個三千億? (註一)維港以外填海的25個選址可參閱發展局「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網頁

http://www.landsupply.hk/

(註二)〈政府推25選址諮詢 闢地1500公頃應付30年人口增長 長洲填海造

島可建70個太古城〉,文匯報 ,2012年01月05日

(註三)同上 (註四)〈5大發展商土儲 超港府3倍〉, 經濟日報,2010年7月5日 (註五)〈移山填海—一場誤導性的「諮詢」〉,inmedia,2012年01月09日

終審法院04年裁定禁止在 維港開展新的填海工程

的地形與人口分佈

http://www.inmediahk.net/ 移山填海—一場誤導性的「諮詢」

(註六)〈籌謀細規劃 免淪貨櫃場〉,文匯報,2009年02月09日 (註七)〈釋放新界土地的活力 — 上海及新加坡對香港城市及土地規劃的

啟示〉,信報財經月刊,2011年11月01日

(註八)〈填海工程隨時花4000億〉,蘋果日報, 2012年01月07日 (註九)〈魔鬼在填海〉,星島日報,2012年01月16日 (註十)〈移山填海—一場誤導性的「諮詢」〉,inmedia,2012年01月09日

http://www.inmediahk.net/ 移山填海—一場誤導性的「諮詢」

15


公 平 貿 易

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主辦的公平貿易週已於一月十日一 連四天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是次公平貿易週有不少本地推廣及支 持公平貿易的團體參展,比方說公平點、綠慧公社、天悅心等,目 的是要向大學生推廣公平貿易和社區經濟概念。 然而,到底甚麼是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就是希望透過消費者的力量,以合理的價錢去換取生產者的勞力和生產,以及 透過貿易改善生產地的社區經濟、環境。它與現時大眾對貿易的理解不同。一來,在實行 上,公平貿易由農民,經過合作社、公平貿易組織、入口商/公平貿易標籤認許使用者, 及至消費者,減少利潤落至無良商人手中的機會。而傳統貿易模式則會由農民經過中間 人、出口商、入口商、分銷商、零售商,然後才到消費者,產品所得的利潤經過中間分層 後落到農民手中少至又少;二來,在理念上,公平貿易也抗衡現時在資本主義底下自由貿 易的運作模式。它是以生產者為本,著重如何透過貿易以改善生產者的生活狀況。現時自 由貿易的核心是確保資本能自由地流通,以維護資本主義市場的核心價值──自由競爭、 利潤最大化及資本累積──也就是忽略生產者的因素,合理化了對生產者的剝削及操控, 無視生產者的悲慘狀況,只以資本累積作為貿易、生產最終極的考量。

| 可 以 有 幾 公 平 ? 文:肥蚊、 左翼超新星 呀豐

然而,所謂對抗自由市場法則的、作為另類貿易模式的公平貿易,如今卻順從了自由市場 的操作,這到底又是怎樣的一回事?這便得由公平貿易的歷史說起。

公平貿易的歷史 公平貿易起源於19世紀。當時一些名為 Alternative Trade Organization(ATO) 的非政府組織(NGO)為了建立一個保障南美和非洲工農的經濟秩序,構想出 一套另類貿易系統,要求多國政府大力介入市場,調節市場供求,以保障 生產者的生計。國際咖啡協定(International Coffee Agreement,簡稱 ICA)便是例子之一。ICA由多國政府簽訂,原意是透過政府控制市場供求 以穩定咖啡的價格,讓南美和非洲咖啡農免受市場波動之苦。除了限制咖 啡供應,政府之間也有定期會議,商討如何建立一套公義的經濟秩序。[1] 但自80年代起,公平貿易出現了大變化,由原先的「另類」貿易系統變成了「主流」 。原因是隨著新自由主義抬頭,政府對市場的監管減少,強調政府介入市場的協定如 ICA便因遭到企業的反對而消失,美國政府最終在1989年拒絕簽署ICA[2])。自此,公 平貿易由企業、非政府組織(NGO)和消費者自願推動,政府的角色淪為維持自由市 場的操作。而公平貿易的推動者為了擴大公平貿易的市場,亦只好讓公平貿易產品在 自由市場中出售。要成為公平貿易產品,便要符合公平貿易標籤(如Max Havelaar和 TransFair):企業需要滿足這些標籤的要求(如以合理價格收購工農的產品,拒絕使 用童工和資助工農的社區建設等),才可把它們貼在產品上。然而企業並沒有被硬性 地規定在出售的產品中有多少部份是「公平貿易的」。[3] 現時公平貿易主要靠著兩股力量推動,一是以良心消費向消費者推廣公平貿易,二是 透過NGO的幫助,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可是此兩股力量仍受制於市場的競爭關係,故 還是無法達到公平貿易的原意-改變現時不公平的貿易體制以幫助生產者。下文將 闡述這一點,並說明要改變不公平的貿易體制,除了生產者、消費者和NGO的介入,還 須有多國政府的介入。

良心消費的限制 良心消費是指消費者基於道德感召,選擇能使生產者受惠最多的產品。可是它 對保障工農到底有多大成效?首先,良心消費的成效取決於市場需求;消費者 買得越多,生產者得益便越多。可是要產生高市場需求,好的市場策劃和物流 是不可少的,推動公平貿易的NGO在這方面往往缺乏資源。更甚的是,某些企業 聲稱支持公平貿易,卻常掛羊頭賣狗肉。以Starbucks為例,它經常吹噓自己如 何與咖啡農平等合作以推廣「公平貿易」至全球。可是它的咖啡只有2%來自公平 貿易,其他都是來自剝削農民的種植場。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看似有權選擇改 善生產者的狀況,說到底還是大企業聯同其媒體機器在操縱著消費者的選擇。

16

而且,即使良心消費所謂能保障生產者,也只能使一小部份的他們不致餓死。可是單 靠良心消費的號召,就能阻止更多悲慘的生產者的出現嗎?他們與大企業/收購商之 間不平等的關係依然沒有改變:跨國企業仍然坐擁大量種植場,仍然能透過種種不同 的方式搾壓工農;而收購商如雀巢、卡夫和可口可樂則繼續利用對市場和市場資訊的 壟斷,以超低價收購工農的產品。大部份的工農仍然過著悲慘的生活。


NGO在自由市場的限制 如上文所示,隨著各國政府放棄介入市場,透過獨立的貿易系統來保障生產者在80 年代後已成為神話(如ICA的消失),很多NGO轉而在自由市場出售公平貿易產品。 可是公平貿易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其擴張潛力十分有限,NGO為了生存,一來要互相爭 奪市場份額,例如NGO為了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不惜透過大企業如Green Mountain 和Procter & Gamble出售公平貿易產品。但隨著大企業的加入,公平貿易的理念能否 堅持也成疑問。這些企業為了改善形象,往往只是象徵式地購買公平貿易咖啡,並非 真心支持公平貿易;而且這些企業只是以追逐利潤為己任,跟公平貿易的理念完全相 悖,因此無助推動公平貿易的發展。更甚的是,正是由於市場競爭,這些企業要具競 爭力的話,就只能壓低咖啡的採購價格,無論是不是公平貿易的產品。二來為免公平 貿易產品在市場供過於求,他們會減少向生產者採購,因此實際上生產者所得到的保 障也會減少。

香港,又如何呢? 說了那麼多關於全球公平貿易的情況,回到香港又怎麼呢? 在香港,我們仍然見到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團體支持公平貿易。然而,我們不禁要問的 是,為何公平貿易有諸多限制及缺陷,它仍會被推廣?筆者曾就公平貿易在香港的情 況與舉辦是次公平貿易週的女工會的負責人胡美蓮(胡)交流一下。 胡對公平貿易抱支持的態度,她認為公平貿易運動的理想是改善由生產至消費整個 環節中層層剝削的不合理之處,比方說現時跨國企業透過其在市場的壟斷地位,把 貨物囤積以控制市場價格,使生產者得不到合理的報酬;而推動公平貿易就是要 抗衡這現象。她又認為以良心消費作為公平貿易的「賣點」實在有不足之處,因 為「良心消費」重點放了在消費者身上,但運動是希望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 結,並且抗衡在收購背後和零售層面的壟斷和操控價格。「良心消費」的講法是從 道德層面引起消費者的關注,但推動公平貿易的人是希望消費者知道生產者的狀 況之餘,也要關注造成生產者貧窮的社會因素。不過在現階段突顯「良心消費」的 概念也有其作用:讓消費者明白公平貿易產品的價格比一般貨品貴,其實是由很 多因素造成:一來貨品的流動性低,運輸費較貴;二來是希望讓生產者有較合理工 資;三來部份所得利潤會被用作改善生產者的生產設備、教育、發展社區經濟等。 縱使公平貿易有其好處,胡亦指出在香港做的公平貿易推廣有其不足之處。例如, 沒有朝著改變政策的方向進發,消費者除了參與良心消費以外找不到可以介入公 平貿易的位置,就如女工會在推動售賣公平貿易產品時也未能同時提出「希望消 費者也參與對自由市場作出批判和反思、以及一起重新審視生產者的勞動價值」 等。女工會在現階段對公平貿易也只是推動其概念和從銷售層面零售公平貿易產 品支持生產者以及接觸或試圖教育消費者;據知,推動公平貿易的機構也有舉辦 講座等去分析及批判跨國貿易與各國政府的勾結及壟斷,但未就政策作出倡議。 對於公平貿易的推動,女工會除了舉辦展銷,也嘗試在機構內推動婦女生產環保 再造產品,希望既實踐合作社也加入公平貿易的理想,讓婦女在投入生產賺取收 入的同時也與婦女重新思考勞動的價值,例如如何重新定義車工及剪線頭的工資 標準。女工會的體會是,如果推動公平貿易只是宣揚消費者對生產者單向的幫 助,而忽略了要在過程中建立婦女互助和決策力量的元素,那就意義有限;胡補 充說公平貿易要求生產者在生產的同時也要顧及生態環境,而消費者購買公平 貿易產品同時也是在支持環境可持續發展,達至生產者、消費者互助的局面。

政府的介入是必須的

最後,對於公平貿易要如何發展,胡也不肯定,可是她認為現在的宣傳以良心消費為 重點是發展公平貿易重要的第一步,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意覺,對其消費行為有多一層 的考慮。至於要在香港的政策上有所改變,則要視乎時機、策略及發展的大方向而定 了。

筆者無意否認良心消費和NGO的工作對保障生產者和教育消費者的作用。可是如上所 述,他們確實無助改變不公的全球貿易制度。要挑戰此制度,單靠NGO和消費者是不夠 的,還需要各國政府的力量。文章開首提到的ICA便是個好例子。ICA在1962年由咖啡 出口國(南美和非洲多國)和進口國(美國)首次簽訂,透過隨市場供求變化的出口 限額系統來穩定咖啡的價格,以保障出口國農民的生計。雖然ICA有諸多問題,但咖啡 價格在60年代確實得到控制[4]。故此,今後世界公平貿易推動者應該團結起來,給各 國政府施加壓力,逼他們介入市場,而非繼續視市場去監管化為理所當然。

17 [1]Fridell, G. 2006 焅airtrade and Neoliberalism: Assessing Emerging Perspectives?p p.10 [2]同[1] [3]Fridell, G. Fairtrade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the limits of Market-driven Social Justice, pp.81 [4]Fridell, G. 2006 焅airtrade and Neoliberalism: Assessing Emerging Perspectives?p p.19


前言︰

外圍的核 爆 的 內 圍

日本著名公共知識份子柄谷行人,在日本地震、福島核災以 後反思廢核的可能,但他眼見「大家依舊拚命生產各式各樣 多餘的商品,拚命消費,希望可以因此增加就業機會……很 多人的想法仍然是:必須維持經濟增長,繼續參與世界資本 主義競爭」。他指出經濟衰退並不是因為地震與核爆,而是 世界資本主義的必然命運;他認為日本人應該藉著災難去反 思整個社會的生產模式與能源使用──減少使用能源,不要 把它都用在資本主義的「浪費」之上。現在正正是改變的契 機。

然而與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國,正野心勃勃地圖謀做「經濟高 速增長的大贏家」,故此需要在短時間內生產更多能源。它 使用和發展核電,勢在必行。官方揚言,日本福島特大核事 故無礙中國核電發展的總目標:在 2020 年之前興建 31 座 新核電站,屆時核能發電量將增至四萬甚至八萬兆瓦特,是 現在的六倍以上。坊間有指,連核電都搞個「大躍進」,簡 直是拚了命。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留意自己的生命可能正受 威脅,仍舊大安旨意任由國家/政府與資本/企業去發展經 濟、去發展核電、去發展XYZ…… 有見及此,學生報拋磚引玉,寫一些有關核的故事,希望藉 此引起大家關注。第一篇文章,嘗試由較科學的角度去分析 核電的優劣,指出核電從來就不是解決當下能源問題的良 方,道出「潔淨、安全」的說法也非核電的全部,希望藉此 重新活化大家對核電的認知;然而受制於現時的教育體制, 普羅大眾難以掌握與核相關的科學知識,即難以用科學的視 角進入思辨。所以第二篇文章,則以日本與中國為例,嘗試 陳述核電技術是怎樣被政府和企業操作的,其中可能會產生 甚麼樣的風險、導致甚麼樣的結果。由此,我們起碼能掌握 其中一方面資源去思考和判斷核應用的問題,並對中國、甚 至香港的政商對核電的大力支持提出質疑。

18


核電是作為怎樣的存在?在資源就是「用一點就 少一點」的想像中,大眾對核電的理解就像神憑 空創造萬物一樣,我們終於可以憑藉很少很少的 東西去滿足龐大的需求,能源問題終於迎刃而解, 接下來只是核電廠的興起速度是否能夠跟上能源 消耗增長的操作問題。以往化石燃料中的儲備問 題將會轉換為探討如何提高核發電的生產效率, 並擺脫了其他發電系統對地理環境的限制和需 求,即是我們不用因為就水力發電而靠近水源, 核電可以沒有風沒有太陽沒有化石燃料,我們只 需要提煉得到一些濃縮鈾即可在任何地方架設核 發電站(不論安全與否),只需要加上適量的水 資源供冷卻之用,便可得到龐大的電力。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簡單嗎?

美好想像的代價 一直以來大眾普遍都對核電存有一定好感,因此 政府往往得到人們支持去發展核電,然而在此之 前,推廣核電的同時亦意味了窒礙其他再生能源 發展的可能性,譬如眾所周知的風力、水力、以 至近代熱門的大陽能,都是學術界和業界十分注 重的研究項目,若把一座造價達千億港元的核電 廠變成研究經費,可想而知有多大幫助。有如早 年 Marshall Goldberg 已提及關於政府偏愛核電的 觀點︰在開始的十五年間,核電和風力技術都生 產一個可以比較的電力(核電︰ 26 億千瓦;風力︰ 19 億千瓦),但其後兩者得到的政府資助卻大大 失重,相距起碼 40 倍(核電︰ 394 億;風力︰ 9 億),因此核電發展得相對比較好的原因,是有 由於這樣資源傾斜的歷史背景。 更遑論現今中國不是把核電視作一種過渡的能源 供應,而是將核電的發電佔比大大提高的發展計 劃,中國己計劃在 2020 年左右將會擁有 53 座核 電廠,這上萬億元的龐大「投資」是如此讓人驚 訝。若撇除政治局勢相關的陰謀論說法,他們所 開的玩笑,無疑是將化石能源即將耗盡的能源問 題,轉換為以核電為主軸的幾個問題︰危險問題 (如核泄漏、核電廠事故)、環境污染問題(核 廢料的處理不當)、和最重要的,信任問題。因 此,核電的出現並不是「解決」能源問題,而是 將能源問題置換為其他幾個小問題,而在可以預 見的未來,這些小問題很有可能成為我們不得不 正視的大問題。 因此核電只能作為相對短期的替代品,不論是長 遠普及核電發展後的安全問題,還是核電廠運作 周 期( 理 論 上 40 至 50 年 ) 的 自 然 死 亡, 這 都 顯示了我們沒有理由去把核電看待為一種主要能 源。縱使運作周期可以算是「可持續的」,這也 是極有限的持續性;即使能在核廢料中重新再造 適用於發電的濃縮鈾,也只是以及極低度的循環 再造,還得依靠儲備和開採支撐,然而,地殼蘊 藏量雖說有 3,500 百萬噸鈾,應付現時消耗量可 以撐 300 年,但真正合符經濟效益的礦藏只有 550 萬噸,僅足夠 85 年使用!換言之,所謂的長 久,也不過 85 年。

可接受的輻射, 待調整的「安全」 關於輻射,科學的實證就只是指出暴露在輻射之 下的致癌率,「美國國家科學院認為,只要你曾 接觸 100 毫希劑量的輻射,你就有百分之一的機 會患上癌症,但接觸 10 毫希劑量的輻射,你也 有千分之一的機會患上癌症,而接觸 1 毫希劑量 的輻射,你會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患上癌症。」日 本政府在事故發生後將核電廠工人「可接受」的 輻射水平由每年 100 毫希提高至 250 毫希;而鄰 近地區的兒童可接受的輻射水平則由每年 1 毫希 提高至 20 毫希。若我們就此去理解日本政府的意 思——即是 1% 致癌率還是 2.5% 致癌率都沒有甚 麼分別,2.5% 與 5% 可能都沒甚麼差別——,都 是政府所形容科學化,值得信賴的「安全」。 核裂變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由幾日 到幾億年都有,其中譽如鈾 -235 和鈾 -238 的半 衰期分別是 7 億年和 44.7 億年……數據最簡單的 意思不過如此,就是在人類往下的 N 代人都必需 受到這些物質或多或少的輻射影響,而這個數量 還會繼續累積——當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也 持續興建核電廠的時候,每天身體接受的輻射量 只會上升。社會上許多聲音也在勸喻大家不要到 日本旅遊,甚至大眾都普遍地對所有產自日本的 食物存有質疑,這樣來說,我們更應該反問來自 全球四百多個核反應堆的廢料到底可以收在甚麼 地方,才不會影響人體,才能遠離農耕的土地, 遠離自然環境,避免對生態的影響。這樣的地方 存在嗎?

昂貴的煲水, 換湯不換藥 核電固然並非甚麼妖魔鬼怪,核電相關的發展也 在世界各地同步進行,我們可以預想發電率更優 秀、安全管理更完善、核廢料處理更妥善的核發 電系統。但從整體上去審視現今核電對整個社 會的好處壞處,其實諷刺得有如卡汾 ‧ 甘培斯 (Kevin Kamps) 講到︰「說到『昂貴』,沒有甚麼 『煲水』的方法比核能更昂貴——核能的作用不 外就是『煲水』,水煮沸後,水蒸氣推動渦輪, 製造電力。核能很昂貴,連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 的主席也說,一座新的核反應堆是以 100 億美元 計。而且這個價錢正在飆升,就在我們說話的此 刻它就在繼續上升。而這只是鈾燃料鏈的其中一 環,另外還有開採、選礦等,所有這些設施都極 度昂貴,以致連華爾街也不願冒險投資在核能上, 核電廠的財政唯有靠納稅人資助。」 核電發展從來就不可以當作是供電系統有了嶄新 的突破,而只是換了燃料,一種較危險的燃料, 因而必需加上相應的保護措拖,僅此而已。我們 不應該透過比較化石燃料和核電的優劣去回答 「我們到底要支持哪種發電系統」,從來就不是 兩害取其輕。而是要將核發電的優缺點仔細斟酌 後,才判斷幅射污染 [2]、建築成本 [3]、對工人 的危害 [4] 等等因素,到底是否我們可以「承受」 的,然後才把實際面臨的能源危機加入考慮。說 到底,筆者最多只能認同把核電當作短暫的支撐 手段,而絕非將大力推行核電作為當下首要的能 源策略,這只是焦點錯置。

核電發展︰

科學的 偽證 文︰ Czior


核電的定位︰ 討論核電即討論政治 若我們把核電視為「橋接科技(bridging technology)」,嘗試架 接將盡的化石能源與研究當中的再生能源科技的話,那就應該認 真質疑選「核電」的原因,必需再三考慮這「過渡期」當中所需 要付出的潛在成本,從而再去評價核電是否值得冠以「清潔」「安 全」以及「再生」之名。 最後,筆者不得不自認單純用科學的角度去評價核電是一件愚昧 之事,每份研究報告的成本數據和污染評估都有所出入,所推論 的結語卻是如此兩極,美好或邪惡。到底眾多國際組織與科學家 的研究數據為何可以差天共地?有人說鈾產也即將面臨枯竭;有 人說發展核電是能源危機的曙光;有人說輻射污染只是被放大, 因為處理核廢料的技術已經相繼出爐;有人說反核人士往往只懂 散播危機感,而近來的福島核事故不過是天降橫禍…… 在這個眾說紛紜的時代,貌似科學和數據再不是客觀中立的事實 陳述,而是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的「偽證」。容筆者在此提出數 個問題︰低輻射對人體絕無遺害,你能相信嗎?美國原子能委員 會要求正是如此要求其職員發佈零死亡的論文去反駁別的研究報 告。日本政府聲稱福島當地食物已經沒有放射性污染,可以放心 食用,你能相信嗎?福島縣政府於去年八月正是如此告訴民眾福 島大米符合安全食用標準,相隔事故六個月後正式重新上市。再 問處理核廢料的研究進度良好,請你好好放心住在廢料收集區附 近,或是應徵處理廢料的工作,你願意嗎? 在過往有關核電的新聞中,科學的地位一直被放置在神枱的位置, 但可以想像得到,在這樣一個資訊混雜的背景下,民眾如何依靠 片面的資訊作出合理的判斷呢?說到底,只是一個信任與否的問 題,政府所關心的往往只是如何運用權力,讓民眾相信核電潔淨 安全的神話,相信發展核電的「美好前景」,為的也不過是赤裸 裸的政治意圖。

[1] ︰ http://nuc-power.com/news/list.asp?id=1285 [2] ︰ 詳 見〈 核 電 與 輻 射 ABC〉(http://www.greenpartypost. net/nonukes.html) [3] ︰ 詳 見〈 核 電 成 本 大 騙 局 〉(http://www.greenpartypost. net/nonukes.html) [4] ︰詳見〈反核科學家的見証——1980 年前,蓽路藍縷的先行者 John Gofman、Rosalie Bertell 和 Ernest Sternglass 的自述〉 第二節(http://www.greenpartypost.net/nonukes.html) 參考資料︰ 1 反核@中國香港(www.greenpartypost.net/nonukes.html) 〈數字上安全的核能,為什麼心理上這般可怕〉 (hkscience.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html) 2 Costs, risk, and myths of nuclear power : NGO worldwide study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atastrophe at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www. reachingcriticalwill.org/resources/publications/costsrisks-myths/report.pdf) 3 Review of solutions to global warming, air pollu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www.stanford.edu/group/efmh/jacobson/Articles/I/ ReviewSolGW09.pdf) 4 System for change : Nuclear power vs. energy efficiency + renewable? (www.boell.eu/downloads/Froggatt_Schneider_Systems_for_ Change.pdf) Glossary: 半衰期 (Half-life) ︰ 放射性物質經由衰變失去其 50% 的活度所需要的時間。每一種放 射性核素有其獨有的半衰期。 貝克勒爾 ( 貝克 ) (Becquerel (Bq)) ︰ 活度的單位,一貝克勒爾代表每秒發生一次放射性蛻變。 西弗(簡稱:希)︰ 一個用來衡量輻射劑量對生物組織的影響程度的國際單位制導出 單位,為物理量計量當量的單位。

誰 人 惹 禍? ─ 檢 視 核電體制, 從日本到 中國 文:翡翠 福島核災發生後,德國、瑞士、意 大利受國內民意壓力,全面廢除使 用和發展核能。早在美國三里島核 事故(1979)和前蘇聯切爾諾貝爾 核事故(1986)發生後,核工業大 受打擊,美國本土再無興建新的核 電廠,但作為核技術輸出國仍大力 鼓吹「核電復興」,在亞洲有不少 發展中國家響應。最近中國打算重 啟數百萬美元的「核電大躍進」, 按計劃在 2020 年之前興建 31 座新 核電站。距離香港最近的核電站只 有 50 公里,附近還有 3 座在興建 中。如此重大的政策,社會上卻鮮 有討論。 核能發展至今近 60 年,發生過大 大小小的核泄漏事故,其中有兩次 七級特大核泄漏事故,一是發生在 25 年前蘇聯切爾諾貝爾,二是發生 在廿一世紀的日本福島。前者造成 嚴重深遠、難以估量的傷害。〔1〕 人們曾以為那是專制制度的惡果。 那麼在擁有代議民主制度、能生產 子彈頭火車和無數高科技產品、防 災措施完善著稱的日本,它的「核 電安全神話」是如何破滅的呢? 〔日本〕私營核企業的終極目的是 保護人民?還是能賺就賺? 日本的核電體制是「國策私營」的。

日本的核電體制是「國策私營」 的。在資本主義社會,核電國 家亦普遍使用該模式,即是國 家會在金錢與立法上支援私企, 讓其去營運核電廠和發展核技 術。福島核災發生後,兩大負 責人──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 司都將它定性為天災;核能專 家一致判斷,核電站的控制者 沒有在第一時間採取「停機、 冷卻、封閉」的對策應對,延 誤了補救時機。東電作為核電 站的前線,被指遲報和虛報資 料,阻礙政府和國內外的專家 對災區作評估和判斷。《美國 華爾街日報》援引熟悉福島核 電站情況的多名人士表述:在 首相下令以前,東電未有及時 向反應堆注入海水降溫。因其 擔心機組報廢,這意味著摧毀 數億美元的投資。 在過去十年間,東電不斷傳出 醜聞。2001 年,日本通產省資 源能源廳收到舉報,指東電瞞 報核電站運行狀態、不進行及 時維修。經過兩年多的調查, 東電終承認有 29 件編造虛假檢 查報告事件。2007 年,東電再 次 承 認, 從 1977 年 起 一 直 篡 改核電站的運行和檢查數據。 其中,如今發生事故的福島核 電站一號機組的數據先後 28 次 被篡改。另外,三號機組曾在


1978 年發生嚴重事故,也是在 2007 年 才向大眾公開。同年,東電亦瞞報了刈 羽核電站泄漏幅射物含量。東電一直「粉 飾太平」,是因為它作為私企,終極目 的只是圖利,置人命次之。

安全局、國資委、核電集團、核電運營 公司等方方面面的部門,在短期內釐清 職責、建立架構,重新劃分各自的「勢 力範圍」,並使「皆大歡喜」,是不太 可能的事。

〔日本〕沒有獨立監察機制;官商勾結、 利益綑綁

除此以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法制缺失。 國務院研究室副司長范必說:「(核電) 監管部門獨立性不夠、權限不足。特別 是,中國至今沒有一部涉及核安全的基 本法,更談不上核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在 1984 年開始起草的《原子能法》, 蹉跎 27 年至今,才有望納入立法規劃。 中國發展核電近三十年,亦早有打算擴 大發展規模,但核安全立法卻一直真空, 政府對核電的監管無法可依,有網友對 此表示相當震驚。

那麼政府對核私企的監管又如何?多年 來承擔核電監管職能的機構是原子能安 全保安院──隸屬於主導核電發展的經 濟產業省。推廣和監察核能的實體都屬 於同一個政府機構,一手捉監管、一手 促生產,兩者的關注本來就有矛盾、衝 突。日本首相菅直人在災難兩個月後的 新聞發佈會上亦明言:「我們的(核電) 體制不健全。我相信,需要從根本上重 新審視國家多年來管理核電的方式。」 對外,政府與企業之間關係曖昧,英國 《經濟學人》就曾抨擊日本政府與核能 相關產業有著「私通」的關係。日本學 者加藤嘉一指出:「國會的政治家們需 要政治捐款,經濟產業省和它下屬的原 子能安全保安院的官僚們需要退休以後 找個地方繼續上班,都得依賴企業。」 例如,東電副社長武藤榮是資源能源廳 下原子能安全保安部會的委員。但更根 本的是,「國策私營」的核電體制容易 把國家/政府與資本/私企二合為一。 在東電的資本結構之中,「東京市政府」 出現在十大股東之列。東電紀錄不良、 誠信受損,但政府仍視這樣的企業作為 對外推銷核能產品的合作者。東電董事 長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就曾一起前往越 南,兜售日本的核電站。 國際原子能機構前副總幹事、瑞士核能 專家布魯諾皮勞德說:「如果說切諾貝 爾核事故是一場『蘇聯型事故』,那麼 這次福島核事故可謂『東電型事故』。」 「蘇聯型」指涉專制制度,那麼「東電 型」則指涉國策私營以及其監察制度缺 失所構成的體制。福島核災揭示了「東 電型」的殘缺,警惕普羅大眾不能隨便 放任國家和企業,以其自身的利益為前 提建設核電。慶幸中國尚未發生核災, 但其「核電大躍進」亦令人毛骨悚然。 〔中國〕沒有核電核體制可言,更沒有 核安全法可依! 在這個資本主義時空,中國亦以「國策 私營」的方式去運作核電。不過有書籍 和網評指出,中國核電領域至今還沒有 一支各方公認的技術權威團隊,亦沒有 一套真正可執行的技術管理體制。至今, 核電生產與管理的組織配置和人員結構 仍以行政主導,而不是以技術主導。但 就行政而言,政府內有多個部門與核能 相關,它們職能重疊、權限不明。政府 外的主要核企業就有三個:中核、廣核 和國核。若召集所有與核能相關的單位, 諸如能源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核

始於關注,不止於關注

〔中國〕核電技術之爭都「未搞掂」, 妄想「大躍進」

回到當下,日本福島 311 核災發生將近一年, 為喚起同學對核的反思和討論,中大文化及 宗教研究系將於 3 月 9 日舉辦「中大核關注 日」。活動包括核論壇、書展、行為藝術表 演,及四場主題為「核能、發展與生態公義」 電影放映暨座談會/公眾討論會,詳情可參 閱文化廣場民主牆上的海報。希望大家能從 關注和了解核開始,但又不止於此,向壟斷 核發展話事權的國家/政府和資本/私企表 態──我們應該使用多少以及甚麼能源,進 行怎樣的經濟發展,建設怎樣的人類社會。

莫說核電體制未形成,就連技術路線和 目標亦不明確。早在 1980 年代,中國 核企業主要引進法國二代核電技術,因 其發展成熟且有良好的運行紀錄。而建 基於法國二代技術,又發展出國產二代 半技術。但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就要求, 將來上馬的都要用美國三代核電技術 ──西屋公司的 AP1000。但與此同時, 最近亦有引進法國三代核電技術──阿 海琺公司的 ERP。

〔1〕聯合國事後估計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有九千人因核 輻射患癌死亡,但綠色和平的調查就指受害人數高達九 萬多人;它形成的輻射雲更覆蓋 30 個國家:附近的烏 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污染,超 過 336,000 名的居民要被迫撤離。2009 年有一份名為 “Chernobyl: Consequences of the Catastrophe for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的(非英語)研究報告面世,估 計在 1986 至 2004 期間,全球有 98.5 萬人的死亡與切 爾諾貝爾核電事故有關。這份報告的三個作者分別是俄 羅斯和白俄羅斯的科學家,第一個作者 A.V. Yablokov 是當中尤其有分量的人物,他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美 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曾任葉利欽的環境保護顧問。

實際上,中核在搞國產二代半技術;廣 核在搞國產二代半之餘,還要上 ERP; 而國核則同時搞 AP1000 和國產技術。 環保部核專家郁祖盛在《能源》雜誌的 訪 問 中 說:「ERP 和 AP1000 同 時 在 國 內市場出現是一場悲劇。因為中國的技 術人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本來就不 夠, 這 樣 兩 個 技 術 同 時 研 究 必 定 分 散 精力。」而以張碌慶和路風為首的核電 專家則認為:由於 AP1000 規模化投產 在 2012 以後,而現在想於短期內完成 「2020 年達 8000 萬千瓦核電發電量」 目標,還得使用國產二代半技術──建 基於之前一直沿用的法國二代技術改進 而成的;用突然空降而來的美國三代核 技術 AP1000,風險就提高。然而,技 術路線之爭還未有定奪。這種現象多少 表現出核電行內各自為政、競逐利益。 在中國核電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資源 非常不足且分散,不利完成「大躍進」, 甚或出現「大混亂」的可能。

參考書目 1)反核之眾:《核能基礎答問》,2011 2) 方 明、 劉 茵、 韓 美 新:《 核 電 大 危 機 》, 2011 3)程瑛山旭:《日本核震》,2011 4)柄谷行人:〈站在震後的廢墟之上〉,2011 5)《週刊讀書人》編輯部:〈反核示威將改變 日本──訪問柄谷行人〉,2011 6)池上善彥:〈在核能意外爭議中,導入戰後 史的視野〉,2011 7)《南方週末》記者馬潔:〈做核決定花了整 整一代人的時間──訪問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 2011

有見及此,在 2011 年頭,民間組織發 起「中國核安全信息交流中心」,亦建 立網站,以喚起更多人對核的關注和討 論。其實發展任何能源都有其成本與影 響,這些都不能給國家/政府與資本/ 私企按其思維和利益作根本、壟斷決策 權,大眾亦需要積極討論與表態。

21


【兒童樂園】

【心湖淬筆】

這一段寄信的路

美 好 新 世 界

每次把載滿郵件的手推車推出公司門外,由 打開貨運電梯門的一刻開始,都有遊戲開始 的感覺。老電梯轟隆隆的,門上的小窗反映 它正逐層下降,帶著我和要運送的東西,走 向虛擬世界的入口。臨離開工廠大廈前路過 停車場,坐著幾個聊天的老看更,數件的速 遞員,還有旁邊忙著把一個個卡板的巨型貨 物送上車的大漢。「小心睇路。」我代替他 們跟自己說。

二 零 一 二 剛 到, 世 界 末 日 尚 未 來 臨, 偕 友 到 鯉 魚 門 一 逛。

郵局在工廠區的另一邊,距離公司大概二十 分鐘路程,沿路走過橫跨工廠區、熙來攘往 的大街,推著車的不獨我一人,只是像我這 般雞手鴨腳的就不多了。相比起滿街的垃圾 車、速遞車、外賣車,我手上的只是汪洋中 的一條船,只有在我眼中,它是一架比上不 足比下有餘的戰車。旁邊的食環署外判清潔 工,推著快滿的垃圾籮,因為人們的厭惡而 要把手推車沿著行人路邊沿走。馬路上的小 型貨車和貨櫃車迎面而來,他們大概也會擔 心哪輛車一個失控,自己難免遭殃;又或者 一個翻車,把籮裡的東西濺在地上,又得惹 人嫌,皮得繃緊一點。看起來這麼重的手推 車也被推得那麼輕巧,也許這就是技術吧。

這是每個在這裡上班的打工仔都會經過的要 塞吧,大家對路況都很熟悉了,我這個在別 人下班時才上班的人才會對白天的一切大驚 小怪,不過若非如此,遊戲也會變得不刺激 了。感受著面前的重量,對紙皮箱緩緩往邊 緣移動的力道大驚小怪,慌忙用右腿頂著一 停下來就會傾側的手推車,左腿踏前調整紙 箱或郵袋的位置,再努力把車推個幾十米, 給 右 轉 的 貨 櫃 車 讓 路。 在 人 群 的 那 句「 滾 水」,不是常常喊得出口。 好不容易到了郵局,長長的隊伍不會令人深 感煩厭,只是鬆一口氣,脫下多餘的衣服, 解鬆頸頭鈕,讓郵局職員給我過關的獎賞。 他們老是說,整個工廠區的信都送來這間小 郵局,我們寄那千多本書,就得買去郵局所 有大額郵票,真令人吃不消。我露出例牌地 尷尬的笑容,說我們返去研究下啦,結果過 兩天又再給小郵局抬來重得搬不動的郵袋。 我喜歡這樣的工廠區,即使路上不再有看四 毫子小說的花衣少女,而巴士站也早就搬得 老遠。

, 兒 時 霎 下 霎 下, 少 時 英 勇 作 戰, 老 年 戰 Pat 死沙場,平安踏實,無詬無譽。

公司的手推車看起來光鮮,但其本身的設計 缺陷令它無法固定下來之餘,也會隨時無故 向側擺,所以如果獨自操控,緊握著扶手的 雙掌往往沁出一層汗來。沒有按照職安局的 建議,把盛滿郵件的紙皮箱或郵袋疊成不易 倒塌的陣式是為闖關前的漏洞,沿街的食店 和小食店阿姐徐徐翻動的燒賣香氣四溢令人 分心,每隔數十米就出現一次,自行人路向 馬路往下傾的小斜坡,令人深感傷健人士每 天在走多麼顛簸的路。

穿過酒家和手信舖,眼見海岸盡處就是天后 廟,以為前無去路,進廟拐個彎又是長長一列 民居。在政府文書歸類裡面,那邊十居其九是 寮屋,而寮屋,據說是衛生惡劣易生火燭風一 吹就倒的。鯉魚門確有一些鋅鐵皮蓋頂貌似不 太牢固的房子,但也有更多由水泥與紅磚建 成,以麻石穩穩砌好的老式建築也不缺,保 證《三隻小豬》裡那位肺活量驚人的野狼先生 無從入手。較諸當年落成十載石屎就大幅大 幅塌下來的舊葵芳邨,這些寮屋應該更安全。 麻石建屋,石材何來?摘下半片好像是用來 煲清涼茶的草藥葉子,在手心搓碎它把清香 吸進心脾,走著走著,面前一片荒野,半黃 半青的草蓋著大地,抬頭但見峭壁連綿,不 生寸草卻有明顯開鑿痕跡,原來是石礦場遺 址。向海走,沿海處尚有堤壩與石塔,日久失 修,多剩頹垣斷牆,但仍舊可以讓一票人行上 行落;向山走,峭壁之上又有漂亮位置遠眺大 海,帶路的老街坊陳伯說那是他每日釣魚的地 方。明明一失足隨時掉進千呎深淵,友人年當 少壯體格硬朗,在斜得要命的石坡上跑跑跳跳 捷似靈猴,哪天開拍港版《賽德克 ‧ 巴萊》 大可當男主角,年逾八旬的陳伯也如履平地 一馬當先,腳上穿的竟還是涼鞋。身手這回 事,不是屬於某個年齡,而是社群共有的。 與動物逗樂的能力,擇地建家園的能力,行 山如行路的能力,早已不在多數香港人的能 力發展軌跡上面。我們嘲笑「BB 有便便」的 奶粉廣告白痴,對,也許白痴,不過當另一 牌子拍廣告說「便便係好基本嘅事,BB 全面 發展先至係叻」,我們無動於衷。何謂全面 發展?鏡頭一轉,原來等於「腦部發展」。 多謝你告訴地球人人體除腦以外一無所有。 能力就是叻,高 IQ,可以升學,然後自力更 生。自力更生的「力」,當然是搵工拿薪水 的能力。於是,你有能無能,不是由你自己 界定,不是由體驗自己行為的成果而界定, 而是由老闆藉銀碼把你界定。反過來,你也 學會用銀碼界定他人有能無能,器物有用無 用: 沒 花 錢 交 稅 的 人 是 寄 生 蟲, 沒 用 ﹔ 租 來的公屋僭建的寮屋無法令人上車,沒用。 離 開 村 子, 循 登 山 徑 走 上 戰 時 砲 台, 碉 堡 牆 上 有 war game 友 用 噴 漆 寫 下 一 串 熱 血 大 字 報: 民 主, 自 由, 香 港 獨 立, 聖 戰。 戰 壕 地 上 有 一 張 Tempo 與 一 坨 便 便。 怎 樣 的 人, 有 怎 樣 的 能 力, 開 創 怎 樣 的 未 來? 和 誰 的 未 來? 二 零 一 二, 真 是 美 好 新 世 界。

22

尤 里 安, 鬻 文 之 徒, 忠 實 發 展 自 己 的 無 能, 為 了 另 一種新世界。

友人在此長大,不僅與街坊熟絡,跟家家戶戶 的貓貓狗狗感情也好得不得了,攬頭攬頸。時 方正午,遊客不多,酒家生意寡又淡,短毛貓 趴在玻璃門前打盹,我逗牠牠不理睬,友人逗 牠牠一臉爽樣任你施為,直至肚皮朝天咪眼如 絲手腳抽搐。在那裡,貓狗也是街坊罷。吃的 喝的也與人無異,房子外面不時擺放一盤盤 銻兜盛載的餸菜,這一家是蘿蔔炆牛腩,那 一家是南瓜煮排骨,人吃過了就輪到狗開飯。


專欄

【左翼風情畫】

想起印尼排華 近日,反內地人的呼聲高漲,言論越來越激烈。每次內地 發生意外均有一片喜氣洋洋之聲,甚至希望大陸孕婦難產 的言論獲過千正評。

【末日航道】

筆者忽然想起印尼排華。你可能會說,1998 年印尼排華, 過千名華人被殺,百多名華人女子被強暴;現在香港不過 是罵幾句,遊行一下,多麼和平理性,拿印尼比較太誇張 吧?但我們不難發覺印尼有三點跟香港的現狀相似,足以 讓我們不得不警覺排外聲音升溫的危險。

我爸爸

一 . 客觀社會經濟狀況

兒時居公共屋邨,大廈旁是一個大球場, 旁邊是的士站。那時哮喘病厲害,和爸爸 睡同一張床,半夜發作總是吵醒全家人, 然後媽媽替我穿好衣服,爸爸背起我就往 的士站去,「粉嶺醫院急症室丫唔該」, 我有時哭著有時安靜的等待過迴旋處入到 急症室吸那些混著藥的氧氣。爸爸總是在 身邊,待好起來就牽著手一起回家去。

好友離世之後,我開始抽煙。病後爸就戒 煙,最近忽然想起,已沒機會和他在什麼 地方一同點燃微小的火光,卻仍記住從前 放紅萬那個木櫃。過年時天氣陰冷,外出 拜年時我把他頸上的圍巾繫好,挽緊他的 手。我忽然非常期待天氣回暖,回暖後好 想開口問他和媽媽要不要跟我去菜園新 村,我想牽著他的手,慢慢在村內的小路 上走。

二 . 政府嚴重失職 如上文所說,印尼政府在 1960 年代推動歧視華人的政策, 甚至進行排華屠殺,自是嚴重罪行,香港政府當然沒那麼 誇張。可是,每年有固定數目的內地人移居香港,而政府 卻從來沒有相應政策協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生活。在無政府 協助之下,新移民不懂在香港生活而表現得「不文明」, 到底是誰的責任?同樣地,政府沒有在入境及醫療服務方 面作相應措施,導致床位不足,又能怪誰? 三 . 平民變成出氣袋 凡此種種,均不單純是某些人的個人問題,政府在其中責 無旁貸。但「本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看到政府,卻看 到眾多跟自己不同的「外人」,因此會輕易將不滿歸咎於 這些鄰居身上。在印尼,跟政府勾結的華人富商與一般從 事各行各業的華人相比,不用說當然是絕對小眾,但當地 人卻只攻擊那些跟他們同為小市民的華人。香港呢?極多 新移民從事飲食,清潔行業,拿最低工資。當中未住足七 年的或是單身的,都無法申請公屋而要挨劏房的貴租。他 們不事生產?開玩笑吧。而社會卻將僅佔極少數「呃綜 援」個案無限放大,抹黑綜援同時將所有新移民打為蝗 蟲。誰人最樂見這種公然的歧視? 上述比較並不嚴謹,但筆者想指出同樣情緒很容易使人們 失焦,將怨氣由作為禍首的政府及少數巨富轉移到同為受 害者的無辜百姓身上。 認清事實,然後要求政府改變現狀。盲目以蝗蟲和狗互 罵,其實相當無知。

區刀,中大畢業生,主修物理系,左翼學會成員。行事神出鬼魅,以長 髮為榮,常常以留下長髮作為曾經存在的根據。鄙視 Facebook 此等資 本主義的道兒,希望從反 Facebok 中解放人類。區刀,亦即勾刀,可能 已經老去,新的區刀不再是勾刀,而是鐮刀。

有時我想問他:你生活好嗎?我們從來都 很少聊天。三姐妹裡我是最外向的孩子, 中學時就一堆課外活動,又在青少年中心 做義工,放學很晚回家,放假也總是往外 跑。後來離開家住進大學,最捨不得的就 是爸爸。出版學生報、去菜園村、各種行 動遊行示威。其實我知道,每逢示威他 都會待在電視機前盯著人群看我在不在其 中。遊行被抬之後、五區苦行之前、反高 鐵失敗後、被捕之後,我過一兩天就會回 家,吃下爸爸煮的一大堆飯菜,喝三碗佛 掌瓜湯,感覺像可以把失去的力氣重新吃 進去。年半以前他心臟仍是不好,要做搭 橋手術,陪他進出醫院多次,手術後每天 去醫院看他。後來他病癒出院,菜園村收 地開始,我好友癌症復發後來不治。那次 回家馬上躲到床上,姐姐們在我身邊陪著 我流淚。吃飯之前我靠著他的肩膀良久, 仍是半句話都說不出來。我從來沒能和他 說心底裡的話,應該是說,我總是沒法對 至親的人說心底的話,這是我無法跨越的 界線。

兩地的排外情緒都不過是在經濟不景之時尋找代罪羔羊。 筆者不否定內地對香港有不良影響,如推高樓價,自由行 令舖租上漲等。但我們必須認清到底是哪些人帶來這些不 良影響,而非按種族仇恨所有「外人」。

, b 巨蟹 座 女生, 居 於大 埔 林村, 參與 菜 園 村 運 動 三 年。 冬 去 春 來, 時 時 想 哼 出 沒有聽過的歌。

我總是想念那些時刻,打去 call 台留言, 問爸爸什麼時候回家。他是營業代表,工 作就是到處去收數跟單,我請病假在家時 他總是蛇王回來看我,買一包熱熱的腸粉 看我吃下去再回去上班。中三的時候,換 爸爸大病住院,好多天沒有聽到他下班回 家的鎖匙聲,我靜靜的等。他變得虛弱許 多回來,往後再沒有上班。這十年來他的 時間是怎樣渡過,有時我也不大清楚。他 興趣不多,看電視看電影,寫寫書法,看 武俠小說,這兩三年和樓下一班伯伯婆婆 吹水聊天成為朋友,性格變得非常柔軟隨 和。

印尼政府一直因保障「本地人」利益而支持歧視政策,終 釀成 1966 年排華屠殺,死者近 50 萬人;1998,亞洲金融 風暴,東南亞經濟受到重創,數月後又發生排華暴動。早 前,排外情緒亦在香港經濟低迷之時蔓延,使香港人擔心 飯碗被搶。

圖:這是我們華族的選擇——2004 年印尼總統選舉華人 候選人的宣傳海報。按種族組黨,是保障權益還是讓分隔 加劇?

23


食色性也: 沒有蘿蔔的蘿蔔糕(一) 文:東郭先生

1.

2.

說話,在保守的教育體制是不會高分。我不

虎年沒有什麼好,只有老母親手整的蘿蔔糕

還在讀中學的Karen似乎對我頗認真的,她

忘提醒她答問題時要貼近建制立場及搶佔道

最好。我帶著全世界最好味的蘿蔔糕送給

嚷著要來我家試整蘿蔔糕,好讓將來的老

德高地。

Isabella。我老母幾乎當她是媳婦。

公可以大飽口福。她是我讀大學時的補習學 生,我幾乎忘了她今年要考334公開試。我

Karen瞇起眼睛笑了,我摸著她的臉頰,實

送Isabella回旺角的那程地鐵,多人到不得

也真心希望她可以升上大學。好吧,整蘿蔔

在不知可以再說些什麼。下了車後我們去了

了。不,人不算多,是行李箱多,幸好我倆

糕,送妳一程。

蓮香樓吃一盅兩件。我點了淮山雞紮,她點

都有得坐。我們有幸在觀塘線搭上了2011年

了豬肚燒賣。

年底投入服務的內地製電動列車。我抬頭一

那天,我們相約到上環去買食材。穿著短裙

數,車廂內有四部閉路電視,真是他媽的誇

絲襪的她挽住了我的手,偶爾會感覺到她的

3.

張。

胸部擦過我的手臂。海味街附近有不少雜貨

蝦米呢?臘肉呢?臘腸呢?冬菇呢?

店,我們買了半磅粘米粉,很快便離開。 Karen忽然奇怪我們為何這麼快就買完食

但有些東西依然不變,人們依然會抬頭看那 堆無聊的電子廣告、聽那十年如一日的新聞

中上環的唐樓後面都長出了一支支高大的吊

材。我跟她說其他都不用買,因為上年內地

報導。真的是十年了,十年前我們不是在罵

臂,十年前我跟老母來也不是這樣子的。這

親戚送了很多自己晒的製品來香港,家裡還

他「林公公」嗎?如今我們竟如此投入地看

些舊區都是重建範圍,我很自然就會想起這

有剩。

垃圾林瑞麟的特首選舉show。

些地方要不要保育呢?但我很快就停止了我 的思考。

「佢哋親手做嘅臘肉比本地榮華出產醃得更 入味;臘腸裡面洒嘅玫瑰露更醇更厚,灌肉

媒體經驗取代第一身經驗,「超實現」取代 實現。我們彷似有參與過我們永遠無份參與

「唔係成日都有啲人話要愛港架咩?點解佢

之前,腸衣風乾最少一年,保持爽脆乾身。

的特首選舉。

哋以前夠膽去反內地孕婦、反外傭,唔夠膽

灌肉之後,喺腸衣上打小孔,等水份可以疏

去處理土地規劃及城市空間嘅問題?呢啲重

走;蝦米係游水海蝦,唔係養殖場嘅蝦,肉

我將裝有蘿蔔糕的圓形盒,放到大脾內側之

建項目有幾多人仲繼續關心緊?明知唐樓拆

身更厚更彈牙。至於冬菇,我就唔太識分靚

間,跟Isabella說「妳睇,呢粒就係我嘅睪

左會變豪宅,佢哋又會點樣反地產霸權?講

同唔靚。」

丸,因為焗熟咗,所以變咗奶白色,啲蝦米

咗十年啦,我唔想投身買樓嘅遊戲、唔想俾

就係精子,游下游下就熱死哂……」,Isa-

錢地產商賺,我都想以後生活可以多元啲、

「嘩!你咁都知咁嘅?咁用嚟溝粘米粉嘅水

bella趕忙掩住我的口,叫我不要在公眾地

冇咁悶。你估剩係得內地人會炒樓咩?香港

呢?」Karen說完後喝一口茶。

方大聲說這些東西。

人買咗樓咪又係望住樓價升。嗰頭鬧完領匯 趕走小商戶,咪又係買番領匯啲股份。勾結

「以前香港靠內地供應東江水,依家用本地

我跟她說反正他們不會聽得明,無妨。然後

合謀呀,羅永生都講過啦。到底佢哋對於城

海水化淡技術。水質唔覺有太大分別,不過

問她是不是在暗示我在私人地方的時候就要

市發展模式有咩其他想像?依家愛港嗰批人

水費比以前貴得多。」

多說一點。

都講唔出,如果佢哋講得出我都想支持下 架。」

回到家後,花了一輪功夫,Karen終於將蘿 蔔糕放入鑊裡蒸。

我們一起笑著,在這鬱悶的社會氣氛中。 我想起自己居住的工廈,聞說也將要被活 化……

我從後面抱住她的腰,吻著她比蘿蔔還要白 的頸,手漸漸落到她的大脾內側。她笑著說

「仲有,啲大佬政黨呢?佢哋學識多啲咁又

很癢,然後轉個身,揭起我的上衣,吸啜著

點,咪係又弱雞短視。淨係識得食住個勢做

我的乳頭,還輕輕地咬了一下,然後露出雪

下表態,而且仲係想靠住啲恐共情緒去維持

白的兔仔牙,向我狡猾地笑著。她忽然大力

六四比例,對大財團壟斷嘅態度依然模模糊

地抱住了我,問我會否娶她。

糊!」Karen在電車上一口氣不停地跟我認 真說著。

紙老虎

「不會」……(待續) 真是說得他媽的到肉。但希望她在通識科考 試裡不要說出這些真話,太過批判太過火的

24

鑊裡的水蒸氣一直上升。我依舊笑著回答

延伸閱讀: 蕭裕均,《「進步本土左翼」,可能嗎?》


生活版

香國人 的成長日記 文︰Edward

很久很久

以前有一個叫 香國的國家。 她主要分為東、西區,東區是國王和貴 族的地方,有許多華麗的宮殿、別墅; 西區則住著平民。貪婪的香國國王不斷 強奪西區的土地,興建宮殿和別墅。因 此東區不斷擴大,西區則漸漸縮小。 流離失所的國民湧入西區,令西區的房 屋供應日益緊張,大量露宿者出現,嚴 重影響治安。但國王卻若無其事,更下 令將西區的房屋全部縮細,以騰出更多 土地來起宮殿。雖然西區居民極度不 滿,但許多都敢怒不敢言,任由國王為 所欲為。只有零星的抗議者出來反抗, 但勢孤力薄,很快被國王鎮壓下來。國 王見到居民那麼窩囊,更是變本加厲, 不時發出改細房屋的命令,最高記錄為 一年六次。許多人因房屋太細而被擠 死、悶死。 有些國民忍受不了房屋太細,選擇露宿 街頭。但國王卻以治安為由,將露宿者 捉起來投進監獄。後來,因人數眾多, 連監獄也迫爆了。於是懲罰由監禁變為 死刑。國民住屋又不是,露宿又不是。 平民的生活非常痛苦。

第2個月

第6個月

第3個月

第7個月

一手收地,雙管齊下。 國民的身體一天一天地縮細,每月死慳 死抵儲錢交稅,餘下的錢幾乎連買食物 也不夠。「銀河星宿」是窮人的代名 詞,只有窮人才會住。雖然生活這麼 苦,但國民仍不絕望,仍然希望某天能 擺脫「銀河星宿」,恢復原本大小。他 們默默地忍受十幾廿年,卻仍一洗如 貧,仍未能擺脫太空艙。聽說他們現在 如螞蟻般細,遲些可能變成粒微塵呀! 香國國民明明這麼慘,卻仍不反抗,默 默忍受。為何他們不反抗? 那麼,為何我們又不反抗?

後記︰ 這故事的起源是最近有人引進日本太空 艙酒店的概念到香港,將港大附近幾個 唐樓單位改裝成為太空艙宿舍,並改了 一個華麗的名字「銀河星宿」,其主要 服務對象為沒有宿舍的港大生。太空艙 面積僅約18平方呎,但月租卻高達3500 元。租金比普通單位的房租還貴,除了 貪新鮮的人會住外,應該不會有人將它 當作宿舍住。

國王每天絞盡腦汁想辦法搶佔更多土 地,終於西區的土地被國王揸乾揸淨。 國王因無法起宮殿,覺得很頭痛。這時 一位來自東洋的魔法師求見國王,自稱 有辦法解決國王的煩惱。國王大喜,立 刻召見魔法師。東洋魔法師向國王介紹 一部名為「銀河星宿」的神奇機械,說 這能將住在裏面的人縮細。國王將信將 疑,便捉了幾個平民作白老鼠。

太空艙宿舍自稱有32項不同的設施供人 使用,其中一些還算可以,但以下這幾 個「特別」的設施真令人無言。頭2項 應該是用來湊數,第3、4項卻……

一個月後,奇蹟發生了!他們居然縮小 了三分之一!東洋的魔法真神奇!國王 開始覺得驚訝,但很快就被貪婪蓋過, 若果將西區的房屋換成這部機械,不是 說明能進一步收縮他們的房屋嗎?又想 到若向使用「銀河星宿」的國民抽重 稅,必定是一筆可觀收入。於是國王發 出縮細房屋和抽稅的命令,一手收錢,

原本是給人湊合湊合住一天的酒店,居 然有人想將它變為學生宿舍。真是國之 將亡,必出妖孽。

1. 2. 3. 4.

第4個月

第8個月

宿舍內提供公用毛巾架多個 宿舍內提供牙刷及漱口杯擺放區 晚睡前提示3分鐘激光匯演 晚睡前輕音樂發送

第5個月

第9個月

25


生活

在 情 人 節 不 願 買 花 給 伴 侶 的 最 佳( 狡 ) 辯 詞 文:假期劉劉翔 紅玫瑰代表熱情、求愛,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永恆的愛。一支玫瑰 表示唯一、十支玫瑰代表十全十美,九十九支玫瑰代表天長地久…… 每一朵花代表著每一個祝福,花朵背後承載著一段花語,代表著一段 承諾,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每一支花卻是一個咀咒,承載著一串惡夢。 人們經常說「收花的女人是幸福的」,但這應該加多一句,「如果幸 福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是不道德的」。HONEY /BB/豬豬,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我不應該送花給你。

嗎?

哥倫比亞是現時美國最主要的鮮花供應國,佔美國鮮花市場 62%,於 全球市場上僅次於荷蘭,哥倫比亞亦佔世界玫瑰花市場 14%。而厄瓜 多爾則是次於哥倫比亞的拉丁美洲第二大鮮花生產和出口國,佔俄羅 斯的玫瑰市場達六成,亦有輸出到香港。非洲國家肯亞則是另一主要 鮮花出產國,歐洲在情人節所賣的玫瑰花更有三分一是來自肯亞。事 實上,單單在哥倫比亞,當地花卉出口業的就業人數就達 75000 人, 於 2003 年花卉總出口達 19 萬噸。而玫瑰出口也是現時肯亞最大的 外匯收入,當地直接依賴玫瑰維生的人達一萬人,更間接養活了五十 萬人口。你滿以為買多兩束花就能幫助南美及非洲的經濟發展,改善 他們生活嗎?事實上鮮花種植並未有為當地國民帶來生活改善,反而 是各種各樣的破壞。 你平時洗碗都戴手套,你能想像花農是每天不斷接觸及吸入各種有毒 化學品嗎? 由於花卉只屬於農產品而非食用農作物,因此進口國家對花卉的病蟲 管理要求十分嚴格,以免將植物病蟲帶進入口國,同時免去花卉表面 農藥殘留的檢查。養花業因此會大量使用各種化學產品包括化肥、殺 蟲劑、殺真菌劑、殺線蟲劑等,花卉工人就長期接觸這些有毒的化學 品。 一些早期的研究報告指一般哥倫比亞的溫室中使用的化學品多達 127 種。而於 2002 年曾有加拿大記者對厄瓜多爾花卉栽培業的問題進行 了報導,當中指該行業使用的多種農藥已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禁止使 用。報導中記者還指出:「許多工人證實,在噴灑完農藥之後,從來 沒有『過一段時間後才能進入溫室』的說法。我們親眼看到工人們進 進出出。在一個恐怕算是安全措施較完善的溫室,會有一塊牌子上寫 著『兩小時後方可進入』,但有些工人告訴我們,在其它溫室,即使 有人在裡面工作,他們也照樣噴灑農藥。」。農藥噴灑結束後,工人 仍必須回去剪玫瑰,而花葉上還濕漉漉的帶著農藥。

幸 福 與 浪 漫? 不 過 是 建 立 在 摧 毁 他 人 的 幸 福 之 上 在 2000 年《斯堪的那維亞工作,環境與健康》雜誌上刊登了多個關於 園藝工人的研究報告,當中分別有研究指「農業和園藝工人患柏金遜 症的風險增加」以及「在花卉溫室中工作的女性受孕能力下降」,而 原因很可能是受神經毒害性農藥暴露所造成,包括長時間處理花木, 未有戴手套進行農藥噴灑操作等。事實上,農藥使用對溫室工人造成 極大的神經毒害,在厄瓜多爾就有接近 60% 的工人表現出神經系統中 毒症狀,包括頭疼、眩暈、手發抖、以及視力模糊。另外,哥倫比亞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 1990 年發表研究報告,指父母雙方有一方從事花卉 栽培工作後才妊娠的嬰兒「流產、早產、以及先天畸形比例有一定程 度的增加」。而在歐洲,一束十二支的紅玫瑰賣 10 歐元,已經是一般 在肯亞採花及包裝工人的一星期薪酬,這些工人付出了健康,卻從未 獲得應有回報,不斷受外資鮮花出口業的勞動剝削。 “We are one of the dri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we are exporting water to one of the wettest.”[註一] 在肯亞,奈瓦沙(Naivasha)湖區曾經是世界十大雀鳥聚居地之一,湖 水清澈,有超過三百五十種雀鳥出沒。但自八九十年代起肯亞的花卉 栽培產業快速發展,奈瓦沙漸漸成為園藝及花卉產業的集中地,而這 些大型的花農公司毫無節制地從湖引水灌溉。自此,湖區水位不斷下 降,植物不斷死亡,該處河馬數量亦由 04 年 1500 隻下跌近四分一至 06 年的 1100 隻。於肯亞研究水文學長達 30 年的生物學家哈珀(David Harper)指出,花農大量使用殺蟲劑、肥料和水,如果不採取任何管制, 任由情況持續,不到 10 年,湖泊將變成充滿惡臭的池塘。 “We’re among the top on the list of the World Food Programme for food donations, even though in Naivasha we have a freshwater lake that would allow us to grow food to feed ourselves. Yet we take this water to grow flowers and then ship them 5,000 miles to Europe so that people can say ‘I love you, darling’ and then throw them away three days later. ”  Isaac Ouma Oloo (Lake Naivasha activist)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玫瑰花賣得這麼貴,這些國家至今仍然是全世界 上貧窮的國家?花農收入這麼少?事實上,其他農產品如咖啡,可可 豆,蔗糖以及紅茶等,都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生產國,產品質素更 是數一數二。但這又往往不能為這些國家帶來經濟改善,反而讓歐美 各國的大品牌以超低價買得原料和半成品,然後加工 , 並貼上品牌標 籤,於國際市場以高價出售。簡單而言,這些看似分工的程序,不過 是使一些較落後的國家為一些已發展國家提供廉價優質的原材料及製 成品。 我都明白,現今社會,很多很多產品都是透過剝削生產者而成,但當 我想到花農工的苦況,送花,太商業、太不浪漫,我買不下手……

[註一]By Severino Maitima, director of the Ewaso Ngiro River water authority 參考資料: 1. “Flowers, Diamonds, and Gold: The Destructive Public Health, Human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Symbols of Love”, Martin Donohoe 2.〈佳節獻禮﹕情人節,忘掉種過的花?〉,明報,2011 年 02 月 13 日 3. Post-colonial-II 再談後殖民—— 肯亞玫瑰 http://blog.yam.com/frenchmind/article/30371554 4. “Lake Naivasha Withering Under the Assault of International Flower Vendors", Food & Water Watch & the Council of Canadians, January 2008 http://www.canadians.org/water/documents/NaivashaReport08.pdf

26


生活版

喂,老大哥看著你…… 文︰Edward

雞巴男、賜座男、DG女、寶馬女……

功臣二號︰多功能手機

以上的名字,你可能耳熟能詳。他們曾 經因不同的原因而在網上風行一時,但 大都有一個共通點——犯眾憎。他們講 了或做了一些令人不齒的事,被人拍片 後放上Facebook、Youtube等網站。不論 是見義勇為或是食花生的網民立刻對片 中人口誅筆伐,同時賣力地將片分享給 親朋戚友,讓更多人參與討論。

隨着手機科技越來越進步,手機成為 了多個科技產品的綜合體。以前出街 可能要帶電話、mp3、相機等不同東 西,現在一部智能手機已經解決了。另 外,數碼相機時代要將相片影片上載上 網需要花極多時間,可是現在只要電 話能連接上網,就能夠即時將拍下的 東西上載,減低了與人分享的門檻。 因此越來越多人喜歡用手機拍照或拍 片,將自己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

若果事主的行為極度狂妄自大,事件 就會進一步升溫,網民將事主起底。 在這個社交網站盛極一時的年代,起 底並非難事。事主的名字、電話、電 郵、Facebook等個人資料很快就會公諸 於世。被起底並不單是個人的事,有時 甚至會連累到家人、朋友,可謂禍害深 遠,累人累物。最後事主都會抵受不住 眾人的壓力,死死氣地出來道歉,希望 各位大大能大人有大量,原諒無知的小 人吧。然後,一切回歸平靜,大家靜待 下一位主角出現,再次被人圍攻。這已 成為一套定式,不同的只是換了主角、 事件。 「XX男」、「XX女」等名字就像雨後 春筍一樣,不斷出現,它們好笑又易 記,為枯燥的生活帶來不少歡樂。這除 了有賴不會學精、仍然出來惹起公憤的 人外,還有賴兩大幕後功臣——網路和 拍攝工具。

功臣一號︰網路軟蝟甲 平時在街上遇到爭執,我們大都不會上 前勸止或平息糾紛,所謂槍打出頭鳥, 誰願意遭受無妄之災?但是在網路就不 同了,它就像保護屏障,即使親密的朋 友也無法認出,使我們夠膽做現實不敢 講、不敢做的事。我們可以偷偷地將爭 執拍下,再穿上保護衣,就能肆無忌憚 地向片中人發炮,任插唔嬲,低風險又 富有娛樂性。這又會引來一大班人來圍 觀,抽水、吃花生等基本動作不在話 下。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我們的身邊就隱藏著許多鏡頭。平時只 要我們行為舉止規規舉舉、正正常常, 這些鏡頭就繼續沉寂。可是一旦有人的 行為「不正常」,噢,不得了!伏兵四 現。鏡頭將事主一舉一動記錄下來,然 後影片就在網上出現。例如Youtube上 有段叫作「輕鐵傻佬」[註1]的片子, 片中一個老伯在輕鐵上唱歌。拍片者明 顯不是因為老伯騷擾其他人而拍他,而 是因為他的行為「不正常」,能將它當 作奇聞逸事而拍下這段片。 或許這只是件小事不值得人注意,但為 何小如在地鐵唱歌,我們也要視之為「 不正常」而拍下片,並要成為茶餘飯後 的笑話呢?可是我們總不能避開無形的 監控,每次做出「奇怪」行為只能被人 當傻佬拍下,沒有選擇被拍與不拍的權 利。有誰想成為眾人的笑柄呢?在隱藏 的「監視」下,我們不敢行差踏錯,只 能遵從潛規則做一個「正常人」。 我們是否應該問自己為何在地鐵上唱一 支歌要這麼難呢?為何稍微「與別不 同」就要被人拍下?為何我們連小小「 與別不同」的權利也沒有呢? 註1︰「輕鐵傻佬」︰http://www. youtube.com/watch?v=9iVjyKPSlls

27


工廈空間,也是 你 的 空

間 文:matthewwth

觀塘區一直都是香港地下搖滾樂隊的聖地,估計超過二千隊獨立 樂隊藏身於工廈之間[1],其中一處名為「Hidden Agenda」(下 稱HA)的Live House(民辦獨立樂隊演出場地),更是接待海外 獨立樂隊的重要場地,並成為媒體以至文化機構的關注焦點。 然而,HA屢遭政府打壓,並飽受瘋狂加租壓力,屢要舉辦「搬遷 救亡籌款音樂會」。小記於上年除夕往HA,並訪問了其負責人之 一黃津珏。

工 廈 玩 搖 滾 , 錯 了 嗎 ? 地下文化被打壓,政府責無旁貸。黃津珏指出,政府緊抱六十年 代的僵化政策,列明工廈只能用作工業用途,而像HA這類音樂用 途竟被歸類為「厭惡性行業」,並且不相信市民有能力組織文化 活動。 事實上,此土地政策與本地的文化觀有關。政府把文藝狹窄地定 義在「中產文化」(必然在冠冕堂皇的演奏廳裡的),而對本土 次文化(如地下樂隊)盡是歧視;如在租借場地的優先次序上, 便可見一斑。此取態乘教育途徑進一步在民間紮根,如中學課程 對另類音樂和藝術完全不探討,集中於一成不變的藝術課程,更 令此觀念潛移默化成為民間以至藝團的理解。 教育不單局限了「文藝」的定義,也限制了民眾對空間的理解。 「公民教育」只講義務而少講權利,對群眾運動或空間公義等議 題避而不談,使群眾對建制以外的空間使用模式和文藝形式更缺 乏包容,而像live house這種文化空間便成官民齊聲討伐的對象。 但在外地,搖滾萌芽不單是一種音樂類型的興起,更是與群眾運 動連結的文化。在50年代的美國,捍衛搖滾萌芽的青年雖受著道 德文化批判,仍視玩搖滾樂為一權利和反建制的群眾運動。在台 灣,著名的live house「女巫店」孕育出今天知名的蘇打綠,雖 曾遭勒令停業,但台灣樂人群起聲討,連知名樂人張懸亦撰公開 信,後台灣文化局出面「挺巫」,台灣樂人小勝一仗,還上了堂 公民課。

但,why

live

house?

HA的危機其實足以令人人自危。如果live house是「厭惡性行 業」,不久紙紮燒臘店也可以是。政府常以「市容」等為由趕絕 民辦事業,其實是借之推行不公平的土地政策。若工廈藝團是「 厭惡性」而要趕絕,其實揭穿了「推動文化事業」的謊言背後, 是政府向大商家嚴重傾斜的猙獰面目,因而有必要憤而指證。 其次,HA的存在與其他藝團場地一樣,是次文化的種子。HA作為 觀塘搖滾界的心臟,強化著樂隊社區的網絡,甚至成為接待海外 獨立樂隊的「機場」,是不少獨立樂隊的孕育地。此外,live

house作為不受商業挾制的獨立音樂圈,其能捍衛音樂多元,脫離 主流樂壇的霸權。若HA結業,獨立音樂人可謂再無去處。 而且,也是社區運動的小實驗室。出於觀塘工廈社區不同團體的 共同醒覺,工廈社群漸基進化,如網台FM101或自然活化合作社等 民眾團體屢有交流和行動,成為一股挑戰強權的民間力量,挑起 關注土地公義的運動,而其存在本身就有意義。

工廈社群的山頭主義 但坊間的空間和文化觀的蔓延並無停止於工廈圈外,反而繼續蔓 延至圈內,並成圈內的絆腳石。黃津珏直言,香港文化界有「社 運恐懼症」,對建制壓迫逃避,不單非以搞藝術來抗衡建制,反 是用來「打飛機」逃避,存在山頭主義的弊病。 事實上,雖搖滾在歐美初發跡時,青年都緊抱其反叛特質,以搖 滾控訴社會不公,甚至不惜被捕也舉辦音樂會,但這種精神底蘊 似乎沒有在本地搖滾圈中延伸。 上年秋,一場由四方各派band友在葵芳合辦的天台band show,試 圖打破一貫瑟縮於工廈的慣性,把音樂空間帶出街頭。然而後來 警察以嘈音滋擾(而「嘈音投訴」的住戶地址遠得超乎常理)為 由要求停止,一班當時挺身捍衛演奏空間的band友因阻差辦工被 捕,天台band show腰斬收場。誓料不到,事件竟造成band界撕 裂,當晚安靜的一群與反抗的一群劃清界線,相互在網上指罵。 其實,一場天台show,不單是一個很好的空間抗爭示範,也是聯 合各山頭的band友的契機。傳承搖滾的精神,挺身抗衡不合理的 制度,其實也是一個途徑向政權對捍衛空間和次文化藝術的表 態。然而,出於潛移默化的空間觀和文化觀,一些band友也立即 相信自己沒權使用該空間,並認為該文化被歧視也是無可避免的 事實。 對於此事,黃津珏坦言一些band友「驚慌」,他續說:「現在社 會現實就是要迫文化人見到社會問題,政府會自動觸怒他們」。 他指,「政府其實很弱,人多勢眾就能迫使他讓步」,認為文化 界應組織一次大型運動。他又指band友應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 自辦游擊show組成的「音樂節」,使其獲政府重視。 雖然黃清楚抗爭的意義,但在音樂會當晚見到的抗議標語橫額 下,卻是不少演出者在台上慨嘆「無辦法啦」﹑「唉,希望無 事」,叫小記不禁心酸。 誠然,政府無疑是本土文化工業發芽的最大絆腳石;然而在政策 壓迫下,其實還有更多可以做。有些空間與自由,真的是需要挺 身捍衛的。

[1] TVB. 2010.“Pearl Report : The Music Of Noise”.

28


物品的故事 文:肥蚊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式各樣的貨品中,經常接觸及使用 它們,當中有些甚至是陪伴著我們一輩子的,如個人 護理產品、電子產品等。可是我們有認真想過它們是怎樣 被製造出來的?它們是被誰人製造出來的?它們對我們的 身體、對環境有甚麼影響?而當中又牽涉到甚麼利益團體? 筆 者 早 陣 子 在 facebook 見 男 朋 友 分 享 了 一 系 列 由 美 國 出產的講述物品的影片,叫物品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總共有七段短片,長約八至二十分鐘。其中四 個主要圍繞著物品,包括物品的故事完整版、電子產品的 故事、化妝品的故事和瓶裝水的故事;另外三個則關於美 國的政策問題。短片係由一個由自稱關注環境、生態平衡 的人── Annie Leonard 及其伙伴所創立的團隊── The Story of Stuff 所 建 立, 目 的 是 要 將 Annie 在 曾 遊 歷 的 四十個國家所見到的生產物品的狀況及其影響公告天下。 短片提供了更多我們對物品生產背後的想像──它們並非 只是單純的物質性生產,而更多的是由不同的政治、經濟 因素角力而組成。而且,影片亦講述了物品的製造、使用 及棄置會對我們的身體、環境造成了甚麼傷害。

電子產品的故事

瓶裝水的故事 有沒有想過為甚麼家中有幾乎免 費的自來水,在市場上仍然有瓶裝水 賣?又為甚麼會有那麼多人買這些比自 來水貴二千倍的水?為甚麼我們會認為自 來水是不潔的,只適合用來洗碗?然而卻有 研究指出,有些瓶裝水甚至比自來水水質更 差。大公司如可口可樂宣稱其出產的瓶裝 水是來自大自然的,可是它其中兩款瓶 裝水只是來自自來水。除了水質問題 外,膠樽呢?一年棄置下來的膠樽 足以繞過地球五次,可是為 甚麼我們都看不到?

電子產品日新月異,每隔數月便有 一款新的產品推出,我們手中的電話 也用不過一年半載。舊的產品不是壞 東西的故事 了,就是與新的軟件不相符,迫使我們 一般而言,一件物品會經歷開採、 要更換新的硬件,可是新的又容易壞。 製造、發配、消費、廢棄五個階段。 有人說過這是因為電子產品的設計原 可是,在人們的意識中這五個階段分別 化妝品的故事 來 就 是 為 了 丟 棄 的。(designed 只不過是不同機器的運用,往往會忽略 在美國,市民每天使用的各種含 for the dumped),這又是怎 當中「人」的因素。你知道嗎?由於過 有十多種化學物質的個人護理產品 麼的一回事? 度開墾、濫捕,在人類在過去三十年已 中,只有不到 20% 的化學物質有經過業 經用了三分一的地球資源。在美國,只 界安全委員會的安全性評估。而大多數的 剩下不到 4% 的森林,40% 的河道已 化學物質都對人體有害,為甚麼它們仍然 經不可飲用,佔全球人口 5% 的美 會被通過而流出市面賣?為甚麼看似擁有 國正用耗用 30% 的地球資源, 選擇權的我們揀黎揀去都是有毒的化妝 還有更多更多…… 品?當中政府、企業聯手做了甚麼? 短片資料性的填充固之然豐富,將生產者、政府、企業、 消費者的角色繁複互動的關係簡單地(而又不過份地)展 現在讀者眼前。可是,缺少了甚麼呢?缺少的是關於體制 的問題,短片中從來未出現過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等字眼 (美國可是最推崇資本主義、奉行資本主義得最徹底的國 家呢!),所有角色的設置都在特別的社會結構,也即資 本主義底下:基於利潤最大化及生產只是為了累積資本的 前提下,老闆有極大的合理性去剝削員工、過度開採大自 然以得到最多的資源,政府的角色就是要確保資本主義的 順利運作以發展國家的經濟,也就有某大程度容許生產者 種種悲劇的發生,等等。 因此,當作者不斷地強調人民應該要向政府施壓,爭取自 己應有的東西時,也要想想,在特定社會結構下,政府也 必定要維持其角色。也就是說,生產者、環境等等問題也 未必能夠透過政府的介入而解決,而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 何我們的體制容許這些悲劇發生?

29


定格 文︰ Czior 記起旅行歸途中,在鐵路上飛速前進,然後發 現遠方的另一片陸地,陸地上面有一排重工業 廠房,它「源源不絕」地從煙囪噴出濃濃的煙 霧,沉重得有如實體。然 而,它突然 不再流動 了,不是在攝影的眼睛裏,而是在我的眼睛裏, 都不再流動了。我想,這可能是沉迷攝影的其 中一個病癥,就是把自己的眼睛插瞎,換上相 機之眼,然後看著充滿定格的畫面流動,隨著 時間,停滯而流動。 觀看一雙雙遊走其中的「眼睛」狂傲地眨眼, 發 光, 並 以 讓 人 不 明 不 白 的 姿 態 展 示 著 它 的 「 雪 亮 」, 如 此 通 透 地 直 指 四 方 框 裏 的「 真 相」。無意穿過相反的道路,順著玻璃的扭曲、 折 射、 聚 焦, 然 後 在「 真 相 」 的 對 岸, 找 到 了 另一種真相。 兩手比划,兩腳在咫尺之間來回踱步,爭取著 框框裏的毫釐,用相機的眼睛才能發現身邊有 更多「眼睛」的存在,它們狂傲地眨眼,發光, 或以一種讓人不明不白的姿態展示着它的「雪 亮」。帶領着雙腳來回度步,斟酌框框裏的毫 釐, 為 求 準 確 地 呈 現 事 實 的「 真 相 」, 但 是, 眾多「眼睛」活動也是反映了異狀的現實。 或 許 時 至 今 日, 蘇 珊 ‧ 桑 塔 格( Susan ) 在《 旁 觀 他 人 的 痛 苦 》 的 見 解 已 經 稍 Sontag 稍異變,她引述維吉尼亞 ‧ 吳爾芙( Virginia )的話︰「相片不是一套論述;他們單純 Woolf 是一組有關事實的粗糙陳述」,現今照片的生 產以無法估量的速度增長,還攻克了我們接收 資訊與發聲的重要位置,在此,相片早已超出 了相原有的功能,不止記錄事實,還可以創造 事實,就有如眾多揭發偽造新聞照片的事件, 例如戰地攝影師拍攝時會要求人們擺出悲痛的 表情,以便呈現戰爭的畫面。它(們)所能承 載的內容已經不再受方框限制。整個拍攝行為 本身已經成為了一陣魔法陣,赤裸裸地把各種 野心寄寓在畫面之中,或深藏不露,或顯而易

生活

見, 但 它 們 的 結 合 卻 是 反 映 著 整 體 社 會 的 意 識 形 態, 或 起 碼 是 對 同 一 件 事 的 價 值 取 態。 放 眼 瀏 覽 數 量 如 海 水 的 照 片, 它 們 獨 自 的 個 體 就 像 科 學 那「 測 不 準 定 理 」 般 頑 皮, 允 許 無 窮 無 盡 的 詮 譯, 觀 者 貌 似 自 主 自 由。 但 若 有 誰 他 朝 一 日 狠 狠 揮 動 魔 法 棒, 把 陣 中 龐 大 而 朦 朧 的 意 念 強 行 整 合, 釋 放, 或 許 就 能 看 到 照 片 海 的 浮 浮 沉 沉, 也 逃 不 離 月 光 的 掌 控, 潮 起, 潮 落。 何 奇 精 確, 何 奇 不 可 逆 轉, 何 奇 無 力。 看 似 自 主 的 行 為 也 走 不 出 整 體 的 社 會 背 景, 隨 着 社 會 的 變遷,攝影的對象和呈現方式亦會隨之而改變。 桑塔格在十年前對攝影的迅速崛起有深入的見 解 ︰「 作 為 他 國 災 劫 的 旁 觀 者, 是 一 種 典 型 的 現 代 經 驗, 這 經 驗 是 由 近 一 個 半 世 紀 以 來 一 種 名 叫『 記 者 』 的 特 殊 專 業 遊 客 奉 獻 給 我 們 的。 戰 爭 如 今 已 成 為 我 們 客 廳 中 的 聲 色 奇 觀。 有 關 別 處 事 件 的 資 訊 即 所 謂『 新 聞 』, 重 點 都 在 衝 突 與 暴 力 —— 『 有 血 流, 領 先 售 』( If it )是小報及二十四小時新聞 bleeds, it leads 提 要 節 目 的 指 導 方 針。 對 那 些 逐 一 闖 入 眼 簾 的 淒 楚, 人 們 的 反 應 可 能 是 怨 憫、 憤 怒、 認 可, 或 覺 得 過 癮。」 她 如 此 寫 道, 講 出 人 們 對 資 訊 接 收 的 態 度 漸 漸 被 消 費 社 會 的 影 像 改 變, 有 如 強 行 放 置 讀 者 的 眼 睛 於 岸 邊 —— 看到白色的浪 花 消 融, 其 實 與 令 人 驚 駭 恐 懼 的 血 肉 無 異, 終 究無跡可尋,亦無人問津。 我 想, 就 像 蘇 轉 述 國 際 紅 十 字 會 的 第 一 任 會 長 古斯塔夫 ‧ 莫尼耶( Gustave Moynier )的話︰ 「如今我們可以知悉世界各地每天發生了哪些 事 件 …… 新 聞 記 者 逐 日 把 戰 場 中 的 痛 楚 擺 放 於 讀 者 眼 前, 讓 他 們 的 呼 叫 呻 吟 縈 迴 於 讀 者 耳 中。」 縈迴,不絕。如幽靈,如鬼魂。 猶 如 定 格 真 的 成 為 了 永 恆。 想 來 那 些 煙 霧, 無 論 我 如 何 用 心 觀 看, 再 也 不 再 上 升 移 動 了。 我 能想像得到那些煙囪依然向天空傾注着無止盡 生 產 的 怨 氣, 但 為 何? 那 畫 面 徹 底 定 格 了, 當 我 的 病 癥 終 於 成 為 了 我 的 真 實, 不 再 存 有 任 何 質 疑 的 時 候, 就 像 把 往 後 的 濃 煙 通 通 注 入 我 們 的 胸 腔 中, 無 人 發 現, 發 現 也 無 法 察 知, 察 知 也 不 敢 剖 開 前 腹, 睜 開 眼 睛 看 清 楚「 真 相 」 ︰ 看 清 照 片 中 展 示 悲 傷 春 秋 之 事, 還 是 血 肉 模 糊 之 事, 終 究 不 過 是 一 種 旁 觀 者 的 消 費, 消 費 相 片中的情感。 失 去 情 緒 之 後 的 反 應, 選 擇 了 害 怕 與 退 讓, 只 留下無比鬱結。

艾迪 ▲ 年 1968

亞 當 斯《 越 共 嫌 犯 處 決, 西 貢 》, ‧

威廉 ▲

克萊因《一號槍,紐約, 1955 》 ‧

蓋瑞 ‧ 溫諾葛蘭德《美國退伍軍人公約, ▲ 德州達拉斯市》, 1964 年

30


主辦:青年拒當樓奴運動

七十年代有艇戶, 八十年代有臨屋, 九十年代有籠屋, 廿一世紀,有花園街劏房大火, 馬頭圍道劏房塌樓。

住屋惡夢從未遠離我們。

The city is not dying, WE ARE.

坊 作 工 生 住 求 屋 業 人有 畢 人

新年新消息,有調查顯示香港樓價超出家庭年收入近 13 倍, 成為全球住屋最難負擔的城市。 一家人,不吃不喝不穿衣, 全副身家供樓也要供十三年,瓦遮頭,真難求。

如果你不肯定自己買得起樓,如果你不想輪公屋輪十一年, 如果你不願住劏房等田生收樓,如果你希望知道住屋問題的成因與出路, 歡迎出席以下工作坊,齊齊死中求活。

公退私進:香港青年住屋問題現況

日期:2012 年 2 月 15 日 時間:晚上七時正 地點:范克廉樓 LG 學生休息室(女工合作社旁)

他山之石:外地住屋政策的檢視與啟示 日期:2012 年 2 月 22 日 時間:晚上七時正 地點:范克廉樓 LG 學生休息室(女工合作社旁)


生活

唔要爛晒 大家也會對 love & peace 的胡士托有憧憬吧,當然不是充滿廣告牌滿是銅臭味那 款。 在資本社會中,要辦場音樂會都會遇到地產霸權的遺害,即是要很貴的場地租費, 或者想上街擺陣攞齊架生玩音樂,怕被投訴甚至當場被警察充公,就要向政府部門 取一叠叫人填到無鬥志的紙去做不必要的申請。去西九蝕住底做開荒牛不如學佔 領,只有抗爭的運動場內,我們才可以自在地做公共的創作,像上年菜園村一連兩 日的菜園糊士托「拆到爛晒」音樂會,用創作與藝術踢走假期的悶氣,當然還有音 樂會名稱的意義,主題就是回應去年政府、地產一味拆拆拆拆。 今年春節,佔領中環共治社區一群村民落手落腳搞場一連兩天的音樂會,踢走消費 節日的悶蛋氣氛,叫大家遠離不停高密度播廣告的電視機和太油膩的賀年食物。另 外音樂會名稱叫「告到爛晒」,因為唔睇新聞都知道,當權者今年乜都告,遊行, 告!公共空間做藝術,告!逼遷唔走保家園,告!攞咪講嘢,告!穿件良心字句 tee,告!懷著正義的心只要明顯一點點,遲早都會做被告。 所以,告到爛晒!! 另外還有「擺到爛晒」禮物墟,新年期間收到太多朱古力、水果、曲奇的話,我們 可以帶到共治社區做禮物,當然兩手空空來參與佔領,做一個收禮物的幸運兒都可 以。在私有制之下,施與受都不見得幾咁有福,我們期望的,是一種共享共有的關 係。 如果你還記得其實 1969 年那場胡士托原本都係一場用鐵網圈起塊地收入場費 嘅 show,如果你覺得烏托邦不是只得空想就能建立,如果你覺得真正的 love & peace 不只是一少撮人當嬉皮士而係每一個正在受壓迫受剝削既人都能夠得到解 放,如果你認為 rock n roll 應該係對舊秩序與建制既叛逆同反抗而唔係只得 sex & drugs……等等等等,但係你都仲識嗒胡士托的浪漫,仲係覺得世界是可以 改變的,歡迎你來佔領中環,讓我們一起玩下,傾下,做下。 十月也是拜年時,隨時來共治社區拜個爛反資本主義的年吧!

生活 自選台 梁穎禮 獨立樂隊主唱、地下電台主持、社會 運動員、生活叫我在白紙上寫字句。

32

相片 : 嚴偉迅


生 自 學

沒有年三十的團年活動

冬天的香港適合很多植物生長,是農夫最忙碌的 季節。遺憾的是撞正新年,有邊個唔想出街玩? 如果連農夫這種幾乎是「為興趣」的職業也沒有 新年假放,香港的冬天未免太過悲傷了。

了。我看看錶,比原定的遲了兩個鐘。看看人, 比之前預定的十人,多了廿人,即三十人,單車 包圍了農莊。門牙告訴我,因為人多車又多了, 進度慢了,要趕路。

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約了一班街坊在年廿九 休息一天去騎單車,由八鄉到南涌,全程三十多 公里,去探望沿途的有機農夫。由於豪哥要團 年、破軍絕世孤高,我亦惟有單刀赴會了。

我們買了很多蘿蔔糕,打算每到一個農莊就給主 人一份禮物,順道寒暄幾句,拜個年,問個好。 不過,去到第三站蓬吉鄉時經已很晚,卻還未及 行程的五分之一。我們便分兩隊走希望派晒所有 的蘿蔔糕。

豪哥之前給了我一架新單車,但不久就壞了,拖 了很久也沒有把它修好,到了年廿八才醒起翌日 的單車馬拉松,便匆忙地拿去整了。在下斜坡時 我坐了上車,試踏兩腳,單車沒事了。「還是帶 你去檢查一下吧」我心想。 到了單車叔叔那裡,他看到我就說:「收工喇! 下年啦!」。我未及回應,他就把鐵閘關了。我 再踏上單車,它又動不了。失望而回,推著單車 時,想著明天沒有單車踩,心裡在流淚。 回家後,「單車拆家」豪哥又拿了另一架封塵的 單車出來。是半年內給我的第三架。 我家農場是該次旅程的第二站,我前一晚告訴 了領隊門牙「如果我唔知醒,就在那裡才加入 吧。」然後倒頭就睡,醒時就看見他們在我家

我選了遠路,要一直踩馬路到粉嶺馬屎埔,一行 十多人就興奮地狂飆。不久就有人甩鏈、爆胎、 頭暈身,捱到了聯和墟已經樹倒猢猻散。我們 決定到附近的熟食市場回氣再上,待飽肚後才再 戰聞名已久的馬寶寶農場。 在大排檔裡,只有一間快餐還在開。侍應說「今 日得呢檔,平時唔賣飯的,今日賣埋。講!食乜 都有。」我們便暫時撇開了那份踏單車長征的清 高,回復到平日趕頭趕命食飯的港人面目。「午 餐A凍奶茶、干炒牛河啡走、茄蛋飯多蕃茄……」 侍應敏捷地衝入廚房落單,令人安心。我們就繼 續聊天,還投票選出剛才哪個公廁最乾淨。

小 武 愈鍾意的事愈唔做, 愈陌生的事愈要做。 相信滿天神佛的人最 狡詐,乜都唔信的人 最值得信。只有自己 最了解自己,說不出 口的不是不知道,只 是不想說。

良久,一陣冷風於室內吹過,飯還沒來。我 聽到隔籬位的呼吸聲,再看看鐘,原來已等 了四十分鐘,快五點了,我們距離終點南涌, 看進度最少還要多踏一個鐘。飯在兩分鐘後 陸陸續續地來了,我們三扒兩撥地吃完了。 只有一位選擇在下午食滑雞啫啫煲的姐姐於 我們吃完後才上菜,但我們已整裝待發,決 定放棄她了。 電話突然響起,是家母。「你記得你話今晚 返屋企煮飯架可?」「返緊黎囉!」我話, 然後掃興地收線。我把忘記了要回家煮團年 飯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門牙,他沒有望我 就把車隊帶走,留下了我。我含淚目送他們 遠去,心想「計埋我自己果個,我今日去咗 三個農場,是原定的六份之一。」 隔了數天,再與門牙和另一隊分隊領隊通電, 知道了當日兩隊人的行程也變成了快遞員, 每到一個農場就把蘿蔔糕留低,然後說「再 見。」而且,我們到過的每個農莊的農夫, 那天亦是很勤力地下田工作。 對!為興趣而工作其實是不應該想放假的。

由於我們還是剛認識的朋友,很快就沒有話題。

33


沒有內容的 誘惑 動人誘惑 —從米原康正看色情產業 文︰ Czior 對右方的照片有何感覺?或,到底可以有甚麼感覺?低俗?色情? 藝術?性感? 這些照片在今日色情影像氾濫的年代似乎隨處可見,不管是成人電 影,還有坊間諸多標榜「性感」、「誘惑」的寫真—雖然內容都 不外乎是不見底的「事業線」、幼嫩白晳的肌膚、一雙修長的美腿、 精緻的五官—,胴體填滿了照片方框,畫面中處處都彌漫性的氣 味,不留下半點空白的思考空間。 難道這還有甚麼值得稱奇之處嗎? 可是上述出自米原康正的作品卻引來數十萬的粉絲 [1] 擁戴關注, 這位被喻為日本情色攝影大師的人,當真能與當代其他有名的情色 攝影大師荒木經惟和 Terry Richardson 相比嗎?暫不論情色攝影 怎樣分優劣高下,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米原式」攝影為何能在當 下大行其道,以致米原本人也曾笑言︰到哪裏也會有女生主動找他 拍性感照。

挑戰作為新的主軸 社會大眾往往對情色予以「下流」、「低俗」等的道德指控,並把 色情產業想像成極端邪惡之事,幾乎都把成人電影(下文簡稱 AV) 女星當成另一個世界的人,一方面為永墮深淵的她們祈禱,另一方 面亦以此告誡周遭的人保持距離。事實上她們不時參與日常演出, 也過着與常人無異的生活。 然而,情色的元素並沒有因被厭惡而消失︰遊戲中那些讓人噴血的 角色造型、洗髮廣告中反覆展示的出浴橋段、各展覽中展示產品的 show girl、以至相貌姣好的男星女星在舞台上賣耍身材……如此 隨處可見。在香港這繁華的城市當中,「性」早已離開了私密,成 為了遊走於日與夜之間的「紅蘋果」。 若我們細心思考,這樣的反差正是隱含我們對於展現身體和情慾的 避忌和偏見—身體不應公開,出賣身體是罪惡、不在人前言及性 事—,不僅厭惡情色,更怕因情色沾染上丁點罪過。我們到底何 以斷言怎樣的性才是道德/不道德呢?早在我們還未產生這個問題 之前,社會已經跳過了這問題,從小告訴我們,「性」是不好的, 向還未長大的我們大肆宣揚其「恐怖」之處。 但是,是否代表只要我們消費那些情色/性感/誘惑的身體,就足 以滿足心底的情慾嗎?正如波希里亞在《論誘惑》寫道︰「性享 受只能是另一種更激烈,更痴情的遊戲的借口—在《感官世界》 中就是如此,其中的關鍵是通過性享受設法到達並超出性享受的頂 點 —這是高於純性慾操作的挑戰,因為其邏輯確實讓人頭暈目 眩,因為挑戰是一種激情,而性慾只是一種衝動」簡單來說,這並 非情慾是否得以滿足的問題,性享受在當下不單單是指性行為或性 生活獲得的歡愉,而是混雜了不少挑戰道德規範的快感,偷偷褻玩 被視為禁忌的性,甚至將挑戰「恐怖」變成一種新穎的享受方式。

34

情 色


強烈指向色情,而性卻又完全缺席 有如米原對日本當代的 AV 產業所作的批評「可以看到有很多是無視女性的情 感的性行為。」,正是揭露這種黃色淫穢—一次又一次的高潮,男伴永不 落的挺進—的真相︰即使所有觀眾都幾乎知道片中 AV 女優都只是在「演 出」,但這不妨礙觀眾進行超越尺度的挑戰,以不可思議的近距離觀看性器 官,或在想像不到的場景下發生性行為,當然,情節的主軸永遠只有機械性 的抽插。《論誘惑》進一步地描述「性」在消費社會的現況︰「一切都太『真 實』了,在這種擬真的超級真實中,只有性愛的死亡。在這裏,恰恰性不在 場!」真正的性其實已經遠離了影片中的場景,也不存在於觀看的場景,而 只是寄身於觀看者的想像之中,縱使觀看者的慾火在劇烈燃燒,身體與畫面 中扭曲抽搐的赤裸身軀有着異樣的共嗚……然而,卻沒有嗅覺、沒有味覺、 沒有觸感……只有縈繞不絕的叫床聲,但這叫床聲都不過是演出的一角。 在這樣的理解下,性不但不在場,更營造了異質的「性享受」︰所謂理想的 「性」,其實只是對成人電影的模仿,模仿進入/被進入、呻吟、以至高潮, 一切將會有如戲中所安排的,如此井然有序。說到底,消費社會中常常出現 的,只不過是被片斷化、放大化的「性」,是虛擬的、偽造的、模仿的、以 及寄居於想像之中的概念。 那些「美麗胴體」所構造的美好性幻想,終究不過是夢一場,色情產業讓觀 眾產生了誤會,誤會與片中人發生了遠距離的(性)關係。可是,當我們迷 醉於性窺覬的官能刺激之時,畫面中的主角早已離開原地,不知所蹤。

回到米原 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米原風格的表達手法,由米原對女性身體的觀看方式,把 女性身體碎片化或者加以遮掩,和他形容透過溝通和互動,讓女性身體獨特 的美態得以展現,到身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能夠在照片中理解到他的意思,能 否理解米原想表達「展現現場,批判現場」的意涵。

圖片來源 ( 筆者稍作修改 ) ︰ 米原康正部落格 (http://hypebeast.com/blog/yone/) (http://cexwork.com/blog/yone/)

可以粗略想像所謂色情相片中總有着類似的意象,好比社交網絡上的自拍照, 或是書刊報紙上吸引眼球的人像照等等,總是牢牢將色情扣緊於誘惑與身體, 但當中的性無疑比 AV 中的性更容易流失,更欠缺內容。在此,即使筆者認為 米原的作品未能準確傳遞他的意思,但我們不應僅僅評價米原對性壓抑的反 抗,性事只是社會對身體的規範的其中一角,正如尼采說過︰「『自我』就 存在於身體之中,而自我就是身體」最該重視的不是身體規範的對與錯,而 是到底透過規範身體而令「自我」統合的目的為何。簡化而言,或許我們可 以相反地問︰到底期望人人都遵守規範到底為了甚麼,在許多言行舉止上一 式一樣的社會是否就是我們所期盼的? [1] ︰見米原康正新浪微博統計。

35


投 我所知道的大學日記 文:魯貴 9 月 28 日 星期六 晴 終於回家了,唯有離開學校,我才可以嗅到自由的氣息,做回 真正的自己。 開了學一個月,我還是不太習慣大學生活,總覺得這種生活不 是我一直想追求、所嚮往的。迎新營的第一天,組爸媽便跟我 們說:「認真你便輸了。」的確,大學生的生活都過得不太認真。 選課時,組爸媽一早「通水」給我們,哪些課「易轆」,教的 都是中學已學的東西,不用上課也很容易拿高分;哪些課的功 課多,又有內地生「屈機」,是傳統的冷門課程。似乎選哪個 課不是基於該課程能否提供有用的知識,而是哪個課程夠頹, 用最少的精力便可獲得最高的分數。因為大學生確是不太夠精 力。和二、三年級的同學上課,他們總是在打瞌睡,睡醒了便 上 facebook。上週會、書通的時候,我們也學著高年級同學的 模樣,而且聽從組爸媽的教訓——爭取時間與迎新營的營友組 聚。但其實,有許多週會和書通的題目都是我很感興趣的,而 且有些所授的內容確是實用。校方花了那麽多時間、心思邀請 這些講者、教授來,我們卻自顧自地聊天和睡覺,終究對校方、 講者不太尊重。 還有一點我還是不太習慣的是宿舍生活。每晚令人喘不過氣的 迎新活動不在話下。最最令人難受的是我的二年級同房總是凌 晨三、四點才睡,弄得我也不好意思十二點左右就睡。而且 他從來不溫書,每當看見我放學回來便溫習,就會取笑我很 「毒」、很「宅」。難道大學生就應該臨考試時才匆匆忙忙地 溫習嗎? 究竟我現在應該融入他們的圈子,過著這些頹廢的生活,還是 冒著被孤立的危險,堅持自己原來的生活態度? 9 月 28 日 星期三 晴 藝墟終於過去了,黎緊又是一年一度的書院校慶。我雖然不停 提醒自己,已經玩咗一年喇,要多些兼顧學業,但是系會、書 院活動等等仍然需要我呀——還是我放不開它們? 開學時,我曾雄心壯志地應承自己不要再頹學業,要過健康的 大學生生活。可惜開學不夠一個禮拜,我又打回原形:每晚乜 事都沒有做,卻弄至三、四點才睡;第二朝起身時發現早堂已 過了一半,也懶得再爬起來去上,反正去到人家也落堂了,便 咕嚕一聲:頂,又走咗個早堂囉——!!然後繼續蒙頭大睡。 雖然睡至中午才去上堂,但在堂上仍然烏眉瞌睡。其實如果那 教授說得動聽一點點,我又怎會睡着呢?有朋友說,在課室裡 的睡眠質素最高,絕對無錯!有時為了令自己不致睡得過於誇 張,惟有上 facebook 同朋友吹下水,提一提神。 我一向同自己講,讀大學最重要的不是學業,而是在中學時過 五關砍六將後,在這三年裏好好享受生活,玩樂人生,燃燒青 春。所以我跟著大家一起玩、一起叫、一起笑,直至深夜癲完 回到床上臨睡時,才想:我今天過了一個怎樣的生活?這是我 心目中冀望的大學生活嗎?然而,我並不太清楚為何自己要凌 晨十二點才開會,開會的四個鐘裏有三個多鐘是吹水,餘下的 半個小時才是做正經事;我既然那麽不想去讀書,為何我仍然 照舊去上堂?究竟我想過的大學生活係咩?算了,正如我傳授 給組仔女的秘笈——認真你便輸了,為什麽要那麽清醒,那麽 認真呢?

9 月 28 日 星期五 晴 再過幾個星期的今天,我便要穿上畢業袍拍畢業照了。在這兩 年多裡,我一直在尋找適合我的大學生活,我當然不後悔與朋 友們瘋癲了兩年,但父母每天辛勞工作,一年上繳四萬二讓我 享受大學生活,我究竟學了什麽回來?如果可以讓我再挑一 次,這兩年是否可以過得不那麽糜爛,可以更積極、進取一些? 人人都說大學生是滿有理想的一群,但回想我過去的日子,都 只是混混噩噩地跟著師兄師姐走,跟著大學裡既有的風氣走, 什麽事情都不上心,每學期的 GPA 只求過 2.7,讀完三年只求 順利拿一張畢業證書……若可以讓我再走過,我固然會繼續 玩,但同時亦會好好珍惜與教授、同學交流的機會,好好思考 一下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如果說「認真你便輸了」這句 有什麽正面的含意,那就是人生許多抉擇都是在過後才知道該 如何挑的,所以也無需執著於當時選擇的對與錯。我想,世事 都給我看透了吧。 作為一個老鬼,我已無法再過三年理想的大學生活,而你理想 的大學生活又是什麽?

我的外省女友 文:本地男友 吃大餐為名,見家長為實。我約了女友,聖誕節到我家吃餐飯。 「放緊假仲好忙?」我媽問我女友。 「嗯。」女友點頭,然後嘆氣,說:「唉!我有好多罪。」 「吓?」我媽呆了一呆,然後在我耳邊問:「佢信教架?」 我噴飯。 天啊!明明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操流利廣東話。為什麼我 要整晚翻譯啊? 「聚會個聚啊,唔係罪犯個罪」、「過三爆四,即係成績好、 考高分囉」、「唔係眉毛個眉,係 maTE(強調尾音),英文啊, 即係同伴之類啦」、「開 sem 飯,即係喺學期初食餐飯,一班 人傾吓偈玩吓咁」、「出 pool,即係拍拖……吓?點解?我都 唔知喎」…… 情況就如幾天前,我女友探望我祖母的時候,聽不懂我祖母的 福建話,我客串翻譯員: 「『腮超』即係洗手。」我說。 「哦……」女友點頭,示意明白。 可是,我祖母的是福建話,那我女友的又是什麼話?明明都是 廣東話,怎麼要翻譯?抑或這其實是外省話?「大學話」?聚、 過三爆四、眉……這些究竟是什麼的「鄉下話」? 是的,這些「鄉下話」又短又潮又親切又易明又慳口水又慳力 又…… 但,無謂雞同鴨講。說話前想想對方明白與否,也不太難嗎?


稿 胖妞和乖妞(影札) 文:山田愛 電影:胖妞(À ma soeur!) 年份:2001 語言:法語 /義大利語 /英語 片長:美版:86 分鐘 /法版:83 分鐘 簡介:這套得獎法國電影說的是一對姐妹的故事。姐妹一家隨 家人來法國南部避暑。秀色可餐的姐姐,迅速搭上俊男。妹妹 肥胖脂厚,渴慕愛戀,卻無法吸引異性青睞。姐姐引誘男子到 房間做愛,不理同住一房的妹妹。二人情到濃時,妹妹難過抽 泣。結局後來媽媽載姐妹離開時,遇見凶徒,殺死姐姐和媽媽, 強姦妹妹。然而,妹妹並不難過,反倒快樂。 「胖妞」是一套極古怪的電影。我看見那個胖妞我看到了自己。 在十二歲就有些奇怪的自言自語,覺得生活苦悶,沒有明天。 我是一個乖妞。我那年很瘦。剛進新的小學做插班生,我很寂 寞。別人都看我很厲害。因為我很瘦,腿很長很漂亮。那個大 眼總是看過來,我很喜歡他的眼睛。水靈的,沒發育前的男孩 的純真。可是我一直在看一個長腿男孩。後來發現一個大肚子 男孩也常看過來,只覺得嘔心。年少時對愛情的探索往往就在 眼睛的流動。此後的十年我再沒發現這樣的流動。 胖妞的苦悶我明白,縱然當年並非不濟。只是沒有一個有一種 在乎的感覺,不在乎身邊的事,因為找不到在乎的人。那時一 直在構想十六歲時可以開始自己的戀愛,牽著一個溫柔好看的 男孩感受愛情的青澀甜蜜。年少時的戀愛,總是青春小說般摸 索著牽手的溫柔。第一次碰到對方的身體,如此親近。一擁入 懷時,嗅到的是校服白襯衣的衣領味。沒有怎樣出汗,仍然是 一陣衣物柔順劑和熨斗的柔軟。還有輕輕傳到擱在肩上臉龐的 溫暖。輕輕隆起的乳房抱得緊時會抵著對方,二人喘著氣,卻 又不願放手。這是第一次去探索異性的身體。如此親密,如此 溫暖。猶如陽光灑在二人的臉上,而毫無皺紋和雀斑。好看如 此。 所以總愛看青春電影。看這種美好的擁抱。如果可以的話,請 輕輕的吻。是不是要閉上眼睛,互相配合把頭移動像各種電影 教學。結果還是有點狼狽,縱然二人都沒有眼鏡,但第一下第 一秒仍然有點不知所措。因為很新奇的感覺。嘴唇的觸碰不像 任何的食物。暖的不是燙,軟的不是融,動的還有一點呼吸聲。 不知如何於是抱得更緊,彌補因為接吻而分開的身體。漸漸的 喜歡了這種可以聽著呼吸的溫軟,享受著這種有嘴唇帶動的流 動全身的暖流。 青春電影要適可而止。我看到那個電影的索妞姐姐,就看到了 很多當年如花似玉的幾個花仙子,到處說著自己戀愛的經驗。 女孩子是這樣,年紀很小就自覺男人是自己炫耀的旗杆。沒有 男人便沒有話題。滾到一角讀書吧,沒有男人的。當然也有倖 存的,沒有男人也依舊威風。那是因為她們能駕馭男人,不必 用愛情的手段,用友情。 我不知看著其他女子裸露乳房下體,還要看著她讓男人任意摸 舔粉紅乳頭,然後把身體移動迎來堅硬的陽具抽插下體是怎樣 的感受。胖妞在哭。二人的呻吟聲,尤其是男子的愈大,胖妞 哭得愈抽搐。我看著好像在看罪案發生,而我無法阻止。「放 風箏的孩子」有一幕就是十歲的男孩看著同年的摯友被人狎玩 但不敢做聲。我能想像胖妞的痛苦。這是一種無由阻止的事情。 正如當長大以後看見別人一雙一對的戀愛結婚,其實同樣的情

景每天都在發生,只是換了一個我們無法窺探竊聽的房間 進行。事情是這樣重複的進行,直至有一天,你也能參與 其中,才知這原是最稀鬆平常的事。 我在想如果不是胖妞,而是另一個也有性事體驗的女孩, 她會怎樣自處。她會抽泣如胖妞嗎?好奇如胖妞嗎?她會 揭發嗎。或者問如果是我,我會怎樣做。我想我會坐起來, 拿起紙筆,輕輕素描二人的胴體,然後寫作。一聲不作, 只是寫作。這是我一貫面對很多無能為力的事時,常做的 事。寫作,直至完結。然後我會離開房間。找張椅子,睡 到陽光把自己照醒的早上。應該能入睡的,因為把所有的 不安都注進了筆和白紙。他們總是如此安分。謝謝。 我不訝異胖妞看見母親和索妞姐姐被惡人殺了,沒有絲毫 悲哀,反而樂於享受和惡人的性事。性慾的恐怖就在此, 能掩蓋一切的理智。性慾於男人會成侵略慾,於女性就是 縱情。胖妞讓自己完全縱情於惡人的強行插入的陽具,連 一絲性可以有的溫柔也沒有。這也是自然的。我也懷疑任 何一個寂寞的女人可以抵抗性的能力。縱然那是一個陌生 人,一個惡人。「羅生門」的那個女人,聽說也是這樣輕 易就範。 女人的所謂最愛,說穿了就是為對方保留只有他可以摸舔 的嘴唇和陰唇。女人的身體由此至終都沒有主權,這是自 乳房發育以後的奴隸性。這是生理對心理的強姦。又或者 如果對方已經奪得了自己的嘴唇和陰唇,那可能也不大理 會什麽,就像奴隸般跟從他,讓他做身體的主人。承認了 吧,然後就不要再責怪自己。

編輯回應 很高興收到這樣認真細緻的分享,以下是我們的小小建 議:將「胖妞看見母親和索妞姐姐被惡人殺了,沒有絲毫 悲哀,反而樂於享受和惡人的性事」完全訴諸於「性慾的 恐怖」,似乎是過分簡化了。胖妞受著的壓迫來自社會對 美的標準單一、小說與電影中的戀愛刻板想象,以至她無 法被愛,沒有做愛的對象,甚至可能包括她對姐姐的嫉妒 與對母親偏心的怨恨,總之這種違背常理的心理狀態應該 要比「性慾」要複雜個十倍,所以性慾變成文章其中一個 要攻擊的對象,就似乎不太準確了。而那些對胖妞的描述 大概要比現文多一點,例如她本來的性格如何,她姐姐的 性格如何,她母親與姐對她的態度又如何,我們才能捉摸 到她那種難以代入的快感。

37


稿

美麗的中國藝術——新時代的「盆景」: 政治意識形態如何塑造新聞學術期刊 文:maoyvdi 盆景是文化瑰寶,盛載著華夏千多年的藝術結晶!文人用它作 以小喻大的工具,以精緻的一個盆栽,營造如樹,如畫,或是 如林……的意象,點滴心靈。

請看圖:白色的是枯萎部分, 那是黨政府和意識形態的掌 控,重重的鎮壓著樹木餘下的 生命,讓它不勝負荷,完全的 彎下了腰,變形變質!在此力 量下,它只能委曲求全!

可是,中國新聞學刊期刊出版的現況竟把盆景「精髓」淋漓盡 致的映照出來!請細看下文,細想一下……

學術出版該有自己的生命 理想的學術出版,應當擁有很高的自主和空間,可以自然的生 長結果;只要有適量的灌溉和泥土,就能茁壯成長。出版學術 期刊之目的就是「先評鑒知識,繼而再將知識傳佈出去」;簡 而言之,就是要「推動知識的進步」,因此,理想的編輯決定, 應僅以其學術品質為評核標準。然而,受政治這個神通的園藝 師所支配,在神州遼闊的土地上,只見過精心塑形的盆栽;所 長的枝葉形態,可算是鬼斧神工。 概括來說,中國內地的學術期刊編撰,主要是受著兩種重大力 量影響的。其一是消極的自我審查,就是政治和意識形態有形 無形的牢固控制。其二,就是【通過理論宣傳與課題導向形成 的】制度性的引導。

誰來審查? 如果寫了具爭議的稿,要怎樣避免犯規?這個問題,或許這刻 不用擔心……國家制度和法規,早成威懾效應,使得整個新聞 學界習慣自我審查。

「內部討論無禁區,公開發表有規律 」 這是行內一種講法——這共有的意識形態把大量的文章扼殺在 選題階段。作者如要撰一個稿,先要自身衡量「給人抓住把柄」 的風險,避開政治敏感的稿件。

Boys will be boys ? 如果硬著頭皮試試看呢?那就可能要經過編輯的三審把關。把 關的機制呢?碰到理論禁忌,就會導向拒稿,禁忌衍生自兩者: 一、新聞出版自由;二、西方民主政治理論或「普世價值」。 除此以外,同樣重要的就是內容要「政治正確」,這往往要看 編輯的判斷,他靠的是「默會知識」和自身的政治敏感力。通 常遇到不恰當的內容,就會局部刪減或修改。(註一)

衷心鳴謝: 李紅濤教授接受訪問,並在撰稿的構思和修改提供全力的協 助。 (註一)以下是一個文章被導向修改的例子: 為了安全起見,不要直接引證李大同 28……你在學術會尚可以說,但是變成公 開發表的文字,還是要考慮如何說得讓人抓不到把柄……不要過多引用現在比 較敏感的人物的事例和言論,盡可能不要涉及敏感的事件。我們都是老運動員 了,應該學會如何說話,如何保護自己,同時表達出自己的觀點。(14 號受 訪編輯提供的編輯意見) 引自:李紅濤:《場域分化與低度自主:單位體制下的中國傳播期刊與知識生 產》,2011

編輯回應 你好,謝謝你的投稿。 很高興會有文章談及內地的學術審查。其實關於內地審查無道的問 題,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有兩點希望你可以提供多些資訊及相關的 分析。 1. 其實電影業(以至各行各業)也有審查制度,但你看姜文或其他導 演都可以「擦邊球」,找一些灰色地帶讓自己的作品上映。那麼學術 界呢?是不是學術的審查制度特別嚴格,沒有空隙可以走?還是學術 這個領域本身的知識操作不容許學者有灰色地帶? 2. 如你所說「說來說去,也不過是錢」,那麼你/你們最後的建議是 什麼呢?譬如說,支持逐步開放市場,讓有資本的人去成立獨立於國 家體系的學術研究基金或智庫,然後自己出期刊。是類似的做法嗎? 如果整個局是沒有出路,如果整個學術環境已經死寂,那麼我們為什 麼要告訴讀者一件已經無可逆轉的事情? 請讓我們看到一點曙光,謝謝!

說到這兒,有沒有發覺,文中隻字沒提過執法的問題?——根 本不用。因為,能夠通過者天羅地網的文章,已經寥寥可數了。

說來說去,也逃不過錢 除了這無形的「上帝之手」,就是制度性的推動——主要是國 家基金引導論文的研究方向。國家社科基金會發佈課題指南, 研究者和機構往往要跟隨政策趨勢,才能讓論文和研究得以 發表。(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看看該基金的重點專案:http:// www.npopss-cn.gov.cn/GB/219468/14932542.html) 說得這麼複雜,舉個例子吧! 近來,烏坎村事件和其他民眾與官方大型衝突,恐怕已經讓「媒 體與群體性事件」成為學術禁忌。本質上與這課題有關的新論 文,恐怕有一段時間不會出現! 盆景可表達最美的意象;可以像樹,可以像畫,也可以像林…… 但,它終歸還是個盆景……

《中大學生報》現接受投稿 (印刷版/壁報板或網上版) 1. 稿件版權由投稿者及本報共同持有。 2. 基於版面有限,故部份投稿作品將只載於《學生報》網上版或文廣 壁報板,供讀者瀏覽。 3. 刊於印刷版且願意提供聯絡方法之作者,本報當奉上女工合作社現 金券(港幣四十元正),以感謝投稿者善用本報一抒己見,與其他讀 者交流駢進。 4. 稿件將有機會於《中大學生報》一二年三月號或接下來的數期刊登。 5. 本報承諾,有關投稿者的資料,僅用於相關處理工作;除非得當事 人允許,否則本報拒絕向第三者披露有關投稿者的任何個人資料。 6. 截稿日為每月廿一日,字限為一千字。 相 關 查 詢 或 投 稿, 請 電 郵 至:cusp@cusp.hk, 註 明「《 中 大 學 生 報 》 投 稿 」; 或 致 電 聯 絡 本 報 編 輯 林 慧 嫻(67473993)、 譚 焜 (67541794)

37



「如 何 如 使 香 何 港 成 社 會 為 更 一 公 平 個 ?」

講 題 ? 文:善

38

到底怎麼樣的一個問題才會、才值得成為一個演講題目呢? 如果將問題中「演講」兩字轉為「吹水」,相信立即就會顯得荒謬了。閒聊吹水,說什麼都 沒所謂,沒誰會為閒聊定個主題、想個結構,也沒誰有那份心力會為閒談做點正式記錄,當 然更沒有誰會深究閒聊話題的價值了。 演講卻不同。好比寫文章,演講就如何開頭、如何推進都有講究,沒記錯的話,演講辭還是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高考實用文要學的一種文類呢,講結構、講「文采」、更講意義。

演講:對著一大班人說話+ 比起寫文章,演講對意義的要求其實更嚴格,演說的內容如果不重要、和聽者無關,那場演 講幾乎就喪失了所有的合理性? 不聽也對得住天地良心。演講次次動輒就是幾百人甚至上 千人,對著一大群人說話,當然不得不認真考慮話題的公共性、重要性、逼切性,以解釋為 何大家要坐定定聽你說話。 然而,這些什麼什麼「公共性、重要性、逼切性」,是會因為講者的名氣、地位、權力而被 逼到後台的(詳見另文,畫外音:你會聽誰的廢話?)。

中大演講比賽 有名氣,演講講到好像閒聊一樣都行;沒名氣,大家就會講究演講的內容了。中大演講比賽 的講者只是普通學生,他們沒有名氣撐腰,所以他們的講題必須要有相當的「公共性、重要 性、逼切性」,這一點,從歷屆講題的宏大就可看出端倪。 中大演講比賽歷屆題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第一屆 第二屆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 第六屆 第七屆

廿一世紀的香港中文大學 語言與大學生活 如何促進跨文化交流? 2047的香港 奧運與我 我們這一代 香港失勢?!

2011年 2012年

第八屆 第九屆

香港道德標準:成王敗寇 如何使香港社會更公平?

換個角度說,中大演講比賽的題目亦都就相當反映當時社會的重要議題了。中大演講比賽明 擺出來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推廣演講藝術」,看似人畜無害、不涉政治, 不過演講而想避開政治,大概真是嗄嗄乎其難哉!

今屆題目:「如何使香港社會更公平?」 從行政步驟來說,中大演講比賽擬訂題目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合辦單位各派代表成立一個委員 會,大家商量商量、腦震盪一下。據今次有份擬訂題目的單位表示,這次訂題目時,其中一 位代表一拋出了討論香港公平的點子出來,其他人幾乎馬上就通過了,之後做的都是修飾語 句的功夫。 大家不妨認真想想,究竟是何等樣的社會現況令到這個題目被一致承認其「演講地位」? 要說香港社會不公平,其來以久。 殖民地時代尊英貶華;回歸之後,中英矛盾褪色;經濟方面,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堅尼系數 恥為全球地區最高之一,窮人百萬。一邊廂棺材房冒起,那邊廂資本炒賣豪宅推高樓市,一 面是溫飽都成問題,一面是賺淨賺盡。經濟能力影響政治參與能力,政治方面當然也公平不 到哪兒,功能組別選民一人兩票,商界於功能組別呼風喚雨,普選拖了又拖,實行無期。 「如何使香港社會更公平?」當然是一個適切的講題,因為香港社會公平已經成為一個大家 不能不思考的問題了。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極之值得正視的問題,於演講比賽之中參 賽者只得最多五分鐘的時間去處理——五分鐘——五分鐘究竟能處理得了什麼,真是極之令 人懷疑啊~~


校園 畫外音:你會聽誰的廢話? 文:善 說起港大中大,中大多被認為「較似中學」,究其原因,或多或少都有些源 於中大保留了「半強制」週會。雖說大家週會時多是釣魚玩電話用電腦聊 天,少有全神貫注地聽講者演講,有講者見「不算太多人釣魚」已額手稱 慶。不過,好好歹歹週會次次還是有好幾百人去的,可見週會仍遠遠談不上 完全荒廢——起碼大家還會去坐坐罷!而週會的主要內容,就是聽演講。 各書院中,公認崇基學院的週會辦得最好最認真。我們不妨拿二月份崇基週 會的講題來一看。

崇基二月份週會講題 日期 2012年2月3日

講題 半生錯音

2012年2月10 日 2012年2月17 日

學生會候選內閣咨 詢 當你墮入愛河時

2012年2月24 日

從保安局長、母親,到 成人學生、立法會議 員

講員 林品晶博士 (國際知名作 曲家) 崇基學生會選舉委員會 林孟平教授 (T&T全人成長所心理及物 理治療中心創建人,輔導 心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 客座教授) 葉劉淑儀女士 (前保安局局長、香港立 法會議員)

除了崇基學生會選舉委員會以外,其他講者無一不是在社會上有名有位者; 「半生錯音」容或與崇基音樂系的傳統扣得上關係,而「當你墮入愛河時」 勉強可以說是大家都關心的講題,但「從保安局長、母親,到成人學生、立 法局議員」這個講題,除了講者的名氣、權位之外,其作為講題的合理性是 十分可疑的。好比曾蔭權唐英年之流要演講,就算他只是打個哈哈、說兩句 廢話,台下恭聽者大概也不會少得到哪裡去。 今時今日,演講之所以能實行,即一大班人同時聽到你說話,有賴種種設 備,如咪、講台、座位、隔音設施等等,大家使盡力氣dem beat的效果都瞠 乎其後。能對著一大班人說話(特別是廢話),動用種種資源,當然是有權 者,這是我們要深切體認的。

中大演講比賽的基本資料: 零四年中大首屆演講比賽由中國語言及 文學系、英文系、英語教學單位、普通 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新雅中國語文 研習所與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合辦,官 方目的開宗明義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 力及推廣演講藝術。 到得二零一二年,合辦單位添了學生事 務處、語文自學中心,少了普通話教育 研究及發展中心,其他基本不變。 初賽時限為二至三分鐘,決賽時限為四 至五分鐘。


園 校

打 散

機動行人專用區 文︰ Edward 平時經賤標去本部,都唔會經過 CC 宿舍鐵皮屋嗰段路。但最近發現嗰條路無啦啦 多咗啲欄杆,變成行人專用區,睇來係為咗配合下年「七條電梯上 CC」計劃啩。 又係嘅,下年會多好多人行嗰條路,人車並行又係唔方便咗啲。之不過呢,有時有 車經過,啲欄杆會比司機叔叔拆出來,等部車行過後又再裝返去。哇,個「行人專 用區」好有機動性呀!

大學新書店 成 7000 呎咁大做咩??? 文:假期劉劉翔

校巴站合體 文︰ Czior 話說善衡書院落成冇幾耐,新舊學生都對交通未有咩 特別意見嘅時候,校方已經傳出話要將 UGym 同五低 果個站合併,小記猜測可能係為左新書院同學仔,所 以就話只會留返五低果個站,如果唔係其實都唔知為 左乜。小記前幾日搭車落去,仲聽到司機同工友講左 兩句,講話取消咗個站都唔知做乜,工友或者同學想 去 UGym 返工上堂變相走多一大段路。 如果話合併係為左方便,小記都理解嘅,不過依家咁 樣無啦啦合體就真係令人摸不着頭腦。

42

校方打算係崇基一座起緊嘅新教學樓入面開間新書店,書 店面積重會有成七千呎咁大,而原有果兩間就會收返用黎 擴建做餐廳。其實七千呎即係有幾大?總之就好大喇!但 老老實實,咁大間書店要黎做咩?入面有咩書賣同啲書賣 幾錢先緊要嘛,旺角樂文、序言果啲樓上書店夠細喇,人 地書店細細地但啲書反而又平又啱睇,點解?因為人地搞 書店唔係淨係諗賺錢,啲書會諗過揀過先賣嘛,唔係駛鬼 越搬越高都要搞落去咩。相反三聯、商務賣嘅書又貴又大 路,似賣文具精品多過賣書。但諗諗下將來咁大間書店有 咩承辦商食得起呀,我估咪又係啲連鎖書店。所以有人就 話不如拆開佢分比兩三間搞,一黎可以多啲競爭者,二黎 如果多啲書店,賣嘅書種類都唔同啲喇!即使連鎖書店都 唔緊要,如果校方肯聽師生意見,同硬淨啲要求承辦商提 供多啲唔同書嘅種類同服務,啲承辦商都冇得唔做嘅。 幹事會早前其實開始就新書店招標向同學收集意見。同學 點睇將來嘅新書店,想佢地有咩服務同優惠,又或者覺得 而家嘅書店服務有咩不足,就應該反映下喇。


糊塗之章—晨興學生會會章 文:線人甲 前陣子,小弟收到風,說晨興學生會的會章將在當天下午在校董 會通過。我問過幹事會和代表會的朋友,各人都表示對這份會章 聞所未聞。當晚,我就收到消息,說該會章已獲校董會通過。在 事件發生前後,陸耀文校友校董曾於 facebook 發表文章、作出評 論,並引起一些回響與討論。 未看這份會章的條文,小弟就已經發現非常重要的問題:會章是 先經書院院務委員會通過後,才經學生會會員大會通過。一般來 說,會章的草擬或修訂,應先經學生自己通過,再交「上級」認 可—書院及中大學生會如是,屬會也如是。那麼,今次這個審 議過程是否違反學生自治的精神,甚至有書院干預的成份? 小弟於事後輾轉獲得一份未完成,但跟定稿相差不遠的英文版會 章,一看之下,果然發現很多與現有書院學生會會章頗為不同之 處,當中牽涉不少問題。 先是會章訂明若代表會裁定某會員或屬會的行為「嚴重損害學生 會的利益」時,就能啟動程序,取消有關會員資格,並交由全民 大會議決,而被取消資格者,無權參加學生會活動及使用學生會 的服務和設施。但會章並無說明何謂「嚴重損害學生會的利益」, 又沒有為代表會的任何錯誤決定,訂立補救措施。 此外,四月上任的代表會之選舉,是由三月上任的幹事會主持。 監察機構的選舉由被監察者主持,未免會出現利益衝突。還有, 幹事會的工作計劃和報告、財政計劃和報告,都是由全民大會審 議,代表會的監察職能模糊。另外,幹事會有權委任新成員。現 時,各書院學生會幹事會並無這個制度,而中大學生會幹事會、 報社和電台則可向代表會提出委任成員,並由代表會通過。但晨 興學生會的會章卻無訂明委任新成員需由代表會或全民大會通過, 以致幹事會的組成可能不受監察。 會章內尚有更多奇怪的地方,如各條款並無獨立編號,以致引述 條文會有困難;代表會的架構設計不完善—其組成的程序是, 先舉行選舉,獲得最高票數的十數人會進入代表會,然後他們再 互選職位,其中包括學院代表(每個學院最多一人)和地區代表 (本地生、內地生、國際生各一人)等。但這種選人而非選莊的 選舉模式,有機會因被選出的代表側重於某些學院和地區,而導 致代表會的代表性和完整性有缺憾。 以上眾多問題,也許只是無心之失或考慮不周之故。但肯定的是, 無論是這份會章,或是書院學生會與中大學生會之間的溝通,仍 然有龐大的改進空間,希望各方能固守學生自治的精神,並對上 述問題多加留意。

43


幹事會候選內閣「覓」 問:你們認為同學為什麼要交會費?錢究竟拿來幹什麼?

答:這條問題非常好,也適用於代表會、報社、電台、書院學生會、宿生會和走 讀生舍堂等組織。交會費引伸到為何學生必然為學生會成員。大學就是要讓同學 在接受常規教育之餘,從非形式教育體驗和培養公民質素。跟宿舍生活一樣,學 生會也是發揮著非形式教育,跟大學的本質是分不開的。現代公民社會追求的, 就是其公民能自由而平等地參與公共事務,從而保障每個人的權利。中大就是一 個小社會,校園內各持份者理應公平地參與校政。然而,基於時間、資源等限制, 在實際操作上,同學很難以個人作為單位,直接、公平地參與校政。所以我們需 要以一個組織——學生會作為同學的代議人。而每位同學都必須成為學生會的會 員,並交會費支持學生會的運作。 現時幹事會的最大開支是辦事處和福利品部員工的薪金,其次是行事曆、水電和 常務開支等。事實上,幹事會的財政受代表會監察,每年都要通過財政預算和報 告,保證錢用得其所。

問:點解學生會唔專心搞學生福利、學生活動,要出去搞埋晒啲咩 抗爭,阻住個地球轉?咁係咪公器私用先? 答:首先,學生福利亦是本內閣服務重點之一,我們無意只顧「抗爭」而忽略學 生福利。「唔專心搞學生福利、活動,出去搞埋晒啲咩抗爭」恐怕是歷屆學生會 就福利工作的宣傳不足,加上傳媒放大學生會的「抗爭」所造成的誤會。再者, 中大學生會是同學的代議人,監察並推動學校的政策,而其他屬會則主力為同學 提供不同的福利和服務,兩者可以互相分工。另外,中大學生不僅活於校園,亦 活於香港社會。很多影響同學深遠的校內政策,如學系資源分配、宿舍等,其實 與教資會關係密切,而教資會的問題,又源自於教育商品化的問題,我們處理校 內事務時就不得不顧「看似無關」的社會問題。至於住屋、就業、退休保障等等 其實也是中大學生理應享有的福利。以中大學生會身份爭取社會福利絕非「公器 私用」,只因每個中大學生都無法脫離社會。而且,在社會上,中大學生會是少 數能不受政府、政黨、財團左右的民選組織。因此中大學生會有責任為平等、公 義等價值據理力爭。

問:你們如何看待和書院學生會的連繫,特別是新書院學生會的關 係? 答:其實《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章》已經清楚說明,中大學生會的角色是對外 的代表,並負責統籌有關全體學生福利的事務。中大作為一所聯邦制大學,我們 尊重書院學生會為其所屬書院服務的使命。我們認為中大學生會應該以中大作為 一個整體,倡議政策、監察校政、服務所有同學和處理對外的事務。中大學生會 和書院學生會各有各自獨特的角色,然兩者卻密不可分。因為中大整體的政策必 會影響各書院的學生,而各書院的發展又會影響中大的面貌。故此,我們認為中 大學生會應該與書院學生會各施其職時亦需緊密合作,在不同崗位上服務同學。 中大學生會亦應擔當橋樑角色,連繫各書院學生會,加強溝通。至於新書院學生 會方面,我們特別關心其籌組會否受到校方的過份干預,使其無法做到學生自治。 我們定當密切關注各新書院學生會的籌組和發展,並在有需要時予以協助。

44

有 問,

——幹 事 會 校園電台 回應幾條

接過學生會三莊宣傳 a)唔拎 b)拎,望一眼封面, c)拎咗,揭兩下 d)________

話說,學生會幹事會、報社、 全體本科生六分之一投票、並 組織,不過這個一年一度的全 低,於火車站、文化廣場舉行 落,鮮有同學會細閱三莊的政 今期學生報嘗試集來幾條同學 候選三莊,再由三莊的候選內 拋磚引玉,帶來更多關注、更 投票才不致徒具形式。


校 校園電台候選人內閣「迴」 園 問:校園電台?咩黎架?聽都未聽過?

,有答

會、 報 社、 候選內閣 常見問題 整理:Susanna

的政綱,你會

,扔掉

答:校園電台於 1999 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超過十年的歷史,我們「迴」是第 14 屆校園電台編輯委員會。校園電台是學生會屬下的三大組織之一,與學生會幹 事會和學生報出版委員會平行。我們的錄音室設在李慧珍樓,在錄音室完成製作 後,我們會把聲帶上載至校園電台的官網 (www.cucr.hk) 和 facebook 的群組和專頁, 供同學收聽。 校園電台的宗旨,是利用網上廣播的媒體,讓同學發表意見,擴闊同學的思考和 創作空間。同時,為同學提供各類型資訊,包括校內及社會事務,務求引起同學 的關注。 校園電台的主要工作,是定期製作有質素的節目予同學收聽。每年校園電台都會 訂立一套自己的節目方向,今年我們也不例外。我們會有三條不同的頻道、分別 是時事頻道,休閒生活頻道以及校園頻道。三條頻道會定期推出不同節目供同學 收聽。 校園電台亦會不定期推出不同特輯。過去一些比較著名的特輯有「最緊要識揀」、 「六四特輯」和「饑饉三十」特輯等。除了秉承傳統外,我們更會製作一些全新 的特輯,希望同學密切留意我們校園電台和「迴」的最新動向。當然,我們也會 以不同的媒介, 例如 facebook,海報和電郵等向同學宣傳。 談到宣傳,校園電台在未來一年將會投入更多資源,務求令每一位中大學生都聽 過我們校園電台和收聽我們節目。我們承認要同學特意去官網收聽節目的確有一 定困難,故我們一直努力尋找更好的收聽方法 ( 見下文 ),方便同學收聽。我們 亦會致力於提高節目的質素,吸引同學收聽。

__

校園電台是唯一需要至少 授權同意才可上莊的學生 全 民投票之投票率一直偏 的正式諮詢素來門庭冷 綱,再向候選內閣發問。 可能感興趣的問題,代問 閣直接書面回答,目的是 多質問、 更多自省,這次

問:你們認為數碼廣播有多大影響力?會否爭取於校巴廣播節目? 又或者其他既廣播方式……eg. 現場 LIVE SHOW、音樂 SHOW。 答: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台的廣播模式有著翻天覆地的轉變。以香港為例,傳統 的電台廣播將會把頻道數碼化。同時,互聯網的興起令到網上電台如雨後春荀般 出現,一個對科技不大熟識的人也可以輕易地在網上廣播。無疑,科技的發展及 廣播的數碼化令到營運電台變得更容易,收聽也更為方便。 十多年來,校園電台都是把錄製好的聲帶放上電台的官網,利用互聯網作廣播。 當然,我們也曾經收到同學的意見,認為要特意開電腦上網收聽,對他們有一定 的困難。因此,我們亦一直想辦法改善,減低收聽時的不便。 其實,以現今的科技,收聽校園電台的節目已經十分方便,亦不再需要安坐家中。 同學可以利用手上的手機等手提儀器上網收聽,即使是在交通工具上、餐廳裡, 以至任何有互聯網的地方,都可以收聽。 至於,爭取於校巴廣播節目那方面,我們電台歷年來亦一直與校方商討中。所爭 取的地方亦不只是校巴廣播,還有民廣,甚至宿舍。過去,我們爭取到在女工那 裡廣播。未來一年,我們會繼續爭取在校園其他地方作廣播,希望讓更多同學在 校園聽到我們的節目。 至於 LIVE SHOW 和音樂 SHOW 等,校園電台也曾經舉辦過。今年,我們亦會考 慮在百萬大道現場進行 LIVE SHOW 和音樂 SHOW,但我們還要跟各單位商討, 請大家耐心等待。


報社候選內閣「鳴」 問:有人稱你們為「中共學生報」,你們有什麼回 應? 答: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獨裁政體,包括中國共產黨。有這樣 的稱呼,似乎源於近來學生報對於內地人來港「搶奪資源」等 論述的回應。我們認為,目前香港面對的問題,例如醫療資源 短缺,並不源於內地孕婦,而是香港本身的醫療開支嚴重不 足。這並不代表我們向中共官僚獨裁政權靠攏,只是,我們反 對這種排拒內地人的論述。

問:報社 D 評論可唔可以平衡 D,唔好成日淨係用 左翼嘅角度講? 答:首先,我們應該先定義「左翼」的意思。若果這不是指傳 統的馬克思主義角度,而是「左傾」的意思,即基本上反對政 府向資本靠攏、關注弱勢群體等等,我們承認我們是用問題中 所指的「左翼」角度去分析事情。因為這是我們的立場,而我 們會堅持以自己的立場作為文章的主要框架,盡力說服讀者接 受我們的觀點和分析角度。

問 完, 答 完 都 不 滿 意? 正 式 諮 詢 時再問啦! 各莊對問題的回應未必圓滿,有很多值得追問下去的地方,同學 也許也有很多別的事情想問:行事曆年花近三十萬,但同學對 之的評價似乎很一般,幹事會依然要年復年用這麼多錢印行事 曆嗎?報社說要關注弱勢,但做情色版和關心弱勢究竟有什麼關 係?校園電台說會爭取於更多地方廣播已說了很多年,究竟實際 爭取時有什麼困難、會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正式諮詢時,一於再來向候選內閣提問!

46



中大學生會全民投票 -中大學生會幹事會選舉 -中大學生報民選委員選舉 -中大校園電台民選委員選舉 教務會學生委員(法律學院)選舉 投票日程 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二月十三日(星期一) 時間 地點 時間 地點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新亞錢穆圖書館對出 二月十六日(星期四) 12:15 - 14:15 聯合學生飯堂 20:00 - 22:30 崇基應林堂 (雨程轉為新亞飯堂) 時間 地點 20:00 - 22:30 崇基文林堂 20:00 - 22:30 崇基利樹培堂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20:00 - 22:30 聯合恒生樓 20:00 - 22:30 新亞紫霞樓 12:15 - 14:15 崇基院眾志堂 20:00 - 22:30 逸夫國楙樓 18:00 - 22:30 善衡何添堂及利國偉堂 20:00 - 22:30 20:00 - 22:30

崇基何善衡夫人宿舍 聯合陳震夏宿舍

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二月十四日(星期二) 二月十七日(星期五) 時間 地點 時間 地點 時間 地點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聯合學生飯堂 12:15 - 14:15 新亞錢穆圖書館對出 12:15 - 14:15 崇基眾志堂 (雨程轉為新亞飯堂) 16:30 - 18:30 港鐵站對出廣場 16:30 - 18:30 港鐵站對出廣場 20:00 - 22:30 新亞志文樓 二月二十日(星期一) 20:00 - 22:30 崇基神學樓 20:00 - 22:30 何善衡夫人醫科生宿舍 時間 地點 (暫定) 20:00 - 22:30 聯合湯若望宿舍 文化廣場 20:00 - 22:30 崇基五旬節會樓低座 12:15 - 14:15 20:00 - 22:30 逸夫第二學生宿舍 12:15 - 14:15 崇基眾志堂 20:00 - 22:30 崇基五旬節會樓高座 20:00 - 22:30 崇基明華堂 二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二月十五日(星期三) 20:00 - 22:30 崇基明華堂 時間 地點 時間 地點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文化廣場 12:15 - 14:15 聯合學生飯堂 12:15 - 14:15 新亞錢穆圖書館對出 16:30 - 18:30 港鐵站對出廣場 (雨程轉為新亞飯堂) 20:00 - 22:30 聯合伯利衡宿舍 16:30 - 18:30 港鐵站對出廣場 20:00 - 22:30 崇基華蓮堂 20:00 - 22:30 新亞學思樓 20:00 - 22:30 崇基文質堂 20:00 - 22:30 晨興書院(暫定) 20:00 - 22:30 國際生舍堂(暫定)

如對選舉安排有任何查詢,歡迎聯絡以下選委成員: 主席 李曉欣 61931774 delialhi@cuhk.edu.hk

LET’S VOT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